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635
筆 文章
-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校園開打 9月23日有1.7萬餘人請疫苗假
衛生福利部和教育部規劃安排年滿12歲至未滿18歲青少年校園接種BNT疫苗,教育部公布最新統計,截至今天下午3時,23日共有1萬7673人請疫苗假。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為降低學生感染風險,衛生福利部和教育部規劃安排年滿12歲至未滿18歲青少年校園接種輝瑞BNT疫苗。22日是校園疫苗接種第一天,根據衛福部統計,12到17歲青少年BNT疫苗共接種8822劑。23日有更多縣市加入施打行列,累計接種9萬9500劑(統計到23日)。學生接種疫苗後如果身體不適,可以請不列入出缺席紀錄的「疫苗假」。據教育部今天晚間公布的最新統計,截至今天下午3時,全國學生23日請疫苗假人數為1萬7673人。教育部已發函給各校,提醒學生接種COVID-19疫苗後如果身體不適要請「疫苗假」,應避免單獨在家,班級導師須確認家中是否有人陪伴及照顧。
-
2021-09-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病高居十大死因第二 這壞習慣增心肌梗塞風險
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忽略身體反應,有「人體幫浦」之稱的心臟,發出的警訊更為重要。根據衛福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病高居第二位,一年將近2萬457人死亡,相當於每天就有56人死於心臟病。吸菸是罹患心臟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使用電子煙亦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呼籲民眾拒菸、戒菸,不只紙菸也要拒絕電子煙。吸菸會攝入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物質,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其中尼古丁升高心律、血壓,並刺激心肌收縮;焦油致使發炎、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促使血栓形成;一氧化碳降低身體細胞(包含心肌)的含氧量。每一次吸菸,等於用多種方式傷害心臟與血管。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警示,縱使僅吸入二手菸,對於心臟與血管仍有立即性危害。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7月發布「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菸草流行報告」,指出使用電子煙影響心律與血壓之外,更會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每當菸商遭遇市場危機,就會馬上推出宣稱危害較傳統紙菸小的新產品,藉此維持品牌市占率,且業者藉由產品設計與調味成分,鎖定吸引年輕的使用者。依據國健署109年18歲以上吸菸行為調查結果,18歲以上電子煙使用率由107年的0.6%增加至109年的1.7%,提高近3倍。使用原因以「好奇」為主,占38.9%,其次是「為了戒菸」(17.3%)及「朋友都在吸」(9.7%)。電子煙業者會藉由「減害」、「減少有害物質暴露」、「菸草替代品」等文字,轉移電子煙對身體危害的焦點,刻意營造有助戒菸的假象。WHO提醒,相較於未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曾經使用電子煙者,後續轉而使用傳統紙菸的可能性達2倍以上。此外,並沒有足夠科學證據顯示電子煙有助戒菸,不要相信電子煙較安全之說法。每年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World Heart Day),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發起全球性宣導活動,今年主題為用心連結(Use Heart to Connect),呼籲大家運用自身知識、同理心與影響力,幫助自身及周遭他人建立有助於心臟健康的生活模式。民眾想戒菸,政府有補助,每次藥費最多自付新台幣200元。如欲尋求戒菸服務,請撥打國民健康署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或至全臺近3500家合約醫事機構,由專業人員為您量身定做最佳的戒菸計畫,也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的戒菸諮詢服務(ID: @tsh0800636363 ),解決戒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並適時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誰該打第3劑疫苗?美CDC建議這二類族群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顧問小組今天建議向65歲以上美國人及因固有疾病而有重症風險的民眾,施打輝瑞/BNT的COVID-19疫苗追加劑。路透社報導,不過,顧問小組不建議替年輕成人注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追加劑,包括在具染疫高風險機構中任職與居住的醫療人員,如此可縮小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昨天發布的緊急使用授權範圍。美國疾管中心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dvisory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表決通過的指引,仍須經疾管中心主任瓦倫斯基(RochelleWalensky)簽名。這項建議不具約束性,各州與其他管轄區可以不理會,並採用其他方法施打追加劑。不過,在FDA通過緊急使用授權後,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投票通過表決,讓有關當局最早可自本週起,向至少6個月前打過輝瑞(Pfizer)和德國BioNTech共同研發疫苗的數以百萬計民眾注射追加劑。除年長者外,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也建議向所有患病的50歲以上者及部分患病的18到49歲民眾施打追加劑,根據他們個別的風險特徵施打追加劑。上述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某些心臟疾病與慢性腎臟病和肺部疾病。這項建議僅涵蓋至少6個月前施打第2劑輝瑞疫苗的民眾。疾管中心表示,符合上述條件的目前約有2600萬人,其中65歲以上有1300萬人。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目前反對向醫療人員、教師以及在遊民收容所和監獄服務的人員施打追加劑,部分原因是執行接種提案具有困難度。美國有1億8000多萬人完整接種疫苗,相當於符合接種資格人口的約64%。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美國境內確診累計達4266萬7380例,染疫不治病例累計達68萬4286例。
-
2021-09-24 癌症.肺癌
52歲公務員「不抽菸」 健檢發現惡性腫瘤
苗栗縣52歲不抽菸的張姓公務員過去並無病史,半年前他做全身健康檢查,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發現右下肺葉有顆約1公分淡淡毛玻璃病灶,日前回診檢查發現,毛玻璃病灶並未不見,密度反而加深,趕緊求助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經安排甲基藍定位方式進行手術切除,術後恢復順利,住院3天後出院,持續於門診追蹤。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表示,病患半年前在別家醫院健檢時,經由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病灶病變,轉而至部苗胸腔外科求診。經檢查,他判斷是惡性腫瘤,建議手術切除,但病患猶豫不決,日前回診檢查後,毛玻璃病灶並未消失且密度反而加深,經說明後,病患同意手術,術前使用甲基藍定位,術中送冰凍切片,確診為肺腺癌Ia期,所幸及早發現切除,只需持續在門診接受追蹤,不需追加化療或放射線治療。連允昌指出,早期肺癌發現不易,因此臨床上較微小病灶大多是由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一般小於0.5公分基本上只需追蹤;大於1公分就需要積極介入,建議切片檢查或開刀切除。治療上,目前可透過胸腔鏡微創手術,使傷口更小、疼痛明顯減輕,並提升術後恢復幅度、減少住院天數,助患者及早恢復日常生活。他提醒,肺器官內大部份是空氣,民眾針對沒症狀的腫瘤,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清楚發現,若有症況可透過胸腔內科門診或以健檢方式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偵測肺部小結節,早期治療,改善罹患肺癌風險的死亡率。
-
2021-09-24 新聞.元氣新聞
衛部研討住院看護明年納健保 家總:盼減輕民眾負擔
