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9 養生.樂活人生
搜尋
親戚
共找到
284
筆 文章
-
-
2020-10-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佛奇:不落實防疫 今秋將達30萬人病亡
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IAID)主任佛奇(Anthony Fauci)6日表示,白宮原本可以避免成為新冠肺炎熱區,批評川普總統輕忽新冠肺炎的嚴重性,將其比做流感;佛奇呼籲人們採取防疫措施,否則美國病歿人數可能介於30萬人到40萬人之間。佛奇接受「美利堅大學」(AU)甘迺迪政治聯盟(Kennedy Political Union)線上訪問時,被問到如何說服認為新冠肺炎是騙局的親戚時說:「看看白宮這周發生的事。」他說:「這是事實,就在那裡,每天都有更多人染疫,這不是騙局,這是遺憾的情況,因為這是原本可以避免的情況。」美利堅大學推文寫道,佛奇接受虛擬訪談時說:「如果我們不盡本分,到了秋冬,可能面臨30萬人到40萬人的新冠肺炎病歿情況。」目前已有超過754多萬人確診、至少21萬人死亡,華盛頓大學(UW)研究預估,時至12月1日恐怕會有30萬人逝世。佛奇表示,疫苗可能不會在明年夏季或秋季前普及。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主任芮斐德(Robert Redfield)上月出席參院撥款委員會聽證時也表示,一旦疫苗獲准,分派疫苗需時六到九個月。推動政府疫苗發展計畫的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藥廠主管史勞依(Moncef Slaoui)8月寫道,3億計疫苗可能在明年中出現。佛奇5日在紐約客節(NY Festival)上說,因為疫苗普及的挑戰重重,或許要等到明年底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另外,佛奇6日接受國家廣播公司(NBC)凱特秀(Kate Show)訪問時,責難川普將新冠病毒比做流感病毒,輕忽新冠肺炎風險的說法。佛奇說:「新冠肺炎的潛力與流感非常、非常不同,流感不會殺死100萬人,或還沒造成這樣毀滅性的影響;將新冠肺炎比做流感並不正確,初期有些類似症狀,但新冠肺炎比流感還強。」
-
2020-10-04 失智.新手照顧
延緩退化/認知刺激延緩病情 79歲美枝阿姨 「沒時間」失智
台北市政府今年邀請YouTuber又仁拍攝宣導短片《失智者正面形象影片》,說明失智者能展現自身價值,扭轉社會的刻板印象。79歲的美枝阿姨即是正面形象的最佳範例,她雖然失智,但每天行程滿檔,上課、唱歌、運動、當志工、和家人去旅行,充實的生活延緩了她的失智病程,連醫師也對她豎起拇指說:「讚!」旅遊途中突然發病、打開瓦斯爐忘了關……媳婦驚覺不對勁。美枝阿姨年輕時是一名裁縫師,修改衣服相當拿手,打理家庭更是一把罩。大兒子形容:「包括我爸,我們每天都接受媽媽的指導在過日子。」但2015年起,精明能幹的母親卻慢慢變得不正常。何以見得?大兒子說,他帶父母到大陸湖南的張家界旅遊,因為擔心路滑,他交代母親務必牽好父親的手,「但轉眼之間,我媽媽就忘了這回事,自顧自地走,還會忘了要往哪裡走,一臉茫然。」那趟旅行下來,美枝阿姨的行李也無法自己整理了,改由先生接手。她回到家後,煮飯開始會燒焦,打開瓦斯爐會忘了關火,忘了如何修改衣服。大兒子說:「雖然交代她的事情會忘得一乾二淨,但以前發生的事情記得一清二楚。」美枝阿姨的大媳婦是護理師,驚覺不對勁,很快地就帶婆婆到台大醫院就醫檢查,確診為早期失智症合併些許的巴金森氏症。於是,美枝阿姨在醫師的協助下,開始積極接受藥物與行為治療;四名兒女也動起來,讓母親「不得閒」。散步完看戲、唱歌寫字、做運動,丈夫兒女輪流陪伴。美枝阿姨有多忙?大兒子說,當時母親還和父親一起住在內湖,他們請父親每天帶母親繞著碧湖走兩圈、共六公里,結束就到台灣戲曲學院看戲,有機會就和附近鄰居互動聊天。如果內湖的教會或里民中心有開課程,就去報名上課。大兒子則是每年都帶父母到大陸旅遊,一年安排兩到三趟。另外,他每天也撥空去內湖,陪父母唱歌和寫字,也帶著兩老做「墊腳尖」運動。美枝阿姨從只能墊十下,慢慢訓練到可以墊100多下,後來還學會深蹲,最多能蹲20下。未料,父親去年七月逝世,四名兒女少了父親這名「神隊友」,又不放心母親只和移工看護兩人共居。最後決定,由大兒子把母親接到南港,與看護共同照料。但母親因父親過世,每天過得孤單消沉,總是抱怨人生沒意思。每周五天課程滿滿,食物銀行當志工,媽媽能做就讓她做。「我覺得這樣不行,必須再安排媽媽去上課。」大兒子說,他在鄰居介紹下,帶著媽媽到南港的久如社區發展協會參加每周兩天的銀髮族活動,中午還能和鄰居共餐,「社區辦理的活動真的很棒!我很滿意。」過沒多久,有專業人士建議他,可以再帶著母親去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的南港復生教會辦理的失智據點看看,有更專業的課程能夠選擇,包括畫畫、運動及相關互動課程。於是,美枝阿姨就被大兒子安排:每周一、四到復生教會上課,每周二、三、五去久如社區發展協會參加活動。「教會牧師看我媽媽狀況還不錯,問要不要到1919食物銀行當志工?我回說當然可以,只要媽媽能做,就盡量讓她做吧!」每到周末,大兒子還會訂好不同飯店,請有空的弟弟妹妹輪流陪母親住飯店。偶爾也帶母親回九份老家找親戚打牌,小賭一番,增加趣味。大兒子忍不住笑說:「行程滿檔讓媽媽每天回家就累倒,晚上不到九點就熄燈睡覺。」穿衣洗澡都能自己來,醫師評語:真不容易!因為「認知刺激」幾乎沒間斷,醫師對美枝阿姨的評語是:「真不容易!」病程往下掉但是惡化很慢,還認得出家人,穿衣、洗澡自己來也沒問題。大兒子說,照顧失智症患者需要無比耐心,但全天候照顧有無形壓力,讓照顧者精神緊繃,「連我也會受不了。」感謝這些課程與活動,讓母親每天上課開心,他也有空做自己想做的事,期盼未來政府能投入更多的失智症支持資源。大兒子也以失智症家屬身分,鼓勵有失智者的家庭積極找外部資源,多給失智症患者生活刺激,對疾病延緩有正面的效果,照顧者也有機會喘息,不被照顧工作綁架。
-
2020-10-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美國疫情慘 在美台人紛紛帶孩子回台灣「過正常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美國疫情尤為嚴重,有些住在美國的台灣人因為孩子無法上學,只能在家視訊上課,平時也不太能外出,因此決定搬回台灣,讓孩子能過正常的生活;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說,他身邊有不少朋友從美國搬回台灣,決定先住個半年或一年,之後視美國的疫情發展情況再看是否搬回去。在美國住了十幾年的馬小姐說,她的兩個女兒一個念低年級、一個念幼兒園,今年三月開始就沒有到學校上課,而是在家看視訊學習,平時因為疫情也不太能出門,她看到台灣疫情控制得很好,決定搬回台灣住個一年,若先生在台灣找工作順利,他們可能就全家搬回台灣。在美國加州住了將近十年的王先生說,美國近年來種族衝突不斷,政治人物之間的口水戰變多,今年又爆發疫情,很多美國人至今外出還是不戴口罩,亞洲人戴口罩上街還是會被異樣眼光歧視,讓他和家人朋友覺得美國環境變得很差,「以前沒有這樣,最近的政治真的吵來吵去,如果都是吵架,那不如回台灣」。王先生說,他很想全家搬回台灣,但因為工作的關係無法成行,但身邊有一些親戚朋友,只要工作條件允許,都已經或正準備搬回台灣,搬回台灣的原因大多都是因為小孩,他的太太很常買二手書,最近買的二手書來源都是要搬回台灣的家庭拍賣,他們也買了一些二手家具。蔣萬安說,他有不少在美國的朋友最近都因為美國疫情嚴重搬回台灣,大部分人搬回台灣的原因都是因為孩子,所以前陣子很多人在問小孩回台灣的教育要怎麼銜接、怎麼挑選學校,大家決定在台灣住個半年或一年,看美國疫情如何發展再決定是不是要搬回去。
-
2020-09-17 新聞.生命智慧
臨終才發現,最對不起的是自己!送走癌末婆婆,德國媳婦體悟:善終從善待自己開始
時光回到2014年,德國媳婦吳品瑜隨著在世界各地派駐的丈夫,舉家剛移居到吉隆坡。那是個百花齊放的春日,夫妻倆卻在視訊的電腦螢幕前,收到獨居的德國婆婆罹患膀胱癌的消息─醫生判斷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已經沒有積極治療的必要。丈夫安靜地闔上筆記型電腦,難過得不能自已;下一秒,自詡為「台灣好媳婦」的吳品瑜,立刻翻起螢幕、火速訂了機票,隔周就帶著兩個青春期的孩子和1歲半小女兒直奔德國老家,一肩扛起照顧婆婆的重任! 其實,吳品瑜和她那性格強勢的婆婆,關係並不好,甚至就在婆婆生病前一年、吳品瑜懷著七月身孕時,兩人還大吵一架,「那時候我氣到跟我先生說,我回德國再也不要住在你家!」 總和婆婆不對盤,照顧工作異常艱辛 受訪時,今年51歲的吳品瑜笑著說,「當時是直覺反應,甚至還有一點自我道德神聖感,覺得真是個台灣好媳婦呀!我把她照顧好了,我老公還會覺得我很棒。結果,事情並沒有按照我的『別有所圖』發展,一切都失控了,肉體敗壞得太快了...。」 病榻上的婆婆,拖著孱弱的身軀,唇間發出的德語虛無破碎。一輩子好強、安全感極度匱乏的她,仍然慣性拒絕所有人的幫助,緩慢伸手也要阻止照護人員替她梳髮、堅持不讓家人協助如廁,直到最終向尿布投降。 但她照樣發號施令,每天換穿的衣物,包含內衣內褲,「她全部都有指定要『哪一件』,床單、被套都是。我德文又沒有那麼好,每次找那些東西,我都緊張到快哭出來。」 「有一次她的腳失溫,都要坐救護車去醫院了,她還叫我回家,去把她的床單拉平、床鋪整理好!」霎時,沒有任何親戚願意幫忙、獨自一人面對死神相逼的吳品瑜,幾近崩潰。 「後來我才明白,我公公為她蓋的那棟房子,那個『家』,對她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失溫那次,婆婆驚險過關,但返家後,病情急轉直下。一行人返回德國,僅短短兩周,婆婆就在睡夢中默然離世,留下空蕩蕩的老宅和悵然若失的母女四人。 無助卻從不求助,病榻上仍自我折磨 想起婆婆生前最愛乾淨,吳品瑜強打起精神,起身清潔她在家裡的專用廁所。一開門,赫然發現馬桶周圍、洗手台竟全沾滿了早就乾掉的糞便...原來,婆婆曾在這窄小的空間如此奮力掙扎,用盡全力捍衛她僅存的一絲絲尊嚴。想到婆婆的無助,吳品瑜放聲大哭。 「都是乾掉的大便,我刷得多用力,她的掙扎就有多深。同時我也反問自己,等我失能或臨終時,我想留給子女的是一堆糞便汙漬,還是我在病榻旁願意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可以好好愛我?」 婆婆需要幫忙,卻始終沒有開口。「我打掃完以後充滿罪疚,為什麼我這麼不理解她?婆婆當初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其實沒有不對,但這些很重要的事情,能不能在生前就讓別人知道?」 其實,婆婆強烈的自我防衛,源自於她困苦的童年及夫家的欺凌;長期的低自尊與缺乏安全感,讓她無法輕易表達愛與接受愛,這些未曾被療癒的情緒,最終在病榻上形成了自我折磨,與家人的不知所措。 回應自我需求!臨終就是日常生活 成長於家暴家庭的吳品瑜,也有著相近的生命軌跡。過去,她習慣以犧牲、奉獻換取旁人肯定,直到十多年前,檢查出體內有顆腫瘤,醫生宣判可能是惡性時,她才痛哭失聲,驚覺生命不該如此。 「我這輩子努力做個好孩子、好太太,卻從來沒有好好為自己活一天,從來沒有好好陪伴過自己。臨終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你最對不起的是自己。」 自身經驗加上病榻旁的經歷,促使她花了五年時間,細細回顧和婆婆相處的生命歷程,最後集結為《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臺灣女兒、德國媳婦的生命照顧現場》一書,並在一次次的自省中,把自己的身分逐漸從「照顧者」翻轉為「被照顧者」,思考方式從「在世者」換位為「臨終者」,體悟生命將盡時,病榻上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吳品瑜認為,平時大家喜歡掛在嘴邊的「愛自己」、「不留遺憾」,不能只是口號,而應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不再一味犧牲、忍耐。 臨終時,才能擁有生命的滿足。 療癒內在小孩,善終從當下開始 「以前每次點餐,我都跟女兒說『妳們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我隨便都可以』,但現在我不會了,我會表達我喜歡吃什麼、我喜歡的顏色是什麼。」 「我也會主動跟大女兒說,媽媽以後不想在德國走完最後一哩路,也不要在醫院,我要回到台南家裡,因為台南的家陪我走過生命每個階段,這對我很重要。」 學會表達需求,也坦然面對曾經受創的自己。 例如,親子衝突時,吳品瑜試著拋下台灣母親慣有的「受害者」思維,她不再說「為了照顧你們,我20年沒去工作!」或「以後你自己當媽媽就知道了!」,而是思考「為什麼女兒的行為會讓我受傷?是否跟我過去經驗有關?接著我就去陪伴我的『內在小孩』,療癒最初受傷的自我。」 能夠真實面對自己、陪伴自己、療癒自己,臨終時才能以最舒坦的姿態,敞開心房,接受家人的體貼,不剝奪子女愛的權利,讓彼此愛的力量,循環共生。 陪伴無可取代,台灣長照有優勢 走過照顧現場,問起德國與台灣長照的異同,吳品瑜說,「德國有很好的長照系統,但他們缺乏的卻是台灣的強項─親人陪伴。送餐的便當,婆婆都沒有吃,但我煮了她最愛的牛肉湯,我們圍著她一起吃飯,她胃口好得很!」 「德國的親屬連結沒有台灣強,這沒有對錯,但台灣人很願意親自照顧,所以政府推動長照,應該加強把資源投注在照顧者、居家醫療人員身上,讓每個人都能在家善終,讓照顧者也有好的陪伴,這樣才是生命自主。」 善終,必須沒有遺憾,而沒有遺憾,必須從每天聆聽自己的聲音、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求做起。這些,都是吳品瑜從癌末婆婆身上最真切的體悟,也是這位總是跟她不對盤的老奶奶,送給台灣媳婦最深的祝福!●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做媳婦最高境界,是擁有不喜歡對方的權利!不是讓婆婆喜歡上你,而是懂得尊重你.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成為擁有高人格的熟齡族,要向這2種人看齊、學習.4有運動、有吃藥,血糖為什麼還是好高?藥師:控制糖尿病,別忘了這3件事
-
2020-09-16 新聞.生命智慧
晚死半天,遺產差6億!91歲日本法醫嘆:讓已死家人戴上呼吸器,只為一張死亡證明
