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親戚
共找到
282
筆 文章
-
-
2022-01-31 新聞.元氣新聞
過年拜訪親戚的5大煩惱 其中這句話被問最惹怒人!
隨著過年即將到來,除了有許多事情要準備外,也會與許久不見的親戚們團聚,一起歡慶農曆新年,但對一部分的民眾來說,每當過年卻有許多煩惱,究竟哪些問題令網友們覺得頭疼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1年內「過年煩惱」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了解網友熱議的過年5大煩惱網路聲量排行,以及4大族群網友的過年煩惱有哪些。親戚的問候最惱人 紅包該怎麼包引發網友熱議觀察網友熱議的過年煩惱,可發現不少人擔心來自「親戚的問候攻勢」,如日前就有民眾提問「農曆春節回家還要應付一堆親戚,會不會覺得很累」,引來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出社會後希望親戚越少來拜年越好,很多一樣的問題要回答不同人N次」、「過年回鄉見到親友就是一定會問東問西的,感覺有些累人」,但也有民眾認為「雖然應付親戚很累,不過換個角度想,難得有機會跟大家一起見面吃個飯也不錯啊」,表示難得團聚,忍一下也無妨。另外,過年必有的「包紅包」、「大掃除」等環節也成為不少人的一大煩惱,例如常見民眾熱議「紅包要包多少」的問題,引來網友表示「(第1份工作)包2千好像比較好看」、「紅包這種東西,量力而為」等;而「年前大掃除」則是令不少民眾大嘆「過年又要到了累了,家裡有35片大大小小玻璃要擦」、「過年時,我最怕做不完的家事要打掃」,不過也有網友表示「過年看到打掃這麼乾淨真是神清氣爽呢」。這4種人過年困擾問題引發熱議 這句話最惹怒人接著,我們分別觀察爸爸、媽媽與未婚男女在網路上交流的熱議煩惱,可發現爸媽網友較常被問及「工作收入與家庭狀況」,尤其媽媽網友更常被問到「生小孩」的問題,就有網友表示「最討厭被問什麼時候要再生1個,跟長輩的自以為是的勸生話術」、「(什麼時候再生1個)這句話很惹怒人,尤其是跟妳說下1胎一定會是男的」等。而未婚男女則較常被追問到「結婚」、「交往」等問題,以至於有網友留下「單身錯了嗎?每到過年都要被這些沒什麼在聯絡的親戚關心一下」的心情貼文,引發網友心有戚戚焉的表示「單身有錯嗎?」、「習慣就好,沒男友時就最常被(長輩)問說要不要相親,拚命想介紹」,可見不少未婚男女在過年期間都有相類似的煩惱經驗。春節將至,各種問題接踵而來,雖然令人感到困擾,不過因是難得一年一度大家能團圓的日子,若今年也害怕遇到這些麻煩事,可以先轉個念,準備好「標準回答」見招拆招,避免難得的歡樂年節充滿尷尬氛圍,壞了過節好心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29 養生.家庭婚姻
過年壓歲錢該給到幾歲?包多少也是一大學問!日本壓歲錢僅包700台幣,幫孩子討吉利
過年壓歲錢包多少,也是一大學問!再過幾天就是農曆年,才剛發的年終是不是又要全數「給」出去呢?誰家親戚的小孩、家裡所有長輩,所到之處人手一個紅包,什麼年終、什麼獎金,全都是過眼雲煙。這樣變相的「荷包大失血」是否總讓你的農曆年過得心隱隱作痛?在日本,也有包壓歲錢討吉利的習俗,但你要是知道他們一個孩子平均的金額,你可能會大嘆:到底是誰帶起高額壓歲錢的風向!日本壓歲錢行情價:國、高中生每人約700台幣!「今年應該包多少壓歲錢?應該包到幾歲?」這類的問題,在過年期間一定衝上熱搜,日本的家長,因為過得是國曆新年,因此會比我們更本早面對這樣的難題,但從日本雅虎給出的問券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孩子收到的壓歲錢金額,與我們相差甚遠!從「壓歲錢規則大調查」的結果,我們發現一位日本中學生,平均從一位長輩手中,僅會收到3,000日幣(約新台幣700元)左右的紅包「お年玉(otoshidama)」。另外,為了迴避疫情,有些長輩開始選擇用郵寄的方式送壓歲錢。根據不同年齡層,給出不一樣的金額有鑒於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之後,各年齡層的小孩消費模式不同,日本長輩也會因此,斟酌給予壓歲錢的金額。根據雅虎收到的網友留言,今年長輩發給各年級小孩的壓歲錢大約為:幼兒園(含未就學):500~1,000日幣(新台幣120~240元)小學生:1,000~3,000日幣(新台幣240~720元)國、高中生:30,00~5,000日幣(新台幣720~1,200元)高中生之後:10,000日幣以上(新台幣2,400元)至於壓歲錢該給到幾歲?「大學畢業」被視為壓歲錢的終點,意味著你已經獨立長大,可以自己謀生,因此長輩們普遍認為不會再給有工作的小朋友壓歲錢。不過對此,也有一些民眾回應表示,「不管小孩多大,一律只給日幣3,000元」、「關係較淺的親戚或小朋友,只給日幣1,000元而已」。獨特的壓歲錢,以遊戲進行更有趣! 另外,也有人分享自己家裡獨特的包壓歲錢方式,他們家的「錢」是以爬格子圖(鬼腳圖)或是玩小遊戲的方式來決定誰能領到多少壓歲錢,金額從日幣1,000~10,000元不等,這樣的方式很看個人造化,也許哥哥姐姐領得比弟弟妹妹還少的情況,幫過年增添不少歡樂氣氛。此外,也有人表示,自己爸媽是以學校成績單,或是幫忙做家事的量來衡量要給多少壓歲錢。台灣比較流行的包法,必較類似自己長輩們講好,幾個晚輩對應到的金額一樣就好,不多給也不多拿的概念。看完後你是否也對於今年壓歲錢要包多少心裡有個底呢?不少台灣網友在看完日本人的壓歲錢包法後,都表示很羨慕,只有華人社會讓討吉利的壓歲錢走味,變成長輩爭面子、比拼金額的戰場。而這樣的風氣,也在無形之中變成另一種過年壓力。※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日本壓歲錢僅包700台幣,幫孩子討吉利,而非「愛面子」比較誰給的多!※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1-29 養生.生活智慧王
2022過年紅包怎麼包?行情表一次看!10大禁忌犯了小心觸衰
過年送紅包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帶有「喜慶」的意思,每到農曆新年,會將放有金錢的紅包送給爸媽,或是有交情的親戚,長輩在除夕夜也會發紅包給晚輩,稱為壓歲錢,表示把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不過紅包要怎麼包、包多少才不會失禮,甚至是觸犯到禁忌呢,聯合新聞網整理詳細的資訊,讓你包紅包也虎虎生風、虎氣沖天。✜紅包行情表整理【長輩】紅包行情祖父母、外公外婆:3,600、6,000、6,600以上。父母、公婆:6,000、6,600、10,000以上。【自己小孩】紅包行情國小以下:600、800。國中高中:1,200、2,600、3,200。大學以上:3,600、6,600。【別人小孩】紅包行情同事親友鄰居:200-1200、或者統一不包。注意事項:▸包紅包不用跟別人比較,根據自己狀況量力而為,並非包越多越好。▸包給小孩、晚輩金額建議統一,避免小孩之間比較。▸除了以上提及對象,可以根據長輩、晚輩來包,行情以200元至1,200元不等。✜過年紅包10禁忌1、紅包金額不可以是單數,例如「3、5、7」開頭的數字。2、紅包金額避開有「4」,因為諧音有「死」的意思,有不吉利的感覺;另外「8」雖然為雙數,但有別離的意義,因此若包給較傳統的對象,也盡量避免。3、紅包要使用新鈔。4、不拿過期的紅包袋(上面印有生肖或年度)。5、切勿在長輩面前拆紅包。6、不要包得比長輩多。7、包給父母、長輩紅包金額逐年增加。8、過年紅包不要封口。9、給晚輩紅包金額最好相同。10、有事無法回家要記得補包或改用電子紅包傳心意。✜什麼時間點給紅包好?發紅包的最好時機,是從除夕夜到初五。但其實最晚到元宵節(農曆元月十五)為止,都還是屬於過新年期間,這段期間都可包新年紅包唷!領到壓歲錢後,也別急著花掉,可以先壓在枕頭下15天,等到元宵節後再使用,或是存到銀行戶頭。
-
2022-01-29 新聞.元氣新聞
過年期間打掃易帶走財運?禁除夕夜熄燈為父母延年益壽?10大過年禁忌你知道幾個
農曆春節將至,家家戶戶陸續開始大掃除、辦年貨,而過年期間除了各式祈福好運的習俗外,許多民眾也格外在意春節期間的禁忌,深怕一不小心就招來厄運,而新年期間哪些事不能做呢?儘管各方網友眾說紛紜,建議民眾還是參考即可,無須過於迷信。《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1年內「過年禁忌」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過年禁忌網路聲量排行。過年期間禁忌多 怎麼做都讓人感到兩難觀察網友熱議的過年禁忌話題,可發現許多人擔心在過年期間「打掃、洗漱」容易帶走財運及好運,像是有民眾就請益「過年有人在洗衣服嗎?我真的好想洗…但長輩說不行」,並表示家中長輩認為「洗衣服」會洗掉財運及惹怒水神,也引發兩派網友熱論,一派人認為「寧可信其有吧,過年也才幾天,討個吉利沒啥不好」,而另派網友則表示「那你洗手、洗碗水神會不會生氣啊?要洗就洗啊」,認為民眾無須過於迷信;也有網友表示「人家說初一不能洗澡洗頭洗衣服,會把財運洗走~」,讓部分民眾打趣回應「我不洗只是因為好冷…」、「讚喔,男友每天都在唸我不洗頭,今天有理由了」等。再者,每逢除夕夜前夕也常見女性網友發文請益「年夜飯想回娘家吃,會很不妥嗎?」,部分民眾表示「不要比較好吧…我婆婆超傳統,就說我這樣會帶衰娘家」、「親戚碎嘴比什麼禁忌更可怕喔,勸你不要」,但也有網友認為「我每年都回去欸,我先生家大家庭根本沒差,但我娘家爸媽都自己吃而已,很孤單」,並補充只要雙方家族溝通好就好,無需過於擔心禁忌。除此之外,在除夕當晚,許多人也會熬夜守歲,除了有為新年迎來新希望的含義外,也有人認為可為父母延年益壽,而有「禁除夕夜熄燈」一說;另外,也有網友特別提醒「過年禁打罵吵架」,表示「不亂生氣」未來1年才能和氣生財,讓不少民眾大嘆「真的難…遇到問東問西的親戚,超想發脾氣」、「小孩這幾天特別皮,但還是忍下來了」等。新的一年民眾都盼望有新氣象,不論是逢人說些吉祥話,或是透過紅包討個吉利,都是希望大家能在新的一年有好的開始,儘管網友間流傳著許多過年禁忌習俗,但許多來源都已不可考,民眾無需過度恐慌,過年期間最重要的還是與家人溫馨團圓,享受春節的喜慶氣氛!★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確診女難防!遭匡列診所爆:連發燒咳嗽都沒有
台中今新增2例本土個案,其中25歲沙鹿區確診女研究生CT值高達16.73,其就診的沙鹿北勢東路診所5名醫護、20名同時段就醫及陪病民眾遭匡列採檢。該診所稍早證實,「沒錯,是我們家遇上了」,並提醒民眾把疫苗打好打滿,「確診者連發燒咳嗽都沒有,防不勝防」,只能把自己做好。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台中市二名確診者,北屯區21歲確診女子到新北陪病,無台中足跡史。這名在桃園就讀的女研究生已打過兩劑BNT疫苗滿14天,為突破性感染。曾梓展指出,這名女研究生寒假1月13日到22日住桃園八德阿姨(桃園確診個案)家,22日到23日到過苗栗親戚家,23日返回台中沙鹿,24日曾至沙鹿區農會西明辦事處,25日出現症狀,在26日到沙鹿北勢東路的診所就醫。曾梓展指出,女研究生因阿姨確診被匡列,昨天採檢出爐確診,CT值達16.73,衛生局匡列16名接觸者,包括同住家人共7人、沙鹿區農會西明辦事處4人,以及5名診所醫護居家隔離,採檢皆為陰性。衛生局也對於至於與女研究生同時段就診,也就是26日上午9時37分至9時57分同時段就醫及陪病民眾共20人陸續匡列及安排採檢中;今天起到30日協調鄰近的沙鹿光田醫院及童綜合醫院開設社區篩檢站。台中市政府證實,這名確診女研究生為國泰世華銀行大甲分行員工的家屬。國泰世華銀行也聲明證實此事,並表示大甲分行徹底消毒,環境衛生安全無虞,原分行員工快篩結果均為陰性,昨天起全數居家隔離,民眾可就近至清水分行或沙鹿分行辦理。該診所稍早證實,「沒錯,是我們家遇上了」,並表示,沒有第一時間告知,是因為政府希望統一由疫情指揮中心出面說明,接觸者名單已統整交給衛生局,並已配合完成疫調及休診14天。診所建議,接觸者若沒有被通知有所擔心,可就近到社區快篩站快篩,診所時都有嚴格消毒與殺菌,現在遵從政府指示14天休診。
