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2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轉移
共找到
1517
筆 文章
-
-
2020-01-12 新聞.長期照護
失智者回家過年 別考驗長輩跟他玩「猜猜我是誰」
阿霞阿姨前年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家人無力照顧,只好送進機構。阿姨以前最喜歡的就是過年,住在美國的兒子媳婦、嫁到南部的女兒統統都會回家過節,每年她都會料理一大桌滿漢全席,讓兒女吃得盡興。去年家人不捨她獨自在機構過節,過年前就把她接回家。家人滿心歡喜跟她報備過年期間要準備的菜色與料理,沒想到卻讓阿霞阿姨格外焦慮,本來就容易緊張的她,開始反覆詢問「菜買了嗎?」「飯做好了嗎?」「長年菜不能煮太久」等等。家人第一天還能忍受,到了第三天,兒子不小心向媽媽說了重話「妳不要再問了!」這一吼讓媽媽的狀況更加嚴重。原本向機構請了十天的假,因為家人不曉得該如何因應媽媽的狀況,不到六天就把媽媽送回機構,原本應該是溫馨的過節,卻成了惡夢一場。春節即將來臨,家戶除舊布之餘,也準備迎接年度的圍爐團聚,部分家屬趁年節前帶失智長輩回家,卻常常踩到「失智地雷」,讓原本溫馨的團聚時刻,成了惡夢一場。持續用藥 維持日常作息五甘心物理治療執行長廖泰翔說,從機構返家的失智長輩,最怕家屬沒做到兩件事「沒有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沒有持續用藥」。失智症會使患者人事時地物出現混亂,正常的生活作息、規律的服藥能降低失智症引發的症狀,如緊張、焦慮、妄想等,一旦沒有持續維持,長期被控制的症狀就會失控,而這種錯誤最常發生在第一年帶失智長輩回家過年的家屬。廖泰翔說,住在機構的失智長輩,通常嚴重程度較高,但也有部分輕度、中度的失智患者,可以接受環境的改變,經評估是可以跟著家屬一起回家過年的。熬夜打牌 久了出現症狀不過,過年通常是家人最忙的日子,容易疏於照顧失智長輩。有些家庭習慣在過年打麻將,認為失智長輩偶爾熬夜應該沒關係,讓患者一路打到深夜,第一天可能沒事,但到了第三天患者的症狀就會出現,最後無法負荷就提早帶回機構,隔年就再也不敢帶長輩回家了。若要從機構把失智長輩帶回家過年,建議每天一定要幫患者做「現實生活導向」以及「節氣關懷」,告訴他今天是星期幾、現在幾點、是什麼節日、天氣如何、白天還是黑夜,有特殊節日時,要告知稍後要做什麼活動等。病況不同 弄清地雷在哪廖泰翔說,有些失智長輩焦慮感比較嚴重,就不必告知活動的細節,像是等等要炒菜、蒸蛋等,若過去該長輩掌控欲較強,或比較容易操煩,提醒他這些事情,恐讓他焦慮不安,他會不斷想提醒子女「好了沒」、「做到哪個階段了」。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每位失智長輩的差異程度很大,沒辦法用一套標準作業流程框架所有人。機構通常都會針對不同個案給予提醒,對於居家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家庭,面對年節團聚時光,有些地雷也建議避免。不要考長輩 不要和他爭辯像是有些親友許久不見長輩,即使知道長輩已經失智,還是會考驗長者「你還記得我是誰嗎?」、「你怎麼會不記得我?」或是騙長輩「我是誰誰誰」,考驗長輩的記憶力,此舉不但會讓失智患者更加混亂,也會加劇失智症的症狀。湯麗玉也說,失智長輩外觀上看不出生病,實際上他就是位患者,有時他們會講錯話、記錯事情,千萬不要跟他們爭辯或是糾正。有時失智者甚至會汙名化家人,此時無須跟他們爭執,順著他們多鼓勵,或是轉移注意力都是很好的方式。外出避人潮 降低患者焦慮過年期間,許多家屬也會帶失智長輩外出踏青,湯麗玉說,外出時一定要牽緊長輩,不要讓他獨自待著,每年過年都是失智長輩走失的高峰期。不過也不要因為擔心走失而整天待在家,讓長輩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都是很好的。廖泰翔提醒,帶失智長輩到人潮壅擠處,除了一定要看緊長輩外,有些長輩對於人太多的地方會害怕緊張,盡可能事前提醒,或是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即可降低患者緊張的機率。廖泰翔說,帶失智長輩過節千萬不要怕,也別擔心麻煩,有好的社交刺激,以及讓長輩見到熟悉的面孔,都有助健康。不過有些時候長輩已經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也不要因為不能把長輩帶回家過節就自認「不孝」,給予長輩最舒服的過節方法,才是最好的方式。
-
2020-01-12 新聞.長期照護
安養機構圍爐年味不減 回家需評估失智者認知與行動力
除夕,一家人圍繞在桌邊,享用團圓飯,但有些家庭的年夜飯,未必能那麼圓滿。有些家庭,可能在安養院圍爐;有些家庭,可能在安寧病房團聚;也有些平時住在療養院的家人,此刻才回家共聚。特殊的團圓飯場合,可能面對的是失智的長輩、疾病末期或罹患精神疾病的家人,如何過得溫馨有年味,又能讓患者情緒穩定,病患與照顧者都需要學習。春美推開貼著春聯的門,看見桌上擺滿香氣四溢的年菜,兒女孫子看見她進門,趕緊過來牽她過去,春美開心到眼淚不受控的流下來。這樣溫馨的場景,從除夕中午開始到晚上八點,一桌換過一桌沒停過,不過這裡並不是住家,也不是餐廳,而是某間大型養護中心的公共空間。在養護機構服務多年的護理師林美琪說,過年那幾天機構很熱鬧,每天都有人請假出去,有的是吃個飯就回來,有的是回家幾天才回來,也有不少會留在機構過年。看過長輩圍爐的時候,開心到哭出來,也看過有平常看起來很嚴肅、對外界活動反應冷淡的長輩,在等待家人來圍爐的那天,神色特別柔和,整天臉上都掛著一抹微笑。要不要回家 評估認知與行動力該如何評估要帶長者去餐廳吃飯、回家過夜,或直接在機構圍爐?事先和護理人員討論會很有幫助。林美琪建議,首先要了解長者目前的認知和行動能力,需不需要提早叫無障礙計程車、家裡有沒有所需的無障礙設施。再者是例行的照顧工作,如傷口換藥、餵藥、打胰島素,家人能否完成,或事先詢問住家附近有開診的診所或醫院能不能協助。林美琪觀察,輕度失智、行動能力較佳的長輩,大約有三分之二會外出用餐或回家過年;但中重度失智的長輩,因為在不熟悉環境,情緒比較不穩定,大約只有一半會外出用餐、不在外過夜,其他則多留在機構圍爐。機構桌位熱門 建議及早預定林美琪表示,有些機構讓家屬事先預訂公共區的桌位,當天自行帶年菜進來用餐,不過因為桌位有限,常常從中午到晚上時段都排滿預約,動作太慢就可能訂不到,家屬只好再去訂機構附近的餐廳。有些機構甚至提供外燴,家屬可以直接認領一桌的費用,直接來圍爐,連帶菜都免了。圍爐這天機構還是會照常供應長輩的餐,但團聚機會難得,長輩這天供餐吃得少或不吃都無妨。不管哪邊是家 長輩開心最重要「失智症這件事情很有趣,即便他不認得你,還是可以感受到你的友善和溫柔。」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照顧失智症患者和家屬超過二十年,他觀察,當失智長輩住久了,會把機構當成自己的家,機構的工作人員就像他的家人一樣。家屬如果每周能至少來探望兩次,陪長輩吃吃飯,和機構人員也會有家庭般的緊密感,自然而然會在年節時相聚。林美琪觀察,家屬聽到失智長輩稱機構為「家」,回到原本的家反而不適應,吵著要回機構,家屬也會有很深的失落感。陳俊佑建議轉念思考,機構照顧得很好,讓長輩臉上有笑容,心裡有歸屬感,其實是件好事。離別時鬧情緒 工作人員會協助有些不常出現的家屬,過年來探視就一直考長輩,記不記得什麼事情?我是誰?還會不會自己拿筷子?林美琪說,長輩心裡會很不舒服,有些人只能勉強傻笑,也有人會生氣到吃不下。建議家屬到機構拜訪失智長輩時,直接友善地自我介紹就好,如果想要知道長輩的能力現況,可以直接詢問護理人員。聚餐結束要說再見的時候,有時候長輩會生氣、甚至哭鬧,這時候家屬的心情也會非常糾結。陳俊佑說,其實工作人員都很有經驗,會幫忙引導長輩,透過一些他喜歡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家屬趁機離開也不需要太難過。小叮嚀遵守約定很重要 別讓長輩期待落空無論在哪裡圍爐,都要遵守和長輩的約定。「每個機構工作人員都很怕長輩被放鴿子。」林美琪說,如果家屬和長輩講好某天要來探望,當天還「加碼」告知可以收包包和家人出去走走,長輩會更加喜出望外,旁人看了都會超羨慕。相反的,如果家屬約好了卻沒來,長輩會很沮喪、吃少少、悶在房間一直睡,接連幾天作息都被打亂。林美琪建議,家屬跟長輩做約定,話不要說太滿,保留一點小驚喜的空間,有機會讓長輩更開心。
-
2020-01-12 科別.精神.身心
選後失眠、情緒低落 精神科醫師六招教你遠離悲情
選舉結果揭曉,許多韓粉痛哭,無法置信輸這麼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指出,每逢大選過後,「選後選舉症候群」患者明顯增加,失眠、情緒低落,建議最近不要看新聞,減少過度刺激,也不要跟別人爭論,盡量轉移焦點,讓生活回歸生活常態。張家銘指出,選舉已是常態,有人當選,就一定有人落選,大家應接受民意結果,視選舉勝敗為常態,激情過後,整理心情,盡快回歸正常生活。如果因為支持的候選人落選而十分失落,心情大受影響,出現「選後選舉症候群」,建議透過下列六大建議,讓心情平復。一、暫停看新聞,減少過度刺激。控制自己及家人看選舉相關新聞的時間,或關機、或轉到非選舉相關的節目。太多的新聞使人焦慮、憤怒或難過。二、避免容易引發情緒爭辯的場合。適當的討論,有助於情緒的發洩,也得到支持。對立的爭辯,反破壞彼此的關係。三、轉移焦點,回歸生活常態。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暫時的忙碌些,有助於降低負面的感覺,找回生活控制感。四、適當飲食睡眠。安排運動休閒。適當的飲食、運動與休閒,有助於情緒的穩定與放鬆。晚上好好睡一覺,休息才能走更遠的路。五、用同理心將心比心,尊重體諒不同觀點。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以更寬廣的角度看待不同的觀點,彼此尊重與體諒。六、生氣不如爭氣,從長遠看抱持希望。某些挫折與磨難,從長遠看未必不好。即使雙方意見不同,也不應傷了和氣。張家銘說,選舉是一時的,透過隔離轉移,使情緒降溫,加上同理尊重,理性看待選舉結果,可讓選舉帶來的激情落幕,回歸正常生活。當然,若出現過久過強烈的情緒或失落反應,嚴重影響生活功能或關係,仍建議就醫。
-
2020-01-11 癌症.其他癌症
抗「癌王」新希望!新物質殺死90%胰臟癌細胞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物質殺死90%胰臟癌細胞!胰臟癌因早期難發現,且晚期治療易復發死亡率高,素有「癌王」稱號。所幸,近來一種稱為「PARP抑制劑」的藥物研究傳來許多佳音。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研究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名為PJ34的PARP抑制劑分子,一個月內消滅了老鼠體內90%胰臟癌的癌細胞。特拉維夫大學薩克勒醫學院Malka Cohen-Armon教授表示,希望兩年內進展至人體試驗。 根據《Science Daily》報導,目前胰臟癌治療成效不彰,確診患者5年存活率不高。不過,Malka Cohen-Armon教授和希巴醫療中心(Sheba Medical Center)Talia Golan博士合作,發現PJ34有誘發癌細胞凋亡的潛力。「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種機制,可使人類癌細胞在分裂過程中自我凋亡,卻不會影響正常細胞。」Cohen-Armon教授解釋,他們利用PJ34引發這項自毀機制,並成功作用在多種癌細胞上。研究團隊先透過「異體移植(xenografts)」技術,將胰臟癌細胞植入免疫缺失的老鼠體內,由於老鼠免疫功能不全,因此癌細胞得以在老鼠體內生長。接著,研究人員將PJ34─原本治療中風的藥物,持續兩周注射至「癌症老鼠」體內,一個月後發現,90%胰臟癌細胞已經凋亡,甚至其中一隻老鼠體內腫瘤完全消失。該藥物對於治療侵襲性癌症帶來巨大潛力,Cohen-Armon告訴《Times of israel》,該藥物只影響癌細胞,沒有發現不良影響,老鼠體重和行為都沒有異常。根據其他實驗,該藥物對於乳癌、肺癌、腦癌和卵巢癌等抗藥性癌症都有正面效果。預期未來針對更大的動物進行試驗,甚至進展至人類。 實際上,這類PARP抑制劑在近年癌症治療上取得不錯成果,2019 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年會剛發表一項PARP抑制劑治療成果,針對BRCA基因突變轉移型胰臟癌有助延長疾病惡化時間,PARP抑制劑治療二年後,約22.1%患者沒有惡化,安慰劑則約9.6 %沒有惡化。至於在台灣,衛福部批准有條件使用PARP抑制劑藥物來治療卵巢癌或乳癌。延伸閱讀: 胰臟炎奪命快!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了 「癌王」胰臟癌總發現太晚! 9種情況需提高警覺才行
-
2020-01-10 癌症.抗癌新知
別以為家裡沒人罹癌「自己很安全」!其實體內每天都會產生癌細胞
