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車禍
共找到
418
筆 文章
-
-
2021-02-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留意副作用 嗜睡恐影響開車
生病、不舒服時,需要吃藥,但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注意力。常見服藥後恍神駕車導致車禍,或長輩半夜上廁所卻突然暈眩而跌倒重傷。農曆春節連假將至,許多民眾會安排旅遊活動,提醒大家如果要操作機器或開車前,應多留意平常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干擾注意力,以提升安全性。常見民眾出遊前會提早備妥暈車藥,但部分暈車藥可能引起嗜睡的副作用,因此服藥者如要輪流駕駛,務必仔細評估身體狀況。高血壓慢性病患者可能在睡前服用藥物,但常見民眾怕忘記吃藥或嫌麻煩就擅自改變吃藥時間,特別呼籲務必遵守醫師、藥師的用藥說明,不可輕忽服藥時間的重要性。當睡前服用這類藥物,半夜要上廁所時,可以先起身坐床邊,避免直接起身下床而發生暈眩跌倒的危險。每年過年大掃除期間,常遇到身體痠痛的民眾到社區藥局調劑藥物,處方箋常見含有肌肉鬆弛劑,此類藥物對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效果不錯,不過值得留意,有些肌肉鬆弛劑也可能讓少數人產生注意力減低的副作用。過年大吃大喝常會發生食物過敏或腸胃炎,治療緩解藥物也可能是含抗組織胺的藥物,其中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的嗜睡副作用較大,切勿輕忽而勉強駕車,易發生車禍意外。幫助睡眠的鎮靜安眠藥可分為短、中、長效,即便已長時間服用,只要隔天的工作或日常有調整,例如需要長途駕駛、操作機器等,建議提早與醫師、藥師討論用藥,確保能兼顧睡眠品質與隔天的精神狀況,多一分確認,少一分遺憾。
-
2021-02-01 養生.無退休時代
面對老年只有一個大原則!55歲方文琳:獨立變老,是我對女兒的體貼
編按:對55歲的藝人方文琳而言,中年,正是開始思考如何「一個人過好日子」的時間點。長期和孩子同住一間房的她,今年決定和女兒同鄰不同居,展開獨立的人生下半場。此外,她接演王偉忠擔任編劇與製作的舞台劇《明星養老院》,一起與你誠懇地想想:如果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明星,面對曾經光芒萬丈的青春,如今,什麼才是人生的新價值?以歌手身分出道的藝人方文琳,一直是演藝圈公認的資深玉女。今(2020)年55歲的她,嗓音輕柔、外表凍齡,曾被合演連續劇的年輕演員稱為「仙女姐姐」。不過,問她最近忙些什麼,她卻語出驚人表示:「我在想,要不要去考一張重機的駕照?」她說起2年多前,和哥哥的一票朋友到日本騎重機環島。男士們怕她太累,提議載她走完全程。沒想到,第一天行程結束,坐在後座的她只覺得腰痠背痛。「被載的人要配合駕駛。他往哪個方向彎,你的身體就要跟著彎。」自己走,反而比被人照顧輕鬆呢!這個小故事,其實頗能說明她對熟年生活的態度。最近她接演舞台劇《明星養老院》,描述一群昔日的大明星同住養老院所上演的愛恨情仇,以幽默手法探討熟齡者的人生價值。方文琳在劇中飾演負責照顧眾人的院長,談到如何面對老年,她只有一個大原則:「要獨立,要顧好自己。」和女兒同鄰不同居 家長和孩子都要學獨立從14年前結束婚姻起,方文琳便和2個女兒、媽媽同住。她坦言,自己年輕時就是愛獨處的人。無奈這些年來,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她形容,「一家都是女生,老的、小的,情緒都很多。我夾在中間,又有自己的問題,有時也會覺得煩呀。」經歷過在婚姻、家庭中與他人磨合的日常,50歲以後,孩子邁向成年,她更確定自己適合一個人。「人生後半輩子還要配合別人,太累了。現在,是該為自己過的時候了。」今年,女兒一個上大學住校、一個已經出社會,方文琳決定大刀闊斧地改變居家空間。住了20幾年的房子,儘管面積達70多坪,卻因為家中人多、物多,又養貓,讓她和2個成年的女兒只能擠在一個房間內。想獨處的時候,還要刻意外出,到車上才能好好自處。孩子找她的人生方向 我也可以找我的這次整修,她趁機斷捨離,捐出家中大量雜物。室內格局也改成2戶,一戶讓2個女兒自己住,一戶則保留給她和媽媽,2人各有一間大房間。未來母女三代回家,各自有空間。女兒們也要開始分擔家中的貸款、水電費和管理費,負起協助家計的責任。「我現在滿期待以後跟女兒住在不同戶的日子,眼不見為淨嘛!」方文琳笑說。媽媽獨立,其實也是對女兒的體貼。她曾看到自家長輩,因為生活圈狹小,成天在家看電視。每天唯一期盼的事,就是孩子們能回家吃頓飯。然而時間久了,這份愛就成了年輕人的壓力。「孩子怕長輩孤單,都不好意思跟朋友出去了。」她指出,20出頭的孩子,正是人生起飛、準備面對各種挑戰的年紀。做父母的也許幫不上忙,但至少不要讓孩子掛心。「她們找她們的人生方向,我可以找我的。她們獨立,我也獨立!」方文琳如此自我期許。單身女子的「一個人」療癒儀式 燉湯、敷臉、國內小旅行雖然和女兒感情很好,步入空巢期的方文琳,可是一點都不「黏」小孩。以往每逢中秋、跨年等重要節日,一家人總要一起烤肉、煮紅豆湯、看轉播。但這幾年,她反而鼓勵孩子們多出門,和朋友、情人相聚,享受青春的美好。女兒擔心她在家無聊,她大方回應:「你們還年輕,要有年輕人該有的生活。」獨自過節,真的不寂寞?方文琳的生活中,有許多「一個人」的療癒儀式。好比她愛做菜,再晚回家,都用豐富的食材燉一鍋湯。做好之後拍給女兒看,讓她們知道媽媽即使一個人吃飯也沒虧待自己。她也愛玩,女星高宇蓁、林千鈺都是她的閨密。三姝時常說走就走,來場國內外的小旅行。還曾經自行開車,從台北玩到高雄!此外,前幾年受更年期影響,心情波動較大。為了改善情緒問題,她養成了跑步的習慣。50歲前完全不運動的她,起初只敢在家裡繞著牆壁跑。在弟弟的鼓勵下,才開始到自家附近的大學練跑。但剛開始,她連一公里的路程都跑得氣喘如牛,忍不住懷疑這樣的自我折磨是為哪樁?保養秘方:每週跑步排除壞情緒 每晚敷凍膜保濕、按摩淋巴結練跑一陣子,她發現有位80多歲的伯伯即使滿頭白髮,仍天天跑步。方文琳好奇詢問對方,年紀這麼大了還跑步,膝蓋會不會受不了?伯伯告訴她,只要姿勢正確,跑步不僅不傷膝蓋,還會刺激膝蓋滑囊分泌軟骨所需的營養液。初學階段雖累,但真的會愈跑愈健康。受到跑友的激勵,方文琳的練跑距離一天天的增加。從起初的1公里到3公里,再進一步挑戰21公里的半馬、42公里的全馬。現在,她一週練跑2、3次,每次都是10公里起跳。有時工作太忙沒練跑,還會覺得腳癢呢!對方文琳而言,跑步是個排汗也排除壞情緒的過程。早期練跑時,她常覺得心中有千頭萬緒,如今則是已達「佛系跑步」的境界──邊跑邊念經,放空情緒,使身心平靜。出門練跑時,她會刻意捨棄開車,徒步走2公里到北藝大,再花一小時拉筋、深蹲。一天有長達3、4小時可以曬太陽、動身體,完全不受他人打擾。「現在我有壓力,都是自己處理。」她笑說。外表常保清麗的她,也分享保養秘訣。除了運動有助代謝以外,她每晚也會敷上一層厚厚的凍膜。利用敷臉的時間讀劇本、拖地,前後大概一個小時,充分保濕臉部肌膚。平時沒事,就按摩頸部、腋下等部位的淋巴結,打開身體排出廢物的管道。每天的保養,也是一次關照自我身心的機會。一年失去兩至親 人生下半場勇敢活出自我許多藝人忌諱談「老」,但方文琳不然。53歲那年2位至親的離世,讓她意識到生、老、病、死並不遙遠。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無悔的人生?在幾位手足中,大弟和方文琳感情最好。他身體一向硬朗,又熱愛運動,卻在壯年之際突然發現罹患胃癌。從確診到離世,只有短短一年的時間。沒想到,大弟才走不到半年,就讀大學的姪女和朋友出遊竟也發生車禍意外,讓全家人深受打擊。「弟弟和姪女離開後,我開始做很多以前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方文琳說。在大弟的告別式上,她承諾要為弟弟完成一場全馬賽事。2019年,她回到家鄉彰化參加著名的「田中馬拉松」。小弟和當時參與演出的8點檔《生生世世》劇組都陪她一起跑,完成當初和大弟的約定。她笑說,「我們經過大弟的塔位,還跟他說哈囉呢!」如今路跑上癮的她,還許願60歲時要再為自己跑一場全馬賽事。設立目標,也是為了自我鞭策:「這5年都不能偷懶,要持續練跑!」舞台劇《明星養老院》 有勇氣、有情感 50歲後未來更開闊接演舞台劇,也是她從未嘗試過的新挑戰。儘管從歌手轉戰演員多年,方文琳坦言,她過去實在沒有勇氣接下舞台劇的工作。一來,多數舞台劇演員都是科班出身,不像她的表演方式是自行摸索習得。二來,舞台劇是現場演出,演員一出錯,觀眾馬上會發現。這回她應綜藝教父王偉忠的邀約演出《明星養老院》,不只角色戲分吃重,其中一幕還要登台獨唱〈掌聲響起〉,壓力其實不小。她開玩笑地說,「第一場演出,我可能會全身發抖吧!」幸好,日前總彩排,看完演出的王偉忠特別肯定她:「聲音感情、抑揚頓挫都有。方文琳,你真的很棒!」在表演工作之外,她近期在哥哥的邀請下也開始登山。她自承怕蟲又容易「軟腳」,以前實在無法領略山林之美。但現在,她不僅願意走出家門,還打算挑戰東南亞最高、海拔4,000多公尺的京那巴魯山!愛喝咖啡的她,也考慮要學煮咖啡、考吧檯師證照。或許將來有天,可以像過世的大弟一樣,開家咖啡廳。「50歲以後,我覺得未來的路很開闊呢。」方文琳說起未來,眼神中有閃亮的光芒。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才正要開始。原文:單身女子的一人療癒儀式!55歲方文琳:獨立變老,是我對女兒的體貼
-
2021-02-01 科別.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 少年性情大變
台中市1名少年出車禍僅傷到大、小腿開放性骨折,但治療期間卻性格大變,變成嗜睡、不理人,甚至頂撞家人、對看護嗆聲,讓家人很疑惑,醫師檢查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引起。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嚴可倫指出,股骨(大腿骨)、脛骨(小腿骨)是人體長形骨,骨中央有脂肪豐富的骨髓,病患發生骨折,脂肪粒從斷骨處釋放散出,隨血液回流,脂肪栓塞常發生在最先經過的肺臟,病人會出現喘不過氣、血氧降低等症狀。這名少年脂肪栓塞未發生在肺部,卻意外卡在腦部;光田神經內科醫師黃炳鐘說,推測病患可能年輕,骨髓中的脂肪粒微小,通過肺部後隨血液流至腦部,沉積在左邊額葉與右邊顳葉,兩處都與情緒處理有關連,因此出現情緒症狀。這名少年出車禍後傷及腿部,但住院治療時卻是醫療團隊的頭痛人物,白天都在睡覺,晚上開始在病房吵鬧,對家人、醫護與看護善意叮囑都不屑、頂撞。嚴可倫與少年深談,並仔細觀察他有反應遲緩、意識怪異症狀,高度懷疑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導致病人出現失序行為與情緒不穩,安排核磁共振確診。「醫師謝謝您,我會努力康復好起來的。」少年治癒後恢復禮貌;嚴可倫說,這名少年很幸運,在支持治療下沉積脂肪粒逐漸由身體吸收,情緒恢復穩定,他也提醒骨折併發的脂肪栓塞好發在年輕人身上,因年輕人骨頭內油脂豐沛,若有異常行為要詳細檢查。
-
2021-01-31 名人.傅志遠
診斷書一定要出現「意外」兩個字?醫師的診斷書作文大賽
