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4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搜尋
視神經
共找到
166
筆 文章
-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鼻竇炎手術特色院所
鼻竇內視鏡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3D立體定位導航 降低風險 增治療成效110年健保署統計顯示,醫學中心執行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總件數為7,392件,其中以林口長庚醫院最多,達909件。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當鼻竇炎藥物等治療無效且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手術。鼻竇周圍圍繞眼睛與顱底,有相當重要的組織結構,如視神經、眼內肌、顱底動脈等,手術過程若傷及其他區域,恐帶來嚴重後遺症,建議透過跨科系團隊整合治療。黃啟哲表示,近年第二型鼻竇炎(息肉性慢性鼻竇炎)患者愈來愈多,分析與過敏體質、空汙日漸嚴重、飲食西化有關。第二型鼻竇炎常伴隨氣喘、息肉組織或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上升和嗅覺受損。此時除了手術,還須控制氣喘,必要時加入生物製劑治療。黃啟哲表示,林口長庚擁有成立15年以上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團隊,針對困難案例跨科系整合胸腔科、神經外科跟牙科等團隊,近來更引進3D立體定位導航微創內視鏡手術,可降低手術風險也增治療成效。嘉義長庚近年更為了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開發「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透過精準影像定位,減少手術風險,也縮短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鼻竇內視鏡地區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鼻竇炎患者多運動 能暢通呼吸道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的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共執行448件,為地區醫院第一名。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乃文說,鼻竇炎最怕慢性化,成為不可逆的病症,不過現在手術進步很多,利用內視鏡、微創手術等傷口小、恢復快,也可減少病人疼痛感。劉乃文說,鼻竇手術分為單鼻竇、全鼻竇、多鼻竇,早期做鼻竇手術後,臉可能會腫起來、疼痛,現今運用內視鏡和微創技術,縮短手術時間、流血量少、疼痛感低。鼻竇周邊都是頭部重要部位,考驗醫師技術,全鼻竇手術單邊約要一個半小時,單鼻竇只要20分鐘。提醒鼻竇炎不要拖,有些人本來只要做較簡單的單鼻竇手術,卻拖到發炎面積大,變成多鼻竇手術。劉乃文說,鼻竇炎是長期細菌感染,很多人不知道會傳染,有時帶孫子的阿嬤有鼻竇炎,也可能把鼻竇炎細菌傳染孫子或其他家人。小朋友器官還在發育中,不建議手術,會先以藥物治療。劉乃文強調,運動對鼻竇炎有很大幫助,因為鼻竇也是呼吸道的器官,運動時會讓呼吸暢通,鄉下小孩運動多,鼻子問題相對少,關在冷氣房、空氣不流通,又不運動的小孩,有鼻竇炎的機率較高。鼻中隔手術全國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4K式3D導航定位 精準移除鼻竇病灶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治療鼻息肉及慢性鼻竇炎的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1,745件,居全國第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鼻竇炎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環境因素,包含病毒、細菌及過敏原的接觸;另一類為個人體質因素,先天鼻竇開口較窄。黃承楨說明,根據最新歐洲鼻竇炎治療指引,內科治療以鼻噴類固醇與食鹽水沖洗為主,再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治療效果不好時,就必須手術介入。標準手術方式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將病變組織如鼻息肉移除。黃承楨指出,中山附醫引進高階4K螢幕系統,提升對比度及明亮度,病灶與正常組織看得更清楚。人類的鼻竇極其複雜,藉由3D導航定位系統建立個人電腦斷層的「鼻竇地圖」,誤差範圍只有1~2mm,能讓醫師在手術時精準移除病灶。根據世界大型文獻統計,鼻竇炎手術一年內復發率為3.5%,五年內復發率為6.5%。另外在10年追蹤下,病患生活品質獲得相當大的改善,顯示手術治療的高成功率及術後良好效果。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額外自費。鼻中隔手術地區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 保留鼻粘膜、減少復發根據健保署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10年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517件,居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名。亞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說,耳鼻喉科團隊執行「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對於鼻竇炎患者術後狀況及出院後長期追蹤,展現令人滿意成果,除了醫師技術精準,背後更有專科護理師及個管師協力合作。許哲綸指出,影響鼻部阻塞關鍵,除了肥厚的下鼻甲,還有彎曲的鼻中隔、狹窄的鼻前庭和腫脹的中鼻甲等。藉由術前仔細評估,除了鼻窺鏡直接檢查,更要加上鼻部內視鏡評估完整鼻部解剖構造,必要時會安排電腦斷層介入,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選擇不同的方式處理下鼻甲,所謂的多層次,就是由前到後、由下到上,全方位處理包含鼻前庭、鼻中隔、下鼻甲及中鼻甲等範疇。以保留鼻部粘膜的觀念出發,針對過大的下鼻甲骨頭,以口袋型手術保留最大量的鼻部黏膜,或處理過量的黏膜下組織;在術後容易復發的位置,採用溫控射頻或是冷觸汽化消融手術等加強。許哲綸強調,手術完整保留鼻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能大幅改善阻塞不適感,更能減少患者需要重複施作的壓力。
-
2022-07-16 焦點.科普好健康
打球或車禍引起「眼眶骨骨折」怎麼辦?醫:眼眶骨的3D重建手術可修復眼球凹陷,術後外觀不留疤
正值暑假來臨,常看到三五好友一起打球運動,或是親朋好友相揪機車環台。這些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卻也是造成眼眶骨骨折最常見的原因。在台灣,眼眶骨骨折不外乎是車禍,尤其是摩托車車禍引起,即使現在法律強制規定要帶安全帽,但大多是屬於半罩式安全帽,對於顏面並無法提供一個安全的保護作用。另外可能因運動傷害、外物撞擊眼球或是打架拳頭相向,也會造成眼眶骨骨折。眼眶骨為一個錐體結構,其內壁及底部為相對脆弱,骨頭厚度薄如紙張。當眼窩受到外力撞擊而骨折時,民眾可想像眼球如一顆乒乓球浮在裝滿水的高腳杯(錐狀的眼眶骨)。當高腳杯破洞時,水往外流,乒乓球自然往杯中向下沈。同樣道理,當眼眶骨壁因遭受外力導致眼眶骨骨缺損或凹陷,此時眼球亦會向內凹陷造成所謂大小眼的外觀。當眼周受到外力的撞擊時,常同時伴隨軟組織及骨頭的受損。眼球本身亦會同時受傷而導致腫脹瘀青。此時並不會立即表現眼球凹陷的症狀,在急性受傷期約兩週後,此時腫脹逐漸消退,而眼球凹陷症狀因眼眶骨破裂才會慢慢浮現,病人才會知覺眼球外觀的不對稱。一般而言,眼窩壁破損20%,眼窩容量增加40%,此時眼球凹陷就更明顯。除了眼眶骨骨折,同時也有可能導致眼球本身的傷害,如結膜出血、雙眼複視、視網膜剝離、眼外肌肉的鈍傷、眼球運動神經的傷害,甚至嚴重時,眼視神經傷害而導致失明等症狀,因此可藉由眼科醫師的檢查及診斷是否有眼球本身的傷害,而能及早治療。當眼球凹陷的現象慢慢浮現時,以目前最佳的診斷工具為電腦斷層檢查,可詳細得知眼眶骨是否有破損骨折,依據解剖上眼眶周圍變形的嚴重程度,將眼窩凹陷分成三種類型:第一型為眼眶內壁的缺損﹔第二型為眼眶及顴骨的變形﹔第三型為廣泛性的眼眶周圍變形。顏面骨動手術 最好兩周內當確立診斷時,可考慮眼眶骨的重建手術以改善眼球凹陷及矯正雙眼複視的現象。由於眼眶壁骨髂相當薄且脆弱,尤其是眼窩底及眼窩內壁的骨髂其結構像紙一樣薄,一旦因外力撞擊而骨折時,通常會變得粉碎而無法拼湊回復原狀。此時需使用自體骨移植方式或是非自體材料如人造骨移植, 鈦金屬骨板等來做眼窩壁破洞之重建,進而將眼球恢復到正確的位置。顏面骨骨折的治療時間點,若無嚴重腦傷或是多重外傷導致生命徵象不穩定,可於骨折當天進行處理,若經過兩至三天後軟組織腫脹,則會延後至一個禮拜等組織消腫後再進行手術。 進行手術的最適當時間為兩週之內,若超過兩週骨折處開始癒合,會增加骨折復位難度。術後顏面外觀 疤痕不明顯至於民眾擔心的術後傷口留疤,眼眶骨手術方式一般採用下眼瞼切口或下眼結膜切口方式進行眼窩底骨折凹陷的修補,而眼窩內側壁的修補亦可採用眼內結膜切口並以內視鏡輔助來進行骨移植修補手術,一般而言,在術後顏面外觀不會留下明顯疤痕。手術本身最大的風險為視神經傷害而致視力減退或失明,但機率小於0.1%,術後手術的眼睛約腫脹一至兩週,然後慢慢消退,而且會有短暫複視現象,約3至4週,如果病人術前已有複視現象一段時間,手術後不一定能獲得完全改善,端看受傷時間而定,如果在受傷後兩週內手術,改善的程度較佳,效果較好。先客製骨板 減少術中校對手術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除了上述基本的重建方式,現在多了手術前的客製化3D列印塑模鈦金屬骨板 ( Customized titanium mesh based on the 3D printed model)。藉由精準的術前影像模擬,將健側的眼眶骨立體資訊擷取並做鏡像轉移,架構出患側眼眶骨重建後該有的各項解剖高低位置,並預先在手術前設計好客製化鈦金屬骨板,讓手術中能達到精準的重建也減少因手術中需要比對校正的時間。此外手術中可使用電腦同步導航系統 (Real time surgical navigation system)。如同駕駛在行經道路時,在每經過一個路口皆可有導航系統給予提示,術中導航系統亦是藉由健側眼眶骨虛擬影像的鏡像模擬,讓手術醫師可以在手術中進行各個解剖構造的點對點的確認,讓手術的重建結果更為精準,也可以避免重要器官的傷害最重要是視神經的保護。手術完成後藉由術中立即性C型臂輔助影像導引重組3D系統 (3D C-arm image system) 確定眼眶骨的重建情形以及骨釘骨板的位置。如同電腦斷層一樣,影像系統會立刻給予一組重組的手術後3D影像,讓手術醫師可以對於眼眶骨重建不夠完善處進行立即的改正。藉由術前電腦模擬評估及計畫以及3D列印塑模鈦金屬骨板,配合手術中導航系統的使用,術後的影像導引重組3D系統,複雜的眼眶骨及顏面骨骨折也能達到良好的重建及滿意的成果,對於病人和醫師都能有很大助益。當遇到眼眶周圍的受傷時,當下勿驚慌但仍須謹慎看待。眼眶骨骨折在受傷初期容易被忽略而導致日後眼球下陷,因此若有眼球的鈍傷,應儘早尋求眼科及整形外科醫師協助診斷及治療。眼眶骨重建本身並非簡單手術,應由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審慎評估後,再進行手術矯正重建,以達到最大的效果,且能降低傷害視神經的手術風險。
