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1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電腦斷層
共找到
1013
筆 文章
-
-
2020-06-20 科別.消化系統
瘦瘦的也可能已經有脂肪肝! 5養肝關鍵現在起最好快做
脂肪肝炎屬於一種代謝性疾病,目前臨床上仍無藥物能直接治療,因此除了透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得定期接受檢查。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黃文威醫師指出,過量飲酒、食物太豐盛、油膩、精緻食物等,都可能成為埋下脂肪肝的危險因子,主要因體內多餘能量轉以脂肪形式儲存在肝臟中,尤其脂肪肝炎多無症狀,長期下來卻恐演變成肝癌。臨床上,許多人接受健檢報告時,肝指數GOT和GPT呈現異常,但告知醫師卻未感到不適,甚至多數病患不僅未有慢性疾病,也沒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不常喝酒和沒有規則服用藥物等情況。黃文威醫師表示,這時可透過腹部超音波進一步確診,多半可能就是因脂肪肝所導致。黃文威醫師進一步解釋,近期已有研究指出,即使尚未肝硬化的脂肪肝炎也有可能演變成肝癌,不得輕忽嚴重性,目前檢查上,可透過像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方式,了解脂肪堆積量,但仍得仰賴肝臟切片病理報告判斷發炎程度,不過臨床上對於侵入性檢查仍有不少風險存在。黃文威醫師強調,遵守以下幾點,自然就能遠離疾病:1 均衡飲食2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3 維持體重在理想範圍4 維持健康的個人生活型態5 循序漸進且持之以恆要遠離脂肪肝形成,關鍵還是得回歸平時的生活習慣。延伸閱讀: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愛吃水果、主餐吃飯…吃得清淡卻得脂肪肝? 原因跟你吃進的食物有關
-
2020-06-19 科別.心臟血管
氣溫創新高 夏天水喝太少小心腦中風
夏天水喝太少,小心大熱天腦中風!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嶸洲說,一名7旬曾姓婦人日前感到頭暈,且有血壓過低及手腳發麻情形,結果竟是缺血性腦中風,研判應是天氣炎熱,曾婦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血液變得濃稠,形成腦部血液灌流不足造成缺血性腦中風。這二天烈日高照,大甲媽祖遶境活動正進行中,接下來7月還有白沙屯媽祖遶境,林嶸洲說,以往夏天常有老人家參加進香團後來看診,因為天氣炎熱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機率大大提升。林嶸洲說,日前就有一名老婦人因食慾不振、頭暈及左半身肢體發麻來就診,他請老婦人將雙手平舉,發現左手高度明顯低於右手,對話時也有發音困難的跡象,懷疑是中風前的徵兆,即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沒有出血現象後,再用核磁共振找到右腦有些微白影,代表血液灌流不足甚至有流動停滯的現象。婦人應是天氣熱,造成她食慾不振,且飲水不足,使血液變濃稠且流動緩慢,造成血壓降低形成腦部血液灌流不足,進而引發腦中風,林嶸洲說,所幸婦人即時就醫及用藥控制,沒有留下太嚴重的後遺症,現在只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搭配復健及正常作息即可。林嶸洲也提醒,若發現有臉歪嘴斜、半身發麻症狀應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避免後遺症,腦中風機率會隨著年紀逐漸上升,有九成的腦中風是和三高、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有關,平常要注意飲食控制,多運動、多喝水及改正不良嗜好,每年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也是預防中風的好方法。
-
2020-06-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陪太太健檢,自己卻檢出罕見惡性胸腺癌!名醫林肇堂也慌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立即購書》.udn買東西:https://bit.ly/2YNNdW2.博客來:https://bit.ly/3fzwnRw 林肇堂是人生超級勝利組,顯赫的經歷,少人能及。二○一二年三月,因為陪太太健康檢查,林肇堂也「順便」進行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結果太太健康無事,人生的炸彈卻在林肇堂這一邊爆開,將天之驕子的生命震離了原本的軌道,從此改變了林肇堂一生的方向。「當我從雲端掉下來,我再也不是你看到的醫師。醫師也是人,我也是病人,我也會恐懼,我也會不知道怎麼辦。抗癌八年,如今,我學會正面看待世界。」良性變罕見惡性,台大群醫束手「老師,你胸部那邊有點問題,有一塊小小的結節。」林肇堂的學生,也是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看了健康檢查後的影像,憂心地提醒老師。林肇堂很快就去找台大醫院的影像醫學部張允中教授。經驗豐富的他,看了電腦斷層掃描的影像很是輕鬆,「看起來像是胸腺的腫瘤,一顆,圓圓小小的,大約直徑二公分,沒有向外侵犯的跡象,不像是惡性。」一顆小小的胸腺瘤埋在胸口,卻是林肇堂心中沉重的石頭。林肇堂左思右想就是覺得不妥,進一步追問該怎麼辦?「你都沒有症狀,就不用理他,放鬆心情出國去,三個月後再回來檢查一次,如果沒有變大,未來每年追蹤一次就好了。」於是林肇堂就放心地到美國去參加消化醫學會,到了五月下旬才回台大醫院再作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跟第一次檢查結果一樣,腫瘤沒有變化。張教授建議再等等,追蹤吧!不行、不行,總是覺得不放心。林肇堂果斷決定,「這樣好了,如果開刀會不會很困難?」他找上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他爽快地說,「這個手術很簡單,用胸腔鏡進去,一丶兩個小時就可以搞定。」手術確實簡單,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動,第三天就準備出院。切下來的腫瘤只有直徑約兩公分大小,邊緣完整,看起來像是良性的腫瘤。正當他收拾衣物準備出院的時候,病理科主任卻來了,說:「好像有點問題。」事實上,問題大了!病理報告顯示,腫瘤是惡性的!更糟的是,裡面的細胞混合兩種不一樣的癌細胞,一邊有神經內分泌癌細胞,另一邊是鱗狀上皮癌細胞。癌細胞又沒有莢膜,也就是說,有莢膜的癌細胞會被包裹起來,而沒有莢膜的癌細胞則比較不乖,具有侵略性。「我們也是第一次看到,胸腺裡面有兩種混合細胞癌。」林肇堂的情況棘手到連見多識廣的台大群醫都傻眼。「我們再來開會看看該怎麼辦!」病理科主任說。「怎麼辦,我也沒開過這種看起來是良性,結果是惡性的。」陳晉興教授也說。從準備出院到跌落谷底,從良性變成惡性。「我真的是慌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身為台大名醫的林肇堂坦然述說當時慌張的心情。美國缺乏經驗 日本專家:再開刀清乾淨!命運就掌握在不放棄的人手上。林肇堂想起在美國匹茲堡的學長關世藩醫師,他的老闆是美國胸腔病理學會的理事長。林肇堂聯繫後,立即將病理切片快遞到美國去,試著尋訪海外名醫的意見。經過再度確認,沒有期待中的翻轉消息,美國的病理專家也確定是混合瘤,而且預後不好,建議找腫瘤科與放射科,進行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由於美國的健康檢查費用很昂貴,因此並不普及,幾乎不曾發現過這樣早期的胸腺癌。美國經驗裡,等到出現症狀的胸腺惡性瘤病患,往往都只剩下半年到一年的生命。不過,美國專家卻點出了一條道路。因為日本的健康檢查很盛行,臨床上,碰到意外發現早期胸腺惡性癌的機會大一點,建議往日本去找,日本德島大學的胸腔外科主任近滕和也(Kondo Kazuya)教授,可能曾經手術過這樣的病人。林肇堂尋尋覓覓,兩人火速建立了e-mail聯絡管道。近滕教授問了幾個問題「開刀之前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開刀時,有沒有把整個腫瘤及周邊的縱膈腔清除乾淨?」「周圍的淋巴腺有沒有清除乾淨?」當然沒有啊!當時判斷是良性,只把那惱人的二公分腫瘤拿掉而已。近滕教授強烈建議,在兩周內,立即再度手術,不僅要把縱膈腔全部打開,可能剩餘的胸腺組織全部拿掉,淋巴腺清乾淨,甚至是心包膜外的東西都要拿掉,「全部弄乾淨!」手術之前,把全身總掃描一次,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統統來,務必確認身體其他的部位有無轉移,有轉移就一起開掉。如果錯過兩周黃金期,原本開刀的傷口會沾黏,導致再次手術的困難度,林肇堂毅然決定請陳晉興醫師二度執刀。陳晉興問,要用兩側胸腔鏡的微創手術,還是要鋸開胸骨進行開胸手術?林肇堂爽快回說:「我認命了,你卡打拚點,用開胸手術!」鋸開胸骨,三十公分刀疤畫過胸口第二次開刀住院,可就久了。林太太替他照了一張手術後的相片,胸前一條長長的紗布下面,正是鋸開胸骨以後,長達三十公分的手術傷口。如今,林肇堂打開衣襟,一條疤痕直直地畫過胸口。他說,開胸的傷口很大,那時候當然很痛苦,現在卻成了勳章。每天洗澡的時候,都再再地提醒著自己:「我生過病,留下這麼大的傷口,這個傷口改變了我的一生。」對林肇堂來說,開刀的傷口固然疼痛,更疼的是,從雲端掉下來成為病人的痛苦。「我一直是個健康寶寶,就這樣莫名得到一個癌症,莫名其妙地開了一次刀,莫名其妙地又開了第二次刀。未免也太倒楣了吧!然後呢?再來是什麼?」分析了第二次手術切下來的病理組織,確定沒有發現轉移的跡象。接下來改由台大醫院兩大腫瘤科權威醫師鄭安理教授與楊志新教授接棒治療。林肇堂感嘆說,平常是合作愉快的同事,怎麼我現在「掉下來」,變成他們的病人了。肺癌權威楊志新教授主張積極治療,接下來半年,林肇堂應取消所有演講與出國行程,每兩周做一次化學治療,以及六次的放射治療,胸腔、食道都在照射範圍。鄭安理教授則持反對意見,因為只是一個很早期的癌症,雖然擴散性很強,但是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之後,胸腔發生併發症與纖維化的風險更高,不如復發時,再治療也不遲。如何抉擇,他說:「我當然喜歡鄭安理教授的建議啊!我打死也不要現在就開始那麼複雜又辛苦的治療,所以我選了鄭安理教授。」反而鄭安理還提醒,楊志新才是胸腔腫瘤科專家喔!實情是短短不到一個月,雲霄飛車般的急劇變化,連林肇堂都快要撐不住了,他忍不住回嘴,「算了、算了,我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到頭來,麻煩的事情怎麼補都補不完,我只是來作一個健康檢查而已耶,我就是很衰啦!」如蒙大赦的林肇堂,提著行李高高興興地「逃」出院了。當林肇堂在台大醫院掛號窗口等著領取重大傷病證明時,病人疑惑的問他,「林教授,你在這裡幹嘛?」「領重大傷病啊!」「嗄,醫師也會生病喔!」林肇堂從沒想過,人生如此戲劇化轉折,他一輩子以光耀台大醫院為志業,整天構思要如何在醫術精進,卻從一個醫界精銳突然變病人,這樣的摔落著實痛苦。出院後,林肇堂提出辭呈,當時他五十九歲。如今他釋然大笑、自我消遣說;「那時候好多人好高興喔!」因為他曾當過台大醫院副院長及內科主任,多少優秀後進等著往上爬,如果他繼續留在台大,後面的人機會渺茫。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說,若不是早點離開台大醫院,怎會開啟在輔仁大學的另一個人生?林肇堂從台大退休後,到輔大擔任客座教授,初期只答應開一堂課,準備好好對抗這個意外的癌症。但在江漢聲校長力邀下,在二○一二年,同意擔任輔大醫學院院長,一路陪著輔大醫學系成長。林肇堂網羅許多醫界精英加入,二○一八年,輔大附醫也開始營運,得到在地居民信任,醫院運轉愈趨成熟。此時,中國醫藥大學蔡長海董事長向林肇堂招手,盛情難卻下,他答應轉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致力提高中台灣腸胃醫學水準,也希望促成中國醫大與台大、輔大的交流,期待醫藥大學與綜合大學互相激盪出精采的火花。追溯罹病原因,恐長期造影檢查造成他回頭追尋自己罹患極罕見的惡性胸腺瘤原因。所有文獻報告都指出,胸腺瘤與暴露於放射線照射有關。