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搜尋
蟑螂
共找到
99
筆 文章
-
-
2021-05-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我是肺炎、流感、感冒還是氣喘?胸腔科醫師教分辨這些症狀,完整解析呼吸道疾病
近來武漢肺炎、流行性感冒佔據大量媒體版面,民眾也相當關注自身健康問題,紛紛好奇自己出現的症狀,「我是肺炎、流感、感冒、氣喘還是肺癌?」呼吸道疾病相當多元,除了最常見的感冒、流感,也別輕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的肺炎、 抽菸易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民眾可了解疾病症狀,再依情況決定是否就醫檢查,若自覺是小病,不要到急診室就診,以免徒增病毒感染風險,可至一般診所就診。呼吸道疾病千變萬化, 又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鄒志翔列出以下13種呼吸道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健保花錢榜居第4名 普通感冒 透過病毒或細菌感染,具傳染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逾200種病毒與普通感冒有關,以鼻病毒最常見。 普通感冒的症狀通常從鼻塞開始,漸漸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癢、咳嗽,偶爾會有輕微頭痛,較少發高燒。普通感冒的治療多以舒緩不適為主,多休息、多喝水,大約3∼5天,最多1周就能康復。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 主要由病毒引發,A型、 B型會引起季節性流行,經飛沫及接觸傳染,於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一般說來,季節流感好發於秋冬,與普通感冒不同,常引發高燒39℃以上,全身肌肉痠痛、倦怠無力,伴有明顯頭痛、喉嚨痛及咳嗽,會持續1∼2周。嚴重者可能引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併發症,甚至走向心肺衰竭。 定期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高危險群包括慢性心肺病患、嬰幼兒、老人及醫護人員,都應定期施打疫苗。近2年因青壯年感染流感的併發症比較嚴重,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也放寬至50歲以上。 咽喉炎 分別為咽炎和喉炎, 因咽與喉緊密相連,交互影響,通常合併稱之。急性咽喉炎多為病毒引起,細菌感染較少見,好發於季節交替時;另環境因素,如高溫、粉塵、煙霧、刺激性氣體等也可能引發;用聲過度則會引發急性喉炎。 急性症狀常見喉嚨痛、發燒,有時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不會妨礙日常生活,多喝水、多休息,飲食禁刺激、辛辣物,不要抽菸。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是第3大死因支氣管炎 支氣管發炎時會分泌過多黏液,導致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急性發炎多在3∼5天內好轉,咳嗽、咳痰 則持續2∼3周。急性支氣管炎多數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另外,刺激性氣體、寒冷空氣,也會減弱支氣管的防禦力。 肺炎 肺炎主要有2種病因,一是細菌感染,一是病毒感染。肺炎通常為細菌引發,又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平時寄居鼻腔,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入侵肺部,以老人、幼童、慢性病患最易感染,不過靠施打疫苗可預防。 而病毒性肺炎則比較少見,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在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的新 型冠狀病毒COVID-19),都是病毒性肺炎的例子。 病毒性肺炎為吸入性感染,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研究發現,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危險群,且在冬春之際、季節性流行感冒病毒肆虐時,罹患病毒性肺炎的機率也會提高。 