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 科別.皮膚
搜尋
NOW健康
共找到
752
筆 文章
-
-
2020-06-08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檢查可揪出脂肪肝警訊 避免惡化應從2方面著手
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肝癌名列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的第4名,在男性10大癌症中,更是位居第2。醫師指出,近幾年來,治療B肝、C肝上,均有不錯進展,預估未來脂肪肝可能改寫原本肝病3部曲,變成「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國泰健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許舒淳說,脂肪肝為肝臟累積過多脂肪導致發炎,國泰健檢2019年客戶健檢數值統計,近5成受檢者出現脂肪肝警訊,40至69歲中每2人就有1人脂肪肝。醫師指出,脂肪肝看似溫和,但若肝臟處於長期發炎情況下,約有1至2成機率將惡化為肝硬化或肝癌,絕對不能輕忽,應避免攝取高油脂、高糖份等食物,並養成運動習慣。預防脂肪肝,須從「飲食」和「運動」等2方面著手,在飲食上,少油、少糖、少喝酒、少吃宵夜,避免在睡前進食,如果體重過胖,應該尋求專家協助,控制體重,調整飲食,改善血脂肪、高血糖。許舒淳說,運動可以消除脂肪肝,因為身體消耗熱量會先從血糖開始,等糖分消耗差不多後,才會燃燒脂肪,而如果開始運動,就能很快消耗血糖,並快速分解蛋白質和脂肪。建議請專業體適能教練規劃運動菜單,在身體可負荷的前提下,心跳每分鐘達到130下,並且頻率持續10到30分鐘,且1個禮拜至少要3天,就能達到運動效果,平常則可慢跑、爬山、游泳、騎腳踏車,來消耗熱量。許舒淳強調,只要能持之以恆,養成運動習慣,就有辦法改善脂肪肝,也能代謝掉身體的膽固醇。由於脂肪肝不會有明顯症狀,許舒淳提醒,民眾應該定期接受超音波等健康檢查,檢測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數值,1年1次,若已有嚴重脂肪肝,以致肝臟發炎,建議每半年就要去追蹤1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08 科別.消化系統
糞便有血!大腸癌、痔瘡分不清? 便便顏色藏玄機
衛福部國健署發布10大癌症統計,大腸癌持續12年排名第1位,例如知名藝人豬哥亮,就因大腸癌病逝;但如果大腸癌早期發現,就有機會不開刀或放化療,藉由內視鏡就能去除異常組織。因此,規律的糞便潛血檢查就顯得格外重要,然而有時會看到糞便上有鮮血,到底是不是有大腸癌的可能?讓人非常恐慌。糞便潛血自我安慰是痔瘡 經常錯過大腸癌最佳治療期其實不僅台灣,大腸癌在日本也是容易發生的癌症,癌症死亡排比男性是在第3位,女性則是第1位。雖然大腸癌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部分民眾就算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也不願意接受大腸鏡檢查,自我安慰自己可能是痔瘡出血,除了否認自己有癌症外,也有可能是害羞不願意接受檢查。日本針對大腸癌檢查,首先也會採用糞便潛血檢驗,如果發現陽性,就會接續用大腸鏡檢查,確認大腸內有沒有瘜肉或異常組織,但在日本有30%糞便潛血陽性民眾,不願意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會自我安慰「應該是痔瘡」、「應該不是癌症」等理由,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導致大腸癌往中後期發展。糞便顏色顯露玄機 糞便整體暗紅色或黑色小心大腸癌其實大腸異常組織與痔瘡導致的糞便潛血,想要區分的最好方式,仍然是醫生專業的判斷,假使實在不好意思看醫生,可以觀察血在糞便的狀態,來初步分辨糞便潛血的原因。如果大腸因異常組織導致出血,病灶部位會比較深入,糞便還沒有定型時,血液會融入糞便中,糞便整體顏色都會異常偏暗紅色或黑色。反觀如果是痔瘡引起糞便潛血,大致上是因糞便太硬,當通過痔瘡部位與肛門口時,摩擦導致部位損傷出血,因此能看到血是沾在糞便表面上,顏色也比較鮮紅,藉此可以初步判斷,如果發現糞便表面沾著鮮紅血液,就有可能是痔瘡引起的。藉由糞便沾染血液的狀態,有機會初步判斷出血原因為何。台灣專家意見 民眾難自我分辨糞便潛血原因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表示,臨床確實有糞便潛血陽性民眾,會自己安慰自己可能是痔瘡,但一般民眾很難區分糞便沾染血液,到底是異常組織或痔瘡,因此一定要經由專業判斷,才能確定到底是不是有大腸病變。假使糞便潛血陽性,卻沒有進一步檢查,可以說是玩命。糞便潛血高機率是大腸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90%以上邱瀚模解釋,一般來說約1千人就可能有2至3人罹患大腸癌。如果糞便潛血呈現陽性,約5%機會是大腸癌,也就是20人中有1個是大腸癌病患,疾病威脅大幅增加。但還好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發現到大腸有異常組織,有50至60 %機會是0期或1期,絕大部分都能治癒,發現末期的機會僅7%。邱瀚模強調,當有症狀時再發現大腸癌,20%恐怕已經發展到末期,5年存活率恐怕大幅降低,治療方式也非常複雜,因此在無症狀時把病徵找到非常重要。一旦糞便潛血檢查陽性,接受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瘜肉或異常組織,去除後經醫師判斷,大約3至5年要再執行1次大腸鏡檢查,假使大腸鏡確認無異狀,則回到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當陽性出現再接受大腸鏡檢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6-0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不僅會胸悶 2非典型症狀更要注意
入夏後,天氣經常陰晴不定,氣溫變化較大,以致許多商界名人、知名演員皆死於心血管疾病,令人惋惜。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提醒,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位居國人死亡排行榜第2名,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就有5.4萬人死亡,人數多於癌症。 黃瑞仁指出,老化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從門診觀察發現,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共同生活形態多為壓力沉重、抽菸、少運動、多外食、過重或肥胖及過量飲酒。 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急性心血管疾病屬於急重症,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生命,黃瑞仁指出,如果平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就應盡速就醫,可減少死亡以及病後失能的嚴重度;另外,更年期女性若罹患心肌梗塞,症狀較不典型,可能為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民眾應該提高警覺。 在腦中風急救上,必須把握治療黃金期,黃瑞仁提出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出現任一症狀時,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 黃瑞仁認為,8成的心臟病與腦中風致死案例是可以預防的,只要能夠養成運動習慣、健康飲食,落實健康生活,慢性病患者也規律用藥,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則呼籲,國人應該保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規律服藥,並遠離菸酒,避免熬夜,都是保命之道。運動方面,建議從事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並配合阻力負重運動,避免肌肉量流失。此外,控制體重(BMI)、擁有良好的睡眠,也能避免慢性病纏身。 如有三高慢性病史更應積極養生,定期量測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王英偉說明,國健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國人應多加利用。(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因應人口老化 食藥署擬將關節保健納入健康食品項目 【影】蔬食者專屬鰻魚飯! 清爽夏日茄子料理大變身 
