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2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親戚
共找到
282
筆 文章
-
-
2021-08-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餘生,賺回此生!
【編者按】旅居國外多年的作家朋友張至璋寄來email,敘述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回台「避難」一段時間,回到美國與也是作家的夫人夏祖麗因為嚴重時差,而彼此擔心老伴「昏睡不醒」的真情流露。感動之餘,忍不住鼓勵他分享老人快樂的生活。接著又邀請兩對「老夫老婦」分享他們的故事:一篇來自醫界神鵰俠侶的醫師陳榮基與護理前輩周照芳、一篇來自名作家黃春明與林美音夫婦。也許有人會以為這好像與「醫病平台」的主題有點差距,但事實上有智慧的老人可以跨過「健康」與「疾病」的鴻溝,見證生命的奇妙:雖然「老而無病」可望不可及,但「老而快樂」卻是這些智慧老人享受到的生命。 新冠肺炎一年半,老人見報率頗高,不是敬老,是死亡率。去年初,偶然與一老留學生交談,他寡言,身體不適,數週後他竟然離開人間,感染了新冠肺炎。灣區的聖塔克拉拉郡,人文薈萃,肺炎也從這兒蔓延。 我們本就要回淡水,於是落日,春陽,中山五十六古早味,流行的語句順時鐘。遠望新大陸,川普在發瘋,遍地烽煙。不料天堂享受一年,時鐘壞了,六月間兒子催促我們,你們這把年紀加上慢性病,不去打疫苗等什麼。於是鼻管PCR,全身木乃伊,又回到加州聖荷西,San Jose,西班牙話聖約瑟,耶穌的養父,此處更近天國。 台灣的規矩,十四天檢疫,機師通融三天也夠了。美國疫苗生效要五週,人們閉關自守,計算體內疫苗發酵度日。親戚為我們清理屋內,塞滿冰箱,車子充電。朋友來電子信慰問,我說,李白早說過,「我本台狂人,五嶽尋苗不辭遠;地猶聖荷西,萬方多難此登臨。」 黃昏人生,歲月苦短,我認為主因是得了戀床癖,不是新婚那種,是昏昏欲睡,或張眼瞎子,是太陽在頭頂,或腳底。妻有福氣,一睡五小時,我回床假寐,起床省視,她還在睡,八小時了。我再假寐,十小時了,接著十三小時。我想起去年那寡言老留學生,不寒而慄,於是漫步她床前,只見鼻息輕微起伏,真是美麗人生。但是也有人一輩子如此美麗,就像童話睡美人。我不是白馬王子,不敢吻醒,怕萬一失效。 天色漸暗,二老終於見面。不料她說,「我一直睡不好,幾次起床做事,洗衣,燒湯,看你總是在睡,十幾小時,真有福氣。」是嗎?孔老夫子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五週閉關的日子,窗外藍天白雲,室內一場場老電影。希區考克的捉賊記,擒兇記,葛麗絲凱莉,卡萊葛倫,桃樂絲黛,詹姆史都華,美女俊男,令人憧憬從前,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然而,最感人熱淚的是,史蒂芬史匹柏的「拯救雷恩大兵」。 這部二戰紀實電影裡,湯姆漢克斯是美軍班長,在法國前線奮戰德軍。他接到五角大廈命令,放下一切任務,搜尋一名美軍二等兵雷恩,解甲歸國。原來國防部發現,雷恩一家兄弟三人都被派到歐陸前線,兩人戰死,只剩雷恩活著,他自己不知道。國防部基於人道,緊急金牌召雷恩回國,改任軍中文職。最接近雷恩戰區的是湯姆漢克斯這一班人,便急令他帶同僚搜索雷恩。 這一班九人,任務特殊,不能戀戰,竟致戰死三人,其他的頗有怨言,為了救個二等兵,枉死三人,算哪門子戰爭。他們終於找到雷恩,最後一戰裡,美軍死傷慘重,雖然打退德軍,可是班長湯姆漢克斯身中數彈,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他示意雷恩附他耳邊,奮力說出他人生最後一句話,Earn it,「來日賺回來!」 麥帥說,「老兵不死」。咱們新冠餘生,賺回此生。
-
2021-07-24 養生.運動天地
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 她從肉腳到運動迷,上癮戒不掉
從小就缺乏運動細胞,高中體育課罰球線投球,怎麼投就是碰不到框,53歲的張玉玲說,老師看她已盡力,搖搖頭勉強給了60分;大學體育課800公尺要求2分鐘跑完,只以差幾秒的成績低空掠過,總之,從小到大體育成績從來沒好看過。張玉玲是獅子座,她說許多人認為獅子座的人很霸氣,其實如果只用1個字來形容獅子座那就是「懶」。由於缺乏運動細胞,所以懶得動就更理所當然。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有次和朋友去龍潭石門山,爬到一半就臉色發白、嘔吐不止,這幕慘烈的爬郊山經驗;對照現在的她,爬山挑戰百岳,甚至還參加路跑賽,朋友都懷疑「是同一個人嗎?」2張體驗券 開啟運動機緣張玉玲養成運動習慣其實是偶然,從朋友得到2張瑜伽體驗券開始。兩個人有伴,朋友拉她一起去體驗,禁不起櫃檯小姐的遊說,當場就花了8800元買下80堂課;日後漸漸愛上肢體伸展的感覺,砸下5萬元,買5年不限堂數的長期券,為的就是逼自己努力上課,最高紀錄曾經1個月上了近25堂課。上瑜伽課的同時,勉強答應朋友牛廉盛情邀約,參加每星期家族的爬山行程,每周六早上6點集合爬桃園虎頭山;她說,那時正在念世新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假日本是補眠日,「答應得非常、非常勉強」。她還記得冷洌的冬天,為趕上集合時間,5點多就得鑽出溫暖的被窩,心情之掙扎,至今仍記憶猶新。每周六固定爬山行程延續至今,一晃眼已十多年,初始參加者以牛家人居多,後來登山隊隊員們拉親戚、好友加入,目前已壯大到近50人規模,取名「虎嵐登山隊」,十多年來幾已踏遍桃園以北的各大郊山。加入登山隊頭一年,每周固定都走虎頭山,久了對於山上的小花小草產生興趣,於是每星期帶相機上山,拍草拍花拍昆蟲…,透過網路和達人解說,慢慢認識每株花草、每隻小蟲的的名字,再透過部落格記錄登山隊的每一次活動,同時也加深自己對植物和昆蟲的記憶。社群前輩 攝誘她挑戰百岳爬百岳從來不在張玉玲的運動清單上,且3天不能洗澡,「歐買尬~光想就全身癢」,張玉玲說,更何況她還有心臟瓣膜疾病的毛病呢!拜網路之賜,出現Plurk、Facebook等社群,陸續結識幾位爬百岳的前輩,在他們攝誘下(以高山照片引誘),原先抵死不爬的態度開始鬆動。近45歲開始第1次挑戰百岳,第1座就是合歡北峰,出現嗜睡、呼吸困難等高山症,2公里的路程走了4個鐘頭,幾乎是走2步路就得休息,主辦人風飛沙說是為了讓她們幾個新人體會什麼叫高山症,而過了這一關,以後就再也不用怕了。爬百岳果然就跟吸毒一樣,1次上癮再也戒不掉,就跟很多老前輩說的一樣,太久沒上高山就會得到「低海拔症候群」,渾身不舒服,每隔一段時間總得找時間再上山去自虐一下。只要肯動 幾歲都不成問題張玉玲發現自己有心臟瓣膜疾病這個毛病,約是25歲,她問醫生會不會死人?醫生說不會,拿了藥回家吃了沒再不舒服,就沒理它。開始爬山後,一度出現身體不適,再回醫院檢查,醫師得知她每周固定上瑜伽、爬山,十分鼓勵,連藥也沒給她,讓她回家繼續保持運動習慣,等老了運動無效,再來吃藥、裝支架不遲。醫師的一席話,讓張玉玲更堅定運動的信心和毅力。隨著年齡增長,前年登雪山北峰時,張玉玲明顯感覺體力下降,爬山前輩們指她平日缺乏訓練心肺功能的運動,張玉玲開始慢跑,這一跑再也沒斷過。每周二、三、五,只要空氣品質許可就去跑,跑個5到8公里,偶爾再排個連假走走百岳,不但鮮少感冒,冬天也不再手腳冰冷。張玉玲說,運動讓她獲益良多,35歲練瑜伽,38歲開始爬山,45歲上百岳,48歲開始慢跑,事實證明,只要開始動,幾歲都不成問題;許多朋友以體力、膝蓋不好等等作為藉口拒絕運動,她就會替朋友覺得可惜,「 許多事用想的永遠都很困難,能不能?行不行?做了才知道!」
-
2021-07-16 養生.家庭婚姻
婚前進的水、婚後流的淚,自己的隊友自己教!逆媳一旦養成,便是頭也不回的氣魄
原PO學歷好工作薪水也高,在原生家庭中是位獨生女,自己的母親和奶奶感情要好並沒有婆媳問題。研究所畢業後選擇與老公結婚,老公的家是傳統大家庭,傳統到不收聘金還硬要給的那種、結婚有六禮三金十二版帖的那種傳統。從那時候開始,原PO家跟婆家就格格不入。從此,一連串與婆家相處的「受訓」過程,讓原PO一路逆風成長,成為一代逆媳。 婚禮只是開端,禮俗一切只能聽婆家的,他們的才是正解!討論婚禮時,未來的婆婆跟阿嬤一副結婚要照他們的規矩走,他們的禮俗是最正確、最傳統、最有禮的,我們家的都是錯的,一定要配合。我爸媽也因為不是很了解,因此就按照他們的規矩來,殊不知這只是第一個深淵,懵懂無知的我就這樣踏入傳統大家庭的禮俗中。 重男輕女觀念根深蒂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結婚不久,婆家開始催促生孩子,還弄出一堆補藥說吃了可以生兒子之類的,我這時感到不對勁,跟老公表示我還不想要有孩子。因此,老公強硬的跟公婆說我們有自己的計劃,生兒子、女兒都好。 非得強迫我回婆家坐月子,溝通無效後我決定直接拒絕溝通懷孕期的磕磕絆絆就算了,反正不跟公婆住在同一個縣市,偶而兩三個月或長假期才回去,就當作長輩好意的關心。真正出問題的是孩子出生後坐月子,婆婆一心覺得坐月子要回婆家做,強硬的要帶我回婆家,我早已定好的月子中心,婆婆覺得浪費錢,叫我去取消。此時老公神助攻,跟婆婆說取消不退錢也不退押金,她們才妥協說那只能住5天,當住院一樣。無論我老公如何積極抗議也無法改變。對此,我很生氣得跟老公說如果我坐月子沒辦法好好休息,我就離婚。老公無奈回我:「我盡力了,不然你自己跟我爸媽說。」結婚後第一次自己打電話給婆婆,對話內容如下:我:媽,那個我想討論一下坐月子的問題,你方便嗎?婆婆:行啊行啊,我也想跟你討論,啊我們習慣就是給婆家坐月子。你們有不同習慣,不過我覺得要以婆家為尊啦!我:我爸媽跟我是想說在台北生小孩坐月子都比較方便,出院就可以去月子中心,就不用在麻煩媽媽在跑一趟這樣。不是習慣不同啦,是現在這樣比較方便,而且也比較省事。婆婆:可是我們的傳統就是這樣啊,你要回來坐月子,不然你回來生好了,這樣就不會跑來跑去了。我:媽,我產檢什麼的都在台北的醫院,突然轉回去,不方便吧,而且我都快生了,醫生什麼都找好了。婆婆:醫生哪裡的不能生。我:媽,我會在台北坐月子,會去住月子中心,如果您要來就按照時間規矩來看我,如果不要來,那就等小孩出生以後我們再帶回去給您看,月子中心的錢我自己付,沒有拿您兒子的錢。(秒掛電話!)在月子中心期間,由於規定的關係,婆婆不能隨意進出,也沒有讓親戚隨意來,著實好好的休息了。再者,因為台北的房子是家裡給的嫁妝,婆家人不好意思直接來住,或是當成自己家一樣,所以育嬰假期間,還蠻舒心的。原以為事情落幕了,但是第一次帶小孩去婆家令我大吃三驚啊! 要襁褓中的嬰兒待在煙霧繚繞的神明廳、並喝香灰水,我瞬間黑人問號第一次去婆家是在小孩4個月的時候,婆家有神明廳,煙霧繚繞,我說小孩的呼吸系統還沒發育好,因此我抱小孩,請老公上炷香,然後我們就出去。老公阿嬤說,不行,還要知會天地公媽之類,要燒那種很粗很粗的香,我們全家都要!老公跟我說:才一下子,應該還可以吧!我堅決說不行。要老公去和他阿嬤溝通,這樣小孩會受不了。經過老公一番據理力爭後,我抱著小孩,請老公上炷香後手刀離開,老公待在那邊聽長輩們訓話...5分鐘後,老公的姑姑拿了一碗香灰水說可以保佑小孩好長大什麼的,我堅決不讓小孩喝,我絕對不會讓小孩碰這種不乾淨的水跟這種東西,姑姑您的心意我幫孩子謝謝您。其他親戚在旁說,小孩現在也四個月了,我們可以準備第二胎生兒子了(對,我的第一胎是女兒)。我義正嚴詞地說,不可能,我們養不起,你們要幫忙養嗎?我也沒有打算生兒子,我女兒我會好好教育,不用您們擔心!至此,壞脾氣的媳婦已經在婆家的家族內流傳。 婆家長輩喜歡爆粗口,孩子有樣學樣,從此展開我一去不復返的逆媳之路時間來到小孩3歲的現在,在語言萌發期的孩子十分愛學人家說話,偏偏公公跟大伯二伯喜歡使用不雅的用語,動不動就三字經五字經,或是問候人家媽媽跟生殖器的說法,令我十分崩潰。第一次聽到小孩學爺爺說三字經的時候,我從壞脾氣媳婦變身成逆媳本人,我直接跟小孩說不准學沒教養的字,別人沒教養是他的事情,你有媽媽教,怎麼可以這樣說話!小孩爆哭,但是我還是請小孩去反省區待20分鐘冷靜。轉身直接越過老公跟他們家的男性長輩們說,如果你們學不會好好說話、有禮貌的說話,那我這輩子都不會讓小孩接觸你們。語畢,我就上樓收拾東西,自己開車帶哭泣的小孩回台北。在路上我一面開車一面聽著女兒哭,十分揪心,回到家之後,女兒跟我說她已經反省好了,我跟女兒道歉,說對不起,媽媽反應太大了,但是我覺得這種詞不是很禮貌,尤其是跟媽媽這樣講話,更是不禮貌,我知道你只是覺得好玩,但是我不希望你因為好玩所以隨便說,有些詞不適合隨口說也不適合隨口學。孩子懞懂的點點頭,我們母女和好抱抱。(這邊想說,我第一次當媽媽,即使自己本身是對兒童發展的相關科系畢業,但是我還是不知道怎麼平衡親子關係,所以,我也還在學習。)在我跟孩子都安撫好各自的心情後,老公回來了,他自己默默坐高鐵回家,然後陪女兒玩耍了一下哄睡後,我們兩個開了一個小會,中心目標是,他覺得我那樣不太適合,我說我的底線就是孩子,我可以配合你家的傳統活動,甚至前幾年我都跟你回家過年,初二還要留在你家幫忙,我都可以配合。但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我不可能會因為孩子而退一步。如果你家人學不會好好說話,或是無法有禮貌的說話,那麼我不覺得在孩子成長的時候能接觸。老公靜默了一下,說好我會解決。 婚姻就是組隊打怪嘛,沒辦法挑到大神隊友就拉著隊友一起努力變正常人!目前,有接到婆家問過年要不要回去,老公表達,中午我們全家會回去,晚上我太太跟孩子要跟外公外婆出國,畢竟已經霸佔人家女兒跟外孫女多年,這次就讓他們一家團聚,初二一早,老公本人再來跟我們會合。婆家得知後,上至阿嬤下到正在讀大學的小姑小叔都傳訊息打電話罵說為什麼不回家,這是傳統。我一律回我聽老公的,以夫為天嘛!這是「傳統」。感恩隊友,讚嘆隊友!逆媳養成更多的是培養隊友的神助攻,從一開始結婚的小媽寶男,到現在硬氣的拒絕婆家來看孩子,硬氣的讓我可以跟我爸媽一起出國,是從婚後開始對隊友分析,每次都拿出在公司提案的精神跟隊友解釋,拿出跟客戶溝通的方式說服隊友,最後拿出寫論文的嚴謹舉例給隊友聽。最後得到一個天蓬元帥進化成齊天大聖的隊友。套一句隔壁婚姻版名言,早黑早享受,婚前進的水、婚後流的淚,自己的隊友自己教!祝各位婚姻幸福啊~~~~~※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7-04 新聞.元氣新聞
