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Alpha變異株
共找到
71
筆 文章
-
-
2021-08-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 疫情烽火下的我見我思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現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瘴癘,亦稱瘴氣(中醫慣用之名詞),是指山林間在濕熱環境下因動植物腐敗而產生的一種能致病的微生物(如病毒、細菌與真菌)滋生汙染物。由瘴氣引起的疾病一般稱為瘴病,故瘴病是多種疾病(流行病或熱帶疾病)的總稱;又瘴氣作為古代的疾病地理學概念,其主要與南方氣候、植被和地貌有關。瘴氣被認為是一種有毒氣體或薄霧,其不僅只在被感染個體內引發致病,更是會隨空氣傳播至該汙染區域內的多數個體(人或動物) 。醫學界往往以為過去所說的「瘴病」即是因水土不服所罹患的「中暑」或「感冒」或「瘧疾」等症,然廣義的「瘴病」則泛指熱帶或亞熱帶所在區域的傳染病。西方將瘴氣稱之為miasma,意思是「不潔」或「污染」。雖然「疫」難以認定為某一種病或症,但就「眾人同病;即疫也」的意義來說,古籍醫書或現代流行病學對「疫」之解,無疑是指稍有規模的流行性疾病,如「霍亂」、「天花」與「登革熱」等。其中「疫」中之重的「瘟疫」或謂「大疫」,更是指某種流行病/傳染病的大範圍爆發,諸如瘧疾、鼠疫、肺結核等,這當中也可能就包括了好發在特定季節或地區的「流感」疫情。隨著現代實證醫學的崛起,瘴癘(疫癘)這用詞已漸漸被後人接受是某些生物(主要是人類)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流行性傳染病,如風熱性感冒(流感病毒或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疾病)。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清朝統治期間,來台的漢人多將台灣稱為瘴癘之地,文獻記載中也多次強調台灣島上疫病橫行,如清代《平台紀事本末》所載乾隆五十一年(1786)時際,偽鄭(即明鄭時期1662-1683)時多瘴癘,居民寥落;更云當年軍中疫癘大起,各路副將、參將、游擊、守備先後沒於軍,弁兵死者日數十人。由這些史書記載顯示,自明鄭正式經營/署理台灣至清初(康/雍/乾時期),來台/遷台/開台的我輩先祖都遇到了與先後來到台灣(福爾摩沙)的荷蘭人或西班牙人相類似的久居難題,亦即無法克服疫病(瘴癘)之生死交關。因疫情而病歿的現象到清末/日治的台灣還是經年發生,且台灣本島南北各處無一倖免。據史料記載,1871年日本國藉口琉球海難船民遭臺灣南端高士佛社等居民(排灣族)殺害之故,于1874年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在此之際,日本西鄉從道所率領的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征戰中,竟有500餘人死於疫病(戰鬥陣亡者僅20餘人),而清朝6500員派台「文武員弁」也因「疫氣流行」而病故者眾。再者,清末來台灣鎮守海疆的左宗棠楚軍(湖南兵),也於1885-1886年修築嘉義至大陂橫貫道路之際,許多士兵因遇到暑熱、瘴癘所引發的水土不服(主要是瘧疾)而相繼病死長埋台灣,這近百座埋骨處現就位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即甲仙鎮海軍墓。日治初期的台灣,于1896-1917二十年間,就曾出現了五次鼠疫流行(造成兩萬四千人死亡)與1919-1920年北部地區爆發過嚴重的「虎列剌」(即霍亂,造成四千三百多人死亡)。之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初期,因公共衛生推行落後,再加上兩岸人流頻繁往來下,導致原本在台灣已幾乎「絕跡」的各種傳染疾病,包含霍亂、天花、鼠疫與狂犬病等疫情又再次爆發。以1946年(民國35年)為例,台灣就曾因中國傳來「霍亂」,導致當年全台3809人染疫致病,2210人不幸死亡(致死率高達58%),而嘉義地區更因防疫封城(港)管制而導致警民重大衝突,進而衍變成了當時的重大社會事件——「布袋事件」。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Flu),為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流感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為RNA病毒的一種,主要有A、B及C型,其中A型和B型幾乎每年都會引起季節性的流行。20世紀內曾發生過四次較為嚴重且有記載的流感大流行疫情,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8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與1977年俄國流感等。其中1918-1919年間的西班牙流感大爆發,是近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瘟疫大流行(估計有10億人被感染),導致全球死亡人數超過了5千萬。依據日治臺灣的1918-1919流行性感冒疫情與防疫年表,這個百年前西班牙流感在臺灣地區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第一波超過2萬5000人(死亡率達7.18%);第二波亦超過了2萬3000人(死亡率達6.3%)。