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醫學中心
共找到
1505
筆 文章
-
-
2024-05-24 養生.營養食譜
藍莓富含花青素是天然抗氧化劑!2種情況花青素會流失,放冷凍保存最佳
藍莓是極品養生水果,可以延年益壽。研究發現,藍莓含有花青素,屬於天然的抗氧化劑,是對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好幫手。現代人追求健康飲食,食材熱量多寡是選擇的一大考量,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蔡一賢說,100公克的藍莓約含15克碳水化合物,熱量60大卡左右,富含維生素跟礦物質,而不同製程和儲存環境,都會影響維生素或花青素含量。藍莓富含花青素 2情況花青素會遞減藍色、紫色的蔬果都富含花青素,不只藍莓,黑莓、覆盆子、櫻桃、桑椹、枸杞、蘋果、無花果、李子、紫葡萄、石榴、茄子、紫花椰菜、紫地瓜、紫胡蘿蔔等也都是花青素來源,屬於天然抗氧化劑。蔡一賢指出,經常攝取這些蔬果,對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代謝症候群、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保健都有幫助。藍莓怕高溫,如果放在室溫下,花青素會隨溫度遞減,如果放在冷凍庫裡,花青素的保存會比較好,不過一旦藍莓破損,則會流失更多花青素。冷凍藍莓 與海鮮或生肉隔絕蔡一賢說,若是將藍莓放在冷凍庫裡保存,一定要非常注意包裝及儲藏環境,建議使用保鮮盒等容器貯存於零下18°C,並與海鮮或生肉隔絕,避免這些食物交互汙染,吃下肚可能會拉肚子。有些民眾會將冷凍的食品放到冷藏解凍,蔡一賢強調,要將食物放在最高層,否則解凍的肉汁如果滴到,就可能汙染水果,建議由高到低放置順序為水果、生菜沙拉、肉類、海鮮等,還要保持良好通風,存放也不要超過6成滿。藍莓果醬 攝取時注意含糖量藍莓可以製成果乾、果醬等不同食品,但額外攝取的糖分和熱量可要注意了。蔡一賢認為,藍莓製成果乾,經過加熱可能會流失部分營養素,雖然從衛生安全角度,可以保存較久,但花青素可能減少;做成果醬的話,每家品牌的藍莓果醬不太一樣,甚至可能有添加劑、增稠劑等,若是「適量」塗抹果醬都還好,但要注意糖的含量。蔡一賢也很喜歡吃藍莓,建議早上可以泡燕麥,用熱水稍微泡開後,加優格或鮮奶,並撒上藍莓、腰果、紅莓、黃豆、南瓜子等,民眾不用局限在「無糖優格」,早餐也許甜一點點,不過可以攝取到不同的物質及營養。「多樣性的水果加起來,抗氧化性比單吃同一種來得高。」蔡一賢強調,飲食應該要均衡,成人每日應攝取2份水果,可以將份量換算成2個拳頭大小,建議可以選擇不同水果搭配,不要「覺得哪種好,就只吃哪種」。
-
2024-05-22 醫療.心臟血管
中年男大肚如懷胎,爬山休克竟是「心臟衰竭」!預防心衰要點報你知!
彰化縣一名中年男子因心臟衰竭,導致血液滯留靜脈,也讓腹水無法排出,肚子曾大到像懷三胞胎,他想要爬山健身,卻在爬山中休克,被救回一命,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安排他進行EECP體外反搏機治療,一個多月後,心臟功能明顯改善。高血壓患者肚子越來越大,後竟在爬山時突然昏倒,原因竟是「右心衰竭」48歲患者說,8年前就發現有高血壓,但他不以為意,也未服藥,今年初肚子愈來愈大,他太太笑說像懷三胞胎,他到多家醫院就醫也未查出原因,後來愈來愈喘,連躺著睡覺只要3分鐘就會喘不過氣,他從今年1月起,只能坐著睡覺,由於腹脹難耐,3月間到某醫學中心一天內打了31針利尿劑,排出1萬CC的尿,肚子才消下去。後來醫師告知他心臟有問題,他想爬山健身,3月間到苗栗三灣仙山爬山,爬到山頂坐下休息喝水時,就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事後聽說,剛好有一名背著一尊神像爬山的男子路過,為他做了30分鐘CPR,送醫急救後被診斷疑似急性心肌梗塞,送醫救回一命,患者說「冥冥中似有神助」,才讓他撿回一命,後續再到員榮醫院就診。郭勛南說,檢查後發現患者左心室無力連帶引發右心室無力,因為右心室負責肺循環,當血液停滯在身體靜脈而無法順暢到肺臟做氣體交換,長期下來會引起右心室肥大,最終導致右心衰竭。血液滯留在靜脈,也會讓肝腫大,食慾下降,下肢腫脹,腹水無法排出等等情況,肚子才會如孕婦那樣大。使用EECP體外反搏治療後,改善心臟衰竭問題經溝通後患者選擇接受EECP體外反搏治療。郭勛南說表示,心臟如同一個馬達,心臟功能如果衰竭的話,就像馬達失去動力,最終將無法運轉,而俗稱「體外反搏機」的EECP,功能如同一個體外的馬達,治療過程沒有侵入性,不用打針也無需住院,「體外反搏機」運作治療時,可以讓心臟適度休息,減輕負荷,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改善心肌功能,再加上藥物治療,有相當好的療效。郭勛南說,EECP體外反搏治療可運用在心絞痛、心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心因性休克、心肌病變、腦中風、早期失智症、睡眠障礙、高血壓、勃起功能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等,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想要預防心臟衰竭可最好以下幾件事:★避免高血壓★控制體重★限制水分攝取★減少鹽分攝取★多吃高纖食物★戒菸、戒酒★低脂飲食,降低罹患高血脂的可能性★適度運動,避免動脈硬化發生★規律作息★排解壓力,保持情緒愉悅資料來源:元氣百科 心臟衰竭想看更多心臟衰竭相關的內容:●心臟衰竭如何吃?●心臟衰竭的初期症狀?●心臟衰竭該如何治療?編輯 吳依凡整理
-
2024-05-20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最賠錢」醫院 無愧於心
紐約時報有個專欄叫做「擋不住的(Unstoppable)」,專門訪談各個領域一些上了年紀,卻不退休的名人。記者想要知道,為什麼他們還繼續在原來的崗位上賣力?最近訪談的是,華裔美國名作家湯婷婷(Maxine Hong Kinston)。湯女士高齡83歲,她跟記者說,年紀只代表時間的流逝。她從沒想過「退休」這回事,她腦中,仍不斷地湧現新的故事及新的想法,讓她停不下來。她說她有一位要好的詩人朋友,她倆不約而同的想法是「在沒有完成我們的任務前,我們不會死!(We won't die, until we finish our work!)」。她這話,觸動了我的心。我原來是一個不運動的人,大約在十年前,我開始每天至少走七千步,希望我能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況。因為,我須要更多的時間去完成很重要的工作。健保4謬誤 盼還有時間改變轉眼十年過去了,我想改變的事情,還沒有達成,難免有點焦慮。不知老天,能不能再給我五年,去改變健保制度的謬誤。健保的第一個「錯」,是支付太低亷,因多數支付都不敷成本,所以,醫院一方面降低經營成本,一方面想方設法創造自費項目,來彌補健保收入的不足。結果,造成醫護血汗,病人成為狙上肉。第二個「錯」是「不同工卻同酬」。健保忽視了感染科、小兒科、神經科、身心科、老人科、血液腫瘤科等科別,跟看傷風感冒不一樣,醫師須要花時間問診,做仔細身體檢查,才能做出正確診斷。可是,健保門診診察費卻一律是兩百塊錢,導致必須用腦思考,花時間檢查病人的重要科別,後繼無人。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十年後,重症小兒科病人須出國就醫,而目前台灣感染科醫師缺額己達六七百人。第三個「錯」是「同工卻不同酬」。原來台灣分級醫療規畫,要由不同層級醫院,分工照顧不同嚴重度的病人。給付的多少也應該依疾病嚴重度決定。但沒有擔當的主政者卻圖利自私自利的醫學中心,居然,同樣的病,到不同層級醫院,健保給付不一樣,層級愈高,付費愈多。導致全台灣多數醫院都以成為醫學中心為目標。不但破壞了轉診制度,也浪費了健保資源。第四個「錯」是「論量計酬」。不論做對做錯,做越多賺越多,這樣的制度根本不鼓勵做好。自費最多最賺 劣幣驅逐良幣健保卅年,因為制度謬誤,不但醫療形態愈來愈扭曲,醫療風氣愈來愈惡劣,自費最多的醫院成為最賺錢的醫院,劣幣正在驅逐良幣!衛福部公布全國醫院財務報告,和信醫院倒數第二名,但護病比最高。心裡雖不好受,但我一點都不慚愧!因為,我們不愧對病人。經營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非營利事業的結餘(bottomline)不是「利潤(profit)」,而是「改變的生命(changed life)」。我們在意的是病人的生命,而不是獲利。從創院直到今天,在和信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一直高過國內平均20%。而不久前,全國住院病人的滿意度調查,我們更高居全國之冠。看到衛福部發布的報告,更擋不住我,要更努力讓這所醫院活下去!
-
2024-05-19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手機成癮1/靠玩俄羅斯方塊健腦 長者竟手機成癮
在「人手一機」的現代社會,3C成癮不止出現在青少年族群,近年也開始往高齡的光譜移動,有長輩為了「動腦」而下載了手機板俄羅斯方塊,整天坐著、食欲與活動力減退,原來已成癮,而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正是這些「銀髮網癮族」背後的縮影,其中又以孤單最為顯著,甚至可能被詐騙集團盯上。衛福部「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65歲以上者有使用網路比率,在5年間由26.52%增至50.36%,每天或幾乎每天使用網路者中,高達96.98%會用LINE及臉書和親友聊天、視訊;46.64%會玩線上遊戲、聽音樂、觀看影片,除使用社群軟體外,其餘如休閒活動、查詢資訊、網購、行動支付等,均低於55至64歲者。手機成癮不是單純成癮,背後可能代表孤單、憂鬱、認知功能下降,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指出,患者到門診就醫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焦慮、身體不適等症狀,他們長期將重心放在兒孫身上,卻容易因為「嘮叨」而和家人疏離、變得更孤單。常常是合併認知退化跟憂鬱情形,袁瑋表示,像這樣因為身心症狀就醫的高齡病患中,約有一成會過度使用手機,而「成癮」看的不是使用時間,而是對生活的影響程度,例如整天都不動、不和家人交流、不吃飯一直滑手機,甚至因為家人不喜歡而躲起來滑、被發現時隱瞞使用事實等。滿多長輩因為孤單開始用手機,就像年輕人,滑手機也容易耗掉很多時間,很容易就變成一個行為,袁瑋指出,能邊看邊動手做的影片,如做菜、繪畫等教學影片,因為不是單方面接收資訊,所以不算「成癮」。袁瑋分享,有名近70歲奶奶被女兒帶來就醫,不只食欲、活動力減退,視力也退化,一問之下才知道,是為了動腦,所以整天都在用手機在玩俄羅斯方塊,幾乎不太動,但「戒癮」並不是直接移除或禁止,而是要用其他豐富的生活、人際交流等,建立新的生活重心,像這位長輩,後來就參加「銀光學苑」的活動,同時合併藥物治療,就不再那麼沉迷手機遊戲了。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老人家跟晚輩之間相處不好的案例很多,治療上絕對不只藥物,還要討論很多現實因素,比起網路成癮,數位落差也許是長輩更常面臨的困境,有些人可能受限於眼睛不好、不會打字、不認得注音符號等,以80歲以上族群很常見。張家銘指出,疫情期間,到處都需要掃描QR-Code、使用相關APP等,很多老人不太會用,以他自己的父母親為例,就不太會使用使用外送平台,不過計程車軟體倒是沒有什麼問題,「能跟上最好」,畢竟現在很多資訊都在網路上,接觸得多就比較不會和社會隔得這麼遠,鼓勵長者持續學習,參加社區大學或日照中心的活動,多接觸人群絕對有幫助。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使用過度可能影響生理,所以建議每用每半小時就要休息,原本就有退化疾病的頸椎造成傷害,建議在使用這些產品時,可以搭配支架、留意使用角度、椅子要有靠背和支撐,「要盡可能符合人體工學」,出現痠痛情形時,也可以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如果還是不舒服,建議搭配藥物改善。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說,目前尚未觀察到長輩「網路成癮」的現象,而戰後嬰兒潮的「壯世代」和80歲以上長者,面臨的數位落差不太一樣,前者屬於不陌生,卻又不像年輕族群熟悉,面對進步快速的AI科技等,需要花時間跟上。吳玉琴表示,數位落差可透過課程協助,因為長輩常抱怨,孩子沒耐心教他們,所以透過課程,長者可學習如何使用手機、LINE、臉書等,熟悉3C產品,更上手之後,也許就能自己拍影片、掌握話語權,從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開始。
-
2024-05-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經維空閒時冥想散步,調息轉念紓壓「想想高山、想想大海」
成大醫院是一家擁有近5000名員工的醫學中心,成大醫院院長李經維說,醫院有許多狀況得處理,工作非常忙碌、壓力沉重,但他仍看似一派輕鬆,持續看診、手術,不願荒廢一身的本事。李經維從小奉行「濟弱扶傾」、「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理念,和國父孫中山一樣立志當醫師行醫濟世,熱愛閱讀的他,認為「助人的快樂,比起人間桂冠榮耀來得更真實」,希望讓自己更有能力助人。立志當外科醫師的李經維,當兵抽到澎湖海軍醫院分科時卻選了內科,近兩年役期則刻意反其道而行,他認為「外科醫師不應像屠夫,應該要有內科的sense,才會平衡,尤其愈難碰觸的學問,愈要了解,未來才不會碰上成為罩門」。李經維養生祕訣:空閒時冥想散步 調息轉念紓壓李經維養生沒獨家祕訣,就是規律生活、減少欲望,飲食均衡不過量,有空看書、玩樂器、爬山。出國旅遊首選是日本,因為日本環境整潔,國民有禮、自律,有文化與漢學底蘊,重視維護傳統保存物質與精神文物。壓力大時,李經維會用調息來放鬆,有空多冥想、散步,常提醒自己轉念,「想想高山、想想大海」,察覺人的渺小,壓力就不會大到不成比例。他也坦承,因為花在工作的時間、力氣太多,難以兼顧家庭,他只能讓家人「自由發揮」,還好大家都能相互體諒。專精顱顏面手術 患者重獲新生李經維是整形外科醫師,他決定踏入這專科領域,無關所得發展,而是有感外貌損害對人的自信心及生活影響甚巨,所造成的身心痛苦,非當事人很難體會。有一雙巧手、心思細膩的他,專精於顱顏面手術,總以作戰計畫般詳細先期思考設計,讓「異於常人」的患者因為外貌的改善,內心世界甚至命運也跟著改變。李經維憶及曾經醫治一名從小「只剩半邊臉」、痛恨父母而誤入歧途的年輕人,幫他外觀恢復正常後,他的內心竟不再扭曲,與家人關係獲得改善,命運也從此改觀、重獲新生。李經維精於五官手術,尤其眼神與眼睛功能連動,深入研究眼眶周邊區域體積變化估算、如何有效手術改善有獨特心得,發表於國際期刊成為國內外同業參考依據。處理外傷、先天缺陷或腫瘤等外型缺陷是大工程,他不故步自封,利用新式數位影像科技預先模擬治療,採用導航系統讓手術更精確完成,達到病人希望的外觀且大幅降低風險。「我決定、我負責」 部屬風行草偃對於成醫的經營,李經維期許做到「我決定、我負責」。凡事不推托,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好的領導人應先自我管理,管得好就成功一半,接著才是與上級、平輩溝通,真正需要「管」的不過5%,「上行下效,主管做得好、部屬自然風行草偃。」成醫推動ESG、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大數據、微創手術等。李經維認為,硬體功能要極大化,但軟體能力與服務也須兼顧,員工要數位轉型、智慧化,多學習增進戰鬥力、生產力,軟硬體有效配置,才能平衡發展,也才能說服各界拿出資源投資成醫。讓李經維最難忘的是接外科部主任時,招不到住院醫師。主治要兼住院醫師苦不堪言,他鼓勵大家一同面對,製作「對內招生」影片宣傳、自己帶的學生要當顧客好好對待,「自家的都跑掉留不住,一定有問題,別家醫院培養的人才何苦來當砲灰?」李經維常引用美國教育家杜威名言「生活即教育」,一旦理論與實務脫節即了無價值。不能光說不練、說一套作一套。「多年來,我都固定早上七點查房,有人以為太老派;但這是一種身教示範、行為藝術。」盡早查房,才能發掘病患問題、及時處理,也可騰出更多時間,完成更多任務。李經維小檔案年齡:65歲專長:整形、顱顏面外科現職:成大醫院院長、外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大醫學系、成大EMBA畢業經歷:成大醫院醫療副院長、外科部主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員、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跟病人都是人,是夥伴關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8 養生.抗老養生
