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6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高熱量
共找到
495
筆 文章
-
-
2020-09-26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從口入不是謠言,是真的! 吃飯時6個習慣超NG,你可能每天都在做
每天的飲食都得經過食道,醫學也證實食道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相關,雖然食道癌很可怕,但要預防其實並不難,因為食道癌就是明顯的「癌從口入」,快改善飲食習慣,就可降低罹患食道癌的機會。1、抽菸、酗酒、燙口飲食: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調查的相關資料顯示,抽菸酗酒者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比起不菸不酒的人要高出44倍以上,而常吃溫度超過60℃、70℃以上的熱食,也就是食物入口時會有燙的感覺,這樣長期刺激食道,也會導致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大增。 2、加工食物中含過量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吃了添加硝酸鹽的食物,進入胃中會產生亞硝胺,可能刺激食道與胃腫瘤生成,常見的食物有香腸、臘肉、火腿、熱狗等。 3、食物中蛋白質的攝取量不足:根據報告顯示,若是高油脂、高熱量、低蛋白質的飲食習慣,比較容易有食道癌的產生,但目前作用機轉還不明確。 4、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過高: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若是過高,也容易導致食道癌與胃癌的發生。目前國人每餐約食用3~4兩的肉,相當於每天吃進半斤以上肉類,顯然動物性蛋白攝取過量。 5、常吃發霉的食物:別以為食物只要削去發霉的部位就可以食用,其實因為黴菌已經讓食物產生不少毒素,這些毒素長期刺激食道黏膜,也會導致食道癌。 6、青菜水果的攝取量不足:有研究報告顯示,攝取太多澱粉質的食物而少吃青菜水果,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因蔬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質,攝取不足會導致保護作用不足。 延伸閱讀: 7種癌都跟吃有關! 日常防癌這幾個飲食壞習慣都要避開 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專家點出關鍵原因...每天都在發生 
-
2020-09-25 養生.聰明飲食
不是每種蔬果都有豐富膳食纖維!酪梨、芭樂、地瓜葉...營養師解碼各類食物纖維含量
編按:「膳食纖維」能促進排便,是因為它有「保水」的特性,能使糞便變軟、增加排便量。部分膳食纖維經腸道細菌分解,能提升大腸運作力的能源,因此多攝取膳食纖維就能改善腸道環境。但是,並不是每種蔬菜,都含有豐富膳食纖維!蔬菜纖維含量最高的是新鮮黑木耳,最低的是竹筍,這四種蔬菜每百公克的纖維排行榜為新鮮黑木耳(7.4公克) >地瓜葉(3.3公克)>胡蘿蔔(2.7公克)>竹筍(1.7~2.1公克)…你答對了嗎?坦白說答錯其實很正常,因為除了因特殊健康問題而需限制或增加纖維攝取者,一般人並不需要特別去了解各種食物纖維含量的高低,畢竟只要遵循蔬果579的健康飲食建議,想要滿足每日25~35公克的纖維建議量並非難事。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根據國健署2013~201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9~64歲成人約86%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水果攝取量不足2份.....簡單地說就是八成六的人連每日5份蔬果都做不到。在這種蔬果普遍攝取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挑對、選對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健康常識了。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要如何選對蔬果、補夠纖維!纖維在哪裡~哪些食物含有纖維?