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5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2021������������������������������������������������������������������������������������������������������������������������������������������������������������������������������������������������������������������������������������������������������������������������������������������������������������������������������������������������������������������������������������������������������������������������������������������������������������������������������������������������������
共找到
1378
筆 文章
-
-
2023-02-05 養生.聰明飲食
喝超過沒好處!科學家曝喝咖啡最佳時間、杯數及睡前多久別喝
許多「咖啡控」早晨一醒來,就是來杯咖啡喚醒自己;也有人習慣到辦公室立刻進行咖啡儀式,為工作開機。科學家認為,喝第一杯咖啡最佳的時間是上午9點30分到11點之間。以下是科學家總結多項咖啡研究,提供給咖啡愛好者的飲用指南。什麼時間喝咖啡最好?科學答案:上午9點30分到11點之間喝第一杯很多人一起床或一到辦公室就立刻喝咖啡,但專家建議,把第一杯咖啡的時間延後到9點30分到11點之間,能獲得最大益處,也可避免過度焦慮緊張。科學家解釋,早晨時段人體的皮質醇(主要壓力荷爾蒙)最高,用以喚醒身體。而咖啡因會刺激身體釋放更多這類荷爾蒙,讓人感覺清醒不疲倦。但當身體的皮質醇濃度已經很高時,再喝咖啡因飲品,會引發壓力和焦慮。追溯2009年一項研究,皮質醇的水平在早晨時最高,接著開始下降,在上午9點30分到11點以及下午1點至5點的兩個時段大幅下降。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運動營養師Amanda Maucere說,雖然皮質醇升高有助於醒來,但在壓力大時也是有害的,沒必要在此時補上一杯咖啡,在體內產生不必要的壓力反應。科學答案:運動前30分鐘已有大量研究顯示,咖啡因是強大的鍛鍊補充劑,可幫助舉起更重的重量、跑得更遠更快。也因此包括奧運會在內的體育賽事,曾一度禁止運動員攝取高劑量的咖啡因。數十項研究回顧發現,如果運動員在開始鍛鍊前30分鐘到1小時喝咖啡,將獲得最大益處。2020年一項論文曾進行相關測試,分別讓受試者在運動前2小時、1小時和30分鐘攝取咖啡因,結果發現1小時和30分鐘的表現最好。2016年一項針對自行車騎乘的小規模研究發現,鍛鍊前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堅持的時間長12%。咖啡因透過提高腎上腺素水平來促進運動,還能刺激更多神經、提高肌肉溫度,改善運動表現。一天喝幾杯咖啡最剛好?科學答案:建議每天2到3杯,超過沒好處。202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一天喝三杯咖啡有助長壽並避免中風和心臟病發生。這篇論文針對50萬名56歲左右的英國人進行研究,發現每天喝3杯咖啡,可降低12%死亡風險、17%心臟病風險以及21%的中風風險。相較之下,不喝咖啡或每天喝超過3杯咖啡的人,並未獲得相同好處。其他幾項研究,包括2021年在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也證實這項關聯。但2015年英國政府支持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喝5杯咖啡有助延長壽命。2022年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每天只需要喝兩杯咖啡,就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和早逝的風險。對於喝多少咖啡對健康最有利,目前沒有共識,但超過5杯會導致失眠、頭痛和焦慮。咖啡有利人體的關鍵,在於其所含的抗氧化劑,能減少身體發炎反應、促進新陳代謝,阻斷可引發心律不整的受體,並抑制脂肪吸收。對咖啡因產生耐受性怎麼辦?科學答案:一個月休息一周不喝咖啡很多人會發現,咖啡喝久了越來越沒有效果,那是因為身體對咖啡因產生耐受性。2020年一項研究發現,騎自行車的人在連續喝咖啡兩周後,咖啡因對運動的改善效果逐漸消失。專家認為,每個月停止喝咖啡一周,用逐漸減量的方式進行,大約一周後,身體會回到不喝咖啡的狀態。然而,對於是否有必要以減少咖啡因攝取,來對抗其耐受性,目前沒有定論。一個針對60多項研究的分析發現,即使定期攝取咖啡因,對運動員的耐力幫助仍然有效。睡前多久不要喝咖啡?科學答案:睡前6-8小時過多的咖啡因會阻斷腺苷(adenosine)和褪黑激素的受體,擾亂睡眠。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表示,咖啡因的影響會在四到六小時內緩解,因此如果想在晚上10入睡的人,最好在下午4點前結束最後一杯咖啡。不過也有論文指出,咖啡因的影響可能超過八小時,建議睡前八小時停止喝咖啡。密西根大學睡眠專家Dierdre Conroy博士說,每個人對咖啡因的反應不同,尤其經常喝和完全不喝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3-02-03 醫聲.Podcast
🎧|高山症吃威而剛有效嗎?名醫王士豪破解迷思
小小一座台灣,屹立268座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吸引許多民眾前仆後繼健行、登山。然而,隨著山林開放、新冠疫情爆發,登山人口創下歷史新高,國內山難也跟著劇增,救援數從2019年206件、來到2020年暴增為455件,2021年也有398件、30人死亡,其中有些人為了預防高山症,選擇服用威而鋼,醫師認為這可能會加重症狀,增加遇難風險。🎧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斜槓嚮導 王士豪邊登山邊研究高山醫學不論多麽嫻熟,登山時仍絲毫慌張不得,台灣野外地區救護協會(下稱協會)理事長王士豪深知其中的道理。1999年,他與同學登山意外受困奇萊東稜,幸好大家保持冷靜就地紮營,用無線電對講機傳遞位置,5天後一行人毫髮無傷地被直升機救援下山。九死一生的經驗不減王士豪對山的嚮往,繼續攀登百岳,連嚮導證也比醫師證書更早拿到,實為「斜槓嚮導」。後來他一頭埋進高山醫學的研究,讓登山和急診生涯相輔相成,即使出來開業,亦持續奉獻在高山醫學。5種山難可預防 王士豪:失聯最不應該發生根據消防署統計,山難發生的主因分別是迷路、創傷、墜谷、失聯、疾病,其中前4類可用非藥物的方式預防,例如事先下載離線地圖,在熟悉的地方開啟飛航模式測試;疾病則仰賴藥物。「迷路、受傷、發生疾病在所難免,但失聯就不應該。」王士豪解釋,一但失聯,就算只是腳小扭傷,也可能會在等待他人發現、救援期間死亡。因此他建議,登山時要準備充電設備、備用電池或行動電源,以維持通訊裝置的電力,也可攜帶衛星電話或無線電,遇難時能馬上發出求救訊號。高山症分3類 症狀各不同至於疾病,除了慢性病患者應該帶齊平常服用的藥物,一般人也須注意高山症發作。高山症又稱高海拔疾病,當海拔高於2500公尺,大氣壓力降低,導致人體可利用的氧氣量不足,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症狀。高山症可分成以下3類:一、急性高山症(AMS):發生率高達36%,因血氧不足,刺激呼吸中樞加快換氣,引發呼吸性鹼中毒,頭痛加上頭暈、噁心、嘔吐、疲憊虛弱、睡眠困難其中一項症狀即確診,但整體來說症狀輕微,吸氧、吃藥、休息幾小時便可再登山。二、高海拔腦水腫(HACE):發生率0.1%至0.5%,起因於缺氧使大腦血管擴張,腦部血流量增加、顱內壓力上升,血管內液體跑至腦組織中,讓患者走路不穩、胡言亂語、判斷力異常、意識不清,「像喝酒ㄧ樣,大腦會當機。」王士豪補充。三、高海拔肺水腫(HAPE):發生率與高海拔腦水腫相等、致死率卻更高。肇因於當肺部氣體交換功能變差,使肺動脈壓力上升,血管液體外溢造成缺氧,「缺氧引起肺部積水,積水又反而加重缺氧,形成惡性循環。」王士豪表示,此時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胸悶、心跳加速。一旦發生高海拔肺水腫或高海拔腦水腫,須在6小時內吃藥或下撤,尤其高海拔肺水腫因肺部已受損,須至平地才可脫離險境。預防高山症服用威而鋼恐不佳 發作找攜帶型加壓艙更有效對於威而鋼預防、治療高山症一說,王士豪坦言,威而鋼具擴張血管的功效,對高海拔肺水腫有預防效果,然證據等級弱,且可能惡化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症狀,「為了預防發生率千分之一的疾病,反而加重發生率三分之一疾病的症狀,我覺得有點顧此失彼。」若高山症患者身上沒有藥,也無法立刻下撤,則可尋找附近的攜帶型加壓艙(PAC)。PAC不需電力、只靠人力,10分鐘內便能打造低海拔環境,緩解患者症狀。目前協會從2016年起,自國外引進每顆8萬、共100顆PAC,設置於40個高山山屋、5個高海拔旅遊景點、20幾個搜救單位,為患者爭取救命時間。王士豪指出,PAC使用期限將近20年,但可能會因灰塵跑進器材、野生動物破壞、操作不當、惡意破壞而受損,因此協會計畫縮短檢查週期,並加強教育訓練,以避免糟蹋各界愛心,甚至威脅到未來潛在高山症、有生命危急的民眾使用權益。如欲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民眾也可掛高山旅遊門診,請醫師針對個人身體狀況及登山行程,安排適合的藥物使用計畫,「建議新手、長者或本身有潛在疾病,事先諮詢醫師。」王士豪分享他幫助過的案例,包含發生過HAPE、在加護病房躺一週的患者再攀爬聖稜線,或因肺癌切除三分之一胃的中年婦女攀登武陵四秀及能登高嶺。疲憊登山致「撞鬼」 醫籲休息觀察狀況 此外,對於山友反應登山時遇到靈異現象,如紅衣小女孩、黃衣小飛俠等,王士豪解釋,這些鬼故事的共通點是天氣不好、山友情況不佳,導致山友腦部不正常放電產生幻覺,所以建議當下先休息,並穿好衣服,補充水分及營養,待症狀緩解再上路。王士豪說,倘若真不幸遇難,保持冷靜最為重要,接著做好保暖、飲水、食物等保護措施,用離線地圖確認自己位置後,再透過通訊裝置發出求救訊號,等待救援。期間切記不可下切溪谷,因台灣地形落差大,容易失足墜落,且溪谷陰暗溫度低、遮蔽物多又隱密,難以發出求救訊號,搜救隊也很難找到人,所以最好是留在原地。如果行有餘力,可再攀升到空曠處,方便發出求救訊號、直升機找人, 減少傷亡機率。王士豪小檔案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學士現職: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瘋高山》作者山雲白袍健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馬偕醫院、北醫急診科主治醫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高海拔醫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中華航空公司總公司醫務部航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林琮恩特別感謝: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
-
2023-02-01 養生.抗老養生
簡單一動作預測死亡風險,花10秒鐘看你能否做到!
