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頭暈
共找到
1236
筆 文章
-
-
2022-11-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手抖頻率不同!醫師鷹眼揪巴金森病
「涂先生剛進來診間,第一眼就發現這是非常典型的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右側肢體低頻的不自覺顫動。」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說明,巴金森病的抖動通常在休息時才會出現,頻率較低且大多只在單側肢體,相比之下,易與其混淆的原發性顫抖症,則是拿筷子、敬酒等較高頻率的顫抖,且雙側肢體都會發生。提醒民眾若有疑慮,就直接就醫由醫師來評估,巴金森病只要遵照醫囑、規律服藥,並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狀況,症狀就能穩定控制。巴友涂先生:「手一直抖,只是緊張或疲勞?」去年滿六十五歲從中華電信退休的涂先生,還記得三年前與同事一起工作,被提醒手抖得嚴重,當時不以為意,只覺得是肌肉處於專注、緊張之下導致,恰巧,本身也患有糖尿病,有天到新陳代謝科回診時,醫師注意到異狀,這才轉介到神經內科治療。顫動是巴金森病的一項特色症狀,卻也讓民眾容易與動作障礙疾病中常因家族史、基因造成的原發性顫抖症搞混。李杰勳點出,巴金森病的顫抖又以食指、大拇指較為明顯,頻率較低而緩慢,有點像是搓藥丸的動作,並合併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的狀況,反觀,原發性顫抖症是維持一個動作時才會發生,其他肢體動作皆正常。巴金森病除了動作障礙外,也有不少病人也可能出現情緒起伏大、悶悶不樂等非動作症狀。而對於正準備過上愜意的退休生活,卻碰上了巴金森病的涂先生,沒有喪志反而積極面對、定期回診,經過兩年治療,病況穩定的他說,「李醫師很親切,任何的疾病都要找醫師、按時吃藥。藥袋副作用 不需對號入座在巴金森病人當中,自行調整藥物劑量、停藥等狀況層出不窮。李杰勳語重心長地說,如果病人吃藥有不舒服,一定要來和醫師溝通,都能夠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他說,自行停藥的結果,如果是前期的巴金森病,可能會有肢體動作變慢、顫抖嚴重;後期病人停藥,還可能出現身體斷電、行動到一半而無法動彈的問題。為了避免用藥中斷,針對初期的病人會選用低劑量藥物,漸漸讓身體適應也能減少頭暈、噁心等副作用。另有部分患者也可能因長期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如左旋多巴)出現藥效波動,造成「異動症」等動作併發症,同樣也能以調整藥物劑量方式進行治療。不過,他在診間也觀察到,病人對於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有時可能來自藥袋上警語,曾有病人看見寫著頭暈、噁心等副作用,便對號入座,雖然不需要太過緊張或擔心,但也再三提醒只要有任何不適,都可以隨時回診和醫師溝通。李杰勳認為,巴金森病的診療策略是採滾動式調整,他會觀察評估病人本身的症狀,再來一步步說明,畢竟有些病人相當排斥醫師把病情說得太嚴重,巴金森病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與病人的信任,不用對病情過於悲觀,想像成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治療的路上會有醫師一起陪伴。養成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檢測的好習慣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1-02 焦點.元氣新聞
租住老舊公寓常感頭暈!竟是「一氧化碳中毒」惹的禍,租屋族4點必留意
苗栗縣范姓男子一家四口年初租了一間30年以上的老舊公寓,入住後常感頭暈、頭痛,但未進一步就醫。日前他的妻子就寢前突然倒地且意識不清,經救護車送醫檢查發現是一氧化碳中毒,他與兒女也有頭暈、四肢無力情形,檢查發現他們體內一氧化碳數值濃度都偏高,一家四口經高壓氧治療後,都已恢復。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4點必留意大千綜合醫院高壓氧中心醫師羅浩儒表示,屋齡老舊、設備管線缺乏維護,較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及火災嗆傷事件。因此,承租房子時一定要特別留意熱水器安裝地點及管路安全性。為避免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意外,必須特別留意下列事項:1.熱水器不適合放在加蓋的陽台或室內,且避免在陽台加裝門窗及晾曬大量衣物。2.若安裝室內型熱水器,必須裝設排氣管。3.如果安裝環境通風不良或熱水器規格不符規定,應請特定瓦斯器具維修技術士檢查維修。4.使用熱水器時須注意室內空氣流通無虞,不因天冷或下雨就關閉窗戶。一氧化碳無色無味 中毒會產生頭暈、想吐、四肢無力等症狀他指出,一氧化碳無色無味,吸入後會快速與血液中的血紅素結合,使細胞缺氧,進而產生頭暈、想吐、四肢無力、意識改變等症狀。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時,應盡快將病人移到通風處,為避免腦部缺氧太久造成傷害,務必要在第一時間送至醫院接受高壓氧治療,以降低大腦或重要組織器官缺氧問題及遲發性神經後遺症。羅浩儒醫師提醒民眾,近日天氣開始轉涼,不要因天氣寒冷就緊閉門窗,使用熱水器及瓦斯爐時,記得讓室內保持通風,以避免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意外。
-
2022-10-30 焦點.元氣新聞
梨泰院事件踩踏釀嚴重傷亡 醫籲到非常擁擠現場要做一件事自保
南韓梨泰院昨晚間萬聖節狂歡活動,卻不幸發生人群踩踏事嚴重傷亡踩踏事件,據南韓消防部門上午統計,已有151人死亡、82人受傷,355人失蹤,確切的傷亡數字仍在上升中。醫師表示,可能導致大量傷亡的可能性大致有二,一為人群擠壓下產生人體不合理彎曲,肋骨很容易就斷裂,或因缺乏氣體,造成缺氧、窒息。經過長達兩年的防疫限制,南韓首爾梨泰院地區昨晚迎來第一場的周末大型萬聖節活動,短時間內大量湧入10餘萬的人潮,不幸演變成百人規模的死傷慘劇。事發的小巷地處斜坡,目前確切導致因素仍待南韓官方釐清,但甚至傳出現場出現人體疊到五、六層的情況,救護人員想將人救出都拔不出來。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療整合科醫師姜冠宇表示,在人潮非常擁擠的情況下,本就容易受傷,尤其是肋骨的部位,容易因為人群擠壓而被壓斷,也可能在四周人群各方向移動的狀況下,四肢就被擠壓成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角度,造成骨折、斷裂。「創傷現場,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呼吸道暢通」,姜冠宇說,人多空間就變少,相對氣體也減少,加上很多人都在急促呼吸,現場的氧氣就迅速耗光;所有的急救現場都基本要求都是保持呼吸道暢通,氧氣不夠的狀況下,就可能產生頭暈、嘔吐、胸悶,甚至最後窒息。若民眾在出門參與活動時,也遇到了人潮壅擠的情況,姜冠宇說,頭頸部務必要保護好,並且注意自身的呼吸道暢通,四肢盡量靠向軀幹固定,避免手腳在人潮中被壓擠受傷,維持身體的平衡,不要讓自己處於容易被推倒的狀況。若觀察有危險,可能的情況下往角落移動,等待人潮散去後再移動,不幸遇到踩踏事件,也盡量冷靜等待救護人員前往協助。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血管狹窄有徵兆嗎?阻塞到什麼程度出現症狀?醫詳解何時該放血管支架
Q:什麼情況需要置放血管支架?病患會需要使用血管支架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為心肌梗塞、一是心導管檢查發現血管狹窄。其中心肌梗塞屬於緊急狀況,冠狀動脈百分之百堵塞導致,因此需要立刻放入支架,將血管疏通。另一種較常見的狀況,是民眾在門診中主訴活動時胸悶、易喘,醫師通常會安排運動心電圖、心肌核磁共振等檢查,判斷是否為心肌缺氧導致。若檢驗結果為強陽性,會再進行心導管檢查,亦即血管攝影,確認是否為血管狹窄,並判斷被斑塊堵塞的程度,當血管狹窄程度超過70%,就會建議置放血管支架。若狹窄的區段為主幹血管,一旦塞住,迴旋支、前降支的血管可能連帶受到影響,一旦發現有達50%阻塞,就會建議放入血管支架。Q:血管快阻塞了有徵兆嗎?通常阻塞百分之幾會出現症狀?血管一旦狹窄,運動時會增加血管負擔,只要搬重物、快走、爬樓梯、與人爭執時,出現胸悶、易喘等不適症狀,建議至醫院詳細檢查。若出現冒冷汗、頭暈、噁心等嚴重症狀時,可能暗示了血管狹窄的嚴重性,需積極安排檢查、處置,避免心肌梗塞發生。在臨床上,經醫師診斷後安排心肌學檢查的病患,大部分血管阻塞狀況都超過50%,約三分之二的病患需要放血管支架。但由於「病程變化非漸進」,無法預測堵塞百分之多少會出現什麼症狀,但凡有相關症狀,就應積極就醫檢查、治療。Q:已經放支架的血管又出現狹窄,該怎麼辦?血管支架在結構上為金屬編織,為讓血流能流入旁支血管,具有孔洞設計,在放置6至9個月後,血管斑塊會擴張到支架內,導致支架內再狹窄,亦即血管再阻塞的狀況;塗藥血管支架可讓藥物滲透至血管壁,讓斑塊無法擴張至支架內。放入支架後又出現血管狹窄,大致有兩種狀況,一為支架內出現狹窄,可以透過心導管,將塗藥氣球在支架內再塗抹一次藥物;第二種情況則較為常見,血管斑塊延伸至放置支架以外的地方,此時就要再加放血管支架,處置方式與第一次置放支架一樣,但若第一次使用裸金屬支架,第二次就會建議放塗藥支架,避免再度出現斑塊擴散。Q:心導管檢查是什麼?支架如何放進血管?心導管是一項檢查與治療兼具的術式,進行心導管檢查時,若發現血管狹窄,可同時放置血管支架。檢查只須局部麻醉,因血管內沒有神經,不太有痛感。早年從鼠蹊部的股動脈進行,但近年技術進步,從手腕靠近大拇指位置的橈動脈進去即可,只需在手腕處局部麻醉。心導管前半段屬於檢查部分,醫師會透過血管鞘將檢查導管送入,並從多個角度確認血管狹窄情況,約10至15分鐘結束。確認血管狀況後,就會和病患、家屬說明,當場可決定是否繼續進行血管支架的置放手術。若家屬同意續做手術,後半部的手術一樣透過血管鞘,將治療的導管放入,直徑較檢查導管略粗一些,因需要容納氣球與支架,氣球膨脹後將血流稍稍阻擋,並將支架放置妥當,就可將氣球、導管抽出血管,完成支架置放手術。Q:裝支架後還需要配合服藥嗎?血管支架就像「擋土牆」,藥物治療則是「水土保持」,擋土牆做得再堅固,沒做好上游水土保持,最終還是會崩塌。因此,血管相關病變,藥物治療仍是重中之重。特別是放完血管支架後,更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因為金屬支架並非人體構造,身體會與之對抗,最擔心的就是血栓黏在支架上,因此通常都會搭配兩種上凝血藥物使用,讓身體與支架彼此嵌合,裸金屬支架需要一個月左右,塗藥支架則需要半年至一年左右完成適應。諮詢/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醫師黃晨祐
-
2022-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泡溫泉別喝酒,也別喝冰牛奶!醫:恐增心臟負擔,留意7件事更健康
