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AIDS
共找到
39
筆 文章
-
-
2020-12-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澳洲放棄研發本土新冠疫苗 追加採購他國3,100萬劑
澳洲今天宣布放棄研發本土新冠疫苗,並已追加訂購3,100萬劑其他外國廠商的疫苗,強調因此全國接種疫苗計畫不會受到影響,仍會在預定的明年3月推動。澳洲的昆士蘭大學與製藥公司CSL原本合作開發新冠疫苗,但發現幾位參加試驗的人出現HIV「偽陽性」反應,雖然事後追蹤這些人確定沒有感染HIV,依舊擔心公眾將因此產生信心問題,所以決定放棄。受到HIV感染若不加以治療,將會導致愛滋病(AIDS)。澳洲因為疫情相對管控較佳,且季節與北半球相反,坎培拉現在不急著核准已試驗有效的他國疫苗,全國接種疫苗計劃也準備明年3月才開展。加購的3,100萬劑是向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與Novavax預訂。澳洲目前已訂購了價值33億澳幣(25億美元)的疫苗。總理莫里森說,CSL不自己研發疫苗後,拿到授權很快就可以改為生產其他藥廠研發的新冠疫苗。
-
2020-12-01 性愛.性病防治
愛滋及早發現並治療 可過與一般人無異生活
新北市衛生局為擴大愛滋防治,辦理「性福巴士-大專院校巡迴愛滋防治宣導」,將篩檢帶入校園中,讓學生可以免費並匿名快速篩檢,今年9月就有名大學生小遠看見攤位上前測試,一驗發現竟是陽性,但因發現得早,及時投藥,小遠並未發病。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只要患者及早發現並規律治療,體內幾乎偵測不到病毒時,就可過著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衛生局表示,據調查,新北107年至109年新通報愛滋感染人數不斷下降,分別為369人、336人、257人,今年完成6萬2126人篩檢,陽性率約為0.6%,可見新北市防治有成。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愛滋病毒逐漸破壞人體免疫系統,當進入AIDS發病期,會因無法抵抗環境中的伺機性病源感染而死亡。由於潛伏期間無症狀、外表亦看不出異狀,且時間可長達5-10年,故透過主動篩檢確認是否感染,以求及時治療是唯一且極重要的一環。陳潤秋表示,台灣醫學先進,感染者只要規律服藥到體內測不到病毒,代表幾乎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播愛滋病毒,並可如慢性病持續服藥追蹤,過著如常人般的生活。衛生局表示,為了讓更多民眾主動篩檢受否遭感染,市府現在已規畫多元篩檢管道,包括衛生所、醫院都有匿名篩檢,另外衛生局還成立「愛滋快意篩檢預約專線」,只要民眾播一通電話,市府就會派人至約定地點、時間提供快篩與諮詢服務,提升篩檢便利性。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對付COVID-19 可借鏡抗愛滋史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各地醫療系統都需升級,以控制住傳染並能因應病患湧現,以及防範日後爆發。路透社報導,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在國際愛滋學會(International AIDSSociety)策畫的視訊會議上表示,在疫情處理上已捉襟見肘的各國領袖「需要借鏡愛滋病毒/愛滋病(HIV/AIDS)抗疫」,並確保人民能擁有公平且具有醫學實證的醫療系統。萊恩說,儘管全球許多地區尚未達到疫情高峰,但已暴露出醫療體系的弱點,讓數以十億計的人缺乏可依賴與可負擔的必要醫療服務。愛滋病是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所引發的疾病,在1980年代曾被視為絕症。由於愛滋病毒具高度變異性,也無法靠自體免疫消滅,至今沒有沒有預防HIV的疫苗,然時至今日,愛滋病已可藉由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來控制。至於新型冠狀病毒,研究人員仍預期終會出現有效疫苗,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輕症患者可自行康復。萊恩說,儘管這兩種病毒「在範圍和本質上都不盡相同,但在許多方面仍可相提並論」,像是暴露出相同的不平等問題,以及類似的不義與背棄。他說:「但我們不能因反舊帳和推諉究責而分神,仍需積極向前。」