他猜想,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四年間,擔任腸胃科總醫師時,連續兩年執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檢查,那是消化系醫師施行最困難的檢查,醫師必須在X光指引下,用胃腸內視鏡一直插到病人的十二指腸,再將造影劑注射到膽管、胰管內,以觀察膽管或胰管的構造。雖然當時都有穿很簡單的防護鉛衣,但脖子、胸口可能都暴露在放射線下而不自知。如今癌後七年,問林肇堂,回首當時作的醫療決定,是正確的嗎?會不會做得太多?會不會做得太少?他沒有猶疑地答說,因為人生永遠是一條單行道,只能選擇當機立斷。但不是草率地做出決定,要相信科學證據,信任專家,把握現有的知識,「Do my best」,然後就順其自然,等待結果,「Let it be」。如今,他每年接受一次全身健康檢查,每半年作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如果有一天回診,發現癌症復發或是已經轉移,我會很難過,但是不會驚訝,因為我已經準備好了。」原本醫師說只剩下半年,不僅度過五年存活期,如今到了第七年,女兒成家、又有了三個孫子,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我就像當年莫札特被黑衣人委託譜寫『安魂曲』。當有一天,那位黑衣人來敲門時,就是我該走的時候了,因為安魂曲是為自己譜的。我隨時等著黑衣人來敲門,因為我的人生很豐富丶很幸福。我會說:『原本我N年前就要死去的,又讓我多活了N年。啊,它終於來了。』」【抗癌力1】相信科學實證 服用四種藥物防癌林肇堂相信科學證據,使用「化學預防」策略,防堵癌威脅。他說,臨床上經常使用的四種常見藥物,就有預防癌症的效果。1.低劑量阿斯匹林(Aspirin):阿斯匹林是常用止痛藥,具有對抗血小板凝血功能的效果,常被用來降低心臟病和二度中風,也被證實有預防癌症的功效。防癌範圍包括食道癌、胰臟炎、腦癌、肺癌、胃癌、大腸癌及攝護腺癌等。如用於防癌需長期使用低劑量阿斯匹林,林肇堂也提醒,阿斯匹林靈有致胃潰瘍、胃出血風險。2.Metformin:是一種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老藥,已有文獻指出,癌細胞喜歡缺氧的微環境,此藥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降低癌細胞耗氧,使免疫T細胞恢復活力,因此被認為是防癌的老藥新用。林肇堂說,糖尿病病患用來預防癌症倒是一舉兩得。3.他汀類降血脂藥(Statin):Statin是一種降血脂的老藥,臨床上使用非常多,甚至曾經一度是史上最暢銷的處方用藥,Statin跟阿斯匹林一樣,似乎有「萬靈丹」的傾向,因為用的人多,交叉分析後發現,吃Statin的人,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都有明顯降低趨勢。林肇堂說,因為他自己的血脂肪偏高,因此也吃Statin降血脂兼具防癌,一兼二顧。4.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具消炎、止痛作用,一般民眾可能在跌打損傷後會用到這類藥物,關節炎病患則可能長期使用。已有多篇報導說NSAIDs可用來預防胃癌丶大腸直腸癌、食道癌。它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痛、胃出血,如果出現解黑便,就要停止使用,他自己就未長期使用NSAIDs來防癌。除了以上四種藥物,防癌新寵「薑黃素(curcumin)」也是林肇堂很感興趣的成分,薑黃素就是咖哩中的黃色成分,到東南亞一帶吃的黃色飯,就是添加了薑黃素。二十多年前,林肇堂就曾經參加薑黃素的相關研究,當時很多基礎研究確實證明,薑黃素具有預防癌症的功效。現在市面上已有許多薑黃素的健康食品,如果買不到薑黃粉,也可以多吃咖哩來防癌。【抗癌力2】早餐豐盛、應酬打包先吃蔬菜再吃飯肉罹癌後,林肇堂書桌放滿各種抗癌書,《十種抗癌食物》、《How I cure cancer》、《治好癌症的十種方法》……兒女想到就買一本,遠方的友人則寄來英文抗癌書,貼心的舉動讓林肇堂覺得溫暖。一度還出現各式果汁機,剛開始的三個月,每天都灌下不少生機飲食丶十穀米麥。現在那些榨汁機呢?他笑,都快生鏽了。親友分享民俗偏方時,好像都忘了他還是個「生性多疑」的醫師呢!醫師治病是要講求科學實證的,他坦言,跳脫原本生活太多的養生方法,根本沒辦法持續。林肇堂的防癌飲食策略是,降低蛋白質攝取,增加蔬果攝取。早餐吃得豐富,必然會準備優酪乳、優格、麥片丶麵包等;午餐通常不吃便當,多吃自己準備的饅頭、水果等簡單食物。此外,應酬前他會先吃一盤燙蔬菜,餐敘中面對美食,通常只吃到七分飽,剩下的重磅料理打包回家。林肇堂很明白,目前他對抗胸腺癌還算成功,但不代表不會再罹患其他癌症。身為腸胃科醫師,他格外注重預防大腸癌,吃飯的攝取順序是先吃很多蔬菜,再吃些飯丶麵,最後再吃點肉類。如此才能攝取足夠蔬菜,減少過多的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攝取。運動部分,林肇堂選擇走路與游泳,雖然有些醫師打高爾夫健身,但他覺得自己沒時間打小白球。他隨身帶著計步器,常在台北地下街走路。如果一天沒有走到一萬步,晚上會再出門走一走。最新研究證實,有固定走路習慣比沒有走路習慣的人健康,最佳數字是一天走七千五百步就夠了,多走也不會更健康。不是走得愈快愈好,因為老年人走太快容易發生意外。林肇堂的游泳習慣數十年如一日,開刀之後,他自嘲胸前的刀疤讓他看起來比黑道大哥還凶猛,救生員常用「擔心」的眼神望著他,似乎希望這位開過大刀的老頭子不要在他的泳池內出事。林肇堂小檔案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義大醫院副院長、義大醫學院院長、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國家衛生院副研究員。他更是國內消化道科權威,致力於胃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癌研究及治療,因此獲得二○一五年亞太消化醫學會馬歇爾及華倫胃腸學獎章。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書籍簡介書中深度採訪了12位名醫與公衛權威,他們或在臨床照顧病人,或在海外醫療團服務,或在深山海濱小鎮裡義診,或在擘畫國內醫療政策,或在致力提升全民公共衛生。在醫界的領域各有擅場。他們是,台大權威林肇堂醫師 、失智權威劉秀枝醫師、仁醫陳愷鴻醫師、無菸餐廳推手韓柏檉教授、不孕症名醫林禹宏醫師、肝臟移植專家林俊昌醫師、心身醫學領航者陳冠宇醫師、海外醫療團長廖學聰醫師、產科名醫陳樸、後山家醫守護者陳淑媜醫師、大砲衛生署長楊志良、健保創局總經理葉金川。當有一天,他們罹患癌症,當醫師變成了病人,為了鼓舞癌症病患,願意展現他們在生病過程中的驚愕、掙扎、脆弱與釋然。並無私的分享私房抗癌方法,用自身的抗癌歷程,殷切叮嚀也曾在泥沼中的癌症病患。用自身的抗癌歷程,展示遭遇逆境也能溫柔微笑以對的生命的教育。
-
2020-06-17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新冠一樣都會肺纖維化的硬皮症 不再無藥可醫
民眾注意,若常出現咳嗽、筋骨痠痛、水腫、呼吸急促等不適等症狀者,有可能是罕見的硬皮症,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硬皮症已不再「無藥可醫」。今年65歲的林先生,52歲時出現全身水腫、咳嗽等不適,原以為是腎臟出現問題而就醫,但卻找不到病因,而後他連爬樓梯都喘、什麼事都不想做;後經另一家醫院檢查才知罹患硬皮症,並發現下肺葉已纖維化,接受醫師治療而改善。收治林先生的台大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表示,硬皮症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同屬自體免疫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多與皮膚有關,會使皮下結締組織增生,導致患者在沒有傷口的情況下不斷結痂,最終導致纖維化。謝松洲說,不同於肉眼就能發現的皮膚病變,硬皮症也會併發間質性肺病變,但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也不特殊,當患者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時容易被忽略,等到狀況加劇時,通常肺部纖維化已相當嚴重,如林先生症狀般,民眾應多留意。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硬皮症發生原因仍未知,主要與自體免疫功能差、易發炎有關,好發於30到60歲壯年族群,且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約四比一,患者常因肺部併發症死亡,台灣目前約有近3000名原發性硬皮症患者。蔡長祐說,一般人在受傷時才會產生纖維組織修補傷口,但硬皮症患者卻因免疫功能失調,誘發體內纖維組織不斷增生,皮膚逐漸硬化萎縮、失去彈性而喪失正常功能;而硬皮症影響部位幾乎是全身,包含皮膚、內臟、肺部等器官。他表示,早期患者可能有「雷諾氏現象」,手呈現白紅紫色三階段,而後會出現手指浮腫、皮膚變硬等階段,而內臟器官也會硬化,若未及早治療,很可能演變成心臟、肺臟或腎臟衰竭。且九成病患都會有肺纖維化的問題。蔡長祐說,過去硬皮病「無藥可醫」,過往多透過免疫調節、類固醇與抗發炎等藥物來減少硬皮症的惡化,但無法有效阻止肺纖維化的進展;但所幸今年起已有抗肺纖維化的標靶藥物出現,可用於減少患者肺功能下降、延緩疾病進程,目前健保也有條件給付。6月29日是「世界硬皮症日」,謝松洲說早期診斷很重要,建議民眾可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否有肺部功能問題、纖維化等併發症,民眾若出現乾咳、喘、疲累且兩個月未改善者,應主動就醫反應,把握治療良機。【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06-17 科別.心臟血管
嚴重胸背疼痛竟主動脈剝離 大千醫院完成開胸支架手術
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今年4月通過衛生主管機關審核通過,取得「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資格,成為苗栗縣第1家具備施行這項手術能力的醫院,6月初且成功執行全縣首例主動脈剝離支架手術,術後病人狀況穩定。院方昨天為病患舉辦出院記者會,邀請苗栗縣長徐耀昌、台灣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及成大附醫心臟血管外科教授甘宗旦、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及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魏皓智等來賓與會,分享這次主動脈剝離支架手術的成功案例。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張姓病患因突發性嚴重胸背疼痛到急診就醫,且是他3天內二度疼痛發作,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為「乙型主動脈剝離」,從胸主動脈一路撕裂至腹主動脈,連供應肝臟、小腸、腎臟的血管都受影響,情況相當危急。院方指出,因病患的血壓難以控制且疼痛反覆發作,因此院方緊急安排「胸主動脈支架手術」,成功遮蔽主動脈剝離的破口,病人術後狀況明顯改善,由於病患曾有大腸癌病史且肚子還有腸造口,增加不少術後的照護難度,幸經團隊的努力,可順利出院。楊智鈞表示,嚴重的主動脈剝離如不及時手術,兩周內的死亡率高達75%,其中甲型主動脈剝離一定要執行傳統開胸手術,乙型主動脈剝離在破裂、嚴重疼痛、高血壓難以控制、器官缺血等狀況下,可用「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治療,手術成功率超過9成,大幅降低傳統手術的風險。楊智鈞也提醒,主動脈剝離是一危險的疾病,治療前後都必須與醫師了解、溝通,才能讓治療達到最好成果。這次完成苗栗縣第一例主動脈剝離支架手術,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成功照護病人至康復出院,過程非常不易,也別具意義,希望往後主動脈急症病患可不再冒著生命危險轉送外縣市,能就近在苗栗獲得最完善治療與照護。
-
2020-06-1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知多少 有些潛在危險因子可透過飲食運動來改善!