肺炎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咳痰、畏寒、噁心、嘔吐、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咳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少數破壞力強的細菌、病毒(如 SARS)會傷害肺部組織,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 肺炎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機率高。若沒有好好處理,後續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心肺衰竭等,千萬不可輕忽。 慢性呼吸道疾病,肺阻塞居全球第4大死因 氣喘 醫學上稱為「支氣管性哮喘」,發生原因為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環境。氣喘病人通常有家族病史,症狀為長期咳嗽、時好時壞,特別是季節交替、夜間低溫時最難受,伴隨胸悶、有痰,呼吸中有「咻咻」的喘鳴聲,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 有過敏體質的人不一定會發病,主要是被過敏原激發,最常見的是塵蟎,有些人則對飲食過敏,也有人對花粉、貓毛狗毛、德國蟑螂等過敏。 慢性阻塞性肺病 簡稱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主因是抽菸引起發炎反應,肺泡無法有效交換氣體,病患會出現喘、悶、咳、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20歲開始每天抽1 包菸,大約到40歲左右,就會 產生COPD症狀,患者也較易罹患流感、肺炎、肺結核及肺癌等疾病。 COPD又分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區別在於肺氣腫病人走路會喘,體型偏瘦;慢性支氣管炎則以咳嗽、痰多為主,病人體型較胖,也有患者綜合2種症狀。由於COPD是進行性疾病,藥物雖可控制病情,但無法逆轉病程,愈早戒菸,愈能減緩惡化程度。 肺結核 屬第3類法定傳染病,乃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患者多為過去曾感染再復發,也有人是被傳染,但機率較低,吸入結核菌僅5∼10%會發病。 肺結核的症狀是咳嗽3周以上,甚至咳血,也有人會持續發燒,並非急性高溫,體溫約在37.5℃左右,嚴重的話,體重會減輕。現在已有很好的藥物可治療,但需要服藥6∼9個月,病人要耐心遵從醫囑。 支氣管擴張症 因支氣管永久性擴張,容易反覆感染,病人的表現通常是咳血、痰多,對天氣變化較為敏感。成因多為年輕時肺部感染所致,某些疾病如肺結核的後遺症,也會導致支氣管擴張。另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也是高風險群。 其他胸腔疾病,肺癌高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 肺癌 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與30年前不同的是,過去扁平細胞癌、肺腺癌的比例約6:4,現在已各半。扁平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及二手菸,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政府大力宣導戒菸。但近10年肺腺癌比率上升,患者多數不抽菸,連家庭主婦也會得,推論可能與空氣汙染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症 因病患睡眠時上呼吸道重複塌陷阻塞,所以會產生打鼾、呼吸中止現象,通常白天會精神不濟。同時因長期夜間缺氧,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等併發症。 「肥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危險因子,頸圍愈粗,罹患機率愈高。一般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以及更年期女性。目前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病人須配合減重、安眠藥減量,以免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狀。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簡稱ARDS( a d u l 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廣泛性的肺泡微血管受損,使得氣體交換受到嚴重阻礙,造成呼吸困難、缺氧,甚至皮膚會呈藍紫色。 