-
2020-06-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每天吞顆維他命B2,一週就能改善嘴破?營養師破解常見B群迷思
Q:蔡營養師,老一輩的人都說「嘴破」就是「火氣太大」,但我們家兒子也常常嘴破,小學生哪裡會火氣大啊?到底嘴破是怎麼形成的呢?A:「嘴破」是我們一般人的俗稱,臨床上我們稱之為「口瘡性潰瘍」(Aphthous Ulcer),也就是指口腔黏膜細胞受損,產生潰瘍現象。潰瘍通常是指器官上的黏膜細胞因受損、不完整,而失去屏障作用。Q:因為經常嘴破的關係,我昨天就在親子論壇上PO文,徵集各位版媽提供妙方解套,結果呢,很多版媽都不約而同回覆,吃維他命B群有用喔。我知道維他命B群有很多種,B1、B2 及B3、B6 等,有位同樣也是嘴破苦主的版媽還強調,只要每天吞一顆維他命B2,一個禮拜後就會改善,想請問蔡營養師,每天吃一顆100毫克的維他命B2,會太多嗎?A:這劑量確實很高,成人每天所需維他命B2只需1.3毫克就夠了,100毫克等於是妳吃了一天建議需求的76倍。Q:蔡營養師,我上網查了資料,維他命B2缺乏者特別容易有口腔周邊的異常症狀,如:口角炎、舌炎,甚至嘴唇或周邊產生乾裂、發炎的現象。所以我覺得,若是吃高單位的維他命B2,應該多多少少有幫助的。A:是的,維他命B2的臨床缺乏症狀如:口角炎、嘴唇周邊乾裂、甚至舌頭發炎等,會影響吞食功能。但是,這與「口瘡性潰瘍」的臨床表徵不同,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其實在國外,也有類似的說法。嘴破時,補充維他命B群可能會有幫助,甚至有人認為容易嘴破的人,平常就要補充維他命B 群來「保養」,以避免營養素的缺乏。Q:平常就要多補充維他命B群,來預防嘴破,其實我也是這樣認為。A:現代人往往營養過剩,除非真的是維他命B群的嚴重缺乏,才會導致這些症狀的產生,如:口角炎、腳氣病等。通常是酗酒者、長期服用抗生素者、嚴重營養不良才會產生維他命B 群缺乏的症狀。對了,潘妮,妳每天都吃乳製品或起司嗎?Q:當然囉,我每天喝2杯低脂牛奶,也喜歡吃起司片來補充鈣質。我知道,現在就要保養骨頭,存骨本!A:妳本身是吃純素嗎?Q:不,我不是吃全素,但過於油膩的肉類,我會少吃。我也愛吃海產類。A:這就對了,維他命B2豐富的食物來源是乳品類及蛋類,其次為一般的家禽瘦肉、全穀根莖類。以妳目前的飲食型態,每天都有固定吃乳製品的話,且不是純素者,也不酗酒,如果也沒有服用抗生素藥物的話,通常維他命B2的攝取來源絕對足夠。Q:所以,嘴破吃高單位的維他命B2是沒用的囉?A:我們需要釐清真相,嘴破指的是「口瘡性潰瘍」,即口腔黏膜或舌頭、嘴唇的黏膜細胞產生白色塊狀的潰瘍。通常好發於孩童、少年,這與維他命B2缺乏症狀,如:口角炎,是不同的疾病或症狀。「口瘡性潰瘍」的產生原因還不是很明確,但通常有以下特徵的人,比較容易發生。Q:有哪些特徵的人,容易得「口瘡性潰瘍」?需要治療嗎?A:首先要澄清一個觀念,「口瘡性潰瘍」不具傳染性,多半也不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如:物理性的傷害,像是過度刷牙、牙醫操作不當、臉頰咬傷等外在因素,使口腔黏膜受損。另外,若牙膏及漱口水含有一種叫「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lauryl sulfate)的成分,也可能促成口腔黏膜潰瘍。此外,「缺鐵性貧血」的人也傾向易有「口瘡性潰瘍」,一些免疫功能疾病或不全者,往往也容易有「口瘡性潰瘍」。例如:對食物麩質過敏的「乳糜瀉」、腸道免疫疾病的「克隆氏腸炎」、HIV / AIDS 患者、免疫功能低落者⋯⋯都是好發族群。當罹患「口瘡性潰瘍」,接受正規的醫療診治才是正確之道,通常是局部性給予皮質類固醇、消炎軟膏,保護黏膜傷口,使其慢慢恢復。Q:那麼……已經嘴破的人,飲食要注意什麼事項,才會加速自身的復原呢?A:已經嘴破的話,飲食原則要補充大量的液體,避免刺激、香辛料的食物,如:辣椒、胡椒、 咖啡因,食物型態以軟質、容易吞食優先,最好避免質地過硬、酥、脆,甚至粗糙的食物,以避免咀嚼過程中,與傷口摩擦。