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體脂
共找到
421
筆 文章
-
-
2023-07-26 養生.聰明飲食
44歲陳喬恩2個月瘦23公斤!減肥食譜大公開 營養師:7類人別嘗試恐影響健康
44歲台灣女星陳喬恩,出道22年擁有多部代表作,被譽為「偶像劇女王」。2019年參加中國戀愛實境節目,與馬來西亞男友Alan交往2年多後結婚,經常在社群分享幸福日常。日前因「幸福肥」被誤以為懷孕,身高165公分的她一度胖到62公斤、體脂也有32,導致看起來相當圓潤,讓她努力減肥2個月半後瘦23公斤,恢復婀娜多姿身材。而她也大方公開「葡萄柚減肥法食譜」,讓許多網友躍躍欲試。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提醒,葡萄柚減肥法並非人人都適合,有些禁忌減肥之前必須注意。陳喬恩的葡萄柚減肥法陳喬恩自創的葡萄柚減肥法,號稱12天就能瘦5公斤,讓許想減肥的網友躍躍欲試。不過高敏敏表示,這個方式雖然可以快速瘦身,但她有那麼一點點不喜歡,因為照著食譜的吃法,會有很多營養攝取不到,也有一些禁忌你一定要知道。陳喬恩的葡萄柚減肥法(連續吃12天,休息2天)早餐半個葡萄柚(可榨橙汁無糖) + 2個雞蛋 + 2塊培根午餐半個葡萄柚(可榨橙汁無糖) + 沙拉 + 肉晚餐半個葡萄柚(可榨橙汁無糖) + 肉or魚 + 沙拉or蔬菜(綠色or紅色)葡萄柚減肥法5種禁忌高敏敏提醒,以上除了葡萄柚之外都沒有限制份量,晚餐的部分建議「選擇魚」會比較好。但這減肥方式有一些禁忌須注意,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1.容易營養失衡:長期不吃澱粉,只吃水果蔬菜,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增加不健康風險。2.復胖風險高:限制吃澱粉的人,一旦又開始吃澱粉後的復胖機率高,甚至可能變得比以前還胖。3.沙拉醬的選擇最好是選熱量低的和風醬、油醋醬比較好,若是選錯沙拉醬恐會吃攝取更多熱量。4.烹煮方式建議最好以原型食物下去料理,也建議用蒸煮烤煎的方式。5.不建議吃培根,這類肉品可以換成雞胸肉或雞腿肉等,接近原型食物的肉。吃這些藥的人不適用葡萄柚減肥法高敏敏也提醒,有在吃降血壓藥、降血脂藥、抗栓塞藥、抗癲癇藥、免疫抑制劑、抗組織胺的人,不適合葡萄柚減肥法,原因是因為葡萄柚、柚子等水果都含有「呋喃香豆素」,這種成份會讓藥物分解速度減慢,會產生像是服下過量藥物一樣的副作用。建議在服用以上特定藥物期間儘量避免攝取柚子、葡萄柚,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食物交互作用。1.降血壓藥 (Amlodipine、felodipine、nifeddipine OROS、verapamil)→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容易頭痛、臉紅、低血糖2.降血脂藥 (statin類)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容易肌肉酸痛、肌肉病變3.抗栓塞藥 (cilostazol)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會增加藥物濃度(一半以上)4.抗癲癇藥 (carbamazepine)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會增加血液濃度 易造成不適😵💫5.免疫抑制劑 (cyclosporin)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容易造成嘔吐、頭重腳輕、腹痛、腎毒性6.抗心律不整藥 (amiodarone)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影響藥物控制心跳速率7.抗組織胺 (astemizole、terfenadine) →與葡萄柚的交互作用:會增加心臟不良反應看完以上「陳喬恩的葡萄柚減肥法」的減肥食譜、減肥的5種禁忌,以及搭配服藥的注意事項,有沒有更了解葡萄柚減肥法!高敏敏提醒,請在用此種減肥法前,務必先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減肥切莫求快,還是建議選擇能持之以恆的健康方式減肥,對身體比較健康。延伸閱讀:.飯、湯、肉、菜先吃誰?營養師曝「正確用餐順序」吃飽又易瘦.吃辣能抗癌、降低膽固醇,讓你更長壽!辣椒對身體的好處壞處一次看.減肥總失敗又復胖?「6招不復胖飲食法」照著做體重不會忽高忽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6 癌症.攝護腺癌
哈佛大學研究:「男性2個地方脂肪太多」攝護腺癌風險增!
過去許多研究都發現,肥胖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很高,不過,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流行學院流行病學系,最新以冰島1832位平均年齡67歲男性所做的研究發現,比起體脂肪或BMI指數,體內脂肪堆積在大腿和內臟這兩個部位,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將更顯著,研究刊登在《癌症期刊》。這些受試者的BMI介於24.5至29.3之間,體脂肪介於18.8%和25.1%,追蹤的13年間,共有172人罹攝護腺癌,31人死亡,分析發現,內臟脂肪每增1單位,罹患致命攝護腺癌的風險增加31%,大腿皮下脂肪每增1單位,罹患風險更增加37%,研究人員表示,在特定荷爾蒙的狀況下,較瘦的男性脂肪較易累積在內臟中,可能是增加罹癌風險的原因。 專家意見:長庚醫院男性學暨女性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體內脂肪會升高攝護腺癌風險已經是確定的,研究發現,體內脂肪升高,會提高人體的發炎指數,發炎指數是引起許多病變和癌變的重要因子。尤其內臟脂肪的危害最大,臨床上常看男性外表圓胖,但內臟脂肪不高,反而許多外表很瘦的男性,內臟脂肪含量很高。理論上,內臟脂肪對於發炎指數的升高影響較為密切,皮下脂肪的影響則較小,女性臀部和大腿等下盤脂肪囤積,是為了生育和哺乳所用,具有保護作用;但對男性來說,由於大腿皮膚緊實,堆積的脂肪受到限制,可能大腿每增加1單位脂肪,顯示內臟脂肪會增加更多。陳煜說,要檢驗內臟脂肪常要動用影像學來檢查,但大腿脂肪用目測就顯而易見,對男性提供了更容易提早發現的標的。延伸閱讀:.54歲壯男排尿異常以為喝多了 腹痛就醫才知罹攝護腺癌2期!.肚子脹痛、食慾差、照X光沒異狀,竟是攝護腺癌!3習慣提高罹癌風險.50歲後開始有不適症狀 攝護腺肥大會變成攝護腺癌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2 醫療.骨科.復健
肌少症前期「力弱症」!「3大指標自我檢測+3招運動」教你預防肌少症、改善力弱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肌肉力量下降,便有可能罹患「力弱症」。力弱症為肌少症前兆,若能在早期發現「力弱症」,便能有效評估並預防肌少症。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長者常見疾病如失智症、肌少症、骨質疏鬆症、腦中風及慢性疾病等。其中肌少症會增加長者罹患慢性疾病與增加死亡風險,在近年備受討論。因此,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弘毅所長提出,透過早期發現「力弱症」能更有效評估並預防肌少症。究竟力弱症是什麼?有力弱症者,該如何預防肌少症呢?先來了解何謂「力弱症」。早期發現「力弱症」 預防肌少症「力弱症(Dynapenia)」為肌少症前期,指的是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由於骨骼肌力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力弱症者會感到虛弱或疲倦,並增加跌倒風險。隨著骨骼肌力量退化,將導致功能障礙甚至增加失能與死亡風險。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林立峯副教授林立峯副教授表示,肌少症成因包括老化、賀爾蒙變化、發炎反應、活動不足等,其特徵為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伴隨失能、死亡風險,常見共病包含骨質疏鬆症。而力弱症則是指針對肌肉量正常、並不是由神經系統或疾病引起,但隨著年紀增長造成力量不足的情況。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有62%的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發展為力弱症,以及有10%力弱症會進展成肌少症患者。肌肉力量不足容易發生跌倒、骨折,然而有90%的髖部骨折是因為跌倒所致,且年長者發生髖部骨折後,約有40%無法恢復行走能力,並有20%會在6個月內死亡。肌少三部曲「力弱–肌少–失能」,早期檢測力弱、降低失能風險。(圖片提供/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力弱檢測3大指標2010年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肌少症(Sarcopenia)」,並在2019年AWGS會議上修訂肌少症診斷數據,並增列「疑似肌少症」的篩檢標準,即為「力弱症」。力弱篩檢標準包括肌肉量、肌肉力量及肌肉功能:STEP 1 肌肉量正常◆肌肉量計算: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四肢骨骼肌量/身高平方。 STEP 2 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差◆肌肉力量檢測=男性手握力小於<28kg;女性手握力小於<18kg。◆身體功能評量=6公尺步行速度<1.0 m/s。若肌肉力量或肌肉功能任一項不足,即為力弱症。力弱症與肌少症的差異則為肌肉量。力弱症對健康3危害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4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尤其力弱症與年齡老化有高度相關,55歲以上即為高風險族群,老化造成身體機能下降、肌肉力量不足,未來力弱症人數將會提升,加上肌少症不易逆轉,因此,預防肌少症不能不慎。力弱症對健康3危害如下:1.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林立峯副教授說明,相較於肌少症患者,力弱症患者通常具有較高體脂肪率、粗腰圍,可能導致身體新陳代謝功能異常,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2.影響行動能力力弱症且腹部肥胖者是年長者日常活動功能惡化的主因,與沒有力弱症、沒有腹部肥胖的人相比,患有力弱症且腹部肥胖者的步態速度下降更為顯著,建議透過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改善。3.增加骨折風險雖然力弱症患者常見高體脂、粗腰圍,但由於肌肉力量不足抵消了肥胖對手腕、手臂、髖部、脊椎和其它骨骼骨折的保護作用,導致跌倒風險增加。林立峯副教授也解釋,力弱症並非體態肥胖者的專利,年紀、身體機能老化才是主因。此外,有研究發現,近年新冠肺炎患者局部肺纖維化發生率為2-6%,若惡化成特發性肺纖維化,可能增加罹患力弱症風險。活力樂肌3招改善力弱症 預防肌少症肌少症不容易逆轉,且目前肌少症僅能以運動及飲食來改善,因此在力弱時期就應該開始預防肌少症。經亞健康銀髮族體適能測試發現,有60%的登山族仍有力弱風險,即使有進行登山運動,但年長者運動次數可能間隔較長,仍有肌肉力量不足的力弱風險,林立峯副教授建議應保持肌力訓練且加強重量訓練,才能幫助預防力弱。學會「活力樂肌3招」坐姿屈膝抬腿、站立抬腿和深蹲,進行下肢阻力訓練,改善力弱狀況:「活力樂肌3招」每日運動,有助於降低力弱症患者發展至肌少症之風險。(圖片提供/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延伸閱讀:.72歲吳念真自曝跌倒2次換住電梯大樓!7症狀自我檢測肌少症.退休三年至今身材未走鐘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健康9字箴言大公開.非刻意減重卻變輕?肌少症不是老年人專利!自我檢視6指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2 養生.健康瘦身