「醫師,我想請你幫我開一份診斷書。」一位中年婦人一周前因左小腿撕裂傷,在急診接受縫合手術,今天來門診拆線,離去前他要求我幫她開立診斷書。「可以啊!沒有問題。」這是很常見的要求,舉凡請假、訴訟、保險,「診斷書」幾乎是現在就醫的標準配備。於是我依照當時的急診病歷,寫下就診時間、離院時間、傷口長度、接受縫合手術,以及今天來門診拆線的內容。「我當天是因為交通意外事故受傷的,所以請你幫我在診斷書寫『因意外受傷造成……』」病人拿著我開立的診斷書端詳了一會兒,似乎對內容不甚滿意。「醫師只能就『進入醫院後的事』做描述,是否『意外』受傷,我沒有看到所以沒辦法幫你寫。」「我傷得這麼嚴重,怎麼不算是意外呢?」病人無法接受。我做了個愛莫能助的表情,儘管我不懷疑他說的,可是基於職責分際,不該寫的文字就不能出現在具有法律效力的診斷書中。為了「意外」這兩個字,婦人硬是跟我爭辯了十幾分鐘,才忿忿不平地離去。同一天,另一位手腕骨折的年輕人,也來我的門診開診斷書,但要求我加註「於上班途中發生車禍,因而造成左手腕骨折。」同樣的理由,我無法在診斷書上寫我沒看見的事,無論病人說的是真是假。「你是否是在上班途中受傷,我沒辦法判斷。如果你要證明這件事,應該是去調閱當時的報案記錄、救護車出勤紀錄等等。」「我們公司說,要由醫師開診斷書,證明我是『因工受傷』,才會給我補助。」年輕人很堅持要我這麼寫,甚至威脅我要投訴院方,最後我不得已只能加註「病患自述於上班途中……」雖不滿意但可接受,年輕人拿著診斷書離開了。「這樣的診斷書有效力嗎?」護理師對於「病患自述」這幾個字感到疑惑。「沒辦法,這是我最大的妥協了。『病患自述』的意思就是『他自己說的』,我只是照他的說法打字,他自述被外星人綁架,我也會照他說的寫。」終於看完最後一個病人,準備離開診間時,一位先前看診的年輕女生又回來找我。我一眼就認出她,因為她對傷口與疤痕問題很在意,問了不少問題,最後還自費購買好幾條要價不菲的美容除疤凝膠。「怎麼啦?還有什麼問題嗎?」「我問過保險公司,我的意外險有看診實支實付,所以自費買的除疤凝膠都可以請款。不過需要醫師在診斷書上證明『需使用除疤凝膠』,且由於是意外險,還必需寫『意外』兩個字。」這可真是難倒我了,一個要求已恕難從命,何況現在同時有多個要求。「我沒辦法寫『需要使用』,因為醫療上並沒有『需要』。」「可是保險業務員說,一定要醫師認為需要,才能請款!」我不確定究竟是保險條文真的如此,還是保戶或業務人員誤解其中的意思,總之對於法律文件,一字一句都必需有憑有據,字字斟酌。「我頂多寫『建議使用』,這是我可以提供的專業建議。」「好吧!也只能這樣了。那『意外』呢,保險業務員說診斷書裡一定要出現『意外』兩個字!」我想了一下該怎麼辦,最後的診斷書內容:病患非常在意外表,因此建議使用除疤凝膠。
-
2021-01-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食飄出腐爛味!專家估650萬人染疫康復後「嗅覺倒錯」
BBC中文網報導,科學家估計,約65%的新冠肺炎患者會暫時失去嗅覺和味覺,他們康復後嗅覺和味覺通常會恢復。然而,其中有10%會發展成「嗅覺倒錯」(parosmia),使他們聞到本來應該氣味不錯的東西,如食物、肥皂和伴侶,變得令人作嘔。也就是說,目前全球一億多名染疫者中,估計有650萬人康復後會出現嗅覺倒錯。但科學家目前不清楚發病原因,也不知道療法。嗅覺喪失慈善機構「AbScent」創始人克里希.凱利去年六月在臉書(Facebook)建利群組,幫助6000名成員了解和改善嗅覺倒錯。她說,幾乎所有人都因染疫喪失嗅覺,最後引發嗅覺倒錯,「對不同氣味的常見描述包括:死亡、腐爛、腐爛的肉、糞便」。英國雷丁大學科學家珍.帕克和AbScent臉書群組的一些成員合作發現,肉、洋葱、大蒜、巧克力、咖啡、蔬果、自來水和葡萄酒通常會引起不良反應,除了杏仁和櫻桃的氣味尚能接受。目前科學家普遍假設,神經纖維因車禍、病毒或細菌感染等原因受損,導致嗅覺倒錯。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只能等大腦適應。但AbScent認為「嗅覺訓練」可能有幫助,包括定期聞一批精油,及患者調整飲食,像是食用常溫或冷藏食物、避免食用油炸和重口味食物,飲食清淡等。
-
2021-01-30 科別.骨科.復健
會呼吸的痛! 隨著年紀增長,「肋骨骨折」每多斷一根死亡率增加
喜愛騎自行車運動的王先生一天在閃避突然轉彎的大車時摔了一跤,初時不以為意,後來發現胸部痛了起來,回家睡了一覺後起身發現幾乎痛到無法呼吸,急急忙忙到醫院急診掛診,照完X光後,醫師告訴他右側肋骨斷了4根,不用住院但要門診追蹤,他痛到無法想太多,去結帳領藥時只想著,我忘了問醫師我多久會好,還能騎自行車嗎...肋骨骨折是胸腔外傷最常見的疾病,任何胸腔的撞擊力,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都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在19-64歲之胸部外傷成年人肋骨骨折約占50%的發生率,在65歲以上的胸部外傷病人肋骨骨折發生率則高達65%,更可怕的是跟隨著年紀增長,每多斷了一根,死亡率就會增加。因此肋骨骨折並非想像中的那麼單純。以下根據肋骨骨折的相關問題,治療方式做一簡介。肋骨骨折造成的問題有哪些?肋骨骨折除了呼吸疼痛以外,有時也會合併著肺部挫傷、氣血胸,更嚴重的外傷病人也可能合併有腹部實質器官的受傷(肝臟、脾臟撕裂傷等)。肺部挫傷輕微的話,一般在72小時內會改善,但嚴重的肺部挫傷會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症,甚至到急性呼吸衰竭,這種狀況則需要呼吸內管插管接受呼吸器輔助,最嚴重的狀況考慮葉克膜支撐。這類病人一定要到大醫院由外傷團隊評估處理方能保障安全。 由於肋骨骨折下緣有肋間神經及血管,肋間神經是胸壁感覺神經來源之一,不管肋骨斷裂的位置以外,疼痛的位置會沿著神經的走向表現。因此呼吸時疼痛加劇,有兩個原因:一、因為肋骨骨折導致胸壁不穩定,骨折斷面磨擦造成,二、骨折後肋間神經刺激導致的疼痛。每個人對疼痛的反應是不一樣的,疼痛會影響到呼吸的深度、咳嗽、翻身活動睡覺等,如果太痛了反而不敢深呼吸,肺擴張因此而受限,嚴重的話會造成肺塌陷,差的狀況是肺炎及呼吸衰竭,所以肋骨骨折後疼痛的控制是很重要的。 氣血胸是怎麼來的呢? 胸腔裡面本身是沒有空氣的,肋骨斷裂常常會有微量的空氣在骨折周圍,通常這種微量的氣胸在X光是看不到的,通常是只有在電腦斷層檢查之下,才會發現這樣的氣胸。 明顯的氣胸是因為胸腔撞擊力較大,造成肺撕裂傷、甚至肋骨骨折嚴重錯位插進肺本身造成漏氣。明顯的氣胸通常會在第一時間需要放置胸管引流,但是持續漏氣無法改善的情形則需手術探查做修補。最嚴重的則是氣管支氣管裂傷及食道裂傷,會有生命危險。肋骨骨折伴隨的血胸多數的原因是胸壁肋間肌肉滲血留到胸腔內,大部分會自行停止,但是也可能因為呼吸起伏的關係,發生延遲性出血。除了胸壁肌肉流血的原因,肋間動脈斷裂、肋骨穿刺傷到肺、嚴重的肺部撕裂傷、肺動脈靜脈受傷等因素造成的血胸,如果一開始表現為出血性休克,放了胸管還是持續在流血,則需緊急開刀止血。 肋骨骨折怎麼治療?肋骨骨折的治療,重點是在於避免併發症的發生。所以肋骨骨折治療的第一個守則是疼痛控制。疼痛藥物首選是口服的止痛藥,譬如普拿疼即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 (如Diclofenac, ibuprofen 等),急性期需要加強止痛則可使用靜脈注射的止痛藥及嗎啡藥品,通常急性期過了,大多數可以靠一般止痛藥控制疼痛。但是少數病人對 NSAID藥物過敏,也有些病人服用NSAID伴隨著胃痛、胃潰瘍,瑪啡類藥物也容易頭暈、噁心、全身搔癢及造成藥物依賴性的問題,因此除了口服及靜脈注射的藥品,還有神經阻斷的方式。 神經阻斷有兩種方式進行◎第一種是胸椎硬腦膜外止痛 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 (TEA),基本上是將麻醉藥物注射在脊髓的硬腦膜外的空間,止痛效果很好而且可以很精準的控制疼痛的範圍,可放入導管的狀況下可以接上自控式止痛,但是比較容易有低血壓及頭痛的併發症。 ◎另外一種神經阻斷的方式則是胸椎旁神經阻斷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在胸椎旁的背部肌肉下施打麻藥,使肋間神經浸潤在藥物中達到止痛的效果。 優點是這個方式不需要進到脊髓的空間因而可避免TEA伴隨的併發症,止痛效果能維持大約24小時,缺點是沒有辦法像TEA這麼精準且目前沒有可以裝入導管上接自控式止痛,但是現在都利用超音波導引下,效果及精準度也上升許多。對於嚴重且有合併症的肋骨骨折,早期做肋骨骨折固定手術是目前的醫療趨勢;將錯位的肋骨盡可能復位及使用純鈦合金的板子及螺絲固定住。手術適應症包含有下列說明 ◎連枷胸◎至少三根以上肋骨骨折及錯位◎併發呼吸衰竭時困難脫離呼吸器◎持續氣血胸及懷疑肋骨斷面夾到肺(lung entrapment)◎肋骨癒骨折疼痛經過非手術性治療無法達到改善◎胸腔輪廓畸形及美觀考量手術通常會配合著胸腔鏡及3D影像處理,可以縮短病人的恢復期,更能大幅改病人止痛藥使用,改善病人的活動,減少肺塌陷及肺炎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期間,減少急性胸腔外傷併發症。 結論胸腔外傷造成的肋骨骨折除了疼痛,同時也可能面臨生命危險,處理效果不佳會有後遺症。到大醫院接受外傷團隊專家的評估治療,採取適當的治療方式可以減緩呼吸的疼痛及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
-
2021-01-29 新聞.元氣新聞
大千綜合醫院PAC計畫 助他車禍腦損傷再重新站起行走
21歲江姓男子車禍造成創傷性腦損傷、顱內出血且有多處骨折,緊急送醫手術並在加護病房觀察後,傷勢逐漸穩定,病患因照顧需求及接受後續復健治療,轉院至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PAC病房(腦中風急性後期照顧計畫),經12周密集復健課程,他從原本臥床不會起身,出院時已可行走並恢復日常基本自理功能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林立珍表示,病患剛到院時無法獨立起身坐床邊,同時缺乏語言表達功能,對指令理解有困難;針對他的狀況,分別為其安排物理、職能、語言等課程,過程中依個案情形調整復健內容,經密集復健治療後,病患進步到能獨立行走及上下樓梯,日常生活事物也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同時獲改善。衛服部統計,腦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第4名,且病人發病後的功能狀況,大大影響照顧者與社會資源負擔。大千復健科醫師陳克銘表示,腦血管疾病的病患狀況穩定後,若能把握黃金治療期,積極接受復健治療,不僅可降低病人的失能程度,也能減少照顧者負擔。陳克銘指出,大千於2014年3月起承接衛服部的腦中風急性後期照顧計畫(PAC),以腦中風病人為主要治療對象,因成果良好,衛服部擴大計畫治療對象,納入創傷性神經損傷(創傷性腦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的病人,在黃金恢復期提供積極治療,包含病房端的專業醫療及復健相關的物理、職能、語言及心理治療等;經PAC計畫積極治療的病人,近9成在失能評估及日常生活評估都有大幅進步,期望透過推動PAC計畫,能持續幫助更多失能者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1-27 科別.泌尿腎臟
車禍傷及胰臟致糖尿病洗腎 血液透析讓她重拾夢想
