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MERS
共找到
106
筆 文章
-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公廁成防疫缺口 研究:病毒隨馬桶沖水飛散停留
美國等國家的公共廁所多數沒有馬桶蓋,專家發現這有可能成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防疫缺口,人們在按壓沖水馬桶時很可能讓病毒飛散與停留,勤掃廁所是防疫關鍵。「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先前已有相關研究證實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的糞便中存在病毒。包括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密切監測加州的數家廢水處理廠,從城市的下水道系統追蹤病毒的傳播。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一份關於新冠肺炎的研究日前發現,沖水馬桶會將新型冠狀病毒飛散到馬桶上方3英尺(91.4公分)高度,且沾在馬桶周遭附近至少一分鐘。這份報告由揚州大學的王紀祥(Ji-Xiang Wang,音譯)與另外兩位同住中國的作者以電腦模型和「鈉維-史托克斯」(Navier-Stokes)流體力學方程式研究指出,沖水馬桶劇烈的衝擊力輔助病毒的擴散,霧化顆粒會落在馬桶的沖水壓把、捲筒衛生紙架,和同時間在洗手間呼吸的其他人。研究指出,不只是公共廁所,家用廁所也有潛在的感染風險,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和其他疾病都可能經由馬桶傳播。研究人員認為,最重要的衛生習慣是先蓋上馬桶蓋再沖水,不過,美國多數公共廁所的馬桶沒有馬桶蓋,美國廁所協會執行主任派爾(Tim Pyle)表示,這主要是配合殘障人士法規,因此建議為了防疫需要更密集的清潔公共廁所。派爾說,不可能不出門或者都不使用公共廁所,只希望人們更留心,並在使用完公共廁所後確實把手洗乾淨。隨著全球逐步對疫情解封,也意味著更多人要使用公共廁所,專家提出警訊,只要有一位染疫者使用過的廁所,就可能引起大量的感染人數。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專家:有了新冠肺炎疫苗 未必能一勞永逸
許多民眾對尚未問世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寄予厚望,不過,中國專家吳尊友說,越認識新冠病毒越不敢太樂觀,疫苗不一定是人類面對新冠病毒的「免疫通行證」。中國青年報App今天刊出對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的訪問,其中針對新冠肺炎疫苗部分提出他的看法。吳尊友說,並非有了疫苗,就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疫苗的問題非常複雜。隨著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加深,他越發感覺到情況不像最早那樣樂觀。他有幾個理由。第一,除了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先前還有引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的病毒都是冠狀病毒,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可以用疫苗預防。第二,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產生的免疫力持續時間尚不明確,新冠病毒的抗體可以持續多久還有待研究,「最新的研究發現,以前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幾個月後抗體就會下降,甚至下降到檢測不到」。吳尊友說,人類用疫苗預防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當人體感染病毒後,人體的免疫系統能自然地產生保護。研製疫苗就是模仿這個自然感染、自然免疫的過程。「如果自然感染後,人體都不能形成免疫力,我們研製的疫苗也就沒辦法來保護人。」根據現有的發現綜合來看,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產生的免疫力是有時間段的,也就是說,疫苗也只能保護一段時間。吳尊友說,這就構成了很大的挑戰,要求國家生產大量疫苗,同時要求人一直接種。但吳尊友表示,目前疫苗還是當下最有希望的疫情防控措施,且應該可以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應用;只是基於目前研究得到的結論,疫苗不一定是人類面對病毒的「免疫通行證」。
-
2020-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状
2020年5月7日美國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知名記者克萊爾·賈維斯(Claire Jarvis)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愈來愈多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在病人身上被發現,於是醫學界不得不對這個新出現的疾病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首先,在疾病的初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把發燒(fever)、咳嗽(cough)、和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列為新冠肺炎的標準症狀。但該機構隨後發現到,反復寒顫(repeated shaking with chills)、肌肉疼痛(muscle pain)、頭痛(headache)、咽喉痛(sore throat)、以及嗅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 or smell)【註1】,也都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隨著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感染人數的同時,醫學界也觀察到更多不尋常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該疾病的症狀表現和患者的年齡、種族、體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有的症狀相當少見,甚至有些症狀還不確定是否直接就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小心謹慎總是上策。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1.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2020年5月4日,紐約市衛生局發出警告,有15名年齡在2到15歲之間的兒童,因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住院治療,懷疑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衛生局描述的症狀類似於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的混和型。全部15位兒童都有發燒,其餘症狀尚有皮膚紅疹(skin rashes)、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紅眼睛(red eyes)、和嘴唇破裂(cracked lips)等等。這些小孩的PCR核酸測試有些呈現陽性(4人),大部分卻呈現陰性(11人)。另外,在抗體檢測部分,有6位兒童呈現陽性,表示確實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義大利的統計,兒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的比例很低(約千分之一),因此在疫情初期除了沒有注意到這種出現在兒童身上的罕見症狀外,也不確定是否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因為出現這個症狀的有些兒童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最近在英國就有一位14歲男孩因為多系統發炎而死在伊芙莉娜倫敦兒童醫院(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全英國目前約有75~100位的兒童因為此症狀而接受治療中。2020年5月13日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帕帕喬瓦尼第23醫院的兒科主任丹蒂加教授(Lorenzo D,Antiga)發表在柳葉刀的文章證明多系統發炎症狀和新冠病毒高度相關,因為該城市過去5年來,每三個月僅有一名兒童出現此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症狀,而自從新冠病毒爆發後,每個月飆升至10位兒童出現此症狀,足足暴增了30倍。川崎症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幼童(infants),會導致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雖然急性死亡率不高(0.03%),但會導致後天性心臟病(原本20~25%),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性冠狀動脈瘤(降低到5%),目前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應該是被外來物感染後的免疫系統過度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這次新冠病毒所導致類似川崎症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卻是大部分來自學齡兒童(schoolchildren),而非來自嬰兒。自從第一個病例在英國報導以來,在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相繼又出現了相當多的病例。2.中風和血栓(Strokes and blood clots)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新冠肺炎和血管栓塞之間的關聯性【註2】,即使在醫學界認為是血管栓塞低危險的患者中也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造成血管栓塞,特別是白種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紐約市5名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的患者,他們因新冠肺炎入院時有嚴重的中風症狀。其中只有一個病人有中風病史,其他都沒有。另外,4月份在《血栓研究》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荷蘭加護病房中有高達31%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血栓併發症”。另外,除腦部血管會阻塞外,肺部血管也不例外,愛爾蘭醫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部「數百個小阻塞」。這些血塊阻塞當然會損害肺臟功能,發生呼吸困難,導致血液中氧氣飽和度降低,許多器官承受低氧壓力,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並死亡。2020年5月7日,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科主任法斯特醫生(Valentin Fuster)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新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clotting),增加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讓患者免於發生新冠肺炎的致命症狀,包括心臟病(heart attack)、中風(strok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目前歐美醫界已經開始給予新冠病患預防性的抗凝血劑。3.