-
2022-07-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蔡詩萍確診康復「帶狀皰疹爬上臉」 醫勸:染疫後別做這事
新冠疫情已經延燒超過兩年半了,台灣至今也有400多萬人染疫。作家蔡詩萍也在臉書分享他染疫後長新冠的經驗,呼籲粉絲要多注意健康,不要逞強,避免後遺症。蔡詩萍是在5/25跑馬拉松後之後染疫的,有親友提醒他那場馬拉松有傳出疫情,蔡詩萍心想「不會吧」,直到跑完第五天他開始鼻塞、微咳,他回想當時跑馬完有在帳篷沖洗,可能是那時無罩染禍,他快篩出線兩條線,PCR也陽性,開始7+7的生活。蔡詩萍是輕症,沒發燒僅微咳,吃了清冠一號,五天後連續三天快篩都是陰,第八天起他回辦公室上班,但盡量跟人少接觸。十四天過後,蔡詩萍趁周末慢慢跑了半馬,再隔一周,他周五發現嘴角出現小痘子,蔡詩萍不以為意,直覺是「天熱火氣大」。周六蔡詩萍又出門跑步,在高溫下跑完30公里。周日時,蔡詩萍發現臉上的痘子明顯變大且紅腫,他抹了藥膏但沒放心上,但痘子在周一大爆發,便多變紅且看起來很怪。妻子驚覺異狀,蔡詩萍二度就醫,才確認是帶狀皰疹,眾所周知,帶狀皰疹攻擊臉部,有可能損害顏面神經、聽覺神經、視神經受損,可能會有嚴重後果。蔡詩萍形容,「我的右邊臉頰,在眼眶到右嘴唇之間,正是帶狀皰疹病毒肆虐的『主舞台』」,皮膚是麻麻,是刺刺,是一種很難描述的「不舒服感」,說痛嘛,沒到要命的痛;說癢嘛,白天還好,午夜過後,就癢得睡不著!醫生告訴他,「染疫後,免疫力下降,建議盡量多休息,少做劇烈運動,讓免疫系統慢慢恢復。太激烈的運動,會讓免疫系統失調的身體,很不容易抵抗外來的病毒」。醫生也解釋,因為蔡詩萍小時候出過水痘,殘留了皰疹病毒,趁著免疫系統在染疫後的虛弱,藉機又發動攻擊,才變成帶狀皰疹。他分享自身經歷,祝福大家盡量不要染疫,如果染疫也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要逞強,要避免「長新冠」後遺症。po文一出,網友紛紛打氣,「還好在一週內發現病毒打針吃藥,否則就嚴重了」、「謝謝詩萍哥分享!讓我們更有所警惕,更加謹慎小心」、「謝謝您分享寶貴經驗,但也祈禱與疫情共存時,大家平安健康」。也有人建議,「請記得去打帶狀皰疹疫苗,有備無患喔」、「免疫力真的是關鍵」。不少康復者分享經驗,「羨慕染疫痊癒後跑步不會喘」、「不要太累,運動可以慢慢來,還是要多休息」、「長新冠的後遺症,50歲以上帶狀性皰疹發作機率蠻高的,代表自體免疫功能下降」、「我也是後遺症,肌力大減,今天打球小腿肌直接撕裂傷」、「之前確診康復後,有一陣子是心跳快又喘,皮膚一直癢,體力也差了很多,記憶也不好。」
-
2022-06-22 醫療.眼部
疫情不敢回診 55歲男眼冒飛蚊、玻璃體出血險失明
疫情期間不敢回診,病情惡化差點失明。一名55歲男性近期視力模糊、眼睛有黑影出現,以為只是單純的飛蚊症影響視力,沒想到就醫才發現,先前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後,卻沒有定期回診,結果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前出現飛蚊現象,其實是玻璃體出血。收治該名個案的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種不可逆的病變,主要因為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微細血管的阻塞及滲漏,造成視網膜缺血、缺氧、出血,而導致一連串的視網膜病變產生。顏敏芳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為「基底型病變」,會產生視網膜出血,若無適當治療,可能會發展成「增殖型病變」,此時視網膜有大片缺氧區,引發視神經盤及視網膜新生血管,玻璃體出血,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顏敏芳表示,疫情期間常有患者擔心染疫,不敢求診或延遲回診,導致眼部疾病症狀加重,甚至面臨失明危機,像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並無症狀,等到視力模糊才就醫,可能已有嚴重視網膜病變問題,除血糖控制外,建議定期視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顏敏芳提醒,視網膜病變患者,不可以為接受治療後,視力恢復穩定,就可以不用回診,務必按照醫師指示,定時至眼科門診追蹤檢查,才能避免視力惡化,降低視力喪失的風險。也提醒民眾當察覺視力模糊,或眼前有黑影晃動的狀況時,應該要即早尋求眼科醫師的診治。
-
2022-06-22 醫療.眼部
怕染疫2年不敢回診追蹤 5旬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許多慢性病患害怕染疫,不敢回診追蹤,近期竟有一名55歲有糖尿病史男性,直到視力模糊就醫,病情已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今天在新聞稿中說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種不可逆的病變,主要因為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微細血管的阻塞及滲漏,造成視網膜缺血、缺氧、出血,而導致一連串的視網膜病變產生。疫情期間常有患者擔心染疫不敢求診或延遲回診,導致眼部疾病症狀加重,甚至面臨失明危機。顏敏芳分享,近期遇到一名有糖尿病史的55歲男性,直到視力模糊,眼睛突然有黑影出現,才到眼科就診,患者一度以為自己只是飛蚊症影響視力,經檢查才知道是「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顏敏芳說,經問診檢查發現,這名患者2年前早已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接受過雷射治療。雖然醫師囑咐要定期追蹤檢查,但疫情期間深怕染疫,兩年不敢回診追蹤,結果病情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所看到的飛蚊現象,其實是玻璃體出血。顏敏芳指出,千萬別輕忽視力模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是「基底型病變」,會產生視網膜出血,若無適當治療可能會發展成「增殖型病變」,此時視網膜有大片缺氧區,引發視神經盤及視網膜新生血管,玻璃體出血,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顏敏芳提醒,由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並無症狀,等到視力模糊才就醫,可能已有嚴重視網膜病變問題,當察覺視力模糊,或眼前有黑影晃動的狀況時,應該要即早尋求眼科醫師的診治。顏敏芳建議,糖尿病患者平日血糖控制外,也應定期視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視網膜病變患者,不可以因為接受治療後,視力恢復穩定,就以為不用回診,務必按照醫師指示,定時至眼科門診追蹤檢查,才能避免視力惡化,降低視力喪失的風險。
-
2022-06-13 醫療.泌尿腎臟
美國醫學期刊研究:服用勃起功能障礙藥物可能會提升3種眼疾風險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昨天(2022-6-7)寄來的電郵裡有一篇當天發表的新聞報導Regular Use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Drugs Associated With Eye Problems(常規使用勃起功能障礙藥物與眼部問題有相關性)。其實,這篇新聞報導所報導的研究是兩個月前(2022-4-7)發表的一篇論文Risk of Ocular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Phosphodiesterase 5 Inhibitors in Men in the US(美國男性使用磷酸二酯酶 5 抑製劑相關的眼部不良事件風險)。這個標題裡的phosphodiesterase 5是簡稱為PDE5,而中文是「磷酸二酯酶 5」。這個酶的功能是讓勃起的陰莖回复到原來下垂的狀態,所以,當它被抑制時,陰莖就可以維持勃起的狀態。我當年在加州大學服務時,就是專門研究PDE5,發表過大概五六十篇論文(沒有仔細數),所以可以說是這方面的權威。例如2006年發表的綜述論文Expression, distribution and regulation of phosphodiesterase 5(磷酸二酯酶5的表達、分佈和調控),就是當時接受期刊邀請而撰寫的權威論述。Phosphodiesterase 5 inhibitors是簡稱為PDE5Is,而中文是「磷酸二酯酶 5抑製劑」。顧名思義,PDE5Is的作用就是抑製PDE5,而抑製PDE5就能讓陰莖維持勃起的狀態。最有名,也是最早上市的PDE5Is是威而剛(藥品名Viagra,化學名sildenafil)。後來相繼上市的還有樂威壯(Levitra,vardenafil),犀力士(Cialis,tadalafil),和賽倍達(Spedra,avanafil)。(註:這些藥物的研發都有邀請我去演講)這四款PDE5Is在中文報導裡幾乎都被說是「壯陽藥」,但其實嚴格來說,它們並沒有壯陽的作用。請看我發表的春藥,壯陽藥,搞不清以及壯陽藥「媽媽歡樂」)不管如何,根據兩個月前發表的那篇論文,這四款PDE5Is都會提升三種眼睛疾病的風險。這三種眼睛疾病是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 (SRD,漿液性視網膜剝離), retinal vascular occlusion (RVO,視網膜血管阻塞), 以及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ION,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該研究的對象是醫療索賠數據庫裡的 213033 名男性,他們在前一年每 3 個月至少有 1 個 PDE5I 處方。眼疾病例對照組總共有 1146 例,而其中278例是SRD、628例是RVO,其餘240例則是ION。沒有眼疾的對照組總共有4584 例。這兩組的平均年齡為 64.6歲。由於SRD、RVO 和 ION 患者更可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和睡眠呼吸暫停,所以在對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和吸煙進行調整後,經常使用 PDE5Is 的人發生這3 種眼疾的發病率是15.5/10,000 人年(每年每一萬人出現15.5例)。分開來算的話,SRD是3.8 例、RVO 是8.5 例,而 ION 是3.2 例。這篇論文的結論是:PDE5Is的常規使用者可能會增加 SRD、RVO 和 ION 的風險。 PDE5Is 的常規使用者需要認識到與這些藥物相關的眼部不良事件,並在他們遇到任何視覺缺陷時提醒他們的醫生。原文:勃起功能障礙藥物會提升眼疾風險
-
2022-05-28 新聞.健康知識+
啟動好眠3原則:生理時鐘、睡眠能量、警醒程度,調整好三大系統睡出健康!
