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6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護理師
共找到
1616
筆 文章
-
-
2021-05-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護堅守崗位對抗疫情 留言互打氣:我們堅守我們驕傲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第一線醫護人員堅守崗位,彼此網路留言互相打氣,一名護理師說,她聽到同事一句關心話:「你怎麼不去吃飯啊?」讓她紅了眼眶,她在臉書說,「我知道我們都不後悔,請鼓勵站在第一線的我們」,還強調「我護師我驕傲」。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隨即在自己臉書分享此文,也寫下「我們堅守,我們驕傲」。一名護理師在臉書說,她忙到還沒用餐,同事一句簡單的問候,讓她紅了眼眶,她說縮組的團隊,因為疫情又少了幾位戰友,休假中的副護趕回來只為穩定大亂的病房,白班的學姐到下午5點才吃第一口飯。這名護理師表示,「身為醫護人員的我們,就算害怕疫情,就算明明放假,就算打完疫苗身體不適,在醫院需要我們的時候依然堅守崗位」,她說醫護人員能體諒患者和家屬焦急的心,但也請尊重專業,醫護人員不用在忙亂的病房聽你的咆哮,更不喜歡你大聲嚷嚷、敲桌子叫我們過去聽你吩咐,她說護師的核心價值是照顧生病的病患,而不是聽你指揮及謾罵,請互相體諒。她發文用意在,「獻給第一線的你和妳」,她知道醫護人員都不後悔,也請社會大眾鼓勵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文中最後強調「我護師我驕傲-Wei.Wei」。
-
2021-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果真的封城」在美護理師:我們去年都經歷過
昨天本土病例高達180例,行政院宣布雙北防疫提升到三級,許多縣市自行公布防疫達「準三級」,全民備戰氣氛濃厚。一位在美國洛杉磯照顧新冠患者的護理師提醒,盡量減少出門購物、群聚,尤其是聚餐,因為吃飯時必須把口罩拿下來,如果真的要停課封城,大家一定要配合。歷經封城,一年在醫院裡照顧新冠患者,護理師表示,美國在今年三月以前,死亡和染病的人數很多,官方公布數字比實際上死亡人數少,當時在醫院照顧很多COVID-19病人,真的到最後連呼吸器、氧氣都不夠用。當時的慘況可能只比現在的印度好一點,最後還是靠打疫苗把疫情壓下來。當時在醫院工作時,戴著N95口罩外加一層外科口罩,防護衣還有面罩加上護目鏡,基本上很熱,工作時就像洗三溫暖一樣。但實在太害怕被病人傳染了,因為病人就對著你一直咳嗽咳個不停。一個開始護理師同事們還會一起吃飯,但後來發現拿下口罩增加感染機會,於是只好拿著自己的餐盒一個人找地方去吃,不要群聚。她說,現在台灣還等不到足夠的疫苗,真的強烈的建議大家,要把口罩戴滿戴好。她的孩子從去年三月就因為疫情在家上課,一直到今年四月才回到學校。現在台灣要經歷的,我們去年都經歷過了,「如果真的要停課封城,大家一定要配合。」盡量減少出門購物、群聚,一定常洗手,有人帶上護目鏡,好處是不會去摸眼睛。記得病毒隨時就在身邊,而且英國和印度變種病毒傳染性更快更強,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
2021-05-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護理師說忙得像瘋婆子 急診醫心疼 :勿對醫護咆哮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各醫院管制進出嚴格,有人在醫院不耐久候暴怒,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說,他看到醫護人員被患者咆哮,很心疼,他說疫情下,有發燒或有症狀者,需評估才能入院,勿對醫護人員咆哮或謾罵,打擊醫護的士氣。魏智偉在臉書上寫,這幾天有感,挺心疼的,有護理師說:「我今天忙得很像瘋婆子」,魏智偉幽默回應「:其實,妳昨天、前天也都像」。魏智偉說,疫情增溫,發燒或有症狀者,需要先評估才能入內,「請不要對我們咆哮或謾罵,我們是消耗急重症的人力和資源來保護大家」,他說醫護人員把關工作輕忽不得,請愛護站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別打擊我們的士氣,拜託」。他的臉書發文引起上萬網友按讚,大家都感謝醫護人員的防疫工作中的辛苦,有網友說,第一線醫護人員很辛苦,為了大家健康付出,幫大家度過難關,也有人回應「謝謝你們捍衛我們的健康,我們也會照顧好自己,守護台灣」;也有網友說,瘋的是對你們咆哮的人,應該被爆打一頓。
-
2021-05-16 退休力.自在獨立
鍛鍊退休力/儲備獨立老的能力 學習當個心肌人
兒孫滿堂、含飴弄孫是傳統觀念中理想的老年生活,但如今受到很大挑戰。內政部去年統計,全台老人獨住戶高達58萬戶,台北市每100戶住宅中,就有9.5戶只有老人居住,高居全台之冠。台灣超高齡社會來勢洶洶,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獨自面對人生下半場,甚至一個人走至生命盡頭。不管是否養兒育女,都要面臨「獨立老」。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指出,「養兒不能防老」觀念已進入社會,現在認為不管有無生兒育女,都要開始儲備獨立養老的能力。政大特聘教授別蓮蒂認為,獨立是種習慣,若初老後就靠自己,習慣一旦建立就會持續,獨立生活、與自己相處需要訓練和培養,愈早愈好。比台灣更早面臨老化的日本,早已開始「獨立老」。職場作家、斜槓教練洪雪珍主張,變老是人生必然的過程,只有接受它,想辦法和平共處,把它當作人生的一部分,有意識、有覺醒地過好每一天,在病痛與衰老中、在折磨與不便中,找到小確幸、找到存在感,緩步走向滿天晚霞餘暉。老前準備三件事:有錢、有健康、懂生活。洪雪珍認為,「一個人老去」將是普遍現象,要做的不是找另一個人來照顧自己,而是想辦法照顧自己到最後一天。有錢、有健康,而且懂得生活,是每個人老去一定要準備好的三件事。年長者獨自生活常被稱作「獨居老人」,在長照機構服務的諮商心理師李汶軒說,一個人獨立的老去,如果只是放在孤單層面上,會有比較多的失落,應該追尋獨處而不孤單。「獨立老」儼然成為時下趨勢,李汶軒建議,學習當一個「心肌人」。心是指維持心智活動,可藉由簡單的遊戲,例如數獨來運轉大腦;肌則是訓練肌耐力,超過40歲以後,肌肉量每10年減少8%,肌少症已成老年失能的凶手,長者應適時訓練肌力;人的部分是要保持與他人互動,讓獨老生活更正向,重拾生活的掌控感。及早「預立醫療」,生命盡頭自己決定。適應獨居生活後,隨年紀增長最終必須得面對生命盡頭。李汶軒說,2019年起,我國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開始尊重病人的自主,保障患者知曉病情、選擇治療方式,接受拒絕醫療的權力,甚至在意識昏迷之前,可以參與醫療決策。上述法源衍生「預立醫療」決定,李汶軒解釋,預立醫療諮商從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或心理師,以及個案與其家人,三方溝通死亡前的善終意願,透過醫療討論引導,臨終前可能遇到的狀況,並取得家庭共識。「討論死亡並不可怕。」李汶軒說,許多個案是在身體無恙的狀態下進行諮商,與至少一名二親等家人或醫療代理人討論,傾聽彼此對於死亡議題的看法,模擬個案在無法救治時該如何被對待,闡述各自擔心之處是什麼;且預定醫療決定在特定條件下,患者可不施加維生治療,更有尊嚴的離世。【調查分析】「自在獨立」得分高 87.2%能獨立照顧自己自在獨立在退休五力中是得分最高的項目,平均75.1分。自在獨立分為「自我探尋」與「獨立能力」,自在安老需要學習,具備獨立而不依賴他人的能力,對於退休、老後生活心靈層面準備度較佳。在自我探尋方面,「不管年紀多大,我還是會規畫我的人生,讓生活充實有意義」者占68.4%;「 我樂觀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難」者有73%;「我覺得我的人生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有72.6%;「面對生命的無常與變故(突發狀況),我會想辦法解決」者有百分之77.1%;「我有準備了解生死、面對死亡」者,有69.5%。在「獨立能力」方面,「有自己專注想做的事情,可獨立完成」者有77%;「不需要家人在金錢或照顧上給予協助」者有70%;「能獨立照顧自己」的人有87.2%;「能夠獨處而不感到孤單和寂寞」者,有75%;「能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有80.7%。但各項獨立能力在65歲之後有下降趨勢,年過75歲降至50%。兩性在自在獨立各項分數相當,但女性在金錢及照顧較需要家人協助。【2021-05-16/聯合報/P06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
-
2021-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和平醫院2確診 護理師籲體諒:現在篩檢就是要等五小時以上
本土群聚感染風暴持續擴大,昨晚指揮中心突然又公布北市聯醫和平院區有兩例確診訊息,1男1女兩名住院病患,均為60多歲,台北市柯文哲上午與衛福部長陳時中舉行防疫會議,針對萬華區防疫和和平醫院的營運降載,達成共識,包括急診要暫停,並在萬華設四個快篩站,並對5萬名沒有身分證明的外勞給予特赦令。一名護理人員在臉書社團「我是萬華人」提醒要前往篩檢的民眾,不管要去那間醫院都可以,現在篩檢就是要等,而且等待期間不得離開急診,醫師是用分配的;地區醫院一名,區域醫院兩名,醫學中心會有2至3名。在醫師只有一至兩位的狀況下,就是要等!等不了就好好在家不然就掛號預約篩檢,不要亂跑自主管理好。她提醒,收到細胞簡訊的大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針對萬華區疫情發出60萬封警示簡訊),如果沒有簡訊內敘述的症狀,請不要占用醫療資源,現在篩檢人數真的很多很多,和平醫院額滿且已有確診案例 所以拒收;若拒收可以前往西園及中興醫院,這是周圍目前有收的社區檢驗機構,現在要等五個小時起跳,請各位有情有義溫暖的萬華人,一起共度辛苦的時光。以下為護理師在臉書社團「我是萬華人」全文:不管你要去台大 亞東 馬偕 長庚 都可以不要再說1922說要你來哪裡 就一定是哪裡總而言之帶未滿十八歲的孩童都算兒科篩過了也未必有資源能治療如果篩完最後還是得轉院第二現在篩檢就是要等而且等待期間不得離開急診醫師是用分配的!地區醫院一名區域醫院兩名醫學中心會有2-3名醫師只有一至兩位的狀況下就是要等!!!等不了就好好在家不然就掛號預約篩檢不要亂跑自主管理好不要來了又在那邊說怎麼怎麼的情況下你們要負責嗎?那請問自己要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第三收到細胞簡訊的大家如果沒有簡訊內敘述的症狀請不要占用醫療資源現在篩檢人數真的很多很多今日和平醫院額滿且已有確診案例 所以拒收若拒收可以前往西園及中興醫院這是周圍目前有收的社區檢驗機構ps現在要等五個小時起跳請各位有情有義溫暖的萬華人一起共度辛苦的時光謝謝大家
-
2021-05-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膝關節清創,對麻醉不良反應 心外名醫吐血休克險死
