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2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重回職場
共找到
45
筆 文章
-
-
2022-05-12 醫療.皮膚
滿身膿疱 突發高燒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食藥署核准恩慈療法 急性發作可望有解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乾癬,急性發作時會全身出現膿疱合併發燒等嚴重反應。一位50歲企業老闆就因急性反覆發作,不時住院治療,身心俱疲,直到經醫師評估參與新藥的臨床實驗,接受治療後膿疱快速消失,各種不適症狀也減退,讓他期待未來能有機會多一個新的治療選擇,助他與病友們在急性發作期獲得適當的疾病控制,遠離重症威脅。異於乾癬 會長膿疱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依盛行率推估,台灣乾癬患者約八萬到十萬人,乾癬類型中以斑塊性乾癬最常見,約占90%,常會出現脫屑丘疹和發紅斑塊病徵;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還會出現膿疱,不到5%,但因為急性發作時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所以需要積極治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雖為罕見,但因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重則威脅性命,因而近期獲得衛福部食藥署核准恩慈療法專案申請使用的新藥,格外令病患及照顧家屬關注。黃毓惠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症狀,包括發燒、發冷、疲勞、皮膚疼痛,病患抽血檢查也發現白血球數量增多,發炎指數上升,有患者形容:「感覺身體像著火一樣!」甚至坐著都痛,得擔心擠壓膿疱,小心翼翼。新藥能解急症壓力黃毓惠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在急性發作時,需要盡快控制病況,但如果未妥善治療或保養,則可能出現併發症;臨床上收治過一些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病人,急性發作時全身起膿疱和發燒,進而引發呼吸和心跳加快等全身性反應,病症嚴重需要住院,對生理和心理都是很重的負擔,尤其這些成人病例正值青壯年,一旦無法工作,或無法照顧家庭,都會備感壓力。她曾收治最小的病患是一名二歲孩童病患,痛苦模樣令人不捨。目前醫界已發現,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特定發炎途徑有關。近來國際間已有針對此發炎途徑進行阻斷的生物製劑研發問世,新藥日前已獲食藥署核准在長庚、成大和台大醫院等醫學中心進行恩慈療法,黃毓惠說,從臨床實驗的數據來看,病人打了一次之後,膿疱可快速獲得緩解,治療成果值得期待。及早治療 降低衝擊黃毓惠說,針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治療方式,主要仍會根據病人狀況有不同的選擇,當病人急性發作期間,「未來如果有新藥物可以快速改善病症,讓他們盡快恢復正常生活,重回職場、家庭和學校,絕對是一件好事。」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發作時來得急又快,部分患者或照顧者看到膿疱會誤以為自己是感染,沒有得到正確的診斷而無法對症下藥,她提醒應該至皮膚科求診,儘早鑑別診斷,接受治療,降低對生活的衝擊。【GPP治療最新資訊】>>>衛福部健保署已於2024年7月起,將新藥納入暫時性給付📢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2-04-24 養生.人生智慧
中年再就業碰壁怎麼辦?專家點出原因「身段放不下來」,需身段放軟讓心態歸零
我是一位50歲的職業婦女,在一間貿易公司當會計;55歲的先生之前在電子廠當資深總務工程師,屬於主管職。2年前因為新冠疫情,先生被裁員,他心情大受打擊,想要找工作也不順,因為他放不下主管身段,主管職又不好找,已經待業2年,不知道該怎麼勸他才好?(新竹Elaine)談到中年再就業,一開始難免會「心裡卡卡」,分析許多人最常卡關的兩種狀況分別是,只想做熟悉的工作、只想當主管,如何突破心理關卡,是中年再就業的重要關鍵。卡關心態1 只想當主管許多50多歲的中年人,原本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再就業時都希望找到主管職,或拿到與原本工作相同的薪資待遇,卻因此成為重回職場的一大阻礙。104高年級資深協理李明倫表示,大部分退休者會找不到工作,其實都是「身段放不下來」。破解方法:身段放軟,經驗傳承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主任余璦君也坦言,中年被裁員或退休後要馬上找到跟以前一樣的薪資條件沒這麼容易,一方面企業會希望主管職留給年輕人多一些歷練機會,一方面再就業者可能已經離開工作很多年,再回來時的職場環境已經大不相同,也需要一些時間調整自己。余璦君建議,中高齡再就業身段放軟一點,把重點放在「經驗傳承」上。只要有意願工作,或許剛開始薪水沒這麼好,也不是主管職,但只要經驗和能力還在,就不用擔心被埋沒。實際案例:基層做起,也能重返主管有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者,原本長期在中國大陸工作,為了回台灣照顧父母而辭職,幾年後他想再就業,來到銀髮人才資源中心的第一句話卻是,希望薪水和職位能跟以前一樣,因此工作找得很不順利。「他在台灣沒有人脈和資歷,廠商完全不曉得他的背景,用他來當主管也會擔心。」余璦君坦言,幸好和他溝通之後,他願意試著放下身段,從基層做起,也因為表現有被看見,半年後就被升為主管職。卡關心態2 只做熟悉工作許多中高齡再就業者,堅持只找自己熟悉領域的工作。