不吃早餐無法有效減重!控體重、穩血糖的早餐菜單建議
現在許多人不吃早餐,改吃早午餐,一來減重,二來可省一餐的餐食費。不過有醫師引用國外期刊研究指出,吃對早餐,每天反而能減少卡路里的攝取量,降低體脂肪。吃早餐比不吃早餐還能穩定血糖!吃早餐比不吃早餐更能穩定血糖不吃早餐到底能不能有效減重?減重醫師蕭捷健日前在其臉書粉絲專頁談「吃早餐」,他引用密蘇里大學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研究指出,跳過早餐並不能帶來減重效果。該研究找了28位20多歲、體重超標、不吃早餐的青少年參與,研究分為以下2種組別:1.高蛋白低碳水組:早餐包含雞蛋和瘦肉,總共攝取35克蛋白質2.低蛋白高碳水組:早餐包含牛奶、穀類和麥片,總共攝取13克蛋白質在經過12週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1.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開始吃高蛋白早餐後,平均血糖降低了5.6 mg/dl。2.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開始吃低蛋白早餐後,平均血糖降低了0.5 mg/dl。(資料來源:減重醫師蕭捷健臉書粉絲專頁)蕭捷健指出,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也進行過類似的實驗,結果也顯示吃高蛋白早餐的人飢餓素(Ghrelin)最低,飽足感酵素YY最高,一整天攝取的卡路里最少,且最不容易感到飢餓。不僅要吃早餐,還得吃對早餐但不僅要養成吃早餐的習慣,還得吃對早餐,才能有效控制體重、調節血糖。幾年前賀寶芙曾針對「亞太地區健康早餐」做過調查,台灣竟是亞太區,早餐吃得最油膩的國家。台灣人常吃的早餐如漢堡、三明治、麵包、飯糰、水煎包、蛋餅、蘿蔔糕等,多是用高油高鹽烹調,內容多為澱粉與少量蛋白質的組合,不僅含有過量油脂、熱量、鹽、糖,蛋白質與纖維量也不足。高脂肪和高熱量並不等於高營養,建議將早餐主食的一半換成低升糖指數(低GI)、膳食纖維含量高的新鮮水果,例如奇異果、芭樂、蘋果等,可避免飯後血糖飆高,同時提高營養素攝取量,如維生素C、鉀、膳食纖維。此外還要有優質蛋白質、纖維素、碳水化合物才是均衡、理想的早餐。也有許多人為了趕上班,常沒時間買早餐。蕭捷健建議,如果要快又能有高蛋白的攝取,便利商店的無糖高纖豆漿就是方便的選擇,一瓶豆漿就能輕鬆攝取15克蛋白質和9克膳食纖維。控制體重、調節血糖的理想早餐最佳進食時機:起床後的一小時左右需補充的營養:優質蛋白質、纖維素、少量碳水化合物、優質油脂實際內容建議:雞蛋、新鮮水果、優格、燕麥片、雜糧吐司、生菜沙拉、酪梨、黑咖啡、無糖高纖豆漿…精神科名醫方俊凱曾在8個月內甩肉19公斤,他也在之前出版的《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書中提過他的瘦身早餐菜單,指出優質蛋白質與油脂很重要,因此他的早餐菜單中有幾樣必備的食材常出現,最常看到的就是以下6種食材及調味料。名醫的減肥早餐食材3種食材:水煮鮪魚罐頭、水煮蛋或茶葉蛋、香蕉3種調味料:是辣椒、胡椒粉、馬告國內外許多專家及研究均指出,不吃早餐會讓人早上的學習力和記憶力較差,下午更容易頭暈和想睡覺。也容易造成情緒低落,甚至在午、晚餐時「報復性進食」,反倒吃下更多食物,想減重更難。吃早餐則能讓早上精神變好,一整天的血糖也更穩定而且較低,重點是不容易餓和嘴饞,不算熱量也能降低卡路里攝取。開始吃早餐吧,並且不管再忙,也一定要吃早餐!【資料來源】.減重醫師蕭捷健臉書粉絲專頁 .早餐吃蛋餅、蘿蔔糕、三明治?營養師說太油膩,建議這樣吃.資深營養師林若君《聯合報》受訪資料.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Health.com
-
2023-07-20 養生.運動健身
為何肌力訓練和健康長壽息息相關?專家曝能預防常見3種疾病
目前已知肌肉量從40 幾歲開始就會急遽減少。在腿部肌力的部分,80 幾歲時,肌力會剩下20 幾歲的一半。肌肉量的減少是臥床不起的原因之一,預防與改善的絕招就是肌力訓練。在肌力訓練的基本理論中,一般成人提高效果的標準肌力訓練方法,是採用8 至10RM(進行8 至10 次後,即達極限的負荷)來進行。藉此即可一邊挑戰各種項目的高重量肌力訓練,一邊提升肌肉量與肌力。不過對於肌肉量少、肌力低的高齡者或兒童,甚至是體力差的人來說,有可能很難採行這樣的運動。近年來,被推薦用來代替這個的運動之一,就是每週2 至3 次,每次10 至15 分鐘,用自己的體重或1 至4 公斤的輕量啞鈴來做的慢速訓練。不過這種慢速訓練,若要安全地將效果提高到最大限度,「認識身體的構造,配合個人身體狀況進行」是很重要的。這對於(a)預防代謝症候群、(b)預防運動障礙症候群、(c)預防失智症也非常有效。以下就一項一項來看吧!(a)預防代謝症候群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指的就是脂肪堆積在內臟裡,同時在高血糖、高血壓與高血脂症中,合併有兩種以上的狀態。如果堆積太多內臟脂肪,有可能導致動脈硬化,最後恐怕會演變成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危及性命的疾病。人是靠肌肉活動身體、產生熱能並消耗醣類或脂肪。如果肌肉變小,能量消耗會減少,脂肪會增加,有可能演變為糖尿病或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肌力訓練之間,也是透過前述的「動保熱血」連結在一起。肌肉中有一種叫「肌脂蛋白」的蛋白質,這種肌脂蛋白基因被破壞的老鼠,比一般的老鼠更容易因高脂肪飲食而肥胖,也會罹患糖尿病。肌脂蛋白具有讓肌肉更容易產生熱能,以燃燒脂肪的功用。如果肌肉量少,肌脂蛋白也會比較少。此外,目前也逐漸發現一件事,就是肌肉也會發揮內分泌器官的角色,分泌出似激素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為「肌肉激素」。最先被發表出來的肌肉激素,是一種叫介白素-6(IL-6)的細胞激素,據信具有以下這些作用:① 腦部的抗氧化作用、保護神經細胞。② 對脂肪細胞產生作用,促進脂肪分解。③ 對肝臟產生作用,促進肝醣分解。④ 動脈壁的抗炎作用(預防動脈硬化)。最近新發現的「肌肉激素」中,則有「鳶尾素」。鳶尾素是透過運動由肌肉分泌出來的物質,能將「白色脂肪褐色化」,變成「米色脂肪」。這種米色脂肪細胞,是利用脂肪能量來產生熱能的脂肪,因此應該也可說是一種「容易消除的脂肪」。此外,做肌力訓練能得到一些短期效果,經由感覺神經傳遞刺激到大腦,進而分泌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等等,以促進脂肪分解。(b)預防運動障礙症候群所謂的運動障礙症候群,指的是因為肌肉、骨骼、關節等運動器官的衰退或障礙,導致難以站立或行走,需要長期照護的高風險狀態。造成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主因包括① 半身肌力衰弱、② 平衡能力衰弱、③ 骨骼或關節的疾病等等。① 與② 雖然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年齡增長而發生的事,但可以靠著自身的努力加以預防與改善。③ 的骨骼或關節疾病包括退化性膝關節炎、腰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症等等,必須接受醫院的處置。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肌肉量減少與肌力衰退,稱作「肌少症」。通常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肌肉量與肌力會逐漸減少,最終演變成肌少症。平均來說,過了20 歲以後,體脂肪就會開始增加,肌肉則是過了30 歲以後開始減少,大約從45 歲開始會很明顯地減少。在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主因中提到的「下半身」,是最容易受到老化影響的部位。下半身的肌肉在到了80 幾歲的階段,會減少到20 幾歲時的一半。隨著肌肉日漸減少,不僅活動量會減少,更會陷入肌肉進一步減少的「負向循環」,提高跌倒、臥床不起的風險。高齡者肌肉量減少所造成的肌力衰退因人而異,有的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老,有的人則顯得年輕有活力。長期持續做肌力訓練的人,大部分都非常朝氣蓬勃。為了追求健康長壽,肌力訓練也是有效的方法。(c)預防失智症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都顯示「運動具有預防失智症的效果」,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研究就屬Buchman 等人的研究(2012)。他們針對716 名平均年齡為82 歲的健康高齡者,進行為期3 年的調查,調查運動追蹤器所記錄的日常活動量與阿茲海默症發病率之間的關係,並在報告中指出低活動量組的發病率,比高活動量組高出2.8 倍之多。此外,Larson 等人(2006)亦針對1740 名65 歲以上的高齡者,進行為期6 年的追蹤調查,最後報告顯示,每週至少3 天走路15 分鐘以上,失智症的發病率會變成約0.6 倍。雖然目前尚未完全釐清為什麼運動會有這樣的效果,但很多用小鼠或大鼠做的動物實驗都顯示,運動(跑步)會促進大腦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增生,讓迷宮學習更有效率。由於大腦海馬迴是短期記憶的中樞,因此據信對於失智症與兒童的學習都有深刻關聯。在動物實驗中,運動增加了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發現。實驗顯示,運動會使肝臟或肌肉分泌出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不僅讓肌肉變粗、讓骨骼變強壯,同時也與腦中BDNF 的增加有關。此外,藉由運動從肌肉分泌出來的肌肉激素之一「鳶尾素」,有可能會促進海馬迴中的BDNF 生成。因此,透過運動也有可能從肌肉分泌出預防失智症的物質,不過其中的相關性尚待進一步驗證。據聞亞里斯多德曾說:「走路可以解決許多困難的問題。」或許其中的祕密就藏在肌肉中。(d)健康壽命與肌肉我們能以健康狀態存活下去的指標之一,包含「健康壽命」。所謂的健康壽命,就是能夠自立且健康生活的期間,而不會因為臥病在床、失智症等原因需要長期照護。「健康壽命」=「平均壽命」-「需要照護等支援的期間」在日本,男女的平均壽命早已分別超過80 歲與86 歲,但健康壽命卻是男性71 歲、女性74 歲。也就是說,我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有一成以上的時間,必須依賴別人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解決「如何能在避免臥床不起的前提下享受人生」與「盡量縮短需要照護的期間」等課題,也是今後日本社會最重要的議題。至於解決方案之一,就是利用慢速訓練等方法來鍛鍊肌肉。筆者本身今年已邁入65 歲,不但感覺體力逐漸衰退,跟當年的健美運動員時期相比,肌肉量也減少相當多。不過藉由科學式的學習與實踐正確的運動知識,對於老化的不安逐漸轉變為安心與期待。我想用適合自己身體的最佳姿勢,持續地做肌力訓練。對於筆者來說,鍛鍊肌肉是豐富人生色彩、打造快意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就是在打造身體;打造身體就是打造人格;打造人格就是在打造幸福;打造幸福就要從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開始。繼「動保熱血」之後,我又自創了一個新詞。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的「樂」(TA)、打造身體的「體」(KA)、打造人格的「人」(NI)、打造幸福的「幸」(SHI)。(譯注:括弧中為日文的首字母發音)把這些發音拼在一起,就成了「TAKANISHI」,也就是筆者的姓氏「高西」。雖然有點不知分寸,但如果各位能從腦海中想起「TAKANISHI」一詞,那將會是我無上的榮幸。※ 本文摘自《強化肌力訓練全書》。書名:《強化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石井直方, 柏口新二, 高西文利 譯者:劉格安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07/06
-
2023-07-20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陰莖長度多長才正常?陰莖長短對性生活有影響嗎?想變長又變粗該怎麼做?
