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名人.黃達夫
搜尋
葉金川
共找到
60
筆 文章
-
-
2024-09-23 名人.葉金川
葉金川/捐血推廣50年 台灣最成功社會運動
「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捐血運動在台推廣50年,50年來台灣年捐血量增長近750倍,堪稱是台灣最成功的社會運動。捐血運動協會自1974年成立,台灣的血液事業轉眼就過了半個世紀,回首前塵往事,一如人生。當時,我還在台大醫院當實習醫師,親身經歷血牛在醫院內四處遊走的那段歷史,對照現今台灣血液事業備受國際肯定的傲人成績,真是不勝唏噓。我1982年返國進入衛生署工作,開國建會時,就有專家學者針對醫療體系提出建言,認為台灣的捐供血制度太過原始落後,用血者充滿風險。在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及衛生署署長許子秋全力支持下,先舉辦了第一屆「中華民國血液科技研討會」,會中提出了許多建議,那些建議就由我負責推動執行,在醫療網中,特闢血液安全專章,希望全面提升台灣血液醫療的品質。力推無償捐血 禁賣血同時,中華捐血運動協會也開始大力推動自願無償捐血,很快進步到能夠供應8成左右的醫療用血,我和時任捐血運動協會總幹事的張菊生研商,只要無償捐血的量再增加一點,衛生署就能全面禁止血牛賣血。1991年,無償捐血量終於破百萬單位,足以擔負起醫療用血的重責,衛生署就明令不准再用血牛賣的血,卻也斷了血牛生計而引發抗爭。捐血率 寫下全球第一經過50年的努力,由捐血運動協會和血液基金會一起打造的血液事業,無疑是台灣最成功的社會運動之一,更可以說是和全民健保並列為舉世稱頌的台灣驕傲。我們寫下了超過8%全球第一的捐血率,更值得國人感到驕傲的是,我們大幅改善了供輸血系統,並確保用血安全。檢驗血液 改善用血安全為了病人的用血安全,我們對捐入血液全面實施NAT(核酸擴大檢驗),改善各種作業流程,提升血液品質,包括全面供應減除白血球的血品、加測紅血球抗體以及與輸血學會合作監測輸血反應;對捐血人也協助他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自我照護,對高次數且定期捐血者陸續推出膽固醇、糖化血色素以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好讓每位捐血者都健健康康,可以持續幫助更多人。在永續潮流下,將各地捐血室打造得更加舒適宜人,提供民眾更好的捐血環境,改善捐血車排放廢氣的狀況,朝著電能捐血車的方向實踐對環境友善、保護人們減少空污的傷害。展望未來,落實捐血救人的核心精神,永續發展血液事業,除了提供更好的服務外,善盡社會責任也是一致的目標。50年歲月匆匆而過,從台灣捐血事業半世紀一路走來的漫漫長路,沿途是一群群良善的人們,構織成一幅幅迷人的風景;要向曾在捐血路上一起走過來的每一個人說聲謝謝,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人齊心齊力,讓這條血液長河不斷奔流下去。
-
2024-01-10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今年將改支付標準 著重兒科等弱勢科別
今年為全民健康保險法上路30周年,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宣布將全面改革醫療服務支付標準,投入36億元檢討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RBRVS),更為解決少子化困境,將強化兒科、婦產科等弱勢科別點值,同步因應國人的醫療需求,如精神疾病、心理諮商等,調整點值,新版支付標準最快2025年上路。隨著醫事人力短缺、醫材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石崇良表示,健保支付標準已到必須重新檢討的時候,健保才能永續經營,此為未來兩年工作重點。健保署將採用RBRVS評估,針對4500項醫療服務檢討,使各醫療專科、次專科支付標準趨向一致,未來點數可能有升降,但將提供合理的給付。石崇良說,健保為總額制,各科醫療支付標準必須ㄧ併檢視,相關規劃研究已於去年完成,今年將邀集各醫學會共同研議,並於明年討論後年健保總額時納入討論,整體預計最快於2025年進行調整,目前將以兒科為優先規畫。兒科診療不易 專家:增加點值留人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石崇良表示,首波檢討的重點科別為兒科,小病人不易照顧、診治,在收治重症病童時,更加辛苦,加上少子化,讓兒科人力變少,有必要列入首要改善目標。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倪衍玄表示,幫助哭鬧的小朋友看診需要更多心力,但診療費不成比例,少子化更導致兒科醫師短缺,連台大也都面臨招不滿的窘境。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陳銘仁指出,兒童的藥劑量比成人低,藥費也低,因此健保給付較低,但藥師又必須分藥、磨粉,耗費心力;小小孩怕打針,哭鬧不休時,需要多人協助,當然期待診療費用能夠加成,包括增加急重症、加護病房診察費、年齡較小的病童加成給付等,目前於細節部分都會與健保署進行討論且逐步爭取。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黃立民表示,兒科一般門診及住院診察費確實應增加給付點數,提高給付後可提升小兒科醫師收入,藉此吸引年輕醫師加入;目前只調整急重症給付點數,以致不少兒科醫師紛紛轉往急重症發展,一般兒科醫師卻短缺,但兒科醫師重要的是,「把一般的病看好,不要成為重症。」 另目前健保給付兒科一般門診及一般住院診察費已有加成,黃立民指出,但不限兒科醫師,內科等科別也有加成,如耳鼻喉科醫師幫兒童看診也獲加成,這部分也須討論。若可增加一般門診及住院診察費點數,再讓加成給付限小兒科醫師,以這兩點先進行改革,相信兒科醫師人數很快會上升。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期望兒科醫療給付點值可以保障1.1元。不過,他認為不應從總額支付額外費用,而是由公務預算編列,畢竟健保總額沒有增加,一昧地增加點數,點值反而被稀釋,「這是空口說白話、空中樓閣,挖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此外,少子化下,小病童人數變少,讓部分兒科醫師在面對重難罕症等小小病人時,專業能力不足,衛福部為此研擬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新技術。倪衍玄指出,台灣兒科醫師治療B型肝炎病童的醫術成熟,但對於照顧某些遺傳性疾病的經驗明顯不足,透過補助讓年輕醫師有機會出國,可截長補短。