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NOW健康
共找到
751
筆 文章
-
-
2021-07-20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居家上班男人忙工作不舉 中醫建議日常飲食多攝取這9種食材,面對老婆硬起來!
疫情來襲,許多人都改為居家上班,沒想到在家時間變長,男人除了忙工作,還得滿足另一半想要的需求。小張去年新婚,為了存錢買房,經常加班衝業績,3級警戒期間宅在家,老婆多次暗示要他「補交作業」但他就是舉不起來,只好跟老婆坦白力不從心。後來小張在老婆陪同下接受中醫調理,1周後症狀明顯改善,重新在老婆面前硬起來。收治小張的中醫師楊永榮表示,勃起功能障礙就是俗稱的不舉或陽痿,指在有性慾要求時,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陰莖無法進入女性的陰道。然而許多男性因羞於啟齒,不願意就醫尋求幫助,結果往往不是拖到病況惡化,就是釀成夫妻失和,只要及早接受專業治療,這些遺憾皆可避免。針對陽萎不舉,西醫認為病因多來自縱慾過度、手淫過度、性荷爾蒙不足,或糖尿病、酒精中毒、吸菸過量、過服安眠藥、營養失調、生殖器變型等等都會造成。近年來許多研究更指出,有40%至85%的人由於精神因素,日常生活過於緊張、恐慌、極度興奮等,引發精神性陽萎。西醫治療陽萎不舉,大部分是不管病因,以補充荷爾蒙為原則。雖然效果立即,但只能逞一時之勇,只治標不治本,無法達到根本治療的效果。相較之下,中醫治療陽萎症首重查明病因,然後辯證論治,以達到對症下藥。楊永榮醫師舉例說,血虛引起陽萎就要用補血、活血的藥方以增加陰莖動脈的血液的流通量。氣虛腎陽虛損引起陽萎就要以補氣壯陽補腎法,使陰莖可以達到充血功能。濕熱下注引起陽萎就需要先以清熱除濕法,疏通陰莖內海綿體內之濕氣,然後再養精益腎。另外,血瘀或外傷引起陽萎要以排除瘀血,促進新陳代謝,使陰莖海棉體內的血流暢通。至於肝氣鬱結引起之陽萎以疏通肝脈,解除肝經鬱滯,通氣行血,使全身血流可以順利流向陰莖海棉體。楊永榮醫師指出,中醫治療以對症下藥的方式治標治本,安全性高,又能調理身體。按照不同原因引起病源,採用不同藥物治療,更可以達到藥到病除的功效。一般陽萎患者接受中醫調理,1周後就能感覺明顯改善,搭配飲食均衡,作息規律,鍛鍊體能,效果更佳。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想要維持良好性能力與腎有關。男性不妨在日常飲食多攝取大蒜、花椒、羊肉、韭菜、腰果、牡蠣、枸杞子、海魚、黑豆等食材,為保養性能力超前部屬,自然可長久享受美滿性生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16 該看哪科.牙科
長輩口牙不好健康如骨牌倒 「舌頭」扮演重要關鍵角色
民以食為天,可是對許多年長者來說,牙口不好成為大問題,很多人都認為牙齒健康非常重要,年紀大容易掉牙讓飲食困難,事實上不論咀嚼食物與喝東西,甚至說話,「舌頭」機能都扮演重要關鍵,當年紀增長舌頭功能也會開始降低,不僅飲食和語言功能受到影響,事實上也關乎全身健康。舌頭「推動」食物吞下肚 一旦口腔留下殘渣易蛀牙日本齒科大學口腔復健多摩診所院長菊谷武表示,日本推廣「8020」運動30年,希望80歲年長者能保留20顆以上牙齒,但2人中只有1人達成,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舌頭功能不佳。因食物在口腔中咀嚼,依賴舌頭將食物推動到喉嚨再進行吞嚥,若舌頭功能退化,則飲食與說話就會受到影響而不如以往。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吞嚥不佳,造成口腔留下食物殘渣,那就容易導致蛀牙的形成。蛀牙與牙周病讓咀嚼食物困難 營養攝取不佳身體變差前兆若舌頭功能不佳,推動食物能力變差,口中食物殘留也就跟著增加,讓牙齒發生蛀牙與牙周病機會增加。當牙口不好或牙齦發炎吃肉類等食材困難,蛋白質等營養素攝取量也就下降,全身肌力不足風險也就增加,一旦肌肉量減少,食慾也就跟著減少,營養不足可能性更高,肌肉組成的舌頭,其功能也就變得更差。確認舌頭健康有訣竅 維持功能用力推臉頰菊谷武提醒,想要知道自己舌頭功能有沒有下降,可以確認衣服上是否有食物汙漬,自己講話常會不會常有人再次確認,喝水時有沒有感覺到困難,當發現有類似困擾時,最好就醫檢查舌頭力量,平時也可以自行訓練舌頭,閉著嘴巴讓舌頭貼著臉頰內上下左右用力推,也可以用繞口令來訓練說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副作用愈強,免疫效果愈高?台大醫揭接種前後必做1事
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所規畫的「疫苗預約平台」已經上路,初步開放對象為第9、10類,不少人完成預約。不過,在接種前後該做些什麼準備,或吃些什麼,才能降低副作用呢?接種莫德納疫苗 注射部位疼痛最常見這幾天接種疫苗以美國捐贈莫德納疫苗為主,指揮中心統計,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比率高達8成,發燒比率則只有3%,另外,少數人接種部位出現紅斑或蕁麻疹。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如果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以及出現呼吸困難、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就屬於嚴重過敏反應,務必儘速就醫。副作用越強烈 免疫效果越高一般來說,打完疫苗,副作用越強烈,表示免疫效果越高。大部分年輕人體內免疫系統較強,施打後反應比較激烈,國外研究發現,極少數年輕男性在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罹患心肌炎風險變高。不過,打了疫苗,沒有感覺,不覺疼痛,也沒發燒,這並不代表疫苗就沒有效果,因為疫苗仍會刺激免疫系統,進而產生抗體和相關免疫因子。施打疫苗前後多喝水 沒有必要先投藥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施打疫苗前後都應該多喝水,因為人體產生免疫反應時,身體容易輕微發熱,此時,補充水分就顯得相當重要。除了多喝水,打完疫苗,還應該多休息,盡量多睡覺,且不要做激烈運動。至於消炎解熱的止痛藥,則是覺得疼痛再吃,施打前,沒有必要先投藥。美國CDC專家則建議,平時多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蔬果、魚油、薑黃等,可以降低疫苗接種後的副作用。另外,打疫苗的前一晚睡個好覺,且無須禁食,建議食用優格、水果、蛋等健康食物。(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Delta變種病毒14秒就傳染! 「常見3大途徑」:這類材質病毒停留時間最長 ·隱性缺氧、慢性缺氧差在哪? 專科醫師「解析差異」:猝死可能與它有關
-
2021-07-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級警戒悶壞啦! 疫情過後最想做的5件事出門旅遊奪冠
因為一場COVID-19,讓全台民眾的2021年夏天格外不同。在疫情3級警戒下,多數人已度過數周白天居家辦公、遠端上課,晚上在家刷劇、滑手機的日子。而每當鄰近下一個有望解封的日子到來,內心是否也不知不覺想著疫情趨緩後,要先做那件事?《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個月內「疫情過後」相關話題,整理出網友熱議的5件「最想做的事」,以及5大熱議縣市網路聲量狀況。3級解封網友最想出門旅遊 更想脫下口罩大口呼吸在家度過無數時日,3級解封後,你是想去剪個頭髮?補辦個婚宴?或是大肆慶祝、大吃大喝?整理出網友在疫情過後最優先想做的事情中,不少人同時表示「最想脫下口罩好好呼吸」,而對於年餘來都因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好好外出旅遊的全台民眾而言,「出門旅遊」變成多數人在解封後首要、最先想做的事。3級居家期間,不少網友透過翻舊照、回憶旅遊心得等方式,不只聊以慰藉,更期待下一場旅遊的時刻到來。除了出門旅遊,不少網友也期待疫情過後能吃上一波美食,儘管在3級封城期間,多數餐廳提供外帶外送服務,但缺少了現場用餐的氛圍與美味,讓不少人大嘆「不能吃火鍋真的太痛苦了」,同時也表示「疫情後一定要去大吃大喝」等期待心情。此外,被視為旅遊旺季的炎炎夏日,如今卻只能居家防疫、遙望解封,因此也有不少民眾表示疫情後「想去玩水」、「跟朋友去露營」等望山看海、從事戶外遊憩活動的期待心情。5大熱議城市中 網友最想去台北看展和演唱會許多想出門旅遊透氣的民眾,也紛紛討論疫情過後準備去哪些地方放鬆、換個心情,而各項活動都豐富的「台北市」便成為民眾於疫情過後,想好好逛逛的縣市之一。為降低群聚風險,台北市的許多如演唱會、美術院、博物館等都被迫停止。無法如期舉辦的演唱會,或如「奈良美智特展」等展覽宣布提前結束,都令不少網友紛紛嘆道來不及觀展,但也表示期待該特展能在高雄、台南場如期展出,以便於疫情過後,抓住最後機會。另外,為舒緩民眾想進美術館的心情,台南市政府邀請林志玲為台南市美術館的線上展配音,引發網友關注,許多人表示「推志玲姐姐、推南美館!」、「好期待疫情後去一趟南美館啊!」等心情。若是想「望山看海」,花蓮、屏東、宜蘭等地便成為網友熱議的旅遊縣市之一。花蓮太魯閣、屏東墾丁、宜蘭龜山島等地,各自提供網友不同的旅遊風景,尤其對於許久未外出的網友而言,這些景點已然成為「偽出國」、「鍵盤出國」的熱議對象。儘管疫情愈漸舒緩,不少民眾也開始期待疫情過後的生活,但我們仍處在COVID-19的影響下,依舊需要時刻注意疫情的變化,居家期間除了可先期待,並為自己準備一趟外出放鬆的旅程,但也別忘了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與個人防護。
-
2021-07-10 養生.聰明飲食
壓力大不只吃巧克力能紓解! 這「9種食物」也具相同效果