Q:我已經吞了一個星期的維他命B群,真的一點用也沒有嗎?A:如果本身沒有維他命B群缺乏,也沒有特殊的生活習慣如:酗酒、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或者長期純素者及嚴重營養不良,額外補充的維他命B群,一旦超出身體的需求量,多半會流失,對改善嘴破和口瘡性潰瘍來說,實質幫助非常有限。就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相較於妳剛才提到的維他命B2,我這邊看到的資料,反而是補充高劑量的維他命B12,每天1000微克,相當於一日成人所需2.4微克的400 倍以上,在極少數研究,有看到可以改善口腔性潰瘍的情況。但是,因為樣本數過少,所以我覺得還是僅供參考,別預期有太大的改善效果。接受正規醫學診治及調整飲食型態(避免質地過硬的食物),多補充液體,如果疼痛到難以進食,就需要針對局部性傷口,給予皮質類固醇、消炎軟膏的治療,以減少傷口發炎及疼痛,以恢復生活品質為優先考量。本次搜查結論1. 常說的嘴破,即所謂的「口瘡性潰瘍」,指的是口腔黏膜或舌頭、嘴唇的黏膜細胞產生大小不一,白色塊狀的潰瘍。通常好發於孩童、少年,這並非病原菌或病毒感染,不具傳染性,產生原因不明,但多半與免疫系統不全有關。2. 維他命B群缺乏者,如:酗酒、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長期純素者或者嚴重營養不良,才可能發生維他命B2缺乏,產生典型的口角炎、舌炎,甚至嘴唇或周邊產生乾裂。這與「口瘡性潰瘍」不同,所以有關「補充高單位維他命B2治嘴破」一說,推測是以訛傳訛、穿鑿附會的說法罷了。3. 「口瘡性潰瘍」,宜接受正規醫學診治及調整飲食型態(避免質地過硬的食物),多補充液體,針對局部性傷口,給予皮質類固醇、消炎軟膏,減少傷口疼痛,以恢復生活品質為優先考量。書籍簡介營養關鍵32問:破解飲食迷思與不實傳言,蔡營養師的健康生活Q&A,教你這樣吃最健康作者:蔡正亮出版社:遠流出版日期:2019/05/29作者簡介/蔡正亮 ■學歷: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學士 臺北醫學大保健營養研究所碩士 ■經歷: 臺灣營養學會專業會員 高考營養師合格(98年第二次專技高考全國第3名) 經濟部工業局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能力鑑定合格 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基礎、進階訓練合格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杏輝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由時報校園記者 ■著有:營養師教你不用怕:用實證科學破解27個常見飲食迷思 ■粉專:蔡營養師的大搜查線延伸閱讀: 明明沒撞到,身上卻出現「不明瘀青」?中醫師:這3種部位,小心是癌症前兆!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諾貝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是人造?教授解析科學家背景
在過去兩天裡,最熱門的新冠病毒新聞之一是《諾貝爾獎得主聲稱新冠病毒是人造的》,例如《亞洲時報》(Asia Times)發表的French prof sparks furor with lab leak claim(法國教授的實驗室洩漏聲稱引發風暴)。這位諾貝爾獎得主是法國科學家Luc Montagnier。他是因為共同發現愛滋病毒而在2008年獲頒諾貝爾獎。他在禮拜四(2020-4-16)接受法國媒體CNews訪問時說,新冠病毒是武漢病毒研究所製造出來的。這個消息的確令人震驚,尤其是他跟中國曾有合作關係。在201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學聘請他為講座教授,並且還用他的名義設立了一個研究所,即Montagnier Institute(請看SJTU Appointed Luc Montagnier University Chair Professor)。只不過都快10年了,我還沒看到他曾和中國學者一起發表過任何論文。事實上,這10年來他幾乎沒有發表過任何論文(請繼續看下面)。