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高血壓
共找到
2919
筆 文章
-
-
2020-12-25 科別.心臟血管
奪命一瞬間!醫師教你如何避免心因性猝死
去年影星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追跑過程中突然昏倒送醫搶救2小時無效,享年35歲;近日更有藝人小鬼被家人發現在浴室倒下,被發現時已回天乏術。每當名人猝死案例一經媒體報導後常造成缺乏對疾病正確認知的民眾人心惶惶,因恐懼而一窩蜂前往醫院就診。時至冬日,亦為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藉此時節,本文將來探究令人聞之喪膽的心因性猝死與心肌梗塞當中的區別。甚麼叫心因性猝死「猝死」依照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及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的定義為:不論原因,在症狀發生後24小時內死亡,稱之為猝死;而其後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修正為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都統稱為猝死。而根據統計,在症狀發生後2小時內死亡者,約七至九成由心血管疾病所致,其餘則歸屬於腦部及肺部疾病。在沒有其它潛在致死病因下,因心血管問題所導致的突然非預期性死亡,稱為「心因性猝死」。依據全球相關研究統計,心因性猝死盛行率約0.1至0.2%,推估全台每年有約2萬3000人至4萬6000人因此喪命。常見心因性猝死原因心因性猝死直接致死原因主要來自於心室異常放電,不正常的心跳過速使心臟宛如空轉,輸出血液不足造成腦部及身體各器官缺氧,人體陷入昏迷,最終心跳停止,若沒有及時的治療,數分鐘後即可能死亡。常見導致心因性猝死的原因包含冠狀動脈疾病(包含動脈硬化造成的心肌梗塞或先天的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冠狀動脈發炎或病毒感染等),瓣膜性疾病(包含主動脈狹窄、主動脈逆流等),心肌病變(包含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心臟衰竭等),心肌炎(常為病毒感染),心律不整(有先天家族遺傳及後天因素引起,如WPW症候群、Q-T期過長症候群、Brugada 症候群),或其他像是肺栓塞、心包膜填塞、主動脈剝離、嚴重鉀離子或鎂離子電解質異常等疾病。不同年齡層發生心因性猝死的機率及原因分布亦有不同。一般來說,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猝死的機率逐年升高。在青少年心因性猝死的發生率約為每年0.001%,常見原因如心肌炎、心肌肥厚、Q-T期過長症候群,Brugada 症候群及冠狀動脈先天異常。35歲過後,心因性猝死機率約每年0.1-0.2%;而至50歲過後,若合併有心臟疾患,其機率更可能高至每年10-25%,其常見原因為冠狀動脈疾病、心臟擴大、或心臟瓣膜疾病等。運動員因運動激烈,猝死亦時有所聞。在年輕的運動員中,心因性猝死發生率約每十萬人一位到每三十萬人一位之間,以男性較常見。而在年齡35歲以上,慢跑時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發生機率升高為約每15,000名慢跑中就有1名,而在馬拉松運動員中則更高(1/50,000)。根據美國及加拿大國家大學體育協會的研究,運動員中,最常導致心因性猝死的原因前六項排行分別為: 1.不明原因:31%;2.冠狀動脈疾病:14%;心肌炎:8%;擴張性心肌病變:8%;主動脈剝離:8%;肥厚型心肌病變:8%。心因性猝死的緊急處理方式心因性猝死的發生往往來得又急又猛,有些病患在致命心律不整開始發生時,可能會感到心跳加速或頭昏,然而在超過半數的個案中,常常事前沒有預兆。若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尚有意識時應立即呼救,立刻撥打119求助。若發生在親友或其他路人突然暈倒而無法叫醒,無法測量到心跳或脈搏時,也應立即撥打119求助。除了打電話求助外,一旦發生心室嚴重心律不整而測量不到心跳脈搏時,急救的重點在於保持大腦及全身的血液循環。心肺復甦術(CPR)可將病患倒地前吸入殘存在肺部的氧氣,利用體外心臟按摩將其輸送到大腦,直到利用體外電擊去顫術恢復心臟正常的心律和收縮,而現在許多公共場所均設置有自動體外電擊除颤器(AED),若能在4分鐘內盡快施予CPR,8分鐘內能取得AED讓其自動判別是否需要電擊,有60-75%的機會救回患者;但若超過4分鐘才進行急救的話,存活成功率只剩下1%。因此心因性猝死的緊急處理重點便在於即時的CPR與適時的電擊。如何避免心因性猝死由上述心因性猝死原因可知其致病原因大約可導因於冠狀動脈問題,心臟結構問題(心肌或瓣膜),以及心律不整問題。有些起因於家族性遺傳,有些則是後天,特別是冠狀動脈阻塞。因此若家族成員中有人不明原因突發性死亡,或是自己或家人曾發生不明原因暈倒甚至猝死而被救回,更要留心是否有家族遺傳性心臟結構及心律不整的問題。因此要預防心因性猝死應檢視自己是否有以下的危險因子,包含:心臟方面問題、心臟病或猝死等心血管疾病相關家族史、肥胖、健康檢查時呈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或使用毒品等藥物濫用。此外,一些容易誘發猝死的環境因子也應避免,包含: 過冷或溫度變化過大的環境、長期過勞或心理壓力過大、以及高強度及競技型運動。雖然許多心因性猝死並無事前症狀,但若反覆出現氣促、胸悶胸痛、昏厥、心悸、全身倦怠、頭痛等症狀,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行進一步檢查。減少心因性猝死的檢測方式與適用對象對於成年人最常見心因性猝死的原因為冠狀動脈阻塞來說,應積極控制其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並戒抽,而針對有上述心血管阻塞危險因子的患者,又符合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家族直系血親中有早發型冠心症者,可進一步檢查其十二導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肌血流灌注造影檢查、甚至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以求早期診斷冠狀動脈狹窄嚴重度及斑塊之存在,加以適當治療,以減少心肌梗塞造成的心因性猝死之可能。而心肌病變、心臟衰竭、心臟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等,則須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加以評估。心律不整常不定期發作,除了一般十二導程心電圖的基本檢查外,有些利用24小時心電圖檢查就能偵測得到,但發作比率較低時,可能好幾天甚至數月才會有一次的心律不整,用24小時心電圖檢查很難偵測,就需要長天期的心電圖檢查,例如7天或是14天的心電圖才有機會偵測得到。結語心因性猝死就像潛藏的魔鬼,除了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要用心發掘可能潛在的身體疾病,並及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方能減少心因性猝死發生的可能。
-
2020-12-24 養生.健康瘦身
醫師揪肥宅患者比賽減肥 醫差3公斤輸了比賽他贏了健康
一名33歲男子因工作需要常應酬又沒時間運動,幾年內體重飆破3位數,日前健檢報告出爐,肝指數更比正常值高10倍,合併重度脂肪肝及嚴重高血脂,讓醫師當場驚呼:「可能要考慮住院」;為鼓勵患者減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邀他一起比賽減肥,後來患者靠著靠著天天快走,3個月大減20公斤,曾晟恩雖僅減了17公斤,輸了比賽,但對兩人同獲健康仍十分欣慰。曾晟恩說,這名患者因工作性質,幾乎天天應酬,體重高達118公斤,且抽血檢驗發現GOT/GPT指數高達415/159 U/L(正常值在40 U/L以下),超音波檢查有重度脂肪肝,「幾乎整組都壞了」,若沒有積極改善,未來恐造成肝發炎,且隨著時間推移進展導致肝纖維化,嚴重時可能形成肝硬化或肝癌。不僅如此,患者的膽固醇異常,若仍不改善生活習慣,恐增加未來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急性胰臟炎等發生率,相當危險。患者則透露,最近4、5年來因每天三餐不正常,加上晚上應酬應接不暇,體重從7字頭,一路狂飆破百,還被朋友取綽號「0.1噸人」,也開始出現疲倦、頭暈、高血壓、走路會喘等狀況,雖然期間想減肥,但始終缺乏毅力,直到跟醫師PK,才發憤每天至少快走1小時,且杜絕宵夜誘惑,沒想到3個月後竟然瘦了20公斤,「褲子幾乎都重買了」。曾晟恩本身也因醫師生活忙碌,經常忽略飲食控制與運動,出現中度脂肪肝及血脂肪等問題,他為了鼓勵患者消脂保肝,決定和患者約定一起調整飲食和培養運動習慣,漸漸地自己身體各項指數趨於正常。原本久站時膝蓋超級疼痛,透過時間飲食限制法,並減少醣類攝取後,精神大幅提升,膝蓋問題也不藥而癒,「雖然減重17公斤輸了,但也找回健康啦」。患者日前回診看報告,肝指數GOT/GPT降至49/28U/L,膽固醇也恢復到200 mg/dl內,尤其3個月體重降了20公斤,脂肪肝由重度大幅改善至輕度,各項檢驗數據都恢復正常值,連醫師都說「果然是打掉重練」。曾晟恩說,肥胖引起的疾病除了三高、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外,也會引起痛風、退化性關節炎、脂肪肝、膽結石、胃食道逆流等諸多慢性病,堪稱是現代人的頭號殺手,建議透過低醣、慎選油脂飲食,並配合適度強度運動,以及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才能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遠離藥罐人生。
-
2020-12-24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肥胖症預警 國衛院建置智慧系統
「肥胖很常見,但是絕對不正常。」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說,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國民健康署在2013-2016年調查顯示,我國成人每十個就有四個屬於過重及肥胖,國衛院正在著手建置「肥胖症智慧預測系統」,透過海量的大數據訊息整合,預測個人因為肥胖在多久之後將罹患哪些疾病,發展成個人化的疾病預警系統和治療建議,預計最快三年後完成。肥胖是一種疾病,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七種疾病跟肥胖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因此,肥胖治療也進入精準醫療,透過觀測、分析個人的肥胖成因,制定因人而異的診療建議,正是全球生技醫療產業各界積極努力的目標。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有多項的國人健康與行為調查研究的優勢,結合基隆長庚長年深耕社區所收集的資料,以及宏碁公司AI智慧分析功能,結合三分優勢,合作建置「國人整合性肥胖症及其衍生疾病資料庫智慧預測系統」。從預防的角度,若是同一個家族,基因相似性高、在同一個屋簷下、食物選擇雷同、生活型態雷同,為何有人肥胖,有人體態正常,爬梳出個人肥胖的真正因素,提供改善建議,進而預防肥胖的發生。影響肥胖的遺傳生物因子包括了遺傳因子、基因表現、蛋白體、代謝物、腸胃微生物菌相等,每個人可能有一萬個基因變異需要分析,究竟是哪個因素導致肥胖,或是體內出現哪種變化時,可能已經是疾病的前兆。在運用上,司徒惠康舉例,目前分析中,已經發現明確的標的,未來可以運用於「預測個人在三、五年後可能會產生糖尿病。」甚至,可以作為未來治療肥胖的藥物,分析每個人造成肥胖的不同代謝體、細胞,為個人尋找適合的治療藥物,以提供醫師診斷及治療的有力參考,讓肥胖問題不要繼續擴大,以免產生後續嚴重的疾病。司徒惠康指出,肥胖症智慧預測系統可以觀測、分析個人肥胖成因,制定因人而異的診療建議,藉由建立肥胖與衍生慢性疾病的遺傳代謝與流行病學的大資料庫,發展個人化的疾病預警系統與治療建議,提供政府具實證依據的疾病預防、健康促進政策方案。
-
2020-12-24 新聞.健康知識+
不宜過熱、不泡太久…冬季泡湯養生 注意10大禁忌
