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COVID-19
共找到
2979
筆 文章
-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11猝死 王明鉅分析死亡風險籲關鍵48小時要看著
各縣市開放長者施打疫苗,陸續傳出施打疫苗後猝死案件,累計最新已11死,不少民眾擔憂,該不該讓家中長輩打疫苗。台大醫院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明鉅也在臉書表示驚訝,「天啊,這是真的嗎?」疫苗開打2天,6月15日接種AZ疫苗的人數是14萬3742人,這兩天裡面竟然就有11名施打了疫苗的長者往生。看到這許多八旬以上的長者,為了保護自己而去打疫苗,但卻有了這樣的結果。「我不知道別人的看法如何,但我承認我真的被嚇到了」。王明鉅表示,這些案例到底和疫苗是否相關,必須進一步的調查。也許這一切純粹只是機率,純屬巧合。也許這些案例和接種疫苗者身體就有多重慢性病相關。也許調查之後的結果,每一個死亡案例都和疫苗無關。「但我們在明確地知道結論之前,我們真的不要也無須採取任何小心一點、更謹慎一點的措施,就這樣一路把剩下的數十萬劑AZ疫苗全部打光嗎?我不敢想太多,只能希望在我們醫院打的老人家都平安」。他並分析風險,他說,全國80歲以上的長者到5月底的人口數有86萬1160人。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統計,到今天為止的數據有148人死於Covid-19。假設他們全部都沒打疫苗,在這個80歲以上的年齡層,由於感染Covid-19造成的死亡率是0.0172%。王明鉅表示,截至6月16日下午1時30分,根據疾管署的疫苗日報統計,全國75歲以上打過疫苗的人數是9萬7543人,到昨天傍晚為止其中死亡者年齡超過80歲的有9人。就算把9萬7543人全部都當作年齡超過80歲以上。這些超過80歲打疫苗9萬7543人中有9人死亡。死亡率是0.0092%。王明鉅說,就算把這些打了疫苗的人數因為時間差所以再加倍,因此在施打疫苗80歲以上如果有近20萬位長者中,死亡率是0.0046%。從以上的這些數字來看,80歲以上的長者,不打疫苗得到新冠肺炎的死亡率0.0172%。對比起來,打疫苗的死亡率從0.0046%到0.0092%。他說,對80歲以上的老人家來說,打疫苗的死亡風險,比起沒打疫苗感染Covid 19的死亡風險算不算高?對這些80歲以上的長者來說,打疫苗算不算是一種特殊的風險?而且沒打疫苗染疫的死亡率可是這一個多月以來加總的結果,而打疫苗的死亡率,卻是開打疫苗才36小時內的結果。這樣的風險算不算高?這個就得由大家自己判斷了。網友留言發問「很掙扎,到底要不要鼓勵長輩現在去注射疫苗?」,王明鉅說,真的很掙扎,也許還是去打,但打完之後的48小時內一定要好好的陪在身邊密切看著。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FDA回函打臉高端 「免疫橋接科學地位未定」
衛福部食藥署十日公布國產新冠肺炎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標準,療效評估擬以「免疫橋接」方式佐證,「應檢附資料」則強調根據美國食藥局(FDA)相關規定制訂。不過,知情人士指出,參與審查EUA的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已獲FDA回函,認為現階段「免疫橋接」科學地位未定。知情人士說,FDA對CDE的回函,形同「打臉」免疫橋接方案,且在對高端疫苗的專家審議會議中曾被多次引述,食藥署卻仍試圖以「免疫橋接」替代「三期臨床試驗」同意高端疫苗EUA申請,動機可議,更無視蔡總統「一定用國際標準來審查」的宣示。食藥署公布的國產新冠肺炎疫苗EUA審查標準,明訂以三月第一批接種AZ疫苗兩百位國人免疫原性結果作對照組,以免疫橋接方式衡量國產疫苗產生的免疫原性,是否與接種國外已核准EUA疫苗相當,作為國產疫苗療效評估佐證。該審查標準中也提到,「應檢附資料要求」規定,是參考美國FDA於二○二○年十月發布的新冠肺炎疫苗緊急授權使用指引。本報取得CDE五月廿八日「討論建立國產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療效評估方法」簡報載明,美國FDA回函表示,「很遺憾,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仍在討論免疫橋接的方法,目前尚不可能有正式立場」。知情人士表示,早在高端疫苗二期解盲前,CDE就致函美國FDA,詢問FDA對以免疫橋接方案替代三期臨床試驗方案是否可行;FDA對CDE回函開宗明義即表達「遺憾」(unfortunately),表示「免疫橋接」方案仍處於科學論證階段,國產疫苗要以「免疫橋接」替代「三期臨床試驗」方案,並非FDA目前接受做法。知情人士認為,FDA的回函明確表示美國不贊同以「免疫橋接」替代,若食藥署堅持不做三期臨床試驗,單劑高達八八一元的高端疫苗,可能難以獲得國際認證。對於我國向美國FDA詢問免疫橋接的可行性,食藥署長吳秀梅說,「不太確定,要再確認一下」。新冠肺炎疫苗專家會議召集人鍾飲文說,專家會議確實曾討論國際上對使用免疫橋接方式的看法,目前國際並無共識,歐盟和韓國傾向贊同,美國則持反對態度。
-
2021-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糖尿病患注意 染疫死亡率恐為常人8倍
全台200萬名糖尿病患者當心,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是常人的8倍以上,國內染疫死亡個案也有近4成為糖尿病患者,呼籲符合接種資格的糖友儘速接種。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染疫病逝人數已超過400人。根據中央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國內染疫死亡個案中,有多達8成9死者年齡在60歲以上,研判高齡、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是致死率較高的主因。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今天表示,最近新冠肺炎疫苗擴大施打,但許多糖尿病患者擔心疫苗副作用,對於是否打疫苗感到猶豫,也詢問醫師意見。黃建寧說,過去一年全球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若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率是一般人的8倍以上,國內染疫死亡個案當中,也有約4成為糖尿病患者,顯示糖尿病患者染疫後不僅重症、死亡率高,尤其血糖控制不良者,也容易增加染疫風險,接種疫苗相當重要。至於糖尿病患者打疫苗可能引發血栓,黃建寧強調,接種疫苗者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出現血栓副作用,且血栓事件和糖尿病沒有相關,呼籲符合接種資格的糖尿病患者務必儘速接種疫苗。黃建寧說,全台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00萬人,且罹病數逐年攀升、罹病年齡持續下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糖尿病患者更首當其衝。黃建寧提醒,糖尿病控制不會因為疫情有所改變,糖友若不敢到醫院,可利用視訊診療,再請家人到醫院拿藥,千萬不可中斷用藥,也不可因害怕拿藥而自行減藥,恐影響病情控制。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市一線醫護接種率92% 陳其邁籲盡快全施打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統計,高雄市87歲以上高齡長輩接種率達69%,第一線醫護人員接種涵蓋率則已達92%。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表示,8%未接種醫護應盡快接種,以降低院內感染風險。針對疫苗接種率,衛生局統計,到目前為止,高雄市87歲以上高齡長輩接種率達69%,而長照機構、洗腎中心、社區高齡族群、醫事人員將在6月23日完成接種,第一線醫護人員接種涵蓋率則已達92%。高雄市政府下午召開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應變會議,會後由陳其邁主持記者會,說明高雄市疫苗施打情形。陳其邁指出,為降低院內感染及傳染風險,第一、二、三類等高風險人員應盡快接種,特別是8%尚未接種的醫護,否則醫院若有大型群聚,醫療體系會崩盤。在長者施打部分,陳其邁表示,中央給的配額大概有4萬2500劑,預計可以打到82歲的長輩,後續會比照87歲以上長者通知方式,通知各位長輩前來施打,現在已經造冊完畢,視中央配送情形,預計於18日讓80至86歲的6.1萬人開打。為了方便長者施打疫苗,陳其邁表示,除了熱血計程車接送長輩打疫苗,紅、黃線可供施打疫苗民眾免費停車,高雄市今天開始也啟動到宅接種服務,醫護也進駐長照機構為住民接種,若87歲以上長輩當日無法接種完成,也可以改天就近施打,希望方便民眾接種。另外,針對高雄市社區公費快篩成果,包括「串門子」等防疫專案、多次就醫等高風險民眾、長照機構人員等9360人皆無異常;而路竹、前鎮、楠梓、日月光、臨海、大發等園區,也完成1萬4563名國際移工快篩,結果皆無異常。
-
2021-06-16 名人.黃軒
高危險族群是你?醫揭患新冠易重症的慢性病排行
COVID-19潛在疾病的排行榜我們都已經知道,慢性疾病是嚴重COVID-19的助燃器,也是COVID-19死亡推助器。A.得COVID-19後「重症者」常見的慢性疾病如果和完全沒有慢性疾病患者比較,最容易「發生重病」的排名是:1.心臟病,【4.18倍】風險(95%信賴區間,2.87-6.09)2.慢性肺病,【3.83倍】風險(95%信賴區間,2.15-6.80)3.高血壓,【2.84倍】風險(95%信賴區間,2.22-3.63)4.糖尿病,【2.61倍】風險(95%信賴區間,1.93-3.52)B.得COVID-19後「易死亡」的慢性疾病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發現,那些已經死亡者,達【96%】都至少有一種慢性疾病。美國分折自己國家的COVID19 病人中:1.有【26.7%】至少有一種潛慢性疾病。2.【12%】的COVID-19病人,有二種的慢性疾病。美國研究也發現,他們的資料已經不是65歲以上老人為主要族群,53.4%染疫者都是在【18-59歲】潛在疾病者。a.中國研究「易死亡」的慢性疾病排名:1.心臟病(13.2%)2.糖尿病(9.2%)3.高血壓(8.4%)4.慢性肺病(8.0%)5.癌症(7.6%)b.美國硏究「死亡者」的慢性疾病排名:1.高血壓(50%)2.糖尿病(35%)3.心臟病(31%)4.失智症(27%)5.腎臟病(18%)C.為什麼潛在疾病(慢性疾病)被列為高危險?所謂慢性病是指有心血管疾病,有肺臟疾病,有慢性腎臟疾病,或有免疫疾病及癌症等,這些都屬於慢性病,這些人在身體的構造上已經有問題,當面對COVID-19【感染發炎】的時候,身體的調適能力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的快,容易有併發症的狀況發生。D.平常要好好控制慢性疾病 原本潛在疾病,平常就是要控制穏定才能避免風險。平常控制好,你的血糖、血壓……你的風險才能降低。「好的健康起始於『平常』,否則面對就是『無常』。」