Luc Montagnier在接受CNews訪問時說,他的數學家同事Jean Claude Perrez運用數學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帶有愛滋病毒基因序列。他還說前不久印度學者已經發現新冠病毒帶有愛滋病毒基因序列。因此他確信新冠病毒是武漢病毒研究所將愛滋病毒的基因插入蝙蝠冠狀病毒而製成的。可是,有關《印度學者發現新冠病毒帶有愛滋病毒基因序列》,我已經發表過兩篇文章說那是由於應用錯誤研究方法而導致的,而印度學者也早已撤銷他們還未被審核的論文。也就是說,所謂的印度學者的研究,早已經是歷史灰燼。另外,我也發表過其他6篇文章,指出所有已經正式發表的論文一致認為新冠病毒是自然產生的。兩位Luc Montagnier在巴士德學院的同事,Simon Wain Hobson 教授以及Étienne Simon-Lorière教授,也已經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分別表示Luc Montagnier的說法是《毫無根據》和《太荒謬》。那,一個何等尊榮的諾貝爾獎得主怎麼可能會發表荒謬的言論?不幸的是,諾貝爾獎得主發表荒謬言論,其實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為了不偏離主題,我在這裡就只再提供Luc Montagnier幾件在科學界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在2009年,一個由他帶頭的研究團隊在他自己當主編的期刊裡發表了兩篇論文(也就是說,他是球員兼裁判):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re produced by aqueous nanostructures derived from bacterial DNA sequences(細菌DNA序列衍生的水性納米結構產生的電磁信號)Electromagnetic detection of HIV DNA in the blood of AIDS patients treated by antiretroviral therapy(電磁檢測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艾滋病患者血液中的HIV DNA)這兩篇論文的重點是,細菌和病毒的DNA會釋放特殊的電磁波,而這種信號可以被用來偵測該細菌或病毒。在2015年他的團隊又發表Transduction of DNA information through water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s(通過水和電磁波轉導DNA信息)。這篇論文更進一步聲稱細菌和病毒的DNA可以通過電磁波進行《隱形傳送》(teleport)。例如,原本在法國的DNA,由於會發出電磁波,所以就可以在意大利重現。他們還把這個新發現稱之為《量子場理論》(the quantum field theory),並且說這個理論可以解釋自閉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萊姆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只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人有發表過可以支持這個理論的論文。更糟糕的是,嘲笑Luc Montagnier的聲音是此起彼落,例如:Scorn over claim of teleported DNA(對隱形傳送DNA主張的嘲笑)Nobel laureate joins anti-vaccination crowd at Autism One(諾貝爾獎得主加入自閉症一號的反疫苗接種人群)Luc Montagnier and the Nobel Disease(呂克·蒙塔格尼爾和諾貝爾病)The Montagnier “Homeopathy” Study(蒙塔格尼爾的“順勢療法”研究)由此可見,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其實已經是晚節不保。他這次發表《新冠人造論》,只是會在他的功德簿上再添一筆。原文:新冠是人造的,諾貝爾獎得主說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專家警告:血漿療法有風險 宣稱療效還太早