● 洗腎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常見洗腎併發症:皮膚搔癢、毛囊炎、手抖、不寧腿28年前一場車禍讓立志當舞蹈家的女孩,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她失去了胰臟及脾臟,注定要跟糖尿病一輩子為伍,四年前她出現糖尿病併發症,一年前拒絕父親捐贈腎臟,決定好好洗腎,採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讓我的人生可以回到正常軌道上。」不想讓父挨刀 開啟洗腎人生這是48歲陳小姐的故事,從大學時代至今,都知道糖尿病併發症會找上門,採訪當天她才因視網膜病變接受雷射治療。「會洗腎其實是我太輕忽了,2年前解尿就有大量泡泡,當時不以為意,回門診追蹤時,醫師看了抽血報告,就直接轉診到腎臟科。」陳小姐這才發現自己瀕臨要洗腎的邊緣,開始認真地執行飲食控制,但一年後還是逃不掉洗腎命運。「當時真的覺得人生是黑白,父親提議要捐腎,讓我覺得自己很不孝,不想讓父親挨這一刀,選擇從台北回到故鄉花蓮開啟洗腎人生,但沒幾個月皮膚開始搔癢、長膿瘡,手不停抖動,血壓控制不了,洗完腎隔天走路還會喘。」洗腎的併發症也隨之而來。清除「大的中分子」 效果較好腎臟的主要功能是去除體內廢物,這些廢物稱為尿毒素,一般分為三種,包括「小分子」、「傳統中分子」及「大的中分子」,新一代的血液透析治療術對於「大的中分子」有較好的清除效果。陳小姐上網找尋相關資料,並詢問資深護理師,覺得可以採用新一代血液透析治療術,但花蓮目前沒有醫療院所提供該治療術,所以她再度回到台北,也開啟了花蓮、台北雙邊洗腎的特殊情況。陳小姐到新北江生診所接受治療,腎臟專科醫師李柏葒指出,「陳小姐是位非常認真積極的病人,很少遇到病人會主動諮詢,她在接受治療後,也覺得毛囊炎狀況改善。」減緩不寧腿、皮膚搔癢併發症陳小姐感受很深,「了解治療技術對病人真的很重要,現在頭上長的膿瘡慢慢減少,以前常出現的貧血,得不定期的輸血打鐵劑,也不敢吃得太營養,怕蛋白質導致尿毒素累積太多,現在就比較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她鼓勵腎友們多學習新知識,自己的健康自己要多留意。目前李柏葒的病人還有兩位年輕患者也是使用這種治療術,「年輕人對新知的吸收較高,也因可減少不寧腿或皮膚搔癢等併發症,因為這些症狀透過藥物控制不好,非常困擾患者的生活品質。」什麼都有了 樂觀看待每一天樂觀的陳小姐始終認為天無絕人之路,一路走來遇到關卡時,總有天使會出現。兩個月前她接獲台北榮總器官移植的通知,但她自認糖尿病併發症已多年,全身血管可能壞光了,就把移植順位讓給更需要的人。她大學生病後也被迫離開舞蹈系,但畢業後還是持續自己的夢想,當了舞蹈老師,洗腎後顧及體力,現在轉為銀髮族的體適能老師。「原以為人生什麼都沒有,但現在我最好命,什麼都有了。」陳小姐樂天知命看待每一天。
-
2021-01-26 科別.腦部.神經
車禍受傷少年性格丕變 查出骨折併發腦脂肪栓塞惹禍
台中一名少年發生車禍,大、小腿開放性骨折,他住院治療期間卻性格大變,嗜睡、不理人,甚至頂撞家人、對看護嗆聲,家人不解。經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嚴可倫檢查確診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會診神經內科醫師黃炳鐘共同治療後,病患情況日益進步並回家休養,回診追蹤時已恢復昔日的禮貌與乖巧。「醫師謝謝您,我知道大家都很辛苦照顧我,我會努力康復好起來的。」回診追蹤時少年有禮貌的向醫師道謝,完全看不出來1個月前他曾是醫療團隊心目中的頭痛人物;他因為車禍導致大腿、小腿骨折,醫院治療時性格丕變,原本只是青春期的叛逆青少年變成惡霸,白天睡覺、晚上吵鬧,對於家人、醫護及看護的善意叮囑都不屑頂撞。收治少年的主治醫師嚴可倫指出,與少年深談後才知道,他前些日子不慎誤入歧途觸法,讓家人傷透了心;此次又發生車禍意外,面對治療時乍看之下以為是愛理不理、傲慢的態度,仔細觀察發現他反應遲緩、意識怪異,而且車禍當下經電腦斷層掃瞄確認大腦未有損傷,也排除了酒駕與藥物濫用,因此高度懷疑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而導致病人出現失序行為和情緒不穩,安排核磁共振確診。嚴可倫說,股骨(大腿骨)、脛骨(小腿骨)是人體的長形骨,骨頭中央有著脂肪豐富的骨髓,當病患骨折時,這些脂肪粒從斷骨處釋放散出,隨著血液回流後先經過肺臟,因此脂肪栓塞常常發生在肺部,病人會出現喘不過氣、血氧降低等症狀,但少年完全沒有肺部症狀,脂肪意外卡在腦部。黃炳鐘說明推測病患可能年輕,骨髓中的脂肪粒微小,通過肺部後再隨血液至腦部而沉積在左邊額葉及右邊顳葉,這兩處都與情緒處理相關連,因而少年出現情緒症狀。嚴可倫說,少年很幸運,在密切觀察給與支持治療後,沉積的脂肪粒逐漸由身體吸收,情緒恢復穩定,回到原本彬彬有禮的孩子,沒有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少年也和家人約定好康復之後會認真學習一技之長,不讓家人擔心了。嚴可倫提醒,骨折併發的脂肪栓塞好發在年輕人身上,因為年輕人骨頭內油脂含量豐沛,而全身骨骼中,又以大腿骨、小腿骨等長骨油脂含量最豐富,骨折後最可能發生脂肪栓塞。
-
2021-01-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相聚難…大陸兒子來台 陪母最後一程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外籍配偶要來台團聚已經不易,同受疫情阻絕的兩岸親人,連想見最後一面,都是奢求。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後,據移民署截至去年十一月統計,外籍人士及大陸、港澳地區居民來台人數共一三四萬九五九八人,其中大陸、港澳地區人民二七萬二九七八人,是二○一九年同期陸、港、澳地區人民來台總數的百分之六點八,大陸配偶通過審查能來台團聚,只有九四二人。大陸配偶「阿梅」嫁來台灣十多年,已領有身分證,丈夫兩年前因病去世,阿梅膝下無子,獨自一人在台灣生活。不料,去年疫情期間,她發生車禍,頭部受重創,經開顱移除血塊,術後仍深度昏迷,住進加護病房觀察。阿梅在大陸的兩名親姊妹聽聞傷勢不樂觀,急著想來台探視,卻因疫情擴散,無法辦理來台證照,十分焦急,透過阿梅鄰居向移民署陳情,希望來台陪伴阿梅,就怕阿梅回天乏術。移民署訪談獲悉阿梅是緊急協處個案,專案報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讓兩名大陸姊妹入境檢疫十四天後,去年底見了阿梅最後一面,了卻心中遺憾 。七十歲的「阿蘭」嫁來台灣十幾年,丈夫是九十歲老榮民,領有重度身心障礙證明,長年臥病在床,原本由阿蘭照料,但一年多前,阿蘭罹患癌症,轉移後不良於行,沒子女,又請不起看護,讓她患病還得照顧丈夫格外艱辛,多次夜裡在家中跌倒,求助無門,只能等到天亮鄰居發現,或社福機構居家看護到住處,才協助送醫。阿蘭提出找大陸前夫的兒子,來台照顧他們夫婦,但疫情期間大陸兒子無法來台,阿蘭託朋友向移民署陳情,移民署訪談了解後,阿蘭的確需專人照料,報請疫情指揮中心,讓兒子入台照顧阿蘭夫妻生活起居。如今阿蘭已癌末彌留,兒子不禁感嘆,「只能陪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
2021-01-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賀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及台大醫院神經部40周年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邁入老年的醫師做什麼想什麼」。一位剛屆齡退休的放射科醫師分享他第一年的退休生活,促成了我們邀請兩位年過八十的前輩醫師回顧他們的精彩人生,一位精神科教授退休後,改而投身宗教與社會服務方面,與我們分享他豐富的「退而不休」的生活;一位神經科教授將最近慶祝台大神經科四十週年的紀念會上,回顧自己如何在台大醫院神經科由教學與服務為主的臨床科成功地轉型為今日服務、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大學醫院重鎮。我們接著會邀請年輕醫師發表他們行醫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師,而有助於醫病之間的溝通。 台大醫院神經部於2020年12月26日舉辦慶祝創部40 周年活動,並出版。緬懷洪祖培教授辛苦創建神經科(部)的歷史:1947年林宗義醫師自日本東京大學回台,創建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大部分科內醫師主要教學及臨床業務偏重精神科。根據此專刊的記載:1951年洪祖培醫師到職,1952年蕭成美醫師到職,1956年杜潤碧醫師到職,1957年陳光明醫師到職,1961年高村井醫師到職,1963年孫睿亮醫師到職,1965年陳榮基醫師到職。這幾位都是比較傾向神經醫學,可惜中間幾位都先後離開。1960年洪祖培醫師承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院長(David Landsborough, IV)推薦,前往英國倫敦Queen Square Hospital進修一年,專攻神經醫學。1971年洪祖培升任神經精神科教授。我於1971年承洪祖培教授推薦前往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神經科進修兩年,1973年回來。 經過多年的奮鬥,1980年神經神經科終於分成精神科與神經科,洪祖培教授擔任神經科首任主任。1986年陳榮基接任神經科第二任主任;1992年卸下主任職,接台大醫院教學副院長。1995年台大醫院神經科改稱神經部,醫學院仍稱神經科。 在我當任副院長時,有一天已退休的前醫學院楊照雄院長來醫院院長室與戴東原院長及幾位副院長懇談,楊院長說:「醫學院的基礎醫學教員中,醫師(MD)只剩下一位,而且即將退休了。他覺得醫學院開始時的教員,主要都是MD。將來如果都沒有MD當教員,對醫學院的發展,非常不好。希望醫院能設法幫忙。」大家都了解是因為醫學院的待遇太低。經過研商後,戴院長決定由醫院提供9個主治醫師名額,給醫學院每一科各一名;如果基礎科能夠找到MD來當教員,他可以占用這個主治醫師缺,由基礎與臨床兩科雙聘,他就可支領醫院主治醫師的津貼。這個制度,大大提高醫學院基礎科聘請MD的力道。我很高興看到,在我擔任主任時,神經科居然獲得三位優秀人才,聘到在生理學科任教的郭鐘金醫師(留學哈佛Harvard大學歸來),在解剖學科任教的謝松蒼醫師(留學哈佛大學及約翰霍普斯金Johns Hopkins大學)及在藥理學科任教的劉宏輝醫師。很高興,今天看到他們這三位基礎與臨床雙聘的教授,領先發表二十多年來耀眼國際級的研究與臨床的成就。讓我深感對得起洪祖培教授,對得起神經科,也對得起醫學院! 在慶祝會的報告中,兩位年輕主治醫師在緬懷洪教授的投影片中,秀出一張洪教授今年住院中,還在病房「回診」教學的照片。我接下去請問他們,為何稱呼病房教學叫「回診」?他們說:英文叫「ROUND」,我提醒他們,要翻譯為「迴診」。然後再請問為什麽叫「round」?現場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告訴大家多年前,我去參訪約翰霍普斯金大學醫院時,因為我的學生謝松蒼在哪裡的優秀表現,他們對我相當禮遇。特別帶我去看,開啟美國現代醫學教育的該校校長William Osler 教授做病房教學的舊醫院。這個建築沒有電梯,樓梯是鋼鐵製成的圓形梯,Osler教授就是繞著圓形梯上下樓層,帶著學生到每個病房做床邊教學。因此美國人就稱床邊教學為「ROUND」,我們就翻譯為「迴診」。我也有幸在那個樓梯迴旋(round)上下,追循先賢的腳步。那位他們很稱讚的Dr. Hsieh,就是今天在週圍神經病變的診療與研究領先全球的台大神經科與解剖科雙聘的謝松蒼教授。 我在1997年從台大退休,應聘到台北縣三峽鎮(今新北市三峽區)開辦恩主公醫院。在離開台大前,曾與解剖科合作,想要設立「腦庫」,沒有成功,一直引以為憾;今天在謝松蒼教授的報告中,欣聞他正努力籌辦「台灣腦庫」。期待他順利成功,完滿我要奉獻台大的最後一個心願,讓台灣神經醫學的發展在台大神經部的領導下,更上層樓! 我也勉勵同仁,在診治病人時,善用介紹人可以增加病人的信任度及治療的效果。我舉了自己的兩個經驗:我曾介紹一位病人給他居住鄉鎮的開業醫師,這位醫師在看完病人後,打電話給我:「報告老師,您介紹的某某病人,我已經看好了,他的那些問題,我已處理好了。請老師放心。」在場的病人不但信心大增,而且還介紹親朋好友,都到這位醫師的診所。另外一次是我的90高齡的中學老師,車禍導致顏面嚴重多處骨折及下巴脫位。牙科醫師打算分兩階段處理,先在未麻醉的狀態下矯正下巴脫臼,然後全身麻醉處理骨折。但是第一階段的處置需要病人的合作,如果病人不合作,只好在全身麻醉下,先後處理這兩個問題。但就要增長麻醉時間,增加危險。主治醫師很親切的告訴病人:「老師(指介紹人)有交代,我會好好治療您的問題,請您放心。」結果病人居然很合作的在清醒狀態下,讓醫師處理好脫臼,然後才在全麻下修補好骨折,恢復完整的功能。 如果你覺得這位老人太嘮叨了,碎碎念,請原諒超過「七老八十」的老人吧!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68歲阿嬤戰勝失智,環遊世界!不想老了認知衰退,請改掉11個習慣
