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8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頭暈
共找到
1236
筆 文章
-
-
2024-03-08 醫療.心臟血管
氣溫變化大注意血壓變動 保暖5字訣預防心肌梗塞
近日天氣變化劇烈,心血管敏感族群務必注意自身健康狀況。家醫科醫師提醒,喜歡從事運動,特別是愛跑馬拉松的民眾,若自知有心血管疾病,應先到醫院做「運動心電圖」確認心臟狀況允許後,在醫師指示下備妥舌下口含錠等藥品,避免突發狀況不及應變產生憾事。氣溫變化大 心肌梗塞頻傳近日氣溫變化大,時有名人發生心肌梗塞事件,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民眾應加強禦寒保暖措施,帽子、圍巾及保暖衣物不可少。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為遲緩,晚上睡覺時,可先將保暖衣物放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謹記「慢、熱、起、穿、行」保暖5字訣,並建議等天亮氣溫稍微回溫後,再出門運動或改為室內簡單運動。心血管敏感族群 天冷運動應先檢查心臟狀況振興醫院家醫科主任陳怡君提醒,天氣冷要注意「血壓變動太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早晚量測血壓,避免激烈運動,如果民眾愛爬山、馬拉松等「耗氧性運動」,建議先至醫院進行運動心電圖量測,確認心臟在壓力環境下是否會有缺氧等異常情形;支氣管敏感民眾則要備妥擴張噴劑等藥物,出門在外感到胸悶時,趕緊服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口含錠。民眾在家也要注意,陳怡君說,起床後不要馬上出門,在室內先做些暖身活動,長輩心血管彈性比較不好,要多注意末梢神經、血液循環,帽子、圍巾、圍脖、襪子等保暖衣物要穿戴妥當;此外,近日臨床上流感民眾增加,建議外出戴好口罩、盡快打疫苗。記住心臟病徵兆 辨認中風動作國健署提醒,如果自己或身旁的人出現心臟病徵兆,如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或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項辨認中風的動作,應立刻撥打119送醫,並記下發作時間,把握黃金治療期,避免造成遺憾。慢.熱.起.穿.行 保暖5字訣慢:早晨醒來時,先在床上緩慢活動一下熱:伸展四肢或進行簡單熱身起:慢慢起身,避免瞬間起床有頭暈的現象穿:坐在床邊,添加事先備妥的衣物或外套禦寒保暖行:待腳步踏穩且手扶好固定物後再站起來走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08 養生.生活智慧王
在飛機上不舒服怎麼辦?搭機常見8種不適狀況,做6件事有助緩解
搭機容易出現暈眩或噁心的狀況,醫生建議不要持續看螢幕、應該補充水分,可緩解這些不適狀況的程度。搭機如果出現身體不適,是最不想遇到的事,但搭飛機確實會出現多種不適狀況。搭乘飛機時,有可能會出現令人難受甚至危及生命的反應,例如反胃、腹瀉、頭痛、暈眩、瘀血、血栓、鼻竇感染與耳鳴等,一旦上了飛機,這些情況就有可能出現。不過,在飛機上出現不適,仍有一些作法可以減輕這些狀況。做6件事緩解搭機不適1.避免看螢幕首先是避免看螢幕。塔夫茨醫學中心(Tufts Medical Center)醫師錢德勒(Daniel Chandler)說,「如果已經暈機,應避免使用會有視覺刺激的東西,例如手機或飛機上的電視。此時應該睡覺。如果睡不著,可以聽音樂、podcast或有聲書。」如果要讓反胃情況舒緩,應避免看座位上的噁吐袋,以免更想吐。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NYU Robert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胃腸科醫師德拉圖爾(Rabia De Latour)說,「如果坐在窗邊座位,就盯著地平線看,」同時避免不必要轉動頭部。感到頭暈時,可以閉上眼睛並冷敷通常可減輕症狀。2.補充水分如果感到噁心或有消化道症狀,要盡量補充水分,因為脫水可能會讓狀況惡化,但務必慢慢、小心地飲用流質,以避免再次上廁所。德拉圖爾說,「喝水補充水分,不是碳酸飲料。」3.試著吃一點東西有時候,感到不適時完全不會想吃東西,但還是盡量吃一點東西。錢德勒表示,「吃點麵包或餅乾,胃裡有少量溫和食物就不會感到那麼反胃。」4.服藥紐約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助理教授秦(Danielle Qing)說,「旅行時,最好隨身攜帶額外的藥物備用,特別是患有例如糖尿病或心絞痛等慢性病。在隨身行李攜帶至少7天的藥物是很實用的預防措施,特別是托運行李一旦被弄丟了。」5.坐在位子上有些病症可能會需要頻繁上廁所,但大多數情況下,當搭機感到不適時,應該盡量保持坐著不動,特別是出現頭暈或頭痛時。秦說,「試著坐在位子上,有時候站著會讓症狀惡化。」德拉圖爾建議,「不要站立,以避免跌倒而造成頭部受傷。」6.告訴空服員在班機上嘔吐或拉肚子可能讓人感到尷尬,但如果出現身體問題,告知機組人員是很重要的。秦說,「如果出現任何這些症狀,首先要告訴空服員,讓他們在必要時提供醫療協助。尤其在脫水時,他們可以提供一些水或其他流質。許多航空公司也會在機上預備一些非處方藥物,緩減乘客身體的不適。」(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04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陽光曝曬寢具 除濕機控濕度
台灣屬於潮濕的海島型氣候,時序進入春季,空氣品質亮紅燈,但看布滿霧霾的天色,像似籠罩在煙霧中。日前出門健走,天空灰濛濛一片,能見度很低,可見空汙的嚴重性。不知是否呼吸到髒空氣或特殊氣味,我清晨偶而會打噴嚏、流鼻水、鼻癢、眼睛紅癢,猜想是空汙所致。過敏容易影響情緒,妨礙工作,有時會頭暈、鼻涕倒流,造成諸多不便。為了改善過敏症狀,我會將床單及寢具拿到陽台,以竹棍打掉灰塵、黴菌,採日光曝曬殺菌法,或送洗衣店以熱水清洗烘乾,減少過敏的發生。平時生活起居規律,早起先喝杯熱開水,室內保持空氣流通,打開除濕機或空氣清淨機,控制濕度在50%至60%,抑制黴菌滋生及減少塵蟎繁殖。古書云:「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經受寒而成也。」鼻子過敏者忌寒食,我平時注意保暖,不喝冰涼冷飲,少吃海鮮、大白菜、筍、瓜類等寒涼生冷食物,多食生薑、蒜頭、龍眼乾、紅棗、荔枝等熱性食物。為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增強防禦功能,適度運動不可少,在家中舉啞鈴、類慢跑。若是到戶外,口罩是最基本的裝備,不論購物、搭車、上課、訪友,謹記「罩不離口、口不脫罩」,除了禦寒、防塵,還能預防空汙、感染、過敏、氣喘和感冒,避免呼吸道疾病,可說好處多多。
-
2024-03-01 焦點.健康知識+
喝水比賽一口氣灌6千C.C.,他竟水中毒抽搐送急診!醫揭每日安全喝水量
多喝水反而出大事變水中毒!一名國三男生在父母公司的春酒聚餐上參加喝水比賽,短時間灌了6000c.c.冷泡茶,雖然拿到6000元現金,但是晚上回家後卻出現頭暈、嘔吐、抽搐,因此送至馬偕兒童醫院急診時意識模糊,經緊急處置並轉至加護病房治療後才化險為夷,並未造成腦部永久性傷害。一口氣灌6000C.C.茶水 頭暈、嘔吐急性水中毒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男孩一下子喝6000C.C.的冷泡茶,但是開水與清淡的茶水中缺乏電解質,短時間內大量飲用,身體水分無法即時排出,導致電解質不平衡。雖然沒立即產生不適,但是餐敘結束後不到5小時,急性低血鈉導致男孩引發神經學症狀,凌晨就因為頭暈、嘔吐等神經學症狀送醫,急診抽血報告結果鈉離子偏低,屬於急性水中毒個案。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主任趙彥鈞用溺水類比,嚴重急性低血鈉可能造成病人腦部傷害的後遺症,若缺氧時間過久,對腦部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這名男孩經過加護病房的緊急處置與密切觀察,住院一天半後,意識才漸漸恢復。3小時內不要喝超過2公升的水成人腎臟一天最多可排出18公升尿液,因此,3小時內最好不要飲用超過2公升的水。趙彥鈞表示,急性水中毒的臨床表現為呼吸心跳減慢、體溫降低、嗜睡、頭痛、嘔吐,煩躁不安、腦內壓增高等,國外更曾發生過家長逼迫孩喝水造成水中毒死亡的案例。丁瑋信提醒,寶寶在4-6個月接受副食品之前不建議另外喝水,慢慢接觸副食品後,建議以寶寶體重每公斤一天攝取量約20C.C.為標準,由於水分也會來自於食物,仍應掌握「補水而非灌水」的原則,以免導致體內鈉離子快速變化而造成水中毒。
-
2024-02-26 醫療.心臟血管
忽冷忽熱最容易讓心臟受不了!別太早出門、藏好身體4部位…秋冬護心保暖8要訣
近來天氣忽冷忽熱的情況愈來愈常見。上周還熱呼呼,但這二天又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天氣寒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寒冷,氣象署針對新北市等9縣市發布低溫特報,恐10度以下。醫師提醒,出門前一定要做好保暖,特別是頭頸部。其實如果是一直持續冷可能還比較容易防範,但就是這樣忽冷忽熱的溫度,最容易讓心臟受不了,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最要小心,心肌梗塞跟中風可能隨時爆發。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部主任田知學提醒,出門前一定要做好保暖,特別是頭頸部。如果天氣太冷,長輩可以評估是否要出門。田知學表示,重點就在「溫差」,溫度變化較大對有危險因子的民眾,如三高、年長、中風、心肌梗塞等較危險。冬季常見兩大類疾病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謝嘉娟曾撰文指出,冬季天氣變冷常見以下兩大類疾病發生。一、心腦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與「腦中風」若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而中風徵兆,則要牢記「FAST」口訣,辨別中風四步驟,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時間。.「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就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S」就是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就是TIME: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二、呼吸系統疾病:包括過敏、氣喘、重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注意每日飲用足量的溫水,出門配戴口罩,若經濟許可,可購買空氣清淨機使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天冷不要太早出門、泡澡溫度不超過40℃這二大類冬季疾病,又以心血管及腦中風較常急性發生,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應先了解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險因子,包含年齡、性別、肥胖、三高及代謝症候群、吸菸、遺傳家族史等,同時做好護心養心的工作。冬季「護心」、「保暖」,務必做好以下幾件事。除了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一般人也有許多應注意的事。例如有晨運習慣的人,國健署提醒,變冷時清晨外出運動要特別注意禦寒保暖,不要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許多人天冷喜歡去泡湯或在家泡熱水浴,也要注意勿超過40℃,且避免長時間泡在溫泉中,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此外,冬天也應多喝水、多攝取纖維素,以預防便秘,以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也要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等情形。身體保暖 「藏」好4部位保暖的部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長陳潮宗曾受訪指出,不讓寒邪之氣侵入身體,養生要訣就在「藏」字,就是從頭到腳4個重點部位:頭部、背部、腰部、腳部,把這4個部位「藏好」包緊,就會保暖。另外就是注意晚上睡覺時,先備妥衣物在床邊,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氣溫驟降護心、保暖8要訣1.監測血壓及控制病情2.充足睡眠3.夜間與清晨起床及出門要注意保暖4.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5.泡湯泡澡注意溫度6.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7.多喝水、多攝取纖維素預防便秘8.出現疑似心臟病及中風徵兆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資料來源】.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24 養生.聰明飲食
元宵湯圓熱量幾顆等於1碗飯?營養師提供熱量表秒懂各種湯圓熱量差異