新冠腳趾(COVID toes)新冠肺炎感染竟然會在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的紅色或紫色的發炎性局部水腫,而且是好幾個指頭在一隻腳上或兩隻腳都有,尤其是好發在健康的年輕人(young adults)和十幾歲青少年(children teen)身上,病患主述相當疼痛,而且會有灼燒感和癢的感覺,皮膚科醫生建議,如果發現有新冠腳趾症狀的人,就算沒有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也應該進行新冠病毒篩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皮膚科的福克斯醫生(Lindy Fox)說,每年到了寒冬,她通常會遇到4~5位的病人因為手指或腳趾頭凍傷來看診,可是這陣子新冠肺炎爆發,明明在春天接近夏天,熱得要命,卻有幾打的人跑來看凍傷,而且全都說這輩子從來沒有凍傷過。不光是福克斯醫生,在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負責遠程醫療診所(Telemedicine clinic)的全球健康皮膚科主任弗里曼醫生(Esther Freeman)說,她的門診幾乎都是來看腳趾頭的,因為腫起來,會痛,又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多到她認為應該專門開一個腳趾頭門診,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已知病毒感染就可能會引起小血管發炎,導致類似的凍傷的紅紫色水腫,專家認為這就可以用來解釋新冠腳趾的發生原因。所幸這樣的症狀會在1~2周後消失,病人並沒有出現生命危險。目前正在邀集有這樣症狀的病人,進行持續性的PCR篩檢,以便了解症狀與病毒存在之間的關係。由於新冠病患有時也會服用多種藥物,所以當出現新冠腳趾的症狀時,也要能鑑別診斷出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4.沉默的缺氧(Silent hypoxia)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但也有許多輕症患者完全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可是等到第一次就醫時,醫生才發現病人已經嚴重缺氧。新罕布夏州里托鎮地區醫院急診室列維坦醫生(Richard Levitan)說,有些病人第一次到達醫院時,他的血氧含量就低於5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之間,而只要低於90%就屬異常。照理說患者應該已經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不醒才對,但病患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還能繼續跟門診護理師聊天,等到醫生看到X光片發現病患已有嚴重肺炎,甚至某些病患需要人工呼吸器維生,這種狀況醫學界稱之為「沉默的缺氧」。因此,醫生建議在家隔離的輕症新冠患者,應該使用小型的血氧檢測儀(留在美國定居的潘老師同學說,美國的網站上都有在賣),監測血氧濃度,避免憾事發生。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腳步,研究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導致這種異常的沉默缺氧。另外,急診室醫生建議,所有已經診斷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不論病人有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在入院後的前14天內,每天都要使用脈搏血氧儀,以定期檢查他們的氧氣水平。他們還建議所有咳嗽,疲倦和發燒的疑似病人都應進行脈搏血氧儀監測,即使他們尚未進行病毒檢測,或者是他們的拭子檢測呈現陰性,因為這些檢測的準確率並非100%。通過這樣做,就可以在肺部損傷嚴重之前就識別出並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美國目前的死亡率。 5.腸胃道問題(Gastrointestinal issues)2020年4月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胃腸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11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總共有32%的人出現胃腸道的症狀,其中包括食欲不振(22%)、噁心嘔吐(22%)、和腹瀉(12%)。已知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類的ACE2受體來感染人類細胞,因為ACE2在胃腸道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廣泛分布,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用PCR測糞便的樣本時,就應該會呈現陽性,與沒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相比,體內清除病毒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由於營養吸收較差、食慾不好,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目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出現胃腸道症狀之前,先出現呼吸道症狀,而目前尚未發現患者在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前就出現胃腸道症狀。因此,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緊接著又出現了腸胃道的症狀,就大大提高了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但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症狀,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是新冠病毒,窮擔心。6.譫妄症(Delirium)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病症,在老年人中,有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伴隨著“迷失方向”和“感到困惑”的症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傑斯醫生(Jonathan Rogers)表示因冠狀病毒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出院後約1/3的人出現譫妄症、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的精神疾病,他在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針對SARS和MERS兩種冠狀病毒的病人進行了回顧型研究,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目前針對3550名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尚未出現精神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洛桑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瑞士醫學雜誌》中發佈了用於診斷老年新冠肺炎的臨床指南。他們強調老年人得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胃腸道疾病、跌倒、以及譫妄症。另外,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和譫妄症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加以注意。【註1】嗅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患者大腦被感染的警訊。【註2】大量血管阻塞是白人新冠肺炎死亡原因之一。
-
2020-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科學家:抗疫別靠疫苗 最好追蹤隔離勤洗手
美國科學家海瑟廷(William Haseltine)在癌症、愛滋病及人類基因組研究上具有開創性建樹,他認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不應指望疫苗,最好的方法還是追蹤、隔離、勤洗手等。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隨著確診病例在拉丁美洲暴增,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者突破500萬人,例如巴西昨天就通報單日新增逼近2萬起病例。海瑟廷在此時表示,大眾不應指望疫苗很快就研發出來。他說,最好的抗疫方法還是透過嚴密追蹤病例,並在病毒傳播伊始就採取嚴格隔離措施來控制疾病。他表示,疫苗是可以研發出來,但「我不會指望它」,他呼籲大眾戴口罩、勤洗手、清潔物體表面,並保持距離。海瑟廷提醒:「不要聽信那些說『等我連任我們就會有疫苗』的政治人物。我們可能會有疫苗,(但)我只是要說,這無論如何都不是簡單的事…因為過去每次有人想研發疫苗,從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到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實際上都沒什麼保護力。」他說,過去為其他種類冠狀病毒研發出來的疫苗都未能保護鼻腔黏膜,也就是這種病毒通常入侵人體的地方。海瑟廷還指出,美國和其他國家在強制隔離暴露於病毒的群體上都力有未逮,但他讚許中國、韓國及台灣遏止疫情的努力。他說,美國、俄羅斯及巴西是抗疫成果最糟糕的國家。目前這3國依序是全球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前3名。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統計,截至台灣時間22日13時,巴西確診病例達31萬87例,若疫情趨勢不止,很快就會超越俄羅斯的31萬7554例,而美國感染病例累計157萬7287例。
-
2020-05-19 醫聲.數位健康
病患需求.困境/台大公衛學院:未來防疫 恐臨8隱憂4不足
台灣防疫有成,一個多月沒有本土病例,不過,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可別高興地太早,新冠病毒耐高溫,預計「持續傳播」,台灣仍面臨八大隱憂、四大不足之處,須做好準備,才能面對秋冬季節的另一次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昨舉行說明會,金傳春以「下一波流行的防疫整體戰」為題,發表專題演說,認為同為冠狀病毒家族成員的MERS,可以存活在沙漠五十度高溫環境中,新冠病毒恐「持續傳播」,特別是高人口密度的國家與地區。台灣雖是防疫模範生,金傳春認為,仍有些環節較弱,包括長照機構感染控制,以及負責採檢和通報及核查作業的專責人員仍未全部到位;另在,慢性病領藥方式、遠距醫療等部分,均可再加強注意。金傳春指出,台灣防疫仍有八大隱憂,分別為,未感染的易感染者人數眾多、中國大陸疫情變數大,至今檢測量能仍然不足,以及台灣尚無敏感度高、特異性強、正預測值高的快篩法;因確診者人數較少,以致臨床與診療經驗有限,再者,秋冬可能仍無國產疫苗,進入冬季後,恐面臨人、禽流感與新冠病毒三挑戰、台灣科技研發起步晚、與未由「全球傳染病」整體觀協助他國齊心防疫。對未來防疫,金傳春建議,境外移入者採兩採檢且用不同法檢測。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感控評鑑須加強、各縣市宜有防疫諮委會且須以「區」單位社區防疫力,並盡速擬定未來施打疫苗優先順序,才能打贏這場全球疫仗。立法院厚生會昨也舉行「新冠肺炎政策對談」討論會,學者除呼籲盡快擴大檢驗能量,掌握疫情情況,以有效決定國家解封時機點,也強調國家防疫政策未來要有一致性。另外,外媒報導,我國將與美國史丹佛醫學院共同合作一項國外旅客檢疫和檢測計畫,提供重啟國際旅遊新規章。疫情指揮中心證實有這計畫。
-