健保資料顯示,國人每年逾353萬人次住院,住院天數平均9.29天,民眾得花錢請看護或請假在家照顧,但看護費一天要2400元,成為民眾經濟負擔。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今起開會討論明年健保總額,也討論明年是否將住院看護納入健保給付,由醫院籌組照護團隊、調度人力,健保、民眾各負擔部分照護費用。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表達支持,並肯定衛福部積極作為。衛福部研擬「住院整合照護計畫」,盼將住院看護費納入健保給付,草案以健保支付750元、民眾負擔900元等部分負擔方式,減輕民眾經濟壓力,並由醫院依照民眾需求,協助安排照護人力;若家屬想自行照顧或自聘看護,也可選擇不參與。以目前全台急性病床數、佔床率推估,前三年30%至50%的病床加入計畫,所需經費約47.5億至79.3億元。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每個人都可能生病,也會碰到住院、聘看護的困擾,若這項政策通過,解決數百萬家庭痛苦,尤其在高齡化、勞動力銳減的台灣,實在沒有說不的理由。家總支持衛福部目前規劃方向,包括醫院看護納入正式人力培訓與管理、符合勞動條件的給薪與休息時間,以維護照顧品質。家總也支持民眾採部分負擔,但希望衡量負擔比例,可能對住院時間較長者造成壓力。陳景寧指出,民眾住院自聘看護有4大困境,包括聘僱不易且每天兩千元以上費用負擔沉重,且危及家人工作穩定性;看護隨機派遣缺乏培訓與管理、品質良莠不齊,危及照顧品質;辛苦訓練的照服人力流向醫院看護,24小時超時看護工作卻又缺乏效率,常見一個病室有多床聘僱看護,卻常處於閒置狀態,危及已不足的照服人力;人員進出增加也不利醫院感染管控風險,尤其新冠疫情爆發後更為凸顯。陳景寧表示,根據過去觀察醫院推動經驗,若要推動看護納管,必須要有一定經濟規模,否則效果不佳且恐淪為空談,因此支持衛福部提出60億元開辦計畫,反對3億元專款小規模試辦。據了解,今日健保會討論住院看護納入健保,各界持不同意見,包括現有照護人力不足、醫院端是否有辦法執行,家人住院家屬沒去照顧會被說不孝,若一間病房三病人共用一名看護,照顧重症者費時、對其他輕症者不公平,以及納入看護是否能減輕護理工作、並鞏固醫院營運等,人力及經費是最大考量。
-
2021-09-24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多吃B群增肺癌風險?營養師:並無大型實證醫學研究
維生素B群是許多民眾常吃的營養補充品,希望補充體力與精神,不過近日傳出,男性補充B群會大幅提升40至50%的肺癌風險。南投醫院表示,並無大型實證醫學研究,證實補充維生素會導致癌症。不過營養師建議,天然食物才是補充維生素來源的,如果服用補充劑,則需參考每日建議量,多食無益。南投醫院表示,網傳訊息是出自2017年發表在臨床腫瘤期刊 (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的內容,使用問卷並追蹤了7萬7118名民眾的死亡率及相關危險因子,發現年齡50至76歲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B6>20mg/天和B12>55ug/天,會增加肺癌發生率。營養師黃淑敏說,研究中指出抽菸又補充高劑量維生素B6和B12的民眾才會增加肺癌風險。而「高劑量補充」,根據我國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建議成年人50歲以上,每日維生素B6攝取量為1.5mg, 而B12則為2.4ug。 這個攝取量就是每日均衡飲食建議, 如豆魚蛋肉、蔬菜、五穀雜糧類、水果、油脂與堅果種子及乳製品等,只要每日攝取到這六大類食物,各種維生素就不會缺乏。黃淑敏說,人體所需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及脂溶性。脂溶性維生素是指維生素A、D、E、K,而水溶性維生素就是維生素C和B群。B群則包括維生素B1、B2、B3、B6 、B12、葉酸等。維生素在人體的共同特性就是,除了維生素D以外,人體內幾乎無法自行合成,必須由食物供應。而且只需要極少量,就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生長、調節生理機能及組織建造與修補,還可以幫助營養素及能量的代謝。民眾是否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黃淑敏建議,若是每日無法吃到足夠飲食或是生病期時,可適量補充維生素,但不建議長期補充,也不建議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這篇研究中只有指出維生素B6、B12並無研究其他的B群,抽菸本來就是罹患肺癌的危險因子之一。她建議每天均衡攝取天然食物,如必須使用補充劑作為營養補充,以每日建議量或是產品上標示建議量補充,多食無益。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民眾自費抗體檢測放行了! 機構須符合4大共識則可申請
國內有網友四叉貓及YouTuber施打完疫苗後,紛紛自費到診所進行抗體檢測,此舉也使替民眾檢驗的禾馨診所面臨開罰,抗體民眾應有檢驗抗體「知的權利」,指揮中心也鬆口會與專家進行血清抗體檢驗指引,醫療應變組組長羅一鈞指出,初步已達到四點共識,會開「綠燈」讓民眾檢驗,包含向主管單位提出檢驗及收費標準才能提供該服務。羅一鈞指出,醫事機構可向衛生局提出申請,衛生局審核自費收費標準和執行能力合適後,就可以提供這個服務。相關指引則參考歐美建議,強調「民眾檢測結果,無法完全等同於判斷感染或打過疫苗的保護力高低或有無。」第一,醫療機構除提供服務之外,檢驗前後都要詳細說明方式、結果的意義等,民眾才能正確解讀。第二,是避免民眾染疫後,尋求錯誤檢驗途徑, 所以檢驗前要審慎評估是否有疑似症狀,如TOCC風險,若疑似染疫應該做PCR篩檢,而非抗體檢測。第三,報告要載明是用什麼FDA核可的檢驗試劑及項目進行,如S蛋白或IgG、IgM等等方式、哪種廠牌、數值和判讀標準。第四,目前試劑廠牌很多很難訂定統一標準收費上限,地方政府可依照醫療法21、22條去審核。羅一鈞也說,抗體檢驗結果不代表保護力,若民眾該打疫苗就要去打,也不能因此而疏於防疫措施的落實。
-
2021-09-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檢疫措施調整! 秘魯、孟加拉、巴西入境可住防疫旅館
指揮中心表示,由於秘魯、孟加拉及巴西等三國疫情已過高峰,且呈明顯下降,因此自9月25日零時起,以航班抵台時間為準,調整自該三個國家旅客入境的檢疫措施,入境後可住防疫旅館或自費入住集中檢疫所。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過去重點高風險國家有八個,包括印度、英國、以色列、緬甸、印尼、巴西、秘魯、孟加拉等,依據入境檢疫專案需住集中檢疫所。由於秘魯、孟加拉及巴西等三國疫情已過高峰,且呈明顯下降,加上逾二個月未檢出自該等國家境外移入我國的新冠肺炎病毒變異株案例,因此調整入境措施列為一般國家,入境後入住防疫旅宿或自費集中檢疫所,且所有旅客均須配合入境時採深喉唾液及進行PCR檢測、期間快篩及期滿再篩等三次採檢措施。莊人祥表示,原列為高風險的國家除上述三國疫情急遽下降,其餘國家除了印尼之外,疫情都在上升。指揮中心也提醒,國際間Delta變異株持續流行,為確保國內防疫安全,所有入境旅客皆已提升其入境檢疫規格,搭機來臺前除應取得「表定航班時間(Flight schedule time)前3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且應事前安排檢疫居所(防疫旅宿或自費集中檢疫所),抵台後限搭乘防疫車輛前往該處所完成檢疫。入境檢疫措施將視疫情及執行狀況,適時滾動調整。
-
2021-09-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青壯年心室肥厚突猝死 遺傳罕病作祟「壽命短少20年」
高血壓、肥胖等都是引發心臟病的致病因子,心臟罕見疾病也是奪命殺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指出,除了類澱粉沉落症外,包含法布瑞氏症,也會影響心臟功能運作,導致器官病變及衰竭,甚至死亡,尤其該症有七成會演變心臟相關病變,表徵不清楚,無法早起發覺及治療,但已知臨床表現跟肥厚型心肌症很像,呼籲心室肥大患者應該進罕病篩檢。心臟基金會今舉行「2021年世界心臟日:從心發現、不遺罕」記者會指出,心臟病是國人第二大殺手,中年人等45歲以上族群最高,副執行長趙庭興指出,常見兩種心臟罕病,一為類澱粉沉積症,是因為不正常的沉積蛋白質,導致心臟、肝臟及腎臟無法正常運作。另一為法布瑞氏症,因基因缺陷導致細胞無法製造特定酵素,用以分解特定脂質而導致堆積,很可能出現器官損傷疾病變,影響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這兩種罕病也會逐步出現心臟病變,如心肌病變、心搏過慢、左心室肥厚、心肌纖維化,心衰竭、心律不整等,其中法布瑞氏症患者有10%在發病時,會出現心臟相關病徵,因為神似心臟疾病相似,因此常被忽略或延誤治療,若無正確診斷及治療,男生會減少20年壽命,女性會減少15年壽命。台大醫學院心衰竭中心主任莊志明指出,過去有一名59歲患者,本身身體健康,無慢性病且規律運動,因工作因素需要定期檢查,曾於11年前檢查出左心室肥厚,三年前曾發生心臟跳停,經電擊急救甦醒,需裝入植入性心臟去顫器,家人也曾發生猝死,另一家人則篩檢出心室肥厚,最後他也在去年透過抽血、影響診斷及基因檢查,確診為法布瑞氏症。「過半以之死因的法布瑞氏症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莊志明指出,罹患法布瑞氏症,早期會有肢體末梢極度疼痛的燒灼感、少和、血管角質瘤等,晚期則會有胸悶、胸痛、蛋白尿及腎衰竭、甚至中風。這項疾病會從年輕時,心肌細胞逐漸受損,漸漸的心室肥厚、心律不整,最後導致心衰協、心臟死亡。莊志明表示,台灣本土研究中,40歲以上心臟型的法布瑞士症患者,男性有六成三會反應在左心室肥厚症,女性則有三成多,容易為有呼吸急促、疲勞、胸痛、心悸、頭暈等症狀,最後容易導致心臟衰竭、心臟驟停和缺血性中風,呼籲40歲以上男性,有出現左心室肥厚或心臟相關家族病史者,務必要提高警覺。趙庭興提醒,在高風險族群篩檢中,在心臟科有2-3%者的篩檢率,2020年歐洲心臟醫學會專家共識也建議,如果家族有不明原因的左心室肥大患者,應考慮接受法布瑞氏症篩檢。
-
2021-09-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 美研究:罹患重度憂鬱風險降23%