常見原因為敗血症、肺炎引發的併發症,或流感、嚴重創傷、溺水,進而可能會造成肺部硬化,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治療上會給予支持性療法,等待肺部漸漸恢復功能。 間質性肺疾病 主要是各類病因使得肺部間質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病變,讓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受影響。有些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愈早發現愈可治療。 另外還有原發性肺纖維,俗稱「菜瓜布肺」,乃不明原因造成漸進性的肺部纖維化,肺部像菜瓜布般粗糙有空洞,失去交換氣體功能,病患呼吸會像快窒息般痛苦,發病至死亡僅2∼5年。原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但有藥物可以緩解,讓症狀不至於惡化太快。 綜合上述,非病毒或細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高危險因子主要是抽菸;如果是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像流感、普通感冒,以及SAR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因有傳播性,必須要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關1年多才解禁,她看台灣「還沒不可收拾」:每個人守5關,幾週疫情就能挺過去!.70歲是逗號不是句號!她不再繞著先生轉、獨居新生活:就算有小挫折也無礙愜意人生.兒子找到伴想結婚,媽卻怕他被詐騙會離婚?翅膀硬了要離巢,想太多不讓他飛才悲劇
-
2021-04-26 養生.人生智慧
朱慧芳/思念種櫛瓜的她
淑華託她姊姊送來兩顆栗子南瓜給我,剩下的一顆南瓜還端坐在我家廚房,躺在醫院的淑華已經離開,不像過去一樣,在醫院長長短短的住上幾天,然後出院回家,休息幾天又掛著便袋笑瞇瞇的往田裡去。我把南瓜慎重地放在窗前供著,打算能放多久就放多久,等到出現腐壞再埋入土堆,滋養其他的生命。大腸癌末期,她樂觀相信自己是幸運的那一個。差不多是四年前,元氣周報的主編得知淑華種的有機櫛瓜滯銷,卯起勁的團購,助她解決難關。當時淑華已經是大腸癌末期的患者,但還是樂觀地相信自己會是幸運的那一個。畢竟距離發現病徵已經三年,切了這個、那個,做了人工造口,還是可以像往常一樣作息,可以下田工作,繼續吃想吃、愛吃的鹹酥雞。除了作息沒什麼改變之外,因為有健保給付,再加上之前買的保險,每一次的住院、開刀,都可以領到幾萬至十幾萬的重大傷病理賠。過去幾年,全家的生活都是靠她開腸破肚,賺取理賠,她好像不怎麼在意所謂的「血肉錢」。只要有治療就可以領錢,不健康的輪迴已經變成七年來的常態。而她自己也甘之如飴,覺得如果可以這樣繼續活下去,也是個不錯的方式。靠開刀養全家還樂觀面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從她姊姊那兒聽到她又住院的消息,總是讓我質疑保險這件事的正確性。沒有人喜歡生病,可一旦購買了不怕生病的保險理賠契約,生病反而變成了確幸,而且病情越嚴重理賠越大條,就像是黑色的荒謬劇。我聽說,躺在護理之家靠插管殘活的老人家,有些是家屬不肯同意拔管,才維持著植物人的狀態,因為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可以繼續領取保險理賠或是退休撫卹津貼。不能自主決定是否要拔管,以及像淑華這樣,靠開刀養全家還樂觀面對,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金剛經》裡提到一個故事,佛說他在前幾世時曾經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因為心中沒有嗔恨,隨即又長出新的手腳,因此得到歌利王的衷心信服。過去幾年,淑華體內的癌細胞轉移到其他器官,腹腔內器官割了再割,原來的主治醫師曾跟她說,「不要再來了,我們這裡沒法醫妳,妳還是轉院吧!」最後她在台大醫院得到了照顧,幾乎每個月都在化療,醫師還鼓勵她,說她是打不死的蟑螂。而她也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命。旁人不可承受的苦,她卻是永遠的樂觀。病重還惦記南瓜沒賣完,她是單純開朗的生命勇者。聽她姊姊說,淑華兩歲的時候從樓梯摔下,頭破血流人卻無大礙,全家都說她該死沒死,必有後福。那份後福,可能就是她一生不愛計較,寬厚待人也憨厚地相信生命、享受人生。那兩顆最後的栗子南瓜,一顆已被我切割料理,一半做南瓜濃湯、一半做海鹽烤南瓜。她姊姊說,人都病成那樣了,還惦記著南瓜沒賣完,剩下的南瓜要怎麼辦!我想,日後若是看到南瓜或是櫛瓜,都會讓我想到她,一位單純開朗的生命勇者,賴淑華。
-
2021-04-25 該看哪科.婦科
健保大數據/骨盆腔發炎為何多集中在三、四十歲階段?
