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0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西醫
共找到
525
筆 文章
-
-
2022-08-18 醫療.中醫
養腎、腎虧指的是什麼?醫:中西醫談「腎」其實略有不同
說到「腎虧」、「腎虛」、「腎不好」,不免讓人納悶是腎臟功能不好?還是性功能不好?不少民眾也多會指向男性性功能,其實未必。中西醫所談的腎有所不同,藝文風澤中醫診所院長胡心瀕中西醫醫師指出關鍵,並建議日常把握6原則,不論是對養腎或養腎臟都很有幫助。 養腎、腎虧指的是什麼?中西醫談「腎」略有不同。胡心瀕醫師表示,中醫與民眾溝通時所提到的腎,一般而言並非完全是指腎臟,通常指的是與水液新陳代謝有關的「泌尿系統」,或是泛指男性的造精功能或女性卵巢功能等「生殖系統」,以及元氣、精氣、能量的源頭,隨著個人保養、年齡老化而增減的「腎氣」。 而西醫說的腎就是腎臟,為泌尿系統中的一環,與前述中醫所提的「泌尿系統」息息相關但不盡相同,西醫講述的腎臟也有其他功能,如內分泌、協造紅血球、控制血壓、調節電解質等。雖與性功能沒有直接關係,不過洗腎、慢性腎臟病等腎臟疾病者,一般而言身體狀況也多處於不佳狀態,整體來看性功能確實也多為狀態不佳。 胡心瀕醫師表示,從中醫得知有腎不佳的情況時,通常會再多作說明、講得更白話一些,若民眾不清楚或中醫師沒解釋到,可與中醫師確認詳細情況,未必就是性功能不好或腎臟不好,先不用自己嚇自己,也可能是指「元氣不足」。而若是西醫告知腎不佳,則得留意各心血管、慢性病、腎臟病等各種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問題。若是民眾日常在看文章、報導等情況時,則可留意分享資訊者為西醫或是中醫,當中所說的養腎指的是何種方向。 中醫飲食及穴位養腎,醫:「黑入腎」也要飲食均衡!胡心瀕醫師表示,中醫養腎常會說到「黑入腎」,意指部分黑色的食物有助養腎,例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海帶等,這些都對養腎頗有幫助。不過也並非所有的黑色食物都一定養腎,像是黑色烤焦的食物民眾就一定知道不是,而養腎也不能只有吃黑色食物,「黑入腎」可視作為了讓民眾方便記憶的參考,飲食養腎重要的觀念在於營養均衡,這不論是對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精氣、元氣都是一樣的重要。 在穴位方面,胡心瀕醫師建議日常可多按按「湧泉穴」、「三陰交穴」、「氣海穴」、「關元穴」,這幾個穴位好記又好按,且也都不只一種功能。湧泉穴位於腳掌心凹陷處,也具有助消除疲勞、緩解痠痛等好處。而三陰交穴則在從內側腳踝算起,約4指寬的位置,在脛骨後緣的凹陷處,此處也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助抗衰老,也稱養老穴。氣海穴在肚臍下方約2指寬的位置,另有助改善便秘、腹脹、腹瀉等。關元穴則肚臍下約4指寬的位置,另也有促進腸道蠕動、保健子宮、泌尿系統等作用。 養腎、養腎臟牢記4觀念,醫:飲食均衡別亂吃很重要! 胡心瀕醫師表示,民眾日常若要確實養好西醫所說的腎臟、以及中醫所說的腎,飲食均衡非常重要,切勿因為了解某食物對腎好就只吃那種食物,其他營養缺乏終究還是可能使腎不佳。藥物、草藥、保健食品等,應遵循西醫師或中醫師的指示服用,避免使用偏方、來路不明的藥物或草藥,即便該配方真的是有幫助的,劑量也可能有所不同,對鄰居可能有所幫助,但對自己而言卻有可能超量造成負擔。另外作息也要規律,不熬夜、該睡覺時睡覺、減少壓力。而有腎臟病、三高、糖尿病等病史或家族史,也要更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應定期做健康檢查、監控血壓、血糖有所防範。了解中醫及西醫所談的腎,並確切掌握有關腎的資訊及保養方式,對於養腎、保養腎臟更有幫助!《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腰痛?是腎臟出問題?一張圖看懂! .從中醫五行看食物顏色養生!中醫院長:吃對更有利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喝防疫茶仍感染?怎麼喝最有效 中醫點出關鍵
COVID-19疫情有降溫趨勢,少數民眾喝防疫茶仍確診,不解為何還是會染疫。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今天表示,喝防疫茶不代表保證不會染疫,如果密切接觸者染疫,喝防疫茶的民眾最好改喝兩天清冠一號提高防疫門檻。今年5月起疫情升溫且99.6%是無症狀和輕症患者,飲用防疫茶可預防感染的消息傳出後,民眾大肆採購囤積,導致防疫茶不但價格翻倍又缺貨。少數民眾連續喝2至3天或每周喝2至3次,甚至喝一個月以上防疫茶仍確診,出現輕微流鼻水、喉嚨痛、咳嗽或全身痠痛等症狀,不禁困惑為何喝防疫茶沒產生防疫效果。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表示,喝防疫茶並非今天喝,明天就有效,中醫師的診斷和開立處方箋,至少連續喝5天才能產生保護效果,喝防疫茶等於打疫苗,它不等於喝了就不會感染,只是能夠預防比較不會被感染,而且感染了之後不會變成重症,無法保證飲用者不會被感染,防疫根本方法還是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及戴口罩、勤洗手。彭德桂說,當民眾的身邊有人染疫,民眾必須先吃兩天的清冠一號,這和西醫的預防性投藥作法與觀念有點類似,就像患者在開刀的前一天必須住院,醫師會注射一晚上的抗生素點滴,預防開刀時患者可能細菌感染。部分公衛專家和醫師提醒民眾,COVID-19變異病毒株BA4、BA5進入台灣社區,可能9月再掀疫情高峰,不禁讓民眾擔憂,對COVID-19變異病毒株Omicron有預防效果的防疫茶,也對BA4、BA5病毒株有效嗎?彭德桂說,COVID-19屬於熱病,防疫茶有清熱解毒功效,對BA4、BA5的防疫一樣有效,民眾最好請中醫師診斷個人體質,飲用為個人量身調配的防疫茶。
-
2022-08-1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蹲到腳麻沒力氣?如厠要順暢靠這招姿勢!
現代人生活忙碌緊張,壓力一大反應在身體上,常出現排便不順或便秘,成為現代人常有卻不敢說出口的健康問題。如果你有厠所蹲老半天卻大不出來或是腹部沒力氣排不出的困擾,讓學貫中西醫的阿銘師教大家一招如厠順暢的方法,趕緊點開影片看看吧!排便有困擾的朋友可以試試這個姿勢,首先先彎腰讓肚子放鬆,將身體微微前傾,屁股稍微懸空,然後將兩個大姆指反扣在腹肌外緣,按住大橫穴,這裏的位置是升降結腸,按摩這兩個位置,尤其是左側,可以幫助你增加局部腸道的壓力、有效推送,這樣做能讓便便排得比較乾淨。阿銘師推薦的這個姿勢,主要是在增加動力的部分,因為久坐、運動量少等都市生活影響,現代人排便不順其實大多與腸道太虛、太濕有關,氣虛時腹橫肌、腹肌的力量是不夠的,腹內壓不足,以至於腸道沒有力氣去擠乾淨,造成排不乾淨或一天要上好幾次。排便會困難不外乎是動力小於阻力的關係,阿銘師說只要增加動力就能解決不順的問題。至於坊間有一種排便凳,它主要在結構上是被動地減少排不出來的阻力,這兩種方式都可以試試看。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便便順暢人生也順暢!原始影片阿銘師X鍼還傳YT[中西醫師黃獻銘]臉書粉專阿銘師的IG延伸閱讀瘦身卡關?專家告訴你停滯期是什麼你自律神經失調?中醫師帶你5招緩解「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她長新冠咳不停 新營醫院中醫治癒教「這樣保健」
衛福部新營醫院今天發表「中醫治療新冠後遺症」成果,詳細說明5名成功案例相關症狀與治療過程,其中53歲蕭小姐以清冠一號治療後症狀緩解、快篩也呈陰性,但依舊咳嗽不停,開立中醫處方治療、終於完全康復。新營醫院中醫科過去三個月治療新冠患者1000多人,5月407、6月639、7月232人。中醫師郭俊佑表示,美國CDC估計,全國新冠感染者13.3%出現後遺症持續超過1個月,2.5%持續3個月以上。近來國內外研究及病例陸續發現,無論輕重症,甚至無症狀的新冠患者,都可能留下長期疲倦、胸痛或胸悶、咳嗽、嗅覺或味覺障礙、記憶力減退等長期持續症狀。郭俊佑表示,這些後遺症可長達幾周到幾個月甚至幾年,假如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可稱作長新冠。新營醫院開設中醫防疫門診,臨床接觸新冠患者症狀,與美國CDC公部的狀況類似。他說,目前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狀多屬風熱夾濕,會出現咽痛、咳嗽、痰多、頭痛、身痛、發燒、鼻涕、鼻塞、腹瀉等,風熱為「陽邪、易耗氣傷津」,無論是中醫或西醫治療,感染過後都一樣會有疲倦、口渴、咽乾等症狀表現。目前預防的最好方法是施打疫苗、確診後盡早就醫,都可降低長新冠機率;如有疲倦症狀,建議攝取富含纖維質的穀物如全麥、糙米、燕麥等及富含維生素B,能促進能量代謝並且能維持穩定血糖;有腦霧症狀,可以攝取富含omega3的食物如秋刀魚、鯖魚等以補充大腦所需的優質脂質及能減輕全身發炎反應。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以及葉酸如深色蔬菜、堅果、藻類,能促進大腦神經修復;有肌肉痠痛症狀,則需攝取足量的蛋白質;頭痛者要注意水份電解質的攝取,並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巧克力、起司、酒精等食物。另外搭配輕中度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心肺功能恢復。郭俊佑推薦中醫的古老養生氣功八段錦,雖只簡單的八種動作,但研究發現對失眠、高血壓、焦慮等有療效,對於痰濕、陰虛、陽虛的體質都有改善的效果,對於新冠病毒產生的眾多後遺症如疲倦、喘咳、胸悶、心悸、耐力下降、腦霧、焦慮等症狀都有不錯的療效。
-
2022-08-08 醫療.中醫
肩頸痠痛當心可能跟吃冰有關 6個吃冰NG時機一次看:飯後、吃火鍋皆是