祁家威生病瘦成皮包骨 已出院休養中
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近日在臉書貼文自述生病消息,大批網友留言希望他早日康復,祁家威今天說,經過醫學檢查,醫生已同意他出院,他將慢慢休養、將少掉的15公斤肉養回來。祁家威1日在臉書(Facebook)貼出自己骨瘦如柴的照片,自述自己從某日起突然食慾不振,體重也從原本50公斤掉至只剩35公斤,在5月中下旬時,更突然腹部異常絞痛、後來緊急找親戚將自己送醫院急診,才知道自己罹患「小腸穿孔併發緊急休克性濔漫狀腹膜炎」。不少網友看到貼文,留言希望祁家威早日康復,祁家威今天受訪時則表示,自己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已在醫生同意下出院,目前目標就是慢慢休養,把少掉的15公斤肉養回來。祁家威也表示,自己目前如果是坐著精神都相當好,「如果有人要來家裡打麻將也沒問題」,只是就是無法跑跟走以及站立,現在就是慢慢休養,且2週回診一次,希望能回復到之前的身體健康狀態。
-
2021-07-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孤獨死1】隔離中辦親人後事 比孤獨更孤獨的三十五天
編按:大疫之下,上百個被隔離的家庭,無法送別因新冠肺炎猝逝的親人,他們該如何走完這段漫長告別式?記者聯繫上一位溫柔且堅強的家屬,寫下她發現母親離去,從病逝到安葬,三十五天內的種種心情。這位家屬希望,以這段經歷幫助像她一樣,正在面對親人往生之痛的遺族,也帶給你我度過疫情的力量。「因為見不到最後一面,我在隔離時一直忍不住想:媽媽走得到底順不順利?」五月中旬,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剛爆發的某個傍晚,阿芳(化名)和哥哥下班後,打算送身體不適的獨居母親就醫。兩人一抵達公寓,竟發現母親猝死家中。阿芳立刻報警、聯絡殯葬業者。接體員穿著防護衣進入房間,貼身「背對背」背起遺體下樓。由於死亡現場在民宅內,這位七十多歲老太太也非匡列對象,依規定,她的遺體只能在冰櫃躺上一晚,等待檢察官與法醫完成司法相驗、採檢,才能火化。結果真是新冠確診,此刻老太太已仙逝三天。她是台灣疫情內前五十名死者之一,更可能是第一位不幸在家「孤獨死」的死後確診者。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她一次承受好幾種老太太生前獨居,行動也沒太大問題,甚至倒下前一天,兄妹才探望過她。阿芳回憶,當時媽媽癱在椅上,神情疲憊,原本就患慢性病的她說不出哪裡痛。阿芳本打算送媽媽急診,醫院一得知老太太有接觸史,請她們改叫防疫救護車。等到凌晨兩點,總算收到派車通知,兄妹此時已先各自回家,只能明天處理。▌推薦閱讀>>護送三百位染疫者 抗疫運將的成軍手記沒想到暫別一天,母親獨自在家中斷氣,再見已是天人永隔。但是,喪母之後,兄妹倆也無法送媽媽最後一程,因為他們接觸了疑似確診者,依法必須各自居家隔離。所以,傳統喪家要辦的入殮、辦理死亡證明,甚至法律規定「疑似感染遺體」須盡速火化,兄妹倆都被迫缺席。對母親最後的告別,只能「外包」,請業者代勞。所有程序接踵而來,阿芳的人生突然被按下快轉鍵。接下來的日子裡,她向公司請假、告知親友母親死訊,持續和殯葬業者在線上討論後事,也要在隔離狀態下照顧自己的家庭。還來不及為喪母悲傷,她發現自己也全身痠痛發燒,恐慌自問:「我是不是也中了?」直到母親走後第四天,區公所協助她去醫院PCR篩檢,說是「陰性」,驚慌暫告段落。四十多歲的阿芳說,不久前,母親節一家團聚,老少圍坐餐桌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怎知這些都成了往事。她和哥哥各有家庭與工作,每一到兩周就會去看看母親,說說話也好,這是他們的日常。阿芳還和失智的父親同住,多年盡力關照著兩老。她至今仍懊悔:「如果那一天,我們陪媽媽等到凌晨救護車來,結果會不同嗎?還是媽媽會在住院後,歷經插管的痛苦,還是會走?」獨自面對自己的隔離期,她找不到答案。母親的遺物 帶領家屬走出傷痛母親離世廿二天,阿芳結束居家隔離。早上出關,下午立刻辦法會。因為防疫規定,現場只有她和哥哥、大嫂向母親送別;親戚隔著螢幕,在直播畫面另一頭泣不成聲。第廿三天,阿芳回到母親住的老公寓整理遺物,鄰居發現她正準備開門,趕緊走避。前來幫忙的死亡清掃人洪生端詳房間,床墊上依稀可見人體微滲分泌物的印子,他連忙找塊布蓋住,不想讓家屬看見。接著吩咐阿芳戴起手套,找找重要物品及要放在靈堂的遺物。▌推薦閱讀>>死亡清掃人:我們掃的不只是血跡桌上一支還充著電的手機,像是凍結的時光膠囊。洪生要阿芳把手機放進密封袋裡,別接觸機身。阿芳隔著袋子,硬是解開了螢幕鎖。三周來無人觸碰,即使媽媽走了,它仍記錄下三周的時間流逝。上頭是滿滿的Line群組訊息,還有一通阿芳打來的未接來電,日期停留在五月某日,正是她發現母親失聯、病逝那天。阿芳從通訊錄找到母親生前好友的電話,電話一撥通,阿芳還沒說明母親死訊,對方劈頭說:「我知道(她走了)。」那位好友夢見自己和老太太快樂出遊,直到離別時,老太太和另一位也早已往生的友人,向大夥揮手再見,看起來健健康康、無牽無掛。這樣的夢境,即使虛幻,也給了阿芳真實的安慰。她和母親的朋友分享著回憶,笑談老太太生前糗事,逝者彷彿伸手可觸。她決定留下這支手機,等到疫情結束後,再聯絡母親的朋友們,聚首緬懷記憶中的媽媽。阿芳也希望,以這段經歷幫助像自己一樣,仍在面對著親人往生之痛的遺族。失去至親後,被迫凍結一個月的人生,終於能再度前行。▌文章未完,繼續閱讀:【完整專題】一段吞聲死別的故事【疫情下的孤獨死2】生者如何與悲傷共處【疫情下的孤獨死3】傳染病加劇長照悲歌▌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台灣難解的雙老困境
-
2021-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Delta病毒來襲改「密接」定義? 專家這麼說
新冠肺炎疫情5月中旬在國內爆發,近日疫情看趨緩,屏東枋山卻發生12人群聚感染,其中有6例是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但Delta變異株傳染性非常強,中國大陸專家表示,10天之內就發生5代傳播傳播,因此應改變「密切接觸者」的概念。對此,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還需要看更多個案的情形,才能下此定論。中國大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近日表示,由於Delta變異株傳播力高,過去密切接處者的概念已不適用,過去是在發病前兩天的家人、同辦公室、1公尺之內同吃飯、開會,應改為在同一空間、同一單位、同一建築,在發病前四天等,列為調查對象。而屏東枋山發生的群聚,也懷疑是從秘魯回來的阿嬤只是和鄰居的另一位阿嬤在倒垃圾時短暫接觸,而造成感染擴大,其中6人是偵測到Delta病毒。因此,我國是否修改密切接觸者的定義也受外界關注。但黃高彬表示,目前看到Delta病毒株的仍不脫新冠病毒的特性,也就是發病前一天到發病後三天的傳染力最高,之後便會下降。他說,目前已知案13332的祖孫和案14407的親戚一家,房子有打通,因此是否真的只是倒垃圾時接觸,以及是否全程戴好口罩,都是調查的重點。因此Delta病毒的傳播力,還要調查非密切接觸者的感染情形,才能下定論,再進一步討論是否修改密切接觸者的定義。至於新北市長侯友宜建議中央採取全面入境普篩,解隔離也要PCR。黃高彬則表示,因為目前入境規定已要求提出PCR檢測陰性的證明,因此入境當下仍可能是在潛伏期階段,無法驗出,且目前指揮中心也已經採取期滿前採檢的措施。因此他認為,不需要入境篩一次、期滿再篩一次。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Delta病毒攻進「總統故鄉」 屏縣府篩檢、打疫苗急滅火
屏東縣枋山鄉接連兩天爆出7例本土確診,其中1名確診者的親戚是自秘魯返台回娘家居家隔離的台中市祖孫,比鄰而居,祖孫14日確診,昨天確定感染印度Delta變異株,7例是否為相同病毒株,尚在比對中;因台灣7例Delta變異株均為境外移入,且傳染力強,縣府繃緊神經啟動社區篩檢站,今天連續第3天對熱區的楓港及善餘2村上千村民全面篩檢,並強制當地營業場所停業3天,展開大規模消毒、發送防疫民生物資包,已向中央爭取村民優先施打疫苗。「料敵從寬,不管哪一種病毒,屏東始終以最高規格嚴陣以待!」縣長潘孟安天昨晚到村落視察增設的枋山第二篩檢站,透過廣播系統親自向鄉親說明與拜託,報告疫情發展狀況,拜託村民今天務必儘速出門篩檢,因包含小吃店、冷飲店、快炒店、自助餐店和傳統市場和超商都要求停業3天,展開全面性消毒。檢站持續開設至28日下午5時,增至兩座,楓港、善餘兩村擴大全村篩檢。縣府考量社區居民購物的不便性,也擔心居民足跡四處移動,昨晚緊急向屏東物資銀行調度900份防疫物資包並整備完成,包括衛生紙、穀物即食沖泡、餅乾、零食、八寶粥、罐頭、快煮拉麵或泡麵、白米等,有最起碼的食材,讓家戶在這幾天備用;今天上午透過村長、村幹事與鄉代等各種可用管道,將葷、素等二大類的防疫食物包送到家戶,讓居民除了暫時出門接受採檢外,避免外出,度過這幾天的高峰期,一旦全面清消與相關防疫作為後,再開放採買。考量確診案例集中枋山鄉的楓港、善餘2村,除安排村民優先篩檢外,因台灣7例Delta變異株均為境外移入,且傳染力強潘孟安昨天也與衛福部長陳時中通話,在屏縣分配的疫苗全部施打完畢下,獲同意優先撥補2村村民所需的疫苗數,只要PCR檢測陰性就可施打;縣府上午表示,昨已發電子公文,等候中央的回覆。總統蔡英文的祖厝就在枋山鄉楓港和善餘村交界處,2村是人口千餘人的傳統小農漁村,總統大選前的造勢活動都從故鄉揮師北上,過年也返鄉發總統紅包;居民昨天得知在當地隔離的秘魯祖孫感染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異株,人心惶惶,大家相互走告快去篩檢,起碼心情篤定一點,至於營業場所關3天,都說為了防疫,就忍耐幾天不方便,因村中長者多,施打疫苗在即,有人今天先買退燒藥預先準備。潘孟安昨晚在臉書發文,病毒真是變化莫測,以各種樣貌環伺我們生活周遭,但,防疫團隊已經全力動員,我們正在漏夜準備中,醫療資源進駐;防疫包送達;警政巡邏稽查…,各自就定位,不讓病毒越雷池;楓港村、善餘村,是積善有餘的社區,我們必須同心,才能避免星星之火蔓延,一起加油。
-
2021-06-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指揮中心突開放疫苗殘劑 陷一國多制亂象
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為防堵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在台肆虐,指揮中心昨天宣布六月廿七日起加嚴入境管制,所有入境旅客必須入住防疫旅宿或集中檢疫所十四天,印度等七個重點高風險國家一律公費入住集中檢疫所。另外,避免疫苗殘劑造成浪費,指揮中心宣布開放一般民眾施打,消息一出,各地接種疫苗醫療院所預約踴躍。增76例5死 「還有42位在社區」昨天新增七十六例確定病例,均為本土個案,其中卅四例為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確診個案中新增五例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扣除卅四例已掌握,還有四十二位仍在社區,需要極力疫調,讓確診數慢慢往下,及時阻斷傳播鏈,控制疫情。國內再度發現可能感染Delta變異株案例,屏東一名計程車司機日前確診,曾載運的一名確診乘客,為秘魯入境確診祖孫的親戚,雙方住在隔壁。外界原本憂心來自秘魯的Lambda變異株侵台,但陳時中表示,根據基因定序,秘魯入境祖孫感染的是Delta變異株,加上先前已有五例個案,目前國內累計七例皆為境外移入。Delta進社區?結果最快今出爐至於Delta變異株是否已進入社區?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與屏東計程車司機相關的本土病例共七例,其中包括兩起家庭群聚,相關基因定序結果最快今天出爐;一旦檢出Delta變異株,表示Delta變異株已有本土感染。屏東縣政府表示,枋山鄉本土群聚七人的病毒株基因序列還在比對中,尚無法證實是傳染鏈,一切以中央公布為準,以免觸法。以、英病例回升 Delta占逾七成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目前全球逾八十五個國家出現Delta變異株病例,歐洲疾控中心(ECDC)評估其傳播力較Alpha(英國變異株)高百分之四十至六十。國際間部分疫苗接種率較佳的國家,包括以色列及英國等,近期病例數回升,發現Delta變異株病例占比達七成以上。為避免Delta變異株在台造成社區流行,廿七日起全面加嚴入境管制措施。印度、英國、印尼、孟加拉、秘魯、以色列、巴西為「重點高風險國家」入境旅客,若過去十四天有旅遊史或含轉機,入境後一律入住集中檢疫所十四天,且入住及檢疫期滿進行PCR檢測,檢疫所與採檢費用皆公費支出。其他所有入境旅客,入境後應自費入住防疫旅宿或集中檢疫所十四天,並於居家檢疫期滿前配合進行PCR檢測。指揮中心昨宣布疫苗殘劑可供十八歲以上成人預約候補接種後,各地衛生單位、醫療院所都出現詢問潮,但也出現年輕人打到殘劑、長輩還沒等到疫苗的亂象;多位綠營地方首長擔心再發生疫苗特權風波,基層醫療人員預約電話接不完,研判接下來將有更多民怨與客訴。
-
2021-06-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見父肺部X光片 確診女童嚎啕