遺產繼承人死亡時間的意義(編按:死亡證明書)有多大?日常生活中,若非遇到特別狀況,一般人是不會去關心這個問題的。這是一則久遠的案例了。一名住院患者清早死亡,照顧他的同居人希望主治醫師能將死亡時間改到傍晚。由於患者已經住院好長一段時間,主治醫師與這名女子也很熟了,或許是認為早上死或傍晚死沒什麼差別吧,也沒問明理由便接受了她的要求,將死亡時間改到當天的傍晚。結果這名女子趁白天趕緊跑去申請結婚登記,結果就演變成「合法成為妻子後,丈夫才死亡」。這是昭和30年代後半的事,這位妻子就這樣繼承了位於東京鬧區的咖啡館及酒吧等遺產,據說價值高達6億日圓。過沒多久,男子的一些親戚們知道了這事,氣得直跳腳,一查,竟發現女子是在男子死亡當天中午才辦理結婚登記。他們知道男子其實是在清早死亡的,便到戶籍機關抗議,認為死後還受理結婚登記實在太荒謬了。承辦人員確認過死亡證明書後,回答說:「死亡時間是傍晚,所以這項結婚登記是合法受理的,她是合法的妻子沒錯。」完全不能接受這個結果的親戚們殺到醫院去,主治醫師承認是受該女子之託而更動了死亡時間。結果,醫師被以偽造文書罪嫌、女子被以行使偽造文書罪、於公正證書上登載不實罪嫌送交警局。醫師是出於善意而答應女子的請託,想必是認為這樣做會獲得對方的感謝、以免遭到埋怨。他顯然太沒有犯罪意識了!他的好意招來惡果,被指摘為製造遺產繼承的爭端,犯下法律不容的違法行為。這起事件最後雖沒鬧到不可收拾,但由於罕見,被媒體大肆報導,導致醫師的社會評價下滑。※ ※ ※還有一則案例更是嚴重。在地下鐵的興建地段,半夜地基突然下沉,造成埋在民家下面的瓦斯管龜裂,不完全燃燒的瓦斯(當時使用煤氣6B)彌漫屋內,釀成氣爆火災。數間房屋因而燒毀殆盡。好不容易控制住火勢,卻從滿目的瘡痍中找到一家五口--父母和三名小孩的屍體。相驗結果是這樣的:父親與三名小孩的燒傷不嚴重,推定為吸入不完全燃燒的煤氣而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母親全身焦黑,診斷為燒死。也就是說,當父子們吸入充滿屋內的煤氣而死的時候,母親還活著,她是在發生氣爆後才被燒死的。因此,法醫開立屍體檢驗證明書(死亡診斷書)時,將母親的死亡時間寫得比其他家人晚10分鐘。事情過了一個月左右,某一天,父親那邊的遺族成群跑來監察醫務院找負責相驗的法醫理論。明明是在相同情況下罹難,為何只有母親一人是延遲十分鐘後死亡?他們說,他們因為這個緣故蒙受了重大損失,要法醫拿出醫學上的證據來。這家人沒有犯錯,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卻因為一件粗糙的工程害得一家五口性命連同房子等財產全部化為灰燼。過失責任者必須對這些人給付龐大的損害賠償金。理應得到賠償的父子們因為先死,而當時只有母親一人活著,因此權利由母親繼承。10分鐘後,母親也死了,於是該賠償金的大半便由法律上母方的遺族繼承。換句話說,結婚不到10年,財產的大半全跑到母親那邊去了。吞不下這口氣的,是父親那邊的親兄弟。即使能夠提出醫學上的根據,也無法明確判斷、解釋這10分鐘的差別。法醫實在沒輒,想將母親的死亡時間訂正成與父子們同樣的時間,只不過,之前開立的屍體檢驗證明書已經送到戶籍機關,也依據燒死這個事實辦理除戶了。重要文件無法隨便訂正,必須在家事法庭召開簡易法庭,由法官認可死亡時間的訂正理由才行。結果,經過法律程序後,母親的死亡時間被訂正成與其他家人同樣的時間。然而,這次換成母親那邊強烈反彈了,紛紛大罵:「只要硬著幹,死亡時間就可以更動嗎?醫學是這麼隨隨便便的嗎?」最後,這項紛爭又鬧上法庭了。3年後,在審判長的和解勸告下,這場僵持不下的官司,才以同時死亡落幕。※ ※ ※在當時,日本正處於經濟高度成長期,有轎車的家庭暴增。忙於工作的父親連放假也沒時間休息,多半得開車載全家出去玩。去時還好,回程就累了,因此常因駕駛到打瞌睡而發生重大車禍。當場死亡、於救護車中死亡、在醫院死亡等,死亡時間有所不同,由於最後死亡那邊的人有繼承遺產的權利,因此,親族之間為死亡時間判定而爭吵不休的情形層出不窮。據說,還曾經發生過這種事:家屬要求讓已經死去的家人戴上人工呼吸器,繼續輸送氧氣,表現出還在呼吸、還活著的樣子,然後觀察周遭,確認那個死了、這個也死了,自己的親人是活到最後的那一個之後,再請醫師停止送氧……這種行徑真是讓人無言!因此,審判長以這起事件做為契機而做出裁示,凡是在相同狀況下發生死亡事故,假使遇上家族間為遺產繼承問題起爭執時,不論死亡時間差距多少,一律採取同時死亡來處理。從此以後,日本這類官司就突然減少許多了。如今,倍受注目的腦死問題也一樣,常常因為哪個時間點視為死亡而爭論不休。死亡時間這項醫學判斷,絕不容許因為利益及其他種種緣由而被動手腳。薄薄一張診斷書,其重量是超乎我們所想像的!書籍介紹書名:屍體在說話:日本法醫之神帶你看死又看生作者:上野正彥出版社:柿子文化出版日期:2020/05/07作者簡介/上野正彥1929年生於日本茨城縣。東邦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日本大學醫學部法醫學教室。1959年成為東京都監察醫務院的法醫,並於1984年就任院長,1989年退休。30年來致力於解明可疑屍體的死因,負責案件有淺沼稻次郎事件、三河島列車二次衝撞事件、新日本飯店火災、日本航空三五○號班機空難等著名歷史案件。上野正彥相驗過的屍體數量多達二萬具,並負責超過五千具屍體的解剖工作,堪稱日本法醫之神、當代法醫泰斗。《屍體在說話》是他於監察醫務院退休後出版的第一本書,當中充滿了他 身為一名法醫的原點和初心。至今,上野正彥仍以法醫學評論家、作家等身分活躍於電視節目及報章雜誌。延伸閱讀: 一天1杯黑咖啡,肝癌風險降42%!肝臟最喜歡的10種食物
-
2020-09-12 癌症.抗癌新知
一人得肺癌,全家要當心! 家庭成員誰得肺癌你最危險?答案出人意料
胰腺癌被人們封為癌症之王,但肺癌身為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實力同樣不可小覷。2018年,全世界11.6%的新發癌症是肺癌,相當於有210萬人不幸患病;同時全世界有18.4%的癌症死亡皆因肺癌,相當於176萬人,是第二名結直腸癌的2倍。最近發表在Lung Cancer的研究專門評估了肺癌家族史和肺癌風險的關係,結論是「一人得肺癌,全家要當心。」這究竟是基因要背鍋,還是全家人一起吃了啥不該吃的?這項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健康學院的系統綜述與薈萃分析共納入了84項研究,其中包括19個隊列研究和66項病例-對照研究;50項研究來自於歐美國家,35項研究來自於亞洲。總體而言,只有5項研究沒有發現肺癌家族史與肺癌風險增加之間的關係,其餘>95%的研究都在告訴你:家裡的親戚得肺癌,你除了去探望他,可能也要關心關心你自己!匯總所有的研究的結果再次強調了這發現,具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其肺癌風險可能會增加85%。亞洲人在肺癌的問題上顯得更加“相親相愛”:來自亞洲人群的研究發現,家裡有人得肺癌可能意味著你的肺癌風險會翻番,但在西方人群中這一風險的增幅則為73%。不過,男女在這一問題上的差異倒不是很大。家裡誰得肺癌最危險?父母一方得肺癌,你的風險增加60%;具體說來,爸爸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65%;媽媽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兄弟姐妹得肺癌,你的風險增加78%;具體說來,兄弟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39%;姐妹得肺癌,相應的風險增加93%。而如果你的兒女得了肺癌,你不但要擔心他能不能把病治好,同時還會發現自己的肺癌風險原來近乎翻番。家裡得肺癌的人愈多,說明家族成員可能真的天生就容易得肺癌:1名家人得肺癌,其他人的風險會上升55%,2名或以上家人得肺癌,風險則會飆升到2.72倍。越早發生肺癌,可能意味著家裡肺癌的“種子”更容易生根發芽:如果家人在60歲以上才被診斷出肺癌,其他人的肺癌風險可能並不會有明顯的上升,但如果家裡有人在60歲以下就不幸被診斷為肺癌,那麼全家可就都要提高警惕了。在亞洲人群中,女性、年輕人、從不吸煙的人群、父母患有肺癌的人群風險更高。研究人員認為除了遺傳因素之外,一家人住在一起也可能受到同一環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中國,取暖和烹飪所導致的家庭空氣污染可能會導致一家人都一起得肺癌,而經常做飯的媽媽們可能更是深受其害,吸完二手煙還要吸油煙,肺癌的風險怎麼降得下來!結論是什麼呢?你雖然無法選擇家人,但你可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可能無法改變遺傳,但你可以戒菸對身邊人好一些。(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二十世紀初期東亞醫病關係之一隅:《醫師開業術》的源流與內涵
【編者按】「醫病平台」非常榮幸能在專攻醫學史的郭文華醫師(陽明大學教授)的策劃下,邀請到三位醫學史學者由歷史的脈絡探討台灣的醫病關係,而張淑卿教授以其特長介紹台灣護理專業人員與病人的關係,更是難得。希望將來有更多醫學史學者加入作者群,使我們這專欄更多元化。醫病之互動與關係,乃開業醫師在執業過程中天天都會面臨的真實情境,但卻是醫學專業教科書較少著墨的部分。醫病關係牽涉層面廣泛,不少專著從社會學、政治學、法律學等角度來切入,本文則從歷史學的視角切入,為讀者介紹一本有趣的專著《醫師開業術》,並梳理其源頭與內容大要給現今讀者參考,俾使讀者對二十世紀初期的醫病關係有所瞭解,也能設身處地反思自身的情況。緣於筆者之前曾以胡安邦於1933年8月出版的《國醫開業術》,來論述當時中醫師開業的困境(註一)。後來在一次查訪中,於上海圖書館印回丁福保譯介之《醫師開業術》。經過對比,發現《國醫開業術》雖以中醫開業為主,但醫師所面臨之醫病關係與開業時的種種問題,其撰寫脈絡卻是跟著丁福保的譯作而設計的。這就引發了筆者的好奇,丁福保譯介的這本書主要內容為何?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祐,號疇隱居士。江蘇無錫人,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醫生、宗教家、古錢幣、古籍收藏家。丁氏從小精通經史,長於算術、詞章、考據。28歲東吳大學肄業後,來到上海江南製造局工藝學堂學習化學,再進入洋務派著名人物盛懷宣(1844-1916)所設之東文學堂修習日文與醫學,並和西醫趙元益(1840-1902)學習醫學。後於1909年取得西醫開業證書,隨後又赴日考察醫學。1911年成立「中西醫學研究會」,發行《中西醫學報》,並在上海行醫,創辦醫學書局,以出版和譯介日本醫學叢書為主,此舉乃透過編譯大量日本醫書,為中國引進日式現代化的西醫知識,而有「近代中日醫學交流的第一人」的稱譽。一般研究丁福保譯書事業的學者,多未注意到這本內容獨特的《醫師開業術》,該書由上海醫學書局於1930年出版,乃透過商務印書館經銷與販賣,同時納入他的「丁氏醫學叢書」中。全書並無丁氏的序言或書介,只有說明是無錫萬鈞譯述,也未說明日本的原作者身分,此為該書大略之出版形式(註二)。該書雖然是以西醫為主,但在當時醫業競爭激烈的上海,應該同時受到中醫界的重視,故才有後來《國醫開業術》的問世。丁福保所譯介的《醫師開業術》,原書作者為日本人立神正夫,該書於1913年(大正2年)由東京吐鳳堂書店出版,經查閱資料庫,發現杜聰明(1893-1986)先生也曾購入此書,他購入的是1917年的第4版。原書作者立神正夫於書中謙虛地指出,他的見解雖然很淺薄,但他發現開業醫要取得成功甚為困難,而且他原本和同伴一起組成一個蒐集病理資料的學會(モルブス),後來學會成員四散各處開業,有不少成功或失敗的例子,他發現市面上沒有相關的參考著作可供學習,所以想要用自己微不足道的經驗與見聞,寫成專書,給開業的醫師參考,以協助他們邁向成功,可見該書也部分反映了二十世紀初期日本醫界的真實情況(註三)。該書內容豐富,本文僅就醫病關係之重點,加以梳理,以饗讀者。該書首先就開宗明義給年輕醫師「打預防針」,說明病患其實都是患病後有求於醫者,才會找醫師看病,一般人對醫師並無抱持太多的尊敬,甚至把醫師看成「死人製造者」。而醫師苦心經營醫業,賺取利潤本,為合理之事,但當積累一定財富後,又被社會人士以「醫乃仁術」的大帽子扣上,而被視為貪財之人。其他困境還包括:病患大多會以其一知半解之醫學知識,評論或謾罵醫者的治療,於是醫者整日內心惶惶不安,深怕被告發或被威脅,還要忍受有錢人的頤指氣使,所以作者呼籲年輕醫者要多加留意。此外,該書指出,雖然醫患之間應該有一定的信任存在,但顯然「被換醫」是非常常見的情況,他提出患者親戚的教唆、治療過程太久、醫師態度冷漠、儀容、動作、言語等足以刺激病患等行為,皆會導致「被換醫」。最有意思的是,該書認為具有歇斯底里、神經敏感的婦人,最喜歡不斷更換醫師,還會謾罵或用酸言酸語來譏諷主治醫師,這些人情應對之細微處,開業醫師都應該加以注意,因為醫病關係常常是人的情緒與主觀感受所營造,而非依事實的合理性來發展。除了提醒醫師可以自己控制、努力的事項,包括修養品格、培養雅量、充實學識等等,還提醒醫者:替患者親切而仔細的診察,是開業醫成功的秘訣,一來可避免誤診,還可以增加患者對醫者之信任與口碑。該書提醒,年輕醫者最初的熱情,往往因為執業日久或自以為經驗充足後,而喪失原有的熱情與審慎檢查的態度,這將造成不少誤診或病患之不信任,乃開業醫之大忌,最要注意。在實際診察方面,該書則是提醒作者各種對待病患的小技巧,大多是訴求醫者的仔細與貼心,並指出「熱誠」之態度為開業成功之母。例如原作者就指出,在日本每遇天氣寒冷之時,他的醫師朋友就會親自帶著取暖的懷爐前往病患之家,在與病患身體接觸前,必用懷爐溫暖自己的手部,再對病患進行觸診,作者認為,自己的朋友就是一位體貼病人的好醫師。在看診與病患的互動問題上,富貴患者往往對醫者頤指氣使,看診往往不遵守秩序,喜歡插隊和講特權,甚至視醫師為奴隸,這時醫師所受的精神侮辱是相當嚴重的;反觀較為貧窮之患者,往往尊重醫師,那將誘發醫者的同情心,看診過程反而非常順利與順心。所以作者呼籲醫者,不要看不起貧窮的病患,更不要因為富貴患者的權勢和金錢誘惑,而失去了自己的醫德,也委屈了醫者的權威和良心。對於「誤診」一事,作者也有獨到見解,他認為誤診為醫者所不能避免,因為病症千變萬化,學校所教與實習所學,必定不足,所以診斷一定要慎之又慎,若覺得能力不足或無法確診,一定要尋求其他醫師的「會診」,這是對患者的道德,也是保護自己、分散發生誤診風險之方式。最後在與病患的溝通上,談論疾病之「預後」,相當重要。一方面這是患者想聽到醫師的經驗之談,一方面也是醫者展現其功力、取得病患信任、贏得好口碑的關鍵。作者立神正夫在原書內就指出,漢醫只需要熟讀《傷寒論》,就可以對患者的症狀和豫後進行精準的推測,老練的醫師,往往憑藉經驗,可以精準判斷「豫後」,可取得患者極大的信任;反觀年輕醫者,經驗不足,血氣方剛又喜歡亂下結論,喜歡用教科書的理論,卻不解釋病患想要聽到的人情事理,總之「預後」往往不準,病人也不愛聽,故難以取得病患之信任。最好的方法,就是仔細參酌病患前後的紀錄,小心判斷,解說時要顧及病患之心理與期待,不要過度推論,也不要完全不說,只要合情合理,言語剴切真誠,經驗自然就可以日漸增強,對病患之應對也能得心應手。在開藥方面,原書叫做「開業處方術」,大抵說明病患大多持藥品至上主義,有些疾病若只是囑咐患者注意日常運動、飲食(營養療法),而不予開藥,患者必起疑心,而且容易興起換醫念頭。該書作者認為,為了開業成功,有時不但要適度開藥,還要能適時變換處方,以免患者對治療過程心煩或起疑。丁福保翻譯的這本《醫師開業術》,除了刪除少數附錄文字,大體譯文頗能忠於原著。二十世紀初的西醫,逐步在東亞國家的醫療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但其醫療權威尚未完全建立,私人開業之風氣盛行,競爭激烈,故醫師的處境較為艱難,這是一個大的時代背景。30年代上海有中西醫界的爭論,不僅在學說上論長短,其實也是在說服他們的病患,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能正確「擇醫」。該書道出醫病關係現實的一面,可以說全書是站在醫者的立場來書寫。不過,原作者並非要醫者善用欺騙、偽詐的方法博取醫名,而是應該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兼顧患者的立場與想法,做出最合適的應對方式。原作者認為,在法律和道德之外,還有很多隱藏在醫病關係中的人情世故,一般醫學校並沒有相關課程,故為該書必須闡明的道理。從丁福保《醫師開業術》與後來《國醫開業術》在中國的出版,與日本原著之問世差了將近20年。其間意義在於,對照中國和日本,西醫和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皆逐步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與認知,新醫師身處其中,不得不審時度勢,求得醫病關係之正向發展。日本西化的步調比中國更快,西醫面臨社會與人情挑戰之問題,更早於中國,於是先有此書之誕生;而中國上海則於1930年代前後,翻譯、重新出版了該書,胡定安再出版《國醫開業術》來闡明中醫的狀況。可對照、證實,當時中國沿海的大城市,無論西醫還是中醫,同樣面對一個現代化社會內醫病關係的全新挑戰。這本小書之內涵,或許對現代台灣的醫師也有所啟發,醫者必須不斷思索自己為社會醫者,不但肩負高貴的使命,還受到社會風尚、政治、法律與人性、情感等各方面的影響,面對各種醫病關係,必須仔細體會、感知,尋找合宜的應對之道,這對自己、對病患乃至對整個醫界的良性發展,相信都能產生正面的助益。註一:皮國立,〈民國時期上海中醫的開業與營生技術〉,《科技、醫療與社會》30期(2020),頁113-161。註二:無錫萬鈞譯述,《醫師開業術》(上海:醫學書局,民國19年),頁1與封底。註三:立神正夫,《醫師開業術》(東京:吐鳳堂書店,大正2年),頁7-8。
-