做好「可能」罹癌的萬全準備!我們都是癌症候選人愈是平日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就愈容易把「我不會得癌症」、「我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沒有人罹患癌症,也沒有帶癌症基因,所以我不會得癌症」掛在嘴上。但是,愈是這種自認為健康的人,就愈少接受健康檢查,因此,當發現腫瘤時,通常都已經非常嚴重了,而且預後也不會太樂觀(根據病人當下的狀況,推估未來治療後可能出現的結果)。仔細一想,這也是理所當然。不管父母兄弟和親戚是否罹癌,如果攝取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就一定會罹患癌症。若親戚中沒有人罹癌,那麼自己罹癌的機率,或許會比家中有人罹癌的人來得低,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自己很安全」,那就大錯特錯了。一天之內,體內會形成許多癌細胞,然後被免疫細胞消滅。某些前列腺癌是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才慢慢變大,有時只是檢查時剛好沒被發現,或是尚未長大到能被檢查出來的大小,所以大家就認為那不是癌症。在我們即將步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由於壽命延長,自然會罹患各式各樣的疾病。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吧。一如上述,癌症是一種隨時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每天我們的體內都會產生癌細胞,若沒有被免疫細胞消滅,則會成為癌症,因此癌症是一種隨時都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癌症這種病癌症是正常細胞的基因出現異常,不斷重複分裂而逐漸變大的疾病。癌細胞本身不會釋放致命毒素,傷害附近的細胞或器官,癌細胞也不會附著在旁邊的細胞上進行攻擊,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從這樣的機制來看,癌細胞並不像白血球之一的嗜中性球一樣會造成發炎,或是像淋巴球一樣傷害細胞,造成身體的損傷。然而,有別於分裂次數有限的正常細胞,癌細胞會無止盡地不斷分裂、增加,並進入淋巴液或血液中到處移動,而且還會像火苗一樣,到處擴散,且變得更多、更大,壓迫到正常器官的細胞,最後置換成癌細胞。當癌細胞變成大型塊狀時,周邊的血管、淋巴管、膽管和胰管等,當然會受到壓迫、造成阻塞。此外,癌細胞附近也會長出許多新的血管,在吸收營養之後不斷變大。以肝癌來說,因為在肝臟上的癌細胞不斷增加,而讓肝內膽管受到壓迫,使得膽汁無法正常分泌。由於膽汁會製造出膽紅素,當膽管被阻塞,膽汁便流往血管中,全身就會出現黃疸症狀。此外,當癌細胞變大、變多,正常的肝細胞變少時,肝臟就無法合成對人類生存來說非常重要的各種蛋白質,甚至還會造成出血,危及生命。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治療方針除了殺死癌細胞之外,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方法。癌細胞會自己製造出生存所需的物質,並且變大、轉移,但並不會釋放毒素。如果是藥物或毒素的話,則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讓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比方說,若喝了氰酸鉀等有毒物質,或是吃了有毒的河豚肝,會造成中樞神經中毒、麻痺,使得相關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最後還會因為無法呼吸而導致死亡。然而,癌症這種疾病的機制和這些毒物截然不同,因此,有人認為「只要不讓癌細胞變大就沒問題」,換句話說,人類是可以與癌細胞和平共存的。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除了殺死癌細胞的治療,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治療方法。本文摘自《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癌症能治癒!預防與逆轉癌細胞的86種正確觀念》/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 吉川敏一
-
2020-01-09 癌症.其他癌症
早期鼻咽癌做放療 五年存活率80%以上
一名中年男性長年吸菸,去年洗澡時發現右頸部有一腫塊,合併鼻涕血絲,醫師確診鼻咽癌第四期。所幸經適當前導性化學治療,及後續合併化放療等療程,才讓腫瘤獲控制未擴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連銘渝指出,患者到院時安排鼻咽內視鏡及鼻咽切片檢查,再接受頭頸部之磁振造影檢查及全身正子攝影後,確診為鼻咽癌,當下全家人都難以置信。其實鼻咽癌是亞洲人特有的癌症,如韓國男星金宇彬、馬來西亞羽球世界球王李宗偉等,都是鼻咽癌患者。根據台灣國內最新統計,每年約有16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癌症發生率之第12位,一般而言,男女比例約3比1。他說,鼻咽癌好發年齡為40至50歲,甚至有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發生原因是多重原因構成,如家族病史包括遺傳因子、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如小時候常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抽菸或工作環境之空氣汙染長期刺激等有關。不過,鼻咽癌細胞對放射線治療反應良好,屬早期的第一、二期5年存活率80%以上,而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或後遺症,也隨放射線治療儀器及技術的進步而明顯減少。台灣癌症登記報告中,新診斷的鼻咽癌病例中,有60%以上就已是第三、四期,但針對局部晚期的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同時合併化學治療,不但可增加存活率,也可降低如肝、肺、骨骼等遠端轉移的機率。連銘渝也分享最新大型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適當的前導性化學治療搭配後續同步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率,三年存活率高達九成。雖然有血球降低及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但症狀大多屬於可控制的範圍,八成以上的患者都能完成前導性化學治療療程。他提醒,除了少數病人在初期就發現遠端轉移,使病情較難控制外,鼻咽癌已非不可治癒的絕症。即使是局部晚期的患者,經過正規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後,病人多數不但腫瘤病情能受到控制,甚至可以恢復原有的正常作息及工作。不過治療後少數病人仍有可能復發,故5年內仍不可掉以輕心,務必定期回診追蹤。
-
2020-01-09 癌症.乳癌
「乳癌零期」算是罹癌嗎?需不需要治療?
乳癌是最好發的女性癌症,而其中大約五分之一的乳癌患者會聽到醫師說:「妳罹患的是乳癌中的原位癌!」或說:「妳這是乳癌零期!」究竟什麼是零期,什麼是原位癌?要不要治療?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做癌症。癌症代表細胞變異後失去控制,不停地分裂複製,侵犯正常組織。那我們說的原位癌通常是指「乳管原位癌」,英文稱為ductal carcinoma in situ,簡寫為DCIS。這代表乳管的細胞已經變化成癌細胞,但還沒有穿過乳管壁,尚未侵犯鄰近的組織。因為還沒有擴展到附近區域,也不會遠端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既然還待在原地,就叫做「原位癌」,也可說是乳癌零期。罹患乳癌零期時,少數患者會因為發現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或覺得局部有個腫塊,但多數人並沒有症狀。那為什麼會知道有乳癌零期呢?通常都是做乳房攝影篩檢時,意外發現了有異常的鈣化點,醫師安排抽檢組織(切片檢查),由病理組織報告證實癌細胞尚未離開乳管,尚未侵犯周邊,而認定是乳癌零期的。基本上我們沒辦法從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的檢查報告就看出來這是乳癌零期,這兩種影像檢查是要找到讓人有疑慮的腫瘤或鈣化點,並針對這些有疑慮的腫瘤或有疑慮的鈣化點做進一步的切片檢查。若要確定為乳癌零期,都是需要病理組織切片報告的。那既然乳癌零期的意思是沒有看到乳癌癌細胞侵犯到其他組織、器官的證據。但隨著時間過去,原本待在原位的癌細胞會不會殺出重圍,擴張勢力範圍,在我們的身體攻城掠地,打下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呢?如此懷疑是很合理的。據統計,沒有處理乳房原位癌的話,其中兩成至五成的原位癌會進展成侵襲性的癌症,也有醫師會用「大約三分之一」這樣的說法,告知病人乳癌零期的患者之後進展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大約是三分之一。至於這樣的機率算高還是不算高,其實是見仁見智。但醫師不是算命仙,目前也沒有科學的辦法預測誰的乳癌零期會進展到侵襲性乳癌,誰的乳癌零期就會一直是原位癌。目前若診斷出乳癌零期的話,多數醫師還是建議患者於乳癌零期的時候就接受治療,因為治療後其患者預後是很好的,存活率近乎百分之百。甚至還有研究發現,如果是年紀超過五十歲且發現乳癌零期的女性,後來十年因各種原由而死亡的機率是比一般大眾來得小的,可能是因為這是一群人能找到乳癌零期,通常是願意做常規篩檢並比較重視自己身體健康的。乳房原位癌的治療方式通常是針對乳房病灶即可。手術方面可以選擇乳房保留手術或單側乳房全切除。如果乳癌零期的範圍比較大,或是屬於多發性(不只一處)的乳癌零期,抑或在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後,發現在檢體的邊緣有癌細胞存在,就要考慮單側乳房全切除。另外,如果是選擇乳房保留手術的話,通常還會配合上放射線治療,可以減少剩餘的乳房細胞又再次出現乳癌零期或甚至侵襲性乳癌的狀況。除非患者乳癌零期的範圍極小,且病理組織發現其分級很初期,才可以考慮不加做電療。進行乳房手術時,醫師常會一併做前哨淋巴結的檢查,看看是否淋巴結的轉移。 手術結束後,很重要的事情是要了解檢體特性,再根據不同的檢體特性視患者狀況追加治療。若檢體發現其有荷爾蒙ER、PR陽性的接受體,那可以請患者服用荷爾蒙抑制劑五年,以減少荷爾蒙對身體的刺激,減少後來左右兩邊的乳房再度出現原位癌或乳癌的機會。被診斷為乳癌零期後,若不打算要馬上進行開刀治療,務必要與醫師好好討論,訂出觀察追蹤的適當時機,以免乳癌零期已進展為侵襲性乳癌而不自知。我們這裡討論的乳癌零期都是乳管原位癌。另外於組織切片穿刺後也可能出現的結果是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LCIS),中文為乳小葉原位癌。過去乳小葉原位癌也被算在乳癌零期,但現在美國癌症醫學會並不認為這屬於癌症零期,就算不治療通常這區塊也不至於會進展成侵襲性乳癌。但這些患者後來雙側乳房長出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七到十二倍。因此同樣要與醫師好好配合,規律的追蹤乳房狀況,並評估與考慮預防乳癌發生的各種可能方式。原文:乳癌零期怎麼辦?(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1-09 科別.精神.身心