21世紀初的疫調則有,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是一種由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首例致命流行病;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A型H1N1),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及2012年的中東呼吸道綜合症(MERS),它也是一種冠狀病毒。這20年期間爆發的上述異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所幸僅有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在台灣流行肆虐,這波疫情有346名國人確診病例,然因其高致死率(接近20%)也造成73人不幸死亡。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又被稱為Sars-Cov-2,是2003年薩斯(SARS)病毒的變種/分支毒株。從2019年底Covid-19在中國武漢地區爆發後,短短幾個月就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迄今(7/24)為止,全球已經有一億九千多萬個病例數,四百多萬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台灣國內則超過1萬五千個病例數,七百多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不幸死亡。雖然Covid-19主要通過人與人近距離接觸而染疫,但該病亦已被證實可藉由被污染的物品表面等環境因素傳播,這意味著它比SARS或 MERS的疫情更難控制與阻斷。特別是,這次疫情的Covid-19病原體亦已經出現多次變異,而這種自體突變似乎能強化病毒對細胞的感染力,導致其傳染性亦急劇增強,更甚者得以避開免疫系統的阻擊(如印度Delta變異病毒株),無怪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被聯合國稱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的危機」。「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2019末至今的新冠疫情已帶給了世界經濟帶來的熔斷衝擊,其嚴重程度遠比上世紀初的大蕭條,更因受到隔離封城、邊境管制、供應斷鏈及防控措施等影響,讓許多數人面臨著失業與貧困。從去年(2020)初第一位女台商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後,台灣民眾就謹遵守著外出要戴口罩/面罩來保持社交距離,進出各大公眾場所也須嚴守「紙本登記制」/「簡訊實聯制」;染疫患者/疑似與確診病患接觸者,也都分別採取了「居家檢疫」、「防疫旅館/隔離酒店」及「自者隔離」與「居家隔離」等不同的防疫措施,來阻絕新冠病毒的傳播鏈。隨著全球疫情的升溫和病毒的持續變種,台灣的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也從五月中旬進入極為險峻的階段,而三級警戒也持續延長至七月下旬(7/27全國調降為二級警戒)。再者,今年六月底國產與進口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已陸續在各大通路/超商販售,於此同時政府也加速設立各地熱點地區的篩檢站與廣設集中檢疫所。隨著台灣政府全方位抗疫推動(滾動式調控),再加上國人上下做好自身良好的防疫配合(沒有人想當那個破口),很慶幸在七月下旬已看見了確診數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對即將微解封(降為二級警戒)後的百業復甦與時序正軌,將是令人多所期待和樂觀看待。另外,國人每天都關心的議題還是圍繞在何時可以打到疫苗,包括每一波疫苗接種對象優先順序、爭議不斷的疫苗接種殘劑(餘針)及可能分配施打的疫苗種類及其副作用。目前在台灣公費疫苗接種只有兩種選擇,即以腺病毒載體為技術的AstraZeneca(AZ)疫苗與以mRNA為技術莫德納 (Moderna) 疫苗這兩種,然民眾目前似乎還期望有第三種以上的選擇,特別是已有一些國人選擇出國去尋找其他已獲WHO 批准緊急授權(EUA)的疫苗接種。然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新冠疫苗,都可能會有非預期的副作用(近五百例接種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更是讓有意願施打疫苗之民眾的普遍疑慮。面對民眾的疑慮與恐慌,建議可由施打者可自行預約選擇所青睞的疫苗種類,年長者可與醫生來共同決定/評估是否施打,某個程度上是可舒緩施打者的不安/壓力,並提高所謂安慰劑的正面效應。近日台灣南部出現了十多例印度「Delta」變種病毒確診者(台灣目前主要仍是Alpha變異株),這著實令人擔憂也需國人更加努力配合政府政策——「輪到你,就去打」,盡己所能為台灣的防疫做出微薄但卻又重大的貢獻。目前,已施打過第一劑的國人才剛超過26%(計次人口比為27%),讓疫苗施打的覆蓋率,故從原本設定需要65%-70%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戰略方針,須提升至80%-85%的覆蓋率,如此才能讓這傳染力強及重症比率高的新冠變種病毒接近「清零」。在這三級警戒即將解除之際,我們接著是要面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後疫情時代」,期許國人同胞依舊秉承「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之價值信念,相信台灣不久後就能回到往日正常生活且再現昔日經濟榮景。謹以祈願並祝福本文讀者們都能喜樂平安長樂未央!