資料來源: Population-Based Estimates of Chronic Conditions Affecting Risk for Complications from Coronavirus Disease, United StatesWe estimated that 45.4% of US adults are at increased risk for complications from coronavirus disease becaus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betes, respiratory disease, hypertension, or cancer. Rates increased by age, from 19.8% for persons 18-29 years of age to 80.7% for persons >80 years of age, ...Comorbid Chronic Disease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among COVID-19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has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since December 2019.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morbid chronic diseases on clinical outcomes of COVID-19, a search was conducted in PubMed, Ovid MEDLINE, EMBASE, CDC, and NIH databases to April 25, 2020.※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鏡頭記錄三級防疫滿月 台灣加油 防疫英雄加油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台灣宣布三級警戒近一個月,居家上班、遠距教學成為日常。時序回到今年5月,華航機師3+11的新防疫措施,以及桃園諾富特華航飯店違反非防疫旅宿不得收住居家檢疫者及居家隔離者規定,防疫出現破口,疫情無情地席捲而來,引發台灣Covid-19風暴。一個月前,指揮中心發出60萬個通細胞簡訊,拉起疫情警報。緊接著賣場出現搶購與快篩站的排隊人潮。自主封城的景象讓傳統熱鬧的街道,瞬變空城。5月15日,雙北疫情升至三級;緊接著教育部宣布停課不停學,網課、居家線上學習開始,考驗著老師、家長與學子。藝文活動按下暫停鍵。WFH在家上班、蔬菜箱熱銷與疫調實聯制登記,許多商家歇業,物流業者和外送員卻疲於奔命。為有效控管人流,各縣市也因地制宜開始市場容留管制與身分證號尾數分流。醫護人員冒著生命的危險,用意志力幫大家對抗無形的敵人,尚未能停歇。許多堅持在自己崗位的夥伴,收拾起自己的恐懼,奮力維持著大多數人的食衣住行。還有許多沒有病癥的確診者死亡,家屬只能在自處的隔離中孤獨悼念、哀傷送別。這應是最嚴寒的一個夏季了。村上春樹書中曾寫道:「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聯合報攝影記者嚴正記錄這疫情下的碎片,希望透過影像,傳遞事件的完整價值。讓我們一起挺過這場暴風雨!更完整影片與更多照片請看聯合報數位版: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171/5533123?from=vipudn_main2_cate
-
2021-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接種AZ疫苗逾12週 打第2劑可能再等等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疫苗接種踴躍,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坦言,疫苗供需確實有「僧多粥少」現象,雖他已接種AZ疫苗逾12週,「打第2劑可能再等等」。第一批11.7萬劑的牛津AZ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在3月3日抵台,衛福部食藥署2週完成7項檢驗,3月22日按時開打,第一批施打對象為醫護人員,但當時因為國內無本土疫情,歐洲又陸續傳出疫苗接種後出現血栓等不良事件,民眾對疫苗卻步。行政院長蘇貞昌及指揮官陳時中為鼓勵醫護接種,3月22日開打當天上午7時40分帶頭全台接種AZ疫苗。AZ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劑次為2劑,目前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接種間隔為8至12週;依台灣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為至少接種間隔8週以上。在5月中旬,接近接種滿8週,媒體詢問陳時中何時接種第2劑疫苗,陳時中回應,有新一批疫苗來台就會接種。但是陳時中直到今天已到了接種後第13週,都還沒施打第2劑,今天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又有媒體問陳時中相同問題,陳僅說,「第2劑可能再等等」。另外,日本贈與的124萬劑AZ疫苗擴大接種高齡長者,但各縣市陸續出現預約混亂問題,外界質疑指揮中心明明有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設計的預防接種預約平台,為何不在這次擴大施打使用。陳時中解釋,長輩對於使用預約系統恐怕有資訊落差,所以選擇採用造冊通知模式,且部分地方政府也有自行推出預約系統,相信對長輩而言,多管齊下的預約方式是方便的。
-
2021-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孩童家庭防疫補貼 首日中午近48萬人完成登記
行政院推動「孩童家庭防疫補貼」,補助國小以下孩童及國高中身心障礙生每人新台幣1萬元,今天上午10時先開放網路申請,至中午12時,已有近48萬人完成登記。為減輕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造成的家庭負擔,行政院紓困4.0提出「孩童家庭防疫補貼」,針對家有國小以下孩童、國高中和五專前3年身心障礙學生的家庭,每人發放1萬元,預計250萬人受惠,其中0至2歲嬰幼兒由衛生福利部直接發放。今天上午10時首先開放網路申請,根據教育部初步統計,到中午12時,已有47萬8103人完成登記,其中第一個小時(上午10時到11時)就有30.2萬人。一名住在新北市的黃姓家長接受中央社電訪表示,上午10時就準時坐在電腦前,一開始可能太多人都搶著申請,她填完資訊後,網站一度告知需要「排隊」一下,但沒多久就跳畫面了,比預期還要迅速一些,網站設計也算清楚好懂。住在台北市、育有2子女的陳姓職業婦女說,原本打算等18日再到銀行ATM領取,直接拿到錢感覺比較實在,但上午聽到同事分享網路申請還算便利,她打算下班後嘗試看看。教育部告訴中央社記者,開放一開始的10分鐘,考量申請人數眾多,為讓民眾都能在網路平台上快速完成登錄,採用了逐步開放等候室的功能,民眾稍有等候,之後就一路順暢。今天上午10時先開放網路申請;若要選擇實體ATM領取,則要等到6月18日。教育部多次呼籲,防疫期間民眾減少外出,建議優先以網路申請。
-
2021-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0歲打AZ、50歲搶肺鏈!醫院大缺貨「接種數暴增40倍」
新冠疫苗今起大規模開打,各縣市許多長輩預約不到疫苗很焦慮。除了新冠肺炎疫苗短缺,醫院傳出肺炎鏈球菌疫苗也大缺貨。醫師指出,肺炎鏈球菌疫苗無法預防新冠肺炎,但是可延緩至少五成重症及呼吸衰竭的風險。目前有許多五十歲至七十歲的民眾,因新冠肺炎施打序位後面,都改到醫院自費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建德醫師,若長輩感染新冠肺炎等病毒性肺炎,導致免疫系統降低,會誘發細菌性肺炎,增高致死風險及轉加護病房的機會。過去台大醫師黃立民建議民眾打不到疫苗,可先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三合一疫苗及流感疫苗,以降低肺炎重症率,消息傳出後,已有許多民眾預約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甚至傳出疫苗有缺貨情形。李建德說明,肺炎鏈球菌疫苗近日施打人數比過去暴增40倍。「醫院以前是一個月打30幾支,現在是一個禮拜就打了300多支,一個月就達1200多支。」但他也強調,13價疫苗是跟輝瑞藥廠購買,並沒有肺炎鏈球菌疫苗缺貨等情形,多是因為藥品物流業者塞車,目前醫院也在忙著搶叫貨。據他觀察,施打對象多為五十到七十歲來打,因為在本次AZ疫苗施打序位後,排在八、九類根本打不到,到院預約施打肺炎鏈球菌和三合一。其中相較COVID-19疫苗施打完會發燒,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上市一、二十年的疫苗,副作用低,分為23價疫苗及13價疫苗,其中13價為自費施打疫苗,具有免疫記憶性,作用可持續十年以上。以前肺鏈疫苗跟流感疫苗,施打口號是『左流右肺』,兩者一起打不會產生副作用。但施打過肺鏈疫苗,還可不可以再打新冠肺炎疫苗?李建德說明,「打了肺鏈疫苗,可以再打新冠,但須要再施打日往前後各推14天。避免若之後出現不適症狀,無法區分是新冠疫苗引起,還是肺鏈疫苗引起。」目前除了流感疫苗要等到十月公告施打,李建德說明,目前自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價格洛在三千到三千三,長輩接種的優先序位建議是肺炎鏈球菌、三合一疫苗,以及免疫系統不好的,可以加打帶狀皰疹疫苗,預防染疫後,免疫系統差導致皮蛇發作。
-
2021-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寄生蟲藥「伊維菌素」將終結疫情?教授:奎寧的教訓還不夠嗎