●溫泉對人體有熱療、水療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關節炎及肌肉痠痛●泡溫泉溫度在38至41℃間,但不要泡超過30分鐘,要適當補充水分●高血壓患者不泡過熱的溫泉,空腹與剛吃飽不宜泡湯冬天是泡湯好季節,許多人將泡湯當成「冬季養生」的首選。泡湯不僅是舒服的享受,能讓人心情放鬆、紓壓解鬰,還有不少促進健康的好處。泡湯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溫泉密度高,包括硫磺泉、碳酸泉、鹽泉、碳酸氫鈉泉等泉質。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泡溫泉主要是一種熱療,加上有水壓力及浮力等水療作用,還有溫泉中的化學成分,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與增加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及軟化角質等效果。台灣溫泉分四大類,其中「硫磺泉」可軟化皮膚角質、止癢、解毒及排毒,是對慢性皮膚病的有效療湯,但刺激性強,膚質敏感者要注意;而「碳酸氫鈉泉」可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因對皮膚的保養效果好,所以俗稱「美人湯」。對溫度敏感宜從低溫泡泡湯,可以緩解關節炎、肌肉痠痛、肌腱炎、神經痛、皮膚病等問題。黃永錚指出,溫泉的熱水溫度能使緊繃的肌肉鬆弛,促進血液循環,心情得以放鬆、紓壓,有關節痛的人泡湯後,疼痛較為舒緩改善,對於神經痛、周邊循環較差者有幫助,有香港腳、濕疹等皮膚病也獲得改善,因此,泡湯有益身心健康。泡溫泉要得法,不能常常泡、天天泡,最好每隔2至3天泡一次即可。黃永錚建議,可先從熱水池開始泡,務必要熱水池結束,如此可刺激皮膚、使血液循環增加,泡起湯來很舒服,但如果是對溫度敏感的人,則宜從低溫溫泉泡起。泡湯太熱受不了時,就應起來不要再泡了。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脫水究竟泡湯泡多久,才有益健康呢?黃永錚建議,泡溫泉溫度宜在38至41℃之間,能讓副交感神經放鬆,改善失眠狀況,並可加速新陳代謝,有效消耗能量,但泡溫泉最好不要泡超過30分鐘,也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產生脫水的情形。泡溫泉好處多多,但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黃永錚說,一般人要注意吃飯前後半小時及飲酒後不宜浸泡溫泉,空腹時也不要泡湯。此外,高血壓患者不可浸泡過熱的溫泉;若有心臟疾病(如冠心症、心衰竭)、惡性腫瘤、感覺異常、凝血異常(如血友病)、開放性傷口、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則最好不要泡溫泉。
-
2020-12-24 科別.精神.身心
精神病一輩子都不會好?藥需吃一輩子? 專科醫師吐真心話
焦慮性疾患,是精神科所有疾病中盛行率最高的;其中「畏懼症」又特別被低估與少關注;但「畏懼」造成患者的痛苦常常不亞於其他情感性疾患,或部份嚴重的身體疾病。常見的畏懼症包含懼高、懼怕血液、懼怕上台等。但在台灣社會,可能還多一個「怕藥」又特別怕「精神科的藥」關於吃藥這件事情,常建議擔憂的家長或個案本身思考這句話:「如果不是精神科的藥,你還會這麼恐懼嗎?」任何疾病都有輕重之分,每個人的心智狀態更是獨一無二,醫療是高度個人化的問題處理工作。就像有些人不會因為自己診斷自己是感冒,就去買感冒成藥自己治療一樣。「我不確定我是不是感冒啊!我怎麼知道是不是中了COVID-19?還是得了肺癌?鼻竇炎?什麼怪病?要給醫師看看啊!怎麼能自己亂買藥?」 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到了精神科就不一樣了呢? 「我今天有量到血壓超高!我要吃血壓藥!」也有這樣的主訴。但醫師會判斷這是不是嚴重的高血壓、常態的高血壓、還是緊張焦慮造成的高血壓。醫師腦中飛過的鑑別診斷、治療方法,就是您來尋求專業協助,最主要的理由。我們沒有必要全民都唸過醫學院,就跟會找律師打官司,找廚師做大餐吃一樣。 血壓的藥,也有針對一過性高血壓,緊急降壓的;當然也有需要長期服用,慢性降壓的;也有組合藥物,多管齊下的。醫師會憑藉專業與經驗,選擇手上的武器,解決您的不適、預防可能發生的問題。 精神科的藥要吃一輩子 輕症短期治療即可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觀念了,絕對沒有什麼藥是「一定要吃一輩子」的。藥也會隨著科學進步呀!小兒麻痺、肺結核,都曾經是難治之症,現代的處理方式都與上一代已有天壤之別,效果也好非常多。 更遑論許多輕症,就跟感冒一樣,短期治療就可以了。但因為大家對精神科的陌生,精神科的短期可能是一兩個月,而不像感冒是一兩個禮拜。很多人會自己嚇自己,查網路上的奇怪資料,或是用顯微鏡看藥袋上的副作用。副作用可能一百個人才會發生一個,但五個十個全部發生在自己身上,怎麼會這麼恐怖!其實可能並沒有發生這麼多的副作用,而是因為太過恐懼,自我暗示而發生的。 「相信醫師的治療計畫,盡量告知醫師自己的困擾與症狀,讓醫師隨時為您修正專屬的治療計畫。」——這才是患者的責任。 網路上瘋傳的假資料實在太多了,連「運動舌頭可以預防失智」的訊息現在也還是繪聲繪影的在網路上瘋傳,在瘋狂的搖擺著舌頭想要預防失智之時,不妨看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資料,確認一下這是不是假訊息,有時候政府都幫您整理的非常完整了。其實對健康有疑慮,詢問您的醫師就是最佳選擇。醫師要為自己說的話,做的處置負責。更重要的是——醫師瞭解您的狀況,農場文作者不知道。 一些針對特定對象的衛教文章或許內容正確,但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譬如說厭食症的患者可能因為看了很多食物有害健康建議少吃的文章,反而更加重自己認知扭曲、厭食狀況,造成生命危險。 藥物沒有那麼恐怖 水也要喝一輩子 藥物是花費科學家研究心血與廠商巨額資金做出來幫助患者,且有政府把關、醫師長久專業訓練選擇的。絕對不會比健康食品來的危險。若不信任這位醫師的處置,就換到信任的為止!而不是半信半疑,除了原本的症狀,又多一個對藥的恐懼。這樣折磨自己,太辛苦了! 吃太多肥肉也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酒會傷害腦部,甚至造成嚴重不可逆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煙盒上更是大大寫著「吸菸有害健康」。 醫師開出的藥物,是不是不一定比上述這些生活常見的東西危險呢?如果擔心影響肝腎功能、或造成什麼後遺症,醫師都站在您的面前讓您盡情發問。 任何對治療的擔憂,都可以直接詢問您的醫師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章秉純醫師)延伸閱讀: 為什麼感冒只能拿三天份? 藥師解答真相 抗憂鬱藥物吃了還是好憂鬱? 精神科醫師曝關鍵原因
-
2020-12-24 新聞.長期照護
家庭醫師來我家!嘉義縣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照護
嘉義縣老人比例全台居冠,長照個案8成以上有慢性病和醫療照護需求,因此,縣府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讓在家失能者除居家服務、送餐,還能獲得醫療照護。縣長翁章梁上午到六腳鄉魚寮村探視92歲陳姓老翁與88歲妻子,了解照護情形,衛生所醫療團隊透過「醫師往診」,減少往返醫院交通不便。陳姓老翁說,「有這款服務真好,醫生護士來阮厝,免麻煩村長帶阮去看醫師」。陳姓老翁是典型「老老照顧家庭」,他和88歲妻子有早老性失智症,陳妻眼睛退化幾乎看不見,兩老三餐與家務整理都要居家服務員協助,陳姓老翁夫婦孩在外打拼,為讓雙親就醫,請村長陳瑞珍陪同就醫。六腳衛生所接獲長照中心通報,將陳姓老翁夫婦收案居家醫療照顧,幫他們藥物重新整理,醫師、護理師及藥師每月到家追蹤高血壓與失智症狀況。衛生局代理局長趙紋華說,長照個案在家庭醫師介入後,發現有其他醫療照護需求,可轉介居家醫療整合照護方案,改善多重用藥行為,也可抽血、給藥,減少個案往返大醫院就醫的不便。目前有嘉縣市36家特約醫療院所、7位醫師、139位護理師為長照居家失能個案健康把關,已服務5443人,衛生局將繼續努力讓老人活得健康,活得尊嚴,有長照問題,可就近洽鄉鎮市衛生所或撥打1966長照專線諮詢。
-
2020-12-21 科別.泌尿腎臟
痛風當心!醫師:尿酸過高不只關節痛 還可能會洗腎
隨著天氣轉涼,熱呼呼的火鍋愈來愈受歡迎,四十多歲的王先生在周末和親朋好友聚會連續兩天吃了火鍋大餐,隔天清晨突然被痛醒,右側大腳趾關節又腫又痛,不得已只好下床吃止痛藥,但右腳踩到地板的那一剎那,卻讓他痛到冷汗直流。經過一番折騰,王先生只好搭車到急診室求助。王先生的尿酸已超標多年,急性發作緩解後,醫師建議要使用藥物降低尿酸,減少未來痛風急性發作的機會,然而王先生的腎臟功能不佳,經過討論後開始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減少尿酸的生成。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陳冠興醫師指出,痛風與「高尿酸血症」很有關係,而尿酸的源頭則是「普林」。我們體內所有組織都含有「普林」這種物質,當細胞在汰舊換新時,就會分解普林,產生尿酸。我們的身體要如何排除尿酸呢?陳冠興醫師解釋:「大約三分之一靠腸胃道,另外三分之二則靠腎臟,分別以糞便和尿液的方式排除。」但是如果攝取太多的高普林食物,或是腎功能不好而難以排除的話,尿酸就會於血液內累積,形成「高尿酸血症」,臨床上定義為血中尿酸濃度>7.0mg/dl。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時,可能於體內形成尿酸結晶,這些細細長長的尿酸結晶容易累積在關節腔內,導致關節發炎而紅、腫、熱、痛,就是大家熟悉的「痛風」。痛風不只讓關節疼痛,還會形成「痛風石」,讓關節變形陳冠興醫師表示,痛風通常是陣發性地發作,最容易出現痛風的關節是大腳趾,許多患者會在半夜、清晨,於睡夢中感到關節劇烈疼痛而驚醒,腳趾關節已變得又紅、又腫、又熱、又痛。痛風發作後,往往需要經過幾天才逐漸轉好,但也可能在不久後又再度發作。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漸漸會發現連膝蓋、腳踝、手腕等部位都可能會有痛風發作。「假使痛風一直反覆發作,經過五年、十年之後,尿酸結晶會破壞、侵蝕關節,」陳冠興醫師提醒:「這些累積在關節處的結晶會形成痛風石,導致關節變形。」痛風好發於30歲到50歲之間的男性。不過,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有愈來愈多的年輕患者也出現了痛風的問題。而花東地區的原住民得到高尿酸血症的盛行率可能高達九成以上。輕忽痛風,全身都受害陳冠興醫師說,值得注意的是,痛風不只造成關節疼痛,還可能傷害其他器官,因為尿酸結晶除了會沉積在關節,還會沉積在血管、腎臟等,導致慢性發炎反應。「痛風其實是一種慢性發炎,並與許多疾病有共病關係,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與痛風有關。甚至台灣的國病『腎臟病』,也與痛風有關。」陳冠興醫師強調:「盡早治療痛風、控制尿酸,才能減少出現各種併發症的機會。」尿酸主要透過腎臟代謝,如果體內的尿酸濃度持續過高,腎臟的負擔就很大。當尿酸鹽結晶過大,無法順利由腎臟排出時,會塞住腎小管,導致腎臟間質發炎;尿酸鹽結晶也會卡在輸尿管,形成尿路結石。此外,當尿酸結晶沉澱在腎臟毛細管血管壁,腎絲球將逐漸硬化,造成腎臟功能失調。因此,痛風患者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只有在發作時自行購買強效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吃,長期大量服用恐損害腎臟功能,漸漸走向腎衰竭,甚至到需要洗腎透析治療的程度。面對痛風,急性止痛,慢性降尿酸,長期達標尿酸值小於6.0mg/dL是關鍵!陳冠興醫師分析:「在治療痛風的時候,可分成兩部分來看。痛風急性發作時,可以用消炎止痛藥讓患者疼痛改善;慢性期則是要嘗試降低血中尿酸濃度。」 假使患者一年會發作兩次、三次以上的痛風,或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便要考慮長期使用降尿酸的藥物,穩定控制血中尿酸濃度小於6.0mg/dL,身體才不會處在長期發炎的狀態。陳冠興醫師解釋,目前控制尿酸的藥物有兩種機轉,一種是「促進尿酸排除」,另一種是「減少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除」的藥物可以增加腎臟排除尿酸的量,但是如果患者腎臟功能較差,又要讓更多尿酸從腎臟排出的話,就可能加重腎臟負擔,藥物的治療效果並不好。另外,從泌尿道排出愈多尿酸,其實也會增加產生尿路結石的風險。「減少尿酸生成」的藥物可以抑制尿酸合成。近幾年發展出來的新一代降尿酸製劑,由肝臟代謝,即使患者腎功能不佳也能使用。陳冠興醫師說:「台灣的患者通常只要每天服用半顆,就能讓血液中尿酸濃度下降。」研究指出,痛風患者規則服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將尿酸值維持低於6.0mg/dL後,能觀察到延緩患者腎功能惡化、明顯消除痛風石,且減少痛風再度發作的機會,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相較於傳統藥物有造成過敏的風險,輕則皮膚起疹子,重則引發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這是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可能導致死亡、殘疾,非常棘手。新一代降尿酸製劑較少發生皮膚過敏反應,安全性高。陳冠興醫師回憶,曾經有位痛風患者同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剛來門診時尿酸超過9 .0mg/dL,每年都會發作2-3次痛風。他的腎臟功能較差,已經進入慢性腎臟病3b期(eGFR 30~44 ml/min/1.73m2),所以選擇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在持續穩定的藥物治療下,他的尿酸漸漸降到6.0 mg/ dL以下,回到正常值。後續追蹤過程中發現,他的腎臟功能從3b期進步到3a期(eGFR 45~59 ml/min/1.73m2) ,痛風也不再頻繁發作。痛風是富貴帝王病,使用藥物也要正確飲食陳冠興醫師說,想要避免痛風,我們也得從飲食方面下點工夫。首先,肉類、海鮮、火鍋湯、高果糖漿、及啤酒都屬於高普林食物,務必控制攝取的份量。每天的水份要充足,充足的水分能幫助尿酸排除,降低尿路結石的機會。適當的減重也能降低痛風發作的機會。此外,痛風與許多慢性病有共病相關,一定要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千萬不要以為痛風只是關節痛,急性發作的時後就自行吃止痛藥!」陳冠興醫師叮嚀著:「尿酸超標是慢性的問題,長期下來對腎臟、心血管都不好,最好規則服藥控制尿酸,才能減少未來腎臟衰竭、洗腎的機會。」原文:
-
2020-12-21 科別.眼部
小心眼睛過勞死!治本遠離3C 過年前要避免這4種情形
民眾若每天長時間沉浸在3C產品中,容易誘發俗稱「眼睛過勞死」,也就是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R。高雄一位53歲黃教官就出現眼睛過勞死症狀,經治療才改善。眼科醫師提醒 ,快過耶誕、新年、舊曆年了,有4種情形可能會發生眼睛過勞死,民眾要小心。收治案例的輔英科技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師洪啟庭表示,以往知識對於造成人類眼疾的致病因,只限於紫外線;近來發現長時間且更近距離的藍光,對眼睛的傷害更大。黃先生在高雄一所大學擔任校安教官多年,幾個月前左眼視力模糊,兩眼立體感消失,生活工作不便,無高血壓病史。檢查間接眼底鏡下有隆起的黃斑部水腫,且黃斑小凹消失;使用眼底斷層掃描,更能清楚看見黃斑部下方積水而隆起,呈現倒U字形的影像,且視網膜厚度明顯增加。洪啟庭說,以病理學角度來看,CSCR是因為脈絡膜的血管滲出、導致局部視網膜脫落,而在脫落的視網膜與脈絡膜之間,出現滲出的漿液,就是俗稱「眼睛過勞死」。部分和眼睛使用過於勞累有關,屬於視網膜疾病之一。20至55歲為好發年齡,整體盛行率為萬分之一,男性是女性的6至10倍。病患的人格特質,多是認真、全心全力長時間投入工作,甚至造成睡眠品質不佳,自我要求甚高,部分患者情緒緊張,伴隨有高血壓、心律過快等生理反應。快過年了,洪啟庭提醒民眾除了遠離3C產品外,要避免發生眼睛過勞死,一是熬夜,像是期末考、跨年、夜遊;二時頻繁的尾雅,過分且過量的飲酒、抽菸;三是有些人忙著過年前的出清,像是加班、採買年貨、整理居家環境等;四是夜以繼日的打電動玩具、麻將。洪啟庭表示,部分CSCR病患在無任何治療下,可能自行痊癒;但一旦視力恢復與病灶消失,則可能往慢性CSCR進展,變成不可逆。「眼睛過勞死」的治療,除了採取藥物或雷射外,也必須搭配生活型態或人個特質之改變,治療的機轉在使黃斑部下方的滲出液快速消失。早期以打點滴或眼球注射類固醇來治療,由於有反效果,近年來逐漸少用。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人體實驗後,發表最新CSCR療法,以口服定量的Inderal來治療,成本便宜、方法簡單、成功率高且復發率小,病人的接受度高。這項本成果已通過美國專利,同時刊於今年10月瑞士期刊「pharmaceutical製藥學雜誌」。洪啟庭說,治本的方法,還是要有效縮短3C產品使用時間,每天使用手機總時數最多不超過4小時,桌上電腦總時數不超過5小時,並避免夜間、尤其是關大燈時使用手機。
-
2020-12-19 科別.皮膚
每天掉髮量超過100根是「異常掉髮」 你有落髮困擾嗎?食藥署教你解救落髮危機!
平均一天掉50至100根頭髮都是正常掉髮您有大量掉髮或擔心禿頭的困擾嗎?食藥署說明,人體的頭髮正常會維持2至4年持續生長,停止生長約2至4個月後,這根頭髮就會掉落,原來的位置會再長出健康的頭髮,平均一天掉50至100根頭髮都是「正常掉髮」。異常掉髮怎麼辦?「異常掉髮」則是每天掉髮量超過100根、某一區塊頭髮明顯稀疏、長不出頭髮、頭皮紅腫癢痛或灼熱感,可能原因包括:生活型態改變、健康問題、賀爾蒙變化、遺傳、不當的頭皮保養、過度節食,或是情緒壓力所致。異常掉髮的主因分別為「先天性」(80%)及「後天性」(20%),先天性(俗稱:雄性禿)適合用藥品來改善,這是一種男性因賀爾蒙變化,使得頭皮出油量增加、頭髮變得細軟,落髮量增加、髮線後退或頭頂禿髮,大部分與家族遺傳及雄性荷爾蒙(DHT,二氫睪固酮)有關,目前以擦藥與吃藥治療較有效,常見藥品有Minoxidil外用藥水及Finasteride口服藥品。Minoxidil是目前唯一的外用藥品,屬指示藥,購買時不需有處方,可由醫師、藥師或藥劑生指導民眾使用。此藥是一種末稍血管擴張劑,原來用於治療高血壓,可改善頭皮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使毛囊增加營養攝取、刺激毛髮生長、防止落髮以及改善雄激素造成的禿髮和頭髮稀疏,並刺激毛囊,延長頭髮的生長期,把休止期頭髮轉回新的生長期。有些人在使用初期兩週內,因毛囊加速進入生長週期,會出現短暫性掉髮現象,大約幾週後就會停止。落髮每個時期徵兆不同,越早治療越有機會恢復落髮前的髮量,但此藥物不適用於孕婦、可能懷孕婦女及哺乳中的女性,若使用後胸部出現腫塊或疼痛、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水腫、心臟不舒服、心跳加快或血壓劇烈變化,應立即停用並諮詢醫師。Finasteride則是處方藥,須經醫師診斷開立,此藥原用於治療攝護腺肥大,有些掉髮者服藥後意外發現頭髮變多了,臨床實驗發現它可抑制雄性荷爾蒙轉化酶5-α reductase,減少特殊荷爾蒙(DHT,二氫睪固酮)的產生,讓毛囊不被破壞,促進毛囊收縮減少毛髮脫落,需每天使用持續3-6個月,才會看到頭髮增生或停止脫落,僅適用於雄性禿的男性,女性及兒童皆不適用,但可能會產生性慾減低、勃起障礙或射精量減少等副作用,如果使用後胸部出現腫塊、疼痛或是乳頭排出液體,應該立即停用並諮詢醫師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2-19 科別.心臟血管
開車時發生心肌梗塞怎麼辦? 保命「2動作」死亡機率降
心肌梗塞新聞時有所聞,日前媒體報導,客運司機載客途中胸痛引發心肌梗塞,硬撐1小時險釀意外。而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已超越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出現中風徵兆 須立即打119快就醫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者若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而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須立即「打119快就醫」,千萬別硬撐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近年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忽冷忽熱及氣溫驟降等的氣候型態也是誘發因子之一。駕駛時發生心肌梗塞 保命原則這樣做工作執勤時若發生急性徵兆,王英偉說,此時駕駛人應將車輛停到路旁且關掉引擎,並告知乘客自己身體不適,請其幫忙打119送醫;如無乘客,須盡快下車尋求幫忙,勿獨自待在車上,避免心肌梗塞時無人知曉。最重要的是,千萬別逞強,如有不適應立即就醫,先顧好自身健康,才能做好稱職工作。 預防心臟病措不及防 日常生活習慣要注意近日冷空氣來襲,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大,除注意保暖也要適時補充水分,隨時注意相關危險徵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且普遍人也以外食族居多,心血管疾病常來的猝不及防,彈指之間即天人永隔,為避免憾事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王英偉提醒,從健康生活型態開始做起,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節酒、控制三高、定期健檢等,即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守門員。延伸閱讀: 每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除了天冷,4危險因子就藏在生活裡 心臟手術後要少喝水?不能運動? 什麼都不做心臟會廢掉!醫師教日常保養原則
-
2020-12-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老藥新用!抗憂鬱症藥竟可治療攝護腺癌,副作用大減
2020年11月23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馬桂女士(Fiona Macrae)報導了一則健康新知,內容是一個70年前抗憂鬱症的老藥,腦定安錠(Nardil;有效成分Phenelzine)可以抑制攝護腺癌的腫瘤生長。與傳統的荷爾蒙療法相比,腦定安錠的副作用比較少,傳統的荷爾蒙療法是藉由大幅度降低雄性激素的水平來治療癌症,因為雄性激素可以刺激大部分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此研究成果也已經發表在世界知名《攝護腺癌和疾病》的期刊上(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延伸閱讀:為什麼會得攝護腺癌?併發症、好發族群、預防方式一次看】攝護腺癌在英國是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有48,500個新增病例,將近11,700條生命被剝奪。在台灣,每年也有6,400個新增病例,在男性癌症中排名第五,僅次於大腸癌、肝癌、肺癌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約1,400人死亡,由於台灣仍有接近3成攝護腺癌發現時已經是晚期,我們期待這個比例能夠再降低。攝護腺癌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大多數都可以根治,也就是完全康復的意思,但依據病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有多種根治療法可以選擇,例如: 開刀、體外放射療法(放療/電療)或冷凍治療。但對於晚期攝護腺癌或者是復發的病人,因為癌細胞已經轉移,所以無法根治,只能控制病情,這時候就會使用荷爾蒙療法,當荷爾蒙療法產生抗性後(約1.5年),接著就會使用化療。由於醫學進步神速,目前在這個階段,也有一些新興的治療方式可以選擇,像是:新一代荷爾蒙治療、放射性同位素治療(注射)和標靶治療等等。荷爾蒙治療在阻止攝護腺癌細胞生長方面非常有效,但有一些副作用,包括無緣無故發熱、疲倦無力、性功能障礙、肌肉減少和骨質流失等等。現在的研究表明,與荷爾蒙療法協同使用腦定安錠可以減少這些副作用。腦定安錠是一種稱為單胺類氧化酶抑制劑的藥物(MAOI),因為阻止了單胺類的氧化酵素,所以可以增加單胺類在腦中的濃度來治療憂鬱症。MAOI是70年前首次引入的抗憂鬱症藥,但已經不再普遍使用,部分原因是它們會和少數藥物,甚至某些食物,產生交互作用。當然,這些副作用是可以通過飲食變化和謹慎用藥來避免和減輕的。因為最新的研究顯示,MAOI不僅具有之前的抗憂鬱作用,同時還可以抑制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老藥新用,於是再度脫穎而出,走上人類的舞台。研究已經發現,腦定安錠可以破壞雄性激素對癌細胞受體的生長信號傳遞,從而降低攝護腺癌的生長和擴散。因此,和荷爾蒙療法不同的是,它不會阻止雄性激素的分泌,因此避免掉了一些令人不快的副作用。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和轉譯醫學研究所的格羅斯教授(Mitchell E. Gross)給20名攝護腺癌根除治療再復發的男性患者服用腦定安錠,其劑量與治療憂鬱症的劑量相當(每天兩次;30 mg/次;口服),並使用醫院焦慮憂鬱評分問卷評估他們的情緒症狀。研究目的是期望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降低不要再上升,而PSA通常是當作攝護腺癌的進展指標。結果顯示,腦定安錠能夠有效長期降低55%復發患者(20位患者裡面的11位)的PSA平均長達一年之久,其中一人甚至下降達74%。情緒問卷的答案顯示出患者焦慮降低,其它未見情緒上的變化,相當不錯。患者使用腦定安錠的副作用包括水腫(25%)、高血壓(30%)和頭暈(45%)等等。20位病人中有3人開始沒多久就退出,總共17人完成這項臨床2期實驗。研究小組說,醫界可以有兩種方式來給予腦定安錠,第一是和較低劑量的荷爾蒙藥物合併治療,除了可以減少單獨高劑量荷爾蒙療法所產生的副作用外,也可以延長有效的使用時間(原本只有1.5年左右)。第二是可以先單獨使用腦定安錠,再單獨或合併使用荷爾蒙療法,這樣等於是延後使用荷爾蒙治療的時機。以上兩種方式都可以給病人爭取更多的時間,延後到達使用化療的階段。【延伸閱讀:攝護腺癌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最常見的致病危險因子有哪些?】倫敦癌症研究所的攝護腺癌和膀胱癌研究小組負責人詹姆斯教授/醫生(Nicholas James)說,找到現有藥物的新用途是快速引入新療法的最佳捷徑。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對我和我的患者來說,延遲開始荷爾蒙療法的替代方法是很有吸引力的,這肯定值得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南卡羅來納州大學藥學院施教授(Jean Shih),也是共同作者之一,已經為它們的MAOI藥物申請了專利,因為他們在原本的腦定安錠上面標記了一種物質,可以幫助醫生了解癌症的擴散位置。整個團隊規畫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以期能夠盡快通過藥物審核,嘉惠病患。