醫療服務與點值不符比例 健保署:將全盤檢討至於急診醫師以CPR救活一名垂死病人,健保點值1千多點,但中醫門診把脈睡眠障礙卻能獲2千多元。再以神經外科醫師的開腦手術為例,需6年以上的專科長期訓練,且一次動腦手術平均時間超過6小時,健保點值約為3萬點上下,但手術相對複雜,風險高,易有醫糾;相較之下,處理內痔手術,手術容易、風險極低,則有近4千點。隨著科技發展,不少輔助機器可以大幅醫師縮短手術時間。例如白內障手術,以前病人要住院,現在手術時間縮短,術後就可以返家;「達文西手術」是機器成本高,但也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石崇良指出,將考慮調整給付方式。石崇良表示,支付標準確實有必要全盤檢討,評估依據為每個醫療服務項目,醫療人員需付出多少相對勞力、代價、訓練等,且為因應國人醫療需求,健保署也將調整精神疾病、心理諮商等相關點值,但因涉及層面廣泛,預計利用一至兩年時間與各專科醫學會討論,蒐集及整合意見後,再做跨科別比較,避免不同科別間出現爭議,以期給付更為公平,新制最快明年上路。目前在2024年健保總額已編列專款,醫院及西醫基層分別編列26億及10億元,等到啟動調整就可使用。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表示,點值調整是好現象,但建議不要從健保總額撥款,可從菸捐或是補充保費等處著手,增加經費來源,否則對點值仍有影響,也容易引起其他科別醫師不滿。(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09 退休力.社會連結
69歲是美好生活的高峰!看2位「老玩童」如何勇敢玩樂,讓幸福高峰變高原
打開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臉書,他最近去了日本,前一陣子組千歲團帶隊去馬祖,平常在花蓮種樹養花四處走走,看起來「好像」都在玩;北醫名譽教授韓柏檉最近完成「韓教授環島話聊」,走訪各地與人直接面對面交流,這是他退休後的人生大事。兩位退休過來人用行動告訴大家,「玩樂」考驗腦力和體力,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退休力調查 「社會連結」分數始終偏低健腦、學習新事物與人連繫有助社會連結,根據近幾年退休力大調查,「社會連結」平均分數始終偏低。「長期從事、培養自己的興趣、喜好、願意學習新的科技設備、結交新朋友的能力」,皆隨年齡增加而下降;「從事較複雜日常活動,如投資理財、規畫旅遊」有助動腦防失智,但各年齡層皆僅有半數做到,七十五歲以上更降至三成五。怎麼好像都在玩?葉金川:玩樂重要且不輕鬆別小看「玩樂」的力量,問葉金川怎麼好像都在玩?這位擘畫並帶領全民健保上路的醫療奉獻獎得主先是說:「就沒事呀」,但隨即忍不住澄清,平時也有上課和演講、處理協會的事,「只是這些沒有貼臉書啦!」但他也說,「玩」的確重要而且並不輕鬆,為了規畫行程,「要做很多功課」,出發後還要一路應變路上和同行夥伴的突發狀況,考驗很多。韓柏檉:把下班後人生過得精彩有趣,是一種能力韓柏檉則鼓勵大家要勇敢,應該把玩樂的精神融入生活中每一件事情。他引用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OFF學」,把下班後人生過得精彩有趣,是一種能力。他強調,玩樂不是罪惡,我們常把工作和玩樂分為不同的事,但無論做什麼,都應該設法讓事情變得有趣,玩樂不需要等退休,轉換心情就會不同。葉金川建議,年輕時把生活重心放在工作,五十歲後就開始微調,不能期待自己還能像卅、四十歲時衝刺,應該 學習用智慧和經驗來維持與管理工作,將生活重心轉換成家庭與休閒活動。培養動態和靜態的休閒活動,養成活力生活習慣,到了八十五歲,参加千歲團、到處趴趴走,繞地球跑,都不是問題。人生最美好的時光落在兩個年齡 69歲是美好生活的高峰倫敦政經學院研究發現,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落在兩個年齡,一個是正值青年期的廿三歲,另一個是老年期的六十九歲。葉金川分析,青春正盛,廿三歲的美好可以理解;五十多歲面事業與家庭兩頭燒的壓力,七十歲後,有人因為年輕時「燃燒自己」,身體出狀況,於是身體還不算太老的六十九歲,成為美好生活的高峰點。葉金川認為,有幸福感的歲月是可以被延長的,如果「高峰點」從六十九歲往前往後拉長廿五年、卅年、甚至卅五年,就能讓高峰變成高原,持續美好時光,前提是「要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及早做好準備」。別怕改變 做自已想做的事韓柏檉建議,不要害怕改變,可以從很小的事情開始做起,可先掌握一個重點,便是「對自己好一點」,例如他的環島話聊,雖是利用聊天講話來交流,還是會有壓力,於是他有時前一天就到目的地,到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韓柏檉建議,每個月找一天,給自己一整天的時間做想要做的事情,從這件事情開始。 今年七月葉金川和妻子完成開車跨越三千英哩的美國黃石公園之旅,這是給他自己的七十歲生日禮物,只是因為疫情推延了三年。三年後許多規畫被打亂,原訂出遊的朋友有人不能去、原想留宿的旅店已搶訂一空、改租露營營地又遇上融雪把營地沖壞了,最後只訂到公園外的露營小木屋,再每天開車進公園。這趟旅程是葉金川的圓夢之旅,四十一年前還是窮學生的他,和太太載著兩個小孩從波士顿開車到黃石公園,此次舊地重遊,沒想到疫情攪局,體驗到六月的黃石公園入夜後冷到地面結冰、遇到營地受損、訂不到旅店,看似困難重重,但兵來將擋,一路化解,淡定處理遇到的困難,最終依然得到最佳結果,更加珍貴、值得珍惜。●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https://pse.is/3uraub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8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行醫不必遠到非洲,台灣離島也值得奉獻心力!蔡東翰18年堅持每周往返澎湖看診