最近除了防疫外,相信另一件很多人都知道的就是藝人劉真的離世。大家在報導中可能看到是因為術後的心臟衰竭引起。事件後有不少民眾來門診詢問:醫師,我很容易上氣不接下氣,這是不是心臟沒力?心臟沒力是不是都要動手術?怎樣才能避免心臟沒力?希望以下的基本介紹可以解除讀者的諸多疑惑。 心臟衰竭是統稱在一群病狀下,當心臟功能不足以滿足身體的需求時即可稱之。最常見引起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心臟功能衰退異常所造成,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大血管病變等;除了心臟本身的問題外,若是身體的代謝或需求異常超過正常心臟負荷,也有可能引起心衰竭,例如:甲狀腺亢進、重度貧血、嚴重缺乏維生素B1、懷孕等。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顯著,心衰竭的發生率及盛行率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年上升。下列統整了一些民眾常見的疑惑。一定要心臟沒力才能算是心臟衰竭?大家以往印象中都喜歡把心臟比喻作幫浦(pump),自然而然以為只要幫浦夠力就不會是心臟衰竭,其實這種觀念已經修正,心臟不僅要加壓收縮,將血液打入大血管進行循環,其實在收縮之後的舒張期也是同等重要,這時期心臟並不是被動式放鬆,而是需要消耗能量使心室內壓急速下降,產生類似抽吸的力量,讓心房等上游的血液可以平順的流入心室,心室再週而復始的收縮循環。近年來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即使心臟收縮功能正常,但是舒張期嚴重異常,也會引成心臟衰竭。這狀況常發生在老年人、女性、過度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病患。上述的相關因子中,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是可以及早積極控制或預防的,尤其民眾若是忌諱就醫,以為高血壓或是糖尿病必須一輩子藥物治療,或是沒有身體不適就不用看醫生而逃避,反而等到併發症產生才就醫,往往適得其反,需要更多藥物輔助治療也只能部份緩解症狀,更是為時已晚。糖尿病病患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根據國外的統計數據,即使將血壓、肥胖程度、膽固醇等因子校正之後,糖尿病病患仍然比沒有糖尿病者有更高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這點重要性不能不強調。心臟衰竭是否都會有症狀 ? 有那些常見症狀 ? 其實心臟衰竭的症狀要視病情的潛在病因及進行速度、控制與否而定,通常心臟衰竭的症狀包括:累、喘、腫,容易呼吸急促,倦怠,體能衰退,下肢水腫等現象。紐約心臟學會(NYHA)將心臟衰竭依症狀嚴重程度分成四級:●第一級:正常活動時不會呼吸困難●第二級:正常的活動時感覺有呼吸困難●第三級:輕度活動就呼吸困難●第四級:休息時也會覺得呼吸困難心臟衰竭患者在病情惡化時症狀可以嚴重至第四級,但如果治療得當,可以恢復至無症狀或維持在第一至二級的輕症。若進展快速或惡化嚴重甚至出現意識改變,盜汗、呼吸困難、四肢冰冷、發紺、尿液減少等重大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病況危急,需要緊急救治。心臟衰竭要如何診斷?當然除了症狀主訴參考及基本身體檢查評估之外,還要包括:心電圖、胸部X光、基本血液、生化檢驗、核子醫學檢查、核磁共振成像、電腦斷層、心肺運動功能測試、心臟超音波等,都可以提供診斷依據、追蹤評估、以及需不需要進一步治療之參考。 心臟衰竭要如何預防與治療 在討論心臟衰竭要如何治療之前,一定要先談心臟衰竭要如何預防,因為有些心臟衰竭的潛在危險因子,是可以通過飲食、運動及戒除不良習慣(如:酗酒抽菸)等來改善,其他諸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的良好控制,達到治療目標,也可以減緩心臟衰竭的發生。至於慢性心臟衰竭要如何治療,包括:非藥物、藥物治療及介入性治療,三者需要相輔相成,以減少病情惡化,降低反覆再住院率。非藥物的基本治療準則,首先是適當體重的監測,尤其要避免體重的暴增,例如三天之中增加貳公斤以上,就是警告訊號,必須回診以調節利 尿劑等劑量,其中鹽分及水分過量攝取往往是關鍵所在,所以心臟衰竭明顯時,必須限制鹽分及水分攝取量,不要有輕微不適就去要求大量點滴靜脈注射。 慢性心臟衰竭的病患應該積極的戒除抽煙及酗酒等重大惡習,才能避免病情加速惡化或引起併發症。避免非必要的長途飛行,尤其是前往過度寒冷,過度高溫等極端氣候地區之前,應該先與醫師商量討論,避免過高風險。小心避免特殊藥物服用會增添心臟病發生風險,即使是(非心臟科)醫師處方用藥例如: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心律不整藥、抗憂鬱藥物等,服用的必須性與劑量,最好先與心臟專科醫師咨詢之後再開始。 對於控制較穩定的心衰竭病人,應該要積極地進行適當運動,以不增加不適為基本原則;但是對於較急性發作或是心衰竭控制不良惡化的病人,反而必須儘量臥床休息,減少或限制活動。 用來治療心臟衰竭的口服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血管加壓素轉換酶抑制劑(簡稱ACEI)、血管加壓素阻斷劑(簡稱ARB)、醛固酮拮抗劑(簡稱MRA)、血管張力素受體併腦啡肽酶抑制劑(簡稱ARNI)等。美國心臟學會(AHA)將心臟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分成ABCD四個階段,並且根據不同嚴重程度制定其最佳治療策略。心臟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分成ABCD四個階段●A階段:高危險群心衰竭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接受具心臟毒性的藥物治療的患者、及有家族性心肌病變的患者)但尚無結構性的心臟變化。治療:生活方式調整(戒菸、戒酒、減重、運動、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及對糖尿病或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使用ACEI/ARB類的藥物治療。●B階段:已有結構性心臟變化,(陳舊性心肌梗塞、瓣膜疾病、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左心室肥大)但尚未有心衰竭症狀。治療:建議ACEI/ARB,對於具陳舊性心肌梗塞、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的病患加上Beta-blocker使用。●C階段:具結構性心臟變化,並已有心衰竭的症狀。治療:ACEI/ARB/ARNI,及併用Beta-blocker及利尿劑,仍無法控制症狀時就要考慮加上毛地黃,及其他血管擴張劑。對於心臟收縮無法同步的患者可以考慮心臟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使心臟能夠同步收縮進而改善心臟功能,減少死亡率。對於發生心室頻脈/心室顫動的病人,可以裝置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以減少猝死的危險。●D階段:末期心衰竭,經藥物治療後於休息狀態下仍有心衰竭症狀,以致需要特別的介入性治療。治療:重度心臟衰竭的死亡率相當高,四年存活率以往不到一半,比部份癌症更可怕,需結合非藥物與藥物以延長存活,改善生活品質。當心臟功能已經很差,藥物反應不好,就需要考慮心臟移植。而在等待合適的捐贈者期間,可以使用葉克膜(簡稱ECMO)或左心室輔助裝置(簡稱LVAD)。這些方法均用於支撐或延長壽命,ECMO及LVAD使用時間有限以及有其風險存在,往往是為了待心臟衰竭改善(例如:心肌炎)或是等到合適捐贈者(要在捐贈名單排隊等待)。 以上簡單介紹心臟衰竭給各位。如果你的心臟很健康,請好好愛護它。如果你的心臟已經有衰竭現象,請善待它,除了生活方式調整及非藥物治療,請規則服藥並定期回診由專業醫療團隊幫你追蹤評估以作最佳藥物治療及評估有無其他介入性治療之需要,避免走向心臟功能持續惡化的不歸路。
-
2020-06-12 新聞.健康知識+
魚刺哽到喉嚨吞飯、喝醋都NG!第一時間這樣處理才是正解
一位37歲的女老闆,與人談生意時一面喝魚湯,一個不小心喉嚨竟被魚刺給哽住,此時看到餐盤裡還有地瓜,突發奇想連吃好幾塊地瓜,想藉由此將魚刺吞下,雖然感覺不卡了,但喉嚨到胸口突然間卻感到一陣椎心刺骨劇痛,就醫經胃鏡檢查發現,魚刺不知去向,更食道壁上居然出現一巨大腫塊,幾乎把食道管腔整個阻塞住,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食道因魚刺割傷造成血管破裂,滲出的血液形成巨大血腫。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也是消化科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在被魚刺哽到時,常會先嘗試一些土法或偏方,如「喝醋」企圖把魚骨頭軟化溶蝕掉,或是吃一些青菜或肉塊,想藉此牽引或黏附魚刺,順道將魚刺吞下,但「吞食法」實際上卻是個危險動作,雖然它有機會化解問題,但也可能引狼入室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併發症。許秉毅說明,最正確的處理方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看是否可藉由振動的力量將哽得不深魚刺給咳出來,如輕咳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夾除最安全。 過去他也曾遇過一位年輕男性勞工朋友,早餐在吃「海鮮粥」時,因趕著上班稀哩呼嚕把剩下粥一大口吞下去,結果突然間覺得頸部不舒服且吞不下東西,後來趕緊去診所檢查竟發現食道被粥內好料—4公分寬蛤蠣給哽住,經手術才取出蛤蠣並修補食道裂傷。此外,許秉毅醫師指出,臨床上小兒吞入之異物最常見是錢幣,多一元少數五元,其次是魚刺、雞骨、鈕扣、電池、磁鐵、玩具、別針等食物或物品,而大人誤食異物以魚刺、雞骨、牙籤較常見。延伸閱讀: 吃東西常嗆到  是癌症前兆? 吃年糕噎到別用手挖! 用「這招」才能救命