-
2022-01-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圖表/桃機案以來本土371例 6成確診與用餐有關
昨天本土確診及境外移入均新增四十六例個案,總計九十二例;繼西堤餐廳外,又爆出多起用餐聚會及餐廳群聚案,包括桃園涮涮鍋及雙北確診個案於同家麵館用餐。儘管多名地方首長都提到這波疫情擴散與聚餐吃飯有關,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仍表示,不會全面禁止內用或升三級,否則將嚴重影響民生問題;至於餐廳內是否設隔板或採梅花座,陳時中說,「不反對,但我們沒有強制」。桃園餐廳率先座位減半昨日桃園再增廿九人,包含遠雄自貿區十四人、加貝爾幼兒園衍生群聚八人、因聚餐染疫六人,一人則感染來源不明。自桃機相關確診爆發以來,本土個案已有三七一例,其中至少二三五名確診者與餐廳有關,包括員工、用餐顧客以及其家人,約占染疫人數的三分之二,比率相當高。桃園市長鄭文燦昨率先要求餐廳座位減半等管制措施。隔板沒效?沒共桌確診台北市長柯文哲仍主張疫苗護照早點上線,他指出,目前發現有些感染的不是坐旁邊,而是隔壁桌,為什麼坐中間反而沒有被感染?一定是因打疫苗,且實務上看,隔板也不見得這麼有效。昨四十六例本土個案中,多人在餐廳感染,沒有共桌也確診;另外四十六例境外移入個案,廿五例為機場落地採檢確診,廿一例於居家隔離採出陽性。這波本土社區群聚爆發以來,從北至南多條傳播鏈都與餐廳用餐有關。其中,最大傳播鏈為桃機、銀行員、西堤及自由貿易園區個案,主因在於聚餐染疫造成疫情擴散。鑑於餐廳飛沫、接觸感染多,目前被列為高風險場域,北市、桃園昨都發出細胞簡訊,大規模匡列確診者曾涉足的多家餐廳,提醒重疊足跡的消費者收到簡訊盡快前往採檢。北市幼園教師吃麵染疫另外,高雄港相關個案新增十二人確診,包含新光輪客戶及台南親戚聚會,導致台南夫妻染疫。宜蘭礁溪長榮鳳凰酒店群聚再添二人確診;北市一名幼兒園教師確診,因曾跟確診房仲友人出現在同一麵館。指揮中心昨公布最新基因定序,雙北圓山廚師及房仲相關案、宜蘭礁溪長榮鳳凰酒店確診者,分別感染不同的Omicron,國內累計十條本土獨立傳播鏈,其中六條仍找不到感染源。另外,桃園機場前進指揮所自一月五日成立後,一線人員經多次PCR檢驗,已無增加相關確診者,桃機指揮官王必勝昨表示,顯示桃機現在已經相當乾淨穩定。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桃機疫情觀察至明天,若無特別情況將解編。
-
2022-01-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時尚雜誌編輯 雙北足跡逾40處
北市一名時尚雜誌編輯確診個案一八五一八,日前出席多場時尚活動,北市公布該個案一月十一日至廿三日的公共場域足跡,包括出席多次時尚精品發表會,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初步匡列一百多人,待主辦單位給名單後將續匡列。另外該個案涉及雙北多家餐館、捷運站、寺廟,列出四十處之多,北市府已發出數千封細胞簡訊。另外,民視有位主播周日曾與確診親戚見面,但沒有相處很久。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該名主播目前正自主健康管理,位於林口的民視總部大樓也已經預防性清消,情況都在掌握之中。北市昨公布五名確診足跡,高達有八十個地點,初步大約匡列千人。其中,台北市衛生局指出,時尚雜誌編輯案於一月十一日曾到微風信義、台北一○一出席Prada發表會,之後幾天曾陸續到阿圖麻油雞台北博愛店、台北晶華酒店、誠品生活南西店、GALERIE Bristro家樂利小酒館、朱記餡餅粥潤泰松山店等多家餐廳。除在信義區出入外,也出席大安區采采食茶文化(夏姿─陳服飾店開幕)、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11(Prada開幕);也搭捷運往來北市信義區、萬華區、松山區、新北市江子翠站等多個捷運站;並曾前往艋舺龍山寺、 台北天后宮等宮廟。另外,礁溪長榮鳳凰酒店確診員工案一八四九五,其廿多歲女友人案一八五二一也確診,昨北市衛生局公布二人十七日在台北的足跡,包含信義區七間百貨及餐廳,還搭乘台鐵、國光客運及葛瑪蘭客運。
-
2022-01-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都是內用!宜蘭礁溪聚餐釀3例、幼師吃火鍋疑被房仲感染
國內今暴增46例本土確診案例,包括宜蘭礁溪飯店群聚案,2名確診大學生曾到台北16人用餐,目前已導致3人確診。另外,台北市松山區一名幼兒園老師曾到餐廳吃火鍋,與確診房仲有相同足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若有確診病人進去餐廳,大家接觸時間長染疫可能性高,但強調「不會因為什麼場合有群聚就關掉,還要有很多考慮」。宜蘭礁溪飯店先前發生群聚案,共有5名職場確診、1名友人確診,其中案18495、案18521為某大學生,曾經於1月17日到台北市與16人共餐,陳時中表示,2人在台北聚會足跡多,也曾與16名友人聚會,調查結果發現新增2名確診。先前新北房仲案18375曾與客戶案18518、蘆洲友人案18397一起吃火鍋。案18397後來到另外一餐廳用餐,與松山區幼兒園老師案18590曾有重疊足跡,前後在同一家餐廳用餐。陳時中表示,案18590和案18397互相不認識,也沒有一起聚餐,是從實聯制足跡找到案18590這名幼兒園老師,展開清消、疫調、匡列、採檢。至於傳出疑似有親戚在電視業服務,相關情況會由地方疫調。台北房仲傳播鏈,最早發現是房仲案18375,不過客戶案18518發病時間較早,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後續要看Ct值變化,並由抗體檢驗才能釐清是否為傳染來源。這幾個個案都會回朔14天內活動史,不希望放過蛛絲馬跡,希望有相關民眾快速出來採檢,找出來沒發現的社區個案。亞東醫院今新增2名個案,為媽媽案18548與兒子案18560,陳時中表示,母子與先生、護理師等沒有接觸史,雖然是亞東醫院的病人,但並不在先前確診護理師服務的病房。陳時中表示,媽媽18548肺部採檢為陰性,在獨立病房待到1月17日後,採檢陰性並移到普通病房,後來感覺肺部有問題,再次採檢為陽性,兒子為陪病者採檢一樣是陽性。目前已知母親N抗體為陰性,兒子N抗體如果是陽性,有可能是兒子傳給母親,需要進一步釐清。外界質疑,國內增加多例都是吃飯感染,甚至沒有共桌也確診,憂心西提翻版再出現,是否禁止內用或升級?陳時中表示,有些區域風險稍高,但不是絕對,如果群聚場合都禁止,會影響到嚴重民生問題。台北房仲傳播鏈,最早發現是房仲案18375,不過客戶案18518發病時間較早,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後續要看Ct值變化,並由抗體檢驗才能釐清是否為傳染來源。這幾個個案都會回朔14天內活動史,不希望放過蛛絲馬跡,希望有相關民眾快速出來採檢,找出來沒發現的社區個案。亞東醫院今新增2名個案,為媽媽案18548與兒子案18560,陳時中表示,母子與先生、護理師等沒有接觸史,雖然是亞東醫院的病人,但並不在先前確診護理師服務的病房。陳時中表示,媽媽18548肺部採檢為陰性,在獨立病房待到1月17日後,採檢陰性並移到普通病房,後來感覺肺部有問題,再次採檢為陽性,兒子為陪病者採檢一樣是陽性。目前已知母親N抗體為陰性,兒子N抗體如果是陽性,有可能是兒子傳給母親,需要進一步釐清。陳時中說,高雄雖有夫妻用餐群聚,但整體仍是高雄港群聚,與飲食關聯低;北市幼兒園老師確診,與飲食相對關聯低,目前不會因為什麼地方場合有群聚就關掉,還是有很多考慮。
-
2022-01-22 新聞.杏林.診間
在沒有希望之中,找到一絲希望!從病理科到腫瘤科,賴允亮走出台灣安寧之路
如果將人生比喻成一部影片,從出生到歸於塵土,是由一幅幅的影像串接而成,也許很多時候是處於快速播放狀態,讓人不復記憶;但其中肯定也會有如按下暫停鍵時的片段影像,深深烙印腦中。被譽為「台灣安寧之父」的馬偕醫院榮譽主治醫師賴允亮,憶起自己的行醫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學五、六年級。一路走來,有幾個對他有特別意義的畫面,在生命每個轉折的關鍵時刻牽引他做下選擇。這些重要場景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在人們遭遇苦難時,伸出援手者與被救助者間的互動。其中流淌出的真摯感情觸動賴允亮的心,繼而傾畢身之力,推動台灣的安寧療護與教育。「生命教會我很多東西,是生命在教導生命、在影響生命」賴允亮感性的說:「所以,我也要用生命去教。」小學生比膽量 播下助人種子出生在宜蘭的賴允亮,就讀的羅東國小就在羅東聖母醫院旁,中間有條不大不小的水溝。小學五、六年級的男生正是活潑好動的時候,同學們常常比賽跳到對岸再跳回來,賴允亮常常全身溼透,回家被修理。「為什麼要比賽跳水溝?」「因為水溝的另一邊剛好是聖母醫院的太平間。」在當時尚不懂人間生死的小孩心中,這只是場單純的比膽量遊戲。有一回,賴允亮跟同學的試膽比賽更進一步,不只要跳過水溝,還要再繞房子一圈。提心吊膽的他小跑著繞過建築,剛好遇見有位穿著白衣的醫療人員,背著一個昏倒的人走進去。順利完成比賽的賴允亮,一面接受同學的歡呼一面想著:「當發生事情時,有一個人去幫助另一個人,這樣的感覺好像不錯。」經營著貨運業的家裡沒有任何醫療相關背景,孩提時最常玩的遊戲也是假扮貨車司機,但那一幕穿著白衣全時全候與病人為伍的影像,卻不時會在他腦海中閃過。「我後來特別去查了一下,這位穿白衣的人正是羅東聖母醫院的高修士,他的一生都奉獻給醫院,在病人堆穿梭,做著病人需要的工作。」這幅畫面從此定格在賴允亮的小小的腦袋裡,埋下了助人的種子。牧師,我也來學counseling好不好早年宜蘭是交通不便的後山,會受到家族鼓勵的事,大概就是上台北唸高中這件事。賴允亮也依循著這條路,考上第一志願建國中學。他自嘲說,高中時候因為愛運動、愛玩,沒有很認真唸書,雖然隨波逐流選擇往醫科報考,但大學聯考並沒有考好,最後上了北醫藥學系。「北醫吸引我的地方是因為可以玩,」賴允亮大笑道:「有橄欖球、有足球,而且藥學也是屬於醫學,發明藥也很好。」家人們沒有因為考不好有任何微詞,大學生涯就在邊學邊玩中接近尾聲。畢業前夕,他才開始思考未來的出路,是要到醫院包藥、當藥廠代理、還是回宜蘭開藥房?還沒釐清頭緒,就入伍當兵去了。某次放假,賴允亮走進了一間教會,見到牧師陪著哭哭啼啼的一家人從個房間中走出來。他拉著牧師好奇地詢問剛剛在做什麼?牧師說他在counseling(諮商、輔導)。Counseling引起了賴允亮的興趣,加上當時正為了前途發展感到茫然,他便跟牧師說,我跟你一樣也去學counseling好不好?「當時牧師跟我講了一句話,我覺得那是我人生的轉捩點;」賴允亮認真地說:「他跟我說『不要,你去唸醫學院當醫生,以後整天讓你counseling。』」與一群人談著很心裡的問題,了解那些哭、痛苦與不舒服,人的心與心之間是非常接近的。當牧師與那家人從房間裡走出來,傷心卻帶著一點如釋重負的畫面,與小學那個穿白衣的醫療人員同時定格,且包含著相同的意義——「跟人很近」。兩幅畫面串在一起,成了賴允亮決心成為醫生的關鍵。而影響賴允亮從醫的這位戴吉雄牧師,之後更擔任台中生命線協會的主任,從懸崖邊拉回許多生命。