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體重減輕
共找到
527
筆 文章
-
-
2021-08-21 癌症.淋巴癌
查馬克罹淋巴癌病逝 醫:出現5症狀應就醫
演員查馬克因淋巴癌病逝,台大醫師柯博升今天表示,淋巴癌多達30至40種,但有很高的機會痊癒,呼籲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症狀務必就醫。在公視史詩戲劇「斯卡羅」中飾演大股頭「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屋樂罹患淋巴癌,昨天晚上11時5分過世,享年42歲。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台大癌醫分院血腫科部主任柯博升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淋巴癌顧名思義就是從淋巴系統長出的癌症,而淋巴系統裡有多達數十種細胞,每一種細胞癌化,都算是一種淋巴癌,因此光是淋巴癌至少就有30至40種以上,每一種治療的方式、預後都不太一樣,相當複雜,「嚴格來說,淋巴癌算是一大群疾病的總稱」。他解釋,淋巴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多數淋巴細胞都聚集在淋巴結,因此淋巴腫大出現的機率最高;不過,除了淋巴結,全身不同器官也遍布淋巴細胞,一旦位於肺部的淋巴細胞癌化,就可能出現類似肺癌的症狀,必須靠切片才能分辨。淋巴癌種類繁多,分型、治療方式也百百種,但大致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兩種,柯博升說,何杰金氏淋巴癌較常見於西方人,約占西方人淋巴癌20%,在台灣僅占5%到7%,一旦確診必須積極治療,存活率相當高,第一期存活率高達90%至95%,第二期可高達70%。至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則分為「和緩型」與「侵襲性」,這兩種的治療積極度、痊癒機會也是兩個極端。柯博升指出,侵襲型淋巴癌病程進展快,若有症狀卻不治療,短短幾個月到一年就可能過世;不過,只要化學治療有效,即便到了三、四期或末期,仍有很大的機會治癒,千萬不要放棄治療。反觀和緩型淋巴癌則是另一個極端,柯博升說,這類淋巴癌的病程多以「年」計算,有些患者即便確診時就已是第四期或侵犯骨髓,也不一定需要治療,有些患者甚至能和癌症共存長達10至20年;反之,正因癌細胞擴散範圍大,化療效果也沒有侵襲型淋巴癌來得好,因此雖然難以根治,但只要沒有特殊症狀,也不會有立即性的性命危機。「如果非選不可,淋巴癌至少是有機會痊癒的癌症。」柯博升常這麼安慰確診病人,他說,很多患者確診淋巴癌後,因為害怕化療而一再拖延、不願治療,但實際上,隨醫療進步,有了止吐藥等輔助治療,化療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抱著臉盆吐」的畫面幾乎不會發生,很多病人打完第一次化療後也會鬆口氣,坦言沒有想像中恐怖。柯博升說,隨台灣人口老化、飲食和生活習慣西化,淋巴癌患者數大幅攀升,但因危險因子、成因都不明確,也難以預防,呼籲民眾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5症狀時務必就醫,按照醫囑治療,就有機會治癒。
-
2021-08-19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皮膚癢抓到破皮潰爛 竟是骨髓纖維化作祟
●皮膚劇癢破皮,恐與血液疾病有關●九成患者脾臟腫大●好發於65歲長者身上「皮膚癢到痛不欲生!」一位資深內科醫師的外公,四肢常抓到破皮潰爛,長期於皮膚科就診卻毫無效果,某次抽血檢查發現血小板數量異常,轉至血液科,就診發現竟是「骨髓纖維化」。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指出,骨髓纖維化共有10大症狀,若症狀逐年惡化,應提高警覺。造血功能轉嫁脾臟或肝臟骨髓纖維化是「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骨髓增生性腫瘤是指骨髓造血幹細胞中造血母細胞發生不正常增生,如真性紅血球增生、原發性血小板增多,屬於最常見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如果未妥善控制,將惡化為「骨髓纖維化」或是「急性血癌」。骨髓纖維化會使骨髓原本造血功能轉嫁至脾臟或肝臟,約九成骨髓纖維化患者脾臟腫大。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研究顯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經過10到15年,最高會有11%到14%的機率轉變成骨髓纖維化。不過,多數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初期不是無症狀,就是症狀不明顯被忽略,就醫時往往已形成骨髓纖維化。研究發現,骨髓增生性腫瘤10大常見的症狀為疲勞、易有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搔癢、發燒、夜間盜汗、骨頭疼痛、體重減輕。林建嶔表示,這些症狀幾乎每個人都有,但是這些症狀如果持續發生且逐年愈來愈嚴重,就要懷疑是血液疾病。需定期輸血或服藥物改善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陳睿哲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是少見可以找得到驅動基因突變的疾病,出現症狀後抽血確認血球數量,基因檢測也是很重要的工具,常見的突變基因包含JAK2、CALR、MPL、BCR-ABL1融合基因。無論是血小板或紅血球增生,最擔心血栓發生,骨髓纖維化必須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癒,而骨髓纖維化因造血功能異常,需定期輸血或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林建嶔表示,骨髓纖維化好發於長者身上,多數是在65歲左右發病,但也有二成左右在55歲以前甚至更早發病,治療上會依照年齡作調整,年長的患者移植前恐需要化療,因此治療計畫多採取避免疾病惡化,加上可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搭配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查量表(MPN10量表),調整處方維持患者生活品質。【線上講座】戰勝骨髓纖維化
-
2021-08-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走不動、站不穩又常跌倒?試試5要點肌少症風險評估
年紀越來越大,走路卻越來越緩慢,漸漸的連從椅子上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難道打拼了一輩子,給後代溫飽富足的生活,自己卻連好好的享受退休生活都沒辦法嗎?隨著年紀增大,肌肉的狀況也越來越差,慢慢的就進入了肌少症的陷阱裡,最後就連行動都不能如自己所意,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表示肌肉與骨骼都是支撐身體很重要的組織,隨著年紀增大,想要行動自如首先就要正視肌少症的問題,肌少症的發生不是必然,並且是可逆的,只要好好保養身體就可以避免或改善肌少症,因此了解並正視肌少症是非常重要的喔!什麼是肌少症?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的力量與數量減少,導致行動上的問題,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解釋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數量,質量,力量逐漸下降,當衰弱到一個程度時,就會導致身體失能,通常伴隨著肌力衰退,肌肉萎縮等問題。而肌少症的發生又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主要是因為年齡增長而導致的肌肉量流失,次發性則可能因為疾病,活動少,營養不良等狀況導致肌少症。 肌少症有什麼影響?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說明,最主要是行動上的不便,除了走不動,站立困難,站不穩之外,也會增加跌倒的機率,而若本身骨質流失較嚴重的長者,也會增加骨折風險。根據統計,肌少症也會增加呼吸系統,心血管以及癌症等疾病的死亡率。因此不論在預防或是治療上面,都應該積極去增加與改善肌肉量,一旦肌肉的數量與質量回來了,便可解決肌少症的問題。 肌少症有什麼徵兆應該注意?5要點肌少症風險評估透過日常生活觀察,可以注意自身是否有肌少症的風險,大樹藥局張益誌藥師指出,下列五個要點需特別注意:1.站起來或蹲下時吃力:如坐在較矮的椅子上會難以起身,或者上完廁所後要從馬桶上站立起來很困難。2.走路緩慢:即使在平地行走也很緩慢無力,甚至過馬路時,會來不及在綠燈的時間內通過。3.反覆跌倒:近一年內連續跌倒的狀況超過兩次。4.體重減輕:沒有刻意減重,體重卻不斷減輕,半年內體重減少5%以上。5.握力下降:如濕毛巾擰不乾,或者連扭開寶特瓶蓋都很吃力。張益誌藥師提醒,肌少症可透過運動,飲食等改善,只要能將肌肉量重新滋養,訓練回來,行動便可恢復正常,因此需要正視問題並積極改善,但不用過度驚慌,保持足夠的肌肉力量,才能讓自己退休後也能有多采多姿的生活!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張益誌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8-1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一眼視力突模糊」小心是中風!醫師告訴你3大警訊
視茫茫,別以為只是中高齡者自然老化。行醫40年的台北仁濟院院長李龍騰提醒,視力減退的原因,從眼睛組織退化到視神經、腦部病變都有可能。尤其若是只有一眼視力衰退明顯,就要小心可能是腦瘤或腦中風的警訊,到底如何判斷呢?「一眼視力還不錯,另一眼慢慢視力變差,要高度懷疑腦瘤!」李龍騰說,腦瘤通常只壓到一邊視神經減損視力,腦血管破裂也是,導致單眼視力模糊、變差、看不見,後果嚴重,務必提高警覺。現代中高齡者長期使用3C螢幕產品,眼睛受損比老一輩更嚴重。視網膜、黃斑部、水晶體長期遭螢幕光線侵襲,病變機率大增,現在再不妥善保養「以後連手術都救不回!」李龍騰提醒。想知道更多中高齡健康保養祕笈嗎?《橘世代》獨家邀請李龍騰舉辦「院長的中高齡健康課」線上影音課程,整理中高齡常見的頭痛、胸痛、體重減輕、視力減退等起因和解決方法。報名課程同時享有100堂健身影音課、150篇理財攻略、25篇以上主廚設計營養菜單,報名請電洽02-7721-6909按2。
-
2021-08-13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僅次於新冠肺炎的致死性傳染病「肺結核」 咳嗽持續多久就應該去看醫生!?
