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願景
共找到
175
筆 文章
-
-
2020-07-13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開刀房外的悲喜 看見人文關懷
「王某某的家屬在嗎?」開刀房外等候區,男護理師以穩重嘹亮的聲音詢問等候區,問了兩次後,一位中年女性起身上前,答道「我是他太太」。護理師說:「手術順利完成,還需要一些時間觀察,妳可以先去喝個水、吃個飯,大概一個小時後再回來,我再帶妳去看他」。手術室外 護理師安撫家屬只見王太太似乎驚魂未定地無法聽清,護理師再度細心解釋道:「王先生從外院轉來,手術現在順利完成,已經一整天了,妳一定沒吃沒喝,照顧別人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妳去吃飯、喝個水、洗把臉,等一下就可以好好地看他」,護理師的聲音愈來愈小,我已聽不清楚內容,但看到王太太微微地顫抖拭淚,護理師很溫柔地拍拍她的肩膀,安撫了她的情緒也照顧了她的心靈。這是發生在台北榮總開刀房外的真實景象,同時間也坐在等候區的我,看著一位個子不高,單獨等候家人手術而無措的婦人,一位溫暖的護理師,沒有任何評鑑委員、沒有任何官員在場,也不是祕密客抽訪,就是真真實實在醫療現場發生的互動。有人關心 婦人釋放壓力流淚我忍不住一直看著護理師與病患家屬,心想什麼樣的護理訓練可以讓素昧平生的兩人瞬間產生信賴、情感交流,還有發自真誠的關心與體諒?看著這一幕,再想想準備醫院評鑑時需要記憶的醫院宗旨、願景,還有一堆評估教育、訓練、醫療服務、醫院管理而準備的表格,我有點茫然。這位微微顫抖的婦人,終於有人關心而釋放壓力流下眼淚,而對象是一位素不相識的護理師,我不禁心想:「這家醫院還需要評鑑的肯定嗎?」現代醫院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以收容窮苦及旅人的慈善機構,十八世紀後從單純的慈善轉為救急與治病的場所。無論現代醫學如何轉變,醫療與醫院就是包含救急、救苦與治病的本質,而且以助人及慈善為出發點。時至今日,醫院已發展為具備醫療、人才培育、科學研究缺一不可的場域,目的都是為了提供民眾最佳的醫療照護,雖然角色變複雜,但醫療核心的利他主義絲毫未變。多元角色 醫師一人身兼三職多元角色的現代醫院下,台灣醫師一人身兼三職,要當醫師、教師、研究員,而三份工作只有一份薪資,還有超載的工時。健保費用是用以支付醫療服務,教育與研究的成本應該由大學、研究單位支出,但台灣經費拮倨的單位不只健保署,醫學教育與醫學研究各項經費都不足,為了追求更優質的醫療,每位醫師持續超時地做著三份工作,我想其他醫事專業人員也是如此。醫療體系資源 需全方位思維台灣醫療不僅品質好,醫事人員教育與訓練水準高,更是充滿人文關懷,一旦消失,可能再也無法重建,維持醫療體系所需資源遠高於健保經費,不應僅以健保作為唯一答案,需要全方位的思維。
-
2020-07-11 橘世代.健康橘
若樹若魚楊錦聰 人生要找到的2種運動
這次拜訪風潮音樂的創辦人楊錦聰,卻不談音樂,是要說運動的故事。採訪開始,楊錦聰說他上周上了第一堂芭蕾舞的課,下周要去學自由潛水。一邊說一邊展開雙手,示範了芭蕾讓他感受身體無限延伸的姿勢。35歲高峰伴隨焦慮 禪七靜心難楊錦聰今年60歲,2、3年前才開始「刻意」運動,卻是衝浪、馬拉松、拳擊樣樣來,看似什麼極限運動都做,楊錦聰卻說自己並非「運動咖」。生活與運動緊緊相連,真正的原因是「我需要透過身體去體驗,這是我的道路。」許多人對楊錦聰58歲才開始衝浪、60歲才學習自由潛水感到敬佩,但楊錦聰說,「對我來說最難的是蘇菲旋轉,那是20年前。」楊錦聰28歲創立風潮音樂,35歲時,幾乎是風潮最成功的時期:員工多、營收好,卻也是楊錦聰壓力最大的幾年——他害怕失敗、無法在生活與工作中尋求平衡,焦慮到得靠藥物入眠。因此他去進修企業管理課程、去卡內基上課,但效果有限。也曾去佛教聖地打禪七、去尼泊爾參拜仁波切,試圖找尋心靈平靜,才發現,「我從小就很好動的人,安靜形式對我來說沒有用。」這些幫助了許多人的方法,楊錦聰都沒有「相應」。與蘇菲旋轉相遇 40歲鬆開恐懼大約40歲那年,楊錦聰在印度遇見「蘇菲旋轉」,那是源自伊斯蘭蘇菲教派的儀式,一種透過旋轉達到靜心與冥想的古老技巧。楊錦聰第一次看見一群人跳旋轉舞,深受當下寧靜、放鬆、柔靜的氛圍感動,跟著轉了起來,轉一圈就跌坐在地上、頭暈、想吐,他挫折湧上:「為什麼才一圈就跌倒?」隔年楊錦聰再去印度,再度跟著轉,這次兩圈跌倒。但是心底比挫折感更大的是渴望:「我要經歷這個(旋轉的感覺)!」於是開始學旋轉舞,接著連續好幾年,楊錦聰都去土耳其和一群托缽僧一起跳旋轉舞、一起生活。後來楊錦聰才明白,蘇菲旋轉看似一直動,卻能帶給人莫大平靜,而且那種平靜不是個人的,「你感覺有一群人支撐著你,如果你是一棵樹,你在森林裡,整個森林都是支持你的場域。」楊錦聰接著說,旋轉的另一個心法是「let it go」,「你要學著鬆開,鬆開恐懼,對未知的恐懼、摔倒的恐懼。」因為旋轉,他回到猶如赤子、無所畏懼的狀態,意外地舒緩了在事業經營上的焦慮。今年因為疫情,各行各業都受波及,許多朋友看見楊錦聰仍自在輕鬆,問他:「風潮都沒有受影響嗎?」楊錦聰說,有啊,但他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害怕失敗的風潮音樂創辦人,而是能夠隨心所欲轉換頻道,不執著於做得不夠好的部分,可以馬上思考如何做更好的楊錦聰了。從「渴望」出發的運動 60歲更寬廣兩年前,楊錦聰從旋轉、瑜伽這類柔性、向內探索的靜心活動,轉向衝浪、三鐵等需要極大體力的探索運動。那時正逢風潮音樂30周年,楊錦聰開始思考風潮的「下個30年」,心裡浮現了強大的想望:「我要見證風潮的60周年!」(那時已經88歲了),而同時,他看見父親退休後因為沒有運動,肌肉大量流失,於是刻意開始做能夠訓練肌力的運動。同樣是投入需要極大體能的運動,很多人除了健康因素,更享受挑戰不可能的征服感,但楊錦聰不同,他的每個運動都是從內心的某個「渴望」出發——渴望在水上滑行,所以學衝浪;渴望像魚在大海裡優游,於是學自由潛水;渴望像老鷹無邊無際自由飛翔,因而去旋轉,「我想要去活出比人的意象更寬廣的世界,像魚一樣、像鳥一樣,延展的、寬廣的。」這些看似從身體直覺感受出發的運動,除了使楊錦聰的體能更好、看起來更年輕外,也給了楊錦聰的事業某些回饋。例如他在跑步和馬拉松過程中,培養了意志力以及自我鼓舞的能力,例如衝浪教他如何面對挫折。還有,因為喜歡跑馬拉松,楊錦聰聯繫上每年秒殺的「田中馬拉松」負責人,為2019年的活動邀請了幾個音樂團體演出,辦了「選手之夜」,隔天清晨,選手起跑前還有樂團現場演奏。「今年第二年,我們要做主題曲,要把選手之夜擴大,希望第三、第四年可以做馬拉松音樂節,售票的。這是願景啦。」楊錦聰不僅談運動充滿了熱情,連論及工作也像在說夢想。楊錦聰3建議 投入屬於自己的運動第一步:敞開的態度、廣泛的探索。每個人都不會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利用退休之後,或是晚上時間去參加登山、跑步、瑜伽等多種運動。第二步:聚焦,選擇其中一項。找到那個會讓你全然投入、渾然忘我的運動。第三步:透過身體記憶美好的感覺,去「活出來」,這樣會比較有熱忱,過程的困難比較不會成為負擔。【延伸閱讀↘↘↘】。讓自己重新誕生一次 渴望80歲 站在伸展台。人生像長跑—每次離開原地,都讓我累積成不同自己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8 養生.運動天地
初學者必看!怪獸訓練總教練傳授重訓6原則,徹底預防運動傷害
本篇主要將論述集中在絕大多數人最需要的初學者階段,在這個階段只要按照幾個大原則進行規律訓練,就可以享受美好的初學者蜜月期,接下來說明這些大原則。一、動作方向要盡量均衡肌力訓練很像飲食,任何再好的食物如果攝取過量對身體都不好,而無論喜歡不喜歡,主要的營養素如果被忽略,也會造成營養不良。因此,最佳的營養策略通常是:均衡攝取營養素。同樣的,適用於中老年人肌力訓練的人體自然動作,有上肢水平推、水平拉、垂直推、垂直拉,下肢有蹲系列、硬舉系列和負重行走系列,這些動作型態都是建構強壯人體的基本動作,應該要均衡攝取,不應有任何一類長期被忽略。二、要預留恢復時間訓練的效果不會發生在訓練之後的當下,而是發生在恢復之後,只訓練不恢復,就好像只工作不領薪一樣的可惜。近年來關於恢復策略有許多新的研究,膳食補充品、冷熱浴、壓力裝、伸展操或是藥物,不過這些研究經常充滿了矛盾的數據和爭議的結論,讓人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其實,最主要的恢復效果,還是來自於規律而健康的生活型態,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飲食。而其中飲食需要特定的間隔時間,睡眠更是需要安靜無打擾的一段長時間,所以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恢復手段,就是要預留足以讓身體吃飽睡好的時間間隔。對於初學者來說,除非每次訓練的課表很短,否則至少48小時的間隔可能是大多數人需要的,而最長的間隔通常是維持至少一週一次的訓練,這是大多數人仍然可以累積進步的最低訓練頻率,如果每次訓練過後間隔兩週以上,效果可能就會開始受影響,進步也可能開始停滯。三、不可忽略的高強度區肌力訓練裡,通常將最大肌力65%以下視為低強度區,配合高反覆次數的訓練方式時,主要訓練效果是肌耐力;最大肌力的65~85%是中強度區,配合力竭式訓練時,主要的效果是肌肉生長;85%以上是高強度區,主要訓練效果是提升最大肌力,同時也會有肌肉生長和肌耐力方面的效果。中老年人對於強度的依存性很高,用白話文講,如果不夠重,很難有效果。這可能違反了許多人的刻板印象,許多人認為中老年人的訓練應該要輕鬆愉快,所以不可以做太重,如果覺得太輕不過癮,也應該朝做「更多的次數」的方向走,而非挑戰「更大的重量」。