中了「選舉症候群」? 5項建議化解你的選前焦慮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台灣大選即將到來,不管你要投誰,記得放輕鬆,以免「選舉症候群」上身!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最新調查發現,高達56%美國人對2020大選感到壓力,選舉已成為人民最大壓力之一,許多人因此焦慮、失眠,甚至發現自己心有所屬的候選人被抹黑,也跟著氣得牙癢癢,快來看看如何應付「選舉症候群」。根據美國心理學會2016年調查發現,將近4成的美國人表示,社群媒體的訊息是造成他們壓力的主因,因此美國心理學會提出5項建議,教你處理大選壓力:1. 適度使用社群媒體:不要一直滑臉書,只閱讀最基本的最新訊息即可,使用3c產品也應適度休息,多陪陪家人或出門走走。2. 避免敏感話題:如果你意識到與家人、朋友和同事討論的話題,太過政治敏感,可能引發衝突,應盡可能避免。3. 調整心態:記得調整心態,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過於焦慮,根本無助於事。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你在意的事情上,可參與志工,或者加入地方社團等。4. 選舉只是一時:選舉只是一時的,選後日子照樣要過,別讓日常崩毀,保持平日活動。5. 去投票:與其乾焦慮,不如去投票主動出擊,並記得根據客觀資料作好研究,驕傲地投下神聖的一票。選舉抹黑,不僅搞得烏煙瘴氣,也容易升高選民對立和壓力,為何還是政治人物的慣用伎倆?心理學學家Scott Bea表示,選民總是支持與自己理念相符的候選人,並有所同感,攻擊他人可以取悅同陣營的人,無論手段多骯髒。支持的候選人被攻擊怎麼辦?Scott Bea強調,如何「回應攻擊」是關鍵,「大多數人被攻擊時都會進入防禦模式,但當防禦過度,其實透露出沒有安全感的訊息。」反過來說,透過非防禦的方式回應,反而可以走得更長遠,證明這個人夠沉著且自信。「欣然接受攻擊和讚美吧!」他說,雖然一開始很困難,但久了之後會越來越容易。參考資料:1. Survey Reveals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 Source of Significant Stress for More Than Half of Americans.2.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 (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選戰打得火熱,你跟他的關係卻凍到極點? 面對政治立場不同,專家提9點建議 斜更人生讓她不到45歲就更年期 婦產科醫師點出4關鍵因素 
-
2020-01-08 癌症.胃癌
胃部息肉多良性 八旬嬤卻罕見胃四顆息肉同時癌變
81歲的張奶奶,平日有排血便的症狀,常以為是痔瘡發作不以為意。近日因暴瘦20公斤,導致身體虛弱而就醫。抽血檢查發現有嚴重貧血,血紅素僅正常值的一半;胃鏡檢查則看到胃部長有4顆息肉,取最大息肉切片送病理檢驗,確診為惡性腫瘤。手術後,檢體送驗證實,四顆息肉全部癌變。收治個案的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高國堯表示,張奶奶胃裡的4顆息肉,竟都是癌細胞病灶,罕見病例顛覆傳統胃部惡性腫瘤屬單一病變的思維,還好並未擴散轉移。他進一步解釋,胃癌的發生通常較為單一性,腫瘤若很大,潰瘍、流血屬正常,而張奶奶病情非常特殊,最特別的點是,小小香菇型息肉就開始滲血,而且四顆息肉同時癌變,卻又沒有擴散轉移。息肉是黏膜異常形成的突起物。一般而言,腸道息肉癌變可能性很高,多數人都會特別小心,但根據過去經驗,胃部息肉多以良性為主,並不會太過在意,張奶奶算是非常特別的個案。臺中慈濟醫院病理科主任陳賜生表示,胃癌的形態學表現,九成為凹下潰瘍型,隆起像息肉型頂多佔一成。大部份是病灶集中在一起,同時發生在多顆又分開的息肉,且都是惡性腫瘤的機會極低。面對如此特殊的案例,唯有開刀是最好的治癒方法!雖然張奶奶已八旬高齡,身體又虛弱,但病患及家屬都信任醫療團隊,願意放手一搏。高國堯考量病人高齡及術後營養吸收情況,全程採取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胃部腫瘤,術後恢復良好,回診也都很正常,並持續追踪中。他提醒,大便有血不一定是痔瘡,最好養成觀察糞便的習慣,發現異常應由醫師進一步安排檢查,找出疾病原因。(諮詢專家/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高國堯、臺中慈濟醫院病理科主任陳賜生)
-
2020-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白衣天使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每個星期一早上,我們的辦公室有一個小時的交班會議。週末值班的同事報告住院病人的狀況及與任何有問題的病人電話通訊。之後,主任醫師及護理長提報與照顧病人相關的議題。仙倫護理長前一週沒有出席晨會,但是提出兩週前發生在我的一個病人身上的意外事件。故事是這樣發生的。華特先生診斷嚴重的攝護腺癌骨轉移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他每三個月來看診一次接受Lupron皮下注射抑制睪脂酮,以及Zometa靜脈注射減少骨折及疼痛的機率。他已經相繼接受過兩個攝護腺癌口服藥Enzalutamide及Abiraterone,一開始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在大約半年前漸漸出現藥物已經失效的癥兆。八月中,華特來接受Lupron及Zometa治療時,我建議他將口服藥改做化學治療。他答應我會做考慮,但是希望等幾個月後再說。這段時間,華特和他太太與我透過電話及 email 保持聯繫幫助我追蹤他的病情進展。華特的髖疼痛愈來愈劇烈,我幾次建議他提早回診開始接受化療,但是他都婉拒了,寧願等到十一月的定期回診。我總是很高興看到華特。他身高過六尺,衣著簡潔,敘事清晰,遣辭用句典雅,即使承受嚴重的病痛,仍然不減他平常演說家一般的風采。他這樣描述他的右髖骨劇痛。「好幾個午夜,難忍的嚴重疼痛令我無法入眠。我『 搬出』所有我能想到的天主教聖徒的名字,出聲詛咒,好像這樣的咒罵能稍微舒緩我的疼痛;但是我必需去坐在客廳,因為我不願意我太太聽到我一反平常地罵粗話。」「噢!」我苦笑地回應。雖然華特的用意是以幽默淡化他的疼痛報怨,卻更加令我為他所受的苦感到心痛。華特在這個時候已經情緒上接受了必需要改做化療的決定。我在三個月前已經在病歷裡記載改做化療的可能性。我們詳細地討論化療藥名,療程及常見的副作用之後,我跟華特和他太太一起走到化療區。我總是例行的在看診結束後跟病人一起走去化療區,簡短地跟治療的護士說明病人的近況、治療的計畫、以及可能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那天,治療華特的護士並不是他平常的護理師。護理師艾琳以為華特只是照常的做Lupron和Zometa。她立刻「禮貌」地轉面向坐在她旁邊的仙倫護理長抗議:「噢,所以這是teach and treat?」仙倫也立刻面露驚訝與反對地說:「Wait, what is this about?」我當下愣了幾秒鐘,但是很快地站住我的陣腳,告訴她們這個決定在三個月前就提出了;華特不需要太多化療資訊教育,因為該說的我已經大致都說了。我仍然照常例地告訴艾琳華特先生的病況、改變治療方案的原因,但是不給她及仙倫有進一步質疑當天就做化療的恰當性。「treat after teach」或是「no teach no treat」並不是寫在腫瘤教科書裡給病人做化療的必要程序,也不是所有腫瘤治療中心都納入的常規。「Teach then treat」的確有它的價值,特別是複雜的化療處方,包括需要裝置靜脈插管(port-a-cath)的狀況,護理人員事先的解說對病人會有很大的幫忙。然而,規範太多也常常造成實際病人照顧的障礙。有時候,為了化療解說,病人要多跑一趟門診,甚至因而延遲治療好幾天。華特因為髖骨疼痛,右腿無力,行動不便;無論護理人員怎麼不高興,我覺得沒有讓步的理由,堅持當天給華特做化療。華特被安頓在化療室後,我繼續去看其他的門診病人。大約兩個小時後,艾琳緊急地敲診間的門,告知我華特的化療藥滲漏。我趕緊走去查看。華特的手臂腫成平常的兩倍大,估計大概至少一半以上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都漏到皮下去了;而那個罪魁禍首的靜脈針很弔詭地跟手臂骨呈60度角,顯然不是適合給化療藥的血管。艾琳及仙倫忙中有序地給華特冰敷及施打化療滲漏解藥。華特的手臂除了腫脹之外,並沒有變色或疼痛。當天是週五,我將我的手機號碼給華特太太,請她每天給華特的手臂拍照傳給我看,並且保持聯絡讓我知道他的進展。當仙倫護理長在晨會提出這個「違規」事件時,事件已經過兩個多禮拜。她強調同天teach and treat必需避免,因為容意出問題。她接著報告了化療漏針意外,並且說:「My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我的醫師同事們立刻指出 teach and treat與化療漏針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即使病人有另一次門診做化療資訊教育,仍然有可能發生漏針的情況。雖然仙倫護理長沒有指名道姓,我舉手自首是那個犯規的人,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且忍不住反擊:「Your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 but my poor patient suffers the consequences!(妳可憐的護士擔心了一整個週末;我可憐的病人卻要承擔所有的後果!)」華特的手臂雖然很快消腫了,但是一週後開始發麻,並且出現一些紅疹。我在一個週末到他家去訪視他,給他做一些照護上的建議。令人辛慰的是華特髖骨疼痛改善很多,已經很少服用止痛藥。最令我反感的是,在這兩個多禮拜的期間,艾琳及仙倫從沒有來詢問我華特的狀況,更別提打電話關照華特!她們從頭到尾所關心的,似乎只是自己!我在會議上也指出有些護理人員在工作前一天會「做功課」看她要治療的病人的病歷資料,並且如果對治療計畫有不明白處會事先跟我討論。我希望所有的護理人員都能這樣做,而不要臨陣顯得無知或受冤枉的樣子。今天美國的護理人員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與職稱。許多傳統上護理人員做的事,例如量血壓、脈搏、體溫;換床單、給病人擦澡、餵食、清理便盆;抽血;都已經轉移給醫生助理(medical assistant)、護理助理(nurse assistant)、抽血技術員(phlebotomist)。這些演變是良性的發展,除去傳統上女傭般的護理職責,讓護理人員能完全地專注在醫療護理上。此外,護理的專業角色也有所擴充,從傳統護理衍生的新醫事人員身分包括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在醫師監督下獨立看診;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協助病人從住院到出院居家照護上的安排;醫療導航員(navigator):給癌症病人(特別在初發現腫瘤時)指導診斷步驟及就醫的途徑。這些不停演變創新的護理角色與職責,不僅旨在讓護理師仕有專攻,更重要的是改善病人照顧的品質。然而分工過細的後果往往讓病人落入三不管的地帶,得不到即時的照顧。在美國工作二十多年,看了太多這樣的例子。虛弱的病人無助地躺在病床上,只為了需要協助下床去上廁所,按了半天的護士鈴都沒有人來;因為護士忙著寫報告,而且幫助病人如廁不是護士的職責。我的婆婆心臟冠狀動脈手術(摘取腿的靜脈接種改道阻塞的冠狀動脈)後第一個晚上,因為按護士鈴有求無應,自己下床上廁所,導致腿的皮下組織嚴重出血,形成二十公分大的血腫,一個月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腫,身心的復原因此開倒車好幾個月。當然,不是所有護理人員都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人情味或同理心的。安瑪莉是一個資深癌症護理師,做事謹慎負責,常常是每天傍晚最後離開我們辦公室的護士。有一天晚上七點左右,我的一個病人打電話來報告他的化療注射幫浦(pump)警鈴一直做響。他已經照著幫浦機上的指示,打電話給幫浦出租公司值班人員,並且依照值班人員的指導調整幫浦,警鈴仍然持續做響;出租公司值班人員建議到急診室去處理,我的病人打電話求助。剛好安瑪莉是當天治療這位病人的護士,而且她在晚上七點仍然在辦公室整理病歷。我對幫浦的操作一無所知,但是慶幸安瑪莉還未下班;我將將電話轉給她,因為急診室的醫護人員也不會知道該如何處理。隔天我得知安瑪莉當晚驅車前往病人家裡幫他處理好幫浦的問題,感到敬佩與辛慰這樣逐漸失傳的護理精神。沒想到幾週後,安瑪莉的「義舉」居然「贏得」人事室的調查!原來安瑪莉向護理主任報告事件的原由,並且申請加班費。但是,不只她沒拿到加班費,因為她沒有居家訪視病人的「執照」,安瑪莉被處分;基於她的行動是出於善意,護理部說是從輕處分,只對她記過警告。不久之後,安瑪莉另找了一個離家近的腫瘤診所,離開了我們的機構。這件事讓我對醫療體係極度的失望。醫療機構各式各樣的框框與規範,舉保護病人安全之名,本質上卻是防衛式醫療(defense medicine),想保護的是醫療機構,而不是病人。時代的進展讓我們不能沉迷在遙想當年白衣天使的護士印象。過去將護士當傭人看待的惡習是絕對要棄置的,但是在從新思考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與職責時,希望我們總是回歸到所有醫療人員都應有的時時以病人為念的精神與作為。
-
2020-01-08 癌症.肺癌
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更勝「癌王」 免疫治療現治療契機