-
2020-12-18 養生.聰明飲食
體內毒素積多百病生! 最強TOP 5「排毒水果」大公開
毒素在體內累積過多,除了會導致疾病之外,也會影響人體的氣血運行、代謝平衡、臟腑功能、精神狀態、皮膚氣色,甚至會加速人體老化;因此,如何有效抵禦外毒並排除內毒,成為現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 以下介紹的5種平日常見的水果,讓你可以排毒、養生、美顏又強身健體: ◎梅子近幾年來,梅子加工製品相當多,也很熱銷,其實梅子和其加工品,都是很好的排毒食物。梅子含有的檸檬酸和兒茶素,有抗菌、整腸、解毒的作用,能夠消除食物的病原菌與毒素。另外,因為梅子含大量有機酸,能使小腸裡的環境暫時變成酸性,因此,侵入體內的細菌不容易繁殖,最後被逐漸消滅;而梅子對於解除具有輻射能的毒素也有效,人體只要攝取大量含有檸檬酸的食物,即使輻射侵入體內,也會與檸檬酸結合而排出體外。 ◎蘋果蘋果含多酚和黃酮類,是天然化學抗氧化物質,可清除體內的「垃圾」,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鈣質則有助於代謝體內鹽分;蘋果酸則可代謝熱量,防止下半身肥胖;可溶性纖維——果膠,能有效降低膽固醇、促進胃腸道中的鉛、汞、錳的排放,調節機體血糖的平穩,吸收水分的效果也很好,能把消化後的殘渣軟化,防便祕。 ◎草莓草莓的營養成分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多吃也不會受涼或是上火,其中豐富的維生素C,除了可以預防壞血病之外,對於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溢血、高血壓、高血脂等,都有積極的預防作用。此外,草莓中的果膠及纖維素,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預防痔瘡和腸癌的發生,對於運動量少的上班族,也有幫助。 ◎芭樂以前芭樂只有在冬天比較常見,現在經過品種改良之後,幾乎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芭樂的膳食纖維豐富,常吃可促進排便,芭樂皮中含有豐富營養成分,因此,建議吃芭樂不需要削皮;若是擔心農藥殘留問題,可以放在清水中約10分鍾,再以流動的水沖洗即可。 ◎鳳梨鳳梨可幫助解決消化吸收的問題,因為鳳梨中的蛋白質分解酵素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質,對於食用過多肉類及油膩食物的現代人來說,可使肉質滑嫩好消化。而鳳梨的膳食纖維,還可以讓消化更順暢,餐後食用鳳梨,可以使腸內的穢物排出,消除便祕、讓新陳代謝恢復正常,達到預防腸癌的功效。延伸閱讀: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鈣含量跟牛奶差不多! 飯桌上常見的這道「高鈣蔬菜」排毒又抗癌
-
2020-12-1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手術後要少喝水、不能運動? 什麼都不做心臟會廢掉!醫師教日常保養原則
68歲張老伯是位退休軍人,因心臟血管疾病動手術,剛剛才恢復出院。但張老伯返家後發現,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過去早起到公園運動是家常便飯,但現在連出門都懶,稍稍活動一下就覺得喘,身體負擔很重;回想當年他馳騁沙場身體好得很,相較於現在行動不便,連走路都需要家人攙扶,張老伯很難適應,這一次,真的覺得自己老了。心臟動過手術 皆會造成功能受損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張騏竹表示,只要心臟動過手術,不論手術大小,患者的心臟都會有大小、程度不一的受損,因此,術後首要注意的,是讓心臟的負荷減輕,把心臟負擔降到最低為佳。然而,心臟的主要功用是人體重要的「幫浦」,功能在於把全身血液打到人體的各項器官,這個運作馬達若是出了問題,就會影響人體各項功能。因此,患者接受過心臟手術後,主要需要控制水分。術後需控制水分 避免心臟負擔大若平時喝太多水,水分就會蓄積在身體裡,這些「積水」需要使用抽水馬達把多於水分抽走,這時,心臟就扮演「馬達」的角色,把多餘的水分打到腎臟,促使腎臟工作、過濾,形成尿液排出;但手術後心臟功能較弱,平時喝太多水會增加心臟負荷,因為「馬達」必須增加工作量,形成壓力,導致「患者心臟受不了」。張騏竹解釋,心臟術後患者若身體蓄積太多水分排不出去,會造成水腫,手、腳都會顯得「泡泡的」,且因為心臟衰竭又過度工作,因此,稍稍一活動,就會覺得喘,非常不舒服,這類患者也無法躺下來睡覺,因為原本心臟處於較高位置,水分蓄積在下肢,一旦躺下,心臟與腳一樣高,下肢水分回流回心臟,更增添心臟及肺臟負荷,因此,會覺得不舒服、喘不過氣來。掌握少油、少鹽原則  重新調整飲食習慣因此,張騏竹建議,心臟術後患者應該每天記錄自己的體重,維持自己的體重在日常生活覺得最舒服的狀態,喝水量不要過多與過少,特別口渴時,喝一兩口解渴即可,不能因為天熱,大杯水拼命灌水下肚,造成心臟、腎臟負擔;這類患者最忌諱與朋友一起泡老人茶,三五好友在一起聊開了,老人茶一杯接著一杯,一不小心就過量。飲食也要特別注意,張騏竹指出,心臟術後的患者,切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飲食需維持清淡,醃漬食物、醬瓜、燒烤等重口味食物,都應列為拒絕往來戶,即使要吃,也需要淺嚐則止,否則吃過量,體內鹽分太多、鈉離子升高,導致水分滯留在體內,同樣引起水腫,增加心臟負擔。張騏竹說,病友的心臟血管受損,功能也隨之受損,即使手術後復原,飲食也需掌握少油、少鹽原則,否則血液中油脂含量升高,形成高血脂,也容易在血管壁內膜產生斑塊蓄積。若斑塊堆積在心臟血管,就容易心肌梗塞,堆積在腦血管就容易中風,患者要維持健康,一定要從生活習慣開始做起。要改變長久的飲食習慣,多數人恐怕一時無法接受,但「吃習慣就好」,多接受點簡單烹調的天然食材,調味也清淡點,可多考慮攝取高纖維的蔬果,不僅有助清腸胃,還可幫助患者排便順暢。漸進式運動模式 預防心肺功能下降另外,張騏竹強調,不要抽菸、喝酒外,術後身體復原後,也應逐漸增加活動範圍,如剛開完刀躺在床上,身體恢復健康與體力後,會建議開始試著坐在床緣或輪椅上,接下來,可在親友的幫助下,慢慢走到廁所,不論是扶著、牽著都可以,就是一定要動。張騏竹說,動過心臟手術的患者,必須漸進式的訓練運動量,等患者逐漸習慣下床後,應該試著慢慢的走出房門,即使坐在客廳看電視,都比躺在床上不動好;當在家中活動自如,不覺得身體太過負擔後,也可嘗試走出家門。不少長輩都有到公園散步、運動的習慣,因此,現在心臟術後患者一旦開始走出家門,也應該漸進式的訓練,從距離近的開始走,可以自己推著輪椅走,或拄著拐杖、助行器行走,走累了就停下來休息,然後逐漸拉長距離。張騏竹提及,很多病友術後習慣躺著、懶得動,會使得心肺功能愈來愈低下,不僅呼吸愈來愈喘,也會水腫,甚至躺太久,皮膚受到壓迫,容易生褥瘡,影響生活品質。因此,一般人所認知的「運動」,心臟術後患者都不能做,建議緩步行走、健行,且應藉由活動身體,逐漸訓練心肺功能,不少「用功」的病患,可將心肺功能恢復到術前的九成以上。心血管疾病高危險族群要注意 定期檢查、少出入公共場所動過心臟手術的患者,盡量不要進出人數眾多、密不通風的公共場所,因為若遭受呼吸道感染、染上感冒,心臟會承受一定程度的壓力,所以最好留意不要著涼。平時可戴口罩,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有部分患者因為便祕太嚴重,蹲馬桶過於用力,心臟也會受不了。心臟血管疾病患者的特徵,大多都是55歲以上,肥胖,有抽菸、喝酒習慣者,這些習慣讓血管容易硬化,還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者,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較高。張騏竹建議,有家族病史、50歲以上民眾,最好年做一次健康檢查追蹤,此外,若有胸悶、胸痛、呼吸不順、冒冷汗等症狀,都應該就醫檢查,早期發現心臟血管疾病,治療效果會更好。延伸閱讀: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心房顫動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5倍! 5個常被忽略的小毛病都是重要警訊
-
2020-12-17 科別.心臟血管
天氣變冷防心臟病瞬間奪命! 醫曝保養心血管離不開的3大類食物
根據國健署統計,民國108年共有21,569人死於心臟疾病,佔所有死亡人數的12.5%,由於人口老化加上生活型態逐漸西化的影響,心臟相關的疾病已經成為台灣人主要的健康危機之一。「心臟病」是一個廣義的俗稱,裡面包含心臟本身的疾病、動脈相關疾病以及靜脈相關疾病等。其中心臟相關疾病又以冠狀動脈的堵塞最為常見,也就是國人常說的「心肌梗塞」。 冠狀動脈問題 可能危及生命振興醫院心血管內科曹殿萍主任分享,有名男性患者,每到下午時間就會昏倒,到醫院做了各種檢查卻查不到原因。最後到了振興醫院心血管內科做檢查,才發現心臟的冠狀動脈有堵塞,讓控制心跳的心肌缺血,血液供給不足造成時常昏倒的情形,還好最後經過放置支架,解決了冠狀動脈缺血造成的問題。曹殿萍主任說,若是再拖久一點,可能就不只是昏倒而已,而是會造成永久性的心肌損傷,危及性命。不良生活習慣 讓心血管疾病找上門心臟方面的問題通常來自於不良的生活型態,抽菸以及高血壓是最大的兩個危險因子,糖尿病、高血脂、壓力以及熬夜等也是造成心血管系統產生病變的原因之一。曹殿萍主任建議,平時養成測量心跳血壓的好習慣,能將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降低。另外可以搭配定期的健康檢查,找出自己身體的問題,才能預防心血管的問題找上你。 保護心臟 從日常生活做起除了透過藥物與手術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保養心臟還可以從運動以及飲食下手。曹殿萍主任分享,運動上盡量選擇固定的有氧運動,每周三次持續30分鐘以上並且心跳超過一分鐘130下,也就是所謂的運動333,就能保養心血管系統。另外在飲食上除了避免高鹽高油高糖的食物,也可以多吃一些健康的食物,像是可以吃一些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杏仁果、核桃、酪梨等食物,以及藍莓、草莓、覆盆子等富含抗氧化物的漿果來保護心血管系統。曹殿萍主任更提到,也可以吃一些適量的黑巧克力,因為濃度60%以上的黑巧克力,對心臟血管系統也有保護作用。功臣是巧克力中的類黃酮(Flavonoids),具有抗氧化、抗凝血和抗發炎的特性,能減少體內壞膽固醇濃度、降低血壓、提升心臟功能,預防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發生。 定期檢查 才能防患未然有時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是無法避免的,像是遺傳性的疾病或是老化帶來的心臟衰退,只能透過保護心血管的生活型態來做預防。最重要的是監控自己的血壓狀況,並且定期健康檢查來確保這些危險因子沒有造成更多的危害。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房顫動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5倍! 5個常被忽略的小毛病都是重要警訊 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怎麼使用?在哪裡有? 急診醫師教你正確使操作流程 
-
2020-12-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天冷喝雞精補身 有哪些人不適合須注意!
