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5 科別.新陳代謝
搜尋
體重
共找到
3836
筆 文章
-
-
2020-03-14 科別.消化系統
多數無症狀,最嚴重卻恐致肝癌!醫教4招消除脂肪肝
陳先生是一位朝九晚五的忙碌年輕上班族,常常假日要加班,下班後也不時要和客戶交際應酬,今年公司安排做完身體健康檢查後,最近拿到報告告訴他已經有「脂肪肝」,而且肝功能指數異常,心裡想是不是有爆肝的風險,於是趕快掛號到醫院肝膽胃腸科門診求診。「脂肪肝」會對身體造成甚麼影響?「脂肪肝」或者俗稱「肝包油」,是指人體肝臟細胞內堆積著過多的脂肪,當身體攝取過多的熱量時,肝臟細胞會把熱量轉換成三酸甘油酯形式的脂肪儲存,定義上是當在肝臟裡的三酸甘油酯量已經超過百分之五以上的重量,就是有脂肪肝。若是肝細胞內長期堆積著油脂,有可能會導致細胞受損、肝臟發炎,會演變成慢性肝炎、肝纖維化,長期會併發肝硬化,最後有可能長出肝癌。若本身有慢性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更會增加風險性。據統計台灣人口中約有三成的人有脂肪肝現象,已經比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還多,甚至年輕人中也不少見,有年輕化的趨勢,已經是國人最常見的肝病。「脂肪肝」如何診斷?臨床診斷上最方便也最常使用的方法為腹部超音波檢查,脂肪肝的肝臟在超音波的影像上會比較白比較亮,根據明亮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脂肪肝,脂肪肝愈嚴重,有可能使深部構造看不清楚,有可能會影響肝臟的觀察。一般有脂肪肝時,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會有肝臟發炎而有「脂肪肝炎」,血液檢查會發現有肝功能指數(GOT、GPT、γGT)上升現象。脂肪肝一般不會有任何症狀,但少數病人可能因為有肝臟發炎,而有疲倦、無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脹或黃疸等症狀。目前大多數人是因為接受身體健康檢查,或是因為其他身體症狀就醫,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才意外發現有脂肪肝。「脂肪肝」的原因是那些?脂肪肝根據原因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大類,前者是飲酒過量所引起,有酗酒者統計9成以上的人都有脂肪肝。後者則和飲食習慣、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或代謝症候群有關,少數的藥物或是C型肝炎也會引起脂肪肝現象。「非酒精性脂肪肝」還是以肥胖為主要的原因,以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法: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平方,BMI超過27就可能有脂肪肝,BMI超過30以上,8成的人都有脂肪肝。但瘦子也可能因為飲食習慣或遺傳體質也有脂肪肝。「脂肪肝」如何預防與治療?治療脂肪肝的目的是避免肝臟發炎,走向不可逆的肝纖維化或肝硬化變化。現今脂肪肝還沒有有效治療的特效藥,目前有一些新藥物正在研發中,但尚未上市可使用,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預防勝於治療」。要降低脂肪肝的產生,要從個人飲食生活習慣去作調整,若有酗酒習慣一定要戒酒,飲食上要避免高熱量、油炸食物、甜點或是含糖飲料。因為肥胖為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減輕體重還是目前最有效改善脂肪肝的方法,研究顯示體重減輕百分之七,肝臟發炎狀況就可以改善,減重百分之十,脂肪肝可以消失,也就是體重70公斤的人至少要減重5公斤以上,減重的速度最好是每週不超過0.5~1公斤,除了控制飲食熱量外,最好是配合跑步、快走、游泳、騎單車等有氧運動,最好要有流汗,每天持續運動超過三十分鐘,每週三次,心跳速能超過130下以上,這樣才能有效燃燒代謝體內脂肪,達成有效消除脂肪肝。另外若是本身有糖尿病或是高血脂症的人,一定要接受藥物的適當治療,除了可以改善脂肪肝,也可以避免長期疾病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變。若是有發現脂肪肝的人,別忘了要定期追蹤抽血、腹部超音波,如果肝功能正常,沒有任何肝病的家族史,可以每年追蹤;若是脂肪肝合併新陳代謝疾病、肝功能異常,建議每半年追蹤;脂肪肝合併B、C型肝炎、肝功能異常,每三個月至半年追蹤;脂肪肝合併肝硬化、肝功能異常,則需每月至每三個月追蹤。4招消除脂肪肝脂肪肝在肝臟還沒有因長期發炎造成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前是可恢復的。陳先生就醫後,經過醫師進一步檢查後,只是輕度脂肪肝,他並沒有發現有B、C型肝炎的帶原,問診評估應是飲酒、飲食過量、少運動及近年來體重增胖所引起的,醫師建議改變飲食習慣、正常作息及運動、減重,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的體重減輕5公斤,再回醫院檢查肝功能就恢復正常,腹部超音波也發現脂肪肝消失了。近年來國人因為生活富裕,飲食趨向高熱量高油脂,多吃少運動習慣,加上飲酒或是含糖飲料的普及,引發肥胖、高血脂、甚至糖尿病等代謝疾病,這些都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原因,若您或家人有這種文明病,一定要藉由調整飲食習慣、運動和控制體重消脂護肝。脂肪肝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之一,也可能是潛藏代謝疾病的前兆,提醒您趕快改變現狀以提早治療,若脂肪肝已經有肝臟發炎、肝功能指數異常時,更要定期就醫追蹤檢查,以降低肝病的風險。
-
2020-03-14 橘世代.健康橘
人從放棄那刻開始變老!她60歲「熟女身材如少女」
IG粉絲人數逾18萬人的健身網紅「May劉雨涵」,近來除了成立YouTube頻道「May Fit」與發行電子書「MM Booty Building Guide」,希望鼓勵愈來愈多女生投入健身,而她的媽媽也成為「May Lifestyle」的追隨者,在女兒鼓勵下開始嘗試重訓,即便快60歲,也能輕鬆穿上May的運動服裝,展現迷人線條,母女倆互為彼此的健身最佳夥伴。媽媽身教鼓勵 成就健身網紅MayMay說,很多人以為媽媽運動是受到她的影響,其實媽媽年輕時就有運動習慣,無論是有氧或重訓,也會帶著孩子們打桌球、羽球;加上媽媽是舞蹈家,身材好到還當過平面的model,或許就是媽媽健康、美麗的形象,深深影響著自己。「當初為了減肥加入健身房,也是媽媽的鼓勵」,May說。只不過當時的觀念還不是很正確、成熟,瘋狂地做有氧運動,只敢吃地瓜和沙拉,雖然1個月內體脂降了7%,體重從51公斤掉到47公斤,代價是每天都得挨餓,心理也愈來愈負面,甚至影響到生理期,「曾經將近半年月經都沒有來。」在那之後,May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應該要找到一個自己可以持續的方式,於是開始投入重訓,同時從網路上或書籍中學習營養學的知識。現在的May,體重雖與減重以前相同,但肌肉與脂肪的比例則大大不同,有線條的手臂、勻稱的S線條和翹臀,健身不僅練出精實的體態,也練出更多的自信。May媽重拾運動 熟齡身材如少女看到愈練愈健康的女兒,May媽也開始嘗試健身,初期因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受挫,甚至一度想放棄。May媽說,自己雖不排斥運動,但過去幾年因膝蓋的舊傷與更年期的影響,不僅無法持續運動的習慣,更覺得運動只會讓自己更難受、更挫折。「以前重訓後膝蓋都會不舒服一陣子,連走路、上下樓梯都會有感覺,那時一度擔心自己是不是一輩子都不能再運動了」。只不過這次May媽不再孤單,而是有寶貝女兒鼓勵與陪伴,找到了解自身狀態的教練及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媽媽跟著新教練練了快一個月,從沒聽她說膝蓋不舒服了,更重要的是,也看到媽媽比以前更有自信,快60歲身材依舊和少女一樣,還會穿我的運動服裝,要我幫她拍照」,May興奮地說道。在家也做訓練 女兒要繼續「曬媽」如今的May媽,因為健身重拾了運動的樂趣,也找到自己喜歡的模樣。現在不僅每周到健身房接受一對一的訓練,每天也會在家自主訓練,攤開瑜伽墊,做著相當考驗核心的「登山式」。她說:「人之所以變老,不是從第一道皺紋開始,而是從放棄自己開始」。她也鼓勵有心想改變的人,只要有心,哪裡都可以運動,像是自己即使不去健身房,也會在家做核心運動,或是拉著May一起看YouTube上的訓練影片跟著做,短短20分鐘就能達到運動效果。May表示希望自己能持續以熱愛運動及美食這樣的角色,帶給人正向的改變;現在也看到媽媽因為重訓讓自己變得愈來愈好,未來她也會持續「曬媽」,希望媽媽能用自己的故事,激勵更多年紀大的人開始重訓,踏上尋找美好自己的旅程。健身以後,May開始對飲食有所「計較」。為了吃得更營養且美味,研發出以冷盤及烤箱料理為主的健身餐;May媽貼心提醒熟齡族健身3件事。美味營養這樣吃想吃得健康,May建議可掌握3大關鍵:1.色彩多等於營養均衡以「蒸炒煮燉」方式烹調,搭配酪梨油、橄欖油,再加上容易取得的平價食材,包括豆腐、雞肉、蛋、洋蔥及彩椒等,就能做出一道營養、美味又能吃飽的健身餐。2.午餐和晚餐,要攝取30公克以上的蛋白質提高每餐攝取的蛋白質比例,也不因為怕胖而刻意不吃某一類食物,一切以健康為最大前提。3.不要害怕吃碳水化合物以半碗的五穀飯或南瓜、地瓜等根莖類取代白飯,讓自己吃飽,不要讓健身餐看起來「很可憐」,而是要很好吃,才能持之以恆。熟齡健身3提醒May媽提醒熟齡族健身3件事:1.找到一起的好夥伴,朋友或兒女都可。2.身體有舊疾,最好找一個專業教練一對一調整姿勢。3.不要心急,從體能可輕鬆負荷的訓練開始。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熟齡健身精選專輯↘↘↘】。樂活大叔施昇輝用重訓改善五十肩 重拾人生主控權。膝蓋受傷也能練翹臀? 6大動作幫你減低膝蓋負荷!。在家也能簡單練肌力!40+留住身體主導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3 科別.骨科.復健
棒式運動健身超夯 他姿勢錯誤卻成超痛的學生肘
南投25歲男子熱愛健身運動,常到健身房以手肘撐地練習棒式運動,想練出好身材。沒想到最近手肘疼痛,到南投醫院檢查,發現是左手肘鷹嘴突處有一囊腫,並有紅腫疼痛,手肘彎曲壓迫時會更痛,醫師診斷為鷹嘴突滑囊炎,又稱學生肘(student elbow)。物理治療師蘇煜華說,鷹嘴突滑囊炎原因可能是外力撞擊、長時間壓迫、感染或自身疾病造成。直接大力撞擊在鷹嘴突上,造成滑囊產生過多滑囊液並造成腫脹;長時間以手肘尖端支撐身體重量造成滑囊發炎。例如學生以手肘支撐在桌面上或不正確的姿勢做棒式訓練。一般要好幾個星期的時間才會有症狀產生。另外,外傷造成細菌感染如蟲咬、抓傷、刺傷等,而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造成滑囊發炎。若是因感染造成,臨床上建議用針頭將滑囊液抽出。去除液體有助於緩解症狀,並且可以檢查樣本,以識別是否存在細菌,以抗生素來治療感染。在確定感染類型之前,醫生可能會開抗生素,來防止感染惡化。至於非感染造成鷹嘴突滑囊炎,可用護肘、藥物、手術及物理治療等改善,醫師會依病人個別狀況給予適當治療。穿戴護肘可以保護傷處以免撞擊更加嚴重;口服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可減輕腫脹和緩解疼痛。3至6周後腫脹和疼痛沒有改善,可能建議從滑囊中將液體抽出,並向滑囊中注射類固醇藥物。而學生肘是長期姿勢錯誤造成,應避免做會痛或是以手持撐在堅硬平面上的動作。急性期時應冰敷,每次15分鐘,每天4至5次,穿戴彈性護肘,將腫脹處包覆加壓。另外,經皮神經電刺激器,可減輕疼痛,或以低能量雷射消炎止痛並促進癒合。
-
2020-03-13 橘世代.健康橘
「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