「肌少症」分2種:急性與慢性!看哪一科?該怎麼檢測?肌少症權威陳亮恭一次告訴你
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50歲後流失就會開始加速,肌少症的進展會越來越快。隨著台灣人愈來愈長壽,平均餘命已達到81.3歲,因此「老人疾病」也成為必須注重的課題,而其中也倍受關注的便是「肌少症」。台北市立醫院關渡醫院院長、亞洲衰弱症與肌少症學會理事長陳亮恭指出,肌少症不只影響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那我們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是肌少症?若真的是肌少症,該去看哪一科呢?25歲的肌力的頂峰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50歲後流失就會開始加速,肌少症的進展會越來越快,這時會開始感覺到體力大不如前,到了65歲,有5~10%罹患肌少症,80歲竟可能達到三成。而肌少症又分為兩種,目前歐洲肌少症診斷共識將之分為「急性與慢性肌少症」:急性肌少症多半與突然生重病、臥床有關,因為疾病耗能高,在住院治療下肌力流失也快,要再回復很難也很慢,因此在急性病治療,醫療團隊不能忽略營養跟蛋白質攝取;另外,慢性的肌少症則與生活習慣、慢性病管理有關。而患肌少症的長輩,多半是急性、慢性交互混雜。糖尿病罹患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那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有哪些?陳亮恭表示,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等慢性疾病患者,都可能是肌少症的高風險群。如糖尿病患者會一直耗損能量,因此罹患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另外,慢性腎臟病患者也因會有蛋白尿,造成蛋白流失,也讓肌肉跟著流失掉了,又或慢性病控制不好也都要注意。也因為肌少症是疾病與生活交互影響下的疾病,除了上述的疾病外,平時生活上更需要注意的是運動和營養。但長輩常因為牙口不好,或是肉類不易咀嚼、長期茹素,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更可能讓肌肉流失問題更嚴重。長輩若沒有特別疾病、醫師特別指示,並不需要特別節制營養的攝取;若有某些疾病,就需要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想知道怎麼運動、又或是如何補充營養,就看:別誤會「大魚大肉」了!小心越養生,「肌少症」風險越大...陳亮恭教你:怎麼吃、怎麼動才能留住肌肉5招教你掌握自己肌肉的質與量因為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所以兩者都需要同時檢測:檢測「肌肉量(肌肉的多寡)」1.請長輩輕鬆坐在椅子上。2.雙手大拇指、食指圈起,以此量測自己小腿最粗的地方,若是圈得起來,肌肉量就可能太少。3.另也可以請他人以皮尺量測小腿最粗的地方,男性標準是34公分、女性33公分,低於此數字,罹患肌少症機率高。檢測「肌肉的質量(單位肌肉大小可以產生的肌力)」1.坐在穩定牢固的椅子上,雙手抱胸。2.快速連續起坐5次,12秒內完成及格。肌少症要看哪一科?在肌少症的診斷上,因為需要做全身性的肌肉量測試,但是並非每家醫療機構都有專業設備,所以可以向醫院的高齡醫學中心諮詢。也因為罹患肌少症人數逐漸增加、且長輩可能都會遇到的狀況,所以民眾平時也可以諮詢老年醫學科、新陳代謝科醫師,或是諮詢復健科,從飲食與運動習慣開始調整。延伸閱讀: 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 婆婆說「母親節不用送東西給我啦!」郁方:身為聰明的媳婦,你該這麼做....
-
2024-05-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營養師是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
【編者按】:本週以「沒有特定主題」邀請幾位常在醫病平台撰稿的「文膽」將他們正在思考的問題,即時形之於文字,幫忙我們度過這幾年來從未發生過的窘境:「編者清晨驚醒,突然發覺手上還沒有已經三篇『成團』的文稿。」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這幾位「武林高手」接到這「廣邀天下英雄」的呼籲之後,居然能即時伸出援手,讓我們即時收到了以「雜牌」成軍的三篇文章。一位負責處理醫院醫療爭議的醫師說出他的心得,「關懷小組透過真心的溝通,讓已經發生的不幸事件,讓病人與家屬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避免誤解而帶著遺憾與憤恨」。→延伸閱讀一位專門負責醫院安寧療護的醫師在接到家屬提出要求停止所有的治療時,說出:「0到1之間是一個連續的照護光譜,根據病人的病況與時光的推移流轉,我們往往可以在中間找到一個更適切的位置,幫助醫病雙方找到一個最適切的位置,讓每個病人都圓滿,這是作為醫者最快樂的事!」→延伸閱讀一位資深醫師當本身淪為病人時,領會到「營養師是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點醒了醫療團隊互相尊重感激的重要。這次的三篇文章比起過去每週以某一特定主題邀請專家發表看法的深入討論,可能更有活力更能反映時效,我們將再繼續嘗試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徵稿,讓「醫病平台」的深度與廣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說到醫療團隊,立刻使人想到醫護二個核心成員,不管到診所、衛生所和任何醫院,一定會和醫師與護理師直接互動,也幾乎都會碰到藥師、醫檢師、放射師。依照個人病情,也常會需要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放射治療師、聽力師、心理師、社工師等的服務,因此我們很容易想到這些專業人員都是醫療團隊的成員。營養師也是醫療團隊的成員,但是可能比較少接觸。提到營養師,大家立刻會想到的是團體膳食營養的設計、製備和監督執行工作,尤其最近出現幾個餐廳的食安問題,和去年缺蛋相關的團體膳食問題,都會想到營養師的角色。這些年來減重、怕體重增加有關的飲食問題,也讓不少人想要營養師的幫助。我查了幾家醫學中心營養部的任務,可以把營養師歸納有下列五大類功能:一、個別對象健康狀況之營養評估;二、個別對象營養需求之飲食設計和諮詢;三、特定群體營養需求之飲食設計、膳食製備及供應之營養監督;四、臨床治療飲食之設計,及製備和供應之營養監督;五、營養教育和推廣,及營養衛教。住院病人,如果訂醫院的伙食,可能涉及第三和第四項功能。第一、二項功能可能在門診和住院時,經由醫師的轉診照會或個別申請(掛號營養門診)得到營養師的服務。我是注射胰島素三十年的糖尿病人,最近出現腎臟功能受損的跡象,新陳代謝科的主治醫師幫我轉介腎臟科醫師診治,也安排自費在糖尿病照護小組安裝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簡稱CGM),在個管師和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飲食、血糖和胰島素注射量的監測。糖尿病人特別要注意碳水化合物(五穀雜糧水果等醣類,以下簡稱醣類)的飲食種類和量,而腎臟病人要特別注意蛋白質(動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質)的質和量,以及礦物質的質量。而腎功能受損的糖尿病人,要同時注意醣類、蛋白質和礦物質的質和量,要維持體重和身體活動的能量,如何平衡飲食?這是大學問,需要專家來處理,因此我以自費去掛了營養門診。一個小時的門診時間,營養師很詳細評估我的健康狀況,包括糖尿病和腎功能檢查的資料,以及過去的飲食、運動、工作和一般活動的習慣,開了飲食處方:減少及限制每日、每餐蛋白質的量,略微增加每日、每餐醣類的量,增加每日、每餐油脂的量來維持足夠的熱量。營養師也提供資料告訴我們什麼是優質的蛋白質、醣類、蔬菜、水果和油脂。糖尿病照護小組的營養師整合了腎臟病營養師的處方,在裝了連續血糖監測器起,要我依照時間詳細記錄每天24小時的藥物劑量、食物名稱烹調方法、重量,和活動量。我們特別去買了以克為單位的食物秤來秤並記錄食物重量。這個秤很容易使用,把空盤子放上去,可以按鍵使盤子重量歸零,往盤子裡放入食物就會顯示食物的重量。經過幾餐訓練之後,記得一碗白飯是160克4份醣,一碗炒綠花椰菜120克2份蔬菜,一塊蒸傳統豆腐是80克1份蛋白質,二根手指大小的煎鮭魚是30克1份蛋白質。然後就是追蹤飲食量、胰島素注射量、活動量和CGM血糖變化,根據這些資料來調整達到控制血糖的目標。以我自己來說,早餐如果照最初營養師處方的3份醣(二片土司)和速效胰島素注射量,早餐後60分鐘血糖超過250(目標不超過180),持續二小時才略微下降到200。如果我出去快步走,走30分鐘就會下降,有一次上坡階梯多走二次,走的時間90分鐘,居然CGM響起低血糖(低於70)的警訊,讓我趕快吃二顆糖使血糖上升不至於在路上昏迷。之後個管師和營養師繼續指導我如何調整食物的量、吃的時間,藥物劑量,和運動量。這樣的互動中,自己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三十年的糖尿病經驗也讓自己知道一些自己身體反應的特點,因此自己也要把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反應給個管師和營養師。尤其是糖尿病照顧小組的任務結束之後,自己和家人要持續的調整,使血糖控制在比較理想的狀態,不致於低血糖造成危害,控制好糖尿病和適當的飲食也能減緩腎臟功能的降低和惡化。我們仍然在繼續努力中!謹以自己的經驗報告,感謝照顧我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也希望這個報告有助於讀者認識營養師這個醫療團隊成員,以及知道糖尿病照顧小組,如何幫助糖尿病人積極處理糖尿病,減少糖尿病的併發症。現在健保署也在推糖腎共同照顧小組,促進糖腎病人穩定、減少洗腎。這些政策和醫療團隊的努力,相信能促進病人得到適當的醫療照顧,提高生活品質。延伸閱讀:5/13 醫病好好溝通,讓傷害降到最低5/15 醫病艱難的拔河——當家屬提出斷食善終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0 醫聲.Podcast
🎧|懷孕30周發現四期乳癌!榮總醫師耐心治療,如今小孩小學畢業
10多年前一名懷孕媽媽發現乳癌第四期,經過台北榮民總醫院乳癌治療權威曾令民的團隊努力,把癌症病情化為「慢性病」,現在這位媽媽陪伴孩子一路走到國小畢業,病情穩定控制。曾令民也感嘆,乳癌治療手術不段創新,現在北榮也引進新型手術模擬創新科技,運用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模擬手術,病人的安全性大為提升。🎧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面對這名在30周確診第四期乳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的孕媽咪,曾令民嚴謹地思考各診療環節,從病理切片證據到手術計畫的擬定、施行,每一細節都不放過,他費盡心力,就只為幫病患找出一條可母子均安的醫療解方。所幸,在曾令民與北榮乳癌治療團隊的全力幫助下,這名孕媽咪終於平安生下孩子,且成功存活下來,至今已10多年,病情正穩定控制,當年的孩子,現在即將國小畢業。持續30多年的熱情,真正原因在這裡!目前擔任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暨該院乳癌多專科團隊召集人的曾令民想起當年這位孕媽咪,再想到不少第四期乳癌病患在經過一關關的診治後終於存活10多年以上,並將癌症病情化為「慢性病」,與之共存,不僅深深感受到外科醫療、乳癌多專科治療的重要性與深刻價值。談到當時為何選乳房外科這條道路,在這領域深耕30多年的曾令民說,當他還是住院醫師的時候,每次進入開刀房,看到主刀醫師熟練地將腫瘤切除,再看到病人復原神速,便深感震撼,後來進一步進入乳房外科領域,更發現乳癌治療的手術、診療方式不斷有更新、創新之處,學習與進步的空間十分廣大,因此便受到吸引,每當看到病人像上述孕媽咪一樣重獲生機,他與醫療團隊便為病患感到高興,前進的動力也就更加熾熱。外科新血不足,北榮團隊醞釀創新解方不過,近年來,台灣外科界面臨外科住院醫師招不滿、外科人力不平衡等困境,像台大、長庚與北榮等北部醫學中心在招募外科住院醫師時,常招不到足夠醫師。曾令民不諱言,由於少子化,加上外科醫師的訓練時間、工時比較長,北部生活花費也較高,因而導致這些現象。曾令民認為,像北榮引進新型手術模擬創新科技,並運用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模擬內視鏡手術、機器手臂手術,讓住院醫師的學習更有效率,病人的安全性也大為提升。若住院醫師想到國外短期進修,該院也提供補助,且外科醫師真的可以幫助病人救命、回歸正常生活,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期盼更多醫學生投入外科領域、領略外科醫學的真正魅力。曾令民小檔案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臺北榮民總醫院乳癌多專科團隊召集人美國德州休士頓MD Anderson癌病中心研究員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實驗外科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臺北榮民總醫院
-
2024-05-08 失智.非藥物治療
失智輔療 北榮、故宮合推「認知牌卡」
衛福部最新統計,國內65歲以上失智症患者約35萬人,至民國130年預計增加至68萬人。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失智症發生率會逐漸上升,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榮總合作發行藝術輔療工具「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為長者提供增進健康福祉的創新方案。故宮院長蕭宗煌與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昨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為期3年藝術與醫療專業跨域合作,共同研發以長者為中心的創新服務方案,包含辦理專業人員培訓工作坊、博物館人員教育推廣、舉辦藝術與醫療相遇分享會等推廣活動。失智認知牌卡 國內首創博物館與國家級醫學中心合作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說,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患者會愈來愈多,近年失智症藥物治療有所進展,更期待非藥物治療為失智症患者帶來更多助益。認知牌卡為國內首創由博物館與國家級醫學中心深度合作,將文物寓意及意象結合牌卡形式,以非藥物介入活動,打造貼近長者需求與生活經驗的樂齡友善服務。藝術扮演醫療輔助關鍵角色故宮院長蕭宗煌指出,近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博物館界肯定藝術對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福祉的重要性,扮演醫療輔助、促進民眾身心正向發展的關鍵角色。認知牌卡透過長者、心理師與職能治療師的全新視角,讓故宮60件經典文物與生活經歷結合,從「物」回歸到「人」,關照不同面向的群眾,使藝術輔療成為非藥物活動的選擇之一。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傅中玲說,北榮針對輕度失智及認知障礙長者研究發現,透過認知牌卡進行為期四周訓練後,在語文、圖像學習與記憶能力均有所進步。共同研發牌卡的稻香長照設施暨醫事機構所長許庭榕說,「今牌人生認知牌卡」中也收集「清明上河圖」文物部分片段,如一張牌卡是描述迎娶的場景,讓一名輕度失智老太太回想起年輕時自己的姊姊結婚場景,有助情緒穩定。
-
2024-05-06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智慧醫療聯盟 組AI國家隊