家人支持,努力成為父親期待的仁醫決定重考醫科,賴允亮心裡承受著極大的壓力,當時還沒有學士後醫學系可讀,想當醫生唯有重考大學一途。「都畢業了還讓父母養?應該是賺錢來養父母才對,真的要繼續唸書嗎?」他相當掙扎。當他跟父親坦白想重考醫學系的決心時,父親沈默了一會對他說:「原本以為你藥學系畢業後會從商,走進社會。社會這所大學,裡面要學的東西很多,我可以傳授經驗給你,跟你一起面對。但你決定要當醫生,那個地方我不懂,無法帶著你走。我只知道兩件事:一是白色巨塔裡不單純,我要幫你也幫不上,」爸爸語重心長地繼續說:「另一件你要記住,當醫生很容易活在掌聲與眾人尊敬的目光下,你會變得不懂世事,不知要多感謝、不知病人的辛苦。你要小心,不要成為那種人。」父親的一番話充滿對孩子的愛與支持,也對賴允亮成為一個具有仁心的醫生充滿期待。這段父子對談影響了他一輩子,更在成為醫生後時時警惕自己,不要只專注在醫學上,要讓自己多往外走、接觸人群。日後他對一些公益、慈善團體的活動,也積極的參與。病理科,如神指引入迦南地賴允亮原本計畫當個婦產科醫生,還畫了發展藍圖:「回宜蘭執業後,要做很好的婦幼工作,讓小孩從胚胎時期就受到好好的照顧直到平安生產。救護車怕塞車,還要買一台直升機緊急支援……」許多奇奇怪怪的想法,都在他腦袋中翻轉著。不料熱門的婦產科卻要求要有醫師執照才能應徵,計畫還沒開始就遇到難題。這時,太太的親戚,也是位知名婦產科石孜理醫師對他說:「你去病理科吧!」病理科?賴允亮想不明白為什麼要去病理科?但擁有虔誠信仰的他,相信神會引領著他往前走,因此決定聽從長輩的建議踏入了實驗室。初入病理科,賴允亮時常忙到深夜。除了許多切片,賴允亮還會接觸到不少屍體。有時可能是一隻腳,有時則是嬰兒的屍體。看著可愛的小孩躺在門內冷冰冰的解剖枱上,與門外活蹦亂跳的小朋友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賴允亮開始認真思考:「生與死間只有一線之隔,但差距竟如此大。」這份衝擊,也為他看待生命的角度打開了新的境界。「那時候每天下班回家,就好像從線的這一邊跨到另一邊,即使孩子很吵、亂大便,都還是覺得他很可愛。」他笑著說。且因為病理需要接觸各科不同的疾病,他要查看很多醫學書籍,「把以前在操場上的時間通通拿去看書了。」也是在這兩年,賴允亮不但將執業需要的證照都考完,豐富多元的病理經驗也為之後的醫學道路打下了厚實的臨床基礎。回想起這段經歷,賴允亮說石長老就是他生命中的天使,引領他來到了迦南地這塊美麗之地(聖經中的應許之地)。他也笑說,當時可是非常辛苦,還自我懷疑怎麼當醫師當成這樣?如今想來,這些進入迦南地前辛苦的過程,不但讓他可以用更篤定的心,從多元的角度為病人診斷;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的重視,讓他更珍惜家庭。「讓我的人生有了180度的轉彎。」他篤定的說。進入腫瘤科,為病人找希望兩年的病理科工作,開拓了賴允亮的視野,當時在醫院其實尚未有腫瘤科這個科別,唯一與腫瘤勉強可以攀上關係的只有放射腫瘤科。馬偕醫院在1982年時籌設放射腫瘤科,從榮民總醫院延攬了鍾昌宏醫師,開始招兵買馬。在石長老建議下,原本準備當婦產科醫師的賴允亮被一把推進了放射腫瘤科。早年,提起腫瘤幾乎等於絕症。尤其是肺癌,通常發現時幾乎已經到了末期,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我的任務,就是在沒有希望之中,找到一絲希望。」沒有希望為何要治療?賴允亮溫柔地說:「雖然希望渺茫,但對病患跟家屬來說,還有好多好多的問題,需要被回答。」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與病患家屬約時間解釋病情時,居然來了三四十人。面對一大群家屬,他借了一間會議室開始解釋病情,彷彿應驗了當初戴吉雄牧師說的,整天都在counseling。雖然結局終究難以改變,但了解「為什麼」對他們的意義其實非常重大。(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1-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又傳1家4口到西堤用餐染疫 鄭文燦:Omicron傳播力驚人
西堤牛排中壢中山店爆發疫情,已累積多人確診,昨天晚間再傳出新增3例確診個案,是曾於9日前往用餐的一家4口,目前除了母親陰性,父親與2兒都確診。市長鄭文燦表示,2童分別就讀中壢區信義國小和華盛頓幼兒園,但2兄弟和爸爸都是居隔範圍內確診,社區風險小,但仍預防性停課14天,以策安全。鄭文燦表示,西堤案已造成14學生確診,只要學生有人確診就停課14天、學生家人確診則預防性停課1天;先前有一家5口到西堤用餐導致媽媽和3兒女確診,因此內壢國小、安親班佳音英語元生分校、中壢私立美奇幼兒園3校昨起停課14天,臨時採檢站已採檢2257人,結果將陸續出爐。至於龍潭國小及附幼和市立龍潭幼兒園,因有學生接觸到確診親戚,今天先預防性停課1天。鄭文燦說,Omicron病毒傳播力驚人,分析確診者發現最短2天就有傳播力,風險期則是2天到7天,且Omicron感染後大多是輕症,民眾容易忽略,再度呼籲有症狀或足跡重疊者都鼓勵來採檢。鄭文燦表示,因為Omicron很快就有傳播力,因此要雙管齊下,11處社區採檢站昨完成5356人採檢,4日累計至今14天共採檢3萬3906人,市府會持續擴大社區監測,找出潛在病例。
-
2022-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年齡不斷下降 醫籲孩童家人盡快打第三劑
Omicron疫情升溫,確診的年齡層不斷下降,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台灣目前尚未針對12歲以下的兒童核准疫苗,所以建議孩童的家人都盡快把疫苗打完打滿,且建議打到第三劑,因為3劑對Omicron的預防效果確實比2劑好。張凱音表示,過年快到了,親戚朋友可能會頻繁接觸,建議都要勤洗手戴口罩,尤其進出公共場合的時候要小心,除了多洗手之外,對談時一定要戴口罩。另外,父母親也可以帶孩童去打流感疫苗,因為如果流感出現的症狀,其實與Omicron的症狀不好分辨。張凱音指出,目前很多沒有打疫苗,年紀可能落在較大以及較小的,但是還有很高比例的人,還沒有打完2劑最基本劑的疫苗,像是大學生等,請趕快去施打第二劑和第三劑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張凱音主任表示,新冠變異株Omicron的確看起來都是輕症,而且發病速度非常非常快,平均的潛伏期大概只有3天而已,所以還是呼籲要保持警覺心。醫師呼籲如果有去人多的地方或是聚餐,發現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的症狀,第一個可以考慮先用家用快篩,若已經是風險對象的話可以先打1922,詢問適當的就醫途徑。
-
2022-01-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蓋被子喝薑湯可抗新冠病毒? 事實查核中心:錯誤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新增17例本土確診個案,疫情群聚持續,網路現在也盛傳許多防疫假訊息,就有傳聞說喝熱水、薑湯能抵抗病毒感染,事實查核中心求證專家強調,以上作法皆無證據可消除病毒。事實查核中心在官網指出,近期通訊軟體、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稱:「同學的親外甥,在深圳醫院工作…他剛剛來電要我轉告所有的親戚朋友,感染新冠病毒是乾咳無流鼻涕…」內容更提及:「新冠病毒在26至27度的環境下就會被殺死,所以要多飲用熱水…如果有發高燒的症狀,就蓋被子,喝薑湯,讓體內的熱能提高,抵抗病毒感染…」等。事實查核中心詢問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醫生黃士澤求證,他們表示許多呼吸道疾病的症狀都很類似,無法單靠症狀表現判斷是否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感染。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仍需透過篩檢,才能確認是否確診新冠肺炎。至於喝熱水是否有效預防病毒,黃士澤告訴事實查核中心,人喝熱水一般只能喝到攝氏40到50度,且再怎麼喝熱水,人類體溫仍會保持在攝氏36到37度,並不會因為喝熱水而改變體溫,人體也不可能長期處在高溫環境中。此外,黃士澤表示,COVID-19病毒感染一般是經由呼吸道黏膜,但喝水是進入腸胃道,這與呼吸道黏膜沒有關係。喝熱水對於預防病毒沒有作用。因此傳言指稱「在溫度26-27度的環境下就會被殺死」並不正確。而「吃薑是否能治療、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林口長庚中醫部主任陳俊良則回應,生薑能提升免疫力,但僅為食材,只能達到保健預防作用,並沒有證據證明能消除COVID-19病毒。關於針對「病毒在喉嚨停4天」、以溫水加鹽巴、茶、醋漱口是否能消除新冠病毒,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則指出,「冠狀病毒在抵達肺部前會在喉嚨停4天」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用鹽水、茶、醋漱口,對已經侵入呼吸道細胞的病毒,完全沒有清除作用。綜合以上採訪,事實中心表示,這項傳言是「錯誤」的訊息,且內容在2020年就已分別流傳過,這回是以組合形式重新流傳,請民眾勿採信。
-
2021-12-24 新聞.元氣新聞
經期出血量大被忽略 活38年才知罹類血友病
月經量大,又腹痛難忍?小心類血友病作祟!造成凝血功能異常的疾病,除了廣為人知的血友病外,其實類血友病才是盛行率最高的遺傳性出血疾病,至今卻仍被大眾所忽略。類血友病因日常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輕忽,患者若遭遇意外造成傷口大出血,輕者部位腫脹、疼痛,重則貧血昏厥,更可能危及生命!多年任職醫院護理師的徐小姐(化名),以為自身月經出血量大,僅是遺傳的體質問題,直到手指的關節常出現莫名腫脹,甚至疼痛到無法動彈,就診諮詢後才發現家族有遺傳性類血友病病史,也因此救了很多親戚一命!八成患者未被診斷 血流不止要多加留意類血友病是患者類血友病因子不足或功能缺乏導致凝血異常,目前全台預估有2萬3千位類血友病患者,僅有3百多人被註記在重大傷病卡上,等於超過八成的患者仍未被確診。類血友病的初期症狀輕微、不易被診斷、患者因此難有病識感,多有延遲就醫等問題。徐小姐自小月經量大、經期持續超過一周,多年依賴婦科藥物控制,卻因拿取電話的小動作,導致手指關節大面積瘀青。童綜合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錢新南主任表示,類血友病的症狀大多不明顯,因此不易被診斷,且診斷需精確的特殊檢查,相當考驗每間醫院的設備、人力和經驗,因此,多半患者都會花費多年輾轉在不同科別尋找答案,最終才到血液科確診。類血友病男女病患比例相當 線上自我評估表助早日診斷類血友病與血友病成因不同,類血友病屬於非性聯遺傳,患者男女比例相近,為女性最常見之止血異常疾病。類血友病患常見症狀為日常性黏膜出血,如瘀青、流鼻血、牙齦出血等,一般的小傷口猶如水龍頭般、不斷出血;然而,女性在經期、懷孕期間和分娩後引起的出血量會增多,也因此有比較明顯的症狀可被診斷。童綜合醫院血友病暨罕病中心王俐婷個管師強調,如徐小姐這樣有知識背景的醫界同仁,都會忽略很多身體的小狀況,生活了38年才被診斷類血友病,更何況是ㄧ般民眾要自行確診。錢新南主任也呼籲,不論性別、年齡,如發現自身有慣性、無緣由出血問題時,可先透過線上自我評估表進行自我檢測,並立即就診尋求血液科醫師的幫助,其實類血友病的人生並不可怕,及早診斷,意外來的時候會可能會救你一命!
