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1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行為治療
共找到
97
筆 文章
-
-
2020-07-29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新生活大家都往山裡走 他卻登高就噁心反胃
防疫新生活,許多人選擇往山裡走,一位初次接觸山林的男子,不小心往下眺望,一陣腳軟,再繼續往上爬,內心中的恐懼再也擋不住,暈眩加上反胃噁心感襲來,直呼要快點下山。過去從未發生過懼高症的他,卻在中年後怕高,讓他開始擔心自己。懼高症到底是不是一種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宇銳說,站在精神醫學角度,懼高症被認為是一種特殊情境的畏懼症,如同怕蟑螂、怕鬼等,怕高也是畏懼症中的一種特殊情境。黃宇銳說,特殊情境畏懼症可能發生任何一個年齡層,女性較常見,病因被認為與大腦有關,人接觸特定情境時,想法使心理產生害怕、恐懼,腦部邊緣系統,也就是掌管情緒反映區域,會記憶人在面對特殊情境時的生理反應,如快樂或悲傷,身體放鬆還是胸悶、喘不過氣等,再次面對類似情境時,大腦喚回記憶,再反應在生理上,懼高症也是同樣道理。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懼高症也可能來自於幼時創傷,研究顯示,幼時常被家長抱著「飛高高」的孩子,幼時恐懼無法說出口,卻常常被抱高,留下創傷的印象後,也容易導致懼高症發生的機會,另外也有研究顯示,懼高症也可能透過家族遺傳。楊聰財表示,懼高症若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其實沒有治療的必要,他曾遇過一位有嚴重懼高症的阿兵哥,因職務需求,必須要執行跳傘任務,若沒有完成任務,恐無法升遷,這類的情形就可以接受治療,目前治療效果可以達到五成以上。楊聰財表示,治療懼高症可以分為藥物與非藥物兩種,懼高症產生的緊張、焦慮感,透過給予抗焦慮的藥物舒緩,同時進行以毒攻毒的減敏法,依照患者的情況,制定登高計畫,陪伴患者逐步接觸高度,從一層樓到十層樓,每周都要完成抗高作業。陪伴接觸高度的過程中,必須要協助患者放鬆,調整呼吸,並幫助改變患者的認知行為,患者若積極按照課表作業,兩個月內能看到效果。懼高症治療方式•藥物:給予抗焦慮症藥物改善緊張冒汗的症狀•非藥物暴露治療:先給予患者看影片或照片,慢慢想像自己處於高處的感覺,克服後,可慢慢實際走向高度,逐步調高高度。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患者改善心理障礙,透過回想等方法,慢慢重建對於高度的信心,同步協助身心放鬆,減少對高度的恐慌。資料來源/楊聰財醫師
-
2020-07-12 科別.精神.身心
心靈破網1/兩百萬人精神病求醫 僅1%接受深度心理治療
身心負荷失衡求診人數逐漸增加,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台灣去年度高達211萬人因精神疾病求醫。在治療上,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被認為角色並重,但目前平均百名病人,僅一人使用健保給付的40分鐘醫師晤談(健保正式名稱為深度心理治療)。醫師擔心,最怕病人沒有機會利用健保資源,又付不起坊間一兩千起跳、甚至高達數千的諮商費,未能根本性處理身心壓力源,使病症反覆發作。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說,完整的精神醫學治療,應涵蓋生物(藥物或經顱磁刺激治療)、心理與家族社會面向的治療。有些疾病的發生與患者個人的生活模式及行為模式有關,個人生活模式如家庭或校園生活帶來的壓力,行為模式則是指個人應對壓力刺激的反應方式,這些困境均無法單透過藥物解決。繪本《親愛的,你多麼幸運》的文字作者圈圈,生於經濟弱勢家庭,自幼遭遇忽視、霸凌,陸續被確診躁鬱症、解離性失憶症等。她高中左右開始服用安眠藥、抗鬱劑等藥物,但吞藥數年並未根治,更隨年齡增長惡化發展成邊緣性人格,在20出頭歲、原應是充滿希望的年紀,卻多次自殘,心靈與身體滿布傷痕。幸運的是,她偶然接觸到馬偕醫院自美國精神醫學會引進的「辯證行為療法」。這種心理治療涵蓋50項幫助病人的技巧,像是教導患者釐清各種情緒,觀察失控前兆且運用技巧中止失控,討論如何累積正面情緒,學習分辨人際關係中複雜的目標,學習如何改善關係或建立新關係等。