結核病 (TB,肺結核) 是一種藉由飛沫傳染而罹患的細菌感染,主要影響肺部或腹部、腺體、骨骼和神經系統。世界上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感染肺結核,但如果正確使用抗生素治療,是可被治癒的。什麼情況下會感染肺結核!?分享食物或飲料會造成感染嗎?肺結核是因為感染一種好氧且耐酸性的結核桿菌所引起,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出現,據統計發現,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而老年人發生率大於年輕人。當患有肺結核的患者咳嗽、說話或唱歌時,結核菌就會散播到空氣中,周圍的人可能會吸入這些細菌並被感染。美國CDC表示,握手、分享食物或飲料、觸摸床單或馬桶座圈、共用牙刷、接吻,並不會造成肺結核的感染。感染肺結核的症狀只有持續咳嗽嗎?肺結核的症狀,取決於結核菌在體內的生長位置,若結核菌在肺部生長,肺部結核病可能會導致以下症狀,應盡速就醫:1.持續3週或更長時間的嚴重咳嗽2.胸痛3.咳血或痰除了上述症狀以外,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發燒、盜汗、極度疲倦或疲勞、發冷….等症狀,也可能在感染結核菌時出現。由於結核菌感染除了影響肺部以外,也會影響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腎臟、脊柱、大腦、神經系統、骨骼和關節、腺體(淋巴結)、生殖系統、消化系統、膀胱….等。若脊柱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出現背痛的症狀;腎臟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導致血尿;骨骼或關節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出現疼痛和運動喪失的情況。另外,持續腫脹的腺體、腹痛、持續性頭痛、癲癇發作….都有可能是因為結核菌對身體的感染所導致的。遭受結核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可能更容易遭受到結核菌的感染:1.朋友、同事或家人患有開放性肺結核2.居住或去過結核病高感染地區,例如:俄羅斯、非洲、東歐、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3.在醫院、療養院工作或居住4.專職負責結核病高危險患者的衛生保健工作者5.吸煙者免疫系統是保護人體的重要屏障,當出現下列情況,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提高感染結核病的機會,包括:AIDS愛滋病、糖尿病、嚴重腎臟疾病、頭頸癌、癌症治療期間、體重過輕和營養不良、器官移植服用抗排斥藥、服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乾癬的藥物….等。 參考資料來源:U.S. CDC、WHO、CDC
-
2021-08-07 癌症.抗癌新知
體重驟降要留意 就怕癌症上身
沒減肥,體重莫名減輕,別高興太早,中高齡得留意是否身體出問題了。台北仁濟院院長李龍騰指出,中高齡者沒有刻意減肥,但短時間體重大幅下降很可能是癌症、糖尿病警訊,平時應該如何觀察呢?一個月體重掉3% 可能糖尿病李龍騰提醒,若沒特別節食、刻意減重,一個月體重竟掉3%,半年掉5%~10%就得當心。例如60公斤的男生,一個月突然瘦1.8公斤、半年瘦3公斤,就需警覺是否為糖尿病,當胰島素分泌不足,血液中葡萄糖進不去細胞,身體難吸收養分,造成體重往下掉。平時警覺致命訊號 別釀成大病癌細胞改變人體新陳代謝又掠奪養分,體重減輕也是癌症警訊。尤其要小心死亡率極高的胰臟癌;若伴隨黃疸症狀,可能罹患肝癌。而女性可能因乳癌、卵巢癌造成,男性若攝護腺癌轉移至肝臟,體重也會驟降。平時應警覺致命訊號,擊退大疾病,千萬別輕忽。
-
2021-08-06 養生.聰明飲食
88歲阿嬤也能執行168斷食,甩肉10公斤、血糖血脂都下降!營養師教一道「不挨餓的瘦身菜單」
Sunny營養師的88歲阿嬤,因為捨不得浪費食物常常飲食過量,加上餐餐過油過鹹,長期下來不僅「三高」上升,體重、體脂也過高。利用均衡飲食+分量控制+168斷食,不僅幫阿嬤瘦下15公斤,連醫師也說不用再打胰島素、吃血糖藥。高齡阿嬤也可以執行間歇性斷食?在阿嬤搬來臺北與我們同住之前,我和安媽已經進行168斷食一段時間了,加上阿嬤早睡早起的作息和我們差不多,所以就很自然的和我們在相同的時間一起用餐。不過由於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突然降得太低,會有即刻性的危險,所以在幫阿嬤控制飲食時,採取緩慢的方式進行,避免一下子大幅度的減少食物分量,並且早晚測量血糖值,觀察血糖是否安定。在這段期間,阿嬤也持續回醫院檢查,我們也和醫生保持密切的討論。一般糖尿病、慢性病等患者,不建議自行貿然進行斷食,務必尋求專業人員的建議與協助。阿嬤的瘦身飲食重點在幫阿嬤瘦身前,已經有安媽的成功案例,所以執行起來更為明確、有信心。主要原則仍是以「吃得均衡、控制分量」為主,從總熱量和營養素兩大方向來調整阿嬤的飲食習慣。阿嬤的用餐時間和我們相同,早上十點吃第一餐,六點前吃最後一餐,二點會有個小餐點,在進食的八小時期間,阿嬤吃得營養又均衡。重點在於全面攝取六大類食物且控制好分量,碳水化合物總量不要過量,蛋白質與蔬菜需要充足,水果、堅果需要適量。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執行起來還是需要花一點時間適應,畢竟以前阿嬤自己會默默吃掉一整條木瓜,現在規定她只能吃兩片,如果說以前是「豪飲」,那現在就只能是「小酌」了。阿嬤的瘦身計畫和安媽差不多,都是以168斷食+均衡飲食+減醣飲食為原則。不過阿嬤年紀大,又有血糖問題,更需要漸進式的調整飲食分量,不能調整得太快、太激烈,心態上也得更有耐心,不能心急。剛開始,阿嬤體重降得非常緩慢,我們一度也感到小挫折,還好阿嬤配合度很高,我們也耐心的堅持繼續,第一個月雖然只有減下了二公斤,但是到了第五個月,已經瘦下十公斤。正確的飲食方式,可以融入日常的持續進行,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效果還是很棒的!怕阿嬤又會想回臺東老家,我們每天都會找事情讓她做,讓她不會覺得無聊,或是請她做一些小加工,提升她的自我價值感。改變飲食後,不用再打針、吃藥阿嬤來臺北就醫檢查後,大約住院三個星期,靠著注射胰島素和吃血糖藥控制了高血糖,但出院後身體變得虛弱,也有水腫問題。幫她進行瘦身飲食三個月之後,當她再度回醫院檢查時,體重已經從原本的七十五公斤降到七十公斤以下,她的糖化血色素也降到6.4%,於是醫師判斷她可以不用再打胰島素,也可以不用再吃血糖藥了。在停血糖藥後的下一次回診中,醫生發現阿嬤的血脂也下降了,於是血脂藥也可以減量,從每天一次變成兩天一次,這些都是改變飲食後出現的正向回饋。這樣的改變,不只我們很開心,不用再吃那麼多藥的阿嬤也很開心,並且更相信改變飲食的力量,而持續執行。就在我寫書的現在,阿嬤的體重已經降到了六十三公斤左右。對阿嬤來說,減肥不是為了變更漂亮(當然穿衣服變好看她也是很開心),而是改善她的健康,以前的她晚上睡覺總是會抽筋,現在抽筋的頻率變少了、睡眠品質變好了、人也變得有精神了,這些一環扣一環的影響,都是從她改變飲食那一刻開始的。阿嬤驗證了當飲食不正確的時候,只靠吃藥是沒有效的;當飲食正確的時候,是可以不需要吃藥的,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好的食物,不是好的藥物。只要控制「吃下肚子的東西」跟「每天吃的分量」,八十八歲的阿環小姐不挨餓、不節食,也能瘦得健康,希望她的故事,也能鼓勵你或你家中的長輩。阿嬤體重減輕之後,我開始帶她做一些簡單的阻力訓練。食譜:全穀雜糧類 蒟蒻炒麵傳統炒麵需要用較多的油量拌炒,相對來說熱量也較高,利用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的蒟蒻麵,就可以聰明避開熱量地雷。這道料理的關鍵在於油量控制,建議使用量匙測量,就可以控制熱量。另外,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等蔬菜,即可提高膳食纖維的攝取量。餐餐吃飯吃得有點膩了嗎?不妨試試看這道美味又無負擔的蒟蒻炒麵。材料:蒟蒻麵 360g、香菜 10g、黑木耳 20g、青蔥 5g、紅蘿蔔 15g、蒜頭 5g、高麗菜 100g、 紅蔥頭 20g、洋蔥 50g、玄米油 15ml、辣椒 2g調味料:鹽巴 適量醬油膏 10ml作法:1.黑木耳、紅蘿蔔、高麗菜、洋蔥切絲;蒜頭、紅蔥頭、香菜切末;辣椒、青蔥切小段。2.熱鍋後加入玄米油,放入蒜末、紅蔥頭爆香,加入紅蘿蔔、洋蔥炒熟,再加入黑木耳、高麗菜絲、辣椒以及蒟蒻麵拌炒。Tips:蒟蒻不吸油也不吸水,烹煮時建議不要加太多水。3.加入鹽巴、醬油膏調味並拌炒。4.起鍋前撒上蔥花、香菜末即可。總熱量:353 kcal蛋白質 4.8 g脂肪 14.9 g碳水化合物 58.7 g膳食纖維 15.4 g書籍介紹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媽媽、阿嬤親身實證!6大類食物 × 95道家常料理,不挨餓的超強必瘦攻略作者:Sunny營養師(黃君聖)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8/04作者簡介 Sunny營養師(黃君聖):畢業於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擁有臺灣營養師、美國ACE-CPT國際私人教練雙證照。當營養師前,為潮流服飾店老闆,在臺北擁有五間店面,長期作息不正常,體悟健康的重要,便嘗試轉換人生跑道,意外接觸到許多長輩,深感健康飲食的重要,便重新拾起營養專業,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建立正確觀念,提升更好的生活品質。成為營養師後,最先幫助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媽媽和阿嬤,用健康且容易執行的方式,幫助她們成功瘦身,並將營養學實踐於家庭日常中。常在社群媒體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分享專業有趣的營養知識,獲得廣大的迴響。也是許多企業與媒體力邀合作與採訪的對象,分享營養、健身、瘦身等知識,是兼具實力與人氣的營養師。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1-08-05 癌症.肝癌
免疫治療+抗血管新生標靶 醫揭晚期肝癌組合療法
在台灣,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名列前茅,每年約有一萬名新診斷的肝癌患者。很多人都誤以為肝癌是B型肝炎、C型肝炎的專利,其實,所有慢性肝炎都可能導致肝硬化,並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例如很常見的脂肪肝、飲酒過量、糖尿病、抽菸、體重過重,或較少見的代謝性疾病(鐵沈著症、威爾遜氏症)等,都要提高警覺,小心防範「肝炎、肝硬化、肝癌」這樣的肝病三部曲。由於肝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所以有許多肝癌患者在發現時便已是肝癌晚期,腫瘤可能已侵犯肝門靜脈、轉移到淋巴結、或轉移到遠端器官。晚期肝癌可能出現腹脹、腹痛、水腫、體重減輕等症狀。針對肝癌,目前已有多項治療工具,但是在治療肝癌時,還必須將肝臟殘存功能納入考量。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需要負責處理多項不可或缺的生理功能,由於肝癌患者經常有慢性肝炎、肝硬化,在肝功能較差的狀況下,一方面要處理肝臟腫瘤,一方面還要盡量保留肝臟功能,讓肝癌治療充滿挑戰。晚期肝癌的組合療法,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臨床上常會使用巴塞隆納肝癌分期系統(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Classification,簡稱BCLC stage)」來替肝癌分期,巴塞隆納肝癌分期系統會將患者全身健康狀態、肝癌腫瘤數量及性質、肝臟殘存功能分級納入考量。巴塞隆納肝癌分期系統中的BCLC stage 0為極早期肝癌,BCLC stage A為早期肝癌,BCLC stage B為中期肝癌,BCLC stage C為晚期肝癌,BCLC stage D為末期肝癌。較早期的肝癌可以考慮手術切除、酒精注射、動脈栓塞、射頻消融術等治療。