所謂的膳食纖維指的是存在植物細胞璧、細胞間質中,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的多醣類(如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植物膠等)和木質素,所以某蔬果是否富含纖維並不能直接用口感來判斷,因為不管是硬的食物或軟的食物都可能含有纖維。由於膳食纖維只存在植物食物中,所以纖維只會來自蔬菜類(含藻類、菇類)、水果類、堅果種子類及主食類等植物性食物;肉、魚、蛋、奶等動物性食物是不含纖維的。不過在食品加工過程纖維也會隨之流失,所以並非只要是植物性食物就一定含纖維。舉例,當將蔬果榨汁後,因為果皮和剩餘的果渣(=纖維)會被丟棄,所以大部分的蔬果汁纖維含量並不高。例如柳橙每百公克含2.1公克纖維,但等重的100%柳橙汁卻只有0.3公克的纖維。黃豆每百公克含14.5公克纖維,而等重的豆漿僅有1.6公克纖維;而由黃豆發酵製成的醬油纖維則為0。再以米和麵粉為例。由於在精製過程(如碾磨)時會除去的富含纖維的麩皮/米糠或胚芽,因此成品的白麵粉和白米的纖維量會大幅減少。以米為例,糙米每百公克含3.5公克纖維,白米卻僅有0.9公克(即損失74%的纖維)。解碼各類食物的纖維含量!儘管很多植物性食物都含有纖維,但從實際生活層面來看,食用量大的「蔬菜類」和「水果類」才是我們補充膳食纖維的主要管道。雖然「全榖雜糧類」整天的食用量也不低,但因大部分人平日的主食,如飯、麵食或麵包等都是以精製的白米和白麵粉所製成,所以提供的纖維並不如蔬果多。我們三餐中的主菜:「豆魚蛋肉類」中只有植物性的大豆含有纖維,其他動物肉類,包括奶、蛋纖維含量基本上都是零。當然如果你有吃「堅果種子類」食物習慣的話,也可從中獲得纖維,不過因為這類食物熱量很高,且非大部分人的常態飲食組成,所以也不是一般人補充纖維的主要管道。那麼,各種植物性食物到底該怎麼挑,才是補充纖維的好方法呢?全榖雜糧類白米飯和白麵粉因經過精製,所以纖維含量較低,故若想增加纖維攝取的話,宜將白米改成糙米或胚芽米,將白麵粉改成全麥麵粉。如果你的飲食中很難找到這些食物的話,你也將小麥、大麥、麥片等全穀類食物加入日常飲食中(例如早餐改吃麥片),或將紅豆、綠豆、薏仁;或玉米、地瓜、芋頭、蓮藕、菱角等原形食物加入平日飲食中…這些方法都有助於增加主食類食物的纖維攝取。豆魚蛋肉類除了植物性的大豆(黃豆、黑豆等)及其製品外,動物性食物包括如家禽、家畜、魚貝海鮮及奶、蛋等都不含纖維。所以若想從此類食物獲得纖維的話,就要以部分植物性蛋白質來取代動物性蛋白質。在大豆製品中,未加工的豆類如黃豆、黑豆纖維含量最高,加工做成豆干、豆腐或豆漿後纖維含量會減少。在眾多豆製品中,水分含量較高的豆漿和豆腐每百公克纖維量是最低。【範例】每百公克纖維含量:黃豆(14.5公克)、五香豆干(2.2公克)、豆腐(0.6~0.8公克)、豆漿(1.3~1.6公克)。蔬菜類蔬菜是纖維的良好來源,在TOP100纖維排行榜中(圖一)。你會發現排名在前面的多半是乾料食材,如乾的菇類、藻類和蔬菜乾,以及各式植物製成的香料、調味料。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因為乾料食材經過脫水,所以濃縮了食物的量,這包括了熱量、纖維及某些維生素、礦物質等。但即使如此,這類乾料食物因為一次食用量較低,所以並非好的食物來源。以乾木耳或乾香菇為例,使用時需要先加水泡開,所以實際上每次所使用的乾料公克數並不多。因此從現實層面來看,一次可食用量較多的新鮮蔬菜才是我們平日補充纖維的主要管道。新鮮蔬菜中,纖維含量最高的是食茱萸(16.8公克),其次是辣椒類(紅辣椒平均值11.4公克),以及一些平日不太常見的蔬菜,如野苦瓜嫩梢、紅梗珍珠菜、明日葉、香樁和牛蒡等。我們平日較常吃的新鮮蔬菜纖維量多半在1.5~3.5公克間,其中非葉菜類的纖維會較葉菜高。圖二提供了新鮮蔬菜、新鮮菇類與藻類食物的纖維含量資料,供做挑選高纖食物的參考。水果類水果也是纖維的良好來源,雖然含量略低於蔬菜類,但因具備不需烹調即可食用的優點,所以是外食者相當好的補充纖維管道。同蔬菜一樣,水果纖維排行榜中也是乾料食材排在前面,例如柿餅、黑棗、紅棗及其他水果乾。相較於乾燥蔬菜類食物,水果因本身富含醣類,所以當脫水濃縮後,醣和熱量都會變高,而有高醣、高熱量的問題。再加上水果加工後,最重要的營養素——維生素C會被破壞,其他營養素也或多或少會流失。所以不管是從健康、還是體重管理的角度來看,水果最好還是挑選新鮮的好。為了方便大家了解哪些種類的水果纖維含量較高,Stella針對纖維含量較高的水果做了歸納整理,你可以參考圖三了解哪些水果是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堅果種子類大部分的堅果每百公克纖維都超過3公克,其中最高者是瓜子和芝麻,每百公克纖維都超過14公克。不過因為堅果種子類熱量很高、用量少(一般建議每日攝取10~30公克),且除非特意去購買否則並不常出現在我們日常飲食中。因此這裡就不特別對其細節作探討,對堅果種子類食物纖維含量有興趣者可自行上食品資料庫查詢,參考Stella另一篇文章[堅果該怎麼買、怎麼吃才對]。總結來說,若想增加纖維攝取,最基本的兩個原則就是:多吃植物性食物;以及選擇「原型」、「加工較少」的食物。不過因為纖維含量高低和吃起來質地硬不硬沒有絕對關係,所以若想增加飲食纖維攝取的話,還是要挑對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所以你可以參考圖二和圖三,看看哪些食物是自己平日飲食生活中比較常看得到的,然後儘量多挑選這些食物來吃。或花點時間思考一下,如何調整自己現有的飲食,儘量把這些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納入日常生活中。延伸閱讀: 「腰痛」長期治不好...原來你有「梨狀肌症候群」!疼痛醫學專家:4分鐘「腳跟上抬運動」放鬆你的梨狀肌