中國近期援引抗SARS經驗,為武漢肺炎重症病患注射康復者血漿,宣稱患者接受治療後,症狀明顯好轉;但專家警告,這類療法仍存在人體排斥等風險,雖值得研究,但宣稱具有療效還太早。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迄今未開發出有效的治療藥物。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13日在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表示,康復患者體內有大量的綜合抗體對抗病毒,醫院正在開展康復病人恢復期血漿的輸入,目前已顯示出初步效果。據新京報報導,這種特殊免疫血漿製品是由康復者捐獻、含高效價病毒特異性抗體的血漿,經過病毒滅活處理,並對抗2019冠狀病毒中和抗體、多重病原微生物檢測後製備而成,用於危重患者的治療。不過,報導引述多名臨床醫學專家、合理用藥專家及業內人士表示,這種療法雖然原理上可行,值得探索,但存在風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此時對外宣稱這是有效治療方法,為時太早。中國資深疫苗專家陶黎納指出,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爆發期間,也曾嘗試過使用康復者的血清進行治療,但對於治療效果,沒有明確文獻佐證。他表示,每個康復者體內產生的抗體量並非同等水準,「如果抗體量不足,使用後可能會產生不良效果。如果抗體量過多,也會產生浪費」,其中還有很多研究要做。北京宣武醫院血液科主任蘇力則表示,過去在治療B型肝炎、愛滋病(AIDS)等疾病時,也曾嘗試過這種方法,但幾乎沒有成功案例。「有時,就算體內有了抗體也不一定會有效,因為還會遇到很多抗體清除不了的東西,這就是人為何還會因病死亡的原因」。他也提到,別人的抗體進入自身後,並不會一直存活,而且「自身免疫系統是否會產生對抗外來抗體的抗體等,還有很多複雜的問題需要實驗證明」。一名疫苗製劑業界人士也坦言,這種方法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對重症患者的一種嘗試,普通患者並不需要和建議使用」。另外,在輸入治癒者血清的同時,是否會將病毒一同輸入,仍然未知。
-
2020-02-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稱武漢肺炎有歧視 叫肺炎不精準…COVID-19到底該叫啥
WHO日前宣布,為了避免某些地區被汙名化,因此將武漢肺炎正名為「COVID-19」,意思是2019年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正當媒體開始配合WHO將它改稱為「新冠肺炎」時,衛福部卻以怕民眾聽不懂或分不清「新冠肺炎」與「武漢肺炎」的區別,決定一律仍簡稱「武漢肺炎」,而媒體提問說「世界衛生組織稱『武漢肺炎』此名稱恐害特定區域汙名化」,衛福部長陳時中竟說,「那叫做『中國肺炎』不是更糟糕?」令人傻眼。這種對於汙名化一個地區毫不介意的心態毫不可取,過去日本腦炎的命名有歷史背景,但犯過的錯不應再犯。症狀不只肺炎 WHO命名用disease就在2月8日,中共的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通知,將這個疾病暫時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但WHO的命名卻有著更深意涵,其中CO代表「冠狀」,VI爲「病毒」,D爲「疾病」,但為什麼是D而不是中共衛健委用的P呢?因為,科學家發現WHO在1月30日命名為2019-nCoV的這隻病毒,並非僅只於誘發肺炎而已,所以不用pneumonia(肺炎)稱呼它,而用涵蓋更廣的disease(疾病)為名稱,所以,就算要叫它「武漢」,但後頭加上「肺炎」是一個不精準的稱法。日本腦炎、德國麻疹 命名皆因學者貢獻有人為「武漢肺炎」的稱呼辯護說,如果「武漢肺炎」是歧視,那日本腦炎、德國麻疹、西班牙流感與香港腳怎麼說,難道也是歧視?歧視與不歧視,要看被稱呼的那個地域的人怎麼感覺而定,就像性騷擾成立與否,也以被騷擾者的主觀感受為準。日本腦炎的真正名稱其實是「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經由蚊子傳播,人類與畜類都會罹患的疾病,它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造成急性腦膜或腦炎。