防疫期間想要保持健康、不染病,除了勤洗手是一大關鍵之外,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也是重點項目。提到免疫力,不少人會選擇喝滴雞精、雞精等營養補充品,但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提醒,若有慢性疾病、痛風等患者可不能天天喝!建議最好依照個人病況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營養補給建議再飲用,以免加重身體負擔。談到提升免疫力,許多人可能會從雞精、滴雞精這類的營養補充品著手。然而,廖嘉音營養師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天天喝雞精,像是以下幾類族群就該留心飲食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1.嬰幼童:嬰幼童的腎臟功能尚未健全,故不適合直接飲用雞精、滴雞精這類濃縮製成的飲品;為了幼童的健康著想,飲用前最好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為佳。2.慢性腎臟病者:雞精、滴雞精含有蛋白質,且因部分產品裡含有人參、中草藥等複合性配方,相對有較多的鈉與鉀離子,對於需要限制飲食的腎臟病患者來說,天天飲用恐增加腎臟負擔。3.高血壓患者:部分雞精、滴雞精的鈉含量較高,對於高血壓民眾來說,鈉攝取過量恐影響血壓穩定,故飲用前最好特別留意產品標示,或先諮詢專家意見再喝。4.痛風患者:雞精、滴雞精屬於雞肉熬製的肉湯,且可能經過濃縮過程,故飲用前應留意各產品的普林含量;尤其對於痛風患者來說,過量攝取普林恐誘發痛風發作,反造成身體不適。5.楓糖尿症患者:此為罕見疾病之一,此疾病患者無法代謝支鏈胺基酸,而雞精、滴雞精內多含有此種胺基酸,若不慎飲用恐導致患者病況惡化。廖嘉音營養師提醒,對於健康無虞者,適量飲用雞精可幫助消除疲勞、提振精神,亦不失為是營養補給的選擇之一;然而,若有慢性疾病、特殊疾病者,最好依照個人病況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再飲用,才不會補身不成反造成身體負擔!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6 科別.心臟血管
壞膽固醇是秋冬爆血管元兇?醫師教高血脂正確控制之道
秋冬溫差大心血管事件增加 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是首要 心血管疾病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當秋冬季節變換、氣溫高低落差大,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更隨之增加。馬階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俊偉指出,氣溫產生劇烈變化時,血管會劇烈收縮與放鬆,血壓就會發生變化,此時若血管不通暢,易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李俊偉醫師表示,血管產生斑塊是血管不通暢的原因,其風險因子包括抽菸、缺乏運動,以及三高。而三高中的高血脂與高血糖、高血壓相比,發生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常被民眾所忽略。近年來不少年輕族群發生心血管事件,這些患者往往都有膽固醇過高,或是合併糖尿病、抽菸等潛在問題。 壞膽固醇控制標準非人人相同 呼籲曾發生心血管疾病需積極控脂 一般來說,大多民眾認為健檢報告中的總膽固醇符合標準或只是些微超標,並無大礙,而忽略了與心肌梗塞最相關的指標為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所謂的「壞膽固醇」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標。李俊偉醫師指出,控制壞膽固醇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關鍵,控制標準會因為不同的族群、年紀、風險因子而有所改變。以現階段來看,正常人的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在130 mg/dL以下,若是有發生過心血管疾病者,像是心肌梗塞、冠心病、做過心導管或繞道手術、或是中風等,根據台灣治療指引應控制在70 mg/dL以下;而若是發生過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的族群,更需嚴格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55 mg/dL以下。 高血脂發生時症狀並不明顯,因此有許多高風險族群忽略檢查及治療的重要性。李俊偉醫師提醒,高血脂對身體的傷害屬於日積月累,若沒有及早發現、盡早控制,第一個發生的症狀恐會是急性心肌梗塞或中風,因此有不少患者等到發病時才驚覺自己的壞膽固醇已超標。李俊偉醫師說明,高血脂病人透過運動及良好的飲食控制,仍無法有效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時,應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作輔助。目前除了傳統每日口服的降膽固醇藥物之外,還有針劑型的藥物,可加速代謝低密度膽固醇,使用方便且副作用少,建議曾發生過心肌梗塞、中風或合併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應與醫師討論更積極的降膽固醇治療策略。 高血脂定期檢測積極治療 降低心血管疾病復發風險 為了預防再次復發,曾發生急性心肌梗塞、中風、接受過心導管或繞道手術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需嚴格控制低密度膽固醇。李俊偉醫師進一步說明,依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曾在短時間內反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2年內曾復發過2次以上,其低密度膽固醇的控制目標,更應積極控制在40mg/dL以下。若口服藥物無法達到治療標準,則可能需要借助針劑藥物幫助患者控制達標,降低未來再次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李俊偉醫師說明,要讓高血脂得到良好控制,運動飲食是基礎,由於高血脂只能藉由抽血檢驗,因此提醒民眾定期檢查是相當重要的。若屬於高風險族群如曾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配合醫師接受良好治療,讓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目標之內。 《延伸閱讀》 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營養師:有好壞之分,4招提升好的改善壞的 一天只能吃一顆蛋?超過膽固醇會上升?營養師指出真正主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16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陳瑪波:吞藥丸喝符水 腎像濾心大堵塞!