2020-09-02 橘世代.好學橘
你快要上當了嗎?想想你是否遇過以下十個受詐騙的徵兆
法蘭克・艾巴內爾曾是一名全球知名的詐欺犯,經歷被改編成電影《神鬼交鋒》,而今,他是當詐騙、偽造、網路安全領域最受敬重的權威專家。艾巴內爾提供以下十個詐騙技巧,供你判斷自己是否快要上當:1.要求立即照辦若銷售員要求你:「趕緊拿筆寫下我接下來要跟你說的事情!很重要!」又或是要你簽具有效力的文件,這都是詐騙的徵兆。一旦照辦,行騙高手就占了上風,也握有你們之間對話的主導權,而你可能會因而受騙上當。2.要求支付費用遠離要求先支付費用的樂透、獎金、贈獎活動!只要是得先支付費用才能領獎的活動,肯定都是詐騙。3.滿嘴掛保證詐欺犯很愛出言保證會有豐碩收益,譬如保證投資商品會在六個月內翻一番,這種保證往往就是詐騙的徵兆。4.現在不決定,機會就沒了只要遇到很急迫的要求,一定要在心裡打個大問號,譬如「你今天一定要決定!」或是「我八小時內得知道你的決定!」,其實都是掉入騙局的前奏。5.詢問個人資料當被問到一堆私人問題,還要求你提供個人資料,譬如銀行帳號、社會安全碼、密碼、疾病史、房貸、未償還的貸款等,此時就很有可能是遇到詐騙了。6.文法錯誤電子郵件詐騙多為海外人士犯案,由於不熟悉正確的英文文法,或使用網路翻譯軟體,常會有拼音錯誤和奇怪的用詞用句,這都洩漏了對方應該就是個騙子。7.沒有地址若收到某間公司的來信,但卻沒有地址或是具體的所在地,那麼對方很有可能是坐在幾千公里外咖啡廳犯案的詐欺犯!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線上購物,因此,要是有個網站沒有詳列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等聯繫資訊,那應該就是詐騙了。8.要求支付無從追溯的款項遇到規定要用西聯匯款、禮物卡等無法追溯流向的付款方式時,務必得格外留心,因為合法經營的機構都會有可驗證的銀行資料。9.要求使用你的電腦除非是你主動要求且也查證過對方身分,否則絕不可讓任何人從遠端連接進入你的電腦!那些說可以「免費」幫你解決電腦問題的工程師,幾乎都只是為了偷取你的個人資料。10.不安全的網站注意!安全網站的網址開頭多為「https」,而非「http」。安全的網站會加密付款資料等敏感性資料,因此絕不要在不安全的網站輸入個人資料和財務資訊。網頁瀏覽器也可以幫你分辨電子商務網站是否安全:在網址列的左邊,會有一個鎖頭的符號,若鎖頭是開啟的,那就表示該網站不安全。本文摘自《詐騙交鋒:FBI安全顧問、神鬼交鋒傳奇詐欺師,教你輕鬆識破詐騙陷阱、練就戰勝騙子的反詐心法》,創意市集 2020/06/13出版【延伸閱讀↘↘↘】。相信理專 5年被騙走2億元 誤信話術「連棺材本都賠下去」。假檢警、假親戚、假客服...坑老3大手法 迷惑銀髮族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30 橘世代.健康橘
為何有人會被詐騙?5個直覺題,算出你的思考模式
如果你⋯⋯正深陷詐騙的漩渦中、曾經受詐騙、有親朋好友正在被詐騙、認為那些受騙者都是笨蛋、貪心或過度善良的人、認為自己絕對不會上當受騙,本書將打破你對「詐騙」的刻板印象,深入理解詐騙行為所運用的心理技巧,學習預防及破解的方法,不再懊悔當下一個受害者。精選閱讀:閱讀之前我們先來做個小測驗請試著用最快的時間,完成下列題目:◎1本筆記本台幣15元,2本筆記本需要___元。◎1本筆記本和1支鉛筆總計1.1美元,筆記本比鉛筆貴1美元,鉛筆1支是 ___ 美元。◎1台機器1分鐘可以完成5個工人的工作量,1台機器2分鐘可以完成 ___ 個工人的工作量。◎5台機器5分鐘可以完成5個工人的工作量,那麼100台機器需要 ___ 分鐘可以完成100個工人的工作量。◎池塘長了一種很容易繁殖的浮萍,每天浮萍面積都是前一天的2倍。從1平方公分的浮萍,長到8平方公分需要 ___ 天。◎池塘長了一種很容易繁殖的浮萍,每天浮萍面積都是前一天的2倍。如果,充滿整個池塘需要30天的時間,那浮萍充滿半個池塘需要 ___ 天。答案A01 30元。A02 0.1 美元。A03 10。A04 100分鐘。A05 3天。A06 15天。你的答案跟上面一樣嗎?恭喜你!不過,上面有3個答案是錯的。第2題應該是0.05美元,第4題應該是5分鐘,第6題應該是29天。為什麼我會知道你可能算錯呢?因為,大部分的人在「快速」作答的情況下,都是用直覺在思考。這些題目,特別是偶數題(第2、4、6題),如果太快用直覺思考,結果很容易出錯。這些題目,與「數學能力」較無關,而是與平時的思考方式有關。直覺思考很快速,可以讓我們在遇到危機時,迅速做出決策。好比,在叢林裡遇到蛇,決定拔腿就跑;但事後仔細看,才發現那是草繩。不過,現代社會中我們要遇到這種「真正生存危機」的機會其實已經少很多了。然而,詐騙集團創造了很多假警報,希望大家用系統一快速做出反應、不要想得太多。而容易受詐騙的人,確實常在不知不覺中動用了直覺的思考方式。它雖然快速,但很多時候容易受到情緒(好比焦慮、害怕)的影響,而讓我們做出衝動、後悔的決策。因此,在面對生活中各種情境,你接到一通告訴你孩子受傷的電話、收到一封帳戶被凍結的信件、聽到再不立刻買就沒機會了等等刺激時:1.請別急著做出「反應」(react)、稍微停下來。2.或許可以暫時遠離、隔開那些刺激。3.把焦慮、緊張、害怕或罪惡感等負面情緒稍微緩緩。4.好好呼吸一分鐘,替自己的大腦爭取冷靜的時間。然後你會發現,大腦開始比較有辦法好好思考了!本文摘自《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時報文化 2020/06/23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相信理專 5年被騙走2億元 誤信話術「連棺材本都賠下去」。假檢警、假親戚、假客服...坑老3大手法 迷惑銀髮族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9 橘世代.愛玩橘
「家族旅遊」免煩惱!從老到小吃住開心這樣做
家族如果因工作、學業的緣故,散居國內外,要如何凝聚力量?高雄市議會員工王琡雅家族採取的做法,就是規畫家族旅遊,租一輛遊覽車,安排3天2夜或4天3夜的行程,從南到北、從西部到東部,老、中、青世代歡聚,家族年輕世代有機會認識長輩,長輩也能傳承家族故事給年輕世代。春節出遊 相熟旅行社規畫王琡雅家族的「家族旅遊」已有10多年了,「一開始是到美國留學、定居的堂弟一家人想回台探親。」她說,堂弟是三叔的兒子,出國留學後在美國成家立業,多年之後希望在美國出生成長的子女有機會回台看看親戚,由於「親戚」太多了,而且分住在高雄、中部和北部,三嬸於是規畫家族旅遊,利用農曆春節,兒子回台,親戚聚集40多人,大家搭遊覽車出遊;從那時起,10多年來每年的春節,大家總會相約,租遊覽車全台走透透。「我們會請熟悉的旅行社幫忙規畫食、宿、交通,而且事先言明,食、宿都要有一定品質,不能隨便應付。」王琡雅說,熟悉的旅遊業者知道他們家族能接受什麼樣的飯店、民宿、三餐料理,大家有了默契,一趟旅遊下來,怨言並不多。從南往北 各地親戚一路接王琡雅有5位兄弟姊妹,她的父親、祖父也都有好幾位兄弟姊妹,擴散出去的親族,為數不少,每一次家族旅遊,總能坐滿一輛大型遊覽車,但不是大家到一個定點集合,是車子從南部出發,一路往北接住在不同縣市的親戚,等「報名」的人都到齊了,就往規畫的旅遊點前進。美好回憶 大合照都要入鏡她說,在車上,大家唱歌話家常;到了旅遊定點,因為不趕時間,想到戶外爬山、散步的就和同好前往,想「宅」在飯店(或民宿)也行,要利用飯店設施運動筋骨的就去運動,平時工作勞累、想補眠的也可以多睡一會兒;拍照的時候,各有不同「組合」,老、中、青可分三組合影,也能各找親戚合照,最重要的是大合照,盡可能每一位都入鏡,都是往後很好的回憶。「最近有小時候見過一次面,長大後一直未謀面的表姊參加家族旅遊,彼此才知道原來都在高雄工作,而且距離不遠!」王琡雅說,因為家族旅遊,近親、遠親的感情都能維繫,子姪輩有機會認識叔叔阿姨和更高輩分的長者,長輩也有機會看看一年一年長大的子孫,小朋友聽聽長輩講講家族的事蹟,和樂融融。今年8月中旬,王琡雅的兄弟姊妹們又完成一次「家人旅遊」,和家人一起收藏美好又難忘的旅遊記憶。【更多精選閱讀】熟齡旅遊想尋個自在?旅程規劃抓住一個關鍵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大家族旅遊」有2技巧!推薦▶▶▶找同好,來揪團!不用line來line去,揪團幫手搶先體驗》
-
2020-08-2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醫師世家遇病也慌 2歲發燒過度治療險致命
小時候生過一場不知名的大病,進行了長時間的治療,家人在無助時,什麼療法都嘗試,但來自大家庭的愛卻差點成為壓垮兩歲孩子的「稻草」。疑似過度治療反而造成胃潰瘍、致命的雷氏症候群。最後是擔任小兒科醫師的親戚一句「我們讓他自然好吧!」讓我奇蹟似活下來。兩歲那年,我原本是活蹦亂跳的孩子,一夕之間,突然病倒,爸媽帶著發著高燒的我四處求醫,卻沒有任何一個醫師能找出病因。「雖然我家是醫師世家,但當父母跟當醫師是不一樣的。」愛子心切,好怕我燒過頭、有後遺症,不只爸媽措手不及,大家庭成員都慌了。太多治療病情變更複雜我在多家醫院接受各種治療,展開了由抗生素、點滴陪伴的日子,家人們也踴躍幫忙,開始推薦各種療法,「中藥、草藥當然不會少,甚至曾經吃過犀牛角治療。」誰能料到家人的好意,讓年僅兩歲的孩子接受太多治療方法,因過度治療而誘發病情變得更複雜化。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我可能只是病毒感染才發燒,其實應該一周就會退燒,但在治療過程中,我可能是服用了含有阿斯匹林的退燒藥,結果產生雷氏症候群。在接受好幾個月的急救、治療過程裡,連我的爸媽都不知道能不能保住孩子,每天被可能失去孩子的痛苦折磨。大難不死更珍惜生命全家人快失去希望之際,一位親戚出現了,剛好是小兒科醫師,他看了看我,默默地建議將治療方法改為支持性療法,將所有治療化繁為簡,水分不足就補水、發燒就給退燒藥物、缺氧就輸氧氣,看似簡單的支持性療法,真的改善我的症狀,幫助我過關。大難不死,親戚多認為,歷經病魔的我,可能也活不久,但替工作繁忙父母照顧我的姑婆卻不這麼認為,她總是說著,「你的命不該絕,所以應該要回饋。」我因此格外珍惜家人,既然老天爺給了我再次活下去的機會,我就用樂觀的態度,迎接有太多不確定性的人生,把握每一天。反思身體自我修復能力那段重病到依賴支持性療法康復的故事,使我開始反思身體自我修復能力與藥物的關聯。其實如今仍有非常多的疾病無法解釋、原因不明,需要靠自己修復,藥物只是在輔助,但優異的修復能力關鍵在於素質良好的身體,冥冥之中,預防醫學的觀念將我推向家醫科領域。得來不易的第二次生命,讓我格外重視健康。醫師生活雖然忙碌,但我一定會空出時間運動健身、好好休息。這樣的生活態度,更成為我說服患者更正惡習,落實健康生活習慣的最好教材,醫師身體力行「站在你面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讓患者知道這些好生活習慣都是能辦到的。陳柏臣小檔案現職:•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醫師專長:老人醫學、安寧、長照、職業醫學、戒菸、醫學美容興趣:出國旅行、投資理財、健身、游泳、網球、享受美食經歷:•衛福部台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衛福部台北醫院社區醫療部主任•萬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中英醫院醫務執行長
-
2020-08-27 橘世代.健康橘
30而立兒女心聲「爸媽,我活得辛苦,但你們得放手」
不論你是否成年,在父母的眼裡,你永遠都是孩子。但你會開始想提醒父母你已經長大,已經不再是孩子了,你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你可以為自己負責。但是坦白說,讓父母承認你長大了,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一個前提。最大的前提就是經濟獨立,你賺的錢至少可以養活自己,這是你獨立的第一步。我在27歲的時候就開始被家人催婚。最一開始我是非常反感的,因為我覺得過了18歲就是成人了,25歲都有能力賺錢養活自己了,為什麼家人不能讓我好好享受一下這幾年可以自己做決定的生活呢?父母經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我們還容易焦慮。國高中的時候,父母限制你談戀愛,怕談戀愛影響學習。他們覺得,那時候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很多父母也跟孩子保證等你上了大學就真的不管了。然後,很多孩子也真的這樣去做了,大一玩瘋了,大二談戀愛,大三失戀,大四可能就是畢業即失業吧!畢業後剛出社會的頭三年,我們都在慢慢地適應社會,尋找自己的興趣,探索未來的職業規劃。這時候,雖然整個社會的氛圍讓人覺得有些壓力,但那個年紀、那個狀態是非常好的。因為,沒人關心你多大了、是不是該談個戀愛,你身邊的同學好友也都在拼了命地工作,甚至有的人已經升職或計畫跳槽。這時候的我們大都沒有存款、沒有自信,戀愛或許是生活的調劑,而婚姻又離我們太過遙遠。但是,父母不知道你的這些心路歷程,他們就覺得,你找個工作好好做幾年,就可以考慮結婚的事情了。而逢年過節被逼婚也不是這幾年才有的風潮,這是很多人走入社會,有個穩定工作後就會遇到的事情。那時候的我非常討厭自己人生被別人安排的感覺,所以每年過年心態上就像要回去幹架一樣,誰催婚就嗆誰。我以為透過這種激烈的方式去宣誓,去告訴全世界「這是我的地雷,你們最好都不要踩」,這樣大家就能夠放過我。但,怎麼可能?往往是三姑六婆的隨口一問,我就自己先氣炸,把自己累個半死。那時候的我特別敏感,如果我老媽也加入這個催婚戰局,我就會認為她就是不夠懂我,她就是傷害我最深的那個人。我們對親情的要求有時候反而更沒有底線,我們要求家人百分之百的守護、百分之百的相信以及百分之百的愛,而且這些要求和付出都是單向的。父母要在我們任性的時候百分之百地支持,不能表示懷疑;父母要在我們自認為成熟的時候百分之百地安靜,不能多問一句;父母要在我們失敗的時候百分之百地理解,並且送上關懷和包容。仔細想想,這哪是父母,分明是神。這幾年很多嘲諷父母言語和行為的影片一夕爆紅,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內心非常渴望有些事我們說一次,父母就要聽進去、記住,然後這輩子都要遵守。人生前二十年你都在聽父母的話,被他們「牽著走」,忽然有一天,你說你可以獨立了,現在你要自己做選擇,而且你說的就必須被認可,不認可就是不尊重你,然後你就開始耍脾氣。你想想,這是不是剛好證明了,你還很幼稚?而且除了發脾氣之外,你找不到其他有用的解決辦法。有一年過年回家,那時我外婆還在世,她帶著我的三個阿姨一起「圍攻」我,和我討論什麼時候要結婚的話題。我當時和他們激戰一番,覺得自己就好像舌戰群儒的說客,直到後來冷靜下來,我才發現根本是「雞同鴨講」。從那個時候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有的表達之所以很無力,是因為你只是為了自己想說而說,不是為了讓對方瞭解而說。你沒有任何解決辦法,你只是在講自己最想講的,並沒有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說出讓他們能接受的答案。後來,我學會了敷衍幾句,學會了反問。誰問我怎麼還不結婚,我就說:「我也很急啊,可是現在就是找不到對象,你有沒有誰可以介紹給我?我不太挑...」這樣的對話重複幾次之後,我逐漸明白了,很多時候親戚朋友問你「怎麼還不結婚啊?」其實未必是真的關心你,只是無聊時需要一個話題而已。因為不問這個,他們也會問你「一個月薪水多少啊?可以存多少啊?...」對他們來說,並不是真的想要一個答案,只是想開個頭而已。除此之外,結婚還意味著人生的狀態。當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很容易針對異己,什麼叫作異己?就是和他們不一樣的人。「你表弟表妹都結婚了,孩子都生出來了,都快要可以來要紅包了,你怎麼到現在還沒打算結婚?」你要學會允許這種好奇心的存在,也要找到更好的回應方式。