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NOW健康
共找到
752
筆 文章
-
-
2020-07-16 養生.聰明飲食
涼麵每吃必肚子痛?醫:3個條件都會讓大腸桿菌過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日前抽檢涼麵店家,發現3間業者複撿大腸桿菌數仍不合格,各開罰3萬元罰鍰。夏日環境溫度高很容易滋生病菌,而大腸桿菌是店家在製作與保存食材是否衛生的重要指標,任何1個環節沒注意,大腸桿菌數量就容易超標。如若不小心誤食,輕則腹瀉,重則引發敗血症,對人體的傷害不可輕忽。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蔡明憲表示,食物的大腸桿菌數量可以檢視食品業者衛生環境狀況,如果雙手沒有保持清潔、食物用水未能滅菌完善、食物保存環境不佳,都有可能讓大腸桿菌數量增加。有時吃下大腸桿菌不一定會有立即危害,胃酸與免疫系統都能保護身體,但如果數量太多身體無法承受。蔡明憲提醒,腸胃功能或免疫力比較差民眾,不耐受大腸桿菌侵襲,有時不小心吃到保存不佳食物,就容易腸胃不適拉肚子,但假使稍微腹瀉1次,不須要太在意,但腹瀉2至3次以上,甚至到水瀉地步,就要盡快就醫治療。蔡明憲也說,另外大腸桿菌也很可能入侵血液,導致溶血性貧血,引發腎衰竭。蔡明憲也說,大腸桿菌不是「1種」細菌,而是多種細菌的類別名稱,不同地區可能也會有不同的大腸桿菌,假使免疫系統對部分型態的大腸桿菌,已經能夠有針對性防禦,有時不小心多吃了一些,身體不一定會出現不適症狀,但免疫力沒有對抗過的大腸桿菌,身體的不良反應可能就會比較劇烈。蔡明憲補充,水土不良有時就是大腸桿菌引起,有時身體已經習慣居住地附近的大腸桿菌種類,一旦遭到入侵就會馬上啟動免疫系統,但其他地方大腸桿菌可能有不同,免疫系統處理效率沒有那麼好,所以馬上會有腹瀉等症狀,但當地人卻沒什麼事,原因就在於身體認識的大腸桿菌樣態不同有關。另一方面,涼麵常用的食材花生與芝麻醬,保存環境也非常重要。花生如果放在高溫朝溼環境下,很容易出現黃麴毒素,讓肝腎出現傷害,甚至可能導致癌症發生。芝麻醬如果保存不當,對身體也有負面影響,因此如果買涼麵吃,最好立刻把它吃完,不要剩下等到一餐再吃,否則對身體會有不良影響。(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剩菜剩飯冷凍後加熱吃 少了這幾步恐吞下一堆菌 加熱、切除發霉都殺不死毒素! 換季食物保鮮有3撇步 睡眠呼吸中止成因知多少? 先從了解上呼吸道開始 露齦笑容崩壞氣質 水雷射搭配貼片讓微笑曲線升級
-
2020-07-14 養生.聰明飲食
吃芒果容易皮膚搔癢?皮膚科醫師:選小顆的相對安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夏日是芒果盛產季節,果肉肥厚、甜美好吃,直接切塊食用、打成冰沙果汁,或是做成蛋糕點心,都可說是人氣美食。不過,皮膚科醫師提醒,吃太多芒果,除了會讓皮膚變黃,還可能引發搔癢或是蕁麻疹,令人癢到受不了。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從入夏以來,每天都會收治到因為吃了芒果引發蕁麻疹的個案,進一步分析,個頭較大的芒果引發過敏的比率較高,而小小顆的台灣土芒果則相對安全些。醫師表示,愛文等大顆芒果含有較多的漆酚成分,這屬於特殊營養成分,但對於某些人來說卻是過敏原,只要一吃就可能引發劇烈搔癢,甚至長出一大片蕁麻疹。經臨床觀察發現,除了芒果之外,鳳梨、龍眼、葡萄等水果也容易引發過皮膚搔癢,原因是「太甜了」。攝取過多的甜味醣類,可能造成太多的自由基,其產生氧化作用會影響代謝,就會引發皮膚搔癢。趙昭明提醒,高血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應該少吃太甜的水果,可以選擇低GI的水果,例如奇異果、芭樂等,以減少過敏、皮膚搔癢等頻率。不過,如果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吃芒果好處多多,例如,芒果果肉的纖維較粗,含有許多膳食纖維,可增強胃腸的蠕動,加速腸道內的糞便排除。再者,芒果含有豐富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與蕃茄素,100克芒果就含有966(IU)的維生素A,而維生素A能改善乾眼症、預防癌症、強化免疫系統、增進皮膚和上皮黏膜健康,另外,也有助於牙齒與骨骼發育,並保護心臟及心血管。芒果也含有豐富維生素C,能幫助減少體內氧化自由基產生,具有減緩老化的功效,有助於人體吸收體質。芒果的維生素C含量是木瓜的1.5倍,更是鳳梨的2倍。(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13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日常這些用品都有毒!釋出雙酚A恐致荷爾蒙亂、心肺功能異常
生活眾多塑膠用品,不僅僅對海龜有傷害,塑膠餐盤、微波器具、飲水機、熱感應紙等多種物品,很有可能釋出雙酚A,一旦接觸進入體內很容易讓荷爾蒙混亂,而對腹中胎兒與幼童而言,恐怕還導致幹細胞異常功能,也會有肺部發炎或心臟功能異常等不當反應。因此,一旦決定或發現懷孕,就必須嚴格控制減少塑膠用品。 高雄師範大學生科系副教授許惇偉表示,人體會藉由雌激素(女性荷爾蒙),調控胎兒與幼童發展,然而雙酚A化學式結構與雌激素非常像,如果不小心讓雙A進入體內,身體很有機會發生誤判,以為血液雌激素濃度上升,讓胎兒或幼兒有多種不良影響,目前已經證實雙酚A有生殖系統毒性。 許惇偉強調,生活中有許多方式,都會讓環境雙酚A進入體內,飲食方面就有很大的占比,部分食物或食品,在種植或製作時,就吸取土壤裡的雙酚或器具上的雙酚A,讓媽媽們不知不覺把雙酚A吃下肚,胎盤會直接吸收再轉送給胎兒,讓讓胎兒發展有可能脫離原本的人體生長,誘發出許多不當反應。 另一方面,在養育幼兒時,雙酚A也很可能藉著母親奶水,讓孩子吃到肚子裡,導致幼童發展異常。因此許惇偉強烈呼籲,不論孕婦或養育孩子的父母親,一定都要小心雙酚A影響,減少塑膠用品使用外,食材最好也選擇比較健康的來源。 許惇偉提醒,由於雙酚A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除減少塑膠餐具使用次數外,選擇低風險食物也非常重要, 2016年1約3.5萬名許女性調查研究,發現日常生活偏好有機食品的女性,孩子出生時發生尿道下裂與隱睪症的比率較低。衛福部食藥署也提醒,雙酚A在干擾荷爾蒙的狀態下,未來發生糖尿病與心臟疾病風險會上升。 食藥署提醒,如果必須使用塑膠用品,首先應該避免使用塑膠材質容器具進行加熱或長時間之陽光直接曝曬,瓷器使用發現有刮傷、霧面或變形時,應立即更換,就能減少許多雙酚A進入體內。目前台灣規定,任何奶瓶奶嘴的嬰兒用品,必須完全不得檢出雙酚A,讓胎兒孩子能有良好的發展。(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瓶裝水放高溫車內會溶出塑化劑? 實測解答是...... 食物吃不完放保鮮盒 非PVC塑膠就沒有塑化劑危險? 抗生素vs.消炎藥別傻傻分不清 吃錯問題恐怕更嚴重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掌握3原則
-
2020-07-10 新聞.健康知識+
老年人就該飲食清淡? 無關年齡,均衡營養其實更重要
上了年紀,飲食就應清淡一點?這觀念正確嗎?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詹鼎正指出,老年人味覺、嗅覺逐漸退化,味道清淡,恐將影響食慾,減少營養及熱量的攝取,研究發現,老人家胖一點點比較好,罹病死亡率較低。醫師表示,邁入高齡化社會之後,民眾更需了解老年人飲食的需求,飲食第1個原則就是如果長輩牙齒健康良好,年輕人吃甚麼,老人家就可以吃甚麼,不需要特別限制。其次,老人家如牙口不好,務必先顧好牙齒,做好口腔保健。老年人牙齒健康的80/20原則,希望80歲時,還有20顆自己的牙齒,咀嚼也是維持身心健康的一環。如果缺牙,無法食用較硬食物,就要調整食物軟硬,但仍應兼顧色香味,有人將青菜剁碎,變成一坨一坨,看來就不好吃,老年人原本胃口食慾就不好,更是吃不下去。「老人家一定清淡飲食嗎?」詹鼎正說,依照目前醫學臨床研究,並沒有限制老人家的飲食一定要清淡,除非是為了疾病而去調整飲食,而不是眾人所以為的「只要年紀大了就得吃清淡」。如果一味地要求清淡,老人家又吃不習慣,導致熱量攝取不足就可能變瘦,從醫學角度來說,老人家胖一點點是好的,根據研究顯示,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27至30之間的死亡率最低。醫師強調,老年人飲食應力求多樣、均衡,但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這2大目的,因為人口簡單,常1次煮1鍋菜,分餐食用,很難達到均衡的目標。詹鼎正建議,老年人可以多多參與社區老人共餐共食,讓飲食多樣化,有機會多攝取與平常不同食物。另外,增加老人交誼活動,跟鄰居聊天,相互關懷,這也能促進銀髮族身心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10 科別.心臟血管
夏日室內外溫差大! 這幾種疾病都會跟著惡化