AI蓬勃發展,後疫情時代更加速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掀起新一波數位革命。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吳政忠主委於110年提出「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Taiwan Smart Healthcare Alliance, TSHA)」,歷經三年研究發展,台中榮民總醫院、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推動辦公室於5月5日舉辦「2024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成果發表會」,聚焦產品實際落地,以及未來醫療AI商品化模式。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暨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總主持人陳適安表示,人工智慧可以為醫療服務帶來創新,完善精準健康生態體系。TSHA聯盟成立自今,陸續與多家科技大廠、學術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目前正進行23項合作開發案,另與國內各醫學中心合作,組成AI國家隊,實際落地進入臨床場域,把研究產學化,並進入國際市場。陳適安說,TSHA團隊建構跨機構的人工智慧應用落地驗證合作模式,目前,第一年執行5個專案皆已獲得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部分智慧軟體醫材產品也正在進行國際FDA認證,以及產品的跨國輸出應用。另外,第二年與第三年所進行的18個專案持續進行AI模型跨院驗證及申請TFDA認證中。陳適安期待,將智慧醫療打造成台灣的第二座護國神山,建立醫療領域創新研發應用典範。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灣發展智慧醫療成果豐碩,可說是遍地開花,吸引許多科技大廠搶進,與各家醫療機構共同研發創新的智慧醫療,以影像辨識判讀的應用為例,現在技術發展已可匯入所有資料、數據,從眼睛疾病就可以看到全身疾病,甚至分析中風機率,突破「分科限制的想像」,從數據掌握病情發展。吳明賢強調,智慧醫療要邁至產業模式,除了運用在國內醫院,更需將研究成果跨域落地驗證,例如,打團體戰創造可以輸出國外的產業模式,推進智慧醫療產業發展。
-
2024-05-06 醫療.耳鼻喉
比用棉花棒更佳的方式 專家教你如何清耳屎又能安全不傷耳朵
清耳屎或耳垢,該不該用棉花棒?根據紐約上州大學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庫因比(Alexandra Quimby)的說法,問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耳垢是不是該消滅的敵人?她說,不是。黏黏酥酥的耳屎是油性的皮膚分泌物、汗水和死掉的皮膚細胞所構成,可以圈住灰塵、骯髒物、細菌和黴菌,同時還可調節濕度,發揮保護內耳的功效。耳屎還能把內耳掉落的皮膚死亡細胞擠到外耳,最後將它排出耳朵,達到「清汙」作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內耳症專家金海玉( Hae-Ok Ana Kim,譯音)說,用棉花棒清耳垢,可能傷及敏感細膩的內耳皮膚,因為棉花纖維雖然看似「很好,毛茸茸的」,實際上卻具有磨蝕力,「會使你的耳朵製造更多耳屎,以便保護被磨傷的耳皮。」此外,她說,棉花棒可能把耳屎推到耳溝更深入的地帶,裡面堆積多了,會讓你感到發癢、疼痛、充塞或暈眩。嚴重時,會影響聽力,彷彿一切聲音都很低沉。因此,專家認為,讓耳朵乾淨又健康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要挖耳朵,聽其自然。可是,有幾個人抗拒得了挖它幾下的衝動?何況,耳朵充滿神經末梢,刺激它一下,還蠻有快感的。如果實在到了耳屎非挖不可的地步,聽聽專家建議安全又能奏效的方法。庫因比建議用濕布清洗耳殼(pinna)即可,就像清洗身體其他部分,「清到布面能到的地方就停,不要更深入。」西雅圖Virginia Mason Franciscan醫療網絡的耳鼻喉醫師史瓦茲( Seth Schwartz)推薦藥房買得到的「耳藥水」,加速耳垢自然清理的過程。他說,耳藥水對乾性耳屎的人幫助較大,滴幾滴進去,可以軟化耳垢,讓它更容易「自然掉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 婦科醫提醒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
「有什麼抗衰老的秘訣嗎?」馬偕婦科癌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翁嘉穗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秒回「沒~有~」,身為2個小男孩的母親,她認為自己「超不care外表」,日常肌膚保養最重要的就是擦防曬;而以婦產科醫師的角度,她則建議女性至少每3年做一次乳房與子宮健康檢查。如本身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的孕婦,因懷孕期間免疫力較低,癌症細胞更容易在此時伺機而動,因此孕期仍應該追蹤。想學一個能照顧自己的科系,「以終為始」當座右銘。44歲的翁嘉穗在職場中屬於中生代,考上醫學系就決定要走婦產科,除了想要學習一個可以照顧自己的科別,再加上信仰因素,曾想到偏遠地區服務那群可能只願意給女醫師看診的婦女。性格爽朗的翁嘉穗笑說,自己維持狀態的祕訣就是每天不斷的在家庭與工作中調節、磨合,畢竟在肩負臨床醫療與教學的醫學中心工作,「每天都在試圖找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斷探索,匍匐前進。」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所有事都希望先規畫好,「以終為始」地先訂立人生的遠程目標,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這也是她希望送給病人的一句話;而每天禱告、星期天做禮拜,則是沉澱、調適自己的方式。鼓勵婦癌患者勿離開職場,讓她們邊工作邊治療。專攻婦癌治療的翁嘉穗提到,求診的患者常見症狀包含亂經、月經量多、貧血等,大部分是壓力和飲食造成,因為壓力過大影響荷爾蒙而導致停止排卵、月經混亂,長期無卵性月經造成有時出血量很少、有時大出血,造成貧血。有些媽媽覺得自己累是因為顧小孩,但其實是貧血導致,鼓勵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基本健康檢查,檢視代謝與血球狀況。翁嘉穗指出,婦癌患者年紀以35至60歲為多,她考量到現代職業婦女面臨的處境跟自己很像,所以會盡量讓她們可以邊工作邊治療。如安排周末做化療,並透過AI照護,協助患者排除常見的狀況,太嚴重就會轉介到個管師甚至醫師端,對於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的家屬,她也會盡量配合對方時間解釋病情。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女生要彼此合作。「自己也生過小孩,因此特別感同身受。」翁嘉穗說,懷孕是從女孩變成女人,荷爾蒙與體態改變,全家人的心情都要調整好。她也期許婦癌科的學妹們不要離開職場,因為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永遠都要有新知,所以會共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上的女生要彼此合作」。翁嘉穗的2個兒子目前就讀國小,都有打曲棍球的習慣,她覺得看小孩運動很紓壓,有時自己也會在旁跑步或做高強度有氧運動,對抗地心引力、有衝擊性的運動對於「存骨本」都有幫助,最簡單的就是跳繩、開合跳。33歲才生孩子在計畫中,認為自己當時狀態最好。喜歡小孩的翁嘉穗,原本想生3個孩子,但先生認為她太忙而阻止;而擔任第一任國健局長的父親翁瑞亨,則曾希望她和當時是班對的先生大學結婚、住院醫師階段小孩剛好上幼兒園。對於父親的提議,她覺得當學生就結婚很奇怪,加上訓練時間有限,所以翁嘉穗一畢業就結婚,但「完全避孕」、婚後8年才生小孩,雖然父親覺得33歲才生從優生學的角度不好,但她覺得到那個階段,自己對金錢和時間的掌握度提升,幸福感比較好。更年期前後易罹癌,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翁嘉穗說,有些患者是原位癌或癌症前期,懷孕生產期間沒追蹤,癌細胞可能趁免疫力低下時擴散。她舉例,曾有B肝帶原個案,在懷孕生產兩年間沒有追蹤,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不到10個月就過世;也有忙著照顧小孩、3年沒有健檢,持續疲憊與腰痠背痛的患者,檢查才發現是乳癌轉移到脊椎。雖都是罕見個案,但提醒有風險因子的婦女,現在影像檢查發達,在懷孕期間,除了子宮侵入性檢查不能做之外,其他要盡可能追蹤。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翁嘉穗提醒,經期不規則等症狀和更年期很像,若觀察3至4個月,有異狀要盡速就醫。平常可觀察月經量,如果「生理期一天要用到3片夜用型衛生棉」,代表出血量太大。翁嘉穗說,自己每3年會做一次全身大健檢,因為家族有親戚罹患大腸癌,所以特別注意定期腸胃鏡檢查。她也打趣道,先生是肺癌專科醫師,不能得肺癌,所以每年都會做肺部篩檢,加上常規的抽血檢查。她也會透過量表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數值看起來不太好,就會告訴自己要請假,「以前都是為了孩子請假,後來開始為了自己而請假休息,調整步調。」建議做的定期檢查(40歲以上)● 每年基礎健康檢查:除國健署提供的成人健檢,有餘裕者或高風險族群可每年自費健檢,檢查包含:抽血、代謝檢查、肝腎功能等。● 每3年檢查: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子宮和卵巢超音波● 癌症篩檢:40歲以上民眾如有肺癌、肝癌、大腸癌等風險因子,應定期檢查。翁嘉穗醫師小檔案● 年齡:44歲● 現職:馬偕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婦癌醫學會會員●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婦科癌症學科研究醫師訓練● 給患者的一句話:「以終為始」地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
-
2024-05-05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做夢很容易 築夢要努力
目前正在海外旅行中。此行是參加在葡萄牙舉行的歐洲外傷醫學會年會,每年全世界外傷界的盛會之一,各國家、各大醫學中心都會在此發表最新的醫學研究,或是尋找合作夥伴。此次還有七位年輕醫師同行,他們都在我的研究團隊中,有各自的研究主題,也有各自的報告與發表。這一回我們團隊浩浩蕩蕩出發,身為團隊領導人,看到這些青出於藍的後起之秀,除了感動,也有感慨。大約十多年前,第一次去海外參加醫學會,那時候剛入行,跟著前輩走走看看增廣見聞。除了吸收醫學新知外,對於某些名號響亮的研究機構或大教授,是帶著「朝聖」的心情來認識他們。印象中遇到美國某家外傷中心的團隊,他們軍容壯大,領導教授的名號如雷貫耳,旗下每位年輕醫師研究員也是兵強馬壯,在每個領域都有論文發表,演講後總是博得滿堂采,就算有聽眾提問,他們也能自信地回答。那時候曾經問自己,將來會不會有這一天?我也可以在國外大型會議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也可以有自己的研究團隊?除了開刀看病人的臨床工作之外,我要如何達成這些夢想?做夢很容易,築夢要努力。甚至不只是努力,也需要時間累積。由於國內的醫療與學術體制,許多專業人士寫論文做研究,是為了因應機構要求,也可能與自身的職務晉升甚至薪資有關,所以在壓力之下不得不發表論文。曾經我也遭遇被論文追著跑,被上層醫師緊盯研究進度的苦日子。不過臨床工作的有趣就在於,醫療工作有太多的例外或變異,當我們照著教科書或是某篇最新研究的結果來治療病人,未必每個病人都因此好轉。在這些例外之中,我們便有了源源不絕的研究素材:同樣的外傷,哪些病人會好、哪些不會好?同樣的治療方式,哪些病人有效、哪些沒有效?如何透過自身的經驗,進行醫療流程改善?當我們遇到了一個個臨床問題,就有了一個個研究主題,也自然有了一篇篇論文的發表。這些年我很享受在工作中發現問題,然後與研究團隊一起找出答案,一起在國際醫學會發表看法,也一一對付可能的質疑與挑戰。十多年過去,從學生變成老師,當年坐在台下看熱鬧、聽不太懂的小毛頭,持續自我要求每年都要發表成果,每年都要來開會看看新東西,認識人,也被認識。到了現在,我也算是有了自己的研究團隊,雖然距離軍容壯盛的名門還有好一段路,但至少也跨過了門檻。開完會還是有些輕鬆時刻,大家利用時間觀光購物,也算是額外的收獲。身為帶隊開會的團長,照例找家餐廳宴請大家的辛勞,看到這群英雄出少年,很感動於他們的成長,也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的點滴。我曾經編織的美夢,成為快樂的研究者,帶領著學生一起研究寫論文,一起在海外攻城掠地,會後把酒言歡……或許這個夢想很渺小微不足道,但是逐夢之人可以因夢想而成長。
-
2024-05-03 癌症.飲食與癌症
喝茶、喝咖啡、吃維生素、餵母乳!都可預防世界各國第一大健康殺手「癌症」
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雜誌》,由加拿大學者追蹤69000多位華人女性長達10年的研究中,發現每週至少喝3次綠茶的女性,罹患消化系統方面的癌症機率,較其他族群少了14%。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愛喝綠茶的女性,也都沒有吸菸及喝酒的習慣,顯示似乎愛喝綠茶的人,也比較注重健康。而據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觀察67000位女性的生活習慣追蹤長達20年,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喝4杯咖啡以上的女性,罹患子宮癌的機率可降低25%。除了女性以外,男性喝咖啡也有好處,研究人員另一項追蹤50000多名男性長達20年的研究,也發現每天喝6杯以上咖啡者,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也可以降低18%。補充足量的維生素不只有益健康,據刊登在《美國醫學期刊》,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針對5000多位年齡在50歲以上的男醫師,追蹤時間超過10年的「美國醫師健康研究II」則發現,固定服用綜合維生素的男醫師整體罹癌率可降低8%,不過維生速在攝護腺癌中並未見到效果,因此,若不計入攝護腺癌,降低罹癌的作用更可高達12%,如果曾經罹癌者,服用綜合維生素的防癌效果更高。而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的國際會議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表,追蹤4000位以上北美和澳洲的母親所做的研究發現,生育3個以上子女的女性,若沒有餵母乳者,和其他女性相較之下,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提高了1.5倍。但只要有餵母乳,罹患乳癌的機率不但不會增加,在其他的研究顯示,餵母乳反而會降低罹三陰性乳癌的機率。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3 醫療.心臟血管