-
2020-06-04 癌症.肝癌
顏清標三弟也罹肝癌!每4人中1人會惡化為肝硬化
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因肝癌、肝硬化,至高雄長庚醫院接受活體肝臟移植手術,與二兒子顏仁賢配對成功後,捐了3分之2的肝臟救父,換肝手術也十分順利。不到1個月,又傳出顏清標三弟顏清山同樣因為肝癌而住院,正在評估換肝手術的可能性。多年來,肝炎被喻為國病,感染人數達2、300萬人,國健署提醒,年滿45至54歲民眾、40至60歲原住民均有1次肝炎篩檢公費補助,務必接受檢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B型與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最多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後每4人中,1人會惡化為肝硬化,如有肝硬化,則每20人,1人會併發肝癌。 根據統計,全台每年約有13,000多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而肝癌持續高居癌症死因第2位。王英偉說,大部分肝病並無明顯症狀,患者常因此延誤就醫,以肝癌為例,不少人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 在肝炎治療上,我國早已實施B肝試辦計畫,由健保給付B肝藥物或針劑治療。106年則提供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並納入健保給付,且自108年1月起,病人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可成為給藥對象。 王英偉提醒,民眾如經C肝篩檢為陽性,應儘快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並在醫師評估下接受治療,就能徹底清除C肝病毒,讓自己遠離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致命3部曲。 至於預防上,我國於100年8月開始提供民國55年(含)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108年6月1日起,先行放寬年滿40至60歲具原住民身分的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終身1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 如果不符合成人預防保健受檢資格,又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者,則可利用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也就是40至60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肝功能GPT、GOT等檢查。 王英偉說,如果檢查結果為肝功能異常,則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檢驗、追蹤及治療。未來將視經費狀況,研議調整擴大篩檢對象的可行性。 至於顏清標兄弟相繼罹癌,外界認為,與年輕時抽菸、喝酒、吃檳榔等因素有關,王英偉建議,勿過度飲酒,維持適當體重,才能預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罹B肝又貪杯! 中年男超慘下場出爐 小酌幾杯無傷大雅? 別僥倖!肝病三部曲就從這裡開始
-
2020-06-01 科別.心臟血管
你也是高血壓族嗎?1張圖教你判讀血壓測量值
1名從事業務工作的40歲陳先生,經常需要應酬、聚會,飲食口味向來偏重,身材高壯的他自認身體健康,因此也沒有健康檢查的習慣。直到日前因劇烈頭痛才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在靜脈注射降壓藥物。獲得控制後便前往心臟血管科追蹤,醫師張耀庭叮嚀飲食上除要減少油脂、鹽份的攝取外,也開立降血壓藥物。經按時服藥、回診,陳先生血壓控制穩定,也更了解生活習慣與定期量血壓的重要。 被視為隱形殺手的高血壓,近年已列入台灣10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的盛行率約25%,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而45歲以下的發生率大約是7%,但隨著世代演變,比例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張耀庭指出,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2種,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而次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比例占整體高血壓的5至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由於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的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許多病患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病。 張耀庭說明,初次因高血壓就診的病患,會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抽血、尿液檢查了解病患生活、飲食習慣,電解質等數據並評估肝腎功能;再視病患情況安排心電圖、X光等影像學檢查,了解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因高血壓導致的身體器官傷害。若懷疑為次發性高血壓患者,將會診新陳代謝科,進一步評估內分泌疾病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高血壓患者僅能透過生活型態改變及服藥控制血壓。心臟血管科醫師則會以「鈣離子阻斷劑」讓血管放鬆,和「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抗劑」調節荷爾蒙,輔以利尿劑、交感神經阻抗劑、血管擴張劑等降壓藥物予以治療。 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張耀庭提醒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量血壓時必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2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確度。若經常發生不明原因頭痛伴隨高血壓,或服用3種以上降壓藥物卻無法得到良好控制時,就必須前往大型醫院,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其他疾病引起的次發性高血壓。(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和鮮物創辦人 劉天和 科技農夫,吃出健康安心真食物
-
2020-05-31 養生.聰明飲食
冷泡茶易喝進農藥? 毒物專家顏宗海指出關鍵
