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6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醫學中心
共找到
1418
筆 文章
-
-
2024-06-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落實理想談全責護理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住院病人全責護理」。陳榮基教授以感性與理性兼具的文筆,追思他的夫人,領導護理工作半世紀的周照芳女士。她多年推廣「全責護理」,由醫院整合人力,實現提供專業照護,減輕家屬壓力,並提升醫療照顧品質,降低病人被感染的可能。陳教授希望透過他的文章,可以促成夫人的未竟之志得到醫界與社會更深入的了解,「醫院負責全責照護病人,是先進國家醫院的常態」。→想看本文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介紹政府過去試辦這種提供住院病人整合照護,可以減輕民眾經濟與照顧的負擔,選擇探病而不陪病的各種經驗。→想看本文過去主導醫院評鑑的醫策會前董事長林啟禎教授在追念周照芳女士對醫策會的貢獻之餘,希望藉由醫院評鑑,在配合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中,納入全責護理為新制醫院評鑑的基準。台灣是一個重視家庭人倫的國家,重視家庭價值,因此當有人不幸生病的時候,習慣會由其他家人輪流照顧,這足以展現出親情的溫暖與偉大,然而卻有幾個值得省思的地方。首先,家人輪流照顧,經常讓一個家庭忙得人仰馬翻,甚至兄弟姊妹因為必須調整工作與生活步調,導致分工不均意見不合而產生裂痕,這在病程愈久的時候就愈嚴重,進而拖累好幾個家庭。其次,一般家人缺乏正確的醫學知識與照護觀念,有時無法提供最正確的照護,甚至因而產生意外。筆者過去曾經有一位病人,出院前一天晚上由兒子協助餵食,因姿勢不正確不小心食物嗆到氣管,最後併發致命的吸入性肺炎,而這種不幸事件並非罕見。專業醫療看護應運而生,他們提供比家人較專業的照護服務,然而其相對高昂的費用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而且專業水準與倫理制約難以保證,在特殊時期也成為另一種負擔。舉例來說,在2003年的SARS與近年來的COVID-19疫情發展過程中,看護都曾經成為防疫的破口,因而必須特案管理。痛定思痛,台灣已經在衛福部醫事司、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簡稱「照護司」) 與健保署共同努力下列為重點試辦計畫的全責護理(Total nursing care),能否更進一步把理想具體全面落實?由醫院聘僱訓練好的護理佐理員 (Nursing assistant,NA),簡稱「護佐」,提供專業照護來減輕家屬壓力,並提升醫療照顧品質,進而降低病人被感染與發生意外的可能。護佐在護理師的督導下,照顧住院病人的生活起居及簡單的護理照護,進而減輕護理師的負擔,這是否是在含台灣在內全世界缺少護理人力的另一種解方?前幾年,筆者家中長輩因故從重症加護病房(ICU)經過亞急性呼吸加護病房(RCC)再住進呼吸照護病房(RCW),在舉足無措中發現,RCW是衛福部要求的全責護理重點試辦單位,當時就被其所提供整合醫療照護深受感動與佩服。當時在台灣最早推動全責護理的護理界大老周照芳理事長還在醫策會擔任顧問,筆者曾當面對其不遺餘力的努力表示最高的敬意與感激,她也期望在醫策會的協助下能將全責護理由點的試辦連線成面,化理想為現實。周照芳理事長在護理界居功厥偉,曾經得到過1994年由衛生署張博雅署長頒發的第一屆傑出護理專業奉獻獎與2016年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的全球熱愛生命獎章之外,也曾經得到醫策會2020年臨床成效指標TCPI的特別貢獻獎。而且周照芳顧問在2001年至2006年的期間,輔佐醫策會的楊漢湶與謝博生兩位董事長以及蔡素玲與翁惠瑛兩位執行長,擔任醫策會副執行長六年期間,建立研議委員遴選及考核制度,導入醫療品質學習型組織,協助通過國際品質認證,協助醫策會組織再造,帶領醫策會同仁至日本參訪及參考評鑑條文修改成現今以病人為中心的新制醫院評鑑基準,購置並搬遷醫策會到板橋的現今會所,建置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TPR,實施新制醫院評鑑,推動醫學中心評鑑改革,協助醫策會通過ISQua國際評鑑機構認證,試辦教學醫院評鑑並實施新制精神科醫院評鑑,她的貢獻與慈愛就像溫暖的陽光,照耀著醫策會的每位同仁,而同仁也都像慈母一樣地愛戴她。周照芳顧問與其夫婿陳榮基院長,分別是護理界與醫界最值得敬佩的前輩,他們鶼鰈情深卻又攜手合作,念茲在茲地為提升台灣醫界而努力,在周照芳顧問於2022年不幸離苦得樂駕鶴歸天後,推動全責護理不但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更加成為護理界與醫界的共同理念,除了以照護司為代表的護理界,藉著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來持續努力推動試辦計畫,醫界也有若干聲音,希望藉由醫院評鑑,在配合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中,納入全責護理為新制醫院評鑑的基準。當然「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期許照護司以透過對試辦計畫的盤點與檢討,提出推動全責護理足以興利除弊的相關配套,成為健保改革能得到民眾共鳴的有感方案,讓全責護理的護佐人力還能成為台灣缺護的良方之一。當然,阻力不是沒有,包括有部分意見認為護佐不是護理師,全責護理應該正名為全責照護,但是「無論所稱何名?玫瑰依然芬芳」,只要提出有共識的整體解決配套方案,相信全責護理的理想可以落實,台灣醫界的醫療品質可以提升,民眾在照顧生病家人的壓力可以減輕,而台灣的整體醫療生態還會更和諧。延伸閱讀6/10 懷念照芳,再推全責護理、全責照護、全責醫護6/12 住院整合照護
-
2024-06-13 醫療.婦產科
懷孕初期出血會流產嗎?還可以有性行為嗎?醫師解惑
在懷孕初期,由於胎兒狀況尚未穩定,許多準媽媽容易稍微的出血而驚慌失措。其實,導致懷孕初期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在未釐清出血原因之前,不應過度驚慌。著床性出血可能是懷孕初期徵兆當受精成功,胚胎著床到子宮內膜時,可能會引起少量粉色或咖啡色的出血,這稱為著床性出血。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原本的月經週期時間,因此很多孕婦可能會忽略這個懷孕初期的徵兆。著床性出血通常量不多,且沒有危險性,通常會持續1-2天後停止。在懷孕後,女性的黃體會分泌更多黃體素以穩定子宮內膜,有助於胎兒穩定著床。如果懷孕初期因黃體素分泌不足,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不穩定而出血。一般醫師會開立黃體素藥物,並建議多休息。對於人工生殖的患者,在胚胎植入前後會預先開立黃體素,千萬不要因出血擅自停止藥物。20週內少量咖啡色出血及腹痛可能先兆性流產在懷孕初期,一些異常出血可能會發生,必須先排除子宮外孕等危險情況。先兆性流產是在懷孕20週內,出現少量咖啡色出血,子宮頸尚未打開,胎兒仍有心跳,伴隨著腹痛、腹脹、腰痠等症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包括黃體素不足、胚胎著床不穩導致絨毛膜下出血或血腫等。雖然小的絨毛膜下血腫與流產風險增加無關,但較大的血腫可能增加流產的風險。如果出血量持續增加,出血量類似月經伴隨大量鮮血和血塊,腹痛加重,甚至排出胚胎組織,可能導致流產。大約有25%的孕婦在懷孕的前三個月內會有不同程度的陰道出血,在有胎兒心跳的妊娠中,最終只有11%會發生流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是所有早期流產中最常見的原因,至少佔早期流產的50%以上。此外,像是子宮頸瘜肉或感染造成糜爛等情況,可以透過內診檢查出來。這些情況通常只需切除瘜肉或藥物治療感染即可,並不會對懷孕造成影響。懷孕初期出血不會持續太久 補充黃體素可望改善懷孕初期出血通常不會持續太久,在補充黃體素和適當休息下,一般情況下大約一週內就能改善。目前對於這種狀況,我們能夠做的實際上相當有限,除了給予黃體素補充和建議多休息外,剩下的就是持續觀察。黃體素補充已被研究作為一種可能的治療方式,可以減少高風險流產患者的流產風險,包括那些有威脅性流產、子宮頸縮短或是早期妊娠流產史的患者。在患者出現陰道出血症狀時,建議開始使用陰道微粉化黃體酮,每天兩次400毫克,並持續至妊娠16週。懷孕初期也可以有性生活在懷孕初期,孕婦的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如果孕婦經常處於緊張情緒下,甚至可能導致早產。另外,懷孕初期並不需要完全停止性生活,但如果過去曾有早產或流產情形,最好在懷孕初期的前三個月暫停性生活,以避免影響懷孕進程。
-
2024-06-13 醫療.巴金森病
確診了巴金森病 我會失能嗎!早期巴友注意「這些事」停下退化的腳步
年過七十的陳奶奶跳了一輩子國標舞,至今每週還是會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約跳舞至少3次,每天還會抽空1小時散步。愜意的生活態度,實在讓人很難想像她竟患有會嚴重影響肢體動作的「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甚至已罹病超過10年,病程仍穩定控制在早期。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葉篤學表示,巴金森病中期之後病情進展快速,早期患者應依照醫囑規律服藥,記錄藥效方便醫師調整用藥,並養成運動習慣,不僅能延緩病程,也有望改善肢體功能,逆轉期別。巴金森病早期會有哪些症狀?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大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病友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葉篤學表示,巴金森病共分為五期,初期最主要的症狀為顫抖、動作遲緩、僵硬。他也分享,臨床觀察因上述症狀前來看診的病友超過半數為早期,其中因抖動就醫的病友大多仍在第一期,因察覺肢體出現遲緩、僵硬症狀就醫的則多在第二期。然而,第三期病患會開始出現平衡障礙,容易進展至第四期須輔具協助,一旦進入第五期,就需要坐輪椅或臥床,病情發展迅速,因此葉篤學表示,會希望病患將病情維持在第三期以前,更有機會透過用藥逆轉身體功能。巴金森病早期的治療方式有哪些?巴金森病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若醫師判斷症狀輕微,尚不影響生活,則會考慮暫不需用藥或使用B型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隨著病情發展,腦內多巴胺會減少,藥效需求也就增加,則會以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或刺激多巴胺接收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 DA)作為主要治療藥物。葉篤學表示,病友剛用藥時會有一段用藥蜜月期,症狀透過用藥獲得改善,生活上與一般人無異。但用藥幾年後,蜜月期過後就可能出現運動方面的併發症,如藥效減退或因多巴胺不足而「斷電」無法控制肢體,行動固僵。他也補充,若年輕發病的病友使用藥效較強劑量較高的左旋多巴,有50%在五年內會出現「異動症」,即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間,身體會因瞬間獲得大量「電力」而突然不自主地全身抖動扭曲,乍看像在跳舞一般,事實上卻是令病友非常困擾的現象。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葉篤學建議,早期巴金森病患者的用藥,在70歲以上病患因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較低,建議優先使用左旋多巴,但要注意蛋白質會影響腸胃吸收左旋多巴,所以建議飯前服用;而在70歲以下病患則建議起始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雖然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異常衝動等副作用,但也能避免太早出現如異動症等會為病友生活品質帶來影響的併發症。雖年齡可作為早期用藥的參考,但葉篤學補充,醫師也會視病患作息、職業與生活作息需求調整用藥。他有位在職場中擔任主管的病患,回診時反應開會時被同事或客戶看見症狀,十分尷尬,於是他透過調整藥物協助病友在工作期間能更好地控制症狀表現。他提醒,治療過程若有特殊的用藥需求都可以提出與醫師討論,並且依照醫囑用藥,配合規律運動,將巴金森病控制在早期超過十年並非不可能。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心肌肥厚「新藥」三期效果亮眼!可望降低心臟衰竭和猝死