很多人都知道抽菸傷身,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長期抽菸的男性可能還會有生殖器縮小風險。醫師提醒,人生解悶的方式很多,抽菸絕對不是好方法。恩主公醫院泌尿科醫師高銘鴻在臉書粉專分享抽菸危害,除了會導致肺癌外,也會增加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腎臟癌、膀胱癌、胰臟癌、血癌、胃癌及子宮癌等癌症的罹患率。也會影響心臟、循環系統、氣管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抽菸男性的陰莖可能會比還沒開始抽的時候短2公分,也可能造成陰莖勃起時硬度不足,他希望藉此提醒讓有抽菸的男性可以考慮戒菸。除了抽菸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陰莖長度?【延伸閱讀:有這10個壞習慣 難怪小弟弟疲軟】陰莖尺寸多長才算正常?泌尿科醫師莊豐賓在他的Youtube頻道【幸福醫師莊豐賓】中指出,一項由英國研究蒐集全球86國男性陰莖長度的調查中,台灣男性勃起的陰莖長度為10.78公分,而在他自己2000年的研究顯示,台灣男性勃起的陰莖長度則是13.5公分左右。事實上,大約有一成男性對於自己陰莖尺寸非常不滿意,然而這些人之中有85%的人是在正常範圍內,大多數人擔心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居多。如果對自己陰莖長度有疑慮的話,可以請專業醫師評估。很多人好奇陰莖長度到底該怎麼量才準確?莊豐賓表示要從陰莖的龜頭量到根部。他指出,很多人在量的時候,通常會因為根部處有一些脂肪,進而影響陰莖測量的實際長度。害陰莖短小的元凶有哪些?‧先天因素:遺傳、荷爾蒙濃度‧後天因素:抽菸、肥胖茂盛醫院不孕科副院長陳忠義曾表示,陰莖大小與天生遺傳、荷爾蒙濃度有關係。就生殖角度來看陰莖的長度,則沒有一定的標準值,而且關鍵要看「勃起」的長度,而非「原始」的長度。莊豐賓則指出,如果在未勃起前小於4公分,或是勃起後也未達7公分,就代表他陰莖的長度是有問題的,可能受荷爾蒙或基因的影響,有這類的狀況需要在早期予以治療。高雄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簡邦平曾指出,有調查發現正常男性的陰莖的長度其實差不多,但只要增肥5公斤,陰莖外露的長度就會縮短0.78公分,這是由於肥胖者陰莖被包埋在下腹脂肪層相對較多,導致陰莖相對較短。讓陰莖變大或變粗有可能嗎?‧不動手術方式:修剪陰毛、減肥‧動手術方式:裝人工陰莖、切掉陰莖根部懸韌帶、打玻尿酸、自體脂肪填充高雄小港醫院泌尿科主任王起杰曾建議,首先是修剪陰毛,只要陰毛剪得短短的,陰莖看起來,就會比較大、比較顯目,這是最簡單的障眼法。再者,就是好好減肥,只要恥骨部位的脂肪變少了,感覺起來,陰莖也會變長。想要讓小弟弟變長,除非動手術,裝人工陰莖或是切掉陰莖根部的懸韌帶,但花了一大筆錢,卻只能拉長一至二兩公分。如果想變粗,還比較可行,可以嘗試打玻尿酸,一次約五萬元,可維持二年,也有人嘗試用自體脂肪填充,但會被吸收,大概只能好看三個月。莊豐賓提醒,切掉陰莖根部的懸韌帶為陰莖增長,在勃起的時候陰莖長度是不會變的,因為陰莖海綿體長度是固定的,再怎麼增長都只是外觀上的一個感覺,為的是增強男性的自信心而已。陰莖長短對性生活會有什麼影響?很多男性都有陰莖越長,可以讓女性更滿意的迷思。但莊豐賓指出,根據統計女性陰道長度大概在7至11公分左右,且攸關女性高潮的G點也在陰道前三分之一的位置,也就是約莫4公分左右,只要男性的陰莖長度有超過7至11公分,其實就足以讓女性產生性刺激感。莊豐賓補充,事實上陰莖長度越長,需要更費力才能讓陰莖達到足夠的硬度,因此比較容易有無法持久的問題。總言之,陰莖長度越長,不代表你在性功能上的表現一定會越好,反而是陰莖的粗度可能對女性在性生活上的刺激感更有助益。【延伸閱讀:男生脫褲後嚇傻人?泌尿科醫曝這款驚嚇度5顆星:只能剁掉】陰莖短小之外的兩大「鳥事」耕莘醫院泌尿外科部主任廖俊厚曾指出,「勃起功能障礙」與「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是隨著身體機能退化或慢性病造成血液循環變差的男性共病,兩者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且常伴隨同時發生,有勃起功能障礙的50歲以上患者,高達7成伴隨下泌尿道症狀的問題。廖俊厚說,除自然老化外,抽菸、喝酒及運動量過少引起肥胖等壞習慣,也會導致兩大「鳥事」提前報到,提醒40歲以上男性發現硬度變差,或晨勃次數明顯減少都是勃起功能障礙警示;若出現排尿次數變多、時間變長,則要當心可能有攝護腺肥大問題,一定要及早治療,預防膀胱腎臟疾病等併發症發作,且勃起功能障礙有時也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7-14 養生.健康瘦身
你是哪一種胖胖體質?年紀、習慣、飲食都是減重地雷,先搞懂體質才能正確減掉脂肪
隨著夏季到來,是該好好整頓全身多出來的斤兩了,展開瘦身前,先搞懂自己是哪一種肥胖。大部份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恐怕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說要減肥,尤其是產後媽媽,看著自己怎麼也瘦不下來的肚子與大腿,真的看著看著都想落淚了。其中,最不能接受的應該就是腰臀比例的失控,局部肥胖纏身,甚至動不動就水腫的狀況,真的讓媽媽們困擾極了。除了認真動起來,一定要先搞懂自己是屬於哪一種胖才行。 最難纏的,就是肚子問題最難纏的肥胖問題,男女都一樣,就是肥胖的肚子。但不同的是,男性腹部肥胖多是內臟脂肪在作祟,女性則是歸咎於皮下脂肪;最慘的是,女生還多是集中在大腿以及臀部的肥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明明上半身纖細,但是下半身看起來就是比較胖。 年紀、習慣、飲食,都是減重地雷我們的代謝能力30歲以後,就會來越來越降低,肌肉組織每年都會以2%至3%的比例緩慢流失,相對地每年也會持續增加脂肪含量,這代表著即使吃得沒有以前多,身材卻不再有年輕時候的纖瘦了。如果加上作息不正常、運動量不足、過度的宵夜與高脂肪飲食,更是身體肥胖的罪魁禍首。你是哪一種肥胖?想要瘦還要要講求方法,有時候媽媽們並不是真的很胖,可能只是身體內的水分過多而已,其實只要把多餘的水分消除,可能就能瘦下來呢!不過,身體的胖依照體內水分、肌肉與脂肪在身體所佔重量比率之不同,可以分成水分型肥胖、肌肉型肥胖,及脂肪性肥胖 ,一起來看看你是哪一種胖胖。.水腫肥胖型長期外食不均衡,或是嗜吃重口味食物,就會造成體內鹽份多,水份代謝慢。身體的水腫現象多半會集中在腰臀腿下半身,最簡單的檢測方式就是,將手指按壓在皮膚上,一壓馬上出現白色的印子,拿開手指後發現皮膚不會馬上復原,呈現凹陷下去的樣子,這就是水腫胖!如果想要試著按摩,就是一定要全手掌服貼肌膚,由內往外打圈圈的方式 ,直到完全按摩吸收為止。 .肌肉型肥胖這種肥胖類型,就是手臂、雙腿粗壯,甚至曲線看起來有點虎背熊腰的模樣。這時的瘦身就是增加肌膚的緊實度,才能避免運動產生的生長紋呢。.脂肪型肥胖一旦水腫胖久了,就會囤積成脂肪,這時候就得花更多心力剷除才行。明顯的外型就是有小腹、蝴蝶袖,除了要減少脂肪大小與數量外,建議選擇能燃燒脂肪的塑身運動,來排除身體內的脂肪囤積。最有感的瘦身就是,運動健身健身教練們一致同意,運動健身是鍛鍊曲線的必要途徑。基本上,身體肌肉組織越多,越能消耗掉身體多餘的熱量,原因就在於,基礎代謝率在肌肉組織中的消耗表現佔了38%,而肌肉組織燃燒脂肪的速率是脂肪組織的七倍。這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好好增加肌肉組織,身體內部的體脂肪就不容易堆積,更能提高新陳代謝率。其中,使用器材是鍛鍊身體大肌群的最佳方式,不妨以單一位置 ,以及軌道固定的重複性運動開始,也非常適合初學者。另外 ,以全身肌肉分布來說,下半身與與核心肌群最為重要,我們有七成的肌肉都集中在下半身,只要這個部位帶動起來,其他地方就簡單多了;至於部位,手部線條是比較容易達成的,至於腹肌的鍛鍊真的要多給自己一些時間!※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7-02 名人.黃斌洋
不只是打鼾而已!牙科醫師曝口腔問題也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就是打鼾嗎?大不了戴上呼吸器,怎麼跟口腔科或牙科相關呢?牙科能夠幫助所有打鼾病患嗎?簡單來說,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睡眠中突然「暫時停止呼吸」的一種睡眠障礙。雖然身體會藉由翻身或嗆咳來喚醒熟睡的人,好讓呼吸持續,不過相對也打斷了深層睡眠,造成身體傷害。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以「阻塞型(OSA)」居多。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定義,「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HI(Apnea Hypopnea Index)每小時5次以下屬於正常範圍,5到15次為輕度,15到30次為中度,30次以上為重度。包含耳鼻喉、胸腔、腺體等出現病變或造成阻塞,體脂過高或骨架過小等問題,以及口腔不良狀況等,都可能是造成OSA的誘因。進入睡眠後,咽喉肌肉會跟著放鬆。平躺後的重力導致舌頭後退與軟顎下塌,讓氣道原本狹窄的人,有可能因此導致空氣被阻擋,造成暫時無法呼吸。那麼OSA與口腔究竟有什麼關聯?與口腔周邊骨架關係:我們經常以為OSA是中年福態男士的專利,其實臉型骨架小的瓜子臉女性,由於呼吸道管徑較細,也容易有OSA的問題。此外有些人看似鼻子很挺,但若是由於上下顎骨後縮產生的假象,骨架壓迫造成OSA的機率自然較高。與口腔內部軟組織關係:包含軟顎下垂過長、懸壅垂過大、舌頭肥大,或肥胖男性頸部堆積較多脂肪等,都會導致呼吸道變窄阻塞。與環繞口腔肌肉關係:有些長輩進食吞嚥困難、睡覺鼾聲連連,可能是口腔肌肉無力造成。正確訓練口腔肌肉可協助改善。與牙科齒列關係:1.門牙外暴:會造成睡眠張口呼吸,而經常張口呼吸正是OSA的高風險族群。2.齒列不整:下顎後牙向內傾斜的人,可能會壓縮到舌頭的空間,導致舌根後掉造成OSA。3.假牙基底過厚:壓迫到舌頭活動空間,迫使舌頭後掉,堵住呼吸道。4.植牙角度內傾:如果未經計算把植牙種在內傾的萎縮骨脊上,就有可能讓假牙占據舌頭空間,舌根後退容易打鼾。5.洗牙時易嗆到:醫師為了清潔下顎臼齒內緣,會推開病患的舌根。如果病人容易嗆到,表示要注意有否舌根肥厚狀況。協助夜間呼吸順暢的醫療輔具,除了常見的連續陽壓呼吸器(CPAP),輕中度的OSA患者也可以考慮牙科的「止鼾牙套」。止鼾牙套的原理是透過睡覺時配戴口內裝置,引導下顎適度往前移動來降低舌根後退程度,讓呼吸道更暢通。但下顎前移過多又可能造成顳顎關節負荷不了,產生疼痛。所以止鼾器的齒間位置設定,並非將患者下顎前推到最大來產生零打鼾效果,而是藉由口腔診斷工具,例如側顱X光片、牙科電腦斷層等,找出降低打鼾量的下顎適當位置。止鼾器可用於輕、中症患者,對重症患者則建議視為輔助工具。輕中度OSA患者除了依賴牙科止鼾器,藉由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與適當口腔肌肉訓練,有機會脫離醫療輔具。此外,在口腔肌肉訓練同時,有些牙醫止鼾門診也會輔以特殊波長的生物雷射來刺激口腔黏膜血液循環。兩者搭配,對改善口腔肌肉與黏膜鬆弛造成的睡眠呼吸中止症頗有幫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6 活動.活動最前線
【粉絲團推薦】輕鬆減脂0負擔 你想知道的減重撇步都在這!