-
2021-12-18 養生.人生智慧
高齡更難設防,先設感情圈套再騙投資詐財!專家點出常見5種「交友詐騙」
60歲的蘇阿姨,老公多年前過世,子女都忙著上班,最近因疫情多關在家無事可做,在鄰居介紹下想學年輕人使用交友軟體,與55歲剛離婚的「林先生」配對成功,林先生表明自己以前從台灣搬到大陸,是科技業主管,跟前妻沒有孩子。加LINE聊天 先誘小額投資 蘇阿姨覺得林先生老實可信任,逐漸卸下心防,並與林先生加LINE聊天,林先生與蘇阿姨相談甚歡,讓孤單許久的蘇阿姨感到被同理及肯定,也認為自己找到人生第二位可信賴的伴侶。後來,林先生與蘇阿姨談論起「兩人的未來」,探詢蘇阿姨的理財狀況,包括有無投資、幾個銀行帳戶、幾張信用卡等。林先生後來推薦蘇阿姨下載某個APP,說這是他的副業,希望蘇阿姨可以支持他,蘇阿姨在那APP中投入金錢購買虛擬貨幣泰達幣,小額投資後也真的獲利,錢真的匯到戶頭裡。加碼賠光 對方跟著消失林先生之後鼓吹蘇阿姨加碼,以「兩人的未來」為由,希望蘇阿姨投入更多金錢。蘇阿姨為此不僅動用存款、申請信貸、解除保險,甚至跟友人借款。沒想到,她投資的虛擬貨幣大幅虧損,連一開始的本金都拿不回來,沒多久,林先生也消失了,連LINE帳號都被刪除,蘇阿姨才驚覺自己「人財兩失」。上述是真實發生的案例。近年不只簡訊、網路投資詐騙猖獗,疫情期間交友詐騙更嚴重,有些孤單一人的橘世代透過網路交友,原以為找到能相互傾訴煩惱的伴侶,沒想到最後卻被勸誘投資非法金融商品,例如虛擬貨幣、境外金融商品等,最終感情與錢雙雙損失。銀行攔阻 逾6成假交友根據內政部警政署針對「臨櫃提(匯)款詐騙手法」統計資料,去年前8月「假交友(投資詐財、徵婚詐財)」百萬財損案件逾500件,占總詐騙案件6成。銀行的數據也不謀而合,台北富邦銀行指出,從銀行分行攔阻的詐騙案件分析,有63%是以假交友進行投資或徵婚詐財。元大銀行也提供去年一件真實案例。去年9月3日下午2點,台中市一名女子前往元大銀行豐原分行,欲匯款1萬6900美元(約折合新台幣50萬元)到海外,女子聲稱在網路上認識的外籍男友,因經營建築業,執行工程標案需要支付稅金,急需協助。所幸行員及時發覺有異,並通知員警到場勸阻。金融評議中心董事長林志潔表示,在疫情期間,評議中心的金融服務專線1988,接到最多類型的竟然是交友詐騙,這種以「情感」為始、「投資詐騙」為終,讓消費者人財兩失。林志潔指出,交友詐騙受害者年齡有往上揚的趨勢,通常受害者是透過網路交友被對方勸誘買金融商品,買的大部分是虛擬貨幣或境外的金融商品,甚至很多是不存在的金融商品,是拿金融科技當幌子的詐騙。因為往來對象不是金融機構,買的東西不是國內合法的金融商品,金管會與金融評議中心愛莫能助,只能交由刑事警察局協助處理。投資防詐「停看聽」銀行業者指出,歹徒通常會利用臉書或其他交友軟體結識被害人,透過持續互動降低戒心,再以投資、致贈禮物、借款等話術誘使被害人上當匯款。金融評議中心董事長林志潔認為,對消費者不能只是一味保護,而是要賦權(Empowerment),要讓消費者培養自我負責、自我警覺的態度。「我們去買牛奶都會看保存期限,你完全沒聽過這個東西,然後在加拿大或百慕達群島,你也覺得可以去買,你不覺得很奇怪嗎?難道沒有義務去理解商品內容?而且這麼多錢,為何不好好了解就投資呢?」銀行業者提醒,遇到對方以任何理由要求匯款轉帳時,要謹記「停看聽」原則:暫停付款、冷靜觀察,並立即打電話給金融機構或警政署165專線,聽聽專家怎麼說,能夠更有效避開交友詐騙陷阱。交友詐騙常見5模式第1步:博取好感詐騙集團會透過交友軟體尋找目標,並用假照片與假造資訊建立人物設定,每天噓寒問暖獲取好感。第2步:確認財力會要求加對方的LINE,在聊天過程中套話詢問家庭、感情狀況,同時也確認受害者的經濟能力。第3步:引導投資詐騙集團會透露自己的副業、投資盈利狀況,鼓吹受害者下載非法的APP或網頁,建議受害者投入小額金錢來小試身手。第4步:小利大虧一開始受害者都會有小額獲利,讓受害者放下戒心,受害者收到獲利的錢後不疑有他,詐騙集團就會再持續鼓吹受害者投入更多金錢。第5步:人間蒸發當受害者意識到被騙時,詐騙集團就會消失、恐嚇威脅或情緒勒索。高齡更難設防 先設感情圈套 再騙投資詐財因為年老失智、判斷能力不佳才會被詐騙嗎?刑事局預防科科長丁靖說,其實詐騙案受害者各年齡層都有,不是高齡者就特別容易被騙,很多受害者甚至學識淵博或精明幹練。不過,分析高齡者易受騙型態,套關係、假冒親友及網路交友等以「感情」為基礎的詐騙方式,確實特別容易卸下長輩心防,成為詐騙起點,甚至變成假投資詐騙。疫情爆發後,民眾上網、使用數位工具的比率提高,刑事局統計,今年1至10月「假投資」型態的詐騙案大增,財損金額也較其他詐騙型態高,其次則是解除分期付款詐騙。但進一步分析65歲以上的高齡受害者,則被「假檢警」及「猜猜我是誰」所騙的比重較多。看準寂寞 噓寒問暖套關係刑事局分析,長者受成長過程社會氛圍影響,對政府機關心存敬畏,易被假檢警詐騙。至於「猜猜我是誰」手法,則是打電話或以LINE聯繫,假冒高齡者的姪子女、孫子女、外甥子女等晚輩,熱切噓寒問暖,再謊稱生病或資金周轉急需用錢,向老人借錢請求匯款。長輩平時想念親戚或晚輩,實際上卻缺少聯繫,歹徒抓準長輩此種心情,讓長輩誤以為接到想念的人來電,心情大好,自然難以分辨致電者的真實身分。詐騙集團精益求精,同樣利用長者跟親友聯繫少,又思念親友、有些寂寞的弱點,開始延伸出各種交友詐騙,不論是愛情或友情都是以感情為基礎,只要受害者上鉤,最後都變成借錢或假投資。丁靖說,當然還是有很多真的是交朋友,但若牽扯金錢就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貪小便宜,不要投資虛擬貨幣、期貨等不瞭解的東西。被騙了怎麼辦?丁靖表示,詐騙的主要支付管道是臨櫃匯款及網路轉帳,均須透過金融體系運作,所以可透過追查犯罪金流,找出涉案帳戶,並溯源追查幕後的詐欺集團及金主,來攔截受害人被詐騙的金額,打擊犯罪,「金融機構的角色很重要」。智能防詐 用科技偵測預警近期刑事局與北富銀合作「智能防詐、強化保障」機制,由刑事局彙整多年來查緝詐欺集團所累積的偵查經驗,分析犯罪態樣及可疑徵候,由雙方的資訊團隊建置智能模型,建立金融詐騙偵測暨預警機制,強化線上打擊犯罪能量。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一生懸命,用愛推動特照牙醫學!黃明裕:唐氏症兒子是我的初心
周六中午,酷熱的豔陽直曬,馬路上的柏油彷彿要溶化,牙醫師黃明裕帶著護理人員,頂著烈日,拖著三大箱沈重的醫療器材,走進新北市新莊區一處老公寓,為一位臥床多年的阿嬤治療牙齒。涔涔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襟,家屬直說不意思,黃明裕笑著說沒關係:「老人家有需要,我們不能放著不管。」忙完治療,黃明裕收拾好器材繼續趕路,這一天,他巡迴新莊、泰山、五股、八里,到不同的失能患者家看診,家屬不停致謝,他總是說沒什麼,並不忘叮嚀如何為失能家人清潔牙齒。身為台灣少見的「到宅牙醫」,推動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二十多年,這樣的場景已是日常,更是他一生的職志,從不以為苦。父親的淚拉回差點走偏的少年五十九歲的黃明裕,從小就是個豪邁不羈的孩子,被視為鄰里間的孩子王,父親是台鐵員工,媽媽是上班族,每逢寒暑假送他到福隆的阿公家,黃明裕還會跟著阿嬤在福隆車站賣便當,熱情爽朗的個性總能招來好生意。這份豪爽的性格,後來卻讓黃明裕差點走偏。他回憶說,少年時期叛逆又愛玩,高中只考上建中夜間部,白天沒事就到處「做怪」加「鬼混」,1970-1980年代龍蛇雜處的西門町冰果室、撞球間,都常有他的身影,「還有自以為是的義氣,有空就去幫同學打打架。」他邊說邊大笑,不忘自嘲:「年輕時真的很無聊!」荒唐的青春走過,黃明裕參加大學聯考落榜,親戚家小孩考上的卻是醫學院。放榜當下,父母沒說什麼,第二天一早,爸爸卻拎著行李帶著他和弟弟,先搭飛機到高雄,再包計程車直奔屏東四重溪。黃明裕知道自己闖禍了,爸爸不想讓他面對親朋好友的不停詢問,只能帶他從台灣最北端一路「逃」到最南端,躲開一切的關切壓力。「在四重溪三天,爸爸帶我爬山、看風景,沒有一句責難,只是不停安慰我,鼓勵我重新來過。」那三天,改變了黃明裕的一生,即使事隔四十年,憶起兩年前過世的父親,年近六旬的他依然哽咽到無法言語。進醫學院路見不平俠義熱情從四重溪回台北的隔日,黃明裕跟著爸爸到補習班報名重考,從此脫胎換骨,痛改前非,苦讀一年後,考進台北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前身)牙醫系。大學期間,黃明裕依然不失愛玩熱情的性格,交了很多好朋友,也交了女朋友(後來成為他的妻子),骨子裡行俠仗義的性格慢慢甦醒,很喜歡幫助別人,看到不合理的事會挺身而出。例如有一回排隊買電影票時有黃牛插隊,黃明裕完全不管對方可能有黑道撐腰,立馬一個箭步衝上去開罵趕人,嚇得女朋友在旁哭了出來。「沒辦法,我就是不能忍受不公不義,路見不平一定要拔刀相助。」他說。醫學院畢業後,黃明裕和多數牙醫系畢業生一樣,退伍不久便走上開業的路,在台北天母開設牙醫診所,還曾出國進修植牙。「坦白說,精進技術是為了以後可以多賺一點,」黃明裕說,那時他就是「普通牙醫」,目標是開業、賺錢,再簡單不過。正當一切順利發展,人生起飛之際,老天爺卻送來一份特別的禮物。兒子誕生 上天送來的特殊禮物1994年,黃明裕的兒子黃于軒誕生,滿月後接受預防接種時,醫生認為「BABY怪怪的」,進一步檢查發現,活潑可愛的于軒竟是唐氏症寶寶。醫師的宣告如晴天霹靂,黃明裕夫妻傷心欲絕,不能接受,常自問:「為什麼偏偏是我們?」尤其是每當同學同儕談論自己小孩升學或其他才藝時,更會觸動夫妻倆的遺憾,「我們會覺得格格不入,只能默默走開…」黃明裕說。然而,生命自會找到出口,樂觀堅強的父母看見兒子最珍貴的一面。黃明裕慢慢發現,于軒遠比一般孩子天真,個性格外的溫柔貼心,「更重要的是,兒子帶領我,進入一個從來沒想過的世界」。黃明裕夫婦積極尋求早療和特教資源,他說,當時台灣有家長和教練推動唐寶寶游泳訓練,于軒加入後學得非常開心,愈游愈好,十二歲時甚至和其他隊員遠征愛爾蘭參加「唐氏症國際游泳錦標賽」。身為父母,黃明裕和妻子彷彿走出幽谷看到了光,逐漸領悟出于軒的人生有著無限可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為特殊需求者兒童看牙那幾年,于軒就讀小學的資源班,班上有智障、腦麻、自閉症等類似狀況的孩子,家長常分享特教資源,彼此關心,也讓黃明裕發現,「原來這些孩子都無法順利看牙醫,那就我來吧!」一個個特殊的孩子走進了黃明裕的診間。一般正常兒童原本就害怕看牙,這群孩子更因為認知與溝通問題,無法配合,常常會在診療椅上哭喊到聲嘶力竭,還有些孩子死不肯張開嘴巴或一開口便吐,一般牙醫不肯收治,以致於他們的牙齒問題愈拖愈嚴重。但黃明裕不放棄,他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學著幫孩子看牙,先連哄帶騙讓孩子坐上診療椅,再靠著家長和護理人員幫忙,每次給他們看牙總要花上比一般小孩多兩三倍的時間和精力。「我知道這很累,但我不是用牙醫的身分,而是用做爸爸的心情去面對。」黃明裕說,同為特殊兒童的家長,他深知對待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更要去理解他們。他舉例說,牙醫師任何一個小小動作或治療中產生的燈光、聲響刺激,在自閉症兒童眼中都可能是洪水猛獸,會令他們無法承擔。因此絕不能用強制壓迫的方式壓制,而是要先了解孩子的心裡感受,溫柔的安撫,取得孩子信任,建立安全感,放鬆孩子的壓力。「每個人都有權利享有好的醫療品質,特殊需求者兒童也不例外。」這是黃明裕的堅持。黃明裕的牙醫生涯從此轉向,他愈來愈關心特殊需求者兒童的口腔健康,還前往特教機構,幫特殊需求者兒童治療和清潔牙齒,同時訓練特殊需求者口腔衛教指導員,一起改善孩子的口腔問題。(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2-05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60-80歲國人 適當的血壓數值是多少?