但是,這樣的刻板印象其實是錯誤的,中老年人所需要面對的最緊迫的問題,是肌肉、骨質和神經系統的流失和退化,而這些東西是對「壓力」起反應,不是對勞累、痠痛、汗流浹背起反應。因此,一個課程再怎樣累,如果沒有足夠的強度,是無法驅動向上適應的機制。中老年人肌力訓練主項目的強度通常至少在最大肌力的70%以上,如果看到85~100%的強度規律出現在中老年人的課表裡,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四、盡量尋找最低有效訓練量與前一個大原則息息相關的是,中老年人的訓練需要高強度,否則會無效。但是,中老年人的訓練也要盡量避免過多的疲勞,因為迅速恢復是年輕人的特殊能力,中老年人的恢復速度比較慢,任意製造強度不足的疲勞會延遲或打亂恢復的進程,讓下一次訓練難以按時進行。控制訓練量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許多人都擔心訓練的量如果不夠,會不會沒有得到足夠的刺激,因此,動機強烈的訓練者,經常會不自覺的做過多的訓練。好在前人的經驗已經幫我們探究過這個問題,中老年人如果使用中高強度區(80%以上)的話,三組三下或三組五下的次數已經足以驅動向上適應的現象,如果直接使用95~100%的重量,則單次一下也可以啟動進步的機制。五、預留彈性空間雖然初學者會有一個持續進步的蜜月期,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毫無阻礙的執行每一次的訓練計畫。肌力訓練是為了讓人生過得更美好,而人生中總有一些其他事情,或多或少會干擾訓練,因此訓練的課程要預留一些彈性,以為突如其來的計畫改變準備好調整的空間。值得說明的是,這不表示訓練就可以天南地北的胡亂改變,要知道規律和習慣的力量非常強大,盡可能遵循規律訓練的計畫是效益最高的手段,只是如果遇到無法按照計畫執行時,不要覺得已經全盤皆輸而想要放棄。要知道,其實只要一點點微調,通常就可以讓一個長期的計畫持續下去。六、要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目標設定是任何計畫可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但是,目標設定要分成短期和長期兩種,長期的目標給人帶來方向和願景,短期的目標是為了讓人踏實的去執行。只設定長期目標,常常會讓人覺得達標的那一天遙遙無期,個性急躁的人可能會用過快的節奏趕進度,導致受傷風險提高;個性懶散的人可能會因為目標看起來太遙遠而乾脆放棄,但這都是對目標的錯誤解讀。事實上,把長期目標放在心裡即可,讓人願意規律地走進重訓室的是短期目標,所以短期目標必須合理又有挑戰性。合理指的是在能力範圍內可以達成,有挑戰性表示需要付出一些些努力才能成功,短期和長期目標讓肌力訓練成為一個有計畫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會讓訓練者一天比一天強壯。依循著以上的幾個標準,再選擇適當的訓練動作,就可以開始一個安全又有效的課表,接下來我們將探討關於實際訓練所使用的動作和技術。(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遠流出版《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怪獸訓練總教練何立安以科學化的訓練,幫助你提升肌力、骨質、神經系統,逆轉老化》)
-
2020-07-03 新聞.長期照護
高醫借重日本經驗 將打造旗津為長照島
因應超高齡社會到來,高醫醫療體系除與日本經產省商務政策統合調整官江崎禎英合作,翻譯他的著作「超高齡社會的處方箋」借重經驗。同時也宣示由旗下旗津醫院協助旗津打造為長照島,全方位守護當地銀髮族。高醫今天以視訊方式,與江崎禎英共同發表「社會可以被改變~超高齡社會的處方箋」一書中文版,會中並發表打造ABC旗津長照島的願景。高醫院長侯明鋒2016年在台北參加一場台日高峰論壇,對於江崎禎英的演講內容大為驚艷,兩人也建立深厚情誼,2018年江崎禎英出版「超高齡社會的處方箋」一書,內容對於如何因應迎戰銀髮浪潮有深入的著墨,去年侯向江崎禎英建議譯成中文版,嘉惠更多台灣讀者,促成了雙方合作。侯明鋒表示,每個人都會老,但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已不合時宜,大家要體認退休後的生活靠自己,在退休前儘早為自己規劃一張退休處方箋!受江崎禎英著作的啟發,高醫醫療體系也由旗下旗津醫院在當地啟動「長照ABC」計畫,期望將旗津打造為長照島。所謂「長照ABC計畫」,A指的是「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為「複合型服務中心」、C為 「巷弄長照站」,將結合高齡門診、出院準備服務及居家醫療等資源,提供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餐飲服務、健康促進等多元服務。旗津醫院院長蔡忠榮表示,旗津區老年人口占16.6%,已高於高雄市老年人口平均值,但社區不少獨居老人乏人照顧。旗津醫院兩年前推「長照ABC計畫」,逐見成果,全區13個里,已設有6處C級長照巷弄站。江崎禎英昨在視訊中表示,日本是最早迎接超高齡的國家,相關的長照經驗可作為台灣的參考,高齡化是必經過程,也是值得開心的事,採取的對策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改變視角,從預防醫學,與疾病共生共存等面向,面對老化。
-
2020-06-20 橘世代.好野橘
60歲「在家CEO」4大心法 賺進人生下半場
台灣人平均61歲從職場離退,第三人生才要開展,熟齡空間諮詢師林黛羚表示,愈來愈多準退休人士整修自家住宅,作為人生下半場的工作場域,持續賺進收入,她稱這群人為「在家CEO」。但想當「在家CEO」非朝夕之事,有些人工作半輩子,根本沒時間發展興趣,等到年華老去才哀嘆沒朋友、沒樂趣。在林黛羚累積的多個空間諮詢個案中,包括有離職後轉職為編織職人、寵物療癒師、穿搭諮詢師等,他們多從40歲便提早思考老後收入,「興趣是要花時間學習的」,因為專長或興趣都有可能變成繼續賺進後半輩子的本錢。5、60歲後想當「在家CEO」,請準備好4大原則:1.可參加社團學習興趣幸運的人有機會在退休後繼續運用「專長」賺錢,但多數人恐怕連喜好什麼都不自知。林黛羚說,社團是和同好交換經驗的好地方,臉書有各式主題的社團可以選擇,還不清楚自己興趣的人不妨多多主動參與。林黛羚有一位雜誌社離職的前同事蘇菲,如今已是日式編織風格界的達人,她和多數上班族一樣,對工作現況不滿意,因此開始利用下班後時間學習編織,這樣的準備期長達約10年,一直到小孩考上大學有工讀能力,她才正式離開「打工仔」的身分,現在她的編織作品不僅頗受歡迎,還開班授課,林黛羚說,寧願在小小的分眾領域當領頭羊,開出「品牌」特色。2.牢記財務333法則除了找到發展興趣的線索,林黛羚強調「要有足夠的錢」是根本,她提出在家CEO必須先有財務333法則。第一個3是要給自己3年的準備時間以及這段時間的補習費;第二個3是預先準備可以撐上3年的生活費;第三個3是準備3年經營所需的成本費用,例如生財用的耗材、工具等設備費用。有了三個3,接著是準備工作的場域。自家住宅若能闢出一個獨立的空間,可以省下不少成本。但林黛羚建議自家變身工作空間要留意幾個條件,包括周遭環境要夠安靜,避免車水馬龍的雜音聲響,影響品質,其次是若與長輩、小孩同住,要區隔出與家人居住活動的隱私空間,以免造成家人與客戶的彼此干擾。3.添購一張必備大工作桌若是不方便大幅修改空間,她建議可以在局部使用家具,調配出彈性空間,例如一張大桌比沙發、桌椅更為彈性,以高度72~75公分的大工作桌,搭配約45公分高的餐椅,不管是工作、聊天或用餐均可,是「在家CEO」CP值最高的配備。在家CEO可以依據專長或興趣開展很多模式,但林黛羚提醒一腳踩在夢想時,別忘了一腳踩在現實,要實際寫下計畫、分階段達到營收,且保有退休生活品質,才可能持續下去,「要對自己誠實,不要過度神化自己的願景」。4.AI幫賺人生下半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林黛羚自己收入也略有影響,對未來賺進下半場的模式有更進一步的體會,例如線上諮詢、線上課程是她接下來打算嘗試「在家CEO」的作法,她說,超高齡社會下,AI人工智慧、機器人真有機會減輕一部分勞力運用,這也正是退休族得益之處,也為賺進人生下半場開拓更寬廣的想像。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6-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人工關節術後金屬過敏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81歲的王奶奶,過去沒有任何藥物或是食物過敏的病史,因為雙側膝關節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先後在同一家醫院接受左右兩側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疼痛改善很多,門診追蹤關節的功能及X光片的檢查,也都恢復得很好。然而就在術後六個月左右,慢慢的在身上及四肢開始出現奇癢無比的癢疹(如附圖),起初以為是藥物或食物過敏,因此求助皮膚科及免疫科醫師。然而經過皮膚科醫師及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後,初步排除這兩種過敏的可能,推測王奶奶極有可能是對人工關節中的金屬過敏所致。