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飲食
共找到
8542
筆 文章
-
-
2024-10-04 失智.非藥物治療
研究發現多攝取類黃酮助降失智症風險,這些食物含量多
隨著全球失智症盛行率的上升,研究人員正在積極尋求新的策略來降低疾病的風險。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類黃酮攝取量與預防失智症之間有著良好的關聯。研究結果顯示,經常食用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可以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28%。 失智症影響著全世界超過5500萬人的生活,預計這一數字每20年就會翻一倍,到了2050年將達到1.39億人,有許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失智症的風險。 雖然先前的研究表明不良飲食與失智症風險升高之間存在聯繫,但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調查了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在預防失智症中的作用。 該研究涉及英國生物銀行的121,986名參與者,年齡介於40至70歲之間,平均追蹤時間為9.2年。研究人員探討了參與者的類黃酮攝取分數、各種類黃酮亞類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之間的聯繫,同時考慮了遺傳風險、憂鬱症和高血壓等因素。 結果表明,那些最堅持富含類黃酮飲食(尤其是茶、紅酒和漿果)的人患失智症的風險比較低,對於那些具有高遺傳風險、高血壓和憂鬱症的人來說,這種影響更為明顯。 這項研究的領導者艾丁·卡西迪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表明,每天多吃六份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尤其是漿果、茶和紅酒,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能降低28%。這項發現在遺傳風險較高的個體中最為明顯,因為以及那些有憂鬱症狀的人當中。 類黃酮是一種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的植物化學化合物,具有廣泛的健康益處,包括抗氧化、抗發炎和抗癌特性;也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和改善認知功能有關。 研究的第一作者艾米·詹寧斯博士指出,這些結果提供了明確的公共衛生訊息,增加每日攝取富含類黃酮的食物等簡單措施,可能可以幫助降低失智症風險,特別是對於高風險族群。目前,對該疾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預防改善健康和生活品質,以及降低社會和經濟成本的干預措施,應繼續成為公共衛生的主要優先事項。延伸閱讀: 。2025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1疾病將帶來衝擊,尤其有8成患者不知道已經生病了 。醫條列「10跡象」都是失智徵兆,不是老化! 突然忘記某事但想不起來中了
-
2024-10-04 養生.聰明飲食
這3種飲料喝愈多,中風風險越高!研究建議每天喝7杯水預防中風
喝飲料是很多人日常的愛好,但研究指出,常喝碳酸飲料、果汁,以及每天喝4杯以上咖啡,中風的可能性較大。選擇喝水則可以降低中風風險。碳酸飲料和濃縮果汁喝愈多 中風風險越高喝飲料是許多人每天的小確幸,然而,飲料喝多真的不好。根據 9 月 27 日發表在《Journal of Stroke》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喝碳酸飲料(包括含糖或人工甜味劑的飲料)會使中風風險增加 22%,每天喝兩種或兩種以上這些飲料的人的風險更會急劇上升,喝碳酸飲料的次數越多,中風的風險就越高。每天喝超過4杯咖啡也增中風風險另一項則是去年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上的研究,建議不要每天喝超過4杯咖啡。事實上每天喝一點咖啡是沒有問題的,但喝第4杯咖啡後,中風風險增加了 37%。而對於喝茶的人來說則不用擔心,每天喝3到4杯紅茶可將中風風險降低 29%,喝等量的綠茶也可將中風風險降低 27%。喝茶的重點在於不要加牛奶,因牛奶可能會阻礙茶所含抗氧化劑的有益作用。 首席研究員、愛爾蘭戈爾韋大學臨床流行病學教授Andrew Smyth指出,雖然高血壓仍是中風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但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關鍵,因此日常應盡量減少喝碳酸和果汁飲料,每天喝七杯以上的水可以降低因血栓引起中風的幾率。中風後能多快好,取決於多快辨識中風症狀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重症加護科科主任劉偉修曾受訪表示,腦中風主要分為梗塞性(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二種。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比較.梗塞性(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血管被堵塞,症狀表現大多是眼歪、嘴斜、手腳無力。缺血性中風多是血栓造成,愈早施打血栓溶解劑,愈能降低失能程度。》看完整疾病百科/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指血管破裂,導致血塊殘留於腦中,包括一般血管破裂及動脈瘤破裂,症狀表現有眼歪、嘴斜、手腳無力,嚴重會意識不清。》看完整疾病百科/出血性腦中風預防中風 從飲食及日常自我健康管理做起台灣腦中風學會提醒大家要警覺,學會辨識中風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身邊有人出現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的症狀,就應該立刻打119送醫。因為中風患者的預後,取決於多快辨識中風症狀和啟動後續處置流程。而要預防中風,飲食應遵守多蔬果、少油鹽糖的「1多3少」原則,吸菸、喝酒也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更應避免。日常也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三高患者務必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檢查,遠離中風致命威脅。【參考資料】.《HealthDay》Coffee, Water, or Soda: Which Drink Increases Your Stroke Risk?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03 醫療.新陳代謝
食慾增加體重卻下降?甲狀腺亢進8大類症狀,一表看甲亢飲食宜忌清單
甲狀腺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甲狀腺素」會調控身體的代謝,分泌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其中「甲狀腺亢進」常常因其症狀的多樣性,誤以為只是單一症狀,而沒診斷出來對症下藥。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女性發生率為男性4倍,以20-40歲的女性發生率最高,主要是甲狀腺素分泌過量,導致新陳代謝增加及過度興奮交感神經系統所致。甲狀腺亢進8大類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會產生的症狀非常多樣性,患者常見有以下幾種症狀:1.常感到緊張、焦慮、煩躁,變得容易發脾氣,往往伴隨失眠及困難入睡等情形。2.常莫名心跳加快,感覺胸悶及心悸,量血壓發現明顯升高。3.胃口食慾明顯增加,但體重卻一直下降(減少5至10%以上)。4.手會有顫抖的情形。5.腸道蠕動加速,常有腹瀉的情形。6.體溫上升、怕熱,容易流汗。7.女性易有經血量變少,且經期變的混亂不規則。8.容易一直掉頭髮。甲狀腺亢進4大原因很多人知道自己得了甲狀腺機能亢進時,都會問醫生,為什麼我會得甲狀腺機能亢進?原因很多,東元醫院以下介紹常見原因: 葛蕊夫茲氏疾病(Graves’ Disease):自體免疫失調最常見,約佔90%以上。葛蕊夫茲氏疾病是一種遺傳疾病,當一個人體內存有這樣的基因,出生後並不會立即發病,而是在壓力下誘發出來。 甲狀腺發炎 甲狀腺結節 腫瘤甲狀腺亢進飲食原則針對甲狀腺亢進患者,最重要的飲食原則就是,應避免含碘量過高之食物(20mcg/份),以選擇低碘的食物。奇美衛教資訊網根據10類食物,劃分3種含碘食物的選用級別,詳如下表: 含碘食物排行一次看含碘食物來源大多來自於食鹽、海帶及海鮮,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資料指出,常見含碘食物及含碘量參考如下表所示: 資料來源:奇美醫院、台北榮總、東元醫院、江珠影醫師、國泰醫院、奇美衛教資訊網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3 焦點.健康知識+
自己煮不見得比較健康!8個常見做飯習慣比外食更傷身 長期累積恐致癌
許多人認為自炊比外食更能控制量和食材來源,整體而言更健康,但做飯時如果存在八個壞習慣,可能會比外食更傷身。1.油冒煙才放菜外面賣的食用油油煙點高,冒煙代表油溫已很高,用溫度過高的油炒菜容易產生致癌物。2.不開抽油煙機高溫產生的油煙包含大量刺激物質,油煙會讓非吸菸者肺癌機率提升3.8倍,還會損害皮膚和呼吸系統。3.用鹽過量有些人自煮易忽略控制調味料的量,長期高鹽飲食容易導致高血壓、中風、心血管疾病等,提高罹患胃癌的機率;成年人每天攝取的鹽分應不超過6公克。4.反覆用油食用油在反覆加熱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和有害物質,長期攝取會提升罹癌風險。5.一桶油放半年食用油開封後容易感染黴菌,而且油脂和空氣接觸後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氧化物,開封的油建議三個月內食用完畢。6.菜放涼才進冰箱細菌在攝氏3~60度的環境繁殖最快,炎熱夏天有些細菌在室溫不到半小時數量就翻倍,菜餚若要放冰箱應該趁熱放。7.砧板生熟不分若用同個砧板處理生熟食,容易讓熟食沾染上寄生蟲引起食物中毒,因此建議生熟食使用各自獨立的砧板,另外木製砧板應保持乾燥避免發霉。8.碗筷泡水一夜才洗碗筷泡水不馬上清潔易滋生細菌,而且油膩碗盤堆疊在一起不排除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而且水槽本身的各類細菌也容易附著在碗筷上;建議即使無法即時清洗,也別泡超過四小時。
-
2024-10-03 養生.聰明飲食
30歲男膽固醇過高「吃的清淡」卻症狀加重!醫:吃了比高油高鹽更危險的食物
許多人對飲食常有錯誤的認知。一名男子有肥胖和三高的問題,經醫生指示後調整飲食結果反而更嚴重,原來是他對食物的營養認知有很大的偏差。外科醫師陳榮堅昨日在臉書分享,有一位30歲的男性來看診,覺得脖子緊不舒服,懷疑有三高。經診斷BMI偏高屬輕度肥胖,而且低密度膽固醇也過高。醫師開藥給他並囑咐要戒煙戒酒,還要控制飲食、減少醣分攝取。這名男病患一個月後回診,自述反而覺得脖子更緊了,一驗血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比先前更高。陳榮堅一開始懷疑是藥沒效,接著和對方確認用藥和飲食生活習慣,男子表示自己都有吃藥也飲食清淡「我都吃飯、麵和水果」。病患自認吃澱粉才不會餓、吃蛋會增加膽固醇,而且水果很健康,但醫師糾正他吃的那些都是高醣分的東西,甚至比高油高鹽的食物對健康危害更大;所以並不是藥物沒效,他建議患者要減少澱粉,增加肉、蛋和蔬菜的攝取。又經過一個月的飲控,該患者的低密度膽固醇著實下降了。陳醫師補充,所謂養生除了飲食均衡,還有個重要觀念「適度減醣」。要降低膽固醇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減少攝取高油脂食物和高碳水化合物,另外運動也能使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有效降低,因此要控制膽固醇運動和飲食都很重要。
-
2024-10-02 焦點.健康知識+
晚上超餓想吃宵夜、起床反而不餓了 如何改善早晚飲食紊亂的惡性循環?
