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轉移注意力
共找到
102
筆 文章
-
-
2021-04-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擲出觸身球引發心理陰影 運動心理學助投手重返球場
一名大學公開組投手因曾經在練習賽中丟到隊友,產生心理陰影,此後只要有人站上打擊區,便會怕再度丟到人,使得比賽中嚴重失常,得了大家常說的「投球失憶症」;求助身心科心理師後,透過腹式呼吸、意象訓練以及自我對話等運動心理學,順利重返球場,在關鍵時刻發揮實力不再失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心理師符力中表示,在運動競技中,選手往往把比較多的心力放在技術和體能上,忽略心理層面的重要性。其實,心理狀態才是影響比賽中能不能發揮平常訓練成果的關鍵因素;以棒球為例,影響比賽當天狀態有8成是心理狀態,剩下2成是技術表現。符力中指出,實務上有許多技巧可以協助提升選手的運動表現,像是腹式呼吸、意象訓練與自我對話等。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等技巧可以協助選手在焦慮情境中放鬆;透過吐氣時間大於吸氣時間,幫助活化副交感神經,平靜下來。此外,腹式呼吸也有轉移注意力的功能,可以幫助把焦慮害怕的想法轉移到呼吸之中。意象訓練可幫助選手想像自己的完美動作,有助於達到實際動作訓練的效果,在執行意象訓練時,透過場景、動作設定等方式,協助選手預備比賽。許多研究顯示,當選手可以執行高質量的意象訓練時,其效果等同於實際練習的量;對於受傷的人,意象訓練可以縮短他們從受傷到重返賽場的時間。自我對話是用來幫助自己專注、聚焦的語句,可以是一句短短的話,也可以是一個詞彙。像是「我可以的」、「專注」等,自我對話沒有一定要說什麼不可,只要說出來對自己有功效,那就是很棒的一句話。符力中也強調,不是只有運動員在賽場上會受壓力、情緒、專注力等因素影響表現,上班族在面對研發、專案時,面對時間壓力、上司的壓力,及同事間的關係等因素,也會影響工作表現;只要和表現有關係,都可以靠著腹式呼吸和意象訓練以及自我對話讓自己更好。
-
2021-04-0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太魯閣號事故傷亡慘重 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做3件事
台鐵太魯閣號列車事故,造成超過48人死亡、近200人受傷,震驚全國,重大意外事件後,不只生還者,救災人員等人也容易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精神科醫師呼籲,生還者可放慢生活步調,維持規律作息,家屬應多陪伴、傾聽;部分車廂傷亡尤為慘重,如果有目擊血腥場景者,應到身心科或精神科求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些接受心理或藥物治療,避免疾病慢性化。遭逢重大意外事件後,生還者與救災人員等人可能會出現嚴重壓力,恐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何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PTSD患者常常會有逃避心理,不記得案件重要的細節,會恍神且生活沒有真實感,也容易過度警覺,造成睡眠障礙、過度驚嚇,常伴有負面情緒,甚至做夢、看電視時,腦海都會不小心浮現死亡場景。其實重大意外事件後,其實不會馬上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起初是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 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楊聰財說,當患者1個月後仍無法走出情緒,才屬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前有一名30多歲女性,其親友於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時罹難,因而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雖時常感到坐立不安,但又不得不注意最新新聞訊息,導致做事手忙腳亂、不專心,甚至打破碗筷。●生還者、救難人員情緒能如何宣洩、轉移?生還者遭逢巨變,身心受創;救難人員直接接觸地案發第一現場,徘徊在傷者、亡者之間,面臨強大壓力與挫折,也可能苛責自己,產生焦慮、緊張和憂鬱等症狀。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建議,遭逢巨變後,生還者、救難人員及相關親屬等人可放慢生活步調,平時如果一天可以做10件事,可以減少至8件、5件,甚至更少,這時不應對自己過度嚴厲;後來該名女性病況改善,未演變為PTSD。