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7 醫療.牙科
搜尋
許明倫
共找到
4
筆 文章
-
-
2023-08-13 名人.黃斌洋
為何缺牙和失智症關係密切?牙齒不滿20顆且未裝假牙需留意!
您可能真的太忙,即使牙齦流血、口氣難聞,還是找不出時間看牙醫;也或者怕看牙醫,就算牙縫變大、牙根變長,還是能拖就拖。但這樣拖延造成的缺牙的問題,不但對身體崩壞有骨牌效應,對長者而言更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神奈川齒科大學助理教授山本龍生,曾在美國《身心醫學》期刊發表論文。他的研究小組,以4,425位65歲以上長者為研究對象。追蹤4年後,發現牙齒不滿20顆且未裝假牙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擁有超過20顆牙的人高出1.9倍。為什麼缺牙和阿茲海默症關係密切?牙齒與齒槽骨間,有所謂牙周膜連結兩者。當牙根因為咀嚼受力後往下施壓,牙周膜內的微血管會回流大腦。此外咀嚼動作也會直接影響大腦內,包含海馬迴等與記憶及認知有關的區域。海馬迴的體積雖然會隨著年紀而萎縮,但只要給予適當刺激就有機會被活化。長者缺牙,咀嚼力就會下滑,從而傾向吃流質食物。這樣長期喪失咀嚼能力,就會失去活絡海馬迴的機會。關於咀嚼能力與大腦灰質的相關性,陽明大學許明倫教授曾在2018年發表相關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咀嚼能力較佳的長者,灰質流失速度較慢;反之,咀嚼能力較差的長者,灰質流失速度較快,也容易出現失智的現象。這套理論在2020年美國醫學期刊《老化(Aging)》上一份長達22年的研究報告中再次得到驗證。研究中追蹤了554位長者。結果顯示咀嚼能力下降的程度與年齡增長後的智力衰退呈正相關。不只大腦,若缺牙不補,兩旁的牙齒有機會往缺牙區傾倒,對咬牙齒也會朝缺牙區移位,導致齒列東倒西歪。缺牙後,對面牙齒會一直往缺牙區生長,直到觸碰到缺牙處的黏膜。口腔黏膜在重複被咬破皮與再癒合過程,有可能造成口腔黏膜纖維化。就像吃檳榔持續磨擦口腔黏膜,導致纖維化甚至口腔癌等口腔疾病。當缺牙導致對側牙咬到黏膜時,有時只好將對面牙齒切半甚至拔除。所以一開始或許只是缺一顆牙,但接續而來包含牙齒排列不正,以及對咬合、牙周、黏膜等傷害,都是不可逆的影響。有牙齒的齒槽骨因為經常接受刺激,骨頭密度較高;缺牙後齒槽骨少了牙齒刺激,骨頭密度也會下降。且根據身體「用進廢退」特質,人體會認為缺牙區齒槽骨不再重要,於是便大量萎縮。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牙齒排列不整齊沒什麼大不了。但人類是雜食性動物,進食時下顎咬合關節不只上下移動,也需要左右滑動。但缺牙造成剩餘牙齒東倒西歪的問題,會讓下顎關節的運行軌道出現干擾,可能誘發磨牙,導致整個咬合平面都出問題。此外,磨牙造成的口腔垂直高度下降,也會讓臉型改變,法令紋變得更明顯。若長期置之不理,嚴重時將導致下顎關節疼痛,進而擴散到包含太陽穴附近的顳肌偏頭痛、前頸附近的胸鎖乳突肌痛,以及肩膀痠痛等,真是損失大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09-20 醫療.牙科
牙齒遇缺不補影響大!醫:咀嚼功能愈好,腦部退化愈慢
● 牙齒遇缺不補,影響咀嚼功能、認知功能退化● 台灣75歲以上長者,每10人有一人全口無牙● 缺牙長者易營養失調、全身虛弱高齡長者維持健康的基本功是什麼?答案是「一口好牙」。世界衛生組織建議,80歲以上長者應至少保有20顆具功能的牙齒,但衛福部調查顯示,台灣僅4成80歲以上長者達標,每10個75歲以上長者就有一人已全口無牙。牙齒「遇缺不補」,可能會有營養失調、共病增加等負面效應,健康危機跟著來。牙醫師提醒,若補缺牙選擇植牙或做假牙時,應以「能清潔」為考量,定期回診洗牙時再由牙醫師進行評估和調整,以確保維持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2016年衛福部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自然牙顆數大於20顆比率為60.3%,70歲以上長者為52.8%,75歲以上長者為48.2%,80歲以上長者為40.2%。65至74歲長者全口無牙率為4.4%,75歲以上長者全口無牙率則翻倍到9.9%,亦即每10人就有一人全口無牙。咀嚼功能愈好 腦部退化愈慢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系教授許明倫說,長者維持牙齒咀嚼功能,可有效延緩認知功能的退化。陽明大學研究發現,65歲以上長者咀嚼功能愈好,腦部退化愈慢,與法國、瑞士等多國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日本研究發現,全口牙齒達到20顆以上的長者,認知功能退化比率僅16%;若全口無牙,認知功能退化比率高達44%。如果有裝上假牙,認知功能退化比率為26%,顯示假牙有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的積極作用,因此,許明倫建議,有缺牙應該要設法處理,設法找回咀嚼力,不要任憑「遇缺不補」。