為什麼人需要睡覺?睡眠有5項重要的功能:讓大腦和身體休息、整理並固定記憶、調整體內荷爾蒙的平衡、提升免疫力、去除腦內廢物。由此可見,充足的睡眠讓大腦和身體得以整理、修復、更新,就像住家需要定期清潔打掃,才能維持居住品質。依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研究,26到64歲的成年人,原則上1天睡7至9小時便足夠,65歲以上的人,則要睡7至8小時才夠。當然每個人狀況不同,會略有差異,因此上述睡眠時間加減1小時到2小時內,也都在正常範圍。然而2017年的國人睡眠普查結果顯示,我們並不是睡得很夠。數據顯示,40歲以上的人平日平均睡眠時間低於6.85小時,假日平均睡眠時間低於7.53小時。在60歲之後,平均睡眠時間明顯減少,平日只睡6.56小時、假日睡6.78小時;70歲以上的族群睡得更少,平日只睡6.23小時、假日睡6.37小時,皆低於7小時。女性、高齡 失眠率較高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受慢性失眠所苦,其中女性失眠比率高於男性,高齡者的失眠比率也明顯增加。失眠帶來的問題,包括憂鬱、焦慮、認知退化、心血管疾病和跌倒風險增加,失眠者的睡眠障礙往往在於「難以進入熟睡期和深睡期」。光線左右生理時鐘是什麼影響我們的睡眠?有三大系統:生理時鐘、睡眠能量和警醒程度。人的生理時鐘是跟著大自然的節律在走的,因此就外在因素來說,我們所處空間的光線、環境(想想出國帶來的時差)、生活作息(例如用餐時間)皆會影響生理時鐘運作。以光線為例,當光線進入眼睛刺激視叉上核(視神經交叉處上方的一對神經核,負責協調脊椎動物的代謝及掌管生理時鐘),視叉上核便會通知松果體停止分泌褪黑激素(一種促進人睡眠的荷爾蒙),好讓人清醒。累積足夠睡眠能量睡眠能量以白話來說,就是「夠累才會想睡」。我們必須透過勞動、工作,累積足夠的睡眠能量(或者睡眠債),才能啟動睡眠。長者可能因為退休,少了必要勞動、社交活動也降低,再加上體能下降而越來越少動身體,很難累積睡眠能量。有些長者白天坐沙發邊看電視邊打盹,零零碎碎也睡了不少,晚上就更沒有睡覺的動機了。亢奮害怕都會影響還記得小時候遠足前一晚興奮到睡不著嗎?當人躺在床上,卻處於情緒高漲、過度亢奮、焦慮、緊張、生氣、害怕、悲傷的狀態,大腦的睡眠中心就會接收到清醒激素(例如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以為現在不是該睡覺的時間。另外,一些較具刺激性的飲食也會影響警醒系統,例如茶、咖啡、可樂、能量飲等含咖啡因的飲料,酒精、尼古丁,還有各種辛辣食物,如洋蔥、辣椒、薑、蒜,都可能讓我們過度警醒。營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也會有助於入眠。舒適的睡眠情境包括:夠昏暗(避免光線刺激)、室溫介於攝氏25至26度、減少噪音、避免飲食。試著控制臥室的光線,入睡時不要有光照,但早晨讓陽光進入室內,喚醒你的生理時鐘。晚上失眠怎麼辦?增白天活動量 聽聽舒眠音樂前面提到光線左右著生理時鐘,所以上夜班的人,早上回家時可以戴太陽眼鏡,避免陽光讓你失去睡意。若喜歡在昏暗環境工作,請試著在光線充足的地方工作,讓大腦清楚知道工作和睡眠環境的差異。凌晨甚至清晨入睡的人,早上起床時照照陽光,傍晚則要避光,調節生理時鐘;但天還沒亮就清醒的人則反過來,早上要戴太陽眼鏡避免光線,傍晚則要出門照光。如果發現是警醒程度導致難以入眠,例如睡前頭腦反而活躍起來、思緒有如跑馬燈停不下來,你可以試試透過舒眠音樂、精油香氛和放鬆練習,讓大腦休息。假如身體緊繃、卡卡,怎麼躺都不舒服,建議可以利用抱枕或靠枕來支撐身體,調整成輕鬆的躺姿;如果平躺時腰背會拱起,無法被床墊支撐,就可以在膝蓋下墊一個枕頭,降低腰部高度、減輕下背負擔。另外,平常吃一些助眠的食物、從少量開始服用褪黑激素、透過中醫調整體質、找身心科或心理諮商進行認知行為療法,都是你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嘗試改善睡眠的方法。如果你發現晚上睡不著是因為白天累積的睡眠能量不足,請增加你的「一日身體活動量」吧!助眠食物看這裡●油脂堅果種子類:核桃、杏仁、亞麻仁油●低脂乳品類:牛奶●豆魚肉蛋類:雞肉、豆類●全穀根莖類:馬鈴薯、山藥、燕麥、全麥、糙米●蔬菜類:高麗菜、海帶、南瓜、蕈菇類●水果類:香蕉、番茄、桑椹、龍眼(本文摘自《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聯合報出版)
-
2022-05-24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不定時炸彈「泛視神經脊髓炎」 失能風險伴終身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視力受損、肢體癱瘓,每次復發,就再度重創神經組織,讓「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面臨失明、失能及死亡的陰影中。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日前舉辦病友座談會,邀請神經內科醫師張國軒、病友小浮誇、癌友謝采倪、網紅律師娘大家齊聚一堂,分享交流抗病經驗。林口長庚神經內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國軒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因自體免疫機制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一旦反覆發作,將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嚴重恐致失明、癱瘓,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泛視神經脊髓炎」早期病友常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因為臨床表徵相似,但致病機轉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差異。前者容易反覆發作,症狀嚴重,且更容易留下永久殘疾。健保大數據顯示,全國約有500多名「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症狀表現多元,主要症狀為視力變差、腸胃問題、肌肉痠痛,不少病人先後看過眼科、腸胃科、復健科,找不出病因,才被轉至神經內科,以致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臨床顯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好發於30至40歲的女性,張國軒指出,這個年齡層女性肩負工作及家庭重擔,可能擔任公司主管,又為人母,一旦發病、確診,將造成衝擊,身心承受重大壓力。病友小浮誇分享自身經歷,她表示,自己從來沒聽過這種疾病,但醫師告知罹病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由於反覆發作,讓家人相當擔心,但也由於他們支持,她才能逐步與疾病和平共處,但治療費用昂貴,希望健保能夠盡快給付專用生物製劑。張國軒指出,在急性發作時,需要使用大量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但常有心跳快、血壓高等副作用,還可能誘發癲癇;此外,為了預防復發,必須依賴生物製劑來抑制免疫系統、減輕發炎。「生物製劑可說是免疫疾病的標靶藥物。」張國軒說,「泛視神經脊髓炎」於2021年列入罕見疾病,病友可申請重大傷病,但生物製劑價格昂貴,如能納入健保,就可減輕病友經濟壓力。「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預防急性發作避免癱瘓。新型專用生物製劑效果顯著,經臨床實驗及上市後追蹤證實,有效減少七到九成的復發風險,不少病患施打後,已有五年未再復發。新型專用生物製劑適用於反覆發作的病友,但該藥物價格昂貴,目前仍需自費,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病友期待健保能夠先給付病情嚴重患者,作為後線治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健保署長李伯璋:期盼健保財務健全 降低病人沉重負擔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讓每個病友都能順利用藥,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這是健保最高原則,但健保資源有限,實在很難讓每個病友都滿意,但他一定盡可能地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李伯璋說,之前共擬會議曾討論過此案,但「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而生物製劑藥費昂貴,專家委員並未同意納入健保給付。「健保財務狀況不佳,錢就這麼多」,結果如此,令人感到抱歉。李伯璋強調,期待健保部分負擔順利上路,健保財務改善,讓急需新藥的罕見疾病患者如泛視神經脊髓炎能使用最有效的藥物,並提供給付,降低病人經濟負擔。
-
2022-05-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救濟結果 打AZ疑引起格林巴利症候群獲8萬元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4月14日召開第177次會議紀錄,審議結果出爐。這次共審查56案,其中50案不予救濟,包括AZ共30案、莫德納共14案、BNT共3案、高端共3案。莫德納僅核予救濟一案4萬元,AZ核予救濟5案,分別是1萬兩案,以及2.5萬、5萬、8萬各一案。這次救濟金額最高者為接種後出現疑似格林巴利症候群,因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新冠疫苗之關聯性,核予救濟金8萬元。以下為最新通過核予救濟之六案概述。莫德納一案:臺南市朱○○(編號:265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COVID-19疫苗 (Moderna)13日後出現視力障礙,經診斷為 AQP-4 antibody 陽性視神經脊髓炎,目前並無醫學實證明確顯示視神經脊髓炎與COVID-19疫苗(Moderna)之關聯性,個案本身有淚腺乾眼症,可能具乾燥症之潛在體質,也說明AQP-4 antibody陽性之原因。惟考量其視神經脊髓炎症狀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一般發生免疫反應病症之期間,故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4萬元。 AZ共5案:臺中市廖○○(編號:261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第一劑COVID-19 疫苗(AZ)當晚出現全身皮疹及搔癢症狀,經診斷為慢性蕁麻疹,其症狀無法確定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 基隆市周○○(編號:2700)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COVID-19疫苗(AZ)4日後發生左下肢腫痛無力,電腦斷層及血管超音波檢查顯示左下肢動脈合併靜脈血栓,但個案之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其血栓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爰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2萬5,000 元。彰化縣呂○○(編號:378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COVID-19疫苗(AZ)7日後出現視網膜動脈阻塞,個案除年齡外並無其他常見視網膜動脈阻塞之危險因子,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 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新北市莊○○(編號:340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COVID-19疫苗(AZ)隔日出現發燒、全身無力等症狀,經診斷為疑似格林巴利症候群,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8萬元。新北市陳○○(編號:3211)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有紅斑性狼瘡及血小板減少症病史。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於接種COVID-19疫苗(AZ)後13日不慎撞傷小腿造成瘀青,5日後因瘀青範圍擴大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經醫師診斷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及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綜上所述,個案之血小板低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 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萬元。