-
2021-08-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嘉縣工廠染疫新增2確診 翁章梁:餐飲內用解封言之過早
嘉義縣工廠染疫案今天新增1名員工編號3的家人,1老小幼共2名確診,分別是75歲案15823員工阿嬤,以及10個月女嬰員工的妹妹、案15823,都是確診員工編號3、案號15764的家人,因接觸染疫,以員工3夫婦以及新增2名家人共4人確診最多,因為前3天無社區足跡,無新增匡列,目前入住專責病房治療,75歲阿嬤曾在7月2日打一劑莫德納疫苗,還是染疫。這起工廠染疫共造成老闆夫婦、員工及家人共計13人確診,受新增案例影響,6日是否會如期解除加強版的二級管制,縣長翁章梁下午在直播記者會說,要用一周時間觀察,現在談解封、開放餐飲內用,還言之過早,6日結束再做評估宣布,「大家千萬不要鬆懈」。翁章梁說,衛生局從7月31日至8月2日擴大篩檢1511人全數陰性;截至中午前共1604人也全數陰性,確診案例經中央病毒基因定序為Alpha變異株,與本土流行病毒序列相同,不是讓人聞之色變的印度變異株,衛生局持續疫調防堵可能傳播。2名確診案7月29日PCR篩檢陰性,入住集中檢疫所,8月1日因案15823出現症狀經PCR篩檢確診,同室隔離案15828經篩檢後也確診,案15828有中風慢性病,7月23日因病住院28日出院,與案15823均無確診前3日的社區足跡。衛生局長趙紋華說,打疫苗可減少重症,雖打疫苗仍要做好防護,為防堵社區傳播,衛生局設置4處擴大篩檢站,提供免費快篩檢服務,服務地點為水上太陽館、長庚、慈濟、部立朴子醫院及灣橋分院急診室,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或有相關接觸史,可前往利用。
-
2021-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建仁貼8圖表回顧台灣抗疫70天 保住防疫典範
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在臉書上,用8張圖表回顧台灣在過去70天抗疫的歷程,並強調台灣不僅繼續維持相對偏低的COVID-19累積發生率與累積死亡率,也持續保住防疫典範的地位。陳建仁今天在臉書上表示,自從2019年12月31日以來,台灣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的表現,一向受到世界各國重視,也被公認是2020年自由民主國家的防疫典範。陳建仁說,在疫苗開發成功上市前,台灣透過邊境管控、加強通報、隔離治療、深入疫調、精準檢測、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國外入境者強制檢疫、全民遵守防疫規範等措施,維持相當長期的零確診,透過經濟紓困和振興方案,台灣更是少數在2020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正成長的國家。陳建仁說,直到今年4月中旬,由於Alpha變異株病毒(最早在英國發現)的入侵,發生一系列的群聚感染鏈,從華航機組人員及諾富特員工群聚、獅子會會員群聚、宜蘭遊藝場群聚,到萬華茶藝館群聚,每天確診病例逐漸增加。陳建仁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5月15日宣布雙北地區進入3級警戒,緊接著全國進入3級警戒,直到7月27日才會降為2級警戒。在這3級警戒期間,台灣已經發生超過1萬4000例本土確診病例,以及超過700例的死亡。他提到,幸賴全民與政府的合作戮力防疫,才能夠順利在驚濤駭浪中,度過了高傳染性Alpha變異株病毒帶來的難關。這段期間有人唱衰台灣,也有人喪失信心,但是大多數人都堅守防疫措施,不僅阻斷病毒傳染鏈,更踴躍接種疫苗。台灣在這最艱難的時刻,防疫的表現仍然是可圈可點。陳建仁以圖表比較20個重要國家,從5月15日到7月23日的70天裡,COVID-19每日每百萬人發生率的7日滾動平均值。這70天當中,台灣的每日每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發生率,相對低於多數國家;6月中旬後,多數國家的發生率都在上升,台灣卻已經開始下降。陳建仁說明,台灣每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發生率在5月15日是1.75,排名是最低的第5名;到了7月23日是0.94,排名是最低的第1名。另外,台灣的每百萬人COVID-19病例累積發生率在5月15日是61.93,排名是最低的第2名,僅次於越南;到了7月23日是652.27,排名是最低的第2名,僅次於紐西蘭。他說,台灣的COVID-19病例有效複製率(R值),在5月15日是2.13,排名是最高的第1名;到了7月23日R值是0.64,排名卻成為最低的第1名。而台灣發現每名確診病例的篩檢人數,在5月15日是75.6,排名是最高的第8名;到了7月23日是977.9,排名是最高的第2名,僅次於澳洲。另外,陳建仁比較20個重要國家,從5月15日到7月23日的70天裡,COVID-19每日每百萬人死亡率的7日滾動平均值。台灣的每日每百萬人口COVID-19死亡率,相對低於多數國家,6月下旬以後,多數國家的死亡率都在上升,台灣卻已經下降。而台灣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死亡率在5月15日是零,和新加坡、紐西蘭、澳洲同屬最低的第1名;到了7月23日是0.15,排名是最低的第6名,次於新加坡、紐西蘭、澳洲、南韓、日本。