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麩質
共找到
75
筆 文章
-
-
2024-09-01 ESG.健康與ESG
親善飲食原來可以很美味 有滋有味有尊嚴的介護食品
「能夠做親善飲食,是我們的privilege(榮幸)。」奇美食品董事長宋光夫說,多年前就從醫院端看見「介護食」以及「磷鉀友善」等親善飲食的需求,有些老人家常說沒胃口,其實是照顧者把食物打成泥,看了就沒有食欲,若能提升口感,就能找回吃的樂趣。磷鉀友善食品初期試吃推廣時,有一名因病長期控制飲食的民眾,一口吃下去,眼淚馬上掉下來,因為,麵包雖然不是高級大餐,卻是他許久沒有嚐到的滋味。不再只是打成泥!除了營養攝取,更顧及長輩感受。採訪奇美食品前,被通知當天將以他們的親善飲食作為午餐,但是當前菜「牧羊人派」端上桌時,卻完全無法做聯想,宋光夫笑著說,「這就是由介護食做成的餐點!」用湯匙往下切,很容易就將一整個派分成小塊,入口絲滑,帶著肉汁美味,原來是由介護食「紅燒獅子頭」口味做成。「我們十年前開始做介護食。」奇美食品總經理宋宗龍說,當時社會還沒有像現在高度討論高齡化議題,但是從醫院端已經看見長者的飲食需求。住院時有醫院供餐,但出院後如果家人沒時間處理,最常見的就是用果汁機把食物打成泥,導致失去食欲,「這是尊嚴問題,長輩即使牙口不好,還是想跟家人坐在飯桌前,吃跟大家一樣的東西。」磷鉀友善食品,讓有需求的人也能吃麵包。宋宗龍說,研發初期只有一名營養師設計菜單,請廚師利用空檔試做,以五年時間磨練出基礎技術,之後擴大編制再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才成為今日看到的成果。目前介護食的品項超過二十種,皆是長輩熟悉的傳統台式口味,以原食材專業細化均質處理,做成慕絲般輕柔的布丁外觀。除了前菜品嘗到的紅燒獅子頭,接下來端出的鮮魚海鮮巧達湯內有介護食「玉米燴蛋」口味、野菇千層麵季節沙拉內有介護食「番茄燴蛋」口味,都讓人食指大動。主菜紅酒燉牛頰的牛肉經過專業軟化,湯匙壓下去很容易就能將肉壓碎分離,卻不影響牛肉風味。即將推出的紅酒燉牛肉等餐盒系列就是使用這種食物軟化技術,保留食物原型及口感。磷鉀友善食品也在這次菜單中,鮮蔬白醬法烤麵包是其中的明星商品。麵包中間挖空再填入白醬,一口咬下鬆軟香濃,但是每日磷鉀攝取量有限制的人,可以大啖麵包嗎?原來眼前食品是以無麩質米穀粉取代部分麵粉,根莖類蔬菜都過水處理,銷售包裝上清楚標示磷鉀含量,就是為了讓有需求的人安心食用。永續發展早就啟動,幸福職場照顧員工到老。近年ESG風潮席捲全球,奇美食品去年自主性完成永續報告書。宋宗龍表示,早在EGS這個名詞還沒出現前,奇美食品就已經在做永續發展,例如進行碳盤查、廢水養殖藻類,綠藻乾燥後做Biofuel(生物燃料),以及與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合作捐贈食物等。目前公布在網站上的永續報告書盤點了公司實踐環境永續、幸福職場與社會關懷等作法,都是早就在做的事,尤其照顧員工更是根深蒂固的企業文化。三十多年前,宋光夫接手當時營運不佳的奇美食品,創辦人許文龍只交代一件事,就是要把老員工照顧到退休,宋光夫不但做到了,更帶領員工打出一片天,「當年員工很多都已經當阿嬤了,當她們牽著小孫子的手,走進超商看到包子,可以很驕傲地說,那顆包子是阿嬤做的。」台灣水果果凍,獲頒十大高齡友善產品。今年八月在台灣第一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上,奇美食品的銀髮友善「IDDSI四級好吞嚥超嫩水果凍」獲得最佳十大高齡友善產品,食品類只有兩家,奇美食品就是其中之一。頒獎會場上,宋光夫由總統賴清德手上接過獎項,是十年來投入銀髮膳食的肯定,更是持續發展親善飲食的動力。這場介護食美味饗宴就由剛獲得大獎的水果凍收尾,目前有六種口味,都是百分之百使用台灣水果,湯匙輕鬆舀開,入口即化。記者想起有一次家庭聚餐,忘記戴假牙的父親只能望桌興嘆,若是改成在家裡辦一桌介護食饗宴,不用戴假牙也能跟家人共同品嘗美味,真是人生樂事。
-
2024-08-30 醫療.消化系統
我便祕了嗎?幾天大一次便才正常?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傳授「這樣做」腸保健康
腸道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部位,我們從外部攝取的營養,便是由腸道這個臟器負責吸收,再來,腸道內有數百萬神經元,且與免疫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腸神經循環與系統,都和腸道相互連結,因此說「腸道是第二大腦」其實也不為過。腸道與外界食物接觸甚密,也可以說是人體的第二個皮膚。就由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蔣鋒帆科主任來告訴您關於腸道的秘密!腸道健康與失智症有關?腸道不只消化吃進去的食物,腸道中的微生物種群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會產生重要影響。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問題都與「腸道發炎」有正向的關係,因此不可忽視腸道的健康,建議遵守「均衡飲食」「食用原型食物、少加工食品」原則很重要。 說到養腸,一般人或許會想到補充益生菌,但其實不是一吃就能見效,建議每天吃、至少吃兩個月以上,攝取益生菌的同時,也要改善生活作息及補充「益菌生或益生元」才可能產生好的效果。什麼是腸漏症?但有時候我們生活作息或飲食,難免會使腸道黏膜受損、發炎,造成「腸漏症」。腸漏症是一種腸道黏膜出現多孔性、發炎的滲漏現象,會讓未分解完成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穿過腸細胞間的縫隙,滲進血液流竄全身,進而刺激免疫及自體免疫反應,危害肝臟胰臟等器官,引發各種病症。 「腸漏症」是近年醫學研究的重點之一,也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腸漏與體內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除了一般人外,新手媽媽或更年期婦女都會面對荷爾蒙轉變,造成身體、腸道的發炎反應。怎樣才算便祕?腸胃問題的最大宗、最常見的問題可能就屬「便祕」莫屬了。但不是一天不大便就是便秘。便祕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每週解便次數少於3次,或排便用力且排出乾硬的糞便。 若真有便秘問題,而且醫師同時也會幫您檢查是否有「甲狀腺功能低下」、「大腸無力症」、「出口阻塞症候群」、「內套疊(常見於小朋友)」等問題。 大腸無力症患者可能整條大腸都不會動,出口阻塞症候群則可能出現糞便都集中在直腸出口處,導致大塞車。 腸道狀況其實可能是身體其他器官在抗議,因此若有此類困擾,建議諮詢大腸直腸科。 2大腸道迷思解密Q1.吃素能預防大腸癌? 雖然素食相較肉品較好保存,且也能幫助腸道健康,但並非就能完全預防大腸癌。 Q2.有家族病史才會有大腸癌? 錯。家族內都有大腸癌,可能也與家族內的飲食、生活習慣一致有關。但其實大腸癌有許多致癌可能性,如遺傳、基因、飲食模式,甚至是個性。 延伸閱讀:.發生腹瀉怎麼辦?怎麼吃?中醫:分3階段,按3穴位助改善.有便祕宿便怎麼辦?營養師激推「10大順暢食物」助排便順暢.「癌症前兆」早在罹癌多年前就出現!醫盤點7症狀提早預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5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車前草的土洋之戰
台灣路邊公園常見的車前草,跟北美、歐洲郊區普遍見到的洋車前草,都是屬於車前草屬的植物,而且外觀特徵幾乎一模一樣,在我的眼中實在很難分辨它們誰是阿兜仔老外,誰是在地種!好在無論在亞洲或是歐美,現在都可以方便地買到車前草的加工食品,其中洋車前草籽的種子外殼,因為含有高比例的植物纖維素,而成為健康食品貨架區的熱門品項,不少品牌包裝上標榜著有機認證,甚至已經普及到出現口服膠囊,讓我更放心購買,不必去摘院子裡的野草來實驗。第一次認識車前草,是在一所大學校園的草地上,從一對正在採摘車前草的老夫妻口中聽到。我還記得他們說,車前草全身是寶,他們用新鮮採摘的車前草煮成茶喝。校園內的車子少、汙染少,每次去附近的校園散步時,他們都會順手採一些帶回家。據他們說,車前草的嫩葉和新鮮的長穗狀花柱,都可以當成蔬菜吃,葉子在料理之前要先用熱水汆燙,以去除輕微的苦澀。如果一次採的量多,可以先曬乾,需要時就像煮青草茶一樣,加水煮來喝。自從被他們指點之後,我突然發現車前草幾乎無處不在,它們喜歡生長在較為陰涼,有樹蔭或是半日照的地方。不用種植、不用施肥,就像所有野草一樣,春風吹又生。車前草有許多別名,包括「牛耳草」,據說西漢時期,軍中士兵和馬匹都因為血尿症而痛苦不堪,其中一位士兵發現馬匹吃了地上長得像牛耳的草,不再尿血,且恢復活力,趕緊向長官報告。因為像牛耳的草長在車子的前方,所以就被稱為車前草。夏天是車前草的生長旺季,而我也是在這個夏天開始嚐試。洋車前草種子的外殼含有高量的天然植物膠質,且不含麩質,製作白花椰菜素肉餅時,加入少許洋車前草籽粉末,不但可以吸取多餘的水分,讓料理過程更有效率,還可以把切成細末的食材黏聚在一起,產生像製作葷食的丸子、肉餅漢堡時一樣的黏稠質感。不過,要達到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自然口感,份量和比例的拿捏就需要多做幾次彈性調整。有了製作素肉餅的滿意經驗,我更大膽的把從健康食品店買的洋車前草籽粉,加入煮好的麥片,一來為了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更多的是為了讓麥片的口感更柔滑好吃。這個暑假,有機菜農阿東伯每周都會把司馬庫斯盛產的有機高麗菜載下山來,我也幸運地搶到幾顆。看到甜脆新鮮的高麗菜,忍不住想包一些高麗菜蔬餃來吃。包蔬菜水餃時,最困難的是把餡料聚攏在餃皮內,因為蔬菜食材缺乏黏性和膠質。使用馬鈴薯粉、樹薯粉、玉米粉、地瓜粉當做增稠劑,雖然也可達到目的,但只怕增加了澱粉帶來的熱量,且加多了也影響口感。我在拌好的高麗菜、胡蘿蔔、白豆乾餡料內,放入二匙洋車前草籽粉,稍微放置讓它發揮吸水功能,包水餃時感覺比平時容易不少。煮熟後的水餃口感非常滑潤,餡料也凝聚成團,不會輕易散開。然而,有一好沒有二好,增加了黏性和滑潤,高麗菜該有的清脆爽口感卻減少了。下一次製作蔬菜餃,我會繼續嚐試,直到找出自己滿意的洋車前草籽粉剛剛好的份量。
-
2024-06-27 養生.聰明飲食
吃麵包真的對健康有害嗎?對你的身體到底有什麼影響?
你熱愛吃麵包嗎,但又擔憂吃麵包對健康有害?例如麵包可能與體重增加和代謝問題有關,並以不健康的方式升高血糖濃度。或者大量生產的麵包被視為不健康的超加工食品,缺乏纖維又富含添加劑。到底該不該繼續吃麵包?事實上,與其避免吃麵包,不如了解每片麵包中的成分並觀察每天吃多少,通常是更健康的做法。 【延伸閱讀:吃白吐司不再罪惡 烘烤前先做一事可降麵包升糖指數相對健康】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麵包對身體有害嗎?許多人避免吃麵包和其他澱粉類碳水化合物,因為他們認為麵包是一種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身體會迅速將其轉化為葡萄糖,導致血糖濃度快速上升和下降,即所謂的「血糖波動」。血糖飆升讓我們感到快樂,但它們也會讓我們很快再次感到飢餓,讓我們更渴望食物,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認為碳水化合物會讓人上癮的原因。有研究表明,長時間血糖的極端波動會引起發炎,並增加心臟病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但專家指出,進食後一定程度的血糖升高是正常的,通常不會對健康的非糖尿病患者造成問題。不過,過度的血糖高峰仍會損害我們的健康。然而,麵包等碳水化合物對於為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提供足夠的能量來發揮作用至關重要。再者,並非所有碳水化合物或麵包都是一樣的,例如全麥麵包比精緻白麵包含有更多的纖維有助平穩血糖。除此之外,全麥麵包也含有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 吃麵包會導致體重增加嗎?專家指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麵包的製作方式及其所含穀物的類型。像是精製的低纖維麵包會使飢餓持續存在,並提高胰島素濃度,從而導致體重增加。另一方面,全麥、黑麥和酵母麵包比起精製的白麵包含有更多纖維,需要更多咀嚼,並且讓你有飽足感。專家強調,每個人對不同種類麵包的身體反應都不同,因此沒有適合每個人的正確方法,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飲食需求的麵包類型。麵包會導致健康問題和腹脹嗎?一般認為,麵包成分中的小麥、黑麥和大麥中含有的麩質,可能跟引發乳糜瀉和麩質不耐症有關。不過專家表示,目前很難確定麵包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另一方面,許多人也認為麵包會導致腹脹,但還有許多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人造甜味劑、含咖啡因的飲料或飲食中其他的食物組合。專家補充,腹脹並不總是負面的,這可能只是你的腸道正在處理纖維。對於患有乳糜瀉和麩質不耐症的人來說,則需避免包括麵包在內的任何麩質來源的食物。為何麵包是超加工食品?根據「NOVA食品分類(Nova food classification)」,麵包可以被視為超加工食品,這是因為它們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添加額外的成分。經過超加工的麵包通常纖維含量較低,因為纖維是從麵粉中提煉出來的。許多產品都含有防腐劑、乳化劑和穩定劑等添加劑,這些添加劑現在被認為與腸道健康狀況不佳等狀況有關。專家提醒,即便白麵包屬於超加工食品,但仍是一種營養來源。更重要的是,在購買麵包前應該仔細審視食品標籤,以更好地了解購買的產品成分。【資料來源】.What eating bread really does to your body – and the healthiest supermarket loaves to buy.The Truth About Bread.Cleveland Clinic: Gluten Intolerance
-
2024-06-05 養生.抗老養生
可將死亡風險降25%?教授告訴你地中海飲食對長壽功效的真相