-
2020-06-11 科別.骨科.復健
鼠蹊部疼痛跛腳 小心「骨骺板脫」引起骨壞死及關節炎
13歲吳姓少年胖胖壯壯,打籃球上籃後突然左邊鼠蹊部,俗稱「胯下」、「該邊」劇烈疼痛,走路跛腳7至8天,以為拉傷,阿嬤帶他到國術館貼膏藥,過5個半月不見好轉,日前到嘉義長庚外傷骨科主任沈世勛門診就診,X光檢查發現是大腿骨「上骺板滑脫症」,安排電腦導航微創手術配合空心螺釘固定,治療後恢復良好。沈世勛指出,不論行走或運動,青少年常會有拉傷卻被忽略。大腿骨的上骨骺板滑脫症是青春期常見的髖關節疾病之一,約每10萬人有2至7人罹患,以及有20至50%會兩側同時產生。肥胖是重要危險因子,好發在10到16歲肥胖的青少年,男孩的發生率是女孩的2到3倍。大部分患者是以慢性骨骺 板滑脫的方式呈現,臨床上持續表現有輕微到中度的鼠蹊部疼痛,走路時患肢會外轉呈現外八字的跛行且隨活動增加疼痛感加劇。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就文獻記載會有高達47%的病人可能會造成股骨頭壞死,影響行走。骺板滑脫症其實診斷上並不困難,通常用正面、側面X光以及「青蛙姿」的X光就能清楚地診斷。最廣泛使用的治療方式,是以原位螺釘固定來避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以及髖關節炎的產生。然而,因為近端骨頭的相對位置已經改變且小朋友的骨架小,所以如何選擇適當的螺釘長度及螺釘的擺放位置就困難許多。沈醫師指出,傳統的方式往往需要不斷地使用X光照射來協助手術,病人需承受較高劑量的輻射。吳姓少年使用治療方式是在手術中使用電腦斷層掃描,再配合電腦導航來選擇最適當的螺釘長度及擺放位置,僅僅用不到1公分的傷口便達到理想的效果,提醒小孩體型肥胖,發現走路姿勢改變或鼠蹊部疼痛不敢走路,建議至骨科門診讓專業醫師評估,切勿忍痛或尋求偏方。
-
2020-06-09 科別.消化系統
尚未肝硬化的脂肪肝炎也可能變肝癌!老生常談的這4種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有些人因為健檢報告肝指數GOT和GPT異常到醫院門診諮詢,大都主訴沒有不舒服、沒有慢性疾病、沒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不常喝酒和沒有規則服用藥物,因此看來最有可能的問題就是脂肪肝了。然而,頂級美味「肥肝」,其實就是脂肪肝的極致,在追求味蕾滿足當下卻造成肝臟越來越沉重負擔,鵝和鴨因此而亡,那人又是如何呢?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黃文威醫師提到,脂肪肝的成因很多,主要是體內多餘能量以脂肪形式儲存在肝臟中,過量飲酒、食物太豐盛、油膩、精緻食物,如糕點及含糖飲料、缺乏運動等都是常見原因,雖然無症狀,但脂肪在肝臟中若造成發炎則稱脂肪肝炎,長期下來也會造成肝臟纖維化硬化甚至肝癌。近期研究報告更提出警告,即使尚未肝硬化的脂肪肝炎也有機會演變成肝癌。目前影像學檢查包括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雖可以估計脂肪堆積量,但卻無法知道發炎程度,只能靠肝臟切片病理報告來判斷,但臨床上很少這麼做,畢竟侵入性檢查對病人或多或少有風險,況且通常肝指數越高代表發炎益發明顯。黃文威表示,脂肪肝炎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目前為止並無藥物能直接治療脂肪肝炎,最好的治療方式仍是回歸老生常談,也就是飲食調整、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維持體重在理想範圍。體重屬過重者,若減輕5%體重就可有改善,如減少10%則有大幅進步,甚至有可能不藥而癒;因此,所有代謝性疾病除配合藥物治療外,個人生活型態的調整是最基本且必須的,若可持之以恆,其實是可一舉治療很多文明病。延伸閱讀: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愛吃水果、主餐吃飯…吃得清淡卻得脂肪肝? 原因跟你吃進的食物有關
-
2020-06-08 科別.新陳代謝
年紀輕輕高血壓…腎上腺瘤惹禍
現年29歲的小偉,今年博士班畢業後,順利錄取了科學園區內薪水不錯的工作。不過,就職前的員工體檢卻發現,他有高血壓,收縮壓高達160mHg,回家量測偶爾會超過180mmHg,在吃了一陣子血壓藥後,他的血壓仍然居高不下。經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腎上腺分泌醛固酮(aldosterone)過高,電腦斷層也顯現,左側腎上腺有一顆1.2公分的腺瘤,於是到新陳代謝科門診進行治療。在門診中常有這類案例,年紀輕輕就被診斷為高血壓,未做進一步檢查卻服用了多年的高血壓藥物,血壓也一直控制不好。雖然90%以上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多重因素造成,包含遺傳、體重過重、鹽分攝取、壓力、酒精、缺乏運動引起,主要治療都還是以降壓藥為主。但若是高血壓的情形比較特殊,例如年紀低於30歲即被診斷、使用三種以上藥物仍難以控制、原本血壓正常突然在短期內升高、惡性高血壓(極高血壓引起器官受損)等,這類情形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是其他因素造成的「續發型高血壓」。常見續發性高血壓發生原因,包含內分泌異常、腎動脈狹窄等問題,若有懷疑應到大醫院做更進一步的檢查,而非不斷地吃降血壓藥物。小偉經評估後,腫瘤暫時不需手術切除,也不須使用高血壓藥物,而是服用針對內分泌治療的藥物,血壓因此回到正常值,可以正常的上班。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外食、缺乏時間運動等因素,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問題愈來愈年輕化。因此要預防三高,就必須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一旦發現問題,要趕快配合醫師指示處理,才能確保健康的身體。
-
2020-06-05 科別.耳鼻喉
喉嚨沙啞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出現5大症狀快盡速就醫
66歲朱先生,因喉嚨沙啞就診,用藥後仍遲遲未癒,改至大醫院檢查。透過內視鏡發現,朱先生聲帶完全不會動,再安排X光檢查發現影像異常,立刻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嚴重胸主動脈瘤剝離。緊急安排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治療,才幸運躲過死劫!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朱先生長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卻未能好好控制,才會種下病因。經檢查,胸部有約6公分大的胸主動脈瘤,且已有破裂現象,緊急採取「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將支架經鼠蹊部在X光攝影導引下,送到病灶處後,開展支架以加強主動脈壁脆弱的部份,防止主動脈瘤破裂,讓血液能順利於主動脈內流動。 他強調,主動脈瘤是指主動脈壁異常膨大,並不是癌症。由於人的血管由內膜、中膜和外膜所構成,而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當血管內膜異常變大,導致管壁變薄,就如同吹氣球一般,當膨脹到一定程度便會破掉,若不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之虞。 劉殷佐解釋,主動脈由心臟延伸出發,一路向下經過胸腔、腹部,再進入下肢。其中,腹主動脈瘤發生機率約7成以上,胸主動脈瘤較為少見。因胸主動脈瘤位於胸腔之間,平時無症狀,並不易察覺,但是當胸主動脈瘤壓迫返喉神經時,就可能產生聲音沙啞、喉嚨不舒服的症狀。 提醒50歲以上民眾,若有抽菸、高血壓、主動脈曾受過外傷、細菌感染等問題,當出現胸痛、聲音沙啞、咳嗽、吞嚥困難、咳血等情形,應立即赴醫檢查。平時也應多攝取穀類、蔬果,培養良好運動習慣,控制三高,並戒除抽菸習慣,才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慢性咳嗽別瞎治! 看看是不是這11個禍源引起的? 