西方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人如其食」,說明了我們吃進的每一口食物,深深影響身體的健康及體態。相對於吃肉,蔬食其實對人體健康更有益處。來聽聽醫師、營養師及預防醫學專家怎麼說?以追求身心靈健康聞名的台安醫院,和預防醫學的領導品牌聯安診所,在醫護領域率先推動蔬食,積極鼓勵大眾多吃蔬食。因為他們在醫學研究與臨床案例,都發現蔬食具有預防疾病、維持身體健康的積極意義。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指出,飲食以肉為主的人,罹患心臟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機率確實比較高。因為飽和脂肪大多存在豬、牛、羊身上,而高脂肪飲食已被證實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有關。由於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肉品和腸癌的關連性,世界衛生組織(WHO)把紅肉列為2A級(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但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致癌物,而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火腿更因對人體具有顯著致癌性,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腸道疾病案例增多 蔬食有助腸道健康累積26年專業預防醫學經驗的聯安診所,近年來積極推廣蔬食,為健康檢查的顧客在受檢當日提供蔬食,員工則每月施行一天蔬食午餐。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總經理曾碧娟表示,之所以推行蔬食,主要是聯安在健診案例中發現:大腸瘜肉有年輕化及普遍化的趨勢,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便秘的人也越來越多。進一步探討現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發現這些腸胃道的病徵,和多肉食、少蔬果的西式飲食習慣有關。現代人蔬菜纖維攝取嚴重不足,水分攝取也不夠。因此藉由健檢的機會,聯安積極推廣蔬食的觀念,希望客戶有機會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許多健檢客戶透過聯安的引導,飲食由葷轉蔬後,發現便秘狀況大幅改善、精神變好、過敏現象也明顯減輕。此外,曾碧娟也認為吃蔬食有利於體重、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指數的控制,可以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蔬果富含植化素 能降低罹癌風險長年來常致力促進病患健康與落實預防醫學的台安醫院,因為了解飲食與健康的重要相關性,早在1997年,就以均衡的蔬食餐飲來供應病患及醫護員工的三餐。台安醫院提倡「無精製糖、無提煉油、無蛋、無奶、高纖維」的四無一高飲食原則,也積極推動結合醫學、營養、運動與心理等專業的「新起點健康生活計畫」。台安醫院營養課蔡曉蓉營養師表示,台安醫院支持並推廣蔬食,希望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因為「蔬食中含有眾多的植化素,能減少體內的自由基,進而提升人體免疫力,降低罹癌風險!」蔡曉蓉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吃蔬食還有五大好處:1.遠離肥胖、2.預防及延緩癌症威脅、3.有助於治癒心血管疾病、4.降低和協助糖尿病的防治、5.腎臟病患者最佳的飲食來源。「很多醫學文獻都已經說明,蔬食可以用來預防或降低這些疾病的罹患機率與風險。」人類牙齒與腸道結構適合蔬食的消化「若從牙齒與腸道的生理構造來看,人類其實更適合蔬食。」洪育忠醫師說,食肉的動物犬齒很尖銳,利於牠們撕裂肉食,人類的臼齒則是適合用來咀嚼磨碎纖維多的植物。根據研究數據指出,人類腸道的長度約為身高的8-12倍,和大多數草食動物較接近,適合慢慢消化吸收不易腐爛的植物性食物。蔬食,對人體消化道的負擔相對較小。不論是從預防醫學、蔬食營養或是人體生理構造的觀點來看,植物性飲食都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選擇。了解蔬食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後,新的一年,何不將蔬食列入嶄新的生活實踐,由知而行,給家人和自己一個健康的向望。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精采內容請見《里仁為美季刊第57期》【更多關於如何「吃」的健康↘↘】。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熟齡如何健康吃炸物?「金牌名廚」端寶典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3 橘世代.健康橘
走越多真能越長壽? 萬人參加4年實驗,有答案了!
如題所示,不曉得你家中的長輩,是否也為了「個人健康」,開始購買計算步數的電子裝置,究竟「多走路、更長壽」是真有道理還是只是系許多假消息一般,空穴來風呢?哈佛大學校刊《Harvard Gazette》指出,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此項研究共有18,289名女性自願參與,研究結束時有16,741名女性滿足研究條件!更長壽也更健康。每位自願受測者平均身上配戴著可穿戴研究級裝置至少長達4年,這些人的平均年齡為72歲,其中有504人在研究期間逝世。我們可以精確地推算出:「每天走更多的步數,與降低死亡率呈現正相關」。大眾普遍認為一天走路超過一萬步對身體最健康,但是這個數據的科學根據有限,甚至不知道走更多步數,是不是會更健康?讓我們更深入、精確地了解此研究內容與結果研究條件內容如下:18,289名身體健康的美國女性,她們同意在2011-2015年間,於醒著的時間內,穿著計步器。17,708名女性穿戴並返還了她們的設備17,466台設備成功下載數據16,741名女性有配合穿戴(≥4天內≥10小時/天的穿著),此研究包含在2018-2019年之間的統計分析中調整初始模型一:年齡估計死亡率的風險比(HR),調整年齡 調整混合因素二:健康背景吸煙(從不,過去,現在)喝酒(很少,每月,每週,每天)飽和脂肪,纖維,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每個的五分位數)停經後激素治療(從未,過去,現在)自我評價的健康(優秀,非常好,良好,普通/差)CVD; 癌症; 癌症篩查;父母60歲以前的心肌梗死病史;癌症的家族史(每個都沒有或是) 調整模型三:參數進一步針對樣本進行調整,以影響死亡率體重指數(體重指數;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計算;連續)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史(每個都沒有或是)。因為每天累積更多步數的女性也可能以更高的強度走路我們還在第四個模型中調整了走路強度調整模型四針對模型2變量加上峰值1分鐘節奏調整研究結果符合標準的16,741名女性中,平均年齡為72歲。平均步數為每天5,499步,3年期間,有504名婦女死亡。從低到高的四分位數中的中位數步數分別為2718,4363,5905和8442。與死亡率相關的相應四分位數風險比(HRs)和潛在混合因素的調整為00(參考),0.59(95%CI,0.47-0.75),0.54(95%CI,0.41-0.72)和0.42(95%CI) ,分別為0.30-0.60)(P
-
2020-03-13 癌症.其他癌症
無症狀癌王 揪胰臟癌靠定檢
如果老是感覺胃悶不適、食欲降低,經腸胃檢查並無異常,但胃部不適感仍然存在,小心可能胰臟癌找上你。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表示,因為早期胰臟癌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即使少數出現症狀,也很容易與腸胃疾病或背部問題混淆。胰臟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食欲不佳、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背痛、突然血糖升高、體重明顯下降、黃疸、脂肪便等。大多數胰臟癌發現時都為晚期,此時癌細胞往往已侵犯到鄰近組織或已轉移,後續治療也較棘手。即便胰臟癌的發生率相對其他癌症要低,但卻是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第八位,晚期胰臟癌預後差,五年存活率低於5%,許多知名人士也都因胰臟癌過世,例如: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香奈兒創意總監「時尚老佛爺」卡爾拉格斐、聯安創辦人李文雄等。胰臟癌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吸菸、飲酒、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和特定基因疾病等,因此避免吸菸、飲酒,維持標準體重,有助降低罹患胰臟癌風險。沈彥君也提醒,胰臟癌早期難以被發現,除了因為症狀容易與腸胃疾病或背痛混淆外,胰臟的位置在身體中央,胃後方的後腹腔位置,一般的腹部超音波檢查無法全面偵測胰臟是否有病變,建議可以零輻射磁振造影(MRI)進一步檢查,才能一窺胰臟的全貌,進而確診。保持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掌握早期診斷、盡早治療的先機。
-
2020-03-13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症都是因為不知足?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嚴正抗議吳宗憲歧視言論
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日前在「綜藝大熱門」節目中,對於來賓造型師李明川透漏自己有失眠、憂鬱症時,回應表示:「你幹嘛憂鬱症呢? 我跟你講,憂鬱症的原因都是這三個字--『不知足』。」對此,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表示嚴重抗議,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吳宗憲的言論對憂鬱症有錯誤歧視,完全不適當。另外,對於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小燈泡媽媽)在臉書回應,「吳宗憲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自律、謹慎!」「說憂鬱症患者是『不知足』,赤裸裸地凸顯了評論者的歧視」。還有高雄市議員黃捷、網紅陳沂等人的聲援,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表示肯定與感謝。以下是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的聲明: 雖然我們最近因武漢肺炎對世界衛生組織非常不以為然,但是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估計,憂鬱症是21世紀三大疾病,並且在2020年的現在,憂鬱症已是造成全球人類疾病負擔第二名的疾病。但憂鬱症的治療在台灣仍有四個不足,包括:(一) 就醫不足:台灣社區調查顯示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尋求協助,而2018年健保資料顯示,整體憂鬱症的治療約40萬人,表示還有很多憂鬱症患者仍不自覺、不承認或抗拒就醫。(二) 診斷不足:憂鬱症診斷準則需要持續兩周以上,大部分時間裡,九個症狀有五個以上,包括五個心理症狀:憂鬱情緒、興趣缺乏、無價值感/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定、自殺意念計畫或企圖,四個生理症狀:失眠、食欲體重改變、精神運動遲滯/激動、疲累。許多醫師可能只注意生理症狀而忽略情緒問題。