你知道嗎?想要降體脂,讓成份融入生活也是一種方式!想要擁有輕盈的體態,試過千百種方式,卻仍無法達成目標?原因可能出在你所忽視的皮下脂肪、內臟脂肪。什麼是皮下脂肪?儲存在皮膚之下的脂肪,能用手捏出一塊肉,如手臂、大腿、臀部,並由外觀明顯看到。什麼是內臟脂肪?內臟脂肪就是腹部周圍的脂肪,包圍著臟器,因此內臟脂肪過高 不僅會影響體態,還會直接影響健康。減肥是一項艱難的挑戰,除了控制飲食、適度運動,最關鍵的核心還要從身體的代謝做起。代謝率與減肥效果密切相關,尤其是脂肪代謝、能量消耗等重要因素,甚至還會影響體脂肪累積。「輕脂大師不傾脂」提供加速代謝的建議參考,從營養攝取、運動方式,到減少脂肪累積、提高能量消耗等促進代謝的生活資訊,教你如何有效燃燒脂肪。💡想了解更多減脂減重的方法嗎?請按讚、追蹤「輕脂大師不傾脂」粉絲專頁。👉點此前往粉絲專頁▶
-
2023-06-26 養生.健康瘦身
限時減重比限量減重有效嗎?減肥名醫曝減肥成功要素
近年在國內外一些名人現身說法下,限制一天只能在8小時內進食的限時減肥法(即168減肥法),短時間內成為減肥新寵兒,甚至有網友宣稱對糖尿病控制也有效果。但據這兩年多的臨床病患反應,限時減肥法減重效果並沒有比控制熱量減肥法來得好。從2020年起的一些研究論文報告、統計學結論來看,似乎在體重減少方面,限時減重比限量減重的對照組多,但在2020年JAMA美國醫學會期刊中,提出了一些論文盲點,包括大多數只做小老鼠試驗、受試者基數過少、臨床時間太短,受試者熱量限制不夠完善等。2022年4月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作者群Deyng Liu等指出,長達一年的臨床研究發現,限時減肥法在體重下降、體脂下降等並沒有比限量減重法有統計上的差異,反而因減重過程造成肌肉流失量,限「時」減重法比限「量」減重法來得顯著。在2020年9月JAMA期刊中,不少針對三酸甘油脂、血糖、糖化血色素、胰島素反應、血脂質等變化的臨床實驗發現,限時減重法和三餐定時減重法並沒有顯著差異;但在限時減重法的實驗組中,發現肢體的瘦肉組織減少程度比對照組(按時進食三餐)來得明顯。限時減重為何無法成功?近兩年許多求診病患都會問同樣的問題,剛開始一、兩個月執行限時減重法,效果還不錯,但到了第四、第五個月後,體重就慢慢回升,甚至還比實施前更重。為何無法成功減重?從這些病患飲食流量紀錄表可發現,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其熱量成分以澱粉類居多,甚至一天超過總熱量的70%,且食物種類又以高熱量密度食物居多。另一個無法成功因素,則是實施限時減重的人,大部分是上班族,因工作壓力大降低了飢餓感閾值,常趕在進食時間的最後,快速攝取高熱量食物。極短時間內攝取大量食物,胃排空時間無法瞬間分解,使胃體積容量加大,久而久之易形成「偽陽性大胃口」,反而使飢餓閾值下降導致過量進食。因此不論是採用哪種減重模式,整體熱量的控制,加上適量的體適能運動,才是減重成功的王道。
-
2023-06-10 醫療.消化系統
有脂肪肝怎麼辦?營養師曝「做好3件事」遠離脂肪肝,多吃燕麥、魚油、蘋果也有用
相信大家都知道,肝是人體很重要的器官,所以有句經典廣告台詞是這麼說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但你知道嗎?近期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竟高達33.3%!等同於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有脂肪肝!「脂肪肝」(Fatty Liver)指的是過多的脂肪累積在肝臟,造成肝細胞發炎,久而久之使肝細胞受損,最後演變成肝硬化、肝病甚至是人人聞之色變的肝癌!接下來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為大家解說肝臟與人體的關係及如何去保養自己的肝,請大家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哦!脂肪肝的成因肝臟是人體內最主要的代謝器官,許多重要的生化反應與功能都與它息息相關,例如分泌膽汁以消化脂肪、藥物或酒精的代謝、維持免疫功能、肝醣分解與合成、脂溶性維他命的儲存…等。而脂肪肝形成的原理,多半是因為不好的生活習慣,如甜食或油炸等高熱量食物攝取過量、缺乏運動、糖尿病控制不佳與酗酒…等,導致血液攜帶了太多脂肪進入肝臟,超出了肝臟可以負荷的量,經長時間累積後而成的結果。為了防止脂肪肝再繼續惡化,Sean在下一段的文章中就要來和大家一起從生活習慣的改變來預防脂肪肝的形成!遠離脂肪肝的3個原則脂肪肝雖然盛行率很高,但在它尚未惡化成更嚴重的疾病之前,還是有機會透過個人努力逆轉康復的!而最簡單且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從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著手,只要謹記下面三個大原則,就可以有效打擊脂肪肝!‧維持或減重至理想體重減重的目的就是要減去身體內多餘的脂肪,減少肝臟內脂肪囤積的風險。‧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運動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可以讓身體消耗多餘的能量、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脂肪分解等益處。‧均衡適量的營養均衡的六大類飲食組合能提供身體各種營養素,為身體帶來脂質合成減少、降低肝臟脂肪、增加膽固醇代謝排出量等益處。可依照國健署建議:「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來避免脂肪肝。另外以營養師的角度,也推薦大家三種護肝相關營養素,供大家在食物方面做選擇,讓你吃對營養,護肝事半功倍! 【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3種營養素讓你「肝」之如飴‧水溶性膳食纖維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秋葵、蘋果…等,它們能夠護肝的原理在於它能增加飽足感,進而減少熱量與脂肪攝取;增加膽酸排出促使肝臟加速代謝膽固醇,調節體脂肪;還能降低肝臟細胞纖維化的風險。‧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多存在於奇亞籽、魚油、核桃…等食物中,這類型的脂肪酸可有效降低血漿中的三酸甘油酯,還具有調節肝臟中的脂質代謝、抗發炎等多種功效,能夠減少脂肪肝形成的機率及保護肝臟細胞不因發炎而被破壞。隨著市面上Omega-3魚油相關的保健食品越來越熱門,Sean在這裡也和大家分享一些挑選的小技巧:1.選擇Omega-3濃度>80%的魚油2.選擇好吸收的rTG形式魚油3.選擇先進的專利超臨界萃取及淨化技術的魚油4.選擇具國際標章驗證的魚油。‧維他命B群我們的飲食中如糙米、雞蛋、牛奶都含有許多維他命B群。維他命B群是幫助我們的肝臟代謝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時所必須!另外,肝臟在代謝酒精時也會消耗大量的維他命B群,因此補充足夠的維他命B群可以幫我們的肝臟在進行代謝功能時一切順利正常。由於維他命B群中又細分8種維他命,且廣泛地存在於六大類食物中,以現代人的飲食生活習慣要均衡的攝取到這些食物並不容易,所以用保健食品的形式來補充維他命B群也漸漸成為趨勢。Sean在這邊也建議大家選擇保健食品時,盡量以天然來源而非人工合成、不添加或少添加為原則去購買。脂肪肝早期因沒有症狀,並不容易察覺到,為了不讓自己的人生變成黑白色, 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就更應該加倍注意,避免疾病悄悄上身。也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健康檢查,透過醫學儀器來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若身體有任何狀況,不要誤信偏方延誤就醫時間,而增加肝臟疾病惡化的風險。 延伸閱讀:.5大易缺鈣族群當心「骨質疏鬆」!不只牛奶,6種高鈣食物也能幫你補鈣.魚油不只護心,還可抗發炎!但這4種族群食用前要注意.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7 養生.健康瘦身
醫生減重奮鬥史,從80公斤變成55公斤的超勵志過程大公開!
圓圓胖胖的外表讓你沒自信嗎?從小體重就沒有低於65公斤的Cofit初日診所的吳榛槿醫師,因工作壓力胖到80公斤、體脂飆破40%,相當於身體中有四成都是油,這樣嚇人數據促使她下定決心走上減肥之路。剛開始她也試過各種方法,例如水果減肥法、單一食物減肥法等,每天對熱量錙銖必較,但不正確的飲食方式、太過極端的偏食,營養密度低的加工食品,讓她在反反覆覆的減肥過程中精神變差、月經紊亂,生理心理都變得很差。她不藏私地與大家分享瘦下來的祕訣,讓她花一年多時間就成功消滅了25公斤的脂肪,卻沒有掉一分肌肉,而且體重還持續下降中。而她的心境也發生了變化,開始與食物和解之後,月經變順了,心情也變愉悅。影片最後她鼓勵大家,不要受到外在混亂的資訊影響到自己對減肥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和要求,使用正確的方法讓自己變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原始影片宋晏仁醫師x Cofit初日 YT延伸閱讀上班忙碌想運動卻又沒時間! 只要15分鐘 輕鬆甩掉腰間游泳圈斷食一天快速瘦身還有許多好處?健身達人親身體驗分享解惑「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6-05 養生.聰明飲食
用代糖控制體重會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嗎?教授這麼說
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在2023-5-15發布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它說:「WHO建議不要將非糖甜味劑用作實現體重控制或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的手段(有條件的建議)。」(註:為了簡單明了,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裡用「代糖」來表示「非糖甜味劑」)當天以及隨後幾日,多家英文媒體對此新聞做了廣泛報導,少數幾家中文媒體也有報導,而也就因為如此,我認為我沒有必要再自行發表文章。但是,昨天我複習了這些媒體的報導,才發現它們都沒有提起WHO的建議其實是屬於Conditional Recommendation(有條件的建議),而且有些新聞標題可能會有誤導之嫌,例如世界新聞網在2023-5-18發表的為瘦身改吃代糖? WHO警告:反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在我解釋「有條件的建議」以及「誤導之嫌」之前,我希望讓讀者知道,我發表過十篇有關代糖的文章,而在其中三篇裡我早已做出類似WHO的建議:「代糖」有益?有害?:「總之,對選擇攝取代糖的朋友們,我只能說抱歉,帶給你的資訊是如此負面。不過,我真的希望,負面的資訊可以轉為正面的認知。那就是,運動和均衡飲食,才是永恆可靠的健康準則。」甜葉菊天然代糖,糖尿病福音?:「勸大家應當減少糖的攝取,不管是真糖或代糖,不管是天然或合成。」(在說這個的時候都會想到台灣之光波霸奶茶)赤蘚糖醇:代糖真的等於心肌梗塞和中風嗎:「改變嗜甜的味蕾才是長久之計。」(註:這是讀者Elliot的建議)WHO有進一步說明施行該建議的可行性:「無論使用何種干預措施和政策行動來實施建議,都可能需要在個人層面進行一定程度的行為改變; 實現這一目標的程度將取決於已經習慣於食品和飲料中一定甜度水平的個人是否願意減少其飲食中的整體甜度。」好,我現在來解釋什麼是「有條件的建議」。請看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裡面的這幾句話:『WHO的建議可以是強烈的,也可以是有條件的,這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支持性科學證據的總體確定性、理想和不良後果的平衡,以及指南「建議的證據」部分所述的其他因素。強烈建議是指 WHO 指南制定小組確信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的那些建議。 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採納強烈建議作為政策。有條件的建議是 WHO 指南制定小組不太確定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或預期淨收益非常小的建議。 因此,在有條件的建議被採納為政策之前,可能需要決策者之間進行實質性討論。』那,為什麼WHO 指南制定小組會「不太確定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或預期淨收益非常小」?WHO有做出解釋(請看下面),但如果您時間有限,那我就先告訴大家:WHO 指南制定小組認為目前的相關科學證據都屬於「低質量」或「極低質量」,所以才會「不太確定」。那,既然是「不太確定」,WHO也就不可能會做出「警告」。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新聞標題裡的「WHO警告:反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有誤導之嫌。以下是翻譯自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在短期隨機對照試驗(都是低確定性證據)中,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都會減少糖分和能量攝入,降低體重和 BMI,其中大部分持續 3 個月或更短時間。 使用代糖不會顯著影響其他體脂指標或心臟代謝健康的中間標誌物,包括葡萄糖、胰島素或血脂(極低至中等確定性證據)。 來自少數持續 6-18 個月的長期試驗的證據並未表明對體重有影響,但由於這些試驗的實施方式和結果報告存在許多差異,因此難以判斷。當代糖的攝入量與游離糖的攝入量直接比較時(即試驗中的一組接受代糖,另一組接受游離糖),接受代糖的人體重和 BMI 較低,與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時的結果相似。 然而,大多數這些試驗在提供含有代糖或游離糖的食品和飲料之外還有其他飲食,因此沒有直接衡量用代糖替代游離糖的效果。 當代糖與無/安慰劑或水進行比較時(即試驗中的一組接受代糖,另一組無接受/安慰劑或水),未觀察到對體重或 BMI 的影響。當代糖在少數隨機對照試驗中被專門評估為游離糖的替代品時(即,要求習慣食用含游離糖的食品或飲料的消費者改用含有代糖的版本來代替游離糖),對體重的影響顯著減弱 (相對於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所觀察到的結果),並且不再觀察到對 BMI 的影響。來自長達 10 年隨訪的前瞻性觀察研究的證據如下。更高的代糖攝入量與更高的 BMI 和更高的肥胖風險相關,但與其他體脂指標無關(極低至低確定性證據)。在平均隨訪 13 年的長期前瞻性觀察研究中,較高的代糖攝入量與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風險增加相關(非常低到低質量證據),但是 與總體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差異無關(極低質量證據)。根據病例對照研究(非常低質量的證據),使用代糖(主要是糖精)與膀胱癌風險增加相關。原文:不要用代糖來控制體重,世衛有條件的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5 名人.好食課
