2020-04-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中毒
共找到
815
筆 文章
-
-
2020-04-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流行高峰期到了嗎?前台大醫分析:戰役還沒結束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延燒,台灣確診數來到348人、5人死亡,不少人都想問「新冠流行高峰期到了嗎?」前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現今知名日本旅遊部落客「林氏璧」在臉書解釋說「全球的高峰期,可能差不多就是現在,接下來應該會稍往下走」,而「台灣疫情還沒開始,幾乎都是境外移入,所以沒有是不是到了高峰期的問題。」知名日本部落客「林氏璧」在臉書「日本自旅旅遊中毒者」發文說,最近很多人問他「新冠流行高峰期到了嗎?」,他認為「全世界的高峰期,可能差不多就是現在。接下來應該會稍往下走,不過每個國家所處的階段不太一樣,因此也不能排除是否有第二波。」此外,他也說「台灣社區基本上疫情還沒開始,幾乎都境外移入,所以沒有是不是到了高峰期的問題。本土到此刻都還是零星個案,前幾天可能是境外移入的高峰,現在變少了。」,他也表示「我們還處在主要在防堵於境外的第一階段,老實說真的很意外我們可以撐這麼久。其他國家多半已經進入後續的減害。」他也說明第一階段講究的是「案例追蹤」,將案例還有接觸者隔離,歐美國家因為輕忽不幸錯失把新冠擋住的機會,已經大規模流行後這些精緻疫調就不重要,減害階段重點就是不能讓醫療系統崩潰,所以要把流行曲線拉平,讓高峰期不要這麼嚴重,這階段較無法逐例診斷,重點要放在群聚容易發生或是發生就很嚴重的地方,或是採用延緩高峰來的方式包含社交距離,停止大規模集會、停課停班、禁足令,最嚴厲的手段就是封城。最後他表示台灣早就在超前部署,現在似乎採取一邊防賭一邊減害的模式,像是已經開始練習社交距離、停止大規模集會、設置了停課標準且準備遠距教學等,台灣目前死亡5例,離疫情爆發中心這麼近,相信已經讓全世界專家跌破眼鏡「我很慶幸我身在台灣。」他也提醒大家「戰役還沒結束,可能連前半場都還沒打完,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台灣繼續加油!」
-
2020-04-04 新聞.健康知識+
預防蛀牙的氟化物反而增加蛀牙風險?研究曝關鍵原因
牙膏裡所含的氟化物可以幫助預防蛀牙,但在1項研究中發現,如果牙齒過度暴露於氟化物中,可能會損害琺瑯質(又稱牙釉質)細胞吸收和儲存鈣的能力。研究是由紐約大學牙科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並發表在《科學信號》(Science Signaling)。 琺瑯質是牙齒最外層的組織,為哺乳動物體內最堅硬的組織,主要成分為鈣和磷。氟化物則是種天然礦物質,能夠加速補充流失的礦物質,使初期蛀牙得以修復,它被添加到世界各地的飲用水中(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建議含量為百萬分之0.7),同時也由美國牙科協會認可牙膏成分均含有氟化物。美國疾病控制管理局(CDC)甚至認為,水中加入氟化物是20世紀10項重大公共衛生成就之一,因為可以減少蛀牙發生率。 雖然氟化物有助於增強和保護牙齒琺瑯質,但過多的氟化物卻會帶來氟斑牙,也就是出現牙齒變色,且有礦化不全的問題,會增加蛀牙風險。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1項調查發現,大約25%的美國人口(6至49歲)有一定程度的氟中毒,即琺瑯質褪色(通常呈現泛黃色),當0至9歲左右的兒童(牙齒形成的年齡)在牙齒生長期間內暴露於高濃度的氟化物中,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紐約大學牙科學院基礎科學和顱面生物學副教授Rodrigo Lacruz博士表示,氟化物對口腔健康的益處遠大於風險,但仍須了解氟中毒以及氟化物對牙齒健康的影響。 研究人員將琺瑯質細胞暴露於氟化物中進行研究,發現飲用水中的氟化物濃度偏高與普遍患有氟斑牙的地區結果呈現一致的。有鑑於琺瑯質中的礦化作用,研究也同時評估了氟化物對琺瑯質細胞與鈣的影響。 結果發現,將囓齒動物的琺瑯質細胞暴露於氟化物中,會導致鈣質失衡,降低鈣質的吸收量;也就代表,過量的氟化物影響琺瑯質吸收以及儲存鈣質的能力,進而增加蛀牙的風險。★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04 養生.聰明飲食
「吃醋」排毒又可降膽固醇!中醫師教喝對3時間、3種類,效果更加倍