例如,原本做會計二、三十年,再就業時也只想找會計工作,然而年紀大了後,可能眼力較不好、電腦能力也比不上年輕人,在求職上就會遇到阻礙。破解方法:心胸放寬,人生新風景余璦君建議,身為熟齡者別忘了自己擁有不同於年輕人的優勢,包括溝通能力、互動能力,再投入職場可以心胸放寬一點、嘗試不一樣的工作,會有很大的收穫。實際案例:自我探索,找到天賦有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者,原本一直從事會計工作,到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找工作時,第一句話是「我只會會計,別的都不會。」但第二句話是「我做這麼多年會計了,我不想再做會計。」余璦君表示,在溝通中,發現她有很好的溝通力和親和力,又是一位媽媽,便幫她找一份推銷月子餐的業務工作。3個月後,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去訪視,看到她做得很開心,「她說沒想到過了60歲,才發現自己的天賦是做業務!」余璦君說,退休者願嘗試不一樣的工作,而有機會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並因為做得很好,職位也獲得提升。許多人工作了一輩子都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但40多歲時要換工作不太可能,退休後不妨放開心胸嘗試看看,或許可以開啟不一樣的第二人生。
-
2022-04-08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十幾年前被診斷出罹患「年輕型巴金森病」時,我才38歲,兩個孩子都還在讀幼稚園,人生正要展開卻深受疾病所苦。確診前的某天,發現自己寫字愈來愈小,開朗的我常被朋友抱怨板著一張撲克臉,且走路開始經常拖著腳時,擔任校護、有相關醫學專業背景的我,直覺應該是腦部出了問題,便掛了神經內科求助,沒想到竟確診巴金森病。早期發現 減慢病程發展「我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得到巴金森病!」被第一位醫師判斷罹病時,醫師開了藥我卻不肯吃,改尋求第二位醫師的治療,也得到相同的答案,抱持著「吃看看」的心態,手抖、小碎步、表情僵硬等症狀雖有明顯改善,但還是不相信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退化性疾病,直到透過第三位醫師的檢查,在影像中看見自己的大腦左側明顯萎縮,才開始接受追蹤治療。當時的醫師說我還年輕,有很長的路要走,治療方式建議採取漸進式調整用藥劑量,以免異動症、藥效波動等副作用太早出現,會嚴重影響往後生活。規律吃藥十多年,除了延緩巴金森病的惡化,我也還在職場上努力打拚。及早就醫 緩解經濟壓力一路治療的經驗讓我了解,巴金森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許多民眾不清楚初期症狀而造成延誤就醫,甚至抱持「晚吃藥,總比早吃藥好」的觀念,其實都是錯誤的。我的護理師背景,讓我相較其他病友,更多了病識感,也更樂觀接受藥物治療,僵硬、行動緩慢、平衡不穩等症狀改善後,與巴金森病和平相處了十多年,雖然隨病況起伏,心情難免會憂鬱,但都能順利穩定下來,也以自身經驗在臉書分享自己與病共處的日常,鼓勵其他病友積極接受治療。許多早發型病友確診後斷斷續續接受治療,反而沒有穩定控制病情而無法繼續工作,在就醫與就職的巨大經濟壓力下,使病程加速惡化。我很慶幸自己的家庭較無沉重的經濟壓力,可以接受完善治療且保留原先的工作。我認為早期發現服藥控制、持續工作不與社會脫節,都是穩定病情的關鍵因素,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治療、回診追蹤,積極復健運動,巴金森病患者也能重回職場、找回生活品質。專業觀點/不同藥物組合 助穩定病程 降失能機率【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整理/記者廖靜清】金曲歌后詹雅雯罹患巴金森病,讓巴金森病備受關注。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於中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與自然老化極為相似,病徵表現除運動功能障礙,也可能出現如憂鬱、便祕與睡眠困難等非動作障礙。若正值人生顛峰的中壯年時期罹病,身體、心理衝擊可想而知,但如果巴金森病好好接受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有助於維持生活品質。巴金森病雖然無法治癒,但若能及早發現,可用藥物控制,以改善生活品質為目標。治療會以「漸進方式」調整劑量,透過不同藥物種類組合來達到減緩病程惡化、降低失能機會。巴金森病的病程長達15至20年左右,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是一場持久戰,鼓勵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每個病人發病症狀及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應把握「早期發現、早期對症下藥」原則,病情就能延緩控制,減輕因疾病惡化造成的失能所衍生的家庭經濟衝擊與長照護負擔。【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21 養生.人生智慧
相愛容易分手難!家事律師吳孟玲:當婚姻無法善終,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權利?