中期肝癌、晚期肝癌的患者,因為已有多顆腫瘤,且可能已侵犯肝門靜脈、轉移到淋巴結、或轉移到遠端器官,所以會需要全身性治療。傳統藥物治療的反應率較低、副作用較嚴重,且對僅存肝臟功能的影響較大,很多患者恐怕無法承受。目前,「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療法已成為對抗晚期肝癌的一線治療選擇。免疫治療是運用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於1990年代發現免疫檢查點PD-1,如今免疫治療已被應用於癌症治療。免疫系統的T細胞上具有免疫檢查點PD-1,如果癌細胞上具有PD-L1,便能與T細胞上的PD-1對接,如此一來便能抑制免疫反應,讓癌細胞躲過免疫細胞的攻擊。免疫治療藥物能夠與T細胞上的PD-1或癌細胞上的PD-L1結合,阻止PD-1與PD-L1對接,免疫系統就會對癌細胞發動攻擊。另一方面,當腫瘤持續長大時,勢必需要消耗越來越多的氧氣及養份,因此腫瘤會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簡稱VEGF),促使周遭組織長出新生血管,以獲得更豐富的血液循環。而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治療機轉就是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結合,抑制腫瘤周遭長出新生血管。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的組合療法,結合了不同的機轉對抗肝癌。納入17個國家的大規模臨床研究發現,組合療法有助延長整體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OS)、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維持生活品質。巴塞隆納肝癌分期C或D的患者若需要接受全身性治療時,可與醫師討論,考慮使用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療法。貼心小叮嚀早期肝癌通常沒有症狀,需要藉助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有辦法偵測到較小顆的腫瘤。除了B型肝炎、C型肝炎,如果有抽菸、脂肪肝、飲酒過量、體重過重、糖尿病等危險因子的民眾,都要定期追蹤、檢查,才能夠及早發現。提醒您,並非所有的肝癌都會讓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簡稱AFP)指數上升,所以不能只靠抽血檢驗喔!面對棘手的晚期肝癌,目前已可使用結合免疫治療與標靶治療的組合療法進行全身性治療,利用不同的治療機轉對抗癌細胞,有助延長整體存活期,並維持較佳之生活品質。原文:
-
2021-08-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靠藥物效果不佳 醫師:飲食控制最能有效挽救脂肪肝
因疫情而被迫停止的應酬文化,對男性來說是關於健康的最好消息。近幾年因飲食西化、多吃少運動,讓脂肪肝逐漸成為台灣人盛行的文明病。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英楠表示,目前臨床針對脂肪肝治療尚無較有效的藥物,唯有多運動、飲食控制才是最好的治療良方。超音波可檢出脂肪肝,勿錯過三年一次免費健檢。蔡英楠表示,脂肪肝顧名思義就是脂肪堆積在肝臟細胞內,多數堆積的脂肪以三酸甘油脂與脂肪酸為主,根據不同程度堆積情況,嚴重程度也不同。「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至64歲每3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千萬不要放棄自己的權益。」蔡英楠舉臨床案例,一名49歲李姓男子做成人健康檢查,發現體重過重,抽血發現肝指數輕微上升,經排除B型、C型肝炎等慢性肝炎問題,再以超音波體檢,發現有脂肪肝問題。有脂肪肝的患者通常與代謝症候群脫不了關係,蔡英楠表示,代謝症候群指的是:高血糖、三酸甘油脂、肥胖、高血壓及高密度膽固醇過低,這五項中有三項的患者,通常也有脂肪肝問題。脂肪肝較為正確的檢查方式須做肝臟切片,但因是侵入性檢查,一般醫師會建議先以超音波觀察。酒精性脂肪肝,病程進展快,務必定期檢查。蔡英楠說,脂肪肝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有人終其一生不會有問題,但其中約一、兩成會演變為發炎。當抽血發現肝指數過高,就代表肝臟有脂肪堆積,且可能有發炎現象,可藉由少吃、多運動恢復,如置之不理,約一至三成患者會轉變為纖維化、肝硬化,最後罹患肝癌,一旦肝臟纖維化就很難恢復正常。另外,脂肪肝也可能是因酒精造成,發炎、肝硬化、肝癌比例相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來得高,且病程進展速度更快,需定期做健康檢查,注意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族群,再向醫師或醫院減重門診尋求幫助。靠藥物效果不佳,飲食控制效果最好。蔡英楠表示,目前脂肪肝臨床治療藥物只有其中一類糖尿病藥物跟維他命E,但成效都不如靠減重、飲食及運動控制來得好。部分保肝食品也可能增加肝臟負擔,民眾不可不慎。飲食方面須注意少油、少糖,多吃蔬果類增加飽足感,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食、少吃精緻澱粉類食物等。但因這類食物很難突然戒斷,醫師進行衛教時,會先請患者將量減半,下次再減半,慢慢減少到完全不吃,這個方式比較能避免戒斷症狀出現。減重勿求快,以一個月減2到3公斤為目標。市售便當多高油高鹽,蔡英楠建議外食者,吃雞腿將雞皮去掉,選擇蔬菜較不油的店家,或飯吃少一點等,多攝取蛋白質、蔬菜,減少醣類及油類攝取,晚餐回家自己煮,三餐飲食均衡。運動方面則可遵守「333原則」一周運動3至5次以上,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藉由體重減輕達到有效改善脂肪肝。運動類型建議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騎腳踏車等。疫情期間建議到人少的時間地點進行,要做到有流汗、感覺到喘的程度,一般散步及家事勞動的成效有限。蔡英楠提醒,雖然減重能改善脂肪肝,但不建議快速減重,民眾可先以每周減少0.5公斤、一個月減重2到3公斤為目標,如幾周內快速減重10多公斤,反而對身體不好。脂肪肝年輕化,恐成下個世代的主要肝病。蔡英楠表示,近幾年各國研究發現,隨著醫療發達,B型及C型肝炎有良好藥物控制、治療,但肝癌人數卻沒有減少,且有年輕化現象,因此脂肪肝被認為可能是下個世代最被重視的肝臟疾病。蔡英楠建議,40歲以後需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注意是否出現代謝症候群症狀,血糖、三酸甘油脂、血壓、血脂、腹部肥胖等都需一起控制,藉由自主性少吃、多運動,將內臟脂肪減少,才能獲得健康生活。
-
2021-07-3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新冠肺炎頭痛和一般頭痛哪不同?
時好時壞的「頭痛」是許多中高齡者常見的毛病,有時吃止痛藥或休息幾天又沒事。行醫40年的台北仁濟院院長李龍騰提醒,頭痛是許多疾病的警訊,可能是新冠肺炎、腦中風、腦瘤破裂等前兆,若未及時治療,恐危及性命。牢記頭痛伴隨徵狀李龍騰醫師說,引起頭痛原因很多,像是重症的疾病,如新冠肺炎、腦中風、血管瘤破裂,這類疾病既嚴重又讓人措手不及;也可能是找不到確切原因的偏頭痛和緊張性頭痛,這類疾病的威脅性相對不大。在新冠疫情期間,中高齡民眾應合併其他徵狀綜合判斷,才不會每天提心吊膽。談到新冠肺炎引發的頭痛,主要因呼吸道受病毒感染,症狀類似感冒易遭誤判。李龍騰指出,只有單一頭痛,通常不是新冠肺炎,但同時有發燒、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由於徵狀很像流感,一般人不容易分辨,疫情下應盡快請醫師檢查,是否新冠病毒所引起。三高病史更要警惕一般情況下的頭痛,最需擔心的是來自腦中風、腦瘤破裂的警訊。李龍騰說,若中高齡者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病史,頭痛發作時,血壓忽高忽低、走路不穩,就要懷疑腦中風,盡快就醫,做腦血管攝影判斷是否出血或栓塞。李龍騰分享實際案例,有位知名政治人物曾打電話來,說自己頭痛、疲憊,但稍作休息後感覺無大礙,過一小時又不舒服送來急診,此時一隻手已舉不起來,立即做腦血管攝影,發現是腦血管栓塞,經緊急處置後無大礙,再遲一點就醫可能造成半身不遂。他提醒中高齡者若頭痛發作時,除了特別要留意血壓,也要注意四肢運作狀況。不過,有些頭痛可能是無害的,像是頸部、肩部、上背部肌肉過度緊張,導致肌肉緊繃、發炎,形成慢性頭痛。通常透過改善睡眠、按摩、釋放生活壓力等方式,都能改善症狀。學習正確醫療知識李龍騰透露,每當看到錯誤的醫療資訊流傳,就擔心民眾誤信而延誤就醫,總想跳出來以正視聽。因此,《橘世代》獨家邀請李龍騰舉辦「院長的中高齡健康課」線上影音課程,整理長者常見的頭痛、胸痛、體重減輕、視力減退等症狀的起因,並提出治療與保養建議。想要照顧好自己與長輩健康,就從學習正確醫療知識開始。報名課程同時享有100堂健身影音課、150篇理財攻略、25篇以上主廚設計營養菜單,報名請電洽02-7721-6909按2。
-
2021-07-28 癌症.抗癌新知
傷口長久不癒、身體疼痛持續…注意癌症十大警訊,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6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具首位,大家是不是從聞癌色變,到已經有點麻木了?癌症是那麼輕易地走入了我們的生活中,被癌症奪走生命的親友也漸漸時有所聞。但是,只要能提早發現徵兆,早期接受治療,癌症的治癒率仍是非常高。以下整理「癌症十大警訊」,歡迎大家分享給親朋好友,不要輕忽身體早已告訴你的徵兆,立即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一拖再拖,而造成自己與家人的遺憾。▍癌症十大警訊: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一)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如果大小便次數突然增加或減少,突然出現便秘、腹瀉或糞便變細、頻尿、解尿困難、大小便顏色或內容物有異狀,都要進一步檢查直腸、膀胱或攝護腺。(二)有長久不癒的傷口: 身體傷口通常一星期就會癒合,但如果超過二、三星期都沒有癒合的話,就必須特別注意。(三)身體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像是身體各部位,經常出現異常出血或瘀青。(四)乳房或身體其他部位觸摸到腫塊:腫塊通常不痛不癢,在頸部發現腫塊要注意鼻咽癌、肝癌、肺癌;腹部如果發現腫塊,小孩可能要注意神經母細胞瘤,大人則有可能懷疑是肝癌。(五)長期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現象: 有進食困難的狀況發生,或是沒有胃口或消化不良等,就要特別檢查咽喉、食道或胃。(六)痣或疣有明顯的變化: 皮膚上的痣或疣有紅、腫變大或明顯改變,要注意是否為黑色素瘤。 (七)長期不明咳嗽或聲音沙啞: 久咳不癒或咳血、聲音變沙啞等,要特別檢查口腔、喉嚨及肺部。(八)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 身體特定部位持續疼痛,長久未改善。(九)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沒有糖尿病、無甲狀腺機能亢進,若沒有特意節食或運動消耗,兩週內減輕體重2公斤,或一個月減少5公斤,都必須特別留意。(十)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疲倦感:如果有久未改善的不明原因發燒、倦怠、全身無力等症狀。提醒大家,平時就要注意身體保健與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飲酒過量等等,若真的有以上徵兆,先請不用太擔心,進一步接受到醫院檢查,了解目前的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醫院(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刊登,原文網址見此)
