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搜尋
西醫
共找到
526
筆 文章
-
-
2021-11-12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冷颼颼 醫師提醒吃火鍋暖身要留意食材食量防痛風
桃園市中壢25歲蔡先生與友人聚餐大啖螃蟹火鍋配啤酒,半夜右手指關節突然紅腫抽痛,到醫院檢查是痛風發作,難以置信自己年紀輕輕竟然痛風上身。痛風的元兇是長期尿酸過高聯新國際醫院腎臟科醫師林盈光指出,每到冬天,不少人痛風發作,經常發生在大吃大喝之後,但飲食只是導火線,真正元兇是長期尿酸過高。冬天末梢循環變差,如果水喝不夠、排尿少,尿酸較易產生結晶;如果又吃進大量海鮮、肉類和酒精,則加速尿酸瞬間飆高而誘發痛風。林盈光表示,尿酸是身體代謝過程的廢物,溶於血液進到腎臟再隨尿液排出,當尿酸含量過高,將與鈉結合成尿酸鹽結晶沉積體內,常見於手指和腳部的末端關節,一旦出現紅腫熱痛症狀,就是痛風發作。痛風主要和肥胖、飲食、生活型態有關痛風主要風險族群是40歲以上中年男性,林盈光說,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和肥胖、飲食、生活型態有關;女性更年期停經後缺乏女性荷爾蒙保護也應提高警覺。個案蔡先生體重破百,飲食不節制,又愛含糖飲料,平時不運動,造成年紀輕就痛風發作。林盈光說明尿酸過高有9成是尿酸的排泄出問題,1成是身體產生過多尿酸來不及排出。高尿酸血症幾乎沒有不適症狀,卻是健康的不定時炸彈,即使未發生痛風,尿酸鹽結晶也可能隨機沉積在心臟、血管、腎臟等處,增加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腎結石、腎臟纖維化的風險;一旦發生痛風且反反覆覆未妥善治療,日積月累將導致腎功能下降、慢性腎衰竭而面臨洗腎。林盈光醫師強調,「高尿酸、痛風、腎病變」是洗腎的三部曲,只要及早介入做好控制,阻斷尿酸增加,控制痛風不發作,是可以不必走到洗腎的地步。他曾收治腎臟病變第5期即將洗腎的病人,經聯新國際醫院西醫、中醫、營養團隊的整合照護,透過飲食與衛教,10多年來嚴格控制尿酸,病人不僅沒有再惡化,腎功能幾乎回復到正常。如何避免高尿酸血症與痛風林盈光醫師建議多喝水、多排尿,控制高普林食物的攝取,例如海鮮、紅肉、動物內臟,長得快的蔬菜如豆芽菜、蘆筍、香菇、醃漬類及加工食品、酒類特別是啤酒及烈酒;多吃蔬果、多攝取檸檬、醋和低脂牛奶,少油炸食物、少喝含糖飲料,持之以恆保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與腰圍,就有機會延緩惡化甚至逆轉改善。
-
2021-11-09 新聞.長期照護
協助失能長輩復健 中醫師到府把脈、針灸
台灣面對高齡化挑戰,因應長照需求,中醫也成為長期照護的一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近年已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服務,並成立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讓不方便出門就醫的民眾,可上網透過「中醫地圖」尋找離家最近的中醫診所或由專線協助媒合,只需負擔交通費,就能接受中醫居家診療。柯富揚指出,人口老化帶來不少醫療衝擊,包括龐大醫療支出、不當用藥和住院風險增高等。中醫在長照方面可透過把脈、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介入,改善中重度失能者的症狀,包括失智症行為改善、中風病患的行動、褥瘡傷口癒合等。因此中醫近年積極參與長照照護,除過去到長照機構義診,或在長照C據點(巷弄長照站)運用中醫給予衛教、辦理預防講座外,也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的服務,全國已有1813位中醫師受訓。台東縣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黃俊傑表示,曾有一名84歲的潘姓阿嬤因膝蓋紅腫不良於行,原本需每周舟車勞頓到台東市區打止痛針,經中醫到家中執行三、四次針灸後,成功改善長年膝蓋疼痛的問題。中國附醫副院長、中醫師賴榮年說,以中區為例,去年中醫居家醫療已服務超過兩千人次,全國已服務超過一萬人次。但仍然有很多民眾並不知道中醫有居家醫療服務,因此希望有更多民眾了解。中醫居家醫療服務的申請資格,賴榮年表示,除原先符合西醫居家診療者外,病患出院時如有需求,也可透過出院準備中心或各縣市衛生局、居服中心轉介。不方便出門就醫的長者,也只要透過中醫師公會各分區專線或使用「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也都可以申請居家服務,由醫師評估後即可到宅服務。中醫師公會副秘書長陳博淵說,民眾平均診療一至三次即有顯著改善;相關費用,民眾只需負擔醫師到宅的交通費,無須負擔藥費或針灸等治療費用,且無診療次數限制。
-
2021-11-0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不方便出門就醫? 中醫推到府把脈、針灸
政府積極推動長照,中醫也成為長期照護的一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中醫近年也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的業務,也成立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不方便出門就醫的民眾,可上網透過「中醫地圖」尋找離家最近的中醫診所,或利用專線申請相關服務。柯富揚表示,人口老化所帶來不少醫療衝擊,包括龐大醫療支出、不當用藥和住院風險增高等風險。我國高齡者門診醫療使用年平均就診次數為26.7次,且有多重使用藥物上的問題。而近年統計高齡人口年平均住院次數為0.38次,為65歲以下民眾住院風險之三倍,而常見住院診斷病症計有肺炎、癌症相關治療、泌尿道感染、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柯富揚說,中醫在長照方面可透過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介入,改善中重度失能者的症狀,包括失智症行為改善、中風病患的行動、褥瘡傷口癒合等。而中醫近年積極參與長照的照護,除過去到長照機構義診,或是在長照C據點(巷弄長照站)運用中醫給予衛教、辦理預防講座外,也培育具居家醫療認證的中醫師,到府進行居家醫療的業務。中國附醫副院長、中醫師賴榮年表示,以中區為例,2020年中醫居家醫療已服務超過2000人次 ;東區居冠,服務7200人次,全國已服務超過一萬人次。不過目前仍然很多民眾並不知道中醫有居家醫療服務,2020年服務人數僅700多人,因此希望有更多民眾了解。賴榮年表示,中醫居家醫療服務的申請資格,除了原先符合西醫居家診療者外,病患出院時如有需求,也可透過出院準備中心或各縣市衛生局、居服中心轉介。另外,不方便出門就醫的長者,只要透過中醫師公會各分區專線或使用「中醫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 https://cmmap.wezoomtek.com/front/map ),也都可以申請居家服務,由醫師評估後即可到宅服務。
-
2021-11-07 養生.聰明飲食
防血管硬化、解手腳冰冷 營養師教吃得暖又不怕胖
天氣冷颼颼,三五好友開始相約吃鍋、同事團訂熱飲下午茶,吃暖但也怕吃胖。營養師建議,鍋物湯底盡量清淡,並多吃蔬菜增加飽足感,也可搭配辣椒、蔥、薑等辛香料提味暖身。冬季喝熱飲、吃水果需注意糖分攝取,亦可多攝取含鐵食材,增加體內血液循環,讓手腳不冰冷,吃得飽暖也不怕胖。女生易手腳冰冷,薑黃、胡椒、肉桂入菜可改善。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表示,冬季食材包括蘿蔔、芥菜、萵苣、山藥、大白菜等,其中芥菜富含維生素K,可避免鈣離子附著血管導致硬化,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體質較寒者可攝取羊肉、薑、蔥、山蘇、南瓜、肉桂等溫和食材,並選用老薑入菜提味;體質較熱者可選用較辛辣的嫩薑。營養師宋明樺指出,冬天想要吃得暖,添加辛香料可提升體內新陳代謝,包括生薑、辣椒、大蒜等,其中辣椒素可讓身體發汗,包括紅辣椒、墨西哥綠辣椒皆有相同功效。她建議,腸胃道較敏感的民眾,可將辣椒、生薑入菜煮熟降低刺激性。不適合吃辣的民眾,可改用大蒜,不僅具有殺菌功能,亦能促進血液循環。宋明樺表示,咖哩中常加入的薑黃、胡椒等,有助於體內燃燒能量,提升體溫,而肉桂內含有肉桂醛,也可以協助產生熱能,女生容易手腳冰冷問題,肉桂入菜或加入咖啡皆有暖身功用。動物性含鐵食物,搭維生素C促進吸收,增進血液循環。許為捷指出,補鐵可增進血液循環,鐵質來源分動物性及植物性,又以動物性較佳,包括牛肉、羊肉、豬肝、蛋黃等含鐵量高;植物性包括豆腐、黑木耳、香菇、芹菜、菠菜、韭菜等含鐵量也高。她提醒,攝取含鐵食物時,也要搭配補充維生素C,如奇異果等,才能增加鐵質吸收,也應避免喝茶、咖啡,阻礙鐵質吸收。吃較寒食材,可與蛋白質一起烹煮,中和寒性。有些民眾體質寒,不適合大量「進補」,許為捷建議,四神湯適合剛入秋冬食用,裡頭含有山藥、茯苓、蓮子、薏仁,在營養學上屬於平性,不會太過燥性,可適度進補。若要選用竹筍、白蘿蔔等較寒的當令食材,可以與蛋白質一起烹煮中和寒性,像是白蘿蔔排骨湯、山藥排骨湯等。除了蔬菜,水果攝取一樣重要。宋明樺表示,冬季水果包括草莓、葡萄,以及膳食纖維含量高的橘子、柳丁,而蓮霧、棗子、小番茄等咀嚼感佳,且糖分較葡萄、草莓低,民眾想減重也有助控制食欲,而一年四季皆有的芭樂、蘋果也是不錯選擇。吃鍋不胖法則先煮菜、後煮肉 地瓜、芋頭取代飯麵天氣一涼,民眾愛吃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麻辣火鍋,這四種鍋堪稱熱量排行榜「四大天王」。宋明樺表示,這幾類鍋物雖美味但偏油膩,不建議常吃,建議應選擇清淡湯底的蔬菜鍋、昆布鍋等。另外,醬料選擇也很重要,豆乳醬、沙茶醬、胡麻醬等熱量高,建議可改沾醋、蘿蔔泥等。至於火鍋料,像培根牛、貢丸、油豆腐、凍豆腐、百頁豆腐等熱量也很高,建議少吃。宋明樺表示,若晚餐想吃火鍋,盡量少吃飯、麵或冬粉,可用菜盤內的地瓜、芋頭等澱粉取代。小資族想自煮,可多吃芥蘭菜、茼蒿、空心菜、菠菜等。若無法天天開伙煮三菜一湯,亦可煮鍋湯當晚餐,像是玉米蘿蔔排骨湯,湯裡頭用料要豐富,即可維持熱量又有飽足感。民眾吃鍋時,常會多吃肉和青菜,許為捷表示,西醫常說「能量守恆」,即便羊肉爐、當歸鴨等都是優良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但吃過量就會胖,仍應適量攝取。煮鍋除了挑選清淡湯頭,烹煮順序也很重要,建議先煮菜、後煮肉,避免煮肉後湯底含過多油脂,用餐也盡量搭配無糖飲料,飯後可喝普洱茶、山楂茶解膩暖胃。