先前三級警戒,許多民眾採取居家防疫,不僅改變工作與學習模式,也影響日常生活,有人甚至作息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的壞習慣,陸續回歸工作崗位後,作息紊亂、壓力倍增。董氏基金會今天引用美國研究指出,只要稍稍改變睡眠模式,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這一項研究是《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在今年5月發表,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研究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一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若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然而,現代在燈照發明,以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針對晚睡族群提早就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以設鬧鐘,定時在就寢時間前半小時或15分鐘,以提醒自己「該睡了」,並開始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放鬆、輕鬆的音樂或拿本書、雜誌翻閱,培養睡意。如果還是睡不著,則繼續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等待預定睡覺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一盞小燈。葉雅馨表示,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所以可允許自己有三天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去適應及調整。葉雅馨說,如果家裡有就學的孩子,欲調整睡眠時間或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更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太多甜食、睡覺時不要有電視干擾聲或亮燈、手機不要放床上或旁邊。
-
2021-09-23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突然不識字竟是腦中風 醫師:快速辨識是關鍵
兩年前一名消防隊員一如往常地進行演習工作,但他不知道,這是改變他人生的一天。「早上演習的時候,頭有點脹痛,以為只是早起太累了,中午休息時,同事說我飯粒黏在臉上也不知道,口水還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直到下午需要送公文,突然發現公文上的字,我一個都看不懂,拿筆想寫字,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這時他才驚覺,身體出狀況了,立刻騎車去醫院急診,經檢查後判斷為腦中風,需要馬上住院。為什麼是我?曾封閉自我「我怎麼可能會中風?」當時38歲的台北市消防局民權分隊消防隊員王泰翔回憶,住院44天後出院,這期間他曾憂鬱封閉自我,重複自問「為什麼是我?」復健初期因為右側無力,無法拿筷子吃飯,原本簡單的事情,對他來說好像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從風中重生 兩年後重返職場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經歷一段非常低潮的時期,他原本樂觀的個性,變得暴躁、容易遷怒旁人,甚至情緒憂鬱。在親友的幫助下學著接納自己,「我真的中風了,但一定要站起來,從風中重生。」他積極復健,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更找回樂觀的心態,在中風兩年後成功重返職場。從風中重生是許多病患與家屬的目標,如何減少中風造成的傷害,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台北市永吉分隊高級救護員EMTP賴志垚說,搶救中風的關鍵,在於中風發生後的黃金治療時間,民眾愈早發覺症狀,就可以搶下愈多治療時間,當發生任何一種疑似中風症狀時,應立刻撥打119,切勿自行就醫或替患者做處置。若能快速的在黃金時間內將病患送至醫院,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醫師告訴你中風搶救 快速辨識是關鍵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一般神經科主任周中興指出,民眾能快速辨識中風症狀十分重要,包括微笑、舉手、說你好,觀察這三點是否異常,例如微笑左右顏面不對稱、任一側手臂無力而無法正常舉高、咬字發音模糊或答非所問,並記下症狀發作的時刻。而中風症狀多樣複雜,頭痛、頭暈、認知異常皆可能是中風症狀,飯粒黏在臉上而不自知,口水不自主流出,若都是某一側臉部的症狀,真要請人觀察或照鏡子檢查微笑是否異常不對稱,若延誤黃金治療時間將使腦組織傷害增大,修復的機會低且造成永久性受損。周中興說明,中風是腦血管發生急性病變,常常是腦血管梗塞缺血或腦血管破裂出血,要搶時間救腦,辨識急性中風症狀、打119求救、儘速送醫、到院檢查等流程,每一步驟都是一刻不能拖延,才能減少腦細胞壞死。第一線消防救護員的迅速辨識是民眾強大的後盾,能快速辨識出中風並正確送醫,可有效降低中風造成的傷害。周中興呼籲,透過民眾、救護系統、醫院鐵三角緊密配合,縮短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在時限內提供正確的醫療決策,及早辨識與反應,是降低突發疾病後失能風險的關鍵。【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9-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打破迷思?新研究:「乳製品不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
根據一項針對全球最大乳製品消費國家進行的新研究顯示,與攝入量相對較低的人相比,「食用更多乳製品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低」。CNN報導,瑞典是世界上乳製品生產和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研究該國共計4150名60歲老人食用乳製品並測量血液中發現的特定脂肪酸,隨後追蹤這些人平均達16年,以觀察有多少人罹患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有多少人死亡。在對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收入、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其他疾病等進行統計調整後,研究人員發現,脂肪酸含量高、同時也是乳製品攝取量高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在將瑞典的結果與來自美國、丹麥和英國共計近4萬3000人的其他17項研究相結合後,該團隊隨後證實了這項發現。該研究的聯合資深作者馬克倫德(Matti Marklund)在聲明中表示「雖然研究結果可能部分受乳製品以外的因素影響,但我們的研究並未表明乳製品本身有任何危害,我們發現那些攝取量最高的人實際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這些關係非常有趣,但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乳脂肪和乳製品對健康的全面影響」。
-
2021-09-23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最悲慘下場?陳怡芬:為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下流老人
編按:錢,是親子之間最複雜難解的議題。當成年孩子開口要錢時,父母要贊助到什麼程度?要不要留遺產給孩子?曾在金融業工作多年的理財專家陳怡芬指出,贊助孩子前一定要先為自己留下足夠的老本。養老防兒,才不會變成悲慘的下流老人!孩子想出國讀書、結婚、買房,為人父母的我們該出錢贊助嗎?不捨孩子為錢煩惱想幫忙,卻又擔心自己的老本不夠用?錢,是親子之間最重要,卻也最難啟齒的議題之一。清大計量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怡芬,在金融業工作近30年,曾任花旗、富邦、新光等多家銀行高階主管,是國內最早推動親子理財的專家。育有2個女兒的她認為,父母想支持孩子、贈與金錢是人之常情。但是,提出贈與時,不能附帶情感上的條件。否則,最終失望的往往會是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老後,賭在孩子身上。」她提出中肯的建議。子孫滿堂未必是幸福!不想變下流老人,幫孩子前先為自己做打算從事金融工作多年,陳怡芬很喜歡觀察不同世代、族群,對於理財的態度有何差異。以父母對下一代的贈與為例,她認為,現在70、80歲的世代,多會毫不考慮地將財產留給孩子。例如,當年她才剛出生不久,父母就將房子登記在她名下,「他們都不怕我以後棄養父母!」她笑說。這樣的觀念,也和社會環境有關。陳怡芬指出,在早年的台灣,孩子還是青少年時就可以外出工作,16歲就能成為家庭的生產力。父母投資孩子,將來他們也會照顧雙親的老後。然而,現代人出社會的年齡愈來愈晚,父母養育孩子的時間也隨之延長。許多50世代總開玩笑說,過往是「養兒防老」,如今必須「養老防兒」。陳怡芬坦言,今日父母提供孩子金援,「比較像是欠債,不是投資。」既然把孩子帶到世界上,就有責任撫養他們,直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至於什麼時候才「可以」,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不過可以想像的是,愈晚放手的父母,愈是辛苦。她有個親友,57歲,有4個孩子和一位青少年階段的孫子。當同齡人多已經退休享福時,她仍為了孩子們的生活辛苦打拚:要照顧離婚的女兒、要贊助兒子買房,又要出錢幫人在澳洲的孩子取得公民身分⋯⋯。賺來的錢,幾乎都用在孩子身上,只為了老後有人照顧自己。「養兒防老的觀念,讓她多了很多負擔。兒孫滿堂,不一定是幸福。」陳怡芬感嘆。「我們這代的女性,不論家庭狀況如何,大家的共識都是靠自己最穩定。」陳怡芬指出,在高齡社會,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更要做好老後的財務規劃。孩子需要錢時,父母想幫忙的心情無可厚非,但應該先評估自己的能力,再決定要資助孩子多少。如何判斷自己的「老本」夠不夠用?陳怡芬提供簡單的試算法。假設目前50歲、每月生活開銷5萬,一年的支出約60萬。若預計60歲退休,到90歲之間共30年,60萬乘以30年為1,800萬。這個數字,就是你需要準備的退休金。