炎熱夏天,茶飲一直都是台灣民眾消暑首選,在家自製冷泡茶,放在冰箱隨時拿出來喝,不但讓身體暢快沁涼,也補充身體水分需求。然而部分人可能擔心,在家用冷水泡茶葉,比熱水所需時間更久,恐怕溶出有害物質。因此農委會在官網澄清,大部分茶葉都是脂溶性農藥,不會因久泡而溶在茶湯中。農委會表示,根據茶改場試驗結果顯示,茶葉經冷泡後,內容物溶出率與浸泡時間成正比,換句話說,冷泡時間浸泡時間越久,茶葉內容物溶出率越高,風味也會有改變,釋出微量水溶性的藥物風險也會提高,但茶葉大部分是使用脂溶性藥劑防治病蟲害,該藥物不溶於水,因此飲用冷泡茶對身體健康不致造成危害。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各國針對不同食品上,都會評估當地人飲食習慣,制訂不同農藥使用標準,消費者在購買前,最好檢查外包裝標示,確認一下有沒有相關認證,了解農民是否按照規範栽種,基本上農藥使用與殘留量都有標準,按照規定栽種農產品,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同時顏宗海也說,化學物質大致上可區分成水溶性與脂溶性,大部分蔬菜多是水性農藥協助栽種,民眾在清洗青菜時,可以用水把殘留農藥帶走;至於茶葉則是喝茶湯,若用水溶性農藥,可能不小心就溶出農藥喝下肚,因此使用脂溶性農藥,就比較不會溶解在水裡,茶湯帶有農藥的機會就下降很多。然而顏宗海提醒,台灣夏天朝溼炎熱,食物容易腐壞,喝茶也是一樣,當泡出茶水後,最好在一定時間內飲用完畢,否則就一定要放到冰箱保存,時間拖越久茶水就會變質,但就算擺在冰箱,也要及早喝完。農委會也提醒。茶葉若在夏季或氣溫較高時冷泡,可能有變質問題。因此,冷泡茶宜儘速飲用或置於冰箱冷藏分次飲用。農委會補充,冷泡茶若使用普洱熟茶或其他黑茶類時,需考量微生物孳生疑慮,此類茶建議煮開1至2分鐘後再飲用,以確保飲用安全。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熱懶洋洋是體內濕氣太重! 3行為最好不要繼續做 熱湯、熱茶就是要趁熱喝? 溫度高於65℃等於讓癌從口入
-
2020-05-30 科別.皮膚
全台進入梅雨季 高溫潮溼適合黴菌孳生香港腳來報到
梅雨季節一到,天氣溼熱,如果鞋子進水,襪子潮溼,腳底溼黏難受,很容易就罹患香港腳,有人自行購買藥膏,但塗抹後,療效有限,皮膚科醫師提醒,許多患者香港腳合併汗泡疹,如果用錯藥膏,當然就好不了。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梅雨來臨,多雨加上氣溫25至30度環境,這個季節最適合黴菌孳生,只要腳掌腳趾潮溼,又悶在鞋襪中,很難不會罹患香港腳,冒出水泡、脫皮、腳臭、發癢、滲出液體,持續復發。在預防上,最簡單作法為隨時隨地保持雙腳「乾爽」,要感染香港腳的機率就很低。出門前多攜帶一雙鞋襪,或是在辦公室多擺一雙鞋子,如果腳趾受潮,就立刻更換,並保持腳掌腳趾乾爽。另外,每天外出時,穿不同的鞋子,因為鞋子穿過後,就會殘留溼氣,其中也會有掉落的皮屑,如果固定某雙鞋子,就會容易生長黴菌,一般來說,最好準備3雙鞋子,輪流穿著。再者,一定要每天換襪子,有些自認有「男人味十足」的男性出門前,找不到洗好的襪子,就拿昨天穿過的襪子,聞一聞認為沒有味道,就再繼續穿,其實襪子內已有許多皮屑,養著許多黴菌。在選擇襪子上,也很重要,趙昭明建議,想預防香港腳,最好選擇標示「排汗」功能的襪子,透過中空纖維或者網眼織法,讓鞋襪內的溼氣得以快速排出。在治療上,趙昭明指出,只要確診為香港腳,勤於塗抹藥膏,並用對藥膏,就有效治療黴菌。香港腳又可分為脫屑型、水泡型,前者不癢,但後者則是發癢,不抓不快,但如果抓搔出傷口,很容易細菌感染,局部發炎,甚至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趙昭明說,最近香港腳患者明顯增加,其中不少人合併汗泡疹,症狀難以釐清,如果光擦抑制黴菌的藥膏,效果有限,並需對症下藥,使用雙效合一的藥膏,才能獲得改善。★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30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營養補充可改善化療不適 這個成分詢問度最高
台灣罹癌人數逐年增加,在確診後,除了化療、標靶等正規醫療,常有親友推薦營養保健食品,其中以「左旋麩醯胺酸」最常被提及,詢問度也最高,但癌友一定要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嗎?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許桂瀞表示,左旋麩醯胺酸就是1種胺基酸,也是人體中含量最豐富的胺基酸,主要合成及儲存在肌肉游離胺基酸池,約佔60%,其次為細胞外液游離胺基酸池,約佔25%。左旋麩醯胺酸作用為參與體內各項生理過程,如肌肉蛋白質代謝和細胞增殖,以及調節肌肉內蛋白質合成及肝臟內肝醣合成、做為人體腸道細胞、免疫細胞(淋巴球及巨噬細胞)及肌肉纖維母細胞等能量來源、核苷酸形成、調節酸鹼平衡、幫助合成細胞內的抗氧化劑。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飲食的攝取與體內合成,每天約需50至80公克的左旋麩醯胺酸,如處於重大手術、外傷、燒傷等緊急狀況,以及癌症病人,因處於高異化代謝狀態,左旋麩醯胺酸就成了條件必需的胺基酸,一旦需求超過自身合成能力,體內濃度就會下降,並導致生理功能失調。許桂瀞指出,癌症患者如果適時適量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可以改善化療所引起的黏膜炎、腹瀉、周圍神經病變,且可能減少治療期間的體重流失。另外,研究也發現,接受骨盆或腹部放射治療的癌友,口服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可能有益於減少放射性腸炎的發生、減緩腸炎的嚴重度及腸炎症狀,如腹部絞痛、排便出血等,不過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許桂瀞表示,海鮮、牛奶、黃豆、禽肉、畜肉、堅果等食物均含有豐富的左旋麩醯胺酸,只要病人進食狀況佳,且均衡多樣化的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時,不一定要額外花錢購買相關保健食品。許桂瀞強調,目前癌症營養相關指引並未明確說明及強調癌友必須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因此,患者如育購買相關營養產品,應與醫師、營養師討論,一般建議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上述症狀時,才會適量補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28 該看哪科.皮膚
頭髮愈洗愈稀疏?專家教你選洗髮產品4眉角
禿髮問題困擾著不少男性,但女性千萬也別大意!新時代的女性往往必須同時兼顧家庭與事業,導致壓力與日俱增,尤其是本來就有生理痛、頭痛、產後掉髮問題及體質虛冷者,掉髮風險也隨之提升,女性禿頭的年齡層更有逐漸下滑的趨勢。中醫師陳瑞聲指出,女性掉髮原因多,透過中藥調整體質,可確保日後新生髮根堅韌有彈性,根絕掉髮問題。陳瑞聲表示,男女性常見的掉髮類型包括鬼剃頭、圓形禿、脂漏性(細菌感染)掉髮、雄性禿,其實根本原因皆出自頭皮膚是否健康。掉髮症狀也各有不同,鬼剃頭及圓形禿等掉髮方式,速度很快且量多,嚴重者甚至整個頭髮掉光,連眉毛、腋毛、陰毛也掉,主要原因與壓力、身體免疫力、藥物、過度染燙髮導致頭皮受傷變得鬆弛有關。 中醫認為鬼剃頭、圓形禿掉髮是由於氣虛、身體血液循環不佳,血液中的含氧量不足,以致難以供應營養到頭皮膚血管神經,造成頭皮鬆軟凹陷夾不住頭髮,但所幸毛母細胞並沒有受損,仍有挽救機會。陳瑞聲中醫師臨床上針對氣虛體寒的掉髮患者,使用人參、黃耆等藥材補氣,併用當歸、鹿茸等溫補藥材促進血液運行,讓皮膚微血管及神經獲得充足養分,能改善體質、增強免疫能力,有助恢復全身皮膚彈性。只要頭皮鬆軟問題改善,頭髮就會再長出來,且健康不易掉落。 另一種掉髮的類型為脂漏性掉髮,主要是頭髮被細菌塵螨感染,使頭皮變得容易出油、發癢,引起毛囊發炎腫脹束住頭髮,新生的頭髮就會越長越細,最後變成禿頭。 針對脂漏性掉髮治療,中醫採用植物性清潔酵素配合洗髮精,清除細菌及塵螨,分解油脂,再以內服中藥強心補腎,達到放鬆頭皮、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如此一來,暗藏在毛囊內的油脂才能隨著頭髮生長慢慢排出,當毛囊內油脂清除乾淨,自然能長出健康粗黑的頭髮。 陳瑞聲中醫師提醒,想要維持髮量濃密,保養頭髮的應該從小就開始,宜選擇具備天然溫和、能防止塵螨細菌感染效果的洗髮精保護頭皮,且最好不要添加防腐劑或增稠劑為佳,否則易導致毛囊受損,增加掉髮風險。(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頭髮掉不停、愈來愈稀疏? 你可能是這些營養不夠了 家裡地板頭髮掃不完? 3指標判斷是不是快禿頭了
-
2020-05-27 癌症.胃癌
胃脹.胃痛吃不下? 小心不只是消化不良 而是胃癌末期!