昨天(2021-6-12)和今天,短短兩天裡,我的網站,臉書,LINE已經收到十幾個關於Ivermectin(伊維菌素)的訊息。剛開始時我還花時間做回覆,但後來實在懶得一個個回。所以,今天我就用這篇文章來終結這個「偽科學病毒大流行」。由於訊息實在太多,所以我就只選用一篇新聞報導來做入門。東森新聞在2021-6-12發表疫情有救了!這藥恐結束新冠大流行 美國學家證實,而它的第一段是:「在台灣因為疫情嚴峻,又陷入疫苗嚴重短缺的困境下,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教授在大量閱讀全球使用伊維菌素治療新冠肺炎的報告,以及最近一期的《美國治療學雜誌》期刊報告指出,「全球立即使用伊維菌素(ivermectin)將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他建議政府應該儘速推動臨床試驗或召開專家會議,評估這個藥物對新冠肺炎的預防與治療效果。」陳昌明教授所說的《美國治療學雜誌》期刊報告是Review of the Emerging Evidence Demonstrating the Efficacy of Ivermectin in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證明伊維菌素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效果的新證據回顧),而它的結論是:「基於 18 項伊維菌素在新冠肺炎隨機對照治療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死亡率、臨床恢復時間和病毒清除時間大幅降低,具有統計學意義。 此外,許多對照預防試驗的結果表明,定期使用伊維菌素可顯著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 最後,伊維菌素分發活動導致全人群發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的許多例子表明,已經確定了一種在新冠肺炎的所有階段都有效的口服藥物。」看到這樣的結論,也就難怪陳昌明教授會說「全球立即使用伊維菌素(ivermectin)將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但問題是,這樣的結論是正確嗎?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Kory Pierre醫生,而Wikipedia在介紹他的第一段是這麽說:「Pierre Kory是美國重症監護醫師,他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因倡導未經證實的治療方法而受到關注。 他兩次在美國參議院就新冠肺炎作證。 在 2020 年 12 月 8 日的證詞中,他為宣傳伊維菌素而發表了有爭議的言論,尤其是將其描述為『奇蹟』。」Pierre Kory的這篇論文是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美國療法期刊)。但事實上這篇論文原本是希望發表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藥理學前沿)。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的影響因子是1.95,而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的影響因子則是4.4。也就是說,這篇論文是退而求其次地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那,為什麼會退而求其次呢?原因是,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在評審這篇論文之後決定不接受。那,為什麼不接受呢?Frontiers的首席執行編輯Frederick Fenter博士在2021-3-2發表一份為何拒絕該論文的聲明:「在我們對該文的客觀性進一步審查後,發現該文做出了一系列嚴重、未經證實的主張,有時並沒有使用對照組。此外,作者宣傳了他們自己特定的基於伊維菌素的治療方法,這不適合評論文章,也違反了我們的編輯政策。在我們看來,這篇論文沒有為評估伊維菌素作為新冠肺炎的潛在治療方法提供客觀或平衡的科學貢獻。自從疫情爆發以來,Frontiers 已發表了 2,000 多篇經過嚴格同行評審關於新冠肺炎的文章,我們敏銳地意識到此時該領域高質量、客觀研究的重要性。 Frontiers 對伊維菌素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療效沒有任何立場,但是,我們確實對不平衡或不受支持的科學結論採取了非常堅定的立場。」我用ivermectin covid-19在PubMed公共醫學圖書館搜索,搜出216篇論文,而其中有一些認為伊維菌素似乎具有療效,但它們幾乎也都說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一個叫做Evidence-Based Medicine(基於證據的醫學)的期刊在2021-4-22發表Misleading clinical evidence and systematic reviews on ivermectin for COVID-19(伊維菌素治療新冠肺炎的誤導性臨床證據和系統評價)。它的最後一段是:「結論是,與伊維菌素相關的研究存在嚴重的方法學局限性,導致證據的確定性非常低。伊維菌素的使用,以及其他用於新冠肺炎預防或治療的重新利用藥物,應該基於可靠的證據進行,沒有利益衝突,並在患者同意、倫理批准的隨機臨床試驗中證明安全性和有效性。」說起來實在可悲又可笑。還記得奎寧吧。去年3月,全世界一大堆醫生,包括台灣的好幾位,都在大力提倡奎寧治療新冠肺炎。儘管我一再指出奎寧非但無效,反而有害,台灣政府還是成立了「國家奎寧製藥隊」。一年後呢,台灣政府將所有囤積的奎寧免費贈送,白白浪費了5千萬。有關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請看我發表的6篇文章(列舉在最下面)。還有,台灣不是聲稱研發出一款叫做「清冠一號」的神藥,說是可以百分之百治愈新冠肺炎嗎?(請看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那,請問,為什麼台灣還需要外國研發的伊維菌素?另外一件好笑的事情是,YouTube今天宣布暫時關閉美國參議員Ron Johnson的賬號,而理由是:「我們根據新冠肺炎醫療錯誤信息政策刪除了該視頻。這個政策不允許鼓勵人們使用奎寧或伊維菌素治療或預防新冠病毒的內容」。請看YouTube suspends Sen. Ron Johnson’s account for posting video about dubious Covid-19 treatments(YouTube 暫停了參議員Ron Johnson的賬號,因為他發布有關值得懷疑的新冠肺炎治療)。所以,您真的會相信「伊維菌素將結束新冠肺炎大流行」嗎?順便提一下,伊維菌素是一種環境毒素。服用的人或動物會將它排出(糞便),從而污染土壤及河川,而它對無脊椎動物(例如昆蟲)是具有強烈毒性,請看Ivermectin & COVID-19: Let’s keep a One Health perspective(伊維菌素和新冠肺炎:讓我們保持一個健康的觀點)。新冠神藥,群魔亂舞「鄉巴家醫」蛻變「國際神醫」新冠神藥,吹捧的結果新冠神藥奎寧的始作俑者新冠神藥,國家奎寧製藥隊奎寧國家隊:早聽我忠告,就不會浪費5千萬原文:伊維菌素將終結疫情?奎寧的教訓還不夠?
-
2021-06-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愛的故事…小兄妹掏零用錢 捐萬個防疫面罩
「我和哥哥拿出零用錢,買了一萬個防護面罩,希望我的面罩能夠幫到侯市長和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新北市政府的好日子愛心大平台,昨收到一對國小兄妹捐贈的一萬個愛心防疫面罩,是他們用存了許久的零用錢所購買,要為前線防疫人員加油。小兄妹還親筆寫一封信給市長侯友宜,說要一起並肩作戰、打敗病毒,童言童語又溫暖的愛心,令許多民眾感動不已。新北市社會局長張錦麗分享信件內容,信中除了寫到女童和哥哥拿出零用錢買一萬個防護面罩之外,也提及「我現在只能在家上課、不能外出,這時我才感受到自由的美好」,還說「我知道防疫如同作戰,我很高興能夠跟市長並肩作戰,讓市長牽起我的手,打敗COVID─19。」文末還特別手繪一隻大手與一隻小手,共同打敗病毒的示意圖,並且寫出精神標語「枕戈待旦,滴水穿石」。侯友宜透露,兩位小朋友真的很可愛,還提醒他收到面罩要回電,因為怕缺錢又幫忙匯錢的叔叔會將買面罩的錢「吃掉了」,童言童語的叮嚀讓他覺得既溫暖又感動,他特別謝謝兩位情義相挺的國小兄妹。「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至今已累計捐款三億六九六四萬餘元。
-
2021-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為什麼防疫用75%酒精 沒有標示保存期限?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吃緊,不少民眾找出半年前購買的酒精,發現上面並沒有標示保存期限,不知道會不會有因為過期而無法發揮消毒功效的狀況?針對這樣的疑問,台灣菸酒公司指出,防疫用75%酒精非屬酒類產品,且其容器為玻璃瓶,因此無須標示保存期限。基本上純度高的酒精不會變質,並且酒精本身就有殺菌作用,因此若是未曾開封的新品,不會有過期的問題。但若是已經開封、或已再次分裝的酒精,就要特別注意;因為在分裝、打開瓶蓋的過程當中,有可能混入雜質,在這樣的狀況下,酒精就有可能產生變質。因此如果是經過分裝、或已經拆封過的酒精,建議還是儘早使用完畢,會比較理想。台灣菸酒公司同時提醒民眾,在保存稀釋過後的95%優質酒精時,要特別留意緊閉容器、旋緊瓶蓋,避免酒精揮發,同時建議使用煮沸的冷水或蒸餾水來稀釋酒精,容器也必須要清潔後晾乾再使用。
-
2021-06-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承擔全國11%重症收治 羅一鈞跪謝亞東台姐團隊
全國和雙北專責病房和專責ICU收治人數緩降,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在臉書表達對醫護人員謝意,特別點名跪謝亞東醫院台姐團隊,承擔全國11%重症收治。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趨緩,羅一鈞今天下午在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上提及,在此波本土疫情中,亞東醫院一家醫院承擔全國11%的新冠肺炎重症專責加護病房(ICU)收治人數。羅一鈞也分享,自己曾為亞東醫院ICU擔任第2年、第3年住院醫師,所以深知這團隊「能者多勞」,在這次本土疫情中,開出58床專責ICU,遠超過衛福部對各大醫院加開20床專責ICU的要求。被羅一鈞稱為「第一戰神」的亞東醫院台姐團隊,肩上扛起的使命和背後的艱辛,除了住院和重症,也接下了新北市位於板橋、三重共兩家加強版檢疫所,還有篩檢、疫苗等服務。羅一鈞認為,今天新北市疫情能反轉,要感謝亞東醫院、雙和醫院、新店慈濟醫院、淡水馬偕醫院等前線奮戰。羅一鈞下午也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說明過去一個月國內專責病房及專責加護病房ICU使用趨勢。此波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本土疫情,全國及雙北地區專責病房收治最高峰為6月4日,全國收治人數達2539人、雙北收治1627人。羅一鈞表示,國內收治數6月5日起開始出現反轉,收治數持續下降至今,據指揮中心統計,全國今天收治數為2198人,較最高峰收治數下降14%。病床量能慢慢紓緩,優先安排染疫後重症風險分級較高的年長或慢性病患住院觀察已不成問題。重症專責加護病房部分,羅一鈞表示,收治高峰落在6月7日,全國收治435名重症患者,雙北地區收治294人,重症專責加護病房收治數已在本週持續下降。羅一鈞也提到,這次本土疫情到今,因為北部醫療量能吃緊,不僅須將患者分流送往南部加強版集中檢疫,更須「北病南送」,約16%的重症患者收治在中南部縣市的ICU,感謝中南部醫護伸出援手。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慢性病長者打疫苗前不需停藥 接種後多休息喝水