台灣夏天天氣高溫炎熱,慢性病族群卻更要適時補充水分!高溫的天氣除了讓人中暑以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因為酷熱的氣溫容易造成血壓不穩定。中醫認為血壓穩定的高並不可怕,很多老人的血壓都是保持140至150,可怕的是血壓高高低低,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這比持續高血壓對血管所產生傷害還要大。例如夏天,在舒適的溫度下,血壓會較低,但如果溫度偏高過熱,血壓會反射性的升高,特別是常常在冷氣房中進進出出,從戶外的高溫一下子進入低溫的冷氣房,血管由擴張驟然收縮,由於血壓的突然改變,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自然就增加。所以縱然是夏天,門診上仍不乏血壓突然升高的病人,此時中醫常會使用耳尖點刺放血救急,讓病人頭暈腦脹的狀況可以快速減緩。中醫師周宗翰說明,除了血壓不穩,三高患者也要特別小心高溫造成的腦部供血不足。當身體缺乏水分又大量流汗,血液裡面的血脂、血糖的增高導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致使腦組織的正常供血減少,就會出現頭暈、記憶力不集中、健忘等,腦部供血不足更容易在老年人身上引發中樞神經退化,出現認知功能、記憶力、思考能力衰退。而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這些病症,在天氣炎熱又沒有空調的情況下,更可能是導致該病症惡化的原因之一。這類型的中樞神經退化早期治療是關鍵,如果夏天感覺身體有些許異常,如手會不自覺地顫動等就要特別注意。細微的神經損害,雖可藉現代的肌電圖、醫學影像等檢查進行了解,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經由檢查檢出,部分神經早期退化的潛隱病變,能由檢查而確診的並不多見,多數容易被病人忽略,像是手指不自覺地輕微抖動、情緒變化、偶發性跌倒等。如果置之不理,待退化情況愈來愈嚴重,直到精密醫學檢查發現有明顯變化時,往往病情已趨於嚴重。周宗翰指出,為避免病況加重,首先需要補充水分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而中醫通腦竅,化瘀阻的中藥如丹參、天麻、石菖浦、荷葉、紅花,可用來緩解腦供血的不足;三七、葛根具有多種保護血管的功能,它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有效地防止血液過於黏稠,讓血液流動更加順暢,阻止了供血不足的可能。而以下的「醒腦紓壓消暑飲」在改善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痛、失智與輕微神經退化有很好的緩解作用。醒腦紓壓 消暑飲材料:天麻5錢、葛根5錢、菊花3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作法:將葛根5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放入約3,000c.c.的水煮滾20分鐘,再將天麻5錢、菊花3錢放入關小火煮10分鐘,放涼即可當平時保健飲品飲用。功效: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要後下,具有穩定降腦壓的功效;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也是不能久煮;葛根可以當作中醫的肌肉鬆弛劑,對於頸部的循環非常有幫助;淡竹葉對於清暑熱有非常好的功效、決明子可以消食化積、潤腸通便,預防天氣炎熱引起的腦壓增高。搭配頭部穴位按摩 緩解夏天頭暈、頭痛可用雙手指腹全頭按摩,然後加強按壓百會穴(兩耳往上交會至頭頂處)、太陽穴(眉尾和眼角之間的凹陷處)、風池穴(在後頸部兩側、髮際與脊椎外側筋處),促進頭部血循,緩解夏天因為溫差造成的頭暈、頭痛。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溫度一天天飆高!  猛吹冷氣消暑,這種病可能纏身 白天用美白產品會反黑? 常見成分使用時機一次搞懂 抗生素vs.消炎藥別傻傻分不清 吃錯問題恐怕更嚴重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掌握3原則
-
2020-07-08 養生.聰明飲食
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台灣被喻為水果王國,荔枝是夏季當令水果,大顆飽滿、甜度又高,許多人1顆接1顆地吃,不過,不少網友認為,吃多了可能容易得「荔枝病」,或是建議不能空腹吃荔枝,這是真的嗎?中醫師彭溫雅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荔枝屬於熱性水果,吃了之後,可以給人溫暖及正能量等感覺,看似好水果,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食用荔枝。 像是體質燥熱的人就不太適合吃荔枝,有人吃了幾顆,就會上火,流鼻水、便秘,甚至冒出滿臉的痘痘。另外,過敏體質的人吃了荔枝之後,可能引發皮膚搔癢,晚上睡不著,抓個不停。彭溫雅建議,民眾不要1次吃太多荔枝,尤其是老人或小孩,再者,也不要選在在空腹、久餓,以及早餐之前,食用荔枝,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再食用。 相較於其他水果,荔枝甜份較高,因此血糖偏高或是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以免血糖飆升、不穩,如果空腹食用荔枝,則風險更高,家裡如有糖尿病長者務必做好飲食控制。 彭溫雅指出,荔枝、鳳梨及芒果都屬於熱性水果,且糖份都偏高,儘管好吃也不可貪食多吃,體質燥熱者更不能吃太多,以免上火。如果知道對某種水果過敏,一吃就全身發癢,就更需要忌口。 但就營養學的角度而言,吃荔枝還是會以總量為優先考量,並沒有飯前吃或飯後吃的疑慮。國泰內湖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在營養師角度上來談,不會考慮飯前或飯後,而是在總量概念。一般健康人如果吃過多的荔枝,因荔枝糖份高,血糖上升快,胰島素同時會分泌,讓血糖回到平穩值,當血糖進入細胞,熱量超過所需,就轉化成肝糖或脂肪存放,也就讓體重增加。 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張斯蘭提醒,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分泌異常,沒有辦法穩控制血糖穩定,當血糖快速上升無法下降,就容易造成危險,一定要特別注意。 台南市立醫院營養課長張麗娟也強調,吃荔枝要有總量概念,吃太多就容易升高體重,例如單次1斤、2斤吃,就會吃到很多熱量,所以要把荔枝計算到每餐的份量中。一般人或糖尿病患,營養師會設計每餐可以吃多少份,而一份水果大概就是1個拳頭的大小。由營養師判斷各人每天每餐可以吃幾份水果,只要不要超過份量就不至於影響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夏天吃西瓜消暑! 內行人都知道新鮮多汁要這樣挑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8 科別.婦科
女子陰部又臭又癢求診 婦科醫師內診取出這個東西
許多女生在連續假期之前,至婦科門診拿一些延經藥物,希望延後經期,不致影響出去玩的興致,也有人選擇較為簡易的衛生棉條。不過,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提醒,如果至海邊或泳池洗水,結束後務必立即更換,以免引起感染。1名20多歲年輕女子下陰部又癢又臭,且分泌物呈現綠色濃稠狀,而前往婦科檢查。內診發現,陰道內有1個衛生棉條,她自己才恍然大悟,原來在1個星期前使用棉條,不料,放著放著就忘記它的存在。郭安妮表示,經常收治類似個案,有些是因為放太久以致病菌感染,造成陰道和外陰部發炎;有人則是至海邊戲水,衛生棉條沾到海水,引發細菌感染。衛生棉條主要材質為棉、人造纖維,作用原理為置入陰道中吸收經血,使用前應洗手並選擇適合經血流量之棉條尺寸。使用方法為1次只使用1個棉條,置入後記得取出,1個棉條建議使用時間4至8小時,勿超過8小時。放置完成後,體外留有1條棉線,以便取出棉條。如果使用棉條期間游泳或泡湯後,就須立即取出並更換,否則增加感染風險。每次夏天假期過後,門診就多了不少類似病人。食藥署則提醒,未正確使用衛生棉條,可能產生產染風險,例如未清潔雙手、棉條放置過久,都容易造成感染,嚴重者恐導致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TSS)。TSS是一種因細菌毒素引起的症候群,初期症狀有發燒、紅疹、倦怠感等,極少數可能有危及生命的重症發生,如有上述症狀應停止使用,並立即至婦產科接受診查。郭安妮說,不管是衛生棉或是衛生棉條,都應該勤加更換:「這錢可是省不得!」。因為衛生棉條、護墊吸收經血、分泌物、汗水後,如同細菌培養皿,一不小心,就可能導致陰道及外陰部發炎,散發異味。★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08 養生.聰明飲食
運動健身前中後該怎麼吃? 營養師盤點4大常見問題