-
2020-09-24 新聞.用藥停看聽
柚子配這幾類藥物吃嚴重恐致命!ICU醫生陳志金:吃柚子前多留意長輩用藥
每年中秋節前夕是柚子的產季,許多人會在與親朋好友團聚時一同享用柚子跟月餅,除了要拿捏高熱量月餅的食用份量之外,柚子也是需要更加留意的細節之一。ICU醫生陳志金警告,柚子與許多種類的藥物一同食用,輕則流鼻血、嚴重恐會致命,在食用前需多留意長輩的用藥,以免發生憾事。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勿吃柚子中秋節,大家都會吃葡萄柚/柚子,但是有些病人卻不宜食用,尤其是有在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輕則流鼻血、身體瘀青,重則胃腸出血,甚至腦出血,更嚴重的話還可能致命!因為葡萄柚/柚子會減少抗凝血劑的代謝,導致體內藥物濃度上升,效果就像藥物過量一樣。哪些人會服用抗凝血劑呢?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置換、肺栓塞、深部靜脈栓塞、腦中風等病人皆有可能正在服用抗凝血劑。正在服用以下藥物的病人,也要注意這些藥物也會和柚子有交互作用1.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降血壓藥2. 史他汀類降血脂藥3. 免疫抑制劑4. 安眠鎮靜劑6. 抗憂鬱、抗焦慮藥另外,洗腎病人也要少吃,因為葡萄柚/柚子含鉀量高,易導致高血鉀,引發心律不整!多留意長輩的用藥,多一份安全!祝大家中秋節快樂~這裡有更長的藥物清單:https://meddataspeaks.files.wordpress.com/
-
2020-09-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管幾歲都要有警覺! 大腸癌年輕化,常做5件事形同慢性自殺
34歲的楊先生,有15年抽菸史以及平日愛吃燒烤的不健康習慣,但本身並沒有糖尿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酗酒習慣,在工作忙碌之餘,抽空為自己安排了健康檢查,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他,竟意外發現罹患零期大腸癌,其癌細胞僅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也因發現得早,並能徹底根治,遠離大腸癌死亡風險。抽菸不只與肺相關 罹大腸癌年齡提早一般人2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黃洸偉主任醫師表示,一般認定抽菸致病往往與肺相關,但其實菸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傷害,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也比一般人提早兩年,千萬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就忽略了罹癌風險,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大腸癌及其他疾病提早找上門!大腸癌是我國好發癌症 5大危險因子莫輕忽大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目前醫學上發現主要危險因子如下:1.年紀: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2.家族病史:大腸癌、直腸癌家族病史。3.飲食習慣:長期偏愛吃高熱量及燒烤、油炸食物、紅肉吃太多。4.生活習慣:抽菸、喝酒、久坐、少運動、體重過重。5.體質:糖尿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患。 大腸癌年輕化 最佳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在眾多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黃洸偉指出,目前最好的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無痛舒眠腸胃鏡已是健檢趨勢,舒眠中完整觀察胃部及全大腸,且檢查中發現息肉也可順便切除;想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大腸息肉會變成大腸癌嗎? 醫師解析機率,出現這狀況風險高 大腸鏡檢查前,低渣飲食該怎麼吃? 醫師完整圖解哪些食物可吃