2024年5月底,一項3期臨床試驗表明,患有阻塞性心肌肥厚(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oHCM)的病患服用最新研發藥物---阿菲卡坦(Aficamten)後,更加容易行走輕鬆、做家務事、執行日常工作和運動,因為該藥使心臟能夠順利打出血液,提高身體攝氧量,而攝氧量的增加除了可以提高患者身體活動力之外,也可以降低後續心臟衰竭、心臟移植和猝死的機率。相關成果除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外,也在葡萄牙里斯本市2024年心臟衰竭會議上發表,該會議由歐洲心臟學會主辦。《阿菲卡坦》是最新一代口服/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Cardiac Myosin Inhibitors)註1,可以減少每個心動週期內,「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兩者間連接的橫橋數量,從而抑制心肌過度收縮。這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ClinicalTrials.gov 識別碼:NCT05186818),總共納入了282名患有症狀性 HCM 和左心室出口阻塞的成年人,被隨機分配到《阿菲卡坦》口服錠劑組(142人)或安慰劑組(140人),參與者平均59.1歲,59.2%為男性,平均基礎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左心室射血分率)為74.8%,治療時間長達24週,期間監測各項數值,包括跑步機或騎自行車的運動峰值攝氧量(pVO2)變化,以及各項心臟功能評估。與安慰劑組相比,《阿非卡坦》治療組第24週pVO2顯著增加1.7 毫升/公斤/分,不論患者是否同時接受或未接受乙型受體阻斷劑治療,而控制組則是毫無增加。此外,依照紐約心臟協會心衰竭分級(1~4級),第1級最好(完全無心衰竭症狀),第4級最差,治療組有83人進步至少1 級以上(58.5%),而控制組只有34人(24.3%)。另外,在降低左心室出口壓力差到30 mmHg以下方面,治療組有70人(49.3%),而控制組只有5人(3.6%),整體效果令人滿意。在安全性方面,嚴重不良事件情況(8位病人/5.6%)與安慰劑組(13位病人/9.3%)相比,發生率較低。同時,沒有因為「左心室射血分率」降低(<50%)而導致心臟衰竭惡化或治療中斷的報告,顯示耐受性良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這之前,就已經給予《阿菲卡坦》針對該適應症的突破性療法認定。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美國麻州伯靈頓市(Burlington)萊希醫院/醫學中心 (Lahey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的馬龍醫生(Martin S. Maron),他同時也是肥厚型心肌病變中心主任,對於有症狀的阻塞性HCM患者來說,心肌肌球蛋白抑制代表了一種令人興奮的最新藥物選擇。醫學界認為像《阿菲卡坦》這樣,能夠展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方式提高患者運動能力,並且不會出現中斷治療的低LVEF事件(左心室射血分率),不論對HCM患者或是治療他們的臨床醫生來說,都是相當受歡迎的。此藥是由加州南舊金山的生物製藥公司(Cytokinetics, Inc.)所開發,預計於2024年第三季向 FDA 提交新藥申請 (NDA),並向歐洲藥品提交行銷授權申請 (MAA),距離核准上市,指日可待。HCM的發生率為1/500,是青少年猝死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屬顯性單一基因遺傳性疾病,該病會使心肌增厚,讓心臟無法有效率的把血液打出去,進而造成呼吸急促(喘)、胸痛、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和死亡,當然同時也降低人們日常工作和運動的能力。患者中有60%可以找出致病的基因變異,但仍有40%的病人尚未找到,目前已知在心臟肌肉的基本單位---肌小節(Sarcomere)上,有8個致病基因,最常見的兩種位於Beta myosin heavy chain 7 (MYH7)和Myosin binding protein C3 (MYBPC3)的位置上,這兩種就佔據了已知60%中的75%。而另外40%未知的變異基因,科學界仍持續努力找尋中。就在近日,台灣振興醫院在心臟權威魏崢院長的領導下,通過了一項6年期臨床試驗計畫,除比對台灣人的HCM致病基因,與西方人是否有所不同外,更期望能挖掘出另外40%的基因病變所在,嘉惠全球病患。2022年以前,阻塞性HCM的藥物只能症狀控制(像是: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和抗心律不整藥物),無法直接針對病因加以治療。當藥物控制不良,仍持續有心臟衰竭現象時,病患可以選擇手術治療,去除多餘肥厚的心肌。到了202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首先批准第一個針對病因的治療藥物瑪瓦卡坦(Mavacamten;商品名Camzyos),該藥具選擇性的會和肌球蛋白結合,降低肌球蛋白ATP的釋放,減少心肌長期不當收縮,進而阻止心肌肥厚產生。然而,臨床試驗顯示,雖然在增加運動峰值攝氧量,以及,降低左心室阻力差方面,表現不錯,但《瑪瓦卡坦》會增加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例如: 心臟衰竭),並且它與許多常用藥物會相互影響,因此,使用此藥的患者就需要醫生嚴格監控,較不方便。綜上所述,最新藥物《阿菲卡坦》,比起次新藥物《瑪瓦卡坦》,似乎略勝一籌。正由於三期臨床結果的成功,Cytokinetics的長期合作夥伴Royalty Pharma決定擴大雙方的策略合作,估計Cytokinetics陸續將獲得總計 5.75 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支持該公司盡速將《阿菲卡坦》上市和後續其他新藥的研發工作。註1: 心臟肌肉(cardiacmuscle)是由心肌細胞構成的一種肌肉組織,心肌細胞與骨骼肌的結構基本相似,也有橫紋。以肌小節(Sarcomere)為單元,每個肌小節又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稱粗肌絲)與肌動蛋白(actin,又稱細肌絲)所構成。參考文獻:1. M.S. Maron et al., Aficamten for Symptomatic 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4; DOI: 10.1056/NEJMoa2401424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10 名人.精華區
閻雲/癌細胞躲免疫細胞竟做出「這牆」防禦,科學家表示破解此牆可望闢抗癌新道路!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發現,癌細胞釋放的酸濃度,要比以前知道的還高得多,甚至會形成一道「酸牆」(Acid Wall)阻止人體免疫細胞攻擊。這篇研究今年三月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醫學工程)」期刊,這個全新發現,可望為未來開發抗癌藥物開啟新的途徑。近一個世紀來,我們已經知道腫瘤組織呈酸性狀態,但腫瘤組織雖呈酸性,也只比體內大多數健康組織酸一點。比如說,靜止時人體肌肉平均pH值7.4,呈弱鹼性,惡性腫瘤平均pH值為6.8,呈弱酸性。根據顯像研究,測出腫瘤酸度不均幾年前,這篇論文作者、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Harold C. Simmons 綜合癌症中心和生物醫學工程、細胞生物學系教授高金明(Jinming Gau),就和同事設計了可在特定酸度下發光的奈米粒子,其中pegsitacinine這種螢光顯像分子的奈米成分,可在pH5.3的腫瘤中發出明亮螢光,已通過第二期臨床試驗,成為癌症手術的影像引導工具。2023年,pegsitacinine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突破性療法認定,加快了具有潛力藥物的開發及審查速度。但高金明和研究團隊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pegsitacinine會在腫瘤組織中發出螢光,因為腫瘤的酸度被認為太溫和,無法觸發其活化。研究團隊利用pegsitacinine探針,針對從人類和小鼠取得的肺癌、乳癌、黑色素瘤和膠質母細胞瘤等多種單一癌細胞,進行顯像研究,結果發現pegsitacinine探針會在這些癌細胞的一側發光,在另一側則不會發光,顯示這些癌細胞的酸度並不均勻,由乳酸分泌引起,這些乳酸是癌細胞在消化葡萄糖或血糖後產生的廢棄物。癌細胞用酸牆 阻免疫細胞當研究團隊在腫瘤組織中進行類似實驗時,螢光影像顯示,癌細胞會優先將酸從鄰近的癌細胞泵打出來,並進入癌細胞外的環境,在腫瘤邊緣形成酸度較高的區域,進而出現一道隱形的酸牆。進一步從人類腫瘤樣本中發現,這道酸牆使得腫瘤組織內幾乎找不到CD8+ T細胞,而CD8+ T細胞是已知可以對抗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研究團隊在酸度增加到pH5.3的培養皿中,一起培養癌細胞和CD8+ T細胞,發現CD8+ T細胞在3小時內死亡,而癌細胞卻都活得好好的,顯示在較高的酸度下,免疫細胞的攻擊可能會受到阻礙,當然傷害不了癌細胞。也就是說,癌細胞可以透過酸牆來保護自己。癌細胞的這項特質,雖可保護自己,卻也讓科學家找到破解它的潛在治療方法,未來可透過藥物把腫瘤組織周圍的乳酸轉化為乳酸鹽,降低酸度;或在腫瘤內釋放化療藥物的pH敏感藥物載體,調整周圍環境酸度,打破那道酸牆,好讓免疫細胞進去攻擊並殺死癌細胞。這個透過改變腫瘤周圍酸性環境的全新方法,可能讓我們多一種對付癌細胞的新武器,在抗癌戰役中多一分勝算。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0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彰化秀傳醫院長馬旭從醫想助人!助燒傷病患獲台灣醫療貢獻獎
彰化秀傳醫院院長馬旭學經歷與醫學成就傲人,外型溫文儒雅,高中時曾被積極遊說念文組,但他自認不善與人交往而轉念理科,從醫則是源於「想助人」理念,堅信「人生而平等」,要將心比心,讓大家有安心的就醫環境。助燒傷病患 獲醫療貢獻獎66歲馬旭在擔任台北榮總副院長、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期間,台灣發生高雄氣爆與八仙塵爆重大事件,當時人力吃緊、器材不足,他成功整合資源協助燒傷病患治療,將傷害降到最低,連英、美醫界人士都來觀摩,2022年榮獲醫師公會全聯會頒發「台灣醫療貢獻獎」。如今他將協助創建50年的秀傳醫院,提升為醫學中心的水準。去年從台北榮總副院長一職屆齡退休的馬旭,原本打算好好休息,每周只看兩天診,卻因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禮賢下士,邀請他接下秀傳醫院院長職務。馬旭說,看著秀傳醫療團隊一步一腳印在各地成立醫院,今年第9家高雄秀傳醫院將在第三季開始營運,讓秀傳服務社會、濟世救人的精神能在各地落地生根,照顧國人的健康福祉,令他深感佩服,也自覺責任重大。整形外科權威 從醫想助人選擇當醫師這條路,馬旭的想法很簡單,起於「人生而平等」初衷,能將心比心,讓大家有安心的就醫環境。現在醫美當紅,其實馬旭是台灣先驅,整形外科權威,自豪技術不錯,曾擔任北榮外科主任、整形外科主任,出任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灣燒傷暨傷口照護學會理事長。他說,整形外科涵括全身,都可以開刀,非常廣泛。馬旭的生活很簡單,每周有兩天去爬山、健走,每天走上一萬步,飲食沒有忌口,平時愛看書,比較特別的是愛聽演講,可以讓他接觸到不同領域的知識。來到彰化後,他積極融入當地生活,常健走到八卦山,閒暇時走入巷弄,吃碗蚵仔麵線、筒仔米糕及肉圓,體會彰化的風土民情。與北榮合作 設遠距照護制今年二月底,馬旭南下接任彰化秀傳院長,是由北榮院長陳威明等高層陪同、相挺,凸顯秀傳與北榮的合作關係。他透露,秀傳將與北榮合作建立遠距共同照護體制,甚至擴大到其他醫療院所,提供中部病患更好的服務。秀傳醫院的病患留置率達9成,除信任醫院外,特有的人情味也是重要原因。馬旭說,秀傳在醫療技術、知識及儀器設備上的持續精進,已建立了良好基礎,面對疫情後,整個社會及醫療環境的變遷,必須更注重有效的溝通及團隊的合作,爭取鄉親們更多的支持與認同。目前秀傳醫院是區域醫院,馬旭接任秀傳醫院院長時描繪的願景,希望醫院未來再引進更多醫護人才,朝升格為醫學中心的目標邁進。不過,升格為醫學中心不是一蹴可幾,要經過嚴格的評鑑,他說,秀傳只要達到醫學中心品質與水準,評鑑自然會過,「要先做最好的準備,當機會來了,才能把握」。馬旭說,秀傳第一個50年的發展,是所有秀傳人汗水和愛心的累積,病患及家屬對秀傳的托付和信任共同創造出來的。下一個50年,期盼秀傳的起步,能延續黃士維總院長台灣21世紀秀傳照護模式,以急重難症為核心,持續推動社區及居家服務,善用科技建構智慧連動的網絡,進而達成健康促進及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給中部民眾完整、用心的健康及醫療照護體系。馬旭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整形、美容外科現職:彰化秀傳醫院院長學歷: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北榮總副院長、外科部主任、整形外科主任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灣燒傷暨傷口照護學會理事長教育部部定教授台灣醫療貢獻獎得主給病人的一句話:信任醫師,相信自己,是治病最好的解方。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4 焦點.元氣新聞