天氣轉涼、變冷之際民眾總會想泡個溫泉,泡溫前來杯酒或泡完溫泉後來杯冰牛奶,整趟下來讓人身心舒暢。不過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提醒,這些其實都存在著健康隱憂,建議泡溫泉留意細節,更有利身體健康。 泡溫泉別喝酒易增心臟負擔!醫:若真要喝氣氛注意4重點 黃晨祐醫師表示,泡溫前後其實都不建議喝酒,一來是因為兩者都會使得血管擴張、血壓降低,若在短時間內同時進行是有過度、造成心腦血管負擔的疑慮,特別是冰的啤酒,更有可能使得身體溫差過大,進而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另一方面也考量活動安全,上述這般也容易使得頭暈較為明顯或是太過放鬆,溫泉設施大多地面濕滑,也有跌倒、骨折、撞傷腦部等風險。 不過,泡溫泉喝酒對不少人而言喝的是一種氣氛,若真的非得來一杯不可,醫師建議可掌握幾個原則。包括盡量選擇低濃度的酒類,如低酒精濃度的清酒、啤酒等,避免高酒精濃度的威士忌、高粱等。量也不宜過多,小酌就好,別因為低酒精濃度就卯起來喝。選擇時也盡量挑選常溫避免冰的。 醫師提醒,泡溫泉喝酒雖說一般而言對健康的族群、年輕人來說風險較小,但不良的習慣還是應盡量避免。而對年長、三高、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自然較高,需特別留意,能避免則避免,一般建議泡溫泉兩個小時後再喝為佳。 泡溫泉不喝酒改喝冰牛奶?喝什麼比較好?醫教3原則 泡完溫泉也有很多民眾會來杯冰牛奶,認為對身體有不少好處,不過對此黃晨祐醫師則認為,先撇開牛奶的營養,泡完溫泉喝冰牛奶對身體健康帶來的益處其實並不多,大多還是喝個氣氛,或身體瞬間降溫感到舒暢。而從血管健康來看,這般冷熱明顯變化的行為,反而如前述一樣有可能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 醫師建議,若是基於牛奶的營養,未必需要泡完溫泉喝。若是基於氣氛建議可選擇熱牛奶,如果熱牛奶感覺不對味,那也至少別直接往下吞,慢慢喝或稍含在嘴裡為佳。 除了冷飲不宜外,咖啡、茶、汽水、提神飲料等有咖啡因成分的飲品也都建議泡完溫泉後2小時再飲用。最建議補充的還是常溫的水或是運動飲料,這才是真的對健康有所幫助的,可補充泡溫泉流汗時所流失的水分。 泡溫泉時注意身邊各種溫差,留意7件事溫泉泡得更健康! 為讓泡溫泉時身心健康、安全無虞,防摔倒、中風、心肌梗塞等,黃晨祐醫師也提醒,若情況允許最好還是有人陪伴同行為佳,以防發生意外沒人知道。過程中務必注意避免溫差過大,下水前建議先沖個溫熱水,進出溫泉時也裹好浴巾。也建議避免泡完熱泉後直接再泡冷泉,若有需求先沖個澡讓身體適應溫度。泡溫泉時間建議一次為20分鐘,若還想再泡可起身休息個10分鐘再繼續,並時時補充水分。高血壓以及低血壓患者,上述得更加留意,兩族群泡溫泉時也建議別超過胸口,以免高血壓用藥後或低血壓,再加上過度浸泡溫泉,使得血壓過低、增加安全疑慮。其他像是三溫暖、乾式溫泉、蒸氣室等也都是同樣的道理。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只身心舒暢,也更有益健康及安全。 《延伸閱讀》 .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醫籲「一個症狀以上」等3情況早檢查。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27 焦點.元氣新聞
候選人楊植斗拜票摔倒後腦著地,驚悚影片曝光! 醫:腦部撞擊可能腦出血,一周內留意這些症狀
選戰倒數,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候選人楊植斗今早(26日)於街口拜票,從講台要下來時不慎後仰摔倒,後腦著地。前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在其臉書發文寫道,楊植斗「頭到現在都還在暈」。楊植斗也透過團隊表示,現在有點頭暈不舒服休息中,公開行程跟採訪都先暫停。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曾接受《聯合報》訪問表示,腦部在遭受撞擊後,輕微者會出現頭暈、走路不穩、耳鳴等症狀,大多都會隨著時間逐漸好轉,但部分腦部受到嚴重撞擊者,腦部會出血,有的患者甚至會喪失意識。另也有部分患者出現延遲性的腦出血,所謂延遲性腦出血,不見得撞擊後當下就覺得不舒服,因此,撞擊後仍需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噁心、嘔吐、手腳無力等現象,若腦部出血,患者容易喪失意識,甚至會昏迷。屏東縣寶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崔智也曾受訪提醒,腦部外傷可能會有腦出血的情況發生,腦出血分急性、慢性、延遲性,延遲性出血通常在一周內出現症狀,遭撞擊當下可能以為傷勢無礙,2、3天後才有挫傷情況出現,包括頭暈、想吐、頭痛等。若腦出血範圍大就要透過手術減壓,否則恐危及生命。跌倒、摔傷後出現腦部傷害的例子不時耳聞,2020年時就曾發生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跌倒撞到頭部,後來腦出血辭世。「超人」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李維,則是騎馬時摔傷導致高頸位受傷,頸部以下完全癱瘓。醫師提醒,腦部受到撞擊建議應立即就醫檢查,若沒有其他外傷與腦部出血,也須定期回診,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多休息、睡眠充足,避免劇烈運動。
-
2022-10-26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一週夏季排毒抗老攻略,5步照著做消腫減肥又漂亮!
台灣的夏季總是燠熱潮濕,人很容易感到頭暈、疲倦、身體沈重,熱毒累積在身體內,還會產生口臭腳臭、臉色蠟黃、出油、爆痘或身體水腫濕氣等惱人問題。擁有百萬粉絲的中醫師77老大對症下藥、設計了超簡單有效的一週夏季排毒攻略,讓你排毒抗老、消腫減肥又漂亮喔!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攻略第一步就是簡易輕斷食,一週裡適當讓腸胃道休息就是排毒最好的辦法。77老大的輕斷食法提供了四種菜單,只需一週兩天自由選擇調整晚餐內容。攻略二每天補足3000cc的水,不喜歡白水的人也可加入玉竹、黑豆或山渣。攻略三是每天各按摩兩分鐘的三大排毒神穴。攻略四是在一週裡飲用二~三次夏季排毒神茶,這款茶飲清熱排毒、保肝解暑,非常適合熬夜族、飲酒族、痘痘族、壓力大、濕氣重、熱氣重的人飲用。最後一步攻略是一週一定要運動兩次,每次半小時,透過運動流汗將體內毒素排出,改善氣血循環,這就是最好的排毒法。如實做到77老大的排毒抗老祕訣,只需實施兩週就能見到效果喔!想了解更多瘦身和健身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照表操課,年輕10歲so easy!原始影片77老大YT77老大粉絲團77老大IG延伸閱讀這5種習慣養成體重就降下來了,還能維持不復胖!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26 醫療.腦部.神經
突昏倒又清醒恐是迷走神經性昏厥 醫:用力排便、咳嗽都可能誘發
張姓男大生日前如廁時,突然昏倒在地板上,母親發現後緊急拍打臉頰才恢復意識,他詢問母親:「我為什麼會躺在地上?」就醫後研判是「迷走神經性昏厥」引起,醫師強調多數情況不會致命,只要趕緊坐下或躺平就可恢復,但要注意頭部撞擊後遺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致螢指出,在浴室昏倒是常見的室內意外事件,撇除不慎踩到異物或地板濕滑等硬體原因,常見昏厥原因包括短暫性腦缺血、中風、肢體無力等,但若昏倒後很快就恢復清醒,且發生在年輕族群,往往會與迷走神經性昏厥高度相關。迷走神經若過度興奮,抑制交感神經,會造成心跳過慢、血液輸出量減少。吳致螢說,當腦部血液灌流不足,就會因此暈倒,誘發的原因包括疼痛、恐懼、情緒緊張、用力排便、用力咳嗽、水分補充不足、過度飢餓、姿態性低血壓等。吳致螢表示,多數情況會很快緩解,例如上廁所後起身感到一陣天旋地轉,或者打針時「暈針」,一般只要稍做休息或平躺幾分鐘,往往就會恢復正常。不過,也可能與心因性疾病如心律不整、嚴重心臟瓣膜疾病,或腦神經疾病如癲癇有關,建議諮詢醫師詳細診察,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昏倒的真正致命原因,吳致螢說,多半都是倒下時頭部撞擊到硬物或尖銳物品衍生其他重傷害,萬一民眾發現本身有冒冷汗、頭暈、臉色發白等前兆,此時就得提高警覺,可透過雙腿交叉站立,並將雙手相扣向外拉,提高血壓,避免昏厥,降低生命危害的風險。
-
2022-10-24 醫療.心臟血管
陳淑芳驚傳「心跳驟停14秒」,開刀失聯2個月!心律不整常見5大症狀,嚴重恐猝死
83歲金馬影后陳淑芳今(24日)在臉書表示,前一陣子健康檢查發現身體有一點小狀況,經過休養後已經恢復健康了,昨(23日)也已正常上工。據《三立新聞網》報導,陳淑芳透露先前因心律不整,有次竟偵測到晚上睡覺時,心跳一度停止14秒,後來住院開刀,「醫生叫我休息到年底」。報導還指出,此次開刀期間,家人因擔心陳淑芳,將她電話收起來,導致她兩個月沒傳LINE長輩圖,讓朋友們很緊張。直到昨日復工才交還手機,陳淑芳也得以在臉書發文報平安。獨居的陳淑芳之前受訪時就曾說過,自己每天花3小時在傳「長輩圖」,每天要傳給一千多個朋友,為的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她很平安,讓大家放心。心律不整可能心跳過快或過慢 常見五大症狀心律不整又稱為不整脈,意思是心跳規律出現問題。正常情況下,心臟跳動是有一定的規律,由右心房的竇房結來控制。竇房結發出電流訊號後,經由房室結、希氏徑,把電刺激由心房傳到左右心室,引起心臟的收縮跳動,以維持身體所需之血液供應。心律不整的病患,會有心跳過快或過慢的情況,而心跳出現異常,會對身體產生很大的影響。看詳細》疾病百科/心律不整心律不整大致可分為快速心律、慢性心律及不規則心律三大類:●快速心律:快速心律也就是心跳過快,最常見的情形包括上心室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及心室頻脈。●慢速心律:也就是心跳過慢,通常以病竇症候群及房室傳導阻礙最為常見。●不規則心律:也就是心跳有時候過快、有時候過慢,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通常以心房或心室早期收縮為主。心律不整常見的五大症狀為胸悶、胸痛、頭暈、心悸、呼吸急促,有的人甚至沒有症狀。而病情嚴重時還會出現倦怠、全身無力、心臟衰竭等,病人看診應向醫師清楚說明不適症狀。特別要注意的是:嚴重的心律不整可能會引起心臟相關問題,嚴重時可能造成病患猝死,所以需要特別注意。
-
2022-10-22 醫療.婦產科
更年期熱潮紅、心悸失眠、煩躁易怒!中醫透過「1方法」緩解不適症狀
每位女性都必須經歷更年期,有些人幾乎沒有不適症狀,有些人則是相當困擾。《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更年期症狀多很困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黃奕碩指出,婦女由一般每月來經的生理期轉為停經之轉型期,目前我國婦女的自然停經年齡大多發生在49歲的時候,也可能在這前後的幾年。而更年期的長短更依女人的身體狀況而有所不同。婦女在停經前後出現月經紊亂、潮熱盜汗出、五心煩熱、心悸失眠、煩躁易怒、記憶力下降、頭暈耳鳴、皮膚乾燥搔癢、腰痠背痛、陰道乾澀、憂鬱、情緒低落等,稱為更年期症候群。西醫在治療更年期症候群以荷爾蒙補充療法為主,再配合其他症狀給予鎮靜劑、止痛劑等,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結果顯示,長期給予荷爾蒙補充療法,會提高乳癌、子宮內膜癌等疾病的風險。中醫補腎減緩更年期症狀黃奕碩說,中醫認為更年期症候群的發生以「腎虛」為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療上以「補腎」為減緩更年期症狀的主要方法,再透過辨證論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調理。根據研究,台灣婦女常見更年期症狀有肌肉痠痛和睡眠障礙(陳筱婷 2007;陳偉華2009;高夏子、蔡娟秀、李春蓓2010)。一、肌肉痠痛:1.在中醫用藥上可採用獨活寄生湯、疏經活血湯、芍藥甘草湯、葛根湯等。2.針灸穴位:風池、手三里、足三里等。二、睡眠障礙:1.在中醫用藥上可採用加味逍遙散、天王補心丹、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等。2.針灸穴位:攢竹、太衝、風池、百會等。另外,黃奕碩建議,可常按摩血海、三陰交、太谿、太衝、內關等穴位,可減緩更年期所帶來的情緒症狀。平時保持生活作息規律,避免刺激性的食物,規律運動,度過人生的重要轉折期。延伸閱讀: 。潮紅、盜汗、胸悶、陰道乾澀,更年期該怎麼吃?營養師提出4關鍵 。更年期婦女養成「10習慣」,荷爾蒙源源不絕,打敗不適症狀
-
2022-10-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金馬獎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病逝!大腸癌早期無症狀,最可預防的癌症靠2種篩檢方法