此外,楊聰財也表示,應維持規律作息,平常若是早上8時起床,如今也應維持,幫助自身維持正常生活,黃金睡眠時間是晚上11時至早上6時,如果不能在此期間入眠,建議每日應睡滿6至8小時。最後,生還者應轉移注意力,少接觸電視、報紙或網路相關新聞,避免回憶起案發當時的種種畫面,「親友的陪伴」十分重要,可陪同出外走走,鼓勵生還者多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將情緒憋著,如果想哭便哭,但切記不要過度提醒「明天會更好」等言語,「傾聽」即可。此次太魯閣列車出軌事件,部分車廂傷亡尤為慘重,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指出,門診約有近兩成患者,在半年後仍受創傷壓力症候群所苦,他提醒,如果有目擊血腥場景者,應到身心科或精神科求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些接受心理或藥物治療,避免疾病慢性化。●對社會大眾的啟發?楊聰財表示,遭逢重大事件,體現社會大眾應活在當下、保持感恩的心,建議平時親友間可常聯絡來往,遭逢巨變時才有支持性力量緩解壓力。
-
2021-03-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抽菸壞處多 專家建議嚼口香糖轉移注意力
美國研究顯示,嬰兒猝死症(SIDS)死亡案件中,近4成因孕婦於孕期吸菸,衛福部國健署估計,在台灣,每20位孕婦就有1位吸菸,恐造成流產、胎死腹中、新生兒死亡及兒童發育遲緩等,建議孕婦應盡快戒菸,若於孕期第15周前戒菸,可降低早產等風險。專家建議,孕婦可「嚼口香糖」轉移注意力。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抽菸產生的尼古丁及其他有害物質,會透過母體「胎盤」傳遞給寶寶,除可能導致未來小朋友生長遲緩外,還可能導致孕婦胎盤早期剝離。此外,抽菸恐提高孕婦罹患肺部疾病機率。黃閔照說,孕期需要將氧氣交換給胎兒,使孕婦比一般人更易罹患肺部疾病,若再加上抽菸所釋放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影響氧氣輸送,更易導致孕婦罹患肺部疾病。如何幫助孕婦戒菸,黃閔照表示,為保護胎兒健康,孕婦自身已有戒菸動力,臨床上,醫師也會提醒孕媽咪戒菸,成效大都不錯。另外,建議孕婦可「嚼食口香糖」轉移注意力,或是「和同儕一起戒」,與身旁抽菸的孕媽咪共同戒菸。黃閔照表示,除了孕婦本身要戒菸,其家人也應一同戒菸,孕婦吸二手菸或環境殘存的三手菸,都會影響胎兒健康。根據民國107年「國人吸菸行為電話調查」,我國家庭二手菸暴露率超過兩成,研究發現,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中的孕婦,其新生兒體重比未接觸菸害的孕婦少35公克。除了二手菸,吸菸後殘留於室內各處、衣物上之三手菸,也會持續以尼古丁轉化的致癌物危害兒童健康。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國健署有提供戒菸衛教與戒菸專線的服務,「孕婦健康手冊」中有戒菸諮詢相關資訊、附有轉介同意書,醫療院所及社區藥局除提供孕婦戒菸衛教,也可轉介至戒菸專線提供戒菸諮詢服務。※戒菸資源:◎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全國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
-
2021-02-13 科別.精神.身心
不需要討好別人! 接受自己需要朋友,但把焦點放回己身
你對所有人均等關心、定時問候、主動幫忙,總當成自己的事全力以赴。有幾個人禮貌性謝謝你,少數一兩位回應你,你以為有回應的就是朋友了。你圈出那些朋友,對他們繼續主動付出,同時也透露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試探對方會不會接受你。雖然你們之間總是你聽的多、做的多,但你不敢要求太多,這樣就很好了。某一天不知何故,朋友突然不理你。你感到恐慌,不知道哪裡做錯也不敢問,對方的冷淡令你焦慮、情緒低落……。你從共同的朋友那裡聽到,其實對方對你並不是像你對他那樣重視。你突然感到氣憤,「為什麼我努力那麼久,卻沒有被當成好朋友呢?」你覺得沒人喜愛真悲哀,洩氣後再度焦慮與情緒低落。為什麼自卑的人不敢選朋友?自卑的人認為自己不夠格、沒有被喜歡的本錢,連自己都討厭自己。於是,他們採取「討好他人」的方式贏得友情,替對方付出勞務、要求照單全收,任何事來者不拒,認為有利用價值才會被喜歡。自卑者的交友模式是投資和交換自卑的人交朋友很像「投資」,他關心眾人、分散風險,然後等待「對我有回應」的人,才敢進一步交朋友。他們不敢選朋友,因為認為自己不夠格、沒有被喜歡的本錢,他自己都討厭自己。雖然他不喜歡自己,但心中仍小小期待有人把他撿走。