我這輩子有多次大大小小「被」手術及麻醉的經驗,一半是以關節鏡修復膝關節半月軟骨或清創手術,但我從沒想過會遇到致命性的麻醉不良反應情形。8年前,我的右膝第二次開刀,因為半身麻醉就可以了,就不以為意,在沒告知家人的情況下接受手術,沒想到麻醉不順,最後改成全身麻醉。惡心反胃 吐出逾500cc血術後醒來,我對麻醉藥的反應相當強烈,惡心、反胃,趕緊請護理師給我一個大臉盆,第一口吐出透明的胃液,第二口吐出黃色的膽汁,吐完後才剛躺下不到3分鐘又想吐,這次吐完膽汁後,我請求打止吐針,才剛講完,就有一股要大量吐的感覺,在毫無預警情況下,一口吐出超過500cc的鮮血。吐血的當下,第一直覺是「這是動脈血」,然後就職業病發作開始鑑別診斷,分析是食道出血?是靜脈瘤破裂?或是食道靜脈曲張?還是胃潰瘍?肝硬化?還沒想完,我又吐了第二口鮮血,這次的量大約有300至400cc。虛到全癱 緊急做心肺復甦我聽到護理師大喊「張醫師吐血了」,之後就一陣虛脫,累到全癱,連手指頭都動不了。護理師喊人做CPR(心肺復甦術),我隱約感到有人來量血壓,聽得到手忙腳亂的聲音和對話,但我叫不出聲、手也沒力,眼前一片黑暗,最後只聽到一句60over30(血壓),就不醒人事。被診斷為「馬魏氏症候群」我感覺到自己好像只暈過去一秒,其實已經暈了15至20分鐘,護理長在一旁關心的說:「這不丟臉,我們會處理」時,我還不知道她在說什麼,人就像煎魚一樣被翻身,原來我在休克時已經「脫肛、尿失禁」,整個床單和衣服都是排泄物。這次的驚險事件,被診斷為「馬魏氏症候群」,因為我對麻醉產生不良反應、劇烈嘔吐,導致食道急遽痙攣、收縮,黏膜因此出現4至5公分撕裂傷並出血,經妥善治療後,食道撕裂傷才癒合。人生無常 不應輕忽風險在鬼門關前走一回,我深刻體悟到人生無常,要活在當下,不應輕忽麻醉風險,也不要怕家人擔心而不告知要動手術,若我當初就這樣走了,家人一定很錯愕傷心。我發現,人在將死的那一刻,真的只剩下聽覺,所以當摯愛要離世時,可以跟他或她說話,讓他或她能夠安心地走。醫學辭典/馬魏氏症候群馬魏氏症候群占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5至10%,通常為過量飲酒引起。患者因持續性嘔吐,造成急性腹內壓力上升,導致胃和食道交接處的粘膜產生撕裂傷,形成上消化道出血。小於5%的病患須接受內視鏡治療,極少部分須接受血管栓塞或手術處置。張效煌小檔案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移植及人工心臟中心主任、台灣整合心臟醫學協會理事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德國柏林洪堡及自由大學醫學博士、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專長: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達文西心臟手術、人工心臟及心臟移植手術、大血管手術等經歷:德國柏林心臟醫學中心心臟外科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台灣心臟外科研究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
2021-05-14 新聞.長期照護
腦中風五全護理 九旬翁可短距行走
隨著醫療的進步,腦中風患者存活時間延長,但出院後仍需長期面對復健照顧問題,像是治療所帶來的肢體不靈活、擔心再次復發等。一名高齡93歲的方伯伯,因肺疾需使用氧氣、配戴居家型呼吸器輔助,近期又因跌倒骨折住院,伴隨急性腦中風,所幸在台北榮總推行「五全照護」下,現已可用助行器站立,在他人陪伴下短距行走。針對急性腦中風病人的照顧,北榮護理部主任明金蓮說,該院推行腦中風「五全」護理,以病人為中心,主要照顧者(家屬)為輔,透過個案管理師的出院服務轉銜照護,提供最佳後續復健建議、安排,並持續追蹤諮詢。方伯伯是接受「五全照護」的最佳例子,發生急性腦中風後,經醫療團隊評估,他跌倒右股骨骨折若進行手術風險極高,建議採症狀治療,改由腦中風醫療團隊接手照護。住院期間接受復健師協助床邊復健,個案管理師評估他返院就診的困難,在出院前轉介長照2.0專業服務,協助申請居家復能。在居家復健師到府專業指導,家人陪伴及正向鼓勵下,方伯伯目前已可用助行器站立,可以短距行走,且持續進步。明金蓮解釋,「五全護理」是以身、心、靈「全人」照顧的理念,結合營養師、復健師等15類專業的醫療團隊,由護理師安排,針對個別需求提供照護服務;強調從病人入院到出院的診斷、治療、早期復健、失能程度追蹤,到生命末期全程投入,並關懷病人家屬的壓力負荷及照護需求,具體落實「返家在地」、「轉銜照護」的持續復健,達到全社區的照護目標。對於急性腦中風病人,護理的目標在於透過護理照護標準化,降低失能及合併症,提高復健潛能。北榮每年收治腦中風患者高達1200位,病人登錄已達12年。近10年來因腦動脈取栓技術成熟,讓中風出現新的治療機會,北榮服務病人範圍更擴及離島,並與鄰近醫院合作轉診到北榮接受取栓治療。據統計,出院準備服務案量達100%,平均住院天數23.1天、14天再入院率1.6%、一年內再中風率5.57%、吸入性肺炎發生率5.18%、失能程度(中風後6個月)49.7%。
-
2021-05-14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術後照護 留意管路 小心積痰
口腔癌是頭頸部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等。手術分頸部廓清術與皮瓣顯微重建術兩階段。整個手術目的為修補缺損,保留功能,恢復外觀,手術時間平均約需8至12小時。頸部廓清術是將腫瘤病灶及周圍淋巴組織切除乾淨,但常會出現無法直接縫合的組織缺損,包括口腔黏膜、口外皮膚、骨頭、食道等,必須接續以皮瓣顯微手術將病患身上某部分組織,連同其供應組織的血管一起取下,再移至身上需要重建的部位。常見的自體組織來源為前臂皮瓣、大腿皮瓣、小腿骨皮瓣等,以同側大腿居多,取皮處的傷口會自然癒合,補皮處的傷口則會打上石膏固定。取下來的皮瓣需經由顯微手術縫合血管才能存活,術後需保持固定姿勢平躺7天,頭頸不可搖晃,也不可睡枕頭,頭兩側以沙袋固定,以免縫合的血管因扭曲、壓迫而栓塞;若血管塞住,則須再進行血管探查或重接血管等重建手術。術後約5至7天才可拆除石膏及換藥,並依醫囑漸進式活動。術後病人會進加護病房觀察2至3天,穩定後轉一般病房觀察。在病房中,需24小時看護病人,病人身上有多個管路及引流管,包括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傷口引流管、中心靜脈導管等,建議照護者務必留意管路情況,以避免病人自拔或滑脫。長時間手術容易造成肺塌陷囤積痰液,術後應盡力咳痰,若有痰音而無力咳痰,可通知護理師抽痰,以避免肺炎的發生。而菸、電子菸及二手菸都會讓血管收縮,導致手術失敗,因此,主要照顧者不可抽菸,身上亦不可有菸味。術後平躺7天,是病人最難熬的過程,需要家屬多給予心理支持和鼓勵,醫護人員也會在術前給予病人及家屬詳細的說明及衛教,並在術後給予細心的照護。
-
2021-05-14 新聞.長期照護
掌握中風後復健資源整合 北榮創線上平台分享10大問答
家中長者中風,到醫院緊急治療外,出院後也是照護關鍵,考量疫情期間,病人與家屬不便出入醫院,較難獲得客製化的中風資訊,台北榮總自創中風出院後準備資源整合平台,透過手機聊天室,輕鬆掌握中風照護10大問答,讓患者可以安心出院。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明金蓮指出,中風常來得讓人措手不及,病人一旦中風,心中所帶來的震撼宛如天崩地裂般的無助,後續漫長的復健更令病人沮喪。為支持家屬走過這段艱辛過程,台北榮總護理部護理師、神經後期照護個案管理師劉子菁利用LINE@功能,建置完整的腦中風資訊平台,包括「返家資源」、「復健資源」、「問題提問」等功能,提供一對一客製化諮詢服務,讓病人及家屬隨時可獲得專家團隊全方位的醫療照護。劉子菁表示,住院中的腦中風病人與家屬最擔心疾病變化、出院後續的復健及照護問題,但多數家屬往往不知如何準備,無法做到安心出院,但腦中風病人早期復建、持續復健極為重要。因此,劉子菁將中風病人急性治療面臨各項問題,如復健、換管、輔具、長照等資源取得等,分類為常見10大問題,如外勞申請、輔具申請、長照申請、管路更換、無障礙交通工具、復健介紹、PAC介紹、一般住院復健申請方式、門診復健申請方式、居家復健申請方式。劉子菁說,病人只要輸入簡單數字代碼即可快速獲得腦中風相關資訊,該平台還可提供多項個別化諮詢與協助,如主動關懷病人出院後狀況、特殊狀況諮詢、轉院後諮詢、突發狀況諮詢及復健狀況關心,減輕照護壓力。此外,劉子菁指出,平台目前著重在中風後出院準備的資源整合,目前詢問度最高的是「復健怎麼做」,未來希望可以加入更多衛教資訊,如復健訓練動作、中風後生活保健及復發的危險因子等,以幫助更多民眾。該平台於109年4月啟用,至今已有240名病人使用此腦中風LINE@平台功能,其中三分之一的使用者是本人,有一定活動能力,其餘由周遭親友輔助使用。
-
2021-05-13 新聞.長期照護
九旬翁急性腦中風復健仍可行走 北榮推「五全照護」
腦中風患者隨醫療進步存活時間也延長,但仍需長期面對復健照顧議題,像是治療所帶來的肢體不靈活、擔心再次復發等。一名高齡93歲的方伯伯,因肺疾需使用氧氣、配戴居家型呼吸器輔助,近期又因跌倒骨折住院,伴隨急性腦中風,所幸在台北榮總推行「五全照護」下,現已可用助行器站立,在他人陪伴下短距行走。針對急性腦中風病人,北榮護理部主任明金蓮說,院方推行腦中風「五全」護理,以病人為中心,主要照顧者(家屬)為輔,透過管理師的出院服務轉銜照護,提供最佳後續復健建議、安排,並持續追蹤諮詢。方伯伯是接受「五全照護」照護的最佳例子,發生急性腦中風後,經醫療團隊評估,先前跌倒的骨折手術風險極高,建議採症狀治療,由腦中風醫療團隊接手照護,且在住院期間接受床邊復健,管理師評估返院就診的困難,在出院前轉介長照2.0專業服務,協助申請居家復能。所幸在居家復健師到府專業指導,家人陪伴及正向鼓勵下,方伯伯目前已可用助行器站立,在陪伴下短距行走,且持續進步。明金蓮解釋,「五全護理」是以身、心、靈「全人」照顧的理念,結合營養師、復健師等15類專業的醫療團隊,由護理師安排,針對個別需求提供照護服務;強調從病人入院到出院的診斷、治療、早期復健、失能程度,以及生命末期階段全程投入,並關懷病人家屬的壓力負荷及照護需求,具體落實「返家在地」、「轉銜照護」的持續復健,達到全社區的照護目標。針對急性腦中風病人,護理的目標在於透過護理照護標準化,降低失能及合併症,提高復健潛能。北榮每年收治腦中風患者高達1200位,病人登錄已達12年。院方表示,近10年來因腦動脈取栓技術成熟,讓中風出現新的治療機會,服務病人範圍更擴及離島,並與鄰近醫院合作轉診到北榮接受取栓治療;資料統計,出院準備服務案量達100%,平均住院天數23.1天、14天再入院率1.6%、一年內再中風率5.57%、吸入性肺炎發生率5.18%、失能程度(中風後6個月) 49.7%。
-
2021-05-13 新聞.杏林.診間
512國際護師節 國泰醫院湧入感謝留言
「26病房護理師:雖然疫情持續,但我們是最團結最堅強的單位,大家都會平安又好好的,愛大家」、「兒科專科護理師:謝謝你們盡心盡力,幫助小病人順利痊癒」、「黃學姊,感謝每次有您的鼓勵與指導,提升我信心非常多,有您真好!愛妳!」昨天是國際護師節,一大早,每位國泰醫院護理師登入院內網頁及工作系統後,電腦螢幕便接連跳出「512護師節快樂!」畫面,透過手機掃描畫面QR Code,即可留言感謝護理師。留言內容包括病人感謝護理師、年輕護理師感謝學姐、護理長,還有人留言為罹癌在家休養的護理同仁加油打氣,溫馨感人,截至昨天下午3點,電視牆留言板已感謝護理師超過500則留言。被點名感謝的護理師紛紛表示,「我們只是做份內的事,卻讓病人及家屬感謝,真的是很驚喜。」國泰院長李發焜指出,護理師是醫療團隊中最直接、也是最長時間陪伴病人的成員,更是醫師們的超級「神隊友」,新冠疫情瞬息萬變,防疫工作加重護理師的工作及精神負擔,院方特別給護理師小驚喜,也希望大家表達心中的感謝。
-
2021-05-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搶打疫苗 何時打第2劑醫不知
國內疫情急速升溫,原本乏人問津的AZ疫苗瞬間「大熱門」,各地醫院連日預約爆滿,成長翻倍,多家醫院到月底的名額都已額滿,醫護人員的施打意願明顯上升。不過,多數醫院都難以回答何時能打第二劑的提問。疫情嚴峻的雙北,亞東與新店慈濟醫院至五月底,疫苗門診幾乎天天額滿。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余燦華表示,過去施打數每日五百至七百劑,三日起每日平均都有一千人施打疫苗。台大醫院安全衛生室主任謝明儒指出,發生華航、諾富特群聚案之前,醫院公費、自費疫苗名額並未額滿,目前公費、自費疫苗兩周內的預約名額均已額滿。竹縣東元醫院指出,五月網路預約名額已額滿,預約人數超過兩千多人。台中的童綜合醫院六月底前預約都已滿。竹縣、苗栗這幾天因預約接種人數大增,有醫院急向衛生局調借疫苗。彰化縣也出現大排長龍等接種疫苗的難得場景,縣長王惠美表示,分配到的七千五百劑已施打逾一半,要再向中央爭取。和信醫院公共事務部主任曾裕娟表示,自上周五起,一診有卅三的接種人次,目前一周有四診,近兩周都已預約額滿,相較剛施打AZ疫苗時,有時一診不到十一人接種,如今打氣明顯上升。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也指出,剛開打疫苗時,一日接種人次約廿至卅人,本月十日至十一日的接種人數明顯上升,成長率達三倍以上,目前預約都爆滿,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接種率很踴躍。目前國內的AZ疫苗將分別在五月底及六月中旬過期,兩劑疫苗施打須間隔八至十二周,只打第一劑的保護力不到六成,如六月中旬前沒有新的AZ疫苗進口,民眾將面臨無第二劑可打的窘境,恐無法有完善的保護力。剛回國探親的王小姐計畫在台打完兩劑疫苗再回國外工作,五月初到醫院打疫苗,準備預約下一劑時,護理師卻告知「還不確定有沒有疫苗,等快到兩個月後再預約」,令她傻眼,「怎麼連下一劑在哪裡還不知道?」另名想到國外和兒子相聚的林小姐日前自費接種,問醫院何時可打第二劑,護理師告訴她:「我們也不知道第二劑在哪裡?」讓她相當意外。北部大賣場昨天傍晚出現搶買衛生紙、冷凍食品、生鮮食品等物資的人潮。中南部也再現酒精、口罩搶購潮,雲林部分藥局已缺貨,祭出限購政策,雲林藥師許仁厚說,昨購買口罩民眾與數量都增加約三成,貨架上的酒精更被掃空,每人限購一瓶。