-
2022-03-07 該看哪科.眼部
急性青光眼需緊急使用降眼壓藥物 醫揭關鍵症狀
每年3月的第二周是世界青光眼周,世界青光眼協會提醒各國重視青光眼的嚴重性。受新冠疫情影響,許多青光眼患者就醫的狀況被打亂,為了病患更好的控制病情,今年世界青光眼周的主題是「消滅青光眼的致盲性」。一名56歲女性,過年期間因肩頸痠痛,接受趴臥的全身按摩,按摩30分鐘後,突然覺得眼前發黑且頭痛,右眼一睜開什麼都看不見,急診診斷為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須緊急打降眼壓藥物,否則可能失明。出現眼球脹痛、頭痛、惡心但患者治療後沒有明顯改善,門診就醫發現視力僅存光感、角膜嚴重水腫、瞳孔放大且眼壓仍有50毫米汞柱。高出正常眼壓20毫米汞柱以下甚多,緊急利用眼睛前房穿刺術減壓,五分鐘後視力回復了一些,眼壓降到10毫米汞柱,後續以雷射虹膜穿孔術改善因隅角閉鎖產生的急性發作。急性青光眼發作時,眼壓急速升高,出現眼球脹痛、視力減低及頭痛、惡心等症狀,必須提高警覺,盡速就醫。不過,若發作時伴隨頭痛、嘔吐、血壓上升等,有時較眼睛症狀更為明顯,患者常因此到內科急診以高血壓或疑似中風來治療,忽略了真正發病原因。隅角閉鎖性青光眼 最常見急性青光眼成因有三種:一是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二是急性虹彩炎發作,三是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突然失控造成。其中以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最為常見,所謂「隅角」是指角膜與虹膜間的夾角,若夾角小於20度即為隅角閉鎖,患者特徵是身高略矮小、100度至300度不等的遠視、55歲以上、女性發作機會較高。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大都在傍晚,初期頭部陣痛,二、三小時後變成劇痛,視力會突然喪失。最近因趴臥過久而急性青光眼送醫患者增多,若是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而沒有立即就醫,患者視力會產生永久性傷害。患者就醫後,醫師會以藥物或靜脈注射降眼壓藥物,使眼壓降低,極嚴重病患若以傳統方式治療無效,可做眼睛前房穿刺,把房水液引流出來,降低眼球壓力,患者視力可恢復三成。情況穩定後,患者需要作虹膜雷射穿孔術,使眼睛前房與後房之間壓力變小、增加隅角的寬度,可防止急性青光眼的再次發作。白內障也易誘發 建議雷射另外,有白內障的患者也容易誘發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對於雷射之後眼壓仍無法控制的患者,摘除白內障或做白內障青光眼二合一手術,有助於疾病的控制。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的後遺症,包括白內障、視神經萎縮、瞳孔放大等,對視覺功能有很大的傷害,因此對於高危險群患者,建議施打雷射做為預防性處置,以避免急性發作。根據文獻統計,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一眼發作後,另一眼五年內發作機會約30%,因此,急性發作過的患者,一眼做完雷射後,另一眼也會做預防性雷射,減少另一眼發作的機會。吃完感冒藥 也會瞳孔放大 哪些因子會誘發急性青光眼?除了長時間暗室趴臥,某些特定情況下,瞳孔放大是誘發急性青光眼的重要因素,像在電影院等暗室裡,瞳孔容易放大;也有病人吃了感冒藥後急性青光眼發作,部分感冒藥內含副交感神經阻斷劑,也會使瞳孔放大。若是高危險群,上述狀況必須慎防。眼科常利用暗室趴臥15分鐘篩檢這類病人,若眼壓在檢測前後相差6毫米汞柱以上,被稱為可能發作的族群,預防性雷射治療是選項之一。
-
2022-03-05 該看哪科.中醫
穴位按摩防3大眼疾!中醫治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這三大眼疾讓人聽了聞之色變,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有失明的風險。一般民眾遇到眼疾會前往西醫眼科治療,不過其實中醫也有專門的「眼科中醫」,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院長對於這三大眼疾分享治療方式及日常保養供民眾參考,可透過簡單的按摩預防這三大眼疾。 3大眼疾皆可能失明,發現異常應盡早檢查! 郭祐睿院長首先說明三種眼疾,青光眼是視神經萎縮,導致視野逐漸缺損、減少、模糊的一種疾病。一般分為急性、慢性、繼發性跟先天性,另外也分隅角開放或閉鎖型,也有一種是正常眼壓型青光眼。青光眼大部分未必會有感覺,往往要視力退化時才會發現,急性期發生可能因為眼壓過高引起眼睛疼痛、同側頭痛延伸後頸,甚至想吐、畏光等。黃斑位在視網膜的中央,負責視覺跟顏色,若出了問題,例如血管新生、水腫、退化等,會導致視力模糊、視物變形變色、出現黑點等症狀,對於中央視力也會有所影響。白內障分為先天或後天性兩種,後天性的老年性白內障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透明的水晶體會逐漸變得硬化、混濁,影響視力;早期的白內障會視力模糊、色彩改變、畏光、眼前黑點、複視等,可以利用中藥調理,晚期症狀則為視力會變差,就只能手術。 郭祐睿院長表示,這三種眼疾一般而言本都屬於年長者常見的眼疾,但現代3C產品無所不在,年齡層有越來越低的趨勢,三種眼疾皆有失明風險,但可透過及早治療挽回局勢。提醒防範的重點還是在於減少3C接觸,並在眼部有任何異常時盡早檢查為佳。 中醫治療3大眼疾,與肝腎關係密切! 郭祐睿院長指出,青光眼因瞳神(瞳孔)跟水液代謝問題,在治療上會以補益肝腎疾利水通絡著手,對於青光眼的眼壓下降、視野缺損常有相當顯著的療效。而黃斑部病變也與肝腎有關,不過又細分為出血、水腫、退化等症狀,會視病情不同,分別以涼血止血、活血利水的方式調整。至於白內障因多為年長者發病,在中醫的觀點主要為肝腎不足、脾胃氣虛,導致精氣影響眼睛,治療就會以補肝腎、養脾胃為主進行。三種眼疾治療方式各有不同,也因人而異,找對方法、對症治療,更有助眼部健康康復。 穴位按摩防3大眼疾,中醫:減少3C是保養關鍵。 防範三大眼疾,除了盡量減少3C產品接觸,郭祐睿院長也分享穴位按摩供參考,有助保養眼部。院長指出保養眼部的穴位可作基礎穴位按摩,並可搭配各別的穴位防範各別的眼部疾病。 基礎穴位在這指得就是眼周,可用大拇指按壓眼內角旁的睛明穴,再往上按眉頭的攢竹穴,接著用食指按壓絲竹空穴,延伸瞳子髎穴,再往下按壓四白穴,回到鼻旁按壓眼內角的睛明穴,反覆按壓多次。搭配上各個不同的穴位,按壓風池穴、合谷穴、太衝穴有助防範青光眼。若是按壓養老穴、神門穴、血海穴則有利預防黃斑部病變。而白內障則可按壓大骨空穴。 郭祐睿院長表示,中醫治療眼疾的思路有別於西醫,與五臟六腑有關,中醫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從內而外、從藥到針同步調理,可看到療效。 《延伸閱讀》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防3大眼疾,醫: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葉黃素這3種食材都吃得到!營養師教4招更有助養眼。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04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5大高風險族群留意!醫建議控眼壓點眼藥水最佳時機
別以為青光眼是長輩的專利,高度近視也是高風險族群。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初期幾乎無症狀,常等到就醫時,才發現視神經已嚴重萎縮,恐失明。呼籲五大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檢查: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度到300度間、年齡超過55歲、高度近視者,平常盡量減少讓眼壓升高的生活習慣與姿勢。青光眼五大高風險族群.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高度近視者據統計,全台約有40萬名青光眼病友,且每年以8%速度成長。呂大文指出,高齡是青光眼高風險族群之一,根據國內的盛行率來看,40歲以上青光眼的族群約為2%,60歲以上6%,70歲以上則有7至9%;其他常見的風險因子,包含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以上)等。如何判斷青光眼亞洲約有八成五以上青光眼患者,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呂大文說,從臨床上觀察到,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高度近視者等五大族群,容易有青光眼而不自知。呂大文表示,有無青光眼不能單靠「眼壓」做判斷,還需要進行視野檢查與視神經檢查,建議一般民眾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有家族史民眾滿18歲應每三年篩檢一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應每年進行篩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減緩惡化最常見一線治療藥物為眼藥水,除了要用對藥物,還要用對時機。控眼壓五大NG行為.飲水不牛飲.避免高刺激活動.避免趴睡搬重物.避免長時間用眼.避免吃醃漬或過鹹食物陳賢立指出,多數病友約在清晨4至5點左右眼壓最高,眼神經容易受到傷害。因此點眼藥水的最佳時機是在前一晚睡前。若已懷疑或確診青光眼,避免眼壓突然升高。建議避免五大NG行為,飲水不牛飲、避免高刺激活動、避免趴睡搬重物、避免長時間用眼、避免吃醃漬或過鹹食物。
-
2022-03-03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惡化近25%雙眼失明 部分藥物恐誘發心臟病喪命
青光眼不只是老年人專利,許多「高度近視」族群也是青光眼高風險對象。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提醒,青光眼初期幾乎無症狀且眼壓正常,等視力變差就醫才發現視神經已萎縮已為時已晚。資料顯示,全台有40萬名青光眼病友,且每年以8%速度成長,惡化恐造成雙眼失明。呂大文列舉,若將慢性青光眼比喻成「視力小偷」,約有一成會雙眼失明,那急性青光眼就算是「視力強盜」,特別是亞洲人罹患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高,約有二成五會雙眼失明。其中特別要注意患有家族遺傳史的民眾,罹患青光眼風險比一般人高7至9倍,且高度近視達500度以上者風險也相當高,其中又以台灣近視兒童多於全球,未來也埋下隱憂。呂大文表示,40歲以上青光眼風險可達1.8倍,70歲以上風險可達9倍,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全面視力檢查。此外青光眼患者應避免可能造成眼壓突然上升的行為,例如高空彈跳、趴臥、牛飲、醃漬鹹食或在暗處滑手機等。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說,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但是治療的介入可以減緩惡化,因此一旦確診,應規律治療與回診。其中眼藥水為第一線治療藥物,不少患者使用後出現泛紅、乾澀、刺痛、搔癢等症狀,可改選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以確保持續用藥,積極保存視力。以多數病友來說,約在清晨4-5點眼壓最高,是傷害眼神精最高的時候,若按照點眼藥水需要四至五小時發會效果,建議藥在睡前最好點藥水,有些分為一次至三次,但不同藥物,若點錯時間效果也會不佳。醫師會針對青光眼用藥會事前詢問過去病史,特別注意高血壓、糖尿病者藥注意,部分青光眼藥物會誘發心臟病、血壓和心律不整、氣喘等。過去有案例發現有人因誘發後死亡,因此需要進一步確認。陳賢立也表示,還有部分青光眼藥物會讓血壓太低,使青光眼惡化較快,若血壓低者務必一定要白天點藥水,避免晚上點藥後導致危險。至於眼藥水需要點一隻眼睛或兩隻眼睛?醫師指出,還要看視神經和視野有無受到傷害而定,多數者會是單眼視力變差,少數兩眼同時發作,但若提前檢查發現結構傷害已形成,仍建議兩隻眼睛都點眼藥水。「否則一邊若已受損不治療,就會重複另一隻眼睛的惡化的後路。」陳賢立說,針對青光眼病友約三個月或半年都會做視野電腦斷層和視神經照相,少部分病人三年內惡化速度快,則用藥就要用更強的醬壓藥和雷射手術治療。