-
2021-07-28 該看哪科.婦科
多囊患者該如何調整飲食?已證實2種飲食法助改善
讀者SC在2021-6-28在乳癌風險大增118%?揪出兇手?的回應欄裡留言:您好,我想請問多囊的患者應該如何調整飲食呢?是低碳高纖維高蛋白嗎?可以多寫一些關於激素失調、多囊等等的相關文章嗎?謝謝回覆「多囊」指的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寫成PCOS),而它是生育年齡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發生率大約是5-20%。它的特徵包括(1)臨床學上所呈現的月經稀少,甚至停經,以及雄激素過多症(如體毛過多),(2)生化學上所呈現的雄激素,促黃體激素,及胰島素濃度過高,和(3)形態學上所呈現的多囊卵巢(卵巢表面出現充滿液體的小囊)。多囊與肥胖有強烈的關聯性:38% 到88%的多囊患者是肥胖或過重。多囊也跟2型糖尿病有關聯性:超過一半的多囊患者在40歲時會罹患2型糖尿病。所以,多囊,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治療是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要多做運動和採行低醣飲食。低醣飲食的確能改善多囊患者的症狀,例如請看2019年發表的The Effect of Low Carbohydrate Diet o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多囊卵巢綜合徵的影響: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它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能減重,降低胰島素抗性,降低雄激素水平,等等常見的多囊指數。在各式各樣的低醣飲食方案裡有一個叫DASH的是比較有名,而且也已經被證實是有很好的效果。DASH是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的縮寫,而這個全名的中文翻譯是「終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從這個名字就可看出這個飲食方案是用來治療高血壓的,而且它也是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極力提倡的。但是,儘管原來的用意是要治療高血壓,DASH也被證實能幫助減肥,控制血糖,和改善多囊症狀,例如請看2017年發表的The effects of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 on weight loss, anti-Müllerian hormone and metabolic profiles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終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對多囊卵巢綜合徵女性體重減輕、抗苗勒管激素和代謝特徵的影響: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簡單來說,DASH飲食就是多吃蔬菜、水果、魚、家禽、豆類、堅果和全穀物,盡量少吃飽和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全脂乳製品和熱帶油,如椰子、棕櫚仁和棕櫚油,也盡量不要喝含糖飲料。讀者如果需要較精準的菜單,請參考梅友(梅約)診所。另一個也已經證實有效的飲食方案是叫做Pulse,例如請看2020年發表的Effect of a pulse-based diet and aerobic exercise on bone measures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基於Pulse的飲食和有氧運動對多囊卵巢綜合徵女性骨骼測量和身體成分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Pulse這個字如果是英文的話,那意思就是「脈搏」,但它並不是英文,而是源自拉丁文Puls,意思是濃湯。但是,Pulse飲食方案其實跟濃湯只粘到一點邊。所以,就字面而言,Pulse到底是什麼意思,就不需要去追根究底了。至於中文,我還沒看到有正式的翻譯。簡單來說,Pulse飲食就是以豆類為主的飲食。豆類富含蛋白質和纖維,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則相對較低。但是,Pulse飲食所採用的豆類是有限制的。簡單來說,幾乎所有乾燥過的豆類都算,但生鮮的豆類則都不算。例如紅豆、綠豆、黑豆都算,但是豌豆、菜豆、甜豆則都不算。至於黃豆嘛,我看過的資料是有些說算,有些說不算。說不算的是認為黃豆含有太多的脂肪,所以熱量過高。還有,花生也不算,而這也是因為花生的脂肪太多,熱量過高。不管如何,USA Pulses網站有列舉25種屬於Pulse的豆類,也有提供許多Pulse的食譜。請有興趣的讀者自行點擊查閱。原文:多囊患者應該如何調整飲食
-
2021-07-27 癌症.其他癌症
唐慧琳胰臟癌早逝 醫師:高危險群可這樣揪出早期病變
新北議員唐慧琳最近因為胰臟癌去世,年僅49歲,讓許多人不捨,也關注到胰臟癌這個「無聲的殺手」,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胰臟癌不容易早期發現,9成患者在發病1年內過世,但其實針對有家族史、糖尿病等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想要早期發現,建議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每三年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表示,依據衛福部2019年的統計,台灣每一年約有2500人因胰癌癌過世,在2019年一舉超越了胃癌,成為國人10大癌症死因中的第7名。不少名人都是死於胰臟癌,例如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世界知名男高音帕華洛帝,及有「時尚老佛爺」之稱的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他表示,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主要是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而且很容易侵犯到周遭的血管,由於胰臟隱身在胃的後方,不容易用超音波做完整的檢查,發現腫瘤時大多已大於3公分,無法開刀治療了。研究顯示,高達85%之胰臟癌在初次診斷時,就已經無法開刀,9成的患者會在1年之內會死亡。胰臟癌三大症狀 :1. 上腹痛 : 一般是產生上腹悶痛,常常飯後會比較嚴重,有時會痛到背後,常被誤以為是胃痛。2. 黃疸 : 長在胰臟頭部的胰臟癌常會壓迫到總膽管而引起「阻塞性黃疸」。3. 體重減輕:腫瘤會掠奪病患的體內的營養素,讓自己不斷的成長,造成患者的體重減輕。許秉毅表示,出現這些症狀時,腫瘤多已大於3公分,有周邊血管的侵犯或轉移到遠處的器官,無法作開刀治療。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包括:1. 新診斷的糖尿病: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新診斷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有3%有胰臟癌。2. 胰臟癌家族史:家族內有兩位以上的一等親有胰臟癌。3. 慢性胰臟炎4. 酗酒者5. 胰臟囊腫6. 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者:具有此基因突變的人罹患胰臟癌、卵巢癌、乳癌的機會要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他表示,篩檢胰臟癌的目標是找出2公分以下的腫瘤,因為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有8成以上是可以手術治療的。不過目前醫界並沒有良好的篩檢工具可以找出這麼小的腫瘤。雖然CA-199是健檢中心常抽血檢驗的「胰臟癌指標」,但是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不到3成此一指標會高。腹部超音波也常用來篩檢胰臟癌,但常受腸胃氣體的干擾,無法完整的胰臟檢查。磁振造影檢查可能是較準確的胰臟癌檢查工具,優點是可找出2公分以下的腫瘤,無輻射線,但費用昂貴是其作篩檢工具的缺點。目前醫界並未把磁振造影檢查列入一般人的胰臟癌的篩檢工具,不過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患者,如果想要找出小於2公分以下的腫瘤,可以考慮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每三年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
-
2021-07-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起立蹲下5次超過12秒小心肌少症!醫曝致命徵兆
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達,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也造成現代人活動量越來越少;另外,飲食精緻化或是因年紀增長退化而飲食不均衡的情況也時有所聞。缺少活動加上營養不均這兩大要素,可能造成一種疾病的發生,就是肌少症。肌少症非老人專利 3大面向可發現很多人誤以為肌少症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實不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顏正中表示,所謂的肌少症,指的就是低肌肉質量,低體能表現,與低肌肉力量三大面向。在日常生活上,肌少症比較容易被發現的症狀包括有:行走速度變緩慢、腿部突然容易無力、無法舉起重物,甚至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當出現這些狀況時,就要小心已經罹患了肌少症。(推薦閱讀:肌肉少骨頭就鬆了! 9習慣正悄悄偷走你的肌力)居家檢測肌少症 小腿圍太小須當心顏正中建議,可以在家中用兩個簡單方法初步篩檢是否疑似肌少症。第一種方法是量測小腿圍,小腿與地面呈90度用皮尺量測小腿肚最粗的地方,若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即符合;第二種是坐在椅子上面,測量坐下起立5次所需的時間,如果大於等於12秒即符合低體能表現的證明。值得注意的是,若這兩項測試都符合,建議開始做營養及運動的改善計畫。同時也可以考慮就醫,讓醫師作整體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症,如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肝腎功能不良等。蛋白質攝取+運動 維持肌肉量此外,營養改善方面則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質的攝取。顏正中說明,簡單評估方式是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例如魚類、肉類、豆腐、蛋類等就是一份,一天要攝取到六份,且還要早晚喝一杯奶類,整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才算足夠。(推薦閱讀:運動後增肌減脂怎麼吃? 營養師列「蛋白質清單」:過量小心會變胖)運動改善方面,須注意的是要有重量的運動方式,才能維持肌肉量。可以依循下列方式每天施作:1、手拿寶特瓶將手肘彎曲10次,接著手拿寶特瓶高舉過頭10次。2、雙手拿寶特瓶向側邊打開10次。3、扶著椅背,小腿向後勾10次,然後向後抬腿10次。4、手扶椅背,腳往側邊打開10次。5、兩手叉腰,起立坐下10次。6、背靠牆壁,單腳踩板凳10次。延伸閱讀: ·現代人「1吃飯習慣」小心吃到肌肉流失! 腰痠背痛、坐下爬不起來恐已罹肌少症 ·肌肉量會隨年齡一起流失! 4個助長失能飲食習慣...你中了嗎?