自卑者,交朋友的方式是「討好他人」,把自己當「工具性角色」,替對方付出勞務、照顧對方,來者不拒,有利用價值才會被喜歡。不僅如此,自卑的人還主動付出更多,敏感對方需要什麼馬上幫忙,取悅對方。「討好他人」像是三輪車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自卑」不是性格,部分來自社會馴化,不強調個人在乎什麼,也被告誡不可麻煩別人,以致他不敢明講自己要什麼,因為「我憑什麼呢,沒有人會理我的」。「討好他人」類似在累積別人按讚的數量,再轉成自我肯定的分數。「討好」是拿出「以為對方會要的東西來交換」,自卑的人拿不出什麼,就以「勞務」或「工具性角色」來換取「人際關係」。交換而來的人際關係很脆弱,那是不平等的關係,很明顯的下對上姿態才會這樣換,而且勞務和工具性角色的取代性都很高,付出很多,然後只回收一點點「人際好感」,匯率很低啊,這樣的人於是要付出更多才能維持行情。這種交換不保值,關係還輕易被結束,令人很不甘心,但自卑的人只敢埋怨、沮喪、崩潰,有時還會衝動想討回什麼。「交換」就一定有人要嗎? 當然不是,過多的交換也是壓力,若對方收太多會超過負荷,也有必須回報的心理負擔。付出太多的自卑者是屈就的,交換確實不公平,常要壓抑情緒,當委屈到一定程度,情緒就會出來激烈反抗。情緒很誠實,會大哭或大氣,爾後又陷入深深的自責、挫敗與孤單;情緒就像啞巴吃黃蓮,直接做出行為,例如破壞、自傷或絕望,若不能被辨識與處理,會讓壓抑與爆發數度循環,自我否定。交朋友應是互相欣賞,平等互饋的,性格合得來、興趣談得來或特定事件因緣際會產生交流,進而相知相惜。兩人的友誼雖有差異,會爭吵,但能體諒和溝通而不是長期屈就,更不會輕易絕交。交友的過程是跌跌撞撞、分分合合,畢竟天作之合少,歡喜冤家多,所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就好。自卑的人常擔心沒朋友,急著以友誼證明自己,千萬不要急,先把焦點轉回自己和生活上吧,讓你的生活以自己為中心,改變一點投資策略,多專注在那些讓你有樂趣、有熱情、能專注的事物上,學習跟自己獨處。很奇妙的,當你有了自己的生活風格,「花若盛開,蝴蝶自來」。陷入孤單情緒的緩解法自卑者的交友模式有其代價,當人以工具性角色依附另一個人時,會順從他人、失去自我,藉此逃避孤單情緒。「孤單」是甚麼,皆是否有人陪伴,是否有關係連結,心裡是否有可依靠的重要他人,那個形象住在心裡,即使他人不在身邊也沒關係。孤單的情緒來時都有先兆(sign),可能是你覺得不安、害怕、突然意識到空虛,或者身體上的不舒服、悶悶的。學習與孤單相處吧,接受它,先存而不論,覺得陷入孤單時,試試以下緩解方式,待情緒平穩一點,再進一步解讀孤單要對自己說什麼。方式一:到空曠、無邊界的地方走走不要躲在房間,去外面走走,尤其是在空曠無邊界的地方,視野開展,心也會開闊。居家附近公園是好選擇,坐著椅子上看天空跟來往的人們,世界這麼大,共享一片天空,你所煩惱的事相對地會稍微縮小一些。方式二:讓身體活動活動試著做家事、騎腳踏車、散步、運動....等持續性的活動,重點是讓腦袋放空,藉由身體舒展帶你轉移注意力。運動這件事起步最難,但效果最好,只要度過開始期就容易多了。可以至附近的公立運動中心、參加小型健身房,或揪人一起慢跑。方式三:在房間裡聽廣播,空中相會如果不想自己一個人又出不去,例如深夜時段,那麼我建議「聽廣播」,那是學生時代室友不在時,我讓自己不孤單的方法。廣播主持人是對著你(聽眾)說話的,彷彿空中相會,房間裡有說話聲,可以減少「是一個人的感覺」。聽廣播時用喇叭而不是耳機,這樣你還能一邊做別的事,如清潔地板、整理房間。不要看電視,那只是麻痺,而且什麼事也不能做。若沒有廣播可收,就開著電視只聽聲音。承認自己的需要,別自欺欺人情緒緩解後,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吧,將你孤單的感受、情緒寫在本子裡,讓思緒有所整理,問自己:「我怎麼了呢?」「我需要什麼呢?」「我想要跟朋友一起做什麼呢?」人很難單獨存在,因此「需要別人」是很自然與正常的事。傾聽與承認自己的需要,別自欺欺人,好過欺瞞自己卻又做一些委屈自己的矛盾行為。書寫也可往未來想像,先想像一個理想的人際關係、你希望過怎樣的生活,盡量具體與細節,才能激勵自己往那個美好前進。要相信現在也許有些孤單,但有朝一日一定可以找到互相理解的人。真的做什麼都覺得很困難的人,不妨試試心理諮商吧,找人說話是最好的方式,當對方願意傾聽並與你一起討論時,痛苦雖然還是在,但孤單感會減輕,讓你產生力量思考下一步怎麼辦。※本文摘自《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 《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作者: 林仁廷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12/24
-
2021-02-11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是怎麼了?通常有4種情況