讀者Kathy前天(2024-6-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想請問林教授延壽的因素甚多,僅單以飲食為研究變項而未顧及其它,這研究成果是報導的過於簡略還是原文就是如此呢?謝謝您。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大前天(2024-6-1)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延壽福音 哈佛新研究揭地中海飲食「驚人功效」。它的第一段是:你常吃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嗎?好消息再加1樁!美國哈佛大學周五(5月31日)在國際期刊發表最新萬人長期研究成果,日常膳食嚴格遵守地中海飲食法的女性,死亡風險可降低將近25%,健康益處驚人。這篇文章的第二段的開頭是「英國《每日郵報》周五(5月31日)報導」,所以,這篇《中時新聞網》的文章其實可以說是翻譯自《每日郵報》發表的Harvard scientists find new incredible benefit of following Mediterranean diet(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遵循地中海飲食的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好處)。這項哈佛研究是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Mediterranean Diet Adherence and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in Women(女性遵循地中海飲食與全因死亡的風險)。這項研究的對象在20多年前被招募時並非是為了要幫助科學家探討地中海飲食對壽命的影響,而是為了要幫助科學家探討阿司匹林對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影響。在1993-4-30到1996-1-24這段期間共有39876 名年齡在 45 歲及以上的女性衛生專業人員參與這項阿司匹林的研究計劃。但由於沒有發現阿司匹林對心血管疾病或癌症有任何影響,所以這項研究計劃在2004年就終止了。可是,由於這麼一個龐大的人類數據資料庫是難能可貴,所以它就被一再地重複利用來探討其他健康議題。如今這篇地中海飲食的研究論文的發表就是拜賜於這麼樣一個資料庫的重複利用。其實,地中海飲食對健康有益的論調早就是老生常談。我在設立這個網站後不到一個月(2016-4-5)就發表怎樣才能增加好膽固醇:「很多研究已發現,飲食清淡不但可以降低總膽固醇的量,更可以提高HDL和降低LDL。那,怎樣才是飲食清淡?提供您做參考的是地中海飲食。但其實,不管是地中海,還是地外海,主要的原則就是,多吃青菜少吃肉。當然,這種老生常談的論調總是說的容易做的難。所以,我都會跟尋求我意見的朋友說,就選那個讓你比較不難過的吧,只要你願意付出代價。」我在今年二月又發表老年人飲食不宜清淡的迷惘+如何提升好膽固醇:『信譽卓著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有發表Mediterranean diet for heart health(有益心臟健康的地中海飲食),而其中的幾句話是「地中海飲食的基礎是植物性食物。這意味著膳食以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和全穀物為主。它也含有適量的乳製品、禽肉、雞蛋,海鮮,包括蝦、蟹、蛤和扇貝」。』但是,儘管地中海飲食對健康有益是眾所周知,但偏偏就是有一大堆所謂的專家、名醫在推行什麼生酮飲食、全肉飲食、全素飲食、無麩質飲食等等與地中海飲食背道而馳的極端飲食方法。例如請看我發表的:2023-10-13:麩質和低脂飲食是膽結石風險因子,醫師說的能信嗎2024-3-19:LMHR:玩命遊戲2024-4-27:全肉飲食教父,生酮飲食教父,雙雙投降至於讀者Kathy所說的「延壽的因素甚多,……這研究成果是報導的過於簡略還是原文就是如此呢」,我的回答是,就「研究結果」而言,媒體的報導不算過於簡略。但是,像JAMA這樣高水準的期刊一定都會要求論文在結尾處提供一個叫做Limitations(限制)的欄目,而在這個欄目裡,論文作者必須坦白交代研究的潛在缺陷。我現在就把這篇論文的Limitations翻譯如下:這項研究有幾個潛在的限制。研究參與者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年和老年女性衛生專業人員,其中主要是非西班牙裔白人,這可能會限制研究結果的普遍性。透過食物頻率問卷評估飲食依從性,我們不能排除暴露錯誤分類的可能性。由於未收集後續血液樣本,因此在基線時進行飲食評估和血液生物標記測定。不能排除未測量變數帶來的潛在殘餘混雜。此外,某些協變量(例如高血壓和體重指數)可能充當混雜因素和/或潛在中介因素,這似乎是合理的。雖然對地中海飲食的遵循程度並沒有具體包括某些飲食成分,例如反式脂肪、血糖負荷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但這些成分可能與納入評分的食物有關。此外,儘管所使用的問卷先前已在女性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中得到驗證,但包括身高、體重和血壓在內的人體測量指標都是自我報告的。總之,雖然媒體報導難免浮誇,例如在標題裡用「驚人」「難以置信」這樣的字眼,但就研究結果而言,《中時新聞網》和《每日郵報》的報導並沒有偏離原論文太遠。原文:地中海飲食與全因死亡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30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牛奶、雞蛋都在台灣食物過敏原前五名 而第一名大魔王是它
台灣食物過敏流行率逐年增加,食藥署昨公布「台灣食物過敏大調查」,國人過敏原「大魔王」為「帶殼海鮮」,不管是幼童、成年人,均是導致過敏的第一名;再者,食物過敏族群占總人口數近一成,預估全台約二○○萬人對某些食物過敏,需小心防範。食藥署提醒業者,需依規定標示十一種過敏原成分及相關警語,違者可依食安法開罰新台幣三萬至三○○萬元。成人食物過敏 6%增至12%該調查係由林口長庚醫療團隊執行,於二○一七年針對一萬多名國小學生、國中學生及其父母發放問卷,與二○○四年調查結果相較,台灣食物過敏流行率明顯;例如,四至十八歲學生的食物過敏比率從百分之七點七增為百分之十點四;十九歲以上成人則從百分之六點四增至百分之十二點五。為何食物過敏流行率逐年增加?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蘇冠文表示,成因不明,各國均在探詢原因,推測應與環境因素有關。不分齡過敏原 蝦蟹大宗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食物過敏排行,不論哪個年齡層的過敏原,均以蝦、蟹等「帶殼海鮮」為大宗,花生則有增加趨勢,蘇冠文指出,以往西方族群較容易對花生、堅果過敏,但近年來台灣孩子對花生過敏的比率明顯增加。國小學童過敏排行榜前五名分別為帶殼海鮮、花生、雞蛋、水果、牛奶;國中學生則是帶殼海鮮、魚、花生、雞蛋、牛奶;成年人為帶殼海鮮、魚、花生、水果、牛奶。整體而言,花生位居國人食物過敏的第二名,國小學童過敏第二位,國中學生、成人等過敏食物的第三位。花生雞蛋 兒少過敏率增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對於花生過敏的比率,從百分之○點九提升至百分之一點五,雞蛋則從百分之○點五到百分之一點三。成人組中,則對蝦類過敏機率最高,從百分之三點三增加到百分之六點一;其次為螃蟹,從百分之二點三增加到百分之四點六,而花生為從百分之○點五增加到百分之○點九。臨床觀察,幼時對於帶殼海鮮、花生過敏,長大後繼續過敏的比率極高,可能終身都有過敏反應,僅有兩成長大後,食用花生及其製品,不會引發過敏反應。至於牛奶與雞蛋的過敏反應,則隨著年齡降低,一半過敏者上了小學之後,過敏症狀明顯降低。過敏心血管症狀最棘手蘇冠文指出,食物過敏症狀可分為四大類,其中最常見的急性蕁麻疹、濕疹、及血管性水腫等「皮膚症狀」;另有腹瀉、嘔吐、腹痛、口腔搔癢感、口腔黏膜水腫等「腸胃道症狀」,以及流鼻水、打噴嚏、喉嚨不適、氣喘、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最棘手的則是嚴重心律不整、低血壓、昏厥等「心血管症狀」,需急診搶救。食藥署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市售包裝產品如含有甲殼類、芒果、花生、牛奶/羊奶、蛋、堅果類、芝麻、含麩質之穀物、大豆、魚類等及其製品,以及使用亞硫酸鹽類等產品其二氧化硫殘留量每公斤十毫克以上者等十一項,均須在產品的容器或外包裝上,顯著標示含有致過敏性內容物名稱的警語資訊,民眾購買食物時,務必仔細觀察標示,減少過敏風險。
-
2024-05-11 養生.聰明飲食
母親節想吃蛋糕卻怕胖?「健康蛋糕」真的健康?營養師授4方法減輕吃蛋糕罪惡感
最溫馨的母親節要來了!在這五月最幸福的一天,子女會特別送上精心挑選的禮物、美麗的鮮花及溫馨小卡片…等來表達對媽咪的感謝。想當然一個好吃又好看的蛋糕是不可或缺的!大家是否已經訂購蛋糕要好好慰勞媽咪了呢?然而,對於想要保持年輕貌美、身材姣好的媽咪們來說,蛋糕可說是讓人又愛又怕的罪惡食物呢!甜美的陷阱-美味可口背後的身世之謎一塊令人讚嘆的蛋糕除了好吃之外,外觀的裝飾也要夠典雅華麗,最好還要富有特色讓人印象深刻。然而,越是符合這些條件的蛋糕,就越接近蛋糕本身的陷阱-「高糖、高油、高熱量」!你,也掉進這甜美的陷阱裡了嗎?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100公克的重乳酪蛋糕就有高達850大卡的熱量,幾乎等同於三碗白飯!而千層酥、巧克力甘納許蛋糕等受歡迎的品項,每100公克也分別含有558大卡跟352大卡的熱量!看到這裡你是否也卻步了呢?究竟各式各樣的蛋糕裡藏了什麼祕密,讓它的熱量如此之高呢?蛋糕最主要的原料是麵粉、糖、奶油、蛋,依據不同種類的蛋糕還有可能額外添加各種調味及裝飾品,例如:起司、巧克力、鮮奶油…等,而這些原料本身除了能提供滿滿的熱量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營養素,對於人體而言可以說是「空熱量食物」,吃下肚後可能會影響正餐的攝取、並且增加脂肪囤積在體內,對我們的身體也會有比較不好的影響唷!擋不住的誘惑-營養師教你減輕吃蛋糕的罪惡感!但為了歡慶母親節,蛋糕還是不可或缺的!怎麼辦呢?就讓《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來教你幾個小撇步,掌握以下這些原則,減輕吃蛋糕的罪惡感吧!一、製作過程越簡單越好前面提到蛋糕主體就是麵粉、糖、奶油等高熱量材料所組成,若額外加工及裝飾,例如塗上鮮奶油、淋巧克力醬、加上派皮或酥皮…等,熱量就更高了。二、裝飾越樸實簡單越好以新鮮水果或堅果來取代醃漬水果以及其他加工裝飾,不但能夠增加蛋糕的營養價值,也能減少對身體的危害唷!三、口感越蓬鬆熱量越低通常口感較紮實的蛋糕,例如派、千層酥、起司蛋糕等,因為製作過程使用較多的油所以熱量通常也較高;而口感較為蓬鬆的蛋糕,例如:海綿蛋糕、戚風蛋糕、慕斯等因為多以牛奶或蛋白為基底,用油量相對較低,所以熱量通常也會比較低唷!四、朋友分食熱量一起擔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好東西就要和好朋友分享,將手中的蛋糕和大家一起分食吧!分享快樂的同時也分擔了熱量!「健康蛋糕」真的健康嗎?打破話術迷思!在這個健康議題越來越興盛的年代,坊間也開始出現許多主打「健康蛋糕」的商品供大家選購,讓消費者在購買時可以降低罪惡感,甚至期許這些蛋糕能帶來促進身體健康的效果,但是它們真的健康嗎?.生酮蛋糕近幾年有許多人對於「生酮飲食」趨之若鶩,認為它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減重的效果,但要真正了解這個飲食原理其實並不容易。 簡而言之,生酮飲食的能量攝取條件為極低的碳水化合物(約10%以下)加上中度的蛋白質(約15-25%)以及極高的脂肪(約65-80%),所以一般市面上的「生酮蛋糕」多用杏仁粉、椰子粉等低醣但高脂的原料取代麵粉,並用代糖來取代砂糖、糖漿等以降低整體熱量。然而杏仁粉、椰子粉因為脂肪含量多所以熱量也高,身為蛋糕的主體用量必然不會少,這對於沒有在進行生酮飲食的一般人來說,生酮蛋糕的熱量可能會比一般蛋糕來的更高呢!.無麩質蛋糕從歐美國家開始吹起的「無麩質飲食」風潮,麩質是小麥、大麥、裸麥等穀物中的一種蛋白質,廣泛地存在於各種麵粉製品,包括麵條、麵包、披薩、蛋糕、餅乾等。無麩質飲食原先是設計給無法代謝麩質或對麩質過敏的乳糜瀉患者吃的,因有部分學者針對無麩質飲食的健康益處進行研究,後續許多民眾逐漸將認為無麩質就是健康的代名詞,也因此出現越來越多無麩質蛋糕、無麩質麵包。但先跳脫無麩質本身的健康研究來說,會發現這些仍是精緻加工的產品,是把其中的麵粉換成杏仁粉、椰子粉、米粉等不含麩質的原料,且為了滿足口感、質地、成型等需求,無麩質蛋糕經常會加入更多的糖和油,導致它雖然不含麩質,熱量卻也不低呢!因此,若沒有特殊疾病等需求,無麩質蛋糕的熱量與一般蛋糕並沒有什麼差別喔!你還可以這樣做-聰明替代食材!如果想要自己做出美味又健康的蛋糕,聰明的你也可以試試看「替代食材」的方法,例如在製作特定蛋糕時可以使用酪梨、椰子油來取代奶油,利用香蕉、蘋果蓉來代替部分砂糖,點綴的時候也可以盡量使用新鮮水果及堅果,減少多餘的精緻糖攝取,讓蛋糕增添更多營養價值唷!給想吃蛋糕也想兼顧健康的水水們,趕快來試試看吧!雖然蛋糕是屬於高糖、高油、高熱量的食物,但在母親節這個開心的日子裡,吃蛋糕是可以讓大家心情愉悅且感到幸福溫暖的!只是要記得適量食用、跟大家一起分享唷!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9 焦點.健康知識+
地震防災食物該準備哪些東西?掌握5要訣 飲用水避茶、咖啡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發生地震的次數相當頻繁,「預防勝於治療」,天災無法預測,不論是災前還是災後,及早準備緊急避難包、防災食品是必要的。防災食品該如何準備,才能既方便又符合營養均衡的原則?可掌握以下5大重點:1.飲用水人可以7天不吃飯,但是不能1日不喝水。水是生存的必需品,建議每人應該準備2至3公升的飲用水,且最好準備3天份。但不要準備茶、咖啡等容易利尿的飲品,否則會愈喝愈渴。2.主食類:營養口糧或燕麥棒口糧餅乾、燕麥棒、麥片、營養棒等食物,大都由麵粉等醣類組成,在受困時食用,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與熱量,而且這些食物不用烹飪,即開即食,相當方便;如果對麩質過敏的民眾,不妨可以準備米做的米餅、玉米罐頭、米粉類的泡麵等。3.蛋白質:肉類罐頭或調理包最方便的蛋白質食物為肉類罐頭,像鮪魚、鯖魚、牛肉、豬肉、雞肉等罐頭,一拉開就可以食用,調理包或是調味的真空豆乾也是可行;也可以準備保久乳、鋁箔包豆漿這類的蛋白質飲品,維持人體機能的正常運作。如果家庭成員有嬰幼兒,應另外準備奶粉、罐頭副食品等。4.油脂類油脂的熱量最高,每一公克高達9大卡,是很好的熱量來源。建議大家可以在緊急防災包裡放些堅果、堅果醬、芝麻醬或花生醬,這類食物可以快速地補充熱量;如果對堅果過敏的人,則可以準備一瓶椰子油或橄欖油在防災包裡。但堅果容易受潮滋生黴菌,所以最好選擇真空包裝的食品為佳。5.蔬果類膳食纖維的蔬果也不能少,建議可以選擇蔬果的凍乾,譬如草莓凍乾、鳳梨凍乾、秋葵、紅蘿蔔凍乾等食物;另外,罐頭類的蔬果也是可行,像小黃瓜、蘑菇、番茄、鳳梨罐頭等。
-
2024-04-10 醫療.消化系統
放屁次數太多該擔心嗎?吃什麼食物會一直放屁?醫建議少吃「這些」
生活消費網站Parade報導,克利夫蘭診所胃腸科醫生克莉絲汀·李(Christine Lee)表示,多數人每天會產生半公升至一公升的氣體,相當於每天放10到20個屁,但她說,一天放屁的次數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如果覺得自己太常放屁,新澤西州澤西市的腸胃科醫生拉斯金(Jeffrey Raskin)指出,背後的原因很可能與飲食有關,每天吃的、喝的是導致身體排氣的最大因素。吃這些食物較易放屁他解釋說,有些食物較難以消化,因此會讓人放屁。克利夫蘭診所稱,這些食物包括乳製品、小麥或馬鈴薯等澱粉類食物、花椰菜與球芽甘藍(抱子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洋蔥和大蒜等含硫成分較高的食物,以及超加工食品中常見的糖醇類,例如山梨糖醇、木糖醇與赤藻糖醇等。維吉尼亞州鎮腸胃科醫生喬索維茲(Kenneth Josovitz)表示,豆類、全穀物與蔬菜等高纖維食物也會增加排氣的可能性。拉斯金說,另一個禍首是碳酸飲料,它們會將更多的氣體帶入消化道,這代表會有更多的氣體需要排出。克莉絲汀·李表示,放屁過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對食物過敏或敏感。克利夫蘭診所稱,當消化系統無法分解食物時,就會增加排氣;乳糖不耐症與麩質不耐症所引起的乳糜瀉,都很容易引起排氣。克莉絲汀·李說,如果感覺自己放屁比正常情況多,可能是消化系統紊亂的徵兆,例如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或腸易激綜合症(IBS)。如患有SIBO,亦即小腸中的細菌過多,會伴隨慢性腹瀉與身體難以從食物中吸收營養的消化不良現象,還可能出現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症與體重減輕。而腸易激綜合症則是一連串影響消化道的症狀,包括便秘、腹瀉、腹痛、排氣和腹脹。何時需要擔心自己放屁克莉絲汀·李表示,只是排氣過多、沒有其他症狀,只有在對自己或生活產生困擾時才會成為問題;這時便該尋求醫療救治以獲得改善,或進一步檢查出誘發的因素。其他跡象如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排便規律改變、腹痛或便血,便該向醫生報到。拉斯金說,如腹痛難忍或嚴重腹瀉時,應立即就醫。喬索維茲指出,一般來說,如果每天放屁次數都超過20次,最好去看醫生;此外,如果已調整飲食習慣或其他生活方式來減少排氣,但放屁的次數仍比平時多,也要與醫生討論。(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4-05 養生.營養食譜