-
2021-07-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肺癌危險群 定期照低劑量電腦斷層
甲:「疫情警戒在月底有可能由三級降為二級,你會高興嗎?」乙:「不會,我已經習慣在三級警戒中看三級片過日子!」習慣久了會成自然,例如習慣吃大魚大肉,假如有一天心臟出了問題,醫師要求縮衣節食、飲食清淡,反而不習慣。疫情之前,戴口罩去超商,尤其晚上,店員會緊張,以為是歹徒來搶劫,但是疫情發生之後,不戴口罩進不了超商,戴口罩成為每個人必須養成的習慣。習慣有好有壞,例如平常習慣抽菸、喝酒,一旦要戒菸、戒酒,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此外,小學教科書說早睡早起身體好,看似老生常談,但對身體長壽而言是個好習慣。延年益壽除了飲食清淡,保持規則運動,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及各種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是基本之道。此外,也要了解身體結構,例如人生了病,會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但這些警報系統通常不夠靈敏,如果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是癌症引起的,可能是肝癌末期了,也有可能是胃癌或大腸癌末期引起的。又如常見的發燒症狀,通常可能有細菌或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得了淋巴癌,但如果是老人家,得了肺炎通常不會發燒,因反應較弱,可能只是有點嗜睡或精神不好,等到肺炎厲害,整個人喘起來,趕快求醫,才知肺炎很厲害了。因此,針對人體警報系統的缺失,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就顯得很重要了,好比開了五萬公里的車子,每半年要定期進廠保養檢查一樣。如果中年以上或有B、C肝,要養成每半年抽一次血,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免長了肝癌而不自知。此外,現在肺癌成為第一國病,因此有抽菸者或肺癌家族史者,養成定期照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習慣;中年以上也最好照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以及做一次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如果有大腸息肉,更要養成每二、三年做一次大腸鏡的習慣,以免得了大腸癌才發現太晚,造成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7-24 養生.聰明飲食
不運動,半年就減11公斤!日本料理研究家的「低醣減肥」祕密武器,竟是「●●粉」
「豆渣粉」是由製作豆腐時產生的豆腐渣脫水乾燥而成。雖然是黃豆的殘渣,但營養價值及健康效果備受矚目。編按:日本料理研究家小喵與老公結婚7年,老公胖了11公斤!故作者開始幫老公實行瘦身計畫大作戰,作法非常簡單,只是把一日三餐換成低醣減肥菜單而已,就能在半年內瘦下11.2KG。不僅體重減輕了,連尿酸值檢查也正常,腰圍更是縮小10.5cm!日本知名減重名醫工藤孝文也針對低醣飲食,告訴你重點原則。為什麼「減醣」就能減肥?確實地攝取肉和魚、蛋,不用勉強自己餓肚子這種飲食習慣只需要限制醣類的攝取,肉和魚、蛋等蛋白質的食物可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烹調方法也沒有限制。「油脂」是消耗熱量時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請務必與蛋白質一同積極地攝取,因此不用勉強自己餓肚子。另外,每天攝取70~130g醣類,「平穩地減少醣類的攝取」是最理想的作法。「減醣法」有助於改善、預防文明病飲食中如果攝取了太多醣,會增加飯後血液中的葡萄糖,導致血糖迅速上升。過多的葡萄糖會變成中性脂肪,這也是文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適度地限制醣類的攝取,可控制血糖上升的速度,有助於降低中性脂肪的增加,能進一步改善、預防文明病。不會減掉肌肉,所以能維持基礎代謝如果想健康地瘦下來,重點在於提升身體的「基礎代謝量」(即日常生活即使什麼都不做也能消耗掉的熱量)。身體的肌肉量愈多,基礎代謝率就愈高。所以如果是使用節食的方式減肥,因為減掉了肌肉,導致基礎代謝跟著下降的例子屢見不鮮。低醣減肥菜單由於攝取了很多蛋白質,不容易減到肌肉量,還能夠維持基礎代謝,幫助你健康地瘦下來。還能讓皮膚及頭髮變得更漂亮「減少攝取卡路里的減肥法」是以前傳統減肥法的主流,因為很容易在減少卡路里的同時也減少了蛋白質的攝取,一旦減少蛋白質的攝取,可能會讓頭髮或皮膚變得乾燥粗糙喔。但如果是透過這個低醣減肥菜單確實地攝取蛋白質,既不會影響到皮膚或頭髮,還能在維持年輕貌美的前提下變得苗條。低醣減肥的祕密武器!豆渣粉的4大優勢我們家的低醣減肥菜單之所以能順利推行,豆渣粉功不可沒。以下為各位介紹需要一點技巧的使用方法。1.豆渣粉是豆腐的衍生物,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豆渣粉」是由製作豆腐時產生的豆腐渣脫水乾燥而成。雖然是黃豆的殘渣,但營養價值及健康效果備受矚目。含醣量極低(100g 的含醣量約9g),富含膳食纖維,還有大量的蛋白質及胺基酸,因此是可以善用在低醣減肥菜單中的食材。直接加到沙拉醬或醬汁裡,較容易與食材合而為一。2.可以放進湯裡,也可以撒在沙拉上。不用加熱就可以直接吃豆渣粉幾乎沒味道,只有少許黃豆特有的氣味,但是混在菜裡就吃不太出來了。不用加熱就能吃,所以請先放在餐桌上,可以加在味噌湯等湯品裡,也可以撒在沙拉上或拌進優格來吃,很容易攝取。加到湯裡,藉此增加份量,提升飽足感。3.具有吸收水分會膨脹的性質,最好與水分一起吸收豆渣粉能吸收重量相當於4 ~5 倍的水分,還會在肚子裡膨脹,所以能夠得到飽足感。用來做菜的時候,沙沙的不太好吃,建議與大量的水分一起攝取。加到炒菜、涼拌菜裡,可以降低菜裡的水分,讓風味更佳。4.吃習慣以後,不妨運用在餐點中習慣加進平常吃的餐點以後,就跟麵粉或太白粉一樣,可以做成油炸的麵衣,也可以加進漢堡肉裡,用來做菜。只不過,因為不像麵粉那樣含有麩質(製造出黏性的蛋白質),粉粉地不適合做為食材的「接著劑」。所以不妨加一點太白粉,或是配合蛋使用等等,多下一點工夫。做成油炸食物的麵衣做成麵衣,炸得香香脆脆。也可以混到絞肉裡,做成漢堡排等等。兩道豆渣粉食譜:吃了不變胖的炸雞塊,高麗菜炒肉絲◎吃了不變胖的炸雞塊在豆渣粉裡加入太白粉,彌補豆腐渣特有的不易沾黏問題。吃完再過一會兒,就會覺得吃飽了。分量:1人份含醣量6.3g熱量452 kcal材料:(2 人份)雞腿肉--1 大片(約350g)、A生薑末....1 小匙,米酒、醬油各1 大匙,麻油1/2 大匙,鹽、胡椒粉各少許、B 豆渣粉3 大匙、太白粉1 大匙、炸油--適量作法:1. 以2 ~3cm 的間隔在雞肉上劃出刀痕,直至厚度的一半左右,再切成一口大小。2. 將1 和A 料放進夾鏈袋,充分揉捏入味,靜置20 分鐘左右。3. 把B 料放進大鐵盤裡,攪拌均勻。稍微瀝乾2的水分,撒上混合拌勻的兩種粉。將炸油倒進平底鍋裡達1cm 高,以中火加熱。稍微拍掉雞肉上多餘的粉,放進鍋子裡,不要一直翻動,炸4 ~5 分鐘後再翻面,繼續炸2 ~ 3 分鐘,直到另一面也炸成金黃色。如果側面白白的,也要炸出焦色。把油充分瀝乾,盛入盤中。◎高麗菜炒肉絲分量:1人份含醣量5.7g熱量301 kcal材料:(2 人份)豬肉絲--160g、鹽、胡椒粉--各適量、高麗菜--1/4 個(約300g)、豆渣粉--1 大匙、奶油--1 大匙(約12g)、柑橘醋醬油--1 又1/3 大匙、珠蔥(切成蔥花)--適量作法:1. 豬肉上撒鹽、胡椒粉各少許;用手將高麗菜撕成容易入口的大小。2. 油放入平底鍋中以中火加熱,放進豬肉拌炒,炒到豬肉變色再加入高麗菜拌炒勻,撒上豆渣粉拌勻,再以畫圓的方式倒入柑橘醋醬油,迅速快炒一下,最後以少許鹽、胡椒粉調味後即可盛入盤中,撒上蔥花。3. 等到高麗菜炒熟就可以加入豆渣粉了書籍介紹醫生保證瘦的減醣料理:不用運動也能半年瘦11公斤作者:小喵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6/17作者簡介知名料理研究家、料理部落客 小喵 (おにゃ)1982年出生於埼玉縣,與丈夫、長女(6歲)、長男(1歲)一家四口住在埼玉。為了經常長吁短嘆「變胖,身體變重了」的丈夫,開始烹調低醣的菜單,半年內就讓丈夫成功地瘦超過10公斤。除了以「總之很簡單,不又會對家計造成負擔」的概念在部落格發表低醣食譜外,還提供短時間就能輕鬆搞定的配菜及下酒菜的作法,因為好做又好吃而大受歡迎。榮獲2016、2018年食譜部落格大賞「酒鬼愛吃的下酒菜」部門第一名。著有三本書。おにゃの旦那が喜ぶ簡単カフェ飯と楽ウマつまみ。延伸閱讀: 「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兒子被逼到跳樓,留給父母的最後一句話
-
2021-07-20 癌症.卵巢.子宮
婦科最常見癌症之一 醫:晚期卵巢癌術後治療不要等、不要停
「醫師,我的下腹都脹脹的不舒服,很容易頻尿。」王太太揉揉肚子說,「最近食慾越來越差,體重掉了好幾公斤。」替王太太做完子宮頸抹片後,醫師便利用超音波檢查卵巢、子宮,發現有一側的卵巢變得腫大、形狀不規則,而且骨盆腔裡還積了不少腹水。雖然出現症狀的時間不長,但評估起來王太太已經屬於晚期卵巢癌,國泰醫院婦產科黃家彥醫師回憶,經過詳細解釋後我們就安排患者住院手術。卵巢癌容易在骨盆腔內散布,手術中醫師會盡量將看得到的腫瘤切除。術後也接續進行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希望可以把握治療時機,提升治療成效。卵巢癌好發於中老年人,高峰大約在50-60歲,是婦科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卵巢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往往要到腫瘤變大影響周遭器官、或形成腹水時,才會出現症狀,可能的症狀包括腹脹、背痛、頻尿、骨盆不適、月經異常、性交疼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排便習慣改變等,黃家彥醫師說,等到出現症狀時大部分都已經是卵巢癌晚期,是相當棘手的癌症。「卵巢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優先,能夠開刀的患者要及早接受手術,不能開刀的患者可以先接受化學治療,後續再評估是否可以手術。」黃家彥醫師解釋,「動手術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取得足夠的檢體以確定診斷,另一方面是盡可能將腫瘤切乾淨,卵巢癌很容易擴散到骨盆腔、或侵犯其他器官,醫師會盡量切除腫瘤。」因為解剖構造的關係,卵巢癌的標準手術會切除卵巢、子宮、淋巴結、網膜、還有癌細胞擴散地方。接受手術治療後,大多數患者需要接受化學治療,然而還是有將近8成的晚期卵巢癌會復發,黃家彥醫師指出卵巢癌的治療困境,「即使開刀清得很乾淨,化療也都有完成,但是晚期卵巢癌的復發機率依舊很高,平均在18個月後復發,影響患者的存活。」標靶治療幫助提升治療成效受惠於分子醫學的進步,標靶治療也應用於卵巢癌的治療,舉例來說,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以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發揮作用,有助延長存活期。當惡性腫瘤愈長愈大時,癌細胞的數量會愈來愈多,而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氣及養分,黃家彥醫師解釋,為了獲取更充足的血液供應,腫瘤會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促使周遭血管新生,長出分支。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能夠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結合,減少腫瘤組織的血管生成,讓癌細胞無法獲得氧氣及養分,進而達到控制癌症的效果。因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是利用抗血管新生的機轉來控制癌症,所以對於各種期別、細胞型態、基因型態的卵巢癌,都能發揮效果。黃家彥醫師解釋,根據2021年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第3、4期卵巢癌病患於初次手術後,建議使用化學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有助提升治療成效。在完成化學治療的療程後,可以繼續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鞏固治療成效,達到更理想的疾病控制。「一般來說,卵巢癌術後大概2週後,如果傷口復原狀況穩定,就會開始進行化學治療。一般需要做六次療程的化學治療,在第二次化學治療療程開始,可開始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黃家彥醫師解釋,「完成化學治療的療程後,若繼續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可以延緩卵巢癌復發的時間、延長存活期。由於標靶藥物的專一性較高,相較於化學治療,副作用較少,也較輕。常見的副作用有高血壓及蛋白尿等,大多可以處理。」晚期卵巢癌及早治療不要等,繼續治療不要停!卵巢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女性朋友每年要定期到婦科檢查,除了做子宮頸抹片,還可以用骨盆腔超音波檢查子宮與卵巢,才有機會提早發現卵巢癌,若是等到出現腹脹、背痛、頻尿、骨盆不適、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大部分已是晚期卵巢癌。發現卵巢癌後,如果能夠開刀就要盡快動手術清除腫瘤。由於晚期卵巢癌於術後復發的機會很高,所以術後請接續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合併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有助提升治療效果。黃家彥醫師說,化學治療結束後,可維持標靶治療,有助延緩復發、延長存活期。面對晚期卵巢癌,請與醫師密切配合,及早治療不要等、繼續治療不要停!原文:晚期卵巢癌術後治療不要等、不要停,醫師圖文重點提醒搜尋附近的診所:婦產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7-08 養生.健康瘦身
疫情焦慮有人體重狂跌 有人宅在家猛吃追劇體重暴增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近2個月,彰化醫院衛教中心發現,不少民眾因對疫情焦慮、耽心收入不穩定等導致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但也有民眾因宅在家減少運動、猛吃追劇等,體重直線上升,建議民眾要保持飲食均衡及運動習慣,透過適當的活動及飲食,也能讓心情放輕鬆,減少焦慮感。衛福部彰化醫院衛教中心最近打電話關心各類慢性病患者是否有定期服藥,提醒慢性病的藥物不能中斷,也順便關心詢問疫情期間病患身心狀況,個管師也發現病患的體重呈現兩極化的M型曲線,有人明顯體重增加,有人卻體重減輕,體重增加及減少各佔4成,不變者2成。彰化醫院個管師邱小佳說,電訪關心的慢性病患約4成的人體重減輕,原因是在焦慮緊張的疫情下食慾不振,且戴口罩工作悶熱更無食慾,加上工作收入減少、放無薪假、失業等因素,不少人這段期間,體重減少2至3公斤。邱小佳說,不過也有4成的受訪者約增重3至4公斤,他們多是因居家辦公、宅在家不外出,生活作習改變後追劇、久坐不動、猛吃零食等造成體重直線上升。彰化醫院營養師凃君蓓說,短時間內體重變化大的主要原因是營養失衡造成,也可能是沒有運動或受心情影響,建議體重增加者要減少高熱量及高糖分食物的攝取,譬如餅乾、糕點、含糖飲料、各式炸物、肥肉、加工肉品、零食等都應少吃。而想增進食慾者可調整餐點烹調方式、食物質地、用餐環境,凃君蓓建議,點心可選擇少量堅果、牛奶、豆漿、蒸蛋、豆花等,最好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製品、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等6大類食物。凃君蓓說,攝取水分也很重要,體重每1公斤1天要喝30至35毫升的水,每週至少應運動150分鐘,建議可以改做居家運動,透過網路上琳瑯滿目的有氧運動及肌耐力訓練影片增加運動量,都有助於放鬆心情。
-
2021-07-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情緒忽高忽低,就是罹患躁鬱症的前兆嗎?