-
2021-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呼籲防疫 賴清德:醫護人員一定堅守崗位守護國人健康
副總統賴清德今天下午前往醫師公會全聯會,與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高靖秋,呼籲國人共同團結防疫。賴清德表示,指揮中心已經公布,這兩天台灣有幾個城市已出現社區感染,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和邱泰源、林應然及高靖秋向社會大眾承諾。第一,醫護人員一定會勇敢地堅守崗位,在第一線守護國人健康。第二,醫護人員會給病人最快速診斷治療,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賴清德也說,敬請國人同胞共同配合幾點,第一,如果是指揮中心公布的優先疫苗施打對象,請儘速前往施打疫苗。第二,希望大家全力配合指揮中心所有防疫規定。第三,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加嚴,勢必會帶來生活上的不便,請大家多體諒,這次疫情固然是大挑戰,但相信只要大家團結合作,遵守指揮中心規定,支持政府領導,醫護人員跟民眾共同合作,一定會度過這次難關。
-
2021-05-11 新聞.杏林.診間
曾遭家人反彈,堅持照顧植物人19年! 護理師李幸蓉:有能力讓別人依賴是福氣
今天是國際護師節,創世基金會台南安養院資深護理師李幸蓉照顧植物人已有19年,她說,一開始家人不捨她要替植物人把屎把尿,但因她認為「安養植物人也是安定一個家庭」,堅持服務下去,才逐漸獲得家人支持一路至今。創世台南安養院目前安養約800名植物人,免費提供2000多名植物人家庭到宅服務。李幸蓉說,護理師的工作不僅將專業照顧技巧,傳授給毫無照顧經驗的家屬,改善植物人生活品質,也讓她感覺自己是植物人在這條艱困的照護路上「唯一的依靠」。李幸蓉表示,讓她印象最深刻的照護經驗,10年前有一院民因車禍而臥床,入院前骨瘦如柴、雙頰凹陷,不僅罹患疥瘡,身上還有多處因營養不良產生的傷口;入院後該患者受到良好照顧,竟然甦醒,加上積極照顧復健,還能簡單對話,看見個案的改變讓她感動不已,「他轉出去復健機構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很捨不得!」李幸蓉說,擔任到宅護理師時挑戰很大,因為每位家屬會問的問題都不一樣,讓她更有動力看書進修,她說「有能力讓別人依賴,也是一個福氣」。
-
2021-05-10 新聞.杏林.診間
許惠恒導入AI管理 讓病人準時開刀 不重複用藥
「手術室上午8點開第一刀,但只有65.5%的病人能準時被醫師畫刀。」這是2015年以前的台中榮總手術室,時任中榮院長的許惠恒看到有阿嬤為了等待手術空腹18小時,後來手術竟被取消。病人的難處,讓許惠恒決心透過AI大數據管理,將精實管理導入手術室,減少患者等待時間,讓手術室運作更有效率。發展雲端藥歷 幫患者控糖這是「AI快思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 一書中的案例,這本書記錄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恒的醫院管理心法,除了手術室管理,許惠恒透過流程的重新檢視和再設計,開發資訊平台系統,發展雲端藥歷幫助患者控糖、避免重複用藥等,收錄中榮變革的實戰經驗。「AI快思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新書發表茶會於上周六舉行,許惠恒說,為何手術會被延遲?原來一名麻醉醫師負責兩到三位病人,完成麻醉後,再由護理師打電話聯絡醫師;而手術結束等待下一位患者的過程中,經常發生等不到電梯而傳送病人太慢,造成延誤等。訂出指標 掌握手術時間為搶回被浪費的時間,許惠恒透過專案小組檢視,發現必須縮短等麻醉、等醫師等時間,於是藉流程管理並設置可目視的儀表板,即時掌握時間並訂出指標,確保醫師能準時為病人畫下第一刀。出席新書茶會的退輔會主委馮世寬說,許惠恒讓醫療有科技感,靠科技幫助病人,這讓他印象深刻。他說許惠恒行事猶如「怪手」一樣,能大破大立且徹底,遇問題一定向下挖掘,全面挖除,再重新建構系統。才能以AI管理觀念跟系統,把台中榮總變革經驗貫徹到其他榮院,加上榮院金字塔式的醫療照護,必能讓病人更有笑容。許惠恒利用健保雲端藥歷為糖尿病患控糖,再擴大全院,使全院重複用藥比率從百分之八降為百分之二,健保署長李伯璋對此十分佩服,也感謝許惠恒慨然同意把對雲端藥歷的改良,免費給全台醫院始使用。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鍾國彪也稱許,書中六個案、十心法和十三個案例,深入淺出討論醫院管理,是極實用的工具書。新任的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則回應說,他如今每天都很晚下班,因為許惠恒奠下一部一室一科一AI基礎,共有一百多個計畫,為了弄懂這些計畫,他每天都到凌晨才能下班,「睡得很少但收穫很多」。買了新鞋 走遍北榮各角落許惠恒則說,出書的出發點是為了分享。打造理想的醫院,是許惠恒畢生努力目標,他說台北榮總院區規模和患者人數都比中榮更大,他上任特地買了雙新鞋好走遍醫院各角落。他相信,將AI等觀念導入管理,加上重視病人的感動式服務,北榮將在原有基礎上,成為更有科技感和亮點的醫院。
-
2021-05-08 養生.人生智慧
曾徒手把腸子放回女生體內!921大地震、八八風災...一位計程車司機在救災現場24年:救人就像吃嗎啡,會上癮!
一日救難隊,終生救難隊車行轉進板橋浮洲橋下,沿著狹窄的迴轉道轉彎後,「樹林水上救生協會」就在橋下這一處別有洞天的地方,眼下所見的魚雷浮標、救生艇和可溯溪的救援吉普車……等,都是見證著無數「黃金七十二小時」關鍵時刻的重要設備。綽號「上尉」的協會隊長沈武周大哥說:「我們出動,通常都是去打撈的多,因為人大多在五分鐘內就死了,第一時間沒去就沒有了。」我愣住了,「生命脆弱」這四個字在這時猶顯不足。他聊起自己第一次接觸大體,是在樹林每年大拜拜的農曆3月15日保生大帝壽誕那天,三峽柑園橋下的大漢溪攔沙壩那一帶的水域,有三位國小學童因玩水而溺斃,他們找到大體後,要從攔沙壩走約二十分鐘的路程扛上堤防。當時台灣的救援設備嚴重不足,沒有擔架、沒有屍袋,他們徒手扛著大體往上爬,還是菜鳥的他勢必要上場幫忙,「你沒扛過,不要扛頭。」擔心菜鳥的他不懂民俗禮節,葬儀社老闆這麼跟他說。於是他扛中間,當時的隊長扛腳,葬儀社老闆扛頭,他們一路踩著高低不平的肉粽(消波塊)往前走著這段不短的路,他心想:「怎麼這麼重,有種扛不動的感覺,而且越扛越重。」好不容易終於扛上堤防,安置妥當交給葬儀社後,葬儀社老闆看著他們問:「你們兩個剛剛是誰一直想著很重的?」他立刻舉手說:「我!」老闆急忙對著他說:「那個不能想!越想會越重,會扛不起來。」原來這是業界禁忌,扛大體時要安靜不能說話,也不能亂想,一個人想,三個人重。這也是對死者的尊重,讓死者能安靜、好好地走完最後一段路。實在很難想像時常穿梭這些「現場」之中的救難人員,一方面是跟時間賽跑的救援壓力,一方面是面對並徒手搬運大體的勇氣,而且還要完全心無雜念,這是一種常人很難體會的修行吧!快樂的計程車司機「上尉」年輕時反骨不想接家業,自己跑去學縫紉,開了間西裝裁縫店,1960、70年代起西裝裁縫盛行,有著這樣的一家店,生活也是悠哉。退伍後,他在士林經營精品店,專賣勞力士手錶、都彭打火機、男士服飾跟皮件等精品,當時正值全民炒股,股市攀上一萬二千點的瘋狂年代,他的生意也跟著受惠而興盛。但1990年政府打擊非法金融及受到波灣戰爭的影響,股市大崩盤狂洩至二千四百點而泡沫化,也讓高消費客群消失,「誰會來買一萬塊的打火機,都去買十幾塊的了。」他回憶著說,最終因榮景不再,只能黯然關閉。當時36歲的他,大女兒10歲、小女兒才1歲,為了養家餬口,他轉行開計程車。剛開始時,如果客人要到士林,他都會小心翼翼送乘客抵達,然後趕緊開走不敢多待一分鐘,深怕遇到熟人跟他說:「你卡早是董仔,現在怎麼來開車?」即使到現在,他仍不敢跟過去士林的朋友們聯繫。從精品店老闆變成計程車司機,心中的關卡一直過不去,某天在西門町跑車,心情鬱悶的他把心一橫,「不爽啦!今天不開了!」把車子停在立體停車場,跑去看電影、喝咖啡、大啖美食,回到以往爽快花錢的悠哉生活。享受了一天後,回到停車場牽車,「慘了!我還是要面對那台小黃啊!」他驚覺玩樂一天後,把前一天辛苦賺來的錢都花光了,當天也沒有收入,想一想還是好好開車比較實際。雖然決定好好開車,仍是在經濟壓迫下的認命,直到某天他在簽大女兒的家庭聯絡簿時,看到女兒寫著「我爸爸是個快樂的計程車司機」他心中的結彷彿一瞬間打開了,「欸!不錯喔!女兒肯定我,好!就當個快樂的計程車司機吧!」他轉變了自己的心態,正視司機這個職業。俠義精神見證大小危難時刻「上尉」從小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每每看到他人有難,便會出手相救,「我16歲時在台南新營看到有人出車禍,一個女生被撞得全身支離破碎,腸子等內臟都散落在路上,我心想這個女生也太可憐,怎麼沒人去幫她。」他沒想太多走過去,徒手將腸子等內臟器官捧起放回女生的身體裡,他說著我難以想像的故事,也讓我看到他自小潛藏的俠義精神。因為每天在路上跑車,遇到危急時刻的頻率增加,他提起某次路上發生車禍,他趕緊將傷者送往醫院,後到的傷者家屬一直質疑他就是肇事者,嚷嚷著說:「一定是你撞的!不然哪有人這麼好心,會主動載人去醫院!」他當下覺得傻眼,無言以對,直到傷者清醒後趕緊澄清,才還給他清白。也因此,朋友勸他:「你那麼喜歡救人,不如加入正式的,才不會惹麻煩。」隨著家中經濟逐漸穩定,加上開計程車時間較為自由,他於1996年正式加入「迅雷搜救總會」,開啟了日後一連串的「救援行動」,包括林肯大郡災變、大園空難、九二一大地震、新航空難、八八風災,到近期的復興航空空難,每一場令人心痛的大型災難,他都在現場參與搜救。他回憶起震撼全台的九二一大地震,當天凌晨他聽到無線電通報後,立刻帶隊前往新莊「博士的家」,進入倒塌大樓內搜救約二十分鐘,因當時救災裝備普遍不足,燈光昏暗下,他以為伸腳踏在冷氣鐵板上,其實不然,一個踩空,整個人往下墜落,幸好他及時伸手,抓住一瞬間映入眼簾的不銹鋼窗框,「我如果沒有抓到,可能就要換別人來救我了。」上尉雲淡風輕談到這驚險的一刻。保住生命的他,自己往上爬出來,這才發現剛剛的窗框其實是斷裂的,他的中指被劃出深深的一道傷口,鮮血不斷湧出。現場消防隊員一邊進行簡易包紮,一邊有二十幾台攝影機拍著他那包紮後更加腫大,只能一直比著中指的手,「我一直跟他們說不要拍啦!我手這樣很難看欸!」他摸著至今仍看得到十三針縫線疤痕的中指,笑著說。被送往醫院治療時,在急診室等了一個多小時都沒人理,他跑去請護理師幫他趕緊縫合,護理師跟他說:「大哥,你嘛看一下旁邊,你那個一點點傷,等一下啦!」他趕緊回:「不是啦!我帶著一群弟兄正在救災,麻煩你趕緊幫我縫一縫,我要趕回去救災!」護理師一聽,立刻請醫生過來處理,情急之下完全沒打麻醉就開始進行縫合,那痛感他至今難忘!而這道永留中指上的疤,成了九二一凌晨驚天動地的見證。「上尉」當時也是義警隊員,他熟識的刑警阿裕,老家就在南投九份二山,當地因為鳳凰山的聯外道路坍方,空投物資僅能送到山下的溪床邊,山上即將有斷糧危機。得知消息,他二話不說在9月23日帶著八名弟兄前往,他們的任務是上山將居民帶下溪床邊。為爭取時間,他們捨棄了需要走七、八小時的一般公路,在原始山林中,拿著開山刀一路從山下劈砍樹叢往山上前進,四小時後抵達居民住所。居民們看到他們來救援都相當振奮,準備跟他們一起下山。當時一位80多歲的阿嬤堅持留守家園,不肯下山,他們只好砍下竹子插上藤椅,連哄帶騙像是扛轎般地扛著阿嬤下山。半路上,阿嬤問他們:「你們從哪裡來的?」他們回:「我們台北來的。」阿嬤用著習慣的口頭禪說:「幹你娘!還有人這麼好心,從台北要來救我!」隊員後來笑著跟當時是副隊長的「上尉」說:「我參加救難隊這麼久,還沒有遇過被人罵這麼爽的!」