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阻力訓練
共找到
123
筆 文章
-
-
2021-05-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退休媽媽空巢期放下操煩 找回遺忘的自己
從職場退休的媽媽多數面對職場、家庭皆空的空巢期,如何健康地享受退休生活?心靈處方安撫自己的焦慮,建立新的生活習慣,試著找興趣。全職媽媽從職場退下來,時間變多了,以前忙於工作無暇「操煩」的事項又湧上心頭,面對不用上班打卡的日子,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童綜合醫院心理諮商師劉若筠提供心靈層面的五個處方。1.安撫自己的焦慮有些母親難免擔憂孩子獨自出門在外,偶遇突發事故無人能協助。這時可以從客觀層面去思考跟理解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想好偶發事件發生時的支持系統,並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處理大部分的突發事故。母親的安定,會是孩子心中重要的避風港與支持。2.建立新的生活習慣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習慣沒有孩子也沒有工作的生活。並培養新的生活習慣,建立新的生活重心、拓展人際交友圈並與人連結。例如:不定期找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聚、重回伴侶的兩人世界。3.依附層面有時候母親沒辦法放手,並不是孩子真的需要母親,而是母親需要「被孩子需要」的感覺。這時身為母親需要穩定自己的心情,認知到孩子獨立並不代表自己不再重要或是被孩子拋棄跟遺忘,只是一個成長的必經歷程。4.找回價值感與成就感退休與孩子離家,都會讓母親在短時間內失去人生中兩個很重要的價值感與成就感。尋找其他可以讓妳有成就感的興趣去發揮,能舒緩空巢期的失落。5.找回被埋藏的自己放下「媽媽」這個角色之後,重新思考,妳是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渴望和興趣?找回被遺忘許久的自我,重新幫自己規畫多采多姿的退休生活。營養處方補充天然雌激素,富含B群的全穀類助好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說,多數屆齡從職場退休的媽媽,身體邁入老化,健康也開始出問題。可透過以下幾個飲食小技巧獲得改善。1.飲食中補充天然雌激素此階段卵巢功能開始退化,雌激素分泌少,可多選用黃豆及其製品補充大豆異黃酮,減輕更年期不適,也能防止骨質流失及血管硬化。黃豆製品包括豆漿、豆腐、豆乾、豆包等,為良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天攝取2到3份。2.膠原蛋白改善皮膚乾澀攝取低脂肉類、魚類、海鮮、雞蛋、豆製品,搭配如柑橘、芭樂、奇異果、深色蔬菜等具豐富維生素C食物,提高膠原蛋白吸收。3.預防骨質疏鬆症退休媽媽的鈣及維生素D補充很重要,可吃小魚乾、豆乾、牛奶、黑芝麻補充鈣,而維生素D則可促進鈣吸收,可選擇鮭魚、蛋黃、菇類等食材。加上每天適度日曬約15到20分鐘,減少骨質流失。4.腸道通暢維持好心情每日吃足4份蔬菜、3份水果,選顏色豐富之食材補充各種營養素,攝取全榖雜糧且避免過多精製澱粉,適當補充水分並增加身體活動,預防便祕。5.吃出好眠50歲以上婦女易失眠,可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的全榖雜糧類(如燕麥、糙米等),或從堅果類補充鎂。也可補充牛奶、香蕉獲得鈣及色胺酸,幫助安定精神好入眠。運動處方預防肌少症,依自身體能從事肌耐力運動。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蔡孟學說,退休媽媽會面臨肌少症,全身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長期下來可能連爬樓梯都無力,出門玩卻走不動,增加失能、臥床、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蔡孟學指出,預防肌少症的良方就是運動,理想的運動次數為每周三到五天,每次30分鐘,並可依照個人肌耐力程度調整。可透過有氧舞蹈、快走、騎腳踏車、游泳等運動,強化心肺功能及肌耐力;從事太極拳、徒手操、瑜伽等,增進身體彈性及平衡感,若體能狀況允許,更可以透過啞鈴、彈力帶等器材進行阻力訓練,能有效維持或增加骨質密度,達到訓練肌力之效。童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王秀文建議,可以藉由高強度間歇性的運動模式,訓練上下肢及軀幹的肌力,而低強度持續性的運動模式增強上下肢及軀幹的耐力,在運動的過程中加入適當的負重,例如使用沙包、啞鈴、彈力帶等阻力,同時配合動作訓練可有效增強肌耐力。常見的上肢肌耐力訓練為手舉高至耳朵旁及手肘彎曲;常見的下肢肌耐力訓練為蹲馬步及上下階梯、騎腳踏車等。光運動還不夠蛋白質、維生素D 養肌兩重點預防肌少症,除了運動,蔡孟學說,配合養「肌」飲食也很重要。尤以適當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為重,蛋白質方面如豆漿、豆腐、雞蛋、海鮮等,若要增加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可多攝取鮭魚、鮪魚、鯖魚、起司與蛋黃等,並搭配每天日照10到15分鐘,讓皮膚有效轉化,合成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
-
2021-05-06 養生.運動天地
少量多餐更助於減重?專家破解常見減脂迷思
減脂迷思人類在這幾千年來,一直在追求著體格精壯、肌肉發達的運動員身型。這是一個至高的標準,非常有吸引力是古代英雄、希臘神祇的標配外觀,沒人挑戰它的崇高地位,而我們迄今依舊崇敬著這樣的理想。在美國,肥胖率超過人口數的百分之三十五,並且逐年攀升。似乎只有天生基因像超人,或是願意為了健身犧牲奉獻、嚴守紀律,深入學習正確觀念的人,才能夠練出這種理想的體格。然而,別被這個論點給騙了,基因不是阻止你練出強健體魄的原因,想學健身知識也不難。在你看完這本書後,你就能學到所需的各種知識。也別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意志力,這件事沒有你想像的難,雖然你不能天天吃批薩,也別夢想偶而練個幾下,就能擁有完美六塊肌。但是,只要能把握飲食和重訓要點,我們還是可以享受喜歡的食物,做自己喜歡的鍛煉,進而達到增肌減脂的目標。這是我寫書的原因,我想要幫助你改善體格,還有讓你的生活更美好。減脂是這個願景中的主要部分。若要實現這個目標,你不能盲從那些未經證實的流行節食法。方法錯誤很容易發生瘦了又胖回來的溜溜球效應。要徹底拋棄讓你變得虛弱、過重和沮喪的節食法。學會輕鬆、持續的減脂方法,你才能做自己身體的主人,讓過多的脂肪從此不上身。在幫助大家做到這點之前,我先得破除嚴重的減脂迷思,有些你聽過,有些你甚至試過,如果我們不先破除這些迷思,你可能會懷疑我接下來要講的事,更可能對書中的核心概念與減脂方法產生抗拒心理。現在,就讓我們一舉剷除這些害人不淺的謬論,祝福各位都能練就理想的身型。迷思 少量多餐更助於減重有沒有聽過:「少量多餐,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減脂的速度,還能控制食慾。」聽過的話舉手。這個理論很簡單:吃東西的時候身體會一直處理食物,因此若每幾個小時就吃東西,新陳代謝會一直維持活躍,對吧?,而且將一日三餐的量分成多餐食用也能降低想要大吃一頓的食慾,對吧?可是這理論在科學研究的面前卻完全站不住腳。法國衛生醫學研究院的科學家檢視大量文獻,針對許多研究的內容,比較各種飲食型態之間的差異,從一天一餐到十七餐都有。他們發現少量多餐吃個不停跟一天好好的大吃一餐,兩者沒有顯著差異。餐量少帶來的是小而短暫的代謝提升,而餐量大則會引起長而大的代謝高峰。因此將一天因消化而燃燒的熱量加總起來,飲食型態並不會帶來明顯差異。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項結論,他們將受試者分成兩組:1.一組每天正常三餐飲食。2.一組每天三餐加三次的點心。兩組受試者維持相同的熱量赤字,在八週後完成實驗,數據顯示所有人的體重、脂肪、肌肉降低程度都沒有顯著差異。那少量多餐對控制食慾有幫助嗎?這需要討論兩個面向。先舉美國密蘇里大學的實驗來說明,研究人員讓受試者進行了十二週的節食減重計劃,發現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以控制食慾,但一日三餐或六餐對食慾則沒有影響。另外,美國堪薩斯大學也進行過性質相近的研究,旨在瞭解用餐頻率與蛋白質攝取量,對食慾、飽足感和激素反應的影響。他們也發現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可以提高飽足感,而一日六餐的飽足感不如一日三餐。但同時也有其他的研究發現一日三餐的飽足感較低,反而是增加每日用餐頻率可以提高飽足感,讓受試者更容易堅持減重計劃。某種程度上而言,你能堅持的飲食模式就是最好的飲食模式,在飲食頻率上更是如此。我身邊很多人喜歡一日四到六餐,我也是如此,也有人喜歡二到三餐,兩者都是恰當的。迷思 要運動才能成功減重如果你願意每天吃很少的食物,那麼不用做什麼運動,就能創造很高的熱量赤字。靠節食可以減下不少體重,不過,同時也會流失許多肌肉,這不是我們樂見的情況,原因有很多,而虛榮心當然也是很常見的原因。減重有成要控制飲食也要運動,而且不是任何運動都可以,在熱量赤字的狀態時,最好的運動是阻力訓練,這是一種提高肌力和肌耐力的方法。可以從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中,看出節食時進行阻力訓練的益處,研究人員將二十位男女受試者分成兩組:1.第一組每週做四次一小時的有氧運動。2.第二組每週做三次重訓。兩組的飲食內容相同,十二週後,每個人都減了差不多的體脂肪,但有氧運動組卻流失九磅左右的肌肉,重訓組則沒有這個問題。還有其他研究也有同樣的發現,若想要快速減脂卻不想流失肌肉,就需要在減重時加入阻力訓練。迷思 有氧運動比重訓更有助於減脂這是上一個迷思的延伸,大多數人在開始運動減重時會選擇有氧運動,像是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這些運動都很好,問題是有氧運動對減重而言效益不大。有許多研究發現,人們在做心肺運動後,體重甚至會開始增加。過重者迷上的是燃燒熱量而不是變得更健康。光靠有氧運動無法明顯減重的主要原因為二:1.要補回運動燃燒的卡路里太容易了。猜猜看,快跑三十分鐘能消耗多少大卡?對於一個體重七十公斤左右的人來說,大約能消耗四百大卡的熱量,然而,只要一把堅果、一點優格和一個蘋果就能補回這些卡路里。或是如果你比較愛吃,幾片巧克力餅乾和一杯牛奶就能補足滿滿的四百大卡。我不是說減重時不應該吃堅果、優格、蘋果或餅乾,而是心肺運動並不如我們所期望的可以消耗大量的卡路里。 做有氧消耗的卡路里對減重有幫助,但你的目標不只是燃燒卡路里,而是要「減去體脂肪」,而若是吃得太多,有氧運動永遠無法幫助你減重成功。2.你的身體會對運動產生適應,並減少熱量消耗。研究指出在熱量赤字時,身體會提高能量的使用效能。也就是說你雖然做著相同類型的運動,但持續運動所需的能量卻會越來越少。這也意味著在同樣情況之下一直做同樣動作,你燃燒的能量比想像中更少,也讓你在減重過程中更可能大吃特吃或進度停滯。許多人會做更多的有氧運動來突破,以消耗更多的能量,讓減重持續進行,但是這樣做的同時也會加速肌肉流失,導致新陳代謝變慢。那重訓的情況又是如何?科學研究很清楚的指出這是很有效的減脂方式,那為何人們提到重訓就想到練太壯而非變苗條呢?答案很簡單,重訓並不是受歡迎的減重方法,因為它其實是很糟的減重方法,但它對加速「減脂」和保存肌肉卻有絕佳的效果。美國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就完美說明這點。研究員招募了一百九十六位年齡在十八到七十歲之間、肥胖或過重的受試者,男女皆有,將這些人分為三組。1.第一組每週做三次阻力訓練,每次一小時。2.第二組每週以中等強度慢跑三天,每次四十五分鐘。3.第三組則是進行阻力訓練和有氧運動。實驗在八個月後結束,你猜哪一組減去最多的體重?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三,體重減最多的是只做有氧運動的第二組。但是,他們也是唯一流失肌肉的一組。那再猜猜看哪一組減去最多體脂,而且還提高肌肉量?沒錯,就是同時進行阻力訓練和有氧運動的第三組。換句話說,你做有氧運動時要搭配阻力訓練,體重雖然因為肌肉量增加而減得較少,卻減去了更多的體脂肪。※ 本文摘自《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科學化健身全書》。《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科學化健身全書》作者:麥可.馬修斯 譯者:賴孟怡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3/04圖/《美國第一健身強人,科學化健身全書》書封采實文化提供
-
2021-03-14 養生.運動天地
有運動卻不長肌肉,問題出在哪?專家曝3大原因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有運動習慣,早上公園也能看到滿滿都是運動的人,但多數都在甩手、拍打和走路。而運動不規律、強度低、項目單一等三大運動問題,正是造成我們未老先衰的原因之一。1.想到才運動體育署公布的最新《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全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33.6%。從年齡層來看,65歲以上的退休族規律運動的比率接近六成,但還在職場打拚的30歲至65歲的中年,只有兩成左右有規律運動習慣。2.運動強度低台灣人運動強度低,不喜歡流汗、不喜歡喘。運動強度來看,運動時選擇會流汗也會喘的,隨年齡如陡坡般下降,二十幾歲的人約有一半的比例會選擇這種運動強度,但調查50歲的人發現,幾乎是每三個人才一個(36.1%)。3.運動偏食從《運動現況調查》來看,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健走(55.2%),其次是慢跑(21.6%),排名第三的是爬山(13.2%);排名其後的籃球、瑜伽等項目,全都掉入一成以下。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但無法抵禦肌肉無情的流失。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何立安認為,中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有燃眉之急,因為肌力退化提高了運動難度,進而減少運動的意願,也就造成肌力下降,這是「一旦開始就會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要阻止退化,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強度才會有效果。」重訓三個月,就能有感增肌。有人說,自己運動的目的是養生,所以不需要那麼操,有動、放鬆就好。也有人說,醫師說膝蓋省著點用,所以盡可能不要運動到膝蓋。也有人說,高中時打球受傷,所以腰不行,不能運動。更有許多人怕肌力運動那麼「強」,會不會受傷? 事實上,肌力運動並不只是給健美選手、運動員或動作片男主角,最能從肌力運動得利的,就是中老年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只要經過三個月的重量訓練,就能建立肌力。但中年後的肌力訓練,比起追求健美的線條、追求爆發力的訓練,更需要著重功能肌力訓練。何謂功能肌力?其實就是每一天我們會用到的動作所需要的肌力與肌耐力,如走路、蹲下搬起重物、推開沉重的門,或只是從椅子上站起坐下而已。無論你幾歲,這些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日常活動,而不只是肌肉看起來雄壯有線條而已。訓練功能肌力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體重做徒手訓練,較不依賴器械,且能避免受傷,不只避免運動傷害,更包括日常生活不小心的受傷。吃蛋白質增肌 運動後24小時很重要增肌要補充蛋白質,但是蛋白質並非吃愈多愈好。蛋白質攝取量如果超過總熱量的35%至40%,或每次攝取超過20克至25克蛋白質,便超過了肝臟能夠處理的胺基酸上限,蛋白質合成效率亦會開始減速鈍化。所以比較好的策略是運動完吃點心,但接下來的三餐依舊要特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及熱量。蛋白質不只量要足夠,質也重要。在增肌效果上,動物性蛋白質效率較高,如蛋、牛奶、優格、雞肉等會比豆漿、豆腐好。但如果運動後並不餓,這也很常見,尤其是在濕熱天氣下運動。但即使吃得少,也比沒吃的好。例如喝杯冰的巧克力牛奶,或去果汁攤喝杯果汁配顆茶葉蛋。過去都認為,運動後要馬上吃,否則合成窗口會關閉,一切白做工。馬上吃還是需要,不過現在也發現黃金合成窗口其實大大敞開,除了運動後的那一餐吃夠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接下來的24小時都要認真補充蛋白質,依舊能幫助你長肌肉。哪一種運動真能對抗肌少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對於中老年人運動建議如下,不見得要上健身房,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就能開始基本的運動。阻力運動:也就是訓練肌力,包括徒手練習和使用阻力式運動器材。如果沒有做過任何阻力訓練,一開始最好找個教練或尋求指導,正確的姿勢能預防運動傷害。運動類型包括徒手練習和器械式運動。耐力運動:就是能提高心律、加強呼吸的運動,透過耐力運動可以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如:騎自行車或固定式室內腳踏車、慢跑、快走、游泳或水中運動。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可以幫助你身體更靈活,也可以消除肌肉、關節緊繃帶來的疲勞。如:伸展、太極、瑜伽、皮拉提斯等。平衡運動: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幫助你降低跌倒的風險。如:雙腳站立到單腳或以腳跟站立、以腳尖站立等。