「運動後,吃還是不吃?」「運動前,我該不該吃些什麼?」「我想增加肌肉量,蛋白質不知道是否吃得足夠,要不要買補充品呢?」以上這些問題,很常從業餘的運動者中聽到;除此之外,專業的運動選手們也很關心吃什麼?何時吃?點心怎麼選擇?運動前、中、後的熱量補充應如何分配?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林芳瑋表示,其實在正確的時間吃對的食物,才能改善運動表現及增加肌肉量甚至可達到減重更促進健康,究竟「運動前、中、後怎麼吃」才對?Q 1:運動前,我該不該吃些什麼?研究報告中指出,運動前肌肉的肝醣含量越高,身體能運動到筋疲力竭的時間將會越長,依據這項研究報告,改變運動前的飲食組合將會使得肌肉中的肝醣含量跟著改變,運動前1小時最好先補充碳水化合物,挑選容易消化、體積及重量小的食物,例如香蕉(未全熟)、饅頭或菜包;若腸胃道較不易脹氣的人也可選擇高纖、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地瓜、燕麥、蘋果、芭樂等,有助穩定運動時的血糖,維持體力。Q 2:運動過程中,補充水分很重要嗎?在運動的過程中必須要適當的補充水分,因為運動時會產生熱能,此時身體會透過流汗來散熱,若口渴才喝,身體已脫水1%至2%,所以每10至15分鐘要補充約150c.c.至200c.c.的水分,特別提醒要慢慢喝,避免大口地灌造成腎臟負擔。輕度運動或運動未達1小時,飲用開水即可,不需要額外補充點心,高強度運動或運動時間增加(約1至2.5小時,甚至更久)才以運動飲料替代開水,因運動期間,會消耗體內的葡萄糖及肝醣,身體的血糖值會開始下降,這時補充30至60g的碳水化合物點心(120至240大卡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運動飲料、調味優酪乳、果汁、香蕉、果乾等,提供肌肉和大腦能量的補充,維持好的集中力和耐力。Q 3:運動後,吃還是不吃?許多人認為,運動完吃東西會變更胖,寧願忍住饑餓。其實,在常規性的訓練之後,我們肌肉中的肝醣將會減少,這時肌肉攝取養分的能力會比脂肪強很多,吃下去的營養素大多都用在建造肌肉,而非堆積脂肪,因此,運動後20至60分鐘應著重補充「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建議「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以1:3至1:4的份量搭配,總熱量控制在300至450大卡左右;碳水化合物可選擇高GI值(Glycemic Index)的食物,好處是讓肌肉中的肝醣回補,加速體能的恢復、縮短運動後疲勞的時間,且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得快一點,胰島素會幫助胺基酸進入肌肉組織合成蛋白質,增肌效果更好!所以,別再強忍飢餓感,或是只補充蛋白質食物了。Q 4:是否需要額外的補充品?現在運動食品或補充品蓬勃發展,例如:維生素補充品、肌酸、乳清蛋白等,商業化的運動補充品,往往是方便性大於必要性。許多產品宣稱保證有運動增能和極佳營養,但請不要忽略天然食物中所含的複雜成份,其之間的複合反應,對整體健康有加乘效益。盡可能的選擇天然型態、多樣化食物做最佳的健康修復,有助促進運動表現。★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07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會變癌?醫師提醒這項警訊別不當一回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壓力大,飲食時間不固定,讓你胃食道逆流?」這恐怕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寫照。食道在胃酸長期刺激下,有可能出現異常黏膜組織「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如果即時發現即時處置,有機會在轉化成食道癌前,趁早消除異常組織,降低生命危害;但如果沒能即時發現,生活飲食習慣也沒改變,就有可能癌化並威脅性命。衛福部日前發布10大癌症死因,食道癌死亡人數排名占總癌症死亡人數第9位;而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食道癌是癌症死亡排名第10位,顯見食道癌對國人生命威脅之大。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食道黏膜與胃部黏膜不同,無法承受胃酸高強度腐蝕,食道與胃部中間有賁門緊縮間隔,照理來說胃酸無法流到食道,但壓力大、飲食不正常、愛吃酸辣等因素,胃酸經常大量分泌流出賁門到食道,發生次數太多,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在不斷傷害修復中,發生細胞變異。 朱光恩也說,不是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出現「巴瑞特氏食道」,臨床上不是很常見,但是確診有「巴瑞特氏食道」,轉化成癌細胞機率就非常高,日後恐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原因在於「巴瑞特氏食道」黏膜與正常食道黏膜會產生競爭,加上胃酸持續傷害,癌症發生機率就立刻提升,但是「巴瑞特氏食道」沒有明顯症狀,只能仰賴檢查才能發現。 朱光恩解釋,大部分「巴瑞特氏食道」病患,不會有明顯症狀,多數是因胃食道逆流,接受為檢查時發現。檢查醫生必須非常有經驗,檢查時發現食道賁門附近,會有一些粉紅色異常組織,一旦發現會立刻切片檢查,大概3天就可以回醫院看檢驗報告。假使確定發現「巴瑞特氏食道」,會再約病人回診,用內視鏡電燒治療。 朱光恩強調,大部分接受電燒治療病患,不會有很大的風險,由內視鏡深入把異常黏膜燒掉,但如果範圍太大,則會轉介外科醫師執行手術。當異常黏膜去除後,正常黏膜就會慢慢恢復,剛開始幾天食道會有些不舒服,但這種不適的感覺會慢慢退去消失,患者除要服用一段時間藥物抑制胃酸外,本身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也應做改變。 朱光恩提醒,接受電燒去除「巴瑞特氏食道」(異常黏膜)患者,3個月後要在接受1次胃視鏡檢查,確認傷口恢復狀況,或有沒有其他異常黏膜,如果都正常就可以算完全康復,未來演化成食道癌風險也可說趨近於零。不過,若飲食依舊不控制,仍然喜歡吃重油、酸辣、味道重的食物,如果再加上吸菸,相同疾病可能會再反撲。(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國內正式解除社交限制,民眾生活解封,紛紛開始展開各項活動,但對於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而言,仍因關節腫脹變形而行動受封、生活受限。調查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有半數停止社交生活、減少與人接觸,甚至影響工作。張先生是1位55歲上班族,在20歲時罹患乾癬,到35歲時,發現關節開始腫、痛、發熱,起初不以為意,後來才驚覺這就是之前接受衛教時,醫師曾說過的乾癬性關節炎,嚴重的疼痛遍及全身,從髖部、腰部、頸部關節到手腳關節都腫痛,痛到無法入睡,更無法翻身、難以起身,只能躺在床上掙扎。經歷各種治療方式的他,到如今使用針劑生物製劑治療,雖然已好轉許多,然而卻仍感受到關節的腫脹發熱,也期待有新的治療選擇。 財團法人風溼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溼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全台乾癬患者約8至10萬人,其中約有3成的乾癬患者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再加上未經歷乾癬治療、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至少超過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部分患者因受到乾癬皮膚病灶困擾,再加上關節疼痛問題,讓本身較為缺乏自信的病友,生活又再籠罩一層陰霾,關節復原遙遙無期。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醫師表示,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發現,台灣的乾癬患者中,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10年來的比例倍增4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乾癬性關節炎較常見的病徵如周邊關節疼痛,也容易有下背疼痛、香腸指、足底筋膜炎等問題,患者可能會出現指甲凹陷脫落的狀況,若未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骨頭、關節腫脹疼痛甚至變形,導致不可逆的傷害,讓打電腦、滑手機、開瓶罐、扣鈕釦、綁鞋帶等生活中看似簡單的小動作都難以進行。蔡呈芳醫師提醒病友,若發現指甲病徵、下背或關節疼痛,需要特別提高警覺,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期。 此外,1項最新的跨國調查研究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逾7成病友表示疾病對其工作及社交生活產生負面影響,不只工作品質及效率下降,更有1成病友被迫離職。除了影響患者職涯發展,也對其家庭及社交造成諸多不便,高達5成以上的病友因疾病必須停止任何運動及社交活動、害怕與人接觸,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 國內目前已有最新的口服標靶藥,蔡長祐醫師說明,根據研究,患者在治療2周之後,即可明顯感到疾病緩解;50%的受試者,在治療3個月的時間後,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明顯改善。這項口服標靶藥物今年6月已經通過健保給付,對患者來說更方便,成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進階療法的新選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不死癌」中年婦女最危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3 科別.耳鼻喉