中老年後健康與否,肌力是其中一個觀察指標。根據一項研究結果指出,能夠單腳站立至少10秒,未來7年的死亡風險較低。無法單腳站立10秒 死亡風險較高根據一項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指出,無法持續站立10秒的中老年人,在未來幾年死於心臟病、中風、癌症等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4倍。這項研究調查了參與1994年在巴西一項運動研究的1,702位參與者,其年齡在 51-75 歲之間(68% 為男性),測試時讓單腿保持平衡,另一隻腳放在後肢上進行支撐,嘗試 3 次以保持該姿勢至少 10 秒。主導這項研究的里約熱內盧運動醫學診所CLINIMEX研究主任Claudio Gil Araújo表示,根據他超過40年為心臟病患診治的經驗來看,他發現對51至75歲的人來說,無法完成10秒單腿站立者,其生存風險甚至比診斷為患有冠狀動脈疾病或高血壓、膽固醇異常的人來說風險更大。除了單腳站立測試外,該研究團隊之前也發表過,能否從地板上坐著站起來,也是長壽的預測指標。平衡感差易跌倒 嚴重可能從此臥床、失能年長者的平衡和死亡率是相關的,原因之一就是跌倒,長者最怕跌倒,一旦跌過一次,不但可能再次跌倒,嚴重者可能因此臥床、失能,甚至致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世界每年有近70萬人死於跌倒,每年有超過3700萬人跌倒就醫。人口老化嚴重的台灣亦有同樣問題,根據衛福部2021年死因統計,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跌倒位居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跌倒大致分為內外兩種因素,首先就是自身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造成;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如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外在因素的改善較為單純,自身因素則要靠運動及平衡訓練。「平衡運動套餐」 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也有人認為平常都有在運動,為何仍會跌倒?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曾受訪表示,運動習慣不足或運動類型太過單一,也無法達到效果。想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物理治療師吳琦淵教授一套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每日進行1到2回合,持之以恆達到強身健體作用、改善慢性疾病,也可以減少跌倒風險。》看「平衡運動套餐」步驟【資料來源】.《WebMD》To Predict Mortality, You Need a Leg to Stand On.高齡門診最愛問:為何老人容易一跌再跌?.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5招平衡運動套餐「保命防跌」
-
2023-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更要慎選吃進肚裡的食物!陳月卿堅持2對策3原則 細嚼慢嚥很重要
外食對策如果必須外食,對於要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也要盡量慎選。我個人的外食原則如下:1.營養均衡一定要有主食、蔬菜、蛋白質。米食的部分,盡量選擇五穀米。蔬菜則盡量選擇綠色蔬菜,最好有一種是十字花科蔬菜,再搭配一些根莖類蔬菜。蛋白質的部分,盡量選擇豆類、豆腐、魚、蛋。2.盡量避開炸、煎、烤的食物外食較難控制油的品質,可盡量選擇湯品、清蒸或汆燙的料理。食物的分量、比例和進食順序1.食物的分量比例我基本上是根據哈佛大學設計的「健康飲食餐盤」(Healthy Eating Plate)來分配,也就是30%的蔬菜、20%的水果、25%的主食(包括全穀類與根莖類)與25%的蛋白質。不過蛋白質的部分,我會攝取較多植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大約只占1015%。2.早、中、晚餐的分量我秉持的原則是:「早上吃得像國王、中午像王子、晚上像乞丐。」早餐一定是我營養最豐富多元的一餐,1杯精力湯或豆穀漿是必備的。午餐很豐富,若要攝取肉類,我大都會在午餐時攝取。晚餐我就會吃得較清淡、分量也較少。那遇到晚餐有飯局怎麼辦?我非常鼓勵大家把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回家,因為晚餐吃得太飽或大魚大肉,對身體是很大的負擔。而且根據環保署統計,2021年台灣的廚餘回收量總計約48.7萬公噸,若以90公分高、容量155公斤的桶子來計算,一年的廚餘量可疊起「5,544座台北101大樓」,這是多可怕的數據!因此我總會把晚餐飯局中至少一半的菜打包回家,對自己的健康與我們的環境都好。雖然每餐的分量不太一樣,但我會力求營養均衡,即有主食、蛋白質與蔬菜水果。特別是蔬菜或五穀類,我每餐一定會吃。我們腸道內的細菌生態一直在變化,必須經常性的維持它的平衡,透過每一餐都吸收均衡多元的營養,才能養出各種不同的好菌,營造良好的腸道環境。3.進食的順序為了幫助消化,進食的順序也非常重要。我的習慣是先慢慢喝點湯,讓溫熱的湯水先暖胃。接下來吃生菜(如沙拉或泡菜、涼拌菜),此時胃裡還沒有食物,比較容易吸收生菜的營養。接著吃煮熟的蔬菜。然後吃飯,最後再吃魚和肉。不過老年人或消化力比較弱的人,也可以先吃蛋白質食物,再吃蔬菜和飯。水果則是在午、晚餐之間吃。這是我覺得對消化最好的吃法(以上原則若想知道更多細節,可參見我的著作《吃對全食物》)。細嚼慢嚥之必要每一口食物至少咀嚼30秒。除了用牙齒把食物切得愈細,愈能減輕胃腸的負擔,細嚼慢嚥還能刺激唾液分泌。唾液中含有能分解澱粉的消化酵素、多種酶類、維生素與蛋白質,咀嚼愈久可分解愈多澱粉,而酶類、維生素、蛋白質等與食物混合得愈充分,也愈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唾液中的特殊酵素與免疫球蛋白還能中和胃酸、抗菌、解毒。許多人會認為,無論如何胃都會消化食物,何必那麼費事的細嚼慢嚥?但如果沒有充分咀嚼食物,這些唾液的轉化作用就來不及產生,當食物通過消化道時,就無法消化到能夠完全轉化的狀態,當然其中的營養素也無法被身體吸收,有些變成廢物排出體外,有些甚至變成毒素積存在體內,等於是留不住營養、又排不出毒素,對身體當然會有不良的影響。此外,如前文提過的,人體可自行產生的消化酵素與代謝酵素數量有限,細嚼慢嚥可以節省消化酵素的消耗量,代謝酵素的可用量便相對增加,身體的代謝排毒能力也會變好。記得有一年我去做健康檢查,報告中所有數據都正常,唯獨「乳酸」這項數據偏低,我有點驚訝的請教醫師,才知道那代表我體內積存的乳酸很少,也就是我的代謝能力很好。我想這應該和我每天喝精力湯有密切關係,一方面是因為精力湯裡面原本就富含酵素,另一方面則是精力湯已經先把食物攪碎,喝到口中再咀嚼一下,很快就能與唾液混合,當然也容易消化吸收。除了有利消化吸收,細嚼慢嚥不只更能仔細品嘗出食物滋味,還有很多好處,像是幫助減重、控制血糖、預防疾病、養顏美容,還可以促進大腦皮層血液循環、活化腦力等。不過,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細嚼慢嚥是一門功課,我也仍在學習。偶爾感覺胃脹氣或不舒服時,就知道身體在提醒我又忘了細嚼慢嚥。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身體遲早都會反映出來。只要用點心,培養一些良好的飲食習慣,就能不費力的養生,還有什麼比這更划算的事呢?(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陳月卿著《時時刻刻微養生》)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別忽略你的權益!40歲以上免費健檢一次看:影響最大的慢性病和5項癌症都能檢查
在台灣,健康檢查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符合一定年紀或具備某些風險因子,就可免費定期使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和癌症篩檢服務,影響台灣人民健康最大的慢性病和五個癌症都包括在內。只要民眾踴躍利用,達成預防疾病發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不論是站在國家或人民的立場,都可說是花小錢、省大錢的划算投資。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目的是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對象:● 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3年一次。● 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65歲以上,每年做一次。● 基本資料:病史、家族史、服藥史、健康行為、憂鬱檢測● 身體檢查:一般理學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身體質量指數、腰圍● 尿液檢查:蛋白質● 實驗室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肝指數、肌酸酐、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B型肝炎和C型肝炎表面抗原(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者,終生可接受一次B、C肝檢查。)● 健康諮詢:戒菸、戒酒、戒檳榔、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健康飲食、事故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五癌篩檢 去年新增肺癌篩檢 全球第一吳建遠表示,為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國健署還提供「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這五項癌症篩檢,篩檢陽性個案只要能早期治療,有機會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降低死亡率。去年7月開辦的肺癌篩檢,讓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大腸癌篩檢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原住民則提前至18歲以上)● 乳癌篩檢45歲以上女性,或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40~44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肺癌篩檢:下列對象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1.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 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就是30包-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不到15年的重度吸菸者。公費篩檢利用率子宮頸癌篩檢最多 前年揪出4.6萬癌前病變隨著社會高齡化,利用公費檢查的人愈來愈多。吳建遠以2021年為例,總共有192.5萬人使用成人預防保健,整體利用率大約是三成,391萬人使用過四癌症篩檢(當時尚未開辦肺癌篩檢),其中子宮頸癌利用率五成最高,共找到4萬6478人有癌前病變,8150人罹癌。不過,根據主計處報告,四癌篩檢量其實是從2014年達到523.9萬人高峰後開始遞減,2019年掉到501.4萬人,之後因新冠疫情影響民眾受檢意願,2020年和2021年篩檢量掉到454.2萬人、391萬人,2022年加倍努力推廣,才在12月下旬回升到421.1萬人。吳建遠說,國健署提供的服務只是民眾可接受健檢的一種管道,其他依法應提供的還有勞工體檢、公務人員健檢,民眾也可選擇自費型健檢,這些都是影響公費篩檢利用情況的眾多因素。去年本土疫情趨緩之後,國健署就一直非常努力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出來篩檢、不要忘記自己的權益。
-
2023-01-28 焦點.元氣新聞
金鐘視帝丁強「年前跌倒送醫」大年初六病逝,享壽87歲!醫:跌倒是長者第2大死因
資深男星丁強27日中午在醫院病逝,享壽87歲。妻子跟經紀人證實死訊,經紀人回應關於丁強離世的原因。金鐘視帝丁強大年初六病逝 享壽87歲曾獲金鐘獎迷你劇集視帝的資深男星丁強27日中午在醫院病逝,享壽87歲。對此,妻子李璇跟經紀人證實死訊,經紀人回應關於丁強離世的原因,「他是有點小中風,記憶力退化,剛好過年前不小心跌倒造成的,入院之後由於血氧低,昨天中午很安祥的離開,沒有受到任何折磨」。李璇透露丁強在去年7月結束拍攝李玖哲的MV「從來沒愛錯」工作後,就突然有失智、中風的症狀,夫妻原本鶼鰈情深,但丁強突然不願和李璇說話,似乎不想告知自己身體狀況,也讓李璇無法接受。據《壹蘋新聞網》報導,老婆李璇原本以為丁強只是因老了心情不好,所以不喜歡說話,事後才得知原來是生病導致,甚至連小孩從美國打電話回來關心,丁強都只想掛掉電話。李璇也難過表示,直到去世前一天丁強人都看起來好好的,卻仍不願開口說話,未料大年初六中午就離開人間,目前遺體暫放於楊梅的殯儀館,3個兒女已經自美國返台協助處理父親的後事。丁強畢業於政工幹校影劇系,曾在中華民國陸軍陸光話劇隊服務,於1961年獲聘為中央電影公司特約演員,出演《薇薇的週記》等片。1969年初執導筒,導演「毒火掌」。1970年以喜劇演員之姿活躍於演藝圈。1971年與演員有古典美人之稱的李璇再婚,婚後轉戰幕後工作,擔任製作人為妻子量身打造多部影片,夫妻倆1976年赴美國定居。近期的電視影集的遺作是「你好,我是誰」及「媽,別鬧了」,去年7月拍了李玖哲的MV「從來沒愛錯」,擔任MV男主角,也成為他最後的遺作。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長者也要懂得「保命防跌」根據聯合報記者賴香珊報導,台灣預估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老年人口增加也提高照顧上的問題,南投醫院醫療團隊示警,跌倒是老人事故死亡原因第2位,大眾應正視及重視預防年長者跌倒,長者也要懂得「保命防跌」,為此也教導透過運動訓練減緩退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指出,台灣將在3年後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成,進入超高齡社會,但根據衛福部2021年死因統計,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跌倒位居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因此預防年長者跌倒是相當需要重視的問題。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長輩跌倒可分為兩種因素,首要就是自身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包括照明不足、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而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偏偏國人的概念中,最常忽略的就是自身因素的肌力不足與平衡能力退化,老年人則常因為運動習慣不足,又或是運動的類型太過單一,無法全面的改善肌力與平衡能力。延伸閱讀/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5招平衡運動套餐「保命防跌」記憶差動作慢 可能是中風警訊根據聯合報記者邱宜君報導,小中風不可輕忽,是大中風的警訊!許多發生小中風的人,因為沒什麼感覺就可能不處理,都說「還好啦,只是小中風!」這句話聽在專精於腦中風的醫師耳裡,其實是問題重重、隱憂很多。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鄭建興強調,中風不分大小,中風就是中風,都要找出發生原因,才能避免再次中風。鄭建興提醒,很多人都用「老了」來解釋記憶逐漸變差、動作變慢的現象,但不見得是自然老化,可能是腦血管病變的警訊,應到神經內科接受詳細檢查,及早接受治療。「一旦發生中風,治療要愈快愈好!」鄭建興說,中風時間拖愈久,可用的治療方法愈少,預後愈差。若突然發現臉不對稱、手抬不起來、肢體發麻無力、口齒不清、失去平衡或伴隨暈眩、劇烈頭痛等,不建議自行搭計程車就醫,應趕快打119,讓急救員初步評估處置,同時啟動緊急醫療網,才能在最短時間內送到有急救能力的醫院。延伸閱讀/小中風不要緊?醫曝關鍵危險因子:中風不分大小
-
2023-01-15 名人.好食課
天冷當心心血管疾病發作 營養師一張圖教你護心飲食該怎麼吃
天冷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期,今天好食課 Lexie張宜臻 營養師整理了多篇文獻,教你怎麼吃預防心血管疾病!飲食建議●多吃蔬果:蔬果富含葉酸、鉀、纖維及類黃酮,研究發現水果和蔬菜攝取量增加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呈負相關,建議每日吃足五蔬果●多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全穀食材比起未精製澱粉,多了纖維、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且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比較有飽脹感,血糖波動也較平穩,具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以未精製雜糧取代精製澱粉●海鮮:吃魚肉等海鮮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原因與魚肉富含ω-3脂肪酸,或是飲食以魚肉代替紅肉減少了飽和脂肪攝取有關,建議每天攝取15克的魚或是每週吃兩次以上魚對心血管有益●堅果及豆類:堅果及豆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及纖維,研究發現增加堅果及豆類的攝取與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有關●茶:茶含有兒茶素等類黃酮成分,對於心血管具保護作用建議少吃●加工肉:加工肉包含煙燻、醃製等肉品海鮮,如香腸、培根等,通常含有較多鹽分、飽和脂肪酸及雜環胺等燒烤後的有害物質,已被證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含糖飲料與甜食:手搖飲、運動飲料等含糖飲料與許多甜食中皆添加有蔗糖、玉米糖漿等添加糖,容易造成身體肥胖,增加心血管及糖尿病風險●高鈉食物:食物適當調味可使美味加分,但過多的鹽分卻容易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以蒜頭、洋蔥及辣椒等天然辛香料代替醬油等調味料為佳●反式脂肪及高脂飲食:反式脂肪常存在於具酥皮的糕點、洋芋片、油炸食品中,建議少吃這類食品,也減少過多的脂肪攝取,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其他建議1.適度飲酒有益心血管?關於飲酒與心血管疾病間的關聯一直存有爭議,有研究發現,每日喝1-2杯酒具有最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因存在著地方飲食習慣差異及其他可能影響因素,美國心臟協會(AHA)於2021年提出的建議是如果平時沒飲酒習慣者,建議不要開始,如果有喝,則建議每日女性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2.泡澡預防心血管疾病?日本2020年研究發現,與每週泡澡少於2次者相比,每天泡澡可減少28%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這邊也要注意,長者如果要泡澡,建議泡澡時間勿過長,避免離開浴缸時,冷熱溫差過大使血管急速收縮參考資料:1.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by Diet Modification: JACC Health Promotion Series. J Am Coll Cardiol. 2018 Aug 21;72(8):914-926. doi: 10.1016/j.jacc.2018.02.085. PMID: 30115231; PMCID: PMC6100800.2.2021 Dietary Guidance to Impro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1;144(23):e472-e487.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0313.Habitual tub bathing and risks of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Heart. 2020;106(10):732-737. doi:10.1136/heartjnl-2019-315752【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天冷當心心血管疾病,護心飲食報你知!】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1-12 活動.活動最前線
愛心水滴‧匯流成海‧愛心改變世界!