台灣每100個女性當中,就有8個人在一年內曾因骨盆腔發炎而透過健保就醫,比率不低。女性的骨盆腔為什麼會發炎?為何年齡層多集中在三、四十歲階段?今天「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每年近百萬患者的就醫數據,作為女性朋友相關問題的就醫參考。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從每年將近一百萬名女性的骨盆腔發炎就醫資料,可以看到女性因步入戀愛、結婚、生子等不同人生階段,開始承擔骨盆腔發炎的健康風險。也可以看出台灣衛教知識的普及、健保分級醫療制度的適切分工,有需要的女性都能獲得有效的治療。計畫生育、性生活活躍,患者以年輕女性居多。李伯璋表示,年輕女性性生活比較活躍、計畫懷孕,較容易有骨盆腔發炎的問題。不過近年少子化趨勢明顯,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避孕做得更徹底,有骨盆腔發炎的女性因此逐漸減少。李伯璋表示,女性如果下腹疼痛,有可能是骨盆腔發炎,也可能是泌尿道系統發炎,因為兩者構造很接近,因此醫師會需要進行鑑別診斷。正常的膀胱裡面是無菌的,陰道則是平常就有一些細菌,若進行尿液檢查,可以排除泌尿道系統的問題,再進一步透過內診、超音波等檢查,確認是不是骨盆腔發炎。台灣婦科診所多,就醫可近性高。李伯璋表示,這些都是基層診所就可以進行的檢查,台灣有不少診所特別專精於婦科,就醫可近性很高。女性只要稍有不舒服,通常都能及時在自己熟悉的婦產科診所,進行必要的檢查、接受恰當的治療,例如抗生素的療程。少部分病情比較嚴重的女性,也可以透過基層診所轉診,到大醫院接受腹腔鏡或是手術引流等治療。抗生素拿三天藥,記得要回診走完療程。說到抗生素療程,李伯璋表示,很多民眾在診所就醫,只拿到三天份的藥,會以爲這是健保署的規定,其實不然。抗生素的療程通常以七天到十四天為一個單位,只拿三天藥是不夠的,需要再次回診,才能走完療程。只是,如果很多人吃完三天的抗生素,自認改善而沒有回診,療程沒走完,細菌沒殺乾淨,生命力強悍就像「打不死的蟑螂」,除了可能反覆發炎,也可能會增加群體的抗藥性。那麼,為什麼診所通常一次只開三天藥呢?李伯璋表示,其實就算院所一次開七天抗生素,健保也會給付。但是,因為西醫基層的總額是固定的,如果申報越多點數,點值就會下降,基層總額為了穩定點值、進行內部管理,透過「簡表申報」的方式,藥品費用一律固定三天申報66元,不多也不少。如此不但能夠穩定點值,藉由回診,診所也能多獲得一次的掛號費。骨盆腔發炎患者,在診所就醫就能得到妥善治療。李伯璋重申,醫師可以視病人病情治療需求,決定用藥天數。依據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的規定,健保給付的處方用藥,是每次以七天份用量為原則。如果屬於慢性疾病,病情穩定,也適合長期服用相同藥品,醫師可以依照病人的病情需要,一次給予30天以內的用藥量,或開立三個月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李伯璋表示,骨盆腔發炎的病人,絕大多數都在基層就醫,就能接受到很好的治療,顯示台灣各層級醫療院所的醫療品質都是很高的。健保署也持續在部分負擔、論人計酬等改革方向上不斷努力,希望引導民眾小病到基層,大病才到大醫院。落實分級就醫、提升健康識能,成就健保永續。李伯璋說,健保署也支持各層級院所垂直整合,民眾就近到診所就醫,也有醫學中心作診所的醫療備援,希望民眾對於地區醫院和診所有信心,相信厝邊好醫師。此外,健保署也透過持續壯大健保快易通App及健康存摺,提升民眾的健康識能和醫療成本概念,選擇落實分級醫療的就醫行為,希望醫病雙方共同達成醫療人員不過勞、醫療品質提高、健保永續的美好願景。疾病小檔案骨盆腔發炎骨盆腔內器官的發炎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指的是女性生殖系統(包含陰道、子宮頸、子宮、輸卵管、卵巢等)發生細菌感染,導致發炎,是常見婦科病症之一。