且考慮到通膨、老後可能的醫療開銷,實際上需要的退休金應該比上面的數字略高一些。陳怡芬指出,50世代的女性,一定要思考如何避免落入老後生病、貧窮的窘境。照顧好自己,就是對家人和社會最大的貢獻。千萬別為了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經濟有困難的下流老人,「那真是人生最悲慘的下場!」如何為自己存夠老本?傻瓜花園投資法,分散風險創造現金流陳怡芬指出,退休理財最大的重點,是創造每月穩定的現金流。「你要找到一隻金雞母,讓牠每個月下金雞蛋給你。」她如此比喻。該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金雞母?陳怡芬建議,優先投資價值穩定,且會固定創造被動收入的理財商品,例如配息型基金、儲蓄險、年金險等。每年領股息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股價波動較大,且有些股票的配息政策並不穩定,最好分散投資標的,不要單押一支個股。在投資前,本金不足的人應先清點資產。例如,名下有房產的人,可考慮「以大換小」或搬到郊區。買賣的價差,就可以作為投資的本金。或者「以房養老」,藉由反向抵押貸款創造每月的現金流。「不要認為房產應該留給小孩,很多人都是老了窮得只剩房子。」她說。至於個人的理財策略,陳怡芬偏好定期定額買入共同基金,且基本上只停利,不停損。除非投資標的長期表現不佳,才會考慮脫手。她稱這套理財心法為「傻瓜花園投資法」,購買不同區域或單一國家的基金,就像在花園撒下各種植物種子。定期澆水,時間到了就能收成,不需要費太多心力照顧。她也指出,定期定額的優點是長期下來可平均化購買價格,不至於買在最高點、賣在最低點。此外,建議挑選基金標的時以股票型基金為主,因爲產業型基金的景氣循環時間較長,要許久才能達到停利點出場。50後還要不要買保障型保險?先評估你能承受的風險人生下半場,是否需要買新的保險商品?陳怡芬指出,保險最大的意義,是為我們分擔風險。人生最需要保險的階段通常是青壯年,因為他們是家中的主要經濟支柱。然而,到了中、熟年,保障型保險的保費變高,想買新的保險商品要審慎評估。她以長照險為例,這是近年來各大保險公司針對熟年族群極力推動的商品。但她提醒,購買前應留意保單的給付條件,並且思考幾個問題:你有多高的機率會發生需要長照的狀況?如果你老後並未失能,而是罹癌或心臟病發作離世,現在的保單有無足夠保障?她認為,除了購買保險商品外,長照費用也可透過其他投資商品創造的現金流支付。比起錢,更重要的是創造老後的人際支援系統。她以自身經驗為例,父母晚年皆中風、需要人照顧。她和妹妹都住得近,再聘請外籍看護,沒有保險也能讓父母生活無憂。然而,對她這一代5年級生而言,子女未必隨侍在旁,有些國家更已開始禁止輸出勞工到台灣。50世代的老後,可能會面臨無人照顧的窘境。屆時是否有朋友可以互相照應,或者需要提前搬到安養機構?政府長照2.0的服務,可以幫上多少忙?如何延長健康自理的時間?這些問題都需要提前思考,並預先做準備。「有了長照險,不一定就能高枕無憂!」她提醒。陳怡芬形容,人過中年,理財就像一場考試。及格標準是老後夠用、不變成「下流老人」。如果還有餘裕,想考得更高分,不妨思考如何讓錢創造更大的社會意義。她看過一位北一女的學姊,畢業後在美國當工程師。70多歲時,她捐贈50萬美元給母校,而非全數留給自己的兒孫。「她覺得比起留錢給孩子,讓年輕的學子有更好的教育,錢用得更有價值。」她呼籲,50世代的同輩人,一定要趁意識清楚、可以獨立行事時,為自己做好財務規劃。將自己賺來的每一塊錢,花在你認為值得的地方!原文:不想當下流老人,如何「養老防兒」?陳怡芬:養隻金雞母,坐等穩定現金流
-
2021-09-23 養生.聰明飲食
蔬果顏色的營養及好處大不同 營養師2吃法增免疫力
台灣目前新冠疫苗覆蓋率已突破4成,不過即便已施打疫苗防疫還是不能鬆懈,即便已接種還是有可能染疫,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王貞云營養師也建議,日常可透過營養攝取,提升內在免疫力,而在食物眾多營養當中,植化素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植化素為天然防護罩,人體無法生成需仰賴植物性食材! 王貞云營養師指出,植化素對民眾而言或許較為陌生,其實日常常聽到的「茄紅素」、「花青素」、「葉黃素」等,就是植化素其中的幾種。植化素對人體而言相當重要,有助於體內抗發炎、清除自由基、調節免疫力、防止癌細胞生成等。包括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過敏反應等,絕大多數的慢性病皆與體內細胞氧化有關,植化素擁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對於預防及保健相當有幫助。 不過王貞云營養師也表示,植化素並無法直接從人體製造,必須透過飲食攝取,而最廣於存在的就是植物性食物中,例如各種繽紛的蔬果、辛香料、全榖雜糧等,各種不同的食材皆有不同型態的植化素,如同植物本身的免疫系統,而我們從中攝取。 常見6大植化素,廣存於各種植物性食材! 王貞云營養師指出,日常常見的植化素,依照化學結構可分成6大類,包括了如花青素、兒茶素、檸檬黃素、芹菜素等「類黃酮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茄紅素、辣椒素等「類胡蘿蔔素」;大蒜素、蘿蔔硫素、穀胱甘肽、吲哚等「有機硫化物」;綠原酸、鞣花酸等「酚酸類」;異黃酮、木酚素、薯蕷皂素等「植物性雌激素」;其他也包括了葉綠素、薑黃素、白藜蘆醇、檸檬苦素等。 值得注意的是,每種蔬菜、水果中所含有的植化素不只有一種,換言之,光是一種蔬果就可能含有多種的植化素,如彩虹般可分成七種顏色,因此多色、多元的攝取是重要的關鍵,將「彩虹飲食」的概念帶進飲食當中,更有助於多方攝取各種植化素。 彩虹飲食+蔬果597,用吃的吃出免疫力! 王貞云營養師也表示,除了掌握多元、多色的「彩虹飲食」外,份量足夠也相當重要,正如同我們常聽到的「蔬果579」,依照年齡、性別份量會有所不同。蔬果597中,「5」指得是12歲以下的孩童每日總份數應達5份,當中蔬菜3份,水果5份;「7」則指得是女性每日7份,當中蔬菜4份,水果3份;「9」則指得是男性每日9份,當中蔬菜5份,水果4份。煮熟的蔬菜每份約為半碗,水果一份則如自己的拳頭大小。 讓身體多一層防護罩,從日常生活開始培養! 王貞云營養師呼籲,養成良好的免疫力,平時就應重視,透過彩虹飲食攝取足夠的植化素,並且適度運動、充足睡眠、健康且規律的生活,身體自然就會多一層防護罩,是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最實在的妙方。 《延伸閱讀》 .打疫苗前後這樣吃增強保護力!營養師:接種前要睡飽、避免空腹! .「睡覺防疫法」研究發現風險降12%!5大營養有助睡眠、維持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3 該看哪科.婦科
孕媽胎位不正求神想「逆轉」 幸最後及時剖腹順利接生
36歲護理師孕媽美雅懷第二胎到35周時,檢查出是「臀位寶寶」,她希望自然產,在家努力做膝臥式運動矯正胎位,37周產檢時沒能逆轉,醫師勸她要有接受剖腹產的心理準備,但娘家長輩卻要她到宮廟拜神祈求胎位轉正,沒幾天她落紅,急得在醫院line平台告知個管師,醫師請她馬上就診,發現子宮頸已開了2指仍是臀位,最後替她剖腹接生,美雅雖無法自然分娩,但母子均安!阮綜合婦產科醫師陳聰富表示,這名孕媽頭胎自然產,第二胎為臀位寶寶,心理上無法接受,設法想轉正胎位,還聽長輩建議求神拜佛,可惜事與願違。所幸上月她落紅時有及時在醫院「阮孕家族LINE平台」告知孕產個管師,醫院及時替她剖腹接生,順利產下一名體重3110 克的健康男嬰!另名身形高大的40歲孕媽佳華,10年前罹患糖尿病,4年前椎間盤突出動過手術治療,前兩胎自然產,第三胎懷到16周時也診斷為臀位寶寶且胎兒過大,母子都屬高風險,接受醫師建議剖腹產,今年8月底生下重4460克的大塊頭男嬰,醫護笑稱「肉圓仔」!陳聰富表示,臀位寶寶若採自然產,胎兒頭部會有卡在產道的風險,需剖腹產以降低併發症發生。但孕媽發生胎位不正情形也別太擔心,因在孕期7至8個月時,近8、9成機率會轉正。至於罹患糖尿病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母嬰,則容易發生巨嬰症、發育異常、子宮內發展遲緩、高胰島素血症、高膽紅素血症及高機率流產。高齡且本身或有血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孕前就要檢測血糖,孕期更要隨時監測血壓、控制血糖,避免胎兒產生子癇前症或發育受損,並應該視情況採取剖腹產,以免自然生導致難產,寶寶脫臼、孕媽肛裂。
-
2021-09-23 新聞.元氣新聞
明年總額協商上看8180億 首度討論住院看護納醫院總額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健保會)明天上午九時將開始進行總額協商,根據國發會之高低推估,明年總額將介於7935至8180億元之間,很可能首度突破8千億大關。明天也將首度正式討論「住院整合照護」納入醫院總額,粗估需47到79億元,可望大幅減輕住院病人請看護的經濟負擔。根據試算,若每天健保支付750元,民眾每日負擔將從目前的2400元減少至900元,而且是由醫院依照疾病特性及照護需求安排適當人力組合,服務將更加專業,也可減少陪病家屬院內感染風險。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表示,國發會高低推估之間的範圍,就是健保會的協商空間,今年有244億的協商空間,是16年來最大範圍,扣除掉支持新藥新科技的最大宗預算後,還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推動部長陳時中提出2021到2025年的「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這就包括照護司已經與各界討論已久、也試辦過的「住院護理整合照護服務計畫」。根據照護司今年向健保會報告,健保資料顯示國人每年住院件數高達353.3萬件,每件住院天數平均9.29天,一天看護費若以2400元計,需求高達787億元,很多國人在經濟壓力之下,只有靠家人請假照顧、聘請無證看護工、家庭聘雇外籍移工,每年甚至有13.3萬人因此離職。由家屬照顧除了缺乏專業照護品質,也增加了醫院感染和醫院安全的風險;但醫院照服員又有供不應求,人力資訊不透明、工作血汗等問題。照護司試算,如果每天由健保支付750元、民眾負擔900元,可由醫院按照民眾疾病特性及照護需求,去安排照護輔助人力,並將此人力正式納入病房團隊;家屬如果仍希望自行照顧或自聘看護,也可選擇不參與。依照全台灣急性病床數及佔床率推估,推動前三年如果初估30到50%病床加入,所需的經費大約是47.5億到79.3億元。商東福表示,計畫已經試辦一段時間,加上本土疫情中確實有很多陪病者、自聘看護在醫院感染,這次協商空間比較大,是討論住院整合照護的最佳契機。明天就要看醫界所提出之服務模式,付費者代表是否可接受,如果順利達成共識,周五健保會大會確認協商結果,後續就可以在共擬會訂定支付標準。明天總額協商之各項內容若有未達共識的部分,則會並陳到衛福部,由部長陳時中做最後決定。