「不是說年紀越大,血壓就可以越高嗎?」我嘆了一口氣,又來了,不管怎麼說,病人總是半信半疑,情願相信親戚朋友從社群媒體傳來錯誤的訊息,也不願意相信醫師的話。但最近不一樣了,我改變作法,不再跟病人辯論。「今年8月底,台大王宗道教授跟對岸合作發表了一個研究,要看看兩岸華人,60到80歲時,家中血壓到底該控制到多少?」病人靜靜聽著。「研究的重點有三個,一是要看看華人跟西方人有何不同;第二是看60到80歲這個年齡,血壓高一點?還是低一點好?;第三個重點,是看家中血壓……」我比了一下病人帶來的家中血壓測試記錄,「而不是醫院的血壓。」「研究把8000多個高血壓病人分成兩組,一半血壓控制150以下,也就是大約130~140幾,另一組控制在130以下,就是110~120幾,追蹤3年多,看看哪一組比較不會中風,比較不會心臟病,結果……」我停頓一下,好增加戲劇張力「130以下那組勝!」病人睜大了眼睛。「130以下那組,比起130到140幾那組,降低1/3的中風、1/3的急性心臟病、73%急性心衰竭機率,整體來說,減少了26%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病人好像被說服了……很多人都收到過一個流傳甚廣的假訊息;它有許多版本,但通常開始是這麼說的「血壓新消息:美國已正式規定:65歲以上標準血壓150/90,80歲以上的正常老人,160甚至170也可以……」許多人對這個訊息深信不疑,甚至執迷不悟,以前我在門診苦口婆心講了很多,卻未必收效,這次新研究出爐,我正好利用它逐字駁斥這個惡劣又居心叵測的假訊息。假消息第一句說是「新」消息,那麼「更新」的研究就能消滅它的殺傷力;第二句說「美國」已規定,我就說老外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要有自己的數據;第三句以後說年齡越大就該如何如何,就直接用研究結果否定它的說法。其實王宗道教授這篇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名叫STEP的研究,跟美國政府做的研究結果並無不同,2015年美國國家健康署NIH跟國家心臟肺臟血液學會NHLBI發表了一個9000多人參加(28%大於75歲),也是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SPRINT研究,發現把自我測量的血壓降到120時,會比起140時,降低了25%心血管疾病,跟27%的總死亡率;也就是說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就算有些年紀,血壓還是低一點好。這兩篇研究跟以前研究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早年的研究是以醫院或研究機構,有專人幫忙測量的血壓為標準,這兩篇卻是以自我量測的血壓為依歸,比較貼近平常自我測量的家中數值。有研究顯示,同樣是130/80的數值,會因測量場所或測量人員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讀,當看到治療指引建議的血壓數值時,務必看清楚它的測量方法,不然很容易張冠李戴,做出錯誤判斷。血壓很重要,把它控制好,能預防中風、心臟病、失智、主動脈剝離、腎臟病……至於家中血壓更重要,早晚測量的家中血壓能提供很多健康訊息;新研究告訴我們國人最適當的血壓數值,也告訴我們,在收到來路不明訊息時,務必查證、查證、再查證,才不會成為不正確網路健康傳言的受害者。
-
2021-11-13 養生.家庭婚姻
結婚一桌多少新人「吵翻天」,補教名師打臉:婚禮不是一輩子只有一次,葬禮才是!
討論婚宴,讓曾經的佳偶變怨偶⋯⋯婚宴花費龐大金額又讓新人疲憊,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傾向不辦婚宴,只要找雙方親友簡單的吃頓飯即可。而前幾天網路上流傳一張line的截圖,上面疑似是一對準新人,為了婚宴一桌要辦多少錢喬不攏,最後不歡而散的對話。 男方主動說要包辦婚宴,女方卻認為價格不「體面」原來吵架的原因是,準新娘認為男方家提出一桌3萬元的價格不體面,自己大學同窗一桌就6萬,自己這樣感覺非常沒有面子,也表示自己就是要辦在飯店,但男方認為2萬多的流水席菜色好,不懂女方為什麼堅持要一桌4萬的,女生卻認為自己已經退讓,眼看溝通無果,男方最後直接神隱,讓仍在氣頭上的女方直接傳「我真的開始懷疑我選錯人了,乾脆不要結婚了!」而這段女方認為委屈的對話,被她自己放到網路上請大家評評理,她說:男方要怎麼辦、辦多少錢,不關她的事;但娘家這邊的喜宴,就是要在飯店,因為她不想讓親戚朋友吃一桌3萬以下的宴席,流水席更讓她覺得丟臉。貼文一出,網友們都大翻白眼、力挺男方,紛紛留言「是要面子嗎?吃完還不是就拉出來了」、「一桌4萬,18桌也要72萬,飯店還要布置還要服務費,還要酒水,光想到金額就頭皮發麻。」、「放心!他等等就會答應妳的要求:不結婚了」、「遇到妳這種我甘願不結」、「也太公主了吧!」 補教名師呂捷侃侃而談,婚姻從來都不是童話故事也因為這超夯的話題,引起了補教名師呂捷的注意,他在自己的粉絲專頁發文侃侃而談自己這幾年與老婆相處下來的婚姻心得,一番中肯的言論,讓底下網友非常認同。首先他說,經常看到很多網友為了結婚這件事和另一半吵得不可開交,甚至一段姻緣就這麼告吹了,什麼都能吵,凡舉:聘金、大定、小定、喜餅、嫁妝、婚紗、喜宴、蜜月⋯⋯族繁不及備載。而身為過來人,他只想奉勸一句「很多事情量力而為」即可,因為結婚是一天,結婚卻是一輩子(最少也得有一陣子)浪漫、夢幻和體面,都是用金錢堆砌出來的浮雲,為此搞到勞民傷財,婚後再來為錢吵架,他實在不懂這樣的意義何在?當年他和妻子的婚禮就在自家外面的馬路上搭棚子、擺流水席,也就這樣在熱鬧與歡笑中結束了。 婚前睜大眼(看清楚)、婚禮閉上眼(笑到眼睛睜不開)、婚後睜一支眼閉一隻眼(拿狙擊槍的概念)也許有人會認為,「我要的只是一場浪漫夢幻的婚禮而已,有很過分嗎?而且,婚禮一輩子只有一次欸!」呂捷一語驚醒夢中人表示,一輩子只有一次的叫葬禮,而不是婚禮!與老婆9年的婚姻中,他們也是經常吵架的夫妻,但卻悟出了名曲《家後》的歌詞「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婚姻生活不是偶像劇,也不是童話故事,他認為維繫婚姻的祕訣只有兩個字「吞忍」。新婚時,老婆說要回娘家,他超開心馬上打電話揪三五好友聊天聚餐,現在只要老婆回娘家超過3天,他就會覺得不知道哪裡怪怪的。婚姻,讓呂捷老師從一無所有,到開始擁有,再變得珍惜所有。而這幾年下來最深最深的感觸就是「婚姻從來就不是浪漫的事」。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0-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通常沒症狀!醫示警:台灣100萬名準糖尿病人將在十年內發病
糖尿病通常沒有症狀!病友張小姐表示,確診糖尿病時,既不痛不癢不痠也不疼,毫無症狀令她感到驚訝,但張小姐很有病識感、危機感,非常認真治療。她表示,親戚曾因糖尿病併發中風,事業沒了、生活一切完全崩盤;住家社區警衛,某天突然昏迷,送醫後才知是糖尿病,「讓我感觸很深,我很害怕自己也變成這樣。」因此張小姐定時回診、按時吃藥、調控飲食,進行血糖值監控,搭配規律運動,後來糖化血色素數值維持在5.8(正常值小於7)的漂亮成績,呼籲大眾不可忽視糖尿病帶來的威脅。6成糖友血糖控制不及格 建立用藥安全觀念是關鍵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台灣糖尿病人口數已超過220萬人,且將有100萬位「準糖尿病人」在十年內會發病,呼籲民眾務必了解糖尿病資訊,做到長期穩定控糖。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指出,高達六成糖友未達到糖化血色素小於7.0%的治療目標。「沒有症狀不等同於血糖控制良好」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李淳權醫師說明,血糖若控制不佳將會影響全身大小器官,甚至進一步產生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中風、視力損傷、神經受損、糖尿病足等併發症;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與歐洲糖尿病協會(EASD)發表的治療指引中,「併發症管理」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重點治療目標。因此,制定治療目標並規律回診用藥是治療重要關鍵,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透過規律用藥搭配改善生活習慣以穩定血糖並延緩發生心、腎等併發症。許多糖友常誤以為藥物會傷肝、腎,或是認為出現症狀才要吃藥,因而自行減藥、停藥,導致病情加重,增加併發症風險。上網找糖尿病資訊常有誤 大大耽誤正規治療糖友張小姐坦言,剛確診時對於用藥、飲食控制、血糖監測等問題感到茫然,上網搜尋卻找不到所需資訊,也擔心找到錯誤資訊,根據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顯示,對糖友來說,每次看診時間有限,難以好好詢問心中的疑惑,因此,多半透過網路的網友經驗分享,或是親友口耳相傳蒐集糖尿病相關資訊。然而,卻有近六成病友找不到具可信度的衛教資訊,甚至超過五成認為衛教資訊複雜,不易閱讀。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是一場長期抗戰,糖友需要在一開始就打好疾病衛教基礎,以幫助疾病獲得最好的控制。(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三餐吃飽喝足、一餐吃掉30顆水 他身強體壯竟得糖尿病 ·糖尿病口中飄水果味恐酮酸中毒! 日常照顧「八字訣」防致命
-
2021-10-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歹活或是好死,值得深思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拜讀了八月蔡教授的文章談到進入高齡化社會,衰、老、死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以及台灣現況是平均餘命增加之外,「不健康餘命」也增加近一個月,代表部分長壽者不一定生活品質好。因此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更需如何對年長者達到「善終」有更多的討論,期待能有依照個人與各個家庭的共識及想法。賴教授分享了照顧高齡父親的親身經歷,做為人子的為難與掙扎,令人十分動容。二位教授的文章讓我想分享一些在臨床的經驗與想法,斗膽狗尾續貂一下。記得被會診過一位年長的女士,雖然數年前罹患癌症,在經過治療後癌症已然痊癒,並沒有轉移復發。反倒是出現失智的症狀已經有兩年以上,在失智症門診規則追蹤治療。近半年行動能力、吞嚥、語言等都明顯退化,因為反覆的尿道感染或是吸入性肺炎一直進進出出醫院。因為住院時經常有譫妄的症狀,所以會診我去協助處理躁動及睡眠障礙的問題。初次看阿嬤時,她的精神還不錯,很客氣地請我坐下,感謝我去看她。她的先生,一位忠厚寡言的老先生,在一旁微笑陪伴著。我試著幫阿嬤評估她的精神狀態以及認知功能,確認她確實在夜間因譫妄而無法有好的睡眠,記憶力及判斷力也明顯有障礙。結束會談時,我感謝阿嬤的配合,願意花一些時間讓我完成評估。她笑著稱讚我很好,特別來探望她,要我代她向我爸媽問好(原來她把我錯認是她鄰居的兒子),然後說下次我再來時要親自下廚,請我吃她做的雞肉(她錯把病房認為是她家了)。跟阿嬤道別後,我請在旁邊露出尷尬笑容的阿公到病房外,阿公連忙道歉,說她太太近年常把人認錯,希望我不要見怪。我安慰阿公,說明這些是失智症的症狀,阿公說他知道,神經內科的醫師跟他說明過。接下來我請教他是否了解阿嬤頻繁進出醫院的原因,以及他對於治療的想法。阿公又露出不好意思但是又有些憂愁的表情說,他們夫妻倆都沒讀什麼書,這些事情都是兒子跟醫師一起討論決定的,不過他也知道老伴的病情會逐漸地惡化,這幾次住院時,主治醫師都有說明,至於細節還是兒子比較清楚。後來阿嬤再接下來的幾個月住院的頻率越來越頻繁,意識狀況也越來越差,清醒的時間很短。照顧的團隊開始跟阿嬤的家人討論轉向緩和安寧照顧的可能性,只不過阿嬤的兒子說什麼都不願意,終於在一次敗血性休克而轉入加護病房之後,他同意轉入緩和安寧病房照顧。不過問題來了,他除了同意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他的部分,如後線抗生素的使用,鼻胃管、導尿管、靜脈營養等,他都要安寧緩和團隊做到最足。緩和安寧團隊很為難,因為隨著阿嬤整體狀況日漸惡化,已經無法自行翻身,身體也開始出現壓瘡。倒不是嫌棄阿嬤難照顧,而是用盡人工的方法讓阿嬤的身體活著,實在跟緩和安寧照顧希望保持病人最佳生命品質的目標有出入。阿嬤的兒子在醫師想跟他約時間討論治療計畫時,常常因工作關係無法出席,只在電話中要求所有可以讓阿嬤延長生命的治療都要繼續。