由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愛心獎、UA亞洲聯合財務主辦、鳳凰衛視協辦及製作,台灣吳修齊公益基金會、吳俊傑公益基金會、現代財經基金會、台北科技大學校友總會、香港陳守仁基金會、許曉暉紀念基金、北京東西方慈善論壇協辦的「第17屆‧2021愛心獎頒獎典禮」,12月11日(星期日)下午4時在香港主會場鳳凰衛視大埔總部、北京鳳凰中心分會場同步舉行。典禮的錄影實況將於2022年12月24日(星期六)晚10時於鳳凰衛視中文台、歐洲台、美洲台、鳳凰網、鳳凰秀首播,12月25日(星期)晚8時在香港台播出。典禮邀請愛心獎終選委員會主席/香港特區政府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前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甘逸驊、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主席王茂林、港澳台灣慈善基金會副主席林俊杰、李嘉音、劉李麗珉、許曉暉紀念基金創辦人翟普、智行基金會創辦人杜聰、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徐威、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羅援、四川省玉階文化基金會理事長朱新華、《中國新聞周刊》社長/《中國慈善家》社長/中新凱悅傳媒集團董事長呂振亞、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基金會理事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劉海鷹、東西方慈善論壇執行總裁兼CEO王慶泓等貴賓出席,攜手傳揚愛心。本屆得獎人陳一丹博士表示,「通過互聯網的公益平台連接更多的人,讓愛心彙聚,讓善行成果 ,這是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正向推動,特別是中國互聯網公益在世界上取得了獨特而矚目的成就,值得我們每一個華人為之自豪。」第17屆.2022得獎人包括:台灣陳進財、陳奇峯;內地周秉德、邢戎;香港康典、蔣麗萍;新加坡卓順發,他/她皆在各自的領域奉行公益、揮灑大愛。獲獎名單揭曉後,鳳凰及全球華人媒體熱烈廣泛報導。台塑企業集團總裁王文淵在致辭中表示,「恭喜今年的八位得獎人,因為你們的付出,才能夠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2006年我們注意到,台灣社會的吸毒情形非常嚴重,監獄有一半以上的受刑人都跟毒品有關,因此我們王詹樣基金會開始在監獄推動「戒毒班」。除了提供毒品犯生理衛生教育、心理輔導和職業技能等課程,也幫助他們重建家庭關係,改變人生的態度,讓他們出獄後,可以順利回歸家庭、社會,真正實現了『幫助一個受刑人,等於是幫助一個家庭』。現在,已經輔導超過4,000人,而出獄後2年內回到監獄的比率,也從原來的6到8成,大幅降到了百分之10左右。因此,在2016年當我獲得第11屆愛心獎時,除了維持原來每年推動捐贈金額外,我更把獎金再加倍捐出來,讓原本3所監獄的『戒毒班』,擴大到了6所監獄。同時,也激勵我們,持續關注更多的社會問題,推動更多社會公益項目。這幾年來,我也看到了愛心獎的成長,徵選的範圍從原本的兩岸三地,逐漸擴大到了世界華人社會。而愛心獎更把這些熱心助人的事蹟,傳播到世界各地,凝聚大家行善的力量,逐步實現『「愛心水滴,匯流成海」的願景。」愛心獎終選委員會梁愛詩主席在賀辭中表示,「愛心獎自2004年創辦以來,從香港啟航,延伸至台灣、中國大陸、全球華人,每歷經五年就飛躍式蛻變,無論是慈善公益領域、參選人涵蓋地區、得獎人認受性、獎金金額等皆層遞式倍增,本人忝任終選委員會主席,與有榮焉!香港疫情封關三年來,林創辦人年年親自參與甄選、籌辦頒獎典禮、擘畫藍圖,讓是項年度盛會更加發揚光大。今年8位得獎人皆名聞遐邇,為眾望所歸的大慈善家。本獎歷屆得獎人投入更多資源、開展更多元化的公益項目,讓各相關弱勢族群獲得更廣泛援助。大愛無疆。謹勗勉歷屆得獎人及愛心獎團隊持續推動全球華人愛心獎,貫徹始終。」典禮中,鳳凰衛視港主會場主持人饒祥以、黃橙子、姜聲揚,以及北京分會場主持人田川,聲情並茂地輪流介紹每位得獎人投身慈善的歷程,配合台上熒幕播出的8位得獎人專訪故事短片,彰顯他/她們為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本屆頒獎典禮兩地同步舉行,大會以妙曼的舞蹈串連起各環節,更請來RedBricks口琴隊演奏歡快的以色列民謠《Hava Nagila》,而精通四種語言、擅長多種樂器的新生代歌手陳明憙,則演唱《生之靜》這首音頻治療單曲,結合紓緩的旋律,製作成流行曲,為樂迷帶來另類音樂新體驗,贏得現場持續的掌聲。愛心獎最新資料請瀏覽官網:www.compassionaward.org,以及臉書、微信和微博。
-
2023-01-11 失智.大腦健康
對哪些人最有效?關於阿茲海默症新藥Lecanemab該知道的事
備受期待的阿茲海默症新藥Lecanemab在2023年1月6日獲得FDA的批准,這為受這種毀滅性疾病影響的患者及其家人帶來希望。它是針對澱粉樣蛋白β的單株抗體,學術名是Lecanemab,而商品名是Leqembi。這款藥物是由日本的Eisai(衛采)公司和美國的Biogen(百健)公司共同研發,一個患者治療所需的花費預計將會是每年26500美元。特別要注意的是,這款藥並非治癒方法,但這款每2周靜脈注射一次的藥物,在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三期臨床試驗結果中顯示,對減緩早期疾病表現出適度的積極作用。這款藥是繼Eisai和Biogen共同研發的Aducanumab後美國批准的第二種藥物,旨在攻擊被認為是該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大腦中稱為澱粉樣斑塊的積聚。以下為《元氣網》整理關於Lecanemab你該知道的事。Q. FDA的加速批准Lecanemab意味著什麼?A:在Lecanemab在減緩早期疾病進展方面顯示出積極的試驗結果後,FDA加速批准了Lecanemab。FDA可以加速批准那些治療嚴重疾病和滿足未獲滿足的醫療需求的藥物,同時繼續在更大規模的試驗中研究藥物。而有了FDA的批准,也意味著醫師現在可以開藥,但許多患者可能無法自費負擔每年26500美元的治療費用,Eisai執行長Ivan Cheung估計大多數人可能需要至少服用三年。Q. 新藥Lecanemab有哪些潛在益處?A:與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相比,在臨床試驗中服用Lecanemab的人經過18個月的治療後,在記憶力和思維衰退症狀方面的下降減少27%。除此之外,它還減少了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這是一種在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積累的黏性蛋白質,被認為是該疾病的標誌。Q. 對Lecanemab副作用的擔憂A:該藥物引起了安全問題,因為它與某些嚴重的不良事件有關,包括腦腫脹和出血。在試驗中,接受該藥物治療的患者中有14%出現了包括腦腫脹和出血在內的副作用,而安慰劑組中這一比例約為11%。據報導,科學家將臨床試驗期間的三例死亡與Lecanemab聯繫起來,但尚不清楚是否是它導致了死亡。 Q. 哪些人能從這款藥物中獲益最多?A:Lecanemab是一種治療大腦中含有澱粉樣蛋白的早期阿茲海默病患者的藥物,這意味著患有其他類型失智症患者,或處於阿茲海默症晚期的病患不太可能通過這種藥物得到改善。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目前在阿茲海默症的治療上,已和過往的目標不太一樣,現在鼓勵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將病程停留在輕度的時間延長。Q. 該如何取得新藥Lecanemab使用資格?A:通常,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將針對澱粉樣蛋白(包括Lecanemab)的新型阿茲海默症治療的覆蓋範圍限制在僅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該單位主要負責辦理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之相關業務,對於是否給付這款新藥正在研擬中,目前患者必須等到FDA對Lecanemab發出完全批准才有機會由醫療保險給付治療費用。王培寧指出,通常一款新藥要進入台灣,要先待藥商於全世界分批投入人體試驗後,並經過我國食藥署審查,最快預計明年,甚至後年才正式投入使用,但「健保是否給付」,也還是一項難題。Q. 目前有新藥Lecanemab的替代品嗎? A:FDA曾加速批准Eisai和Biogen在2021年生產另一款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Aduhelm(aducanemab),但此舉引起爭議,因為該藥物的有效性受到廣泛質疑。此後,它基本上被撤出市場。 自2003年以來,Aduhelm是第一款獲批准的早期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另外,美國的Eli Lilly(禮來)公司的阿茲海默症新藥Donanemab的實驗性治療目前正處於後期試驗階段,預計今年會有結果。【參考資料】.WebMD:What to Know About Newly Approved Alzheimer's Drug.NBC News:A new Alzheimer’s drug will cost $26,500 a year. Who will be able to get it?.TIME:Why It’s Hard to Get the New Alzheimer’s Drug Lecanemab.The Wall Street Journal:New Alzheimer’s Drug Leqembi Will Be Out of Reach for Most Patients.Eli Lilly has spent years and billions of dollars in search of an effective Alzheimer’s drug. But success is not all or nothing for the stock.元氣網:1年治療費用約2.65萬美元 教授解析FDA批准阿茲海默新藥詳情.元氣網:美FDA批准阿茲海默症新藥 專家曝適用於哪些人身上
-
2023-01-09 名人.精華區
閻雲/人工智慧 可以成為發明者嗎?
人工智慧(AI)可做為創新的發明者(inventor)而當家做主嗎?還是一定要在人類指令下乖乖做事?人工智慧的應用愈來愈普及的今天,這已成為我們無法迴避的嚴肅課題。AI列為發明者 引發全球爭議人工智慧發明權的討論很多,英格蘭和威爾斯曾上訴法院維持英國智慧財產權管理局(UKIPO)於2021年7月27日的決定,拒絕授予名為DABUS的人工智慧發明權。DABUS是由Stephen Thaler博士領導,一項長期進行人工智慧發明活動的成果。Thaler是DABUS的創建者。DABUS代表「統一感知自主引導設備」,是一個以成為發明家為目的的電腦系統,通過使用「群」神經網絡,DABUS不斷產生新的「思維過程」和「記憶」,最終導致新的輸出。2018年,Thaler向世界各國提交兩份獨立的專利申請。雖然他堅稱自己是這些專利申請的所有者,但他也堅持認為DABUS應被列為發明人,引發全球爭議。在這個前所未有的爭議中,很多國家都提出人工智慧系統是否可被命名為發明者的問題。這些國家法院做出的決定,將對人工智慧驅動的創新團體不斷增長的全球布局、投資者利益及人工智慧公民權利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申請人:法律戰更像哲學戰Thaler在美國、英國和歐盟遭抵制,但他針對DABUS的權利主張,在有些國家受到熱烈歡迎。南非和澳洲法院裁定,人工智慧系統可在專利申請中被承認為發明人。不管法院的決定如何,Thaler堅信,這場法律戰和對DABUS發明家的認可,一直「更像是一場哲學戰,讓人類相信『他的』創造性神經架構是令人信服的認知、創造力、感覺和意識。」南非和澳洲承認人工智慧為發明者,但英格蘭和威爾斯維持裁決,認為DABUS在英國的專利申請將被撤回,也有少數意見反對,該科學家確實不相信有人可以稱為發明人,並且有資格做為DABUS的所有者申請專利。Thaler和他的團隊計畫將上訴到英國最高法院。不過,無論英國最高法院是否決定審理此案,人工智慧的全球發明問題,不會就此輕易解決。是否修改法規 牽動AI未來迄今為止,英、美和歐盟法院的大多數駁回,都圍繞著一個事實,即專利法規,正如它們目前所寫的那樣,不允許非個人發明人。隨著人工智慧成為創新發展愈來愈重要的一部分,人工智慧是否成為發明者,將取決於每個國家的立法機構評估是否需要修改法規,進而適應人工智慧發明故事的未來章節。(本文英文資料蒐集撰寫為Terence Yen J D,MS,Consultant, Sino American Cancer Foundation)
-
2023-01-09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大國「日本」國民為何正在變矮?科學解謎身高與壽命關聯
日本隊2022年卡達世界盃表現亮麗,讓人看到日本人體能佳的一面。然而,據數據顯示,這個長壽大國,其實近30年來國民身高並沒有成長,反而開始變矮。而科學家研究指出,這趨勢正凸顯某種隱憂,台灣也可能發生。上世紀,日本人身高曾飛速成長從小到大,身高一直是團體生活中容易被互相比較的外型條件。雖說無法依身型高矮斷定優劣,但平均身高其實也可反映出社會經濟、醫療、健康的改變,更與人類嬰幼時期環境、青少年時期的營養攝取息息相關。據2016年國際流行病學研究團體「非傳染性疾病風險控制協作組織(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研究,平均國民身高急速成長的國家,多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這份報告針對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在1896年至1996年間出生國民的18歲身高進行分析,其中,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在百年之間增加14.6公分,達170.8公分,女性更暴增16公分,為158.3公分,男女身高增幅皆擠進全球排名前五。而這100年,正好與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後,工業發展、公衛體系大幅進步,躍身世界強國的時間點不謀而合。胎兒營養不良,日本人身高開始萎縮?然而,其後的調查,卻發現生活條件日漸富足的日本人,身高卻逐年「倒勼」。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2017年發布一項趨勢分析,1980年以後出生的日本成年人平均身高正逐漸下降,2014年出生的日本男性,20歲時的身高預計將比1978年、1979年間出生的男性矮1.5公分,女性的身高也將倒退0.6公分。這驚人的預測結果,似乎與胚胎發展密不可分。這份研究除分析身高,也針對初生兒的狀況交叉比對,發現日本成年人身高萎縮的同時,低體重新生兒(low birth-weight infant)的數量卻持續增加。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體重低於2500克以下的新生兒,即為低體重新生兒,易有健康不良、生長與認知發展受限等長期影響。孕婦刻意減肥,小孩可能輸在起跑點?日本低體重新生兒增加的原因,可能與過去日本廣傳孕婦於孕期內控制體重,對母親與胎兒健康狀況有益相關。據《日經新聞》報導,1980年前後,一篇提出限制孕婦體重可有效預防妊娠毒血症的論文引起關注,日本婦產科學會也在1999年制定了孕期內理想的體重增加量指標,「如果BMI(體重指數)在18至24之間,則體重增加7至10公斤較為理想」,這個數字比其他國家的指標還低。醫學期刊《生物醫學中心:妊娠和分娩(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2021年一篇研究更指出,日本1990年和2015年低出生體重兒比例分別為6.3%、9.4%,相較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比例5.7%和6.5%,可見25年內,日本低體重新生兒數量急劇上升,在OECD國家中增幅排名第五。至於影響胎兒出生體重低的原因,包括胎齡低、孕期吸煙、孕前產婦BMI指數低、孕期體重增加低、貧血,以及低社會經濟地位等。此外,日本的數據也強調超過30歲的高齡產婦的影響。身高愈高,壽命不一定愈長值得一提的是,國際許多科學家調查也指出,身高其實與健康息息相關,更有可能影響壽命長短。但是是否身高比較高才好?並沒有定論。據NCD-RisC統計,身高也反應了健康狀況,如青少年若營養不良或患有嚴重疾病,將影響身高發展,「身高較高的人一般壽命較長,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可能性較小,若產婦身高較高,分娩時嬰孩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也較小。」有趣的是,NCD-RisC的報告也提到,從多個論文的統計數據來看,高個子的人可能擁有更佳的學業成績、收入與社經地位。然而另一方面,美國的保健媒體《健康線上(Healthline)》則報導,綜合義大利士兵死亡率、全球籃球員壽命,以及與體型、壽命長短相關的FOX03基因,得出體型較矮小的人,可能有更長的壽命。原因在於,與高個相比,矮小體型所需攝取的基礎熱量也較低。在細胞總數較低的情況下,自由基和致癌物對細胞的暴露和影響較小,且體型較大的人,隨著年齡增長,細胞與組織修復也會更加費力。目前看來,身高與壽命的相關討論,仍需要更嚴謹的數據,以及更廣泛全面的研究,才得以下定論。明明吃得飽卻過瘦,是文化問題至於營養攝取,過往總與身高議題密不可分,不過當高度經濟發展、注重身材、在全球長壽國家榜單中名列前茅的日本,居然也面臨了成年人身高萎縮的窘境,值得深思。其實台灣近年也盛行減重,女性瘦才是美,是否過度倡導需重新思量。這也反映了在繁華富裕的人類文明背後,新的社會問題悄悄萌生。【延伸閱讀】》關心老化與失能的距離!線上評估工具+6項指標確認有無身心功能衰退徵兆(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3-01-09 焦點.元氣新聞
