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8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上吐下瀉
共找到
71
筆 文章
-
-
2021-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發燒感冒腹瀉,到底何時會好?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介紹「急診處」的功能與實況。一位急診專科醫師介紹急診處如何分辨病情的緩急輕重,以幫忙一般大眾了解「什麼情況到急診處尋求醫療是合宜的」;一位對急診處頗有經驗的社會人士由病人的立場,分享他對急診處運作的了解,說明怎樣決定自己或家人是否需要緊急送到「急診處」才能得到即時的醫療照顧;最後由另一位急診專科醫師說明一些讓病人自以為「急症」的可能原因以及處理辦法,以避免到了急診處,非但得不到自己以為應該得到的緊急治療,反而在急診處空等、焦慮、受氣。我們期待不久可以收到更多社會大眾分享急診處的經驗,促成醫病之間更理想的互相了解。「醫生,我發燒合併全身痠痛…… 」 「我覺得頭重腳輕,全身沒有力氣。」 「我喉嚨痛,鼻塞流鼻水……很不舒服。」這些症狀主訴,是一般診所或急診室常見的情景之一,在醫生診視過後,通常會診斷為感冒、流感、若是合併腸胃道症狀,如輕微腹瀉,腸胃型感冒也是常用的俗稱之一。要知道,傷風感冒其實是各種病毒所導致的症狀組合之一,而不同種類的病毒會導致不同的症狀組合。舉例來說,感冒最常見的鼻病毒,會導致喉嚨痛、咳嗽、鼻塞、流鼻水等,而每年均有疫苗的流感病毒,則是以高燒,乾咳及全身肌肉痠痛為表現。除此之外,上吐下瀉、合併輕微發燒可能是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導致的病毒性腸胃炎,若是就診時只有發燒,沒有任何附屬症狀,即便在詳細的診治之下,也很難斷定造成發燒的病毒是哪一隻。不過,這些常見的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病症,在醫學上多屬於自癒性,也就是隨著自然病程發展,大多數人都能順利痊癒。因此常常會有民眾感冒發燒換了三四家診所,最後到大醫院的急診室掛號才痊癒,其實,並不是因為大醫院的醫術比較高明,而是因為在往返奔波的期間,感冒病毒已經走完自然的病程,正好在第五天的時候痊癒。換句話說,對抗病毒真正的武器,是靠前端的預防,以及自身的免疫力。若不幸中標,醫療上的藥物多是以症狀控制,減少不適感為主。當然,有通則就會有例外,病毒感染也有較嚴重的時候,例如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在初期的發燒症狀以後,可能會進入肺部廣泛發炎及呼吸衰竭,而即便是流感病毒,少數的病人也會合併重症,產生心肌炎或肺炎,甚至有插管入住加護病房的需要。除此之外,病毒感染後也有一定的機會導致續發性的細菌感染,因此症狀持續加重時,還是需要特別留意並主動就醫。那究竟對一般民眾而言,感冒需不需要看醫生?在日常生活可以維持,食衣住行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感冒症狀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就醫,不需立刻到急診室。反之,如果吃不下飯、下不了床、沒力氣上廁所,代表疾病已達一定的嚴重程度,就算是小感冒也可能產生大問題,還是需要到醫療院所就診評估才行。總而言之,傷風感冒泛稱各種病毒造成的發燒及上呼吸道症狀,最好的對策是透過戴口罩勤洗手來預防。行有餘力之餘,則可以閱讀各種保健知識及常見疾病的衛教須知,妥善做好健康管理及自我保養,也能有效地減少罹患感冒或輕症感染的機會。而若不幸染病,也記得要做好個人衛生,避免散播病毒,並且依自身症狀決定是否在家觀察或及早就醫,以保健康平安。
-
2020-12-27 該看哪科.兒科
秋冬腸病毒比例仍緩升 當心幼兒嘔吐為腸胃炎
近日新冠肺炎新增一本土案例,讓民眾更加重視防疫,但除了防疫,也要小心幼兒腸胃炎、腸病毒,依據疾病管制署統計,進入秋冬後因腹瀉而就醫的比例明顯升高,尤其以0至6歲幼兒為多,東元綜合醫院兒科部部長王昱程提醒,若幼兒嘔吐不止,須慎防脫水並立即就醫,近日腸胃炎比例攀升,也要注意腸病毒威脅,平日勤洗手、多消毒。王昱程指出,今年9到10月後因腹瀉就醫者比例提高一半,11月又增加2成。腸胃炎可分為病毒型及細菌型,病毒性常見的有諾羅及輪狀病毒,病毒性腸胃炎明顯症狀為上吐下瀉,嚴重者恐有腦炎、抽筋等狀況,輪狀病毒則因有疫苗,近年來感染者比例偏低。而常見嘔吐症狀可分為因咳嗽不止而吐,或是毫無預兆就吐,若是後者則須注意是否為急性腸胃炎。年紀較大的孩子或成人可透過少量多餐,清淡飲食及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緩解嘔吐症狀;1至2歲內的幼兒則須慎防脫水,可就醫透過藥物緩解嘔吐情形,必要時需要以點滴治療脫水。王昱程也提醒,腸病毒好發期雖為夏天,不過依據疾管署統計,今年入冬後也出現腸病毒就診案例,呈現緩慢攀升趨勢,仍須勤洗手、消毒,不過市面上常使用的75%酒精消毒效果較為不佳,建議可以改以肥皂性洗手,環境、排泄嘔吐物及常用物品等,則可使用稀釋漂白水消毒,遠離腸病毒。
-
2020-12-16 養生.聰明飲食
到底什麼是竹鹽?竹鹽的功效真有宣稱的那麼神嗎?