衛生福利部統計,107年癌症死亡率胃癌在第7位。胃癌初期大部分都沒有明顯症狀,初期治療5年的存活率能有90%以上,但等到第3期就大幅減少至50%以下,復發機會也會上升。目前能早期發現的唯一方法,就是規律接受內視鏡檢查,假使發現食量突然變小,好像吃一點東西就會胃脹,恐怕就要有警覺。日本大學醫院(日本大学病院)消化器病中心醫師池原久朝表示,胃癌初期是在胃壁內表層黏膜的異常細胞,接著不斷越深越廣增殖,根據不同深度可稱做4種型態,發展到最後變成革囊胃(或稱皮革胃),由於早期癌細胞在胃黏膜,不會聚集在1塊,而是像沙粒般廣範圍分布,因此早期發現有一定困難度。池原久朝強調,胃癌初期無症狀機會比較高,在癌症發展過程中,胃的收縮功能會漸漸變差,縱使不會有明顯症狀,不過可能會發現到吃東西困難,覺得胃總是消化不太好,此時癌細胞已經擴張到一定程度,有可能轉移到其他臟器,必須立刻接受檢查,否則治療難度與存活率都會大幅下降。如果確診革囊胃,手術治療已經非常困難,恐怕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延續生命,如果檢驗出與癌細胞有關的HER2基因,目前有專門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假使檢測陰性,也有胃癌末期專門藥物可以使用,但是抗癌藥物有引起副作用風險,藥費也非常貴,經常是第2線或第3線的治療方法。 另外,幽門桿菌感染者已被證實罹患胃癌機會比其他人高出許多,並且家族有胃癌病史,遺傳因素也不能排除。如果自身有胃癌高風險,一定要維持定期檢查,由於胃癌不是快速發展的癌症,不會一出現就迅速發展到無法手術的程度,基本上1年接受1次內視鏡檢查,就能有很高初期發現治療的機會。台灣中國附醫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表示,早期胃癌幾乎可以說沒有症狀,當癌細胞向下發展,抵達肌肉層或漿膜層,由於胃的收縮能力變差,食物排空能力下降,就會容易有腹脹、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狀,假使出現症狀才確診,很可能已經第4期,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例如肝臟。林肇堂強調,發現早期胃癌,可以藉由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把癌細胞去除,病患不用全身麻醉,也不用切除病灶胃部。假使出現症狀才就醫檢查,確診已經是進行期癌症,就需要比較複雜的治療方式,不但要手術切除胃癌部位外,也擔心癌細胞已經到身體其他部位,需要藥物輔助殺死其他部位的癌細胞。林肇堂說,由於藥物進步,現在標靶藥物或相關療法輔助下,末期胃癌患者也能有很好的治療,但能早期發現還是最好,如果家中有親戚發生胃癌,特別是直系血親,就應該維持每年1次胃鏡檢查。而如果檢測到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在治療完成後,也應該保持定期檢查。另外,由於煙燻醃製肉品也是胃癌好發因子,能避免食用最好。(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
2020-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出不敢用免洗餐具? 消除病毒1招就可以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環保署發現,民眾免洗餐具用量增加50%,雖然減少心理恐懼,卻帶來環境傷害。環保署呼籲希望大家能維持不用免洗餐具的習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也說,餐具洗乾淨就能清除病毒。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調查銷售與處理的相關數據,可能因新冠疫情影響,民眾與餐廳擔心疫情散布,開始用一次性餐具,例如免洗筷,上升幅度竟高達50%!然而在全民努力下,疫情趨於穩定,因此希望民眾能回歸正常生活,使用重複性餐具。張上淳也說,平常用肥皂洗手,雖然肥皂不能殺死病菌,但在仔細搓揉加上充分清洗,雙手清潔很乾淨,就可以把病菌帶走,減少疾病感染的機會;餐具清洗也是同樣原理,在用適當清潔劑清洗後,就可以把沾染髒汙的病菌洗乾淨。沈志修強調,餐飲業者遵照衛福部食藥署「餐具清洗良好作業指引」,並搭配環境清潔與消毒,就能保障消費者飲食安全。而使用免洗餐具,除了造成資源浪費,回收處理時也會造成環境負擔。指揮中心也說,呼籲大眾因應疫情最好的作法是用餐前肥皂洗手,做好個人衛生,減少使用免洗餐具,這樣才是真正的防疫撇步。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使用酒精消毒 噴的、抹的哪種效果好? 酒精、漂白水、二氧化氯差在哪? 專家一次解答
-
2020-05-23 科別.消化系統
哪些人屬於痔瘡高危險群? 這些壞習慣讓你有「痔」難伸
俗話說「10男9痔」,但其實許多女生都有便秘問題,長期下來也容易引發痔瘡。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坐太久、不運動、少喝水,經常便秘及腹瀉,都屬於痔瘡高風險族群,年輕人如果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划手機,也可能引發痔瘡。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明,以前上廁所可能會拿著書本或報紙,現在許多人則是拿著手機如廁,一邊逛社群、打手遊,要是遊戲進入緊張激戰,可能一坐就是半個多小時。最近1、2年,收治不少年輕痔瘡患者,詢問病史及生活形態,幾乎都是重度網路及3C使用者,其中不乏大學生、高中生,年紀最輕的是14歲小男生。由於該名國中生沉迷手遊,在家裡也常躲進廁所裡打電動,時間常常不經意就超過半小時,沒想到卻因此引發痔瘡,後來因為血便,馬桶出現有血跡,連內褲也沾著血,嚇壞了媽媽,才趕緊陪同就醫。糠榮誠指出,痔瘡距離肛門口1公分,是每個人都有的正常組織,但如果長時間久坐不動,或上廁所太用力,就會導致腹壓過大,以致局部組織靜脈迴流異常。哪些人屬於痔瘡高危險群?糠榮誠說,懷孕、體重過重,以及經常咳嗽、便秘、腹瀉,及有家族史者,都要注意痔瘡問題,平常應該養成多喝水,多吃鳳梨、蘋果、奇異果等高纖蔬果的習慣。此外,也要少吃辛辣、含咖啡因的食物,盡量少碰麻辣鍋,或是炸雞、鹽酥雞等油炸食物。如已出現痔瘡問題,建議局部多泡溫水,促進血液循環。糠榮誠提醒,上廁所大號時,應該認真如廁,不要看報紙或滑手機,時間應控制在10分鐘之內,要是坐太久容易引起肛門局部充血,又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容易誘發痔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23 科別.泌尿腎臟
夜晚頻尿陰莖軟如香蕉 醫師建議有這些行為盡早就醫
老張40歲娶得美嬌娘後體重直直升,自嘲幸福肥,但近來他上班總帶著睡不飽的黑眼圈,原來是夜晚頻尿,上廁所總是解不乾淨,搞得他睡不好,連帶影響枕邊人睡眠。更糟糕的是,老張發現自己晨勃次數越來越少,陰莖硬度變軟像香蕉,性慾一來勃起後3秒軟,老婆氣得想分房睡。為了挽救性福,老張找上中醫師求助,收治該病患的楊永榮醫師表示,頻尿、夜尿、尿解不乾淨,可能是攝護腺或膀胱或尿道發炎導致,這些都會影響到性功能。若以上原因皆非,且年紀偏長或體型肥胖,則要懷疑是否攝護腺肥大造成,建議儘早就醫治療,以免進一步導致勃起功能障礙。勃起功能障礙就是俗稱的不舉或陽痿,是指在有性慾要求時,陰莖無法勃起或勃起不堅,陰莖無法進入女性的陰道。國外研究顯示,72%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患有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62%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者同時患有勃起功能障礙。醫界推估,全台灣40歲以上男性中約有113萬人、平均每5人就有1人因攝護腺、泌尿道疾病而無法享受正常性生活。不僅如此,晨勃次數異常減少,陰莖半軟不硬、勃起不全,很可能是陰莖血管阻塞造成。臨床上不少勃起障礙患者,抽血檢查發現有三高或心臟問題。因此,男性千萬不能輕忽,有症狀就要就醫檢查。一般西醫處理勃起功能障礙共病問題,會針對下泌尿道或攝護腺肥大症狀進行治療,而針對勃起障礙方面多以補充荷爾蒙為原則。至於中醫治療陽萎症則首重病因,先了解病因進而辯證論治,以達到對症下藥。中醫治療陽萎,血虛型的病人要補血活血;氣虛、腎陽虛損型的病人要補氣壯陽補腎;溼熱下注型的病人要先清熱除溼,疏通陰莖海綿體內的溼氣;血瘀外傷型的病人要排除瘀血;肝氣鬱結的病人要疏通肝脈,解除肝經鬱滯,使通氣行血。針對不同原因,採用不同藥物治療,才能使陰莖海綿體內的血流暢通,達到藥到病除的功效。楊永榮醫師強調,勃起功能障礙並非不治之症,中醫治療以對症下藥的方式治標治本且安全性高,又能同步調理身體。臨床上勃起障礙常伴隨一些心理壓力等問題,建議接受中醫治療同時接受心理諮商,有助加速見效。前述個案老張在楊永榮醫師治療下,先針對陽虛衰的問題調理,加上調整飲食下,1周的時間就有改善許多,重拾夫妻親密關係。楊永榮醫師依據研究指出,中年男性維持適度的性生活,可做為身體健康的指標之一。維持每周2次以上性生活的人,比起每月不到1次者,整體死亡風險下降了50%。建議當男性感覺力不從心,伴侶應鼓勵積極就醫,若早期發現其他疾病風險,也能早期治療,以維持身體健康,享受美滿性生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22 科別.耳鼻喉