依據統計全球約有1~4%的人患有躁鬱症,而在男女人數比例上,不論男女罹患躁鬱症的機會均等,一般影響15~30歲之間的人群,平均發病年齡為18~20歲,但在65歲以上的人診斷患有躁鬱症的機率很低。導致罹患躁鬱症的風險因素躁鬱症可能是調節情緒的大腦中化學物質紊亂所造成,導致躁鬱症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發現若親近的親屬(例如:兄弟姐妹或父母)患有躁鬱症,則罹患躁鬱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因此懷疑躁鬱症可能與遺傳有關,除此以外,可能導致、觸發或加劇躁鬱症的因素還包括:吸毒或酗酒、內心高壓時期(例如:親人死亡)、其他創傷事件。此外,大多數患有躁鬱症的患者,經常和病患有另一種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藥物濫用疾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躁鬱症的類型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標準,躁鬱症較常見的類型包括:這類患者至少有一次完全躁症發作,且維持一週以上,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嚴重的抑鬱症和輕躁症期。嚴重的躁症發作可能出現自殺、暴力行為、攻擊性,精神病(妄想或幻覺),並使其他人遭受傷害的風險。這類患者沒有一次完全的躁症發作,會經歷輕微的躁症時期(精力和衝動增加,但沒有完全型躁症症狀那麼極端)及重度抑鬱症發作並且交替發生,因此躁鬱症患者通常無法輕易識別出躁症,或者僅在鬱症時期尋求幫助。第一型雙極性疾患及第二型雙極性疾患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有完全的躁症發作。躁鬱症病癥在一周內至少有一天大部分的時間,至少出現以下3~4種症狀,方可診斷出躁症或輕躁症,躁期可能持續數天~數月,症狀包括:情緒高漲、欣快、思緒翻騰、過動、大聲說話、缺乏自我控制、誇大的自尊心(妄想過度,誤以為擁有特殊能力)、過度參與活動、判斷力差、粗魯行為、過度衝動、衝動消費、暴飲暴食、大量飲水、吸毒、性濫交、判斷力變差、容易分心、幾乎不需要睡眠(睡眠時間短或沒有睡眠,仍覺得精力充沛)、容易激動或憤怒、脾氣不好。在2週內發生至少5種下列症狀(且至少一種症狀為-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或樂趣),鬱症症狀會影響正常社交功能或工作能力。症狀包括:持續的悲傷、空虛、自卑、流淚(兒童和青少年對於沮喪的表現可能為憤怒或煩躁)、幾乎每天覺得疲勞或嗜睡、減少所有或大部分活動的興趣或娛樂、睡眠障礙、過度嗜睡、無法入睡(失眠)、飲食失調、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未節食情況下)、暴飲暴食和體重增加(每月體重> 5%)、孩童體重未達預期的增加、幾乎每天覺得生命無價值或絕望、幾乎每天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或做出決定)、反覆想到死亡或正在考慮或計劃自殺。
-
2021-06-2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貓奴必修課!盤點貓咪10大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近年來成為貓奴的人口數量大增,從2015到2020年間,養貓的比例由24.7%提升到38.9%。然而貓咪是著名忍痛力很高的動物,加上先天不愛亂叫又內斂的特質,有沒有生病或不舒服得由飼主細心觀察方能察覺。以下整理貓咪的10種常見疾病,以及其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狂犬病貓也會罹患狂犬病,症狀和狗類似,狂躁期時貓會躲到隱匿處,兇猛攻擊靠近的人或其他動物靠。患貓的瞳孔會放大、弓背、伸爪、持續喵喵叫,叫聲逐漸沙啞。隨著疾病進展到麻痺期,行動會逐漸不協調,接著後軀麻痺,然後頭部肌肉麻痺,很快的就會昏迷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貓於三月齡以上時應注射第一劑狂犬病疫苗,以後每年定期補強注射一次。▲貓泛白血球減少症又名貓瘟或貓小病毒,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傳染途徑是接觸帶病毒的排泄物或吸血昆蟲及蚤類,也能藉由貓媽媽母傳子傳染給幼貓。症狀為突然發高燒、頑固性嘔吐、腹瀉、脱水、循環障礙及白細胞急劇減少。△預防施打基本核心疫苗,幼貓從8~9週齡開始施打,接下來每3~4週補強,最後一劑疫苗落在16週齡以上(共三劑)。若是從未施打過的成貓,應施打兩劑核心疫苗,相隔3~4週。小時候打過疫苗、超過五年沒有補強的老貓,也需要補強一劑。▲貓糖尿病貓大多罹患的是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無反應,葡萄糖無法分解而堆積在血液中。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活動力下降、嗜睡、體重減輕。糖尿病引發最危險的問題是酮酸中毒,酮酸中毒會出現的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虛弱、嗜睡、呼吸異常、脫水、嘔吐和腹瀉,嚴重者會死亡。△預防「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飲食也是糖尿病的誘發因子之一,飼主應盡可能餵食高質量的罐裝、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食。另外適當增加運動量也可以減輕貓咪的高血糖症狀。▲下泌尿道症候群貓下泌尿道疾病是一系列由於膀胱及尿道受刺激所造成臨床症狀的總稱,常見的原因包括自發性膀胱炎、尿結石、尿道栓子等。患貓年齡介於2~6歲,肥胖、飼養於室內、運動量少、以乾飼料為主食及壓力大均易發生。症狀為上廁所的次數增加、尿尿時長時間蹲坐、尿尿時會喵喵叫、滴尿、尿液呈紅色、常舔拭尿道口周圍或到處亂尿尿。△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貓咪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喝水50~100㏄,確保有足夠的排尿量。2.適度控制體重。3.定時清潔貓砂盆,最好將貓砂盆擺放在安靜、通風良好的地方。4.盡量避免製造出讓貓咪感到壓力的環境。▲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是家貓死因第一名,初期徵兆不明顯,身體老化和體內水分不足為兩大主要原因。症狀包括喝多、尿多、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精神不振、不正常掉毛等。△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2.控制飲食,貓年紀大時不宜攝取過多蛋白質,鈉的攝取也不宜過多,鉀攝取不足也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3.別讓貓咪吃到有毒物質,像是地板非無毒清潔劑或發霉飼料,都會造成腎臟損害。▲貓免疫不全症候群俗稱貓愛滋,屬於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不全症,和人的愛滋病毒相似但不會傳染給人類,主要的傳染途徑是透過打架抓傷或咬傷時唾液傳播互相傳染,因此養在室內的家貓被感染機率較低。症狀為發燒、慢性齒齦炎及口腔炎、慢性下痢、體重減輕、消瘦等。△預防室外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的機率較高,所以不要讓貓外出就能降低感染機率;另外讓貓咪均衡飲食、降低環境壓力等也能提高免疫力,減少愛滋病發率。▲甲狀腺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多而引發多重器官機能失調的內分泌疾病,好發於熟齡或高齡貓。常見症狀為胃口爆增但體重減輕、活力過盛不睡覺、變得焦躁易怒或有攻擊行為、局部毛脫落無光澤、喝多尿多等。△預防尚未研究出確切病因為何,飼主只能從貓的日常作息觀察有無異狀,高齡貓的健檢可加入檢查甲狀腺的項目。▲貓病毒性鼻氣管炎由貓皰疹病毒引起的常見上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傳播途徑為受感染之唾液、飛沫、被沾染物品傳染。主要症狀為咳嗽、鼻塞、打噴嚏、發燒、流鼻涕、精神不濟、厭食、結膜炎等。△預防1.施打核心疫苗。2.多貓家族需滿足每隻貓需要的資源和社交關係,避免壓力產生。3.飼主在外接觸其他貓,回家要洗手更衣,避免病原體傳染。4.高溫和高濕度會影響貓的免疫力,居家溫度宜設在28度以下、濕度控制在50%左右。▲貓癬貓的真菌感染皮膚病,傳染力強,症狀是脫毛區域呈現不規則圓形,混合鱗狀斑點和結疤,有時還混著過敏性的丘疹,多發於貓咪的臉部、軀幹、四肢和尾部等處,也會傳染給人類。△預防1.多接觸陽光可殺死黴菌,也可促進維生素D和鈣質的吸收,增強免疫力。2.維持環境消毒和清潔,減少引發貓癬的真菌孢子存活的機會。3.加強貓咪的營養增加抵抗力,補充維生素B群、omega-3脂肪酸和鋅等。 ▲關節炎高齡貓咪老化出現的疾病,因跑跳、運動過度使用,或因體型、基因、過往舊傷等造成關節結構不穩定,經長時間累積與耗損所導致的關節發炎與壓迫疾病。症狀為貓咪活動力明顯降低、後肢無力、拖行走路、不願跳躍或負重、降低與人互動意願等。△預防1.控制體重,過重是造成關節耗損的元兇。2.適量活動,日常運動可鍛鍊肌肉和韌帶,可多讓貓與玩具互動。3.在日常飲食添加葡萄糖胺等營養素,保養關節和軟骨,延後關節炎發生的情形。4.為老貓鋪設防滑墊,減少關節負擔。
-
2021-06-27 養生.聰明飲食
放室溫保存才好?研究教你攝取西瓜營養最佳吃法
說到夏季消暑水果,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西瓜,飽含水分的果實最能解身體的渴。除了消暑補水,西瓜的營養成分也能帶給身體眾多好處。● 幫身體補充水分西瓜的英文叫watermelon,以water命名,就知道它是飽含水分的水果。一杯(約240ml)西瓜含有5盎司(約147ml)的水分。夏天容易脫水,攝取足夠的水分相當重要,有助血液循環、皮膚健康和消化道順暢。此外,還有助調節體溫與新陳代謝。● 卡路里很低,營養素很多西瓜的卡路里和含糖量,比你想像的低。一杯西瓜有11克碳水化合物,提供45大卡熱量,其中9克是天然糖分。含有維生素A、C,支持免疫系統和皮膚健康,還有少量的鉀、鎂、維生素B和抗氧化劑。● 有助降血壓、改善血液循環L-瓜氨酸(L-citrulline)是西瓜中的一種天然物質,已被證實可幫助血管放鬆而降低血壓,西瓜皮白色的部分含量尤其多。L-瓜氨酸對血液循環的影響,也被視為大自然中的威而鋼(透過增加陰莖中的血流量,緩解勃起功能障礙)。● 減少肌肉痠痛在一項研究中,與喝安慰劑飲料的運動員相比,在運動前一小時喝16盎司(約470ml)西瓜汁的運動員,痠痛減輕、心率恢復更快。另一項針對男性跑者的研究發現,與喝安慰劑飲料的人相比,在參加半程馬拉松比賽前兩小時喝了16盎司富含L-瓜氨酸西瓜汁的人,72小時內的肌肉痠痛感較少。● 有助體重控制以西瓜代替加工甜食,可能有助體重控制。聖地牙哥州立大學2019年一項研究,針對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進行為期四周的飽腹感與體重變化研究。結果發現,相同熱量之下,西瓜比低脂餅乾更有飽腹感,且可在進食後持續飽腹感長達90分鐘。此外,吃西瓜的人體重減輕、腰臀比和血壓都下降,抗氧化狀態和血脂都得到改善。● 富含對抗疾病的茄紅素西瓜是茄紅素最佳來源之一,是身體極佳的抗氧化劑,可降低慢性疾病風險,包含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癌症,以及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粉紅色的西瓜比黃色含有更多抗氧化劑。保存方式西瓜放室溫 能保有最多抗氧化劑為了保持最多的抗氧化劑,整顆大西瓜買回家後,建議儲存在室溫下,有助熟成,提升茄紅素等抗氧化劑含量。根據一項研究,西瓜是否正確保存,大大影響抗氧化劑含量,其差異可高達139%。冰箱的低溫會破壞西瓜的營養素。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6-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癌發燒 別當感冒吃退燒藥