人的一日三餐會攝取各種不同的食物,在補充身體必需營養的同時,也會吃進或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的毒素,為了維持健康,防止疑難雜症搶著出籠,排毒便成了生活中刻不容緩的功課。1.食醋排毒法的原理《本草綱目》記載:「醋能消腫、散水氣、殺邪毒、理諸藥。」醋中含有多種胺基酸和有機酸,對人體非常有益,同時也是每個家庭的廚房中,必不可少的調味料。夏季時,食物容易遭到微生物汙染而酸敗,甚至發生食物中毒的現象,這時候,就可以在料理時加點醋來殺菌,延長保存時間;它的味道雖然是酸的,卻是不折不扣的鹼性食物,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達到排毒養顏的效果。醋也能刺激胃酸分泌,健脾開胃,使人食慾大增;同時,醋中的醋酸可以加快胃排空的速度,或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這在老鼠實驗和人體實驗都已經獲得證實。醫學研究發現,醋亦可降低膽固醇、調節血壓來促進心血管的健康。❶食醋有助於清腸排毒。食醋中豐富的醋酸,不僅能夠抑制細菌的快速繁殖還能夠將其殺死,迅速清除腸胃有毒物質;食醋與大蒜配合使用(醋泡大蒜),能強身健體、預防感冒、增強抵抗力。❷食醋有助於治療便祕。醋裡含有二氧化碳,在消化過程中會變成氣體,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❸食醋有助於提高肝臟的排毒功能。肝臟是人體最主要的排毒器官,飲用食醋能夠有效排出血液裡的老舊廢物,淨化血液,消除脂肪肝(從脂肪肝惡化至重症,一定會經歷血液變黏稠的過程),保護肝臟。2.食醋排毒的飲用時間根據個人體質以及生活、飲食習慣的不同,喝醋的時間可以有所調整,而且不同時間喝,效果也各異。❶早餐後飲用食醋。對於感冒的患者來說,早餐後飲用食醋,有助於抵抗身體的寒冷,尤其是在冬天,可以選擇溫醋飲,減少對胃部的刺激,提高醋的殺菌效果。❷下午飲用食醋。在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或者經歷了劇烈運動後,人會感覺特別疲憊,這時候喝上一小杯食醋,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消除疲勞。❸臨睡前飲用食醋。夜晚通常是人體油脂分泌最旺盛的時刻,這也是皮膚細胞容易衰老的主要因素。因為在夜間,人的皮膚處於一個pH值失衡的狀態,導致血液的循環不順暢,往往出現緊繃的情況。臨睡前喝一些食醋有助於緩解這種情況,因其含有的有機酸、甘油和醛類等,有助於平衡皮膚的pH值,並控制油脂的分泌,加快血液循環,有利清除體內沉積已久的廢物。3.適合排毒的食醋種類❶食醋分為化學合成醋、混和醋和釀造醋三類。合成醋亦稱醋精,是以冰醋酸為原料,再添加香料、色素進行人工合成,酸味大,刺激性強烈,沒有營養價值;而混合醋,就是把釀造醋和化學合成醋依適當比例混合而成;釀造醋則是以穀類、麥、水果、草本植物等,透過微生物發酵釀製而成,工序繁瑣多重,味道香醇。其營養成分包含胺基酸、有機酸、無機鹽及醇類等,具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去除累積毒素的功效。前2種的品質當然也比不上釀造醋。❷果醋─食醋的完美替代品。當你有渾身乏力、食慾不振、免疫力下降等等問題時,「吃醋」都能搞定,由於食醋一般都用於做菜,因此果醋就成為一種健康飲品應運而生。果醋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胺基酸,可有效提高免疫力;其酸性物質能溶解食物中的鈣,加強人體對鈣、磷等營養物質的吸收;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它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具有防止細胞癌變和延緩細胞衰老的功效;另外,果醋中的醋酸,還能夠增加胃腸蠕動的速度,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喝醋之後,要記得喝點開水漱漱口,因為醋酸會傷害牙齒琺瑯質,所以不要讓它停留在口腔過久的時間。有些果醋含糖分較多,容易讓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要自己衡量。正在服用西藥的患者不適合飲用果醋,因為部分藥物會與醋產生酸鹼中和的現象,從而導致藥效無法發揮。❸老醋花生。老醋又稱為陳醋,以山西釀造出產者最為有名,所以這道菜也是山西人愛吃的涼拌小菜。雖然花生含有人體所需要的不飽和脂肪酸,但熱量高、有油膩感,而食醋中所含的有機酸恰好是解膩又生香的。老醋花生有清熱、活血的功效,可保護血管壁、阻止血栓形成。做法是把花生(生熟皆可)放到密封的罐子裡,再倒入陳醋,醋要沒過花生,上蓋密封放置陰涼處7至10天就可以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可多吃,一天最多十幾粒,吃完一定要及時漱口,否則不利於牙齒健康。4.食醋排毒法的注意事項現今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將「醋」當做保健飲品。但醋並非人人都適合,要有科學合理的方法飲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❶食醋的用量。