慢病好日子系列直播 主題:中風也能出好菜 單手廚房暖心鍋時間:2020年12月23日(三)19:00 【👉更多直播資訊】 為什麽台灣被稱洗腎王國呢?來來來,板凳坐好,雞排珍奶備好,我們開講啦。 第一種腎臟病 我們最常聽到的腎臟病-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這也是讓醫護人員最困擾的一種,因為它不會痊癒,也就是說,當你確診後,基本上是要一直吃藥到你說掰掰的那天,控制得好就可以與病共存,控制不好則是快速說再見。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慢性腎臟病更是,都是大家經年累月而來的,通常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大部分都有其他共伴病,這些共伴病也助長慢性腎臟病的發展。 腎臟就像我們人體的過濾器,可以想成飲水機的濾芯,今天在什麼樣狀況下才會讓飲水機的濾芯到需要換的地步呢?給你三秒鐘請回答。 就是卡太多垢或水壓太強,破壞濾芯結構,若在人體上就是,水壓改成血壓,這些垢就是油跟糖。 沒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正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三大兇手,除了這三大原因,還有其他因素。台灣人真的都超愛自己當醫師,止痛藥、黑藥丸、地下電台的廣告藥、符咒水這些都是經典幫凶。別說你都沒碰過,身為八年級生的我小時候就喝過符咒水。 不是只有肝不好人生才是黑白的,腎不好你的人生也不會多彩色啦,當你要喝符咒水或者吃下黑藥丸時,請想想你的腎。 第二種腎臟病 急性腎衰竭(Acute kidney failure),顧名思義,就是會殺得你措手不及。 延續上個濾芯例子,這就像你的濾心突然無法運轉,沒辦法幫你過濾掉水中的渣渣,導致渣渣堵住出水口,水出不來,也就是少尿。 這通常會發生在燒燙傷、低血壓、休克、腎小管壞死、腎結石、輸尿管阻塞等住院患者,通常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部分是可以恢復正常的,但還是有可能造成腎臟損傷,若發現得晚,撒手人間也是常有的事。最後提醒,定期健康檢查才是王道。【非看不可】時間:2020年12月23日(三)19:00直播平台:元氣網粉絲團單手廚房來賓:病友小湘、高阿姨 【延伸閱讀】-施昀廷/中藥傷腎?這成分比硃砂還早禁-陳冠誠/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Dr.命/慢性腎臟病五種期別的痛 迷因告訴你-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莊昕悅營養師/營養師教你在家輕鬆做低蛋白點心-Johnny游/腎臟危機解密!四大暗示別忽視【慢病主題館】駐站專家藥師陳瑪波分享一些藥學職涯、金錢力,提升學習力、生產力的內容,偶爾會來點健康小知識。
-
2020-12-15 科別.腦部.神經
腦中風會遺傳! 北榮找到國人致病突變基因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在台灣每年奪走一萬多條性命,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台北榮總經過十年努力,終於找到台灣人腦中風致病的重要病因,研究發現,約有百分之一的國人在NOTCH3基因上R544C位點發生突變,將增加11倍發生腦部小血管阻塞性中風機率。北榮神經醫學中心周邊神經科主任李宜中表示,NOTCH3基因突變會造成遺傳性腦部小動脈血管病變,進而演變為腦部廣泛的白質病變、腦組織梗塞壞死以及腦部微小出血,這些病變最終都會影響到腦部功能。北榮過去診斷近兩百例因NOTCH3基因突變造成腦血管疾病的病友,平均發病年齡為56.8歲。確診時已經有八成已發生阻塞性腦中風,四成六病友智能缺損,近兩成有情緒精神變化,一成六已發生腦出血。當中有三分之二的病友都有腦中風或失智症家族病史。李宜中說,家族中沒有病史不代表不帶這個基因突變。北榮的研究團隊利用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檢測七千餘例各年齡層一般成人民眾,發現約有百分之一在NOTCH3基因上R544C位點發生突變,且以閩南族群為主。因資料庫無法回推個案身分,因此北榮又招募550位70歲以下健康民眾,發現四位帶有此基因突變,進一步檢查顯示三位個案雖然身體無異樣,但透過腦部磁振造影卻發現,都已腦血管病變而不自知。累積久了,則可能發生記憶力衰退、無力,甚至突發性的大中風。北榮腦血管科主治醫師鍾芷萍表示,相較於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會使腦中風的機會較一般人增加近三倍,攜帶有NOTCH3基因的R544C位點突變,風險增加11倍。鍾芷萍指出,腦中風並非年長者專利,帶有此基因的民眾就算非三高患者,從20歲到86歲都可能發生腦中風。因此建議有家族史、長期偏頭痛、手腳麻木等問題的民眾,可提早在尚未發生中風時,藉由基因檢測了解自身罹患腦中風的風險,進而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若有必要,也可早期服藥控制,預防腦中風發生。
-
2020-12-14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前後大不同!醫師教你慢性腎臟病應該怎麼吃才對
王阿姨(化名)最近的尿量變少,經常感到疲倦、虛弱,到醫院檢查後發現腎功能僅剩不到40%,醫師叮囑:「接下來要好好注意,不然後來會洗腎啊。」得知腎功能變差的消息後,王阿姨的家人紛紛開始出主意,有人認為要進補,有人認為要限制飲食。究竟慢性腎臟病患應該怎麼吃?長庚醫院腎臟科陳永昌教授提到,飲食控制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很重要,飲食上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以免讓腎臟負擔過大。除了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之外,若能攝取到足夠豐富的營養,可讓患者更有體力。建議患者攝取營養時可把握五大指標,包含低電解質、低磷鈉鉀、適量蛋白、低GI,若能添加Omgea-3也會更好。隨著時代持續進步,市面上已有多款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的營養補充品可供病患選擇,若患者無法從日常飲食獲取夠營養來源,或是擔心蛋白質攝取過量而無所適從,可考慮搭配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營養補充品,有助增加患者體力,且使用方便性高。挑選時建議可選用經醫學實證、食藥署核准且多位醫師推薦的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營養補充品。鼓勵患者可主動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讓自己能更有體力面對腎病。洗腎前、洗腎後,營養方針不一樣對慢性腎病變的患者而言,洗腎前或洗腎後要採取的飲食策略並不同,而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蛋白質的攝取量。「吃進蛋白質後,身體會產生含氮廢物,增加腎臟的負擔。」長庚醫院腎臟科陳永昌教授解釋:「因此對於腎功能不好,但還未到洗腎程度的患者來說,應限制每天蛋白質的攝取量,才不會讓腎臟負擔太大。」 然而,當患者開始接受洗腎後,身體產生的含氮廢物可藉由洗腎排出體外。甚至洗腎的過程還會促使更多的蛋白質流失。因此,使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洗腎患者不僅不需要限制蛋白質飲食,還需比一般人攝取更多的蛋白質。蛋白質建議攝取量在一般成年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約1公克,慢性腎臟病患的患者每日每公斤體重約0.6-0.8公克;洗腎患者每日每公斤體重約1.2公克。用減法哲學保養腎臟 護腎尚安心「要保養腎臟,飲食上確實需要減法哲學,」陳永昌教授傳授心法:「先減掉各種太鹹的東西,減掉草藥和止痛藥,並減掉各種沾醬佐料。如果目前體重過重,肉類攝取就從四隻腳動物減成吃兩隻腳的。」陳永昌教授表示,腎臟病一共分為五期,在慢性腎病變的初期,建議三至六個月回診追蹤,檢查腎功能與電解質,並讓醫師評估營養狀態。進展到第三期、第四期後,三個月以內就需要回診一次。到了腎病變第五期時,則每個月都得回診監測腎功能。回診時腎臟科醫師會幫忙注意營養、貧血、腎功能、電解質等,但不一定每次都會開藥,陳永昌教授說,「我們會讓患者理解,其實醫師不多開藥,是為了他好。」營養不足是腎臟大敵 營養補充不可少!陳永昌教授分享,隨著衛教觀念普及,許多慢性腎臟病患者都被告知要採取低蛋白飲食,也決定認真地限制飲食中的蛋白質含量。不過在看到各種複雜的蛋白質計算方式後,腎友們可能會想:「既然蛋白質吃太多不好,那乾脆不要吃好了,這樣就不用計算的頭昏腦脹,腎臟也完全沒有負擔吧。」陳永昌教授提醒,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尤其是一些「必需胺基酸」,身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要透過飲食才能攝取到。因此當蛋白質限制過頭,或食量太少時,患者每天吃的熱量與蛋白質都不夠,將會導致一連串問題。陳永昌教授指出,「營養不良可能導致白蛋白下降、抵抗力變差、貧血等。這些問題對腎臟而言皆是大大扣分。」一旦患者抵抗力變差,會更容易感染生病、感染。甚至加速腎臟病的病程。蛋白質熱量耗損恐增死亡率據統計,約有一半的慢性腎病變患者會面臨「蛋白質熱量耗損」問題,患者容易感到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陳永昌教授說明,蛋白質熱量耗損牽涉複雜的生理變化,會間接或直接改變蛋白質代謝和熱量平衡。無論腎友們本身是不敢吃,或因為厭食而不想吃,當吃進的熱量和蛋白質過低,身體就會開始消耗原本體內的東西,靠著分解肌肉蛋白來獲取足夠胺基酸。如此一來,腎友們不只是肌肉和脂肪會減少,而且體內分解肌肉蛋白產生的含氮廢物,依舊會造成腎臟的負擔。陳永昌教授提醒,腎友們需特別留意,不能為了低蛋白飲食而完全不敢吃蛋白質,否則當攝取的蛋白質與熱量過低,恐會帶來反效果。蛋白質熱量耗損會影響生活品質,使住院率、死亡率上升,蛋白質熱量耗損是慢性腎臟病患之重要預後指標。 盲目亂補最傷腎! 營養補充把握五大指標既然吃多了不對,吃少也不行,腎病患者常陷入兩難:「到底要吃什麼?怎麼吃?才能保護腎臟,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至於看到患者日益消瘦、虛弱的家屬常反射性地想起補品、燉湯,或去買朋友、鄰居推薦的藥材,想替患者補身體。「真的不要吃那些來路不明、標示不清的瓶瓶罐罐啊!」陳永昌教授呼籲,可選擇有商譽、經醫學實證且醫師推薦的慢性腎臟患專用營養補充品,品質還是比較有保證。畢竟,街坊鄰居介紹的食品、補品、藥材,往往並不是腎臟專用營養品,可能含有過量電解質,甚至含有重金屬或傷害腎臟的成分。如果腎病變患者食慾真的不好,或不知道該怎麼補充營養,可以適量使用慢性腎臟病患專用營養補充品來填補營養缺口,並遵守五大指標來增加體力,包含低磷鈉鉀、低電解質、低GI、適當蛋白、添加Omge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適量蛋白質,低升糖指數(低GI)可盡量減少患者血糖波動,同時符合低磷、低鈉、低鉀等低電解質的需求,品質、安全比較有保障。且臨床試驗證實,以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補充熱量,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居家生活保護腎臟之道陳永昌教授補充,隨著季節變化,腎友們一定要注意兩件事,「夏天怕脫水,冬天怕感染。」慢性腎病變患者在夏天,如果流汗比較多,體液流失後身體呈脫水狀態,容易影響腎功能。在冬天,患者很容易感冒,甚至感染流行性感冒、演變成肺炎,一旦有感染,腎功能就會兵敗如山倒。陳永昌教授回憶,「曾經遇過幫忙照顧孫兒女的長輩們,被幼稚園的小孩傳染感冒後,腎功能就急速變差。」也提醒腎友們務必關心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狀況,有需要的話,便要規則服藥物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問題,以延緩腎功能惡化。參考資料1. 2015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國家衛生研究院原文:
-
2020-12-13 科別.心臟血管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最近天冷,火鍋店、薑母鴨、麻油雞、藥燉排骨等商家攤位前人滿為患,不過,醫師提醒,許多人吃火鍋時,總習慣搭配可樂冰飲,或是冰淇淋,但這對腸胃不好,且血管在急速擴張、收縮下,血壓急遽升降,更會引發頭部劇痛。喝熱湯與冷飲應間隔3分鐘 避免頭痛、血壓忽高忽低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仍收治過1名年輕男性,喜歡至火鍋吃到飽餐廳打牙祭,除了肉片、火鍋料之外,飲料也是無限暢飲,一邊吃火鍋、喝熱湯,一邊又喝著飲料。幾次下來,頭部常出現間續性疼痛,就醫時,測量血壓正常,醫師要求他下次吃火鍋時,攜帶血壓計,測量血壓,結果該個案發現,在喝熱湯時,血壓較低,但如果喝冰飲,血壓立即飆升,一來一往,血壓起伏甚大,以致引發頭痛。何一成建議,在喝熱湯與冷飲之間,務必至少間隔3分鐘,才能避免頭痛。高血壓患者更應該避免冷熱飲交叉飲用,否則血壓忽高忽低,容易導致頭痛、頭暈,嚴重時還可能誘發腦中風與心肌梗塞。吃火鍋時喝酒祛寒 當心誘發三高患者眼中風此外,吃火鍋時喝酒祛寒,也可能誘發三高患者眼中風。1名60歲男性三高病友,日前與朋友一起聚餐吃鍋,酒酣耳熱、身體發熱,但回家時右眼突然發黑,視力幾乎喪失,至急診就醫,確診為眼中風,所幸接受雷射治療,視力才逐漸恢復正常。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說,室內食用火鍋,又喝點酒,身體當然很暖和,但走出餐廳,氣溫驟降,三高患者眼部微血管容易收縮、破裂,就形成眼中風。陳瑩山指出,50歲以上三高患者為眼中風高風險族群,如果突然視力變差,應該儘速就醫,不要以為只是老花,視力變差。平常飲食則力求清淡,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才能降低中風機率。研究發現,眼中風患者如果預後沒有改善正活作息,依舊常熬夜、飲食偏重口味、肥胖、不運動,並未妥善控制三高疾病,則5年內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大增,平均每4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心血管急重症,不可不慎。(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湯底決定你的胖瘦! 照著6個SOP吃不怕體重暴走 吃鍋燙傷快冰敷? 錯了!護理師教你正確處置SOP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12-13 失智.名人專家