「孩子,妳怎麼哭了?妳在哭什麼?」一名六歲女童日前在雙和醫院哭泣,醫師柯世祐詢問怎麼哭了?原來她日前確診被送至集中檢疫所,奶奶在她隔離期間身亡,父親陪她入住檢疫所遭傳染,她看著父親肺部的X光片,擔心這次隔離後就無法再見到父親,令人鼻酸。柯世祐在臉書貼文表示,一名四十多歲男子日前被救護車送到醫院,旁邊跟著六歲女童,男子表示有咳嗽、喘不過氣等症狀。男子還說,女兒先發燒,他母親隔天出現症狀,他陪女兒住進集中檢疫所,母親送醫救治兩天便離世,他們都沒見到最後一面,他是單親家庭,全家僅剩下他與女兒相依為命。男子拍了X光片後,女童看著男子被檢驗罹患肺炎的X光片嚎啕大哭。柯世祐告知需要住院治療,男子看似早有準備,但又露出不捨神情。柯世祐隨即指著女童再問男子「那她怎麼辦?」男子無奈表示,只能想辦法看還有沒有親戚能來照顧女兒。隨後,男子轉頭向小女孩解釋自己病情,女童哭得更大聲了。柯世祐在臉書貼為感嘆,「孩子,妳怎麼哭了?妳在哭什麼?妳在哭病毒的無情嗎?它奪走了妳的奶奶,如今也許也要搶走父親?妳在哭,這一走也許就是永別?還是妳只是單純覺得害怕?」柯世祐滿心希望這名父親能度過難關、盡快出院,回家與女兒團圓,讓她得到最好的照顧。
-
2021-06-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奶奶已走了...染疫女童怕再見不到進院單親爸 淒厲哭
「孩子,妳怎麼哭了?妳在哭什麼 ?」雙和醫院醫師柯世祐問著醫院內一名小女孩。原來這名6歲女童日前先因確診被送至集中檢疫所,奶奶則是在女孩隔離時身亡,父親則因陪她入住檢疫所遭傳染,她在醫院看著父親肺部的X光片,似乎是擔心這次隔離後,一輩子都無法再見到父親。柯世祐在臉書貼文表示,一名40多歲男子日前被救護車載來醫院,他旁邊還跟著一名小女孩,男子對醫護說,自己有咳嗽、喘不過氣的症狀。柯世祐災先問男子身體狀況。男子回答,當初是女兒先開始發燒,奶奶則是隔天開始出現症狀,後來女兒被送至集中檢疫所,自己陪著女兒入住,奶奶則是送到醫院救治,僅2天便離世,他們都沒見到最後一面。由於他們是單親家庭,全家僅剩下他與女兒相依為命。過沒多久,急診室後傳出一片淒厲哭聲,柯世祐打開門一看,發現女孩看著X光片嚎啕大哭。原來影像顯示出男子也患得肺炎,他對男子說,這個需要住院治療,對方看似早有準備,但又露出不捨的神情。柯世祐指著女孩問,「那她怎麼辦?」男子無奈表示,只能想辦法看還有沒有親戚能來照顧女兒。隨後,男子轉頭向小女孩解釋自己病情,女童又哭得更大聲了。柯世祐心想「孩子,妳怎麼哭了?妳在哭什麼?妳在哭病毒的無情嗎? 它奪走了妳的奶奶,如今也許也要搶走父親?妳在哭這一走,也許就是永別?還是妳只是單純覺得害怕??」柯世祐滿心希望這名父親能度過難關,盡快出院,回家與女兒團員,讓她得到最好的照顧。
-
2021-06-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驗屍風險大 檢察官擬優先接種
國內疫苗嚴重短缺,死後確診比率高,近來在家猝死案例越來越多,檢察官協會前天發出聲明,籲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盡早為承擔相驗風險的檢察官等高風險者施打公費疫苗,以免成防疫破口。指揮官陳時中昨天終於回應,考量檢察官、書記官等可能直接接觸染疫個案死者,近日將盤點納入接種名單。檢察體系近來針對在家猝死、非刑事犯罪所生的死亡,是否應該衛生局人員進行行政相驗還是司法相驗,與指揮中心有一波論戰;還有民眾投訴,獨居的親戚突然在家死亡,打遍衛生局跟一九九二電話,卻仍遲等不到死亡證明,也沒人到場採檢、不確定是否是染疫才突然死亡。陳時中日前被詢問時,只說猝死者,檢察官會小心處理。等於將非刑事案件的死亡、但猝死的案件,都交由檢警以司法相驗處理,並由法醫採檢。不過,目前處理相驗現場的員警都已被列入可接種疫苗行列,但第一線檢察官、書記官等仍未被列入。檢察官協會前天發布聲明指出,檢察官於疫情嚴峻期間,必須承擔外勤相驗工作,檢察官與所配置的書記官、司機人員應列入高接觸風險工作者,籲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盡早為檢察官施打公費疫苗,以免成防疫破口。檢協會指出,檢察官就非病死、可疑非病死者負有相驗責任,近來部分意外死亡個案,死後有確診反應,檢察官執行外勤相驗職務、訊問死者家屬,都承受高度染疫風險,建請指揮中心應將檢察官等需負責相驗工作者列入「高接觸風險工作者」。陳時中表示,前幾天大家反映如法醫、檢察官可能要處理確診者屍體,有染疫風險,已經在清點名單,凡是在熱區內可能接觸染疫死者的相關人員,將準備列入疫苗接種名單。另外,最近缺血,有人建議捐血者可優先打疫苗,陳時中指出,疫苗不是治療藥物,捐血打疫苗並非優先,但近日有相關檢察官反映,相驗時需要直接處理屍體,可能有確診者,待清點第一線名單,尤其熱區內的相關人員,若接觸時有染疫的風險,考慮列入接種名單內。基層檢察官強調,主管機關應把檢察官、書記官列入第三順位施打對象,保障相驗遺體第一線人員安全。
-
2021-06-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軍新竹地區醫院遭爆私打疫苗 竹市府重罰200萬
國軍新竹地區醫院被爆料平時不看急診、門診的院長崔以威於本月8日、9日忽然臨時加開門診、夜診,幫非第一線醫事人員打針。對此,院方澄清是誤會,稱當時有多餘藥劑,施打對象包括附近診所的醫事人員與崔的同住家人、親戚,過程也通報衛生局。但市府稍早指出,國防部已針對國軍新竹醫院院長做出調職懲處,市府也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29條及65條,對該院開罰200萬。市府調查發現,國軍醫院在6月9日為19名北區衛生所同仁施打,其中5名同仁因非醫事人員,不符疫苗接種資格,市府因此對參與並知情的衛生所吳姓主任做出處分,今將她調整為非主管職務。市府表示,防疫期間衛生單位不眠不休辛苦工作,雖然北區衛生所5名違規施打者也投入第一線社區篩檢站等防疫工作,但防疫作戰,需服從中央統一指令,市府仍從嚴追究,並做出懲處。國軍新竹地區醫院指出,8日當天剩下4瓶AZ疫苗用來施打護理之家的照服員和長者,打後還剩下一些,經詢問所有醫院的醫事人員,都無人有意施打。由於崔以威是第一線高風險醫事人員,同住家人也被疾管署列入屬高感染風險族群,才讓崔的同住家人施打。9日加開夜診是為了要緊急替附近診所的醫事人員施打疫苗,由於莫德納打了35劑後有1瓶已開封,剩下8針需在6小時打完,否則就要丟掉,但院內醫護人員都打完了,才會聯繫衛生局與北區衛生所,媒合附近診所的醫事人員,有意願者都可來打。
-
2021-06-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到美國打疫苗安全嗎?移居40年教授曝當地現況
一位在台中執業的醫師今天寄來電郵:林教授:您好。最近因爲新冠疫情,有一些人就跑回(去)美國,一直說美國比台灣安全。Santa Clara county 6/4 Covid 確診有39人,一天確診人數比台中一天還多,更何況台中人口比Santa Clara county 多,但大家一直說美國很安全(全美一天確診還有2萬人)。疫苗問題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最常聽到的就是Costco 新冠疫苗打免費,品牌任你挑選,喜歡打那一藥廠就打那一藥廠,不像台灣沒疫苗又沒得挑。要他們舉証的話就是我朋友說…、我親戚說⋯很少真正聽到當地人的説法。林教授,您如果方便的話,可以描述一下美國當地打疫苗的情況嗎?謝謝Santa Clara County(聖克拉拉縣)是在舊金山的南邊,它的最北端離舊金山大約是50公里。史丹佛大學就座落於聖克拉拉縣的最北端,而整個矽谷都包含在聖克拉拉縣裡。聖克拉拉縣人口是190萬,台中人口是280萬。聖克拉拉縣在6月6日新增57個新冠案例,而最近7日平均每日有25個新冠案例。台中在6月1日新增10個新冠案例。全美國在6月6日新增6076個新冠案例,而最近7日平均每日有13927個新冠案例。台灣在6月7日新增214個新冠案例。所以,就人口比例而言,目前美國的新增案例數是台灣的兩倍。當然,就案例數的趨勢而言,美國是在往下走,而台灣則是在往上走。在舊金山灣區,我認識的人大多是在兩三個月前就已經打完疫苗,所以關於這位醫師所問的「美國當地打疫苗的情況」,我認為最好還是看最新資料。加州政府有設立一個新冠專網,而其中一個有關外國人打疫苗的網頁(2021-5-11更新)是這麽說:接種新冠疫苗是免費的。 您可能會被要求驗證您的年齡,以確認您已年滿 16 歲。 您不需要國家頒發的身份證件或保險即可接種疫苗。無論您的移民或公民身份如何,您都可以免費接種疫苗。加州政府也有設立一個新冠疫苗專網,而其中一個有關Walk-ins的網頁。所謂Walk-ins,就是不需要預約,可以直接去打疫苗,但沒有保證可以打得到。這個網頁是這麼說:帶上一份寫有您名字的文件。 您不需要政府頒發的身份證件即可接種疫苗。 無證人士無論其移民身份如何,都有資格接種疫苗。 可接受的文件包括:學生證、借書證、租賃協議、水電費賬單、真實身份證明、州駕照或身份證、護照等。這個網頁也有提供Walk-ins場所的地址和時間。它是根據各個縣而可以點選的。我點選了聖克拉拉縣,看到它沒有Walk-ins的場所,但是在它北邊的San Mateo County(聖馬刁縣,舊金山國際機場所在地)則有14個。這14個場所裡有12個是提供輝瑞疫苗,1個提供莫德納疫苗,1個提供強生(嬌生)疫苗。由於強生疫苗只需打一劑,所以我就只列出這個場所的地址和時間如下:County Fair(縣博覽會)1346 Saratoga Drive, San Mateo, CA 94403;6月12和13兩日,早上10點半到下午6點半。以上所講的是加州政府提供的資訊。至於私人機構及藥房所提供的資訊,則是多不勝數。Costco在6月3日更新的最新消息是:(1)在美國,所有 12 歲及以上的人都有資格接種新冠疫苗,(2)輝瑞疫苗只被授權用於 12歲及以上的人,(3)莫德納和強生疫苗只被授權用於 18 歲及以上的人,(4)許多地點都可以Walk-in。舊金山灣區有非常多的Costco。由於美國有意願打疫苗的人是越來越少,各州各縣都各出奇招來鼓勵打疫苗(例如一個人可以贏得5萬美元的彩金),所以外地來的人應該很容易就可以打到疫苗。不過,搭飛機本身就會增加感染機率,打疫苗也可能會發生可能需要住院的嚴重副作用,打第二劑還需要等21天,再加上回國之後又必須坐疫監14天,所以利弊得失,應審慎考慮。原文:來美國打疫苗
-
2021-06-06 養生.人生智慧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編按:灌食用的鼻胃管,是醫療現場最常見,卻也經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知名作家瓊瑤就曾因為先生是否要插鼻胃管,和繼子女發生衝突。插鼻胃管,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不懼談生死,才有機會在生命的最後做出理想的抉擇。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一位醫師親自的鼻胃管「被插」體驗 最大心得「能經口進食真好」「我跟護理師朋友聊到瓊瑤的新聞,想說插個鼻胃管,有那麼嚴重嗎?」陳乾原說起這場「鼻胃管實驗」的起心動念。對醫護人員來說,插鼻胃管可說是非常入門的照顧技巧。只要用點潤滑液,就能將塑膠管插入患者鼻腔進入胃部,即便是醫護學生也能輕易完成。不過,教科書多著墨於鼻胃管的適應症,很少描述患者的實際感受。某次應邀演講插管議題,他決定先親身體驗一回。在醫學院的課程中,學生大多是用假人試插鼻胃管。醫師親自「被插管」,可說是罕見的經驗。陳乾原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陳乾原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生命的抉擇沒有標準答案 關鍵在於你想怎麼活?當生命走到最後一段,做或不做某種醫療處置,往往都是兩難的抉擇。例如,你是否願意放棄享受美食的滋味,換取多活幾年的營養?是否能承受可能全身水腫的風險,施打點滴以避免脫水?若獲得氧氣的代價是無法言語,你能夠接受嗎?無論意志多強、醫療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美國神經外科醫師保羅・卡拉尼,在其描寫自身罹癌經歷、探討生死議題的知名著作《當呼吸化為空氣》中就曾形容,這些抉擇的核心並非「要生或要死」。而是,「怎麼活才是真正的活?」。任何選擇都沒有一定的對錯,只是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陳乾原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如果不插鼻胃管,該怎麼陪患者走完人生剩下的路?陳乾原指出,如果醫護團隊評估當事人還有部分吞嚥功能,家屬可以試著將食材煮軟、切小塊,讓患者慢慢吞下。他有位90多歲的失智患者,除了兒子以外,已不認得其他親人。家屬考慮後決定不裝鼻胃管,而是少量餵食爺爺喜歡的食物。最後,爺爺在家安詳過世,沒有受到太多折磨。「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陳乾原說。他也指出,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像是他最近有個患者,一位103歲的失智奶奶,因為吃不下、吞不下,孫子強烈要求送醫插鼻胃管。然而,在鼻胃管灌食1、2天後,奶奶就自行拔掉鼻胃管,不肯繼續灌食。護理師指導家屬改用空針少量餵食,至今已8、9個月,奶奶也還平安無事。「時間還沒到不會走,時間到了留也留不住。」陳乾原說。如何擁有理想的告別? 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從事居家醫療這幾年來,陳乾原觀察,愈來愈多民眾能認同善終的理念,開始思索臨終階段醫療積極介入的必要性。而隨著《病人自主權利法》在2019年上路,醫療體系也從過往「醫師說了算」,逐漸賦予患者更多自行選擇的空間。他以自家親戚為例,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的四叔,因為嗆咳、呼吸不順被送至急診。若在過往,醫師無論如何都會插管,才能進行下一步的醫療處置。但四嬸表明,不要插管、不要急救,急診醫師便僅安排X光檢查。後來,他在前往檢查的途中過世,走得乾脆俐落。根據統計,《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2年以來,實際上預立醫療決定的人不到2萬。這樣的數據顯示,大眾或許能認同善終理念,但仍欠缺實際行動。陳乾原認為,鼻胃管可以是開啟討論很好的媒介。先問問家人,有朝一日若無法自行進食,是否願意插鼻胃管?以此做為起點,逐步深入生死議題,理解彼此真正的想法。當最壞的狀況發生時,才能做出符合家人心意的決定。當然,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吃對,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運動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睡好和微笑,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其中,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陳乾原說。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原文: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