-
2021-11-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阿嬤的治感冒秘方:沙士加鹽巴、蕃茄加紅糖、紅糖薑水...到底有沒有效?30年中醫師揭密
人為什麼會生病?中西醫對於容易感冒的起因,觀點其實是蠻相近的。西方醫學認為,感冒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抵禦不足而讓病毒入侵;中醫則是用「臟腑」來說明免疫系統,「邪氣」就是病毒。不過會讓人感冒,也不單單只有這兩項因子,還有一項非常關鍵的要素,就是病毒進入人體的「途徑」。流行病學已歸納出致病的三大要素:第一:是「病毒」,中醫稱為「外邪」。第二:是「途徑」,也就是病毒如何進入人體;中醫認為多從「風邪」夾帶著邪氣入侵。第三:是「易受感染的身體」,中醫說易受外邪侵入的人體質多半為「虛」。以上三項皆具備就會致病,反之,只要讓其中任一項因子消失,便可預防感冒,所以,可努力的方向是:(1)消滅外在的病原體:但這很困難,因為病毒幾乎無所不在。(2)阻斷病原傳入的途徑:最簡單,可以透過多洗手、外出戴口罩等防護措施。(3)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是最基本也能有較好的效果,即使有「病毒」及「途徑」的存在,也不易受感染。年紀愈大,免疫力就愈差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免疫能力,但往往會因為其他因素而下降,例如不可阻抗的人體自然老化現象。人體的免疫系統在成長、增生、成熟、退化、萎縮的過程中,從增生到成熟大約是在十幾歲至二十歲間;成年後,生產免疫細胞的胸腺、淋巴結、扁桃腺會愈來愈小,之後免疫系統生產免疫細胞的能力就開始漸漸減弱;到了中壯年,仰賴先前建立起的免疫能力,還可維持不錯的免疫功能;但在五、六十歲之後,儲備的免疫能力所剩就不多,免疫力開始走下坡,這時,就會陸續出現年輕時候沒做保養、作息不好有關的疾病,那麼後悔也來不及了。此外,像是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良、睡眠不足、精神緊繃、操勞過度、情緒失調等,都會影響一個人免疫能力的下降。陳醫師貼心話》阿嬤的感冒秘方出身中醫世家的我,從小到大只要感冒了,阿公和阿嬤就會用生活中的食材沖泡各式各樣的飲料給我喝,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一些道理。夏天愛打赤膊玩水,每次中暑、感冒、喉嚨痛或咳嗽的時候,黑松沙士加鹽巴,是老人家最常給我喝的飲料,就好像牙膏加上鹽巴,涼涼的,滋味讓我永生難忘;雖然不太好喝,但阿嬤都說,喝了很退火,好得快。◎沙士加鹽巴:從現代觀點來看,中暑或感冒、發燒、流鼻水等症狀,會消耗掉許多體液、 電解質,甚至降低食慾,所以用二氧化碳飲料加上鹽巴,主要就是補充體液電解質、水分、糖分、鹽分,鈉離子等。但建議要稀釋後再喝,也較適合成人,如果有腹瀉的情況就不宜,因糖分濃度過高、滲透壓太大,反而會讓腹瀉更嚴重;加上中醫認為甜食會生熱生痰,對於感冒和脾胃功能的恢復反而不好。◎蕃茄加紅糖:還有一味,是用蕃茄切片沾紅糖吃可止咳化痰。番茄果實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菸鹼酸、胡蘿蔔素、維生素 B1、B2、C、茄紅素等,主要是維生素C可以抗發炎、增強抵抗力;茄紅素可抗氧化,延緩衰老,可抑制體內自由基的活動,也有緩解咳嗽、化痰。◎紅糖薑水:而紅糖薑水則適合寒性感冒者、咳嗽、流透明清鼻涕者,因乾薑搭配紅糖可以發散風寒,薑辣素又可加速新陳代謝,擴張血管,行血活血,提升體溫,讓全身暖起來。但若喉嚨疼痛、發燒超過38℃屬於細菌引起的感冒,就不適合使用。◎紫蘇梅茶:紫蘇梅茶對感冒的頭昏頭暈也很有用。梅子有收斂與抑菌作用,能緩解頭疼脹痛,紫蘇還可疏散風熱、止咳化痰,常用於散風熱、降氣化痰、肺氣喘急、對感冒引起的頭昏頭暈有幫助。最後提醒,感冒時容易引發腸胃炎,出現噁心想吐的症狀,建議飲食要清淡(避免水果、冷飲及油膩的食物),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讓腸胃輕鬆一些;至於喉痛者,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咳嗽時常用陳皮、八仙果等柑橘類製品,都有止咳化痰的功能,所以咳嗽不要吃柑橘類是不正確的觀念。書籍介紹免除疫病:傳承三代中醫世家,行醫30年的私房養生寶典;簡單力行的生活中醫,幫你顧好肺脾腎!作者:陳潮宗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04/07作者簡介陳潮宗: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碩博士,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中原大學副教授、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傳承三代中醫世家,結合多年的中醫臨床經驗,陳潮宗秉持《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的原則,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讀者了解各種食材特性,以及運用在不同身體狀態的方法,提高生活品質並預防疾病。延伸閱讀: 老伴啊...牽手一輩子,總有一個人要先走
-
2021-11-0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打PRP有多痛,受傷了才知!林頌凱「以後一定要對病人更溫柔」
「誰說醫師不會受傷?」我熱愛網球運動,打了30年,沒想到7月間一次打網球雙方殺球纏鬥中,連續高壓殺球沒處理好,當下覺得肩膀怪怪的,有種跑掉的感覺,忍著不適直到結束。回到家發現慘了,肩膀痛到手舉不高,自己測試竟是傷到關節唇,傷勢不輕。沒想到自己也運動傷害這算是運動員的大傷,「沒想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當下感覺噩夢來了,擔心「能否再打球、看病、開刀」,意外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由於受傷3天疼痛未解,因此再進一步檢查確認,傷到關節唇和肩峰鎖骨關節,連續打了2劑PRP(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後,活動角度和力氣明顯改善,睡覺不再痛到輾轉難眠,超音波檢查也明顯好轉,只是某些動作還是滿痛的,尤其在幫病人打針或檢查時,會突然痛到手卡在半空中,仍要假裝沒事繼續看診,相當困擾。受傷更能體會病人感受自己受了傷,更能體會病人的感受,也才知道打PRP到底有多痛,因為「疼痛+驚恐=全身冒冷汗+無力」,自我承諾「以後一定要對病人更溫柔才是」。之後搭配中醫治療,發現肩膀半脫位,加上原本有頸椎問題,造成肌筋滑動、肌肉收縮抑制,「整個動力鏈大大走鐘」,經中醫針灸治療,再用肌貼強化背肌固定肩胛,頓時覺得肩膀變輕、角度變大了,疼痛減少8成以上。透過肌力運動練回胸肌 2周後,胸肌因肩膀受傷出現萎縮,由於沒有運動、肌肉消失,受傷後肌肉串連不見,接著就乖乖做運動,為練胸肌,更換適合老人用的球拍,透過肌力運動,慢慢將胸肌練回來,避免肌肉繼續萎縮。自己是醫師,受傷後,我比別人更知道要提早治療,經由西醫PRP、中醫針灸復位的治療,加上運動復健,比一般受傷的人恢復快,也因患了「球癌」,受傷2個月後,9月我慢慢恢復打球,最近恢復正常了。這次打球,頸椎和肩膀上背部受傷,頸椎舊傷是根源,自己沒有正視才會這麼嚴重。人都是肉做的,運動醫學醫師也是會受傷的,我和大家一樣,受傷都要乖乖接受治療、復健,傷勢才會趕快好起來。中西醫並治互補性高中醫、西醫觀念在運動醫學上頗為謀和、互補性高,自己親身體驗後就更確定,台灣有很好的醫療環境,中西醫、運動醫學搭配治療恢復快。醫學辭典/肩關節唇與肩峰鎖骨關節傷害肩關節唇位於肩胛骨外緣、往外突出的纖維軟骨,包覆在肩胛骨凹窩四周,負責肩關節的穩定度,做投擲動作時,二頭肌肌腱會拉扯關節唇,容易導致關節唇受傷;肩峰鎖骨關節是指肩胛骨外側、鎖骨外側關節,通常運動時,發生側面或正面撞擊肩部,造成肩峰鎖骨關節傷害。林頌凱小檔案現職:●聯新國際診所院長●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運動醫學研究員、台大管理學院EMBA研究所經歷:●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秘書長●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秘書長●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顧問醫師●中華奧會顧問暨醫學委員會委員
-
2021-11-01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醫病天地/失眠困擾 耳穴貼壓助眠降壓
「醫生,我最近失眠,明明都在家,身體卻越來越糟糕!」「睡眠品質一直不好,疫情之後睡得更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煒達說,許多民眾生活壓力大,失眠成普遍性問題,中醫觀點,可以透過耳穴貼壓促進經脈循行,發揮助眠、降壓效果。陳煒達說,失眠時期從兒童至老人家都有,有的是因對病毒恐懼、對收入擔憂,有患者則是配合防疫,疏於適當的運動,導致晚上睡覺也許有睡意,總覺睡不沉。就中醫觀點看,患者是因「肝氣」不順暢,此「肝」不能與西醫的「肝」畫上等號,就中醫觀點,想要解除這樣的失眠問題,必須由「內在」做起,從「心」來調控,才是治療失眠的根本之道。醫師表示,雖然沒有醫師能幫忙解除「壓力」,但中藥有「疏肝解鬱」藥材,盡量協助患者將體內「肝氣」疏通,外加安神藥材,達到治療失眠目標,除了中藥外,耳穴貼壓療法也能促進經脈循行、並增強臟腑功能,以達調暢氣血、陰平陽秘功效。另外,耳穴貼壓也可促進末梢神經與大腦皮質相應區的聯繫,改善失眠質量,對於失眠合併高血壓病患的血壓值,也有良好調節作用。陳煒達說,耳穴貼壓是將耳穴貼壓膠布,貼在特定耳穴上,經過適當的耳穴按摩,即可發揮助眠、降壓療效。每次療程可貼壓2至3天,五個療程後評估療效。
-
2021-10-29 養生.更年期變化
更年期陰道乾澀、淺眠又熱潮紅…中醫開4解方、圖解按壓3穴位緩解!