這句話,讓我們都大笑了。「做這事就像吃嗎啡,會上癮!」他聊起救援行動,雙眼炯炯有神,閃閃發亮,那神情就像協會桌上的那張新聞照片。他在八八風災時,徒步深入善化東勢寮淹水民宅中,拖著橡皮艇來回救出一百八十多人,最後在雨中,單手抱著一個孩子步出災區,被攝影師的相機捕捉到他的認真帥氣。花錢做義工,一做24年「上尉」一開始加入救難隊時,想說入隊費只要兩千元,就繳費入隊,後來幹事才跟他說要自行買全部裝備,前後花了一萬元左右,「我那時很後悔啊!一萬元就這樣拿出去,真的是頭殼壞掉,花錢做義工!」他回憶起當時爸爸也對他說:「吃飽太閒,去做這些幹嘛!」「我從小就是人家說愛管閒事的人,只要聽到哪裡有災難,心裡就開始難過,沒去現場就渾身不舒服。」八八風災時,電視報導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掉著淚說:「我們很缺橡皮艇,請大家救救我們!」鐵漢如「上尉」,看著電視,眼淚直掉,等不及政府發出的協助搜救通知,找了幾個弟兄就衝往南部。「我負責帶弟兄去,就要負責帶他們回來。」這一直是他的信條。莫拉克風災後在六龜救災時,幾名弟兄深入災區救援,因為全面斷訊,等在封鎖線外的他焦急萬分,整夜無法入眠,直到隔天一早,聽到無線電傳來「上尉!」的呼喊時,心中的大石頭才終於放下。救災時的他俐落謹慎,帶隊時的他嚴格重紀律,「我跟弟兄說,我不會帶你去死,但你出去穿著制服就要聽我的!」就是這樣的大哥氣魄,讓弟兄們對他都相當信服。救援多年,「上尉」在2003年籌組成立了「樹林水上救生協會」,當時他也邀請爸媽一起參加成立大會。爸爸看著這一方天地,看著一群弟兄如此信服他,臉上露出了驕傲的神情說:「要做就做好!」「上尉」很欣慰地表示,父母的肯定讓他更堅定持續投入救援這件事。九二一地震後,政府開始補助民間救難單位,也開始規範民間單位需具備相關證照才能執行救援行動,不論是CPR(心肺復甦術)、EMT(緊急醫療技術員)、IRA(初級繩索技術)、急流救生或救難潛水,每一張證照都要請假受訓,再自掏腰包花上千元考照,「九二一後去救災我們才有便當吃,以前都累得要死,還要自己去買便當。你有看過這麼傻的人嗎?」他一說完,自己都大笑了起來。我問他,這麼傻怎麼還要去做?他有些難為情,「我年輕時是歹子,沒有殺人放火,但還是做了些年少輕狂的事,現在自己有點能力了,想說可以為社會做些好事,就沒想太多,一股腦兒去做了。」成為救難隊員已二十四個年頭,熱情卻不因年齡增長而消退,他一一介紹牆上掛著的隊員名字、照片及證照,以及滿牆的政府及民間感謝狀。在他心中,救援這件事已是他的生活,早已像血液般融入他的體內流動著,至死方休。武周大哥給讀者的話:心存善念,絕對有好報。書籍介紹計程人生:23段用愛跳表的旅程作者:李瓊淑、詹云茜原文作者:(小辣椒)、 Cici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李瓊淑(小辣椒):現任台灣大車隊集團副董事長,2006年像誤闖叢林的小白兔,一腳踏入計程車產業,「小辣椒」成了司機對她的通關密語。身型嬌小但行事果斷嗆辣,在男性為多數的這個產業,用司機的語言直球對決問題的大小事,以科技創新思維顧好司機的經濟命脈,致力打造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的友善環境,找回司機對職業的認同。「我們是一群小人物,創造出一份不平凡的事業。」她讓大家見證從亂象頻傳到安全、舒適的計程車新時代,「我們在這裡遇見幸福,讓愛傳出去」,她重新定義了司機的價值,被世人看見。詹云茜Cici:從傳播到公關,從品牌行銷到顧客經營,歷經公部門及大小企業,從企劃到顧問講師,擁有20項跨產業、上百項跨領域實戰整合經驗。四十大關前決定離開企業羽翼,成為自由工作者,以喜愛的「文字」和「說話」串起職涯,以此為左右手,隨時張開雙手,給自己和你最溫暖的擁抱和力量。延伸閱讀: 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家事是無法「平分」的...女人做這6件事等於自毀婚姻
-
2021-05-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癌末男同志臨終仍得不到父認同 父親:叫他去死吧!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尊重多元性別」。一位遠在溫哥華的安寧病房志工描述一位癌末病人到臨終仍無法得到父親接受他是男同志的悲劇;一位醫學院退休教授敘述一位婦產科醫師如何展現醫師對女同志性活動的理解與知識,提供性別友善的醫療環境;最後一位專攻藝術領域的女同志分享她的故事,說出非常感人的一句話,「幸而身在人權立國的臺灣,同性婚姻專法讓我和伴侶終於能在配偶欄裡,真誠地填上彼此的姓名,成為社會整體的一部分。」300病房的艾倫是白血病末期患者。才三十出頭的年紀,雖然已被病魔摧殘得面無血色、瘦骨嶙峋,卻不難看得出他原來端正的五官;加上他謙和有禮的態度、頗有教養的談吐,讓人心存好感,也為他的病況感到不忍。除了他的母親凱西之外,最常來陪他的是一位叫比爾的中年人。比爾大約四十多歲吧?一頭微捲的金髮,修飾整齊的鬍鬚,配上金絲邊眼鏡,顯得文質彬彬,氣質不凡,也討人喜歡。比爾每次一來,艾倫就好像特別開心似的。兩個人又摟又抱,甚至親嘴,狀至親熱。我猜想他們應該是互為伴侶的同志;後來,果然由護理師口中得到證實。對於同志,我見怪不怪,將他們與一般人等同視之,雖然有很多保守人士認為他們是「違反自然」或「不依聖經生活的罪人」,甚至有些基督教會成立訓練營,企圖改變他們的性向,終究還是紛紛宣告失敗。近年來,人權主義抬頭,而且據醫學及心理學家的研究:性向並非個人後天的選擇,而是天生使然,人們才逐漸對於同志有較多的了解與包容,因此,很多同志紛紛「出櫃」,每年由同志為主體的「彩虹遊行」(Pride Parade)更儼然已經逐漸成為被大眾所接受的大型活動,而包括聯合教會、聖公會等許多比較開明的基督教會,甚至也准許同志擔任聖職,但是,偶爾還會有「衛道人士」因為看不慣手牽手的男士,而對他們動粗的報導。可見,距離將同志完全視為平等的時日,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艾倫的情形越來越差,他所剩的日子顯然不多;他雖說已經完全接受他即將不久於人世的事實,但是經常愁容滿面,就連精神好的時候,也常默默無語,失神地望著窗外,像是有著極重的心事似的;有時甚至連比爾也無法逗他開心。根據資料,艾倫爸爸還在,我卻從沒見過他。不過,這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因為我值班時間都在早上;也許他爸爸需要上班,只能下班後才來,因此,我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我經過300病房時,探頭望進去,因為時間尚早,裡面靜悄悄地;只見艾倫的餐盤原封未動,而他躺在床上,枯槁無神的臉沮喪地望著窗外的空中花園發呆。我隨他望去,只見窗外的天空是灰雲密布,一片晦澀,顯得有些詭異;一反這些日子來經常看到的蔚藍長空,點綴著偶爾輕快地飄過的朵朵白雲。我敲敲房門,艾倫看到我,勉強擠出一抹笑容,招呼我進去。幾句客套、不著邊際的寒暄過後,艾倫重重嘆了一口氣。我順勢問他怎麼不吃早餐,是否不舒服;他搖搖頭,苦笑了一下,跟著又是一聲長嘆,眼睛疲倦地閉了起來。我旁敲側擊著:「媽咪好嗎?比爾呢?」艾倫雙眼也沒睜開,就只輕輕點頭答說:「他們都很好。一會兒就會來的。」對於他的家庭,我所知有限,因此,也只能問到這裡,沒有再繼續下去;卻也感到詞窮而不知如何接下去。就在兩人沉默一陣之後,艾倫突然張大眼睛,勉強提起精神地問我說:「你對同志的看法如何?」我沒有料到他會問這個,不過,也據實回答說:「我沒有特別的看法。只覺得他們只是性向不同而已,與常人沒什麼分別。」他像是鬆了一口氣似的;接著又問我的宗教信仰。我說:「現在是佛教,不過以前是天主教。」「那你改變信仰,和對同志的看法有關嗎?」他的問題起初讓我不解,後來想到天主教和一些保守基督教會對同志一直大加韃伐,而佛教卻主張眾生平等。我明白了他為何有此一問。我就簡單解釋了我離開天主教會的原因,並特別說明它與同志論題無關;緊接著問他這問題的緣由。艾倫聽我這麼說,又是重重一聲嘆息,然後似乎要說什麼,卻欲言又止。這時,凱西進入房門,向我打了招呼之後,就找了一張椅子坐了下來。艾倫用他羸弱的聲音,很輕、卻又有些迫不及待似地問她道:「有消息嗎,媽咪?」凱西看了我一眼,沒說話。我知道他們大概有事情討論,外人不便在場,於是站了起來準備出去,哪知艾倫急急說:「不!不!請你留下來。」聽他這麼說,我重新坐了下來,心中卻充滿狐疑。艾倫先幽幽地開口:「媽咪,爹地怎麼說?」聲音中有著無盡的盼望。凱西小聲答說:「還是一樣的老頑固!」說著也是一聲長嘆,同時臉上充滿氣憤與無奈。我頓時有些明白了過來;兩人繼續的談話果然證實了我的猜測。艾倫的父親是基督教某極端保守教派的信徒,當然完全無法接受兒子是同志的事實,且早已不與他往來。現在,艾倫命在旦夕,急著想得到父親的諒解和祝福,也期盼他來和自己見最後一面,但是他的老爸卻固執己見,讓艾倫想要在離開人世之前與父親和解的夢,眼看著就要被粉碎,他也勢必要帶著心中的缺憾上路。想起來,真令人心酸,也為艾倫爸爸的絕情搖頭嘆息。那天下午,我依照凱西給我的電話號碼,聯絡到了艾倫的父親。才做了自我介紹,對方就冷冷地說:「你若是為艾倫求情而來的,我怕你會浪費時間的。」我試著不動氣地說:「不管你對同性戀的看法如何,現在的問題是艾倫情況不好,大概再拖不了很久;而他又非常期待得到你的諒解,以便可以了無牽掛地離開……」我話沒說完,咆哮聲從電話那端轟了過來:「不根據上帝的話生活的人,活該下地獄。是不是我的兒子都改變不了我的想法!」我再試著:「聖經上……」話才出口,立刻被打斷:「請你別費心思跟我談聖經。聖經說得再清楚不過了,上帝的旨意是一男一女的結合。其他的都是罪人,而違背祂教誨的罪人當然都該下地獄!」說得斬釘截鐵。我仍然耐著性子:「雖說聖經裡的話是神的啟示,它到底是人寫的。而且……」他還是沒讓我講完:「而且怎麼樣?!罪人就是罪人!」我幾乎可以「看到」他在電話另一頭暴怒的模樣。這麼沒禮貌的人!若不是我還心存僥倖,希望事情有迴轉的餘地,我早就掛了他的電話了。為了艾倫,我的耐性好到連我自己也吃驚:「況且,根據研究,同性戀者的性向並不是他們後天的選擇或追求,而是先天就有的。所以責任也不該在他們身上!」 這句話說完,話筒寂靜了一陣子,顯然他在想著如何駁斥我所說的。不一會,他的答案來了,而且聲音更大:「這都是惡靈在做工!只有狗屁不通的三流學者才會有這種結論的。聖經上白紙黑字,錯不了的。該死的,都下地獄去吧!」連粗話都出來了。我知道希望渺茫,只好另尋攻擊點,而且孤注一擲:「你沒有權利咀咒你自己的兒子的。你要談聖經,我們就談聖經吧!新約裡有個故事,想你也知道:有個罪婦被一堆人圍住,他們拿著石頭準備砸死她。耶穌就向他們說:『你們之中哪一位捫心自問從沒犯過罪的,就請丟第一個石頭吧!』說完之後,那些人拿著石塊的手頓時停在半空中;不一會兒,個個低下頭,悄悄地散開了。神是仁慈的,同志與否都是祂的子女;祂也絕不願意在祂的團體裡,有人如此散播憎恨的訊息的。」說完,我本來想馬上掛電話,好奇心卻驅使我想聽聽他的反應如何。停了很久,我以為事有轉機,正暗暗欣喜時,他努力壓低聲音、卻不難聽出他被激怒的話語,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卻加重語氣、字音清晰地傳了過來,就像一把利刃,一刀一刀地刺在我心上:「你仔細聽著,不管你怎麼說,我就是不要這個違背上帝旨意的罪人。我也不會去見他的。你叫他去死吧!」哇,這麼絕情、不講理的父親,還自認是一生散布博愛與平安的耶穌的門徒!我為自己任務失敗而沮喪,可是我更為正在步向死亡的艾倫卻得不到父親的關愛而心痛!我把壞消息帶到300病房時,艾倫已經昏迷;眼睛緊閉,眉頭緊皺,嘴裡卻不停地念著:「爹地!爹地!」凱西和比爾各坐在病床的兩側,神色凝重、哀傷地每人各握著艾倫的一隻手。凱西更是不停地拭淚,而且強忍著不哭出聲來。看來,時間到了。我俯身在艾倫耳邊輕輕地說:「抱歉!艾倫,你的爹地不會來了。不過,沒關係,我們都佩服你遵循你的召叫,而勇敢、努力地過了美好的人生。媽咪和比爾都深愛著你,他們都希望你平安、自在地走,不要有牽念,更不要有怨恨。對爹地也是如此,他有他的執著,你就由他去吧!你現在要去的地方將沒有仇恨,沒有痛苦,只有愛和包容。你先去,媽咪和比爾將來也會去和你團聚的。」艾倫應該聽得到吧?只見他不再念著「爹地」,神情變得非常鎮靜,本來深鎖著的雙眉也逐漸展了開來;我們都知道他釋然了。我在他額頭親了一下、並向凱西與比爾致意過後,就悄悄退出病房,讓他們和艾倫靜靜地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走出300病房,我心情無法平靜,只得走到空中花園找了張椅子坐下來。初秋的溫哥華雖有暖陽,空氣中卻已充滿有些逼人的涼意。我冷不防連著打了幾個冷顫,是因為偏低的氣溫?還是那些高舉衛道旗幟,卻處處散佈著仇恨種子的虛偽面孔使然?(本文所述發生於新冠疫情爆發前)