(三) 治療不足:輕微憂鬱症可以心理治療,但中、重度憂鬱症則應該用抗憂鬱劑治療。理想上許多憂鬱症患者應該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但是在目前全民健保的條件下,非藥物治療的給付偏低並不被鼓勵。(四) 持續治療不足:理想上抗鬱劑治療建議需要三個月急性期治療改善症狀,加上持續期與維持期治療恢復功能、避免復發。但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三個月後只有17.4%的憂鬱症仍在治療,顯示提早中斷治療常見。對於疾病的汙名來自於無知、偏見與歧視。憂鬱是常見、輕微可恢復的情緒狀態,而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由於許多對於憂鬱症的迷思偏見,讓許多憂鬱症不敢承認自己有憂鬱症或排斥接受治療,或是已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被迫中斷治療。憂鬱症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疾病,不是懦弱的表現,也不需羞恥。對憂鬱症的人說「你就想開一點!」,跟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其實是一樣的。其實,演藝圈的許多人為憂鬱症所擾,韓國許多明星因憂鬱症自殺。知名歌手瑪麗亞凱莉曾公開自己罹患雙極性情感疾患,她提到「疾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發現後看待自己異樣眼光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藝人Lady Gaga得到金像獎時坦言自己早年創傷、長期憂鬱症的折磨,呼籲大眾重視心理健康。憂鬱症離你我並不遠,需要大家更多的認識與重視。我們應該要一起降低憂鬱症的污名障礙,鼓勵大家提早情緒管理以預防憂鬱症,若是有憂鬱症應該積極治療、完整治療以重拾快樂與積極人生。
-
2020-03-12 科別.呼吸胸腔
肺阻塞染疫高風險 4招避傷害
新冠肺炎升溫,許多人害怕傳染病纏身,其中肺部慢性病的患者更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肺阻塞患者在防疫期間更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尤其新冠肺炎感染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因此必須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及管理。隱形殺手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過去十年間每年都有5千人因下呼吸道疾病死亡,肺阻塞就是死因之一,醫學會估計台灣全人口患有肺阻塞者約80至100萬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肺阻塞患者即是容易遭到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風險族群之一。肺阻塞患者怎麼做,才能避免新冠肺炎傷害?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依據「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提供四個簡單方法,讓肺阻塞患者遠離威脅。首先,最重要的是戒菸及遠離二手菸害,吸菸為導致肺阻塞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戒菸可改善呼吸道症狀,預防肺功能惡化。其次,患者務必持續規律用藥,依照醫生指示持續且規律的服藥,才可有效降低肺部發炎症狀。第三,適當肺部復健運動也有助於改善患者狀況,但強調應經醫師評估,依照身體狀況安排運動項目,以增強肺功能,如散步、騎腳踏車或呼吸訓練。第四,適量補充營養及水分也很重要,吳建遠說,營養不良會引起肺阻塞患者肌肉減少、體重減輕,影響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經醫師指示,可適量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新鮮營養的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情況。吳建遠呼籲,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病的患者也要保持勤洗手的好習慣,如有清理痰或鼻涕等穢物,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將手洗乾淨。建議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並隨身攜帶藥物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
-
2020-03-11 科別.呼吸胸腔
這些肺部慢性病是新冠肺炎高危險群 四招避免疫情傷害
新冠肺炎升溫,好怕傳染病纏身,其中肺部慢性病的患者更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國健署署王英偉署長呼籲肺阻塞患者,防疫期間須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新冠肺炎感染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應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及管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肺阻塞患者就是高風險族群之一,隱形殺手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過去十年間每年都有5千人因下呼吸道疾病死亡,肺阻塞就是死因之一,醫學會估計台灣全人口患有肺阻塞者約80至100萬人。肺阻塞患者怎麼做,才能避免疫情傷害?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依據「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提供四個簡單方法,讓肺阻塞患者遠離威脅。首先最重要的是,戒菸及遠離二手菸害,吸菸為導致肺阻塞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戒菸可改善呼吸道症狀,預防肺功能惡化。吳建遠也提醒,患者務必持續規律用藥,依照醫生指示持續且規律的服藥,才可有效降低肺部發炎症狀;此外,適當肺部復健運動也有助於改善患者狀況,但強調應經醫師評估,依照身體狀況安排運動項目,以增強肺功能,如散步、騎腳踏車或呼吸訓練。除運動習慣,適量補充營養及水份也很重要,吳建遠說,營養不良會引起肺阻塞患者肌肉減少、體重減輕,影響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經醫師指示,可適量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新鮮營養的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情況。另外,吳建遠呼籲,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病的患者也要保持勤洗手的好習慣,如有清理痰或鼻涕等穢物,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將手洗乾淨。建議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並隨身攜帶藥物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
-
2020-03-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5守則控制體重 當個好孕媽媽
國健署公布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國內約有2至3成的孕媽咪體重過重或肥胖,必須適當控制孕期的體重,並應遵守產前檢查、適度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糖與脂肪等5守則,以免發生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流產、畸胎等問題。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文獻指出,若孕婦於懷孕期間低於建議體重,其胎兒成長發育不良之風險將增加53%,且其早產風險將增加70%;而孕婦於懷孕期間若高於建議體重,其胎兒大於一般大小之風險將增加85%。另外,英國醫學期刊《BMJ》文獻亦指出,肥胖女性於妊娠後期易出現葡萄糖不耐及生出巨嬰。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依國健署2018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結果,國內25至34歲婦女中,近2成有過重或肥胖情形,35至39歲婦女則近3成,因此準媽媽要在懷孕期間,應依孕前體重做適度調整。懷孕婦女想「養胎不養肉」有祕訣,可依據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參考增重值。陳麗娟指出,孕婦於懷孕期間,應以BMI為基礎,視當次懷孕胎數及懷孕週期逐漸增加體重。正常的BMI值,應介於18.5到24.9之間,並建議增重11.5至16公斤;若BMI大於30、體重較重者,建議增重約5至9公斤;但小於18.5、體重較輕者,則增重幅度較大,建議增重約12.5至18公斤。不過,懷孕時須注意體重增加速度,勿短期內暴飲暴食外,也不適合減重。為維持適當的孕期體重,孕婦應把握5守則,包含定時產前檢查並測量體重、均衡攝取飲食、避免過多糖與脂肪攝取、瞭解懷孕期間熱量攝取需求及每日宜適當運動。陳麗娟說,目前國健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可將每次檢查結果記錄於「孕婦健康手冊」上,以利隨時檢視;飲食攝取應以天然食物為主,少吃油炸、汽水等熱量高、無營養素的食物;產前透過快走、瑜伽等適度運動,可增加產道肌肉的強韌性,以利順利生產。
-
2020-03-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控制孕期體重 5守則與BMI值是關鍵
懷孕對父母親來說是喜悅的事,懷胎十月過程中進補難免,但懷孕期間體重若過重時,恐出現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流產、畸胎等症狀外,若體重過輕,胎兒成長時恐有發育不良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準媽媽要在懷孕期間依孕前體重做適度調整,並應遵守產前檢查、適度運動、避免過多糖與脂肪攝取等5守則,以確保母嬰健康。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依國健署2018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結果,國內25至34歲婦女中,近2成有過重或肥胖情形,35至39歲婦女則近3成,因此準媽媽要在懷孕期間,依孕前體重做適度調整。她說,孕婦懷孕期間想養胎但不養過多肉有祕訣,就是依據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參考增重值。據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 文獻指出,若孕婦於懷孕期間低於建議體重,其胎兒成長發育不良之風險將增加53%,且其早產風險將增加70%;而孕婦於懷孕期間若高於建議體重,其胎兒大於一般大小之風險將增加85%。另外,英國醫學期刊 (BMJ) 文獻亦指出,肥胖女性於妊娠後期易出現葡萄糖不耐及生出巨嬰。因此,陳麗娟建議孕婦於懷孕期間,應以BMI為基礎,視當次懷孕胎數及懷孕週期逐漸增加體重。正常的BMI值,應介於18.5到24.9之間,並建議增重11.5-16公斤;若BMI大於30、體重較重者,建議增重約5至9公斤;但小於18.5、體重較輕者,則增重幅度較大,建議增重約12.5至18公斤。不過懷孕時須注意體重增加速度,勿短期內暴飲暴食外,也不適合減重。而為維持適當的孕期體重,陳麗娟說孕婦應把握下列5守則,包含定時產前檢查並測量體重、均衡攝取飲食、避免過多糖與脂肪攝取、瞭解懷孕期間熱量攝取需求、及每日宜適當運動。陳麗娟說,目前國健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可將每次檢查結果記錄於「孕婦健康手冊」上,以利隨時檢視;飲食攝取應以天然食物為主,少吃油炸食物、汽水等熱量高、無營養素的食物;產前透過快走、瑜伽等適度運動,可增加產道肌肉的強韌性,以便順利生產。民眾如有任何問題,可上「孕產婦關懷網站」或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將由專人進行解答。