兒子交了女朋友,跟老爸稟報。老爸:「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整過容的!」兒子不得其解。老爸:「你媽就是整過容的!你生下來既不像我也不像她,我一直懷疑你爸爸是不是另有其人…」老爸:「萬一小孩生下來像你媽整容前那麼難看,你受不了,我當阿公的也受不了!」兒子:「那有什麼關係?可以再整容啊!」現代整容科技發達,可以面目全非,判若兩人,但基因是改不了的。同樣地,生了病,發了燒,吃退燒藥或吃美國仙丹類固醇,讓它退燒,以為燒退了就沒事,但如果禍源沒有根本治療,即使燒退了還是會再起來,此外,其他症狀也會相繼出現。例如肝癌長很大了,腫瘤壞死,會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因而發燒,很多人以為是傷風感冒,吃了退燒藥,等到體重減輕、黃疸再去求醫,就來不及了。因此,如何判斷事情的真諦就很重要,平日要多吸收正確的保肝健康知識,千萬不要自我診斷,自以為是。尤其中年以上,如果症狀不尋常,一定要請教專家,才不會延誤自己的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現在網路發達,醫療知識唾手可得,但許多真真假假的訊息也充斥其間,如果文章來源是正統醫界出來的大致沒錯,但如果是為了其他目的,例如有商業目的或口耳傳聞的,或為了吸引閱讀率等有特殊目的的,那就要好好判斷了。尤其目前新冠病毒橫行之際,許多訊息也是一樣。因此,保持冷靜,了解背後的真正目的,就好比發燒要瞭解真正的原因一樣,才不會被誤導,失去了正確的判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
-
2021-06-24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預防「糖尿病足」 經常檢查腳底7受壓點、注意挑鞋襪5撇步
●全台糖尿病人口超過230萬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易感染雙足,成「糖尿病足」●穿錯鞋恐引發足部病變,別忽視選鞋重要性知名網紅「館長」自爆驗出糖尿病前期,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也透露有5年糖尿病史,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指出,飲食作息不正常、愛吃甜食、家族遺傳病史者是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糖尿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若出現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減輕,應趕緊就醫檢驗尿糖與血糖值。下肢腳趾 最明顯發病部位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易造成神經功能退化、血管阻塞,隨著罹病時間增加,也易引起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而併發足部潰瘍、感染、壞死,最壞狀況必須截肢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最明顯的發病部位是下肢腳趾,陳亮宇說,長期糖尿病造成的足部病變,又稱「糖尿病足」,早期適時的鞋具介入,能降低足部潰瘍發生與後續截肢風險。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影響最深的,就是足部感覺的喪失,病人常無法察覺肢體末梢的異常或不適感,尤其足部汗腺與油脂腺分泌減少,皮膚會乾癢,一抓就容易破皮與感染。陳亮宇建議,病友每天都要檢查腳部,以免出現傷口而不自知,選一雙好走的鞋子也能減輕腳的負擔,讓腳底平均受力、改善血液循環。如何挑鞋?選對時間、尺寸糖尿病足的病人對壓力及疼痛的感覺變差,若穿著不適當的鞋襪,造成腳趾反覆受傷。陳亮宇建議,病人挑鞋時,要選擇鞋襪柔軟透氣、尺寸大小適中,若脫下鞋子看到皮膚泛紅,就表示過度擠壓。除了舒適的材質,要注意鞋長、鞋寬及鞋身,鞋子楦頭寬鬆是關鍵,以免腳趾壓迫受傷。鞋型以包鞋為佳,內部不應有粗糙接縫,還要避開穿拖鞋或涼鞋。買鞋最好在下午或傍晚,這時間腳比較浮腫,最適合量測尺寸。選完鞋,搭配吸汗保暖的棉襪,可讓保護效果加乘。襪頭不可過緊,襪底加厚能緩解腳底摩擦力;襪子選色部分,若傷口分泌物滲出時,白色或淺色襪子可快速察覺。陳亮宇提醒,市售加壓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壓力過大,小心造成反效果。根據病徵程度選擇特製鞋襪,可預防或延緩足病變,定期追蹤及治療是不二法門。【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6-1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端午節粽子吃太多「脹氣」怎麼辦? 腸胃科醫師教你解決辦法
端午節快到了,除了開心的放假過節,過節食用的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都會開始吃粽子等高油膩的食物。吃完後總覺得肚子鼓鼓脹脹的,很不舒服,腸胃科門診常常遇到抱怨肚子脹氣,排便不順等等的問題。所以,到底脹氣是什麼呢?什麼是脹氣?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什麼是脹氣?顧名思義,脹氣就是腸胃道充滿空氣導致的不適感。裡面的氣體99%主要成分為(二氧化氮、氧氣、二氧化碳、氫氣、還有甲烷(CH4))另外1%微稀有氣體且具有臭味。肚子脹氣有以下原因◎飲食導致,除了我們吃的食物外,吃的習慣,生活作息都會影響到。快速的吞嚥進食,攝取含有氣體的碳酸飲料、啤酒等,腸道細菌與食物的化學作用、發酵。高油膩的食物也會減緩胃的排空,使氣體積聚在腸道內。◎另外可能藏有的背後因素;發炎性腸道疾病、腸躁症、糖尿病、腸道腫瘤甚至腸阻塞等等問題也會使腸內有過多的氣體積聚。過多腸道氣體除了令人不適之外,也會增加腹內壓力,影響橫膈膜肌肉的協調。正常的情況下會有生理機轉,以打嗝或是排氣的方式,把過多的氣體排出來 要如何解決令人困擾的脹氣問題?藥物的部分,醫師們常常會開Gascon這類的藥物,目的是改變氣泡表面張力效果,讓氣泡凝結在一起,讓吸附在胃腸道的氣體比較可以透過打嗝或放屁等方式排出體外。除了藥物以外,可以在飲食習慣上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攝取過多的碳酸飲料及高油脂高纖維醣類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另外飯後運動走路,或是按摩腹部(以順時鐘方式按壓)都可以改善腸道氣體滯留。何時要去看醫師?能做什麼呢?如果上述的方式都無法改善,就必須找出根本的原因。除了腹脹之外是否有其他症狀呢?有沒有水腫、嘔吐、腹瀉、解血便、體重減輕、發燒、是否有糖尿病、有無開過刀等相關病史、是否有服用某些藥物。如果有上述症狀,請盡早尋求醫師做診斷。肚子鼓脹,首先得先確定肚子裡脹脹的是水是空氣呢?其實在門診裡,理學檢查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以區分。我們只要隔著手指輕敲肚子,高頻的聲音就代表空氣,低頻的聲音就代表水。不過這水可不是在腸子裡而是在腸道外的腹水。抽血以及進一步的內視鏡檢查都可以幫助醫師做診斷。另外,腹部X光攝影也可以協助判斷腹內氣體分布情況,而腹部超音波一般在檢查腸胃道的功能受限於空氣的關係,無法精確的診斷,但仍可以診斷腹腔是否有其他問題。總結腸內的空氣要怎麼控制,有太多的變因,最基本的還是飲食控制,畢竟大部分的氣體都是吃進去的,而吃進去的食物與腸內細菌的發酵,把握均衡飲食很重要。粽子是高熱量、高油脂、高澱粉的食物,在端午節,還是適量就好。如果仍然有反覆的脹氣症狀,可進一步尋求醫師及營養師的諮詢。參考資料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11th
-
2021-06-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IBD發炎性腸道疾病 症狀易與腸躁、痔瘡混淆
隨著飲食西化等因素,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逐漸增加,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民國87年至99年個案增加約11倍。IBD屬於免疫失調疾病,好發於20到35歲及60歲以上兩大族群,但兒童也可能發生,年齡愈低,治療難度愈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熹昌說明,IBD分為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其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臨床難立即診斷,往往會影響到後續治療。初期反覆腹瀉,克隆氏症常被誤為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雖然統稱為IBD,仍有些不同,前者腸道發炎的部位是連續性的,多在直腸與大腸,發炎症狀多在淺層的粘膜;而克隆氏症發炎的部位是跳躍式發生,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出現發炎症狀,不過多數仍是發生在大小腸交接處,侵犯部位深,初期更難以被一般檢查發現。李熹昌表示,克隆氏症最常見的反應為腹痛、腹瀉、血便,嚴重者會出現發燒、體重減輕等。多數患者初期的反應以「反覆腹瀉」為主,其餘幾乎沒有症狀,就診時常常會被誤以為是腸躁症。過去台灣患者少,臨床沒有太多經驗,面對反覆腹瀉的患者,多不會做腸鏡確認,也導致患者確診時間常拖延一年以上,即使做了腸鏡,發炎位置常位於小腸與大腸交界處,除非有檢查末端小腸,否則也難以及時發現。潰瘍性結腸炎腹瀉合併血便、黏液,常自以為痔瘡。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副主任黃天祐說,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也會有反覆腹瀉的情形,但多數會合併血便、黏液便(鼻涕般的黏液與血絲),其實只要做腸鏡檢查,就能馬上確診,但部分患者對於血便或是黏液便的認知不高,初期容易自我診斷為痔瘡。黃天祐表示,單純痔瘡並不會反覆腹瀉,且血色會呈現「鮮紅色」,有時肛門口會感受到疼痛。潰瘍性結腸炎出血血色依照位置的不同顏色會有所變化,發炎範圍僅在直腸,血色也會成鮮紅色,位於左側直腸等部位顏色則呈現「暗紅色」。與克隆氏症相比,潰瘍性結腸從有症狀到確診大約一個月左右。IBD治療看指標分數,依嚴重程度決定用藥方針。IBD治療方式與癌症類似,依照不同的指標分出嚴重程度,癌症是以期別分類,IBD則是各自有指標分數,依照分數結果,臨床上再給予不同治療建議。李熹昌表示,克隆氏症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發炎,透過指標診斷為輕症者會先給予傳統藥物治療,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持續觀察3到6個月查看症狀是否被控制。一旦被控制,後續建議每半年到2年做一次內視鏡追蹤,用藥則要持續使用到發炎處癒合為止;若未能被控制,則會進一步調整藥物,中重度的患者多需要使用生物製劑,持續用藥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克隆氏症最怕有腸阻塞、腹部膿瘍、廔管等,當這類併發症出現就必須搭配手術治療。中重度患者傳統藥物無效,可考慮後線生物製劑。黃天祐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會先看腸道內的發炎範圍,患者常會有急性期,大量出血送急診,急性期會先投以類固醇壓下發炎反應加上手術治療,後續則持續投藥控制症狀,若傳統藥物都沒效時,亦可能使用後線生物製劑治療。黃天祐表示,無論是克隆氏症或是潰瘍性結腸炎,即使藥物效果佳,也不能把IBD當作已治癒。患者除了調整飲食、作息,更要規律服藥,症狀控制後可以慢慢減藥,把藥物用到最簡單,並維持下去才能避免再度復發。他也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還要高,避免腸道反覆發炎而增加其他疾病,追蹤與控制是最重要的事。