高齡長者AZ疫苗接種明天起開跑,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提醒,長者打疫苗的好處大於風險,接種前維持正常生活,若服用慢性病藥物不需停藥,接種後多休息、多喝水即可。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六都與多個縣市將於明天啟動高齡長者大規模接種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黃國晉提到,老年人罹患新冠肺炎重症與死亡風險較高,且年齡愈大接種疫苗副作用愈小,因此無論年齡多大,都建議接種疫苗。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鄔豪欣在疾管署「COVID-19疫苗系列專欄」撰文說明,年輕人因免疫反應較強,出現接種後局部或全身性反應的機率與嚴重程度均較年長者(如大於55歲以上)還高。在接種疫苗前,黃國晉提醒,不需事前服用普拿疼等止痛藥,原本就規律服藥的慢性病長者,也不需特別停藥;若患有自體免疫或血小板疾病,可現場詢問醫師,也可攜帶目前服用的藥品,輔助醫師評估。至於接種後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鄔豪欣文中提到,常見不良反應可分為局部性與全身性,前者如接種部位紅腫、疼痛、接種側的腋下淋巴結腫脹等;後者則有發燒、倦怠、頭痛、寒顫、肌肉或關節痠痛等。鄔豪欣提到,疫苗接種後出現不良反應是可預期的正常現象,但是否出現不良反應或不良反應嚴重程度,則不影響疫苗保護力。黃國晉也說,接種後不良反應以接種部位紅腫疼痛最常見,特別是服用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的病人,較容易局部腫痛,建議接種後可多按壓2至3分鐘。黃國晉提醒,高齡長者接種後可多休息、多喝水,若出現胸悶、胸痛,或者發燒、頭痛持續超過2天,可就醫並告知症狀與接種時間,由醫師評估診治。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什麼樣的人不可以打疫苗?醫師整理10大族群注射表
台南市將在15日開打85歲以上民眾新冠肺炎疫苗,不少人對於自己或家人能不能注射有疑問,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整理相關最新的資訊,包括孕婦、癌症患者都可以注射,但是如果目前發燒或有急性疾病則應暫緩注射。許秉毅表示,雖然還沒有開放一般民眾注射,但是隨著疫苗陸續到貨,施打的範圍應該越來越大,不少民眾詢問他能不能打疫苗,他整理10大族群最新疫苗注射資訊,提供民眾參考。1. 先前施打COVID-19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不可打COVID-19疫苗。(打其他疫苗曾過敏者不禁打COVID-19疫苗,但應該由醫療人員在施打COVID-19疫苗後密切觀察至少30分鐘)2. 發燒或有急性病者:不可打COVID-19疫苗。(宜等病情穩定再打疫苗)3. 孕婦:可打COVID-19疫苗。(只適合注射輝瑞或莫德納疫苗)4. 哺乳婦女:可打COVID-19疫苗。5. 兒童:可打COVID-19疫苗。(只適合注射輝瑞疫苗,且須12歲以上)6. 癌症患者:可打COVID-19疫苗。(接受荷爾蒙、標靶治療者不必停藥;接受強力B細胞免疫抑制劑﹙如Rituximab莫須瘤﹚治療者,疫苗接種時間與用藥時間宜間隔4週以上;接受CAR-T治療者宜隔3個月以上再注射疫苗)7. 風濕性疾病患者:可打COVID-19疫苗。(接受類固醇、hydroxychloroquinine、sulphasalazine、azathiopurine治療者可打疫苗,且不用改變藥物劑量;接受methotrexate治療者可打疫苗,但打完後須停用methotrexate 1週)8. 服用避孕藥者:可打COVID-19疫苗。9. 使用類固醇者:可打COVID-19疫苗。10. 使用抗凝血劑者:可打COVID-19疫苗。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大學要求返校先接種疫苗 留學生說WHO授權疫苗亦可
當台灣尚缺疫苗可打,且沒有廠牌可以選擇時,台中市一名留學生為返回美國上秋季課程時,學校竟通知他,須打完疫苗才可以返校,而且校方僅列名輝瑞、莫德納和嬌生等3種FDA通過緊急使用授權的疫苗,讓這名留學生和其家人頗為吃驚,準備提前返美打疫苗。不過也有熱心的劉姓留學生表示,日前他特別發了電子郵件向校方詢問,校方答覆,如果要求必須接種疫苗,「將與美國CDC(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與CDPH(加州公共健康部門)一致,認可任何WHO授權使用的國際疫苗」。這位留學生的母親說,兒子就讀的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原本也不相信學校會有這樣的制度,但後來確認加州大學校長辦公室 10 日宣布,正在敲定一項政策,該政策將要求所有加州大學教職員工、學術任命人員和學生接種 COVID-19 疫苗;最終的疫苗接種政策將於 7 月 15 日發布,預計屆時系統準備好,就會允許學生和員工開始上傳他們的疫苗接種證明。她的友人再進一步上網了解,發現對於暑假過後的新學年規畫,美國有越來越多大學強制規定學生必須完成新冠疫苗接種,今秋才能返回校園;且據美國大學院所協會(AACU)表示,越來越多大學可望加入全面要求學生打疫苗。雖然從法律角度來看學校是否有權強制要求學生打疫苗?大學之間看法不一。但美聯社曾報導,大學因為某些傳染疾病而要求學生打疫苗,在過去便有前例,加州法院2020年判決指出,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旗下學校,可要求學生施打流感疫苗。這位留學生的母親說,也因為如此,許多今秋準備返美讀書的留學生,都將會因大學要求先打了疫苗再回校上課,而必須提前返美。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LINE影片傳4種人不能打疫苗?教授指正:內容誤導
昨天(2021-6-10)在臉書上看到《糖尿病筆記》發表的一篇文章,配圖如下: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剛剛家人的群組傳了這個影片內容,是江坤俊醫師說哪些人不能打疫苗,但是裡面內容錯誤一堆,會誤導很多人,在這邊要出來講,不然江坤俊的影片會害死很多人。事實上,近幾天來我的讀者,親友,同學,以及臉書朋友也都有傳來那個影片,而我給他們的回覆是:「沒辦法,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我也傳給他們一篇我在2021-1-8發表的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傳給我影片的人之中有一位是腎臟科醫師,他說:「一直在傳播不正確的訊息,還有上萬人按贊! 是什麼免疫力低下,洗腎病人不能打疫苗????我們病人如果拒打、又是破口。很多腎臟科的都遇到病人拿那個來問。」這位腎臟科醫師說的沒錯,美國CDC有發表一篇COVID-19 Vaccine: What Public Health Jurisdictions and Dialysis Partners Need to Know(新冠疫苗:公共衛生司法管轄區和透析合作夥伴需要知道什麼)。它的第一個小標題是Vaccinating Dialysis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Personnel Is Critical(為洗腎患者和醫護人員接種疫苗至關重要)。另一位臉書朋友魏正宗醫師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研副總院長,臨床試驗中心主任,中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他也在我的臉書留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聲明稿:近日有網路上及病友間傳聞,指稱類風濕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病友不宜打AZ或JJ疫苗,本學會謹此聲明,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能接受那一種特定的疫苗,免疫風濕病友施打疫苗準則請參照本學會所公佈之說明。」魏醫師所提供的連結是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covid19.asp。一位我們舊金山灣區台灣僑社著名的婦產科醫師也在看到這個影片之後傳來一篇文章COVID-19 vaccines highly immunogenic in pregnant and lactating women, study shows(研究表明新冠疫苗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它的最後一段是:「我們的數據表明,mRNA 疫苗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接種疫苗的婦女可能會通過臍帶血和母乳喂養將抗體轉移給嬰兒。這些發現與該領域的其他數據一起,支持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中使用新冠疫苗。」今天我看到《糖尿病筆記》更新說TVBS已經下架該影片,而江醫師也已經po更正文。但是,由於該影片仍在流傳,所以我希望我的這篇文章能夠促使大家不要再傳了。原文:4種人不能打疫苗的迴響
-
2021-06-14 名人.精華區
張家銘/負重前行 醫護人員也要照顧自己
從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至今,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全球,逾一億六千多萬人確診,接近350萬人死亡。台灣雖記取SARS教訓,超前部署,加強邊境管制,建立口罩國家隊,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創造了兩百多天本土零確診個案的平行時空,但這次COVID-19入侵社區後,已無法輕易防堵歸零。醫療人員 面臨身心壓力守住社區,減少人與人的接觸流動才能切斷病毒傳播鏈;守住醫院,避免醫療量能崩壞,則要靠醫護人員。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有上千位醫護人員因照護COVID-19的病患而感染過世。雖然COVID-19不像SARS致死率高,但是傳染力更強,特別是變種病毒,醫療人員面臨極大的身心壓力。病患過世 產生替代性創傷一方面是臨床工作加重,穿脫維持個人防護裝備,就是特別的壓力,醫護人員常常為了避免穿脫造成的時間與防護裝備浪費,甚至在工作時不喝水、不上廁所;面對新的傳染病,也要隨時應付不斷更新與變動的工作原則;確診病患病況惡化快速、孤單過世,也可能因此而挫折與自責,產生替代性創傷。另外,擔心自己被感染,將病毒傳給家人,無法有閒暇休息,若自己也被隔離時自責擔心,家庭與工作場合模糊等,這些都讓醫護人員身心俱疲。這是一場長期戰爭,即便已經有疫苗發,但這場與病毒的戰爭不會這樣快結束。醫護等防疫工作人員要小心倦怠耗竭(Burnout),心理學上,職業耗竭包括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因持續工作產生身心倦怠,士氣下降,進而效能下降。提供醫護5建議 不要過勞提供給第一線醫護人員「休、停、活、支、意」,「休」是休息放鬆,不要過勞,晚上睡好覺;「停」是暫停轉移,若有空檔,暫離現場,或利用冥想等技巧,關注轉移其他事物;「活」是重拾活力,補充身心食糧,喝口水,提神振作、重啟活力。「支」是支持輪替,工作人力要充足,不要只有一組人,適當輪替,分享支持;「意」是意義價值,醫療單位應該給這些照護人員較高的工作津貼,對於這些英雄的榮耀肯定也很重要。第一線人員暴露在生死邊緣,也可能情感過度投入。雖然新冠感染以輕症居多,但仍有相當的比率會成為重症甚至插管,使醫護產生挫折感。個案也因為感染隔離,家屬無法在身邊,國外已有許多例子,患者過世時沒有家人在旁,只有醫療人員陪伴,醫療人員因此容易投射家屬或患者的角色,感同身受。對抗疫情 給予配備與資源「我們的歲月靜好,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醫療人員是對抗COVID-19病毒的戰士英雄,我們應該給他們適當的配備與資源,並讓他們適當的輪替與休息。面對COVID-19的戰役,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一起合力打贏這場仗。