58歲洪太太停經約2年,陸續出現更年期現象,除了典型的潮熱、盜汗等症狀,還有嚴重的陰道乾澀,讓她坐立難安、苦惱不已,醫生施予的塞劑、潤滑液效果短暫,最後尋求中醫調理改善不適,終於順利回歸正常生活。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許雅婷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更年期屬腎陰虛,中醫說的腎,類似西醫的內分泌系統、陰則可解釋成荷爾蒙。」 更年期常見7個症狀 1、潮紅盜汗2、口乾舌燥3、心情焦躁4、全身痠痛5、淺眠易醒6、性慾低下7、陰道乾澀 更年期的女性,因為腎陰虧虛,臟腑得不到滋養,如同不斷空燒的鍋爐,越燒越熱、越燒越乾,而中醫觀念中,肝、心、脾、肺、腎,五臟會交互影響,因此更年期造成的影響相當廣泛,除了潮熱盜汗、口乾舌燥、焦躁易怒、全身痠痛、淺眠易醒,還可能產生性慾低下、陰道乾澀等症狀。 針對洪太太的狀況,許雅婷以「滋陰潤燥」方式治療,服藥1周後效果顯著,再經3個月調理,就不再受私密處乾澀問題所擾。 改善更年期不適的4個方法 1、用知柏地黃丸、何首烏等「滋陰潤燥」藥材調理。2、每日喝體重公斤數的30倍(毫升)的水量。3、可吃白木耳、蓮子、百合等富含膠質的食物。4、按壓三陰交、神門、耳神門等穴位。 許雅婷提醒,嚴重陰道乾澀為主述者,建議先至婦產科就診排除細菌感染等問題,再行調理更能對症,也千萬別因乾澀就一直清洗私密處,過度清潔只會加重病症。●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享受獨處,發現高級的自己!6位孤獨達人:如何度過孤單時間,會決定你的偉大程度.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抱怨、與世界為敵有什麼用?中年後明智選擇,是用所有力氣變美好、義無反顧走下去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臨床實習發現自己很適合坐下傾聽病人說話!林育靖投入安寧緩和醫學,守護尊嚴至善終
嘉義大林,獲得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認證,成為台灣西部第一座慢城。十多年來,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林育靖住在這座小鎮裡,度過悠然自得的時光。而今她將行醫重心聚焦在安寧居家訪視,游刃於文學創作,以自在的生活步調陪伴孩子成長,實現兼顧家庭、寫作與醫學專業的夢想。少女情懷文學夢林育靖自幼喜愛閱讀,吟詠詩詞歌賦和《國語日報》文章詩句。國中時,國文老師彭美嬌開拓了她的文學視野,讓她特別喜歡國文課。讀到徐志摩的作品,彭老師就會談起這位浪漫詩人的愛情故事;上文言文課時,她會讓同學上台演戲,把各種元素融入課文,讓國文課變得生動有趣。「那時,每次上完文言文課,全班同學都笑得很開心。」林育靖眼神發亮地說,文學帶給她滿滿的感動,不但讓她喜歡寫作,更嚮往文學世界。於是,林育靖開始寫詩和小說自娛,自認「身上流的是文學的血液,臍帶相連的是魂牽夢縈的文字」。到了高中,雖忙於課業,但仍利用作文課寫小說。「其實,爸媽和老師都知道我喜歡寫作,對文學充滿興趣,但他們總認為寫作當興趣就好,不一定要念文組。」林育靖說,母親還特別買了侯文詠、歐陽林等醫師作家的書籍,鼓勵她當醫生後還是可以繼續寫作。父親林信義則對她說:「等你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就會明白我們說的沒錯。」林信義在年少時曾夢想當畫家,但最後還是聽從祖父林初生的話,成為內科醫師。因此,他總是以自身為例,勸女兒:「我現在愛怎麼畫就怎麼畫,等你當了醫生後也可以隨興盡情的閱讀寫作。」由於母親每天煮三餐、照顧及接送小孩,林育靖看到爸媽感情融洽又幸福,從小就憧憬家庭主婦的生活,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照顧和陪伴他們長大。高中時,老師曾詢問班上同學未來志願,林育靖一開口就說:「我立志將來要當家庭主婦。」結果全班同學聽了笑翻。「那是我人生中最單純的夢想,當時我心想只要念到大學畢業就好,就可以結婚生子,當個家庭主婦。」林育靖以為自己的人生只要當媽媽就滿足,長大後才知道一個人必須要有專業,才能與社會接軌。出身醫師世家的宿命在台灣,醫學系長期是熱門科系,若又出身醫生世家,功課好的孩子很容易被期待要繼承衣缽,並無太多出路可選擇。林育靖也不例外。她的家鄉嘉義盛產醫生,她的家族歷代行醫,超過二十人從醫。她的曾祖父林敦成是受過正式訓練的西醫,在嘉義市中正路創辦「仁壽醫院」,姑婆、叔公也自醫科畢業。她的父親及父親的堂兄弟,約有半數成為醫生。而她的堂哥、堂姊也都是醫生。林育靖形容,套句母親常對父親說的話:「提起你們家的醫生,像拎一掛粽子。」從小學在班上名列前茅起,林育靖就悄悄被設定將來要走醫學之路。十多歲的她對習醫並無好感,也不相信自己承受得住生死關鍵決策的壓力,挺得過夜復一夜無眠的值班。就讀嘉義女中數理資優班時,她依然熱愛文學。林育靖坦言:「高二時,我常念書念到很煩,甚至發脾氣。我又不是真的很想當醫生,而且又重視睡眠,當醫生要值班,犧牲睡眠。我對自己的抗壓力也沒信心。既然對當醫生沒有熱忱,也沒有自信能當個好醫生,卻又必須走這條路,內心一直很掙扎。」高中三年,林育靖不時有些小小的抗議。她深愛文學,卻明白醫學終將是她的宿命。因此,她盤算著念完七年不當醫生,自由自在去過她的生活。同學問:「為什麼?這樣不是很浪費嗎?」她聳聳肩回答:「反正是爸媽要我念的。」醫學生歲月,慘淡而苦澀但林育靖還是半推半就走上醫學之路。原以為上了大學後,可以海闊天空追逐文學夢;然而,醫學院的課程與資源,鮮少能滿足她對人文的渴望。一年又一年過去,林育靖並沒有逐漸愛上醫學,只是日益習慣如此苦澀的青春歲月。每天嚼著醫學書裡蹩腳的翻譯字句,含淚埋首顯微鏡下的組織切片,背誦著身體構造與機能、心電圖的波形判讀。結果,勉強吞了一肚子醫學知識,或將零碎的知識硬塞入腦中,卻拼湊不出一個人的樣貌。因選擇的醫學科系並非基於喜愛,她讀起來意興闌珊,於是一度以為自己不適合學醫。醫學系入學時要寫自傳,林育靖寫下:「我希望自己將來可以兼顧當醫生、家庭主婦及寫作。當醫生是養家餬口的必要工作,家庭主婦是兒時夢想,寫作是畢生興趣。」可是,隨著課業愈來愈繁重,夢想愈來愈遙遠,這股寫作的熱忱也快要被澆熄了。她說,念醫學系時,雖然寫作不輟,但可能因人生歷練少,無法創作出深刻又觸動人心的文學作品,「我有投稿、參加文學比賽,卻始終石沉大海。只能自己寫、自己讀,卻沒有讀者,總覺得好像應該放棄這條路。」林育靖的內心並未真正接納醫學課程,而她喜歡的寫作又被世界否定。然後,她的大學生活就這麼慘慘淡淡。沒想到,反而是在這樣的低潮中,她才開始體悟人生。馬偕醫院實習,轉念愛上行醫醫學養成教育和執行醫療業務間有極大差距,喜歡習醫者不一定能享受行醫,而林育靖偏好的是後者。醫學生念到大五時,必須開始到醫院見實習。林育靖選擇馬偕紀念醫院。這是她父親當年受訓的醫院,也是她出生的地方。「這是我行醫之路的重要轉捩點。」林育靖說,大五時從基礎醫學轉換到臨床實習,前者以生理、生化科目為主,只看到人的身體內部構造,拼湊不出整個人的樣貌;後者偏重應用層面,讓她能學以致用,漸漸摸索出「病」與「病人」大不相同。馬偕醫院安排外國傳教士帶領實習醫生幫病人檢查、問病史、寫病歷,除了醫學檢查注意事項外,還注重人性關懷層面。她回憶說:「在傳教士多次帶領下,我感受到當一個醫生的愛。到馬偕醫院實習後,我才真正體會到當醫生的價值和快樂。」當年還是使用呼叫器(BB Call),實習醫師常會被護理師呼叫,協助處理一些簡單問題,例如病人抱怨睡不著、身體疼痛。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林育靖發現自己很適合坐下來傾聽病人說話,儘管她只是個實習醫生,但帶給病人的溫暖撫慰,超過藥物的治療。原來,當醫生並非她想像的那麼冰冷、無趣。之前的學習雖然枯燥乏味,卻是必要的基礎,讓她能擁有醫學專業知識,照顧病人。從實習醫師到住院醫師,她體會到:「其實我喜歡當醫師,也很適合當醫師,在過去從來沒想到會有這樣的轉折。」某些科別如急診、外科,要求在有限的時間下快速做出明確且果斷的決策。而林育靖除了醫學外,還對人文方面深感興趣。家醫科訓練過程能接觸形形色色的患者,從急症到慢性病,從出生到瀕死。面對不同的病人,醫生處理方式應該有所不同,家醫科能提供這方面最深最廣的學習機會。因此,她選擇家醫科,之後再慢慢將重心轉移至安寧緩和醫學。食指大動,緩解病人困擾一開始,林育靖覺得自己是迫於無奈走上醫學這條路,念醫學院時也不開心。可是,真正接觸病人後,她發現,能運用個人特長,照顧病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她當實習醫師值班時,某個寒冬夜裡,電話鈴聲響起,護理人員說:「林醫師,妳可不可以幫病人digital(肛診)一下?阿媽已經三天沒解便了,現在肚子脹得很不舒服。」林育靖掙扎著張開雙眼,天啊!凌晨三點,「digital?現在嗎?可不可以等早上啊?」她不死心地問,抱著一線可以繼續賴在被窩裡的希望。護理人員回說:「可是阿媽現在肚子脹得睡不著覺,一直按鈴。」林育靖只好不情願地起床,右手戴著三隻手套、臉上掛著兩層口罩,拖著沉重的腳步,走到病榻旁邊。然後,塗上潤滑膏,將食指深入阿媽的肛門,再費力的挖出那一顆顆無力排出,停留在肛門口太久而變硬的宿便。當糞便落到便盆裡,阿媽虛弱地點點頭,笑了,眉頭鬆開。林育靖見到阿媽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那一瞬間覺得自己就是一個醫生。不靠機器,不靠藥物,就用一根食指,加上手套、口罩及潤滑膏,讓一對老夫妻笑了。那是她當實習醫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0-23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老一輩常說「一嘆窮三年」,常嘆氣不好嗎? 醫:當你嘆氣時,身體這些地方可能出現毛病!
俗話說:「一嘆窮三年」,家中有的老人也常會說,嘆氣是最不好的習慣,經常嘆氣的人,會趕走自己的好運,招來不順與倒霉。一嘆難道真的會窮三年?難道嘆氣真得有那麼衰?心理醫師:每一次無意識嘆氣都是情緒的呼救!你好好想想,當我們把因生理疾病導致嘆氣的因素排除後,生活中我們的每一次不自主嘆氣,是不是基本都源於情緒的低落?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教授黃雪花2021年10月在華西醫生微信公號刊文介紹,當我們遭遇壓力、悲傷、沮喪、疲倦等等不良情緒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發出嘆氣聲。這其實是身體在通過自己的方式,發送信號給你和身邊的人:此時此刻,你的情緒正處在低谷!很多人在不良情緒來臨時,並不能夠第一時間察覺,但是通過身體的不自主嘆氣而引起周圍人關心,就可以變相提醒他關注自身情緒,找到嘆氣的原因,並促使他想辦法緩解不良情緒。換句話說:嘆氣就是不良情緒的一次向外呼救!黃雪花教授介紹,嘆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覺察不良情緒,每一次有意識的自主嘆氣,還能幫助我們放鬆身體肌肉,消除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其實這時你肩部和胸廓肌肉就正在拉伸,同時,嘆氣時肺部也會完成一次深呼吸,而每一次深呼吸都可以增加我們身體裡氧氣的含量。再說得更直白一點,你緊張時有沒有試過深呼吸放鬆?跑步時,有沒有使用深呼吸調節身體狀態?所以,有意識嘆氣是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身體肌肉,放鬆情緒的!中醫專家:經常嘆氣不是肝鬱就是氣虛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佘世鋒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經常嘆氣的確是反映身體有問題,主要表現在肝鬱、氣虛兩種情況。由於情誌所傷型嘆息常由所慾不遂,或強烈精神刺激,肝氣鬱滯,胸中氣機不利所致。簡單講就是,想要什麼得不到,或者受了強烈的精神刺激,心理壓抑不舒服所致。氣虛嘆息常由勞傷過度,或久病失養,宗氣不展所致。這樣的人還會有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胃口差等伴隨症狀。平時可以通過按摩百會、氣海、關元、足三里等補氣提氣。如果你也是一個經常嘆氣的人,可以手掌放在腹部,圍繞肚臍順時針揉50下,再逆時針揉50下,有疏肝健脾的作用。此外,也可以通過參芪益氣湯調理,取豬肚250克,黨參10克,黃芪20克,薤白5克燉湯即可。中醫認為豬肚能補氣。黨參有補脾益肺,養血生津之效。黃芪,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要藥。薤白,辛、苦、溫,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的作用。(小知識:參芪益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證治準繩·類方》卷一。具有益氣昇陽,健脾益胃,斂陰生津,行氣止汗之功效。主治氣虛陽厥,脈伏,手足厥冷。)
-
2021-10-18 新聞.元氣新聞
「偉大,就是你的名」!慈濟醫學年會聚焦防疫、中西醫合療、智慧醫療
