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銳濕疣(菜花)
尖銳濕疣,俗稱菜花,又稱肛門疣貨尖形濕疣,是一種常見且令人困擾的疾病。是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第 6 型及的 11 型所引起的疣狀贅生物,主要侵犯肛門及會陰部的皮膚。外觀上,看起來如同花椰菜一般,大小可從筆頭至豆子般不等。這種疾病是由病毒所引起,這種病毒的傳染方式是藉由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染,如性交或肛交。
- 症狀: 丘疹 疣體
- 併發症: 肛門癌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尖銳濕疣,俗稱菜花,又稱肛門疣貨尖形濕疣,是一種常見且令人困擾的疾病。是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第 6 型及的 11 型所引起的疣狀贅生物,主要侵犯肛門及會陰部的皮膚。外觀上,看起來如同花椰菜一般,大小可從筆頭至豆子般不等。這種疾病是由病毒所引起,這種病毒的傳染方式是藉由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染,如性交或肛交。
脂漏性角化症是一種良性的表皮增生,與皮膚癌無關。有時只長少數幾個,有時也可以非常多的數目呈現。顏色通常是褐色的,但是從淡褐色到深黑色都可觀察到,病灶大小則是從數厘米到數公分皆可。身體任何部位都可長脂漏性角化症,但以頭臉部,胸部,背部及四肢是最常見的生長部位。脂漏性角化症最主要的特徵是病灶表面像蠟質外觀。 大部分的脂漏性角化症病灶是沒有症狀的,只有少數會有輕微的搔癢感。此種常見的疾病好發的年齡大約在五十歲左右,幾乎每一個人的皮膚在其一生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脂漏性角化症,因為數目常會隨著年齡增加,此症也被認為是年長者常有的皮膚症狀。
痔瘡是指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增生,最常發生在靜脈,因此也稱為肛門部位的靜脈曲張。痔瘡分內痔與外痔,直腸與肛門中間有一條齒狀線,以內叫「內痔」,以外叫「外痔」,內外皆有則是「混合痔」。 內痔 以嚴重程度區分為4級: 第1級:內痔未掉出肛門口,無症狀 第2級:內痔排便時會掉出肛門口,在便後會自行縮回肛門口內 第3級:內痔在排便時掉出肛門口,卻無法自行縮回,須靠外力推回肛門內 第4級:內痔脫出肛門外,無法推回,亦即脫肛。 外痔 平常有肉塊凸在外,些微搔癢,若急性發作時,血管破裂造成皮下出血,會形成血栓硬塊,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坐立不安,但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外痔僅一處,嚴重甚至「一整圈」,疼痛感也差很大。
血便大至上分肉眼可見及非肉眼可見,肉眼所見是指上完廁所後,發現馬桶內有鮮血,或是擦拭的衛生紙上沾鮮血,由於血便的情形輕重不一,有時候是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時發現陽性,才被告知有血便情形,這屬於肉眼看不見的血便。 但無論何種情形,血便就代表消化道可能有某處正在出血,包括上消化道的胃部、小腸前端或下消化道的小腸後端與大腸直腸的疾病所引起;下消化道疾病是造成血便的主因,尤其是大腸直腸或肛門出血佔比達80%至85%。 另外,血便的顏色,也跟出血點有關係,若是鮮紅色糞便,比較是下消化道疾病造成,離肛門越近的疾病顏色愈深,越遠就會轉為暗紅色。如果糞便中的血是一滴滴的或噴射方式濺出,與大便呈現分離的狀況,或在衛生紙上沾有一大片血跡,通常與痔瘡或肛裂關係較大,仍要留意是否由直腸炎、直腸癌引起。 至於比較黑的糞便像柏油狀 (Tarry stool) 或是黑便 (Melena),主要是由於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常見如:胃潰瘍等,嚴重時會合併有吐血的情況。 由於血便發生原因很多,一般來說,若因糞便較硬、排便不順而出血時,有可能是肛裂或痔瘡所引起;但若同時有排便習慣改變、糞便黏液變多、大便變細、體重下降或發燒、腹痛等其他症狀時,就可能是更嚴重的大腸直腸癌或憩室炎等疾病,應盡快就醫診治。 因此,必需找出問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而而治療的方式,也因疾病而不同,若痔瘡,嚴重者(符合開刀適應症)需開刀治療,若是癌症則看癌症期別,手術化療放療都有可能;至於其他感染性或的腸道問題,則多以藥物治療為主。 在診斷部份,判斷是否為癌症引起,經過詳細的問診跟肛門指診之後,若有懷疑是大腸或直腸出血,可以建議做大腸鏡檢查,排除是否因大腸直腸癌的造成的血便。 預防端會建議改善生活習慣,要維持多蔬果少紅肉,維持好的腸道健康,並養成運動習慣、戒菸戒酒。若本身有大腸直腸癌病史或有大腸瘜肉的民眾,則必需定期進行大腸直腸鏡追蹤檢查,降低罹癌風險。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的護腸四重點,「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篩檢、確診後定期治療」。五十歲以後除了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更建議至少做過一次大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