編按:當一段感情無法善終,下一步該怎麼走?資深家事律師吳孟玲,在執業生涯中看過不少有如8點檔劇情的家事案件:家暴、外遇、詐騙……。若分手過程處理不當,很可能會使傷害擴大。想斷捨離孽緣,該做哪些法律、財務和心理上的準備?近來,只要談及親密關係議題,坊間流傳一種常見說法:「婚姻問題一律建議離婚,感情問題一律建議分手。」然而,現實生活中,深陷關係泥沼的男女,往往很難果斷說再見。「不論結婚與否,一段關係只要付出過感情,要結束時就會衍生很多問題。」資深家事律師吳孟玲說。她執業近30年,看過形形色色的「孽緣」:家暴、外遇、言語霸凌、婆媳紛爭。宛如8點檔的狗血劇情,在真實世界不斷上演。當事人不分教育程度、社經地位,都可能在關係中受傷。當愛已成往事,為何離開這麼難?相愛容易分手難!離婚女性可能面臨的現實困境吳孟玲指出,離婚容易歹戲拖棚,正是因爲共度了漫長的時光,雙方有太多共同的累積,需要釐清歸屬。例如,分開後小孩誰來照顧?財產怎麼分配?而一方為了成就對方,耗費的青春、心力,又該如何得到補償?這種不甘願的情緒,讓很多女性內心充滿糾葛。「先生常會說,錢都是他賺的,給妳這麼多還不滿足。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吳孟玲提到,她的客戶以女性為主,其中不少人的配偶從事醫師、教授等高收入的職業。回顧兩人的感情史,戀愛通常從學生時代開始。畢業後,女方為了讓伴侶有更好的發展,自願放棄原本的生涯規劃,選擇陪先生出國進修、到其他城市求職。等有了孩子,太太便離開職場,專心照顧家庭。在太太職涯暫停的同時,先生的事業則日益穩固,身邊也有愈來愈多誘惑。當外力介入、婚姻破裂,太太想重回職場,很可能必須回到基層重新來過。照顧家庭的責任,也會影響女性的職涯,導致離婚後的獨立之路充滿挫折。吳孟玲感嘆地說,以台灣的法律規定,離婚判決的結果未必符合當事人的期待。像是計算剩餘財產差額時,倘若先生有心脫產,太太不僅拿不到錢,可能還要自掏腰包倒貼。即使將小三告上法庭,損害賠償金額也不過10幾至幾十萬元。「如果期待在婚姻中受的委屈,全都能靠訴訟討回公道,我認為是不太可能的。」另一種「孽緣難斷」的情況,則是一方想離婚,但另一方不願意。例如,太太認為自己婚內失戀已久,不願意繼續和不愛的人共度下半生。然而,先生無意離婚,也沒有家暴、通姦、惡意遺棄等法律定義的重大過失。這時,急著想離婚的一方多半需要「讓利」,例如承諾將房子留給對方等,雙方才可能達成協議。吳孟玲也直言,法庭形同戰場。在離婚官司中,兩造都會用難聽的言詞攻擊彼此,並且拿出不堪的證據,證明對方有所過失。就算官司贏了,當事人往往也傷痕累累。「很多人在午夜夢迴時,還會不斷回憶當初打官司的場景,想著對方怎麼可以這樣講我?」她奉勸女性,別把婚姻破裂的責任全數歸咎於自己,「我們不是完美的人,可能或多或少會犯錯。可是把定罪的劍插在身上,妳會永遠走不出來。」當婚姻無法善終 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權利?當感情無以為繼,眼看夫妻無法好聚好散時,該做哪些準備?吳孟玲指出,就法律而言,有幾種財產上的權利是離婚時可以爭取的。第一種是「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若夫妻並未辦理分別財產制,則一律適用法定財產制。離婚時,雙方各自累積的財產扣除繼承、贈與等非勞力所得,財產較多的一方需支付另一方兩人財產差額的一半。就算其中一方事前已轉移財產到他人名下,配偶可在知悉事實的2年內,或者離婚後的5年內,要求一併追加至剩餘財產內計算。第二種「贍養費」,則是其中一方因離婚而生活陷於困難時,可向經濟能力較佳的另一方請求支付。例如,太太因為被家暴、承受先生的言語暴力導致身心疾病,無法工作,名下又沒有財產,就有機會成功請求支付贍養費。此外,如果配偶在婚姻中有過失,例如家暴、外遇等,另一方可要求「精神賠償」。若掌握婚外情的證據,也可控告第三者侵害配偶權,要求「損害賠償」。只不過,吳孟玲坦言,「不要婚姻的一方,需要付出的成本其實很低。」以精神賠償為例,目前實務上判決的行情約為幾十萬元。「如果當事人已經在婚姻中賠上幾十年的青春,這筆錢真的很少。」她建議,在尚未開口談離婚以前,就要懂得保護自己的財產。例如,留意另一半名下的現金、房子,是否去向不明?雙方有過資金往來,像是太太借錢讓先生創業等,也要保留明細等證據,日後才有機會要回。熟女要小心愛情詐騙!設下財務界線,避免人財兩失除了離婚外,吳孟玲也注意到,近年熟齡女子遭遇的戀愛詐騙案有增加的趨勢。事務所裡,有不少「回頭客」,「我先幫她們處理好離婚的事,幾年後她又因為戀愛詐騙回來找我。」她指出,戀愛詐騙最典型的情節有兩種。一種是女性透過網路交友,認識了人在國外的「退休教授」、「軍官」、「企業家」。兩人相談甚歡後,對方便開始編織未來的願景,讓熟女心甘情願將錢匯到國外。即便周遭親友苦口婆心地勸告,當事人仍堅信「男友」不會是騙子,還拿出對方在社群網站上精彩的生活照舉證。「殊不知,那些都是從網路上抓來的!」另一種詐騙方式,則常見於熟齡交友團體。女性以為離婚後終於找到了良人,殊不知對方看上的是自己的老本。一句「買個老後一起住的房子吧」、「我知道有個獲利很高的投資機會」,就可能讓人血本無歸。想打官司,才發現對方的資料全是偽造,所謂愛情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姊姊們很難啟齒的是,自己不只被騙,還是被自認是男友的人騙。很多人有苦說不出,後來就得了憂鬱症。」吳孟玲指出,女性在離婚後,或許會覺得寂寞、想找個愛自己的人。但人在脆弱狀態時,很難做出理性的判斷。先好好療癒傷口,才能展開下一段戀情。熟齡離婚後,若要展開一段新戀情、甚至踏入第二段婚姻,吳孟玲建議,一定要設立財務上的防線:不輕易讓交往對象知道自己的身家,也不要隨意借錢給對方。許多大額的戀愛詐騙,都是從商借幾千塊的小錢開始。此外,訂定婚前協議,雙方可事先講明婚後財產、家庭支出如何分配,也是保護自己的重要方式。別把愛自己的責任交給別人!自我感覺對了,親密關係才會好「我相信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但受傷的花,只會吸引來啃食的蟲子;花會盛開,是因為它很健康。」面對熟齡離婚、戀愛詐騙的當事人,吳孟玲認為,當務之急其實是找回愛自己的能力。「自我感覺不好的人,很難期待關係會好。」她指出,長期與外界隔絕的狀態,會讓女性的世界愈來愈小,甚至因此產生自卑感。她看過不少太太,原本全心支持另一半的事業。但先生提出離婚時,卻說:「我講什麼妳都聽不懂。妳不覺得我們現在距離很遠嗎?」她鼓勵女性,在為家庭付出的同時,也為自己多想一點。像是發展第二專長,不只能賺取收入,也會開拓一個人的眼界。打開人生的多樣可能,「一個有自信的女人,是很吸引人的!」原文:陪熟女走過離婚官司、愛情詐騙!家事律師吳孟玲:愛消失以後,如何療癒自己的傷?