回首2022/向他們說聲再見 追悼英女王、倪匡、顧寶明等名人
2023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回首2022年世界殞落了許多曾經引領風騷的一代人物,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巴西球王比利、作家倪匡等人。國內也有不少知名人士離世,像因癌症病逝的蔡頭、巴戈、朱俐靜、余苑綺等人,或是疾病過世或猝逝的顧寶明、明金成、張念慈等人,《元氣網》回顧有哪些名人在2022年離開世人。引領世代的代表人物伊麗莎白二世 96歲/英女王 史上在位最久女君主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駕崩,享耆壽96歲。她1953年加冕至今在位70年,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全球史上視事時間最長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國家元首,畢生服務公眾,鞠躬盡瘁。》看更多戈巴契夫 91歲/改革蘇聯終結冷戰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久病纏身,8月30日辭世,享耆壽91歲。他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他為「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聯共產國家則視他為「民族罪人」。》看更多江澤民 96歲/勇於探索兩岸關係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因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11月30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6歲。六四事件之後趙紫陽遭罷黜,江澤民匆匆登上中共總書記大位,是中國新經濟崛起、兩岸關係翻轉的關鍵時期。》看更多球王比利 82歲/巴西足球傳奇 世足賽3度奪冠唯一一位三度贏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被封為「球王」(O Rei)的巴西足球傳奇人物比利(Pelé,又譯貝利),12月29日在巴西醫院因大腸癌去世,享年82歲。比利逝世讓整個足球世界,尤其是培養和崇拜他的巴西陷入哀傷,因為它們永遠失去了「國寶」。》看更多安倍晉三 67歲╱最長政權日相 推動安倍經濟學安倍晉三是二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也被視為二戰後最重要的日本國家領導人。安倍曾任首相長達三一八八天,是史上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安倍在7月8日奈良市街頭輔選演說時,遭槍手持改造槍枝伏擊身亡,終年67歲,留下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最無言的結局。》看更多2022年因癌症離世的華語圈名人倪匡 87歲/皮膚癌名作家倪匡以衛斯理為筆名寫的小說「鑽石花」,開啟了華文世界科幻小說的時代。據倪匡生前朋友透露,倪匡生前患有皮膚癌,已在港島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住院一段時間,身形也明顯消瘦。他離世前對朋友表明,「唔怕死」(不怕死),又形容離開人世「早日解脫」。倪匡於7月3日逝世,享年8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皮膚癌大部分的皮膚癌都發生在臉部、頸部、前臂和手背等暴露於陽光的部位,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人工紫外線如太陽燈及日光浴中心,或將皮膚曬成古銅色的燈具,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巴戈 67歲/胰臟癌巴戈8歲就以童星身分出道,參與過不少台語電影,國立藝專畢業後,他成為華視基本演員,80年代他和鄒美儀主持的華視「雙星報喜」紅極一時,兩人還以該節目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這也成了他的主持代表作。曾自曝一年只休假5天,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不料2月16日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胰臟癌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好發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者、吸菸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長年接觸化學藥品者。蔡頭 71歲/肝癌資深藝人蔡頭在2021年11月傳出肝癌末期,不料2022年1月26日傳出病逝消息,據報導蔡頭早在消息傳出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享壽71歲。蔡頭個性率直,生前曾表示若有天走了也不會告訴大家,此外,他生前也拒絕上節目聊過世友人,表示不願賺死人財。》看更多肝癌小辭典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朱俐靜 40歲/乳癌從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2021年發片記者會上宣布罹患乳癌,於7月3日逝世,享年40歲。》看更多【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乳癌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余苑綺 39歲/大腸癌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抗癌長達8年,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2022年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於8月21日病逝,享年39歲。》看更多【疾病百科】大腸癌一般所說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腺癌,也就是從腸黏膜上的細胞所演變出來的癌症,其確切的病因仍然不明。9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轉移而來,會演變成癌症的息肉一般稱為腺瘤性息肉。而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腺瘤性息肉的惡性變化呢?除了家族病史等遺傳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仍與生活習慣有關。2022年因心血管疾病逝世的名人顧寶明 72歲/心肺衰竭從綜藝節目演短劇走紅,再以舞台劇《暗戀桃花源》中的「袁老闆」奠定喜劇一哥地位,人稱「寶哥」的顧寶明舞台上搞笑逗趣,讓丑角散發人生不同層次、笑聲中帶著喜怒哀樂。3月19日因腸胃道出血導致心肺衰竭,不敵病魔病逝,享壽72歲。》看更多明金成 51歲/心因性休克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兼演員明金成,擅長拍攝偶像劇,以執導《我的秘密花園2》嶄露頭角,於1月20日才和妻子歡喜迎接龍鳳雙胞胎,未料寶寶還沒滿月,他卻於2月8日猝死,原因為心因性休克,年僅51歲。》看更多張念慈 72歲/心臟病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12月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據了解當天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看更多楊碧雲 84歲/腦中風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立於1980年,是淡水最早賣鐵蛋的老店,當初阿婆鐵蛋創辦人楊碧雲經營小吃店,滷蛋經過多次滷製,滷蛋越滷越小,味道越來越好,意外成為現在的「鐵蛋」。楊碧雲不僅事業有成,對於回饋地方公益更是不遺餘力。7月12日因腦中風突然倒下,送醫後搶救不治,享壽84歲。》看更多柯賜海 66歲/心因性休克因經常在媒體採訪新聞現場站在受訪人背後高舉抗議牌,因而被封「抗議天王」的柯賜海,近年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已顯少露面,11月21日被發現陳屍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的車內,法醫相驗後證實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看更多
-
2023-01-08 失智.大腦健康
1年治療費用約2.65萬美元 教授解析FDA批准阿茲海默新藥詳情
美國FDA今天(2023-1-6)宣布加速批准一個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它是針對澱粉樣蛋白 β的單株抗體,學術名是Lecanemab,而商品名是Leqembi。請看FDA Grants Accelerated Approval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reatment(FDA 加速批准阿茲海默症治療)。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昨天才剛正式發表這個藥的三期臨床試驗結果。該論文的標題是Lec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Lecanemab 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而結論是:「在 18 個月時,Lecanemab 減少了早期阿茲海默症中澱粉樣蛋白的標記物,並且導致認知和功能指標的下降程度低於安慰劑,但與不良事件有關。」這個藥是日本的Eisai(衛材)公司研發出來的,將由美國的Biogen(百健)公司負責全球市場開發。一個患者治療的花費預計將會是每年 26,500 美元。美國FDA在2021-6-7曾加速批准Eisai和Biogen共同研發的新藥Aducanumab(商品名Aduhelm,也是針對澱粉樣蛋白 β的單株抗體),引發軒然大波。請看我發表的阿茲海默新藥:科學拒絕,政治認可,以及阿茲海默新藥:FDA批准,專家辭職痛批。針對此一事件,美國國會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調查,終於在去年12月發布一份長達46頁的調查報告The High Price of Aduhelm’s Approval: An Investigation into FDA’s Atypical Review Process and Biogen’s Aggressive Launch Plans(Aduhelm 批准的高昂代價:對 FDA 非典型審查程序和 Biogen 攻擊性啟動計劃的調查)。去年7月一位研究澱粉樣蛋白 β的專家涉嫌論文造假,也是引發軒然大波。這兩個事件導致媒體對於針對澱粉樣蛋白 β的研究及療法產生疑慮。還有人發表文章說「所有關於 β澱粉樣蛋白的後續研究、藥物開發的投入很可能都是付諸東流」。請看我發表的阿茲海默症論文造假引發的胡扯。我目前看到的專家評論都是對這個新藥(Leqembi)抱持審慎樂觀。但願FDA已經得到教訓,不會重蹈覆轍。原文:FDA 批准阿茲海默新藥,但願不會重蹈覆轍
-
2023-01-08 焦點.長期照護
長照喘息緊繃1/「短照」新制急上路 恐釀3問題燒喘息量能
勞權意識抬頭,勞動部今年元旦起推出「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短期替代照顧服務」(短照服務),無論被照顧者失能等級,外籍看護工的喘息額度最高皆可調升至52天,全年可享固定周休1日,保障外籍看護休假權益。專家提醒,新制將釀出3大問題,包括長照喘息服務需求遭低估、砸大錢卻難獲得照護量能、本國及外籍照顧者休假態度差異大,呼籲政府制定政策應審慎思考,若不完善恐讓供需失能更嚴重。勞動部從原先「擴大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計畫」,依被照顧者失能等級,給予14天與21天的喘息額度,今年元旦起再推出「短照服務」,加碼38天與31天,等於無論被照顧者失能等級,外籍看護工1年最多可享有52天的喘息服務,達到每週固定休1日的目標。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點出新制的盲點,過去本國家庭照顧者捨不得花錢喘息,而且部分是因服務提供量不足,硬被說是照顧者沒需要,但雇主正愁找不到替手可讓移工休假,需求量一定沒在客氣的,但服務量能應付?這政策匆促上路,未和縣市政府、服務提供單位充分溝通,長照家庭申請不到服務,美意反惹民怨。● 問題1:估算400億經費 錢從哪裡來?全台約有21萬名外籍看護工家庭,家總估算,居家喘息2小時政府給付770元、1天最多申請10小時共花費3850元,若提供52天休假,每1位看護政府要多花20多萬元。對於雇主而言,1天僅自付616元,即可申請到1天10小時的居家喘息服務,十分划算,但對政府來說,全台21萬移工家庭若都申請,需要400億預算,「錢從哪裏來?」。● 問題2:現行喘息僅給出1/7量能 潛在喘息需求未計算「聽起來讓移工休假很棒,但看得到、吃不到」,陳景寧表示,目前1年約10萬人使用長照喘息服務,但全台灣有80萬名失能人口,扣除居住於機構、住宿等失能者,剩餘70萬名失能者,是潛在的長照需求人口,對照已提供的喘息服務「僅給了7分之1」的人口群,原先量能供給面已有被低估問題,如今再開放移工家庭來申請,恐讓量能更緊繃。陳景寧指出,長照司目前僅針對「有接受長照服務」做量能統計,卻沒有統計「想申請服務卻沒申請到」的人數,導致後續推動政策時,所使用的資料基礎不足,難以精確估算出真正需求量能。● 問題3:本國照顧者不敢休假 被視為不需要喘息陳景寧表示,家總認同勞動部推新制增加移工休假頻率,但本國籍照顧者和外籍看護工對於「休假」態度迥異,外籍看護重視休假,屬於「剛性需求」,且請假後的空缺,是由雇主付錢申請喘息服務,並不影響外籍看護。但對本國籍照顧者,尤其是家庭照顧者,寧願省616元不放假,政府不可將之簡略解讀為「本國照顧者不想休假」,應更細膩了解不同照顧者的立場,並分析喘息服務使用狀況。陳景寧也批評,為什麼外籍看護工能周休1日,而本國照顧者只有14至21天,豈非差別待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蘇裕國表示,去年統計至10月止,擴大喘息服務申請約33萬人次、使用人數約2萬人,對比前年2021年全年申請人次為25萬人次、人數1.7萬人,可見使用人數有在成長,沒有使用服務量不足的問題,應該有聘雇外籍看護工的長照家庭慢慢知道有這個服務可以用,量才會慢慢增加。蘇裕國說,勞動部先前也有針對長照家庭做過調查,有7成8的雇主表達想使用喘息服務,不願使用的主因,有3成是礙於資訊不足,另有3成反映喘息服務的時數太短,為此,勞動部才再額外推出短照回應雇主認為不夠用的需求,雇主既能讓雇主使用喘息的時數增加,同時也結合移工合理休假。至於國內長照人力不足的問題,蘇裕國說,勞動部在照服員供給部份,一直有在增加長照人力訓練人數,每年約訓練8千人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短照服務」的確是使用長照照管專員、派案體系來申請服務,目前新制剛上路,不確定是否會擴大居家喘息使用量,不過新制是希望維護外看休假權益,也希望外看家庭多使用長照,像是機構喘息、日照中心短照等服務,他認為供給面和需求面會隨市場機制變動,當短照、喘息需求增加,也會有更多居服單位願意提供服務。
-
2023-01-06 退休力.理財準備
人口老化嚴重! 繼承不動產數量15年翻一倍