-
2021-06-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百元快篩在家自己篩!「台灣人在德國」,分享如何擺脫封城困境
國內本土群聚感染未見趨緩,而國際上有許多國家都已經歷了疫情大爆發、封城後解封,又封城又解封的歷程;看看國外應對疫情的方法,或許也可以當成我們的參考與借鏡。YouTube頻道《台灣家庭在德國Taiwanese family in Germany》的Sophia,自拍影片與外界分享,自己身處在疫情之下的德國生活日常,影片中談到快篩試劑普遍化的使用、疫苗護照、疫苗是否可以混打等相關問題。 德國降低醫療負擔,人人可快篩 德國的一組快篩試劑的價格,大約是新台幣100元;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買到,價格從原先一開始的新台幣300元,降至新台幣100元左右。 如果自己有出現感冒症狀,或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受到感染而有不舒服者,就可以自己買來做簡單的快篩。 針對上班、上學者,德國政府也有規定,學校或是公司,每周一定要至少提供一次免費的快篩;原先德國疫情尚未解封時,有學校將學生分成A、B兩組,A組上週一、三、五,B組上週二、四,隔週再對調組別上課,所以有時候學生一周會上3天課,有時候則是上2天課,凡是輪到要上課的學生,當天要提早15分鐘到校,自己操作快篩,確定大家都是陰性了!才會開始上課。 會這樣大規模的,讓上班上課的人自己做快篩,是因為德國沒有那麼多的醫護人員,也能有效的減輕醫療的負擔;德國5月22日解封的時候當日確診人數還有7000多人,過了一周之後,單日確診數還是有5000多人,也就是說還是有快篩的必要性。 人人都有疫苗護照,7月數位上路 在德國每個人都有一張黃色的疫苗護照,從7月1日開始就有手機數位版的疫苗護照,上面會有QR code 只要一掃,就會知道你有沒有施打過疫苗,如果要在歐盟境內旅遊的話,就要在14天前,完成有國際認證的四種疫苗接種;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和歐盟共同認可的四種疫苗就是:莫德納(Moderna)、輝瑞(Pfizer)、AZ(AstraZeneca)、嬌生(Johnson & Johnson)。 為何會有需要至少施打疫苗14天過後的規定呢?因為,不論打一劑、或二劑的劑苗,都要經過兩個禮拜,才會正式產生免疫效果;也就是說,一切按照計畫時程進行的人,7月1號開始,就可以在歐盟27個國家境內自由地旅行了。 疫苗是否可以混打?德鼓勵混打 查詢到能夠接受第一劑打AZ,第二劑打輝瑞或是莫德納的國家有:芬蘭、丹麥、瑞典、挪威、法國、德國、西班牙、加拿大。 而德國是第一個提出可以混打疫苗的歐洲國家,在今年4月1號,德國的Robert Koch Institut就已建議:可以第一劑打AZ,然後第二劑量打mRNA疫苗,也就是利用信使核醣核酸技術所做的(輝瑞、莫德納)疫苗,這樣混合施打的效果更好。 相關報導資料 .Gavi- The Vaccine Alliance:混搭疫苗安全嗎? .Horizon- EU Research&Innovation magazine:混搭疫苗需要了解的五件事 .Dortmund大學:先打AZ疫苗,後打輝瑞有好處 Kreuzimpfung: Kombi von Astrazeneca und .RKI 的官網原文(德文) :AZ與其他mRNA疫苗混打更有效 不過,台灣所有官方發布的資料,目前都顯示不建議第二劑施打不同廠牌的疫苗,在衛福部的官網上也是這樣說。 至於最終個人要怎麼選擇,需要有賴自身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AZ血栓副作用疑慮,比生孩子低 施打AZ害怕有血栓的問題?發生血栓的機率機率畢竟只有10萬分之一甚至不到2;若以生小孩的風險為例子,每600至800個嬰兒就會有一個「唐氏症」;每100個嬰兒也會有2個至3個有先天性的缺陷,可是大多數的人不會因為這樣子就不生小孩。 每件事情都多少有它的風險,相較之下,打AZ疫苗的風險,已經是非常非常低了。 在今年的4月16號,德國總理梅克爾率先打了AZ疫苗,同時她也拜託德國人民趕快去打疫苗,「因為這個是唯一可以,克服這場疫情的唯一辦法」;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也打完兩劑的AZ疫苗;既然,英國和德國兩位國家的元首都毫不猶豫施打了,可見AZ疫苗並無外界所想像的那麼差。 德國的後疫情時代,往日難再現 德國雖然現在已經解封了,但是還是回不到從前的生活,比如在餐廳吃飯的時候,在餐廳「戶外」用餐,不需要有「陰性檢測證明」,可是如果要在餐廳「內用」的話,就必須到檢測站,拿到「陰性檢測證明」。 搭飛機的時候也是需要有陰性的檢測證明,但這個時候則要跑去檢測站做快篩,不可以自己在家做快篩,因為不可能自己給自己開證明。 傳染病爆發的年代,請顧好自己 在人類的歷史中,也曾經爆發過很多次的傳染病,像是歐洲中世界的黑死病,當時因為沒有疫苗,導致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7歲。 我們很幸運地生在這個科學進步、醫學發達的時代,這次的疫情爆發還不到一年,人類就發明了疫苗來對抗病毒,真的很感謝科學家,還有醫護人員的貢獻,作為普通人能有的貢獻,就是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珍惜生命。 (本文,已獲《台灣家庭在德國Taiwanese family in Germany》授權轉載改寫引用。)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別把錢留到不能花的那天!吳淡如:擁有足夠的錢養老,不如擁有「足夠的決定權」.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她成功「脫貧」卻變得身心俱疲!楊倩琳選擇放過自己、環遊世界:50後迎接最美時刻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蔡總統被爆打疫苗!指揮中心急調閱接種系統 證實「真的沒打」
資深媒體人彭文正在網路直播指出,總統蔡英文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指揮中心今天晚間緊急發新聞稿澄清,經授權調閱接種系統後,證實蔡總統及副總統賴清德都尚未接種疫苗。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疫苗接種踴躍,彭文正在網路直播指出,總統蔡英文已偷偷接種BNT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表示,這種話尚待證實,「不過我想講這種話是過分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晚間7時41分發布新聞稿指出,有關網傳蔡總統、賴副總統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經總統及副總統授權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調閱「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NIIS)」查證,蔡總統及賴副總統均尚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
2021-06-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權貴打疫苗?善心人士捐贈台大被曲解 張上淳妻被抹黑
疫情使疫苗炙手可熱,國人都在檢視有無特權者插隊施打, 導致所有排隊打疫苗的長龍都被放大檢視, 但也波及無辜, 連路過排隊人龍的善心人土, 也慘遭懷疑是特權施打者, 甚至被立委關切。許多醫院昨天開打COVID-19莫德納疫苗,因為接種踴躍,出現醫護人員排隊長龍。但台大醫院昨天一度傳出,「有特權人士走特別通道接種疫苗」,甚至有多位立委都接到民眾反映。還具體地指向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 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的妻子,台大醫院的知名眼科權威醫師胡芳蓉,指稱說疑似見她帶領「權貴人士打疫苗」。本報也一度接獲通報。但經查所謂的「權貴人士」,其實是有善心人士透過胡芳蓉教授,熱心捐贈改善照顧新冠肺炎重症病人加護病房之防疫設備,相關工程恰好在昨天完成啓用。胡芳蓉不過是與護理部主任胡文郁等人代表到大廳接送該善心人士以表達感謝之意,並路過員工施打疫苗門診附近,就被誤傳曲解。對這樣的誤傳,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對此種扭曲報導感到很無奈,雖也理解這是大家關切疫苗施打的公平性,但是對捐贈設備的善心人士及胡教授的無妄之災,很是過意不去。台大醫院也強調,昨天施打疫苗的人員均符合指揮中心接種對象規範,接種者資料也都透過健保署API系統與CDC之名單檢核後方能掛號。絕無可能有任何外界臆測之權貴人士在昨天接種疫苗。時值全民共同努力防疫之際,也請所有國民信任醫療人員,共此一心,為全國人民安全與健康而努力。
-
2021-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居家快篩試劑即將抵台 台大醫:篩檢可能成常態
衛福部食藥署核准2款居家快篩試劑進口,最快1週內抵台。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明鉅今天表示,未來快篩或PCR檢測可能成為生活常態,但居家快篩價格可能不便宜。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蔓延,國外居家個人快篩已有先例,民眾在家自行採檢,不必出門增加染疫風險。以英國為例,每人每週可申請2組快篩試劑,快篩後再上網登錄檢測結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表示將開放居家快篩,食藥署最新核准2款居家快篩試劑,一款是家用5支入的抗原快篩試劑,另一款是家用個人型PCR快篩試劑,最快1週後將有試劑輸入抵台。王明鉅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即將來台的家用型抗原快篩試劑,是國際大廠羅氏生產,操作簡單,在國外每支零售價約6歐元(約新台幣200元)。而即將進口的個人型PCR快篩試劑,則是首款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的居家PCR試劑,每個試劑盒要價55美元(約新台幣1500元)。王明鉅估計,未來2款居家快篩在台灣販售,價格可能更高。「居家快篩勢在必行。」王明鉅提到,以台大癌醫為例,為了同仁與病患安全,每週都要進行全員快篩。未來若要重啟開放各種活動,無論是快篩或RT-PCR檢測,很可能成為生活常態。王明鉅坦言,篩檢是錢的問題,抗原快篩雖然不貴,但若每週定期採檢,也是不小的費用,現在醫院全員快篩多半靠著善心企業家的贊助,但未來防疫長久之道,仍得靠疫苗來控制疫情。
-
2021-06-13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俯臥 血氧 COVID-19