徘徊現象常常發生在罹患失智症的人身上,卻不是每個病患都會發生徘徊,不過失智症患者發生徘徊,沒有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很容易發生失蹤的事件在台灣失智症的患者因為徘徊失蹤的案例,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能夠看見,每一篇失蹤協尋的背後,都是一整個家庭的焦慮擔心。對「徘徊」多一分了解,我們就能多一點準備,來看看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是怎麼回事。會發生「徘徊」通常有四種情況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以上的徘徊現象有目的性的徘徊,需要耐心地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再加以引導或轉移注意力,有些人在徘徊中沒有達成目的被帶走,可能引起反抗的心思,容易讓症狀惡化,建議可以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例如:詢問她老家的模樣,陪伴她散步一陣子再帶回家。建議有失智症家屬,可以準備以下事項1. 每天記錄他們的穿著,以備不時之需2. 使用防走失手環或手機,有GPS定位3. 到警察局建立指紋檔,方便走失後循回4. 在日常衣物上繡上名字、聯絡人與聯絡方式5. 隨身攜帶有名字、聯絡人與聯絡方式的識別物,例如:識別手鍊有時候徘徊狀態下的長者,是不容易被發現的,只有少數的人會出現無目的性的徘徊,因此大家在生活中若發現疑似需要幫助的人,都可以主動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忙。也許主動詢問的一句話,就能幫助失智症患者早一點回到溫暖的家中,感謝所有溫柔的人們※本文經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2-07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如何入睡?當睡眠專家碰上睡不著時怎麼辦
儘管努力避免各種可能引起失眠的因素,某些深夜,還是會有難以入眠的時刻,即便睡眠專家也是如此。「要討論這個問題前,得先定義何謂『無法入睡』。」亞利桑那州睡眠與夢想心理學家、醫學臨床助理教授Rubin Naiman說,許多人認為良好的睡眠應該是頭沾枕就能睡,如果一、二十分鐘還睡不著,可能就會引發失眠的預期心理,而更難入睡。Rubin Naiman說,事實上,躺在床上一、二十分鐘還醒著是正常的,「躺下後一、兩分鐘內就昏睡的人,未必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實際上可能是嗜睡和潛在睡眠障礙的症狀。」那麼,當睡眠專家自己遇上輾轉難眠的夜晚時,他們會怎麼做呢?不要驚慌● 當我難以入睡時,通常是因為掛念著工作或孩子的事。我會避免為「睡不著」這件事而煩惱,身為睡眠專家最大的優勢就是,我知道我終將會因為睏倦而睡著,不會一直憂心「睡不著怎麼辦」,而讓自己更輾轉反側。ennifer L. Martin/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副教授● 對我來說,很難得失眠。但當我偶爾失眠時,還挺享受這樣清醒的時光,為什麼呢?想想,此刻我處在一個舒適的房間,安靜無人打擾,沒有吵鬧的孩子、煩人的工作訊息,只是在黑暗中放鬆。睡不著的時候,我會想想下次度假要去哪裡,妻子的生日要安排怎樣的驚喜,想些愉快的事,我不會因為睡不著而煩惱。人們害怕失眠,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懼,因為睡覺是天生的能力,累了你自然會睡著。Chris Winter/夏洛茨維爾神經病學和睡眠醫學總裁用輕鬆的想法分散注意力● 我很少有睡眠問題,但偶爾也會因為心裡掛念某事而睡不著,當我意識到這點,我會開始轉移注意力,想像一些放鬆的畫面,例如與家人度假的美好時光。lene M. Rosen/美國睡眠醫學科學院院長● 睡不著時,我會讓想像飛馳到自己想望的畫面,躺在沙灘上的吊床、孩子在沙灘玩耍,我可以感覺到陽光在皮膚上的溫度、海浪的聲音。Shalini Paruthi/聖盧克醫院睡眠醫學和研究中心主任作呼吸練習● 無法入睡時,我會做一個簡單的放鬆技巧﹘﹘腹式呼吸。當你感覺腦袋快速運轉無法放鬆時,腹式呼吸是讓它平靜的好方法。深深呼氣數著1、2、3、4,慢慢呼氣數著5、6、7、8。Mark Muehlbach/克萊頓睡眠研究所主任● 我會結合冥想與深呼吸練習,例如4-7-8呼吸法(鼻子吸氣,心中默數4秒,屏住呼吸7秒,從嘴巴吐氣,持續8秒)。或者,在心裡想著要感謝的人,有研究顯示,睡前的積極思考可以幫助快速入睡,並擁有正向的夢境。Michael J. Breus/睡眠專家和臨床心理學家找出根本問題● 如果超過30分鐘仍無法入睡,我會起床找出問題所在。