第五屆慈濟醫學年會十七日上午在慈濟大學演藝廳舉辦開幕儀式。證嚴法師透過影片以「偉大,就是你的名」感恩醫療團隊在COVID-19這波疫情中的大愛付出。由靜思精舍德寋師父代表頒發醫療典範獎,向花蓮慈院名譽院長陳英和、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郭漢崇、臺中慈院院長簡守信、花蓮慈院病理科主任許永祥、臺北慈院護理長陳美慧、花蓮慈院常住志工顏惠美等六人致敬。二○一七年,慈濟醫療法人為永續發展及醫療專業人才之培養,以及提升學術研究風氣,在花蓮舉辦第一屆慈濟醫學年會,並逐年分別在臺北、臺中、大林等各院登場。今年,由花蓮慈濟醫院主辦,主題是「中西合璧.創新研發.智慧醫療.守護健康」。首先,慈濟醫學教育日在十五、十六日兩天登場。另,慈濟醫療法人研究計畫口頭發表、專題研討會、中醫藥學術論壇、百年好合護理照護品質暨創新成果發表等將近六十場次的醫學盛會集中在十六、十七兩天。十七日上午的開幕式,主題演講分別邀請考試院院長黃榮村教授主講「在醫學人文中的理性與情緒——還有中醫」、美國NVIDIA智慧醫療問題解決架構團隊的亞太總監黃宗祺主講「AI新時代平台工具——高速運算」。另外,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在中醫藥論壇中談「近年中草藥臨床研究論文評介」。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致詞時強調,在今年的慈濟醫學年會中,中西醫合療及智慧醫療是主題中的兩大主軸。林欣榮院長分享過去二十年來在證嚴法師支持下,以當歸萃取物研發治療惡性腦瘤新藥,已進入臨床實驗,而近兩年在證嚴法師指示下,針對防疫,中西醫研究團隊合作運用茉草、艾草開發的淨斯本草飲,在基礎研究上也看到具有多標靶的特性。靜思精舍德勷師父、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代表證嚴法師致詞,感恩慈濟醫療體系醫院在五月這波疫情中,肩負起照顧病人的任務,包括社區篩檢、施打疫苗,特別是在疫情最危急的新北、北市的臺北慈濟醫院,醫護團隊毫無退卻願意照顧每一位確診病人。證嚴法師更在開示影片中說「偉大,就是你的名」,感恩醫療團隊在這波疫情中,醫護合心協力,守護醫院守護病人;感恩醫護人員守護在第一線,這一分大愛精神,如佛法的一句話說「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就是菩薩行。「偉大」是每一個人為人群付出,這樣的生命最有價值,不為自己而是為普天下的平安,「偉大,就是你的名」。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強調,慈濟醫療有兩大特色,就是專業與人文,重視人文也沒有忽略專業,不僅引進先進的醫療科技,也重視臨床研究,開辦慈濟醫學年會,慈濟體系內七院同仁在年會相聚、切磋、分享,進而提供專業溫馨的醫療服務。主題演講涵蓋醫學人文、中醫、智慧醫療在主題演講中,考試院院長黃榮村教授指出,在臺灣的醫學教育中,了解「理性是感性的僕人」,透過制度設計、後天學習,發展出正面情緒的認同與培養,正有助於在難解的理性與感性互動難題中起警惕跟促進的效應。在任何情形下,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總是要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把人當作工具。黃榮村院長指出,中醫可以發揮的標竿工作,是能形成醫派或學派,並編寫出版的國際教科書;同時恢復儒醫傳統,不只看病還看人;在努力取得中醫科學發言權的同時,也努力鋪陳可帶動發揮影響力的外部中醫藥政策環境。黃宗祺總監,以「AI新時代平台工具-高速運算」為題分享應用人工智慧(AI)發展智慧醫療的經驗指出,人工智慧就是一個數位工具,未來對人類的助益取決如何應用,醫療機構如果善用這樣的工具,可以減低很多失誤並可有效提升效率。黃宗祺也指出,隨著時代演進的新數位工具,不管是慈善、教育、醫療、人文志業,都能有一個好的工具提升工作效率,而慈濟有很好的人類良善推廣,如果把證嚴上人的智慧、講過的良善理論當作大數據,透過AI運算,可能就會產生一個24小時都有上人在旁邊陪伴小幫手。研究成果與醫學人文相映 向醫療典範致敬在開幕大會中,由德寋師父頒發慈濟醫療典範獎,表揚花蓮慈院名譽院長陳英和、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郭漢崇、臺中慈院院長簡守信、花蓮慈院病理科主任許永祥、臺北慈院護理長陳美慧、花蓮慈院常住志工顏惠美等六人為慈濟醫療的付出。另,大林慈院蔡任弼主任獲頒傑出醫學系校友,臺北慈院林定筠醫師獲頒優秀年輕醫師。在研究成果競賽,今年由花蓮慈院贏得醫療志業年度最佳院區研究成果獎。其餘獲獎名單如下: .最佳科部研究成果獎分別是花蓮慈院泌尿部、臺北慈院腎臟科、臺中慈院神經科、大林慈院免疫風濕科。.個人資深最佳研究成果獎分別是花蓮慈院泌尿部郭漢崇主任、臺北慈院婦產科陳國瑚主任、臺中慈院神經外科黃伯仁醫師、大林慈院腎臟內科蔡任弼醫師。.個人年輕最佳研究成果獎分別是花蓮慈院家庭醫學部黃暉凱醫師、臺北慈院腎臟科林定筠醫師、臺中慈院家庭醫學科黃家榆醫師、大林慈院中醫部陳韋任醫師。.住院醫師最佳研究成果獎分別是花蓮慈院醫務部陳泰里醫師、臺北慈院急診部吳孟諭醫師。.醫事職類最佳研究成果競賽花蓮慈院護理部戴佳惠督導、臺北慈院營養科侯沂錚營養師、臺中慈院復健科廖玟玲物理治療師。.醫管行政最佳研究成果獎分別是花蓮慈院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黃志揚副院長、臺北慈院研究部共同實驗室蔡國旺主任、臺中慈院院長室黃培芳助理專員、大林慈院研究部蔡宗益研究員。第二屆「最美醫療人文」徵文比賽,今年有九十八件作品,經初審、複審、決審,獲獎名單如下:花蓮慈院陳顥文、朱紹盈、陳明群囊括前三名;優等獎有大林慈院楊家嘉、林彥旻;佳作為花蓮慈院傅敏嘉、林美芬。另外還有入選作品十名,分別是花蓮慈院林淑緩、林淨心、余美慧、林庭彰、臺北慈院的李怡萱、林淇溱、江琇利、臺中慈院的傅進華、以及大林慈院的申斯靜、鄒伃筑。
-
2021-10-14 癌症.頭頸癌
花蓮慈濟醫院研究中草藥治腦癌 登上《自然》期刊
花蓮慈濟醫院致力於中西醫合療研究,不但用當歸開發治療腦癌新藥,更研究出「奈米當歸」西藥鼻噴劑,增加治療效果,還有近期開發以中草藥治療治療新冠肺炎等研究,成果發布在科學期刊《NATURE》上,希望能增加病患痊癒的機會。《NATURE(自然)》 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期刊之一,深具學術權威及名望。這次在期刊10月份「焦點」中,聚焦傳統中醫藥主題,花蓮慈濟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及廣東暨南大學獲邀,撰寫專文分享在各自學術領域的研究與發現。慈濟醫療團隊從2006年起,開發以生物材料攜帶當歸西藥治療腦癌的新藥,設計奈米外殼以利藥物停留在細胞內,這項新藥在動物的試驗結果,增加2.44倍的存活率,目前正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不僅關鍵技術取得多國專利,更通過美國FDA及台灣食藥署認證。慈濟醫院長林欣榮指出,西藥強調標靶治療,但癌細胞有數千個基因突變,也就是有數千個標靶,難以治療,研究團隊發現中藥具有多重標靶治療,達到身體內部「陰陽平衡」、「祛邪扶正」的特點。另外,在期刊內,慈濟醫療團隊發表以茉草、艾草為例,成功對抗新冠病毒的基礎研究成果。慈濟醫院副院長黃志揚說,研究顯示,用茉草、艾草等製成的淨斯本草飲,不但能改善糖尿病代謝,更具有對抗多種新冠病毒突變株的潛力。而在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中,慈濟醫院將淨斯本草飲,供確診的病人使用,有效幫助改善新冠肺炎病情。
-
2021-10-0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病發那年演講上百場、出國5次!名醫忽略疲倦 肝癌三期才發現
「我的專長是感染管制,因個性關係,希望把事情都做到最好,把自己逼得很緊。」年輕醫師都想爭出頭,且醫院培養他當講師,接觸面廣,有單位邀演講也不太會拒絕,但演講半小時可能需要花上十小時查資料、做簡報,常整晚熬夜沒睡,「記得肝癌發病那年最忙,演講高達上百場、出國5次。」體力變差了 容易覺得累2010年的9月,第一次發現身體不適,當時利用開會前一天抽空到美國波士頓自由步道爬坡,以往我都能完整爬完,這次卻上氣不接下氣;同年11月底到新加坡參加新藥研習,與同行醫師到烏節路逛街,因不太舒服,到一家飲料店休息近2小時,集合時間到卻被友人發現我滿頭大汗,其實就是體力變差了,容易覺得累、冒虛汗。突然發高燒 上腹隱隱痛幾天後在加護病房值夜班,突然發高燒整晚不退又累、上腹隱隱作痛,撐到凌晨12點跟護理師說,身體非常不舒服,沒事不要叫我,幸好那天沒有新病人進來,隔天醒來出現一個念頭,覺得「我生病了,要去看病」。因母親有B型肝炎帶原,我從小就是B肝帶原,但當年沒有B肝疫苗全面注射,後續也沒有固定追蹤,「醫師最大的缺點,就是看病方便,但也最鐵齒,覺得自己會好,就沒有特別注意。」這次發病症狀懷疑跟肝炎有關,發病隔天就到胃腸科門診報到,醫師也覺得可能是肝炎,建議做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檢查 瀰漫性肝癌做超音波的年輕醫師不敢說結果,請我找資深的醫師看報告,「原來我得了肝癌,且癌細胞在左葉,與一般肝癌一顆一顆不同,我得的是瀰漫性肝癌,大小超過10公分,已是第三期。」在兩周內迅速安排住院、開刀。「當時醫院如果沒有幫忙,我可能就死掉了。」我的執刀醫師是現任義大醫院外科副院長陳耀森,成功切除腫瘤過了8個月後跟我說,開刀時發現腫瘤已經侵犯到肝門靜脈,癌細胞可能由此擴散全身,他能做的只能切除乾淨,當時曾有名病人症狀、年齡與我相似,卻在開刀沒多久離世,「很幸運,我活了下來。」10年前病發 目前已穩定開完刀接受中西醫合併治療,自費吃了2年標靶藥物,目前病情已穩定,自此按時服藥控制B肝病毒、不熬夜,也特別注重飲食,牛、羊等紅肉及花生不吃、酒不碰,休息2年不接演講,「過去把自己逼太緊,現在學會量力而為,從一年上百場演講縮減為幾十場,個性也從急躁轉為慢活。」但因每天會議、授課還是很多,只有休息的2年有時間做甩手功,現在每三個月固定回診,仍被提醒沒做運動。偶爾也會有病人到門診詢問怎麼保養,我都建議,「規律運動、飲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醫學辭典/原發性肝細胞癌原發性肝細胞癌好發於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或慢性肝炎患者,近年發現長期酒精性肝病及脂肪肝病變患者,罹患肝癌病例增加。其治療方法近幾年有很大進展,包含根除性手術、射頻燒灼術(RFA)、肝動脈化學栓塞、化療及標靶藥物等方式,依據肝癌期別不同給予適當方式治療,仍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最好。 黃俊凱小檔案年齡:54歲現職:●義大醫院感染管制部部長●台灣愛滋病學會監事●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常務理事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義大醫院感染科主任●義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高雄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署立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專長:●感染科●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導員●急重症醫療●一般內科
-
2021-09-30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天氣熱戴口罩老是長痘痘?中醫:這樣用黃連消腫痘特有感
青春痘是許多人心裡的痛,有些人可能從小就作為戰「痘」勇者不斷找尋各式秘方,也有人因為生活壓力大、作息改變而突然冒腫痘,特別是自從新冠肺炎爆發後,戴口罩成為民眾的防疫新生活習慣,許多人不禁哀號:「痘痘更加猖獗了怎麼辦?!」PTT有不少網友分享自己使用「黃連消腫痘」的心得,說自己使用黃連後,痘痘只要兩、三天就會消除,讓許多愛美人士心癢癢,紛紛跑來中醫診所詢問,究竟黃連是不是戰「痘」仙丹呢?黃連確實可以消痘痘,但是卻要看體質夏天天氣炎熱,許多人愛喝冷飲、吃炸物或吃辣,卻沒想到反而引來痘痘大軍......我們都知道黃連是出名的清熱解毒中藥材,這種飲食所帶來的上火青春痘,是否能用黃連來消炎?其實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先判斷你的體質是否合適!以黃連的清熱退火功效來說,中醫建議實火型發炎的痘痘患者,才可以用黃連來消除痘痘;但如果體質是虛火型發炎,則千萬不要用黃連,以免讓痘痘更加嚴重!什麼實火痘、虛火痘?長痘痘還有差治療病症講求找出原因、對症下藥,青春痘的引起原因有許多種,當然應對方式也不同。實火以西醫的角度來說,就是急性發炎,而與之相反的則是虛火(慢性發炎),而想要確認自己的體質和長痘原因,你可以參考以下幾個症狀來分辨:實火痘(急性發炎): 通常是因體質燥熱或飲食油膩辛辣,而出現眼睛紅腫、眼屎增多、怕熱口乾、喜歡喝冷飲、舌紅、舌苔黃,平時容易流鼻血、牙齦腫痛、有口臭、尿少色黃、便秘。虛火痘(慢性發炎): 通常是因營養失衡、壓力大熬夜失眠或免疫力失調,而導致雙眼乾澀、眼睛容易疲憊、看不清、舌紅但舌苔少,平常有可能伴隨耳鳴、痘痘反覆發作、潮熱盜汗、手腳心熱、容易感到疲倦。只有實火痘適合用黃連清熱退火,常見處方是黃連解毒湯、黃連膠囊、黃連膏等等;反之虛火則不適合,因為黃連本身屬於寒性藥材,若用在虛火體質上,會使人陰虛加深、燥熱更甚,導致青春痘更加嚴重。黃連消痘痘的原理是什麼?對身體會有害嗎?黃連味苦、性寒,屬於「清熱藥」,科學研究證明黃連含多種生物鹼,能有效抵抗細菌,尤其適合用來治療細菌型皮膚病,幫助腫痘消炎舒緩。(更多黃連可治療的疾病,可參考這篇文章:黃連不只清熱解毒,竟然還是中藥界的「阿斯匹靈」!)不過,正由於黃連本身屬於寒性藥材,因此若身體虛寒,陰虛津傷者都不建議服用,尤其以下這3種人更要特別留意:1. 孕婦、哺乳期間、嬰幼兒慎用。2. 正在服用其他藥物,如環孢黴素(Cyclosporine)、降血糖、降血壓藥物。3. 對黃連成分或是其他草藥過敏此外,許多女孩子月經前後荷爾蒙變化也特別容易長痘痘,針對月經期間的女性,中醫建議是最好不要自行使用黃連,因為此時使用黃連有可能會造成月經排出不順、經痛的現象!而黃連本身也不適合久服或過量服用,容易傷脾胃。那要怎麼確認黃連的用量?其實最好的方式還是就醫由中醫師進行診治,千萬不要自己當鍵盤醫師,以免耽誤病情喔!