-
2022-03-03 該看哪科.耳鼻喉
今天是國際愛耳日 醫籲突發性耳聾不可輕忽
聽力損失對個人的生活有嚴重的影響,但據醫師指出,導致突發性耳聾的成因未定,臨床上,觸發的可能因子包括內耳血管病變、內耳損傷、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是精神壓力過大等,千萬不可輕忽,應提早求醫,以免影響日常生活。今天是國際愛耳日,台中榮總上午舉辦「為愛聆聽-世界聽力日公益活動」,除了展示從聽力篩檢、輔具、手術等各種解決方案,並與科林助聽器公司合作,由科林捐助30支助聽器給符合補助的病人,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幫助更多的病人重回有聲的世界。耳鼻喉頭頸部主任王仲祺說,世界有超過10億年輕人正暴露在永久聽損風險之下,世界衛生組織呼籲的聽力預防保健服務措施有一、疫苗注射,例如注射德國麻疹疫苗減少染病感染,造成聽力損失。二、新生兒聽力篩檢。三、孕期保健。四、中耳炎治療。五、遺傳諮詢。六、職場噪音及娛樂場所噪音防治。七、不當使用耳機。八、避免或減少使用耳毒性藥物等。他說,台中市一位國小女老師上課時發現漸漸無法聽見學生聲音,診斷發現因雙耳皆為重中度聽力受損,聽力並持續惡化,即使戴了助聽器,上課或與學生互動仍倍感困難,加上疫情下人人戴口罩,讓溝通更困難。所幸後來在台中榮總接受電子耳手術手術及復健,現在已可以重新輕鬆地上課,重拾人生自信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郭哲宏也舉例說,一位43歲的男性機械操作員,5年前因左耳出現耳鳴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單側突發性耳聾」,沒想到最近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長期難以入眠,右耳又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他說,經檢查並排除患有聽神經瘤的可能後,診斷右耳為嚴重「單側突發性耳聾」,安排住院一周,施打靜脈類固醇,並且進行耳內注射手術,穩定改善出院後,轉為口服類固醇,並重回職場。郭哲宏說,除了類固醇治療外,亦可輔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耳內注射,做多元的新式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若病人初期有耳鳴、耳閉塞感,單邊聽力不清楚,以及輕微頭暈症狀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突發性耳聾而永久喪失聽力。
-
2022-02-17 養生.人生智慧
新人到職3天秒提離職,曝壞主管比鬼更恐怖!求職前做好1件事避開地雷屎缺
正在求職的朋友C帥氣地拒絕了一個知名品牌的工作機會,公司算是有前景,職務內容他也有興趣,但為了保險起見,C小姐花錢買了「面試趣」的面試心得,關鍵字搜尋之後不得了,在前輩的筆下,用人主管的變態程度直比穿著Prada的惡魔,朋友說:「工作不就是賺個生活費,沒事找事往火坑跳,不小心薪水就會成了醫藥費。」 經營「工作生活家」社群後,都跟著新世代工作者一起混,認識很多有趣的新玩意。我輩中年找工作,只能求助親朋好友打探敵情,有了面試趣對求職者有保障多了。出於好奇心,研究了他們的網頁,企業使命好佛心啊,要用「資訊對稱翻轉求職市場」,讓求職者少走些冤枉路。 需要多麼深入的資訊,才能影響一個人是否接受工作機會的決策呢?曾有一位好朋友請我介紹工作,當時我很負責任地揭露用人主管種種誇張行徑,她還是決定要來上班,結果是三天就陣亡,從此與我不相往來。 為了重回職場,被告知是屎缺也要去?故事的主人翁是資訊業界的前輩,在孩子進入小學時辭職,專心地陪孩子成長,若干年後決心重回職場,特別約我一起吃飯,打探工作機會。剛好我所在的事業單位就有一個通路行銷的職缺,如果她有興趣,以她的資歷與能力,絕對可以勝任,我也樂意舉薦。只是用人主管真的很恐怖,有如女王般高高在上,下屬必須卑恭曲膝地匍匐在腳邊,任由她不穩定的情緒上沖下洗,朝令夕改把團隊搞得團團轉,常常需要為了彌補錯誤的決策而加班,就算回到家也不能休息。深夜十一點的電話是常態,當主管突然想到天馬行空的點子,不管何時都得含笑接招。 環境很艱困,不是常人可以存活,我足足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把一個又一個真人實境血淋淋的故事說給她聽,講到口乾舌燥,然後問:「真的很恐怖喔,你還想要來嗎?」 前輩悠悠地嘆了一口氣:「小白,還有什麼場面是我沒見識過的呢?離開太久了,只要有重回職場的機會,我都會滿心感激,不過是人的問題而已,我搞得定。」 我也相信前輩見多識廣,應該游刃有餘,於是我送出了前輩的履歷。面試的過程十分順利,兩週後前輩成了我的同事。 第一天上工主管就帶著前輩公出逛大街,盛況如同張清芳退出歌壇後復出的「芳華盛宴演唱會」,經銷商老闆難掩熱情地跟前輩寒暄,紛紛表示有像她這樣的高手來負責通路,絕對是如虎添翼。正常的環境下,有高手加入團隊提升戰力主管會放鞭炮慶祝,前輩運氣不好,她忘記了我說過的故事,行事不夠低調,第一天上班就埋下了禍根。 回到公司,前輩就被叫進了小房間進行思想改造教育,主管提出很多的問題請前輩提出解決方案,再嚴詞批評,直言不要以為可以用經驗上班,那些經驗都過時了,要她虛心的學習,才能重新開始。 等前輩從小房間劫後餘生,我連忙去安慰她,前輩拍拍我的肩膀:「沒事的,我沒有那麼脆弱。」 前輩上班的第二天,我去外縣市開會,當晚我接到她的電話,足足講了一個多小時,前輩說她被主管整整罵了一天,不管她做什麼主管都有意見,每一件小事都被嫌到體無完膚,在電話的另一端,她哭了:「小白,我真的不覺得我有那麼爛,那麼糟。」而我只能沉默,找不到適當的語言安慰她。 第三天前輩辭職了。她對我很不諒解,一整個下午的苦口婆心,她仍然認為我沒有充分揭露主管的真面目,沒有拚死阻止她跳屎坑,讓她無端地遭受了兩天的屈辱。從此前輩從我的朋友圈中消失,再也沒有跟我聯絡。 馬雲說員工離職的原因很多,但都是檯面上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只有兩個:「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 求職前做好1件事,避開屎缺遇到一位好主管,對工作者而言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遇上不好的主管,我跟你保證絕對比每天吃到大便還噁心。千萬不要不信邪,就職前一定要充分掌握關於「人」的情報,然後不要鐵齒,不要以為自己可以忍受或改變爛人,你有看過渣男被真愛改變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自己的一顆心,請好好地珍惜,不要白白送給不相干的人蹂躪。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職場神獸養成記》