-
2020-06-01 科別.消化系統
熟女喉卡魚刺吞地瓜自救 食道受傷被血腫堵滿滿
吃到魚刺卡喉怎麼辦?過去有人認為可以吞飯等讓魚刺跟著一起吞下去,但也有醫師提醒可能有危險,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最近就有一起個案,37歲女子喝魚湯被魚刺卡住,當場連吃好幾塊地瓜,結果喉嚨不卡了,但胸口卻劇痛,就醫發現因為吃地瓜硬把魚刺吞下,造成食道割傷、滲出的血液並形成巨大血腫,幾乎把食道整個塞住,讓醫師也嚇了一跳。這名37歲的漂亮女老闆,最近與人談生意時一面喝魚湯,一個不小心喉嚨竟被魚刺給哽住,此時她看到餐盤裡還有地瓜,突發奇想連吃好幾塊地瓜,想藉由地瓜纖維牽絆魚刺希將魚刺吞下,當下覺得喉嚨比較似乎不卡了,但喉嚨到胸口突然間卻感到一陣椎心刺骨劇痛,於是趕緊來安南醫院急診室。經胃鏡檢查發現魚刺不知去向,但食道裡已出現好幾條長長潰瘍,更可怕是食道壁上居然出現一巨大腫塊,幾乎把食道管腔整個阻塞住,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竟是食道因魚刺割傷造成血管破裂,滲出的血液形成巨大血腫,好險食道尚未因裂傷而整個破裂,後來經使用食道黏膜保護劑治療及喝流質食物一周後,胸口疼痛才漸改善。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也是消化科醫師,他表示,一般民眾在被魚刺哽到時,常會先嘗試一些土法或偏方如「喝醋」企圖把魚骨頭軟化溶蝕掉,或是吃一些青菜或肉塊,想藉此牽引或黏附魚刺,希順道將魚刺吞下,但「吞食法」實際上卻是個危險動作,雖然它有機會化解問題,但也可能「引狼入室」,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併發症。正確的處理方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看是否可藉由振動的力量將哽得不深魚刺給咳出來,如輕咳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夾除最安全。許秉毅表示,之前也曾遇到一位年輕男性勞工朋友早餐在吃「海鮮粥」時,因趕著上班稀哩呼嚕把剩下粥一大口吞下去,結果突然間覺得頸部不舒服且吞不下東西,後來趕緊去診所檢查,竟發現食道被粥內4公分寬蛤蠣(連殼帶肉)給哽住。十幾天下來去過數家診所與醫院大蛤蠣仍無法取出,最後來安南醫院尋求協助,胃鏡檢查發現蛤蠣殼已造成食道深度潰瘍及出血,故會診胸腔科醫師以手術取出蛤蠣並修補食道裂傷,動了一個大手術才解決問題。許秉毅指出,臨床上小兒吞入之異物最常見是錢幣,大多是一元、少數五元,其次是魚刺、雞骨、鈕扣、電池、磁鐵、玩具、別針等食物或物品,而大人誤食異物以魚刺、雞骨、牙籤較常見。當喉嚨或消化道被異物卡到時,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喉嚨痛、吞嚥困難、流口水、胸骨疼痛;如果異物過大會造成腸阻塞,會引起腹脹、腹痛及嘔吐;吞入尖銳的異物也可能刮傷胃腸道引起潰瘍和出血,有時還會刺穿消化道管壁,引起胃腸道破裂,造成縱隔腔發炎、腹膜炎,甚至刺入主動脈,造成主動脈破裂導致死亡。一般而言,消化道異物的處置必須考慮異物的位置、危險性及形狀與大小。如果異物卡在喉嚨,可先照會耳鼻喉科用喉頭鏡移除;如果圓形且非腐蝕性的異物已經進入食道,病人也沒有任何症狀,可先觀察12到24小時,看看是否會自行掉下或排出。如果病人有胸口痛的情形或追蹤X光顯示異物仍然卡在食道,則須儘快安排胃鏡,取出異物。進入胃部且未產生症狀的異物,大多能順利自行排出,但是如果異物是尖銳性物品(如打開之別針、牙科器械)、具腐蝕性(鈕扣電池)、或體積過大(長大於5公分或寬大於2公分),則須考慮緊急作胃鏡將其取出。
-
2020-05-3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胰臟是否有病變 核磁共振一目瞭然
老婆去醫院拿核磁共振的報告回來。「你看,報告上寫著excellent!」一邊說一邊露出得意的笑容。我仔細看了一下,excellent是沒錯,但前幾個字study quality excellent,是本次檢查影像品質良好,不是檢查結果很好!做核磁共振時,需要配合指令停止呼吸,但有時病人憋不住,影像就會模糊,影像品質就不好,有時會影響正確診斷。術業有專攻,因此,絕對不能自以為是,自我判斷,有時反而誤了大事。核磁共振是近三、四十年來,電腦斷層之外另一項診斷人體器官疾病的重大發明,它與電腦斷層不同,沒有輻射線之害,對於某些器官例如腦部、攝護腺、軟組織,比電腦斷層還能提供更多更細膩的影像,是現代醫院必備的儀器之一。但做核磁共振檢查,病人要進入一個中空的儀器中間,很像法國大革命時的斷頭台,不少病人有空間恐懼症,不等進入那個框框,心裡就害怕起來,檢查也就做不成。此外,它一次檢查所需的時間比電腦斷層還久,不少年老病人無法完成。對腹部器官的檢查而言,它目前是檢查胰臟病變的最佳工具,目前檢查胰臟最簡單初步的工具是超音波檢查,但胰臟的頭部,尤其尾部常受胃腸空氣的影響而模糊,因此,臨床上高度懷疑有胰臟尾部或頭部癌,核磁共振是必備的檢查。台灣醫療儀器普及,有儀器就可以檢查,但影像的判斷還是需要專家為之,而每一種檢查都有其盲點,平日吸收一點現代醫學知識,對自己及家人的健康都是一個保障。●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5-31 癌症.胃癌
輕微貧血當沒事 中年男腸胃竟長罕見瘤
南投縣58歲黃姓男子去年健康檢查發現有輕微貧血,但未放在心上,未料今年因車禍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掃瞄,意外發現其小腸有罕見腫瘤「胃腸道基質瘤」,手術後雖一周就出院,但後續標靶藥物費用1年高達83萬元,一般人恐難負擔,醫師林佳正協助黃申請健保支付通過,不用擔心昂貴藥費,令黃直呼「足感心」。佑民醫院指出,黃男雖年近6旬,但身體健康也無特殊或慢性疾病,就去年健檢發現輕微貧血;今年4月騎車發生事故,因身體擦挫傷送急診救治,經腹部電腦斷層掃瞄,確認內臟無損傷,但卻發現小腸有顆5.6公分腫瘤,轉診至一般外科。一般外科醫師林佳正說,向黃建議獲其同意後,就安排手術切除,術後恢復良好,一周就出院;但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該腫瘤是「胃腸道基質瘤」,每100萬人每年僅10至20個病例,罕見且復發可能性大,所幸近年已研發專用的標靶藥物。只不過,這種標靶藥物的費用昂貴,1年藥費高達83萬元,因此健保只給付給高風險病人,一般民眾恐無力負擔;院方表示,經林醫師評估黃男病理報告應符合健保給付規定,協助以專案申請獲審核通過得給付3年,令黃直呼「足感心」。林佳正則說,「胃腸道基質瘤」復發取決於腫瘤大小、腫瘤細胞有絲分裂的速度,若復發,再次開刀的困難度大增,術後若能連續使用標靶藥物3年,可有效降低復發機率,而術後應保持正常作息、少吃刺激性食物、按時服藥且定期門診追蹤。林也提到,黃男被檢查出小腸有腫瘤前,有輕微貧血,但無胃腸不適或血便等症狀,因此提醒民眾,若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貧血應找肝膽胃腸科醫師檢查,確認是否為消化道病變所引起的慢性出血或貧血,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0-05-31 新聞.健康知識+
健康醫點靈/醫:健康管理比健檢更重要
醫療資訊發達,不少人會額外安排健檢。新北市三峽恩主公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劉顯達表示,每個人體質不同,健檢應該個別化,不必以年齡決定健檢時間;日後的「健康管理」比健檢更重要,調整不良生活習慣,比較能預防發病。劉顯達說,國民健康署補助的免費健檢原則是40歲以上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若有擔心的健康問題、家族癌症或慢性病史、生活壓力和飲食不正常等,也可以提早健檢。健檢範圍可大可小,建議可事先電話諮詢健康管理中心的醫師或健康管理師,評估風險,比較能對準檢查,貴的檢查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他說,可依照親戚發病年齡為基準點,例如乳房攝影原本建議45歲開始,如親戚癌症在一般年齡發病,可建議提早健檢;如親戚早年就發病,健檢就要提早更多。但提早多久沒有絕對,視親等及不同的癌症類別而有變化,可諮詢醫師。劉顯達說,一種疾病會有多種檢驗項目,可透過事先諮詢,增減不同健檢套餐。如果已經覺得身體不舒服,建議直接去門診。他表示,健檢中心如今被稱為「健康管理中心」,是因健檢目的不是看到報告內容就好,而是要對生活作息、習慣「做改變」。發病原因包括基因遺傳和生活習慣。也許現在沒患病,但透過調整作息可進一步預防發病。劉顯達也提醒,有些精密檢查如電腦斷層帶有輻射,正子攝影也有放射線,如果不常接觸、檢查對後續有益,就建議做;如短期內曾做過相關檢查,最好和健檢中心討論評估。
-
2020-05-30 科別.腦部.神經
進展很快?有藥醫嗎?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與五大疑問
帕金森氏症是腦部變化帶來的問題,患者可能動作比較慢,比較不協調,看起來很僵硬,還常常跌倒,甚至拿杯子、寫字時手抖個不停。由於多數患者介於50歲到70歲之間,剛開始發病時大家都會說:「啊,沒什麼,應該就是變老了,不中用了。」而疏於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沒能及時面對帕金森氏症,之後生活品質可是會大打折扣。要證實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個從過去病史與身體檢查來診斷的疾病。如果家屬觀察到身邊的人或長輩最近在動作、活動上好像怪怪的,可以先用以下的表格自我檢測。這裡有十個問題,其中若有三個回答「是」,請趕緊到神經科就診。看門診的過程中,醫師會仔細詢問患者的狀況變化,並了解患者動作不協調的程度。假使需要影像學檢查,會選用腦部核磁共振,看看是否有發炎或腦瘤等其他狀況。假使連核磁共振都無法支持診斷,或當不確定究竟是原發性震顫或帕金森氏症的話,還是可以輔以單光子電腦斷層造影,藉著多巴胺轉運體活性及影像活性分佈來做診斷。確診之後,有藥可以醫嗎?帕金森氏症的治療選項不少,例如左旋多巴(Levodopa),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B Inhibitor),和多巴胺受體增強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等。每個人症狀不同,做的工作不同,像有些患者受到動作僵硬的困擾,有些則是面臨震顫抖動的折磨,這時所需要的藥物就不一樣。假使患者工作很常需要打字,卻又受帕金森氏症所苦,通常依經驗來說,使用上左旋多巴會帶來最大的好處,醫師就會選擇左旋多巴作為起始用藥。復健對帕金森氏症患者有用嗎?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患者最常受動作僵硬、緩慢、或顫抖之苦,也就是說,患者沒辦法好好做日常生活中的動作,過去拿個杯子,寫個字,或穿衣服都不是難事,但當帕金森氏症變嚴重的時候,這些都會變成大事,喝個水就掉杯子灑水,要填個病歷資料寫很久,甚至衣服都套不上、扣不上,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另外,帕金森氏症患者走路時手臂不會自然跟著擺動,平衡變差,容易跌倒。一跌倒,可能就還會造成骨折、頭部出血等更麻煩的狀況。因此,早期介入動作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之後,就要開始介入運動治療。運動可以幫忙控制體重,同時在學習正確的運動方式及學習肌肉運用後,協調性會比較好,減少走路跌倒的機會,職能治療師則能幫助患者熟悉如何處理日常生活遇上的困難。因此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在整個過程中都非常重要。帕金森氏症會進展的很快嗎?疾病的進程總是因人而異,有的患者患病後狀況會急轉直下,有的則是還算穩定。而且這跟在疾病的哪個時期診斷發覺也有關係,如果在帕金森氏症早期就注意到狀況不對勁,及早帶患者去就醫,早一點用上適合的藥物,就可能改善症狀,減緩個人變差的速度。若太晚才注意到,就醫時疾病已經比較嚴重,當然後來就比較難治療比較難改善。不過整體而言,帕金森氏症的神經退化是相對緩慢的,患者常是經過幾年到十幾年的時間,才會進展到生活失能。(若像「漸凍人」這樣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發病到死亡平均是三到六年,僅有極少數的患者會活超過十年。)另外,大家應該也常聽到另一個與神經退化有關的疾病:阿茲海默症。雖然這兩個都是神經退化的疾病,但退化的方向不一樣。阿茲海默症主要是從認知功能退化,所以患者會先表現記憶力很差、情緒控管不佳等變化。而帕金森氏症則是以動作功能開始退化,先表現出僵硬、緩慢、和顫抖的動作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假使患者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但後來很快就表現出記憶力變差的認知功能障礙,代表預後不佳!患者可能會比較快速的惡化。還有一個預後差的指標則是使用左多巴胺但成效不彰。帕金森氏症會致死嗎?帕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介在50到70歲之間,在這階段的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比例較高,慢性病較多,就比較容易感染,或有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等問題,所以一般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並不是死於帕金森氏症,而是心臟病發、癌症等這年齡層的常見死因。然而,若患者已經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動作很不協調、容易跌倒,那就可能因為吃東西咀嚼、吞嚥不順,嗆到變成吸入性肺炎,或是跌倒導致骨折、顱內出血。這些狀況就可能致命。原文:
-
2020-05-29 科別.心臟血管
不是感冒!喉嚨沙啞竟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66歲朱先生,因喉嚨沙啞就診,用藥後仍遲遲未癒,改至大醫院檢查。透過內視鏡發現,朱先生聲帶完全不會動,再安排X光檢查發現影像異常,立刻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嚴重胸主動脈瘤剝離。緊急安排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治療,才幸運躲過死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朱先生長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卻未能好好控制,才會種下病因。經檢查,胸部有約6公分大的胸主動脈瘤,且已有破裂現象,緊急採取「主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手術」,將支架經鼠蹊部在X光攝影導引下,送到病灶處後,開展支架以加強主動脈壁脆弱的部份,防止主動脈瘤破裂,讓血液能順利於主動脈內流動。他強調,主動脈瘤是指主動脈壁異常膨大,並不是癌症。由於人的血管由內膜、中膜和外膜所構成,而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當血管內膜異常變大,導致管壁變薄,就如同吹氣球一般,當膨脹到一定程度便會破掉,若不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之虞。劉殷佐解釋,主動脈由心臟延伸出發,一路向下經過胸腔、腹部,再進入下肢。其中,腹主動脈瘤發生機率約7成以上,胸主動脈瘤較為少見。因胸主動脈瘤位於胸腔之間,平時無症狀,並不易察覺,但是當胸主動脈瘤壓迫返喉神經時,就可能產生聲音沙啞、喉嚨不舒服的症狀。提醒50歲以上民眾,若有抽菸、高血壓、主動脈曾受過外傷、細菌感染等問題,當出現胸痛、聲音沙啞、咳嗽、吞嚥困難、咳血等情形,應立即赴醫檢查。平時也應多攝取穀類、蔬果,培養良好運動習慣,控制三高,並戒除抽菸習慣,才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
2020-05-29 科別.泌尿腎臟
5慢性病注意! 常腰痛、右腹痛未就醫,恐洗腎一輩子
62歲王先生長期患有高血壓,偶爾會心悸,某天右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趕往急診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檢查,確診為右側腎動脈梗塞,也就是俗稱的「腎臟中風」。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住院觀察,待病情穩定後,轉介至心臟科安排心律不整電燒,所幸及時搶救,王先生的腎臟功能未受損,門診追蹤恢復狀況也十分良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虹志表示,因為腹部內臟較多,且造成右側腹痛的常見原因十分多元,包括膽囊炎、急性腎臟炎、大腸憩室炎、胰臟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而腎動脈梗塞發生的機率較低,約1%至2%,往往需要透過血管攝影或電腦斷層才能確診,故腎動脈梗塞通常很難在第一時間診斷與治療。腎動脈梗塞在臨床上不易診斷,但通常好發於年長、長期患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與糖尿病族群,有些人會出現持續性腰痛或下背痛、血壓突然飆高等症狀,但多數患者都不自覺;一旦沒有及時治療或預防再發生,往往會造成慢性腎臟病,長期下來造成末期腎病,提高洗腎的機率。陳虹志提醒,對一般人而言,若是腎臟超音波影像出現邊緣不規則,或缺損情形、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反覆腰痛排除一般細菌感染情形,又有年長、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等危險因子時,建議都需由醫師進行評估、治療與預防。 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
2020-05-28 科別.腦部.神經
「毛毛樣」病變 26歲女突中風
台中市一名26歲女子洗澡洗到一半突發性劇烈頭痛,呼吸急促,左手左腳無力偏癱,被送進急診室。醫師施信安說明,女子經腦部電腦斷層顯示腦出血,研判是大腦血管梗塞性中風,經核磁共振發現右側內頸動脈狹窄阻塞,微血管代償在狹窄處異常叢生如一團煙霧狀,確診為毛毛樣腦血管病,經緊急以抗血栓治療後,病情穩定,因肌力沒有完全回復而安排住院。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醫學科醫師施信安說,毛毛樣腦血管病的病名,源為1967年日本神經外科醫師Suzuki和Takaku發現患者X光片中新生的毛細血管很像毛玻璃或霧,日文稱「Moyamoya疾病」,即「煙霧」的意思,故而命名,但致病原因目前不明,研究有10 %和遺傳原因所導致,90%為後天其他疾病引發。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2倍。施信安說,毛毛樣腦血管病好發年齡為兩個高峰,第一高峰約15歲以下兒童,常在哭鬧、興奮、吹氣或過度換氣後發生單側偏癱或麻痹、癲癇、偏頭痛症狀,易被忽略,家中小孩若突發性的偏癱、語言及視力障礙,或頭痛、癲癇發作等,應盡速就醫檢查;第二高峰是30到40歲的中年族群常伴有突發性劇烈頭痛、偏癱、語言障礙、感覺認知障礙等症狀。毛毛樣腦血管疾病腦出血的症狀是成年人族群較多,但單以成年人症狀而言,仍是以腦梗塞的症狀多於腦出血。
-
2020-05-28 科別.腦部.神經
經常頭痛是腦中風前兆嗎?醫師:6個改變要提高警覺
你也是頭痛一族嗎?研究報告指出,頭痛是現代上班族常見的困擾,卻也是長期被忽視的疾病,許多人只要一頭痛就擔心是不是患了腦瘤?長安醫院神經內科&神經整合治療中心主任林邵臻表示,頭痛的定義很廣泛,有些人一頭痛會突然單邊沒力氣,有人頭痛會先頭暈,這些都算是頭痛,只是伴隨不同症狀。一般來說,腦瘤或腦中風的病人,除非腦壓升高,才容易引發頭痛反應,在臨床表現上,腦瘤是慢慢形成的,少部分病人會頭痛外,還可能伴隨嚴重噁心、嘔吐,或合併半邊手腳無力、意識不清、說話困難等症狀。林邵臻進一步說明,現代人的頭痛問題,很多是因為其他病症所導致,例如眼壓過高的青光眼、感冒或慢性鼻竇炎導致頭痛、剛拔牙或頸椎退化也會造成頭痛,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通常血壓都要非常高,才會感覺頭不舒服、頭悶、有點痛的不適。頭痛分為原發型與續發型,前者是沒有原因的頭痛,後者續發型可能是因為外傷、血管有狀況,或是藥物過度使用、感染以及結構上的問題。林邵臻指出,不管是哪一型頭痛,應就醫檢查診斷,才能真正把頭痛解決,降低頭痛影響正常生活的機率。依國際頭痛分類,沒有原因的頭痛就屬「原發型頭痛」,一部分會遺傳,有的病人症狀會比較明顯,可能因為睡眠、作息、飲食、女性荷爾蒙等因素,會誘發「偏頭痛」;「原發型慢性每日頭痛」是指每月病人頭痛頻繁至少15天,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為4~5%,在頭痛門診的比例為1~44%,最常見的「偏頭痛」就是這類,誘發因子很多,壓力是其中一種,酒精、咖啡因、檸檬酸的食物,也都是誘發因子。林邵臻提醒,有很多偏頭痛的病人會狂吃止痛藥忍到太晚才就診,導致「偏頭痛重積狀態」,產生一種使人極度失能的偏頭痛,若發作持續超過72小時,就需要住院治療。其他常見的頭痛類型,像是「叢發性頭痛」,症狀是絕對固定於單側發作的劇痛;而「緊縮型頭痛」的典型症狀,為雙側壓迫或緊縮性頭痛;「外在壓力性頭痛」則是因持續施於顱周軟組織的壓迫或牽引所導致的頭痛,例如頭綁緊帶子、戴帽子或安全帽、游泳或潛水時戴的護目鏡等。若自覺頭痛時,有伴隨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走路不平衡、視覺受損,或整個人突然感覺不太一樣,尤其有頭痛病史的人,更要注意頭痛的位置、嚴重程度、痛的形態是否有改變,才能有效防範急性血管堵塞與破裂造成腦中風。除了一般原發性頭痛,林邵臻指出,也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尤以小孩跟老年人是屬於腦部長腫瘤機率較高的族群,通常小孩患有先天性腦瘤的機率不是沒有,會反應在走路有問題、反應變慢、發展遲緩等表現,其中又因癲癇發作就診發現腦部有腫瘤最為常見。在診斷上,要區別頭痛、腦中風與腦瘤,除了問診外,也可輔以腦波、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來協助釐清最根本的問題。基本上,經常性頭痛「很少」直接代表就是罹患了腦中風和腦瘤,大部分的腦中風跟腦瘤都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失智、記憶力障礙、步態改變、個性改變、幻覺、不自主抖動、單邊越來越沒力、視野缺損、講話越來越慢、大舌頭、吞嚥困難等。腦中風常見的症狀是「臉歪」,尤其是在下臉部1/4的位置,患者會不自覺流口水、有吞嚥困難或是單側手腳麻或是沒力。如果是小腦中風,就會導致平衡系統出現問題;也曾有病人因為單邊眼睛看不見就診,經診斷是腦部視覺區中風所致;一般腦中風的症狀很少包括「經常性頭痛」,因為腦部血管出血導致明顯頭痛的比例較血管塞住為多。林邵臻說,一般腦瘤有分先天與不明原因、其他部位轉移等因素,後天型動脈瘤可能會因為血壓較高或血管結構有問題而導致,因此,平常多注意血壓,可預防動脈瘤及腦血管急性破裂;而頭痛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覺,醫師通常都會以許多客觀症狀,加以判定是否為腦部的問題,可能是因哪些疾病或生活習慣所致,才能對症下藥。延伸閱讀: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
2020-05-2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影/上腹痛達兩個月無法正常排便 竟是大腸癌第三期
一名44歲男油漆工上腹痛長達兩個月,到醫院照胃鏡遭醫師研判是消化性潰瘍,吃了幾天藥症狀卻沒改善,且出現嚴重的食慾不振,甚至無法正常排便,趕緊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求助,經電腦斷層確診為「大腸癌急性阻塞」,由大腸直腸科醫師邵彥誠以3D腹腔鏡手術,切除7乘6.5乘2公分腫瘤,並順利於一周後出院。邵彥誠說,該男右側升結腸有7乘6.5乘2公分的大腸腫瘤,造成大腸急性阻塞,先以鼻胃管抽吸使腸道減壓,讓腸子的腫脹情形得到緩解,兩天後再施以3D 腹腔鏡手術,切除右側約60公分的升結腸,並且施以腸繫膜淋巴結廓清手術,避免癌細胞轉移。邵彥誠指出,一般大腸急性阻塞因腸子腫脹,使得腹腔內空間狹小,難以施行3D腹腔鏡微創手術,但經過兩天的減壓治療,加上手術器械進步,患者幸運地還是可用3D腹腔鏡做腫瘤切除。他在該男的腹部打四個洞,分別為3公分、1 公分及兩個0.5公分,傷口小且復原快,另3D腹腔鏡手術因良好的視野與立體成像,讓醫師更容易執行精確的腸繫膜淋巴結廓清手術。邵彥誠提醒,民眾若發現上腹痛、食慾不振、無法正常排便,一定要盡速就醫。該男因常做粗重工作,平常又愛吃大魚大肉,建議民眾少吃醃漬油炸及加工食品,要養成運動習慣降低體重,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如有家族史,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最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