例如,不寧腿症候群發作了嗎?如果是,我會把襪子用乾衣機烘5分鐘再穿上,並蓋上溫暖的毯子幫助熱身,讓雙腿平靜下來。Shalini Paruthi/醫學博士暫時離開床鋪● 如果躺在床上20分鐘仍無睡意,我會起床去另一個房間,打開小燈讀一本雜誌,不看電視也不看手機。如果心中有很多思緒想法,我會寫下它們,隔天再重新審視、釐清。直到感到疲倦時,再回到臥室嘗試入睡。lene M. Rosen/美國睡眠醫學科學院院長● 我會做一些無聊、重複的事,例如摺衣物;或到另一個房間安靜讀點書,直到感覺有睏意再上床。Shalini Paruthi/醫學博士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2-03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一直問失智者「我是誰」、「他是誰」? 6個NG行為別再做了
農曆春節將至,又是家人團聚的時光!然而,年節期間卻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且在寒冬中走失,意外風險更高。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超前佈署年節防走失」,每天幫長輩拍照、申請愛的手鍊及愛心布標、串連友善社區,做好充足防走失準備,過個平安好年。 失智認知功能缺損 走失風險高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缺損以致走失風險高,特別是在過年期間家人團聚、活動多且熱鬧的時候,風險更高,因此,建議每天幫長輩拍照,有助快速協尋;其次,現在就幫有走失之虞的長輩申請愛的手鍊及愛心布標,並更新身分證的照片,以利快速找回走失的長輩。此外,可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或在手機中設定長輩手機定位,讓長輩配戴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策略;年節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人多的地方更要手牽手一起走;出門在外若需要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失智者單獨一人等候。 包容失智脫序行為 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湯麗玉特別提醒,失智的爺爺奶奶是生病了,大家要包容失智長輩的脫序行為,千萬不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多鼓勵讚美他,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平安過好年。1、飲食安全:失智長輩在食用糯米製年糕、元宵時,請切成小片,進食時有人陪伴在側,避免嘻笑以降低噎食意外。食物包裝中之防潮包請先拿出來,暖暖包請妥善收藏,避免長者誤食。2、白天儘量多陪失智者活動:家人可輪流陪失智者從事喜歡活動,如下棋、打麻將、唱卡拉ok、撿菜、一起準備年菜、寫春聯、數鈔票、包水餃、包紅包、公園散步等,與失智長輩聊聊往日豐功偉業、請教過年的習俗。安排祖孫同樂活動,如請失智者指導做年糕或打毛線、幫長者錄影等。 3、多讚美、不糾正、不爭辯,是最好的照顧策略。 4、避免「考」失智者:家人們要主動告訴失智者「我是阿美(自己的名字)」,切勿一直問「我是誰?他是誰?」,以免其發脾氣。 5、帶失智者熟悉隨身物品:建議家屬若帶失智者回老家過年或旅遊時,請盡量攜帶其熟悉的隨身用品以增加安全感及穩定情緒。 6、外出安全:過年期間外出拜年或走春踏青時,請讓失智者穿上顏色鮮艷、易辨識衣服,儘量安排兩人陪同,外出時先幫失智者拍照。出外每逢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他單獨一人等候;當廁所有兩個以上出口時,要特別留意陪同失智者。 失智者不幸走失 不用等超過24小時可報案 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不幸走失需協尋,親人失蹤不用等超過24小時,就近派出所可馬上報案,並且不用費用。 延伸閱讀: ·全球4千多萬人都中! 醫揭「3危險症狀」恐害中風、失智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
2021-01-04 新聞.健康知識+
休息不對,反而更累!腦神經學家:比放空、睡覺更有用的 4 種「大腦高效休息法」