-
2021-09-23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單手廚房:宅在家也能自主訓練──積木手指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爆發以來,多數人都盡量待在家以減少染疫風險,慢性病患者更是如此。但中風者若是一整天都待在家無所事事,缺少運動讓家人憂心忡忡:會不會體力變差、動作平衡又退步了?疫情關係又不適合天天跑醫院復健,在家到底該怎麼活動呢? 四個簡單的手部活動,只要有「積木」就能變化出不同的手指活動。延伸閱讀:中風也能出好菜,單手廚房暖心鍋 活動1:手指捏放運動目標能力:手指側捏、手指伸直打開怎麼做:將積木用患側手輕輕捏著,放進盒子裡面 手指張力強的風友,在做手指運動前伸展一下上肢,手指可以更容易伸直打開。盒子的位置依照自己的能力擺放,從可以輕鬆勝任的位置開始,逐步進階挑戰困難的方向和角度,切忌操之過急,一下難度跳太高會產生大量的代償動作,建議可以從「近」至「遠」慢慢嘗試。 活動2:串字母目標能力:手指側捏、雙手協調、認知訓練怎麼做:在一堆積木中找到目標,例如題目可以是「找黃色」或是「從A串到Z」,過程中風友需要同時使用雙手操作,不僅運動手指,也需要動腦才不會找錯。 積木用健側手或患側手來拿取皆可,能力佳的風友可挑戰直接用患側手將想要的積木挑出來穿線喔!這個活動能讓患側手幫忙固定積木,對於日常生活比較少使用患側手的風友很有幫助。 活動3:積木翻面目標能力:增加大拇指靈活度怎麼做: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積木,接著大拇指往上撥,嘗試將積木翻面。 用麻將和象棋來練習翻面可增加趣味性,防疫在家無聊,不僅可和家人一起同樂玩「桌遊」,更能玩出家人間的好感情。 活動4:投投看目標能力:手指協調能力、上肢整體穩定度怎麼做: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積木,試著投進盒子的洞中。可以請家人幫忙將紙盒割出合適大小的洞,洞愈小則難度愈高,也可以把洞轉不同角度,患側手試著轉動積木成功投進去。這個活動做起來類似投錢進存錢筒,錢的尺寸較小、較扁,投積木比較簡單,如果投錢的動作對患側手來說太困難的話,不妨先從寬扁的物品試試看再逐漸提升難度。 如果家中沒有積木,則可找類似大小的東西取代,例如「麻將」訓練捏放和翻面;「象棋」除了翻面也可以投進盒子中;如果家中沒有合適的東西,將紙箱的厚紙板裁切下來成小塊,在中間挖個小洞,就可以練習穿線,身邊不起眼的東西也可搖身一變成好用的訓練小道具。 建議中風者可以進一步諮詢自己的職能、物理治療師,確認自己現在適合哪些動作訓練、以及如何選擇練習道具才能找到最佳訓練方式。動作訓練是藉由重複、正確的動作來刺激大腦神經,因此鼓勵中風者在家可以多多訓練患側肢體,妥善運用家中的物品,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復健運動。 復健的最終目標是回歸生活、參與生活,正確訓練讓患側手的能力逐步提升,並在生活中真正「使用」患側手,才會使復健成效令人有感。鼓勵風友們將復健融入生活、或是從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活動。【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單手廚房教撇步/下廚當復健 中風病友也能做菜-桌遊動作變化多 中風復健不無聊-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不一定輕症 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恐奪命
國內129萬名國、高中生,今起陸續在校園施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等今率先開打,多數縣市則於明天施打。指揮中心昨表示,雙北家長同意書已達94%,各縣市規畫2周內施打完畢。小兒科醫師提醒,青少年若感染新冠肺炎,雖大多為輕症,但仍有機率引發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可能致命,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大多輕症、無症狀,少數人可能有「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併發症,症狀為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發紅等「類川崎氏症」症狀,尤其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萬分之3.16,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張佳寧指出,即便是輕症或無症狀,仍可能有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像是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兒童及青少年發生率為2至13%,並持續數周至數月,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歐美各國也注意到青少年感染風險,5月份美國開始為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新冠疫苗,法國、德國、新加坡、義大利等國家,也陸續在今年6、7月為青少年施打。學生接種BNT疫苗,張佳寧提醒,若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反應,大多在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接種部位。也可能會有發燒或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症狀,通常在48小時左右可以緩解。許多家長憂心施打BNT疫苗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張佳寧表示,心肌炎顧名思義是心臟肌肉發炎、心包膜炎是包在心臟外面的結締組織發炎,兩者可單獨或同時發生,但發生機率小於萬分之一,相當罕見。國外研究顯示,心肌炎、心包膜炎主要在接種疫苗後14天內發生,對象多為年輕男性,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暈厥,或是運動耐受不良,像是走幾步路就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僅極少數在接種疫苗後2至4周發生。張佳寧提醒,接種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經過充分治療與休息,大多可以完全恢復健康。張佳寧表示,施打疫苗後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包括呼吸困難,臉部或喉嚨、眼唇腫脹,心跳加速、頭暈無力、皮膚紅疹等,建議接種後在接種區休息觀察15至30分鐘,確定沒有任何不舒服在離開現場。學生集體接種疫苗,也常出現「暈針」情況,張佳寧表示,暈針是恐懼的心理作用轉化為身體反應,通常發生在打針當下或接種後5分鐘內發生,包括頭暈、噁心等症狀,休息過後即可緩解,暈針與疫苗安全性並無關係。她提醒,接種疫苗前不要預防性使用退燒或止痛藥,接種後避免食用過於刺激、辛辣食物,要多喝水、正常飲食。張佳寧指出,根據美國CDC統計,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率為接種者的10倍。與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如呼吸衰竭、心臟衰竭相比,接種疫苗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相對輕微,若12歲以上學生無疫苗接種禁忌症,皆鼓勵接種。若要施打流感疫苗應間隔至少7天,其他疫苗至少間隔14天。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多國建議國中生只打一劑BNT 多國已批准莫德納混BNT
國高中校園接種BNT疫苗今開跑,台大公衛學者指出,美國大規模研究發現12至15歲男生接種兩劑疫苗出現心肌炎而住院的風險最高,是感染新冠肺炎住院風險的4到6倍,英國、挪威、香港都已建議12到15或17歲青少年只要打一劑BNT。德國混打研究則顯示,面對各種變異株,AZ加莫德納的病毒中和能力最高,AZ加BNT次之;雖然BNT混打莫德納研究不多,但為因應莫德納供應不足,新加坡、越南、加拿大等國都已批准。台大公衛校友、醫師廖思涵指出,美國今年一到六月接種通報資料顯示,12至15歲接種一劑,男生心肌炎發生率只有百萬分之12,女生為零;接種兩劑後心肌炎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62.2,女生只有百萬分之13。16至17歲接種一劑,男生心肌炎發生率為百萬分之8.2,女生為百萬分之2,接種兩劑後男生心肌炎發生率為百萬分之94,女生為百萬分之13.4。加拿大數據也有類似發現,12到17歲接種一劑,男生心肌炎發生率為百萬分之30.4,女生為百萬分之2.8,接種兩劑後男生心肌炎發生率為百萬分之62.1,女生為百萬分之7.3。基於以上結果,英國和挪威針對12到15歲青少年僅提供一劑BNT疫苗,香港也建議12到17歲青少年只打一劑BNT。有關混打,公衛學者任小萱指出,德國研究顯示,AZ加莫德納的病毒中和能力最高,第二名是AZ加BNT,高於兩劑相同疫苗的結果。在Delta也看到,AZ加BNT中和抗體濃度高於兩劑AZ甚多,與兩劑BNT相當。雖然很少研究探討混打BNT加莫德納,但已有三個國家批准,最早的是六月初批准的加拿大,還有為因應莫德納供應不足,新加坡和越南也已開放莫德納可混打BNT。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完整接種可有效減少突破性感染的嚴重度,在疫苗供應不穩定的國家,思考第二劑或第三劑採取混打是很實際也很重要的思考方向。美國耶魯紐哈芬醫療系統住院病人今年三到七月的資料顯示,969位病人當中有高達797人未曾接種疫苗,另有103人是只打過一劑BNT或莫德納,完整接種兩劑者只有69人;在54位突破性感染者當中,高達46%都是無症狀,25%是輕中度症狀,僅14%重症。