走在炎炎日頭下,汗就像是泉水一般湧出,相信任誰都會想來上一杯冰涼飲料暢飲一番,雖然心裡也知道有「吃冰有害健康」這一說,但還是忍不住想要吃冰解熱的欲望,不過大口暢飲的快感之後,恐怕頭痛就會隨之而來,且連肩頸痠痛、經痛,都逃不過。什麼都要冰的 當心變成凍凍腦中醫科醫師田莒昌表示,很多人常會以為中醫觀念古老且不科學,或是舉出反證 「外國人吃冰當家常便飯,還有冷湯料理,也沒吃出毛病」,其實這是個人體質的問題,每個人對冰的耐受力不同,事實上據他臨床所見,因為痛經而就診的患者之中,血瘀型痛經患者,十之八九都和吃冰有關。中醫建議少吃冰並非沒科學概念,事實上之前就有做過一個研究,請自願者喝冰水,喝完馬上做胃鏡,從鏡頭下就發現食道胃壁黏膜都是蒼白的色澤,這就是缺血的現象。貪吃冷飲容易生濕,有些人會經常腹瀉,有些人則是胸悶、胃口變差,而內濕盛而形成外濕,就可能出現像是風濕痠痛的症狀; 除了腸胃功能不好之外,冰品也會直接影響各個器官,像是女性子宮就很容易受影響,除了白帶會變多外,還會形成子宮血瘀,而且會引發痛經。其實,不只是中醫師認為一口灌冷飲或是猛吃剉冰不好,西醫也認同這個觀念,國外有一種頭痛名稱叫「凍凍腦(brainfreeze)」,或稱為「冰淇淋頭痛(ice cream headache)」,其實就是指快速大量喝冰水、吃冰所引起的。肩頸痠痛 當心是吃冰害釀禍冰品會影響痠痛症是有科學根據的,因為冰水順著食道而下,經過附近的肌肉及週邊組織,都會從正常體溫變冷,進而影響局部的血流,減少的血液循環無法帶走累積的組織廢物,因此造成附近軟組織的疼痛。和吃冰最有關係的痠痛,包括頸部、肩膀,喜歡吃冰的女性不妨自我評估一下,痠痛是不是常常從肩頸痛到肩胛骨附近的「膏肓」點?另外,還有胸前鎖骨內側的前鋸肌、中鋸肌等,因此做SPA被按壓到前胸時,常會有痠脹感,還有現在愈來愈常見的筋肌膜疼痛症候群,這些症狀都和吃冰脫不了關係。用對方法吃冰 5招不怕傷健康1、冰先含口中再吞下:吃冰的時候,先把吃下的冰含在口中,別急著吞下去,等到冰溶化後再慢慢吞入。2、含冰位置靠近嘴唇:吃冰會引起頭痛,主要是因為口咽接近腦部和頭部的神經節,因此可能引起鼻內神經節刺激,引起局部血管水腫而造成肌肉的緊繃,或是因為刺激到顎咽部附近的三叉神經,而引起像是偏頭痛般的抽痛,嚴重者甚至會引起眩暈。所以含冰的位置要在口腔較前面的地方,就是接近嘴唇的那一邊,而不要含在口腔中間及後面的上顎,也就是靠近喉嚨的地方,這樣可以避免冰直接刺激上顎上方的蝶神經節和附近的三叉神經,而引發疼痛了。3、吃冰不如吃冰紅豆湯:愛吃冰的人不妨把水果或是將加在剉冰上的紅豆、綠豆、蜜豆等材料冰在冰箱,吃冰涼的水果或是紅豆湯、綠豆湯,而不要直接吃冰,同樣可以達到清涼解暑的功效,也不會太冰。4、先吃料再吃冰:若真的很喜歡吃剉冰,最好也是先吃料,冰等化掉一些再吃,也可以降低傷害。5、中午時間吃冰:在高溫下不吃冰確實很難,建議吃冰的時間可選擇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因陽氣盛時吃冰的傷害最小。這些時候吃冰 恐影響身體機能即使已經有5個招式,讓大家可以比較安心的吃冰,但是有些情況下,還是不要吃冰來得好:1、月經前後1週:女性不管有沒有痛經,建議月經前後1週,最好不要吃冰。2、空腹的時候:很多人早上一起來就喝冰涼的精力湯,以為可以清腸很健康,但因為精力湯材料多是生冷的蔬果,有加冰或是沒加冰,空腹喝都不好。3、用完餐的時候:飯後胃部正需要大量的血流來消化食物,因此飯後不宜馬上吃冰,最好飯後半小時再吃。4、吃火鍋的時候:多數人都認為冰飲是火鍋最佳「涼伴」,其實腸胃忽冷忽熱傷害很大,所以,吃火鍋的時候,還是不要吃冰比較好,要吃就等吃完火鍋後半小時再吃。5、身體很熱的時候:身體很熱時吃冰,會讓身體組織急凍,不只引起痠痛、腸胃不適,也可能引起冠狀動脈暫時性痙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甚至可能因此發病。6、呼吸道不適的時候:有氣喘、咳嗽等呼吸道不適的時候,吃冰會更加刺激,讓症狀更嚴重。延伸閱讀: ·「15款手搖飲」熱量公開!愛喝正常冰、酸小心胖 第一名要快走85分鐘才能消耗 ·吃冰消暑不想變胖!選「冰淇淋or霜淇淋」? 1圖揭「各類冰品陷阱」
-
2022-08-07 醫療.皮膚
真空吸取器可吸出蚊蟲叮咬毒液?皮膚科醫師教你真正有效緩解搔癢和防蚊要領
夏天一到,蚊子猖獗!尤其到戶外踏青時,蚊子時常叮的全身一包又一包,奇癢無比,而民間流傳,「酸性體質」的人可說是「蚊」選之人,最容易被蚊子叮?基隆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沈孟暵表示,事實上,在西醫的領域中,並沒有鹼性體質或酸性體質的概念,而真正的防蚊秘訣其實很簡單,除了穿著薄的長袖衣物,也可以使用防蚊產品,如防蚊液,噴在皮膚和衣服上,皆能發揮效果,原理很簡單,並非靠液體、而是靠防蚊液散發的氣味抵禦蚊子襲擊身體。防蚊液不只擦皮膚 衣服也可以沈孟暵醫師表示,如果不想被蚊子咬,可穿著薄的長袖衣物,亦可使用含有DEET(敵避)成分的防蚊產品,使用上建議可噴於露出來的皮膚,也可以噴在衣服上,因為防蚊產品是靠氣味避免蚊子叮咬。不過有些民眾擔心敵避成分是否安全?對此醫師解釋,市面上販售的產品很安全,使用於大人、小朋友身上幾乎沒有危險性,但少數體質特殊的人,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所以使用之前,可以先在小範圍的皮膚上試擦,待10分多鐘後,若產生搔癢、蕁麻疹等過敏反應,即不適合使用該防蚊產品。一般而言,被蚊子叮的腫包通常會自行消退,其實反而害怕的是民眾過度搔癢,造成皮膚受損,容易引發感染,沈孟暵醫師建議,若趕到搔癢難耐,可冰敷,或擦蚊蟲叮咬的藥膏,通常這類藥膏含有輕微的類固醇,可緩解症狀。真空吸取器是防蚊利器?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它」海外流行一種「真空吸取器」標榜「可將蚊子殘留在皮膚上的毒針及毒液都吸出來」,這真的有效嗎?沈孟暵醫師表示,其原理可能是透過多次吸取皮膚,使得神經的敏感度下降,如同平時抓癢是為了讓皮膚神經去敏感化,或是透過痛感以蓋過癢感。真空吸取器會使皮膚神經較不敏感,達到止癢的功能,「但是應該是不可能把蚊子咬的毒液,或毒針吸出來,畢竟毒液早就滲透到皮膚深層,另外,蚊子也不會將口器留在皮膚上,我認為沒有這麼神奇的效果。」最佳的防蚊方法是用「物理性防禦」,沈孟暵醫師再次強調,外出時穿長袖衣服,在外盡量不要讓皮膚暴露太多面積;睡覺時,可使用蚊帳。此外,有些傳統防蚊產品,例如:精油,類似利用氣味避免蚊子靠近,但是,這類產品的效果依個人使用狀況有所不同。腫包超大擔心感染? 有這些現象務必送醫有些病人被蚊子叮咬後,會產生較強烈的反應,尤其幼童仍在成長發育,免疫系統尚未建立完全,常常會發現腫包久久仍不見消退,或非常大塊,這也和個人體質有關係,代表引發的免疫反應較強,其實如果腫包的狀態部會太癢,可以觀察約1-2週就會消退,不一定要擦藥膏或精油。若父母擔心小朋友會引發感染,沈孟暵醫師建議,此時小朋友如果精神、活力都很好,也不會感到疼痛,就讓它慢慢好起來,但若小朋友搔抓得很厲害,也有明顯的傷口,甚至會感到疼痛或發燒,就需要注意可能是感染的跡象,務必就醫檢查。(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小黑蚊叮滿身包癢到哭? 急診醫授「3招自救」:這時段最容易成目標 ·天氣漸熱蚊子愈來愈多! 專家揭「防蚊液使用原則」:小心中毒
-
2022-07-28 癌症.癌友故事
「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妻卵巢癌4期救不回,婦產科名醫王樂明親站手術台落男兒淚
婦產科名醫王樂明日前上節目《新聞挖挖哇》,淚曝40歲的妻子罹患卵巢癌4期,「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第1次手術時他親自站上手術台,碰到最難的決定,讓身為醫師的他感到很無力。王樂明7/14在臉書PO文表示,妻子已經辭世,謝謝所有陪伴她走完最後一段路的人。 王樂明在節目中透露,妻子在4月時有肚子悶痛、頻尿的症狀,他當下判斷應該只是泌尿道感染,沒想到之後接連出現下背痛等症狀,吃藥都不見緩解,原本妻子不願意做進一步的檢查,但王樂明硬是把老婆帶往醫院照超音波,「一看那個影像就知道完了」。 隨後王樂明為妻子安排包括電腦斷層、正子攝影等檢查,發現7公分大、形狀不規則的腫瘤,且身體多處包括骨盆底的淋巴、主動脈、腸子腹膜、乳房上方都疑似有轉移,決定盡速開刀。 王樂明說,第1次手術決定親自上陣,主動脈上的腫瘤讓他面臨一生中最困難的抉擇,若不開,極有可能再度復發,若決定動刀,一不小心割到大動脈,妻子可能就在手術檯上走了,僅管他經驗豐富,面對親人的生死關頭,還是忍不住落下男兒淚,「其實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還是決定開掉,「運氣還不錯,整個都弄好了,手術還滿成功的」 只是沒想到,在進行後續的治療中,遇到種種難題,在引流時發現內部出血,做了第二次手術找出血點,之後又歷經敗血症、腸子沾黏感染、顱內出血、腎功能異常等問題,每碰到一個就要暫停化療至少2週,腫瘤又再長回來了。王樂明形容,像是有個無形的力量,「每次準備要攻擊這個腫瘤,它就會先攻擊你」。 王樂明表示,當時妻子在加護病房裡已經沒有意識,身體器官都在退守,到後來他已經不看抽血數據,因為「所有報告都把你推向谷底」,雖然理智上知道「完了,哪裡還有什麼藥可以打」,但情感上卻不知道該怎麼向老婆開口,也無法跟妻子談「最後心願」,坦承半夜回到家還是會哭。 王樂明說,妻子從4月29日第1次開刀至今還不到3個月,他的生活卻已翻天覆地,也感覺西醫可以為妻子做的治療已經走到瓶頸,於是跑遍各大廟宇為她祈福。「兩個多月了,我真的好累好累,晚上睡在妳以前的床位,眼淚滴滿枕巾,心力交瘁…」,讓人十分不捨。 遺憾的是,王樂明7月14日在臉書透露,妻子已過世,「凌晨2:49分,妳真的長眠了!拔除身上所有管路,及所有引流管,換好所有的傷口敷料。清理身體!這一刻妳恢復健康的身軀,無病無痛,跟著佛祖去修行吧!」 王樂明要大家放心,「我很好!不用擔心我,只是仍需要整理情緒」,他也謝謝在這段時間裡,曾經陪伴他與老婆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所有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單身即地獄,但失和的婚姻才像十八層地獄!雪兒:熟齡後當個驕傲單身狗,好過硬湊做堆前世冤家 .「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7-24 醫療.中醫
下床腳跟著地痛 足底筋膜炎中醫針灸可緩解
不少人常早上起床腳跟著地有莫名激烈刺痛感,中醫師表示,這應是足底筋膜炎明顯症狀,建議可經由中醫針灸緩解。台南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啟光說,足底筋膜炎發生,最主要原因是足底受到過度刺激,如長時間站立、走健康步道或跑步,讓足底筋膜反覆地受力而發炎;或穿到尺寸不合或鞋底太硬鞋子,讓足底長時間緊繃無法放鬆。另外也有可能年齡增長,導致足部韌帶與肌腱退化以及足底脂肪墊減少,因而支撐作用更仰賴足底筋膜,都會讓足底刺激有增無減。李啟光說,西醫對足底筋膜炎治療,包括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超音波治療、以及足底筋膜伸展運動等。若接受以上治療超過3個月不見好轉或反覆發作,則建議考慮將低劑量類固醇或高濃度(15%至25%)葡萄糖水,直接注射至足底筋膜與腳底跟骨相連處,來改善發炎狀況,減少疼痛。中醫則認為,腎經為人體十二經脈之一,並經足底筋膜;當腎經氣血不足,或脈絡瘀阻時,會導致足部筋骨欠缺滋養,進而產生足跟疼痛的足底筋膜炎症狀;治法上常以中藥及針灸並用來治療。因病灶在腎經,在中藥便以能滋補腎經氣血六味地黃丸為主方;也可以加入香附、鬱金、雞血藤等藥物,以達通經活絡,消腫散瘀。且腎經與膀胱經互相為表裏經,因此針灸會取腎經湧泉穴、太溪穴及膀胱經崑崙穴、承山穴做為治療足底筋膜炎主要穴位。李啟光提醒,除中藥及針灸,建議患者平時可以溫水泡腳(水位至小腿長的一半),增加足部氣血循環;也可以前弓後箭姿勢伸展足底筋膜(患側為後箭步)。患者平時也須適度休息,減少久站、久走,並盡量避免踩硬地板及凹凸不平地面,搭配足部伸展運動,選擇鞋底較為柔軟及足弓支撐較佳鞋子改善。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30多歲粉領族忘了客戶名、動腦頭就痛 竟是長新冠惹禍