去年以《叱咤風雲》獲得金馬最佳動作設計獎的知名資深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昨日(10/20)傳出因病逝世,享年53歲,文化部臉書今(21日)發文緬懷他對臺灣影視產業的貢獻,而朱科豐也在他個人臉書預發文表示,自己已經不帶著病痛離開,「要到另外一個地方了」,令許多網友不捨。朱科豐臉書昨(20日)晚間發布一則貼文,表示當大家看到這篇發文時,自己已經不帶著病痛離開,更說「要到另外一個地方了」,並形容「我現在要開車前往下一個地方了,你們知道我很會開車的! 這次單程旅行去的地方比較遠。」此外,他更提到希望朋友能多照顧他的家人,「套用最常在片場說的一句話就是辛苦了,現在不辛苦了!放心!」令許多網友不捨,朋友們紛留言祝「小朱哥」一路好走。朱科豐早在2020年10月1日就PO文透露,自己因每天腹痛及拉血便,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4期。事實上,大腸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許多名人都因大腸癌病逝,今年8月21日,年僅39歲的余天女兒、藝人余苑綺也因直腸癌病逝。許多人以為,血便一定是大腸癌,其實大便有血不一定是腸癌造成,而大腸癌也不見得一定會有血便。大腸癌因不同期別,以及腫瘤生長的位置不同,症狀不盡相同。台灣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醫師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大腸癌0期、1期幾乎無症狀,2期、3期症狀才會出現。如果腫瘤長在遠端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因是大腸後半段,大便水分慢慢被吸乾、成形,容易產生摩擦,也距離肛門較近,容易看到流血,以及阻塞造成肚子痛、大便出不來症狀。若腫瘤長在近端大腸(升結腸和橫結腸),屬於大腸前半段,這時大便水份量仍高,不會出現阻塞等症狀,除非腫瘤大到流血,導致貧血、頭暈、走路會喘等,才透過檢查發現大腸癌,不過這時多半已3期、4期。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國健署提醒國人應及早開始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若糞便潛血呈陽性,應在3個月至半年內做大腸鏡檢查。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提醒,符合資格者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即可篩檢。大腸癌可說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透過每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早期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而除了大腸癌篩檢外,國健署提供免費的四癌篩檢,包括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以及口腔癌,主要是這四種癌症及早治療能獲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近二年因新冠疫情,連帶也使四癌篩檢率下降,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醒民眾,數據顯示「癌症將離我們愈來愈近」。國健署免費四癌篩檢1. 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2. 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3. 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4.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
2022-10-20 焦點.菸酒毒傷身
林襄抽電子菸認為「不算菸」 專家打臉揭恐怖5傷害
25歲的「樂天女孩」林襄日前被爆出抽電子菸,有違啦啦隊女孩的清新形象,過去林襄曾在IG限時動態中承認會抽電子菸,並稱這「應該不算吧」,明顯認知錯誤。醫師指出,菸商行銷電子菸等新興菸品,讓年輕人誤以為電子菸無害,只是「可以吸的果汁汽水」、「是在吸維他命棒不是吸菸」,但事實上電子菸對大腦造成嚴重危害。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指出,9成以上的電子菸內含有高濃度尼古丁、丙二醇、植物甘油與調味劑,這些化學合成的物質,即使部分成份核准為「食用」等級,並不表示可用於「吸入」,這就像牛奶可以喝,但若吸入肺部後果不堪設想一樣;更遑論電子菸裡面還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對呼吸道、心血管等器官都會造成危害。羅東聖母醫院副院長賴志冠表示,年輕人被電子菸「鉤癮」後,至少有5大影響,包括「加速尼古丁成癮」、「腦部發育障礙」、「提高誘發哮喘、肺部發炎等疾病的機率」、「成為吸菸者」、「物質濫用」。賴志冠表示,電子菸內含有高濃度尼古丁鹽,濃度更高、吸收更快,一但停用會產生戒斷症狀,變得焦慮、易怒、坐立難安、注意力無法集中,且影響青少年腦部發育,包括注意力、學習、情緒、衝動控制,甚至大腦的永久傷害,日前美國更爆發電子菸相關肺傷害(EVALI)。若青少年抽電子菸後,未來吸菸風險為8倍。用過電子菸的青少年,未來吸大麻風險增3.5倍,且恐成為酒精、成癮藥物等多重物質濫用者。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指出,菸商為了快速培養新客群,刻意將「尼古丁鹽」加入電子菸中,一個比指頭還小的煙彈,尼古丁含量甚至可抵30到60支傳統紙菸,讓使用者更易上癮且更難戒除。人腦發育到25歲才會完備,但菸商主要鎖定的行銷對象都是年輕族群,對大腦及健康皆有直接的危害。面對電子菸氾濫,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建議,家長可及早預防孩子抽電子煙,可注意以下狀況:• 身上偶而有無法解釋的甜味或水果味;• 經常感覺到頭痛、頭暈、噁心,或是容易氣喘吁吁;• 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經常感到焦慮,或有無法克制的衝動行為;• 有來路不明的電池、充電器、USB隨身碟等;• 用過的煙彈或拋棄式的電子煙裝置;• 類似插入式電玩的裝置;• 課業或運動成績突然退步。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提醒,菸商刻意誤導新型菸品能減害,目的是為了行銷新興菸品,但缺乏完整科學實證,想戒菸的民眾應循正規方法戒菸,勿聽信業者謠言,應遠離電子煙、加熱菸等新興菸品。董氏基金會呼籲,吸菸民眾利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同時下載「戒菸就贏app」找出離住家或辦公室附近的戒菸醫療院所,透過專業人員協助戒菸,擺脫菸(煙)的危害。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10-19 醫療.耳鼻喉
別再用棉花棒掏耳朵,恐影響聽力!專家教你4步驟正確清除耳垢
耳垢就是俗稱的耳屎,耳道內有耳垢是正常現象,耳垢係為蠟狀物質,具有保護、潤滑和抗菌特性的作用,相反的,如果耳朵中沒有耳垢可能會導致耳朵乾燥、發癢!耳垢和死皮細胞會慢慢移動到耳道開口處,大部分情況下,耳垢變乾後會自然脫落。很多人出現耳膜有耳垢堵塞,絕大多數是因為使用錯誤方式,像是用棉花棒、耳扒子來取出耳垢,由於使用方式不恰當,只會將耳垢推到耳道更深處。耳垢堵塞會出現的症狀,包括:耳朵痛、感覺耳朵悶悶的、聽力受影響、耳鳴、搔癢、異味或有分泌物、咳嗽、感染如何清除耳垢?1.可以用材質較為柔軟的毛巾來清潔耳廓與耳道開口就好。2.使用清潔滴劑:可試著在耳朵中滴幾滴礦物油、嬰兒油、甘油或商業滴劑、洗滌劑滴劑(像是過氧化氫或過氧化脲),有助於去耳垢。3.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可以由醫生或在家中使用市售的沖洗套件進行。使用水、生理食鹽水沖洗,記得沖洗液加熱到體溫的溫度可以防止頭暈。如果本身患有糖尿病、耳膜穿孔、耳膜、皮膚問題(如耳道濕疹或免疫力較低),這時候不建議沖洗耳朵。4.手動清除:手動清除耳垢也很有效,耳鼻喉科醫師常用吸引器做為耳道清潔器具,透過機器負壓的吸力,連結使用細長的吸管深入耳道內將耳垢鬆脫吸出。如果耳道狹窄、鼓膜穿孔、耳道的皮膚問題、糖尿病或免疫系統低下,建議首選手動清除方式。使用棉花棒去除耳垢很危險?耳垢堵塞是聽力損失的最常見原因之一。通常是由因為試著用棉花棒去清潔耳朵所造成。使用棉花棒只是將耳垢推入更深處,導致耳道狹窄部分堵塞。另外,如果棉花棒推太深觸,也可能會對耳鼓或耳骨造成傷害。耳朵是一個精密而複雜的部位,包括耳道的皮膚和鼓膜。所以改掉使用棉花棒或其他物品插入耳道的習慣。如何正確用藥一次報你知!https://bit.ly/3SC0laL
-
2022-10-18 醫療.耳鼻喉
失智症可控因素「聽損」佔近一成 專家籲電子耳補助空間仍大
據衛福部身障證明統計,累計至2022年6月國內罹患重度或極重度聽覺機能障礙者約為2萬754人,但使用人工電子耳植入人數,比例仍顯偏低。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表示,聽力受損是造成失智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65歲以上長者並沒有人工電子耳的補助,在預防上仍有許多努力空間。周慶明指出,聽力就像隱形疾病一樣,不太明顯也不受政府關注,但根據WHO統計,全世界有15億人口有聽力障礙問題,11億年輕人長期處於娛樂噪音下,隨著人口老化,2050年將增加到25億人聽力障礙纏身。「聽力是造成失智重要的因素。」周慶明表示,在高度失智的重度病人中,有3%可用人工電子耳治療獲得一定程度改善,政府重視失智症,但健保治療只對18歲以下年輕人有補助,但65歲以上長者卻沒有補助,政府、醫界在這方面的預防還有努力空間。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前耳科主任吳哲民說明,根據國際期刊《刺胳針》上的研究顯示,聽力是失智症治療中的最大的可控因素,占了8%~9%。吳哲明解釋,其中可能的機轉相當多,由於聽力是人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來源之一,當聽力受損,人就會更用力聽,大腦就專注處理能聽到淺薄的資訊,思考、解讀對方可能的含意,造成大腦部分區域活化程度不足,產生失智症風險;同時,聽損也會造成患者與社會脫節,社會刺激不足的狀況下,也容易產生失智症。根據衛福部統計,聽覺機能障礙者65歲以上佔七成,但接受人工電子耳聽力治療的比例仍低,顯見對於成人電子耳的社會補助政策出現缺口,現行補助年齡與聽損範圍標準限制,均影響成人重度聽損者的行動意願。吳哲民統計,在他近800例的個案追蹤研究發現,習語後失聰的成人植入者,術後聽知覺表現大部分有顯著改善,通常術後3至6個月即可看出成效,較學語前失聰兒童更快速。「醫師你是不是聽不到?」林口長庚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李立昂本身就是聽損患者,在上診時病患大聲吼聲時,他才驚覺自己聽損了,又正值新冠疫情期間,人人戴上口罩,連讀唇語的可能都失去,聽力便開始垂直下降,挫折感海嘯般襲來。李立昂表示,自己的聽損主要是先天家族遺傳史,加上後天長期熬夜、睡眠不足,造成身體長期處於缺氧、發炎狀態,讓聽力受損更加快速。在攻讀博士班時,火警演練的警報聲響起時,同學們都逃出教室,但李立昂因為「高頻聽損」沒辦法聽見這些警示音,這才讓他感到嚴重性,即使配戴助聽器語言辨析力僅剩2成外,也沒辦法補足他無法聽見高頻音的缺口,生命受到威脅。去年李立昂找到吳哲民進行電子耳手術治療,術後僅輕微頭暈外,聽力程度大幅進步,也恢復了自信,更以自己的經歷,幫助患者建立面對疾病的勇氣。吳哲民認為,台灣成人植入電子耳治療仍有相當大努力空間。他的一名病患張先生,30歲起就因為家族病史和耳鳴,聽力不斷下降,被迫辭去工作,在家休息,48歲那年選擇進行人工電子耳治療後,現在成為一名音響玩家。張先生認為,如果政府補助能讓原本就學有專精的聽損者重返職場為社會做出貢獻,會是相當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一項支出。但若只是因為聽力而無法發揮多年所學長才,就會是社會重大的損失。
-