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資料顯示,去年前11月累計繼承移轉達6.4萬棟,創下歷史新高,去年全年有機會挑戰7萬棟,繼承移轉每年數量穩定增加,15年的時間繼承就呈現翻倍成長,顯示人口老化狀況嚴峻。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早年國人生育數量多,長輩不在後遺留下來的不動產就由配偶與子女繼承,2021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86歲,其中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等到真正發生繼承時,一來繼承人年紀可能都5、60歲,二來因為繼承者數量多,若繼承人間無法討論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分配方式,最後可能還是得出售換取現金才能公平分配。統計顯示,去年繼承移轉棟數前11月6.4萬棟,已經超越2021年全年的6.3萬棟,主要都會區繼承移轉數量最多的是新北市,去年前11月繼承移轉達到1.2萬棟,主要還是新北市是人口最多的區域,其次則是台北市的1.1萬棟。值得注意的是,台北因為房價高,買賣與繼承比例相對較高,每2.6件的買賣移轉的同時,也會出現1筆繼承移轉登記,顯示台北市取得不動產的民眾,透過繼承取得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都會區。曾敬德指出,當長輩有遺留下不動產,的確在高房價環境下可以幫助晚輩解決部份居住或資金需求,不過繼承當下也有分配的問題,且許多繼承的建物可能以公寓與透天產品居多,地點不見得在自己生活圈之內,不符合居住需求,但也有可能雖然分配到了一些持分,但實際上不是所有繼承人都可以使用房子,卻仍要繳納房屋稅、地價稅等問題,加上房地合一稅上路後,對於繼承稅制也有一些影響,建議民眾要提前留意。
-
2023-01-0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是在提醒你,身體到極限了!25年臨床中醫教你:早上起床做「這種運動」改變體質
突然過敏、爛臉,是體質在改變這些年,我接觸過的過敏病人一年比一年多,是生活條件影響,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有人對花粉過敏,他們會出現打噴嚏和流清鼻涕等症狀,以至於沒辦法專心上班,嚴重的話,乾脆躲在家裡不出門。如果非得出門不可,也需要把自己裹得嚴實。這是花粉過敏引起的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還不算太嚴重,更嚴重的是過敏顏面,也就是臉部過敏。有患者說:「我一直用這個化妝品,而且用了好幾年,從來沒有過敏過,但這幾天晚上睡覺前塗完後,覺得臉上有點癢,也沒有在意,但到了隔天,臉腫得像被人打一樣,甚至兩個眼皮都腫得成了一條線,還很癢,非常難受。」甚至,一到春天,有的病人出門稍被風一吹,渾身就起雲片一樣的疙瘩,越抓越癢,越抓越多。這種情況也不是只在春天才有,說不定在哪個季節,突發這種症狀,一點預兆都沒有。還有一種現象很奇怪,我遇到過這樣一位病人,她正值更年期,某天早上平常一樣吃粥、雞蛋、牛奶,但她吃完這頓早餐後,渾身起蕁麻疹,甚至還有輕微的腹痛、腹瀉。從開始過敏的這一天起,她就像換了一個人,對原來很多不過敏的東西都開始過敏,而且不只皮膚過敏,連內臟,尤其是腸道也出現過敏,像腹痛、腹瀉就是內臟過敏所引起的症狀,甚至有時候還出現憋氣、氣喘等不適。她去醫院一查過敏原才知道,她竟對每天都吃的雞蛋和麵粉產生過敏。很多人出現過敏,都習慣去醫院查過敏原,希望確切檢查出,到底是對花粉、海鮮還是塵蟎等過敏,日後避免接觸這些過敏物就可以減輕或不發病。但是很多人檢查不出過敏原,卻接連不斷出現過敏症狀,只能在出現過敏時吃抗過敏的藥。中醫沒有皮膚過敏這個詞,只有外感和內因。外感就是感受時間之邪或疫癘之氣,入侵人體而發病,就如同春季花開,空氣中摻雜著花粉就是外感邪氣入體。邪氣入體之後,發病與不發病,是體質所決定的,簡單的說,就是不同體質不同免疫力。內因就是內熱、內火、內溼生毒,薰蒸皮膚,透於表皮而發病,說得簡單一些,這些內因就是來自現在安逸的生活和無度的飲食習慣。曾有一位病人,她說每次自己出現過敏非得要打點滴才能好,一了解才知道,點滴的成分就是維生素C、地塞松之類的賀爾蒙,還有葡萄糖酸鈣等,這裡面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大量的賀爾蒙。她說每次輸完液,胃口亢進,總是覺得餓,食量也很大,自己在開始過敏的這段時間裡,體重約重了10公斤,尤其是臉、前胸、後背和肚子上的肉變多,胳膊和腿還是跟原來差不多。這就是典型的賀爾蒙後反應,發胖還只是肉眼能見的後遺症,看不到的更可怕,像是賀爾蒙引起的骨質疏鬆、免疫力低下等對身體的傷害更大。我們來說根源,為什麼最近這些年皮膚過敏症的發病率這麼高呢?到底是什麼導致我們體內的免疫缺陷,導致體質的改變?根源就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你不妨想想,任何帶有包裝的食品,為了保鮮,裡面都會添加一些亞硝酸鹽之類的防腐劑,雖說劑量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偶爾吃一、兩次還可以,如果經常吃,就會攝入量過多,對身體造成損害。再有就是很多經過加工後的速食品,保存時間稍久,就失去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裡面除了油和熱量之外,毫無營養可言。很多皮膚過敏的人,大多是一些生活不節制的年輕公司白領,反而老年人過敏的非常少。因為無度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悄悄的改變年輕人的體質,進而影響身體的免疫力。外賣隨叫隨到並不代表過得好,有品質的生活才算過得好:晚上10點前睡覺,睡覺前不要吃太飽,因為晚上沒有運動,吃半飽即可。晚上10點到凌晨6點加起來8個小時,現在成年人一般有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就足夠。早上在5點半左右起床,起床喝杯水,養成運動習慣,在室外慢跑半個小時以上。若碰到霧霾天,則可以在家裡鍛鍊身體,先伸筋,把筋拉開,拉筋至少要10分鐘,至於要做什麼動作可以在網上搜,很多健身網站有拉身體各個部位筋的動作,你只要跟著做就好。然後在跑步機上再跑20、30分鐘,女性最快不超過八速(按:即跑步機上的數字設定為8,通常指速度約7.5公里/小時至8.5公里/小時),跑到出汗為止。調理過敏這種免疫缺陷性疾病,沒有速效藥,它不像感冒發燒那樣,吃點藥燒就能退下去,病就能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最重要的是日積月累的運動來強身健體,來獲得充足的氣血和精氣。這種免疫缺陷不是一日得來的,更不是幾天就能恢復的。戒掉當宵夜吃的辣條、泡麵和外賣食品,實在覺得餓,可以吃一根黃瓜和胡蘿蔔等來充飢,這些食物健康,沒有熱量,雖寡淡無味,但對身體卻是有益無害。其實中藥也有很多可以調理過敏,它沒有西藥效果來得快,但想真正杜絕過敏,你就按我上面說的方法去做,過敏是在提醒你身體到了極限,只有改變體質才是關鍵。書籍介紹女人的病,99%都是「氣」造成的:女人都能學會的凍齡易瘦法:簡養。那些困擾妳一生的氣血問題,25年臨床中醫教妳這樣調。作者: 李軍紅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21/03/30作者簡介/李軍紅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婦科臨床實證專家。從醫多年,廣結醫緣,秉承為醫厚生之道。受大眾喜愛的醫師,中國優秀健康圖書獎獲得者。延伸閱讀: 下半身循環好,自然就變瘦!一天3分鐘,她靠「轉轉腳踝」6個月瘦15公斤
-
2023-01-05 焦點.元氣新聞
從美國史上最大的保健食品和解案 看見挑選「葡萄糖胺」的重要性
2021年,主打『鹽酸鹽』葡萄糖胺對養護關節有益的知名保健食品遭到美國消費者集體訴訟,雖然最終雙方達成5,000萬美元的和解協議,卻不難察覺食品級的「葡萄糖胺」之效果,與消費者的預期產生了巨大的落差,這是為什麼呢? 食品級與醫療級的「葡萄糖胺」,究竟有何不同?「簡單來說,『硫酸鹽』葡萄糖胺(Glucosamine Sulfate)跟『鹽酸鹽』(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葡萄糖胺,在原料來源與製造過程皆迥然不同。」國內頗富盛名的骨科權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顧問醫師陳勝凱解釋,『硫酸鹽』葡萄糖胺的分子結構相對穩定¹不易潮解,也容易被人體吸收,而且根據文獻顯示,醫療級『硫酸鹽』葡萄糖胺的半衰期約為15小時,約是食品級『鹽酸鹽』葡萄糖胺的6倍 ²,這意味著:『硫酸鹽』葡萄糖胺能在關節腔內持續累積到足以抗發炎、止痛的治療濃度²。他進一步指出,為什麼食品級『鹽酸鹽』葡萄糖胺的效果會受到質疑?其實,從2006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nglJMed)的臨床試驗就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若單獨使用『鹽酸鹽』葡萄糖胺或是合併軟骨素硫酸鹽,是無助於膝關節炎的治療。」³相反的,為什麼『硫酸鹽』葡萄糖胺能被稱為醫療級?陳勝凱醫師嚴肅地說:「正是因為它經過眾多的臨床實驗驗證,例如2001年發表在世界四大期刊之一《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發現,長期使用『硫酸鹽』葡萄糖胺治療膝關節的退化,不僅可減緩關節炎的症狀,還能改善骨關節的結構⁴;尤其不只有這篇研究報告指出『硫酸鹽』葡萄糖胺的效果,在2002年的《內科醫學》期刊(Arch Inter Med) ⁵、2007年的《關節炎與風濕病》醫學期刊(Arthritis & Rheumatism)⁶,以及2008年的《骨性關節炎和軟骨》醫學期刊(Osteoarthritis Cartilage)⁷上皆陸續發表了相同的研究結果。」陳勝凱醫師語氣鏗鏘有力地表示:「你吃的葡萄糖胺是食品級?還是醫療級?真的有差!」因為現在市面上對外宣稱葡萄糖胺效果不佳的產品,都是列舉食品級的葡萄糖胺,也就是『鹽酸鹽』葡萄糖胺的研究結果。 為什麼一定要挑選醫療級的葡萄糖胺? 讓骨科權威親自告訴你!「每次演講時,聽眾常會問:『我需不需要吃葡萄糖胺』、『要吃多久才能看見效果』或是『怎麼挑選有效的葡萄糖胺』….」針對民眾的諸多疑問,陳勝凱醫師首先從醫學觀點說明,為什麼需要補充葡萄糖胺。葡萄糖胺是軟骨裡很重要的成分,尤其『硫酸鹽』葡萄糖胺可用來製造軟骨組織最重要的蛋白多醣成分並能刺激關節液的分泌;是以,當身體因老化而無法製造出足量的軟骨原料時,補充『硫酸鹽』葡萄糖胺將有助於合成蛋白多醣、修復軟骨,抑制關節退化;同時,『硫酸鹽』葡萄糖胺還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減緩關節疼痛的症狀;換言之,50~60歲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症狀的中熟齡族群,或是有些很年輕就被診斷出有退化性關節炎者,都可以補充『硫酸鹽』葡萄糖胺。尤其當這族群還喜歡運動或是運動量龐大,以及因工作性質需久站、爬上爬下或是從事負重勞力者,因這些活動和職業經常容易磨耗膝關節會對膝蓋帶來極重負荷,因此更是需要補充『硫酸鹽』葡萄糖胺。但陳勝凱醫師強調:「『硫酸鹽』葡萄糖胺並非消炎止痛藥,不要期待今天吃,明天馬上就不痛了!此外,『硫酸鹽』葡萄糖胺很難從食物中攝取,只能從外攝取補充,市面上標註退化性關節炎者使用的產品非常多,我們一定要挑選具有醫學科學實證的『硫酸鹽』葡萄糖胺! 他建議,已經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症狀者,一天攝取1,500毫克的『硫酸鹽』葡萄糖胺;但如果症狀不嚴重者或是最近需從事負重量大的勞力,或進行較為劇烈的運動時一天要補充多少劑量才足夠?陳勝凱醫師認為實際補充劑量可以因人而異,但建議調整劑量前需要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走路+醫療級的葡萄糖胺 養護關節的不二法門2014年的《關節炎照護與研究》醫學期刊(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研究指出,一天6000步以上可以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出現功能受限⁸。陳勝凱醫師也經常提醒民眾「養護膝關節的最佳方式就是走路,走路是預防或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不二法門。」他解釋,膝關節的軟骨接觸面就像一塊海綿,當走路抬腳時海綿會膨脹,當腳踩地面時海綿則呈擠壓狀,就在膨脹與擠壓的過程中,海綿會吸收關節腔內的關節液,這是營養軟骨非常重要的機轉,所以當你持續補充『硫酸鹽』葡萄糖胺,為軟骨提供營養所需的原料,同時搭配走路產生的『海綿作用』幫助軟骨汲取營養⁹,這才保養膝關節的正確方針。 最後,陳勝凱醫師語重心長地說:「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我們沒有辦法阻止老化,但我們可以利用體適能運動,把自己的身體維持在健康的狀態尤其訓練下肢肌力和柔軟度;平時多走路,讓膝關節軟骨的發揮海綿作用來汲取營養,再加上認明『硫酸鹽』,葡萄糖胺保關節,隨時傾聽身體給自己的信息,就可以遠離退化性關節炎找上我們。」參考資料:1.Roman JA, Herrero G. Glucosamine sulfat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science and evidence-based use. Clinical Practice. 2010; 7(6), 591.2.Saengnipanthkul S, Waikakul S, Rojanasthien S, Totemchokchyakarn K, Srinkapaibulaya A, Cheh Chin T,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patented crystalline glucosamine sulfate from other glucosamine preparations will optimize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Int J Rheum Dis. 2019;22(3):376-385. 3.Clegg DO, Reda DJ, Harris CL, Klein MA, O'Dell JR, Hooper MM, et al. Glucosamine, chondroitin sulfate, and the two in combination for painful knee osteoarthritis. N Engl J Med. 2006;354(8):795-808.4.Reginster JY, Deroisy R, Rovati LC, Lee RL, Lejeune E, Bruyere O,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glucosamine sulphate on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Lancet. 2001;357(9252):251-6.5.Pavelká K, Gatterová J, Olejarová M, Machacek S, Giacovelli G, Rovati LC. Glucosamine sulfate use and delay of progressio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 3-yea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study. Arch Intern Med. 2002;162(18):2113-23. 6.Herrero-Beaumont G, Ivorra JA, Del Carmen Trabado M, Blanco FJ, Benito P, Martín-Mola E, et al. Glucosamine sulfate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symptom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using acetaminophen as a side comparator. Arthritis Rheum. 2007;56(2):555-67. 7.Bruyere O, Pavelka K, Rovati LC, Gatterová J, Giacovelli G, Olejarová M, et al. Total joint replacement after glucosamine sulphate treatment in knee osteoarthritis: results of a mean 8-year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from two previous 3-year,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08;16(2):254-60. 8.Gross, K. D. (2014). Daily walking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functional limitation in knee OA: An observational study. 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DOI, 10.9.Sophia AJ, Bedi A, Rodeo SA. The basic science of articular cartilage: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Sports Health. 2009 ;1(6):461-8. VIAS-2022-0067-202211