許多人在壓力大的時候,都會吃巧克力來舒壓,現在伯明翰大學有個新的研究表示,巧克力不但可以舒緩壓力,對於心臟健康也有好處喔! 黃烷醇 助保護心血管系統該研究的主要作者 Catarina Rendeiro 博士表示,研究人員發現,在備感壓力時,大量的「黃烷醇」可能有助於保護心血管系統。黃烷醇是種天然植物化學成分,可以在各種蔬菜和水果中找到,常見在可可豆、葡萄、茶葉當中。許多研究認為黃烷醇能改善健康,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認知功能。 普通的牛奶巧克力棒 可能沒有作用根據這個研究,可可豆含有特別大量的黃烷醇,在精神壓力大時可提供保護作用。研究中讓參與者在執行可能引起精神壓力的任務前90分鐘,讓他們喝下含有高濃度黃烷醇的可可飲料。研究人員發現,參與者在喝了可可飲料之後,心血管的功能變得更好。當然,關鍵是黃烷醇濃度很高,意味著吃普通的牛奶巧克力棒,可能沒有作用。儘管如此,研究人員指出,黃烷醇存在於各種食物當中,可以透過飲食,盡量達到每天理想的攝取量。Catarina Rendeiro 博士解釋,我們的發現對日常飲食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可以透過食用各種富含黃烷醇的食物來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尤其是蘋果、黑葡萄、黑莓、櫻桃、覆盆子、梨子、豆類、綠茶和未加工的可可等食物。這對於受到精神壓力的人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送巧克力傳情? 小心吃進一堆負擔!專家曝「1種人」下場超慘 ·吃巧克力護心、防中風! 營養師教你怎麼挑對身體好
-
2021-07-09 新聞.健康知識+
長時間戴口罩口臭、臉鬆垮怎辦?日本NHK授解方
新冠疫情開始後,口罩變成每日生活必須品,特別全國3級警戒開始後,外出一定要戴口罩,越來越接近夏天,日本人發現長時間戴口罩,可能帶來3個困擾,容易口臭、臉頰肌肉鬆弛、曬傷,想要解決非常容易,覺得必要時吃個小糖果,每天10次臉頰肌肉訓練,塗臉部防曬,都可以有一定幫助。長時間戴口罩容易口臭 吃個小東西增加口水分泌能改善在日本NHK節目調查中,1,000位民眾長期戴口罩,當中有192人有口臭困擾,節目中推斷戴上口罩張口呼吸機會增加,當嘴巴不斷有空氣流動,口腔容易乾燥細菌繁殖加快,口臭來源很可能是舌苔增加有關,並且長時間戴口罩,舌頭與嘴巴活動減少,有清潔作用的唾液分泌也減少。想增加唾液分泌,吃點糖果是個好方法,糖果在嘴巴裡時嘴巴就會閉起來,舌頭舔糖時會活動,讓唾液分泌量增加,口腔濕潤細菌就不容易增值,如果戴口罩會有口臭困擾,每天可以吃3到5個糖果,嘗試1周,不過糖吃多了也要注意蛀牙,可選擇代糖做的糖果,但口臭原因很多,吃糖也不一定有效。臉部肌肉活動變少 小小運動維持肌肉「緊緻」長時間戴著口罩,講話機會講少外,臉部肌肉運動也會變小,日本節目中發現,戴與不戴口罩說同一句話,在儀器檢測下發現,臉頰肌肉用力程度有差異,戴著口罩狀態下,講話時臉頰施力幅度較小,長期戴著口罩嘴巴周圍肌肉運動量很可能不足,不知不覺也就讓臉看起來「鬆弛」下來。利用一個簡單的運動,可以訓練嘴巴周邊與臉節肌肉,嘴巴說出「泥」的嘴型,接著把嘴角稍微用力拉開向上揚,維持5秒後放鬆,最基本10次為1組,每天至少做1組,雖然效果可能每個人會有差異,大約維持2周,就能夠看到兩頰肌肉鬆弛狀態能夠有改善,臉部表情能夠看起來更「緊緻」。別誤認口罩可擋紫外線 外出全臉防曬不可少7月夏季氣候紫外線越來越裂,長時間接觸陽光不能不小心,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曬傷了,可能會有人覺得,口罩周邊可以抵擋陽光,可能不用擦防曬用品,但能擋陽光不一定能擋紫外線,根據儀器測試,口罩的紫外線防護率換算成「SPF」大約僅有4,將會防曬用品差了非常多。事實上口罩不織布材質抵抗紫外線效果非常低,長時間在外曝曬陽光,很有可能發生曬傷,戴上口罩前,最好全臉都先擦上適量的防曬用品,再把口罩戴上,並且夏天容易流汗,加上戴上口罩更容易感覺到悶熱,防曬用品最好按照建議時間補擦,才能延續防曬效果,以免曬傷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為什麼久戴口罩、護目鏡會頭痛? 醫揪「關鍵原因」:3方法可救 ·口罩戴整天痘痘狂長! 醫曝「8大引痘行為」:戴太多層也有影響
-
2021-07-05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竹筍解便秘?食藥署警告,一件事沒做到恐更嚴重
防疫3級警戒期間,許多人在家上班,缺乏運動,不知不覺就變胖了,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最近可以多吃竹筍,因為竹筍屬於低熱量、粗纖維的蔬菜,適合用來控制體重。便秘成因眾多 水喝不夠更嚴重 有網友貼文表示,便秘時可以多吃竹筍,食藥署表示,便秘成因眾多,包括,水喝太少、腸胃蠕動慢、缺乏運動、心理壓力等,竹筍含有豐富纖維質,可以刺激腸胃蠕動,但如果水喝不夠,反而適得其反,讓便秘更加嚴重。老年人與腎臟病友食用竹筍 注意使用份量、烹調方式 劉怡里提醒,老年人與腎臟病友在食用竹筍時,應該多多注意使用份量及烹調方式。年紀一大,腸胃蠕動能力變差,吃了太多竹筍,可能導致腸道阻塞,建議一餐吃竹筍,不要超過100公克。 此外,竹筍屬於高鉀蔬菜,腎臟病友應謹慎食用,務必川燙處理後再食用,且不要喝筍湯,以免攝取過多的鉀。 劉怡里表示,目前是竹筍盛行季節,市面上最常見的烏殼綠竹筍,特色為粗纖維,100公克膳食纖維為2至3公克,容易有飽足感。此外,100公克的熱量約為211大卡,比一般蔬果還要低,適合用來減肥。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將美奶滋淋在川燙過竹筍上面,雖然竹筍熱量偏低,但這類醬料熱量反而較高,建議民眾自行調製蒜頭醬油,吃起來爽口,且可降低熱量攝取。 食藥署則提醒,竹筍等蔬果食品並沒有治療任何疾病的功能,建議民眾應該養成均衡飲食、適度規律運動等習慣,並保持正常作息,以維持身體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便祕、缺鈣還有遺傳都會讓小腹微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吃很重要
-
2021-07-04 養生.聰明飲食
吃水果怕得糖尿病? 研究:每日2份有助降低罹患風險
如何才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新的研究發現,多吃水果也許有幫助,1項澳洲的研究表示,每天吃2份水果,可以降低36%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研究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 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澳洲伊迪斯科文大學營養研究所的Nicola Bondonno表示,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是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很好的策略。Nicola Bondonno的團隊分析將近7,700名澳洲人,評估5年內所食用的水果和果汁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結果發現,每天至少吃2份水果的人,比每天吃少於半份水果的人,胰島素敏感性更高。所謂的胰島素敏感性是指身體利用葡萄糖轉換為身體機能,並將其儲備供未來使用。研究發現,水果的攝取量與胰島素敏感性之間互有關聯,水果吃比較多的人,胰島素分泌的量比較少;若胰島素分泌太多,反而會損害血管,不只與糖尿病有關,也跟高血壓、心臟病和肥胖關係密切。值得注意的是,喝果汁並不能取代吃水果,而且糖尿病的風險反而增加。Nicola Bondonno表示,目前還不清楚水果是如何促進胰島素的敏感性,但目前有幾種解釋:水果除了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之外,也是植物性化學成分的重要來源,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以及纖維,有助於調節糖分進入血液,並讓飽足感維持的時間更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水果愈甜熱量愈高? 營養師公布「夏季水果TOP15熱量排行」...西瓜竟墊底 ·喝果汁跟吃水果一樣營養? 研究警告:小心甜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
-
2021-07-03 養生.聰明飲食
洗腎慢性病患染疫恐增死亡風險 日本專家教你護腎飲食
台灣新冠疫情發展至至今,已有超過600人死亡,絕大部分都有慢性病史,腎臟病須洗腎病患占了非常大比率,腎臟一旦發生病變就很難有恢復機會,保護與維持腎臟現有功能,降低發生腎衰竭機會,除了就醫接受治療外,飲食也非常重要,鹽分、蛋白質、鉀、磷、 熱量等攝取方式就相當重要。腎臟微小血管多飲食要清淡 高血壓對腎臟傷害風險高腎臟具有非常多微小血管,高血壓很容易傷害腎臟血管,增加腎臟病發生機會,日本大阪大學腎臟內科學教授猪阪善隆建議,飲食中鹽分攝取太高,容易增加高血壓風險,1天最好能維持在3克至6克,但日本相關調查發現,日本人1天鹽分攝取量,男性11.0克,女性9.2克,開始習慣口味淡會比較好。蛋白質分解由腎臟排出 魚肉蛋攝取有限制蛋白質是身體必要養分,但在分解後產出含氮廢物,需要經由腎臟過濾排出體外,如果蛋白質攝取過量,很有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因此已確診腎臟並患者,蛋白質攝取要有限制,腎臟病第3期患者,日本標準體重1公斤可攝取0.8至1.0克蛋白質,第3期以上1公斤標準體重,可攝取0.6至0.8克蛋白質。日本計算標準體重,採用身高(公尺)X 身高(公尺)X 22,如果160公分,也就是1.6 X 1.6 X 22 = 56.2,在換算成蛋白質可攝取的克數,並且不僅是肉類與魚類常見蛋白質來源,白飯或麵包等主食的蛋白質,也要計算在內,攝取蛋白質計算必須非常嚴謹,每1餐都應該確認所有食物的蛋白質含量。白飯與麵包都有蛋白質 主食選擇要小心第3期腎臟病患者,限制蛋白質要注意不只是肉類與魚類等,白飯與麵包也會有蛋白質,例如白飯1碗(180g)就會有4.5g蛋白質,如果把吐司麵包切6片,1片麵包也會有5.6蛋白質,1球麵(200g)也會有9.6g蛋白質,因此各種食物內含蛋白質,慢性腎臟病會者一定要非常注意。熱量與鉀鋅過量增加腎臟負擔 加工食品諮詢營養師每天適當熱量攝取,會根據標準體重與活動量都有不同,攝取熱量超過活動量,體重增加也是慢性腎臟病惡化重要因素,如何控制熱量攝取,不讓體重增加,否則也是增加腎臟負擔;另外,微量元素鋅也會靠腎臟代謝,3期腎臟病每天不能超過2,000毫克,3期腎臟病則不能超過1,500毫克。微量元素鉀也是靠著腎臟代謝,由尿液排出體外,如果在慢性腎臟病第3期患者,1天鉀攝取不要超過2,000mg,如果已經在第4期1天不能超過1,500mg,另一方面,微量元素磷攝取過量,對血管也會有負面影響,近期食品添加劑含磷量上升,加工食品要特別注意,腎臟病患飲食一定要根據病情詢問營養師。★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03 養生.聰明飲食