人工關節置換的原理,主要是將磨損的關節面切除適量骨頭後,將金屬的人工關節,像牙齒換牙套一樣的方式,包覆固定在切除的骨頭表面,用以取代磨損切除的關節面,而磨損的軟骨則由高分子聚乙烯塑膠墊片來取代。因此其成分包含金屬及非金屬的部分。以現在的人工膝關節為例,股骨元件的部分主要是鈷鉻鉬合金所組成,脛骨主要是鈦合金的成分,位於兩者之間的脛骨墊片以及髕骨元件則為高分子聚乙烯墊片。至於人工關節材質過敏的情況,臨床上確實不常見。造成的原因主要是關節金屬成份中的鈷(cobalt)、鉻(chromium)或是鎳離子(nickel)釋出,誘發身體的免疫反應,造成全身皮膚起類似蕁麻疹的疹塊。病患臨床上的表現,通常會有局部搔癢的情況,國外甚至也有文獻報告,病患接受人工膝關節術兩年後狂掉頭髮的案例報告,至於關節本身也可能會有疼痛或是腫脹僵硬的情況。因為這種過敏反應是屬於所謂延遲性免疫反應,跟我們認知的藥物或食物過敏不一樣,通常不會在手術後就馬上發生,而常常在術後半年到兩年左右開始出現症狀。因為發生的機會很低,文獻上大多是零星的病例報告,因此對於真正發生的機會有多少不得而知;對於其診斷的方法,則必須仰賴臨床醫師的警覺性及詳細的評估才能確診。如果要證實是否有金屬過敏的情形,可以安排病患至臨床毒物科,透過抽血、驗尿或是採集關節液中的金屬離子成分,看看是否高於標準值。一旦確認是金屬過敏,其治療方式,症狀較輕者,可以採取症狀治療,例如使用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塗抹患部,同時搭配口服抗組織胺類的止癢藥物;而較嚴重者,可以在醫師的處方下給予適當的免疫抑制劑,不過必須要小心的是,當免疫被抑制後,則有可能造成感染的危險。如果人工關節的部分,因為過敏反應而有鬆脫或是局部嚴重腫脹疼痛,上述方式無法改善症狀,在與骨科醫師充分討論下,關節可能需要做清創手術,或是原來的人工關節必須先移除,等免疫反應過去後,再重新置換新的關節,才能解決問題。當然,不能再重新置換的時候,就不能再置入相同金屬成份的人工關節,而必須考慮另外使用較為特別的材質,例如在人工關節金屬表面塗層黑晶瓷(Oxinium),不會讓這些金屬離子直接接觸人體或是逸出,即可避免發生金屬過敏的情況。雖然說預防重於治療,然而,臨床上人工關節術後發生金屬過敏的機會其實很低很低。一般而言,民眾在接受關節手術前,倒是不需要常規做金屬敏感性測試。但是如果曾經有過金屬過敏病史,特別是對鎳、鉻等金屬製品過敏的病人,術前應該主動告知骨科醫師,透過共享決策(Share-Decision Making,SDM)的方式,先會診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做完整的評估,也可以安排做金屬皮膚貼片測試(Skin-Patch test)或是抽血做淋巴球遷移抑制測試(Lymphokine migration inhibition test)等檢查;如果結果高度懷疑有金屬過敏的現象,才考慮去使用這類特殊材質的人工關節。不過這類特別塗層處理的人工關節,價格不菲,目前健保也不給付。 除了人工關節外,其實很多金屬的植入物,例如用來固定骨折的鋼釘鋼板,都有可能會發生所謂金屬過敏的現象。文獻報告這類金屬過敏的情況,發生在固定物鬆動或是功能不佳、磨損嚴重的病人身上的比例,較一般人來的高,其主要的原因跟血液中金屬離子濃度有關。發生的機會不高,因此診斷必須依靠臨床警覺性,重要的是必須與感染來做鑑別診斷。
-
2020-06-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體免疫疾病與過敏體質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皮膚過敏症狀在現今社會,特別是台北盆地,幾乎很難問到一個人完全沒有這方面困擾的。在診間,很多人曾經對我反映,他過去沒有皮膚過敏症狀,自從某個時間點開始出現症狀,多半是夜間睡覺時特別明顯,但是這些皮膚起一粒粒或一片片紅疹的症狀,常常在白天比較不明顯。為什麼以前沒有皮膚過敏,現在卻突然出現這個問題,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免疫系統的改變。四、五十年前的台灣社會,和現在的社會環境,有了很大的轉變,雖然台灣南、北、中產業發展各不相同,但整體而言,環境的確變乾淨許多,寄生蟲感染的病人幾乎快要看不到,但是過敏症狀的病人,尤其是皮膚過敏,越來越多,並且一旦發生過,其發作頻率似乎就會越來越頻繁、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發作。免疫系統是很奇妙的,它永遠都在運作,細胞彼此間的反應會自己尋找出路,簡單說,過敏反應是免疫系統沒事找事,既然寄生蟲變少了,它就對塵蟎、濕度、冷熱、震動……做出反應,而且還容易受到情緒、壓力、睡眠情況等因素影響。在風濕科,經常看見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同時合併有皮膚過敏表現。原因是有些自體免疫疾病,在研究中發現,跟過敏反應的免疫方向一致,例如甲狀腺亢進、紅斑性狼瘡、乾燥症、乾癬……患有這類疾病的人常常也容易有長期過敏問題,甚至過敏性氣喘。有時候長期使用特定藥物也會造成過敏反應不容易用藥物控制症狀,例如期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的人,皮膚症狀對治療效果就會比較不明顯,因為身體已經習慣藥物作用了。所以,除非不得已,不然類固醇長期使用,若出現過敏症狀時,確實會降低後續治療反應,導致病人對治療結果不滿意,可以嘗試用其他免疫抑制劑取代類固醇,皮膚症狀用局部藥膏治療,或許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之一。飲食方面,很多人遇到過敏問題反覆發生,會開始尋找資料,網路文章、報章雜誌、電視節目,然後幾乎是令人敬佩的、嚴格的限制自己的飲食,最常聽到的做法是完全不碰蛋類和海鮮,例如螃蟹、蝦子、魚,有些人連香菇、金針菇也不敢吃,這樣下去,不僅過敏症狀不會改善,恐怕連營養都無法達到均衡。站在免疫科醫師的專業立場,我會確認病人過去有沒有對哪一類食物有很明顯的過敏反應,因為食物引發的過敏反應,幾乎發生在十分鐘到四個鐘頭內,速度快、反應明顯,經常伴隨眼皮或嘴唇腫脹,有些人孩提時食物過敏,甚至會引發呼吸道緊縮、喘不過氣要送醫急救。在我的門診,不會經常幫病人做過敏原篩檢,因為研究指出絕大數的皮膚過敏反應,檢驗出過敏原,對病人的治療和預後沒有太大的益處,更何況還有很多環境因素、身體心理狀況是無法抽血檢驗的,所以,回歸到病人皮膚症狀的治療,保持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均衡,有正常的社交互動,才是最重要的。
-
2020-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可能無療效」 FDA叫停使用川普力推的羥氯奎寧、氯奎寧
全美新冠確診突破210萬人之際,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5日不准醫院緊急使用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和氯奎寧(chloroquine)來治療新冠病毒,稱「不太可能有效果(unlikely to be effective)」;這兩款藥物早先都獲川普總統力薦,但醫生多次警告可能導致嚴重心臟問題。FDA表示,羥氯奎寧和氯奎寧在近期臨床實驗的失敗,顯示這兩款藥物不太可能產生抗病毒效果,對治療新冠病毒可能無療效(may not be effective),且是弊大於潛在的利。FDA在3月底發布緊急使用授權,允許由川普多次「背書」的抗瘧疾藥羥氯奎寧和氯奎寧治療新冠病毒,當時只小範圍的實驗證明該藥物能減輕輕度患者的症狀,且有副作用。FDA此舉被許多人批評是向政治壓力屈服,之後的許多實驗也發現該藥物並不會讓新冠病人受益,醫生也匯報稱羥氯奎寧可能導致心臟問題。與此同時,伴隨全美各地邁入不同階段復工,新冠疫情也在持續,數據顯示全美已突破200萬大關,15日有超過211萬7200萬人感染,至少11萬6000人死亡;儘管新冠死亡趨勢下行,但新冠病毒仍在全美範圍廣泛傳播,每天新增確診數成千上萬,生活回歸正常的願景依舊遙遠。全美單日新增確診最多的州現已轉向德州、佛州、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等地,新增確診平穩增長的地區包括加州、華盛頓州、愛阿華州等地,而紐約州、新澤西州這兩大疫情重災區,已轉到新冠確診數下滑的行列,其他新增確診減少的州還包括伊州、麻州、賓州、馬州等。這類疫情爆發較早的國家已出現平緩勢頭,但全球新冠確診數仍在迅速增加,單日新增超過10萬,以拉丁美洲最大國家巴西為例,逾88萬的確診數僅次於美國;全球累計確診也超過800萬人,死亡超過43萬人。
-