克莉絲汀有自殺傾向。好多年前,她絕望地看著她的母親逐漸失智,連家人都不認得,更不用說自理生活,最後不得不進入養老院。克莉絲汀與她母親備受煎熬,她母親在62歲那年罹患阿茲海默症,被病折磨了18年,最後受苦的只有克莉絲汀。因為她的母親已經沒有知覺了。克莉絲汀65歲時,發覺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她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迷路,甚至在熟悉的路線上也記不得匝道的位置;她沒辦法分析數據,也不能及時整理和準備報告,但這些事又對她的工作十分重要;由於無法記住數字,她連短短的四位數都得寫下,更不用說電話號碼了;她讀過的東西記不住,每一頁讀到最後一句,又得回頭重讀這一頁。克莉絲汀不情願地準備辭職。她的錯誤變得越來越頻繁,還叫錯寵物的名字,連自己家裡的電燈開關都要找,即使她已經住好幾年了。 克莉絲汀跟許多人一樣,想要忽視這些症狀,但這些症狀卻越來越糟。2年來她的認知退化不斷惡化,她諮詢了醫生,醫生告訴她,她正步上她母親的後塵,而且醫生對克莉絲汀的狀況也束手無策,他在病歷上寫下了「記憶問題」,因此克莉絲汀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她接受了視網膜掃描,結果顯示出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乙型類澱粉蛋白。克莉絲汀的腦海裡浮現了她母親的慘狀,又想到了她的失智症會持續惡化,因此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也沒有有效療法,所以她決定自殺。她打電話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芭芭拉說:「我親眼見過母親逐漸喪失心智的過程,我絕對不會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聽了克莉絲汀這番話,芭芭拉嚇壞了。但是芭芭拉有了個想法,她告訴克莉絲汀:先不要輕生,她聽說有新的研究,克莉絲汀可以前往數千里之外、位於舊金山北部的巴克老化研究協會求助。於是在2012年,我見到了克莉絲汀。3個月後某個週六,克莉絲汀從家裡打電話給我,說她簡直不敢相信她的心智狀態會改善。她再度展開全職工作,開車也不再迷路,且能毫不費力記住電話號碼,感覺比過去好多了。我掛掉電話時,想起了幾十年來的研究、與實驗室同僚在白板上討論的時光,以及相關理論和治療方法裡每個細節的自我檢討⋯⋯這一切都沒有白費!這些研究指出了正確的研究方向。克莉絲汀現年73歲,已經接受ReCODE治療(編按:作者戴爾・布萊迪森醫生所設計的治療失智症的療程)5年,依舊全職工作,環遊世界,並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此外,由於各種原因,她曾經中止了這個療法,雖然只是短暫停止了4次:一個輕微的病毒疾病、一些藥用完了、出門旅行等等,而每次只要中止這個療法,她的認知能力就開始下降。但只要恢復使用ReCODE療法,她的認知就又恢復了正常。個人生活史/生活方式的種種因素在實驗室中,我們會檢測基因排列與生物化學因素,來尋找造成認知衰退的重要關鍵;同樣的,透過了解病患的個人生活史,我們也能夠找到導致認知衰退的重要線索。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你過去或現在是否曾遇到下列幾種狀況:• 曾有腦部創傷(曾被打昏、出車禍或從事需要劇烈肢體接觸的運動)。• 曾接受全身麻醉(如果有,幾次)。全身麻醉將麻醉劑的毒性與不好的氧化作用結合起來,會對大腦機能造成負面影響。• 是否曾經補過牙?這可能會讓你接觸到無機汞。• 是否食用汞含量高的魚類?這可能使你接觸到無機汞。• 使用特定的藥物,尤其是影響腦部的,例如煩寧(valium)等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抗憂鬱劑、血壓藥物、史達汀、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或者抗組織胺。• 使用過街邊販售的毒品、非法藥物。• 喝酒(如果有,喝多少)。• 抽菸。• 口腔衛生。如果沒有做好口腔衛生保健,很可能會引發發炎的症狀。• 體內是否有醫療填充物(例如:人工髖關節或乳房植體)。• 患有肝臟、肺部或心臟等器官的疾病• 打呼。這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證據。 • 食用熱榨油(例如:棕櫚油)。這些熱榨油在熱榨的過程中,會流失一些維生素E含量,所以可能導致腦部的損傷。• 攝取反式脂肪、簡單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這兩者會造成許多影響,例如血管損害及胰島素抗性。• 有慢性鼻竇炎的困擾。鼻竇炎的發生可能表示曾經接觸過黴菌及其相關的黴菌毒素。• 有胃腸問題,例如脹氣及經常性的腹瀉。這可能是罹患腸漏症的前兆。• 住家、車子或工作環境裡有黴菌。大多數人不知道黴菌也是造成認知衰退的風險因子之一。• 食用加工產品或非有機的食品。上述的食品通常會提高胰島素抗性,並容易接觸到毒素。• 曾被蝨蟲叮咬過。蝨蟲攜帶70種以上的病原體,例如萊姆病的病原體伯疏氏螺旋體,這種病原體所導致的慢性發炎也可能會導致認知衰退。• 為了治療胃食道逆流而攝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用途是為了降低消化作用所需的胃酸,但同時也降低了鋅及維生素B12等養分的攝取。• 使用化妝品、髮妝品或止汗劑。這些產品都會讓你暴露在毒素之下。• 不太會流汗(人體可以透過排汗消除毒素)• 曾經便秘(排便能夠消除毒素)。• 飲用水攝取不足(排尿能夠消除毒素)。任何上述的因素都可能增加認知衰退的機率。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書籍介紹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作者: 戴爾‧布萊迪森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9/27作者簡介戴爾・布萊迪森醫生(Dale E. Bredesen, MD)國際知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專家。他畢生的職志就是翻轉當今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他相信,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可以逆轉。他是醫界神經研究的先鋒,率先發現ReCODE療程,現已獲全球許多醫生採用。 他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杜克大學醫學中心,並在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醫院擔任神經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他曾在諾貝爾獎得主史丹利・布魯希納(S.Prusiner)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他先後任教加州大學(舊金山、洛杉磯)與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阿茲海默症伊斯頓研究中心主任、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布萊迪森醫師的實驗室主要研究神經退化過程的機轉,並致力將研究結果轉換為有效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出版過超過230篇經過同儕審閱的論文。 2008年,他與瓦吉斯・約翰醫生(Varghese John MD)合作建立了「阿茲海默症用藥發展網絡(ADDN)」,從而找出全新的阿茲海默症分類療法,並且發展出全面性的新療程,也因此辨識出三種阿茲海默症亞型。同時,他們於2014、2016年發表「逆轉認知退化(ReCODE)」療程,紀錄到輕度認知障礙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患好轉。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新例,本書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紐約時報暢銷書。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1-01-12 新聞.健康知識+
手套 發熱衣 外套 機車族禦寒3寶
寒流一波波,機車族被凍得唉唉叫,即使沒下雨,有些人還是穿上雨衣,抵擋刺骨冷風,醫師提醒,冷風造成體溫流失,機車騎士應更注意保暖,最外層務必穿上防風、防水外套,並戴手套、口罩、圍巾,禦寒裝備完善,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天氣又濕又冷,這對機車騎士來說,可是一大考驗,如果沒有手套、羽絨保暖防雨外套,光是手掌、手指就凍得發痛,還可能引發交通事故。「手套、發熱衣、防寒外套是機車騎士必備三大禦寒物品。」黃國晉說,機車騎士最好將自己包得密不透風,就能達到最起碼的保暖效果,因此,行車之前,務必做好各項抗寒準備。另外,有些騎士穿外套,戴上手套、圍巾和口罩,卻忘了照顧下半身,雙腳僅踩著拖鞋、涼鞋,黃國晉指出,腳趾露在外面,很容被凍傷,建議騎乘機車時,一定穿上鞋子、長筒毛襪,避免露出腳趾以及一截小腿肚。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則提醒,在寒風中騎車,務必放慢車速,因為穿戴手套後,難免影響手掌、手指活動靈敏度,反應較差,才能降低車禍意外發生風險。此外,低溫將使得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率,王英偉表示,民眾如果突然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惡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務必緊急就醫。
-
2021-01-08 新聞.健康知識+
急凍用對暖暖包、電暖器嗎? 保暖NG行為原來這麼多