牙齒咀嚼功能的維持,也有助維持各項重要身體機能,包括吞嚥、營養、體力。許明倫表示,如果牙口功能不好,吞嚥障礙比率會增加,因為口腔無法把食物嚼得夠碎,可能引起吞嚥困難或障礙,增加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風險。「臨床上常見老年人營養失調、全身虛弱,其實與『缺牙』有很大的關係。」黃茂栓表示,缺牙會影響咀嚼功能,導致人無法攝取足夠營養,久而久之恐引發營養失調,身體會愈來愈虛弱,各項身體機能會逐漸變差。許多研究證實,功能牙顆數與生存餘命有顯著的正相關,因為咀嚼好可帶動營養、吞嚥、攝食量,整體健康狀況、身體素質都提升,多重共病也會比較少。無論假牙植牙 都要仔細清潔「植牙或做假牙的重點是要有功能。餐後要刷牙,自然牙要清,假牙也要清。」黃茂栓說,長者口水分泌變少,更容易蛀牙,若沒做好清潔,假牙或植牙也會藏汙納垢,導致受傷、發炎、疼痛等棘手問題。曾有病人因長期疏於口腔清潔引起牙齦腫脹,導致假牙深陷、拿不下來;也遇過不菸不酒不嚼檳的老太太,因為口腔組織長期受到假牙的磨損和刺激而罹患口腔癌。黄茂栓提醒,長者的牙齒治療計畫,「清潔好操作」是首要考量,有時候植牙並不是首選,反而能取下的活動假牙更好清潔,但關鍵在於長者或照顧者要懂得做。「定期回診」也是重點,牙醫師可協助確認口腔清潔是否到位,且隨著口腔環境的改變調整假牙,讓假牙穩固貼合不晃動,才能保護口腔不受傷,同時發揮咀嚼功能。「評估口腔健康、擬定治療計畫,定期洗牙就是最好的機會。」黄茂栓提醒,一般人6個月洗牙一次,但針對5類高風險病人,健保給付3個月洗牙一次,應多加利用,讓牙醫師成為長者守護咀嚼力的好夥伴。5類高風險群3個月可洗牙一次1.腦血管疾病患者2.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3.不符合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醫療服務計畫條件的身心障礙者4.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5.惡性腫瘤患者
-
2021-08-28 該看哪科.牙科
好的咀嚼力能減緩老化速度及失智症的發生率!醫師你4大訓練,助你強化咀嚼力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好的咀嚼力能減緩老化速度及失智症的發生機率,對於個人生活品質也相當重要;當咀嚼吞嚥功能出了問題,就可能造成「誤嚥」狀況,這是導致吸入性肺炎的一大主因,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死亡。根據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及臺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羅文良,於2018年所進行的追蹤研究中發現,有咀嚼困難的人,引發吸入性肺炎的比例確實高過咀嚼吞嚥能力正常的人,「愈早開始訓練咀嚼力,可維持老後良好的生活品質。」認識咀嚼吞嚥障礙許明倫表示,人類攝食有5個步驟,只要任何一個步驟出了問題,造成食物無法順利經由食道到胃部,就稱為咀嚼吞嚥障礙。這5個重要動作包括:眼睛辨識食物、以舌顎動作將食物磨碎成食糰、嘴唇要能緊閉軟顎下降形成口腔內壓來吞嚥、再靠會厭軟骨的閉合動作將食物往下運送,最後則由食道蠕動將食物送到胃裡。「因此,當大腦無法辨識食物、舌顎密封狀況不佳、無法張口、顎咽密封狀況不佳、會厭軟骨或咽喉肌群運動失調時,就會導致無法咀嚼或咀嚼功能不全。」而由許明倫及其咀嚼吞嚥團隊所設計的健口操,再加上發聲練習與唾液腺按摩及推牆運動,就是很簡單的咀嚼肌鍛鍊運動,只要持續做,可維持好的咀嚼力。口腔健康操肩膀運動》藉由肩膀的上下運動放鬆肩膀肌群,每個動作慢慢數5下。1.吸氣肩膀上提2.呼氣肩膀放鬆頭頸運動》活動頸部前後左右肌肉,放鬆肌肉群,每個動作慢慢數5下。1.緩慢的抬頭、擺正、低頭、擺正2.緩慢的右轉、擺正、左轉、擺正鼓腮運動》模擬漱口動作以運動臉頰肌群;運動時要盡量用力撐到最大。1.鼓右頰2.鼓左頰3.兩頰同時鼓起舌頭運動》舌頭能將食物聚集成糰,靈活度很重要。1.舌頭向前伸2.舌頭向後捲3.舌頭向上翹,盡量碰到鼻尖4.舌頭向下,盡量往下巴延伸5.向左延展6.向右延展7.舌頭順時針、逆時針繞圈圈發聲練習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咀嚼吞嚥團隊講師蔡法慈提醒,練習發聲時,每發出的音都要配合腹部力量,盡量大聲發出聲音,可同時鍛鍊核心肌群。Pa:訓練嘴唇,發聲時嘴唇一定要密合才能具負壓力量。Ta:訓練舌頭,尤其是舌頭前端的力量。Ka:訓練舌頭後端,以及上顎軟骨的靈活度。Ra:訓練整個舌頭,舌頭要盡量後捲。唾液腺按摩耳下腺:手指合併向前旋轉、向後旋轉,各約3秒。顎下腺:手指合併按摩下巴除贅肉,約5秒。舌下腺:以大拇指往上按,約5下。推牆運動推牆運動可訓練聲帶,讓吞嚥功能更順利。進行方式為:單手靠牆、嘴巴咬緊、運用腹部肌力用力推牆,換邊做,每邊30下,可維持聲帶閉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