2020-06-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不愉快的就診經驗 期許醫病關係互相尊重!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首先謝謝這個平台為改善醫病衝突所做的努力。我想分享我不愉快的就醫過程,希望對改善醫病關係有幫助。近年來時常看到有關醫病衝突的議題,如醫療暴力、醫療過程中錄音錄影、病人因為沒有開藥而要求退掛號等等議題。但大部分還是站在醫師的角度來討論,我想以病人的角度表達病人的想法。我長年服用類固醇控制病情,因此被診斷股骨壞死,接受了人工髖關節手術。術後身體產生了些不良反應,經皮膚科醫師治療沒有明顯改善,這讓我很焦慮。所以我回到關節重建科門診,想諮詢醫師人工關節有沒有可能造成我排斥或過敏的現象。在告知護理師我的來意之後,護理師同意幫我加掛。等候快三個小時終於輪到我的號碼,進入診間我順手把門帶上,就醫過程如下:醫師詢問我的來意。「請問人工關節會不會引起過敏?」我說。醫生換了坐姿,背靠向椅背,翹起了腳,雙手抱胸,一陣呵呵呵後,臉沉了下來。「陳~小~姐~我可以給你保證。」板起臉說。此時,我已感覺到一股不友善的氣氛,讓我很緊張。「請問人工關節是什麼材質?」我問。醫生瞪著我不回答。診間沒有聲音,我把頭低了下來不敢跟他對上眼。「請問是金屬的嗎?」我問。「不~~~是。」醫生不耐煩的回答。「請問有方法可以檢驗嗎?」我問。醫生瞪著我不回答。「你應該去看皮膚科。」醫生說。「皮膚科醫師說是有東西誘發的。」我說。一陣靜默。「我看你走得好好的。」醫師說。「我走路的時候這邊會酸酸的。」我說。突然我聽到一陣哀嚎:「吼喔~」我抬起頭,看到醫生,手抓著頭,露出痛苦的表情,手指頭揮了揮。我意識到這是要我離開。因為害怕,我的身體,很本能的站起來,往門外走。走到了門口,我停了下來,我心想我什麼都沒問到,於是轉頭想問清楚再出去。當我正要開口問,看到醫師走到診間另外一個門,當著護理師和一名不知道身份著白短袍的女子面,轉身對著我大聲咆哮。「你要退掛是嗎?好,給他退掛。」 咆哮聲量很大,大到我的身體往後顫了一下。整個診間都是他的咆哮聲。整個診間只有他的咆哮聲。醫師手插腰對我怒目而視。當下我感到錯愕恐懼、丟臉、憤怒。接過護理師遞給我的健保卡轉身要步出診間時,門打不開。門被上鎖了,自我進診間他們就去鎖門。事後,我沒上網爆料、沒找媒體,選擇正常管道投訴。但他們告訴我,我沒有證據,我們是各說各話。「不是給你退掛了嗎?」「又沒給你收錢。」我在這家醫院看了近十年的病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感到很難過。我認為:1.就診過程中,我問的都是有關於我身上安裝的人工關節相關的問題,醫生可以高興講就講,不高興就不講嗎?2.就診過程中,我並沒有冒犯任何一位醫護人員也沒和醫生起爭執,我更沒有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尊重醫護人員,但我沒有得到對等的尊重。3.我和其他人一樣乖乖在外面候診,等了快三個小時,但我沒有得到和其他人一樣平等的就醫待遇。4.事後我求助一些單位,他們卻告訴我,我沒有證據,所以沒辦法幫我。我當然沒有證據。我以為我只是去看病,問幾個問題就出來了。我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狀況。當然基於信任,我也沒有想到要錄音錄影。所以我當然不會有證據。5.我沒有主動要求要退掛。因為這樣被醫師吼,我真的覺得很冤枉。6.醫生和病人的資訊不對等。我甚至不清楚醫生在生什麼氣?所有的資訊都在醫生這裡,病人不清楚才來門診求助。醫師怪異的行為,這是在欺負我不懂還是欺負我沒有家屬陪同?7.事後我去請教別家醫院的醫生,他建議我回去問幫我開刀的醫生。讓我覺得幫我開刀的醫生對我造成很大的困擾。近年來很多網紅醫師在電視、網路上呼籲病人家屬要尊重專業。同樣的,我也希望醫生跟病人可以互相尊重。畢竟沒有人想要生病,在台灣遇到這種事只能算我倒楣。
-
2020-06-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位「社區醫師」對台灣開始解封的憂心及建議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第四度以「新冠肺炎」為主題。長年耕耘於社區醫療的陳錦煌醫師認為台灣疫情控制的成功主要在於境外管制與全民加強衛生習慣,但相對的我們絕大多數人對這種病毒都沒有免疫力,而提出他對解封的憂心與建議;成大公共衛生陳美霞教授針對解封之後的「後防疫時代」台灣會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建議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及人力於教育民眾,建立全台社區防疫網;由台赴美短期進修的急診醫師分享他所觀察到的不同文化背景對疫情加劇的各種反應,以及回國後親身體驗十四天居家檢疫,身為「救人的醫師」同時又是「令人懼怕的潛在感染者」,寫出發人深省的「疫情中的你和我」。對新冠肺炎疫情台灣連續多日「加零」,指揮官陳時中部長決定逐步解封,開始「防疫新生活」,我心中有不少憂慮。憂慮的是,對於這新興傳染病全世界未找到疫苗及真正有效療法,歐美疫情仍然沸騰,流行病學模型顯示另波感染虎視眈眈時,我們可以一下子放鬆自己,肆無忌彈地擠滿餐廳及風景遊樂區嗎?特別從大陸禁止觀光客來台,台灣因禍得福;到武漢封城証實人傳人,台灣立即入境管制,到擋住一波又一波境外移入,以及人民恪守中央防疫指揮中心命令: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台灣可以說是全球新冠肺炎防疫的淨土,二千三百萬人口只有區區不到五百人確診,然而,其真正意涵卻是,絕大部份人沒有免疫力。到目前為止,社區僅有零星感染個案,指揮中心集合全國疫調及照護能力,阻止進一步社區感染的發生,因此,台灣基層醫療體系真正的考驗尚未開始。檢討這體系,從1995年開辦全民健保後,俗擱大碗,雖是世界各國稱羡的對象,但論量計酬的給付制度、薄弱的醫病關係、允許患者看病如逛夜市、醫療體系發展頭重腳輕、賺錢及業績導向而忽視公衞預防……而且社會大眾普遍認為,既已經繳了健保費,大可享受醫療照護的權益,忽視自己健康維護的責任,在這種醫療大環境下,如果防疫出現破口,很可能讓基層社區成為這隻漂浮不定、難以捉摸的病毒的溫床;2003年靠量體溫讓SARS病毒現身,順利阻擋不再在社區漫延,這次可能不那麼容易。中央開始解封,逐步恢復正常生活,各縣市政府也紛紛跟進,基層社區如何解封?何時?何處?何人?由於各地情況不同,難有中央由上而下一致的規範。我想提出一些概念,那是在2003年SARS之後,台大醫學院謝博生院長提出醫學教育改革,重視醫師養成過程「全人、全家、全社區」的學習;新港社區到現在一直是畢業後第一年住院醫師(PGY)的實習場所;多年來,我帶著PGY 醫師到廟口測量鞭炮燃放的噪音,追查PM2.5的濃度等對健康的可能傷害;也帶他們家訪,觀察鄕親生病時的就醫行為;調查學童上學前有否吃早餐、騎車有否戴安全帽等等各種生活習慣和疾病發生的關係,以及及早介入的方法,希望陪養醫師具備社區預防醫學的基本觀念,而不僅僅在診所等候病患上門。我們也共同討論「健康社區」的定義及其評估方法,藉以找到社區面臨的健康議題及介入方式,這概念或許可供基層社區在考慮新冠肺炎如何解封時的參考。所謂「健康社區」,我的定義是社區民眾共同參與「營造健康生活共同體」的意願、能力及具體作法,健康程度的多少,在於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我設定了四項目標:1)可以透過各類自主性終身學習組織,持續發現危害社區健康的因素,提出解決方法,並且落實執行。2)對外結合公私及專家資源,對內溝通協調整合,增強社區整體能力,以促進健康。3)營造健康安全的公共空間,減少環境危害,形塑健康及永續的生活習慣。4)經由弱勢照顧,滿足居民的健康基本需求,建立自尊與社區認同。至於如何應用「健康社區」的理念評估何人?何處?何時及如何解封,有如下建議:1)何人?評估人的社區生活滿意度、民主素養(權利義務、法治觀念、及溝通協調能力)、終身學習態度、參與公共事務意願、健康意識、健康生活習慣、有否社區發展願景等等;另外,更進一步評估所參加的社區團體,如社區發展協會、長照2.0的據點、基金會、愛心團體、宗教團體等等的種類、數量,及其活動力、組織力、學習力、願景、整合及共識力等。2)何處?評估社區環境的生態、污染程度,以及社區監測、再生利用及永續發展的能力;社區有沒有容易造成群聚感染的熱點?公共空間中使用者導向的健康以及安全度如何?3)何時及如何開放?評估社區人口、職業分佈、家庭組成及經濟狀況,尋找並了解弱勢族群是否具備自我及家庭防疫的資源及能力。社區是否已經建構新冠肺炎醫療照護有關的基層醫療網,其分流、分工、診斷、通報、照護、遠距醫療及後送體系等,及有否確實演練過。面對意外事故或新興傳染病發生時,社區整體風險因素分析,以及相對應措施。
-
2020-06-03 橘世代.好學橘
高年級上班去!3個政府免費資源「幫忙找工作」
退休後想重返職場,哪裡可以找到工作?善用政府資源,由勞動力發展署成立的「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主要是服務55歲以上有就業需求者,以及未滿55歲但已領到退休金的族群,目前台北永和與高雄鳳山各有一個銀髮中心,不但提供工作媒合,還有諮詢與教育功能。 「我們採專人一案到底服務。」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主任余璦君表示,民眾來找工作都會有一位服務人員先對談,了解求職者的狀況、想找的工作和專長能力後,擬定一個就業行動計畫。萬一這次沒有媒合成功,下次再來也會是同一個人服務,如此才能最貼近每一位求職者真正需求。此外,銀髮人才資源中心還有三大服務:1.一對一 職涯諮詢如果想重新找工作,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思考上有些卡住,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便會啟動專業的「職涯諮詢」服務。余璦君表示,經過評估過後,確認求職者確實有職涯諮詢的需求,便會安排老師一對一諮詢,這在市面上一般是計時付費的服務,在這裡則完全免費。2.三到六人 團體督導中高齡者想重新找工作,可能遇到求職技巧不足的問題,銀髮人才資源中心針對一些共同困難,提供「團體督導」課程協助。余璦君指出,有些求職者能力很好卻沒被錄用,在互動過程中發現可能只是履歷寫得不夠好、面試技巧不好或不了解自己能力,因此會透過舉辦3-6人的小型團體輔導課程,針對有共同困難的求職者,提供互動式諮詢與實際演練,來提升求職者找工作的技巧,也同樣完全免費。