-
2023-01-02 醫療.新陳代謝
醫師稱活不過15歲!她兒時確診1型糖尿病 如今92歲成奇蹟
1941年,莉比·拉珊斯基 (Libby Lashansky) 被家鄉南非約翰尼斯堡一家醫院診斷出患有第1型糖尿病時,年僅11歲;當時醫生告訴她,第1型糖尿病無法治癒,她「可能活不過15歲」。但80年後,高齡92歲拉珊斯基仍然健在,她不但上了醫學院、當上醫生、結婚並生了兩個孩子,還做了曾祖母。這位被認為可能是全球最高齡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實現了醫生以為她永遠無法企及的里程碑。第1型糖尿病因最常見於兒童,以前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島素產生不足。最近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雜誌發表的研究發現,2021年全球有840萬人患有第1型糖尿病,其中約19%患者年齡60歲以上;研究人員估計全球第1型病例到2040年人數可能加倍。拉珊斯基的女婿、70歲的布倫納 (Saul Brenner) 說,由於醫學進步,第1型糖尿病患者現在壽命更長,但拉珊斯基的長壽仍相當罕見;第1型糖尿病患者目前平均預期壽命為65至72歲。拉珊斯基過去20年來一直住在女兒長島家。她說,當年醫生說她活不過15歲,她很難過,「但我接受了。年復一年,我等待死去。」但打從一開始,拉珊斯基也決定,延長生命的最好方法是注意飲食並且享受生活。她說,醫生和父母教她自己測試血糖水平和打胰島素,她也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我沒有和朋友談論自己的病痛,我將診斷保密,專注在吃什麼和上學。」成為舞蹈家是拉珊斯基的兒時夢想,診斷出糖尿病後,她決定選擇當醫生,1954年她從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畢業。1957年她結婚時,有人告訴她,生孩子對她健康太危險;但她不理會他們的建議,日子繼續前進。拉珊斯基的女兒、63歲的兒科醫生蓋爾·布倫納 (Gayle Brenner) 說,媽媽是激勵她的來源,「母親一直在我們身邊,從未讓她的病成為阻礙。」其他醫生也驚訝發現,儘管第1型糖尿病曾被認為是早逝疾病,拉珊斯基卻在疾病中茁壯了幾十年。俄亥俄州布蘭查德谷糖尿病中心(Blanchard Valley Diabetes Center)醫學主任葛瑞斯( Thomas Grace)說:「拉珊斯基80多年來成功克服第1型糖尿病挑戰,實在令人驚嘆。她的故事可以說是奇蹟,對第1型患者是一種鼓舞。」拉珊斯基將自己的長壽歸功於細心監控、具備常識以及子女和丈夫的關心;她說:「我很幸運有個充滿愛的家庭,我非常感謝他們都沒有罹患糖尿病。看著我們家族這麼多代人長大,真是太棒了。」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第一型糖尿病(T1DM)是胰島素缺乏症,因缺乏胰島素荷爾蒙而引起血糖上升,普遍發病年齡在15歲以下,除每天要控制血糖外,孩子在求學、人際交往常遇偏見和挫折,有些甚至躲到廁所打胰島素。因第一型糖尿病普遍發病年齡在15歲以下,許多病例中,發病年齡區間最高落在小學時期,且有些人可能突然發病、酮酸中毒,被送進加護病房才確診,突如其來的生活驟變,常造成病患與家屬龐大心理負擔。子女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對父母的考驗更多,需要愛和智慧克服問題。第一型糖尿病孩子在學校也會遇到許多挑戰,如老師覺得壓力太大,孩子只要稍微狀況就通知家長帶回;孩子自認特別,也開始拒學。第一型糖尿病病友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紀念的冒險日,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是最重要的課題。(元氣網)孩子飯前洗手,較不易得第一型糖尿病?澳洲團隊數年前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發表新研究,發現有良好洗手習慣的兒童,較少得到第一型糖尿病。研究針對澳洲維多利亞省1至14歲兒童做衛生習慣分析,發現沒有規律飯前洗手習慣的小朋友,得到第一型糖尿病的比率較高;相反地,養成吃飯前洗手習慣的小朋友得到第一型糖尿病比率較低。第一型糖尿病好發於幼兒及青少年,患者大多需要一輩子注射胰島素。第一型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白,一些研究發現,部分第一型糖尿病的產生與腸病毒(Coxsackie B virus)有一定的關聯性,可能是因為腸病毒中胺基酸序列片段與人體胰島細胞近似,因而引起人體免疫細胞「誤傷」胰臟胰島細胞所造成。因此好的洗手習慣有機會減少1歲以上孩童得腸病毒機率,進一步避免第一型糖尿病。事實上,會誤傷自己胰島細胞的「自體免疫反應」,反而可能是現代人在嬰兒周歲前較少接觸腸病毒所致,使孩童在較大年齡才第一次接觸不同種類腸病毒,所以引起更激烈的免疫反應。綜合各項研究,腸病毒與第一型糖尿病有著複雜難解的關係,我們目前所知仍不完善,但對於一歲以上兒童,提醒孩子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與第一型糖尿病最好的策略。(取自元氣網)
-
2023-01-02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城市成為全球目標 首要挑戰為肥胖議題。台灣肥胖醫學會:讓專業的來!健康瘦身有「醫」套
肥胖議題持續不退燒,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民眾肥胖比例與都市化程度高度相關,在講求樂活的現代,人人都想居住在健康城市,如何瘦得健康,是「肥胖時代」全體國人的首要挑戰,更是現今環境與體制改善的重要方向。減肥就是要「少吃多動」?醫生曝關鍵迷思台灣肥胖醫學會近日舉辦線上直播講座,由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主持。直播中指出全台有近半數的國人不清楚肥胖認知定義(註1)。在國人的普遍觀念中,以為肥胖的人大多是「好吃懶做」,事實上,肥胖成因非常多元,除了後天生活習慣,先天基因也不可忽略,因此呼籲想要減肥的民眾務必尋求專業協助,釐清肥胖因子,才能事半功倍、瘦得健康。肥胖原因大不同 僅有少數尋求專業協助使用錯誤方式減肥,不僅無效還傷身!知名藝人小嫻也在直播中現身說法,分享自己曾嘗試過多種減肥方法,不論是斷食還是吃藥,都始終無法達到長期的功效,也不斷重覆深陷復胖漩渦。後來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和規律運動,進而找出肥胖的成因,並且從心態開始調整,對症下藥,找到正確的瘦的方法,才擁有了健康又美麗的體態。究竟什麼才是正確的減肥方式?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醫師提到,減肥方式沒有對或錯,只有適不適合。根據全台肥胖認知調查,正在減重的民眾,僅有14.7%尋求專業協助(註1),但每個人的肥胖原因不同,醫療團隊能準確判斷成因提供有效治療,避免治標不治本。林醫師也補充,「其實有很多民眾並不知道肥胖相關的疾病風險,像是癌症、中風等,或者是不知找誰解決、又該怎麼自我測量,台灣每年肥胖比例攀升(註2),也讓此問題的嚴重性被凸顯。民眾若BMI超過27,嘗試控制體重超過3個月仍不見成效,建議積極尋求醫療協助。」國民健康署則分享,台灣青壯年人口體重超標比例節節攀升,不管是地方或中央,皆投入一定資源在推動肥胖防治,像是結合地方與跨部會資源推動營養與健康飲食,讓健康體重管理成為推動核心,未來也計畫推出智慧健康城市,提升民眾落實健康飲食及規律身體活動之比率,期望能從校園、職場著手改善,提升人民健康識能,並針對銀髮族在全台設立40個社區營養示範中心,未來也透過整合產官學以及民間資源跨領域合作,營造運動及健康飲食支持環境。肥胖無國界 政策可以帶動民眾減重意願不只在台灣,放眼國際社會,打擊肥胖已是全球、全民的共同課題,面對肥胖的挑戰,除了專業醫療團隊之外,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政策亦相當關鍵。未來世界,拚的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在數十年前就開始推動「健康城市」概念,這股風潮也逐漸從國際蔓延至台灣社會。林醫師與我們分享,國際上一些先進國家像是英國,是由政府照護部分肥胖患者的治療費用(註3),台灣目前也有給付手術給需要開刀的肥胖患者(註4)。肥胖防治最重要的是在於政策的力量,台灣肥胖醫學會最近的調查亦發現,如果國家有「公務預算支持」,有七成的民眾願意積極減重,甚至其中多數是體重較高者。而今,「健康城市」的概念也正漸漸在國際間擴散,林醫師在直播中提到,「在全球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肥胖人口比例更高(註5),而全球有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都市,政府政策推動的優先順序、預算分配等方式,扮演了重要角色(註6),因此地方與中央政府的密切合作相當重要,降低肥胖的問題,城市一定可以更有活力」。現今肥胖防治已躍升為各國最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需要政府、醫界和民眾多方攜手,才能降低肥胖帶來的各項隱憂,民眾更能享瘦,擁有樂活時光。(註1):2022年11月台灣肥胖醫學會委託第三方機構執行電話調查,涵蓋22縣市,20歲以上民眾,有效樣本為1255份(註2):2022 AOCO presents’ symposium, Evidence based Guideline on Obesit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in Taiwan, Wen Yuan Lin (註3):NICE Technology appraisal guidance [TA664] (註4):中央健康保險署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 (註5):Dean JA, Elliott SJ. Prioritizing obesity in the city. J Urban Health. 2012 Feb;89(1):196-213. doi: 10.1007/s11524-011-9620-3. PMID: 22042539; PMCID: PMC3284596.(註6):DanielliS, Coffey T, AshrafianH, Darzi A. Systematic review into city interventions to address obesity. EClinicalMedicine. 2021 Jan 8;32:100710. doi: 10.1016/j.eclinm.2020.100710. PMID: 33681735; PMCID: PMC7910670.
-
2023-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權威期刊研究稱中國研發VV116比Paxlovid更安全?教授這麼說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前天(2022-12-28)發表VV116 versus Nirmatrelvir–Ritonavir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vid-19(VV116 對比Nirmatrelvir–Ritonavir用於 Covid-19 的口服治療)。這是一項三期臨床試驗。VV116是中國研發的口服瑞德西韋(Remdesivir),而Nirmatrelvir–Ritonavir則是目前首選的新冠藥物,也就是輝瑞的Paxlovid。所以這項研究就是要看VV116是否能勝過Paxlovid,而它的結論是:「在有進展風險的輕度至中度 Covid-19 成人患者中,VV116 在持續臨床恢復時間方面不劣於 nirmatrelvir-ritonavir,且安全性問題較少。」我們先來看為什麼「安全性問題較少」。我在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克,優劣與禁忌(上)這篇文章裡有說,Nirmatrelvir是對抗新冠病毒的M蛋白酶,能抑制病毒的複製,而Ritonavir則是對抗人體裡的CYP3A4。CYP3A4是一種酶,主要存在於肝臟和小腸。它可以氧化外源有機小分子,如毒素和藥物(例如Nirmatrelvir),促使其排出體外。在同時服用Ritonavir的情況下,Nirmatrelvir的血中濃度可以增加大約8倍。也就是說,因為有了Ritonavir,才使得Nirmatrelvir能成為有高效力的抗新冠特效藥。可是,由於Ritonavir 會抑制CYP3A4,所以它當然也會影響非常多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就列舉了104種會受到影響的藥,而這些藥都是很多人平常都在服用的(例如他汀類)。這就是為什麼,相對於nirmatrelvir-ritonavir來說,VV116的安全性問題較少。VV116主要是由中國的五家學術機構和兩家公司共同研發。五家學術機構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中亞藥物研發中心/中烏醫藥科技城、臨港實驗室。兩家公司是:旺山旺水生物醫藥公司和君實生物科學公司。第一篇有關VV116的論文是2021-9-28發表的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n oral remdesivir derivative VV116 against SARS-CoV-2(針對 SARS-CoV-2 的口服瑞德西韋衍生物 VV116 的設計和開發)。我在武漢肺炎:試驗新藥似乎有效這篇文章有說,瑞德西韋是美國的吉利德公司原本為了治療伊波拉病毒而研發出來的藥,但後來放棄。它在2020年1月被用來試驗性地治療美國第一位被證實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它是靜脈點滴針劑,而療程是5到10天,所以對病患而言是相當不方便。從上面那篇論文的標題就可看出VV116是口服藥,但嚴格來說,VV116並不是瑞德西韋的衍生物。事實上,論文裡面有清清楚楚地說,VV116是GS-441524的衍生物。GS-441524也是吉利德公司研發出來的藥,但一直沒有商業化,所以到目前都還只是用GS-441524來作為代號。GS-441524是口服藥,而瑞德西韋則是靜脈點滴藥。事實上吉利德公司是先研發出GS-441524(2009年獲得專利),然後才將它修改成瑞德西韋(2017年獲得專利)。那,為什麼吉利德公司會捨棄較方便的GS-441524,而選擇較麻煩的瑞德西韋來商業化?目前有兩種說法。第一,由於GS-441524的專利技術有許多別家公司研發的先例,所以可能會經不起這些公司的挑戰而賺不了錢。請看GS-441524 for COVID19 not pursued by GILEAD(吉利德不追求用GS-441524來治療COVID19 )。第二,因為GS-441524的專利會比瑞德西韋的專利早8年失效,所以GS-441524的賺錢期限也就會比瑞德西韋少了8年。請看How China beat US pharma giant Gilead in the race to create a covid antiviral pill(中國如何在創造一個抗新冠病毒藥的競賽中擊敗美國製藥巨頭吉利德)。那,也許您會問,中國的VV116就不怕被吉利德挑戰嗎?答案是,吉利德可能會挑戰,但成功的機會不大。這是因為,中國團隊是將GS-441524通過一個叫做deuteration(氘化)的步驟而衍生出VV116,而這個步驟就可繞過GS-441524的專利。(註:氘2H是氫1H的同位素)有關deuteration,我們來看一篇2014年發表的論文Deuterated drugs; where are we now?(氘化藥物; 我們現在在哪裡?)裡面的一段話:「碳-氘鍵比碳-氫要強得多。所以,在藥物分子中用氘來替代氫可以導致藥物生物學效應的有益變化,例如通過降低藥物代謝速率從而減少給藥頻率。這種替代還可以通過減少有毒代謝物的形成而具有降低毒性的作用。」吉利德是在今年一月宣布他們正在研發一個名叫GS-5245 的口服新冠肺炎藥。但直至目前這項研究還只是在一期試驗,遠遠落後已經完成三期試驗的VV116。原文:中國研發的口服瑞德西韋,吉利德錯失良機
-
2022-12-30 醫聲.癌症防治
救命癌藥竟需自費百萬 唐玲:比我辛苦的病友怎麼辦?