-
2021-03-10 養生.運動健身
如何慢養肌力?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4種運動對抗肌少症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有運動習慣,早上的公園也能看到滿滿都是運動的人,但多數都在甩手、拍打和走路。而運動不規律、強度低、項目單一等三大運動問題,正是造成我們未老先衰的原因之一。(推薦閱讀: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1、想到才運動 體育署公布的最新《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全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三三.六%。從年齡層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退休族規律運動的比例接近六成,但還在職場打拚的三十歲至六十五歲的中年,只有兩成左右有規律運動習慣。2、運動強度低 台灣人運動強度低,不喜歡流汗、不喜歡喘。運動強度來看,運動時選擇會流汗也會喘的,隨年齡如陡坡般下降,二十幾歲的人約有一半的比例會選擇這種運動強度,但調查五十歲的人發現,幾乎是每三個人才一個(三六.一%)。3、運動偏食 從《運動現況調查》來看,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健走(五五.二%),其次是慢跑(二一.六%),排名第三的是爬山(一三.二%);排名其後的籃球、瑜伽等項目,全都掉入一成以下。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但無法抵禦肌肉無情的流失。 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何立安認為,中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有燃眉之急,因為肌力退化提高了運動難度,進而減少運動的意願,也就造成肌力下降,這是「一旦開始就會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要阻止退化,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強度才會有效果。」 重訓三個月,就能有感增肌 有人說,自己運動目的是養生,所以不需要那麼操,有動、放鬆就好。也有人說,醫生說膝蓋省著點用,所以盡可能不要運動到膝蓋。也有人說,高中時打球受傷,所以腰不行,不能運動。 更有許多人怕肌力運動那麼「強」,會不會受傷? 事實上,肌力運動並不只是給健美選手、運動員或動作片男主角,最能從肌力運動得利的,就是中老年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只要經過三個月的重量訓練,就能建立肌力。 但中年後的肌力訓練,比起追求健美的線條、追求爆發力的訓練,更需要著重功能肌力訓練。何謂功能肌力?其實就是每一天我們會用到的動作所需要的肌力與肌耐力,如走路、蹲下搬起重物、推開沉重的門,或只是從椅子上站起坐下而已。無論你幾歲,這些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日常活動,而不只是肌肉看起來雄壯有線條而已。 訓練功能肌力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體重做徒手訓練,較不依賴器械,且能避免受傷,不只避免運動傷害,更包括日常生活不小心的受傷。 運動那麼多,哪一種真能對抗肌少症?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中老人運動建議如下,不見得要上健身房,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就能開始基本的運動。 1、阻力運動:也就是訓練肌力,包括徒手練習和使用阻力式運動器材。如果,沒有做過任何阻力訓練,一開始最好找個教練或尋求指導,正確的姿勢能預防運動傷害。運動類型包括徒手練習和器械式運動。 2、耐力運動:就是能提高心律、加強呼吸的運動,透過耐力運動可以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如:騎自行車或固定式室內腳踏車、慢跑、快走、游泳或水中運動。 3、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可以幫助你身體更靈活,也可以消除肌肉、關節緊繃帶來的疲勞。如:伸展、太極、瑜伽、皮拉提斯等。 4、平衡運動: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幫助你降低跌倒的風險。如:雙腳站立到單腳或以腳跟站立、以腳尖站立等。 在運動前,請先測試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再決定適當的運動強度。若無法通過測試,則練習測試版的動作一個月,打好基礎後,才進入下一階段的初階與進階練習。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慢養功能肌力》) ● 肌力測試做做看 ● 平衡測試做做看 【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
2021-02-14 新聞.長期照護
醫師:適當重訓有助老人減緩疼痛 降低跌倒風險
老年人常有身體疼痛,一旦跌倒即便康復,往往更不願意運動。不過復健科醫師指出,適當重訓能改善下背、膝蓋、肩膀疼痛,更可降低跌倒機會;但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病,建議先詢問運動醫囑,並由專業訓練者陪伴。卓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卓彥廷受訪表示,文獻統計老年人最常見身體疼痛是下背痛,其次是髖關節、肩頸和膝蓋;疼痛問題源自身體退化、不當使用,或是肌肉流失。卓彥廷指出,適當運動、重訓,能有效改善身體病痛,他在門診時常給予病患「運動處方」。他舉例,如患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老人,透過阻力訓練提升臀部、大腿肌群力量後,也會改善疼痛。雖然如慢跑、登山等有氧運動也有益老人心肺功能,不過卓彥廷說,若沒有增加足夠肌肉支撐,反而會加速關節磨損,建議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柔軟度運動、神經肌肉控制運動及平衡運動都併行。近年因肌少症被廣泛討論,越來越多老年人願意走入健身房開始重訓。卓彥廷說,這是很好的現象,但老年人可能自身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這都會導致運動限制甚至是傷害;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老年人運動處方,重訓應著重循序漸進提高強度,而非組數與次數,新手應從可負荷最大重量的40%開始。他強調,銀髮族在重訓前最好先尋求醫師醫囑,若無任何重訓經驗,建議由專業的健身教練或物理治療師循序漸進指導。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指出,人類肌肉會隨著年紀增加流失,若不運動或重訓,40歲以後開始逐漸流失,65歲後可能會面臨肌少症,甚至走路困難。他回憶,曾收治70歲的肌少症患者,無法從椅子上靠自己力量站起來,甚至坐馬桶後無法起身,由於當時沒人幫忙,病患就在馬桶上坐了一整天。此外,台灣人10大死因排名第6名為「事故傷害」,而老年人事故傷害除了車禍,跌倒也是其中一項,不少老人更視跌倒為畏途。王思恒解釋,老年人跌倒因素除了視覺、平衡感變差外,肌肉量不足也是主因;即使耳聰目明,平衡感很好,若肌力不足,仍無法將快跌倒的身體「拉回來」;老年人因為骨質疏鬆,跌倒可能導致腦出血和髖關節骨折,即便身體撐過開刀,也易因長期臥床導致壓瘡、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因此死亡率較高。不過王思恒說,研究顯示運動與重訓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以他曾收治患者的經驗為例,70歲的奶奶因長年有運動習慣,雖然浴室濕滑跌倒造成壓迫性骨折,但開刀術後恢復良好,沒有骨折患者的病態。王思恒比喻,即便長輩有運動習慣,但依然有可能受傷,「不可能是無敵鐵金剛」,不過遇到意外,身體恢復速度仍比沒運動的長者更快。
-
2021-01-18 焦點.健康知識+
糖尿病老藥成抗老神藥?教授:一件事比吃藥有效
長期關注我網站的馬博士(Vincent Ma)在2020-12-30用臉書簡訊寄來兩篇文章,而它們都是關於《糖尿病老藥可能會變成抗老神藥》。這個糖尿病老藥的英文是metformin,中文是二甲雙胍(翻譯自化學名稱Dimethylbiguanide)。第一篇文章是2020-2-1發表在《康健雜誌》,作者是台北榮總醫師劉秀枝,標題是糖尿病老藥華麗轉身抗老?。它的第二段是:10多年來,動物實驗發現服用二甲雙胍不僅可延長線蟲與小鼠的生命、且較健康,但對果蠅與大鼠則無同樣作用。陸續的觀察性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服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比起服用其他降血糖藥物者,甚至沒有糖尿病的對照組,得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存活率較高,因此掀起二甲雙胍的抗老化研究風潮。這篇文章也有提到一項即將要在美國進行的大型臨床試驗床試驗(Targeting Aging with Metformin,TAME),而這項試驗的目標是要探討二甲雙胍是否能預防與老化相關的各種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第二篇文章是2020-12-30馬博士用Evernote軟體發表的筆記,標題是抗衰老藥:長壽只是副產品,而裡面記錄的是北京大學醫師薄世寧的言論。這個標題的意思是,抗衰老藥的主要作用是能避免老化相關的疾病(如癌症、失智、心血管疾病),而延長壽命就只是副產品。這篇文章除了也有提到那個叫做TAME的臨床試驗之外,也指出(1)越來越多的動物實驗表明二甲雙胍能夠推遲衰老進程、延長壽命,(2)患了糖尿病堅持服用二甲雙胍的人,壽命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還長。首先,TAME臨床試驗是在2014年開始籌備,並且預定在2018年正式啟動,但是直至今日它還沒在官方的臨床試驗網站註冊,也還沒開始招募志願者(請看TAME官方網站)。至於為什麼會延宕到如此地步,目前沒有合理的解釋。不管如何,由於它的預定試驗期是6年,所以要看到結果至少還要等7年。可是,有人因為聽到這個消息就開始非法地吃這個需要醫師處方的藥,儼然把它當成保健品,殊不知這是具有危險性的(請看下面討論)。劉秀枝和薄世寧兩位醫師都有說《很多動物實驗表明二甲雙胍能夠延長壽命》,但事實是如此嗎?有一篇2019-9-13發表的綜述論文非常詳盡地回顧了關於二甲雙胍是否能延長壽命的動物實驗,請看Metformin and Aging: A Review(二甲雙胍與衰老:綜述)。它的引言是:「作為TAME試驗的支持證據,該研究的人員指出“二甲雙胍調節模型生物的衰老和健康期的生物機制”。 但是令我們感到沮喪的是,對於這樣的聲稱我們非但找不到太多的證據,反而是恰恰相反」。它接著說,關於線蟲模型,二甲雙胍是能延長壽命,但那是通過改變線蟲的食物(活體細菌),而不是線蟲本身;關於果蠅模型,二甲雙胍是有毒性,並且會減短壽命;關於小鼠模型,只有薄弱的證據顯示二甲雙胍能延長壽命。劉秀枝和薄世寧兩位醫師也都有說《糖尿病患服用二甲雙胍,壽命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還長。》。有關這一點我們來看一篇2019-2-12發表的綜述論文Taming expectations of metformin as a treatment to extend healthspan(削弱二甲雙胍作為延長健康期的療法的期望)。這篇論文的標題是語帶雙關:由於那個籌備了7年的臨床試驗是叫做Targeting Aging with Metformin(縮寫TAME),而TAME這個字的意思是《馴服》或《削弱》,所以這篇論文就是要勸告大家不要一廂情願地以為TAME這個臨床試驗會帶來什麼好消息。這篇論文說,被發現二甲雙胍會延長壽命的人都是患有糖尿病或是其他疾病。也就是說,二甲雙胍也許真的能延長患病的人的壽命,但是它卻不見得也能延長無病的人的壽命。事實上,很多研究發現,二甲雙胍對較重的病情較有作用,而對較輕的病情則幾乎沒有作用。更諷刺的是,早就有研究發現,生活形態的改變比二甲雙胍還更有效果。例如2002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通過生活形態干預或二甲雙胍來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這項研究發現生活形態干預可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58%,而二甲雙胍只能降低31%。另一例子是2015年發表在柳葉刀的Long-term effects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on diabetes development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ver 15-year follow-up: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Outcomes Study(在15年的隨訪中,生活形態干預或二甲雙胍對糖尿病發展和微血管併發症的長期影響:糖尿病預防計劃結果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在15年的追踪期間,生活形態干預可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27%,而二甲雙胍只能降低18%。更令人擔憂的是,早就有研究發現,二甲雙胍會干擾運動對健康的好處。例如:2013年:Metformin modifies the exercise training effects on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t adults(二甲雙胍改變運動訓練對糖耐量受損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影響)。結論:二甲雙胍可能會削弱運動對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和代謝綜合徵嚴重程度的正面效果。2017年:Effect of metformin on exercise capacity in metabolic syndrome(二甲雙胍對代謝綜合徵運動能力的影響)。結論:二甲雙胍治療六週會顯著降低新診斷的代謝綜合徵患者的運動能力。2019年:Metformin blunts muscle hypertrophy in response to 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 The MASTERS trial(二甲雙胍會妨礙老年人進行性阻力訓練造成的肌肉肥大: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試驗:MASTERS試驗)。2020年:Long-term metformin treatment and risk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older Veterans(長期接受二甲雙胍治療和老年退伍軍人周圍神經病變的風險)。2020年:Risk of Anemia With Metformin Use in Type 2 Diabetes: A MASTERMIND Study(2型糖尿病患使用二甲雙胍引起的貧血風險:一項MASTERMIND研究)。綜上所述,(1)有關二甲雙胍能延長壽命的動物實驗證據是非常薄弱,(2)二甲雙胍對輕症患者的療效是非常有限,(3)二甲雙胍預防糖尿病的效果是遠不如生活形態干預,(4)二甲雙胍會削弱運動對健康的好處,(5)二甲雙胍有引發貧血和神經病變的風險。所以,總總資料顯示,就延長壽命或健康期而言,良好的生活習慣非但不會有不良副作用,而且一定會比二甲雙胍來得有效。折騰了個老半天,到頭來,真正的抗老神藥還是不抽煙,不酗酒,均衡飲食,有恆運動。原文:糖尿病老藥→抗老神藥?