結束忙碌的一天、腦袋昏昏沉沉回到家後,還在靠睡覺、放空讓大腦關機喘口氣?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倒頭呼呼大睡真的能讓大腦休息嗎?美國腦神經學家 Saundra Dalton-Smith 並不這麼想。她指出:「很多時候即使睡滿 8 小時,起床後還是覺得身心很疲累,這就是大腦沒有真正得到休息的現象 。」而以下 4 種才是她認為真正有效率、有益處的「大腦休息法」:1. 精神休息法很多人以為「放空」就是無所事事, 但其實當你什麼都不做時,腦袋可能更無法停止運轉。 你的思緒可能會喋喋不休,在一天結束回到家後,重複談論今天犯的錯誤、沒趕上的工作進度或是設想明天可能遇到的困難。但 Dalton-Smith 認為: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才算真正「清空大腦」。每天花點時間, 接觸藝術、音樂、運動、與人交談 等來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從複雜任務中抽離。你也可以透過 烹飪、撫摸寵物、書寫日記 等經科學證實有助紓壓的方法,讓精神真正休息。2. 情緒休息法忽視與壓抑情緒會損害腦部灰質,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記憶與學習力退化。所謂「讓情緒休息」指的是 承認、面對並處理你所有的感受,不讓超載的情緒壓垮自己 。當你需要舒緩情緒時,找到一些方法讓自己發笑;焦慮不安時,找到你信任、有同理心、不做主觀批判的人傾吐;在人際相處中感到被輕視、被誤解、不被尊重時,主動發起對話與溝通解決衝突,而不是選擇隱忍;面對新任務、新挑戰而時猶豫不決時,問問自己:是什麼讓我感到恐懼。3. 社交休息法我們都需要被重視、被愛以及歸屬感, 在缺乏深度情感聯繫時,即使在很多人身邊,你也會感到孤獨 ,而孤獨也被科學證實與腦神經、心臟健康受損有關。Dalton-Smith 提倡的「社交休息法」指的是 遠離那些帶來負能量、在關係中只索求而無法給予情感回饋的人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主動對親近的人釋出善意與關心,並且對他們為自己的付出心懷感恩,「感激」與「被感激」都能刺激催產素的分泌 ,活化大腦並提升幸福感。4. 感官休息法視覺、聽覺、與嗅覺等感官疲勞對腦部神經元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 。你需要把電子產品放在一邊、關掉社交媒體通知與電視電腦螢幕,來維護視力健康;你可以讓自己沉浸喜歡的音樂中,或是撥通電話聽聽愛人的聲音。記得抽空到自然環境中活動,來獲取新鮮空氣;也可以使用芳香療法或烹飪來喚醒嗅覺。 愉悅的感官享受是絕佳的腦力補給品, 能夠強化大腦前額葉,提升判斷思考與問題決策力,並延緩腦部老化。※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休息不對,反而更累】腦神經學家:比放空、睡覺更有用的 4 種「大腦高效休息法」
-
2020-12-05 新聞.健康知識+
4種肥胖類型1次了解! 營養師對症開處方杜絕肥胖上身
每天上下班打卡,久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上班閒暇時吃點小點心,中午再吃個香氣逼人的排骨雞腿便當,回家心情好犒賞自己便召集三五好友聚餐慶賀一番,難過時則不小心將悲傷化為食慾,手邊零食吃個不停,衣服尺寸也就越買越大。營養師提醒,肥胖原因大致可分4種:「基因胖」、「貪嘴胖」、「情緒胖」、「年紀胖」。▸對症處方1:「基因胖」問題在MC4R 但飲食習慣才是重點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表示,科學家發現人體MC4R基因有異,會比其他人更喜歡高脂肪食物。MC4R基因不同原因包含遺傳與變異,因此人在飲食偏好很可能在基因上就決定,另外也有肥胖基因(ob gene)變異,會讓身體缺乏瘦素(leptin),當飽食中樞缺乏刺激,調節食量功能變差,也就常超量飲食。許為捷強調,雖然MC4R基因容易讓人喜愛吃高脂肪食物,但是台灣民眾飲食西化,很多人平時就有高油脂飲食習慣,中午便當主菜經常是炸排骨或炸雞腿,或下班後聚餐也高熱量餐點,這就不一定是基因左右自己,而是生活中就已經習慣高油脂飲食,自然體重漸漸增加,不知不覺演變成代謝症候群。▸對症處方2:血糖不穩定引起「貪嘴胖」 高纖食物穩定飽足感上班族常有的共同經驗,坐在辦公桌前時時刻刻就想吃點心,明明才吃過中餐,飽足感卻只能維持1到2個小時。許為捷解釋,身體飢餓感部份與血糖有關,當攝取醣類來源多為精製糖時,胰島素會增加分泌,把血糖值壓低,大腦感覺到血糖不足時,就會產生飢餓感,造成才吃完正餐沒多久,就想要吃點心。許為捷提供改善「貪嘴胖」的好方法,建議可在正餐時多吃高纖維食物,例如吃糙米飯,或是大麥、燕麥、全麥麵包等,高纖維食物有助於控制血糖,比較不會讓血糖劇烈起伏。當大腦感覺不到飢餓,想要吃東西的念頭自然就減少,同時高纖維食物纖維含量高,也有助於增加飽足感。Tips:意想不到冷飯有助維持體重!許為捷也補充,豆類食物抗性澱粉含量高,此外,當白飯變涼也會漸漸出現抗性澱粉,讓澱粉分解消化速度變慢,降低糖份釋放到血液的速度,當人體不容易感覺到飢餓時,零食也就越吃越少。▸對症處方3:快樂與憂傷都想吃! 