-
2021-04-2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開顱手術後擠痘會流水 醫:傷口異常趕緊就醫
一名27歲女護理師4年前因車禍做過開顱手術,近日擠痘傷口一直癒合不良、且隱約可以看到鈦合金,檢查發現因頭蓋骨曝露感染產生氣顱,且出現慢性硬膜下積水情形。醫師表示,若不及早治療可能變成嚴重腦膜炎,死亡率極高。女護理師術後恢復良好,非常感謝醫師採用不剃髮的方式,讓她能盡速重回職場生活。長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朱彥澤說,女護理師說先前在外院手術時,有1/3的頭蓋骨用鈦合金修復,但術後一直感覺左側頭部凹凸不平且疤痕很大,頭髮都無法掩蓋。有天手癢擠前額痘痘,一直有不明液體流出、無法癒合,傷口處還疑似可看到鈦合金頭蓋骨。他說,經檢查,女護理師是因為擠痘後的傷口造成鈦合金頭蓋骨曝露、進而感染,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側額葉及頂葉曲出現慢性硬膜下積水及氣顱現象,且也出現自體頭蓋骨被吸收導致頭骨凹陷,需要盡早手術。並使用3D鈦合金塑形人工頭蓋骨將左側1/2頭蓋骨重新替換,再將兩邊頭蓋骨對齊及疤痕修整,讓疤痕變小了。通常頭部手術99%都是要剃光頭髮,因考量女護理師年輕且想快點重回職場,所以手術採不剃髮的方式。朱彥澤說,雖然手術時間較一般手術多花一倍,但看到女護理師開心地一直照鏡子確認頭髮還在的樣子,就覺得很值得。朱彥澤說,若之前有做過頭部外科手術,發現傷口無法癒合或出現異常,務必要盡早就醫檢查。
-
2021-03-01 科別.消化系統
拉肚子變瘦是因排掉宿便?醫:當心「代誌大條」
● 急性腸胃炎後體重減輕,恐是發炎性大腸炎上身● 細菌性急性腹瀉造成水瀉,體脂肪、蛋白質不受影響● 避免腸胃炎影響生活,勤洗手避免細菌、病毒連上牌桌三天,20多歲的小華(化名)熬夜熬到雙眼掛上熊貓眼,準備迎戰第四天時,凶猛的急性腸胃炎上門,只要一起身就得立刻跑廁所,原本的聚會統統取消,年假後半段都在床上躺著,不得動彈。她心想,既然嚴重腹瀉,年後應稍微減重,可亮麗重回職場,沒想到站上體重計,竟完全沒有變化。醫師:腹瀉變瘦 錯誤觀念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許多人以為腹瀉會使體重減輕,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若是急性腹瀉卻造成體重減輕,反而「代誌大條」,不僅要擔心可能非單純的急性腸胃炎,而是較為嚴重的發炎性腸胃炎,還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所致。急性腸胃炎 排掉的是水分朱光恩解釋,急性腸胃炎大多一到二天症狀就會趨緩,患者僅需要讓腸胃道休息一天,不要再進食,大多可以不藥而癒,急性腸胃炎的腹瀉表現,常會讓人誤以為排掉長期堆積在體內的宿便等,以達到體重減輕的效果。實際上,體重要出現變化仍與體脂肪有關,急性腸胃炎排掉的頂多是水分,不足以撼動體重。腹瀉1周掉2公斤 提高警覺朱光恩指出,若導致腹瀉的原因不是細菌或是病毒,而發炎性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就可能會讓體脂肪流失,這類腹瀉會長達二周以上,屬於反覆性腹瀉,腸道發炎使蛋白質流失。提醒要特別留意,若是不斷腹瀉後,體重一周內減少超過2公斤,就必須提高警覺,恐怕不是單純的急性腸胃炎。想要防範急性腸胃炎,最好「勤洗手」,即可避免罹患細菌性或是病毒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好發的季節,是在每年的11月到隔年的3月之間,以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為主。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監測,今年第五周(1月31日至2月6日)急診急性腹瀉就診達4819人次,較2018至2020年同期為低。朱光恩表示,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因急性腹瀉送急診的人數也大幅變少。腸胃炎飲食守則●吃乾飯勝於吃粥米飯熬久會出現酵素反而容易刺激腸胃蠕動●吃蘋果別削皮蘋果皮是天然止瀉劑,腸胃炎期間可吃適量●溫開水配鹽巴添加鹽巴的水可協助補充電解質●溫水+運動飲料溫水與運動飲料各半,可補充腹瀉後流失電解質●避免喝奶製品奶製品易刺激腸胃道,且容易脹氣不利於恢復資料來源/新光醫院胃腸肝膽主治醫師朱光恩製表/陳雨鑫
-
2021-01-21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二尖瓣脫垂怎麼辦!專家推薦三餐這樣吃
張媽媽原本是家庭主婦,專心在家裡照顧家人的生活起居,無奈經濟不景氣影響了張家的生計,她於是重回職場工作。家庭、工作蠟燭兩頭燒的日子過了不久,她開始覺得胸口悶悶痛痛的,呼吸時常感覺吸不到空氣,於是到醫院求診,經診斷為「二尖瓣脫垂」。醫師判斷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是壓力太大所致,建議她學習好好釋放壓力、處理負面的情緒,同時施予適當藥物治療後,症狀才逐漸獲得改善。二尖瓣脫垂是先天疾病 女性發生率是男性2倍 根據統計,在台灣,二尖瓣脫垂的盛行率是2~7%,而女性的普遍率竟高達10%,其中常好發的族群為20~30歲的年輕女性及媽媽,是男性的2倍,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目前醫界尚未有定論。心臟內科醫師張書軒表示, 造成二尖瓣脫垂的原因與患者本身的心臟結構有關,是先天性的疾病,也因此沒有預防的方法。 