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COVID-19
共找到
2514
筆 文章
-
-
2021-10-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獲選WHO團結試驗疫苗 將展開全球第三期臨床試驗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關於團結試驗疫苗聲明」(WHO Statement on Solidarity Trial Vaccines),由WHO與哥倫比亞、馬利(非洲國家)、以及菲律賓衛生部共同正式對外宣布全球團結疫苗試驗啟動。高端表示,高端新冠疫苗獲選為WHO團結試驗疫苗(Solidarity Trial Vaccines),展開全球第三期臨床試驗。依據WHO公告內容,團結疫苗臨床試驗於哥倫比亞、馬利及菲律賓三個國家,超過40個臨床試驗中心執行。高端表示,經由獨立的疫苗優先次序諮詢小組(the independent vaccine prioritization advisory group)評選,目前已有兩項疫苗確認獲選,首先入選的兩項疫苗為高端的次單位重組蛋白疫苗,以及Inovio公司的DNA疫苗。高端表示,WHO所主導的「團結試驗疫苗」是一個跨國的臨床試驗平台,目的在快速評估前景可期的新候選疫苗的疫苗有效性(efficacy)和安全性,這些候選疫苗是由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學家和專家組成的獨立疫苗優先次序諮詢小組挑選,目前除了高端新冠肺炎疫苗以及Inovio公司的DNA疫苗以外,預計還會有兩項候選疫苗在完成科學審查後,加入此項全球團結試驗。WHO公告也指出,團結試驗疫苗將加速全球多項最具潛力的新冠疫苗研發,從而創建更廣泛的疫苗組合,目標希望可以開發出更高功效的第二代疫苗以提供更好的病毒變異保護及更長的保護持續時間,以保護世界各地的人們免受COVID-19的侵害。
-
2021-10-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限時20小時!第12輪二階段加開30歲以上BNT
國內疫苗充裕,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第12期第二階段增開BNT第一劑預約對象,開放今天中午12點以前有意願登記BNT對象,從今天下午4點開始到明天中午12點。莊人祥表示,部分縣市開放施打量能已滿,因此開到11月3日接種,今天之後會先暫停意願登記,要做有關第一劑打完之後的意願登記做更改,暫停到第13期規劃好後會重新開放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表示,為利疫苗資源有效利用,「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臺」(https://1922.gov.tw/,以下簡稱預約平臺)第12期第2階段將增加開放「10月26日中午12時前意願登記BNT疫苗之30歲以上民眾[即1991年12月31日(含)前出生]」,預約接種第一劑。預約時程:10月26日下午4時至10月27日中午12時止;施打時程:10月28日至10月31日(部分縣市至11月3日)。指揮中心說明,前述對象將於10月26日下午4時起開放預約後,陸續收到提醒簡訊,請記得進行預約。後續將視疫苗供應期程調整接種場次,籲請民眾屆時準時前往接種。此外,預約平臺已於10月26日中午12時暫停意願登記進行結算,並視第13期規劃期程,再行開啟意願登記。另本次增加開放對象,如無選擇到適合場次及時間,指揮中心亦將持續規劃透過預約平臺或合約醫療院所方式提供民眾接種。
-
2021-10-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搶BNT 疫苗預約系統卡 「自動排隊」逾半小時
第12輪第二階段疫苗預約今天上午開跑!符合資格者分別為23歲以上BNT第一劑,以及7月16日前接種莫德納第一劑者可預約第二劑,預估有148.9萬人符合資格。豈料,預約時間一到,民眾透過手機或電腦進入,網頁卻卡死;有人頁面停留在「自動排隊」,等候超過半小時才完成預約。今天上午10時民眾可透過網路進行第二階段疫苗預,不少人守在電腦前,部分民眾準時點入「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頁面,卻出現「無法連上這個網站」或「自動排隊」。雖然網頁有顯示等候時間,但似乎並不準時,有網友表示,上午10時整點準時進入頁面,但最終完成預約的時間卻是10時35分才完成預約;還說,搶疫苗施打時間、地點,比大學搶課還難。
-
2021-10-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護照規劃完成 陳時中:國內EUA及世衛認證
各國相繼推動COVID-19疫苗護照,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表示,台灣的疫苗護照將採歐洲模式,推動雙邊認證,除了認可台灣EUA疫苗,原則上也列入WHO認證疫苗,但會例外排除。歐盟7月起啟用「歐盟數位新冠肺炎證明」(EUDigital COVID Certificate),俗稱疫苗護照,至今上路3個多月,台灣是否推動引發關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天上午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質詢時表示,台灣的數位疫苗證明已規劃完成,將採歐洲模式進行,已請外館與他國推動互相認證。陳時中說,數位疫苗證明主要分為3重點,包括證明疫苗有效性、證明可信度以及透過雙邊認證確定如何開放,避免有不可信的疫苗證明流入此體系。外界好奇,有哪些疫苗可望獲台灣認可,獲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使用授權(EUA)中國大陸疫苗如科興、國藥等是否會在認可範圍內。陳時中說,在國內獲EUA的廠牌一定會在認可範圍,WHO認證的疫苗則是「原則列入、例外排除」,也就是除非有證據證明疫苗效果不足,才會例外排除。另外,BNT疫苗最新臨床試驗證實,5歲到11歲孩童接種後效力達90.7%,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的外部顧問預定26日開會,將投票決定是否建議食藥局批准對5歲至11歲孩童施打這支疫苗。陳時中表示,未來若美國開放5到11歲孩童接種BNT疫苗,台灣會觀察施打一定量、一定時間後,才會研議是否提供國內孩童施打,畢竟美國疫情嚴峻、兒童染疫風險較大,反觀台灣疫情相對趨緩,必須更加謹慎,但縱使還在觀察期,「疫苗都會準備起來」。
-
2021-10-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權威期刊最新研究:新冠抗體檢測是有缺陷的科學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前天(2021-10-21)發表The Flawed Science of Antibody Testing for SARS-CoV-2 Immunity(新冠病毒免疫的抗體檢測是有缺陷的科學)。這個標題裡的「抗體檢測」指的是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的試劑盒,而這篇文章主要就是在講,這種試劑盒非但對控制疫情無助,反而會增加困擾。事實上最近常聽到的「抗體在6個月後會消失,需要打加強針」,更是會讓民眾誤以為「抗體水平的高低」就是等於「保護力的高低」。要知道,圍繞在我們身邊的病原(病毒、細菌、黴菌、原蟲)是多不勝數。如果我們需要無時無刻地維持高水平抗體來對付所有這些病原,那我們的血液不就要變成一股膠著的濃漿?不管是被感染,或是打了疫苗,我們的身體除了會產生抗體之外,還會訓練出一批有記性的B細胞和T細胞。當我們再次被同一病原感染時,這些細胞就會快速增生。增生後的記憶B細胞會分化成具有產生抗體能力的漿細胞,而增生後的記憶T細胞則是有些會幫助B細胞產生抗體,有些會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從而減少病毒的繁殖)。也就是說,儘管我們在被感染或打疫苗之後,抗體的水平是會隨著時間而逐漸降低,但是,一旦我們再次被感染,這些有記性的B細胞和T細胞還是有能力來對抗病原。所以,「抗體水平的高低」並不等於「保護力的高低」。就新冠病毒而言,頂尖的科學期刊Science在2021-2-5有發表一篇研究論文Immunological memory to SARS-CoV-2 assessed for up to 8 months after infection(感染後長達 8 個月的對新冠病毒的免疫記憶評估)。