發脾氣真的會「傷心」 研究揭為何憤怒可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發脾氣不只讓你的心情不佳,還可能會影響你的健康。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新研究表明,它可能導致血管損傷,從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根據早期研究發現,血管鬆弛能力受損可能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而該項新研究的重點是探究憤怒和其他負面情緒,是否可能直接導致這種類型的血管損傷。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隨機分配280位參與者完成四項各不相同的八分鐘任務,旨在引發不同的情緒:.回憶起讓他們生氣的記憶。.回憶讓他們焦慮的記憶。.閱讀一系列令人悲傷的壓抑句子。.重複從1數到100以保持中性的情緒狀態。在參與者完成這些任務之前、期間和之後,研究人員評估了他們的血管,以尋找血管擴張受損、細胞損傷以及細胞修復損傷能力降低的跡象。研究結果發現,當人們生氣時,血管擴張會在實驗完成後的40分鐘內受到損害。除此之外,暴露於其他情緒的人群的血管沒有任何顯著的變化。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教授Daichi Shimbo博士表示,「我們發現,引發憤怒狀態會導致血管功能障礙,儘管我們還不知道是什麼可能導致這些變化。」Shimbo補充,調查憤怒與血管功能障礙之間的潛在聯繫,可能有助於那些心血管事件風險較高的人群確定有效的干預目標。為什麼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21年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可以對一個人的健康以及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美國貝勒醫學院醫學教授Glenn Levine博士指出,該項研究很好地補充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基礎,即心理健康可以影響心血管健康,而強烈的急性情緒狀態,例如憤怒或壓力,可能會導致心血管事件。不過,Shimbo也指出該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參與者年輕(平均年齡為26歲)且健康,因此並不清楚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患有其他健康問題的年長者,他們很可能正在服用藥物。此外,參與者是在實驗的環境中而不是在現實世界中進行觀察的,並且該研究僅評估了誘發情緒的短期影響。【資料來源】.Brief anger may impair blood vessel function.Anger Can Lead to Blood Vessel Changes That May Harm the Heart
-
2024-04-28 醫療.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前10大中國附醫/到醫院睡不著 可帶機器回家檢測「到睡眠中心就醫的病人,以睡眠呼吸中止症為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杭良文表示,患者多主訴「打呼聲干擾同住者」或「同住者看到呼吸停止」覺得很可怕。杭良文指出,患者以40至50歲為最高峰,因為這個階段會碰到年紀漸長、大肌肉變得無力、體重增加等相關因子。但近年也觀察到國人因體重增加等因素,睡眠呼吸中止症出現年輕化趨勢,10幾到20歲患者變多,「這是更麻煩的族群,這群人即使做完檢查都不覺得自己生病。」睡眠中心針對肥胖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不只偵測睡眠的氧氣變化,還偵測二氧化碳變化,這些病人往往是發生「開車開到睡著」等狀況才到醫院報到。雖然醫療成本增加,但卻能找出這類呼吸中止症狀不嚴重,但二氧化碳堆積嚴重的患者。杭良文表示,有些病人在家睡不好,到醫院更睡不好,隨人工智慧發展,現在已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睡眠品質檢測系統,患者把儀器帶回家、貼在胸前測一晚,隔天回醫院由醫師判讀;如果沒有打呼等症狀,卻又強烈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則可透過健康檢查,用超音波檢視相關風險。區域醫院前10大台北附醫/到醫院睡一晚 需要多科別協助診斷推估台灣約有40多萬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實際就醫的人數恐僅有五分之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判斷是否有「打呼、肥胖、睡不飽」三大典型症狀以外,還得到醫院睡一晚,經多頻道睡眠診斷才能確診。李信謙表示,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背後有多重因素,因此治療得結合多科別的醫療團隊協助。北醫附醫於2005年成立睡眠呼吸門診,結合多科別提供對應的治療方式。像舌頭沒有擺對位置的阻塞型,就得透過職能治療逐步復健,調整舌頭擺放位置,如果找錯科別就無法對症下藥。台灣睡眠醫學會曾計算,如果把全台醫院提供可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床位加總,診斷全數可能罹病的患者,大約需要10年才能做完,如果碰上類似新冠疫情,診斷的效益也會跟著下降。李信謙表示,過去5到10年全球都在推動「居家睡眠診斷」,透過居家睡眠數據與醫院多頻道睡眠診斷的「金標準」做比對,達到輔助診斷的效果。目前北醫附醫也導入非侵入式居家睡眠檢測,幫助不適應在醫院睡一晚,或移動困難的民眾,達到同樣診斷效果。地區醫院前10大土城醫院/藥物引導支氣管鏡 適用特定族群病況評估土城醫院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人數多,胸腔內科科主任鍾福財表示,該院有藥物引導支氣管鏡等特色治療,加上跨科治療有助及早發現病人、設備較新且等候時間較短,受病人青睞。鍾福財說,除胸腔科主要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外,新陳代謝科也會合併減重治療因過重導致呼吸悶喘的肺動脈高壓患者,耳鼻喉科則治療鼻息肉引起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整形外科治療氣道受影響的患者。跨科合作利用睡眠中心等資源檢查,幫助患者及早發現病情。鍾福財表示,有一群病人適用內視鏡進行診斷,在以手術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前,先確認開刀效果,若經醫師評估治療效果不佳,則可以使用近年陸續開發上市的生物製劑,對於嚴重氣喘、鼻息肉患者,不論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均有療效。土城醫院的呼吸中止症治療特色之一,是藥物引導的支氣管鏡。醫院由長庚醫療體系經營,近10年來,以鎮靜藥物誘導進行內視鏡、胸腔鏡檢查,讓病人在睡著情況下,同時監測血壓、血氧等數值,進行生理結構呼吸中止症評估的輔助工具,用以尋求最佳診斷及治療方式。基層診所前10大樂田耳鼻喉科診所/內視鏡、睡眠檢測 協助患者做初步診斷新北市樂田耳鼻喉科診所收治不少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院長陳佳弘說,因過去在台大醫院4年、亞東醫院16年,一直投入呼吸道領域,近5年開設診所,口耳相傳下,很多病患會先到診所初步診斷,若患者決定開刀,他也能在亞東醫院幫忙做手術。陳佳弘說,睡眠時呼吸,從鼻子吸氣進來,經喉嚨進到肺部再吐出來,排出過程遇到阻塞,致咽喉部震動就會發出打呼聲。而阻塞原因很多,包括睡覺時咽喉較鬆弛、下巴構造較短或過敏、扁桃腺發炎等,都會使呼氣不順。一小時5次呼吸中斷,便可判定為呼吸中止症。樂田跟其他耳鼻喉科診所不同之處,在於專注睡眠呼吸中止症領域,診所透過內視鏡檢查、居家睡眠檢測,了解患者一小時呼吸中斷幾次、血氧量數據等,判斷屬輕、中、重度,從而建議不同治療方式。陳佳弘說,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百百種,輕症患者可透過小手術,如開鼻子、喉嚨、懸壅垂改善問題,他在亞東醫院還有診,可以為患者開刀;部分中重度患者開刀也無法根治,則可搭配正壓呼吸器改善睡眠氧氣不足,避免睡了一整晚、白天還是精神不濟。睡眠呼吸中止症門診及住院人數10大院所
-
2024-04-28 醫療.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白天嗜睡、精神不濟 輕忽睡眠呼吸中止症恐危害心血管健康
枕邊人時而鼾聲如雷,時而安靜無聲,除了擾人清夢,更是健康警訊。睡眠呼吸中止症顧名思義,就是在睡眠期間暫時停止呼吸,患者無法獲得一夜好眠,長久下來更會造成全身性疾病。此疾病近年漸受國人重視,除了民眾較有病識感,也與肥胖盛行相關。今天的健保大數據,分析患者年齡層與就醫概況,提醒您重視疾病徵兆,盡早就醫。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年新增病例約1萬多人,其實有更多的患者尚未被診斷,形成黑數。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說,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影響睡眠,更造成白天嗜睡,對於從事精密工作、大貨車司機等需要專注力的職業,將增加執業意外風險,病情嚴重者還可能引發高血壓等三高問題,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共病。健保署目前於藥物、手術等治療均有給付,希望給予患者更好的生活品質。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肥胖相關,肥胖防治是重點。睡眠呼吸中止症致病原因,除了身體結構因素外,也與肥胖有關。石崇良說,健保不再是以治療疾病為主,還希望推展至前端的疾病預防、促進健康,因此去年開始與國健署積極合作,致力於慢性病、肥胖等防治工作,期盼國人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準總統賴清德提倡「健康台灣」,也就是生活型態醫學的介入,包括運動、營養、避免有害物質(如菸、酒、檳榔等)、睡眠、壓力管理、正常社交活動共六大要素。石崇良指出,「睡眠」排名第四,因為睡眠品質好壞對健康至關重要。輪值工作影響睡眠,打亂生理時鐘。石崇良指出,他在台大醫院服務時是急診醫師,常需要輪值大夜班,但接下來又要值白班,所以非常重視調整生理時鐘,這與健康關係密切。他甚至也曾投入相關研究,如護理人員常被安排「花花班」,也就是一下大夜班、一下白班或小夜班,會讓生理時鐘無法調整,增加健康風險,因此,護理人員反對「花花班」,有其道理。根據醫學研究發現,護理人員排班時,應從值大夜班後,經休息接白班,再接小夜班的輪值方式,而不應大夜班後接小夜班,再接白班,如此會打亂生理時鐘。保持睡眠環境無光,能增加睡眠品質。「輪值大夜班後,就會特別重視睡眠品質,以恢復精神、體力繼續工作。」石崇良說,依他的經驗,輪值大夜班後,如果沒有好好睡覺,多需要兩天時間,才有可能恢復原先的精神。如果在白天休息、睡覺,他一定會把窗簾拉上,晚上睡覺時,也是關掉所有的燈,保持睡眠環境的黑暗、安靜。有人喜歡睡覺時開夜燈,但他個人不太建議,研究也發現「無光」的環境對睡眠最好,如此才能獲得充份的休息。他說現在健保署公務繁忙,常感覺睡眠時數不足,品質就顯得更重要。加強民眾對疾病的認知,及早就醫檢測。健保署往後會透過衛教與專業學會合作,加強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認知。石崇良說,許多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往往是枕邊人被打鼾聲吵得無法入睡,而要求另一半就醫,進而發現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可治療的疾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如睡覺打鼾,或是即便睡覺時數足夠,但白天還是感覺精神不濟,應懷疑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盡速就醫。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習慣有助預防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仍是使用正壓呼吸器,但健保尚未給付。石崇良說,健保財務有限,給付了很多醫療項目,當考慮給付新項目時,須評估醫療目的及必要性,再依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採取暫時性支付或長期給付,若是長期給付項目,一定是患者已使用其他方式治療無效時,才會予以給付,若要納入給付,需經專家會議討論及醫療科技評估(HTA)。石崇良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除使用藥物、呼吸器、手術外,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十分重要,包括規律運動、多吃有營養的食物、控制體重,並適時紓解壓力,均有助於降低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機會。肥胖致病增加,睡眠呼吸中止症近5年初診人數占65%。38歲男星山豬(陳俊甫)日前因敗血性休克離世,震驚演藝圈。他曾在社群平台透露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被說打鼾太大聲,晚上睡覺1小時內中斷呼吸高達19次,相當於一晚睡8小時、斷氣超過100次,讓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社會關注。去年診斷人數達10萬人,男性遠多於女性。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民國108至111年診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每年約落在8萬至9萬人之間,去年新冠疫情逐漸降溫後,民眾就醫人數增加,診斷人數高達10萬人,其中男性多於女性,近5年初診人數約占整體就醫人數65%。由此可見,大家對此疾病愈來愈熟悉及重視。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周昆達說,正常呼吸,氣流是從鼻腔到嘴巴,再到舌頭後方,進入氣管,只要氣流通道被堵住,就會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主因是呼吸道結構狹窄、鬆弛,或是舌頭肥厚、扁桃腺較大、下巴短小、肥胖等,當睡覺正躺時,造成呼吸道塌陷,而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呼吸道組織隨年齡鬆弛,中壯年族群最多。依健保資料庫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年齡為30歲以上中壯年族群,以去年就醫患者年齡層分析,40至44歲最多達10,970人,其次45至49歲10,890人,第三為50至54歲達10,530人。周昆達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多為中壯年族群,可能原因有二,第一是呼吸道組織隨著年齡增長鬆弛,或是到了中壯年後才被診斷。值得注意的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容易合併其他疾病,以健保資料庫108至112年分析,最常合併阻塞型、非特異型等睡眠呼吸中止,占比達五成;其餘有鼻中隔彎曲、慢性鼻竇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原發性高血壓等。近3年患者合併過敏性鼻炎的排名,從過去第四名,上升至第三名,打鼾排名也有上升;過去4年排在10名外的「起因於熱量過多的病態性肥胖」,去年升至第七名,顯見國人肥胖問題嚴重。常合併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肥胖者尤須注意。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莊立邦說,從打鼾聲可判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程度,且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將高出2.6倍,若枕邊人出現打鼾等症狀,應勸導就醫。周昆達說,國人肥胖問題確實嚴重,相關統計指出,國人應是東亞第一胖,且國健署108年統計,約五成國人體重過重,增加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常合併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等,周昆達則說,因鼻子問題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比率約5%,因此兩者的因果關係很難評估,但仍建議一旦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狀,應速就醫。區域醫院就醫人數最多,未治療易致全身性疾病。