2021-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隔離不是要你躲山洞」柯文哲:親友可視訊電話多問候
北市接連發生確診者在家中猝死卻未被發現的社會案件,台北市長柯文哲說,雖然要大家沒事別出門,但也不是要民眾與社會隔絕,還是有親戚朋友,彼此間以電話、Line或視訊問候是必要的。柯文哲表示,因為疫情嚴重,要民眾沒事不要出門,大家雖然都躲在家裡,但也不是要人家躲在山洞。他說每個人都有親戚朋友,比次以電話問候、發發Line訊息,或是撥打視訊都是必要的。柯文哲提到,北投一家四口3人猝死案中,就是有家人打電話卻都無人接聽,才請里長與警方破門查看,才發現有人死亡。柯文哲說,少出門不接觸是好事,但不是完全不和社會往來,雖然保持隔離,但彼此之間要多多聯繫,也鼓勵民眾多用視訊看看對方,有發現「怪怪的不對勁」,也能快速就醫,不要等到家人打過去無人接聽才發生憾事。
-
2021-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有3狀況應盡速就醫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持續未見平息,人心惶惶之際民眾更加害怕去醫院,甚至考慮是否不要去醫院比較好。對此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疫情期間雖應盡量避免出入醫院,但如遇急症、不尋常症狀還是得盡快就醫,原本就有慢性病族群更要按時回診,以避免衍伸出更嚴重的問題。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3狀況速就醫。 即刻就醫:中風、心肌梗塞。 洪暐傑醫師以最受關注的腦中風、心肌梗塞舉例,這兩者都是拖不得的急症,民眾可記住「微笑、舉手、說你好」的腦中風觀察方式,當微笑時發現有不對稱的情況、舉手時出現單邊無力或無法舉起、講話時出現口齒不清的情形時,就應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救援時機。 心肌梗塞方面則要特別注意異常的胸悶、胸痛及延伸性疼痛。有別於一般的疼痛,常見如爬樓梯、運動等活動時不適情況特別明顯,在稍作休息後漸緩,且也常見出現左肩、左手、下巴等處的延伸性疼痛,如遇這些情況都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盡速就醫:不尋常疼痛。 另外,洪暐傑醫師也表示,雖然身體各處出現問題時所呈現的症狀非常多樣,但疼痛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若當下的疼痛從前沒有發生過、突然出現或是特別劇烈,且遲遲不見趨緩,又或是出現發燒等全身性症狀、單邊無力等神經症狀,不論是出現頭痛或是腹痛等,都建議民眾特別留意,可以多加觀察疼痛程度,以評估是否應盡早就醫。 盡早就醫:慢性病藥物即將用完。 除了急症以外,洪暐傑醫師也提醒,有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疫情期間千萬不能自行中斷藥物,此舉不良影響非常廣泛。醫師指出,這樣的行為不僅容易加重病情、使得病情失控,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三者關係密切,其中一項為妥善控制,就有可能帶起另外兩項。像是血糖控制不佳所帶來的影響,容易使得免疫力大幅下降,不論是否感染新冠肺炎都容易加重健康的負擔,糖尿病更容易使患者進入重症的情況,且也可能引起相關急症,如酮酸中毒引起意識昏迷。提醒慢性疾病族群,疫情期間還是得定期回診,或與醫師討論其它的應對方案,萬不可自行停藥。 別害怕就醫、別勤跑醫院,正常前往4招做好防疫! 洪暐傑醫師表示,疫情緊張之際,民眾不論身在何處都應提高警覺,不必對醫院感到特別恐慌。日前美國疫情相當嚴峻,美國德州醫學會也將常見的染疫風險場合分成9個等級列出,前往醫院僅為第四級,為中低風險。提醒民眾該就醫就應盡早就醫,該回診就該回診,戴好口罩、遮好口鼻,別到處亂摸,使用物品、設備前建議先以酒精消毒,使用後記得消毒手部,特別是在碰觸臉部之前。而前往醫院雖不用過度緊張,但也還是應盡量避免非必要前往醫院,如去醫院探病,或是因為擔心自己染疫,頻繁前往醫院篩檢,反讓自己不斷暴露在風險環境中。做好防疫安心就醫,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染疫不去醫院,反而讓身體健康受到危害。 醫院為中低風險場所,別因害怕延誤就醫! 今健康也為各位整理前述所提的風險場提供參考。低風險的場合包括了等級最低的拆郵件,為第一級。餐廳外賣、加油站加油、打網球、露營則為第二級。 中低風險中,第三級則包括了超市購物、和人群一起散步、跑步、騎自行車、打高爾夫球等。第四級則包括了在旅館住兩晚、坐在醫生候診室、去圖書館或博物館、到室外餐廳吃飯、在熱鬧的市中心逛街、去運動場運動一小時。 中度風險中,第五級包括了到別人家吃飯、參加燒烤派對、去海灘、到商場購物。而民眾需送孩子上學或托兒所、在辦公大樓工作等則列在第六級,另外也包括了在公共游泳池游泳、拜訪親戚朋友。 被列為中高風險的第七級,當中包括了去美髮沙龍或美容院、在室內餐廳吃飯、出席婚禮或葬禮、搭飛機旅行、打籃球、踢足球、問候朋友時擁抱或握手。 高風險場合中,第八級包括了吃自助餐、到健身房鍛煉、去遊樂園、去電影院。危險層級最高的第九級則包含了參加大型音樂演唱會、去室內體育館、參加超過500人的宗教儀式、聚會、去酒吧。 《延伸閱讀》 .悠遊卡別貼著機器刷!醫指捷運、公車易忽略防疫4大地雷! .上班、通勤防疫全攻略!醫解5大族群,機車族更要注意消毒!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31 醫療.新陳代謝
世界無菸日/朱志勳:台灣糖尿病患者一成三在吸菸,併發症機率高
糖尿病是台灣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全國病友人數已飆破230 萬人,但醫師發現,部分患者雖積極透過藥物和飲食控制,卻忽略了吸菸對血糖控制的影響,不肯戒菸的結果,反而造成併發症。高雄榮總新陳代謝科主任朱志勳表示,推估台灣糖尿病患者的吸菸率在一成三左右,臨床經驗發現,通常不吸菸的患者糖尿病都可以控制得不錯,但吸菸的患者雖然努力注意飲食、積極運動,也很配合用藥,卻因戒不了菸,很多的努力都是功虧一籄,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很高「不吸菸和有吸菸的患者,真的有差。」他解釋,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的關鍵是控制血糖,但吸菸會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干擾對血糖的控制,增加糖尿病的風險,更會造成併發症,包括蛋白尿、腎臟和心臟功能衰退、眼經病變與神經病變等,更嚴重的併發症是血管循環惡化,導致腳部傷口潰爛,到最後發生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噩夢─截肢。在新陳代謝科行醫多年,朱志勳以往看診時,總會轉介吸菸的糖尿病患者到戒菸門診,但多數患者嫌麻煩,往往戒菸門診只去一次就不了了之,「後來我再叫患者去戒菸門診,他們就只是跟我笑一笑。」這讓朱志勳很無奈,於是他認為,何不就在新陳代謝科讓患者就地戒菸?今年起高榮糖尿病中心便正式把戒菸加入患者的照護流程,中心有完整的醫療照護團隊,每位醫師和衛教師都先接受訓練,取得戒菸證照,可以更有效幫患者戒菸。他說,患者因為不必再轉去戒菸門診,戒菸的意願也大為提高,而且慢性病患者會定期回診追蹤拿藥,和醫師之間的醫病關係較穩固,戒菸成功率連帶地大大提高。朱志勳有一位親戚長輩,因為家族遺傳而患有糖尿病,多年來他始終配合用藥也控制飲食,但偏偏戒不了菸,前陣子突然發生嚴重的心肌梗塞,緊急送醫發現竟是三條大血管堵塞,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好幾天才脫離險境。鬼門關走了一遭的這位長輩也才相信,原來光靠吃藥控制是不夠的,唯有戒菸,才能把併發症的風險降到最低。近來台灣的新冠疫情死亡病例快速增加,朱志勳提醒,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死亡率較高,吸菸更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險群,因此糖尿病病友如果又有吸菸習慣,等於是雙重高風險,未來對抗Covid-19 是一條很漫長的戰役,民眾一下要盡早戒菸。他也說,戒菸必須有很強的決心,但吸菸是一種癮,戒菸真的很難,光靠意志力並不夠,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現在國健署已啟動二代戒菸,可以提供藥物和衛教團隊等輔助,只要戒菸者有決心、肯主動求助,各大醫院都願意幫助民眾戒菸,戒菸的路一定會比較好走。
-
2021-05-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記憶力一點一點的被拿走,裸露出你原本的樣!失智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
【編者按】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失智老人」。一篇來自專門評估「認知功能」的神經科心理師,以她多年對這種病人與家屬的觀察,提出對家屬及照顧者的寶貴意見;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進一步說明失智老人的精神症狀可能引起家人與照顧者的困擾,尤其目前在台灣的許多家庭,這種照護工作常會落在具有語言與文化隔閡的外籍看護,更容易衍生出許多問題;最後一位神經科資深醫師追憶父親的年老、凋零帶給他的人生哲學,並由多年陪伴失智的老母,說出寓意深遠的這幾句話,「失智是一個現象,它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它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這個答案還需要有智慧的你親自去解答。」人生下來就開始面對死亡。小時候隨父母親從大陸來台灣,住在屏東市區的空軍眷村。共十四排房子,一排約十二戶,一戶接著一戶,一戶有四到五個孩子。集中在不到兩個體育場的範圍。家家戶戶互通消息,一家炒菜十戶香、一家罵孩子九家都聽到。村子裡都是年輕人跟小孩,沒有老人,只有生的,沒有死的。十八歲到台北讀書,寒暑假回家就陸續聽到鄰居的湯伯伯走了、宋伯伯走了、李伯伯走了。走的都是癌症、肝病,年齡也就在五、六十歲,就沒聽說誰失智的。如今這些長輩們走的走、老的老,沒剩幾個了,我也七十了。老人家晚年都幸福,孩子個個孝順,陪在身邊。父親是軍人,參加過西安事變、上海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出生入死,養成堅毅不屈的精神。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父親在鄰居家喝酒,大醉,被扶回家,躺在床上,吐了。大聲的哭嚎說:「娘啊,兒子不孝啊,不能事奉您啊!」那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的哭。第二次哭是大妹結婚,妹夫來家迎娶時,他又大哭,嚇得妹夫立刻跪下,說了好多安慰保證的話。老年,我們一起生活,我到那工作,他就陪我到那住。屏東是他在台灣的老宅。他跟著我住台北,又住花蓮,再搬到嘉義鄉下。我們父子倆有35年住在一起。日常生活都很規律,活到一百零一歲,安祥的走了。父母一輩他們年輕時吃盡辛苦,從大江南北來到台灣,人生地不熟,群聚在一起,相濡以沫,用盡心力把孩子拉拔長大,他們沒有侍奉過父母,我們也沒有被爺爺奶奶疼過。如今他們老了,記憶退了,眷村的房子也拆了,早年的記憶也空了。留下一個勤勞的身體及規律的生活。她們都生下四、五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自己帶,沒有親戚幫手,養成獨力自主的個性。養兒方知父母恩,她們見不到父母,只得專心到孩子身上,訓練自己把父、親戚、老家從心裡抹平。也就因爲環境的磨練,讓她們養成了隨遇而安的個性。母親如今也已是九十歲的老人,記憶力退了,最近的記憶忘了,以前的記憶也平了。早餐過後讀讀報,走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買包蛋捲,回來看點電視,睡個回籠覺。她不會說要回娘家,她已經很早就把那個老家放下了。她跟我住,我就是她的家。我陪她上菜市場,那是她最熟悉的地方,好多攤販都跟她打招呼。她還會選最好吃的魚。她以前很會做菜,如今什麼都吃,問她虧吃不吃?她笑著說:虧不吃。台灣,現在的人活得夠老,動不動就到九十,子女也六七十歲。請了外勞,一夜有人照顧。做飯家中雜物有人打理,分擔了子女的壓力。失智老人能住在自己熟悉房子,有專人照顧生活起居,還有兒女在旁陪伴。這樣的生活豈是日本、歐美可比,大概是台灣、香港獨有,照顧失能失智的父母是子女的責任,所以外勞存焉。不過我等60至70歲小老人,照顧90歲老老人,有外傭在旁幫忙。20年後我等生活失能,如何自理?子女何在?政府何在?所以靠人不如靠己,如何安排老年生活?就從現在開始!例如尋找老伴,老來ㄧ起互伴生活,範圍在一碗湯的距離。常常一起吃吃飯,走走路,喝茶聊天,同歡笑,共病苦,相扶持到終了。我認為,年輕,大概就是七十歲能做六十歲人的事,就年輕十歲;七十歲能做五十歲的事,就年輕二十歲;七十歲能做四十歲的事,就年輕三十歲;七十歲在做四十歲的事,就能活它到百歲。孔子說,不知老之將至,就是因為他做不停啊!而人總是要走的,不想得癌症、中風、心臟病,活得夠老,就會與失智為伍。現在大家都愛做健康檢查及吃高血壓、高血酯、糖尿病的藥,不就是再為失智症準備嗎!失智是一種腦部退化的過程。你的記憶力會一點一點的被拿走,裸露出你原本的樣子。其實失智的人看不到她現在的樣子,她還是繼續的過生活,只是在旁邊照顧的家人看不懂老人家的行,用自己熟悉慣習的思維來相處,產生磨擦與苦惱,又迴向給父母,讓失智的父母看到的是不能溝通的子女,雙方的面貌就變得不好看了。人老了,記憶力還好時,能不能學習訓練把記憶力慢慢的磨平,把日常生活變的簡單規律。如此,當失智來臨,你的日常生活機能需要的不多,因此在日益減退的功能下,仍然能輕安的過日子,平靜的走完這一生。失智是一個現象,它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它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這個答案還需要有智慧的你親自去解答。(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9/29)