醫院關床問題紙包不住火 蘇一峰嗆衛福部:罐頭回應又來了
新冠疫情過後,民眾延遲就醫,造成就醫情形暴增,而部分護理人員也因不堪負荷,選擇離職,醫院為符合護病比,以關病床的方式因應。衛福部昨日表示,今年5月與去年同期相比,醫院護理人員增加809人,醫院總床數增加1879床,而今年1到4月只有6家醫院通報病床異動,且都是小幅床數調整,佔比不到1成。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今天於臉書表示,關於缺床問題,偉大的衛福部的罐頭回應又來了,衛福部指出,「我們看沒有缺床,缺床改善了喔!護理人力很足夠了喔!我們會繼續掌控護理人力和床位。」就如二周前關於點滴也用一模一樣的回應。蘇一峰也於日前表示,他之前就常說醫院缺人缺床很嚴重,關床一大堆,但衛福部一直都說是假消息,缺護理師缺床不嚴重,直到最近新聞接二連三,各醫院的缺床越來越嚴重了,衛福部每次都是這樣,等到問題紙包不住火才要處理。醫院關床影響手術、癌症治療 衛福部曝監控兩大指標新冠疫情後,民眾就醫暴增,同時護理人員流失,各層級醫院為符合護病比,以關床因應,卻造成非緊急手術、癌症等治療延後,影響民眾就醫權益。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醫院關床情形,目前已與各縣市衛生局共同監控醫療院所每日平均急診就醫人次、加護病床空床數的變化,一旦急診就醫人次暴增,或加護病床空床數明顯減少時,將會與衛生局研議協助醫院床位進行協調。劉玉菁說,經醫事司統計,今年3至5月全國醫療院所每日平均急診就醫人次,平日一天為2萬人次,假日一天為2.23萬人次,相較上周急診平日就醫平均1.8萬人次,假日2.2萬人次,並未大幅上升;另加護病床可以使用床數,今年3至5月全國加護病床空床數,每月約介於1400至1700床,空床率約20%,使用率也未大幅上升,雖然各家醫院空床率略有不同,但目前醫療量能仍屬充裕。劉玉菁指出,為了提升醫療品質,三班護病比新制於今年3月上路,目前屬於鼓勵、獎勵性質,各醫療院所護病比規範,仍採全日護病比,部分醫院為因應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調整手術等治療排程,而急重症住院病患仍為優先治療對象,絕對不可延誤,這部分將會穩住,並要求醫學中心落實分級醫療,將病患治療好後,下轉至區域或地區醫院,降低醫學中心負擔,以照顧更多急重症患者。至於,接下來6至7月中南部醫學中心將進行醫院評鑑,恐又出現一波關床潮。劉玉菁提醒,相關醫學中心仍應照顧好急重症住院患者,醫事司也會隨時監控醫院收治病人情形。
-
2024-06-03 焦點.元氣新聞
醫院關床影響手術、癌症治療 衛福部曝監控兩大指標
新冠疫情後,民眾就醫暴增,同時護理人員流失,各層級醫院為符合護病比,以關床因應,卻造成非緊急手術、癌症等治療延後,影響民眾就醫權益。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醫院關床情形,目前已與各縣市衛生局共同監控醫療院所每日平均急診就醫人次、加護病床空床數的變化,一旦急診就醫人次暴增,或加護病床空床數明顯減少時,將會與衛生局研議協助醫院床位進行協調。劉玉菁說,經醫事司統計,今年3至5月全國醫療院所每日平均急診就醫人次,平日一天為2萬人次,假日一天為2.23萬人次,相較上周急診平日就醫平均1.8萬人次,假日2.2萬人次,並未大幅上升;另加護病床可以使用床數,今年3至5月全國加護病床空床數,每月約介於1400至1700床,空床率約20%,使用率也未大幅上升,雖然各家醫院空床率略有不同,但目前醫療量能仍屬充裕。劉玉菁指出,為了提升醫療品質,三班護病比新制於今年3月上路,目前屬於鼓勵、獎勵性質,各醫療院所護病比規範,仍採全日護病比,部分醫院為因應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調整手術等治療排程,而急重症住院病患仍為優先治療對象,絕對不可延誤,這部分將會穩住,並要求醫學中心落實分級醫療,將病患治療好後,下轉至區域或地區醫院,降低醫學中心負擔,以照顧更多急重症患者。至於,接下來6至7月中南部醫學中心將進行醫院評鑑,恐又出現一波關床潮。劉玉菁提醒,相關醫學中心仍應照顧好急重症住院患者,醫事司也會隨時監控醫院收治病人情形。
-
2024-05-31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許有杉: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
藥師小檔案姓名:許有杉年齡:61歲執業地點:美康藥局(新北市新莊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每個人都需要一位社區藥師朋友來守護健康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價值被看見新冠疫情期間,社區藥師無役不與,全台8千多家藥局,其中健保特約藥局6千多家,一萬多名藥師為這場新興傳染病戰役中的幕後防疫英雄。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許有杉說,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的價值被看見,藥師守護百姓健康的奉獻被肯定,社會地位、被信賴感也提升了,台灣的社區藥局、藥師是防疫尖兵。新北市藥師公會有4800多名會員,公會人數規模僅次於台北市,但新北社區藥局開業數達1300多家,家數是各縣市之最。疫情一開始,民眾搶購止痛藥、感冒藥物、退燒藥物,口罩,口罩實名制上路後,每天開門營業,就必須面對排隊人龍,此外,販售快篩試劑,部分藥師更在「視訊看診」時擔起送藥到府的重責大任。許有杉說,防疫視同作戰,在凝聚共識前,組織內難免有雜音,但全聯會頭人很有魄力推動,藥師們也願意發揮使命感,為百姓健康付出,各地都有令人感動的藥師扮演防疫英雄的故事,有人顧不得有孕在身、正在抗癌,仍挺在第一線幫忙包口罩、送抗病毒藥。許有杉回顧說,他身旁至少有三位新北藥師在工作過程遭感染,有一名公會前幹部、資深藥師染重症身故,當時公會也介入幫忙,協助幫忙移轉處方箋、管制藥品等,公會會員間充分互助,展現大家庭的情感和凝聚力。站在第一線面對眾多疑似確診者,是否擔心自己被感染?許有杉說,他不曾確診,但也可能是曾確診而未察覺,他雖然是公會理事長,但他很樂於幫忙在第一線補位,曾在颱風天、雨天等天候惡劣時刻,幫忙送藥到淡水、雙溪及瑞芳等地,照顧偏鄉、獨老長輩,他樂於帶頭做,和會員們共患難、榮辱與共。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而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許有杉指出,藥師訓練需5至6年,剛畢業藥師的月薪可達6至7萬元,有些北部醫院找不到藥師,月薪加碼開到7萬左右;若已有處方、調劑2年以上經驗,月薪8萬起跳、年薪破百不是問題,因此雖然大環境醫護人力不足,但仍有7成藥學系畢業生從事藥師,學以致用。如今疫情結束,回歸正常生活,許有杉說,經歷疫情考驗,各行各業充分體會到全島一命,他觀察,社區藥師的社會地位在疫情後提升了,還有民眾感動地說,社區藥師守護我們健康,對社區藥局認同感增加,社區藥局有賣的商品就會在藥局買,以行動支持社區藥局。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家庭醫師及家庭藥師許有杉說,醫院、醫學中心的藥師訓練會更細膩、注重學術專業,而社區藥局較像是家醫科醫師,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一是家庭醫師,二則是家庭藥師。尤其疫後社區藥師有更多臨床經驗,把關用藥安全,民眾會更願意把小病留在社區藥局,用小錢自我照顧,別去佔用健保資源,省下的健保資源用在長照,才能改善並追趕上歐美長照標準。台灣社區藥局密度高,堪稱是民眾的好鄰居。許說,從疫情便可看出,台灣社區藥局文化是很願意犧牲奉獻,且藥師被更多民眾肯定後,藥師服務需求增加,尤其高齡化社會來臨,銀髮族需求暴增,藥局應提供多元化服務,除健保處方調劑外,也可有居家長照、遠距醫療、慢性病管理、公共衛生、用藥安全宣導等,成為社區健康中心。不過在藥師供給有限,銷售商品種類又提高情況下,許認為,藥局急需整合產業,包括導入經營管理系統、處方簽調劑系統,雲端藥歷APP等,由大數據分析提高醫藥產業價值,提升用戶便利性。許也提到,台灣用藥量大,台灣人平均用藥量是美國人的7.2倍,主因是健保「吃到飽」,因此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部分負擔,透過部分負擔制度減少藥物浪費。而藥師對民眾用藥把關能發揮一定力量,執行公衛任務可以承擔更大責任,面對高齡化、少子化挑戰,社區藥師能展現更大能量,將照顧心力擴及到每個角落。「大家一起投入才有話語權!」許有杉投入藥師公會領域近30年,擔任理事長邁入第4年,他希望帶領各個世代會員一起努力,讓社會大眾對藥師這一行有更多認同及理解,擦亮藥師的光。
-
2024-05-31 醫療.骨科.復健
研究實證 多做「這種」運動有助減少膝蓋疼痛與關節炎
根據「運動暨運動醫學與科學」(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本月刊登的研究報告,無論戶外或室內經常騎單車,都有助於減少關節炎和膝蓋疼痛。休士頓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副教授、風濕科醫師羅葛蕾(Grace Lo,音譯)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2600名60歲以上族群進行研究分析,發現一生中經常騎單車的民眾膝蓋疼痛可減少17%;罹患關節炎的機率也會降低21%。羅葛蕾表示:「根據觀察研究,一生騎單車與擁有健康膝蓋息息相關,可減少膝蓋疼痛和關節損傷。」並強調:「無論男女,騎單車時間愈久,膝蓋疼痛或關節炎症狀機率愈小。」研究表明,騎單車可以強化膝蓋周圍肌肉,也不會像跑步那般刺激關節,對膝蓋具有保護作用,羅葛蕾表示:「我們知道非負重運動不太可能引起疼痛,可能是騎單車會比其他運動沒有疼痛的原因。」而且在12至18歲期間經常騎單車、鍛鍊股四頭肌,即使日後不再騎車,還是受益良多。納許維爾(Nashville)的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骨骼神經外科副教授格雷戈里(Andrew Gregory)指出,膝蓋部位本身沒有血液供應,因此運動有助維持軟骨健康:「關節運動非常重要,因為會將養分輸送至軟骨。」而且與跑步相比,騎單車的一大優點就是避免膝蓋震動,不建議膝關節炎病患練習跑步,而且騎單車還可以增強跑步無法鍛鍊的重要肌肉,格雷戈里補充道:「跑步鍛鍊一條肌肉從腿筋、股四頭肌到小腿,但騎單車可以增強臀肌,對於強化臀部和膝蓋很有幫助,因為會影響左右運動。」不過腿部兩側若沒有強壯肌肉,也容易造成膝蓋受傷。另外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風濕病學系副教授皮波斯(Christine Peoples)則建議民眾騎單車仍需量力而為:「應該慢慢開始,每周騎兩到三次,從緩和的低強度開始,然後逐漸增加強度。」(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5-29 醫療.泌尿腎臟
想知道腎臟老化速度?掌握抽血檢測中的「關鍵數字」,降低就靠這7招!