少了反式脂肪就可以放心吃? 專家提醒飽和脂肪才恐怖
為避免國人攝取人工反式脂肪,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自107年7月1日起禁止廠商將「不完全氫化油」添加於食品中。此規定上路剛滿3年,董氏基金會為了解市售食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分布情形,110年5至6月於賣場、超市、連鎖速食店、夜市攤商等處抽檢14件含高油脂類食品(排除天然存在的反式脂肪食品),商請財團法人台灣商品檢測驗證中心協助檢驗。結果發現,食藥署「食用氫化油之使用限制」規定正向且落實,已促使業者降低了食品中所含反式脂肪的含量,本次抽驗產品每100公克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皆<1公克,且包裝食品的標示與檢驗結果亦相符,民眾目前應可不必擔心攝取到過量的反式脂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人工反式脂肪有3種來源:(1)油脂精製過程中產生、(2)高溫油炸、(3)不完全氫化油及其相關製品。不完全氫化油具有成本較低、延長產品保存期限、耐高溫、較不易酸敗、性質更穩定、便於塗抹等特性;雖然現有食品中不會有額外添加的人工反式脂肪,但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飽和脂肪。許惠玉進一步提醒,許多研究均指出,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和心血管疾病正相關;當飽和脂肪攝取量占總熱量的比例每增加1%,即可預期血膽固醇濃度增加2.7mg/dL;飽和脂肪對血膽固醇的影響遠高於食物本身所含的膽固醇。若飲食中含高飽和脂肪,易引起動脈血管壁的內皮組織受到損傷,形成動脈粥狀斑或動脈粥狀瘤,長期下來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高血壓、周邊血管疾病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飽和脂肪攝取不得超過總熱量的10%,以每日2,000大卡舉例,不得超過22克。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強調,雖然避開了人工反式脂肪,以為就可以放心大吃油炸品、烘焙製品(麵包糕餅)、零食點心等,還是會落入飽和脂肪的陷阱。為了避免新陳代謝症候群、高血脂、血膽固醇過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還是要遠離飽和脂肪。董氏基金會提出 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的小撇步1.以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葵花油、大豆沙拉油等植物油為主要烹調用油,取代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椰子油、奶油、人造奶油、牛油、豬油等)。2.攝取蛋白質時,少紅肉(豬牛羊),優先選擇黃豆及其製品、黑豆、毛豆、白肉(雞肉、魚肉)等。3.購買包裝食品時可閱讀營養標示,挑選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的品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單腳站不能維持5秒?蹲下會後倒?當心將來長期臥床風險增
全國新冠3級警戒持續,學生已在家學習1個多月,無法出門活動,當然體育活動也幾乎沒有,日本經歷新冠肺炎疫情1年多,許多學齡孩童都歷經多次在家學習,小孩戶外活動減少同時也阻礙肌肉與骨骼發展,未來發生「運動障礙症候群」風險跟著升高,摔倒與骨折機會增加,將來長期臥床危險恐提高。 運動量不足肌肉養成 幼童摔倒骨折機率增 日本埼玉縣春日部中央總和醫院物理治療師菱沼遼表示,在2010年至2013年,針對埼玉縣內幼兒園、小學生、中學生約1,300人調查,發現平衡力或肌力不足孩子大約有4成,僅僅是摔倒發生骨折小孩子也上升;日本幼童的行動障礙症候群,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下開始越來越多,新冠肺炎籠罩恐加劇。 日本政府因新冠疫情發展下,要求民眾在家不要外出,學校體育活動也無法進行,大多數學生身體最低運動時間都無法達到,如果雙腿肌肉量不足,對於腳底(足弓)發展就會有阻礙,未來要養成運動習慣也就更困難,一旦演變成扁平族,對於膝蓋負擔也會增加,恐長期仰賴足弓墊。 單腳站能不能維持5秒?蹲下會不會後倒? 菱沼遼提醒,如果孩子沒有什麼機會外出遊玩,可以利用幾項簡單測驗,確認孩子身體發展,首先可以讓孩子單腳站立,看能不能維持5秒以上,如果沒有辦法也就是平衡感不好,容易發生跌倒。事實上,不只是年長者摔倒容易骨折,其實孩童摔倒導致骨折事件也不少見,必須特別小心。 再來讓孩子試著蹲下,維持一段時間,腳後跟是否會翹起來,或者甚至會出現往後翻倒的情形;特別是上廁所時,因馬桶越來越普及,不會使用傳統蹲式馬桶的孩子越來越多,導致小腿腓腸肌與阿基里斯肌腱變硬的可能性很大。此外,像是讓孩子雙手向上舉如果沒辦法做到,或腿站直立彎腰,雙手無法碰到地板,都顯示身體柔軟性不足。 3至15歲足弓發展關鍵 運動習慣非常重要 菱沼遼解釋,孩子在3歲時骨骼與關節成長都未完成,骨頭間會有許多空隙,7歲時可以看到骨頭末端有界線,大概在15歲骨骼會成長完成,利用X光觀察孩子足底骨頭成長,3歲時可以說是扁平族,7歲時足弓漸漸形成,15歲時足弓接近完成,關鍵在藉由運動訓練足底,骨頭與肌肉強化後,讓足弓形成出來。 菱沼遼強調,有無運動習慣對足弓發展影響非常大,比較日本在社團或課外活動很積極的孩子,和沒有養成運動習慣的孩子,每天都運動足弓發展就很順利,相對學校放學就回家,很少外出不是玩手機就是唸書,足弓形成就受到阻礙,漸漸成為扁平足,從小容易摔倒走路步伐窄,未來也容易出現運動傷害。 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 養成規律習慣家人扮演重要角色 協助孩子足弓形成,每天至少要運動30分鐘以上,如果家裡小孩運動量不足,比起加強訓練,不如利用能夠高度活動遊戲,其實運動沒有固定型態,就算是投投球,或在站立狀態下,利用身體重量施加在足底也會有效果,但是要維持孩子穩定運動,家人協助不可缺少,大人要讓孩子養成運動習慣。 菱沼遼指出,對於沒有運動習慣孩子,家人一定要給予幫助,不能期待孩子會為了未來健康,主動開始運動,父母從旁協助養成運動習慣非常重要,決定好每天固定時間,帶著小孩一起運動,慢慢就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未來孩子長大後,也就會有相同作息,慢性病發生機率也就跟著減少。 成年扁平足更難運動 運動習慣從小就養成 成長期如果肌肉不好,不僅腳底足弓無法形成,心肺功能也不佳,成年後也容易感覺到疲倦,運動習慣雖然一開始需要家人協助養成,但能夠從中了解到樂趣,孩子逐漸也能夠自動自發,若能在幼童時期建立起運動的習慣,不論對身心都會有很好幫助。(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 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證實6大好處 ·家裡沒有運動器材怎麼健身? 國健署教「居家運動法」:5法寶輔助
-
2021-07-01 養生.聰明飲食
每餐最好多吃點!營養師推「抗疫3寶」提升免疫力