每到元宵都要吃湯圓,年近75歲的吳奶奶患有第2型糖尿病,前幾日感到有些頭暈,血糖值飆升至200,經門診詢問,發現是因元宵節將至,煮紅豆湯跟湯圓給孫子們吃,忍不住多吃一點。營養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選擇吃無餡湯圓,避免血糖升高,湯圓、元宵都是澱粉,4、5顆熱量等於1碗飯,要適量食用。元宵湯圓熱量不低,應視為主食而非點心衛福部台北醫院營養師朱姵穎提醒民眾:元宵與湯圓都是糯米粉裹內餡,吃多了容易造成腸胃過大負擔,湯圓熱量不低,如果一位50公斤的民眾食用4顆芝麻湯圓的熱量,估計也需要快走1小時又8分鐘才能消耗掉熱量,騎腳踏車則需1小時又33分鐘才能消耗掉。朱姵穎也提供市售湯圓比較表,攝取4顆甜湯圓或5顆鹹湯圓的熱量相當於一碗飯,民眾吃湯圓也要留意熱量攝取,若當餐有吃湯圓,可將湯圓代替為主食,避免額外攝取其他碳水化合物食品,就能減少澱粉、熱量攝取過多。鹹湯圓增加蔬菜健康更加分,這兩族群尤其要特別注意!煮鹹湯圓時可增加蔬菜攝取,例如茼蒿、香菇、小白菜等,並以洋蔥、昆布等蔬菜湯底取代大骨或油蔥酥爆香的高湯底,減少油份與熱量攝取,飯後也可站起來輕鬆走走,幫助消化。吃元宵或湯圓需要留心的兩大族群:●胃腸消化功能不佳者,則應細嚼慢嚥並淺嚐即止,避免因消化不良,產生胃痛、胃脹、胃食道逆流等狀況。●三高患者要經常控制均衡飲食,尤其是糖尿病者,建議選擇無餡湯圓,搭配代糖或是無糖紅茶、玫瑰茶或豆漿,或是搭配枸杞、桂圓或薑汁攝取,用來代替傳統甜湯。水晶湯圓可讓糖尿病、洗腎病人食用,食用湯圓也易避免噎到的風險朱姵穎推薦可自行製作低磷低鉀的水晶湯圓,主材料可挑選以低氮澱粉為主的樹薯粉、西谷米粉,內餡可選擇搭配紫心地瓜、黃心地瓜、紅心地瓜等,並選擇無糖沾粉,糖尿病、洗腎病人都可以吃,但也都要避免食用過量。家中如果有長輩、小孩或吞嚥困難者,家裡煮湯圓可善用蓮藕粉﹑地瓜粉將湯汁芶芡,並且在食用湯圓前,先將湯圓剪成小小塊,能方便吞嚥、降低嗆、噎到的風險。延伸閱讀-糖尿病該如何飲食:元氣網:對糖尿病最好與最糟的食物一覽!糖尿病飲食5重點,有效控血糖元氣網: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3 醫療.心臟血管
更年期失眠問題找到了!心跳慢夜夜失眠 裝節律器變好睡
更年期,是每一個人都必經的生命歷程,有的人輕輕鬆鬆Pass,我則是熱潮紅、盜汗、暈眩、胸悶、失眠等症狀的集合體。尤其是跟失眠纏鬥了數年,到中醫看診通經絡、針灸;西醫看診開立安眠藥,婦科則採荷爾蒙補充療法,所有醫師說的、書上寫的,不管吃的、喝的都徹底試驗,因為失眠實在太痛苦了。正常心跳70下 我每分鐘36下有一年,泡湯時感覺不適,導致頭暈、昏厥,豈能等閒視之。立刻到心臟科做超音波、心電圖、運動心電圖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心跳太慢、每分鐘只有36下(正常約70下),屬於心律不整,也是我的失眠原因之一。進一步做完心導管檢查後,就裝置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幫助心臟跳動,每半年定期回診。心跳恢復正常後,10多年的睡眠障礙也煙消雲散,夜夜好眠真幸福。心臟節律器心跳設定每分鐘70下,10年來都沒更動,也沒有不舒服。直到最近一、二年,晚上躺臥時覺得心臟怦怦跳、心悸,有些喘,呼吸不順暢,無法入睡,睡眠品質極差。利用回診時向醫師諮詢,醫師建議我將心跳次數調降為60下(bpm)試試看,不行的話,一個月後再調回來。為了消除我的疑慮,還讓我看其他個案,也都是設定心跳60下。調整心跳次數 不舒服都解除很奇妙的是,心跳從70下降為60下後,我的所有不舒服都解除了。我看了一篇報導,在醫學上心跳速度每分鐘60至100下(bpm)之間都算正常,如果70至80歲,其實一分鐘60下也就夠用了。最近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卻因為裝的是傳統心臟節律器,無法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是否需要更換為「智能速率心臟節律器」來改善上述缺點?心臟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心血管疾病不容小覷,我會更小心,培養「養成好習慣,定期做監測」的概念,才能維護心臟與身體健康。專業觀點/心臟節律器 新式有抗磁場保護【諮詢╱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 整理╱記者黃妙雲】「心律不整」會有胸悶、暈眩、昏厥等身體不適症狀,因此容易導致睡眠障礙。若屬於心跳太慢的心律不整,就必須裝置「心臟節律器」,以維持心臟正常平穩的跳動。50至70歲心律不整患者的心臟節律器心跳頻率設定,是依據每個人狀況而設定,一般人的心跳頻率是每分鐘60至100下,因此心跳過慢年長患者的心跳經檢測可調升至60下、70下。早期的心臟節律器的心跳設定是定速的,患者必須依賴心臟節律器維持平穩的心跳,不過,人會有休息、運動或活動的時刻,以致心跳的次數並不一定,因此新式的心臟節律器會因應身體活動狀況而適時調節心臟的跳動,不干擾原心跳的運作。早期的心臟節律器無法做核磁共振檢查,會因磁場干擾到節律器的心跳運作;新式的心臟節律器有抗磁場的保護,因此在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前,先進行節律器的感應器功能關閉或調高心跳的頻率,結束檢查後再打開感應器功能或回復心跳的運作。一般心臟節律器使用年限是10年左右,使用早期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可以更換新式的心臟節律器。
-
2024-02-21 焦點.健康知識+
愛吃冰塊與缺鐵性貧血有關嗎?醫師解析關連性!貧血如何透過飲食改善?
愛吃冰塊與缺鐵性貧血有關嗎?吃冰塊可改善貧血?美國賓州大學多年前曾發表一篇統計研究,異常愛吃冰塊者,即具有「食冰癖」者,約56%機率同時是缺鐵性貧血的患者。研究進一步釐清兩者原因,將缺鐵性貧血者分為喝溫水與咀嚼冰塊兩組,觀察兩組的健康表現,發現缺鐵性貧血者喝溫水並沒有顯著結果,但咀嚼冰塊卻讓缺鐵性貧血者健康表現出現變化。研究最後結論指出,缺鐵性貧血者因吃冰塊,可能讓患者的「潛水反射」被活化,活化交感神經,強化腦部血流量,改善貧血症狀。潛水反射是指當吃冰塊時,如潛水或是皮膚接觸冰水時的狀態,心跳開始變慢,血液輸往四肢的量減少,轉輸往大腦或是其他重要器官,也因為冰塊使體溫下降,刺激交感神經,增加腦部的血流量,增加大腦反應,所以改善缺鐵性貧血患者,因為長期缺血導致腦部血液不足,容易疲憊的狀態。那些族群好發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建議的參考指標是什麼?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類型中的一種,發展中國家約有9%的人口患有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女性多過於男性。根據統計,19歲到44歲的女性有二成有缺鐵性貧血,等於每5人就有1人有缺鐵性貧血。中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說,該篇研究是從統計結果推論,醫學實證上,尚未證實兩者的關係。不過,臨床上確實有遇到幾位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同時也有「愛吃冰塊」的症狀。不過國內缺鐵性貧血的患者眾多,可能剛好有愛吃冰塊的特性。她認為,愛吃冰塊的習慣確實可以當作缺鐵性貧血的參考指標之一,如果真要到醫院就醫,應該再加上下眼皮翻開顏色偏白,再去就醫檢查較為合適。女性因有經期,相較於男性容易有缺鐵性貧血,如果是非經期的年齡層,仍檢查出缺鐵性貧血,可能是腸胃道疾病、泌尿道等疾病引起,最令人憂心的情況是大腸癌或胃癌而引起的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如何透過飲食改善?紅血球負責攜帶氧氣到全身細胞,身體如果長期處於缺鐵性貧血的狀態,患者容易疲憊、心悸、掉髮、頭暈、皮膚蒼白等,嚴重者可能會影響到心臟機能。治療缺鐵性貧血的方式,可透過服用鐵劑,調整飲食方式,即可改善缺鐵性貧血。依照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女性的鐵建議攝取量為每日15毫克,成年男性為10毫克。平時如果要攝取足量的鐵質,可以選擇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豬肝、牛肉、鴨血、豬血、牡蠣、蛤蠣、雞蛋、紅莧菜、紅鳳菜、白莧菜。不過對人體來說,動物性的食物中含有的2價鐵,比較容易被吸收,植物中的鐵質屬於3價鐵,人體吸收率較差。因此,如果茹素者又是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建議可尋求藥物治療,再搭配多吃富含鐵質的植物,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改善的效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20 醫療.婦產科
我已經更年期了嗎?一張圖自我評估!按3穴位、吃這些改善更年期不適
女性的更年期到來常會出現熱潮紅、腰酸背痛等不適,臻觀中醫周欣儀醫師提供自我評估方法,也建議日常可透過按摩及飲食方式改善,若有需要可尋中醫師調理治療,更有助減緩不適。 熱潮紅、心悸、腰酸背痛?是更年期?一張圖自我評估! 周欣儀醫師表示,女性約在48-52歲之間進入更年期時,卵巢功能處於逐漸衰退至永久衰退的過渡期,時間可涵蓋絕經前2-5年至絕經後1年。臨床上常出現的症狀包括容易倦怠、情緒不穩、熱潮紅、出汗和心悸等症狀。也可能出現腰酸背痛、骨骼關節痛、骨質疏鬆症、退化性關節炎、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症、皮膚搔癢、陰道乾燥、頻尿等不適症狀。 若已到更年期年齡、停經年齡,但又無法確定自己是否進入更年期,此時除了就醫診斷外,也可透過衛福部國健署的檢查表評估更年期相關的不適症狀,評估更年期是否真的到來。若下表總分超過15分,即表示可能已步入更年期。 更年期中醫可分2大證型,症狀、治療也會有所不同! 周欣儀醫師表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更年期主要也可分成兩大類型,包括腎虛肝旺、腎陰陽兩虛,症狀及治療方式也都略有不同。 腎虛肝旺:腎虛肝旺者常見頭暈目眩、耳鳴寐艱、煩躁易怒、潮熱多汗、兩顴升火、有烘熱感。治療法則為滋腎平肝,可選用知柏地黃湯。 腎陰陽兩虛:腎陰陽兩虛者常見頭眩耳鳴、腰痠乏力、兩足欠溫、時或怕冷、時或烘熱。治療法則為溫補腎陽、滋腎瀉火、調益衝任,可選用二仙湯。 也可用非藥物的針灸治療:若民眾不想使用中藥,治療上也可採取針灸治療,透過毫針針刺在腎俞、三陰交、神門、關元、百會、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扎針,留針10-15分鐘,每日一次。耳穴則可包含內分泌、卵巢、子宮、腎、神門、交感。如此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有助改善更年期不適。 更年期可按按3穴位、吃這些!中醫教按摩、飲食改善不適。 更年期日常保養,周欣儀醫師也建議可以透過推拿按摩以及良好飲食進行。 平常可多按按3穴位:推拿按摩時可用右手指面或掌面,揉按位於內側大腿骨末端、膝蓋骨上方的血海穴,取位可先膝蓋90度彎曲,手掌蓋於膝蓋,約略在拇指尖端處。以及三陰交穴,位於足內踝尖往上約4指幅寬處。還有足三里穴,位在外側膝蓋凹陷處,往下約4指幅寬處。 飲食清淡、天然為主:飲食方面建議可多攝取富含膠質、鈣質、蛋白質、纖維、微量元素的天然食物,以清淡為主,例如海帶、木耳、黑豆等,切忌辛辣燥熱的飲食,避免自行胡亂進補。 了解更年期相關症狀,透過日常保養,必要時尋求醫師協助,更有助改善更年期不適,更舒適自在每一天。 《延伸閱讀》 .更年期女性需提防心血管疾病找上!醫教護心5招遠離威脅 .月經沒來、經血量異常?醫:月經異常3個月、停經後出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2-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葉黃素、B群、益生菌、鈣片... 這些保健品你吃對了嗎!該怎麼吃?哪些人需補充?營養師解惑
對工作忙碌、營養不均的現代人來說,藉由補充保健食品來維持身體健康機能成為一種選擇。長時間使用3C產品,擔心影響視力時,有人會補充葉黃素來保健眼睛;加班熬夜、勞累不堪時靠維生素B群來補充體力;或是長期有排便困擾、過敏體質的人補充益生菌來調節腸道菌叢及免疫系統……。這些常見的保健食品到底有何功用?該怎麼吃?哪些人需要補充?雙和醫院營養室營養師陳薏丹從專業角度為你一一解惑。葉黃素 3C電腦族防黃斑部病變由於葉黃素無法靠人體自行合成,因此飲食是葉黃素唯一來源,深綠色及黃綠色蔬果,如菠菜、地瓜葉、南瓜、玉米等為富含葉黃素的食物來源,但根據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調查,大部分的人蔬果量皆攝取不足,加上使用3C產品的時間過長,因此可藉由補充保健食品來攝取葉黃素。市售保健食品的葉黃素可分為「游離型」和「酯化型」2種,游離型葉黃素可直接在小腸被吸收,而酯化型葉黃素則需透過腸道酵素輔助分解才能吸收,因此建議於飯後補充,與食物中的油脂混和消化,以增加吸收率。葉黃素的補充重點在於持續性而非劑量高低,日常保健補充劑量只需6毫克就夠,除了注意補充劑量外,葉黃素需長期且穩定的補充才能提高血中葉黃素濃度。主因黃斑部獲得葉黃素的速度非常慢,因此短則2個月才能增加、半年期濃度才能維持有效穩定。維生素B群 女性、熬夜、素食者必需維生素B群含有8種水溶性維生素,包括B1、B2、B6、B12和B3(菸鹼酸)、B5(泛酸)、B9(葉酸)、B7(生物素),主要的食物來源包括魚、蛋、牛奶、瘦肉、深綠色葉菜等。維生素B群的主要作用是擔任輔酶參與能量代謝,就是將食物裡的營養轉化成身體所需能量。也因此維生素B群攝取不足時會造成代謝能力下降,身體就會感到虛弱無力。由於人體需求量不高,只要每天飲食均衡,不致造成維生素B群缺乏。不過還是有些人需額外補充維生素B群,像是吸收能力不好的老年人、長期吃全素者,還有生理期時容易貧血、頭暈的女性,以及經常熬夜、作息不正常的人,需要補充維生素B群提升代謝力。維生素B群的補充劑量以產品標示為主,且因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的維生素,過量的維生素B群會隨著尿液排出,因此過度補充對身體無益。若擔心吃了維生素B群晚上會失眠,建議可於白天補充。益生菌 調整腸道健康和過敏體質者益生菌是腸道內有益菌的統稱,只要是有益健康的細菌都可稱為益生菌。益生菌是許多家庭的必備保健食品,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可達到不同的保健效果,如調整腸道健康、調節免疫功能等功效。通常家長會給孩子補充益生菌,多因小孩便秘和過敏問題,不過小孩如果不愛吃蔬菜,缺乏膳食纖維,還是無法在體內養出好菌,如能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做為益生菌養分,就能提高養成腸道好菌功效。臨床顯示洋蔥、蘆筍、蘋果、香蕉、牛蒡、黃豆等食物富含膳食纖維,有助益生菌生長。選購益生菌產品時,民眾可以評估自己的需求,並選擇對應功效的益生菌菌株,並連續補充6個月,才能達到保健功效。鈣片 更年期女性和素食者慎防骨鬆日常飲食中可從乳製品、豆製品或堅果種子類等補充鈣質,隨著年齡增長,人體骨質就開始像溜滑梯一樣,慢慢下滑流失,至中年以後骨質會逐年減少0.3至0.5%,因此攝取足夠的鈣可減緩因年長而流失骨質的速度,特別是更年期女性以及素食者,更需注重鈣質的補充。市售鈣片種類眾多,其中碳酸鈣、磷酸鈣、檸檬酸鈣和胺基酸螯合鈣有什麼差別?又該如何選擇?碳酸鈣和磷酸鈣的鈣含量為40%,不過腸胃不好的人吃了容易脹氣、便秘,檸檬酸鈣的鈣含量為20%,胺基酸螯合鈣的鈣含量也約是20%。但吸收率相比,胺基酸螯合鈣的吸收率高達90%,其次則為檸檬酸鈣,吸收率為35%,而碳酸鈣和磷酸鈣的吸收率為25至30%。要讓鈣質能有效吸收,還得有維生素D的幫助,因此每天可在陽光下散步10至15分鐘幫助維生素D生成,也可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鮭魚、黑木耳以及菇類等),促進鈣質吸收。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建議,青少年、成年人及年老者每日建議鈣攝取為1,000至1,200毫克,但因每次的鈣吸收飽和量為500毫克,建議依照產品標示分次服用,以達到一天所需的量。魚油 一週吃魚少於3次可額外補充魚油的主要成份為Omega-3脂肪酸,其中包括DHA、EPA。DHA與腦部和眼睛血管相關;而EPA能抗發炎、降低血脂。日常飲食可選擇鮪魚、鰤魚、鯖魚、秋刀魚、鰻魚、沙丁魚和鮭魚等富含魚油的深海魚類、海藻或藻油作為攝取Omega-3脂肪酸的來源。孕婦和哺乳中的媽媽每日需要200毫克DHA,每週攝取1至2份的魚類即可滿足需求量。由於魚油為脂溶性,與脂肪一起補充較能吸收,因此建議餐後或隨餐吃,效果更好。有些人會擔心魚油是否有重金屬殘留?由於市售魚油多為小型魚萃取製成,不致有重金屬殘留問題;選購時也可多注意產品的重金屬檢驗報告說明。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魚油(DHA+EPA)攝取應小於2克,因此民眾購買市售魚油商品時應查看其標示避免補充過量,而且魚油具有抗凝血的特性,不能與凝血功能異常、或者服用相同藥理功效的藥物一起食用,如果民眾本身有凝血功能不全、懷孕32週以上或近期有開刀者,則不建議補充魚油。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2 醫療.消化系統