頭暈頻發作?當心是這飲食習慣埋下禍根
每年4、5月正逢春夏交替,日夜氣溫起伏本來就比較大,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偏潮溼,近來又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緣故,多數民眾都選擇待在家裡自己下廚,其中不乏進補的鍋物料理,驅逐寒氣同時強身健體。但日前卻有1名中年婦人,因頻繁食用而引發眩暈,險些在浴室摔倒,所幸家人即時發現並就醫治療,才免除憾事。主治鼻過敏、耳鳴、眩暈多年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是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出現異常才引發的症狀,與一般的頭暈大不相同。眩暈的感受是天旋地轉,偶爾會伴隨有噁心想吐的感覺,急性發作期會失去平衡,容易導致意外發生。至於頭暈則是頭部重重、沉沉的,不會有旋轉的感覺。 眩暈或頭暈症是人體生理功能失調或病變所引起,由發作部位可分為2大類,其一為中樞型,即腦部病變,包括腦瘤、後腦循環障礙等所引起;其二為周邊型,與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有關。不良飲食習慣會造成膽固醇、血脂肪沉澱,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極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至於內耳病變造成的眩暈,以梅尼爾氏症最具代表性,主因為內耳之淋巴液積水所致,其他還包括內耳神經萎縮、耳石脫落等。 眩暈通常在無預警時突然發作,防不勝防,也因為來得快且急,讓人措手不及,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因此摔倒或碰撞,造成其他傷害,因此大意不得。根據眩暈發作的成因,一般可大致分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藥物、壓力、偏頭痛性眩暈等。其中,如個案中的中年婦女,因不良飲食習慣(如:過度食用進補食材、辛辣刺激等食物)所引發的眩暈,多半屬於偏頭痛性眩暈,普遍好發於女性身上。 在治療眩暈的部分,李宏信指出,一般急性發作期多半會以降低內耳壓力為主,給予利尿劑排除體內水分與鹽分,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神經血管疾病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為主,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滋養神經。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血液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發作起來仍容易導致摔落、碰撞等為危害,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若自身或家中長輩有出現眩暈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診斷治療,並配合醫囑耐心服藥,同時調整生活型態,飲食上須減少攝取過於進補或刺激的食物,如:咖啡、酒精等都應盡量避免。也建議患者適度的釋放壓力並需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真正遠離眩暈。(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季節交替易發作! 不同於一般頭暈,經常眩暈當心腦中風
-
2020-05-20 科別.皮膚
小傷口也可能致命! 「這狀況」恐引發敗血症亡
任何1個小傷口都不能輕忽,小心蜂窩性組織炎導致死亡!免疫力低下或皮膚傷口沒有處理好時,細菌就有很大的機會闖入身體,引發局部感染,如果沒有處理好,最嚴重可能引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醫師提醒,慢性病免疫力低下族群,一定要特別注意傷口狀況,如果有任何異常都該儘速就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或皮膚上有傷口沒有處理好,皮膚的寄生細菌金色葡萄球菌與鏈球菌,就有可能入侵到皮膚下層,導致發炎感染,出現紅腫、發熱、疼痛等症狀,因為感染部位腫脹,皮下呈現類似蜂窩形狀,因此稱為蜂窩性組織炎,跟蜜蜂或蜂窩沒有關係。 蜂窩性組織炎對慢性病患者風險很高,黃毓惠強調,糖尿病患者容易血管循環不好,加上抵抗力也比一般人低,蜂窩性組織炎發生機會比較高。如果沒有把病情控制好,細菌恐怕跟著血流全身移動,導致菌血症,最終導致全身器官都有感染機會,出現敗血症,最嚴重恐怕導致死亡。黃毓惠提醒,常常注意不到的小傷口,都有可能是蜂窩性組織炎的支援幫手,例如香港腳患者,因為雙腳脫皮,細菌入侵風險上升,自然蜂窩性組織炎的危險就會增加。而其實身體任何小傷口都不應該忽視,因此受傷時一定要把傷口處理乾淨,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就醫,讓專業醫療人員協助清理傷口,以免蜂窩性組織炎出現。針對蜂窩性組織炎治療,黃毓惠解釋,如果傷口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紅腫、發熱、疼痛,醫生會先開立口服抗生素,大致上都能逐漸減緩病症痊癒,假使病徵太厲害或慢性病患者相關風險較高,就會考慮讓病患住院,使用針劑型抗生素,在醫療人員的照護觀察下,讓發炎狀況可以慢慢消退。(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切菜割傷手指塗優碘就好? 教你4個最新傷口照顧法 傷口用液體OK繃癒合快? 皮膚科醫師警告「8類傷口」別亂用 
-
2020-05-18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嗅覺異常會喪命?跟這3原因脫離不了關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嗅覺味覺減損或喪失,新冠肺炎相關話題最近被熱烈討論,很多人都會擔心,自己如果感染疾病,嗅味覺會不會永遠喪失?目前來看,完全無法改善仍是少數,其實很多疾病都會讓嗅覺鈍化,最主要原因就是嗅覺細胞變性導致。首先,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都有可能引起嗅覺失常,因為不論是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都有可能讓鼻腔內部長出息肉,增加氣味分子到嗅覺細胞的難度,但如果可以好好治療,把慢性鼻症狀改善,嗅覺就會慢慢恢復。此外,容易讓嗅覺退化的重要關鍵就是老化,所有人都難以避免,男性大概在60歲,女性大概在70歲就會發生,兩性為什麼發生時間有差異,目前沒有找到實際原因,推測有可能是與男性吸菸率高有關。同時,大腦病變與嗅覺也會有明顯牽連。嗅味覺退化或喪失,可能對生命沒有立即性危險,但嗅味覺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感知,當食物眼睛沒看出差異,腐敗就必須用鼻子聞出來,有異常發酵或酸味也會用舌頭嚐出來,如果嗅覺與味覺異常,就很容易把腐敗食物吃下肚。其實嗅味覺喪失對生命有極大威脅,最明顯例子就是瓦斯。如果瓦斯外洩,可以憑藉氣味發現,為自己爭取逃離時間,但如果嗅覺損傷受影響,瓦斯味就不容易聞出來,當身體出現頭暈想吐症狀時,可能就很難逃離現場。另一方面,因味覺鈍化或喪失,可能先讓人沒食慾造成營養不良,也可能開始漸漸喜歡吃高鹽高糖的食物,讓慢性病風險增加,包含肥胖、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因此,嗅味覺消失對人體不是沒威脅,而是隨時都會處在生命威脅中。嗅覺鈍化有機會自我訓練,看能不能慢慢恢復功能,方法是每天早晚各1次,連續聞檸檬、尤加利、玫瑰、丁香等,香味濃郁植物的粹取物,每次連續聞數十秒,有機會促進嗅覺細胞再生,看看能不能聞到較輕的味道。另一方面,在鼻子疾病狀況下嗅覺暫時喪失,除了首先把疾病治療好,症狀能馬上緩解外,其他就是,最好戒除菸癮,不要一直讓有害化學物質傷害鼻腔。1周運動3次,養成聞一下生活中有味道東西的習慣等,都有利於保護嗅覺。(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臭襪子洗過仍有味道? 這樣洗才能保持彈性又不臭 為何新冠肺炎會造成味嗅覺喪失? 張上淳點出原因
-
2020-05-16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喝才健康? 研究:喝過濾咖啡者較未過濾咖啡長壽!