-
2020-12-19 養生.抗老養生
中年後每10年「基礎代謝率」降低2%至5%! 醫:做好這3件事就能避免中年發福
減重有如全民運動,但不少中老年人覺得年紀越大,就越難控制體重,原因在於「基礎代謝率」偏低,而這又與肌肉量多寡有關,肌肉量越高,則「基礎代謝率」就會增高,身體容易消耗熱量,許多老年人罹患肌少症,肌肉量變少,脂肪增加,當然容易成為「老泡芙」。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指出,「基礎代謝率」是指人在人在安靜狀態下消耗的最低熱量,也就是躺著不動,身體也會因為呼吸、心跳、血液循環、消化吸收、維持體溫而消耗熱量。青少年及年輕人的「基礎代謝率」較高,在這個階段,即使吃較多食物,也比較不容易發胖。到了中年以後,每10年「基礎代謝率」降低2%至5%,如果食量還是跟以前一樣多,運動量也差不多,就容易發福。如何提高「基礎代謝率」?黃國晉表示,這必須透過重訓、阻力訓練,身體肌肉組織變多,才能提升代謝率。至於有氧運動,減脂效果明顯,但只有運動時才消耗熱量,並不會提高基礎代謝率。如果持續重訓,肌肉量變多,提高「基礎代謝率」,即使不動時,身體所消耗的熱量也會跟著變多。黃國晉分析,中老年人減肥常遇到瓶頸,原因就在於缺乏重訓,以為健走、慢跑、有氧運動,就能減重,「基礎代謝率」越來越低,無法有效達到減重目標。黃國晉說,「有氧運動及重量訓練缺一不可」,建議每周至少5天進行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搭配2次重訓,在健身教練指導下,進行阻力訓練,配合飲食,積極養肌肉,維持易瘦體質。在飲食方面,想養肌肉,提高代謝率,就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食物,建議多吃豆類、魚肉、雞肉、豬肉、蛋類、牛奶、優格、優酪乳等。另需喝足量的水,至少為體重的3至4倍,例如,70公斤男性如接受重訓,建議1天喝2,800c.c白開水。★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5 養生.健康瘦身
168間歇性斷食會不會減掉肌肉?營養師提點3大觀念
凡是減脂、減重,或多或少都會減到肌肉,這是健身愛好者最害怕的事,辛苦練出來的肌肉隨著肥肉一起被減掉,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叮噹營養師表示,「這是正常的,因為熱量攝取減少,肌肉跟脂肪會一起流失,無論是用限制熱量、減醣、間歇性斷食等,但只要做好整體的飲食規劃、運動後的補充及適當的肌力訓練,是可以避免肌肉流失,還可能讓肌肉增加。」168間歇性斷食 胰島素分泌是關鍵其中較容易達到的便是最近火紅的「168間歇性斷食」,一天之中16小時禁食,另外8小時則可以進食,叮噹營養師解釋,在一般安靜狀態下,身體自然會燃燒脂肪維持能量平衡,進食後血糖上升,胰島素分泌增加,胰島素會使細胞吸收葡萄糖,當作主要能量做使用,另一方面增加脂肪合成作用,身體在不缺乏能量的狀態下,剛安靜狀態下燃燒的脂肪就會再度合成回去堆積。168間歇性斷食有效是因為,一段時間內沒有進食(通常要維持14-16小時以上),禁食期間身體會處在低胰島素的狀態,血糖偏低、脂肪氧化分解會增加,而當身體的醣類不足、脂肪燃燒增加時就會產生酮體,可以抑制食慾,幫助消耗能量。一方面攝取量會因為限制進食時間而減少,另一方面,低胰島素的狀態下更增加脂肪的分解,又有微酮體的產生,綜合等等因素達成減重效果。減重時保持肌肉量 三大重點要注意在減重時想保持肌肉量,就可以利用168斷食,同時限制進食時間也可以避免攝取過多熱量,有三大重點需要注意:1. 蛋白質總攝取量提高;每公斤體重1.8-2.7公克的蛋白質,或是每公斤無脂肪質量2.3-3.1公克的蛋白質。2. 搭配阻力訓練,也就是重量訓練,刺激肌肉生長。3. 依照不同的運動強度給於適當的運動後補充低強度:蛋白質補充0.25-0.3克/公斤,例如:60公斤成人,只需簡單一罐市售豆漿一罐中高強度以上:需要搭配碳水化合物(醣類)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1.0-1.2克/公斤、蛋白質:0.25-0.3克/公斤,黃金比例3-4:1例如:60公斤成人,大約就是200克的烤地瓜配上一罐市售豆漿運動後補充碳水化合物 促進肝醣恢復根據2017年國際運動營養學會發表的文獻說到,在低熱量的條件下,有較高的蛋白質攝取並搭配阻力訓練者,肌肉可以被保留。而在運動後的補充,更有文獻指出,碳水化合物(醣類)結合蛋白質的補充,不但有效促進肌肉肝糖的恢復,還可以刺激肌肉的合成。叮噹營養師說明,主要是因為營養補充進來後,「胰島素」會分泌,除了幫助細胞吸收能源外,同時也會鈍化運動後的皮質醇升高(皮質醇會抑制蛋白質合成、加速分解),因此運動後的補充對於避免肌肉流失這件事情是重要的。如果是一般上班族想執行,叮噹營養師舉例,可以中午12點吃第一餐,下午3、4點吃點心補充,下班後去健身房重訓,訓練完八點前吃晚餐,晚餐須包含醣類及蛋白質,而每個人的攝取份量就跟年紀、性別、體重、運動量都有相關,下午點心則建議無調味堅果、無糖豆漿等,如此便能有效減脂又不掉肌肉。(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反變胖?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犯了這2個錯 防彈咖啡減重卻變胖? 營養師曝「關鍵原因」...別傻喝
-
2020-12-08 科別.骨科.復健
骨質悄悄流失別輕忽 醫師教你保密防跌顧骨本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病之一,近年隨飲食型態改變,有年輕化趨勢,而因骨鬆症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僅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而被當成正常老化,等到發現罹患,通常已是受傷時,台中榮總埔里分院籲民眾應預防減緩。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正因骨鬆症早期沒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多不以為意,但當不小心跌倒或突然用力過猛,骨骼脆弱而造成骨折,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甚至致死,因此骨質疏鬆症又有「無聲的殺手」之稱,不能輕忽。而為讓民眾重視骨質疏鬆風險,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除辦理健康識能宣導,今年更成立骨質疏鬆照護團隊,並辦理「骨質疏鬆運動班」,由該院復健科醫師柳復威診察,針對骨鬆患者設計復健課程,每週一次進行職能及物理治療上專業指導。柳表示,針對骨鬆患者設計負重運動、加強全身肌耐力及平衡訓練的課程,最後搭配伸展及柔軟度的牽拉來增加學員的身體靈活性,維持良好姿態,進而預防駝背及跌倒發生的風險,健康民眾則該學習維持骨骼健康及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而預防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就是改善日常生活行為,像是戒菸、減少咖啡因飲品能減緩骨質流失,去除危險因子;且多攝取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小魚干、堅果等高含鈣量食品,維生素D3能促進鈣吸收,足量補充是顧骨本的根本之道。此外,多運動能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而骨鬆患者適合進行負重運動;停經前婦女和年輕人以重量訓練、負重有氧運動、抗阻力訓練較為適合;停經後婦女及老年者則採用慢跑、太極拳、游泳等規律運動。台中榮總埔里分院也提醒,若知道已罹患骨鬆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婦女,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覺,應定期追蹤骨質密度,了解自我身體狀況,並改善居家環境,慎防跌倒;若要從事不熟悉的高強度運動,經專業醫療諮詢後再進行為宜。
-
2020-12-08 新聞.健康知識+
運動中出現這些情況別硬撐!小心都是身體在喊救命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然而,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運動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8種癌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運動提升身體新陳代謝 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運動好處多 少量多次為原則此外,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若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 出現這些狀況應立即停止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建議,癌友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天冷才是一年中最容易瘦下來的時機! 研究告訴你原因 8成發生在50歲以後! 研究證實這8種癌都能靠運動降低罹患風險
-
2020-12-02 科別.腦部.神經
「呼吸方式」錯了,難怪自律神經失調!「這3種」醫師也推薦的呼吸法,一次改善你的失眠、肌力和循環
肺是呼吸系統最重要的器官,呼吸若維持正確的節律,就可以順利調節全身氣機之正常出入,因此呼吸對肺的健康來說至關重要,不僅如此,更會影響到自律神經、壓力釋放、睡眠、循環系統和肌肉鍛鍊等各方面的健康,簡直可以說是對全身從頭到腳都有影響!以下整理多種促進健康的呼吸法,你可以在家練習,找出最適合你的呼吸法!1.阻力呼吸法醫師趙哲暘在著作中提到,吐氣阻力訓練是有效提升血氧量的方法,透過此種訓練,可以有效訓練嘴唇肌力與舌頭力量。建議可以使用類似養樂多使用的小吸管吐氣,幫助增強吐氣時的肺部正壓,同時將屁股夾緊吸氣的方式來提升腹內壓,在吸氣時順利讓橫隔膜下降而增強肺部負壓,把專注力放在腰部,以腰部向後推的方式來達成有效率的呼吸。更簡單的方式是,用釘書針釘在吸管上,使吸管可流通氣量變小,以增強吸管的吐氣阻力,讓吐氣能力更加提升。2.內核心呼吸法醫師陳慕純所提倡的「內核心呼吸」則可以調整自律神經、治療失眠、強化肌肉、血管、神經、內臟及器官,做法中所包含的「踮腳」更可以有效防止內臟下垂、延伸脊椎和加強小腿力量。內核心呼吸的作法為:1.雙腿打開臀部寬度,腳掌平行,雙手在身體兩側,掌心朝上。2.先深吐氣,將內核心往內收。3.吸氣,脊椎往上延伸踮腳,雙手往上。吐氣,掌心朝下,腳跟落下。4.重複5次。3.口鼻替換呼吸法年輕時候的南雲醫師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因為熬夜、抽菸、暴飲暴食,體重高達77公斤,還患有心律不整的問題,直到全面調整生活步調,加上活用以下4種呼吸法,讓南雲醫師即使已年近60歲,看起來卻像30多歲,體力也比從前更好了!所謂口鼻替換呼吸法,指的是南雲醫師所歸納出來的4種呼吸法的總稱,這4種呼吸法包括「鼻呼鼻吸」、「口呼鼻吸」、「鼻呼口吸」和「口呼口吸」。這4種呼吸法對身體的功效都不太一樣,以下詳細說明:鼻呼鼻吸這是指用鼻子吸氣、再從鼻子吐氣的安靜時的呼吸法,它是4種呼吸法裡,最不浪費體能、最具放鬆功效的呼吸方式。請一邊想著水波的幅度、一邊進行呼吸,具體的呼吸方法是從一數到八吐長氣,從一數到四吸飽氣。口呼鼻吸許多人平常呼吸的時候,並沒有用到深層的力量,只有用胸腔呼吸,透過「口呼鼻吸」——嘴巴吐氣、鼻子吸氣的方式,就可以達到腹式呼吸,此種呼吸法可以鍛鍊深層肌肉、改善呼吸與循環系統。作法為手放在肚子上,肚臍下三指處的丹田穴用力,腹部向內凹陷,讓所有氣從嘴巴排出。接著從鼻子吸氣,吸到肚子鼓起的程度,如此一來就完成了一次腹式呼吸。鼻呼口吸透過「鼻呼口吸」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功效呢?南雲醫師自己就靠這個呼吸法,成功克服了花粉症(由花粉所引起的過敏症)。對於鼻子吸到花粉就會打噴嚏的人來說,當用嘴巴吸氣時,花粉會透過齒縫累積在口裡的唾液中,這麼一來,身體會漸漸習慣花粉。這是所謂的「去敏感化反應」。口呼口吸嘴巴吸氣時,交感神經會收縮,而嘴巴吐氣時,副交感神經則會舒張,因此透過口呼口吸的呼吸方式,可以有效鍛鍊自律神經,同時替身體迅速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還能提供細胞內負責分解葡萄糖的粒線體大量的熱能。延伸閱讀: 從此不生病!跟日本名醫學「讓內臟變年輕」10法則
-
2020-11-07 科別.骨科.復健
避免肌少症 腎友3種運動不能少