顧腸道、抗衰老...專家解析「植物性飲食」8大好處!想補充蛋白質必看「3大菜單」
近年來,隨著健康均衡飲食的重視,越來越多民眾除了希望「吃得健康」外,也逐漸希望能有更「多樣化」的飲食攝取,結合國際不斷提倡「環境永續」的議題,使兼具環境友善及營養健康和多樣化的「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逐漸成為現代人飲食的新趨勢。植物性飲食的好處董氏基金會指出,植物性飲食是一種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的飲食方式,選擇更多樣性植物性食材,如水果、蔬菜、穀物(尤其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類等,並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取,植物性食材對健康具有以下好處: 零膽固醇 較好的脂肪 豐富的膳食纖維 攝取植化素及各種維生素 攝取礦物質 改善血脂和膽固醇 有益腸道健康 抗衰老根據研究顯示,多攝取植物性食物的人相較於食用較少的族群,可降低16%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罹患風險、32%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從環境保護的角度,植物性飲食可減少約20-30%溫室氣體排放、土地用量和用水量,亦可改善生態多樣性。若多樣化種植則可避免因耗盡土壤養分、受病蟲害影響,造成化肥、殺蟲劑使用不當,損害野生動物和滲入水系統,汙染水資源。植物性飲食的菜單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建議,可選用當令、在地、新鮮和簡單未過度加工的植物性飲食,參考菜單如下:一、主餐可選擇未精製的糙米飯、五穀飯,並至少占主食類的 1/3,避免精製穀物。二、配菜 為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攝取,主菜優先選擇搭配多種蔬菜的半葷素料理(青椒炒肉絲),避免大塊肉類(豬排、雞排、魚排等),並可適度選擇豆類及其製品取代肉類,每天建議攝取2份。 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建議三餐可攝取多種不同顏色蔬菜,廣泛攝取各種營養素及植化素。三、點心 點心可選擇新鮮水果、無調味堅果種子類。 飲品選擇無糖豆漿、燕麥飲品、牛奶加麥片等;避免選擇含糖飲料或果汁。植物性飲食推薦料理綠色和平組織提供「鷹嘴豆沙拉」、「藜麥鮮蔬蛋炒飯」、「味噌豆腐湯」三道料理,除了透過蔬菜水果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外,還可補充足夠的植物性蛋白質。一、鷹嘴豆沙拉鷹嘴豆含有人體的8種必需胺基酸,是素食者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鷹嘴豆的熱量低,富含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延長飽足感,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C、K、B群和礦物質,能夠幫助維持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風險。食材:鷹嘴豆400克、洋蔥半顆、花椰菜150克、巴西里 1 小束、小番茄適量、菲達起司 100 克、橄欖油適量、紅酒醋適量。做法: 煮一鍋滾水,下鷹嘴豆煮熟。 將小番茄切半、洋蔥切片;花椰菜洗淨後,剝成適合入口的大小;巴西里切碎;菲達起司也剝成適合入口的大小。 鷹嘴豆煮熟後瀝乾,準備一個大碗,放入備好的所有食材,淋上橄欖油、紅酒醋,最後稍微拌一下即完成。二、藜麥鮮蔬蛋炒飯藜麥的蛋白質是所有全穀物中含量最高的,高達 22%,而且含有鈣、鎂、鉀、磷…等礦物質,加上不含麩質、低 GI 的特性,對於正在進行增肌減脂的人,很適合做為米飯的替代品。食材:藜麥 1 杯、彩椒半顆、玉米粒 1 杯、蔥 1 根、蛋 1 顆、醬油 2 湯匙、鹽適量。做法: 藜麥和水以 1:1 的比例用電鍋煮 15 分鐘,煮熟後放室溫降溫。 以中小火熱鍋,放入少許油,倒入打散的蛋液,翻炒蛋汁成碎蛋、再倒入彩椒、玉米粒和藜麥拌炒。 用醬油和少許鹽巴調味,起鍋灑上蔥花就完成了。三、味噌豆腐湯味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大豆異黃酮,可以促使女性荷爾蒙作用,還能強健骨骼密度。而豆腐也是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很好的來源。食材:味噌 3 大匙、昆布 15 克、豆腐半盒 、海帶芽 1 大匙、蔥花適量、鹽麴 1 匙、白芝麻醬 2 匙。做法: 將白芝麻醬、味噌、鹽麴攪拌均勻。 鍋中加入600c.c.的水,放入昆布以小火熬煮約 5 至 8 分鐘。 水滾後依序加入味噌、豆腐、海帶芽,並攪拌均勻後即可盛盤。以上三道料理可以從一日三餐中補充植物性蛋白質與豐富的營養素,在維持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能守護地球的健康!參考資料:綠色和平組織 - 【蔬食料理】吃素沒營養?一日三餐這樣吃,補足植物性蛋白質!延伸閱讀:「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必看》白飯、花椰菜、鮮奶,哪個蛋白質含量高?營養師解析:從「6大類食物」聰明補充
-
2024-04-03 養生.聰明飲食
清明節吃潤餅!掌握四訣竅,不分南北都能享健康
清明節將至,又到了吃潤餅時節!潤餅有南北之分,北潤餅內餡多以燙熟的高麗菜與綠豆芽,加入炸紅糟肉、豆干及蛋酥等配料,撒上花生糖粉製成;南潤餅有蔬菜外,會加入滷肉、油麵、香腸等配料,再撒上花生糖粉。這樣包起來的潤餅,卻是高達500大卡的高熱量食物,得慢跑2小時才能消耗掉。若要手作健康的潤餅,可以掌握4大訣竅。訣竅1:潤餅皮可換成生菜或千張豆皮麵粉製品容易讓腸道敏感,特別是有麩質不耐的人,麵粉餅皮薄薄2張就有100大卡,多吃2捲很容易發胖。建議餅皮可換成生菜或千張豆皮。用兩片生菜捲起來變成生菜捲,不僅熱量低,還能吃到滿滿的植化素、酵素及纖維;如果擔心生菜的寄生蟲或農藥,也可以改用高麗菜,將高麗菜葉片燙熟,當成春捲皮也是一個好方法。另外,千張熱量雖然沒有比較低,不過因為是黃豆製品,熱量來源從碳水化合物變成蛋白質,比較不會囤積成脂肪,也適合血糖控制不良的族群。訣竅2:炸肉換成雞絲或豆干北潤餅常用炸紅糟肉,因為炸過容易生成致癌物質;南潤餅的滷肉及香腸有熱量過多、飽和脂肪、添加物過量問題。建議將裹粉的紅糟肉或滷肉,換成雞胸肉絲、白豆干絲會更好,尤其豆干的鈣質含量高、沒有膽固醇,適合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食用。此外,如果擔心雞胸肉口感比較柴,可以改成雞腿肉,或是與鳳梨一起醃,肉質會比較軟。訣竅3:棄蛋酥,多蔬菜蛋酥及菜酥用油炸過,兩湯匙熱量就100大卡,而且這些油脂都是劣質油,吃進身體容易卡在大大小小的血管裡,建議改用其他食材。喜歡鹹味口感的人,可用菜圃或香菇丁取代;喜歡甜味的人,可以用蘋果丁取代,這類食物都富含膳食纖維,尤其每朵鮮香菇就高達約3公克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訣竅4:改用黑芝麻粉或亞麻仁籽粉潤餅不一定要加花生糖粉,台灣氣候潮濕,花生容易滋生黴菌,黃麴毒素是一種相當頑固的毒素,非常耐高溫,280℃都不見得能殺光它,為了健康著想,建議改用黑芝麻粉,不僅鈣質含量高,也富含芝麻素、礦物質鎂,與花青素一起搭配,可以讓情緒更放鬆。或是改用亞麻仁籽粉也很搭,每一湯匙脂肪含量就高達6公克,且幾乎都是有助視力及腦部發展的omega-3脂肪酸。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0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運動竟會引起過敏反應!醫師解析3類型的「麩質過敏」,建立正確的治療觀念!
台灣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以帶殼蝦蟹最多,其餘過敏類型則以塵蟎過敏為主。歐美國家許多人有著「麩質不耐症」的問題,飲食上為此產生「無麩質飲食」,台灣近年標榜無麩質飲食也日益多見。到底什麼是麩質過敏?相較其他食物過敏有何特殊之處,聽聽專業醫師的案例分析與說明。什麼是「麩質過敏」?運動竟也會誘發麩質過敏!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子閔表示,麩質過敏的症狀較不明顯,常見腸胃道不適症狀,其餘非典型症狀有頭痛、關節痛等,而麩質過敏有一特殊之處,有些患者因為「運動」而出現麩質過敏反應。一位30多歲陳姓男子,下班後準備跑步運動,運動前先吃了一塊麵包,避免待會兒運動血糖過低,沒想到運動前吃麵包的舉動,竟讓他後來跑不到10分鐘,眼前突然一片漆黑,激似過敏性休克的反應。陳姓男子休息幾分鐘後,雖然馬上恢復正常,但他長年飽受鼻過敏困擾,直覺稍早的反應應是食物引起的過敏症狀,就醫抽血後果真被他料中,是麵包中的麩質誘發過敏。什麼是「麩質」?麩質過敏可分為哪幾類?麩質是存在於小麥、大麥、黑麥中的一種蛋白質,林子閔解釋在台灣的飲食中,幾乎難以避開麩質,舉凡麵粉製成的食物,如麵包、PIZZA、麵條、啤酒等都有麩質的存在,由於麩質具有黏著劑的效果,也被食品加工業者廣泛使用,如沙拉醬、糖果、午餐肉等,其餘還包括醬油、玉米燕麥、肉汁、能量棒、洋芋片、薯條等,甚至還有些業者會將麩質水解製成化妝品。麩質過敏可分為三大類型:●第一種是有遺傳性自體免疫失調症,患者接觸到麩質時,體內的免疫系統會攻擊小腸,導致腸黏膜發炎,小腸絨毛無法吸收養分,引起「乳糜瀉」的症狀,吃到麩質就拉肚子。第一類患者通常小時候就會被發現,同時會有嚴重骨質疏鬆,沒有及早診斷、戒斷麩質,後續也可能會出現代謝異常、神經系統病變等各類問題,不過,引起乳糜瀉的患者是少數中的少數。●第二種是「非乳糜瀉體質」,接觸到麩質不會腹瀉,但接觸後會出現頭痛、疲勞、關節痛等症狀,由於太難與其他疾病症狀辨別,患者常會先到神經內科做一系列檢查,多年後才發現是麩質過敏。●第三種是對小麥的麩質過敏,這類患者一大特色是,接觸麩質後運動,會引發蕁麻疹、嘴唇紅腫,嚴重易導致過敏性休克,相較於其他二類致命。麩質過敏飲食需如何調整?須避免「慢性發炎」的發生!麩質會導致人體過敏,主要是麩質中的兩種物質「Gliadin」及「Glutenin」,如果經檢查確認是麩質過敏的患者,可以採取無麩質飲食,症狀會明顯改善,不過無麩質飲食在台灣執行度相對高,建議可以採取只吃原型食物的方式,多可趨吉避凶。無論是麩質過敏或是國人常見的塵蟎過敏、帶殼蝦蟹過敏等都會引發身體「慢性發炎」,林子閔表示,很多過敏兒會認為過敏反應「痛不致死」,長期忍耐,但也讓原本僅是小小的發炎,演變成慢性發炎,就比較容易累、皮膚愈來愈粗、支氣管愈來愈差等。她認為,只要有過敏症狀出現,就應該好好就醫,採取長期、穩定控制的策略,避免慢性發炎影響到其他器官。如何正確解讀過敏原報告?檢測過敏原建議檢測免疫球蛋白E(IgE),不建議檢測免疫球蛋白G(IgG),IgG是檢測人體對抗過敏原後產生的抗體,林子閔說,身體已經打過一仗產生的抗體,不代表身體對該過敏原過敏,僅能證明身體與其對抗過,檢驗該項目「不具任何意義」。林子閔說,檢測過敏原後,民眾千萬不要自己判讀過敏原報告,報告中不是有紅字代表「不能碰」或「絕對不要吃」,過敏反應是有彈性的,特別是小孩免疫系統尚未完全健全,反而不斷接觸過敏原,再次檢測可能就沒有過敏的問題,因此千萬不要自行解讀報告,仍須由醫師協助判讀。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31 養生.聰明飲食
醬油跟鹽,哪個比較健康? 專家就鈉含量給出建議
醬油不但是華人廚房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在全球也廣受歡迎,2022年市場規模達到481億元;據估計,至2032年,此一數字將翻倍。營養師兼美國飲食協會發言人蘇西(Caroline Susie)表示,醬油帶有鹽味、鮮味與一絲甜味,能與許多食物完美搭配。醬油有消炎功效 但食用要適量「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稱,醬油對健康的影響,可說有利有弊。從好的方面來說,它含有大量的膳食抗氧化劑(dietary antioxidants),且具有一定的抗菌特質。妙佑醫療國際醫院(Mayo Clinic)營養師史密特(Tara Schmidt)指出,醬油雖有消炎功效,但食用要適量。醬油鈉含量高 但仍低於鹽不過,醬油的營養價值其實微乎其微,主要是為料理增添風味或作為鹽的替代品。史密特說,雖然大豆類食品能為健康帶來一些益處,但醬油令人擔憂的是它高濃度的鈉含量。蘇西指出,一湯匙醬油含有每日建議鈉攝取量2300毫克的40%。飲食中過多的鹽分會導致罹患高血壓、心臟病與中風。儘管醬油的鈉含量很高,每湯匙約870毫克,但仍遠低於一湯匙鹽所含的6976 毫克鈉,這也是有些人會用醬油來代替鹽的原因。「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真相」(暫譯,The Truth About Low Thyroid)一書作者瑞德(Josh Redd)表示,對需要減少鈉攝取量的高血壓患者來說,醬油是鹽的最佳替代品。如果選擇低鈉醬油,鈉含量還可以進一步降低,且風味絲毫不減;低鈉醬油的鈉含量約為普通醬油的一半,有些人甚至覺得普通醬油味道太重。同時,由於醬油中含有小麥成分,患有自體免疫性或慢性病的人在大量食用時需特別小心。瑞德說,他們發現大多數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都有麩質不耐症(gluten intolerance);蘇西建議這些人應選擇無麩質醬油或醬油替代品。瑞德表示,組織胺不耐症(Histamine intolerance)是某些人在食用醬油時會碰上的另一個常見問題;醬油等發酵食品含有大量組織胺,會引發皮膚癢、流鼻水等類似過敏的症狀。他建議這些人用少量的鹽來代替醬油。(本文選自世界新聞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6 養生.聰明飲食
「無麩質飲食」更健康?可以減重嗎?營養師告訴你該怎麼吃、需要注意什麼