成年人每天可以飲食醋20∼40毫升,即便是米醋,最多也不可超過150毫升。老年人或者兒童以及各種疾病的患者,可依據自己的體質情況減少分量。剛開始飲用的人應該少量試服,如果依然感到不適,則要立即停服。食醋飲用要適量,不要急於求成。食醋的飲用方式。喜歡並且習慣的人可直接飲用,喝完記得用溫開水漱口;怕酸的人可用2∼3倍的溫開水稀釋後再喝,也可選擇加入適量的蜂蜜。同樣的,也要及時漱口,以免損害牙齒。❷不適宜飲用食醋的人群。患有胃潰瘍,且胃酸分泌過多的病人,要避免飲用。因過量的食醋,會刺激胃部,使潰瘍情形加重。正在服用「解表發汗」中藥的患者不適宜飲用食醋,因為醋有收斂之性,會促進人體汗孔收縮,還會破壞中藥的有效成分,干擾其發汗解表作用。對醋過敏者及低血壓者不適宜飲用食醋。食醋過敏則會導致皮疹、瘙癢、水腫、哮喘等症狀;低血壓者飲用食醋,則會出現頭痛、全身無力等現象。❸食醋的保存方法。如果發現食醋發酵,出現泡沫、腐敗變味等情況時,應立即停止飲用。最好的保存方法,即是將食醋放入冰箱內冷藏,以免變質。延伸閱讀: 腰痛、肩頸痠痛,原來可能是你的胃不好!日本名醫教你2動作,改善「胃弱姿勢」●書籍介紹一天一排毒,身體才會好:中醫師的全身天然排毒法,清淨五臟,防生病作者:張霆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19/12/04作者簡介張霆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習各科醫術,師從多位名家,其中包括著名兒科專家方鶴松教授、知名中醫專家王鳳岐主任、皮膚科中醫專家許銑主任、民間名老中醫,有“神針王”之稱的王修身大夫等知名專家,同時研讀各家經典古籍,中西醫結合針藥並用,對中醫保健養生有豐富的經驗。出版了《解決小病痛,不用看醫生》《醫生秘而不傳的養生秘笈》《氣血調養好,疾病不來找》《腎好人不老,胃好命就長》等作品。
-
2020-04-03 養生.聰明飲食
連假大吃大喝鬧肚痛! 防止食物中毒要這樣做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民眾吃東西後,出現腹瀉、嘔吐症狀,當心是細菌及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曾有民眾飲用未經充分消毒及煮沸的山泉水,導致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案例。此外,也曾發生誤食綠褶菇、姑婆芋、大花曼陀羅及蟾蜍等動植物後,造成食品中毒的情形發生。107年造成臺灣食品中毒的前三名病原性微生物,分別為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其中最常被發現造成食品中毒病因的諾羅病毒,只需要少量的病毒就可導致上吐下瀉,諾羅病毒不耐熱,因此,餐點都要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再食用,即可避免中毒。但要注意的是,酒精無法消滅諾羅病毒,所以在如廁後、製作及食用餐點前,一定要用肥皂等清潔產品徹底清洗雙手。至於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貝類水產品,應避免生食,在烹煮蛤蜊或牡蠣時,當貝類的殼張開後,也要再多煮一會兒再吃。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微量存在人體表皮的微生物,若調理食品的人手部有傷口化膿時,就容易孳生金黃色葡萄球菌,食品製備過程一不慎,就可能污染食品,食入後造成上吐下瀉等不適症狀。調理食品的人應注意個人衛生及應穿著整潔,並注重手部清潔及消毒,若手部有傷口,則需妥適包紮處理,並戴上不透水手套。在仙人掌桿菌方面,容易透過環境中的灰塵或病媒污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便當或餐點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可能使仙人掌桿菌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吃了導致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食藥署建議,應注意衛生管理,避免食品受到灰塵及病媒等污染;食品食用前也要徹底加熱,烹調後也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若計劃出外郊遊,請遵守「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原則,想遠離食品中毒,預防食品中毒的5要:「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及要注意保存溫度」,可常保飲食安康。(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共
2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