慢性腎臟病(CKD)是指腎臟組織因疾病或其他原因遭受無法恢復的損壞,腎功能逐漸衰退,造成長期受損達3個月以上無法恢復原有功能。慢性腎臟病分為五個階段,當進入到第五階段,也就是末期腎衰竭時,就要考慮進行透析(洗腎)或腎臟移植的治療。預防惡化 先控制三高規律運動有益健康,但多數人不太了解運動對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性,有些病友甚至擔心安全而缺乏運動。但值得注意的是,三高(高血糖、高血壓以及高血脂)都是慢性腎臟疾病惡化的重要因子,且慢性腎臟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率非常高,因此危險因子的控制對病友是非常重要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身體活動量與其血糖、血壓、血脂控制有很大的相關性,且提高身體活動量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並減緩腎功能惡化,也有助心肺適能和避免肌肉萎縮。還未到洗腎的患者,需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避免影響腎功能。而開始洗腎後,則容易有蛋白質流失的情形,在營養攝取上建議要增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公克以上的蛋白質量。一方面因為蛋白質流失增加,另一方面因為攝取限制,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肌少症,此時肌力訓練就顯得更重要了。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該如何運動呢?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應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和伸展運動。1.有氧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降低體重,減少心血管和腎臟疾病的風險因子。如腳踏車或走路,每周3-5天,中等強度的運動,即感覺有點喘,但仍可以講話的程度,每次持續20-60分鐘。如果無法持續長時間運動,可以每次運動3-5分鐘,反覆的運動與休息,累積到20-60分鐘。2.阻力訓練:避免肌肉萎縮並增加肌力,避免肌少症,提升日常活動的能力。運動方式如使用啞鈴等重訓器材、從椅子起身、爬樓梯、抬腿、深蹲、舉水瓶等。每周2-3天,最少做一個回合10-15次。大部分病人應可做多個回合。從事8-10種不同的運動,針對主要的大肌肉群做訓練。3.伸展操:每周2-3天,靜態伸展到有點緊繃,每次靜態伸展維持10-30秒,同一位置伸展總共伸展達60秒。不過如果有電解質異常 ,特別是低/高鉀血症、肺水腫、四肢水腫、胸悶、心悸、近期進行手術、心律不整、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血糖>300、血壓>180/110、感染、中心靜脈導管或動靜脈廔管/人工合成動靜脈血管功能不佳等情況,就建議患者先不要運動,與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是否繼續運動。慢性腎臟病患者運動四點注意●過去3個月未曾規律運動或有心血管疾病者,運動前先和醫師討論。●無法長時間運動者,可分段累積運動時間。如運動3分鐘,休息3分鐘,運動與休息1:1。●循序漸進。先增加運動持續時間再提高運動強度,當持續時間可超過30分鐘後,再考量增加強度。●伴隨有其他慢性疾病者,為避免服用特定藥物而影響心律,不應以心跳作為運動強度依據,應以「運動自覺強度」為主要依據,每次運動達到「有點喘但還能講話」程度。
-
2020-11-04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陳冠誠: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
慢性腎臟病(CKD)是指腎臟組織因疾病或其他原因遭受無法恢復的損壞,腎功能逐漸衰退,造成長期受損達3個月以上無法恢復原有功能。慢性腎臟病分為五個階段,當進入到第五階段,也就是末期腎衰竭時,就要考慮進行透析(洗腎)或腎臟移植的治療。 規律運動健康有益處,但多數人不太了解運動對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性,有些病友甚至擔心安全而缺乏運動。但值得注意的是,三高(高血糖、高血壓以及高血脂)都是慢性腎臟疾病惡化的重要因子,且慢性腎臟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比率非常高,因此危險因子的控制對病友是非常重要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身體活動量與其血糖、血壓、血脂控制有很大的相關性,且提高身體活動量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並減緩腎功能惡化,也有助心肺適能和避免肌肉萎縮。 還未到洗腎的患者,需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避免影響腎功能。而開始洗腎後,則容易有蛋白質流失的情形,在營養攝取上建議要增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公克以上的蛋白質量。一方面因為蛋白質流失增加,另一方面因為攝取限制,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肌少症,此時肌力訓練就顯得更重要了。 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該如何運動呢?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應包含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和伸展運動。1.有氧運動:增加身體活動量、降低體重,減少心血管和腎臟疾病的風險因子。如腳踏車或走路,每周 3-5天,中等強度的運動,即感覺有點喘,但仍可以講話的程度,每次持續20-60分鐘。如果無法持續長時間運動,可以每次運動3-5分鐘,反覆的運動與休息,累積到20-60分鐘。 2.阻力訓練:避免肌肉萎縮並增加肌力,避免肌少症,提升日常活動的能力。運動方式如使用啞鈴等重訓器材、從椅子起身、爬樓梯、抬腿、深蹲、舉水瓶等。每周2-3天,最少做一個回合10-15次。大部分病人應可做多個回合。從事8-10種不同的運動針對主要的大肌肉群做訓練。3.伸展操:每周2-3天,靜態伸展到有點緊繃,每次靜態伸展維持10-30秒,同一位置伸展總共伸展達60秒。不過如果有電解質異常,特別是低/高鉀血症、肺水腫、四肢水腫、胸悶、心悸、近期進行手術、心律不整、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血糖>300、血壓>180/110、感染、中心靜脈導管或動靜脈廔管/人工合成動靜脈血管功能不佳等情況,就建議病患者先不要運動,與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是否繼續運動。【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 🔔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非看不可】主題: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 時間:11月12日(四) 20:00-21:00平台:元氣網粉絲團來賓: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醫師、腎友Jimmy【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0-12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毛巾擰不乾 小心是肌少症
現代人工作型態改變,許多民眾長期坐在辦公桌前,運動量不足,身體肌肉加速萎縮,因此患上「肌少症」,久而久之可能連站立都會變得辛苦、毛巾也擰不乾,復健師建議,只要有這些前兆就應該立刻就醫,以重量訓練來增加維持肌力,減緩肌肉老化問題,否則嚴重時,恐怕連行動能力都會失去。正常人在20至30歲時,身體肌力會達到最高峰,30歲後將以每年1%的速度逐年降低,40歲後會再加速,到了75歲時,每年會減少15%肌肉量。土城醫院復健師劉家豪表示,民眾只要有罐頭轉不開、站立需要靠手支撐桌面、無法在時間內走完紅綠燈等問題,可能就是肌少症前兆,要到醫院做DEXA檢測,即是用X光掃描人體,男生每平方公尺少於7公斤、女生每平方公尺少於5.4公斤就會被認定為肌少症患者。劉家豪指出,治療肌少症有數種方式,最簡單就是徒手肌力訓練,包括在家可做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深蹲,也可至健身房以啞鈴、槓鈴、壺鈴等做張力訓練。若有些長者無法徒手做肌力訓練或使用健身器材時,可到醫院利用等速肌力訓練儀來做重量訓練,儀器會限制每次的速度、重量,還有專業復健師協助,安全性更高。劉家豪提醒,做重量訓練、阻力訓練時時絕對不要憋氣硬撐,否則血壓會瞬間上升,最嚴重恐致中風;他也強調,身體肌肉只要萎縮就無法復原,訓練、治療只能延緩萎縮速度,因此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每周要有3次超過30分鐘的運動,讓肌肉強度維持在良好狀態,減緩老化速度。
-
2020-10-06 科別.骨科.復健
「肌」不可失! 高齡社會銀髮族隱性殺手肌少症
71歲周姓老婦人外商公司退休,與丈夫常出國旅遊、登山,但這3年2腳越來越不聽使喚,爬樓梯、從馬桶站起來,甚至擰毛巾、上市場提菜籃,越來越吃力,有天清晨浴室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只能以輪椅代步,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贊文說,老人因「肌少症」造成的跌倒意外,不可輕忽。2018年台灣成為高齡社會,老化問題對健保及社會照護體系帶來巨大挑戰,嘉縣已面臨這樣衝擊,老化比例超過20%,高齡、退化和骨質疏鬆症是必然趨勢,還有容易被忽略疾病就是肌少症。國健署資料,65歲以上男性23.6%,女性18.6%患肌少症,隨著肌肉力量和肌肉質量減少,肌少症會造成活動力下降,增加跌倒風險,肌少症與高齡、脊椎及關節退化、骨質疏鬆症習習相關,降低老人生活品質,最後還會造成失能及生活依賴。像周老婦人病例不在少數,「跌倒」成為老人事故死亡原因第2名,年齡增加,肌肉力量和質量流失速度會加快,40歲後大腿肌肉力量每10年減少10-15%、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8%;到70 歲大腿肌肉力量每10年減少25-40%、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15%。民眾可量小腿圍自我篩檢,按2019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 (AWGS)建議,若男性小腿最大圈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時須特別留意,建議至醫療院所進一步評估,當肌肉力量減退和肌肉質量減少就可以診斷為肌少症。肌少症目前沒有特殊藥物治療,主要著重於營養攝取和運動訓練。營養需要足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鈣質(每天1200毫克)及維生素D(每日8百IU)補充;肌耐力訓練最好每周至少3次以上阻力訓練。黃贊文表示,當民眾開始有爬樓梯困難、無法長時間走路、從椅子上或馬桶站起來無力、擰毛巾無法施力等,或量測小腿圍時發現有肌少症風險,建議到醫院接受肌肉力量評估及肌肉質量檢測。
-
2020-09-24 癌症.抗癌新知
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 可降低20%罹癌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預防勝於治療」,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運動不只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癌症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 運動好處多癌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造成心臟、內分泌、腸胃道、免疫、代謝、神經、肺部、疲憊感、淋巴水腫及各種疼痛,運動可降低癌症治療前後的不適感,特別在降低疲憊感、焦慮與憂鬱感、強化身體機能、增進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已有實證。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如果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建議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19 養生.聰明飲食
零脂或低脂飲食沒有比較健康! 不吃脂肪,小心睡不好、禿頭、顯老還易致病