台中一名30多歲粉領族今年5月確診康復後,回到工作崗位卻常常發生「熊熊」忘了與客戶有約、連客戶姓名記不住窘境,一動腦筋就頭痛,伴隨失眠等困擾,且情況愈來愈嚴重,經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林幼淳求診,發現是「長新冠」惹禍,經使用御冠「腦霧」方劑等中藥治療,症狀獲緩解。中國附醫說明,中醫部醫師賴香君、歐世宸本月14日受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邀請,發表中醫對新冠病毒染疫後遺症,即長新冠(Long COVID)治療,除了中藥、針灸外,也可藉由食療、穴位按摩、導引復健等加強療效。中國附醫中醫部針對長新冠患者出現疲倦、腦霧症狀,分別開發御冠「疲倦」方劑,以及御冠「腦霧」方劑。中國附醫指出,因應長新冠病人的增加,開立中西醫聯合染疫康復者門診,由感染科、胸腔內科及中醫部共同照護新冠肺炎後遺症的病人,患者搭配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運動導引等調整,並透過中醫中藥的調理改善症狀,重回工作職場。林幼淳說,長新冠常見神經精神後遺症,可能與腦部細胞因病毒感染發炎有關,症狀包括睡眠問題、情緒焦慮、憂鬱、頭痛,以及又稱「腦霧」(Brain Fog)的認知功能障礙,如記憶力減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尤其出現在中醫所說具心或腎氣血不足體質的人,可藉由中藥如御冠「腦霧」方劑,補氣養血安神、醒腦開竅的方法來改善一系列的症狀。中國附醫中醫內科醫師吳美瑤說明,疲倦在中醫辨證中屬於氣虛的範疇,感染新冠肺炎病人又常有肺熱傷陰的問題,與中醫在治療溫病後恢復期多需要氣陰雙補的理論不謀而合,因此使用包含西洋參、紅景天、麥門冬、北蟲草等中藥的御冠「疲倦」方劑,有助於補氣養陰,改善疲倦。
-
2022-07-15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牙醫師手術久站傷腰椎!靠著每天做這運動,疼痛幾乎不再發作
兩年前一次搬重物之後,臀部開始疼痛,檢查發現是腰椎問題,因為我長期幫病人動手術,且站姿不良所致。後來透過復健、針灸及做柔軟操,才改善疼痛,現在幾乎都不再痠痛了,建議長者每天一定要做柔軟操,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整個人會更有活力。治療病患常站立 提重物發病許多牙醫師長期低頭工作,因姿勢不良而導致頸部、脊椎及手肘疾病問題,我則是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因為我是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治療病患時常要站立,像顏面手術等必須採特定角度治療,會以特別的姿勢站立7至10小時。過去自覺身體健康還不錯,沒想到,兩年前一次朋友送2、3公斤重的水果,可能是拿取時姿勢不良,整個腰竟非常痠痛,才想到自口腔外科開始受訓以來,我已從事相關工作39年,長時間下來導致腰椎損傷。右邊腿臀開始痛 靠束腰減緩那次發作時,先從右邊大腿及臀部開始痛,走路走不快,而且很痛苦,痛得「坐立難安」,於是開始在手術時戴上束腰帶,希望能減輕痛苦。未料,今年4月左邊大腿及腰椎神經也出現疼痛,且愈來愈糟糕,檢查發現有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等問題,西醫開藥及中醫針灸治療沒有太大改善,還發現連腰都彎不下去,「骨頭真的僵硬了」。想起小時候學校都會做晨間早操運動,我開始每天做5分鐘早操,5月起在軟墊上做柔軟操,疼痛狀況慢慢緩和,骨頭僵硬減輕了,也可以走路了,現在疼痛幾乎都不會發作。其實柔軟操都是簡單動作,包含左右轉腰、踮腳及彎腰後仰、左右甩手、交叉抬腳等動作,做20下即可,就能感覺到關節開始可以動,筋骨鬆了,身體舒暢後,心靈也放鬆,非常舒服。不過,若是手術姿勢不良時仍會發作,所以現在手術間又會穿上束腰帶,並在休息後做柔軟操及按摩穴道舒緩,「這也沒辦法,每一行一定都會有辛苦的地方。」天天做柔軟運動 關節變柔軟想當初連走路都很痛,更擔心人生就此完蛋,現在想想,「好好走路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在自救治好後,人生有做下去的動力」,不然本來我還想退休。建議年紀大的人要每天做柔軟操,隨著年紀增長,不管身體多健康,骨頭跟關節都會開始僵硬,產生一些傷害,可以透過柔軟運動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人會更有活力,生活比較幸福。很多癌症患者是因為飲食而生病,因此,我幾乎只吃素食、吃原型食物,人造素食或醃製類的食物都不吃。醫學辭典●脊椎側彎脊椎側彎是指人體的脊椎有側向的彎曲,形狀可能是S形或C形,先天性的脊椎側彎,與基因、後天姿勢不良都有關;後天的脊椎側彎,除了因為脊椎退化合併出現的側彎外,許多神經及肌肉的疾病也可能導致年輕人脊椎側彎,嚴重時會有駝背及呼吸問題。●椎間盤突出30歲以後,椎間盤可能會開始退化,水分流失時,椎間盤便變得扁平及更脆弱,包著椎間盤的堅硬纖維外殼易出現細小的裂紋,導致椎間盤裡面的啫喱狀物質滲出,使椎間盤突出,此情況將壓迫到脊椎神經,產生痛、麻症狀。夏毅然小檔案現職:●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任●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年齡:64歲學歷:●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哈佛大學牙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口腔顎顏面區域腫瘤●顳顎關節治療●口腔顏面骨折外傷●口腔顎顏面外科矯正●唾液腺疾病●植牙手術興趣:烹飪、健走經歷:三軍總醫院口腔外科主任及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
-
2022-07-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輕症轉陰 中醫師:內熱仍在勿激烈運動
作家蔡詩萍確診恢復後即跑馬拉松,未料帶狀皰疹上身。中醫師陳勇利說,有些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以為自己無礙,確診過後就恢復正常生活,但事實上感染過,體內就是曾有病毒,也許還有些「內熱」未清,火苗還未熄,若驟然激烈運動、太累,疾病就可能再被點燃,也就是形成成人(MIS-A)以及兒童(MIS-C)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疾病。擁有中西醫資格的陳勇利目前是中醫執業醫師,他說,即使是確診輕症或無症狀,他仍建議應該給中醫師,有助於把體內的內熱清一清。有的人也許自認沒有什麼,但也許有便秘、口乾等而不自知,若持續兩三周,疾病症狀可能就會出現。而這段期間因身體尚未恢復,也建議不要從事激烈運動,以及多補充水分。他說,輕症患者雖已轉陰,但馬上就去跑馬拉松,身體系統缺水,因此帶狀皰疹上身,也是MIS-A的一種。這種情形小孩子也常見,因為小孩的水容量少,只有成人的3分之1,內熱未清,很容易一下就衝過警戒點。像最近他門診也遇到幾例帶狀皰疹和口腔皰疹,都是這樣。至於中重症患者是否也有內熱?陳勇利說,因為中重症患者服用的進口特效藥很冷,治療後也沒什麼。但若是症狀明顯又不治療,或延後治療,得到長新冠的機會就很高。他說,夏天來了,西瓜、水梨都是不錯的滋陰食品,下午4時以前吃西瓜、水梨不要削皮,都是當令很好的水果,也有助補助體內水分,去除內熱。但像榴槤則太過燥熱,會讓體內的火更旺,則建議不宜食用。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減損4成醫療可近性!這兩種人、這種病最慘
根據經濟學人推估,台灣今年1到6月超額死亡為8067人,對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冠致死死亡6326人,間接超額死亡人數達到1741人,多個領域學者專家接連疾呼「不應忽視任何死亡」,建議速將傳染病改列第四類、改採流感化監測,藉此促使醫療量能正常化、減少間接死亡,指揮中心仍不動如山。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上午例行直播中,根據已發表於國際期刊之本土研究,證明早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初,社區民眾整體醫療照護可近性就已減損39%。其中80歲以上長者之醫療可近性減損程度達到43%,為各年齡層之冠;外籍人士例如移工醫療,醫療可近性更減損達到50%。另有國外研究指,疫情導致醫療不方便,糖尿病死亡率增2成。該所成員范僑芯指出,今年疫情更嚴峻,初步也可從健保資料看到,雖然到醫院看較嚴重疾病的就醫下降幅度較小,但相較於疫情前一年,無論2020年、2021年,到今年4月,西醫診所的單月門診量降幅達到200至400萬件。至於5、6月疫情最嚴峻時,醫療服務及醫療可近性所受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彙整和分析。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對於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控制,西醫基層扮演關鍵角色,國外研究已經證實,疫情將導致慢性病監測和控制成效變差。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表示,英國2020年1月爆發大流行後,英格蘭地區糖尿病診斷率與糖化血色素監測率都大降3分之2,同期糖尿病病人死亡率上升19%,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地區糖尿病病人死亡率也增加了13%。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底,英國醫療服務恢復常態後,上述死亡率便重新趨近背景值。「若能改以地方流行監測,使醫療正常化,控制慢性疾病亦會使流行控制得更好!」陳秀熙表示,反之,若慢性病因醫療障礙而控制不佳,不但將導致國家付出間接傷亡的代價,也將提高染疫率、重症率、死亡率。 台大公衛所成員林庭瑀指出,義大利研究追蹤497位有糖尿病的健康照護人員,結果發現,單單「控制好血糖」這一項因素,如果有做到,就能將接種mRNA疫苗後突破感染的風險降低74%。嚴明芳指出,另有荷蘭研究發現,疫情導致高血壓病人停藥,若病人又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最多可增加3.8倍。各國如何兼顧疫情與慢性病的控制?答案就是加強發展遠距醫療,可惜的是,這方面亞洲國家明顯遜於歐美。范僑芯指出,最新研究發現,歐美國家2020年後,遠距門診的量能皆有明顯有增加,幅度從增加3成到增加7.2倍,成功維持醫療照護量能不要下降太多。反觀亞洲國家,則因先前缺乏相關規劃,無法及時運用遠距來減少醫療量能之衝擊。很多人會擔心,改採流感化監測,如果BA.4、BA.5導致本土流行再起,怎麼辦?陳秀熙拿出實際數據指出,即使有BA.4、BA.5進入社區,預測到8月底,繼續用嚴密的大流行監測,單日新增個案大約是3.5萬人,單日感染率是僅0.2%,但若採取地方流行的社區流感化監測,8月底單日個案仍在一萬以下,大約9000,單日感染率僅0.04%。陳秀熙表示,台灣有高追加劑接種率加上落實戴口罩,兩者對於預防中重症和死亡的效果達到80%以上,抗病毒藥物對於中重症和死亡的預防效益也有5到7成。此外,觀察其他國家經歷大流行後,即使變異株佔比上升,單日染疫率和死亡率也無明顯變化。陳秀熙呼籲,不應該讓變異株影響台灣過渡到地方流行防疫策略,也不該停止邁向新常態生活。
-
2022-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七天解隔後不代表已痊癒 染疫後應該要補身體嗎?