許多人都會在早晨來1杯自己泡的咖啡,從最普遍的滴漏式、熱水煮咖啡,或用法式濾壓壺等多種方式來製做咖啡。最近1項新研究表示,以滴漏式的方法來煮咖啡是最健康的,研究刊登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研究人員發現,喝咖啡的人通常比不喝咖啡的人更長命,但前提是要喝過濾過的咖啡才有用。這項研究的對象是50萬名挪威成年人,與沒有喝咖啡的人相比,經常喝過濾咖啡的人在20年內死亡的機率降低了15%;相反的,喜歡未經過濾咖啡的人,則少了長壽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每天喝9杯咖啡以上的人,心臟病的致死風險則略有增加。至於什麼是未過濾咖啡呢?指的是咖啡粉與熱水長時間接觸所製作出來的咖啡,其中包括:義式濃縮咖啡和濾壓壺製作的咖啡都是。瑞典哥德堡大學資深研究員Dag Thelle博士認為,多年以來研究人員都知道,未經過濾的咖啡含有較高含量的油脂,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就可以合理解釋這個最新的發現。經過這次的研究得知,過濾後沖泡出來的咖啡比較健康。但是,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研究院前院長Connie Diekman則有不同看法,並表示這些發現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他認為這個研究缺乏將人們的飲食習慣一併進行考量,包括是否在咖啡中加糖和奶精,或是配了餅乾一起享用等。Connie Diekman表示,未經過濾的咖啡確實會使咖啡豆的油脂進入杯子中;但好消息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含量不足以成為膽固醇升高的條件。因此,未來還需要更多且詳盡的研究來證實。★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16 科別.骨科.復健
3成五十肩患者都有「這病」! 2復健伸展運動在家就能做
做家事、抬重物,少做上臂伸展運動,許多中老年女性都有五十肩的困擾。但研究發現,如有糖尿病,則罹患五十肩的風險更高,約為一般人的5倍,更有3成的五十肩患者罹患糖尿病。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多活動手臂關節,以免生活品質受影響。59歲徐女士為糖尿病友,都會定期回診,因經營餐廳需經常搬抬蔬菜。在5個月前,因車禍導致左肩挫傷,X光片顯示無明顯骨折,休養數周後,左手臂漸漸無法完全舉高,不僅無法梳頭,甚至向後轉時碰不到背部,以至於自己難以穿脫貼身衣物。此外,到了晚上,肩膀更不舒服,睡覺時無法面朝左邊側睡。至骨科門診,尋求協助,經醫師評估檢查,診斷為沾黏性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曾渥然指出,沾黏性關節囊炎又稱為冰凍肩、五十肩,主要症狀為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包括主動(自行抬高)或是被動(輔助之下的抬高)的動作均受到影響,且影像學上並無特別的其他問題。醫師表示,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之間的女性,除了單側手臂,也有可能雙側肩膀都有問題,幸好不太會兩手同時發作。危險因子則包含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以及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患為五十肩的高風險族群,曾渥然說,國外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比控制組有高達5成機率罹患沾黏性關節囊炎,而在糖尿病患者之中發生沾黏性關節囊炎比例為13.4%。此外,創傷事故或是術後長時間肩膀不動,也可能導致沾黏。許多人以為,五十肩會逐漸好轉,曾渥然說,大部分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療,約需1至3年才能恢復,但行動受限,生活品質變差。另約1成5可能喪失手臂功能,影響甚鉅。在治療上,以復健及適度的伸展患側肩膀為主。醫師建議,在沖完熱水澡或熱敷患側達暖身效果後,找一面牆壁或是門做前向及側向的爬牆伸展運動;背後運動則可取毛巾或長雨傘等用品,利用位於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復健伸展運動(一):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每次維持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復健伸展運動(二):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伸展至可忍受的疼痛範圍,每次停留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至於藥物,則是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治療。如果覺得疼痛感,或是沾黏幅度較大,可考慮於肩膀周圍注射類固醇,或是接受體外震波治療。若經過3到6個月改善有限,且仍持續惡化,可考慮接受「關節授動術」,透過關節內視鏡,清除關節囊內外沾黏或纖維化組織,搭配術後復健。曾渥然提醒,平時保持肩膀的活動性,常做肩部伸展運動,避免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不宜反覆拿抬過重之物,以免造成肩關節慢性傷害。如有糖尿病,應規律用藥,降低罹病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手臂、肩膀痛到發麻? 恐怕是「這姿勢」害你的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
2020-05-16 養生.運動天地
運動要汗流浹背才有用? 研究解析恐怕跟你想的不一樣
中風病人經過搶救之後,多半需要靠著復健來恢復以往的身體功能。現在有一項新的研究表示,即使是輕度運動,也可以幫助降低中風對身體的損害,研究刊登在《美國物理醫學與康復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上。美國伊利諾大學運動和社區衛生學教授Neha Gothe表示,中風是造成老年人殘疾的主要原因,雖然已知運動可以改善中風後的健康狀況,但是幾乎沒有相關研究指出不同強度的運動是如何影響中風患者的身體機能。 研究中,Neha Gothe和她的團隊對30名中風患者1周的日常活動評估,觀察他們走了多少路以及做了哪些活動。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每天平均進行中度至強度的運動時間僅有7分鐘;但從事輕運動,包括悠閒散步、做家事、園藝或其他不會流汗的活動等卻長達3小時以上。 Neha Gothe表示,研究結果只是初步,結論是除了進行中度至強度的體育活動外,從事較輕度的日常活動同樣也很重要,有助於中風患者擁有更好的身體機能,特別是對於罹患中風或慢性疾病的人。(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看見有人中風怎麼辦? 等救護車時你要做這幾件事
-
2020-05-15 癌症.抗癌新知
女人30歲以後應定期健康檢查 這5大重點項目不可少!
女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媳婦、婆婆等,還會因職場關係再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多種身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付出,也常常成為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列出女性身體5大部位重點檢查項目,提醒所有的女性朋友在30歲開始,除了定期安排一般基礎項目,千萬別漏掉以下項目:1.乳房檢查: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種類,也是位居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4名,平均每天約35人確認罹患乳癌、每天約6.6人因乳癌喪命,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目前對於早期的乳癌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只要及早發現,第1期或第2期的5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4期才被發現,5年的存活率僅約28%,對於乳房的照護檢查千萬不可不重視。乳房篩檢的3大利器: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各有各的檢測優點及缺點,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乳房的顯微鈣化、微小腫瘤或是異常結構。雖有部分婦女害怕此種檢查過程會伴隨的疼痛感,但乳房攝影是目前國際上公認能夠有效提早發現乳癌的工具,可以降低20%至30%乳癌死亡率。乳房超音波檢查一般用於乳房腺體緻密的乳房(台灣7成女性屬於緻密性乳房)及年輕女性,優點是無輻射線曝露,在乳房組織的不同深度進行乳房腫瘤偵測,能夠發現0.5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準確度與操作者的經驗及判讀專業有很大的關係。乳房磁振造影(MRI)特色在於對軟組織有相當良好的敏感度,做為女性乳房篩檢也是絕佳的選項。不具放射性,還可同時掃描兩側乳房且無疼痛感,排除了乳房攝影及乳乳房超音波的缺點,高解析度影像結果,更利於醫師的判讀及提供後續臨床專科醫師治療更精準的依據。檢查建議: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可安排每年1次定期乳房影像檢查,可利用上述檢查工具交替搭配,降低盲點,讓檢查更全面。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可縮短為每半年追蹤1次。(編按: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婦女、40歲至44歲二等血親內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2.子宮頸及子宮檢查:子宮頸抹片、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10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10大癌症死亡第7名。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癌症發展伴隨症狀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很有可能被忽略!90%的子宮頸癌為鱗狀細胞癌,發生主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致,存活率與是否接受定期篩檢有高度關係。檢查建議:婦女朋友最熟悉的口號「6分鐘護1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刮棒或子宮頸刷將子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是簡單、快速且無痛的檢查方式。已有研究證實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性經驗或30歲以上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加上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發現的子宮癌。(編按: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3.卵巢檢查: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驗、骨盆腔超音波、磁振造影被喻為女性沉默殺手的「卵巢癌」,卵巢體積小且位處骨盆腔深處不易被發現,早期無明顯症狀,隨癌症發展症狀又易使人誤解為腸胃或泌尿道疾病。導致約75%的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到晚期且已有擴散現象,第4期的卵巢癌5年活率僅剩17%,也因此卵巢癌症的死亡率在所有婦癌中相對來的高。檢查建議:過去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近年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女性晚婚、晚年生子、不孕或未曾生子,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也間接提升罹癌風險。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若屬於高危險族群(肥胖、不孕、高齡生子、卵巢癌或乳癌家族史、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安排定期檢查。4.肺部檢查:胸部X光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在2018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位居第1,肺癌也是女性國人頭號殺手。雖非專屬女性癌症,要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衛福部統計的國人癌症發生率,女性肺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且死亡人數也逐年上升。肺癌形成原因很多,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檢查建議: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婦女朋友在40歲往後每2年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同時也請務必將肺部篩檢加入檢查菜單中。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早期病灶,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5.甲狀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視需求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是一種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好發於女性,根據數據顯示女性國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與男性相比竟高達3倍。檢查建議: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0%以上,好發於20歲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0%,好發於40歲至50歲年齡層)這2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11 養生.聰明飲食
400次咖啡糖分、咖啡因高 營養師提醒4種人淺嚐就好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許多咖啡及手搖杯商家最近推出「400次咖啡」,上面蓋著厚厚一層的咖啡泡沫,好看又好喝,不過,台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劉怡里表示,400次咖啡確實好喝,不過,糖分及咖啡因較高,容易失眠及高血壓患者最好避免飲用。所謂400次咖啡,正確名稱為「焦糖奶蓋咖啡」(Dalgona coffee),據說,發源自澳門「漢記手打咖啡」,南韓綜藝節目走訪當地,拍攝手打咖啡製作過程,播出後,引起極大迴響。 僅管聲稱必須人工打泡400次,但作法並不難,將即溶咖啡粉、糖和水,以1:1:1等比例混合在一起,利用打蛋器或攪拌機,就能打出濃稠的咖啡泡沫,最後放在冰牛奶上面,就是時下最夯的400次咖啡。劉怡里說,調製1杯400次咖啡,約使用15克糖,含糖量驚人,依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糖攝取量最好控制在總熱量的百分之5以下,以成年人為例,每天攝取的糖分上限為25公克,但喝1杯400次咖啡,就等於喝下至少15克糖。至於總熱量,1杯中杯的拿鐵(黑咖啡加上鮮奶),熱量約120大卡,但400次咖啡原料為3合1咖啡、糖,熱量遠超過單純的黑咖啡及拿鐵,可能高達300至400大卡。值得注意的是,400次咖啡的咖啡因也偏高,約等於一般黑咖啡的4倍,因此,患有高血壓、偏頭痛,以及容易失眠、胃食道逆流的人,最好少喝,引免引發不適。劉怡里提醒,400次咖啡就是高糖、高咖啡的奶蓋咖啡,不過,喝起來確實香甜順口,建議自行調製時,可以少放些糖,另外,選擇豆漿當為底層,喝起來,味道也不錯且更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咖啡不僅能提神醒腦! 喝對杯數還能防6種癌 咖啡渣別急著丟! 簡單加工還有這5個隱藏版用途
-
2020-05-10 科別.消化系統
慢性發炎與腸道有關! 5種NG飲食你常做嗎?