-
2021-09-22 失智.長期照護
身心障礙失智者85%住在家 改善三大跌倒地雷區
台灣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失智症者逐年增加,去年達到6.6萬人,其中85%居住在社區,且76.2%有外出習慣。家裡雖是長輩熟悉的環境,但高齡者每年至少跌倒一次的比率高達40%,建築師廖慧燕今天說,長輩常常在三區跌倒,包含浴室、客廳與臥房。事實上,利用記憶、嗅覺及視覺等感官線索,並融入提示標誌及簡易裝置,就能減少環境中的障礙,讓長輩住得更安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說,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人口高達16.5%為老年人,約有388萬名長輩,推估有28萬的失智人口,80歲以上民眾,失智症盛行率13%,多數照護者都很期待家庭照護能有所改善。【延伸閱讀:失智症十大警訊】先前三級警戒社區據點,以及相關設施活動都關閉與暫停使用,失智者居家時間變長。雖說居家環境是失智患者熟悉的地方,但室內環境過於老舊,動線堆放雜物等,不友善的環境設置將暗藏危險,並增加居家意外事件的風險。因此,國健署今天提出5招,盼與民眾一起打造失智友善的家園。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說,首先是定位標誌,讓高齡或失智者能夠自行定位找尋其方向,且提供對應的提示標誌;其次為空間規劃,環境品質符合高齡或失智者需求,安全到達目的區域,搭配無障礙的空間及設施。羅素英指出,第三需要乾燥止滑,保持居家環境的地板乾燥或增貼止滑條,第四則是採光充足,室內採光宜充足,避免陰影或太強的光線;最後,標示日期時間懸掛時鐘及日曆。第1招-定位標誌:讓高齡或失智者能夠自行定位找尋其方向,且提供對應的提示標誌。第2招-空間規劃:住宅內的空間尺度及環境品質符合高齡或失智者之需求,安全到達目的區域,搭配無障礙的空間及設施,以利與家人或照顧者互動。第3招-乾燥止滑:保持居家環境的地板乾燥或增貼止滑條以免滑倒。第4招-採光充足:室內採光宜充足,避免陰影或太強的光線。第5招-日期時間:懸掛時鐘及日曆,提醒其正確的日期與時間。【延伸閱讀:失智安全居家環境宣導影片】針對失智症初、中期身體跟心靈狀況,以建築師觀點,廖慧燕說,目標是運用僅存的功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減少照護者的工作。「防跌」是很重要的居家安全,廖慧燕指出,長者常見的跌倒包括滑倒、絆倒與跌落,針對防跌,適當照明、淨空動線與防滑地板,加上設置扶手非常重要。浴室是家中最常摔傷的地方,廖慧燕說,這時需注重防滑,地面應儘量保持乾燥、乾淨,且應採用具防滑性能的地面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避免使用小片防滑墊、地毯,任何會移動的墊子,都是增加摔傷風險。預防跌落,則是需在樓梯兩側、走道及馬桶等增設扶手。【延伸閱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工作手冊】失智者的照護,賈淑麗說,環境不只是無障礙還要友善,目標提升大眾對失智症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消除歧視和偏見,讓失智症患者與其照護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維持尊嚴、自主及平等的生活。
-
2021-09-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捐肝給父親在肚上留下十公分傷疤,會後悔嗎?「不會!」這條線緊繫了與家人的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器官移植面面觀」,由一位器官移植的外科醫師敘述自己選擇走上這專業的心路歷程,接著是一位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分享她本身捐贈自己的肝臟給父親的感人故事,以及另一位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追憶她事隔多年,有機會與捐贈器官的家屬見面的諸多感觸。編者與鍾孟軒醫師首次見面是在一群初入醫學系的同學主動成立「與病人為友」的活動,看到這些學生仍舊秉持初衷繼續播愛是最令人感到溫馨的。「會後悔嗎?」提筆前,我試問自己。思緒回到2020年7月,健壯的父親確診肝癌,原本想說把肝臟腫瘤切除就好了,但經過多專科團隊及肝臟移植醫師們共同討論後,卻認為若能即早做肝臟移植手術的話,長遠而言會是較好的治療方式。對於本就從事器官移植協調師工作的我而言,面對這樣180度的大轉變,仍然受到不少驚嚇,畢竟相較於部分肝臟切除,肝臟移植是一個牽連更廣、更重大的手術;正因為我熟知移植的優點與風險諸如手術本身的困難程度、合併症以及對於病人未來生活的改變,所以不免俗地想逃避它、想要試試看其他治療方法,或許有機會不用換肝?但我也很清楚有許多肝癌病人在經歷各種辛苦治療後,最終仍走向肝臟移植的道路,彼時健康條件卻已大不如前,在條件不盡理想的狀態下將面臨移植手術難度提升、成功機率下降、合併症發生機率上升的困境,甚至有些人已出現遠端轉移、連選擇肝臟移植的機會都沒有了。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我心裡已做好要說服父親接受肝臟移植的決定,也嘗試跟爸媽及弟弟解釋肝臟移植的相關資訊,雖然都是平常在醫院裡對病人家屬講過無數次的內容,但當對象變成自己的家人時,心理的波動還是比較大的,家人間流露的任何一絲情感都能明顯感受到,我了解他們的無助、不確定感,立足於女兒及協調師兩個角色之間,一方面要給予家人支持,另一方面又要展現協調師的專業,真的好難。總算,在醫生不厭其煩的解說後,全家總算是有了接受肝臟移植的共識,卻也明白在台灣要等待到大愛捐贈的肝臟,是需要靠緣分、緩不濟急的,活體肝臟移植成了主要的治療選擇,但捐贈者的挑選又是另一個緊接而來的重大課題,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回憶起協助過的許多案例,每位潛在的捐贈者都有各自考量或需面對的困難,舉目所見盡是人情冷暖、人生百態。第一時間我就決定要做肝臟捐贈者的評估,弟弟聽完說明後也挺身而出,我好擔心他誤以為捐肝只是件小事,又或是他自認為對家裡有義務的責任感與自尊心在作祟?數度談心後,我才確信弟弟是深思熟慮後做的決定。有弟弟共同分擔壓力,作為一個女兒、家屬、又是協調師的角色,心理負擔確實減輕了許多。在經過詳細縝密的評估後,醫療團隊決定選我作肝臟捐贈者,母親和弟弟知道後紛紛表示不捨或希望可以再評估看看,但在我努力說明下他們也能接受這件事情,成為我和父親最強的後盾,讓我們能放心地接受手術及安心的休養。即使熟悉手術過程的我,真的要面對時還是會感到無比緊張與焦慮,我很相信醫院的醫療技術,但無法預測的意外仍有機會發生,術前我甚至交代男友及學姊們如果發生甚麼事情,千萬別忘記我要捐贈器官,我們還去拜拜求了個平安符祈求一切順利就好;手術前一天,母親一直陪在我旁邊,雖然就像平常一樣聊天,還不忘虧我要減肥,但捨不得及緊張的心情仍表露無遺,真的非常感謝舅舅、阿姨等人,能在百忙之中協助與陪伴母親,一起等待兩個家人同時進行移植手術時,那種度日如年的煎熬,回首這段日子,家人間的感情不只是血緣的關係,而是血濃於水的甜蜜負荷。依稀記得術後在恢復室有很多人來看我,在手術恢復室的那晚就像南柯一夢,是腹部傷口的隱隱作痛將我喚醒。隔天轉回普通病房才知父親肝動脈不通又需進行緊急手術的消息,萬幸移植團隊的細心及快速的處理,雖然驚嚇了一下也馬上讓自己平靜下來,躺在床上靜待緊急手術有成功的消息,只是苦了母親一整天的奔波跟操心。術後三天內真的很難受,傷口疼痛只能用刻苦銘心來形容,嘔吐、咳嗽、下床等動作,皆會讓疼痛加劇;護理師的本能讓我自動自發地做起了術後護理的流程,雖然辛苦,但我知道隨著時間推移,終有痊癒的時候,即使現在回顧,我仍然覺得我好厲害,竟然撐得過來!整個活體肝臟移植過程要感謝的人太多,從一開始移植團隊的鍾孟軒醫師協助診斷、評估治療選擇、耐心的與父母解釋,到劉主任親自帶領團隊執行細膩的手術與迅速處理併發症的醫療決策,護理師們在忙碌中總是保持溫柔、不馬虎的照護,復健師專業的指導,協調師學姊們一路的協助與陪伴,真的很慶幸有這麼一群可靠的夥伴支撐著我;另外,母親和弟弟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是讓我和父親恢復良好的一大原因,雖然母親現在還是會跟我說「要動到我女兒,我仍然反對,但因為妳是我女兒,所以我尊重妳的決定」,充分顯現母愛的偉大,弟弟也表示家裡有他在,讓我專心養病就好,男友也扎實地讓我當了三個月的公主,如此堅強且得以信任的醫療團隊及家人,使此次活體肝臟移植手術更加完善且順利。如此重大的手術,父親和我很幸運地沒有遇到解決不了的併發症,父親現在也能完美適應術後生活,移植一事已成了家裡茶餘飯後、輕鬆聊天的話題,為彼此付出的感動仍銘刻在心裡。這次的經驗讓我更能同理待贈者、捐贈者及家屬們的感受,我還能針對移植前可能體驗到的各種檢查、治療、感覺,用更生動的過來人經驗清晰地傳達,肝臟捐贈手術雖然在肚子上留下了一道十公分長的傷疤,但這條線卻緊緊繫住了我與家人的關係,在臨床工作上也獲益匪淺。收筆前,我又問自己一次:「會後悔嗎?」答案是「不會!」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連假四天出遊聚餐「收假該快篩嗎?」 醫師籲三類人注意
中秋連假四日,國內疫情維持在單日本土確診三例以內,中秋節當日為「+0」屬好消息。然而由於連假期間出遊人潮眾多,各縣市景點湧入旅遊人潮,也有跨縣市返鄉、聚餐及烤肉的民眾,如今已收假上學、上班,是否應該自我進行篩檢。醫師提醒,若在連假感染,近期都還屬於潛伏期內,太快篩檢恐怕驗不出結果,應注意五到七天內有無症狀出現,下周是疫情觀察的關鍵期。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在連假期間本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其中有三類高風險人需要特別留意自身狀況,例如有去人潮眾多且須要排隊的景點或名店,還有在人多的地方用餐、喝水及有跨縣市至親友家中烤肉或平常不常見面的親友家拜訪等,都要特別注意。對於目前國內疫情維持個位數案例,黃高彬表示,這幾天都沒有新的感染者出現,算是好現象,但是中秋節連假收假後仍要注意,若發生感染可能,病毒發病多於五到七天後,開始有明顯症狀,需要觀察下周二或三,是否有不適症狀出現,可自行篩檢或就醫。