-
2020-09-21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膽固醇有沒有超標?名醫教你算「動脈硬化指數」
●動脈硬化指數應在3或4以下●動脈硬化指數過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型態和藥物調整要雙管齊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數值,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應小於10040出頭的阿雯(化名)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例行健檢總膽固醇卻是紅字。醫師檢視健檢報告發現,她高密度膽固醇及總膽固醇數據換算成「動脈硬化指數」在正常範圍,但低密度膽固醇還有降低空間,恐與家族遺傳有關,若飲食及運動控制無效,應考慮服藥。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血脂肪檢查包括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四個指標需綜合判讀,簡單判讀是把總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得到數值是「動脈硬化指數」。王宗道指出,如有心血管疾病,例如頸動脈已增厚或有斑塊、置放心血管支架、曾心肌梗塞或中風者,動脈硬化指數應採取嚴格標準,理想值應為3以下,顯示血管健康,風險較低。若無心血管病史,動脈硬化指數理想值可放寬到4,一旦超過4,就必須更積極的調整生活型態及藥物控制。降血脂 控制飲食和運動倘若動脈硬化指數高過理想值,王宗道建議,無心血管病史者,可先嘗試三至六個月的的飲食控制和運動改善,若指數不能變正常,應該要就醫服藥;若有心血管問題的人,則生活型態調整和藥物要雙管齊下,直到達標為止。除了動脈硬化指數要降到3或4以下,根據2017年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家族性高血脂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應小於100mg/dl,心血管疾病者更應控制在70mg/dl以下。體重標準 避免疾病上身維持正常體重是維持正常血壓和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當體重上升1公斤,血壓就上升1毫米汞柱,身體質量指數(BMI)不能超過24,血壓收縮壓不能超過120毫米汞柱,肥胖者須減重,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家醫科教授黃國晉表示,飲食控制可輔助降血脂及膽固醇。膽固醇的飲食來源為蛋黃、肉類、海鮮,愛吃肉、油炸、高熱量食物者要減少攝取,多吃高纖的麥片、蔬果等,持續兩、三個月,能讓膽固醇下降。攝取好油 少吃甜食三酸甘油脂的主要來源是飲食中的油脂、甜食等精緻碳水化合物,建議少吃蛋糕、含糖飲料等甜食,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例如豬油、椰子油等,可多攝取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堅果類。多運動可以降血脂,具有改善代謝、血壓、血糖等好處,黃國晉建議,每周5次,每次心跳達每分鐘130下的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另做重量訓練,提升肌肉量及新陳代謝,代謝變好,控制血糖和血脂肪。長者運動 可融合平衡訓練黃國晉推薦,老年人可在運動中融合一些平衡訓練的元素,例如太極拳,因為動作慢,且著重下肢及核心肌群的穩定訓練,包括單腳站立、重心轉移等,可降低長者跌倒風險。
-
2020-09-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疲憊吃不下別輕忽 身體發炎恐延誤救命