執業的27年裡,高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蔡東翰有18年過著每周往返澎湖、台灣的日子。「醫師動、病人不動」是他不變的堅持,從軍醫畢業第一天起,就投入離島醫療,完成研究所學業後,開始在澎湖開設門診。退伍後,他在家鄉高雄落腳,仍堅持往返澎湖開診,也透過撰寫書籍、經營社群媒體,向大眾宣導神經醫學知識。「對離島服務有熱忱,必須回溯到在小金門黃厝醫院服務的那段時間。」蔡東翰說,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剛拿到醫師執照,還沒開始住院醫師訓練,就被派駐到小金門衛生連轄下的黃厝醫院擔任院長,「此前都在台北讀書、受訓,從不知道台灣竟有一個地方,醫療資源如此貧瘠。」小金門醫院由教室改造,一班是藥局,二班是診間……在戰地前線,小金門醫院原設於坑道中,後來遷至一處報廢國小,即黃厝醫院。蔡東翰說,國小建物呈L型,醫院所需空間都由一間間小教室改造:一年一班是藥局,二班是診間、病房,此克難情景令蔡東翰大受衝擊。當時健保才剛開辦,他心想,「同樣繳交健保費,為何離島居民獲得的醫療與本島差異這麼大?」懷著滿腔熱血,蔡東翰決定,在小金門的時間,要全力改善當地的醫療窘境。小金門人口外流嚴重,留在島上的幾乎都是高齡長者,他們重視民間傳統,習慣「落葉歸根」,一定要在家中過世;當地肝癌盛行率高,罹癌到臨終前有一段時間要受疾病所苦。蔡東翰在當地展開長照服務、在宅醫療及臨終關懷,每6小時到患者家中為其打點滴、加藥、量血壓,讓患者身體症狀舒緩,能夠安然離世。家屬請醫師幫往生者穿壽衣,被視為很大的福報。「當時許多往生者的壽衣都是我們幫忙穿的。」蔡東翰說,醫師到病人家中所培養出的醫病關係,情感深厚,與在門診中短暫的問診大不同。根據民間習俗,為往生者著壽衣「是很大的福報」,且鮮少由外人協助,「家屬願意把福報給我們,既感動也很珍惜。」因是健保開辦第一年,當時的健保局總經理葉金川赴小金門巡視,國防部軍醫局也派員隨行。蔡東翰抓住機會備齊資料,向健保、軍醫二局說明小金門的醫療困境,爭取強化急診設備,「醫療環境要整體改善非一蹴可幾,但至少要先能救急。」後來,健保局撥款逾百萬元,軍醫局也將設備由本島送至小金門;黃厝醫院所屬的陸軍步兵158師師長也聽見蔡東翰的呼求,透過工兵招標,投入資源擴建急診室。「在小金門服務,讓我知道行醫不必遠到非洲,台灣離島也值得我們奉獻心力。」蔡東翰表示,當年國防醫學院畢業,除了下部隊的選項,也可以選擇到非洲查德行醫,但自己認為未必要遠赴非洲才是貢獻,台灣也有醫療資源稀缺之處,離島就是一例。蔡東翰結束在小金門部隊的服務,回到國防醫學院微生物免疫研究所進修,當時共同指導老師、現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是神經外科出身,也是脊椎手術權威。蔡東翰碩士班畢業,至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受訓六年。結訓後,他第一次踏上澎湖土地。腦傷與脊椎外傷患者多,等待後送常不及救治。在民國95年以前,澎湖醫療資源稀缺,但隨著觀光起飛,常有遊客因頭部或脊椎外傷急需手術救命,對神經外科醫師需求很大。其他疾病患者還能後送回本島治療,但腦傷病人生命與時間賽跑,若再等待專機後送,不少患者送到台灣已過世。若是澎湖當地居民,甚至有飛機再將其遺體原路送回澎湖的慘事。澎湖縣政府因而與三軍總醫院簽約,在三總完成訓練、取得神經外科專科執照的主治醫師,第一年必須派駐澎湖海軍醫院,藉此確保當地神經外科醫師來源。完成受訓的蔡東翰於是成為派駐澎湖的神經外科醫師。但後續出現狀況。蔡東翰回憶,受東北季風影響,飛往澎湖的班機常遇亂流,加上復興航空、中華航空接連在澎湖一帶發生空難,醫師們知道要支援澎湖門診時,常常人心惶惶,加以蔡東翰的下一屆正好沒有學弟選擇神經外科,後繼無人,派駐一年期滿的蔡東翰自願支援每周一天的門診。蔡東翰自己也沒想到,在澎湖的門診,一開就是18年,更因此在2023年2月獲澎湖縣長陳光復頒贈榮譽縣民證。秉持「醫師動、病人不動」的初衷,蔡東翰在支援澎湖的奔波中,不得不屢屢錯過陪伴家中四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暢通微創手術流程,拯救無數居民危急時刻。蔡東翰剛到澎湖,就做了一件基礎的變革。他把微創手術所需器械整理成「手術器材包」,並讓微創手術流程制式化,突破了第一刀難關,第二刀、第三刀相對容易,後進醫師要在澎湖動脊椎、腰椎微創手術,器械不必再東拼西湊,更有信心。在澎湖服務期間,蔡東翰拯救過無數居民的生命。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因救人而墜崖的消防志工。這位志工名叫郭文凱,是澎湖鳳凰志工隊的成員,從小立志要當消防救護員。一日有遊客跌落山崖,他獲報前往搶救,卻也不慎摔落,導致腦部硬膜上出血。這是頭部外傷最緊急的情況,必須搶時間,及時取出腦內血塊,哪怕只是慢一分鐘,都可能讓患者變成植物人。眾人都很焦急,蔡東翰直接進入電腦斷層室,同步觀看掃描結果,一看到是硬膜上出血,即刻聯繫手術室準備。把郭文凱推至開刀房後,連手術包布都來不及鋪,先為郭文凱理光頭髮,塗上消毒液,在頭顱開口讓血塊流出,確認得救了,才補上其他常規動作。來自清寒家庭的郭文凱,痊癒後重考了三次,終於考上消防員,目前在高雄任職。蔡東翰回憶,當時郭文凱的媽媽裝了一大袋自家種的花生當謝禮,「裝花生的塑膠袋又皺又舊,卻是我至今吃過最美味的花生。」蔡東翰在澎湖的18年,只有第一年是受指派,其餘17年,都是自願為之,每周都要搭機往返台澎二地。計程車司機成了老友,每周五一早就在機場等待,往醫院途中一家台式早餐店,則預備好他習慣的餐點,他下車取了再奔往醫院。軍醫退伍後,蔡東翰曾在嘉義陽明醫院執業一年。因嘉義飛往澎湖的班機與門診時間對不上,他必須清晨四時許起床出門,從嘉義經國道三號驅車至台南機場,在澎湖看完診,再搭傍晚班機回台南,開車到嘉義後他堅持還要查房才放心,返家已接近午夜。他坦言,那是最接近放棄的一年,好在妻子力挺,終於撐了過來。返鄉服務未中斷澎湖門診,精進技術、更寫書上網衛教。如今回到家鄉高雄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任職,蔡東翰每周在澎湖的門診沒有中斷,也利用時間持續精進手術技術,與學界合作發明3D列印的微創脊椎手術輔助器具等多項醫療器材,讓手術過程更安全可靠。光是在七賢脊椎外科執業期間,他至少開了五百檯手術;蔡東翰也是危險性低的「清醒腰椎手術」專家。如此忙碌的蔡東翰還寫書,出版四本神經相關衛教書籍,並在臉書成立「啄木鳥醫師」粉絲專頁,分享病患個案故事及衛教資訊。為什麼稱「啄木鳥」?他笑說,神經外科醫師問診時,總會拿著三角造型的「神經槌」東敲西敲,確認患者的神經功能哪裡出了問題,與啄木鳥在樹木上敲擊鳥喙的動作,有異曲同功之妙。不論寫書、寫臉書貼文,蔡東翰都是希望民眾更了解常見的神經症狀,能正確並及時就醫。蔡東翰就讀省立鳳山高中(現國立鳳山高中)時,組樂團擔任吉他手,功課不是特別好,花了一年時間補習、重考,一般大學仍沒考好;國防院校聯合招募,他排在國防醫學院備取十多名,相當忐忑,所幸最終成功錄取。他很感恩,認為「是我撿到的。出來混就要還,所以我盡力奉獻。」「若來不及在有生之年付出,我大概會死不瞑目。」蔡東翰謙稱,與其等到退休再來貢獻社會,自己選擇在行醫的第一日就開始奉獻,「我不是做很偉大的事情,但願意堅持做、默默做。」每周奉獻一天到澎湖看診,是他持續貢獻醫療專業的方式,也是對自己行醫助人初衷不曾間斷的提醒。個人獎:蔡東翰年 齡:53歲出生地:高雄市學 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國防醫學院微生物免疫學碩士國立陽明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現 職: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經 歷:陸軍158師黃厝醫院院長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主任醫師三軍總醫院基隆醫院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主任醫師嘉義陽明醫院主治醫師主要事蹟:●澎湖縣政府榮譽縣民證●國防部一星寶星獎章●三軍總醫院青年優良研究論著個人獎第三名【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0 失智.長期照護