圈圈每周一次搭車北上接受這項治療,兩年後,她已進步到不再需要吃藥。第三年起,醫師評估她不用再作心理治療了。之後,她將自己曾迷失於黑暗、慢慢循光看見希望的心路歷程出版成冊,盼將這份能量傳遞給陷低谷的病人與家屬。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說,院方為提供患者負擔得起的心理治療,嘗試彙整政府部門資源,申請健保給付以及其他部門計劃經費。像圈圈過去那樣的邊緣性人格個案、嘗試自殺個案或藥酒癮個案等,接受辯證行為治療均毋須自費,可安心在專業團隊的協助下重建身心健康,再造生命。不過,許多病人並沒有機會接觸到負擔得起且完整的療程。去年度健保數據顯示,接受健保給付40分鐘晤談的人數僅占我國精神疾病患者的百分之一,且接受治療者平均只進行2.57次。憂鬱症患者接受這項治療的比率仍低,重鬱症患者治療率為百分之三,輕鬱症患者為百分之一,平均治療次數同樣只有兩、三次。醫界普遍認為,這樣的數字偏低。對照國際,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說,美國2007年醫療費用支出調查(MEPS)顯示,美國憂鬱症患者當中,只有五成一的人單用藥物,逾四成二的人同時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百分之六左右的人甚至只接受心理治療,沒有服藥。再看德國,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理事長、安南醫院研究副院長蘇冠賓說,德國身心疾病住院患者若無立即自殺風險,近乎半數不以藥物治療,且全數接受心理治療或其他非藥物治療,如物理治療、正念療法、營養療法、經顱磁刺激療法等,健保皆買單。蘇冠賓說,「我國身心困擾人數與日俱增,政府應積極思考如何展有效的整合性治療模式」。
-
2020-07-02 科別.腦部.神經
男全身摸到就痛懷疑卡到陰 原來罹患「公主病」
一名52歲男子平日沒有慢性病史,不菸不酒,偶爾快走當作運動,但最近身體卻多處莫名疼痛,四處求醫但仍毫無改善,不僅影響睡眠,白天也精神不佳,一度還擔心是否「卡到陰」直到醫師確診為「纖維肌痛症」並經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他才解除困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致螢指出,患者平日沒有做耗費體力的粗重工作,但全身各部位疼痛卻如影隨形,即便到多家診所、醫院就診,做過不少抽血及放射檢驗,都未能改善。也曾經吃了一陣子止痛藥,似乎稍有些改善,但沒多久疼痛又來襲。除此,患者還經常晚上失眠,導致白天工作精神不濟,連以往熱衷爬山、打球也提不起勁,令他懷疑自己自律神經失調、碰上更年期,甚至以為是卡到陰、被下降頭等。吳致螢指出,經詳問病史、臨床表現及壓痛點檢查後,確診是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只要摸到哪,就會痛到哪,甚至輕觸身體也會造成莫名疼痛。由於外人無法體會患者的痛苦,因此常會以為是無病呻吟,就醫也會被當成詐病或心理疾病。他強調,纖維肌痛症的盛行率約2至4%,以女性患者居多,確切致病原因不明;一般認為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失調或和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包括疼痛刺激太嚴重或持續太久,造成中樞對疼痛感受的敏感化;腦部容易將不是疼痛的刺激,誤認解讀為疼痛訊號,以致體內疼痛抑制系統功能下降。他說,疼痛感猶如警報系統,對身體具示警作用,讓人可適時就醫,及早治療,但此病有如警報器故障,一直發出假警報,使病人身體或心理提心吊膽;不僅嚴重干擾正常工作及作息,甚至造成焦慮、憂慮及失眠。病人因此常遊走於神經科、身心科、骨科、風濕科和復健科,仍找不到原因。他強調,目前仍無法以醫學檢驗儀器協助確診,甚至針對疼痛部位的肌肉切片檢查,在顯微鏡下也觀察不到任何的肌肉發炎病變。不過研究顯示,早年受傷、感染,或遺傳及環境因素都可能是致病因子。吳致螢提醒,目前無法以單一因素歸咎病因,不過可藉由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物,以及物理治療、體能訓練及認知行為治療等方式,達到改善症狀效果。
-
2020-06-26 科別.精神.身心
看到密密麻麻小洞就起雞皮疙瘩 密集恐懼症要就醫嗎?