隨著年紀增長,腎臟功能會逐漸老化,大概在40歲左右,平均每年以1%速度下降。如果沒有染上重大疾病、吃太鹹增加排鈉負擔、抽菸加速血管內皮細胞發炎......到70歲時,過濾血液、排除毒素的腎絲球大約剩下2/3或1/2。腎功能最相關的數據是「低密度膽固醇」,發生血脂異常後易讓腎臟逐漸老化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分享,腎絲球是一顆顆微血管構成的過濾小球,每顆腎臟約有一百萬顆的腎絲球,數量是固定的,一旦腎功能下降速度過快,腎絲球過濾率低於60分就嚴重拉警報,一定要定期追蹤治療,避免走上洗腎這條路。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顯示,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大概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脂症,估計約500萬人;高血脂又有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酐油脂症與兩者混合型。不論哪一型的高血脂症都會影響腎臟健康,洪永祥提到,與腎功能最直接相關的數據就是「低密度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當低密度膽固醇沉積在血管造成發炎堵塞、破壞血管,易導致一連串器官病變,尤其是充滿血管的腎臟。許多腎功能不佳的患者都併有糖尿病或是代謝症候群,容易出現血脂異常,隨著腎功能不全的病程愈往後,血脂異常的比例愈高,導致腎衰竭又LDL高,讓腎臟老化衰退速度雪上加霜。低密度膽固醇(LDL)是什麼?過去都認為膽固醇太高不好,但膽固醇還是有分好壞,壞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會聚集在血管壁,使血管彈性變差,造成粥狀硬化、加速血管老化,大幅升高中風、心血管疾病與腎衰竭的風險,又名「超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會對人體造成長期破壞,過去抽血檢驗報告LDL的標準值為130mg/dL,屬於非常寬鬆的標準。洪永祥表示,三軍總醫院醫學中心的標準值已經降到100mg/dL;國內六大心臟血管協會對LDL的標準,建議曾經中風、糖尿病患者應在100mg/dL以下。慢性腎衰竭、心肌梗塞、慢性冠狀動脈等患者,低密度膽固醇則應控制在70mg/dL;曾發生心肌梗塞且同時有糖尿病者,應降至55mg/dL以下。洪永祥分享降低壞膽固醇七大招1.飲食: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2015-2020飲食指南」(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要減少攝取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並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油與植物油,同時建議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全穀雜糧類與深色蔬果。2.運動:研究顯示,運動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並增加好膽固醇,建議每周五天、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3.維持健康體重:過重或肥胖的高膽固醇患者,可藉由控制體重改善健康。研究顯示,肥胖、過重的成年人在減掉3-5%的體重後,壞膽固醇下降、同時好膽固醇上升。4.管理壓力:慢性壓力可能增加壞膽固醇並減少好膽固醇,可進行瑜伽、靜坐、冥想、唱歌、泡澡、按摩、接近大自然等各種抒壓方式。5.戒菸:抽煙不僅讓脂肪代謝惡化,更會加速血管內皮細胞發炎與粥狀動脈硬化。6.降血脂藥物:很多人都會抗拒服用降血脂藥物,研究顯示,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LDL能有效減緩腎功能惡化。這類藥物還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能減少腎臟炎症和氧化壓力,進一步保護腎功能。7.雙重過濾血漿離析術(血液淨化):屬於侵入性的降膽固醇治療,用於部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類似血液透析,以大掃除般濾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5-28 醫療.婦產科
我該凍卵?卵子有保存年限?婦產科醫:「這年紀」凍卵效益最好,凍卵療程一次看
凍卵,又稱冷凍卵子,是一項可保存女性生殖能力的醫療科技,是新一代女性需了解的醫療知識。直到2012年,美國生殖醫學會才認為凍卵技術已成熟,開始普及應用,在台灣也成為相當熱門的話題。醫療性凍卵與生涯規劃性凍卵.醫療性凍卵:應用在年輕癌症或卵巢早衰風險女性。.生涯規劃性凍卵:適用於生育年齡但心理尚未準備好的女性,讓卵子停留在健康年紀,與時光逆行。最適合的凍卵年齡介於30至34歲之間究竟幾歲前凍卵比較好呢?最適合的凍卵年齡介於30至34歲之間。年齡越輕,單次療程取得「好蛋」的機會越高。根據台灣生殖醫學會的建議,如果能冷凍20顆成熟卵子,小於35歲的女性約有80-90%的機率可以成功生育一個活產寶寶,36-37歲的機率為70%,40-41歲的機率為40%,44歲的機率則為10%。凍卵療程約需2-3周即可完成 .初步評估:病史、抽血及婦科超音波檢查.誘導排卵:從月經第2-4天開始打排卵針,配合2-3次追蹤卵巢濾泡及荷爾蒙.超音波引導取卵手術:當卵泡夠成熟可施打破卵針,於34-36小時後進行麻醉下取卵手術,手術時間短。.卵子保存年限:目前沒有明確的限制.凍卵療程需自費 延伸閱讀:.凍卵要多少錢?有年齡限制嗎?流程、費用及副作用一次看.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我為何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男女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不是直接去就好!至少要凍卵「x天前」養卵,營養師認證飲食攻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健保大數據/胰臟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台大醫院/前導化療後手術 提升第三期患者存活期根據健保署數據,台大醫院是執行最多胰臟癌手術的醫學中心。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健暉表示,台大醫院胰臟癌手術特色是「前導化療後手術」,過去罹患第三期胰臟癌、無法開刀切除腫瘤的患者,至台大醫院也能在複方化療縮小腫瘤後切除。台大醫院每年約收治300至400名胰臟癌患者,吳健暉表示,其中可直接以手術切除的患者約占1/3,經前導化療後切除腫瘤的患者占1/3,無法開刀的患者亦占1/3。近年微創手術成外科主流,吳健暉表示,台大醫院亦投入相關臨床研究,但以腹腔鏡為主,較少使用費用高昂的達文西手術,傳統手術亦有進行,但與他院不同之處,在於前導化療後手術。吳健暉說,前導性化學治療在國外已成趨勢,台大醫院的作法是在術前使用複方化療,並定期監測患者腫瘤指標下降趨勢,以及相關數值變化,若患者腫瘤縮小或維持穩定,再進行手術。「不少第三期胰臟癌患者本無法開刀,在化療後切除至今存活。」吳健暉表示,第三期、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只有一年,但在接受前導化療且完成手術後,有患者存活至今已三、四年,且無復發跡象。醫學中心手術No.2台北榮總/達文西微創手術純熟 重粒子治療儀全國唯一台北榮總在胰臟癌手術領域精湛,患者人數眾多,北榮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石宜銘表示,該院於胰臟癌手術有兩大優勢及特色。石宜銘表示,在兼顧病人安全、乾淨切除病灶的前提下,北榮十多年來全力發展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胰臟癌微創手術,減少術後疼痛,技術成熟,至今已為659人手術,其中高達八成是採微創手術,去年針對胰頭癌共進行161例微創手術。北榮目前已於國際期刊發表20多篇論文,發現利用微創手術能提升胰臟癌病人治療成功率。第二特色為去年八月成立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擁有全國唯一重粒子治療儀器,提供胰臟癌精準治療。在胰臟癌患者手術及後續照顧上,石宜銘說,北榮雖然是一位患者掛名一位主治醫師,但事實上由外科部5名主治醫師共同負責,因達文西微創手術時間平均長達8小時,較傳統手術多出2小時,耗時冗長,需多名醫師合力完成,後續也可共同照顧。石宜銘指出,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北榮有3名專門進行胰臟癌化療的醫師,還有重粒子治療醫師,且治療團隊每周開會,共同討論病例,讓病患享有優質治療。醫學中心手術No.3成大醫院/第一例困難手術患者 至今20多年仍健在胰臟癌早期確診難、治療難、常快速擴散,有研究指出,大於2公分,遠處轉移的機率高達75%,存活率低。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團隊手術成功率、存活率都領先國際,尤其沈延盛開的第一例困難手術患者、至今20多年仍健在,不斷有各地轉診、國外病患遠道而來求助。患者多認為胰臟癌如同被判死刑,沈延盛找到獨特手術法、經驗累積傳承,且指導部分醫院克服困難。早在2003年還缺乏標準療法時,他就在當時院長林炳文支持下成立胰臟癌跨科治療團隊,結合多科臨床研究,團體作戰提高存活率與病患生活品質。沈延盛說,胰臟癌預防首要減少胰臟發炎,避免癌變。健康生活飲食加運動,是目前唯一能做的,吃新鮮蔬果,別大吃大喝,高蛋白、高脂肪都不要,避免增加胰臟消化負擔。傳言糖尿病、高糖或飲酒易得胰臟癌,沈延盛說,目前研究無法證實其因果關係,但抽菸會讓胰臟癌風險增加兩倍、檳榔也含致胰臟癌有毒因子。研究指出,遺傳約占10%、年紀越大機率越高,以現有科學知識預防困難,仍有運氣成分,但綜合經驗顯示:一日五蔬果加運動的人,罹患胰臟癌機率最低。區域醫院手術No.1高雄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歷史悠久 跨科團隊提供最佳治療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2年胰臟癌手術人數,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共收治了28例新診斷胰臟癌患者,其中15例接受手術治療。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主任曾譯諏表示,該醫院消化外科有悠久歷史,由醫師、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等專業團隊組成,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大部分胰臟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診斷困難,有「癌王」稱號,須靠電腦斷層、核磁共震等儀器,甚至內視鏡超音波切片才能正確診斷,很多患者往往在疾病晚期才被發現,只能以繞道手術或緩和治療等來延長存活。目前常見的胰臟癌手術包括惠普式手術(Whipple's procedure)或稱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及胰尾切除手術。手術時間長且有較高術後合併症,術後恢復期長,不過因科技及醫療進步,已提高手術治療成功的機率。阮綜合醫院透過跨科的合作模式,建立癌症治療團隊,從內科醫師透過檢查確診,再由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手術。針對臨界可切除腫瘤的患者,採用前瞻性治療策略,包括術前輔助性化療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提高存活率。112年胰臟癌手術人數5大院所
-
2024-05-24 養生.營養食譜
藍莓富含花青素是天然抗氧化劑!2種情況花青素會流失,放冷凍保存最佳
藍莓是極品養生水果,可以延年益壽。研究發現,藍莓含有花青素,屬於天然的抗氧化劑,是對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好幫手。現代人追求健康飲食,食材熱量多寡是選擇的一大考量,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蔡一賢說,100公克的藍莓約含15克碳水化合物,熱量60大卡左右,富含維生素跟礦物質,而不同製程和儲存環境,都會影響維生素或花青素含量。藍莓富含花青素 2情況花青素會遞減藍色、紫色的蔬果都富含花青素,不只藍莓,黑莓、覆盆子、櫻桃、桑椹、枸杞、蘋果、無花果、李子、紫葡萄、石榴、茄子、紫花椰菜、紫地瓜、紫胡蘿蔔等也都是花青素來源,屬於天然抗氧化劑。蔡一賢指出,經常攝取這些蔬果,對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代謝症候群、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保健都有幫助。藍莓怕高溫,如果放在室溫下,花青素會隨溫度遞減,如果放在冷凍庫裡,花青素的保存會比較好,不過一旦藍莓破損,則會流失更多花青素。冷凍藍莓 與海鮮或生肉隔絕蔡一賢說,若是將藍莓放在冷凍庫裡保存,一定要非常注意包裝及儲藏環境,建議使用保鮮盒等容器貯存於零下18°C,並與海鮮或生肉隔絕,避免這些食物交互汙染,吃下肚可能會拉肚子。有些民眾會將冷凍的食品放到冷藏解凍,蔡一賢強調,要將食物放在最高層,否則解凍的肉汁如果滴到,就可能汙染水果,建議由高到低放置順序為水果、生菜沙拉、肉類、海鮮等,還要保持良好通風,存放也不要超過6成滿。藍莓果醬 攝取時注意含糖量藍莓可以製成果乾、果醬等不同食品,但額外攝取的糖分和熱量可要注意了。蔡一賢認為,藍莓製成果乾,經過加熱可能會流失部分營養素,雖然從衛生安全角度,可以保存較久,但花青素可能減少;做成果醬的話,每家品牌的藍莓果醬不太一樣,甚至可能有添加劑、增稠劑等,若是「適量」塗抹果醬都還好,但要注意糖的含量。蔡一賢也很喜歡吃藍莓,建議早上可以泡燕麥,用熱水稍微泡開後,加優格或鮮奶,並撒上藍莓、腰果、紅莓、黃豆、南瓜子等,民眾不用局限在「無糖優格」,早餐也許甜一點點,不過可以攝取到不同的物質及營養。「多樣性的水果加起來,抗氧化性比單吃同一種來得高。」蔡一賢強調,飲食應該要均衡,成人每日應攝取2份水果,可以將份量換算成2個拳頭大小,建議可以選擇不同水果搭配,不要「覺得哪種好,就只吃哪種」。
-
2024-05-22 醫療.心臟血管
中年男大肚如懷胎,爬山休克竟是「心臟衰竭」!預防心衰要點報你知!