有哪些營養素?糖份高不高?一圖看懂荔枝營養及食用注意事項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又到了荔枝的盛產期,過去最有名的荔枝代言人就是楊貴妃,但到底荔枝有哪些營養?又有哪些食用注意事項?就讓好食課 Lexie 張宜臻 營養師告訴你!.荔枝營養富含維生素C:每100克荔枝約含有52.3毫克維生素C,是同重量蘋果的18倍,有助於抗氧化、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糖量多:糖量算水果中偏多的,每100克即有接近15克的糖,大約吃18顆即等於一杯中杯全糖珍奶的糖量.吃荔枝中毒?過去印度東北地區於5-6月期間常有孩童無故抽蓄、昏迷甚至死亡的事件發生,一開始推論為腦炎,直至2014年才有學者發現,孩童中毒的原因主要與荔枝有關。5-6月正值荔枝盛產時節,許多孩童營養不良,常空腹至荔枝園中摘採荔枝食用,也因此常吃到未成熟的荔枝,但未熟的荔枝含有較高的#次甘氨酸A 與 #MCPG,此兩種物質會去 #影響身體脂肪酸代謝及糖質新生,所以雖然荔枝糖分高,會導致一開始血糖上升,但消化一陣子後便會因葡萄糖製造出問題,而有低血糖、昏迷等問題.食用注意事項雖然台灣比較少像印度地區會有極度營養缺乏問題,所以也幾乎無荔枝病的案例,但仍要注意1.不要空腹吃荔枝空腹吃荔枝容易導致血糖迅速飆升,胰島素也跟著分泌,讓血糖降得更低2.不要吃未成熟的荔枝未成熟荔枝含較多次甘氨酸A與MCPG,吃了容易影響糖質新生,而會有低血糖問題3.不要一次吃太多每100克荔枝(大約5-6顆)就有約15克糖,如有糖尿病等血糖控制問題,建議一次不要吃超過5顆,避免血糖波動太過劇烈【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吃荔枝低血糖?玉荷包營養知識大補給】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4 醫療.百病漫談
大腿不是越瘦越好!醫師揭殘酷真相:肌肉量太少,大多是脂肪
大腿粗細影響外觀,特別是女性普遍更是在意,不過大腿可不是越細越好。具減重代謝專長的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 陳榮堅醫師指出影響,並建議在意大腿外觀的民眾可用更健康的方式「養腿」,以免大腿瘦出病來。大腿太細如同「脂肪腿」,醫:肌肉太少,大多是脂肪。理想大腿圍:陳榮堅醫師表示,人的體態和心血管疾病有高度關聯性,而體態需關注的不單只有身體,也和腿部的粗細息息相關,特別是大腿,且並非越細越好或越粗越好。綜合東西方各國的研究,大腿圍小於46公分或大於60公分都可能對身體健康不利,又或者說意味著有血管健康風險存在。大腿的肌肉和脂肪關係:醫師解釋,體脂率和肌肉量有關,大腿圍的組成包括了肌肉和體脂肪。大於60公分往往意味著體脂肪過多,這相信民眾較能理解。但若大腿圍小於46公分,這除了體脂肪低以外,往往也代表著肌肉量過少,主要都是體脂肪,體脂率高,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大腿太細,小心各疾病纏身:當人體肌肉量少,代謝也會較差、免疫功能也會較弱,再加上體脂高,有不少研究就發現大腿過細的族群,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癌症的風險,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甚至死亡機率都來得比一般體態者更高。特別注意,這些疾病並非肥胖者的專利,也有不少人其實體型是瘦的,這就是所謂的「病態瘦」,提醒民眾多加留意。四肢較瘦,大多都胖在肚子?醫:這種最需擔心內臟脂肪!陳榮堅醫師提醒,四肢較瘦,但是體脂防大多集中在腹部、腰圍一帶,有如竹籤叉貢丸的鮪魚肚或啤酒肚,這種體態也是較不健康的。除了四肢大多可能如前述是由體脂肪所組成,另外也意味著內臟脂肪較高,因此才會呈現這般體態。這種型態也就容易出現各種器官疾病或癌症,例如脂肪肝、肝癌等,也包括三高等慢性病。這也是為什麼鼓勵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大腿不是越瘦越好!簡單2招瘦得更健康。陳榮堅醫師表示,民眾若想要體態瘦得健康,養成飲食和運動的良好習慣都很重要。而所謂的習慣,不單單只是做而已,而是要讓其融入到生活當中,正如每天洗澡的習慣一般,真正去習慣。飲食調整:醫師指出,現代人普遍有營養過剩的情況,該減少相對不必要的食物,其中最需要減少的是碳水化合物,包括白米、白麵、麵包等,並非完全不吃,而是建議酌量,例如減半。其他也包括了肥肉、加工食物、甜點等精緻糖等。而需增加的則為蔬菜、水果,蛋白質則建議以豆類及瘦肉為主,並選擇原型食物。運動習慣:運動方面則建議從簡單的開始做起,尚且不必一定要去健身房或是出去慢跑,可從簡單的一天5下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或是一天10秒的棒式做起。而下肢則可深蹲個5下,若膝蓋或行動較不方便,也可躺在床上改以抬腿進行。這樣看似非常簡單,但其實日久累積也可培養出肌肉量,且不會因為下雨、懶散等各種原因而取消。待身體習慣後也可再逐漸上調次數。最重要的是讓自己能夠進行、持之以恆,而非要求自己一次到位,沒到位便荒廢。而若有需要,也可以尋求減重專長醫師協助,更有助瘦得好看又健康。《延伸閱讀》 .胖肚子更易得心血管疾病!醫:位置比體重更重要。3關鍵健康減重。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2 養生.健康瘦身
名嘴專吃「冷飯」,抗性澱粉助減22公斤!4大類食物這樣料理都有抗性澱粉,「隔夜燕麥」也有
名嘴王瑞玲 靠「冷飯哲學」無痛減22公斤瘦身減肥有各種方法,名嘴醫藥美食記者王瑞玲4月19日曾於個人臉書公布自己的瘦身成果,體重從69.5公斤降到50公斤,體脂35掉到18,她說自己靠著「冷飯哲學」,無痛苦減掉22公斤!王瑞玲經常在個人臉書PO分享她到各地工作吃美食,常見忙碌的她發文寫道買御飯糰當餐點,「御飯糰當早餐,搭配無糖咖啡,細嚼慢嚥真的會很飽…」她強調沒業配御飯糰,幾年來在減重的路上也試過很多種方法,現在終於找到自己減重的「冷飯哲學」瘦下來。為何吃冷飯可以瘦身?食藥署曾於「闢謠專區」指出,米飯在加熱後冷卻的過程中,會提升「抗性澱粉」含量,這種澱粉不易被小腸酵素分解,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其功能類似膳食纖維,即便沒有產生熱量卻會帶給人體飽足感。抗性澱粉好處多 控制血糖、降低膽固醇、預防便秘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opkinsdiabetesinfo.org網站介紹,當澱粉被消化時,它們通常會分解成葡萄糖。而因為抗性澱粉在小腸中不被消化,所以它不會升高葡萄糖。大腸中的發酵則會在腸道中產生更多有益細菌和更少有害細菌,健康的腸道細菌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其他的好處還包括預防便秘、降低膽固醇和降低罹患結腸癌的風險。含有抗性澱粉的食物有哪些王瑞玲的「冷飯哲學」,其實就是利用抗性澱粉的好處之一。但抗性澱粉並不是只有冷飯才有,很多食物也存在抗性澱粉,像是榖類、種子及豆類等未加工食物;生馬鈴薯、青香蕉等也都是抗性澱粉的一種。並根據hopkinsdiabetesinfo.org資料解釋,抗性澱粉的量隨熱度而變化。燕麥、綠香蕉和大蕉在煮熟時會失去一些抗性澱粉。另一種抗性澱粉是在蒸煮和冷卻過程中製成的。已冷卻的米飯比煮熟但未冷卻的米飯含有更高的抗性澱粉。含有抗性澱粉的食物包括:1.大蕉和青香蕉(隨著香蕉成熟,澱粉變成普通澱粉)2.豆類、豌豆和扁豆(白豆和扁豆的抗性澱粉含量最高)3.全穀物,包括燕麥和大麥4.煮熟冷卻的米飯增加抗性澱粉的料理方式hopkinsdiabetesinfo.org還提供大家如何在飲食中添加抗性澱粉的一些料理方法:1.提前一天煮米飯、土豆、豆類和義大利面,然後在冰箱中冷卻一整夜。吃之前把澱粉重新加熱一下就可以了。再加熱不會減少抗性澱粉的含量。2.燕麥片不要用煮熟的方式吃。可將未煮過的燕麥浸泡在牛奶或非乳製品中並冷藏過夜(稱為隔夜燕麥)。3.將扁豆加入沙拉或湯中。4.用木薯粉或馬鈴薯澱粉、生香蕉粉等代替麵粉。最後還要提醒,減肥不止單靠吃某一項食物,飲食均衡更重要,並且要多運動,才能成功瘦身。「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RS)是什麼?抗性澱粉是一種不被小腸澱粉分解酵素作用的澱粉,其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其功能類似膳食纖維。因人體無法消化抗性澱粉,雖具飽足感,但是沒有熱量。抗性澱粉分為4類:第一類RS1:為澱粉消化酵素無法接近的澱粉,存在於榖類、種子及豆類等未加工食物中,其澱粉質被包埋於食物基質中,受到蛋白質成份之遮蔽,使澱粉酵素無法作用。第二類RS2:為具抗性的天然澱粉顆粒(含未糊化之澱粉粒),存在於生馬鈴薯、青香蕉、高直鏈玉米澱粉中。第三類RS3:為回凝澱粉,存在煮熟後放冷之米飯、麵包等的老化澱粉中。第四類RS4:為經化學修飾或熱處理的澱粉產品。(資料來源/食藥署)【參考資料】.臉書粉絲專頁「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食藥著闢謠專區-聽說冷飯比熱飯的熱量低,這是真的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opkinsdiabetesinfo.org》WHAT IS RESISTANT STARCH?
-
2023-05-31 養生.運動健身
挑戰3個月瘦下8公斤 !體脂30美少女減重計畫 不藏私撇步大公開
想擁有健康的身材和減少多餘的脂肪嗎?是時候開始體脂減重計畫了!趕快跟著YT莫娜一起執行減酯計畫,重獲健康和自信的體態。影片前半段隨即就被友人爆料,想擁有好的體態但還是一直吃烤玉米、蛋糕等高熱量食物,就此提醒了大家想擁有健康體態,勢必須要拋棄一些罪惡食物的慾望。制定一個合理的飲食計劃,減少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蛋白質的攝入,避免暴飲暴食和無規律的進食。並搭配每週至少進行3-4次有氧運動,每次持續30-45分鐘。同時,結合力量訓練來增加肌肉質量,提升新陳代謝率。莫娜也在影片中表示,當運動很辛苦時,就想想那些好吃的食物,需要運動多久才能代謝掉,或許就不會有慾望想吃了。最後定期追蹤和評估,每週記錄體重和體脂肪百分比的變化,並根據需要調整計畫,祝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自信的體態。想了解更多如何健康減重的知識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延伸閱讀】明明有氧、重訓都有做! 為何體重數字就是下不去? 營養師揭8大主因【延伸閱讀】上班忙碌想運動卻又沒時間! 只要15分鐘 輕鬆甩掉腰間游泳圈
-
2023-05-30 養生.運動健身
你有衣服總是不夠放的困擾嗎? 達人親授衣櫃收納&斷捨離全攻略
每當換季來臨,我們總是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衣櫃塞得滿滿,但找不到適合的衣服穿。這時候衣櫃斷捨離的時刻就到了!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不換季的衣櫃,並加入收納籃的利器,讓整理變得更輕鬆,和凌亂的衣櫃說再見!YT"今天不想做家事"建議:步驟一,取出非衣類物品。步驟二,取出沒再穿(穿不到)的衣服。步驟三,留下衣物細分類。步驟四,不留的衣物也分類,如舊衣回收、捐贈等,瘦一點可以穿的另外收藏。步驟五,衣物擺放方向與藍抽縫隙垂直。步驟六,搭配收納盒、收納籃。選擇收納盒前,記得先丈量尺寸,寬、深、高度等。還想學更多實用性收納&整理技巧嗎? 趕緊點開影片跟著YT"今天不想做家事"一起實踐,一起打造簡單俐落舒適整潔的收納環境吧!「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延伸閱讀】體脂飆破30%從小被譏笑霸凌 她練成超美健身模特兒開YT頻道爆紅【延伸閱讀】【胸肌訓練大補帖】想擁有完美胸肌嗎? 只要7招 打造完美胸線
-