● 疫後不要「大補」,避免黃耆、人參類等補氣藥● 多補充維生素A、C、D● 多照陽光、外出走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趨緩,「長新冠」症狀卻困擾許多確診康復後的患者,有些人仍持續乾咳、腹痛或拉肚子,還有些人出現「腦霧」。醫師提醒,七天解隔離後不代表就已痊癒,可適時補充維生素等營養品幫助修復,但切忌疫後「吃補」,小心愈吃,症狀拖愈久。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指確診後三個月依然持續的症狀,才會叫做「長新冠」。根據研究,Omicron變異株出現長新冠的比率僅5%至8%,較之前的Alpha、Delta變異株出現約五成少很多。症狀趨緩 不用擔心長新冠這波疫情四月多開始流行,如果民眾現在還有持續性症狀,在嚴格定義上並不算長新冠,只可算是後遺症或是持續性症狀。染疫後遺症在一個月內很常見,通常會陸續改善,若二、三個月內症狀趨緩,就比較不擔心出現長新冠。不過,柳朋馳說,長新冠或新冠後遺症很難明確去量化或實驗數據來檢視。近期臨床上常看到染疫後就診病患,主訴多為疲倦、肌肉痠痛,有些患者有睡眠障礙、影響食欲,都難以透過檢驗等來診斷。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現行政府規定隔離七天後傳染力降低,即可解隔。雖然傳染力下降、有些人快篩驗陰,但從中醫來看,還有餘血沒有清乾淨的後遺症,常見最典型症狀為咳嗽、喘,有些人出現頭暈、耳鳴,還有人是腦霧,出現忘東忘西、事倍功半的情形。解隔非痊癒 3個月內要注意一般感冒或新冠病毒,都是「外感」,瞿瑞瑩說,外感要治療、清餘邪,必須「引邪外出」,疾病就會自然痊癒。一般感冒可能只要發個汗就能將餘邪引出而痊癒,但新冠病毒則是比較難纏的外感,需要一至三個月才能清乾淨。瞿瑞瑩提醒,不可一解隔離就以為痊癒,染疫後三個月內的生活起居應盡量單純、不亂耗損身心。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以為染疫後應該要「補補身體」,但「萬萬不可」,有些女性月經結束後習慣喝四物湯調補,染疫後也應盡量避免。瞿瑞瑩解釋,治外感要像大禹治水,給出路引導。在染疫前吃補藥,可以「固表」讓外邪不侵入體內,但染疫後服用反而封住外出的路,讓餘邪留在體內,尤其是黃耆、人參之類的補氣藥,更容易在體內壅塞化熱,對於原先反覆咳嗽、疲勞、腸胃功能異常等症狀的改善不大,甚至會「壞病」,造成病情惡化。清淡飲食 運動應循序漸進瞿瑞瑩建議,疫後雖然不可「大補」,但可以吃一些雞精、魚湯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增加體力,飲食清淡為主,以清除內熱。但過量的運動在中醫來說是「耗氣」,對身體也是一種耗損,因此運動應循序漸進,再慢慢回到過去的運動量。柳朋馳說,染疫出現喉嚨痛、咽喉不適等症狀,可能對粘膜有些損傷,建議可以多補充維生素A,幫助粘膜修復;也可多補充維生素C和D,有助於組織恢復和免疫調節。在家隔離期間可能因為光照不足,造成日夜顛倒、睡眠障礙,因此解隔後可多照光、外出走走,讓褪黑激素分泌恢復正常,肌肉張力逐漸恢復,藉以改善疲倦、肌肉痠痛問題。如果染疫後持續的症狀持續二至三周,可到一般中西醫門診或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就醫;如果治療二、三個月,症狀仍未改善或出現新症狀,則要小心恐有其他疾病問題,須做進一步的檢查。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清冠一號公費調整達共識 醫建議納未打3劑確診者
清冠一號應明訂公費適用對象,衛福部已與專家學者達調整初步共識,適用對象仍在擬定階段,不會單純以年齡劃分,將多方考量重症危險因子,有中醫師建議應納未打3劑疫苗確診者。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隨著單日本土個案數增加到萬例以上,衛福部中醫藥司日前邀集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及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研商 「公費COVID-19治療用台灣清冠一號申請補助方案」,盼調整公費清冠一號適用對象,以利公費預算更完善運用。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今天上午告訴中央社記者,7月4日會議中,經過一番討論後,已和與會的專家、學者達成初步共識,認同不論西藥或中藥,只要是公費給付藥物就應該制訂明確適用對象。至於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指引方案仍在作業中,不排除會參考口服抗病毒藥物。黃怡超重申,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絕不會如外界所言簡單以「年齡」劃分,13至64歲確診者不一定只能自費購買,訂定未來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同時會將年齡以外的重症危險因子納入考量。至於外界關心的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何時上路,黃怡超表示,由於公費適用對象仍在擬定階段,需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拍板才算正式定案,日前指揮中心推估的7月暫不限縮清冠一號公費對象,時程推估合理,但新制準確上路時間未定,以目前作業進度推算,應不會7月中旬倉促上路。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柯富揚說,除了醫院確診者,自4月18日開放居家照護輕症者可公費使用清冠一號後,當時雖有優先適用對象,但沒有限縮公費對象,已累計多達9萬多人次的確診者使用過清冠一號,療效有目共睹,尤其清冠一號沒有明顯副作用或交互作用,不應該完全改為自費。柯富揚表示,認同公費給付的清冠一號應有明確適用對象,雖然可參考西藥,但不能只按照抗病毒藥物給付,中醫與西醫是兩種思維的醫學,同意新版公費對象不可僅以年齡區分,建議納入慢性肝病、腎病、免疫系統不全等慢性病或重大傷病確診者,甚至應該將未打滿3劑疫苗確診者納入。另外,柯富揚提到,雖然現在北部疫情已逐漸趨緩,但中南部疫情仍在,中南部確診者正是需要使用清冠一號階段,若在此時重新公告新版公費適用對象,「是否有必要雨中收傘,需要審慎評估」,建議新制上路、推動時間點應該往後延。
-
2022-07-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痛苦的經驗學習教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療人員的省思」。一位放射師在自己的小孩皮膚病時而復發無法以西醫的治療得到滿意的結果時,聽信一位醫師的建議「喝蛇湯」,雖然半信半疑,但愛兒心切,就試了這方法居然得到根治,也因此回想自己也聽過一些不是西醫確證有效的睡姿、飲食方面的改變可能有助於尿道結石的報導。一位腫瘤科醫師想起自己二十幾年前沒有救活的病人,寫出自己當時可能犯下的錯誤所做的省思令人佩服,我們也邀請一位在美國的資深腫瘤科醫師對這位醫師的省思所做的客觀的評論。醫療團隊能有機會以更開放的態度檢視其他醫療的可能性,或分享自己對過去所犯錯誤的檢討,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謙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同理心病人的感受,讓症狀獲得改善!】【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對不起!醫生叔叔猜錯了!】讀吳醫師的文章,可能比他虛長幾歲,也是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我,有些感觸。特別是,我覺得文章好像太早結束;因此,不腆己才,作此續篇。醫生選擇治療不是用「猜」的血液腫瘤科病人接受化療之後,因為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白血球降低是預期的反應,特別是血癌病人的骨髓已經不正常,化療後的白血球數值可能低到幾乎不存在的程度,並且需要好幾週的時間才能恢復。即使我們把這樣的病人放在無菌室裡,也無法保護他們不發生「嚴重中性白血球低下發燒症」(Neutropenic fever)。吳醫師的文章已經説明醫生在這樣的狀況下,身體檢查的重點,包括口腔與肛門,人工血管埋置處有無感染徵兆;胸部X光有無肺炎;尿液檢查有無尿道炎。在精要的病史分析與身體檢查的同時,血液及尿液標本也已經在最短的時間內收集送檢,廣效抗生素應該在最短時間內啟用。一半以上的嚴重中性白血球低下發燒症病人臨床上沒有明顯的感染源。我們知道病人發高燒是因為在與某種微生物做戰,但是卻沒有能打仗的士兵(白血球),而只能靠選擇精準的武器(抗生素)來擊敗敵人。吳醫師根據臨床抗生素使用指引(guideline)選用廣效抗生素;並非用「 猜」的,而是如吳醫師的解釋:因為細菌感染比較可能在短時間內致命,而黴菌感染則通常是慢慢燜燒型的臨床過程,如果血液、尿液培養沒有結果,而用了廣效抗生素兩三天後,病人仍持續高燒,就會考慮加上抗黴菌藥物。這個病人在發燒三天後就發生敗血性休克死亡,誠屬不幸,也很不尋常。病人失蹤失聯這位15歲青少年的血癌病人的整個病史並不是罕見。我過去也有不少個病人在治療達到疾病緩解之後就跑去使用民俗療法;當疾病惡化,再度回到醫院時,常常是病入膏肓,藥石罔效了。在台灣行醫時,這樣的狀況幾乎每週都會碰到。當然西醫對於很多癌症是沒有太多有效的二線或三線用藥,但是,碰到有高治癒率的癌症,如果病人及家屬失蹤失聯,可能就喪失了癌症治療的最佳契機。兒童及青少年的急性血癌,特別是淋巴球性血癌有八九成的治癒率。這位15歲少女的死亡,的確令人非常惋惜。從這個病案(相信類似病例是並不少見的),我們需要反省及尋求改善的第一件事是-加強對病人及家屬的教育,並且設立鍥而不捨的追蹤制度,挽回失蹤失聯的病人。台灣近年來有個管師制度,相信這不是困難的事。醫療是藝術,不能完全依照診療指引很多人説每年七月要避免生重病或動手術,因為這個時候醫院有許多醫學院剛畢業的、沒有經驗的年輕醫師。美國病人在初診看醫師之前需要做的功課之一,是查看這個醫師的經驗資歷;這正是説明了醫療不能全盤依照教科書,或健保的「用藥指引」。好醫師或是有經驗的醫師,是能看到每個病人的病獨特之處,為病人選擇最適時、適當的治療。如果這位15歲的病人是給吳醫師的較資深的同事照顧的,會不會早早就看出黴菌感染的可能性而提前用藥?畢竟,因為化療藥及高劑量類固醇的治療,念珠菌在急性淋巴球血癌病人不是太罕見,這樣的感染也常常會有一些臨床上的蛛絲馬跡。美國有句常用的諺語「 Hind sight is 20/20. 」,中文的意譯是「事後諸葛」。資深的醫生會不會比較不受到 guideline的束縛?話說回來,這個病人從發燒到去逝只有短短三天的時間,可能神醫也都無回天之術。健保的醫療約制旨在防範醫療浪費,有時候卻限制醫師、甚至處罰醫師做該做的事幾年前在台灣工作時,看到同事可能因為檢驗項目或用藥被健保刪除給付而要寫申報,希望健保重新考慮,否則,不僅被核刪的項目沒有給付,醫院還可能被罰該項目幾十倍的錢。我看到同事為了一個血鉀檢驗被刪要寫報告;試想醫師在百忙當中要仔細翻閱病歷,寫報告,為什麼開立血鉀檢驗。這樣的制度是遏止醫療浪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這讓醫師在開立各種檢查或處方時,至少想個兩次,才不會落入被核刪、寫報告的陷阱。這個15歲病人的病程及結果牽涉到「 用藥指引」。而用藥指引往往結合在健保給付規範裡。吳醫師在選擇抗生素時,並沒有顧慮到健保給付問題;但這是每個在台灣執業的醫師不得不常常思考的問題。健保的用藥指引是否全都合理?是否與時更新?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醫生想要開的處方不在健保給付的規定(也就是不符合用藥指引),醫生跟病人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放棄該處方或是自費用藥。用藥指引 guideline指導年輕醫師如何用藥,但是應該與時更新,並且給予醫師一些因病人的特殊狀況做調整的空間,才是鼓勵醫師給病人最佳照顧之道。結語醫生在漫長的行醫生涯,難免有治療失敗的例子。吳醫師將自己多年前的失敗的病例公諸於世,應該得到喝彩。有些失敗例子是完全無法迴避的,有些則是可以在痛苦的經驗裡學習教訓,所以下一個類似的病人才能有好的結局。我相信這也是吳醫師沒有寫出來的最後結論。