彰化縣一名中年男子因心臟衰竭,導致血液滯留靜脈,也讓腹水無法排出,肚子曾大到像懷三胞胎,他想要爬山健身,卻在爬山中休克,被救回一命,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安排他進行EECP體外反搏機治療,一個多月後,心臟功能明顯改善。高血壓患者肚子越來越大,後竟在爬山時突然昏倒,原因竟是「右心衰竭」48歲患者說,8年前就發現有高血壓,但他不以為意,也未服藥,今年初肚子愈來愈大,他太太笑說像懷三胞胎,他到多家醫院就醫也未查出原因,後來愈來愈喘,連躺著睡覺只要3分鐘就會喘不過氣,他從今年1月起,只能坐著睡覺,由於腹脹難耐,3月間到某醫學中心一天內打了31針利尿劑,排出1萬CC的尿,肚子才消下去。後來醫師告知他心臟有問題,他想爬山健身,3月間到苗栗三灣仙山爬山,爬到山頂坐下休息喝水時,就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事後聽說,剛好有一名背著一尊神像爬山的男子路過,為他做了30分鐘CPR,送醫急救後被診斷疑似急性心肌梗塞,送醫救回一命,患者說「冥冥中似有神助」,才讓他撿回一命,後續再到員榮醫院就診。郭勛南說,檢查後發現患者左心室無力連帶引發右心室無力,因為右心室負責肺循環,當血液停滯在身體靜脈而無法順暢到肺臟做氣體交換,長期下來會引起右心室肥大,最終導致右心衰竭。血液滯留在靜脈,也會讓肝腫大,食慾下降,下肢腫脹,腹水無法排出等等情況,肚子才會如孕婦那樣大。使用EECP體外反搏治療後,改善心臟衰竭問題經溝通後患者選擇接受EECP體外反搏治療。郭勛南說表示,心臟如同一個馬達,心臟功能如果衰竭的話,就像馬達失去動力,最終將無法運轉,而俗稱「體外反搏機」的EECP,功能如同一個體外的馬達,治療過程沒有侵入性,不用打針也無需住院,「體外反搏機」運作治療時,可以讓心臟適度休息,減輕負荷,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改善心肌功能,再加上藥物治療,有相當好的療效。郭勛南說,EECP體外反搏治療可運用在心絞痛、心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心因性休克、心肌病變、腦中風、早期失智症、睡眠障礙、高血壓、勃起功能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等,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想要預防心臟衰竭可最好以下幾件事:★避免高血壓★控制體重★限制水分攝取★減少鹽分攝取★多吃高纖食物★戒菸、戒酒★低脂飲食,降低罹患高血脂的可能性★適度運動,避免動脈硬化發生★規律作息★排解壓力,保持情緒愉悅資料來源:元氣百科 心臟衰竭想看更多心臟衰竭相關的內容:●心臟衰竭如何吃?●心臟衰竭的初期症狀?●心臟衰竭該如何治療?編輯 吳依凡整理
-
2024-05-20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最賠錢」醫院 無愧於心
紐約時報有個專欄叫做「擋不住的(Unstoppable)」,專門訪談各個領域一些上了年紀,卻不退休的名人。記者想要知道,為什麼他們還繼續在原來的崗位上賣力?最近訪談的是,華裔美國名作家湯婷婷(Maxine Hong Kinston)。湯女士高齡83歲,她跟記者說,年紀只代表時間的流逝。她從沒想過「退休」這回事,她腦中,仍不斷地湧現新的故事及新的想法,讓她停不下來。她說她有一位要好的詩人朋友,她倆不約而同的想法是「在沒有完成我們的任務前,我們不會死!(We won't die, until we finish our work!)」。她這話,觸動了我的心。我原來是一個不運動的人,大約在十年前,我開始每天至少走七千步,希望我能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況。因為,我須要更多的時間去完成很重要的工作。健保4謬誤 盼還有時間改變轉眼十年過去了,我想改變的事情,還沒有達成,難免有點焦慮。不知老天,能不能再給我五年,去改變健保制度的謬誤。健保的第一個「錯」,是支付太低亷,因多數支付都不敷成本,所以,醫院一方面降低經營成本,一方面想方設法創造自費項目,來彌補健保收入的不足。結果,造成醫護血汗,病人成為狙上肉。第二個「錯」是「不同工卻同酬」。健保忽視了感染科、小兒科、神經科、身心科、老人科、血液腫瘤科等科別,跟看傷風感冒不一樣,醫師須要花時間問診,做仔細身體檢查,才能做出正確診斷。可是,健保門診診察費卻一律是兩百塊錢,導致必須用腦思考,花時間檢查病人的重要科別,後繼無人。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十年後,重症小兒科病人須出國就醫,而目前台灣感染科醫師缺額己達六七百人。第三個「錯」是「同工卻不同酬」。原來台灣分級醫療規畫,要由不同層級醫院,分工照顧不同嚴重度的病人。給付的多少也應該依疾病嚴重度決定。但沒有擔當的主政者卻圖利自私自利的醫學中心,居然,同樣的病,到不同層級醫院,健保給付不一樣,層級愈高,付費愈多。導致全台灣多數醫院都以成為醫學中心為目標。不但破壞了轉診制度,也浪費了健保資源。第四個「錯」是「論量計酬」。不論做對做錯,做越多賺越多,這樣的制度根本不鼓勵做好。自費最多最賺 劣幣驅逐良幣健保卅年,因為制度謬誤,不但醫療形態愈來愈扭曲,醫療風氣愈來愈惡劣,自費最多的醫院成為最賺錢的醫院,劣幣正在驅逐良幣!衛福部公布全國醫院財務報告,和信醫院倒數第二名,但護病比最高。心裡雖不好受,但我一點都不慚愧!因為,我們不愧對病人。經營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非營利事業的結餘(bottomline)不是「利潤(profit)」,而是「改變的生命(changed life)」。我們在意的是病人的生命,而不是獲利。從創院直到今天,在和信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一直高過國內平均20%。而不久前,全國住院病人的滿意度調查,我們更高居全國之冠。看到衛福部發布的報告,更擋不住我,要更努力讓這所醫院活下去!
-
2024-05-19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手機成癮1/靠玩俄羅斯方塊健腦 長者竟手機成癮
在「人手一機」的現代社會,3C成癮不止出現在青少年族群,近年也開始往高齡的光譜移動,有長輩為了「動腦」而下載了手機板俄羅斯方塊,整天坐著、食欲與活動力減退,原來已成癮,而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正是這些「銀髮網癮族」背後的縮影,其中又以孤單最為顯著,甚至可能被詐騙集團盯上。衛福部「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65歲以上者有使用網路比率,在5年間由26.52%增至50.36%,每天或幾乎每天使用網路者中,高達96.98%會用LINE及臉書和親友聊天、視訊;46.64%會玩線上遊戲、聽音樂、觀看影片,除使用社群軟體外,其餘如休閒活動、查詢資訊、網購、行動支付等,均低於55至64歲者。手機成癮不是單純成癮,背後可能代表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指出,患者到門診就醫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焦慮、身體不適等症狀,他們長期將重心放在兒孫身上,卻容易因為「嘮叨」而和家人疏離、變得更孤單。常常是合併認知退化跟憂鬱情形,袁瑋表示,像這樣因為身心症狀就醫的高齡病患中,約有一成會過度使用手機,而「成癮」看的不是使用時間,而是對生活的影響程度,例如整天都不動、不和家人交流、不吃飯一直滑手機,甚至因為家人不喜歡而躲起來滑、被發現時隱瞞使用事實等。滿多長輩因為孤單開始用手機,就像年輕人,滑手機也容易耗掉很多時間,很容易就變成一個行為,袁瑋指出,能邊看邊動手做的影片,如做菜、繪畫等教學影片,因為不是單方面接收資訊,所以不算「成癮」。袁瑋分享,有名近70歲奶奶被女兒帶來就醫,不只食欲、活動力減退,視力也退化,一問之下才知道,是為了動腦,所以整天都在用手機在玩俄羅斯方塊,幾乎不太動,但「戒癮」並不是直接移除或禁止,而是要用其他豐富的生活、人際交流等,建立新的生活重心,像這位長輩,後來就參加「銀光學苑」的活動,同時合併藥物治療,就不再那麼沉迷手機遊戲了。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老人家跟晚輩之間相處不好的案例很多,治療上絕對不只藥物,還要討論很多現實因素,比起網路成癮,數位落差也許是長輩更常面臨的困境,有些人可能受限於眼睛不好、不會打字、不認得注音符號等,以80歲以上族群很常見。張家銘指出,疫情期間,到處都需要掃描QR-Code、使用相關APP等,很多老人不太會用,以他自己的父母親為例,就不太會使用使用外送平台,不過計程車軟體倒是沒有什麼問題,「能跟上最好」,畢竟現在很多資訊都在網路上,接觸得多就比較不會和社會隔得這麼遠,鼓勵長者持續學習,參加社區大學或日照中心的活動,多接觸人群絕對有幫助。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使用過度可能影響生理,所以建議每用每半小時就要休息,原本就有退化疾病的頸椎造成傷害,建議在使用這些產品時,可以搭配支架、留意使用角度、椅子要有靠背和支撐,「要盡可能符合人體工學」,出現痠痛情形時,也可以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如果還是不舒服,建議搭配藥物改善。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說,目前尚未觀察到長輩「網路成癮」的現象,而戰後嬰兒潮的「壯世代」和80歲以上長者,面臨的數位落差不太一樣,前者屬於不陌生,卻又不像年輕族群熟悉,面對進步快速的AI科技等,需要花時間跟上。吳玉琴表示,數位落差可透過課程協助,因為長輩常抱怨,孩子沒耐心教他們,所以透過課程,長者可學習如何使用手機、LINE、臉書等,熟悉3C產品,更上手之後,也許就能自己拍影片、掌握話語權,從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開始。
-
2024-05-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經維空閒時冥想散步,調息轉念紓壓「想想高山、想想大海」
成大醫院是一家擁有近5000名員工的醫學中心,成大醫院院長李經維說,醫院有許多狀況得處理,工作非常忙碌、壓力沉重,但他仍看似一派輕鬆,持續看診、手術,不願荒廢一身的本事。李經維從小奉行「濟弱扶傾」、「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理念,和國父孫中山一樣立志當醫師行醫濟世,熱愛閱讀的他,認為「助人的快樂,比起人間桂冠榮耀來得更真實」,希望讓自己更有能力助人。立志當外科醫師的李經維,當兵抽到澎湖海軍醫院分科時卻選了內科,近兩年役期則刻意反其道而行,他認為「外科醫師不應像屠夫,應該要有內科的sense,才會平衡,尤其愈難碰觸的學問,愈要了解,未來才不會碰上成為罩門」。李經維養生祕訣:空閒時冥想散步 調息轉念紓壓李經維養生沒獨家祕訣,就是規律生活、減少欲望,飲食均衡不過量,有空看書、玩樂器、爬山。出國旅遊首選是日本,因為日本環境整潔,國民有禮、自律,有文化與漢學底蘊,重視維護傳統保存物質與精神文物。壓力大時,李經維會用調息來放鬆,有空多冥想、散步,常提醒自己轉念,「想想高山、想想大海」,察覺人的渺小,壓力就不會大到不成比例。他也坦承,因為花在工作的時間、力氣太多,難以兼顧家庭,他只能讓家人「自由發揮」,還好大家都能相互體諒。專精顱顏面手術 患者重獲新生李經維是整形外科醫師,他決定踏入這專科領域,無關所得發展,而是有感外貌損害對人的自信心及生活影響甚巨,所造成的身心痛苦,非當事人很難體會。有一雙巧手、心思細膩的他,專精於顱顏面手術,總以作戰計畫般詳細先期思考設計,讓「異於常人」的患者因為外貌的改善,內心世界甚至命運也跟著改變。李經維憶及曾經醫治一名從小「只剩半邊臉」、痛恨父母而誤入歧途的年輕人,幫他外觀恢復正常後,他的內心竟不再扭曲,與家人關係獲得改善,命運也從此改觀、重獲新生。李經維精於五官手術,尤其眼神與眼睛功能連動,深入研究眼眶周邊區域體積變化估算、如何有效手術改善有獨特心得,發表於國際期刊成為國內外同業參考依據。處理外傷、先天缺陷或腫瘤等外型缺陷是大工程,他不故步自封,利用新式數位影像科技預先模擬治療,採用導航系統讓手術更精確完成,達到病人希望的外觀且大幅降低風險。「我決定、我負責」 部屬風行草偃對於成醫的經營,李經維期許做到「我決定、我負責」。凡事不推托,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好的領導人應先自我管理,管得好就成功一半,接著才是與上級、平輩溝通,真正需要「管」的不過5%,「上行下效,主管做得好、部屬自然風行草偃。」成醫推動ESG、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大數據、微創手術等。李經維認為,硬體功能要極大化,但軟體能力與服務也須兼顧,員工要數位轉型、智慧化,多學習增進戰鬥力、生產力,軟硬體有效配置,才能平衡發展,也才能說服各界拿出資源投資成醫。讓李經維最難忘的是接外科部主任時,招不到住院醫師。主治要兼住院醫師苦不堪言,他鼓勵大家一同面對,製作「對內招生」影片宣傳、自己帶的學生要當顧客好好對待,「自家的都跑掉留不住,一定有問題,別家醫院培養的人才何苦來當砲灰?」李經維常引用美國教育家杜威名言「生活即教育」,一旦理論與實務脫節即了無價值。不能光說不練、說一套作一套。「多年來,我都固定早上七點查房,有人以為太老派;但這是一種身教示範、行為藝術。」盡早查房,才能發掘病患問題、及時處理,也可騰出更多時間,完成更多任務。李經維小檔案年齡:65歲專長:整形、顱顏面外科現職:成大醫院院長、外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大醫學系、成大EMBA畢業經歷:成大醫院醫療副院長、外科部主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員、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跟病人都是人,是夥伴關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8 養生.抗老養生