2020-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的防疫未來 台大公衛學者說有8隱憂、4處待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超過4個月,台大公衛學院今召開說明會,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依過去流行病學研究,MERS在沙漠50度的高溫都能存活,她認為新冠病毒未來恐「持續傳播」,特別是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與地區。另外,雖台灣防疫有成,金傳春認為仍存在「八個隱憂」、「四個待努力處」需要改善,否則在秋冬季時恐面臨疫情再度挑戰。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隨著新冠肺炎大流行疫情趨緩,如何使用精準防疫原則來防止人群免於受病毒的攻擊是重要關鍵;其中,檢測、足跡追蹤與放寬現行社交距離的限制等措施,得非常小心。接續講述新冠病毒全球「下一波流行的防疫整體戰」議題的金傳春說,新興病毒傳染的整合偵測包含病例、病毒、血清抗體與環境偵測。而此次新冠肺炎的「全球戰疫」中,有幾件事很重要,首先是疫情資訊應「公開透明、誠實為上策」,這對中國大陸來說仍是挑戰;另外疫情治理上,「自下而上」優於「自上而下」;還有疫情在初期防控,是最為重要。至於疫情失控的常因,她認為包括圍堵過晚、偵測系統失靈或低報、如英國般的佛系防疫、未重視戴口罩、醫院感染控制未到位等。而台灣雖然是「防疫模範生」,金傳春仍認為有一些較弱的環節,包括長照機構的感染控制、資源設備、人力訓練、負責採檢和通報及核查作業的專責人員必須到位;慢性病領藥的方式是否已改進?病人求醫可否遠距討論等,都需要注意。她也指出台灣仍有八個隱憂,包括累積未感染的易感染者過大、中國大陸疫情變數大,至今檢測量能仍然不足、台灣尚無敏感度高、特異性強、正預測值高的快篩法、臨床與診療的經驗有限、秋冬可能仍無國產疫苗、冬季恐面臨人、禽流感與新冠病毒三挑戰、台灣科技研發起步晚、與未由「全球傳染病」整體觀協助他國齊心防疫。對於疫情未來,台灣的待努力處,金傳春則建議四點,包括境外移入者採兩採檢,且用不同法檢測、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感控評鑑須加強、各縣市宜有防疫諮委會且須以「區」單位社區防疫力、並討論未來施打疫苗的優先順序,來打贏這場全球疫仗。
-
2020-05-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持久戰還要多久?陳時中張上淳同聲盼疫苗快來
台灣已29天無新冠肺炎本土案例,防疫持久戰還要打多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認為,新冠肺炎難對付,這場戰還要打很久。更何況,台灣民眾絕大多數沒有感染過新冠肺炎,他說「要有抵抗力,就要有疫苗,我們非常期待。」「疫苗要快,沒人不想要疫苗快!」指揮官陳時中說,所以台灣積極進行相關國際合作,前段時間就已與友好國家聯繫、進行科技會談,都是為盡快分享或貢獻我們的研究成果,希望促進國際合作讓疫苗藥物早日問世。張上淳表示,這次「疫情的戰爭」,一開始就預估需要非常長久的時間,特別是在了解新冠肺炎疾病表現特性之後,知道它與跟SARS、H1N1、MERS相比,綜合來說是個不容易圍堵、沒有疫苗藥物、高度人傳人的疾病,不容易對付。張上淳表示,SARS雖會造成嚴重疾病,但因為發燒後才會傳染,所以能比較快圍堵。H1N1基本上是流感,第一次來比較大規模,後來就有疫苗藥物,走向類似季節流感的防治模式。MERS則不會人傳人,所以對付起來不會這麼辛苦。反觀新冠病毒,輕症或無症狀者多,全世界都沒有抵抗力,會不斷流傳,所以格外需要持續防範,預期這場戰會打比較久。張上淳分析,目前世界疫情仍相當嚴重,嚴格封城、居家隔離,疫情也不是這麼簡單可以控制下來。而且觀察不同國家、不同洲,疫情還在輪流變嚴重,例如歐洲還沒控制下來,中南美洲與南亞又嚴重起來,「我們不可能獨善其身,長久防疫作戰是無法避免的。」
-
2020-05-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WHO:新冠肺炎疫情 武漢海鮮市場扮演某種角色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起源地至今仍有爭議。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8日表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必然扮演某種角色」,可能是疫情起源地,或是放大疫情的環境,呼籲進行更多研究。WHO食安與人畜共通傳染病專家恩巴瑞克(Peter Ben Embarek)指出,疫情爆發後從華南海鮮市場採得的樣本,有部分呈現新冠病毒陽性反應,可認為此處「必然扮演某種角色,可能是疫情起源、或者是擴大疫情的環境」。他推測,某些病患混雜在市場人群中,傳染給密切接觸的旁人,致使病毒在擁擠的市場傳播。恩巴瑞克還表示,當初花一年時間,才確認駱駝是MERS起源,現在「不算太晚」。初步研究、訪談、資料蒐集等等,都有助查清疫情起源時間和地點,可能回頭查到武漢市的市場周邊,或者查到市場以外或更遠的地方。應該先完成基礎工作,再動手檢測相關地點的動物。美國國務卿龐培歐之前宣稱,「有大量證據」顯示新冠病毒起源於武漢病毒研究所,隨後又改口稱不確定,恩巴瑞克則未談到此事。他表示,雖然中國最可能擁有進行調查所需的全部專家,世界各地的團隊和研究人員仍可分享各自的經驗。WHO之前表示,至今沒有獲得中國邀請參與調查新冠病毒起源。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受訪時強調,中方對國際調查持開放態度,但不應一開始就把責任往中方推,還指調查病毒起源不能被政治人物作為工具,應由學者來負責。
-
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細菌.病毒性肺炎 嚴重者致呼吸衰竭? 6習慣預防肺炎侵害
在所有呼吸道疾病中,影響我們最大的還是肺炎莫屬,它是我們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其中大多數為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但其他年齡層的人也不可以掉以輕心!一旦發生感冒或抵抗力下降時,肺炎就有可能趁虛而入,若沒有好好醫治,後續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細菌、病毒性肺炎,嚴重者致呼吸衰竭?肺部發炎會令肺泡囊內充滿膿和水,使氧氣不能進入血液,影響到氣體交換,當血液中的含氧量減低時,身體的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最後引發呼吸衰竭、敗血症,最終導致死亡。肺炎是指致病原入侵下呼吸道導致的肺部發炎反應,以「細菌性」和「病毒性」為比較常見的肺炎類型,比較少數的肺炎病患是因為真菌或寄生蟲所引起。◆細菌性肺炎:受到肺炎鏈球菌等典型細菌等病菌跑到肺臟當中,引起肺臟的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冬季到春季為主要流行季節。以老年人、幼童、慢性病患者最容易受到感染,不過細菌感染的肺炎可以靠施打疫苗預防。◆病毒性肺炎: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二○一九年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是病毒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吸入被細菌污染的口咽部或胃的分泌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常見的包括在嘔吐後吸入嘔吐物或胃酸,或是因吞嚥功能障礙,將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年長者常因器官功能退化、共病症多、服用藥物增加、長期臥床、鼻胃管餵食及營養狀況不良等,成為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族群。為了防止吸入性肺炎,年長者進食時,最好採取坐正,同時將頭稍向前傾,這種姿勢的吞嚥功能最好,有些中風患者無法坐起身體,便可以讓他斜躺約六十度,避免嗆到。同時還要注意進食後三十分鐘不要躺下,以免發生食道逆流,導致吸入性肺炎。另外,食物調理成易吞嚥的形式,保持口腔清潔、吃飯時不說話,都可以有效避免產生吸入性肺炎。除了疫苗之外,想要想要預防細菌、病毒入侵肺部,減少微生物進入呼吸道、並提升個人抵抗力,要從生活做起,你可以這麼做:少與病菌接觸、戴口罩、保持環境通風、均衡飲食、保持運動習慣,以及戒菸!肺炎常來得又急又快,讓人防不勝防,重要的是平時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攝取足夠營養、多運動,增強自身抵抗力,才能抵擋細菌、病毒的威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 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金堅:鑑古知今- 從SARS到COVID-19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6期早在1937年,Beaudette與Hudson首次證實在雞身上找到冠狀病毒,而以Beaudette為名,之後在老鼠與豬身上的冠狀病毒相繼被發現,直到1950~1960年代,科學家才在人類身上發現冠狀病毒;這些冠狀病毒的特性就是狡滑善變,當環境改變時,病毒基因複製過程易發生錯誤,導致RNA變異而演變出新的病毒株,藉此適應新的環境。 在1950~1960年時,只有兩種人類冠狀病毒,分別是OC43、229E,但症狀很輕微,只有打噴嚏、咳嗽等症狀,不致於因感染而死亡,所以不受重視。到了2002年11月,出現了第一個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冠狀病毒SARS,原本SARS只寄生在蝙輻身上,但靠著果子狸(或麝香貓)當跳板成功侵入人體;當SARS病毒進入人體後,進駐健康的細胞,並利用它開始複製,以最快的速度在人體內擴散。 台灣在2003年3月受SARS肆虐台灣在2003年3月中旬,出現第一個SARS病例,一位在大陸經商的台胞返台後發生發燒、肌肉酸痛及頭痛等類似流行感冒症狀,後來相繼發生肺炎及呼吸衰竭,他的太太及兒子也陸續得病。同年4月中旬,香港淘大花園的一位居民來台探親,掀起台灣社區感染的浪潮,也將台灣幾所醫院的感染管制成破口。兩個月內出現將近700名的病例,並造成84人死亡,其中包括6位醫護人員。 當時本人剛由台大醫院借調署桃醫院擔任院長才半年,又同時兼任桃園療養院院長,加上桃園機場也是當時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篩檢的工作,身負堅守國門的重責大任。當時以醫院為家,緊繃神經,加上口罩及負壓病房不夠,全國陷於緊張狀況,但醫護人員雖處於危險職場,仍然收起情緒、堅守崗位,沒有絲毫怨言。此外,急診處之室外發燒篩檢站的工作同仁,更要長時間穿隔離衣、配戴N95口罩,儘管悶熱難受,仍有許多護理人員奮不顧身志願前往;而麻醉科兩位醫師主動加入非常危險的氣管內管插管工作,展現為SARS戰役搏命付出之勇氣與毅力,著實令人動容。當時桃園縣長朱立倫先生及衛生署長陳建仁先生也不辭辛勞,前來訪視與關心,並為同仁們加油打氣,當時本人與各科室主管每天舉行抗疫會議討論疫情,並做出即時之因應措施,使我們免於造成院內感染。而且將收集的國內外文獻及院內的處置流程,編撰國內第一本《抗SARS戰役醫院總動員》一書,回想起來,真要感謝的是院內同仁團結一心、無懼疫情,並積極抗疫,才能完成此次艱鉅的任務。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在SARS過後,由於來去匆匆,全世界根本沒有研發疫苗及抗SARS病毒的藥物,而至2012年出現中東呼吸症侯(MERS),則是第二種威脅人類生命的冠狀病毒,由於症狀十分猛烈,SARS的死亡率是10%,MERS卻高達30%,因為宿主死亡得太快,傳播力不如SARS強,就這樣的消失。 但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非同小可,從2019年12月湖北武漢市發現病例,引起全球關注而後相繼擴展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15日宣布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23日,全球確診已增至260萬人以上,死亡人數超過18萬人,死亡率約6.9%;而且歐美國家到目前為止,仍持續延燒。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西班牙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國家,義大利次之,所以,疫情仍然非常嚴竣,世界各國均卯足全力,積極因應抗疫。 冠狀病毒英文原名C o r o n a v i r u s ( 簡CoV),其球狀結構外層是一群棘狀突起的蛋白質(S-Protein),外觀似皇冠因而得名;這種棘突蛋白質就像一把鑰匙,能夠開啟人體內特殊細胞的鎖,進而造成感染。從2020年1月,就知道此新型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約3萬個基因密碼,其棘突蛋白質與已知的蝙蝠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有高達88%與79%的相似度,因此推斷此病毒來自蝙蝠;此病毒的這把鑰匙,剛好可以控制人類呼吸道細胞的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這副鎖,且比SARS病毒更能使鑰匙與鎖吻合,因而造成病毒複製進而導致肺炎,危及生命 。其實,從2019年12月中國疫情爆發不久,相關科學家便對COVID-19基因組進行測序,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學者,根據這些測序數據探索COVID-19的起源與演化方式,發現COVID-19的受體結合區域(簡稱RBD)及獨特骨架,與蝙輻突刺蛋白、穿山甲發現的相關病毒極為相似。 研究團隊認為COVID-19最可能的起源有二種:第一種情況,病毒在非人類宿主自然演化成目前的狀態,接著跳向人類;第二種情況則是病毒的非致病版本,先從動物宿主跳向人類,才在人群中變為目前的致病狀態。團隊預測,不管上述何種情況,待此次疫情結束後,將來還是有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有對抗病毒藥物嗎?什麼時侯有疫苗呢?