國內(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但防疫刻不容緩!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這波疫情確診者以中高齡族群占比高,且幾乎都有慢性潛伏疾病;除了減少外出、戴口罩及勤洗手,若要提升內在防護;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吃進去的營養素絕對是關鍵,提供抗疫3寶「CDP」,有助於提升自生抵抗力,避免受到病毒侵襲,「C」是維生素C,「D」是指維生素D,而「P」則是植化素(phytochemicals),3種營養素都可從食物中或營養品取得免疫力。維生素C烹調後大量流失 建議選擇沙拉水果保留營養維生素C對組織修復與免疫系統的運作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對抗自由基、加強抗氧化能力,幫助合成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調節體內壓力賀爾蒙。維他命C容易從蔬果中獲得,林怡妏營養師表示,食物中的維生素C在烹調過程中遇到高溫會大量流失,特別是油炸、熱炒,建議可選擇無須加熱的沙拉或水果,保留較多的維生素C;高「C」水果排行榜包含有紅心芭樂、白肉芭樂、釋迦、龍眼、金黃奇異果、香吉士及奇異果,如果很少吃水果,加上3餐大多是外食族群,蔬果攝取量不足,營養師建議,必須從飲食內容中檢視維生素C是否不足,可詢問專業人士是否需額外補充營養品。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外 還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調節免疫系統、降低發炎反應,維生素D功不可沒。一般而言,維生素D主要功用是幫助鈣質吸收,強化骨骼;但其營養素還有抵抗感染,強化抗菌及自體吞噬的作用,保護呼吸系統增加免疫防禦的作用。攝取維生素D的方式為日曬、飲食,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林怡妏說,理想照射時間為時間為上午10到下午3點之間,將臉部、手臂及手掌曝曬,每次日曬10至15分鐘。不過,因疫情期間戶外活動減少,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從飲食中亦能補充維生素D,植物來源(維生素D2)像是乾香菇、黑木耳及洋菇,而動物來源(維生素D3)包括鮭魚、扁鱈、鯖魚、牡蠣以及蛋黃等;而維生素D3在人體的轉換使用效率比維生素 D2好,營養師林怡妏提醒純素食者,需特別注意維生素D是否足夠。繽紛彩虹飲食法補充植化素 好看又健康蔬果中色彩與香氣,含有數千種不同的天然化合物,亦就是植化素(phytochemicals)帶給人體則能發揮抑制細菌、抗發炎及過敏另外也能降低病毒感染,各種不同的植化素對人體有不同的功能。▸白藜蘆醇:具有多酚類抗氧化素及抗病毒功能,常見的食物有葡萄籽、紅葡萄皮、紫葡萄汁、桑椹、紅酒。▸薑黃素:有優良的抗氧化劑, 有效提升免疫力,常見的食物有薑黃粉、咖哩粉。▸檞皮素:類黃酮抗氧化素,超強清除自由基及抗過敏,常見食物有香椿、蔓越莓、帶皮蘋果、地瓜葉、大蒜。▸甘草根:可抗菌、抗發炎、改善細胞受損、加速細胞修復,常見食物有甘草。▸β-葡聚醣:活化免疫系統、保護呼吸道黏膜,常見食物有菇類、大麥、燕麥、海帶、海藻等。▸兒茶素:超強抗氧化類黃酮素、抑菌抗病毒,綠茶與90%黑巧克力含有此成分。▸接骨木:可改善上呼吸道症狀、增強免疫系統,常見食物有接骨木莓果。「在家自煮防疫」興起,林怡妏營養師建議大家不妨準備多樣化食材,搭配營養均衡的餐點,可增加體內防護力;若外食族食材取得不易的民眾,補充營養保健食品也是方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何種營養素都需要「適量攝取」,過猶不及都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建議使用營養保健食品前可先諮詢專業人員醫生及營養師,依照個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攝取建議量。(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北農爆發群聚!蔬果會沾染病毒嗎? 專家曝「自保關鍵」 ·提升自身抵抗力,怎麼吃? 專家認證「5種顏色食物」營養價值超乎意料
-
2021-06-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7月開打 醫曝5種接種mRNA疫苗可能副作用
美國贈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預計7月1日就能開啟廣泛施打,但mRNA疫苗是全新技術,《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在4月發表1項研究,發現接種mRNA疫苗會有「延遲性」紅腫反應,施打疫苗後7至8天才會出現,目前機轉不明,可能因疫苗賦形劑導致,不需要太緊張仍可接種第2劑。mRNA新冠疫苗 5種最常見紅腫模式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2021年4月《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JAAD)中,1篇研究分析414位施打mRNA新冠疫苗個案,發現5種最常見紅腫模式,分別為:(1)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 (2)局部注射處反應(local injection site reaction)。 (3)蕁麻疹(urticarial)。 (4)麻疹樣紅疹(morbilliform eruptions)。 (5)肢端紅痛症(erythromelalgia)。蔡長佑說明,mRNA疫苗包含輝瑞BNT與莫德納,都是非常新的疫苗技術,不同以往疫苗,施打後馬上會有皮膚紅腫,研究發現到部分民眾接種後7至8天手臂才開始腫脹,又腫又熱,又痛又癢,被稱為「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也被形容成「新冠手臂」,大部分人在4天會消退,目前發生原因不明。蔡長佑補充,發生「新冠手臂」推測可能與mRNA疫苗的賦形劑 polyethylene glycol (聚乙二醇)過敏有關,在施打第2劑後可能再度出現,但出現時間比較快,消退時間也比較快;類似反應以女性為主約85%至90%,接受莫德納疫苗的人居多約占92%至94%,但並非是打第2劑疫苗的禁忌症。另一方面蔡長佑也說,英國在醫學期刊《刺胳針雜誌》(Lancet)上提出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3月約4個月的期間,約62萬多人接受輝瑞BNT疫苗2劑或AZ疫苗1劑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報告。常見施打後皮膚局部副作用包含紅、腫、熱、痛、癢、瘀青、壓痛、腋下淋巴腺腫等,出現任何1項副作用發生率,在輝瑞BNT第1劑後約71.9%,第2劑後是68.5%,AZ第1劑後則是58.7%。出現壓痛的症狀最多 注射1至2天後消失蔡長佑補充,報告約有5至7成民眾注射後有皮膚局部不適,女性及小於55歲占大多數,出現壓痛的症狀最多,這些症狀在注射1至2天後消失。蔡長佑強調,真正出現皮膚對疫苗過敏,如皮膚紅疹,灼熱感,臉部、嘴唇腫脹的比例則是很低。不過,上述報告的疫苗接種對象主要以英美兩國的白人為主,亞洲人對施打疫苗後的反應比例或許會有些不同,但仍有值得我們參考資料。蔡長祐提醒,疫情尚未停止,平日少出門做好自我防護,符合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對象條件者請儘速施打,疫苗施打後常見的皮膚局部反應,如紅、腫、疼痛、壓痛等,大約注射數天後會消失,倘持續紅腫疼痛,並出現皮膚紅疹,灼熱感,臉部及嘴唇腫脹,甚至蕁麻疹等情形時,請儘速就醫診斷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一張圖搞懂Delta變異株和Alpha變異株的症狀差別 ·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後「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台大醫點出施打須知
-
2021-06-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到底怎麼選? 新冠疫苗4大技術優缺點1次分析
老年人接種AZ疫苗後猝死個案頻傳,這掀起一波緩打潮,不少銀髮族想打「郭董牌」疫苗(輝瑞BNT),但AZ疫苗副作用果真最為嚴重嗎?哪個疫苗保護力最高?哪個疫苗接種人數最多?想搞懂這些疑問,得先從疫苗的技術面談起。目前新冠疫苗可分mRNA(輝瑞BNT、莫德納疫苗)、重組蛋白(高端、聯亞)、腺病毒載體(嬌生、AZ)、滅活病毒(科興疫苗)等4大技術,各有優缺點。mRNA疫苗技術最新:莫德納、輝瑞BNT▸優點:辨識病毒效率高▸缺點:保存不易mRNA疫苗技術最新,也最複雜,將病毒的「遺傳訊號」(mRNA)片段包在奈米等級的「油脂球體」中,打到人體,這個遺傳訊被人體接收後,生產出「病毒的特徵(蛋白)」,免疫系統認識後,產生抗體。權威期刊《自然》雜誌評比9款WHO認可且市面較常見的新冠病毒疫苗療效,其中莫德納與輝瑞(BNT)疫苗的臨床有效性(保護力)達95%,血清綜和性抗體濃度4倍,成為目前市面上疫苗療效最佳的優等生。腺病毒載體疫苗:嬌生、AZ▸優點:保存容易、成本低▸缺點:因本身是病毒,副作用可能高一點腺病毒載體疫苗則包括,嬌生、AZ,技術原理是以腺病毒為載體並帶著新冠病毒DNA的片段,進入人體細胞,也是複製出病毒蛋白讓免疫系統認識,再產生抗體。正因價格低廉,目前AZ疫苗的全球接種率排名第1,根據英國《BBC》報導,目前有130個國家施打AZ疫苗;第2名為輝瑞BNT,84個國家施打;第3名莫德納,37個國家使用;第4名為中國國藥(35個國家);第5名俄羅斯「衛星五號」(28個國家);第6名為中國科興(23國施打)。滅活病毒疫苗:以中國大陸科興疫苗為代表▸優點:開發時間短、簡單、有效▸缺點:風險相對較高至於滅活(死毒)病毒以中國大陸科興疫苗為代表,在降低病毒活性後,把病毒屍體注入人體,讓免疫系統認識進而產生抗體,達成免疫效果。重組蛋白疫苗:美Novavax、法Sanofi、台灣國光、高端、聯亞生▸優點:安全▸缺點:開發時間長在重組蛋白(蛋白質次單位)新冠疫苗領域,目前尚未實際運用在臨床。先取病毒的DNA培養出「假病毒」,這類假病毒帶有新冠病毒的「特徵」,因此開發成疫苗打入人體後,免疫系統可以透過認識「病毒特徵」產生抗體,在遇到真病毒就會啟動攻擊。這4大類疫苗副作用不同、有效率不同,打第2劑的間隔時間也不同,AZ疫苗兩劑之間需間隔2個月;輝瑞BNT跟莫德納,2劑之間只需間隔1個月(約3至4週);至於嬌生,只需打1劑。★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6-25 養生.運動天地
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 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證實6大好處