「我們真的是很無助的一群,如果藥物真的有幫助,卻因為經濟能力而無法使用,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很多癌友生活比我辛苦,他們該怎麼辦?」女星唐玲憶起抗癌過程的艱辛,泣不成聲。罹患胃癌至今已三年,她除了開刀切除3分之2的胃,經歷8次化療,去年因癌細胞轉移而切除雙側卵巢及子宮附件,今年更自費百萬購買治療用藥。目前病情獲得控制,唐玲說,自己還能走、能吃、能喊救命,就出來替病友發聲,希望弱勢病友不要因為經濟困窘而失去活下去的機會。「癌症真的很可怕、又要人命,癌友妻離子散、傾家盪產的情況時有所聞,生活、經濟、身體全都崩潰,面臨前所未有的震盪。」唐玲說,在罹癌之前,癌友就像普羅大眾一樣,認真生活、工作,生病絕非願意,但也不能怪罪任何人。她在演藝圈打拼22年,好不容易想要退休卻赫然發現癌症,「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想到這裡,唐玲再度落淚。熬過8次化療 卻發現卵巢轉移曾自詡有鐵胃的唐玲說,「別人緊張就胃痛、火燒心,我都沒有。」2019年一次練舞時拉傷,服用止痛藥後胃部不適,她在醫師建議下照了胃鏡,才發現罹癌。化療期間,唐玲受盡折磨,過敏讓她全身多處發癢、長水泡,手腳麻、關節痛的情形也時常發生,甚至整隻手都舉不起來。嚴重的頭暈也讓唐玲每次下床都感到天旋地轉,被迫暫停工作。2021年底,因單側卵巢腫大,醫師懷疑是癌症轉移,安排開刀切除。經檢驗確認是胃癌轉移的庫肯勃瘤,醫師正式宣告病程已是四期。許多研究都顯示四期胃癌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療效較佳,是近期癌症治療趨勢。唐玲表示,因為費用動輒2、3百萬,且健保不予給付,她曾嘗試申請臨床試驗,希望取得用藥機會,但因額滿未能參與。最後她和醫師討論後決定先追蹤觀察,同時整理財務,當癌症復發時再把積蓄拿來自費免疫治療。名列十大殺手癌症 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台灣全癌別的五年存活率約53.9%,肝、胃、食道等消化道癌,卻遠低於平均值;胃癌與食道癌等上消化道癌症,更是分別名列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8名、第9名。劉桓睿說,由於胃癌早期症狀包括胃痛、噁心,或類似胃食道逆流之症狀等較不具特異性,患者病識感較低,不容易發現罹患胃癌。多數患者在診斷確立時已是晚期,癌細胞或已發生轉移,無法藉由腹腔鏡或外科手術切除。免疫治療名列國際指引 台灣健保卻不給付劉桓睿指出,目前胃癌的健保給付的第一線標靶藥物僅有一款,但患者需具有HER2陽性之致癌基因變異才能獲得給付,比例僅約5%至8%,意即超過九成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也沒有辧法透過健保給付使用到更新的免疫藥物來治療胃癌。劉桓睿表示,歐美治療指引皆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晚期胃癌亦觀察到在一線治療時使用免疫治療合併療法的療效優於現有化療。由於免疫藥物的治療機轉,係藉由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消滅癌症細胞,目前免疫治療被列為第三線用藥,患者必須先使用過化療藥物、標靶藥物等,才得以使用,等於是患者免疫系統在經過一、二線治療後已孱弱不堪,才會使用免疫治療,這也有可能導致療效不佳。病團:盼新藥納保,助患者及早用藥「創新藥物應接軌國際,給予一線醫師選擇的機會。」劉桓睿說,在臨床上常聽醫師提及,若患者使用既有治療療效不佳時,會建議患者藉由自身商業保險,直接使用免疫治療,副作用減少,這讓患者可在治療期間兼顧工作、維持收入,對於年輕或身負家庭經濟重擔的病友而言,是很大的幫助。病友團體會希望政府能給予現今治療選擇有限,存活率偏低的癌別更多資源,讓癌友擁有一絲活下去的希望。劉桓睿直言,以胃癌來說,依國健署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109年個案人數為4,257人(含胃腸道基質瘤),屬於人數較少的癌別,對於健保財務造成的衝擊較低,其中有不少病友是藍領階層,「這群病友以勞力換取收入,相當辛苦,希望政府給予支持。」
-
2022-12-29 焦點.健康知識+
明年3月17項達文西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最多省16萬元減輕就醫負擔
健保署宣布,肝、肺、腸、胰切除等17項達文西手術費納入健保給付,近千人受惠,預計最快明年3月1日公告實施,依手術類別不同,每人最多省下16萬多元手術費。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在有限預算下選擇較有價值的新醫療科技納入健保給付,部分病人確實對達文西手術有需求,醫師可藉由達文西機械手臂輔佐執行精準切除、修復和縫合,降低手術風險,未來民眾選擇「肝部分切除術」等17項達文西手術,比照健保腹腔鏡手術項目申報,僅需負擔達文西手術相關醫材費用。健保給付肝、肺、腸、胰切除等17項達文西手術費: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指出,上述17項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多數以治療惡性腫瘤為主,預計約有930名國人受惠,其中使用最多的「低前位直腸切除術」為700人,其次是「Whipple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約140人、「肝部分切除術」約58人。陳依婕表示,17項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中,每年可幫民眾省下近8400萬元,舉例來說,國人最常使用的「低前位直腸切除術」,約可省下9萬7564元;肝葉切除術及肺葉切除術則省下6萬到15萬元不等;最昂貴的手術為「Whipple 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 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幽門保留式」 ,則可省下16萬783元。但民眾仍須自付醫材費,約10萬至25萬元。陳依婕說,自2021年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灣胰臟醫學會等多個醫學會陸續向健保署建議,包括肝、肺、胰臟、直腸、十二指腸等重要器官的達文西手術,技術已相對成熟,且經醫療科技評估(HTA)具安全及療效實證,實證資料亦顯示有助於減少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所以醫療服務共同擬訂會議最後討論一致通過,同意手術費比照胸(腹)腔鏡手術項目,由健保給付,民眾將僅需負擔相關醫材費用。健保署也強調,為維護達文西手術執行品質,訂定執行醫師之專科別限制、要求醫師須經訓練並由特定學會認證後方可執行達文西手術。將規範醫療院所執行17項達文西手術,應於申報費用後2個月內上傳術後14天內是否發生不良事件、術中出血量等手術及療效資料,以利後續臨床實證追蹤評估。延伸閱讀:‧該選擇達文西手術嗎? 你必須知道的達文西優勢與缺點‧達文西機器手臂 讓口腔、咽喉癌也能「病從口出」
-
2022-12-27 醫療.泌尿腎臟
出現5症狀恐是末期!9成患者不知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
根據統計,台灣每8名成人中就有1人可能發生慢性腎臟病,然而高達96.5%的患者未認知到自身腎臟出問題。台灣腎臟醫學會提醒,腎病四大高風險族群包含「三高者」、「肥胖者」、「吸菸者」及「長期服用止痛藥者」,若出現「泡水高貧倦」五大症狀恐已是末期,及早發現才能延長腎臟壽命,共創「腎事太平」。「腰子」亮紅燈 醫病逆轉腎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尚志表示,全台慢性腎臟病患者約254萬人,每8名成人中就有1人可能發生慢性腎臟病,其中三高族群占比過半。四大腎病高風險族群包含「三高者」、「肥胖者」、「吸菸者」及「長期服用止痛藥者」,風險不可輕忽,民眾要更積極關心自己的腰子,及早挽救腎功能。然而,研究顯示96.5%患者不知自身腎臟出問題。他呼籲,台灣腎病防治之佈局,及早篩檢與積極介入極為重要,民眾可透過網站地圖找到鄰近「早期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與「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容易就近接受完善的照護。2027年腎病將攀升至300萬人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由於人口日趨高齡化,衍生出慢性腎病的負擔。根據Inside CKD研究顯示,2027年台灣腎病人口將預估攀升至近300萬;從2021年腎病年報中也可看出,高齡透析發生率逐年上升。若不積極防治,進展至末期恐面臨洗腎、引起諸多併發症、增加醫療支出。吳麥斯提醒民眾,國健署2022年推行「醫療院所預防慢性腎臟病健康促進與識能提升計畫」,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民眾可透過健檢抽血與驗尿「二項檢測」,追蹤「腎絲球過濾率」與「蛋白尿」二項數值了解腎臟健康。 腎臟紅綠燈風險圖。(台灣腎臟醫學會提供)5症狀恐末期 「腰子」亮紅燈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說明,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出現「泡水高貧倦」五大症狀,也就是「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可能已進展至腎病末期,恐錯失早期介入保護腎臟功能的黃金時機。特別提醒四大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一、三高者:由於高血糖、血壓、血脂會加重腎臟負擔,三高患者罹患慢性腎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近4倍,因此除了積極控制三高,更要定期追蹤腎功能。二、吸菸者:吸菸會破壞腎臟結構,甚至引發蛋白尿,也就是俗稱的泡泡尿。而蛋白尿在初期難以用肉眼觀察,需要透過尿液檢查才能進一步分析。三、長期服用止痛藥者:慢性疼痛患者若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腎臟的傷害,甚至引發急性腎損傷,因此更需要定期追蹤腎功能。四、肥胖者:正常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18.5至24之間。若BMI≧24屬於過重,BMI≧27則是肥胖症,全台有1千萬人屬於過重及肥胖族群。過重或肥胖會加劇腎臟的代謝負擔。因此,除了積極控制體重,更要定期追蹤腎功能。【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286】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27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在發抖,增加中風危機?!
現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專長:心律不整、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心衰竭根據英格蘭一項囊括三百多萬人,橫跨十年的研究顯示:「多種因素,包括:高齡化、社會經濟因素及併發症,讓心房顫動的盛行率增加三成,更讓心房顫動事件的數量大幅增加了七成。而2021年亞太心律學會(APHRS)心房顫動中風預防共識指南中也提及,2020 年,台灣的心房顫動盛行率約為 1.5%,預計2050年台灣的心房顫動盛行率,將達到4.0%左右。心臟在抖動,血液有如死水,易形成血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醫師說,「心臟有上下左右四個腔室,正常的狀況下,心房跳一下,經過房室結的操控,心室也會跳一下,形成規律的心跳。但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左心房的跳動會高到每分鐘300到350次以上,這會讓左心室跟不上左心房的速度,此時心臟亂蹦亂跳猶如在抖動,無法有效輸出血液,有可能會出現心悸、胸悶、喘不過氣、頭暈,甚至,昏厥、休克等症狀。左心房內的血液也會像一池死水,容易形成血塊,萬一,血塊被心臟打出去塞住腦血管,就會導致缺血性中風。」年紀越大,心房顫動的發生比例越高,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5%會有心房顫動,80歲以上的高齡者,每十人就有一人有心房顫動。高齡可說是心房顫動的重大危險因子。醫界早就知道心房顫動會增加中風的風險,但在十多年以前,當時只有傳統抗凝血藥,可以減少血液凝固,預防中風,但傳統的抗凝血藥跟藥物、食物交互作用很高,許多深色蔬菜、水果、中藥,都會影響藥物的濃度,常常要抽血反覆確認,就連夏天很常見的芒果,都可能會影響傳統抗凝血藥的作用,依台灣的飲食習慣,藥物成效難以掌控,很少有醫師敢大膽用藥。新型抗凝血劑,提供中風預防更多安全選擇蔡青峰主任說,「直到跟傳統抗凝血藥療效相當,又不用經常抽血、不用頻繁調藥,藥物濃度穩定的新型抗凝血劑問市,才讓臨床醫師找到更多可選擇的安全藥物,能夠有效替心房顫動的病友預防中風,相關的治療,也逐漸上軌道。」而令人擔心的是,並不是所有患有心房顫動的病友,都會有預防中風的健康意識。有位本身有高血壓的65歲病友,因胸悶被診斷出罹患心房顫動,也被評估出有中風的風險,但他卻很鐵齒,自認不可能會中風。有陣子高血壓的連續處方箋,一直遲遲沒來領藥,後來仔細一問已經不幸中風。蔡主任提醒,「現在已經有很好的新型抗凝血劑,可以預防中風。就算都是被診斷出心房顫動,每個人的中風風險,也都不一樣,我們會根據年紀、性別,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曾中風與否等等風險因子,給予個別的建議來減少中風意外的發生。」秋冬溫差大,血管一收縮,血壓會上升,對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病友來說,都是需要提高警覺的時刻,病友們,要好好注意慢性心血管疾病,規律服藥把病情控制好,並注意保暖。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不代表都沒事,建議要定期量血壓,善用智慧型穿戴裝置來監測心律,及早發現心房顫動,並接受必要的中風預防治療,都是非常重要的秋冬保健之道。
-
2022-1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翁啟惠:Omicron變異株較可控 中印疫情是最大變數
COVID-19疫情已延燒3年,生策會會長、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1年多來變異株都停留在Omicron系列,如果沒有再出現不同於Omicron的變異株,應該比較可以控制;但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會是最大變數。翁啟惠強調,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致死率約0.1%,比流感的0.1%到0.2%還低一點。翁啟惠受訪時表示,看到之前新冠病毒改變真的很嚇人,2021年疫苗問世,10月還在流行Alpha、Beta、Gamma病毒株,到11月短短1個月就已經有超過95%病例是Delta病毒株,12月已經有70%以上是Omicron。翁啟惠進一步指出,現在Delta病毒株已消失,剩下Omicron,這樣變化讓傳統疫苗開發速度遠遠趕不上病毒變種速度,幸好有mRNA技術的重大突破,快速製造疫苗來控制疫情,但即便如此,mRNA疫苗的開發速度也趕不上病毒的突變,因此廣效疫苗仍是努力的目標。「現在有點像流感,來什麼就發展什麼,但問題是流感並沒有變那麼快」,已經打了5劑COVID-19疫苗的翁啟惠說,去年底至今已經1年多,都還是Omicron系列,Omicron已經很多變種了,如果一直變不出不同於Omicron系列,那就可能已越來越適應人類,彼此相互共生,可以控制,也就能比較放心了。翁啟惠表示,COVID-19致死率下降很多,已接近流感的0.1%到0.2%的致死率,希望往後不會太嚴重;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兩個人口多的地方是最大變數。談到廣效疫苗,翁啟惠解釋,目前已經有將近2000萬個棘突蛋白序列被發現,團隊透過AI人工智慧去分析這2000萬個序列,找到其中有12段是不會突變,Omicron變異株出現之後發現其中的4段又改變。他說,如果以後其他地方也都改變,那就很難研發廣效疫苗了。找到不會突變的序列,才有機會做成廣效疫苗,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林國儀合作的團隊發現這些不會突變的地方大多被醣分子蓋住。因此要讓免疫系統找到這些序列,就必須掀開這些醣分子,也就是去醣化的技術。翁啟惠表示,現在所有疫苗設計都沒有考慮醣化,因此不會突變的抗原就不易被免疫系統看見,所以免疫反應較弱,因此對各式各樣的變種病毒效力就較小。「沒有被醣分子蓋住的地方幾乎全都突變了,只有被醣蓋住的還沒有突變」,那是很重要的問題,只不過因技術的困難,大家都忽略不去探討這問題。病毒就是利用人的醣化機制來偽裝自己,讓寄主的免疫細胞看不見。他強調,不只新冠病毒,所有人類的病毒都是蓋了醣衣,去逃避免疫系統。如果這個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和T細胞能夠辨識並記住病毒不會突變的地方,那就算這個病毒以千萬種造型出現,都逃不了這個廣效疫苗的手掌心了。
-
2022-12-22 焦點.元氣新聞
【2023最新】6款葉黃素推薦品牌,專家破解葉黃素3大亂象!