-
2020-03-10 橘世代.健康橘
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關節的骨頭間由非常堅實的軟骨組織所包圍,在輕微磨損時,軟骨可自行修復但如果磨損太嚴重,軟骨會變得越來越薄且粗糙,最後破裂,軟骨無法包覆關節的骨頭就會裸露出來和下一個連接的骨頭互相摩擦這時候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疼痛、腫脹、甚至是骨刺膝蓋舊傷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1.膝蓋受過傷膝蓋周圍的韌帶、肌腱或滑液囊受傷時,尤其是半月板及十字韌帶,會影響關節的結構、改變關節之間的平衡或摩擦,造成關節炎,而長期姿勢不良,例如長時間蹲著或跪著,或是需要搬重物者,也容易導致膝部軟組織的損傷,加重關節的磨損與破壞。2.過重或肥胖根據英國的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給予膝蓋的壓力較大,衍生出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也比體重正常者高出近三成。3.性別、年紀研究發現隨著年紀的增加(30~79歲)老年人軟骨內的蛋白分解酵素會較年輕人多,造成軟骨生長變慢、關節周圍的韌帶鬆弛、關節對外力衝擊的保護減弱等。性別方面,女性在停經之後,少了動情激素的保護,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也隨之增加。保護膝蓋六法寶1.抗發炎食物身體的發炎反應主要是由前列腺素所引起的,因此可以藉由降低前列腺素來減輕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深海魚類:深海魚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減少前列腺素的產生如鮭魚、鮪魚、大比目魚、鯖魚等。薑黃素如咖哩、薑2.抗氧化食物抗氧化的食物可對抗自由基,減少關節的發炎反應。。維生素C:除了抗氧化外,可能幫助膠原蛋白的合成。如芭樂、奇異果、柳橙、青椒等。維生素E如糙米、杏仁、酪梨、蝦子、奇異果3.有助於關節軟骨修復的食物以軟骨的結構而言,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和葡萄糖胺,其中膠原蛋白可藉由優質蛋白質來增加膠原蛋白的合成,例如雞蛋、豆類、魚類,蛋白質還可幫助肌肉生長(配合運動),降低關節的負擔。 4.適度補充鈣質骨頭會被動地承受身體的重量,若要增加軟骨下方骨骼的密度,可增加植物性食物的鈣質來源,如莧菜、黑芝麻、豆干等,鈣質會比動物性食物來得豐富。5.控制體重研究指出,年輕時體重過重者,老年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相對增加,若減少5公斤,可延緩10年發生退化性關節炎。建議可多選擇纖維含量多且體積大的食物,例如蔬菜、榖類,或較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食物,如蒟蒻、金針菇。6.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張力和彈力,加強骨骼耐受度和血流量,讓營養素可以運輸過去,進而增加骨密度。關節炎或是骨頭有問題就要吃葡萄糖胺?廣告中常常聽到維X力、葡萄糖胺的廣告,但大家對他們的了解其實不深,會覺得只要骨頭有問題、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等就要吃到底是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吃它們呢?到底他們有沒有這麼有效?常常會有人把退化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搞混,以為他們是一樣的症狀,但其實不是哦!所以我們先來了解它們的不同:退化性關節炎軟骨是關節內覆蓋骨骼末端的組織,指關節之間能互相滑動,也可以減少運動或身體重量帶來的負荷。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是軟骨的內層(較薄)破損了,使得關節之間的骨頭互相摩擦,造成疼痛或腫脹,甚至長出骨刺。骨質疏鬆症我們的骨質在隨著年紀的增加會慢慢的減少,尤其是女生在停經之後,減少的速度有更快當骨質流失過多的時候,會使原本紮實的骨頭變得有許多空隙,所以骨頭變得比較不堅實,當跌倒或是動作較大時,就容易有骨折的問題。甚麼是葡萄糖胺?葡萄糖胺是關節軟骨重要成分的前身,可潤滑關節(下圖),而人體本身就可以合成葡萄糖胺,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合成速率降低了,趕不上分解的速度。葡萄糖胺分成三種:1.硫酸鹽類2.鹽酸鹽類3.乙醯葡萄糖胺硫酸鹽類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維骨力,屬於藥用級成分;另外兩種則是保健食品使用的型式。葡萄糖胺只對部分退化性關節炎初期患者有效,對骨質疏鬆症是沒有太大的幫助的喲!它能減少發炎,降低疼痛感,但無法治療或預防關節老化,而且沒辦法讓骨頭變強壯。由於效果有限,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沒有特別建議使用葡萄糖胺,如果有需要,適量補充即可。膠原蛋白也可以增強骨骼?再來是常見的膠原蛋白,他是構成軟骨的重要成分(上圖),像房子中鋼筋水泥的鋼筋結構軟骨也會隨著年齡越大,生成速率越來越低,如果加上肥胖的問題,軟骨會磨損的更嚴重,而且軟骨的生長是不可逆的,所以不會有修補回原狀的情形額外的補充是給予更多材料去合成軟骨,但這些材料還可以用在身體其他需求上,例如頭髮、皮膚等,所以身體會以最需要的部位先給予這些材料。因此加強肌耐力才是長久之道,在關節尚未退化之前,訓練好強壯的肌肉,肌肉夠強壯就可以支撐住身體的重量,減輕關節的負擔!當年紀越來越大,膝蓋和關節的退化隨之而來,走沒幾步路,膝蓋就開始疼痛,雖然市面上有許多營養補充品,可降低關節疼痛或協助軟骨合成,但平常的天然飲食能攝取到更多的營養素,而不是單一保健成分。營養小教室:高血壓、心臟或腎臟病患者應選擇低鈉的葡萄糖胺,否則會對心臟或腎臟造成負擔。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如果同時有在做化療,建議先避免服用葡萄糖胺,因為部分化療藥物和葡萄糖胺會產生交互作用。本文摘自《SuperFIT 極 度 塑 身》【不可忽視的熟齡骨本↘↘↘】。橘世代如何存骨本? 醫:先從飲食、太陽下手。千萬留意骨鬆最易影響的3部位 改善最佳良方一次學起來。缺鈣怎麼吃? 9成熟齡族鈣質攝取不足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全脂牛奶會變胖?研究團隊告訴你實情
牛奶近來的銷量連年下滑,隨著素食主義的興起與乳糖不耐的人口越來越多,不少人開始找尋牛奶的替代品,且關於牛奶仍存在許多迷思,甚至有人認為可能會加重感冒症狀。但專家指出,只要是孩子,牛奶絕對是必需品,而且一定要是全脂。 兒童營養學家Lucy Upton說明,牛奶富含鈣質、碘、維他命A和B12與脂肪,而脂肪非常重要,它提供孩子的能量所需,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乳製品、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是孩子重要的能量來源,孩子所需的養分比成人更多,2歲兒童需要平均每公斤體重80大卡的熱量,而成年人可能連這一半的數字都不到。近期有1項刊登於《牛津期刊》(Oxford Academic)的研究(Whole milk compared with reduced-fat milk and childhood overweigh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也指出,相較於喝低脂牛奶的孩子,喝全脂牛奶比較不容易肥胖。專家建議,除非是嚴重乳糖不耐或過敏(兒童發生比例約占2%至7%),否則不要剝奪孩子攝取營養的機會。 而如今配方奶被廣泛的使用在12個月大至3歲的孩子身上,但健康營養學者長期以來都不建議飲用,因為其中可能添加過多的糖、鹽,而且蛋白質遠低於牛奶,近期連美國健康營養組織也重申了這項論點。最近配方奶的銷量下跌,研究團隊認為應該與近年哺育母乳的比例增加有關。明確的建議是,嬰幼兒在12個月大以前都應該喝純天然的全脂牛奶,12到24個月大則應該每天喝2至3杯牛奶。另外,專家Upton也提到,並不建議兒童喝脫脂牛奶,特別是未滿5歲以前,而且根據研究發現,1到18歲的孩子並不會因為喝了全脂牛奶就變胖,甚至連肥胖的機率都比喝低脂牛奶少了39%,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全脂牛奶會帶來飽足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喝牛奶也要看時間! 補鈣、安神2黃金時段別錯過 新鮮牛奶最營養? 營養師告訴你答案
-
2020-03-08 癌症.淋巴癌
發燒、咳嗽以為是肺炎 女大生差點因罕見淋巴瘤送命
女大生差點送命頸部出現腫塊、莫名變瘦,當心是罕見淋巴瘤。一名20歲的女大生,兩年半前發現右頸部出現腫塊,但因無疼痛感而不以為意,直到感覺腫塊變大、數量變多且常咳嗽而就醫,經檢查發現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第四期,但因身體虛弱,家人原欲放棄、並轉至安寧病房,後轉院由醫師評估,經化療加標靶治療下,病情獲得緩解並控制至今。收治該女患者的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花蓮慈濟血液腫瘤科醫師李啟誠表示,最近因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大家對自身身體狀況比較警覺,但何杰金氏淋巴瘤,症狀跟肺炎與流感也非常像,也須注意。李啟誠說,何杰金氏淋巴瘤是淋巴瘤的一種,形成的原因是淋巴系統運作異常,導致淋巴球過度增生,並容易聚集在頸部、腋下或是腹股溝三個位置。而此淋巴瘤可以分成何杰金氏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種,台灣兩類患者都有,其治療的方式大同小異,差別為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癌細胞具有CD30抗原,外型長得類似貓頭鷹眼睛。年輕患者居多他說,據衛福部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以年輕族群居多,超過四成患者介於15歲至34歲間。而據學會統計,何杰金氏淋巴瘤臨床上有六大症狀,包括不明原因反覆發燒(38度以上)、身體出現不痛的淋巴腫塊(頸部、腋下、腹股溝)、體重不明減輕、夜間盜汗、皮膚紅疹及搔癢、咳嗽且呼吸急促等。由於症狀與流感、肺炎常出現的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狀類似,故常被忽略。他說,但不同的是,流感通常一周內會康復,但何杰金氏淋巴瘤症狀則持續,就醫確診時大都為三、四期。治癒、存活率高李啟誠說,何杰金氏淋巴瘤雖不好確診,但治癒率及存活率遠比其他癌症好,即便晚期都有近六成存活率。醫師會根據細胞型態、惡性度、臨床分期及病人健康狀況,來決定治療方式。他說,何杰金氏淋巴瘤主要透過化學治療,並搭配標靶或放射線治療為主,而非手術治療。如該女患者雖為四期,原預估僅剩一年初可活,家人在台北原以為已無藥可醫,後轉回花蓮經他評估,本身年輕且無其他疾病下,建議以化療加標靶藥物治療,目前身體狀況轉好、已存活超過兩年外,也重回學校上課。李啟誠建議,民眾若皮膚出現莫名腫塊,且按壓不痛時就須注意,建議立即就醫檢查,以及早發現治療。