走路是地表最簡單、最容易做到的運動方式之一。專家說,是有效提高腦力、活力和新陳代謝的方法之一。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專家表示,科學證明步行可以減少某些癌症、肥胖和緩解關節疼痛,還可以增強免疫功能,這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是個好消息。好處如下: 1. 增強腦力:根據美國食物營養資訊網 Eat This, Not That!指出,在新墨西哥高地大學進行的研究發現,步行會增加大腦的血液循環。 2. 控制體重: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12,000 多人中,對 32 個造成肥胖的基因進行研究,以釐清這些基因如何影響體重。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每天步行1個小時,肥胖基因帶來的影響會減半。 3. 睡得更好:發表在《睡眠醫學》(Sleep Medicine)的研究指出,根據Eat This, Not That!的報導,開始執行晨跑計劃後,失眠症患者的睡眠得到改善,專家說,在一早服用維生素 D,可以幫助調整身體內部的生理時鐘。 4. 保護心臟更長壽: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說法,每周以快步走150 分鐘,可以改善血壓並降低膽固醇。美國心臟協會估計,每快走1小時,可能有助增加壽命2個小時。 5. 減少焦慮和憂鬱:澳洲的1項大型研究表示,步行等中等強度的運動可以提高中年女性的生活品質。根據疾病預防管制局的數據顯示,10分之1的美國成年人患有憂鬱症,女性在某些年齡層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比男性高 70%。 6. 增強免疫系統:根據哈佛健康(Harvard Health)1項針對1,000多名男性和女性的研究發現,與每周運動1次或更少的人比起來,每周5天、每天至少步行20 分鐘的人,請病假的天數減少了43%。而且即使生病了,也不會像之前那麼嚴重。(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健走只要走得快就好? 4動作沒做好等於白走
-
2021-06-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最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方法!研究揭睡眠是重點
根據5月舉行的美國心臟病學會上發表的1項研究顯示,與睡眠時間較少的人相比,每晚睡 6 到 7 小時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較低。睡眠時間 與心血管風險有關聯位於美國底特律亨利‧福特醫院的 Kartik Gupta 博士及其同事藉由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2005年至 2010年)的數據,評估受試者回報的睡眠時間與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聯性,同時整合了相關的死亡原因。研究結果發現,在 14,079 名符合條件的參與者中(平均年齡為 46 歲;52%為女性;46%為非拉丁美洲裔白人),10 年 ASCVD 風險(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中位數為3.5%,10年ASCVD 風險指數與睡眠時間的關聯呈 U 型曲線,平均每晚睡眠時間約 6 至 7 小時的參與者風險最低。如果與每晚睡眠超過7小時,或每晚睡眠時間為 6 至 7 小時的參與者相比,睡眠時間少於 6 小時的參與者,10年ASCVD 風險中位數更高。降低心血管風險 每晚睡眠6到7個小時Kartik Gupta 博士表示,睡眠經常被大家所忽視,它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而也可能是最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方法之一;根據數據統計,每晚睡眠6到7個小時更有益於心臟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防疫待在家晚上特別難睡? 盤點「8條睡前習慣」不再失眠 ·總是睡睡醒醒、睡不好? 吃對「4種助眠食物」提升睡眠品質
-
2021-06-19 該看哪科.耳鼻喉
耳鳴會聽見心跳正常嗎? 專業醫師分析有幾種可能性
如果有天能聽到自己的心跳正常嗎?北市1名方先生表示,最近常聽到自己心跳聲,或是感覺體內器官跳動的聲音,以為自己的心臟有問題,於是前往醫院進行檢查,結果發現,心臟本身並無異狀,又擔心可能是耳朵有問題而求診。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這種耳鳴現象雖然情況較少見,但耳鳴的出現時並非單純老化,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發病的徵兆,如果發生異狀,建議可就醫進行全面檢查,才能對症治療。李宏信說明,一般來說,耳鳴可分為他覺性耳鳴和自覺性耳鳴2大類。前者除了患者聽得到之外,利用儀器也可以聽到耳鳴聲,多發生於血管性疾病與肌肉性疾病,臨床上並不常見,症狀表現可能包括能聽見自己心跳的搏動性耳鳴,大多是因連接鼻腔與中耳腔的歐氏管出現功能障礙所引起,有些患者因為鼻過敏或鼻炎之故,造成耳咽管內部黏膜腫脹互相接觸,因此患者可能聽到自己心跳聲。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與心跳同步的搏動聲遲遲沒有消失,長達數天或是反覆發作,一定要盡快到醫院進行更精密的檢查,因為這類型的耳鳴,可能與腦動靜脈畸形有關,千萬不可大意。至於另一種自覺性耳鳴則占大多數,屬於一般常見的耳鳴,患者會聽到外界不存在的聲音,是1種自我感覺或從內在發出的聲音,聲調有高或低音,可能出現打鼓、蟬叫不同聲響,因人而異。耳鳴一般音量不大,大家以為是勞累所引起,只要休息幾天就會消失,但有時持續不停,雖然不會感到不適,若隨著時間拉長耳鳴聲音越來越大,而且持續不間斷,24小時不停耳鳴,病人就會非常不舒服,才發現問題嚴重,找醫師協助診斷與治療。時間拖延越久症狀越嚴重,內耳神經受損情形變嚴重將不易治療,到各大醫院進行多種檢查但都找不出正確的原因,因此只能耐心接納,與之共存。耳鳴初期只要生活調適、身心平衡,就可能自然痊癒,或是初期發作症狀不太嚴重時,及早透過藥物輔助,也能達到改善效果,建議病人及家屬都要耐心接受治療,以期早日康復。李宏信指出,通常針對3個月內發生的耳鳴現象,可先透過清淡飲食、維持規律作息、適度放鬆心情,多數能逐漸痊癒不須用藥,倘若長期一直有耳鳴困擾,治療需從打通內耳血液循環著手。首先會給予清血藥物疏通內耳血路;再使用神經活化營養劑,有助修復已損傷的內耳神經,使其恢復正常功能;最後須阻止內耳血管過度收縮,產生缺血、營養失調,避免神經壞死萎縮的可能性。耳鳴發作的原因多元,也可能是重大疾病的警訊,最好仔細留意症狀表現,並提早就醫,出現耳鳴症狀多久也決定治療的時間長短,因此耳鳴困擾愈久,就越需要長期抗戰。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平日應適度放鬆心情、培養良好睡眠習慣、減少刺激性、高油多鹽飲食,以免加重耳鳴症狀。此外,若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血脂症等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發現聽見心跳的搏動性耳鳴現象時,也應盡速就醫檢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6-16 癌症.卵巢.子宮
停經後腹痛出血竟罹患子宮頸癌 女性有這些症狀莫大意
停經女性經常性腹痛,不規則出血是健康警訊。45歲在外商工作的張小姐,雖已停經一段時間,但仍不時有腹痛、出血問題。日前熬夜加班時突然劇烈腹痛到無法走路,趕緊就醫後出人意外確診為第3期子宮頸癌。接受常規治療期間,張小姐同時透過服用中藥,2周後腹痛情況大幅改善,4周後異常出血症狀消失,病情穩定持續2年未見復發。子宮頸癌與性生活關係密切 有這些症狀應盡速檢查人生中醫診所楊永榮醫師表示,研究顯示子宮頸癌與性生活關係密切。女性在青春期時,愈早有性生活,愈容易產生子宮頸癌。若有3個以上的性伴侶,則子宮頸癌罹患風險會增高。此外,抽菸易降低人體免疫力,引起細胞病變,提高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如果女性陰道出現不正常大出血,月經期間以外或絕經後不規則陰道出血,更年期後的陰道出血,或行房後出血或分泌物多且帶惡臭,下腹部、腹部、下肢疼痛等情形出現,應盡快到醫院檢查病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醫輔助改善癌症治療副作用 針對不同症狀用藥不同楊永榮醫師指出,中醫輔助改善癌症副作用,增強免疫力,改善疲勞倦怠、失眠多夢、煩悶、食慾不佳、眼花、耳鳴、腰痠等症狀。癌症術前術後中醫可配合改善,術前以改善肝臟、心臟功能為主,術後已恢復體力、改善術後不良反應為主。子宮頸癌早期可在陰道內發現分泌物和流血,或月經紊亂及性交後出血現象。晚期經常出現輸尿管阻塞,甚至進而出現腎功能衰絕所謂尿毒症。中醫可針對不同症狀對症下藥,緩解不適症狀,維持癌友良好生活品質。針對初期分泌物增多現象,可用山防風、山豆根、黃柏、貫眾、紅藤、忍冬藤、山慈姑、川楝子、草河車、虎杖、金櫻子、牡蠣、龍葵、白花蛇舌草、水紅花子、蒲公英、子花地丁、白英等等中藥材水煎服用。針對分泌物中夾有血液、下腹不適等症狀,可用血餘、地榆、草河車、牡蠣、五味子、虎杖、金櫻子、荷葉、白芨、側柏葉、川楝子、元胡、水紅花子、板藍根、蒲公英、仙鶴草、雞血藤等中藥材水煎服用。至於子宮頸癌糜爛壓痛之症狀,則可用魚腥草、敗醬草、連翹、山枝子、白花蛇舌草、半邊蓮、虎杖、板藍根、七葉一枝花、喜樹皮、苧麻根、仙鶴草、台烏藥等中藥材水煎服用。平時保養好子宮 降低罹患子宮頸癌風險楊永榮醫師呼籲,預防子宮頸癌,女性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保養子宮,增強子宮的免疫力,以有效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寒涼食物,如冰淇淋、冰鎮西瓜、冰鎮飲料、螃蟹、田螺等不利子宮健康,建議女性少吃。★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6-1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防疫待在家晚上特別難睡?盤點「8條睡前習慣」不再失眠