-
2022-07-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對不起!醫生叔叔猜錯了!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療人員的省思」。一位放射師在自己的小孩皮膚病時而復發無法以西醫的治療得到滿意的結果時,聽信一位醫師的建議「喝蛇湯」,雖然半信半疑,但愛兒心切,就試了這方法居然得到根治,也因此回想自己也聽過一些不是西醫確證有效的睡姿、飲食方面的改變可能有助於尿道結石的報導。一位腫瘤科醫師想起自己二十幾年前沒有救活的病人,寫出自己當時可能犯下的錯誤所做的省思令人佩服,我們也邀請一位在美國的資深腫瘤科醫師對這位醫師的省思所做的客觀的評論。醫療團隊能有機會以更開放的態度檢視其他醫療的可能性,或分享自己對過去所犯錯誤的檢討,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謙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同理心病人的感受,讓症狀獲得改善!】老人家常說:「先生緣,主人福」。年輕時不能參透其意涵,在重症生命交關的當下,醫生一個關鍵性的處置決定了治療的成敗,一旦做錯就萬劫不復,病人就失去活命的機會。但是醫生不是神,做決定時間可能很短,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做對,或是猜對!1998年7月我在高雄某醫學中心晉升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開啟了獨當一面的醫師生涯。由於經驗不足,上班時時刻刻都是戰戰兢兢,壓力很大。當時承蒙前輩醫師們的悉心指導,有問必答,終於讓我順利度過前一年的時光。然而,最讓我無法忘懷的,是我才升上主治醫師的第二年,由於唯一的小兒血液科醫師出國進修,所有15歲以上的病人轉由我收治。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15歲的顏小妹,診斷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經過了骨髓檢查與多次化療,其中遇到幾次中性球嚴重低下的發燒(Neutropenic fever),採用強效抗生素與抗黴菌劑後都能順利控制,化險為夷平安出院,而且半年後骨髓檢查也顯示白血病完全緩解。她與家人都非常高興可以脫離痛苦的療程。幾次門診後,她竟然消失沒再回診追蹤。再一次見到她已是半年後的急診,因為發燒好幾天,血液檢查發現嚴重貧血及血小板低下,仔細詢問後原來是去接受民俗療法,所以沒來複檢抽血,判斷應該是白血病復發了。入院後,所有的診斷過程與治療全部重來一次,顏小妹非常配合,不哭不鬧反而讓我非常心疼。然而,這次的化療似乎沒有先前那樣的順利。化療後的3天就出現39C以上高燒,沒腹瀉,人工血管無紅腫,口腔與肛門都無感染徵象,胸部X光片無浸潤。使用能對抗革蘭氏陰性與陽性的強效抗生素仍持續高燒不退,發燒後第3天引發敗血性休克死亡。隔日細菌室通知血液培養長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依當時抗生素臨床指引,白血球低下時使用廣效性抗生素2天後無改善才建議抗黴菌藥物。我完全按照指引給藥卻沒想到一開始就是黴菌感染!我的心情盪到谷底,難過了好久好久!一週後,家屬來門診開診斷書。對於治療失敗非常不能諒解,質疑有醫療疏失。我據實以告,承認猜錯了。在細菌培養的報告出來前,一定是根據經驗給藥,依感染部位判斷最有可能的細菌。然而,萬一感染部位不明顯就只能先用猜的或是直接用廣效抗生素。黴菌感染一般較為和緩,不致於立刻造成危險,因此可以放在後面考慮。然而病情進展千變萬化,有許多例外狀況隨時可能出現,這是臨床 指引不會寫的!近年來由於多種抗黴藥物的引進,現今的臨床指引已將抗黴藥物的使用放在白血病化療後預防性給藥的位置了。因此,能夠做對或猜對就是病人的福氣,原來這就是「先生緣」啊!時間雖然經過了20多年,但是當時的場景卻依然宛如昨日,歷歷在目。為人醫者,能不更加謙虛,更加敬畏上天嗎?顏小妹!醫生叔叔真的猜錯了,我不是故意的,我多希望妳能夠好起來!
-
2022-07-06 醫療.中醫
冰箱內的陳年藥材能吃嗎?中醫師教你辨別中藥是否變質,出現「3狀況」不可再食用
不少人家中都會存放一些中藥材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藥材放冰箱可以放多久?如何判斷藥材是否變質了呢?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表示,中藥材冷藏存放可延長保鮮,但仍建議依照原有的保存期限內使用完畢;或發現藥材出現發霉、蟲蛀、出現異味等狀況時,就代表藥材已變質,不建議繼續使用。許多人都習慣把中藥材放入冰箱中保存,但藥材放久了會不會影響藥效?又該如何判斷藥材是否變質了呢?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表示,藥材久放的確有可能因藥性揮發而使藥效減低的狀況,建議民眾最好還是依照藥材包裝上的保存期限使用為佳。「3狀況」辨別中藥已變質然而,即便藥材仍在保存期限內,在使用前仍須留意是否出現變質的狀況。陳至奐醫師表示,中藥材變質的常見狀況包括:1.發霉:若藥材上附著毛茸茸的白色或綠色菌絲,代表藥材可能已有發霉的狀況,應全數丟棄、不可再食用。2.蟲蛀:若中藥材上出現孔洞,或是留有不明粉末時,代表藥材可能已遭蟲蛀,亦不建議再食用。3.氣味改變:部分中藥材含有揮發油,若久放或存放不當可能會出現藥材氣味改變或淡化的狀況,都不建議再食用。陳至奐醫師提醒,雖然許多中藥材都經過乾燥處理,但因爲台灣氣候悶熱潮濕,仍可能因為久放導致受潮、變質的可能,因此提醒民眾一旦將藥材開封後應盡快食用完畢,同時也要留心藥材的保存方式與保存期限。若發現疑似藥材變質的狀況時,便不可再食用,以免影響健康。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中西醫師 陳至奐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7-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同理心病人的感受,讓症狀獲得改善!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療人員的省思」。一位放射師在自己的小孩皮膚病時而復發無法以西醫的治療得到滿意的結果時,聽信一位醫師的建議「喝蛇湯」,雖然半信半疑,但愛兒心切,就試了這方法居然得到根治,也因此回想自己也聽過一些不是西醫確證有效的睡姿、飲食方面的改變可能有助於尿道結石的報導。一位腫瘤科醫師想起自己二十幾年前沒有救活的病人,寫出自己當時可能犯下的錯誤所做的省思令人佩服,我們也邀請一位在美國的資深腫瘤科醫師對這位醫師的省思所做的客觀的評論。醫療團隊能有機會以更開放的態度檢視其他醫療的可能性,或分享自己對過去所犯錯誤的檢討,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謙虛。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各大醫院急診室裡出現許多焦急的父母,他們的身上都抱著身體不適的年幼小孩。看到這個情形,讓我想起九年多前照顧幼兒的辛苦。兒子年紀滿六個月後就開始生病,由於先前有照顧大女兒的經驗,因此對於一般感冒的照護還能駕輕就熟,但是八個月後,屁股或大腿的內側就開始出現像青春痘的紅腫突出物,雖然有到藥局諮詢藥師的建議:購買軟膏塗抹傷口,避免細菌感染。但是幾天後,突出物的紅腫還是沒有改善,突出物的症狀有愈來愈硬的感覺,到門診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是細菌性毛囊炎,也就是一般民眾俗稱的「釘仔」。醫師除了開藥與一般外科治療外,也叮囑小孩的照顧者要勤換尿布;睡覺時,室內環境要保持通風與涼爽。雖然我和我的家人都有按照醫師的醫囑,但一年內還是因為釘仔的問題,陸陸續續到醫院就醫治療,其中更因為蜂窩性組織炎的關係,兩次住院接受清膿與抗生素治療。還記得第一次住院治療前,連續兩天晚上都到醫院掛急診,原因都是高燒不退;由於身體持續反覆高燒,急診的小兒科醫師會診小兒外科醫師後,建議住院接受治療。住院期間,除了抗生素的治療外,小兒外科醫師每天都會到病房裡幫兒子清除釘仔內的化膿。面對兒子治療時的疼痛,心中都會感到不捨,只能在治療中與治療後,不斷安撫兒子不安與疼痛的情緒。幾天後,發炎指數正常,醫師說:「可以出院了,但是五天後還要再回門診追蹤。」想不到出院不到三個月後,兒子又因為釘仔的問題,再次住院。小兒外科賈醫師在住院病房看到我和我的小孩後還嚇了一跳:「怎麼這麼快又住院了?」我和我的老婆詢問賈醫師:「為什麼兒子會一直生釘仔?」賈醫師說:「可能是和他的體質有關係,不過我在讀書時,老師曾對我說過:『改善釘仔的症狀,有一種另類療法:喝蛇湯。』或許你們可以試試看。」對於醫師的建議,雖然心中半信半疑,但是為了改善兒子的症狀,我和老婆在兒子出院後,就開始嘗試讓兒子喝蛇湯。神奇的是,兒子生釘仔的症狀真的獲得改善,身體比較不會長痘子。我自己在醫院的泌尿部門上班,因為兒子的關係,也會同理心病人的感受。當看到民眾因為同一側反覆得到尿路結石而痛苦時,我會建議他們:最好多變換睡覺姿勢,因為長時間壓迫患部,會造成腎臟的血流不順,很容易產生尿路結石。美國加州大學曾針對110名尿路結石患者的睡眠習慣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八成右側腎結石患者習慣右側朝下、左側朝上的睡覺姿勢;七成左側腎結石患者則習慣左側朝下、右側朝上的睡覺姿勢;睡覺翻來覆去者僅佔17%。當然還會告訴他們:「睡覺前不要吃太多東西!」因為尿液中的各種物質濃度非常容易受到食物影響,並且在進食後二至四小時達到最高峰,因此在就寢四小時前用完餐,並且嚴守就寢前不吃任何食物的習慣,是很重要的預防結石之道。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2/視訊為何難用?專家分析三大原因