說到「癌王」,許多人想到的是發現不易且存活率低的胰臟癌。但醫師認為,小細胞癌肺癌不但惡化快、易復發,且過去20年治療無進展,五年存活率低於胰臟癌,才是「真正的癌王」。所幸,隨著免疫治療日趨成熟,透過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方式,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出現曙光。台北醫學大學人體研究處處長李岡遠表示,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其中小細胞肺癌的發生率約10%,每年罹癌人數約1000多人,其五年存活率僅6%,低於五年存活率9%的胰臟癌。李岡遠說,小細胞肺癌的原因主要有四大特徵,包括發現時多為晚期,且96%不適合進行手術、癌細胞易轉移、癌細胞增生快,約30天便增生兩倍,以及治療後容易復發。然而過去肺癌出現新的治療進展,包括標靶藥物的進化,多是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尤其是其中的肺腺癌。小細胞肺癌則將近20年沒有新的治療進展,以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僅一開始反應好,能夠縮小腫瘤,大部分患者半年後便會復發,且復發後「兵敗如山倒」,無有效治療方式,近六成患者無法存活超過一年。但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陳崇裕表示,隨著免疫治療的發展,小細胞肺癌也出現治療的契機。由於小細胞肺癌的腫瘤突變負荷量高,容易被自身免疫細胞認出,因此免疫療法是可行的治療選項。陳崇裕表示,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後,已存活超過1.5年;未來也將持續追蹤研究,存活期有機會再提升。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則表示,小細胞肺癌主要和吸菸有關,因此長期抽菸、有肺炎家族病史等高危險族群,建議定期做地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並戒除菸酒。若不幸罹患小細胞肺癌,也不要失去治療信心,化療併用免疫療法可使病症獲得更好的控制。然而由於小細胞肺癌於2019年才納入免疫療法的適應症,健保未給付,每個月需自費十幾萬,因此陳育民也呼籲政府將小細胞肺癌納入健保給付。
-
2020-01-07 癌症.抗癌新知
「腹腔溫熱化學治療」癌症腹膜轉移患者的新選擇
國人十大死因已由惡性腫瘤蟬聯多年首位,而在第四期癌症患者中,以腹內癌症患者腹膜轉移的治療最為棘手,其平均存活僅剩約1-2年。成大醫院指出,目前對於腹膜轉移的治療出現新的方式,以「腫瘤減積手術」加上「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其治療結果獲得提升。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詹仁豪指出,此一療法是以熱療與化療協同作用的原理,利用腫瘤細胞的低耐熱特性,高溫可破壞腫瘤細胞膜及增加其通透性,再讓化療藥劑直接進入殺死腫瘤細胞,以達到最好效果。經過「腫瘤減積手術(CRS)」加上「腹腔溫熱化學治療(HIPEC)」的患者,目前平均存活率時間可以達到2-3年,比起過去單純化療進步許多。但詹仁豪也指出,這類型手術併發症的比率相對較高,包括:肺炎、感染、術後腸阻塞、出血、消化道吻合處滲漏、膿瘍、消化道瘻管、傷口癒合不良、肋膜積水、白血球降低、貧血、血小板降低,以及化療藥物對心肝腎的毒性引致功能損害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約為20%,死亡率約為5%。所以要相當的小心。詹仁豪指出,傳統化學治療是將藥物注射進血管,再經由全身血液循環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但是,化療藥物穿透到腹膜的濃度相當低,腹膜轉移患者很難達到良好的治療成效;提高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又會帶來巨大的藥物毒性及副作用。所以傳統上治療腹膜轉移的第四期患者常常陷入兩難。而且腹膜轉移第四期患者因腹膜上有癌細胞,常有腹水狀況,嚴重者癌細胞附著在腸道表面,也影響腸道蠕動的功能,患者因此常有消化或吸收不良的狀況,體力也日漸虛弱不堪負荷標準的化學治療。這類病人又對靜脈注射化療的反應不佳,被認為接受手術也無益預後,以往多只能接受緩和治療。詹仁豪說,新療法是先以「腫瘤減積手術」儘可能切除一切肉眼可見的原發腫瘤、腹膜轉移腫瘤,在廓清後,施行以加溫至42-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的「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利用高溫的物理傷害及化療藥劑的毒性殺死可能殘存或游離的腫瘤細胞,以達治療的目的與效果。目前建議新療法用在大腸直腸癌、闌尾癌、卵巢癌、胃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腹膜間皮癌,且腹膜癌症指數(PCI)最好在15分以下的病人,可以接受手術;而在手術後仍需要持續的化學治療,配合溫熱療法合併其他治療方式,有助於提升對於腫瘤細胞的治療結果。
-
2020-01-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微創手術切除大腸癌惡性腫瘤 傷口小隔天就可下床
一名50多歲的病患罹患大腸癌,經醫師施以「微創右結腸全腸系膜及D3淋巴結廓清」手術,2個小時成功切除右結腸惡性腫瘤,因傷口小、疼痛度低,患者當天就可下床,術後隔天正常飲食、第4天即出院,恢復良好。微創右結腸手術的治癒率高,但難度高、風險大,院方特別透過視訊,邀集全國約40位大腸直腸專長的醫師一起觀摩,互相交流。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表示,此手術有3項特點,第一是肚子只有3到4個小傷口,可讓病患的術後疼痛降低,減少腹壁傷害;第二是所有手術切除及腸道重建、吻合都在腹腔內進行,讓正常組織傷害受損機率降低、加快術後恢復速度。最重要的是第三點,使用3D腹腔鏡新式器械,可完整切除右結腸全腸系膜,清除上腸系膜動靜脈淋巴結,將所有可能轉移侵犯的淋巴組織清除乾淨,達到最徹底完整的手術,增加大腸癌病患的治癒率。而微創手術病人術後恢復進食較快、手術傷口較小且疼痛度較低、通常在術後第一天就可以下床,住院4到5天即可出院,微創手術也優於一般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癒率更高。沈名吟提醒,大腸直腸癌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容易疏忽或遺漏,若出現排便出血、貧血、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糞便形狀變細等症狀,一定要立刻就醫。她也建議每年要做糞便潛血反應、每三年大腸鏡檢查。另外,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健康飲食多吃高纖蔬果、少吃紅肉及加工肉品,不要抽菸,就可遠離大腸直腸癌。
-
2019-12-31 新聞.健康知識+
開車聽音樂不只排遣無聊 還有利心血管健康
2019年11月14日,當代醫學新聞網站(www.medicalnewstoday.com)刊登一篇題為「開車時聽音樂可以使心臟平靜」的文章。文章說,駕駛汽車可能會給駕駛員帶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在交通擁堵或缺乏經驗的情況下,這種壓力最終會給人的心臟造成傷害。但是,研究人員確認,駕駛時聽正確的音樂(讓人放鬆的音樂)可以解決此問題。心理壓力 造成心血管疾病巴西聖瑪麗州立大學、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和意大利帕爾馬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每天開車的人並不意味著都會出現心臟問題,而且還有一種簡單的方法來減輕開車的壓力。研究人員在「醫學補充療法雜誌」(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指出,駕駛時聽音樂有助於減輕影響心臟的壓力。研究人員要求志願者參加兩個不同的實驗。某一天,參與者必須在高峰時段在瑪麗亞市(Marília)最繁忙的地區的三公里長的路上開車20分鐘。在這一天,參與者在開車時不播放任何音樂。而在另一天,志願者還要進行相同的動作,但這次在開車時聽「器樂演奏」。在這兩種情況下,參與實驗者駕駛的不是自己的汽車。研究人員說,這項措施是必要的,以確保不會因為實驗者熟悉汽車而使得壓力減輕。為了測量壓力在每種實驗條件下對心臟的影響,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佩戴能夠實時記錄心率變化的心率監測器。研究者想通過心率變化,測量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因為這兩個神經系統的活動會影響心率變化。交感神經系統負責調節飛行反應,這是對壓力和焦慮的自動身體反應。同時,副交感神經系統負責「休息和消化」過程。然後,研究人員分析了他們兩次通過心率監測器收集的測量值。他們發現,與在壓力條件下駕駛時沒有音樂相比,在壓力條件下駕駛時聽音樂的實驗者的心率變化「更大」。這說明音樂轉移了駕駛員的注意力,神經系統自主掌控對外界的反應。首席研究員瓦倫第(Vitor Engrácia Valenti)教授說:「聽音樂可以減輕志願者開車時所承受的中等壓力。」測試女性 排除荷爾蒙影響瓦倫第教授說:「我們選擇不習慣駕駛的女性,因為經常駕駛且擁有長期駕照的人更適合於交通壓力大的情況。」研究人員招募了五名年齡在18至23歲之間身體健康的女性志願者,而且這些人不習慣駕駛,她們在參與研究之前的1至7年間獲得了駕駛執照,且每周開車不超過兩次。瓦倫第說,在此階段,研究人員希望能夠排除性別特異性荷爾蒙的潛在影響。他指出:「如果男人和女人都參加了,而且我們發現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那么女性性荷爾蒙可能被認為是主要原因。」過去的研究表明,頻繁的心理壓力可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這種疾病幾乎影響了美國20歲及以上人群的一半。駕駛汽車是經常產生壓力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於交通繁忙導致的壓力或是缺乏經驗的駕駛員會感到焦慮。研究人員認為,小規模實驗的結果表明,「聽放鬆音樂」確實是防止有人發現自己陷入交通阻塞時壓力水平升高並影響心臟的一種簡便方法。瓦倫第說:「在緊張的情況下,例如在高峰時間開車,聽音樂可能是有利於心血管健康的預防措施。」
-
2019-12-26 橘世代.愛玩橘
到日本佐渡拿黃金、淘金沙 還可以當神隱少女
峭壁嶙峋的尖閣灣、搖晃擺渡的木盆舟、寧靜古老的宿根木船村、繁華褪盡的金山銀山,野放翱翔的朱鷺與氣勢磅礴的太鼓。日本佐渡島山海美景得天獨厚,擁有極豐富的水產資源,黑鮪魚、鰤魚、蝦、蟹、貝等美食,是遊客盡情大快朵頤的度假天堂。佐渡金山 12.5kg的黃金等你拿日本佐渡是僅次於沖繩的第2大島,商業氣息不張揚,保有更多的純樸感。日本的44處礦山遺址中,佐渡金山是歷史最悠久的一處。佐渡島產2種黃金,一種是河床上淘選的「砂金」,另一種是「山金」,「佐渡金山」地利之變推行坑道遊覽,完整呈現數百年前的礦工生活。坑道景點有多處,最具代表性的是「宗太夫坑」,坑內長年維持攝氏10度。為重現昔日礦工生活 ,坑道「真現場、假模擬」,人物與機器也都有動作與真實感,比方「水上輪」持續運轉著,假人們也認真地上緊發條搖水輪,流水聲不絕於耳。走出宗太夫坑,還可進入室內博物館繼續參觀,例如金礦到底有多難「被看見」?有了這一座放大鏡,就能幫你見證了微小的金礦模樣。參觀末了,最棒的體驗就是「單手取黃金」,只有天花板的攝影機盯著你,現場並無人監督,允許你的一隻手伸入櫃裡,嘗試把重達12.5公斤、價值7000萬日圓的金塊磚,想法設法取出小小的圓洞口。拳頭進出雖然真的很困難,但迄今已有2528人成功取出大金塊,有人好奇問:「取出這黃金磚,就是你的嗎?」使勁成功取金者,也別高興到發瘋,遊客屆時只是獲贈一個小小的黃金小禮物而已。沙裡淘金 戰利品請帶回家金山的金,太大塊了,壓根不屬於你,也根本拿不走,那就轉移陣地吧,改到佐渡西三川黃金公園「沙裡淘金」,水中淘金有3種:河裡、溝裡、池裡,大部分的觀光客都是選擇最簡易的「池裡淘金」,聽完現場教學後,人手一盆,水中撈金砂,不停地篩選搖晃甩掉沙子,因重量與比重的關係,最終黃澄澄的小顆粒黃金就會出現。淘出來的一粒粒金沙,這下子真的是屬於你,放入小瓶中,遊客可直接帶回家,小瓶裝水帶有放大效果,金顆粒都變大了,若是在耳邊搖動,還可聽到黃金的撞擊聲,有意花點小錢者,就在現場加工製成項鍊、鑰匙圈亦可。滄海一盆舟 學當神隱少女佐渡最具代表性的「盆舟」,是直徑約160公分、高約60公分的木製澡盆,有遊客笑稱「好像秧桶喔」,指裝滿秧苗,滑浮在水田上的農家場景。由於吃水淺、雖沒有方向感卻平穩,適合被用來在岩岸之間抓海螺、鮑魚、撿海菜的移動工具,如今早已昇華為觀光客的必玩項目,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的場景,也讓盆舟名氣大增。