脂肪是人們誤解最深的巨量營養素 攝取不足不力健康若你去問100個人:「三種巨量營養素中哪一種最不必要?」這100個人都回答「脂肪」的機率是很大的—不過確實脂肪是最有害的一種,但,脂肪攝取量太少也並非是一件好事。對許多人來說,過度強調極低脂的飲食會導致健康出現問題。若有人吃全素或是彈性素食,但卻由於遵循了低脂飲食的建議,而並沒有感覺身體變好,大部分的時候這些人都不會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於是乎又回頭去吃大量的動物製品,卻沒有察覺他們所經歷的一些問題是由於缺乏脂肪或是低脂飲食所引起的。皮膚乾燥、頭髮稀疏、肌肉經攣、睡眠不好、高三酸甘油脂以及運動耐受力差都是與缺乏脂肪有關的健康問題。對於大部分缺乏脂肪的人來說,多吃健康脂肪、與魚油類似的長鏈Omega-3 脂肪補充品,例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並且少吃加工食品和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都能夠解決問題。有些人其實只需要攝取更多基本的脂肪酸就好,像是Omega-6和Omega-3都可以。飲食中脂肪不足也會影響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和有益的植化素。種子和堅果都是最佳的高脂肪食物,當你正餐中含有種子和堅果時,所提供的脂肪酸會增加免疫系統的吸收—將大量提升微量營養素與植化素的功效。例如當你在吃以堅果或種子為基底的沙拉時,你會從生菜中吸收進更多的類胡蘿蔔素,對某些營養素的吸收力甚至還能高達10倍以上。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在吃完搭配無脂沙拉淋醬的沙拉後,其血液中所檢測出的α- 胡蘿蔔素、β- 胡蘿蔔素、茄紅素含量可說是微乎其微,但是在吃完搭配含脂肪淋醬的相同沙拉後,這些營養素的含量卻大幅升高。 種子與堅果 不該無端背負罵名生的堅果與種子充滿豐富的營養成分,它們含有木質素、生物類黃酮、礦物質和其他抗氧化劑,能保護其中脆弱的新鮮脂肪。同時它們也含有可自然降低膽固醇的植物蛋白和植物固醇,以及強大的韖花單寧(ellagitannins,簡稱ETs)。這些飲食中的多酚類物質具有強效的抗氧化和防癌作用,常見於莓果、堅果以及種子中,其中以從核桃中吸收為最佳。堅果、種子以及酪梨都是高脂肪的食物,但許多不同的研究證據都顯示吃這些食物對健康好處多多。強調從動物性脂肪、加工過的油、以及反式脂肪中攝取高脂肪的飲食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但從未有任何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高脂、全植物類的食物會對健康帶來任何壞處。事實上,所有研究都指出吃這些食物有助於提升健康,並認為這類食物應該要成為全面均衡飲食中的重要一環。堅果和種子的平均熱量約為30公克175卡路里,一天吃30~55公克就佔了每日脂肪類卡路里攝入量的15%到30%。此外還有另一項好處:多吃種子與堅果也能提高飲食中的植物性蛋白質;換句話說就是,當你吃進較少動物性蛋白質,轉而用更多植物性蛋白質如堅果、種子、豆類與綠色蔬菜來做替代時,你所獲取的營養就會大幅飆升,進而提升健康。油不該被視為健康食物 對橄欖油的迷思眾多任何油都不該被視為健康的食物,所有的油包括堅果油跟橄欖油都是一樣的,它們100%都是脂肪,並且每大匙就含有120卡的熱量。油的熱量非常高但營養價值卻極低,並且完全沒有纖維的成分可言。在你的沙拉或蔬果盤上澆上幾大匙的油,就等同於多加了好幾百卡不必要的熱量。簡而言之,若想要增加討人厭又不健康的體重,那油就是一個最佳的利器。在植物被提煉成油之前都含有能吸附脂肪的纖維素,但當植物變成你所攝取的油(任何一種油都是)時,這些纖維素卻再也找不到了,而這就代表你所吃進的卡路里全都會被人體快速吸收,並於幾分鐘內以身體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另一方面,當你吃天然種子與堅果時,脂肪反而會在消化道中被固醇、烷醇、以及其他的植物纖維所吸附,不但使消化道吸收的脂肪量減少,並且還會將一些循環在血液當中的有害脂肪吸引到消化道中,隨著糞便排出人體。換句話說就是,你所攝取的這些完整的種子與堅果脂肪,是無法被「生物所利用」的,因此大量的熱量無法被吸收,使得熱量相當的種子與堅果和油相比來說較不易使人發胖。除此之外,它們還富含油中沒有的營養素,能提供人體保護力。請記得當你在正餐中吃進這些高脂肪食物時,它們能幫助你吸收其他食物所含的有益植化素,因此請搭配蔬菜一起食用,特別是可以加進沙拉淋醬裡效果更好。另外最好是生吃堅果與種子,或稍微將其烤一下就好,因為當你烘烤堅果與種子時,食物會因為烤焦而產生致癌的丙烯醯胺,而且蛋白質也會減少,在烘烤的過程中甚至還會產生更多灰分。此外堅果與種子烤得越熟,就越會破壞其中的胺基酸成分,烘烤的過程也會減低食物中鈣、鐵、硒、以及其他礦物質的含量。 令人困惑的蛋白質 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 我們被錯誤資訊洗腦,導致狂吃蛋白質,因此我們必須先能分辨事實與迷思後,才能決定哪些蛋白質來源是對身體最有益處的。在過去70年間,大部分學校所使用的營養相關教材都是由肉業、酪農業以及蛋業「免費」提供的。這些產業成功地遊說並影響政府,來獲得有利的法案與補貼,使得每位孩童都被迫接受這些產業的宣傳廣告。產業賣給孩童錯誤的概念,讓他們以為自己需要肉、乳製品以及蛋才有辦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至此之後,我們的腦中就一直被植入了不正確且危險的資訊。幾乎每個美國人每天所攝入的蛋白質都超出所需。事實上,美國人平均每日攝取超過100公克的蛋白質,比每日建議攝取量還多出了50%。但我們之中有太多人,包括運動員、健身愛好者、健美選手、節食者、以及體重過重的人都會為了攝取更多的蛋白質而選擇吃蛋白粉、喝蛋白飲、以及營養棒。總體目標是要少吃動物製品,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減少來自動物的蛋白質,並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 天然植物性飲食 抗氧化、防自由基遭傷害 若你的生活方式包含激烈且規律運動的話,那確實會需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例如阻力訓練與肌耐力鍛鍊都會破壞肌肉蛋白,並且提升我們對蛋白質的需求以促進肌肉修復和生長。但是對蛋白質的需求增加的同時,也會增加與對多餘熱量的需求,因為這樣一來運動時才能有足夠的熱量可以燃燒。但運動同時也會增加我們的食慾,於是乎所攝入的熱量也會隨之提升,使得蛋白質攝取量也相對增加。若我們用各類天然的植物類食物:蔬果、全穀物、豆類、種子與堅果來滿足因為激烈運動而提升的熱量需求,那我們就能獲得所需的精確蛋白質含量。各類典型的蔬菜、堅果、種子、豆類、以及全穀類每1,000卡約能提供人體50公克的蛋白質。請別忘記,綠色蔬菜約有50%是蛋白質,因此你只要多吃蔬菜,就能獲得所需的蛋白質來打造出超級免疫力與抗癌機制。當你的額外熱量是來自於能提升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時,你所得到的不僅僅是蛋白質而已,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劑,保護你受到運動時所產生的自由基所傷害,在這一點上大自然的設計是非常完美的!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作者/喬爾.傅爾曼、出處/摘錄自高寶書版《吃出超級免疫力:抵抗病毒、流感、癌症侵襲,後疫情時代的不生病指南》 )延伸閱讀: 地中海飲食最大陷阱在油脂! 營養師條列4點重要關鍵 減肥只吃水煮餐很母湯! 告訴你不瘦的原因...不吃油超NG 
-
2020-09-13 養生.聰明飲食
讓你提早老化又傷身 營養專家:吃錯蛋白質反而不健康
【文、圖/摘自高寶《吃出超級免疫力》,作者喬爾‧傅爾曼】我們被錯誤資訊洗腦,導致狂吃蛋白質,因此我們必須先能分辨事實與迷思後,才能決定哪些蛋白質來源是對身體最有益處的。▎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在過去七十年間,大部分學校所使用的營養相關教材都是由肉業、酪農業以及蛋業「免費」提供的。這些產業成功地遊說並影響政府,來獲得有利的法案與補貼,使得每位孩童都被迫接受這些產業的宣傳廣告。產業賣給孩童錯誤的概念,讓他們以為自己需要肉、乳製品以及蛋才有辦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至此之後,我們的腦中就一直被植入了不正確且危險的資訊。幾乎每個美國人每天所攝入的蛋白質都超出所需。事實上,美國人平均每日攝取超過100 公克的蛋白質,比每日建議攝取量還多出了50%。但我們之中有太多人,包括運動員、健身愛好者、健美選手、節食者、以及體重過重的人都會為了攝取更多的蛋白質而選擇吃蛋白粉、喝蛋白飲、以及營養棒。總體目標是要少吃動物製品,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減少來自動物的蛋白質,並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若你的生活方式包含激烈且規律運動的話,那確實會需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例如阻力訓練與肌耐力鍛鍊都會破壞肌肉蛋白,並且提升我們對蛋白質的需求以促進肌肉修復和生長。但是對蛋白質的需求增加的同時,也會增加與對多餘熱量的需求,因為這樣一來運動時才能有足夠的熱量可以燃燒。但運動同時也會增加我們的食慾,於是乎所攝入的熱量也會隨之提升,使得蛋白質攝取量也相對增加。若我們用各類天然的植物類食物:蔬果、全穀物、豆類、種子與堅果來滿足因為激烈運動而提升的熱量需求,那我們就能獲得所需的精確蛋白質含量。各類典型的蔬菜、堅果、種子、豆類、以及全穀類每1,000 卡約能提供人體50 公克的蛋白質。請別忘記,綠色蔬菜約有50% 是蛋白質,因此你只要多吃蔬菜,就能獲得所需的蛋白質來打造出超級免疫力與抗癌機制。當你的額外熱量是來自於能提升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時,你所得到的不僅僅是蛋白質而已,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劑,保護你受到運動時所產生的自由基所傷害,在這一點上大自然的設計是非常完美的!請看以下頁列表,表中標出了下列食物的熱量以及蛋白質含量。考量到一般人體一週最多只能增加約450 公克的肌肉量,這也就是肌肉纖維能將蛋白質轉化為肌肉的上限值,任何超過此上限的蛋白質就只能轉化為脂肪而已。儘管運動員比起久坐的一般人對蛋白質的需求更大,但這些多餘的需求很容易就能從飲食中獲得滿足,使用蛋白質補充品不但浪費錢,而且也不健康。攝入超過身體所需的蛋白質不是一件小事,特別是動物性蛋白質,而是會讓你提早老化並且造成嚴重傷害的。你用不到的多餘蛋白質並不會以蛋白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而是會轉化為脂肪,或是經由腎臟來排除,透過尿液排除掉過多氮的同時也會過濾出骨頭中的鈣和其他礦物質,造成腎結石。另外,植物類食物是鹼性的,但動物製品卻是酸性食物,會需要利用胃裡大量的鹽酸來消化它們。在吃完高蛋白餐後,血液中的這股酸潮也需要體內同等強度的鹼性反應才能將其中和掉。我們犧牲了骨頭中的礦物質,將其溶解成磷酸鹽與鈣才換到了所需的鹼性反應,這就是骨質流失的初步情況,最終則會導致骨質疏鬆。我們的高鹽分飲食也會使骨質加速流失到馬桶中,而過度刺激骨骼的代謝率則會加劇骨骼的分解與重塑,造成骨質疏鬆以及其他組織鈣質沈澱的狀況。能強身健體、加強骨骼密度、增加肌肉的是運動本身,而非吃進多餘的蛋白質。當你用人工的方式過度地攝取多餘的動物製品來刺激生長時,你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確實會升高,但是同時也會增加體脂肪含量。我必須警告各位,當身體質量指數越高時,儘管所增加的身體質量絕大部分是肌肉,也是會容易早死的。體型龐大的足球員提早出現心因性猝死的風險是一般民眾的2 倍以上,其中有許多人是活不過50 歲生日的附129。從這一點看來,使用補充品與類固醇來促進肌肉增長並不算是明智的決定。過多的身體質量,甚至是過度攝取高蛋白的動物製品而使得肌肉發育過度,是晚年罹患心臟病或是其他疾病的風險因子。我們判斷身體健康與否的標準不在於體型,而是必須要以針對嚴重疾病的抵抗力、活得長壽的潛力以及晚年是否能保有充沛的精力與活動力為準。當你想要為了健康而運動、吃得更健康的時候,你的其中一項目標就應該是要減少而非增加動物製品以及動物性蛋白質的數量。
-