南山人壽黃金60幸福指南 培訓逾2.3萬失智友善天使建構失智友善防護網
「我會願意用很多的日子,換來一天『我媽媽還記得我』,然後她還很健康,只要有一天、我可以好好地陪伴她。」藝人林志玲近期在節目中談到母親的病況、照顧者的辛苦,直言知道有許多家庭都面臨同樣的困難,希望自己有一點能力去延緩、改變。一直以來,南山人壽深耕長照、失智預防,支持並關懷失智症家庭,在2023年、南山60週年之際,延續過往公益服務業的「利他初衷」,攜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9月國際失智症月共同發表「黃金60幸福指南」,自1月開始推動「失智友善」認證迄今,全台已累積超過23,000名業務夥伴及內勤同仁完成失智友善天使認證課程,並有109個通訊處成為失智友善組織,一起守護台灣的失智友善未來。失智人口遽增,提早為自己和家人備妥防護網。台灣失智症協會網站資料顯示,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國際失智症協會在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即指出,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台灣失智症協會則推估,未來20年,台灣的失智人口數,將以平均每天增加近48人、約每30分鐘就增加1位失智者的速度成長,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南山人壽發揮保險本業職能,因應多元的家庭及照顧型態,不只發展業界最完整的短照、長照保障商品,更倡議每個家庭都需要讓自己以及親愛的家人,早一步預防失智或在罹病風險來臨前做好準備。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表示,適逢南山人壽60週年,特別攜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共同發表「黃金60幸福指南」,呼籲國人為自己的健康及預防失智症做準備,邀請社會大眾與南山人壽一起為台灣高齡友善社會盡一份力,共創失智友善未來。結合各界資源,三面向擴大失智友善行動。南山人壽自2014年起即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等組織合作,以建置「樂齡好靠山」網站、舉辦紀錄片影展、講座以及運用體驗互動APP等,多元形式推動社會大眾失智認知教育。2023年將失智友善行動的影響力再擴大,推出「黃金60幸福指南」關懷禮,集結「南山健康守護圈」中的全方位長照服務資源、熟齡族群不可不知的健康資訊、失智識能書籍及童玩沙包等物品包裝而成,推動限量認購,為失智者募款,同時號召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開辦失智症識能課程,培訓失智友善天使,以三大面向於全台建構失智友善防護網:1.失智友善天使認證一年累積培訓超過23,000名內外勤夥伴,完成失智友善天使認證課程,在台灣各角落熱心守護並主動支援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2.失智友善組織認證109個通訊處完成各縣市政府失智友善組織認證,布建在地友善支持網絡。3.在地失智友善關懷連結各在地通訊處與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力量,深耕公益關懷服務,前進社區舉辦或參與合作醫院、日照中心及關懷據點等機構的志工服務或失智、長照宣導活動。此外,南山人壽也響應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邀請眾多名人齊力關懷失智,由藝人張小燕、郎祖筠、郭采潔、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監察院前監察委員江綺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董事長即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總主教鍾安住及執行長鄧世雄等一起拍攝系列宣導影片-「愛記」,期待透過他們最誠摯親切的呼籲,正向推廣失智症的各項議題。如同宣導影片所說「失智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它,記憶可能會失去,但對愛的感受永遠不會忘記。」目前,南山人壽逾2.3萬的失智友善天使,就在您我身邊,伴飛失智者與家屬,共同打造愛的世界。南山人壽希望企業由內而外、由個人到組織的行動,能拋磚引玉發揮影響力,與國人一起健康老,守護失智友善未來,響應政府朝向「2025年失智友善777」邁進。
-
2023-07-18 養生.抗老養生
學會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 葉金川:老後生活安排必要2件事
沒有疾病的「健康」是老年生活的目的嗎?當然不是!年紀大了,難免有毛病,體能也衰退,退休後要能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因此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2件事……「健康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安寧狀態。」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定義。多年以來,我們認定的「健康」一直依循著這個概念,但年紀漸長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認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概念是個理想;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許多疾病已經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然而,並非所有疾病都能防範與避免。尤其是上了年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病、及面臨身體各功能的衰退,我們都需要學習與疾病共處、跟衰老共活!健康不是生活的目的完全沒有疾病的「健康」是生活的最終目的嗎?當然不是!