據健保署統計,112年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於門診就醫人數達到10萬人,其中至區域醫院就醫占比最高為39.07%,其次為醫學中心占35.5%、地區醫院16.61%、基層診所8.82%。住院患者人數約1.1萬人,區域醫院占比為45.05%、醫學中心占43.95%。健保署表示,這應是為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常需要進行睡眠檢查,此類儀器多在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因此民眾多前往此兩層級醫院就醫。「如果睡眠呼吸中止症沒有妥善治療,將會引發全身性疾病,以心血管疾病最具影響力。」周昆達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晚上睡覺時,可能因呼吸中止,身體感覺有如「怒海求生」,導致血壓上升,久而久之,就會引起高血壓,增加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甚至造成免疫力下降,並容易感染肺炎,或是引起白天嗜睡問題,更可能增加車禍的機會。藥物僅能輔助,正壓呼吸器效果最好。「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睡覺時戴上正壓呼吸器,協助呼吸道保持暢通。」周昆達說,睡眠時一小時內呼吸中止5至15次屬於輕度、15至30次屬於中度、超過30次屬於重度,若是症狀輕微的患者,可以藉由側躺緩解症狀,若中重度患者則需使用正壓呼吸器。周昆達說,目前此項治療健保並不給付,患者需自費治療;健保給付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治療,多為使用鼻部用藥、阻塞性氣道疾病用藥、抗組織胺等藥物。他說,這些藥物治療都是「擦邊球」,無法真正緩解睡眠呼吸中止症。他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死亡的人數雖然不多,但長期影響健康甚鉅,呼籲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狀時,務必盡速就醫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6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覺胸悶氣喘?「肺動脈高壓」惡化可能右心衰竭致死
一位68歲阿姨,有紅斑性狼瘡及氣喘病史,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控制,但氣喘、咳嗽、下肢水腫反覆發作,她曾至心臟內科檢查被診斷為心臟衰竭,治療後未見顯著改善,再到醫學中心接受詳細檢查,發現竟是「肺動脈高壓(CTD-PAH)」疾病作祟,經藥物調整後,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肺高壓惡化會造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占1%,常見胸悶、喘、咳血、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症狀,若症狀持續惡化,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及缺氧發紺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死亡。肺高壓依據不同成因大致分5大類型:肺高壓5大類型1.肺動脈高壓:因遺傳、風濕免疫結締組織疾病、特殊藥物、肝硬化門脈高壓、愛滋病、血吸蟲病或不明原因等,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2.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3.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4.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所殘留的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另有其他肺血管腫瘤、動脈炎或寄生蟲感染等可能。5.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所造成。這5型中,以第2型及第3型最常見,也最容易診斷,其他3種型態則較少,必須仰賴有相關照護經驗的專科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診斷率以及精準治療。據台灣資料統計,紅斑性狼瘡所引起的肺動脈高壓5年內死亡率為20%,因此須謹慎面對。心臟超音波發現右心擴大等異常需警覺診斷肺動脈高壓必須使用合適的檢查工具,依據不同病況安排相關的檢查,而肺功能、心臟超音波、核醫掃描和右心導管檢查為重要的診斷工具。2022年歐洲心臟及胸腔學會下修將平均肺動脈壓力大於20毫米汞柱,即定義為肺動脈高壓;並建議若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右心擴大、三尖瓣膜逆流流速每秒大於2.8米或右心室收縮力下降等,須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一旦確診肺高壓,須判斷其種類成因對應治療,且須做疾病風險分級,檢視治療前後之療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的偏鄉醫療嘗試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醫療服務與醫者的愛心」。一位在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回顧自己在初入醫學院時,在同學的互相鼓勵與人文老師的啟發下,發起「與病人為友」的學生暑期活動,成功地激發醫學生的愛心,並繼續傳承成為該校具有特色的醫學生服務活動。→想看本文一位小兒科醫師分享自己如何以「平衡大學附設醫院的教育責任與利用專業知識來幫助需要的偏鄉兒童」為心願,將青少年照護觀念導入健保架構下,並能貼近在地青少年族群的需求而努力,形成「社區-學校-家庭」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想看本文一位醫學中心小兒外科醫師分享他同時也在兩所偏鄉醫院為理想奮鬥,他的一句「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道出了他們期待集結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師同行,從而確保照護的完整性與持續性。「醫病平台」衷心希望這些故事可以感動更多的醫學生、醫師、社會大眾,多多關懷偏鄉醫療。緣起偏鄉醫療最常遭遇的困擾,便是醫療人力與資源缺乏。而台灣的小兒外科除了有醫師平均年齡逐年老化與新血後進減少的問題,在偏鄉環境更是不容易有小兒外科醫師的生存空間,因為醫師在選擇服務的地點時,往往有許多的考量,例如經濟收入、生活環境、或孩子教育需求等等。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北醫附醫)鄰近繁華現代的信義計畫區,無論大眾交通或是國道交通都相當方便,因此平時便肩負大臺北東區民眾的醫療需要,甚至涵蓋基隆市、新北市汐止區等地的後送醫療。然而,大學附設醫院有教育的責任,雖然業務量沒有其他醫學中心多,仍需要維持小兒外科服務。 根據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的統計,有130萬兒童少年人口的大台北地區約有30名在職的小兒外科醫師,相較於偏鄉地區,人力資源相對豐富很多。以每百萬人口計,大台北地區的小兒外科醫師人數不僅超過美國,更是全國之最。於是「如何平衡大學附設醫院的教育責任與利用專業知識來幫助需要的偏鄉兒童」就成了縈繞在我心的牽掛。蘭陽的呼喚羅東聖母醫院是隸屬於天主教靈醫會,於1952年由從中國大陸來台的修士與修女們創立,自始至終致力於照護蘭陽地區那些經濟困窘、身處弱勢的民眾,逐漸成為許多當地人健康的依託。近年來,宜蘭縣每年約有三千名新生兒誕生,而聖母醫院大抵上承擔了其中三分之一的嬰兒醫療服務,顯見其在兒科照護的重要性。從馬偕醫院來的周桔源醫師,在這裡提供小兒外科的服務,但一年一年的過去,這裡需要有年輕醫師來接棒。因為看到這樣的需求,我鼓起勇氣,挺身而出,接下這個偏鄉支援計畫。在北醫附醫的長官支持與聖母醫院長官的幫助下,雙方合作的計畫得以順利推展,自2022年4月起,我便開始每週四至聖母醫院進行手術與看診。在支援期間,我在聖母醫院進行了一系列的小兒外科常規手術,如腹股溝疝氣修補(引進腹腔鏡手術)、耳前瘻管切除、舌繫帶鬆弛及板機指鬆弛手術等。此外,我也實施了需要短期住院的手術,包括嬰兒腹股溝疝氣修補、淋巴管瘤切除、隱睪症矯治、多指(趾)重建及肛門瘻管手術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許多原本需前往遠地醫院長期就醫的孩子,現在可以在聖母醫院就近接受追蹤與治療。比如,一位需要長期胃造瘻管的罕病兒童,在過去經常往返於台大兒童醫院與急診室更換造瘻管,而今卻能在我的聖母醫院門診安排更換與追蹤。若聖母醫院收治了需矯治先天畸形的孩童,我也能即時與兒科醫師進行討論,並協調轉院手術。期間有位近週歲的女童,自兩個月大開始就間歇性嘔吐,經由我們的互助機制轉介至北醫附醫進行檢查,發現她患有先天十二指腸蹼膜所導致的阻塞,最終通過手術得以康復。這樣的轉介案例越來越多,也使得北醫附醫在2023年順利取得小兒外科專科訓練醫院的資格。透過這次合作,我深刻體會到,若無願意合作的專業小兒科醫師、專精且樂於照護兒童的麻醉科醫師,以及一個願意學習並成長的手術室團隊,要在短時間內建立一個能照顧兒童的外科團隊是相當困難的。幸運的是,聖母醫院在院方的支持下早已具備這些條件,順理成章成為合作成功的基石。 飛越山海,支援台東隨著我在聖母醫院的支援步入一週年之際,過去一年的支援成效顯著,鼓舞了我,進一步想要推廣這種合作模式,但這樣的支援模式,是否真能在其他地方複製呢?作為一位花蓮女婿,我一直密切關注東部地區的醫療需求。花蓮擁有慈濟醫院的資源,小兒外科醫療服務相對完善,但台東的情況卻大不相同。過去,台東的小兒外科服務大多依靠台北馬偕醫院的醫師們輪流支援,每隔三、四個月集中一天時間處理所有手術。這樣的漫長等待中,孩子們的病情有可能會惡化,或家屬可能遺忘孩子需要及應該接受的手術治療。在這種迫切情況下,家屬常常不得不帶著孩子跋涉至花蓮或高雄尋求治療,而這樣的距離,對於西半部的家庭而言,就如同從屏東到台中一般遙遠。於是我開始考慮是否能將與聖母醫院合作的模式,搬到台東來實施,至少每月提供一次的小兒外科門診與手術服務。雖然這對西部許多城市來說可能只是杯水車薪,但至少能夠讓需要的孩子能盡早接受手術,預防嚴重的併發症。衛福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疝氣和腸阻塞是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部分原因。社群媒體上經常可見台東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東基)的鄭弋醫師為孩子們的醫療需求發聲,於是我鼓起勇氣聯絡她,探詢兒童外科醫療的需求及合作可能性。感謝上帝,當時的東基院長陳志成醫師對完善醫院照護體系充滿熱忱,我們的初次會談後,就達成共識,要一起合作為台東的孩子們服務。台東的支援計畫遂於2023年7月順利啟動,儘管首次的門診因颱風而不得不取消。有一名因包莖併發反覆的包皮龜頭炎以及嚴重的泌尿道感染的孩子原本計畫來門診安排手術,卻因颱風延誤了診治。在這緊急關頭,我與陳院長透過視訊討論病情,並由陳醫師親自安排手術前的檢驗、檢查及麻醉諮詢。8月,我乘坐最早的班機前往台東,在著陸後直接前往醫院,再次訪視病人並詳細解釋手術過程。幸運的是,我過往在彰化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彰基)接受過外科訓練,而東基所使用的電腦系統正是彰基的,彰基外科也曾對東基提供過支援。在這樣的完美配合下,我順利完成了首次手術和門診支援。最讓我意外的是,在台東的首次門診中,接連診治了超過十位需要手術的孩子,包含疝氣、多指、隱睪症、尿道下裂、甲狀舌骨囊腫、鰓裂遺跡等病症。由於每次支援只有一整天,我必須在上午安排四至五台手術,並在下午進行門診,因此首次門診的病人需求竟花了兩個月才得以滿足。後來,我開始於週四處理完台北的公務後,趕搭晚間的班機前往台東,以便隔天一早開始手術,努力爭取更多時間來為孩子們完成手術,減少他們的等待時間。週六一早巡視完手術後的病人,我便搭班機返回台北。支援期間的住院病人照護工作,都得依靠兒科醫師的幫忙;手術後的傷口照護則交由一般外科的李柏慶醫師在門診中追蹤,這樣也彌補了我只能每月支援一次的遺憾。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前任院長陳志成醫師以及繼任的馬堅毅院長的全力支持,手術室及麻醉科同仁的協助,使我得以在台東為這些孩子們提供及時的醫療服務。團結前行:共同為偏鄉醫療邁進的心願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這句話道出了團隊合作的力量。若我們的支援模式能夠更加成熟與流暢,我期待能夠集結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師同行,從而確保照護的完整性與持續性。必須承認,要為孩子們提供及時的小兒外科急症照護,最理想的情況是有專業的小兒外科醫師能常駐宜花東地區。但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這不僅需要小兒外科醫師,同時也依賴於兒科、麻醉科以及兒童重症科醫師的密切合作。這些條件要能具足著實不易,除了靠政府建立相關配套措施外,也有賴醫界與政府合作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而在這個環境成形之前,我要感謝北醫附醫的長官給予的支持與理解,讓我能以此為基地,延伸醫療服務的觸角至那些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延伸閱讀:4/23 人生注定的一段邂逅——「與病人為友活動」的前世今生4/25 守護洄瀾山海間青少年的醫師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守護洄瀾山海間青少年的醫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醫療服務與醫者的愛心」。一位在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回顧自己在初入醫學院時,在同學的互相鼓勵與人文老師的啟發下,發起「與病人為友」的學生寒假活動,成功地激發醫學生的愛心,並繼續傳承成為該校具有特色的醫學生服務活動。→想看本文一位小兒科醫師分享自己如何以「平衡大學附設醫院的教育責任與利用專業知識來幫助需要的偏鄉兒童」為心願,將青少年照護觀念導入健保架構下,並能貼近在地青少年族群的需求而努力,形成「社區-學校-家庭」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一位醫學中心小兒外科醫師分享他同時也在兩所偏鄉醫院為理想奮鬥,他的一句「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道出了他們期待集結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師同行,從而確保照護的完整性與持續性。「醫病平台」衷心希望這些故事可以感動更多的醫學生、醫師、社會大眾,多多關懷偏鄉醫療。花東縱谷的美景是令人嚮往的旅遊勝地,也因為地廣人稀、南北狹長的特性,讓醫療的可近性成為在地醫療提供者的重大挑戰與使命從2008年開始在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受訓及服務,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轉折點,莫過於在2013年時有機會接待從美國威斯康辛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Wisconsin)來訪的青少年醫學科教授Professor Susan Jay。在跟她互動的幾天中,深刻了解到青少年醫學的核心服務架構,需要有多專業的團隊:青少年醫學醫師、婦產科醫師、兒心醫師、心理師及社工師,互相補位一起撐住有需要的青少年朋友,這正是台灣在青少年醫療照顧中不足的一塊拼圖;而協助青少年族群的臨床工作,也再次喚醒自己在學生時期對於人際互動、心理與精神健康的興趣。然而當時台灣並未有此次專科訓練,於是大膽地向Dr. Jay提出到威斯康辛兒童醫院,接受青少年醫學次專科臨床與研究訓練的請求,也受到她的支持與歡迎。