2人一盆的乘坐模式啟動,穿著傳統服飾的海女,拿著單槳以8字形左右搖擺,就能輕鬆前行,想挑戰的遊客也能自己划划看。據導遊分享,有時會不定期舉辦「盆舟大賽」,最有趣的紀錄是從佐渡島划至新潟,約100公里的距離,耗時27小時完賽。尖閣灣 飽覽奇岩怪石海景尖閣灣位於佐渡島西側,面對日本海,媲美挪威的峽灣而聞名,也可搭海中透視船遊覽,日本知名電視劇「請問芳名」就是在此取景。尖閣灣奇岩怪石海景獨特,大自然把礁岩和斷崖塑造出百變造型,散落在海天一色的湛藍海面上,煞是壯觀。瓢湖白鳥大叔 餵食秀超壯觀因應不同的季節,阿賀野市的「瓢湖」也是新潟熱門的賞櫻、賞楓景點,此地是阿薩姆條約登錄的濕地保護區,最特別的是,毎年10月到隔年3月,可觀賞到數以千隻的白天鵝飛到此地避冬,場面壯觀。興致高的遊客,可購買飼料(一包100元日幣)現場餵食,岸邊餵食畢竟小兒科,此景點最大賣點是,有位「白鳥大叔」會照3餐伺候這些遠來客,定時大放送一桶又一桶的「好料美食」,每天3次,分別是上午9點、11點與下午3點,遊客若是時間趕得巧,就可見證千鳥爭食的大場面。水面上,除了昂首闊步的白色大天鵝外,也有各種不同較小體型的禽鳥,撒飼料的「白鳥大叔」在L型橋上來回走動,水上的每一隻鴨鵝全體肅立,密密麻麻爭先恐後、焦躁推擠隨之游移,甚至振翅狂飛,不分身形大小地爭食,畫面震撼,前後約10分鐘。驚見絕種15隻朱鷺 田間覓食白天鵝飛來避冬,最高數量常是5000隻以上。而日本佐渡島已經滅絕的朱鷺鳥,在引進中國品種繁殖成功試放成鳥回歸山林後,近年佐渡島再現朱鷺蹤跡。遊覽車行進間,很幸運的發現了一群朱鷺在田間覓食,細數一下約莫15隻,大夥兒驚呼不斷,相機手機也拍不停,朱鷺振翅高飛的粉紅趐膀真是一大亮點,台灣愛拍鳥的攝影同好,有機會應安排「佐渡賞朱鷺之旅」,真的值得推薦。北方文化博物館 探豪農日常接著參觀豪農之館「北方文化博物館」,這是伊藤文吉的府邸、江戶時代(1603-1868)的大地主,後來將它作爲展示書畫,陶器,漆器等美術工藝品,以及存放考古資料的博物館。腹地廣大,保留了江戶時期的農家風貌及極具巧思的日式建築,一步一景,一窗一世界,迴遊式庭園最是引人入勝,賞遊期間正值紅葉最紅時節,坐在超大的榻榻米上觀景,真是一大享受。導遊說,這處絕美庭園四季分明,春櫻秋楓各有看頭,冬季雪景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坐船往返佐渡,去程搭的是噴射汽船,時速高達80公里,航程1小時,回程改搭輪渡,可載1500人,航程需2.5小時,時間略顯冗長,但有床可躺,瞇一下也就到港口了,其實搭輪渡更有美景可看,甲板上吹海風,海鷗處處,就在你眼前飛來飛去。回至陸地後,從新潟轉到上越。上越水族館 企鵝從你頭上游過遊日本北陸,除了佐渡金山淘金樂與盆舟遊之外,值得推薦的還有新潟縣的上越市立水族館,去年才開幕,館內設計了海底隧道,可以360度欣賞海中生物,特別的是,水族館有多達上百隻的麥哲倫企鵝,遊客可近距離跟企鵝接觸和餵食,除了可愛企鵝,還有獨特的白海豚跟寬吻海豚。此處無邊際的展演台設計特別有意思,遊客從座位席往展演台方向看,會覺得表演台跟日本海相連,煞有海上表演的感覺。其實這只是錯覺,但這錯覺「錯得恰到好處」。除了視覺上的彷彿置身海中,二樓還精心設計了2顆半圓形玻璃罩,可以體驗企鵝從你頭上游過的感覺。現美新幹線 高速移動美術館到新潟旅遊,搭乘「現美新幹線」應列為必要選項,這是號稱「世界最快的移動美術館」,酷黑的車身便是由海內外聞名的蜷川實花所設計,非常有型。2016年4月開始運行,行駛於「越後湯澤~新潟」之間,一共6節車廂,各有主題,都是出自日本名家手筆,還有咖啡廳和兒童專用席,車廂只有1節指定席,其他皆為自由席,方便遊客走動換位,領略不同車廂的各種風情。一節車廂約10~20人座,座椅並不多,車廂內幾乎一半的空間都呈現了「藝術與美麗」。飛快移動的列車中,座椅前卻是值得你細細品味欣賞的畫作,明明就是動車,你卻悠閒地定睛欣賞著眼前一幅幅的靜畫,這種「動靜皆宜」的鐵道經驗,旅者也許一輩子難忘。12號車廂則是「鏡面的世界」,虛實交替。以不同分割方式所製的鏡飾面拼湊成一大片牆,由於視角的不同與鏡面反射,映照出車內外的新潟景致與車廂中的「我們的當下」;咖啡廳旁的兒童席尤其親民,以鐵道王國為主題的玩樂室,孩童搭火車不是正經八百坐椅子上,而是趴坐地上盡情玩樂,這趟50分鐘的車程,應是孩子童年最難忘的記憶吧。提醒一下,這是觀光列車,只有假日才行駛,自由行者得盤算好時間,至於旅行團就得瞻前顧後更費心安排了。哆拉A夢電車 運轉十年不墜遊罷新潟縣,來到了富山縣的高岡市,這是哆啦A夢作者藤子不二雄的故鄉,為了慶祝「哆啦A夢誕辰前100周年」,2012年9月開始營運的「哆啦A夢電車」,原本只是限定版,只打算推出一年,沒想到電車乘坐大受觀光客喜愛,數度加碼行駛,目前確定延長營運到2021年。藍色車體的兩節式車廂,既是觀光列車,也是當地居民的日常交通車,往返於高岡與越潟站,前後25站。若你正巧是「小叮噹迷」,進了粉紅色任意門,踏上車門應是超有感,車廂內可見哆啦A夢的大雄、靜香與胖虎,還有那竹蜻蜓、時光機、記憶麵包等,想必可勾起漫畫與卡通迷滿滿的回憶,若非哆啦A夢迷,坐上此車應該也會有好心情,同行的長者也不禁點頭喊讚:「有童趣,彩繪就是很可愛」。五箇山合掌村 正港遺世獨立五箇山位於富山縣西南部,相倉與菅沼的合掌村規模並不大,同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5年列為世界遺產。其中相倉24座合掌屋,坐落山谷中,算是小而美,造訪當時正值楓紅季節,襯上周圍山景,真是美極了。相較來說,上月發生小火災的岐阜縣白川鄉合掌村,人潮過多,人聲鼎沸,有的遊客認為反而破壞了遺世獨立的美感。而此處的五箇山合掌村保留了更原始的聚落風貌,遊客也不至於爆棚,景區寧靜清雅。相倉合掌村內有7家合掌屋民宿,最適合自由行入住「傳說中的童話世界」。投幣試飲清酒 111種任君遠來到JR新潟車站的「清酒博物館」,看到一字排開的清酒投幣機,十分新奇,人潮鑽動,彷彿是電玩店。日幣500元(約台幣150元)可換5枚代幣,每1枚代幣可兌換1小杯清酒,每杯25cc,館內有111種酒,適合想淺嘗不同風味的日本酒愛好者。到新潟遊玩,最常被人囑託買酒、買米,新潟最有名的就是越光米,用稻米製作的米菓、煎餅也是很優的伴手禮,清酒博物館旁即可滿足觀光客血拚。試飲完清酒、不只嗑拉麵、吃美食,遊日本一定要泡溫泉,除了風呂溫泉水滑撩落去,另也推薦「大橋湯之館」的獨家岩盤浴,躺臥在15種在天然礦石上,飯店社長說,可深層排毒,這種「健康爆汗」最是酣暢淋漓,當晚果然超好睡。如果你想去絕景新潟花海~佐渡島、迷宮小鎮、盆舟體驗採果、清津隧道、彌彥神社纜車、螃蟹鮑魚溫泉美食5日遊,團費約35900元。山富旅遊:02-4493535、雄獅旅遊:02-87939000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19-12-25 癌症.肺癌
咳血發現罹肺腺癌「遺言都交代好」他靠免疫療法活過來
53歲的林先生從事資訊工作,成天在密閉冷氣房內抽菸,2年前咳血就醫,發現已罹肺腺癌3期,化療半年不僅未好轉,肺部3分之2都遭腫瘤占據,癌細胞還轉移到大腸、甚至破裂出血,做了腸造口,他吃不下,走2、3步就氣喘吁吁,體重從72公斤掉到48公斤,自嘲外型像ET,「當時生不如死,連遺言都交代好了」。後來林先生決定自費接受免疫治療,重新喚醒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20次療程後體力逐漸恢復,今年9月林先生結束40次療程,肺部10幾公分的腫瘤幾乎消失,只剩1、2公分結痂,體重也恢復了,目前仍每3周回診施打,「很開心能活著看到明天的太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連偉立說,肺癌晚期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整體反應率約僅2、3成,林先生是少數能完全恢復的幸運案例。今年4月起健保將免疫治療藥物納入給付,給付範圍僅限患者化療、標靶治療無效,生物標記PD-L1達5成以上者,且只能給付一年,不少人仍得自費或靠醫療保險費用獲得治療。連偉立表示,近2年國際醫學年會證實,晚期患者接受免疫藥物、抗血管新生標靶藥與化療藥的「三代組合療法」,可讓腫瘤反應率突破6成,1年腫瘤無惡化比例增為4成,不過副作用仍高,對患者是很大挑戰。
-
2019-12-25 名人.陳光超
陳光超/讓曾繁穎醫師不能睡覺 是我生平最正確的一次決定
一看就知道是照顧農田的樸實子民。「主任,我爸爸最近都說喉嚨痛,吃不下去。」 憂心忡忡地女兒告訴我。 「而且已經好一陣子了,叫他來都不來, 今天我回南部把他押上來的。」身為老師的女兒, 又補上一句。「阿背, 哩兜位无鬆快?」 (阿伯你哪裡不舒服?) 我轉頭問他。「无啦, 吞誒柳柳呀疼。」 (沒有啦, 吞的時候會有一點點痛。)他低著頭很靦腆的說。「嘴巴張開, 阿背。」我說。 隨著他張開嘴巴, 一股腐敗的味道,對著我的鼻子,直沖過來。「哇!」 我心裡暗喊不妙!這個阿伯的嘴巴裡面, 有一大坨張牙舞爪的肉團,表面鮮紅的顏色,好像佈滿血絲的眼睛,面目猙獰地瞪著我。「這應該是扁桃腺癌。」我轉頭跟他的女兒說。 「但是要做切片才能確定, 而且這應該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 以這個腫瘤的大小來判斷, 至少一年以上了。」「很嚴重嗎?」女兒很擔心的問。「可能已經第四期了。」我嚴肅的點點頭, 轉頭看了一下阿伯, 他露出黃色的牙齒, 無奈的對我傻笑著。 對於我跟他女兒的對話似懂非懂。 「醫師,第四期還算是早期嗎?」女兒用平靜的口氣問我。 「第一期跟第二期才是早期, 第四期已經是末期。」怕阿伯聽到, 我輕聲地回答, 雖然心裡嘀咕著這個老師怎麼這麼沒概念。「那那…那還有救嗎?」 女兒開始著急起來。「要先做檢查, 假如沒有轉移到腦部以上頸部以下的話,就有希望可以開刀。 否則算是已經遠端轉移的話,就只能放療跟化療,這樣成功活下來的機會就會少很多。」我很保守的回答她。「陳主任, 假如我爸爸可以開刀的話, 你一定要親手幫我爸爸開刀喔。 我是梁醫師介紹來的。」「喔, 一定一定…。」我苦笑著回答!因為我想起了昨天在開刀房裡面的事情。「Kojo,」我正聚精會神的在開刀, 有人闖進我的開刀房。 我根本不用抬頭, 就知道是誰來了。 因為會用日文發音叫我的名字的人, 除了我的家人之外, 就只有他---- 曾繁穎醫師。 通常他用日文叫我之後, 馬上會講一長串的英文跟我哈啦一下。因為我們兩個實在太熟了。「我。。我。。」他竟然不是用英文,反而是用中文, 而且講得有一點結巴!這個太不尋常了。 我好奇地抬起頭看看他, 「怎麼了?」「有事嗎?」「唉! 我老闆說, 以後我不可以在半夜幫你補皮了。」曾繁穎說。「那我的病人怎麼辦?」我顧不得我還在手術中, 驚呼起來!曾繁穎醫師是在享譽國際的長庚醫院整形外科, 接受完整顯微手術訓練的專家。他有很多的特質,跟我非常類似, 尤其是在開刀中, 對完美的追求, 一點都不鬆懈。因此我們兩個一拍即合。 我負責切腫瘤,然後輪他上場, 把病人因為切除癌症而破碎的臉,重建回去。 不管病人是缺了舌頭, 或是沒了下巴,甚至沒有嘴唇,他都有辦法把手術造成的這些可怕外觀, 補綴修復成為「人模人樣」。 有他這樣可靠的後盾, 我就非常放心大膽的把腫瘤切除乾淨,不怕病人手術後, 沒有一張可以見人的臉。由於我們合作無間, 手術量大,時間又長,所以開刀房的護理同事, 從我們兩個人的姓名中,各取一個字, 稱我們為「超繁(超煩)二人組」。「其實我的老闆是為了我好,」 繁穎不再結巴地說。「他說你每次開刀都開那麼久, 害我每次都是半夜才開始開工, 他擔心這樣對我的身體太傷了。」外科部蔡主任真的是一個愛護下屬的部長,也是由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挖角過來的前輩。「我也不想讓你每次都半夜開刀呀,」我無奈地說 。「你也知道我們都是挑困難的做 ,沒有辦法做太快。」,「而且我們的信仰是,多花我們兩小時,把所有的癌細胞拿的乾乾淨淨 ,病人就可以多活10年,這樣的時間投資,是很划算的。」「不過老闆已經這樣說了,我還是要尊重他 。」繁穎說。 「好吧,」我只能回應,「我以後只好自己拿胸大肌皮瓣自己補了,不能幫你惹麻煩。 」 「照相!」因為腫瘤太大,我把整個被癌細胞佔滿的扁桃腺,帶著下巴骨頭一起鋸下來。 吩咐流動小姐幫我照相,當做記錄。 我檢視了一下,過去的幾個小時,我所幹的好事 - - 病人的嘴唇被我掀起來,放到耳朵旁的位置。直接看到他整排的牙齒以及一個缺損的大洞。洞底可以看到跳動的頸動脈 。我取的胸大肌必須含著乳頭,這樣面積才夠大,才能修補這麼大一個破洞。於是我切開了他的胸部,把他的胸大肌帶著皮膚及乳頭,經過鎖骨下皮膚,移轉置到口腔裡面。 這時抬頭看了一下時間,已經是晚上10點了。 我把胸大肌皮瓣,植入原本應是扁桃腺的位置。「你看!大小取的恰恰好!」我得意地抬頭跟我的住院醫師黃醫師說。「是沒錯啦,不過如果皮瓣這樣擺的話,將來病人嘴一張開,就會看到他的乳頭,不好看吧?」已經覺得累了的黃醫師,跟我苦戰一整天,心情不好,口氣也不太好。「那我把它縫到旁邊一點,」我一邊調整乳頭的位置,一邊說 。 由於在邊邊角角的關係,不容易看清楚。更糟的是,這個人的皮怎麼這麼硬,一下針,針就扭歪了。「他x的」心裡邊咒罵,邊把針拔出來,扭直後,再縫一次,「噠」一聲,針竟然就斷了。「拿一條新的線來。」我有點挫折地說。新的針頭好不容易刺穿乳暈的皮膚,跨到咽部,順利穿過整層的咽黏膜。終於可以把皮瓣的皮,及咽部黏膜縫上第一針!先打一個外科結,把右食指伸進口腔最深處,意圖把這個結勒緊,「啪」一聲,我竟然太用力,把好不容易縫好的線,給勒斷了。「x,」這次不是罵在心裡,而是直接脫口而出。