-
2020-03-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你累了嗎?有症狀及早求醫
早年,某先生去大陸旅遊嫖妓被公安抓了,台胞證上蓋了「淫蟲」二個字。他聽說大陸只要花錢就可以洗掉,於是就花了錢去買通,台胞證拿回了,是洗掉了,但方式是在淫蟲前面多了一個字「非淫蟲」!這就是欲蓋彌彰的例子。有很多事也是一樣,例如人很累,就喝咖啡、喝茶,或喝保X達來提神,結果暫時精神是好了,但根本問題還存在,有一天真的撐不住累倒了,再找醫師去求醫,通常都事情都粉大條了。例如肝炎發作,在初期也會很累,伴隨胃口欠佳,如果不去及早求醫,而去喝提神飲料,等到黃疸出現才去求醫,可已經發展成猛爆性肝炎了;或者有B、C肝不定期追蹤,等到很累了,或體重減輕了才去求醫,可能就是肝癌末期了。因為肝癌在初期中期通常都是沒有症狀的。因此,有症狀一定要及早求醫,求正確診斷,而不是自我判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常常反而會延誤了病情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3-08 橘世代.時尚橘
凍齡13年!賀軍翔「不是天然瘦」維持體態有方法
37歲的賀軍翔近來重返三立拍新戲「天巡者」,對比他13年前,在三立拍的偶像劇「鬥牛要不要」,外型幾無變化完全凍齡,他透露,沒有特別保養,但因工作關係晚上會戒澱粉類食物,多靠運動來維持新陳代謝。賀軍翔說,其實他很羨慕吃不胖的人,自己平常若放縱就會發胖,今年過年他就因吃多了澱粉類食物體重超標,最重時約78公斤,但只要有工作,他會刻意不吃澱粉,晚餐不吃,通常可以瘦回剛出道時的72公斤左右。他平日會減少澱粉如米飯、麵食等高熱量食品攝取,只吃肉和蔬菜。但會固定補充維他命C和中醫生為他特別調製的補品。白天則會喝熱茶。他不拍戲時也會固定運動,一般都是上健身房或是跑步和打籃球,他稱自己現在是拍裸露戲不用怕的身材,但為了鏡頭前再好看一點,他會再加強肌肉的鍛鍊,讓自己維持在最佳狀態。【男星特輯/延伸閱讀↘↘↘】。不老男星修杰楷:養生秘訣從「戒糖」開始。金曲歌王蕭煌奇護嗓秘訣 只要每天做到一件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3-06 養生.健康瘦身
132公斤胖子變身型男 他靠這招一年減掉40公斤
在台中飯店擔任公關的吳小翰,身高178公分,體重高達132公斤,大學畢業後,他為了能順利找到工作決定減重,但嘗試過吃中藥、埋線、針灸、節食等減重方式,卻瘦了又胖,最後體檢時發現患有輕微糖尿病,改以顏色區分食物來減重,一年共減了40公斤,變身超級型男,令人驚嘆。27歲吳小翰從小體型肉肉的,因為食量大,朋友常邀他去吃「吃到飽」,體重也直線上升,身高178公分的他,體重卻高達132公斤。吳大學前從未想過要減肥,直到畢業後為了順利找到工作,下定決心開始減肥,不過試過吃中藥、針灸、埋線,甚至節食一天只吃兩顆茶葉蛋跟些許水果,儘管瘦了10公斤,但不到3個月又復胖,減了4年最終都失敗。吳小翰1年多前在公司健檢時,卻意外發現自己患有輕微糖尿病,醫師建議他要立即減肥,否則未來恐要靠吃藥控制,讓他驚覺「為了健康,不得不減重」。為了健康減重,他向營養師諮詢,營養師建議以顏色區分食物,少碰紅色或黃色食物,改吃綠色食物,像是蔬菜、肉類等食物。吳小翰表示,一開始真的很痛苦,發現自己很多東西都不能吃,吐司、麵包都屬於黃色食物,完全不能碰,甚至有時會想吃鹹酥雞,也都必須禁止;以前每日一定會喝一杯飲料,尤其最愛珍珠奶茶,但減重後每天改喝3000公升的水,澱粉類也改成吃蔬果,靠意志力控制口腹之慾。吳以顏色區分法減重,短短一個月就瘦了12公斤,看到了成效讓他更具信心,靠「吃」減重一年,體重從原本132公斤降至92公斤,共減了40公斤,親友們看到都覺得不可思議,褲子也必須全部重買。吳笑說,「甩肉一身輕,不僅減重也找回健康。」吳小翰也傳授減重心法,他說,「想瘦就必須要有毅力」,建議盡量不要挑選加工食品,多吃食物的原貌,並且該吃就吃,不可餓肚子,否則餓肚子就會有「補償心理」,最後反而吃更多。
-
2020-03-0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骨折、五十肩… 復健科醫師自己也走上復健路
我是復健科醫師,六年前的一次追跑跌倒意外,我的左肩鎖骨骨折了,後來還出現了五十肩的症頭,萬萬沒想到,我也會走上復健之路,真實的體驗了病人飽受疼痛折磨與復健的艱辛。鎖骨斷了術後手舉不起來事發當時,我是去追在操場裡跑的女兒,不慎跌倒撞到磚頭,左肩鎖骨立即鼓了起來,很痛。我還以為是脫臼了,一照X光才發現,鎖骨竟然骨折斷了,必須開刀,並以三角巾包著左肩左手固定。術後一個半月,拆除了三角巾,左手稍微能動了,卻發現手舉不起來、不能動,有了五十肩的症狀,造成生活起居上相當大的痛苦與困擾。直到現在,我仍然忘不了當時骨折的疼痛、手抬不起來的傷痛。穿衣、洗澡都很辛苦,左手無法勾到身體的後方;睡覺更痛苦,一平躺就會痛,必須半斜躺方式才能入睡。我的睡眠、體力因此都變得很差。拆掉骨釘每逢變天還是痛在骨折手術時左肩鎖骨有打上骨釘,開刀後一個半月能動時,我的左肩老是「卡卡的」、牽扯的痛,很多事都沒辦法做,懷疑是骨釘卡住了,希望能早日將骨釘取出,骨科醫師說至少半年後才能取出,但因為我的堅持,四個月後就將骨釘取出了。拆掉骨釘後,為避免肩關節肌肉沾黏會限制活動,我積極的復健一個月,即便復健過程難免疼痛,但仍持續的密集復健,每天雙手必做「往上、往後、外展、內收、外旋、內旋」六個復健動作,「關關難過關關過」,很快地,受傷部位恢復了活動度及功能。目前唯有在做左手平衡動作時仍會感到些許疼痛;當天氣變化下雨時,左肩就像氣象台般會隱隱作痛。將心比心鼓勵病人早復健走過骨折復健之路,在門診中,若看到有膝關節、肩關節骨折的病人,我都會建議開刀半年後就應該將骨板、骨釘拿掉,以免關節活動受限,肌肉會沾黏,並且應早點開始做復健治療,才不會骨質流失造成骨質疏鬆症問題。我更常以自身骨折、五十肩的復健經歷,鼓勵看診的病人要有信心,積極做復健治療,也示範標準的復健動作,讓病人學會回家跟著做。最近三年我愛上打羽毛球的運動,每周打二次羽毛球,讓我更有體力與活力,保持著年輕狀態,身材也維持得不錯,但卻有網球肘、足底肌膜炎的運動傷害發生,還好我是復健科醫師,懂得如何保養與復健治療。除了是復健科醫師外,我也是減重門診的醫師,對復健治療的病人來說,「吃對食物很重要」,必須好好控制體重、不能變胖,因此,「練肉」很重要,務必要吃足夠的蛋白質食物,同時也要做肌力運動。我現在的飲食是「吃菜配飯」,只吃少量的白米飯,並以吃清淡的菜色為主,肉類更要吃得夠;我每天早晚還會各做五十下「深蹲」肌力運動。此外,建議復健治療病人可多從事戶外運動,多曬太陽,可以增強肌力,並且預防骨質疏鬆。醫學辭典/五十肩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是肩關節沾黏,以致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患者會有疼痛感,但並不是非常疼痛。五十肩發生時,視肩關節沾粘的程度,肩膀活動範圍也因此受到限制。由於好發於五十歲以上的患者身上,所以稱為五十肩。當肩頸肌腱發炎、受傷後,如果處理不當,或未加注意治療,未來就很可能會嚴重到變成五十肩。劉燦宏小檔案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兼醫學系主任、復健學科教授●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專長:●腦中風、頭部外傷●脊髓損傷運動傷害復健治療●肥胖症診斷預防及治療經歷:●台北醫學大學代謝與肥胖科學研究所教授●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復健醫學部主任
-
2020-03-05 科別.婦科
預防骨質疏鬆症 名醫揭女性體脂肪率不能低於這個數字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作者太田博明】被譽為「日本女性醫療第一人」。慶應義塾大學婦產科講師.副教授、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婦產科主任教授太田博明的新書《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中提到,為什麼骨質疏鬆多發於女性身上呢?除了年齡增長這個原因,還可以從「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能力」、「遺傳與體質」、「營養不均衡」、「生活習慣」及「過去的病歷及服藥歷史」等因素來判斷,這些原因同樣也可以套用在男性身上。骨骼不論幾歲都能回春,即使可能具有「先天的弱勢」,但是只要在每日生活中加入增強骨質的運動及飲食,就能製造出年輕又強韌的骨骼。只要知道自己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就能找到相應的對策。太田博明指出,骨質疏鬆症在過去曾因為年齡的原因被稱為不治之症,但是現在已經可以治癒。如果是早期的骨質疏鬆症,治癒率就更高。破壞骨骼的蝕骨細胞與製造骨骼的造骨細胞同時作業,反覆進行骨骼代謝,讓骨骼汰舊換新。蝕骨細胞會在女性荷爾蒙的限制之下,進行適度的骨骼破壞。但當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量減少,就會增加蝕骨細胞的活動力、加速骨溶蝕現象,導致造骨細胞製造骨頭的速度跟不上破壞的速度。因此,在停經後幾乎不再分泌女性荷爾蒙(皮下脂肪會分泌少許)的狀況下,女性的骨質就會出現嚴重的流失。不論幾歲,只要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能力出現問題,就必須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無月經、生理期不順、提早老化等都是女性荷爾蒙分泌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二十幾歲女性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因此,女性需要審視一下自己是否曾經反覆過度減肥、飲食生活不正常,還經常運動不足及睡眠不足。就像前面所說的,女性由於減肥,所以有很高的傾向會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因為過度減肥會造成體重不足及營養不良,讓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量變低。體脂肪率也會影響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標準的女性體脂肪率在20到30%之間,低於22%就容易造成經期紊亂,同時減少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如果體脂肪率低到10%大關,製造女性荷爾蒙的卵巢就無法發揮正常的運作。太田博明也建議女性朋友,養成5個促進女性荷爾蒙分泌的好習慣:1.用泡澡「提高體溫」!睡前1 ~ 1.5 小時泡15 分鐘39 ~ 40 度的熱水,讓身體迅速進入睡眠模式!2.不累積壓力!睡眠是最佳良藥,睡前點上精油也能幫助放鬆!3.經常活動身體!有空就做家事,睡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也很有效果。4.攝取「維生素B6」!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 的鮪魚、鰹魚、雞肉及香蕉! 納豆、豆腐等大豆製品也很推薦!5.豐富心靈,讓心情愉悅!多培養興趣或挑戰新事物,談戀愛當然也OK !如果從飲食著手,可以多攝取納豆、豆腐等豆類製品。大豆富含大豆異黃酮這種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女性補充天然荷爾蒙,緩解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比起女性,男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非常低─明明男性身上沒有女性荷爾蒙,所以會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其實男性身上會分泌少量的女性荷爾蒙,他們的皮下脂肪裡存在著將男性荷爾蒙轉換成女性荷爾蒙的酵素。男性荷爾蒙也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分泌量,但不會像女性荷爾蒙那樣急遽減少。停經後的六十歲女性與同年齡的男性相比,男性體內分泌的男性荷爾蒙仍然十分充足,是女性荷爾蒙的一倍之多。這個原因讓女性更容易流失骨質、罹患骨質疏鬆症。