-
2022-03-03 該看哪科.眼部
全身按摩半小時右眼頓失視力 急性青光眼作祟
按摩是舒壓好方法,但近日一名50多歲女性因肩頸酸痛接受全身按摩半小時後,突然覺得眼前發黑與頭痛,右眼頓時看不見,急診確認急性青光眼,緊急打降眼壓藥物才免失明危機。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今天在記者會中說,他在今年過年前遇到這名50多歲婦人,婦人在急性青光眼發作前,幾乎沒有任何症狀,青光眼是失明重大殺手,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青光眼因眼內房水系統分泌失衡,或因眼球結構問題,房水累積眼內導致眼壓升高,或因其他因素導致視神經血液或氧氣供應不足,呂大文說,很多青光眼患者驚覺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就醫,視神經早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與萎縮。根據健保資料庫,國內目前接受治療的青光眼患者約38萬人,這還不包含許多潛在不自知的病患。呂大文說,高齡是青光眼高風險族群之一,這點可以從盛行率看出端倪,40歲以上族群為2%,60歲以上6%,70歲以上則有7至9%;其他風險還包含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以上)、三高患者。其中,呂大文提醒,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以上群族尤其需要注意;上述民眾也應避免可能導致眼壓升高的生活習慣與姿勢,降低對眼睛的危害,例如長時間在黑暗環境趴臥的按摩活動、高空彈跳、雲霄飛車等高速遊樂設施,或是潛水、跳水、倒立、仰臥起坐等。許多民眾都習慣睡前滑手機,甚至燈都關了還繼續使用。呂大文說,在黑暗環境中使用3C產品,因為光線暗、螢幕亮,會造成瞳孔放大,眼睛虹膜往旁邊推,若屬於隅角閉鎖青光眼,會影響眼睛房水排出,眼壓也會升高,也會誘發青光眼發生機率。由於亞洲高達8成5以上青光眼患者,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呂大文提醒,不能單靠高眼壓做判斷,完整青光眼篩檢包含眼壓檢查、視野檢查與視神經檢查,建議一般民眾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有家族史民眾滿18歲應每3年篩檢1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應每年進行篩檢。已被診斷為青光眼的患者接受治療非常重要,林口長庚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說,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但是治療的介入可以減緩惡化,因此一旦確診,應規律治療與回診。眼藥水是第一線治療藥物,陳賢立表示,不少患者使用後出現泛紅、乾澀、刺痛、搔癢等症狀,影響用藥順從性,可能是眼藥水的防腐劑成分傷害眼表;根據國際最新治療趨勢,可改選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以確保持續用藥,積極保存視力。
-
2022-02-24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夜咳 咳出黃痰 竟是鼻竇炎作怪
總是鼻塞、鼻水倒流、喉嚨有異物感,隨時都想清喉嚨,不時就會咳出黃痰,這些症狀幾乎是「重度鼻竇炎患者的日常」。33歲陳姓女子不只有這些症狀,偶爾還會出現「陣發性頭痛」,一到晚上就會口乾舌燥,嚴重影響睡眠,就醫才知道是鼻竇炎惹禍,且廣泛性鼻息肉幾乎阻塞整個鼻腔,透過手術才獲得改善。嘉義長庚醫院耳鼻科主任張耕閤表示,台灣慢性鼻竇炎盛行率相當高,約占總人口的3%到6.4%。造成盛行率高的原因,如環境潮濕、人口密集、空汙等。患者最常出現喉嚨有痰、夜咳、鼻塞、嗅覺異常、耳鳴、暈眩、頭痛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甚多。張耕閤指出,初期鼻竇炎會先用抗生素治療。若是慢性鼻竇炎,會採取鼻類固醇與鼻腔沖洗治療,一旦藥物或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已出現眼、臉或腦部併發症、鼻息肉變化,或疑似黴菌感染時,建議以手術處理,清除鼻息肉與鼻竇內的膿液,以改善症狀。研究顯示,約30%息肉性鼻竇炎患者曾接受手術治療。治療鼻竇炎的內視鏡手術是很普遍的手術,但因為鼻竇位於眼睛及顱底的中央,周圍有許多重要器官,包括大腦底部、顱底動脈、眼球及周圍眼肌、嗅覺黏膜、視神經等,因此施行此手術必須謹慎,一不小心傷及附近的重要結構,就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因此可以透過「iCT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讓手術過程可以更加精準。嘉義長庚醫院院長楊仁宗表示,iCT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在外科手術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屬於新一代的手術硬體與軟體設備,它整合了電腦斷層掃描與導航功能,藉此提升微創手術的安全性與精準度。張耕閤指出,若有長期鼻塞、鼻水倒流、慢性咳嗽、黃痰、嗅覺異常、慢性頭痛、聞到莫名異味等問題,請至耳鼻喉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慢性鼻竇炎,以利及早治療,改善呼吸功能與生活品質。此外,患者術後應定期回診追蹤,並規律洗鼻清潔鼻腔,以減少鼻竇炎的復發。
-
2022-02-23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夜咳又常咳出黃痰別再以為是肺病 當心是鼻竇炎上身
總是鼻塞、鼻水倒流、喉嚨有異物感,隨時都想清喉嚨,不時就會咳出黃痰,這些症狀幾乎是「重度鼻竇炎患者的日常」,不過很多患者都以為是「肺部」出問題,反而延誤就醫時間。33歲的陳姓女子就是其中一人,不只有這些症狀,偶爾還會出現「陣發性頭痛」,一到晚上就會覺得口乾舌燥,嚴重影響睡眠,後續就醫才知道是長期的鼻竇炎惹禍,且她的廣泛性鼻息肉幾乎阻塞整個鼻腔,最後透過手術改善。嘉義長庚醫院耳鼻科主任張耕閤表示,慢性鼻竇炎在台灣的盛行率相當高,約占總人口的3%到6.4%。造成盛行率高的原因,如環境潮濕、人口密集、空污等。患者最常出現的症狀,大多是喉嚨有痰、夜咳、鼻塞、嗅覺異常、耳鳴、暈眩、頭痛等,時常會影響到日常。張耕閤表示,初期鼻竇炎會先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已經是慢性鼻竇炎,會採取鼻類固醇與鼻腔沖洗,一旦藥物或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已出現眼、臉或腦部併發症、鼻瘜肉變化、或疑似黴菌感染時,則建議以手術方式處理,清除鼻息肉與鼻竇內的膿液以改善症狀。有研究顯示,約30%的息肉性鼻竇炎患者曾接受手術治療。治療鼻竇炎的內視鏡手術已是相當普遍的手術,但因為鼻竇位於眼睛及顱底的中央,周圍有許多重要器官,像是大腦底部、顱底動脈、眼球及周圍眼肌、嗅覺黏膜、視神經等等,因此這個普遍常做的手術需要相當的謹慎,否則一不小心傷及附近的重要結構,就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因此可以透過「iCT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讓手術過程可以更加精準。嘉義長庚醫院院長楊仁宗表示,iCT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在外科手術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屬於新一代的手術硬體與軟體設備,它整合了電腦斷層掃描與導航功能。過去,手術計畫是以醫師判讀影像為根據,現在病人的數位資料上傳到導航系統,可經由導航追蹤工具,即時呈現人體結構的相對位置,結合影像及導航的功能來幫助外科醫師手術前的模擬,達到較小的傷口與減少對正常組織結構的損傷,藉此提升微創手術的安全性與精準度。張耕閤表示,若有長期鼻塞、鼻水倒流、慢性咳嗽有黃痰、嗅覺異常、慢性頭痛、不時會聞到莫名異味等問題,請至耳鼻喉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慢性鼻竇炎,以利及早治療,改善呼吸功能與生活品質。此外,就算曾接受手術的患者,也建議定期回診追蹤並規律洗鼻清潔鼻腔以減少鼻竇炎的復發。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有哪些症狀?一定要動手術治療嗎?6問題了解白內障
Q:為什麼會有白內障?白內障是正常老化現象,大約在40到50歲後,眼睛內的水晶體會漸漸硬化、混濁產生白內障,隨著白內障增加,視物會變得愈來愈模糊,有時候會有畏光的症狀,白內障的視力問題,沒辦法透過視力矯正改善。除了老化會造成白內障,車禍撞擊等外傷,或是虹彩炎、青光眼等疾病也可能產生併發性白內障;再者是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也可能產生代謝性白內障;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也可能引起藥物性白內障。另外,因遺傳或是染色體異常等,也可能發生先天性白內障。Q:白內障一定要手術治療嗎?不一定。白內障治療除了手術以外,還有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以延緩白內障的速度為主。手術治療是等到已經影響視力或是影響生活作息時,才建議進行手術,手術也能避免白內障導致青光眼、虹彩炎等狀況。Q:白內障手術最佳時機是?太輕微或太熟都不好?白內障手術時機因人而異,通常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品質,就建議進行白內障手術,如單側視力下降導致摔倒、視差引發車禍,或容易誘發高度危險的急性青光眼等,就算已經影響生活品質。從健保給付的標準來看,白內障影響視力到了0.4時就建議開刀。而職業駕駛有視力0.8的需求,因此職業駕駛的視力,若因白內障已降到0.6,也建議手術開刀。許多患者會認為白內障可能重複發生,乾脆等到白內障更嚴重時再動手術。如果白內障太熟,會傷及水晶體後囊,可能會造成囊袋破裂、瞳孔變形,或是黃斑部水腫、視網膜裂孔、青光眼等,建議盡速開刀,不宜等到過熟再處理白內障。而白內障仍輕微時,則建議用藥水延緩惡化,不建議開刀,畢竟摘除水晶體需要縫6到7針,對於眼睛仍有傷害。Q:白內障手術後,白內障還會再生嗎?經歷白內障手術後大約一年以後,約有15%到30%的機會,會因為疾病、體質的關係,在水晶體後囊的部分出現「纖維化細胞增生」,即在後囊長出一層膜,但並不是白內障又長回來了。常發生在年紀輕的患者,或是有三高、糖尿病、免疫疾病的患者身上,且女性多於男性,此狀況僅需要到眼科門診,使用雷射將後囊袋渾濁的部位去除,過程大約5到10分鐘,即可恢復視力。Q:換完人工水晶體,為什麼感覺視力沒有變好?這個原因多元且複雜。人工軟式水晶體粗分球面與非球面,目前健保全額給付以「球面」為主,但有些患者明明不適合球面,卻因為健保全額給付而選擇球面,球面水晶體僅提供一般日常所需的視力,且球面視覺外圍會略有變形,導致患者會認為效果不佳。非球面水晶體分為單焦、多焦、矯正散光等多種不同功能的水晶體,術後要學習適應多焦水晶體,也會讓患者認為術後狀況不佳。如果更換人工水晶體的患者,先前就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是眼睛已經有角膜病變、視網膜病變、青光眼、視野缺陷、視神經病變等,也容易讓手術後效果相對差一些。不過任何更換人工水晶體之後所出現的「視力並沒有變好」的問題,大多發生在醫病缺乏良好的溝通所致。部分患者會過於期待更換人工水晶體後,視力將完全恢復到沒有疾病之前。Q:白內障手術要到診所開還是到大醫院開?白內障手術屬於眼科基礎的手術,目前大約有一半的白內障患者手術都在診所執行。在選擇診所或醫院時,可以先探詢口碑,瞭解使用的儀器、設備,是否能夠完全消毒,讓手術更加安全。(諮詢醫師/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林口長庚眼科部部長吳為吉)【延伸閱讀】>>健保大數據/白內障何時手術最好?選用人工水晶體最新趨勢
-
2022-01-20 該看哪科.牙科
全國首例 三總團隊從眼眶拔牙