吐血怎麼辦?該掛哪一科?「這些情況」快掛急診,醫教3情境應對
吐血當下總讓人驚嚇、手足無措,雖說吐血當然不正常,得提高警覺並盡早檢查,但一般情況下未必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不用太過緊張。國泰醫院內科專長/現任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醫師指出背後可能原因,提醒察覺不對勁盡早就醫,嚴重症狀快掛急診。 為什麼會吐血?哪裡出問題?醫:通常與3大器官/系統有關。 黃柏堯醫師表示,會吐血的原因最主要和3大器官/系統有關,包括消化系統、肝臟、呼吸道系統。 消化系統&原因、症狀:會產生吐血的消化道系統疾病通常是和食道、胃、十二指腸有關,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潰瘍,例如食道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會引起潰瘍的原因,最主要關鍵在於胃酸過多,像是幽門桿菌感染、部分消炎止痛藥例如含有阿斯匹林、抽菸、酗酒、飲食不佳、作息不佳、壓力過大等,都可能使得胃酸過多而引起潰瘍,嚴重的時候造成出血而吐血。這種吐血通常會有其他如腹痛、腹脹、噁心、消化不良、灼熱感、貧血、疲倦等症狀出現。 肝臟&原因、症狀:肝臟則可能和肝硬化、肝癌有關。肝炎、肝硬化、肝癌被視為「三部曲」循序漸進,例如病毒型的B型肝炎、C型肝炎;酗酒而產生的酒精性肝炎;濫用藥物產生的藥物性肝炎等,進一步發展至肝硬化、肝癌,其中一項嚴重的併發症就是吐血。若和肝臟有關,由於肝臟屬於沉默的器官之一,這種吐血在之前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相關症狀出現,可能頂多腹脹等不明顯症狀。 呼吸道系統&原因、症狀:至於呼吸道系統,雖說視個人定義有人視為咳血、有人視為吐血,不過不論如何肺部較不會像前兩者會有量較多的吐血情況,若像是因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癌等,使得呼吸道黏膜受損等影響而咳血,或是因肺癌腫瘤本身出血等,這類通常會有較明顯、或較久、較劇烈的咳嗽症狀。 吐血當下該怎麼辦?醫教應對,這些情況快掛急診! 各類症狀明顯:急診不論是咳血、吐血,多數民眾當下通常會感到驚嚇、緊張、手足無措,黃柏堯醫師表示,吐血一般而言沒有什麼能應對的方式,最好就是就醫,若當下已經感覺到頭暈、意識模糊、心跳異常、血壓異常、疼痛等症狀非常明顯,就建議直接掛急診,這些情況通常代表著出血嚴重,接下來很可能會危及到生命,不可拖延。 少數情況稍可觀察:不過若沒有出現上述嚴重症狀,相信有些人也還是會想再多觀察一下。對此黃柏堯醫師表示,除非是自己有察覺到原本身體很健康,只是最近感冒、感染等咳嗽咳得較嚴重;或是其他疾病已經檢查過正在治療,這兩種情況稍可再觀察一下。但也不宜觀察太久,若有異常還是應盡早檢查。 多數情況盡早檢查: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而吐血,通常都已經是比較嚴重的情況,但若是第一次發生、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情況,還是盡早檢查確認原因,並且妥善治療為佳。 吐血就醫該掛哪一科才好?醫:可看當前情況和症狀! 除了嚴重情況應直接掛急診,其他吐血情況可視當前的症狀評估該前往哪一科檢查。像是吐血又有出現腹痛、腹脹等腸胃道症狀,就可掛肝膽腸胃科等相關科別。若是吐血而且正在劇烈的咳嗽或一直咳嗽,可以掛胸腔科相關科別。若是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才好,也可以前往內科、家醫科等進行檢查。不論是到哪個科別,若發現跟其他科別有關,也都會再進行轉診。 《延伸閱讀》 .十二指腸潰瘍釀半夜上腹痛?醫:這些壞習慣趕快改! .嘔吐不同顏色代表什麼?一張圖看懂!這些情況盡早檢查不要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1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A攝取過量恐致癌!但缺乏會夜盲、落髮 多吃「4種天然食物」可補充
在保健食品市場上,很少看到主打維他命A(維生素A)產品,一般人很少有維生素A缺乏問題,且維生素A攝取過量,恐有傷肝、致癌風險。不過,可別小瞧它,一旦缺乏,身體會出大問題。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他命,得與油脂一起攝取,才能有好的吸收。當飲食多元且充足時,一般人不容易有維生素A缺乏問題。預防夜盲症 保肌膚毛髮健康維生素A能預防夜盲症、維持正常視覺、修復視網膜,與維持上皮黏膜細胞、肌膚、毛髮健康有關,能維持身體正常的基因表現、生殖功能、牙齒與骨骼發展、免疫功能。一旦發現有黑暗適應不良、皮膚乾燥、掉髮、乾眼症、角膜潰瘍等問題,可推測是體內維生素A不足導致。不同年齡層每日維生素A攝取量有不同上限,一般成年人及孕婦,每日勿超過一萬IU(3000微克,1IU為0.3微克)維生素A,過量會出現顱內壓力增加、頭暈、惡心、頭痛、肌膚刺激、骨骼與關節疼痛、致癌、昏迷,甚至死亡。挑選維生素A保健品,要確認所含的是β胡蘿蔔素或是類胡蘿蔔素,如果胡蘿蔔素過量攝取,僅會造成膚色變黃,不會有中毒狀況。每天只要適量吃蔬菜與水果,就能滿足身體對維生素A的需求。4種天然食物 富含維生素A1.動物肝臟豬肝、雞肝、牛肝、鵝肝、鴨肝等動物肝臟,只吃小小一口,維生素A含量就超標,因此內臟不要每天吃,一周吃一次就夠了。2.胡蘿蔔一大根胡蘿蔔含超過一萬IU的維生素A,是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兩倍,建議攝取以油拌炒胡蘿蔔,吸收率較佳。3.菠菜每100克的菠菜中,含有高達超過6000以上IU的維生素A,一樣建議以油拌炒,吸收率較佳。4.紅肉地瓜紅肉地瓜維生素A含量豐富,每100毫克超過一萬以上IU的維生素A,且胡蘿蔔素含量也高達6000多微克,建議每日可取代一餐的主食,每次攝取量約一個拳頭。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0 醫療.腦部.神經
過年出遊暈車怎麼辦?為什麼會暈車?醫師傳授5招緩解、6招預防
坐車、搭船或搭飛機引起的頭暈現象,在醫學上稱之為「動暈症(motion sickness)」,症狀包括反胃、冒冷汗、噁心或嘔吐等,12歲以下孩童及孕婦較容易發生暈車的體質。暈車怎麼辦?暈車貼片有用嗎?容易暈車的體質有哪些?出遊不想因暈車而掃興?本文一次解析暈車原因及暈車緩解方式。為什麼會暈車?暈車原因暈車、暈船、暈機指的是對於乘坐載具晃動而產生的反應。食藥署表示,動暈症是因視覺、內耳中前庭與半規管之間不協調所造成,依每個人敏感程度差異,而有不同承受範圍以及出現不同程度暈眩反應。根據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楊智超說明,為了維持身體平衡與協調,需仰賴內耳中的前庭神經及其感應構造、眼睛,以及皮膚、關節、肌肉中的神經,當乘坐載具時,內耳中傳入的訊號是身體在晃動,而眼睛所傳入的畫面是靜止狀態;或是身處車內或船艙時,較不易用肢體去因應晃動訊號,當身體感應器感受到的訊號不相配,會刺激神經構造,進而產生暈眩症狀。暈車症狀有哪些?容易暈車的體質至於暈車症狀有哪些?羅東博愛醫院藥師林芳吟說明,動暈症症狀通常是漸進式的,包括臉色發白、頭痛、暈眩、喪失胃口、唾液分泌增加、打嗝、噁心、反胃、嘔吐、冷汗直流、坐立不安等。以下根據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衛教資料,整理5類容易暈車的體質:.2到12歲的孩童.孕婦.正在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女性.偏頭痛患者.感冒而身體不舒服者暈車怎麼辦?5招緩解若已出現動暈症症狀,該怎麼緩解?暈車想吐可以吃什麼?建議可以選擇以下這幾種舒緩方式,或是透過穴道按摩改善不適感。.塗抹精油:適量塗抹綠油精、薄荷油或薰衣草精油,有助於緩解動暈症之症狀。.吃薄荷或口服薑片:好食課營養師楊婷貽表示,薄荷及生薑有助於緩解反胃、噁心感,可改善暈車症狀,但是薄荷可能導致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進而引起胃食道逆流,建議含一點薄荷錠即可,切勿過量食用。.穴道按摩:上璽中醫診所醫師余雅雯建議,位於手上腕橫紋三指幅處的「內關穴」,對於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氣機逆亂、打膈脹氣或心情煩悶,想吐時,用力揉捏會有立即緩解的效果,對於治療孕婦孕吐問題也有幫助。.躺下休息、閉上眼睛:若能躺下休息或是把眼睛閉上,對於減緩動暈症症狀皆有幫助,若無法躺下,也可以嘗試注視窗外遠方的水平線,或許也能緩解。.補充水分:楊婷貽建議,多喝水可幫助身體新陳代謝,也能沖淡噁心感,但切勿一次飲大量水,以免造成胃脹不適。如何預防暈車?若你曾有過暈車經驗者,建議在旅途出發前,留意以下6要點,有助於預防動暈症的發生。.避免油炸、辛辣食物、過酸食物、高糖量食物、飲酒及易脹氣食物。.睡眠充足.行前24小時避免吃大餐,飲食需清淡易消化,避免飲酒.選擇較不會晃動的位置,如搭乘汽車或大型巴士時,盡量往前坐;搭船時應待在船中間;搭飛機則建議選擇靠近機翼附近的位置。.途中避免閱讀字跡太小的書報雜誌、滑手機.出發前30~60分鐘服用暈車藥;搭車前4小時使用暈車貼片。暈車藥何時吃?暈車貼片怎麼用?想要預防暈車,建議出發前30~60分鐘就應該服用暈車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師陳怡晏於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指出,暈車藥主要成分,多為第一代抗組織胺(first-generation antihistamine) 與東莨菪鹼(scopolamine)兩大類:第一代抗組織胺.作用:抑制前庭活性,能預防或緩解動暈症。.用法:出發前30~60分鐘服用,視需要間隔4~6小時服用一次。.副作用:嗜睡為最常見的副作用,服用後應避免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需專注力及警覺性的工作。.使用注意事項:兒童、孕婦或患有氣喘、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病患,服用前應先請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並遵醫囑使用。東莨菪鹼(口服).作用:緩解腸胃道收縮、抗暈眩、鎮靜,緩解暈車動暈症不適症狀。.用法:多為複方,搭乘交通工具前30 ~60分鐘服藥。.副作用:東莨菪鹼具抗膽鹼作用,使用過當可能出現排尿困難、口乾、便祕、視覺模糊、頭痛、心悸等,若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即停止使用。此外,東莨菪鹼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若併用鎮靜劑或安眠藥,可能會加重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情形。.使用注意事項:兒童、孕婦或患有氣喘、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病患,服用前應先請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並遵醫囑使用。東莨菪鹼(貼片).作用:緩解腸胃道收縮、抗暈眩、鎮靜,緩解暈車動暈症不適症狀。.用法:出發前至少4小時使用,於旅途結束後除去,藥效可維持72小時,貼於耳後沒有毛髮的皮膚上,一次只能貼一片。.副作用:東莨菪鹼具抗膽鹼作用,使用過當可能出現排尿困難、口乾、便祕、視覺模糊、頭痛、心悸等,若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即停止使用。此外,東莨菪鹼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若併用鎮靜劑或安眠藥,可能會加重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情形。.使用注意事項:兒童、孕婦或患有氣喘、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病患,服用前應先請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並遵醫囑使用。 參考資料:食藥闢謠專區、台大醫院神經部、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好食課、上璽中醫 余雅雯 中醫師、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8 焦點.元氣新聞