2020-08-25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症狀千變萬化、全身受影響的多發性硬化症 醫:唯有靠這件事改善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MS)是一種自體免疫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就是發生於腦部與脊髓的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與撞到頭、車禍這類外傷無關,而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產生破壞自體中樞神經的疾病。讓神經短路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我們的神經纖維表面覆蓋著一層「髓鞘」,髓鞘可以隔絕相鄰的電氣傳導,減少干擾,讓神經纖維傳導速率變快。這原理類似家裡的電線,銅線外圍會包覆一層絕緣外皮,就是為了減少電流傳導時受到干擾、耗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體內有些免疫細胞出現異常,會導致發炎並攻擊、破壞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就像是包覆電線的絕緣外皮變得破損、劣化,裸露的銅線容易發生短路那般,中樞神經的神經傳導也會因為髓鞘被破壞而發生「短路」,失去正常神經功能。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神經肌肉疾病科蔡乃文主任表示,免疫系統的攻擊是隨機的,因此神經受傷的地方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各處都可能出現,受損的位置不只一處,會影響很多不同的神經部位,所以我們會稱之為「多發性」。每次攻擊後,都會讓神經髓鞘發炎受傷,癒合後留下疤痕,也就是所謂的病理上的斑塊,或說「硬化」。因此,從多發性硬化這個病名我們可以理解到,患者的神經纖維留有不少疤痕。「多發性硬化症容易發生於20歲到40歲的族群,」蔡乃文醫師指出,「而且以女性患者居多,女性與男性的比率大約是2:1。」在台灣,有罕病登記的多發性硬化總患者數約為1900人左右,算罕見疾病,但這個疾病在西方國家的患者比較多,尤其是緯度較高的國家。多發性硬化的症狀千變萬化、全身受影響多發性硬化症可能侵犯腦或脊髓的任何一個部位,也因為每位患者髓鞘受傷的位置不盡相同,症狀可說是千變萬化。侵犯到視神經,患者會抱怨視力模糊;侵犯到大腦,患者可能表現出運動功能受損、肢體無力,讓人誤以為是中風。有患者會頭暈目眩,有人講話大舌頭、口齒不清,有的則是失去平衡感。如此多樣化的症狀代表著視神經、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或脊髓的受損,也因為臨床上病徵多、疾病認知度低,經常延誤確診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多發性硬化症是會反覆發作的疾病。蔡乃文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的每一次發作,都可能侵犯到不同部位,並帶來不同的症狀。」時好時壞、經常復發的多發性硬化症約七、八成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屬於「復發緩解型」(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RRMS)。患者於疾病發作時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但在一兩個月後症狀緩解、狀況漸漸變好,甚至恢復到正常。「另外一小部分的患者會在症狀復發之間,狀況持續變差,」蔡乃文醫師說,「這群患者大約佔了15%,屬於次發進展型的多發性硬化症(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SPMS)。」多發性硬化症要積極控制,延緩病情目前尚未有方式能治癒多發性硬化症,不過有許多藥物可以穩定並緩解病情,透過積極的藥物治療,可以減少復發或新病灶的產生;平日多做運動與復健,能盡量維持正常的活動功能,也要學會與疾病共處,對生活品質改善很大。在藥物治療方面,這幾年來可說是進步很多。蔡乃文醫師表示,過去只有干擾素之類的針劑能被用來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得每天或隔天替自己打針。近幾年來,陸續有不少口服藥物出現,患者可以靠吃藥控制多發性硬化症,減少復發機會,比較方便、也不用挨針。目前健保核准的藥物已有七、八項,接下來還會有新的藥物陸續引進台灣。根據患者病灶、病情不同與個人情況差異,醫師會與患者討論來選擇適當的藥物。 「一定要提醒患者,不可擅自停藥!」蔡乃文醫師叮囑著:「不要因為吃藥吃半年沒發作,就以為病好了,而自行停藥。那有可能面臨很嚴重的復發!」運動復健要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多發性硬化症會影響身體多處的功能,因此每次急性發作之後,應該盡早進行復健。通常在急性發作穩定之後,便可視患者症狀安排適當的復健計畫。尤其針對肢體無力、緊繃、痙攣等狀況,復健治療會很有幫助。在多發性硬化患者身上,可能就不適用大家平時熟知的「運動三三三」,也就是每週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133下這樣的運動標準。最重要的是要針對個別患者的狀況擬定運動處方,例如當患者的平衡系統受損,就不該叫他去做打球、騎腳踏車這類型大量講求平衡感的運動。 「曾經有患者到健身房去,看到別人練重訓就跟著練,結果一個禮拜就受傷了。」蔡乃文醫師提醒,「復健與運動一定要考量病情及身體能否負荷,有些患者很心急,想要趕快恢復身體功能,反而容易運動傷害。重點就是,復健運動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一般而言,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體力,維持心肺功能;徒手或借助器材進行阻力訓練,能改善肢體無力;水中運動有助於訓練協調能力,改善平衡感,水中的阻力可以訓練肌力,而且冷水能帶走熱量,運動後體溫不至於升高,可減輕疲勞感。由於每個人的症狀、嚴重度皆不相同,醫師會和患者一同評估,找到合適的運動菜單,漸進式地訓練。「按摩與伸展就比較適合大部分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蔡乃文醫師說:「當肌肉過度緊繃,會引發疼痛不適。靠著居家伸展活動舒展關節與肌肉,很緩和,也不會造成心肺負擔,對關節的活動度與減輕疼痛都有幫助。」運動時務必注意安全,平衡感較差的患者要預防跌倒受傷。無論從事哪一種運動,請隨時留意環境溫度,最好能保持涼爽舒適,而且要記得隨時補充水份。運動復健,對身心都好蔡乃文醫師回憶道,有位患者已罹患多發性硬化症超過10年,反覆發作過好幾次,也留下一些神經學症狀,走路比較不方便,需要拿拐杖,走一小段路就需要停下來休息。患者的家庭支持還不錯,家人都能陪伴她正向面對多發性硬化症,幫她安排了運動復健的課程,雖然她能做的運動有限,不過相當認真學,在家也都不斷練習。「我發現她的整體狀況,包括肢體僵硬的程度、走路的平衡感,都有明顯改善。另一個最重要的是,她的情緒、心情,也都跟著變好了。」蔡乃文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大部分會伴隨一些憂鬱、焦慮的狀況。畢竟當病情反覆發作,對一個人來講是很大的壓力。患者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變差?」運動復健、參與活動,除了對身體的症狀有幫助,能改善肢體的肌力、僵硬度,同時也對心情的改善有益。患者很開心能夠來參加活動,也感覺到自己漸漸進步,然後醫師又能調整運動處方,讓他繼續練習。這些活動,其實不只是對病患有利,家屬也能參與其中,可以幫忙、也可以一起做,進而促進情感交流、家庭和諧。貼心小提醒蔡乃文醫師提醒道,很多患者或家屬有進補的習慣,然而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要避免食補、藥補,任意進補反而會加重病況,甚至導致復發。採取均衡、清淡的飲食,減少身體氧化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平衡會比較好。平時作息要規律,不要熬夜、不能太累,搭配適當的運動復健,改善肌肉僵硬與肌耐力,按時回診並依照指示服藥,才是面對疾病的最佳方式!原文:
-
2020-08-14 橘世代.健康橘
「肌肉快速流失怎麼辦?」營養師3秘訣把肌力吃回來!(內含食物選擇指南)
人口老化是當今先進國家共同面臨的議題。高齡化所伴隨的生理功能退化,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及身體活動量減少,使得老年人口成為肌少症的高危險群。據調查,台灣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 23.6%,女性為 18.6%,在高齡族群中其實相當常見,而這可能是老年失能的前奏,也影響了年長者的生活品質。把握增肌飲食3原則 遠離肌少症蛋白質是肌肉生長所需的原料,但是大家常忽略了,從飲食中攝取的蛋白質要先經過人體消化代謝,再重新建構成我們所需的肌肉,中間過程都要耗能。因此想要增肌,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兩者缺一不可,以下為3個增肌飲食的重點:一、熱量要充足建議正餐均衡攝食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及蔬菜類,配合適量油脂,並額外搭配水果及乳品類,以達均衡且充足的熱量攝取。二、優質蛋白質,質與量皆重要針對高齡族群,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應提升至體重每公斤1.2公克的蛋白質。以60公斤健康長者為例,每日蛋白質的需求量為72克,相當於每餐需吃到至少一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每日搭配攝取1∼2杯乳製品。質的部分,建議優先選擇豆製品、魚、蛋、肉、乳製品等優質又完整的蛋白質來源。除了每日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也應平均分配於三餐中,才能擁有較好的增肌效果。三、多樣化攝取維生素與礦物質維生素與礦物質在人體內的許多代謝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確保人體各項機能的正常運作,而兩者皆存在於各種食物類別中。因此,愈均衡且多樣化的飲食,才能攝取到愈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長者增肌的飲食指南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大於65歲的長者在蛋白質攝取量方面普遍可達建議量;然而在微量營養素方面,礦物質鈣、鋅、鎂以及維生素D、維生素E的攝取則較為不足。針對於此,介紹以下幾種與肌肉生成及重要器官功能維持有關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其食物,供長者日常飲食參考:骨骼:鈣鈣質是維持人體肌肉正常收縮的物質,亦是骨骼的重要組成成分。而骨質密度與肌力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想要維持好肌力,擁有好骨本也是很重要的!◎高鈣食物來源:黑芝麻、豆干、小魚乾、豆製品、乳製品、紫菜、深綠色蔬菜。心臟:硒 硒參與了人體的骨骼肌與心肌代謝,研究已發現缺硒易引起肌肉無力與心臟受損。◎高硒食物來源:巴西堅果、綜合堅果、豬肉、羊肉、牛肉、雞蛋、牡蠣、鱈魚。神經:鎂鎂能調節鈣之恆定,維持神經、肌肉之正常功能。研究證實鎂的攝取與肌少症的發生息息相關。◎高鎂食物來源:菠菜、莧菜及甘藍菜等綠葉蔬菜、胚芽、全穀類之麩皮、堅果種子類、香蕉。肌肉:維生素D鈣質的吸收需有維生素D幫忙。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減少與肌力的下降有關。天然界含維生素D的食物種類不多,皮膚經陽光照射之合成才是人體主要的維生素D來源,因此建議長者仍需搭配充足日曬(每日10∼15分鐘)。若因牙口問題,造成長者咀嚼不易,可採用以下方式幫助長者更易進食:全穀雜糧類搭配質地較軟的雜糧根莖類食材,如:地瓜泥球、茄汁馬鈴薯燉肉、燉煮南瓜等。豆魚蛋肉類選擇質地較軟的豆腐、魚肉、蛋,或將瘦肉切成肉絲、肉末。利用蒸、煮、燉、滷等烹調方式,或是壓力鍋烹煮,幫助食材軟化。如:豆腐鑲肉末、鮮魚蒸豆腐、茶碗蒸。蔬菜類選擇嫩葉或瓜類等質地細嫩的蔬菜,如:蒜炒地瓜葉、黃瓜盅、枸杞燒冬瓜、薑絲蛤蠣炒絲瓜。此外,除了均衡的營養外,也要搭配適當的運動才能有效預防肌少症的發生。研究證實,年長者進行阻力訓練,肌肉量、肌肉力量及肌肉品質皆會顯著提升。本文摘自《主婦聯盟》更多熟齡肌力大小事↘↘↘。教練在線/一面牆+3個動作 在家練肌力的有效方法。比上健身房更有效 10分鐘有效練出好腿力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在家工作容易胖!醫師:每日活動量大幅減少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隨著海外國人返台,國內一度出現大量確診病例,許多公司行號預防性地請員工在家上班,以避免全體員工在公司密閉空間內互相傳染。小怡(化名)就因此在家工作一段時間,她減少外食、親手煮三餐,餐餐吃得更豐富營養,不過同時,她發現自己與其他在家工作的同事們都胖了。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不要小看在家工作,其每日活動量會大幅減少,過去日常裡上下樓梯、趕車、等車、在公司內部空間來回走動、午休時間買午餐、午茶時間赴超商等的運動量瞬間歸零。每天需要消耗的熱量大幅降低了,但卻吃得跟以往一樣多,就容易致胖。衛福部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就羅列不同活動強度的人需要不同的熱量,以身高159公分、體重55公斤的妙齡女性為例,如果每天活動強度適度(沒有肌肉運動,但約快走一小時、步行六小時、安靜九小時),一天的熱量需求為1950大卡;每天活動強度稍低(沒有肌肉運動且沒有快走,但步行五小時、安靜十小時)的話,一天的熱量需求為1700大卡。如果每天活動強度低(僅步行一小時,安靜時刻長達12小時),那麼一天的熱量需求僅為1500大卡。倘若按照過往外出上班那樣一天攝取1950大卡,換算下來,不到三周就會胖一公斤。康宏銘表示,隨著年紀增長,肌肉質量會漸漸下降,基礎代謝率也隨之降低,因此年齡越大越容易發胖。根據2013年至2016年執行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男性國人當中,19-30歲族群約有半數體脂肪過高,過胖者占率隨著年齡增長攀升,65歲以上占率高達七成;女性更甚,19-30歲族群當中,有六成八的人體脂肪過高,65歲以上更高達八成六,「年長者肌少是健康隱憂,體脂肪過高也是一大問題」。運動維持基礎代謝率康宏銘表示,要避免體脂肪過高,就必須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維持身體肌肉量與基礎代謝率。運動類型上,肌力與阻力訓練能使肌肉召集第二型肌纖維,以維持肌肉或增加肌肉量,同時也能短暫增加生長激素與睪固酮,有助於肌肉儲存與生長。如要減脂,除了運動外,飲食上可適度減少每日飲食菜單中的澱粉與碳水化合物,同時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如乳品、豆類、魚類、蛋類、肉類等,以維持蛋白質生成,並達到減脂而不減肌肉的效果。肚子容易餓的話,可選擇低熱量、高纖維的食物來增加飽足感。另外,生長激素能幫助肌肉合成,而此激素會在睡眠時達到高峰,因此,充足睡眠也是減脂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