-
2021-06-07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肝癌治療雙福音!新二線治療過健保、延長存活期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的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肝癌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二名,僅次於肺癌。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因此早期多半不太會有症狀,但是常常惡化速度快,一旦出現肚子疼痛、體重減輕時已經是晚期了!台灣肝癌醫學會林錫銘理事長表示,晚期肝癌無法透過開刀、消融治療的方式根除癌細胞,所幸,陸續有新的標靶藥物的問世,像是第二線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就是對晚期肝癌的患者意義重大,讓即使無法耐受第一線標靶藥物或是在治療後仍不見效的患者,也能獲得疾病的控制。肝癌治療更多元 AFP濃度400ng/ml以上的患者適用林錫銘理事長分享一位60多歲的晚期肝癌患者,他曾接受過三、四種治療的療程,但是血中甲型胎兒蛋白(AFP,簡稱胎兒蛋白)濃度一直超過400ng/ml,在使用第二線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治療後,胎兒蛋白濃度有顯著的下降,加上此藥物使用靜脈輸注的方式,相對其他標靶藥物副作用小,且能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對於胎兒蛋白濃度超過400g/ml或是無法耐受一線標靶藥物治療的肝癌患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更重要的是,此治療通過二線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無疑是肝癌治療的雙福音!這些高危險族群別輕忽! 定期檢查很重要肝癌多發生於40歲以上,且是B、C型肝炎帶原者、肝硬化或是家族有肝癌的病史的成年人。林錫銘理事長表示,約8成左右的肝癌患者是由B、C型肝炎產生,建議上述的族群應定期做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他進一步解釋,胎兒蛋白的正常數值小於10ng/ml,如果數值異常飆高,表示器官中有腫瘤在生長,可當成癌症的一個前兆,但還是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即使胎兒蛋白正常也可能有癌細胞的存在,因此必須搭配其他檢查如超音波等去判斷是否有肝癌。患者積極治療及定期追蹤 醫病齊心抗肝癌林錫銘理事長表示,肝癌患者不用太灰心,現在有許多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延長生存期,建議多與主治醫師溝通,可在療程中適時調整藥物劑量或給予其他幫助,積極治療、每二至四週固定回診,就有機會可以穩定病情。理事長再次呼籲,治療過程中若有不適症狀應立即提出並做相關的檢查,也應多補充營養,才有力量對抗肝癌!
-
2021-05-26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vs.假性失智症 哪裡不一樣?
🎉好康線上課程,免費開講▶全世界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平均每三秒就新增一名患者,台灣失智症人口也逐年上升,但許多民眾仍缺乏病識感,常延誤早期就醫黃金時機,本文告訴你造成假性失智症成因,以及如何區分失智症和假性失智症,快了解去!目前失智症可歸納為幾種成因,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血管性,而退化性的失智症病患又以阿茲海默氏症最常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非常多,包括記憶力的減退、認知功能障礙、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若是判定罹病,一般只能延緩失智症進程,但是不過有另一種憂鬱症或焦慮情緒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稱為「假性失智」,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就能明顯改善症狀,甚至完全治癒、康復。(推薦課程:忘東忘西、記憶力衰退?10分鐘教你辨別憂鬱症跟失智症)真與假的差異性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江俊宜指出,除了典型失智症,因憂鬱症所引發的假性失智症,不定時發生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連日常生活瑣事都受到影響。其症狀常伴隨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憂鬱症難以察覺,因為表現狀況跟失智症非常相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憂鬱症也會因壓力因素造成假性失智症,若家人身上有疑似失智症狀及憂鬱症狀時,多花時間觀察並求診精神科醫師,找出可矯正因素。建議平常務必落實病例跟藥物控管,以及多運動、均衡飲食和正常作息,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假性失智症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5、缺乏維生素B🚨看更多線上課程,免費開講▶
-
2021-05-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5歲女童血便4年 無痛大腸鏡檢查發現是潰瘍性結腸炎
5歲的黃小妹(化名)自8個月大起,母親便發現其糞便有血,便帶女童就醫,最初被診斷為便秘及肛裂造成的出血,但服用長達4年軟便劑仍未改善,後來醫院安排血液檢查,才確認有嚴重缺鐵性貧血,進一步接受無痛大腸鏡檢查,發現女童有嚴重的直腸炎,判斷為潰瘍性結腸炎,開立口服藥物治療兩周後,已無出血症狀並順利出院。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醫師李致任表示,兒童血便常見的原因為急性腸胃炎或便秘引起的肛裂所造成,多數病童治療一至兩周後皆會有明顯改善,而家長需留意的是,若長期大便有血未改善,應該尋找小兒肝膽腸胃科專科醫師仔細評估。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的表現症狀為腹痛、腹瀉及血便,有些病童會合併噁心、嘔吐、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潰瘍性結腸炎主要造成大腸發炎,最常發生在直腸,發炎的位置比較集中。李致任表示,研究顯示造成潰瘍性結腸炎的原因與免疫系統、腸道細菌及環境等因素相關,這種疾病常見於20至40歲的成人,兒童發病的比例比較少,兒童若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貧血、生長遲滯等問題。臨床上潰瘍性腸炎主要靠口服藥物治療,若嚴重的病童則使用針劑免疫調節藥物,並配合藥物治療,能夠得到良好的控制,正常的成長。李致任也指出,兒童雖然年紀小無法配合內視鏡檢查,但可以利用兒童無痛內視鏡檢查,減緩檢查過程中的不適與心理的焦慮,精準的知道兒童大腸疾病的問題,並利用內視鏡二氧化碳充氣系統,解決病童於內視鏡檢查中灌入氣體造成的身體不適,較不會有腹脹及腹痛的不適。兒童大腸鏡檢查除可以協助兒童大腸疾病的診斷,也可以透過內視鏡進行腸道黏膜切片檢查,確認兒童腸道疾病的致病原因。除此之外,兒童大腸鏡也可以治療大腸息肉造成的出血,並透過大腸鏡進行息肉的切除,移除大腸出血的病灶。
-
2021-05-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是腸胃炎還是發炎性腸道疾病?觀察這3警訊
●警訊一:腹瀉持續4至6周以上,出現血便●警訊二:食欲變差、體重減輕●警訊三:發燒且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18年前,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會長楊式光的兒子正面臨大學指考,久坐讀書是他的日常,某天他突然告訴楊式光,「媽,我屁股好痛」,一看發現兒子屁股又濕又紅嚴重肛裂,一問才知他拉肚子、痛了好幾個月,就診後被告知要立即手術,動了好幾次刀,屁股像被轟炸般,傷口遲遲無法癒合,前後經過快2年,才被確診是克隆氏症。克隆氏症 發生範圍較廣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侵犯的範圍從口腔到大腸都有可能,初期症狀常以腹瀉、腹脹、腹痛、血便表現,容易被誤以為是腸躁症或痔瘡發作。由於克隆氏症可能發生的範圍較廣,如果發炎的部位在小腸,診斷難度更高,導致像楊式光兒子一樣,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往往超過1年以上。常被延後診斷的不只是克隆氏症,王鴻源指出,另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也有同樣的命運,初期症狀與克隆氏症類似,後續還會伴隨血便、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除非是因為有急性症狀發作就醫,較能提早被發現。其餘病人常會反覆就醫,待確診時病情已相對嚴重。屬於慢性病 需長期治療王鴻源表示,雖然發炎性腸道疾病時有延後診斷,但仍有方式可以協助作早期診斷,例如慢性腹瀉超過一個月,裡急外重,出現血便或黏液便、體重減輕等,如排除所有可能的腸道病變後,則為腸躁症。急性發作的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常因頻繁的腹瀉及血便,無法離開廁所,其對病人精神及體力的負荷,無法言喻。王鴻源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為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與追蹤。但很多輕症病人用藥後症狀明顯改善會自行停藥,待發作時又就醫,這樣對疾病的控制並非理想,也容易產生慢性腸道發炎的併發症。患者多大學生、社會新鮮人楊式光說,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於2019年成立,因為兒子的關係,走上照顧者的路,看到太多年輕人飽受疾病之苦,被延後診斷後又得面對被疾病狂妄地摧殘,尤其患者大多是大學生或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疾病常讓他們對未來喪失希望,很常被問「我還能結婚嗎?」「我還能跟正常人一樣嗎?」協會期盼透過更多講座等衛教,告訴患者及家屬如何面對疾病,也希望能提高民眾及臨床醫師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認識,及早診斷治療。衛教講座 了解照顧方式若想知道更多關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新知,聯合報與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台灣腸治久安協會將舉辦線上衛教講座,帶您了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及照顧方式。台北場次於元氣網全程線上直播,歡迎同步收看。我是不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三大症狀告訴你【講座異動公告】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原訂5/22(六)北中南同步舉行IBD發炎性腸道疾病衛教講座,取消實體民眾聆聽更改為線上視訊講座預錄,於元氣網粉絲團進行首播。【線上首播資訊】● 首播平台:元氣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 時間:5/23(日)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