3.一站到底 職前訓練中高齡者再就業很可能需要轉換跑道,如何面對一個全新陌生的領域?一般而言,許多人會去參加職業訓練課程,「如果課程中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這麼喜歡,可能造成資源浪費。」余璦君表示,銀髮人才資源中心開辦了短期職前訓練,而且從課程、體驗到面試,提供一套完整就業機制。短期職前訓練課程在4天內完成,並且直接找企業主管來上課,分成4個階段:第一階段「心態調整」:讓求職者了解重返職場需要將身段放軟。第二階段「職業課程」:讓求職者知道這份工作需要具備哪些特質與能力、工作實際內容等。第三階段「職場體驗」:課程最後一天直接到公司現場實際操作,將理論和實務結合。第四階段「當場面試」:工作體驗完後直接現場面試。「透過這模式發現錄取率提高很多。」余璦君指出,通常會留到課程最後的人都是對這份工作有興趣的,大幅提升面試的錄取率。此外,就業穩定度也提高很多,一般企業面試頂多20分鐘就決定是否錄用,不一定可以看對人;另一方面許多求職者上班後才發現工作內容和想像有落差,於是做沒幾天就離職,對雙方來說都是損失。而透過這樣的訓練模式,求職者和企業有4天時間可以互相了解,確認彼此是否合適,帶來更務實的再就業協助。【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勇敢追夢不會晚!60歲,移居金門「開間書店」送自己。做回收是因為有願景!「辛苦中覺得快樂」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9 橘世代.好學橘
超前部屬「樂齡照護」! 未來的陪伴者是機器人
在全球老化的趨勢下,失能人口增長,內政部統計,2018年國人平均餘命80.7歲,「需要依賴他人照顧」的不健康存活年數為8.8年,在超高齡社會中,長老獨居比例愈來愈高,如何將科技與醫療結合,讓年長者「活得老、活得健康」,成為刻不容緩的要務;工研院率先打造整合科技與照護服務,提前練兵,希望解決獨居老人遇到的問題,樂齡陪伴機器人PECOLA則是其中一項秘密武器。根據「107年簡易生命表」,2018年的國人平均壽命,以六都而言,以台北市83.6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非六都的各縣市平均壽命則以新竹市81.1歲最高。「唉唷喂呀、啊好痛!」工研院指出,跌倒是我國65歲以上人事故傷害第二大死亡原因,獨居長者跌倒事件頻傳,工研院樂齡陪伴機器人PECOLA可在獨居長輩跌倒或發出緊急關鍵字,啟動即時雙向視訊模組,通知被照護者的家人或醫護照護者,縮短救助獨居老人的時間。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組長李國徵說,年長者的需求看似簡單卻也不簡單,無非吃得好、睡得好、心情好、身體好,PECOLA的服務主要希望提供研發環境感知(Ambient Intelligence)技術,讓年長者「不穿不戴」就能蒐集到飲食、睡眠、情緒、活動力等生理資訊,適時提供子女關懷年長者的話題。PECOLA研發團隊花費一年時間,先後訪談營養師、醫師、安養中心、日托中心、健身業者、線上遊戲等業者專家,共同探索銀髮需求,邀請2百多名年長者與子女,透過深度訪談與服務體驗實際瞭解使用者痛點與高齡獨居的科技應用需求;研發團隊最後歸納出銀髮族生活中「身體好、吃得好、情緒好、睡得好」等四好需求。李國徵指出,研發團隊針對四好需求,開始建置PECOLA的互動功能,首先開發隨之在側的移動載具,讓年長者容易「建溝通」,再運用環境感知技術收集生活資訊,讓子女可以主動關心年長者來「找話題」。功能包括透過影像辨識技術分析獨居老人飲食菜色,比對進食前後餐點差異歸納飲食概況;使用WiFi訊號偵測睡眠期間呼吸率,觀察老人睡眠與生理狀況;以影像式動態心率技術,利用活動分級及運動量辨識,讓獨居老人可用音樂律動鍛鍊身體提高活動力。更重要的是,PECOLA可運用深度學習技術偵測跌倒事件,主動撥號給子女建立雙向視訊,並將上述生理資訊彙整成報表傳送到子女手機,讓子女全面掌握年長者的睡眠、飲食、情緒、活動力等資訊,提高關懷的頻率與增加話題。為隨時隨地提供服務,PECOLA進入家中後,會先進行室內地圖建模,利用3D立體攝影機提供自主導航、場景識別的功能,觀察獨居老人生活作息後調整定位點,自我提升避障能力。李國徵說,變老是無可避免的,工研院希望透過規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在健康樂活領域利用智慧長照科技的協助,能讓銀髮生活更健康、更便利、更精采,實現慢老人生的美好願景,攜手呵護家中的銀髮寶貝,一起健康樂活、安心慢老。 【熟齡精選延伸閱讀↘↘↘】。防疫宅在家/想測自己多聰明?動腦App,讓思緒天馬行空。眼花看不清楚?「LINE字體放大」拯救你的視線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15 橘世代.好學橘
做回收是因為有願景!「辛苦中覺得快樂」
從早年酒矸倘賣嘸、騎三輪車收「歹銅舊錫」的賈物商,到開車載破爛的資源回收商,以至穿梭大街小巷的小蜜蜂,營運方式在變,但不變的是服務。從事資源回收20多年的顏慶和,指著監視器、保全系統,說早年沒人要的垃圾,現在也有人要偷,以前他是為了生活從事這行,如今是為了做環保,「心情有了轉變,辛苦中反覺得快樂!」。50歲的顏慶和去年剛拿到台南第一張資源回收站登記證,不用再擔心被檢舉地目不合而遭罰款了。他說,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就去服兵役,退伍後因沒專長就開雜貨店,剛好旁邊有資源回收商,常有來載貨的業者到店裡買飲料,聊天中發現,因隨著資源回收抬頭,這行業應有願景,就這樣踏入「這途」。因資源回收觀念剛起步,賈物商不多,又剛好南科設廠,貨源很充足,是最有利潤的黃金期。但隨著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資源回收,做這行的人大增,貨源減少。10年前算是個分水嶺,隨著資源回收廠增多,競爭更為激烈,有人改採小蜜蜂的方式,進入大街小巷叫買或到府服務,有如街頭戰。政府剛推動資源回收時,1支寶特瓶2元,後來降為1元,再降到5角,最後秤斤計價,目前1公斤3元,約是600毫升裝寶特瓶5、60支。而2006年起因大陸籌辦北京奧運,各項建設啟動,鐵的需求大增,價格大漲,1公斤廢鐵13、14元,使得現金準備量由每日3、4萬元暴升到10幾萬元。但2008金融海嘯,因產業受影響而生產停頓,從紙張到金屬物都大跌,1天營業額只有幾千元,好在景氣很快復甦,3、4個月的低迷期後又逐漸攀升。顏慶和看到了回收業的起起落落,有人擋不住就收了。今年2月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如進入另個金融海嘯。顏慶和說,疫情何時會停止沒有答案,反而比金融海嘯還嚴重;因貨出不去,工廠沒生產或是產量減少,能回收的資源自然減少,辛苦1天,營業額只有5、6千元。顏慶和的回收站只休周日,他說,每天都會有居民拿東西來賣,不忍老人家白跑一趟,周六仍營業。孩子小時候少有機會出遊,難免有抱怨,就只能用春節多休幾天,藉由旅遊來補償。手肘、肩頸、腰部痠痛,是資源回收業的職業病,顏慶和形容一名曾做資源回收的前輩,因長期搬重物,腰已挺不起來,成駝背狀。自己也曾在工作中,腳趾骨折,雖然痛,但還是要作,因為要撐起這個家;但現在孩子長大了,經濟壓力減輕了,就以做環保、服務社區的心情來經營回收站,「心情有了轉變,辛苦中反覺得快樂!」【精選延伸閱讀↘↘↘】。不被工作綁架!三大關鍵享受理想中的「自由勞動」。峨眉「物換物免費店」 老闆再推「工換工時間銀行」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520就職典禮倒數 指揮中心:將視疫情發展放寬人數
520總統就職典禮進入倒數,總統府日前預告典禮將遵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之指引。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由於境外疫情仍然嚴峻,還是要嚴守防疫規範,將觀察這幾天的疫情狀況,總統就職典禮人數「可放寬一些」,但相關活動的人數會持續漸進放寬。媒體報導總統府預計11日召開記者會,說明520總統就職典禮,典禮秉持防疫優先、簡單、隆重、溫馨等原則處理,總統蔡英文當天在府內宣誓就職後,將移師至臺北賓館發表就職演說,從防疫談未來施政願景,因此這次將不在府前廣場搭建舞台。
-
2020-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印尼智庫訪問駐處代表 分享防疫籲兩國緊密合作