我在2020-10-25發表食鹽,海鹽,猶太鹽,喜馬拉雅鹽:鹽的趣事之後,馬來西亞的讀者MMSHEQ Yew在回應欄裡留言:「Hi Prof,希望在您的下一篇文章中,可以添加有关韩国竹盐的解释。谢谢」雖然這位讀者是特別提到《韓國竹鹽》,但事實上,中國也有竹鹽,美國也有竹鹽,只不過韓國竹鹽是被說得天花亂墜,宛如仙丹神藥,無病不治。(註:台灣也有廠商和個人在製作和販賣竹鹽)美國的竹鹽英文名稱是Hawaiian bamboo sea salt(夏威夷竹海鹽),而由於它是綠色的,所以有時候名字裡還會多加一個green(綠色)或jade(玉,翡翠)。這種鹽的製作其實很簡單,就只是把竹葉的汁跟海鹽混在一起,如此而已。中國的竹鹽在典故上和製作上都是複雜許多。根據百度百科,東晉後期,天花氾濫,瘧疾橫行,葛洪(煉丹家,公元278-359年)在現今湖北赤壁的葛仙山上就地取材,以丹爐為器,以鬆木為柴,以鮮竹、食鹽、艾蒿為料,晝夜煉製丹藥,救治黎民百姓,挽救了周邊無數人的生命,竹鹽由此誕生。韓國的竹鹽在典故上和製作上,就又更複雜了。根據《韓國生命科學》網站發表的What is bamboo salts?什么是竹盐?,一千三百年前新羅高僧真表大禪師於全羅北道邊山的修行處「不思議房」傳授竹鹽的製作方法後,竹鹽就成為佛門僧侶間代代相傳至今之民間療法的最佳工具。直到 1986年,有神醫之稱的仁山先生所著的「神藥」一書中內容詳細記載了竹鹽的製作方法,自此竹鹽之作法始公諸於世。這個韓國竹鹽的製作過程可真的是要老命的複雜,總共需要9次反复的燒烤,所以廣告上一定會看到《九什麼》、《9x》之類的。但是,請問,有誰能證明是真的9次燒烤的竹鹽,還是只是一包再普通不過的粗鹽?事實上,除了名字跟產品之外,這個《韓國生命科學》網站跟韓國沒啥關係,而所謂的《生命科學》也就只是偽科學。它是一個設於馬來西亞,華人經營的保健品公司,而主打產品就是韓國竹鹽。三個禮拜前(2020-11-23)讀者徐鹿在鹿胎盤幹細胞?治百病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留言,其中的一句話是:「據說美國直銷設廠幾乎都在猶他州,鐵皮屋工廠隨處可見。亞洲則多以馬來西亞為根據地。」沒錯,我在2019-12-18就發表猶他州,詐騙首府,指出猶他州是直銷公司最多的州,而我最近發表的幾篇文章也都是跟馬來西亞的保健品公司有關,例如免疫維生素, Shiruto, IP-PA1, 美國諾貝爾醫學獎。《韓國生命科學》是把它主打的那款竹鹽說的是無所不能。光是《解毒之王》下面就列舉了化學毒、藥物毒、金屬毒、食物毒、添加劑毒、酸毒、肉毒、脂肪毒、血脂毒、蛋白毒、公害毒。它還放了幾個不孕婦人的見證,說吃了這款竹鹽之後就懷孕生產了。它還說:「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竹鹽是高能量食品,能穩定充分地放射遠紅外線,發揮了遠紅外線的作用。」穩定充分放射遠紅外線!遠紅外線也能用吃的來治療疾病!這麼了不起的發明怎麼還沒拿諾貝爾獎呢?唉!算了!如果不是為了要寫這篇文章來讓讀者了解真相,我實在是無法忍受《韓國生命科學》那一堆又一堆腐爛撲鼻的垃圾。我用Bamboo salt關鍵字搜索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到42篇論文,其中41篇是出自韓國,一篇是出自印度。這些論文大多是發表在阿里不達的期刊,水準真是慘不忍睹。唯一一篇跟人有關的論文是2013年發表的Severe Hypernatremia by Excessive Bamboo Salt Ingestion in Healthy Young Woman(過度攝入竹鹽造成健康年輕女性的嚴重高鈉血症)。它是一個很簡單的案例報告:一名20歲的女大學生從網路上看到廣告說竹鹽可以減肥,所以她就吃了約150克的竹鹽,結果在兩個多小時內上吐下瀉了十多次。到急診室時,她的血鈉濃度是174(正常是135到145之間)。經過低滲鹽水點滴後,她恢復健康。除了公司行號的胡扯推銷之外,媒體也需要為韓國竹鹽的歪風負責。中國央視在2006-9-8發表竹盐的“千年传奇”。它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如日中天的韓國歌壇小天王RAIN保持富有魅力的歌喉的秘訣竟然是堅持食用一種經過特殊方法提煉的鹽——“竹鹽”;而著名韓國影星嚴正花也經常將竹鹽調拌在洗面奶中一起使用,日久天長換得肌膚勝雪、潤滑如脂……實際上,竹鹽在韓國、日本等地受推崇的程度已近瘋狂,人們把以它為原料製成牙膏、洗面奶、藥品,添加在食品中……無鹽不歡。」已近瘋狂!無鹽不歡!阿里郎,阿里郎,求你饒了我這苦命郎!原文:竹鹽:已近瘋狂!無鹽不歡!