據統計,超過半數癌友在治療期間會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疲憊等症狀,很多癌友卻不以為意。醫師提醒,這些症狀恐是身體發炎警訊,置之不理可能拖累治療成效。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一項癌友臨床調查,200名接受調查的癌友中,有7成癌友體力下降,另有5成癌友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疲倦等症狀,其實都和身體的發炎反應有關。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失控的發炎反應會導致癌症發生,確診後若持續處於發炎狀態,會導致癌友出現全身性負面影響,如厭食、疲倦、體力與體重下降外,還可能導致發燒、失眠、疼痛、肝功能下降等,甚至可能因為身體無法良好代謝化療藥物,產生藥物中毒反應,影響治療成效。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孫麒洹指出,根據臨床觀察,多數癌友即便出現上述發炎症狀也不以為意,有人甚至誤信迷思,認為以低醣飲食就能餓死癌細胞,都會導致嚴重營養不良及併發症機率,拖累治療成效及存活率。不過,即便知道身體發炎會影響治療,多數癌友仍很難透過症狀掌握自身狀況,這時不妨透過「炎值」計算,搭配6大臨床症狀自我檢測來管理發炎問題。王照元說,癌友每次回診抽血時,都會檢驗嗜中性白血球數與淋巴球數,兩者相除若大於3,就代表身體有發炎現象,數值愈高代表發炎症狀愈嚴重,恐影響平均存活期,炎值低的患者有7成可存活超過40個月,炎值高者僅剩1成。6大檢測標準包括食慾不振、體力下降、體重下降、感到沮喪、有疲倦感以及炎值大於3,癌友若符合3種以上症狀,代表身體可能正在發炎,應盡快和醫師、營養師討論營養介入。基隆長庚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林奕岑表示,很多癌友常一股腦補充單一營養素,卻忽略對熱量、營養組成需求與一般民眾不同,建議謹記「5好」口訣,高熱量、高蛋白、適醣、適脂及魚油,打造最佳抗癌體質。林奕岑強調,熱量和蛋白質可幫助組織修復與肌肉生長,儲備治療所需的體力和抵抗力,魚油則是因含有EPA脂肪酸,有助改善發炎狀況,降低併發症機率。
-
2020-09-18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飲食五迷思 醫:吃錯炎值高40個月存活率恐僅一成
癌症治療期間常出現食慾不振、體力下降、疲倦等「食體倦」症狀都是體內發炎的警訊,許多癌友對飲食存有迷思,營養不良、免疫力不佳持續發炎,預後表現也與「炎值」息息相關,40個月存活期來看,炎值低患者,近7成可以存活超過40個月,然而炎值高患者,僅剩不到1成。基隆長庚醫院營養科林奕岑營養師說,其中最常見誤以為罹癌治療期間需要吃清淡,但其實治療期間需要適時補充肉類,保持體力,為了維持免疫力,人體需要大量生成白血球紅血球,蛋白質量也需要高一點。「清淡應該是治療完成後的飲食重點。」癌友營養迷思之一是「只要維持過往熱量,喝高蛋白粉就足夠」,但林奕岑說,癌友對於熱量、營養組成、抗炎EPA等需求都與一般民眾不一樣,所以只補充單一營養是不夠的,市售的高蛋白粉通常熱量較低,不符合癌症患者營養攝取。林奕岑建議,癌友的飲食重點是「高熱量、高蛋白」治療需消耗大量體力與熱量,癌友每公斤需攝取30大卡以上;高蛋白質部分,癌友需攝取常人1.2至1.5倍蛋白質,維持體重肌肉質量。另外,癌友也會誤認為低醣飲食可以餓死癌細胞,但林奕岑強調,減少醣類攝取只會餓到正常細胞,造成體力不足無法繼續治療,據國內研究發現,當醣類低於40%總熱量(低醣)、高於70%總熱量(高醣)飲食皆會增加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強調均行飲食才是王道。因此也完全不贊成療程中的癌友選擇超低醣類攝取的生銅飲食,防彈飲食正夯,不少癌友會被身旁的親友說服開始嘗試,但林奕岑說,低醣類高脂肪會造成癌友食慾降低,不例癌症患者於營養素的充分攝取。還有一個常見迷思是「只要是Omega-3都可以抗發炎」,林奕岑說,Omega-3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含有兩種營養素EPA和DHA,各自功能不同,但研究發現,魚油EPA對於癌友抗炎效果,一天兩克能幫助感善發炎,降低治療副作用。
-
2020-09-18 癌症.抗癌新知
2癌友就有1人發炎影響存活率 這6指標中3項要小心
癌症連續蟬聯我國十大死因榜首長達38年,以國人癌症之首大腸癌為例,每2名癌友就有1人正處於發炎狀態,恐影響存活率,癌症治療期間若出現食慾不振、體力下降、疲倦、沮喪、體重下降或炎值公式大於3都是體內發炎警訊,六指標只要中三項以上的癌友應改善飲食方法。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麒洹說,診間癌症患者常忽略發炎狀況,以為厭食、疲倦、體力與體重下降理所當然。研究發現,癌症腫瘤本身會造成營養不良,若不控制發炎情況,更會加乘發生嚴重營養不良及併發症的機率,進而延遲治療,會影響平均存活期。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也說,癌友每次回診抽血皆會測量的嗜中性白血球數與淋巴球數兩項指數,相除若大於等於3則代表身體發炎。