居住澎湖的23歲許小姐,青春期開始牙齒鬆動,近年情況加劇,下顎四顆門牙被推到變形,出現咬合困難、說話流口水、牙齒磨破嘴唇及牙齦、鼻塞等症狀。三總就醫發現,眼球正下方有一顆埋伏齒,未處理恐壓迫視神經,醫療團隊透過「眼眶拔牙」,取出包在眼窩下、全長2公分的阻生犬齒,此為國內首例經眼眶拔牙重建手術個案。三總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李曉屏表示,患者的上、下顎骨經診斷為「骨纖維性發育不良病變」,瀰漫性的顎骨生長變異,導致後方的智齒阻生,並將右側上顎犬齒向上推擠至高位的鼻竇內,左側上顎犬齒則上移5公分,到更高位的眼球下方,若未及時手術,不久之後恐穿破眼眶,傷害眼球影響視力。李曉屏說,患者的右側牙齒推擠至鼻腔深部、左側牙齒則在眼眶下方,若從鼻腔手術恐造成鼻黏膜出血,從口腔手術恐破壞鼻竇且手術視野不佳,最後決定從眼眶開刀。上顎部位的手術,是將左側眼球下方的上顎犬齒拔除,眼眶缺損處以自體骨及鈦金屬骨板重建;右側經上顎竇拔除高位上顎犬齒、後上顎移除阻生的兩顆智齒。下顎部位的手術,除了自後下顎處移除兩顆水平阻生智齒,同時也切除鬆動破壞的下顎骨體、聯合處牙齒及骨病灶,以自體腸骨嵴及重建骨板固定。手術最困難之處,將骨頭缺損移除,可能造成眼眶塌陷,手術也可能傷害眼球結構,水平不一導致視差,造成視神經永久傷害,所幸在跨科團隊合作下,順利拔除上方4顆、下方12顆,共16顆骨病變牙齒及智齒,顏面處完全無切開疤痕,口腔、顎骨、鼻竇、眼眶等傷口癒後良好。李曉屏表示,造成埋伏齒原因很多,包括牙胚位置錯位異常,距離萌出點過遠,或牙齒萌出障礙,少數顎骨腫瘤、骨纖維性發育不良,可能造成牙齒位移、顏面畸形或五官的感覺功能損傷。
-
2022-01-07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醫:防3大眼疾,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用眼不當或隨著年紀增長等原因,各種眼部問題陸續出現,其中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可說是最知名的三大眼疾,不過對民眾而言三者大多陌生、容易混淆,這次今健康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來和大家一同了解三大眼疾,以及防範方法! 3大眼疾有哪些風險因素?會得到不只一個嗎? 簡單了解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是什麼樣的問題,曾柏宸醫師表示,可將眼睛視為一台相機,青光眼主要為視神經病變、萎縮,如相機傳送至電腦的傳輸線出現問題,響無法正常傳送至腦部。白內障則主要為水晶體混濁,如相機鏡頭出現雜質。黃斑部病變則為視網膜中央出現病變,有如相機底片感光出現問題一般。 三種眼疾有著共同的致病風險,如老化、高度近視、家族史、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度近視只要超過500度即符合,風險約比一般人高出7~8倍。而家族史則不只需留意父母及兄弟姊妹,也包括爺爺奶奶。至於糖尿病則會影響全身器官,也包括整組眼部健康。 除了共同風險,三大眼疾也存在著各別風險。青光眼的風險也包括了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或是因外傷、長期虹彩炎等眼疾所致,而血液循環不佳也可能影響視神經,像是長期有姿勢性低血壓者也需留意。而白內障主要則與強光、紫外線等光線傷害有關,包括3C產品的藍光,其威力不強但可視為慢性傷害,同樣的,外傷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也是其中風險。至於黃斑部病變,主要則與抽菸、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有關。三種眼疾雖然一般而言不會演變成另外兩者,但可能因存在著共同風險,進而不只有一種眼疾,例如老化、高度近視,可想像一台相機放久了、用久了,整組都會逐漸老舊、壞損。 3大眼疾有哪些症狀?哪一種會有失明的風險? 曾柏宸醫師指出,雖然都是眼部疾病,但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進程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一樣的是,三者若嚴重、到了末期都有可能致盲。 青光眼除了急性青光眼,一般進展較慢,通常以年計算,及早發現並治療,可維持視力,怕的是太晚發現。症狀隨種類有所不同,主要為周邊視野逐漸受損,其他當眼壓過高時會頭痛、頭暈、噁心、想吐等,不過大多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已中晚期時,常在檢查其他眼部問題時發現,因此又被稱為視力的隱形殺手。 白內障的進展也較為緩慢,一般因老化而起的也是以年計算,不過若是外傷、類固醇藥物、糖尿病等,可能進展較快,往往半年就會發現視力受損。症狀無痛、無痠澀,主要影響視力,如模糊、眩光、顏色對比變差、夜間視力不佳、眩光、畏光等。 黃斑部病變的進程就有別於上述兩者,是惡化最快的眼疾,一旦產生視力就會變差,約到0.3左右,若未妥善治療約一至兩年的時間很快就會到法定失明的程度。症狀上與青光眼相反,視力受損會從中間開始,包括出現暗影、黑點、變形、扭曲等,但旁邊看得到,可透過「阿姆斯格勒方格表」檢視,準確度相當高。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醫教6觀念防3大眼疾! 曾柏宸醫師表示,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雖然都可能致盲,但及早發現、立即控制,可避免失明危機。因此提醒民眾40歲以上務必定期檢查,不論是視力檢查或健康檢查,尤其3C產品盛行,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又高,台灣約有20%~30%有高度近視問題,即便不用手機,大多數工作也仰賴電腦,一用也是一整天的時間。確診糖尿病應立即檢查眼部,其相當容易引起眼部病變,且被診斷出糖尿病,通常代表血糖已升高了好一陣子,眼部健康可能已經受到一段時間影響。 日常保養,可以適度作個按摩,有助於促進眼部周邊血液循環、放鬆周邊肌肉,對眼部保養有益,但提醒不可直接按壓眼球,可能會傷害到眼睛,如視網膜破洞等,建議按摩周邊眼眶即可,正如中醫按摩眼部穴位也是按壓周圍。 最後也提醒,許多民眾常會至藥妝行購買眼藥水使用,若僅是眼睛乾澀、疲勞點藥水一般無礙,但若是視野變差、畏光等特殊情況,就有可能是眼部疾病的問題,點眼藥水沒用,反而可能因此延誤就醫,且有些消炎藥含有類固醇長期使用可能造成青光眼、白內障。提醒民眾,眼部若出現任何異常,還是應保持盡早就醫檢查的習慣為佳。 《延伸閱讀》 .什麼是青光眼?會失明嗎?醫:致盲第2名,妥善治療保養可避免! .白內障普及,60歲達8成!該怎麼辦?術後如何保養?眼醫詳解! .老年族群失明主因?黃斑部病變是什麼?醫教正確守護靈魂之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若出現5種狀況代表血液超黏稠,再不注意恐中風!做好4件事助預防
血液是人體循環的重要關鍵,除了運送各種細胞所需的營養素,也會含有死去的細胞、發炎物質及氧化的脂肪等,但若是這些物質太多,就容易讓血液變得濃稠,進而妨礙血液循環。當血液變得黏稠,血流減慢,就會導致血管壁出現垃圾堆積,逐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發生腦栓塞、中風等疾病。 出現這幾種狀況 就是血液黏稠的徵兆 雖然血液黏稠不像貧血或失血那樣症狀明顯,不過細心一點還是能感覺到蛛絲馬跡;如果中老年人出現下列症狀,有可能是血液黏稠所致,最好到醫院做相關檢查。 1. 早起頭暈、不清醒、思維遲鈍;要吃過早餐後,頭腦才清醒。 2. 午餐後需要小睡,否則整個下午無精打采;相反,晚餐後精神狀態特別好。 3. 蹲著做事會氣喘,下蹲時回到心、胸的血液減少,肺、腦等器官缺血導致呼吸困難,故有氣喘。 4. 陣發性視力模糊。血液變黏稠後流速減慢,血液不能提供視神經充分營養,或視神經、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看東西陣陣模糊。 如何預防? 1.避免血液濃稠 這幾種食物要少吃! ◎高熱量食物、加工食品:要避免血液變得濃稠,應減少攝取高熱量食物,大家都知道高熱量飲食正是妨礙「自噬機制」的最大兇手,會讓體內分解油脂的效率降低,增加脂肪肝等疾病的風險。例如:油炸品,餅乾、泡麵,或是培根、火腿、香腸、冷凍披薩、餃子等加工食品,都算是高油飲食,在製造過程中都容易產生反式脂肪。 ◎加熱過的動物皮:豬皮、雞皮等動物的皮,雖富含膠原蛋白,被認為能夠幫助保養皮膚,但經過一般的料理過程後,其中含有的動物性蛋白通常會產生變質。尤其是油炸、火烤後,更是容易變質,甚至轉變成對人體有害的毒素。 ◎含糖量高的食物:像是冰淇淋中含有大量的糖,還有反式脂肪,這兩種物質都會傷害人體的自噬機制,讓血液變得更加濃稠。 2.多喝水 足夠的水份攝取對我們的心血管保養是非常重要的,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度上升,進提高血栓發生的危險性。每天喝水至少需要「體重 x 30-40 ml」,以 60 公斤的成人來說,每天至少喝 1800 ml 的水,如果是天氣熱或有運動,就必須再往上加,千萬不要等口渴才喝水。 3.運動 運動是讓血液循環增加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針對現代人久坐的情形特別嚴重,容易會有導致下肢靜脈栓塞。建議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 30 分鐘,以有氧形式的跑步、健走、游泳為主,平時搭配下肢運動的深蹲、踮腳尖等,促進下肢循環。 4.戒菸戒酒 菸品中的尼古丁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不但容易引發中風,也容易造成心肌梗塞,不只對吸菸者本身、吸到二手菸或同住者接觸到的三手菸都是危害。 適度的酒精可以降低冠狀動脈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但是如果長期過量飲酒,不但會對心肌產生毒性,容易發生心衰竭,也會引起血壓上升。而適當飲酒的定義為男性每天不超過 20 公克,女性不超過 10 公克酒精。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1-02 該看哪科.眼部
導致失明因素排名第二!眼科醫詳解什麼是青光眼及如何妥善治療、保養
被告知有青光眼,總讓人害怕又緊張,深怕自己會失明,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謝昀臻醫師表示,雖然青光眼確實可能失明,但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可以像控制糖尿病一般與疾病共存,日常保養就需更加注意。 青光眼致盲排行第2名!醫:留意餘光視野縮小。 謝昀臻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眼壓異常、視神經逐漸萎縮、視神經纖維逐漸變薄,導致視野由外而內逐漸縮小、影響視力的眼部疾病。此疾病是持續進行的,損傷的視神經也無法恢復,因此若遲遲未就醫治療、控制,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力受損,甚至失明,據統計青光眼在亞洲雙眼致盲機率約有25%,是全世界排名第二的致盲眼部疾病,第一名為白內障,不過白內障經過手術治療是可以恢復視力的。 除了視力受損以外,青光眼會也隨著種類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主要可分成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續發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四大類。 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可分急性及慢性,急性症狀相當明顯,患者常見突然感受到視力急速下降、眼睛泛紅、劇烈頭痛、噁心想吐、看見光暈等,普遍來說是個會讓患者驚訝、不適到直接掛急診的疾病。慢性的患者則疼痛較為輕微,偶爾覺得眼睛有點脹、有些頭痛,特別是趴睡、進入較暗的房間時更容易出現,不過也因為症狀較輕微,患者常不自覺,大多在檢查眼睛時才意外發現有此問題。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一般而言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幾乎沒有症狀,大多是到後期明顯感受到視野縮小才發現。醫師表示,青光眼的視野受損初期會由周邊開始,患者不易注意到,需經由視野檢查確認,當視野中央受損,通常已經是較為後期,患者視力已明顯受影響。因此平時若有注意到餘光有些異常,就應盡早檢查。 續發性、先天性青光眼: 至於續發性和先天性較為少見,續發性如眼睛受到外界傷害、腫瘤、長期虹彩炎發炎、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隨著原因不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主要也包括了頭痛、噁心想吐、視力受損。