疫情擴散延燒,許多人每天下午緊盯指揮中心記者會,心情隨著新增感染人數高低而起伏,甚至失眠、難以入睡。精神 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因為憂鬱、焦慮、睡眠障礙而就診的患者明顯變多,建議在家仍應多運動,生活規律,如果真睡不好,務必尋求醫師協助。每10人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 應保持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發現,國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0.7%,每10人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楊聰財說,最近1個月來,失眠比率應該更高,有人擔心染疫,有人憂慮收入變差,以致出現睡眠礙。 楊聰財提醒,在逆境時,更應保持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能吃、能睡、能動,目前校園、公園、運動中心均關閉,許多人無法運動,建議在家做做伸展、瑜珈、簡單開合跳,或是上網跟著教練,練習核心,只能要流汗,持續30分鐘,都可達到運動效果,舒緩身心。此外,規律生活,飲食均衡,並常與親友保持聯繫,一旦面對困境時,應該朝向「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等4步驟,最重要的是,每天睡足7至8小時,如果真的睡不好,可以考慮就醫。安眠藥勿自行增減藥量 養成8大睡眠好習慣食藥署提醒,如有失眠問題,應尋求醫師治療,若評估需服藥治療,民眾在領取鎮靜安眠藥時,應看清楚藥袋標示、仿單(說明書)及用藥指導,並遵照用藥劑量與服用時間,勿自行增減藥量。另外,除了用藥品治療外,只要養成正確睡眠習慣,也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食藥署在此提供8大睡眠好習慣: 1.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包括燈光柔和、溫度適中、隔絕噪音等。 2.定時作息:準時上床、準時起床,無論幾點入睡,皆準時起床。 3.避免午睡或午睡不超過半小時。 4.避免晚餐後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菸。 5.避免於用床上做其他非睡眠的活動,如看電視、看書報、打電話、寫作、討論事情。 6.躺在床上30分鐘後未能入睡,先起身做些不耗神之事,等有睡意再上床。 7.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但避免於睡前3至4小時內做劇烈運動。 8.自我調適壓力,包括從事戶外活動、睡前靜坐、冥想、瑜珈。 此外,規律生活,飲食均衡,並常與親友保持聯繫,一旦面對困境時,應該朝向「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等4步驟,最重要的是,每天睡足7至8小時,如果真的睡不好,可以考慮就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台灣10個人就有1人失眠! 醫曝「睡不著惡習」:早醒又繼續躺床也NG ·防疫宅在家一直看新聞心情焦慮? 醫授「減壓秘訣」
-
2021-06-12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防疫冰粽來了! 水果冰粽熱量低自己DIY超簡單
端午節將至,應景的粽子不可少,但個個餡料「彭湃」又美味的粽子,1顆熱量近5百至6百大卡,有的粽子熱量甚至更高!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團隊教大家製作應景的「防疫冰粽」,在疫情嚴峻的時節,在家動手DIY不僅安全健康,少出門也能防疫!營養師推出端午食譜 在家DIY水果冰粽熱量低又營養花蓮慈院營養師鄭穎倢指出,粽子大部分只有極少量的蔬菜,若1餐只吃粽子不只不均衡,且油膩不好消化,還容易脹氣,一不注意吃太多就會熱量爆表。所以這次特別選用奇亞籽以及新鮮水果包含黃金奇異果、火龍果、百香果來入粽,不僅口味清爽,1顆熱量只有50大卡。將奇異果、火龍果洗淨切小丁,百香果切開取出備用後,以熱水將奇亞籽泡軟,另外再沖泡200毫升的綠茶;將砂糖混勻果凍粉與奇亞籽、3種水果倒入綠茶中攪拌均勻後,分別倒入水果袋中,拉成粽子造型掛起,在室溫中凝固定型約30分鐘後,即可放入冰箱冷藏,再取出就是小巧喜氣的防疫冰粽。留心粽子食材和營養成分 份量上1天最多吃1顆營養師鄭穎倢表示,奇亞籽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幫助排便維持良好的腸道機能,還含有微量元素及omega-3脂肪酸,能抑制發炎增加免疫力外,又能增加飽足感,避免攝取過多熱量;水果部分,火龍果有豐富的花青素及甜菜紅素;黃金奇異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比綠色奇異果高;百香果則是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都具有抗氧化的作用。簡單的防疫冰粽,適合全家人一起在家中輕鬆製作,不僅安心健康又無負擔的渡過佳節,也是齊心抗疫的1種方式!「粽子1天以1顆為上限!」營養師鄭穎倢提醒,多搭配蔬菜一起食用,避免營養失衡與消化不良的問題,若覺得吃不飽,可以調整飲食順序,先喝湯再吃菜,最後吃粽子;另外,糖尿病友要注意粽子所含澱粉及油脂份量,建議每餐以半顆粽子為限且做食物代換,以避免影響血糖;腎臟病友在粽子的選擇上以「少五榖、少沾醬」為原則;粽子是糯米製品不易消化,對老人家及腸胃功能較弱者宜細嚼慢嚥且不宜攝取過多,或是選用糯米比例少的五穀雜糧粽,遵循以上原則,慢性病友也能享用應景的粽子。防疫冰粽DIY食譜材料(3顆):1.熱水250ml:分200ml及50ml2.綠茶茶包1包3.砂糖20g4.果凍粉11g5.奇亞籽3g6.水果:百香果25g、黃色奇異果20g、火龍果20g7.透明袋子3個(長寬17*8cm)作法:1.將奇異果及火龍果洗淨切小丁,百香果且開取出備用。2.將50ml熱水加入3g奇亞籽泡軟 ; 200ml熱水加入綠茶茶包浸泡2分鐘成綠茶 ; 果凍粉及砂糖混勻放置小碗備用。3.綠茶中倒入與砂糖混勻的果凍粉、奇亞籽及3種水果攪拌均勻。4.將果凍液分別倒入水果袋中,拉成粽子造型。5.水果粽用洗衣夾夾住袋口掛在室溫凝固定型約30分鐘後,就可放入冰箱冷藏。6.拆開塑膠袋即可食用。小叮嚀:1.在第3步驟過程適度攪拌,避免果凍液凝結即可。2.由於水果入粽容易生水,建議製作完成後2天內盡早食用完畢。★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AZ、BNT可能增副作用風險?研究曝最新發現
新冠疫苗話題在台灣不斷討論度極高,不論是郭台銘計畫購買輝瑞BNT疫苗,或中央流行指揮中心購買的牛津AZ或莫德納,一直都有人再探討,如果不同平台疫苗混打會發生什麼事,英國牛津大學副教授Matthew Snape研究發現,混打疫苗副作用風險大增,研究論文刊登在醫學期刊《The Lancet》中。第1劑牛津AZ第2劑輝瑞BNT副作用發生率成長34% 第1劑輝瑞BNT第2劑牛津AZ疫苗副作用發生率成長41%Matthew Snape與研究團隊針對英國50歲以上民眾共830人,想確認2劑新冠疫苗混打,能不能是有效的預防手段,研究團對將受試者分為兩組,1組463人疫苗間隔時間28日,另1組367人疫苗間隔時間84日,除此之外,兩大群組中,再區分2個小群組,分別先後接種牛津AZ與輝瑞BNT疫苗。研究發現,在28日接種組461人中,不論在第1劑或第2劑下,出現發燒、倦怠趕、關節疼痛,從輕度到中度發生度都能看到,比較2劑都施打牛津AZ疫苗副作用10%或2劑都輝瑞BNT,第1劑牛津AZ第2劑輝瑞BNT副作用發生率成長至34%,第1劑輝瑞BNT第2劑牛津AZ疫苗副作用發生率成長至41%。確認接種後48小時內出現副作用,再持續觀察後續狀況,沒有因副作用需要入院治療個案,並且在血型學與生化學資料分析,第2劑接種後7天沒有發現血小板減少個案,但是Matthew Snape強調,此次研究個案資料都是50歲以上,如果是年輕個案,可能會有副作用頻繁發生機會。2次疫苗混打 沒安全性疑慮、免疫力影響待研究Matthew Snape針對研究結果表示,僅是分析2次疫苗混打狀況,即便如此,已經有許多國家規劃混打疫苗,研究結果可以增加討論思考資訊,對許多人意義都非常大,可是雖然沒安全性疑慮,目前沒有辦法回答對免疫力影響,一切都不明確,要等待數個月免疫力形成,才能夠進一步分析。Matthew Snape補充,目前也同樣針對接種疫苗後,如果定期使用乙醯胺酚類退燒藥,能不能減少副作用影響討論;Matthew Snape也說,第1劑與第2劑疫苗如果接種不同疫苗,第2劑接種隔天,有身體不舒服請假可能性,醫事人員規劃接種新冠疫苗,一定要把混打接種副作用發生率增加納入考慮。(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打了新冠疫苗就不會感染?疫苗副作用很嚴重? 解答10大常見Q&A ·新冠肺炎感染年輕化! 身上出現2變化需注意
-
2021-06-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疫情待在家焦慮到睡不著? 養成8大睡眠習慣不再失眠