炎值越高發炎狀況越嚴重,導致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機率提高,炎值低的患者,近7成可存活超過40個月,炎值高患者僅剩不到1成。癌友對於熱量、營養組成、抗發炎EPA等需求都與一般民眾不同,僅提高飲食中的熱量與蛋白質,或選擇無添加魚油EPA的一般濃縮營養品是不夠的,不希望高「炎值」纏身,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林奕岑建議,癌友飲食應遵循高熱量、高蛋白、適醣、適脂以及每日2克魚油EPA。林奕岑也說,癌友常一股腦補充單一營養素,如雞精、魚湯、蛋白粉等,「高熱量、高蛋白」幫助組織修復與肌肉生長,儲備體力與抵抗力;因低醣增死亡風險、高脂飲食易影響食慾,「適醣、適脂」對癌友最有利;「每日2克魚油EPA」可幫助改善發炎狀況,降低併發症機率。若欲攝取一日2克EPA,以鮭魚計算每日需食用400公克,若是吳郭魚甚至每日需食用50公斤,不論從經濟與食用量來看,僅從天然飲食中攝取足量EPA十分困難,林奕岑建議,選擇以EPA為主具三重抗炎機轉且作用於免疫系統的魚油EPA。
-
2020-09-16 養生.聰明飲食
各式月餅熱量大剖析!營養師教你如何歡慶中秋無負擔
中秋佳節又快到了,又到了一年一度吃月餅的節日,這正是對糖尿病友與減重族群的一大考驗,究竟要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能維持血糖或體重的控制呢?慎選月餅,我一口、你一塊,感情不散不發胖傳統月餅主要分為廣式、蘇式和台式,但每種傳統月餅的鬆軟與香氣多靠大量的精製糖與油脂,而且大多使用奶油與豬油等飽和脂肪,吃多了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餡料中常見的蛋黃、豆沙、蓮蓉或豬肉等,也都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食材。一個傳統廣式月餅的熱量約700-800大卡,體積較小的蘇式月餅或台式月餅如綠豆椪、蛋黃酥,熱量也在300-500大卡之間,熱量相當驚人,所以月餅不適合當正餐食用,建議當作兩餐之間的點心來享用,可以將一個月餅切成4到8小塊,與家人朋友、同事閨蜜一同分享,閒話家常,分享樂趣。怎麼挑月餅較健康?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抬頭,重視食材選擇與養生,不少商家紛紛推出減油減糖的養生健康月餅,主要作法是降低月餅皮與餡料的油脂用量,以及加入水果乾或全榖雜糧,來降低精緻糖和油脂的使用。挑選月餅時,記得詳閱食品標示,盡量選擇較低卡的冰皮月餅或蒸月餅,並使用植物性油脂製作,來兼顧健康與美味。最後提醒大家吃完月餅後搭配運動,多走動走動,消耗多餘的熱量,避免脂肪囤積。中秋月圓人不圓,提醒大家在中秋佳節期間要適量攝取各種美食,盡量選擇對身體負擔較少的食材,且掌握分食原則,多與家人朋友分享。中秋節過後採清淡飲食,避免炸、煎、燴、勾芡、糖醋、醋溜、蜜汁等高油高糖烹調法,多選用蒸、煮、燙、滷、燉、涼拌等烹調,彌補因烤肉與月餅而吃下過多的油脂與糖分,這樣才能健康不發胖地享受中秋團圓的快樂。各式月餅熱量大剖析廣式月餅(180克)700-800大卡蛋黃月餅(125克)600-650大卡核桃棗泥月餅(125克)450-500大卡蘇式月餅(70克)450-500大卡綠豆椪(85克)300-350大卡芋頭酥(65克)200-250大卡蒸月餅(50克)200-250大卡茶月餅(50克)150-200大卡冰皮月餅(60克)150-200大卡
-
2020-09-10 養生.聰明飲食
鍋貼、水餃只能吃8顆!營養師拍片分析外食族崩潰:吃不飽
對外食族來說,鍋貼、水餃都是常見的餐食選擇,不過近日有營養師拍片警告,鍋貼、水餃都是屬於高熱量食物,不可多吃,讓網友相當驚訝。營養師YouTuber「好味營養師品瑄」推出一系列外食評比影片,獲得不少好評,近日她以鍋貼店為範例,說明該怎麼吃才健康又不過量,卻訂出「水餃最多吃8顆」的標準,讓不少網友大吃一驚。營養師品瑄表示,鍋貼、水餃為了吃起來多汁美味,會選擇油花較多的絞肉,因此小小一顆熱量卻不低,平均一顆約在55大卡上下。此外,鍋貼雖然用油煎,熱量會較水餃略高,但水餃皮的澱粉量其實也不低,10顆水餃就有約半碗飯的份量,依照一般人用餐習慣,也很容易過量。她建議吃鍋貼、水餃時,一餐份量為女生8顆、男生10顆,若覺得吃不飽,再搭配其他食物去補,如湯、小菜、無糖豆漿等。她也建議在選擇食物上,儘量選擇無淋醬、無勾芡、非醃漬類的食物,可以避免熱量或是鈉攝取量過高,並列出3點注意事項,除了前列一餐份量為8顆水餃外,還有「沾醬分開沾」避免鈉攝取過量、「注意勾芡、紅油料理」避免攝取高澱粉與高脂肪。影片推出後引起網友討論,不少人都表示「8顆」實在太少,隨便吃吃就超標,「每次都20顆+起跳…然後感覺還沒有很飽」、「吃八個是不是要餓死人啊」、「好吃的熱量都超高」、「一直以來水餃都吃八顆……不過都搭酸辣湯」、「水餃鍋貼小籠包這類很神奇熱量高但又吃不飽」。