2022-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次世代疫苗開打首兩例死亡 皆為六旬長者「接種一日後死亡」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9月24日開打,但開打不到一個月,出現首兩例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年齡都是60歲以上長者,分別以次世代疫苗作為第四劑與第五劑的追加劑,皆為接種後一天死亡。指揮中心最新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10月7日至10月10日國內新增兩例莫德納雙價BA.1疫苗(次世代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分別為一男一女,年齡為64歲至67歲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60幾歲男性是接種第五劑疫苗。個案於10月3日早上接種疫苗,10月4日死亡,本身有癌症開刀病史和高血壓病史。個案接種疫苗當天晚上還有和親人通電話,無特別不適,第二天早上就被發現在家中無呼吸心跳,當場急救並送醫,仍不幸過世。經過司法相驗,死亡原因為心因性休克與高血壓病史,將協助家屬申請疫苗救濟等事宜。另一名60幾歲女性為接種第四劑。個案有長期眩暈、頭暈症狀,於10月7日接種,8日凌晨出現多汗、虛弱、肢體無力症狀,到醫院急診就醫。醫師安排電腦斷層發現胸部主動脈剝離並轉院安排住院,但在後送途中心跳停止而就近送急診,經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主動脈剝離併心包填塞、高血壓,也將協助家屬申請疫苗救濟等事宜。莊人祥表示,這兩例個案目前看起來雖有時序相關,但仍要判斷因果關係,因此仍將請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進行審查。次世代疫苗已接種累計44.9萬人,目前為累積通報8例接種後不良事件,當中有3起屬於嚴重不良事件,其中2起死亡。次世代疫苗開放年輕人接種 基層醫:為了出國接種踴躍【記者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次世代疫苗今起開放18歲以上民眾作為追加劑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接種人數尚未出爐。不過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許多年輕人為了出國,次世代疫苗預約踴躍,光今天上午就打了102人,之前幾周每天平均則只有20到30人。林應然表示,次世代疫苗昨天尚未開放給18歲以上民眾接種,但今天一開放,接種踴躍的情況就很明顯。前幾周可能已經打到極限,平均每天接種人次僅二、三十人。他說,以前年輕人對於接種疫苗這件事都不太熱衷,但現在一方面是疫情居高不下,年輕人之前疫苗接種的保護力也差不多消退,另一方面有很多真的想趁假期出國的人,都跑來打次世代疫苗。除了新冠肺炎次世代疫苗外,面對秋冬新冠、流感雙病毒的夾擊,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打氣明顯旺盛。疾管署公布最新統計數字,流感疫苗10月1日針對第一階段對象開打以來,已累計有135萬1239人接種,比去年同期接種94萬3088,增加43.2%;其中65歲以上的民眾接種率,更從去年9.8%上升至20.9%。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實施對象與去年相同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於10月1日開打,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及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第二階段則於11月1日開打,接種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
-
2022-10-03 醫療.泌尿腎臟
多汗不等於「腎虛」、女性也有「腎虧」…中醫教5正確方法養腎
總有某些人體質就是容易流汗,溫度稍高就揮汗如雨、衣服全濕,好像淋了一場雨。時間一長,總有同事、朋友開玩笑,「你腎虛吧?」,其中也不乏認真的提醒與關懷,「這樣流汗該補補腎了、這樣流汗是不是真的腎虛」 ?多汗並非一定是腎虛 從「這些」伴隨症狀來判斷如何分辨是否是腎虛引起的汗呢?中醫師吳宛容表示,腎虛主要症狀為心煩易怒、腰膝酸軟、兩腿無力、顴紅潮熱、盜汗、眩暈耳鳴、形體消瘦、失眠多夢、咽干、男子陽痿或陽強不倒、性慾亢進、遺精早泄、婦女經少、經閉、崩漏、不孕、尿短赤黃等。 從上述症狀可以看出,腎虛的確會導致出汗多,「但是容易出汗並不一定就說明是腎虛」。除環境因素外,中醫所說的盜汗與虛汗,一般由肺氣虛、心氣不足所引起,這種汗沒有明顯的酸臭味。那腎虛會不會產生多汗問題呢?答案是會的。吳宛容說明,腎虛引起的出汗常伴隨有其他症狀,如畏寒、夜尿頻多、腰膝酸軟、食慾下降等。 吳宛容強調,單純的多汗,只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一種反應,當勞動、運動、情緒激動、緊張等之後出汗都是很正常。有些人的汗孔發達,通常會分布在「腋下」以及「背部」為多,加上這兩處流汗比較容易有異味,會被旁人所觀察到,所以特別引人注目。其實,全身都有可能會冒汗,通常精神緊張或痛覺刺激時,會手心、腳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會臉上冒汗等,這些都與個人體質有關,但是還不算是病態。 病態多汗須注意 與多種疾病相關所謂病態的汗包含甲狀腺分泌過多時,產生的「甲亢」現象,身體會反映出多汗、怕熱、體重減輕等信號;還有糖尿病患者,服用過量降血糖藥導致頭暈、低血糖,這時也會伴隨多汗;心臟病患者如果胸悶伴隨狂冒冷汗,這時可能是心絞痛引起的冒汗,心臟血液的供應不足,使心肌循環不佳、胸部出現持續幾分鐘的疼痛或壓迫感,此外,若疼痛還轉移到肩膀、手臂或後背,建議馬上前往醫院就診。  腎主生殖 醫:養好腎才能逆轉年齡許多人存有誤解,以為「腎虧」是專屬於男人的疾病,但其實很多女性也有「腎虧」的問題。吳宛容指出,腎臟精主生殖,如果精氣充足,女性的生殖系統就會健康,反之如果精氣不足,就會影響到女性的生育能力。以中醫的觀點來看,更年期是卵巢功能由旺盛狀態逐漸轉化至消失的一個過渡時期,起因於腎氣漸衰,腎精虧損,陰陽失調所致,此外,過度疲勞、房事過度,也會造成腎虛多汗,在中醫的調理常常使用六味地黃丸搭配清心蓮子飲來歛汗補腎。 吳宛容提醒,平時的生活作息一定要正常,充足的睡眠對於氣血的生化、腎精的保養起著重要作用。許多腎功能衰竭的患者有過分熬夜、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的經歷。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有利於腎精的養護。平時也不可以憋尿,膀胱中貯存的尿液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刺激神經,產生排尿反射,這時一定要及時如廁,將小便排乾淨,否則,積存的小便會成為水濁之氣,侵害腎臟,也容易引起膀胱發炎。還有務必保持大便通暢,如果大便不暢,宿便停積,濁氣上攻,不僅使人心煩氣躁、胸悶氣促,而且會傷及腎氣,導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因此,保持大便通暢,也是養腎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避免大量飲用咖啡、酒精,以及不節制的飲食。飲食過飽則傷血耗氣,對腎氣也會造成損害,吳宛容建議,可以多用手掌搓揉「命門」,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熱後,再分別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膚,然後上下按摩腰部,直到皮膚有熱感。建議早晚各一次,每次約200下,「就能顧好你的腎,逆轉你的年齡」。 【延伸閱讀】新冠肺炎後遺症,嗅覺喪失好焦慮 中醫針灸助改善腰痛是腎虛? 中醫師教你五大穴位自救【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0-01 焦點.科普好健康
68歲李阿姨頭暈、腹痛才知罹糖尿病,恐引發腎病變!西醫控糖,搭配中醫療養助改善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每年近萬民眾因糖尿病或相關併發症死亡。糖尿病患者一旦血糖長期失控,病情惡化常導致腎臟病變,嚴重者可能需要終身洗腎。除了西醫積極治療、調整飲食生活模式外,也可搭配中醫輔助調養,為血糖與腎功能把關。中西醫治療 降糖護腎現年68歲的李阿姨,兩年多前因突發頭暈、惡心和腹痛緊急送醫急診,抽血檢查發現她的血糖非常高,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11%,腎絲球過濾率(eGFR)只剩42(ml/min/1.73m2),可見她已罹患糖尿病許久,且腎臟也明顯受損而不自知。她遵醫囑持續服用降血糖西藥後,糖化血色素逐步降至8.2%,腎絲球過濾率略為回升至48(ml/min/1.73m2),但數值就一直在此徘徊。半年前,李阿姨初次至中醫就診,希望搭配中醫藥治療,幫助血糖控制並挽救腎臟功能。典型氣陰兩虛 兼有胃熱李阿姨主訴她容易疲倦、口苦咽乾、腰膝痠軟、大便祕結費力(便祕)、小便量少但泡沫多,稍微一活動,就滿身大汗;仔細診察後發現,她的舌質偏深紅色,舌苔少且有裂紋,脈細數。整體看來,李阿姨屬於典型的「氣陰兩虛兼有胃熱」證型。經過半年來以「益氣養陰兼清胃熱」為主要方針的中藥治療,例如清心蓮子飲、三黃瀉心湯、冬蟲夏草(菌絲體)等,加上規律運動,並定期回新陳代謝科追蹤治療,近期回中醫門診時見她總是神采奕奕,不適症狀已不復存在,血糖和腎功能也都有進步。糖化血色素已降至6.8%,腎絲球過濾率提升至56(ml/min/1.73m2),李阿姨對治療成效相當滿意,期望中醫與西醫一同持續為她的血糖與腎功能把關。糖尿病初期 症狀不明顯糖尿病主要分為兩大類型:胰島素缺乏的「第一型糖尿病」,以及主因為胰島素阻抗的「第二型糖尿病」。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若長期未妥善控制血糖,則可能導致腎臟、血管、神經、視網膜等重要器官組織的嚴重併發症。其中,糖尿病腎病變是造成末期腎病變的主因之一,因此,強烈建議糖尿病患者務必遵循醫囑嚴格控制血糖。睡眠要充足 12點前就寢在生活型態方面,糖尿病患者須格外注意睡眠與飲食,建議最晚12點前須就寢,並獲得充足睡眠;飲食結構以原型食物為主,如糙米、燕麥等;盡量避開精緻澱粉類食品,如麵包、餅乾、蛋糕等,含糖量較高的水果也要少吃,以免血糖控制不穩。臨床上,經常看到「氣陰兩虛」或「氣虛血瘀」證型的糖尿病腎病變患者,可能個別還兼有胃熱或其他兼證。像李阿姨即為前者,適合選用清心蓮子飲等方藥治療;部分患者若呈現舌質暗、舌下脈絡曲張等明顯血瘀證候,則宜運用補陽還五湯等方劑。像李阿姨這樣有胃熱兼證與便祕困擾的患者,則可搭配三黃瀉心湯或黃連解毒湯治療。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腦中風就醫率50歲後呈倍數成長 專家分析關鍵原因:不改善會愈來愈嚴重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日前陪同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餐敘時,突然因出血性腦中風昏迷送醫,而發作前幾乎沒有症狀。藝人納豆同樣也是無預警發生出血性腦中風;知名健身達人「筋肉爸爸」則是在37歲時,因缺血性腦中風送醫。根據健保署統計,國內腦中風患者有年輕化趨勢,31歲到50歲的就醫率逐年增加,50歲以後就醫率呈倍數成長。專家分析與飲食西化、生活習慣變差有關,若不改善,這類情況會愈來愈嚴重。年紀愈大血管愈脆弱,就醫率隨年齡升高。據健保署統計,108年到110年因腦中風就醫的患者微幅增加,從41萬764人增至41萬7,613人,就醫率最高的為90歲以上的族群。林口長庚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隨年紀增長,血管會愈來愈脆弱,腦中風一直都是隨年齡增加、發生機率會跟著提高的疾病。依照過去研究,50歲以後,發生腦中風的機率將呈倍數成長,這點從健保資料庫的資料也能看出,110年51歲到60歲就醫率為每10萬人口1,775人,61歲到70歲則成長為每10萬人口3,714.4人。近年年輕型的中風患者愈來愈多,健保資料庫數據也發現,31歲到40歲因腦中風的就醫率,108年為每10萬人口243.8人,到了110年已增至每十萬人口253人;41歲到50歲則是從108年的每10萬人口689.9人增至110年每10萬人口708.7人。數據顯示死亡率約6%,實際可能更高。108年到110年新診斷為腦中風的人數依序為9萬7,778人、9萬7,354人、9萬4,251人;108年到110年曾因腦中風就醫的死亡人數依序為2萬6,308人、2萬5,736人、2萬,6701人,以總就醫人數換算,死亡率約落在6%。張庭瑜表示,6%的死亡率是遠遠被低估的,如果用總就醫人數當作分母,會有重複就診的患者,導致數據出現落差。依照腦中風學會過去的研究,急性腦中風整體的死亡率落在15%到20%間,出血性腦中風死亡率可高達30%、腦幹出血死亡率更高達到50%。