-
2020-12-04 科別.消化系統
不理會宿便會怎樣?中醫師告訴你嚴重下場
你也有宿便的問題嗎?宿便如果放著不解決可是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醫生啊!我有長期便秘的困擾,在中醫上在中醫上有沒有什麼解決的方式,還是可以乾脆不要理它算了?」蘆洲的江小姐相當的困擾。中醫師黃胤誠說:「宿便的問題其實在門診常常被問到,在中醫去調理這個長期慢性宿便有幾個方式。」如何調理宿便?看體質。有一些人身體比較虛、腸胃較無力,他的腸胃沒有辦法蠕動,沒有辦法把大便、食物,順利地往前帶,這時候會用補腸胃,用促進腸胃蠕動的方式去做調理。有一些人是因為大便很乾、很硬,這種時候會開滋補身體水分藥方,使得大便變得比較軟,不會像小羊便便一樣全部卡在體內。如果不理會宿便會怎樣?宿便看起來是件小事情,但是如果不去理會它的話會變得很嚴重哦!因為就算是每天都有上廁所好了,可能腸胃裡面還是會有些宿便卡在裡面;而且腸胃會一直些收我們身體的水分,如果沒有上出來的宿便,會把水分越吸越乾,最後會硬得跟石頭一樣。在西醫怎麼看宿便在西醫裡稱之為「糞石」,這些堵住糞石可能會導致腸胃道發炎,造成上吐下瀉、噁心嘔吐的症狀,嚴重者還有可能需要去急診。在中醫怎麼看宿便在中醫的想法裡,大便如果積在腸胃太久,它不通順的話會產生燥熱,這會影響到整個身體的症狀,心情也會變得「煩躁」。哪些人會容易有宿便?主要會容易宿便的有兩個高峰群,一個是小朋友,另一個就是年輕的女性,都容易有糞石的狀況,這時候去急診照 X 光就會發現真的會有滿肚子大便的情形。所以提醒男性朋友們,如果你的女朋友心情煩躁,可能是宿便困擾著她哦!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1-26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中毒導致上吐下瀉!專家教你把握烹調3秘訣,才不吃出病
秋天季節交替,溫暖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微生物生長,若食材保存或烹調不當,就很可能導致食品中毒。 食材3個保存或烹調不當 當心吃出食物中毒 食藥署替大家「抓漏」,列出3個最容易讓民眾忽略的小地方:1、海鮮這樣煮最安心海鮮、貝類等水產品可能留存有水域中自然存在的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等,若未煮熟就食用,就有可能造成食品中毒,引起發燒、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症狀。 另外,腸炎弧菌在攝氏10℃以下不容易生長甚至死亡,所以用冷藏方式可抑制其繁殖,再加上腸炎弧菌和諾羅病毒都不耐熱,建議可先將生鮮魚貝類用自來水洗乾淨,充分加熱煮熟就可以降低中毒的風險;至於烹烤貝類產品時,殼開並不表示裡面已經完全煮熟,務必要再多烹烤一會兒再吃,別因貪圖生鮮口感而忽略中毒風險。2、避免交叉污染這樣做生肉裡可能帶有沙門氏桿菌和病原性大腸桿菌等,必須充分烤熟後才會被消滅,因此在購買肉品時,生食與熟食要分開放,不要互相堆疊,特別是裝過生肉片的盤子不可再煮熟的肉片或食材,用於生食與熟食的刀子、筷子等用具,都要確實分開使用,才能避免交叉污染。 3、料理儘快吃光光準備食材時,應先評估用餐人數,適量烹煮,以避免食材浪費,若仍有剩餘,則務必裝在乾淨的容器內,避免餐點遭受污染,並儘快放進冰箱冷藏;但要注意的是,雖然存放冰箱細菌不易滋長,但無法達到殺菌的效果,所以還是要儘快食用完畢。食藥署提醒,在享用美食之前,先把雙手清洗乾淨再拿取食物,才不會把細菌、病毒都吞下肚,負責掌廚者,最好戴上口罩、手套,避免口沫污染食品,也不要用裝過生食的碗盤盛裝熟食。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
2020-11-03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中毒最常發生在秋季!烹煮時疏忽這3個小地方,小心上吐下瀉