不過,也不需要必太過憂慮。張書軒指出,9成5以上的患者終其一生維持在輕微的二尖瓣脫垂,會有些症狀上的不適,但並不會影響心臟的功能,只需要每 3年回診追蹤一次,而比較嚴重一點的患者會伴隨血液逆流的狀況,則大約1~2年回診一次。 此外,脫垂及逆流情形嚴重的患者,則有心臟擴大、衰竭的危機,甚至會合併其他疾病,譬如結締組織疾病、多囊症、肌肉異常疾病、甲狀腺病或心房中膈缺損等,此時就需要動手術,開刀修補脫垂的瓣膜。 胸痛、胸悶、呼吸不順暢是常見症狀 易合併自律神經失調 張書軒說明,二尖瓣脫垂最常見的症狀是胸痛、胸悶、感覺 呼吸不順暢、稍微運動就容易喘,有些人還有心律不整、心悸甚至失眠的情形產生,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的身心症狀,例如會使人變得容易緊張、焦慮,甚至有突如其來的害怕,心臟跳動不舒服,睡不著,個性神經質、敏感的病患,在壓力大、熬夜、飲用刺激性飲料、生理期或過度疲勞時,尤其容易突然發作。 為什麼心臟結構異常會導致身心症狀?醫界目前尚未找到兩者的關聯,不過從文獻上發現,大多數患有二尖瓣脫垂的病人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例如胸痛伴隨呼吸不順或失眠才求醫而被發現。 治療二尖瓣脫垂藥物為主 視個別狀況對症下藥 二尖瓣脫垂不嚴重的患者,醫師會針對其身心狀況給予治療或生活型態改變的建議。張書軒提及,治療的藥物通常有兩類,一為使用抑制心悸症狀的乙型阻斷器,主要機制為作用於心臟的乙型交感神經之接受體,減少因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心悸、心律不整的症狀,由於此類藥品會誘發心臟衰弱及支氣管攣縮氣喘,所以患者有心臟衰弱或氣喘的病人應避免使用;另一類是低劑量的抗焦慮藥物,端視患者出現的身心狀況為何而開藥。 調整生活型態可改善 多吃情緒食物幫大忙 二尖瓣脫垂患者也可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減輕症狀,張書軒分享,均衡的飲食營養充足是維持大腦及神經功能正常的基本條件;另外,也可多吃維持情緒的食物: ●早餐:雜糧麵包、五穀饅頭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壓力大時,人體的維生素B群消耗量會增加,增加疲累感,因此適當補充能保持精力,或喝杯含鈣的牛奶能安撫興奮的神經。 ●午、晚餐:菜色愈多樣愈好,抗氧化的甜椒、蘆筍、南瓜能身體增加對抗自由基的能力。深綠色蔬菜,如綠花椰菜則是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也是不錯的選擇。 餐後水果不妨選擇含色胺酸的香蕉,能增加大腦血清素,安定情緒。芒果、番茄、芭樂、柑橘、奇異果等水果含豐富的維生素C、E,也有對抗壓力的效用。 ●下午茶點心:各類堅果如杏仁、南瓜子都含有大量色胺酸,並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茶、油炸食 物,因為會刺激交感神經,加重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此外,適度的運動可以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反應性,而且運動促進身體代謝功能,也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讓身心舒暢。因此,不論散步、健走、騎單車、打球、游泳或是跳舞,只要是自己有興趣的活動,就盡量持續去做;至於運動的頻率跟長度,可以依據「333」原則,每星期至少運動3天,每天至少 做30分鐘、運動時心跳達到130下。 張書軒補充,腦內啡有「快樂嗎啡」之稱,讓人產生幸福及愉悅感,血清素掌管「滿意」,含量不足,人們 會情緒低落。許多抗憂鬱藥物都是增加血清素含量,幫助憂鬱症提升快樂感。 另外,適當紓壓、保持樂觀心情 當壓力鋪天蓋地湧來,一定要找出自己最能釋 放壓力的情緒出口,不論靜坐、聽音樂、閱讀、 找人「倒垃圾」、接近大自然、泡澡等,都是不錯的方法。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
2020-12-30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頭頸癌患者重返社會 盼政府拉一把
「喉癌、下咽癌患者存活率很高,我們不應該成為社會的累贅,希望政府可以多幫忙我們。」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副祕書長張其忠廿三年前罹患下咽癌,術後成了「無喉人」,在親友支持下,學習食道語重回職場,幫自己及病友一把。張其忠當年是貿易公司能言善道的業務經理,正值中壯年又兼負家中經濟,一場手術後讓他從天堂掉到地獄,把自己關在房裡兩個月,「我變成不會講話的人,直到有一天好友硬拉我出來,告訴我『你慢慢學、你慢慢說,我們會靜靜聽你說…』。」因為親友的鼓勵,張其忠下定決心學習食道語,花了一兩年重新學會說話,雖然當不了業務經理,他改當電腦維修人員、管理員,找回自信後,也開始認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四年前他退休後投入協會當志工,十二月初,他跟著理事長、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及協會人員,專程南下高雄榮總成立高雄專班,希望讓南部患者有機會學習食道語的機會。高雄榮總院長林曜祥同時也是頭頸癌專家,他說,「頭頸癌有十多種癌症,其中以喉癌及下咽癌預後最好,在日本有一半的患者學會食道語,成立專班的目的就是鼓勵患者進行語言復健,甚至在術前先進行輔導,減少恐懼有利早日回到職場。」林曜祥說,頭頸癌治療傳統上能手術的患者,加上電療及化療者約百分之四十五,五年存活率平均在六成上下,至於復發或轉移性的患者治療效果更差,雖然十多年前有標靶藥物治療,多了兩三個月的存活期,直到免疫藥物出現才有一點希望,但健保給付相對嚴格,等於病情控制不住才有機會用到,還是希望能早點使用效果會更好。在南部頭頸癌患者特別多,這群中壯年患者有時因經濟問題或信偏方而成為失聯病人,讓病情從早期變晚期,林曜祥呼籲患者要積極治療復健,也希望政府能多幫忙,因為他們都還有廿、卅年餘命可以繼續工作。
-
2020-11-11 科別.心臟血管