腦中風前十大共病,三高穩坐前三位。腦中風高風險因子從過去至今都指向「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據健保署分析110年腦中風患者的前十大共病,第一位為原發性高血壓,人數達18.3萬人,占當年度因腦中風患者的比率達43.8%;其次為高血脂症占18%;第三位為第二型糖尿病占15%。其餘共病依序為混合型高血脂、高血壓心臟病、頭暈及目眩、便祕、純高膽固醇血症、其他高血脂症、失智症等。張庭瑜表示,三高一直以來都是腦中風的高風險因子,三高導致心血管不佳,連帶也會出現心臟疾病的問題,至於便祕應該是中風後臥床導致的結果,腦中風患者急性期過後,行動大多不便,有些會因此失能,活動大幅下降,極可能間接增加便祕的發生率,而腦部功能受損也會影響到消化系統的功能。六個月再次中風比率,健保統計約17%。發生過一次腦中風,最擔心「二次中風」發生,108年到110年,因腦中風住院的患者依序為6萬9,099人、6萬8,702人、6萬5,849人,而六個月內再次因中風住院的患者,108年到110年依序為1萬1,910人、1萬1,616人、1萬627人,比率落在16%到17%間。健保署醫管組專委陳依婕表示,六個月再次住院有很高的機率是「同一次中風轉院再入院」,再次中風的比率應低於16%。110年因腦中風住院的患者,再分為缺血性腦中風以及出血性腦中風,前者人數為4萬526人、後者為1萬4,792人,兩者再次中風的比率,缺血性約7%、出血性約8%。張庭瑜表示,過去的研究顯示,無論缺血性或出血性腦中風,再次中風的比率約落在10%,以長庚醫院的數據觀察,再次中風的比率為7%。二次中風大多與不規則服藥,或是未做好飲食、生活作息控制有關,近年積極介入治療,希望患者能定期回診,也降低再次中風的比率。核磁共振、電腦斷層 腦中風檢查利器據110年腦中風患者檢查項目使用率統計,頸動脈超音波27%、核磁共振14%、電腦斷層19%、心臟超音波9%、24小時心電圖5%。張庭瑜表示,腦中風患者最重要的檢查項目就是核磁共振以及電腦斷層,患者大多在急診時就會拍攝照片,通常不會到住院時才做,住院多著重揪出潛在阻塞或是出血的血管,因此頸動脈超音波會是最常使用的儀器。
-
2022-09-23 醫療.心臟血管
親人接連過世她險猝死!「心碎症候群」停經婦女高風險 常見症狀一次看
我們常說「心碎了」,在醫療上確實有「心碎症候群」,甚至差點猝死!一名64歲的邱姓婦女被消防隊送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室,已無呼吸及心跳,經過急救才恢復心跳,進一步檢查她的病因不是常見的心肌梗塞,而是「心碎症候群」,起因於有憂鬱症的她在近日內接連遭逢兒子及父母去世,讓她心臟無法負荷。 左心室收縮像章魚壺 診斷章魚壺心肌症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室副主任郭書顯表示,在心導管檢查中,心臟冠狀動脈攝影並沒有看到阻塞的血管,也就是說,不是心肌梗塞,但是在左心室攝影圖 (Left Ventriculography) 下,左心室收縮時的形狀看起來像是日本漁夫在捕捉章魚時用的章魚壺陷阱,當下的診斷為章魚壺心肌症 (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俗稱為「心碎症候群」,患者在住院過程恢復良好,於10天後康復出院。 極端情緒和壓力變化 導致心臟無法負荷 郭書顯指出,「心碎症候群」乍聽之下有種淒美之感,在醫學上稱之為章魚壺心肌症,患者的心臟左心室收縮時沒有往內縮,而是呈現章魚壺的形狀,這類患者往往是經歷了極端的情緒和壓力變化,可能是生理或是心理壓力,體內突然產生大量的兒茶酚胺,造成心臟無法負荷快速增加的壓力而導致心臟出現病變,左心室沒有正常收縮,堵住了血流的出路。 停經後婦女高風險 常見症狀一次看 郭書顯提及,在臨床上,「心碎症候群」約9成是婦女,尤其是停經後婦女最常見,症狀通常為胸痛(75%),其次為呼吸喘 (50%)和頭暈(25%),也可能會全身無力或昏倒,很少會像此個案以突然中止呼吸及心跳的猝死形態來表現。 郭書顯強調,壓力突然加大的民眾若無法自行減輕壓力,最好是找精神科醫師協助。目前「心碎症候群」的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持續治療到左心室功能恢復為止,大部分在症狀發生3週內左心室收縮功能會慢慢恢復。 【延伸閱讀】三高患者常情緒波動 恐讓心碎症候群找上門「心碎了」是真的! 太高興、太悲傷都對心臟不好【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謝哲青罹心肌炎暴瘦10公斤!肚子痛、呼吸急促…心肌炎症狀千變萬化,嚴重恐心臟衰竭
謝哲青今出席無線耳機活動,他今年以「出發吧!鐵三角」和「青春愛讀書」分別入圍生活風格節目及兒少節目主持人獎,他日前時因為罹患心肌炎,整個人暴瘦10公斤,他透露當初以為只是遭逢母喪,心情不好導致胸悶,後來才發現是心臟出問題,好在經過調養,如今身體狀況已經恢復得差不多,體重也有回升。他說今年入圍的都是好友,實力都很堅強,但只要能入圍就是肯定,他透露去年「青春愛讀書」的製作人突然因為心肌梗塞病倒,而製作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看到他拿下主持人獎,「當時製作人在電視台開會開到一半突然倒下,心臟停止30分鐘,還好有救回來,現在已經退休休養。」因此他希望能為製作人圓夢,不過他對外景節目也有很深的感情,一樣期待能被肯定。他透露去年金鐘公布入圍,當時人在高速公路上還出了車禍,「我們被聯結車撞,差點翻車,還好人沒事,所以我對拍『鐵三角』有很多回憶。」他去年剛好犯太歲,「鐵三角」開拍第一集碰上太魯閣事故,接著宣布三級警戒,他又遭逢母喪,節目為他停拍一陣子,因此今年「鐵三角」入圍,也讓他感慨萬千。而他今露面瘦了一大圈,他透露是因為罹患心肌炎,「我4月到5月的時候,根本沒辦法睡覺,那時候母喪接近1年,我以為是心情不好所以胸悶,結果檢查才發現是心臟的問題。」後來他漸漸恢復,體重也回來了2公斤,直呼健康真的很重要。肚子痛、呼吸急促…心肌炎症狀千變萬化,嚴重恐心臟衰竭【元氣網整理】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免疫反應、細菌感染)引起心肌發炎反應。心肌發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有死亡的風險。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心肌炎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可從輕微的胸口不舒服、肚子痛、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心律不整(包括異常加快或減慢)、頭暈、疲倦、到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疾病百科/心肌炎
-
2022-09-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瘦瘦針恐釀急性胰臟炎?食藥署提醒:這些降血糖新藥有風險
國內超過220萬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藥物發展快速,近年2款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除了不易出現低血糖副作用,還有心血管保護及減重效果。不過食藥署提醒,新一代降血糖藥物近年有接獲疑似藥物引起急性胰臟炎的個案,建議民眾服藥前應諮詢專業人員,並配合醫囑按時服藥。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中以第二型糖尿病較多,且男性發生率較女性高。而有糖尿病患者,同時也可能有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共病存在。近年糖尿病初次發病更有年輕化趨勢。食藥署指出,新一代降血糖藥品「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s)」和「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s)」,除不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還額外提供心血管保護及減重的效果。雖副作用較低,但近年接獲疑似因GLP-1受體促效劑導致急性胰臟炎之藥害救濟申請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患者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伴隨腸胃道不適,像是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若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的患者,因禁用GLP-1受體促效劑類之抗糖尿病藥物。且服藥期間,若有胰臟炎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使用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雖然可以達到降低血糖及控制體重的效果,但SGLT2抑制劑可能會提高生殖器和泌尿道感染、骨折和酮酸中毒的風險。王治元提醒,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痛及不尋常的疲倦、嗜睡或昏迷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若使用SGLT2抑制劑後,出現呼吸急促、全身倦怠、痠痛等,也要告知臨床醫師,求證是否為藥物副作用。SGLT-2抑制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讓糖分經由小便排除人體外,進而達到降血糖的效果。SGLT-2抑制劑除了可以降血糖之外,還會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直接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不過用藥後血中的糖類濃度降低,會增加食慾,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患者使用藥物2年後食慾增加,體重反而回升。GLP-1受體促效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又稱為「瘦瘦針」,透過2種機轉方式達到減重效果,包括「讓胃排空時間延長,不覺得飢餓」,另一則是「抑制下視丘食慾中樞,降低吃東西慾望」。不過一但停藥,體重可能因「溜溜球效應」反彈回來。控制糖尿病要多管齊下,不只靠藥品,仍須配合規律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王治元建議從睡眠、運動及飲食3面向改善生活型態,晚上9、10點即可就寢,每日要睡7到8小時,根據過去研究,中午稍作10到30分鐘午休,也是良好生活型態之一;根據研究,每天運動累計20到30分鐘,即可預防身體退化及慢性病,像是走操場、公車捷運站提早一站下車,簡單走路10分鐘都是很好的運動。飲食習慣也是控制血糖重要因素。王治元說,現在營養控制與過往不同,不再用規範「吃幾碗飯」、「吃什麼菜」,而是依照個人愛吃、常吃的食物類型,從中抓取適合分量來控制血糖,達到健康生活型態。食藥署呼籲,凡藥品必有其風險,需透過合法管道取得,不可為達到快速效果而私下購買、自行併用藥品。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皆屬於醫師處方用藥,使用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了解用藥的風險與效益並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所有服用的藥品、藥品過敏史、病史,配合醫囑按時服藥,才是確保用藥安全之道。食藥署提醒用藥安全五重點:1.正確且安全地使用合法藥品2.凡藥品必有其風險3.發生藥品過敏或不良反應時立即回診就醫4.用藥期間注意身體反應5.藥害救濟有保障提醒民眾在合法正當情況下使用藥品,若導致副作用或住院、死亡,可申請藥害救濟。藥害救濟諮詢專線:02-2358-4097或上藥害救濟基金會(www.tdrf.org.tw)官網。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是否含有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根據食藥署提供資訊,SGLT2 抑制劑常見藥物成分名包括Canagliflozin、Dapagliflozin、Empagliflozin與Ertugliflozin。如果您或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若想查詢服用藥品是否含有SGLT2 抑制劑,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例如:‧查詢含「Can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Da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m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rtugliflozin」成分藥物GLP-1受體促效劑藥物成分包括:Dulaglutide、Exenatide、Semaglutide和LIRAGLUTIDE。透過元氣網藥物百科查詢:‧查詢含「Dul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Sem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Liraglutide」成分藥物若您或家人有使用藥品問題,想查詢服用藥品成分,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