寒流來襲,氣溫急凍,民眾為了達到抗寒目的,常以電暖爐、電熱毯等電器,甚至貼身使用暖暖包等各種方式保暖、取暖,但是彰化縣消防、醫師警告,不當抗寒取暖的NG行為,反而容易被高溫燙傷、低溫燙傷,甚至引發火警而造成憾事。連日低溫,各地屢傳猝死、中風、車禍,民眾為了抗寒取暖,還有橡膠熱水袋、不鏽鋼水龜、煤油懷爐、電暖爐、電暖扇、電熱毯、電熱水袋、暖暖包、暖暖蛋等,甚至有些民眾使用吹風機等,但一些NG行為,則容易造成火警、燒燙傷及一氧化碳中毒等事件。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表示,常見保暖的NG行為包括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就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因為有明火,也會很容易造成火災;喝酒暖身也似是而非,謝貝尤說,喝酒會讓身體發熱是因為皮膚的微血管會充血,但其實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的,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反而會更危險。在電器方面,謝貝尤指出,像電毯、暖爐或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也有可能會燙傷,尤其是老人家或是嬰幼兒表達能力不好,或是糖尿病病患神經病變,對於冷熱感覺比較不敏感,也有可能因長時間接觸,造成燙傷而不自知,而中風患者無力翻身,躺電熱毯也是長時間接觸,也會造成低溫燙傷。至於常見民眾用暖暖包取暖,謝貝尤提醒民眾,拆開後先輕輕的搖晃,讓裡面化學物質起作用,但使用時儘量避免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考慮在外層再包一層毛巾或比較厚的布,然後再使用,可以放在口袋裡,睡覺時候就記得別放在被子裡面,很有可能忘記而造成長時間的低溫燙傷。謝貝尤說,暖暖包或是熱水袋,這種看似沒有殺傷力的發熱器具,其實一樣會造成低溫燙傷,大約在45度以上的溫度,如果長時間接觸半小時以上,就可能會有燙傷的情形。另,泡澡機、泡腳機,就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所以務必要小心。冬天泡湯也要注意時間不要太久、要適時的補充水份,避免體液流失太多,不然可能會有暈眩症、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的情形。謝貝尤提醒,老人家、心血管疾病及三高族群,在起床應先暖身,或穿一件比較保暖的衣物,再從被窩裡出來,也可以考慮戴帽子、圍圍巾,或是穿比較高領的衣服,避免冷風來了,氣管、血管容易收縮會引起不適,目前有一些機能性衣物,像是發熱衣、羽絨衣或羊毛衣,都可以考慮做多層次的穿搭,會有比較保暖效果;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以戴手套、穿比較厚的襪子。彰化縣消防局災害預防科科長蔡佳洲博士表示,避免不當使用電器的NG行為,應養成5不1沒有原則─「用電不超過負載、電線不綑綁折損、插頭不潮溼汙損、電源插座不用不插、電器周圍不放可燃物、沒有安全標章不買不用」的正確用電習慣。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1-07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無力、扭力變差!骨科醫師提醒:可能是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所致!
47歲的張先生,日前因車禍「犁田」,當下用右手撐地,因無太大的傷勢,而直接返家。回家後發現,連擰毛巾、開門把或做伏地挺身,手腕都會出現劇痛、無力,讓熱愛健身的他感到沮喪。 經過藥物、復健治療均不見效,由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張先生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疤痕,經過復健治療後,預計半年後即可重返健身房。 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是因為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 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週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日常生活受限,如無法擰毛巾、轉開瓶蓋,甚至不能打球等,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賴禹呈表示,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 他進一步說明,但因為韌帶和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才能確實診斷,因此,較容易發生延遲診斷,以及延誤治療的情形。 賴禹呈提到,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 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可藉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 賴禹呈說明,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用護具保護固定4至6週,並搭配復健治療,可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 他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1-01-03 名人.張天鈞
張天鈞/未來的旅行,準備好了嗎?
日前在政府推動安心旅遊的時候,到清境農場的老英格蘭農莊、中部橫貫公路的燕子口、天祥太魯閣的晶英酒店、礁溪一遊,回程沿著蘇花公路,留下許多美好的照片,因此畫了不少圖。由於途經合歡山,完成一張合歡山松雪樓的畫作,我因畫了此圖而雀躍不已。最近更參考先前拍攝的照片(圖1),畫下東澳一圖(圖2),雖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卻是佳作一幅。因為疫情的關係,暫時不適合出國旅遊,但正好可以趁機整理一下,規畫未來的旅行應該注意哪些事情,讓旅途更圓滿。由於現代人出國旅行十分普遍,許多醫院的家庭醫學部紛紛成立旅遊醫學特別門診,針對前來諮詢民眾的個別狀況,進行完整的評估。例如,詢問病人過去使用過的疫苗,並視前往的國家決定是否應施打特定的疫苗。有特殊需求的民眾,不妨在行前諮詢旅遊特別門診。若到可能罹患瘧疾的地區,要服用chloroquine的藥物。另外,可以攜帶N,N-diethyl-m-toluamide(DEET, 30%)這種安全有效的驅蟲劑,來防止昆蟲媒介性疾病。而到某些熱帶國家,對於食物和水汙染造成的疾病更要特別注意,不要吃生的食物,要喝瓶裝礦泉水,不要加冰塊。若到高山地區,要慢慢提升高度,不能一下子提高太多,也可預防性使用acetazolamide (Diamox, 125-250 mg bid)。若發生不舒服的現象,要盡速下山。關於交通方面,為了防止坐飛機時發生「深部靜脈血栓」,建議要多起身走動,並穿彈性襪。此外,若在當地租車,也要避免車禍意外,路況不熟應盡量避免在夜間開車,務必使用安全帶。行前最好熟悉當地的相關法律,避免人潮擁擠的地方,也不要落單。旅行是令人期待的,無論是行前準備工作、旅行的過程、或是旅途結束後回想感動的時刻,都為人生增添許多樂趣。為了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在各樣的準備工作中,也要注意與健康、安全及衛生相關的事項,讓旅途更順利,回憶更美好。
-
2021-01-01 新聞.元氣新聞
天冷!不僅長者當心 醫院急診室車禍外傷機車族也增多
寒流來襲,全台在今天上午以前急凍,中部地區上午氣溫稍微回溫,但冷風仍讓許多外出民眾包緊緊,彰化縣消防局統計這波寒流以來,從去年12月30日到1月1日上午8點止,救護人員協助救護案件中已有17人OHCA(到院前無呼吸心跳,大都是70歲以上長者,但在醫院急診現場則發現,天冷不僅是老人求助多,車禍外傷的機車族也增多。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室發現,因為天冷,急診病人中車禍外傷增多,有可能太冷反應變遲鈍,或穿太多,手套、圍巾駔愛活動;另外中風、腸胃道出血和解尿困難的病人也略增。彰化基督教醫院統計寒流這幾天求診中,12月30日因低溫就醫的有1人、急性腦中風4人、類流感2人、OHCA1人,重大外傷則多達56人,12月31日心肌梗塞1人,急性腦中風有6人、OHCA3人、重大外傷也多達47人,等於這幾天重大外傷的案件反而最多破百件,雖不全是因車禍造成,但研判部分用路人因風大而意外受傷。彰化縣消防局統計從前天凌晨到昨天5點為止,全縣已13人因為身體不適而叫救護車,跨年夜12月31日到今天上午8時又增加4人,但發生時間都在下午3點到晚上9點間,包括彰化市68歲女性、83歲女性,以及社頭鄉94歲女性和溪湖鎮81歲男性,彰化消防局救護科長周雍華強調,這些都是急病救護,救護人員到場時患者已沒有呼吸心跳,無法確認這些人OHCA的原因是否和天氣有直接關係。
-
2020-12-24 科別.骨科.復健
年輕人膝關節卡卡!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治療新選擇
高雄47歲夏小姐因為雙膝外側盤狀半月軟骨,廿幾年來在醫院接受過10次關節鏡清創及部分切除手術,但還是疼痛;16歲徐妹妹左膝因盤狀外側半月板破裂,也是疼痛數年。兩個病患後來到高雄榮總進行了「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林冠宇表示,高榮已完成8例,術後病患皆恢復正常,無併發症發生。高雄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林冠宇表示,「半月軟骨」俗稱半月板,是膝關節中介於大腿骨(股骨)及小腿骨(脛骨)間的兩片C形緩衝軟骨墊片,分內側及外側,作用彷彿車子的避震器,可以減少膝關節面軟骨的受力及磨損。當半月板因意外像是車禍、運動傷害而導致破損時,絕大情況可經由關節鏡手術行縫合修補或碎片移除,但如破損範圍過大,超過原本三分之二且程度過於粉碎而無法修補縫時,受損的半月軟骨往往會被大小腿骨夾擠於關節內,造成膝關節「卡卡的」,為改善病人關節的疼痛,半月軟骨可能被迫行大範圍切除。林冠宇說,少了半月軟骨的緩衝作用,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和關節軟骨的磨損將會持續惡化,形成所謂關節退化。對於許多患有此病變的老年患者,人工膝關節置換可能是較佳選擇;但對5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因運動量及工作上對膝關節的負重需求較高,在關節軟骨尚未嚴重磨損退化前,「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可能會是較適當的選擇。林冠宇指出,就像心臟及腎臟等器官移植,捐贈者與受捐者所需的半月軟骨,也要進行大小配對,經特殊消毒處理後,才可植入膝關節內代替嚴重受損的半月板。所移植的異體半月軟骨,為美國專業組織銀行處理過,無菌真空包裝至台,目前健保無給付。「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較適合的對象,是年齡小於50歲,半月軟骨全部切除或近全切除,膝關節無嚴重退化者,或膝關節疼痛處同半月軟骨缺損側。較不適用的對象是:膝關節已嚴重退化、感染過的關節、下肢解剖軸線偏移的O型腿、X型腿者。
-
2020-12-24 名人.黃軒
我急救的手,正製造一個活死人?那年聖誕節…我也曾心碎