最後,台灣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累積死亡率在5月15日是0.5,排名是最低的第2名,僅次於越南;到了7月23日是32.92,排名是最低的第4名,僅次於越南、紐西蘭、新加坡。陳建仁強調,在過去的70天裡,台灣經歷險峻的防疫挑戰,藉著全民團結一心、堅守防疫準則,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美國、日本、立陶宛與斯洛伐克的慷慨捐贈疫苗,讓台灣透過提升社區篩檢人數、阻斷病毒傳播途徑、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使得R值很快下降。陳建仁說,台灣不僅繼續維持相對偏低的COVID-19累積發生率與累積死亡率,也持續保住防疫典範的地位,他最後也祝福「天佑台灣,台灣加油」。
-
2021-07-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降級不解封風險高 醫點名「最勇敢措施」:想到就頭皮發麻
昨行政院拍板定案7月27日降級不解封,並公佈二級的強化措施包括外出全面戴口罩,室內放寬至五十人、室外一百人,婚宴、公祭可開放。對此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發文分析,他也指出「最勇敢的措施」,更直言想到就會頭皮發麻,貼文引起熱議。沈政男在昨(23日)個人FB發文分析疫情警戒降級的配套,直言當中「最勇敢的措施」是開放五十人以下婚宴。他提問若賓客間須保持社交距離,「那麼,圓桌該多大?」他指出若以邊長1.5公尺的十邊形計算,「圓桌的直徑大約是4.5公尺,相當於現有圓桌的三倍大。」他也列出遊覽車上進食的矛盾與風險,為了不違反社交距離規定,「等於一次可以有七個人在車上吃飯,而如果一車有五十人,得分成七次分開用餐。」他提醒台灣遊覽車群聚感染案例仍歷歷在目,「不要忘了,獅子王與葡萄媽媽,是怎麼傳染?傳染給多少人?」沈政男指出幸好雙北尚未開放內用,他認為其他縣市若想開放,恐怕要更仔細思考實際上如何規定。他也贊同雙北晚一點解封,「侯友宜市長今天說,『不會放棄清零』,這是對的。」他直言如果病毒進到一個婚宴會場,或是十人圓桌餐會,「想起來都會頭皮發麻。」沈政男點出目前的清零困境,除了疫苗對變種病毒的保護力不足,還有現在確診者多為活動力高的年輕人,「他們南北闖蕩,如入無人之境,實在讓人擔憂。」他點名高雄新增的一例病例,「打了兩劑疫苗,有恃無恐,趴趴走到處開趴」,讓他怒罵「Your fxxking party !」針對疫苗保護力,他說明對於alpha變異株,「兩劑AZ疫苗的保護力是74.5%,而兩劑BNT是93.7%,然後一堆人在說,喔,打得到就是好疫苗。」讓他不禁直問「好在哪裡?」文末他提到奧運在東京開幕,而疫情仍然嚴峻,「a masked Olympic Games held under the shadow of virus,這要怎麼詮釋?」
-
2021-07-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粉專爆料高端資料稱效果差 專家:局部資料無法解讀
有資深媒體人在臉書粉專披露一份疑為高端疫苗的一二期臨床試驗局部報告,指出高端疫苗僅對武漢病毒株(WT),與最早出現在英國的Alpha變種株,生成中和抗體表現較好,但最早出現在印度的Delta變種株,則不論低中高劑量,數據都極糟。不過,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目前的研究發現世界上大部分的疫苗對Delta病毒株表現都略有下降,且局部資料無法知道實驗方法等細節,因此無法解讀數據上的具體意義。該臉書粉專貼出高端補件的部分報告,指出高端疫苗針對武漢株(WT)的中和抗體生成數值,平均落在大約640,而針對Delta病毒生成的中和抗體數值平均大約40,差距為16倍。不過,高端疫苗昨晚也發出新聞稿澄清,偽病毒在Delta中和抗體數值為5至7倍降低 ,非粉專所稱16倍降低,此數據與國際其他已上市疫苗趨勢一致。對於兩造說法,施信如表示,高端的試驗不是長庚做的,因此很難給予評論。但目前國際研究發現世界上大部分的疫苗對Dealta株的保護力都有下降,但實驗室的數據並不能推算至真實世界。其中英國做的最完整,因為將疫苗拿到真實世界比較,發現各疫苗在真實世界裡面對Delta株的保護力下降10%至30%,不過重症的保護力則仍維持90%以上。施信如也指出,各實驗室方法不同,有些用原生株病毒、有些用假病毒,並獨得生長速度不同外,在呈色反應上的靈敏度也不同。而且就算在同一個實驗室,如果以前中和抗體做的是Beta株、Gamma株,現在才做Delta株,現在卻放在同一張圖上進行比較,也不適當;除非同時做實驗或是有一個很好的標準品,否則不能明確指出疫苗的保護力「降幾倍」。至於我國EUA審查要求是和AZ疫苗的中和抗體進行比較,並未明確指出需對變異株需有保護力,是否會影響審查?施信如表示,自己並非審查委員,不清楚審查標準。衛福部食藥署長吳秀梅則表示,這些文件上面都印有「Confidential」(機密的),資料都屬於業者,且現在都在審查相關申請資料了,希望讓審查獨立進行,「外界不要這樣亂講話」。吳也表示,「審查怎麼進行,現在都不會說」。至於作為審查標準的200人AZ疫苗中和抗體試驗結果,吳秀梅表示,結果雖然已經出爐,但因兩家廠商資料尚未齊全,為維持公正,將等全部審查完後才會公布相關數據。
-
2021-07-14 名人.黃軒
比利時婦染2新冠變種逝 同時染2種變異株可能嗎?