但因1924年它在日本爆發大流行,病原體於1934年在日本被發現,1935年由日本學者最早分離出來,而作出此一命名。而德國麻疹更是在18世紀中葉即1740年就由德國的弗里德里希.霍夫曼最早描述其病徵,再由德卑爾根( de Bergen)於 1752年及奧羅(Orlow)於1758年確證。到了18世紀初的 1814年,喬治馬東(George de Maton)首次建議它應被當成一個獨立的疾病。這些人都是德國的醫學專家,因此稱為「德國痲疹」。簡言之,日本腦炎與德國麻疹的名稱,都與兩國學者的貢獻有關,而不一定是以疾病發源於此命名。香港腳跟英國殖民有關 若SARS被叫香港症候群…香港腳不是香港人得的,是殖民香港的英國人得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清廷與英國簽署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給英國,而英國派出軍隊佔領香港,其軍人習慣了氣候較為乾燥的歐洲,到了位處熱帶的香港,卻又穿著沉厚不透氣的軍靴,很多軍人都得了皮膚病,長了許多的水泡,癢得不得了,但歐洲醫生從未見過這種病,認為它跟香港有關,於是就命名為香港腳(Hong Kong foot)。這個應為「足癬」的皮膚病,被叫香港腳,作為被殖民者的香港中國人亦很無奈,但由於被殖民的角色,並不能更改這個名稱,即使結束150餘年的殖民命運之後,它已成了根深蒂固的名稱,更改不了。2003年爆發的SARS,是其全稱的英文縮略字,由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4個英文字的字首組成,在香港就簡稱為「沙士」。它的頭3個字母剛好是香港特別行政區(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的縮略字,香港當年又是中國大陸之外最多確診病例(1755)與死亡人數(299)的地方,如果人家稱它為「香港肺炎」,香港人絕對跳腳!中東國家抗議 MERS命名有歧視以發生地命名疾病被認為有歧視意味,是2012年發生的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以「中東」命名,當時中東國家認爲這個命名存在地域歧視,影響了當地的貿易、旅遊,一度向WHO提出抗議。其實,WHO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因此2003年就沒有將SARS命名為「中國肺炎」,而是中性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而在沙烏地阿沙伯發生這個新冠狀病毒的傳染時,WHO命名就不以沙烏地阿拉伯或其港口吉達港命名,而是更廣泛的「中東」,因為有確診病例的國家還包括卡達、約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雖然英國也有3例,但卻有沙烏地阿拉伯的旅遊史。當時專家以為,「中東」這個名稱已無汙名化(stigmatizing)的問題,不料仍遭到反彈。愛滋病最早被稱「男同性戀相關免疫缺陷」如果用起源地命名沒有歧視問題,那用起源的群體命名是否一樣沒有歧視?大家所知的愛滋病(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最早卻被稱為「男同性戀相關免疫缺陷」(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1981 年夏天,美國疾病管制署發表了史上第一篇關於愛滋病的報告,敘述了5名年輕人得了罕見的肺部疾病,這5人都是同性戀,研究者便將這個怪病,推測是透過同性戀間的行為所傳播。這一年的冬天,愛滋病驚人的致死率震撼了美國,當時有 270 人染上愛滋病,其中的 121 名患者死亡,死亡率高達 45%。而大名鼎鼎的「紐約時報」就是用「男同性戀相關免疫缺乏症候群」(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稱呼它並縮略為GRID,這有無歧視呢?如無歧視為什麼要改稱為愛滋病?連豬流感都饒過豬 改名甲型H1N12009年在美國造成至少近2萬人死亡H1N1流感,當時被稱為豬流感(swine flu),由於其橫掃千軍的威力,讓豬跟著遭殃,「豬流感」的名字讓很多國家談豬色變,不只是限制北美豬肉貿易,像埃及政府還下令欲屠宰國內約20萬生豬,俄羅斯等一些國家宣布暫停從疫區進口豬肉。