-
2021-09-29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肩頸痠痛靠按摩?專家曝正確觀念!
低頭滑手機、坐姿不良經常讓人覺得脖子肩膀緊繃、痠痛,不少人會藉由按摩舒緩痠痛,但有的時候卻是按摩完更痠痛。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呢?來聽聽看知名YouTube頻道中西醫師「阿銘師x鍼還傳」的解說吧!阿銘師指出,肩頸痠痛可能的原因有3種。1、身體無力且虛弱;2、其它肌肉緊繃導致肩頸痠痛;3、身體受風寒變緊繃。阿銘師也特別針對這3點詳述其原因,並教導觀眾如何藉由簡單的方式檢測跟紓解痠痛。另外阿銘師也分享「橫膈膜檢測」的方法,讓觀眾更瞭解肩頸痠痛的原因與紓解方法,在影片中也能釐清許多觀念,快來一起看看吧~原始影片:點我看影片授權:@阿銘師x鍼還傳阿銘師x鍼還傳YT:點我看阿銘師x鍼還傳FB: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26 新聞.元氣新聞
到宅牙醫人次5年增10倍 善心企業再贊助22縣市裝備
台灣有將近120萬名身心障礙者,當中有許多人無法自行潔牙,口腔健康照護需求高,又因為行動不便而難以出門看牙醫,得靠牙醫到機構或到家提供服務,還有46個偏鄉沒有牙醫進駐,需要靠巡迴醫療。上述服務的一大共通點就是需要攜帶式牙醫設備,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全額贊助22縣市攜帶式牙醫設備,牙醫出身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特別出席捐贈儀式。陳時中表示,行動不便者為了看兩三顆牙齒而出門,需要歷經千辛萬苦,真正出得了門的人也不多,很多人還是出不來,這就要靠牙醫發揮「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的精神,把40多公斤的行動設備帶上山、扛上樓。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全國已有1223家院所、2699名牙醫師可提供身障牙醫,其中815名牙醫師可直接到身障機構服務,每年也透過巡迴醫療,服務偏鄉約17萬多人次。到宅服務除了考驗體力,也必須順應環境,用行軍床、沙發充當診療椅,牙醫師時常需要跪在地上,也考驗耐心和溝通技巧,才能與個案的家屬或外籍看護溝通照護事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陳建志表示,目前牙醫在居家醫療、身障機構醫療、偏鄉執行學校巡迴醫療,設立社區巡迴點或醫療站,相關設備維護及新增大多來源均為牙醫師自費,或向各單位募款募物資而成立,這次有企業捐贈,可望促進更多牙醫參與服務。全民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計畫召集人簡志成表示,台灣共有73家院所、109位牙醫師有到宅服務,2016年到2020年間,每年服務人次從142人次成長到1361人次。人次逐年正長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不需透過西醫照會,家屬可直接向全聯會申請,再者是為體恤弱勢民眾經濟負擔,部分負擔金額從健保給付之5%(大約285元)減為50元。陳時中表示,「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是他擔任牙醫時念茲在茲的理念,牙醫師公會也一直秉持對於相對弱勢的尊重,持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這40公斤是你們要扛的,把這個偉大的業務扛起來吧!」
-
2021-09-25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三高】施昀廷:慢病管理 應注意持續性及環環相扣的關聯性
很多患者在診間常會問:「醫生我這個病多久會好?」 「醫生這個藥要吃多久?會不會有副作用?」 「醫生我減重完會不會再復胖?」面對這些問題,我常開玩笑地說:「你今天吃完飯,明天還會不會餓?」 「餓的話還要不要吃飯?」 「你的車子這次保養換了機油,下回保養還要不要換?」人體比任何機械都還要精密,且是動態平衡的,你今天吃完藥做完治療,平衡回覆了,但因為複雜的工作環境,顛倒的生活作息,不健康的飲食......,導致平衡又被破壞,是不是又要持續治療?且這個藥對你來說是必須的,持續吃又有何不可呢? 俗話說得好:「三年之病需求七年之艾」,久病要馬上治癒並不容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像是過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偏頭痛、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慢性腎病等,無論是中醫或西醫治療不僅需要時間,更要學習與疾病共處,並配合醫生指示有效的管理。施醫師舉例來說:很多長輩都有三高疾病問題,同時吃血糖及血壓藥,吃的藥以及保健食品太多種,而不想再多吃中藥,這時候如果開中藥,會建議患者一天吃1-2次中藥就好,與西藥間隔一小時即可。若真的塞不下也可以針灸調養為主。以心血管疾病舉例,針灸以頭皮針搭配腹針,調理內外臟腑陰陽氣血,在臨床上使用起來效果很顯著。而長期熬夜造成的疾病,如果不改變熬夜習慣只靠吃藥好,很困難。或是喝咖啡造成胃食道逆流,若不戒掉咖啡,吃再多胃食道逆流的藥也沒用。減重如果沒有搭配飲食控制和運動習慣,效果也是有限。所以醫生治病不只「投藥」還要「衛教」,更重要的是患者願意配合,從生活中逐一落實。中藥一天健保給付才30幾元,量太少,很容易被日常生活中不正當飲食和不良生活習慣所改變,好不容易恢復的平衡又被打破。因此,除了開方治療,衛教也很重要!但醫生的衛教,常常被患者當作耳邊風,但這可是醫師們醫學教育中的精華所在,也是最能改善你症狀的處方箋,需要每一個患者能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執行。【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喝茶可控制血糖?中醫師建議3種適合糖尿病患的茶飲-影響血糖的食物放後面…掌握5原則 糖友照樣嗑大餐-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9-24 養生.抗老養生
毛病一堆小心是代謝差!中醫教4原則改善,薑黃有助調節
人體代謝對健康相當重要,不僅可以排出體內毒素,還可以加快消耗脂肪和熱量達到減肥效果。許多年輕人普遍認為代謝只是減肥的專屬,但其實隨著年齡增長,維持代謝更是保持健康的關鍵。 代謝變差不只關乎減肥,上年紀更影響健康! 澄明中醫診所院長郭祐睿中醫師指出,人體的基礎代謝率影響著熱量消耗,只要約消耗7700大卡,就能瘦下1公斤。隨年紀增長,基礎代謝率逐漸降低,肌肉鬆弛與逐年肥胖普遍存在於這個社會。從中醫角度來看,肥胖可分「脂、膏、肉」三種類型,脂人和膏人與痰濕、氣虛有關,也就是代謝低下、產熱不足,似於人們常說的虛胖;肉人則屬於結實型肥胖,多與濕熱有關。因此在改善上,中醫多以去除痰濕、溫補陽氣等增加人體動能,與西醫、營養師常提到的「多運動增加產熱效應,減低熱量,達減重效果」相呼應。 然而,代謝變差不單單只是肥胖的問題,郭祐睿院長指出,代謝降低屬氣虛、甚至陽虛的情況,常見容易出現容易疲倦懶散、體力不佳、有氣無力、喘不上氣、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月經量少等,這些都是代謝降低的警訊,若遲遲沒有改善,很容易就進入自嘲呼吸都會胖的「肉鬆族」一員。 養生先養代謝力,正確4關鍵「能動不要懶」! 郭祐睿院長指出,正如前述,增加代謝考量的是產熱能力,與中醫的溫補陽氣相似,陽氣是人的正氣,正氣充足可維持人體正常機能、促進代謝、排除濕氣。產熱的方法相當多元,大致遵循4個重點,「能動不要懶、能熱不要冷、能睡不熬夜、能原不加工」,如此便有助改善。 郭祐睿院長更進一步解釋,所謂的能動不要懶,指得是有時間運動就盡量適度的進行有氧運動及重量訓練,若沒時間也盡量以走路代替開車。能熱不要冷,中醫認為「寒飲食入胃,脾胃乃傷」,脾胃一傷,濕痰就會堆積,也就會減少產熱能力,因此冰水等冰品應盡量避免。能睡不熬夜,這點是不論中、西醫都認為是減肥必備事項,睡眠不足身體容易發炎,身體發炎水分就會堆積,且瘦體素在晚上11點開始分泌,只有在此時睡眠才有辦法抑制食慾。能原不加工,指得是建議多吃原型食物,盡量避免加工食品,除了能減少添加物攝取,也能降低額外的熱量吸收,例如豬肉和香腸。 薑黃活血行氣,代謝增強有助養生! 除此之外,平時也可以適度的補充額外的營養幫助代謝,例如民眾熟悉的薑黃,不僅有利健康,對代謝、減重也很有幫助。郭祐睿院長指出,薑黃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中醫使用最少已有上千年,在唐朝的《新修本草》就有提到「薑黃主心腹結積…除風熱,消癰腫」,「除風熱,消癰腫」主要就是因為能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而在2016年就有學者發現薑黃可輔助調節代謝脂肪、協助分解、促進燃燒、並減少水腫等,是減重相當出色的利器。除此之外,薑黃也陸續被發現具有抗發炎、抗腫瘤、抑制病毒複製、預防老年性黃斑病變及青光眼、退熱、降低血脂與血壓、減少憂鬱、減少痠痛及疲勞等作用。不論是從代謝上來看或從其他地方來看,對健康而言都非常有幫助。 薑黃助養生但不易吸收,提升吸收率是關鍵! 郭祐睿院長指出,薑黃雖然對身體好處多,但也有幾個缺點,例如不易吸收、容易排出,另一方面也可能殘有重金屬的疑慮,2016年就曾報出這樣的消息,是兩個需要注意的隱藏地雷。 因此建議,若要從一般辛香料上提升吸收率,如黃色咖哩粉,可適量加上黑胡椒,黑胡椒有助提升薑黃的吸收率達2倍以上。若是從保健品上攝取,建議選擇好吸收且具有重金屬檢驗跟SGS測試,符合衛福部農藥檢驗標準的產品,並留意薑黃素含量等,一日建議500毫克,並於飯後食用,因為薑黃為脂溶性,飯後食用有助提升吸收率。 薑黃再好也不宜多,部份族群更要注意! 不過即便薑黃再好也得適量,郭祐睿院長指出,有研究就曾發現,若是每日攝取薑黃素超過12克以上,可能引起膽結石或膽道功能異常、血糖過低、噁心、嘔吐、腹瀉等不良的副作用。因此也提醒,孕婦、缺鐵性貧血、容易結石的體質、急性發炎期、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都要經與醫師諮詢才能使用。提醒民眾,切勿因為薑黃對身體有利而過量攝取,以避免反而傷身。 《延伸閱讀》 .辛香料有利維持免疫力?簡鈺樺營養師:好處不只這樣 .薑、薑黃利抗氧化、抗發炎、防病毒,專家:部分營養為脂溶性,吃對方法更加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3 新聞.元氣新聞
住院看護111年可望納健保給付 健保會23日討論
全台每年逾353萬人次住院,對家屬而言是沉重照顧壓力。健保會明天將開會討論明年是否將住院看護納健保給付,由醫院籌組照護團隊、調度人力,健保、民眾各負擔部分照護費用。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明天起將展開為期2天的健保總額協商會議,由醫界、付費者等代表,針對醫院、西醫基層、牙醫門診、中醫門診等部門明年的總額及其他預算進行協商。因應全台每年有多達353萬人次住院,每次住院平均9.29天,許多民眾必須花錢聘請坊間看護或自己請假在醫院照顧,造成沉重壓力,因此衛福部研擬「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希望將住院看護費納入健保給付,以部分負擔方式減輕民眾經濟壓力,此案也將於明天醫院總額協商中討論。此計畫由衛福部照護司提出,照護司司長蔡淑鳳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目前國內住院照護面臨許多困境,許多民眾為了照顧住院的家人,多數選擇請假自行照顧,但恐因此影響全家經濟,面臨「一人住院、全家快倒」窘境;另有2到3成聘請看護,疫情期間一天就要新台幣2400元,過年期間更貴,也不見得請得到人。除此之外,蔡淑鳳表示,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陪病者、看護也屢次引起院內感染事件,因此衛福部這次計畫就是希望由醫院聘請護理佐理員(護佐)籌組照護團隊,統籌安排患者住院期間的照護人力調度,照護費用一部分由健保給付、一部分則由民眾部分負擔。蔡淑鳳說,根據估算,急性一般病房的人力成本加計行政成本,每床每日費用約1650元,草案初步估算可由民眾負擔900元、健保支付750元,不僅大大減輕負擔,照護人員也不用像現在一工作就是24小時、一做就是好幾天,也能領到月薪約4萬2000元,盼讓照護產業制度化。不過,醫院代表則認為這項計畫來得過於匆促,也有許多問題無法解決。健保會委員、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受訪時說,衛福部1個多月前才提出此計畫,醫院部門原定編列3億元,以專款方式小規模試辦,但衛福部卻一口氣提出多達60億元預算。不只如此,朱益宏指出,生活照護工作不像醫療照顧有時間性,而是隨時都要處理需求,萬一照護出現爭議恐有責任歸屬問題,人力從哪裡來也是一大問題,目前長照人力已經不足,若真要推動、醫院高薪搶人,長照也可能面臨人力不足問題。