「減重」、「瘦身」、「健康飲食法」已是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的議題,舉凡提到這些關鍵詞,就有機會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並且引發商機。「無麩質產品」便是一個例子,由歐美國家吹來的「無麩質飲食」風潮,已然成為眾多飲食減重法的其中之一,許多好萊塢明星的親身試驗結果便成為最好的代言。然而,你真的認識無麩質飲食嗎?什麼是麩質?首先一定要知道麩質是什麼。麩質(Gluten)又稱作麩質蛋白、麵筋、小麥麩質、麥膠,是存在於常見麥類(例如:小麥、大麥、黑麥、及部份燕麥)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由麥穀蛋白(Glutenin)與醇溶蛋白(Gliadin)所構成的。這兩種成分讓麥類製品富有延性與彈性,常見含有麩質的食物包括麵條、披薩、啤酒、麵筋、麵包、蛋糕等。為什麼會有無麩質飲食?無麩質飲食顧名思義就是指「飲食中不含有麩質」,這個概念最早是來自於歐洲,學者們發現有些人對於食用含麩質的食物會產生腸胃道及皮膚的症狀,例如腹瀉、腹痛、腹脹、濕疹等等,我們稱為「麩質過敏」。而麩質過敏的人依照症狀以及病因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種:1. 小麥過敏(wheat allergy)是兒童最常見的過敏之一,只要吃下小麥製品、或是小麥的衍生食物,就有可能會產生皮膚濕疹、搔癢、或呼吸道症狀等,因為小麥中的麩質是引發過敏反應的其中一項因子,因此小麥過敏者需要採用無麩質飲食。此外,由於大麥、黑麥的分子結構和小麥類似,所以一般也會建議避免大麥及黑麥製品唷!2. 乳糜瀉(celiac disease)一種嚴重的自體免疫疾病,是麩質過敏中症狀最強烈的一種。患者在食用含麩質的食物後會因為自體免疫反應使得小腸黏膜組織受到破壞、十二指腸絨毛萎縮,進而造成營養吸收不良以及腹瀉、腹痛等腸胃道症狀,診斷的標準在於血液中檢測出特定的抗體。美國食藥署(FDA)指出,在美國約有300萬人患有乳糜瀉,而亞洲國家則比較少見。目前還沒有能治癒的藥物出現,但多年來的研究發現,若讓患者執行無麩質飲食一段時間後,能緩解腸胃道的症狀,並修復已破壞的小腸黏膜組織。因此至今為止,無麩質飲食仍是乳糜瀉患者終身唯一的治療方式。3. 麩質不耐症(non-celiac gluten/wheat sensitivity )有一部分的人在乳糜瀉的檢測中呈現陰性,但是在吃到含麩質的食物時仍然會有腸胃道症狀,通常可能較乳糜瀉患者輕微,這類患者則稱為「麩質不耐症」,因為症狀的關係一樣要使用無麩質飲食來避免繼續破壞腸道。「無麩質食物」的定義研究指出,被診斷為乳糜症的患者人數日漸上升,因此無麩質飲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許多商家開始出現主打著「無麩質」的產品,但無麩質可不是能隨便標示的喔!根據美國FDA於2013年8月頒布之規範,食品上若要標註為「無麩質」,其麩質含量不可超過20 ppm (即百萬分之20),並規定食品中原料若有以下情況則不可以標註為無麩質:1.含有任何型式的小麥、大麥、黑麥或這些穀物雜交而成的穀物2.原料來自於上述這些穀物,且未加工去除麩質3.原料來自於上述這些穀物,且麩質經過加工去除,但最終食品中仍有20 ppm以上的麩質含量(有可能來自於加工過程摻雜進去)。常見的天然無麩質新鮮食材另外,若天然食物本身就不含麩質,例如蔬菜、水果及蛋類等,也可標註為無麩質。以下舉例常見的天然無麩質新鮮食材:1.小米、稻米、玉米、紫米、馬鈴薯、藜麥、蕎麥、薏仁2.蔬菜和水果3.肉類、海產類、大豆、蛋類4.鮮奶、起司、優酪乳、冰淇淋5.植物油、堅果6.葡萄酒、蒸餾酒(例如:琴酒、萊姆酒、龍舌蘭酒、伏特加、威士忌)、碳酸飲料等臺灣衛生福利部也公告規定109年7月起,只要是含有麩質的食物都要在外包裝清楚標示,大家在購買食品時也要記得細看標示唷! 無麩質飲食可以減重嗎?最為大眾所好奇的部分一定是「無麩質飲食到底有沒有減重效果?」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來一解你心中的困惑吧!其實無麩質飲食最一開始是設計給對於麩質過敏者阻絕麩質的接觸,在一般人體內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機轉能幫助減輕體重,會跟減重搭上關係或許是因為常見含有麩質的食物,例如麵包、蛋糕、餅乾、披薩、啤酒等,幾乎多為精緻澱粉製品,通常製作過程都加入大量的油跟糖,導致這些食物的熱量都非常驚人!因此在實行無麩質飲食後,減少上述這些高熱量食物的攝取,改以米飯、蔬菜、水果來攝取營養,自然而然就會變瘦啦!所以重點其實在於「減少精緻澱粉的攝取」唷!無麩質飲食在學術研究上除了能夠治療麩質過敏患者,而乳糜症在未控制下也很容易引發神經病變的併發症,例如周邊神經失調或認知功能障礙,近年來也有不少研究在針對這類神經病變的患者進行無麩質實驗,顯示出無麩質飲食在改善神經病變方面是有效果的。執行無麩質飲食需要注意什麼呢?雖然無麩質飲食對於減重並沒有直接的效果,但有鑑於近年來使用無麩質飲食的人越來越多,這邊還是要提醒大家使用這種飲食要注意的事情:1.如果為了要避開麩質而購買無麩質麵包、無麩質蛋糕等精緻澱粉製品,有可能因此攝取到更高的熱量和油脂(且大多為飽和脂肪)2.蛋白質可能攝取不足3.膳食纖維可能會攝取不足4.部分礦物質可能缺乏造成這些潛在風險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無麩質原料本身,或是在製成食品的過程中為了幫助成型、提高適口性而加工造成的。所以若是有需要或想要採取無麩質飲食,要更注意食材的挑選以及缺乏的營養素額外補充唷! 若想要減重,要注意均衡飲食、控制熱量、搭配運動並徹底了解自己身體的營養狀況,將有缺乏的部份利用飲食或保健食品多加補充,從體內開始提升代謝效率才是最重要的!坊間流傳的許多減重秘方,還是要多聽聽營養師的專業建議,並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再決定要不要使用唷!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1 養生.聰明飲食
防便秘、控血糖...藜麥好處超級多!一表看懂藜麥、紅藜差異
藜麥(Quinoa)因含有豐富營養素、纖維及蛋白質,被稱為「超級食物」。藜麥功效與禁忌有哪些?藜麥與台灣藜有何不同?減肥適合吃藜麥嗎?藜麥怎麼煮?本篇一次看懂藜麥功效以及2道食譜分享。藜麥是什麼?藜麥為莧科植物的種子而非全穀雜糧類(與莧菜是親戚),適合生長在高海拔和乾燥地方,主要產地為南美洲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俗稱奎藜、印地安麥、灰米,因外觀及營養成分與米、麥相似,被歸為「偽穀類」的種子。藜麥營養功效與禁忌藜麥不含麩質,具豐富維生素及高纖維且是少數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根據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124期指出,藜麥營養價值如下: 蛋白質含量高:藜麥蛋白質含量高於其他穀物並含有人體完整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均高於國際糧農組織建議攝取之標準,且蛋白質含量及品質也優於許多傳統蛋白質食物,可作為取代部分肉類及豆類的蛋白質選擇。 含好油抗發炎:適量的脂肪有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而好的油脂有助於維持心血管、降低壞膽固醇。藜麥每100公克的脂肪含量高於豆類、玉米、小麥及稻米,其脂肪總量中約有50%以上為Omega-3、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且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亞油酸及亞麻酸。 促消化、控血糖:膳食纖維可促進消化,有助於預防便秘,且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可延緩吸收,有助於避免血糖急速上升,膳食纖維越高,其升糖指數(GI值)越低,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藜麥每100公克膳食纖維含量雖不比豆類植物但仍高於多數穀物,其升糖指數約為35 ,屬低升糖食物。 豐富礦物質及維生素:藜麥鐵、鎂、鋅含量均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相較其他穀物而言,藜麥是更好的礦物質來源,也是維生素B群及葉酸的良好來源。此外,根據營養師姜藹倫素於高雄榮總醫訊營養專欄指出,藜麥含有豐富的錳(Manganese),錳有血管放鬆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偏頭痛。 抗氧化:藜麥含有類黃酮中的槲皮素和山奈酚,有助於減少人體自由基、抗氧化,降低慢性發炎之危害。雖然藜麥營養價值豐富,但以下兩類人在食用上需特別留意: 腎功能不佳者:藜麥的鉀含量高,腎臟功能不佳、洗腎患者應謹慎食用量。 腸道功能不佳、易脹氣者:藜麥膳食纖維含量高,不易消化,容易消化不良及易脹氣者,應避免多食。藜麥與台灣藜有何不同?常見的藜麥有白、紅、黑三種顏色,以白藜最為常見、黑藜最少見。相較於進口藜麥,台灣也有本土藜麥俗稱紅藜又稱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與南美洲產的紅藜不太相同,台灣藜為台灣原住民的傳統作物,是原住民釀小米酒的原料之一,主要產於臺東縣及屏東縣,有「穀類中的紅寶石」之稱。據農糧署發文指出,進口藜麥與台灣藜分辨如下: 就營養成分而言,台灣藜的營養價值不輸進口藜麥,台灣藜的鈉、鉀及鈣等礦物質含量高於藜麥,而藜麥的鋅含量則高於台灣藜。根據國健署指出,台灣藜其蛋白質含量將近白米的兩倍且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其膳食纖維含量則為地瓜的七倍,有助於腸道消化,並富含礦物質。減肥適合吃藜麥嗎?藜麥雖與白飯熱量差不多,但白飯的升糖指數(GI值)較高,在進食後易使血糖快速升高,來不及被胰島素分解的糖分會轉換成脂肪,而藜麥的膳食纖維含量高、升糖指數低,有助血糖與體重控制。藜麥怎麼煮?藜麥、台灣藜簡易食譜藜麥沙拉,適合素食者和蛋奶素者▲藜麥沙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食材:1杯藜麥、2杯水、黃瓜、紅甜椒與黃甜椒各一,切成小丁、1/2杯聖女番茄,切半、1/4杯紫洋蔥,切成細絲、1/4杯新鮮薄荷葉,切碎、1/4杯新鮮的香菜葉,切碎沙拉醬料:1/4杯橄欖油、2湯匙新鮮檸檬汁、1湯匙細砂糖或蜂蜜、1茶匙鹽、1/2茶匙黑胡椒、1/2茶匙蒜末、1/2茶匙巴薩米克醋。作法: 將藜麥沖洗乾净後放入鍋中,加入2杯水煮滾,轉小火蓋上鍋蓋,繼續煮約15~20分鐘,直到藜麥變軟且吸收大部分水分後,熄火蓋上鍋蓋靜置5分鐘後,用叉子鬆散。 製作沙拉醬,混合橄欖油、檸檬汁、細砂糖、鹽、黑胡椒、蒜末和巴薩米克醋,拌均勻。 將切好的蔬菜和新鮮草本葉加入藜麥中,倒入沙拉醬,輕輕攪拌確保所有成分均勻混合,放入冰箱冷藏至少30分鐘。臺灣藜紫米紅豆粥(參考: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食材:前紫米1杯、紅豆1杯、臺灣藜1杯、水適量、牛奶適量、黑糖適量作法:將紫米和紅豆泡水約4~5小時,將臺灣藜洗淨後加入水中,與紅豆、紫米一起燉煮到軟,最後加入適量的牛奶和牛奶增添口感。參考資料:高雄榮總醫訊營養專欄、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124期、農糧署、healthline、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延伸閱讀: 一點小事就爆炸?生氣,是因為心太累!精神科醫師:終結壞脾氣的8個方法
-
2023-10-17 養生.聰明飲食
麩質和低脂飲食是膽結石風險因子?教授告訴你真正的元兇
讀者Yu-Shih-Lin昨天(2023-10-1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您好,我在李思賢醫師的臉書看到他有提到膽囊的部份。我想請問,麩質是膽結石的獨立風險因子嗎?感恩。」首先,我在2023-6-27有發表一篇關於這位醫師的文章全麥麵包會肌少症,醫師說的能信嗎。我也有發表十幾篇關於多位醫師散播毫無科學根據的「麩質有害論」,例如:無麩質飲食可以改善不孕症,解決少子化?麵食會造成骨質疏鬆?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李思賢醫師昨天(2023-10-12)在臉書說:『很多人會被告知,膽囊有問題(通常是結石),應該要吃少油的飲食,但這也是非常大的誤會,因為膽囊之所以會結石,是因為膽鹽(膽酸)和膽固醇的比例失衡,膽固醇過於飽和,膽汁的濃度過於濃縮,才會使膽結石產生。所以如果實行少油飲食,膽囊會更少收縮,缺乏健康收縮的膽囊,膽汁就會在其中過度濃縮。…容易提高膽囊問題的風險因子有「女性」、「麩質」、「懷孕」、「甲狀腺低下」、「胰島素阻抗」、「肥胖」、「快速的減重」、「無胃酸」、「低脂飲食」、……』我先用gluten(麩質)和gallstone(膽結石)或gallbladder(膽囊)在PubMed做搜索,搜不到任何相關論文。我接著用“low fat”(低脂)和gallstone或gallbladder做搜索,也是搜不到任何相關論文。我又接著用gallstone和”risk factors”(風險因子)做搜索,搜到下面這4篇相關文章:1980年:Prevalence of gallstones and risk factors in Caucasian women in a rural Canadian community(加拿大農村社區白人婦女的膽結石盛行率和危險因子)。年齡之外的危險因子是肥胖、每日能量攝取範圍狹窄、每日鈣攝取量低和活動量有限。1990年:Risk factors for gallstones among Chinese in Taiwan. A community sonographic survey(台灣華人膽結石的危險因子。 社區超音波檢查調查)。探討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肝炎、肥胖、高血脂和糖尿病(DM)。在我們的研究中,年齡和糖尿病是與膽結石相關的唯一重要因素。(註:作者是高雄醫學院團隊)2014年: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gallstones in Uighur and Han Chinese(維吾爾族及漢族膽結石盛行率及危險因子)。維吾爾族群膽結石盛行率顯著高於漢族族群。進一步對不同民族地區的膽結石危險因子進行分析發現,年齡是兩組人群膽結石的危險因子;三酸甘油酯、體重指數(BMI)和高密度脂蛋白是漢族人膽結石的危險因子,而總膽固醇(TC)、性別和脂肪肝是維吾爾族人膽結石的危險因子。2022年:Risk Factors for Gallstones and Cholecystectomy: A Large-Scale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Japan(膽結石和膽囊切除術的危險因子:日本一項大規模人群前瞻性隊列研究)。年齡增長、高體重指數和糖尿病與男女膽結石的風險有關。在男性中,追蹤期間體重增加或減少> 5公斤以及壓力與膽結石風險相關,而酒精攝取量與風險呈負相關。在女性中,追蹤期間體重增加>5公斤、吸菸、更年期和降血脂藥物與膽結石風險相關,而月經初潮晚與膽結石風險呈負相關。梅約診所列出的膽結石風險因子是:女性、40 歲或以上、美洲原住民、墨西哥裔西班牙裔、超重或肥胖、久坐、懷孕、高脂飲食、高膽固醇飲食、低纖維飲食、有膽結石家族史、患有糖尿病、患有某些血液疾病,例如鐮狀細胞性貧血或白血病、減肥速度非常快、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例如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藥物、患有肝臟疾病。約翰霍普金斯列出的膽結石風險因子是:肥胖,使用雌激素、懷孕、美洲原住民、女性、年齡,60 歲以上的人、使用降膽固醇藥物、糖尿病、快速減肥、禁食。英國衛生部列出的膽結石風險因子是:女性、肥胖、年齡在 40 歲或以上(年齡越大,患有膽結石的可能性越大、患有影響膽汁流動的疾病(例如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產科膽汁淤積)、患有克隆氏症或腸躁症、親密的家人患有膽結石、最近體重減輕(透過節食或減肥手術)、正在服用一種名為頭孢曲鬆的抗生素(ceftriaxone)。從上面那4篇論文和這三個資訊可以看出,麩質和低脂飲食都沒有被列為是膽結石的風險因子。高脂飲食則有被列出是膽結石的風險因子。原文:麩質和低脂飲食是膽結石風險因子,醫師說的能信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7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降低密度膽固醇?詳解LDL紅字原因及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怎樣?