腸胃炎、噎到、魚刺卡喉怎麼辦?過年常見10類疾病緊急處理方式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每年過年醫院常見的急診傷病類別大同小異,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腸炎、泌尿道感染等都是常見問題。此外,如吃東西噎到、嗆咳,大魚大肉導致痛風、胃食道逆流等,也很常發生。《元氣網》以下整理過年可能遇到的常見疾病,有些問題可透過事先備藥服用緩解,不過也有一些較嚴重情況,仍需盡速送至急診處理。急性腸胃炎過年聚餐通常吃得較多、較油膩,最常出現的急性健康問題就是急性腸胃炎。大吃大喝,人流往來頻繁注意衛生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呂貞燕醫師:腸胃炎患者最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所以水分電解質的攝取補充非常重要。對於病情較輕的病毒型腸胃炎,建議前一到兩天需禁食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喝一比一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是電解水,讓腸胃道先得到充分休息,如果嘔吐及腹瀉有比較改善,也可以開始試喝米湯,然後循序漸進再慢慢吃白粥等清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食物,如果支持性療法兩天都完全沒有改善再就醫。噎到、嗆咳春節零食常見果凍、堅果、瓜子等核果類食物,要注意別給5歲以下孩童及吞嚥能力差的年長者吃,這類食物很容易讓他們噎到、嗆咳。若被大體積異物噎到,可能會馬上臉發黑,還比較容易發現;如是小體積異物則可能掉進支氣管,導致久咳不癒,甚至慢性肺部感染。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莊浩凌曾受訪提醒,異物梗塞時千萬別拍背,因為可能使異物完全堵塞氣管,導致難以挽救的後果。「異物梗塞的國際求救姿勢是,兩手抓住喉嚨並做嘔吐狀。」莊說,身邊有人做這個動作時,先鼓勵他咳嗽排出異物,若無法咳嗽表示氣管完全堵塞,就要馬上做哈姆立克急救。》哈姆立克急救操作方式魚刺卡喉年節菜幾乎都會有魚,吃魚的時候一定要小心魚刺魚骨,應細嚼慢嚥以避免不慎吞下魚刺。若是不幸被異物哽塞到食道,不建議使用喝醋或是吃米飯再吞入的坊間作法,建議先暫停飲食,稍微嘗試能否咳出,若咳出困難,可能還是要就醫尋找專業協助。骨折過年走春時,小朋友會跑跳地嬉鬧,稍一不慎會發生扭傷或骨折狀況,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骨折要先想辦法固定,可以就地取材,使用雜誌或簡單的木板,把患部固定後再送醫;扭傷可初步用「R.I.C.E原則」處置,也就是休息、冰敷、加壓、患部抬高,讓受傷部位止痛且不進一步惡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類流感、新冠肺炎…)根據疾管署預警,流感、類流感疫情及新冠肺炎將在過年前達到高峰。而過年南北往來人際互動多,大家出去拜年、走春,又會互相傳染,不得不慎。如果過年期間感染流感或新冠,可前往衛福部所屬醫院,於農曆春節期間(113年2月8日-2月14日)有提供便捷門診及急診服務,可開立公費口服流感及新冠抗病毒藥劑。》看113年衛福部立醫院春節期間門診時刻表或可在年前先去診所備好一般感冒藥、發燒藥水等,如果感冒但病況輕微,直接吃藥減輕症狀,就不用跑醫院。氣喘過年走春拜拜,廟宇煙霧繚繞,氣喘患者要小心氣喘急性發作。氣喘患者需注意遠離誘發氣喘發作的危險因子,建議外出時戴口罩降低發作風險,並隨身攜帶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或支氣管擴張劑,以備不時之需。胃食道逆流過年就是不斷的吃吃喝喝。但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或有胃潰瘍病史者,還是要節制適量飲酒、咖啡和茶類,避免辛辣、酸性、甜食及巧克力的大量食用,而且睡前兩小時內避免吃宵夜以及水果甜點,以免在過年期間飽受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困擾。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為胸口灼熱、胃酸逆流,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症狀也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症狀。除了吃胃乳片、制酸劑等胃藥外,因每位患者引發的「地雷食物」不同,想防範的話還是注意避免吃到自己的「地雷食物」。痛風高油、高蛋白、高普林、酒精都是引起急性痛風的危險因子,但要人在過年期間這也別吃那也別吃,也太不人性!不過至少做到不要吃過量,多喝水,最重要是不要喝酒,過量的啤酒易使尿酸升高,導致急性痛風。有痛風的人應減少海鮮、內臟等食物,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與脂肪;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切記不可喝啤酒來取代開水,因為過量的啤酒反而會使尿酸升高。適度運動、避免過度飢餓都是預防痛風發作與控制尿酸的良方。最好事先準備一些消炎止痛藥,在急性發作時服用緩解症狀,同時避免過度活動、壓迫患部,通常在3、4天就會改善。若沒改善應立刻就醫。心肌梗塞、中風台北醫學大學急診學科教授高偉峰說,天氣冷要特別注意腦中風、心臟衰竭和肺部症狀,也要留意腸胃道出血的情形,一般急診常見胃潰瘍、胃出血,以及部分的肝硬化,喝酒和飲食辛辣可能是引發的原因。高偉峰提醒,過年期間不要吃得太鹹,心臟功能不好的人,水不要喝太多。過年前後忽冷忽熱,也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一旦發現身邊家人或朋友發生胸痛、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最重要的是先打119求救。然後依據119指示檢查病患的意識和呼吸,如果沒有呼吸,再依指示操作 CPR(心肺復甦術),以降低腦部缺氧時間,等待救護車來臨盡快送醫。》心肺復甦術(CPR+AED)操作方式燒燙傷洗熱水澡也要留意可能的危機,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有時會出現一氧化碳中毒的個案,如果出現頭痛、頭暈、想睡覺等警訊,尤其有叫不醒的情形,都應該緊急就醫,這類個案往往都是整個家族一起來。爆竹一聲除舊歲,有些民眾會玩煙火、放鞭炮等,如果被炸傷多為燒燙傷,最怕是炸到眼睛,有些傷口會出血,燒燙傷部分要把握沖脫泡蓋送的準則,出血處要加壓止血,但不論何種狀況都要就醫。過年期間生病會讓人焦慮,不過在「人手一機」時代,突發疾病可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找到解方,透過「就醫院所查詢」,可知道附近有哪些醫療院所,可依縣市、鄉鎮、地址、診療科別、診療時段、服務項目等不同需求進行查詢。附表-108年農曆春節十大「急診」傷病1.腸胃炎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3.表面傷或挫創傷4.不明熱5.流行性感冒6.眩暈7.傷害8.過敏9.皮膚或皮下組織感染10.泌尿道感染(資料來源/健保署【資料來源】.衛福部健保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07 醫療.骨科.復健
超過50歲上健身房該注意那些事?復健醫師提醒樂齡族健身須考慮「這6件事」!
在早期筆者剛出道(剛升主治醫師)的時候,有時會在診間建議病患「如果需要讓自己的基礎體能更好,可以考慮去健身房運動」。往往有很多門診長者病人會疑惑: 「醫師,我已經60歲了,有需要這樣嗎?」時至今日,50歲以上的人上健身房也不是那麼罕見,筆者也有90幾歲的病人至今仍持續在健身房運動,筆者也樂見愈來愈多人加入健身的行列。如果您還沒有上健身房的習慣而正想要加入?或者是剛剛加入不久?或許看看這篇文章以下幾點建議可以給您一些不錯的幫助與想法。諮詢自己的醫師考量運動風險理論上有什麼潛在疾病,在開始運動前,都應該要諮詢自己的醫師,我們每個人的疾病或是狀況均不同,該特別注意的也會不太一樣。不過對於50歲以上的族群,諮詢自己的醫師這件事情更顯得重要。畢竟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在年輕時沒有的內科疾病可能會慢慢浮現了,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控制非常不好的糖尿病、高血壓族群,應該先將病情控制在某種程度以內才能開始運動。不然會使身體在運動時處於一個相對高的風險。即使控制得很好,我們也應注意本身患有的疾病在運動過程中會有的風險,例如一位糖尿病病友,如果運動前沒有注意到營養補充,運動過程中可能就會增加遇到低血糖的機會。如果不確定自己有沒有什麼潛在的疾病,那麼就趁上健身房前的這個機會幫自己安排一場健康檢查吧,筆者雖然是復健科醫師,但臨床上,也常常聽到病人分享自己一直以為身體很健康,後來健康檢查才發現自己有……之類的疾病。訂立專屬於自己的健身計畫就像讀書需要讀書計畫,健身當然也要有健身計畫。就像為什麼今天唸國文,明天念數學一樣。我們對於我們每次訓練的內容都會有計畫,例如今天練下肢肌力加上划船機的心肺訓練,那麼下次就安排練上肢肌力跟核心再加上腳踏車的心肺訓練。我們對於每週訓練的次數、時間、內容、強度應該都會有一些想法。或許有人說,我只是想要開始運動而已,有需要這麼麻煩嗎? 這裡要說的是,開始運動就是一種最大的進步,不過如果要相對「安全」又「有效」,那麼先訂定一個目標,並且規劃一套計畫,照著努力執行是個很不錯的方式。也許有人會說,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該怎麼辦呢? 畢竟我們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者。不會的部分就詢問專業的人吧,若是比較沒有經濟考量的人,或許可以請專業的體適能人員帶自己做運動並安排計畫。如果有經濟考量的人,或許先從簡單的次數、時間來安排運動。也可以詢問有健身習慣的朋友,或是自己的小孩如果已經有經驗了也可以給予意見(當然前提是您的朋友及小孩具有一定的正確觀念)。如或不然,也可以諮詢您的復健科醫師詢問該如何開始?事前暖身、事後伸展運動前的暖身可以降低運動傷害機會,增加血流量,促進肌肉延展性,讓我們的肌肉關節達到預備活動的狀態。運動後的伸展放鬆可以延長緊縮的肌肉,使得肌肉痠痛程度降低。規律的伸展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以及肌肉的柔韌性,減少身體的肌肉失衡造成代償。充足營養、切記補充水分鹽分充足的營養是每個年紀都需要注意的事情,尤其是規律運動之後。如果有充足營養補充,更可對健康及身體組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裡筆者要特別提醒水分與鹽分的補充,運動畢竟會讓我們流許多汗,運動間的水分補充,可以避免頭暈失衡的狀況,運動後若沒有水分加鹽分的補充,也極易造成離子不平衡。流太多汗又沒有補充水分及鹽分,在有一點年紀的人身上極容易導致體內離子不平衡,造成健康的危害。適合的運動衣物適合的衣物包含運動中的穿著,以及回家路上的穿著,運動中當然以舒服輕便,不影響動作為主。這裡筆者主要提醒運動後回家路上的穿著。在夏天的時候還好,冬天的時候,我們運動完洗完澡身體熱熱的,結果一走出健身房寒風吹來,整個身體打了個冷顫,對於有些年紀的人,身體對於短時間溫度的改變的適應力有時候沒有那麼好。所以身體的保暖就非常重要,這可以降低發生心血管意外的機會。學習面對遲發性肌肉痠痛平常沒有做運動的人,突然跑去健身,本來就比較容易發生遲發性肌肉痠痛。即使是有規律運動的人,只要運動強度或是時間變化太大,短時間訓練量增加比較多:例如本來長跑1Km忽然變成2Km; 本來深蹲20Kg,3組各10下,變成各30Kg,就可能出現遲發性肌肉痠痛。從名字裡有「遲發性」這三個字,我們就可知道,他通常發生於運動之後,運動後約24-48小時會有明顯的不舒服。他跟運動中肌肉的拉傷扭傷沒有關係,會發生遲發性肌肉痠痛主要跟肌肉纖維有細微受傷有關係,這些細微受傷使得組織發炎,造成後續滲透壓改變,細胞代謝物增加,影響附近的神經受器,所以會有肌肉痠痛的症狀。我們可以透過運動後的按摩、伸展、或是泡熱水來減緩,不過根據實證,並沒有一種特別好的方式來改善,個體間的差異很不一樣。簡單來說,會發生遲發性肌肉痠痛主要是我們身體還沒有適應新的強度,隨著我們的能力增強,這些狀況都會改善。最怕的是,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要好好健身,結果第一次遇到遲發性肌肉痠痛就嚇到了,從此不再健身,豈不可惜。當然,如果這個肌肉痠痛的時間過長,超過一週都沒有改善,摸起來又熱熱腫腫的,可能就不是遲發性肌肉痠痛這麼單純了,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好好運動健身吧當我們做好準備,就可以好好地開始運動健身囉。在訓練的過程,可能也都會感覺到辛苦,也常常會想要偷懶,可是當訓練完的時候,身心會回饋給您舒暢的感覺,您甚至會感激自己幸好今天沒有偷懶。文章作者:江研壹 醫師 悅滿意復健專科診所 有詳細的說明,為大家解答!原文出處 台灣復健學會成立IG囉!為了推廣至更多用戶,提升社會對復健醫學的認識與瞭解,也可以經由我們分享的正確知識資訊來安心閱讀!歡迎追蹤並且關注我們❤️🏥👉 更多復健小知識-🔎主頁連結🔗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網站IGFB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授權元氣網刊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6 焦點.元氣新聞
近五成年長者患「低膽固醇血症」 大幅增失智風險