它的結論裡有說:「血液抗體水平不能預測 T 細胞記憶。 因此,對新冠病毒抗體的簡單血清學檢測並不能反映免疫記憶的豐富性和持久性。」JAMA新發表的這篇文章也能幫助讀者對新冠免疫有進一步的認識,所以把它的一些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在新冠疫情的初期,有些專家認為,用抗體測試來檢測人們是否已被感染,會有助於緩解封城的措施。 這是因為,那些有抗體的人可能至少暫時不會再被感染,而這樣他們就能夠重新進入社會,不會將自己或他人置於危險之中。但隨著疫情的發展,基於擁有抗體的免疫護照的概念並沒成功。這是因為,抗體測試的準確性未經證實,使結果存疑。更根本的是,「有抗體就有保護力」這種相關性是未知的。到底是哪些特異性抗體可以防止再次感染?它們的水平是需要多高?它們能提供多長時間的可靠防禦?隨著抗體檢測對個別患者的有用性變得不那麼明確,以及病毒篩檢(例如核酸篩檢)的擴大,公眾對抗體檢測的追捧逐漸減弱。但對一些人來說,新冠疫苗的到來重新喚起了他們對抗體檢測的興趣。這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檢測可以揭示疫苗是否有效,或者指引是否需要注射加強針。但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曾一再表示,不鼓勵將抗體測試作為自己動手做(DIY)的免疫檢查。該機構在 5 月 19 日的通訊中表示,目前獲授權的新冠抗體測試結果不應在任何時候用於評估一個人的免疫水平或對新冠病毒的保護力,尤其是在接種疫苗之後。請看Antibody Testing Is Not Currently Recommended to Assess Immunity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目前不建議用抗體測試來評估新冠疫苗接種後的免疫力)。然而,許多人沒有聽從這些建議。 《紐約時報》最近的一篇文章描述了有好多醫生定期為病患做新冠抗體檢測。總部位於佛羅里達州的 Epitome Risk Solutions 還聲稱其售價 170 美元的的新冠抗體檢測能正確識別具有100% 特異性的抗體的數量,而這樣你就可以在接種疫苗或感染後24到48 小時內,知道您的免疫系統是否仍在保護您免受感染。梅約(梅友)診所傳染病血清學實驗室主任 Elitza Theel 博士證實了此一令人擔憂的趨勢。 她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儘管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進行教育,但我知道有些人接受測試只是為了看看他們是否對疫苗有『反應』或是否有『免疫力』。」原文:《抗體水平高低》並不等於《保護力高低》
-
2021-10-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莫德納、AZ開始施打! 疫苗嚴重過敏反應5大症狀一次看
第12輪疫苗開打,BNT、莫德納、AZ等三大疫苗今起同時施打。衛福部疾管署與台中榮總今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線上研討會,疫苗接種後最擔心發生「嚴重過敏性反應」,以mRNA疫苗的發生率最高,約有百萬分之2.5到11左右,發生年齡落在20歲到60歲之間,接種疫苗後30分鐘內,出現皮膚起紅疹、咳嗽哮喘、胸痛胸悶、噁心嘔吐、頭暈臉色蒼白、或其他神經學反應,應立即治療。mRNA疫苗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機率最高 女性遠高於男性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調查,去年12月14日至今年1月18日,因接種BNT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比例,約為百萬分之4.7;莫德納疫苗約百萬分之2.5。發生年齡落在20歲到60歲之間,中位數為40歲,接種mRNA疫苗較少在青少年,而接種mRNA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者有高達90%以上都是女性。接種mRNA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發生時間,皆在10分鐘左右。根據統計有80%是發生在15分鐘內、90%發生在30分鐘內。產生嚴重過敏反應有80%到90%都是接種第一劑mRNA疫苗時發生。美國的調查顯示,所有mRNA疫苗產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比例約在百萬分之2.5到11之間,AZ疫苗發生比例為百萬分之1.8。台灣自今年3月22日開打新冠疫苗,截至10月20日為止,四款新冠疫苗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比例為百萬分之1.53,其中AZ為百萬分之1.89、莫德納為百萬分之1.34、BNT為百萬分之0.92、高端為百萬分之0.72。馬偕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李必昌表示,疫苗接種後發生嚴重過敏反應,不管是國內或是國外發生機率都相當低,但隨著疫苗將大量接種,仍需要格外注意,嚴重過敏反應若能即使給予腎上腺素,幾乎都能完全恢復,若未能即時發現導致休克等反應,極可能威脅性命。接種新冠疫苗後 五大系統出現反應別輕忽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會在五大系統出現症狀,皮膚系統會出現紅疹、尋麻疹、紅腫癢痛反應;呼吸道系統會出現咳嗽、哮鳴、喘鳴、胸痛胸悶、聲音沙啞、鼻塞等;腸胃道系統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情況;心臟血管系統會產生頭暈、頭重腳輕、臉色蒼白、暈厥、休克等;神經系統會產生嚴重的不適感、有窒息將死的感覺,另外非典型的症狀如子宮攣縮、尿失禁等。李必昌表示,五大系統中,只要有任一皮膚症狀加上任一種呼吸道或心臟血管症狀,就屬於嚴重過敏反應,又或是五個系統中有四個系統的反應,只要有兩項症狀出現,都必須高度懷疑是嚴重過敏反應。嚴重過敏反應 VS. 暈針 兩者最大差異是在發生時間由於近期大量接種新冠疫苗,嚴重過敏反應常會與「暈針」的症狀搞混。李必昌表示,暈針在醫學上稱之為迷走神經反應,會發生在各年齡層,不一定是因為打針引起,而打針導致的迷走神經反應,主要是「疼痛」、「害怕」引起。研究顯示,暈針多發生在青少年,而嚴重過敏反應大多發生在20歲到60歲之間並以女性居多,暈針發生時間大多在「打針前」以及打針後的5分鐘內發生,與嚴重過敏反應大多在10到15分鐘,或是30分鐘以內發生有差異。超痛! 三大針劑 暈針人數最多李必昌表示,針對青春期的孩子調查,以三大疫苗類型,最容易導致暈針,人類乳突疫苗、三合一疫苗(Tdap)、腦膜炎疫苗(MCV4)。他分析,應該是這三類疫苗,施打後的疼痛感較顯著所致。導致暈針不一定與疫苗有關,久站、姿勢突然大幅度改變、沒吃早餐、太熱脫水都可能引發暈針。暈針只要適度休息就能恢復,最擔心是暈針時,不慎跌倒傷到頭部,或是發生車禍、撞傷等意外。避免暈針的發生,建議接種疫苗時採取「坐姿」,接種場所通風,最好有空調協助換氣,注射前,民眾已經反映頭暈,可以改採「躺姿」接種疫苗。李必昌表示,避免暈針有四大撇步,接種疫苗前一天「不要熬夜、喝酒」,「記得吃早餐別空腹」、「不要單獨前往接種」、「保持心情放鬆」。醫護人員協助接種時,也能與民眾說說話,轉移注意力,幫助降低暈針的發生率。
-
2021-10-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暫不考慮莫德納混打BNT 陳時中曝2大考量
AZ混打BNT疫苗最快11月上路,外界也好奇莫德納混打BNT疫苗可能性。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坦言有考慮,但暫無此計畫,主因實證較少,且疫苗量可望滿足現有需求。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持續到貨,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劃,預計11月將可提供至少55萬劑BNT疫苗供混打且全年齡開放,近日將公布疫苗登記相關時程。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由於混打開放時間還沒有很長,很難比較接種後短期、長期的好處,僅能看出混打一定時間後體內抗體確實較高,後續還有很多研究進行中。儘管如此,陳時中認為,除非第1劑強烈過敏才建議混打,否則2劑接種一樣的疫苗安全性還是比較高,但尊重大家選擇,民眾可向家庭醫師諮詢相關疫苗問題,或是接種疫苗時和醫護請教。除了AZ混打BNT疫苗,莫德納(Moderna)能否混打BNT疫苗也引發關注。陳時中坦言,確實曾考慮此事,但因mRNA疫苗混打在國外研究報告較少,而且目前評估莫德納第2劑可打到同樣疫苗的可能性也變高,因此沒有積極做相關規劃,目前也無此混打計畫。