健檢報告上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有紅字是許多人會遇到的問題,不過什麼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會有問題嗎?有何方式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下為常見問題的解答。什麼是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並非膽固醇,而是血液中的一種脂蛋白。脂蛋白是由脂質(脂肪)和蛋白質組成的顆粒,可通過血液攜帶脂肪。由於脂肪的結構無法自行通過血液,因此脂蛋白充當將脂肪運送到體內各種細胞的載體。什麼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cholesterol, LDL-C)為膽固醇的一種,而膽固醇是一種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幫助你的身體的物質,它是細胞膜的組成部分,它還可以幫助你的身體產生膽汁、賀爾蒙和維生素D。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般被視為「壞膽固醇」的原因在於,它們可以與其他物質結合並積聚在你的動脈壁上。這些脂肪沉積物形成斑塊,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大。這種斑塊的增長被稱為動脈粥狀硬化,它會增加你患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其他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三酸甘油脂是膽固醇嗎?過高原因是什麼及有哪些症狀?】這種斑塊的增長還可能導致以下疾病的風險:.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周圍動脈疾病。.主動脈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正常範圍是多少?大多數成年人應將LDL控制在100毫克/分升(mg/dL) 以下。如果你有動脈粥狀硬化的病史,你的LDL應低於70mg/dL。低密度脂蛋白的不良數值是多少?LDL濃度高於100 mg/dL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醫事人員會使用以下類別來描述你的LDL膽固醇數值:.正常:低於100 mg/dL。.接近最佳:100–129 mg/dL。.臨界高:130–159 mg/dL。.高:160–189 毫克/分升。.非常高:190 mg/dL 或更高。醫事人員通常藉由一種稱為血脂檢測的簡單血液測試來檢查你的膽固醇濃度,其中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是「好膽固醇」,有助於清除血液中多餘的膽固醇。一般來說,醫事人員鼓勵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最好高於60 mg/dL)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你的LDL過高而HDL過低,醫事人員可能會建議你改變生活方式和服用藥物,以使你的膽固醇數值保持在健康範圍內。【延伸閱讀:吃什麼可降三酸甘油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飲食原則:避開4禍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的原因是什麼?許多因素都會提高你的低密度脂蛋白濃度,你可以控制的因素包括:.飲食:肥肉、全脂乳製品、麵包和速食等食物對膽固醇濃度有害。這是因為它們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在某些情況下還含有反式脂肪,這兩種類型的脂肪會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體重:肥胖會升高你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吸菸:吸菸會降低你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你需要適量的HDL才能消除血液中多餘的LDL。你無法控制的因素包括:.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膽固醇濃度自然會升高。.性別:女性在停經後通常具有較高的LDL數值。.基因:如果你的親生家庭成員膽固醇濃度較高,你也可能面臨更高的風險。哪些食物會導致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有大量飽和脂肪的食物是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最大罪魁禍首,而此類食物包括:.烘焙食品:例如甜甜圈、餅乾和蛋糕。.全脂乳製品:例如全脂牛奶、起司和奶油。.紅肉:例如牛排、排骨、豬排和牛肉。.加工肉類:例如培根、熱狗和香腸。.油炸食品:例如炸薯條和炸雞。如何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醫事人員可能會開藥來降低你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過對於許多人來說,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就可以帶來很大的改變。以下為可施行的方式:.遵循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習慣:研究表明地中海飲食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種飲食鼓勵你吃健康的脂肪(來自橄欖油和堅果等來源)並避免不健康的脂肪(如飽和脂肪)。.避免吸煙:如果你吸煙、吸電子煙或使用任何菸草製品,現在是戒菸的時候了。.多鍛煉身體:目標是每天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每周至少進行五天。.保持健康的體重:與醫事人員討論適合你的理想體重範圍。.尋找減輕壓力的策略:長時間處於壓力下可能會升高你的LDL並降低你的HDL,瑜伽或深呼吸練習等技巧可以幫助你管理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延伸閱讀:做哪種運動有助降膽固醇?提高HDL和降低LDL是改善的關鍵】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該吃哪些食物?事實上,富含水果、蔬菜、全穀物、豆類和有益脂肪的飲食,有助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除了降低膽固醇之外,你還可以從這些食物中獲得其他好處,像是降低血壓、增強免疫力、預防心臟病、中風和某些癌症。以下為建議可以多攝取的食物:蔬菜水果尋找五顏六色的水果和蔬菜,例如漿果、橙子、蘋果、山藥、西蘭花、菠菜和甜椒,天然不含膽固醇和低脂肪的水果和蔬菜是良好飲食的基礎。全穀物燕麥、藜麥、大麥和全麥提供纖維、複合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尋找用各種全穀物製成的麵包、義大利麵和穀類食品。但如果你不能吃麩質或者患有影響小腸的乳糜瀉,則需要避免食用某些穀物。肉和豆類選擇去皮的雞胸肉,以及瘦肉如豬里脊肉和牛後腿肉、沙朗或里脊肉,閱讀產品標籤以確保肉不含脂肪的量至少達92%。另外購買富含蛋白質的豆類,如黑豆、大豆或毛豆、腰豆或鷹嘴豆。堅果和種子以它們作為零食或用作沙拉和義大利麵的配菜。如果是要購買天然花生醬或杏仁醬時,尋找只含有堅果或只含有堅果和鹽的產品。乳製品/鈣尋找低脂或低脂產品(優格、牛奶和起司),以及鮪魚、沙丁魚和鮭魚等魚罐頭。如果你是乳糖不耐症患者或素食主義者,請嘗試富含鈣質的穀物以及綠葉蔬菜,以填補鈣質缺口。維生素D可以幫助你攝取更多的鈣,它存在於魚和蛋黃中。富含Omega-3的食物多數人在飲食中都沒有攝取足夠的這種有益脂肪酸,你會在魚中找到這些脂肪,像是鮭魚、鮪魚、大比目魚、鯡魚和鯖魚等魚的含量較高。你還可以在核桃和磨碎的亞麻籽中找到植物性Omega-3脂肪酸。「好」油有些油對你有好處,橄欖油可以幫助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其他植物油像是菜籽油、大豆油和向日葵油也是不錯的選擇。【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會陽痿嗎?吃降血脂藥可否改善勃起功能?】常見迷思:膽固醇高的人可以吃蛋嗎?一顆蛋的膽固醇含量約250毫克,過去飲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膽固醇攝取上限300毫克,一般人一天吃一顆蛋是可以的。但膽固醇已經高的人,要盡量減少攝取高膽固醇的食物,由於蛋白不像蛋黃有膽固醇問題,膽固醇高的人可以只吃蛋白。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曾表示,高膽固醇的人真正該少吃的是飽和脂肪食物。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血液容易凝固,導致血管硬化、中風、心臟病等疾病,並促使肝臟產生膽固醇,造成壞膽固醇上升,其不良影響比過量進食膽固醇還大。高飽和脂肪食物像是奶油、蛋糕、糕餅、椰子油、豬油、五花肉、培根、可頌等。不過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曾提醒,有高風險的血脂異常患者,像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建議應服藥把LDL降低四、五成,數值不能高於70mg/dL,才比較安全;如果合併糖尿病要更低,LDL則不能高於55mg/dL。【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 LDL.Cleveland Clinic: What is Cholesterol?.WebMD:Foods to Eat and Avoid for High Cholesterol.元氣網:一般人一天可以吃幾顆蛋?膽固醇高的人可以吃蛋嗎?.元氣網:壞膽固醇控制不佳有3原因 影響血脂的這些食物少吃.元氣網:膽固醇快降下!高膽固醇 血管受不了啦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抗性澱粉能讓血糖緩慢上升 詳解抗性澱粉食物來源及該如何吃
不少減重的民眾、糖尿病患者對「澱粉」避之唯恐不及,擔心容易造成肥胖,或導致血糖快速上升,生活中只敢吃蛋白質、蔬菜類。但專家表示,若挑選「抗性澱粉」就不必擔心,它不易吸收、具飽足感,且能延緩血糖上升。除了選擇富含抗性澱粉的食物,把一般澱粉「放涼」,也是增加抗性澱粉的好方法。抗性澱粉有助減肥嗎?體積大、不易吸收、加速腸道蠕動,間接達到減肥效果。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劉伯恩表示,抗性澱粉定義是「不會被人體吸收的澱粉」,其優勢為不會被人體消化系統分解為葡萄糖、由小腸吸收,故減肥民眾能放心攝食,建議選擇馬鈴薯、香蕉、糙米等食物。抗性澱粉升糖指數(GI)低,能讓血糖緩慢上升,胰島素慢慢作用,也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劉伯恩說,抗性澱粉具有「體積大」、「不易吸收」的特質,能夠拉長胃的排空時間,維持長時間的飽足感,同時減少葡萄糖吸收量,達到減重效果。抗性澱粉也能在人體形成一層「物理薄膜」,阻擋油脂、糖分吸收,也能促進體內環保,加速腸道蠕動,故便祕病人也可多吃抗性澱粉。抗性澱粉攝入後,人體吸收的比率約為30%至40%;如為非抗性澱粉,則80%都會被人體吸收。抗性澱粉為什麼能幫助瘦身?原理類似「膳食纖維」,但吃起來更有甜味。他表示,抗性澱粉瘦身原理與「膳食纖維」類似。依照衛福部國健署建議,一般成年民眾每日應攝取25克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多存在於葉菜類食物中,但該類食物60%以上由水分組成,膳食纖維含量僅約40%;抗性澱粉在食物中的組成比率雖依種類而有不同,但由於水分較少,至多僅占二成,且多為固體食物,攝入體積不必像膳食纖維那麼多,且「抗性澱粉比較人性化,比起較乏味的膳食纖維,能讓人嚐到甜味。」劉伯恩指出,抗性澱粉可分為四大類型:.第一型接觸消化酶也無法分解,惟經完整咀嚼或研磨後,仍可被少量分解,如全穀雜糧類。.第二型完全無法分解的澱粉,如綠色、未成熟的香蕉。.第三型可還原型的澱粉,食物經冷卻後澱粉結構改變,成為抗性澱粉,如冷卻後的白飯。.第四型以化學方法製造的修飾澱粉。如何增加抗性澱粉?別再趁熱吃,放涼至15-20度,就能提高抗性澱粉比例。「台灣人習慣『吃飯趁熱』,實則很不健康、容易肥胖。」劉伯恩表示,他二十多年前在美國就看到當地麵包常以冷凍處理,藉此增加抗性澱粉含量,台灣則強調「剛出爐更好吃」,民眾常為此大排長龍購買,「所以外國人吃麵包比較不會胖。」他建議,剛煮好的白飯溫度落在攝氏40度左右,若稍微放涼到15至20度,就能提高抗性澱粉的比率,也能減少胃酸分泌,但也不要放到太冷,以免傷胃。稀飯則容易造成血糖上升,糖尿病民眾應避免。麵包可在冷凍後稍微回溫後食用,但不要過度加熱。挑選麵包時也可選擇蕎麥製成的麵包等含麩質較少的種類。烹煮方式會影響抗性澱粉嗎?避免高溫油炸、煮太熟,才能保留抗性澱粉。至於食物烹調方式,如何保留抗性澱粉?劉伯恩說,民眾烹調時可避免高溫油炸的調理方式,油炸時油溫通常超過攝氏180度以上,容易破壞、改變抗性澱粉化學結構。烹調含有抗性澱粉的蔬果時,也切忌「煮太熟」,以熱水短暫汆燙即可。抗性澱粉建議在白天食用,因會促進腸胃蠕動,若太晚攝入容易影響睡眠。劉伯恩表示,不少減重民眾除了改變食物選擇,也風行「168斷食法」,即16小時空腹、8小時進食,屬「限時減重」;但學術派的醫師、營養師,則較推崇「限量減重」,藉由控制食物量達到減重效果。劉伯恩指出,限時減重的方法一開始雖能看見效果,但因空腹時間膽汁無法分泌,累積在膽囊中,容易造成膽結石、膽囊發炎,且空腹時間太長,人體細胞分裂無法進行,長時間下來會產生問題。加上因進食時間減少,民眾會在短時間內食用高熱量食物,容易造成膽固醇過高。兩種減重方法應該並行,12小時進食、12小時空腹較為合適。抗性澱粉攝取須知.米飯稍微放涼再吃,但不要放到太冷,以免傷胃。.麵包可在冷凍後稍微回溫後食用,不要過度加熱。.抗性澱粉會促進腸胃蠕動,建議白天食用,太晚攝入易影響睡眠。.避免高溫油炸、煮太熟,破壞抗性澱粉化學結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6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浮水上面是有問題?醫指出2種可能 3招助改善腸道健康
上完廁所後,你會觀察自己的大便是沉下去還是「浮起來」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分享,近日診間遇到患者反應,最近大便都飄在馬桶水上,不知道這樣的狀況是否正常,因此擔心是不是生病、吃太少,導致大便太小才會飄起來。以下醫師解答,其實可以透過大便的「浮沉」的2種情況,解讀身體健康狀態。天莘聯合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大便的「浮沉」狀態不同,主要是因為近日的飲食,而改變了糞便的組成,跟糞便的大小無直接關係。正常健康的糞便,有7~8成是水分、2~3成是食物殘渣與腸道細菌組成,因此糞便的密度會大於水,往往可沉入馬桶底。糞便漂浮水上的2種原因 陳威佑說明,若是大便飄浮在馬桶水上,可能代表以下2種情形: 糞便含有過多氣體 當糞便含有較多氣體時,密度就會低於水,使糞便飄浮在水中。而這些氣體通常來自於膳食纖維,由於膳食纖維在消化過程中容易產生較多氣體,因此經常食用高纖食物、素食者較容易發生此情形。此外,麩質、乳糖不耐症的人,如果攝取含有麩質或乳糖的食物,也會因為腸道無法充分消化、吸收這些成分,容易使糞便含有過多氣體而飄起來。 除了飲食之外,某些腸道疾病也可能導致糞便氣體過多。國際期刊《歐洲胃腸病學和肝髒病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研究顯示,如果患有大腸激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也可能因為腸道無法正常消化、吸收,造成糞便氣體過多。因此,如果在調整了飲食後,還是持續排出飄浮糞便,建議要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糞便含有過多油脂 有些人的糞便不僅鬆散地浮在水上,還浮著一層油,此種情況則代表糞便含有過多油脂。糞便油脂量過高,除了是吃太油所引起,更要留意腸道對「脂肪」的消化與吸收功能,可能出現了問題。當人體攝取脂肪後,脂肪會藉由「乳糜化」過程,將脂肪分解為脂肪酸、甘油、三酸甘油脂,再提供人體使用。此時,如果有胰腺疾病、乳糜瀉、腸道菌感染的情形,就可能影響脂肪的消化與吸收,導致脂肪隨著糞便排出,並飄浮起來。糞便漂浮3招改善、預防疾病 陳威佑指出,由此可知,糞便的浮沉主要跟飲食、消化吸收功能息息相關。不過如果今天排出了飄浮的糞便,也提醒民眾先別太緊張,建議可以先這麼做:●先觀察當天吃了什麼:檢視當天有沒有攝取比較多的纖維質,或是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或豆製品、十字花科蔬菜、奶製品、麵包、油炸類食物、氣泡水。 ●暫時調整飲食內容,並觀察排便情形:平時可以先留意自己吃了哪些食物,肚子會容易脹氣。短時間內先減少食用這些食物,也觀察是否還會排出飄浮糞便。 ●視情況就醫檢查:正常情況下,只要調整飲食,1~2天內就能改善糞便浮沉狀況。但如果發現自己排出飄浮糞便超過2週,糞便有油膩、伴隨惡臭或顏色改變(呈現灰白色),則有可能是腸道菌感染、消化道疾病、或是肝、膽、胰臟疾病所引起,應儘早就醫檢查與治療。 陳威佑提醒,健康正常的糞便,通常會呈現橢圓形、咖啡色、軟硬適中的狀態,而且可沉入馬桶底。當然,偶爾吃大餐,或因環境、情況而改變飲食,會使糞便難以天天都如此完美。不過他仍建議民眾,還是可以時刻觀察糞便狀態,以調整飲食與日常作息,就能遠離許多腸道疾病。【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142.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他命其實一共有13種 為什麼過去十年大家特別偏愛維他命D?