在那一年半的訓練過程中,深深體會到雖然東西方有著不同社會價值觀與文化差異,然而青少年朋友眾多的醫療照護議題,都是跟他們所處的家庭、學校、社區、社會文化與大環境的變動習習相關。當2017年初回到台灣,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在台灣推動屬於我們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將青少年照護觀念導入健保架構下,並能很貼近在地青少年族群的需求,這是我們在建構「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時,首先要回應的問題。花蓮慈濟醫院位處於東台灣,以往我們在醫院兒科門診所接觸到的青少年,大多數就醫的原因是急性身體不適,如感染性疾病、頭痛、胸悶/胸痛、腹痛、睡眠問題、外傷等,這些生理上的病痛,是家長及青少年本身認為需要就醫的主要因素。然而,一般青少年在成長中會經歷的議題,包括:青少年生理發展、生殖健康、心理健康、人際互動和同儕關係,高健康風險的行為如菸、酒、藥物濫用與不安全性行為所衍伸的健康危害,都不是家長優先帶青少年到醫療院所就醫的重要因素。期待身為兒科醫師的我們,在醫療上能提供青少年需要的協助並回答他們的疑問,協助評估與轉介適當的醫療資源。這樣的觀察就此埋下了走出醫院、進入社區的動機:青少年來不了醫院,醫療就走向他們。在因緣際會下,接續老師林俊松醫師的棒子,到秀林衛生所提供偏鄉巡迴醫療,每週二的嬰幼兒預防保健及疫苗接種服務,以兒科醫師的角度來分享兒童常見疾病的處理、兒童生長發育、親職教養、兒童青少年體位改善等議題。在門診中能遇到許多年輕媽媽帶著嬰幼兒來打疫苗,藉著這樣的機會提供他們育兒觀念的指導、了解家庭中照顧孩子的支持系統、年輕媽媽的避孕指導、協助連結社會資源,希望讓她們的育兒道路走的更穩健。除了提供必要的藥物與檢查外,更重要的是給與照顧者適當的疾病衛教,讓家長可以在家安心處理孩子們的身體不適:如何退燒?如何補充水份和食物?如何判斷危險徵狀而必須提早帶回就醫,這些服務模式,明顯的降低家長的焦慮與困擾,也降低了不必要的就醫奔波。這樣的服務據點除了提高就醫可近性外,也更進一步連結醫學中心的資源進入社區,讓秀林衛生所成為鄉內兒童青少年健康評估與轉介的樞紐,讓鄰近的秀林國小、秀林國中與原住民兒童少年之家的學童們及家長們,得到更便利的整合性醫療服務。在此想分享這幾年社區服務中印象深刻的個案,來呈現花蓮慈濟醫院與秀林衛生所,大家串在一起動起來後,對孩子們及家庭的改變!因為有一群人正努力的讓偏鄉不再是偏鄉。從2022年七月開始,藉由花蓮慈濟醫院承辦的衛福部中央健保署「山地離島地區全人整合照護計畫」,開始在秀林鄉崇德村和佳民村衛生室開設「兒童生長巡迴特別門診」,由筆者帶著兒童腸胃科及青少年醫學科的專業知能,走進社區、走進部落;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在參與花蓮縣學童健檢這十幾年來,包括崇德村在內的偏遠地區中,有一定比例學童呈現的體位異常是兩極化:過輕體位約有7-9%;在小學四年級以後,體位過重或肥胖加起來約為25-30%。這些學童的生長發育是需要花時間評估,也需要讓照顧者意識到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的必要,尤其飲食習慣可造成營養不良或肥胖問題,更是需要從小重視的。因此,藉由衛生室的地段護理師或校護,將這些孩子從學校轉介到衛生室的門診,透過照顧者協助改變家中飲食、運動、睡眠等習慣,在幫助孩子的同時也讓家長受益。印象很深的是一名十歲本應進入青春期的女童,經由校護和地段護理師的多次訪視和評估,被轉介到「兒童生長巡迴特別門診」,在崇德衛生室初次與小女生及母親聊天時,發現孩子其實從小就略嫌瘦小,家長雖然在意也找不到好的策略。評估起來主要是每日營養熱量不足、再加上活動量大及晚睡,漸漸的就比同年齡的玩伴瘦小,當時四年級的她身高僅有118公分、體重14.5公斤,看起來就像六、七歲的瘦小女孩;在衛生室跟母親及女孩詳細說明,並衛教每日的飲食攝取策略及營養品補充,並建議轉介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做生長賀爾蒙及骨齡等相關檢查以確認狀況,於是當場與院內小兒內分泌周威志醫師通電話,並開立檢查單及回慈濟醫院就醫的轉診單,而崇德衛生室的護理師也隨即跟家長約定空腹抽血的日期,讓孩子下次到醫院回診時,已有需要的檢驗結果,減少就醫的奔波。回診時周醫師評估發現這位十歲女童的骨齡只有7.5歲,身體評估也尚未進入青春期的乳房發育,所幸相關內分泌及營養指標都在正常範圍的低標內,只要好好的追蹤營養攝取、睡眠與活動,應該就能慢慢追上應有的生長狀況。接下來一年多的追蹤過程,看到了媽媽的積極配合與孩子為了長高而主動參與,在六個月內體重增加了3.3公斤、身高增加4.5公分,至少已與該年紀正常生長曲線的下限相當;在12個月內身高已達正常值的下限、體重亦接近正常值、性徵也開始發育,伴隨而來的是更有自信的孩子、笑容也變得更燦爛。雖然這個「兒童生長巡迴特別門診」,看似只派出醫師到衛生室的單兵作戰模式,但要把小兒專科門診從醫院搬到社區,其實背後是需要多個團隊的跨領域合作,其中特別感謝花蓮慈院醫事室團隊居中協調聯繫把每個環節串好、秀林鄉衛生所田惠文主任站在孩子與家庭的需求上全力支持、崇德衛生室筱君護理師的積極協助,透過這樣的方式一起找出適合的服務及轉介模式,讓我們能為守護偏遠地區孩童與家庭的健康更往前邁進一步。在筆者築夢踏實的過程中,最大的成就感莫過於當一個能幫兒童與青少年「轉譯及代言的實務工作者」,讓他們及身邊的重要他人能看見彼此,增進關係融洽,讓他們在生活中找到「自我與歸屬感」。在回到台灣七年後的現在,腦海中已有清晰屬於我們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期待自己持續站在青少年健康照護的崗位上,走出花蓮並連結有志於成為青少年重要他人的專業人士,共同投入這個領域,將持續推動「進校諮詢醫師」服務:提供青少年健康評估與諮詢,並與學輔資源分工提供互補性的醫療服務,啟動必要的轉介來銜接後續醫療服務,提高醫療可近性並滿足青少年族群的需求,形成在「社區-學校-家庭」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延伸閱讀:4/22 人生注定的一段邂逅——「與病人為友活動」的前世今生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23 癌症.卵巢.子宮
有子宮肌瘤可以喝咖啡或豆漿嗎?肌瘤多大需要手術?子宮肌瘤QA一次看
子宮肌瘤,是一種長在子宮內的平滑肌瘤,也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婦產部的調查資料,子宮肌瘤發生率可高達20~50%,相當於每2~5位女性就有1人有子宮肌瘤問題。子宮肌瘤屬於常見的良性腫瘤,成因跟女性賀爾蒙失衡有關,也可能由營養、遺傳、環境等因素所造成,好發年齡約35~45歲之間。不少名人都曾受子宮肌瘤之苦,像是女星陳亞蘭、陳珮騏、何嘉文、王宇婕等,其中王宇婕甚至是連左邊卵巢都一併切除。也由於子宮肌瘤成因可能和賀爾蒙有關,因此患者常會問「有子宮肌瘤可以喝豆漿嗎?」、「有子宮肌瘤可以吃保健食品嗎?」,或是與子宮肌瘤手術、費用相關等問題。關於子宮肌瘤的疑問專家一次解答!子宮肌瘤形成原因?子宮肌瘤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大部分是推測可能與體內女性荷爾蒙失去平衡、子宮肌肉組織不正常過度吸收女性荷爾蒙、遺傳或環境有關。而依照肌瘤的生長位置,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1.子宮肌肉層肌瘤:肌瘤生長於肌肉層中。2.黏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腔並常出現經血量增加的病症,有時會塞住子宮頸,甚至陰道口。3.漿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最外層往腹腔內生長,有時會壓迫到其他器官。子宮肌瘤有哪些症狀?新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暨婦產科主治醫師李毅評表示,一般子宮肌瘤越大,出現的不適會越多,但並沒有什麼子宮肌瘤前兆能注意,甚至大多數人連症狀沒有,只有約35~50%患者會出現異常症狀。以下為可能會出現的子宮肌瘤8症狀:1.經血量多、經期拉長2.腹部硬塊(患者常誤以為自己變胖)3.性行為疼痛4.不正常出血5.腹痛(當子宮肌瘤變性、壞死或大到壓迫神經,可能造成疼痛)6.經痛、骨盆腔疼痛7.不孕或流產(子宮內膜下肌瘤可能導至內膜不穩定,影響胎兒著床)8.頻尿、排尿或排便不順(肌瘤大小已足以壓迫膀胱時)子宮肌瘤會自行排出嗎?如何縮小?「子宮肌瘤自行排出,這是天方夜譚。」李毅評醫師表示,雖然肌瘤的確可能因為更年期荷爾蒙減少而縮小,但並不會發生子宮肌瘤自行排出這樣的狀況,頂多只是沒有症狀,不會造成日常困擾,但還是建議每年要定期追蹤,若情況發生變化,則需要進一步用藥物或手術治療。李毅評醫師也說,以西醫的角度,目前沒有靠飲食縮小子宮肌瘤,也沒有特別有益於子宮肌瘤的保健食品,即使某些食物中富含可能影響肌瘤的荷爾蒙或維生素,其中的「量」也是微乎其微,不至於影響到肌瘤;不過若是含有雌激素的「保健食品」,則確實可能有單位劑量較高的疑慮,患者需謹慎攝取,或先諮詢專業醫師。至於從中醫觀點來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子宮肌瘤在中醫認為屬於「血瘀」,又叫做「癥瘕」、石瘕」、「積聚」「等名稱,治療上基本會分經期以及非經期用藥。經期治療以止血祛瘀為主,避免經血量過多或是經來天數過長;非經期則是軟堅化瘀,以縮小肌瘤為主要目標。此外,中藥的「桂枝茯苓丸」是以活血化瘀來消除子宮肌瘤,此方能幫助擴張血管,促進子宮血液循環,所以不只能有助代謝肌瘤,也能幫助子宮內膜重新建立,但是必須在醫師的建議下服用,才能安全及有效。有子宮肌瘤可以喝咖啡或豆漿嗎?會不會養大肌瘤?李毅評醫師表示,子宮肌瘤的飲食原則其實和一般的飲食原則沒兩樣,只要保持著「健康飲食,適量不過量」的原則,就是好的飲食模式,因此不論是咖啡、芝麻、豆漿、黑豆水等食物,只要不過量,都可以正常食用。國外甚至有研究發現,某些體質的人攝取大豆類食物,反而有助抑制子宮肌瘤的增長。柏飛營養諮詢中心院長蘇妍臣營養師也表示,目前並沒有大型的人體臨床證明,豆製品、山藥、蜂王乳、甲魚、蝦卵、蟹黃等含有雌激素的食物對子宮肌瘤有影響,國外甚至有研究發現,某些體質的人攝取大豆類食物,反而有助抑制子宮肌瘤的增長。不過咖啡部分,蘇妍臣營養師則建議仍要限制咖啡飲用量,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斯隆流行病學中心研究曾發現,每日攝取超過500毫克咖啡因的成年女性(一般建議為300毫克/日),罹患子宮肌瘤風險可能會增加,建議一天不要喝超過1杯半至2杯大美式咖啡。有子宮肌瘤可以吃保健食品嗎?蘇妍臣營養師表示,像是銀杏葉、葡萄籽、魚油等,這些具有抑制血液凝結的保健食品,主要作用是防止體內形成血栓,但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補充上述補充品會造成肌瘤出血。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因為屬於高濃度濃縮物,美國FDA建議,魚油一天攝取量不應超過2克,銀杏葉的攝取上限為120~240毫克,而葡萄籽的安全劑量為200~400mg。若高劑量服用,可能有延長凝血時間的風險,要謹慎使用。子宮肌瘤多大要手術?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林秉瑤表示,醫學上子宮肌瘤5公分以下且無症狀、想保留生育功能者可定期追蹤,或用藥物、海扶刀治療;超過5公分以上的肌瘤,只要沒有壓迫器官、大量出血、不孕症等,也不一定需要開刀。除非有不正常子宮出血、肌瘤生長快速(約有0.5%可能為惡性腫瘤)、肌瘤大小超過6公分(約孕期12周大小),就需思考手術與否。林醫師也說,子宮肌瘤平均一年成長0.5公分~1公分,但如果患者的子宮肌瘤一年內長大3~5公分,或是幾個月就從2公分長到4公分還持續生長,就須經醫師評估判斷,是否要進行更近一步的檢查和決定是否手術開刀。子宮肌瘤手術方法有哪些?費用多少?李毅評醫師指出,目前子宮頸肌瘤手術主要分成兩種1.子宮肌瘤切除術:只切除一顆顆的肌瘤,雖然日後仍有復發可能,但能保留子宮生育功能。2.子宮切除術:針對已無生育需求女性,可考量切除子宮,杜絕日後復發的機率。依照手術方式不同,又可以分為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和最新的海扶刀(HIFU),因此手術費用也差距甚遠。4種子宮肌瘤手術方法 傳統開腹手術 適合:比較大的子宮肌瘤和多發性子宮肌瘤 優點:能夠一次盡量把肌瘤清除乾淨 缺點:傷口較大、疼痛感較強、復原時間較長,剖腹手術的後遺症風險也較高一點 純手術費用:有健保補助,只需自費1.8萬~4.5萬 腹腔鏡手術 適合:肌瘤大小約7~8公分以下,並且肌瘤數量比較少的患者 優點:傷口小、恢復快、比較不會痛 缺點:腹腔鏡是透過絞碎肌瘤再取出,因此若肌瘤為惡性,手術過程容易造成腹腔感染,當術前惡性風險高時,不一定適合腹腔鏡;此外,腹腔鏡無法藉由手指觸摸找出深層肌瘤,難免有肌瘤遺漏 純手術費用:有健保補助,只需自費5~6萬 達文西手術 優點:達文西手術相當於腹腔鏡手術的升級版,一樣具有傷口小、恢復快的優點,醫師透過機械臂操作能更靈活、精準、穩定的完成手術 缺點:達文西機器手臂價錢昂貴,保險不一定有支付,且開刀時間通常比傳統剖腹更長 純手術費用:無健保補助,需自費15~20萬 海扶刀 優點:海扶刀又稱超音波聚焦刀,將超音波聚焦在肌瘤上,使其產生高溫讓子宮肌瘤組織壞死,被其他正常組織吸收、變小,達到不用切開皮膚就可以消除子宮肌瘤的目的,又稱為無創手術。 缺點:海扶刀後遺症是有些人可能產生腹痛、灼熱感。 純手術費用:無健保補助,需自費16~18萬 延伸閱讀: 肥胖、糖尿病、失智症...可能是「皮質醇」惹禍!哈佛醫師:這2種東西不要碰
-
2024-04-23 失智.長期照護
《不夠善良的我們》林依晨「怎能把媽送進療養院?」失智症照護該學如何放過自己,1件事判斷該不該送!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受到關注討論,探討婚姻、家庭和人性等關係,劇中男主角的母親被診斷出早期失智症,妯娌的劇情對話引發許多共鳴。女主角林依晨說:「怎麼能把媽送進療養院那種地方?」嫂嫂蔡淑臻認為照顧失智症需要24小時盯著,應交給專業單位照顧,回了一句:「還是把媽交給妳?」後來男主角的母親在浴室滑倒不幸失能,女主角林依晨被要求辭掉工作全職照顧婆婆,反映「離職照顧家人」的現實生活寫照。家人罹患失智症該怎麼辦?要24小時全程照顧嗎?是否應該全心全意盡孝道?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有好的照顧者,才會有好的照顧品質」,別苛責彼此。「失智準備」3大照顧重點陳亮宇表示,失智症照護是一門學習如何放過自己的學問,每當家屬詢問「該怎麼辦?」他會請家人先列出以下準備事項:1.對失智症的認識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與正常老化不同,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另會出現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需要同理患者。2.失智症的治療失智症無法治癒,可進行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延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早期診斷是控制病情的關鍵,幫助患者學習以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有助於維護最佳的生活品質。3.善用政府資源盤點所有可使用的失智共照資源,例如長照喘息服務,可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長照服務;未符合長照需要等級者,照管中心會協助轉介至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推出「家庭照顧協議」線上指引工具,民眾可上網盤點可運用的長照資源、評估資產與付費能力,最後列印可召開家庭會議的文件。陳亮宇分享,要不要將長輩送到機構接受專業照顧,需評估健康狀態、經濟能力,可諮詢專業人員選擇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安養中心。要不要送安養中心?最重要1件事判斷若患者還能自理基本的生活,陳亮宇建議,留在自己熟悉和舒適的家中照顧,但不要「親力親為」,各種大小事都幫忙處理完了,可能傷害了長輩的自尊,也加速退化。不得已送機構,代表已經退化到一定的程度,家裡照顧能量超過負荷。