秀傳醫療體系追蹤長達8年,院內就醫的1萬多名長者,依照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分類,失智評估愈嚴重者,低膽固醇血症(總膽固醇<160)的占比愈高,最嚴重的CDR3的族群,近六成都有低膽固醇血症。整體而言有近46%長者皆患有「低膽固醇血症」。膽固醇是全身細胞與組織溝通、保護與修護的主要原料,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表示,膽固醇不是愈低愈好,已有多項研究證實,低膽固醇反而會讓長者更加虛弱,且會增加失智、糖尿病、感染、與腦出血風險。秀傳醫療體系大規模資料分析 虛弱與低膽固醇具正相關邱百誼表示,當今醫學與衛生政策與教育將「膽固醇」描繪是一個壞東西,認為膽固醇應該要愈低愈好,否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事實上,人體血管或是細胞出現氧化壓力與自由基時,肝臟會製造出膽固醇以因應,讓膽固醇協助消除氧化物與自由基,它在人體真正扮演的角色是第一線的消防員,不能因為消防員死在火場就被指為縱火者。人體的膽固醇約八成都是肝臟製造,其餘兩成才是由食物攝取,當人體被氧化物與自由基侵擾愈嚴重,體內的膽固醇量通常愈高。這是許多患者會反映「明明很注意飲食」,膽固醇卻還是呈現紅字的背後原因。膽固醇對於人體還代表著另外一個意義,膽固醇足夠但不會過高意指「身體強健有保護力」,也顯示肝臟有能力製造膽固醇,細胞組織有自給自足的膽固醇存量以抵禦外物,如果身體不需要降低膽固醇或是或是狀況不佳,持續服用藥物降膽固醇致過低時,反而會讓人更加脆弱。秀傳醫療體系分析於體系醫院就醫的1萬2277名長者,做虛弱程度與總膽固醇之間的關係調查,依臨床虛弱量表(CFS)分析,該量表分數愈高顯示虛弱程度愈嚴重。將長者依分數CFS1到CFS9分類,調查各自罹患「低膽固醇血症」的比例,從35%一路攀升到64.6%,被分類為最虛弱的長者,每10個人中竟有6.5人膽固醇過低。與失智一樣整體而言有近46%長者皆也患有「低膽固醇血症」。膽固醇不是愈低愈好 總膽固醇降120失智與虛弱風險都相當高根據國健署建議,一般人總膽固醇需控制在200mg/dL以下,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在130mg/dL以下;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要控制在40mg/dL以上,女性則要控制在50mg/dL以上。邱百誼表示,低膽固醇血脂症是指總膽固醇在160mg/dL以下,臨床醫師通常不會太著墨於「總膽固醇」,而是強調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00mg/dL以下,雖然國健署的建議是在130mg/dL以下,但醫界近年以預防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事件發生的概念,不斷建議要控制低密度脂膽固醇。如果一個人將低密度脂膽固醇維持在90mg/dL,他的總膽固醇大約就是在160mg/dL,等於進入到低膽固醇血症。邱百誼表示,新的治療指引更會強調,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高風險民眾,低密度脂膽固醇應該降到70mg/dL以下,等同總膽固醇只剩下120mg/dL左右,如果有心肌梗塞等疾病,則會被建議低密度脂膽固醇應在55mg/dL以下,此時總膽固醇僅剩下不到100mg/dL。依照秀傳醫療體系「長期追蹤」資料顯示,如果總膽固醇不到160mg/dL,與總膽固醇200mg/dL以上相比,失智與虛弱「新增」與「惡化」的機率都會倍增。因此膽固醇控制不應一視同仁,要同時關注總膽固醇是否過低,也應該依照年齡、失智與虛弱程度予以校正並且適度放寬控制標準。邱百誼強調,當體內血脂過高,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使用降血脂藥物適度控制,可以明顯看得到成果,因此藥物是相當有效也不宜隨便自行停藥。但引起人身體發炎的元兇,並不是膽固醇,而是壓力、飲食等造成身體氧化壓力,需要做的是改善壓力、飲食等基本功,而不是持續且長期的不斷用藥物降低膽固醇並且強調愈低愈好。膽固醇過低不只虛弱 也會大幅增加失智風險秀傳醫院同樣針對1萬多名長者,依CDR分數分析,CDR0(無失智)、CDR0.5(疑似失智)、CDR1(輕度失智)、CDR2(中度失智)、CDR3(嚴重失智),患有低膽固醇血症者,依序占比為37.6%、39.7%、49%、52.8%、59.6%;顯示失智症愈為嚴重者,罹患低膽固醇血症的比例愈高。邱百誼表示,膽固醇除了可以顯示人們是否強健以外,膽固醇也具有神經與身體所有訊息的傳導與溝通作用,「長期」膽固醇過低,將逐漸失去協助修復被破壞的腦部細胞組織的能力,而增加失智症的風險。他建議,長者的飲食策略仍需要避開高糖或高鹽的食物,也盡量吃原型食物,降低攝取會造成身體氧化壓力的食物,平時保持運動習慣,幫助身體代謝,唯一不該做的是一味地降低膽固醇的數值,建議總膽固醇應依照身體狀況控制在160到240mg/dL之間,讓身體能得到保護且長期下來又能夠維持正常運作。邱百誼醫師小檔案現職: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失智共照中心主任秀傳國際失智與動作障礙診療中心主任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應用數學系兼任助理教受曾任台中林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專長:失智症、巴金森症、認知與情緒行為異常、腦中風、失眠、癲癇、頭痛頭暈、三高控制
-
2024-01-24 醫療.心臟血管
胸悶一定是心肌梗塞?醫教分辨2種悶痛,單一點位的刺痛感不是心肌梗塞
寒流來襲,全國各地寒冷,心肌梗塞發生情形增加,其症狀常見為胸悶、胸痛,但心肌梗塞的胸悶與一般胸悶,民眾常弄不清楚。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心肌梗塞常見症狀為胸悶、胸痛,但最近各公司正在舉辦尾牙,很多人可能吃多了、喝多了,造成腸胃不適、胃食道逆流,或年關將近,生活、工作壓力大等都會引起胸悶等不適,心肌梗塞的胸悶到底有何不同?肌肉、神經引起的胸悶單一點位 像尖銳物刺痛感天冷時,民眾出現胸悶症狀,往往會特別擔心是不是罹患心肌梗塞?林謂文說,心臟在胸腔深處的位置,外面是摸不到的,如果胸口的悶痛感是接近皮膚,且是單一點位,或感覺像是尖銳物的刺痛感,或一般的抽痛,通常不是心肌梗塞引起的胸悶,而是肌肉、神經所引起的疼痛。心肌梗塞的胸悶範圍大 且有合併症狀林謂文指出,真正心肌梗塞的胸悶,常是胸口出現一大片、大範圍、無法指出正確位置的悶痛感,胸口感覺有如被一顆大石壓住,有著掐縮、壓縮的擠壓感,這種就是內臟缺氧的疼痛,但這時並非只有胸悶或胸痛症狀,還需合併呼吸喘、呼吸困難、心悸、暈眩、頭暈、反射性頭痛、冒冷汗等上述任一症狀,此時應懷疑是心肌梗塞所致,務必提高警覺立刻就醫。林謂文說,當民眾抵達醫院後,醫師會經詳細問診,若診斷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都會再進一步檢查確認。另若天氣冷、低溫、運動後、爬樓梯、情緒壓力大所引起的胸口不適,應注意是否為心絞痛等心臟血管方面的問題,也應盡速就醫檢查。林謂文提醒,65歲以上長者、三高患者、曾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者,均為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寒流來襲,一定要注意身體保暖,減輕壓力、遠離菸酒,慢性病人切記按時吃藥,保護心腦血管健康。心肌梗塞如何預防?飲食應採低脂低鹽,以清淡為主,並減少高膽固醇食物攝取。避免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疾病,有相關病史者應定期至醫院追蹤檢查。避免抽菸及過度飲酒。多吃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少吃精緻醣類食品。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充足睡眠。日常生活中應避免情緒激烈起伏,適時抒發壓力。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平時應多注意身體健康警訊。》看完整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3 養生.運動健身
上海交大研究顯示:打太極可長期抑制巴金森氏症的進展
巴金森氏病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也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退化性神經疾病。據《澎湃新聞》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生弟團隊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打太極拳可能會在數年內抑制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和併發症。巴金森氏症約影響著1%-2%的65歲及以上老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巴金森氏症患者未來還將大幅增加。預計到2030年,光是在中國大陸,受影響的人數就將達到約500萬。巴金森氏病典型3症狀據臺大醫院統計,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約為58歲。典型的巴金森氏病有三種表現:震顫(手部發抖)、四肢僵直和行動緩慢。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能治癒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或方法。早前發表的研究顯示,太極拳在短期內可緩解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但這種改善是否能長期持續並不清楚。為了找到答案,瑞金醫院的研究團隊從2016年1月到2021年6月對兩組巴金森氏症患者進行了五年多的監測。一組(太極組)147名患者每周練兩次太極,每次1小時,並輔以課程來提高他們的太極拳技術。另一組(對照組)187名患者則繼續標準治療,不練習太極拳。在監測期開始時,對所有參與者的疾病嚴重程度進行了正式評估,隨後在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和2021年6月監測疾病進展,包括藥物需求的增加。參與者的運動程度和其他症狀,如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包括排便、泌尿和心血管問題);情緒、睡眠質量與認知;以及併發症,如運動障礙(不自主運動);肌張力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藥物治療的反應性下降;輕度認知障礙;幻覺;不安腿綜合症等也被跟蹤監測。兩組參與者的疾病嚴重程度、用藥情況、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相似。報導稱,研究團隊通過三個有效量表來評估參與者的總體症狀、運動和平衡,結果顯示,太極組在所有監測時間點的疾病進展都較慢。對照組中需要增加藥物治療的患者人數也明顯高於太極拳組。對照組2019年為83.5%,2020年為96%,太極組分別為71%和87.5%。此外,太極組的認知功能惡化得更慢,睡眠和生活質量則持續改善。太極拳改善巴金森氏症運動和非運動症狀 特別是步態平衡研究結果還顯示,太極組的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運動障礙1.4% vs. 7.5%、肌張力障礙0% vs. 1.6%、幻覺0% vs. 2%、輕度認知障礙3% vs. 10%、不安腿綜合症7% vs. 15.5%。跌倒、頭暈和背痛是參與者報告的三種副作用,但太極組的這些副作用都明顯較低。雖然有23人骨折,但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太極組的骨折人數為6人,對照組為17人。研究團隊總結稱:這項研究表明,太極拳對巴金森氏症有長期有益影響,太極拳對巴金森氏症患者運動和非運動症狀,特別是步態、平衡、自主神經症狀和認知能力,都有潛在的改善作用。巴金森氏症會隨時間推移逐漸惡化,導致殘疾並影響生活品質。對巴金森氏症的長期有益影響可延長無殘疾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並減少藥物使用。但報導也稱,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不能確定打太極拳與巴金森氏症改善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的參與者數量相對較少,他們不是隨機分配到太極組和對照中的。
-
2024-01-19 醫療.消化系統
一張圖看懂「嘔吐不同顏色代表什麼」 出現「這些情況」盡早檢查不要拖
發生嘔吐的問題可能性很多,有時不單單只是腸胃道相關疾病而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略以顏色教大家看看自己有可能是屬於哪種問題,也呼籲如有異常應盡快就醫。嘔吐不同顏色代表什麼?常見4顏色,一張圖看懂! 王威傑醫師指出,身體各種問題都有可能引起嘔吐,雖說一般而言難以用「正常的嘔吐」來比較觀察,畢竟會嘔吐就已經不正常,但若以顏色來看,排除食物色素影響,出現異色恐怕特別不對勁,包括紅色、深褐色、黑色、黃綠色。 吐出不同的顏色:不論紅色、深褐色、黑色,通常都是意味著有出血情況,上消化道可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腸,原因可如潰瘍引起出血、食道撕裂、食道靜脈曲張破裂、惡性腫瘤等,另也可能為肝硬化。 紅色表示正在短時間、大量出血。深褐色則一樣是出血,但較為緩慢,已經經過胃消化變成深褐色。吐出黑色的非常罕見,代表出血時間已經相當久,這種出血情況大多以進入到腸道,多以黑色瀝青樣的糞便呈現。 至於黃綠色則是膽汁,可能因近端的小腸阻塞,使得膽汁下不去,進而從上吐出。另外,長時間的嘔吐也可能把十二指腸當中的膽汁向上牽引吐出。 從嘔吐物觀察:若是以嘔吐物來看,吐出還沒有被消化的東西,通常意味著食物在食道就被吐出來,例如食道狹窄或失弛症等食道疾病所引起。若是吐出部分消化物,則可能表示食物已經進到胃裡,是胃部出問題所導致,例如胃出口阻塞、胃輕癱等。 嘔吐當下需要注意什麼嗎?可以做些什麼改善不適感? 當下留意這些事:王威傑醫師表示,嘔吐的當下為避免發生危險,需盡可能注意氣道暢通、是否被嘔吐物堵塞,以免窒息。並且留意是否有脫水、血壓降低等情況以防暈倒,若感覺到頭暈也盡量先坐下休息,避免行車。 可以嘗試這些改善:一般而言,嘔吐大多還是以腸胃道問題為大宗,建議可先暫時禁食看是否改善,若開始少量進食宜避免固態、質地堅硬食物、脂質、氣泡飲品,以免嘔吐加劇,或在不斷嘔吐時不慎噎到。若有頭暈等脫水徵兆,建議多補充水分,並用口服電解液補充電解質。而若是孕吐則可補充B6、薑幫助改善。若覺得嘔吐味道噁心,也可嘗試吃點薄荷糖等有清新味道的口香糖等,但避免下嚥。 嘔吐哪些情況需要趕快就醫?有伴隨症狀、風險族群更要注意! 3情況緊急就醫:王威傑醫師提醒,嘔吐的原因非常多,但不論嘔吐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若出現吐到意識模糊、脫水、血壓降低時應緊急就醫確保安全。 4情況盡早檢查:若是噴射狀嘔吐、吐出鮮血、咖啡色內含物、24小時內吐出1500c.c.以上的大量嘔吐等,也應盡早就醫檢查了解原因。噴射狀嘔吐可能代表著腦壓過高,鮮血、咖啡色除了消化道問題也可能是肝硬化,大量嘔吐則恐怕不是單純功能性問題,通常是系統出問題。 伴隨症狀、風險族群:嘔吐若伴隨凌晨頭痛、視力模糊,暗示可能是腦壓高或有顱內病灶引起;伴隨胸痛要留意心肌、心包膜、肋膜問題;若有嚴重腹痛、發燒超過三日等可能背後有嚴重感染;伴隨體重減輕要小心腫瘤;年紀過小或是年紀年長、免疫力低下者發生嘔吐,引起的原因可能變化進展較快,宜儘速就醫。許多藥物如化療、巴金森用藥、止痛藥、賀爾蒙製劑也可能造成噁心嘔吐,因此多重藥物使用者應將自身病史告知醫事人員參考。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9 養生.抗老養生
「大寒」節氣遇寒流 護心8法避免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