天熱潮溼耳朵也會生黴!戴耳機時這幾點很重要
隨身聽音樂已經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習慣,然而在炎熱夏天長時間帶耳機,除了小心容易阻礙耳垢的排出外,也容易因熱氣發生溼疹,如果覺得癢一直用挖耳棒,很有可能傷害皮膚導致細菌感染,也可能導致黴菌滋生誘發「香港耳」,並且長時間高分貝 很容易聽力耗損。專科醫師建議,戴耳機一定要有休息時間,如果耳朵癢長時間未能改善,最好就診檢查。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部分民眾可能會疏忽耳機清潔,當觸摸耳機時,不論耳掛式或入耳式,都可能摸到1層油垢,或是能直接看到耳垢,如果未清潔乾淨,多少都會有病菌滋生,增加耳機跟耳朵接觸就有可能感染,假使發現耳機上很多耳垢,加上不自覺就想要一直清潔挖耳朵,有可能因此引起傷口。 蔡易錚解釋,耳朵有自動把耳垢往外排的機制,熱氣或溼氣也會對外散出,可是戴著耳機容易擋住耳道,讓耳垢與熱溼氣排不出,就有可能發生溼疹引起搔癢感。而如果用挖耳棒想要清耳朵止癢,太用力使用的話還會傷到耳朵,臨床上就曾有挖耳朵導致皮膚破裂的就醫案例。再加上皮膚有傷口的情況下,就有可能讓感染機會增加,誘發更嚴重的傷害。 蔡易錚提醒,其實耳垢是身體的保護機制。外耳道皮膚不斷向上生長,把老舊皮膚推出去,加上一些酵素與油脂,可以有一些殺菌功能;如果把耳朵挖太乾淨,首先外耳道就沒有油脂保護,容易乾裂反而更癢,越癢越挖皮膚就可能出現外傷,而如果沒有好好養護傷口,就有可能發生細菌感染。 蔡易錚也說,有時如果耳機沒有清潔乾淨,加上總是戴耳機擋住耳道通氣,沾染在耳機上或原本就在耳道裡的黴菌,就有可能滋生在耳朵裡,導致一直癢忍不住想抓,嚴重者甚至看到臨床病人中,有看到長出菌絲或黴斑患者。蔡易錚提醒,如果每天都會需要用到耳機,最好能定期保持清潔,即便耳朵耳道癢,也不要任意掏。 同時蔡易錚也提醒,戴耳機不僅要注意清潔,音量大小也是重要課題,現代人生活中經常戴著耳機,環境噪音會不自覺放大耳機音量,例如在捷運或公車上聽音樂,為了不讓運行聲干擾歌曲,耳機聲音就必須蓋過環境音,如果捷運車廂內音量在80分貝,耳機就要超過80分貝,長時間高分貝戴耳機聽力就可能受損。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規範,工作場所環境噪音當在95分貝,耳朵就不能連續噪音4個小時,如果噪音上升至100分貝,耳朵就只能連續暴露2個小時。蔡易錚特別說,大部分年輕族群喜歡大聲聽音樂,不論走在路上或搭乘交通工具,連續高分貝大聲聽,很可能提早發生聽力減損。(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用棉花棒挖耳垢超母湯? 耳燭也NG!醫師提供2妙招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2 養生.聰明飲食
肚子餓就想發脾氣? 研究告訴你背後原因
當人們出現負面的情緒狀態和壓力時,通常會先聯想到心理因素,而非代謝因素。然而,低血糖會帶來強烈的生理與心理壓力,血糖的驟降其實會影響著情緒,研究在2018年9月刊登於《精神藥理學》期刊。 該研究由貴湖大學學者進行,研究者藉由引發老鼠的低血糖,來檢驗葡萄糖驟降對情緒與行為的影響。研究者將葡萄糖代謝阻斷劑與水分,分別注射在受試的老鼠們身上,並依注射的成分將老鼠放置於2個特定的空間。在老鼠們都體驗過2種注射物的效果後,再讓牠們從先前2個空間中自由選擇進入,發現老鼠們會自動避開經歷過低血糖症狀的空間。 研究發現,受試老鼠經歷低血糖症狀後,其血液水平中的生理壓力指標皮質酮明顯增加,且外顯行為也變得較原先遲鈍,但給予老鼠們抗憂鬱劑藥物後,肌肉在沒有獲得葡萄糖的情況下,遲鈍的行為就消失了。結果證實,動物在低血糖的狀況下會感到壓力和憂鬱,並導致情緒狀態變差,表示飲食習慣與情緒和壓力可能有所關連。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說明,哺乳類動物對壓力的反應,主要是透過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的內分泌系統來進行調控,先前的研究證實憂鬱症和調控軸線的過度活躍有關,而抗憂鬱劑可以改善軸線過度活躍的狀態。上述研究證明了血糖快速降低,會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但究竟是因為少吃1頓還是暴飲暴食所造成,仍待進一步的實驗才能證實。她提醒,健康的飲食習慣是維持心情穩定的重要因素,建議民眾應避免透過大吃大喝來犒賞自己,小心壓力非但沒有舒解反倒壞了心情。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通常我們對於憂鬱或焦慮症的患者,往往只注意到症狀本身的治療,但從這個研究發現,飲食習慣也應納入治療中,透過規律的飲食來維持血糖與營養素,有助於穩定情緒。她指出,很多人因為減重、生活忙碌而忽略規律飲食的重要性,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情緒低落的現象,進而影響食慾,成為1種惡性循環,建議民眾以餐食減量代替不吃。上班族在會議時不妨準備小點心,適當的補充血糖,不僅可提振士氣也能降低會議嚴肅的氣氛,若是因天氣熱而吃不下,可選擇色、香、味俱全,較能引起自己食慾的食物,尤其對於食物慾望較低的高齡者,容易因為挑食或因牙齒退化而吃得過少,親友應特別注意,避免長者常因血糖太低而影響情緒。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不吃澱粉餓到有氣無力? 改吃「這味」不怕血糖掉 吃飽還是空虛、常想吃特定食物? 其實你不餓!餓的是情緒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30 養生.健康瘦身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減重的人都知道睡前最好不要吃東西,專家也曾提出,每日的最後1餐最好在睡前4小時完成;但如果每天攝取的總熱量相同,為什麼不能在睡前吃東西呢?現在有研究證實了睡前吃東西真的會變胖這項理論,研究刊登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副教授Jonathan Jun表示,在1天24小時之內即使吃掉了相同的卡路里,但身體會根據進食的時間來消耗熱量。研究中,Jonathan Jun的團隊徵求20名健康的自願者,分別在晚上6點及晚上10點吃同樣的晚餐;並且都在晚上11點睡覺,早上7點起床。 在研究之前,參與者皆配戴著追蹤器,研究過程中,固定每小時採集他們的血液樣本並進行睡眠研究;他們也都吃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便研究員了解脂肪燃燒的情形。 結果發現,晚上10點才吃晚餐的人血糖值比較高,燃燒的脂肪也比較少。平均來說,晚飯後他們的血糖值高出約18%;脂肪燃燒率降低約10%。推測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身體的新陳代謝變慢了,加上讓血糖導致體重增加。這對於肥胖或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影響可能更大。 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為進食時間和就寢時間的間隔所造成的結果。Jonathan Jun提到,根據每個人新陳代謝或生理時鐘的差異,進食和睡眠的影響可能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希望能在日後的研究得到進一步的發現。(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4 種減肥常有的表現! 讓你少吃多動反而更胖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29 新聞.健康知識+