-
2021-04-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學的凝視——正確與精微的探尋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習醫者的心聲」。一位醫學生聽完醫界前輩以「落實醫學人文教育於醫院實習」的演講後,感受到提升醫學生對病人痛苦之敏感度的重要,而抒發其個人所見。另一位醫學生在參加醫學人文個案討論後,對癌症末期病人不願放棄任何希望有更深入的體會。最後這位住院醫師在一場病情複雜的個案討論後,寫出「人性的價值與尊嚴可以於疾病之外重新受到發現與重視」。這三篇文章希望能讓社會大眾瞭解,因為我們容許年輕的習醫者參與病人的照護,他們才有機會在步入醫學科技治療「疾病」之前,能對「病人」的感受有更深入的了解,台灣才會有更多的良醫。前言醫學生進入臨床的衝擊,最開始的也許是如何把課本中的知識變現成臨床「正確」的觀察、診斷、以及決策。從方法學、病生理機轉、到如何獨立實戰,希望透過依歸準則的指引不鑄下錯誤。實際上臨床要處理的問題不只是有沒有依賴準則做好判斷那樣的單純。如果我按照認知中正確的方式去做,反而造成病人更大的痛苦,那我所認為的正確就是對的嗎?病人不是機器人,面對不同的決定而有無法預期的情緒,我們又該如何自處、作出合情合理的決定、乃至在不得不說抱歉時,尋找兩全的可能,總有一些超出課本知識、臨床技能的範圍。這卻是每位一線醫生終將面對的日常,在過去在課堂中是難以想像的。剛好在診間碰上一個頗有情緒張力的場面,當時我很驚訝:老師已經窮盡所能的按照「正確」方式操作,還是遇到這樣的局面。旁觀處理的過程中有很多反思,那些看似尖銳的問題在討論下有機會挖出更深層以及實務面的解答。背景故事、提出問題今年一月有一位中年女性到診間,右前臂上只有一個橫切的手術傷口,摸不到腫瘤,影像上也都看不到,只有術後檢體的病理報告提到在組織邊緣發現癌細胞(Positive margin)。原先看診的診所、醫院,也都沒有影像記錄,但因為是需要切除乾淨的肉瘤,就算處在資訊很缺乏的情況,還是要進行手術。理論上進行手術時,應該讓切口盡量與血管、神經平行,才可以減少傷害,因為上一次手術以橫向切除,導致我們這次要切的更大、補更大的皮。病人術後因為補皮的關係,要打石膏、避免移動,隔天就覺得打著石膏很痠、不舒服。我們才讓他清醒的時候把石膏拿下,只要注意不要過度移動,晚上睡覺時再打上石膏,病人很不舒服、也很焦慮。因為傷口的位置,為了最大保存功能,加之無其餘參考資料,我們先依照經驗由疤痕處往外切2公分。事前就告知過病人,可能仍會在組織邊緣發現癌細胞,就需要繼續往外切。然而在二月回診告知病人必須繼續往外切時,對病人來說如同晴天霹靂,當場合併低血糖險些暈厥,躺臥十分鐘,並吃了護理師提供的糖果才漸漸恢復,期間醫師不斷向病人夫婦說明以及給予安慰,他們的情緒才比較穩定,選擇繼續相信醫師。但病人想要一次往外切更多,以絕後患,醫師表示理解病人心情,如果堅持也會尊重,但因為傷口接近手腕,往外多切可能會讓肌腱露出,對日後的恢復、功能保存上都會比較不好。建議一步步作,乾淨時直接收手,由於有標示方位,就算切多次犧牲的面積比較少,在臨床上對病人比較有利。病人最後接受。我本來只是會覺得這些醫師到底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決策,當見識到選擇說真話的場面後,仍不能接受但較能理解他們在害怕什麼。所以我以此臨床情境為例提出三個問題:問題一:病人的所願與規範牴觸,怎麼辦?所謂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臨床診療指引) 是一種醫界普世準則,是對醫師跟病人的保護,一旦超過診療指引的部分就屬於個人選擇,可以先了解病人最大的擔心究竟是什麼,畢竟醫生是依據存活率、復發率等數據推薦病人適合的治療,但是對於生命價值的評估卻只有病人本人可以做決定,因此關於治療選擇還是有協商的空間,醫師可以拒絕自己認為傷害過大的治療選擇。現在醫師已經不再握有醫療的絕對權力,我們更加強調病人擁有對自己身體的決定權,因此我們應該向病人分享可能的結果,再讓病人做決定。當然醫病共享決策不代表醫生就只能中立的陳述資料,因為就算攤開資料給病人,病人仍然未必能真正全然了解(或者比你了解)。如果我們心中有比較適合病人的方式,在告知所有可能選擇後,可以「推銷」自己認為最適當的方法,分析其優劣,對於傷害較大的選擇亦可以強力勸退。可以利用過去臨床遇到個案的經驗做為對照,讓病人更有感覺、對於推薦的方式更有信心。最後,病人究竟在意的是什麼,其實在不同的階段他們在意的會不一樣,病人現在身上有腫瘤,他覺得重要的事把它切乾淨。之後,生活功能才是他真正在意的,也就是後遺症。這部份的權衡,醫生也應事先跟病人討論好。問題二:告知壞消息的心態及方法雖然說真話很重要,我們應該磨練說話技巧以降低衝擊,但也不能因為想要避免情緒風暴就避重就輕,反而讓病人喪失知的權利。一開始就不要把話講太滿、最壞的情況要一點一滴提早透露給病人跟家屬,讓他們能夠慢慢消化、有心理準備。也要讓病人有疑惑的話,能有時間發問討論,不要只是單方面在告知。確認病人都懂了再繼續說明,也需要視病人反應調整告知的方式與程度。最後,要給予一些希望,如還可能的治療方式、後續照顧,以比較歡樂的方式來結束談話。對於這個個案,醫師後續有補充:對於一個要切乾淨的肉瘤發現沒切乾淨,有三種可能反應,第一種是當作已經切乾淨、一種是後續用其他治療、最後一種是告知病人並勇於再切一次,前兩種雖也有優劣之分,都仍然算是一種逃避,對於病人的預後也不好。如果以後遇到一定要切乾淨才有較好預後的癌症時,不要做前兩種,要勇於做第三種人。問題三:我們該如何說抱歉病人很容易就覺得醫生有錯,但我們要區分哪些是自然病程、哪些是犯錯。醫學上有很多不確定性,需要事前想過列出來、在執行前跟病人告知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才不會有誤會。如果犯錯了就需要道歉。用意有三,一個是就算你不說,病人還是可能覺得是你的錯,你道歉會讓他比較好受;第二個是反省自己;第三,也是臨床上重要的,是你必須說明清楚、並負責到底。我實習的醫院認為道歉這件事不應該給一個人獨自去面對,醫院有一個相關的小組,會協同處理,一面釐清真相責任、一面對兩方進行輔導,可以有更圓滿結果。還有一件事…最後,討論中有人發現,我之所以提出這件事,除了因為病人當下很受傷外,我自己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在告知壞消息時我們也要照顧自己的情緒。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我們把讓自己不安的事件提出來和大家討論,這是很好的做法,透過把事情說出來跟大家討論,我們可以化解一些東西。希望大家受傷時也可以找人討論、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習化解這種情緒、照顧自己才能照顧病人。消防員在救重大災難後,很多人要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問題,像上次普悠瑪事件的總指揮,在幾個月後自殺,非常令人惋惜。在臨床中,雖然跟災難現場是不同場域,但除了要面對那些無常與病痛,這些不得不背負的情緒現場何嘗不是一種壓力的來源,如何正確的發現、面對、自處、和解,都是行醫之路上需要面對的課題,才不會在黑洞大到快吞噬一切時,被扭曲成不再熟悉的樣子,如此誠然可嘆,也是醫師行醫之路上需要自我警惕的地方。承認自己的脆弱,尋求支援,反而是好轉的開始。結語在醫療場域中,我們凝視的目光漸漸從知識技能的熟練轉向那些教科書未必教我們的地方,這些地方的複雜在於醫學知識外,我們該如何面對與承受那些來自期許的投射、喜怒哀樂的反饋、乃至失望的傾訴,在這個狀況下做出合情合理的決定。原來一旦牽涉到人,一位醫師終究很難只透過醫學知識的護航全身而退。但也在學習處理這些精微的課題中,人性的價值與尊嚴可以於疾病之外重新受到發現與重視,這又何嘗不是懸壺濟世的最高境界?
-
2021-04-30 失智.長期照護
臥床照護/肌肉萎縮怎麼辦?2大預防重點,關節運動要每天做
近年來研究發現,在體重穩定的人身上,40歲後肌肉質量大約每10年減少8%;從70歲開始,肌肉質量的減少更會提高至15%,而因疾病導致長期臥床的長輩其退化的幅度更為加劇。肌肉萎縮常見4因子有許多原因容易造成肌肉萎縮、骨骼肌減少症的發生與持續惡化,就臨床上常見的因子,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一、神經系統方面:隨著年齡增長而運動神經功能下降,將導致所涵蓋的肌纖維數目運動單位少。二、內分泌部分:隨著年齡增加而睪固酮 (testosterone) 與腎上腺皮質雄性,因老化而對食物攝取降低,造成身體所需營養素不足,導致骨骼肌減少,進而容易肌肉萎縮。 三、營養攝取:因老化而對食物攝取降低,造成身體所需營養素不足,導致骨骼肌減少,進而容易肌肉萎縮。四、若是在生活中,不從事身體的活動與運動,也會造成此病症。 ● 肌肉萎縮的速度,與活動限制的程度及肌肉負重的多寡有關已有研究指出:肌肉在活動受到限制六小時後,蛋白質便會快速分解,並在三天後達到高峰-肌質量將減少7%;五天後則降低20%;七天後約減少35%;在無負重的狀態兩週後,肌質量的減少將達45%;若運動過低的情形持續42天,則肌質量的減少更達55%。 ● 長期臥床將導致肌肉日漸萎縮因此在活動限制的情形下,肌肉萎縮進展十分快速,而最先受到影響的,便是位於下肢與背部的抗重力肌。其他肌肉也會因為肌肉負重的改變,跟著陸續受到影響;再加上站立本身即是維持肌肉結構與功能的重要刺激源,所以當降低了腿部肌肉的負重後,肌肉質量也將快速地減少,故需要長期臥床的老年人,肌力下降和行動不便等現象,也就接踵而至。只要躺在床上不動,肌肉便會開始萎縮、失去力氣,且骨頭裡的鈣質也會逐漸流失;甚至各個關節也開始僵硬,漸漸地,失去獨立活動的能力。即使身體康復後,也可能會變得無法自理生活,進而使身體功能越來越差;有些長者即便扶坐在椅子上,也很容易傾斜倒下,造成日後活動上的障礙與家人的負擔。 ● 怎麼預防肌肉萎縮呢?1. 增加營養食物隨著老化,蛋白質的合成速率較年輕的成年人來得慢,而蛋白質合成速率的降低會造成肌肉質量的流失。此外,不當的營養攝取,也可能造成肌肉減少症的因素之一。有些老年人的卡路里與蛋白質攝取不足,難以維持肌肉的質量。且老年人較少感到饑餓,吃的較少或是飲食較為單調,餐與餐之間較少吃零食,也較快感到飽足感;80歲的老人與20歲的年輕人相較之下,其每日所攝取的平均能量可減少超過30%以上,所以在飲食量上,許多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都未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 ● 蛋白質攝取不足與肌肉質量的流失有高度的相關,而逐漸發展成肌肉減少症或肌肉萎縮。 2. 持續的運動維持或獲得肌肉力量和功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缺乏肌肉超負載以及阻力運動的情況。以同樣是臥床不活動28天的情況為例,老年人腿部肌肉質量的流失將是年輕人的3倍。所以隨著老化身體的總活動量減少,培養持續運動的習慣,對於老年人而言更是重要。國泰醫院職能治療師沈明德表示,長期臥病的人的各部位關節很容易退化,必須常用(運動)才能防止攣縮退化。但是並非所有的運動都可以避免肌肉萎縮,如果運動的強度與時間不足,仍然可能會造成快縮肌的萎縮,而演變為肌肉減少症。 ● 照顧者或家人應多鼓勵臥床的長者每天都要做關節運動,讓長者維持最大的關節活動度,以預防關節攣縮、肌肉組織缺乏彈性、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等情況。 被動關節運動.被動關節運動的重要性:維持關節周邊組織、肌肉的活動度、柔軟度及彈性;以避免攣縮、沾黏的產生。維持循環及維持潤滑的功能,預防深部靜脈栓塞。.需要被動關節運動者:昏迷、不能起身走動或半邊嚴重癱瘓的長者,皆需要進行被動運動。由照護者藉著翻身、移位、拉筋、按摩、牽引,協助臥床長者盡可能翻身、餵飯、刷牙、洗臉、穿衣等動作,以延緩長者失去自理能力,或關節肌力功能的速度,更重要的是,這些動作也可以防止關節僵硬、退化、預防褥瘡。.被動關節運動重點:無論主動或被動關節運動,目的都是希望讓臥床的長者盡可能地拉開筋骨進而活動到全身的每個關節。關節運動可以增加平衡感,避免長者跌倒,所以若是有一些長者能夠獨立做到的事,例如穿衣服、洗臉、刷牙及吃飯等行為,就儘量讓他們自己完成,以維持關節及肌肉的正常運作。● 若時間允許,建議每天最少做三次關節運動,每個關節做十下,即能達到靈活關節的目的。在進行「被動關節運動」時,若長者的關節出現疼痛或僵硬的問題,可以在進行運動前,先幫長者在關節處熱敷15 - 20分鐘;或是建議在洗澡後再進行被動關節運動。照顧者應儘量協助臥床長者每天進行關節運動,且儘量達到長者關節的最大活動程度;並在長者可忍受的疼痛範圍內,緩慢地進行運動。運動的介入,可以減緩老化所帶來的改變,在維持或提升肌肉量的原則下,有策略性的增加運動量,就可以減少臥床、肌肉萎縮的可能。 參考資料:1.僧伽醫護-請你跟我這樣做2.彭美姿(1998)護理雜誌‧活動受限與復健運動-以下之損傷的骨科病人為例‧45(4),77-833.陳竑廷、吳慧君、廖智雄、鍾雨純(2015)文化體育學刊‧老年人肌肉減少影響功能性體適能及衰弱程度文獻‧第21輯,1-104.徐錦興;曹德弘(2009)中華體育季刊‧骨骼肌減少症及肌力訓練對老年人肌肉適能的影響‧23(2),20-26