新冠疫情下「視訊診療」是大勢所趨,政府及人民「不得不」透過網路進行一連串醫療服務,然而使用起來卻「綁手綁腳」,專家歸納三大致命原因,包括民眾「數位力欠缺」,政府設計系統「未納入使用者思維」、以及「防弊心態造成資訊障礙」。70多歲的陳奶奶,平常用的是女兒幫她申請,可以通話、Line聯絡的簡單功能智慧型手機,今年5月因快篩陽、感染新冠肺炎,雖政府開放「視訊診療」,在家即可用手機APP聯絡醫師看診,但對陳奶奶來說是難上加難,最後靠著女兒協助,才搞定這些複雜程序,完成視訊看診及拿藥。上述案例在台灣的各個家庭中不斷上演,新冠疫情除了病毒攻擊,也燒出數位力不足,恐影響醫療權益問題。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表示,過去的「通訊診療」是架構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下的產物,近期則因新冠肺炎疫情,才擴大到「居家視訊快篩陽確診」,一度放寬到慢性病者也能視訊看診。過去民眾就醫,得親自跑醫院,到櫃台掛號、候診、到診間看醫師、進行醫療行為,接著批價、到藥局領藥、藥師或護理師進行衛教。開放視訊診療後,上述流程通通轉到網路,也是問題的開始。通訊診療APP不好用 全因設計「未從使用者角度」思考現行的通訊診療平台APP,讓民眾可選擇居家附近醫療院所掛號視訊看診,但介面APP設計複雜,對醫療院所及民眾都很痛苦,大多數醫院乾脆不用,通通改叫民眾加LINE,才順利完成看診。潘人豪表示,大多數政府機關、醫院體系設計的APP,多從「提供者」、也就是政府及醫院角度來設計,他們在意的功能性、方便申報健保,對民眾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反而造成民眾使用不便。數位流程中,應以「使用者角度」來設計操作流程,提升民眾體驗好感、黏著度、滿意度,否則APP功能再多,對民眾來說都不好用;如果是高齡長者,數位力普遍較差,APP用起來更是折磨。憂盜刷 防弊心態成最大資訊障礙 那政府為何設計不好用的APP?除了沒有透過「使用者思維」來設計,另一個最擔心的就是「防弊」。像健保快易通要申請「虛擬健保卡」,得自備讀卡機、健保卡及戶口名簿,於健保署網站取得裝置認證碼後才可綁定。這樣的流程陳奶奶根本做不到,況且手機門號還是女兒的名字,申請上更是卡關,「簡直讓陳奶奶別想申請了」。潘人豪指出,多數APP設計多從「防弊」心態出發,設計出上述的流程,然而,盜刷信用卡、健保卡事件不稀奇,轉到網路世界一樣會發生,不應為了「防弊」1%的機率,造成99%的民眾使用瓶頸。數位流程防弊很重要,但應該是「容錯機制」且在「後端檢核」,而非擠在「前端防弊」,否則一線人員永遠疲於奔命,還沒提供醫療服務前,反而花大把時間為民眾「解決客服」。領用公費清冠一號曠日費時 民眾只好不通報「蓋牌」疫情期間,民眾要用視訊診療看診、拿藥,但也因為各種繁複程序,許多民眾寧願「蓋牌」,自己解決。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表示,快篩陽患者若要找中醫師開公費清冠一號,須先看西醫取得確診資格,才可以到中醫開藥。許多民眾覺得視訊診療流程麻煩、或搞不懂操作方式,時常放醫師鴿子。潘人豪指出,更多民眾乾脆不通報,直接自費購買清冠一號。潘人豪表示,「視訊診療」是未來趨勢,建議政府應健全法規、明定規範,開放業界投入,讓環境市場更有競爭性,才能提升「使用者體驗」,讓醫療真正走進社區;另也應該轉換「防弊心態」,容錯機制加上後端檢核,快速處理問題,才能挪去現存的資訊障礙。偏鄉數位力、健康識能不足 難串接視訊診療衛福部推動多項政策下,投入許多醫療資源進入偏鄉,潘人豪指出,礙於偏鄉長輩資訊能力不足,多半仍仰賴實體醫療行為,像是衛生所或衛生站延伸醫療服務,或者醫學中心配合巡迴醫療車等,多以實體看診,幾乎不太使用視訊診療。潘人豪點出,偏鄉長輩更大的問題是欠缺「健康識能」,有長輩吃檳榔牙齒掉光,但不認為自己必須看牙醫,即便偏鄉巡迴醫療車開到他家門口,長輩也不會主動去問醫師。潘人豪表示,民眾享有不同權利之前,必須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權益」,就像上述偏鄉吃檳榔長輩,若沒有意識到自己要看牙醫,根本不知地處偏鄉、醫療資源不如都市充裕的現況,因此再提倡健康平權前,提升民眾「健康識能」能力更為重要,包括建構民眾的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等知識。潘人豪表示,數位能力未來會躍升為基本能力,且數位化能大幅降低成本,數位模式只會愈來愈多,若無法融入數位世人,一定相對弱勢,政府就必須思考如何讓醫療在實體及數位「共存」,避免不善數位的偏鄉及弱勢者遭到排擠。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1/誰來協助遠距醫療最後一哩路
新冠疫情下,視訊診療是大勢所趨,但許多有過視訊看診經驗的人,卻發現關卡處處,從掛號到看診、拿藥,程序繁複,有人因此寧願自行「蓋牌」,成為黑數。專家提醒,疫情讓「不接觸的醫療」將成為常態,政府必須思考讓醫療在實體及數位「共存」,加強偏鄉及弱勢者的數位能力是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長者「數位力」有限 遠距看診得靠子女協助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參與遠距診療的診所最高為1萬2千多家,醫院有400多家。今年5月15日至6月22日,使用遠距醫療,包括視訊及電話問診人數共185萬人,案件數達312萬件,其中視訊為7成4,電話問診2成6,以診所診療占八成,醫院占兩成。但視訊看診對許多人是艱難任務,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的父母快篩陽性,他協助二老接受視訊診療,先用LINE掛號,加入群組後,醫院再發訊提供視訊診療的系統連結。接著他再教父母開視訊鏡頭,將快篩陽性的卡匣提供給診療醫師看,再拍攝日常用藥供比對,前置作業就花了快30分鐘。70多歲獨居的陳奶奶,五月快篩陽性,雖政府開放視訊診療,在家即可用手機APP聯絡醫師看診,但陳奶奶雖然會用智慧型手機講電話,看診還是太難;想申請「虛擬健保卡」,得自備讀卡機、健保卡及戶口名簿,在健保署網站取得裝置認證碼再綁定,陳奶奶自己根本做不到。上述案例在台灣各個家庭不斷上演,新冠疫情除了病毒攻擊,也燒出數位力不足,恐影響醫療權益的窘境。數位看診程序複雜 患者寧願自費購「清冠一號」許多確診者想拿清冠一號,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表示,快篩陽患者若要找中醫師開公費清冠一號,須先看西醫取得確診資格,才可以請中醫開藥。許多民眾覺得視訊診療麻煩、或搞不懂操作方式,時常放醫師鴿子。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指出,更多民眾乾脆不通報,直接自費購買清冠一號。長期在偏鄉協助老人健康促進與就醫的潘人豪觀察,視訊看診對使用者的資訊能力是一大挑戰,光是要求身分認證需搭配健保卡、身分證與個人拍照,對許多人來說就有難度。歸納三大原因:1. 民眾「數位力欠缺」2.政府設計系統「未納入使用者思維」3.「防弊心態造成資訊障礙」,讓民眾數位體驗雪上加霜。虛擬健保卡未普及、病歷資料須共享 遠距醫療仍有關要破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疫情期間發揮很大作用,他也坦承,目前因為疫情放寬遠距醫療適用對象,疫情一旦趨緩,就必須暫停。未來推動遠距醫療三大瓶頸:1. 必須刷健保卡,健保署雖試辦虛擬健保卡,但尚不普及;2. 患者病歷資料必須整合共享;3. 開處方、領藥及繳費,這也是最難的關卡。為加速推動遠距醫療,衛福部著手研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7月7日將邀集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遠距健康策進會等團體研議,預計年底完成修訂;遠距醫療適用情形為緊急事件,如傳染病流行、災害地區,對象將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末期病人居家照顧、國際醫療等,實施項目包含開藥、診察、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遠距醫療將成新日常 長者數位落差待彌補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遠距醫療對於偏鄉、離島、山地民眾就醫幫助很大,提升偏鄉醫療品質,這也是往後醫療服務重點,健保署去年編列一億元預算,訂為遠距醫療元年,公告全國60個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得以「遠距視訊診療」,提供五官科會診及急診診療,並提升偏鄉醫療醫護人員的健保服務點數。新冠肺炎疫情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民眾可能因染疫臨時居隔,有數位能力者可透過視訊診療緩解症狀,但長者除了恐懼疫情減少外出,身心俱衰,以往城市中常見長者群聚運動、社交的場景消失,不只偏鄉,即便身處城市公寓樓宇,「老人不再同框」。遠距診療、學會下載使用虛擬健保卡、不群聚透過視訊鍛鍊身心,這些都是疫情解構後的新日常。遠距醫療項目再鬆綁可期,但不少長者不諳操作手機、電腦,無法即時取得醫療資源,凸顯台灣因數位落差所帶來的醫療不平權,以及遠距診療最後一哩路斷鏈,值得正視。聯合報為台灣數位醫療把脈,攜手政府、企業及WaCare數位健康平台等,結合產官學界共同推動醫療平權,邀請企業響應,鼓勵員工從服務身邊長者做起,例如教會長輩下載任何一健康促進app,或使用虛擬健保卡,幫助台灣長者不自我設限,自理獨立。有意響應者請聯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電郵udn.health888@gmail.com。
-
2022-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康復狂咳、易喘,還很健忘? 「好不了關鍵點」曝:解方在這
隨著Omicron新冠病毒株造成的本土確診人數增加,康復後仍留有不適症狀的人數也跟著增長。36歲的吳小姐在5月初感染了Omicron病毒,現在已經陽轉陰康復,但仍會乾咳、胸悶與頭痛,持續了將近兩週,吃普拿疼與止咳藥仍不見好轉,生活與工作方面都大受影響。確診後身體不適 肺熱脾寒所致恩主公醫院中醫內科主任廖唯宇醫師表示,不少確診者在解除隔離一至兩週後身體仍有不適,大多有咳嗽、胸悶與喘、頭痛,乏力等症狀。因為Omicron病毒的特性在中醫來看主要是肺熱脾寒,而中醫的「熱」在西醫指的是發炎,因此病人在罹病當下可能有明顯的喉嚨痛、咳嗽黃痰,且生病期間熱久傷陰、久咳傷氣,病人在康復後大多會轉為陰虛、氣虛的體質,肺陰虛便容易造成乾咳氣喘、胸悶,而頭痛則是身體的發炎反應還在。養陰潤肺 中醫調理有效治療應對肺陰虛的狀況,廖唯宇表示,治療以養陰潤肺為主,在中醫四診辨證後,通常會開立含有連翹、薄荷、桑葉、菊花等中藥材的桑菊飲,能幫助病人清熱、益氣、緩解乾咳的症狀,而病人也可以透過按摩風池穴、大椎穴,緩解頭痛。後遺症「腦霧」 輔以針灸改善症狀至於近期另一個被大家討論的後遺症「腦霧」,研究期刊認為可能是新冠病毒損害腦神經細胞,造成病人常有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疲乏等症狀,也可以透過石菖蒲、鬱金等等的中藥,輔以針灸,幫助生活回到正軌。(推薦閱讀:記性越來越差? 營養師激推「10樣超級食物」救腦霧、防健忘)身體不適快就醫 保持規律生活作息為上策儘管確診後有三個月的「無敵星星」,但染疫康復後多數人仍會因後遺症而感到身體不適,廖唯宇提醒,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若需服用中藥調理,建議透過合格的中醫師開立,並多休息、避免吃冰、熬夜、炸辣等重口味食物,不讓發炎傾向加重,加速體力恢復健康。延伸閱讀: ·確診康復小心再感染! 醫急籲「做1事」降風險 ·Omicron害腦霧!腦霧有哪些症狀?會好嗎? 專家揭「4大警訊、改善方法」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抗新冠中藥別亂吃 中醫建議千萬不要病急亂投藥