夏天是食物中毒高峰!記住冰箱5存放技巧更保鮮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廚房裡的廚具、砧板跟冰箱,如果沒有好好清理,會滋生多少細菌?這些每天會接觸到食品的地方,都跟我們的食品安全息息相關。食品安全除了是政府、生產者、經營者的責任,更是每個人的責任,民眾若能夠「從家開始」,由接觸食品最密切的冰箱整理開始,就能做好自我的食品安全與維護。以下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下列冰箱整理5撇步:撇步1:定期清潔冰箱許多人在清理冰箱時,才發現冰箱裡的食品放到過期,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購買的,建議每季至少徹底將冰箱做1次整理與清潔,才能讓冰箱的空間使用維持最佳狀態。撇步2:注意冰箱保存溫度收納時不要擋住出風口,以免影響冰箱的使用效能,應讓冷風保持良好的循環,並注意冷藏櫃及冷凍庫的溫度要達到0至7˚C及-18˚C以下的標準。撇步3:生熟食分開生食與煮好的熟食一定要分開擺放,擺入冰箱前要先用分裝袋妥善地包好,擺放時也要掌握清潔度較高的熟食放在上架,清潔度較低的生食置於下架,這樣可避免生食流出的血水污染下層的熟食。撇步4:寫上購買日期冰箱保存的食品並非永遠不會變質,應該以「先進先出」為原則,也就是先買的先吃完,並在有效期限內使用完畢。若為散裝、生鮮的食品,也可以在包裝袋上確實標示購買日期。撇步5:先分裝再冷凍海鮮、肉類等生鮮類食品,可先分裝成每次要使用的份量,避免食材反覆解凍冷凍,維持冷鏈不斷。平常妥善管理冰箱,食品自然就能保鮮,吃下肚的也就會是新鮮、安全的食材,建議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動手來做冰箱的清潔、食材烹調,或是親子共進晚餐,讓我們的家能夠成為溫暖的場域,也是食品安全教育的最佳場所。(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加熱、切除發霉都殺不死毒素! 換季食物保鮮有3撇步 增強抗體吃對很重要! 5大食材打開家裡冰箱就有 國內肺炎疫情雖已趨緩 防疫人員對登革熱仍不敢大意 指揮中心邀江宏傑代言防疫新生活 配戴口罩不可鬆懈
-
2020-06-28 科別.牙科
抽過神經就沒事? 牙齒疼痛可能是細菌再次入侵牙根
1名53歲的王阿姨發現牙齦上長了1個牙包而至奇美醫學中心牙髓病科主治醫師郭祉吟門診就醫,王阿姨表示1年前右上方的牙齒因為疼痛,牙醫醫師就幫她抽掉神經,本來已經不痛了,沒想到2個月前又突然覺得牙齦脹痛,但吃了止痛藥又沒事,所以並沒有太在意,沒想到這次牙齦突然跑出1塊東西,讓她非常擔心,也害怕要開刀。郭醫師問診檢查後發現,雖然王阿姨的牙齒已經抽過神經,但神經管內還有殘餘的細菌,且牙齒再蛀牙後也沒有做好填補,造成細菌跟著口水又跑進神經管,進而擴散到牙根外的顎骨,細菌再沿著顎骨侵蝕外面的牙齦,就會長出俗稱的「牙包」,透過X光片影像上顯示牙根有陰影,確診為牙根膿腫。於是告知王阿姨需要再做1次抽神經,讓她不禁疑惑表示,怎麼還要再抽神經呢?抽過神經就再也不會有問題?大部分病人都認為,已經抽過神經就再也不會有問題了。其實抽神經只是個通俗的說法,正式名稱是「根管治療」。牙齒根管是牙齒中某個軟組織的管道,連接牙齒內部跟牙根外部顎骨裡的神經血管系統,因此牙齒根管中不只有神經,還包含血管及其他組織,成功的根管治療不只是把神經抽掉而已,同時還要把管道內部做徹底的消毒,讓細菌量減到最低,甚至到達無菌狀態。更重要的是還要確保牙齒蛀牙和治療開口有被緊密的封填,否則根管內殘餘的細菌將會沿著牙根底部往骨頭擴散,開始侵蝕牙根周圍的骨頭,X光檢查就會發現牙根出現1圈黑影。絕大多數需要再次根管治療的原因,包含初次根管治療是在沒有牙科橡皮障(dental dam)隔絕口水汙染下操作,導致根管內細菌無法徹底清潔;或是牙齒牙冠沒有做好緊密的封填或是選擇品質良好的假牙,導致口腔內的細菌再次滲透進入根管系統內,導致再次感染。品質良好、在牙科橡皮帳隔離下操作的根管治療,以及經過完整封填後的牙冠,會使牙包消失,被破壞的骨頭也會癒合。郭祉吟表示,牙齒有問題要儘快就診,不要以為不痛就沒事了,定期做牙齒檢查也可以儘早發現問題,千萬別等到長出牙包才尋求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醫師眼中3NG用藥行為! 你最常犯哪一項?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大多數是中老年人,必須每天服藥,但因為記性差,常忘記按時服藥,導致控制成效不佳。台中慈濟醫院藥師謝蕙霞提出3大用藥NG行為,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當患者發現自己忘了吃藥就會「補吃藥」,但如果時機及劑量不對,很可能因為藥物濃度過高而引發副作用。 50幾歲張先生患有高血壓,會定期回診就醫拿降血壓處方藥,但血壓值始終不穩定,在用藥諮詢時告訴藥師,自己常常會因為工作忙碌而忘了吃藥,突然想起來就隨手拿咖啡或茶配藥。 謝蕙霞指出,「補吃」是3大用藥NG行為之1,也是造成病情控制不好的主因,如有類似情況,應要掌握「時間切半」原則。例如,醫生指示4小時吃藥1次,萬一超過2小時沒吃藥,就建議不要補吃,避免距離2次服藥時間太接近,導致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增加副作用風險。另1個用藥NG行為是沒有依據醫師指示,就隨便在餐前、飯後用藥。謝蕙霞說明,為了能讓藥物發揮最佳效果,一定要記住是飯前或飯後才服藥,且應該至少間隔用餐時間約半小時至1小時,才能讓藥物發揮最大效果。 此外,常有部份病人除了服用西藥之外,也會同時搭配中藥調理體質。雖然中、西藥物的藥性衝突機率較低,但還是建議2次用藥時間應該相隔至少2小時以上,才比較安全。 第3個常見錯誤用藥NG行為就是「亂配」,服藥最好搭配「適溫白開水」,每次服藥至少喝100毫升以上的白開水,確定藥物進入胃部,避免卡在食道造成灼傷。提醒民眾,無論是到醫療院所或藥局拿藥,都要問清楚服藥方式和飲食禁忌,才能「藥到病除保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藥吃太多會洗腎? 醫解答真正敗腎主因 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27 癌症.肺癌
炒菜油煙會致癌! 日常「這些」習慣都榜上有名
別以為只有吸菸才會有肺癌,小心罹病不自知!65歲陳小姐與丈夫一起經營自助餐將近20年,處於大火油煙的高熱環境下,常讓她戴不住口罩,直接面對油煙。回家後又繼續煮飯給家人吃,也忙得忘了開抽油煙機,2年前丈夫才因罹患肺癌1年多就急速過世,讓她突然意識到長期的呼吸不順可能並不單純,趕快做了肺部檢查才發現已經有0.3公分腫瘤。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表示,台灣研究發現,肺癌患者中不吸菸者大於吸菸者的比例占53%;我國女性罹患肺腺癌者,有90%沒有吸菸行為,男性亦有40%不吸菸,足證明肺癌除卻吸菸的行為之外,不吸菸的族群依舊不能免除肺癌的襲擊,顯示在抽菸率持續下降的今天,除了吸菸、肺癌家族病史之外,環境因子是現代人生活中下1個無聲殺手,如:二手菸、廚房油煙、交通廢氣、致癌工作環境(重金屬、輻射、石綿接觸等)。彭汪嘉康強調,肺癌是全球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去(2018)年新增逾2百萬名肺癌患者,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就占22.5人,台灣最新公布的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我國肺癌發生率竟高達36.00 ,且超過一半是在晚期發現,比對WHO GLOBALCAN統計數字,赫然發現台灣排名世界第3,發生率超過北美地區。同時觀察台灣肺癌死亡率,不僅是癌症10大死因之冠(2018,死亡率為22.8),亦高於全球平均值(18.6)甚多。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補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的治癒有很顯著的成效,肺癌在1公分內以手術切除的治癒率為95%,由此可見,定期篩檢非常重要,尤其針對肺癌高危險族群。透過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LDCT)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臨床證實最有效之早期肺癌檢測工具。賴基銘提醒,LDCT基本上針對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病史、吸菸者、長期暴露二手菸環境者,以及曾經罹患肺結核與肺部慢性疾病、在特殊致癌環境工作族群所提供,因為無論再安全的斷層檢查,還是有輻射線劑量,也因為偵測的靈敏度,容易造成偽陽性的誤植,必須仰仗專業醫師的判讀,方不至造成健康者的疑懼。台灣癌症基金會自2014年開始,與公益伙伴一同推廣「愛妳不肺力」-肺癌防治專案,鼓勵全台民眾建立自主篩檢和肺癌預防的知識,並且鑑於女性肺癌人口的上升,特別為了女性健康,推出清寒/高危險婦女肺癌篩檢補助,鼓勵有經濟困難之40歲以上高危險族群女性申請「肺部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LDCT)補助,積極照顧自己的肺部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用吃殺死癌細胞! 15種物美價廉抗癌食材報你知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25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挑時間! 運動到底要在早餐前or早餐後?