-
2021-04-2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上班族睡不飽 調查:八成三自認睡眠時間不充足
五一勞動節即將來臨,但根據yes123求職網今(27)日公布的「職場爆肝壓力與勞動節願望調查」發現,每逢上班日勞工的平均睡眠時間為6.7小時,有八成三勞工透露,自認睡眠時間並不充足。除此之外,經常忙到忘記或太晚吃飯的也不少,有四成九的人透露,每逢上班日,其實沒有維持三餐正常。如果再進一步衡量「實際」工作時間與「真正」休息時間,上班族評估的「職場爆肝指數」,平均落在59.4分;其中認為自己爆肝「滿分的」(100分),更佔了10.9%。若以「行業別」進行交叉分析,yes123求職網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可複選狀況下,自認「高壓工作」的前五名分別為:「醫生」(31.1%)、「消防員」(30.2%)、「記者」(29.2%),以及「警察」(28.3%)、「航空機師」(24.1%)。其他也被視為「高壓職務」的,又還有:「護理師」(23.2%)、「公關人員」(21.3%)、「高樓洗窗工」(18%),以及「研發工程師」(15.9%)、「金融交易員」(14.5%)。至於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依序則是這五大項:「工作量太大,又很難減少」(40.1%)、「工作時間太長,又很難縮短」(37.7%)、「自認工作表現差」(25.4%),以及「擔心被裁員或減薪」(22.7%)、「因工作表現,常被直屬上司責難」(20.5%)。沒睡飽、三餐不正常是許多上班族的心聲,也呼應了這次調查的上班族五一期望與心願。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顯示,在可複選狀況下,上班族的五一過節願望依序為:「身心健康即可」(53.3%)、「調薪」(50.4%)、「每天準時下班」(40.2%),以及「不會放無薪假」(33.9%)、「存夠錢,買房子」(30.8%)。上述「職場爆肝壓力與勞動節願望調查」,是由yes123求職網於2021年4月7日到4月20日,以網路問卷進行抽樣,調查已畢業(或退伍、免役),年滿20歲(含)以上,目前有工作的會員,有效問卷共1,266份,男性佔646份,女性佔620份,信心水準為95%,誤差值為正負2.75%。
-
2021-04-27 失智.長期照護
臥床照護/照顧者必知!長期臥床者易產生3大問題,護理師教這樣預防
長期臥床的患者因無法自主活動,生活所需皆需倚賴照顧者協助,患者也可能無法用言語表達需要跟不適,需要照顧者細心留意並主動給予協助,本篇將針對長期臥長的患者可能會遇到的照顧問題,以及相關輔具的介紹,幫助照顧者在照顧臥床病人時能有更有力的協助! ▍別躺著都不動!做做被動運動和按摩 由於患者部分或完全無法自主運動,需仰賴他人協助,除了基本飲食排泄等照顧外,被動關節運動是十分重要且不可忽視的照顧項目。 一般人能自由活動,即使是老化也不太會有關節硬化跟肌肉萎縮的問題,但長期臥床無法靠自己翻身的患者,若沒有每日多次協助被動關節運動,很快地就會關節僵化,血液循環不良、鈣質流失以及肌肉攣縮等狀況發生,且一旦發生肌肉攣縮關節硬化的狀況幾乎很難再回復原有的樣子,不但增加照顧者照顧難度,也讓患者健康狀況更加下滑。 建議照顧者每日進行至少3次全身性或是患肢的被動關節運動(若患者偏癱,健康的一側還是可以鼓勵患者自行活動),進行被動關節運動前可先幫患者按摩,稍作放鬆肌肉;若是關節僵化嚴重,可先進行熱敷15-20分鐘後再開始進行,執行時動作盡量輕柔,關節活動程度以患者能夠承受為主,視情況增加活動程度。照顧者可參考以下影片,更能清楚了解如何執行被動關節運動! (影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 【小提醒】飯前飯後一小時請勿執行,協助被動關節運動時可以放一些輕音樂,讓照顧者跟患者在彼此心情上也能稍作放鬆。 ▍皮膚受壓變紅是警訊-壓傷照護 長期臥床的患者由於無法自由活動與翻身,若照顧者沒有經常性的翻身以及執行被動關節運動,再加上活動力降低、營養吸收狀況較弱,受壓迫處很容易造成壓傷,一但有了傷口,更增加照顧難度,傷口未處理好嚴重者還須進行清瘡手術。 因此除了協助活動外,照顧者更須細心留意受壓迫處像是骨頭突出處,像是肩胛骨、尾椎骨、座骨、腳底、腳踝膝、後腳跟等是否有變紅(非壓迫狀態仍無法恢復膚色)或是破皮、水泡等狀況,若有上述狀況,簡易作法可利用枕頭或水墊墊於下方,家中若無水墊也可用乳膠手套製作水球放置下方,減少壓迫。 另外若有管路(鼻胃管、尿管、引流管等)的患者,也須留意避免管路長期壓迫同一處,可每日更換壓迫處,或是於管路下方放置小紗布、人工皮,減少壓迫。 一旦出現壓傷,就應定時換藥,保持傷口乾燥避免壓迫,每次換藥前務必進行洗手,並且使用無菌棉棒、紗布進行消毒及傷口覆蓋,步驟如下:1. 消毒傷口使用無菌生理食鹽水潤濕棉棒,由內而外繞圓方式先清理傷口滲液及殘存藥膏,再用棉棒沾優碘由內而外繞圓方式進行消毒,棉棒使用一次即丟不可重複擦拭。2. 優碘停留30秒後,使用食鹽水棉棒由內而外,以繞圓方式將優碘擦去。3. 若有抗生素或其他幫助傷口癒合的藥膏(須由醫師開立,切勿自行購買藥膏使用),等消毒完後再使用無菌棉棒薄薄塗上。4. 使用紗布或人工皮覆蓋傷口,若患者皮膚較脆弱,可使用嬰兒膠固定紗布以及脫膠抹布去除皮膚上的殘膠。 完畢後務必先進行洗手再進行其他工作,每次換藥時也須觀察傷口是否有異樣,如滲液增加、流血、化膿、異味等情況,若有務必盡快就醫,避免壓傷惡化。 【小提醒】照顧者須留意長期臥床患者的床單是否鋪平,避免有皺褶使皮膚受壓不平均,也會容易造成壓傷的原因。 ▍鼻胃管灌食步驟及注意事項 長期臥床患者因疾病或是吞嚥能力較弱易嗆,常常會需要仰賴鼻胃管進食,照顧者可依營養師所建議的熱量自行自製流質食物,或是購買現成的管灌飲品進行灌食,每次灌食前照顧者務必先進行洗手,步驟如下: 1. 協助患者半坐臥並使用灌食空針反抽胃液,觀察上一餐消化狀況,以及是否有出血等異常情形,若消化液超過100cc就先暫停餵食,待30分鐘或一小時後再反抽看看消化狀況,若反抽有血絲務必先就醫。 2. 灌食時先將接頭處下方的鼻胃管反摺,兜上灌食空針及倒入流質食物後稍稍放開反摺處(切勿完全放開!造成流速過快引起嘔吐或是脹氣等不適狀況),利用重力緩慢流入胃部。3. 灌食完畢再倒入30cc清水清洗管路。4. 最後將鼻胃管固定位置避免患者拉扯,灌食後務必讓患者維持半坐臥姿勢30分鐘至一小時。 另外,每日需使用棉棒清潔鼻胃管固定處的皮膚,以及更換新的布膠及固定位置。 (影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小提醒】灌食前後一小時請勿執行被動關節運動,以免影響消化,灌食後維持半坐臥姿勢時尾骶骨處可使用水墊水球減壓。 -----參考資料:衛福部多功能輔具中心衛福部社家署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
-
2021-04-26 新聞.元氣新聞
30萬護理人員僅18萬執業 國衛院提建言解決人力荒
護理師是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全世界卻面臨護理人力荒,全球護理人力短缺近600萬人;台灣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台灣護理學會理事長陳靜敏表示,台灣每年有30幾萬人拿到護理執照,但投入執業的僅有18萬人,因此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台灣護理學會和國衛院合作,提出四大方向的前瞻規畫,解決護理人力荒。國衛院論壇召集人吳成文表示,護理人員不能只是醫師的幫手,應讓專業護理人員有更多發揮空間。因此參考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成立國家級的醫藥衛生智庫,針對健康資訊與衛生政策提出建言。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監事長盧美秀表示,根據全聯會和護理學會合作,針對民眾和護理人員所做的「護理職業形象與地位」調查,發現「護理人員對社會是否有貢獻」、「護理人員是否值得信賴」,以及「護理人員的工作對病人治療是否重要」等問題上,民眾的滿意度皆達九成以上,而護理人員自覺的分數更高。但在「台灣社會是否尊重護理人員專業」上,有六成多的民眾認為尊重,但卻只有35%的護理人員認為被尊重;在「台灣護理師遇到病患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情況是否嚴重」的問題上,只有33%民眾認為嚴重,卻有89%的護理人員認為嚴重,呈現相當大的落差。而在「台灣護理人員待遇好」的問題上,不論民眾或護理人員都僅有兩成覺得「待遇好」。盧美秀表示,顯見護理人員留不住,與待遇不好、工作負荷重、壓力大、風險高等因素有關。陳靜敏表示,希望從四大方向規畫改善護理人力的問題,包括建構健康促進、疾病照護、急性後期照護、長期照顧所需之本土護理人力發展最適政策架構指引,提升全國護理人員留任與執業率;二是應用台灣科技資訊優勢,改善護理人力效率;三是研析護理人力進階制度及業務範疇;四為提升護理人力有效應用及護理專業發展。並從輸入端和產出端整理出對應的目標、細部策略與指標,從護理人才培育的護理教育、護理專業能力提升的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primary healthcare)、次級急性照護(secondary healthcare)、至三級照護(tertiary healthcare)的執業場域人力需求等方面提出建言,其中包括改善護理學制複雜現況、建立護理專業認證中心、建立住院共聘照護制度等。
-
2021-04-2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開顱手術後擠痘會流水 醫:傷口異常趕緊就醫
一名27歲女護理師4年前因車禍做過開顱手術,近日擠痘傷口一直癒合不良、且隱約可以看到鈦合金,檢查發現因頭蓋骨曝露感染產生氣顱,且出現慢性硬膜下積水情形。醫師表示,若不及早治療可能變成嚴重腦膜炎,死亡率極高。女護理師術後恢復良好,非常感謝醫師採用不剃髮的方式,讓她能盡速重回職場生活。長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朱彥澤說,女護理師說先前在外院手術時,有1/3的頭蓋骨用鈦合金修復,但術後一直感覺左側頭部凹凸不平且疤痕很大,頭髮都無法掩蓋。有天手癢擠前額痘痘,一直有不明液體流出、無法癒合,傷口處還疑似可看到鈦合金頭蓋骨。他說,經檢查,女護理師是因為擠痘後的傷口造成鈦合金頭蓋骨曝露、進而感染,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側額葉及頂葉曲出現慢性硬膜下積水及氣顱現象,且也出現自體頭蓋骨被吸收導致頭骨凹陷,需要盡早手術。並使用3D鈦合金塑形人工頭蓋骨將左側1/2頭蓋骨重新替換,再將兩邊頭蓋骨對齊及疤痕修整,讓疤痕變小了。通常頭部手術99%都是要剃光頭髮,因考量女護理師年輕且想快點重回職場,所以手術採不剃髮的方式。朱彥澤說,雖然手術時間較一般手術多花一倍,但看到女護理師開心地一直照鏡子確認頭髮還在的樣子,就覺得很值得。朱彥澤說,若之前有做過頭部外科手術,發現傷口無法癒合或出現異常,務必要盡早就醫檢查。
-
2021-04-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摔傷用曼秀雷敦痛到懷疑人生!原來真實用途沒有它