我在2022-1-17發表紀錄片《維他命的異想與真實世界》,公視邀請點評。從標題就可看出,這篇文章是要告訴讀者,公視邀請我點評紀錄片維他命的異想與真實世界。我在文章裡有告訴大家,我的點評文章已經刊登在《紀錄觀點》的官網:林慶順教授 ― 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但是,今天署名「愛將」的讀者留言:「教授在公視這篇文章已經找不到了,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管道能夠閱讀您的大作呢?」。所以,我決定把我的點評文章拷貝如下:《維他命的異想與真實世界》這部紀錄片的英文原名是Vitamania: The Sense and Nonsense of Vitamins。Vitamania是Vitamin和Mania的組合,而意思就是《維他命狂熱》。至於The Sense and Nonsense of Vitamins,最貼切的翻譯應該是《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而這跟我常說的《維他命的吹捧與現實》是不謀而合。這部紀錄片是在2018年發行,但是比它早了22年,Vitamania這個合成字就已經問世。Rima Apple是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現年77歲,已經退休。她在1996年出了一本書叫做Vitamania: Vitamins in American Culture(維他命狂熱:維他命在美國文化裡)。Catherine Price是一位Science Journalist(科學記者)。她在2015年出了一本書叫做Vitamania: Our Obsessive Quest for Nutritional Perfection(維他命狂熱:我們對營養完美的痴迷追求)。隔年,這本書被改名叫做Vitamania: How Vitamins Revolutionized the Way We Think About Food(維他命狂熱:維他命如何徹底改變我們對食物的看法)。Catherine Price兩次出現在這個影片。第一次是在10分45秒的時候,而她主要是在說,維他命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全球千億美金的產業,是因為消費者本身的需求而促成的。Catherine Price的第二次出現是在80分23秒,而她主要是在說,也是因為消費者本身的要求,維他命產業將永遠不會受到法律的規管。所以,普羅大眾對維他命的痴迷與需求是已經存在20多年了,而用Vitamania來形容這個全球性的現象,是一點也不為過。跳芬克舞的鴿子Casey Bennetto是澳洲籍的作曲家及歌手。他在影片的第7分鐘首次出現,用演唱的方式來解釋Vitamin這個字的起源。陪他一起表演的是幾隻跳舞的卡通鴿子,而他們表演的音樂類型是叫做Funk。Funk這個字有好幾個不同的意思。它除了是一種音樂類型之外,也可以被翻譯成臭味,恐懼,和怯懦。但是,在這裡,它是一位波蘭籍化學家的姓。Casimir Funk是在1884年出生於波蘭華沙,而原名是Kazimierz Funk。他在1910年進入英國的李斯特學院從事研究,而當時的院長派給他的工作是研究beriberi(腳氣病)。腳氣病並非只是腳的毛病,而是全身性的,包括心臟。在那個年代,英國殖民地印度以及荷蘭殖民地印尼都出現很多腳氣病的案例,而這些案例是包括當地居民以及英國與荷蘭的駐軍,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英國與荷蘭都迫切想解決腳氣病這個問題。Christiaan Eijkman是荷蘭派駐印尼的首席軍醫官。他偶然發現實驗室裡的雞在長期吃剩餘的軍糧白米後也會出現類似腳氣病的症狀,而在改吃糙米後就會恢復健康。所以,他推理糙米的麩質一定是含有一種維持健康的必需元素。這個元素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維他命B1。由於這個發現,Christiaan Eijkman在1929年獲頒諾貝爾醫學獎。Casimir Funk在研究腳氣病的時候改用鴿子做實驗,而他也發現長期吃白米的鴿子會出現類似腳氣病的症狀。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紀錄片會用跳Funk舞的鴿子來代表Casimir Funk的研究。Casimir Funk在1912年發表了一篇關鍵性的論文The etiology of the deficiency diseases(缺乏性疾病的病因)。他說,有一些疾病,例如腳氣病(Beri-Beri),壞血病(Scurvy),糙皮病(Pellagra),以及佝僂病(Rickets)是屬於缺乏性疾病(Deficiency Diseases),而它們是可以用一些特定的有機物質來預防及治療。由於這些物質攸關性命(vita),而根據他的研究,這些物質是屬於胺類(amine),所以他建議將此類物質統稱為Vitamine。可是,後來的研究發現這些可以預防及治療疾病的物質並非屬於胺類,所以英國生化學家Jack Cecil Drummond在1920年發表The nomenclature of the so-called accessory food factors (vitamins)【所謂的輔助食物因子的命名(維他命)】,建議將Vitamine改成Vitamin。他的解釋是,《ine》這個字尾是代表具有化學特性的《胺》,而《in》這個字尾是代表不具化學特性的《素》,所以把Vitamine改成Vitamin就可避免把這些輔助食物因子錯誤歸類為《胺》。這個建議很快就得到大多數專家的同意,但是Casimir Funk卻堅持了16年,直到1936年才終於在他的一本新書裡首度使用了Vitamin這個字。雖然Casimir Funk在實證科學的領域裡並非特別傑出,但是由於他是Vitamin這個名詞的原創人,所以常被誤以為是維他命的發明人。不管如何,由於Vitamin這個名詞是如此的簡單扼要,容易用於行銷,所以它才會導致這幾十年來全球性的Vitamania。水溶性就不危險嗎影片主持人Derek Muller在第16分55秒時開始介紹維他命的種類。他說維他命共有13種,而其中4種(維他命A、D、E、K)是脂溶性,其他9種則是水溶性。他進一步說,水溶性的維他命會從尿液排出,而脂溶性的維他命則會在肝臟和脂肪累積,所以過量攝取脂溶性維他命會導致中毒。雖然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但難免會讓人以為水溶性維他命就不會有過量攝取的問題。影片裡有兩個脂溶性維他命中毒的故事。其中那個維他命A中毒的故事是很精彩,但可惜就只是個故事(非事實)。另外那個維他命D中毒的故事雖然相對比較平淡,但卻是比較重要。至於為什麽,請看下面分析。影片裡也有兩個水溶性維他命缺乏的故事。其中那個維他命C缺乏的案例是由於該名患者完全不吃蔬菜水果,而像這樣的人在這個年代其實是極其罕見。另外那個維他命B9(葉酸)缺乏的案例雖然是很有意思,但可惜所傳達的訊息卻有瑕疵。最重要的是,這個影片完全沒有提起水溶性維他命攝取過量的問題,所以我會在下面補充這方面的相關資訊。脂溶性維他命中毒這個紀錄片是以一個維他命A缺乏導致失明的故事做為開端,然後很快(在第2分20秒)就轉入一個因為維他命A中毒而致命的故事。這個故事是1913年Douglas Mawson和Xavier Mertz在南極探險,後來由於缺乏食物而不得已吃了他們的雪橇狗,而由於狗的肝臟含有大量的維他命A,所以Xavier Mertz最終死於hypervitaminosis A(維他命A過多症)。維他命A過多症的確是有致命性,但是,請注意,Douglas Mawson是這次探險的唯一生還者,而吃雪橇狗這件事就是根據他的敘述,可是他根本就不知道有維他命A中毒這件事。要知道,在當時、當地,根本就不可能會有他們的血檢報告。事實上有關他們發生維他命A中毒這件事,到目前都還只是個假設,而這個假設是源自於一篇1969年發表的論文HYPERVITAMINOSIS A IN THE ANTARCTIC IN THE AUSTRALASIAN ANTARCTIC EXPEDITION OF 1911-1914: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THE ILLNESSES OF MERTZ AND MAWSON(1911 年至 1914 年澳大利亞南極探險的維他命 A 過多症:對 Mertz 和 Mawson 疾病的可能解釋)。另一個維他命中毒的故事是出現在影片的第76分42秒,而受害者是一名才三、四個月大的女嬰。由於女嬰的母親以為給孩子吃大量的維他命D才能顯示出母愛,結果導致女嬰差點喪命。雖然這個故事比起那個南極探險的故事來得平淡,但事實上維他命D所造成的問題是遠遠超過維他命A。不過,由於維他命D是《維他命狂熱》之最,所以我要把它留在文章的最後來做為收場重頭戲。水溶性維他命過量攝取的問題雖然維他命D是當紅炸子雞,但其實維他命C也曾獨領風騷近40年,更何況它現在仍是所有水溶性維他命補充劑裡的一哥。尤其是在癌症的另類療法中,靜脈注射維他命C可真是黑心醫生的搖錢樹。不管如何,過度攝取時,口服維他命C補充劑是有可能會引發頭痛、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和胃酸逆流。維他命B群一向是被認為最安全的,但是一項在2019-5-10發表的研究發現過度攝取B6和B12會增加骨折的風險。請看Association of High Intakes of Vitamins B6 and B12 From Food and Supplements With Risk of Hip Fracture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Nurses’ Health Study(護士健康研究中停經後婦女從食物和補充劑中攝入大量維他命 B6 和 B12 與髖部骨折風險的關聯)。另一項在2020-1-15發表的研究也發現維他命B12在血漿裡的濃度是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請看Association of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Vitamin B12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荷蘭一般人群中維他命B12的血漿濃度與全因死亡率的關係)。這篇論文在結尾是這麼說:「有關維他命攝入過多,特別是維他命B12,已引起關注。在沒有維他命B12缺乏的情況下,對於是否要補充維他命B12,應謹慎行事。」葉酸的迷思與誤解影片在第37分24秒的時候用了一個輪椅籃球選手的故事來說明維他命B9(葉酸)的重要性。這位選手之所以需要輪椅代步,是因為他的脊髓發育不全,而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他母親在懷他時葉酸不足。有研究發現葉酸不足可能會導致胎兒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所以,儘管很多食物已經含有葉酸,但是為了以防萬一,懷孕初期的孕婦最好還是要服用葉酸補充劑。《神經管缺陷》指的是神經管閉合不全,而神經管的閉合是在懷孕第28天就已經完成。所以,為了要防止神經管缺陷,葉酸的補充就必須在剛懷孕,或甚至在懷孕前就進行。可是,大多數的準媽媽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懷孕,或什麼時候已經懷了孕,所以可能就會錯失補充的適當時機。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有很多醫生(包括婦產科醫生)、營養師、及媽媽健康網站都警告孕婦一定要吃葉酸補充劑。殊不知,等到知道懷孕時才吃葉酸補充劑,已經是亡羊補牢了。更何況,有研究顯示,孕婦過度補充葉酸可能會導致胎兒的大腦發育遲緩。有鑑於此,美國在1996年立法強制在穀類產品中添加葉酸,而在1998年全面完成此一強制行動。所以,在美國,每個人,不論男女老少,有無懷孕,現在全都是被“強制”補充葉酸。在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共同發布一份葉酸添加指南,建議世界各國如何在食物(麵粉)中添加葉酸。目前全世界有81個國家有強制添加葉酸的規定,但是實際上完成全面性強制添加的國家應當沒這麼多。台灣和中國都沒有強制添加葉酸。歐洲國家也都沒有強制添加葉酸。影片在第43分30秒的時候主持人Derek Muller說歐盟每年有四千多個神經管閉合不全的案例,然而歐盟卻不做葉酸添加,所以接下來他就訪問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的營養與流行病學家Mathilde Touvier博士。這位博士說,不做葉酸添加的原因是麵包在法國是神聖又傳統的食品,所以不能隨意變動。可是,不做葉酸添加並不是法國特有的政策,而是所有歐洲(或歐盟)國家都是如此。所以,她的解釋很顯然是有問題。事實上,我在3年前發表的孕婦需要補充葉酸嗎就有說,歐洲國家不做葉酸添加的主要原因是擔心過量的葉酸會對健康有不良影響。然後我又發表葉酸攝入過多的不利影響,提供了5篇論文來舉證葉酸攝取過多會有哪些不良影響。我也引用了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屬下的膳食補充劑辦公室所發表的文章,它的重點是:大量葉酸可以糾正巨幼細胞性貧血,但不能糾正由維他命B12缺乏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因此,葉酸補充劑的過度攝入可能會“掩蓋” 維他命B12缺乏症,從而導致神經損害到不可逆的境界。葉酸補充劑的過度攝入也可能會加速腫瘤前病變的發展,尤其是結直腸癌。此外,有研究顯示,在懷孕前後每天從補充劑中攝入1000 微克或以上的葉酸,會導致她的小孩大腦發育遲緩。葉酸的攝入如超過人體將其還原的能力,就會導致體內有過多未代謝的葉酸,從而降低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也就是說,過多的葉酸可能會降低免疫能力。此外,也有研究發現,未代謝的葉酸可能與老年人的認知功能障礙有關。維他命D狂熱其實,Vitamania並不是一個精確的用詞,因為普羅大眾對13種不同維他命是有非常不同程度的追捧。例如在1980和1990年代,最被瘋狂追捧的是維他命C,而在2000年代則變成是維他命D。所以,更精確的說法是,我們曾經歷過一個Vita-C-mania(維他命C狂熱)的時期,而現在則是正處於一個Vita-D-mania(維他命D狂熱)的時期。頂尖的心臟學期刊JAMA Cardiology在2019-6-19發表The Demise of Vitamin D for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維他命D心血管預防之死),而它第一句是:在過去10年裡,由於大眾對於維他命D萬靈丹的瘋迷,導致維他命D檢測和口服補充劑增加了近100倍。那,到底是為什麼,大眾會在過去10年裡瘋迷維他命D萬靈丹呢?簡單的答案是,因為10多年前美國出現了一位維他命D超級推銷員Michael Holick, MD。他在2004年發表Vitamin D: importance in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s, type 1 diabetes, heart disease, and osteoporosis(維他命D:預防癌症,1型糖尿病,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重要性),要大家每年至少做一次血清維他命D檢測,還要每天吃至少1000單位的維他命D補充劑。直到今天,15年來,他每年都要發表好幾篇論文,一再說維他命D不足是全球性的災難,以及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防百病,治百病等等。尤其是在一篇2017年的論文裡,他還說肥胖的人每天需要吃8000單位,而一般人縱然每天吃15000單位也很好。台灣有位江醫師曾在Michael Holick的實驗室進修,而回台後他也大力提倡維他命D,儼然成為台版的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我為了要對抗他傳播維他命D偽科學,在2020年3月11日發表新書維他命D真相。在這本書裡我詳細說明科學家是為了要治療佝僂病而發現維他命D。我也說:【在這五十多年來,花了成千上億的研究經費,做了數百個臨床試驗,最後的結論是,「佝僂病」是維他命D補充劑唯一被證實有預防或治療效果的疾病。】影片主持人Derek Muller在第60分鐘的時候訪問了一位澳洲的維他命D專家Rachel Neale博士,而她也這麽說:「一般大眾都認為維他命D被證明了有各種良好的健康效益,例如減少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案例,但事實上我們只知道維他命D對骨骼非常重要,其它方面還未經證實。」我在維他命D真相裡也有說,雖然我們常常聽到什麼維他命D不足,過低,或缺乏,但事實上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維他命D正常值。有關維他命D正常值,Rachel Neale博士也這麽說:「所以我們還沒有一個單一的數字是被世界上所有組織、所有科學家、和所有醫生都接受的。」我在維他命D真相裡也有說,癌症患者的維他命D水平通常都較低,所以台灣那位江醫師就叫大家一定都要吃大量的維他命D補充劑。可是,這位江醫師卻不了解《關聯性不等於因果性》,而事實上沒有人知道到底是《低維他命D水平》引發癌症,還是癌症引發《低維他命D水平》。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的相關研究也都發現維他命D補充劑不會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影片主持人Derek Muller也有提起Rachel Neale博士的研究團隊正在進行一項維他命D補充劑的大型臨床試驗,而結果會在2021年出爐。