根據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的1項新研究表示,巴斯和伯明翰大學的健康科學家發現,改變進食和運動的時間,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 研究期間約6周,將30名肥胖或是超重的男性分成3組,分別是運動前吃早餐、運動後才吃早餐,以及對照組(不改變生活方式),結果發現,空腹運動的組別,燃燒的脂肪量是運動前吃早餐組的2倍。 研究學者發現,空腹運動的人運動時胰島素會降低,代表可以增加脂肪燃燒,也就是說,空腹運動會先把體內的醣類迅速消耗完畢,然後再接著將身體組織以及脂肪作為燃料,開始燃脂。當初為了驗證原理,研究僅限於男性,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將女性包括在內進行測試。 儘管這6周內,所有人的體重都沒有減輕,但對他們的健康確實產生了一些影響,例如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並可能降低罹患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這時段吃早餐最好! 不但能瘦還不怕血糖飆 運動要汗流浹背才有用? 研究解析恐怕跟你想的不一樣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25 科別.新陳代謝
睡前吃東西是減重大忌 原因可能與新陳代謝變慢有關
減重的人都知道睡前最好不要吃東西,專家也曾提出,每日的最後1餐最好在睡前4小時完成;但如果每天攝取的總熱量相同,為什麼不能在睡前吃東西呢?現在有研究證實了睡前吃東西真的會變胖這項理論,研究刊登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副教授Jonathan Jun表示,在1天24小時之內即使吃掉了相同的卡路里,但身體會根據進食的時間來消耗熱量。研究中,Jonathan Jun的團隊徵求20名健康的自願者,分別在晚上6點及晚上10點吃同樣的晚餐;並且都在晚上11點睡覺,早上7點起床。在研究之前,參與者皆配戴著追蹤器,研究過程中,固定每小時採集他們的血液樣本並進行睡眠研究;他們也都吃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便研究員了解脂肪燃燒的情形。結果發現,晚上10點才吃晚餐的人血糖值比較高,燃燒的脂肪也比較少。平均來說,晚飯後他們的血糖值高出約18%;脂肪燃燒率降低約10%。推測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身體的新陳代謝變慢了,加上讓血糖導致體重增加。這對於肥胖或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影響可能更大。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為進食時間和就寢時間的間隔所造成的結果。Jonathan Jun提到,根據每個人新陳代謝或生理時鐘的差異,進食和睡眠的影響可能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希望能在日後的研究得到進一步的發現。★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20 養生.聰明飲食
北部粽PK南部粽熱量比一比 端午吃粽可別放縱
多數人端午節吃粽要求內餡豐富,營養師提醒越美味的粽子往往熱量爆表。台中慈濟醫院營養科主任楊忠偉表示,粽子雖然好吃但仍要節制,慢性病人更要注意,吃粽子除了要慎選食材,烹調方式也要注意,包生米的水煮粽,熱量比拌炒後包半生米蒸煮的粽子低,像是南部蛋黃粽熱量就特高,慢性病人要小心。張先生發現慢性腎臟病前,最愛包蛋黃與滷肉塊的南部粽,每餐都要吃上1、2顆。生病後,現在碰都不敢碰,錯過端午好失落。營養師楊忠偉指出,慢性病人想開心吃粽過端午,必須挑剔一下。慢性腎臟病友因無法代謝高磷、高蛋白食物,建議不要選五穀雜糧、蛋黃和肉類過多的粽子,改吃白糯米粽或是客家粄粽較好,份量1天1顆最剛好,吃多反而影響腎功能指數控制。糖尿病朋友要也要注意醣類攝取,楊忠偉說明,糯米支鏈澱粉含量高,升糖指數也越高,容易讓血糖上升。建議糖尿病病友先吃足量青菜,再用全穀雜糧粽取代糯米粽,而且不要添加過多沾醬,1天最多也是1顆粽就好。台灣粽子種類多、口味推陳出新,無論健康與否都不能肆無忌憚大吃。對一般大眾而言,傳統粽平均180克,熱量就高達550大卡,相當於2碗白米飯熱量。建議把粽子當正餐,再搭配時令蔬菜,如夏天盛產的竹筍,不論煮湯、清炒都爽口,這樣開心吃粽,更能吸收身體所需營養。楊忠偉營養師也提醒,粽子多以糯米為主,胃不舒服或消化不良的人,要細嚼慢嚥、酌量或與朋友分食,才能享受粽子美味,又不會造成負擔,而慢性病人更要為自己打造屬於個人的健康粽,才能開心過端午。★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便秘腹脹竟大腸癌上身 這些危險生活習慣要避免!
現年58歲從事金融業男性,有聚餐熬夜習慣,平時也都是外食,6年前接受健康檢查時,自述經常便秘與漲氣,腸胃鏡檢查發現有癌症前期瘜肉,幸好立即處理,加上改善飲食習慣下,後來大腸都沒有出現異狀。營養師提醒,喜好吃肉少吃蔬菜,加上運動量少,腸胃蠕動慢,大腸癌很可能找上身。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王盈堤表示,飲食西化喜歡油炸油煎食物、喜歡吃牛羊豬等紅肉、蔬菜纖維攝取不足,都會導致腸道蠕動緩慢,讓蛋白質分解產生的廢物氮沒有辦法如期排出,很可能就影響了腸道健康導致大腸癌風險上升,然而只要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增加纖維攝取量,就能先改善腸道蠕動。王盈堤強調,蔬菜纖維對腸道非常重要,能夠刺激腸道蠕動加快,讓排便能夠更順利,特別是植物纖維遇水會膨脹,可以加強刺激,就像水管阻塞投入通廁劑,可以促進糞便排出。如果能夠配合規律運動,讓身體保持活動,就能維持規律良好排便,穩定排出不良物質,大腸癌風險就可以降低。王盈堤補充,個案在2014年檢驗出大腸瘜肉,之後每年追蹤檢驗同時確認飲食狀況,藉由生活習慣改變加上適當運動,在2017年時已經沒有發現瘜肉,隨後2年也都維持定期健康檢查,確認身體狀況維持良好,今年將再次腸胃鏡追蹤。王盈堤特別提醒,降低大腸癌危險,首先要減少紅肉類食用量,可以用植物性蛋白質取代,例如黃豆與相關製品,同時增加蔬菜量,讓纖維能夠刺激腸胃蠕動,最好用全穀類代替精緻澱粉,例如用五穀飯代替白米飯,早餐如果習慣吃白饅頭與白麵包,可以用烤地瓜或全穀雜糧饅頭取代。王盈堤也說,水果也是非常好的食材,纖維含量豐富,營養素也很多,但部分人早上喜歡喝果汁,覺得很「營養」,但水果要榨成果汁,熱量會瞬間升高,同時缺乏纖維質,例如1杯蘋果汁,可能需要很多個蘋果才能榨成,但蘋果纖維在榨汁時多數常去除,喝1杯蘋果汁等於喝了好幾個蘋果熱量,反而容易熱量超標。★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19 科別.耳鼻喉
愛用棉花棒掏耳朵? 力道沒控制嚴重恐致失聰
有些人喜歡用棉花棒掏耳朵,享受酥麻略痛的感覺,不過,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指出,耳道具有天然保護功能,即使洗澡或游泳後耳道潮溼,也不可用棉花棒,一旦施力不慎,就可能引發感染,甚至耳膜破裂。24歲劉小姐平常習慣用棉花棒清潔耳朵,日前耳內疼痛,並未就醫,持續2個月後,開始出現聽力障礙和耳鳴,才趕緊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耳膜穿孔,必須手術修補。王文弘指出,耳膜又稱為耳鏡,是聽覺傳導的門戶,常因感染發炎、外傷而破損,若傷口沒有癒合又反覆的發炎,就會使中耳的聽小骨腐蝕及內耳的器官提早退化,產生聽不清楚、耳鳴或眩暈。在治療上,傳統手術必須全身麻醉,從耳後切開修補,患者需剃頭髮,還要在耳朵後面切出近6公分的傷口,劉小姐無法接受外型變醜,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微創耳膜修補,無需剃髮及全身麻醉。王文弘進一步解釋,傳統慢性中耳炎手術皮膚傷口較大,經由耳後切開皮膚,取一片筋膜後,再從外耳道皮膚進入中耳空腔,以筋膜覆蓋耳膜破洞的地方。術後需用止血泡棉填充外耳道,用彈性紗捲加壓傷口3日,病患需住院3至7天。至於經耳道的中耳炎微創顯微門診手術,不需住院也不需要全身麻醉。作法為先在耳軟骨上做約1公分的傷口,取下1片軟骨,依據破洞大小將軟骨修補成形,然後再經由耳道,將軟骨卡在耳膜破洞的地方,最後用2、3片止血泡棉外固定。王文弘說,臨床經驗發現,經耳道方式慢性中耳炎微創顯微門診手術的成功率目前可達到9成,術中固定頭部,一般只需局部麻醉,手術施行時間約30至50分鐘,病患接受度及滿意度都相當的高。如果患者個性容易緊張,就需全身麻醉。另外,當外耳道過於彎曲狹窄或是慢性中耳炎合併有乳突骨病變的病人,就不適用這種微創顯微手術治療。(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耳朵突然聽不到? 恐與日常這3原因脫離不了關係 包皮割不割攸關性福健康 拯救那話兒不應避諱 水果不僅提供營養還能增加幸福感 你今天吃了嗎?