「曼秀雷敦」軟膏(又名:小護士、面速力達母)是許多家庭急救箱裡的必備用藥,不過,這類藥膏只適用於蚊蟲叮咬,可不能塗在跌倒擦傷的傷口,否則可能痛到懷疑人生! 1名女網友在Dcard貼文中提到,她在學校不慎摔倒,導致膝蓋擦傷,立即去學校保健室消毒、塗藥,返家後,拿棉花棒挖一些「曼秀雷敦」往傷口上塗,不料一擦完竟令她「痛到快往生」。 該網友細看曼秀雷敦瓶上說明,才知並未註明可塗抹於傷口,上網查資料後,發現受傷最好別塗抹曼秀雷敦,否則可能會影響傷口癒合。 文章一貼出,不少網友紛紛回文,「曼秀雷敦只適合蚊蟲叮咬,擦傷破皮建議用眼藥膏(青黴素)」、「我也是小時候我媽都拿小護理師給我擦,結果之後去買藥,藥師才跟我說不能擦小護理師」。 藥師柯明道表示,曼秀雷敦成分含有甲基水洋酸,具有止痛作用,一般會用來改善肌肉痠痛或是蚊蟲咬傷。不過因為成分含有薄荷,用起來涼涼,具有刺激性,就跟白花油一樣,均不可直接塗抹在傷口表面。 柯明道指出,如果皮膚擦傷、破皮,千萬不能在傷口上塗抹「曼秀雷敦」,建議使用俗稱「眼藥膏」的四環黴素,最近幾年則以「膚即淨」(Fucidin)抗生素為主,廣泛用於急診。 「膚即淨」為具有強效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對大部分的革蘭氏陽性菌有效,可以直接塗抹在傷口表面,治療各種皮膚感染,柯明道說,市面上已有相關指示用藥,民眾購買之前,可先向藥師諮詢。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文章授權刊登/NOW健康編輯部,撰文/陳盈臻,責任編輯/Mei)
-
2021-04-23 養生.人生智慧
認真工作半輩子,卻沒車沒房沒小孩...年過40大齡女子的自救宣言
編按:你對自己的中年生活想像是什麼?熱門台劇《俗女養成記》的女主角陳嘉玲,一轉眼就年過40歲,卻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我的人生好像一事無成,動彈不得。」那句吶喊一語戳中現代社會大齡女子恐慌。到中年,面臨的人生難題越來越多,當年想過的生活、想做的事情,卻因為總總考量而放棄,體力瓦解、失去大把時間,我們還剩下什麼的?日本暢銷作家珍妮・蘇分享她的生活、戀愛觀、金錢觀,還有邁入中年的自我和解與反思,原來,有些框架不打破也沒關係!如今嘴角周圍不僅多了下垂的嘴邊肉,還長了那種突起來的黑斑。長了就長了吧,我就跟它槓到底。我才不想扛著傳統歐巴桑這塊招牌。雖然人終將一死,但是這個時代說什麼也要活到一百歲才夠本,所以有必要建立新的歐巴桑形象。我可是請了私人健身教練一連鍛鍊了九個月,姑且不論結果如何,我這個新手歐巴桑突然充滿了幹勁。我是什麼時候開始自稱歐巴桑的呢?大概是一字頭的尾聲吧。現在想想或許很可笑,但我當時確實認為「過了20歲,就是歐巴桑了。」話雖如此,實際上根本沒有二字頭的歐巴桑,甚至連歐巴桑的預備軍都稱不上。真要說的話,連大人都不算吧。二字頭時,每天都在四處燃放青春,像拉砲一樣,引起周圍一陣騷動簡直就像例行公事。即將邁入三字頭時,這回的心態像個旁觀者,大多是男人開始用「歐巴桑」一詞揶揄自己。我非常清楚這是對方半開玩笑的話,所以我完全不會當真。想是這麼想,有時候仍會強忍內心的焦躁,裝作沒被傷到,可是心裡確實不好受。真正踏入三字頭後,開始有同輩中人以歐巴桑自居。同時也產生了絕不容許自稱歐巴桑或別人以歐巴桑相稱的群體。她們透過態度及言詞強烈排斥歐巴桑,彷彿「這世上根本不存在歐巴桑這種東西」。就像歐巴桑糾察隊似的專挑人語病。這也有令人窒息的一面,歐巴桑一詞與三字頭的年紀絕不能說合適。來到四字頭, 一方面用「 四十一枝花」這句話撐著自己,一方面費盡千辛萬苦適應肉體的變化, 一轉眼間就45歲了。不知道是不是眼睛慢慢出現老花的關係,一到黃昏時分就覺得視力模糊。電腦畫面也很難看清楚。不過,內心的視野卻變得豁然開朗。何等神清氣爽!我在自己眼裡及別人眼裡都已經是歐巴桑了。一開始是裝模作樣地自稱歐巴桑,有時是對方捎來的揶揄嘲弄,歷經同輩中人的宗派分裂,我終於發現自己已能坦然接受歐巴桑一詞了。這不是說給誰聽的,而是我對我自己的歐巴桑宣言。應該把「我就是歐巴桑」的全區通行證發給真正的歐巴桑。只要念出這道咒語,對方通常會識相地就此作罷:「算了,沒辦法。」以前就是個假歐巴桑,所以不見容於社會。如果是面對不知道長相的一般人,大可裝傻一笑帶過,但這時候同樣能搬出這道咒語。只要說「我已經是歐巴桑了啦」、「因為是歐巴桑才會這樣啦」就行了。不必太深究其中的道理,也用不著不懂裝懂。畢竟是歐巴桑嘛。不知道是理所當然的吧?我打算把這張全區通行證掛在脖子上,扭轉一般的歐巴桑形象,盡情嘗試各種可能。當一般人嗤之以鼻地認為「歐巴桑就是這樣啊」,那是再好不過。千萬別讓人家知道我真正的企圖。啊——好想快點念咒語。我已經是巫師了啊。人生沒有正確答案,依自己喜歡的方式過活吧!光是年齡增長,不可能就此成為溫婉成熟的女人,也不可能一下子變聰明,更不可能不付出任何努力就能讓屁股和胸部變得挺翹,心胸也不可能因此變得寬廣。年過四十依然擁有驚人美貌的人,不是從以前就是美人胚子,就是借助了醫學的力量;而博學多聞的人,是從以前便好學不倦。這是理所當然的,世上沒有讓人突然變得魅力十足的魔法;有魅力的人,從以前就是那樣了吧?這些道理雖然都明白, 心裡還是想著「為什麼會這樣咧」,不過日常生活瑣事堆積如山,確實如眾多前輩所說的:啥都別想,心情會比較輕鬆愉快。可是體力明顯衰退不少,老是覺得想睡,但是睡了沒幾個鐘頭又醒了, 床單的皺摺還在臉上留下了印痕;早上洗著晨浴,一邊搓洗著耳朵內側,一邊胡思亂想著「自己怎麼會比30多歲時還要忙啊」、「喔老年臭好可怕」、「今天到底星期幾?」這就是我,過得還算幸福。閨蜜也是依然如故,吃吃笑地打趣說一個人的個性沒那麼容易變啦,不過跟以前相比倒是圓滑多了,身材也是。年紀大了之後, 爭面子或爭口氣的精力和體力,早在不知不覺間幾乎消磨殆盡。心想「哎呀,反正那個人就是那樣子」就了事;基本上都在開些無傷大雅的玩笑殺時間;感覺有點火藥味時,便立刻保持適當距離,彼此不會互相埋怨,下次見面時,依舊和諧圓滿;談論嚴肅話題時,再也不會觸及底線,以免引來過度關切。閨蜜們相繼為人妻、為人母,或者又回復單身,她們與我不同,各有各的忙碌生活。儘管厭倦現實社會依然由女人一肩挑起育兒及照護雙親的重擔,但每個人愈來愈懂得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暫時的棲身之地。至於我,一方面好奇臨終筆記是什麼而翻了一下,發現自己還不必著手準備而鬆了一口氣;另一方面又萬般不忍心讓父親寫這份筆記。如果硬要往悲觀的一面想,可以想得有多慘就有多慘,但是往樂觀的一面想,我失去的頂多只有記性和體力。過去曾經害怕成了歐巴桑就會很慘,多虧年輕的時候也幾乎沒有憑「年輕」就得到好處的經驗,所以也沒差──這可真是沒人愛的勝利!幸好到了中年後,我並沒有因為自己在社會上的處境變差而沮喪,老一輩的人也不會三天兩頭問我「不結婚嗎」、「 有小孩很好喔」、「 成天都在工作啊?」儘管每天依舊疲憊難消,但是我可以待在得來不易的天堂裡。為什麼我說自己總算可以住在天堂呢?這完全是年紀大的關係。年輕人啊,變老很讚喔,因為「以退為進」嘛。最開心的是,我變了。「這樣真的好嗎?」「跟我想的不一樣⋯⋯」如此驚慌失措的話,就跟年輕時沒兩樣。不過,從原先的慌亂,轉變成「哎呀算了」的速度非常快,一眨眼就到了;如果用狀聲詞來形容,應該就是「 砰、砰!」 了吧!「 砰、」 的時候還在煩惱,「砰!」的時候就到了。怎樣?是不是很快?唉,怎麼說呢,還有什麼事情沒辦法立刻忘記呢?我想是家人吧。不過,操心也是需要體力與注意力,這很明顯無法長久持續。所以,這樣最好。傷透腦筋時想著想著就睡著,對我來說是家常便飯。啊,對了,老了就會失去的,還有注意力。至於老了的好處,就是對某件事堅持到底的頑強毅力和厚臉皮,這可是財產。硬要我說的話,「為將來做好準備」與「享受當下」很難取得平衡。我的照護要委託哪個機構?老了後要有多少錢才夠用?要是通貨膨脹怎麼辦?景氣比現在更糟糕怎麼辦?健康出了問題怎麼辦?唯有這個時候, 才會同時看到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報導。據說在一個人臨終之際,詢問此生最後悔的事,最多人說的是「沒有趁身體健康的時候去做〇〇」。但這種說法來自可信度令人存疑的護理師(自稱)之言(而且是聽說)。還有報導說老後需要幾千萬日圓才夠用,這也是可信度令人懷疑的資訊。所謂可信度,指的是資訊或證詞值得信任的程度。但前述這些問題不是會隨著時代或局勢的變遷,導致正確答案變成錯誤答案的機率大增嗎?正確答案一樣會隨時代潮流而改變;再說了,什麼才是正確答案?結果因人而異。做好萬全準備的人,也許後悔著「真希望年輕的時候能瘋狂一點」;沒有未雨綢繆的人,或許感嘆著「人生不要那麼沒有規劃,真希望當初有做好準備。」與其如此,還不如對那些資訊或證詞僅止於參考程度,以「順其自然」的心態相信自己才實際。那麼,怎樣才能相信自己呢?我想,只能向自己證明「不論選擇了什麼,所做的決定都還不錯」,往後面臨眾多選擇時,便能相信自己的抉擇是正確的。但我到現在也許還在嚴重誤判的過程中。既然如此,乾脆說服自己,做了錯誤決定也沒關係,日後還有能力扳回一城,安慰自己「既然能平安無事活到今天,你一定沒問題的」。說是這麼說,任性地以為自己應該可以隨機應變也不太好,有時候也需要奮不顧身投入變化多端的滾滾濁流裡,挑戰全新的事物吧。用不著以攻上吉力馬札羅山頂峰為目標;要以它為目標也行,那就要花時間慢慢來。我就先不必了吧,如果要我去攻頂,我的身體會先垮了。我現在最不想失去的,就是體力。至於嘗試新挑戰嘛,去逛逛年輕人聚集的新大久保,或是買沒用過的化妝品也就夠了;自己第一次下廚做從來沒去過的國家的料理來吃,也不錯啊。也就是拋開例行程序,在日常生活裡加一點雜訊。啊,感覺有點自我啟發的意思了。這樣也不太好。收回、收回。說到最近的暢銷書,盡是標榜讀了會有所收穫的書籍;並不是我們變得膚淺,而是如今的時代顯得低迷,日常生活中往往聽不到什麼好事,甚至覺得整個社會像走山一樣崩塌。這也難怪。現在的社會總是強調後果自行負責,導致人們對於需要照護的人,以及需要庇護的孩子敬而遠之。我想,人們是忘了自行負責也有限度吧?應該由行政單位負責的生活基礎建設若是不完善,人民準備得再周全也無濟於事。自行負責的觀點並不是萬能的。也許是害怕自己慘遭走山崩塌的社會甩落,不容自己有半點損失的這份恐懼,猶如死也不瞑目的孤魂四處飄蕩。既不是人窮志短,也不是心有所求;因為貧窮而討厭吃虧,這是不習慣貧窮的人才會做的事。比現在年輕一些的我,就是如此── 不是希望擁有的比別人更多,而是打從心底害怕自己會在不知不覺間吃了虧,再也回不到原來的地方。那麼,應該怎麼辦才好?誰都不想吃虧,但是有個不必計較是否吃虧的方法。不知從何時起,我的心態從「不想吃虧」轉變成「不知道這算吃虧還是收穫」。我有男友先生,但我倆沒有小孩,父母一文不名,所以我沒有財產可以繼承,自然也沒有負債。過了60歲,毫無疑問還得繼續工作吧。不過,我不覺得這樣的人生太失敗或者太吃虧,我現在沒想那麼多。你或許會說,那是因為你有工作、住在東京又身體健康,哪有什麼好抱怨的?確實如此。不過,也有人會把我這種情況定義為不幸或吃虧,所以也不能說未來不會遭遇更慘的事。因此,我只能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不要預設正確答案。這十年、十五年來,我都是這樣做;不過,我仍是希望有所堅持,一種我能力所及的堅持。我已做好準備,至少不會讓自己沮喪氣餒,至少不會被焦慮不安擊垮。不過,我不會為了捍衛那渺小的自尊而斬釘截鐵地說:「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也不會責備自己是否哪裡不足,而是模稜兩可地想:「我現在吃不到的那串葡萄,也許有人覺得酸,也許有人覺得甜,我總有一天可能吃得到,但吃到的時候也未必感到幸福。」如此一來,自動讓現在的我進入沒那麼不足的狀態。每天過得還算開心,但並不是因為人到中年就好事連連而變得開心。有些人的生活有吃有喝說說笑笑;有些人拚命玩拚命工作;有些人忙著育兒照護累到茫茫然。即使這樣過著,也很好。書籍介紹書名:這樣也很好!大齡女子獨立宣言:丟掉束縛、笑中泛淚!66篇熟女養成記,帶你揮別中年恐慌作者: 珍妮・蘇 譯者: 莊雅琇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21/03/05作者簡介/珍妮・蘇(Jane Su)(ジェーン・スー)1973年出生於東京的日本人。作詞家、專欄作家、廣播電台主持人。在TBS廣播電台主持《Jane Su的生活謾舞》節目。以《問題是,妳打算當少女到幾歲?》(不二家出版)榮獲第三十一屆講談社散文獎。著有《我們沒被求婚的101個理由》、《女人每天穿脫盔甲都是一場戰鬥》、《今晚也照樣用錢解決》、《生也好死也好父親也好》、《我是歐巴桑了唷》等書,並與中野信子合著《生為女人也太糾結!》(以上均暫譯)。譯者簡介/莊雅琇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贏得病患信任的問診術》、《如果癌症復發怎麼辦?病患本人與家屬應該知道的事!》、《全彩圖解 消除眼睛疲勞、拯救惡視力!》、《保健食品,你真的吃對了嗎?》、《神奇美顏操!》等。延伸閱讀: 急難發生時,你該跟大家一起跑向出口嗎?錯!美國特勤局專家教你「5大逃生方法」安全活下來
