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搜尋
配備
共找到
93
筆 文章
-
-
2020-03-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氣管插管醫護增感染風險 麻醉醫學會公布防護指引
醫護執行氣管插管增加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台灣麻醉醫學會今天公布插管指引,提醒醫護注意個人防護,練習穿防護配備,且考量病人病程及早準備,不要緊急插管,以免來不及著裝。台灣麻醉醫學會發布新聞稿,考量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且台灣已有局部院內感染,更有護理人員被感染,醫護應提高警覺,做好相關的準備。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陳坤堡晚間受訪時表示,新冠肺炎雖絕大多數都是輕症,但是少數重症病人可能導致呼吸衰竭,必須接受氣管插管,直到肺部功能逐漸恢復才有機會痊癒。陳坤堡說,氣管插管是一項侵入性的醫療處置,執行氣管插管會使醫護人員暴露在被感染的高風險下,尤其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性極高,插管過程醫護人員與病人頭部距離近,若是被咳出的口沫甚至穢物噴濺到,輕則被病毒感染導致肺炎,嚴重者可能喪命。為降低氣管插管時病毒散布的風險,台灣麻醉醫學會邀集專家學者討論,研擬出最適切的插管流程建議。陳坤堡說,指引中最重要的是執行插管業務的臨床人員要做好個人防護,醫護應提前計畫,在接觸患者前要有充分時間排除所有障礙;在插管前,要查看並練習穿戴和移除防護口罩、隔離衣、手套及防護眼鏡,切記避免自我汙染。陳坤堡也說,據了解,有些執行氣管插管業務的醫護未必有高規格的防護設備,公布指引也是希望醫院和醫護都能了解,高規格防護裝備和嚴格的防護措施才是自保之道。
-
2020-03-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李秉穎/為何出現採檢陰陽互變?病毒濃度降低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擴大,媒體每天都會出現撼動人心的資訊,一般民眾可能不易分辨這些資訊背後的意義。院內感染發生後,許多人質疑防護機制有缺失,其實並不盡然。無症狀感染與輕症都可傳染病毒的事實,使傳染源不易被辨識與隔離,導致感染管制出現無法絕對避免的盲點。即使穿戴完整防護設備,對帶病毒者做任何醫護處置都有風險,更何況面對的是尚未被確認感染的病患。鑽石公主號失控的船內感染,為發人省思的他山之石。報導指出郵輪上清潔區與隔離區未清楚區隔、動線沒有管制、穿著隔離衣到處走,顯示船上人員可能以為只要戴了口罩與其他配備,防範飛沫傳染就可以了。接觸傳染才是新冠病毒最難防的傳染途徑,如果郵輪上的「清潔區」或個人防護裝備被病毒汙染,病毒隨時可經由手部觸摸眼鼻口的動作侵入人體。無論何時都不要觸摸眼鼻口,很難百分之百被確實執行,卻是防範新冠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事項。中國大陸聲稱氣溶膠是新冠病毒的第三種傳染途徑,這種說法缺乏實證根據。口鼻出來的飛沫,是數十微米以上的小顆粒,傳染範圍一般不超過二公尺。可能的例外是氣流擾動帶著飛沫到處飛,所以筆者一直反對通風、開窗的建議,以避免飛沫隨風傳播。氣溶膠是小於五微米左右的更小顆粒,可在空氣中浮動而不會馬上掉落地面。其傳染範圍可達十公尺以上,學術上一般以空氣傳染稱之。炭疽熱的孢子、揚起灰塵中的結核桿菌、汙染空調系統的退伍軍人菌,是少數可以引起空氣傳染的疾病,其傳染範圍無遠弗屆。一旦有傳染源,整棟建築物都可能被汙染,此時任何接觸者調查或防護都沒用。所有呼吸道患者口鼻出來的顆粒,都是很快掉落地面的飛沫。沒有理由說流感、感冒等疾病產生的飛沫比較大顆,唯獨新冠病毒會製造更小的氣溶膠。如果新冠病毒可藉由空氣傳染,一定會出現很多沒有密切接觸也感染的病患,這也與事實不符。採檢陰性之後復陽的現象,增加確診者傳染性是否消失的判斷困難度。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包括不同檢體的病毒含量不同、病毒被殺滅後間斷性排出、無法驗出極微量病毒等。目前的檢測方式都是偵測病毒核酸,陽性結果並不代表有活性病毒。國內案例顯示,這種陰陽互變的現象很常見,但檢測的病毒核酸濃度均有逐漸降低現象。國內最近改用三次陰性才能解除隔離的標準,應可消弭解除隔離後再度傳染他人的疑慮。對病毒基因序列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不斷突變。新冠病毒是一種基因不穩定的RNA病毒,本來就有基因不斷變化的本質。自一九九八年開始侵襲台灣的腸病毒七十一型,在這廿多年來也不斷突變,已經可以分成許多基因型。但所有腸病毒七十一型的流行型態與致病能力並沒有變化,受感染者也一直持續維持免疫力。所以,新冠病毒突變不會帶來重複感染的問題,也不會影響疫情的未來發展。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