而先天性則為剛出生的小朋友,眼睛、角膜都會較大些,也會一直流眼淚、眨眼,不過小朋友剛出生無法表述自己的症狀,因此多由醫師觀察並進一步檢查。 高風險群防青光眼致盲,40~50歲應定期檢查。 謝昀臻醫師指出,原發性青光眼大多原因不明,以往被認為是個年長者居多的疾病,70歲以上約佔5~10%,不過隨3C產品盛行、醫療技術日益進步,現在年輕就發現青光眼的族群也不占少數。其他的風險因子及風險族群也包括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高度遠視300度、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期虹彩發炎、外傷、甲狀腺眼疾等。醫師建議,若為上述的風險族群,40~50歲開始定期檢查為佳。 青光眼就會失明嗎?妥善治療、保養可避免! 謝昀臻醫師表示,確診青光眼並不代表就會失明,民眾不必太過緊張,現代醫學相當進步,青光眼已經是個在接受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得以妥善控制的疾病,就像三高、糖尿病一樣,可視為需長期追蹤的疾病,患者只要能夠學習如何與疾病共存,一樣可以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青光眼治療: 治療方式第一線主要會以藥水進行,現已有多種藥水可提供良好的治療,此階段大多就可以有效控制。若藥水效果不彰,接下來會視青光眼種類進行雷射治療。再不佳便會進行微創手術,如最為常見的小樑切除術,此手術如同在眼部開個微小隙縫作引流,幫助眼壓下降,患者術後可感受到,成功率約90%,不過因為此手術所開出的隙縫一樣是身體的傷口,亦會結痂,因此術後保養也很重要,而約三至五年結痂成形出現沾黏,通常會以清通管道或重新手術的方式改善。 青光眼保養、術後保養: 謝昀臻醫師提醒,青光眼接受治療後,不論以何種方式進行治療,都應盡量避免不當用眼等前述的風險因子。而術後患者,可透過眼部按摩進行保養,按摩方式應遵循主治醫師的現場教學及建議,避免亂按造成眼部受傷。並且也須注意避免感染,洗頭、洗澡時慎防進水,洗頭建議仰頭或請他人代勞為佳。恢復期應戴著眼罩,睡覺時也要戴著,避免日常或睡覺翻身時壓到眼部,外出時若能帶個護目鏡也是個很好的選擇。而睡覺時也建議墊高枕頭約20度,避免睡覺時眼壓升高。除此之外,術後也應避免出力,包括了憋氣、用力排便、搬重物、劇烈運動等,以免傷口出血。也因此飲食方面醫師建議均衡就好,不必多吃保養品,不過應多吃蔬果、多喝水,以防便秘需要用力排便。在良好的保養下,便可與青光眼和平共處,維持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眼痠、脹是高眼壓?青光眼?6招防範!慢性病、近視500度注意。 .眼壓高引發急性青光眼 偏頭痛眼紅噁心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31 該看哪科.眼部
高慧君視線模糊因垂直斜視 眼科醫師指這幾類人都可能
藝人高慧君因不明原因出現垂直斜視,導致視線模糊,不得不辭演主演舞台劇《情人哏裡出西施》,她先前曾透露,只要平視以上視覺就會出現兩個重影交叉,目前由腦科、眼科、內分泌科、風濕免疫科輪流交叉檢查治療。眼科醫師表示,造成垂直斜視的原因包括甲狀腺、眼睛血管中風、視神經麻痺或頭部外傷等都有可能,通常以保守治療優先,若狀況未改善則需進行手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眼睛周遭有4條相關神經,1條與視力有關、3條和眼睛移位有關,使用雙眼需要4對視神經一同作用。然而,神經需要血管供應養分,神經才能控制眼部肌肉,若某條神經麻痺、或微小血管出血或阻塞,都可能造成雙眼無法協調,影響視覺。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垂直斜視主要是第3、4對腦神經中風,另外包括腦神經麻痺、血管受損及頭部外傷等也可能影響,由於中風難以預防,若有斜視等症狀出現,且伴隨頭部問題,包括頭痛、噁心或腦震盪,都需要及早就醫治療。陳瑩山指出,垂直斜視的症狀包括複視、疊影,不過眼睛血管出現小中風,很難找出血點位置,通常會先請病人多休息。呂大文指出,垂直斜視一般多採取保守療法,病人急性期時,可以先戴眼罩遮住,或是使用稜鏡調整,通常戴3至6個月血管阻塞情況會消失,複視症狀可緩解。呂大文說,有些病人因頭部外傷造成垂直斜視,視力很難完全恢復正常,最多恢復八成,且大多有後遺症,如果症狀仍持續,可採取手術治療。不過手術調整有難度,因角度難抓,並非單次手術即可調整回來,可能需要多次矯正。陳瑩山表示,年紀較大者、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都容易有血管栓塞問題,都可能有垂直斜視風險。呂大文說,垂直斜視患者會有部分生活困擾,包括上下階梯踩空等,建議要攙扶把守,避免跌倒造成嚴重傷害。
-
2021-12-03 該看哪科.眼部
腎臟疾病可能引起視網膜出血…眼底檢查不止看眼睛,更與這幾種全身疾病有關
「太空出差三人組」返回地球後,身體狀態需要密切關注,其中一項體檢就是眼底檢查。那麼,眼底檢查是檢查什麼呢?我們先來瞭解一下什麼是眼底?眼底,是指眼球內後部的組織包括視網膜、黃斑、脈絡膜和視神經等區域。正常人的眼底呈橘紅色明亮且具有光澤。眼底照相得到的眼底圖像,能夠將視網膜區的眼底放大30~50倍。通過連續拍攝眼底不同區域,可直觀地觀察到眼底的變化,從而降低漏診、誤診的概率,讓眼底問題無處可逃。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眼科CT」的檢查方式——OCT掃描(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儀)。這項檢查比醫生肉眼觀察要準確得多且快速無創,無任何不適。通過對眼睛的斷層掃描可以清晰顯示眼底血管的狀態,並及時發現相關疾病,如黃斑水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出血等。必要時,醫生也會結合其他輔助檢查,如裂隙燈、眼底血管造影等。眼底檢查 全身疾病的「報警器」眼底,是全身唯一可直接觀察到血管的部位。而這些血管則可反映出人體血液迴圈的健康與否,同時可以觀察到身體許多疾病留下的「蛛絲馬跡」。眼底檢查可以檢查出兩大類疾病:眼部相關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眼部相關疾病包括如黃斑部位病變、視網膜脫落、視網膜動靜脈阻塞等。高度近視的人群也可以檢查出視網膜是否產生了病變。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貧血、腎臟疾病、白血病。.糖尿病:視網膜中分佈著無數細微的血管,若檢查時觀察到眼底滲出黃色液體或血液,這可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一種眼病,叫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通過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可見虹膜表面有一些細小的新生血管,瞳孔緣更易見。.貧血:貧血人群的眼底視網膜上動靜脈血管會變細,眼底顏色變淡,可見形態大小、邊界不清的灰白色棉花或絨毛狀斑塊。若貧血嚴重則可見視網膜脈絡膜出血。.腎臟疾病:急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的眼底會因血壓改變引起突然性的短暫眩暈、視物不清、視網膜出血以及視網膜內形成其他物質等。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的視網膜上的動脈呈銅絲狀或銀絲狀、視網膜出血等。兩者眼底的病變多由高血壓導致,與腎炎本身無關。.白血病:視網膜神經纖維層或視網膜前出血,有些出血斑中心可見白色點,這是白血病患者眼底較為常見的情況。若出血點位於黃斑處,會造成視力減退。白血病也常表現為眼底靜脈血管擴張、迂曲和血管顏色變暗,並有微血管瘤形成和毛細血管閉塞,以及視網膜深層點狀出血等變化。另外,多發性硬化症、結節病,某些血液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均會引起眼底病變。醫生通過觀察眼底的狀態可從細微變化中發現許多問題,從而可以對身體進行專項檢查。及早預防,治療全身性的疾病。我們應該養成定期檢查的好習慣,正常情況下,至少每年檢查1次。如您符合以下一項或幾項,建議立即去正規醫院進行眼底照相和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OCT)等規範的眼底檢查:1.年齡>50歲2.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3.高度近視(>600度)且視力發生變化日常7招護眼除了要保持定期檢查的良好習慣,日常生活也不能鬆懈。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2.日常飲食營養均衡,攝入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限制油脂攝入量,少用或不用糖類點心、甜飲料、油炸食品等高熱能食品。少吃醬菜等醃制食品。3.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等全身疾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4.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用眼過度,長時間看電視或手機時應每隔20分鐘眺望遠處。眼睛疲勞時可閉目養神。看書時應保持30釐米的距離,不在強光、弱光下看書。5.預防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及其他不良視覺刺激,可在戶外活動時使用遮光用品:如遮陽傘、遮陽帽、醫用遮光眼鏡。6.適度進行體育鍛煉,不宜進行劇烈運動,避免突然用力。7.養成定期進行眼科檢查的意識,視力異常或下降時,及時就診。
-
2021-11-28 該看哪科.眼部
5大高危險群定期視力檢查 眼壓正常也可能有青光眼
「別再以為青光眼一定眼壓高、眼壓高一定是青光眼。」長庚醫院台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大多數青光眼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且有一部分的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無症狀加上疏於檢查,也讓患者確診時多是中晚期,距離失明僅有幾步之隔。專家也提醒五大高風險群,一定要定時篩檢,才能避免致盲危機。眼壓致視神經傷害,視野受損恐致失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在人們不知不覺之下,造成視神經傷害奪走視力。青光眼的成因主要是受到「眼壓」的影響,傷害到視神經,進而讓視神經網膜纖維缺損,患者視野因此受侷限,隨著缺損愈嚴重,視野變得愈小,若未及時介入治療,最後只能走向失明。導致視神經受損最關鍵的原因是「眼壓」,眼壓為什麼會增加?陳賢立解釋,眼睛是很特殊的結構體,每天都會生成一定的水分,稱之為「房水」,房水在眼睛內流動,並滋養眼睛組織。但每天眼睛生成多少的水分,就得排出多少的水,當水分無法排除時,眼壓就會增加並壓迫到視神經,傷害視神經功能。陳賢立醫師表示,排出房水的地方稱為「隅角」,水分會由小樑網組織排出。當出口因故被阻塞,就可能導致眼壓增加。臨床上常見的兩大類型青光眼為隅角閉鎖及隅角開放型兩種。有家族史者,罹病風險高於一般人七到十倍。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是虹膜與角膜之間的夾角,大於20度稱為「隅角開放」、小於20度稱為「隅角閉鎖」。罹患這兩大類青光眼的患者,以五大高風險族群為主,除了家族病史外,例如三高、高度近視或高度遠視以及高齡長者都要小心。呂大文表示,隅角開放的患者有許多是高度近視者,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及末梢循環不佳,讓房水代謝受阻;其餘像是三高的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如一般人,血氧供應不良亦會導致視神經受損。另外,遺傳也是一大因素,若直系血親任一人罹患青光眼,子女遺傳率高達四成,比一般人得到青光眼的風險增加七到十倍。隅角閉鎖的患者有四大特徵,女性、年齡大於55歲、身高小於160公分,以及遠視100度到300度之間。只要同時符合四大條件就非常可能發生隅角閉鎖青光眼。隅角閉鎖青光眼常為急症發作,需要在八小時內讓眼壓降下,否則會有立即失明的風險。二成五屬「正常眼壓青光眼」,發現多已中、晚期。陳賢立說,講到青光眼時必定會提到眼壓,但眼壓高並不等於青光眼。常會有民眾說「我眼睛很腫,好像眼壓很高,一定是得到青光眼」。事實不然,約有二成五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而且這類患者確診時都已經是中、晚期,視野已明顯狹窄才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通常與曾經動過雷射近視手術、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有關。