「這是什麼爛線,」我當然沒怪自己,而是把氣出到刷手小姐上面,直接把斷線連同躡子,甩拋到她面前,「碰」地一聲,把她嚇了一跳,身體不自主地往後傾了一傾。「換一條新的線來!」我用很惡魔的口氣下令。就這樣跌跌撞撞地,前後折損好幾條昂貴的可吸收針線,終於筋疲力竭地,繞著胸部皮瓣縫了一整圈,把它坎在破了一個大洞的咽喉壁上。把整個手術野清理乾淨,不禁得意地欣賞一下,自己從頭到尾,不假他人,獨自完成的傑作。口腔裡一片血紅的口咽黏膜中間,出現了一塊雪白的皮膚,像是一個白沙島。島邊還有一個,看來像是瞭望塔的乳頭。「黃醫師,你看你看,」「這個Nipple(乳頭)像不像個瞭望台?」「主任,現在都已經是半夜了,怎麼還那麼有想像力?」黃醫師就是不肯附庸風雅一下,只想趕快結束手術。「真是個沒趣的人。」我心裡暗罵他。手術區域內萬一有血塊或是有空隙,就有感染的風險。所以我們都要在皮瓣跟切除區域間,擺上引流管,把這裡面的血塊或空氣抽出,造成負壓。讓皮瓣與切除區域可以緊緊地貼吸住,讓空氣及血塊沒有空間可以滯留,才能避免感染。眼看黃醫師累了,我只好加快腳步,擺好引流管。關好傷口之後,把引流管接上suction(抽吸機),準備將皮瓣下的殘留血塊抽出來。「主任,管子在漏氣。」黃醫師驚呼。一般而言,若是皮瓣把切除區域封閉的好,引流管接上抽吸機時,皮瓣會突然扁下去,就像我們吸乾鋁箔包飲料時,鋁箔包會扁掉一樣。若是鋁箔包上另外有個破洞時,鋁箔包怎麼吸也不會扁掉,而嘴裡不斷吸到空氣,吸都吸不完。我看了一下,皮瓣確實沒有扁下去,一定是有漏洞沒縫好,在漏氣。「沒關係,我補一針。」「是這裡在漏。」「再拿線上來。」我交代刷手護理師。實在是太深太難縫了,掙扎了許久,終於補好這一針,接上引流管。「還在漏!」黃醫師失望得說。雖然心裡很不爽,嘴巴還稍微控制的住,沒罵出來。「拆線剪,」我要了尖剪刀,把線頭剪掉。「線再上來。」我跟刷手護理師說。花了很大的功夫,重新再縫了一次。「成功了。」我喘口氣。「主任,這邊也在漏。」搞了好久,「這邊」補好了。「那邊又漏了」。。。如此反反覆覆,這塊原本雪白的皮瓣,禁不起我縫了又縫,拆了又縫,漸漸地邊緣被針戳爛,顏色轉變成暗紫色,一副要壞死的樣子。手術碰到困難時,絕對不能急,也不能慌。我的習慣是暫停手上的動作,不再盯著傷口。一方面讓心情平靜,一方面讓眼睛離開看了很久的血紅手術野,重新適應自然的顏色。我閉起眼睛,腦袋裡浮現出頸動脈破裂的影像。這個腫瘤因為很大,頸部淋巴已經轉移,所以我也幫他做了頸部淋巴根除術,只留下最重要的頸動脈。它赤裸裸得在我的眼前跳動,唯一能保護它的就剩下這塊從胸部移轉過來的皮瓣。若是皮瓣壞死,或是皮瓣沒有縫好,會漏氣,代表嘴巴的口水,會從漏氣的縫隙,滲流到頸動脈。裸露的頸動脈泡在口水裡,一定會爛掉。當它爛到破了的時候,病人瞬間就噴血死亡。這還不打緊,由於頸動脈是直接從主動脈分枝出來,壓力很高,噴射出來的血,連病房的天花板都會濺滿,場景非常駭人。我深吸一口氣,重新檢視皮瓣。眼睛經過這短暫的休息,果然又銳利了起來。我發覺,每一縫線跟縫線中間都有縫隙。剛剛真的太急了,沒有確實做好。要讓病人活命,就要全部拆掉重縫。「重縫?」開刀房內包括麻醉的每個人,都跳起來了。「這可是花了4個小時才縫好的耶!」「現在幾點?」我問。「已經是早上兩點了。」大家異口同聲。「兩點就兩點,縫到天亮也要縫。」這時開刀房內一片寂靜,氣氛盪到谷底。我知道我不能因為大家想回家休息而退讓,因為不重縫病人一定會完蛋。「小線剪!」「開始工作吧!」我把線全部拆了,決心重來一遍。「真是出師不利!」第一針往皮瓣上的乳頭縫下去,針立馬就斷了。「再來一條線。」又斷了。。。「X!@$¥」我終於爆炸了,口沒遮攔地用盡髒話全罵出口了。不僅脾氣控制不了,心情混亂,更糟的是眼睛看到的都是血紅一片,分不清楚哪裡是表皮層,那裡是下皮層。這樣的狀況一定沒法縫好的,我的心想要繼續,但眼睛已經累了,縱使閉上眼睛休息,也只能有短暫的時間可以看清楚,沒多久又只看見血紅一片。「完了,病人死定了,我在家屬面前,名譽也死定了。」面對自己搞出來的爛攤子,我非常沮喪。我知道今晚我若是再逞強,把整個手術完成,那就是只是把手術「做完」而已,而不是「做好」,結果一定不理想。為了病人,我必需要拉下臉來求救。「唉,要是那個煩人醫師在,就好了。」黃醫師說!「曾繁穎?」我問。「對呀,你的老相好嘛,不然是誰?」黃醫師也看出來,我們必需求救,才能讓病人活命。「好,我們扣(call) 他!」「主任,現在是凌晨2點半耶。」流動小姐不敢置信。「曾醫師一定在睡覺了。」「不然病人怎麼辦?妳扣他。」「現在!」我加重語氣強調。「我先查一下曾醫師今晚有沒有值班。」她去翻了一下班表。「他昨天剛值完班,今天是休息喔!」「昨天他也忙了通宵,現在一定在睡覺。」這小姐不敢打這個電話。一般在補眠的人,被吵醒時,會怎樣爆炸,各位是懂得!她怕被曾醫師罵。「妳不打,我自己打。」「把電話擴音打開。」我還在手術台上,手不能碰電話,只能用免提的方式打電話。流動小姐怯生生的撥了曾醫師的電話。這時大家都沈寂了下來,等著從擴音模式中,一起聽到曾醫師從熟睡中被吵醒的反應。「嘟嘟。。。」鈴聲響起,伴著麻醉機規律的「嗶嗶嗶」聲音,安靜中透露出一絲絲的緊張。「尾欸!」曾醫師電話接起來了,果然是熟睡中被叫起來的聲音。因為不是「喂」,而是聲音拉長而顯得慵懶的「尾欸!」他還沒真正醒,語氣還沒爆炸。「Oliver!」因為用擴音,所以我用喊的。「蛤,是誰?」語氣硬起來了,醒了!開刀房內每個人都盯著我看,想知道接下來會怎樣。「Oliver--」我提高了音調。「我是超人,」「蛤,你說你是誰?」「我是 陳-光-超。」我知道用擴音講話,聲音聽起來空空的,會聽不清楚。我-用吼的!「哦!喔!噢!」有大夢初醒的感覺。「是你Kojo嗎?」還在懷疑中。「對啦!」「Hello, What’s up?」他完全醒了,確定是我,馬上開始撂英文。他問我有什麼事,語氣高昂,完全沒有起床氣。整個開刀人員都鬆了一口氣,期待中的咒罵,完全沒有發生。而且在聽完手術台上的現況後,從10幾公里外的家,飛快的,不到3點半, 就出現在開刀房。他一出現,我煩亂的心情,神奇的穩定下來。有曾繁穎在,我心裡非常篤定。他「針針必較」,必需完美,我是可以很放心的把「病人的命」,直接丟給他。再次清洗傷口後,我把主刀位置讓給這個煩人醫師。只見他靈巧地轉動持針器,針進針出,一點也不像我那麼掙扎。很快的他已經把3,6,9及12點方向的皮瓣縫好,雛形初現!尤其是乳頭那針,100%固定在我想要的位置上。「Oliver,剛剛我在縫皮的時候,要不是針扭曲,不然就是線斷掉。」我還活在剛剛的噩夢中。「他皮這麼硬,又這麼厚,怎麼已連續縫那麼多針了,你的針還是維持原狀,完全沒有扭歪呢?」我是認輸了!「要縫得快又好,平常要練習運針!」Oliver回答的理所當然。「運針?」我好奇地問。這名詞聽起來,很類似武俠小說中的「運功」「運氣」,很玄很神秘。「縫這種皮,要運針,不能用蠻力。」「那我也要學。」我想若學會了,不就可以運用丹田之力,練就武功蓋世,成為天下第一刀。「告訴我,運針的英文怎麼說?」我不想再勞駕繁穎教我。我心裡想,只要知道英文名稱,自己去查國外文獻,就可以自學,秘密偷練這個武功。「喔,這是我老師Noordhoff (羅慧夫)及蔡老闆強調的概念。」Oliver 說。「運針,沒有英文喔。」「哇咧,沒有英文,那我怎麼查文獻?怎麼學?」我失望了。「所以世界各地的醫師,都要來台灣學呀!」「而且,要學會這種內功,是要慧根的!」他透過戴著手術放大鏡的眼鏡,狡譎地瞪著我說。我懂的,這傢伙用別人查覺不到的眼神告訴我,-我-沒-慧-根-!既維持大家對他半夜被吵醒也沒生氣的高貴形象,又私下狠狠的酸了我一下,兵不血刃的報了無法酣睡的仇!「接引流管。」傷口關好了,「Suction!」關鍵時刻到了。抽吸機一打開,皮瓣就立刻扁下去,緊緊地「抱住」整個傷口。暗紅色的血液,緩慢地從引流管引出,完全沒有空氣通過。「耶,沒有漏氣了!」黃醫師這時精神也恢復了,雖然天已經亮了!。。。。。「主任,這是我們自家的,請您務必笑納,不成敬意!」病人當老師的女兒來了。「謝謝你,我爸現在吃的很好。」「體力完全恢復了,他要我把他親手種的送給您,我們全家都很開心!」「你的手術太好了。」真是對不起,繁穎兄,手術不是我做成功的,你的功勞被我收割了!禮物是我的,而你只當了個幕後英雄。不過禮物最終送給我,我也心安理得。因為做出「半夜不讓曾繁穎睡覺」這麼厚顏無恥決定的,就是我!而且是我這輩子做的最正確決定之一!《後記》曾繁穎湘豐整形外科院長振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林口長庚,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與陳光超醫師相識37年,從英姿颯爽到花華白髮我們共同堅持的信仰是「病人安危與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光超兄對病人的執著、愛及負責都是同為醫師的我所佩服。雖然縱有意見分歧,但最終都能呈現出各自最好的一面,讓病人得到最好的結果。最近看一部電影「天賜良醫 Something the Lord Made」講白人醫師Alfred Blalock及黑人助理Vivien Thomas,完成人類第一次開心手術—藍嬰手術。兩位醫師的相知相惜,正如光超兄與我的最好寫照。最後片尾Alfred Blalock醫師對Vivien Thomas的一段話:「人們活著,多少都有不少遺憾,我有些遺憾,但我們應該記得不是曾經失去的,而是我們曾經成就的。」我們成功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不是嗎?光超兄謝謝您提醒,外科醫師救人是不分晝夜,永遠需有競競業業如履薄冰之感,才能成為醫者父母心
-
2019-12-24 癌症.肺癌
55歲婦沒抽煙也無家族病史 左右肺竟有「2個肺癌」
「我沒抽煙,也沒有家族病史,為什麼會這樣?」53歲張姓女子日前到台北慈濟醫院健康檢查,卻發現左、右肺部出現毛玻璃狀病變,前往胸腔外科門診,胸腔外科醫師鍾政錦懷疑為「多發性肺癌」,透過胸腔內視鏡手術,切片確診為第一期肺腺癌,張女康復後,持續門診追蹤。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之首,台灣每年有超過9千人死於肺癌,每年新診斷罹患肺癌者約有1萬3千人。隨著生活形態與空氣品質改變,肺癌好發族群也不再僅是菸癮者及具肺癌家族史者。鍾政錦說明,民眾健檢意識提升,加上篩檢工具普遍,近一兩年診斷出罹患多發性肺癌的患者日益增加。鍾政錦表示,過往若在病人肺部發現2處以上的病灶,多視其為轉移性末期癌症,僅能透過化療、放療等內科保守療法治療,5年存活率小於10%,但醫學觀念日益進步,近年發現在同樣的致癌因子和基因下,左、右肺有極大可能同時出現病變。鍾政錦指出,常見肺癌細胞的組織型態有腺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胸腔科醫師評估電腦斷層與正子攝影等影像,若無擴散,便會透過胸腔鏡切除病灶進行化驗,許多病患在病理化驗後,若發現2處病灶為不同癌症型態或同為癌前病變、第一期肺癌等原位癌時,便可確定為多發性肺癌,此時如能將腫瘤徹底切除,將可有效提升5成以上存活率。現今肺癌手術以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為主,醫師會考量術後肺功能的保留,視多患者的腫瘤大小、位置及期別,選擇楔狀切除、肺節切除、肺葉切除或肺段切除。鐘政錦表示,有別於傳統胸腔鏡手術至少需要2至3個小傷口才能完成手術,此技術需經由肋骨間隙或劍突下進入胸腔,一個傷口便可在一次手術中,同時切除左肺與右肺的病灶,雖然難度較高,但傷口小、組織傷害少、疼痛度低且復原時間快,讓病人可獲得更好的預後與生活品質。鍾政錦提醒,即使為多發性肺癌,只要及早發現及早切除並定期追蹤,都能享有好的預後,因此無須過度擔心,至於55歲以上的肺癌高危險群患者可多加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部病變,早期診斷與治療。
-
2019-12-23 癌症.癌友加油站
病患腋下摸到「1串葡萄」愁容滿面 醫暖心承諾逼哭眾人
外科醫師江坤俊分享一個溫馨的診間小故事,近日為一名30多歲的女子看診,身邊還跟了一位小女孩,該女子左乳有3公分的腫瘤,用手摸就能摸到一串像葡萄的東西,讓她就醫時心事重重,不斷詢問「會很嚴重嗎?」江坤俊注意到,看診時小女孩都幾緊握著她的手,為她打氣,讓他很感動,門診結束後他向小女孩說,「我會連你媽媽的健康一起還給你」,溫馨舉動惹哭眾人。外科醫師江坤俊21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某次門診來了一位30餘歲的女子,身邊帶著她的女兒,她坐在門診的椅子上,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她拿出一疊病歷,表示自己左乳有一顆3公分的腫瘤,腋下淋巴也腫大,用手摸就能摸到一串類似葡萄的東西。該女子說,在其他醫院已切片檢查,並證實是乳癌,電腦斷層後懷疑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讓她緊張的不斷詢問「這樣會很嚴重嗎?我是不是拖太久了?」江坤俊貼心的安慰她說,「只要妳肯開始,就不算晚,至於嚴不嚴重,我是覺得還好」。江坤俊注意到,在看診期間,女子身邊約7、8歲的女兒都緊緊握住她的手,像是要為媽媽打氣一樣,門診結束後,她女兒伸手要拿媽媽的健保卡,他溫暖的向小女孩說,「不要急,我不只會還妳媽媽的健保卡,連妳媽媽的健康我也會還給妳」。江坤俊表示,「妳女兒想要保護妳的樣子我看到了,我真的很感動,我會守住我對妳女兒的承諾」。溫馨故事惹哭大批網友,有人留言「江醫師醫病也醫心,心情愉悅亦是良藥啊」、「醫師你真的很棒!慶幸台灣還有你這麼好的醫生」。不少曾給江坤俊看病的網友也留言「您總是給我們鼓勵,要我們別怕,把自己放心交給您,您總是這麼暖」、「江醫師的溫暖和鼓勵是病患對抗疾病最大的支柱,江醫師您真的很棒,感謝有你」。