人類想吃東西的時刻經常錯亂。現代人晚睡,常常半夜肚子餓忍不住亂吃宵夜,但早上起床後卻一點餓的感覺都沒有,甚至吃早餐變成一種負擔,這是什麼原因呢?1.激素變化:研究顯示腎上腺素在早上分泌較多,它可減緩胃排空、增加肝糖的分解為身體提供能量,進而抑制食慾,而飢餓素(胃生長激素釋放肽)在晚上分泌較多;另外瘦素在早上分泌較多,會讓人產生飽足感,這些激素早晚的波動讓晚上食慾旺盛,早上則不怎麼餓。2.生理時鐘作用:早晨人體剛從休息狀態甦醒,生理時鐘尚未完全調整至白天模式,導致胃腸道蠕動減緩,胃口相對較差。3.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現代許多人早餐匆忙囫圇吞棗或乾脆不吃,這種習慣可能導致早晨食慾不振;相較之下晚餐常常是人一天中最放鬆的一餐,有更多時間和家人朋友共享美食,加上晚上活動減少,身體對能量的需求感知降低,心理上更容易放縱食慾。4.光線與褪黑激素:自然光會使得體內褪黑激素下降,褪黑激素是一種調節睡眠的激素,在夜間升高有助於入睡。早晨缺乏足夠自然光照,可能會使身體保持在較「困倦」的狀態,影響到早餐時的食慾。而晚上雖然人工光源無法完全取代自然光,但它可以抑制褪黑激素的早期分泌,讓人感覺更為清醒,食慾也因此提升。了解這些機制之後,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固定的就寢時間不熬夜、接受充足的晨光日照、規律的三餐時間、晚餐不暴飲暴食等,來逐步改變早晚不平衡的飲食模式。其他還有許多會影響食慾的因素:1.抑鬱消沈情緒會影響飢餓程度,抑鬱會引發睡眠障礙、產生疲勞感等,增加壓力激素,進而降低食慾。2.懷孕有些孕婦會孕吐,尤其早上最為嚴重,嘔吐會導致食慾降低。3.疾病身體不適會轉移注意力,導致飢餓感減少,尤其是感冒、肺炎可能限制味覺嗅覺,使食慾降低。4.藥物許多藥品像是利尿劑或抗生素,都會降低食慾。5.衰老老年人因能量需求降低、激素變化、味覺嗅覺功能下降等,都會因此降低食慾。
-
2024-10-02 養生.聰明飲食
澱粉過度糊化 吃燉飯血糖飆
隨著飲食習慣改變,義式美食是不少消費者最愛,披薩、義大利麵及燉飯榜上有名。歐洲人喜歡吃略帶米心口感的燉飯,台灣人則認為好像沒有煮熟,會加水煮到糊狀、濃稠感,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澱粉經過糊化,可讓腸胃更好消化吸收,但是「過度糊化」卻容易讓血糖快速飆升。米粒加熱後,大約55-70℃左右,澱粉會開始糊化、分子結構變得更小,利於澱粉酶作用,「白米煮成熟飯」即是澱粉糊化過程。徐佳靖表示,稀飯、燉飯會讓血糖快速上升,因為煮愈久、糊化愈明顯,會釋出更多糖分,屬於「高升糖指數(高GI)」的食物。燉飯要先經過爆香的過程,再用高湯將生米慢慢翻炒,讓米粒吸收湯汁精華,雖然名為「燉」,但並非煮成軟爛。不過國人吃不慣略帶米心的燉飯,部分餐廳會使用台灣米直接烹調,糊化太過則變成粥的綿密口感,容易引起血糖波動。徐佳靖提到,有些正統燉飯會使用進口米,米心吃起來較硬是因為米種不一樣,較不易糊化,升糖指數相對較低。但進口的米通常含有較多直鏈澱粉,耐煮、口感彈牙,缺點是易吸收湯汁。燉飯烹調時會分次加入高湯,重複至生米煮熟,「高鈉及高油」是燉飯的地雷,若再加上起司焗烤更不得了,濃郁滑順好入口,熱量也爆擊。外食吃義式料理,容易營養不均衡,徐佳靖建議,可搭配不加醬沙拉,補充攝取膳食纖維,延緩食物的消化吸收,幫助減緩血糖上升。在家可做「懶人電鍋燉飯」,徐佳靖說,將蔬菜和肉類食材洗淨後,和洗好的白米一起放進電鍋中,當開關跳起後繼續悶放10分鐘,最後加入一小匙鹽、黑胡椒把飯攪拌均勻,減油少鹽。也可選用雞胸肉或鮭魚當主材料,搭配蘑菇、花椰菜、玉米筍等食材,和白米一起放進電鍋燉煮,讓優質蛋白質倍增。
-
2024-10-02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易胖屁股大腿?營養師曝:不是澱粉的鍋 其實是「2大惡習」害的
你是不是也聽說過「吃澱粉會先胖到屁股跟大腿」,所以讓你不敢吃澱粉?甚至已經戒澱粉好久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吃澱粉跟下半身肥胖沒關係 真正主因一次看營養師沈宛徵分享,自己的許多個案也對澱粉感到畏懼、敬而遠之。但吃澱粉跟下半身肥胖沒有直接關係!我們吃進澱粉消化吸收後,除了提供身體大部份能量運用外,會優先以「肝醣」形式儲存在肌肉、肝臟,大約可以儲存約300-400g。不過,當攝取過多熱量,肝臟、肌肉的就會沒有空間儲存熱量,於是這些多餘的熱量,就會轉變成「脂肪」形式,儲存在肝臟、皮下脂肪。由此可知,並不是吃澱粉就一定會胖。而是攝取過多食物,才會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脂肪,儲存在肝臟、或是皮下脂肪等身體各處!瘦下半身日常這樣做 循序漸進不困難下半身會胖,主要是跟熱量攝取過多與生活模式有關。沈宛徵指出,現代人經常外食,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下半身也容易水腫、囤積脂肪。因此,外食族、久坐族想要瘦下半身,沈宛徵建議這麼做:.外食族:外食族想瘦下半身要先控制總熱量,而非不吃澱粉!建議先從減少食用「高油、高甜、高加工」的食物,減少熱量攝取。而許多餐廳為了增加風味,各種餐點的「鈉含量」也容易偏高,下半身容易水腫。建議外食族把握「少醬料、少喝湯」原則,並多選擇以天然辛香料調味的原型食物,就能減少鈉的攝取。.久坐族:久坐容易造成下半身血液循環變差,讓你即便吃得少也容易虛胖、水腫。建議先從增加活動量開始,像是上班時提早一站下車多走路、通勤時多爬樓梯。如此一來,無需刻意播出時間上健身房,也可以讓下半身多活動。等到下半身的血液循還變好之後,就可以從事強度比較強的運動了,如慢跑、騎腳踏車、阻力運動,都可以提高下半身的代謝力,並增加線條感。同時,久坐族下班回家也可以多做抬腿的動作,適時讓下半身的淋巴液回流、提升血液循環。想要瘦出蜜大腿、蜜桃臀,真的沒有想像中困難!身肥胖多方嘗試仍瘦不了 就醫尋求協助為上策沈宛徵強調,下半身的肥胖,主要跟熱量攝取過多、活動量太少有關。不過,少數人也會因為基因遺傳跟荷爾蒙分泌,影響了皮下組織的囤積量。如果你發現自己做了飲食調整,定期運動,還是甩不掉皮下脂肪的話,建議可以到新陳代謝科,尋求專業醫師與營養師的建議,藉由客製化的建議,幫助你安全有效的擊退皮下脂肪!延伸閱讀: ·突然一直變胖!營養師點名「讓你莫名變胖10大原因」 蛋白質不足、吃飯時間不規律中了 ·愛喝冰水易胖小腹?減肥「喝冰水or溫水」好? 專家解惑...答案超意外
-
2024-10-02 焦點.健康知識+
研究發現臉部溫度可預知疾病!有糖尿病和脂肪肝者,眼周溫度較高
根據一項新研究發現,臉部不同區域的溫度與老化和慢性疾病有關,包括鼻子、眼睛和臉頰,例如患有高血壓的人臉頰溫度較高;有糖尿病和脂肪肝的人,眼睛周圍的溫度較高。鼻子、眼睛和臉頰的溫度與慢性疾病有關根據刊登於生命與醫學科學期刊《Cell-Metabolism》一項研究發現,臉部不同區域的溫度變化與老化及慢性疾病有關。研究人員指出,人體核心體溫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而鼻子溫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的速度比臉部其他部位來得快,這意味著鼻子溫暖的人的體溫年齡更小。但眼睛周圍的溫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研究人員收集了2800名年齡從21歲到88歲之間的人的測試數據,發現了幾個臉部溫度與老化和健康有顯著相關的部位,包括鼻子、眼睛和臉頰,這些溫度變化可能無法透過觸摸察覺。其一結果顯示,與健康的參與者相比,患有糖尿病和脂肪肝疾病的參與者,眼睛周圍的溫度往往更高,其體溫老化更快。另一方面,鼻子變冷和臉頰變暖可能表示你的血壓正在上升。患有高血壓的人通常臉頰溫度較高。研究人員認為,溫度升高是由與發炎相關的細胞活動增加所引起的。而接下來,研究團隊希望可以預測睡眠障礙和心臟問題。運動有助减少體溫年齡此外,為了了解運動是否會影響溫度與老化,他們要求 23 個人連續兩週每天至少跳繩 800 次,結果這群人的體溫年龄减少了5歲。研究團隊以此開發了一種老化時鐘模型ThermoFace,希望未來能將臉部熱成像技術應用於臨床,在早期疾病診斷和預防方面發揮作用,讓人們得以更健康的衰老和早期發現慢性疾病。3招預防控制慢性疾病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上國人三高自知率為:高血壓68%、高血糖66%、高血脂23%,代表約有4至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的三高數值已有異常。由於三高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不易察覺自身健康可能已面臨危害。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日常遵守以下3件事,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包含戒菸、節酒、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定期健康檢查及異常追蹤,才能預防三高及控制慢性疾病的發生。1.722量血壓:建議民眾可居家自我血壓量測,以「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2.定期健康檢查:民眾可善用各場域之健康檢查,如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職場勞工健檢、公務人員健檢或自費健檢等,關心自己的血壓、血脂及血糖等數據變化。3.健檢紅字,定期追蹤:健康檢查有紅字,要加以重視,應儘速至醫療院所進行追蹤。【參考資料】.《Heatlh Day》Doctors Could Soon Use Your Facial Temperature to Diagnose Diabetes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Cell-Metabolism》Thermal facial image analyses reveal quantitative hallmarks of aging and metabolic diseases .衛福部