到目前為止,針對各種冠狀病毒並沒有治療藥物,研究抗病毒的藥物可分二類,第一類是抑制病毒複製,第二類是針對宿主的細胞機制選擇性增強或抑制。第一類需要克服病毒的快速突變;而第二類則需要考慮是否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之藥物,各國相關學者如火如荼地進行臨床試驗,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幾種藥物可能有效,例如Remdesivir(瑞德西韋)或Favipiravir(法維拉韋),它們是一種腺苷類似物,原本是為了對抗伊波拉病毒與流感病毒的,能夠抑制病毒核酸的聚合。 根據4月10日美國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論文證實,對新冠狀肺炎重症者使用瑞德西韋,可降低一半的死亡率,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證實,台灣有9位重症患者亦有療效,另外,像干擾素及奎寧亦有某種程度的療效。 疫苗的研發無疑是人類對抗病毒的最佳武器,此次由於COVID-19爆發全球大流行,各國均投入極大的研發能量,紛紛宣布其疫苗的研發時程,其研發過程包括: 1.選擇與生產免疫性強、安全性佳的抗原。2.動物試驗,臨床前試驗,測試抗原在動物體內有良好的免疫,且無不良副作用。3.與合格廠商們合作大量製造候選疫苗。4.進入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其實台灣中研院與國衛院在篩檢與疫苗方面有跨國合作與研究,期待疫苗研發早日成功。 面對的挑戰及如何與病毒共生?從S A R S 、M E R S , 乃至2 0 1 9 年之COVID-19,每次都經過突變,再經跨物種傳播,造成嚴重感染,引發致命危機,在在顯示冠狀病毒的多變陰狠、詭譎莫測,這次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不得不令人省思人類與病毒之互動,重新檢討病毒與人類的共生關係,以下是一些感想與建言: 1.我們要謙卑地體認,在大自然環境中,人與其他千萬種動物,都是地球的一份子,這些千萬種動物中必然帶有億萬種病毒,是不可能全數殲滅,彼此要互相尊重,敬病毒而遠之,不要輕易獵殺、捕食野生動物,更不要對大自然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助長病毒孳生,引起人類的浩劫。2.國內此次疫情,醫療體系完整、中央指揮系統健全,中央地方充分合作,第一線醫護人員及疫調工作同仁克盡職守,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防疫戰,此刻更應珍惜得來不易成果,給予站在第一線的醫護疫調同仁掌聲與鼓勵,讓他們更有動力為全民把關。3.此次對抗COVID-19疫情,短期內無法迅速復甦,大家要有持續抗疫作戰的準備,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役,要緩慢使力,維持一定的醫療能量,不能超過臨界值,以免影響其他醫療行為的正常運作,尤其對於其他重症、急症、慢性病、癌症病人的照護也不能打折。4.經過此次的歷練與挑戰,更應把台灣人民對衛生的良好習慣(衛生文明、戴口罩、勤洗手),及健康智能(healthliteracy),讓全世界看得見。5.此次民間對義大利的捐助義舉與政府對世界其他有疫情國家口罩的援助行動,更見證政府與人民的同理心與關懷情。6.藉此機會,政府應該整合公衛專家、臨床專家(感控、胸腔、重症)、病毒專家,甚至相關學者,共同研發更普遍、更快速且更精準的篩檢,也可跨國、跨領域的合作,進行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研發,這點我們的整合仍不甚完整,有待加強。7.對於種族的差異,遺傳易感性(genesusceptibility)的不同(如味覺、嗅覺喪失東西方有別),應該設法解決,我深信國內的專家有此能力,並不遜色於國外。8.在疫情嚴重、強調社交距離的同時,相關單位應思考如何落實人工智慧(A.I.)、V.R.、I.O.T.等遠距醫療,以及各種相關資訊科技的應用,使醫療的照顧更升級。9.對居家檢疫、隔離或確診個案或相關人士,應給予心理支持與關懷,對於隔離在家的民眾、確診個案,還有因這次疫情失去健康、財富、工作的人,甚至受到歧視或排斥的人們,我們應該施予更多人性關懷與支持。 此外,要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安心防疫五部曲(PEACE)來自我提醒與執行。P(be patient):耐心因應外在事物,慎選重要訊息,避免心理負擔。E(enhance your safety):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A(accept your emotion):學會收起情緒,遠離焦慮。C(change your behavior):舒緩壓力,適時走出戶外或室內進行聆聽音樂、閱讀、書寫或繪畫等,改變自已的行為。E(engage in your life)):儘量維持常態,過好規律的日常生活。延伸閱讀: 肥胖是武漢肺炎重症高危險因子! 3個瘦子習慣趕快學起來 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
2020-04-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手機、衣服上的冠狀病毒會殘留多久?8大日常接觸物的防禦之道
武漢肺炎(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全球的確診數每日都在攀升中,如何有效保護自己?你知道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以外,平日接觸的物品,如電梯、扶手、捷運把手、手機、文具等病毒在上面殘留的時間多久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科部主任蔡聰聰提醒,公共空間中,接觸物比比皆是。正確了解病毒殘留時間,加強個人衛生與環境清潔,同樣不容忽視!冠狀病毒能殘留多久?8大類日常用品一次看明白根據《醫院感染雜誌》(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最新發表的文章,審視了過去 22 份針對冠狀病毒的報告,指出如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MERS(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等感染病毒,可在無生命狀態的表面上持續生存,且根據材質的不同,停留時間最短5分鐘,最長甚至可達9天。我們平日接觸的日常用品,病毒殘留時不一,以50+特地羅列提醒讀者留意:1. 鋁製品(如飲料罐、鋁製鍋、窗框、公車捷運扶手等):殘留2~8小時2. 塑膠(如鍵盤、滑鼠、捷運座椅等):殘留5~9天3. 紙張:殘留4~5天4. 玻璃(如窗戶、手機面板、玻璃杯等):殘留4~9天5. 木製品(如樓梯扶手、家具、文具等):殘留4天6. 不鏽鋼(如環保便當盒、大眾運輸握桿等):殘留2~9天7. 外科手套:殘留8小時8. 衣服:純布料病毒不易附著,但鈕釦等非布料材質則需留意。蔡聰聰補充,僅停留5分鐘的是SARS冠狀病毒所延展出的菌株之一,就整體平均來說,冠狀病毒可於室溫下在金屬、玻璃、塑膠等材質,停留4~5天;相比之下,流感病毒只能在表面逗留最多約48小時,足見冠狀病毒的高存活力。另外,個人隨身衣物的部分,雖然材質具有穿透性,病毒並不容易附著,但她強調,「不鼓勵重複穿,如果衣服上有鈕扣、裝飾品等非布料材質,也還是有殘留病毒的可能。」日常生活中,哪些細節最容易忽略?除了羅列出病毒在各物質的殘留時間,蔡聰聰也進一步以台灣民眾最常忽略的地方為例,指出應加強注意的重點:1. 每天使用的智慧型手機,應至少每天清潔1次含有玻璃、塑膠、金屬等成分的智慧型手機,是人人最常接觸、卻也最容易省略清潔的3C產品,不只會頻繁接觸到桌面,有的人甚至會習慣帶進廁所,都可能導致病毒殘留而不自知,此時如果再碰觸眼、口、鼻等部位,就會提高感染的風險。她表示,「不需要儀式性每隔幾小時就清潔,但建議至少每天清潔1次。」2. 不加裝手機套(殼),避免手機藏汙納垢許多人為了保護手機,會再加裝手機套(殼),此舉反而增加清潔的死角,「如果可以的話,不要額外裝殼或保護套是最好的。」3. 沒到過醫院或接觸患者,不等於完全沒風險蔡聰聰指出,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到過醫院或接觸患者,就不容易感染,「並非沒有直接面對確診案例,就代表沒事,雖然台灣防疫能力做得很好,但畢竟誰也無法保證,會不會居家檢疫者或無症狀的感染者,曾和我們到過同個公共空間、接觸同個物質。」4. 接觸公共空間的材質表面,事後記得洗手好比說大眾運輸工具的手把、辦公或住家大樓的電梯鈕等,因為是塑膠材質,病毒都可能殘留5~9天。她進一步以電梯鈕為例,「現在很多電梯會加蓋一層塑膠膜,看似增加防護,但如果沒有定期消毒,同樣會殘留病毒。」然而,常接觸的公共空間材質表面,不可能每次使用前都進行消毒,所以她強調事後洗手顯得更加重要。善用3種成分,1分鐘就能殺死病毒要如何落實清潔,去除殘留在各物質表面的冠狀病毒?《醫院感染雜誌》的發表統整出3種常見的成分,只需1分鐘就能殺死病毒,讀者可多加利用在環境清潔:1. 62~71%乙醇(ethanol)乙醇即酒精。通常民眾容易買到的,分為高純度乙醇(95%),以及不及稀乙醇(70~75%)。前者會使細菌細胞脫水,讓細菌表面的蛋白質凝固形成硬膜,而這層硬膜會阻止酒精滲入,導致消毒殺菌效果反而不及後者。雖然研究指出62~71%酒精即可消滅冠狀病毒,但其實70~78%的濃度都是合適範圍,並不需要精準才有效。2. 0.5%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過氧化氫就是雙氧水。3. 0.1%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次氯酸鈉是漂白水的主要成分,可以1:100(500ppm)的比例稀釋漂白水得出。蔡聰聰補充,有些人為了要增加用量,好比說酒精不好買,就稀釋成兩罐使用,這樣反而會降低殺菌的效果。搶不到75%酒精?防疫消毒劑自己DIY如果連日排隊依然買不到消毒酒精,也許可以試試自己動手製作!根據衛福部分享的步驟,即可將95%酒精,或者漂白水稀釋成消毒水,用來擦拭周遭環境。1. 自製75%酒精把一瓶95%的酒精,用量米杯或多多飲料瓶量4次,再加上1杯自來水煮沸後冷卻的純水,混和倒入乾淨的容器(如寶特瓶、乾洗手瓶、化妝水噴霧瓶等)保存,即完成75%酒精。需要注意的是,包裝外面記得標示清楚為「酒精」,避免誤用。2. 自製消毒水將市售含氯漂白水(濃度500ppm),以100倍數清水稀釋。舉例來說,10cc漂白水加上1公升的清水混合,就完成自行調配消毒水。如果清潔的範圍較大,也可將100cc漂白水加入10公升清水,製成大用量的消毒水。要特別注意的是,消毒水只適用於環境與物品消毒,不適合用來洗手!而且配置完記得標示名稱與日期,未使用完應於24小時後丟棄。蔡聰聰補充,在完成環境清潔後,別忘了個人也要進行手部清潔,否則環境打掃得再乾淨,未清潔的手再去碰觸還是會白做工。洗手要徹底,7大步驟不可馬虎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曾做過研究,錄下醫學院學生上課時的情況,並計算他們摸臉的次數。經統計後發現,這些學生每小時摸臉的次數竟有23次,顯示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用手頻繁接觸口、鼻、眼睛,而這種習慣動作無形中也為自己提高感染風險。蔡聰聰以自己日常所見為例,即使在政府和醫療院所強力宣導下,她仍然看過不少人上完公廁後,手只隨便沖個幾秒就離開,「在這每天都有確診數的疫情期間,應該要更加強個人衛生意識,千萬不要抱持著自己不會是下一個確診的僥倖心態。」她強調,洗手只需要清水搭配肥皂,是最簡單卻也最有效的防疫關鍵,並分享徹底的清潔應遵照洗手7招式:1. 內:搓洗手掌心2. 外:交替搓洗手背3. 夾:清潔雙手指縫4. 弓:搓揉雙手指節5. 大:清洗雙手拇指及虎口6. 立:清洗指尖及指甲縫7. 腕:旋轉搓洗手腕原文:手機、電梯、衣服、扶手,冠狀病毒會殘留多久?8大日常接觸物的防禦之道
-
2020-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大陸專家警告:不排除秋冬季再次爆發新冠肺炎疫情
大陸新冠肺炎疫情趨向緩和,在大陸國新辦27日(周一)舉辦的吹風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指出,到了今年秋冬季節,新冠肺炎在人員聚集的地方再次爆發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據環球網,王貴強表示,相對SARS病毒、MERS病毒,新冠病毒的特點是非常明顯的,持續時間長,無症狀比例高。從目前全球流行情況來看,今年夏天新冠肺炎大幅度病例減少的概率並不高。而到了秋冬季節,新冠肺炎在人員聚集的地方再次爆發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王貴強又表示,目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還沒找到,因此全球一體化防控是重要的,有一個國家還存在病例,其他國家也不能放鬆,否則全球可能一年四季都可能有新增病例出現。王貴強透露, 大陸官方已經支持了5條路線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計畫,包括腺病毒疫苗、滅活疫苗、核酸疫苗等,目前都在有序推進中。其中,由中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團隊研發的腺病毒疫苗、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發和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兩款滅活疫苗均已進入二期臨床階段。