-
2020-05-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的眼神使我們感到不安 學習做個有溫度的醫生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習醫之路」。兩位剛踏入醫院開始接觸病人的醫學生寫出他們對病人與家屬之感受的敏感度:由病人的眼神看出他的焦慮,但卻因為經驗的不足而感到惶恐;由家屬出自對病人的愛所提出的要求,引發他對過去所學的醫學倫理更進一步的深思。最後是一位已經畢業,並完成臨床訓練的總醫師回顧自己如何從學生時代的習醫過程,摸索出讓自己能成為一個「易感、有溫度、讓人暖心的醫者」的心得。身為剛進入臨床實習的醫學生,經常會遇到尷尬困窘的情境,病人或家屬的一個眼神或是提問,就讓我們感到不安。我們努力透過模仿,學習如何擔任一位能夠安撫人心的醫師,但很多時候,因為害怕能力不足而產生的恐懼,使得我們在面對病人時不自主地選擇逃避。然而逃避過後,帶來的是更多的自責與愧疚……上個月跟診時,遇到一位初診的大學生,主治醫師讓我和同學先到隔壁診間練習問診。從病人一踏進診間,我就可以感受到他的焦慮。他急躁地說著這次發現腫塊的經過、曾經去過哪些醫院、做過哪些檢查。談話過程中他語速偏快、有點坐立難安,也不時望向電腦螢幕,似乎想看我們究竟打了些甚麼。問完病史後,我們點開外院的電腦斷層影像,病人立刻湊到螢幕前問說:「所以這個看起來怎樣?」影像上明顯的腫塊使我稍稍震驚,但我也不敢對疾病有任何說明,只好指著螢幕告訴他一些基本構造:「這是你的心臟、肺、血管、淋巴結……詳細診斷我們不太會看,等等醫師會和你解釋。」在等主治醫師幫病人看診的空檔,我們看他很緊張,就開始跟他聊天。我們聊到他的學校、興趣、最近上課有沒有受疫情影響,他也好奇地問我們醫學生在醫院都做些甚麼、要實習多久等等。一來一往的問答中,他原本不安的情緒有稍稍平緩,而或許是因為年紀相仿較有話題,感覺和一般病人相比,我們和他之間又更熟悉了些。回到主治醫師的診間,醫師看過電腦斷層後,告訴病人這是腫瘤,需要進一步做切片化驗。當病人聽到「腫瘤」兩個字的時候整個臉都垮了下來、大口吸氣,隔了幾秒後終於吐出一個字:「好……」他不斷搓揉著雙手,我似乎可以感覺到他的手心正快速冒汗。等醫師解釋完正在打病歷時,病人眼睛睜得好大,轉而盯向坐在醫師身後的我們。他明顯正在發出求救訊號,似乎很希望我們說些什麼,但我當下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當時我有個感受,原本在隔壁問診時,我們好像和病人離得很近,但當病人得到「這是腫瘤」的診斷後,我彷彿可以聽到原先建立好的連結應聲斷裂,雙方站在湍流兩岸,病人聲嘶力竭朝對岸吶喊,而我們只是無情地在對岸看著他。我並不想成為無情的人,但我無法克制地迴避病人的眼神,他的求救令我感到不安。等他看診過後,不巧當天我又在走廊上碰見他,他依舊睜大眼睛從遠方就持續望向我,我和他點頭示意後隨即快速低頭離開,原因之一是我為自己在診間的不回應感到羞愧,另一原因是我害怕他問出我無法回答的問題。那次在診間發生的事一直令我耿耿於懷,腦海中不時會閃過那位病人的眼神,我為當時無法給他任何幫助感到非常自責。或許是出於愧疚的心態,當我後續追蹤病歷系統,發現他轉到腫瘤科即將開始進行化療時,很想在他住院期間去病房關心他後來心情還好嗎。但我同時也擔心:「會不會經過上次看診後,他覺得我們很無情,不想再看到我們了?」兩周後的醫學人文討論課堂上,我把這件事提出來和同學及老師們分享。我原本以為這只是我內心的小劇場,很難在同儕間引起共鳴,但沒想到討論過程意外熱絡。很感謝我的同學和老師們給予我不少建議,也鼓勵我在經過告知病人腫瘤科主治醫師後,到病房關心他。病人住院的第一天,我便和當初一起幫他問診的同學,一同到病房去找他。在推開病房門前,我有點忐忑不安,畢竟內心還是懷抱著愧疚的心情,不知道病人會怎麼看待我們。令我訝異的是,他看到我們後的第一個反應竟是開心地說「欸是妳們!我當初在門診遇到的兩位實習醫師!」聽到他這麼一說我鬆了一口氣,我們坐到病床旁的沙發,聽他說起這陣子的就醫經過。我們問他關於主修相關的專業問題,而他依舊對於我們在醫院的實習生活很感興趣。原本我們剛進病房時他依然很緊張,但聊著聊著他也就變得自在放鬆了。最後離開病房時,他對我們來陪他聊天表示感謝,還開心地說我們有空可以多去找他。在習醫的路上我們還有好多要學,學習如何診斷、如何治療,還有學習如何在病人有需要的時候自然地給予溫暖。我們醫學生僅是在醫療體系中最不起眼的一顆小螺絲,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替自己各方面的表現感到灰心喪氣。很感謝在這些惶恐不安的時刻,有些醫病互動的經驗不時提醒著我們「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妙齡女子洗澡洗到一半竟中風!嚴重到要住院治療
台中市一名26歲女子洗澡洗到一半突發性劇烈頭痛,呼吸急促,左手左腳無力偏癱,被送進急診室。醫師施信安說明,女子經腦部電腦斷層顯示腦出血,研判是大腦血管梗塞性中風,經核磁共振發現右側內頸動脈狹窄阻塞,微血管代償在狹窄處異常叢生如一團煙霧狀,卻無助血流的暢通導致中風,確診為毛毛樣腦血管病,女子經緊急啟動腦梗塞中風團隊以抗血栓治療後,病情穩定,因肌力沒有完全回復而安排住院。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醫學科醫師施信安提醒家長,毛毛樣病血管病原因待釐清,第一高峰約15歲以下的兒童,主要症狀為短暫重複發生單側肢體無力,沒有前兆,易被忽略。家中小孩若突發性的偏癱、語言及視力障礙,或頭痛、癲癇發作等,應盡速就醫檢查。施信安指出,毛毛樣腦血管病的病名源為1967年日本神經外科醫師Suzuki和Takaku發現患者X光片中新生的毛細血管很像毛玻璃或霧,日文稱「Moyamoya疾病」,即「煙霧」的意思,故而命名。施信安說明,毛毛樣腦血管病致病原因目前不明,研究有10 %和遺傳原因所導致,90%為後天其他疾病引發。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2倍。施信安說,毛毛樣腦血管病好發年齡為兩個高峰,第一高峰約15歲以下的兒童,常在哭鬧、興奮、吹氣或過度換氣後發生單側偏癱或麻痹、癲癇、偏頭痛症狀;第二高峰是30到40歲的中年族群常伴有突發性劇烈頭痛、偏癱、語言障礙、感覺認知障礙等症狀。毛毛樣腦血管疾病腦出血的症狀是成年人族群較多,但單以成年人症狀而言,仍是以腦梗塞的症狀多於腦出血。
-
2020-05-21 科別.呼吸胸腔
抽菸乾咳竟罹患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 醫籲:戒菸
22歲男性抽菸多年,每天約1包菸量,因乾咳1個月,體重驟減,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科就醫,檢查發現罹患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建議患者持續追蹤,病理部醫師王瑄指出,此病症約1成患者可能會嚴重破壞肺部導致需移植治療,呼籲抽菸者盡早戒菸。院方指出,這名患者自述已有10年菸齡,因乾咳1個月,雖沒有痰,也無發燒或呼吸困難,但有拉肚子,1個月內體重減了2公斤,經檢查雙側上肺葉有增加浸潤,電腦斷層攝影發現雙側上肺葉的支氣管擴張及肺實質組織被破壞,形成大大小小的空腔囊腫。新竹分病理部醫師王瑄指出,患者經切片病理檢查發現罹患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這種少見的腫瘤可能發生在各種器官,常見的是小孩子的骨頭和皮膚,不會遺傳也不會傳染。王瑄說,肺部的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和抽菸特別有關係,9成以上的病人都有抽菸,常見的症狀是咳嗽、呼吸困難、胸痛等,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戒菸,臨床上可使用類固醇治療,已建議患者持續追蹤。王瑄指出,大約有1成的患者,可能會嚴重的破壞肺部導致需要移植治療,提醒若有慢性呼吸道症狀,例如咳嗽,即使年紀很輕,還是要就醫找出原因,抽菸是許多癌症及呼吸道疾病的危害因子,也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與內分泌系統疾病及糖尿病也有直接關係,是可怕的健康殺手,呼籲為了健康應及早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5-19 科別.腦部.神經
牙痛拔牙疼痛未消 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釀禍
一名男子左上顎牙痛數月,拔數顆牙後,疼痛未解。檢查發現,才知是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導致。醫師提醒,三叉神經痛是劇烈疼痛,通常與牙痛不太一致,且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上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神經疼痛症,是臉部三叉神經支配範圍內的一種反復陣發性抽痛;但是非典型的三叉神經痛也可能是持續性疼痛,從悶痛到劇烈疼痛都有,所以病患可能以為是牙痛。黃啟訓分享,一名43 歲男性主訴左上顎牙痛數月,且左上顎幾根蛀牙的大臼齒陸續拔除後疼痛仍無任何改善,心情十分鬱悶,轉診到腦神經科檢查,診斷為左側三叉神經痛。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有神經迴路傳導異常現象,再經電腦斷層證實為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所致,所幸及時手術切除腫瘤得以挽回性命,上顎牙痛也完全消失。黃啟訓表示,每年約8000人中有1人罹患三叉神經痛,常好發於40歲以上,但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引發三叉神經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腦血管硬化、腦中風或頭部外傷後遺症等。其他比較少見但較危險的病因包括腦瘤或腦血管瘤壓迫神經。黃啟訓說,治療三叉神經痛治療方式分藥物治療及手術兩種,至少8成患者可經由藥物治療得到良好控制。但是一般坊間的止痛藥,甚至鴉片類止痛藥,往往對三叉神經痛的緩解效果不好。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或對藥物產生耐受性時,可考慮進行三叉神經隔離手術的治療。黃啟訓表示,三叉神經痛被公認是最痛的生理疼痛之一,且有時會與一般蛀牙引起的牙痛造成混淆,因此若遇有不尋常的牙痛應進一步檢查,排除其他造成三叉神經痛的可能,以免延誤病情。
-
2020-05-18 癌症.其他癌症
老婦肚臍「流湯」 醫師一看:糟了!竟然是修女結
75歲的老婆婆最近因為肚臍會「流湯」,覺得怪怪地,而到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的門診就醫,醫師一看嚇一跳,竟然是不常看見的「瑪麗修女結節」,進一步診斷出患者有胰臟癌,目前仍在治療中。75歲的老婦向醫師表示,最近肚臍常有一些滲出的液體,有點臭臭的。自己擦了一些藥膏,也看了幾位醫師,一直都沒有好轉,而到安南醫院。許秉毅表示,這位婆婆肚臍上長出的暗灰色的東西正是「瑪麗修女結節」,後來經過切片檢查,證實這個結節其實是由「腺癌細胞」 所形成的,後續作了腹部電腦斷層,發現她有胰臟癌,只是她之前並沒有任何肚子不舒服的症狀,所以她肚臍的腫塊是 胰臟癌轉移到肚臍形成的「瑪麗修女結節」。他表示,「瑪麗修女結節」是為了表彰美國「梅約醫院(Mayo Clinic)」 的護理部主任瑪莉.約瑟夫 (Mary Josep) 修女的偉大貢獻,而以其名命的「肚臍結節」,她是第一個發現當肚臍出現這種硬硬的結節時,要注意很可能是腹內有惡性腫瘤,轉移到了肚臍眼。
-
2020-05-18 科別.腦部.神經
遇眩暈怎處理? 記錄症狀快就醫