-
2021-10-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花博加開夜間接種時段 首日3000人打AZ第2劑
第12輪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今天開打,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花博接種站首度加開夜間時段,首日預計幫3000人打AZ疫苗第2劑。蔡炳坤上午到花博接種站視察,他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北市今天要打疫苗的人數約4萬5000人,花博這邊占了1萬3000多人,目前動線都很順暢,沒有排隊,穩穩地打。蔡炳坤指出,花博今天也首度加開夜間時段,為晚間6時至9時,預計約3000人接種阿斯特捷利康(AZ)第2劑,動線、燈光等昨晚都已測試過。媒體提問AZ預約人數是否受到中央規劃第13輪開放混打BNT疫苗的影響,蔡炳坤說,醫院端的確陸續接到民眾打電話詢問能不能先取消等,但實際影響多大,要等今天接種完、統計之後才知道。蔡炳坤並表示,疫苗量能部分,希望採「地方量不夠就加開、中央人不足就補人」,讓醫療院所能提早準備增加量能,或是中央開放更多人預約,不然開了量能出來卻沒人接種也是浪費。
-
2021-10-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或快篩陽性居家隔離 可領每天千元防疫補償
防疫補償請領資格擴大,衛福部公告,COVID-19本土疫情期間,凡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快篩陽性或解除隔離治療後的居家隔離者,可領每天新台幣1000元防疫補償。衛生福利部近日公告修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隔離及檢疫期間防疫補償辦法」,將在家確診者、快篩陽性或解除隔離治療後的3類居家隔離對象,納入防疫補償範圍。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蘇昭如告訴中央社記者,先前防疫補償是針對因接觸確診者遭匡列隔離或部分入境檢疫者,而確診者依法必須配合隔離治療,原本並非防疫補償對象。蘇昭如說,考量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爆發期間,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因醫療量能吃緊並未住院,僅居家隔離,但仍無法工作,國家也未提供醫療資源或支出隔離治療費用,因此予以合理補償。此外,本土疫情期間,衛生單位針對快篩陽性個案等待PCR採檢期間居家隔離,或確診者解除隔離治療後尚須再7天居家隔離,蘇昭如說,這些對象也一併納入防疫補償範圍。蘇昭如表示,3類增列為防疫補償對象,將追溯至今年5月11日本土疫情爆發起,收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指定處所(居家)隔離通知書」者皆適用,而相關防疫補償請領規定不變。依照防疫補償請領規定,衛生主管機關認定受隔離或檢疫者,只要在被隔離或檢疫期間遵守防疫規範,且沒有支領薪資,就可以提出申請。蘇昭如說,新制於19日公告上路,符合資格者,可申領防疫補償每天1000元。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說,染疫或疑似染疫被隔離,原本生活都被打亂,多少都會擔心房租、生活費沒有著落,以集中檢疫所為例,醫療團隊每天都會逐一和住民聊聊,一旦察覺心理狀況有狀況,會立即請心理師介入。亞東醫院外科暨創傷加護中心主任洪芳明則說,國內COVID-19確診者約25%情緒受到影響,一方面是面對未知疾病的擔憂,另一方面本土疫情大多是全家人同時染疫,對家人的憂心或經濟問題,對患者來說都是打擊。洪芳明指出,該院統計也發現,疫情期間患者欠費比例有明顯攀升,他相信沒有人想欠醫院錢,顯示民眾在疫情期間經濟狀況確實受到影響,若提供防疫補償將有助緩解民眾經濟重擔。
-
2021-10-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2輪新冠疫苗開打 BNT第一劑有101.4萬人預約
第12輪COVID-19疫苗,國際三大疫苗BNT、莫德納、AZ今天同步開打。包含接種BNT第一劑的30歲以上民眾、 莫德納第二劑的55歲以上民眾,以及AZ第二劑38歲以上民眾。指揮中心表示,總計BNT第一劑有101.4萬人預約、AZ第二劑有68.6萬,莫德納第二劑18萬人,施打時程為10月22日至10月27日。
-
2021-10-22 新聞.活動快訊
疫苗與心血管研討會 歡迎10/23線上聽講
第十二輪疫苗接種即將登場,疫苗普及率提高,國人關心疫苗相關副作用,尤其是心血管問題。衛福部疾管署周六上午舉辦「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除了專家演講,還有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心臟學會理事長侯嘉殷等心臟醫學權威為民眾及醫護人員解惑,歡迎上線聆聽。研討會於周六上午九時開始,分別由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李必昌談「COVID-19 疫苗:過敏性休克與暈針之鑑別診斷與處置」、台中榮總電氣生理科主任謝育整談「COVID-19和心律不整之診斷與處置」、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談「COVID-19患者心血管生物標記與預後」,還有台北榮總醫企部主任李偉強談疫後病人整合性康復門診的經驗。直播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XmJ6P6mW0
-
2021-10-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可以邊吃邊打嗎?高雄婚宴餐廳化身疫苗接種站 衛生局回應了
高雄市第12期第1階段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預計接種人數35.6萬人,由於接種量能大,高市府擴大設置接種站,甚至首度納入大型餐廳作為接種站。高雄不少民眾近日上網預約施打疫苗,赫然發現高雄大型婚宴餐廳「林皇宮」也在可預約接種站之列,掀起網路熱議;有網友開玩笑說:「能邊吃邊打嗎?」還有許多人說自己真的選了林皇宮,想親自體驗看看在餐廳打疫苗的感覺。高雄市衛生局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高雄市第12期第1階段預計接種人數35.6萬人。考量接種量能大,因此市府積極規劃安排各類可行場所,作為疫苗接種場地,提供民眾就近接種疫苗。衛生局表示,第12期第1階段總計規劃醫療及社區接種站共1684站次,包含社區164站次、醫療1520站次。其中選擇林皇宮餐廳,是考量林皇宮餐廳鄰近捷運凹子底站,且餐廳會場面積大,適合作為疫苗接種場地。衛生局協調高醫團隊與林皇宮餐廳3樓宴會廳作為疫苗接種場所, 10月25、26、27日3天,共提供1萬人進行預約接種,平均每日3500人左右。為便利上班族接種,27日提供夜間接種服務,共1146人預約。場地使用完後,會完全清消。此外,高市府也安排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高雄展覽館、慈濟靜思堂、社教館、社區活動中心及學校體育館等大型場地供民眾就近接種疫苗。高市府表示,後續接種期數,市府也正在規劃、開發與協調不同場地。為提供市民更優質、便利的疫苗接種服務,衛生局在安排開設接種站時,均會參考各行政區資格數,開設足額的接種站,並協調醫療團隊服務民眾接種疫苗。
-
2021-10-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2輪疫苗第一階段預約截止 北市:量能有剩