疫情擴散延燒,許多人每天下午緊盯指揮中心記者會,心情隨著新增感染人數高低而起伏,甚至失眠、難以入睡。精神 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因為憂鬱、焦慮、睡眠障礙而就診的患者明顯變多,建議在家仍應多運動,生活規律,如果真睡不好,務必尋求醫師協助。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發現,國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0.7%,每10人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楊聰財說,最近1個月來,失眠比率應該更高,有人擔心染疫,有人憂慮收入變差,以致出現睡眠礙。楊聰財提醒,在逆境時,更應保持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能吃、能睡、能動,目前校園、公園、運動中心均關閉,許多人無法運動,建議在家做做伸展、瑜珈、簡單開合跳,或是上網跟著教練,練習核心,只能要流汗,持續30分鐘,都可達到運動效果,舒緩身心。此外,規律生活,飲食均衡,並常與親友保持聯繫,一旦面對困境時,應該朝向「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等4步驟,最重要的是,每天睡足7至8小時,如果真的睡不好,可以考慮就醫。食藥署提醒,如有失眠問題,應尋求醫師治療,若評估需服藥治療,民眾在領取鎮靜安眠藥時,應看清楚藥袋標示、仿單(說明書)及用藥指導,並遵照用藥劑量與服用時間,勿自行增減藥量。另外,除了用藥品治療外,只要養成正確睡眠習慣,也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食藥署在此提供8大睡眠好習慣:1.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包括燈光柔和、溫度適中、隔絕噪音等。2.定時作息:準時上床、準時起床,無論幾點入睡,皆準時起床。3.避免午睡或午睡不超過半小時。4.避免晚餐後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菸。5.避免於用床上做其他非睡眠的活動,如看電視、看書報、打電話、寫作、討論事情。6.躺在床上30分鐘後未能入睡,先起身做些不耗神之事,等有睡意再上床。7.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但避免於睡前3至4小時內做劇烈運動。8.自我調適壓力,包括從事戶外活動、睡前靜坐、冥想、瑜珈。此外,規律生活,飲食均衡,並常與親友保持聯繫,一旦面對困境時,應該朝向「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等4步驟,最重要的是,每天睡足7至8小時,如果真的睡不好,可以考慮就醫。★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痊癒患者小心後遺症 日本醫生整理出5大症狀
台灣本土新冠疫情爆發,每天約有300名以上新增病例,累積個案數即將突破萬人,日本早台灣約1年爆發疫情,已經有許多新冠患者康復,但追蹤發現新冠患者常見5個後遺症,包含倦怠感、呼吸喘、掉髮、嗅味覺障礙、不安等,就算解隔離也要有皮膚科、耳鼻喉科、精神科等各專科,協同後續治療。後遺症1:孤獨感與身體症狀 疲倦感由然而生日本岡山大學醫院副院長大塚文男表示,治療新冠肺癌後,長期有長期後遺症不少,多數治癒患者都有治療需要,倦怠感就相當常見,感染新冠費延後,必須長期對抗疾病,疾病初期需要被隔離而感到孤獨感,身心都會感覺到疲倦,甲狀腺與糖皮質類固醇分泌異常,貧血、肝臟、腎臟障礙也容易有倦怠感。後遺症2:肺部傷害呼吸容易喘 小心再次出現肺炎大塚文男持續說明,新冠肺炎容易導致長時間肺與支氣管發炎,肺與支氣管因受傷,容易再次引起其他類型肺炎與支氣管炎,導致呼吸困難,一旦再次發現自己呼吸不太過來,一定要到醫院檢查,利用X光、電子斷層掃瞄、血氧檢查,確認是否有肺炎發生,確診後利用藥物治療。後遺症3:新冠病毒恐刺激皮膚導致掉髮 也要考慮是不是壓力性落髮大塚文男也說,經常有回診病患說,浴缸排水口都會有很多掉髮,如果掉髮很厲害,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對皮膚可能有直接影響,但也要考慮是不是壓力性落髮,如果新冠痊癒患者發現頭髮異常脫落,可能要會診皮膚科使用相關藥物。後遺症4:嗅味覺異常 導致味覺難分辨大塚文男提醒,新冠肺炎可能對鼻黏膜有傷害,導致味覺難分辨,必須考慮長期性影響,味覺異常可能因缺乏鋅導致,嗅味覺異常是否讓飲食不均衡,必須要特別注意。後遺症5:周遭異樣眼光 心理壓力遽增大塚文男補充,新冠肺炎許多人都在注目,確診者周遭親友可能投射異常眼光,讓人感到不安,心理狀況不佳憂鬱也能視為後遺症,需要精神科醫師協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29 養生.運動天地
防疫在家不出門健身房也暫停營業 宅運動網友最愛是它
隨著疫情升溫,許多運動場所和健身房紛紛暫停營業,而面對遠端上班、上課,整天在家中長期久坐,無法外出運動的處境,居家運動儼然成為一股生活新潮流,但礙於家中空間狹小,有哪些項目是適合在家裡運動的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3個月內「居家運動」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了解熱門的居家運動種類,以及受網友歡迎的居家運動器材有哪些。瑜珈招式簡單適合遠端教學 成網友最愛居家運動在眾多居家運動中,有氧運動就包辦了前3名,分別為「瑜珈」、「跑步」和「跳舞」。其中,「瑜珈」成為防疫期間網友最愛的運動種類,就有網友說到「瑜珈是疫情期間不錯的選擇」,而「橋式」、「棒式」、「下犬式」等各種瑜珈招式因動作基本簡單,適合初學者,因此是網友常會共同提及的詞彙。另外,也有網友表示會透過視訊的方式,在家和教練遠端訓練瑜珈。而不需技巧,人人都能上手的「跑步」則位居第2,許多網友表示會在家原地跑,亦或是使用跑步機來跑步。第3名則是「跳舞」,近來很夯的瘦身舞蹈「Zumba」,也成為民眾居家運動的心頭好,讓網友直喊「在家也要跳Zumba飆汗」。▲5大熱門居家運動器材聲量排行榜。(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提供)Switch健身環聲量大勝 在家也能邊玩邊運動在家除了徒手運動之外,還有哪些運動器材是可以幫助民眾在家動一動的呢?因疫情而風靡全台的「健身環」,搭著Switch的潮流,以2千多則的網路聲量大勝其他項運動器材,由「防疫期間就是要健身環買起來」、「健身環是在家防疫的好朋友」等文本可見,健身環深受民眾的喜愛。此外,既然「跑步」是網友熱愛的居家運動第2名,其相關的運動器材「跑步機」怎麼能不上榜呢?網友表示除了原地跑步之外,也直呼「想買跑步機」、「羨慕家裡有跑步機的人」,認為家裡有台跑步機,才能在疫情期間達到走動的效果。至於第3名的「啞鈴」則是因價格較便宜和不佔空間,又可達到能在家重訓健身的效果,深獲民眾的喜愛。雖然最近因為疫情無法出門,也無法在外運動,但不妨趁這個機會解鎖沒器材也能徒手的居家運動項目,一起養成在家也能運動的習慣。★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病患如何居家照顧? 降低環境汙染風險這個不能少
新冠肺炎在台灣炸裂,每日新確診數都成長百人,負壓隔離病房已逐漸不敷使用,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可能先入住集中檢疫所外,也可能須在家1人1室隔離,等待衛生單位安排,同住家人居家消毒相當重要,所有可能遭受污染物體表面,都必須用稀釋漂排水或酒精清潔,降低病毒在環境殘留風險。新光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孝為表示,病毒擴散主要靠飛沫,飛濺距離約1至2公尺,因此人際互動需要用口罩擋住飛沫,但在居家或隔離旅館時,仍然有拿下口罩機會,當口水掉落到物體表面,不同材質病毒存活時間各有差異,塑膠可能會有1至2天,黃銅則可能約數個小時,都會導致環境污染擴散病毒。王孝為持續說明,在醫院要消毒1個床位,先要用稀釋漂白水盡可能噴灑所有牆面、地板、病床等,所有病人可能接觸或飛沫殘留地方,再使用紫外線燈照射30分鐘,利用物理與化學多種方式,希望能徹底去除環境微生物威脅,要一般環境這麼仔細比較困難,但仍然可以用稀釋漂白水盡量擦拭環境各角落。王孝為補充,大面積環境消毒,可以將漂白水配合清水,100倍稀釋使用,擦拭環境所有物體表面,在浴室廁所環境潮濕,病菌較容易滋生地方,則可用稀釋50倍漂白水清潔清洗;王孝為提醒,如果病人有咳嗽、打噴嚏、腹瀉等症狀,都會增加環境病毒量,危險區域清潔消毒時一定要非常注意。王孝為也說,漂白水消毒殺菌主要靠氯,但氯揮發成氣體容易刺激呼吸道,導致過敏等症狀,皮膚長時間接觸漂白水,也發生敏感機會也很高,清潔消毒環境時,一定要配戴口罩與手套保護自己,最好能保持空氣流通,平時外出則是配戴口罩與勤洗手,減少病毒入侵身體機會,感染風險就可以大幅降低。★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疫情大爆發1周逼近千人 染疫患者營養照護全攻略