年紀大了,都會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難免有小毛病,體能也衰退,要能夠與老化後的身體狀況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應該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要達到活力生活,除了身體健康外,心靈自由也是必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去規劃、學習,有動機和有毅力,讓自己享受生活,每一天充滿希望、快樂與活力。所以,退休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有戶外活動嗜好,不論是什麼樣的運動都可以,但要是戶外活動,並且與社會有所連結;另一個是靜態嗜好活動,不論是繪畫、插花、琴棋書畫……,重要的是戶外與室內嗜好,兩者必須兼有且持續,才能真正享受活力生活的趣味。(延伸閱讀:別等肌少症、骨鬆才補救 延緩衰弱和防治疾病一樣重要)最健康的阿嬤我的太太張媚在50歲之後開始自己的第二人生,正值孩子長大離家,生活重心順位也因此從工作、家庭調整為自己的健康與生活。有一次,她覺得生為台灣人,一生之中應該要攀登過一次玉山!她原來其實有在運動,只是不是定期定量的習慣,因此我建議她先練習走我們家後面的小山,每天走5公里,逐漸增加到走10公里。訓練一個月後,她當日來回、花了十小時多就完成單攻玉山。她相當有成就感,同時也能享受登高望遠的壯麗美景,自此之後就養成健行、登山的習慣。今年一月,我和她到紐西蘭自助旅行,一個月內我們走遍都市、郊區、海濱、國家公園的步道,合計走了快300公里,她絲毫沒有顯現疲累的感覺。(延伸閱讀:七十歲的背包客)我的小兒子因為工作關係有時候無法照顧孩子,想請我太太幫忙照顧幾天,還曾因此「遊說」我太太說:「媽媽,妳是我看過最健康的老人!」太太跟我說:「我70歲了,要我幫忙看孫子,救急可以,要長期照顧孫子,門都沒有!」脱胎換骨登大霸我有一群山友,經常相約登山,因為每個人的體能狀況不同,往往會分成三組:A組是完登組,B組目標則是爬一半折返,而C組是只參加登完山後的聚餐。一位以前在醫政處工作的同僚陳美蓉原本都是參加B組,中年之後,她想要改變,所以先參加健身房的有氧舞蹈課程,體能增進之後,登山她已經可以參加A組了,前一陣子,她還完登大霸尖山,當成自己的60歲生日禮物。她的故事因此也激勵了她的幾個姊妹淘,原本都沒有運動習慣的,開始相約訓練,以登上百岳的閂山、鈴鳴山為目標。癌後登山重生楊德嘉是我的一位多年好友,他在70歲時罹患攝護腺癌,經開刀治療後,體能衰退、元氣大傷,他原本只待在埔里家中寫書法、畫國畫,我建議他多到戶外走走,藉此恢復體力。因此,他開始走步道,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老山友,對方帶著他探訪了南投各式各樣的步道。(延伸閱讀:攝護腺癌術後健走登山復健 拿回身心主導權)持續走了五年,他因此走出心得,還開始寫文章分享自己走過的步道,向大眾介紹適合老人、全家健行,兩、三小時就可以走完的「樂齡步道」。最近他更跨越居住的縣市,開始走台中、彰化地區的步道了。此外,為了讓文章吸引人,他也開始學拍照,希望文圖並茂的呈現方式,增加閱讀性。(延伸閱讀:樂齡健走養生 私推中台灣3條適合老人 親子遊的森林步道)自行車勇闖花東慈濟大學前公衛系主任蕭正光教授,多年前我認識他的時候,50多歲的他並沒有運動習慣。有一回,我邀他和我們一群車友們一起從太魯閣長春祠騎到天祥,路程大約17公里上坡,ㄧ般來說,我們大約騎一小時就會到達天祥晶英酒店前的廣場休息、喝咖啡,但是那次我們騎到那裏,又等了三十分鐘後,他才終於出現,車友們就開他玩笑,怎麼年紀不算大、還騎這麼慢。他因此發憤圖強,找兒子一起每周練騎。最近和他碰面時,他說,剛完成了洄瀾自行車挑戰賽,在24小時內騎完300公里,換言之,平均一小時至少要騎15公里,速度不但要快,也只能短暫休息。真沒想到,十年前被嘲笑騎車太慢的他,現在已經成為自行車高手。(延伸閱讀:有慢性病的銀髮族,可以做哪些運動?)七十歲開始全球六大馬幾年前我在走我家後山崇德街的步道時,結識了跑馬拉松的知名好手林觀芝,他是退休後開始跑步而跑出興趣,很積極參與國內各大馬拉松賽事。(延伸閱讀:跑步跑出「鐵腿」?DIY按壓穴道來緩解)他70歲的時候,他的女兒看到爸爸這麼喜歡跑馬拉松,就資助他參加國外的馬拉松比賽。他第一次到國外參賽後,更著迷參與賽事,因此每年都報名參加國際性的馬拉松,到75歲時已經取得象徵馬拉松甜甜圈的世界六大馬拉松獎牌了。他今年已經78歲,在國內各大賽事仍可見到他身影。(延伸閱讀:想參加馬拉松,如何自我訓練?) ㄧ年半完成小百岳我以前的同事,前健保局局長戴桂英在65歲時退休,當時她的運動嗜好主要是登山,也完成許多座百岳。她先生相當熱衷跑馬拉松,因此鼓勵她一起陪跑。從陪跑5公里開始,她逐漸增加跑步距離,經過了五、六年,原本只能參加親子組、健走組的她,變成完成了100個半馬,並且參加過20、30場全程馬拉松,而且還經常獲獎。幾年前,她先生完成百岳之後,想要挑戰完登台灣小百岳,邀她一起參加,自此開始他們跑遍台灣各地、甚至到金門、馬祖、澎湖、蘭嶼等地爬郊山,很有毅力與鬥志,花了一年半時間達成完登小百岳的目標。問她,接下來的目標呢?她說:「就再完登一次小百岳吧!」(延伸閱讀:50歲後爬山,怎麼避免上下坡吃力?)活力樂齡 人人做得到上述分享的都是我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他們都不是什麼體育好手,多是從40、50、60歲才開始接觸戶外運動,因為不同的動機像是樂趣、生病後要復健、覺得自己太弱要雪恥、或自覺要保持體力而開始運動,加上有同伴的引導,進而成為能持久、終生的興趣。所以,我們不能只把「健康」當作目的,它只是一種手段,最終應該是要過著享受能走、能跑、能騎、能划……,擁有樂在其中的嗜好、有品質的生活。不論是否有身體健康問題或生活上的其他困難,不需要是天選之人、也不需要具備特殊才華,只要願意開始學習、有意志與毅力,追求活力生活,人人都做得到!(延伸閱讀:倒退走舒緩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更建議4項改善膝痛的運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06 焦點.焦點
最後一批和平醫院醫護人員撤出滿20周年 SARS二十週年紀念專書 向背負歷史傷痕的無私大愛醫護人員致敬