但這一新型的豬流感病毒只是豬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的混合體,並沒有證據證明病毒可以在豬與豬、或豬與人之間傳播,為了避免豬也遭到莫名的恐懼與歧視,WHO宣布棄用「豬流感」一詞,更名為甲型或A型H1N1流感。這個流感還傳播全球,學者依據模型推估,它甚至被估計在全球造成10萬5700到39萬5600 人因呼吸症候死亡,另有4萬6000到17萬9900人因心血管問題死亡。照這邏輯 烏腳病其實要叫「台灣腳」?資深的台灣人都知道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它的學名為壞疽或脫疽,台語俗稱烏乾蛇,1950年代,台灣西南沿海地區許多人都得了這個末梢血管阻塞的疾病,患者雙腳發黑,最普遍的案例發生在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臺南縣學甲鎮、北門鄉四個濱海鄉鎮。這個病跟台灣沿海居民鑿井喝入含砷的井水有關,而全球對此病的研究是台大組成的團隊做了巨大貢獻,如果以其病的主要發源地稱呼,烏腳病也可稱為「台灣腳」,但如果當年真的這樣命名,台灣人又作何感想?陸「我不是病毒」行動藝術 贏得歐洲人擁抱最近一幕令人動容的畫面開始流傳,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廣場上,蒙住雙眼並戴上口罩,但在身旁放著一塊立牌,用中文、英文及義大利文寫著「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不要對我有歧視」,一開始人們只是佇足,其後有人上前擁抱,最後有人將他的眼罩撤掉,並為他摘下口罩。這個行為藝術想要傳達的就是,人們可以恐懼病毒,但不應將病毒與某一個群體的人結合起來,然後以此歧視他們。武漢只是此次傳染病的發生地,用「武漢肺炎」表述這個疾病,不是歧視,難道還有別的可能嗎?
-
2020-01-26 武漢肺炎.名醫觀點
野味市場死灰復燃 專家:中國沒能從SARS疫情學到教訓
衛生專家說,中國沒能從當年的SARS疫情中學到最重要的教訓,那就是野生動物市場是疾病的龐大繁殖場,可能將病痛帶給人類。「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一般咸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源頭來自棲息於亞洲部分地區的原生哺乳類動物果子狸。引發這波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的源頭至今雖然還不明朗,但中國當局認為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關。華南海鮮市場除如同其名販售海鮮外,也販售活體貓狗、野雞、蛇和土撥鼠。中國在SARS疫情消退後對野生動物市場實施控管,但這些控管措施沒多久就形同虛設。中國一直以來都是野生和瀕絕動物的主要消費者,人們將這些動物宰殺來吃,或製成傳統中藥。SARS權威研究專家、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袁國勇表示,2003年SARS疫情結束後,野生動物或野味交易顯然已經死灰復燃。SARS疫情當時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共造成逾750人死亡。他說:「可以理解要改變食物或飲食文化向來很困難,但這種重大疫情帶給我們的教訓,是我們必須尊重生命、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能夠輕易突變,並傳播到人類身上,進而引發人與人之間的傳染。袁國勇表示:「這種疫情會讓人類付出慘痛代價,再也不應發生。」致力終結野生動物交易的野生救援協會(Wild Aid)執行長奈茨(Peter Knights)也說:「野生動物市場是瘟疫的培養皿,也是一種無法容忍的風險,應該盡快走入歷史。」野生救援協會總部位於舊金山。奈茨說:「壓力、脫水、營養不良、骯髒的環境、野生和人工飼養的物種雜處,混合在一起就是創造致命新疾病的最佳溫床。」他表示,經過SARS和這次武漢肺炎疫情,中國急需對這些野生動物市場實施嚴格禁令,並大規模進行宣導,降低民眾食用野味的需求。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