明天(20日)是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象徵一年的結束,又適逢東北季風增強,緊接寒流來襲,可能一路冷到25日。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吳建遠提醒,每當遇到氣溫劇烈變化的天氣,民眾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提供健康護心8招供民眾參考。寒流護心8法1.飲食均衡: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及未精製雜糧、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低油、低糖、低鹽、高纖(三低一高)為原則,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攝取高熱量的炸物。2.規律運動:減少久坐,每周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運動前需充分熱身,避免在低溫的大清早外出運動,或天冷時改採室內的運動。3.充足睡眠:養成早睡晚起的習慣,成人每日需要睡足7至9小時;若家中有嬰幼兒,應注意保持正確的睡姿及室內通風,可使用睡袋型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幫助孩子保暖,並切記將手臂露出,避免蓋住臉部。4.拒菸節酒:吸菸會讓血壓、血脂升高,對心血管造成不良影響,另建議以茶或水代替酒,身體更輕鬆無負擔。5.適當腰圍:肥胖容易引起三高,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6.預防高血壓:牢記「722」口訣,連續7天量測、早晚各量一回共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建議血壓值<140/90 mmHg。7.預防高血糖:定期監測血糖值,空腹血糖標準值為<126 mg/dl。8.預防高血脂:定期監測血脂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吳建遠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都要記得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如有心臟病史的民眾,任何時間都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一旦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惡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
-
2024-01-16 焦點.用藥停看聽
肌肉鬆弛劑副作用有哪些?使用肌肉鬆弛劑應該注意避免3件事
很多人都有肌肉痠痛問題,經醫師診斷後,除了止痛藥物,也可能開立肌肉鬆弛劑治療。適當使用肌肉鬆弛劑,可促使肌肉放鬆,緩解因肌肉痙攣、緊張所造成的僵硬疼痛和緊繃不適。肌肉鬆弛劑的種類多樣,需依用藥者肝、腎功能調整用藥,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勿隨意服用他人用藥或將藥物分送他人使用,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用藥前應了解相關注意事項,這類藥物容易造成使用者產生嗜睡、疲倦感覺,民眾若是使用肌肉鬆弛劑,用藥期間應避免併用酒精與其他可能產生嗜睡的藥物,像鎮靜安眠藥、抗組織胺、嗎啡類止痛劑、抗憂鬱劑等,否則可能加重精神不濟、視線模糊、專注度與反射能力下降;服藥後應避免進行需高專注力的行為,如進行精密機械操作、駕駛交通工具、搬運重物等,年長者需特別留意用藥後反應,避免發生跌倒的憾事。此外,食藥署近期針對肌肉鬆弛劑Baclofen發出藥物安全公告,國外曾有案例使用高劑量Baclofen口服藥物,可能會增加用藥者自殺意念的風險,提醒民眾用藥應依醫囑正確用藥,切勿自行調整用藥劑量,以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如果民眾於Baclofen服藥期間出現病症惡化、自殺意念、行為異常變化等,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使用「肌肉鬆弛劑」注意這些事Baclofen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適用於脊髓或腦部受損引起之肌肉痙攣。.副作用:疲勞、嗜睡、肌無力、頭暈等。長期連續用藥後,若驟停可能導致精神混亂、幻覺、譫妄、躁動甚至癲癇的狀況。》看完整藥品介紹Chlorzoxazone .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副作用:嗜睡、胸悶、眩暈等。服用後可能會導致尿液變為橘紅色。》看完整藥品介紹Tizanidine.作用機轉:屬中樞性肌肉鬆弛劑,可治療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症狀。.副作用:嗜睡、頭暈、口乾、低血壓。如併用降血壓藥物或會抑制CYP1A2代謝酵素之藥物,應注意血壓變化,避免低血壓發生。》看完整藥品介紹Mephenoxalone.作用機轉:可放鬆肌肉緩解痙攣,紓解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副作用:嗜睡、肌無力、口乾、起疹等。》看完整藥品介紹Tolperisone.作用機轉:可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副作用:嗜睡、頭暈、流汗、腹瀉等。》看完整藥品介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2 醫療.婦產科
月經經血顏色代表什麼?如何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一文看懂4種經血顏色、7種月經異常警訊
每位女性每個月都會經歷一次生理期,你有觀察過月經經血顏色嗎?經血顏色黑、咖啡色是婦科出問題的警訊嗎?月經有血塊正常嗎?如何分辨月經和懷孕初期出血?一文帶您看懂。為什麼月經有血塊?經血顏色變化原因一般月經週期平均為28~35天,每次經期持續約5~7天,出血量不超過80C.C,月經的經血為子宮內膜夾雜血液,通常呈現鮮紅色及一些內膜組織,若經血在子宮或陰道內停留時間較長,與空氣接觸產生氧化作用,則可能使經血顏色變成暗褐色或黑色,取決於個人凝血與排血速度。至於,月經出現血塊也是許多女性擔憂的問題。通常來說,月經伴有少量血塊是正常現象,不過,如果月經血塊相較先前生理期變多則建議就醫檢查。月經經血顏色代表什麼?大部分的月經經血顏色會因個人排血速度而不同。不過,根據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張瑜芹發文指出,月經經血顏色、濃稠度、持續時間等也有可能是子宮出問題的警訊,以下說明4種經血顏色: 若以中醫觀點來看,同仁堂中醫診所醫師鍾政勳表示,月經經血顏色呈淡紅/粉紅、紫黑色、橘/淺咖啡色、鮮紅色,各自代表不同身體狀況,以下詳解:.淡紅/粉紅(體質偏虛型):經血量少可能是血虛或腎虛,常見症狀包含面色蒼白、手腳冰冷、腰酸背痛等;經血量多則可能是氣虛,常見症狀如疲倦、呼吸、氣短、頭暈目眩等,應少吃生薑、大蒜等辛辣刺激食物。.紫黑色(血瘀型):可分為腎虛、寒凝、氣滯血瘀三種。腎虛血瘀常見症狀為腎氣不足,眩暈、耳鳴、腰酸背痛;寒凝血瘀常見症狀為怕冷、手腳冰冷、四肢拘急、經痛;氣滯血瘀常見症狀則為胸脅悶脹、腹部脹痛、口唇紫暗,皮膚青紫斑,建議少吃冰品、冷飲、西瓜、火龍果等寒涼冰冷食物。.橘/淺咖啡色(警示型):可能是身體受寒或是陰道感染,平時應多注意會陰部清潔問題。.鮮紅色(血熱型):鮮紅色經血且量多可能是實熱,常見症狀包含怕熱、口苦、口乾、汗出多、口苦、大便乾硬等;經血量少則可能是虛熱,常見症狀如怕熱、手足心熱、失眠、盜汗、口渴欲冷飲等,平時應多喝水,少吃燒烤、油炸食物。如何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懷孕初期出血是懷孕常見症狀,不少孕媽咪在還未確定懷孕時,不知道怎麼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根據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衛教資料指出,要辨別是月經還是懷孕出血,可從出血顏色、出血量及出血天數三面向判斷。 (表格資料來源: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留意7種月經異常狀況每位女性的生理週期與月經血量都不太一樣,平常應多觀察生理期變化。日本婦科醫師駒形依子於《婦科女醫的私密門診》提到,若月經出現以下7種狀況,可能是異常狀態:1.白天也用夜用衛生棉2.夜晚不用尿布型衛生棉容易外漏3.月經第二天,若不每一、二小時替換一次夜用衛生棉(或日用量多型衛生棉)會感到不安4.生理期間有排出過直徑超過五公分的血塊5.月經從開始到結束,只用一般護墊就夠了6.生理期一天就結束了7.生理期長達兩週,或者會持續少量出血到下次經期開始經期如何保養及預防經痛?想要經血順暢排出及預防經痛與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不妨參考以下5點建議。1.保持心情愉悅,適當抒發壓力。2.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避免熬夜。3.規律運動習慣,維持正常體重,過輕過胖都有害健康。4.減少攝取燒烤、油炸等食物。5.戒菸、戒酒。補充適量鎂離子有助於預防經痛,鎂食物包含腰果、南瓜籽、黑豆、黑巧克力等。參考資料: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協和婦女醫院、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同仁堂中醫醫療體系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6 養生.聰明飲食
尾牙暢飲酒後為何會不舒服?營養師教5招防醉解酒,一圖看常見酒類之1份酒精換算表
又到了充滿溫馨氛圍的歲末年初,各個公司也開始安排尾牙、聚餐等活動。在興頭上時大家免不了就喝了幾杯酒,爾後主管、同事相後敬酒、玩個遊戲,再多喝幾杯就開始出現全身飄飄然、天旋地轉、雙腳騰空的感受,接著就要失去意識了……你是否也曾經在尾牙上喝了個酩酊大醉、隔天宿醉不起、後悔萬分呢?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完整解析飲酒後的不適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再教給大家5招防醉解酒的小祕訣!今年尾牙就不用再擔心身體撐不住啦!為什麼酒後會不適?酒精的正式學名為乙醇(Ethanol),在解答為什麼酒後會感到不適之前,我們要先簡單了解乙醇進入人體後的代謝路徑,主要可以分成兩個階段:1. 乙醇→乙醛(Acetaldehyde)依照酒精攝取量的不同,人體可以透過兩種方式將乙醇轉換成乙醛:‧經由乙醇去氫酶(ADH)乙醇去氫酶位於肝臟中,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100mg/dl時此為主要代謝酒精的途徑。此反應需要NAD+作為輔酶協助代謝,而反應中產生的大量NADH會造成代謝紊亂、慢性酒癮等問題。‧經由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Microsomal ethanol oxidizing system,MEOS)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位於肝臟,系統中有Cytochrome P450等酵素負責將乙醇轉換成乙醛,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100mg/dl(即大量飲酒)時會啟動此代謝途徑,這時酒精代謝速率會增加、身體對於酒精的耐受度也會上升。然而同時也會產生大量自由基、H2O2、活性氧物質(ROS)等等,造成DNA的損害與致癌風險。2.乙醛→乙酸(Acetate)上述兩種途徑都是將乙醇轉變成乙醛,然而乙醛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因此身體會盡快地將乙醛代謝成無毒的乙酸,而這個過程需要透過「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才能執行。許多人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暈、頭痛、嘔吐、宿醉等症狀,稱之為「酒精不耐症」。主要的原因就是體內缺乏酒精代謝第二階段所需要的乙醛去氫酶(ALDH2),使得乙醛無法被代謝而堆積在身體內造成毒性,而引發的一連串不適感。這種缺乏乙醛去氫酶的狀況與先天基因變異有關。根據統計發現亞洲人缺乏乙醛去氫酶的比例遠遠高於歐洲、非洲等其他人種,特別是台灣人,大約有45%的族群屬於酒精不耐症,為世界之最,因此台灣人被列為最不適合喝酒的族群,會特別容易臉紅及產生不適感。而多項研究都指出,喝酒容易臉紅的人,會大幅提高罹癌的風險,也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因此如果知道自己有酒精不耐症,就要盡量少碰酒精類飲品喔!防醉解酒5秘訣然而適逢歲末年初的時節,尾牙、聚餐總是無法避免的要喝上幾杯,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喝醉呢?下面Evelyn就來傳授5個防醉解酒小秘訣!1.避免空腹喝酒:喝酒前先吃點東西墊墊胃,特別是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例如:蛋、堅果、起司等等,可以幫助延緩酒精的吸收。2.邊吃飯邊喝酒:一邊吃飯一邊喝酒能夠減緩喝酒的速度,用其他食物來佔用胃容量,並避免短時間內攝取大量酒精。3.一杯酒一杯水:酒精有利尿的特性,會加速體內脫水,並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因而出現頭暈、頭痛、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狀,因此飲用足夠的水能夠避免身體脫水的狀況。4.酒後一杯蜂蜜水:蜂蜜中含有大量果糖,而身體在代謝果糖時會產生NAD+,能作為酒精代謝的輔酶,因此能夠加速酒精代謝。5.補充綜合維生素:綜合維生素是大部分市售解酒液中含有的成分,特別是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維生素B群參與體內多種代謝反應,能加速 酒精的代謝;而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則能減少酒精對 於肝臟的損害。 小酌怡情 大醉傷身雖然上面提供了5個防醉解酒的小祕訣,但並非有這些方法就能夠肆無忌憚地喝酒喔!畢竟酒精在人體的吸收率高達98%,並且都是透過肝臟來代謝,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NADH、自由基等物質,傷肝又傷身。此外,每1公克酒精能提供7 kcal的熱量,才會有「喝酒幾乎等於喝油」的說法(每1公克油脂可以提供9 kcal的熱量)。而前面提到的蜂蜜水雖然確實能夠加速酒精代謝,但此法卻會提升罹患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MS)的風險,對於三高患者也可能會讓病情控制變差。因此,遵守適量飲酒的原則才能喝得盡興又不傷身。而衛福部也提供了國人「適量飲酒」的定義:男性每日不超過2杯、女性每日不超過1杯。1杯定義為10公克的酒精。若換算成市面上常見的酒類,則如下表所示:有喝過酒的人就會發現,其實上表列出來的份量並不多,一個不注意就有可能會喝超過,因此除了搭配前面提供給大家的5個小秘訣之外,Evelyn在這邊也要提醒大家,無論是逢年過節、尾牙聚餐,還是親友歡聚,都要記得理性飲酒,才不會傷害身體喔!新的一年,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與您一起迎接嶄新的未來。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1-02 癌症.胃癌