-
2021-03-15 名人.黃軒
網瘋傳「英國醫師警告咖啡粉恐含小強」?別信!台灣更不允許販售蟲害咖啡
英國醫生Dr Karan Raj 說咖啡有蟑螂,一時之間引發大家瘋傳。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我整理一下:蟲蟲,是豆豆的微元素我們人類生活圈的周圍和我們的食物中,經常會殘留一些我們不輕易看到的蟲蟲殘渣。 這些蟲蟲危機,其實也是人類食物鏈中的微量的部分。美國FDA所屬的微量分析單位叫MPM,曾進行食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發現昆蟲是研磨咖啡和全豆咖啡中,常見微量元素之一。美國是允許咖啡豆含有高達10%的“昆蟲污穢”( natural or unavoidable defects in foods that present no health hazards for humans )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證(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188),更正如下:美國FDA頒布的「食品瑕疵標準手冊」,一包咖啡豆含有10%以上的咖啡豆有蟲損或蟲害才被定義為瑕疵產品,也就是容許10%以下的咖啡豆有蟲損或蟲害。豆豆,不只指咖啡豆蟲蟲,不是只指蟑螂其他各種食品和飲料也含有可測量但可接受的蟲蟲危機,例如穀物,葡萄乾,啤酒,葡萄酒,黑巧克力和花生醬。咖啡,不僅可以被蟲蟲污染,而且還可以被黴菌,真菌,囓齒動物 (例如田鼠)和其他“異物或糞屎”污染,包括煙頭,口香糖、掃帚屑、蟲蟲糞屎。1.只有咖啡豆,才有蟑螂??錯誤❌⋯⋯許多食品 ( 穀物,葡萄乾,啤酒,葡萄酒,黑巧克力 ) 中,都會污染到微量的其他蟲蟲。2.咖啡中,只有蟑螂才會這樣?錯誤❌⋯⋯食品中,不只有蟑螂而已。可以被蟲蟲污染,還包括:黴菌,真菌,囓齒動物 ( 例如田鼠)和其他“異物或糞屎”污染,包括煙頭,口香糖、掃帚屑、蟲蟲糞屎污染。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證(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188),更正如下:台灣法規規定,針對沖泡後飲用之烘焙咖啡豆及研磨咖啡粉,以及販賣供直接飲用之咖啡萃取液,不得有因衛生不良、品質不佳或製程品管不當,導致有蟲體、寄生蟲的情形。3.這些不傷害身體 ? 正確✅這些微元素的蟲蟲,其毒素大都很微量,會被健康器官化解。 ( toxins are neutralized by your liver and do not accumulate in your body as long as your exposure remains low ) 更何況,煑熟,高溫下,蟲蟲早就變成了另一個微量的高蛋白呢!如果問我 : 咖啡有蟑螂,你敢喝嗎?我當然敢喝呀。哥哥喝的是咖啡香的記憶,享受生活微量高蛋白的樂趣。我愛喝咖啡呀※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3-02 新聞.食安拉警報
充工業氮氣黑心米餅遭爆 醫師:恐有濃度不純、雜質風險
知名嬰幼兒食品「樂扉寶寶米餅」遭爆違法使用工業氮氣填充包裝,廠房四周還有蟑螂、老鼠屎,令許多媽媽擔心吃下肚的寶寶會不會有健康問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氮氣不是毒氣,只是使用「工業氮」作為食品添加物,恐有衛生、濃度不純產生等雜質風險,嬰幼兒器官相對敏感,擔心的媽媽們可密切觀察小孩的身體健康狀況,有必要就前往門診就醫。