秋天季節交替,溫暖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微生物生長,若食材保存或烹調不當,就很可能導致食品中毒。食材3個保存或烹調不當 當心吃出食物中毒食藥署替大家「抓漏」,列出3個最容易讓民眾忽略的小地方:1、海鮮這樣煮最安心:海鮮、貝類等水產品可能留存有水域中自然存在的腸炎弧菌或諾羅病毒等,若未煮熟就食用,就有可能造成食品中毒,引起發燒、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症狀。另外,腸炎弧菌在攝氏10℃以下不容易生長甚至死亡,所以用冷藏方式可抑制其繁殖,再加上腸炎弧菌和諾羅病毒都不耐熱,建議可先將生鮮魚貝類用自來水洗乾淨,充分加熱煮熟就可以降低中毒的風險;至於烹烤貝類產品時,殼開並不表示裡面已經完全煮熟,務必要再多烹烤一會兒再吃,別因貪圖生鮮口感而忽略中毒風險。2、避免交叉污染這樣做:生肉裡可能帶有沙門氏桿菌和病原性大腸桿菌等,必須充分烤熟後才會被消滅,因此在購買肉品時,生食與熟食要分開放,不要互相堆疊,特別是裝過生肉片的盤子不可再煮熟的肉片或食材,用於生食與熟食的刀子、筷子等用具,都要確實分開使用,才能避免交叉污染。3、料理儘快吃光光:準備食材時,應先評估用餐人數,適量烹煮,以避免食材浪費,若仍有剩餘,則務必裝在乾淨的容器內,避免餐點遭受污染,並儘快放進冰箱冷藏;但要注意的是,雖然存放冰箱細菌不易滋長,但無法達到殺菌的效果,所以還是要儘快食用完畢。食藥署提醒,在享用美食之前,先把雙手清洗乾淨再拿取食物,才不會把細菌、病毒都吞下肚,負責掌廚者,最好戴上口罩、手套,避免口沫污染食品,也不要用裝過生食的碗盤盛裝熟食。 延伸閱讀: 腹瀉除了多喝運動飲料,還能吃什麼? 醫師告訴你拉肚子4大飲食調養重點 加熱、切除發霉都殺不死毒素! 換季食物保鮮有3撇步
-
2020-10-21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只有苦絲瓜會葫蘆素中毒 毒物專家:花椰菜等食物不明苦味也要小心
近日一名7旬老翁吃下變苦的絲瓜腹瀉數日,經急救後確定為「葫蘆素中毒」所致,新聞一出令民眾驚訝,沒想到平常大家所認知營養豐富的絲瓜竟會引起這麼大的問題。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表示,其實葫蘆素不僅存在於絲瓜中,許多常見的食材也都會有,雖不用過度恐慌,但也要多加留意。 葫蘆素不只存在於瓜類 這些食材有苦味就別吃 招名威教授表示,葫蘆素一般而言廣泛被認為出現在葫蘆科的植物當中,常見食材如絲瓜、南瓜、小黃瓜、冬瓜、西瓜、哈密瓜等瓜類。不過其實像是日常生活中常吃到的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白蘿蔔、紅蘿蔔等十字花科也都含有葫蘆素的存在。另外食材較少見的像是秋海棠科、離水花科、毛莨科、薔薇科也都會有。而該案例所吃到苦味正是出自於葫蘆素,這種成分在尚未發育成熟的植物當中含量較高,也因為帶有苦味,動物嗅覺感知到便也不會食用,可說是植物在自然界中天然的保護機制。 葫蘆素微量影響食慾 重則上吐下瀉影響健康 葫蘆素對於前述這些植物而言是一種保護機制,換言之,對於人類及動物而言就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招名威教授表示,隨劑量不同,食用者輕則覺得苦澀、口感不佳、吞嚥困難等,較嚴重一點就容易出現如案例的腸胃不適、上吐下瀉等情況。而人體有約7成左右的免疫力存在於腸道中,不斷的嚴重腹瀉也可能間接影響到腸胃及人體健康。 日前也有國外新聞報導,民眾因吃下帶有苦味的南瓜,過數日之後出現嚴重掉髮的情況,雖目前原因還有待研究,前因後果也有待證實,但確實這樣的案例及專家指出種種對人體的負面影響,民眾不容忽視。 避免葫蘆素中毒 留意不明苦味及食材品質 綜合前述所敘述的,招名威教授也提醒,在挑選前述這些食材的時候,應選擇信譽度高、有相關認證的店家會更有保障。在食用時候應當留意不明的苦味,特別是近年來人們注重養生,許多人會自行栽種食材,這樣的情況下就很有可能誤食發育尚未成熟的植物,即便發育良好、外觀看似不錯,但實質上也還是有尚未完全發育的可能。據媒體報導,本次案例的老翁就是自行栽種絲瓜。 除此之外,其他不論食用的食材為何也都要注意,除了苦瓜等其他本身就自帶苦味的食物外,一般情況下出現非正常的苦味是一種的警示,代表該食材已不宜食用,例如本文所討論的葫蘆素,或是發霉、食物變質等也都常見會出現苦味。