-
2020-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學院評估磐石艦有70人感染 31人下船前已治癒
上周全世界各地疫情皆傳出減緩現象,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今在記者會中指出,各國慢慢進入「後新冠肺炎時期」。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秀熙則說,在此時刻,台灣應該利用境外阻絕、隔離檢疫和減災計畫,防止社區爆發流行,爭取時效等待病毒和疫苗開發,並趁早開始進行血清檢查監視計畫。陳秀熙根據鑽石公主號感染的流行曲線,來推斷磐石艦可能的感染人數、以及對台灣社區感染的影響。他表示,根據流行曲線的評估,磐石艦已感染人數估計為70人,下船前已治癒人數為31人,下船後預計兩周後的第一波本土感染人數為4.8人,對台灣社區感染的影響不大。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後,病毒會消失嗎?陳秀熙認為「不大可能」。未出現大流行的國家也未有群體免疫,大流行可能延後,已有大流行國家,可能已有部分群體免疫,但仍有可能感染宿主。為了讓免疫力持續,陳秀熙指出,很多國家都開始進行血清檢查監視計畫,包括德國、美國和英國。若有可能,台灣也應該趁早積極規畫。陳秀熙指出,台灣感染人少,可能跟施打卡介苗有關。從研究顯示,沒未全面實施打卡介苗的國家,個案數與死亡率確實較未全面實施打卡介苗的國家,但也可能有其他因素。英國牛津大學的新冠肺炎疫苗人體試驗已經上路。陳秀熙指出,此一疫苗已從4月23日開始接種,預計五月將擴大招募5千人接種。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陳燦堅指出,目前新冠病毒致死率6%到7%百,流感則是0.1%,因此不要輕忽,必須開發疫苗。目前全世界有接近70種疫苗,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研究中。他形容SARS、 MERS和新冠病毒,病毒之間的關係是「西裝和領帶」的關係,穿一樣的西裝,但領帶顏色有所不同。國外針對這一系列病毒的研究,已有十五年以上的歷史。
-
2020-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今年1月底世衛才宣告緊急事件 為時已晚
新冠肺炎防疫期間,世界衛生組織的示警動作引發正反兩派意見。副總統陳建仁表示,2009年H1N1新流感發生時,第一起病例出現後約一個月,世衛就宣告「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但新冠肺炎病毒據說去年12月初就出現第一起病例,也有傳言是12月中,但世衛直到今年1月底才宣告PHEIC,為時已晚。防疫期間,陳建仁多次接受外媒專訪,討論我國處理武漢肺炎疫情的經驗、防疫策略等等。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日前專訪陳建仁,總統府今刊出相關內容。陳建仁說,亞洲國家受到新興傳染病衝擊的風險一向居高,當年SARS疫情爆發時,包括越南河內、新加坡、香港等等,都受到嚴重衝擊,這就是「生物定時炸彈」,新興疾病可能隨時出現,難以預料,所以亞洲國家都做了較好的防備,這也是香港及新加坡都做得很好的原因。南韓雖沒有歷經SARS疫情,但曾經爆發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疫情,因此也學到經驗。陳建仁認為,亞洲處於比歐美國家人民更危險的境地,每次都從災難中汲取教訓,但是隨著人與人的交流變得密切,世界似乎顯得越來越小,就像個地球村,大家都是一家人,當然要分享資訊,讓資訊透明,並快速知會大家,而這就是世衛的任務,世衛一旦收到警示,就必須有警覺立即行動,並迅速因應。陳建仁舉例,2003年爆發SARS疫情時,世衛建立了(PHEIC)警示制度,而2009年H1N1新流感發生時,第一起病例出現後約一個月,當時,只有三個國家受到衝擊,世衛就宣告PHEIC,所以全世界都進行快篩、準備藥物、研發疫苗,但是,這次的新冠病毒,據說去年12月初就出現第一起病例,也有傳言是12月中,但直到今年1月底世衛才宣告PHEIC。陳建仁說,當時,全世界已經有19個國家有病例,超過8000個確診案例,所以為時已晚。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快篩研發成功!工研院「疫開罐」準確率9成 1小時驗出
新冠肺炎疫情境外移入個案激增,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外曾接觸過確診個案,甚至是已感染的旅客,入境時可能還在潛伏期,或是無症狀感染者增多,如何從一進國門就快速篩檢,成為防疫關鍵。工研院開發「手持式核酸分子快篩系統」,在潛伏期就能檢測病毒,1小時內完成快篩,準確度高達9成,可用於機場、診所等,有效阻斷傳播鏈。工研院手持式快篩 一小時就搞定工研院開發「手持式核酸分子快篩系統」,因技術優化,從桌上型變成掌上型,除了外觀與飲料罐一樣而稱為「疫開罐」,重量只有600公克。快篩研發成功來自兩大關鍵,生醫所所長林啟萬說明,新冠肺炎屬冠狀病毒,團隊透過國際基因定序資料庫,多重比對病毒的基因序列,區分SARS和MERS差異,從中找出相同表現,但也得與流感區隔,以排除干擾,而設計檢測的試劑「核酸探針」成份控制成為關鍵,在多組核酸的交叉比對之下,準確度高達9成。目前國際使用的檢測儀器以中央實驗室為主,傳統使用的聚合酶鏈鎖反應(PCR)熱循環儀,篩檢時間約4到8小時,工研院開發手持式核酸分子快篩系統,以恆溫擴增放大病毒檢測法,在感染初期於1小時內即可檢驗,並針對機場入出境檢測,最快40分鐘內可得結果,速度至少快6倍。手持式檢測儀器體積小,民眾無須再奔波往返醫院,有效減低醫療人員負擔。潛伏期就可驗出 儘早做防疫措施相較於SARS、MERS病毒在潛伏高峰期時就出現症狀,新冠肺炎最讓人頭痛是「潛伏期症狀不明顯」,捉摸不定。工研院採核酸檢測技術,針對病毒本體做檢測,在感染初期,從鼻咽喉取得樣本後,再以滴管取出滴在試管中,運用專屬光學即時偵測模組進行檢測,在未發燒或其他症狀前能檢驗出,儘早防疫。為加速量產,目前工研院已與產業界、政府單位、研究單位及醫療院所,包括與國防部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及4家廠商共同合作外,也將與醫療院所合作,預計於6月底運用工研院GMP的場域,完成1萬套恆溫核酸擴增探針試劑套組,希望未來在廠商加入後,7月底完成技轉、達到量產疫開罐的準備,提供第一線防疫人員更精準快速的檢測與防護。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興大提「核殼蛋白」開發新冠肺炎藥物 上國際期刊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民眾聞冠色變。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所教授侯明宏的研究團隊與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合作,提出以突變機率相對低的「病毒核殼蛋白」當作新穎藥物開發的策略。這項成果3月發表在2020年醫藥化學領域重要國際期刊《藥物化學》(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並獲選為該期期刊封面,至今下載數已達3千餘次,獲學術界高度重視。侯明宏指出,冠狀病毒是「RNA病毒」,能透過快速的基因突變來逃脫藥物的毒殺,因此在對抗冠狀病毒時,常有藥物研發趕不上病毒突變的窘境。侯明宏研究「冠狀病毒的核殼蛋白」15年,他說,每一種冠狀病毒都有核殼蛋白,它是冠狀病毒結合病毒遺傳物質RNA的重要元件。在病毒複製過程中,核殼蛋白的頭端可結合病毒RNA,搭配其病毒尾端的聚合功能,形成RNA蛋白複合體,有利於病毒繁殖。侯明宏說,只要冠狀病毒的核殼蛋白的頭尾兩端很健康,冠狀病毒就能不斷複製,所以破壞核殼蛋白的結構,能抑制病毒繁衍。興大研究團隊長期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Kehn-Hall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這次新冠肺炎的病毒發展藥物的研究,一開始以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的核殼蛋白為藥物開發模型,利用電腦大規模藥物資料庫,從數10萬種藥物中篩選找到一種小分子候選藥物 5-benzyloxygramine(P3),經反覆實驗證實可造成冠狀病毒個別核殼蛋白頭端區域,彼此交集在一起。侯明宏簡單說明,在冠狀病毒上使用藥物 5-benzyloxygramine(P3)藥物,就像「手銬」把病毒的頭端綁在一起,引發整個病毒核殼蛋白的嚴重聚集,讓它失去致病能力,並達到抑制病毒複製效果,近期更證實對於冠狀病毒有廣效型和跨物種的抑制效果。興大、美國攜手的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相較於現今有潛力的藥物如瑞德西韋,興大團隊找出的小分子藥物,作用在病毒獨有功能的核殼蛋白上不易突變的胺基酸位點,可以抑制跨物種的冠狀病毒。興大校長薛富盛指出這篇研究更提供了完整清楚的藥物與蛋白質分子結構作用機制,可作為藥物結構優化和改善藥物副作用的依據,可當作開發抗冠狀病毒藥物策略。
-
2020-04-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飲食防疫基本功:想儲糧或居家隔離時,這些你都做到了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擴散,截至目前全球共累計超過150萬人確診。因此,各國政府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不過,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現在須學習的新課題。從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至今尚未緩和,每天從新聞中還是可以看到確診人數仍持續增加中。2020年3月11日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訂為「大流行(Pandemic)」,目前各國政府大多數也開始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但是民以「食」為天,生活總是要過下去,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新課題。新冠病毒經過研究證實不會藉由食物傳染因過去曾經推斷過新冠肺炎的源頭可能是來自於以販售「野味」聞名的中國武漢水產批發市場,許多輿論紛紛指向恐怕會透過食用到「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附著表面的食物」而受到傳染,因而有民眾陷入恐慌。針對新冠病毒是否會透過食物傳播的疑問,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簡稱EFSA)首席科學家Marta Hugas說明,以往相關冠狀病毒(例如嚴重的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的經驗表明,從未發生過食物傳播的案例,目前也沒有證據證實新冠病毒在這方面有任何不同。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簡稱ECDC)也表示,雖然中國的動物可能是最初傳染來源,但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仍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人們打噴嚏、咳嗽或呼氣等飛沫傳播。烹飪前、進食前仍須注意如何清潔但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簡稱BDA)也表示,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不會藉由食物傳染,不過也無法確定該病毒是否會透過「接觸食物或食品包裝」感染到新冠肺炎。因此,BDA仍建議民眾遵循安全食品處理規範和製備過程中良好衛生習慣的建議,加強洗手和清潔。而WHO針對此次防疫期間的飲食也已發布相同預防性建議,例如:1、準備食物前,應先徹底洗淨雙手、清潔工作區及用具。2、將生和熟食物分開處理,防止交叉污染的可能性。3、在烹調時徹底將食物煮熟,避免食用生食。4、將食物保持在安全溫度下,低於5°C或高於60°C。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也指出,不應處理或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野生動物的肉品,也應盡量避免食用未經烹煮的菜餚。若要預備儲備糧食,也應適量選擇適合儲存的食材或食品這次新冠肺炎爆發而引起的恐慌性搶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UNICEF)則提出了幾項選購食材的要點:1、選擇可冷凍的蔬菜和水果,保持攝取量。2、在沒有新鮮農產品的前提下,可選擇健康乾燥食品或罐裝食品(如蔬菜罐頭、豆干、穀物等乾貨)。3、儲存健康零食(如堅果、奶酪、果乾等等)。4、限制高度加工食品攝取量。