由於影片是在2018年發行,所以目前PubMed公共醫學圖書館裡面已經有兩篇這項臨床試驗的論文,而它們的標題和結論分別是:The effec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older Australian adults: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D-Health Trial(補充維他命 D 對澳洲老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影響:對 D-Health 試驗數據的分析)。結論:每月大劑量 60 000 IU 維他命 D 並未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總體風險,但可以略微縮短一般人群的症狀持續時間。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對一個大體上維他命 D 充足的人群進行常規維他命 D 補充不太可能對急性呼吸道感染會產生臨床相關的影響。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risk of falling: outcomes from th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Health Trial(維他命 D 補充劑和跌倒風險:隨機、安慰劑對照 D-Health 試驗的結果)。結論:每月大劑量 60 000 IU 維他命 D 沒有降低跌倒風險。其實,我在維他命D真相裡早就有提供證據,指出維他命 D 補充劑不會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或跌倒風險。所以,澳洲的這項大型臨床試驗只不過是再度肯定。我也可以預期,它也將會再度肯定維他命 D 補充劑是不會降低癌症風險。維他命狂熱還會繼續演下去Casimir Funk在1912年創造了Vitamine這個名詞,然後Jack Cecil Drummond在1920年建議將它改成Vitamin,就這樣種下了Vitamin Mania的禍根。Rima Apple在1996年把Vitamin Mania合併成Vitamania,做為書名,然後Catherine Price在2015年依樣畫葫蘆,也用Vitamania做為書名。Derek Muller在2018年發行這部紀錄片,也用Vitamania做為片名。不管是出書,還是拍電影,Rima Apple,Catherine Price,和Derek Muller都是想用Vitamania這個帶有貶義的字來告訴大家維他命的真相。但是,成效很顯然是非常有限。我自己也發表了兩百多篇有關維他命的文章,以及四本相關的書,苦口婆心希望大家能了解99%的人是不需要吃維他命補充劑的。但其實我是心知肚明,就算我再寫兩百篇,甚至兩千篇有關維他命的文章,再發表四本,甚至四十本相關的書,也還是一樣擋不住Vitamania這股狂潮。雖然我也不認為這部紀錄片能在台灣擋住Vitamania這股狂潮,但我還是非常佩服和感謝公視願意花這麼多心血來翻譯和播放這部紀錄片。至於公視的這份努力會有什麼成效,我想大概也只能說佛度有緣人吧!額外影片Vitamania這部紀錄片的官網有提供13個短片,而其中有兩個是我認為值得推薦的:TEN THINGS ABOUT VITAMINS(10件有關維他命的事):長度3分46秒,是紀錄片主持人Derek Muller訪問作家Catherine Price,談論所謂的《10件你不知道的有關維他命的事》。DO VITAMIN EXPERTS TAKE VITAMINS? (維他命專家有吃維他命嗎?):長度1分40秒,是紀錄片裡10位維他命專家親口說出他們自己有沒有服用維他命補充劑。原文: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4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奶有哪些?能完全取代牛奶?5種常見植物奶優缺點一次看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近年來也掀起了一股植物奶取代牛奶的潮流。不過,除了燕麥奶以外,還有哪些飲品也是植物奶呢?余朱青營養師表示,國人常喝的豆漿、米漿其實也算是植物奶的一種,另外還有杏仁奶、豌豆奶、椰奶等。不過,植物奶可以完全取代牛奶嗎?市面上有這麼多種植物奶飲品,民眾又該怎麼選擇呢?余朱青營養師一一說明。植物奶熱量、脂肪低 膳食纖維多又減碳植物奶大部分是由堅果、穀物等,加上水一起製作而成。余朱青營養師指出,大部分的植物奶熱量、脂肪含量比牛奶低,膳食纖維則比牛奶多,容易產生飽足感,因此適合正在進行熱量控制的朋友,此外,植物奶也造福了有乳糖不耐症或是對牛奶過敏的民眾。而這幾年,全球暖化影響下,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人希望透過「減碳飲食」來愛護地球,為了降低畜牧業排碳量,許多人會選擇吃素、引用植物奶等,而這也成了推動植物奶風潮的原因之一。植物奶不只有燕麥奶 了解5種常見植物奶!除了民眾普遍知道的燕麥奶以外,其實杏仁奶、豆漿、米漿等都是植物奶。余朱青營養師整理出5種常見的植物奶,民眾可依自己的喜好、需求選擇不同的植物奶飲品。燕麥奶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屬於全穀雜糧類的飲品。余朱青營養師提醒,雖然燕麥奶熱量比牛奶低,但糖值成分偏高,若有在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人,飲用時要注意不要過量。杏仁奶和台式傳統杏仁茶所使用的南杏(apricot)不同,這裡用的杏仁是市面上常見的杏仁堅果(almond)。余朱青營養師表示,杏仁奶的熱量和蛋白質含量都偏低,不過鈣質含量高,而且因為不含麩質,對於麩質或牛奶過敏者而言,是還不錯的替代飲品。豆奶也就是「豆漿」,以黃豆或黑豆為主要原料。余朱青營養師提到,豆奶是植物奶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飲品,和牛奶的含鈣量幾乎差不多,是素食者攝取優良蛋白質的來源之一。米漿跟燕麥奶一樣都屬於全穀雜糧類飲品,容易有飽足感。余朱青營養師表示,市售的米漿多半會添加芝麻、花生等來豐富口感,也會添加糖,因此熱量算是植物奶中較高的。豌豆奶跟杏仁奶一樣,都屬於蛋白質和鈣質比較高的植物奶,而且含有多種礦物質。余朱青營養師指出,目前在國內還不算普遍,但在歐美地區因為無麩質飲食的興起,豌豆奶越來越受到歡迎。植物奶可取代牛奶? 營養師這樣說植物奶不只能攝取蛋白質,也能獲得膳食纖維,其熱量、脂肪含量也較低,有許多的優點。不過,植物奶可以完全取代牛奶嗎?余朱青營養師表示,若為全素食者,或是有乳糖過敏、乳糖不耐症的朋友,植物奶是很好的考量,但就營養學的觀點來看,牛奶是營養成分豐富的飲品,更是很好的蛋白質、鈣質來源,民眾若沒有太多健康問題或飲食禁忌,其實平時可以牛奶、植物奶交替飲用,這樣更能多元攝取到不同的營養元素。如何選購植物奶? 注意營養標示、成分而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植物奶飲品,民眾在選購時該怎麼選擇?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余朱青營養師指出,民眾選購時別忘了看一下營養標示與成分,通常除了水之外,為了口感的豐富性還會添加其他成分。營養師提醒,每家的配方都不太相同,不過不管哪個品牌,民眾應盡量選擇無糖的植物奶飲品,這樣才能避免攝取到更多熱量,也能更加健康。 資料來源:余朱青營養師-牛奶VS植物奶營養成份比一比 【延伸閱讀】「缺蛋」也不憂傷 蛋白質攝取更多元乳清蛋白喝錯時機恐白補 營養師點名1族群恐致反效果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999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0 養生.健康瘦身
明明沒吃多卻愈來愈胖…「壓力型肥胖」除調整作息、飲食,還需搭配一治療
● 過勞肥是壓力導致賀爾蒙失調造成● 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 可按壓風池穴、肩井穴舒緩壓力每天超時工作、工作壓力大,被壓得喘不過氣?連吃飯時間都沒有,身材卻像吹氣球一樣,竟增胖了不少。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劉伯恩表示,這就是所謂的「壓力型肥胖」,和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除改善飲食外,也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壓力型肥胖如何發生?伴隨的症狀有哪些?壓力型肥胖也稱為「過勞肥」,劉伯恩表示,這類型的肥胖是因為壓力造成體內荷爾蒙失調,出現代謝問題而導致的肥胖。他舉過去病例分享,曾有一位年紀不到30歲的內科工程師前來看診,身高170公分、體重卻高達120公斤;病人表示平常也沒有吃太多東西,體重卻一直上升。細問之下,才發現工程師不到半年內就胖了40公斤,時間點恰巧是換新工作後發生。因為工作壓力大,常常熬夜、失眠,且就算睡著了,做夢也都夢到工作相關的事。加上頭髮出現圓禿,且肥胖的部位主要在肚子,因此可以推斷為「壓力型肥胖」。劉伯恩表示,壓力一大體內會分泌一種叫做可體松(cortisol)的荷爾蒙,讓身體處於備戰狀態。如果壓力一直持續,可體松就會促使身體想要攝取更多熱量,漸漸地攝取過多的熱量、糖分就會轉變為脂肪。除此之外,可體松和類固醇作用類似,因此大量分泌可體松就像長期服用類固醇,進而出現水腫、肌肉量減少等副作用,使得體脂率上升。另外,壓力性肥胖因為內臟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於活躍、副交感神經相對低落,也容易導致便秘等情況發生。如何治療壓力性肥胖?多吃哪些食物可改善?運動有用嗎?劉伯恩表示,針對壓力型肥胖者使用減肥藥反而沒有效果,因為大部分減肥藥的機轉主要是排油或是抑制食欲;如果要改善壓力型肥胖,應先舒緩其壓力,改善荷爾蒙等代謝問題。因此通常可先使用藥物舒緩壓力,臨床經驗上30%的患者會給予治療失眠藥物、40%會給予鬆弛劑;另外也會給予色氨酸相關藥物,讓血清素(Serotonin)上升。劉伯恩解釋,當人體血清素濃度降低,使人感到心情低落和飢餓,造成負向的壓力循環。除藥物外,也可多吃木瓜、堅果、香蕉等提升血清素的食物。也可多補充鈣、鎂兩礦物質,協助穩定情緒。食物選擇上則要避免容易發炎的食物,如含麩質、GI指數(升糖指數)高的精緻澱粉等,或是以地瓜、玉米等富含抗性澱粉的食材取代,以穩定血糖和血脂。劉伯恩表示,除飲食外,運動也不可忽略。剛開始不需做過於激烈的運動,可一天至少做一個舒緩的體操,或是一小時至少做三分鐘的腹式呼吸,增加含氧量和讓腹部肌肉活動。以求診的工程師為例,當時一天只做體操,2周就瘦了10公斤。之後則必須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以中高階以上的有氧運動,如爬樓梯、慢跑等,才能達到熱量燃燒的效果。中醫角度如何治療或改善壓力性肥胖?中醫師陳潮宗則表示,很多人壓力一來容易暴飲暴食,造成壓力性肥胖。以中醫來看,可以遠志、酸棗仁、石菖蒲或天王補心丹等藥材來加以舒緩、調適;這些中藥材仍要由中醫師開立為宜。如果無醫師診治,民眾則可避免吃「酸的」食物,以免過度刺激食欲。另外,也可透過按摩穴道方式舒緩壓力,例如風池穴和肩井穴。風池穴位於後枕部的枕骨之下,先將身體坐直,沿著後頭骨下兩條大筋,摸到外緣凹陷處就是風池穴;可用兩手大拇指按壓。肩井穴則位於肩上,乳頭正上方和肩線交會處,可雙手抱胸,手指搭在肩頸交會處;可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向下揉按。
-
2023-04-19 養生.聰明飲食
減脂菜單大公開:Ella吃白飯剷3公斤、劉品言「這樣吃」大瘦11公斤!7大減重法一次掌握
減肥、如何瘦得健康,是許多人的人生課題之一。不吃白飯、吃雞胸肉、沙拉,是一般人最常想到減肥的方式之一。但是減重時的三餐到底要麼安排才能有效減重?這邊一次給你海外7位名人的「減肥菜單」,讓劉品言瘦11kg的「減肥菜單」原來要這樣吃?宋慧喬:豆腐減肥法宋慧喬曾分享,自己除了運動外,在飲食上,他還靠獨門菜單「豆腐飯」減肥!吃法:以豆腐取代晚餐主食的澱粉類,三餐固定8點、12點、18點進食,只吃八分飽。營養師Stella解釋,每100公克的傳統豆腐熱量為88.4大卡,含8.5公克的蛋白質、約140毫克的鈣,並含植化素和適量的鉀、鐵、鋅等礦物質。嫩豆腐因壓制較不扎實(水分保留較多),且以不含鈣的葡萄糖酸內酯做為凝固劑,所以營養密度較差,但也因水分較多所以熱量相對較傳統豆腐低。朴信惠:小黃瓜減肥法嬰兒肥可能是許多女星的惡夢,朴信惠在剛出道時也曾有嬰兒肥、下半身肥胖的困擾,他也說自己是易復胖的體質。但他靠著飲食控制以及運動,成功減去體重,甚至曾經在一個月快速瘦下10公斤。而這套減肥菜單較為激進,因此不建議長期食用。早餐:小黃瓜1根+低脂牛奶午餐:半碗白飯+燙白菜晚餐:小黃瓜+燙白菜此外,喝足量的水也很重要!她曾分享,自己會在開水中加入2、3片薄荷葉,幫助紓壓、加速代謝、去脹氣;若有水腫狀況,就會喝紅豆水、南瓜水加強排水。劉品言:黃金減肥法天生體質易胖的劉品言,體重一直成為注目焦點,甚至在google中甚至有「劉品言 體重」等關鍵字,在14歲剛出道時,其實這讓她一度失去自信。他過去嘗試許多減肥方式,最終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減肥法,再加上運動的幫忙,成功減去11公斤。早餐:無糖紅豆薏仁、水煮蛋、拳頭大小的水果(奇異果、蘋果、櫻桃)午餐:一條魚/一塊牛排/半隻雞、拳頭大小的白飯或馬鈴薯晚餐:地瓜、蛋白質高且脂肪低的白肉、海鮮Ella陳嘉樺:白飯減肥法說到減肥,我們可能都會先從吃雞胸肉開始,原本Ella也是以吃沙拉、雞胸肉等方式減肥,但卻發現造成手腳容易冰冷,水腫狀況嚴重。看了中醫後才知道,因為身體太寒,造成體內濕氣重,反而代謝不好,因此中醫建議她吃白飯去濕氣。而他也靠這套飲食法瘦下3公斤!吃法:早、午和晚餐都以白飯為主食+蔬菜和肉類,但晚餐飯量要減少、並在5點半前吃完。其他要戒掉手搖飲和甜食;水果屬涼也在下午4點前吃完。陳妍希:碳水循環法一般民眾對陳妍希外表的印象不外乎是招牌的嬰兒肥,也因此被戲稱為「小籠包」!不過他近年來積極瘦身,並和粉絲分享自己正在執行的「碳水循環」減肥法。陳妍希表示自己過去不敢吃澱粉,但試了「碳水循環」,發現原來吃澱粉也可以好好地瘦身!1.第一天-低碳:早午餐12:30吃酪梨三明治加一點菠菜;下午一杯生椰拿鐵;晚餐6:30吃烤鴨去皮加生菜。運動搭配一堂瑜珈課。2.第二天-低碳:早午餐吃香草雞肉三明治;晚餐川燙豬肉、魚肉,加海帶芽、豌豆苗、荸薺。3.第三天-無碳:早午餐豆干2片;加餐覆盆子藍莓漿果飲;晚餐水煮魚肉、雞肉去皮,搭配豌豆苗和菇類。4.第四天-低碳:早午餐一杯生椰拿鐵,配豌豆苗和雞肉;晚餐吃貝果三明治。5.第五天-高碳:早午餐吃鮭魚沙拉和2/3貝果;加餐一杯生椰拿鐵;晚餐吃燙雞肉、白菜、莓果飲。運動搭配健身一小時、跑步機45分鐘。6.第六天-無碳:早午餐吃去皮烤鴨、酪梨沙拉;晚餐吃燙羊肉和菠菜。運動搭配跑步40分鐘。7.第七天-低碳:早餐吃貝果、鮪魚、酪梨;加餐一顆李子;晚餐和朋友吃湖南菜。運動搭配皮拉提斯20分鐘。胖艾美:邁爾飲食澳洲女星瑞貝爾威爾森(Rebel Wilson)因飾演《歌喉讚》中的「胖艾美」角色爆紅,成為大尺碼女星代表。但他在2020年決定努力減重,她透過持續的運動訓練、健康飲食(邁爾飲食)以及改變自己一些思維,兩年半就減掉約36公斤。邁爾飲食(Mayr Method):避免零食,強調吃高蛋白及富含纖維的食物,並減去麩質與乳製品、糖、咖啡因及加工食品的攝取,且每一口都咬30~50下。星野源:高麗菜減肥和被譽為「國民老婆」的新垣結衣結婚的星野源,其實也有成功靠飲食減重過!星野源表示,自己在吃飯在吃飯前,會先吃大量的「高麗菜」,避免血糖急遽上升,增加飽足感,預防過食,同時也改變吃飯順序(纖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他靠兩大原則,再加上運動,竟在兩週內瘦5公斤!吃法:準備雙手大小的高麗菜絲,將水煮蛋(或半熟蛋)、肉放入其中,最近淋上醬汁即可。小提醒:上述提及的減肥方法較為激進,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減肥還是建議正常飲食,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才不會傷了身體。減重良醫的建議減重良醫徐光漢曾提及,有患者詢問「已經少吃精緻澱粉又有規律的運動,為何體重仍然無法下降?」或是「實行了一陣子的168,但還是失敗?」想要成功減重,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除了熱量平衡外,建立起可以健康輕鬆且可長久維持的良好飲食習慣,才不會陷入反覆減重的情形。一般人最想知道的飲食習慣,也建議以「低糖、低澱粉飲食」為主,少糖、少澱粉,足量蛋白質、纖維,再加上固定的運動這3大習慣,應就可以維持良好的體態。如無法節制食欲,可以尋求醫師幫忙,或者可以考慮透過藥物減重,目前有一些FDA核可的抑制食慾藥物,可有效幫助飲食控制及減重的達成,但還是得回到最原始的飲食與生活習慣的養成,才會是可長久維持體重的方式。延伸閱讀: 「醫師也是人,我也會恐懼...」連台大醫生都束手無策,醫師林肇堂抗癌8年秘訣:早餐必備的4樣食物 生理期來就頭痛!女中醫解惑:經前、經後原因大不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8 養生.養生