-
2020-09-09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呼乾啦」藏危機!飲酒過量恐變胖 也影響免疫系統
暑假剛過,九月天氣還是好熱,隨著國內新冠疫情趨緩,民眾報復性出遊、聚餐變多下,飲酒難免。不過衛福部國健署提醒,喝酒過度恐變胖,也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胃潰瘍、肝硬化等疾病,也不利對抗新冠肺炎。國健署表示,據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辦公室「飲酒與新冠肺炎」指引,喝酒除會導致胃潰瘍、肝硬化、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等多種疾病,亦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增加罹患新冠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等併發症風險。目前越來越多研究也證實,喝酒沒有所謂安全限量,且台灣半數人因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喝酒容易臉紅,更易提高罹癌和失智風險。 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酒類熱量不低,可說是僅次於油脂的高熱量食品,1克酒精可產生7大卡熱量,所以酒精濃度愈高,卡路里也相對較高;若飲酒過量者容易造成脂肪肝、肥胖外,後續也可能引起肝纖維化等疾病。建議因喝酒造成肥胖相關問題者,可透過運動、多吃蔬果、減少糕點類與較肥的紅肉等攝取來改善體態。國健署菸防組簡技呂孟穎表示,據研究顯示,喝酒容易臉紅,也會提高罹癌及失智症的風險,民眾如果非喝不可,可參考「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若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新生兒的健康,請勿喝酒。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9-05 癌症.大腸直腸癌
34歲無家族病史竟檢查出「大腸癌」 這些壞習慣種下禍根
34歲的楊先生,在工作忙碌之餘,抽空為自己安排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假期。沒想到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他,竟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他直呼「真的太幸運了!」幸運地透過健檢提早發現病灶,也因發現得早,才能徹底根治,遠離大腸癌死亡風險。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黃洸偉主任表示,楊先生在無痛大腸鏡檢查中,發現大腸內有1個2公分的腺瘤型瘜肉,在檢查同時也一併進行瘜肉切除,病理檢查報告確診為0期大腸癌,其癌細胞僅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後續楊先生也聽從醫師建議定期追蹤,有了這次經驗更體會到健康檢查的重要性。案例本身並沒有糖尿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酗酒習慣,讓人驚訝的是年齡才34歲與一般常見的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顯然年輕化許多。楊先生說自己有15年抽菸史以及平日愛吃燒烤的不健康習慣,一般認定抽菸致病往往與肺相關,但其實菸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傷害,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也比一般人提早2年。黃洸偉主任提醒民眾,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就忽略了罹癌風險,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大腸癌及其他疾病提早找上門。大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目前醫學上發現主要危險因子如下:1.年紀: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2.家族病史:大腸癌、直腸癌家族病史。3.飲食習慣:長期偏愛吃高熱量及燒烤、油炸食物、紅肉吃太多。