-
2021-09-18 養生.抗老養生
因時養生,從一天7個「黃金時間」做起!預防醫學名醫教你,打造不易失眠、生病的體質
了解時間醫學,除了提前避災遠禍,另一方面,也讓人更準確地察覺自己的弱項,以作為保養時的參考。人體內每個器官,在不同時間區段的表現是有波動的。洛桑加參醫師出版《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書中指出,比方說早上是心臟病與中風的好發時間,到了下午,心臟跟肺都會變得比較有力。因心臟病開刀的患者,若在下午推進手術室,出現心肌受損等併發症的風險少50%。就連運動員,都很容易在下午時段,取得個人最佳成績。這,就是現在很夯、越來越多學者投入研究的時間醫學(Chronomedicine)。西方人研究時間醫學,因時間醫學而獲得諾貝爾獎,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而早在幾千年前,東方人就已經把時間醫學運用得淋漓盡致。綜覽東西方醫學,隨順時辰、完美的一天該如何度過?洛桑醫師分享順時鐘完美的一天健康大規則,隨順不逆天從一早醒來開始說:◉【早上六點起床】喝一杯溫熱開水,幫助排便,預防便祕。六點前後起床,是迎接展新一天的好時機。久臥傷氣,人不是睡越多越飽,睡了超過自己需要的時間,有可能越睡越虛。冬天太陽出來得晚,可稍微睡晚一些,等大地回暖再起身活動,忌過早的晨練。避免寒氣傷身。◉【早上八點上班前】運動一下、吃少許早餐。於晨光中健走特別讚。人體生物鐘的一天並非精準的廿四小時,曬到太陽有助於人體小宇宙與外在大宇宙校準調對。沐浴陽光升高白天血清素的濃度,不但改善心情低落,還能調節夜晚褪黑激素的水平,助你一夜好眠。如果你想要有更棒的學習力、記憶力,不需要吃什麼聰明藥,早晨的健走,就能幫你達成目標。身體動起來,大腦也會開機,開始進入良好的學習、判斷狀態,人體,就是這樣設計的。◉【早上十點暫停一下】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上班族坐辦公桌記得換個姿勢動一動。做做肩頸背的伸展,敲敲大腿捏捏小腿。或者你還可以上YouTube 搜尋「洛桑瘋」跟著一起動一動。面帶微笑,效果尤佳。子午流注九點到十一點屬巳時,這是脾的時間。久坐傷肉,等於是在傷脾。經常覺得困倦濕重提不起勁的人,可留意自己是否有久坐活動量不足的問題。心情上最好保持愉快、存善念、說善語,脾氣好、命氣也會跟著變好。◉【中午十二點享受食材豐富的營養午餐】怕吃太多下午昏沉沉,採取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法,可解決這個問題。若想減肥,不妨把午餐當成一天中份量最大的一餐。晚餐減量,甚至不吃,覺得餓時喝蜂蜜水或無糖優格。◉【下午兩點三十分~太陽下山前】把一天該喝的大部分水,慢慢喝完。這是一天中第二個排毒的好時機。傍晚前就喝夠一天的八、九成水量,還能避免夜尿擾眠。在這段心與肺的高峰時間,你要專注學習、認真工作,或加強鍛煉身體,都是極好的。◉ 【晚上六點三十分理想狀況下,這時間工作應該結束了】最好能陪伴愛人或寵物或朋友。改掉熬夜加班後暴飲暴食的習慣,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紅字的人,請避免晚餐吃過晚、吃過多。◉【晚上八點三十分~入睡】從事令你愉悅的靜態活動。忌情緒大波動、生氣吵架、激烈運動。宜閱讀紙本書籍、練習呼吸、靜坐靜心、泡澡足浴、按摩放鬆。改善睡眠障礙、肥胖、代謝症候群,宜縮短「螢幕時間」。在睡前一段時間關閉所有會亮的螢幕,暫別手機、電腦、平板和電視,不追劇、不傳Line、不收發E-mail 。眼睛避免3C藍光與強光刺激,心腦避免思慮過度,並盡量在十點半前上床躺平。以上是我建議的理想作息時間。但養生沒有絕對,掌握順時鐘原則,怎樣最順、最舒服,請自由彈性調整。老罈裝新酒,新名詞舊事情在西藏,統合天文曆法與醫學的重量級經典《時輪攝略經》,不只修行人拜讀,學醫的更是要精通。時輪意指時間之輪,有內外之分,外是自然界大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天體運行、春夏秋冬季節更迭,內是人體小宇宙中的經脈、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以及色受想行識五蘊之間互相影響的關聯性。什麼季節採藥、哪些天可以製藥,又在哪個時辰用藥,藏醫都有講究。印度阿育吠陀則把白天劃分為水火風三個時間區段,入夜後,水火風又再輪一遍。依時間推移隨順養生、不違逆日夜節律是瑜伽士的基本守則。而中醫最精闢的要屬「子午流注」,每一個時辰真氣運行到哪裡,清清楚楚。避災遠禍不分中西醫,會保養最重要西方醫學從臨床經驗上注意到了時間與病理變化間的關係。某些病在某個時間點,特別容易發病。除了心肌梗塞大多集中在早上六點到中午這段時間,還有季節交替時的眩暈、夏天的濕疹,以及上班族每周一的心情低落(Blue Monday)。包含荷爾蒙的分泌、血管血壓的變化,你不用擁有超能力也能未卜先知,對時間醫學理解越多,預防的時機就能抓得越準。比如要預防氣喘,除了日常排除過敏因子,凌晨時分的冷空氣也要注意。有趣的是,在中醫子午流注理論中,凌晨三點至五點寅時,恰好是真氣運行於肺經的時間,若肺氣失調、在屬於它的時段氣血運輸不暢,有人會咳嗽,而有人會在這時間轉醒。了解時間醫學,除了提前避災遠禍,另一方面,也讓人更準確地察覺自己的弱項,以作為保養時的參考。書籍介紹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作者:洛桑加參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1/24作者簡介洛桑加參,現任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學經歷印度聖菲洛梅娜大學物理系臺灣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醫師臺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特約醫師臺北榮總白金逆齡中心執行長京妍生技董事長樂沛德健康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中華國際扶倪協會創辦人獨創「ACT自體生長因子療法」,精擅「免疫細胞療法」、「幹細胞療法」、「血液淨化」、「慢性病調養」、「睡眠調理」與「退化性疾病預防」。經常受邀於海內外各地傳授整合東西方醫療體系的養生知識。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靜心・淨心》。Facebook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DR.LOBSANG (洛桑加參)延伸閱讀: 她靠「走路」7個月重度脂肪肝痊癒還瘦8公斤!達人教你這個時間走路,治病效果最佳
-
2021-09-12 性愛.性病防治
固定性伴侶為何還會染菜花? 醫曝「潛在感染源」:半年內都可能發作
菜花多發生在性接觸複雜的人身上,那固定性伴侶是不是就完全沒有染病風險呢?答案是否定的!中醫師黃慶雲指出,菜花雖然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染,但仍有在公共場合不慎感染的機率,建議性行為之前都應做好預防措施,若不幸發作,也須盡早接受治療。【延伸閱讀:性交出血正常嗎?專家分析6大可能原因,熟女更應當心婦科疾病】菜花又稱為尖頭溼疣 哪些地方易間接感染菜花又稱為尖頭溼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疾病,發病時會在男女性生殖器、肛門部位發現增生的白色肉芽狀突起物,非常容易透過接觸傳染,少數也可能因為三溫暖、游泳池,與患者共用浴巾、馬桶及浴缸等媒介,讓病毒有機會造成間接傳染。診間也曾遇過患者雖然固定單一性伴侶,卻染上菜花的案例,黃慶雲表示,原因可能在於伴侶過去曾與1人以上發生過性行為,這也同時增加潛在的感染風險。因為菜花病毒潛伏期較長,感染後約半年內會發作。值得注意的是,若病毒在體內大量繁殖,甚至2年後才會因身體免疫力功能下降而再發作,菜花病毒本身傳染性很強,可能引起睪丸炎、攝護腺炎、子宮頸炎等,嚴重引起男性陰莖癌、女性子宮頸癌。中西醫治療菜花 安全性行為為首要針對菜花治療,西醫多以雷射、電燒或二氧化氮冷凍及化學藥膏等方式,去除表皮突出肉芽,但有些肉眼看不到的肉芽無法清除,加上雷射電療將會破壞皮膚組織,傷口需要修復,要是患者抵抗力下降,病毒又伺機復發。而中醫在治療菜花上,則採用內服金銀花散,以產生清熱、解毒、消疣之效,提升內在細胞免疫功能,再加上外抹蒲公英、冇骨消的萃取液,加速菜花病原體就自然脫落,進而達到改善病症的目的,既不會有傷口也不會留疤,約1至2個月病毒可清除而癒。預防菜花上身首重安全性行為,若有不適症狀、勿忌諱求醫。黃慶雲提醒,菜花治癒速度與個人體質和生活作息有關,接受中醫治療期間,應禁止性生活、注意個人衛生,睡眠充足、適當運動,避菸酒和辛辣飲食,才能及早復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感染菜花會怎麼樣? 專家曝「發病症狀」:不分男女老少 ·泡溫泉、做SPA怕染菜花! 這2個地方最容易藏病毒 
-
2021-09-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他忍五十肩含淚賺錢...靠中西醫治療+復健「滿血復活」
營建業缺工,科技業又祭出重金搶工,台中55歲許姓營建工作人員經常需要操作大型機具趕工,長期操勞舉手維艱,忍痛赴工,後經就醫確診為五十肩,用藥、物理治療無效後,透過肩關節囊擴張術搭配中醫針灸治療,回家勤做手指爬牆、背後抬手、鐘擺運動等復健,如今手臂上舉有力,還能繞到背後,可以輕鬆赴工,讓他大鬆一大口氣「不必含淚賺錢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復健部醫師徐瑋璟說,肩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發炎、纖維化,造成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幅度受限,即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患者連梳頭、穿衣、摸背、插手等動作都明顯感到受限及疼痛,因而降低肩膀活動,長期下來使得肩部肌肉逐漸萎縮。徐瑋璟指出,五十肩患者通常建議先使用消炎止痛藥、物理治療如雷射、熱敷、電療、超音波等,治療後運用徒手技巧將沾黏處拉開,或是藉由震波治療緩解肩膀疼痛。徐瑋璟介紹,若患者上述治療方式皆無效,又希望立即改善症狀,會建議接受肩關節囊擴張術治療,即注射低濃度葡萄糖水、玻尿酸、生理食鹽水等,有如「灌漿」撐開沾黏的肌肉,將肩關節撐開,以改善肩關節疼痛與活動度,多數患者每周注射一次,約3到6次療程才能大幅改善症狀。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中醫科醫師吳俊昌表示,中醫的針灸搭配西醫肩關節囊擴張術,刺入患部後順著肌肉筋膜的走向,慢慢分開沾黏的組織,達到緩解疼痛與改善關節活動度。吳俊昌建議,五十肩患者除了接受中西醫合療以外,平時也應透過自主肩關節運動,如手指爬牆、背後抬手、鐘擺運動等,才能改善症狀,並減少反覆發作的情形。
-