第12輪COVID-19公費疫苗分兩階段施打,台北市41萬人可在第一階段預約,但北市僅能提供27.6萬人次醫療量能,引發爭議。衛生局今天表示,預約截止後,還剩下1.1萬人次量能。台北市衛生局專門委員歐佳齡今天在視訊記者會上表示,第12輪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公費疫苗第一階段預約已在昨天中午截止,中央提出41萬人次的需求,不過包含65歲以上長者,實際預約人數為26.5萬人,剩下1.1萬人次的量能。歐佳齡指出,莫德納疫苗部分,中央提出13.8萬人次需求,台北市開出9.1萬人次醫療量能,有6.2萬名65歲以上的長者透過台北市的預約系統預約,另有7437名長者打電話到區公所預約,還有2.1萬人透過中央系統預約,最後剩下2人次的量能。AZ疫苗部分,中央提出12.6萬人次需求,台北市開出8.3萬人次醫療量能,實際預約人數為8萬多人,最後剩下2882人次量能;BNT疫苗中央提出14.9萬人次需求,台北市包含中央加開的5個接種站共開出10.2萬人次量能,實際預約人數為9.4萬人,最後剩下8127人次量能。歐佳齡表示,第二階段部分,中央提出的需求共18.4萬人次,包含莫德納疫苗5.3萬人次、AZ疫苗6.4萬人次、BNT疫苗6.7萬人次,台北市則可以提供29.4萬人次的醫療量能,足以滿足民眾需求。她說,會要求疫苗合約診所保留門診次,是依據中央5月份來函辦理,落實分眾、分診、分流,並提供幼兒常規疫苗診次,感謝基層診所願意加開門診提供服務,目前量能已足夠,未來若還有大量接種需求,將採納意見辦理。歐佳齡表示,統計至18日,台北市疫苗覆蓋率第1劑已達77.8%,第2劑25.5%,感謝所有醫護人員及工作人員的支援,並鼓勵市民朋友把握接種機會以提高保護力。另外,媒體詢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昨天指控為支援施打疫苗,醫護人員遭壓榨,甚至有護理師因太過疲勞發生針扎狀況,衛生局是否會介入了解?歐佳齡表示,聯醫在疫情期間的確是負起很大的重任,非常感謝幫忙,針扎狀況在醫療院所內已有通報機制存在,不過若是在花博接種站將跟聯醫了解,並要求適當調配人力,避免過勞發生。
-
2021-10-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COVID-19疫苗台灣接種7個月 涵蓋率達65%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統計, 國內從3月22日開始接種COVID-19疫苗,花了將近7個月,在昨天(10月20日)疫苗的人口涵蓋率終於達到65%,目前接近1/4的人口完整接種2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公布,國內昨天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單日接種數超過31萬4334劑,其中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17萬7144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7184劑,高端疫苗2254劑,BNT疫苗12萬7752劑。從3月22日開始接種至昨天為止,國內COVID-19疫苗累計接種2092萬995劑,其中AZ疫苗1109萬191劑,莫德納疫苗521萬2646劑,高端疫苗135萬9371劑,BNT疫苗325萬8787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國內接種COVID-19疫苗的人口涵蓋率也達到65.00%,劑次人口比為89.29(劑/每百人)。換言之,根據截至9月底內政部統計,台灣總人口數約2343萬餘人,有1522萬餘人至少已接種1劑疫苗,其中569萬餘人是完整接種2劑。有別於上半年疫苗荒,台灣自7月以來,先後獲得國內外捐贈疫苗及政府自購疫苗接連到貨,展開大規模接種,目前正以10月底衝到7成的人口涵蓋率,全力進行疫苗接種作業。考量到儘速完成國人2劑疫苗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上午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專案報告提到,後續將視疫情與疫苗到貨,規劃於預約平台第13輪,提供部分接種第1劑AZ疫苗超過10週者,以輝瑞BNT疫苗完成第2劑接種。
-
2021-10-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返台 陳時中:研議可居家檢疫或隔離天數縮短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COVID-19疫情控制妥當,目標是明年春節讓民眾安心返台,初步規劃開放居家檢疫或檢疫天數縮短,盼對防疫影響最小情況下,提高返台方便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今天上午至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專案報告與答詢,會後接受媒體聯訪做出上述表示。中國國民黨立委洪孟楷質詢防疫旅館量能問題,明年春節民眾若要返台,是否視疫情風險與是否完整接種2劑疫苗,開放居家檢疫或者縮短檢疫天數。陳時中答詢時表示,今年落實防疫作為並控制好疫情,目標之一就是明年春節時讓大家安心返台。陳時中會後受訪表示,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時間很長,明年春節不少民眾有返台的必要性,目前正在思考做好相關規劃、提高方便性,是主要目標。媒體追問初步規劃方向為何,陳時中說,初步方向很多,如免強制住防疫旅館改採居家檢疫、檢疫天數變短等,綜合考量如何對防疫影響最小,又能提高方便性。洪孟楷在質詢時也提及國內COVID-19疫苗施打如何與國際接軌,陳時中答詢表示,目前國內電子數位疫苗證明已規劃好,正在與各國展開互相認證的過程,仍在討論階段。陳時中也允諾,數位疫苗證明與數位檢驗證明,今年底前會出爐,會開放民眾申請。
-
2021-10-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今年疫苗接種不良反應暴增1347件 陳時中透露最新採購量
新冠肺炎疫情平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加速新冠疫苗施打,接種進度欲拚10月達七成覆蓋率,其中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通報數也跟著上升。衛福部長陳時中報告指出,截至10月15日已收件達1347件個案,但國內死亡個案也已達914件個案,其中仍有665件個案仍在調閱病歷階段。對此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召開「第11次全體委員會議」,衛福部針對疫苗採購及接種後不良事件。今年度疑因COVID-19疫苗大規模接種致產生不良反應而申請受害救濟案件數增加,截至10月15日計收案個案中,待完成申請程序計436件;完成申請程序計899件。目前多數案件集中於調閱病歷階段計665件,考量目前同時推動COVID-19疫苗及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為避免地方負擔過重致影響資料調閱進度,衛福部已協調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行政委辦單位,規畫於10月周期核予補助。國內目前截至10月18日止,已經自行採購國內外疫苗及友邦捐贈疫苗,已經到貨2653.4萬劑,其中包含向COVAX平台採購的474萬劑AZ疫苗,已到貨102萬劑;莫德納疫苗已採購605萬及3500萬劑次世代疫苗,現已到貨638.9萬劑。國產疫苗部分則購買500萬劑高端疫苗,已到貨223萬劑,另外友邦疫苗則受贈725萬劑疫苗及企業捐贈593萬疫苗也已到貨,光是受贈疫苗到貨達1318萬,占已到貨數四成九。陳時中也表示,除了莫德納有購賣明、後年次世代疫苗外,也與AZ疫苗另簽署採購意向書,國人現有覆蓋率達六成二。
-
2021-10-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市指疫苗量分配不均 陳時中:做不來應事前提出