影/失去心跳13分鐘他腦裡一片空白 低溫療法重生
嘉義酒廠員工郭振瑞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休克,到院前心跳停止、失去生命跡象,經13分鐘急救恢復心跳、仍昏迷,嘉義基督教醫院以低溫治療助他恢復健康、重回職場,他直言「 鬼門關走一圈」,真心感謝醫療團隊助他重生。61歲的郭振瑞今天由妻子陪同,參加嘉基「低溫療法救腦損」記者會,感謝嘉基幫助重生;她的妻子直言,當初接獲丈夫心肌梗塞消息嚇壞了、連電話都拿不住,透過醫療團隊急救和低溫療法,丈夫已能夠回到職場工作。郭振瑞說,今年5月在酒廠工作時突然昏倒,同事立即呼叫廠護幫忙急救送醫,昏倒時他就失去記憶,約1個月後才清楚發生什麼事,許多人都問「鬼門關走一圈看到什麼?」他坦言「腦裡一片空白、沒有記憶」,但現在已恢復九成、回到職場。嘉基心臟內科重症加護病房醫師吳濬宇表示,患者失去心跳時第1時間酒廠護理師、消防救護員都持續CPR急救,到院又急救7分鐘才恢復心跳,檢查確定心肌梗塞後先做心導管手術將血管打通,生命徵象維持、昏迷指數8分,才實施低溫療法。吳濬宇說明,低温治療主要目的在保護腦部,減緩或停止腦部損傷,先將病患中樞體溫降低至32至34度並持續24小時,因體溫每降1度,腦部氧氣代謝率就減少6到8%,降低大腦缺氧炎症反應、腦水腫及腦壓,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和氧氣消耗量。「心跳復甦6小時是黃金治療期!」吳濬宇說,低溫治療18到80歲都適用,溫度控制及密切醫療監控照護非常重要,每半小時就要行不同項目身體評估,目前健保已有給付,但嚴重休克、凝血功能異常、大出血,或嚴重創傷、懷孕病人都不適用。
-
2020-11-02 養生.樂活人生
趁著還有力氣時做「老前整理」!64歲單身部落客的極簡生活法:日子過得小一點、好一點
編按:64歲的日本部落客Chocolat,47歲時離婚開始獨居生活,她在部落格分享自己多年來進行「老前整理」的心得,以及不花大錢也能享有舒適生活的居家技巧,每月瀏覽量高達60萬人次。如今家裡的所有物品,都是她「真正需要而且喜歡」的東西,「減少擁有不必要的物品,心靈反而變得更豐足」。從居住空間,往往就能看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對Chocolat(ショコラ)來說,「一個人住」,即是她開啟新生活的契機所在。42歲時和丈夫分居而開始獨自生活,5年後離婚的同時,買下現在住的一房一廳格局、面積僅有12坪的單身公寓,至今已經過了17年。「離開前夫家的時候,我的行李只有一張椅子、3個衣物箱和少數隨身的必要物品,但隨著有了自己的家,原就喜歡居家雜貨,也愛買衣服的我,不知不覺累積了愈來愈多東西。」60歲時,看著已經堆滿著各種雜物和家具的屋子,她心想:「若我老了沒力氣,或是有了什麼意外,就是2個兒子得幫我整理這些東西。」為了不讓孩子們困擾,與其等到終老前才做「生前整理」,她決定不如在還有力氣的時候,就開始進行「老前整理」。捨不得丟的東西 用「保留區」作緩衝她首先從大型家具開始,將太過笨重的坐椅、五斗櫃等等物品陸續淘汰,舊冰箱不能用了,也換成1~2人適用的中型尺寸;接著是較容易整理的衣物、鞋包、餐具和廚具。「只要是自己一個人沒辦法移動的東西,幾乎都處理掉了。」過去因為上班需要的套裝、西裝類衣物,已經不會再穿。年輕時買的衣服,有些已經不適合自己。首先捨棄掉這2類衣服之後,再漸漸淘汰,只留下自己喜歡、穿著感到舒適,以後也會繼續穿的衣服。若因為高價捨不得丟掉、或覺得可能還會再穿的衣服,她會放進一個專用的行李箱作為「保留區」,一年打開檢視2、3次。「通常重新再看的時候,幾乎都已經忘記有這些衣服,這時候就可以毫不猶豫地丟掉,若還是無法下定決心,就繼續放回箱子裡。」前後花了2年完成居家整頓,如今Chocolat的衣服總數大約只剩下60件左右,自用的餐具也只有40件左右、家裡的家具更不到10件。在重新檢視取捨的過程中,只留下真正喜歡以及需要的東西。「經過整理之後,像是重新認識了物品對自己的價值,你會更珍惜留下來的東西,即使生活簡單,同樣可以感到豐富充實。」改用輕量化小包裝 減少浪費也更順手除了盡可能將身邊物品減量,因為一人生活,Chocolat在採買生活用品、調味料或食材時,大多改為選購小尺寸、量少的包裝。不僅省下收納空間、取用方便,也可以在新鮮狀態下吃完,避免因為過期而造成浪費。過去在OL時代也曾買下好看但頗有重量的名牌包,如今她在選擇購買包包、隨身物品的時候,將「輕量化」視為最優先考量。像是摺疊傘、保溫瓶、皮夾、零錢包等等,全都換成迷你、輕便的材質和尺寸。離婚後她重回職場,加上主婦時代打工的存款,在10年內還完房貸後,如今她每週打工4天,每個月的花費控制在日幣12萬元內(約新台幣3萬4千元)。扣除必要的水電瓦斯、大樓管理費之後,她會把每個月的餐費、生活費分別收在2個小錢包裡,只要看一眼,這個月的預算還有多少就能一目了然。家中物品數量減少之後,她不再衝動購物,養成了簡約生活的習慣。若是使用信用卡、或是在網路上刷卡消費之後,她會從錢包裡取出現金存回銀行,讓自己不會花錢花得沒有感覺。重新檢視人際社交 過適合自己的日子雖說生活過得簡單,但獨居生活已經超過20年的Chocolat從未感覺到孤獨,更將重質不重量的整理原則,套用於人際關係的交往。和高中時代的好友維持著一個月一次的午餐聚會、在社交軟體上也認識了一些單身女性組成的網路社團。買下公寓的時候,同棟住戶不少是同世代的單身女性,大家偶爾會互相聯絡近況,說好如果彼此有什麼需要,就可以互相幫忙。相對地,在相處時感到壓力、或總是散發不愉快氣場的朋友,也就漸漸保持距離。「或許是因為有了年紀的關係,我逐漸不再跟別人比較,然後覺得自卑或是虛榮了。即使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或許也有不為人知的苦衷。所以不需要羨慕或是嫉妒別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過自己喜歡的日子就好。」她會將朋友、孩子的聚會,或是回娘家的時間集中安排在禮拜六,禮拜天一整天不出門。不用化妝、穿著舒服的衣服,看看喜歡的書(書大都是從圖書館借閱,既不占空間也不花錢)或是電視劇,度過徹底放鬆的一天。無懼老後 年紀是努力活過的證明很多人會問Chocolat:不擔心自己老後獨居,沒有人照顧嗎?對此她說:與其為了不知道會不會發生的事情煩惱,不如把眼前的每一天過好,也是一種為老後準備的方式。有時她對母親抱怨自己老了,母親總會說:「說這什麼話呢?妳還年輕啊。」 Chocolat 的母親今年已經90歲,在丈夫過世以後獨自生活已超過10年,如今依然自己煮飯、打掃,每天看報紙。她已經做好準備,把現在的家視為終老的居所,萬一真的有需要人照顧的狀況,也可以把屋子出售,住進安養院。Chocolat非常喜歡日劇《倒數第二次戀愛》中,男主角為46歲的小泉今日子慶生時所說的話:「過生日有2個意思:一個是慶祝妳誕生在世界上的這一天,一個是慶祝此刻妳仍然好好地活著。很多人有了年紀之後就不喜歡過生日,但年紀愈大,生日愈應該慶祝啊!每一根蠟燭,都是妳努力到現在的證據。」無須為歲月老去感到悲傷,而是由享受過往累積而來的每一天,日子也就能過得心滿意足了。原文:趁著還有力氣時做「老前整理」!64歲單身部落客的極簡生活法:日子過得小一點、好一點