-
2024-10-02 醫療.牙科
喝咖啡居然也上榜 3種常見食物害你口臭及飲食解決方式一次看
口臭出現時通常讓人不愉快,不過每個人都有機會發生口臭,尤其是在吃了大蒜、洋蔥或其他味道強烈食物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食物本身的化學物質(例如洋蔥和大蒜中的硫化合物),以及因為唾液減少而導致的口腔乾燥(例如咖啡)。其他一些食物像是魚肉,則通過刺激產生有氣味的細菌而引起口臭。所幸,有些食物可以改善口臭。1.咖啡由於咖啡含有咖啡因和單寧,這兩者都會抑制唾液產生,進而導致口乾。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可以促進唾液腺的分泌,使口腔重新滋潤。為了消除口乾,你可以試著在早上喝完咖啡後吃一個蘋果或一根胡蘿蔔。更簡單的方式,則是在喝完咖啡後再喝杯水。2.魚腥味吃魚,特別是海水魚,可能會增加腸道中一種稱為三甲胺(trimethylamine, TMA)的化合物產生,這對某些人來說會導致口臭。若吃魚前添加酸性成分,將有助降低其作用。 在魚肉上加點檸檬汁有助中和魚腥味,並且可以增強風味,另外加醋也有作用。3.大蒜及洋蔥生薑是天然的口氣清新劑,對於大蒜或洋蔥導致的口臭非常有效。因為它含有多種化合物,可分解並中和大蒜和洋蔥中臭味來源的硫化物。除此之外,生薑還有助消化,從而減少消化不良和腹脹。事實上,口臭除了是食物造成的結果外,也可能意味著你有口腔健康問題,或其他影響身體的疾病。如果口臭是因為口腔衛生不良造成的,洗牙或牙周手術應該會有所幫助。若你有健康的牙齒和牙齦,那麼口臭可能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問題有關。如何預防口臭?適當的口腔衛生是保持口氣清潔清新的最直接的方式,以下是可供參考的準則:1.每天刷牙兩次,每次至少兩分鐘,每天使用牙線一次。2.使用不含酒精的抗菌漱口水。3.定期去看牙醫進行檢查和清潔。4.喝大量的水有助防止口乾。5.避免使用酒精、咖啡因和菸草產品,因為它們會使口腔乾燥。【資料來源】.The smelliest offenders for bad breath – and the foods to fix it.Cleveland Clinic: Bad Breath (Halitosis)
-
2024-10-01 養生.聰明飲食
胡蘿蔔本身就是超強抗氧化劑!TOP10抗發炎食物 防癌抗老又美顏
若長期處於壓力與不規律的作息,身體容易陷入隱性發炎的狀態,不僅會影響免疫系統、造成身體疼痛,還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的風險。不過透過食用胡蘿蔔、酪梨、莓果等富含抗氧化與天然消炎成分的食物,有助於減少體內發炎反應。因此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還有哪些抗發炎食物,為身體構築一層強力的保護屏障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六個月內「抗發炎食物」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抗發炎食物排行。「胡蘿蔔」助緩解炎症 觀察近六個月內網友針對「抗發炎食物」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胡蘿蔔」最受關注。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許多人提倡透過「抗發炎」生活遠離各式病症,其中在飲食方面,胡蘿蔔中富含的「β-胡蘿蔔素」,不僅本身是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中和自由基、減緩炎症,還能在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對抗炎相當有效,因而備受網友青睞。如有人指出「晚餐可以吃甜味蔬菜(胡蘿蔔甜椒等)」,不僅能滿足對甜食的慾望,還能遵循「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的抗炎飲食原則;還有煮夫煮婦們分享胡蘿蔔「比較可以久煮營養較不易流失」,適合生活忙碌的人做成抗炎湯品,冷凍保存後加熱食用,或加麵、加米做成湯麵與粥品都十分方便又健康。網推「蘋果」抗發炎還可入菜風味超多變而營養價值高、一年四季皆十分常見的「蘋果」也經常被點名。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等天然抗氧化劑的蘋果,對於防癌、抗發炎十分有幫助,且口感清甜,不僅可直接食用,也能做成各種料理,如「早上可以打一杯新鮮蘋果香蕉果汁喝」,或加入各式蔬果、堅果做成「綠拿鐵」當作早餐,天然健康又富有飽足感;還有網友分享「蘋果的酸甜味和咖哩的香辣味完美融合,很適合炎熱的夏天」,認為將蘋果煮熟入菜也十分值得嘗試。「番茄」含茄紅素 可抑制炎症、促進腸道順暢此外,含有豐富「茄紅素」的「番茄」也是熱門的抗發炎食物之一。網上便有文章指出「茄紅素中的抗氧化性質可抑制炎症、促進腸道順暢」,引起留言共鳴「番茄真的好處多多」、「有抗氧化作用,是大家都喜愛的東西啦」。由於茄紅素是脂溶性的,也可以搭配同樣有抗炎效果的「橄欖油」食用,不僅能提升茄紅素的吸收率,簡單拌炒後的美味也令人難以抗拒。抗發炎食物雖無法一吃見效,但還是不妨將上述網友提及的食物融入日常飲食,並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配合健康的生活習慣,一起逐步打造更強健的體魄,遠離慢性疾病的威脅吧!(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
2024-10-01 養生.聰明飲食
不比雞蛋差甚至更佳 3種常見堅果蛋白質含量和營養素一次看
雞蛋是公認攝取蛋白質的最佳來源之一,也是日常飲食中最方便取得的高蛋白質食物(每顆含有6克),經常被做為瞭解其他食物蛋白質含量的參照標準。健康網站Eating Well報導稱,其實有些堅果與雞蛋同樣富含蛋白質,以下是表現與雞蛋相當、甚至更佳的三種:1.花生:蛋白質7克/盎司(1/4杯)花生其實是生長在地下的豆科植物,但由於味道、口感與營養價值,而被作為堅果食用。花生是美國人最愛的堅果,原因是價格低廉、方便儲藏且營養豐富,每盎司花生含有超過7克蛋白質與2克纖維。2.杏仁:蛋白質6克/盎司(23粒)杏仁營養與美味兼具,富含多種營養素,包括纖維與抗氧化劑,兩者都對心臟健康有益。每23粒杏仁可提供3.5克纖維,超過人體每日需要的10%。Eating Well建議,可在沙拉上撒些無鹽杏仁,或作為蛋糕的主要配料。3.開心果:蛋白質5.95克/盎司(不含殼29克)開心果之所以值得一提,是它們除了蛋白質外,還有其他出色的營養成分,包括調節血壓的鉀、支持免疫的維生素B6與強健骨骼的錳;新的研究顯示,經常食用開心果還可透過增加益菌的濃度來改善腸道微生物群的健康。Eating Well強調,報導主要是以雞蛋為參照標準,說明堅果中的蛋白質含量,並非暗示某種食物優於另一種;在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時,重要的是要記住,雖然某份堅果的蛋白質與一顆雞蛋相當或更多,但熱量通常高於雞蛋。所有食物都對健康均衡的飲食有益,瞭解所有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熱量、纖維素、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助於做出最適合個人的決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30 醫療.中醫
肝變差會出現哪些症狀?中醫教居家保健3秘訣,這樣做讓身體順利排毒!