疫情嚴峻、許多染疫民眾怕吃西藥、造成清冠1號大缺貨,網路出現清冠一號團購、類清冠處方水煎藥、防疫茶等搶購熱潮,有人花大錢買到吃了反而病情惡化。大台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郭世芳呼籲確診民眾,清冠一號好用,但不一定非用不可,專業中醫視訊診療、有些人不太有信心的「科學中藥」一樣有效。他說,體質偏冷或有腹瀉症狀都不太適合,中醫師把關才能安全使用。郭世芳指出,所謂清冠一號藥方主要採用10味藥:黃芩、魚腥草、板藍根、荊芥、栝蔞實、桑葉、厚朴、薄荷、炙甘草及防風,政府授權8家中藥廠製造時疫情不嚴重,主供外銷,現在疫情指揮中心通過專案給付;不過這套藥材非所有新冠症狀都合用。郭世芳說,新冠確診症狀常因人而異,從鼻咽不適、喉嚨痛、發燒、咳嗽、酸痛、肺炎甚至最近讓家長聞之色變的腦炎,但清冠一號並不是完全適合處理以上症狀。就像西醫除使用抗病毒藥物,更多是症狀處理,清冠一號有研究報告支持療效,但中醫師能透過問診和望診舌黏膜,依個別病況差異調配中藥可能更有療效,民眾應遵照醫師建議,選擇最適合的藥方,科學中藥也能迅速痊癒。中醫郭傳揚表示,已治好兩百多確診案例,因清冠一號缺貨他只優先提供三類患者:65歲以上、高風險包括共病或未完成兩劑疫苗施打者,或12歲以下幼童,事實上這200多例9成都以辨證論治的科學中藥處理,常見的喉痛、咳嗽和發燒都有療效,迅速緩解症狀、快篩轉陰。民眾確診可先上「國立中醫藥研究所」的清冠一號方動態查詢連結https://bit.ly/3G5vChg,查詢自家附近有看視訊的中醫診所,打電話預約門診,或加入台南市官方「快疫通」、「台南共照雲」,也可詢問台南防疫專線06-2880180,能更有效率而不慌亂面對疫情。
-
2022-06-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一人染疫,求診。病人:「醫師,我確診了,怎麼辦?」「我自己吃了X冠一號。」病人太太:「還有,家裡的好酒也清了好幾罐,還是發燒,喘!」「聽說中醫治本,西醫只是治標,所以我們決定先治本,可是還是不舒服!」醫師:「既然這樣,我們改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病人:「那是治標的,萬一還是治不好怎麼辦?」醫師:「那只好治成『標本』了!」不管治標或治本,病要能治好,病人回復健康,才是功德圓滿!俗語說:「冤有頭,債有主。」以醫學眼光來看,會生病一定有其原因,例如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如果有抗生素可以殺死細菌,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殺死病毒,這就是「根本」治療。有些藥不能完全消滅細菌或病毒,那退而求其次之下,看有沒有藥物有部分療效。有些藥可以幫忙解決症狀,例如退燒、消炎藥,減少喉嚨、鼻腔發炎的藥,化痰止咳藥,這些就是治標藥,讓病人減輕症狀,舒服一點。當然,從養生之道而言,從中醫或現代醫學的角度,如何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顧好身體的防線,更進一步避免病原菌入侵,阻絕它們於身體之外,例如戴口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多運動,生活環境好,空氣新鮮,都是根本之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類發明疫苗,讓人對病毒產生免疫力,但病毒也要活,所以它會突變,讓疫苗失效或效果變差,目前的Omicron就是一個例子。病毒發生突變,讓疫苗失效或效果減低的情形,在二十多年前B型肝炎口服藥也出現同樣的情形。第一代的B肝抗病毒藥叫干安能,是畫時代的進步,接近治本,但有二大缺點,第一個它就像是高血壓或糖尿病的藥,不能完全根除體內的病毒,因此有吃有效,停藥又復發;第二個是會反彈,反彈之後甚至引發猛爆性肝炎。失效的原因,主要是B肝病毒發生突變,使藥效失效。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藥物就很少有抗藥性的問題了。新冠病毒來勢洶洶,全世界疫苗使用經驗時間不長,效果也差強人意,也許第二代疫苗更厲害,但可能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投入研發始能完成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1號供不應求…中醫師依患者症狀給感冒藥 效果也很好
國內開發的新冠肺炎治療中藥清冠1號供不應求,中醫師表示,即使藥物不夠,仍然可以依照患者的症狀不同,依照中醫治療時行感冒的藥物加以調理,效果相當不錯。台南市一名已施打兩劑新冠肺炎疫苗的14歲女學生,幾天前確診,居家隔離期間體溫大約37度,但出現咳嗽、喉嚨痛、喉嚨乾、頭痛、鼻塞、鼻涕等症狀,持續3天未緩解,非常不舒服,期間未服用西藥。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視訊門診,家屬原本希望醫師能夠開立清冠1號,但目前藥物不足,中醫部醫師劉家蓁依照女學生病症開立處方,服用3天之後,症狀皆改善,且於第7天快篩轉陰。劉家蓁表示,類似新冠肺炎這種病情較重、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證候多相類似的疾病,中醫稱作「時行感冒」;若以急性熱病為主,表現發病急劇、病情險惡、傳染力強、能引起大流行,又稱作「瘟疫」。依照中醫觀點,由於氣候不同以及人體素質差異,雖然感染同樣病毒但表現出的症狀還是稍有不同,而有風熱、風寒、濕熱等不同表現。劉家蓁表示,如這名女學生是常見染疫後輕症的表現,且屬於風熱類型,故使用祛風清熱藥物,酌量搭配止咳藥物,例如桑葉、薄荷、連翹、黃芩、杏仁等。若患者體質偏向風寒,治療方針則改變,會用辛溫解表藥物,如麻黃;若偏向濕熱,會酌加利濕藥物,如滑石、木通等。劉家蓁表示,不少確診者會出現喉嚨痛,可按壓少商穴,位於雙手拇指節側,外側指甲角旁1分處,以指甲或指腹掐按30秒,放鬆一下再繼續按,按壓穴位時會有微微痠脹感,可以緩解喉嚨疼痛的症狀。她表示,台灣疫情高達9成輕症,在急於回歸日常生活且清冠一號藥物供不應求狀況下,經由中醫師依個人體質病症開立的處方,也能幫助病人緩解病症不適。此外,確診後遺症常見有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呼吸費力、頭痛、焦慮、睡眠障礙等症狀,也能透過中醫協助調理,讓身體機能恢復。民眾也可善用衛福部推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增加跨科看診便利性,透過中西醫整合協助早日康復。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健保大數據/鼻咽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台大醫院/治療後追蹤很重要 防復發、減少副作用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大醫院鼻咽癌門診人數,去年累計達2,193人,是醫學中心第一名。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病人需要跨科團隊照護,包括耳鼻喉頭頸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牙科等等,病人才能在癌症治療及追蹤上得到最好的效果。耳鼻喉頭頸外科主要負責鼻咽癌的初始診斷。治療方式以同步化學及放射治療為主流,不需手術,目前在台大醫院的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的合作下,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成績。陳俊男說,耳鼻喉頭頸外科也負責治療後的追蹤,必要時則針對復發或殘餘的腫瘤進行手術治療。台大醫院的個案管理師十分重要,會定期提醒病人回診追蹤的時間,也會協助病人整合各科別的門診時間,讓病人方便就醫;若發現病人未能按時回診也會致電關懷,因此病人回診的穩定性高,也是鼻咽癌門診人數高的原因。鼻咽癌算是治療成效很好的癌症,追蹤的目的有二,首先是及早偵測復發;再者是處理病人治療後的副作用,因為疾病可以治癒,但副作用往往是一輩子,這時候最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來改善症狀。區域醫院No.1和信治癌醫院/注重治療中照護 避免患者療程中斷和信醫院為去年治療鼻咽癌患者最多的區域醫院,總計1,111人。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吳佳興說,2000年開始,鼻咽癌治療已採用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方式,領先國內其他醫院;而在鼻咽癌治療後的副作用處理也很有經驗,經醫療團隊細心照顧,病人很少發生療程中斷的情形,院內不同期別的鼻咽癌患者治療後存活率,均高於全國平均值。病人療程結束後,絕大多數皆可恢復正常生活。吳佳興表示,為治療鼻咽癌等頭頸癌病人,創院時即成立頭頸癌醫療團隊,患者治療前,都會由各科別醫師進行病例討論,依一定計畫及準則進行治療,照顧品質很有口碑。鼻咽癌放療療程為七周,每周五天,總共35次,每次10分鐘。依相關醫療文獻,治療時程只要延後一天,整體存活率將減少1%。病人在治療過程可能會出現各種不適副作用,該院格外注意鼻咽癌患者治療期間的照顧,並提供相關衛教,護理師、放射師都會適時給予關心及協助,需要時聯絡醫師即時診察。同時會特別注意病人營養攝取,藉由營養師協助,以確保白血球、血小板等血球數正常,促進黏膜正常細胞恢復,不要影響治療計畫。地區醫院No.1台大癌症醫院/相關科別同時開診 省去患者多次奔波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去年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的鼻咽癌門診人數達242人,是地區醫院的第一名。台大癌醫腫瘤外科部主治醫師陳欣琳表示,如果腫瘤較大、病程在較晚期,可能壓迫腦神經而出現複視、吞嚥困難等症狀,但現在晚期才就醫的人很少。陳欣琳表示,頸部有腫塊的病人,有可能直接到醫院,但大部分的病人都因耳鼻相關症狀,去過耳鼻喉科就診,診所醫師發現鼻咽部位有異狀而轉診。醫院門診可做基本鼻咽內視鏡檢查,從鼻孔進去看鼻咽部位有無異常組織,可直接做切片,再由病理科醫師研判是不是惡性腫瘤。台大癌醫有特定時段,放射治療科、化學治療科、頭頸腫瘤外科同時開診,而且就在附近,鼻咽癌病人可以集中時間完成各科別的定期追蹤,不用辛苦跑很多次。陳欣琳說,鼻咽癌是頭頸癌的一種,頭頸癌團隊會定期開會,討論個案治療計畫。台大癌醫和總院有很好的聯繫互動,根據國外癌症中心的指引、最新國內外實證研究,調整不同癌別的治療指引,如果有新藥或新療法的臨床研究正在收案,台大總院和癌醫都會同步公布消息,如果醫師評估病人適合參加試驗,都可以試試看。中醫診所No.1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中西醫合併治療 緩和副作用抗癌更有力鼻咽癌放、化療易有皮膚口腔發炎、腸胃不適等副作用,有些患者因無法忍受而中斷治療。中醫師郭世芳指出,中醫藥能好好調理腸胃問題及放射性發炎反應,讓患者有較多的本錢抗癌。據110年健保數據,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鼻咽癌門診數居全台診所第二、中醫診所第一。郭世芳現任大台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他也是西醫專科醫師,在奇美醫學中心服務多年,因深厚中醫背景,協助建立中西醫整合、主持頭頸部中西醫療計畫、身兼癌症委員,解決許多疑難雜症。常有醫院轉介來的案例,初診他會花至少半個小時詢問患者狀況與病史,找治療方法、對症下藥。郭世芳認為,西醫對頭頸部癌的治療有效果,但患者常因副作用而逃避,最後藥石罔效;中西醫搭配往往有最好結果,病友應勇敢面對,增強抗癌力。鼻咽癌放療一周後常出現口乾、口水黏稠,口腔發炎,持續到第四、第五周進入高峰,可能有多發潰瘍、融合成片或出血,可用養陰清熱解毒等中藥處方緩解,傷口也有特別研發的外用中藥。郭世芳表示,他以西醫檢查資料協助診斷,詳細解釋讓病人了解狀況,再用中醫處方,很多態度負面的患者轉為正向看待治療。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冠一號治新冠有療效和中西醫系統不同有關?中醫師這麼說