「肌少症」分2種:急性與慢性!看哪一科?該怎麼檢測?肌少症權威陳亮恭一次告訴你
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50歲後流失就會開始加速,肌少症的進展會越來越快。隨著台灣人愈來愈長壽,平均餘命已達到81.3歲,因此「老人疾病」也成為必須注重的課題,而其中也倍受關注的便是「肌少症」。台北市立醫院關渡醫院院長、亞洲衰弱症與肌少症學會理事長陳亮恭指出,肌少症不只影響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那我們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是肌少症?若真的是肌少症,該去看哪一科呢?25歲的肌力的頂峰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50歲後流失就會開始加速,肌少症的進展會越來越快,這時會開始感覺到體力大不如前,到了65歲,有5~10%罹患肌少症,80歲竟可能達到三成。而肌少症又分為兩種,目前歐洲肌少症診斷共識將之分為「急性與慢性肌少症」:急性肌少症多半與突然生重病、臥床有關,因為疾病耗能高,在住院治療下肌力流失也快,要再回復很難也很慢,因此在急性病治療,醫療團隊不能忽略營養跟蛋白質攝取;另外,慢性的肌少症則與生活習慣、慢性病管理有關。而患肌少症的長輩,多半是急性、慢性交互混雜。糖尿病罹患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那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有哪些?陳亮恭表示,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等慢性疾病患者,都可能是肌少症的高風險群。如糖尿病患者會一直耗損能量,因此罹患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另外,慢性腎臟病患者也因會有蛋白尿,造成蛋白流失,也讓肌肉跟著流失掉了,又或慢性病控制不好也都要注意。也因為肌少症是疾病與生活交互影響下的疾病,除了上述的疾病外,平時生活上更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和營養。但長輩常因為牙口不好,或是肉類不易咀嚼、長期茹素,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更可能讓肌肉流失問題更嚴重。長輩若沒有特別疾病、醫師特別指示,並不需要特別節制營養的攝取;若有某些疾病,就需要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想知道怎麼運動、又或是如何補充營養,就看:別誤會「大魚大肉」了!小心越養生,「肌少症」風險越大...陳亮恭教你:怎麼吃、怎麼動才能留住肌肉5招教你掌握自己肌肉的質與量因為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所以兩者都需要同時檢測:檢測「肌肉量(肌肉的多寡)」1.請長輩輕鬆坐在椅子上。2.雙手大拇指、食指圈起,以此量測自己小腿最粗的地方,若是圈得起來,肌肉量就可能太少。3.另也可以請他人以皮尺量測小腿最粗的地方,男性標準是34公分、女性33公分,低於此數字,罹患肌少症機率高。檢測「肌肉的質量(單位肌肉大小可以產生的肌力)」1.坐在穩定牢固的椅子上,雙手抱胸。2.快速連續起坐5次,12秒內完成及格。肌少症要看哪一科?在肌少症的診斷上,因為需要做全身性的肌肉量測試,但是並非每家醫療機構都有專業設備,所以可以向醫院的高齡醫學中心諮詢。也因為罹患肌少症人數逐漸增加、且長輩可能都會遇到的狀況,所以民眾平時也可以諮詢老年醫學科、新陳代謝科醫師,或是諮詢復健科,從飲食與運動習慣開始調整。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婆婆說「母親節不用送東西給我啦!」郁方:身為聰明的媳婦,你該這麼做....
-
2024-05-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營養師是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
【編者按】:本週以「沒有特定主題」邀請幾位常在醫病平台撰稿的「文膽」將他們正在思考的問題,即時形之於文字,幫忙我們度過這幾年來從未發生過的窘境:「編者清晨驚醒,突然發覺手上還沒有已經三篇『成團』的文稿。」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這幾位「武林高手」接到這「廣邀天下英雄」的呼籲之後,居然能即時伸出援手,讓我們即時收到了以「雜牌」成軍的三篇文章。一位負責處理醫院醫療爭議的醫師說出他的心得,「關懷小組透過真心的溝通,讓已經發生的不幸事件,讓病人與家屬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避免誤解而帶著遺憾與憤恨」。→延伸閱讀一位專門負責醫院安寧療護的醫師在接到家屬提出要求停止所有的治療時,說出:「0到1之間是一個連續的照護光譜,根據病人的病況與時光的推移流轉,我們往往可以在中間找到一個更適切的位置,幫助醫病雙方找到一個最適切的位置,讓每個病人都圓滿,這是作為醫者最快樂的事!」→延伸閱讀一位資深醫師當本身淪為病人時,領會到「營養師是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點醒了醫療團隊互相尊重感激的重要。這次的三篇文章比起過去每週以某一特定主題邀請專家發表看法的深入討論,可能更有活力更能反映時效,我們將再繼續嘗試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徵稿,讓「醫病平台」的深度與廣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說到醫療團隊,立刻使人想到醫護二個核心成員,不管到診所、衛生所和任何醫院,一定會和醫師與護理師直接互動,也幾乎都會碰到藥師、醫檢師、放射師。依照個人病情,也常會需要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放射治療師、聽力師、心理師、社工師等的服務,因此我們很容易想到這些專業人員都是醫療團隊的成員。營養師也是醫療團隊的成員,但是可能比較少接觸。提到營養師,大家立刻會想到的是團體膳食營養的設計、製備和監督執行工作,尤其最近出現幾個餐廳的食安問題,和去年缺蛋相關的團體膳食問題,都會想到營養師的角色。這些年來減重、怕體重增加有關的飲食問題,也讓不少人想要營養師的幫助。我查了幾家醫學中心營養部的任務,可以把營養師歸納有下列五大類功能:一、個別對象健康狀況之營養評估;二、個別對象營養需求之飲食設計和諮詢;三、特定群體營養需求之飲食設計、膳食製備及供應之營養監督;四、臨床治療飲食之設計,及製備和供應之營養監督;五、營養教育和推廣,及營養衛教。住院病人,如果訂醫院的伙食,可能涉及第三和第四項功能。第一、二項功能可能在門診和住院時,經由醫師的轉診照會或個別申請(掛號營養門診)得到營養師的服務。我是注射胰島素三十年的糖尿病人,最近出現腎臟功能受損的跡象,新陳代謝科的主治醫師幫我轉介腎臟科醫師診治,也安排自費在糖尿病照護小組安裝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簡稱CGM),在個管師和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飲食、血糖和胰島素注射量的監測。糖尿病人特別要注意碳水化合物(五穀雜糧水果等醣類,以下簡稱醣類)的飲食種類和量,而腎臟病人要特別注意蛋白質(動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質)的質和量,以及礦物質的質量。而腎功能受損的糖尿病人,要同時注意醣類、蛋白質和礦物質的質和量,要維持體重和身體活動的能量,如何平衡飲食?這是大學問,需要專家來處理,因此我以自費去掛了營養門診。一個小時的門診時間,營養師很詳細評估我的健康狀況,包括糖尿病和腎功能檢查的資料,以及過去的飲食、運動、工作和一般活動的習慣,開了飲食處方:減少及限制每日、每餐蛋白質的量,略微增加每日、每餐醣類的量,增加每日、每餐油脂的量來維持足夠的熱量。營養師也提供資料告訴我們什麼是優質的蛋白質、醣類、蔬菜、水果和油脂。糖尿病照護小組的營養師整合了腎臟病營養師的處方,在裝了連續血糖監測器起,要我依照時間詳細記錄每天24小時的藥物劑量、食物名稱烹調方法、重量,和活動量。我們特別去買了以克為單位的食物秤來秤並記錄食物重量。這個秤很容易使用,把空盤子放上去,可以按鍵使盤子重量歸零,往盤子裡放入食物就會顯示食物的重量。經過幾餐訓練之後,記得一碗白飯是160克4份醣,一碗炒綠花椰菜120克2份蔬菜,一塊蒸傳統豆腐是80克1份蛋白質,二根手指大小的煎鮭魚是30克1份蛋白質。然後就是追蹤飲食量、胰島素注射量、活動量和CGM血糖變化,根據這些資料來調整達到控制血糖的目標。以我自己來說,早餐如果照最初營養師處方的3份醣(二片土司)和速效胰島素注射量,早餐後60分鐘血糖超過250(目標不超過180),持續二小時才略微下降到200。如果我出去快步走,走30分鐘就會下降,有一次上坡階梯多走二次,走的時間90分鐘,居然CGM響起低血糖(低於70)的警訊,讓我趕快吃二顆糖使血糖上升不至於在路上昏迷。之後個管師和營養師繼續指導我如何調整食物的量、吃的時間,藥物劑量,和運動量。這樣的互動中,自己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三十年的糖尿病經驗也讓自己知道一些自己身體反應的特點,因此自己也要把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反應給個管師和營養師。尤其是糖尿病照顧小組的任務結束之後,自己和家人要持續的調整,使血糖控制在比較理想的狀態,不致於低血糖造成危害,控制好糖尿病和適當的飲食也能減緩腎臟功能的降低和惡化。我們仍然在繼續努力中!謹以自己的經驗報告,感謝照顧我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也希望這個報告有助於讀者認識營養師這個醫療團隊成員,以及知道糖尿病照顧小組,如何幫助糖尿病人積極處理糖尿病,減少糖尿病的併發症。現在健保署也在推糖腎共同照顧小組,促進糖腎病人穩定、減少洗腎。這些政策和醫療團隊的努力,相信能促進病人得到適當的醫療照顧,提高生活品質。延伸閱讀:5/13 醫病好好溝通,讓傷害降到最低5/15 醫病艱難的拔河——當家屬提出斷食善終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0 醫聲.Podcast
🎧|懷孕30周發現四期乳癌!榮總醫師耐心治療,如今小孩小學畢業
10多年前一名懷孕媽媽發現乳癌第四期,經過台北榮民總醫院乳癌治療權威曾令民的團隊努力,把癌症病情化為「慢性病」,現在這位媽媽陪伴孩子一路走到國小畢業,病情穩定控制。曾令民也感嘆,乳癌治療手術不段創新,現在北榮也引進新型手術模擬創新科技,運用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模擬手術,病人的安全性大為提升。🎧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面對這名在30周確診第四期乳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的孕媽咪,曾令民嚴謹地思考各診療環節,從病理切片證據到手術計畫的擬定、施行,每一細節都不放過,他費盡心力,就只為幫病患找出一條可母子均安的醫療解方。所幸,在曾令民與北榮乳癌治療團隊的全力幫助下,這名孕媽咪終於平安生下孩子,且成功存活下來,至今已10多年,病情正穩定控制,當年的孩子,現在即將國小畢業。持續30多年的熱情,真正原因在這裡!目前擔任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暨該院乳癌多專科團隊召集人的曾令民想起當年這位孕媽咪,再想到不少第四期乳癌病患在經過一關關的診治後終於存活10多年以上,並將癌症病情化為「慢性病」,與之共存,不僅深深感受到外科醫療、乳癌多專科治療的重要性與深刻價值。談到當時為何選乳房外科這條道路,在這領域深耕30多年的曾令民說,當他還是住院醫師的時候,每次進入開刀房,看到主刀醫師熟練地將腫瘤切除,再看到病人復原神速,便深感震撼,後來進一步進入乳房外科領域,更發現乳癌治療的手術、診療方式不斷有更新、創新之處,學習與進步的空間十分廣大,因此便受到吸引,每當看到病人像上述孕媽咪一樣重獲生機,他與醫療團隊便為病患感到高興,前進的動力也就更加熾熱。外科新血不足,北榮團隊醞釀創新解方不過,近年來,台灣外科界面臨外科住院醫師招不滿、外科人力不平衡等困境,像台大、長庚與北榮等北部醫學中心在招募外科住院醫師時,常招不到足夠醫師。曾令民不諱言,由於少子化,加上外科醫師的訓練時間、工時比較長,北部生活花費也較高,因而導致這些現象。曾令民認為,像北榮引進新型手術模擬創新科技,並運用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模擬內視鏡手術、機器手臂手術,讓住院醫師的學習更有效率,病人的安全性也大為提升。若住院醫師想到國外短期進修,該院也提供補助,且外科醫師真的可以幫助病人救命、回歸正常生活,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期盼更多醫學生投入外科領域、領略外科醫學的真正魅力。曾令民小檔案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臺北榮民總醫院乳癌多專科團隊召集人美國德州休士頓MD Anderson癌病中心研究員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實驗外科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臺北榮民總醫院