-
2021-05-12 養生.人生智慧
還清債務開演唱會當禮物!周思潔不服輸:60歲想瘦身不容易,靠二件事瘦到45公斤
「回過頭看,過去的一切都是很好的禮物,我的人生60才開始,希望到這個年紀能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今年剛好60歲的藝人周思潔,睽違舞台25年,3月第1次舉辦個人演唱會,演唱會主題是「傻傻的花」,副標「有夢就去追」。「人生是可以去追夢的,不要被自己的年齡限制住,你還是大有可為。」周思潔笑著說。 從小就很愛唱歌,周思潔17歲投入演藝圈,因為有雙大眼睛和虎牙,被暱稱為「日本娃娃」。然而,她的命運頗為乖舛,離開演藝圈後投身商界,沒想到被股東騙、幫親戚作保被倒,公司還遇到大火,燒光所有貨物。2001年,負債上億元。她一肩扛起所有責任,並花17年還完債務。 個性樂觀的她說:「回過頭看,過去的一切都是很好的禮物。我有一個很特別的特質,可以把垃圾變能源,不管發生不好的事情,都能變成能量。」 還清上億債務,開演唱會當禮物 債務還完後,她想送自己一份禮物:開演唱會,「以前跑秀場,穿一套禮服、唱3首歌就好。」現在她要挑戰一個人2小時、唱完15首歌、換4套衣服。 同時,她還給自己一項艱困的任務,演唱會一出場就是有難度的舞蹈,「練舞時有人說,台灣哪有藝人60歲還能跳這種舞?正因為它有難度,我去穿越了,這正是我的幸福來源。」 她向來是個不服輸的女人,為了這場演唱會,下定決心運動、減肥。「我1年胖1公斤,最胖的時候61.5公斤。」158公分、嬌小的她,必須瘦到45公斤。 然而,年近60歲想瘦身並不容易,「很多人覺得在這年紀要瘦很難;心態上,大家覺得減肥就要很忍耐,好像是件苦差事,但就是這個想法障礙了我們。」她換個方式思考,「餓是快樂的,是在燃燒脂肪,它是喜悅的。」 用「168瘦身法」,滿足口慾 她執行「168瘦身法」,一天只有8個小時能進食,「它等於間歇性燃燒脂肪。」瘦身時,她每天至少喝3000cc的水,「進餐前至少喝700cc的水,這樣就能只吃七分飽。」 一天只吃2餐。第一餐是起床後,她會盡情的吃,包括肉類、澱粉、甜點,充分滿足自己想吃的欲望,「我的想法是,不能壓抑自己的欲望,例如想吃甜點時就要吃。」 「細胞去壓抑它,就會更無法忍耐、想吃更多,要去滿足它,像我很喜歡吃微熱山丘的鳳梨酥,我會品嚐,方法是每一口都細嚼慢嚥30下。此時,口腔會告訴大腦我在吃喜歡的東西,滿足了就不會暴飲暴食。」 周思潔的第2餐在晚上7點前吃完。「這一餐的份量少一點、卡路里低一點,多吃青菜、蛋白質,肉、豆漿。」平時她很晚睡,如果真的很餓的時候,會吃毛豆和燙青菜。 運動多管齊下,健康又能瘦 「我還有請教練一對一教學,一周3~4次,包括重訓、皮拉提斯、打拳擊等。」她強調,運動是為了健康,真正想要瘦,還是要節制飲食。她還有一個撇步:每天早晚量體重,「我不穿衣服量體重,再照全身鏡,透過鏡子會看到自己的線條,真的變瘦了,細胞就會很喜悅,會很期待自己變瘦。」 年逾60未婚,也想找個好男人 如此持之以恆,周思潔瘦身有成,籌備演唱時約61.5公斤,瘦到只有49公斤,只花1年多時間,就瘦了逾10公斤,「我是很健康、有口福、該吃的都能吃,是對身體很好的瘦。」自己未來的目標要再瘦5公斤,回到45公斤、24腰。 現在的她,無債一身輕,不少朋友看到她單身,想要幫她介紹男友,她笑道,過去因為扛著很重的債務,深怕害到別人,所以未婚,「我也曾經遇到很好的人,談戀愛很甜蜜,但我不太敢給別人機會,因為知道自己的負擔很大,除非對方的經濟條件很好。」 年逾60的她,目前沒有男朋友,她期待有一天能出現懂她,又能照顧她的好男人,「以前媽媽都會擔心我交了男朋友,她好怕有人來分享她的女兒,現在她會說,有好的,去嫁一嫁,但也要有緣份啊!我很敞開,未曾排拒。」 周思潔很講究「能量」,她說:「能量是對等的,只要我的能量夠好,就能吸引到好的人,根本不用擔心。」她期許自己未來能健康、自在、喜悅,獲得想要的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經歷2段婚姻,發現自己一個人剛剛好!若為了有伴,待在名存實亡的婚姻裡很無奈.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食道癌9成患者是50歲至70歲男性!國健署提6大遠離致癌因子,落實生活中避免罹癌
-
2021-04-29 養生.聰明飲食
過漁不是新鮮事?當養殖漁獲超越野生撈捕意味著什麼
長達數萬年,人類開採淡水和近岸的海洋魚類以及軟體動物,來餵養他們的家族、親戚和家眷。接著早期的文明誕生,西方文明是在羅馬帝國時達到顛峰,全都高度仰賴配給糧食,提供給數百名、有時數千名在公共工程中勞動、擔任官員,或是投入陸軍或海軍戰役的人。早在中世紀以前,人們便已重度開採世界的近岸水域,有時甚至到達過度捕撈的程度。人們的活動也導致自然環境變遷和棲地改變。古代的捕魚早已深深影響世界各地近岸的海洋生態系統。在羅馬時期之後的發展甚至更加劇烈。羅馬統治在東西方錯綜複雜的瓦解過程,與商業捕魚的縮減同時發生;唯有歐洲北部例外,因為那裡的近岸尚有大量的鱈魚、鯡魚等其他魚類。多數的中世紀歐洲人都是採以穀物為主的飲食,比起魚更偏好肉──當時所有棲息在水裡的生物都被歸為魚類。魚是人們受制於飲食規定時的替代品,與保健、威望和懺悔有關,後者由基督教會嚴密界定。鮮魚價格昂貴,通常會保留給富人或自給自足的修道院社群。直到西元一一〇〇年左右,人們開始依賴當地漁獲為生,會食用鮮魚或簡易保存加工過的魚。到了一二〇〇年,由於禁吃肉的聖日天數增加,許多平民會吃經過乾燥、鹽漬或浸泡過濃鹽水的海魚,通常是在距離相當遙遠的地點加工完成。與此同時,貴族和富人偏愛鮮魚,尤其是一種通常飼養在池中的異國魚──鯉魚。除了社會環境的改變,歐洲的漁民也必須應對自然環境的變遷。中世紀暖期的數百年間,相對暖和的天氣導致人口成長和對魚類的依賴加深。到了十世紀,人們會捕魚販售給當地市場的消費者(這通常是家計型漁撈的一環),而捕魚社群靠著供應魚給增長中的城鎮來維生。三百年後,運魚貨車的網絡橫跨英格蘭南部,還有馬匹從諾曼第接力運送新鮮漁獲到巴黎。到了一三〇〇年,遙遠的內陸地區的人們開始大規模養殖鯉魚、梭子魚等其他魚種。過度捕撈、跨河的屏障建設等人為活動和環境變遷,全都導致在西歐部分地區的鮭魚洄游量減少。當人們的需求漸長,繁殖速度緩慢的鱘魚魚口卻銳減。人們的應對方式是加強開採外圍的漁場,尤其是捕撈鯡魚。大西洋和北海鯡魚複雜的產卵模式,讓漁民可以在近岸捕捉數千條魚。但是有個問題。鯡魚是富含油脂的魚類,會在幾小時內腐敗。不過,鯡魚漁業依舊迅速擴張,特別是在北海南部和波蘭波美拉尼亞省的波羅的海沿岸。漁民會在海灘上鹽漬鯡魚(這個做法可以讓魚貨保存數月之久),再紮成一捆捆販售。到了十三世紀,鯡魚開採已經到達龐大的商業規模,尤其是在北海南部和瑞典南部斯堪尼亞外的波羅的海,人們在此捕撈近岸的產卵魚群。大量的漁獲被浸泡在密封桶的濃鹽水中,並運送到遙遠內陸,以標準化單位交易。一世紀後,荷蘭人在首度真正國際化的捕魚產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到了一五二〇年,他們供應鯡魚給羅馬。這些發展和小冰期的開端同時發生;在鯡魚幼魚全年中對較寒冷的海水特別敏感之時,冰期的到來讓海水溫度下降。在波羅的海和北海被重度捕撈的鯡魚產量暴跌,於是漁民轉為捕撈其他魚種。這些似乎是永久性的轉變。現今波羅的海的鯡魚洄游量比一千年前少了兩成。鹽漬鯡魚不太受歡迎,於是漁民改為捕撈大西洋鱈;牠是一種白色的海魚,其魚肉可以輕鬆乾燥或鹽漬,並長時間保存。早在青銅器時代,人們便會捕捉這種魚,當時甚至成為羅弗敦群島的主食。被乾燥製成淡魚乾後,大西洋鱈成為海邊居民和奉行大齋期的虔誠信徒的珍貴配給食物。當地的需求開始永無止盡地增長,於是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行會商人抓住機會:他們擁有散貨船可以運送這些魚。人們從未停止搜尋鱈魚資源,促使英格蘭漁民在一四一二年抵達冰島水域。那裡的環境險惡駭人,但能夠賺取鉅額利潤。接著,到了一四九七年,漁民發現了紐芬蘭島的鱈魚漁場,在這裡用籃子就能直接從海面撈起魚。鱈魚產業在歐洲早已經是門國際性的生意,其觸角伸入遙遠的內陸,並觸及地中海的天主教國家。然而,紐芬蘭島和新英格蘭漁場讓鱈魚的開採成為龐大的商業事業。三角貿易將不列顛與加勒比海地區的種植園及新英格蘭的眾港口連結在一起,而如今鱈魚成為了這三角貿易的一部分。長期的利潤相當驚人,累積起來高過在美洲找到的所有黃金的收益總和。可是,就連在十八世紀這麼早的時期便已經出現過漁的跡象。鱈魚的平均大小開始縮水。令人震驚的是,前述這龐大的國際貿易是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捕魚產業,但仰賴的卻是從中世紀以降,幾乎未曾改變的捕魚方法和設備。儘管如此,到了十九世紀,人們對北大西洋鱈魚漁場展開了長達數百年的破壞。當岸上需求增加,又更難尋獲魚時,人們開始更有效率地捕魚,發展出延繩釣,在大西洋的開放水域使用開放式的母子式漁船,並在近岸設置大型圍網。漁獲存量的消耗並未趨緩。從十四世紀起,漁民便開始使用拖網,是一種在海底拖行的加重漁網。但在人們發明了桁桿式拖網後,漁獲量更是飆升,因為木製桁桿會讓網口保持敞開。這種捕魚方法對海床的破壞極大。當人們在一八三〇和四〇年代運用蒸汽動力,接著在一世紀前採用以柴油為動力的拖網船,漁民開始可以在遙遠的外海待上更長的時間,邊工作邊冷凍他們的漁獲。到了一八九〇年代,蒸汽拖網船的漁獲量是帆船的八倍之多。柴油船卸下的漁獲量有時可以比蒸汽拖網船多出四成。當現代拖網和巾著網(最早於一八五〇年代使用的旋網類漁網)被發明出來後,捕魚便不再是機會主義式的活動,而成為了以工業規模高效率開採海洋的方法。這些發展逐漸在歐洲水域扎根,但當漁民採行古代的傳統策略(如果某座漁場資源耗盡,就移動到其他地方),技術便會傳遍各地。日本人於一八八二年採用巾著網來捕撈小型的表層魚類。到了一九三〇年代,法國人在外海操作加工船。當秘魯魚粉可做為動物飼料一事被大為廣傳,需求便激增。如今漁民在正式公司裡作業,有財力可以購買和維護船隻以及他們新穎的電子魚群探測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捕魚成為徹底工業化的產業,而日本領先全球。拖網船隊冒險遠航至南極大陸,在十五年內耗盡到那之前未經捕獵的區域,接著再度離去。現今,這個時代的氣候變遷威脅著已經承受嚴重壓力的漁場,而我們面對著在二〇五〇年將需要餵養超過九十億人口的挑戰。二〇一四年,人類所消耗的魚肉中,養殖魚的數量首次超越野外的漁獲量。世界漁場的現況之所以如此,現代的捕魚產業不應承擔所有責任。世界各地漁場的當前狀況是數千年來開採海洋所累積而成,假定魚是無窮無盡的資源更令情況惡化。今天,人口成長、技術革新和對利潤的無止盡追求掠奪了海洋潛在的海鮮,傷害幾乎已無可挽回。這一切都是最人性的特質所導致的結果──那就是人們在機會出現時,極致利用的能力。※ 本文摘自《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作者:布萊恩‧費根譯者:黃楷君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31《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書封。圖/八旗文化提供
-
2021-04-25 養生.人生智慧
40年當鋪老闆的體悟!秦嗣林:真正貧窮的人生,是賺到錢卻失去家人的愛