林冠宏/個性突變化、扣錯鈕扣 小心是失智症警訊
七十歲先生走進神經內科診間,服裝一絲不苟,醫師卻從一處鈕扣扣錯位置的小細節,發現他很可能不只高血壓毛病。經檢測他失智了,所幸還在極早期階段。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林冠宏表示,很多民眾在早期失智症階段,生理檢測不見得有異常,但從小處觀察會發現警訊,若能及早介入治療,持續追蹤,有機會維持很長時間的穩定,翻轉病後生活品質。個性改變 最容易被家人忽略林冠宏指出,罹患失智症最常被家人忽略的警訊是個性改變,例如,突然和子女不和、生活上突然從獨立變得依賴,忘記帶鑰匙、頻繁打電話給孩子、鄰居抱怨長者近來怪怪的,都可能是失智症的表現。林冠宏是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而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曹汶龍正是他在失智症領域的前輩,這幾年他效法曹爸化身行走的白袍,積極走入社區發現失智症者,並且結合松山教會平安海樂活中心等社區據點資源,透過運動、社交、科技設備等及早介入,幫助失智症者在早期延緩病程。例如他最近透過一項認知訓練科技設備,持續激勵長者在家運動與腦動,職能治療師等可透過雷達圖了解長者的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等,並且記錄下來,讓病患「交功課」給醫師。林冠宏說,從數據的變化曲線可看出個人進展,自己跟自己比較,相較於照顧者家屬來陪診時,只能形容病患精神好像比較好的描述來得有根據。打造快速通道 鼓勵走進醫院林冠宏坦言,過去治療失智症多以用藥為主,現在多了非藥物治療,例如他在社區據點引入藝術治療、音樂治療、運動訓練、長者與孩子共讀繪本等課程,還發揮創意邀請烘焙師教課,目的除了讓長者能動手做餐點,也讓照顧者學習防止嗆咳的吞嚥技巧及食材,甚至外籍看護也會陪同長者上課,一起照顧好失智症長者。為了鼓勵民眾願意走入醫院確診,林冠宏為失智症者打造快速通道,「我會跟社區的老人家說,阿北,我就是你的醫師,你來醫院就是當VIP」,讓病患能在同一天完成各項檢測。他也希望更多的大型社區願意響應,讓失智症醫護團隊走進去篩檢,及早揪出失智症並且治療。根據他的經驗,若能在早期介入各項延緩課程和治療,有失智症者長達六年仍維持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至今還能搭公車、周末到戶外郊山走步道,繼續樂活人生。高齡社會時代,年齡愈大罹患失智症風險愈高,他奉勸從年輕時就應該養成好習慣,包括規律作息、營養調整、運動練習,例如他便要求孩子每天定時睡眠,即便周末也不破例,而他則是騎自行車的愛好者,身體力行遠離失智症。想了解更多認知訓練,請至https://bit.ly/3oD2xA1
-
2020-12-13 科別.心臟血管
人體沉默未爆彈!醫師:突發劇烈胸背痛 小心主動脈剝離
54歲黃姓卡車司機,有高血壓病史,沒有規則服藥,因作息日夜顛倒、菸酒不忌,冬日凌晨3時許,突然劇烈胸痛且合併後背撕裂疼痛,同時左腳肢體無力冰冷,因疼痛劇烈,他當下撥打119送醫急救,診斷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合併左下肢急性缺血」,經心臟外科醫療團隊手術、治療一周後順利出院。臺中榮總嘉義暨灣橋分院心血管外科醫師黃暄喬指出,主動脈剝離最典型症狀,即是撕裂般劇烈胸痛,疼痛也會由前胸移到背部上方然後移到背部下方,若出現此症狀,應立即就醫。黃暄喬說明,主動脈血管壁有三層,慢性高血壓又未按時服藥控制,或抽菸患者,血管壁長期承受過高壓力,容易因季節變化或者日夜劇烈溫差,動脈壁產生破口,讓血液進入血管內夾層,形成主動脈剝離,或者主動脈夾層血腫,若侵犯到升主動脈,可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破裂危險,死亡率可高達20%。黃暄喬呼籲,正常血壓應控制在收縮壓120、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民眾平時應注重血壓控制,工作壓力大、常熬夜、抽菸,或年約40至55歲的慢性高血壓患者,特別容易因血管壁壓過高,發生主動脈剝離,高血壓患者應按時量測血壓,積極服藥、控制血壓,秋冬溫差大,更應小心。黃暄喬也提醒,手長腳長「馬凡症候群」患者,為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患者相較家庭成員顯得高瘦,罹患主動脈剝離風險性較高,需特別小心。
-
2020-12-13 科別.心臟血管
男子腹痛、腰痛8個月治不好?竟藏顆不定時炸彈!
台中烏日57歲賴先生,有高血壓病史,去年底開始腹痛、腰痛,接連看了骨科、腎臟內科、胃腸肝膽科,症狀沒改善,拖了八個月,直到持續腹痛向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求診,經CT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主動脈剝離引起主動脈弓出現約7公分主動脈瘤,隨時有破裂風險,緊急手術救回一命。烏日林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胡珀元醫師分析,主動脈剝離以發生剝離位置來區分判定,可分為A型、B型及非典型(近似A型),A型為距離心臟較近的上升主動脈,致死率最高,必須緊急進行人工血管置換術才有機會活命;B型主要發生在距離心臟較遠的下降主動脈處,致死率不如A型高。胡珀元指出,此個案屬於比B型危險的非典型主動脈剝離,相當於A型,以CT電腦斷層重組的3D圖可見,從主動脈弓開始出現約7公分主動脈瘤,一般來說只要最大直徑超過6公分以上,就像在體內藏有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一旦出現破裂就可能會立即致命,建議必須立即手術治療。胡珀元說明,此個案採複合式心臟手術,先進行開胸手術後重新修復主動脈弓血管,同時併行微創血管內支架,目前出院後恢復良好,之後只需定期回診追蹤。
-
2020-12-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痛風發作吃藥降尿酸反而更痛?醫師告訴您該怎麼辦
您知道痛風發作時,連風吹到關節處都會疼到不行嗎?尿酸降了,為什麼關節反而更痛?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北醫學大學風濕免疫科林子閔醫師教大家痛風該怎麼辦。痛風主要是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腔內,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好發於下肢關節,常見部位是腳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足背、踝、膝、腕、肘、手指間等關節也可能會發生。當痛風發作時,會在關節處局部發生紅腫熱痛的現象,時常合併關節活動範圍受限,無法走路、無法穿鞋,除了反覆的疼痛難耐之外,可能出現腎臟病、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壓、腦中風和腎結石等併發症。據統計,我國的痛風盛行率約為6.24%,男女比例約為3:1,以往易發於中老年男性,但近年來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越來越多,主要是和飲食西化、營養過剩使得肥胖人口增加有關,而許多年輕病人都有家族史,值得關注。食藥署提醒,許多病人誤以為痛風發作時,只要吃藥控制就好了,卻忽略平常血液尿酸值的控制。對此,林子閔醫師說明,在急性期痛風發作時,主要使用的三種消炎止痛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素、類固醇,醫師會視病人是否合併其他內、外科疾病而定。在降尿酸藥物方面,當急性期時,若原來沒有使用的病人,就不要服用,如果本來就已使用,則可繼續用藥,且不宜增減劑量;以防血尿酸濃度急速變化升降時,可能引發急性痛風關節炎。食藥署叮嚀,痛風雖然不能根治,但在不發作間歇期,選擇合適的降尿酸藥物,即可控制血液尿酸值。目前我國常用的降尿酸藥物有Allopurinol、Febuxostat、Benzbromarone,醫師會視病人的狀況開立處方。林子閔醫師指出,曾痛風發作而無痛風石的患者,建議血液尿酸值控制應小於6mg/dL;有痛風石的患者,建議血液尿酸值控制在5mg/dL以下。此外,痛風患者要盡量避免酒、肉湯(如雞湯、排骨湯、牛肉麵的湯、火鍋肉湯)等食物,至於有殼的海鮮(如蝦、蟹、蚌殼、牡蠣、扇貝)、內臟類食物、豆類、香菇等食物,建議適量攝取即可。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2-12 科別.眼部
吃火鍋配飲料超過癮! 小心頭痛中風找上門
最近天冷,火鍋店、薑母鴨、麻油雞、藥燉排骨等商家攤位前人滿為患,不過,醫師提醒,許多人吃火鍋時,總習慣搭配可樂冰飲,或是冰淇淋,但這對腸胃不好,且血管在急速擴張、收縮下,血壓急遽升降,更會引發頭部劇痛。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收治過1名年輕男性,喜歡至火鍋吃到飽餐廳打牙祭,除了肉片、火鍋料之外,飲料也是無限暢飲,一邊吃火鍋、喝熱湯,一邊又喝著飲料。幾次下來,頭部常出現間續性疼痛,就醫時,測量血壓正常,醫師要求他下次吃火鍋時,攜帶血壓計,測量血壓,結果該個案發現,在喝熱湯時,血壓較低,但如果喝冰飲,血壓立即飆升,一來一往,血壓起伏甚大,以致引發頭痛。何一成建議,在喝熱湯與冷飲之間,務必至少間隔3分鐘,才能避免頭痛。高血壓患者更應該避免冷熱飲交叉飲用,否則血壓忽高忽低,容易導致頭痛、頭暈,嚴重時還可能誘發腦中風與心肌梗塞。此外,吃火鍋時喝酒祛寒,也可能誘發三高患者眼中風。1名60歲男性三高病友,日前與朋友一起聚餐吃鍋,酒酣耳熱、身體發熱,但回家時右眼突然發黑,視力幾乎喪失,至急診就醫,確診為眼中風,所幸接受雷射治療,視力才逐漸恢復正常。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說,室內食用火鍋,又喝點酒,身體當然很暖和,但走出餐廳,氣溫驟降,三高患者眼部微血管容易收縮、破裂,就形成眼中風。陳瑩山指出,50歲以上三高患者為眼中風高風險族群,如果突然視力變差,應該儘速就醫,不要以為只是老花,視力變差。平常飲食則力求清淡,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才能降低中風機率。研究發現,眼中風患者如果預後沒有改善正活作息,依舊常熬夜、飲食偏重口味、肥胖、不運動,並未妥善控制三高疾病,則5年內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大增,平均每4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心血管急重症,不可不慎。★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1 科別.心臟血管
8成主動脈剝離的人有「這病」! 醫師給1大忠告...超多人正在做
幾年前,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於飯店用餐時,突發主動脈剝離,搶救不治;近日,小鬼突然猝逝,死因也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發了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更有許多病患因擔心患有主動脈剝離而至門診就診。 高血壓對人體傷害不淺 這些致死急症莫輕忽 到底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表示,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黃彥彰表示,會誘發主動脈剝離的主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主動脈窄縮)、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症候群),或外傷性因子(如懷孕、胸部外傷)。他進一步說明,高血壓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發生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中,有將近8成的人都有高血壓病史。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危險因子。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不淺,除了誘發主動脈剝離風險大增,也可能出現其他致死急病,包括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對健康傷害極深。 預防、控制高血壓 改變生活習慣是第一步黃彥彰說,臨床上,我常用預防車禍的例子,來解釋高血壓控制的重要性。與其擔心各個方向撞過來的來車要如何閃避(各種併發症的發生),倒不如好好遵守交通規則(好好控制血壓)。預防及控制高血壓該怎麼做呢?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中,減少鹽分、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乳製品、全穀類、白肉來替代。生活中,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如果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3至4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者務必考慮減重,因為每減少1公斤的重量,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當然,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更是重要。 生活矯正無效 盡快就醫與醫師討論對策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有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用藥物積極對血壓進行控制。黃彥彰提醒,無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或是藥物控制,都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減少高血壓相關併發症。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黃彥彰)延伸閱讀: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 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