有媒體報導,台北市認為中央在第12輪疫苗接種上,兩階段分配數量差距大。衛福部長陳時中說,做不來應在討論時就提出,而非事後講,因為事前已請各縣市來報醫療量能。第12輪COVID-19疫苗預約分兩階段施打,台北市因安排院所分流施打且無法開出足夠量能引發抱怨。立法院財政、內政、經濟、教育及文化、交通、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聯席會議今天繼續審查「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第4次追加預算案」。列席的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會前接受媒體聯訪相關問題。媒體提問,台北市認為中央在第1階段和第2階段提供的疫苗接種名額數,分配非常不均。陳時中說,目標都是一樣,盡量滿足需要施打疫苗的人,這段時間有這段時間的工作,下一期又有下一期的工作,可能下個月要接種疫苗的壓力仍然很大,因為疫苗供應量會越來越多。至於兩階段疫苗數量差距大,造成醫護人力難以調配,中央是否須負責。陳時中說,如果做不來,在討論時就應該提出,而非事後才講,因為事前已經請各縣市來報相關的醫療量能。針對有許多補教與幼兒園老師搶不到莫德納(Moderna)第2劑。陳時中表示,很快就會供應,在第2階段也預備要提供比較多的莫德納來做施打。而是否在明年春天開放邊境。陳時中說,這要觀察國際形勢再來決定。媒體也追問,陳時中是否有被徵召要選桃園市長。陳時中說,沒有,現在每天事情這麼多,無法考慮。他說,即使疫情趨緩,也有需要做的事,包括疫苗接種與採購藥物,以及何時可以做適當開放、並同時控制疫情,換句話說,怎麼強化防疫韌性是這個階段要思考的事。
-
2021-10-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納入職業病 最快年底正式公告
勞動部昨預告「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修正草案,其中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正式納入職業病項目之一,預計最快年底就可公告。新冠肺炎自去年爆發至今,根據勞保局統計,截至今年10月14日止,因確診新冠肺炎請領職災給付共有210件,其中已審查核定131件,符合職災有94件。勞動部勞動保險司副司長陳文宗表示,因應明年五一上路的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勞動部將現行的「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表」及「增列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項目」整併為「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第十九條附表」,職業病包括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等總共169項。陳文宗說,除整併兩表,也新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列入職業病項目,增列後,更能保障勞保被保險人的給付權益,往後勞保局可就個案事實、職業病項目以及職安署的「職業因素引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認定參考指引」互為參考、認定依據。不過,因COVID-19未來有可能像流行性感冒般普及化,因此職安署預計再修正參考認定指引,更進一步明確界定認定範疇,職安署職災勞工保護組組長林秋妙說,目前已召開過一次專家學者會議,仍在蒐整意見,預計最快明年初公布修正後的指引。
-
2021-10-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COVID-19 疫苗國際接種證明有3種 南投合約院所僅2家
基於民眾出國有出國需求,不少人疑問如何取得COVID-19 疫苗國際接種證明,南投衛生局長陳南松表示,縣內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計有衛福部南投醫院及埔里基督教醫院等兩家,民眾可依需求前往申請俗稱黃卡的疫苗接種紀錄卡外,另可由衛福部合約的32家醫院開立的英文版診斷證明書及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做為出國的證明文件。南投衛生局指出,因應全球COVID-19疫情,衍生民眾申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證明文件的需求,最常見的是由接種單位開立的「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俗稱黃卡),填列完整西元年、護照號碼及同護照的英文姓名,但大多是做為國內接種紀錄之用,此外,由接種醫院所開立的英文版診斷證明書,也足以證明個人接種紀錄,但要特別註記疫苗接種紀錄。衛生局建議民眾出國最好攜帶「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強調這分國際接種證明,是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及證明書格式制定,衛福部疾管署已委託國內32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受理民眾申請開立該證明書,且需加蓋授權戳章始為有效文件,南投縣合約院所有南投醫院及埔里基督教醫院等兩家。申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民眾請攜帶健保卡、護照(或影本)及「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前往旅遊醫學合約醫院門診,由醫師查詢我國「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紀錄及確認後開立。全國32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名單,可至http://www.cdc.gov.tw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頁「國際旅遊與健康」項下查詢。
-
2021-10-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採購調閱小組 BNT合約將開秘密會議
立法院疫苗採購調閱專案小組今天確定調閱文件與範圍,衛福部將提供部分資訊遮蔽的COVAX、AZ與國產疫苗的採購合約;BNT疫苗雖沒採購成立,但事前有簽保密協定,將召開秘密會議提供立委調閱。至於莫德納疫苗部分,由於事前也有簽訂保密協定,衛福部將先洽詢原廠後再跟調閱小組報告。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採購調閱專案小組」今天召開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繼續討論小組調閱文件範圍及相關事宜。國民黨立委蔣萬安日前在調閱專案小組提案,指監察院也在調查疫苗採購數量及資訊,因此調閱小組要求衛福部提供國際認證疫苗歷次討論會議紀錄、疫苗採購品牌及數量等文件。蔣萬安的提案也要求調閱疫苗到貨期程文件及BNT疫苗、國產疫苗採購合約相關文件及疫苗催貨紀錄和代工評估紀錄。其中,疫苗到貨期程文件,包含COVAX疫苗供應合約、台灣AZ公司簽署疫苗供應合約、美國莫德納公司簽署疫苗供應合約。經過會議幾番討論,衛福部與調閱小組達成共識,已經提供給監察院的文件,衛福部也願意提給調閱小組;有關COVAX與AZ疫苗的供應合約,原廠若有不願提供的資訊,衛福部將提供遮蔽版文件。有關莫德納疫苗供應合約,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由於簽約之初莫德納公司要求簽訂保密協定,衛福部將先洽詢原廠後再向專案小組報告。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指出,台灣的BNT疫苗都是民間團體捐贈,政府的採購合約並沒有成立,衛福部應可公開。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簽訂採購契約前會簽保密協定,擔心若公開後,沒有疫苗公司敢跟政府洽談。陳時中表示,立法院有監督權責,他認為BNT疫苗的文件可以採秘密會議形式提供調閱。至於國產疫苗採購合約及疫苗催貨文件,衛福部與調閱小組達成共識,願意提供部分資訊遮蔽及概述版文件。擔任會議主席的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裁示,調閱文件範圍已經確立,要求政府部門於10日內提供給立法院,文件存放於群賢樓502會議室。
-
2021-10-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疫苗採購文件 陳時中:考慮可公開部分內容
衛福部長陳時中上午出席「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COVID-19疫苗採購調閱專案小組」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基於政府資訊公開法,無法提供完整莫德納、BNT合約文件、COVAX原始文件,基於保密協議部分則不予公開,但可再考慮討論可公開部分內容;但對於日前有監察院有向衛福部調閱的相關文件,則可完整提供立法院Covid-19疫苗調閱小組。