-
2021-04-23 新聞.元氣新聞
麻護師認證考試個資外洩 20分內緊急下架
衛福部首次針對麻醉科護理師辦理考試認證,今結果出爐,總計1925人通過兩階段考試,及格率為六成二,首屆麻醉科護理師在報考階段時,曾發生個資不慎外洩事件,公告考場資訊時,不慎將近4000人報考人的個人資訊等夾帶至網站中,衛福部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該案20分鐘內就被發現,總計有40人次瀏覽,已經要求委託辦理考試的公司,依照個資法通知所有當事人並報案,一旦有資料不當使用,隨時可向警方說明。蔡淑鳳表示,國內發展專科護理師制度多年,但過去僅在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精神科辦理專科護理師考試,首次辦理麻醉科專科護理師,考試分二階段考試,今最終考試結果出爐,有1925人及格,及格率為6成2,與其他專科護理師的及格率相當。蔡淑鳳表示,專科護理師是一般護理師的進階,工作內容需要與醫師的工作相互配合,根據調查,專科護理師的每月薪資待遇會比一般護理師多5000到1萬元。目前正在麻醉科執業的一般護理師約有4000到5000人,目前雖然沒有規定醫院一定要聘雇專科護理師,但是相信醫院為了提高醫療品質,屆時將會陸續開缺。由於先前傳出,某醫學中心的簡報內容與此次麻醉科專科護理師的考題雷同,蔡淑鳳表示,經過比對調查,考題並未外洩,不過,報考人個資外洩的部分,當天已經緊急下架,並已經報警處理。
-
2021-04-2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女護理師腦動脈瘤破裂存活 醫:第一時間送醫是關鍵
一名女護理師早晨在家中昏倒,送醫診斷查出是腦動脈瘤破裂,經緊急開刀搶救,並搭配積極復健,終於走過死亡威脅,目前生活已可自理。醫師呼籲,腦動脈瘤像是不定時炸彈,只要破裂,有兩成的人死亡、半數重殘,10人中僅3人能走著出院。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朱彥澤說,95%的腦動脈瘤破裂,事前無明顯症狀,是突發且相當危急的情形,應盡速就近送醫院,女護理師就能存活,關鍵就是能在第一時間就發現並立刻送醫,也是她能順利出院的關鍵。住院期間女護理師共經歷4次手術,並接受「智能機器人復健」、「能力回復復建」、物理/職能治療搭配的療程,兩個月不到就從性命垂危回復到能生活自理。女護理師說,她已可以自己吃飯、洗澡、洗頭,爬樓梯也OK;醫師還開玩笑說他已經「從5歲又變回到50歲的真實年齡」。朱彥澤說,動脈瘤破裂大多沒有前兆建議,即使是身為護理師也容易忽略。建議超過40歲,尤其是有家族病史及三高的民眾,每年定期到醫院做健檢,避免突如其來的憾事發生。
-
2021-04-21 新聞.健康知識+
就醫不可不知潛規則!蒼藍鴿醫師:診間沒主動提這13點,恐變「流水式看病」
相信「等了半小時,進去診間卻只有五分鐘」是許多人看醫生的經驗。許多人會因此而抱怨,卻很少人會再進一步想:如果一個人看五分鐘,我都要等半小時了;那一個人看十五分鐘,豈不就等到天荒地老?如果像牙醫治療病患一樣,每個人二十分鐘起跳,那恐怕連診都要走向全面預約制度,屆時身體不適而臨時想加掛都有困難。健保制度下的醫療生態:病患如何自保?在全民健保的制度下,相對便宜的醫藥費、極高的醫療可近性、 不確實的分級醫療制度、再加上看病喜歡「貨比三家」的民眾,造成醫院及部分診所的門診流量非常的高。一個早上、下午或晚上的診,病患數量動輒二十至三十人以上。簡單的算術就可以得知:一診三十人,每位病患五分鐘,就至少一百五十分鐘,也就是快三小時的看診時間。如果一位病患看十分鐘,看診時間就會超過五個小時, 也因此早上的診常看到下午,下午的診常看到晚上。患者等到不耐 煩,醫師更是身心俱疲!當然會有人問,既然時間有限,為何不限制病患掛號人次,以保障每位病患的看診時間呢?各位也別忘了,現在的醫療越來越「財團化」,大部分醫師都是受雇在醫院體系或診所體系下,是財團的「搖錢樹」之一。既然是受雇者的角色,自然就會被高層要求績效,有些醫院甚至會訂出績效未達多少就扣薪的標準。在這種背景下,許多醫師也是左右為難。既想要多花一點時間回答患者的問題,卻又受制於高層對於績效的規定。面對這樣的醫療生態,民眾該怎麼辦?我的建議是:找到自己信任的家庭醫師,固定回診,減少「逛診所」、「逛醫院」的頻率。會給這樣的建議,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談:第一,長期固定看相同的醫師,醫師會對這位病患的身體狀況有較佳的掌握度。第二,由於建立起信任關係,雙方會有比較好的互動,對於患者的疑問也比較會詳細解釋。第三,有些疾病一開始並不容易診斷出來,例如初期的闌尾炎,肚子痛的症狀會跟腸胃炎類似,並不容易準確判斷。因此若患者吃了幾次的藥沒有好轉而回診,原本的醫師就會升起警戒心,往其他症狀相似的鑑別診斷思索,因此正確診斷的機會便大大提升。但如果對第一位醫師不信任, 而改找其他醫師的話,第二位醫師因為不了解疾病一開始的表現及治療反應,變成一切又要重新檢查,對病患未必是較好的選擇。與醫師對話的重點:這些資訊務必讓醫師知道!在美國,一位醫師可以花上二十分鐘以上的時間診察病患。數年前在美國實習的時候,我曾跟過一位資深神經科醫師的門診,第一次 見習國外醫師門診的所見所聞令我大感不可思議。首先,診間的護理師會先請病患前往診間等候,診間裡是沒有醫師的。醫師一到約定時間,會從辦公室前往診間診治病患。見到病患後首先是美國式的噓寒問暖,接著醫師並不會直接切入問診,而是跟患者聊聊最近的狀況如何,工作還好嗎?家庭關係是否和睦?會不會感到龐大的壓力之類?接著才會開始詢問患者有什麼不舒服,之前的服藥情形以及過去病史等等。事後我與主治醫師閒聊的過程中,才驚覺這些看似普通的「閒話家常」其實是大有意義。醫師可以從閒聊中,旁敲側擊得知病患的生活型態是否健康,是否都有依照醫囑服用藥物,最近是否有其他因素(例如壓力)會讓患者的病情惡化等等。而在悠閒聊天的過程中,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拉近醫病關係與信任感。但在台灣的醫療體制下,這樣冗長的「聊天式問診」自然不適用。然後在時間極有限的情況下,又必須要蒐集足夠的資訊以利正確的診斷,因此常會造就醫師對於患者沒有重點的「流水式表達」感到不耐煩。以下就是「流水式表達」的例子:門診時對不上的頻率。「醫師阿,我大概一個月前吃了生魚片,我懷疑那個生魚片不太乾淨啦,吃完肚子不太舒服,不過隔天就好了。接著是一個禮拜前啦,我朋友說他得了腸胃性感冒,上吐下瀉的,她說她吃了藥之後有比較好了,現在開始能吃一些正常的東西。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朋友傳染耶,最近幾天也覺得肚子不太舒服,是沒有到拉肚子,可是大便就稀稀的,醫生啊!我是不是被傳染到腸胃型感冒了?」這段落落長的流水式描述,其實醫生想要聽的重點就只有:「肚子不舒服合併稀水便,持續_天(患者沒提到精確數字),疑似有接觸史。」但是一般人不了解醫學訓練的邏輯,醫師又沒有足夠時間與患者百般閒聊,因此常發生病患說話說到一半被醫師打斷的情景(這又是一個常見的「沒醫德」事發現場)。久而久之醫病關係逐漸緊張,也是可預期的事了。那麼看診時,到底該提供那些資訊,才會最對醫師的頻率,進而協助醫師做出最迅速正確的判斷呢?請參考下列的問診資料清單:問診資料清單參考每位醫師問診都有不同的方式與風格,但基本上都是為了要獲取以下重要資訊: 主要症狀:例如上腹絞痛 持續時間:已經持續三天了(資訊越清楚越佳) 期間變化:這三天來越來越痛 誘發因子:疑似被他人傳染 加重因子:飯後會更痛 緩解因子:少吃東西就會改善 伴隨症狀:噁心、嘔吐、拉肚子關於主要症狀的部分,醫師常會詢問相關的資訊,例如疼痛位置、疼痛頻率、疼痛強度、疼痛性質、疼痛轉移等等。而除了這次疾病本身,有以下資訊也務必讓醫師知道: 重要家族史 重要過去病史、住院史 目前用藥 藥物過敏史 菸、酒、檳榔使用習慣 近三個月特殊旅遊史、疾病接觸史貼心提醒:這個表格並是不要讀者記起來,而是傳達「醫師到底想要聽什麼」的概念,在就診前只要稍微整理相關資訊,再順著醫師的提問給予相應的回覆即可達到醫病良好的溝通。書籍介紹書名: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作者:吳其穎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20/07/16作者簡介/吳其穎現任:台大醫院兒科醫師、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創辦人(蒼藍鴿綽號的由來:作者在大學時期的電腦遊戲ID暱稱是「劍起滄瀾」,遊戲夥伴們稱呼為「滄瀾哥」,而「蒼藍鴿」就是這三個字轉變而來。)大七在醫院實習時,因為接觸的病患多了,漸漸覺得一般民眾與醫療專業人士的思維有非常大的落差。也許是在醫學院這個象牙塔裡待久了,有許多作者認為應該是社會大眾需要理解的醫學常識(例如:「流感」與「感冒」是不同的,因此流感疫苗對於預防感冒沒效),事實卻不是如此。以致醫護在跟每位病患及家屬解釋病情時,往往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重複解釋相同的概念。再加上醫院裡的病患極多,醫師與護理師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醫護人員不小的負擔。且國內教育對於疾病的「預防醫學」、「自我保健」及「迷思破解」並沒有太多著墨,因而決定於2017年3月在YouTube以及臉書創立「蒼藍鴿的醫學天地」頻道,以每週推出影片的方式,與國人分享實用的生活醫學小常識。由於影片生動有趣且深入淺出,獲得民眾熱烈討論與迴響。網友譽為「臺灣首位致力於衛教影片創作的醫師」。學經歷:國立台中一中畢業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醫師國考合格醫師通過美國醫師認證(ECFMG)新竹新民社區 失智症衛教講師新竹橫山衛生所 糖尿病衛教講師107年度健康旅遊防疫交流會 旅遊傳染病衛教講師台大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相關著作:《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延伸閱讀: 中老年人最愛的「慢跑」竟是肌少症兇手?有氧運動「1錯誤觀念」,讓你減肌又減骨質
-
2021-04-21 新聞.元氣新聞
板橋榮家長者免奔波 北榮遠距會診5科別預計試辦半年
板橋榮民之家長者就醫免長途跋涉。台北榮總自4月起,針對板橋榮家提供遠距會診服務,在專用網路系統建構下,榮家醫師可將清楚的影像傳送至台北榮總,進行共同遠距會診,總院醫師可線上與病人直接互動、進行詳細診療評估。台北榮總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目前每周一、四、五固定時段開診,預計試辦半年,若未來效果不錯,會再結合台中榮總、高雄榮總等分院,擴展服務至其他榮民之家。國軍退除役輔導委員會自去年推動「金字塔計畫」,三級醫療體系從榮民總醫院、榮民分院到榮家,已經提前啟動實體與網路的系統整合工程,李偉強表示,台北榮總自2020年1月起啟動與榮家醫務組的超音波影像會診,為落實「在地醫療」、降低高齡長者到院感染的機會,自今年4月1日起,提供板橋榮家遠距會診服務。板橋榮家共有700多位住民,目前有不到10位住民使用過此服務,每次診療時間平均15分鐘。李偉強說,依據榮民需求,第一階段開設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與精神科及腸胃科門診,榮家醫務組醫師視病人的需求,經病人同意後,預約會診,再經由遠距設備與北榮醫師直接會診,且雙方均會將診紀錄登載於院內的電子病歷系統上,完全比照一般就診的標準與規格。李偉強進一步指出,榮家醫師可經由北榮醫師的會診建議開立藥品及處置,若在榮家端有超音波檢查,亦可以經由遠距系統的無線傳輸,由總院的醫師同步在線上會診,減少到院就診感染病毒風險。此外,台北榮總與研華科技公司合作的遠距醫療行動推車,結合臨床上常用的診斷儀器,如耳鼻喉科使用的五官鏡、眼科的眼底鏡及皮膚科用來看各種皮膚疾病的鏡頭等設備,不僅可作為與北榮會診使用,透過攜帶式遠距醫療箱,也可作為榮家內部醫療會診基地台,針對臥床、行動不便或是夜間臨時會診,由照護的護理師與值班醫師進行遠端即時診察,減輕移動不便之長者的不適,並避免跌倒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