-
2021-09-22 該看哪科.牙科
缺牙不處理會怎樣?牙醫師解析植牙與做牙橋分別
「醫師,我下巴的關節會痛,咬東西很吃力。」王小姐蹙起眉頭抱怨,「這幾天連頭都跟著痛。」「請張開嘴讓我看看。」醫師仔細檢查過後問,「你的小臼齒掉多久了?」「好像兩…三年了吧。」王小姐努力回想,「那時候蛀牙比較厲害,只好整顆拔掉,本來有打算要後續處理,但是工作一忙就耽擱了。」一般成年人有32顆恆齒,可能因為蛀牙或外力撞擊而導致缺牙,很多人會認為少顆牙也能吃東西,所以就放任不處理,但是缺牙不處理其實可能導致一連串的麻煩。缺牙的影響主要會區分成兩個部分,「口內」及「口外」,泉玥牙醫診所院長郭光哲解釋,「口內」指的是口腔內環境的變化,「口外」則是口腔外,如臉形、外觀的變化。假設缺牙的數目較少,僅缺少一、二顆牙齒,「口外」的部分,也就是外觀上不會有太明顯的變化。但在「口內」的部分就可以觀察到,前後牙齒會產生部份位移,甚至有傾倒的狀況。郭光哲牙醫師指出,「患者經常覺得,反正還有其他牙齒可以咀嚼,所以便沒有積極處理缺牙,但是鄰近牙齒傾倒或位移的狀況,常常導致齒縫大小的變化,或是更容易塞東西,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牙周病、或蛀牙的問題。」前後牙齒傾倒後,也會對原本咬合的平面造成干擾,郭光哲牙醫師表示,我們的嘴巴在咀嚼的時候,並非單純的上下移動,而是有著更複雜的前後、左右咬合模式。當咬合受到干擾,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一些顳顎關節障礙(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顳顎關節障礙的症狀包括顳顎關節痛、咀嚼疼痛、耳朵周遭疼痛等,這些都是日積月累下來的問題。如果缺失的牙齒較多,「口外」的部分就會產生變化,例如很多老年人的臉頰凹陷。另外,由於多數患者缺少的牙齒會從後側開始,郭光哲牙醫師分析,為了咬東西,他們常常會把下顎骨往前移動,試圖用更多的前牙來咬東西,所以會看到漸漸呈現出類似「戽斗」的外觀。「口內」的部分,因為缺失的牙齒越來越多,會喪失一些咀嚼的功能,吃東西越來越不方便,因為嚼不爛、嚼不碎,可能連腸胃都不舒服,甚至無法攝取足夠營養。郭光哲牙醫師說,隨著口內環境越來越複雜,容易產生牙周病、滋生更多細菌,倘若這些細菌進到腸胃道或血液循環,會造成更多更多的併發症。植牙、做牙橋,缺牙治療比一比所謂的牙橋,就像是在缺牙的位置架一座橋,需要前後牙齒來擔任橋墩,提供固定與支撐,郭光哲牙醫師分析,想製作牙橋得符合一些條件,首先必須具備穩固的前後牙,假設缺少的牙齒是整個象限的最後一顆牙齒,後面只剩下牙齦的時候,便無法做牙橋。接下來,要評估當做橋墩的兩個支柱牙的健康狀態,它的牙周必須非常健康,沒有任何動搖,才不會使原本的問題惡化。因為很多患者都是已經缺牙很久了,才想要處理缺牙的問題,所以鄰近牙齒可能會有移位、傾倒的狀況。倘若牙齒因為長時間的磨耗,長度變短、牙冠高度不足,也沒辦法做牙橋。一般而言,製作牙橋需要的時間比較短,郭光哲牙醫師解釋,通常拔完牙大約8週後,牙齦會達成基礎的成熟,可以開始介入治療。從拔牙開始計算,大概12周以內就可以完成牙橋。牙橋的缺點是需要修磨前後牙齒,目前牙科的觀念會認為牙齒能不修就不修,修得越少越好,希望盡量保存原來的齒質。另一個缺點是牙橋比較不容易清潔,因為是連成一組的裝置,橋墩下方的清潔便比較困難,再蛀牙的風險較高,必須靠牙間刷或沖牙機來清潔。第三個缺點是當牙橋出問題時,必須要整組拆掉再重新治療,因為之前已經磨掉一些齒質,如果又出現蛀牙的話,這些支柱牙的齒質狀況就會變得非常不好,甚至面臨拔掉的命運。植牙的好處是不需要修磨前後牙,比較容易清潔,且咬合力量趨近真實牙齒,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植牙。郭光哲牙醫師提醒,骨質疏鬆患者若接受雙磷酸鹽藥物治療,短時間之內不能接受任何牙科手術。罹患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若是沒有好好控制,可能增加手術風險、感染風險、影響手術傷口癒合、甚至骨頭不會生長,也不適合植牙。另外,存在嚴重牙周疾病的患者,傷口感染的風險較高,亦不建議植牙。假牙材質要知道假牙的材質主要有全金屬、金屬燒瓷、全瓷等幾類,郭光哲牙醫師說,現在因為大家都很注重牙齒的美觀,能夠接受全金屬牙冠的人相對比較少,所以大多會選擇全瓷材料,或是裡面是金屬,外面燒上一層牙齒顏色的瓷。金屬燒瓷是兩種材料的結合,製作時需要先修出金屬的厚度,再修出陶瓷的厚度,所以牙齒的修磨量相對比較大。長期使用後,如果患者的牙齦有些萎縮、退縮的現象,邊緣可能露出黑色細線。另外,金屬燒瓷可能會遇到瓷崩的狀況,表面的瓷崩落了,裡面的金屬就會露出來,除了影響美觀之外,咬合高度也會受到影響,無法緊密地咬在一起,郭光哲牙醫師說,崩落的表面通常會比較粗糙,比較難清潔、容易讓牙菌斑附著,而導致後續的問題。全瓷材料可製作出擬真度高的牙齒,已廣泛應用於牙科領域,郭光哲牙醫師說,目前經常用來製作全瓷牙冠的材料是二氧化鋯,二氧化鋯的生物相容性佳,具有較高硬度。藉由立方體晶像結構,可以減少光線散射,增加二氧化鋯的透明度。全瓷牙是在電腦上設計,並由電腦進行切削,能夠提升製作效率及精準度。牙齒的顏色相當複雜,每個人皆不相同,需要仔細比對鄰牙,才能做出逼真的假牙,郭光哲牙醫師說,過去的瓷牙需由人工上色,再進行燒結,現在有預染二氧化鋯,可先挑選顏色後再進行切削,不必再經由人工上色,亦具有螢光效果。若在安裝假牙時稍作修磨調整,也能維持假牙的顏色。貼心小提醒放任缺牙不處理,會在口內及口外衍生一系列的問題,諸如鄰牙位移、傾倒、顳顎關節障礙、影響咀嚼功能、導致外觀改變等。郭光哲牙醫師提醒,究竟該植牙或做牙橋,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應該與牙醫師詳細討論,及早處理!原文:
-
2021-09-22 失智.像極了失智
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
● 台灣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不少● 在65歲以前發病,病程發展快● 初期症狀多是失眠、憂鬱、焦慮,易延誤就醫別以為老人才會失智,青壯年人也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失智症人口約30萬人,輕微認知障礙者約60萬人,其中約有1萬4000多人是屬年輕型失智症,人數不少。一名40多歲業務經理,業務能力好,熟悉各零件功能,近年熟悉的工作頻出錯,也無法正常與人溝通、出席社交場合,嚴重影響工作。就醫確診為「血管型失智」,公司助他進行改善,由職能治療師進入職場,從旁觀察他認知功能退化狀況,為其調整工作內容,持續為公司效力,不因確診失智症「被退休」。平均1.5年才有辦法確診失智的定義,包括認知功能衰退、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生活無法自我照顧等。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年輕型失智症是在65歲以前發病,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病程發展更快,初期症狀大多是壓力大、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等,容易被忽略而延誤就醫,平均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多數上有長輩、下有小孩,若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確診失智不幸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外,也會出現嚴重經濟壓力。「職業功能」會先被影響徐文俊指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職業功能」會先被影響,像熟悉業務頻出包,或懷疑同事偷東西等譫妄,變得容易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或許認知功能提早出狀況。失智屬於症候群,並非單一疾病,起初症狀輕微,可能只有患者本身「有感」,例如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情節,太太發現自己失智,先生卻不肯相信,即便經過醫師講解,先生仍不能接受太太失智。徐文俊說,失智症在輕度階段時,仍有自我照顧能力,但可能出現在家附近迷路、重複問一樣的問題、注意力難集中、容易手忙腳亂等,也可能下錯判斷,導致公司錯誤投資釀虧損,影響嚴重。徐文俊指出,年輕型失智症可透過十大警訊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前期發現病情,可協助他減少出錯,讓工作流程更順暢,提早職場風險管理,維護失智者工作權益,也避免公司損失。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將開打 逾10道準備程序教學片上線
BNT疫苗將於22日首度開打,因BNT疫苗接種前置作業包含稀釋、上下倒轉藥瓶等,較其他廠牌疫苗繁複,指揮中心今天上傳教學影片,說明BNT疫苗施打前逾10道準備程序。由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共同捐贈共1500萬劑輝瑞BNT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已有約184萬劑抵台並完成檢驗封緘,明天起將提供青少年校園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因BNT疫苗為每瓶6劑,接種劑量為每劑0.3毫升,且接種前必須稀釋,上下倒轉藥瓶、不能搖晃,程序較為繁複,故指揮中心除提供相關資料外,也拍攝教學影片供醫護人員參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YouTube頻道今天上傳BNT疫苗使用操作程序,詳盡說明BNT疫苗在接種前超過10項準備程序以及需注意的事項。影片介紹,醫護人員首先要在空間適當及潔淨的工作檯面,準備各項物品。接著自疫苗保冷箱內取出疫苗,須注意勿搖晃,並於治療盤上操作,避免掉落。接著檢查批號及有效期限,解凍後可使用期限標示於外盒;之後目視瓶身底部,稀釋前,解凍的分散液可能含有白色至類白色不透明無定形顆粒。稀釋前,醫護人員要輕輕上下倒轉藥瓶10次,上下一回為1次,勿搖晃藥瓶。接著以3毫升空針,於原始藥瓶內注入1.8毫升的0.9%無菌生理食鹽水注射液進行稀釋。之後將空針回拉推桿至1.8毫升處,抽出藥瓶中的空氣,使藥瓶壓力平衡,再將針頭從瓶塞拔出。輕輕上下倒轉稀釋後的藥液10次,同樣勿搖晃藥瓶。稀釋後的疫苗應呈類白色藥液,無可見微粒,如果稀釋後的疫苗存在顆粒或變色,應丟棄不可使用。開瓶後,如無法當次使用完畢,請將稀釋日期和時間記錄在標籤上,包含開封時間及有效時間,開瓶6小時為屆效時間。取1毫升空針,每劑抽取0.3毫升疫苗,須特別注意所持針具為1毫升空針,抽取時注意瓶內藥液是否已稀釋,抽藥時避免敲彈疫苗瓶身及針具,將針頭維持在液面下抽取,以避免抽到空氣,如有氣泡產生請採瓶內排氣。稀釋後,藥瓶含2.25毫升液劑,可抽取6劑0.3毫升疫苗。如果藥瓶中剩餘量不夠抽取0.3毫升的完整劑量,應丟棄該藥瓶和剩餘劑量。完成上述步驟後,準備施打。稀釋後的疫苗,在攝氏2至30度下儲存,任何未於稀釋後6小時內使用完畢的疫苗,皆應丟棄。莊人祥表示,先前已向各地衛生局說明並示範BNT疫苗接種流程,以及校園接種可能出現的暈針情況。莊人祥指出,BNT疫苗發生罕見心肌炎副作用風險較低,但仍提醒要特別留意是否出現胸悶、心悸、運動耐受不良、暈厥、呼吸急促等症狀,若有異狀應盡速就醫。