-
2021-10-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新冠病毒是人造或自然?冠狀病毒之父:有一段特殊基因
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昨天受邀到成大演講時,對於新冠肺炎病毒到底是人造的還是自然產生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段基因是科學家用來增強病毒毒性的」,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公布7種合格的疫苗,其中包括兩種中國大陸研發的疫苗,美國下個月就要提出疫苗護照,是否會接受中國疫苗,「這是一個政治問題」。賴明詔昨天與前副總統陳建仁一起受邀到成大參與大師講座,賴在演講中提到目前WHO即將第三次組團到中國調查COVID-19的起源,對於新冠肺炎病毒到底是從實驗室流出來,或是自然界產生,目前全世界科學界仍在討論中。他表示,像是SARS、MERS等冠狀病毒,都是經由蝙蝠傳染給其他動物,再傳染給人類,因此可以解釋COVID-19也很可能是自然界產生,但是COVID-19卻多了一段特殊的基因,這段基因過去科學家是用來增強病毒毒性的,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放進病毒裡,所以新冠肺炎病毒到底是人為或自然產生的,至今仍是羅生門,沒有答案。他表示,目前經過WHO核可的新冠肺炎疫苗共有7種,除了台灣熟知的AZ、莫德納、BNT之外,還有美國的嬌生疫苗、印度的Covishield疫苗,與中國的國藥疫苗及科興疫苗,美國下個月就要實施疫苗護照措施,是否會認同WHO的認定,目前還不知道,他開玩笑說「這是政治問題,可能要由陳副總統才能解決」。
-
2021-10-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克服COVID19之後 冠狀病毒之父:還有更多等待人類
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昨天受邀到成大演講時,透露許多未來新興病毒的的狀況,他表示,由於蝙蝠與病毒的特性,未來會有更多的新興病毒出現,等待人類去克服,絕對不會只有COVID-19,而COVID-19患者中大約有8%無法痊癒、成為一種長期的疾病,詳細的情況目前學界仍不清楚,等待更多的研究。前成大校長賴明詔昨天受邀回成大進行「醫學領域大師講座」時,以「克服新冠病毒的希望為挑戰」為題演講,表示過去新冠病毒只會造成感冒等,學界對它的興趣不大,但自己卻發現其獨特,放棄從醫投入研究,實驗室因此有許多獨創的成果。他表示,目前已知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已有8株,除了SARS、MERS(中東呼吸系統症候群)、COVID-19等之外,當全球仍在對抗新冠肺炎病毒時,寮國與中國大陸又分析出新的冠狀病毒。有這麼多新興病毒帶來新的傳染病,賴明詔表示,研究顯示SARS等病毒的傳染來源都是蝙蝠,主要是蝙蝠是一種奇特的生物,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擁有獨特的免疫系統與很強的DNA修補功能,造成牠身上有很多病毒卻能和平共存,全球有1300多種的蝙蝠,大部分都帶有各種病毒、尤其是冠狀病毒。「蝙蝠在東方是吉祥福氣的象徵,但對人類來說其實並不吉祥」他開玩笑說,加上冠狀病毒有3萬多個基因體,比起其他病毒多很多,其RNA的特性就是會不斷變化,像是COVID-19在兩年的流行期間就已發生許多突變,未來人類會面臨更多新興毒病引發傳染病的挑戰,蝙蝠的相關研究是研究新興疾病的重要課題之一。對於全球有2億3000多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有些人在治療後仍無法痊癒,賴明詔表示,目前顯示有8%的人會成為長期疾病,過去在老鼠的研究中,有部分的病毒會留在神經細胞造成後續的問題,但在人身上是否有同樣的情況還不清楚,至於病毒長期會對人類健康有何影響,研究也還不夠多。
-
2021-10-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過科興、國藥返台可換發小黃卡?ACIP:僅限資料補登
國內有台商在中國施打國藥及科興疫苗,回國後要求換發小黃卡,表示無須再補打國內疫苗,且根據據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決議,可將(WHO)核發 EUL的之COVID-19疫苗種類補登於接種系統中,視為有效劑次,無須追加。ACIP委員黃玉成表示,若民眾在國外接種過疫苗,會取得國外疫苗的接種卡及證明,但並不代表返國後可換發國內接種小黃卡,僅能透過衛生局或醫療院所上傳接種紀錄,如接種BNT、AZ、嬌生、高端、國藥、科興等疫苗,可補登至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NIIS),但仍要保留國外核發的疫苗接種卡,作為相關證明。他表示,疫苗小黃卡是代表在國內醫療院所施打疫苗後核發的證明,僅限國內使用,以BNT疫苗來說,如果在國外施打過一劑後,會持有國外疫苗接種卡,返台後若要施打第二劑BNT疫苗,可於原接種卡上標註接種證明或核發二劑小黃卡。同樣的,台商若在中國大陸因工作需要施打二劑國藥和科興疫苗,返台後也可以透過衛生局或醫療單位補登接種資料,視同打過二劑疫苗,但如果不想補登資料,想改打其他疫苗也大有人在,甚至返台後比照一般民眾進行接種,藉此施打第三劑或混打疫苗。黃玉成表示,目前NIIS系統沒有強制所有國外接種者登記,加上國內也沒有實施必須憑小黃卡通行各項場所,如果有民眾在國外、國內皆有接種疫苗紀錄,仍需保留國內外的接種卡,以便來往其他國家時能做為相關證明。未來除了疫苗接種資料庫,仍要討論多款疫苗混打的可行性。
-
2021-10-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央開放自費驗抗體 北市訂收費標準一次1000元
網紅「四叉貓」接種高端疫苗後,到北市禾馨診所自費檢驗抗體,引發討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針對相關抗體的檢驗,做出指引,目前執行公費抗體檢驗的機構,將可以協助一般民眾自費檢驗,價格由地方自訂費用。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上午在台北市議會警政衛生委員會透露,北市費用約1000元,委員會議員則進一步要求北市聯醫收費,應比私立醫療診所低。禾馨醫療旗下診所日前在中央開放前便提供網紅「四叉貓」自費驗COVID-19抗體服務,遭北市開罰5萬元,之後中央針對相關抗體的檢驗,後續做出指引,讓國人依循,同意公費驗抗體的醫療機構可以做,不訂上限或統一價格,由地方自訂。北市議會警政衛生委員會上午審議議員提案,請市府開放仁愛醫院供民眾自費篩檢疫苗抗體。游淑慧指出,衛福部已經同意仁愛醫院可做,對於其他醫院是否也申請?黃世傑說,北市目前已經有十多家醫院申請,也包括禾馨醫療旗下數家診所已經送件。議員許淑華追問,衛生局何時可以審核通過?開放時程?黃世傑表示,剩下只是程序,約一周後就會通過。衛生局指出,聯醫的部分,收費標準已經送審,本周五即可核定。游淑慧說,自費篩檢疫苗抗體,是否可以便宜一些,聯醫是公立醫院,收費應該低一點。
-
2021-10-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對抗新冠肺炎 神秘國軍預防醫學研究所貢獻曝光