因此若在正常情況下出現不明的苦味,都應盡量避免食用,以避免影響到身體健康。 不慎誤食非正常苦味食物 喝牛奶稀釋留意身體狀況 若民眾真的不慎吃下了有非正常苦味的食物時,招名威教授建議,當下應立即停止繼續食用該食物,並留意身體的後續情況。而當下若情況允許,也可以多喝些牛奶或白開水作稀釋。若出現較嚴重的不適情況就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以避免間接引起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07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容易食物中毒! 疏忽這些地方都會讓你上吐下瀉
食藥署統計發現,仙人掌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正好是台灣食物中毒發生原因的第1位與第2位,就在台灣高溫不斷接近40度當下,正好讓2種細菌快速繁殖,產出大量人體排斥的細菌毒素。因此食物在夏日冰箱外存放,除了一定不可以超過1個小時外,也要有良好防塵防蟲措施,才能將食物中毒風險降至最低。食物中毒首因仙人掌桿菌 溫度30度最適合生長台大醫學院毒理學教授暨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姜至剛表示,仙人掌桿菌在放大鏡下觀察,很像仙人掌的外型,經常能在環境灰塵中發現,當食物沾染到帶菌灰塵,如果環境合適就會快速增長,環境溫度在10至50度都能讓仙人掌桿菌活動,特別在溫度30度左右,最適合仙人掌桿菌繁殖,產出大量毒素。姜至剛提醒,當仙人掌桿菌分解食物取得營養時,會分泌出刺激人體毒素,如果在米飯等澱粉類食物,中毒症狀出現比較快,患者多半是嘔吐;如果細菌在香腸等肉類滋生,誤食病患症狀出現會比較晚,大約6至12小時會開始嚴重腹瀉,由於擔心病人可能脫水,除症狀緩解外,醫療上都會協助病人補充水分。金黃色葡萄球菌普遍存在人體皮膚 傷口容易成病源食物中毒另1個主要兇手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姜至剛解釋,金黃色葡萄球菌普遍存在於人體皮膚,當有傷口沒有處理好或化膿,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在傷口部位快速增加。因此當餐飲工作人員,如果手上剛好有傷口,沒有做好保護就料理食材接觸食物,就很有可能把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到食物上,環境溫度適合就會快速繁殖。姜至剛持續說明,夏天常吃的生菜沙拉,千島醬中有油脂與糖,很容易讓細菌分解成養分,如果不小心遭受汙染,正好環境溫度在35至37度,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容易滋生的溫度,就會分泌出刺激人體腸胃道毒素,如果不小心遭人誤食,就會誘發嚴重的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食物些微異狀 就可能引發中毒姜至剛提醒,有時細菌在食物上滋生,不一定要有明顯腐敗味道,身體才會發生異常,例如仙人掌桿菌,20至70度都可以生存,有時僅是輕微腐敗味道,或是食物外有些黏稠物,口味上不一定有明顯變化,但食物已經有細菌毒素。一旦遭到誤食就有中毒風險,因此夏天保存食物,必須要特別注意。(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黃麴毒素會致肝癌! 愛吃2食物最好提高警覺 食物密封、真空後能延長保鮮? 專家一語突破盲點
-
2020-08-05 新聞.食安拉警報
32人上吐下瀉掛急診!礁溪老爺:5項送檢,兩周知結果