肝是人體最大排毒器官,當肝臟代謝越差,毒素就累積越多。中醫師說明如何維持肝臟健康,讓身體能夠順利將毒素排出去。中醫的肝與西醫肝臟的異同之處 西醫「肝臟」是實際的器官,有著儲存血液、製造膽汁、凝血功能、代謝人體脂肪和膽固醇…等功能;而肝臟內的「膽囊」則是有分泌膽汁的功能。中醫「肝」的範圍比西醫「肝臟」要廣,除了上述西醫肝臟、膽囊的功能之外,還有「肝經」和「膽經」。這兩條經絡經過人體的部位出問題,都與「肝經」和「膽經」有關係。相對的,若肝出問題,則肝膽經絡上的部位也會有其表現;例如「肝經」經過乳腺,就和乳腺增生、經前乳脹痛、乳房腫瘤...等不適有關;「肝經」經過下腹部,與月經和痛經有關;「膽經」經過頭部側面,就和偏頭痛有關。《黃帝內經》「肝臟血、主疏泄、肝開竅於目、肝主筋、其華在爪。」 說明中醫的肝能影響儲存調節血液、消化腺分泌代謝、情緒變化,也和人體的眼睛開合及視力、肌肉筋膜、指甲有關。肝變差會有什麼症狀?肝累積毒素的身體表現所以當肝變差時,出現肝膽疾病、血液疾病、情緒緊張、焦慮、憂鬱、抑鬱、煩躁、不思飲食、脹氣、眼白血絲、睡眠障礙、抽筋、指甲表面有凸起稜線、黑線、或凹陷…等,都是肝的問題。肝是人體最大排毒器官,當肝臟代謝越差,毒素就累積越多,人體肝臟排毒功能不佳,導致疲勞倦怠、噁心、胃口不好、皮膚癢、黑斑、還可能躁鬱、失眠、乳房腫瘤。肝臟也是代謝人體脂肪和膽固醇的器官,若代謝變差,則有可能眼周出現膽固醇沉積的黃色瘤、脂肪瘤、面皰、粉刺、毛囊炎…等症狀。另外,當人體內的膽紅素無法順利從肝代謝,沉積在體內導致黃疸,就可能進而刺激皮膚發癢、皮膚變黃或眼白變黃,所以像是有膽結石、肝硬化、肝癌…等膽道阻塞的患者,的確可能會有著全身皮膚癢的症狀。養肝居家保健方式1.勤按太衝穴位於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用手指輕揉按壓,有感覺酸脹即可,每次3~5分鐘,就能幫助疏肝利膽、清熱排毒、明目、解鬱。2.作息調整養好肝熬夜傷肝,容易肝發炎,也就是「肝火」,而影響肝的排毒。「膽經」在晚上11點至凌晨1點,「肝經」在凌晨1點至3點,在這4小時的黃金時段肝臟氣血最為旺盛。所以建議在晚上11點就要入睡,讓肝修復,為身體排毒。3.養肝茶飲這樣喝.牛樟芝、靈芝或靈芝子實體:幫助抗自由基損傷,提升肝臟細胞排毒功能。.絞股藍:別名七葉膽、五葉參,降血脂、降總膽固醇、降三酸甘油酯。.薑黃:降血脂、增加膽汁生成分泌,薑黃素對肝臟損傷有保護作用。.枸杞:提升肝臟對毒素的耐受性,保肝護眼抗衰老。.菊花、決明子:清泄肝火、解毒明目。.玫瑰花:行氣疏肝解鬱,有促進膽汁分秘作用。【杞菊玫瑰飲】功效:疏肝解鬱,養肝解毒。材料:枸杞1錢(一小把)、菊花1錢、絞股藍2錢、炙甘草1錢、玫瑰花1錢。沖泡方法:將上述藥材加水充分浸泡5分鐘,加水至600毫升煮沸,轉小火約30分鐘煮至300毫升,關火,趁熱加入玫瑰花,加蓋悶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
-
2024-09-30 醫療.心臟血管
生酮飲食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嗎?教授解析JACC論文的真相
我在2024-9-8發表降低壞膽固醇顯著改善心肌梗塞病變,讀者YAP當天在回應欄裡寄來一個網路連結,然後說:教授您好,可以解讀這篇上個月發表的,跟LMHR、LDL-C和冠狀動脈斑塊有關的研究嗎?謝謝。讀者所說的LMHR,是一位熱衷生酮飲食的人創造出來的偽醫學名詞,目的是要告訴大家,雖然生酮飲食會大幅提升膽固醇,尤其是壞膽固醇,但對健康卻非但無害反而有益。請看我發表的LMHR:玩命遊戲以及LMHR:超級垃圾食物狂降壞膽固醇。讀者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今年8月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的論文:Carbohydrate Restriction-Induced Elevations in LDL-Cholesterol and Atherosclerosis: The KETO Trial(碳水化合物限制引起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和動脈粥狀硬化:酮試驗)。它在文摘的結論是:在進行生酮飲食平均4.7年後,LDL-C ≥190 mg/dL 的代謝健康個體的冠狀動脈斑塊不大於平均 LDL-C 較低 149 mg/dL 的匹配隊列。在這兩個隊列中,LDL-C 與斑塊負荷之間均不存在關聯。註1:這個結論裡的「代謝健康個體」就是所謂的LMHR.。LMHR.圈裡的人一直想要證明生酮飲食是對健康有益的。註2:這項研究的對照組數據是取自一項叫做MiHeart的研究,可是,儘管這個數據扮演關鍵角色,這篇論文的參考資料裡卻沒有提起MiHeart的研究論文。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篇論文的作者(也就是研究人員),以及評審人員,有多麼粗心。有關MiHeart的研究論文,請繼續看下文。這項研究有三大缺陷:1.試驗組缺乏代表性:採用生酮飲食的人大多是相信它能逆轉糖尿病,也就是說他們大多是代謝不健康的人。可是,由於這項研究的試驗組是代謝健康的人,所以它的結論也就不適用於大多數採用生酮飲食的人。2.對照組有問題:對照組並非來自這項研究本身,而是來自另一個叫做MiHeart的研究。也就是說,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是由兩個完全不同的研究團隊所測量而取得的。在生物醫學領域裡,眾所皆知的是,不同的研究人員給同一研究對象所做的測量會得到差異頗大的數據。只有當試驗組和對照組是由同一研究人員測量,所得到的數據才能做有效的比較。3.「斑塊負荷沒有差異」並不等於「心臟病風險沒有差異」。請看下面的解釋。MiHeart這項研究的結果也是發表在JACC,日期是2022年9月,標題是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an Asymptomatic U.S. Population: Miami Heart Study at Baptist Health South Florida(美國無症狀族群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南佛羅裡達州浸信會健康中心的邁阿密心臟研究),結論是:無症狀個體中冠狀動脈斑塊的盛行率很高。總體而言,49% 的參與者有冠狀動脈斑塊,6% 的參與者狹窄≥50%,7% 的斑塊具有至少 1 個高風險特徵。這篇論文在《討論》的部分還說:「人們對了解早期非鈣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高風險冠狀動脈斑塊特徵的決定因素非常感興趣。除了年齡和男性之外,我們還發現吸菸、糖尿病和肥胖是冠狀動脈斑塊、狹窄≥50%和高風險斑塊特徵的強烈獨立預測因子。此外,在統計功效有限的情況下,高 LDL-C 水平表現出強烈的統計邊緣關聯。」JACC在今年6月也發表一篇數據分析的論文,標題是Association of a Low-Carbohydrate High-Fat Diet With Plasma Lipid Level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低碳水化合物高脂飲食與血漿脂質水平和心血管風險的關係)。結論:採用生酮飲食與 LDL-C 和載脂蛋白 B 水平升高以及發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有關。期刊Current Problems in Cardiology(當前心臟病學的問題)在今年3月發表一篇綜述論文,標題是Ketogenic die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 state of the art review(生酮飲食和心血管風險—最先進的評論)。結論:生酮飲食不符合健康飲食的標準。它具有短期快速降低體重、三酸甘油酯水平、Hb1Ac 和血壓的潛力。其對於減肥和上述代謝變化的功效在長期觀察中並不顯著。就心血管死亡率而言,低碳水化合物模式比極低碳水化合物(包括生酮飲食)更有益。仍缺乏將生酮飲食與地中海飲食進行比較的證據。在未來的研究中也應考慮心血管患者的其他安全性問題,例如與酮症相關的不良事件、無脂體重減輕或潛在的藥理交互作用。頂尖的期刊Science在2024-5-17發表Ketogenic diet induces p53-dependent cellular senescence in multiple organs(生酮飲食誘導多個器官中 p53 依賴性細胞衰老)。文摘前幾句:生酮飲食(KD)是一種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導致酮的產生。雖然生酮飲食可以改善某些健康狀況並且在減肥方面很受歡迎,但也有報告稱其有害影響。在這裡,我們展示了處於兩種不同 KD 在不同年齡的小鼠誘導多個器官(包括心臟和腎臟)的細胞衰老。從上面這4篇論文可以看出,最新最全面的研究和回顧都指出生酮飲食與發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有關。那,「生酮飲食的“健康人”斑塊負荷沒有差異」還有任何意義嗎?一個大菸槍可以活到100多,一個從不吸菸的人卻50多就死於肺癌,那,擁菸人士是不是就應該大聲疾呼「吸菸可以預防肺癌,延年益壽」?請看:每天三包煙,活到104,注重養生,終年51。原文:生酮飲食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30 醫療.泌尿腎臟
多囊腎6保養原則 避免走上洗腎之路
多囊性腎臟病是一種基因遺傳性疾病,超音波檢查可看到腎臟出現大大小小的囊腫(水泡),導致腎臟無法有效的清除身體的廢物,最終形成尿毒症。雖然多囊性腎臟病無法有效的治癒,但研究發現透過生活上的保養,能夠有效延緩腎功能的衰退。為避免走上洗腎之路,可掌握6大保養原則。多囊腎6保養原則1.控制血壓盡量將血壓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由於腎臟構造相當精密,一旦血壓升高,灌流到腎臟的血流壓力也會增加,會加速腎功能的惡化。所以,有多囊性腎臟病的民眾,將血壓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是最理想的。2.不要隨便吃藥身體出現不舒服時,應該找出病因,而不是盲目吃藥。尤其是止痛藥,不是傷肝就是傷腎,例如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NSAIDs),就具有強烈的腎毒性,應盡量少吃,以保存腎功能。3.飲食力求少鹽、少加工鹽分會讓身體蓄積過多水分,整體血容積提升的狀況下,灌流到腎臟的血流壓力也跟著增加,造成腎臟的負擔。建議平時飲食要清淡,每天鹽分攝取量盡量不超過6公克,若額外使用番茄醬、醬油、黑醋等,應一併將鹽分計算進去(6公克食鹽等於36㏄醬油、30克味精、3㏄黑醋、75毫升番茄醬);另外,加工過的食物,例如油炸、醃製等太鹹的食物,也盡量避免食用。4.適量蛋白質蛋白質會代謝成含氮廢棄物,經由腎臟排泄。一旦蛋白質攝取過量,腎臟負擔也會隨之增加,所以,患有多囊性腎臟病的人,不要攝取太大量的蛋白質,基本上維持每公斤體重0.8-1公克即可(約2-4份),每一份蛋白質約三根手指大小跟厚度的肉,若一餐超過5份就太多了。除非有出現明顯的蛋白尿,或腎衰竭達到第三期之後,才有需要進行低蛋白飲食。5.吃好油腎病患者通常要低油飲食,但最新研究發現,若能提升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可以幫助延緩腎病惡化的速度。而提高好的膽固醇最簡單、最方便的作法,就是透過攝取足夠的好油,譬如含Omega-3脂肪酸的亞麻仁油,或含Omega-9脂肪酸的橄欖油或酪梨油,建議一餐可以吃10~15㏄即可。6.適量運動不管是有氧運動,還是阻力運動都很重要。快走、跳舞、游泳等有氧運動,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好的膽固醇,將壞的膽固醇排除;阻力運動有助訓練身體的肌肉,能幫助血脂肪代謝,穩定血糖及血壓,間接幫助保護腎功能。
-
2024-09-30 醫療.心臟血管
睡眠不足易高血壓 醫師建議這個時間睡對心臟最好
睡眠不足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睡眠質量差是中風一大危險因子。究竟一天要睡多久才算夠?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每個年齡層所需要的睡眠時數不一樣,重點是「品質」,睡得好才能幫助大腦排除廢棄物質、讓身心完全休息,第二天才有精神體力維持工作生活所需,建議每天最好能睡飽6至8小時。睡眠有問題會提升高血壓風險 每天最好睡足6至8小時林謂文表示,人體順應生理時鐘,晚上活動力下降,會轉成副交感神經運作,要進入睡眠休息狀態,這時心跳會變慢,體溫和血壓也稍微下降。如果熬夜晚睡、失眠,會刺激交感神經再度反應,使血管收縮、增加血壓心跳,一旦出現睡眠問題,會提升高血壓風險,血壓失控會造成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每天的最佳睡眠時間為6至8小時,林謂文建議,晚上10點入睡對心臟最好,不要超過半夜12點才睡,且應建立良好環境讓自己進入深度睡眠、消除生理疲勞。而睡太久也不行,研究顯示,平均每晚睡眠超過10小時的人,中風機率會變高。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但會讓血管壁慢慢受損變形,甚至硬化、破裂。林謂文建議,民眾應養成量血壓習慣,掌握「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每天早晚共「2」次、每次量「2」次取平均值,標準值為130/80mmHg。只要一失眠,血壓就不易控制只要一失眠,血壓就不易控制,林謂文說,有些人早上就醫,血壓異常原因是「前一天睡不好」反映在數值上。早晚血壓變化也會影響用藥,經評估開立長效降壓藥物或睡前加用降壓藥。如何預防高血壓?林謂文說,日常飲食除了減少鈉的攝取量,應增加高鉀蔬果、高膳食纖維、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得舒飲食」非常適合高血壓患者,強調全穀雜糧、豐富蔬果,補充鉀、鈣、鎂元素。另搭配規律有氧運動、戒菸酒,避免過勞及情緒波動大,以維持血壓的穩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9 醫療.兒科