安寧照顧團隊終於在一次阿嬤超長期住院後約到她的兒子來討論,醫師先解釋了目前的治療恐怕除了維持住阿嬤的呼吸血壓心跳之外,也造成了阿嬤水腫,身上多處褥瘡,也感染了抗藥性的細菌,更重要的是,阿嬤恐怕再也不會清醒與家人互動。我清楚記得那一幕,阿嬤的兒子涕淚縱橫的說:「我知道你們要說什麼,可是我寧願每天還是可以看到媽媽,即使她不會跟我說話,也不要一個死掉的媽媽!」安寧緩和團隊了解這是一位十分悲傷的兒子,對於母親的生命即將逝去無法接受。因此醫師向他說明,並不是現在就要把維持母親生命的治療全部停下來,醫療團隊也能同理他即將失去至親的痛,只是如果未來一、二週的治療,沒有辦法讓他的媽媽比現在更好,或許是必須好好思考調整治療策略,轉向以減少痛苦為目標的照顧了。在團隊溫暖同理的支持安慰下,二週後兒子同意讓媽媽減少激烈的治療手段,改為溫和的支持治療,阿嬤也在一週後安詳離世。其實阿嬤的例子天天在各醫療機構、養護機構上演,家屬當然不是故意要病人白白受苦,只是出於割捨不下的親情,或是礙於其他家屬不同意見(特別是不負責照顧的親戚最容易隨便扣上的「不孝」的帽子),所帶來的壓力。使得一些長者,因為身體功能逐漸惡化,必須使用現代醫療一切手段,讓呼吸、血壓、心跳維持住,卻不一定是有品質的活著。曾經問過一些家屬如果是他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他們會如何選擇,他們的答案相當耐人尋味。他們通常會說:「如果是我自己遇到,我不想這樣的活著,我會告訴醫師停止那些無效的醫療;可是我的父母親,我沒辦法幫他們做這樣的決定。」在2019年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預先為自己在生命末期預先做好醫療決定,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接受醫療照顧,而不要把這樣的難題丟給我們的家人。又或是如預立醫療決定的選項之一,可以選擇「維持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再行決定。這個選項可以讓家人有時間思考與情緒緩衝,以便做最適切的決定。只是現行病人自主權利法所規範的適用時機相當嚴格,例如賴教授提到他的父親,意識清楚,也沒有重大身體系統的衰竭,恐怕仍無法適用。希望未來修法時能把適用時機,考慮到現在國民平均餘命延長,蔡教授提到的衰老死的事實考慮進去。由於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沒有罰則,醫界中有個很無奈的笑話「死人不會告醫師,活人會」。因此在醫療現場的實務上,醫療團隊即使知道病人已經簽屬預立醫療決定,萬一病人意識不清病情也到了疾病末期,還是會與家屬再次討論與決定醫療方針,以避免後續的醫療糾紛。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是修改醫療法與醫師法,把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條例修進去,避免疊床架屋互相矛盾,醫學教育也要把相關領域列為必修,如此全民都能受益。希望未來的修法能更臻完善,能落實病人自主的核心精神。
-
2021-10-01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老人基金會23周年 籲疫後加速診斷失智症
全球失智人口不斷攀升,民眾對失智症認識仍有限,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昨天舉辦成立23周年、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開辦20年慶祝活動,期盼社會大眾共同關注失智症議題,及早診斷、即時治療,為失智症者打造友愛與尊重的環境。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失智罹患率可能因感染的失智症患者大量死亡而暫時下降,但長期來看,新冠肺炎會傷害神經系統,恐導致之後失智症者大量增加,呼籲各國應加快腳步因應。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表示,基金會開辦至今,堅持「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感謝「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四全照護團隊,致力關懷與照顧失智長輩,如今已在台灣遍地開花,但仍有許多努力空間,未來會持續奮力向前。總統府資政張博雅表示,回憶20年多前尚未有失智症相關照護,曾見到一位失智親戚長輩鬧情緒、對家人發脾氣,讓家屬身心俱疲,也看過40多歲確診失智症,讓家屬難以照顧。「失智照顧很辛苦、也吃力不討好。」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全台老年人口比率為13.58%,等於社區中有388.9萬名長者,但失智症盛行率7.86%,且隨著年齡增長,像80至84歲長者有13%可能失智,相較65至69歲長者也有3至4%機率失智,政府致力推行2025年達到「失智友善777」目標,包括失智家庭照顧者有7成以上獲支持、訓練罹患失智症人口有7成以上獲診斷、服務全國民眾有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台灣約有29萬名失智者,八成五居住在社區,多由家庭照顧,國健署107年起推動失智症友善社區計畫,統計至109年底,全國建置41處失智友善社區,辦理課程和活動觸及超過126萬人次、招募41.5萬名失智友善天使及9200家友善組織,形成社區資源網絡。疫情影響,居家防疫期間照顧者面臨更大挑戰及壓力,失智症者因認知功能、情緒調適能力下降,可能會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容易成為疫情高危險族群。另外,失智者日常活動、大腦刺激減少,可能導致生活規律混亂、日夜顛倒、情緒不穩定,加速失智症者功能退化,而社區活動、服務減少,但失智者頻頻想出門,也可能增加與家屬衝突。防疫期間,民眾仍須預防失智,包括多運動、多動腦、多吃地中海式飲食、維持健康體重,同時避免三高、抽菸、憂鬱、頭部外傷及聽力障礙,養成良好自我健康習慣,若發現家人或社區民眾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可尋求各地失智症共照中心協助。
-
2021-09-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父患多囊腎病逝 24歲女子得遺傳 憂心洗腎幸見曙光
台中24歲黃姓女子的父親患有「自體顯性多囊腎」長期洗腎,多年前病逝,由於多囊腎屬遺傳疾病,黃女發現自己也罹患多囊腎第3期,年紀輕輕就可能洗腎,心情沉重。光田綜合醫院腎臟科給她服用新的口服藥物,大幅延緩洗腎時間;更結合國衛院引進基因檢測,有助慢性腎病患者及早診斷治療。多囊腎是遺傳性疾病,只要父母親其中一人得病,兒女罹病的機率是50%,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王家良說,多囊腎患者出生時腎臟可能就有囊腫,但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察覺,普遍在30到40歲後,因腎功能逐漸退化,才會引起高血壓、背痛、腰痛、尿路結石、血尿、泌尿道感染等症狀,而檢查確定罹病已為時已晚。王家良表示,24歲黃女長期照顧多囊腎的父親,醫師提醒她有家族史應及早檢查,不料檢查發現自己也因遺傳基因罹患多囊腎,正值花樣年華的她,難以接受年紀輕輕就可能承受洗腎之苦。還好多囊腎治療已見曙光,在符合特定多囊腎病程下,健保署許可專案使用口服藥物,可以抑制腎臟水泡增長,讓腎功能惡化速度約延緩3成,越早服用越好;臨床上慢性腎臟病分為第1期到第5期,進入第5期就需要洗腎,根據研究患者在第2期開始持續服用藥物,可延緩7年洗腎;第3期可延緩4年洗腎;第4期可延緩1年左右。黃女的腎功能已退化到第3期,目前持續服用一個月的藥物,讓腎功能維持住,她慶幸自己早發現,及早接受口服藥物治療,可以延緩慢性腎病的惡化速度。光田綜合醫院與國衛院黃道揚醫師學術合作自體顯性多囊腎基因檢測,讓有腎病家族史患者,找出是否有自體顯性多囊腎基因變異,黃道揚表示,腎臟有囊腫常見,有時與自體顯性多囊腎也難以區分,基因檢測有助於疾病的診斷,以及優生的諮詢,患者應多喝水、少吃鹽、吃降血壓的藥,並經醫師評估服用新藥治療。光田綜合醫院副院長暨腎臟內科醫師張家築呼籲,多囊腎初期並沒有特別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如果父母、親戚是多囊腎患者,建議民眾可到腎臟科檢查,利用腎臟超音波、抽血、驗尿、基因檢測來評估,持續追蹤腎臟的狀態及功能。
-
2021-09-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在辦公室工作比餐廳內用更危險?專家曝10個最易染疫之處
新冠疫情延燒至今仍未見休止的跡象,而傳染力比原始株強上數倍的Delta變異株讓突破性感染頻頻出現,更讓全球疫情雪上加霜。除了施打新冠疫苗之外,採取口罩社交距離等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也是重要的防疫手段,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辦公室工作的染疫風險比在餐廳內用還高嗎?衛福部前部長邱文達在一份演講報告中引用網站Eat This, Not That!一篇文章,列出十個一般人最可能染疫的地方,其中在辦公室工作名列可能染疫風險第五名,而在餐廳內用則是第九名。許多專家表示,包括白宮首席防疫顧問佛奇(Dr. Anthony Fauci)在內,如果你與未戴口罩的同事共用辦公設備或聊天,而當中一名同事感染新冠,病毒很容易就傳遍整個辦公室。此外,休息室、自助餐廳及其他公共區域是大流行期間許多疫情爆發的源頭,即便在醫院的環境中也是如此。至於室內用餐在大流行期間通常最先受到限制是有原因的。當人們在吃喝時必須摘下口罩,而且在室內環境中,病毒比在室外更容易傳播。因此文章建議,坐在餐廳外面用餐或乾脆叫外賣會比較有保障。名列風險第一名的危險行為,當屬與生病的人接觸。若你和無法百分百確認無染疫的朋友或家人有聚在一起的計畫,文章建議你應該把活動取消。由於新冠肺炎症狀多樣化,如果在聚會之前沒有新冠檢測陰性證明,等於是將自己置於染疫風險中。以下是邱文達整理最容易染疫的地方前十名:1.與生病的人接觸2.去酒吧3.與朋友擁抱4.參加婚禮5.在辦公室工作6.在朋友家室內用餐7.與親戚或朋友出遊8.在自助吧用餐9.在餐廳室內用餐10.室內婚前聚會
-
2021-09-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矛頭指向埃及個案「妻子喊冤」! 陳時中籲勿獵巫
國內今日本土案例零確診,幼兒園仍維持27例個案,其中有20例檢驗出Delta變異株,包含裝修工夫妻兩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幼兒園確診案件匡列2984人,其中有陽性檢驗22人陽性外,其他2001例都是陰性,另有961人檢驗中。針對板橋社區大樓目前可能感染源之一的案16160為埃及爸,其同住妻兒及一同返台的親哥、表哥也確診,然而因基因定序未完全出爐,太太喊冤認為是「欲加之罪」。陳時中指出,境外移入個案基因定序尚未出來,只是針對個案的發病時間和相對可能性進行報告,但所有判定都要等資訊到齊才能判斷,呼籲「希望大家不要獵巫,反而增加疫調困難,對於防疫沒有幫助。」媒體問,埃及個案,其太太也不解,未被告知採檢採檢血液會被如何運用、且居住樓層為何能被公開,表示「他們熱愛台灣,卻仍像熱臉貼冷屁股。」對此,陳時中也表示,「請不要有這樣感覺,希望大家不要獵巫。」因指揮中心資訊發布很快,民眾也期待資訊能即時宣布,「剛剛我們基因定序結果也今天講,類似會有時間差的問題」。對於埃及個案的血液採檢聯繫造成誤會,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有跟醫療團隊進行聯繫,有些檢驗是醫院做、有的實驗室做,因在雙方言上會有隔閡在,所以醫病溝通上會有點不清楚,會改善溝通方式。針對埃及爸判定為境外移入,外界質疑同班機乘客是否也有確診,進行回溯。羅一鈞指出,針對入境者都會檢疫14天並檢驗,包含同班機旅客也會,目前該案只有這位個案中的兩名親戚確診,另外一名個案是期滿採檢是Ct36,沒辦法定序,但研判並非在飛機上感染。至於埃及爸的兩位親戚,是否有後續基因定序及血清結果出爐,可望改判本土。他表示,後續要看抗體變化情況,目前研判兩人是近期感染,但少數是感染輕微,並不會馬上產生抗體,所以會觀察抗體綜合研判。陳時中表示,目前仍屬於初判,除了PCR外也要搭配抗體才知道。
-
2021-09-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遭清空大樓旁還有千戶大社區 里長憂:7000人怎隔離?