7月11日歐洲臨床微生物與傳染病學大會(ECCMID)報告稱,一位在今年3月份死於COVID-19病毒的90歲老婦人,曾同時感染了兩種COVID-19變種株,這可能是首例有記錄的此類病例。這一案例告知大家,同時感染兩種COVID-19變種株是可能的。泰國也有感染兩種COVID-19變種株的案例。泰國曼谷一大型建築工地的200份COVID-19病毒樣本檢測結果顯示,有7例感染者同時感染了Alpha和Delta變種株。為什麽同時感染兩種變種株?關鍵就是在細胞內的基因重組(Gene Recombination)。COVID-19病毒在每個複制週期中,不斷變異和創造新的變種。而來自宿主的壓力,例如免疫反應,也會推動這些COVID-19病毒適應進化,快速突變。然而,COVID-19病毒每個病毒顆粒中僅包含一條RNA鏈,RNA病毒基因重組(Gene Recombination),也只能發生在同一細胞中。白話文,也就是說COVID-19需要兩種病毒(例如Alpha和Delta變種株),同時感染同一個細胞,才能基因重組。這需要兩種病毒感染同一個細胞。即使一個人感染了多種變種病毒,如果它們是在身體的不同部位進行複製,它們也不會相互影響。事實上,這在患者身上也看到了,在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中發現了不同的COVID-19病毒種,這些部位的病毒沒有直接相互混合重組。迄今的證據目前尚無跡象顯示同時感染這2種病毒後會導致症狀明顯加劇,但如果發生更多變異毒株混合感染,會產生病毒雜交從而「出現新型變種毒株」,因此減少人員流動群聚,嚴格控制疫情傳播是非常重要。事實上,專家認為比利時90歲老婦感染了Alpha株及Beta株死亡,那是因為她「年老和未接種任何疫苗」。在7月11日歐洲臨床微生物與傳染病學大會(ECCMID)報告稱,這位在今年3月份死於新冠病毒的90歲老婦人,曾同時感染了兩種COVID-19變異毒株,可能是首例有記錄的此類病例。事實上,巴西科學家早在今年1月早就報告說(比7月11日早了半年),兩人同時感染了SARS-CoV-2的兩種不同變種病毒合併感染,但似乎對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沒有影響,兩人都無需住院即可康復。資料來源:Pervasive transmission of E484K and emergence of VUI-NP13L with evidence of SARS-CoV-2 co-infection events by two different lineages in Rio Grande do Sul, BrazilWhy do RNA viruses recombine?※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7-0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為何傳染力比較強?不同疫苗保護力如何?6個問題了解Delta變異株
最早於印度發現的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最近在屏東蔓延開來,全球近百個國也相繼傳出感染案例,其中又以英國為最多。以下《元氣網》整理國際媒體關於Delta病毒的QA,讓大家對於這個病毒更了解:Q:什麼是Delta變異株?A:Delta變異株在去(2020)年10月發現於印度的馬哈拉什特邦,因此也曾被稱為印度變種病毒,是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新冠肺炎四類變種病毒:Alpha、Beta、Gamma、Delta之一。截至今年6月,Delta變異病毒已經傳遍全球近100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列為「感染力最強」的變異病毒。截至6月29日,Delta病毒感染最嚴重的國家是英國,已有超過6萬5千人受到傳染。Q:為什麼Delta 變異株的傳染力比較強?A:Delta病毒又有數種突變種,這使得Delta變異株的傳染力,比源自英國的Alpha變異株(又稱英國變種病毒),高出了40%~60%;比傳統的新冠肺炎病毒傳染力高出了30%~50%。在澳洲與中國,甚至曾經出現民眾僅與帶原者「擦肩而過」就被傳染的案例。Delta病毒的高傳染力,在英國更為明顯。自6月起,英國的確診數字急遽上升,至今每天都有超過1萬5千人確診,且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 PHE),90%以上的新確診案例,都是Delta病毒所引起。英國公共衛生署進一步指出,與Alpha變異株爆發時相比,Delta變異株已使英國國內的家戶感染案例上升了64%。Q:Delta 變異株的致死率如何?A:目前有關Delta變異株致死率的資料仍十分有限。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數據,截至6月21日,9萬2千多例Delta變種病毒的確診者中,有117例死亡,比例僅0.1%,比起其他新冠病毒變種低了不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建立在英國有較高的疫苗接種率的前提下。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指出,117例死亡中,沒有任何50歲以下,且完成疫苗施打的案例。事實上,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發表於《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的新冠肺炎確診者的住院率統計,Delta變異株造成重症的機率仍相對較高,比起Alpha病毒,Delta病毒的住院率高出了2倍之多。