SARS時我守內科加護病房,那時新光的ICU沒有負壓設備,要是有任何一個SARS病人突破防線進到ICU,就會是個大災難,幸好那時我們的感染科張藏能主任跟洪啟仁院長擋住了壓力,保住了我們。SARS跟COVID-19有很多地方很像,會讓血氧降低,常需要使用氧氣治療。但氧氣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氣體,氧氣治療能提高血氧,但長期使用高濃度氧氣卻又會損傷肺部,用的濃度越高,時間越長,傷害就越大,但要是血氧達不到最低要求時,病人又必死無疑。這是一個兩難的處境,不用會死,長期使用高濃度時卻又會傷害肺臟。因此,醫學界一直在找尋不用升高氧氣濃度卻能升高血氧的方法,包括調整呼吸器的設定、使用特定藥物等等。除了這些,還有個既簡單又困難的姿勢也可以同樣有效的提高血氧,就是俯臥。在疾管署的線上教育訓練課程中,台大新竹分院余忠仁院長還建議俯臥者可以採取像超人飛行的姿勢,一手彎曲在前靠頭,另一手則翻到背後。為什麼說俯臥既簡單又困難呢?說簡單,是因為對沒有插管的病人來說,自己俯臥並不困難,翻個身喬好姿勢就行了;但為什麼又說困難呢?是因為對於身上插滿管路(氣管插管、呼吸器、點滴、中央靜脈、鼻胃管……)的病人,俯臥是非常大的工程,為了不讓任何一個管路滑脫,幫病人俯臥常常需要動用三、四個以上有經驗的加護病房同仁同時進行,更不要說萬一病人還要洗腎、用葉克膜、血管內反幫浦……會變成不可能的任務。俯臥升高血氧的原因很多,跟解剖生理都有關係,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仰躺時,背部方向的血液灌流多,肺泡容易塌陷;當換成俯臥時,血液會重新分布,塌陷的肺泡會打開,肺部通氣╱灌流不匹配的現象就會獲得改善,血氧就能升高。但俯臥的姿勢不易持久,所以有建議說要像煎魚一般,每半小時到兩小時翻面,也有人建議像烤地瓜,前、後、左、右四個方向輪流翻。俯臥在頸椎受傷、過度肥胖、胸腹有傷口……的人是禁忌,除了這些禁忌外,還有個副作用。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位病人全身水腫,血氧又一直上不來,醫師就採用了俯臥治療,血氧改善了,但後來病情實在太嚴重,還是沒能救回來。病人過世後,護理師把病人翻回正面,讓家屬做最後的道別時,家屬卻不認得這個病人,以為醫院犯了大錯弄錯了病人。但實際的情形是不管是仰躺或是俯臥時,地心引力會讓體液沉積在下方,仰躺時水分積在後腦勺,不會改變容貌,但俯臥久了,臉部積水變形,瓜子臉變成圓臉,也難怪家屬會連自己的親人都認不出來。幾年前我視網膜開刀時曾經俯臥了一段時候,網膜開刀的俯臥時臉不能側,必須向下。為了度過這段時光,我還買了像按摩床一樣有一個洞的趴睡專用枕,臉可以放在這個洞裡,枕頭設計讓前方稍微抬高,所以呼吸也不成問題,只是不能滑手機也不能看書,只能聽音樂或有聲書;COVID這類疾病的俯臥雖然也不舒服,但還不需要到這種程度,臉可以側,手機可以滑,還可以翻面,會好得多。對於得到COVID血氧降低的人,為了讓使用的氧氣濃度越低越好,建議試著多多趴睡,畢竟高濃度氧氣,用久了對人體是有害的。
-
2021-06-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鼻腔篩檢小訣竅減緩不舒服 醫師製表教大家
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開始接受鼻腔快篩或PCR篩檢,多數人擔心篩檢時的不舒服,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嚴可倫自製圖表,教大家小訣竅減緩篩檢時的不適。醫師嚴可倫自製新冠肺炎(COVID-19)抗原快篩與PCR鼻腔採檢小訣竅海報,他說歡迎列印張貼,分享給更多人,減緩不適,他表示,日前進入醫院的正壓快篩亭,為民眾進行新冠肺炎(COVID-19)快篩以及PCR的採檢,發現幾乎所有的民眾都會有些緊張、許多人也會感到鼻子不舒服。他說雖然快篩站大多設有麥克風,讓採檢者與被採檢者溝通,但可能往往因為民眾緊張、加上口令沒傳達清楚,讓受檢者多受了一些苦,他因此整理製作了「鼻腔採檢小訣竅」,特別感謝在台北榮總受訓期間的室友,耳鼻喉科林岱樓醫師專業補充。他歡迎有需要的採檢機構,下載列印並貼在採檢等候區、採檢亭等位置,讓民眾可以事先知道訣竅,使採檢更順暢;也歡迎分享給有篩檢需求朋友;採檢小訣竅包括下拉、張嘴、抬頭、忍耐四步驟。
-
2021-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等不到新冠疫苗先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教授駁斥:完全無此建議
昨天(2021-6-9)LINE群組傳來一篇文章,標題是新冠疫苗等不到!醫籲先打這一支,而第一段是:新冠肺炎(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對此,醫師徐嘉賢就建議,除了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外,還需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對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作用」,建議民眾帶家人一起施打,增加彼此保護力。今天另一個群組又傳來發表在《CTWANT》的網傳肺炎鏈球菌疫苗也能抗新冠? 醫:死亡率降3成…診所公告「7月才有貨」,而它的第一段是: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有國內醫師建議,可先施打肺炎鏈球菌,以減少重症的機率;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更在接受《東森新聞》訪問中表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後,雖然不是在預防新冠肺炎,但若真的感染新冠,重症率、死亡率,皆可下降約3成左右。我到徐嘉賢醫師的臉書看到這一段:前陣子也有一篇美國柏克萊大學發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 的研究顯示, 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對於降低新冠病毒住院的死亡率有相關性。首先,「美國柏克萊大學」是錯誤的。應當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才是正確。再來,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1-3-9發表的論文,標題是Prevention of COVID-19 among older adults receiving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suggests interactions betwee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d SARS-CoV-2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接種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的老年人預防新冠肺炎表明肺炎鏈球菌和新冠病毒在呼吸道中存在相互作用)。這項研究檢查了 2020 年 3 月 1 日至 7 月 22 日期間南加州 Kaiser Permanente 醫院的531,033 名 65 歲及以上病患的電子健康記錄,發現有接種過 PCV13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人比沒有接種過PCV13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人,不論是新冠肺炎的確診、住院,還是死亡,都降低三成多。從這篇文章的標題以及討論就可以看出,它所要傳達的訊息是「肺炎鏈球菌與新冠病毒在呼吸道中似乎有相互作用」。但是,從頭到尾,它完全沒有提出建議,說民眾需要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Kaiser Permanente 醫院的網站也有發表Pneumonia vaccine may affect course of COVID-19(肺炎疫苗可能會影響新冠肺炎的病程),而同樣地,從頭到尾,它都沒有建議民眾要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哈佛大學在2021-5-17發表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the coronavirus(阻止冠狀病毒的傳播),其中的一個小標題是Will a pneumococcal vaccine help protect me against coronavirus?(肺炎球菌疫苗會幫助保護我免於受冠狀病毒感染嗎?),而答案是:針對肺炎的疫苗,例如肺炎球菌疫苗和 B 型流感嗜血桿菌 (Hib) 疫苗,僅有助於保護人們免受這些特定細菌感染。 它們不能預防任何冠狀病毒肺炎,包括可能屬於 COVID-19 的肺炎。一個意大利的團隊在2021-5-9發表(正式發表日期是2021-6-11)Influenza and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s are not associated to COVID-19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admitted to a university hospital(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種與大學醫院住院患者的新冠肺炎結果無關)。這項研究檢查了 2020 年 3 月 1 日至 6 月 21日期間Fondazione Policlinico大學醫院的741名 65 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急診病患的記錄,發現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或流感疫苗與住院,重症,或死亡,都沒有關聯性。它的結論是:我們的研究不支持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對新冠肺炎結果的影響。從這項意大利的研究,以及那篇哈佛大學的文章就可看出,施打肺炎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並沒有得到醫學界的認可。縱然是那項加州大學的研究,也完全沒有提出「施打肺炎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的建議。而且,請注意,那項加州大學的研究只是看「有沒有打過肺炎球菌疫苗」,但卻沒有看「疫苗施打的時間點」。所以,「臨時抱佛腳的施打肺炎球菌疫苗」是否能預防新冠肺炎,更是未知數中的未知數。當然,我可以預期一定會有人說「是因為沒有新冠疫苗,才會建議施打肺炎球菌疫苗來充數」,但是,請看那篇CTWANT文章的最後一段:「也因此,陸續有消息傳出,想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增加,部分診所甚至排到要7月才有貨,想打疫苗的民眾還要先預訂,才能打到疫苗。」由此可見,「建議施打肺炎球菌疫苗」更是讓疫情恐慌雪上加霜。原文: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新冠?