小胖子、性早熟增加 讓台灣學童長不高
飲食西化之後,台灣孩童體態出現明顯變化,不僅肥胖率增高,連帶也讓「性早熟」人數大增,孩童的身高發展大受影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成長新陳代謝內分泌科/愛群兒童成長診所院長楊晨表示,營養、運動、睡眠與壓力是影響孩童身高成長的四大要素,家長應特別關注孩童飲食習慣,若能攝取足夠且對的營養,能大幅改善孩童健康問題。缺乏運動、喝含糖飲料,肥胖讓成長發育期提前結束。楊晨表示,缺乏運動及不良的飲食,加上台灣超商與手搖飲店密集分布,孩童難以擺脫高糖、高熱量的飲食,讓體重快速增加,男童多因為體重過重影響身高發展,女童則是初經提前。楊晨說,肥胖兒童在成長期雖然可能表現出快速成長,但這種成長往往與女性荷爾蒙的過量儲存有關,促使青春發育期提前結束,肥胖若持續至成年,比起常人更容易有心臟、心血管疾病等問題。四大成長要素:營養、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營養、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是影響孩童成長的四大要素,楊晨表示,睡眠除了睡足夠外,更重要的是睡對時間,晚睡會嚴重影響生長激素分泌。運動不足則無法刺激生長板,會影響骨骼發育;營養不足影響骨骼肌肉發展;過大的學業、生活壓力,則會影響體內荷爾蒙,導致生長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家長在孩童成長的過程,扮演關鍵的角色,一定要格外注意這四大影響孩童的成長因素。楊晨說,每天至少要睡8小時,且建議9-10點前即須上床睡覺,運動至少要每天30分鐘,而該階段的孩子特別適合「跳繩」,既簡單又方便,每天如果可以跳10分鐘、500下的跳繩,已有研究顯示,能有效促進骨骼發育。另外,飲食也得均衡,青少年每天應該要攝取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特別是「鈣質」尤其重要。壓力會削弱腸胃道功能,影響鈣質等營養吸收。根據建議,青少年每天應攝取1000毫克到1200毫克的鈣質,牛奶、優酪乳,綠葉蔬菜及魚類等食物;同時,適當的日光照射也是促進鈣質吸收的關鍵,因為陽光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從而增強鈣質的吸收。青少年每天應該進行至少10分鐘的戶外活動,尤其是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之間的陽光照射時間。不過,有些孩子即使照建議補鈣,也不一定補得進去,因為鈣質吸收與日常壓力管理密不可分。過去有研究顯示,壓力會削弱腸道功能,影響鈣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楊晨說,現在的孩子課業壓力都比以往還大,不只要有學業表現,課餘的才藝表現也得兼顧,激烈的競爭下,壓力值都比以往高,協助孩子適當地放鬆,學習解壓的方式,也是家長需要協助孩子健康成長的一環。選擇優質鈣、輔以維生素D,成長的重要關鍵。楊晨表示,由於鈣質的攝取在孩子青春期時格外重要,如果攝取量不足,或因為壓力等因素,攝取狀況不佳,必要時家長可替孩子選擇「鈣質補充劑」,從食物以外攝取鈣質。楊晨表示,近來坊間有新型的鈣質補充劑「非晶鈣」,因其分子結構極小,吸收率更高。據研究,非晶鈣能有效促進骨質合成,亦有取得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相比傳統鈣劑,非晶鈣能更快地被人體吸收利用;在北醫的營養系執行相關研究中,發現對青春期的骨密度形成有特別積極的作用,能幫助孩童在快速生長的時期獲得足夠鈣質。此外,適當的維生素D攝取也對鈣質吸收至關重要,家長應確保孩子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以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提升鈣質的吸收率。對於日照不足的孩子,則可考慮額外補充維生素D。遺傳因素:父母不高,小孩長得高嗎?除了外在因素,遺傳也對孩子的最終身高產生影響,根據父母的身高,醫師可協助估算孩子的預期身高範圍,但楊晨強調,青春期的營養和運動,決定孩子是否能達到遺傳決定的身高上限。家長應在此期間特別關注孩子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幫助其最大化生長潛力。楊晨建議,家長應學習閱讀孩子的成長曲線圖,這是評估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科學依據。成長曲線圖顯示孩子的頭圍、身高、體重與年齡對應關係,能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生長狀況是否處於正常範圍內。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防治對策/台南市從公車到市場 6大場域友善失智者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台南市積極推動失智友善支持環境,從預防、延緩到篩檢及照護,透過跨局處合作,提前實現「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為市民創造更加友善與包容的生活環境。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全市初估約有超過2.9萬名失智者,意味著近3萬個家庭正面臨失智症挑戰,而依據中央「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台南訂定「失智防治行動方案」,以失智者及其家庭為核心,結合各局處、醫療院所及在地失智友善組織等資源,共同推動六大失智友善場域,建立失智友善照護網絡,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服務。食衣住行各大場域,守護失智者。其中,六大失智友善場域包含在2022年與工務局合作的「失智友善住宅」,納入優良公寓評選,針對保全、警衛及住戶進行專業教育訓練,目前已有51家大樓與物業管理公司參與;「失智友善大眾運輸」則由大台南公車、轉運站及15個火車站加入失智友善組織,提供友善乘車環境與服務。另外,還有「失智友善金融」與金融機構合作,透過VR實境訓練守護長者一生積蓄;「失智友善校園」從小灌輸尊老、敬老觀念,幫助孩子們理解失智症及培養同理心;「失智友善市場」則透過營養師指導失智者及其照護者,選購合適的食材,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失智友善藝文」邀請失智者參與藝文單位志工行列,展現「失智不失志」的精神。推動早期篩檢策略,及早診斷照護。衛生局指出,失智症雖然無法治癒,但早期篩檢與介入能有效延緩病程進展,因此近年也積極推動早期篩檢策略,結合「行動醫院・全民健檢」,運用AD-8篩檢工具對市民進行失智症篩檢,至今已篩檢超過19萬人,並成功轉介49名失智者接受專業醫療及照護服務。此外,針對基層醫事人員辦理失智友善教育訓練,提升醫療人員在門診中及早發現失智症的能力,同步也對里幹事進行篩檢工具與教育訓練,結合獨居老人訪視服務,進一步提升篩檢覆蓋率,幫助更多失智者及早獲得診斷與照護資源。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嗎?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有哪些?
「要先診斷確定失智原因,才能開始治療。」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強調,造成失智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方向就不一樣,例如最大宗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目前健保有給付的藥物乙醯膽鹼酶抑制劑;佔二成左右的血管性失智症,則著重對三高等風險因子的控制。阿茲海默症早期病患,可藉由生活改善延緩失智。失智症患者中,有六至七成是因為腦部退化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甄瑞興指出,這類型的個案從極輕度、輕度、中度到重度不等,對於早期的病人而言,要盡量做到多動腦、多運動、健康飲食、多出門活動增加社群網絡、充足睡眠、減少壓力等,建議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達成上目標,有助延緩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初期多半是短期記憶能力不佳,漸漸地對於時間、地點、人物等記憶開始退化。目前阿茲海默症常見治療,是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增加患者腦部乙醯膽鹼濃度,彌補喪失的神經傳導物質,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血管性失智症,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是治療關鍵。二成左右的患者為血管性失智症,甄瑞興表示,曾經中風過、腦部出血、頭部外傷、長期心臟疾病,血壓下降造成腦部缺氧,或血糖太低導致腦部缺氧,也可能造成循環上的問題。中風造成的失智,會因為腦部受傷部位的差異,產生不同的症狀表現。例如,傷到前葉會產生情緒問題;有些頭部外傷出血在顳葉,就會影響記憶。對於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很重要的治療方式為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危險因子,避免進一步惡化。一般會使用阿斯匹靈或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管堵塞;也可和醫師討論,評估加入腦循環藥物。健保有條件給付失智症藥物,每年須接受智能評估。至於現行的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規定,甄瑞興以阿茲海默症為例,一定要經過診斷確認為阿茲海默症,且排除中風等因素,才能有條件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用藥後,每年需要追蹤一次簡易智能評估(MMSE),在一定標準內才能繼續使用,否則健保就不再給付,但仍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自費用藥。除了退化性、血管性失智,其他如常壓性水腦症、甲狀腺機能低下、曾感染梅毒的「第三期梅毒」、憂鬱情緒等,也都是失智症的可能成因。在治療上,甄瑞興說,水腦患者開刀引流、甲狀腺機能低下者補充甲狀腺素、憂鬱者服用抗憂鬱藥等,都能防止失智症進一步惡化,愈早診斷愈能早期介入治療。美國、日本核准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延緩病程。甄瑞興說,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治療,除現行健保給付藥物外,近期美國、日本也核准一款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避免因類澱粉沉積導致功能退化來延緩失智。治療方式為每二周施打一次針劑,需要連續打18周,但仍要持續追蹤,確認腦部是否再度發生類澱粉沉積。「藥物治療要先看有沒有效果。」甄瑞興表示,如果藥物有效,再針對出現的副作用調整。失智症的治療,重點在及早診斷並治療,以上述新藥為例,要在症狀還沒出現時就開始進行,也就是發現記憶有點不好時,趕快就醫診斷,透過早期治療避免快速退化,一旦演變為嚴重失智症,治療效果就沒有那麼好。家有失智症患者,對家屬是一大挑戰,甄瑞興指出,如何面對失智的親人、給予有尊嚴的晚年相當重要。建議照顧者可參加失智症家屬團體,互相學習面對每種狀況的照護,以亞東醫院的失智中心為例,成立遠距支持團體讓家屬在網路上提問,由醫護人員提供諮詢,給家屬支持的力量。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1.乙醯膽鹼酶抑制劑藉由增加腦內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濃度,改善阿茲海默症病人症狀,主要用於輕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如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Exelon)、利憶靈(Reminyl)都屬此類藥物。2.Memantine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經由對N-Methyl-D-Aspartate受體之拮抗作用,減少麩氨酸(glutamate)所造成的神經毒性,降低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相關藥物如威智(Witgen)等。