-
2019-12-21 癌症.其他癌症
無痛性血尿驗出膀胱癌! 醫點名「這年齡」最危險
一名70歲的老翁,因為血尿問題前往奇美醫學中心泌尿腫瘤科求診,醫師使用膀胱鏡檢查時發現膀胱有腫瘤,經由切片診斷確定為膀胱癌,爾後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術後發現腫瘤侵犯到肌肉層而且無法刮除乾淨,臨床期別為第四期。醫師建議老翁接受化療,但因其腎功能不佳且擔心化療副作用,所以接受了六次的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之後接受根除性膀胱切除及骨盆腔淋巴清掃,切下來的檢體僅有殘存的膀胱原位癌,目前術後恢復良好,尚無復發跡象。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腫瘤科主任劉建良表示,膀胱癌是臺灣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九名,症狀以肉眼可見的無痛性血尿為主,通常血尿是斷斷續續的且重複發生,分布的年齡層以40歲以上中老年為主,男女比例約55:45。 早期的膀胱癌(非肌肉侵犯型)治療的方式,以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加上術後膀胱化學灌藥為主,局部晚期膀胱癌(肌肉侵犯型)則是全身性化學治療加上放射線治療或是根除性膀胱全切除手術為主;轉移性膀胱癌(淋巴轉移、臟器轉移或是骨頭轉移)便以全身性化學治療為主。 在過去的30年間,晚期的病人一旦化學治療無效,往往病人就沒有更好的治療方式。但自從2013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問世,才對這類的膀胱癌病人有一線治療生機,簡單來說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就是喚醒身體的T細胞來攻擊癌細胞,所以如果病人本身的T細胞缺乏或是T細胞功能不好,那麼他對免疫治療的效果就不好。 衛福部健保署於2019年2月21日公布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含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等3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納入治療8種癌症,適用的癌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肝癌、胃癌,以及泌尿系統相關的泌尿道上皮癌、腎細胞癌等8種癌症。 依照目前大多數的臨床試驗結果,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症的有效率多半只有大約20%∼30%左右,多數人仍是無效的,但若是有效,效果通常很明顯。劉建良指出,晚期膀胱癌在目前的手術、化學、放射線、藥物等治療下五年存活率只有20-30%,而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病人可以在化療已經無效的形況下,再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6-10個月;希望在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幫助下,可以幫這些晚期病人減輕癌症的痛苦,改善生活品質,進一步延長整體存活率。 延伸閱讀: 頻尿不見得是膀胱過動! 「這裡」堵住也會時不時就想往廁所跑常尿失禁就該少喝水? 錯!其實更應該喝
-
2019-12-20 橘世代.好野橘
想要老年財產安穩如山?「安養信託」來把關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平均7個人就有1個老人,如何「養老」是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但在做退休準備時,你有想過老年的財產如何管理嗎?銀行業者透露,愈來愈多退休族群參與「財產信託」,以專款專用的方式,保障人生後半階段能生活無虞。守護財產 單身老人無後顧之憂60歲的老吳(化名),單身、膝下無子,因為年輕時不懂得存錢,存款揮霍殆盡,退休時身邊只剩下一棟房子。親近的姪子擔心叔叔的老後生活,因此建議他,將房產脫手,獲得的500萬現金交由銀行做「安養信託」。現在的老吳與手足同住,每月的生活費由銀行從信託資金撥款,不再擔心因揮霍而無錢可用。早年喪偶的陳奶奶,對4個孫子疼愛有加,因此將千萬的財產全數轉移給子孫。近期陳奶奶的孫子決定將傳承的財產交由信託管理,以支付每個月奶奶的醫療、安養中心費用,專款專用,保障將來的生活。非有錢人專利 安養信託無門檻 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協理趙子仁表示,以上2個都是近期實際發生的案例,說明國人對於信託的需求愈來愈高。「信託是一個防護的概念,不只是老人,其實人人都可以做。」打破了只有「有錢人」才需要財產信託的刻板印象。台灣高齡者的生活起居和財產管理多半由家人處理,9成以上的監護人是子女或親屬。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表示,因為擔心錢被綁住,所以多數監護人不喜歡把老人財產交付信託,但日本有很多案例顯示,監護人將老人財產挪用甚至侵占財產。因此,年長者將財產交付安養信託,是保護財產的一種解方,未來公會也將持續推廣。趙子仁補充,財產信託的種類多元,除了現金,房產、股票等有價財產也都可交付信託。以現金來說,信託資金銀行可再投資於定存或低波動的基金,創造更多息收。至於大家關心的信託門檻,每家銀行規定不一,部分銀行無資金門檻限制,但過低的資金會造成可撥款的時間不長,還要支付每年的管理費用,承辦前建議多衡量。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正在經歷橘世代的我們其實比任何世代都還有著一顆更好奇的心。想知道關於橘世代大小事>>>立即加入
-
2019-12-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基因檢測 沒想到發現腫瘤
癌症家族史是長年夢魘,而基因檢測是我的專長,去年決定給自己一個禮物,接受全基因解碼。沒想到,竟發現自己有極罕見SDHA基因突變。由於發病機率低,以為可以帶著SDHA基因缺陷過一輩子,沒想到追蹤後發現腫瘤,還好早期發現,花八小時切除腫瘤。原想跟基因缺陷共存基因檢測2萬2675個基因,很幸運,沒有遺傳家族癌症相關基因,如大腸癌、肺癌等;但發現我有極為罕見的SDHA基因突變,與五種腫瘤密切相關,分別是腦下垂體瘤、腎細胞瘤、胃腸基質瘤以及「神經分泌瘤」的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身為病理專科醫師,腦海馬上跑出資訊:SDHA相當罕見,研究報告不多,但類似突變基因,如SDHB、SDHD,發病機率皆不高,SDHB發病機率約20%、SDHD發病機率約45%。我推估,應該可以帶著SDHA基因缺陷過一輩子。避免癌變決健康管理但我知道,避免癌變得避開危險因子,制定健康管理計畫,第一步是改變體質,降低血中胰島素及細胞內缺氧誘導因子,減少細胞癌變風險;第二步是定期接受超音波追蹤;第三步是不做高階檢查,因為評估發病機率不高。經過追蹤,今年九月超音波檢查,竟發現胰臟頭有顆六公分腫瘤。當時心情難以言喻,基因解碼驗證了,腫瘤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己成為罕見病例。調整生活型態後,僅幾次肩胛骨下方肌肉抽痛,並沒有症狀,反覆思索,結論是「運氣不好」。基於對疾病了解,最好早期治療,轉念想,竟有機會在自己身上驗證全基因檢驗與臨床結果。手術證實神經內分泌瘤就醫時,我沒告訴醫師做過基因檢測。十月住院,主治醫師說我的胰臟與十二指腸附近有一顆直徑6.5公分的腫瘤,比發現時還大一些。影像檢查屬多囊性腫瘤,醫師難以判斷,懷疑是黏液腫瘤、淋巴管瘤、胃腸基質瘤、間皮瘤等。主治醫師的判斷,與基因突變可能出現的腫瘤,不謀而合。考量腫瘤位置,醫師推斷我的腫瘤屬於神經內分泌瘤或胃腸基質瘤,抽血檢驗後,認為神經內分泌瘤可能性最高,建議手術。一般在手術過程做冰凍切片,腫瘤若惡性,擔心擴散,會把手術範圍擴大。但冰凍切片結果需耗時30分鐘到一小時。由於已知答案,我告訴醫師「免等了」。術後一周,病理報告出爐,果然如預期是神經內分泌瘤的副神經節瘤。唯一超出預期的是手術時間,原本預計兩到三小時完成,卻因沾黏耗費七、八小時,傷口也從腹腔鏡打兩個小洞,變成開腹,肚子上有條「高速公路」。不過,術後安排皆在計畫中,休息一周後開始上班。基因檢測有助精準用藥從未想過長腫瘤,還是罕見副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發生率卅萬分之一,已知相關基因約十個,SDHA是其一,SDHA突變導致副神經節瘤機率僅7%,根據文獻,全球僅100多例,其中兩成被診斷時已轉移。不是不怕,而是發現得早,清楚病情來龍去脈,所以不太擔心或害怕;基因檢測與全球倡議的精準醫療連成一氣,對健康人能協助規畫健康計畫,對病患可協助精準用藥,甚至提醒家族史風險。但如果不了解基因檢測、疾病,容易因檢驗結果陷入焦慮與恐慌。了解基因檢測的目的與侷限,接受專業解讀與諮詢,非常重要。醫學辭典/神經內分泌瘤的副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是神經內分泌瘤的一種,指神經內分泌瘤長在副神經節上,長在不同部位,有不同名稱。神經內分泌瘤每年約有一千名新增案例,常見部位為胰臟、腸胃,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罹患的是胰臟神經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瘤多變,在不同部位症狀不同,因不同細胞病變產生不同反應,以胰臟神經分泌瘤而言,若是α細胞病變,會分泌過多升糖激素、若是β細胞病變,則會分泌過多胰島素,初期難以被診斷。副神經節主要在脊椎附近,副神經節瘤則常見在頭頸部、腎上腺、腹腔,副神經節瘤通常沒有症狀。曾嶔元小檔案現職:●元鼎診所院長●社團法人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年齡:65歲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Mayo Graduate School博士專長:分子醫學、基因檢測、病理學興趣:看懸疑電影、鑽研預防醫學用之精準醫療經歷:●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前助理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前專任教授●國泰醫院病理暨檢驗醫學部主任●馬偕醫院病理科主任●食藥署醫材諮議委員會副召集人●食藥署醫材諮議委員會委員●保險犯罪防治中心諮詢委員
-
2019-12-18 醫療.整形美容
產後肚皮鬆垮垮 醫師教幾招恢復緊實度
現代的懷孕女性愈來愈注重保養,控制飲食,吃得對不怕體重過度增加,也會護理皮膚,不讓妊娠紋出現,不過,所有產後的女性不可避免的就是「肚皮鬆弛」,醫師建議,產後女性可以穿上塑身衣或是束腹帶,同時配合運動讓鬆弛的肚皮能漸漸恢復過往,若要靠醫美協助,則可考慮使用電波拉皮重拾緊實效果。開業整形外科醫師陳志軒表示,產後肚皮鬆弛是許多女性的痛,門診有許多自然產或剖腹產的媽媽來諮詢,女性在懷孕期間,肚皮會被寶寶撐大,筋膜也會因為懷胎10月的過程變得鬆弛,多數媽媽都知道產後要穿上塑身衣、束腹帶幫忙恢復緊實,特別是剖腹產的媽媽,使用束腹帶更能幫助傷口癒合的效果。陳志軒表示,穿上塑身衣可幫助產後婦女骨盆腔更快恢復原位,讓骨盆周邊的組織可以恢復彈性,但是對於肚皮恢復原來的緊實度,塑身衣的效果有限,多數都是靠身體本身的修復力,大約產後半年就是人體自我修復的極限。產後運動可以幫助恢復鬆弛的皮膚,不過,有些女性產後身體會比較不舒服,加上要照顧嬰兒,體力通常耗盡,也使運動效果不彰,其實防堵肚皮產後鬆弛,生產前就應該維持運動的習慣,包含核心等。不過,當穿塑身衣、運動等方式都無效時,可透過電波拉皮改善,陳志軒說,肚皮分三層,第一層是表皮和真皮,第二層是皮下組織和脂肪層,第三層是腹部的筋膜和肌肉層。陳志軒說,媽媽們可以自我檢測,用手捏捏看肚皮的「皮下脂肪」,如果捏起來厚厚的就是「脂肪」,適合冷凍減脂或抽脂手術;如果捏起來很鬆,皮可以拉得很開則屬於「鬆弛」,可以做電波拉提緊實肌膚;如果是筋膜和肌肉層變鬆造成的「腹直肌分離」,則需手術改善。陳志軒表示,療程大約一次就能達到效果,只是在電波的過程中民眾會感到疼痛,通常會敷麻藥或是採取舒眠麻醉,近年的機器不斷改良也已經有施打電波雷射時搭配震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也能舒緩疼痛。另外,他提醒產後不建議馬上就做電波拉皮,產後水腫會讓效果不佳,可以等產後二到三周水腫消退後再向醫師諮詢,若產後肚皮已經維持鬆弛許久,電波拉皮也能達到效果,不用擔心時間問題。
-
2019-12-17 科別.骨科.復健
人生才過一半腰開始痛了!你的腰痛是機械還非機械性?