中華民國駐印尼代表陳忠表示,台灣與印尼的人民往來密切,兩國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更密切合作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是兩國的共同利益。陳忠接受印尼智庫、外交政策協會專訪,談及台灣的防疫成果、呼籲世界衛生組織(WHO)接受台灣參與,以及台、印尼兩國在防疫的合作。專訪昨天在線上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播出。對於台灣政府如何成功防疫,陳忠指出,台灣去年12月31日起就對從武漢直飛的班機登機檢疫等超前部署、政府與民間合作增產口罩而讓民眾能便宜、方便地買到口罩、運用全民健保等資料庫創造大數據供醫護人員辨識患者,以及運用科技確保民眾遵守隔離規範並提醒民眾注意感染風險等。被問到如何說服民眾支持政府的防疫政策,陳忠說,台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召開記者會,處理疫情迅速、透明,並向民眾提供專業、詳細的資訊,「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與信心」,民眾也願意遵守防疫原則。這是政府與社會溝通、中央與地方政府溝通的良好範例。至於是否同意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指中國應為疫情受譴責的說法,又該如何讓中國負責,陳忠說,中國應受譴責,這是非常普遍的看法,可以說「幾乎普世認同」。陳忠說,疫情在武漢爆發後,中國的回應太慢、壓制消息、並懲罰醫師李文亮等吹哨人,不只川普,全世界很多政治人物、律師、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都認為中國應受譴責。但陳忠強調,中國人民是無辜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應對疫情負責,為隱瞞疫情、延遲向世界提供正確訊息道歉,也應允許國際專家到武漢徹底調查疫情。對於台灣無法參與WHO對防疫的挑戰,陳忠說,「WHO已經被中國綁架」,台灣被排除在外,沒有國際專家協助抗疫,也無法充分取用WHO資料庫的病毒資訊,使台灣的防疫加倍困難,台灣也必須加倍努力提出適當的防疫政策。台灣在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造成73人死亡。陳忠指出,台灣從這個慘痛的經驗中學到教訓,建立醫療體系處理傳染性疾病的標準作業程序,台灣能面對現在的疫情,是歷經了17年的準備。陳忠表示,WHO的宗旨是「照護所有人健康」,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曾提出WHO「平等屬於所有人」的願景,但WHO偏袒中國,因政治理由排除台灣,違反這些理想。他也指出,國際社會無法分享台灣醫療體系的專長與經驗也是令人遺憾的損失。現在許多國家支持台灣參與WHO,「WHO應該思考讓台灣參與的適當方式」。對於台灣與印尼在這次疫情中的合作,陳忠指出,台灣政府將捐贈給印尼30萬片高品質醫療口罩下週抵達印尼,提供前線的醫護人員使用;台灣願意用各種方式與印尼合作抗疫,包括分享醫療照護、利用科技抗疫的經驗,以及合作研發疫苗及檢測病毒的快篩試劑組等。陳忠說,捐贈物資是「台灣與印尼人民團結」抗疫的展現,三輪慈善基金會、台商會組織、慈濟等都已紛紛提供民生物資給需要幫助的民眾,並捐贈醫院醫療用品。陳忠表示,他相信台灣和印尼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兩國的合作會比現在更密切,不只抗疫,也提振經濟,這是兩國的共同利益。印尼是偉大的國家,有偉大的人民,祈願印尼能早日克服疫情,並儘速重振經濟成長。
-
2020-04-03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吃人一口,還人一斗,還不了一斗,還一碗總可以吧!如果連一碗都還不起,還半口總可以吧!台灣早年醫藥衛生落後,偏遠地區更是如此,主要都是西方各國具醫療背景的傳教士來台協助,加拿大、挪威、美國、義大利、瑞士等等,名單一下也列不完全。民國79年,具有醫學專業、資歷及熱心社會福利的跨黨派立委組成厚生會與厚生基金會,每年辦理醫療奉獻獎。直到近年獲獎大宗的都是早年來台的外籍人士。再加查考,得獎外籍人士中竟然以義大利人最多(如附表)。得獎義國人中,分別從民國41年、42年、43年、45年,來台超過三分之二世紀,最後一位來台的是民國60年,至今也有半個世紀。他們在台灣偏遠地區設立醫療機構,包括澎湖在內,個人則有特別的因緣,有機會與他們相知相處。1990年,規劃完成第一階段全民健保,從經建會回返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當時醫院管理成為「顯學」,設立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現整併為「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擔任所長一職,交了兩位「損友」,認為大學教授都是閒人。首先楊敏盛先生要我去擔任中華民國醫院協會秘書長,自認為疾病分類是醫院管理的基礎,在台大、馬偕病歷室主任協助下,辦理疾病分類人員考試,因為辦理嚴謹,其證書普遍為公、私立醫院認可,成為病歷室人員任用的重要資格證明及敘薪加給,這是極少數民間辦理,及受到公立醫療機構認可的證書。在協助醫院協會期間,遇到另位「損友」,當時任埔里基督教醫院的行政副院長成亮先生前來看我,認為更需要協助的是教會醫院,那時全民健保尚未實施,在偏遠地區施醫,只有艱苦付出,收入十分有限,要從母國及在台募款。這些神父、修士,在意的是解除病患身心靈痛苦而非自我的生活。當時基督教與天主教各別設有教會醫院協會,理事長分別為馬偕的吳再成院長及耕莘的乳房外科醫師陸幼琴修女,在成亮兄的遊說下,二個教會醫院協會,再合併成立教會醫院協會,由成亮兄擔任秘書長,邀我義務擔任顧問(好像後來再也沒有此職),我們自行開車,赴每個教會醫院拜訪,提供醫院經營管理的意見,及說明未來實施全民健保的願景及因應之道。但個人提出條件,就是「朽木不可雕也」,不可對我宣教,但用餐可以參加禱告。個人大概是在教會醫院住院最多的人,除馬偕及耕莘,因在台北外,都因醫院經費有限,所以為了節省,都不住旅社,而住醫院的空床,因不是病人當然晚上沒有護理人員照顧是必然的。又發現一件趣事,如果只有兩片吐司及一根香蕉,禱告時間就很長,如果豐盛,時間就比較短(請教會人士勿怒,可能是個人偏差心態),跟這些神父修士交往,發現面由心生,特別覺得莊嚴動人。某次帶尚在小學常不受控的女兒一同前往拜訪,午餐十分簡便,但她看到修女們那麼對病患無私的奉獻,竟然也正襟危坐起來。在台大任教期間,因緣際會跟隨林家春教授學習電腦在醫學院統計上的運用,有師自通,沒上過一天正式課程,居然也跟幾位研究生開發了一套公、勞、農保費用申報的PC軟體,更大受教會醫院歡迎,也曾購買PC贈給東部的醫院,跟這些教會醫療人士交往除心靈上獲得無上滿足外,特別神父、修士,必定招待喝些紅酒(據說葡萄酒是神父們發明的),澎湖惠民醫院的何義士修士,滿臉大鬍子的紅酒,特別令我懷念。如今義大利新冠疫情最為嚴重,台灣曾受人無私的幫助,擬發起送十萬N95口罩,值約一千一百萬,這當然比起他們超過半世紀對台灣偏遠民眾的照顧,不及千百分之一。做善事應不為人知,但因疫情,大家多有財務困難,個人只好高調拋磚引玉,捐出二十萬(四個月的退休金),算是還了大鬍子的一口紅酒。期各界雪中送炭,此款交由天主教靈醫會在國外購買,逕送義大利靈醫會,善款請交: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郵局劃撥帳號:19308592或銀行匯款帳號22807000014,銀行別(017)兆豐國際商業銀行。附註:1.靈醫會是梵蒂岡教宗下的一個組織,在許多國家設有分會,本人曾以中華民國衛生署長身分,受邀參加全球靈醫會年會。2.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率先響應,支援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2萬支檢診手套。該會亦與義大利紅十字會取得聯繫,各界亦可直接捐款支持該會的急刻救援!Everywhere for Everyone Ⅱ 勸募專案(衛部救字第1081367411號,勸募期間:即日起至05/31),捐款專戶: 華南銀行和平分行121-20-0702339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優先 新北公有封閉型場館暫停開放14天
新北市府今天表示,基於疫情嚴峻,防疫優先,20日開始新北市公有的封閉型集會休閒場館,包括運動中心、活動中心、博物館等,都暫停開放14天,未來將視疫情發展再彈性處理。新北市長侯友宜上午前往新莊區新北大道4段,原來的中港大排願景館,參加新北運動聚點試營運時,做以上宣布。他並向參加的員工說「抱歉,今天就暫停營運,暫時無法開幕」。侯友宜說,公有封閉型場館暫停開放14天,是基於疫情嚴峻,確診案例不斷攀高。他也再度呼籲中央,所有從第三級旅遊警示國家回台灣的國人,也要全面篩檢、居家檢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3月5日至14日間曾到歐洲或在杜拜、埃及、土耳其,即日全數回溯居家檢疫14天,呼籲民眾儘速通報展開居家檢疫。市府民政局統計到昨晚8時約1300多人登記,市府陸續補開居家檢疫通知書。由於宣布封閉型場館暫停開放14天,讓無預警的準備開幕員工有些失望,侯友宜進入運動據點向員工打招呼致意,並強調防疫「阻絕境外、防控境內」的必要性,將來會視疫情發展彈性調整。市府表示,銀髮俱樂部原先早已暫停活動,目前包括鶯歌陶博館、十三行博物館、黃金博物館等封閉型藝文活動場館,與各區市民活動中心、客家文化園區、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甚至國民運動中心,都暫時停止開放14天。新北市府教育局表示,今天(19日)起至本學期結束前,新北高中職以下學校,校園場地暫停對外開放,也不租借,盼望大眾共體時艱,讓學生在更高規格的防疫下,就學環境更安全。教育局說,考量近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個案增多,校園場地開放使用對象為不特定人員,經多方考量審慎評估,決定自19日起至本學期結束前,校園場地暫停對外開放。
-
2020-03-14 橘世代.健康橘
首個青銀共居生活圈!67戶全齡宅「0到百歲都宜居」