2021-09-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眼中台灣病人求醫的心理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就醫、行醫與醫療政策的檢討」。一位資深醫師冷眼旁觀,點出他所看到的大眾就醫的問題;一位關心醫學倫理的律師誠懇道出他認為醫師行醫應有的修養。非常難得的是健保署李署長在百忙之中回應這兩篇文章,他以台灣濫用健保的真實數據、民眾就醫所需之部分負擔額度非常少,且檢查(驗)並無部分負擔的設計,而提出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制度規劃,搭配弱勢經濟協助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就醫行為,讓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民眾。讓我們傾聽李署長誠懇的呼籲:「民眾、醫療提供者、健保署各司其職,共同守護台灣健保!」最近我在醫院的接駁車上聽到一位年長女病人的報怨,她說最近因疫情的關係,原來就醫的醫學中心的大醫院可能要負責照顧有「染疫」的病人,而減少門診的次數,使得已習慣固定去門診領藥的她感到不方便,因此轉來一個有「專科」名號的醫院就醫。因為此次來到過去沒有就醫紀錄的醫院門診是初診,因而需多付初診掛號費,也被要求回診看檢查報告。因此向車上的乘客抱怨這醫院,對年長病人的不便及官僚。這個對話讓我聯想及分析台灣的「便民」就醫問題。一般民眾掛號求醫,都是因為身心不適而去求「醫者」幫忙改善。過去幾十年來。在台灣一般民眾是找住家附近的「開業醫師」或經家人、朋友或依其他媒介來找出名的「有名醫師」幫忙,以求緩解或治療不舒適。近年因為醫師舆人口的相對比增加,各分級的醫院、診所也增設許多,加上醫療保險的普及,使台灣的民衆有很多求醫的方式。除了分布在各地的診所,還可以「自我診斷」到不同分級的醫院甚至醫學中心的特別門診掛號求診。目前在台灣的民眾因身心不適可求助的管道很多,從傳統的求神拜佛、秘方傳授的漢草秘方等等之外,還有中西結合的「順氣」、推拿等民俗療法。最近民意開放,有科學根據的「西方醫療」漸漸受到重視,求診於經「認證」的醫療機構的民眾也很多,認同科學診斷及治療的民眾也更普及。因此,病人求診的管道及方便度都在近年內改變了許多。全民健康保險的推動,台灣民眾就醫更方便,因而追求進階的「專科」或「次專科」。求診及治病更方便,一般民眾求醫的量及質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加上經濟條件改善、生活品質進步,也顯現出一般民眾很注重健康狀況及醫療品質。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尋求醫療資源的幫助時,有些人仍有如求神拜廟的心理,以為「廟大、神會更靈」,因而追求去出名的「醫學中心」看診。除了治療管道多樣化之外,民眾也會尋求更「精準」及提供最先進的醫療科技來診治病情。要求受到最 好的、更新的技術來「看病」。各種檢驗的方式也比以前多樣化。醫學界也推出更「精準」的影像及生化、基因的技術。中西醫門診及特殊次專科的服務業者也推薦更多的診斷及治療技術,增加了許多化驗及技術的分析,來維護「更好」的醫病關係。醫療給付,包括轉診去專科或次專科就醫。就醫的經濟負擔也因健保給付,而有醫師變「醫匠」的現象。媒體的報導在新進醫療方面的資訊也增加很多,多少影響到民眾追求名醫或要求特殊醫療器材檢查的要求。就醫很方便在追求更次專科的「專家」以獲得最好的服務及治療。一般的民眾對醫療機構也多少有些迷思,同拜廟求神類似,很多都以為「廟大、學問就大」而趨向醫學中心,甚至向醫學院的附屬機構求助。因為一般民眾認為有專科醫生的頭銜,對病情的了解、判斷、檢查也應有高人一等的能力。一般民眾總期待又新又貴的檢查及診治會有更好的療效。這類的醫療資訊廣泛的在媒體上報導,多少影響一些「久病亂投醫」的現象。上述的社會現象或許會讓醫學生產生一些迷思,也會影響醫學生畢業後選擇進階臨床受訓的方向及執業的場所,甚至未來服務的方向。不同社經背景的民眾對疾病的認知不一樣,對現代科學及突飛猛進的醫療新科技的認知也很不同,對生命的看法也不一致,所以追求新醫術及科技療法很難有共識,對醫療「成果」及疾病「治癒」 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或許更好的社會教育,會影響一般民眾的就醫形態。
-
2021-09-03 該看哪科.兒科
學童宅在家 吃甜食、不運動 醫師:小心性早熟
經歷史上最長的暑假,各級學校終於開學了,不過學童長期宅在家中,零食、甜點不離手,睡眠時間紊亂,讓醫師提出警訊,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將種下性早熟的種子。若女童在8歲前、男童9歲前第二性徵已經出現,必須特別注意。針對性早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兒科主任林琬翎表示,可透過中西醫搭配調理,讓生長曲線恢復正常,降低日後發生癌症、骨鬆等機率。2狀況 提早分泌荷爾蒙一位上小學一年級的7歲女童,媽媽幫她洗澡時,女童童言童語地說:「媽媽,我ㄋㄟㄋㄟ癢癢的」,媽媽一摸發現右邊胸部有輕微的硬塊,就醫檢查顯示有性早熟的情況,但未達西醫可以給予抑制荷爾蒙藥物的程度,僅被囑咐「回家再觀察」。林琬翎說,西醫對於性早熟的定義,必須要符合多項條件,家長即使意識提高,及早發現也未能馬上就醫。 中醫能針對未達西醫標準前,給予中藥調理。林琬翎指出,中醫觀點的性早熟,常見有2種狀況,一是腸胃吸收消化失衡,導致「食積」(食物堆積),誘發腦下垂體提早分泌荷爾蒙,進而導致性早熟;二是運動不足、長時間固定姿勢導致氣血循環不足,影響正常的生長曲線。林琬翎表示,家長都怕孩子吃不夠,過去經常倡議,不要給小孩吃甜食、油炸物,會刺激荷爾蒙,但居家上課期間,難免零食不離手,下午在家沒有事情就吃東西,不定時飲食會使代謝變差,肚子無時無刻都是「撐」的狀態,腸胃道攪不動,出現「食積」腸胃道的情形。林琬翎強調,食積會導致化熱、氣瘀,人體為了要讓循環系統能夠正常,會提前觸發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也因此造成性早熟出現;運動量太少,則會導致體內疏泄不良、體內燥熱,影響骨齡生長。中醫先調理 改善體質這兩類狀況都可透過中醫先行調理三個月,搭配生活習慣與運動改善,讓體質轉好。林琬翎說,孩子性早熟發生後,應該及早找出問題,避免性早熟影響孩子未來的生長曲線,很多案例都是好好調整體質後,身高、初經等都在合理的時間發生。林琬翎表示,性早熟對於孩子的影響雖然短時間內看不見,但對於未來孩子罹患骨鬆、癌症的機率,已有研究顯示會增加,家長一定要多加重視此問題。
-
2021-08-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的需求究竟為何?」 請病人固定的回診,才能時刻看到病人的需求
【編者按】醫學教育大師奧斯勒教授曾說「學醫不看書就像沒有航海圖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然而只看書不看病人就像卻從未出海航行。」(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books sails an uncharted sea, but 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patients does not go to sea at all.)台灣醫學教育的困境是社會大眾對於醫學生參與自己或家人的照護還是有些心理上的障礙。「醫病平台」本週就以「年輕醫師與醫學生照護病人的學習心得」為主題,讓我們聆聽一位剛畢業的醫師與兩位五年級醫學生參與照護病人時想到些什麼,學到些什麼,了解這些經驗對他們將來的行醫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我們衷心希望作者的努力可以產生共鳴,導致更多社會大眾的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唯有臨床醫護人員的投入以及病人、家屬的幫忙,我們才能培育更多更好的年輕醫師與醫學生,將來我們的子女生病時才能有更好的醫療照護。在癌症醫院實習的幾個月以來,見過一些新診斷癌症的病人。面對「癌症」這個如此具有衝擊性的診斷,有全力拚鬥、積極治療,也有產生猶豫、轉向另類療法的病人;這位病人便屬於後者。病人是一位丈夫、一位父親,也是七十來歲的晚期膀胱癌病人。他帶了幾份其他醫院的病歷過來,病歷上壓著的日期讓我隱隱感到不妙。原來病人一年多前就確診膀胱癌了。依照他當時的狀況,腫瘤侵犯肌肉層但還沒出現轉移,標準的治療是膀胱切除。那為什麼一年多前就發現的癌症,期間卻沒有接受任何治療,導致他現在嚴重血尿、血塊卡住尿道完全解不出尿液,而且腫瘤已經從原本的2公分大長到整個吃穿膀胱,無法再接受根除性治療,只能進行緩和性的腫瘤切除減輕症狀呢?學姊鼓勵我們去跟病人聊聊,聽聽他的想法。走進病房,病人自在的躺在病床上,沒有什麼焦慮的神情。「您好,我們是實習醫學生,這次住院期間會跟團隊一起照顧您。」這句自我介紹我們已經說過無數次了,這次開口卻有些緊張,不知道詢問病人他面對疾病的這些心路歷程,會不會影響到他的心情。我們先關心病人現在的狀況,詢問血尿的情形、平常吃、睡、排便的狀況,病人聲音宏亮、腦袋清晰,仔仔細細和我們描述了他的身體狀況。接著我們詢問病人一開始疾病是怎麼發現的、當時醫師提出什麼建議。「當時說要切掉膀胱。」病人很直接回答了我們,我們也順勢問了病人他的想法。「我不想切掉膀胱。」原來病人對於切除膀胱後的生活品質有疑慮,認為自己年紀也大了,活得很充實了,沒必要為了多活幾年在身上掛一個尿袋。但病人其實還是很在意自己的身體的,也並非就放任疾病不管,過去一年多,他持續接受自然治法。病人認為自然療法是有效果的,「做完會全身發熱,很舒暢的感覺。」「但血尿跟尿不出來的問題,他們就沒辦法解決了,我朋友說你們醫院很好,所以我就來這邊了。」可惜的是,腫瘤依舊持續長大,造成了這些病人描述的症狀,最後病人還是回到了西醫進行治療。描述生病的過程時,病人其實很平靜,依然用他宏亮的聲音清楚回答著我們的問題,女兒則靜靜坐在窗邊做著事情。接著幾天,主治醫師和病人討論後續的治療計劃。現在腫瘤已經吃穿膀胱了,切除膀胱也很難將腫瘤完全清乾淨,治療重點轉向了放射治療和化療。病人很快就同意進行後續這些治療,轉由內科團隊繼續照護。原來病人並不排斥西醫治療,那這一年多來,為什麼我們沒辦法讓病人早些開始治療呢?「病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他覺得移除膀胱後生活品質不好在哪裡呢?」和同學與老師討論病人時,身心科王醫師的提問讓我愣住了。這麼重要的問題,我怎麼從沒想到要去問呢?原來我聽到病人描述擔心移除膀胱後生活品質不好,就以為我了解病人的想法了,卻沒意識到,我只不過是主觀上覺得身上掛著尿袋生活比較不方便,就將我自己的價值觀帶到病人的話中,而沒有去進一步了解病人更仔細的想法。跟病人討論治療計畫時,所有的選擇跟目標應該要圍繞著病人的需求。看見病人的需求,我們才可能跟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看見病人的需求,病人才可能了解他想要的人生。對於不接受醫師建議的病人,我們常常不知道怎麼跟病人溝通。這根本的原因或許是病人的需求跟我們以為的不同,或是病人本人也沒有很了解自己的需求,因此病人會猶豫、害怕,懷疑我們的治療能否帶來他想要的結果。當病人講出不想接受治療的原因時,若我們能慢下腳步,釐清他的意思,不只是醫療團隊能夠提出更適合病人的治療計畫,病人本身也有機會更清楚自己內心的想法。王醫師提醒我們,可以由談話中把病人的話重整,先表達出對病人說的話的贊同、鼓勵病人繼續表達,再更詳細釐清病人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最後請病人回去想一下,寫下問題,再回來跟我們繼續討論,由過程中讓病人有機會「重新架構(reframe)」自己的想法,更清楚看到和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溝通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對於病人價值觀的尊重,畢竟身體跟人生都是病人的,我們的工作並不是要告訴病人怎麼樣決定才是好的,只是要協助病人,依據他的需要提出適合的治療方案。面對這位病人想要維持生活品質因此不願意切除膀胱的想法,同樣是實習醫學生的林同學覺得可以請其他已經切除膀胱的病人現身說法。或許當病人進一步了解切除膀胱後的生活樣貌時,他會覺得其實這樣的生活也是符合他的期待的,而發現帶著尿袋的日子與他所嚮往的生活品質並不違背。即便病人在我們了解他的需求和給予足夠的資訊後,認為我們提出的治療不符合他的期待,老師也提醒我們仍然要請病人回來回診,除了讓我們了解疾病的進展、可以持續與病人溝通外,也是傳遞給病人我們都在為他著想、無論他選擇什麼都會持續關心他的態度。畢竟人的想法會隨時間改變,也只有固定的回診,才能時刻看到病人的需求,讓病人有機會在與疾病共處的日子中,持續實踐自己在意的價值。病人對治療產生猶豫時,我們必須問自己的是:「病人的需求究竟為何?」身為醫學生,我們不見得在現階段有能力剖析出病人的想法,但至少要謹記這樣的原則,才能在未來需要獨當一面時,真正看見病人的需求。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新冠疫苗會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嗎? 專家解答