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教大家怎麼反擊,甚至還把一些嗆人的話寫在衣服上,讓對方不必開尊口,我覺得這些都不過就是博君一笑罷了。如果你知道催婚這件事為什麼發生,也就有了一套答案,那麼到底是敷衍過去,還是要硬碰硬,其實都無所謂。重點是,你在說那些答案的時候,是笑著說,還是壓抑著怒火說;你說完之後心情是坦然的,還是氣得三個小時都不能平靜。當我逐漸看明白這些之後,心態就平和了。漸漸地,我也學會了一些和親人的相處之道。以前我老媽經常會忽然打電話給我,其中有好幾次我正在開會。看到我媽打來的電話,心情就會一下子變差,每次我接起電話,都會冷冷地說:「我在開會,待會打回去。」後來我問自己,如果這是一通其他人打來的電話,我也會這樣嗎?我想了想,或許是因為,這是我老媽打來的,我才會火大:為什麼要在我上班的時候打電話呢?不是昨天才跟妳通過電話嗎?妳不知道我很忙嗎?想到這裡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原來在我心裡,雖然自認父母一直都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可是我在對待他們的方式上,他們好像連一個陌生人都不如。因為他們很重要,所以我也用很高的標準要求他們,但是,這其實很不公平。我不能阻止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惦記或者擔心,哪怕她沒什麼重要的事,哪怕她要和我說的就是一些最近哪個親戚的孩子又怎麼了的小事,我也需要給她一個這樣的機會和溝通的橋樑。但我平時有工作在忙,我的忙碌並不是父母所能理解的,比如我加班的時候,父母就會說,為什麼不回家?這樣的工作那麼累幹嘛還做?快點吃飯!別把身體搞壞了。我要做的,是在自己的忙碌和父母的關心中找一個折衷點。後來,我固定在每週一晚上打電話給我媽,並且逐漸形成一個規律。從那時候起,我不再只會報喜不報憂,我會告訴她我升職加薪的消息,也會告訴她我出包了、加班了。我希望讓她明白,北漂到大城市打拚,沒有什麼東西是白來的,妳兒子在努力,而他只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即使在妳的眼中他很優秀,但在這裡,優秀的人太多了。另外,我需要學習、需要認識世界,不論是再求學還是出國,對我來說都是認識世界的一個途徑,而不只是單純的像父母說的那樣,為什麼不把錢存起來?白白浪費錢有什麼用?我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談話,終於讓父母明白了—孩子長大了,他的見識是來自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他有能力承擔選擇的結果;他辛苦、忙碌,但依舊愛著你們。在我結婚的前幾年裡,老媽總是喜歡在電話裡不斷提醒我,告訴我不要一直負責煮飯,要讓妻子一起做家事,不然習慣了之後,這輩子就真的都是我一個人負責煮了。她還詢問我跟妻子到底誰管錢,甚至還會打聽過年的時候給妻子娘家多少錢。每次我聽完她的建議都會告訴她: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人也不一樣了,妳說的那些早就不適用了。可能妳看不慣年輕人總是叫外送、動不動進餐廳吃飯的生活方式,但對我們來說,每天下班之後都在家做飯,反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工作。兩個人生活在一起,都賺錢,彼此都有對金錢的支配能力,其實不涉及誰管誰。我知道妳希望我們好,但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時代不一樣了,如果還想著舊方法,更容易出問題。這樣的話說的次數多了,她慢慢地也就不說了。另外,我也遇到了長輩催促生孩子的問題,雖然很早就表示過不打算生孩子,但老媽似乎並不相信。直到有一次又在電話裡提起這個話題,我那次真的是壓不住火氣,說了兩句重話之後就掛了電話。我想這麼下去也不是個辦法,於是又想了一個折衷的方法:之後老媽每催一次,我就往她戶頭裡存一千塊。直到後來又到了某個臨界點,我就徹底和老媽攤牌,讓她看看自己的戶頭現在有多少個一千塊,那就代表她催過多少次。我說:「我已經是成年人了,我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對自己來說最好,為什麼妳希望把妳的想法強加給我呢?妳知道妳一共催了多少次嗎?十二次!而且也才這三個月而已。如果我不快樂,難道妳就快樂了嗎?我不希望我們每次都是因為這個話題吵到不歡而散,我也在為我的家努力過日子,妳可不可以正視一下我的想法和決定?」從那之後,老媽沉默了許久,後來就很少再提起這個話題,也算是正視了我的選擇吧!親情,是無法割捨的牽絆,我們年輕的時候受惠於那個牽絆,成年之後也許會覺得變成了「拖累」,直到失去之後才明白,這個世界上最牽掛你的人不在了,從此你就真的是孤單一個人了啊。因為深愛,所以才更容易互相責怪。在和父母從爭執到和解的這幾年,其實就是在和一個指引了你二十年的老前輩逐漸找到最好的溝通方式的階段。不要單純地相信血濃於水可以解決一切,有了拆不散的感情基礎,還需要有方法去解決問題。向父母證明我們長大不難,但讓他們真心認可我們已經長大,很難。讓他們願意傾聽我們的想法,認同我們的決定,更是漫長的一段過程。我是用最笨的方法,不僅僅給他們看到結果,也和他們分享過程。我們在成長,其實父母同樣也需要成長。過去是他們在前面帶著我們跑,如今我們長大了,跑快了,別著急回頭埋怨他們為什麼跟不上,多一些耐心,等等他們,就像當年他們等我們長大一樣……※作者介紹:小川叔,作家,著作累積銷售突破百萬冊,並同時主持線上電台、開設線上課程。跨過三個領域、換過七個工作,曾提供一對一職涯諮詢,如今是個熱愛分享的「斜槓大叔」。著作有《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替這個殘酷世界給你的一記溫柔耳光》、《努力才配有未來》。本文摘自《窮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蘋果屋出版社 2020/07/10 出版精選延伸閱讀↘↘↘。卓冠廷寫給親愛的小鹿:勇敢追逐夢想 爸爸為你而拚。潘若迪:世上最難懂又最孤獨的人就是父親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5 橘世代.健康橘
【金融人員必修照護課】對失智症者不要做的13件事
在日本,因為高齡化來得比台灣更快更急,「如何避免失智者被詐騙」已經成為社會上各行各業都需要關注的事,發展出許多因應策略與交戰守則。今年8月,失智症協會取得日本「意思決定支援機構」授權,翻譯了《別讓樂齡變成「樂零」!如何照顧失智者的荷包,金融人員的必修照護課》一書,希望讓國內金融機構在邁向「失智者友善」的路上可以有更多參照。書中內容不僅值得金融人員參考,對有失智家人的你,也有很好的提醒。對待失智症者不要做的13件事一、 即使反覆說同樣的事或前後所言矛盾,也不要直接予以否定。雖然忘記內容,但仍會殘留被否定的負面感情。二、 說明時,不要僅依靠言詞表情是心靈的窗戶,手勢、圖解、大型文字的書面,足以跨越口頭言詞的壁壘。三、 不要恐懼沉默顧客的沉默,也許是思考、困擾,為了拿捏下一句話所必要的時間,之後的言詞會是有意義的,不要急於掩飾這種沉默,守護沉默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行員向顧客說明時,不宜滔滔不絕,應該緩慢地一字一句傳達,偶爾暫停,使用沉默是有益的。這種沉默,讓顧客得以稍微思索行員所說內容及做好等待下一句話的準備。沉默之後,再繼續說重要的或難以說明之事,才能增加理解及重量。四、 不要理直氣壯對於失智症等理解力及判斷力下降的顧客,針對遺失存摺、印鑑章、詐欺被害等,金融機構為了釋疑說明時,好幾個人齊膝而坐解釋細節,提出各種各樣的證據,不僅難以理解及記憶,甚至有殘留脅迫感、恐懼感的可能。應該要輕而短暫、簡單的說明,避免帶來負面情緒。應該優先考慮的,是協助放鬆心情,取得與家人聯繫的理解。具體而言,「一直以來,承蒙您的家人關照,請允許我向家人打聲招呼」、「這回,請允許我們一一向您的家人自我介紹」、「這次,舉辦了露營活動……」等,以明朗、歡樂的氣氛傳達,而贏得提供其家人必要資訊的理解。五、 不要長時間的說明對於失智者而言,即使是很少量的資訊,也會帶給腦部負擔。長時間的說明會削弱注意力,還會導致理解能力、記憶能力低下而變得更混亂。暫時停止、切割是較有效的。六、 對顧客與家人的說明,不要只講一次將所有傳達過的內容予以綜合總結,最後,再度確認說了哪些內容,可以增進理解,也可以衡量理解的程度。七、 不要由行員先發現遺失物假裝好像是由顧客發現的。若是由行員發現,可能會被懷疑是行員藏起來的。八、 不要像大事記一樣記錄過程在與通常情況不同而有特別應對時,應該分別記載客觀的事實、觀察情形、預測下次可能發生狀況等,全行員工都能掌握這些經過,下次,不論是誰,都能夠順利應對。九、 顧客及其家人提出無理的要求,儘可能不要正面衝突無法確認意思或不合於制度及法律時,「非常能夠理解您的情緒,特別提出來您的要求,但很可惜,制度上或法律上無法這樣處理。您的意見,可以向○○廳或ΔΔ 協會提出,然而,若利用了□□制度,處理的可能性或許就不存在了」等,訴諸於感情,而非斷然拒絕,讓顧客看見會向上級、管轄單位傳達意見的誠意。進一步,立於與顧客及家人同樣的立場加以說明,以及提出應對方法(簡單說明優、缺點),都是非常重要的。十、不要使用事務性的說明及複雜的選項行員對失智者若僅做簡單的說明,會帶來行員似乎很冷淡的印象。特別是,行員雖然對於失智者有所共鳴,但受限規定,無法給予回應時,行員還是應該表現出「很痛苦」、「很困擾」、「真的很抱歉」的表情與說法。另外,一次給予很多種選項或說明太過複雜,都會讓失智者容易感到混亂。此時,試著以「其他也有同樣情況的人」、「如果是採用這種方法的話」、「採取另一種方法會有什麼效果呢」等「一般性」、「選項優缺點較少」的方式來說明,這樣,失智者及家屬雖然理智上能夠理解,但感情上無法認同,卻也可以慢慢冷靜。如果直接說「可以理解您的情緒……但實在沒有辦法……這樣的話……」,恐怕會因為顧客(即失智者)及家屬情緒上的反彈而產生無法預期的後果。十一、 不要有失智症是高齡者的疾病的想法失智症並不限於高齡才發病,也有年輕型失智症,年輕型失智症,周圍的人都不認為是失智症,而誤認為是憂鬱症或其他疾病。不應該從眼睛所見的年齡來預想或判斷有無失智症,重要的是從客觀的事實予以檢討。十二、 不要僅以個人資訊的保護為優先個人資訊的保護與活用間之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將個人資料傳達給他人時,僅限於獲得顧客的同意,但另一方面,若有損及顧客財產的危險,個人資料保護法定有不需要本人同意之例外規定,應注意及熟悉其內容及範圍。十三、不要直到緊急情況,才與家人及地區支持者合作別等到遇到困擾時,才展開合作,平時就建立易於商量的關係是很重要的。本文摘自《別讓樂齡變成「樂零」!如何照顧失智者的荷包,金融人員的必修照護課》,書泉出版2020/07/28出版精選延伸閱讀↘↘↘老人被騙都是失智惹的禍?專家:「走不出去」才是真正禍首!假檢警、假親戚、假客服...坑老3大手法 迷惑銀髮族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1 醫療.自體免疫
預防發病 避免惡化 名醫魏正宗如何與僵直性脊椎炎和平共存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積極接種各種公費、自費疫苗,包括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本身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科魏正宗教授提醒,接種疫苗是為了減少感染,因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一但發炎就可能演變為終身的慢性疾病,此外,為避免病情惡化,應戒菸、溫和運動、減少受傷、遵循醫囑服藥。既是僵直性脊椎炎醫師,也是病患的魏正宗說,他在大學期間,半年間持續腰痠背痛,雙側大腿與髖關節痠痛,連機車都無法跨上,直到服兵役的哥哥因僵直性脊椎炎而被驗退,他也前往接受檢查,確認為僵直性脊椎炎,家族親戚都去檢查,將近一半確定有陽性基因。魏正宗在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當實習醫師兩年,恩師正是台灣最早出國學風濕免疫疾病的藍忠亮醫師。他從此遵照醫囑,吃了2年的傳統免疫調節劑和消炎止痛藥。因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也調整作息,多吃蔬果及益生菌。病況控制佳就逐步減藥、做柔軟操、游泳,近年還學氣功和太極拳。從22歲發病至今,保養得宜,常以自身經驗與病友分享。魏正宗說,「預防發病」、「避免惡化」是僵直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兩大保養原則。在預防方面,他建議,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該積極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以減少感染,預防發病。公費疫苗別忘了,另外自費疫苗像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子宮頸癌疫苗等,都應接種。另外,避免外傷,適當的運動及戒菸也很重要。魏正宗特別強調,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預防保養的最重要一步。在避免惡化部分,雖然已經發病,但是還是可以透過生活的調整來減少惡化。例如避免身體過度勞動、避免受傷、努力戒菸,因為受傷之後,會誘發嚴重度變高,應該維持和緩的運動習慣,游泳、柔軟體操、氣功、瑜伽都很好,戒菸更是首要的工作。國內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盛行率約0.4%,推估全台大約有8萬名病患,依據健保資料庫顯示,接受僵直性脊椎炎治療的病患約為5萬人,也就是說,還有3萬名病患沒有接受治療,可能與沒有找對就醫科別有關。此外,即使接受治療的5萬名病患中,也只有一半規律就醫。魏正宗特別提醒,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都應該找免疫風濕科醫師定期追蹤。魏正宗同理地指出,他明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身心都很煎熬,疼痛讓生活品質不好,甚至萌生不想結婚生子的念頭,事實上,生活型態的調整就可以大幅改善病情,不要放棄。此外,遵從醫囑規律服藥,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免疫調節劑,可以控制發炎情況,效果很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若是未能積極控制發炎,不僅會出現骨頭沾黏的嚴重後遺症,也可能產生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眼部虹彩炎、皮膚乾癬等共病。魏正宗說,門診中,一名延遲就醫三十多年的男子,不僅骨頭沾黏、皮膚乾癬、疼痛纏身。在就醫用藥之後,便感嘆的說「從來沒有那麼輕鬆過。」魏正宗小檔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美國加州大學(UCLA)免疫風濕實驗室研究員英國皇家國立風濕病醫院(RNHRD)研究進修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副院長台中榮總家庭醫學科醫師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嘉義榮民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第二屆理事長專長:(1)僵直性脊椎炎(2)風濕病(3)過敏、免疫疾病(4)痛風(5)中西整合醫學
-
2020-08-1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從不提倡多喝水!為什麼盲目多喝水其實不可取?