健保給付規定1.需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排除血管型失智等因素。2.使用後每一年需重新接受評估,如MMSE測驗較前一次治療時減少2分(不含)以上或CDR退步1級,則不再給付用藥。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戒菸、控制三高!相較退化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能從病因預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占比最多,此外,還有因三高等危險因子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失智症除了早期診斷、及早用藥治療,其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能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失智人口的就醫情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超前部署。65歲以上436萬人口中,有23萬人失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10年至112年台灣因失智症就醫的患者,由110年22萬5,576人,上升至112年25萬3,697人,短短三年間增加近3萬人。失智症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類別失智症共三類,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血管性失智症是較能預防的失智症類別。全台65歲以上民眾共436萬人,其中有23萬人失智,比率落在5%至6%間;而血管性失智症,占總體失智症患者約10%。石崇良表示,相較於退化性失智症隨年紀增長而發生,血管性失智症可由病因著手防治,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是風險因子。失智症的共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居前三位。健保署統計,112年診斷為失智症病人的共病情形,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診者高達113萬5,872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達94萬6,622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88萬2,944人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醫者達10萬259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達9萬8,029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為7萬624人次。石崇良表示,血管性失智症預防的風險因子,與衛福部三高防治「888計畫」不謀而合,該計畫目標為80%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80%收案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以及80%收案病人達到三高控制,藉由預防三高,協助民眾落實心血管疾病管理,也可連帶減少血管性失智症罹病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比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但三高等風險因子,卻是男性高於女性。石崇良表示,就失智症成因及風險因子來看,並無男性高於女性的狀況,研判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男性,較少進入醫療體系,他鼓勵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如有發現記憶力衰退等失智徵兆,應積極就醫。門診整合照護計畫,跨領域提供衛教資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推動門診整合照護計畫,協助患者經由整合照護門診模式就診,患者除接受醫師評估病況,也提供團體諮商,並整合社工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衛教資訊,協助失智者做藥物諮詢,同時進行量表評估等,提供患者完善的治療環境。「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石崇良表示,家庭諮詢是衛福部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重點之一,與一般疾病針對病人本身衛教不同,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受影響,對於衛教知識接受程度不一,醫事人員必須教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患者,並提供合適資源,協助失智症家屬照顧患者。重度失智、失能患者,可善用居家醫療照護計畫。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是另一項失智患者可用的資源,健保署統計,112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人數共8萬5,092人,其中有1萬8,367人收案原因包含失智症,此計畫主要針對較重度失智,或進入失能階段的患者。重度失智症患者家屬照護負荷較大,石崇良表示,嚴重失智症患者已無有效藥物,治療上以生活照顧為主,居家整合醫療照護計畫結合長照服務,可由居服員到府協助長者做關節運動、失能訓練,或協助長者沐浴;醫師、護理師則可在長者家中開藥,讓家屬、患者不用再奔波往返醫院、診所,減輕照護患者帶來的壓力。失智與高齡最相關65歲後人數急升,女多於男。國內高齡化趨勢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失智症患者人數連續成長,性別上「女多於男」,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失智症風險因子,卻是「男多於女」。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統計現象,目前並無明確原因,有些學者認為,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聯,不過,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失智患者逐年增加,85歲後達到高峰。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110年的22萬5,576人、111年的23萬9,124人到112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112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退化性失智占多數,血管性失智約10%。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睡眠呼吸中止族群,可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巴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醫學中心患者最多,應回歸診所照護。失智症患者增加、遍布社區,但健保署統計,各縣市民眾就醫情況,仍以醫院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反而最少。劉子洋表示,台灣健保就醫方便,但失智症是「很普遍、很生活化」的疾病,理應在社區解決,較合理的趨勢應是患者首次診斷,或較為困難的案例在大醫院進行,後續再回到社區的失智症共照中心等,接受照顧服務。劉子洋說,雖有新藥即將上市,但失智症是必須回到生活層面照顧的疾病,臨床上會鼓勵患者多運動、加強腦部訓練,這些必須與患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結合,因此失智症共照中心、照護據點等,多設置在鄰里間的教會、學校、里長辦公室附近,貼近民眾生活圈,提高失智者走出家門,接受長照資源的意願。
-
2024-09-29 養生.聰明飲食
樂壇天后不追求「變瘦」 泰勒絲飲食習慣獲營養師讚賞
樂壇小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擁有無數死忠歌迷,他們對偶像選擇了既不犧牲生活樂趣、又獲得專業人士讚賞的飲食方式十分嚮往。平日嚴控飲食、早餐絕不馬虎,周末盡情享受。網路媒體The List報導,這位葛萊美獎贏家並不想要「變瘦」,她曾透露,這是為了保持體力,不會在舞台上氣喘吁吁;但她也不會太「放縱」自己,例如早餐絕不馬虎,她喜歡做蕎麥可麗餅,放上火腿、帕馬森起司與煎蛋,然後來杯鮮榨果汁。泰勒絲平日吃得很健康,飲食中少不了沙拉、優格與三明治,並減少含糖飲料;但周末又是另一個狀態,什麼都可以吃。她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她允許自己吃些「不好的東西」,像是漢堡、薯條,甚至冰淇淋;她會在溫蒂點杯奶昔,用薯條蘸著吃,或是在麥當勞吃個冰炫風,順便買個冰淇淋。杜克大學飲食與健身中心營養師波莉蒂(Elisabetta Politi)表示,這其實是件好事,食物不是敵人,泰勒絲能夠享受她所吃的,值得讚賞。喜愛鄉村料理,秋天愛喝星巴克南瓜拿鐵。從含糖甜茶、奶油比斯吉到炸雞,南方美食往往令人難以抗拒。泰勒絲在她納許維爾(Nashville)公寓接受Vanity Fair雜誌訪問時,在當地餐廳點了雞肉漢堡與薰衣草檸檬水,說明她喜歡鄉村風味料理。此外,名為地瓜燒的甜點,也讓她在嘗過之後直呼:「天啊,太好吃了」。秋天是到星巴克喝杯南瓜拿鐵的季節,泰勒絲也是這款秋季限定飲料和星巴克的粉絲。她每天必喝拿鐵咖啡,平日會點清淡的香草拿鐵,周末則享受加了全脂牛奶的拿鐵。她說,她從來沒有放棄她最愛的星巴克;而她喜歡秋天,因為秋天是不用在乎人們取笑南瓜口味食物的季節。熱中下廚,外食多選義式、亞洲餐廳。擁有億萬身價的泰勒絲,絕對有能力請家庭廚師,但其實她熱中下廚。她曾表示,她喜歡在廚房裡嘗試各種香料,會做非常棒的烤雞以及義大利麵。泰勒絲常被拍到挽著男友Travis Kelce外出用餐,去年12月,Eater雜誌整理了她常光顧的29家紐約市餐廳名單,她的選擇說明了她對義大利與亞洲美食的熱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8 醫療.新陳代謝
全家相繼得糖尿病!醫問「三餐吃什麼」秒懂:不意外 全台很多人都這樣吃
糖尿病是吃出來的,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吃得很健康,不過因為沒有留意吃進去的食物種類,長期偏好特定飲食,營養不均衡,也影響了身體健康。每天三餐都吃炒飯、炒麵 全家確診糖尿病 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分享,自己是台中人,台中人吃炒飯、炒麵,一定要加「在地蓋有名」的辣椒醬,偶爾吃不打緊,如果常常吃又不注意份量,「代誌就大條」囉!在過去的糖尿病看診經驗,有一家人,先後來找我,通通都確診糖尿病,罹病率100%。我問他們一家人平時都怎麼吃,原來是每天三餐都吃炒飯、炒麵,而且一定加辣椒醬、醬油。楊智雯指出,這家人平常加了辣椒醬一個人可以連吃3碗才滿足,這樣的一餐就可以吃下10份的醣,因為太好吃,整碗麵也不需要有配菜和蛋白質,血糖立刻飆高到4、500mg/dl。因為只吃大量的醣,很快又有飢餓感,又會再進食,造成持續的高血糖,再加上醬料裡的鈉,又增加脫水的風險,就容易引發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這是糖尿病致命性的併發症,千萬要注意。  高碳水飲食 易引發胰島素阻抗 當飲食採取高碳水飲食,就會引發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進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與肥胖。而台灣人60歲以上,每5個人就有1個得糖尿病,機率是20%。楊智雯說明,糖尿病分為兩型,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第2型糖尿病與家族遺傳有高度相關,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一家人都有糖尿病的情況,但不是家裡有人得糖尿病,其他人也一定會罹患糖尿病,就如同一開始提到的「糖尿病是吃出來的」。也就是說,如果知道怎麼吃對食物,甚至已經進入糖尿病前期,及早發現問題的源頭,就能夠保持身體健康。  造成胰島素阻抗 常見3大原因 人一定會老,年輕時候健康,不代表一輩子健康。楊智雯強調,隨著年齡增長,代謝率下降、飲食不當以及缺乏運動,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也不利血糖的調節,當血糖失控就容易演變成糖尿病。1、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當攝取過量時會造成葡萄糖代謝的失調,身體因長期處於高胰島素水平的狀態而產生阻抗現象。2、異位的脂肪堆積:肝臟、胰臟脂肪堆積,進而導致阻抗現象更嚴重。3、壓力和睡眠不足: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上升會干擾胰島素功能。  如果已經有胰島素阻抗 3個調節方法1、調整飲食:降低精緻碳水化合物攝入,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2、增加運動量:運動能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尤其是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3、調節壓力與保持充足睡眠:有效管理壓力、改善睡眠品質有助於胰島素的正常功能。另外,若需使用藥物降低胰島素阻抗的話,需由醫師診治開立處方。楊智雯強調,時時刻刻都要注意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糖尿病確實是可以預防的。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8 養生.聰明飲食