礁溪老爺酒店傳出有員工旅遊團在自助餐廳用餐後,32人疑食物中毒掛急診,業者表示,8月1日當天在雲天自助餐廳用餐人數近1,300人,目前已知該團約32名旅客發生不適,礁溪老爺於第一時間發生後積極關心該團旅客,也持續追蹤當日其他用餐旅客狀況。此外,雲天自助餐廳也暫停營業,直至衛生局檢驗核可後才會恢復營運。事件發生後,礁溪老爺也配合宜蘭縣政府衛生局稽核環境、水質、人員檢體,並主動送檢包含透抽、蝦子、鮮甜招牌活力蝦、香檸蔥香鮮透抽與鮭魚生魚片進行生菌數與大腸桿菌檢驗,報告須兩周後才能確認是否與食材相關。目前雖未有報告顯示為礁溪老爺導致上吐下瀉症狀,但已收到民眾投訴,宜蘭縣衛生局介入協助調查,建議雲天自助餐廳暫停營運,飯店表示,當下即刻配合政府單位暫停營業雲天自助餐廳,於今日8/5再次進行全面性清潔消毒,直到宜蘭縣衛生局檢驗核可後才會恢復營業,昨日8/4晚間也主動聯絡用餐客人給予彈性調整,以旅客權益為優先考量。
-
2020-07-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癌症人人都可能會得,醫師也一樣!劉秀枝:得乳癌,我算抽到好籤
個頭嬌小,說話速度超級快,走路敏捷的劉秀枝,白髮童顏,笑起來有淺淺的酒窩,一點也看不出已屆從心之年。她是早年少見神經內科、神經病理科背景完整的女醫師,更領導台北榮總團隊進行失智研究,是台灣失智領航人。除了醫師身分,劉秀枝還是個女文青,著有大量的失智相關書籍,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她曾以第一人稱發表〈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 —— 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信〉文章,生動描述失智患者的心情,被誤認是她自身的經歷,造成「失智權威醫師也罹患失智症」的新聞,轟動一時。(>>推薦閱讀: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 —— 一位輕度失智女士的信〉)五十六歲那一年,跟平常一樣在早晨淋浴時,劉秀枝摸到右胸有一個硬塊,不痛、硬硬的、之前沒徵兆,「那就是乳癌了。」她心想。開刀前採購用品,笑稱如木蘭代父從軍摸到硬塊的那個早晨,她撥了內線電話給在台北榮總擔任一般外科醫師的蘇正熙主任,也是她的大學同班同學。在同學的安排下,當天立即進行超音波檢查,一看就立即判斷是癌症,乳房硬塊約兩公分,屬於第二期癌症,並著手安排兩天後進行切除手術。劉秀枝拒絕了,但並不是因為「怯戰」,而是因為她跟兩個姊姊,已經安排要帶高齡九十二歲的媽媽,到日本福岡自由行,身為么女的她負責推輪椅,如果開了刀,怎麼推輪椅啊!到日本遊玩前,她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朋友們聞風紛紛打電話關切,分享身邊抗癌勝利的故事,雖然明知很多人因癌症過世,這些鼓舞的電話還是讓劉秀枝很溫暖。朋友交代哪裡有假髮可以買、要穿什麼胸罩、要穿什麼衣服。她笑稱,就像是木蘭代父從軍一樣,要做很多準備。只是木蘭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劉秀枝卻是為了未來抗癌的日子,買假髮、衣服與胸罩,「假髮還打折耶」,她笑了。有位消息靈通的病患家屬,送來的盆花上有祝福字條,她感動地變成淚人兒。恰巧被聽到消息趕來鼓勵的同事瞧見,看到平常堅強的劉醫師,竟然對花垂淚,大概以為劉秀枝很傷心,立刻緊緊抱著她安慰一番,她索性就放聲一哭了。從懷疑罹患乳癌到檢查過程,劉秀枝不曾因為生病掉過一滴眼淚。「我跟你講,癌症是任何人都可能得到,醫師一樣會得。我常常告訴癌症病人,你就是抽籤抽到了,每個人都有機會,我抽到的是好籤啊!不像開腦,很麻煩;開肚子會有排氣問題啊;乳房割掉就沒事了。」她不哭、不惱、沒有不平,倒是許多親朋好友,尤其是共事多年的護士、助理一聽到劉秀枝罹癌,眼眶立刻紅了,她也跟著流淚。瀟灑慣了的她說,真心關懷的電波是超光速的,常常是別人一關心,她就熱淚盈眶。面對自己時,她倒是挺豁達。從日本回台當天晚上住院,第二天開刀。開刀前一天晚上,護理師問她需要安眠藥嗎?她笑說不用。二姊當晚在病房陪著劉秀枝,兩人一覺到天亮,直到鬧鐘響了才醒來,趕快準備要去開刀。她說,「幸好我帶了鬧鐘。」選化療醫師,相信年輕新秀的專業身為醫師,一定做足了醫療上的準備吧?劉秀枝卻是教科書不翻、網路也不查。「醫療全交給醫師。」蘇正熙問劉秀枝是要全切還是局部切除,劉秀枝傻問,什麼叫做全拿,什麼叫拿一半?原來,局部切除可以保留乳房外觀,但是後續可能需要進行放射線治療,全切就不用放射線治療。劉秀枝說,「那多麻煩,不要做放射線治療,全部拿掉!」