-
2021-09-22 新聞.食安拉警報
海地爆發非洲豬瘟 農委會:從未輸入當地豬肉品
非洲豬瘟應變中心今天表示,海地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由於海地為農委會公告的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疫區國家,豬肉產品從未輸入台灣;倘若挾帶海地豬肉產品入境,最高可罰100萬元。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在昨天通報海地發生非洲豬瘟案例,海地是加勒比海國家繼多明尼加後第2個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國家,顯示該疫情已在逐步擴散,對美洲大陸國家的威脅越來越大。應變中心說,海地及多明尼加為農委會公告的口蹄疫及非洲豬瘟疫區國家,活豬、豬精液及豬肉產品等應施檢疫物從未輸入台灣,民眾可以放心,但面對非洲豬瘟疫情的持續擴散,全民防疫仍不可鬆懈。應變中心表示,海地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案例場飼養2500頭豬隻,死亡234頭,撲殺3頭,屠宰750頭。應變中心指出,依據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45之1條規定及防檢局107年12月18日公告的裁罰基準,從今天起,自海地入境旅客違規攜帶豬肉產品入境遭查獲,第1次違規將裁罰新台幣20萬元,第2次就開罰100萬元;外來人士遭罰20萬元未能繳清罰款者移送移民署當場拒絕其入境。此外,如以快遞或貨物方式違規輸入豬肉產品最高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300萬元以下罰金;各邊境管制機關已加強針對機場、港口輸入貨物、快遞、郵包及旅客行李查驗,嚴防疫情入侵。應變中心強調,針對近期於國內查獲越南走私豬肉產品中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案例,相關單位已啟動巿面查緝,截至20日警政機關及各縣市查獲疑似走私肉品,送樣檢驗累計共390件,其中20件非洲豬瘟病毒核酸檢驗陽性,並自7日起未再檢出陽性案例。應變中心為避免該等肉品流入廚餘鏈增加疫病風險,9月1日至30日暫停養豬場使用廚餘養豬,違反規定者依飼料管理法及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併罰,最高裁罰400萬元,請養豬農民務必配合。應變中心提醒民眾,非洲豬瘟疫情已在亞洲14個國家肆虐,東亞僅有台灣及日本仍為非疫國,呼籲國人提高警覺,共同防疫,切勿輸入及購買未經檢疫的豬肉產品,養豬農民也不可使用廚餘養豬,如經查獲將遭重罰,民眾切勿心存僥倖,以身試法。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BNT擬申請5至11歲適應症 黃立民:先拿門票
輝瑞和BioNTech公司昨天表示,5至11歲的兒童接種其疫苗後產生很強的免疫反應,計劃申請使用授權以儘快在美國、歐洲和其他地區為此年齡層兒童施打疫苗。對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樂觀其成」,先拿到適應症的核准,未來在施打政策上就能有更彈性的應用。輝瑞和BNT表示,BNT疫苗在2/3期臨床試驗中,5至11歲兒童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免疫反應,與之前16至25歲受試者所觀察到的結果相吻合,對這兩個年齡層的安全性則大致相當,因此將像美國FDA和其他監管機關申請緊急使用授權。對此,國內有醫師在臉書分享,認為這麼小的兒童重症率極低,卻需要額外承受心肌炎的風險,「完全不需要接種疫苗」。不過,黃立民則表示,新冠肺炎最後會像流感一樣,走向全民接種的情況,因此年齡往下延伸是必然的。他說,就算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比較多輕症,但是感染後也會傳染給別人,造成疫情擴散,且大量感染後,終究還是會出現重症;而疫苗除了預防重症,也能降低感染機率。黃立民進一步表示,站在一般疾病的立場,能預防最好,加上這年齡層的心肌炎發生機率和承受的風險,也還沒有更多的數據支持。若能先核准此年齡層適應症,等於是「先拿到一張門票」,等未來有更多兒童感染新冠肺炎以及打疫苗後承受心肌炎風險的數據,就能再行評估是否開放公費施打,不用擔心沒有疫苗可用。
-
2021-09-21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吃3個就超標! 中秋烤肉、吃月餅 專家指5點要注意
中秋連假,許多民眾都會在佳節與親友聚餐烤肉,而象徵團圓的月餅也是佳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台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魏子秦指出,一個月餅熱量相當於一餐所需,而烤肉食材也會有高糖、高油、高鈉、高熱量問題,提醒民眾疫情期間過節飲食應注意5個重點,免得過完中秋節,人也胖了一大圈。魏子秦表示,以一個身高160公分、體重50公斤、整天坐在辦公室打電腦的30歲女性來說,一天所需熱量約1500大卡,而一個月餅的熱量約200至800大卡,相當於一餐所需熱量,即使是養生月餅,核桃、腰果、杏仁及松子等核果,熱量也不遑多讓。市面上常見的月餅像是廣式雙黃蓮蓉月餅約790大卡、廣式伍仁蛋黃月餅600大卡、綠豆椪363大卡、滷肉咖哩椪312大卡、芋頭酥245大卡、烏豆沙蛋黃酥234大卡、奶黃酥220大卡、鳳梨酥220大卡。等於吃2個雙黃蓮蓉月餅,就幾乎是一個成人女性一日所需熱量。魏子秦說,除了月餅盡量選用健康低卡月餅,或是一個月餅多人分享,不僅可控制攝取量,也能嚐到不同口味外,烤肉時也會陷入高熱量、高糖、高油、高鈉的陷阱,加上疫情期間活動受限,運動量減少,也建議民眾多注意5大點控制攝取量。第一,選擇適量烤肉食材,一先選擇豆製品、魚類、海鮮、把握白肉取代紅肉、瘦肉替代肥肉、有骨替代無骨、去皮替代有皮、天然食材取代加工製品等原則,另也可將蔥段與肉片一起食用,或生菜包肉,達到蔬菜攝取量。第二,市售烤肉醬鈉含量偏高,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需酌量食用,建議醃肉時可用胡椒、青蔥、蒜仁、迷迭香等天然香料調味,減少烤肉醬使用,或是以開水稀釋醬料及自製檸檬、百香果、柚子等低卡、低脂、低鈉的醬汁以減低身體負擔,並搭配含維生素C的水果,像是芭樂、奇異果等增加抗氧能力。第三,飲品盡量以無糖茶類或白開水為主,制含糖飲料及酒類的攝取量,減少血糖、血脂、體重的波動。第四,烤肉過程會產生致癌物質,恐增加癌症如胃癌、乳癌、結腸癌等發生風險,建議烤爐應鋪上一層鋁箔紙,避免食物與炭火直接接觸。第五,疫情期間,仍要提醒民眾新冠病毒主要以飛沫傳播,所以烤肉時避免取下口罩,保持彼此距離或使用隔板很重要,另應食熟食,手部保持乾淨,可有效防止病毒感染。另外,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也指出,慶祝佳節期間,也要落實室內80人、室外300人規定,用餐使用隔板或梅花座。
-
2021-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BNT、流感疫苗接力注射 台中南投拉長間隔14天才打
中秋連假後,12至18歲青少年將接種第一劑BNT疫苗,10月接著打流感疫苗,中央宣布兩種疫苗至少間隔7天。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為降低家長疑慮,台中BNT、流感等疫苗接種,將間隔14天再打。台中市衛生局表示,針對國二女生的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有14所國中無法在9月中旬前打完,為避免影響BNT接種,將延後到12月再打。南投縣衛生局長陳南松說,兩種疫苗間隔會拉長到14天,讓家長、學生放心。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認為,兩種疫苗同時打也不會互相干擾,間隔7天為了判定副作用的來源,不必太擔心。青少年有多種疫苗要打,陳姓家長說,家長群組都在聊,擔心打BNT有心肌炎反應,搶著幫小孩買疫苗險,不過早晚都得打疫苗,市府拉大兩種疫苗間隔,會讓家長更放心。梁姓國中家長說,孩子沒做過心臟檢查,就怕有未知毛病,打了不知道會不會有風險?不少家長說,BNT畢竟新疫苗,不像流感、HPV疫苗有大量施打紀錄,雖然有政府把關,還是會擔心。台中市衛生局表示,台中國高中生BNT第一劑23日起開打,約有15萬人,中央上周五表示,BNT疫苗會再進來,要求在10月8日前打完第一劑,第二劑間隔28天後再打。曾梓展說,中央規定新冠、流感疫苗間隔至少7天,但考量家長的擔心,兩種疫苗會間隔14天再接種,先打完第一劑BNT,間隔14天再打流感疫苗,再隔14天才打BNT第二劑。中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黃高彬說,國外研究報告指出,青少年打BNT疫苗併發心肌炎,較感染新冠肺炎併發心肌炎高,讓家長陷入兩難,若兩劑間隔拉長到4個月,心肌炎比例可降低到百萬分之6。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說,青少年接種BNT第二劑1周內,極少數個案打BNT併發心肌炎,但症狀輕微,國外資料顯示,經治療預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