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洪乙仁今天表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開發的SARS-CoV2抗原快篩紙碟,技術轉移給民間後,已有2家公司的抗原快篩檢測試劑分別於110年6月及10月通過TFDA的EUA專案製造核准。國防部上午舉行記者會,國防部發言人史順文表示,為因應COVID-19疫情,科技部自109年6月投入經費1.85億元,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防醫學院為獲選參與五所大學其中之一。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提供高防護實驗室先進場域,提升新冠病毒研究量能。列席的洪乙仁表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技轉先進快速偵檢技術,加速國內廠商通過認證,同時建置細胞及動物驗證平台,促進產官學生技產業發展。洪乙仁進一步表示,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為因應COVID-19快篩試劑、治療藥物及疫苗開發的測試需求,完成各類型的培訓及演練,為國內唯一具備完整第2/3/4等級實驗室的人員培訓場域,遵循生物安全法規且分工明確,提升執行任務的工作效率。洪乙仁表示,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以細胞測試、幹細胞感染及動物測試等工具,整合為新興傳染病研究核心設施平台,提升SARS-CoV2病毒研究量能,促進產官學生技產業發展。目前產官學界委託計畫件數總共約為50件。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與廠商合作開發的「AIO全流程自動化基因檢測系統」,通過TFDA之EUA專案製造核准。目前已獲國內超過40家醫療院所採用,投入新冠肺炎快速精確診斷工作。國防醫學院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所開發的SARS-CoV2抗原快篩紙碟,技術轉移後已有2家公司的抗原快篩檢測試劑分別於110年6月及10月通過TFDA的EUA專案製造核准。據了解,相關研究均以三峽預防醫學研究所為場域。抗SARS期間,預醫所扮演重要角角色,相關技術應用到現今。而預醫所是研發生物戰劑防護技術的重鎮。
-
2021-10-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打的疫苗能減少重症和死亡嗎?後疫苗時代來了!真實世界數據教我們的4個疫後觀察
全球經歷COVID-19重擊之後,當疫苗注射無可迴避,民眾對疫苗的疑慮從「安全嗎?」提升到「有多少保護力?」、「防重症能力如何?」、「需要追加第三劑嗎?」目前隨著變種病毒威力愈來愈強大,全球的疫苗研發趨勢又是什麼?專家提醒,相關資訊都可參考,但要注意的是,接種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減少重症和死亡,幫助人類與病毒和平共存。現有疫苗能否達成這個目的?從真實世界的數據可以得到答案。Q1:疫苗的抗體濃度愈高,保護力就愈高?為了終結全球大流行,各國卯足全勁,用史上最快速度衝刺疫苗研發。台灣民眾選擇施打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之前免不了要比一比,但該比什麼呢?是要看臨床試驗的保護力、看驗出的抗體濃度、還是看各國接種後的真實世界數據?什麼是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RWD),按照美國FDA的定義,是指從傳統臨床試驗以外其它來源獲取的數據。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已施打數量為63.9億劑,然而,臨床試驗的情境與真實世界還是有所差異,導致臨床試驗結果外推至真實世界會有局限性。根據加拿大研究,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及死亡風險,在Alpha變異株,各廠牌一劑疫苗的保護力分別為85%(AZ)、80%(BNT)、79%(莫德納),面對Delta變異株,保護力也有88%(AZ)、78%(BNT)、96%(莫德納)。「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相關,但沒有絕對關係,也不是唯一指標。」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民眾打完疫苗後,抗體變化會因人而異,有些人濃度上升較慢,驗到數值比別人低,但不能代表這個人的保護力,也不能推論後續濃度的發展。「面對Delta變異株突破感染,疫苗防重症能力仍強。」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表示, AZ、BNT、莫德納等疫苗,都是依照原型株所開發,臨床試驗雖顯示面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略為下降,但真實世界的數據仍顯示這些疫苗針對預防重症、住院、死亡的保護力有八成到九成以上,「真實世界的數據最實在了」。【延伸閱讀】>>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關嗎?專家曝解讀疫苗效力關鍵Q2:打疫苗發生血栓、心肌炎副作用的機率高嗎?國外疫情仍嚴峻,為避免感染,施打疫苗是必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所有疫苗都有不良反應,隨著施打數量愈多、個別不良反應也不同,像是腺病毒疫苗AZ、嬌生有血栓風險,mRNA疫苗(莫德納、BNT)則可能會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邱政洵表示,以國外報告來看,施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10至20,國內疫苗安全性監測報告,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6,意即國內發生血栓機率低於國外,屬於罕見不良反應。另外,心肌炎好發於第二劑接種後一周內,以年輕男性為主,心包炎好發於第一劑接種後2至4周,以中年男性為主。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只要接種後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不適,盡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均能順利痊癒,邱政洵強調,台灣健保體制完善,醫療水準不輸歐美,民眾不必過度擔心。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表示,疫苗不良事件是指接種後出現任何身體上的不良情況,這些事件發生在疫苗接種之後,但不代表就是接種疫苗造成。為了保護自己與家人,民眾對疫苗應有正確認知,打破迷思,務必把握接種機會,上網預約,完整施打二劑,才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變異株,不要自己嚇自己。【延伸閱讀】>>怕副作用不敢打?秋冬病毒活躍 兩劑保護才完整Q3:已經打過第一劑疫苗,可以不用打第二劑嗎?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接種第二劑疫苗除要拉高抗體外,還有另一項目標是激活免疫記憶、T細胞防護力,由於新冠疫苗大部分不是活性疫苗,除了嬌生以外,其餘國際廠牌疫苗都須接種兩劑,若接種兩劑以上,保護力都會提高。雖然台灣目前尚未受變種病毒肆虐,但各國在Delta的侵襲下,引發疫苗長期有效性的疑慮。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說,追加第三劑的原因無非是,害怕抗體濃度隨時間而去、保護力下滑。簡單而言,第二劑疫苗主要為防重症,第三劑疫苗目的是抵抗變異株。假使追加第三劑的必要性提升,疫苗的挑選又是一大學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AZ疫苗已經針對變異株研發出第二代疫苗,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接種兩劑第一代AZ疫苗之後,第三劑接種二代AZ疫苗者,效果特別好,抗體和T細胞反應都有增強,預防感染及重症死亡的效果可望再提高。輝瑞和BioNTech公司9月表示, 5至11歲的兒童接種BNT疫苗後,產生很強的免疫反應,已向美國衛生監管機構申請EUA授權;自南非變種病毒Beta出現後,莫德納便著手研發針對Beta的次世代疫苗,作為第三劑加強針,2021年5月公布試驗初步結果,顯示注射次世代疫苗者,可提升受試者體內對抗 Beta 與 Delta 變種病毒的中和抗體量。總體來說,追加第三劑疫苗,與疫情現況一樣,牽涉到未來疫情走向、變種病毒演化等,全民應有心理準備面對的是變動式過程。【延伸閱讀】>>因應突破性感染 打第2劑和第3劑疫苗目的有何不同?Q4:打完兩劑疫苗後,就可以安心脫口罩了嗎?目前所施打的疫苗,都是針對病毒原型株所開發的基礎疫苗,由於新冠疫苗提供的免疫保護,在完成兩劑接種後四至六個月開始減弱,而且面臨變種病毒「突破性感染」案例時有所聞,接續施打第三劑,是各國疫苗政策的重要議題。歐美許多國家早已研議第三劑打法及適用對象,而幾家國際藥廠也著手研發次世代疫苗,什麼是「次世代」呢?