-
2020-06-14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誘因百百種 蟑螂也是其中之一?杜絕過敏原超前部署看這裡
氣喘是種遺傳性過敏病,屬於多重基因遺傳,造成呼吸道障壁層缺損與慢性過敏性發炎反應,此反應容易因受到各種誘發因素的刺激,引起氣喘發作症狀,如喘鳴聲、久咳不癒(容易發作於清晨、黃昏、半夜時)、胸悶等,若未正確控制常導致症狀反覆性發作,故必須依照醫師指示規律使用吸入型藥物及遠離誘發因素,才能減少氣喘發作機會。國泰綜合醫院社區護理組氣喘個案管理師李舒卉,介紹以下各種會引發氣喘的誘發因素及預防方法。Allergen 1:家塵家中平面桌上不常用的小物或書籍都盡量收到抽屜或有門的櫥窗、避免放置錦旗或懸掛吊飾、打掃環境時需戴上口罩(清掃方向由上至下,由較乾淨環境到最髒環境),忌用雞毛毯子,洗紗窗時先以水噴溼再刷洗,打掃完必須洗澡,以降低對皮膚過敏反應。Allergen 2:塵螨1.避免使用厚重窗簾布,可改以薄紗、直立式百葉窗、塑膠遮板代替。2.不可使用浴巾被、毛毯、羊毛被、羽絨被或厚重棉被、如需使用需以防塵被套罩住,或改用涼被、太空被、春秋被或睡袋(皆為化學纖維可水洗)、蠶絲被。3.房間的彈簧床、草蓆、塌塌米、椰絲墊、海棉墊須移除,如需使用需以防塵套包覆,或改睡木板床、氣墊床、水床、或是韻律操用的塑膠拼墊。4.去除地毯、布製家俱、絨毛娃娃或布娃娃。5.建議使用水枕、綠豆殼或茶葉枕,如需使用其他枕頭需以防塵套包裹。6.因塵螨腳上有吸盤,需每1至2周以55度熱水浸泡外蓋寢具(被單、床罩、枕頭套等)10分鐘,再放入洗衣機中清洗,才能洗掉塵螨。7.有使用防塵套者,清洗一般被單、床罩、枕頭套時,需以吸塵器或溼布擦掉防塵套上的灰塵及塵璊,1年至少清洗2至3次。8.因塵螨的最佳生長溼度為75至80%,在相對溼度50%以下無法生長,故可使用除溼機將室內溼度控制於60%以下,以減緩塵螨增加的數量。Allergen 3:寵物家中不養貓、狗、鳥等有毛寵物。移除寵物後,必須先用吸塵器吸過屋內牆面、窗簾、家具罩子及清洗整理所有表面。若是堅持養寵物則須採取下列管控方法:1.移除室內所有地毯,換油氈或木質的地板。2寵物1周得清洗2次,寵物襯墊也得一併清洗。3將寵物養在室外,不宜進入客廳及臥房。4接觸寵物後洗手,接觸寵物的衣物盡量不穿出室外,以免散布過敏原。Allergen 4:黴菌1.居家環境保持光照充足、通風良好、溼度維持50%,可減少黴菌繁殖的機會。2.在溼度過高的季節使用除溼機時,要緊閉窗戶,除溼機的水要定期清除,或連接至固定的排水孔。3.空氣清淨機的高效濾網及空調可濾去黴菌菌孢,但要注意若出現黴菌,要用稀釋過的漂白水來清洗機器內部。4.經常打掃牆壁及天花板,在粉刷漆料中加入防黴成分。5.窗戶上水氣的凝結也會導致窗框潮溼及黴菌滋生,需經常擦乾窗戶水氣。 6.室內植物的數目別太多,要經常修剪及清理落葉。7.避免發泡塑膠或海綿類等容易發霉的抱枕及寢具。8靴子及鞋子在收藏前應先烘乾,儲藏室可放置化學乾燥劑來避免黴菌滋生。9煮菜時或沐浴後使用風扇或是打開窗戶來移除溼氣,並使用橡膠掃把來移除浴室隔板、浴缸及磁磚上的水滴,並定期清潔浴室。10黴菌也可以在冰箱中生存,尤其是門上的密封墊,必須經常清潔及清空自動除霜的水槽,儘速移除長黴菌變質的食物。11汽車內的空調系統也可能會滋生黴菌,可定期使用除黴或防黴噴劑清洗。Allergen 5:蟑螂1.晚上就寢前應將廚房、浴室、水槽、盥洗盆的排水孔予以密蓋,排水管線應設置存水彎,防止蟑螂沿排水管逆行而上。2.所有的食物應妥為儲藏,清理垃圾、廚餘需密封包起來。3.不堆積雜物,落實家中清潔,廚房、家俱、牆壁經常擦拭洗滌,以減少蟑螂生存繁殖的條件。4.滅蟑噴劑及煙霧式藥劑容易造成過敏,建議採用滅蟑餌劑,放至在蟑螂容易出沒的管線、轉角、隙縫附近。Allergen 6:室內外空氣汙染包括粉筆灰、抽菸與二手菸、家用噴霧劑(如芳香劑、清潔劑、殺蟲劑)、油漆及會釋放異氰的裝潢材料、用瓦斯木材煤油煮飯、交通廢氣、工業煙霧、霾害沙塵暴、燒香燒金子等。應避免在家中抽菸、燒蚊香、噴殺蟲劑,烹調也盡量低油煙,並使用抽油煙機降低煙害,裝潢完的房子需通風等無味道再入住,打掃及騎乘機車時戴口罩。Allergen 7:花粉會造成過敏的花粉通常是風媒花,若對花粉過敏患者需於高花粉季節中保持門窗緊閉,使用空氣清淨機,並減少到郊外。氣喘是呼吸道慢性病,需要長期控制才能降低呼吸道發炎及氣喘惡化機會,避免影響肺功能或造成肺纖維化的合併症。想長期控制氣喘不難,只要與醫師配合做好個人氣喘藥物規則治療、誘發因素預防、預防感染、規律運動,即可達到良好的控制,遠離疾病的威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13 科別.泌尿腎臟
熟齡男不能說的「泌」密! 下水道不通恐釀洗腎危機
前陣子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許多民眾即使有病痛也強忍不願就醫,直至目前疫情趨緩,已出現好幾位重度攝護腺肥大症合併尿滯留的患者,因延誤就醫導致急性腎衰竭,緊急插尿管後才免於洗腎。就有1名70歲男性,攝護腺腫大到正常大小的10倍大,長達2周無法順利解尿,在急診插尿管後引流約2,000cc的尿液後,超音波檢查發現雙腎皆有水腫現象,抽血檢驗出腎衰竭而緊急住院。後續施行第3代綠光雷射氣化切除術,術後經膀胱訓練後逐漸恢復解尿功能,腎臟功能也復原大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許富順指出,男性年過50後,攝護腺將逐漸肥大,除了造成排尿變慢、細小,或是無法解尿外,亦可能有刺激性症狀如急尿、頻尿或多次夜尿現象,造成生活不便。一般民眾即使知道手術可以根治攝護腺肥大問題,可是又擔心手術併發症,躊躇不決而導致病情惡化。哪些警訊是患者必須要認真考慮動手術呢?許富順分析如下:1.藥物治療後,尿流量細小且排尿困難並未改善。2.尿急一來就忍不住,常常滲尿漏尿。3.重度攝護腺肥大者,同時有糖尿病、心臟病或腎功能不佳等慢性病。許富順表示,如果用藥未改善,或發生尿急滲尿者,表示攝護腺肥大程度已嚴重擠壓到膀胱,導致壓力增加,日久將會發生膀胱纖維化,即使後來接受手術治療,膀胱的退化也無法復原。此外,本身有慢性疾病者,隨著年紀增加,手術風險也會提高,因此要以「超前部署」的概念,與泌尿科醫師詳細討論手術時機。傳統電刀刮除術或雙極電刀刮除術有術中出血的風險,術後併發症較多,有些患者可能發生尿失禁或陽萎。雷射汽化術主要的優點是術中出血量極少、安全性高,體力損失較輕微,術後尿管留置時間短,恢復也較快。許醫師解釋,目前有多種醫用雷射可進行治療,其中以第3代綠光雷射能量高,汽化效率快,大幅縮短手術時間,適合高風險者;亦可進行組織切除,再交由病理診斷。許富順強調,50歲以上的男性最好每年定期檢查攝護腺,如有肥大發生,應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治療,平日維持作息正常、不菸不酒、可多攝取含鋅食物,能避免攝護腺肥大提早發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11 養生.聰明飲食
嘴饞吃不停又怕胖? 1常見零食不僅降食慾還能讓「腰瘦」
不論是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想要提早預防,在日常飲食中加入一些杏仁,可能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研究發現,經常食用堅果類食物有助降低壞膽固醇和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研究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研究團隊要求受試者吃杏仁或熱量差不多的零食,進行6個星期的比較,在把這些食物添加到飲食後,研究人員將測量參與者的心臟健康指標變化直到試驗結束,發現每天食用杏仁的參與者,血管內皮功能和壞膽固醇指數都比較低,表示杏仁有助降低32%心血管疾病風險。 該研究同時也佐證了團隊於早期進行的另1項研究,先前研究指出,攝取杏仁對人體具有正面效果,研究發表在《歐洲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表示堅果類食物可以縮減腰圍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研究人員紀錄6,800多名英國成年人4天的食物,並表示每天吃杏仁的飲食較為健康,因為蛋白質、總脂肪、維生素C、纖維、鉀和其他健康補品的攝取量都增加了。進行上述2項研究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首席研究員Wendy Hall表示,食用杏仁這類堅果,是實施健康飲食的重要因素,但從龐大的英國人口數據庫顯示吃堅果的成年人並不多,但那些有吃杏仁的人,飲食型態較健康,而且體內脂肪含量也更低。如果想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就透過杏仁取代餅乾和薯片吧!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吃下午茶擊退負能量! 但這些食物只會讓你愈吃愈累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罹癌發生率增加所幸死亡率下降 大腸癌連續12年居國人癌症首位 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