高麗菜外葉和核心,你都會丟掉嗎?那些部位超級營養!料理時切越細越好,有效預防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高麗菜」是台灣人最喜歡的桌上料理之一,但你會把外葉和核心丟掉不吃嗎?本文告訴你正確食用高麗菜的方法。蔬菜在烹飪過程中很容易流失大量的營養成分,例如通過去皮和蒸煮炒炸。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其實許多蔬菜被我們丟棄的部分中,存在著寶貴的營養成分。今天來了解台灣人最喜歡的桌上料理之一「高麗菜」的正確飲食技巧,確保可以獲取更多的營養。高麗菜,丟掉外面葉子是一種浪費很多人會丟掉高麗菜的外層葉子,因為它們很硬,或擔心有較多農藥殘留,但事實上第一到第三層的外層葉子,維生素C的含量是內層葉子的1.5倍,所以千萬不要丟棄外層葉子。此外,80%的維生素 A 存在於外葉中,精胺酸含量是內葉的三倍,具有降血壓、重振男性性功能的作用,是非常有營養價值的珍寶。此外,葉脈比其他部分含糖量更高,膳食纖維含量是葉子的兩倍。在高麗菜中,一種稱為脯氨酸的膠原蛋白修復成分也僅存在於葉脈中,它是美麗肌膚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麗菜的核心部位營養含量也超高高麗菜核心含有的礦物質大約是內葉的兩倍,包括鈣、鉀、鎂和磷。它還含有僅次於外葉的第二高維生素C含量,且其作為肌肉來源的丙胺酸含量是葉子的3.4倍,是營養寶庫。但要注意不要煮得太熟,否則會導致營養流失。別以為核心不好吃,核心往往非常鮮甜,是美味的部分,其氨基酸含量是葉子的八倍。你可以將它們切成小塊來料理。買的時候,先把高麗菜核心切下來,取出。如果在五天內吃掉,高麗菜中的維生素含量在儲存過程中幾乎不會有營養流失。高麗菜料理時切越細越好高麗菜是十字花科植物的一員,具有助消化、預防潰瘍的作用,高麗菜是名副其實的食用胃腸良藥。高麗菜含有的維生素U,實際上是一種氨基酸,可以修復胃黏膜並抑製過多胃酸分泌的成分,有效預防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蘿蔔有助於腸胃消化,但高麗菜的消化代謝活性是蘿蔔的三倍多!這裡也告訴大家一個料理的小技巧,盡可能把葉子切割越細越好,能吸收到的營養也越多。如果你想要柔軟蓬鬆的表面,請與葉脈成直角切割以分解纖維。相反,如果你想要酥脆的質地,請與葉子的紋理平行。另外,生吃高麗菜也很好,因為它在溫度70℃時就失去許多營養成分。.蒸高麗菜蒸高麗菜可減少維生素C的流失,最大程度保留營養。然而,這是在50℃蒸煮時的情況。溫度越高,流失率越高,如果用100攝氏度蒸的話,維生素C的減少量會和煮沸時一樣多。.煮高麗菜煮高麗菜,維生素含量會減少一半。當捲心菜煮沸時,40-60%的水溶性維生素被釋放出來。如果煮沸,建議快速加熱,不要切塊或將其作為湯食用。另外,如果添加約 2%的鹽,則會多保留約10%的維生素C。.炒高麗菜炒高麗菜是最佳整體烹調方法,會減少維生素C,但會增加 40%的多酚。而且,β-胡蘿蔔素的吸收率隨油增加約60%,所以「炒」是最好的烹調方式! .微波爐高麗菜防癌成分損失明顯,維生素C僅為炒的一半。另外,高麗菜含水量較高,用微波爐加熱時,浸出的水量會增加,與煮沸一樣,維生素C含量會減少。※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9-28 醫療.泌尿腎臟
41歲男剛新婚就更年期,1分鐘繳械自信崩潰!如何判定有男性更年期?「1指數」是關鍵
41歲「阿信」去年剛新婚不久,未料房事相當不順,不僅「1分鐘就繳械」,他還自嘲「連等候勃起時間都比愛愛時間長」,嚴重打擊自信心。除了性功能問題外,阿信白天上班沒多久也容易「虛累累」,到醫院安排抽血檢測才發現睪固酮指數偏低,醫師判斷應是男性更年期提早報到,評估後給予睪固酮補充治療,改善相關症狀。年過40睪固酮下降 小心男性更年期提早報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表示,最近有不少門診患者詢問性功能障礙問題,多數都是50、60歲,但也不乏40歲出頭的中年男子,最普遍的狀況都是體力變差、性慾衰退、勃起時變得較不堅挺,甚至覺得整天都缺乏活力、生活沒有樂趣等,嚴重者甚至會變得悲觀,對於未來沒有期待等等,諸如上述的前兆,都代表可能已經進入「男性更年期」。男性體內會有多種雄激素,也稱為男性荷爾蒙,其中包含雙氫睪固酮(DHT)、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及脫氫異雄固酮(DHEA)等,邱鴻傑指出,其中「睪固酮」是人體中最重要的男性荷爾蒙,其作用十分廣泛,與人體肌肉脂肪組成、心血管內皮細胞、活血球生成、骨質密度、男性發育與生殖功能、甚至情緒壓力皆有相關性。邱鴻傑提到,睪固酮分泌濃度高峰期約在15至30歲,隨著年齡增加會以每年1至2%的速率下降,40歲後恐開始出現較明顯的「男性更年期」症狀,約到45至55歲間會更加明顯。加上近年來受到壓力、肥胖及不良飲食習慣影響,國人睪固酮不足有年輕化的趨勢,甚至有人不到40歲就發生,患者經常會嘆息,「抓不住青春的尾巴」!男性更年期如何判定?抽血檢測、症狀表現是診斷關鍵為了確認男性是否進入更年期,臨床上會抽血檢測睪固酮濃度,同時以患者症狀作為診斷的依據,邱鴻傑說明,一旦生化檢測睪固酮濃度低於300或350ng/dl(每個治療準則仍有些許差異),及符合低睪固酮臨床症狀時,就會評估是否需服藥改善。邱鴻傑也表示,睪固酮不足在治療上一般會採用針劑、經皮膚凝膠、經鼻內凝膠或者口服製劑荷爾蒙,但建議患者必須與專科醫師評估以及完整檢查,例如排除潛在攝護腺癌等,才能開始補充治療。邱鴻傑強調,有許多因素會讓男性更年期提早報到,除了先天睪丸發育障礙、睪丸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影響外,過度酒精攝取、過大壓力也會導致睪固酮分泌減少,甚至代謝症候群肥胖引起的低睪固酮,都可能使男性更年期提早到來,因此正常飲食、規律運動仍是避免老化的不二法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7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沒有特效藥?平時怎麼吃最好?新陳代謝科醫師解析「糖尿病的3大疑問」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在109年共奪走了超過一萬多條寶貴的生命,平均每小時就有1.2人死亡。若罹患糖尿病要怎麼辦?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體重照護暨新陳代謝科主任黃峻偉醫師說給你聽:糖尿病沒特效藥 不想吃藥○○是關鍵?第一型糖尿病本身就帶有基因,只能持續用藥,無法根絕;佔多數的第二型糖尿病會隨著年紀退化,想恢復這種退化,其實「減重」至關重要。 因為許多糖尿病的成因都是和肥胖有關。英國有一大型研究是找一群人快速減重,就發現若本身是糖尿病患者再減去10~15%體重時,有一半的患者不需要再用藥,血糖就可以控制得很好;若是瘦去15%以上的體重,有八成患者是不需要用藥的。也曾有位患者原本130公斤,三高的狀況也都有吃藥。但在成功減重後,不只體重剩下90公斤,連三高的藥也不需再吃了。 罹患糖尿病並非要終生吃藥,只要有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把過重的體重減去,身體的胰島素功能就有機會恢復的年輕時的狀況。糖尿病藥百百款 怎麼找出適合的處方籤?糖尿病藥物大致分為口服藥及胰島素,但再細分下來又是更多種類,通常我們會根據患者年紀、身體狀況,雙方討論出適合的方案。糖友怎麼安心吃?211餐盤是什麼?如同上面提到,只要受15%左右的體重就有很大的機會不需再用藥。但減肥並非如容易,因此就需要營養師的介入,幫助患者調控營養的熱量還有微量營養的補充等等都要同時兼顧。醫師與營養師的共同合作,一起協力控制患者的血糖與健康。 若沒有營養師的幫忙,我們能怎麼樣自我調配飲食?其實沒有一種標準飲食能適用所有人,像是對於減重與控糖都十分有效的地中海飲食,橄欖油、生菜沙拉、魚類、新鮮的蔬果、歐式的全麥麵包,這種東西有一大半在台灣做不到。其他還有像168或211餐盤其實都是民眾可以嘗試的。 *211餐盤是由「哈佛健康餐盤」延伸而來,每餐攝取蔬菜、全穀類、蛋白質的比例分別是2:1:1,也就是蔬菜類佔1/2、全穀類1/4、蛋白質1/4。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養生伯「日行一萬步」,大腸鏡仍檢出4公分瘜肉!大腸癌有症狀常已二期以上
台中烏日73歲羅姓阿伯罹三高,平常注重養生,不但健康飲食,也養成每天走一萬步的習慣,今年年初因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經接受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門診追蹤及安排大腸鏡檢查,在最深處的盲腸發現一顆4公分大瘜肉,當下醫師林裕鈞採取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切除,病理化驗為腺瘤性瘜肉,若延誤處理,恐有癌變風險。 大腸癌早期無症狀 有症狀常已二期以上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醫師科林裕鈞說明,以往大腸鏡檢查發現有2公分以上的大瘜肉,若位於深處、角度不佳、懷疑黏膜下侵犯等原因,難以切除,需轉介外科手術,現在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即可完成,讓患者免去開刀之苦。大腸癌早期無症狀,等到有症狀通常都已是第二期以上,接受篩檢及早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林裕鈞指出,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者,建議積極接受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可大幅提高根治痊癒的機率,從長期研究的結果來看,大腸鏡檢查可有效降低70%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 應積極接受大腸鏡檢查林裕鈞分析,過去許多人對於大腸鏡聞之色變,現在內視鏡管子比以前細,操作技術也進步,訓練有素的醫師都能溫柔順暢地完成檢查,盡可能減少在腸道內「九彎十八拐」,以防產生痠脹疼痛。若比較緊張怕痛,或曾接受過腹部手術可能會有腸沾黏的情形,建議自費接受深眠無痛或淺眠減痛的麻醉方式,睡一覺醒來就能完成所有檢查,大幅提升診療品質。林裕鈞說明,國健署針對50至74歲民眾提供每2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可多加利用;民眾若發現排便型態轉變超過8至12周,甚至有黑便、血便、細便、持續便秘或腹瀉、殘便感、裡急後重、貧血、腹痛,或是暴瘦、食慾不振的情形,可能是大腸癌前兆,需盡早至胃腸科門診諮詢並安排檢查。
-
2024-09-27 醫療.牙科
更年期唾液減少,口乾、牙周病等問題浮現!做好5件事護口腔