台灣疫情大爆發,近1周來,累積本土新冠肺炎患者近800人,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韻婷提醒,輕症確診者務必多喝水,並多食用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及飲品,天天測量體重,維持目前的體重。感染新冠病毒之後,症狀為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導致身體疲累及食慾降低,陳韻婷說,這個時候更要好好地吃,攝取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才有足夠免疫力對抗新冠病毒。陳韻婷解釋,體內發燒,將加速身體代謝率,增加營養素需求量,此時,體內液體流失,導致脫水,就算不覺得口渴或飢餓,也必須進食及補充液體,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確診者對於熱量需求增加,每天熱量要比平時提高再多上200至250大卡,建議選擇含2至3份油脂來源的食物,例如,堅果種子、酪梨、乳酪。此外,感染者應該多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一般體重的成年人每天應食用280至400公克的蛋白質,來源為大豆製品、魚貝類、雞蛋、各種肉類、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等)、蛋白質飲品等。由於食慾變差,陳韻婷建議,少量多餐,每隔2至3小時進食1次,1天6餐,藉此補充營養。在罹病時,建議適時補充營養補充品,在不感覺飢餓或對進食感到費力或疲累時,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品,可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必需營養素,1瓶約可提供至少250大卡熱量及15至30公克蛋白質。「如果持續發燒,一定要多喝水。」陳韻婷說,務必維持體內足夠的水份,避免脫水,一旦出現頻繁口渴感、發燒、尿液量減少、顏色變深、口乾、心跳加快、疲累及意識混亂時,就處於脫水狀態,容易引發肺炎,因此,一定要多喝水。預防脫水4要訣:▸要訣1:每小時都喝水,至少每15分鐘應補充80至160ml液體。▸要訣2:選擇多樣化的流質種類,避免味覺疲勞。▸要訣3:睡前床邊應放置足夠液體,半夜醒來,就能飲用。▸要訣4:若有嘔吐或腹瀉,除喝水外,需補充運動飲料等電解質液。陳韻婷強調,體重是身體含水量及營養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體重變輕,顯示體內液體、脂肪、肌肉量持續減少。因此,確診者應該每天量體重,維持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搭配運動,才能保有抵抗力,並減少肌肉流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2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中醫「滋陰潤燥」從體質調理 擺脫女性更年期乾澀困擾
58歲洪太太停經約兩年後,開始出現更年期現象。除了典型的潮熱、盜汗等症狀,洪太太尚伴有嚴重的陰道乾澀,讓她總坐立難安、苦惱不已。雖曾至婦科診所就醫,然而,醫生施予的塞劑、潤滑液總是效果短暫,多次進出婦產科也讓她感到羞赧。最後,洪太太來到台北慈濟醫院,試圖尋求中醫調理改善不適,中醫部許雅婷醫師以「滋陰潤燥」方式為她治療,服藥1周後效果顯著,經3個月調理,洪太太順利回歸正常生活,不再受私密處乾澀問題所擾。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隨著年齡增長,內分泌、荷爾蒙會日漸衰退,約在七七(49歲)前後,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一直到完全停止後的一段時間,皆為更年期階段。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許雅婷醫師指出,在中醫,更年期屬腎陰虛;中醫的腎,類似西醫的內分泌系統、陰則可解釋成荷爾蒙。更年期的女性,因腎陰虧虛,臟腑得不到滋養,就如同不斷空燒的鍋爐,越燒越熱、越燒越乾,而中醫的觀念中,肝、心、脾、肺、腎,五臟會交互影響,因此更年期所造成的影響相當廣泛,除潮熱盜汗、口乾舌燥、五心煩熱、全身痠痛、淺眠易醒、焦躁易怒外,尚可能產生性慾低下、陰道乾澀等症狀。「與西醫治療更年期的角度不同,中醫的治療著重體質的調理;透過問診、觀察脈象、舌頭等,辨認患者體質,進而發展個人化的精準醫療。」許雅婷醫師表示,除用知柏地黃丸、何首烏等「滋陰潤燥」的藥材調理外,民眾也可透過日常保健,緩解更年期不適。首先,需補充足夠的水分,每日飲用量為體重公斤數的30倍(毫升);若想額外做一些食療,則可食用白木耳、蓮子、百合等富含膠質的食物。另外,按壓三陰交、神門、耳神門等穴位,也有助改善更年期的生活品質。許雅婷醫師提醒,若像洪太太這樣,以嚴重陰道乾澀為主述者,建議先至婦產科就診排除細菌感染等問題,再行調理,更能對症;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更別因為乾澀就一直清洗私密處,過度清潔只會加重病症。最後也呼籲,想要進行中醫調理的民眾應尋求專業中醫診療,切勿迷信偏方或自行服用來歷不明的漢方成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15 新聞.健康知識+
網傳發燒不能吃這些? 專家糾正:問題根本放錯重點!
發燒時不能吃芥菜、青蒜和洋蔥頭,這是真的嗎?現在疫情吃緊,網路流傳,在發燒時,如吃芥菜、青蒜和洋蔥頭,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對此,食藥署表示,這是無稽之談,有發燒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食藥署表示,發燒是一種症狀,並非病因,應該找出了解導致發燒的原因,再者,食品並沒有治療疾病的功能,更不可能在發燒時,吃了哪些食物,就會讓病情惡化。如果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小時、年齡3個月以下的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務必緊急就醫。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均衡攝取6大類飲食,維持作息正常,就能提升免疫力。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在6大類食物中,如能補充足夠蛋白質,就能有效提升體力及免疫力。劉怡里說,蛋白質可分為植物性、動物性,建議多多攝取豆腐、豆乾、豆漿等豆製品,以及於魚肉,只要攝取足夠蛋白質,有助於修復細胞組織。另外,建議多吃,燕麥、紅豆、綠豆等全穀類雜糧,代替米飯等主時,劉怡里表示,雜糧含有豐富的B群,而其中的B6與蛋白質製造有關,可以修復免疫細胞。此外,顏色鮮豔的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以及胡蘿蔔素,劉怡里建議,多吃黃椒、南瓜、深綠色蔬菜,以及芭樂、小番茄、奇異果等水果,有助於保養肺部組織。★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醫揭:脂肪肝有2種 愛吃甜點不喝酒也傷「肝」是這種
1名30歲的工程師包先生,因平時工作壓力大,最愛在閒暇之餘享受美味的甜點零食來紓解壓力。這樣的型態長久下來,外型看起來僅算是中等身材,直到包先生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檢查,才發現已有重度脂肪肝,報告裡也指出肝功能已發生異常、血脂肪也全數超出標準值。更震驚的是看似常見的脂肪肝,若不立即改善生活型態及改善飲食習慣,恐讓自己越來越靠近肝病3部曲。包先生看著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影像,整個肝臟呈現白色霧濛濛,沒有飲酒習慣的他也不禁詢問醫生,為何自己還很年輕也沒有飲酒習慣,但肝臟卻已發生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說明,肝臟演變成脂肪肝的原因可分成2大類:「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部分的人對於肝臟的認知,都認為過度飲酒才會造成肝臟的傷害,事實上現代人飲食較精緻、活動量少, 導致三高症狀(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等現代文明病頻頻找上門,也就容易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包先生為例就屬於非酒精性脂肪肝,因長久下來的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精緻且高熱量,造成罹患脂肪肝的機會大幅提升。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就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當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國人常見的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經常併發脂肪肝。「脂肪肝」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全球每4人就有1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隨著飲食西化,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11.4%至41%。梁程超副院長提醒,脂肪肝雖然常見,但千萬勿因常見而輕忽。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即所謂的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目前並無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梁程超副院長建議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攝取,培養運動習慣和控制體重達到改善。脂肪肝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多數人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有脂肪肝。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有無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已是中、重度脂肪肝,建議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可更完整觀察肝臟狀態、彌補超音波可能存在的死角,達到更準確的判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