5種給人印象「不健康」的食物 對身體健康並沒那麼糟!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總會儘量避開不是那麼健康的食品。有些食物雖然總給人「不健康」的印象,事實上仍然能夠提供人體必要的營養素。下列5種即屬於這類食物:1.罐頭或冷凍蔬菜:蔬菜罐頭、冷凍蔬菜便宜且保鮮期較長,但經常被貶低它的價值。過去大家總認為罐裝或冷凍蔬菜的製作過程會使它們失去營養價值,但研究發現並非如此。罐裝過程幾乎保留了所有的營養成分,包括脂溶性維生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營養物質,在製作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被保留下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蔬菜罐頭物為了保存,可能含有比較多鈉,因此,在購買蔬菜罐頭時,請選擇低鈉的品項。2.麩質:根據Johns Hopkins Medicine 的說法,麩質是1種蛋白質,存在於小麥和一些穀物中,大部分人都可以消化麩質食物,只有少數人無法。如果身體可以消化麩質,那它其實可以為身體提供很多好處!根據研究,麩質可以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還能促進心血管系統的健康。3.馬鈴薯:馬鈴薯富含碳水化合物,並含有鉀、維生素 C 、 B6、錳、鎂、磷、葉酸和纖維等多種營養素。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營養成分都在馬鈴薯的皮上面。因此,要從馬鈴薯中獲得多營養,請連皮一起吃下肚!4.白米:現代人都倡導少吃精緻白米,多吃糙米,這是因為營養素在漂白過程中都會流失。但Kendall Reagan營養中心指出,白米其實富含鐵和維生素B群,可提高其營養含量。雖然糙米含有更多的纖維、鎂和其他營養物質,但仍不應該忽視白米,因為它通常是兩者中較便宜的1種。5.食鹽:控制鈉鹽的攝取量對整體健康很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該不吃鹽。據報導,鈉 在保持神經系統和肌肉系統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另外,雖然海鹽或粗鹽可能被認為是食鹽的良好替代品,但美國心臟協會表示,所有種類的鹽的鈉含量都相同,所以攝取哪1種類的鹽都行。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吃哪種類型的鹽,鈉攝取量每天不應超過2,300 毫克鈉。★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3-12 寵物.寵物疾病
季節交替皮膚癢癢癢 做好4件事讓毛小孩遠離皮膚病
【本文重點】梅雨季節交替,毛小孩常有皮膚搔癢、掉毛、皮屑等問題。飼主求診的主因是犬貓皮膚病,其中包括跳蚤引發的搔癢和異位性皮膚炎。良好衛生習慣和環境清潔可以減少過敏原,定期洗澡和梳毛除寄生蟲也有幫助。飼主要分辨生理性和病理性掉毛,並使用藥物和補充食品治療皮膚病。--by ChatGPT季節交替之際,家中的毛小孩又開始出現皮膚搔癢、重複舔抓行為,接著就是不規則的掉毛、大量皮屑飄飛,連帶影響居家生活品質。台灣氣候潮濕,許多人飽受濕疹、皮膚炎所苦,貓狗也有一樣的問題。快來看狗爸媽經驗分享,以及獸醫師的專業治療建議。春雨綿綿,接下來又將迎接梅雨季,濕氣讓人感覺悶熱,黴菌、塵蟎也大量孳生,容易引起毛小孩皮膚過敏。根據統計,飼主求診的第一名病症為「犬貓皮膚病」,包括寄生蟲造成的搔癢狀況,還有環境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獸醫師殷碩韓說,跳蚤是常見元凶,當毛小孩有搔癢情形,第一時間先檢查跳蚤過敏的可能性。若是後背部、大腿後側起紅疹、搔癢脫毛,很大機率是遭跳蚤纏身,應口服投藥並搭配外用藥治療,日常也要做除蚤的預防。異位性皮膚炎則是自體免疫性疾病,環境、食物及寄生蟲都會引發發紅、腫脹、丘疹等症狀,過度搔癢使皮膚反覆化膿、結痂、脫毛,一旦發病就難以痊癒,飼主要耐心透過藥物或非藥物的治療來改善。獸醫師蔡曼琳說,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並加強環境的清潔才有辦法減少過敏原,寵物掉毛是正常的新陳代謝,但飼主要分清生理性掉毛和病理性掉毛的差異,找到問題來源對症下藥,使用藥物之餘,也可以補充降低發炎反應的食品。預防皮膚病首要加強衛生:1.改善居家環境與清潔,尤其是通風問題。2.控制濕度,減少環境中可能誘發的過敏原。3.定期洗澡或美容,使用洗劑沖洗毛髮上的過敏原。4.經常梳毛除去打結的廢毛,同時檢查躲藏的寄生蟲。狗爸媽經驗談◎毛寶貝「脆丸」是從收容所帶回來的,剛開始有皮膚過敏的問題,甚至是掉毛,後來諮詢獸醫,挑選無麩質飼料並補充益生菌,皮膚問題漸漸改善,毛髮也比之前濃密、發亮。◎薯條4-5歲期間,耳朵經常發炎搔癢,有耳垢及異味,嚴重時甚至抓傷外耳脫毛流血。診斷為酵母菌感染,需使用耳藥治療,二年期間仍四度反覆發炎,醫師評估,狗狗可能已產生抗藥性,改換他種藥品使用才得以完全恢復。長耳型毛小孩耳道本就容易悶住不透氣,連續雨天期間,搭配除濕機更能有效降低毛小孩耳炎的機率。【延伸閱讀】.狗狗5個常見疾病大調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5 養生.聰明飲食
它不是蔬菜!富含維生素A、葉黃素的玉米 這類人需注意攝取量
【本文重點】玉米是全榖雜糧類穀物,不含麩質,對於不能吃麩質的人,是小麥良好的替代品。食用全穀物可降低心臟病、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症風險。玉米富含維生素A和葉黃素、玉米黃素等抗氧化劑,有益眼睛保健。大量膳食纖維可促進消化系統和體重管理。但玉米罐頭含鈉高,建議選擇新鮮玉米食用,且注意貯存,如有黴變色應避免食用。糖尿病患者應特別注意澱粉攝取量。--by ChatGPT玉米是雜糧還是蔬菜?它的真實身分常讓人分不清。事實上它歸屬於「全榖雜糧類」,是穀物家族的一員,玉米不含麩質,對於不能吃麩質的人,玉米是小麥良好的替代品。● 含有全穀物的營養未經精緻加工的玉米,是營養豐富的全穀物。許多研究指出,食用全穀物可降低心臟病、結直腸癌、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風險。全榖玉米的來源包含:整株玉米、爆米花(最好不含糖與奶油)、玉米粒(新鮮、冷凍或罐裝)、用全榖玉米做成的玉米餅等。● 富含關鍵營養素橙黃色的食物富含維生素A,根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中的資料,每100g的玉米(甜玉米、黃玉米)就有180I.U.的維生素A。維生素A支持免疫系統、有助於形成粘膜,且與視力保健密切相關。● 葉黃素、玉米黃素護眼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是玉米的主要類胡蘿蔔素,是有助於保護眼睛的抗氧化劑,已被證實可降低罹患眼部相關疾病的風險。除了黃玉米,還有紫玉米,含有微量「槲皮素」,它也是一種抗氧化劑,有助減少炎症,並預防阿茲海默症等與記憶相關的疾病。● 富含纖維,有助消化系統玉米提供大量非水溶性纖維,在腸道中增加糞便體積,協助廢物排出。此外,大量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腹感,有利體重管理。小提醒/玉米罐頭含鈉高 新鮮玉米比較好玉米的澱粉比例雖然比不上白米,但也相當高,一根玉米,熱量等同八分滿的一碗白飯。糖尿病患須特別注意,若該餐吃了玉米,就要減少米飯的攝取量,才不會吃進過量澱粉。有的民眾會選用玉米罐頭,但不建議把玉米罐頭當新鮮玉米吃,因為加工過程裡會添加鈉,腎臟病患食用時尤其要節制,盡量選新鮮玉米。另外,玉米跟花生一樣,若貯存不當,很容易孳生黃麴毒素,最好放置在通風乾燥處或是冷藏,一旦玉米外觀發黴變色就不要食用。【延伸資訊】玉米營養成分一覽資料來源/health.com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1-12 醫療.消化系統
4人有1人胃食道逆流!營養師:改善掌握5原則
總是在吃完飯後,感到胸口一陣灼燒熱痛?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問題,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此毛病,主要症狀有火燒心、溢赤酸,有些人還會伴隨喉嚨卡卡、慢性咳嗽、吞嚥困難等。除了吃胃乳片、制酸劑等胃藥外,透過飲食調整和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改善。1.避免吃太甜食物甜食會促使胃酸分泌,讓胃賁門括約肌變鬆弛,賁門括約肌沒有力量,就不能有效隔開胃與食道,一旦打嗝,胃酸就容易向上逆流。因此,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人,平時應避免吃糯米、糕餅、巧克力等甜點;正處在發作期的人,建議先避掉太甜太酸的水果,如柳丁、橘子、番茄、鳳梨等。2.少吃麵粉類食物麵粉類食物屬於精緻糖類,除了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外,麵粉的麩質在腸胃道,因為有膨脹的特性,會延長胃排空的時間,吃太多容易導致胃酸逆流到食道。建議麵類、麵包、饅頭、餅乾等,都要少吃。3.避免高油、高脂肪食物脂肪會延長胃排空時間,容易讓下食道括約肌鬆弛,增加胃酸逆流的風險,包含五花肉、三層肉、奶油、肉湯、油炸及油煎的食物都應避免食用。雞肉脂肪含量低,建議要去皮(皮是脂肪含量最高的部位),且用蒸、燉煮,取代煎或炸的料理方法。4.施行飯水分離法吃飯時配湯湯水水會沖淡胃酸,於是胃會分泌更多胃酸、花更多時間消化食物;湯湯水水還會使胃的食物容積變大,加重胃食道逆流機率。腸胃功能較差的人,建議可以施行飯水分離法,乾食(飯、菜、肉等)與濕食(湯、水、果汁)分開,兩者進食時間間隔一小時以上。5.吃東西細嚼慢嚥腸胃有毛病的人通常是急性子,進食得又快又急。食物若沒有經過牙齒的磨碎、與口水的澱粉酶充分混和,進到胃可是一大負擔。胃只有大量分泌胃酸和延遲消化排空時間,才能將狼吞虎嚥的飯菜消化掉。久而久之,分泌過多的胃酸就容易釀成胃食道逆流。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吃飯要細嚼慢嚥、定時定量、每餐吃7、8分飽,以免對胃造成負擔。
-
2023-01-10 養生.聰明飲食
低蛋白和擬斷食讓人健康長壽?教授曝放諸四海皆準的飲食方法
讀者Gordon Liao在2022-12-27在蛋白質多吃只是浪費嗎的回應欄留言:您好,林教授。看了很多篇您的文章,非常感謝您的健康知識宣導。在這想請問您對Valter Longo提倡的低蛋白飲食和擬斷食有什麼看法?1. Longo推崇魚素低蛋白飲食,他的研究顯示飲食中的蛋白質含量會影響癌細胞的增長。他在網站上也有提到飲食方針跟主流的蛋白質攝取量也有滿大的差異。「If you are below the age of 65, keep protein intake low (0.31 to 0.36 grams per pound of body weight). 」2.Longo在「長壽健康飲食法」(The Longevity Diet)書中有提到自己的團隊有使用擬斷食飲食能有效保護病患不受化療多重副作用的影響。也建議每人都要定期進行擬斷食(mimicking diet)。看了他的書籍以及The Blue Zones書中提到的長壽人口飲食,結論都指向魚素低蛋白飲食(蛋白質佔總熱量15%)能讓我們更健康及長壽。難道主流的高蛋白飲食長期下來是對身體不利的?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發表在《科技新報》的〈中年人採低蛋白飲食,癌症死亡率較低〉。很奇怪的是,它的更新日期(2018-2-4)竟然比發表日期(2018-2-5)早了一天。不管如何,這篇文章是在轉述一篇2014-3-4發表的論文Low Protein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Reduction in IGF-1, Cancer, and Overall Mortality in the 65 and Younger but Not Older Population(低蛋白質攝入量與 65 歲及以下人群中 IGF-1、癌症和總體死亡率的顯著降低有關,但與老年人口無關)。這項研究的實驗是分成三部分:(1)人群,(2)小鼠,和(3)細胞。小鼠和細胞的實驗並沒有臨床意義,所以我就不多談了。人群的實驗是用問卷調查,叫張三李四回答在過去24小時內吃了什麼食物,然後就根據這樣的回答來下斷論張三李四平常每天攝取多少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等。這樣的人群調查數據是否可靠,我想就留給您自己去思考和判斷了。至於所謂的「擬斷食飲食」,指的就是在所謂的「斷食」期間採行低熱量飲食。也就是說,只是少吃,而不是真的「斷」,所以才會叫做「擬斷」。至於「書中有提到自己的團隊有使用擬斷食飲食能有效保護病患不受化療多重副作用的影響」,指的其實是一篇2022-8-23發表的論文Fasting renders immunotherapy effective against low-immunogenic breast cancer while reducing side effects(斷食使免疫療法對低免疫原性乳癌有效,同時減少副作用)。但是,這項研究其實是用細胞和小鼠模型來做實驗,而不是用「病患」。如果您是長期關注我這個網站,應該會知道我曾發表過非常多有關「飲食與健康」的文章(數百篇),而這些文章裡面有很多是在批判各種自吹自擂的飲食法,包括高脂、高蛋白、低蛋白、高醣、低醣、全肉食、全素食、無麩質、斷食等等。例如,請看高醣飲食最健康,最長壽,生物學家30年實驗揭秘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救命飲食吃肉有助延年益壽,吃素真的更健康,真假資訊長期關注我網站的讀者應該也都知道,有關「飲食與健康」我唯一的建議是「均衡飲食」。我當然知道大多數的人會認為這樣的建議是說了等於沒說,但我可以跟你保證,這是放諸四海永遠錯不了的飲食方法。不過,如果您還是不滿意,那我就只好搬出美國農業部發表的Dietary_Guidelines_for_Americans_2020-2025(給美國人的飲食指南2020-2025)。它建議成年人攝取的熱量應該是10%–35%來自蛋白質,45%–65%來自碳水化合物,而20%–35%來自脂肪。從這個建議就可看出,每一種營養素的攝取量是有很大的彈性。尤其是在蛋白質方面,更是同時涵蓋了低蛋白和高蛋白。那,為什麼一個由數百位健康飲食專家所撰寫的飲食指南會給出這麼一個籠統的建議?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天生體質,有不同的健康情況,有不同的生活形態,有不同的偏好,等等。所以,不管是哪一種自吹自擂的健康飲食都是有以偏概全的問題。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唯一的,永遠不變的建議是「均衡飲食」。有好幾位讀者還是來追問「均衡飲食」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就只好請他們參考香港衛生署的飲食建議。原文:低蛋白,擬斷食,健康長壽
-
2022-12-30 養生.聰明飲食
2022超級食物第一名竟是「它」!蛋白質比黃豆高,富含60種營養素,可入菜還能當中藥
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飲食健康,讓營養豐富的「超級食物」都有著高支持度,2022年被票選的超級食物TOP10中,第一名竟然是「浮萍」!除了可觀賞,還能食用跟當作中藥,來看看浮萍的營養價值及如何食用跟入藥。2022超級食物 第一名竟是「浮萍」全球女性時尚美容雜誌《柯夢波丹》公布的「2022超級食物」排名,第一名的超級食物竟是「浮萍」。沒有想到吧!平常在池塘邊看到的水生植物浮萍,不僅能觀賞,還能吃,更能當作中藥使用,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浮萍蛋白質比黃豆高 且富含纖維浮萍的營養在許多方面都超過了其他超級食物,根據德國及印度科學家的研究顯示,一種特定的浮萍—Wolffia globosa,具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45%成分是蛋白質,比率高於黃豆的36%。浮萍除了有豐富的蛋白質,還富含鐵、葉酸、膽鹼、維生素B12、omega-3脂肪酸和所有9種必需氨基酸等60多種營養素。有助於降血壓、降膽固醇,有益人類心血管健康,並能改善胰島素和糖水平的調節。 專家表示,將浮萍乾燥後磨粉,可成為高蛋白(含量68%)食品,而且富含纖維。浮萍可食用 也能當作「中藥」根據採訪中醫師賴睿昕報導,浮萍是東南亞國家常見的食材,經常被用來當作蔬菜食用,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味道嘗起來類似菠菜,可以生吃跟煮湯都非常適合。浮萍也具有藥性價值,能製成藥散、藥丸、藥膏,可以內服、外用。賴睿昕表示,浮萍性寒、藥性屬辛,為辛涼解表藥,歸經於肝經、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發散的作用,可透疹、祛風、止癢、利水及消腫;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浮萍主風濕麻痺、跌打損傷、口舌生瘡、目赤翳膜。浮萍可為素食者的健康飲食選項 是過敏者佳音浮萍的一大優點是它具有相當中性的味道,加進各種食譜內不會影響食物的美味,可嘗試將它添加到沙拉、冰淇淋、醬料、麵包、三明治、蛋糕、湯類、麵食中。雖然營養價值高,大量生產卻須克服一個問題。由於浮萍生長在水中,具有吸水中的化學物質的特性,生長過程會直接接觸水源中的雜質和污染物,因此必須確保浮萍來自安全無虞的水源地才可安心食用。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浮萍粉或可取代牛奶或黃豆製成的乳清粉,當作素食者的健康飲食選項;浮萍粉的好處是原料無基因改造疑慮,且不含麩質和乳糖,是過敏者佳音。據估計,隨著全球人口增加,未來30年的糧食需求將增加70%,生長快速、到處可養的浮萍可能成為解決糧食危機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