劉秀枝全然相信專業,蘇正熙也尊重病患決定,開刀時,拿掉右側乳房、淋巴切除,幸好淋巴沒有轉移跡象。蘇正熙補充,現今可以在開刀之前就透過核子醫學檢查或術中染色,確認是否淋巴轉移,不像過去要拿掉很多淋巴結。另外,因為胸肌也要切除一部分,術後可能右胸肌肉會歪斜,以後衣服沒法穿正,有時表面皮膚會感覺麻麻的。朋友提醒劉秀枝術後要做「手指爬牆」的復健運動,劉秀枝是很勤奮的病人,認真確實執行,肌肉狀況恢復得很好。手術之後,接著進入讓病患聞之變色的化學治療階段,劉秀枝「相中」台北榮總一名新秀醫師。罕為人知的是,劉秀枝本身就有腦部腫瘤化學治療的專業。她說,「隔器官如隔山」,癌症的化療日新月異,預後也因癌細胞的生化免疫行為而大不同,在這方面她自覺已落伍了。她全然相信這名年輕醫師的決定。不因專業雷同而相輕,是劉秀枝對醫療專業的最高致敬。劉秀枝的切片顯示,她罹患的是HER2陽性的乳癌,是一種比較惡性,預後較差的型別,還好有適用的化療藥物,「它們就要在你身上打起來了,只要你身體夠強,就能撐過去。」她連藥物副作用都沒問,因為副作用不一定會發生,看了只是讓自己心裡擔憂,發生了再處理就好。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來勢洶洶,她全身毛髮都掉光了,連眉毛都沒有了,同事買了眉筆送給劉秀枝,「有眉毛我們比較習慣」。平常她戴著假髮或是頭巾,大過年返鄉,她在家自在的頂著光頭,已罹患失智的媽媽猛盯著她看,她淘氣地說,台北現在流行剃光頭!媽媽竟也相信了。劉秀枝不想讓年邁的媽媽擔心,知道也是多煩惱吧。小紅莓化療最主要的副作用「嘔吐」,也發生在劉秀枝身上,噁心嘔吐是家常便飯,獨身的她在家裡吐得昏天暗地時,剛好朋友打電話來問候,問她好不好,「還好啊,我在馬桶上吐下瀉。」朋友趕緊將電話掛了,「以後就用e-mail問就好了。」一般人可能會羨慕醫師擁有眾多醫療資源,必然享受「高規格」待遇,劉秀枝卻不要特殊待遇,正因為她太熟知專業。化療時,她不住單人病房,跟大家一樣自己去領藥,把藥物交給化療門診護理師,跟大家一起到化療門診接受化療,因為她知道那裡的護理師是最熟知化學治療的過程與變化,若真的發生什麼狀況,大家都看得到,一個人關在病房,反而落單了。因此,她就跟一般病患一樣排排躺在躺椅上。她笑說,接受化療時,跟隔壁躺椅的年輕女病患聊天,對方知道她是醫師,知道醫師也會生病,也在門診接受治療,心理瞬間平衡了不少。享受當下,做好隨時可以離開的準備抗癌成功三年後,劉秀枝感覺另一側健康的乳房時而脹痛、時而抽痛,在一點鐘位置摸到小於一公分的硬塊,她自行判斷,排除其他可能後,「復發」二字悄悄爬上心頭。想起化療過程的痛苦,劉秀枝一度逃避想著,「乾脆讓它自生自滅。」念頭一轉,如果腫瘤到處轉移,癌細胞吃到脊椎可是會很痛的;萬一轉移到腦部,如果不是偏癱,未來也無法正常寫作與思考,她決定找醫師看一看。癌症復發對病患來說,不僅重新面臨死亡威脅,有些人更回憶起治療的焦慮感。劉秀枝坐在自家面對淡水觀音山的窗前,窗前有一座放置已久的休閒椅,本來準備用來優閒看書的,可以邊看書邊眺望觀音山雲彩,這一次,她真正好好的坐下來。「誰知道,還能活多久?」「餘生都在抗癌中度過嗎?」回診那天,醫師顯得神情凝重,安排了超音波檢查。冰冷的探頭在乳房上掃來掃去,都找不到腫瘤。醫師判斷,這兩個小硬塊應該是脂肪。又疑又懼的劉秀枝猛然一想,最近確實胖了些。雖然解除了警報,但不代表以後不會復發,也不能保證不會得其他癌症或疾病。此次經歷讓劉秀枝更加體認,除了感恩,更應活在當下,享受人生,做好隨時可離開的準備。許多癌友被疾病綁架,即使已經抗癌成功,對於可能的復發,整日憂心掛念。也有人索性放開生命,揮霍度日。劉秀枝說,我沒有等待癌症帶給我自由,她淡然卻堅定的說,「面對疾病,兵來將擋,而我就是那將軍。」退休後,離開了臨床,卻從來沒有遠離醫學,她目前擔任榮總的特約醫師,陽明大學的教授。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瀏覽醫學期刊,吸收新知。至今仍持續參加台北榮總的病例討論會,貢獻所學。而書櫃裡,有一百本尚未閱讀的新書,等待著她。學會了中文打字,經營部落格。從規劃退休,乳癌來訪,開刀化療,病痛從未絆倒她,劉秀枝一樣活力充沛的說,想想就很覺得感恩。治療日新月異,活著就有希望常有病友來詢問劉秀枝的意見,劉秀枝說,得了癌症不等於絕症,要看哪種癌症,還有癌症的期別。尤其癌症的治療日新月異,有些有健保給付,有些有臨床試驗名額,可以盡量爭取資源。