2023-05-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最致命的併發症都跟血脂有關!醫教你如何控制避免患病
根據統計,美國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當中,最致命的正是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包含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等。一年帶來多達373億美元的醫療支出。一次看到這麼多英文單字也許會有些慌張,那是很正常的。舉這些例子是要告訴大家,這些疾病全部跟「血液流過的地方」有關,比如腦血管、冠狀動脈、心臟等。既然都是血液流過的地方,我們能合理推測「血液裡的物質」會對糖尿病病患的病情有極大影響。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 cholesterol, LDL-C,俗稱壞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 cholesterol, HDL-C,俗稱好膽固醇)就是其中兩項,如果一個人的血液中壞膽固醇含量越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高;反之,血液中好膽固醇含量越高,風險就越低。但糖尿病跟血液內的物質、好壞膽固醇、心血管疾病又有什麼關聯呢?糖尿病,字面上指糖分出現在尿液中,通常是因為血液中的糖分過多,只能從尿液中排出。血液中的糖分增加,負責降低血糖的胰島素功能受損,除了會促進肝臟製造更多類似壞膽固醇的小分子進入血液,更重要的,還會降低好膽固醇清除斑塊(動脈粥狀硬化的元兇)的能力。一環扣一環的結果,最終會形成開頭提到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綜合前面兩段,在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中間,似乎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因子,血脂。血脂,也就是血液當中的脂肪,包含LDL-C(壞膽固醇)、HDL-C(好膽固醇)、TG(三酸甘油酯)三大類,如果能好好控制,就能減少糖尿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血脂的標準並沒有一個固定值,會隨著性別、年齡、心血管疾病風險有所調整。首先是LDL-C(壞膽固醇),對於一般罹患糖尿病的病友來說,控制在小於100mg/dL即可;但已經罹患一些較輕微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症、缺血性腦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則建議要小於70mg/dL。甚者,若有心肌梗塞、做過心導管等病史,則希望要低於55mg/dL。接著是HDL-C(好膽固醇),多半認為男生維持在40mg/dL,女生維持在50mg/dL之上即可。最後是TG(三酸甘油酯),對糖尿病患的建議是維持在150mg/dL以下。那我們要如何控制血脂呢?本文試從藥物治療、飲食控制、減重三個面向著手。在藥物治療方面,常用的藥物包括「降低壞膽固醇」的Statin類藥物,以及「降三酸甘油酯」的Fibrate類藥物。值得注意的是,使用Statin類藥物時,常常會產生肌肉相關的副作用,程度可能從輕微的無力,到更嚴重的如疼痛、橫紋肌溶解等,若達到無法忍受的程度時,也要尋求專業醫療者協助。此外,Statin類藥物也常常引起消化道相關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在某些罕見的狀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肝臟的損傷,因此,回診的時候也可以向醫生詢問,自己的肝功能是否正常唷!至於Fibrate類藥物,屬於比較高強度的用藥,常用於三酸甘油酯(TG)濃度超過500mg/dL的患者,常見的副作用則包括腹痛、食慾降低、噁心嘔吐等,若有服用時也可以多加注意。在飲食方面的建議,則建議以地中海飲食或DASH飲食為主,藉由更多的水果、蔬菜、全穀類和堅果種子,來增加植物固醇和纖維的攝取。此外,在糖友飲食的文章也曾經提過,脂質的來源以單元、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好脂肪)較佳,像是魚類、堅果種子、橄欖油和亞麻籽油,都是好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壞脂肪)的含量則是越低越好。比如炸雞、薯條、蛋糕、油炸零食等加工食品,以及牛肉、豬肉等紅肉,就很不適合作為脂肪的來源。此外,維持正常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18~24 kg/m²),對於血脂的控制也非常重要。除了上一段強調的飲食原則之外,增加活動量、適度運動、減少體脂肪的累積,也可以降低血脂,減少相關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好的,道理我都懂,那到底要減多少呢?這裡提供一組數字做為參考:・對於超重的人(BMI > 25 kg/m²),在可及性和安全性下,建議至少減掉5%的體重・對於肥胖的人(BMI > 30 kg/m²),在可及性和安全性下,建議至少減掉15%的體重・平均而言,減去7至10%的體重,並讓BMI維持在18~24 kg/m²,是最理想的。其實「控制血脂肪」的概念跟「不要堵住水管」很像,飲食不控制,讓膽固醇、血脂這些垃圾逐漸堆積於血管,水流/血流便會漸漸堵塞、不易通行,最終導致可怕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若整棟大樓的水管都卡住,我們或許還能搬家;冠狀動脈一旦卡住,就是一條血淋淋的人命了,不可不慎!參考資料:1.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20232. American Dlabetes Association. Economic costs of diabetes in the U.S. in 2017. Diabetes Care 2018;41917-92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與心臟病的距離:取決於你的飲食習慣與體重—談糖尿病患的血脂控制重要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7 養生.運動健身
重訓才能增肌?拳擊有氧入門容易,練12周就能增肌0.9公斤
長輩擔心運動受傷,大多會優先選擇強度較低的運動如散步、健走等,近年醫界倡議「增肌」才是延緩身體老化的關鍵,但看見啞鈴、槓鈴、壺鈴等各式重訓器材可能就先卻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管中心建議,中高齡者適合練習入門門檻低、趣味性高的「拳擊有氧」,上課12周就能增肌0.9公斤。30歲後肌肉量開始遞減 60歲流失更快人在30歲以後,每10年約減少3%到8%的肌肉量,60歲以後肌肉量流失更快。增加肌肉可以增加行動力,幫助社交刺激,肌肉也能保護關節,避免關節受傷,降低受傷後臥床機率。北醫附醫體管中心體能教練陳俊宏表示,拳擊有氧是結合拳擊、跆拳道、空手道以及各式武術運動的運動,大多運用上肢、核心以及大腿的力量,特別是核心肌群的運用,幾乎所有的動作都用得到。雖然拳擊有氧是「有氧運動」,但具高度增肌效果,一改有氧運動只具減脂效果印象,非常適合長輩嘗試。拳擊有氧難度不高 具高度增肌效果陳俊宏說,拳擊有氧課程相較於「純重訓」,難度不高,根據研究,若進行六周拳擊有氧課程,受試者肌肉量增加0.9公斤,體脂減少1.3公斤,中高齡者進行12周課程也具同樣效果。拳擊有氧的基本六大招式:深蹲、刺拳、直拳、勾拳、上勾拳、抬腿,一連串訓練胸、背、核心、大腿肌群,透過連續的動作編排,增加心肺適能。陳俊宏表示,不少長輩會覺得腰痠背痛,與胸部沒有「開胸」有關,適度的運動與伸展,都能大幅改善平時的行動力。陳俊宏指出,高齡者運動除了要達到流汗效果,也可以透過運動改善屁股鬆、駝背等問題,建議找教練校正關節,讓動作更為穩定後,逐步再依照自己的喜好方式,尋找適合的運動。6招拳擊有氧運動動作示範/陳俊宏1.深蹲:深蹲是基礎動作,訓練核心肌群、大腿肌肉,增加肢體穩定性。2.刺拳:一手彎曲貼著臉部,另一手出拳,讓身體呈側身,把背部、手臂帶出去。可訓練胸背部肌肉。3.直拳:直拳與刺拳的差別在於直拳再運用腹部核心的力量,把拳再往前帶。除了練胸背肌群,也會需要核心肌群力量。4.勾拳:一手貼著臉,另一手彎曲出拳,與肩同高,運用腰部核心肌群轉動身體,增加出拳力道,增加核心、手臂、背部肌群強度。5.上勾拳:一手貼著臉部。6.抬膝:抬膝帶動臀部、背部、小腿、大腿肌群,同時訓練平衡的能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4 養生.聰明飲食
增肌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 營養師曝少吃這些還會影響肌肉質量
【本文重點】蛋白質是建造修復組織肌肉生長的主要原料,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為增肌關鍵。蛋白質食物可平均分配於一日三餐,加上充足熱量,維生素D等,可增加肌肉生成效率。對於牙口不好的長輩,可選用豆腐、豆干、蒸魚、炒蛋等軟嫩易嚼的食材。減肥者建議在重量訓練後30分鐘內快速補充優質蛋白質和澱粉,如低糖豆漿、地瓜、雞腿等。--by ChatGPT哪些營養素與肌力最相關?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說,「蛋白質」是建造修補組織肌肉生長的主要原料,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為增肌關鍵。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胺基酸,有助於刺激肌肉合成,其中必需胺基酸為人體無法製造,需從食物中補充,日常飲食可多選擇優質蛋白質,例如黃豆及其相關製品、魚類海鮮、蛋類、禽畜瘦肉、乳製品。劉彥均提醒,減重族常採用不吃澱粉、只吃蛋白質飲食模式,事實上醣類、蛋白質、脂質為身體維持運作重要三大營養素,缺一不可。建議可用未精製全穀雜糧類澱粉取代精製澱粉,例如糙米飯取代白米飯,達成均衡健康的減重效果。熱量攝取要足夠,維持適當體重,維生素D關乎肌肉質量。劉彥均提供增加肌肉量的飲食小技巧:1.充足熱量與蛋白質:把握優質蛋白質攝取原則,還需搭配均衡飲食,並且維持適當體位,體位過輕容易增加肌少症風險,若缺乏熱量會影響能量代謝,造成肌肉疲勞衰退。2.蛋白質平均分配:除了蛋白質的攝取量要足夠外,餐次分配也是重要因素,建議將蛋白質食物平均分配於一日三餐,才能有效提高吸收利用率。3.維生素D不可少: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與肌肉質量有關,補充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吸收,減緩肌肉流失及預防骨質疏鬆。食物來源包括鮭魚、鮪魚、鯖魚、乾香菇、蛋黃、牛奶等。此外,鼓勵搭配每天10-15分鐘日照,以活化維生素D功能。每餐吃一掌心大的豆魚蛋肉類,平均分配三餐中。劉彥均提醒,肌少症是長者常見症狀之一,長輩常以為飲食清淡就是健康,卻忽略蛋白質攝取。多數長者因牙口吞嚥功能退化或圖方便,常以稀飯配醬菜或白飯加菜湯打發一餐,建議高齡者更需重視蛋白質攝取量,若牙口不好可選擇蒸蛋、蒸魚、豆腐,或在粥品湯品中加入肉類燉煮,餐間選擇牛奶、豆花、豆漿等高蛋白質點心。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蔡怡君說,根據歐洲老年醫學會2013年提出的建議,一般健康的長者每天蛋白質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至1.2克,以60公斤長者來說,每天可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簡單來說,一餐攝取一個掌心大的豆魚蛋肉類,且富含蛋白質食物應平均分配在三餐中,可以有效提高吸收率,並增加肌肉生成效率。蔡怡君說明,根據2018年每日飲食指南,活動量適中的男性長者一日建議攝取2250大卡、女性長者則是1800大卡,而活動量稍低的男性長者一日建議攝取1950大卡、女性長者則是1600大卡。胃口不佳者,優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全穀雜糧類。蔡怡君建議,每餐應注意要有澱粉、蔬菜、蛋白質食物的搭配,如吃稀飯時搭配一碗燙(炒)青菜和紅燒豆腐、魯豆包、豆干、魚、炒蛋煎蛋、滷雞腿、炒肉片等,或外食吃麵時再點份燙青菜和滷豆干、滷蛋搭配,即是很均衡的一餐。蔡怡君指出,如果老年人牙口不好,優先採用質地軟嫩的食材,例如豆腐、豆干、豆包等豆製品、蒸魚、蒸蛋、炒蛋等。肉類可透過拍打、刀尖點肉斷筋、逆紋切或是先用鳳梨、木瓜、檸檬醃製等讓肉質軟化,或切成肉末、小塊,也可採燉煮。胃口不佳,進食順序應鼓勵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全穀雜糧類,最後才吃蔬菜,以確保優先攝取到蛋白質來源。料理可多樣化,以水果或中藥材入菜提香。慢性腎病如何增肌攝取足夠熱量 低蛋白澱粉+優質蛋白質需限制蛋白質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劉彥均說,首要是攝取足夠熱量,避免體組織分解產生含氮廢物,造成腎臟負擔。蛋白質來源建議選擇高生物價的豆魚蛋肉類,可搭配低蛋白澱粉,例如冬粉、米粉、粄條等取代部分主食,除了能維持熱量目標,也能確保優質蛋白質提供身體良好利用率。蔡怡君建議慢性腎臟病患控制蛋白質攝入量,飲食要注意足夠的熱量,以及不過量的蛋白質(依身體狀況諮詢營養師),並選擇高生物價值的蛋白質來源,如嫩豆腐、板豆腐、豆干、魚、蛋、雞肉、鴨肉、豬肉、牛肉等。另外,運動也很重要,建議可進行輕度的「阻力訓練」,如拉彈力帶、舉裝滿水的寶特瓶等運動,從而維持肌肉質量。減重者如何增肌蛋白質加適量澱粉 減脂增肌更有效率減肥不吃澱粉、只吃蛋白質,會不會減掉肌肉?蔡怡君說,體重控制的不二法門,就是減少熱量攝取(節制吃)、增加熱量消耗(多運動),產生熱量負平衡進而氧化體脂肪,達到減重效果。建議重量訓練後30分鐘內,立即補充優質的蛋白質和澱粉,如一杯低糖豆漿或是吃一支雞腿加上一個地瓜,可以增加肌肉量和達到代謝效果。吃下的澱粉,會用來生長肌肉,不會變成脂肪堆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2 醫療.新陳代謝