【文、圖/摘自幸福文化《濕胖:減肥先去濕》,作者佟彤】中醫從不提倡多喝水一個脾虛的人,本身是陽氣不足的,喝進過多的水,不僅無法為身體所用,還會進一步傷害原本就薄弱的脾氣。我有個親戚,八十歲了,年輕時泌尿系統感染,後來因為身體虛弱轉成了慢性,很容易發作。每次尿痛、尿急的時候,她就拚命喝水,結果,感染好了之後,胃都會難受很久,她的胃病可說是喝水喝出來的。盲目多喝水,為什麼不可取?在此,必須很鄭重地告訴大家:古往今來的中醫,不管對什麼疾病,從沒提倡過多喝水!因為中醫是治人,而人不是機器,更不是裝水的容器,不分體質狀況,刻板地按「每天八杯水」的標準灌進去,是違背中醫主旨的。身體缺水的人,不是水沒喝夠,而是他們沒有用水的能力,這種人,往往是脾虛的,如果勉為其難地多喝水,就會像古人說的那樣,「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仍強與飲之,因成其禍」。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這個人總是不能感到口渴,而強飲水,病情會更加嚴重。口不渴?可能是脾氣虛了在中醫裡,「口不渴」是一種重要的疾病訊號,因為一個人只要是正常地代謝,即便不出汗,身體也會透過皮膚進行「無感蒸發」,這個時候,就會因為缺水而本能地感到口渴。之所以不渴,並不是人對渴的感覺遲鈍,而是缺乏「無感蒸發」,該代謝的水沒有代謝出去。身體不缺水,自然不口渴。這些人除了口不渴,還不喜歡喝冷水、喝了就想尿,稍微多喝點水,就覺得自己能聽到胃裡的晃水聲,且會出現眼睛和面部容易胖腫等現象,這都是蒸發不足導致的結果。之所以會蒸發不足,是因為火力不旺,即中醫講的陽氣虛,而脾氣就是陽氣的一部分。水屬陰,運化水是需要陽氣的。用西醫的方式解釋就是,一次喝過多的水,胃壁的肌肉承重過大,胃的排空負擔就會增加,同時,水太多會影響胃內生物酶的濃度。如果這個水是低於體溫的,身體還要調遣全身之力來加溫,才能讓生物酶開始煥發活性。因此,假使是暴飲,還喝的是冷水,就是給身體增加負擔,久而久之會損傷功能,就是中醫說的傷陽氣。一個脾虛的人,本身是陽氣不足的,喝進過多的水,不僅無法為身體所用,還會進一步傷害原本就薄弱的脾氣。中醫建議這種人不僅不要多喝水,更忌諱「飲冷」。如果要喝水,也是少量多次喝溫水,即「頻頻飲之」,而不是咕嚕咕嚕灌完一大瓶水。
-
2020-08-09 科別.皮膚
囧!不敢穿熱褲、比基尼泡三溫暖 全因屁股黑嚕嚕
35歲未婚孫小姐和55歲李女士,兩人最近一起到醫美診所求助,因為覺得臂部出了狀況。孫小姐是名業務員,練瑜珈數年,好不容易最近瘦身成功,迫不及待穿熱褲秀身材,卻在排隊買電影票時,被朋友提醒自己露出了兩團黑嚕嚕的「屁股蛋」,當場囧到不行!李女士是公務員,平常職務整天一坐就是8、9個小時。有次和親戚們去泡湯兼三溫暖,被妯娌提醒她的屁股明顯粗黑乾糙,該保養了,讓她尷尬不已。阮綜合皮膚科醫師劉昭宏說,有名20多歲的女大生來求診,因為她喜歡穿緊身褲展現下半身曲線和比例完美的腰臀,但氣候悶熱,以致臀部痘痘長個不停,留下了許多色素沉澱的痘疤,夏天想穿比基尼,卻擔心露出珍珠奶茶般的「尻皮」。劉昭宏表示,常穿緊身、不透氣長褲或褲襪,悶熱潮濕下,臀部容易有毛囊炎,而毛囊炎和跟青春痘看起來很像,不少人會去擠破,反而使狀況更嚴重。不管是久坐辦公,或是臀峯豐滿者走路常互相磨擦,都會使臀部屁股溝、臀部下緣等部位的肌膚暗沉、粗糙。尤其行動不便長期臥坐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是皮膚是過敏體質的人,因免疫力低下,若有細小傷口,又碰上細菌入侵,也容易形成也容易形成毛囊炎、疔、囊腫等發炎性疾病。博愛唯美中心醫師董紫筠表示,夏日穿著太緊內褲或緊身褲,不但容易積汗,引發皮膚發紅、發炎,又因為血液循環是運送皮膚黑色素多寡的關鍵,長期的局部壓迫與摩擦都會形成瘀血、缺血,尤其容易造成鼠奚部、股溝、臀部下緣皮膚色素黯沉。「屁股蛋」指的是盆骨下方的「坐骨結節」處的臀部下緣皮膚,這裡在長期擠壓和摩擦下角質層增厚,不但有深淺不一的色素產生,還有像膝蓋皮膚的粗糙觸感。這種黑色素沉積在真皮層,屬於較深層的黑色素,難用一般美白保養品去除,治療上還是建議使用雷射。劉昭宏建議,針對臀部股溝、下緣的痘痘、暗沉、粗糙,最根本除了穿寬鬆透氣的衣著,還要保持血液循環暢通以「防黑」。例如必須久坐者使用軟度適中的坐墊,可以稍緩解坐骨結節對臀部皮膚的壓迫和摩擦;治療上,症狀輕微的可以定期使用果酸乳液,去除老廢角質,增加循環代謝,減少暗沉堆積與毛囊炎產生,但要注意過度的去角質卻會造成反黑。痘痘藥可以消炎消腫,但最好視狀況決定用藥,勿長時間塗抹,以免產生抗藥性。如果毛囊炎或暗沉粗糙狀況嚴重,最好尋求專科醫師診治,而淨膚雷射可以有效治療,但施打治療效果與次數因人而異。
-
2020-08-01 橘世代.好學橘
相信理專 5年被騙走2億元 誤信話術「連棺材本都賠下去」
這幾年,高齡者被詐騙的人數攀升,而且相較於其他年齡層,通常金額更高、舉證更難,嚴重者甚至失去畢生積蓄。為何詐騙容易找上老人家?又應該如何防範?在8月的《橘世代》,邀請您深入了解這個家中長輩,甚至未來的我們都可能會遇到的難題,並試圖尋找可能的解方。你會發現,雖然詐騙猖獗、手法多變,但是預防家中長輩被詐欺,我們可以做的比想像的更多。老年人被詐騙案件數量增多,根據刑事局統計,詐騙集團以「猜猜我是誰」假冒親友名義借錢的案件,6成被害人為60歲以上的老人,光今年1至4月已損失1億元;曾任檢察官的律師翁偉倫提醒,老人詐騙案件中「假檢警」的公務詐欺最多,其次常見理專詐騙,特性是金額龐大,相關單位不可不注意。資深藝人郭美珠前年曾出面指控遭一名男子邀約投資蛤蠣養殖業,借款加投資金額高達2000萬元,待發現事情不對勁,男子已完全失聯,她哭訴「連棺材本都賠下去了。」誤信假檢警 存款被盜領百次中研院前副院長劉翠溶(78歲)5年前接獲「假檢警」來電,誤信自己捲入刑案,多次提領現金或匯款至指定帳戶;她某次赴銀行換匯款100萬元,被行員察覺有異報警處理,雖警方介入讓劉放棄匯款,但她事後仍聽信詐騙集團話術,交出存摺、提款卡和密碼,最終被盜領逾百次取走剩餘存款,總計損失超過2000萬元。獨居少互動 退休俸易被騙光警方指出,無論學歷高低都有可能被詐騙,通常鮮少接受社會資訊、獨居少與外界接觸、人際關係疏離或較無查證能力者,容易被詐騙;翁偉倫表示,如今網購詐欺案件占多數,但老人較少使用網路購物或操作ATM匯款,類似案件不多。他指出,雖現今「假檢警」公務詐欺案件量極少,但約8、9成都是老年人,且多為親赴銀行提款,金額龐大動輒數百萬、千萬元,值得外界重視及防範;他說,曾經有一位教師擔心經濟不景氣,一次提領約800萬元退休俸,預想慢慢花可用20、30年,未料一夕之間被騙光。理專博信任 印鑑存摺全給他翁偉倫表示,「理專詐騙」也是老人常見被詐騙的手法,老人因和理專相處長久,建立穩固的信賴關係,又因身體不適不方便跑銀行,而將印鑑、存摺交由理專保管代為投資,久而久之理專動歪念頭,製作假報表讓老人誤信持續賺錢,等詐騙得手一定金額,人就消失不見。他說,曾經處理過一家公司老闆的妻子遭相處20多年的理專詐騙,因為信任而交付印鑑和帳戶,多年來投資沒有問題,但僅花3到5年時間騙走2億餘元存款,理專事後人間蒸發,也不知有無出境。遭詐團恐嚇 也不敢告知小孩翁偉倫提醒,老年人因社會資訊少易遭詐騙,誤信詐騙集團的話術、遭恐嚇對家人不利,而不敢跟小孩討論,獨自提款交付現金;對此,除政府勤加宣導外,老人遇到突發狀況切勿驚慌,保持冷靜和家人討論,有疑慮一定要報警。再者,家人不宜讓老年人保管過多錢財,金融機構需強力關注老人提領大額現金,除口頭詢問用途外,也可以要求提供相關證明,或是改以開銀行支票,延緩兌現時間,讓詐騙案件發生時,有緩衝時間凍結帳戶,或拒絕詐騙集團兌現。他說,預防老人被詐騙,家庭支持十分重要,每日隨口關心或詢問,且若家中老年人出現失智症狀,建議聲請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將老人財產交由監護人處理,避免不肖人士詐騙。 保護失智者財產 2招自保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台灣失智人口日漸增多,如今每100人中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失智不只是記憶問題,衍生相關法律議題層面極廣,由於失智症會帶來認知功能障礙,會出現衝動、控制力差、定向感障礙,最終是「判斷力下降」,例如被詐騙集團騙錢、當人頭一不小心就被上銬,令家屬十分困擾。失智症協會前年有家屬分享經驗,劉姓婦人的丈夫10多年前出現易怒、個性迥異症狀,某天被誘拐出門,半年後才回家,且2個月內被騙走1億多元,事後才確診罹患失智症,她一連打了10餘個官司至今超過10年,卻只拿回10分之1的錢。湯麗玉說,無論老人或年輕失智症患者,家人若發現出現早期徵兆,應盡快引導就醫,取得失智症診斷證明、病歷紀錄,未來不幸被詐騙集團當人頭挨告上法院,才能讓法院作為審判依據,減緩風險。她指出,要預防患者成為詐騙集團的肥羊,建議家屬依據患者症狀嚴重性,到法院聲請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由輔助人、監護人協助患者處理財產。【延伸閱讀↘↘↘】。假檢警、假親戚、假客服...坑老3大手法 迷惑銀髮族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01 橘世代.好學橘
假檢警、假親戚、假客服...坑老3大手法 迷惑銀髮族
刑事局統計,每年有逾2000名老人被騙,成為高齡社會問題。詐騙集團趁白天長者獨自在家致電,自稱警察及檢察官,以涉及刑案、電話製作筆錄、監管帳戶等話術要求匯錢,還會派車手假扮地檢署人員當面取款。近2年有7萬人被詐騙,每10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以假檢警、猜猜我是誰、解除分期付款手法最常見;刑事局分析,銀髮族多少有積蓄,但判斷力減弱,不容易吸收新資訊,成為騙徒下手肥羊。歹徒使用「猜猜我是誰」手法,撥打電話或是透過LINE聯繫,假冒高齡者的姪子女、孫子女、外甥子女等晚輩,熱切噓寒問暖,再謊稱生病或資金周轉急需用錢,向老人借錢請求匯款。另外,詐團冒充網路購物平台客服人員致電買家,誆稱誤設分期付款,買家會被多次扣款,指示操作ATM解除設定,實則匯款給詐團,不少老人受害。刑事局分析,老人受成長過程社會氛圍影響,對政府機關心存敬畏,容易被假檢警詐騙,與晚輩親戚缺少聯繫,難以分辨真實身分。近年許多老人學習上網購物,輕信詐騙話術落入解除分期付款陷阱。警方提醒,檢警不會用電話做筆錄及監管財產,民眾可在家張貼相關訊息提醒長輩,老人接到以親友名義來電借錢,應致電本人查證,另外,ATM不具解除分期付款功能,一律不要相信,有疑問撥打165反詐騙專線諮詢。【延伸閱讀↘↘↘】。相信理專 5年被騙走2億元 誤信話術「連棺材本都賠下去」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29 橘世代.好學橘
許傑輝家藏「農場」-自種無毒菜,毛蟲上門分杯羹
許傑輝享受田園樂已有20年,不灑農藥自己種、自己吃,還可分送給朋友,種菜時樂享一人小天地,太太不會來打擾。他笑說:「種菜太辛苦了,女孩子又怕曬、怕蟲,我也不喜歡種菜時有人在旁邊問東問西。」一開始接觸種菜,是因為想吃茼蒿,從種子開始,沒想到開出黃花,才發現茼蒿跟菊花是「親戚」,種錯方式,結果全部都死掉,於是許傑輝開始研究土壤、耕作方式等等。後來種出心得,他就挑戰較困難的十字花科,結果引來超多毛毛蟲,用了各種方法都沒辦法阻止毛毛蟲來偷吃。最後他「誠心溝通」,像毛毛蟲們發表,「這一半給你們吃,另一半留給我。」竟真的有效。種了菜之後,許傑輝也開始養魚,朋友都笑稱他家可以當「緊急避難中心」。因為不缺食物。此外,還會有綠繡眼來拜訪築巢,許傑輝還要幫忙趕走台灣藍鵲,因為藍鵲會吃綠繡眼的雛鳥。。延伸/82歲還在學!工程退休轉農業,人人稱他「可可爺爺」。延伸/敬農夫!退休校長學下田「晨昏背天面地,不亦快哉」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手談「醫病溝通」藉由醫病關係的建立 幫助病人更省力達到理想生活