困擾全球超過三年的COVID-19疫情在近日逐漸進入尾聲,除了準備迎來5/12的護士節,疫情指揮中心也於近日舉辦終場記者會,1197個日子在疫情壟罩之下奮力堅守崗位,讓台灣在國際之中,也稱得上是執行力相當優良的國家!在醫療團隊的守護之下,讓人不禁想起20年前烙印於台灣人民心中的那場「世紀之疫」SARS(Severe Acute Respiatory Syndrome),而5/8正是當年「和平醫院封院」最後一批醫護人員撤出的日子。《2003 SARS和平歸來:和平不再,永不歸來》由資深媒體人、政治評論員兼作家的黃光芹所撰寫,歷經數年田野考察,將大量相關報章、當事人訪談、調查報告…等數千筆資料,悉心濃縮至近十萬字、400頁的篇幅,詳盡道出2003年台灣遭受SARS疫情時的面貌,更帶領大家近一步挖掘當年轟動一時「和平SARS風暴」的悲劇真相,是一本不畏情勢,只求真實的世紀大作。和平醫院事件造成網友熱議,同為當時封院事件關係人的前北市衛生局長 邱淑媞女士,昨日在社群創建相關事件的粉絲專頁,在一片支持醫療團隊,與抨擊政策的聲浪中,她針對過去的防疫事件進行了駁斥。有鑑於當時政府採取的防疫措施,一直存在著爭議,然而對於這些問題和討論,邱淑媞女士顯然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對此,馬克吐溫製作人汪怡昕表示,從影視、書籍到社群,讓「和平醫院事件」重新浮上檯面,這些曝光絕對不是為了娛樂性,而是希望能夠更直接面對問題,讓更多事件的參與者,開啟雙向對話和交流。也讓更多民眾藉此獲得更全面和客觀的觀點,一起拼湊不同的聲音和看法,重建當時封院事件的歷史記憶。 台灣首部政治劇!國際橋牌社(Island Nation)將歷史事件化為影集除了《2003 SARS和平歸來:和平不再,永不歸來》新書上市,影視圈同時推出電影《疫起》與影集《和平歸來》,三者皆紀錄台灣在2003年遭受SARS的重大影響,尤其以「和平醫院封院事件」為背景,揭露20年前的此刻,台北市立和平醫院被迫封院14天,上千名醫護人員和病患無法逃離造成群聚感染,在恐懼與病毒籠罩之下身心俱疲,最後不幸造成30人死亡、1人自殺的悲劇,而這個數據,甚至佔了當時台灣SARS死亡總人數的一半。有些人會質疑,電影和劇集中的情節過於荒唐誇大,但根據國際橋牌社(Island Nation)劇組說明,《和平歸來》影集在拍攝前,耗費了近2年半的時間收集資料,並找尋當年現場人員進行訪談,經過實證,這些觀眾不敢置信的情節,都是當年在和平醫院內所有人無法抗拒的真實經歷。周經凱、張裕泰,那些我們所知與不知的,將近50人的親自陳述作者黃光芹女士在和平歸來新書中收錄將近50位當時一線人員的親自口述,除了力求真實,更是為了還給當時受難,至今仍受苦的醫護人員平反的機會。其中和平醫院前急診室主任張裕泰醫師,與當時下達決策的台北市前衛生局長邱淑媞,兩人的「隔空對談」與媒體消息仍延續至今。張裕泰醫師強調,封院的決策並不是不可行,而是應該要有詳盡的配套,他更直言:「不是把所有人塞在同一個地方,一了百了,不尊重人的生存權。」在高壓的封院環境下,政策仍朝令夕改,出院變得未知與遙不可及,更別提任由命運擺布的生命存亡。而被貼上「落跑醫師」標籤的周經凱醫師,在當時任職和平醫院消化外科主任的他,因為抵抗政府召回隔離的命令,遭北市府以違抗政府重大政令、嚴重傷害政府信譽為由,記2大過免職、罰款24萬元、停業3個月,但這真的是他應得的嗎?為求平反,周經凱醫師花了7年與將近200萬打官司,只為求一個真相,卻始終獲得敗訴,他憤憤說道:「當時的決策已經嚴重違反WHO的規定,我們的人權、生命權又被放在哪裡?」和平醫院封院事件不僅展現台灣醫療產業的悲歌,更顯示當年政府未妥善規劃配套措施的草率行徑。在地方與中央的角力對抗下,因為政治考量所犧牲掉的人權讓本該成為防線的醫療院所迅速失控,成為考驗人性的煉獄。作者用盡生命親自田野調查,收集當年數千筆資料,詳實比對文獻與真實事件的落差,力求接近真相,只為如實闡述二十年前和平醫院內的恐慌、困境和煎熬,這些有別於戲劇的珍貴資料與真實口述,都將收錄在《2003 SARS和平歸來:和平不再,永不歸來》新書內,揭露更多當年並未對外坦承的悲劇秘辛。地方與中央的對抗,用文字揭露那些不敢曝光的悲劇秘辛2003年5月8日和平醫院撤出淨空,而封院的時間更是不可置信的將近半個月。受困人數至今仍眾說紛紜,唯一可知的是,超過千名員工被迫受困於和平醫院內,而院內病床只有400多床,醫療資源遠遠不足。在SARS的壟罩之下,人命不只受到疾病威脅,更因為國家不當措施,需要與機關、法律、人性抗衡,在恐懼之中又多了一絲荒唐與無奈。根據事後統計,當時院內醫護人員及員工共計有57人為疑似病例,其中7人死亡,而民眾部份則有97名病例,其中死亡人數高達24人。 然而5/8的撤出淨空,卻不是自由,而是痛苦的開始。從5/1 陳靜秋護理長 殉職開始,儘管解除封院,但恐懼彷彿永無止盡的襲來,未知的焦慮深深烙印在當時受困人員心中,更讓人不解與氣憤的,是在撤離後,當時暴露於高風險的交叉感染環境中犧牲自我的醫護人員,竟還要面臨無止境的無情司法審判。根據受訪者親自口述,至今仍有醫師因為當時SARS訴訟纏身,而與封院相關的法律訴訟案件,居然高達2000筆,大量當時受困於院內的醫護人員被懲處、究責、吊銷執照、指控偽造文書…等,但卻沒有一個在當時草率下決策的高層被咎責或懲處,相當令人震驚與不解。疫後時代的下的改變,在重建與再生後,致敬那些堅守崗位的人們和平醫院撤出淨空,但揮之不去的陰影卻再也無法平復,《2003 SARS和平歸來:和平不再,永不歸來》新書的上市,不僅是對於當時疫情的回顧和分析,更是為了讓全台灣、甚至全世界知道,在20年前有這麼一段悲慘的歷史,不能也不該被遺忘。從推薦人名單,包含:前總統 陳水扁、前行政院長 游錫堃、前台北市副市長 葉金川、前疾管局長 蘇益仁、和平醫院醫師林重威父親 林亨華…等當年身處風暴現場的當事人,便可以知道,這是一本毫不遮掩,只為將真相公開的真實著作。這本書的出版,除了喚醒曾經參與這段歷史的人,對當年疫情的歷史和教訓,更讓未曾參與這段的歷史的人,了解當時「SARS和平封院」的真相,這些不忍回憶的疫情悲劇,與醫護人員的勇敢和犧牲,都成就了現今台灣醫療法令的修定、人權的重視,與指揮系統的重整。這是值得被傳誦並且積極正視的故事,邀請大家一起購書支持!📒新書購書通路國際橋牌社官網:https://is.gd/2QQW8X博客來:https://is.gd/HkoYKg金石堂:https://is.gd/4DxMNl讀冊:https://is.gd/myvQW8誠品:https://is.gd/epcJoVMOMO購物:https://is.gd/BlGNKiPChome:https://is.gd/FcT5DF
-
2022-10-14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當年家屬跪求「救救我家人」,至今仍心痛!台灣阿「肝」許金川,寧失業也要消滅肝病