-
2022-09-19 醫療.骨科.復健
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5招平衡運動套餐「保命防跌」
台灣預估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老年人口增加也提高照顧上的問題,南投醫院醫療團隊示警,跌倒是老人事故死亡原因第2位,大眾應正視及重視預防年長者跌倒,長者也要懂得「保命防跌」,為此也教導透過運動訓練減緩退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指出,台灣將在3年後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成,進入超高齡社會,但根據衛福部2021年死因統計,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跌倒位居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因此預防年長者跌倒是相當需要重視的問題。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長輩跌倒可分為兩種因素,首要就是自身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包括照明不足、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而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偏偏國人的概念中,最常忽略的就是自身因素的肌力不足與平衡能力退化,老年人則常因為運動習慣不足,又或是運動的類型太過單一,無法全面的改善肌力與平衡能力。平衡運動套餐5招對此,物理治療師吳琦淵建議,年長者能慢慢培養運動習慣,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進而減少跌倒風險,教導長輩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而運動前先「暖身」,依平常步行速度,來回走動5分鐘,若須助行器或拐杖輔助也可使用。「肌力訓練」坐姿下將膝蓋踢直後維持姿勢10秒鐘,再緩慢放下,隨能力提升,可在腳踝處綁沙包,增加難度,每回合20下。「平衡訓練」腳跟對腳尖走一直線,身體一側可扶牆或握扶手,避免跌倒,往前走10步,再往後走10步,來回5趟。「從椅子坐站轉換」椅面高度約到膝蓋高度,若是能力不佳者,可選有扶手的椅子並用手支撐,或使用助行器協助站立,緩慢的從坐到站或站到坐,感受大腿與臀部用力的感覺與重心位移的變化,加強對於身體的本體感覺,每次坐站20下。「扶桌蹲站訓練」則是深蹲運動的簡化版,長輩可雙手扶桌子,膝蓋微蹲30度到90度,然後慢慢站直,運動期間背部要打直,專注在大腿與臀部用力的感覺,半蹲時維持10到15秒,每次做20下。還有「平衡運動」,長輩繞8字型走路,在2個相距1公尺的障礙物間,繞8字型走路,每次運動繞5趟,以平穩的步伐前進,如有頭暈就先休息。吳琦淵說,這套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每日進行1到2回合,運動期間應注意自身是否會有心悸、頭暈或過度呼吸等現象,若有則先暫停,與醫療人員討論此運動項目調整。反之,如無任何不適可以增加運動的頻率與強度。南投醫院則表示,持之以恆的運動不僅能達到強身健體作用,也可以減少跌倒風險與改善慢性疾病,而家中有老人的照顧者,也應多鼓勵長者運動,甚至陪伴長輩一起運動,過度保護反而可能造成身體功能退化。
-
2022-09-15 醫療.心臟血管
3個月內子死父母亡 六旬婦「心碎」瀕死
彰化縣64歲邱姓婦女晚上在浴室昏倒,送醫到院前已無呼吸和心跳,經急救恢復生命徵象後進一步檢查,居然罹患「心碎症候群」;她幽幽地告訴醫護,最近3個月內獨子和雙親相繼離世,難過到心痛、喘不過氣,在浴室忽然無意識。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室副主任郭書顯今天表示,心碎症候群患者約九成是婦女,尤其常見於停經後婦女,症狀通常是胸痛(占75%),其次是呼吸喘(50%)和頭暈(25%),也可能全身無力或昏倒,很少發生像邱婦突然中止呼吸及心跳的猝死形態。邱婦半個月前半夜在家中浴室昏倒,意識不清,家人聯絡119,消息救護人員到場時,她已無呼吸和心跳,救護員立即做CPR(心肺復甦術)和送醫,到達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部,醫護接手施予救命術、建立呼吸道、給予強心針,持續做CPR,邱婦終於恢復自主心跳。邱婦恢復生命徵象後,醫師立即安排心導管檢查,心臟冠狀動脈攝影並沒看到血管阻塞,也就不是心肌梗塞,但在左心室攝影圖(Left Ventriculography),左心室收縮時的形狀看起來像是日本漁夫捕捉章魚時用的章魚壺陷阱,當下診斷為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俗稱為「心碎症候群」。郭書顯說,心碎症候群乍聽有一種淒美感,邱婦心臟左心室收縮時沒有往內縮,而是呈現章魚壺的形狀,這類患者往往經歷極端的情緒和壓力變化,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壓力使得體內突然產生大量兒茶酚胺,增強心臟收縮力和加速心跳,但邱婦心臟無法負荷導致病變,左心室沒正常收縮,堵住血流的出路,差一點猝死。邱婦住院10天後康復,在醫護關懷下,說出她的重大壓力來源是3個月前獨子車禍身亡,還沈浸在悲傷中的她接著遭逢父母先後去世,已經有點憂鬱又一再陷入極哀慟的情緒,邱婦心臟終於負荷不住。郭書顯建議,民眾若無法自行減經突如其來的重大壓力,不妨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心碎症候群的治療方式目前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持續治療到左心室功能恢復正常,大部分患者在症狀發生3周內左心室收縮功能會慢慢恢復,接著最好找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專業幫忙紓壓。
-
2022-09-15 焦點.焦點
心臟亂跳 快做這件事! 醫警告,可能心房顫動或快中風了
台灣每年有三萬人腦中風,近期藝人納豆、余天、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都驚傳中風,可怕的是,許多人之前毫無癥兆,後來才發現導因自心房顫動,心臟科醫療權威群直指,心房顫動會增加腦中風、死亡、失智風險,應盡快將單一導程心電圖納入既有健檢項目,揪出心房顫動高風險因子。立法院厚生會昨天由秘書長、立委吳玉琴、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號召國內心臟、神經內科等醫學專家群共同成立「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醫界權威以及與會的國健署、健保署專家均認同,心房顫動引發中風所產生的照護成本高,如能篩檢心房顫動,可及早治療,且發現心房顫動患者,現在也有新型抗凝血藥物有效預防腦中風,是值得投資的方向。吳玉琴表示,將與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繼續督促此事,討論配套、篩檢經費來源後,拉高層級至行政院,儘速促成國家政策成形。什麼是心房顫動?台北榮總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內科學科副教授趙子凡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常見的症狀有心悸、虛弱、頭暈和呼吸困難,分為陣發式心房顫動和持續型心房顫動等類型,但共同點都是「幾乎沒有症狀」或是症狀輕微,許多人不知自己就是患者。七種人要小心心房顫動另外,心律醫學會資料指出,有七類人常是心房顫動的高風險族群:一、高齡長者二、高血壓三、心衰竭四、糖尿病五、甲狀腺機能亢進六、其他還有肺部疾病,例如慢性肺阻塞(COPD)、肺氣腫等;酗酒、咖啡因等興奮劑,香菸;極度緊張或疲勞期間也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七、家族遺傳研究顯示,有三成病患無症狀,五成的人屬於心房顫動偶發。他提醒,不要以為沒有症狀就不危險,根據研究,不管有沒有心房顫動,中風率、出血率、死亡率都是一樣高的。以台灣盛行率來估算,約有三十萬人是心房顫動患者,且年齡越高,風險越高,超過65歲,約近5%是心房顫動患者;超過八十歲者,有一成機率患有心房顫動,導致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三到五倍,失智風險增加。陳適安是國際心臟權威,兩年前即率團隊在宜蘭縣、嘉義縣、基隆市等縣市進行心房顫動社區篩檢,利用簡易且成本較低的單一導程心電圖篩檢,30秒就能完成檢測,經由專科醫師判讀後就能確診民眾是否為心房顫動患者,後續由衛生局轉介治療,三縣市共有23572位民眾篩檢,其中揪出患有心房顫動者就有278位,後續獲得追蹤治療。宜蘭縣衛生局長徐迺維也是心臟科醫師,他形容,心房顫動疾病是心臟科的最後一個對手,但因新科技的進展,檢測可以和診斷結合,且台灣的社區篩檢能量很高,期待與中央政府攜手合作。護理師背景的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則表示,嘉義縣18鄉投入心房顫動篩檢,過程中也讓民眾看見自己的心跳曲線,會更有感。心血管疾病是嬰兒潮新興疾病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政府應該要投入支持心房顫動篩檢,預防腦中風,因台灣的嬰兒潮世代已大量進入高齡,引發的心血管疾病將是新興問題,提醒應當及早因應對國家的衝擊。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也認為,台灣快要進入超高齡社會,心房顫動人口會逐年增加,台灣在穿戴裝置有優異的研發能力,用於提早篩檢心房顫動,預防腦中風是相當有經濟效益。患有心房顫動者,目前的藥物治療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與傳統華法林,與會委員、醫師群指出,已有研究顯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使用方便,降低重大出血和腦出血風險,但現行健保給付條件需符合五項中的一項,分別是1.曾發生中風或全身性栓塞2.左心室射出分率小於40%3.有症狀的心臟衰竭:收案前依紐約心臟協會衰竭功能分級為第二級或以上4.75歲(含)以上5.介於65歲至74歲且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疾病新型抗凝血劑可預防腦中風 健保給付應研議放寬陳適安建議,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健保給付條件應與「2020年歐洲心臟學會心房顫動治療指引」和「2021年亞太心律醫學會心房顫動中風預防共識」接軌,建議 65歲至74歲,沒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疾病共病者,或65歲以下,且有以上共病者,應接受口服抗凝血劑為最優先的治療選擇,預防腦中風。