我也曾在聖誕節,心碎於醫院中...我也曾在平安夜,淚水不平安一整夜中 ...記得有一年耶誕夜的臺灣,氣溫只有10度C,我一大早在加護病房外頭遇到一個家屬,貼著冰冷窗戶不停啜泣,孤單身影依靠著落地窗,外頭的寒意或許也難比她內心傷痛更冰、更冷!淚水潰堤的她,孤寒如一片落葉在冰雨中,我忍不住佇立幾秒,也不知她叫什麼名字,只好以輕微的咳嗽聲示意有人來了。她轉身過來,滿臉淚水、淚痕蔓延到頸部,凌亂髮絲和淚水交織在臉上,一臉憔悴的面容。她以疑惑眼神看我,我遞名片介紹自己,她看著名片睜大眼:「你是黃軒,就是網路常常看到的黃軒?」我點頭並又遞上紙巾,只見她依舊落淚:「我男朋友昨晚車禍腦出血,他在裡頭急救了一個晚上,剛剛護理人員告訴我又急救!又急救了!他又⋯⋯又沒有心跳血壓了⋯⋯你快點去救他⋯⋯」「永不放棄」四字帶來的,是滿身傷痕的急救加護病房大門打開,我的護理人員告知那名神經外科病患正在急救中。隨即進去看看,年輕的神經外科醫師正在急救,他滿頭大汗向我說:「家人不願放棄,所以我們急救了3次,每次只能維持2到3小時⋯⋯」眼前這具年輕的身體,由於車禍,早已撞到全身瘀青,再加上不停地急救,導致凝血功能喪失,讓他七孔流血、由頭到腳都呈現紫青色。我終於了解這又是一場無常,從昨晚到今晨,「永不放棄」四字帶來的,是讓病患滿身傷痕的急救、是傷心欲絕至入院的家屬,而且尚未停止⋯⋯我拍拍學弟肩膀:「有需要協助一起開家庭會議嗎?」學弟愣住了,我直接問他:「已經急救三次,若這次急救成功後,此病患會下床走路?會恢復原狀?還是躺在床上當植物人?」學弟以他的專業評估,毫不猶豫地說:「植物人!他活下來就是植物人!」學弟像是想通什麼,又搖搖頭:「這就對了,一定要開家庭會議。學長,可以一起出席嗎?」我點頭!因為我知道學弟還年輕,還在學習如何跟病患及家屬溝通生死病重的議題,而醫學教育往往缺乏這類訓練。在會議上,我並沒有發言,把主持權交給學弟,學弟則誠懇表示:經過醫療搶救,目前仍急救無效。聖誕夜,家屬不願聽、醫者也不願宣布如此惡訊,其實不只家屬不願聽、醫者也不願宣布⋯⋯但是站在尊重生命的角度,醫者和家屬都要學會放手,不然那名眼角、耳內、嘴裡不住噴血的病患,又有多少血量可供急救動作擠出呢?更何況看到病患的臉被自己的血淹沒,任何人都會不忍心的。家人也在我們沈重宣布下,選擇了在聖誕節裡,讓這名年輕人平安回家。我本來以為一切已經告一段落,但那天會後,我走入值班室想用廁所,就遇到了坐在椅子上的學弟,面著牆壁發呆、淚紅眼眶。此時輪到我愣住了:「發生什麼事了?」只聞學弟說:「學長,這病患太年輕了,太年輕了,和我一樣年輕⋯⋯我⋯⋯很捨不得,所以才一直反覆摧壓他的身體,還好學長及時出現,點醒了我!」我就坐下來,和學弟分享,那時我也是年輕醫師的故事:那已是10幾年前的某個聖誕夜,下班時天空正下著濛濛細雨,很濕很冷。我趕緊躲進速食店,點了飲料,想要找位子坐著等雨停,才發現一位離職的急診護理人員,也獨自坐在那裡,望著窗外的雨景。見她發現我,我也就在她前面坐下,她隨即道:「唉!今晚又下雨,很掃興。」我靜靜觀察她,她手上握著乾枯的玫瑰花,葉片已枯得發脆。「每年這時,我什麼地方都不想去,只想來這。」她像是知道我要問什麼,繼續說,「這裡是我和男友第一次約會的地方,我每年只會來這裡一次,因為在我和他相識的第三年的聖誕夜,他和我約了,卻沒來赴約⋯⋯」聖誕夜,我急救的手,正製造一個活死人?我知道她的男友,是位警察,那天在執勤時,和歹徒扭打時自己中了槍,送來已無心跳血壓,那天我值班,急救他男友的是我,當時的我也和學弟一樣不想放棄,仍記得她男朋友到處插滿管子,反覆急救,胸廓經我重力壓迫,早已凹陷、肋骨也斷了好幾根,直到她趕來急診室,衝入急救室,握住我的手,馬上跪著:「黃醫師,不要不要對他這樣⋯⋯」我愣住了,甚至反射性想把她推開,因為她阻止了我的急救工作,直到她大喊大叫:「我不要、不要你製造一個植物人給我!」 我才驚醒:原來我急救的手,正在製造一個活死人?學弟點頭:「醫學教育,向來是搶救生命到底,這一直是我們的天職。」我常常反省著,倘若這天職,製造出更多植物人,我們是在延長軀殼腐敗的時間?還是真的還給患者生命?倘若這天職,忽略了病患本身感受,當摧毀肉體殆盡,我們還是在解除病人的病苦病痛嗎?學弟手機響起,開刀房找他了,他起身馬上就要離開:「謝謝學長的分享,讓我更清楚自己做了什麼!祝學長聖誕快樂!」我也站起來,拍拍他肩膀:「聖誕節快樂!」聖誕節,我也曾心碎中...學弟把門打開,正要出門之際,突然回頭看我:「對了,我忘了告訴學長,我剛急救一整個平安夜的那個患者,其實他是⋯⋯我高中同班同學⋯⋯」隨著他把門關上,坐在值班室椅子上,輪到我錯愕中...原來這才是促使我學弟急救一整晚,直到我出現提醒方肯罷手的力量。對於生命不捨的情感,不只是病患家屬獨有,身為醫師的我們也會有的!那一般民眾又怎麼會了解呢?一般民眾以為平安夜,一定是平安的,我願如此祝福!現實上,我已忘了自己,陪了多少不安的生命、不安的家屬心情,自己又渡過了多少次不平安的平安夜呢 !想著、想著、我不禁探省這些人間悲苦生命,悲憫之淚,再次注入了深深滿滿的心扉 : 祝福大家,聖誕快樂。※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0-12-18 科別.腦部.神經
偏頭痛需要做腦波檢查嗎? 醫:答案跟你想得不一樣!
在門診幾乎每天會發生及被問的事:「醫師,你確定我的頭痛不用做檢查嗎?」...因為偏頭痛病因症狀牽涉太廣,不是這篇文章能說清楚,只好縮小到特定的頭痛和特定的檢查詳加敘述,然而真的「偏頭痛,要做腦波嗎?」何謂偏頭痛偏頭痛是一種已知的特定疾病,並不是「偏一邊頭痛」的簡稱或別名。事實上,偏頭痛的頭痛部位,可以是中間或兩邊,甚至在臉上,不一定在頭的側邊。國際頭痛醫學會把偏頭痛分類為「原發性頭痛」,原發性的概念比較不容易解釋,但從相對的「次發性頭痛」來著手就比較容易理解。「次發性頭痛」是指病人有某種疾病,例如腦瘤,而這種疾病會造成頭痛。所以,偏頭痛作為一種原發性頭痛,意思是它不是潛藏另一種疾病造成,它自己就是一種疾病。偏頭痛的成因偏頭痛的成因還不清楚,但很可能是大腦出現「擴散性抑制」(spreading depression)造成。這種「擴散性抑制」是正常大腦都存在的現象,只是每個人敏感性不同;也就是說,一般人要在很大刺激下(例如:車禍、中風)才會出現,偏頭痛患者只要很小的刺激(例如:睡眠不足、月經)就會產生,有些甚至小到病人感覺不到(例如:排卵時的荷爾蒙變化)。所以,偏頭痛的病人固然會覺得頭痛在某些因素下產生,但有時又是無緣無故、自然產生的。大腦出現「擴散性抑制」敏感性不同,以致某些人特別容易偏頭痛,可能是先天(基因遺傳)和後天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而這種基因遺傳,很可能是所謂「多基因遺傳」,所以很難確定父母會遺傳到哪一部份的基因給小孩。這種多基因、先天和後天交互作用的情形,事實上很常見。舉身高為例:父母的身高和小孩的身高絕對有關係(父母高的小孩比較高),但又不是絕對的(有些很高的父母生出很矮的小孩,反之亦然),並受到睡眠、運動、營養等因素影響。所以,很多病人聽到偏頭痛和基因有關,常常覺得自己的父母沒有偏頭痛,所以自己不是得偏頭痛,其實是因為作用的機制和參與的因素很多,有時候會覺得好像不成立,如果以統計學來分析,可以很清楚發現偏頭痛的遺傳性是存在的。如何診斷偏頭痛偏頭痛的診斷,目前都是根據國際頭痛學會所發佈的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三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he Disorder, 3rd edition, ICHD-3):A.至少有5 次發作符合基準B-DB.頭痛發作持續4-72 小時C.頭痛至少具下列4 項特徵其中2項◎單側◎搏動性◎疼痛程度中或重度◎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或避免此類活動(如走路或爬樓梯)D.當頭痛發作時至少有下列1項:◎噁心及/或嘔吐◎畏光及怕吵E.沒有其他更合適的ICHD-3診斷如何治療偏頭痛偏頭痛要做甚麼檢查如果確定是偏頭痛,理論上是不需要做任何檢查,因為檢查也不會發現任何異常。問題是,即便病人的頭痛特徵都符合上述診斷要件,還是不能100%地說就是偏頭痛。如果真的有必要,醫師還是可能會安排像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等檢查。一般而言,腦電波對於頭痛的診斷,是沒有幫助的。腦電波這種檢查,主要是針對癲癎,在某些特殊疾病也會有特殊發現(例如:狂牛症、肝性腦病變),但對於頭痛,要檢查出腦瘤或中風這些腦部問題,準確性實在是太低,不值得做。偏頭痛的治療-分為兩部分:止痛和預防◎止痛止痛比較容易了解,就是使用止痛藥。止痛藥可以分為一般止痛藥和偏頭痛專用止痛藥(例如:翠普登類藥物)。除非不得已,一般不建議使用鴉片類或巴比妥類藥物來止痛,因為這些藥物的成癮性比較高,而過於頻繁地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頭痛的進一步惡化。◎預防:預防分為生活中預防和用藥預防。生活中預防:首先要找出有甚麼引發因子,從而預防之。比較常見的包括:月經、壓力、睡眠、生病、天氣變化等等,也有些食物比較容易引發偏頭痛(譬如:巧克力、起司、柑橘類水果等等),但單一食物引發的比例都比較低(
-
2020-12-17 退休力.自在獨立
規畫下半場/人生有苦有樂規畫和愛最重要
專為銀髮族設計人生規畫的美國公益組織「Encore.org」創辦人馬克.費德門形容,五十歲以後的日子,雖然充滿矛盾和掙扎,卻也是個「獨特又完整的時期」,每一步都是新的嘗試。不論培養興趣、投身公益,甚至再創事業第二春,退而不休已成時代新趨勢,我們如何演出精彩人生下半場?政大商學院特聘教授別蓮蒂認為,迎接年老人生時,財務和健康雖是兩個基本支柱,若想追求生活好品質,更需要注重「心靈層面」的完整性。她舉例,有錢人因身體狀況不佳需頻跑醫院,因病痛行動受限,或是缺乏親友而成為厭世老人,生活也不會愉快。登上熱門Podcasst頻道開講,頓時成為時下文藝青年眼中最酷老人的麥可周,靠著「減法」規畫老年生活,捨棄多餘欲望,用手中資源走一步算一步。從銀行退休後,他便接手經營一間老漫畫店,不求賺錢只為興趣,也讓自己有個生活目標。豈知當了幾年店長,偶然幫一位學者尋找老漫畫時,麥可周心底逐漸湧現傳承租書店文化的使命感,接著又認識許多對創作及出版有興趣的年輕人。從賺錢到健康,再釀出心靈收穫,「我覺得可以和年輕人一起繼續成長,無憾了。」如今小店成為忘年之交的培養皿。今年六十九歲的張台勝則以「騎重機」兜風紓解壓力,妻子罹患慢性病,姊姊因失智症住進安養機構,退休生活等著他的並非悠閒,而是一連串長照責任。「我偶爾會後悔年輕忽略了家庭。」張台勝在台灣電力公司做到中階主管,負責設備採購及檢測工作,半輩子都處於忙碌職涯中。雖然自己也有輕微糖尿病,前年更騎單車出車禍,但他告訴自己「這條命必須留給家人。」帶領長者走向海洋的「不老水手」行動策畫人王梅當了卅年記者,離開媒體後投身公益領域,再考上博士班研究成人教育,迄今已成功培訓兩百餘名中高齡水手,最年長者達八十六歲。王梅還在跑新聞時就覺得,有關「老」的報導面向非常單一,明明初老、中老、老老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但常被大眾混淆,「提到老人就是長照」,高齡議題等於醫療議題。她認為,這是對老的岐視。於是不老水手力抗舊思維,他們愛上戶外運動及海洋保育,替當代銀髮族創造新路。回憶起離職報社當下,王梅說「我當時唯一想做的事情是寫作,並跟隨自己心中的聲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種田是許多人心中退休規畫,說不定可排上退休願望前三名。曾被商業周刊列為全台三大最老直播主的王星威,人生第二春目標便是「王老先生有塊地」,沒想到在田裡卻是各種曬傷、咬傷,扭傷等著他。從總經理職位退休的王星威職涯順遂,種田時卻意外出包,他自嘲,還好颱風吹壞了農作,讓他有理由逃回台北。但畢竟曾是高階主管,王星威事後痛定思痛得出一結論「退休一定要用第二人生想像,才能找到答案。」找到自己的角色還不夠,更要考量演出未必成功,王星威認為,必須「多思考幾個劇本,才能夠找到跟你比較搭的。」當過白領、農夫、講師,王星威決定接下來要當YouTuber,更已在積極籌畫中,這是他的人生第四次揭幕。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13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談病情告知