-
2020-03-05 養生.聰明飲食
2020全球公認最佳飲食法TOP3出爐! 護心、減重這樣吃
英文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怎麼吃及吃什麼都會影響你的身體,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對照2018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其中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變、高血壓、肝硬化等七項皆與飲食息息相關。美國權威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每年針對Best Diet項目,招集美國數十位相關心血管、身體保健、食物營養、糖尿病、運動等專家及醫師進行研究調查,該研究今年已進入到第十年,並在35種飲食中進行分析,從飲食對心臟健康程度、長期減重效果、飲食實施的難易度、食物營養全面性等來做評估。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近期發表2020年全球最佳飲食方法前三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也分享前三名的簡易料理方式:1、地中海飲食:源自於1940~1950年代環地中海地區(希臘、義大利南部及西班牙)的傳統飲食型態,並受現代營養學推薦的一種飲食模式。其料理方式以大量橄欖油、豆科植物、天然穀物、水果和蔬菜,適量魚、乳製品及減少紅肉為重要特色。富含抗氧化物、維生素、膳食纖維,以及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慢性疾病的多酚類化合物,加上熱量大多來自於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能幫助體重輕鬆管理、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減緩腦部退化,已連續三年被評比為全球最佳飲食法第一名。營養師教你這樣做-地中海料理:2、得舒飲食:「得舒飲食」是一種為了降低血壓而被開發出來的飲食模式,提倡高血壓患者應多吃的東西,而不只是一味禁止,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是得舒飲食的五大要素。低脂、少鹽、少糖的食物攝入,所以也適合於想要減肥或控制體重的族群。 營養師教你這樣做-得舒飲食料理:3、彈性素食:由美國知名營養師白勒特諾(Dawn Jackson Blatner)在《彈性素食飲食》著作中指出,得到素食的健康益處不用全然放棄吃肉。彈性素食的風潮讓人們可以接受健康飲食,不需劇烈改變飲食習慣,可以隨意選擇吃素的時間,而且少吃點肉,對環境、個人經濟都有好處;另外,可多攝取非肉類蛋白質,如豆腐、黃豆或雞蛋,水果和蔬菜、全穀類及乳製品,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入則可有效的降低血脂、血壓。 營養師教你這樣做-彈性素食料理:延伸閱讀: 排光身體的毒素! 多吃6類天然解毒食物減身體負擔 病菌來襲難自保? 這4種飲食習慣就是最強剋星 
-
2020-03-05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三期化療 存活已逾八年
一名患者因為黃疸、體重減輕、疼痛,被確診為胰臟癌三期,由於血管已經將腫瘤緊緊包住,根本無法進行摘除腫瘤的手術,在接受六個月的化學治療後,血管才鬆開,終於有機會將腫瘤摘除,如今存活時間已經超過八年。台灣在胰臟癌的治療獨步全球,創新的化學治療讓存活期平均可達12個月,醫師呼籲,全身化療是不可切除的晚期或轉移性胰臟癌患者的治療標準,要勇於接受治療,才有機會打敗「癌王」。確診年齡 維持平均67歲胰臟癌是一種惡性度極高的癌症,被稱為癌王,約90%以上的病患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整體而言,五年的存活率低於5%。近年以來,大腸癌、乳癌、肺癌的致死率逐年下降,但是胰臟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不降反升,成為美國、日本、韓國、台灣等地的新癌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1996年至2016年,這十年間,胰臟癌粗發生率已從每萬人6.22來到9.35,新診斷胰臟癌個案從1429人增為2202人,胰臟癌死亡人數從1354人增為1996人,每年新診斷和死亡人數都成長1.5倍,確診年齡維持平均67歲。化療讓腫瘤縮小 再摘除手術是唯一根治胰臟癌的方法,但是臨床上被發現的胰臟癌病患幾乎都已經無法接受手術,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研所所長陳立宗指出,化學治療是晚期胰臟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化療讓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摘除手術。陳立宗表示,針對無法開刀的胰臟癌病人,過去能用的藥很少,1995年以單獨使用Gemcitabine(健擇)為標準治療。2010年以後出現更多化療組合,發現用Irinotecan、Oxaliplatin、5-Fu三種藥物組合,或是用Gemcitabine和Nab-Paclitaxel兩種藥物組合,腫瘤縮小率達四成,穩定率達三成,中位數存活期達到12個月,比單獨使用Gemcitabine更好。晚期或已移轉 須全身化療過去一旦被診斷為胰臟癌,如同宣判死刑,對於化療更是擔心副作用,陳立宗指出,對於晚期或轉移性的胰臟癌病患,全身化療已經成為標準治療,可有效延長生存期,呼籲病患勇敢接受治療。
-
2020-03-04 橘世代.健康橘
吃得飽又有「媽媽味」 健身網紅May公開3大關鍵
IG粉絲人數破18萬人的健身網紅「May劉雨涵」,也是2本暢銷健身食譜的作者,May不僅用自己的故事鼓勵更多女生投入健身,如今也影響自己的媽媽。不過她也謙虛地說,起初上健身房是因為媽媽的鼓勵;開始研究飲食,進而發明更符合亞洲口味的「Mayfitbowl」健身食譜,也是受到擁有好廚藝媽媽的啟發,在健身這條路上,媽媽一直是陪伴自己的最佳夥伴、從不缺席。從料理小白到小廚娘 研發「媽媽味」健身餐May表示,在接觸健身以前從來不忌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最喜歡吃媽媽煮的台式家常菜,後來開始健身以後,才開始對飲食有所「計較」。然而一開始的方法很偏激,只吃沙拉和地瓜,儘管短時間就有顯著效果,卻也讓自己有將近半年的時間沒有生理期,內心也滿滿的負面情緒,意識到不能再繼續下去的May,開始改變過往的運動及飲食方式,不再只做有氧,而是用重量訓練搭配高蛋白的飲食方式,慢慢接近自己理想中健康的模樣。以前從不下廚的May,也為了吃得更營養且美味而開始研究怎麼煮。May說,一開始都會參考歐美的健身食譜,研發出以冷盤及烤箱料理為主的健身餐,雖然有大量的生菜、酪梨及肉,營養均衡且吃得飽,但偶爾還是會想吃熱騰騰的飯菜,於是她從媽媽的料理、料理網站或是名廚的教學找靈感,讓健身餐「更接地氣」。要吃得營養又美味 掌握3大關鍵就好像是雞腿料理,她會利用雞皮本身逼出的油來炒菜,讓菜更入味、也不會太油,May表示這是和名廚詹姆士學來的方式。還有以「蒸炒煮燉」的方式烹調,搭配酪梨油、橄欖油等較健康的油,再加上容易取得的平價食材,包括豆腐、雞肉、蛋、洋蔥及彩椒等,就能做出一道營養、美味又能吃飽的健身餐。想吃得健康,May建議可掌握3大關鍵:第一,色彩多等於營養均衡;第二是午餐和晚餐,要攝取30公克以上的蛋白質;第三是不要害怕吃碳水化合物,以半碗的五穀飯或南瓜、地瓜等根莖類取代白飯,讓自己吃飽,不要讓健身餐看起來「很可憐」,而是要很好吃,才能持之以恆。能持之以恆 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方式而May媽也看到女兒在飲食上有自己的堅持,也逐漸以水煮或烘烤的方式料理,不僅如此,也改變飲食方式——提高每餐攝取的蛋白質比例,也不因為怕胖而刻意不吃某一類食物,一切以身體健康為最大前提。May媽分享親身經驗,過去會為了維持身材而刻意不吃肉,直到更年期由於身體不適,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吃肉,以攝取足夠的油脂,然而一吃肉體重也隨之上升。後來也是看到May即使吃很多,身材也愈來愈精實,促使自己改變飲食習慣,也開始踏入重訓,用更多的蛋白質及重量改變自己。May受到媽媽家常菜的啟發,改造第一代的「Mayfitbowl」,獨創出像是鹽蔥雞胸飯及微罪惡起司煎鯛魚等符合亞洲飲食習慣的家常美味健身餐;而May媽也受到女兒的影響,不再害怕「吃多會胖」,找到可以持續一輩子的生活方式,在邁向更美好自己的路上,母女倆教學相長,都是彼此的最佳夥伴。 【更多關於瘦身不能不知道的事↘↘↘】。如何瘦身不節食 黃惠如:先從「專心吃飯」開始。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4 新聞.健康知識+
只是缺乏維他命B?不明原因嘴破,要懷疑恐是這重症
Q:口腔潰瘍就是俗稱的嘴破,最常見的原因是缺乏維他命B?A:不正確口腔潰瘍的真相有人說口腔潰瘍(嘴破)是因為火氣大,這樣講沒錯,但還是有可能反映了更深入、更嚴重的疾病。比較常見的情況是,求診者說找不到原因,莫名其妙就開始嘴破,或說有痛的感覺,然後自認為是壓力太大睡不好導致,但其實有可能是口腔本身的問題,例如常常嚼檳榔、吸菸的人會有的口腔癌,就常被誤認為是嘴破而輕忽了。如何預防或緩解?以往有不少人誤以為口腔潰瘍的原因是缺乏維他命B,所以就猛吃維他命來預防口腔潰瘍,可是,現在的人缺乏維他命B的比較少見,反而要想是不是因為貝氏症、克隆氏病等,它們也會用口腔潰瘍來表現。臺灣人不可不知嘴破的廣告一大堆,電視、網路上到處都有,卻是加油添醋的比較多。反覆嘴破不會好,就要趕快請教牙科醫師。民間偏方像是灌涼茶、塗鹽巴、噴西瓜霜,都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本文選自三民書局出版《快速入門!臺灣人不可忽視的百大病症》)
-
2020-03-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4大壞習慣削弱你的免疫力 專家教8招改善