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曹玄明認為,國家應考量五、六十歲中壯年族群有很大的貢獻能力,如能及早預防中風失能,可大幅降低社會損失。厚生會「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提出三大主張:一、心房顫動篩檢應考慮納入國家政策,特別是結合和成人健檢。二、健保給付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標準應與國家治療指引接軌。三、單一導程心電圖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參與委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指出,聯合報身為媒體,近一年已深入12個縣市消防體系倡議腦中風救護,但更往預防端來看,民眾對於心房顫動症狀、與腦中風風險之間的關聯,認知度恐怕不足,她要為民眾發問,心房顫動篩檢在短短30秒一定抓得到嗎?和現有心電圖有何不同?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國健署對心房顫動的民眾識能提升責無旁貸,希望委員會能如佐以更大型的實證資料,包括評估篩檢費用、配套措施,做成政策建議;健保署醫審藥材組組長連恆榮則透露,最近健保署正在評估是否下修給付新型抗凝血劑至五十歲,且患有共病者,但也須小心民眾因心房顫動無症狀,拿了藥卻不服用,導致浪費。做對六件事,可防心房顫動:1. 規律生活、充足睡眠與休息。2. 控制情緒、舒緩壓力3. 適量運動,不宜久坐易造成下肢靜脈栓塞。每隔一小時起身走動,改善下半身血液循環。4. 定時、定量飲食,避免油膩、口味過重、生冷食物。避免抽菸、過量濃茶、咖啡及過量飲酒。5. 遵守醫師指示的用藥劑量、定時服藥,自我觀察用藥後反應,回診時與醫師討論。6. 定期檢查應每天固定時間測量脈搏、血壓並記錄。(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
2022-09-15 醫療.一般外科
做無痛手術前要注意什麼?麻醉醫師告訴你「鎮靜麻醉」必知的7件事
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Q1:哪些醫療行為會需要用到鎮靜麻醉?睡醒就會好嗎? 近年來接受鎮靜麻醉的病人持續增加,聖馬爾定醫院麻醉科主任儲寧瑋醫師以自己工作的醫院為例,鎮靜麻醉已占所有麻醉比例的三分之一。除了一般人熟知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占最大宗,另外還有肝臟腫瘤電熱治療術、肝臟切片、經皮胃造瘻術、支氣管鏡檢查及切片等,會讓病人感到有點痛的醫療處置,多數病人都會希望「睡一覺」就能完成。還有一些過程很痛但時間較短的手術,比如:骨科把脫臼關節徒手復位及將沾黏拉開的關節授動術、泌尿外科的膀胱鏡檢查和婦產科的子宮內膜刮除術等,都需要在重度鎮靜麻醉下進行。此外,做核磁共振掃描或正子造影時,受檢者需要在狹窄的空間躺臥一段時間,但患有恐慌症或身心障礙的人較不易配合,這時就可經由輕度到中度的鎮靜麻醉順利完成檢查。台大癌醫分院麻醉部石崇志醫師指出,良好的麻醉鎮靜照護會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樂意與麻醉醫師合作。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不僅讓執行檢查的醫師更能專注當下,病人也能於檢查後迅速恢復,平均只要20~30分鐘就能離開檢查室。 根據台大癌醫分院的資料顯示,民眾願意選擇自費鎮靜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比例高達81%,而在支氣管鏡檢查方面,麻醉醫師執行麻醉鎮靜的比例高達83%。Q2:臨床上最常使用鎮靜麻醉的腸胃內視鏡及支氣管鏡檢查,和一般麻醉的差別在哪?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石崇志醫師表示,由於每個病人的狀況不同,即使是簡單的腸胃鏡檢查,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鎮靜麻醉對身體的影響依然不可小覷。內視鏡鎮靜麻醉與一般麻醉不同的是大多為門診檢查,且檢查完後即可返家休息,不像一般麻醉大部分會需要住院,因此鎮靜麻醉通常必須讓病人快速清醒、順利返家。以下分別介紹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及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特點與挑戰: 1. 腸胃內視鏡鎮靜麻醉 目的是讓病人對於伸進體內的內視鏡管沒有感覺,因此除了讓病人昏睡外,需要克服過程中因胃鏡造成的嘔吐反射、大腸鏡過程中的脹痛感,並同時確保病人呼吸道通暢以及能自主呼吸。這當中的挑戰首先是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嘔吐反射程度及疼痛感落差很大,對麻醉藥劑量的反應也不相同,因此同樣的檢查,使用的藥物劑量差異很大;其次是給完鎮靜藥物睡著後的呼吸控制,需特別留意病人可能出現呼吸中止、打鼾或被藥物抑制呼吸等狀況。 2. 支氣管鏡鎮靜麻醉 咳嗽反射是人體重要的防禦機制,這是為了避免異物跑進肺部影響呼吸。而支氣管鏡就是進入肺部做檢查的一種異物,需要克服的挑戰除了上述提到的個體差異及呼吸控制,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克服咳嗽反射,並且維持病人正常呼吸功能。而支氣管鏡鎮靜麻醉的目的是讓病人對伸進氣管、支氣管與肺部的內視鏡檢查沒有咳嗽反應,然而若鎮靜麻醉太重,會產生呼吸抑制導致缺氧、低血壓休克,無法迅速清醒;若鎮靜麻醉太輕,則會造成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不斷咳嗽而影響正常呼吸功能,甚至必須中止檢查。 Q3:「無痛大腸鏡」是自費嗎?檢查有沒有補助? 石崇志醫師提到,有些縣市政府比如:新竹、苗栗、嘉義及桃園,明瞭大腸癌篩檢陽性患者對於侵入性檢查的恐懼及疼痛不適感,也肯定麻醉醫師在鎮靜無痛的照護專業,提供無痛大腸鏡的補助費用,每年補助預算總計達百萬以上,讓民眾能安心舒服地完成篩檢。 Q4:關於鎮靜麻醉,身為病人該知道哪些事? 凡登整形外科診所麻醉主任蘇百川醫師表示,在執行鎮靜前,病人須注意的準備事項包含:空腹時間、藥物服用、其他術前檢查、執行麻醉者是否為麻醉專科醫師、鎮靜的深度、醫療設備與緊急應變方案,還有當天鎮靜後及離院後的狀況。而麻醉醫師會透過術前訪視,了解病患過去的身體狀況,包含疾病史、過敏史、服用藥物,以及之前麻醉時是否有不良反應等,若要做得更精準,麻醉醫師甚至會去了解病患對於麻醉的擔憂之處。蘇百川醫師舉例,在牙科診所看診時,他會詢問病患看牙最害怕的事情,是打局部麻醉藥物、鑽牙的聲音或是酸的感覺,以便在不同手術階段做不同的調整。另外,儲寧瑋醫師補充,民眾如果擔心對麻醉藥物過敏,只要有麻醉科醫師在場,透過生理監視器隨時監測病患的血壓、心跳或呼吸變化,都可以即時發現且立即處理。若病人在術前訪視提到家族裡有人因為麻醉而死亡,麻醉醫師就會建議在術前先做藥物過敏的基因檢測。 Q5:不同鎮靜藥物的使用有哪些須注意之處? 儲寧瑋醫師提到,鎮靜麻醉的程度取決於該檢查或手術的疼痛程度,以及醫師的要求,通常麻醉醫師至少會用到2到3種以上的藥物,這時就要了解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有些藥會抑制呼吸,有些會降低血壓心跳,有些則會殘留產生頭暈的感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執行鎮靜麻醉的檢查室及開刀房,除了設備和器材要跟正式開刀房內一樣,備有麻醉機、完整的生理監視器、急救藥物及器材,更重要的是現場人員配置,必須要有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護理師在場執行。 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是一種具醫療用途的注射麻醉藥,因為外觀呈現乳白色而有了「牛奶針」的稱號。Q6:牛奶針是什麼?濫用會導致死亡嗎? 儲寧瑋醫師表示,鎮靜藥物丙泊酚(Propofol),又名「異丙酚」,也是俗稱的「牛奶針」,它的特色是睡著後醒來很舒服,因此許多長期受失眠困擾的人會對該藥物趨之若鶩,但其副作用是對呼吸有很強的抑制效果,所以當藥物使用量沒有控制好,就容易發生憾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麥可傑克森因牛奶針使用過量而死亡。美國麻醉醫學會和其他專科醫學會,也都認定牛奶針(Propofol)屬於全身麻醉用藥,非單純鎮靜使用,故從安全考量,建議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會更有保障。 對麻醉醫師而言,在使用該藥物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病人的身體狀況及現場反應才知道如何拿捏使用量;其次,年長者、肝臟或腎臟病患、癌症化療者,對該藥物會更加敏感,因此在使用上也須更小心謹慎。對此,麻醉醫學會已針對牛奶針的使用訂出規範,一旦用到該藥物,就屬於中度鎮靜,必須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才能在緊急狀況下立即給予急救。值得注意的是,牛奶針的仿單上也標明以下注意事項: ‧應由受過麻醉訓練的醫師給予。‧加護病房中,應由受過重症加護訓練醫師給予。‧不應由檢查執行者或手術執行者給予。‧應持續監測病人,維持呼吸道通暢準備好人工換氣、供氧設備及其他急救設備。 儲寧瑋醫師特別說明,關於第三點的診斷,指的是大腸鏡檢查、支氣管鏡檢查、子宮鏡檢查之類的醫療處置,即手術或檢查的醫師不可自行使用牛奶針作為鎮靜之用,必需由麻醉專科醫師給予。牛奶針(Propofol)使用注意事項。Q7:有些鎮靜看似簡單,非麻醉醫師來執行也可以嗎? 石崇志醫師也強調,鎮靜看似簡單,好像投個藥物即可,因此許多未受訓練的醫師都想自行給藥,但因為沒有受過完整的麻醉專科訓練,當突發狀況出現時,容易手忙腳亂,增加病患發生憾事的風險。事實上,鎮靜就是全身麻醉的一環,其中蘊藏許多變化,需要因應手術、病況、環境及現場狀況做調整,而這些都是麻醉專科醫師的專業範疇。近年來,不論在診所、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都找得到麻醉專科醫師,他呼籲民眾在考量安全及品質下,鎮靜的專業醫療應該由專業麻醉醫師來把關,讓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
2022-09-13 焦點.健康知識+
身體缺水,看尿液顏色就知道? 醫:若不愛喝水,可靠6種高含水量食物補充水分
炎炎夏日,不動都會默默出汗,不愛喝水的朋友身體還好嗎?水分喝得不夠,小心身體亮紅燈!如果你也跟小編一樣不喜歡喝水,那麼這篇一定要做筆記,這樣才能平安度過這酷暑阿!分享給不愛喝水的朋友【用吃的來補水】高醫師每天都在提醒大家要多喝水,醫師在說你有沒有在聽!診間中很多有泌尿問題的病人,像是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結石,這都是因為水喝得不夠所引起;每天要喝進2000-2500 CC的水才健康。從尿液顏色判斷水分攝取得夠不夠最簡單判斷水分攝取得夠不夠的方式就是看尿液顏色:‧無色或淺色尿液:表示身體水分充足‧黃色或深黃色尿液:長時間沒有喝水,就會出現這種顏色,平日常出現深黃色尿液,可以多喝一點水‧褐色或深褐色尿液:表示身體出現了問題,可能會出現抽筋、頭暈等症狀,這時候要記得盡快就醫,獲得專業諮詢。靠6食物補充水分如果你真的很討厭喝水,高醫師自有妙計,讓你可以在不知不覺之間攝取足夠多的水量。如果你真的不愛喝水,那就來用吃的吧!高醫師推薦6種高含水量的食物:黃瓜、西瓜、生菜、番茄、青花椰菜、哈密瓜1.黃瓜:含水量高達96%,黃瓜含有豐富營養素,包括葉酸、維生素C、K,還有鈣、鎂、鉀等微量元素,補水同時也能吃進好營養。2.西瓜:含水量有91%,西瓜夏天吃非常消暑,不過要注意糖分較高,吃多容易發胖。3.生菜:含水量高達95%,生菜含有大量維生素A、B、C、E,還有豐富膳食纖維,補水同時還有助腸道順暢、排便。4.番茄:含水量達94%,番茄是對攝護腺非常好的食物,男生可以多吃。大的番茄屬於蔬菜類,小番茄是水果。想要讓營養素更好吸收,記得大番茄吃之前要先用油脂炒過喔!5.青花椰菜:含水量有90%,維生素與微量元素豐富,要記得綠色的比白色更營養。6.哈密瓜:含水量有90%,如果你不討厭哈密瓜有一股瓜味可以吃,不過也要注意糖份超標的問題,千萬不要短時間內吃太多。
-
2022-09-12 焦點.元氣新聞