近期全台民眾仍持續在等待接種疫苗,關於疫苗接種的話題熱議不斷,有1名60歲女性在2年前注射流感疫苗後,突然感覺四肢麻痺,無法行走,緊急前往醫院就診,被醫師判定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經住院治療仍無法使力走路,需要使用輪椅代步,不免有民眾擔心,注射新冠肺炎的疫苗,是否會發生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副作用?急性多發性神經炎 非不治之症根據目前的研究指出,BNT與莫德納均無發生類似案例,AZ在國外有極少數案例,嬌生疫苗注射後的發生機率則略高,但目前在台灣只有進口AZ與莫德納疫苗,也不曾發生過注射疫苗後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案例。中醫師高資承認為,民眾無須過度擔憂,仍可放心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且急性多發性神經炎並非不治之症,中西醫皆有不同的對症療法,該名患者歷經2個多月的日式針灸療法與西醫藥物治療後,已恢復行走能力,逐步回到以往的生活品質。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又名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免疫反應所造成,神經周邊受到傷害,症狀從輕到嚴重都有,包含肌肉無力或呼吸困難,嚴重恐怕需要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機能。 發病前3周有症狀 中西醫合併治療高資承表示,這種急速惡化的周邊神經病變,在發病前3周,常見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或腹瀉等症狀,後續會發生身體的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異常,像是雙側肢體漸進式無力、疼痛、感覺異常,以及走路困難,或是出現心律不整、高血壓、顏面神經麻痺、吞嚥困難或呼吸窘迫的問題,致死率約為7.5%,即使注射流感疫苗,仍有約10萬分之1的機率罹患此症。中醫認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屬於「痿證」,可分成4種類型,分別使用不同藥物治療:1.肺熱津傷:使用「清燥救肺湯」治療。2.溼熱痺阻:使用「四妙散」治療。3.脾胃虛弱:使用「參苓白朮散」治療。4.肝腎虧損:使用「虎潛丸」治療。此外,高資承說明,多發性神經炎所造成的肢體無力,使用針灸療法可達到很好的復健效果,在病症的急性期過後,採用復健治療搭配針灸,可使病患的肢體力量恢復、四肢麻痺減輕,並修復感覺異常。高資承建議,急性期的病患可先尋求西醫診療,透過支持性治療如症狀治療、維持心律、降血壓等,以及免疫調節治療如血漿置換術和高劑量免疫球蛋白緩解症狀,再配合中醫調理,中西醫雙管齊下,以發揮最佳治療效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打完疫苗手臂痠、肩膀痛!手叉腰or自然下垂哪個姿勢對? 專家解答「基本觀念」 ·緩解疫苗副作用,買不到普拿疼怎辦? 藥師曝「2種成分」都具止痛、退燒效果
-
2021-08-21 癌症.癌友加油站
蔡璧名42歲被診斷出癌症第3期,5年內死亡率高達75%! 他運用醫道結合勤練功,半年後奇蹟病癒
與台大副教授蔡璧名吃過飯的人都會訝異,身材纖細的她一餐要吃兩碗飯。蔡璧名說,傳統醫學中,使身體產生「正氣」對抗疾病的關鍵之一是攝取「水穀」。所謂水穀,就是白米、糙米、小米等穀類,吃對了、量夠了,經絡才會活絡,抵抗力也才足夠。醫道結合 抗癌瀕死勤練功蔡璧名是個從瀕死岸邊活回來的人。2007年,42歲的她被診斷出癌症第3期,醫生說,5年內死亡率高達75%。蔡璧名除了接受西醫治療外,也勤練太極拳、以傳統醫學《黃帝內經》養身、用道家思想《莊子》養心,半年後奇蹟病癒。抗癌之路讓她對傳統文化、醫學有更深的認識,便著手寫書,莊子系列、《穴道導引》、《醫道同源》等暢銷書都是癌後著作。罹癌之後,蔡璧名就謹遵醫囑,不群聚、少去密閉空間成為習慣,疫情期間,她依然過著「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鍊」的穩定生活,「這很像一間房子的鋼筋水泥,兼顧這些,房子不會太差的。」吃足水穀,並兼顧當代營養學——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就是「好好吃飯」。至於「好好睡覺」,每個人睡不好的原因不同,傳統醫學中說「胃不和則臥不安」,若是腸胃問題,就想辦法促進消化代謝能力,但更多人睡眠品質差是因為身體不夠放鬆,蔡璧名則是透過東方修鍊像是太極拳、穴道導引等放鬆身體,達到舒經、活血、養氣、安神的境界。穴道導引 疫情之下學放鬆而鍛鍊,需要透過運動,但也以放鬆為目標。疫情警戒三級期間,蔡璧名受限於家中空間無法練太極、年過85的母親也無法出門散步、上瑜伽課,但是母女每天都做至少半小時的穴道導引。穴道導引動作緩慢而簡單,不斷地反覆,原理是透過穴道的收緊跟放鬆,讓穴道所在部位變得有力量,氣血充足,正氣也更充沛。就像西方的談肌筋膜理論,肌筋膜一旦放鬆,緊張就可以消失,身體很多疾病可緩解。但身體的鍛鍊還不足夠,蔡璧名認為,真正的健康也要做到心的鍛鍊,像李白說的「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或是白居易「身適忘四肢、心適忘是非」的境界,提升心理面對世間紛擾的能力。養身養心 東方修鍊再進化當生命面對巨大苦痛很難放下時,蔡璧名會反向操作,專注在穴道的縮緊與放鬆、把注意力放在雙腳或肚臍時,外界紛亂的訊息和念頭少了,有些事慢慢變得較淡了,「讓身體的鍛鍊幫助你達到心靈的目標」。大疫情時代下,變動成為唯一不變的事,如何在居家與心理安排一片安適空間,蔡璧名在傳統文化中找到的東方修鍊或許是值得參考的方法。
-
2021-08-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守護零確診!金門宣布入境仍維持快篩 餐飲鼓勵外帶
本土疫情趨緩,澎湖縣政府繼16日起取消海空運旅客、澎湖籍漁船入境快篩,今天又宣布明(18)日起縣內餐廳隔板、社交距離等規範也解除;不少民眾也關注金門是否也要取消快篩,對此,金門縣政府今天下午也表示,守護零確診,入境金門快篩持續不會停,另外,餐飲業仍按中央規定,不會提前放寬。金門到底要不要繼續快篩?近期引起民眾熱議,金門縣府下午表示,國內疫情雖有趨緩,但國際疫情卻越趨嚴峻,其中病毒株傳播非常快速的Delta變種病毒在台灣已發現案例,即使已完整接種2劑疫苗者,也可能感染。縣長楊鎮浯表示,金門在防疫策略上,必需持續運用離島先天的地理優勢,以降低境外移入病例的風險,請鄉親能再包容這段期間的不便與犧牲。金門至今能維持零確診個案,給在地鄉親相對安穩的信心,最重要原因之一,是鄉親能充分配合防疫措施。尤其是旅台鄉親,遵守避免跨區移動,在年節,機場也不見返鄉人潮,展現出極大的節制與犧牲。針對餐廳用餐是否放寬,楊鎮浯也說,目前全國防疫警戒降至二級,人流移動漸增,潛在疫情風險並未減少,金門縣餐飲業內用服務仍須遵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7月23日宣布之「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例如不同桌之人員間保持1.5公尺以上間距、獨立包廂、屏風間隔或使用隔板;同桌者採梅花式安排座位或使用隔板等,始得提供內用服務,鼓勵以外帶優先。楊鎮浯說,根據衛福部資料,金門的西醫師數與病床數對比人口比例,是全國排名最末,僅有一間醫院,很難承受社區感染產生的醫療負荷。因此避免疫情衝擊在地醫療體系,一直是縣府重要考量。縣衛生局長李錫鑫說明,自5月26日在金門機場設置篩檢站,截至8月16日入境旅客共計2萬5091人,在台灣端篩檢人數為1萬7494人,於金門端篩檢人數為6617人,其中快篩陽性者計36人,進一步經PCR檢驗後皆為陰性。衛生局表示,截至8月15日,金門的疫苗接種人次為4萬2469人,以常住人口5萬2000人計算,疫苗接種涵蓋率(已完成一劑之民眾計算)為81.67%。
-
2021-08-15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運動傷害什麼時候要看醫師?找對醫師很重要
東京奧運落幕,中華健兒以二金四銀六銅拿下歷屆最佳成績,其中幾場高潮迭起的賽事更牽動台灣每一個人的心。每一位站上奧運殿堂的運動員一定歷經過大大小小的運動傷害,卻仍然有機會得到獎牌。東京奧運熱潮勢必帶領一股運動風,這也代表,接下來也有更多的人會遇到運動傷害。大約八成以上的運動傷害只要在受傷的急性期處理得當,適度休息避免二度受傷,幾天到幾個星期內都可以完全痊癒。那些無法痊癒的運動傷害,可能是傷勢太重,也可能是受傷當下處理不當,也有更多是延誤就醫,或是就醫順序不對。運動傷害什麼時候要看醫師?●受傷部位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出現暈眩感●痛到無力●外觀變形●關節無法活動●關節活動有奇怪聲響●有麻木感或感覺喪失●無法正常走路●腫脹越來越嚴重●同一個部位反覆受傷如果出現上面任何一種狀況,都代表傷害不單純,可能是骨折、脫臼、出血、肌肉或韌帶撕裂傷、神經損傷、或是關節鬆弛。這時候想都不要想,盡快找運動醫學醫師確診和治療,任何延誤都可能錯失黃金治療期而產生永久的後遺症。很多人習慣先去國術館喬一喬,因為小時候爸爸媽媽或教練都是這樣做,看來也沒什麼不好。這樣的處理方式最大風險就是忽略潛在傷害,甚至造成進一步損傷。舉最常見的腳踝扭傷來說,在我個人執醫生涯中,就看過好幾位腳踝扭傷後因不當推拿導致手術的案例。這些人腳踝扭傷時已有骨裂,但因沒有明顯變形,也沒有照X光或超音波確認傷勢,結果推拿後骨裂演變成骨折移位,最後要手術才能解決。也有很多人運動傷害後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或有過不好經驗,例如醫師一聽到運動受傷,就告訴他以後不要再打球或跑步。但這對運動愛好者或運動員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裡提供實用的指引,協助你運動傷害時找對醫師。找信任的醫師:治療運動傷害有西醫的復健科、骨科、運動醫學科醫師,也有傳統醫學的中醫師。找原本認識且信任的醫師治療是最安全的開始,因為彼此了解,只要雙方配合,就可以達到理想效果。請球友╱跑友介紹醫師:不同運動的傷害不盡相同,即使是相同的運動,不同程度的運動員受傷的位置也不一樣。如果是初次受傷又沒有信任的醫師,建議可以向球友╱跑友,或在運動社群上請求推薦醫師,他們的就醫經驗也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遇雷的機會比較低。找運動醫學專長醫師:指的是他個人有在運動,或是長期照顧運動選手,除了有經驗,也比較了解運動愛好者的心理。運動醫學專長的醫師不會只提供症狀治療,還會從運動受傷的機制開始評估,同時也會告訴你如何訓練和預防。最重要的是,他們會提供積極恢復的處方,協助傷者更早回去運動。找運動醫學團隊:嚴格來說,運動傷害的發生是結果,背後導致的原因很多,多重原因累積才會造成受傷,這其中包含:訓練方式、姿勢與動作、舊傷,也有可能是營養、心理或是睡眠問題。如果運動傷害是屬於多面向,可以尋求運動醫學團隊協助,透過團隊資源互相轉介,提供可行方案及治療計畫,讓傷者得到全面及根本性的治療。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