對此,倫敦瑪莉皇后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家迪蒂・古爾達薩尼(Deepti Gurdasani)說:「英國的數據顯示,Delta病毒造成更高的住院率,如果發現其致死率較高也不意外。」Q:不同疫苗針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分別為何?A:部分廠牌的疫苗已被證實能有效對抗Delta病毒株。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5月份公佈的調查,若完成兩劑接種,輝瑞BNT(Pfizer-BioNTech)疫苗或阿利斯康牛津(AZ)疫苗針對Delta病毒的保護力,僅小幅降低:輝瑞BNT疫苗保護力達88%,AZ疫苗則有67%;莫德納(Moderna)疫苗的保護力,則幾乎不受影響,與應對傳統新冠病毒的保護力相同。此外,接種任何廠牌之兩劑疫苗後,也能明顯降低確診患者的住院率:輝瑞BNT疫苗可降低達96%的住院率,僅施打一劑也可降低住院率94%;AZ疫苗則是接種一劑後住院率下降71%,兩劑接種完住院率降低92%。古爾達薩尼說,雖然疫苗並不是完全沒有保護力,但可以確定的是,其保護力不論是針對感染,或無症狀的輕症,都有下降,且不論打完一劑或兩劑皆是如此。Q:Delta變異株的症狀有哪些不同?A:Delta變異株感染者的症狀,與典型新冠肺炎確診者僅有輕微的不同。英國倫敦國王大學基因流行病學教授提姆・斯佩克特(Tim Spector)主導的「佐伊新冠肺炎症狀研究(Zoe Covid Symptom Study)」,以手機應用程式為基礎,大規模分析超過四百萬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狀。斯佩克特教授團隊的研究數據顯示,Delta病毒患者中,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喉嚨痛、流鼻水和發燒。而根據世衛組織官方網站,傳統的新冠肺炎典型症狀包括:發燒、乾咳、味覺喪失…等。事實上,Delta變異株的症狀與其他變異株或傳統的新冠病毒並無顯著的不同,因此專家建議,出現疑似症狀,懷疑自己已受感染的民眾,應儘速接受採檢。Q:如何應對及自保?A:專家建議,持續落實生活中的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5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以及注意空氣流通…等,是降低新冠病毒及其任何變異株的有效方法;民眾也應該避免前往已知的變種病毒流行區域、國家。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即便已完成疫苗接種的民眾,也要持續佩戴口罩,以杜絕Delta變異株的傳染。除此之外,疫苗的普及化還是對付病毒、遏止其繼續傳播的首要措施。《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因此建議民眾盡快接種疫苗,同時敦促身邊親友也去接種。資料來源:◎https://edition.cnn.com/2021/06/30/health/delta-variant-covid-what-known/index.html◎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57594954◎https://www.telegraph.co.uk/global-health/science-and-disease/delta-variant-symptoms-different-do-vaccines-protect/◎https://www.nytimes.com/2021/07/01/opinion/covid-delta-variant.html◎https://www.dw.com/en/fact-check-what-do-we-know-about-the-coronavirus-delta-variant/a-57949754◎https://www.nytimes.com/2021/06/29/world/who-mask-guidelines.html
-
2021-06-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7月開打 醫曝5種接種mRNA疫苗可能副作用
美國贈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預計7月1日就能開啟廣泛施打,但mRNA疫苗是全新技術,《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在4月發表1項研究,發現接種mRNA疫苗會有「延遲性」紅腫反應,施打疫苗後7至8天才會出現,目前機轉不明,可能因疫苗賦形劑導致,不需要太緊張仍可接種第2劑。mRNA新冠疫苗 5種最常見紅腫模式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2021年4月《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JAAD)中,1篇研究分析414位施打mRNA新冠疫苗個案,發現5種最常見紅腫模式,分別為:(1)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 (2)局部注射處反應(local injection site reaction)。 (3)蕁麻疹(urticarial)。 (4)麻疹樣紅疹(morbilliform eruptions)。 (5)肢端紅痛症(erythromelalgia)。