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只要是改良現有的疫苗,都可稱作「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劑量調整」為次世代疫苗主要改良方向之一,藉此減少副作用;再者為「改良劑型」,希望讓疫苗更方便接種或更容易進入人體作用;另嘗試結合其他疾病,希望苗接種一次,便可預防多種疾病。黃高彬表示,當疫情趨緩,疫苗接種急迫性變低,民眾就會檢視疫苗的副作用,為此,許多藥廠研發次世代疫苗,重點放在調整劑量,以降低副作用,像是莫德納疫苗原本劑量為100微克,最近著手研究25微克劑量的效果。AZ研發次世代疫苗AZD2816,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在接種過疫苗和未接種過疫苗的成人中,評估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預計年底前可發表結果。黃高彬表示,由於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都是冬天發生的呼吸道疾病,因此許多藥廠想朝新冠肺炎結合這兩種疾病發展次世代疫苗,甚至部分藥廠想加入副流感,等於打一劑就能一勞永逸,不過目前都在臨床前試驗階段。【延伸閱讀】>>挑戰不只來自新冠變異株 次世代疫苗4大改良方向大流行恐難終結,需接受與病毒共存紀鑫表示,新冠肺炎短時間內發生全球大流行,社會大眾難免期盼有超強疫苗問世、終結大流行,但其實流感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也差不多是七、八成,各大新冠疫苗的防護效果真的都不差。邱南昌表示,雖然從國外資料看到,在疫苗覆蓋率很高的國家,還是持續發生突破感染,但不能因確診人數增加就否定疫苗覆蓋率提高的價值,還要看重症死亡的比率,而這方面確實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後下降了。如果一個國家社會有共識,可以接受感染後低重症、低死亡的局面,「這就是與病毒共存的開始。」彙整民眾新冠肺炎疫苗5大迷思,邀請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副主任張龍來為大家解答施打疫苗保護力怎麼看?專家知識分享看更多:>>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關嗎?專家曝解讀疫苗效力關鍵>>怕副作用不敢打?秋冬病毒活躍 兩劑保護才完整>>因應突破性感染 打第2劑和第3劑疫苗目的有何不同?>>挑戰不只來自新冠變異株 次世代疫苗4大改良方向
-
2021-10-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氣溫漸冷 醫師警告:2病毒恐與新冠病毒另一高峰重疊
今年入秋以來,最強的一波冷高壓南下,氣溫逐漸變冷,醫學博士、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根據美國醫學科學院(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警告,今年秋天爆發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冬天的流感病毒,恐是之前年份的「2倍左右」,且「可能與COVID-19的另一個高峰重疊」。黃軒指出,根據美國醫學科學院的模型預測,新冠肺炎感染在2021年夏季達到高峰,雖然高峰時間及幅度不確定,且死亡率可能沒有去年冬天嚴重,但感染仍持續,還增加更新、更危險的變種病毒可能性。在澳大利亞及南非,呼吸道合胞病毒將成為導致幼兒入院及死亡的主因,封鎖時,大部分小孩也會鎖在家裡,其病毒感染不會增加,但陸續解封後,小孩呼吸道合胞病毒會持續上升。根據美國模擬數據指出,幼兒群體在封鎖時,對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力的喪失,可能會在解封後,再產生更多的易感人群。針對A型流感病毒,早期數據聲稱,A型流感恐導致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也就是增加疾病的易感性,也易有重症出現,其他呼吸道病毒也更廣泛傳播,將對新冠肺炎感染施加選擇壓力,並可能導致更新的變種病毒。另外,呼吸道感染有「協同作用」,表示新冠肺炎感染與其他呼吸道病毒間,有潛在相互作用,可能增加疾病的嚴重度。「起初的感染,可能會增加後續感染的嚴重程度」,黃軒表示,該組織警告,針對所謂的「致命三重組合」,也就是新冠肺炎、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匯合制訂行動計劃,並提出5個建議。第一,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要廣,同時為高風險族群加強第三劑疫苗,並鼓勵為流感疫苗的接種做準備;第二,透過經濟財政紓困支持,照顧失業且須自我隔離者。第三,提高新冠肺炎及流感的篩檢能量,提供充足資源;第四,預防措施指導,包含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工作場所通風及維持社交距離。第五,恢復疫後的不平衡發展,大流行和反覆封鎖,會造成經濟低迷影響,民眾也會產生長期負面健康影響,確保政策能儘速扭轉大流行的不平衡影響。
-
2021-10-18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精準醫療 國衛院推整合平台打世界盃
癌症邁向個人化精準醫療是現今潮流,但是要做到「精準」,背後需要龐大的資料庫。因此衛福部、國衛院和羅氏藥廠合作,共同執行「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為人體生物資料庫和精準醫療結合的第一個示範計畫,第一階段將有包括台大醫院、台大癌醫、台中榮總等九家醫院針對六種癌別進行收案。國衛院長梁賡義表示,未來也會推動到其他癌別,盼有更多醫院和藥廠共同加入計畫,「一起打世界盃」。癌症治療的標靶治療藥物,若能透過全方位的基因檢測,就能找出最適合藥物。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出席計畫啟動儀式時表示,80年代時做胃癌和肺癌病例對照研究,當時在台大、榮總、國泰、馬偕等醫院收案很辛苦,當時國家若有好的資料庫,就不用一一收病例對照組。這次國衛院推動的「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計畫則與藥廠和醫院合作,由羅氏藥廠提供原先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全方位基因檢測2000例,並由羅氏與台灣默克集團與台灣中外製藥組成共同聯盟,依基因檢測結果,提供最適合的癌症標靶用藥給參與此計畫的病患。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於2019年啟動建置,已成功邀請30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加入,收案個數達51.1萬人。而原本單純研究性質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將朝三大方向推動整合平台,包括單一窗口、所有參與平台院所的檢體等資訊統一格式化、給予適合標拔藥物的加值服務,以加快建立真實世界醫療大數據,未來可應用於藥品查驗登記、核准開發上市或變更適應症。示範計畫第一階包括台大醫院、台大癌醫中心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基隆長庚醫院、台北慈濟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義大醫院等九家醫院,針對晚期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胰臟癌等六種癌症病患,於10月進行收案。參與計畫的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COVID-19(新冠肺炎)終究會過去,但癌症的病人終究需要處理。個人化醫療並非新觀念,但過去會失敗是因為不夠精準,在全基因體時代,將有更好的方法對病人做更好的分析。他更表示,防疫期間台灣組成防疫國家隊,在精準醫療上,各醫院更應攜手組成國家隊參與計畫,透過計畫累積的數據,不只對台灣的病人,更能對全世界有相同問題的病人給予更好的治療,「不只打台灣盃、更要打世界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