全心全意愛一個人,會希望如何與對方共度時光?一起做喜愛的事,即使是最平凡的點點滴滴:吃飯、散步、睡覺。然而當未來已無法期待,陪伴已不可能,會給對方怎樣的祝福?「要幸福喔!找一個好男人嫁了。」男孩對女孩說。「怎樣才算是好男人?」「有工作,有點錢,還要……身體健康。」以上是2018年由劉以豪、陳意涵主演的台灣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中的場景,深情對白惹哭無數觀眾。男主角高中時父親因白血病離世,自己也罹患同樣疾病,來日無多,母親無法承受雙重打擊,選擇飄然遠去,男主角極度孤寂地面對自己即將消逝的生命。這時遇見了父母因車禍驟逝的女孩,同樣孤苦無依,兩人住在一起,相知相惜。相濡以沫的情感如此珍貴,但男孩知道自己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無法帶給女孩幸福,於是隱藏情感,也隱瞞病情,一直到悲劇發生……電影中有一幕是這樣的:男主角病情惡化住院,對病情一無所知的女主角到醫院探視,主治醫師竟然「配合演出」說:「沒什麼,只是貧血,還有缺鈣。」看到這一幕,筆者不禁啞然失笑:雖然出自善意,但醫師可以說「不是事實」的病情嗎?臨床最常遇到的狀況是:當檢查結果顯示預後不好(例如癌症),病人家屬要求醫師不要告訴病人,原因不外乎:擔心病人無法承受打擊,影響健康;或者病人知道了也於事無補,不如在沒有心理負擔下走向人生盡頭。家屬提出這樣的要求絕大部分是出於善意,但隱瞞病情對病人真的好嗎?其實有負面的影響:●醫學進步日新月異,即使是癌症,也有新的治療方法。如果隱瞞病情,病人難以配合治療●病人能察覺到身體變化及醫療人員的態度,進而猜測到自己病情。過程中可能造成對醫療團隊及家屬的不信任。●病人失去「知」的權利。在生命末尾,是否有想見的人?是否想對生命做個回顧?想對有所虧欠的人說聲抱歉,對自己有恩的人表達感激?如果隱瞞病情,病人可能失去最後的機會。根據100年國民健康署的調查研究,仍有三成癌症末期病人不知道病情。家屬、醫師及病人承受巨大「瞞」的壓力及痛苦。國健署建議:癌症病情告知,應由病人、家屬和醫師討論病情後,共同選擇最適合個案的治療方式。國健署推動癌症病人「病人知情意願評估」,包括病人本身是否想知道病情,及病人想將病情告知哪些人,並留下簽名,以提供醫護人員後續病情告知的依據和爭議時的保障。有了「病人知情意願評估」,電影中的主治醫師就不會那樣為難了。向病人隱瞞病情不是好方法,對心愛的人隱瞞呢?電影中男主角所謂「善意的謊言」,換來是「善意的欺騙」,反而對周邊無辜的人造成傷害。什麼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呢?這部電影有太多讓人無奈的元素,觀眾心中自有體會。或許電影想告訴大家的是:愛,就告訴對方吧!或許不能因此而圓滿,至少,可能少一些遺憾。作者粉絲專頁:鄒頡龍醫師談泌尿保健https://www.facebook.com/ericchou66/
-
2020-12-11 科別.心臟血管
8成主動脈剝離的人有「這病」! 醫師給1大忠告...超多人正在做
幾年前,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於飯店用餐時,突發主動脈剝離,搶救不治;近日,小鬼突然猝逝,死因也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發了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更有許多病患因擔心患有主動脈剝離而至門診就診。 高血壓對人體傷害不淺 這些致死急症莫輕忽 到底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表示,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黃彥彰表示,會誘發主動脈剝離的主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主動脈窄縮)、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症候群),或外傷性因子(如懷孕、胸部外傷)。他進一步說明,高血壓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發生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中,有將近8成的人都有高血壓病史。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危險因子。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不淺,除了誘發主動脈剝離風險大增,也可能出現其他致死急病,包括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對健康傷害極深。 預防、控制高血壓 改變生活習慣是第一步黃彥彰說,臨床上,我常用預防車禍的例子,來解釋高血壓控制的重要性。與其擔心各個方向撞過來的來車要如何閃避(各種併發症的發生),倒不如好好遵守交通規則(好好控制血壓)。預防及控制高血壓該怎麼做呢?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中,減少鹽分、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乳製品、全穀類、白肉來替代。生活中,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如果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3至4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者務必考慮減重,因為每減少1公斤的重量,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當然,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更是重要。 生活矯正無效 盡快就醫與醫師討論對策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有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用藥物積極對血壓進行控制。黃彥彰提醒,無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或是藥物控制,都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減少高血壓相關併發症。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黃彥彰)延伸閱讀: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 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
2020-12-07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腎衰竭獲器捐 感謝大愛讓他重生
63歲的王繼華因多囊腎造成腎衰竭,兩年前接受腹膜透析,頻繁進出醫院,幸運地在今年九月獲得大愛腎臟移植,他說「像作夢一樣」,現在天天跟老婆上街買菜、做瑜伽,還能計畫爬山,對於得來不易的「禮物」,他充滿感激。台北榮總日前舉行「心傳真愛─器官捐贈感恩會」,邀請近兩年器官捐贈與受贈者出席,表達對器官捐贈的大愛精神與感謝。但像王繼華這樣幸運的人並不多。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表示,台北榮總今年上半年器捐人數較去年同期少了三至四成,推估受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意外、車禍件數也降低所致。北榮心臟外科主任黃正雄表示,目前心、肝、肺等臟器器官少,但受贈需求高,心臟器捐等待人數13位,最急的有2、3名。北榮器官捐贈小組協調師黃雅琳指出,上半年雖器捐人數變少,但下半年逐漸恢復,去年北區的醫院捐贈人數達192人,預計今年年底可達204人。今年54歲的退伍軍人葉先生,2014年就曾在臉書表示死後要器官捐贈,沒想到今年5月發生心血管疾病驟逝,雖然令感情和樂的一家人無法接受,但他的太太劉湘雰表示,相信先生已在天家安好,希望透過有形有體的器官留存世上,讓先生的愛留下來,最後捐出皮膚、骨骼及眼角膜。
-
2020-12-05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降低社會活動 器捐人數上半年減少3、4成
63歲的王繼華因多囊腎造成腎衰竭,民國107年開始接受腹膜透析,頻進出醫院,只好離開大陸工作,生活也造成極大影響,很幸運地在今年9月獲得腎臟移植,自己都說「像作夢一樣」,現在天天跟老婆上街買菜、做瑜珈,還能計畫喜歡的出國、爬山,對於得來不易的禮物充滿感激。能像王先生如此幸運在一年就配對成功取得腎臟移植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台北榮總移植外科劉君恕表示,北榮今年上半年器捐人數較去年同期少了3、4成,由於大愛器捐多因意外、車禍,不排除是新冠肺炎降低社會活動所導致。北榮心臟外科主任黃正雄表示,目前仍以組織捐贈者較多,心、肝、肺等臟器器官少,受贈需求高,其中,心臟器捐等待人數13位,最急的有2、3名。北榮30多年來,捐贈器官及組織與接受移植的人數約803人,初期人數較少,後期平均每年約有30-40名器捐人數。北榮器官捐贈小組協調師黃雅琳表示,今年上半北區醫院器捐人數確實下降,所幸下半年台灣疫情控制得宜逐漸恢復,去年北區醫院捐贈人數192人,今年年底可達設定的204人目標。然而,黃雅琳表示,今年達標的原因,光眼角膜捐贈就占了一半,表示臟器捐贈缺口仍大,「一年洗腎仍口約8萬多名,排隊等腎捐的病患就有8000人。」不少病患等腎等了15年,能像王先生一年就配對成功,「比中樂透還幸運。」今年54歲的退伍軍人葉先生,2014年就曾在自己臉書表示死後要器官捐贈,沒想到無常來得太快,5月發生心血管疾病驟逝,一開始令感情和樂的一家人無法接受,「他沒說,我也會捐。」虔誠基督教徒的太太劉湘雰表示,相信先生已在天家安好的她,希望透過有形有體的器官留存世上,讓父愛如山,永不止息。由於先生損及腦幹,最後只能捐皮膚、骨骼及眼角膜,「否則更希望臟器都能捐出去」。台北榮總今天上午舉行「心傳真愛-109年器官捐贈感恩會」,邀請近兩年器官捐贈與受贈者出席,表達對器官捐贈的大愛精神與感謝。
-
2020-12-05 養生.家庭婚姻
母親拒讓兒住院逼喝湯藥 稱「瘀血隨大便排出」媳婦氣炸
有女網友近期發文抱怨稱,「婆婆不是普通的迷信」,她表示丈夫因為車禍送醫,發現腦部有大塊瘀血須留院治療,但婆婆卻拿了朋友給的湯藥硬逼丈夫喝,甚至稱「喝下去瘀血就會隨大便排出,不必住院」,還與醫生大吵一架,近期丈夫出院要回去工作,她擔憂婆婆亂把藥給一歲兒子亂吃。原PO在「靠北婆婆2.0」發文表示,當年丈夫車禍送醫,醫生照過腦部斷層掃描,確認有一大塊瘀血,須住進加護病房留院治療,但婆婆卻強烈反對,堅持丈夫喝湯藥就能痊癒,並對醫生說「這沒什麼,有嚴重到住院嗎,我給他喝藥就會痊癒」,要求放人離開。醫生給婆婆看了斷層掃描照片,指出血塊位置,但婆婆仍堅持帶丈夫離開,並與醫生吵了一架,最後醫生只好要求家屬簽切結書,妥協放人,不過原PO事後還是堅持讓丈夫住進加護病房。原PO對丈夫說,「你就這樣子住院一星期才回家的,一星期後你出院回家休養,你媽竟然把醫生開的藥偷偷丟掉,不讓你吃,為什麼我會知道,因為那包藥是我從垃圾桶撿回來的。」如今丈夫近期已出院,準備回去上班,原PO擔心自己的小孩會被婆婆逼吃藥,她說,「我絕對不會答應我的寶貝要去經驗跟你一樣的情況,你媽有病不去看醫生,你大人吃就算了,如果她亂把藥給不到一歲的嬰兒吃,誰賠我一個孩子。」對此,許多網友紛紛留言,「什麼時代還有腦殘的想法,這婆婆還是遠離點,太迷信會害死一個人」、「看來這婆婆才需要看腦科」、「迷信的長輩通常醫療知識都很殘缺」、「太恐怖了吧」、「有這種長輩很可怕」、「你老公是怎麼長大活下來的」、「婆婆是不是幫兒子保了不低的保費」。
-