顏宗海表示,正常來說,氮氣暴露在空氣的濃度高達78%,氧氣佔21%,在國外如歐美國家,氮氣是合法的的食品添加物,但前提是用「食品等級」,不但比較衛生,濃度也比較純,透過添加,讓食物包裝內的氮氣從空氣的78%提高到99%以上,當氧氣作用一減低,可延長食品保存壽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標準,用於食品填裝的氮氣純度不能低於99%,《歐洲藥典》更是規定要達99.5%以上。然而,若有業者以用工業級氮作為食品保存的添加物,恐怕有衛生以及雜質不純等其他風險,只是對人體的危害到底在哪裡?顏宗海說,就得看政府進一步稽查狀況,透過現場檢驗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此,食藥署表示,食品組還在討論中,稍晚才會回應。顏宗海強調,氮氣在一般空氣下就存在,其實不是毒氣,只是米餅多為小孩食用,買到該款米餅的媽媽們,除了停止食用、趕緊退貨,可密切觀察小孩的身體健康狀況,若真的太擔心有必要就去就醫。
-
2021-02-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春暖花開誘發4大過敏疾病 「5要3不要」抗過敏
● 4大過敏疾病:異位性皮膚炎、鼻過敏、氣喘、眼結膜炎● 溫差大,過敏體質的人易誘發過敏● 常見過敏原,9成以上是塵蟎春暖花開,氣候變化大,有過敏體質的人容易免疫系統失衡而誘發過敏,該如何超前部署才能避免過敏疾病發作?2大過敏原:塵蟎與黴菌在台灣引發過敏疾病的過敏原,包括塵蟎、黴菌、蟑螂等。其中9成以上是塵蟎,多活在居家室內的沙發、床墊、地毯等陰暗的角落裡;黴菌也是常見的過敏原,家中的植物、久未清理的空氣清淨機、地毯、舊玩偶、枕頭等,都是易孳生黴菌的地方。常見4大過敏疾病,分別是異位性皮膚炎、鼻過敏、氣喘、眼結膜炎等。過敏症狀如果在皮膚會引起異位性皮膚炎及蕁麻疹;若在鼻子會引發過敏性鼻炎;若在下呼吸道肺部,會誘發氣喘;如果在眼部會引發過敏性結膜炎。這些過敏症狀有時候會合併出現,也有人一發作全身都出現症狀。抗過敏,掌握「5要3不要」要抗過敏、預防過敏疾病發生,就必須增強免疫力,建議謹守「5要3不要」原則。1. 要多運動要挑對時間、地點運動,清晨空氣乾淨運動較佳,有公園、河濱步道空氣品質最好,可從事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登山及游泳等運動。規律運動可以強化免疫功能,減少過敏發作。2. 要吃鮮物要多吃新鮮食物,包括牛乳、蛋、大豆、肉及穀類等食物;更要忌菸、酒、烤、炸、辣、冰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加工品。3. 要戴口罩空氣品質不良時,要佩戴醫療用口罩,避免冷空氣直接刺激鼻腔,可以改善過敏現象,也可減少溫差太大帶來的肺燥,造成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統不適。4. 要善用空氣清淨器,臥室保持乾淨、濕度適中臥室是每個人待最久的地方,「保持臥室乾淨整潔」是清除塵蟎首要工作,建議容易過敏的人每周清洗更換床單、被套一次,天氣好時曬一下太陽,可以殺菌。更要善用空氣清淨器,臥室濕度最好維持在50至60%。5. 要補充足夠溫開水每天要喝足夠的溫開水,維持代謝功能,成人建議一天飲水量是體重乘上30cc。6. 不要久待空氣品質差的場所室內泳池、燒烤店、停車場、酒吧等,以及影印間、老舊3C設備儲藏等處所空氣汙染物多,容易引發過敏,最好避免停留太久。7. 不要熬夜維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也非常重要,尤其熬夜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有過敏問題的人,一定要避免,可降低鼻過敏發作頻率。8. 不要吃過敏食物近年來頻傳的食品添加物也是致敏的元凶之一。飲食中充斥太多的化學物質,讓原本就有過敏體質的孩子誘發了過敏症狀,只有積極消除這些外在因素,才能讓過敏症狀有所減緩。
-
2021-01-10 養生.聰明飲食
「蛋製品」未處理好易致食物中毒 這樣做可讓沙門氏桿菌死光光!