「情緒胖」悄悄找上身許為捷持續說明,在臨床門診中,曾經遇到諮詢民眾,業績達標或有開心事,都會想要犒賞自己,決定晚餐吃1頓「好的」,長久下來就把多出的熱量吃到身體。細問原因才發現,諮詢民眾小時候媽媽經常用「好吃東西」做為獎勵,例如考試分數高,就會給予1頓「好的」,結果長大養成了犒賞自己的習慣。許為捷強調,不只是犒賞自己,臨床諮詢中,負面情緒也常會帶起吃東西的念頭,例如工作壓力龐大時,或悲傷焦慮情緒出現時,想要吃東西來讓放鬆情緒,就容易攝取過多熱量。遇到這種時候,要觀察自己是不是情緒進食,可以檢視當下自己會不會拿食物來獎勵或抒解、是不是喜歡吃的很撐、食物像是朋友讓自己有安全感。Tips:理解自己為什麼想吃 養成零食分小包與運動習慣許為捷提醒,想要降低「情緒胖」危害,首先一定要解開心裡層面因素,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想要吃,並且寫飲食日記,管理每天吃了什麼東西。制訂目標將食物小包分裝,真的很想吃時就只吃1小包。若是情緒因素,應該想辦法轉移注意力,心情不好可以改養成運動的習慣,除有助於舒緩心情,也能讓身體更健康。▸對症處方4:年紀增加代謝下降 破解「年紀胖」重點在改變習慣4種類型肥胖中,「年紀胖」最難避免;許為捷說明,超過25歲之後,基礎代謝率就會開始下降,如果沒有運動習慣,肌肉量就會慢慢減少。常有人到了中年食量跟年輕時一樣,甚至吃的更好,消耗熱量遠不如攝取,自然體重就開始顯著上升,部分民眾步入中年後都開始有了「小肚肚」,經常是上述這些原因。面臨年紀增加,許為捷強調,一定要意識到自己與年輕時的體態已經不同。辦公室長時間久坐容易缺乏運動,要讓自己能夠養成運動習慣,同時補充足夠蛋白質,維持身體肌肉量,讓基礎代謝率可以保持。當然含糖飲料與精緻甜食,由於熱量非常高,最好能避免就避免,實在想喝飲料時無糖或微糖是較好的選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09 科別.精神.身心
心悸、反胃、呼吸困難…恐慌症發作怎麼辦?精神科醫師建議這樣做
心悸、呼吸困難、胸痛、手麻、頭暈、反胃,快要窒息死亡的感覺,突然強烈地籠罩著她,而且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恐怖,「趕快送我去醫院!!!」成了當下心中唯一的吶喊。之後除了隧道以外,只要出入密閉的空間,白小姐總是與恐懼相伴,甚至連黑漆漆的電影院也是她的夢魘。終於,被友人帶去精神科求醫。 「那種恐慌發作的情形,我真的沒辦法,只好吃藥。可是好像藥效過去了,又有一種恐懼衝上來的感覺,所以我只好再吃藥。我吃那麼多藥,怎麼辦?」她無助又茫然的眼神,似乎在訴說自己陷在服藥與不服藥的矛盾與無力。 「老實說,妳現在吃的藥物比較多,如果要減藥或停藥,會比較辛苦,」我慢慢地說,「但是還是有機會。」 我拿起筆在病歷上畫出一條曲線與一條直線,標出三個地方; 然後逐一解釋:「突然來的恐慌發作,就像這條曲線。幾分鐘內焦慮恐怖快要死掉的感覺就會衝到很高,最後才會慢慢地降下來。」 然後我指著1的位置說:「很多因素都會誘發恐慌發作,可以避免它,也可以面對它。譬如很多人熬夜、抽菸、喝酒、生活不正常,就可能讓自己處在容易發作的狀態。如果可以改善這些不健康的行為,就不容易發作。但若是因為某些情境引起的,而又一直避免這些情境,可能會讓生活變得很不方便。譬如妳過雪隧就會發作,難不成去宜蘭還得走山路?以後看電影都只能在家看DVD,而不能進電影院?如果可以學會些放鬆的方法,然後漸進面對,大多能克服的。」她聽我這麼一說,好像燃起了些希望。 我又指著2的位置說:「通常這種又急又猛的恐慌發作,都不是忽然間所有的不舒服都一起出現的。通常會有個順序,譬如先感到心跳快,喘,然後手麻,然後怕自己又來了,結果焦慮感更強,心跳更快,最後變成惡性循環到快瘋掉的程度。如果可以在早期出現症狀時,適時轉移注意力,可能就不會繼續往上衝了。」 最後我指著3的位置說:「當衝到這個位置的時候,大多因為過強的焦慮感,會連轉移注意力的能力都沒有。但是仍然可以試試看。有時候會需要藥物幫忙。但這時候的藥物是救急的,長期這樣吃,是會有成癮性的,好像停也停不掉。每發作一次,就吃一次,正如像妳現在的情形。有些穩定自律神經的藥物,是可以減少神經的敏感,讓身體處於較平衡的狀態,而且這些藥物沒有成癮性。當整體狀況穩定後,所有藥物是可以逐漸減少的。」 她,聽進去了。 接受了我給她關於藥物及非藥物方面的治療建議後,在調整自律神經的藥物與鎮定劑當中慢慢找到了平衡,也學會一些認知行為治療的技巧。 白小姐在回診時告訴我:「我克服了我內在的恐懼了。我還看了幾部電影呢!」 我真替她感到高興。畢竟,治療的目的,不單只是症狀消失,而是能安排生活,享受生活,不是嗎? 【延伸閱讀】 長輩暫時性精神失常,是「瘋了」嗎?精神科醫師說:NO!可能是這疾病導致 別陷入憂鬱!憂鬱症不只表現在情緒,身體出現8變化也要警覺 睡不著吃安眠藥就好?專家提醒:仍得尋求這科醫師才有效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10-23 養生.樂活人生
王竹語/退休容易得失智?從四個面向改變,越老越精彩!