人家都說「四十腰」、「五十肩」,從四十歲開始,身體的保養變得格外重要,現代人平均餘命已超過八十歲,四十歲人生才過了一半,但身體機能卻逐年衰退,需要用心保養,讓人生下半場,過得靈活自在。而腰痛,比肩痛,更加常見,據統計,有六成到八成的民眾,一生都可能遭遇一次的下背痛。雖然很腰痛很常見,但近九成的下背痛病因較難有明確的診斷,扣除其他器官造成的轉移痛,可以粗分為「機械性」以及「非機械性」兩種,各代表不同的疾病與成因。一成是這種-非機械性背痛1. 嚴重脊椎病變(serious spinal pathology)例如脊椎感染、腫瘤。此類患者約占2%以下。2. 神經根壓迫(nerve root compression)例如腰椎椎間盤突出症(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造成的坐骨神經痛。此類患者的比例約占10%左右。3. 中樞神經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因長期的疼痛而造成病患腦中的接受器產生變異,即便疼痛的病灶已經痊癒,但正常的輕觸依舊會給病患帶來疼痛感。九成是這種-機械性背痛機械性的下背痛,指的是人體結構的生物力學異常,造成體內組織間的張力改變而引發疼痛。有多達85%-90%的下背痛患者,都屬於此類,是復健門診中最常見的下背痛病人。這類的下背痛原因很多,像是肌肉拉傷或扭傷、脊椎退化、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薦髂關節機能失調、壓迫性骨折、椎弓解離症,或是其他外傷造成,都歸在這一類。接著可以再根據影像檢查(例如核磁共振或是X光)的結果,又可分為檢查有異常的明確性下背痛,與檢查影像沒有明顯異常的不明確性下背痛。疼痛原因百百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雖然科技已經比過去進步許多,但閃到腰跟五十肩一樣,常常是「病灶不明」,雖然找不到原因,但可以治療或緩解症狀,透過藥物治療、生活型態修正以及肌力訓練,讓疾病獲得改善。當然,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診斷」,找出幾種可能的原因,像是產後腰痛,常見是餵奶或抱小孩的姿勢不正確、國高中生腰痛,可能跟鞋底磨平、運動傷害有關,而中年腰痛,則也許是肌力不足造成的。若是有身體疼痛的情況發生,還是盡早就診,讓專科醫師透過理學檢查與身體評估,再加上病患的過去病史描述、使用藥物習慣與理學檢查等等的綜合判斷,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別讓小痛拖成大痛,再要治療可就棘手了!
-
2019-12-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早期緩和醫療照護 提升晚期癌患信心
被診斷罹癌且接近末期的病人,最常出現的心情轉折是震驚、六神無主、惶恐與沮喪,包括還要不要治療、放不下家人、甚至是害怕最終得留在安寧病房。56歲的小劉就面臨了這樣的處境,但在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照顧下,小劉身體疼痛不舒服一一獲得緩和,釋放了對癌症步步進逼的恐懼,提升生活品質。疼痛萌生放棄化療小劉是上班族,也是一家之主與經濟支柱,個性內斂少話,年初因久咳不癒、體力變差,三個月前,就醫經檢查發現罹患第四期肺癌。癌症除了侵襲他的肺,也轉移到骨骼與肝臟。經過幾次化學治療,癌症並未獲得控制,化療引起的疲憊感讓他無法集中精神,影響工作效率。接著,下背薦骨處疼痛加劇,從坐姿起身時疼痛更甚,影響行走及睡眠,同時開始有小便困難;持續食欲不振讓他食量減少,也因體重下降而感到體力不足,小劉因此萌生放棄治療念頭,不想化療後身體虛弱,需要照顧而拖累家人。認知不足影響選擇後來,醫師透過個案管理師評估後,建議患者接受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評估。早期緩和醫療照護的對象,是針對預估存活期大於六個月的新診斷晚期癌症病人,可以延伸至現行癌症末期病人(預估存活期小於六個月)安寧照護。這類病人身體可能有較嚴重症狀,以及心理、社會、靈性方面需求,或是病人與家屬對疾病、治療目標與預後的認知不足,對於治療選擇有困難。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成員包括腫瘤治療專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藥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照護團隊追蹤成效在轉介至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後,放射腫瘤科醫師下背薦骨疼痛進行影像檢查,發現疼痛及小便困難問題源自薦骨第二、三節癌症轉移處的惡化;安排薦骨轉移處的精準放射治療十次;再者,因為化療引起的癌因性疲憊,個管師利用能量保存法的衛教,指導患者重新調整工作及日常活動時間來減少疲憊感,並追蹤施行成效。另外,營養師與小劉詳談了解每日進食狀況後,給予飲食建議;也主動安排社工師會談,了解家中是否有經濟困境及支持系統;心理師聆聽他罹癌後的情緒壓力,講到感傷處不自禁流下男兒淚。在完成放射治療後,疼痛不再影響日常活動與睡眠;工作內容調整,體重也在進食增加後恢復,不再經常感到疲憊。因為家人鼓勵化療,在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建議下,患者回門診討論後續化療,定期回緩和醫療門診與團隊討論化療的問題。在台落實造福癌患在新診斷晚期癌症病人常見的身心問題包括疼痛、癌因性疲憊、及其他身心症狀(見表)。國外相關文獻發現,藉由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實施,病人生活品質較佳、憂鬱或焦慮減少,末期認知清楚、也減少無效醫療支出。小劉是積極抗癌治療的晚期癌患寫照,藉著政府政策及癌症醫療專業團隊努力,相信早期緩和醫療照護的概念能在台灣落實,造福更多晚期癌症病人。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台大醫院:多晚期轉診患者 化療採雞尾酒療法
從健保署大數據分析來看,台大醫院在治療大腸癌上,除了手術,化療與標靶治療人數最多。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台大收治的大腸癌患者中,不少是大腸癌晚期、由其他醫院轉診至台大治療,所以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人數較多。邱瀚模說,台大為醫學中心,除現有的大腸癌患者治療外,也會接受其他醫院轉診,即患者病情已經超越原醫療機構能力所能處理,就會安排轉至其他大型醫療機構接續診療。近期台大就收到不少從中、小型地區醫院轉診過來的大腸癌三、四期患者,進行後續化療與標靶治療。據他所知,晚期大腸癌患者多數集中在台大、北榮、長庚等醫學中心治療。邱瀚模說,目前治療大腸癌的化療藥物,不再使用單一化療藥物,而是混合多種藥物、以不同機制抑制及消滅癌細胞,此治癌新策略也稱作「雞尾酒療法」。在標靶藥物上,臨床上常使用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藥物,用於第四期癌細胞轉移無法手術切除患者,使其病灶縮小、延長存活期。免疫療法因效果相對不明顯,目前並非治療首選。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台北榮總:每年約700例 九成用腹腔鏡切除
外科手術是大腸直腸癌最常見治療方式,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表示,大腸癌第一、二期的患者,手術治療的五年存活率約80%至90%,第三期則有60%至70%。北榮每年執行逾七百例大腸直腸癌手術,九成使用腹腔鏡切除腫瘤,部分轉移到肝臟者,也可接受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若曾開過刀發生沾黏、腫瘤太大,或腫瘤侵犯其他器官,則選擇傳統開腹手術,至於達文西手臂手術,治療大腸癌效益仍待評估。大腸直腸癌手術除了切除腫瘤附近的腸子,最重要的是要將該區域的淋巴結清除乾淨,尤其低位直腸癌,有時侯需清除骨盆腔側壁淋巴結,附近血管複雜,一不小心就可能大出血。另外,直腸癌因腫瘤在骨盆腔,範圍較為侷限,若患者較肥胖或為男性,手術更困難。林春吉表示,過去由腹部往骨盆腔進行手術,現也發展出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TaTME),可從肛門處低位往上進行,「就像雪山隧道兩邊打通」,較能掌握切除範圍。至於術後照護,林春吉說,大腸癌手術後大部份只需作息正常、均衡飲食,和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但術後需定期追蹤,前兩年每三個月、術後三至五年內每半年,之後每年追蹤,以早期發現異常,可盡早治療,避免復發惡化。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該怎麼選擇大腸癌治療方式?專家用一張圖表解析
大腸癌是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治療效果不錯。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表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且屬復發高風險的患者,以及第三期患者,均需使用輔助性化學治療。臨床上透過多種藥物組合治療,第二期與第三期患者術後,通常使用簡稱為FOLFOX的藥物組合,包含Folinic acid、Fluorouracil與Oxaliplatin等三種成分藥物,健保給付每兩周一次、共12次。遠端轉移 標靶提升治療效果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癌細胞轉移至遠端器官,此時需要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標靶藥物讓治療反應率從三、四成提升至五、六成。在第四期的第一線治療中,不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包括Folinic acid、5-FU與IrInotecan等三種成分藥物;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或FOLFOX組合。第二線治療使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第三線治療中,無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單使用多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標靶藥物,或者單使用第三代5-FU口服化療藥;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藥物反應 與患者體能有關部分患者一確診就是第四期、不曾化療,此時化療選用FOLFOX組合或FOLFIRI組合均可,同樣搭配血管新生抑制劑為第一線療法,不過健保只給付FOLFIRI與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組合。僅有約四成晚期患者能順利讓腫瘤縮小一半以上,目前難以預測患者化療的效果。臨床觀察,男女的化療反應率沒有差異,但年長者、失能臥床者的化療反應率往往較差。研究:搭配熱療 增加療效國外研究顯示,患者同時接受化療與腫瘤熱療法(Hyperthermia),可增加化療藥物反應率。賴基銘表示,熱療法適用腫瘤在骨盆腔或後腹腔患者,由機器從體外聚焦加熱,腫瘤在攝氏43度以上開始死亡,溫度愈高,凋亡時間愈快。再者,腫瘤附近區域升溫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讓化療藥物容易被吸收,提升療效。臨床建議,腫瘤在骨盆腔與下腹腔的患者,可考慮自費在化療前後兩小時、甚至化療時使用熱療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藥物穿透性,提升療效。至於治療後復發,又可分為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賴基銘表示,理論上,局部復發患者可能需要先切除轉移腫瘤,再進行局部放療;遠端轉移患者則需要進行化療。但醫界普遍認為,即使乍看無遠端轉移,很可能是尚未觀察到,仍建議化療。若先前未作過化療,FOLFOX或FOLFIRI均可選擇,若用過其中一種,應嘗試另種組合。接受免疫療法 去年僅兩位另外,對於近年倍受矚目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賴基銘表示,對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需帶有基因型「MSI-H(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才有治療效果,反應率約一成五,由於患者人數少,約占所有療法都失敗的5%至10%,臨床應用也少,根據去年度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僅兩名女性接受免疫治療。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健保署長李伯璋:發現大腸癌腫瘤 大腸鏡最準確
大腸癌連續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日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大腸癌復發,也讓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再次引起關注。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大腸癌相關數據,提供讀者防癌與就醫參考。據105年至107年健保申報統計,主診斷為大腸癌且屬重大傷病就醫人數分別是6萬2219人、6萬1533人及6萬681人,男性多於女性,就醫人數較女性多二至三成。分析年齡層,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以60至79歲族群患者最多。就醫人數減 與預後良好相關統計顯示,105年至107年大腸癌就醫人數逐年下降,但新確診大腸癌患者數卻從1萬6千8百人上升至1萬7千3百人,107年再攀升至1萬7千6百人,顯示新增人數微幅增加。進一步對比這三年大腸癌患者死亡數,105年為5998人,106年升至6048人,但107年當年死亡人數又略降至6017人。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就醫人數減少或許與每年死亡人數逐年略增有關,但大腸癌患者治療後存活狀況良好,也是原因之一。他指出,癌症患者治療逾五年後,不再持重大傷病證明,後續追蹤就醫便不列入此次統計,使近三年健保申報與大腸癌有關就醫人數逐年減少。選品質認證醫院 方便後續治療健保大數據也再度證實,醫學中心是國內大腸癌治療重鎮。以手術執行醫院層級別分析,107年所有大腸癌手術,52%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占44%,剩下4%是地區醫院執行。李伯璋分析,大腸癌手術相對不複雜,許多區域醫院有足夠人力及設備執行。但他也提醒,大腸癌非手術即可治癒,民眾應挑選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的醫院,後續照顧才能有足夠資源支持。三種手術 健保全額給付大腸癌治療方面,健保全額給付「腹腔鏡手術」、「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及「傳統手術」。傳統手術執行件數,區域醫院48%,比醫學中心46%略高;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也以區域醫院執行件數最多,占51%、醫學中心為48%。健保通過給付與大腸癌相關腹腔鏡手術方法僅兩項,但隨醫療科技進步,同意部分過去只能以傳統手術完成的術式,可用腹腔鏡手術完成,尚未給付申報代碼前,醫院可能用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申請。目前申報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幾乎都是腹腔鏡手術,健保署將盡快完成新版腹腔鏡手術給付代碼。高階檢查 用於癌症轉移追蹤大腸癌相關檢查方面,包括內視鏡(大腸鏡)、電腦斷層(CT)和磁振造影(MRI),據健保署105年至107年統計,內視鏡檢查件數持平,約3萬5千件;CT件數為2722、2763、2514,有略為減少趨勢;MRI件數為1498、1702、1866,則有增加趨勢。不論大腸鏡、CT或MRI,除了用於診斷,也用於追蹤。民眾若想確診是否罹患大腸癌,以大腸鏡檢查為主,高階的CT或MRI檢查反而不是首選,因為這兩種儀器無法將腸子皺褶打開,尤其難找出早期患者藏在腸內皺摺的瘜肉。CT或MRI主要用於已確診罹患大腸癌者,檢查癌細胞是否移轉到其他部位。發現腫瘤 大腸鏡最準確李伯璋指出,大腸鏡分為60公分的乙狀結腸檢查及120公分全大腸檢查,現行內視鏡檢查技術及儀器完善,針對長在腸道不同深淺處的瘜肉都能一網打盡,民眾應充分與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檢查方式,呼籲別用「大砲打小鳥」。值得注意的是,105年至107年,30天內於同院執行CT後又執行MRI,或執行MRI後又執行CT者,每年約有20至30件。李伯璋表示,尊重第一線醫師專業判斷,理解臨床確實可能出現需密集執行高階檢查的可能性,但仍籲醫師善用健保雲端系統,查閱檢查影像,避免重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