這是一個滄海化為桑田、荒野變成聚落的故事。6年前,這裡是台中北勢溪畔荒地,方圓幾里渺無人煙;3年前,它以馬卡龍色貨櫃屋成為網美拍照熱點,日湧1700名遊客;今年5月將成全台第一個青銀共居聚落─「好好」聚落,一個「老後宜居」的多功能生活圈。67戶全齡宅 鼓勵走出屋外「有人問我,你是在蓋養老院嗎?當然不是,它不是養老院,也不是老人宅,我們稱它『通用住宅』。」催生好好聚落的靜宜大學社工系教授紀金山說,「通用住宅」試圖打造從0到100歲都可以自主活動的空間、適合跨世代生活的場域。住宅6層樓共67戶只租不售,只有5間是2房1廳的大房間,其餘都是11坪的小房。「不要有太多私人空間」,紀金山笑說,透過設計,讓彼此有更多機會在公共空間交流。所以,這棟6樓的建築,有10個交誼廳和很多公共設施,每層樓都有1個年輕人房。「乖孫」要服務 長輩能貢獻紀金山希望在此發展無血緣的「新家人關係」,想入住的年輕人必須提出1周至少30小時服務的「乖孫計畫」,說明要提供長者什麼服務。希望透過流動的年輕人為住宅帶來活力。硬體上,「好好」方便長者在老後仍有舒適的居住空間,但很多詢問者看重的是它的「軟體」,包括課程、活動、工作機會、長照申請以及各類日常生活服務等等。住宅1樓是「有本生活坊」旗艦店,它是紀金山創立的社會企業,為年長者整合並提供長照服務。例如林爺爺輕度中風出院後,左腳微癱還插著導尿管,正煩惱要不要請外勞,去有本生活坊諮詢後,生活坊有居服員或照服員資格的員工,幫他申請助行器,並建議可先用長照2.0資源申請照服員,以及物理治療的復健服務。紀金山希望,當一個人老化時能夠有更多的選擇,透過整合服務系統,依然可以留在喜歡的熟悉場域中生活,而非只能在「住安養院」或「外勞照顧」中二選一。聚落裡有各種手作工坊、農場,定期推出課程,長者可以上課,或者貢獻專長成為講師,不僅有收入,還能發展新職涯。聚落也和鄰近的光田醫院和靜宜大學合作。光田提供住戶醫療服務;靜宜則提供工作與學習,未來還要推國際換宿,讓住戶不僅可世代交流,也可接觸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打造熟齡生活圈 共享還要共榮好好聚落總共只有50個長者住戶名額,「住滿不是問題,誰來住才是問題」。紀金山強調,「共享」是核心價值,他期待住戶帶著對未來的想像、可共享的資源入住。他和每個想入住的人聊:「為什麼想來住?有什麼要和大家共享?」讓這群人可以共同寫下「好好聚落」的未來。雖然紀金山對外都說「入住無年齡限制」,但他心中未來住戶模樣是這樣:大約75歲、獨居、有點錢,身邊沒有家人或家人無照顧能力,只要賣掉房子,就可移居於此。整地6年養綠意 等待寫故事的人「我設計的是假的,人家用生命故事寫的,才是真的」,對紀金山來說,把此當成社會價值的實驗場,落實青銀共居生活圈,只是開始,終極目標是打造獨一無二的老後宜居場域,這個願景,得靠住戶來實現。2014年,好好聚落整地植草種樹前,官網有這樣一段文字描繪聚落的未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 桃花源記6年過去,綠草大樹活了、阡陌交通建立了,這裡有良田有美池、四季會有不同的植物開花,桃花源建好了,只差那些願意在此生活、寫故事的人了。「好好」入住費用分為「入會費」、「生活費」與「會員服務年費」3種,入會費愈高,每個月須繳的生活費愈低。「入會費」及「生活費」收費如下,另收「會員費」約50萬元。【精選延伸↘↘↘】。熟齡「宅男宅女」想住哪?想像一下未來的家。「橘之鄉」創辦人洪美芳 現代大宅院裡築夢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2 橘世代.好學橘
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
現年71歲的陳榮楷,20年前從宜蘭高商退休後,當起寺廟專業經理人,把銀行會計與行銷專長,運用在管理經營上,加上文化創意,將原本只是宜蘭五結鄉下的一間土地公廟,闖出名號。他引進文化創意、環保措施,讓廟宇在宗教心靈之外,還有教育與文化等多重功能,「橘世代」的志業,讓他發光發熱,他指出關鍵因素就是:「在人生下半場要做自己喜歡、而且能有貢獻的事。」陳榮楷現任宜蘭縣五結鄉四結福德廟總幹事,因所學是銀行會計,畢業與退伍後,回故鄉服務,原想到銀行工作,但當時在銀行當經理的哥哥勸說,銀行的生活緊張責任重,且職務要調來調去,認為不適合他。陳榮楷幾經思考,也覺得喜歡過慢活生活,不宜去從事緊張與高壓工作,改去職業學校教書,當老師日子較平靜,但收入微薄,為補貼加用,努力耕作父親留下的二甲多田地,種植花卉,課餘用三輪車載著,到羅東去販賣。當時年輕,他當起「搶錢一族」,早上清晨5點去送報紙,一送就300多份,跑遍大街小巷,這樣不論風吹雨淋,全年無休,送報紙送了10年,送完報再去學校教書,教書之餘則耕作,一作也是10年,總是在賣勞力 ,某次機緣,接觸媒體,閒暇兼辦廣告,增加收入。陳榮楷說,他每天都這樣打拚,也思考過要繼續這樣下去嗎?有一天突然決定:「人生50歲以前很拚,因為我愛自己、愛妻兒、愛家庭,50歲之後,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要喜歡的,沒收入的也要做,沒興趣的,能賺到再多的錢也不做。」「真的,我在50歲毅然退休。」陳榮楷說:「我的人生我要決定!」民國89年選擇,退休退休後要做什麼?因為家旁有土地公廟,退休前,就對寺廟能安撫人心感興趣,但因很忙,沒辦法參與太多,退休後,剛好可以全力投入,協助廟宇發展,他在學校教的是會計,還有商業心理與行銷,行銷學運用在廟宇再好不過。陳榮楷認真將畢身所學,深入分析四結福德廟的定位、產品、信徒、市場、通路,並訂出福德廟階段性目標、經營願景與四大志業,規畫廟宇發展藍圖,還思考與說服共同參與廟務的耆老們一起努力,創造話題與引領潮流,包括安置金身土地公、堆五穀龜、舊地名尋根等。他用文化創意,讓傳統廟宇有新風貌,很快打開四結福德廟的知名度,參觀遊客源源不斷,同時,他引進環保措施,創設環保金紙,減燒紙錢,設環保金爐,降低空氣汙染,種種努力,讓四結福德廟不僅是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更是間環保的廟宇。「做什麼事,正信、正念最重要,怎麼做怎麼對,若口不應心,說的與做的有出入,會三做四錯。」陳榮楷說,他本此原則20年,歡喜做甘願受,總結有8個字:「不得而得,不求而求」,在廟裡工作,不會想從廟裡獲得什麼,而是想如何把廟制度化,推展出去,雖然對自己這樣做,還是會有雜音,但心安理得,一切自然順利。陳榮楷說,令人欣慰的,廟宇因文創,不僅是年長者,連年輕人都愛來,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自己歷年付出與貢獻,留下很多成果,更在網路上流傳,像家族中有很多年輕的後輩,生長在數位時代,擅用網路,有次問他做了什麼?他叫後輩去尋,沒想到資料很多,侄兒輩還不禁驚訝稱讚:「叔叔你很屌!」陳榮楷說,不少人對公眾事物無感,講到自身利益就哇哇叫,但要看得開啊!像他,人生下半場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以為只有付出,自己發現,因參與公共事務,又可結交更多朋友,真的是「付出愈多,獲得愈多!」【延伸閱讀↘↘↘】。副警長退休變「志工副班長」 重出江湖教人寫訴狀。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從副總到全職志工/徐金春:找出自己的價值,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31 橘世代.時尚橘
專屬熟齡的「斷捨離」 享受輕快人生旅程
年紀越大,越容易受物品所支配請大家回想看看,當自己在購買一項新商品時的雀躍心情,彷彿重獲新生般的激昂情緒,以及付款時的暢快感。人最愛的就是這樣的獲得行為。不過麻煩的是「一旦得到之後便不願放開」的信念也極為強烈。再者隨歲月流逝,不僅愛戀或依依不捨的心情加劇,更加速了「一旦放手,可能就再也拿不回來了」的小心眼情緒。結果導致自己擁有的物品數量多到自己難以控制,進而讓自己宛如生活在受其支配的狹小空間中。在那狹小空間中的眾多物品,彼此間彷彿不停的對話。起初悄悄的,時而喧鬧著,最後甚至拉高了分貝高亢的訴說著。不需要的物品不僅占空間,更在人類心中發出聲響強調自己的存在感。若真心想要過個平平靜靜的生活,人必須徹底放下,而不是暫時將它們挪開。假使無法斬斷這些雜音的來源,人的心境依舊會被這些吵雜聲動搖。以輕量化後的行裝,享受暢快的人生旅程若你期待要以一顆平靜的心度過未來的人生,那麼有個任務你勢必要去執行,那就是移除不需要的物品。扛著沉甸甸的行裝去旅行應該會讓人感到很困擾吧!為了讓自己有餘力,好好享受沿途的風光,那麼就更應該徹底的輕量化。話雖如此,但放下的舉動還是需要一些勇氣和契機,是以在此建議大家可從人生舞台的轉捩點開始著手。年屆退休、子女離家獨立生活等,就是規劃自己未來的生活願景,也是執行斷捨離的最佳時機。經嚴格挑選後加以輕量化,當然越是精簡,越能感受到自己所散發出的好心情。所謂斷捨離的目的,並非讓人捨棄身邊所有的行裝過簡樸的生活,而是要藉此選出真正有必要的行裝。因為毫不遲疑的舒適人生走到盡頭後,等待大家的就是自己所認同的人生終點。本文摘自《50歲起,為了過得更好的斷捨離練習》,麥浩斯漂亮家居 2017/08/05 出版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15 科別.消化系統
常做惡夢嚇醒且疲勞惡心 男子血液篩檢才知罹患C肝