-
2024-05-08 失智.非藥物治療
失智輔療 北榮、故宮合推「認知牌卡」
衛福部最新統計,國內65歲以上失智症患者約35萬人,至民國130年預計增加至68萬人。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失智症發生率會逐漸上升,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榮總合作發行藝術輔療工具「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為長者提供增進健康福祉的創新方案。故宮院長蕭宗煌與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昨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為期3年藝術與醫療專業跨域合作,共同研發以長者為中心的創新服務方案,包含辦理專業人員培訓工作坊、博物館人員教育推廣、舉辦藝術與醫療相遇分享會等推廣活動。失智認知牌卡 國內首創博物館與國家級醫學中心合作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說,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患者會愈來愈多,近年失智症藥物治療有所進展,更期待非藥物治療為失智症患者帶來更多助益。認知牌卡為國內首創由博物館與國家級醫學中心深度合作,將文物寓意及意象結合牌卡形式,以非藥物介入活動,打造貼近長者需求與生活經驗的樂齡友善服務。藝術扮演醫療輔助關鍵角色故宮院長蕭宗煌指出,近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博物館界肯定藝術對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福祉的重要性,扮演醫療輔助、促進民眾身心正向發展的關鍵角色。認知牌卡透過長者、心理師與職能治療師的全新視角,讓故宮60件經典文物與生活經歷結合,從「物」回歸到「人」,關照不同面向的群眾,使藝術輔療成為非藥物活動的選擇之一。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傅中玲說,北榮針對輕度失智及認知障礙長者研究發現,透過認知牌卡進行為期四周訓練後,在語文、圖像學習與記憶能力均有所進步。共同研發牌卡的稻香長照設施暨醫事機構所長許庭榕說,「今牌人生認知牌卡」中也收集「清明上河圖」文物部分片段,如一張牌卡是描述迎娶的場景,讓一名輕度失智老太太回想起年輕時自己的姊姊結婚場景,有助情緒穩定。
-
2024-05-06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智慧醫療聯盟 組AI國家隊
AI蓬勃發展,後疫情時代更加速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掀起新一波數位革命。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吳政忠主委於110年提出「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Taiwan Smart Healthcare Alliance, TSHA)」,歷經三年研究發展,台中榮民總醫院、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推動辦公室於5月5日舉辦「2024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成果發表會」,聚焦產品實際落地,以及未來醫療AI商品化模式。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暨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總主持人陳適安表示,人工智慧可以為醫療服務帶來創新,完善精準健康生態體系。TSHA聯盟成立自今,陸續與多家科技大廠、學術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目前正進行23項合作開發案,另與國內各醫學中心合作,組成AI國家隊,實際落地進入臨床場域,把研究產學化,並進入國際市場。陳適安說,TSHA團隊建構跨機構的人工智慧應用落地驗證合作模式,目前,第一年執行5個專案皆已獲得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部分智慧軟體醫材產品也正在進行國際FDA認證,以及產品的跨國輸出應用。另外,第二年與第三年所進行的18個專案持續進行AI模型跨院驗證及申請TFDA認證中。陳適安期待,將智慧醫療打造成台灣的第二座護國神山,建立醫療領域創新研發應用典範。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灣發展智慧醫療成果豐碩,可說是遍地開花,吸引許多科技大廠搶進,與各家醫療機構共同研發創新的智慧醫療,以影像辨識判讀的應用為例,現在技術發展已可匯入所有資料、數據,從眼睛疾病就可以看到全身疾病,甚至分析中風機率,突破「分科限制的想像」,從數據掌握病情發展。吳明賢強調,智慧醫療要邁至產業模式,除了運用在國內醫院,更需將研究成果跨域落地驗證,例如,打團體戰創造可以輸出國外的產業模式,推進智慧醫療產業發展。
-
2024-05-06 醫療.耳鼻喉
比用棉花棒更佳的方式 專家教你如何清耳屎又能安全不傷耳朵
清耳屎或耳垢,該不該用棉花棒?根據紐約上州大學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庫因比(Alexandra Quimby)的說法,問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耳垢是不是該消滅的敵人?她說,不是。黏黏酥酥的耳屎是油性的皮膚分泌物、汗水和死掉的皮膚細胞所構成,可以圈住灰塵、骯髒物、細菌和黴菌,同時還可調節濕度,發揮保護內耳的功效。耳屎還能把內耳掉落的皮膚死亡細胞擠到外耳,最後將它排出耳朵,達到「清汙」作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內耳症專家金海玉( Hae-Ok Ana Kim,譯音)說,用棉花棒清耳垢,可能傷及敏感細膩的內耳皮膚,因為棉花纖維雖然看似「很好,毛茸茸的」,實際上卻具有磨蝕力,「會使你的耳朵製造更多耳屎,以便保護被磨傷的耳皮。」此外,她說,棉花棒可能把耳屎推到耳溝更深入的地帶,裡面堆積多了,會讓你感到發癢、疼痛、充塞或暈眩。嚴重時,會影響聽力,彷彿一切聲音都很低沉。因此,專家認為,讓耳朵乾淨又健康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要挖耳朵,聽其自然。可是,有幾個人抗拒得了挖它幾下的衝動?何況,耳朵充滿神經末梢,刺激它一下,還蠻有快感的。如果實在到了耳屎非挖不可的地步,聽聽專家建議安全又能奏效的方法。庫因比建議用濕布清洗耳殼(pinna)即可,就像清洗身體其他部分,「清到布面能到的地方就停,不要更深入。」西雅圖Virginia Mason Franciscan醫療網絡的耳鼻喉醫師史瓦茲( Seth Schwartz)推薦藥房買得到的「耳藥水」,加速耳垢自然清理的過程。他說,耳藥水對乾性耳屎的人幫助較大,滴幾滴進去,可以軟化耳垢,讓它更容易「自然掉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 婦科醫提醒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
「有什麼抗衰老的秘訣嗎?」馬偕婦科癌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翁嘉穗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秒回「沒~有~」,身為2個小男孩的母親,她認為自己「超不care外表」,日常肌膚保養最重要的就是擦防曬;而以婦產科醫師的角度,她則建議女性至少每3年做一次乳房與子宮健康檢查。如本身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的孕婦,因懷孕期間免疫力較低,癌症細胞更容易在此時伺機而動,因此孕期仍應該追蹤。想學一個能照顧自己的科系,「以終為始」當座右銘。44歲的翁嘉穗在職場中屬於中生代,考上醫學系就決定要走婦產科,除了想要學習一個可以照顧自己的科別,再加上信仰因素,曾想到偏遠地區服務那群可能只願意給女醫師看診的婦女。性格爽朗的翁嘉穗笑說,自己維持狀態的祕訣就是每天不斷的在家庭與工作中調節、磨合,畢竟在肩負臨床醫療與教學的醫學中心工作,「每天都在試圖找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斷探索,匍匐前進。」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所有事都希望先規畫好,「以終為始」地先訂立人生的遠程目標,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這也是她希望送給病人的一句話;而每天禱告、星期天做禮拜,則是沉澱、調適自己的方式。鼓勵婦癌患者勿離開職場,讓她們邊工作邊治療。專攻婦癌治療的翁嘉穗提到,求診的患者常見症狀包含亂經、月經量多、貧血等,大部分是壓力和飲食造成,因為壓力過大影響荷爾蒙而導致停止排卵、月經混亂,長期無卵性月經造成有時出血量很少、有時大出血,造成貧血。有些媽媽覺得自己累是因為顧小孩,但其實是貧血導致,鼓勵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基本健康檢查,檢視代謝與血球狀況。翁嘉穗指出,婦癌患者年紀以35至60歲為多,她考量到現代職業婦女面臨的處境跟自己很像,所以會盡量讓她們可以邊工作邊治療。如安排周末做化療,並透過AI照護,協助患者排除常見的狀況,太嚴重就會轉介到個管師甚至醫師端,對於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的家屬,她也會盡量配合對方時間解釋病情。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女生要彼此合作。「自己也生過小孩,因此特別感同身受。」翁嘉穗說,懷孕是從女孩變成女人,荷爾蒙與體態改變,全家人的心情都要調整好。她也期許婦癌科的學妹們不要離開職場,因為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永遠都要有新知,所以會共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上的女生要彼此合作」。翁嘉穗的2個兒子目前就讀國小,都有打曲棍球的習慣,她覺得看小孩運動很紓壓,有時自己也會在旁跑步或做高強度有氧運動,對抗地心引力、有衝擊性的運動對於「存骨本」都有幫助,最簡單的就是跳繩、開合跳。33歲才生孩子在計畫中,認為自己當時狀態最好。喜歡小孩的翁嘉穗,原本想生3個孩子,但先生認為她太忙而阻止;而擔任第一任國健局長的父親翁瑞亨,則曾希望她和當時是班對的先生大學結婚、住院醫師階段小孩剛好上幼兒園。對於父親的提議,她覺得當學生就結婚很奇怪,加上訓練時間有限,所以翁嘉穗一畢業就結婚,但「完全避孕」、婚後8年才生小孩,雖然父親覺得33歲才生從優生學的角度不好,但她覺得到那個階段,自己對金錢和時間的掌握度提升,幸福感比較好。更年期前後易罹癌,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翁嘉穗說,有些患者是原位癌或癌症前期,懷孕生產期間沒追蹤,癌細胞可能趁免疫力低下時擴散。她舉例,曾有B肝帶原個案,在懷孕生產兩年間沒有追蹤,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不到10個月就過世;也有忙著照顧小孩、3年沒有健檢,持續疲憊與腰痠背痛的患者,檢查才發現是乳癌轉移到脊椎。雖都是罕見個案,但提醒有風險因子的婦女,現在影像檢查發達,在懷孕期間,除了子宮侵入性檢查不能做之外,其他要盡可能追蹤。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翁嘉穗提醒,經期不規則等症狀和更年期很像,若觀察3至4個月,有異狀要盡速就醫。平常可觀察月經量,如果「生理期一天要用到3片夜用型衛生棉」,代表出血量太大。翁嘉穗說,自己每3年會做一次全身大健檢,因為家族有親戚罹患大腸癌,所以特別注意定期腸胃鏡檢查。她也打趣道,先生是肺癌專科醫師,不能得肺癌,所以每年都會做肺部篩檢,加上常規的抽血檢查。她也會透過量表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數值看起來不太好,就會告訴自己要請假,「以前都是為了孩子請假,後來開始為了自己而請假休息,調整步調。」建議做的定期檢查(40歲以上)● 每年基礎健康檢查:除國健署提供的成人健檢,有餘裕者或高風險族群可每年自費健檢,檢查包含:抽血、代謝檢查、肝腎功能等。● 每3年檢查: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子宮和卵巢超音波● 癌症篩檢:40歲以上民眾如有肺癌、肝癌、大腸癌等風險因子,應定期檢查。翁嘉穗醫師小檔案● 年齡:44歲● 現職:馬偕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婦癌醫學會會員●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婦科癌症學科研究醫師訓練● 給患者的一句話:「以終為始」地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
-
2024-05-05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做夢很容易 築夢要努力