愛吃醃漬食物易得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才是主因,用餐一習慣很危險!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的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排名第8名。可能大家對胃癌的既定觀念是吃太鹹或太多醃漬食物,這當然也是致癌因子,但其實胃癌有高達九成是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平常吃飯共用餐具就可能感染而不自知。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不會馬上致癌易讓人輕忽,但殊不知若長期感染,少數人可能導致胃癌或胃淋巴瘤的發生。為什麼會得胃癌?致病因子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為首衛福部國健署曾製作懶人包《殺菌保胃戰:認識胃癌元凶幽門螺旋桿菌》,內容指出胃癌發生原因很多,像是遺傳、不良生活習慣、逆流性食道炎、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患者、有胃部疾患等,還包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指出,高達九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將降低胃酸強度、使胃部發炎,慢性發炎可能進展成胃癌。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有相當關係在不良生活習慣方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達文西手術微創中心主任彭正明曾受訪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有相當關係,喜歡吃醃漬、吃太鹹、加工類食品者,胃癌發生率較高;胃癌也與遺傳有關,有家族病史罹癌率高達23倍,男性、抽菸、喝酒罹癌率大增,50歲以上罹癌率也急速上升。多吃新鮮的水果與蔬菜可以減少胃癌風險,在日常飲食上可以「彩虹飲食」為原則,也就是挑選不同顏色的蔬果,不同種類的蔬果富含不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如此自然就可以均衡攝取到各種營養素。預防胃癌飲食原則:7少2多7類少吃.高鹽食物.醃製食物.燒烤肉類.加工食品.高油脂食物.精製糕餅.刺激性飲料包含咖啡、茶、酒精2類多吃.蔬菜.水果→均衡飲食最重要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 易與一般胃病混淆彭正明指出,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包括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胃脹氣、腹脹等,易與一般胃病,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混淆。而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引起缺鐵性貧血而頭暈,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而胃痛、嘔吐、出血,可能造成慢性胃炎而有胃痛、胃脹、打嗝、消化不良等。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王雅瑜、家庭醫學部醫師蘇致軒於《中榮醫訊》撰文指出,若是胃幽門桿菌感染,須持續進行幽門桿菌的治療:用潰瘍特效藥搭配2~3種抗生素,給予7~14天的治療,約有70-90%的殺菌成功率。完成幽門桿菌療程且停止抗生素與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滿一個月後,須再回診透過糞便幽門桿菌抗原檢測證實是否根除幽門桿菌。早期胃癌有機會靠手術切除病灶即可,較後期的胃癌則視情況搭配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預防胃癌 避免共用餐具最重要預防胃癌,先從預防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開始,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通常是口沫傳染,因此很重要的是應避免共用餐具、改用公筷母匙。胃癌預防7招1、用餐前要洗手,避免共用餐具、改用公筷母匙;飲食細嚼慢嚥。2、避免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或飲水3、少吃醃漬、煙燻、過辣、刺激食物4、戒除菸、酒、檳榔5、多吃新鮮蔬菜水果6、避免過度緊繃的壓力7、四十歲起每一到二年接受胃鏡與胃幽門桿菌檢查,有家族病史、抽菸、喝酒者等高危險群,務必每年篩檢。【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01 焦點.健康知識+
水溫勿超過40度!慢病、年長者泡湯 注意7大法則
在嚴寒的冬日裡,溫泉會館總是座無虛席,成為人們追求解壓、舒緩疲勞的樂土。然而,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來說,在享受泡湯樂趣的同時,更需謹慎對待身體健康。無論你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對年長者而言,想要在寒冬裡盡情享受泡湯的樂趣,必知以下7大健康泡湯法則。7大健康泡湯法則1.泡湯宜15分鐘以內:寒冷的天氣不宜長時間泡湯,最好將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因為長時間泡湯可能導致四肢血管擴張,進而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急症。最好先從泡腳開始,慢慢泡到上半身,讓自己能更適應溫度上的差異。2.泡湯後起身應緩慢:泡湯會讓血管擴張,容易導致低血壓,因此在泡湯後起身時應該緩慢,避免因急速起身而暈倒。3.避免大量飲酒:飲酒會令血管擴張,血壓波動,加速水分流失,讓昏厥的機會大大增加。4.攝取足夠水分:在泡湯前後應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以防止泡湯期間水分流失過多,導致頭暈和暈倒情況發生。5.水溫勿超過40℃:對於糖尿病患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患者來說,泡湯時需格外小心,水溫最好不要超過40℃,避免快速改變水溫,引發心血管急症。6.飯後2小時不泡湯:寒冷的天氣,親友聚餐少不了,但在飯後2小時內最好不要泡湯,以免心臟負擔過重,引發心腦血管急症。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時最好有親人陪同,避免獨自泡湯時發生意外,失去黃金治療時機。7.規律用藥和測量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應該保持規律用藥,定期監測血壓,以有效控制病情。如果出現心臟病症狀,應該盡速就醫。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建議隨身攜帶健保卡和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31 焦點.健康知識+
跨年夜狂歡迎接2024年藏5大危機 醫曝這一危機為急診中最致命
今晚就是一年一度的跨年夜,許多民眾準備狂歡一整夜,迎接2024年。不過,跨年狂歡之際,竟暗藏5大危機,曾有支援台北市府前跨年活動緊急救護站多年經驗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前主任、開業醫師高偉峰表示,跨年狂歡之際,暗藏昏倒、失溫、猝死等危機,在歡樂的氣氛下,一定要多注意自身安全。1.跨年活動人潮擁擠,要多注意腳步,避免引起踩踏事件。近年來,令人印象深刻的踩踏事件,為去年萬聖節假期在南韓梨泰院發生的踩踏事故,造成逾150人死亡、近200人受傷,同屬大型活動的跨年活動,也是人潮眾多,必須注意。高偉峰說,研究指出,大型活動發生踩踏事件時機,多在進場及離場兩大時段,其中以離場最爲常見。高偉峰提醒,跨年活動結束散場時,民眾不要互相推擠,尤其是下樓梯時要特別注意,如果一個人不小心跌倒,後面的人順勢踩踏下去,容易引發連鎖效應,一發不可收拾。民眾如果擔心散場時,人潮眾多,建議可以選擇提早離場,或多走一段距離,到人潮較不擁擠的地方,再搭車離開。2.參與跨年活動,民眾昏倒為最常見,兩大原因常被忽略。高偉峰說,美國曾有研究指出,民眾參與跨年演場會昏倒的兩大原因,其一為空腹,許多民眾為及早進入活動現場,提早前往排隊而沒有吃東西、喝水,當活動開始後,因低血糖昏倒,或是活動、演場會開始後,上廁所不方便,不敢喝水,也容易昏倒,提醒參與跨年活動要適時吃東西、喝水。另一昏倒原因是,演場會時情緒亢奮,不斷地尖叫或是推擠,一時吸入的氧氣不足,也容易昏倒,民眾應多注意。3.跨年時情緒亢奮,容易引發猝死,不可不慎。美國另有研究指出,在美國一年中最仍易發生猝死的時間,分別是聖誕節假期與跨年夜。高偉峰說,原因是這段時間,民眾情緒較為亢奮,此時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上升,如果有不明原因胸痛、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應速就醫,或有心血管病史者應提高警覺,而在跨年夜時,他也曾收治癲癇發作患者,建議糖尿病、高血壓、癲癇等慢性病用藥應隨身攜帶,按時服藥。4.跨年夜氣溫降低、病毒活躍,洋蔥式穿衣法、口罩缺一不可。許多民眾參與跨年活動,更會狂歡一整夜,並迎接新年曙光。高偉峰說,此時應多注意身體保暖,最好採用洋蔥式穿衣法,包括貼身的發熱衣、舒適的外出服、毛衣、羽絨外套等,帽子、手套應要適時戴著,且跨年活動人潮擁擠,也是流感、新冠等病毒傳播、擴散的最好時機,也最好佩戴口罩,以防感染病毒,最近此類病人人數已有上升趨勢。5.跨年夜飲酒過量,容易增加路倒猝死機會,「這一點最需要注意」。高偉峰說,擔任北醫附醫急診重症醫學部前主任時,於跨年夜在急診值班觀察發現,因醫院地點鄰近台北101,許多民眾看完跨年煙火後,繼續喝酒狂歡整夜,但卻喝過量,最常於凌晨12時至清晨6時,發生路倒事件,送醫人數約為5至10人,但喝酒路倒時,身體容易失溫,或是不小心被嘔吐物噎到,可能發生猝死,「這一點最需要注意」。以酒精濃度為58%的高粱來說,一名體重60公斤成人,約喝200CC就已有神智不清,400CC則達致死劑量。高偉峰說,臨床上,就曾收治喝酒過量的路倒民眾,已出現呼吸衰竭,必須緊急插管搶救的狀況,提醒跨年夜喝酒狂歡最需注意,千萬不要喝過量,避免發生憾事。高偉峰建議民眾,在參與跨年演唱會前,一定要吃飽喝足睡得好,也建議把水、小零嘴放在隨身背包裡,隨時補充熱量及水份。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和焦慮症該如何治療?用解決不適症狀為由鼓勵患者積極就醫
憂鬱和焦慮像是兩個互相連動的齒輪,當人體處在緊繃狀態,交感神經變得活躍,後續可能就會出現無法放鬆、坐立不安、喘不過氣、心悸、腸胃道症狀等。如果症狀多、持續時間長、影響到生活,就要尋求醫療協助,醫師會在診斷過程中給予輕度的心理治療,藥物則偏向臨床輔助治療。醫師建議,前幾次治療建議密集就醫,也要留意第一至三次的大發作,否則很可能會演變為難治型憂鬱症。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須視症狀是否達到疾病程度。對於有憂鬱或焦慮情形的患者,該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及腦科學研究教授李正達說,臨床上需要檢視症狀的強烈度,是否到達「疾病」的程度,如果病人在就診的當下,已經出現猶豫、焦慮、吃不下或睡不著,甚至死亡念頭等,如果非藥物治療有限,可能就會同時運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李正達指出,現階段的主線用藥,常見的有抗憂鬱劑,增強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的藥物;針對急性症狀,如焦慮、失眠、緊張、自律神經失調等,臨床上可能會運用一些鎮靜安眠藥,達到症狀緩解。這些屬於比較基礎的一般臨床用藥,李正達說,如果病人的症狀相對更頑固、更難治療,可能就會運用其他類別的藥物加強治療,如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劑量較低,一般來說都能夠增強抗鬱劑在抗憂鬱焦慮方面的效果。認知行為治療,引導病患拆解、看見事情的全貌。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也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李正達表示,主要是用在症狀不那麼嚴重的個案。當人在面對強大的壓力源時,對壓力的感受本來就會增加,伴隨的就是憂鬱、焦慮的情形,如果有機會了解個案到底受到什麼樣的心理社會壓力影響,以及個案的應對、思維等,或許就有機會從中給予指導和心理治療。李正達以工作上的壓力為例,當上司交付一個難以解決的新任務,有些人就會覺得完蛋了、一定沒有辦法達成,接著馬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才沒辦法完成,也就是把事情「嚴重災難化」,或者有點以偏概全,例如當天沒辦法做完,就覺得這輩子沒有辦法做完,沒有辦法看到事情的全貌。用「正念」摒除外物,將思緒轉回自己的內在。「我們遇到這種個案,就是想辦法跟他『夥伴化』。」李正達說,也就是讓患者知道自己是有人陪的,並從討論中找出新的解決策略,對於以偏概全的情形,就會協助將事件拆解、階段性完成。其餘非藥物的方法,李正達提到,也可以使用「正念」的模式,暫時讓自己不要把思緒聚焦在外界的事物,而是完全聚焦在內在的狀態,例如把右前臂慢慢用力,再慢慢放鬆,感受自己肌肉的張力,也可以慢慢吸氣和吐氣,將思緒從外界移到自己的內在。藥物治療無效,可與醫師討論腦神經刺激治療。李正達表示,如果已經遵照醫師開立的處方與療程,服用抗鬱劑等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情緒很低落,就可以尋求醫師進一步協助,執行腦神經刺激治療,因為這類治療目前仍屬於自費項目,通常要尋找有一定品質的醫療院所,目前核准的有經顱微電流刺激(CES)和重覆透顱磁刺激(rTMS)等,最短療程需要三星期。