【編者按】今年四月我們曾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刊載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娓娓道出病人所受到的委屈,想不到因此引起一位關心這議題的學者霍教授幾個月後的回應,因此我們再度以「醫病關係」為主題,除了刊登這篇回應以外,也登載一位醫學生最近在門診實習後分享他對「醫病溝通」的深度反思,同時也轉載醫病平台一周年時,於「民報」所發表的「介紹『醫生』這幅名畫」。希望這星期透過這三篇由不同角度探討醫病關係,可以使大家對這重要的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臨床實習有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跟著醫師看門診,在門診中可以看到許多疾病初期的表現,以及學習醫師如何跟病人解釋病情及討論治療計畫。在跟過不少老師的門診之後我自己也開始思考,有一天我會有自己的門診,我應該要怎麼樣面對病人?這其實真的是一門藝術,有些醫生對病人非常兇,非常專斷,但是他可以很有效率的幫病人作決定,降低病人做出對自己不利決策的可能,但是這種「父權主義」(paternalism)」在現今強調病人自主及共享決策的社會已經漸漸不受到認同,但是在門診那樣短短的時間要如何在體諒病人情緒的同時,盡可能地將重要的醫學資訊傳達,然後幫助病人做出最好的決策,這是非常困難的。這讓我想到Eric Fromm非常有名的一本書「逃避自由」,裡面提到:「因為個體相信透過權威的秩序或是經由權威管理,可以取消自由選擇的內心衝突,以減緩本體上的焦慮不安。個體透過納入自動性機械模仿的團體規範,以減除自由選擇的焦慮,或生成群眾服從的新權威主義代理人模式,以逃避自由的不確定感,或是透過自我貶抑的低度自尊與自我詆毀的方式來逃避自由。」在我們不斷強調「自由」跟「病人自主」的同時,我們很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恐懼,那個恐懼就是「自由」本身,我們藉由提供了病人「自由」反而更加創造了他們轉而依賴權威的驅力。醫生都自認為已經完整的解釋了各項方案的利弊,但是病人真的了解嗎?病人真的有辦法作決定嗎?我們要怎麼消除病人忍不住想要把這個選擇權交給權威的衝動(不管是神、懂醫學的親戚或是醫生)?我自己的答案是在給予任何所謂的「自由」之前,非常關鍵的一步是要先營造出一個沒有顯著權力落差的溝通環境,醫生的確擁有較多專業知識,但病人擁有自己身體至高的自主權,在這樣的關係之下最理想的互動應該像是同事或夥伴一樣,彼此協助完成一個目標。要創造出這樣的氛圍(ambience)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第一個是「賦權」(empowerment),這件事在東方社會尤其困難,我們的文化崇尚團體,崇尚「為了家奉獻」,我們把個人權益擺在很後面,在這樣的文化框架下面病人看似自己做的決定,真的是對病人自己好嗎?在我們沒有完全的讓病人覺得被賦予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力之前,我自己覺得交付任何選擇給他們都是不負責任的。但是這樣的賦權非常困難,我們要怎麼樣真的讓病人知道他道德跟實務上都有責任、有權力作一個完全對自己著想的決定呢?我自己也沒有很好的答案。第二個方向是「資訊的不平等」,只要有任何的未知就會創造出不確定感,而人類最討厭不確定與未知的事物,因此人們常常會想要保持現狀,因為現狀對我們來說是最熟悉的。我常常覺得醫生花了非常多時間解釋疾病跟治療的利弊,但是很少很少有醫生問病人一個簡單的問題:「您能不能跟我重述一遍我剛剛跟您講的話?」或是「您可不可以跟我說說看,如果您回去要轉達我剛剛講的給您的家人聽,您要怎麼說?」我自己在跟幾個病人解釋過以後都試著問了這個問題,結局是我發現病人真的能夠理解的頂多就是五六成(而我們往往以為病人說他們聽懂了就是八九成懂了)。對於學習來說,真正理解一個觀念的判準並不是選擇題會選或是老師問有沒有問題說沒有,而是能夠用自己的話轉達給別人聽,或是把另外一個人教懂。我們太習慣跟醫學專業,或是學測指考非常高分的人相處,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的語言跟一般人相去多遠,不過當我真的聽到病人重述了自己的理解之後,我就比較能知道他們的理解與背景知識,讓我能夠進一步的補充,或是根據他的回應想一個比較能夠契合他們生活的例子。坦白說以上這兩點真正能夠構築出有意義的醫病互動關係的要件在門診的條件之下非常困難,醫生可能也沒有足夠的誘因與時間去訓練自己怎麼樣把一個困難的疾病解釋到一個小學生都能聽得懂,如果成為一個獨立的醫師之後,我自覺可以勉力做到的就只有一小部分的賦權了,我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向病人傳達出我是來幫忙的,而病人握有他生命、身體、及生活的最終決定權,我的職責就是當個顧問,建議他如果要達成這樣的目標,站在我的角度我覺得怎麼作比較好。曾經我覺得醫生是個「修復者(fixer) 」,藉由權威跟專業知識將病人「推向正軌」,後來我覺得醫生是個「療傷者(healer) 」,藉由醫病關係的建立,療癒病人,但漸漸的我覺得醫生可能就只是個「推進者 (facilitator) 」,藉由我們的幫忙,讓病人能夠更舒服、更省力的到達他理想的生活,僅此而已,而光把這件事情做好我認為就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了。
-
2020-07-26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男人在婚姻關係的盲點
網路上有一個問題被廣泛討論,題目是一個女孩即將到男友家吃飯,女孩在網路上詢問:「飯後要不要洗碗?」網路上有許許多多的回答。有個電視台還作了調查,被問到的女孩有人肯定的回答:「要幫忙洗碗,因為可以表達感謝並顯示家教。」也有人給了否定的回答:「不幫忙,因為自己是客人,而且第一次出現就洗碗,恐怕以後終生要洗碗了。」節目也詢問幾個未來的婆婆,回答倒是千篇一律:「希望兒子的女朋友會幫忙洗碗。」關於洗碗,我的親戚間流傳一個笑話,大伯母是威嚴十足的婆婆。她去美國看兒子,發現兒子在廚房洗碗,當場指責媳婦,「女人該作的家務事,不要勞煩男人。」讓媳婦下不了台。大伯母美國之行也去了女兒家,見到女婿在廚房幫忙,卻高興的連聲誇讚女婿夠體貼。以上兩個故事,重點都是女人。就我所知,男人去女友家,沒有飯後要不要洗碗的困擾。無論婆婆洗碗還是媳婦洗碗,傳統認為女性該操持家務。美國的心理學家作了一個調查,同樣裝潢的房間,一間收拾整齊,一間物品散亂,邀請受試者以整齊的房間作100分來評分。零亂的房間,如果告訴受試者是女性居住,評分平均40分;如果說是男性居住,評分平均70分。可見不論身處東方或西方,家裡如果亂七八糟,大家會怪女性沒整理。男性縱使邋遢,社會準則也較寬鬆。農業時代,男性負責戶外,女性負責家務。現代繁忙的社會男女都須上班,女性仍須負責家務,女人在沒有報酬的家務付出額外的時間,是兩性不平等的根源。以女醫師為例,女醫師上班時間被要求做與男醫師相同的工作,回家仍需操持家務。周末需要照顧子女,使女醫師在醫學會出席率偏低。作者到日本、韓國講學時發現,這種狀況非常明顯。白天看得到女醫師,晚上聚餐清一色是男性,更嚴重的是上班時候,女醫師也被期待作雜務,晨會的時候,我更看到女醫師負責泡茶!這一代的男人已經比上一代的男人承擔比較多的家務,肯買早餐、送小孩,但是烹飪、清潔或照顧老小,還是以女人為主。兩性平權之後,愈來愈多專家主張男性應該分攤所有的家務,原因是家務能鍛鍊身體,抗老化有益健康。例如烹飪需要擬定食譜、買菜、算錢、切菜和擺盤等等,可以運動,也可以訓練大腦及手指。又例如洗碗,有研究證實紓解壓力的效果勝過看電影。男人應該分攤家務,最重要的理由是女人在兩性婚姻當中的緊張、焦慮、挫折常來自單獨負擔家務。許多統計數字顯示,男女平均分攤家務是婚姻美滿的指針。2012年的調查,自覺婚姻關係美滿,性生活和諧的夫妻,多是平均分攤家務。相反的,僅由太太負責洗碗等家務的夫妻,容易婚姻失和。所以說男人與其買名牌包,送鮮花給太太,不如幫忙作家務,更能得到家庭幸福。
-
2020-07-22 橘世代.健康橘
「她孝順一輩子,媽媽最惦念是少來探望的兒子...」寫給憂鬱、照顧、陪伴者的理解之書
如果此刻不美好,該怎麼過?當身邊的人得憂鬱症,該如何相處?最暖心的暢銷作家高愛倫,寫給憂鬱者、照顧者、陪伴者的理解之書!她想告訴你,憂鬱不可怕,「不快樂」更是可以說出來的事!《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精采試閱:這樣舉例吧!家有鬱卒就有獄卒。有憂鬱症的人我們形容他滿心鬱卒。照顧或陪伴憂鬱症者的家人,我們稱他「獄卒」。鬱卒和獄卒這樣的形容都沒有不敬的意思,只是覺得這樣的字詞存有可以類比的情緒。憂鬱症患者就是心思細碎的鬱悶患者,在整個家庭關係裡,照顧者總是在束縛或關懷的關係中,努力找尋彼此和平共處的模式。鬱卒並不容易屈服獄卒的律令,反倒是獄卒管不住鬱卒的動靜。我們必須承認,憂鬱症患者在很多家庭裡是受寵如「王」的。基於愛,家裡成員都願意對那位始終心情不好的家人無事不讓。但是,「讓步」解決得了問題嗎?我對外大概是太理性溫和,所以即使我完全沒有能力隱藏我的「鬱顏」,我的朋友最多只會說:「妳看起來沒什麼精神。」幾乎沒有人直接認定我是在情緒障礙中,只是覺得我提不起勁,我的穿著也不再鮮豔。我在鬱中,還是時有機會和別的朋友談各自家中的鬱事。我所聽到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有一種感慨:父母對子女的愛,真的遠遠超過子女對父母的愛。大凡是長輩有憂鬱症的,子女都覺得盡量盡孝道,配合做讓父母開心的事最重要。如果是子女有憂鬱症的,父母也是盡量配合做讓子女開心的事。但是其中有一個差別,子女照顧爸媽是帶著孝思,父母照顧子女除了無盡的愛,也有無盡的擔心,因為世代交替過於迅速,打破倫理中的百年鐵律:親人親不過家人,信人信不過父母。當孩子不再跟父母講心事時,父母不是失望或不親密而已,父母會因為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而顯得驚慌,有太多的母親告訴我:「我這麼愛他,可是我常常覺得好怕他。」我看得出來他們是如何小心翼翼,又屈意奉承著所謂有憂鬱症的孩子。我的好朋友,她孝順一輩子,從結婚就把媽媽當嫁妝帶到夫家,女婿也是孝順的好女婿。媽媽心裡最惦念著的,是很少來探望她的兒子,但是日常生活裡又對女兒緊黏不放;媽媽年紀大了,朋友也年紀大了,照護辛苦仍甘之如飴,但是媽媽不准她離家寸步,終於也把她折騰到失常了。我們喝咖啡,聽著她哭,她說媽媽是憂鬱症,我說:「不,是妳憂鬱症,妳必須為自己爭取一點生活空間。」「我只要出門,我媽就會鬧!」「妳出門,家裡有兩個外勞和妳先生照顧她,所以她百分百安全,妳只要在約定的時間回到她面前,她就有安全感;她心裡掛念的是哥哥,她鎖住妳只是為了安全感,如果繼續這樣,是妳先垮,然後誰來照顧她呢?妳先生這麼好,妳要他一人承擔嗎?」朋友找到協議方法,現在母女都過得很好。醫生說憂鬱症有心裡性病源,有生理性病源,如果是環境因素造成的問題,只要把關鍵事件調整到適當位置,憂鬱情緒是會被消滅的。跟憂鬱症的家人在一起,關於情感的表達不妨直接熱烈一點。妳家上下兩代或三代,說過這些話?做過這些事嗎?一、「我愛你」我愛你三個字是很重要的藥方,需要用非常具體的方式讓患者「服用」,你可以用語言說出藥方,你也可以用肢體擁抱傳遞藥方,你更應該常常跟他視線接觸,點滴藥方。你相信嗎?視線冷冽還是溫柔,有可能左右一個憂鬱症患者的生死選擇。我愛你,不是戀人的話。「我愛你」,是任何一種好關係的情話。二、「我需要你」「需要你」也該透過一些簡單設計,讓對方為你做些什麼。「需要他」就是提升他的重要性,這些重要性會形成他對自己內在的穩定。與其說:「我帶你出去走走。」不如說:「你陪我出去散步。」與其幫他倒茶做飯,不如跟他說:「你幫我配的衣服很出色。」三、「我以你為榮」我以你為榮的說法也許太官式,太硬邦邦,那也可以用同義字:你真的好出色、我就是知道你與眾不同、你的能力超過我的想像……。華人家庭喜歡把對孩子的讚美寫在臉書上,寫在簡訊裡、寫在群組裡,就是不肯直接對孩子說,就是覺得肉麻,最後孩子覺得父母只是拿他炫耀,而不是接受任何狀況的他,只會拿他跟別人做比較,他不願做父母的戰利品,不稀罕也不在乎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誤會了最真實的愛。四、「我喜歡自在觸摸你」肢體語言不限於擁抱,可以運用的太多太多了。撩撩頭髮、拍拍臉;討論美甲、捏捏肩;母女勾著手臂看電視;開放討論同性或異性的觀點;各自在一張瑜伽墊上,一起研究健身姿勢。我的小姑吳潔如來家裡吃飯,她曾是商務口譯員,走遍全世界,兒子是實習中醫師。餐桌上,來自高雄的媽媽撫著來自台中的兒子臂膀,眼睛在跟我們聊天,情感上母子沒有停止交流,他們一家四口感情親密是有道理的。五、「我們一起和身心科醫生討論我們的狀況?」如果病人沒有病識感,也沒有主動改善情緒的意圖,極大的意外是:家人幾乎都不敢有看診的提議;或者是提議之後,無法應付憂鬱症患者更大情緒的反撲。對健康的人而言,善待自己真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但是對被憂慮症籠罩的人而言,淺淺一笑都像移山倒海一樣的困難。就算越老越豁達的好人生,還是難免會遇到風浪,行船過暗礁,擦傷撞傷當然會留洞留孔。不要怕求醫!憂鬱症是人類史上新發現的生物疾病,這個現象就像最佳海域突然蹦出各種險峻礁石,但是警覺夠的船長水手,只要懂得改弦易轍,補救急難,船就不會沉。幫助患者理解:看病是必須又絕非不名譽的事,在解說過程中,醫生要柔軟與心平氣和。不要對他說:「我陪你去看病、我帶你去看病。」而是要告訴他:「我們一起去聽聽醫生的說法好嗎?」六、「易子而教是可行之策」有些孩子不會對自己父母敞心,偏執的認為別人家的爸媽才較開明。沒關係,就接受這個不是事實的事實吧!健康的父母親,如果對憂鬱症的孩子實在束手無策,也許,可以試著先從自己出發去做相關科別的諮商,試試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專業的建議。看看自己的親戚朋友中, 有無長輩或平輩是特別受憂鬱者信賴的,隔一層關係多一層想像。有時,也許一個距離得宜的角色, 反而特別容易對焦,會成為憂鬱者的解惑人。本文摘自《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聯經出版 2020/05/07出版【關於更多家庭關係大小事↘↘↘】。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4 橘世代.好學橘