2020-05-10 養生.運動天地
防疫在家自我鍛鍊?專家提醒特別容易發生的13個錯誤
有人擔心到健身房受感染,轉向利用YouTube或IG上的運動影片,在家自我鍛鍊。專家提醒,運動很好,但絕不能忽視鍛鍊不當可能造成的傷害,這類情況在家中特別容易發生。以下是運動專家列舉出的常見錯誤,建議在進行鍛鍊之前,先花點時間建立正確觀念。1.信任每個在網路上發布運動影片的人要記住,並非每段網路上的運動影片,都出自經過專業訓練的教練。有些示範者並未經專業培訓,且背後可能隱藏某些行銷手法。擁有醫學和體育表演博士學位的專家Beatriz Crespo進一步說明:「就像有些人不是醫師,卻用行銷手法將自己定位為健康專家,聲稱可以治癒某些疾病。」這些經過包裝的手法,通常很容易執行,特別吸引觀者未經考慮、毫無質疑的遵循。2.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以求更好的效果Crespo說,很多人相信,如果運動不累、第二天沒有感到僵硬,或每天不進行高強度運動,就表示沒有進步、達不到效果。「不痛苦就沒有收穫」他認為是運動行業最大的神話和謊言。3.認為流很多汗就能減重流汗過多會導致身體脫水,這也是為何不該穿很多衣服或在溫度過高的環境運動。西班牙健身教練Santiago Marchante提醒,運動過度時身體會脫水,不但達不到運動效果,也讓身體陷入險境。4.水分不足或只喝運動飲料訓練員Verónica Costa說,在整個運動過程中,水必須在你身邊,以保持足夠水分,你並不需要含糖運動飲料。「除非是有氧運動,並持續很長一段時間(70-75分鐘),否則沒必要喝運動飲料。」私人健身教練Pedro Ruiz說,許多運動飲料是高滲透性,比水吸收得慢,並且含糖量高,可能引起腸胃不適。5.一遍又一遍重複相同的練習不斷重複相同的鍛鍊,並不會讓身體變得更好,可能適得其反。「運動的多樣性對於避免身體勞損很重要。」Crespo說明,我們需要透過四個基本支柱(肌力訓練、阻力訓練、靈活性和速度)提供不同的刺激,來彌補平時久坐的傷害。馬德里物理治療師專業協會的FranciscoGarcía-Muro指出另一個問題,專注於訓練某部位的肌肉,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失衡。6.做到身體抖動,覺得效果很好剛開始鍛鍊時千萬別過度,否則容易受傷。Crespo說,在進行棒式運動時(Plank),做到身體不斷抖動又鼓勵自己繼續撐下去,是不健康的。此外,把每個動作快速做完,或把自己搞得很累,都不是好的訓練模式。7.超越自己的能力需要靠過儀器測量,才能知道自己的上下限在哪裡。如果希望能達到運動效果,理療師Pablo Olab建議配戴能測量心律的運動裝置,然後依自己的年齡和健康狀況計算出目標心率,並努力在該範圍內進行鍛鍊。8.盲目跟隨,不注意姿勢正確否在家運動不會有健身教練糾正姿勢,你必須當那個找出自己錯誤的人。建議別光盯著3C螢幕專注練習,如果能在鏡子前運動最佳,即使因為注意姿勢正確與否而錯過幾拍或幾個動作,也別介意,畢竟正確的動作才能避免運動傷害。9.不休息也不傾聽身體的聲音Crespo說,休息是訓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身體才能在運動後再生組織並改善骨骼質量。如果不懂得傾聽身體需要休息的聲音,第二天又繼續訓練或提高難度,最終的結果就是受傷。Olabe建議三種運動頻率,依照自己的狀況執行:a.沒有規律運動的人:輕度活動一天,休息一天,活動一天,休息一天。依此重複。b.身體狀況良好:運動兩天,休息一天,運動兩天,休息一天。依此重複。c.定期運動的人:運動三到四天,休息一天,運動三到四天,休息一天。依此重複。10.不熱身就開始鍛鍊花個10分鐘熱身,不但可以減少運動傷害,也能發揮最大的鍛鍊效果。即使你只打算運動半小時,也不能跳過熱身程序。11.硬要完成作不來的動作如果影片裡的某個動作,讓你感到疼痛或做不來,你應該立刻停止,並繼續進行下一個動作。如果硬要完成可能會造成傷害。12.運動時邊看電視或手機運動時最好別讓電視或手機干擾。「如果專注一件事情,必然無法專注另一件事。」VIP培訓師Olalla Eiriz說。13.或許你不適合在家鍛鍊YouTube或Instagram課程很好,但是如果身體狀況有問題或已有運動傷害的人,請務必謹慎。Costa說:「有潛在問題,腰痠背痛,受傷或懷孕的人都應該報名參加特定的課程並接受指導性訓練。」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讓媽媽開始運動 揪團同樂最有用
送媽媽最好的禮物,就是陪她去運動!邁入50大關,是許多慢性病和女性相關癌病的高風險期。雖然遺傳基因不能改變,但飲食和運動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如何讓沒有運動習慣的媽媽們動起來呢?子女的引導非常重要,呼朋引伴也是能持續下去的關鍵。停經後的女性,因為缺乏雌激素保護,多種疾病風險上升。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劉建廷表示,以骨頭密度而言,女性35歲起,骨質隨年齡每年流失0.5-1%,50歲之後骨質流失明顯加劇,每年流失達1-3%。運動和營養對停經後婦女更加重要。研究顯示,在工業革命後,人們每日行走步數減少七成,「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就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缺乏運動 常是慢性病主因劉建廷表示,缺乏運動是多種慢性病主因,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在於防止體重上升、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預防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與認知功能,預防失智。三重國民運動中心執行長、教練林志儫表示,若長期不運動,身體會告訴自己不需要那麼多肌肉,肌肉細胞會流失掉,但身體想維持身形,因此脂肪會膨脹。缺乏運動會使骨鈣質流失,也增加非疾病型的健康問題,如手腳冰冷、容易失眠。運動可刺激腦內啡生成,保持積極正向,維持記憶力、專注度等。一旦開始動 八成可養成習慣林志儫說,萬事起頭難,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常不知如何開始,不過「只要開始接觸運動,後續接受度都滿高。」以三重國民運動中心為例,上過一、兩次課,留客率超過五成,八成可養成運動習慣。他也觀察到,「女性族群的運動關鍵是要有夥伴、社群性」,他鼓勵媽媽們跟姊妹淘、鄰居相約,或兒女帶媽媽去運動。林志儫舉例,運動中心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些長輩媽媽不願意運動,但因運動中心每月有一天女性免費課程,還送毛巾,對長輩可多給獎勵,後來長輩體驗到運動的好處,進一步一周來運動三、四天。他也觀察,女性運動容易有攜家帶眷的效果,有的阿嬤來運動,阿公甚至全家都跟來,他笑說,鼓勵女性運動「CP值最高」。伸展、有氧、重訓 多樣比單一好劉建廷指出,「運動需要循序漸進、多樣化」,如過於執著日走一萬步或慢跑,對腰椎及膝蓋可能造成過大的負擔,因此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核心肌群、重力訓練)和伸展運動也要做。劉建廷說,長輩常做的運動,十之八九是伸展類,再來是快走、跑步,對肌力訓練比較陌生。他表示,人體用力是依循「中軸穩定、四肢發力」,因此練好核心肌群,就可成為身體天然的保護。如練好背肌、腹肌,可保護腰椎;訓練頸椎附近肌群,則可保護頸椎;大腿肌力訓練,可延緩、預防膝蓋退化。林志儫建議,一開始選擇的運動,不見得適合自己,要多嘗試。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嘗試從快走、慢跑、騎腳踏車、低衝擊的瑜伽、有氧舞蹈等開始。運動初期 未必要請私人教練林志儫表示,運動初期不一定要請私人教練,因為教練會針對個人身體評估並提出計畫,但運動者未必喜愛教練所規畫的運動。而且一開始投注太多金錢,在看不出效果前,可能因此中斷。建議在運動一陣子後,比較清楚自己需要的訓練是哪類,適度重訓提升能力,就會越動越有興趣。劉建廷提醒,不管是哪個年齡層,要運動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若有內科疾病如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等,要先治療到病情穩定再運動,也要選擇緩和一點的運動,避免病情惡化。若運動時腳麻、背痛,要看是不是有發炎、腰椎退化等問題,建議跟教練反應及暫停,先諮詢醫師。另外,運動要避免溫度過高,以防中暑、熱衰竭;空氣不佳時則建議在室內運動;睡前劇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容易失眠。林志儫說,「運動永遠不嫌晚」,只要身心狀態舒適、排定時間,建議次數要達到一周三次,每次維持半小時。他說,不論是在都市或鄉村,現在運動資源都不少,如果鄉村沒有運動中心,也可多利用線上同步教學課程,必要時自己準備瑜伽墊,就可以在家運動。愛運動 好處多多● 防止體重上升。● 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 預防某些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 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 改善認知功能,預防失智。
-
2020-03-17 橘世代.健康橘
熟齡族要自由 這個關鍵力絕不可少
隨著年紀增長,常常覺得容易腰痠背痛,或走幾步路就覺得累?這可能表示肌力正在流失,一旦肌力不足,身體就會失去支撐與緩衝的能力,小至日常容易疲勞,大則經不起跌倒,甚至導致肌少症、失去自主生活能力。享受熟齡生活 要有肌力相伴健身教練珍珍表示,根據研究指出,隨著年歲增長,每10年會流失約10%的肌肉。一旦肌力流失,活動力就會降低,可能容易跌倒、臥床,失去自立的能力。她以患有肌少症的阿公當例子。她說,阿公不僅外出需要有人陪,也因為手沒力氣而無法好好拿東西。像是盛有一碗豬肉丼和紅茶的餐盤,就目睹阿公拿得搖搖晃晃,或是回到家也得花不少時間脫鞋,因為阿公無法單腳穩定站立。珍珍表示,雖然肌肉會隨著歲月逐漸流失,但只要透過重量訓練就可存肌力,而每個人要拿多少的重量則因人而異。一般常使用彈力帶、啞鈴或各種阻力訓練的器材,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訓練胸、背、肩、核心及下肢肌群,用略大於原本自己能承受的重量來做。珍珍以自己的父親兼學生為例,父親施昇輝過去也沒有任何重訓的經驗,是為了改善五十肩才踏進健身房。一開始父親只能把彈力帶拉長,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由於肌肉在不斷接受適當的刺激與修復的反覆過程中獲得成長,後來父親不僅擺脫五十肩、能夠無痛舉起雙手,也能拿起啞鈴做深蹲、行動自如。重訓怕尷尬?找「同溫層」幫自己壯膽施昇輝說,以前總認為健身房是年輕人去的,如今為了要規律運動而踏進健身房,儘管有身為專業健身教練的女兒在旁指導,但內心仍時不時上演「姿勢不夠標準會不會被教練說?」或「別人會不會笑我做得不標準」等小劇場。施昇輝也不吝分享自己的解方,他說:「找一個都是大叔、大嬸的時段去,就比較不會想東想西」。珍珍則建議剛開始接觸重訓的熟齡族,剛開始練習動作一定都會尷尬、不自在,出自於不熟悉動作,這是訓練必經過程,她鼓勵熟齡族不要因為年齡而限制自己。【「不老」樂齡精選特輯↘↘↘】。樂活大叔施昇輝用重訓改善五十肩 重拾人生主控權。人從放棄那刻開始變老!她60歲「熟女身材如少女」。在家也能簡單練肌力!40+留住身體主導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水最遠可以噴2公尺 新冠肺炎期間如何運動不中標?