4.生活習慣:抽菸、喝酒、久坐、少運動、體重過重。5.體質:糖尿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患。黃洸偉提醒,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在眾多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目前最好的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無痛舒眠腸胃鏡已是健檢趨勢,能在睡眠中完整觀察胃部及全大腸,且檢查中發現息肉也可順便切除。想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02 科別.一般內科
零食天天吃 13歲男童體胖出脂肪肝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了。13歲的阿德(化名)原本體重就偏重,過去1年多來因升學壓力又遇上疫情,大多待在室內,加上三不五時靠吃零食放鬆,身高168公分的他,體重在短時間內增加13公斤到達89公斤、BMI值為31.5,且即使每天睡8到10小時還是經常喊累,家長擔心有異,就醫超音波檢查竟已呈現嚴重脂肪肝。收治阿德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看到阿德時,就發現頸部及腋下皆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腹部有肥胖紋;進一步抽血顯示肝臟指數ALT(GPT)上升至81U/L(正常為40以下),超音波更呈現嚴重脂肪肝。經飲食衛教、運動及規律的門診追蹤,肝指數於半年後逐漸恢復正常,不過因仍有脂肪肝,目前採持續回診追蹤觀察。戴季珊說,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又是最常見的兒童肝病成因,盛行率約佔整體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7%。有研究指出,單純脂肪肝之預期壽命與一般正常人無異,但是脂肪肝合併肝細胞發炎損傷者,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可能會進展為纖維化或肝硬化,後續也有可能引起肝癌的發生。因此當孩童體重過重且有脂肪肝時,應儘早就醫治療。 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她說只能從體重控制著手,如持續運動、注意營養均衡,攝取適當的食物份量,並減少食用高糖、高熱量、油炸食物。研究顯示,生活型態介入與飲食控制持續3至12個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脂肪肝嚴重程度。戴季珊提醒,孩童體重過重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相關併發症如脂肪肝、三高、動脈硬化等,也可能出現在孩童身上;若有肥胖問題,甚至已引起脂肪肝或相關代謝疾病時,應儘早就醫尋求改善,以降低未來肝癌、換肝的風險。
-
2020-09-01 橘世代.時尚橘
「讓皮膚冷靜」敏感肌王若琳不怕曬,保養自有一套!
王若琳出道12年,甫出道時造型超齡、成熟,而後造型越活越年輕,她坦言當時出道時,盼唱出歌曲成熟韻味,當時被要求成熟造型,但現在只想做自己!今年32歲的她,膚色健康黝黑不怕曬,但還是會使用美白乳液塗在明顯的曬痕上,臉部保養注重保溼,而她是敏感肌膚,因此近期最愛的商品就是天然的絲瓜水,搭配抗敏肌乳液,「讓皮膚變比較冷靜」。身為創作歌手,她常熬夜寫歌,偏愛吃高熱量零食如起司餅乾,她說:「最近比較少吃肉,煮麵放青菜,沒有像以前吃那麼多零食,現在吃很多零食會不舒服,也因此發現好像年齡有差,只能偶爾吃一下,現在身體沒有像以前會處理垃圾食物。」有時只要「奢侈」一下,隔天就會感到明顯水腫與消化不良,現在盡量晚上忌口,並吃綜合維他命補充營養。王若琳現在靠熱瑜伽健身,「規律自己運動會有壓力、會有抗拒,熱瑜伽我比較沒有抗拒,之前有做健身教練的課,但後來不喜歡上,很貴、也很複雜,熱瑜伽看老師跟著做運動就結束了」,現在一周上2次熱瑜伽。談到特別的保養,她透露曾迷上臉部按摩,「我的個性是做一件事情就會很用力去做,但臉部按摩用這種態度對待它好像不是很正確」,後來因臉越做越小,被其他同事告誡太瘦,看起來精神不好,她才不繼續做下去。談到「老去」話題,她表示:「想要舒服的老去,不會用力奮鬥老化這件事,但還是會做保養。」精選延伸閱讀↘↘↘找到自己的減肥方法-謝欣穎:多喝水是不二法門仙氣林逸欣愛練拳擊 被經紀人警告「肌肉太大塊」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共
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