編按:人生在世,怎麼樣才能幸福?大千典精品執行長秦嗣林,經營當鋪超過40年,看遍各種有錢的人、缺錢的人,以及為錢所苦的人。當鋪客人的故事,教會他人生的道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財富,是錢所買不到的。大千典精品執行長秦嗣林的當鋪裡,有許多閃閃發亮的寶物。小巧的花型鑽戒,曾是愛情的見證;老派的鐵力士手錶,蘊含了父親對孩子的心意;晶瑩剔透的琉璃刀,則來自某個大老闆跑路前的珍藏……。寶石切面如鏡子,映照出人性的愛恨嗔癡。62歲的秦嗣林,可能是台灣最有名的當鋪老闆。17歲那年,父親的營建生意失敗,他輟學到當鋪當學徒。從零開始,一手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當鋪天下。近年來更常上電視節目,為民眾鑑定寶物真偽。40多年的時間,他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也從為錢奔走的人們身上看盡人生百態。典當,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生意。隨著時代演進,台灣人的生活愈來愈富裕,當鋪卻始終屹立不搖。在秦嗣林的客戶中,更有不少人一生為錢所苦,從年輕跑當鋪到老。為什麼客人借了錢,生活問題卻沒解決?秦嗣林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缺錢是一輩子的事呀。」當鋪裡的人生觀察 再多錢也補不了人心的缺口位於台北行天宮附近的大千典精品吉林店,是秦嗣林的「起家鋪」,客人大部分是來往多年的市井小民。老客人家中有事,總習慣往他的店裡跑。「有人一條項鍊當了40年,少女都變阿桑了。」他感歎地說。出於關懷,秦嗣林也會詢問這些常客缺錢的理由,得到的答案不外乎:「被親戚騙」、「另一半、小孩生意失敗」。年紀再長一點,理由則變成:「孫子出事、需要用錢」。即使旁人再怎麼苦勸,當事人仍難以看破。「他們很像善男信女,每個月固定來送錢給我。」秦嗣林半開玩笑地說。秦嗣林觀察,一生缺錢的人,心中多半有缺口──對某種欲望的執著。有人是貪,為了賺更多錢而上了有心人的當;有人是不甘,眼見事業快要倒閉,卻仍想借錢再賭一把。也有人一頭栽進感情,被愛蒙蔽了雙眼。他曾見過一位工程師,明明收入不錯,卻要典當名錶。只因熱戀中的女友以家人發生意外為由,前後向他借了700、800萬。在所有上當鋪的人當中,最執迷不悔的,當屬為人父母者。秦嗣林看過許多富二代,揮霍雙親的大筆財富,卻絲毫不懂珍惜,甚至因為有錢而走上歪路。他曾遇過一位年輕人,拿著要價不菲的女用首飾到店裡典當。事後才知道,這位年輕人的父親是貿易業的大老闆,平常喜歡買跑車炫富,還常開派對、花大錢買禮物追求女生。等到付不出錢,才向心軟的媽媽求助。這樣的傻爸爸、傻媽媽,在當鋪裡一點也不罕見。不少老客人常向秦嗣林叨念「我命不好」。但勸他們放手別管小孩,客人又頑固地堅持「不行啦!」當事人不願清醒,外人當然無計可施。該怎麼擺脫為錢所苦的輪迴?秦嗣林比喻,錢就像商品庫存,需要分門別類管理。在他心中的「錢倉」,有許多櫃子,上頭寫了親朋好友的名字。例如,點頭之交的抽屜有2萬,女兒的抽屜則是200萬。在額度內的錢,他會盡量借,沒還也無妨,但借完就沒了。即使親如父女,也不應再有金錢糾葛。喜歡不一定要擁有 欲望低才會快樂多開設當鋪40年,秦嗣林經手過形形色色的物品。早期民生物資缺乏的年代,棉被、衣服,都能換錢。相機、電視等家電也曾是常見的抵押品。事過境遷,這些物品儘管用途不變,市價卻早就不復以往。許多人喜歡拿收藏品問秦嗣林,「這值多少錢?我有沒有花冤枉錢?」看過太多人為了投資被騙錢,他建議,一件東西值不值得買,自己認定的價值遠比市場決定的價格重要。他舉例,近年來茶餅的價格被炒作,陳年茶餅可以喊價上千萬元。然而,古人製作茶餅,主因是往日交通不便,茶葉曬乾、壓製過,香氣才不容易變質。今日製茶技術進步,隨時隨地都能喝到新鮮的好茶,何必花大錢瘋搶茶餅?他強調,擁有一件物品,開心最重要。買得到很好,買不到欣賞就好。熱愛水上活動的他,也曾和船隊的朋友合買過一艘名貴的戰鬥型帆船戰艦。沒想到看來氣派的戰艦,其實相當不易保養。冬天時船底會長貝類,夏天船身被太陽曝曬會損壞,苦撐幾年後,他提議把船賣掉,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全世界大概只有萬分之一的物質你能擁有,大部分東西都是你沒能力擁有的。」秦嗣林說。當鋪裡有頂級的名錶、鑽石、珠寶,他卻穿著普通的襯衫,身上沒有任何首飾。全身上下最值錢的行頭,是女兒送的萬寶龍鋼筆。一輩子與金錢為伍,他深知人必須和自己的欲望和平共處。「欲望低,快樂多。欲望多,你就永遠活在壓力下。」秦嗣林說。欲望升級,往往只會讓煩惱跟著紛沓而來:有了一輛超跑還想要第二部,有了限量款的皮包還要特製款……。「人只要有飯吃、有衣服穿,還需要什麼呢?」他反問。中年危機後自省 :沒有家人的愛,就是最貧窮的人看淡金錢,是秦嗣林經商多年後的自省。年輕時一窮二白,他一心想賺錢翻身。曾有10年的時間,當鋪24小時營業,鐵門終年沒有拉下的一天。他白天上班,晚上應酬,連睡覺都在當鋪內解決。財富累積的速度愈來愈快,中年過後,他不只財富不虞匱乏,還擁有名車、豪宅等奢侈品。然而,有錢和幸福無法畫上等號。55歲那年,他突然感到一陣空虛。打拚了大半輩子,現在的他可以輕易吃美食、搭遊輪、住在寬敞的大房子,心中卻沒有任何的興奮感。他自問,「難道我有錢就比較開心嗎?沒有。」「我失去的東西,錢永遠買不回來。」秦嗣林說。在商場打滾久了,心態難免變得功利,習慣以錢衡量事物的價值。例如,女兒生日和重要的應酬撞期,以前的他會毫不猶豫地選後者。反正,「生日明天也可以過,幹嘛計較?」就這樣一日拖過一日,等到他終於有空,家人早就失去了興致。然而,親情不同於金錢,必須在漫長的歲月中一點一滴的累積,沒有一夕致富的捷徑。秦嗣林感歎地說,他近年終於有了時間,想和孩子聊天,卻常常不知該怎麼開口。他曾問孩子:「你們怎麼不理我?怎麼不跟我講話?」孩子們只回覆:「以前你有跟我們講過話嗎?」他直言,「沒有家人的愛,就是最貧窮的人。」年過半百,他體悟到榮譽、名利都是過眼雲煙,唯有親情才是此生留得下的財富。他開始努力修復和3個孩子的感情,即使過去的遺憾已無法彌補,仍希望盡可能在孩子心中多留下一點溫暖。此生最大的財富是太太 感謝上天給予的美好我們問起秦嗣林,如今他最珍視的財富是什麼?「我太太。」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秦嗣林和太太結婚37年,婚後和爸媽同住的日子也長達30年。秦爸爸個性相當大男人,對媳婦有不少意見。太太不只要打點公婆的生活起居,還不能和男主人一起上桌吃飯。秦嗣林也自承,他年輕時脾氣不好,又常在外風花雪月,著實讓太太受了不少委屈。然而,多年以來,太太從未對公婆有任何一句抱怨。秦嗣林回憶,太太不管再怎麼辛苦,總是任勞任怨地照顧父母,直到老人家過世為止。秦爸爸、秦媽媽晚年都非常感謝媳婦的孝順。「爸媽走了,我才發現太太是一個非常棒的人,我很感激。」這幾年,他開始會送太太禮物。以往舉凡太太生日、結婚紀念日,他一概不記得。常常是岳父提醒,「今天我女兒生日。」他才驚覺自己沒做任何準備。現在,他會提前在行事曆上標註,請秘書事前買好太太喜歡的花。儘管太太從不開口,他也會主動留心漂亮的鑽石、寶石,送給另一半當禮物。「現在開始,我要做太太的『寵物』。不只是聽她的話,還要做讓她開心的事、帶她到處走、到處玩。」秦嗣林感性地說,太太對他的付出與愛,是自己此生最大的虧欠。但有餘生,只希望能盡力償還,和太太相守到白頭。夫妻一場,不留遺憾。身為佛教徒的他,時常雙手合十。這個姿勢並非祈求,而是感謝。這些年來他看遍各種客戶,有錢或缺錢,大家都在人生路上徬徨掙扎。其實,生命中真正閃亮的寶物,花再多錢也買不到。有幸擁有的美好,不是個人造化,是上天的祝福。因此,「人生只能感恩,一再地感恩。」他說。原文:40年當鋪老闆的體悟!秦嗣林:真正貧窮的人生,是賺到錢卻失去家人的愛
-
2021-04-24 養生.家庭婚姻
跟公婆住、買房子、重男輕女…日本網友對台灣婚姻「6大不可思議」,看完似乎無法反駁
福原愛、江宏傑婚變事件沸沸揚揚,YouTuber「Mom Gaku」提到日本網友對台灣婚姻的「6大不可思議」,你同意嗎?台灣婚姻的「6大不可思議」,台日婚姻觀差異不是普通的大福原愛、江宏傑婚變事件在台日引起軒然大波,也讓日本網友得以窺見台灣的家庭型態,一位跟日本男人結婚、生活在日本的YouTuber「Mom Gaku」,以日本人妻的立場,整理針對「小愛事件」日本網友討論熱烈的台灣婚姻「6大不可思議」,條條列出似乎每一項都蠻有道理的,讓台灣人也反駁不了呢。1.跟公婆住Mom Gaku強調,日本人不但很少跟公婆一起住,連單身同住在家裡的男生都很少,大部分男生大學畢業後就會到外地就業、搬出去住,這點跟台灣男生很不一樣。所以呢,「跟公婆住」這件事,「日本公婆不可能、更沒期望跟未來的媳婦住,我自己的公婆也不會想跟我住在一起。」Mom Gaku說,只有一種可能會大家會住在一起,叫做「二世代建築」,這種情形是一棟房子住兩戶,但從玄關到廁所等完全分開,空間幾乎是隔離開來,這種情況通常都是因為經濟因素(可以節稅)才住在一起。2.重男輕女可能很多台灣公婆會不敢承認,「沒有啦,我們沒有重男輕女!」但Mom Gaku認為,「在一定要生男生這件事上,比例上我覺得還是比日本嚴重很多。」她說,就算是有錢人的家庭,也是很少很少會聽到,婆婆一定要要求媳婦生男生,但Mom Gaku身邊很多台灣朋友,都感受過婆家明確表示希望生到男丁,然而,日本家庭即使全部都是女人,「他們也不會要求你一定要生一個男的,因為這對日本來講非常奇怪。」3.結婚要買房另外,日本網友對於「結婚要買房」這件事也不能理解。很多台灣人都認為成家立業就是要買房子、買車,但大多日本人結了婚之後還是租房為主,買房子這件事對他們來說,似乎沒那麼重要,很多男生結婚後就算沒有房子,可以跟老婆一起努力打拼買房。Mom Gaku表示,通常會是有孩子之後,日本夫妻才會決定要買房子,因為孩子需要自己的房間。另一方面,日本公司的調度性比較高,從南調到北都有可能,常見全家跟著男主人一起移動。Mom Gaku和日本老公婚後育有兩個小孩,現在也還是在租房。4.親戚聚會沒完沒了、長輩常造訪愛干涉一位跟台灣人結婚的日本女網友寫道,「每週要回去親戚那,什麼節日都要跟親友聚在一起,非常注重親戚之間的關係。」這件事對日本人來講,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Mom Gaku提到,日本人不僅跟親戚充滿距離感,跟家裡人也常保持距離感,許多日本人即使與父母同住一個城,卻可能一年才見面一次,甚至好幾年都沒見面,這種情況很常見。Mom Gaku強調,「日本婆婆不會替你顧孫,大部分婆婆也不會對你們家如管教孫子的方式,出任何的嘴!」除非媳婦問婆婆意見,她才會給簡單建議,「如果你不問,他也不會講太多。」Mom Gaku與日本公婆住得近,騎腳踏車10、15分就能到,她認為這是「恰到好處的距離」。他們本來每週末都會吃個飯,近期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已經將近一年沒聚餐,但公公有時仍會帶一些好吃食物如:蛋、麵包給他們,對他們來說,真的是剛剛好的距離。5.台灣男生對女生很呵護台灣男生對女生的溫柔呵護,名揚日本。Mom Gaku提及,許多日本人公開稱讚,台灣的男生溫柔、熱心又親切,對女生很呵護,尤其當女生驕縱時,比較會安撫女生,這種性格日本男性比較少出現,「大家都覺得說,台灣男生真的很溫柔耶,會幫女生做很多事。」6.公開放閃Mom Gaku表示,台灣夫妻經常公開放閃!常見互相公開與另一半的關係,更不避諱放上自己與伴侶牽手、依偎的照片。而日本人,則是完全不會公開,甚至她常聽到很多人把自己的FB、twitter設定為單身狀態,他們十分重視隱私,大部分人都不喜歡在臉書上公開他們的伴侶關係。按照Mom Gaku所提及以上6點日本網友的留言看來,日本公婆似乎還不錯呢,會給媳婦空間,也不會催生男,但日本男人的表現,好像還有那麼一點需要改進的空間!※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4-13 養生.人生智慧
養女出身、離婚情傷…人生坎坷比她演過的8點檔還精采!陳美鳳:碰到了就面對,退一步就海闊天空
陳美鳳的人生,可能比她演過的8點檔還精采,從貧困的基隆碼頭走進五味雜陳的演藝圈,看盡明星的崛起、迷失與殞落,她踏實地踩著自己的步子,簡單平凡地走到現在,她沒什麼變,還是總記著媽媽那碗陽春麵。 兩位中年阿伯頭上頂著難得豔的冬陽,伸長脖子朝陳美鳳方向盯,還不時交頭接耳扯兩句,「她大明星耶,應該是在拍MV。」阿伯若是跟她說上話,可能還真得要尊稱一聲「姊」,畢竟陳美鳳今年60有4歲了。不過怎麼看,她都比阿伯們年輕,就像個風華正茂的俏女郎。 逆齡,展童顏〉出道逾40年,民視當家一姊 蹬著一雙三寸斑馬毛皮色高跟鞋,身子輕盈細䠷,全身幾乎沒什麼油花,陳美鳳輕盈地走上小花圃後的木樓梯,毫不費力就站好了。 綜藝教母張小燕曾說過,眼前這位女士是「全台灣最美麗的歐巴桑」,而且傳說中,她的骨骼年齡只有30多歲。然而,陳美鳳出道至今已有40多年,光是她在演藝圈工作的年月,都比身體裡逆生的骨頭年齡還要悠長。 早年秀場時代、錄影帶時代到電視時代,陳美鳳積累許久,現在早坐穩民視「一姊」寶座,她笑說,「35歲我就演媽媽,演到現在我還演媽媽。」確實,在成千上百個晚飯後的8點檔悲喜劇,總能看到陳美鳳扮演的台灣好媳婦、台灣好母親,苦命堅忍的形象深植人心。 8點檔有8點檔的智慧,陳美鳳很清楚,即使活在夜市人生,還是有機會能成為疾風中的勁草,至於什麼親戚計不計較、什麼良緣孽緣再生緣,應該都是人間人非得走上一趟的世間路。 陳美鳳經歷過好些結實的歲月,大小事都在她生命中刻下了註記。陳美鳳微微笑道:「碰到了,我就面對。」放下黑得發亮的香奈兒小包,她端端正正地坐下,聲音細細的,語氣非常斯文。 她娓娓談起了童年往事,陳美鳳說:「基隆六號碼頭除了台灣人,最多的是民國30幾年從溫州、海南島過來的居民。」陳美鳳本來不姓陳,姓朱,原名朱美鳳,「家裡前面有我哥哥和兩個姊姊,再生了我,媽媽身體不好,家裡又希望生兒子……。」出生七個月後,親生父母就把她送養。 她的親生父母、養父母都是碼頭工人,家境清貧,「我們住在像香港那樣的半山腰,房子密集地蓋在一起,家裡很小,一間間房子牆壁連著牆壁,要用水要去打井水。」養父母在她讀小學時離婚,陳美鳳更曾被寄養在養父朋友家,寄人籬下,事事都要看人臉色,她也曾被送回親生父母家,卻一度和生父之間情感疏離。 堅忍,度童年〉感謝生養父母,「陽春麵」是回憶 陳美鳳的養父是溫州人,管教非常嚴格,她走路時,裙襬若搖動起來,那就犯了大忌。她曾追星去看蔡咪咪和「五花瓣合唱團」演唱會,那更是滔天大罪,「我跟人家去沙灘玩,回來就被打。」連街坊鄰居都會圍觀議論:「黑貓被打了。」從小她生得俊俏,在地人覺得她漂亮,眼角又往上翹,就替她取「黑貓」作小名,但這隻黑貓卻時常淚眼婆娑。 養父甚至曾揚言不再替她繳學費,她和同學們跪在門口相求,又挨一頓飽打後才算了結此事。然而談起從前,陳美鳳絲毫沒有半點怨念,養父縱使嚴苛,她仍感念他養育之恩,後來賺錢買的第一棟房子,就是送給養父。「之前我上節目,我們談到單親,單親小孩才辛苦。」陳美鳳笑說,「我認真想過,我有兩個爸爸、兩個媽媽,還有好多兄弟姊妹,好像也沒什麼好怪爸爸、怪媽媽的!」 陳美鳳擁有好身材,但其實偶爾很貪嘴,在眾多的美食中,她至今最中意的仍是「陽春麵」,「油蔥要好!湯頭要好!」她知道,清湯掛麵學問才深。養父養母離異後,她曾跟著養母賣麵為生,每晚寫作業寫到累,就直接趴在麵攤小桌子上睡,「所以我跟陽春麵,是很有感情的。」 「我媽媽那麼冷,下雨天弄那些東西,每天都很晚才收攤,要洗的還一大堆。」陳美鳳說,「我親生媽媽也一樣,是個刻苦耐勞的女性。」與其把不好的情緒記在腦中,陳美鳳寧願記得這些她口中「台灣好女人」的質地,「她們從不會大聲講話罵人,彼此說話,都說對方的好。