天氣炎熱,食品容易變質,但在寒冷的季節,食品中毒的問題依舊不可輕忽!常見的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途徑,多是食用未澈底加熱的蛋品、畜禽產品,或是餐點遭生食污染,患者會有嘔吐、腹瀉和發燒等症狀。食藥署提醒大家,保持良好衛生操作習慣,將生熟食砧板、刀具與器具分開使用,並澈底加熱食物,才能避免發生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人員與環境雙重管控沙門氏桿菌不耐熱,在60℃下加熱20分鐘,或煮沸5分鐘都可殺滅。除此之外,在人員方面,調理者在手部遭污染、如廁後及製作餐點前,都要洗淨雙手;若有腸胃道症狀,應儘速就醫,未確定痊癒前,不宜與食品接觸。在環境方面,沙門氏桿菌可經老鼠、蟑螂、貓、狗等途徑污染食品,應防止入侵並撲滅病媒;垃圾桶也要加蓋並定時清理。謹慎使用蛋品,避免危害食藥署提醒,在製作提拉米蘇、慕斯或沙拉醬等非經高溫加熱的產品時,建議可使用殺菌液蛋或衛生品質良好的蛋品,並注意調理時的衛生管理,才能確保食用安全。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1-30 科別.精神.身心
房間亂不等於囤物症!醫師:高嘉瑜房間可看出一件事
●囤物症指不當蒐集物品,造成生活障礙●因為匱乏感,患者藉由囤物釋放焦慮、不安●房間凌亂未必是囤物症,可能與壓力過大有關「嘉瑜的房間」近來引發熱議,屋內衣物堆積如山、枕頭泛黃,立委高嘉瑜則自稱有「囤物症」。但是,專家指出,囤物症是強迫症的一種,通常會反覆囤積相同物品,以高嘉瑜的房間照片來看,應不屬於囤物症,但確實看出壓力大,需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女性通常為男性三倍三總精神科主治醫師楊聰財表示,囤物症(囤積症)自2013年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拔毛症等屬於強迫疾病相關障礙,其定義為不當蒐集物品,造成生活障礙。根據研究,囤物症有相當比率的患者伴隨情緒障礙,如廣泛性焦慮症或是分離焦慮症等,女性通常為男性的三倍。而高嘉瑜自稱有「囤物症」,被認為只是「懶惰」與「邋遢」,這之間該如何區分?楊聰財表示,重點在於是否造成主客觀的生活障礙。以集郵為例,蒐集郵票也是一種累積蒐集的習慣,但若把郵票整理乾淨,且財力足以負荷,都不構成生活障礙。無意義一直蒐集東西而囤物症患者可能會無意義的一直蒐集東西,同一種物品蒐集數十件,甚至沒有開箱,也無法「斷捨離」,診間常見患者一直囤物,造成居家環境、公衛危害,或影響家人居住空間,這都是造成生活障礙。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林萃芬也表示,囤物症和房間很亂是兩回事,囤物症會反覆囤積物品,通常是購買或是撿拾相同東西,把房間塞爆,但所有東西都不能扔,常見的是撿拾各種塑膠袋。腦部前額葉等功能失調楊聰財指出,囤物症與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有關,涉及到腦部運作區塊,驅使其強迫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因此需要藥物調整血清素,使腦部系統運作更加穩定。囤物症患者有相當比率伴有情緒障礙。林萃芬表示,有些患者因為匱乏感,需要藉由「囤物」釋放焦慮、不安,減少對匱乏的恐懼。患者不一定是貧窮者林萃芬說,囤物症患者不一定都是「貧窮者」,只是心理上有匱乏感。她曾遇過一位媽媽,手上有五間房,卻到處撿拾物品,把所有房子塞滿,因為到處都是蟑螂、發臭,被女兒帶來治療。林萃芬也說,從高嘉瑜房間堆滿東西的狀況看來,不像是囤物症。但她提醒,從房間凌亂程度來看,還是可以看出高嘉瑜壓力過大,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應該尋求紓壓管道。楊聰財則表示,若懷疑有囤物症,可尋求醫療協助,透過藥物、認知行為治療等方式改善。家人也必須一起協助,幫忙列清單,盤點哪些東西不要再囤積了,逐次減少,幫助患者漸漸脫離囤物深淵。同場加映嘉瑜的枕頭 專家:非過渡的客體高嘉瑜房間除了堆滿衣物,泛黃的枕頭也引起關注。高聲稱已使用十年,捨不得丟。林萃芬表示,許多人都有爛爛髒髒的娃娃或小被子,從小用到現在、捨不得丟,而這類物品通常被稱做「過渡的客體」。林萃芬解釋,過渡的客體在小孩子成長發展中,通常是為了轉移對媽媽的依戀,而將情感依附在玩偶或被子上,並將這些物品擬人化來陪伴自己。久而久之,便需要撫摸或是聞上面的味道,才能獲得安全感、入睡。林萃芬說,許多小孩都有「過渡的客體」,不需要因此而就診。林萃芬指出,高嘉瑜的枕頭並非從小使用,不太像是「過渡的客體」。
共
4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