1天胖3公斤可能嗎?高敏敏曝「體重起伏8原因」,做好1件事量的體重最準
你有每天量體重的習慣嗎?踩上體重計後,是否覺得像玩數字猜謎一樣,永遠猜不透自己的體重?然後會在內心碎念,「為什麼今天又胖2公斤?為什麼運動後體重不減反增?」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提醒,別被數字綁架,影響體重起伏有8大原因。影響體重起伏8原因一天之內胖1~3公斤是有可能的嗎?高敏敏提醒,如果體重總是飄忽不定或是下不來,有可能是這些因素導致。1.喝水量多寡水是影響體重的關鍵之一,當你喝水量多時,體重可能會增加。但不用太擔心,因為水分會代謝排出,再加上足夠的水分才能幫助身體新陳代謝、提升減重效率,也能減少口渴、飢餓感發生。所以千萬不要為了減重都不喝水,喝水會幫助減重事半功倍!2.鈉含量攝取過多當重口味、重鹹、加工食品吃太多,會使得鈉攝取過量、導致細胞的滲透壓平衡失常,換句話說就是高鈉易導致水腫,使身體儲存更多水份。所以如果想讓多餘的水份及鈉排出,可以多攝取幫助利尿及高鉀的食物,做到「留鉀排鈉」。3.精緻澱粉攝取過多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比例高,身體也會儲存水份,因為身體需要較多的水分去儲存碳水化合物中的醣類。但營養師提醒大家,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很重要,建議大家不要為了減肥不吃澱粉,還是要均衡攝取並以未精緻澱粉為主。4.生理期前後當女生生理期來時,會導致荷爾蒙的浮動。進而出現存水、脹氣等情況。但在這期間會水腫其實也不用太緊張,大概在生理期第三到四天後就會恢復正常。5.流汗、尿液量影響當你流汗跟排尿,身體水份流失時,體重自然會下降。6.糞便堆積量如過你常常便秘,造成太多糞便囤積在體內,也會增加體重。而且糞便排出時,腸內的脹氣也會一起排出,因此上完廁所才有無事一身輕的感覺。所以建議多攝取高纖食材,並盡量在固定得時間排便。7.壓力荷爾蒙過高跟女性生理期前後原因有些類似!當壓力荷爾蒙上升時,身體會儲存更多水分,導致體重會跟著忽高忽低。建議可以放鬆心情,趁空閒時間多去戶外走走散心,以免造成雙邊齊來的惡性循環。8.肌力訓練進行肌力訓練時,肌肉纖維可能會被撕裂,導致身體在修復肌肉時會儲存水分。所以運動後有些部位如果有點浮腫不用太擔心,觀察一兩天就會消散了。除了上述8個讓體重變重的原因之外,高敏敏提醒,如過要一天內增加1kg,要攝取7700kcal的熱量才可能。所以一天突然紮實的胖2公斤,是不太可能的情況...總結來說,建議大家量體重最好的方式是「每天固定時間,並在同一狀態下測量」,才能獲得最正確的數字,也更能接近自己理想的體重喔!而除了注意體重的數字變化,也要關心「體脂肪含量」跟「肌肉量」,別只當體重數字的奴隸。延伸閱讀:.基因或生活方式造就的肥胖哪個對健康危害大?答案恐出乎意料.為何該把握早餐後排便?醫揭3大便祕原因:改善便祕飲食3重點.減重會失敗,跟做了這3件事有關!吃飯時集中注意力、速度放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0 養生.健康瘦身
明明沒吃多卻愈來愈胖…「壓力型肥胖」除調整作息、飲食,還需搭配一治療
● 過勞肥是壓力導致賀爾蒙失調造成● 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 可按壓風池穴、肩井穴舒緩壓力每天超時工作、工作壓力大,被壓得喘不過氣?連吃飯時間都沒有,身材卻像吹氣球一樣,竟增胖了不少。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劉伯恩表示,這就是所謂的「壓力型肥胖」,和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除改善飲食外,也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壓力型肥胖如何發生?伴隨的症狀有哪些?壓力型肥胖也稱為「過勞肥」,劉伯恩表示,這類型的肥胖是因為壓力造成體內荷爾蒙失調,出現代謝問題而導致的肥胖。他舉過去病例分享,曾有一位年紀不到30歲的內科工程師前來看診,身高170公分、體重卻高達120公斤;病人表示平常也沒有吃太多東西,體重卻一直上升。細問之下,才發現工程師不到半年內就胖了40公斤,時間點恰巧是換新工作後發生。因為工作壓力大,常常熬夜、失眠,且就算睡著了,做夢也都夢到工作相關的事。加上頭髮出現圓禿,且肥胖的部位主要在肚子,因此可以推斷為「壓力型肥胖」。劉伯恩表示,壓力一大體內會分泌一種叫做可體松(cortisol)的荷爾蒙,讓身體處於備戰狀態。如果壓力一直持續,可體松就會促使身體想要攝取更多熱量,漸漸地攝取過多的熱量、糖分就會轉變為脂肪。除此之外,可體松和類固醇作用類似,因此大量分泌可體松就像長期服用類固醇,進而出現水腫、肌肉量減少等副作用,使得體脂率上升。另外,壓力性肥胖因為內臟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於活躍、副交感神經相對低落,也容易導致便秘等情況發生。如何治療壓力性肥胖?多吃哪些食物可改善?運動有用嗎?劉伯恩表示,針對壓力型肥胖者使用減肥藥反而沒有效果,因為大部分減肥藥的機轉主要是排油或是抑制食欲;如果要改善壓力型肥胖,應先舒緩其壓力,改善荷爾蒙等代謝問題。因此通常可先使用藥物舒緩壓力,臨床經驗上30%的患者會給予治療失眠藥物、40%會給予鬆弛劑;另外也會給予色氨酸相關藥物,讓血清素(Serotonin)上升。劉伯恩解釋,當人體血清素濃度降低,使人感到心情低落和飢餓,造成負向的壓力循環。除藥物外,也可多吃木瓜、堅果、香蕉等提升血清素的食物。也可多補充鈣、鎂兩礦物質,協助穩定情緒。食物選擇上則要避免容易發炎的食物,如含麩質、GI指數(升糖指數)高的精緻澱粉等,或是以地瓜、玉米等富含抗性澱粉的食材取代,以穩定血糖和血脂。劉伯恩表示,除飲食外,運動也不可忽略。剛開始不需做過於激烈的運動,可一天至少做一個舒緩的體操,或是一小時至少做三分鐘的腹式呼吸,增加含氧量和讓腹部肌肉活動。以求診的工程師為例,當時一天只做體操,2周就瘦了10公斤。之後則必須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以中高階以上的有氧運動,如爬樓梯、慢跑等,才能達到熱量燃燒的效果。中醫角度如何治療或改善壓力性肥胖?中醫師陳潮宗則表示,很多人壓力一來容易暴飲暴食,造成壓力性肥胖。以中醫來看,可以遠志、酸棗仁、石菖蒲或天王補心丹等藥材來加以舒緩、調適;這些中藥材仍要由中醫師開立為宜。如果無醫師診治,民眾則可避免吃「酸的」食物,以免過度刺激食欲。另外,也可透過按摩穴道方式舒緩壓力,例如風池穴和肩井穴。風池穴位於後枕部的枕骨之下,先將身體坐直,沿著後頭骨下兩條大筋,摸到外緣凹陷處就是風池穴;可用兩手大拇指按壓。肩井穴則位於肩上,乳頭正上方和肩線交會處,可雙手抱胸,手指搭在肩頸交會處;可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向下揉按。
-
2023-05-09 醫療.消化系統
便祕排不出來會致癌?名醫破除4個便便迷思 養成5個好習毒助排便
「無便一身輕」感覺很好,不少人為之著迷,甚至刻意喝牛奶、喝優酪乳、吃瀉藥等方式,非得清空腸子,認為有助排毒防癌、擁有曼妙身材。針對常見4大便便迷思,胃腸肝膽科權威醫師逐一破解,強調便祕和大腸癌或肥胖都沒有關係,頻繁清腸反而有害健康。迷思一:沒有天天排便就是便祕肝膽腸胃科醫師、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蕭敦仁表示,解便頻率從「三天一次」到「一天三次」,都是正常範圍,不算便祕。但有些人一天沒排便,就渾身不對勁,某位購物女王就是其中之一,每天要吃5顆瀉藥,在家解便解到乾乾淨淨,才可以出門。如果真的是便祕,蕭敦仁說,會視病人症狀嚴重程度,先開一些藥幫助病人緩解症狀。但用藥只是短期的,若長期依賴吃瀉藥,會把健康的大腸變成「懶惰大腸(lazy colon)」,不吃藥就無法解便,這時就很難改變回來了。●便祕定義被診斷為便祕,至少要符合下列5項條件中的兩項。1. 超過三天才解便一次。2.糞便短小且變硬。(正常糞便是香蕉狀)3.上廁所很困難,要很用力才能解出來。4.有餘便感,總覺得沒大乾淨。5.肛門有被塞住的感覺,但怎麼弄都弄不出來。資料來源/蕭敦仁●助排便5大良好生活習慣1.多吃青菜水果:每天攝取25到30公克膳食纖維。可幫助糞便成型。2.多喝水:糞便有8成是水分,2成固體當中一半是纖維,一半是細菌。3.攝取益生菌:細菌是糞便的重要成分,維持腸道菌相平衡也有助於解便。4.有便意就立刻解便:不要隱忍,忍過了這次的排便反射,就要等下一次,時間拖愈久糞便愈乾,解便愈困難。5.多放鬆和運動:很多人外出旅遊或壓力大時,就無法排便,因為人在壓力下,交感神經比較興奮,會導致腸胃蠕動比較差。適時放鬆、多運動,有助於副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的平衡,維持正常腸胃蠕動。資料來源/蕭敦仁迷思二:腸子乾淨沒宿便的人最健康大腸癌權威、台大醫學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有一陣子流行咖啡灌腸,就有人寫信來問台大能不能定期幫忙做。其實無論是用水或用咖啡灌腸,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偏方,並沒有醫學實證支持這樣做有任何好處,反而可能有害。邱瀚模說,腸道裡有很多細菌,近年研究發現其中有些好菌有助降低疾病風險,但如果動不動就去沖洗腸道,這些好菌都沒了,對整體健康是適得其反。更何況根本不可能「完全乾淨」,只要透過大腸鏡檢查,一定還是看得到糞便,「就像是一個番茄醬的罐子,你把醬都擠光,瓶壁上還是會有殘留。」迷思三:糞便有毒素會致癌「便祕跟大腸癌沒有關係。」邱瀚模指出,很多人認為大便很髒,衍生出「糞便有毒素」的迷思,其實並沒有證據顯示便祕會致癌,事實下可能正好相反。因為腸道菌是糞便的主要成分之一,腸道菌相的平衡又與許多疾病息息相關,近年來已經發展出「糞便移植」技術,將糞便中的細菌重新處理後移植回人體內,能有效治療某些疾病,可說「大便真的可以變黃金。」迷思四:減肥一定要通便才有成就感「便祕和肥胖一點關係都沒有。」蕭敦仁說,有肥肉才叫胖,也就是脂肪所占的身體組成比例偏高(體脂率高於標準)才算胖。有些人太過注重體重的數字,連排便前後的體重數字起伏都要計較,很容易就會陷入排便與便祕的迷思。建議減肥時多關注體脂肪的變化趨勢,不要那麼在意體重數字的短期起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4 養生.運動健身
美國運動醫學會盤點運動前必了解10要點!有效幫助增肌減脂
近年來國內的運動風氣興盛,越來越多人開始鍛鍊身體、訓練體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和頻率很重要,在進行鍛鍊前應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運動前後該如何補充,去了解體內哪些賀爾蒙或因子會影響到運動表現。所謂知己知彼,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成效,以下為美國運動醫學會提出關於運動營養你必須知道的10件事:一、決定健康的要素:身體的肌肉和脂肪比例在運動前先了解自己肌肉是否太少、脂肪過多,並且找到增加肌肉和降低脂肪的方式(鍛煉和飲食)。經過訓練後,站上體重計時,體重可能沒有變化,但身型比例看起來變好,而且身體也更健康。二、增肌不僅需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還需要搭配1.強化肌耐力2.維持足夠的熱量,有助於促進體內荷爾蒙的合成3.良好的營養分佈,維持身體組織健康4.充足的睡眠5.選擇正確的時間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三、蛋白質:不僅是多補充就好,重點在於質量和補充時間點如果本身已是運動員,身體需要的蛋白質是非運動員的兩倍,但只吃蛋白質是不夠的,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和合理能量平衡下補充,否則隨意補充蛋白質並不能滿足身體所需。四、三餐不定時容易影響健康三餐不定時或是因忙碌沒有吃東西,都可能無法滿足身體的熱量需求,也會產生許多的健康問題,包含體脂升高、體重過輕,因此對於心臟造成損害。五、吃對食物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叢生態新鮮水果和蔬菜攝取不足會影響腸道菌相生態平衡,進而導致體脂肪增加,同時降低了運動表現。而食用大量新鮮蔬果有助於維持腸道中的好菌生長,不僅如此還可以攝取到適量的碳水化合物,進而獲得能量。六、食物選擇很重要當長期攝取加工食物、空熱量食物,會出現營養問題。飲食中盡量以多樣性、原形食物為主,讓身體可獲取均衡的營養。七、運動下身體能量不足熱量攝取量不足以提供運動消耗的能量與維持正常身體健康功能的能量消耗。八、體內水合作用差,運動表現不佳維持體液平衡很重要,包括維持心臟搏動、出汗率、將營養物質輸送到細胞及促進清除體內代謝廢物。九、運動後身體修復很重要透過運動對肌肉施加壓力助肌肉增長,在運動後會需要讓肌肉修復的時間,如此才能從鍛煉中充分受益。而充足睡眠、維持適當的飲食行為對於肌肉修復也有很大的幫助。十、學會調適壓力長期高壓力易影響飲食的行為,處於高壓容易想吃高脂肪、高糖等高熱量的食物。想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可以嘗試聽音樂、唱歌等,有助於提升運動表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8 養生.聰明飲食
怕胖不吃澱粉?12種健康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推薦