一名40多歲男子經常被惡夢嚇醒而睡不好,且長期容易感到疲勞、噁心嘔吐、注意力無法集中,原以為多運動就可以改善,卻在球場暈倒送醫,經醫院抽血才道血液呈C型肝炎陽性,最後由肝膽科醫師確診為肝癌。彰化秀傳醫院在今天醫檢師節,就以這個案例,來宣導C肝早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重要性,遠離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彰化縣政府預定6年後,即在2025年可以達到根除C肝願景,彰化秀傳醫院在今天的醫檢師節,特別針對C型肝炎辦理宣導,讓民眾了解C型肝炎。秀傳醫檢師透過拍攝微電影,來呈現個案因病識感不足導致病情延誤,今天還走出實驗室外與民眾互動,透過有獎徵答,傳達正確檢驗專業資訊,現場民眾不僅反應熱烈,更高興能藉此吸收正確的保健知識。秀傳醫院院長楊基滐也跨刀加入演出,提醒民眾最近是否常感受到腹部不適、噁心嘔吐或是容易疲勞呢?很可能是肝不好、肝臟正在發炎。楊基滐說,C型肝炎目前是沒有疫苗且症狀不明顯,然而近幾年有新藥上市,可以治療C肝。但有多數民眾並不知道自己是需要被治療,所以秀傳檢驗科在這個屬於自己的節日,除了凸顯醫檢師平日默默工作,都是在為民眾的身體狀況找「真相」,也為民眾的健康把關。檢驗科主任楊玉英表示,醫檢師在醫療專業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臨床醫師疾病診斷和治療用藥,都需檢驗報告的佐證,身為「醫檢師」,內心潛在的使命感就是要傳達「定檢促健康、預防勝治療」的重要性。楊玉英表示,由於醫學檢驗的進步,預防醫學意識抬頭,平常的抽血檢驗也是自己「健康促進」的好方法,例如癌症指標、基因檢測等,進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2019-12-11 癌症.肺癌
台大主持全台首間醫學認證實驗室 發現肺癌的基因秘密
生技醫藥產業是我國5+2產業之一,行政院曾提出願景,盼明年新藥、高值醫材營業額突破6500億元。台灣大學醫檢系教授俞松良在科技部2011年啟動的生技醫藥核心平台計畫下,在台大成立藥物基因體實驗室,協助我國企業和研究單位投入癌症病因研究、新藥開發等,發現台灣女性罹肺腺癌的原因和歐美不同;台灣年輕女生易因基因突變罹癌,原因和年長者不同。科技部今天邀俞松良發表執行成果,俞松良說,藥物基因體實驗室是國內學術界唯一取得ISO15189醫學實驗室認證的實驗室,已吸引產學投資金額5200萬元。俞松良說,此實驗室支持中研院和長庚醫院投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的「癌症登月計畫」,研究台灣人罹新興癌症的成因,發現年長及年輕女性罹肺腺癌原因不同。年長者常因環境因素,例如塑化劑汙染,但若30幾歲就罹癌,可能是體內的APOBEC基因突變所致。有關團隊另發現,台灣女性罹肺腺癌原因和歐美不同,台灣罹肺腺癌女性有97%不曾抽菸。此實驗室創始主持人、台大前校長楊泮池也提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肺癌篩檢,誤判率比X光低。俞松良說,藥物基因體實驗室也助提升精準醫療水平。精準醫療是將人體內的基因、蛋白更細緻分類、分析,科技部次長謝達斌表示,這樣的研究方式嫁接到醫療實務,能促進醫師正確給藥,不但提升病人服務和整體療效,也降低健保開銷。精準醫療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尤其強調癌症的精準醫療。俞松良說,大數據持續發展,供科學家比對健康人與一般人的基因,找出兩者的排序差異,並提供用藥指引。基因的基礎研究和檢測,能協助科學家預言人體健康,對預防醫學做出貢獻。
-
2019-12-11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拚C肝治療 別忘了B肝
C肝新藥上市翻轉過去治療困難,讓「消除C肝」成為重點政策,但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提醒,別讓肝病治療顧C肝、失B肝。專家指出,B肝健保用藥條件對部分患者較嚴苛,無肝硬化者治療三年後也必須無條件停止給付,臨床偶見患者停藥後嚴重急性發作,期望健保能放寬給付條件。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B肝和C肝防治一樣重要,B肝無法治癒,部分患者必須持續投藥,但由於施行新生兒接種疫苗政策,B肝新病人有減少的趨勢。李伯璋指出,歡迎相關學會提出B肝給付修正建議,健保署將進一步討論。B、C肝防治一樣重要肝策會長高嘉宏說,過去C肝只能用干擾素,加上口服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輔助,步驟多且副作用高。直到全新口服藥物上市,各期別C肝患者皆可治療,副作用少且病人接受度高,療程二至三個月,治癒率甚至高達98%。高嘉宏說,C肝治療因此成為重要話題,健保從有條件給付新藥,轉變為是否肝臟纖維化,只要C肝病毒陽性,就可納入治療對象。肝策會也將推動多年的「全民回肝」計畫改為「全篩全治救肝單」,擴大C肝篩檢與治療。另外,衛福部長陳時中喊出「2025消除C肝」,不只醫學中心動起來,串聯鄰近基層診所的雙向轉診制度,共同投入C肝治療。今年稅制調整後,基層診所也積極參與。衛福部明年更擬編82億元,造福六萬名感染者。找出感染者 需地方援手但找出感染者是篩檢工作的挑戰。高嘉宏說,C肝病人以高齡者為大宗,當交通不便又無人接送,他們不可能走進醫療院所做篩檢。有醫院安排「外展門診」,希望提供一站式篩檢,抽血後立即看結果,確定感染就開藥。「這其實相當辛苦。」高嘉宏解釋,外展門診需要人力,若沒有抽血驗到病毒陽性,也無法獲得健保給付。此外,深入村里家戶其實更好,但對醫院團隊是艱困挑戰,有賴地方政府奧援。高嘉宏建議,應再多編列媒體預算,宣導C肝治療的重要,且宣導必須「接地氣」,有人力、有錢、有正確衛教資訊,才有可能找到隱藏在社區或偏鄉的感染者,達成消除C肝願景。但高嘉宏也指出,即便衛福部編列不少C肝治療預算,大部分投注於昂貴的藥物給付,而非預防篩檢和個案管理的支持。以台大醫院團隊為例,個管師僅一人,但必須追蹤將近八千名的B、C肝患者。此外,有的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為篩檢派出人力、付出財力,但篩檢資料仍需好好整理運用,避免重複篩檢的浪費。健保給付 對部分患者嚴苛消除C肝固然重要,但高嘉宏提醒,B肝治療也不可忽略。高嘉宏指出,B肝與C肝治療條件不同,B肝目前僅能藥物控制、無法治癒,但健保給付對部分患者嚴苛,例如要求患者肝功能指數(GPT)大於兩倍以上,且超過三個月。患者若纖維化明顯,但肝臟發炎情形不高,很難達到給付條件。此外,健保給付也規定部分患者治療三年後,若無肝硬化即無條件停藥。「臨床偶見患者停藥後嚴重的急性發作,甚至發生猛爆性肝炎。」停藥後 3至4成復發高嘉宏說,認真服藥的患者大多不會復發,但停藥半年,臨床發現有三至四成復發風險。若病人擔心復發改自費用藥,每月至少三千元,長期對患者是負擔。他建議修正健保給付條件,例如B肝表面抗原低到一定程度再停藥,降低復發風險。除了不要顧C肝、失B肝,高嘉宏也特別提到「脂肪肝」防治,由於與生活皆習慣較有關係,有必要從減重、飲食控制和運動處方下手,降低脂肪肝對健康的危害。高嘉宏說,「這是我們的長遠目標:打造一個沒有肝病的美麗島。」 編輯推薦 別再將錢尿到馬桶裡!維他命只是創造「很貴的尿液」 羽絨衣手洗還是丟洗衣機?日本家事達人:脫完水放這個,衣物更快乾
-
2019-11-30 性愛.性病防治
故宮現百人串成巨型紅絲 我國愛滋新感染者連兩年下降
今天的故宮博物院很不太一樣,近百人下午在外國觀光客聚集的廣場排出象徵「愛的開始」及「對愛滋感染者的接納」的巨型紅絲帶,響應今年世界愛滋日,衛福部疾管署表示,我國新增感染者數已連續兩年下降,創下十年同期新低紀錄,研判明年人數有望繼續下降。每年12月1日為世界愛滋病日,今年由衛生福利部次長何啟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愛滋病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會委員與民間團體等,並邀請藝人陶晶瑩,共同排列巨型紅絲帶。何啟功致詞時表示,期望台灣全體民眾齊步邁向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的三零願景。國際以「90%感染者藉由篩檢知道病況、90%知道病況者按時服用藥物及90%服藥者病毒量能成功被抑制」作為愛滋病防治目標,目前我國後兩項已達標,約87%感染者藉由篩檢知道病況。但疾管署署長周志浩也說,仍有13%感染者不知染病,希望降低對感染者的歧視,各界一同關懷愛滋防治。截至今年11月26日,本國籍愛滋感染人數累計39514人,其中今年新增1599人,較去年同期減少202人,降幅達11%。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愛滋防治成果與近年推動「在家愛滋自我篩檢計畫」有關,去年起更推出便利超商取貨就能在家檢測。因更加重視民眾隱私,篩檢意願確實提高。其中以20至24歲下降最多,較去年同期減少118人,降幅為31%。目前新增感染者中以25至29歲最多,去年排名第二多的20至24歲族群今年後退一名,成為第三,去年第三多的30至34歲群族今年則攀升至第二。目前30歲以上青壯年族群下降趨勢比整體下降趨勢低,降幅不明顯,羅一鈞指出,未來除繼續向年輕族群推廣愛滋防治資訊外,會制定新策略打破30歲以上青壯年族群同溫層,讓青壯年族群更能獲取正確愛滋觀念。羅一鈞表示,過去大眾多認為多重性伴侶、藥癮者才會感染愛滋,但其實通報個案是固定性伴侶也不是少數。將繼續宣導「愛滋篩檢就像一般健康檢查」,只要有性行為者,至少應進行1次篩檢;持續有無套性行為者,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篩檢;若為高感染風險者,建議每3至6個月篩檢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