-
2020-03-08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老人」是答案,不是問題
最近「生不如死」這個成語很夯,不過新的解釋是指在今(2020)年台灣的出生人數將會小於死亡人數,亦即在今年台灣的人口要正式邁入負成長。也因為這樣,高齡化議題便經常被拿出來討論,不過,大家在討論這個議題時,通常都是以負面的角度切入,例如:勞動力不足、消費減少所引起的經濟衰退或老人照護需求升高,扶養老人的支出及人力不足將拖垮家庭與社會等。看起來,高齡社會的問題真大,不過,我想講的是「高齡化」不是問題,「少子化」才是問題。聽起來高齡化與少子化像一體的兩面,事實上,「高齡化」是果,真正的因是「少子化」。所謂高齡社會指的是,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總人口數14%的社會。但是,分子的數目在65年前便已決定,現在唯一能做的是讓分母增大,這個比例才會下降。所以政府應該做的是盡一切努力鼓勵生育,降低養育小孩的負擔,未來才有足夠的勞動力去養活這個社會。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善用高齡人力,給予適當的保母訓練,以年長者對於小朋友的愛心與耐心,應該可以降低育兒成本及減少虐兒案件,讓年輕的夫妻比較願意生兒育女。事實上,放學時去國小校門口看一下,會發現許多小朋友是阿公阿嬤來接。北歐一些國家讓年長者在幼兒園裡照顧陪伴小朋友,不僅節省了照護人力,同時也讓老人家覺得有所貢獻,而生活得更有尊嚴。在陪伴小朋友的過程中,老人家更因此而感受到生命活力,反而激起其注重健康的意識。老人,對於少子化,是答案,不是問題!針對高齡者退出職場而產生的勞動力不足問題,解鈴還需繫鈴人,如何引導中高齡人力重回職場應該是一個要努力推動的選項。台灣勞工平均退休年齡為61.3歲,無論在經驗或體力上應該都還可勝任工作,讓這些退休人士在正值顛峰時離開職場,真的太可惜。我一直認為老人家是「資產」,只是長久以來社會缺乏比較好的管道來「活化」這些資產,我們的思維都是老有所「養」而非老有所「為」,我們將資產閒置而不好好利用。相對於日韓等鄰近國家,台灣高齡者的勞參率偏低。不過,現在「中高齡就業法」已通過,希望能讓中高齡者順利重返職場,以填補因少子化產生的人力缺口。老人,對於勞動力不足,是答案,不是問題。日本在過去幾十年因為高齡化的消費緊縮造成經濟停滯現象,有可能會在台灣複製。事實上,相對於年輕族群,高齡者掌握了許多資產,只是擔心坐吃山空因此節儉度日。政府應思考如何鼓勵高齡者消費來活絡經濟。而要讓高齡者安心消費,有些配套措施要綜合考量規畫。如前段所提,高齡者如能順利重回職場有固定收入,比較不會擔心現金快速流失的問題。另外,針對有房產的高齡者,積極推動「以房養老」也能活化資產,讓老人家有錢可以消費。高齡者若擔心未來長照支出準備不足,因此不敢消費,則可以推動民間長照保險來化解。如何讓老人家安心花錢,是應該思索的課題,若能找到解方,則對於經濟發展,老人是答案,不是問題。不過,在發展銀光經濟時,現在的主流論述常將老人當成問題,設計出來的產品常設定在老人失能問題的解決上,如:可以感應臥床者心跳或偵測離床的「智慧床墊」、可以讓失智者被找到的「GPS定位器」,或者讓牙口不好的長者可以輕易進食的泥狀食品……這些商品不是不好,但是市場的回應有限,尤其對於未來20年的銀光經濟主體––嬰兒潮世代而言,這些可能都是他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產品。若要打動他們,請開始思考把他們當成答案,而不是問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更有想像力的創意老齡生活,而不是悲慘的臥床失能生活。
-
2020-02-27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跌跌撞撞35年 置換髖關節 恢復行走
一名35歲女性有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問題,因為除了走路有點搖晃,並不影響日常活動,所以一直未積極治療。不料兩個月前,因煮飯不慎跌倒撞到髖部,導致嚴重脫臼變形,造成急性疼痛一周,骨科醫師為她進行雙側「機器人手臂髖關節置換術」,才讓她恢復行走,目前復原良好。台中長安醫院骨科主任楊志鴻指出,從髖部的X光片明顯可見,女患者因跌倒撞擊,導致右側髖關節往上位移近9公分,手術困難度相對較高,因此建議進行機器人手臂髖關節置換術,以精準定位置換雙側髖關節。手術時,從X光片的位置和角度,皆符合人體工學和解剖構造位置,術後二個月,目前已重回正常生活形態,這也是一般髖關節手術所無法達成的雙髖置換新技術。楊志鴻說,走路不穩、經常跌倒,都和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脫不了關係,女患者就在這樣跌跌撞撞的日子裡度過35年,直到跌倒導致髖部嚴重變形脫臼,才不得不手術治療。其實,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是可以早期發現,父母只要多注意孩子走路的步態,透過及早檢查篩檢,可以盡早做小兒矯正手術。一旦等到成年才發現,骨頭都發育完整以後,就只能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改善。女患者日前到院感謝楊志鴻時說,因為評估考量傳統人工關節置換術,會有再次脫臼開刀的風險,相比之下,透過機器人手臂置換,不僅定位精準、脫位機率低,且恢復期短,可以較早重回職場工作,重拾正常生活。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