「不管你是班超、曹操或蔣光超,每年都該做一次腹超!」一提到近期推廣的腹部超音波活動,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馬上說出這段順口溜。人稱許P的許金川,以妙語如珠愛說笑話聞名醫界,肝基會很多Slogan都出自他的創意。自稱「台灣阿甘(肝)」的他行醫逾40年,寧願專長治肝病的自己失業,也希望「肝病在台灣消失」。台大醫院過去有個傳說,有兩位醫師不管時間多晚都能在辦公室裡找到人,一位是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另一位就是許P。許金川說,這麼拚命是因為自己是鄉下孩子,雖然讀了醫學院、當了醫師,還是想爭一口氣。家屬跪求「救救我家人」,為時已晚至今仍心痛。許金川三更半夜仍不歸營最著名的故事是:他第二年住院醫師時,台大引進當時最新的超音波儀器,放在婦產科。他非常好奇,只要有機會,就溜去婦產科對超音波「動手動腳」。後來甚至帶著腸胃科患者悄悄到婦產科照腹部超音波。黑黑的超音波影像裡有亮亮的光影,對他有極大吸引力,一有時間就去研究,常常忘記下班更忘記時間。後來台大引進更先進的儀器,他開始利用超音波揪出早期肝癌,並採取酒精注射法,讓肝癌細胞提早壞死。愈接觸肝病患者,愈發覺國人對這個國病的認識並不多,許多患者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幾乎天天都會有家屬跪在地上哀求許金川「救救我家人」。曾有一位小學女老師,上課時吐血,才發現罹患肝癌,她先生哭著求許金川「一定要救我太太」,但為時已晚,許金川愛莫能助。幾十年後回想起那許多哀傷的景象,許金川依然心痛。肝病被當肝火旺,自服中草藥愈吃愈糟。台大是最早開始做肝病防治的醫院,從篩檢到衛教,一步步做。許金川說,當時國人深信肝病就是肝火旺,被診斷後常常自行服用中藥,或認為草藥能強健肝臟。台大醫院種植好多棵橄欖樹,病患與家屬爭相撿葉子,說是吃了會恢復肝功能,病情愈弄愈糟。推廣肝病認知的過程中,又發現患者對「感染」認知高度不足。從慢性肝炎到肝硬化、肝癌,有所謂肝病三部曲,但從帶原到可能出現肝癌,至少十年,期間應有機會及早阻斷。許金川向台大恩師、台灣肝病之父宋瑞樓教授提議乾脆成立基金會,走出診間,運用各界力量加強宣導,或能夠及早發現帶原者,及早監測與治療。籌設基金會到處募款,「面紅耳赤」也要堅持。基金會需要足夠經費。許金川的家人回到他家鄉屏東東港向親朋好友募資一百多萬元,但遠不足成立基金會至少要一千萬元的門檻。恰巧當時有新聞報導敘述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遠哲成立基金會,更巧合的是兩位贊助者:永豐餘集團創辦人何壽川、東帝士集團創辦人陳由豪,都是許金川在台大醫院景福門診看診的唯二患者。是不是也向他們兩位募資呢?許金川陷入天人交戰。因為許金川和兩位病患雖然相處如朋友,但是過去只有病患有求於醫師,現在卻要醫師向病人請求金援,許金川很為難,想不出來怎麼開口。「基金會不能半途而廢,」許金川鼓勵自己。在何壽川、陳由豪兩人看診前兩周,許金川終於發了一封電郵說明原委;但在診間看到兩位患者時,他面紅耳赤說不出一個字,好在兩人主動表示願意各自捐出五百萬元,幫助基金會成立。透過募資成立基金會的構想,一開始恩師宋瑞樓不很贊同。宋瑞樓告訴他,拿了別人的資源,就得付出代價。許金川警惕在心,但想到患者在病房跪下求他的身影,他終究還是選擇勇往直前。肝基會設立以來,在全國各個鄉鎮村里開辦免費肝病暨肝癌篩檢,公義的道路拓展得有聲有色,更於2017年獲得醫療奉獻獎團體獎。笑稱醫界兩位「金川」,自己是沒人認識的那位。許金川說自己是任性又有想法的學生,住院醫師期間,時常被恩師宋瑞樓叫「扣誒(許的台語)」,提醒寫病歷。病歷室裡,要請住院醫師寫的病歷都放在籃子裡,籃子上註明住院醫師的名字。有一次,許金川發現他累積沒有寫的病歷數,居所有住院醫師之冠,再看看同事們完成的病歷都被收起來,他也把病歷收起來假裝完成,被恩師識破,少不得一頓訓示。後來,恩師拜託他優先看某一位患者,他因為這位患者不符合優先的定義而拒絕。他以為一直惹麻煩的自己會被記仇,恩師卻完全沒有。對於他成立基金會,宋瑞樓是永遠的支持者。醫界有兩位著名的「金川」,一位是許金川,另一位是去年獲得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的葉金川。同為金川,他常常開葉金川玩笑,說葉金川是走在路上大家都認識的金川,而他是走在路上沒人認識的金川。這次得知自己獲得醫療奉獻獎,許金川本想婉拒,但想到得獎可以有機會擴大宣傳「消滅肝病」,才高興地答應。訂下十年消滅肝病 ,推出免費腹部超音波篩檢。許金川訂下「十年消滅肝病」的目標,也推出「今年超了沒?免費肝炎肝癌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許金川解釋,政府喊出「2025年消滅C肝,感染率歸零」不等於消滅了肝病。肝基會推動40歲以上成人每年一次腹部超音波,B、C肝帶原者每半年一次,才能大幅減少肝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與禍害。從28年前成立肝基會至今,許金川沒有一天停下來。他希望十年滅肝病的目標如期達成,十年後的今天讓他親眼看見肝炎病毒消失,自己這輩子的努力能開花結果,台灣人不必再為肝病所苦。許金川小檔案年齡:74歲出生地:屏東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臨床醫學研究所現職: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董事長醫療財團法人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經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肝膽腸胃科主任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美國國立衛生學院國立癌症中心研究員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癌症中心研究員主要事蹟:利用超音波及分子醫學從事肝癌研究。創立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舉辦免費肝炎、肝癌篩檢活動,宣導肝病防治觀念,並於民國84年成立「免費諮詢專線」。2006年起,與台大社工室、肝基會合作開辦「肝癌病友支持團體」。2021年開始推動40歲以上國人每年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活動。
-
2022-10-12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台灣急診醫學之父胡勝川奠定急診制度挽救無數生命