板橋某社區確診持續引發關注,有隔壁里的里長憂心,兩里只距離80公尺,且他們里上有個千戶大型社區,住戶高達7000人,萬一爆發疫情,到時候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因應,畢竟要一次這麼多人隔離很困難,接下來也只能拜託民眾做好防疫,尤其中秋不要有烤肉活動。幼兒園群聚事件延燒,導致板橋某社區的大樓遭整棟清空,社區785位住戶篩檢結果今出爐,全部都是陰性,不過距離80公尺左右的隔壁里,卻有1509戶的大型社區,當地里長說現在是「人心惶惶」。里長表示「說不會嚇人是騙人的」,他們里上有個千戶大社區,總共有7000多位住戶,若發生確診,後果恐怕不堪設想,畢竟「7000人是要怎麼撤離」?他還透露,有里民就是因為幼兒園群聚而確診,因此現在大家相當憂心疫情。里長提到,兩個里算是共同生活圈,里民還有親戚就住在遭清空的大樓,周邊又緊鄰捷運站與Ubike站點,因此他也正跟市府溝通,要加強附近大眾運輸站點的消毒頻率。里長無奈說,現在也不能怎麼辦,只有配合政府防疫,其他防疫也盡量做,像明早10時30分就會有全里大消毒,並持續宣導防疫措施及不要群聚,更重要的是中秋節不要有考肉活動。
-
2021-09-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秋迎戰Delta? 陳時中未鬆口升3級、境外加嚴待討論
國內疫情出現多起感染事件,其中包含幼兒園群聚案以及新北大樓等社區住戶、維修工人染疫,有專家建議應該提升至三級警戒,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以目前情況,沒有到升三級的條件,目前桃園案例已經相對控制範圍,新北案例仍在發展中,但也沒有很多病例出來但值得觀察,若個案在框列範圍內,疫情就可以獲得控制。而對於今日可能的感染源之一,為案16160埃及爸爸等一家三口,以及今日新增的2例境外移入,也為埃及爸爸的親戚,並同時自埃及返台,也有專家建議,是否要針對境外個案採延長隔離要到21天,或至少要採檢五次,陳時中表示,會交由專家小組來討論。未來面臨中秋節連假,即將面臨民眾有跨縣市移動風險,對於高鐵及台鐵的搭載限制是否要再加嚴。陳時中表示,目前疫情控制情況不會有變,有變化會立即宣布。
-
2021-09-04 新聞.長期照護
為兒打拚且歷經婚變和癌症! 70歲的彭玉燕花了20年努力不懈 ,為肯納兒打造終老的家
那些我們聽過的自閉兒、腦麻兒、唐氏兒…也都老了,身體機能的快速老化,加上醫療帶來的高齡,台灣愈來愈多「老父母照顧將老身心障礙者」的雙老家庭,他們該何去何從?70歲的人生應該是什麼模樣?今年年底前,70歲的彭玉燕和30幾戶家長,將帶著已屆中年、心智障礙(多數是自閉症)的孩子搬進剛蓋好、位於桃園龍潭的「肯納親子住宅」。這個盼了好久的「雙老家園」,是花了20幾年才蓋起來的。為兒打拚 歷經婚變和癌症30多年前,彭玉燕5歲的兒子吉爾被診斷出自閉症,那時舉家到巴西創業的她開始巴西台灣兩地跑,她把巴西特教老師帶到台灣學早期療育、在巴西找最好的精神科醫師,她告訴自己:「我一定教得好!」吉爾感受強、體能好,騎車、游泳、騎馬都無師自通,但卻因溝通及情緒障礙,總用吼叫及激烈身體語言表達恐懼與慌張,讓彭玉燕生活是一場又一場的混戰。吉爾7歲那年,彭玉燕決定帶他回台定居,過著很多自閉症孩子的母親都曾經歷的生活——家人指責:「吉爾都是被妳寵壞的!」在發展事業與照顧孩子間奔波,常須做出兩難抉擇;她和先生後來也因為對孩子的照顧想法不同而離異。屋漏偏逢連夜雨,沒多久她發現自己罹患乳癌第三期。安置未來 四個家庭創立肯納園蠟燭兩頭燒,加上疾病帶來生命的迫切感,她憂心已成年的吉爾未來的安置。於是,彭玉燕和其他三個自閉症家庭決定,為孩子建造一座融合機構和居家照顧的居所,讓自閉症孩子及其家庭可彼此照顧。花蓮「肯納園」於2001年啟用。為了讓家園永續,他們成立「肯納自閉症基金會」,把關心擴及所有成人自閉症者。但花蓮肯納的莊園之夢終究沒有持續,家長組成的肯納園開始面對現實與專業的問題,例如農地使用限制,或是花蓮不易援引充足的資源等等。後來這些家庭離開了花蓮,基金會把基地轉移到台北,這幾年來在雙北拓展成為6間服務自閉症(極少數其他心智障礙)青年的小型作業所,多數孩子在作業所有穩定的學習,卻無法習得完全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大家都老了——擔負照顧責任的父母老了,孩子也老了。時間的急迫性再度攏上心頭,身體衰老、癌症的家長焦慮著孩子的老後。肯納同儕 孩子相處更自在這些年,彭玉燕思考過各種吉爾的安老模式。她參訪國內外機構,那些當患者情緒不穩定就餵藥,或者乾脆綁起來的教養院總是傷透她的心,即便是養護做得不差的機構,吉爾只要察覺媽媽可能要將他送走就會開始焦慮,彭玉燕也充滿不安,「我徹底看清楚,我完全沒有可能把孩子單獨放在機構裡。」前幾年,彭玉燕嘗試整修楊梅老家蓋起大樓,讓吉爾熟悉的親戚住在同一棟。經過了兩個熱鬧開心的農曆年,彭玉燕感受到,吉爾身處愛他的、友善的親人中仍像個局外人。有個家長跟彭玉燕說:「我做過同樣的事!」她再度領悟到,吉爾不可能在正常人的世界裡過正常生活。反而這群孩子和「肯納族同儕」在一起時卻很自在、有安全感,他們可以一起唱KTV形成獨有的秩序和盡情的歡樂,即便沒有人能完整唱完一首歌。目前身心障礙者教育的主流是「回歸社會」,「我們一直教他們『社會化』,過跟我們一樣的生活,但若真的學不會,難道要將不會游泳的孩子丟進大海裡?為什麼我們不能讓他在小池子裡享受玩水的快樂?」彭玉燕沒有時間坐等政府福利政策完善,決定再度主動出擊。家長孩子 共居共老更完善彭玉燕又回到20幾年前開始找地蓋園區的階段,不一樣的是,落腳桃園龍潭的「肯納社福園區」,記取花蓮無法永續的經驗,融合了在雙北社區服務的學習,除了親子住宅外,還規畫了「社福大樓」,延續孩子自學校畢業後隨即中止的學習。除此之外,社福大樓還有咖啡店、餐廳、社會企業進駐,功能好的孩子還能在此工作。社福大樓也規畫了高齡養護中心,當父母已老到無法行動需要人照顧便住進來,孩子仍可天天陪伴探望。這是一個更靠近理想的雙老家園,這群家長與孩子在此共居共老,直至彼此善終。這個舉世第一個為心智障礙者建造的雙老家園,充滿永不放棄的實驗精神,它或許並不完美,卻一直在尋找最好的可能。這群人用了20幾年的時光,從花蓮到龍潭,走了120多公里的路,終於覓得得以和孩子終老的住所。
-
2021-08-27 養生.人生智慧
照顧中風丈夫15年後,自己也罹癌...洪雪珍看「付出強迫症」:你以為的付出其實只是為了這件事
學會心甘情願的付出 人的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整理。最需要整理的, 是從小到大不知打哪裡長出來的, 那些莫名其妙的觀念。它們像樹妖一樣張牙舞爪, 不知節制見縫就鑽, 盤根錯節糾纏著每一天。著手整理之後, 才驚覺到它們侵入人生的程度深不可測, 不知不覺浪費了青春歲月, 也錯過各種美好。特別是對於「付出」 的一些想法, 自己竟得了「付出強迫症」, 嚴重到毫無自覺。送丈夫去安養院,子女反對梧桐是一家公司的老闆, 勤奮能幹,不僅事業經營的好,家中經濟與大小事也都由她一肩扛起,無怨無悔, 通通是她的責任。四十二歲那一年, 先生中風, 沒一年癱瘓成植物人。公司家裡兩頭忙,梧桐想要送先生去安養院,兩個子女都反對,都說願意照顧父親到辭世的那一天。梧桐不想讓孩子以為她無情無義、有失職責,於是雇用外傭幫忙,「孝順」 二字喊得最大聲的子女有伸手幫忙嗎?並沒有!照顧的責任,主要落在梧桐和外傭兩人身上,忙裡忙外,日子就在救護車「咿哦咿哦」中一天一天過了。梧桐的個性負責,即使先生已無知覺,仍然盡心盡力地維持所有事情在軌道上,給孩子一個完好如初的家,卻身心疲憊至極,十年後不幸罹癌,也倒了下來。想要證明自己很偉大梧桐五十七歲時,先生走了,她為自己感到自由與輕鬆而有些愧疚,同時也感慨很深,回首過去十五年不眠不休的付出,她問自己,為的是什麼?「是想證明自己很偉大嗎?」「是想用不離不棄,證明自己是有情有義的好妻子嗎?」「是想跟孩子證明,自己是令他們尊敬的好母親嗎?」就算都是,那又怎樣?這些證明,值得綁住自己的人生,犧牲十五年的歲月與健康嗎?梧桐搖搖頭,頹喪的說,一點都不值得!羨慕表妹勇敢放下後來, 表妹的先生也生病臥床,隨侍在側四年,不堪負荷,便把先生送往安養院,自己則安排各種活動,像是學跳舞、出國旅行,盡情享受人生。家族聚會時,親戚們私下竊竊私語, 批評表妹愛玩,未盡照顧之責,不是個好妻子,教人不齒!梧桐聽不下去,忍不住站出來,指著眾親友們說:「你們這麼有愛心,願意付出,照顧妹夫,是好事啊!既然如此,就把妹夫送到你們家,要的人請舉手!」親友們這才安靜下來,梧桐接著說,她很羨慕表妹的勇氣,敢掙脫社會價值的枷鎖,不避諱別人的眼光,按照自己的意思過人生,這才是對的做法。反倒是梧桐, 雖贏得好妻子的美名,卻累出病來,十五年來沒有過一天好日子,是沒有意義的人生,她很後悔當初聽從孩子的話,沒跟隨自己的心,做出真正想要的選擇。付出那麼多,家人並不領情先生過世之後,梧桐有時間重新整理自己,發現錯不在子女,而在於自己患了嚴重的付出強迫症。透過付出,一手掌握大小事,事事做到完美,贏得他人的讚美, 說她能幹會辦事,說她犧牲奉獻好偉大, 說她是好妻子或好母親⋯⋯刷出存在感,也才感覺自己值得被愛。「孩子小的時候,我不敢出國,因為他們一天都不能沒有我。」「我再忙,都要煮晚餐、給孩子帶便當,因為他們吃不慣外面的食物。」「我再累,都不能讓先生到安養院,因為他們不會像我照顧得如此無微不至。」現在梧桐想通了,自己哪有這麼偉大,這一切都不過是自己想的,為自己的付出強迫症找藉口。哪天她出國, 孩子終於「 放假」 了,愛怎麼過就怎麼過; 哪天她不燒飯, 孩子也樂壞了, 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其實是梧桐依附這些角色, 透過付出,掌握著家裡每位成員,從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卻把這些付出說成是為了他們。沒有人可以逼你付出可是以前想不通,心裡很委屈,付出那麼多,家人不是無感就是嫌煩,看不到對等的回報與感激之情,傷透梧桐的心,失望極了。有一個冬天,孩子讀書晚了,梧桐特別起床做一碗滑蛋牛肉粥,孩子嫌燙不肯吃,她就想辦法弄涼,孩子這時候卻睏了,不吃了,要上床睡覺。梧桐硬要孩子吃,就起了爭執。「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你好,怕你讀書太累,肚子會餓。」「可是,我又沒有要妳做,是妳自己要做的。」到了這個年紀,梧桐才真正體認到,在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逼迫自己去做什麼, 唯有自己。為家人付出,是出自於關愛,是自己的選擇,在當下就完成了情感的平等交換。作家慕顏歌在《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一書裡談到,你不能以為你的「善行」就像錢存進銀行,別人必須在某天根據你所期望的利率還清本息──永遠不要為了你所愛的人做過多的付出,除非你可以做到永遠不去提及。付出,是出於心甘情願當我們困在「 付出情結」 走不出來時,不妨按以下三點去想,減少犧牲感或委屈感,不再覺得別人欠自己很多,怨歎沒有得到對等的回報。1.別人沒有要我們做那麼多,是我們自己想為他們做。2.自己沒有那麼偉大,那是自己想的。3.如果付出讓自己感到委屈,就不要付出。這一生,最值得付出的是自己, 別忘記也為自己做一些想做的事。我們活得開心, 做任何事都心甘情願、歡歡喜喜,家人可以從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獲得自由,這才是他們最想從你身上得到的付出。書籍介紹書名:要獨立老,不要孤獨老:人生的意義自己定義,走出自己的英雄之旅作者:洪雪珍出版社:有方文化出版日期:2019/04/30作者簡介/洪雪珍政大新聞系、台大商學所畢業。每十年轉換一次跑道,進行一趟英雄之旅,享受精彩豐富的人生。第一個十年從事採訪與編輯的新聞工作,第二個十年轉入電台與報紙負責行銷與活動領域,第三個十年為台灣人才尋找最適合的舞台。目前進到第四個十年,擁有多重身分、從事多重工作,包括作家/斜槓教練/職涯諮詢顧問等。曾任職《聯合報》主編、台北愛樂電台行銷總監、《自由時報》行銷經理、yes123求職網副總經理,並為《商業周刊》、《今周刊》、《Cheers》等多家雜誌網站人氣專欄作家。著有《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工作愈換愈好,得有這些本事》、《不乖勝出》等暢銷書。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4小時24萬人登記!保護力為何?接種禁忌、副作用有哪些?看這篇就夠