蔡長佑說明,mRNA疫苗包含輝瑞BNT與莫德納,都是非常新的疫苗技術,不同以往疫苗,施打後馬上會有皮膚紅腫,研究發現到部分民眾接種後7至8天手臂才開始腫脹,又腫又熱,又痛又癢,被稱為「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也被形容成「新冠手臂」,大部分人在4天會消退,目前發生原因不明。蔡長佑補充,發生「新冠手臂」推測可能與mRNA疫苗的賦形劑 polyethylene glycol (聚乙二醇)過敏有關,在施打第2劑後可能再度出現,但出現時間比較快,消退時間也比較快;類似反應以女性為主約85%至90%,接受莫德納疫苗的人居多約占92%至94%,但並非是打第2劑疫苗的禁忌症。另一方面蔡長佑也說,英國在醫學期刊《刺胳針雜誌》(Lancet)上提出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3月約4個月的期間,約62萬多人接受輝瑞BNT疫苗2劑或AZ疫苗1劑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報告。常見施打後皮膚局部副作用包含紅、腫、熱、痛、癢、瘀青、壓痛、腋下淋巴腺腫等,出現任何1項副作用發生率,在輝瑞BNT第1劑後約71.9%,第2劑後是68.5%,AZ第1劑後則是58.7%。出現壓痛的症狀最多 注射1至2天後消失蔡長佑補充,報告約有5至7成民眾注射後有皮膚局部不適,女性及小於55歲占大多數,出現壓痛的症狀最多,這些症狀在注射1至2天後消失。蔡長佑強調,真正出現皮膚對疫苗過敏,如皮膚紅疹,灼熱感,臉部、嘴唇腫脹的比例則是很低。不過,上述報告的疫苗接種對象主要以英美兩國的白人為主,亞洲人對施打疫苗後的反應比例或許會有些不同,但仍有值得我們參考資料。蔡長祐提醒,疫情尚未停止,平日少出門做好自我防護,符合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對象條件者請儘速施打,疫苗施打後常見的皮膚局部反應,如紅、腫、疼痛、壓痛等,大約注射數天後會消失,倘持續紅腫疼痛,並出現皮膚紅疹,灼熱感,臉部及嘴唇腫脹,甚至蕁麻疹等情形時,請儘速就醫診斷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一張圖搞懂Delta變異株和Alpha變異株的症狀差別 ·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後「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台大醫點出施打須知
-
2021-06-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Delta變種病毒 專家籲打3劑疫苗
印度變種病毒株Delta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示警為全球主要流行病毒株之一,台灣疫苗接種率低,是最易遭Delta變種病毒攻擊的地區之一。台灣祭出嚴守邊境、解隔離前篩檢政策,台大公衛學者指出,英國近期疫情再現高峰,新增個案百分之九十九都感染印度株,住院死亡風險倍增,若只打一劑AZ或BNT疫苗,對印度株保護力較弱。對兒童與老年人 影響較嚴重已遭變種病毒侵襲的國家,紛紛祭出打第三劑疫苗防範。馬偕醫院感染科主任紀鑫分析,Delta變異株對免疫力較差的兒童與老年人影響較嚴重,AZ施打二劑後對Delta變異株保護力剩百分之六十四,莫德納疫苗保護力則從九成降至八成左右。台灣應讓老年人施打對Delta變異株保護力較高的莫德納疫苗,免疫力較佳的青壯年施打AZ疫苗,才能保護高齡者。至於各藥廠也為了研發可增加對新冠變異株保護力的「次世代疫苗」,紀鑫認為台灣當然要有動作,考量增購新疫苗。當疫苗仍奇貨可居時,現在就要研究購買可打第三劑的疫苗量,或採買次世代疫苗。歐美疫苗覆蓋率高 也受衝擊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去年十月在印度被發現的Delta變異株,傳染力比Alpha變異株高六成,且至少在九十二國現蹤,更衝擊疫苗覆蓋率已高的歐美國家。英國疫苗施打率已達百分之五十五點九,但近日每日確診數破萬,百分之九十九個案都是感染Delta病毒,甚至有染疫死亡者為接種二劑疫苗者,因此英國原定六月廿一日解封延至七月十九日。美國新確診數中也有一成為Delta變異株,疫情原已趨緩的新加坡也緊縮管制;中國大陸廣州自五月起也因Delta病毒造成一五三人確診,深圳和東莞也因入境航班旅客染疫,引發新一波疫情。據新京報報導,廣州在疫調過程中發現,Delta病毒在無接觸下,十四秒就能完成傳播。廣州警方公布的監視器畫面顯示,兩名確診者是在用餐時,先後進入洗手間。雙方在無肢體接觸的情況下,十四秒就完成病毒傳播,是本輪疫情接觸時間中最短的一例。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示警,「若這支病毒一旦侵襲,所有症狀篩檢與檢測政策,恐怕得全面調整。」因為除了傳染力較高,Delta變異株對台灣防疫最大的考驗,是第一關的症狀篩檢。根據歐美研究,以往的新冠病毒的典型症狀,是疲勞、咳嗽、喪失嗅味覺,但英國監測到的Delta變異株主要症狀為頭痛、流鼻水、咳嗽,因為確診者不舒服的情況就像重感冒,第一線醫療人員要透過TOCC(旅遊史)的風險評估研判通報,非常困難。因此應該針對特定地區或國家,多增一道「入境篩檢」。陳秀熙解釋,亞洲新確診案例中四成為Delta變異株,大洋洲的澳洲與紐西蘭為五成,應對這些地區及現在較嚴重的英國抵台航班,在機場就做入境篩檢,只要PCR陽性就做基因定序,確認是否為Delta病毒株。
-
2021-06-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比英國變種突變快、傳播快的印度變種病毒可能來襲!疫苗對它有效嗎?