此外,UNICEF也建議家長,趁著防疫期間漫長而無聊的空檔與孩童一起透過做飯、吃飯,除了聯繫感情外,也是從小建立良好健康飲食觀念的重要時刻!與此同時,BDA也提到,沒有必要儲存或購買比平時更大量的食物,以減少食材敗壞而浪費的可能性。BDA建議可優先消耗易腐爛的食材,保質期較長的食材或較新鮮的食材可先放置陰涼處,讓出更大的冰箱空間給易腐敗的食物儲存。自我隔離期間應健康均衡飲食針對居家檢疫或自我隔離期間的民眾,WHO歐洲分部提出的「自我隔離期間飲食及營養指南」,提供最佳的飲食建議。1、限制鹽的攝取量在新鮮食物供應量可能會減少之下,必要時只能依賴罐頭食品或加工食品,然而這類的食物中都含有高量的鹽分。由於WHO建議每日攝取的鹽少於5克,因此在烹煮食物的過程中應減少或不加鹽,甚至可以考慮漂洗罐頭食品(如蔬菜或豆類),也就是將罐頭食材取出後稍加以煮沸過的水調整鹹度。另外,WHO提醒醃製食品同樣經常含有高量的鈉,如果想增加菜餚的風味可以改用新鮮或乾燥的藥草或香料。2、限制糖的攝取量想吃甜的食品時,新鮮的水果應是首要選擇,而不是冷凍水果、果汁或罐裝水果。想吃其他甜點時,需確保它們的糖分低且熱量少。另外,也要限制添加進入菜餚或飲料中的糖或蜂蜜量。3、限制脂肪攝取量WHO建議將總脂肪攝入量限制在總熱量的30%以下,其中,飽和脂肪不應超過10%。因此應使用較少的油或不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例如蒸、炒或烤,且改用不飽和脂肪油烹煮。此外,儘量避免食用反式脂肪的食品,例如加工食品或油炸食品,必要時可選擇加工程度較低的食品。4、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於消化,且能維持長時間的飽足感。WHO建議所有餐點都應包含蔬菜、水果、豆類及全麥食品(如燕麥、藜麥等),而不是白米飯、白麵包等精緻醣類。5、補充足夠的水分足夠的水分補充對於保持健康至關重要。以喝水代替含糖飲料,是限制糖和過量卡路里攝取的最簡單方法。為增加口感,可添加新鮮或冷凍的水果片,以及黃瓜或香草等香料。另外,盡量避免飲用大量濃咖啡及濃茶、含咖啡因的軟性飲品和能量飲料,以避免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長期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6、避免飲酒或減少飲酒量酒精不但會影響精神及產生依賴性,造成生理功能消耗、損傷,甚至會削弱身體的免疫力。因此WHO認為,大量飲酒會破壞身體應對傳染病(包括新冠肺炎)的能力。此外,酒精還會使某些藥物無效,同時增加其他藥物的效力和毒性。整體來說,目前尚未證實新冠病毒會由食物傳播,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維持均衡飲食,仍值得我們在防疫期間特別注意與遵守的原則。延伸閱讀▶時時擔心中標、讓心好累!新冠肺炎讓這些食材成為熱門關鍵字▶防疫新冠肺炎,除了戴口罩更要「均衡飲食」顧好免疫力!▶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增強免疫、促進肺部健康的保健品銷量持續增長!參考資料▶COVID-19 / Coronavirus - Advice for the General Public▶Easy, affordable and healthy eating tip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utbreak▶Q&A: COVID-19 pandemic – impact on food and agriculture▶Food and nutrition tips during self-quarantine▶How COVID-19 Spreads▶What is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How (easily) does it spread?(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將新冠肺炎和中國、武漢連結導致歧視 自然期刊道歉
英國「自然」期刊為該刊先前在報導中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及中國大陸連結道歉。南華早報報導,「自然」期刊表示,該刊和其他媒體的早期報導引發亞洲年輕人在世界各地遭到種族歧視攻擊。自然期刊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2月11日就宣布這個導致類似肺炎症狀的病毒定名為COVID‑19,WHO此一宣布等於含蓄的提醒,曾將病毒與武漢以及中國連結起來的新聞報導是有誤的,包括自然期刊在內,「這是我們自己的錯誤,願承擔責任並道歉」。「疫情的報導傳出後,世界各地亞裔受到種族歧視的情況明顯,造成難以言喻的代價,例如他們的健康與生計受影響」。自然期刊表示,將病毒性疾病與爆發疫情地區連結在一起,過去屢見不鮮,例如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以烏干達一片森林命名的茲卡病毒(Zika)。但WHO在2015年發表命名指南,以減少汙名化對相關地區民眾的影響。自然期刊表示,汙名化的病毒名稱會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學生造成令人憂慮的衝擊,傷害大學校學的多元性和學術界的多元觀點。中國政府一直反對將新冠病毒和中國連結在一起,因為病毒起源尚無定論,主張應由科學界確定病毒出自何處,病毒不應該被當成政治工具。美國總統川普多次公開說中國病毒一詞,3月才停止使用。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病毒可在口罩外層活7天、內層4天 醫師:不宜久戴、重複用
有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病毒在醫用外科口罩的外層可存活七天之久,且溫度是關鍵,溫度愈低、病毒能存活愈久。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彰基兒童腎臟科主任錢建文,對新冠肺炎病毒能存活在口罩外層七天感到驚訝,冠狀病毒能透過飛沫傳染外,且溫度的確影響存活率,此研究值得參考。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近日所發布一項研究,以溫度22度、濕度65%的室溫環境下,病毒在外科口罩外層、內層、不鏽鋼、塑膠、紙張等十處可存活的時間。發現新冠病毒在醫用外科口罩的外層可存活七天之久、口罩內層也可存活四天。該研究並發現,環境溫度確實會影響病毒,病毒在22度的環境下可存活14天、37度的環境可存活兩天、56度的環境可存活30分鐘、70度的環境則只能存活五分鐘。該學院教授潘烈文表示,新冠病毒在口罩表面可存活較長時間,因此建議民眾盡量不要長時間、重複使用口罩。錢建文說,新冠肺炎為多種冠狀病毒如SARS、MERS的其中一種,目前已知新冠肺炎的傳染途徑包括飛沫傳染、接觸傳染等外,所有的冠狀病毒都對溫度、濕度很敏感,溫度若較低,對病毒生長較為有利,溫度越高則存活時間短,故上述研究的環境溫度影響可信。錢建文說,過往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病毒約存活三至四天,他對該研究指病毒在口罩外層存活七天、內層四天感到驚訝,不過也得看其研究的實驗人數、病毒數量、是以實驗室培養或是室外病毒殘留採檢等方式而論。但已可作為發表,相信有一定的檢驗量,仍值得參考。
-
2020-04-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港研究指新冠病毒在口罩上可活七天 醫師這麼說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升溫,台灣截至目前已累積355例病例,有5人死亡、12人重症外,其中境外移入就占304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雖宣布,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需強制配戴口罩,違者可處罰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在記者會上表示口罩量已提升,全台八成五(84.2%)民眾都能拿到兩周九片的口罩量。不過對通勤族來說,兩周口罩量仍少於平日上班天數,可能會重複用或戴的時間長些來因應,但此舉卻不一定合宜。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醫用外科口罩的外層可存活七天之久,且溫度是關鍵,溫度越低病毒能存活越久。對此,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彰基兒童腎臟科主任錢建文,對新冠肺炎病毒能存活在口罩外層七天感到驚訝,不過他也說冠狀病毒能透過飛沫傳染外,且溫度的確影響存活率,此研究值得參考。據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近日所發布一項研究,以溫度22度、濕度65%的室溫環境下,病毒在外科口罩外層、內層、不鏽鋼、塑膠、紙張等十處可存活的時間。發現新冠病毒在醫用外科口罩的外層可存活七天之久、口罩內層也可存活四天。該研究並發現,環境溫度確實會影響病毒,病毒在22度的環境下可存活14天、37度的環境可存活兩天、56度的環境可存活30分鐘、70度的環境則只能存活五分鐘。該學院教授潘烈文表示,新冠病毒在口罩表面可存活較長時間,因此建議市民盡量不要長時間、重複使用口罩。錢建文說,新冠肺炎為多種冠狀病毒如SARS、MERS的其中一種,目前已知新冠肺炎的傳染途徑包括飛沫傳染、接觸傳染等外,所有的冠狀病毒都對溫度、濕度很敏感,溫度若較低,對病毒生長較為有利,溫度越高則存活時間短,故上述研究的環境溫度影響可信。而在病毒存活期部分,錢建文說,過往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病毒約存活三至四天,故他對該研究指病毒在口罩外層存活七天、內層四天感到驚訝,不過也得看其研究的實驗人數、病毒數量、是以實驗室培養或是室外病毒殘留採檢等方式而論。但已可作為發表,相信有一定的檢驗量,故仍值得未來參考。
-
2020-04-04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COVID-19的治療 新冠肺炎的最新進展
自2019年底,在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不明原因肺炎的群聚現象,在許多實驗室的合作下,終於確定其病原體為新型的冠狀病毒,最早的三位病例報導已經發表於2020年1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然而,因為該病毒的高度傳染力,及缺乏有效的控制方式,如疫苗或抗病毒藥物等,造成疫情已散佈世界各國。至2020年3月15日止,已有134國共超過十五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全球已超過5,900人以上死亡,且趨勢仍持續上升中,造成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希望能藉由此醫學知識的更新,能協助加速疫情的控制。病原學特點COVID-19的致病原稱為SARS-CoV-2,為冠狀病毒中的B型冠狀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一般有包膜,直徑60-140nm。其命名雖稱呼為SARS-CoV-2,但是其基因特徵和SARS-CoV或 MERS-CoV均有相當程度之不同。依照目前研究顯示,其基因親緣分析與蝙蝠的冠狀病毒較接近,其同源性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以體外細胞進行病毒培養時,SARS-CoV-2約96個小時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中培養出現,而在其他的細胞株,如Vero E6和Huh-7細胞系中則約需時6天。因為SARS-CoV-2的研究還有許多謎團正待釐清,因此,對其病毒的分析,許多都是來自於對SARS-CoV或MERS-CoV的研究。一般而言,冠狀病毒對於紫外線和熱都相當敏感,曝露在56度C的環境下超過三十分鐘以上、乙醚、75%以上濃度的酒精,含氯的消毒劑等,都可以破壞表面的包膜造成殺死病毒。流行病學特點傳染源:早期湖北省的疫情懷疑為動物造成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但現在的流行病學分析,已證明此種病毒可以有效的人傳人。因此,動物接觸史或湖北的華南海鮮市場旅遊史已不再是判斷的關鍵。另外,雖然WHO認為無症狀者傳染機會較低,但是依據中國大陸地區及德國研究,目前認為無症狀的感染者仍可能為傳染源。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曝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或稱懸浮微粒,Aerosol)情況下,也可經由Aerosol傳播。目前在感染者的的部分體液中,如糞便或尿液中也可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但是否為活性病毒,或僅是已死亡的病毒基因,目前仍無定論,故無法判定是否可經由糞便或尿液傳染。故除飛沫或接觸傳染外,仍須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污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的可能性。 易感族群:因此種病毒為全新出現,所有人類均無有效之抵抗力,因此所有人群均普遍易感。過去曾有報導認為兒童較不易感染,但後續報導均陸續發現有兒童、幼兒或是新生兒的感染報導。因此可能與初期文獻均集中在重症及老齡患者有關。目前研究顯示,成人及兒童的感染風險均相同,但越高齡的患者演變為重症的機會較高。因此,不分年齡均不可掉以輕心。臨床嚴重度分級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臨床表現差異相當大。由輕症到極嚴重的呼吸衰竭都有可能。對輕症患者來說,僅需密切觀察避免傳染,但對於重症患者而言,除了呼吸器及有效的支持性治療外,目前已有多種抗病毒藥物組合在試驗中。因此,適當的對病患的嚴重度分期有其必要。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以發燒、乾咳、全身倦怠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鼻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者輕、重症的介紹輕型患者臨床症狀輕微,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中度患者具有發燒、呼吸道等症狀,影像學已可見肺炎表現。重度患者的定義在成人及兒童不同。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條: ●呼吸速率RR>30次/分。 ●靜止狀態血氧飽和度SpO240次/分;5歲以上,RR>30次/分) 。 ●靜止狀態下,血氧飽和度