-
2021-08-19 養生.家庭婚姻
孩子是婚姻殺手還是感情加溫器?日研究孩子2歲時,對先生的愛只剩三成!7警報看心理師如何解套
你有多久沒先生撒嬌了?先生有多久沒有牽你的手?生了小孩之後,大事小事都可以引發警報,來看心理師如何解套。很多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是有小孩的夫妻會告訴你,結婚影響兩人生活的程度真的不算多,懷孕、育兒,才是親密關係的重大考驗!小孩出生之後,兩人的焦點都擺在孩子身上,每天光是餵奶、換尿布、洗奶瓶、哄睡就夠忙了,哪還有時間談情說愛、風花雪月?日本一個研究叫身在婚姻中的我們都打冷顫了:日本Benesse次世代育成研究所,曾經訪問300對夫妻,搜集女人們從懷孕到小孩出生後2年期間的心理變化。有70%的女人說,她們在剛得知懷孕時,依然深愛自己的老公,兩人之間仍能保有強烈的幸福感;但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育兒瑣事、對另一半的不滿,卻逐漸消磨了對彼此的熱情,小孩剛出生時,愛老公的比例降到45.5%、1歲時便成了36.8%、到了2歲,更降到34%!而這背後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老婆們認為,老公並沒有做好爸爸的角色,在心理上,也沒有提供老婆足夠的安慰。而老公呢?愛是相互作用,若老婆失去了愛的感覺,老公對老婆的愛,當然也是逐年遞減。只不過老公的怨念可能沒這麼深,所以下降的速度明顯比女人慢上許多!孩子到底是兩人關係的加溫器?還是婚姻殺手?結了婚後,兩人的感情就會在孩子的哭聲中消磨嗎?也許不需要這麼悲觀!結婚生子後,感情更堅定的夫妻也是大有人在。諮商心理師許雅玲提出了家庭諮商大師Murray Bowen包溫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在家庭系統中,夫妻兩人只要是平靜的,也可以達到關係的平衡穩定。然而當焦慮增加時,相較於雙人系統,三角排列的穩定度似乎更高、延續更久,並且更能夠容納焦慮,這也是育兒對家庭帶來的好處。在三個都互相有聯繫的倆倆關係中,要怎麼樣才能讓關係穩定呢?許雅玲說:「若三個人都可以互相聯繫,就可以讓家庭關係更穩定。然而若其中某一條關係疏離,那麼這三角關係,也許就有崩塌的可能。」也就是說,在產後初期,由於哺乳的緣故,通常母親是主要照顧者。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跟父親的疏離、或老公和老婆的疏離,那麼父親就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局外人,跟其他兩人愈離愈遠。再者,若三角關係比較緊張,比如孩子是高需求寶寶,讓媽媽總是很焦慮,花在孩子的時間上更多。這時,爸爸也許會樂於當個局外人,因為局外人是最自在且讓人嚮往的位置!但爸爸要切記,放風可不要太久,透透氣後,就要趕快回來照顧媽媽和寶寶的需求。雖然情緒系統中必有三角關係的存在,但沒有絕對的好壞。若能在其中學會自我管理,父親可以不必是局外人。當爸爸尋求和母親及寶寶更多連結,那麼三人也會是穩固且甜蜜的關係。你要讓孩子成為感情殺手或是加溫器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到達「平衡」。狀況1:生小孩之後,丈夫好像局外人,覺得顧小孩不是他的事。諮商心理師許雅玲:「在NETFLIX 的紀錄片Babies中說, 嬰兒0~1歲以前,女人會發揮照顧孩子的天性。不管做什麼,都自然而然地會考慮到孩子的狀況。然而爸爸杏仁核的改變卻只有1/4的程度。但這就代表爸爸的天性無法促使他們好好照顧孩子嗎?這可不見得。研究中說,例如領養孩子的同性父親,爸爸們腦中會生產一樣多的催產素。這證明了,只要讓爸爸成為主要照顧者之一,就可能會讓爸爸主動擔負更多的責任。 媽媽們應該多放手,讓爸爸去參與。如此一來,爸爸才能體貼媽媽的辛勞,也能針對育兒的壓力,交換意見。兩人能夠合作,才不會讓壓力吞噬了你們之間的親密感。而夫妻之間的親密感,也能幫助彼此承擔壓力。」狀況2:產後身體無法回復,且睡床中間總隔著一個孩子,我覺得老公好像沒有這麼愛我了,也不碰我了。「有時候,夫妻之間需要的,也許更是心理的親密,而不是身體親密。做不做愛不是重點,言語和擁抱也許更重要。如果要維繫夫妻之間的親密感,爸媽最好堅持讓孩子睡在自己的嬰兒床上,養成他能獨睡的習慣,這樣夫妻倆就有空間可以做愛做的事,睡前也能聊聊天、身體接觸、擁抱。而這是兩人在生孩子前就要討論出的共識,如此才能共同建置出屬於自己的空間。」狀況3:豬隊友笨手笨腳,或是老是在沙發躺、滑手機,怎麼看都不順眼,罵老公的時間變多了。「老婆每天餵奶、洗奶瓶,已經夠忙了,有時候喊:孩子大便了,但老公還是躺在沙發上,不動如山,對於育兒很不上心,也讓媽媽看得怒火中燒。其實先生在育兒中的功能性,跟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功能性,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以前他在家裡,就沒有支持家庭系統的能力(例如做家事),那麼除非努力改變,否則他一生中在家庭中的位置和功能,就通常會延伸自原生家庭:「我就是這樣啊!我就是不知道東西放哪裡、我就是不會煮飯啊!」不過,豬隊友、神隊友,其實是後天可以養成的。太太要將需求表達給先生知道。雖然已經累積了許多疲累,但還是儘量用引導的方式,而不不是用破口大罵的方式嫌棄老公,因為嫌棄久了,先生會愈來愈豬。懂得讚賞、循循善誘,經常說:很棒!謝謝你!才能訓練出樂於幫忙的體貼老公。」狀況4:覺得生小孩後身材再也回不去,擔心老公不愛我了!好沒有安全感……「媽媽們身材變化的原因,大多是沒有花時間在自己身上,不注意飲食運動。所以別忘了要照顧自己。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更深一層地去探討,在身材背後的原因。因為追求好身材是沒有止盡的,有時候,是不是我們把身材和自尊畫上等號,認為:瘦就是好的、胖就是糟糕的?因此身材走樣了,我們可以做的另一件事,也許就是把自尊建立在別的地方。媽媽們可以藉著做讓自己有自信、開心的事,而轉移身材等於自尊的焦慮。孩子偶而換手,讓自己每天有一個時段可以照顧自己、做喜歡的事。如此一來,媽媽才能更欣賞自己。而對先生,媽媽也要勇敢分享自己的脆弱感受:比如告訴先生對自己身材的擔憂,一起解決問題。其實,身材只是其中一個點,探詢最根本的原因。說穿了,媽媽只是想被愛。」狀況5:兩人聊天的內容只有孩子,好像沒有其他可以聊了。「其實,話題都圍繞孩子也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兩人有沒有享受在這段談話時光裡。沒有話題其實是個假議題。夫妻之間以為是因為生活中只有孩子,才出現問題。其實最根本的問題是:你們有沒有培養出其他興趣?有沒有對另一半的生活、工作,表達關心? 雖然老公看起來總是對育兒漫不經心,但他是不是意識到家庭經濟壓力變大、積極賺錢,所以忽略了你呢?夫妻雙方可以表達需求、表達感謝,才是健康的關係。其實不用擔心聊孩子。有時候兩人關係沒有這麼好了,孩子反而會成為你們的潤滑劑!讓兩人對家庭更投入、往共同的目標前進。」狀況6:兩人常常為帶孩子的方式或教養問題而吵架。「婚姻是來自兩個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的結合。教養方式,都會跟童年經驗很有關聯。如果另一半跟原生家庭關係沒有這麼親密,就可能會有兩種發展,一個就是補償心態,想要彌補親情的缺憾,但抓得太緊反而適得其反。一個就是關係緊張,不知怎麼表達感情。在育兒或教養上,爸媽所展現的方式,往往是對雙方自身過往成長經驗的解讀。這時夫妻兩人可以交流成長經驗、談談自己的過去,這樣當你不認同對方的教養方式時,因為理解對方,也才比較能「忍一下」,增加教養的彈性。了解彼此的出發點,把握這樣的基礎,才能用正向的視角,看待彼此的不同。當父母都疏通自己、療癒了自己,面對孩子才可以更親密自己。帶著過去的缺憾養育孩子,通常都會出問題。不過,話說回來,有時候教養不一致的問題發生,不一定是因為小孩,有時候是因為夫妻之間溝通沒有默契,才會造成爭吵。所以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夫妻溝通關係。」狀況7:生孩子之後,親戚公婆都來出意見,造成兩人壓力。諮商心理師許雅玲:「這通常與媽媽的『自我分化程度』有關。低自我分化的人走入婚姻後,容易受情緒影響,而過度逃避人際關係,避免失去自我,或過度親密以滿足情緒需求;高自我分化的人,比較可以做目標導向活動,朝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做。所以若是低自我分化的老婆,在面對公婆壓力的時候會更無助,老婆通常會要求老公要站在同一個陣線。這時候,如果老公說:『我媽又沒有惡意……』就會踩到老婆的地雷,認為先生沒有站在我這邊。先生在這時的做法須更聰明:更主動關心太太與自己的媽媽,要意識到跟太太是一體的。兩人關係好,就比較可以承受外界的壓力。先生的主動觀察回應非常重要,等到太太開口,就來不及了!對於孫子,長輩通常會表達意見,有時也造成壓力,若能了解對方的善意、表達感謝、澄清理由原因,也許就能減少摩擦的機會。就讓孩子成為與公婆間的加溫器吧!若孩子與公婆有良好互動,偶爾能讓孩子在公婆家睡過夜,夫妻倆就有時間去約個會!爸媽在生了小孩後,更需要強大的後援。」如何經營兩人獨處時光親密的關係,是兩人可以分享脆弱無助的情緒 在彼此面前,坦承自己其實是很害怕的。坦承,才有前進的機會。清楚表達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需求,否則對方如何做、怎麼做都不對。 「如果你每天幫我把垃圾拿去倒,我就可以非常放鬆。」老公就是這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生物啊!別拐彎抹角,直說準沒錯! 採訪諮詢/春暉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許雅玲※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8-16 養生.人生智慧
「父親連處理過世流程都印下來了..」不發訃聞、不灑骨灰!75歲蔣父打疫苗前親交蔣偉文遺書
藝人蔣偉文六月份帶75歲的爸爸去打AZ疫苗,爸爸下車交給他一份親筆遺囑和重要文件資料,並請蔣偉文不要下車,請他等候自己的時間仔細詳讀。蔣偉文翻閱後發現,爸爸在遺囑中交辦身後事,並告知家中重要物品、文件擺放位置,以及載明家族親戚的聯絡方式。蔣偉文爸爸過去曾於航空公司任職,因此從遺囑信函上就能看見航空公司名稱。蔣偉文表示,父親自己上網報名施打疫苗,事前向蔣偉文分析打或不打的考量面向,坦然說:「利大於弊,且施打疫苗可以免於重症,對家人也是種保護。」「爸爸除了考慮接種疫苗的健康風險,也評估AZ是否有數量不足,有來不及打第二劑的機率,幾乎已經做好全面考慮,經過審慎評估才決定行動。」這一天,蔣爸爸特地要求蔣偉文提早來接,並說:「有一些文件要讓你在車上看,你不必陪著下車,我自己去打就好。」蔣偉文拿到後才知道是遺囑,上面詳列抽屜、床頭櫃裡面有什麼文件與物品,還附上爸爸到戶政事務所下載的「如何處理親屬過世流程」,讓兒子在需要時不至於慌了手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爸爸交代身後事不要發訃聞,火化後骨灰撒到漂亮、優美風景的地方即可。」 蔣爸爸淡定看待生死,對蔣偉文的教育更以身教為重,名校畢業的蔣爸爸從不要求小孩的學業成績,對孩子們在人生路上的決定皆予以大力支持,先前蔣偉文開插畫展,老爸也現身捧場,對兒子的演藝成績與有榮焉。如今蔣偉文早已為人父,蔣爸爸同樣傳承開明的教育理念給他,要他學會重視親子陪伴更勝成績分數。蔣偉文讀著爸爸的遺囑,想起過往父子相處點滴,內心非常感動。此外,他也不捨長輩要承受接種疫苗的憂慮,希望透過臉書文章分享,紀錄下這個非常時刻。 「我父親面對生死的豁達,也會影響我對孩子,日後對生死議題直言不韙。」 網友看到蔣爸的作為,紛紛留言稱讚他「打疫苗還要寫遺囑,好帥」、「很理智,非常時期要有這種智慧」、「沒辦法不熱淚盈眶啊!體貼又愛人的長者!令人感動」,其實,上週九把刀岳母打疫苗後離世的消息非常令人不捨,不管年齡幾歲,凡事做好萬全準備,也許會少掉較多的遺憾。延伸閱讀:預立醫療決定書 他們「不讓下一代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