更年期症狀除了潮熱和盜汗,其實還有一個地方值得注意,那就是牙齒和牙齦。因䧳激素急劇下降而出現的荷爾蒙變化,會降低骨密度和唾液分泌,損害牙齦,影響牙齒健康。但口腔護理專家表示,還是有方法可以對抗負面影響,常保更年期口腔健康。女性連續12個月沒有月經,就會進入更年期。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健康中心牙醫希斯特寇克瑞爾(Maiara Hister-Cockrell)表示,部分與荷爾蒙相關的牙齒問題可能會在更年期前期(Perimenopause)開始,此時卵巢產生的雌激素逐漸減少。更年期唾液減少 口腔問題浮現賓州大學口腔醫學主任托索萊西托(Thomas Sollecito)指出,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之一是唾液減少;唾液是人體內「最重要的液體」之一,當唾液流動減慢,會導致口乾,增加口腔酸痛、口腔酵母菌感染和蛀牙風險。骨密度下降和牙齦萎縮,會讓這些問題加劇。希斯特寇克瑞爾說,倘若人們服用治療高血壓或糖尿病藥物時,這類風險可能更高,因為這些藥物也會導致口乾。有些人會經歷「灼口症」,灼熱感會延伸到舌頭、上顎和嘴唇。美國牙科協會發言人、華府牙周病專家克拉姆(Sally Cram)說,唾液減少也代表殺菌酶和強化牙齒的礦物質減少;當口腔乾燥時,這些細菌會增殖,更易蛀牙。這個階段的女性也更容易罹患牙周病。不過,克拉姆強調,透過平日留意照顧好牙齒,定期看牙醫,更年期大多數口腔疾病和問題「完全可以預防」。5件事維護更年期口腔健康第一道防線是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和飲食營養均衡,少吃甜食,多吃含鈣食物,每天至少用含氟牙膏仔細刷牙兩次,定期使用牙線。克拉姆說:「電動牙刷比手動牙刷更有幫助。」患者應詢問牙醫是否應每年看診兩次以上,並考慮在診所接受氟化物治療,強化牙齒表面,並由醫生開立高氟化物牙膏處方。平日居家,記得保持水分,預防口乾舌燥。克拉姆說:「沒有人真的可以一整天喝到足夠的水。」必要時,可使用非處方口乾噴霧劑、含片或漱口水;嚴重時,可向牙醫詢問處方藥,增加口腔唾液量或治療灼口症,但難免會有副作用。(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洗腎肋膜積液,輕則咳嗽、重則心臟衰竭!飲食務必嚴控鹽分水分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三:肋膜積液【建議就診科別】腎臟內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保全劉大哥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病史,初期沒甚麼症狀,不以為意,並未規則就醫服藥。加上工作勞累,常常覺得精神不濟,全身痠痛。上班無聊時會聽電台,如果聽到有好用的提神止痛秘方,常常買來使用。然而,沒有規則控制慢性病和濫用不明成分成藥的習慣,讓劉大哥腎臟功能快速下降,還沒50歲就開始洗腎。劉大哥因為工作需要,常常要輪值夜班,飲食時間不正常,外食鹽分又高,很難控制飲食和水分,且因血壓偏低身體不適,洗腎也常常無法洗完,脫水到原來的體重。這陣子劉大哥頻繁的咳嗽,有時還會喘。這天晚上,劉大哥咳個不停,一躺下來就覺得喘到受不了,家人趕快送他到急診就醫。急診醫師發現劉大哥胸部X光有雙側肋膜積水的現象,立即安排胸水引流,引流的胸水是漏出性(Transudate)胸水,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衰竭徵象,診斷是體液過多合併心臟衰竭與肋膜積水,安排住院和緊急洗腎。劉大哥住院後還接受了心導管檢查,發現動脈均有80%的血管阻塞,因此置放了支架改善血流。經過這次驚嚇,劉大哥飲食開始嚴格控制水分,並規律服用慢性病藥物,洗腎時也比較不會有脫不乾水的問題,咳嗽和喘也跟著改善了。洗腎水分沒脫乾 輕則引發咳嗽、重則心臟衰竭洗腎腎友慢性咳嗽,是洗腎室常常要處理的問題。洗腎個案有時候累積的水分沒脫乾,這些水分積在肺部和肋膜腔中,就會刺激咳嗽受器,引起咳嗽。倘若累積的量更多,壓縮到肺部擴張的空間,還有增加心臟的工作量,就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和呼吸困難的徵狀。這些個案可能躺著時就會咳嗽,或者姿勢改變時也會咳嗽。長期的避免方式是控制水分,把水脫乾,然而,有不少個案常常因為洗腎期間血壓下降,無法洗完全程,也因此無法脫乾水分。此時就得搭配嚴格控制飲食鹽分和水分的方式,來改善腎友的狀況。此外,因為腎友常常合併糖尿病與心血管問題,因此,咳嗽合併喘的個案,除了安排胸部X光和到胸腔科檢查外,也需要到心臟科排除心臟衰竭和心肌梗塞。有些年輕的糖尿病洗腎腎友,反而常常因為這種狀況,意外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得以及時治療。腎友也容易感染肺結核造成肋膜積液高雄長庚2021年在臺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的腎友潛伏性肺結核相關研究中,整理過去文獻,發現臺灣腎友潛伏結核測試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Tuberculosis Test [IGRA])陽性率高達二到四成,高雄長庚自己收案的資料是19.3%的腎友IGRA陽性,近兩成的陽性率。換句話說,代表腎友間潛伏性結核的風險偏高,五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有潛伏性結核,這些人未來有發展成結核病的風險。潛伏性結核代表的是個案接觸過結核菌,結核菌潛伏在人體裡,但尚未發病,因此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傳染給其他人。然而,這些個案有5%到10%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結核病,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個案,像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老年人、洗腎個案風險更高。因此,對於有接觸過肺結核個案的腎友,IGRA如果陽性,建議要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可以減少九成的結核病風險,也可保護同住家人不會因為自己發病而被傳染。目前台灣潛伏性結核的防治是鼓勵性質,而非強制治療。因此未接受治療或因為副作用無法完成治療的腎友,建議密集監測自己的狀況。若發現咳嗽持續超過2週、不明原因持續發燒、體重減輕、食慾變差等疑似結核病症狀,建議到胸腔科或感染科就醫,釐清罹患結核可能性。此外,慢性咳嗽合併肋膜積液的腎友,除了腎衰竭和心臟衰竭相關的體液過多需要考慮外,感染肺結核的造成肋膜積液也是一個要留意的原因,少數的狀況下,還需要考慮其他感染和癌症的可能。末期腎病變的個案常常有很多共病,腎臟科的照護除了每年例行的胸部X光追蹤外,也會注意個案是否有合併胃食道逆流、氣喘、呼吸道疾病……等,可能增加咳嗽症狀的共病,轉介給相關的科別治療。參考資料1.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0 (2021) 1350e1360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臟病(CKD)的關係
體位屬於正常體重就不用擔心嗎?有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屬於正常體位的人若被診斷有代謝性症候群,也有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風險,而且若是過重及肥胖者會有更高的風險,為了避免只用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會有一部份的人被遺漏掉,因此建議可以加入代謝症候群來評估是否為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代謝症侯群是什麼?代謝症候群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共包含了五個危險因子,5個危險因子中只要有3項符合判定標準,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及判定標準如下: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以上的5點就是診斷代謝症候群的5個因子,如果被診斷出有代謝症候群,就要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了!怎麼樣才能遠離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我們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來遠離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讓自己可以減少發生慢性腎臟病的機會。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第1招 聰明選、健康吃:運用「三低一高」健康飲食口訣(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第2招 站起來,動30:減少久坐,一天至少運動30分鐘。第3招 不吸菸、少喝酒第4招 壓力去,活力來:轉移憂慮,適當發洩,如運動、聊天、閱讀、唱歌、寫日記、運用幽默感。改變對於事件的看法,正向思考,尋求家人朋友協助。如果前面的方法您都嘗試過了,還是沒有用的話,建議您勇於尋求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諮商協助。第5招 做檢查,早發現: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檢查參考資料1.Fox CS, Larson MG, Leip EP, Culleton B, Wilson PW, Levy D. Predictors of new-onset kidney disease in a community-based population. Jama 2004; 291(7): 844-50.2.Tsujimoto T, Sairenchi T, Iso H, et al.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stage≥ 3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a general japanese population: the Ibaraki prefectural health study (IPH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4; 24(6): 444-51.3.Wang Y, Chen X, Song Y, Caballero B, Cheskin LJ.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Kidney international 2008; 73(1): 19-33.4.Rhee CM, Ahmadi S-F, Kalantar-Zadeh K. The dual roles of obesity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 2016; 25(3): 208.5.Zhang J, Jiang H, Chen J. Combined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and metabolic status on the risk of prevalent and incide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cotarget 2017; 8(22): 35619.6.Garofalo C, Borrelli S, Minutolo R, Chiodini P, De Nicola L, Conte 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ggests obesity predicts onse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Kidney Int 2017; 91(5): 1224-35.7.Friedman AN, Chambers M, Kamendulis LM, Temmerman J. Short-term changes after a weight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advanced diabetic nephropathy.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3; 8(11): 1892-8.8.Herrington WG, Smith M, Bankhead C,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risk of advance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rospective analyses from a primary care cohort of 1.4 million adults in England. PLoS One 2017; 12(3): e0173515.9.102-105 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http://health99.hpa.gov.tw/onlineQuiz/bmi11.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21【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致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腎病防治觀念,期望將正確的腎臟病預防和治療觀念融入每個人的生活,打造健康腎臟友善環境,提供及腎臟疾病衛教、腎臟疾病篩檢服務病友,鼓勵及培育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及專科醫生,提高醫療技術及品質,並提供基層醫療院所與相關學術單位腎臟及其相關疾病知識的交流平台,增進整體醫療水平。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