疫情嚴峻,四周似乎危機四伏,即使我們身體裡有內建的防禦措施 – 免疫系統,但難保在這困難重重的時間點,病毒、細菌會不會乘虛而入,突破警戒線?想要拉高身體自我防衛的層級,大家開始想:「是不是有什麼辦法能提高免疫力呢?」美妝店、免稅店、大賣場裡,一定有許多健康食品,甚至貨架上還不乏宣稱有增強免疫力功效的商品,然而這些說法模糊,又無法用科學方法驗證商品,吃了是好,還是反而傷身呢? 首先體內的免疫力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架構,需要的是平衡與協調,不是僅只有某一樣項目強就是好就是棒。記得,免疫系統裡有多種不同功能的細胞,我們該增強哪一種細胞,增強到數目多少呢?還有,增加了免疫細胞的數目,就等於增強細胞的能力了嗎?這些事情都比我們能想像的還要複雜,答案目前都沒有清楚的科學證據能解答。年紀、運動、飲食、和睡眠的內容,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免疫力。年紀愈大,我們的胸腺萎縮,骨髓功能變得較沒效率,免疫系統的整體能力逐步變差。愈來愈容易感染,甚至會較容易發展出癌細胞。那麼,究竟有哪些好方法可以增強免疫力呢?首先,你可以改善這幾個壞習慣!◆ 不吃蔬果生活在台灣,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營養過剩,不過如果從一些微量營養素的角度來看,卻有民眾並沒有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或礦物質。不少動物研究發現,不管是缺乏鋅,鐵,銅,葉酸,維生素A,維生素B6,或維生素C等,都可能會改變動物的免疫反應。不過缺乏單一微量元素對整體的免疫系統,會影響到什麼程度呢?目前研究結果還沒有帶來實際的定論,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注意的事情是,務必檢視自己飲食的內容。假使自己是個很挑食,幾乎不吃蔬菜水果的肉食主義者,或是常常吃的少,吃的太固定,菜單不變,都可能會缺乏身體必須的維生素與礦物質。最好還是要採取地中海飲食法,攝取大量的蔬菜水果喔。自行從真實食物中攝取到的維生素與礦物質,會比僅靠補充綜合維他命好,天然的最好喔。◆ 不運動假使一個人本來沒有運動習慣,剛開始運動的前幾天他可能覺得比較疲憊,但持之以恆後,變成一個保持運動習慣的人後,他很容易發現自己的精神變好了,也比較不會有一些小病痛或不舒服症狀。運動能改善我們體內的荷爾蒙分泌,同時也讓人睡的更好,在在都能增進免疫力。不過,也不要突然之間變成健身狂。規律運動能增進免疫力,但過度健身反而會帶來反效果喔。◆ 不休息睡覺你過去可能就曾經發現,自己如果變得很忙,需要趕工、加班時,連續熬夜睡太少幾天後,就容易有些感冒症狀。其實沒睡飽,或睡眠品質不夠好,對身體而言是個明確的壓力,還會容易導致發炎。所以對成人來說,還是盡量睡到7到8個小時吧!另外一個會搞差身體的狀況就是壓力太大,壓力這件事情是很難量化的,每個人對同樣事情的反應也不同。當走在冰天雪地中,甲可能為了美景而感動,心情超好,但乙可能覺得太冷而壓力很大心情很差。另外,會影響身體狀況的,常常是慢性的壓力來源,像是與家人、伴侶、朋友、或同事之間的關係不良,就容易長期影響免疫狀況。所以要理解到這些壓力帶來的身體傷害,試著靠改變行為、做瑜珈、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走出這些慢性壓力,或在壓力中獲得休息。◆ 抽菸這個幾乎可以說是醫師說到不想再說了的主題,但抽菸真的是百害無一利,當然也包括了會降低免疫力,所以,想提振自己的免疫力者,請別抽菸,有抽菸習慣者還是趕快戒菸吧。改變了以上的壞習慣,我們再來正向版。健康生活的準則以下是幾個健康生活的準則,跟著做,身體功能才會好,免疫力才不打折。● 飲食中含有大量蔬果● 規律運動● 維持健康體重● 若有飲酒習慣,節制一點,不要過量了● 睡眠足夠● 養成好習慣,平時多洗手,食物和飲水都煮熟、加熱後再進食。● 減少壓力● 該打的疫苗記得打。超過六十五歲的話,務必記得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疫苗能明顯降低因這些感染而引發的病症與死亡。還沒接種流感疫苗的趕快啊!原文:想提高免疫力,先改正幾個壞習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02 養生.營養食譜
10大死因7項與飲食有關 美權威雜誌推3種最佳飲食法
「You are what you eat.」怎麼吃及吃什麼都會影響你的身體,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根據國人十大死因,其中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變、高血壓、肝硬化等七項皆與飲食有關。潘富子引用美國權威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該單位每年針對「Best Diet」項目,召集美國數十位相關心血管、身體保健、食物營養、糖尿病、運動等專家及醫師進行研究調查,今年已進入第十年,分析35種飲食,從飲食對心臟健康程度、長期減重效果、飲食實施的難易度、食物營養全面性等評估之後,提供全球最佳飲食方法前三名的簡易料理方式。一、地中海飲食源自於1940至1950年代,環地中海地區希臘、義大利南部及西班牙的傳統飲食型態,是現代營養學推薦的飲食模式。料理方式以大量橄欖油、豆科植物、天然穀物、水果和蔬菜,適量魚、乳製品及減少紅肉為重要特色。潘富子指出,地中海飲食富含抗氧化物、維生素、膳食纖維,以及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慢性疾病的多酚類化合物,加上熱量大多來自於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能幫助體重輕鬆管理、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減緩腦部退化,已連續三年被評比為全球最佳飲食法第一名。●蒜香檸檬大蝦(2人份)材料:大蝦5至6隻、橄欖油1大匙、大蒜5瓣(切碎)、新鮮檸檬1顆(擠汁)、岩鹽適量、黑胡椒適量。作法:1.加熱平底鍋,放入大蝦煎香,翻面後撒上大蒜碎。2.擠入新鮮檸檬汁,以岩鹽與黑胡椒調味即完成。二、得舒飲食「得舒飲食」是為了降低血壓而被開發出來的飲食模式,潘富子指出,提倡高血壓患者應多吃的東西,而不只是一味禁止,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是得舒飲食的五大要素。低脂、少鹽、少糖的食物攝入,所以也適合於想要減肥或控制體重的族群。●雞胸肉生菜沙拉(1人份)材料:雞胸肉60克、綜合生菜100克(切段)、小番茄約10顆(切半)、堅果1湯匙、水果醋適量或初榨橄欖油1茶匙、鹽1/6茶匙、黑胡椒1/4茶匙。作法:1.將雞胸肉水煮加熱後切塊。2.加入其餘食材拌入鹽、水果醋或初榨橄欖油、黑胡椒調味即完成。三、彈性素食美國知名營養師白勒特諾(Dawn Jackson Blatner)在其著作中指出,想得到素食的健康益處,不用全然放棄吃肉。彈性素食的風潮讓人們接受健康飲食,不需劇烈改變飲食習慣,可隨意選擇吃素時間,而且少吃點肉,對環境、個人經濟都有好處。潘富子建議,可多攝取非肉類蛋白質,如豆腐、黃豆或雞蛋,還有水果和蔬菜、全穀類及乳製品,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入,可有效降低血脂、血壓。●酪梨豆腐溫沙拉(1人份)材料:酪梨1/6顆(切塊)、傳統豆腐80克(切丁)、菠菜100克(切段)、小黃瓜100克(切絲)、毛豆50克、歐芹少許、胡麻醬2茶匙。作法:1.先將毛豆及菠菜放入滾水汆約20秒。2.放入其他食材,以胡麻醬調味後,撒上歐芹即完成。
-
2020-02-29 科別.心臟血管
70歲婦頭暈兩年查不出病因 竟然是心血管出問題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張釗監熱愛烘培的70歲老太太,2年前有頭暈症狀,至耳鼻喉科就診,未查出有眩暈症等相關病因,但仍持續服用止暈藥症狀治療。因症狀持續未緩解,改看神經內科,依然查不出腦神經方面問題;直至心血管中心就診,經醫師檢查才發現病人右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下壁缺氧,確診為「狹心症」。所幸經心血管中心醫師以氣球擴張術,將狹窄血管內壁撐起,重建血流後,病人不再頭暈,終於可以進廚房開心「站著」做點心,不再怕暈倒。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狹心症屬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或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血流不順,80%會出現胸悶痛症狀,10%會腹痛,僅少數會出現頭暈,甚至無症狀。他推估,老太太是因為停經後缺少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再加本身體重過重,有三高問題;加上平時未控制好疾病,常油膩飲食又少運動,導致右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所幸,及時發現對症治療,才避免發生暈倒撞地腦出血,或心肌組織壞死造成心肌梗塞猝死憾事。張釗監指出,容易引發狹心症的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婦女、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及長期抽菸者。要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以及情緒起伏過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發作。如何確診狹心症?臨床上可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及心導管等檢查,協助診斷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若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再進一步考慮以藥物、氣球擴張術或心血管繞道術進行治療。張釗監提醒,春季乍暖還寒,氣溫變化極大,要特別小心!天氣快速轉冷血管就容易收縮,如果出現胸悶痛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最好就醫檢查。若出現頭暈症狀,且經由醫師排除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方面問題後,應考慮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疾病。並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作息、控制三高、維持理想體重、勿抽菸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
-
2020-02-29 橘世代.健康橘
3個行動 莫昭平、古競祥為另一半儲蓄愛的存款
吵架會快速消耗彼此感情,「愛的存款提取久了還是會空的」,有天莫昭平突然意識到「我們要常常存東西進去」,夫妻倆有了共識,開始有意識地累積「愛的存款」。行動1/參與彼此生活古競祥與莫昭平在一次爬山活動中認識,兩人都喜歡大自然與戶外活動,但喜歡戶外活動與投入激烈的極限運動不同,很多訓練的難度高,莫昭平一開始還是會排斥。莫昭平的「頓悟」始於一次和學妹的聚會。那天,她和大學登山社的學妹一起爬郊山,學妹問她「古哥呢?」同一時刻,古競祥正在爬一座難度頗高的山。這位學妹的先生數年前因山難去世,她看著莫昭平,語重心長地說了句「人生苦短」。莫昭平那天起積極參與古競祥的生活,從運動開始。「運動這件事表面上是為了加入他,但最後受益的卻是我」。這幾年,莫昭平的體能變好,體重減了8公斤,更健康、更年輕,能夠到更遠的地方旅行、從事難度更高的運動。行動2/願意為對方改變前陣子,古競祥覺得莫昭平心不在焉,他一件事總是要說上3、4次,莫昭平還是沒聽懂。直到去年6月,莫昭平做了聽力檢查,才知道她對於低音頻的接收能力變弱了。這個結果讓古競祥調整了自己的說話方式,不在房間裡對房間外面的人喊話、說話時走到對方面前講,提醒自己說話時咬字清晰。採訪過程中也會看見,當兩個人同時有話要說時,他們都會刻意的改變當主管時「有話先說、直說」的習慣,把說話空間讓給對方。行動3/珍視並強化對方優點莫昭平的臉書上常常「曬老公」,一下子說「古哥3年前才成為(雪霸國家公園)新科解說員,如今早就超越我」,不久後又PO「古哥麵包愈做愈好吃,外觀、口感、味道都一級棒,已達網購水平了!更重要的是:怎麼吃都吃不膩!」私下問莫昭平,古哥做過什麼讓妳感動的事?她馬上說起30年前古競祥讓她出國3個多月工作,一個人在家照顧幼小的兒女,「謝謝他讓我做自己」、「謝謝他提供肩膀,讓我傷心挫折時可以依靠、可以哭」……,洋洋灑灑如數家珍。問他們未來想和對方完成的夢想,莫昭平希望學會潛水,和古競祥到世界各地的開放水域游泳和潛水;古競祥則是想起了他們從年輕時就攜手自助旅行,很想重溫舊夢。年輕時總是莫昭平規畫行程,古競祥找路開車,旅途中的種種不確定都是刺激又有趣的冒險。現在退離職場,兒女也都離家自立,夢想又回到了最初:「希望可以多多一起再當背包客。」婚姻是場漫長的旅行,要一路都覺得興味盎然,得你和旅伴都願意用心規畫、互相配合才行。看更多報導:《橘世代》【下半人生準備好再心動一次↘↘↘】。日本熟齡夫妻「愛情保鮮」秘訣大公開!。退休後不做「無話夫妻」 成為同學一起打太極談戀愛。名人心法/李昂:規劃退休生活,別忘了把愛情也規劃進去。日本掀起「卒婚」潮:各行各路 夫 妻 感 情 更加升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8 橘世代.時尚橘
完美保養先從喝水開始 讓專家教你如何「好好喝水」!