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2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等3大功能;而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造成發炎,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 32歲的林小姐一直都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來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檢,做了腸胃篩檢後並無發現異常,其它的檢查項目結果也在正常範圍。但在進行營養諮詢時,醫師才發現她不愛吃蔬菜,1周最多只吃約1個拳頭的份量,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她嚴重缺乏植物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而出現腸漏症狀,也難怪四肢纖細的她,肚子卻很大,除了容易腹瀉外,也常脹氣不適。腸漏症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因為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而受到破壞,導致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就會從縫隙中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溼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溼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幾項飲食惡習,提醒民眾趕快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中了這幾項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自己愛吃的食物就不節制,容易造成暴飲暴食,大量食物突然吃下肚,可能使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潘富子提醒,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除需要特別留意避免感染外,在生活中個人衛生清潔、均衡飲食及生活作息都要養成良好習慣,也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以確實做到健康管理。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平均每天41人確診大腸癌! 醫師說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
2020-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沖馬桶讓細菌飛滿天 醫師點出使用公廁3大風險
上了廁所以後,沖水時記得蓋上馬桶蓋。研究顯示,馬桶沖水時會產生瞬間氣旋,讓病菌、微生物飛散在空中,形成氣溶膠傳播,能存活在空氣中至少1個半小時,甚至汙染一旁的衛生紙,增加感染風險。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指出,氣溶膠傳播為新冠病毒傳散方法之一,病毒在空氣中可存活3小時之久,在紙類存活時間更高達24小時,大幅提升公廁沾染病菌的風險。據國外媒體報導指出,沖馬桶的氣旋會將糞便、病菌或微生物噴到4.5公尺距離,落在衛生紙、門把等周遭物品上。在醫療機構中的公共廁所,如果為蹲式,或沒有使用馬桶蓋,就可能讓如廁空間充滿致瀉病菌。公共廁所的3大潛在風險黃軒提出使用公共廁所的3大潛在風險,首先,開放式外盒可能讓衛生紙成為細菌、微生物的溫床。大部分公廁都採用開口朝下的衛生紙,沖馬桶時所產生的氣旋就會將馬桶內的細菌、微生物帶到衛生紙上,造成汙染。其次,如果是捲筒式衛生紙,許多時候必須以手指轉圈才能讓衛生紙掉落,但如此一來,就會接觸到整捲衛生紙,許多人都摸過未用紙捲,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再者,多數公廁不提供擦手紙,即便有也是開放式的使用盒,抽取時容易沾染和碰觸到下一張擦手紙。醫師建議,擦手紙使用盒最好採密封方式,較能防止抽取時造成的接觸感染。至於該如何安心地使用公廁?黃軒建議,盡量少使用蹲式馬桶,因為沒有蓋子可以蓋,增加病菌感染風險。此外,使用坐式馬桶時,一定要蓋上馬桶蓋再沖水。業者則可挑選能夠保護衛生紙和擦手紙免受汙染的密封式使用盒。★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09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風險與飲食相關 常吃這類食物的人是高危險群!
害怕自己會罹患失智症嗎?那就從飲食上去做改變吧!最近有1項新的研究表示,如果3餐飲食中,大多包含加工肉類、澱粉類和含糖的零食等食物,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比較高,研究刊登在《神經病學雜誌》(Neurology)。法國Bordeaux大學流行病學首席研究員Cecilia Samieri表示,要預防失智症,不僅是在意食用的量,還要注意吃進肚子裡的食物種類。研究中,一共有209名失智症患者和418名沒有失智症的人,這些人的平均年齡為78歲,追蹤時間為期12年,並在5年前完成了1份食物問卷調查。Cecilia Samieri表示,研究期間中患有失智症的人的飲食與沒有失智症的人的飲食種類有很大的不同。失智症者患者的飲食大多包含了高度加工過的肉類,例如香腸、醃製肉和肉餅等,而且在食用這些肉類時,大多會和馬鈴薯、酒精和甜食等食物一起享用。Cecilia Samieri指出,並不是這些食物吃的數量多,就會增加失智的風險,而是他們在吃這些食物之外,沒有吃其他更健康的食物,像是其他研究發現,富含綠葉蔬菜、漿果、堅果、全穀物和魚類的飲食,都可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這個研究主要提倡多樣化和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要養成以肉類和不健康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如此就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且飲食中並沒有一種營養素或某一種食物可以保護人們免於受到失智症的侵害,唯有多樣化和健康的飲食,才是預防失智症的關鍵。編輯:王澍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09 科別.心臟血管
預防中風50歲後還來得及! 這4習慣現在開始做都不算太晚
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年紀再大也不嫌晚。根據刊登在《中風雜誌》(Stroke)上發表的1項新研究表示,中年女性可以透過運動和不吸菸以及維持體重等方式,來降低中風的發生率。美國哈佛大學Goodarz Danaei教授表示,研究對象是6萬名平均年齡為52歲的女性,分析其健康數據後發現,在中年時改變生活方式的女性,未來罹患中風的機率降低近25%,而常見缺血性中風,更降低了3分之1以上的發生機率。Goodarz Danaei教授表示,研究發現,即使在年紀50多歲時才開始改變生活方式,仍可以預防中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菸、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及減重等,他們還研究了改變飲食方式的影響,像是多吃魚、堅果、全穀類、水果和蔬菜,以及少吃紅肉、加工肉類和少喝酒等。研究發現,沒有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婦女,中風比例占4.7%,其中2.4%為缺血性中風, 0.7%為出血性中風。但根據估計,只要透過戒菸、每日運動和減肥,就可以將中風的風險降低25%,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則能降低36%,此外,持續配合飲食習慣改變更可將罹患機率再降低23%。研究人員還發現,雖然增加魚類和堅果的攝取量,以及減少攝取加工肉類的份量,對降低中風機率有正面的影響。不過飲食習慣的改變,並不如增加運動鍛練、戒菸和保持健康體重來的有用。(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到院前心肺停止? 除了CPR還要加上1關鍵動作接力救命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5-07 養生.更年期變化