陳亮宇說,送到安養中心可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最重要的是維持家庭的關係和溝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人生注定的一段邂逅——「與病人為友活動」的前世今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醫療服務與醫者的愛心」。一位在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回顧自己在初入醫學院時,在同學的互相鼓勵與人文老師的啟發下,發起「與病人為友」的學生寒假活動,成功地激發醫學生的愛心,並繼續傳承成為該校具有特色的醫學生服務活動。一位小兒科醫師分享自己如何以「平衡大學附設醫院的教育責任與利用專業知識來幫助需要的偏鄉兒童」為心願,將青少年照護觀念導入健保架構下,並能貼近在地青少年族群的需求而努力,形成「社區-學校-家庭」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一位醫學中心小兒外科醫師分享他同時也在兩所偏鄉醫院為理想奮鬥,他的一句「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道出了他們期待集結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師同行,從而確保照護的完整性與持續性。「醫病平台」衷心希望這些故事可以感動更多的醫學生、醫師、社會大眾,多多關懷偏鄉醫療。1997年夏天,清大研究所畢業的同時,我也在人生路口徘徊,思索著未來的方向。而接著兩年的軍旅生涯不僅履行了對國家義務,也想清楚自已的下一步——打開醫學之門,退伍後經歷一年的努力,終於考上中國醫藥學院的醫學系。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戴正德教授正懷著對故鄉深刻的情懷,決心將人文醫學的火種播散到台灣這塊土地上。在命運的牽引下,「生命意義學」這門課程相繼在成大、中山醫學院及中國醫藥學院開設,開啟了哲學在醫學院中的耕耘之旅。同年,林岳亨學長也在中國醫藥學院開始他的醫學旅程,修讀了「生命意義學」,在戴老師的啟迪下,對「醫學人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1年秋天,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了一場深具意義的醫學人文研討會,旨在透過台灣醫學史中的標誌性人物尋找或者定義「醫學人文」究竟為何。許多對醫學人文教育充滿熱忱的師長和學子齊聚一堂,我也有幸參與其中。這場研討會雖然從歷史的視角讓我們接觸到了「醫學人文」,會後,我們仍舊難以清晰界定它的全貌。岳亨學長同樣出席了這次研討會,並在休息時刻與我們這些學弟妹們認識交流,分享了各自對於會議內容的感想。神奇的是,我們似乎心有靈犀一般,都產生了一個共同的念頭——我們是否應該採取一些行動來探求醫學人文的真義呢?某天晚上,岳亨學長約我,到敦煌書局的咖啡屋相聚,展開了一場關於如何促進醫學生深入體驗醫學人文的對話。他分享他了在軍旅生活中,曾經在醫院陪伴過自己連隊的弟兄住院,那段日子給予他深刻的感悟,也成了他決心再次投身醫學學習的關鍵動力。而這種在醫院實際陪伴病人住院的體驗,如果也能夠讓醫學生參與,一定能讓他們對於醫學人文的理解更加生動與深入,遠超過傳統課堂所能傳遞的。「學弟,根據我之前的經驗,我想我們可以來創一個活動,讓醫學生可以去病房陪伴病人五天,在活動結束後,大家可以把這五天的心得寫下,如果大家文筆都不錯,甚至我們還可以集結成一本書喔!」「學長,這個想法很棒,但要如何起頭呢?」 學長想了一下,他接著說:「我們先寫個企劃案,然後寄給各醫院,對方如果有回應,我們再親自去拜訪,說明我們的想法與做法。」「學長,那這個活動名稱要叫什麼呢?」「『當醫師前,先成為病人的朋友』,如何呢?」「這個名稱有點長,如果叫做『成為病人的朋友』,你覺得如何?」「學弟,不然我們就用「與病人為友」好了。」活動名稱一經確定,我們便立刻著手將初衷轉化為行動,擬出一份明確而簡潔的企劃書,使得我們的想法能夠清楚展現給所有人。又經過一整夜的努力與細緻的打磨,計劃書的雛形終於成型。在此過程中,岳亨學長也邀請了孫成賢學長共襄盛舉,加入我們的籌備行列,分擔聯絡的任務。我們三人攜手將這份充滿期望的企劃書與邀請信遞送到我們挑選的醫院,滿懷希望地等待著他們的回應。經過一個月的不懈努力,我們的活動在臺灣獲得了南北回響:從淡水馬偕醫院安寧團隊到中國醫大附醫社工室、埔里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再到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病房,各方均慷慨開放,支持我們「與病人為友」的倡議。活動地點確立後,我們著手製作宣傳單張,在BBS的系統板塊和班級版面廣為宣傳,吸引了四十位學生參與——大多數是滿懷熱情和好奇心的大二與大三學生。為了讓每位參加者都有所準備,在正式活動之前,我們舉辦了預備課程,特邀洪寶蓮教授和社工組長,為我們講解同理心以及與病人相處的要訣,賦予學生們基本的專業知識與人文關懷。隨著寒假的到來,我們便按照自己選擇的志願,踏上了「與病人為友」的實踐之旅。我當年參加的是埔里基督教醫院家醫科負責的偏鄉醫療,這個經歷與其他隊伍截然不同。我們的任務不是在病床邊照顧病人,而是與埔基的醫療團隊一同深入仁愛鄉的山區,實地參與當地的日常醫療服務。在醫療站內擔任志工,我們不僅協助團隊處理各種醫療行政事務,更通過團隊的引介深入了解原住民部落的生活,體會偏鄉醫療工作的點點滴滴。這五天的經歷讓我體會到原鄉的醫療不只要具備專業知識,還要對原住民文化有深刻理解,才能夠讓醫療團隊照顧深入偏鄉社區。在那充滿期待的開學前一週,我們這群「與病人為友」的夥伴們,約定一同返回學校,舉辦了一場充滿溫度的心得分享會。每位參與者都有機會分享他們與病人之間的感人互動,這不僅讓我們能夠從他人的視角感受醫療的多樣性,還能學習到不同的醫療觀點。特別是我們這一組分享的山地醫療經歷,展示了如何在偏遠的仁愛鄉,得益於全民健康保險的支持,使當地的醫療服務得以接近平地區域的水平。分享會的尾聲,我們有幸邀請到戴正德教授聆聽我們的故事並給予鼓舞。他提到了一本書名為《醫院裡的哲學家》,並告訴我們:「經過今天的分享,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如同醫院中的小哲學家,懷著對醫學的熱情和對病人的同理心。我希望這份感動和想法能激勵你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都能成為一名視病猶親的優秀醫師。」因戴教授鼓舞,我們每一位投身於這次活動的同學都將感動之情化作文字,記錄下了這次經歷。在接下來的幾週,我們進行了仔細的編輯與美術設計工作。當年的系主任沈戊忠教授慷慨助我們籌措出版資金,最終以醫學系的名義出版了《讓醫學從關懷出發:一群醫學生的寒假作業》一書。這本書的發行不僅是我們對於這段經歷的共同記憶,更向全國眾多醫學教育界的師長前輩們展示了醫學人文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這本書實踐了「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這一理念,進一步強調了病人同樣可以成為醫學生學習醫學人文的良師益友。在畢業五年後的我,再次與戴正德教授的人生軌跡相交。教授邀請我加入他在學校所開設的「生命意義學」與「醫師與社會」兩門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學陣容。如今已是第十個年頭,這段不短的時間裡,我身為學長及醫師,與戴老師那醫學哲學家的身份形成完美互補,共同為學生提供一個關於醫學人文更宏觀的視野。戴老師曾對我說道:「回到台灣,我失去了許多,但換來的也很多。特別是能教導你們這群優秀的學生,見證當初播下的醫學人文之種茁壯成長,令人格外欣慰。」我對老師表示感激:「感謝老師當年選擇回台灣,更感激您落腳台中,讓我們中國醫大和中山醫大的醫學生們,能夠受益於您的寶貴教誨。」自2002年起,「與病人為友」活動至今已歷22載,成為中醫大醫學系醫學人文教育的獨特潛在課程。這項活動對我們的同學及後輩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或許難以用數字衡量。然而,不久前,一位好友分享了他將小兒外科醫療擴展至台東的經歷,另外一位學弟在受訪中也談到了「與病人為友」的理念,這讓我堅信,這活動已在台灣醫界中悄然發揮其影響力。在此,我想對那些一路上支持我們,讓這項活動得以延續至今的每一位,表達我最衷心的感謝。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死亡率為癌症之首 94%肺癌女性患者不抽菸
肺癌已躍升我國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一名。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在台灣,三分之二患者都不抽菸,其中女性更高達九成四不吸菸;肺癌患者中60%病人被發現時為第三、第四期,其中的一半病人為第四期,成為台灣最沉重負擔的疾病,而有家族史者更應該提早篩檢。近年也發現,全球肺癌患者逾三成無吸菸史,不抽菸的肺癌在全球有明顯增加趨勢。楊泮池說,罹患不抽菸肺癌的原因,多為家族史與環境暴露有關,尤其是家族血親有二名以上肺癌患者,屬多發情形,經估算十年內,一百人中有七、八人會罹肺癌,相對比只有一名親人罹肺癌者,一百人中僅三人得到肺癌,比率高出很多。一名56歲女性於2002年發現肺部已有異常變化,但未積極就醫,直到2013年再度就醫,病情已經惡化,問診發現,女子沒有吸菸,但有肺癌家族史,雖然經標靶、化療等治療,但癌細胞轉移快速,仍於開始治療二年後不幸過世。楊泮池提醒,早期肺癌沒症狀,待症狀出現,大多都是晚期;目前可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相關研究於2015至2019年收集17家醫學中心資料,共收案12,011人,其中6,009人有家族史,家族史中發現313人罹患肺癌,九成六都是早期肺癌,顯然家族史是罹癌高風險族群。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精準醫療生態圈 從治療到預防
全台最大的「2024癌症高峰論壇」日前登場,會議中的專家揭示,抗癌已進入精準醫療生態系時代,為減少治療上的差距,健保即將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讓治療精準化,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抗癌也從治療端走向預防篩檢,除五癌篩檢外,包括胃癌高危因子幽門螺旋桿菌及病毒性的B、C肝病毒的篩檢都在推行,專家也建議大腸癌篩檢下修年紀至45歲,減少大腸癌對年輕人的威脅。聯合報已連續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資訊,現場600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癌症連續逾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去年美國癌症醫學會進行統計發現,在2020年,癌症死亡率超過54%,預估到2040年,可能還是有成千上萬的癌症病友面臨死亡命運,這代表從治療到預防,需要找尋更精準、更全方位的照護模式。健保給付NGS 5月將上路司徒惠康指出,癌症治療已發展至基因、細胞治療等,癌友有機會選擇更精準更專一的治療方式;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則表示,癌症藥費成長幅度超過健保總額成長率,健保署將在5月給付NGS,打造精準醫療生態系讓病友盡早用藥。精準醫療已成為未來抗癌的方式之一,甚至將打造個人化mRNA癌症疫苗,預防癌症復發;台灣目前執行五癌篩檢,台大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指出,台灣年輕大腸癌患者人數已成亞太區第一名,大腸癌篩檢下修至45歲是國際趨勢。癌症防治政策 須創新思維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在防癌政策的擬定上,可考慮運用賦稅獎勵機制或「外溢保單」保費折減等方式鼓勵民眾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或多進行健康促進行動,並鼓勵民眾多留意自身健康、對自己健康負責。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則點出台灣醫療體系潛在危機,他說,醫療支出成本愈來愈高,不只電費上漲,目前政府解決護理人力不足,補貼夜班薪資,院內更多基層醫療人員的薪資也須討論,醫學中心又負責重症患者的照顧及國家政策研究,單靠醫院各自支撐是不夠,都須要國家財政來支持,希望大家可以共同面對財源不足的問題。「每一個人,只要願意,都有能力降低癌症對健康的威脅,只要你願意!」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癌症為十大死因之首,病例數增加,死亡率也高居五成以上,期待透過論壇,民眾對癌症治療、防治有更多的理解。
-
2024-04-16 焦點.健康知識+
手術不要排週五?專家拆解「醫院不會告訴你的3個秘密」
你可以先知道: (1)主治醫師周末雖不在醫院、但還是與醫院保持聯絡,有必要時值班醫師都能打電話或視訊給主治醫師,傳言說法錯誤,而且平日的夜間、凌晨,主治醫師也一樣不在院,可見傳言說法不成立。 (2)小病不要擠去大醫院的正確原因是「分級醫療」,而不是「大醫院資源有限」,傳言說法錯誤。網傳「醫院不會告訴你的三個秘密 」影片,片中提到手術不要排在周五,因為周六很多醫師都排休、照護沒保障;以及大醫院資源有限人又多、小毛病靠蔥、薑食材,或是枸杞、菊花、黃耆、當歸等熬水喝,感冒、失眠、風濕痛等「就好了」。但專家表示,上述食材、藥材或許能在「症狀」初期、輕微時發揮緩解的作用,但是感冒分很多種、失眠也分很多種,傳言並未清楚說明這些配方適用的特定條件或對象、易生誤導,且部分藥材還有買不到、劑量要吃很大才有效等現實問題,對民眾而言未必實用。醫院不說的三件事? 原始謠傳版本: 醫院不會告訴你的三個秘密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內容大致描述「如果你的家人動手術,選周五的風險比其他時間都還要高,因為手術隔天通常是術後問題最多的一天,週五手術隔天週六有很多醫師都排休,急診室通常是人滿為患,所以你的護理就很難有保障。第二點,很多人一生病就往大醫院跑,其實大醫院資源有限人又多,所以掛號難、就醫難,如果你是小感冒或常見的突發病,不用跑大醫院,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可以了。第三,小毛病根本就不用吃藥,不用看醫生就會好了。(1)生薑蔥白熬水喝,感冒就好了(2)枸杞菊花熬水喝,肝火眼脹就好了(3)丹參當歸熬水喝,風濕疼痛就好了(4)酸棗仁龍眼肉熬水喝,血虛失眠就好了(5)黃耆生薑熬水喝,氣虛怕冷就消失不見了」。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 住院沒有平日、假日 值班人力可call主治傳言提到的第一點「周五動手術風險最高」、「周六很多醫師都排休」。MyGoPen 致電諮詢一位在台灣的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擔任公關工作,目前在地區醫院服務的工作者,他表示,主治醫師通常會在周一到周五、甚至周六上午進行門診的看診,所以民眾容易誤以為周六、周日是醫師的放假日,但其實周末對醫院來說,只是少了門診,住院的部分和平日並沒有差別。 傳言提到「周六醫師都排休」,但沒有明確表達是指「主治醫師」或其他醫師。他強調,主治醫師巡房的時間,往往都是利用白天有空的時段,因為主治醫師的工作除了門診看診、住院巡房外,其他工作還包括開刀、進行檢查、教學研究與值班的工作,但即使如此,有些特別忙碌的醫師也會在周末、甚至休假日巡房。健保規定「醫師」要每天巡房 但不限主治 但主治醫師並非固定每天都會巡房,根據健保支付標準的規定「醫師應每日按規定巡房,未巡房者,不予支付住院診察費」,但健保署並未規定巡房必須是主治醫師。病人住院期間,主治醫師不在醫院的時候,不管是假日或是平日夜間,依規定院方都會安排專科護理師、住院醫師、值班醫師與 on-call 待命的醫師等等人力,現在甚至可以利用電話或視訊設備進行線上會診,隨時掌握病人的最新病況。 此外根據醫院公關表示,依照流程,病人如果有問題,也是先交由專科護理師或住院醫師先行處理,再來才是致電主治醫師請教或討論該如何處置,如果有必要,主治醫師也會趕赴醫院處理。而且醫師的開刀排程也必須事先進行登記,每位醫師幾乎都有固定的上刀時間,部分較資淺的醫師若排不到周一到周五,也是會安排周六、周日的刀,而開刀房也會安排足夠的醫護人力以因應開刀的需求。住院都須先預約 醫院會安排相應人力 另外住院醫師會有《勞基法》的問題, 而使得部分醫院周六、周日的住院醫師人力較少,這時候醫院就要安排值班醫師,目前臺灣醫界遇到的問題是臨床護理師人力不足,甚至因此關病床、減少住院量,相關的新聞時有所聞。