水,是世界萬物的起源,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而人體70%也是由水組成。水參與身體中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但也最常被我們忽略,喝水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絕對不是說說而已!現在讓SuperFIT營養師帶你探索「水的奧秘」水在哪裡?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約佔體重50~70%,然而這些水都在那裡呢?它存在於血液、淋巴液、消化液及器官組織間,都含有許多水份,如下:1.血液血液中的含水量高達90%,構成「血漿」的主要部分,血液最重要的就是體內的循環系統,負責運送身體各處的養分及氧氣,且將代謝的廢物帶走,並到肺或是腎臟排出。2.淋巴液人體內另一個循環系統便是淋巴循環,主要參與身體的免疫系統反應,而淋巴循環中含有淋巴液,為澄清無色的液體,含有白血球、淋巴球等與免疫系統相關的物質。3.消化液消化系統中不管是唾液、胃液、膽汁、胰液、腸液等,都含有水分,才能夠有效的作用及分泌。4.各個器官中身體的各個器官,包括大腦、心臟、肝臟、腎臟、肌肉、軟骨組織等等都含有許多水份,以提供各個器官發揮正常生理功能時所需的溶劑及媒介。水在我們體內為什麼如此重要?水在人體內參與了許多與營養素代謝、養分運輸、廢物排出、溫度調節及器官細胞間的潤滑保濕作用,因此水是人類存活十分重要的物質,若沒有充足的水分補充,便會影響到這些生理功能,進而威脅到我們的身體健康。讓我們來談談「水的生理功能」1.參與生化代謝:在人體內,水參與體內所有物質的新陳代謝,而人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水分,水參與任何營養的代謝利用、儲存等。2.養分及代謝廢物的運輸:人體內含有血液,而血液中大部分的比例是水,能夠運送養分、氧氣至全身各個器官中,使我們的器官獲得足夠的營養以維持正常機能,並且血液會帶走器官在運作所產生的代謝廢物,前往肺臟或腎臟交換成氣體或尿液排出。3.調節體溫:當人體中進行物質代謝時,會產生許多熱,體內的水能夠吸收多餘的熱,使我們人體的體溫不會發生明顯的波動。另外,當體內有大量的熱能時,體能夠透過流汗的方式,將熱從皮膚散失出去,使體溫維持在正常狀態。4.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當食物進入口中一直到食道、胃、小腸、大腸等一連串的消化管道,食物不斷地被消化分解,最後在小腸吸收,而這些分解食物的物質,便是消化液,而這些液體絕大部分的組成是水,故水在參與食物消化吸收營養的過程中十分的重要。5.潤滑作用:水具有潤滑的作用,像是眼淚可以防止眼球乾燥,而唾液的分泌有助於吞嚥及潤喉的作用,此外水也能夠減少器官、關節間的摩擦,以保持運動協調的狀態。水的在身體中的功能多到數不清,然而知道水如此的重要,但我們卻往往會忽略了他。據分析,在台灣處處都有飲料店,人手一杯含糖飲料可能就是一整天的飲品,導致忘記了喝水;也非常多上班族,從早上到下班,屁股根本沒離開椅子,越忙月忘記喝水上廁所,接下來就會導致便秘、發炎等狀況,每天喝的水往往不足身體所需,過多的代謝毒素無法順利排出,長久累積下來會使身體慢慢出現健康問題好好喝水,可是保持營養健康的最基本關鍵啊!喝水不夠?小心健康亮紅燈!人體一天排尿量約1500 c.c.,若再涵蓋呼吸的水氣、皮膚的散失、排出的糞便,甚至是汗水,每天大約會流失2000 – 3000 c.c.的水,倘若水分補充不足夠,身體可能會呈現較乾燥的狀態,使得許多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出,反而囤積在體內,而過多的代謝廢物可能產生毒素,而破壞體內許多的營養平衡及健康機能,水若喝不夠,可能容易引發以下的健康狀況問題:1.影響腎功能喝水不足手先會影響腎功能,若尿液量不高、體液少、顏色濃黃,代謝廢物無法順利的排出體外,而長期累積下來可能會導致尿酸過高、痛風、腎結石、尿道結石甚至是尿毒症,而可能會引起發炎等狀況。2.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當攝取的水分不足,便會導致身體的體液不足,血液便較濃稠而循環變慢,此時便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像是血管阻塞、心肌梗塞,甚至是中風的機率都會增高。3.關節問題每個關節的表面都覆蓋著軟骨,其中也包含了緩衝液來減少軟骨之間的摩擦,就像是潤滑油的功能。倘若身體的水分不夠,關節中的華液便會減少,無法正常吸收關節間的衝擊,彼此互相摩擦,進而會引發關節問題。4.皮膚、眼睛乾澀表皮組織間也含有水分,若缺乏水份,皮膚會顯得乾澀,且可能水份及油脂不平衡而引發痘痘、發炎等問題。而眼睛因為含有淚腺,使我們的眼睛不易乾澀,倘若身體缺乏水份,淚液無法正常分泌而可能導致乾眼症等問題。所以多喝水不僅能夠促進我們的代謝,還可以幫助我們將體內因為代謝營養、運轉機能所產生的廢物排出此外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保護腎臟甚至是器官間的潤滑作用,都能夠發揮大大的功效沒事多喝水,身體健康沒煩惱!這是我們熟悉的廣告詞,行走間、等車的過程、或是在辦公、休息等時候,就來杯水滋潤一下我們的身體,補充足夠的水分能夠幫助我們身體許多面向更營養健康,包含:1.促進身體代謝先前知道水是體內許多生化代謝的媒介,體內許多的化學反應均需要在有水的環境下進行,因此多喝水能夠促進我們的身體營養代謝,使我們更能夠有效利用體內的能量!2.排除體內累積的毒素因為體內的代謝而產生出許多的廢物,因此我們必須透過血液循環以及尿液,將我們體內所累積的代謝廢物排出,避免累積在體內而產生毒素。3.皮膚柔嫩愛美的女孩若想要皮膚變好,多補充水分是必要的,體內若有充足的水分,血液循環正常,皮膚就能夠得到充分的養分,新陳代謝也正常,保持皮膚的油水平衡,使得皮膚光滑透亮,除了保養品,由內而外的保養更加重要。4.大腦反應更快,精神好美國研究指出,水是提供氧氣的重要元素,而平常大腦運作時需要氧氣才能夠運轉更快,加上血液循環好,也能夠給予大腦足夠的氧氣,精神及思考能力也會更加有效率。5.增加抵抗力補充足夠的水分能夠強化肝臟及腎臟功能,有助於排出體內累積的有毒物質,且因為水參與了整體的身體循環,便能夠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雖然多喝水是好事,但每件事都「過於不及」,怎麼喝?跟喝多少?成了重要的課題,適當的補充水分才能夠使身體的健康機能越來越好在喝水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注意幾個要點:喝水的注意事項:1.喝水適量足量:健康成人每天至少會流失2000 – 3000 c.c.的水分,因此成人一天的健益喝水量建議落在此區間之間。2.關鍵時機掌握好:最好的喝水方式少量多次補水,或是每個小時平均攝取,但避免一次喝太多的水,避免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而身體不適。此外每日起床可以喝一杯溫開水,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唷!3.避免飯後攝取太多水分:當食物進入到我們的消化道時,此時的消化液正在分泌分解食物,倘若飯後攝取太多水分,可能會稀釋消化液,進而導致不容易消化吸收。4.晚上不要喝太多水:晚上建議不要喝太多的水,不然可能會導致半夜起床上廁所,而影響到睡眠品質唷!參考資料:https://www.ttv.com.tw/lohas/view/23916本文摘自《SuperFIT極度塑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慢性病患者無止盡的漫漫長路…長期吃藥會洗腎嗎?
對於許多慢性病患者來說,彷彿就像走在一條看不到盡頭的單行道。我了解這樣長期用藥,不管是對患者本身或家屬來說都是容易感到灰心的。或許初期還會積極吃藥治療,但當時間一拉長,就會開始出現「不想一輩子吃藥」、「反正吃不吃藥都好不了」、甚至是「吃太多藥搞不好還要洗腎」的想法。我常常笑說,治療慢性病患者最難的地方是「說服」,由於目前很多老一輩的人心中還會有「長期吃藥會洗腎」 的想法,所以每次聽到需要長期吃藥,都會馬上搖頭拒絕,深怕自己吃藥吃久了無法停止,甚至需要洗腎,但事實是如此嗎?今天就先來簡單和大家分享吃藥到底會不會洗腎、以及該如何正確吃藥!【長期吃藥會洗腎嗎?】當任何藥物吃下肚,都是靠肝臟或腎臟來代謝掉。基本上只有藥物濫用才會導致洗腎,像一般慢性病的治療,醫師都是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給予合適的藥物治療,只要按藥囑服用,不要自己額外亂吃,就不必擔心會導致洗腎。但如果今天因為不想吃藥,導致糖尿病、高血壓沒有控制好,反而更傷腎!簡單來說,當高血壓惡化,會導致動脈硬化、血液循環變差,導致腎功能惡化。而長期血糖過高,可能會導致腎絲球病變,嚴重者就可能要洗腎。所以想要遠離洗腎,就要先吃藥控制好慢性病,同時日常中也要留意以下幾點:1.不要自行到坊間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服用2.勿過度濫用止痛藥3.多運動並控制體重4.飲食上以原型食物為主,烹調方式盡量少油、少糖少鹽,少吃加工食品。治療慢性病的路雖然漫長,但只要和醫師好好配合,定時服藥並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就可以找回更好的生活品質!來源出處:永蘊聯合診所 https://www.facebook.com/yycli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