缺席全代會是因深夜在家跌倒 吳伯雄曝3個幸好讓他保住一命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日前缺席國民黨全代會,引起政壇關注。吳伯雄透露原因,他上月底深夜在家跌倒,頭部血流如注,不省人事。幸而他的太太戴美玉雖年高84歲,但鎮定應變叫來救護車,還自己跳上救護車陪血流不止的吳伯雄送醫急救,住院一周後才終告出院,得以回家過中秋節。撿回一條命的吳伯雄仍不改幽默調侃自己,他那「歷經滄桑」的頭部,2003年時也曾因為跌倒,左腦出血開刀,如今疤痕猶在,沒想到這次又因跌倒撞傷右腦顱內出血,再度手術。現在右腦新傷疤痕未癒,回家休養,醫師囑咐要觀察是否仍有內出血,但是「至少兩邊平衡了」。萬幸的是他依然腦筋清楚,各項功能依舊。回憶起這夜跌倒的經過,吳伯雄坦言,他其實不記得細節,但想來仍然餘悸猶存。那晚,他和太太為了看美國網球公開賽,較平時晚睡;太太戴美玉睡前還叮囑他,要告訴她最後是誰贏了比賽。等到比賽結束時,他也準備就寢,太太半夢半醒地問他「最後誰贏了」,他關完燈邊想回答邊走向床邊,然後就跌倒了。至於究竟是如何跌倒了,他已不復記憶;也不記得究竟是誰贏了那場網球賽。吳伯雄說,事後才知,他跌倒後撞到頭就當場昏厥了。他滿懷感激地說:「是那還年長我兩個月的老太婆,看到我摔倒且流血了,仍很鎮定地叫來救護車,她跟我一樣是平時走路搖搖晃晃的老人了,但因為只有家人才能上救護車陪同就醫,她竟然毅然決然就跳上救護車一路相陪。」在車上他依稀有了知覺,但不知道自己正不停大量出血,送醫後立即手術,才保住一條命。為何會跌倒,吳伯雄猜測,應和他服用安眠藥有關,影響了他的知覺及行動平衡,也才對事發經過毫無記憶。但還好有三個「幸好」,否則後果難以想像。一是幸好他不是獨居老人,否則恐怕沒人知道他跌倒失去知覺了。二是幸好他的太太沒有呼呼大睡,否則恐怕也不會發現他在距離床邊一兩步處發生意外了。三是幸好台灣的醫療品質真的很好,才能把他這出血不止的高齡腦傷病人順利搶救回來。吳伯雄去年10月才曾動過心臟瓣膜手術, 替換的是牛隻的心瓣膜,讓他見識到醫學進步。他常常感恩醫師的付出,也感謝有一頭牛奉獻了重要的部位,讓自己得以因它共同存活。吳伯雄說,他早非政治中人,政治已然是年輕人的舞台。他覺得自己既驚險但又很幸運,所以願意在病榻分享自己的跌倒經過,是為了提醒大家應更重視長輩防跌的重要性,尤其是獨居老人更要謹慎。因為他已聽過許多朋友和長者,原本身強體健,但可能一次疏忽、一次跌傷,尤其是在浴廁跌倒就喪失生命的遺憾事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出版「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每六個長者就有一個發生跌倒,發生率比一般人想像的高,曾跌倒過的長者很容易再跌倒;而且接近一成的跌倒長者得送醫,因之產生的住院費用平均要9萬到13萬元。跌倒時最常傷到的部位,正是頭部、關節脫臼及骨折,嚴重的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其中還特別提到,藥物確實是常見的跌倒肇因。尤其是使用安眠鎮定藥或把多種藥物一起吃,可能會因頭暈、低血壓或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的風險。但國健署也強調,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四個小改變可以避免長者的跌倒危機:1.定期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2.時時注意居住環境的安全。3.選擇合適的鞋子及輔具。4.看醫師時,將正在吃的藥的藥單或藥袋帶去給醫師看。【延伸閱讀】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本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
2022-09-11 醫療.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恐猝死 5大症狀別輕忽
國內65歲以上人口逐年增加,愈來愈多年長者常覺得心臟亂跳,是心律不整嗎?元氣講座「心律不整恐致命」,邀專家探討心律不整的症狀與危險性,提醒民眾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憾事發生。正常人處於平靜狀態下,理想心跳為每分鐘50至90下,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賀立婷說,若心臟跳太快、跳太慢或不規則跳動,即是心律不整。而心律不整依不同病因,治療方式也不同。心律過快時,根據病因不同,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也可能會使用電擊治療、電燒、冷凍治療或是植入去顫器治療等;但當心跳過慢時,只能植入心律調節器治療。賀立婷提醒心律調節器選擇應注意三大重點:是否為核磁共振檢查相容、是否有居家監控功能、是否有自動調控心跳速度的功能,如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65歲以上心房顫動盛行率達5%,中風機率高五倍。心律不整五大症狀為胸悶、胸痛、頭暈、心悸、呼吸急促,有的人甚至沒有症狀。而病情嚴重時還會出現倦怠、全身無力、心臟衰竭等,病人看診應向醫師清楚說明不適症狀。一般常見心律不整原因分為三類。賀立婷說,第一、心臟的心房或心室突然早期收縮,常覺得心跳多一拍或少一拍,但此為良性病情,不一定要吃藥治療;第二、心房顫動為心臟不規則跳動,出現持續性心律不整,此為年長者最需要注意的病因;第三、病竇症候群或房室傳導阻斷,易造成心跳過慢,嚴重時會頭暈、暈倒。其中,心房顫動是最常見持續性心律不整原因,經統計,心房顫動盛行率約為總人口的1%,65歲以上長者盛行率則高達5%,約每20人就有1人,症狀為頭暈、心臟亂跳或跳很快、容易喘,但也可能沒有症狀。而心房顫動易形成血栓、血塊,患者中風風險是正常心律者的五倍,且每六個中風病人,就有一人有心房顫動,建議若出現心臟亂跳應速就醫。用藥預防血栓,心跳過慢須植入心律調節器。心律不整依不同病因,治療方式也不同。賀立婷說,最重要的治療藥物是預防中風的抗凝血劑,或是使用針對心跳過快,可以緩解症狀的藥物,而阿斯匹靈、保栓通等抗血小板藥物都是無效的;非藥物治療方面,心律過快時,可考慮使用電擊治療、電燒或冷凍治療,但當心跳過慢時,則需植入心律調節器。賀立婷說,心臟跳太慢引起的心律不整,原因是心臟退化導致放電速度及傳導電流變慢,症狀有胸悶、胸痛、心悸等,但目前無藥物治療,患者須植入心律調節器。挑選心律調節器,須注意三大重點。心律調節器選擇應注意三大重點。賀立婷說,第一、調節器與核磁共振檢查相容,如此在進行核磁共振前,可以事先調整調節器,以放心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第二、有居家監控功能,隨著科技進步,調節器應可利用家中的接收器,將心律資訊傳到雲端資料庫方便醫師參考;第三、有自動調控心跳速度的功能,如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因心跳會隨著身體動作、心情而變化,但過往的節律器僅針對上半身的活動來調整心跳速率,而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不僅可感受身體的活動,亦可感受心跳收縮能力,針對活動、身心壓力等進行調節心跳,尤其是針對心理性的變化,不論是生氣或傷心,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都可以偵測到變化,並依此調整心律的輸出快慢。民眾擔心植入心律調節器後,通過機場安檢門或商店防竊門會不會引起聲響?賀立婷說,調節器金屬外殼可能會引起探測器聲響,建議以正常步伐通過,不要停留,而於機場安檢時,可主動提出裝置心律調節器證明。因調節器產生微弱的電流訊號,僅刺激心臟,平時不會有任何感覺,但若出現不停打嗝等特殊症狀,仍應盡速回診。心室心律不整恐猝死,需立即進行CPR、使用AED。此外,若是心室心律不整恐引起猝死。賀立婷說,猝死為突然的心跳停止,血液無法運送到腦部,而由症狀發生到失去意識死亡,時間在1小時內,發生原因高達九成是心肌梗塞、心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室心律不整所致,另有少部分則是基因因素。因此,一旦發現旁人出現暈倒等疑似猝死情形,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及使用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把握黃金急救5分鐘,避免腦部缺氧。若未及時處理,患者於5分鐘內就會腦部缺氧而受損,10分鐘就可能導致患者腦死。若已發生過猝死的病患,康復後可能需要植入去顫器,以預防下次猝死的發生。如何診斷心律不整?若要診斷心律不整,可採用心電圖檢查,而偶發型心律不整可由24小時心電圖監測。賀立婷建議,平時民眾可以用手指指腹測量脈搏是否規律跳動,目前也有許多智慧型手表等3C電子裝置,可以監測心跳、心電圖等,當發現心跳出現忽快、忽慢情形,應速就醫診斷及治療。
-
2022-09-09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許詩典罹急性扁桃腺膿瘍,喉嚨痛如刀割,及早發現化險為夷!平日做這幾件事常保年輕
口述/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或許醫師當過病人,更能體會同理心、視病猶親的真諦。」醫師看診時常需要和病人講話, 話說多了偶爾會出現喉嚨痛症狀,但這次的情形很不一樣,痛得感覺有刀在割我的喉嚨,經由耳鼻喉科醫師朋友檢查發現,是相當嚴重的「急性扁桃腺膿瘍」,幸好及早發現,開刀將膿引流出來才化險為夷。當醫師天天接觸病人,偶爾受點病氣也是正常的,多年前的某天,喉嚨出現痛癢狀況,想說多喝水休息就能痊癒,怎料第3天早上一起床,喉嚨如刀割般疼痛難耐,一量體溫發現已高達39.5℃,且出現頭暈、畏寒等現象,心想這絕非一般感冒這麼簡單。避免病毒擴散 立即門診手術因為病況不妙,趕緊求助耳鼻喉科朋友看診,發現是嚴重的急性扁桃腺膿瘍,只服用抗生素是無法抵抗細菌的,因此,立即接受門診手術,避免病毒持續往頸部周圍組織及胸腔擴散。未打麻藥 刀一割開其痛無比開刀當下,朋友詢問要不要打麻藥,我還很豪氣地說「不需要」,結果刀一割開其痛無比,我差點直接跳起來,不過說也奇怪,約莫3分鐘後,白色的膿就慢慢地流出來被紗布吸附,疼痛的不適感縮減許多。須吊點滴 每天6小時抗生素急性扁桃腺膿瘍就算開刀後,須住院治療吊點滴3天,每天打6小時抗生素,在術後才簡短的告知太太自己的病情,並沒有讓家人太過擔心,也不需要什麼照顧,就很順利的康復出院。雖然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卻是我人生唯一一次開刀住院的經驗。許多人感冒會扁桃腺發炎,更嚴重一點會變成急性扁桃腺發炎,若扁桃腺上長膿則為化膿性扁桃腺炎,這種病症吃抗生素約5天就會痊癒,但我得的是扁桃腺膿瘍,除了扁桃腺上長膿外,膿更延伸到周圍的頸部組織產生腫脹,因此會出現吞口水像刀割的情形。若未開刀引流 恐有致命危險大多數出現化膿性扁桃腺炎的人,只有約莫萬分之一的人會嚴重到扁桃腺膿瘍,若不開刀引流、住院打抗生素,膿裂開流到頸部,再往下到縱膈腔會引發縱膈腔炎,恐影響心臟及血管而有致命危險。行醫上曾看過有病患拖太久,開刀傷口復原得花更久的時間,因此,醫師會希望民眾有異樣都要盡早就醫,才能及早治療。常看到報導有社會顯達去登山或運動時,不慎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頃刻之間人就離開了,我總想若能及早檢查發現、及早治療,是否憾事就不會發生了。「我有60歲的外貌、50歲的體能及40歲的心靈。」常保年輕的方法,就是上班常走動,假日空閒時則打高爾夫球,讓自己保有運動習慣,平時多攝取不同種類食物但不過量。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要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健康問題、及早治療改善。醫學辭典急性扁桃腺膿瘍很多人因感冒而扁桃腺發炎,大多數人會出現化膿性扁桃腺炎,嚴重惡化則會變成急性扁桃腺膿瘍。患者會出現嚴重喉嚨疼痛、吞嚥困難等症狀,通常幾個小時內頸部就會快速腫脹,造成深頸部感染,產生呼吸困難,並且有致命危機。許詩典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醫院管理●醫療資訊●電子病歷●社區醫學●胸腔醫學與呼吸治療●職業醫學●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現職: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學歷: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