-
2020-06-10 養生.聰明飲食
基改食物吃太多害健康? 毒物專家顏宗海這麼說
許多民眾購買豆製飲品時,常發現產品包裝上會標示「本豆漿原料為非基改黃豆」,註明其原料來源是否為基因改造作物,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我國核准通過黃豆、玉米、油菜、棉花及甜菜等5種基改作物原料,相關產品必須清楚標示,以供消費者參考。「基因改造」一詞聽起很可怕,許多人擔心如果吃了這類產品,或是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是否自己的基因也會連帶受到影響?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截至目前為止,醫學實證仍未發現攝取含有基因改造原料的食物,會危及身體健康,不過廠商仍須在外包裝上標明,讓民眾擁有選擇的權力。不過,通常不含基因改造的原料,屬於天然作物,售價較高;含有基因改造作物成分的食品則價格較低,只要包裝標示清楚,就看民眾如何選購。食藥署食品組指出,基因改造技術衍生的食品及原料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食安議題,許多民眾因為不了解基因改造科技,而擔心食用安全。事實上,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作物中,本來就含有各式各樣的基因(DNA片段),這些基因就像蛋白質、澱粉和脂肪一樣,經腸胃消化分解成小分子後,作為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因此,無論是天然或是基改食品,其所含的基因都會在人體內被分解,並不會影響人類自身的基因組成。各國研究也均未發現攝取任何基改食品後,外來的基因會嵌入到人體基因中的現象。事實上,基改作物的基因並不會影響人體基因,更不會因為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成為了基因改造人,民眾無須感到過於恐慌。食藥署指出,我國目前核准通過的基改作物原料,包含:黃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5種,這些基改作物在上市前,均須向政府申請查驗登記、進行安全性評估資料審查,經取得許可證後始得供作食品原料。另外,所有基改原料製造的食品,都必須在外包裝上特別標示,清楚揭露消費資訊。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冠心症是心臟殺手! 10高風險群從「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測風險 職場最重要的事大家都忽略了! 只要50%的生活改變,你會過得更快樂 迎向後疫情時代告別悶日子 專家建議多補充維生素C 耳鳴不就醫亂吃保健品 可能無法改善反而加重病情
-
2020-06-09 科別.心臟血管
日女主播播報新聞時突然語塞,是腦中風? 出現2大狀況快掛急診
日本朝日電視台,1名23歲晨間新聞女主播増田紗織,播報新聞時突然語塞,看著字詞卻講不出話,努力想要講出什麼卻越吃力,合作男主播橫山太一見狀立即接續報導,日本網傳疑似腦中風,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子洋指出,無法直接判定女主播語塞原因,但年輕人腦重中風沒有想像中少見。 劉子洋表示,雖然無法對増田紗織的情況直接下診斷,但突然語塞、肢體不協調、臉部表情不對稱,都有可能是腦阻塞型中風引起。當血栓隨著血流抵達腦部,塞住血管堵住血液流動,就會影響大腦功能,隨著大腦受損部位不同,出現的症狀也就不同。 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常見好發於年長者,但増田紗織僅23歲,血管應該相較健康才對,為何會發生這種情形?劉子洋解釋,自己門診中就有30多歲腦阻塞患者,年輕人同樣有機會發生類似狀況,血管壁剝離就是較常見原因,當血管內壁鬆動阻礙血流,就有可能提高血栓出現機會,心律不整也常是血栓發生因素。劉子洋補充,紅斑性狼瘡或蘇格蘭氏症候群等免疫性疾病,血管在長期發炎狀態下,也可能增加血栓出現機會。值得注意的是,當血栓阻塞腦血管,導致身體發生異常時,一定要馬上到醫院急診,片刻都不能等待,目前有溶解血栓藥劑,在腦阻塞發生3個小時內施打,都有機會溶解血栓,讓大腦血流恢復。劉子洋也說,施打溶解血栓藥物,最晚6至7個小時內都還算能有作用,但是超過時效藥物就很難有效果,所以如果發現自己異常頭暈,身體有肢體不協調,就一定立刻到醫院急診室,由專業醫生判斷有沒有腦阻塞,才能立刻處置,減少後遺症發生的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經常頭痛是腦中風前兆? 6個改變要提高警覺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夜晚頻尿精神差連那話兒都軟如香蕉 惹怒老婆分房睡 疫情期間增產報國 防疫寶寶潮來了準爸媽如何接招?
-
2020-06-0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大眾運輸解封了!9大鬆綁措施重點整理
國內近2個月沒有本土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將於6月7日防疫措施大解封,讓民眾最有感的是,搭乘台鐵、高鐵、國道客運大眾運輸時,不再強制戴口罩,也能吃東西。6月7日起,國內防疫措施鬆綁狀況如下: Point 1:民眾進入大眾運輸工具或運輸場站入口處,仍需量體溫、戴口罩;但進入運具後,若可維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施時,民眾可以選擇不戴口罩。 Point 2:旅客在維持社交距離下或相鄰旅客有戴口罩(或採用適當阻隔設施)時,解除雙鐵列車車內及國內航線空運航班飲食管制,但飲食完畢如無法維持社交距離仍須戴口罩。 Point 3:恢復雙鐵列車上商品販售。 Point 4:國內航線空運航班恢復提供飲品。 Point 5:取消國道服務區人潮車潮管制。 Point 6:台鐵新自強號連續假期開放銷售站票,採總量管制,每列車以120人為限。 Point 7:高鐵連續假期可販售自由座,除增開加班車外,也將透過月台、穿堂層與閘門前等排隊人流,控管站位人數。 Point 8:取消國家風景區及觀光遊樂業園區人、車防疫安全承載量的限制。 Point 9:進入郵局,仍須量體溫、戴口罩,但進入後在可維持社交距離下,得不戴口罩。 交通部表示,6月7日後鬆綁措施以大眾運輸、觀光為主,原則為「若不能維持社交距離,則須戴口罩」為原則,希望民眾多多配合。(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經血過多會致命!? 每小時都要換衛生棉者當心了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罹癌發生率增加所幸死亡率下降 大腸癌連續12年居國人癌症首位 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
-
2020-06-08 科別.感染科
日本腦炎流行季開始!除了防蚊,還要做「這件事」及早預防
入台灣已經步入日本腦炎流行季,衛福部疾管署統計,2011至2019年日本腦炎病例大概在5至6月就會出現,雖然今年沒有出現病例,但病毒應該已在病媒中傳遞,居家或活動環境有豬舍或水稻田,可以施打疫苗降低染病風險。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2011至2019年間,當中有3年在6月出現日本腦炎病例,有6年5月就出現病例,雖然今年目前沒有出現日本腦炎患者,但研判病毒應該在豬隻與病媒蚊間移動,如果帶病蚊蟲叮咬到人就會感染。 莊人祥呼籲,家中如果有滿15個月嬰幼兒,可以公費接種疫苗,假使居住或活動環境有豬舍或水稻田等高風險場域,成年人可以到醫院旅遊醫學門診,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1劑約3至4千元,實際價格因醫院而不同。 疾管署強調,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 疾管署補充,2016至2019年全國同期病例數分別為2、2、10及5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又熱又癢! 身上莫名起紅疹 可能是長痱子了 心臟病居國人10大死因第2位 醫:8成是可以預防的 全台進入梅雨季 高溫潮溼適合黴菌孳生香港腳來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