2020-12-11 新聞.健康知識+
吃藥治病,還是吃藥致病? 醫師告訴你如何改善健康
一直以來,我們接受到的觀念就是「藥物能治病」。然而,行醫中所碰到的諸多案例,卻讓我看到另一個現象:「吃藥也會致病」。醫療行為越多,身體付出代價也越多● 案例一:六十多歲的尿毒症患者,腎與心卻每況愈下我有一個六十多歲的男性病患,他有尿毒症,及心臟問題,長年都在對抗著這些疾病,用藥量可想而知。但他光是心臟病就做了七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六個支架,總被我促狹笑稱「賽登輝」。無奈的是,這些療程並沒有維持他的生活品質。試問倘若光靠藥物治療就能對抗疾病,為什麼心臟病還會一直發作?心臟問題依舊層出不窮?最後腎臟功能越來越差,尿毒症都找上他?或許你會認為上述例子最多只能說藥物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不能證明吃藥致病。那麼,且再聽聽我身邊的兩個實例。● 案例二:健康檢查出高血脂,吃藥控制反而罹患白內障我有一個同學是某連鎖店老闆,在忙碌於事業之餘,每年一定定期抽空前往台大醫院進行健檢。由於他相當注重健康,生活飲食有所節制,身體控制還不錯,每年的健康檢查報告都安全過關。然而,就在三年前他被檢查出高血脂,於是在醫師指示下他開始服用常見的史他汀(Statins)類降血脂藥。九個月過後,他發現自己視力嚴重退化,經過檢查確診雙眼白內障,最後只能動手術裝置人工水晶體(他也是我們班上第一個開白內障的人)。我的朋友納悶不已,他表示自己生活模式、飲食習慣皆沒有任何改變,前一年的眼睛檢查醫師還告訴他一切正常,他不解白內障到底怎麼發生。聰明如你應該猜到原因。沒錯,根據研究顯示使用史他汀類藥物,會提高白內障風險。● 案例三:傷口好不了到想見佛祖,原來是高血壓藥物惹的禍另一個例子是我公司的徐總經理,他媽媽患有老人常見疾病——高血壓與高血糖。老人家是個很聽話的病人,長期回診、按時服藥。但最近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她,困擾到甚至讓她氣餒說出「不想活」。原來,徐媽媽的腳有個小傷口,破了一個洞,在內湖某醫學中心整形外科換藥治療了六個月還是無法收口。每次回診醫師都會特別叮嚀她:不能碰水。所以洗澡的時候,徐媽媽不僅會將傷口包紮好,每回還得請外籍看護幫忙抬高,以免被水潑到。但傷口就是遲遲不好,未見起色。醫師直言判斷:「妳就是一直碰水,傷口才會一直不好!」徐媽媽覺得委屈極了,某天對著兒子嚷嚷要去見佛祖。徐總經理傷透腦筋,於是將情況完整描述給我聽。全盤了解後,我判斷徐媽媽傷口一直不會好的原因,和高血壓用藥有關。徐媽媽服用了高血壓用藥後,高壓維持一百二十毫米汞柱(mmHg),低壓卻只有四十五毫米汞柱(mmHg)。如此一來,身體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和營養到腳,傷口自然好不了。我請徐總經理暫停媽媽的高血壓用藥,讓她吃九十毫克的輔.CoQ10,結果高壓維持住了,低壓來到七十五毫米汞柱(mmHg)。接著,我再讓徐媽媽用蜂蜜擦塗抹傷口,利用蜂蜜能抑制細菌,促進上皮細胞組織增長的特性來改善傷口。果不其然,一個星期後傷口癒合了,徐媽媽再也不鬱卒。爾後,徐媽媽繼續服用輔.CoQ10,還發生了一件讓她開心的事:原本滿頭白髮的她,竟然長出灰髮了!看來輔.CoQ10恢復毛囊功能的效果,在她身上表現良好。讓我們回到徐媽媽的傷口,糖尿病患者傷口的照顧本屬不易,有概念的人大概都知道。徐媽媽為了治療高血壓,使用高血壓用藥,結果導致傷口一直好不了。先不論慢性傷口所引起的行動不便,對患者造成多大的身心壓力,以及照護需付出的人力、時間、醫療支出等沉重的負荷,光是傷口持續感染,可能面臨截肢就夠令人傷腦筋。這種顧此失彼的現象,也是一種藥物造成其他疾病或問題的典型。堅持用藥降血壓,真是最好的選擇嗎? 過度用藥和治療,無法保障反而有害健康我們在上一段說過,台灣人看診平均每張處方藥品是美國的兩倍。治療達成率卻遠不及美國。為什麼呢?以三高為例,在美國當第一次確診時,除非你的檢驗數值高過標準值太多,醫師判斷可能較容易導致立即的危險,否則醫師會請你先透過生活型態調整、改變飲食等方式來恢復健康。台灣則通常是醫師告訴你:「最好馬上吃藥控制,不然血管受到破壞,身體的各主要器官都會產生很多不可逆的傷害..。」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台灣二○一八年的家庭消費支出結構,若按消費型態來區分,醫療保健花費占十五‧八五%,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十五‧五六%。這代表我們每一百元的花費,有十六元用在看病吃藥,和用在吃飯、菸草的花費一樣多。然而,時光倒回二十年前,一九九八年台灣人用在醫療保健的花費占十‧二五%,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十八‧九六%;若再退二十年,來到一九七八年,台灣人用在醫療保健的花費僅占四‧七四%,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四十二‧一%。隨著醫療進步,我們花在吃藥的費用上卻逐步攀高,大家會不會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呢?又倘若利用「藥物」恢復「健康」是百分之百肯定正確,藥物真的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那為什麼掛號、住院的人沒有一天比一天少,醫院經常一床難求,門診總是門庭若市,而不是門可羅雀呢?改善健康,我們的選擇還有很多台灣實在有太多無效醫療、過度醫療。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不是不能吃,但藥吃太多會有承受不了的副作用和致命的危險。想改善健康的方式有很多,吃藥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它的排序不應該在這麼前面。我認為當生病了想重拾健康,首先應該要試圖找出導致疾病的原因,逐一調整飲食、生活習慣,若情況仍未改善,再考慮藥物治療。打個比方來說,當被診斷出高血壓時,應該先檢視自己的體重、飲食、生活習慣。老菸槍要先戒菸;有肥胖問題者先減重;飲食需要降鹽、多魚少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並做到每天測量血壓。倘若控制情況仍舊欠佳,則再進一步檢查腎臟、內分泌,以排除次發性高血壓問題。上述步驟努力過後,證實血壓仍然降不下來時,再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比較理想的順序。我常說:「愚者畏果、智者畏因。」我們該害怕的不是生病這結果,該害怕的是導致生病的原因,避開這些原因,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門。(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 書籍簡介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
2020-12-09 科別.心臟血管
下肢靜脈曲張勿輕忽 併發症有致命性靜脈血栓
52歲鄭姓男子患有下肢靜脈曲張已多年,2年前曾在診所接受硬化劑治療,但數個月後又復發。一周前他突覺右腿下部有紅腫、熱、痛現象,因止痛藥治療無效到醫院就診,發現下肢重度靜脈逆流併表淺靜脈血栓,緊急進行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及血栓切除手術,術後右腿腫痛很快消除,隔天順利出院。75歲吳姓婦人雙腿熱紅水腫已困擾近一年,因醫院檢查顯示心臟及腎臟功能正常,持續在感染科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情況並未改善反發生全身藥疹,檢查發現雙腿下部已有脂皮硬化、發炎指數稍高,但白血球數正常外,雙下肢有重度靜脈逆流。經安排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手術後,雙下肢熱紅水腫明顯改善,不需服用抗生素及消炎藥。衛福部嘉義醫院心臟外科兼靜脈曲張特診醫師林老生說,下肢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病因是靜脈內瓣膜閉合不全,以致站立時下肢靜脈逆流及靜脈高血壓,臨床上表徵及症狀每位病人雖皆不盡相同,但久站或久坐後雙腿沉重、腫脹痠痛、瘙癢、半夜抽筋卻是常見的共同症狀。明顯的浮腳筋目視即可診斷,但肥胖少運動的年長者如上述吳阿嬤,則要借助靜脈超音波、靜脈血流檢查才能正確診斷靜脈逆流嚴重度及可能的靜脈血栓,併發症包括常被誤診為淋巴水腫的下肢非感染性蜂窩性組織炎、自發性靜脈瘤破裂大出血、難癒性腿部潰瘍以及致命性的靜脈血栓。林老生說,坊間的硬化劑注射除了短暫不確定的美容效果,不但無法根治,且隱藏過敏、色素沉著、及靜脈血栓的風險。有百年歷史的傳統靜脈剝除手術,因傷口大又多、出血量較多、術後疼痛度和感染風險也較大;根據他過去施行1500多例微創靜脈內雷射燒蝕手術的經驗,此手術不但可根除下肢靜脈逆流,病人滿意度也高達95%。林醫師指出,下肢靜脈曲張是下肢靜脈逆流及靜脈高血壓的產物,不只是美觀問題,且會影響全身血液循環。輕者腿部腫脹、蜂窩性組織炎、大出血、難癒性潰瘍、及心臟回流缺血胸悶,重者靜脈血栓造成致命肺栓塞;微創靜脈內雷射手術則治癒率高、併發症風險低。
-
2020-12-09 養生.運動天地
以最大心跳的6成開始動!掌握運動3大危險因子才安全
● 常見運動傷害:拉傷、退化性關節炎發作、足底筋膜炎● 高風險族評估指標:是否規律運動、有無心血管疾病病史、運動時是否曾經不舒服● 沒運動習慣者,每天從事30分鐘中等程度有氧運動台灣運動風氣漸盛,有人變得更健康,也有人因此受傷。只要健康、不要傷害的運動該怎麼進行?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表示,高風險族應先找醫師做運動測試,再按照運動處方去運動;不具特殊風險的人,也要懂得辨識傷害警訊,按照漸進原則去運動。韓德生指出,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拉傷、退化性關節炎發作、足底筋膜炎,這些都算輕的,最嚴重且棘手的運動傷害是心血管疾病。大部分年長者都有些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必須找心臟科、復健科、運動醫學科等相關科別的醫師諮詢,先評估病情及控制程度,不可貿然運動。高風險族 先測最大運動強度運動高風險族有三個指標評估:是否規律運動、有無心血管疾病病史、運動時是否曾經不舒服。韓德生表示,如果沒有規律運動、有心血管疾病,運動時又曾經不舒服的人,就是最危險的一群,建議要先做最大運動測試。最大運動測試就是在完整防護的情況下,找出一個人可承受的最大運動強度,從這個最大強度的五到六成開始運動,會比較安全。至於已經有規律運動、沒有心血管疾病史,也不曾運動時不舒服的人,就不需特別介入,但要注意不宜運動或應停止運動的症狀,像發燒等感冒症狀,和心肌炎的症狀不易分辨、很難診斷,如果心肌炎卻去運動,就像是「引擎壞掉還在路上跑的車子」會出事。韓德生說,台灣從三年前也開始推廣「運動是良藥」的概念,運動幾乎有助預防所有傳染病以外的疾病,民眾要懂得記錄每周的運動時間並且告知醫療人員,醫療專業人員也要多學習運動處方的開立原則。運動處方的基本元素,包括頻率、強度、時間、類型,還有漸進超負荷的安排,最好每隔幾周就跟運動醫學專業人員討論、調整運動內容。漸進運動 可藉手表監測心跳如何漸進安排運動?以運動強度為例,韓德生表示,一般人可以用220減去年齡的數值當作最大心跳,以最大心跳的六成開始運動,漸進拉高強度,健康年輕成人可以慢慢拉高到九成。可以用運動手表來幫忙監測心跳,不過要注意心跳表是透過皮膚顏色的變化來推估脈搏,會受到膚色、皮表水分油脂、外在環境光線等影響,不能盲信心跳表,也要學會自己摸脈搏算心跳做為對照。年長者運動 改看博格量表韓德生提醒,老年人不適合用心跳推估運動強度,因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年長者有用降血壓藥或血糖藥,心跳會跳不上去,建議年長者運動後用主觀的「博格量表」方式評斷,控制在博格量表的五到六分,最多七到八分就好。該選什麼運動?韓德生說,沒運動習慣者可從有氧運動開始,有氧運動有助消耗葡萄糖和脂肪,改善代謝症候群、保護腦部和心臟。建議從每天30分鐘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開始,每周五天;若是較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建議每次運動20到30分鐘,每周三天。除了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平衡運動、暖身等緩和運動也都很重要。無氧運動以重量小運動為代表,韓德生建議找人帶領,漸進地做;平衡運動首推太極拳,可以幫助預防跌倒。很多人都會忽略運動前的暖身,則可上網搜尋課間操,做完一遍就是很好的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