現在我每次演母親,心裡就會浮現她們的影子。」 又快過年了,陳美鳳忍不住有點期待,「每到除夕,我就趕場去兩家子!初一時,我再作東,請大家聚在一起。」在她心裡,兩個家沒有分什麼你我,生父母、養父母都已經去世,但她還是想讓兩家人一塊兒過年,這是她盼著團聚的女兒心。 開啟,星旅途〉拍百吉冰棒廣告,幫崔苔菁打歌 有人說過,陳美鳳的個性「人人好」,她確實是,但她「人人好」的個性,並不是「聖母型人格」那種壞毛病。早在小時候,她就很清楚自己該記得什麼,該忘了什麼。好友藍心湄常說,她性子應該要再強硬一些,不過,陳美鳳笑道:「我知道我也強,但我的強不『矜』,再苦,都要像媽媽她們一樣。有同理心,並且熱愛工作。」 陳美鳳高商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其實是銀行小妹,她哥哥就是做銀行的,順勢把妹妹也撈了進去。她想起在銀行的日子,「我常常要去鎖金庫,金庫一整間就像電影拍的那樣,有很厚的鐵門跟圓形的鎖,裡面都是錢,當時我對著鈔票,心裡想,『我總有一天等到你。』鈔票味道很重,但是我不討厭。」 很快地,她就和屬於她自己的鈔票相遇了。黑貓畢竟天生麗質,好友幫她報名選拔「羔羊牌毛衣」皇后,雀屏中選奪下后座,之後,她又陪朋友參加廣告試鏡,反而是她被相中,拍了百吉冰棒廣告,自此踏入演藝圈。 一開始,她因國語不夠「標準」沒什麼演出機會,「但好在中視當時每天有一小時閩南語節目,我有機會去參加那個秀,開始演短劇。一次、兩次之後,老闆說我可以唱歌,我就常幫歌手像是崔苔菁打歌,上節目錄影,從此也開始作秀。」 談到作秀,今年,陳美鳳又要接下一齣8點檔《黃金歲月》,這齣戲將時光倒回上世紀80年代,秀場的乾冰、大明星;歌聲伴槍聲;賭桌鈔票和黑道老大的故事。 從歌廳到餐廳,餐廳到工地,豪華歌舞秀象徵著人間財富和慾望具體的呈現,時代就像一場巨大的宴會,陳美鳳也目睹躬逢了這個盛世。「第一場秀,我穿公主裝,老闆建議我穿比較活潑、冶豔一點,從此我就不穿公主裝了。我去夏威夷曬得很黑,跟其他皮膚白的女星像是馬世莉,做出了區別。」 「每天都在跑場!禮拜天更是下午一場,晚上兩場。從歌廳、餐廳,到工地秀,都收現金,家裡都是現金。」陳美鳳笑說,「我跟費玉清常笑說,『松山機場每天滿天星』,六、日藝人都在那。有一次,我跟費玉清同一班飛機,還遇上冰雹,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費玉清那場卻因為天氣不好取消。我的沒被取消,因為我很便宜。做完秀,回來還看到他在大廳走來走去……。」 跟著陳美鳳多年的助理淑美,想起工地秀的時光,她那時總幫陳美鳳提著一個「卡通小背包」,「因為怕別人芭樂票,我們都要收現金。卡通包太小,現金裝到爆掉,每個禮拜都這樣。」 看盡,暗黑面〉金錢慾望想念,是無止境的深淵 然而,緊隨著快錢而來的是危險。酬勞高的歌手有時因為「比較『沙米西』(日文:寂しい,意指寂寞)」,很容易迷失在賭場一擲千金的狂熱之中,「他們的人生刺激都在賭。」她笑說:「有些藝人,還會去賭場旁邊吃紅,在賭錢的大哥旁喊『哇!中了中了。』一把可能贏2、30萬,她就可以拿到5萬。」對於這些,陳美鳳都敬謝不敏,「我比較喜歡努力工作、努力過生活。寧願晚上和舞群及熟悉的人喝點酒,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一路走來,我們都是相互扶持著。」 「有次在秀場,銀行同事來看我。」她想起以前的遭遇,「我剛從前一個工作跑場過來,那是在一個西餐廳,大家在台下吃牛排看表演。以前作秀,第一套衣服通常比較華麗,第二套就會比較緊身、性感。」主持人見到她跟同事打招呼,就酸溜溜說:「他們吃牛排,妳穿這樣,不覺得丟臉嗎?」陳美鳳也不生氣,「我記得我說,因為我喜歡做我喜歡的,他們喜歡做他們喜歡的啊!」 邊回想往事,陳美鳳邊歪頭,思量著自己在秀場的處世之道,「不要太計較、不要貪。」陳美鳳一路走來,只是守著本分,做好事,信仰著平凡,面對起落羞辱,她都不卑不亢,「就是努力去做。」 民國80年代,秀場在錄影帶崛起、政府掃黑掃黃之後,逐漸凋零了。但1994年至1998年間,陳美鳳連續發行了包括《無情放袜記》、《繁華攏是夢》等6張專輯,更連續主演《英雄世家》、《台灣水滸傳》、《世間路》、《嫁妝》等十數部長壽8點檔。她不太喜歡爭名奪利,但「我把我的刻苦耐勞放在我的工作上,一步一腳印累積。」即使秀場好景不常,陳美鳳卻異常活躍,廣告代言不可勝數。 此外,陳美鳳也和費玉清一樣,喜歡買房,北、中、南,凡是她要去作秀的地方,都砸錢置產,因此累積了一大筆財富。她自謙不像小哥能買整條忠孝東路,「小哥很好笑,有次,他在一個地方買了塊空地,想再買旁邊那塊,對方卻不賣。他說,不賣沒關係,那我要把我這塊地弄成墓仔埔。」她以手遮臉笑出聲,「他很有天分,也很有運氣。」 但對比許多秀場紅人,他們縱使賺進大把錢,鈔票卻左手進、右手出,晚景多少有些淒涼,陳美鳳的踏實,反而為自己掙來了富裕的人生。 情傷,終會逝〉選擇放手,讓質變情感仍保韻味 陳美鳳談什麼都很正向,只有談到逝去愛情時,臉上才露出了一絲落寞。陳美鳳說,「任何一個人都希望有個完整的家庭,談戀愛、結婚。這輩子一定要結一次婚……」她苦笑,「我還真的結過了一次。」 2000年,陳美鳳與初戀男友徐福慶(David)重逢,兩人之後在美國紐約祕婚。陳美鳳將對方一對子女視如己出,幫David買休旅車、繳六百多萬元卡費、投資五百萬元開公司,甚至支付他前妻的贍養費。她還在美國,為了David的母親買下一間大房,只為讓他家人住得舒服。 然而9年後,她的真心換來的卻是絕情,「我拍戲太忙了,他應酬也多,我們的關係慢慢變質。」David和同事搞曖昧,被陳美鳳發覺,更傳出對方酒後家暴……,「我曾經原諒過他,但是最後還是過不去心裡那把尺,即使他寫很多悔過書、跪下哭著,我也沒辦法。我心軟,但是也好累。」 真正的難關,是出現在分手之後,David趁陳美鳳不知,單方面在美國訴請離婚,聲請假扣押3千多萬元台幣美國房產,強調房產歸他所有,而且還獅子大開口,要陳美鳳分他超過5億元的一半財產。David要賣美國房產的事,「我還是因為言承旭才知道,本來我想把房子賣掉,言承旭說要買,我們辦文件,才知道我房子不能賣……。」離婚官司打了3年多,終於告一段落,陳美鳳付出千萬和解金,才順利保下家產。 平凡,才不凡〉退一步海闊天空、存善念活到老 「現在我想想,還好我很容易忘掉不好的事。」她輕笑說:「我個人覺得,我們彼此真的有相愛過,後來雖然沒辦法走到最後,其實也沒什麼不好。當下很糾葛,事後我其實沒那麼氣了。」 話語稍歇,她很認真地看著我說,「我覺得我很知足,知足就覺得幸福。」 一個人寂寞嗎?「我真的一點也不孤獨,就算我沒生小孩。我助理跟著我那麼多年了,她們就像我自己的小孩,照顧我生活起居。」她演了那麼多媽,卻不是個母親,她又微笑說:「自己生的,還不見得會待在身邊咧!」 「我覺得,平凡是何等幸福。」黑貓人生堪比八點檔,當然談不上平凡,但是,她信仰著這樣單純的情意,她喃喃笑說:「直到現在,我還很懷念我媽媽做的陽春麵呢……」 癡心沉落海,繁華攏是夢,陳美鳳的心境,是否就像她曾唱過的歌〈無情放袜記〉歌詞寫的那樣呢?歌詞是這麼寫的:「無情放袜記,若有情,放在心肝裡……。」 盯著遠方,她漂亮的眼睛裡似有溫情,陳美鳳輕訴:「他(David)曾經有付出的,有一次,他拿了一張我喜歡的照片,找刺青師,刺在了左手上,那很美,我有一點感動。他還把我的名字刺在心臟那裡,我相信我們當初的那分心意,我不會去否決他。」 採訪過後,她透過助理特地又捎來訊息,陳美鳳想說說她的座右銘:「退一步海闊天空,心存善念活到老,美到真~善~美。」 她的心思就這麼單純,不怎麼複雜、沒什麼怨念。陳美鳳記得的皆是有情人,不忘的總是真情義,大概也因如此,黑貓半點都不孤單了。●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種蔬菜,不如學會摘野菜!退休以後,我的「陶淵明實驗」.變胖、怕冷又掉頭髮,可能是甲狀腺低下?醫師:恐引多種慢性病,10症狀自我檢視.中年後開始回看一生,不留遺憾!還想去哪裡玩、哪些事還沒做,趁來得及一一補足
-
2021-04-07 養生.聰明飲食
清明吃草仔粿意義是什麼?草仔粿能常溫保存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清明節吃的草仔粿、艾粄,顏色都是綠色的,與原料的產季有關之外,吃冷食的習慣又與寒食節密不可分。清明節掃墓祭祖,少不了吃潤餅、草仔粿、艾粄等等,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些都是冷的食物呢?又為什麼不管是草仔粿或是客家艾粄都是綠色的?拜粿生財產!艾草、鼠麴草等季節食材 讓粿裹上綠色外皮清明時節掃墓祭祖之餘,嘴裡吃著飄著草香味、軟Q的外皮,包過著炒得鹹香的菜脯內餡,這就是家喻戶曉的傳統小吃「草仔粿」和「客家艾粄」不管是在餡料、顏色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兩種看似遠房親戚的粿,為什麼都是綠色的?其實不管是草仔粿或是艾粄,同時都有綠色的粿皮是因為原料來自於艾草或是鼠麴草而來,而為何會同時選擇些原料與時節也有關係,艾草的產期在3~5月,鼠麴草則是2~3月。雖然近年工業大量製作會使用綠色色素來取代艾草或鼠麴草,但仍延續其綠色外皮的傳統樣貌。根據農委會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臺記載,關於清明節要用草仔粿祭祀的緣由,在清代《重修福建臺灣府誌》中已有相關記載:「三月三日,采鼠麴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可知在清代時已有用草仔粿祭祀祖先的習俗,且在清明時用以祭祀,則有希望祖先保佑子孫平安有財,有「拜粿生財產」的意思。手工草仔粿製程大公開!跟著《食力》一起探訪一甲子老店「香圓食品」了解古早味的傳統手藝。清明飲食的起源與寒食節有關除了吃草仔粿、艾粄以外,連潤餅等,幾乎與清明節相關的食物,都是冷食,其實吃冷食是由寒食節所延續下來的習俗。寒食節,又稱禁火節、冷節等,顧名思義就是不能開火。相傳在動亂的春秋時代,晉國的王位繼承人在外流亡了19個年頭,最後才回到晉國繼任君主,成為日後為人熟知的晉文公,他在流亡期間有一位隨行的部下介子推,曾經在毫無食物準備要餓死的狀態下,割下大腿上的肉作為食物給晉文公充飢,但在晉文公即位後,賞賜了隨行的隨眾時卻漏掉了介子推。由於介子推不願主動討賞,選擇與老母親隱居深山,晉文公基於補償與愧疚心情,多次傳喚介子推出山,一急之下更放火燒山希望能逼介子推出來,但火勢不可收拾、燒了快一個月,大火燒盡上山查看後竟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擁的焦黑屍體,得知此事的晉文公悲憤不已,自此看到火或是熱食就會想起這件事情,因此下令宮中不生火,只能吃冷食,但長期吃冷食也不是辦法,所以臣子們紛紛建議晉文公恢復熱食,設立了「寒食節」。寒食節通常是在冬至後的105天,維持3天,因為這個時節與清明節相近,也就導致寒食節吃冷食的習俗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粿屬高水活性食品,保存不易其實許多現代食物與節日相關飲食,都與過去的文化息息相關,但在節日吃草仔粿時,也別忘了注意食安。很多人以為粿可以在常溫下長時間存放,但其實並不是如此,粿屬於高水活性的食品,保存其實並不容易。所謂的「水活性」是指在食物中,可以被利用的自由水含量,而高水活性也就是指微生物可以利用的水含量高,也因為這樣,其實不管是草仔粿還是艾粄其實很容易酸壞掉,最良好的保存方式還是冷藏保存,並儘速食用完畢。延伸閱讀▶清明祭祖不能拜鳳梨?網友最愛清明美食和祭祖禁忌水果大公開!▶【就醬做】難忘的古早味 相招來做「草仔粿」!▶祭祖點心變搶手美食!「阿蘭草仔粿」傳承三代的手藝堅持(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4-02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不讓家人陷入抉擇 一起接受諮商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社工師劉心慈:預立醫療諮商,挑戰不小。社工師有個稱為「Pre-ACP」的工作,就是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前預做準備。我經常在這個過程中,半輕鬆卻也堅定地對有意願的人說:「家人有誰最不支持你做這個預立醫囑?請把他帶來。」唯有讓想法南轅北轍的家人,直接在諮商門診面對與討論,在醫療團隊陪伴下,澄清法律或梳理不捨情緒,才能充分溝通,了解彼此心中真實的關心與想法,這是預立醫療諮商門診中最重要的工作。許多人說:「家人不接受,我難道不能自己簽?我不是有主張自己生命的權利?」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後,的確可以由自己主張,但家人的參與,卻讓生命大事從預立到執行都更臻完備。透過更多家人參與,一起探索彼此的信念與價值,關心或擔心,吐露與坦誠情感,這值得花時間、金錢,好好思索與暢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醫師莊永毓:多數人不希望在生命末期經過漫長痛苦才結束生命,但可惜當我們病重時,常常是意識昏沉,無法表達意願,如果昏迷、植物人、極重度失智症,更是如此。目前臨床由家人代為決定,但除非病人事前就清楚明確交代意願,否則家人陷入兩難。理智上,知道維生醫療及人工營養只是維持呼吸、血壓、心跳,不可能讓病人再好起來了,應該讓病人順其自然離開。但情感上無法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停掉維生醫療或人工營養,就好像是自己殺死了病人。不少家屬選擇維持醫療,但看著病人受折磨,內心矛盾也無法消除。病人自主權利法因此誕生,讓我們在意識清楚時,預先表達選擇,不讓家人陷入抉擇的困難。但以台灣民情,家人往往對醫療決策有重大影響力,預立醫療決定諮商時,希望至少有一位二等親陪同。有個媽媽帶著兒女一同前來,女兒對媽媽的選擇十分了解與贊同,兒子大為反對。他說如果到時候媽媽真的維生醫療與人工營養都不要,他會覺得自己沒有盡力,也怕親戚朋友覺得他不孝。這就是為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要有親人一起,不論當時是否達到共識,諮商開啟溝通對話,讓家人們有機會了解彼此想法。生得健康、老得快樂或許可以操之在我,但病得短暫、死得乾脆,變數很多,若未預先準備,不一定能達到。很佩服賴先生與他的家人,能夠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進而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未來一定可以生死自在。