陳賢立醫師說,台灣人正常的眼壓落在約10到20毫米汞柱之間,青光眼的患者平均眼壓為15.5毫米汞柱,有些人會直接取正常眼壓的最高值,認為眼壓高達21毫米汞柱就是罹患青光眼。臨床上,眼壓能超過21毫米汞柱的青光眼患者很可能只是高眼壓症,但並沒有青光眼。治療方式-降眼壓藥水眼壓降1mmHg 視神經受損率降低10-19%「愈早介入治療,愈有辦法預防青光眼惡化。」呂大文表示,高危險族群每年都應該要定期做視力檢查。而且不僅是高齡長者需要注意,因為現在高度近視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台灣約有二成的人口是高度近視者,且臨床確診青光眼患者近三成都是50歲以下。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眼壓只要降低1毫米汞柱,視神經受損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10%到19%。降低眼壓的藥物通常為兩大機轉模式,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另一種是增加房水排除。他解釋,第一種類型的藥物問世較早,也是現在第一線最常使用的藥物,如乙型阻斷劑以及甲型促進劑。乙型阻斷劑降壓效果顯著,但其副作用會影響心肺,因此患有慢性肺氣腫、氣喘者則不建議使用;甲型促進劑較不會對心肺造成影響,但使用頻率相對高,一天需要點二到三次眼藥水。增加房水排除的方式,如前列腺藥物,它的好處是一天僅需在夜晚使用一次,方便性高,且效果極佳。歐美國家治療青光眼患者幾乎都以它作為首選。呂大文呼籲,只要及早就醫,就有機會預防青光眼惡化,維持視力,避免走向失明之路。線上觀看講座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5877141
-
2021-11-1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32歲女視力衰退、飛蚊症惡化 竟與這「免疫疾病」有關
一名32歲女性,日前因急性左眼視力衰退、飛蚊症惡化求診,而女患者雙眼高度近視,進行散瞳間接眼底鏡檢查,發現左眼是網膜周邊裂孔合併局部玻璃體出血。左眼接受治療後改善許多,但發現疑似視網膜血管炎,醫師詢問病史後,才知女患者正接受「全身性紅斑狼瘡」治療,再次檢查發現,雙眼皆有視網膜血管炎及黃斑部病變。書田診所眼科副院長廖士傑表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為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14至40歲的年輕女性,男女比約1:10。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具有全身性共病風險,如眼睛、皮膚、心血管、腦神經、骨關節、新陳代謝、腎臟泌尿系統、血液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等。有15%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會發生眼部症狀。廖士傑指出,眼部症狀表現為視力模糊、畏光、乾澀、刺痛、異物感、流淚等情形,眼部疾病主要以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為主,其他如眼瞼炎、結膜炎、白內障、虹彩炎、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神經病變等亦可能發生。以該名32歲女患者個案,左眼接受視網膜周邊裂孔雷射治療,觀察一周後回診,左眼視力、飛蚊症皆改善,周邊裂孔雷射治療良好,而因全身性紅斑狼瘡病史,因此近一步安排視網膜螢光血管攝影(FAG)、視網膜斷層掃描(OCT)檢查,發現雙眼皆有視網膜血管炎及黃斑部病變。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治療眼部症狀方面,廖士傑指出,會先治療乾眼症,輔以使用眼睛局部或全身性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及眼部視網膜雷射治療,黃斑部血管強化劑治療。他提醒,患者要杜絕光害,審慎用藥,才能有效避免黃斑部病變,平日要注意眼睛的保養,避免長時間用眼,並留意視力、眼壓問題,除了定期視網膜檢查,倘出現視力模糊的狀況建議提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1-11-12 該看哪科.眼部
84歲眼窩長瘤 北榮電腦導航定位手術助恢復視力
「一度要放棄了,沒想到患者視力奇蹟恢復,真的十分欣慰。」台北榮總眼科部眼矯形重建科主任蔡傑智說,84歲陳老先生有青光眼病史,去年九月因右眼視力模糊就醫檢查,竟發現右眼視力已從0.8降至0.1,且有外斜視、眼球凸出症狀,經電腦斷層檢查,右眼後方有一個3.3公分的巨大眼窩腫瘤,已壓迫眼部肌肉及視神經,經採電腦導航輔助定位合併內視鏡手術摘除眼腫瘤,讓患者重見光明。蔡傑智說,陳先生雖有青光眼病史,但經眼底檢查發現,右眼的視神經萎縮、視野嚴重缺損,與青光眼特徵不符,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右眼後方眼窩腫瘤為巨大許旺氏細胞瘤。但患者自覺年事已高不願動手術,五個月後再度就醫,視力已退步近全盲。蔡傑智臨床觀察,眼窩腫瘤位在眼睛後方,摸不到病灶,容易往腦、鼻竇侵犯,患者年齡從8歲至84歲都有,許多腫瘤好發原因不明,若以傳統手術摘除眼球後方巨大腫瘤,因眼窩空間狹小,困難度極高,且腫瘤緊鄰附近重要血管、肌肉及視神經等,增加手術風險。台北榮總口腔醫學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吳政憲說,壓迫視神經的深部眼窩腫瘤,如能早期診斷,可採用電腦導航輔助定位系統配合內視鏡手術,經術前規畫模擬,術中即時導引定位病灶,能大幅提高手術安全性及精準度。經勸說陳先生願意動手術,在眼科部與口腔醫學部跨團隊合作下,他成為該院首例採電腦導航輔助定位系統手術患者,降低眼內重要組織的傷害機率。蔡傑智說,陳先生術後凸眼症狀改善,隔日就可看見自己的手指,視力在半年內恢復到0.6,目前在寺廟從事掃地、澆花、讀佛經等都沒有問題。他提醒,民眾若有不明原因眼凸、眼腫、視力下降、頭痛等,若持續二至三個月沒有緩解,應速就醫。
-
2021-11-11 該看哪科.眼部
比眼睛大的眼窩腫瘤 北榮導航手術讓患者奇蹟恢復視力
「一度要放棄了,沒想到患者視力奇蹟恢復,真的十分欣慰」。一名男子有青光眼病史,去年9月因右眼視力模糊就醫檢查,醫師竟發現,男子右眼視力從0.8降至0.1,且有外斜視、眼球突出症狀,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眼後方有一個3.3公分的巨大眼窩腫瘤,已壓迫眼部肌肉及視神經。北榮採用最新導航定位合併內視鏡手術,讓患者恢復視力。台北榮總眼科部眼矯形重健科主任蔡傑智表示,此名患者為84歲陳先生,到院經眼底檢查顯示,右眼視神經萎縮及視野嚴重缺損,但與青光眼特徵並不相符,經電腦斷層檢查才確診,右眼後方有一個3.3公分的巨大眼窩腫瘤,確診為巨大許旺氏細胞瘤,並已壓迫眼部肌肉及視神經。但因患者排斥接受手術,5個月內視力自0.1退步至無光感接近全盲。眼窩腫瘤位在眼睛後方,病灶摸不到,並往腦、鼻竇侵犯,患者年齡從8歲至84歲都有,但許多腫瘤好發原因不明。蔡傑智說,臨床曾收治一名8歲男童,雙眼有微凸症狀,在其他醫院、診所就醫好幾個月,檢查甲狀腺功能正常多診斷為過敏,最後到北榮就醫確診為眼窩腫瘤,不幸的是,就醫確診3天後,男童左眼失明,即使經手術治療也無法救回視力。蔡傑智說,若以傳統手術摘除眼球後方的深部巨大腫瘤,因眼窩後面空間狹小,光源不易,手術視野不佳,困難度極高,且腫瘤緊鄰附近重要血管、肌肉及視神經等,更增加手術風險。台北榮總口腔醫學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吳政憲說,壓迫視神經的深部眼窩腫瘤,如能早期診斷,可以採用電腦導航輔助定位系統配合內視鏡手術,經術前規劃模擬,術中即時導引定位病灶,可大幅提高眼窩腫瘤手術的安全性及精準度,避免摘除眼窩腫瘤時造成眼睛傷害。這次陳先生手術為口腔醫學部與眼科部跨團隊合作,也是首例採用電腦導航輔助定位系統手術。吳政憲說,醫療團隊先以內視鏡由口腔上牙齦前庭區經上頷竇途徑到達下眼眶底,將下眼眶底骨頭移除後進入眼窩深部,取出巨大腫瘤後,再以鈦金屬網膜及膠原蛋白膜重建下眼眶底骨頭,並將上頷竇的骨頭窗口及牙齦前庭皮瓣復位。吳說,以口腔上頷竇途徑直達眼窩底病灶的手術方式,可大幅減少傷害眼睛內重要組織的機率,並即時進行導航眼窩重建,外觀無傷口且復原迅速,為安全摘除深部眼窩腫瘤新利器。蔡傑智指出,陳先生手術後,凸眼症狀已經改善,視力也由術前無光感,術後隔日可看見自己的手指,視力奇蹟似的逐步在半年內恢復到0.6,目前在寺廟工作的陳先生,從事掃地、澆花、讀佛經等都沒有問題,且外觀並未留下任何手術傷口及後遺症,「原本一度要放棄了,沒想到患者視力從全盲下奇蹟恢復,真的十分欣慰」。蔡傑智提醒,民眾若有頭痛、眼睛脹痛等症狀,若持續2至3個月沒有緩解,應懷疑可能是眼窩腫瘤,應盡速就醫檢查。
-
2021-11-04 該看哪科.眼部
別再滑手機!這些人久坐恐引發「眼中風」
疫情宅在家,小心眼中風!俗稱「眼中風」的視網膜血管阻塞,近日病例有增加趨勢,雖然大多屬於不嚴重的靜脈血管阻塞,但日前出現一名青壯年男性,有嚴重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造成近乎單眼失明的眼中風病例。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廖昶斌表示,不少民眾怕染疫而不敢回診,而眼中風患者多數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史,若長時間久坐可能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建議民眾坐30分鐘就要站起來多活動,避免血栓形成,提醒三高患者若突然發生視力減退或視力喪失的問題,應儘早就醫。廖昶斌指出,眼壓控制對青光眼患者很重要,若停藥使眼壓升高,不知不覺造成視神經功能惡化,導致視野越來越小,視力越來越模糊,可能造成視神經永久受損無法挽回的遺憾。此外,糖友停藥容易造成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惡化,呼籲糖友要持續控制血糖,定期回診。學童在疫情期間改為線上課程,廖昶斌表示,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容易造成近視度數增加,控制不好容易短時間內度數飆升。建議與醫師討論使用適合孩童的治療方式,如散瞳劑、角膜塑型片或配戴控制近視的眼鏡來減緩度數的上升,並調整線上學習的環境,將電腦接上電視螢幕,拉長與眼睛的距離,幫助緩解眼睛疲勞的問題。而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容易使飛蚊症惡化,進一步造成視網膜裂孔,甚至會視網膜剝離嚴重影響視力。廖昶斌提醒,防疫宅在家容易長時間接觸3C產品,平日記得30分鐘就要站起來活動,讓眼睛看遠方,若出現視力模糊、眼睛不適等情形,建議尋求專科醫師診斷,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1-10-28 癌症.癌友加油站
5天內募得醫藥費 眼癌張小弟終能啟程赴美求醫
罹患眼癌的彰化縣4歲張姓男童赴美求醫缺經費消息曝光後,5天內獲各界踴躍捐輸達650萬元,預計本周六能順利啟程到美國費城求治,張童父母今早在高醫副院長林志隆、眼科醫師廖優美陪同下向社會各界致謝,張爸爸更說,兒子治療剩餘款,將全數捐做高醫眼癌基金,幫助下一個更需要的人。張爸爸是在52歲才與36歲的妻子盼到家中第一個孩子誕生,但張小弟7個月大時看人眼睛瞇瞇,似很吃力,就醫以為沒什麼關係,但1歲時莫名高燒住院,確診罹患視神經母細胞瘤,自此父母帶他北上求醫三年,右眼仍因癌細胞擴散而摘除,腫瘤現也侵襲左眼前房,僅存的視力危在旦夕。後來收治張小弟的高醫眼科醫師廖優美,因去年有協助同樣患眼癌的范小弟順利日本求醫,搶救靈魂之窗,這次盼循同一模式再帶張小弟到日本求治,但日方沒有小腺源儀器,建議轉赴美國治療,不過醫療費及旅費所費不貲,此事經媒體披露後,首日即有單筆150萬捐款入帳,不到5天募達650萬元。張童父母今早向高醫團隊及社會各界表達感謝,母親一度哽咽,兒子只上學一天半的時間,就入院報到,張爸爸則與兒子約定,治癒後會帶兒子去北部玩沙。廖優美醫師表示,眼癌是基因突變所致,一年的新生兒中約有10人罹患,剝奪孩童寶貴的視力。包括慈濟分會及駐日代表等單位十年前已開創出協助眼癌孩童赴日就醫的模式,這次她陪同張小弟赴美就醫,也希望能創造「另一個日本模式」,持續幫助眼癌兒童保住視力。廖表示,這次赴美將安排張家入住費城當勞叔叔之家,食衣住行一切都用最節省的方式處理。至於為何在行醫之餘,還如此致力協助眼癌兒童,廖優美說「我覺得本來就該這做,我為的是下一個小孩跟以後的小孩,至少把他們的就醫路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