-
2021-06-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重押國產疫苗 恐畫餅充饑
台灣5月再度爆發疫情之前,民眾因國內並無染疫顧慮,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意願也不高,政府顯然不急著加大爭取疫苗的力道,似乎還有國產疫苗可以期待。 不料疫情復發,政府終於浮現冠冕堂皇的企圖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30日宣布,疫苗自製自用是國家既定政策,「國家必須掌握COVID-19疫苗為戰略物資」,已向高端疫苗(6547)和聯亞生技兩家疫苗業者分別採購500萬劑疫苗,並視需求各追加500萬劑。指揮中心解釋,加上已向國外預訂的2,000萬劑,在國內加購的數量是以1,500萬人接種,涵蓋人口65%為規畫。整份新聞稿的言下之意是,疫情指揮中心似認為向國外採購的2,000萬劑已經夠用,若是不夠,再向國內追加訂單即可。高端疫苗二期剛解盲,聯亞疫苗二期預計6月底解盲,都希望在台灣取得緊急使用授權 (EUA)後,最快7月供貨。為釐清外界疑慮,疫情指揮中心解釋,AZ和莫德納疫苗也是在第二期或第三期臨床實驗未完成前,即拿到訂單。的確,以美國為例,早在去年8月以前,美國政府便已分別向莫德納、輝瑞 ∕ BNT、AZ、嬌生、賽諾菲和葛蘭素史克簽約採購,且都是在EUA之前。至於原被寄予厚望的賽諾菲∕葛蘭素史克的疫苗,由於對年長者試驗效果不佳而在去年底延後第三期試驗的計畫,直到上個月才終於進入最後階段。若能如願在今年第4季派上用場,賽諾菲 ∕ 葛蘭素史克仍可做為追加疫苗,以及充做施打疫苗進度落後的開發中國家所需的疫苗。由此來看,國產疫苗能讓國人有期待,但不能奢望能在7月派上用場,因此1,000萬劑的國產疫苗訂單,目前看來只是畫餅充饑。澳洲國產疫苗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澳洲政府去年向昆士蘭大學和生技公司CSL合作開發的疫苗預購5,100萬劑,是當年採購四種疫苗的其中一種。不料這款尚在第二∕三期實驗階段的疫苗出現所謂HIV偽陽性反應,不得不在去年底放棄,澳洲發展國產疫苗的美夢告吹。另一個值得觀察的極端例子是越南,由於採購主要透過COVAX管道,越南採購量覆蓋率(21%)和疫苗接種覆蓋率(0.6%)今年初比台灣還低,如今也成為美、日兩國捐贈疫苗的對象;越南疫情4月中再度爆發疫情,但情況比台灣輕微。台越官方防疫思維接近:都排斥採用中國大陸製疫苗,也都指望國產疫苗。越南其中一家Nanogen已進入第三期實驗,如果進度順利,將自8月起量產。但5月疫情復發後,河內當局已調整單押國產疫苗的做法,正和俄羅斯製藥機構 Gamaleya協商取得授權,由兩家本土廠商生產 Sputnik V疫苗。此外,越南也準備和輝瑞簽約採購3,100萬劑的BNT疫苗。甚至在本月批准了大陸製的中國國藥集團疫苗。越南將成立規模11億美元的基金,要在今年內為國內9,800萬人口購足1.5億劑疫苗,足供76%人口所需。台灣目前規劃採購量所涵蓋的人口,卻仍只有65%。
-
2021-06-1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75歲以上如何預約接種AZ疫苗? 各縣市相關措施一次看!
社區內設置接種站 方便年長者接種疫苗端午連假過後,日本捐贈的124 萬劑AZ疫苗將要開打,第1到第6類的對象通通都可以打,第7類則需要造冊備准。有鑑於一到六類恐無法達到100%接種,且有許多民眾認為65歲-75歲這段族群沒有被納入;對此指揮官陳時中回應說,若施打率不高,就是會往下開,65歲以上長者是下一波重點。莊人祥表示,6月15日起會開放年長者至社區診所接種,針對年長者的疫苗接種策略,基本上會沿用流感疫苗的方式,由各地方衛生所在轄區內廣設接種站,由里長在社區內設站,安排長者進行施打,另外6月15日起也能在診所接種疫苗,指揮中心近日內也會公告能夠施打疫苗的合約院所名單,方便民眾預約。「75歲以上長者」施打資格開放75歲以上長者(含6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者)施打,只要為民國35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者,或具原住民身分之證明文件且為民國45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者,均符合接種資格。同時,75歲以上長者,不限其居住地或戶籍地,均可就近完成接種作業。各縣市長者施打疫苗的相關措施台北市柯文哲說,明早8時開放網路預約,85歲以上長者網預約太辛苦,請兒孫輩幫阿公輸入,北市有28家醫院、診所135家和12家聯醫門診部健康中心,原則上可以預約盡量預約,有數位落差的,會透過里幹事、鄰長送通知單送到每一戶信箱,哪一里去哪一家醫院去打,有對應時段。今晚就會準備好,最慢明天請里幹事去發。新北市📣【重要通知】新北市獲中央分配的8.3萬劑AZ疫苗即將於下周二(6/15)開放施打!〓施打對象〓1⃣ 85歲以上長者2⃣ 住宿式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3⃣ 洗腎患者4⃣ 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新北市民政局 規劃分區、分里、分時段方式,在各 #區公所官網 公布詳細接種時間和地點。長輩的施打求穩、不求快,分批接種可大幅降低群聚風險,區公所會派 #接種大巴 接送長輩前往醫院,有需求的民眾也可撥打新北市4大計程車隊專線,將有 #接種小黃 優先派車(自費)。🔺皇冠大車隊:4128-333/手機5510🔺台灣大車隊:4058-8888/手機55688🔺大都會衛星車隊:4499-178/手機55178🔺大豐衛星車隊:2918-3000/手機55100若市民朋友家中有85歲以上長輩,請協助他們查詢疫苗接種資訊,針對獨居及需要協助的長者,區公所會派員主動聯繫。市府團隊能理解大家想趕快打疫苗的心情,也會努力爭取更多數量,請市民朋友耐心等候,我們會努力讓大家都可以打得到。#新北市第三級警戒準則 #行動治理 #我的新北市🔴新北市COVID-19疫苗施打規劃🔴🔺施打對象▪️ #第一階段 (6/12-6/17接種)住宿式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85歲以上長者;#洗腎患者;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 #第二階段 (視中央到貨後,5天內陸續接種)居家式及社區式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80-84歲長者;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 #第三階段 (視中央到貨後,5天內陸續接種)75-80歲長者(原住民65-74歲長者);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接種地點▪️ 第一至第三類人員:21間合約醫院、29家衛生所(院內)▪️ 長照社福機構及洗腎患者:長照社福機構▪️ 75歲以上長者(原住民65-74歲長者):21間合約醫院、29家衛生所(院內);中、大型接種站🔺施打方式▪️ 第一至第三類:線上預約( 6/13起陸續開放預約,可至 https://reurl.cc/3aYKv8 查詢 )及造冊▪️ 長照社福機構、洗腎患者:轄區衛生所安排200隊 #機動接種隊,入機構施打▪️ 75歲以上長者:分區、分里、分時段輪流接種( 可至https://reurl.cc/0jXKa6 查詢);保留部分合約院所線上預約名額( 6/13起陸續開放預約,可至 https://reurl.cc/3aYKv8 查詢 )台中市台中市75歲以上長輩逾13萬人,由里長造冊及通知,可按排程到快打站接種,不用預約,如有行動不便者市府會安排到府施打。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非台中市籍的長者可以選擇跟合作醫療院所預約,但市府的快打站依名冊施打,只限定台中市籍。台南市從6月15日起施打,免預約、免排隊,全數皆由區公所里幹事進行個別通知,以在地合約診所與衛生所為主要施打地點,無須預約。首波15日到20日會以85歲以上(民國25年12月31前出生)、75歲以上(民國35年12月31日前出生)領有重大傷病卡或具原住民身分的長者為優先,第二波則為75歲以上以及65歲以上具有原住民身分的長者,接種日期待下波公布。高雄市高齡長輩接種時程分3波 免預約、免排隊,一定打得到接獲通知單的長者依通知書順序前往接種,不用預約;若沒接到通知書,或戶籍在外縣市但居住在高雄的長者,可直接聯繫區公所。第一波施打6月15日到17日,對象為87歲以上長者(民國23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第二波施打6月18日到22日,對象為80到86歲長者(視疫苗撥補狀況通知)第三波施打暫定6月23日起,視疫苗撥補狀況通知,對象為75歲到79歲長者(民國31年1月1日至35年12月31日出生)宜蘭市15日起各鄉鎮村里幹事會主動對符合施打資格長者(88歲以上),發送「施打疫苗通知單」到家戶;至於88歲以下長者,待後續疫苗再配發時,逐次降低施打對象年齡。基隆市基隆市75歲以上長者有2萬3700多人,市府擴大設立27個施打站。透過里鄰及區的系統來通知施打,不需要預約;以年紀較大者優先、再打次高年齡層,預計5天左右可完成作業。桃園市全市設置25個接種站,下周一前里長會送達通知書,民眾依記載時段帶著通知單、健保卡及身分證到場施打,免排隊、免預約;若沒有戶籍,里長里幹事簽名就可以就近接種。對81歲以上長者分3天分齡施打,15日施打88歲以上長者、16日施打84歲以上長者,17日施打81歲以上長者。若有錯過者,17日會安排2個時段補接種。施打完81歲以上長者後,會對75歲以上長者逐步施打。新竹市新竹市75歲以上長輩打疫苗免預約 通知單今、明發送設6個疫苗接種站,2.4萬名長輩先打。安排80歲以上長者與65歲以上原住民接種,避免群聚,將造冊發「COVID-19疫苗接種通知書」,請長者依通知書上的施打站地點、時間,憑身分證、健保卡、通知書、意願書前來接種疫苗。若戶籍不在竹市、但有居住事實,請聯繫鄰里長由公所協助造冊;若有需要,可免費預約計程車或復康巴士前往。