-
2021-03-3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30歲後出現腰痠、尿道感染別輕忽!醫:多囊腎初期無特別症狀
三十多歲的王先生長期飽受腰痠所困擾,起初以為腰痠只是工作忙碌、長期久坐引起,未特別就診檢查。直到有天腰痠情況加劇,甚至伴隨尿道感染、血尿,王先生才匆忙到醫院就診。原本以為只是尿道感染,豈料在後續超音波檢查發現,腎臟裡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水泡,也才發現腰痠、尿道感染竟是多囊腎引起。王先生頓時晴天霹靂,不僅心情備受影響,甚至連結婚計畫都受衝擊。亞東紀念醫院腎臟內科蔡萬全醫師指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屬於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病,其中第一類型PKD-1基因缺陷引起的多囊腎,約占8成。多囊腎患者出生時腎臟可能就有囊腫,但因為囊腫太小難以察覺;普遍在30-40歲後,出現腰痠、腹痛、尿道感染、高血壓等明顯症狀後才意外確診。發病後,患者腎臟功能會漸漸變差,若未積極透過藥物控制,尤其第一類型PKD-1基因缺陷患者,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可能會在50幾歲就進入末期腎病變,需要長期接受透析治療(即洗腎),或接受腎臟移植。提及多囊腎常見症狀及發生原因,蔡萬全醫師解釋,多囊腎患者腎臟的結締組織異常增生,使腎臟漸漸形成水泡。在水泡較小時,患者沒有明顯不適不易察覺。隨著年紀增長,腎臟水泡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顆,患者可能因為腎臟被撐大,發生腰痛、腹脹、腹痛症狀。除了腎臟相關症狀,多囊腎還會衝擊患者全身。由於腎臟的水泡容易壓迫腎組織,導致體內水分、鹽的平衡失調,患者可能年紀輕輕就有高血壓。此外,當水泡破裂時,不僅可能出現血尿,患者也容易尿道感染,導致解尿時會感到燒灼、疼痛,出現尿路結石的機會也比較高。部分患者還可能合併出現腦動脈瘤,破裂時會導致爆炸性頭痛、昏迷、甚至死亡。高血壓、尿道感染、腰痠別輕忽 及早診斷、治療多囊腎 療程更有效蔡萬全醫師說,「過往,多囊腎因沒有有效的控制方法,是相當棘手的疾病,患者往往很難立刻接受。尤其是這些患者正好處於適婚年齡,突然面對這樣可能需要洗腎的遺傳疾病,衝擊相當大。」所幸,現在已開發出可以抑制腎臟水泡增長的多囊腎口服藥物,能延緩腎功能惡化,改善患者們最擔心的「50幾歲就洗腎」情況。針對治療費用,該款口服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符合條件,腎臟科醫師便能協助申請使用。提及服用多囊腎口服藥物的好處,蔡萬全醫師解釋,「臨床上我們把慢性腎臟病分成第1期到第5期,進入第5期後可能就需要洗腎。根據研究,多囊腎患者如果在第2期開始服用藥物,差不多可以將洗腎時間延緩7年;如果在第3期開始服用,可能將洗腎時間延緩4年左右;如果在第4期開始服用,洗腎時間可能延緩1年左右。」相較於過往僅能積極控制血壓,透過多囊腎口服藥物可以更有效控制病程發展,延遲患者洗腎時間。多囊腎日常保養重點蔡萬全醫師叮嚀,除了積極透過多囊腎口服藥物控制疾病外,患者也要多喝水,避免喝飲料或咖啡。當水分多到足以抑制抗利尿激素時,能稍微減緩腎臟水泡生長的速度。此外,飲食應清淡,攝取奶、蛋、魚、肉、豆類等蛋白質要適量,減少鹽分攝取,避免造成腎臟負擔,或是使血壓升高,進一步影響腎臟功能,另外,過多鹽分還會讓治療藥物的功能被打折扣。 患者要控制血壓、血糖,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但不可太過激烈。務必按時服藥、定期追蹤,千萬不能服用偏方或不明藥物。貼心小提醒蔡萬全醫師提醒,多囊腎初期並沒有特別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年輕發生高血壓,長期莫名發生腰痠、腹痛、反覆發生尿道感染等症狀,或是父母、家中親戚是多囊腎患者,建議民眾一定要到腎臟科檢查,利用腎臟超音波、抽血、驗尿來評估、追蹤腎臟的狀態及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延緩腎臟功能惡化的速度喔!原文:
-
2021-03-25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噗妮聊護理:當身體出現這些「暫時性」症狀 當心小中風離你不遠!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太累,雙眼常常會突然黑掉,休息之後才又恢復,反覆出現好幾次,害我都不敢開車出門,如果在開車時突然看不見就太危險了...」五十幾歲的親戚和我描述近日的身體不適,當我聽完他描述的症狀後,請他盡快到醫院就醫,經醫師確診是「小中風」。 依據國民健康署委託研究顯示,將近10%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在7天內會發生中風。短暫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即是俗稱的「小中風」。但被診斷為小中風也不必太緊張,及早發現身體有問題,更可以預防中風發生。該如何「發現」小中風的症狀?短暫性腦缺血顧名思義是「暫時」的,大多會在24小時內恢復正常,所以常被忽略,但當症狀反覆發作,就有機會演變成真正的中風。因此,當身體出現單側肢體無力、突然一隻眼睛或雙眼看不見、劇烈頭痛、暈眩、和他⼈對話的時候,突然聽不懂別人說什麼...等小中風症狀時,就必須要當心。該如何「預防」小中風的發生?1. 健康的飲食型態:少油、少鹽、均衡飲食,維持正常⾝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2. 適度運動:選擇自己合適且能夠負荷的運動,例如:快走、游泳...等,適度的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 3. 良好生活型態:避免熬夜、戒菸、戒酒及減輕日常生活壓力。 4. 保暖、注意溫差:洗三溫暖、泡澡或冬天洗完熱水澡後,要特別注意溫度落差,避免忽冷忽熱,對血管造成大度刺激。 5. 補充足夠水分:在無禁忌症的情況下,正常成年人每日需補充「體重x30~40c.c.」的水分。以體重50公斤的正常成年人為例,一天需飲水量約1500~2000c.c.,飲水量也和當天的日常活動、自身身體狀況...等相關,須適當的調整,別讓身體鬧水荒。 補充足夠的水分是預防小中風很重要的一環。充足的水分能防止血管變厚、變窄,並保持血管彈性。反之,當身體呈現脫水狀態時,體內水分與血量減少,血液就會變得濃稠,這時便容易造成血栓;當血栓脫落,就有可能造成腦中風、肺栓塞、心肌梗塞...等疾病,不得不小心。而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與定期健康檢查,是預防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關鍵,切記當身體出現小中風症狀時,就該謹慎小心,千萬別忽略導致遺憾發生。【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 -Lemon L. Yoga/別說抱歉,瑜伽療癒和不安說嗨!-部落格吱吱復健/桌遊動作變化多 中風復健不無聊【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3-22 新聞.生命智慧
母親的告別式家族盛大、好友的告別式精采回顧…我要怎麼說再見?
回顧罹癌好友的精采此生參加過不少告別式,印象最深刻、也最震撼的是一位六十歲往生的好友,放映的第一張投影片就是她罹患癌症後,接受化療的光頭照片:身著病服、打著點滴,體貼的先生陪伴在旁。她堅定的眼神,勇敢、豪率,令人動容。投影片從她人生的最後時刻一直往前推:事業成就、桃李天下、家庭圓滿、國外求學、學業優異到乖巧可愛的小女孩……短暫的片段如同時光隧道般,帶我們陪著她走完精采人生。事後,一位朋友很感慨地說:「平常要多拍照,告別式才會精采豐富。而且要趁現在還不是很老,去拍一張美美的大頭照,以備靈堂使用。」我不禁心想:我要怎樣的告別式呢?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記得我五、六歲時,住在鄉下的外祖母去世了。瘦小的外祖母是位非常慈祥、輕聲細語,散發著溫暖光輝的長輩。我們這些孩子都非常喜歡她來家裡,因為如果犯了錯,母親拿起藤條要責打時,趕快跑到外祖母身邊就沒事了。外祖母的遺體躺在大廳裡,墊高的門扇板上,面色祥和,旁邊點著香。母親帶著我繞外祖母一圈,說:「免驚,阿嬤是好人,很疼我們,不會害我們的。」──這是我對往生者的初次印象:安靜、平和、自然,無有恐懼,而且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父親病逝時是九十一歲。中部小鎮的喪禮,大多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且占了馬路的一部分,因此,需事先向派出所申請路權。當時,我們晚輩站在靈堂旁,一面哀戚答禮、一面聽到背後的車聲,不免有點擔心被撞。幸好路過者都尊重往生者,也體諒家屬,車子慢行而過。晚輩跪拜時,六十歲出頭的大嫂因膝蓋退化,跪下後無法起身,還得讓身旁的大哥拉她一把。禮儀師趕緊說:「不方便者可以免跪,行禮即可。」喪禮的繁文縟節之一是請法師及居士誦經、唸佛。我手邊沒有經文,不知內容,只覺得聲調平庸而反覆,但聽久了,心境卻慢慢平靜,頗為療癒。那時五十多歲的我,想著退休後,也許可以從事禮儀師的工作,希望能以莊嚴、溫暖的方式撫慰生者。大哥卻笑說,殯葬業是個大事業,我的外表和專業能力都明顯不足。他說得對,但從此,我就特別注意喪禮撫癒人心的療效。父親去世後六年,九十七歲的母親往生了,我們仍然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由於母親是大家族中最高齡的長輩,當時跪拜的晚輩多到即使三人一排,還是排到棚子外。這讓我感受到臺灣傳統的喪禮,可說是大家族成員見面、緬懷、思源的機會,也是個人省思、感恩和療傷止痛的起動力。基督教的追思禮拜在教會舉行,莊嚴典雅,除了牧師講道、獻詩班,大家一起禱告、讀經、唱詩,非常療癒,而且離開時,每人手上還常帶回一盒點心呢!從現在開始回看一生,不留下遺憾我單身,與大家族的親戚們平常少聯絡,想到等哪天自己走了,那時候朋友也都老了,能來參加告別式的人可能寥寥無幾,怕是既難堪,又心酸。所以,我決定免掉告別式,但要自行製作一生的投影片,而且從現在開始做,同時反省做人有哪些要改善或學習的、還想去哪裡玩、哪些事還沒做,趁現在還來得及一一補足。不過,投影片將來給誰看?總有幾位親友吧。或許也可以放到YouTube,永存雲端喔。(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2021-03-13 養生.家庭婚姻
「我從端午節到現在都沒跟你爸講過話!」老夫老妻破冰,先學說話不帶刺
「我從端午節到現在,都沒有跟你爸講過話。」60多歲江女士跟女兒吃飯時,忽然迸出這話。江女士和先生吵吵鬧鬧一輩子,年輕時先生脾氣更暴躁,甚至會拳打腳踢,現在兩人年紀大了,江女士已練就萬事淡定不回應。不過,江女士還是照顧著先生的飲食起居,只是先生相當不滿,到處去跟親戚抱怨太太都給他臭臉看。諮商及心理專家說,這是典型的「情感撤離」,如果能在破壞關係的行為模式出現之前就踩煞車、建立友善溝通的橋梁,或許有機會改善。累積負面情緒 寧可不開口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媒體公關召集人林萃芬表示,江女士是很典型的情感撤離,因為長期累積對對方的負面情緒,長期互動上覺得「講的話都不是他要聽的,只要一講話對方就會生氣」,無可奈何之下,沒辦法與之情感流動,心理上也「撤退」了。林萃芬分析,雖然關係還不到連共處一室都不能容忍、仍願意照顧對方起居,但長期經驗已埋下深層恐懼,怕一開口就帶來生氣等不舒服的情緒,只能靠「不講話」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臨床心理師洪千惠表示,如果伴侶渴望對方回應的方式,一直不是對方可以理解或回應的,關係型態常見會走到「一個跑、一個追」的循環。比如,明明心裡有情感、也想關心對方,卻因為沒有好好表達,變成像是責罵或嘮叨,結果對方完全不覺得被關心,只想逃走。善意表達感受 從減害做起洪千惠表示,在進一步破壞關係的互動模式出現之前,如果觀察到是哪些行為持續破壞關係,並對這些行為踩煞車,就有機會改變。因為對於兩人關係來說,光是「減害」都算是一種改善。減害,要從安頓好自己的心情狀態開始。先要允許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接著就可以嘗試用善意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如果雙方都抱持友善、關心對方的態度,就可以稍微聊一聊,練習用不帶責備的方式去表達感受和需求,再往彼此需求都能滿足的方向,去調整互動的方式。洪千惠提醒,常見的需求是在關係中被肯定、被接納、感受到對方在乎自己、有被愛的感覺、在對方眼中是個夠好的人。記得這些原則,將心比心地和對方互動,關係就能改善更多。如果還是覺得很難,可考慮接受諮商。諮商師擅長幫助人看見行為表層的線索底下,還有哪些真正想要傳達的訊息。比如表面上的責罵和憤怒,底層其實是沒有被關心的難過,沒有被接納的受傷,更多理解彼此真實的感受,人與人之間就能更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