現代許多人為減肥不吃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卻還是常喝含糖飲料或甜點,雖攝取了碳水化合物,但卻是空有熱量而沒有任何營養。碳水化合物仍有維持健康的必要性,也有助於體內脂肪燃燒,殊不知過低的碳水化合物攝取,也可能讓你短命。為什麼我們需要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包括蔬菜、水果和糖,主要來源是澱粉類食物,如馬鈴薯、麵包、米飯、麵食和穀物。其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研究發現大腦細胞只能藉由碳水化合物獲得能量,成人大腦每日平均需要 110 至 140 公克的葡萄糖,因此,每日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是有其必要的。根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1至70歲以上碳水化合物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30公克,占總熱量50%-65%;懷孕婦女建議175公克,哺乳婦女210公克。12種健康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推薦元氣網以下整理國內外專家建議的12種營養豐富且富含纖維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大家一起擺脫飲料與甜點的控制,更健康的攝取熱量。藜麥、燕麥、蕎麥這三者都含有7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富含蛋白質、纖維及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藜麥、燕麥、蕎麥都極具飽腹感,是減重族群的好選擇。藜麥和蕎麥可改善血糖和心臟健康,燕麥也可降血糖和膽固醇。香蕉一根大香蕉(136克)約含31克碳水化合物,以澱粉或糖的形式存在。香蕉鉀含量高,有助降血壓和改善心臟健康。香蕉不只水溶性纖維多,還含豐富果膠,是很好的「天然通便劑」。不太成熟的綠色香蕉澱粉含量較高、糖份較少。綠香蕉富含抗性澱粉,能提供飽足感,對減重族群也是不錯的飽腹來源。地瓜每100公克,熱量121大卡/碳水化合物27.8克/膳食纖維2.5克地瓜由澱粉、糖和纖維組成,富含維生素A、C、鉀及抗氧化劑,有助對抗細胞中有害自由基。地瓜煮熟後放冷會產生抗性澱粉,可降低GI值,帶皮吃則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馬鈴薯每100公克,熱量77大卡/碳水化合物15.8克/膳食纖維1.3克馬鈴薯每100克中含鉀502毫克,屬於高鉀食物,有利控制血壓。它還提供一種獨特的碳水化合物-抗性澱粉,已被證實能提高身體脂肪燃燒。煮熟、冷卻的馬鈴薯會形成更多抗性澱粉,因此建議煮熟冷卻後再吃,以獲得更多抗性澱粉。研究也顯示,馬鈴薯比其他含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義大利麵和米飯)更容易有飽腹感,有利體重控制。南瓜每100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11.1克/膳食纖維1.4克南瓜是極好的維生素A來源,可改善視力。它還含有植物固醇,可以降低壞膽固醇,β-胡蘿蔔素則可以對抗對人體有害的自由基。屬於全穀根莖類的南瓜含鉀量高,高血壓患者若吃糙米飯攝取澱粉,不如改吃南瓜,營養素不輸糙米。玉米每100公克,熱量107大卡/碳水化合物17.8克/膳食纖維4.7克玉米在營養分類上屬全穀根莖類,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豐富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黃素等。1根水煮玉米熱量約210大卡,就等於1碗8分滿的白飯,一餐1根玉米就能取代主食白飯。甜菜根每34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7.8克/膳食纖維2.3克甜菜根屬根莖類植物,含有稱為「甜菜鹼」的營養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甜菜也是葉酸、錳和鉀的良好來源,有助鈣的吸收和血液凝固。藍莓藍莓主要由水組成,以及每100克約14.5克碳水化合物。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維生素C、K和錳等。根據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院近期一項指出,每天吃一把野生藍莓,有助降低血壓、改善記憶力和大腦認知能力。蘋果每100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13克/膳食纖維1.5克蘋果熱量低、營養價值很高,富含植化素、果膠、多酚、維生素、鉀、鐵等礦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及防癌功效,更是減肥、降三高、幫助排便的最佳水果之一。蘋果的果皮營養價值高,建議連皮一起吃最好。蘋果屬於低GI水果,適合糖尿病人、減肥的人、有三高問題的人食用,但如果是腸胃炎發作的人,則去皮後再吃即可。柳丁每100公克,熱量44大卡/碳水化合物11克/膳食纖維2.1克柳丁是纖維的良好來源,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其他健康的植物化合物。吃柳丁有益心臟健康並增加鐵的吸收,有助預防缺鐵性貧血。除了以上所列,其實還有許多好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要知道,碳水化合物不是惡魔,完全不吃或狂吃某類食物,都是不利健康的。唯有了解,才能健康又愉快的享受吃這件事。【參考資料】.《healthline》12 High Carb Foods That Are Incredibly Healthy.不吃碳水化合物可能縮短4年壽命?專家建議這樣吃.馬鈴薯=高熱量?怎麼煮是關鍵!教你保留維生素、抗氧化劑含量.圖表/地瓜、馬鈴薯比一比!營養差在哪?怎麼吃效果更好.助減肥、降三高的最佳水果之一 營養師揭蘋果要不要削皮.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
2023-04-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奇異果、柳橙不是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水果!專家說明每日攝取量多少才夠
維生素C(又稱維他命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不只能幫助美白,還能護眼、減脂,是身體的必須營養素。這也就是為何感冒很容易嘴破,當人體免疫系統面臨大量壓力,往往在很快速的時間耗掉體內的維生素,所以隔天起床就出現膠原合成不足、黏膜破皮的現象。維生素C對人體的重要性包括:1.抗氧化:預防心血管與腦血管病變,也能抗老化2.減緩發炎反應:代謝發炎物質3.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保持皮膚、關節、骨骼健康漂亮4.對抗壓力不疲勞,合成神經傳導物物質5.構成黏蛋白、淚液製造的原料,防止眼睛老化、預防白內障6.打擊體脂肪,幫助代謝脂肪酸7.幫助免疫功能運作8. 幫助鐵質吸收奇異果輸了,只有第六名!維他命C最高的水果是⋯⋯維生素C無法由身體自行合成,可以從蔬果當中取得,那又該怎麼選呢?你知道檸檬、柳橙都不是最強的選手嗎?以下公開每100g中維生素C含量高低的水果排行榜:1.紅心芭樂2.珍珠芭樂3.釋迦(大目釋迦維生素C含量比起鳳梨釋迦又高出不少)4.龍眼5.台灣土棗6.黃金奇異果7.木瓜8.甜柿9.香吉士10.綠奇異果11.草莓12.西施蜜柚13.楊桃14.澳洲甜橙15.白柚16.荔枝17.榴蓮18.文旦19.柳橙20.檸檬「甜椒」是補充維生素C的蔬菜首選!維生素C蔬菜TOP 15 排行榜還有誰?其實蔬菜也有維生素C含量比紅心芭樂還高的香椿和糯米椒,但若以台灣餐桌上常見且較容易取得的蔬菜而言,值得參考的維生素C蔬菜TOP 15有這些:1.紅皮甜椒2.黃皮甜椒3.青椒4.油菜心/豆菜心、青花菜筍5.山苦瓜/野苦瓜:較翠綠的苦瓜苦味會比較重,但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非常豐富,有「瓜中C王」的美稱。6.青花菜7.香菜8.豌豆苗9.花椰菜(白色)10.珍珠苦瓜(青皮)11.青皮苦瓜12.芥藍菜13.櫻桃/聖女小番茄14.豌豆莢15.青江菜(以上為每100g所含的維生素C含量高低排序)除了這些新鮮蔬菜,毛豆仁、菜豆仁等豆類蔬菜也是不錯的選擇。但維生素C易溶於水、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可採快炒或涼拌料理以保存較多維生素 C。中醫師曾柏翰也提到,免疫力跟氣血是否充足有關,所以建議多吃含鐵及維他命C的食物,像牛肉、木耳、芝麻、黑豆等等,且含鐵食物還能提升維他命C吸收效率,堅果和漿果類也都是很好的選擇。接下來也帶大家釐清維他命C的常見問題,包括能否美白、預防感冒、適當的攝取量以及正確的服用時間點。一、維他命C、左旋C⋯⋯是美白聖品嗎?食藥署提到,常見於美白產品的「左旋C」就是維他命C ,其實是左式右旋維他命C的錯誤翻譯,而維他命C理論上可以抑制黑色素生成、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和抗氧化,因此被認為有保護皮膚和美白等功效,然而一般維他命C很難維持活性及穩定性,口服後能真正被吸收的比例可能很低,所以許多產品透過不同的鹽類或衍生物增加安定性並製成外用產品,不過效果通常因人而異。皮膚科醫師莊盈彥則補充,從食物攝取的維他命C會到達皮膚細胞的有限(約7%),且維他命C單獨使用的效果並不明顯,通常會搭配其他抗氧化物如穀胱甘肽、Q10、維他命E或美白成份。而維他命C精華液濃度並非越高越好,建議5-10%就足夠了。二、維他命C能預防感冒?食藥署表示,維他命C無法有效減少感冒發生,不過每天服用至少200毫克的維他命C,可以小幅減少感冒發生後症狀持續時間,也就是能讓感冒好得快一點,但感冒主要還是需要多休息喝水來復原。三、維他命C攝取量多少比較好?衛福部訂定的成人維生素C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0毫克,不要超過2000毫克的上限。攝取至超過1000mg時吸收率反而較低,攝取過量則會從尿液排出,且增加尿路結石的發生率和高草酸尿症風險,造成心血管鈣化甚至危害腎功能,因此以少量分次攝取最好。其實成人每天只要吃半顆芭樂或兩顆綠奇異果就能滿足一天所需的維他命C,如果攝取到「三蔬二果」就有200~400毫克的維他命C,還能獲取許多植化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但現代人蔬果普遍攝取不足,壓力大也會加速維生素C流失,所以很多人會選擇服用補充劑。食藥署就提醒,維他命跟藥物也會有交互作用,像是含鋁製酸劑為常見的胃藥成分之一,併用維他命C可能會導致鋁的吸收度上升,造成副作用增加,如果腎功能不好要盡量避免合併使用。最後,醫師建議維他命C不要空腹吃,以免浪費功效發揮,最適合的是飯後或隨餐吃。尤其是腸胃較敏感者或對賦形劑不適的族群,還是飯後吃為佳。【延伸閱讀】維生素C補過頭,會拉肚子、腎結石!一天吃這樣就夠了【資料來源】藥博士 正藥說高敏敏營養師缺乏維他命C會怎樣?正確補充看這裡,腎臟科醫師詳解補充維生素C,蔬菜怎麼挑、怎麼吃才好?(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較健康?她吃「這2種」反讓體重體脂升!想減重吃旗魚、護血管吃鮭魚
許多人為了健康或為了減重,會減少吃紅肉而改吃白肉,魚肉就成為優先選擇。不過你以為吃魚就比較不會胖?有營養師分享案例指出,有患者吃魚專挑烤鮭魚肚和秋刀魚吃,二者都屬高油脂魚種,結果體重不降反升,連體脂肪也上升。吃錯魚 體重、體脂都升高根據《健康2.0》報導,中醫師羅珮琳分享案例指出,一名近更年期患者因想減重前去求診,期間除了吃中藥也配合飲食調整。調了一陣子後本來體重、體脂肪都開始緩降,但後來又停滯、且體脂肪上升。患者表示有照指示吃白肉,外食都改吃魚,都選烤鮭魚肚和秋刀魚吃,醫師這才發現問題所在,原來她吃錯魚了!吃魚不代表一定健康,吃過量或吃錯部位,也會造成體脂肪與體重上升。吃哪種魚視需求而定魚類含多項營養素,包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人體所需的有益脂肪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但不同魚種營養素略有不同,也各有優缺點,吃哪種魚,就得視你的需求而定。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含EPA、DHA,營養師吳映澄曾在其臉書粉絲專頁《營養師食驗室-吳映澄營養師》發文比較台灣常見魚種的EPA和DHA含量,吳映澄指出平價的鯖魚、秋刀魚、柳葉魚等都是Omega-3脂肪酸相當優質的來源。台灣常見魚種EPA和DHA含量PK.鯖魚 【DHA 3329 mg;EPA 1424 mg】.秋刀魚【 DHA 2548 mg;EPA 1407 mg】.鮭魚 【DHA 1614 mg;EPA 2064 mg】.柳葉魚 【DHA 1170 mg;EPA 1107 mg】.圓鱈 【DHA 773 mg;EPA 1260 mg】.土魠 【DHA 1359 mg;EPA 382 mg】.油魚 【DHA 906 mg;EPA 683 mg】.正鰹 【DHA 1204 mg;EPA 319 mg】.白帶魚 【DHA 1051 mg;EPA 449 mg】.虱目魚 【DHA 173 mg;EPA 33 mg】.鮪魚 【DHA 105 mg;EPA 35 mg】.鯛魚片 【DHA 32 mg;EPA 6 mg】資料來源: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