-
2020-03-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曾經前進疫區 莊銀清讓政府加快防疫腳步
中國大陸武漢去年底傳出疫情,國內派出兩位專家於今年一月十二至十五日前往當地,奇美醫學中心柳營院區榮譽院長莊銀清即是其中一位。他返台後,立即建議政府加快防疫腳步,因為「在武漢相關拜會過程中,就感覺疫情不是那麼樂觀。」莊銀清是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中心區指揮官,也是交通大學、南台科大生物科技學系兼任教授、奇美醫學中心醫學研究部教授級研究員。二○○三年,莊銀清是奇美醫院感控小組主任委員、奇美內科主任,全程參與抗煞。SARS教訓 開花結果莊銀清回想十七年前,當時國內對SARS相關資訊仍在摸索,面對未知,他不諱言「人性有弱點、膽怯」,但身處第一線告訴自己「不能怕」,逐漸摸索,落實量體溫,不厭其煩教導醫護人員如何配戴口罩,減少感染風險。他說,抗疫過程雖艱苦,但醫護人員都有使命感,也逐漸對這場硬戰有信心。「資訊透明很重要!」莊銀清說,當時在醫院每天一早約七點半,醫院各科主任開會,一小時之後將所有開會內容公告在醫院,務必讓所有醫護人員掌握相關防疫要領、細節,每人都能堅守崗位,清楚本身角色,如此就會更有效率。他認為,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開記者會直播疫情,具安定人心作用。「SARS我們受了傷害,但很重要的是,學到了教訓,這是經驗沒辦法累積的。」例如徵用防疫物資,如口罩,明快限制口罩出口,結合民間企業增產口罩、防護衣等;SARS後醫界也落實感染管控訓練、演練,如今正可檢驗成果。被嚇過 才知防疫拖不得曾經前進疫情爆發地,莊銀清說,當時疫情爆發不久,許多事情還不明朗,當時僅界定病毒「不排除人傳人」,但與對岸專家交換意見時,就發現資訊不足,且疫情規模仍無法完全掌握,當下即研判不容樂觀,返台後在專家會議上,建議政府加快防疫腳步。SARS之後,國入歷經新流感(H1N1)、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莊銀清認為,政府及老百姓警覺性高,但他也提醒,「新冠病毒很『狡猾』!」SARS發燒後才會傳染,新冠病毒無症狀就可能傳染給人。反觀,歐美沒有SARS的慘痛經驗,政府或人民未注重或警覺疫情,防疫慢半拍,警覺時為時已晚。「歐美疫情讓人擔心。」莊銀清認為,台灣目前防疫重點仍是決戰境外,政府超前部署是仍能守住疫情主因,但國際局勢驚險,要步步為營。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 香港專家:患者發病首週唾液最毒
香港大學等機構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的唾液病毒載量在症狀出現後第一週最高,之後隨著時間而下降。這可解釋疫情快速傳播的特性。這篇23日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Lancet)的研究指出,雖然患者抗病毒表面和內部蛋白的抗體已經形成,但1/3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感染者口咽後(深喉)唾液樣本,在20天或更長時間內仍能檢測到病毒RNA。研究說,年紀愈長的患者病毒峰值載量愈高,而血清抗體水準則與臨床嚴重程度無關。大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第10天或10天後,出現抗體反應。作者認為,這項發現強調對高風險個體嚴格控制感染,以及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澎湃新聞昨天報導,新加坡研究人員先前也有類似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發病初期症狀雖然輕微,但體內病毒量卻是最多的階段,隨著症狀發展,病毒量逐漸減少,這意味患者體內病毒量與症狀嚴重度未呈正比。這項最新研究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等機構共同完成,責任作者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袁國勇博士。作者還指出,新冠(武漢)病毒載量與流感病毒載量相似,都在症狀發作前後達到高峰;而SARS冠狀和MERS冠狀病毒的病毒載量則分別在症狀發作後10天左右以及第2週才達高峰。作者認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症狀出現時病毒載量高,顯示病毒易於傳播,即使患者的症狀相對較輕。這項發現可以解釋在社區和衛生保健環境中,出現的有效人際傳播。今年1月22日至2月12日期間,研究人員在香港的兩家醫院篩選了30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23人納入這項研究。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2歲,年齡跨度在37至75歲之間,包括13名男性和10名女性。其中10例屬嚴重病例,都需要補充氧氣,13例為輕症。23名患者中有11人有慢性病,包括6例高血壓和4例糖尿病,重症患者中更常見慢性病。5名送入加護病房患者中,3人需插管,2人不治。
-
2020-03-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香港學術期刊:新冠患者發病首周唾液最毒
香港大學等機構在學術期刊《柳葉刀•傳染病》刊文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唾液病毒載量,在症狀出現後的第一周最高,之後隨時間下降。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不同,新冠肺炎患者在初期具有最高的病毒載量,可以解釋新冠肺炎快速傳播的特性。澎湃新聞報導,作者指出,三分之一新冠肺炎患者的口咽後(深喉)唾液樣本在20天或更長時間內仍能檢測到病毒RNA,儘管其抗新冠病毒表面和內部蛋白的抗體已經形成。病毒峰值載量與年齡呈正相關,血清抗體水準與臨床嚴重程度無關。大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後第10天或10天後,出現抗體反應。作者認為,此一發現強調對高風險個體嚴格控制感染,和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新加坡研究人員之前也有類似發現。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2日報導,新加坡科研人員針對本地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患者發病初期症狀雖然輕微,但卻是體內病毒量最多的階段,隨著症狀發展病毒量逐漸減少,這意味患者體內病毒量與症狀嚴重度並不呈正相關。上述香港大學的最新研究,是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等機構共同完成,責任作者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Kwok-Yung Yuen博士。作者還指出,新冠病毒載量與流感病毒載量相似,均在症狀發作前後達到高峰。而SARS冠狀和MERS冠狀病毒的病毒載量分別在症狀發作後10天左右和第2周才達高峰。作者認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症狀出現時病毒載量高,顯示該病毒易於傳播,即使患者的症狀相對較輕。此一發現可以解釋在社區和衛生保健環境中,出現的有效人際傳播。
-
2020-03-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是起源於美國?「台灣病毒學家」的2個錯誤
這一兩週來美國各大媒體都在報導川普總統把這次的新冠病毒說成「中國病毒」,例如紐約時報在上週三(2020-3-18)發表的Trump Defends Using ‘Chinese Virus’ Label, Ignoring Growing Criticism(川普為使用「中國病毒」標籤做辯護,無視日益增長的批評)。這篇報導說,川普在週二的白宮簡報會上告訴記者,他在病毒名稱上附加「中國」,是為了打擊北京官員提倡的虛假宣傳運動,即美國軍方是爆發的源頭。川普說:「我不欣賞中國說我們的軍隊將其交給他們的事實。我認為說我們的軍隊給他們的東西造成了恥辱。」所謂的「北京官員提倡的虛假宣傳運動」指的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推特上用英文發文,說病毒很可能是由美軍帶去武漢的。他在2020-3-12連續發了5個推特,而其中一個是:Just take a few minutes to read one more article. This is so astonishing that it changed many things I used to believe in. Please retweet to let more people know about it. (請花幾分鐘閱讀另一篇文章。 這是如此驚人,以至於它改變了我以前所相信的許多東西。請轉推以讓更多的人知道它)。他所附上的網路連結是一篇2020-3-4發表在Global Research的文章:China’s Coronavirus: A Shocking Update. Did The Virus Originate in the US?(中國的冠狀病毒:令人震驚的更新。 該病毒起源於美國嗎?)。在文章的下面有介紹作者拉里·羅曼諾夫(Larry Romanoff)是一位退休的管理顧問和商人,曾是上海復旦大學的客座教授,現在還住在上海。這篇文章說,根據來自日本,中國和台灣的報導,新冠病毒是起源於美國,而有關來自台灣的報導,它的標題是Taiwan Virologist Suggests the Coronavirus Originated in the US(台灣病毒學家認為冠狀病毒起源於美國)。然後在這個標題下面它說:台灣在2月27日播放一個新聞節目,用圖表和流程圖來表示冠狀病毒是起源於美國。然後接下來它放了一張貼圖,而貼圖裡是潘懷宗教授在解說「病毒的族譜」。然後接下來它說台灣這位病毒學家是在經過冗長和詳細的追尋之後,得到新冠病毒是起源於美國的結論。有關潘懷宗教授解說「病毒的族譜」這件事,我已經在2020-3-2發表新冠病毒源自美國,潘懷宗教授說的,所以我實在是不需要再多說。只不過,為了準備我在2020-3-22的演講(新冠病毒演講),我才發現我還需要做一些補充說明。潘懷宗教授在解說「病毒的族譜」時有說蝙蝠的冠狀病毒是因為人類吃了蝙蝠,才傳給了人類。但是此一說法實際上是有兩個嚴重的問題:第一,所有的科學證據都顯示,來自蝙蝠的冠狀病毒是需要經過一個中間宿主,才會傳給人。例如,SARS是經過果子狸,而MERS則是經過駱駝。至於這次的冠狀病毒則可能是通過穿山甲,才傳給人的(請看穿山甲,武漢病毒)。所以,「吃蝙蝠導致感染新冠病毒」是違反科學證據的。第二,如果吃蝙蝠真的是引發這次新冠疫情的根源,那此一說法不就與「新冠病毒是起源於美國」,互相矛盾嗎?難道說,潘教授會認為是美國人吃了蝙蝠?不管怎麼樣,拉里·羅曼諾夫把潘懷宗教授說成是病毒學家,只不過又再次顯示,所有這些宣傳「新冠病毒起源於美國」的人士,是多麼缺乏基本科學素養。發明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的何大一博士在2020-3-2接受訪問時說,不認為新冠病毒有可能是被惡意製造,而且對於病毒起源於中國一事毫不懷疑(請看何大一指病毒起源於中國)。香港的袁國勇教授也在2020-3-18發表一篇題為〈大流行緣起武漢 十七年教訓盡忘〉的文章。他說:「網傳病毒源自美國之說,毫無實證,自欺欺人,勿再亂傳,以免貽笑大方。」(請看袁國勇撤稿:無意捲入政治)原文:從「台灣病毒學家」到「中國病毒」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空汙增新冠死亡率?學者:需更多研究