合作撰寫:好痛痛(粉絲頁)、林杏青復健科醫師(專欄連結)好痛痛的讀者群大多是喜愛運動的鄉民朋友們,一日不深蹲、不跑步,便覺面目可贈。但是新冠肺炎 (中國武漢肺炎) 期間很害怕出門運動會中標,畢竟日本已經有健身房感染的案例了,那在台灣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讓林杏青復健科醫師來告訴你!人的口水最遠可以噴兩公尺,如何降低武漢肺炎中標風險先講結論,台灣目前沒有大規模社區感染,因此只要避免去人擠人的地方,加上勤洗手、不要亂摸口鼻,大致上算是安全的,不用過度焦慮。根據目前的資訊告訴我們病毒會經由飛沫傳染,但還沒有證據會經由空氣傳染。意思是如果你有病毒,你講話噴口水到別人鼻子、嘴巴上,別人把口水吃進去可能會中標,或是飛沫噴到某個東西上,你摸了東西之後輾轉把病毒吃下肚才會中標。但是你們不會因為很靠近、呼吸一樣的空氣就傳染。世界紀錄吐口水的距離是兩公尺多,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遠那麼厲害,一起登山、幾個人一起去路跑,或是在通風良好人數沒有很多的健身房健身,只要衛生習慣良好,危險性不大。但是要注意那些隨地吐痰、打噴嚏或咳嗽不遮嘴、不愛洗手、不愛洗澡的人,這些人風險比較高。所以面對武漢肺炎,你不必像反應過度的某些人一樣,以為跟人說話、接觸就會變殭屍。你應該在外出後用肥皂洗手、用餐前後用肥皂洗手、出入密閉空間例如捷運和公車的時候戴口罩,基本上不用過度操心。那防疫期間該怎麼運動呢?我會建議健康的人還是盡可能維持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以及每週兩天的阻力訓練。可以選擇通風良好、開放式的運動環境。基本上健身房不要向公車、捷運一樣擠,且有好的空調設備,傳染機率不會那麼大,但不代表就絕對安全,也有可能感染者的口水噴到槓片上,你拿了槓片之後沒洗手又去吃東西,就間接中標了。如果擔心公共場所或交通環境中不夠安全,可以在家裡使用啞鈴、壺鈴、彈力繩等取代健身房的儀器訓練,減少出門頻率。根據研究,肌力訓練的間隔拉長到兩週,也還是可以維持住肌力與肌肥大不要退步。所以不用太擔心肌力衰退的問題,而面目可憎大是心理作用句多。作為一個喜愛運動、參加巴西柔術公開賽的醫師,我很懂這個感覺。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3-07 養生.運動天地
醫師:防疫在家靠1張椅子動一動就能提升免疫力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增溫,加上空汙季,民眾戴口罩、減少到公共場合因應,戶外運動也減少。醫師推薦,在家就可以從事有氧、阻力運動,搭配作息正常、均衡飲食,提升免疫力。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陳彥志說,根據美國2011年的研究,每天從事中等強度運動超過一小時,比不運動,上呼吸道感染少1/3;運動強度可用談話測試推估,中等強度運動時,無法完整講出一整句話,中間必須要換氣。陳彥志建議,民眾在室內,每日可做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周3次60分鐘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可以騎室內腳踏車、飛輪,或是登山者徒手訓練。阻力訓練可以進行徒手的深蹲、伏地挺身、分腿蹲等,也可以利用水罐、彈力繩增加強度與難度。童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陳佑昇認為,均衡飲食、睡眠充足、規律且健康生活習慣、定時運動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民眾在家可利用椅子做運動,動作要慢,老人減半,量力而為。也可跟電視、網路教學,跳健康操、做八段錦、學氣功、伸展操等。椅子運動如下:一、扶高背椅半蹲:先站立,腰挺直半蹲,膝蓋彎曲高於90度,再恢復站姿;蹲下、站起算1下,早晚各50下。二、坐椅子舉水瓶:單手往側邊伸直,吸氣上舉水瓶直到高過頭頂,吐氣放下,換手,每次10分鐘,也可往前伸直舉水瓶,也是每次10分鐘。三、腿伸直手摸腳:椅子坐1/3,一腳伸直踩地,翹起腳尖,再以手摸腳尖,再換腳做,各5分鐘。四、抬腿伸展:椅子坐1/3,一腳踩地,膝蓋呈90度,然後膝蓋打直抬腿,翹起腳尖撐10秒,左右腿各30個。
-
2020-03-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上健身房需要戴口罩嗎?骨科醫師:不建議戴口罩運動
新冠肺炎增溫,很多研究證實適度運動能增強免疫力,要運動到何種程度?到健身房運動需不需要戴口罩?老人家、居家防疫隔離的民眾又可從事何種運動呢?有請骨科醫師、物理治療師、中醫針傷科醫師以及中醫師提供防疫運動處方。適度運動 才有增強免疫效果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陳彥志說,根據美國2011年的研究,每天從事中等強度運動一小時以上的人,較不運動、從事靜態生活的人,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少1/3。其他研究也顯示,每周運動2天以上,較不運動者,減少50%因生病而請病假的天數。有學者提出,運動與免疫力的關係其實呈山峰曲線,即「適量運動可提升免疫力,但過量則適得其反。」有研究發現,全馬拉松和超級馬拉松的完賽者,比賽後罹患感冒的機會高出一般人2-6倍,這種現象又稱為免疫空窗期。因為在劇烈運動後,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抑制白血球(包括T細胞和B細胞)的功能。運動強度 可用談話測試陳彥志說明,運動強度可以用談話測試推估出來。中等強度運動時,無法完整講出一整句話,中間必須要換氣;而高強度運動時,只能回答出單字,甚至無法講話。童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陳佑昇說,均衡飲食、睡眠充足、規律且健康生活習慣、定時運動有助於提升免疫力。以老人來說,中度運動心跳約每分鐘100到120下,輕微的喘,有點冒汗;一般民眾達到心跳每分鐘150到160下,全身流汗,運動頻率可依衛福部「333運動法」,就是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且每次運動後心跳需達每分鐘130次以上。戴口罩運動 降低訓練品質陳彥志說,台灣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社區感染,健身房雖然是密閉空間,但進出人員大多屬於健康族群,如果健身房做好進出人員體溫控管以及環境消毒,相對也是安全的社區環境。民眾如果有顧慮,可以選擇室外空曠的環境進行運動。他認為,戴口罩運動會降低身體的進氣量,以往市面上有種訓練面罩即是模擬高海拔低氧狀態,宣稱可以增加訓練效果。但運動科學已經證實了這種訓練方式,對提升身體能力的幫助有限,反而可能降低運動強度以及訓練動作品質。因此,不建議戴口罩運動。有氧、阻力運動 在家都可做陳彥志建議,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民眾,每日可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周進行3次60分鐘的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可以騎室內腳踏車、飛輪,或是登山者徒手訓練。阻力訓練可以進行徒手的深蹲、伏地挺身、分腿蹲等,也可以利用水罐、彈力繩增加強度與難度。登山者徒手訓練的預備姿勢,如標準伏地挺身,手與肩同寬,手腕落在肩膀正下方,頭、胸、屁股成一直線。然後交替抬膝,將膝蓋抬向胸口,一開始可慢慢來,熟練後速度可加快。陳佑昇說,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等無法出門的民眾,可以利用椅子做運動,動作要慢,老人可減半,量力而為。民眾也可以跟著電視或網路教學,跟著跳健康操、做八段錦、學氣功、伸展操等。怕密閉空間 建議戶外運動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中醫針傷科醫師巫漢揆認為,如果不是專業訓練需求,一般的保健運動建議要有足夠的通氣量,不建議戴口罩運動,為避免密閉傳染疑慮,戶外運動是較好的選擇。巫漢揆建議,運動中肌肉的收縮及伸展應均衡搭配,建議從事多元、對稱性及全身性的運動,例如慢跑、跳繩等,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有偏動態、有靜態,可交替進行。若進行強度較高的運動,或部分肌群不對稱過度使用,例如單側投擲、揮拍的球類運動、快走等,建議要加強運動前後的伸展及休息、放鬆。穴位按摩 增強免疫中醫師蔡惠君說,穴位按摩的確可以增強免疫力,平常多按摩以下四大穴位,加上睡眠充足不熬夜,多喝水勤洗手,就可以做好自我體內防護。百會穴:按摩頭頂的百會穴,可提神醒腦,加強體內陽氣。合谷穴:手上虎口處的合谷穴,可以改善頭痛、鼻塞、咽喉痛等感冒症狀。足三里穴:小腿上的足三里,可以增強腸胃功能,提升後天免疫。湧泉穴:足底的湧泉穴,加強先天腎氣。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中醫針傷科醫師巫漢揆建議,可以在足三里適度按摩。足三里是傳統中醫常用的「強壯」穴,有補氣作用,現代研究在小鼠模型也看到足三里穴的電刺激,可加強信號蛋白(cytokines)與部分淋巴細胞(T細胞)的免疫表現。民眾簡單按摩,力度控制在局部痠脹不劇痛,按壓不致造成瘀血為限,通常一日2-3次,每次3-5分鐘即可,雙側輪流。
-
2020-02-15 橘世代.健康橘
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
很多人都會想透過簡單的居家運動去擁有傲人曲線,像是睡前做仰臥起坐來想辦法鍛鍊腹肌,跟伏地挺身鍛鍊手臂二三頭肌,那這之間是否真的有相關?做完確實會有痠痛、跟充血緊實感那應該又是有鍛鍊到了吧?想要腰瘦,運動是必須的!運動是減肥和體重管理計劃中最重要,最常見的組成部分。有氧運動可以維持體重。漸進式阻力訓練已被證明,即使體重沒有變化,但仍然可以有效減少腹部皮下和內臟脂肪。其他研究顯示,在進行有氧和進行性阻力訓練後,腹部,腹部皮下和內臟脂肪總量減少了。如同上述,很多人都想單靠腹部訓練(例如核心訓練)來減少腹部脂肪和修飾腰圍,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不是有沒有其他方法?其實只做腹部訓練還真的無法消耗太多腹部脂肪!國外研究(The Effect of Abdominal Exercise on Abdominal Fat)就有提到,如果單靠腹部訓練是可以改善腹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但是對於腹部的皮脂厚度基本上是沒有改變的。操爆腹部就能擁有傲人腹肌?所以想要擁有傲人腹肌,要先做的應該是減脂飲食+減脂運動,減脂飲食的選擇有很多種,只要是用對的方式就能減去不必要的體脂肪。飲食方面:營養師邱柏元會推薦可以透過控制熱量、降低碳水化合物、提升蛋白質及脂肪量作為一個有效減脂飲食計畫,也就是大家在說生酮飲食,已經有許多低碳生酮研究發現比低熱量飲食更能夠有效減去體脂肪。有一篇持續24周執行低碳生酮飲食與低脂肪飲食,確實都會有效減少體重,但前者在實驗內減去12公斤而後者僅6.5公斤,而又有另外一個研究發現只要是運動搭配飲食更能夠有效的減少與維持體重。而另一方面的運動:不管是有氧還是無氧運動(重量訓練),都是能夠有效減去體脂肪的,而有氧又比無氧運動能夠減少更多的體脂肪,但是無氧訓練又能保有比有氧運動更多的肌肉量,所以我覺得可以依照你的需求去選擇運動種類,減脂期低碳飲食搭配有氧與重量訓練,而再增肌期依照自己的體重去攝取碳水化合物並搭配重量訓練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想要擁有傲人腹肌,最該做的就是放下手邊的珍奶與雞排,去外面跑步、游泳,正確的飲食搭配正確的運動,絕對比每天晚上睡前一百下來的有效許多。※本文摘自《扭轉肥》【運動指南推薦閱讀↘↘↘】。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2020熟齡單車潮 這樣騎才愈騎愈年輕!。6個小技巧每天只要10分鐘 讓你擁有「謎齡肌」!。不可忽視的熟齡肌少症 利用「2」指 教你如何看肌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4 癌症.抗癌新知
想抗癌就要動! 癌友每周運動90分鐘有2大好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癌症患者該怎麼運動?癌症治療幫助殺死癌細胞,但其藥性多少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是一把雙面刃。不過,若在治療期間,適度運動當成輔助治療方案,有助於減少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對此,美國知名醫院梅約診所參考正常人的運動建議,修訂了「癌友的運動指引」,梅約診所運動醫學部聯合主任Edward Laskowski表示,運動對於癌友的存活率以及癌症預防都有很大的幫助。根據梅約診所衛教網站,Edward Laskowski針對運動對於癌友的重要性時解釋,運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有巨大的影響,「運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減少憂鬱感,尤其許多癌症治療對心臟影響很大,運動可以對於心臟的益處非常巨大。」根據梅約診所的運動指引,對於曾經罹癌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而言,建議每周進行3次運動,每次30分鐘,包含阻力訓練和90分鐘的有氧運動。正常人建議每周應中度運動150分鐘,Edward Laskowski指出,對癌友而言,運動指引已經進行下修,建議一般人都可以遵循,「無論什麼運動,只要有運動就是好的,在日常間累積運動量非常重要,益處也多多。」醫師補充,運動有助於提升癌友的存活率,更可以預防七種最常見的癌症,包括大腸癌和乳癌。他強調,無論是正常人還是癌友,都要注意運動量,運動越多,對身體的幫助越大。參考資料: Mayo Clinic Minute: Updated exercise guidelines for cancer patients, survivors(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不動易致病! 想提升防疫力你可以做這3個居家運動 用吃殺死癌細胞! 15種物美價廉抗癌食材報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