癌症就是一種疾病,來了就接受,如果一直沉浸在悲哀或是憤怒中,一點用處都沒有。「為何是我?為何不是你!」劉秀枝說,還有更壞的籤,你沒有抽到呢!「一定要活!活著就有機會。」你以為今天沒希望,也許一轉眼就有新治療、新的藥物問世,不治療會後悔莫及。如果問了一個醫師,覺得沒有希望,一定要再問第二個、第三個,一旦選擇了就要相信醫師,相信自己,相互配合。劉秀枝說,人生一定會遇到困難,有困難就處理,一次的挫折沒有被打倒,你就會變得更強壯,那是很好的事情,即使很絕望也不要放棄,你不知道一轉頭就會有好東西在等你。「小時候,我挨罵了想不開,回頭一想,街邊轉角的碗糕與豆花很好吃耶,那不要死好了。」你覺得癌症好像治療不成功,也許明天新藥就出來了,或許再撐個一個月就有新的治療,總之不要放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經濟條件也不一樣,她建議癌友,如果體力可以,可以持續上班,或許調整到壓力小的部門,或許跟同事求援。劉秀枝說,不要羞於求助,身邊有什麼資源就用什麼資源,有什麼人力就動用什麼人力。獨立慣了的她也分享,「我最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我二姊也是每二、三天就來照顧一次。」想吃什麼就吃,味覺沒了還有嗅覺、視覺劉秀枝坦言,自己並不是養生的模範生,完全不能當別人的楷模,平常也不太按照規矩進行健康檢查,大概是遺傳基因好,所以身體強健,平日也難得感冒、肚疼,第一次生病就是乳癌。她認為「身體的保養方式是去操勞它,如果生病就去治療,別拖。」化療期間出現嘔吐、食欲不振、味覺改變,可能讓很多病患急遽消瘦。劉秀枝因為劇烈的嘔吐,從五十二公斤瘦到四十四公斤,正常人的白蛋白為三‧五到五‧五,她降到一點多,而原本該有五千到一萬的白血球降到只剩六百多,血紅素只及正常人的一半。治療期間正值冬天,她仍堅持到台北醫學大學講授一堂課,回程的計程車上,她忍不住問計程車司機怎麼不開暖氣,計程車司機喊冤,才知道原來是她在發冷,回到家後趕緊就醫,已經發起高燒。因為白血球實在太低,感染引發敗血症,緊急住院打抗生素治療。劉秀枝說。補充足夠營養,才能維持體力、對抗疾病,可是化學治療讓味覺變了,滷蛋吃起來不像滷蛋、綠茶像泥水。她再度發揮阿Q精神,味覺不好,可是嗅覺還在,視覺還在啊!雖然味道吃起來不對,可是聞起來是香的,眼睛看到的依然美味。平時飲食就很簡單的劉秀枝吃得清淡,生病了,為了讓自己多吃,劉秀枝反而放開懷吃。有一日想吃夜市裡油膩膩、重口味的炒麵,託人去買回來。如果想吃蛋糕,也會買來解饞。平時的飲食,劉秀枝很推薦「地中海飲食」,不僅好吃,也很健康。不論對抗癌症、預防失智,都是很好的飲食方式。不用奔跑跳躍,高爾夫年輕打到老劉秀枝走起路來,步履又快又靈巧,常讓人忘了她的年齡。談到運動,她認為:「不要過度愛惜身體。」她指的是不要嬌生慣養的意思。她說自己不是有運動細胞的人,但是從四十多歲就開始打高爾夫,可以走很多路,運動也很溫和,這樣的習慣持續至今。她笑說,高爾夫的唯一壞處是很貴,以前曾有位台北榮總院長不太喜歡醫師打高爾夫。榮總是個大家庭,大部分的醫師都住宿舍,所以聽說有些醫師只得趁著晚上,先把球具放到後車廂,出門打球時才不會被院長發現。劉秀枝曾發表文章指出,高爾夫的各種動作如上桿、下桿、揮桿、收桿、推桿入洞和走路,正適合沒有運動細胞的人,而且不用奔跑、跳躍,可以從青年一直打到老年。高爾夫不以速度取勝,也不用像許多球類運動要與隊員密切互動,又優待女性和銀髮族,簡直就是為她量身設計的運動。她謙稱,自己一直打得不好,而且常是球賽「BB獎」(最後第二名)的得主。卻因為打球可以磨練觀察力與策劃力,考驗專注力,還可以看球友的修養現形,有人球打得不好,氣得丟球桿,竟高掛到樹上。打球也讓劉秀枝更謙虛,知道運氣難料。有時明明打了壞球,結果彈跳到果嶺,有時明明是好球卻被風吹歪,令人扼腕。「今天打得好,明天卻很差,如此變化多端,不可預料,也是高爾夫球迷人之處。」此選讀摘自《我是醫師 我得癌症》作者 聯合報出版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購書網址:https://bit.ly/2YNNdW2(本文經網頁編輯編修)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