從「叛逆者」變「送行者」,一場告別式翻轉16歲少女的人生
年僅26歲,卻有11年殯葬經歷,外表甜美的許伊妃,從小叛逆反骨,像隻刺蝟,赴日留學後成為台灣首位日方認證的送行者,她學會藏起刺,學會尊重,學會自處,甚至學會撫慰人心。年紀輕輕的許伊妃,2016年在臉書寫了「做工不丟臉」、「最小的家屬」兩篇文章,獲得網路13萬人感動按讚,讓她從此多了一個新身分:作家,2017年出版《黑暗中,我們有幸與光同行:20個以溫暖道別、感受生命重量的故事》一書。今年又寫了一本剖析自己的新書《把自己變成光:走過「死亡」,「生」便有了意義,台灣第一位日方認證送行者不得不說的生命故事》。2018年,她拋下一切前往日本納棺學院進修,翌年,她成為台灣第一位取得日本認證的送行者。對殯葬禮儀流程感興趣 家人越反對越想做16歲,正是二八年華的年紀,同齡的孩子約莫在念高一,甚至不少人從來沒有打過工,當時在念夜校的許伊妃,卻選擇加入殯葬行列,成天出沒在殯儀館。「我不是一個按部就班、很聽話的那種小孩,雖然也曾在咖啡廳、服飾店打工,但都做不久,我就想做一些比較特別的工作。」許伊妃笑說,當時,一心想找「很特別」的工作,如果不是殯葬業,大概就剩酒店妹了,剛好親戚小孩過世,她參與了告別式,對整個流程產生興趣,便決定選擇殯葬業,她認為,當年的自己不是因為有什麼了不起的抱負,只是想追尋特別的存在,而且,家人越反對,反骨的她就越想去做。會成為如此叛逆的孩子,許伊妃有她傷痛的過往。從小,她出生於一個相當富裕的家庭,和哥哥姊姊都是貴族名校的學生,卻因父母欠債千萬,一夕之間,從透天厝搬到老公寓,討債人士紛紛上門糾纏,父母從爭吵變成離婚,他們3個小孩選擇跟著阿嬤生活。家庭發生驟變的那一年,許伊妃年僅4歲,但她卻承接了大人們的情緒,記得所有發生的一切細節和改變,「不是爸媽不要我,是我把他們扔了!」幸運的是,隨著許伊妃的父親努力把債務還清,母親離家1年後又回到孩子身邊,許伊妃在個性叛逆、張牙舞爪的同時,也感受著父母的懊悔和補償,在一次次的對抗和對話之後,許伊妃在書裡寫下這段話:「謝謝上天,讓我在你健康的時候就後悔,讓我還有時間去道愛、道歉、道謝!」薪資高出同學3倍 赴日留學更懂尊重投身殯葬工作的她,剛開始只是做一些打掃、端茶水、燒金紙、遺體化妝等打雜工作,許伊妃也不諱言,薪資比起其他同學大概高出3倍,「但我們所付出的時間、體力和精神上的壓力,也高出其他工作至少3倍」。工作幾年後,一心想要進入日本納棺學院學習的許伊妃,幾經波折終於開啟了她的留學夢。在日本留學,不僅讓許伊妃學到納棺的知識和文化,也改變她許多想法。「以前我常會在網路上寫工作上遇到的真實故事,還會明目張膽地配上經過處理的照片,當時常常被其他殯葬業者攻擊,說我消費死者,現在幾乎所有殯葬業者都在寫,我反而比較有顧慮。」許伊妃說,在日本學到對遺體和家屬的尊重,「真相永遠是屬於家屬的!」「我一開始不能接受,覺得自己只是想寫文章,讓世人把握和親友相聚的時光,不要徒留遺憾,那些罵我的人只是見不得我好。但日本納棺學院的老師告訴我,『如果妳想表達的意念,家屬沒有接受到呢?』『為什麼家屬需要被妳的文章一次次地提醒傷痛呢?』我才赫然發現,我的作為是不對的,並沒有真心為家屬著想。」許伊妃說,現在她即使寫文章,也會調整故事內容,家屬看到也不會知道是他們的故事。對家屬心理輔導 收到答謝感觸深日本納棺學院畢業後,許伊妃在當地工作1年左右,因為簽證到期,便回到台灣,和朋友開立已有20年資歷的禮儀公司合作。出第一本書之前,許伊妃曾因憂鬱症發作,又受到每天處理殯葬事務所接受到的負面情緒影響,她曾經整整2個月無法工作,被調職到一個完全沒有產能的職位。「透過出國旅遊、閱讀或是寫文章,讓文字打包情緒,我也好好趁這個機會剖析自己,也研究家屬們的悲傷心理,所以我現在的工作比較偏向家屬的心理輔導,針對家屬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不理解治喪流程的慌亂,或是家屬之間的情感溝通糾結等,都由我一人來面對處理。」許伊妃說,通常這個工作是禮儀師一人要完成,但禮儀師工作太繁雜,在台灣願意找專人來負責這一部分的禮儀公司實在很少見。今年才26歲的許伊妃,卻擁有11年的殯葬事業經歷,其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發生在3年前的某一天夜晚。「基本上,台灣有個不成文的觀念,只要殯葬儀式結束,家屬離開殯儀館,是不可以再回頭的,除非他們不忌諱,或是東西忘記拿、錢算錯了,總之,復返的原因都不會是太好。」許伊妃說,那天白天忙了很多場告別式,不停地收拾靈桌,突然眼睛餘光瞄到有人朝她的櫃台靠近,她抬頭一瞧,發現是上午場次的家屬,許伊妃心裡七上八下,想說不知道是不是誤丟了家屬的東西,沒想到,家屬站在她的面前,對她深深的90度鞠躬,眼眶泛淚地緊握著她的手說:「阿公說謝謝妳,這一切還好有妳。」「我當下徹底感覺到我常說的『力量』,原來是真實可以感受得到的,她那句話和動作是我很大的鼓舞力量。」談起憂鬱的過往和所承辦的治喪案例,甜美笑容下的許伊妃藏著老靈魂,對所有人的感受,她顯然都放在心上,用字遣詞字字斟酌,尊重生死,敬重人性,這個期許把自己變成光的女孩,在一次次送走離開的魂,撫慰在世的人之後,她所散發出來的光芒,越來越讓人感到溫暖。本文轉載自《Money錢》【關於更多生命故事↘↘↘】。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 。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28 養生.樂活人生
社交孤立會要人命!為什麼年長者不再建立新關係?
【文、圖/摘自如果出版《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作者約翰.利蘭】大家對老年有個特別有害的迷思:認為老年人不再工作,也沒有性生活了,在美國,這幾乎是最貶低人的兩件事。然而這兩種說法都未必是真的。年長者之間的愛,是許多人覺得噁心的話題,尤其牽涉到性的時候──如果那老年人正巧是你父母(很可能就是),那就加倍噁心。皮膚鬆弛,骨骼脆弱,循環不良,記憶的空白愈來愈嚴重──「維多利亞的祕密」內衣廣告或青春浪漫電影裡歌頌的,恐怕不是這些事。我母親那一代的人很少看到自己父母老年再婚或約會,許多人到八、九十歲為止的戀愛經驗都很有限。他們早早結婚,之後共度餘生。芝加哥大學一個名為「國家社交生活、健康及老化計畫」(National Social Life,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的研究發現,七十五到八十五歲的女性五人之中只有一人說自己人生中有超過兩名性伴侶,而男性則是兩人中有一人。如果現在新的戀情要在他們的年齡層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們必須在沒有角色模範、毫無頭緒的情況下自己摸索。嬰兒潮的人從前造就了一波性革命,而社會學家期待他們帶來劇變,然而有些長者其實一直享有活躍的性生活。二○一○年,印第安納大學性健康促進中心(Center for Sexual Health Promotion)的研究人員提出,八十多歲的男人和女人之中,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性生活仍然活躍。(特別是七十歲或以上的男人替人口交的情況多於接受口交,而女人這兩種情形都不多,很可能是因為女人活得比伴侶長。)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性可能導致新的麻煩。八十五歲之後,四分之一以上的人說他們有些認知困難。和失智症患者發生性行為,會引起是否為合意性交的問題;愈來愈多人的壽命增長,進入那個範圍,而我們才剛開始設法處理這問題。有失智症的人時常流落到護理之家,而許多護理之家拖拖拉拉,並未積極針對住戶想進行性行為的情況,替職員草擬正式的因應政策,更不用說和住戶與家屬溝通他們的方針了。所以性變得像死亡一樣──雖然會發生,但沒人談論,至少不會公開說。海倫和霍伊住的機構「河谷區的希伯來之家」是其中的特例(其他許多方面也是)。一九九○年代以來,希伯來之家的一個政策是促進住戶之間建立親密關係(包括阿茲海默症患者),並允許住戶觀看情色書籍或影片。護理人員會藉由住戶的一些行為改變(例如食欲低落),留意到他們在人際關係中不快樂(而且員工每月舉辦活動來追悼過世的成員,這在安養機構中更罕見了)。最近,希伯來之家新增了一個約會服務,稱為銀髮之約(G-Date,grandparentdate),不過不大成功:最近的數據顯示,希伯來之家的八百七十名住戶中,只有大約四十人有對象。許多人曾長期照顧病榻上的伴侶,情感耗竭,不想再經歷一次。露絲.威利格也很熟悉這種經驗。我開始拜訪她時,她的丈夫已經過世二十一年,這段期間她從沒約會過。我問她,她在老年必須放棄什麼事,她沉默一下,然後說:「最明顯的當然是性,不過我沒那麼介意。我以前很喜歡散步的,現在不行了。」她表明她比較懷念散步。老年學家時常擔心像露絲這樣的人,他們獨居,而且選擇不參與團體活動,包括他們從前喜歡的活動。多娜.M.科拉多(Donna M. Corrado)是紐約市老人局(Department for the Aging)局長,她說:「社交孤立會要人命。不出門、不好好吃東西、不服藥的人活不長。」我探訪露絲的時候,她時常提到考慮要出去玩或去上運動課,最後總是打消念頭。對她來說,離開從前的公寓後,愉快的社交生活就一去不復返了。然而也可能是人們隨著年歲漸長,就這麼對某些社會接觸喪失興趣,將自己的精力用在他們覺得比較有意義的人和關係上。露絲有時會擔心她的孩子或孫子女,但她從來沒提過她覺得寂寞。社會學家將這種情形視為某種規劃──年長者剩下的時間有限,他們會用會支持自己的人來填滿,不再掛念令他們疲備或需索無度的人。年長者不再建立新關係,而是更依賴他們現有的關係。與其尋找伴侶,不如維持強力的社會連結,而且也只有本質上正向的社會連結才有價值;處於糟糕的關係中,或是和惡親戚相處,對年長者和年輕人一樣不好。蘿拉.卡斯騰森寫得好:「爛關係造成的損害,可能大於好關係造成的益處。」
-
2020-06-21 橘世代.健康橘
「成為照顧者代表什麼?」人生的一次徹底洗牌
成為照護者代表什麼意思?承擔起照護者的角色通常是始料未及的,不管是生理、情緒或經濟上,要負責照護都是一大挑戰。如果是需要全神貫注的照護,很可能讓人難以承受。還好,這類照護通常不會持續太久。只要具備一些彈性,我們就可以撐過去。但,照護到底有什麼玄機,為什麼會這麼辛苦?若成為照護者,我們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檢驗自己和長輩、配偶、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手足、孩子、孫子、朋友鄰居等等的關係,包括過去的和現在的。這可能會致使我們去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工作與休閒活動,還有我們自己的夢想與計畫。說到底,照護帶來的挑戰,並非出現在真空的環境中。成為照護者,可能正反映出我們自身的脆弱,引發我們對未來的焦慮。這也可能提醒了我們過去的危機或生命事件,喚醒舊日和父母、手足及其他親戚之間的衝突。反過來說,這也可能幫助我們回想起之前成功的因應策略。成為照護者,也迫使我們檢視日常行程與行為。我們能不能更常出現在年老體衰的長輩身邊?我們要如何重新配置時間?我們想這麼做嗎?配偶、孩子與主管能忍受我們多挪出多少時間?我們能否承受照護工作中的不可預測性?我們又要如何修正行為,才不會不斷地把挫折發在受照護者或其他無辜的人身上?照護也會引發我們去驗證自己對於年老、疾病、等死、死亡和責任等議題的信念。照護會讓我們勾起無數對於父母的疑問:我們真的認為父母永遠都不會改變嗎?我們期望時間停住嗎?我們真的相信他們永遠會和我們在一起,或者,至少相信他們永遠都能自己照顧自己?還有,或許,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對自己起了疑問:我們害怕自己的真實面貌嗎?如果有一天我們處在父母如今的處境,將會如何?如果我們得了心臟病、阿茲海默症或是中風,變得無能無助、混淆迷惑,那該怎麼辦?我們能否和父母討論他們的真實感受,以及他們想要的安寧照護是什麼?這些和我們自己想要的是否相同?我們能不能放手?我們要如何面對失去親人?另外還有責任感的問題。如果無法陪在他們身邊,我們的罪惡感會有多強烈?當我們碰到必須將父母安置在協助性照護機構或安養院時,通常之前長輩還會苦苦哀求說「答應我你絕對不會把我送走」,這個時候的感受就特別揪心。而且,如果你真的答應過,現在你心裡會有多麼愧疚?如果你的父母曾經以身作則,同樣悉心照顧你,你可能很容易就成為模範照護者,但是,如果他們不是呢?本文摘自《父母老了,我也老了:悉心看顧、適度喘息,關懷爸媽的全方位照護指南》,經濟新潮社 2020/05/16出版【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孫子年輕,爺奶智慧」全家玩桌遊,鬥智看誰贏!。年輕失智比老年人更嚴重 「知覺統合治療」扶家人一把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7 科別.精神.身心
飲酖止渴:高劑量安眠藥造成的腦功能障礙!