你是不是每天上班8小時都盯著電腦?回家又滑手機追劇?據研究顯示,長時間閱讀、接觸藍光的人,罹患眼部疾病竟高達75%,那該怎麼預防與改善?眼科醫生一致推薦「葉黃素」保健食品,但葉黃素的價格從幾百塊錢到上千元都有,你真的知道怎麼挑選嗎?為什麼大多人吃了葉黃素都無感?今天就由投入保健食品產業10年的Vivi營養師破解葉黃素推薦品牌3大亂象,教你挑出真正有感葉黃素!葉黃素推薦亂象一:葉黃素劑量越高越好?錯!葉黃素分為「游離型」和「酯化型」2種型態,吃錯了效果就會大打折!Vivi營養師建議若要補充葉黃素推薦選擇游離型。2010年一篇美國研究發現,持續補充13.5毫克游離型葉黃素的效果會比27毫克酯化型葉黃素好。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耗時5年的大型眼科研究也發現,採用FloraGlo游離型葉黃素和玉米黃素10:2黃金比例,有助延緩黃斑部的惡化。葉黃素推薦亂象二:葉黃素是保養眼睛的萬靈丹?錯!想要保養眼睛,只吃葉黃素是不夠的。葉黃素是幫助眼睛吸收藍光,降低光線對黃斑部以及視網膜傷害的營養素。若因頻繁使用電腦、手機等3C產品,所導致的眼睛酸澀、眼壓過高和疲勞不適等問題,反而要補充「花青素」和「蝦紅素」來舒緩才會更有效。葉黃素推薦亂象三:花青素和蝦紅素有加就好?錯!不管是什麼成分,不是有加就好,而是要加到足量才有用,否則你就是花錢買安慰劑。根據臨床研究發現,花青素和蝦紅素的各功效劑量如下:專家的葉黃素推薦的3大心法葉黃素推薦心法一、選擇黃金比例10:2的游離型葉黃素與玉米黃素葉黃素推薦心法二、想要護眼、改善乾眼或疲勞,成分一定要有花青素和蝦紅素葉黃素推薦心法三、有感成分不是有就好,花青素58mg、蝦紅素6mg一定要夠市售6款葉黃素推薦品牌葉黃素推薦的購買方式大研生醫:官網營養師輕食:官網白蘭氏:官網、實體通路DV麗彤生醫:MOMO健康力:MOMO善存葉黃素:藥局、藥妝店葉黃素推薦常見迷思:喝的葉黃素飲比較好嗎?有人會推薦喝的葉黃素,理由是吸收速率較佳,但實際上這與液態或者膠囊無關,而是與葉黃素的型態較有關係!喝的葉黃素飲通常會以單方葉黃素為主,含量大多落在5~10mg之間,比較適合50歲以上黃斑部病變高風險族群補充。對於長時間使用3C的族群來說,幫助性並不大,雖然有些廠商會添加枸杞、決明子或者黑醋栗等複方成分,但大多未達足量。為了增加葉黃素飲的適口性,往往會選擇添加砂糖、甜味劑、香料和濃縮果汁等添加物,長時間攝取會額外增加不少負擔。因此Vivi營養師個人還是推薦選擇花青素、蝦紅素和葉黃素均達足量的葉黃素膠囊,才不會吃到過多不必要的添加物,並可以真正有效舒緩眼睛的不適。參考資料:1.Rouen PA, White ML. Dry Eye Disease: Prevalenc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Home Healthc Now. 2018 Mar/Apr;36(2):74-83.2.Norkus EP, Norkus KL, Dharmarajan TS, Schierle J, Schalch W. Serum lutein response is greater from free lutein than from esterified lutein during 4 weeks of supplementation in healthy adults. J Am Coll Nutr. 2010 Dec;29(6):575-85. doi: 10.1080/07315724.2010.10719896. PMID: 21677121.3.Ohguro H, Ohguro I, Katai M, Tanaka S. Two-yea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black currant anthocyanins on visual field in glaucoma. Ophthalmologica. 2012;228(1):26-35. doi: 10.1159/000335961. Epub 2012 Feb 22. PMID: 22377796.4.Riva A, Togni S, Franceschi F, Kawada S, Inaba Y, Eggenhoffner R, Giacomelli L. The effect of a natural, standardized bilberry extract (Mirtoselect®) in dry eye: 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7 May;21(10):2518-2525. PMID: 28617532.5.Tian L, Wen Y, Li S, Zhang P, Wang Y, Wang J, Cao K, Du L, Wang N, Jie Y. Benefits and Safety of Astaxanthin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To-Moderate Dry Eye Disease. Front Nutr. 2022 Jan 13;8:796951. doi: 10.3389/fnut.2021.796951. PMID: 35096941; PMCID: PMC8792747.6.Liu XH, Yu RB, Liu R, Hao ZX, Han CC, Zhu ZH, Ma L. Association between lutein and zeaxanthin status and the risk of cataract: a meta-analysis. Nutrients. 2014 Jan 22;6(1):452-65.7.Nagaki Y et al.,The Effect of Astaxanthin on Retinal Capillary Blood Flow in normal volunteers. J Clin Therap Med. 2005;21(5):5347-42.
-
2022-12-22 焦點.健康知識+
常背痛、便秘、想吃東西…身體14徵兆提醒你活動量不夠!4大類疾病出現前快動起來
現代人總是吃多動少,不但愈來愈胖,健康也容易出問題。而活動量不夠,身體其實是有預兆的,《WebMD》就整理了以下14項徵兆,例如關節變硬、血壓升高、情緒多變等。較特別的是「總是想吃東西」,一般我們會認為,活動或運動較多,比較容易餓,但事實上如果你多騎車、游泳、走路,這些運動會改變你「飢餓激素」的水平,會變得沒那麼容易餓。無論如何,這些現象都是在提醒你,趁身體還沒真正出大事前,該動一動了!活動量不足14徵兆1.便秘2.關節僵硬3.總是氣喘吁吁4.喜怒無常5.精神不振6.新陳代謝變慢7.難以入睡8.忘東忘西9.血壓升高10.糖尿病前期11.背痛12.總是想吃東西13.生重病14.皮膚暗沉資料來源:《WebMD》活動量不足易導致這些疾病而以上可能還僅是你身體發出的警示徵兆,若你還是不理不動,疾病就真的上身了。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身體活動不足為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常見引發的疾病有這些:1.肌少症:長期活動量不足、沒有運動習慣,隨著年齡增長,會開始出現走路沒力、容易跌倒。肌少症更嚴重的話,將使失能、臥床的風險提高。2.癌症及慢性病風險:根據國健署統計,約有2成1至2成5的乳癌、大腸癌、2成7的糖尿病與3成的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等,也都是因身體活動不足造成的疾病。3.失智症:《英國運動醫學雜誌》在2021年發表的研究顯示,運動量不足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恐增加8.1%。4.肥胖症:長時間久坐,肥胖與過重也是最常見的問題,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也因此升高。國健署建議成人每周只要達到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或是75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就可達到生理最基本的健康效果。而如果你沒時間每天持續且固定的進行運動,研究指出,只要每天進行3次、每次約1分鐘的劇烈運動,也有助益。【資料來源】.《WebMD》:Surprising Signs You're Not Moving Enough.別擔心沒時間運動!研究指日常這些高強度活動也能降早死風險.走路沒力、容易跌倒,小心是「肌少症」!從飲食、運動2方面改善.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統統來!久坐時間計算器,估算你的「久坐病風險」等級
-
2022-12-18 寵物.照顧指南
選寵物保險注意3項目:理賠額度、次數上限、是否有自負額
台灣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許多小家庭不生孩子,把家中毛小孩視為家庭成員照顧。由於寵物沒有健保,看病費用相當昂貴,此時就可透過寵物險填補相關費用。事實上,寵物險在國際間行之有年,國內目前也有九家產險公司推出寵物險,保障內容大同小異,但貓狗爸媽們選擇保單時,仍要留意諸多眉角,讓毛小孩保障更強化。全球首張寵物險保單,早在上世紀1924年就已問世,當時是由北歐國家瑞典率先推出,主要是針對犬隻,由於當時犬類保險政策推行廣泛,寵物險的概念早已深植瑞典人心中,目前已有約半數瑞典狗狗都有投保寵物險。英國約18%寵物投保,美國高達50萬隻投保。後續包括英國在1947年、美國在1982年相繼售出首張寵物險保單,各歐美國家都已推出類似保單,據統計,英國現今已有18%寵物有投保寵物險,美國則有高達50萬隻寵物投保。相較下,台灣寵物險起步較晚,首張寵物險保單是由旺旺友聯產險在2004年率先推出,2012年明台、泰安兩大產險也推出寵物保險。不過,起初寵物險投保率極低,每年投保率都不及1%,隨飼主對於寵物照顧提高下,寵物險投保率才慢慢拉升。且2018年起,台灣產險業者參考日本寵物險保單內容,慢慢進行改良後,也逐漸打開市場接受度,多家產險公司才紛紛投入寵物險的行列。九家產險公司近年大幅增長,2021年簽單保險費約1.6億元。目前有九家產險公司推出寵物險,目前包括易安網(華南產物)、東森保代、兆豐產險、英國凱來(明台產物)、富邦產險、國泰產險、新光產險、泰安產險、中信產險等。根據統計,九家業者2021年國內寵物險簽單保險費約1.6億元,較前年同期已大幅成長112.36%,寵物險在國內潛力相當大,目前以華南產險寵物險市占率近72%最高,去年簽單保費達1億餘元,較前年同期大幅成長268.33%。有養寵物的飼主都很清楚,寵物一生病,所需醫療費用相當驚人。根據統計,若以10年壽命來計算,養狗平均花費約60萬元,養貓則是55萬元左右,且此統計數字不包含生病、意外或毀壞東西等突發狀況,國內許多飼主為了減輕負擔,近年有愈來愈多人為毛小孩投保寵物險,近年寵物險投保率已有明顯拉升。多數寵物險設有理賠次數上限,投保前須看清楚。但保險專家指出,投保寵物險必須掌握眉角,一定要有足夠的醫療保障,飼主投保寵物險前,應注意醫療理賠額度、次數上限,以及是否有自負額等3大項目。專家分析,市面上寵物險理賠項目,一般包含「醫療費用補償」、「侵權責任補償」、「寄宿費用」、「協尋廣告費用」、「喪葬費用」等;而投保寵物險應注意3大項目,包括醫療理賠額度、次數上限,以及是否有自負額限制。其中,在理賠次數方面,多數寵物險都有設定門診、住院和手術的理賠次數上限,部分商品甚至一年只理賠一次。理賠次數上限愈高,當發生事情時,比較不用擔心。年保費多在2000至4000元,小資族也有選項。假設保單設有自負額,代表保險不會全額賠付,意即飼主需自行負擔的金額。自負額愈低,就是多數支出由保險公司承擔;自負額愈高,則表示飼主要承擔的費用較多,舉例來說,有些保單限制門診、住院、手術費用最高給付80%,飼主仍需負擔20%自負額,而此設計通常會反映在保費上,自負額愈低時,保費相對可能會提高。至於寵物險保費,以市面上寵物險保單為例,年保費大多在2000至4000元,保費隨寵物年齡而有變化,年齡愈低投保愈便宜,但專家建議,可從理賠額度角度來選擇,例如選擇東森、華南寵物險,最高醫療費用理賠高達20萬元,且無次數上限,也無自付額限制。若飼主是小資族或學生族,也可選部分產險主打的每日「銅板價」寵物險,例如富邦產險「毛起來愛2.0」專案的S方案,年保費最低僅569元,平均每日不到2元;國泰產險寵物險也主打每日保費最低僅3元起,但銅板價保單理賠項目較少,保障也相較簡易。
-
2022-12-17 焦點.元氣新聞
擔心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過高?做對5件事遠離高血脂!
現代人吃得好、動得少,高血脂成為現代人文明病,體內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超出正常值,容易引發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等問題,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恐拖累全家,該如何避免高血脂上身?掌握五個祕訣,遠離慢性病! 高血脂成因:熱量攝取過多、缺乏運動血液中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濃度高於正常值,就稱為高血脂。吃太多高膽固醇或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體重過重、運動不足、熬夜、抽菸喝酒等,都可能造成高血脂。根據國健署資料,高血脂症者後續發生心臟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43倍,但高血脂症的人初期多沒有明顯症狀,常常有病在身卻不自知,必須定期健康檢查,檢測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濃度,平常更需要做好保養,才能遠離慢性病風險。五大祕訣遠離高血脂三酸甘油脂過高會引發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急性胰臟炎。要逆轉三酸甘油脂紅字,平常應該掌握飲食、生活型態五個秘訣:1.維持理想體重,培養運動習慣:體重過重容易誘發心臟血管疾病,如果有肥胖問題又有高血脂症,容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研究顯示,每週慢跑2小時、持續4個月,三酸甘油脂會顯著下降,建議培養運動習慣,不論騎車、游泳、健行,再搭配適度減重,對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效果更好。2.少吃糖和精緻澱粉果糖、葡萄糖、蔗糖都能轉換成三酸甘油脂,其中「果糖」最容易快速形成三酸甘油脂,含有果糖的水果要節制飲食,少吃零食、含糖飲料。精緻澱粉是高升糖食物,可多選擇原型食物,像是用全穀類、地瓜、燕麥等取代白飯、麵包。3.規律進食,降低胰島素阻抗進食時間不規律,會增加胰島素阻抗風險,不僅血糖波動大不易控制,也會帶動三酸甘油脂升高,盡量讓每餐進食時間固定,降低三酸甘油脂。4.避開加工品、炸物等壞脂肪壞脂肪吃多了會造成肥胖,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盡量降低飽和脂肪(奶油、豬油、雞皮等)的攝取,不攝取不完全氫化油,因不完全氫化油含有反式脂肪,像是洋芋片、泡麵、甜甜圈等速食。 5.多攝取高濃度魚油等好脂肪深海魚類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調節三酸甘油脂濃度,但Omega-3脂肪酸人體不能自行合成、必須依賴飲食攝取,美國心臟協會(AHA)建議每週吃2次高油脂深海魚類。由於現代人外食難以攝取足夠魚類,可透過補充高濃度魚油方式保健。魚油選擇4原則:高濃度、rTG型態、小型魚、國內外認證如何挑選「對」的魚油?專科醫師楊智鈞提供四大原則:1.高濃度魚油攝取魚油最重要是裡面EPA、DHA的含量,市面上深海魚油EPA+DHA濃度大約落在30%~50%,建議挑選高濃度84%以上,市面上已有濃度高達97.7%的高濃度魚油,顆粒小較適合亞洲人補充,有完整營養標示較有保障。2.小型魚類萃取而成的魚油大型魚類容易長期受海洋及重金屬汙染,小型魚較不會有上述問題,建議挑選魚油品牌時,檢查是否有完整的重金屬和污染物檢測報告,也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3.rTG型態的魚油魚油萃取方式影響魚油純度和吸收效果,市面上的魚油產品,根據提煉的方式與結構的不同,分為rTG型、TG型、EE型3種。rTG型態的魚油人體最好吸收的型態,不需要酵素去做分解才能吸收。4.國內外雙認證保健食品最怕誇大不實,因此購買時需多加留意原料來源,目前全球原料大廠以德國最有規模,其中德國KD pharma大廠更取得美國、歐洲國家級衛生認證。另外產品是否有第三方公證單位的認證也很重要,像是國際間有針對魚油檢測和認證的第三方組織機構IFOS,以及有食品界奧斯卡獎之稱的 Monde Selection,若獲IFOS五星認證以及Monde Selection的世界頂級特金獎,表示此魚油通過全球最嚴格、最高標準的檢驗,更能確保其保健功也食用的更安心。 另外部分人誤解「魚油越大顆、吃越多顆越好」,其實每家魚油濃度皆不同,如果希望吃到每日人體所需的Omega-3脂肪酸含量1000mg,市售魚油商品有許多可能要吃到8、9顆以上,但高純度深海魚油只要兩小顆就可以。楊智鈞醫師也提醒,做足保健非一時半刻,持續的每日補充才對守護健康有益。延伸閱讀:【2021最新】10款市售魚油推薦與比較,高濃度深海魚油品牌挑選6大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