傳言提到的「周六醫師都排休」並未說明醫院運轉的機制、住院現場人力安排的細節,實際情況是病人住院都是先預排日期,前一天再由醫院住院組各別通知每個病人是否有空床、是否依預約日期入院,在事先已有預約、可調整病人住院日期的情況下,醫院必須依規定維持醫病比、護病比,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傳言第二項提到「小病不用跑大醫院」、「大醫院資源有限人又多,所以掛號難、就醫難」。根據健保署「分級醫療」的宣導,「醫學中心擔負有研究、教學以及急重症病患的治療照護,其他層級醫院則另擔負有任務及功能」、「為了紓解部分醫院擁擠情形,健保署推動雙向轉診制度」,並有部分負擔、掛號費等轉診優惠。傳言提到小病不用跑大醫院為正確說法,但「大醫院資源有限」則為易誤導的說法,會讓不清楚醫院分級的民眾以為是大醫院「資源少」,實際情況為大醫院「資源較多」、但任務不同。傳言第三項提到 5 種小毛病可以自己用食材熬水,MyGoPen致電諮詢中醫師張家蓓。 (1)生薑蔥白只對「初期」的「風寒型」感冒有效 傳言提到「生薑蔥白熬水喝,感冒就好了」,張家蓓表示感冒分很多種,西醫的感冒這兩個字,就跟中醫的感冒不見得那麼相似,西醫的感冒分為細菌或是病毒所造成的感冒,但是中醫的感冒是身體的一些免疫反應,例如身體遇冷、鼻黏膜血管收縮就是「風寒型」感冒,而新冠病毒則是「風邪型」感冒,傳言提到的「蔥白生薑」是針對風寒型的感冒,也就是一般口語常說的「冷到」打噴嚏、流鼻水的那種感冒,而且是初期才有用,蔥白生薑並不是每一種感冒都適合,這樣以偏概全的說法會讓民眾誤會,以為什麼感冒都能生薑蔥白熬水喝。(2)枸杞菊花只能緩解輕微眼痠 張家蓓指出,眼睛脹可能是用眼過度、也可能是眼壓上升,而枸杞菊花比較適合 3C 用太多的眼睛痠、眼睛血絲,非發炎的血管腫脹,如果症狀輕微,能用枸杞菊花煮水喝來保養、保健,但是如果已經是疾病的程度,喝了都不會好,那就應該要趕快看醫生。而且張家蓓表示,枸杞菊花其實沒味道,菊花只有香味、沒有甜味,而枸杞有酸敗味,這個茶飲常常會為了調整味道而加糖,一旦如此又會有增加糖份攝取的問題,提醒民眾注意。 (3)丹參當歸只能補血、活血 無法清熱 傳言提到「丹參當歸熬水喝,風濕疼痛就好了」,張家蓓指出,丹參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而當歸也是補血、活血,所以如果這樣的配方用在虛症的經痛還算合理,但是用在風濕可能就太遙遠了,頂多就是讓風濕疼痛的部位有活血的效果,卻無法做到清熱、止痛、治療,傳言的說法對「風濕」這個疾病的定義有問題。 (4)酸棗仁大缺貨 血虛失眠通常夾雜其他問題 傳言提到「酸棗仁龍眼肉熬水喝,血虛失眠就好了」,張家蓓表示,這個配方也許可以有緩解的效果,但是卻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買不到,大約 2 年前臺灣就出現酸棗仁科學中藥製劑缺貨的情況,去年 5 月主管機關、衛福部的中醫藥司回應相關事件時表示:「中藥供應資訊平臺」有接獲短缺通報、已協助調貨,但藥材本身沒缺。不過張家蓓表示,酸棗仁的供貨依然不穩定而且漲價,連產地中國大陸本身都傳出用大棗嫁接酸棗增產,傳言說法實務上並不可行,民眾根本買不到、買不下手。 張家蓓強調,酸棗仁很難吃,味道酸、苦、澀,睡不好的人有很多種情況,如果是胃不好、胃食道逆流引起的睡眠障礙,吃酸棗仁則會更睡不著,睡覺平躺後胃酸衝上來的症狀更嚴重,傳言提到酸棗仁、龍眼肉的配方治血虛失眠,但是現代人不可能只有單一種血虛失眠,可能是血虛失眠夾雜胃熱,或是血虛失眠夾雜血瘀,都要依照不同情況分別處理,不是一個配方就適用所有失眠、或是適合所有血虛失眠,傳言說法易生誤導。 (5)黃耆生薑熬水喝,氣虛怕冷就消失不見了 傳言提到「黃耆生薑熬水喝,氣虛怕冷就消失不見了」,張家蓓表示,黃耆生薑的配方要考量劑量的問題,黃耆主要功效是增強免疫力、補氣,但是劑量必須比較大,以一般煮水喝的情況來講,應該很難喝到足夠有效的劑量,頂多就是喝個風味茶、吃個風味湯的意思而已,很難達到藥用程度的療效。 張家蓓提醒民眾,傳言說法把問題、疾病看得太簡單容易,把疾病簡單化的同時,還可能忽略了造成這些症狀的實際病因,只用中藥材煮水喝緩解症狀,可能因此延誤即早診斷、治療,症狀往往只是身體發出的徵象,但中醫講求全人、全相的觀念,身體不適還是要找醫生,醫師診治尚且還要不斷分析、排除,才能辯證論治,以臺灣的醫療可近性、分級醫療架構,民眾還是可以得到相對良好的醫療照護,病人自行判斷風險大。結論 傳言提到三個醫院不告訴你的秘密,其中第一個有關不要安排在周五開刀、周末醫師排休多的說法並不正確,根據臺灣健保的支付規定,醫師必須每日按規定巡房,但並沒有規定一定要主治醫師才可以,也就是說包括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都可以,醫療照護仰賴團隊、有必要的時候值班醫師都能聯絡主治醫師報告、討論,否則周間日的晚上,主治醫師下班離院也同樣不在院內,傳言說法顯然不符合醫院運作的實際情況、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提到第二項為大醫院「資源有限人又多」為誤導說法,以醫學中心為例,醫學中心的任務包括教學、研究、服務,而且甚至還以急重症優先,醫學中心資源其實比較多,只是因為民眾迷信大醫院醫術好,所以輕症也到大醫院就醫才造成人多、才顯得資源「有限」,傳言「資源有限」的說法易生誤導。 傳言第三項提到的利用蔥、薑、龍眼肉等常見食材,或是枸杞、菊花、當歸、黃耆等常見中藥材熬水喝能用在感冒、失眠、眼脹、風濕痛等,「熬水喝小毛病就好了」,但專家表示,上述配方都只是輕微、初期時或許有效,且只針對症狀、並未區分造成症狀的是哪些不同疾病,建議民眾若有不適還是應該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小病變大病。(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4/hospital.html)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症治療多元化 健保署:給付NGS加速用藥
癌症連續逾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新興癌症治療快速發展,在「2024癌症高峰論壇」中,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癌症治療從手術、放療到化療、標靶腫瘤治療,發展至基因、細胞治療等,癌友有機會選擇專一性治療方式;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則表示,癌症藥費成長幅度超過健保總額成長率,健保署將在5月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打造精準醫療生態系讓病友盡早用藥。聯合報已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司徒惠康說,去年美國癌症醫學會進行統計發現,在2020年,癌症死亡率超過54%,預估到2040年,可能還是有成千上萬的癌症病友面臨死亡命運,代表癌症的治療,除了醫療工具、提早預防,還需要找尋更精準、更全方位的照護模式,才能真正幫助提升生活品質、延長病友壽命。「去年癌症醫療花費1399億元,藥費支出達394億元。」石崇良表示,健保總額成長率不足4%,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達超過9%,可見癌藥負擔非常重。近年精準醫療發展快速,新藥多在第二期臨床試驗時取得藥證,但療效證據仍待釐清,健保署為此成立專責單位,由「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進行醫療科技評估,並透過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盼形成精準醫療生態系。健保署將在5月1日開始給付NGS,擬給付19種癌別,依基因片段大小分為BRCA、小套組、大套組三種模式,分別給付1萬、3萬點。石崇良表示,目前健保已有對應用藥的基因位點僅30多種,健保給付的大套組可給付檢測超過100個基因,是希望病人未來若有新藥研發時,可及早用藥或參與臨床試驗。另NGS檢測結果將上傳健保資料庫,有利癌友跨院治療,或轉介臨床試驗新藥,並讓藥界加速研發,多管齊下加速病人早期用藥。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在友善抗癌行動中,「建立無縫接軌的癌症照護網路」是重要關鍵,政府、醫療機構到民間組織的整合,透過完整的癌症照護系統,才能真正降低死亡率、提高癌友、癌友家人生活品質。從2003年癌症防治法的施行,台灣癌症防治就有很大的進展。王正旭表示,他於1990年擔任腫瘤專科醫師,對於癌症對家庭、個人的影響,有很深刻的了解、體會,後來進入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觀察到國衛院團隊努力提升較佳完整診療選項、實質落實癌症防治計畫,更是深深感覺到癌症防治、群策群力的重要性。當整合政府、醫療機構、民間組織資源,王正旭說,就可以建立系統性的合作與轉介網絡,並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系統。也希望透過媒體,可以推廣更多癌症相關教育、知識,並帶來更多正向抗癌力量。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則點出台灣醫療體系潛在危機,醫療支出成本愈來愈高,不只電費上漲,目前政府解決護理人力不足,補貼夜班薪資,院內更多基層醫療人員的薪資也須討論,醫學中心又負責重症患者的照顧及國家政策研究,單靠醫院各自支撐是不夠,都須要國家財政來支持。陳建宗也提醒,台灣醫療支出占比不到GDP7%,鄰近的韓國是9%,日本及歐美更高,這都顯示台灣花在醫療上的費用是不夠的,政府提到癌症百億基金協助解決癌症治療困境,但實際上,財務來源如何籌措?是否獨立於健保,需要更明確的政策,希望大家可以共同面對財源不足的問題。「每一個人,只要願意,都有能力降低癌症對健康的威脅,只要你願意!」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談到癌症,癌症目前為十大死因之首,病例數增加,死亡率也高居五成以上,聯合報已第六年與國衛院舉辦癌症論壇,期待透過論壇,民眾對癌症治療、防治有更多的理解。游美月也期待透過癌症論壇平台,將各方意見納入,從精準醫療、新科技運用,到身心靈解方、加速癌症新藥核准、第二層健保的施行可能性等,都可以納入討論,希望根據各方的探索、討論,找到解方、方向,並透過聯合報、元氣網帶給癌友、民眾更多協助,讓正向影響力持續擴展、壯大。
-
2024-04-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把病看好只是基本!余忠仁提升醫療量能,讓醫院成守護民眾健康的護國神山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今年3月升格為醫學中心,成為北區第二家醫學中心。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升格醫學中心是該院全體同仁的願景,目前已達成階段性里程碑,未來將努力爭取擴建湳雅院區,加速生醫醫院二期工程施工進度,提升醫療量能,精進醫療服務品質,成為守護新竹地區民眾健康的「護國神山」。衛生署立新竹醫院於2011年7月改制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肩負「提供急重症醫療服務,滿足在地民眾醫療需求」的使命;2021年1月1日,台大醫院將新竹分院、生醫園區分院、竹東分院三家分院正式整併,成為「新竹台大分院」。養生秘訣/ 靜心不急躁 重訓健身減壓作為醫院管理者,余忠仁在工作上講求實事求是,他強調一定要找出問題,務實分析並求得解方,但凡事保持靜心,絕對不能急躁,才能冷靜分析問題,推動方案執行。醫師的工作壓力不小,余忠仁說,他有固定運動的習慣,每周會到健身房重訓健身,如今重訓已六年多,在專業教練指導下揮灑汗水,對紓壓有正向回饋。此外,他也養成定時睡覺的習慣,照著既有步驟過生活,有助於靜心,心情放鬆了,壓力減輕,自然就能達到養身功效。各司其職 成醫療網絡核心余忠仁表示,整併後的三院區透過業務整合、資源共享、角色分工,發揮綜效。位於新竹市的新竹醫院主要提供重度級急重症醫療服務;生醫醫院竹北院區以轉譯醫學研究、創新醫材及藥品研發為主,並提供急重症、癌症、優質健檢及國際級特色醫療服務;生醫醫院竹東院區將加強其高齡、偏鄉、慢性醫療與精神醫療等照護服務。新竹台大分院三院各有特色,也各司其職。不過,要成為醫學中心可不容易,余忠仁說,「把病看好」只是基本,還得成為區域醫療網絡的核心,當地區醫療院所的領頭羊,具完整的醫事人員培育系統,在研究上創新。整合地方 將擴大分級醫療成為醫學中心後,余忠仁說,未來醫院將和地方現有資源做整合,擴大與深化分級醫療及偏鄉醫療照顧;在教學與研究方面,希望擴大師資培訓,成為南桃園及竹竹苗最完善的醫學中心訓練醫院、全人照護教育的師資培訓輔導機構,設置國考級OSCE考場,通過一般醫學示範中心評鑑,目前正洽談清大與陽明交大學生來院實習的可能性。「解決醫療空間不足問題,也是醫院發展的重要項目。」余忠仁表示,未來將努力爭取擴建「湳雅院區」,興建「急重症大樓」,發揮醫學中心的功能,並加速生醫醫院二期工程進度。面積5.18公頃的新竹醫院湳雅院區,目前行政院已核定國有地部分為有償撥用,市有地部分也是以有償方式處理。生醫醫院竹北院區現今完工一期工程,病床約1500床,待二期研究大樓完工後,將設有行政區、宿舍區、國際會議中心,一期大樓全部開啟後,新竹台大分院病床也將增至1969床,提升醫療量能。余忠仁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一般內科學、胸腔內科學、重症醫學、胸腔腫瘤學、超音波醫學、分子醫學現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專班(EMBA)畢業經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升格為醫學中心,將精進醫療服務品質,持續守護新竹地區民眾的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1 焦點.元氣新聞
全國首座重粒子中心去年開幕 北榮已收治近200人奠定癌症治療里程碑
癌症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達41年,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台北榮總設有全國第一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提供跨團隊與全方位的癌症治療照護,去年5月開幕至今,已治療近200位病人,開啟癌症放射治療的新里程碑。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昨日前往北榮參訪時指出,有效對抗癌症的威脅,是他未來全力以赴的任務。北榮院長陳威明表示,為了造福更多的癌症患者,北榮除持續提供病人重粒子癌症治療外,並著手籌備建立「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預計2027年開始服務病人,北榮屆時將成為全球唯一擁有重粒子治療及硼中子捕獲治療的醫院。北榮目前是全球少數在醫院內擁有重粒子治療設備的醫學中心,開啟癌症放射治療的新里程碑,陳威明指出,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去年5月啟用至今,完成治療案例中,胰臟癌占最多數,約占三分之一;攝護腺癌約四分之一居次;肝癌約占五分之一,肺癌、骨肉癌、頭頸癌,脊索瘤等也完成多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原本無法切除、不易治癒的胰臟癌有突破成效,重粒子治療後腫瘤縮小成可開刀切除根治。重粒子療法也可讓攝護腺癌、肝癌、肺癌等病人的總治療次數,較早期光子治療減少一半以上,不僅治療成效佳,病人更保有高生活品質。另外,北榮目前已完成1位弱勢病人免費療程,未來院方持續保留每年2%名額,免費提供給需要重粒子治療的低收入病人,為大眾健康福祉努力。賴清德對北榮引進重粒子設備,提供國人最先進精準癌症治療十分敬佩,並對重粒子治療的適應症及療效等先進癌症治療領域相當感興趣。他指出,北榮著重急、重、難症醫療,發展具國際領導與創新的醫療技術與研究,設置研發中心並積極發展國際醫療雙向合作,成為國際醫事人才培育、精準醫學及尖端研究的卓越中心,造福許多來自國際的癌症患者,充分展現台灣卓越的醫療軟實力。賴清德說,健康台灣是他念茲在茲的政見之一,不僅期待國人的平均壽命能更長,而且還要更健康。台灣作為亞洲醫療科技發展的先鋒之一,能夠在這個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不僅是對我國醫療事業與科技產業的肯定,更是對病人及社會的責任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