李正達建議,因為有些人症狀比較嚴重,已經到每天都度日如年的程度了,前幾次治療,最好能夠密集就醫,例如一個禮拜就醫一次,如果調整後控制得好、已經有進步的空間,漸漸地就可以調整為二、三周,甚至一個月回診一次。李正達說,只要穩定治療,建議大概半年回診一次,在狀況穩定之後,就可考慮使用比較低的劑量,主要是為了避免復發,因為半年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很穩定的狀態,但如果患者處在高壓生活環境,本身又容易焦慮,就會建議再追蹤久一點。歲末年終,加上氣溫驟降,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觀察,近期憂鬱症發病人數增加,不僅住院憂鬱症病人數上升,門診也觀察到不少憂鬱症復發個案,此現象與日照不足、節氣循環均有關係。與憂鬱症身體症狀表現類似的「焦慮症」,則與病人生活壓力有關,受氣候、季節影響較小。但醫師指出,隨心理健康識能提升,民眾對於憂鬱症病識感提升,但仍有不少患者罹患焦慮症卻難自覺。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尚文近期遇到一位病患,至醫院就診時,狀況就像電影「怪胎」中描繪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他表示,該患者是一位大學生,因個性容易焦慮緊張,在學校上課時,擔心背後的眼光,只敢坐在最後一排,跟女同學說話時,更是緊張到必須閃躲,經診斷屬於焦慮症,除給予抗焦慮症藥物服用,也安排心理諮商,雙管齊下解決患者病況。睡眠、食欲、腸胃功能差,大腦認知功能也受影響。張尚文表示,焦慮症、憂鬱症患者常伴隨身體症狀,除常見的睡眠品質不佳,患者也會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頻尿等病症;大腦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兩種疾病都會導致病人記性不好,容易忘東忘西。此外,張尚文說,患者也常有腸胃道症狀,例如缺乏食欲,或飲食後腸胃蠕動異常導致腹部脹痛、消化不良或胃潰瘍等。症狀與一般腸胃病症難以區分,但三分之一甚至半數的腸胃科病人都有焦慮症狀,醫師除使用制酸劑等壓制症狀,也會開立抗焦慮藥物,幫助患者放鬆神經。焦慮症者敏感、想太多;憂鬱症者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焦慮症、憂鬱症的區別,主要是情緒表現、致病因子不同。張尚文表示,兩者身體症狀類似,但憂鬱症患者情緒表現比較低落,焦慮症患者表現則較為敏感。若以致病因子區分,兩者雖然都有記性不好的表現,但焦慮症患者致病原因是對於周遭事件、訊息過於敏感,「看太多、想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憂鬱症患者則是對事物提不起勁,「什麼都不想看」,因此記不起事情。抗焦慮藥物「治標」,抗憂鬱藥物「治本」。至於憂鬱症及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張尚文表示,兩者用藥類似,臨床上針對憂鬱症患者,除給予增加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以外,若病人合併焦慮症,會開立速效抗焦慮劑,幫助快速壓制症狀。意即抗焦慮藥物先「治標」,服用1至2周,焦慮源終止或症狀緩解即可停藥;抗憂鬱藥物則用來「治本」,每個療程需服用6周至3個月。另外,隨醫藥科技進展,抗憂鬱劑除能增加血清素,也能增加腎上腺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有疾病家族史者,仍可靠調適壓力避免發病。張尚文表示,憂鬱症可細分為生物體質憂鬱症,與外在環境壓力引發的壓抑型憂鬱症等;焦慮症也是部分與體質有關,但也與情緒長期壓抑有關係。憂鬱症、焦慮症的家族遺傳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0倍,即家族中有疾病史的民眾較易罹病,但有家族史者在全部患者中占比僅約一成。除與基因遺傳有關,黃薇嘉說,焦慮症、憂鬱症也受家庭環境養成影響。因此,即使家中有基因遺傳因子,民眾也不必過度緊張,如果能學會調適壓力的方法,就不容易演變為焦慮、憂鬱症,可尋找紓壓方式,例如手作、運動、冥想、做瑜伽等,都對病情有助益。自律神經失調 常與焦慮、憂鬱症共病有些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就醫意願不高,身邊的人如何協助患者就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黃薇嘉表示,以焦慮症而言,當症狀開始影響旁人,且被察覺時,通常焦慮程度已經相當嚴重,建議民眾可用「身體症狀」作為勸說病人就醫的基礎,焦慮症、憂鬱症病人都常吃不好、睡不好,或自律神經失調導致頭暈、頭痛、胸悶等症狀,旁人若鼓勵病人就醫解決上述問題,接受度會比直接點出焦慮症、憂鬱症來得高。坊間許多書籍提到「自律神經失調」。黃薇嘉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術語是「身體化症狀」,臨床表現包括持續性頭暈、胸悶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根據國內近期大規模研究,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症、憂鬱症共病比率高,近三分之一患者合併焦慮或憂鬱。民眾若長時間出現無特定病因的身體不適,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9 性愛.性福教戰
元旦後不想當爸媽!5大避孕方式優缺點一次看,「這避孕法」恐致性功能障礙
一年一度的元但連假將至,許多伴侶在這時候會天雷勾動地火「做愛」纏綿一番,在床上狂歡一同從2023年跨至2024年!為了避免在發生性行為後,「意外懷孕」當上爸媽,會在事前做好避孕措施,有人會戴保險套、算安全期、吃事前避孕藥、吃事後避孕藥、體外射精法避孕...。究竟這些避孕的方式中,哪一種的避孕方法最好?優點跟缺點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元氣網整理的「避孕小知識」,讓你能正確成功的避孕且不傷身體。5種避孕方式優缺點一次看1.保險套保險套是最廣為人知的避孕方式,待勃起後套上,並於性行為過程中全程使用,能大幅降低懷孕的機率。主要用來作為避孕或預防性病傳遞,多數保險套為乳膠材質製成。而戴2個保險套不會讓避孕率從95%變成100%。優點:·避孕成功率高達95%~98%,高效避孕。·是唯一可以預防性傳播疾病(淋病、愛滋病、梅毒、HPV感染)的避孕方法。缺點:·須全程配戴,恐會影響性愛時的快感。·部分男性及女性會因保險套乳膠材質過敏,而有紅腫刺痛、燒灼感等不適感。2.事前避孕藥事前避孕藥是透過賀爾蒙(雌激素、黃體素)抑制排卵,適合不會忘記定時服用的人。若有正常服用的話,事前避孕藥的保護率可以達到99%,是所有避孕藥中避孕效果最好。第一次服用前,建議找婦產科醫師諮詢評估是否能吃此藥物。優點:·避孕成功率在99.9%以上。但需長期且穩定服藥,才能達到避孕效果。·除了避孕,也能調經、改善經前症候群及青春痘。·停藥次月即可備孕,不影響胚胎生長發育。缺點:·若記性不好忘了吃,要在時效內補吃,才不會影響避孕效果。·有增加乳癌的風險,有乳癌家族病史者要注意,服用前要找婦產科醫師諮詢。·有服藥後副作用,恐會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若出現不適感應立即停藥。3.事後避孕藥在性行為時缺乏防護措施或避孕失效(如保險套破裂等),可用事後避孕藥緊急避孕,主要是抑制或延遲卵巢排卵,或使子宮頸黏液增稠、降低精卵結合的機率。根據醫學研究顯示,性行為後24小時內服用,避孕效果有95%,24-48小時服用其避孕率則降為85%,48-72小時後服藥之效果僅能達到58%左右的避孕率。容易被搞混的是,事後避孕藥並不具有墮胎效果,且性行為後越快服用避孕機率越高。優點:·避孕成功率在95%,需在性行為後24小時內服用。·能緊急防止意外懷孕,是一種補救措施。缺點:·服用後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頭暈、乳房脹痛等副作用。·常服用恐傷身,原因是事後避孕藥使用了高劑量的荷爾蒙來抑制排卵、干擾內膜,容易造成月經紊亂,因此不建議多次服用。4.算安全期安全期並不是絕對安全,只能當作避孕參考日子。安全期避孕又稱自然避孕,利用記錄月經週期或搭配測量基礎體溫,來推算危險期及安全期(前5天和後4天是危險期,避開這幾天就統稱為安全期),但僅適用在月經週期規則的女性。優點:·避孕成功率約70%-80%。·因不用戴套,不影響性愛體驗。·不需定期吃藥,不會有副作用。缺點:·安全期避孕失敗率高達14.4%~47%。·月經不規律者不適用此方法。5.體外射精法避孕有些民眾在避孕時會採取「射精中斷法」避孕,男性須在射精前將陰莖從陰道抽出,在體外射精,一方面可能來不及拔出,同時,射精前陰莖的分泌物中就帶有少量精子,因此失敗率很高。此外,長期強行中斷性交對男性的危害不小,可能會導致功能性不射精症或性功能障礙發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優點:·因不用戴套,不影響性愛體驗。·不需定期吃藥,不會有副作用。缺點:·避孕失敗率超高。·長期強行中斷性交,恐導致功能性不射精症或性功能障礙發生。看為以上介紹的避孕方式,知道在跟伴侶愛愛前要用哪種方式避孕比較好了嗎?避孕千萬不要心存僥倖心態,否則一時的歡愉,意外懷孕後要當爸媽一輩子。延伸閱讀:.愛愛如何更持久?專家授「1分鐘速解法」延長時間,1類人不建議.正確使用保險套 專家教你使用保險套7大要訣.事前、事後傻傻分不清楚?「避孕藥」該怎麼吃才能安全避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8 醫療.心臟血管
為什麼醫師懷疑患者肺栓塞時需要做D-dimer檢測?D-dimer檢測原理是什麼?還可偵測那些重大疾病?
什麼是D-dimer(D-二聚體)檢測?D-Dimer檢測原理是什麼?D-Dimer檢測是檢查血液中 D-Dimer的濃度,D-Dimer是纖維蛋白在人體分解時所產生的蛋白質片段。纖維蛋白與血小板共同參與血栓的形成,所以當D-Dimer檢測出現陽性,甚至是顯著偏高時,代表檢測者體內有大量的血栓形成,此時檢測者可能凝血功能發生問題。而引起凝血功能異常的原因很多,通常無法憑此檢測確切得知疾病為何。同時此檢測也無法得知血栓可能的位置在哪。 血栓在人體的功能為何?與凝血機制有關嗎?血栓是血液凝固時一個重要的機制,產生血栓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體內止血,當體內的血管或組織受傷時,需要藉由凝血因子、纖維蛋白與血小板,在特定的位置產生血栓和更堅固的纖維血栓,凝結成巨大血塊,來阻止傷口中的持續失血,傷口上的結痂與血管中的瘀青就是血栓的一種表現。當覆蓋好傷口或傷口痊癒時,身體需要控制覆蓋傷口的巨大血塊大小,或將凝結在傷口上的巨大血塊移除,這時候身體需要對其中的成分,包括:血栓、纖維蛋白進行分解,就會分解產生D-Dimer進入血液中。所以當檢測結果出現陽性或較正常情況明顯更多的D-dimer,就代表人體有大量的血栓正在形成與分解,也就表示體內的凝血功能沒有正常運作。D-dimer(D-二聚體)可用來檢測那些嚴重疾病?醫師經常透過 檢測D-dimer(D-二聚體),來判斷病人是否發生凝血問題,常見的凝血疾病有:1.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英文簡稱DVT):深層靜脈栓塞是在身體深處靜脈血栓所引起的堵塞,這些血栓能夠部分或完全阻塞靜脈的血流。大多數深部靜脈血栓發生在下肢中,尤其容易發生在小腿、大腿或骨盆,少見於手臂中。深層靜脈血栓可能還會伴隨有以下症狀:●腿部或手臂突然腫脹。●腿部疼痛或壓痛,尤其發生在站立和行走時。●腿部或手臂出現腫脹或疼痛的部位發熱。●皮膚發紅或變色。●皮膚表面附近的靜脈異常變大。2.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英文簡稱PE):肺栓塞是肺部出現血栓,阻塞肺部動脈的血流,並影響到肺部的氣體交換,通常是腿部的深層靜脈血栓轉移到肺處所引起。此種情況是急症,需進行急救,不然病人有生命危險。 肺栓塞可能的症狀有:●突然發生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咳血或咳嗽,並且咳嗽或移動身體時,會產生發生劇烈的胸痛。●背痛。●出汗顯著增加。●心跳顯著加快。●容易感覺頭暈或昏厥。3.中風:因為腦血管的阻塞或腦血管得破裂而導致腦部的功能突然發生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調,尤其是血栓阻塞引起的可透過D-dimer快速偵測。中風可能的症狀有:●身體一側的上肢或下肢突然麻木或無力●臉部一側突然覺得麻木或無力●突然發生辭不達意、說話困難或難以溝通。●突然單眼或雙眼發生視力障礙。●突然頭暈、身體失去平衡或缺少協調性,不易行走。●不明原因的突然劇烈頭痛。4.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簡稱DIC):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會讓體內形成過量的血栓,導致許多器官的損傷和其他嚴重併發症。D-dimer的檢測數據可在治療DIC時作為治療成效的參考依據。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可能症狀有:●牙齦出血。●噁心、嘔吐。●劇烈的肌肉疼痛和腹痛。●癲癇。●排尿次數較平常少。因D-dimer的檢測難以確定引起的疾病為何,所以醫師通常會使用心血管的影像檢查,協助進行確認疾病為何?常見的心血管影像檢測有:杜卜勒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和肺部通氣和血流灌注攝影(V/Q scan)等。那些因素會影響D-dimer檢測?D-dimer雖然可以很快偵測人體中血栓的多寡,但因為這項檢測的靈敏性極高,所以容易產生許多偽陽性的結果,常見的因素有:●懷孕。●心臟病。●最近手術。●身上有多處外傷傷口。●感染性疾病,例如:新冠肺炎。●老人。●肥胖。●抽菸。●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D-dimer檢測安全嗎?如何解讀數據?D-dimer檢測只需要少量的血液就可以完成,且不需要禁食,不受使用的藥物影響,抽血檢查相對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不同廠牌的D-dimer檢驗正常值並不同,通常只要注意數據是否為陽性,且明顯高於正常的參考值,或醫師有特別講解數據的差異性。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D-Dimer TestWebMD:What Is the D-Dimer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