苗栗縣縣府規劃40場接種站,符合施打資格的民眾需先至所屬鄉鎮市的Google表單進行預約,不過縣府12日上午發出「緊急通告」表示,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通告所有接種需於15日開始,所以暫緩報名。彰化縣彰化75歲以上長者將以「萬人快打」 方式預約施打,為了避免群聚,都不採現場報名,為避免特權,也都以電話預約留下紀錄。6月11日至13日上午8時至12時開放預約,民眾可致電27家衛生所,每通電話限預約2人,必須為配偶或直系親屬。另彰化縣25家醫院及58家診所等合約院所,可採電話或網站預約,不限彰化縣籍。南投縣第六類提供75歲以上、原住民65歲以上長者的疫苗撥配量為1萬1304劑,衛生局已依比例,將疫苗分配至全縣49家各鄉鎮市衛生所、醫院及合約診所提供接種服務,南投縣訂於6月15日上午9時起,由各接種服務機構同步開放電話接種預約,6月16日上午9時開始提供疫苗接種服務。雲林縣雲林縣針對高齡長者接種策略,是依戶政系統造冊,行政區規劃接種場次後,由鄉鎮市公所村里幹事通知民眾,民眾依通知單前往接種,獨居或行動不便者村里幹事會協助接種。接種順序分3梯次,第1梯次為85歲以上,約1萬7503人;第2梯次為80至84歲,約2萬104人;第3梯次為75至79歲,約2萬2060人。嘉義縣嘉義縣優先提供85歲以上高齡長者接種,透過戶政系統資料,由村里長逐一進行調查,再由衛生所通知接種,民眾可至轄內4家醫院、18鄉鎮市衛生所、43家合約診所,除阿里山鄉、大埔鄉在衛生所接種外,規劃16鄉鎮市社區擴大接種站。屏東縣屏東縣獲撥2.9萬劑AZ疫苗,全縣48處中大型注射地點同步啟動,接到村里長或村里幹事通知施打時間及地點後可前往接種,不用預約。長者依年齡級距通知施打,第一批是年滿85歲以上優先;75歲以上、未滿85歲的長者,則依後續中央疫苗撥補數量,公佈施打的年齡級距。花蓮縣花蓮擇定5處接種點,6月15日花蓮縣第二類至第五類相關人員開始施打疫苗,75歲以上長者及6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開放疫苗預約接種,後續依疫情指揮中心公告時間及配發疫苗數量,依序通知民眾施打,13鄉鎮市衛生所會以電話預約方式受理,或採網路預約。台東縣8000劑AZ疫苗到位,縣府目前正規畫討論相關施打期程及方式,預計下午3點半開記者會對外說明。目前已委請各鄉鎮市長及村里長們協助,針對縣內75歲以上長者(含6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進行調查,先造冊掌握施打意願。澎湖縣澎湖獲配發12300劑疫苗,規劃16日開打採預約、分流,第6類75歲以上長者,衛生局已發函各鄉市公所協請村里辦公室造冊,屆時請長者持健保卡至社區接種站施打。符合條件的民眾也可用電話向衛生所、部立澎湖醫院預約,由院所依序通知安排注射。金門縣金門獲配1萬1200劑AZ疫苗,75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長者採電話掛號「預約制」,金門醫院則可使用網路掛號預約。疫苗接種合約院所包含社區大型接種站、金門醫院院本部及烈嶼院區、5鄉鎮衛生所、傅仰賢診所、陳水湖診所、吾家內心情診所。疫苗接種QAQ1:不同廠牌的COVID-19疫苗,效果是一樣的嗎?目前核准使用的COVID-19疫苗,均經過衛生主管機關審查其效果與安全性符合標準,可以有效預防COVID-19有症狀感染、重症或死亡。Q2:接種COVID-19疫苗前有什麼注意事項?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以避免疾病本身的症狀與疫苗不良反應相互混淆。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Q3:接種COVID-19疫苗後若出現這些副作用,請盡速就醫若先前曾因接種疫苗、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接種後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一般民眾則建議至少留觀15分鐘,並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無恙後再離開。另外接種後請持續觀察身體是否有不適症狀,如果不適症狀持續未改善請儘速就醫診治、釐清病因。由於國外於接種 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出現罕見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大多發生在接種後的 28天內,若接種後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釐清病因、給予適當治療。◎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Q4:2劑疫苗的接種間隔要多久?以目前台灣到貨的疫苗而言,AZ疫苗2劑接種須間隔8週以上(指揮中心標準為10~12週)。Q5:對雞蛋或牛奶過敏,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目前COVID-19疫苗並未含雞蛋或牛奶的成份,故對雞蛋或牛奶過敏者,並非COVID-19疫苗接種禁忌症。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須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施打前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施打疫苗。Q6:有過敏體質,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需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接種前告知醫師自己的過敏史,由醫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接種後也應在醫院休息30分鐘,以確保安全。Q7:接種完COVID-19疫苗後多久我可以得到保護力?◎疫苗注射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疫苗接種後一般約2週後開始產生保護力。完成COVID-19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確保疫苗保護力持續較久。◎取得緊急使用授權之臨床試驗資料顯示,需接種兩劑之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後7至14天開始產生保護力。◎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後推行疫苗政策國家如以色列的實證顯示,接種一劑Pfizer/BioNTech疫苗後14~20天保護效力近六成,但疫苗保護力持續多久未知,目前仍建議完整接種所需劑次,才能具足夠保護力。◎需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後,仍有少數機會會罹患COVID-19。因此即使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Q8:接種COVID-19疫苗後,我仍需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嗎?疫苗保護力並非100%,且目前接種疫苗的人數仍為少數。故在疫苗涵蓋率仍不高的情況下,為預防疾病的發生、保護易感族群,建議即使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
2021-06-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宜縣府:16日起88歲以上縣民優先打疫苗
宜蘭縣政府今天表示,日本捐贈台灣123萬8460劑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宜蘭首波獲分配其中1.5萬劑,16日起規劃88歲以上縣民優先施打。宜蘭縣政府衛生局長徐迺維下午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記者會說,這次接種對象為第1到3類尚未接種人員(維持醫療量能醫事人員、維持防疫量能的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住宿、社區及居家型機構工作人員及服務對象、接受洗腎患者;75歲以上長者。他說,住宿、社區及居家型機構工作人員及服務對象,及接受洗腎患者需施打疫苗,已配發到各醫療院所並開始施打,請各醫療機構18日前完成。不過,徐迺維表示,宜蘭有3萬5835名75歲以上長者,獲分配疫苗數不足以全數施打,先挪出5000劑,以88歲以上長者為首波施打對象,16、17、18、21及22日施打完畢,施打地點除宜蘭市與羅東鎮長者於溪北接種中心(宜蘭運動公園體育館)、溪南接種中心(羅東文化工場),其餘於居住地衛生所施打,將依身分證尾數後兩碼決定日期與時段。他說,15日起各鄉鎮村里幹事會主動對符合施打資格長者(88歲以上),發送「施打疫苗通知單」到家戶;至於88歲以下長者,待後續疫苗再配發時,逐次降低施打對象年齡。
-
2021-06-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市AZ疫苗施打計畫 85歲以上長者明天上午8點開放預約
北市日下午舉行防疫記者會,台北市長柯文哲公布台北市AZ疫苗施打計畫,接種對象分為第一到三類未接種第一劑人員、長照機構、洗腎患者、85歲以上長者及65歲以上原住民,明天上午8時開放預約。柯文哲說,明早8時開放網路預約,85歲以上長者網預約太辛苦,請兒孫輩幫阿公輸入,北市有28家醫院、診所135家和12家聯醫門診部健康中心,原則上可以預約盡量預約,有數位落差的,會透過里幹事、鄰長送通知單送到每一戶信箱,哪一里去哪一家醫院去打,有對應時段。今晚就會準備好,最慢明天請里幹事去發。柯文哲說,特別說明的是,希望打疫苗的人不要去醫院,和其他病人有混合,因此要動線獨立,有獨立的區域,減少群聚感染,但不是每一家醫院空間都大,有的醫院會在醫院外、找學校、公共場所打疫苗。預約方式由台北市衛生局COVID-19疫苗接種預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