退休前,最好從25歲開始,最晚必須從中年,建立自己的健康銀行,並努力、持續儲存。存得越多,越老越安全。 除了運動習慣要養成,飲食習慣要改變,作息時段要調整,負面思考要轉換。不能征服死亡,但可掌控生命,退休不失智,越老越精彩,肯定的!《倦遊錄》裡的故事。 歐陽修(1007-1072)在蔡州時屢次申請退休,他的門生覺得很可惜,對他說:「老師德高望重,素來為朝廷所以倚重。況且還不到退休年齡,為何一定要退休呢?」 歐陽修回答說:「我一生的名節,都已經被後輩描寫得差不多了,很詳盡了。只有早早退休,以保全晚節,難不成還要等著被驅逐嗎?」 無論是自願退休或是年限退休,在工作上我們被要求符合他人期待,自己也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所很多人在退休後放棄了部分生活,這種轉變太快,除非退休前已有準備或妥善規劃,否則最好不要一下子就跳到另一種完全不同生活。 若沒有心裡準備,較大衝擊有三方面: 1. 經濟來源縮減 雖然有退休金,但終究無法和退休前每月收入相比。又會擔心如果重大意外,退休金是否足以支付醫療費用。 2. 壯志未酬 退休前,公司若說,讓你駐派海外,並升當地主管。但能因為小孩還小而婉拒。現在小孩獨立自主,自己體能尚可,智慧與經驗又到了最成熟階段,卻要退休,肯定會在心理上造成衝擊。 3. 失落感首當其衝 有些人不喜歡自己的生活,他們把工作當作自己的生活,工作帶來尊嚴,現在退休,失去精神支柱。以前需要工作來證明自己、肯定自己。現在退休,失落感排山倒海而來。 退休後該做什麼?《樓功媿集》卷七十九載:前輩有一位做縣令的,退職後持念珠誦佛經,他叔父問他:「你難道想做佛嗎?」回答說「是!」叔父又問說:「你既然做了縣令,怎麼還想做佛呢?」回答說:「我有很多罪過啊!」其叔父非常吃驚。 退休後還是可以繼續做退休前做的事,比如轉無給職顧問;或是一直想做卻礙於公司政策經費而沒有趣做的事。 切莫什麼都不做,斷了他人資源需求與運用。 有四個面向給大家參考: 1. 保持社交聯絡 不要跟以前同事斷了線,甚至自己開發新的生活圈。 可以是公園裡三五位下棋的伙伴,或是聊得來的,認同自己想法的,不認同也喜歡開玩笑唱反調的,反正就是可以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的伙伴。 2. 保持學習,尋求目標 如果你是電腦工程師,學新的軟體;如果你是廚師,開發新的菜色。 對未來充滿希望,找別的目標,這目標不必多崇高偉大,可以是某一個短期的、容易達到的目標,全力以赴,又可以轉移注意力,不胡思亂想。 3. 保持自我功用,保持希望 不要因為從工作退下來,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一門職業認真二十五年,夠資格當顧問了。現在退休,有時間來做年輕時有興趣做卻沒時間做的事,這不是一般上班族想做就可以做的事。 4. 做一些不習慣的事 以前不習慣運動,那好,現在退休了,開始強迫自己運動。 並非所有新的嘗試都會得到報償,或是帶給你快樂。但是,那是轉移注意力最好的方法,你不會胡思亂想,身體一點小小不適就很緊張,認為自己是不是生病了,或不知道明天起床後要做什麼。 以前上班規規矩矩,朝九晚五,作息固定。太規律的生活有一個壞處:使人遲鈍。遲鈍,永遠都是不知不覺的,過了一段時間才後知後覺,驚覺自己怎麼變笨了。 我個人不相信退休後較容易失智,我想起下面的例子: • 2004年,86歲的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2013)成功讓南非主辦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他說這是給種族隔離制度結束十周年「最好的禮物」。 • 1547年,教廷任命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師,他時年72歲,其後不斷創作,至89歲去世為止。 • 1787年,已經退休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出席了修改美國憲法的會議,那年他81歲。 •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於73歲出版《文明及其不滿》(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 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2004)1981年當總統,時年70歲。 • 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 Jr. 1880-1959)70歲任國防部長,他提出「歐洲復興計劃」,改善了西歐戰後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準,1953年他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 邱吉爾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1874-1965)於1951年大選,保守黨擊敗工黨,重新執政,77歲的邱吉爾再度出任首相。 或許老人會問:我擔心失智,但退休後資源好像沒有上班那樣充沛,又該如何? 有一次,一位非常有禱告經驗的信徒到海邊玩,當他漫步在懸崖,一不小心跌了下去,幸好被一棵樹勾住。於是他向上帝禱告,請上帝來救他。 當他迫切禱告之後,有一條小船經過,到了懸崖下方,船上的人都勸他跳到船上。 但他堅持繼續禱告,等上帝派天使來救,船只好離開。不久,有一架直升機飛過來想救他,可是他仍然堅持禱告,等上帝派天使救他,直昇機也離開了。 過不久這個人終於體力不支,落海而死。當他見到上帝,很不以為然地質問上帝為什麼沒有聽他的禱告?上帝回答說,那條船及直升機是聽到他的禱告後派去救他的...... 不是退休後擔心無所事事,很快失智,而是退休前,最好從25歲開始,最晚必須從中年,建立自己的健康銀行,並努力、持續儲存。存得越多,越老越安全。 除了運動習慣要養成,飲食習慣要改變,作息時段要調整,負面思考要轉換。 找幾個好友住一起,共同話題多,較談得來,有共同興趣,他們身上有吸引你的特質,背景類似,經歷相近。態度相同,價值觀相近。可以互補,互相照顧,支援彼此。 有人問法國小說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pere, 1802-1870):「為何你可以如此從容自若地步入晚年呢?」 他不以為然反問說:「我花了近一生的時光活到今天,當然足以泰然自若。」 不能征服死亡,但可掌控生命,退休不失智,越老越精彩,肯定的!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