你害怕看到密密麻麻的孔洞嗎?看著洞洞相連彼此挨擠,是不是愈看愈感覺汗毛逐漸豎起,開始起雞皮疙瘩?若是如此,你可能有「密集恐懼症」。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指出,密集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有些人對害怕看到血、有些人懼怕蛇、鼠、蟑螂等,而密集恐懼症則是對密集排列或是有孔洞的事物感到害怕,例如螞蟻窩、青蛙卵或是密密麻麻的小點。密集恐懼症的成因多元,往往是因先天敏感,加上後天遇到特殊狀況造成。一般來說,密集恐懼症患者在兒童、青少年期便會對孔洞或密集排列東西感到恐懼的傾向,成人才出現症狀者較為少見。若影響生活而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可能因為交感神經亢奮,一次一次加深症狀。出現的症狀則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會手腳冰冷、肌肉突然收縮而無法動彈、感覺吸不到空氣,或是發抖、惡心、反胃等。通常有密集恐懼症,就像怕血、怕蛇,避開即可,但有人連搭捷運看到密密麻麻的人頭也會不舒服,影響生活,此時就建議就醫。密集恐懼症治療以藥物、認知行為治療和生理回饋治療為主。其中認知行為治療的暴露治療,透過「系統性減敏感法」讓患者逐漸、反覆的接觸害怕的事物,使焦慮感減弱;生理回饋則是讓患者學習放鬆、自我掌控。而藥物治療可抑制急促的壓力反應,若是治療一段時間,且認知行為和生理回饋的訓練有一定成效時,可考量減藥甚至停藥。
-
2020-06-26 科別.精神.身心
專業觀點/系統性減敏感 密集恐懼找回日常
密集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有些人害怕看到血、有些人懼怕蛇、鼠、蟑螂等,而密集恐懼症則是對密集排列或是有孔洞的事物感到害怕,例如螞蟻窩、青蛙卵或是密密麻麻的小點。密集恐懼症的成因多元,往往是因先天敏感,加上後天遇到特殊狀況造成。一般來說,密集恐懼症患者在兒童、青少年期便會對孔洞或密集排列東西感到恐懼的傾向。若嚴重影響生活而未治療,可能因為交感神經亢奮,一次次加深症狀。出現的症狀則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會手腳冰冷、肌肉突然收縮而無法動彈、感覺吸不到空氣,或是發抖、惡心、反胃等。通常有密集恐懼症,就像怕血、怕蛇,避開即可,但有人連搭捷運看到密密麻麻的人頭也會不舒服,影響生活,就必須就醫。密集恐懼症治療以藥物、認知行為治療和生理回饋治療為主。其中認知行為治療的暴露治療,是透過「系統性減敏感法」讓患者逐漸、反覆的接觸害怕的事物,使焦慮感減弱;生理回饋則是讓患者學習放鬆、自我掌控。藥物治療可抑制急促的壓力反應,若是治療一段時間,且認知行為和生理回饋的訓練有一定成效時,可考量減藥甚至停藥。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
-
2020-05-16 科別.精神.身心
40歲女壓力大導致失眠 求診中醫調理改善
一名40歲女性近期因壓力大,出現難入睡又淺眠的情況,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經診斷患者除了壓力誘發睡眠問題,還有心氣血不足、虛熱的體質,以養心湯補血安神、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為主方,配伍合歡皮、梔子等解鬱除煩,服藥一周後睡眠品質改善。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科醫師周書玉表示,中醫看待睡眠,認為心神安定才能睡得安穩;而情緒、壓力對睡眠的影響,中醫透過調暢氣血運行、舒暢情志來改善因壓力、焦慮等誘發的睡眠障礙。周書玉指出,影響睡眠的因素多元而且複雜,人體內有許多神經傳遞物質與調控睡眠及清醒有關,此外,生理時鐘及恆定機制也調控著睡醒。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大腦皮質的清醒系統過盛是造成失眠的重要機制。此外,睡眠也與基因、種族、年齡、性別有關。也有專家學者提出了造成失眠的3P理論,包含predisposing factor(前置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誘發因子)及perpetuating factor(持續因子), 舉例來說,有的人會開始對睡眠這件事感到焦慮擔憂,到了晚上就開始擔心會睡不著,結果過度擔憂更加睡不著。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心理師在治療上除了藥物治療,也很強調認知行為治療、睡眠衛教的重要性的原因。周書玉提醒,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睡眠,養成規律的睡眠作息,有睡意再上床睡,要定時起床,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如燈光、溫度、聲音、床被枕頭都會影響,少喝咖啡、茶、菸、酒等。若有睡眠障礙,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透過醫師多面向的去了解睡眠情況、生活作息以及身心狀況評估,找出病因,改善失眠,不要自行未經醫師處方服藥或擅自增減藥量。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