眩暈是神經科及一般內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症狀之一,約佔神經科門診總人數5至15%。一般人若是出現頭昏昏、腦漲漲、不平衡感、天旋地轉、快昏倒的感覺時,大多都以為是眩暈發作了,其實這些不同的症狀,都可能代表著不同的疾病。而不同的疾病又可能分別合併噁心、嘔吐、手腳無力、頭痛頸椎痛、聽力喪失、耳鳴、耳朵悶脹感、心跳加速、血壓飆高、視力模糊、怕光怕吵等其他症狀。如何找出造成眩暈的病因,並因此對症下藥,是每位醫師的困難課題。眩暈初步分成周邊型與中樞型。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包括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梅尼爾氏症(Menière’s disease)、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常見的中樞型眩暈,則包括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中風、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兩者通常以有無聽力或耳鳴症狀作為區分,周邊型容易合併聽力喪失或耳鳴、耳悶塞感,中樞型則較少見,但這並非絕對,還是要合併所有病史與檢查結果,才能綜合判斷。每個人的平衡感,是由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包括內耳和小腦)三者共同調控,若其中三者其一出了問題,便可能影響平衡,造成眩暈感。身體上很多部位出問題都會引起眩暈,所以對眩暈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檢查是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找到病因後,才能對症下藥。其他相關的檢查,包括聽力測驗、平衡測試、頸動脈超音波,只有極少部分病史及神經學檢查可疑的人,才會需要進一步接受精密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排除腦部的病灶。一般人若遇到眩暈該如何處理?首先應仔細觀察並記錄所有症狀,包括發作時間、誘發因子、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發作的頻率,以前有無類似情形,有無合併其他相關症狀。在眩暈發作時,應小心步伐,盡量緊靠扶手或牆壁,避免跌倒。然後盡快尋找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就醫。若是已知病因造成的眩暈,則須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進行平衡復健及訓練,以期能早日脫離眩暈、回復正常生活。
-
2020-05-15 癌症.抗癌新知
女人30歲以後應定期健康檢查 這5大重點項目不可少!
女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媳婦、婆婆等,還會因職場關係再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多種身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付出,也常常成為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列出女性身體5大部位重點檢查項目,提醒所有的女性朋友在30歲開始,除了定期安排一般基礎項目,千萬別漏掉以下項目:1.乳房檢查: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種類,也是位居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4名,平均每天約35人確認罹患乳癌、每天約6.6人因乳癌喪命,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目前對於早期的乳癌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只要及早發現,第1期或第2期的5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4期才被發現,5年的存活率僅約28%,對於乳房的照護檢查千萬不可不重視。乳房篩檢的3大利器: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各有各的檢測優點及缺點,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乳房的顯微鈣化、微小腫瘤或是異常結構。雖有部分婦女害怕此種檢查過程會伴隨的疼痛感,但乳房攝影是目前國際上公認能夠有效提早發現乳癌的工具,可以降低20%至30%乳癌死亡率。乳房超音波檢查一般用於乳房腺體緻密的乳房(台灣7成女性屬於緻密性乳房)及年輕女性,優點是無輻射線曝露,在乳房組織的不同深度進行乳房腫瘤偵測,能夠發現0.5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準確度與操作者的經驗及判讀專業有很大的關係。乳房磁振造影(MRI)特色在於對軟組織有相當良好的敏感度,做為女性乳房篩檢也是絕佳的選項。不具放射性,還可同時掃描兩側乳房且無疼痛感,排除了乳房攝影及乳乳房超音波的缺點,高解析度影像結果,更利於醫師的判讀及提供後續臨床專科醫師治療更精準的依據。檢查建議: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可安排每年1次定期乳房影像檢查,可利用上述檢查工具交替搭配,降低盲點,讓檢查更全面。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可縮短為每半年追蹤1次。(編按: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婦女、40歲至44歲二等血親內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2.子宮頸及子宮檢查:子宮頸抹片、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10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10大癌症死亡第7名。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癌症發展伴隨症狀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很有可能被忽略!90%的子宮頸癌為鱗狀細胞癌,發生主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致,存活率與是否接受定期篩檢有高度關係。檢查建議:婦女朋友最熟悉的口號「6分鐘護1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刮棒或子宮頸刷將子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是簡單、快速且無痛的檢查方式。已有研究證實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性經驗或30歲以上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加上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發現的子宮癌。(編按: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3.卵巢檢查: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驗、骨盆腔超音波、磁振造影被喻為女性沉默殺手的「卵巢癌」,卵巢體積小且位處骨盆腔深處不易被發現,早期無明顯症狀,隨癌症發展症狀又易使人誤解為腸胃或泌尿道疾病。導致約75%的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到晚期且已有擴散現象,第4期的卵巢癌5年活率僅剩17%,也因此卵巢癌症的死亡率在所有婦癌中相對來的高。檢查建議:過去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近年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女性晚婚、晚年生子、不孕或未曾生子,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也間接提升罹癌風險。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若屬於高危險族群(肥胖、不孕、高齡生子、卵巢癌或乳癌家族史、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安排定期檢查。4.肺部檢查:胸部X光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在2018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位居第1,肺癌也是女性國人頭號殺手。雖非專屬女性癌症,要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衛福部統計的國人癌症發生率,女性肺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且死亡人數也逐年上升。肺癌形成原因很多,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檢查建議: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婦女朋友在40歲往後每2年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同時也請務必將肺部篩檢加入檢查菜單中。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早期病灶,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5.甲狀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視需求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是一種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好發於女性,根據數據顯示女性國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與男性相比竟高達3倍。檢查建議: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0%以上,好發於20歲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0%,好發於40歲至50歲年齡層)這2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13 科別.心臟血管
婦人腹瀉5個月掉5公斤 罹患罕見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
彰化市60歲的馮姓婦人連續5個月腹瀉,因腹部疼痛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找出病因是罕見基因性疾病「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經藥物治療3個月後,呼吸喘促及營養問題獲得改善,乳糜腹水也減少,再追蹤腹部電腦層檢查,已無發現新生淋巴結,病情穩定。馮姓婦人說她日前有水瀉的問題,持續快5個月,2個月體重已掉了5公斤,後來因為腹瀉次數增加合併下腹部疼痛到秀傳就醫,外科醫師黃漢斌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腹主動脈附近多處淋巴結增生,最大病灶達4.1公分,再進一步進行腹腔鏡手術取得增生淋巴結並做病理切片檢查,組織報告證實為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彰化秀傳外科醫師黃漢斌表示,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是一種罕見疾病,主要侵犯肺部而導致瀰漫性肺間質改變,及造成淋巴、血管平滑肌異常增生,屬低度惡性腫瘤,以往除了支持性療法,對於較嚴重的患者,只有肺移植能有效改善健康與存活率。黃漢斌說,馮女士擔心是否會遺傳下一代子女,因而進行了「次世代基因檢測」,報告發現有TSC2「體細胞突變」,沒有遺傳下一代所謂「性細胞突變」的疑慮,目前以藥物穩定肺功能,治療乳糜異常積液,並縮小異常的腎臟和淋巴結生長,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