2020-12-0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下背痛「休息越久越不舒服」?醫師提醒得提高警覺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聽起來怪怪的…」友人傳了張沉思的貼圖,接著回覆:「趕快去看醫生吧,我進公司會幫你請假。」下背痛有兩種:機械性、發炎性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腰酸背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每個人都曾經在工作後、久坐後背痛發作。當背痛發作,肌肉緊繃痙攣時,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多休息」來舒緩疼痛。這類型的腰痛稱作「機械性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使背部受力過大,導致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而受傷。面對機械性背痛,要盡量維持良好的姿勢,多多休息,適當地做復健,就能漸漸緩解。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常於晨間起床時感覺僵硬疼痛,但起床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相對改善。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二十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四十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發炎性背痛患者的家族成員中常有類似的症狀。翁孟玉醫師提醒,「發炎性背痛」比較難纏,需及時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減緩狀況惡化。假使有這類型的腰痠背痛持續三個月以上,最好要就醫檢查。發炎性背痛有哪些?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以下是常見導致脊椎關節慢性發炎的原因:1)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常出現在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下背痛,也有不少病友已經長期習慣了疼痛,而錯過早期診斷及早介入的時機。2)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是一種外顯於皮膚上的免疫疾病,雖然主要病灶表現於皮膚,卻屬於脊椎關節病變家族的其中一員,近三成的乾癬病友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3)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四分之一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4)其他反應性關節炎及非典型脊椎炎也是發炎性背痛的可能原因。如何診斷僵直性脊椎炎?翁孟玉醫師解釋,要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醫師需要了解病史,患者下背痛的狀況是否已經超過三個月、是否符合晨間僵硬、經休息無法改善等典型特徵。接著醫師會進行身體檢查,確定腰椎運動範圍受限的程度、擴胸範圍受限的程度、脊椎的彎曲程度,並評估是否有其他肌肉骨骼的症狀。患者需要抽血檢驗體內的發炎指數和是否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B27基因(HLA-B27)。根據研究,帶有HLA-B27基因的人2-10%將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影像的部分會安排X光檢查,以評估薦腸關節發炎的程度。該如何治療僵直性脊椎炎?黃文男醫師說明,發炎性背痛經常是慢性且反覆發作,因此患者在面對僵直性脊椎炎時,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好好了解疾病的病程與可能帶來的後續問題。若能及早診斷、早期介入,利用藥物控制僵直性脊椎炎,則能大幅減少關節破壞、避免功能喪失。目前,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可以降低關節發炎的程度、緩解疼痛。類固醇可用於局部注射,不建議長期口服或注射。免疫調節劑(DMARDs)對於合併周邊關節炎病患有部分療效,但是,少部分人會出現腸胃不適、皮膚過敏、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倘若傳統治療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就應該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是具有專一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先前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體內有高量的發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便成了醫師們常用的治療武器,並具有多年的臨床經驗證實其療效及安全性,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也有條件性的給付,詳情可以與醫師討論。生物製劑需要注意感染問題,但不須過於擔心,醫師會進行事前評估及追蹤,將風險降到最低。黃文男醫師說,「我們都會一再提醒患者,僵直性脊椎炎屬於慢性病,務必與醫師好好配合,定期回診,依照指示用藥,才能讓病情穩定,減少關節發炎或功能的損失。」不治療會怎樣?翁孟玉醫師叮嚀,假使沒有好好控制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脊椎會於不間斷的骨頭重塑過程中失去活動度,導致患者姿勢總是躬身前傾。而且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也很高,因而提高了之後骨折或脊髓損傷的風險。關節變形往往是不可逆的傷害,及早治療是預防功能喪失的最佳辦法。此外,由於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所造成的慢性發炎反應,不但會影響關節,也可能進展到為全身性疾病,可能出現虹彩炎而眼睛痛、畏光,或是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肺纖維化、骨質疏鬆等多種麻煩的共病。若有持續超過三個月的背痛、晨間僵硬、越休息越不舒服的狀況,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喔!原文:下背痛有兩種,第二種別輕忽,醫師圖解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12-04 新聞.元氣新聞
衛福部核准 幹細胞治脊髓損傷 花蓮慈濟第一家
●在脊髓損傷患者受傷處植入幹細胞治療,提高神經恢復機率●癌症、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軟骨缺損、運動傷害、腦中風、脊髓損傷等,可運用細胞治療花蓮慈濟醫院上周通過衛福部核可,成為我國第一家可採幹細胞療法治療脊髓損傷的醫療院所,院長林欣榮表示,脊髓損傷大多是年輕患者,如錯過急性期治療,後續治療有限,若能直接在受傷處植入幹細胞,可提高神經恢復機率,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五成全癱患者出現功能上有意義的進步。20多歲癱瘓 復健一年能站健保資料庫統計,我國脊髓損傷發生率為每年每萬人2.46件,花蓮慈濟神經外科主任蔡昇宗指出,脊髓損傷多因車禍意外引起,治療若錯過傷後6個月內的急性期,治療效果會出現瓶頸。急性期常見治療方法,為內生性幹細胞搭配高壓氧等多重治療,先前收治一名20多歲因意外引發腦損傷的女性,一度昏迷,四肢無力癱瘓,所幸及時介入,配合復健一年,至今已能站立、騎腳踏車。幹細胞注射傷口 修復神經花蓮慈濟神經醫學科學中心主任邱琮朗表示,過去的幹細胞治療鮮少針對神經疾病治療,且治療方式多從靜脈、脊髓腔注射,難以修復神經系統。研究團隊發現,幹細胞直接注射在傷口,一次輸入一億個以上的幹細胞,有助於神經系統的修復連結,過程需透過核磁共振等儀器確認傷口恢復情況,療程至少一年,費用約20萬。獲准8件細胞治療 林欣榮說,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以「困難治療」患者為主,大多是年輕人,平均壽命與一般人差不多,殘疾時間長達40年之久,透過最新治療方式,除了提高生活品質,還能降低患者耗損的社會成本。研究顯示,運用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五成「全癱」患者從原本不能動,到有顯著意義的進步。花蓮慈濟獲准癌症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治療、運動傷害、腦中風、脊髓損傷等8件細胞治療許可,為全台之冠。預防肥胖 也有重大突破除了細胞治療,花蓮慈濟在預防肥胖、體重控制等研究上也有重大突破,研究團隊與長春藤生物科技合作,從芹菜萃取出MTF-5小分子結構成分,動物實驗發現,被刻意養肥的小鼠連續八周餵食此成分,體重減輕三成五,從原本50公克減至30至35公克。這項研究證實,透過MTF-5可提升體內棕色脂肪,促進新陳代謝,燃燒更多熱量,進而減少油膩的白色脂肪(皮下脂肪),並能抑制胰島素分泌,減少體內發炎狀況。林欣榮指出,許多天然食物都含有MTF-5,以芹菜的含量最高,如想透過食用芹菜來達到減重效果,一天得吃上20、30公斤,千萬不要嘗試。
-
2020-12-04 新聞.元氣新聞
首件核准! 幹細胞也能治脊髓損傷 全癱患者五成可進步
花蓮慈濟上周通過衛福部核可,成為我國第一家可採幹細胞療法治療脊髓損傷的醫療院所;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表示,脊髓損傷大多是年輕患者,錯過急性期的治療後,後續治療就有限,但幹細胞療法若能直接在受傷處植入,神經恢復的機率更大,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對全癱的患者而言有五成會有功能上的進步。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我國脊髓損傷發生率為每年每萬人2.46件,脊髓損傷若是過了急性期,介入治療的恢復效果就會變得極差;花蓮慈濟神經外科主任蔡昇宗表示,脊髓損傷大多是因為車禍意外引起,治療若錯過傷後6個月內的急性期,治療效果就會出現瓶頸。急性期最常見的治療方法為內生性幹細胞搭配高壓氧等多重治療方式,先前有位20多歲的女性,意外引發腦損傷一度昏迷,四肢無力不能動,及時介入並復健長達一年,至今已能站立、騎腳踏車。錯過急性期的治療方式,蔡昇宗表示,目前有,但後續仍須輔具協助行走,可於腰椎植入神經晶片,刺激癱瘓部位重啟神經連結,曾有位已經癱瘓2年的患者,從西部轉至花蓮慈濟就診,雖然仍需要機械骨骼協助下肢,但患者從站不起來,到透過輔具可以起身,足足等了2年。花蓮慈濟神經醫學科學中心主任邱琮朗表示,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目前以「困難治療」患者為主,過去的幹細胞治療鮮少針對神經疾病治療,且治療方式多從靜脈、脊髓腔注射,幹細胞若從靜脈或是脊髓腔進入體內,難以達到神經系統,幫助修復。根據研究指出,幹細胞必須要直接注射在傷口處,一次輸入一億個以上的幹細胞,才有助於神經系統的修復連結,為確認實際的傷口,則會透過核磁共振等儀器確認,療程至少要花上一年,價格約在廿萬左右。不過,根據研究顯示,運用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患者,有高達五成的機率可以幫助「全癱」的患者,從原本不能動,到有顯著意義的進步。林欣榮表示,台灣脊髓損傷患者大多都是年輕人,平均壽命與一般人無異,換言之,他們承受殘疾的時間約為40年左右,若有新的治療方式可以協助他們,不僅能降低他們的醫療費用,也能降低每位患者耗損的社會成本。林欣榮表示,花蓮慈濟是全台目前獲得最多細胞治療許可的醫院,包含癌症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治療、運動傷害、腦中風等,加上脊髓損傷,總計有8件細胞治療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