在亞洲地區除了英國變種最多約佔44%, 就新冠肺炎病毒株的演化分佈,目前是印度變種病毒株已佔24%,迄今已蔓延全世界55個國家也包括美國高達46州,而在印度已是最普遍的病毒株,加上最近越南又有同時具有印度及英國變種病毒株兩者的混合種,使我們不得不提防印度變種病毒也有可能侵襲台灣(圖1.)認識印度變種病毒此等變種病毒株,特命名為B.1.617,於去年10月5日首次在印度被檢測到,而後相繼被英國公共衛生局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據英國、印度及中研院根據全球最大的病毒基因資料庫(GISAID,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發現,B.1.617比近日在全台肆虐的英國變種病毒(B.1.1.7)威力更強大,此突變種,因在病毒尖峰上有兩個關鏈突變:L452R及 E484Q,特別叫做雙突變(如圖2.),其一叫L452R突變,已在美國加州被發現(B1.427及B1.429),它可以增加棘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上ACE2受體的結合力,可以更具傳播性,而且加強病毒的複製,另一個叫E484Q突變早在英國變種(B.1.1.7)及南非(B.1.351)發現,它可以繞過免疫監測,有對人體中和抗體的逃脫能力,目前的研究證實,它比英國變種的傳播力又增強60%。隨著B1.617病毒的傳播與突變後,目前印度變種病毒株已衍生3個子系(Sub-lineages, B1.617.1, B1.617.2, B1.617.3),其中B1.617.2已升級被列為「深受關切的變異株」,中研院的研究亦顯示有同樣的結果。在其「病毒監測網」中,印度變異株的棘蛋白上有5個變異點,其中除了上述L452R, E484Q外,另有P681R,它在S蛋白中之S1及S2之間介於切割之位置,其由脯氨酸(proline)變成精胺酸(arginine),可以增加正電荷,提高棘蛋白S1及S2之切割效率,促進病毒與人類宿主細胞快速融合,進而增加病毒進入人類宿主細胞,讓病毒複製更多,傳播更快速。(如圖3.)疫苗對印度變種病毒有效嗎?由於印度變種病毒慢慢地在世界各地蔓延,從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的公告裡,顯示在亞洲地區及大洋洲竄升最快已高達24%及34%,傳播力比英國變種株強,疾病嚴重度與英國變種株差不多,所以令人擔心。在亞洲,除了印度外,在日本、新加坡已有嚴重流行,而且在兒童之間容易傳染,還好目前輝瑞及AZ的疫苗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的報告及Bernal教授之研究指出,若僅打一劑,祇有33%的效果,如打二劑,則有很高的保護力,分別高達88%及60%,所以疫苗肯定可以降低病情的嚴重度,當今之計,疫苗的接種,已是刻不容緩。(如表1.)到目前為止,雖然印度型流行比率不及英國變種多,但世界衛生組織特別提醒,印度型的突變最快,而且目前已由B.1.617母系分成B1.617.1、B1.617.2及B1.617.3三種子型,它會持續傳播,快速突變,再度演化,所以不能大意,台灣自不能置身事外,現在正處於三級警戒的當下,疫情膠著,除了共同期待疫苗早日接種以外,民眾一定要遵守所有防疫守則養成防疫生活好習慣,尤其邊境管制更要嚴格把關,落實執行,如此多管齊下,方可避免另一變種病毒進襲,早日解除疫情。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