我在大前天(2022-5-24)發表清冠一號,療效?科學證據?。隔天,潘建志醫師在臉書發表請正視清冠一號療效證據不足,其中有引用我這篇文章。不久後東森新聞的採訪主任高政義先生在臉書用簡訊問我是否可以接受採訪。到了晚上10點半左右,一位名叫Emma的記者就用視訊採訪了我大約12分鐘。隔天,也就是昨天,我在YouTube看到東森新聞發表的影片獨家》清冠一號沒實證療效?陳時中:系統不同,其中有一小段是我的採訪。所謂「系統不同」,指的是中醫系統跟西醫系統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雖然西醫系統認為清冠一號沒有療效,但中醫系統卻認為清冠一號是有療效。事實上,我在一年多前發表的第一篇關於清冠一號的文章裡就有引用一位中醫師。我的文章是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而我引用的文章是治癒新冠旅美名中醫:「清冠一號」效果有限 若誤用反加重病情。我把這位中醫師文章裡的重點拷貝如下(斜體字):台灣目前陷入病情恐慌之中,…開始大力推展台灣中醫團隊提出的「清冠一號」,報章媒體也大幅度宣傳,說是台灣的創舉,拯救世界的特效藥。真的如此嗎?根據台灣中醫團隊的解說,以魚腥草和板藍根對抗新冠病毒,為「清冠一號」的主力。我相當不認同這樣的說法,這不是中醫的理論及思維,中醫治病從來就不是利用什麽中藥材來對抗病毒,而是設法改變身體内部平衡狀態。「清冠一號」是參考(中國的)「連花清瘟」而來,……和「連花清瘟」大同小異。據中國大陸多個醫學團隊的研究分析後結論,「連花清瘟」不能減少輕症轉重症的機率,大多數的情況下,「連花清瘟」也不能加速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所需要的時間,而同樣的問題也會隨著「清冠一號」的廣泛使用而浮現出來。雖然對肺家輕微發熱的病人而言,「清冠一號」或許可以幫忙緩解症狀,然而,對於肺家嚴重發熱、肺寒或寒熱夾雜、肺部積液等等的病人而言,不但效果不彰,許多情況下可能反而加重病情。目前已經有海外確診華人自行購買「清冠一號」服用,病情反而加劇,緊急聯絡診所求助。瘟疫肆虐下,人命關天,我們應該讓數據説話,應該讓有大量臨床成功治愈病例的醫生説話,而不是看到病毒感染發熱就清熱解毒,也不是抓著極少數的病例來無限放大。蘋果新聞網也在兩個禮拜前發表瘋搶清冠一號|中醫師不樂見:多人用後腹瀉 沒染疫當補吃「免疫出問題」。我把它的重點拷貝如下(斜體字):長庚體系中醫醫療發展召集人黃澤宏說,……清冠一號是由10味清熱解毒藥方組成,但每人體質不同,其未必適合所有確診者,…「對一般人來說太寒」,硬要用,不但影響正常免疫系統運作,也會過度刺激腸胃,且即便是天然草本,毒性、副作用較低,仍會增加肝、腎臟代謝負擔,所以未確診者若只是想增強抵抗力,不宜用此藥。台灣中醫藥教育學會理事長黃建榮也坦言,以他個人專業,「清冠一號不是中醫師首選」,畢竟該藥是Alpha變異株時期開發的藥方,現以Omicron變異株為主,症狀不全相同,用同樣藥方來治療不合理,且許多人用後發生腹瀉,還是要依個人體質來調整藥方為佳,非常多藥方也有治療新冠肺炎效果。對於坊間許多健康人搶購清冠一號,希望吃了防感染,黃建榮則強調,「清冠一號不是保健方」,沒染疫也吃是不正確的觀念。擁有中醫和西醫執照的邱豑慶醫生昨天發表清冠一號到底可不可以當成預防用藥?。我把它的重點拷貝如下(斜體字):中醫同行,有的礙於大佬壓力,只敢私下勸告自己的病人,西醫同業,出來講話的又怕被說你『目中無人、歧視中醫。』我中西醫師,那乾脆我來得罪人好了。反正你們大家最常講的笑話,不就是『西醫治病、中醫治本、中西合治、製成標本』?(註:應該是『西醫治標』)我們先從事實來看,真的有一種藥物,可以『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嗎?甚至說,沒病的人要吃預防的話,就多加點水,把濃度稀釋薄一點就好?談任何毒性,不講劑量的都是流氓。論任何治療,不問診斷的都是文盲!我是不知道這些老師輩的老中醫們,還記不記得當初在中醫系的課堂上,怎麼樣教育我們,四診八綱、辨證論治啦。現在同一票老人,忘記當初怎麼教學生的了?不管輕症重症,不管有病沒病,通通都來吃清冠一號?這是七龍珠裡的仙豆?還是如來神掌的大還丹?原文:清冠一號:療效,系統不同
-
2022-05-27 新聞.元氣新聞
台灣最早的西藥局 院所附設藥局
「Ilha Formosa!」1544年葡萄牙水手的一聲驚呼,讓臺灣浮出世界的舞台。當然,在此之前台灣並非沒有人跡,但原住民族並沒有留下文字記載。前人面對疾病,或者從周遭取材進行原始的治療,又或者歸咎於神鬼作祟而求助於巫覡,因此各個民族都曾有類似巫醫這樣的角色存在。世居於台灣的原住民自不例外,甚至到了十九紀,漢人在台灣立足已久,也都還沒有脫離這種景象,丁紹儀(1815~1884)在《東瀛識略》卷三〈習尚〉說「南人尚鬼,臺灣尤甚。病不信醫,而信巫。有非僧非道專事祈禳者曰客師,攜一撮米往占曰米卦;書符行法而禱於神,鼓角喧天,竟夜而罷。病即不愈,信之彌篤。」1624~1662年間荷蘭據台,1626年西班牙人也在臺灣北部建立據點(1626~1642)。雖然荷西時期已有西醫發展的跡象,但當時醫療的醫療主要以商務、軍人為對象,此外也有學者指出荷蘭時代醫學,嚴格來說還不能列入近現代西方醫學史的範疇,一直要到十九世紀中葉之後,經由西方傳教士的傳入,臺灣才算正式與現代西方醫學接軌。醫師馬雅各生於英國蘇格蘭,他在1865年5月28日以長老教會傳教士與醫生的雙重身分在臺灣打狗(高雄)登陸,6月16日便於臺南府城看西街上賃屋,前落作為禮拜堂,後落當成醫館及藥局,這便是台灣第一家附設藥局的西醫診所。但看西街布道所成立不過短短的23天(7月9日星期日),便因謠言與抗議迫使馬雅各黯然地離開。後續馬雅各執醫的旗後醫館、打狗禮拜堂、舊樓亦應有藥局的配置。1900年臺南「新樓醫院」落成,是台灣第一間現代化醫院,一樓設有藥局、門診與治療室,二樓則有開刀室、X光室,因為開刀房安置於二樓,所以特別設置升降機以利接送病患,這是台灣第一架醫療用升降機。1901 年馬雅各的次子馬雅各二世醫生來台,接任新樓醫院院長之職。參考資料:1.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臺灣記得你 」 計畫總計畫團隊:https://taiwan.k12ea.gov.tw/2. 新樓院史:http://www.sinlau.org.tw/3.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 (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43期》、廣泰藥局藥師劉宇琦授權刊載。>>原文連結)
-
2022-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發燒、咳嗽、喉嚨痛…搶不到清冠一號,中醫師教「不吃藥」妙方對付3大魔王症狀
國內染疫人口累計已破百萬大關,確診案例已不再是新聞上的數字,而是身邊的好友至親。面對病毒步步進逼,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這些基本防護都要做好,但如果還是確診,究竟該怎麼辦呢? 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林巧梅說,如果民眾確診也不必過於驚慌,可以當成打疫苗,在與病毒對抗後擁有抗體,度過獲得暫時免疫的過程,保持情緒平穩,也有助於免疫力的提升。 目前感染Omicorn多為輕症,但還是有些症狀讓人不適。臨床最常見的主要症狀分為「發燒及腹瀉」、「咳嗽及痰多」、「喉嚨痛」三大項,可以藉由藥物慢慢緩解,也可搭配按壓穴道、刮痧與食補來因應。 一、發燒及腹瀉 林巧梅說,發燒及腹瀉會耗傷體內的陰分,一旦陰分虧損,熱象又會更明顯,因此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非常重要。建議選擇微溫的水,因為冰冷水會減弱我們對抗病毒的機能,若溫度不降,必要時也可以服用普拿疼,或以物理性散熱方式如溫毛巾擦拭全身、退熱貼等。 在家隔離休養期間,可以按穴道輔助,如魚際穴、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大椎刮痧也有助於退熱。如果已經傷陰,口乾明顯、嘴唇乾裂,可以適量補充一些養陰食材,如百合、蓮子、山藥、木耳等。 二、咳嗽及痰多 嚴重可能胸悶及喘,這時很重要的是要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及甜食,尤其是甜食,包括水果,因為水果大多偏甜,容易生濕生痰,建議改用蔬菜取代。穴道可以選擇:列缺穴、內關穴、尺澤穴等…。 三、喉嚨痛 飲食要避免過於溫燥及刺激性的食物,如洋芋片、補品、麻油、酒等,也可以使用一些中藥咽喉噴劑或喉錠,穴道可按壓少商穴。 林巧梅指出,以上這些症狀有可能持續到一週,每個人狀況不一,如果透過中西醫診治,可以有效縮短病程。 她說,新冠病毒造成的症狀偏「熱」,中藥清冠一號能有效協助緩解。而若無法取得清冠一號,其實依個人體質,還有許多中藥方也含有清冠一號裡的抗病毒藥材,都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不必執著於清冠一號。 林巧梅也建議,在家休養期間,必須留意若血氧低於95%、服退燒藥仍反覆高燒不退或呼吸喘促持續加重,最好透過視訊看診,請醫師確認病況後服藥。 病毒產生的長期後遺症仍未知,短期因腹瀉損傷脾胃,咳喘耗傷肺氣,在家可以用四神湯溫和調理,如有其他沒解除的症狀,可以尋求醫療,一起正向抗疫,平安度過這一波疫情洪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打個噴嚏啟動過敏開關,眼淚、鼻涕流不停?3分鐘顫掌改善體循環,減少感冒、鼻子過敏
-
2022-05-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陽確診中醫未加入 中醫師不平:可能形成疫情黑數
快篩陽性並經醫師診斷即視同確診新制上路,但中醫師卻未開放加入判定,有中醫師認為中醫被忽略了,而且在許多國人普遍認為中醫可以對抗疫下,若民眾直接看中醫求治,卻不走西醫體制,有可能形成疫情黑數。李姓中醫師指出,目前中醫診所可以接受民眾視訊診療、給藥,但卻未被列入快篩陽性並經醫師診斷即視同確診的機制內,對中醫並不公平。若以方便民眾看診角度而言,更是造成民眾不便,因為民眾得由西醫途徑確診後,再到中醫治療。他指出,清冠一號雖然是很好的藥,但能需實際根據患者個別的體質辨證論治,以及望聞問切,若民眾感覺身體不適而到中醫治療,更可以依個別體質正確給藥。陳姓中醫師說,不讓中醫加入,有矮化中醫之嫌,站在服務民眾角度,他認為不應該分中西醫,即使政府要用快篩認定,他認為中醫診所也可以做,而且在染疫人數日增下,政府應該讓每位有意願的醫師都能盡一份力。台中市中醫師公會副理事長侯俊華也說,抗疫是全民的事,應該讓全體醫師、全民一起來,不能分中西醫,在中醫診所裡也可以用快篩。但是一所連鎖體系中醫黃姓公關主任則認為,因為確診牽涉生物檢查,且診所的人手有限,若有太多新冠肺炎患者湧入,恐怕不能負荷,也排擠了非染疫的患者,是否加入還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