目前正在海外旅行中。此行是參加在葡萄牙舉行的歐洲外傷醫學會年會,每年全世界外傷界的盛會之一,各國家、各大醫學中心都會在此發表最新的醫學研究,或是尋找合作夥伴。此次還有七位年輕醫師同行,他們都在我的研究團隊中,有各自的研究主題,也有各自的報告與發表。這一回我們團隊浩浩蕩蕩出發,身為團隊領導人,看到這些青出於藍的後起之秀,除了感動,也有感慨。大約十多年前,第一次去海外參加醫學會,那時候剛入行,跟著前輩走走看看增廣見聞。除了吸收醫學新知外,對於某些名號響亮的研究機構或大教授,是帶著「朝聖」的心情來認識他們。印象中遇到美國某家外傷中心的團隊,他們軍容壯大,領導教授的名號如雷貫耳,旗下每位年輕醫師研究員也是兵強馬壯,在每個領域都有論文發表,演講後總是博得滿堂采,就算有聽眾提問,他們也能自信地回答。那時候曾經問自己,將來會不會有這一天?我也可以在國外大型會議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也可以有自己的研究團隊?除了開刀看病人的臨床工作之外,我要如何達成這些夢想?做夢很容易,築夢要努力。甚至不只是努力,也需要時間累積。由於國內的醫療與學術體制,許多專業人士寫論文做研究,是為了因應機構要求,也可能與自身的職務晉升甚至薪資有關,所以在壓力之下不得不發表論文。曾經我也遭遇被論文追著跑,被上層醫師緊盯研究進度的苦日子。不過臨床工作的有趣就在於,醫療工作有太多的例外或變異,當我們照著教科書或是某篇最新研究的結果來治療病人,未必每個病人都因此好轉。在這些例外之中,我們便有了源源不絕的研究素材:同樣的外傷,哪些病人會好、哪些不會好?同樣的治療方式,哪些病人有效、哪些沒有效?如何透過自身的經驗,進行醫療流程改善?當我們遇到了一個個臨床問題,就有了一個個研究主題,也自然有了一篇篇論文的發表。這些年我很享受在工作中發現問題,然後與研究團隊一起找出答案,一起在國際醫學會發表看法,也一一對付可能的質疑與挑戰。十多年過去,從學生變成老師,當年坐在台下看熱鬧、聽不太懂的小毛頭,持續自我要求每年都要發表成果,每年都要來開會看看新東西,認識人,也被認識。到了現在,我也算是有了自己的研究團隊,雖然距離軍容壯盛的名門還有好一段路,但至少也跨過了門檻。開完會還是有些輕鬆時刻,大家利用時間觀光購物,也算是額外的收獲。身為帶隊開會的團長,照例找家餐廳宴請大家的辛勞,看到這群英雄出少年,很感動於他們的成長,也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的點滴。我曾經編織的美夢,成為快樂的研究者,帶領著學生一起研究寫論文,一起在海外攻城掠地,會後把酒言歡……或許這個夢想很渺小微不足道,但是逐夢之人可以因夢想而成長。
-
2024-05-03 癌症.飲食與癌症
喝茶、喝咖啡、吃維生素、餵母乳!都可預防世界各國第一大健康殺手「癌症」
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雜誌》,由加拿大學者追蹤69000多位華人女性長達10年的研究中,發現每週至少喝3次綠茶的女性,罹患消化系統方面的癌症機率,較其他族群少了14%。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愛喝綠茶的女性,也都沒有吸菸及喝酒的習慣,顯示似乎愛喝綠茶的人,也比較注重健康。而據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觀察67000位女性的生活習慣追蹤長達20年,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喝4杯咖啡以上的女性,罹患子宮癌的機率可降低25%。除了女性以外,男性喝咖啡也有好處,研究人員另一項追蹤50000多名男性長達20年的研究,也發現每天喝6杯以上咖啡者,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也可以降低18%。補充足量的維生素不只有益健康,據刊登在《美國醫學期刊》,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針對5000多位年齡在50歲以上的男醫師,追蹤時間超過10年的「美國醫師健康研究II」則發現,固定服用綜合維生素的男醫師整體罹癌率可降低8%,不過維生速在攝護腺癌中並未見到效果,因此,若不計入攝護腺癌,降低罹癌的作用更可高達12%,如果曾經罹癌者,服用綜合維生素的防癌效果更高。而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的國際會議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表,追蹤4000位以上北美和澳洲的母親所做的研究發現,生育3個以上子女的女性,若沒有餵母乳者,和其他女性相較之下,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提高了1.5倍。但只要有餵母乳,罹患乳癌的機率不但不會增加,在其他的研究顯示,餵母乳反而會降低罹三陰性乳癌的機率。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3 醫療.心臟血管
發脾氣真的會「傷心」 研究揭為何憤怒可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發脾氣不只讓你的心情不佳,還可能會影響你的健康。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新研究表明,它可能導致血管損傷,從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根據早期研究發現,血管鬆弛能力受損可能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而該項新研究的重點是探究憤怒和其他負面情緒,是否可能直接導致這種類型的血管損傷。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隨機分配280位參與者完成四項各不相同的八分鐘任務,旨在引發不同的情緒:.回憶起讓他們生氣的記憶。.回憶讓他們焦慮的記憶。.閱讀一系列令人悲傷的壓抑句子。.重複從1數到100以保持中性的情緒狀態。在參與者完成這些任務之前、期間和之後,研究人員評估了他們的血管,以尋找血管擴張受損、細胞損傷以及細胞修復損傷能力降低的跡象。研究結果發現,當人們生氣時,血管擴張會在實驗完成後的40分鐘內受到損害。除此之外,暴露於其他情緒的人群的血管沒有任何顯著的變化。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教授Daichi Shimbo博士表示,「我們發現,引發憤怒狀態會導致血管功能障礙,儘管我們還不知道是什麼可能導致這些變化。」Shimbo補充,調查憤怒與血管功能障礙之間的潛在聯繫,可能有助於那些心血管事件風險較高的人群確定有效的干預目標。為什麼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21年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可以對一個人的健康以及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美國貝勒醫學院醫學教授Glenn Levine博士指出,該項研究很好地補充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基礎,即心理健康可以影響心血管健康,而強烈的急性情緒狀態,例如憤怒或壓力,可能會導致心血管事件。不過,Shimbo也指出該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參與者年輕(平均年齡為26歲)且健康,因此並不清楚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患有其他健康問題的年長者,他們很可能正在服用藥物。此外,參與者是在實驗的環境中而不是在現實世界中進行觀察的,並且該研究僅評估了誘發情緒的短期影響。【資料來源】.Brief anger may impair blood vessel function.Anger Can Lead to Blood Vessel Changes That May Harm the Heart
-
2024-04-28 醫療.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前10大中國附醫/到醫院睡不著 可帶機器回家檢測「到睡眠中心就醫的病人,以睡眠呼吸中止症為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杭良文表示,患者多主訴「打呼聲干擾同住者」或「同住者看到呼吸停止」覺得很可怕。杭良文指出,患者以40至50歲為最高峰,因為這個階段會碰到年紀漸長、大肌肉變得無力、體重增加等相關因子。但近年也觀察到國人因體重增加等因素,睡眠呼吸中止症出現年輕化趨勢,10幾到20歲患者變多,「這是更麻煩的族群,這群人即使做完檢查都不覺得自己生病。」睡眠中心針對肥胖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不只偵測睡眠的氧氣變化,還偵測二氧化碳變化,這些病人往往是發生「開車開到睡著」等狀況才到醫院報到。雖然醫療成本增加,但卻能找出這類呼吸中止症狀不嚴重,但二氧化碳堆積嚴重的患者。杭良文表示,有些病人在家睡不好,到醫院更睡不好,隨人工智慧發展,現在已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睡眠品質檢測系統,患者把儀器帶回家、貼在胸前測一晚,隔天回醫院由醫師判讀;如果沒有打呼等症狀,卻又強烈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則可透過健康檢查,用超音波檢視相關風險。區域醫院前10大台北附醫/到醫院睡一晚 需要多科別協助診斷推估台灣約有40多萬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實際就醫的人數恐僅有五分之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判斷是否有「打呼、肥胖、睡不飽」三大典型症狀以外,還得到醫院睡一晚,經多頻道睡眠診斷才能確診。李信謙表示,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背後有多重因素,因此治療得結合多科別的醫療團隊協助。北醫附醫於2005年成立睡眠呼吸門診,結合多科別提供對應的治療方式。像舌頭沒有擺對位置的阻塞型,就得透過職能治療逐步復健,調整舌頭擺放位置,如果找錯科別就無法對症下藥。台灣睡眠醫學會曾計算,如果把全台醫院提供可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床位加總,診斷全數可能罹病的患者,大約需要10年才能做完,如果碰上類似新冠疫情,診斷的效益也會跟著下降。李信謙表示,過去5到10年全球都在推動「居家睡眠診斷」,透過居家睡眠數據與醫院多頻道睡眠診斷的「金標準」做比對,達到輔助診斷的效果。目前北醫附醫也導入非侵入式居家睡眠檢測,幫助不適應在醫院睡一晚,或移動困難的民眾,達到同樣診斷效果。地區醫院前10大土城醫院/藥物引導支氣管鏡 適用特定族群病況評估土城醫院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人數多,胸腔內科科主任鍾福財表示,該院有藥物引導支氣管鏡等特色治療,加上跨科治療有助及早發現病人、設備較新且等候時間較短,受病人青睞。鍾福財說,除胸腔科主要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外,新陳代謝科也會合併減重治療因過重導致呼吸悶喘的肺動脈高壓患者,耳鼻喉科則治療鼻息肉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整形外科治療氣道受影響的患者。跨科合作利用睡眠中心等資源檢查,幫助患者及早發現病情。鍾福財表示,有一群病人適用內視鏡進行診斷,在以手術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前,先確認開刀效果,若經醫師評估治療效果不佳,則可以使用近年陸續開發上市的生物製劑,對於嚴重氣喘、鼻息肉患者,不論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均有療效。土城醫院的呼吸中止症治療特色之一,是藥物引導的支氣管鏡。醫院由長庚醫療體系經營,近10年來,以鎮靜藥物誘導進行內視鏡、胸腔鏡檢查,讓病人在睡著情況下,同時監測血壓、血氧等數值,進行生理結構呼吸中止症評估的輔助工具,用以尋求最佳診斷及治療方式。基層診所前10大樂田耳鼻喉科診所/內視鏡、睡眠檢測 協助患者做初步診斷新北市樂田耳鼻喉科診所收治不少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院長陳佳弘說,因過去在台大醫院4年、亞東醫院16年,一直投入呼吸道領域,近5年開設診所,口耳相傳下,很多病患會先到診所初步診斷,若患者決定開刀,他也能在亞東醫院幫忙做手術。陳佳弘說,睡眠時呼吸,從鼻子吸氣進來,經喉嚨進到肺部再吐出來,排出過程遇到阻塞,致咽喉部震動就會發出打呼聲。而阻塞原因很多,包括睡覺時咽喉較鬆弛、下巴構造較短或過敏、扁桃腺發炎等,都會使呼氣不順。一小時5次呼吸中斷,便可判定為呼吸中止症。樂田跟其他耳鼻喉科診所不同之處,在於專注睡眠呼吸中止症領域,診所透過內視鏡檢查、居家睡眠檢測,了解患者一小時呼吸中斷幾次、血氧量數據等,判斷屬輕、中、重度,從而建議不同治療方式。陳佳弘說,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百百種,輕症患者可透過小手術,如開鼻子、喉嚨、懸壅垂改善問題,他在亞東醫院還有診,可以為患者開刀;部分中重度患者開刀也無法根治,則可搭配正壓呼吸器改善睡眠氧氣不足,避免睡了一整晚、白天還是精神不濟。睡眠呼吸中止症門診及住院人數10大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