緩解更年期不適! 除了豆類,這些食物也別錯過
多吃豆腐等豆類食物,其所含有的大豆異黃酮可以緩解更年期的不適症狀,但1項新的研究表示,攝取大豆異黃酮含量高的食物(植物雌激素),還能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對女性的影響尤其明顯,研究刊登在《循環雜誌》(Circulation)。哈佛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員,也是此研究的主要作者Qi Sun博士表示,研究小組追蹤了20萬名長期參加健康和營養研究的美國人,研究剛開始時,所有人都並未罹患癌症和心臟病。將許多與心臟病相關的因素納入考量後,研究人員發現,與幾乎不吃豆腐的人相比,平均每周吃1次以上豆腐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了18%,在停經前或未服用雌激素的更年期婦女身上尤為明顯。Qi Sun博士指出,他認為飲食內容是重要的因素,如果飲食中充滿不健康的食物,例如紅肉、含糖飲料和精製碳水化合物等,應該改吃更健康的食物,例如豆腐和其他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品,不但是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也能作為動物性蛋白的替代品。除了豆腐含有大豆異黃酮之外,鷹嘴豆、蠶豆、開心果、花生和堅果等含量也相當高。至於豆漿,卻往往被過度加工並加入過量的糖,研究發現,喝豆漿與降低心臟病風險之間沒有顯著關聯。Qi Sun強調,儘管研究發現豆腐與其他大豆異黃酮含量高的食物,與罹患心臟病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但並不能證明這類食物實際上能夠降低風險。因為許多外力因素仍可能影響心臟健康,包括運動、家族病史和生活方式習慣等。(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更年期少吃卻還是胖? 這7個習慣很重要 更年期提早報到4大關鍵
-
2020-05-07 新聞.健康知識+
身陷火場要逃或是等救援?打火哥告訴你必備求生觀念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台北市林森北路錢櫃KVT發生重大火災意外之後,喚醒民眾對於火場求生的重視,究竟在濃煙密布的火災現場該如何自救?《打火哥的30堂烈焰求生課》詳列火災現場可能會遇到的各種狀況題,作者高雄市政府消防局股長蔡宗翰教導大家如何臨危不亂,如遇火災千萬不要照本能往外衝,若打開門發現已經煙霧密布,最好立刻把門關起,讓自己在空氣相對乾淨的包箱內,撥打「119」告知消防人員自己位置,冷靜等待消防人員前來救援。蔡宗翰表示,大部分人一生中很少會遇到火災的現場,因此對於火場印象可能會停留在電影裡的情景,火光通明可以馬上能跑出去,但現實火災現場幾乎都是伸手不見五指濃煙,伴隨著上百度高溫與大量致命物質,只要吸上一口,就會讓人窒息昏厥導致死亡。蔡宗翰強調,假如自己在密閉空間內,打開門看到濃煙,絕對不可以出去,立刻把門關起來,讓門阻隔煙霧不要蔓延到包廂或房間內,立刻用手機撥打「119」告知消防專線自己在火場中,位置在哪裡,現場消防員會判斷可以把人安全救出時,帶著面罩或相關救命器具,前往等待處把人救出。《打火哥的30堂烈焰求生課》書中就提到,人會很直覺從哪裡來,會本能往原來的路出去,但當災難來臨時,這種直覺式的逃生方式,很可能會令自己陷入絕境。因為有時在災難的當下,入口不一定是最好的逃生途徑,許多建築物可能不只一個出入口,如果在條件允許狀態下,能夠找到最佳逃生路徑,才能救自己一命。蔡宗翰說,自己也跟朋友去KTV唱過歌,但每次都會先花幾分鐘,看一下包廂門內的逃生圖示,上面會有包廂位置,與最近的逃生通道,在沿著指示自己走一遍,找到逃生門就試著推推看,確認業者是否違法鎖門,或通道內堆滿雜物,假使確認都沒問題,會比較放心。林森北路錢櫃大火燒出一個非常大公安瑕疵,現場火警通報系統疑似被關閉,也讓絕大多數消費者不知道已經身處火場,打開門才發現走廊都是濃煙,已經不適合向外逃生。蔡宗翰特別提到,如果現場消防設備照規定正常作用,某的地方有異常煙霧,全部警報都會響起,可以讓人有充足時間逃生。如果時空倒回,錢櫃KTV消防系統保持開啟,蔡宗翰指出,當煙霧偵測器發現異常,系統連結所有警報器響起,同時灑水氣也會動作,有機會不讓火舌與煙霧竄出外,民眾也可以在有安全空氣條件下,趕快逃離現場,但逃離時必須切記,如果推開安全門發現逃生樓梯已經都是黑煙,同樣把門關起等待救援。蔡宗翰舉例說明,像露營烤肉一樣,烤肉架下方雖然會感覺到熱,但不一定會起火,而烤肉架上方,所有濃煙、烈焰、高溫都會往上方竄。火災現場也是一樣,雖然火不容易在鋼筋混泥土建築跨層延燒,但煙霧和高溫會不斷向上攀升,而且速度非常快,人一旦遇到生存機會大減。蔡宗翰提醒,因為濃煙與熱量有往上竄升特性,當聽到火災警報響起應儘快找到安全門,如果確認逃生樓梯沒有煙霧,可立刻向下逃生;假使逃生梯已經充滿濃煙,很有可能是下層失火,或有人逃生時慌亂下沒有關起安全門,讓濃煙向上不斷擴張,如果此時往上逃生,想要到樓頂天台,可能人還沒到就先嗆倒在地。在大樓內逃生一定要往下逃,千萬不要往上跑,即使火災發生在比自己低的樓層,現在大樓多是鋼筋混泥土建築,火不容易穿過水泥到上層,但黑煙只要有通風口就會四處竄,移動速度也非常快,只要面對到煙霧幾乎躲不過,瞬間高溫與致命物至衝入呼吸道,人很可能在現場窒息死亡。蔡宗翰再次強調,火場最危險其實是濃煙,當火苗燃燒濃煙先往上竄,當天花板無法容納,煙霧會沿著牆壁開始向下移動,最後才在地板上蔓延。所當在火場中看到濃煙已經接近地面,則代表空間中煙霧濃度非常高,不應該用溼毛巾摀住口鼻冒險向外移動,溼毛巾不是防毒面具,沒有辦法阻擋有害物質。蔡宗翰解釋,以往教導民眾遇到火場要用溼毛巾,那是因為當時建築材料與家具較單純,用溼毛巾可以擋住一些較大微粒,加上逃生路線較短,所以溼毛巾可以是一個逃生工具。然而現代建築與室內裝潢材料複雜,大量有毒物質不可能被溼毛巾過濾,反而讓這些有害物質直接抵達呼吸道,進而導致瞬間昏厥。回到關鍵問題,如果不幸身陷火場,到底該逃離現場?還是等待救援?蔡宗翰建議,多數火場最大威脅是濃煙,如果能看到小火在燒,基本上還有時間逃生,但一定要記得把門關起來,阻止濃煙擴散阻礙其他人逃生,假使發現已經都是濃煙伸手不見五指,就必須冷靜處在安全空間,通知消防隊等待救援。(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火災時該往上逃or往下跑? 消防員說這樣做才安全 焚香、燒金紙會釋放致癌物? 環保署解析真相 
-
2020-05-04 科別.心臟血管
年紀輕卻罹心血管疾病? 台大心臟名醫指出4大關鍵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36歲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日前接受心血管手術,美國CNN報導 ,他在手術後處於嚴重危險中。消息人士指出,金正恩自去年8月起,心血管就出現問題,原因是吸菸、肥胖及過勞等因素,以致健康每況愈下。金正恩身體狀況成為國際關注焦點,是否病危,眾說紛紜。不過,菸癮大、體重過重、工作量龐大,加上家族史,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金正恩的年齡不大,卻罹患急性心血管疾病,原因就在於抽菸、肥胖、身心壓力沉重以及家族史等4大關鍵。 研究顯示,年輕型腦中風、心肌梗塞患者的最大危險因子就是抽菸,如果1天1包香菸,持續3個月,則血管壁明顯受損。如果長期抽菸,累積膽固醇,則血管硬化,增加致病機率。王宗道說,受到焦油的影響,許多老煙槍的血管年齡要比同年紀的人老了15歲,血液退化連帶整個人也變老,膚色暗沉、嘴唇發黑。因此,提醒抽菸者務必戒菸。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所出版的菸害報告指出,男女性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到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菸者的配偶、父母、家人暴露於二手菸,也會大大提升死於中風與心臟病的機率。此外,國民健康署研究發現,近八成急性心肌梗塞男性曾經抽過菸,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的男性均約有六成五成抽過菸,抽菸比率遠高於一般男性。至於肥胖,則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風險,王宗道指出,正常BMI為24以下,但如果高於27,就容易導致三高疾病,就高血壓患者來說,「可以減1公斤,就有1公斤的好處 」,要是減重10公斤,就能少吃1顆降血壓藥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