空汙恐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歐洲公共衛生聯盟16日警告,空汙所導致的高血壓等慢性病,可能會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過去針對SARS的研究也顯示,患者暴露在中度空汙的環境增加8成的死亡率。然而,環境流行病學專家漢塞爾則認為,空汙和新冠肺炎之間的因果關係,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空汙增SARS死亡率根據《華盛頓郵報》和《歐洲動態》報導,歐洲公共衛生聯盟警示,空氣汙染導致的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的呼吸道疾病,可能會增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雖然目前尚未有探討新冠肺炎和空汙關係的研究,但過去曾針對SARS的研究顯示,患者僅暴露在中度空汙的環境下,就比處於低度空汙的患者增加84%的死亡率。「暴露在空汙和吸菸的新冠肺炎患者,很有可能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伯恩斯坦認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呼吸內科主任卡爾斯頓也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會惡化因空汙造成的肺部損傷。缺乏因果關係然而,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環境流行病學專家漢塞爾指出,目前這個論述充其量只是合理的「假說」,背後只有兩項證據,一是針對新冠病毒「親戚」的研究,二是對新冠病毒和空汙致病機轉的「推理」。過去針對SARS或MERS的研究,僅發現肺炎和空汙之間具有關聯性,而不是「因果關係」。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症狀為肺炎,比較嚴重的出現急性呼吸窘迫(肺積水),而空汙造成的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為當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進入肺泡之後,吞噬太多懸浮微粒的巨噬細胞紛紛陣亡,增加肺部感染機率。漢塞爾表示,目前空汙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阻塞)的致病機轉已被科學界證實,而科學界也逐漸承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將造成新冠肺炎患者更嚴重的症狀,但空汙和新冠肺炎之間還缺乏更直接的因果關係。【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1月赴湖北調查 實際情況遠比報導嚴重
2019冠狀病毒疾病在中國疫情稍歇,輿論開始關注湖北省在疫情初發時的瞞報問題。中國專家鍾南山近日受訪時表示,他今年1月赴湖北後,發現實際情況遠比公開或新聞報導的嚴重。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曾於1月18日到訪武漢考察,其後向外界透露新冠肺炎病毒存在「人傳人」的情況。鍾南山14日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時表示,在去湖北之前就透過對廣東疑似病例的了解,發現了一些家庭聚集性傳播的證據,到了湖北以後,接到很多正在武漢臨床前線工作的學生的電話,以及曾參加國家醫療組的醫生的一些看法。讓他覺得意外的是,學生們的情緒都很低落,他們的說法顯示,湖北的實際情況,遠比當時公開或新聞報導的要嚴重,跟他原來聽到的都不一樣。鍾南山到了湖北以後向學生們詳細了解情況,及在當地進一步追問後發現,湖北一間大醫院出現了醫務人員感染,他認為這是一個警訊。1月20日,鍾南山對外表示,一名受感染病人已導致14名醫務人員感染,「現在可以說,肯定有人傳人現象」。此外,鍾南山認為,現在把新冠肺炎說成是一個常態的,像流感那樣季節性出現的流行病,他覺得為時過早,且目前他看可能性還不大。他表示,新冠肺炎跟流感有許多不同,其一就是傳染性比流感更強,從傳播指數來看,流感的傳播指數是接近1.5,SARS是2至2.5,新冠肺炎接近3。而且相較於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2013年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新冠肺炎的病死率要低許多。SARS的病死率接近10%,MERS接近30%,新冠肺炎如果積極防控的話,觀察到數據也就在1%左右。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型冠狀病毒」小知識 專家告訴你
冠狀病毒在1960年代就被發現,當中有兩型可以引起人類的上呼吸道感染(Human Coronavirus 229E和Human Coronavirus OC43) ,歷來文獻上發表的死亡率都很低,極少導致嚴重的病情。但在2003年爆發的SARS-CoV(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感染,這個冠狀病毒與之前的病毒不一樣,容易引起肺炎,且死亡率大約在10%左右。全世界第一個SARS病例發生在2002年11月中國廣東,然而在一開始並未引起全球的大流行,直到2003年2月,一名來自中國廣東已罹患SARS的個案將SARS傳染給其它12名在旅館與他接觸的人,之後這個冠狀病毒就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傳播至許多國家,包括台灣。最後台灣總共有346個感染個案,37個死亡案例。在全球的努力之下,這一波大流行才在2003年7月宣告結束。然而,另一個嚴重的冠狀病毒感染在2012年又被發現,這一次發生地點是在中東國家,發現的過程和SARS很像,先有病人得到嚴重的不明原因肺炎,後來才發現是由一個新型的冠狀病毒引起(MERS-CoV,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WHO也在2012年9月發佈全球警訊,這個病毒到目前為止全球有超過2,000例的個案。MERS的源頭來自於蝙蝠,中間透過駱駝傳播到接觸的人類身上,它的致死率比SARS還要高(超過30%),而且和SARS相同的是也可以在院內傳播,導致其他病人與醫護人員的感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在2015年,韓國某家醫院只是因為一個從中東回來的病人帶有MERS病毒,後來傳播給超過100個個案。因此,台灣疾病管制署一直要求醫療同仁要針對旅遊史(Travel)、職業史(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及群聚史(Cluster)做詳細的詢問,並做好院內感染的監控與防治。在台灣的大小醫院都還在針對著MERS做定期演習的時候,2019年12月在中國就開始流傳著武漢有不明原因肺炎在流行,原本都只是網路上的流言蜚語,傳聞中國有海鮮市場流出的SARS病毒,結果在2020年1月個案數大量增加,中國官方在1月9日公開確認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在1月12日將此病毒命名為2019 novel Coronavirus,1月13日泰國就發現有境外移入個案,台灣也在1月21日發現第一例境外移入個案,全球個案快速累積,中國許多城市也陸續封城,許多國家也開始禁制中國人民的入境,到2月9日的統計數字全球有超過三萬七千例的確定個案,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八百人,這些數字都已經超越當年SARS的紀錄。武漢冠狀病毒徵狀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基因比對的結果高度懷疑2019 novel corona virus是來自蝙蝠的病毒,這個病毒感染後的潛伏期約為2到14天,死亡率約在2-2.5%,感染這個病毒後的主要徵狀為發燒、咳嗽、肌肉痠痛和呼吸困難,和SARS不同的是,得到SARS的病人超過99%都會發燒,而且發燒後才有傳染性,但是得到2019 n-CoV的病人約只有80%會發燒,而且這個病毒在病人沒有發燒的情況下就會傳播。因此,專家們預期這個病毒並不像SARS容易被控制,還好是2019 n-CoV的嚴重度與死亡率也低於SARS。要確認是否得到2019 n-CoV的感染需利用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來偵測呼吸道是否有病毒的存在,從一開始只有疾病管制署提供相關的檢驗,到2月已經有超過10家以上的醫療院所可以執行這個檢查。冠狀病毒的感染並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需靠病人自身的免疫力和醫院提供的支持療法來對抗這個病毒。讓人振奮的是,有好幾個國家在成功培養病毒之後,發現有好幾個成分都可以在體外測試有效地抑制病毒,包括:Lopinavir/ritonavir、 Remdesivir、Chloroquine等,也有少數的病例報告展現這些藥物的治療效果,目前關於這些藥物是否能真正減少病人死亡的研究已在進行中。應多洗手和在人口密集區域配戴外科口罩隔離疑似/確診的病人、完整的防護、多洗手,確實的清潔消毒是控制所有傳染疾病的標準做法。冠狀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或是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感染者分泌物而得到感染。因此,在沒有特別的風險狀況下,多洗手和在人口密集區域配戴外科口罩是預防的最好方法。在沒有社區感染之前,有臨床症狀與旅遊史(Travel)的病人,會接受胸部X光檢查以評估是否有肺炎。一旦符合通報定義,會將病人安置於單人負壓隔離病室,若無負壓隔離病室則安置於有衛浴設備的單人病室。照護人員的防護標準為長袖防水的隔離衣、非無菌的外科手套、N95口罩以及護目鏡或面罩。如果發生社區感染後,旅遊史的參考價值就沒有那麼高,這時反而接觸史與群聚現象更為重要。只要有群聚現象,不管是在家庭內、工作場所或是醫院內,就要小心有可能有傳染性疾病發生。在中國的流行還沒被控制之前,最好避免前往中國。最近曾至中國旅遊的民眾,若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公衛人員進行後續檢查並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旅遊史。自人類有歷史以來,疫病的發生就從來沒有中斷,人類也從來沒有被那個疫病給擊垮。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傳染病的偵測與瞭解與有大幅的進步。當年SARS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確定致病原,這次的2019 n-CoV在短時間內就確定了病毒,也有了治療的方向。但是面對所有的傳染病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的好習慣仍然是最重要的。此外,生病的人少去公眾場所,公共衛生觀念的提升,疫情的透明與民眾的配合也都是這次武漢冠狀病毒能否順利控制的關鍵。如果這個病毒真的進入社區,那麼疫苗的施打也許才有機會完全地減少這個病毒造成的傷害。
-
2020-03-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藉由多數人感染達到群體免疫? 國內專家:風險很高
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傳出英國政府打算放任一般民眾染病,以達到群體免疫效果。國內專家表示,這般作法有理論基礎,但風險很高,可能引發國際防堵而嚴重影響經濟,且無法預測病毒是否會突變讓感染者無法產生保護性抗體,屆時不僅群體免疫幻滅,還可能招致更大災難。因此,台灣還能圍堵病毒時,應盡力圍堵。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醫大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部分病毒進到人體一段時間後會產生具有保護性的抗體,罹病後康復的人可以預防下一次的感染。並不是所有的病毒都有這種特性,像是愛滋病毒就沒有,但目前看來,SARS、MERS與新冠肺炎等冠狀病毒均有這個特徵。因此,當這類流行病演變成無法收拾的社區流行時,執政當局可考慮讓輕症患者待在家休養、自行康復,過程中遇疾病惡化時才就醫。如此可避免輕症患者湧入醫院使醫療體系崩盤,也保全最需要治療的重症患者。陳彥旭表示,當一個社區擁有抗體的民眾占比達到六成、七成,約莫就能達到群體免疫,停止疾病流行。過去伊波拉病毒缺乏疫苗與藥物時,就有非洲國家封鎖境內部分區域,讓區域內的民眾交叉感染完,終止感染鍊。中國近日疫情趨緩,也有可能是因為有部分人民感染過,不過中國疫情實況仍應打個問號。被問及台灣何不現在就採取類似作法、藉此減少邊境管制與追蹤採檢等重大成本,他回應,這樣的措施風險很高,其一,此舉可能讓其他國家防堵我國、使台灣經濟崩盤;其次,病毒會突變,倘若病毒發生大突變、進到人體後不產生保護性抗體,這個作法就會失效,屆時恐招致更大災難。因此,陳彥旭認為,當一個國家還有力圍堵新冠肺炎病毒時應盡可能圍堵,包括拉高邊境防線、整備醫療體系、強化民眾衛教等;圍堵期越長,也越能爭取時間發展藥物與疫苗,且能等待觀察季節改變是否會減少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