長期生活的壓力,讓他產生嚴重的失眠問題,近十幾年來斷斷續續就醫服用安眠藥物。也曾於五十幾歲時,因為無法從悲苦的生活中振作起來,選擇了自殺一途。當時她喝鹽酸求死,卻被救起,手術後留下腸沾黏的併發症,無奈只好長年忍受腹部不適。雖然外科醫師建議可考慮再手術,但丁老太太卻怎麼樣也不肯再入手術房。隨著失眠的加劇,她使用更高劑量的安眠藥,想說與其清醒著疼痛,不如睡到感覺不出痛。這種想法,無疑是飲酖止渴,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又引起安眠藥成癮的問題;更有甚者,情緒越來越低落,專注力與記憶力變得很差,有時連說話都顛三倒四地。就在這種狀況之下,遠房的親戚終於硬拉著她來看診,希望能住院治療。「我肚子痛到受不了,晚上也不能睡…可不可以給我止痛藥?」丁老太太的表情讓人不由得也跟著沉重起來。「所以肚子痛要找到肚子痛的原因啊,這麼痛,看樣子也不得不失眠了。之前醫師建議妳再開刀,或許才是治本之道啊?」我試圖告訴她整體治療的優先順序為何。但緊接著,她和我雞同鴨講起來,注意力異常渙散,完全不曉得在說些什麼。因為醫院床位不足,只好暫時先安排等待床位,並且建議較密集的門診追蹤,等到一有床位就立即住院治療。我向家人解釋我的判斷:「高劑量的安眠藥已經讓她的大腦壞掉了,不管是憂鬱的心情也好,胡言亂語也好,若繼續服用這麼高劑量的安眠藥,是不會好的。請把安眠藥停掉,我試著讓她吃該吃的藥。」於是,就這麼過了一星期。在丁老太太和家人喜孜孜地出現在診間時,還真令我嚇了一大跳。「我好多了。」丁老太太這回講話可清楚了,「回去睡得很好,身體居然也不大痛了,最重要的是,情緒好很多了。」我心想,真恐怖,高劑量的安眠藥真的很恐怖,可以把一個好好的人弄成那般模樣。但只要評估與處置得宜,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她的臨床問題幾近消失。當然,丁老太太不用住院了;在問到她未來有什麼計劃時,她還笑著說打算去南部玩哩。適當的使用安眠藥,可以為治療加分;然而,這種看起來是最快能入睡的方式,其潛藏的問題絕不可等閒視之!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不要一直傳長輩圖啦!」晚輩先別煩,長輩圖好處多
登登,手機發出聲響,有訊息LINE進來。益宏正跟著老總,與客戶端開會,也同時用LINE和同仁保持即時聯繫,方便獲得補充資料的支援。益宏整個人神經緊繃,以為有重要內容進來,他迅速地瞄了手機螢幕一眼。糟,是張花花綠綠的貼圖。原來是老媽傳來「早安 幸福滿滿 快樂每一天」。益宏看了看時間,大概是老媽已經把早晨的家事都做完了,開始坐在沙發上滑手機。登登,登登,登登,老媽使出慣用的「三連LINE」。益宏一看,又是兩張問候圖「輕輕的問候最貼心 朋友的關心最感人」、「人生有福 健康是福 糊塗是福 奉獻是福」,再搭配一則健康衛教「吃彩色食物,遠離失智與心肌梗塞」。會議緊鑼密鼓地進行,手機又發出聲響,益宏的心中焦躁了起來。吼,偏偏在這個時候,益宏不方便打電話請老媽先別傳,於是他打字告訴老媽,現在時機不對,別傳LINE,老媽也沒在看。益宏的手機依然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長輩圖怎麼來的?拜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加上網路吃到飽的費用親民化之賜,老年人使用社群相關科技的門檻下降,過往不熟悉網路生態的長輩,成了網民大草原的新興族群。許多長輩雖然對傳統的桌上型或是筆記型電腦不擅長,如今就直接跳階,熱衷於學習如何使用手機或是平板來上網。使用手寫輸入,長輩們不需要學習中文輸入法,也無須背鍵盤。如今更是有了語音辨識輸入的功能,這對於視力退化的族群,是一大福音。在台灣,社區開始為了銀髮族,推出各種長青課程,打著活到老,學到老,與孫子一起有話聊的招牌,長青電腦製圖班、老人學銀髮科技……都成了廣受歡迎的課程,而這裡,就是多數「長輩圖與它們的產地」。教導銀髮族時,總是要考慮難易度,所以長輩圖的基本素材,通常會先是選擇一張風景照或是生活照,接著挑選喜歡的字句,將內容打字上去,再進行簡易的美術編輯,就能成為一張色彩繽紛的長輩圖。門檻不高,耗時不久,又能有不錯的成就感,於是長輩圖就這樣源源不絕地被製造出來了。長輩圖的內容長輩在製圖,或是接收這些轉發圖片時,多傾向於選擇「正向」、「簡單直覺」的內容,例如山水、風景、花卉,或是可愛的圖片。他們也很喜歡那種寒暄問候語,例如「早安!祝您有個美好的一天!」「天氣濕冷,記得加件衣服。」其實這很像過去社會在鄰里鄉間遇到時,彼此的相互問候,這或許也能讓長輩們消弭現在社會疏離,或是與家人分居所帶來的孤獨感。「呷飯未」、「愛穿衫哦」,這種平常且帶著善意的問候語,其實是他們對你的關心,他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人際間的連結與歸屬感。長輩們的另一種喜好則是類似格言佳句,例如「簡單中擁有,才最心安」、「平淡中相守才最珍貴」,除了也是一種關心之外,也可能會讓他們有種當了良師益友的「成就感」,以及「分享的是智慧」的價值感。我LINE,所以我存在對長輩來說,世界進步快速,其實會帶來一種自己可能會落伍的焦慮感,而科技演變快速,更是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遠遠地拋在後頭。智慧型手機的發明,充滿直覺的使用方式、以AI來輔助人性的設計,讓他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許多以前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儘管你覺得他們只是發發圖、轉分享,但是對長輩來說,這讓他們覺得自己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潮」,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沒有那麼老。最重要的是,能夠傳訊息給他們關心的人,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還有一些意義感。他們在乎的不一定是你的回應,而是一種還能跟你,或者是與世界連結的歸屬感。在發送成功的那一瞬間,長輩其實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回饋。如果他們還得到親友的回應或讚許,那是錦上添花,他們會更加開心。但若是沒有回應,他們多半也不會像年輕人一般,對「已讀不回」那麼耿耿於懷,通常他們還是照發不誤。於是,定期發送LINE貼圖,就成了一種習慣。你甚至可以從長輩發文的時間與頻率,推測他是否身體安好、有沒有出門,還是手機沒電……為什麼是LINE?既然長輩圖都做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要能實地應用。在人人都上網,處處都有社群的世代,長輩們希望自己不只是袖手旁觀,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參一腳」。利用電子郵件將圖片寄出去,所需的步驟與過程較為複雜,不但得申請電子郵件、帳號,還得記得住密碼。若是運用臉書或IG來分享,也得先擁有一個臉書或IG帳號,然後學習上傳照片,而有些長輩並不習慣讓許多人同時看到他所分享的訊息,而利用LINE傳長輩圖,不但執行的步驟很簡單,也很即時,而且製造出來的新圖片,馬上就能與親友分享,甚至當其他人也回以圖片時,很容易就能轉傳。對長輩們來說,他們平常接觸的人際關係網絡中,最多的就是家人與親戚,所以長輩圖的第一線接收者,也就是長輩們的親友。年輕人為何不愛長輩圖?長輩圖會讓你心煩,有幾種可能。一、發得太多睡醒發,等公車發,等看醫生也發,有事發,沒事也發,可以說是至少照三餐發。這部分,我想就算是年輕人發給你,就算不是發送長輩圖,當有人一直不停地傳訊息來,你也可能會覺得很煩。只是因為長輩退休後,空閒時間比較多,因而發送訊息的次數與頻率可能更高。我建議將收到通知的訊息音關閉,以減少困擾。另外,也不需要立即回覆,只要有空時再回應即可。對於愛發長輩圖的家人,我建議要提醒對方,若是緊急的事,就要直接打電話或是以其他的方法聯絡,以免重要的消息淹沒在茫茫圖海中。二、圖片太醜,不符合年輕人美學長輩圖在年輕人的世界裡,變成一個戲謔的詞彙,因為世代的美學喜好不同,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字體。年輕人覺得標楷體太過普通,可是長輩卻最喜歡用標楷體。其實那是因為已灌好的中文字型就是那些,而長輩不太會為此去上電腦課、花錢買字型。再者,當一個人老化時,對於清晰度較差的字型,會讓大腦覺得辨識不清,於是選來選去,就還是回到那幾款。另外,長輩圖很常被拿出來Kuso的還有顏色。長輩最喜歡將五顏六色統統放上去,除了是因為色彩繽紛,覺得很「夠本」、很「澎湃」之外,他們也認為這樣比較「吉利」。其實,鮮豔且對比的顏色,比較能刺激大腦,因此容易獲得長輩的注意而受到選擇,其實兒童也有相同的狀況,所以關於這一點,我得替長輩們說幾句話。其實美醜只是世代觀念不同,我們喜愛聽的流行歌曲,或許哪天也會被下一代嫌棄也說不定。三、內容錯誤不實最令年輕人難以忍受的,大概就是這種類型的長輩圖了。除了容易引起爭戰的政治問題之外,最常見的錯誤內容,其實是與健康觀念有關的長輩圖,「保健新知」類的長輩圖可以說是歷久不衰的排行榜常勝軍,畢竟這是銀髮族最關心的議題之一。舉凡吃什麼可以改善骨頭,哪些東西有毒,不能吃,如果這樣、那樣就會罹癌,種種偽科學充斥在LINE群組中。其實這也是醫師最頭痛的內容。每當有病友或是家屬又在門診詢問我哪些東西是否有效,人家說什麼什麼、對不對時,我幾乎就可以猜到最近的「流行」。只要時間允許,我會不厭其煩地回答。只是等到說明到我喉嚨沙啞、疼痛時,我心中也不免吶喊,誰來幫我也發張長輩圖澄清一下啊。或許是其他醫師也出現了類似的想法,因此,有神人網友寫出反謠言的LINE程式「美玉姨」。只要加入群組中,就能自動搜尋是否為假新聞或是訛言,進而闢謠。不煩,不煩,長輩圖功用多第一個好處:增加社交已經有許許多多的研究強調,孤獨對於老年人的身、心皆有不利的影響,但是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對於性格內向,不習慣直接面對面或是通電話的長輩來說,社群軟體的興起,提供了一種較為間接、緩和的溝通方式,反而能讓他們增加彼此的互動。換個角度來想,當長輩們想要抒發自己的想法或價值觀,但又不想被後輩抱怨這樣很嘮叨時,長輩圖或轉發訊息就是個很好的媒介。能夠把意見帶到,又避免了直接面對的壓力。第二個好處:抗憂鬱之前我曾讀過一篇外國的醫學文獻。針對老年人使用手機發簡訊、使用電子郵件,或是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等工具進行調查,並且篩檢長輩的憂鬱情緒。結果發現,時常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的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未使用者的一半。研究學者認為,鼓勵長輩使用這些社交軟體,讓長輩們有了更容易與親友聯繫情感、表達關心、建立連結的管道,對於他們的精神心理健康大有幫助。第三個好處:防失智站在預防失智、抗老化的立場,我鼓勵長輩多多參與動腦的課程,學習新知。隨著環境的變化或生存的需要去學習新的技能,對大腦是大有助益的。在練習做長輩圖的過程中,會運用到文字、圖形、色彩、空間的組合搭配……的確具備活化腦部功能的基本元素。每日收取他人傳來的圖片,檢查哪一個回了,哪一個沒回,這也是種動腦的樂趣。我想,重要的不是長輩們傳了什麼長輩圖給你,重要的是,在長輩的名單中,有你一個。這一份看不見的心意,比看得見的意義,更值得你珍惜。更重要的是,這讓長輩LINE出「存在感」、LINE出「價值感」。無論你喜不喜歡長輩圖,都沒關係,就像長輩也不懂年輕人為什麼喜歡上IG,吃飯老是要先自拍、打卡,或是說話愛用PTT鄉民哏一樣。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方法,盡量尊重,巧妙善用,就能讓煩惱變成彼此相處的助力。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帕金森爺爺跟孫出門逛新北!山林秘境陶冶身心。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5-31 新聞.健康知識+
健康醫點靈/醫:健康管理比健檢更重要
醫療資訊發達,不少人會額外安排健檢。新北市三峽恩主公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劉顯達表示,每個人體質不同,健檢應該個別化,不必以年齡決定健檢時間;日後的「健康管理」比健檢更重要,調整不良生活習慣,比較能預防發病。劉顯達說,國民健康署補助的免費健檢原則是40歲以上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若有擔心的健康問題、家族癌症或慢性病史、生活壓力和飲食不正常等,也可以提早健檢。健檢範圍可大可小,建議可事先電話諮詢健康管理中心的醫師或健康管理師,評估風險,比較能對準檢查,貴的檢查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他說,可依照親戚發病年齡為基準點,例如乳房攝影原本建議45歲開始,如親戚癌症在一般年齡發病,可建議提早健檢;如親戚早年就發病,健檢就要提早更多。但提早多久沒有絕對,視親等及不同的癌症類別而有變化,可諮詢醫師。劉顯達說,一種疾病會有多種檢驗項目,可透過事先諮詢,增減不同健檢套餐。如果已經覺得身體不舒服,建議直接去門診。他表示,健檢中心如今被稱為「健康管理中心」,是因健檢目的不是看到報告內容就好,而是要對生活作息、習慣「做改變」。發病原因包括基因遺傳和生活習慣。也許現在沒患病,但透過調整作息可進一步預防發病。劉顯達也提醒,有些精密檢查如電腦斷層帶有輻射,正子攝影也有放射線,如果不常接觸、檢查對後續有益,就建議做;如短期內曾做過相關檢查,最好和健檢中心討論評估。
-
2020-05-27 癌症.胃癌
胃脹.胃痛吃不下? 小心不只是消化不良 而是胃癌末期!
衛生福利部統計,107年癌症死亡率胃癌在第7位。胃癌初期大部分都沒有明顯症狀,初期治療5年的存活率能有90%以上,但等到第3期就大幅減少至50%以下,復發機會也會上升。目前能早期發現的唯一方法,就是規律接受內視鏡檢查,假使發現食量突然變小,好像吃一點東西就會胃脹,恐怕就要有警覺。日本大學醫院(日本大学病院)消化器病中心醫師池原久朝表示,胃癌初期是在胃壁內表層黏膜的異常細胞,接著不斷越深越廣增殖,根據不同深度可稱做4種型態,發展到最後變成革囊胃(或稱皮革胃),由於早期癌細胞在胃黏膜,不會聚集在1塊,而是像沙粒般廣範圍分布,因此早期發現有一定困難度。池原久朝強調,胃癌初期無症狀機會比較高,在癌症發展過程中,胃的收縮功能會漸漸變差,縱使不會有明顯症狀,不過可能會發現到吃東西困難,覺得胃總是消化不太好,此時癌細胞已經擴張到一定程度,有可能轉移到其他臟器,必須立刻接受檢查,否則治療難度與存活率都會大幅下降。如果確診革囊胃,手術治療已經非常困難,恐怕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延續生命,如果檢驗出與癌細胞有關的HER2基因,目前有專門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假使檢測陰性,也有胃癌末期專門藥物可以使用,但是抗癌藥物有引起副作用風險,藥費也非常貴,經常是第2線或第3線的治療方法。 另外,幽門桿菌感染者已被證實罹患胃癌機會比其他人高出許多,並且家族有胃癌病史,遺傳因素也不能排除。如果自身有胃癌高風險,一定要維持定期檢查,由於胃癌不是快速發展的癌症,不會一出現就迅速發展到無法手術的程度,基本上1年接受1次內視鏡檢查,就能有很高初期發現治療的機會。台灣中國附醫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表示,早期胃癌幾乎可以說沒有症狀,當癌細胞向下發展,抵達肌肉層或漿膜層,由於胃的收縮能力變差,食物排空能力下降,就會容易有腹脹、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狀,假使出現症狀才確診,很可能已經第4期,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例如肝臟。林肇堂強調,發現早期胃癌,可以藉由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把癌細胞去除,病患不用全身麻醉,也不用切除病灶胃部。假使出現症狀才就醫檢查,確診已經是進行期癌症,就需要比較複雜的治療方式,不但要手術切除胃癌部位外,也擔心癌細胞已經到身體其他部位,需要藥物輔助殺死其他部位的癌細胞。林肇堂說,由於藥物進步,現在標靶藥物或相關療法輔助下,末期胃癌患者也能有很好的治療,但能早期發現還是最好,如果家中有親戚發生胃癌,特別是直系血親,就應該維持每年1次胃鏡檢查。而如果檢測到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在治療完成後,也應該保持定期檢查。另外,由於煙燻醃製肉品也是胃癌好發因子,能避免食用最好。(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