「喔伊、喔伊」救護車高頻聲響穿過街頭,救護員把握黃金時間,到院前先為傷患進行緊急搶救,並同步與醫護人員橫向聯繫。這是現今各大醫院的日常,但三十多年前並非如此。改變台灣急診醫療的推手,是曾獲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也是台灣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的胡勝川。74歲的他,大半生心力都在推動建置完整的急診醫療制度,不計其數的病患因他的熱情與遠見,在踏進鬼門關前被即時救回。投身急診醫療三十多年,外界稱譽胡勝川是「台灣急診醫學之父」,他表示,急診病人是被社會忽視與遺忘的一群,醫療體系不應如此,自己「只是在特定的時間,做了對的事」。胡勝川是湖北人,1948年出生在南京市,1歲時隨父親的部隊舉家遷來台灣,全家人靠著父親微薄軍餉度日,起初因部隊移防經常搬家,直到1957年落腳台南才結束飄泊日子。赴美學習急診運作,白天醫院學習,小夜坐上救護車出勤。國小畢業後考取南二中,過著上課讀書、下課打球、回家溫習功課的規律生活,酷愛籃球的他,不只投球神準,場上更是拚命,被同學稱為「拚命三郎」。胡勝川不僅有一身好球藝,還有絕佳語文能力,曾拿下學校英語、國語朗誦比賽冠軍。高中自南一中畢業後,胡勝川考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分發到嘉義空軍基地任航空醫官,再轉任台南空軍醫院等地服務,1982年退伍進入台北榮總任心臟內科醫師,升任主治醫師不久,調派急診室副主任,從此與急診結下不解之緣。胡勝川回憶,在急診待了一年多,看到一些不公不義,造成病人權益受損的事情。那個年代急診室採任務編組,沒有專科醫師看診,就算病患應該住院,也要等床等很久,他深感「急診病人不該被不公對待」。榮總當時有讓專任主治醫師輪流出國一年進修的制度,胡勝川因為這個契機,1987年申請到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附屬醫院進修,他選擇急診醫學,而非他專長的心臟內科。在美國這一年,他發現美國急診運作方式和台灣截然不同,接觸到高級心臟救命術(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並參與高級創傷救命術、到院前創傷救命術。為更深入了解緊急醫療救護(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制度,白天在醫院學習,小夜時段坐上救護車一同出勤,還到其他醫院觀摩急診和緊急醫療救護運作情形,從制度、規畫到人員教育養成,有了深入完整認識。借鏡他山之石,胡勝川心想美國有很好的急診制度、急救技術以及到院前救護,這些都不需要花大錢,只要有心就能在國內推廣,對全民大有幫助。1988年學成歸國,立下三大心願:推動高級心臟救命術、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推動緊急醫療救護。向衛生署毛遂自薦,擬出緊急醫療救護計畫。滿腔熱血的他到衛生署(衛生福利部前身)醫政處毛遂自薦,說明推動EMS的重要性,當時的醫政處長葉金川認同這個理念,一口答應,並指派科內一名技士協助。當時國內救護車功能陽春,和「小黃」一樣只負責把病人載到醫院,消防隊員也沒有到院前救護的概念。胡勝川把從美國帶回來的資料翻成中文,擬出一套緊急醫療救護計畫,在衛生署支持下選擇宜蘭試辦。從建置EMS指揮中心、規畫一般型救護車設備,到所有消防隊員接受初級救護技術員(EMT-1)訓練,全面建置軟硬體設備,他還編著「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一書,成為救護技術員的訓練教材。試行一年後,衛生署舉辦成果發表會,各縣市衛生局、消防局都到場觀摩,並以經費支持各縣市比照辦理,不少縣市政府邀請胡勝川分享經驗、協助建置。胡勝川也協助衛生署制定救護技術員訓練草案、緊急醫療救護法草案,於1994年完成立法。因對緊急醫療的貢獻,榮獲北市醫師公會主辦的第二屆杏林獎。走遍全國開辦ACLS課程,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ACLS是胡勝川另個推廣心願。他說,ACLS是專門為心臟停止病人急救的一套技術,當時他先在北榮開課,再全台走透透開辦訓練課程。上課需要教材,他與部內同仁一同將原版教科書翻譯成中文,只要付出就有成果,一開始醫護人員根本不知道什麼是ACLS,到現在ACLS已成為醫院評鑑基準中,醫護人員必備證照,讓一路走來辛苦推動的他倍覺安慰。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讓專任醫師在急診室服務,也是胡勝川一直以來的堅持,他四處演講、投書報章雜誌,籌組急診醫學會,倡議推動急診醫學成為主專科、將急診軟硬體設施納入醫院評鑑範圍。政府接納了他的建言,把急診列入醫院評鑑項目,台灣急診服務能有大幅度進步,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急診評鑑;急診醫學後來被列入台灣第19個主專科,胡勝川也成為全台第一位急診醫學部定教授。轉戰東部緊急醫療荒漠,並接下合歡山雪季醫療勤務。眼見回台三大目標已逐步完成,胡勝川決定離開台北,選擇當時還是緊急醫療荒漠的東部,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因為慈濟有醫學院,他可繼續「傳道、授業、研究」。他在花蓮繼續訓練EMT救護員、招募專任急診醫師培訓人才,讓花蓮慈濟成為東部急診醫師的培育搖籃。他在花蓮還有個重大貢獻,就是接下合歡山雪季的緊急醫療救護。每年冬天合歡山追雪遊客多,但早年醫療資源欠缺,曾有遊客因高山症死亡,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一直希望雪季時有醫療團隊進駐支援,避免憾事再發生。胡勝川馬上允諾「慈濟來做」,一開始沒有酬勞屬義務性質,由花蓮慈院支援兩名護理人力,醫師部分則靠著他的人脈,找來榮總老同事、徒弟支援,每逢雪季期間周六、日,緊急醫療團隊上山駐診。雪季會遇到春節假期,此時人力極度難排,除夕夜幾乎找不到人上山,有好幾年胡勝川得自己來,就在山上過年,妻兒陪他在合歡山莊圍爐吃年夜飯。儘管辛苦,能把人救回來,胡勝川就覺得值得。及時緩解孩子的高山症,那一夜他最開心的事。有年冬天,一名7、8歲的孩子氣喘求醫,他診斷是高山症,給氧後情況改善離開,沒多久又來敲門,大半夜來來回回四次。那晚他只睡兩小時,醒來吃早餐時,看見這名孩子也在旁和家人開心用餐,整夜的疲憊瞬間消失。三十多年的努力,胡勝川一路走來始終創新,三大心願有的已上軌道,有的成果更是超乎預期,慶幸自己「做了對的事情」。如今女兒也跟隨他的腳步,成為一名優秀的急診醫師。胡勝川笑說,急診醫師內建DNA就是「哪裡需要,我就去哪」,不管重大災難或疫情,急診醫師從不推諉。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各地的急診醫師堅守第一線,把疫情阻絕院外。但他也發現,部分急診醫師並未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影響醫病關係,起心動念推廣「急診人文」,還寫了一本書,希望急診醫師能時時以病人為念,做好良性溝通,顧及醫療倫理,也能盡量滿足病人願望。如今,他還在為這新增的第四心願,努力前行。胡勝川小檔案年齡:74歲出生地:南京市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進修現職:花蓮慈濟醫院顧問、急診部主治醫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內科主任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羅東博愛醫院高級顧問花蓮慈濟醫院顧問、急診部主治醫師台灣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台北市醫師公會第二屆杏林獎主要事蹟:●推廣ACLS高級心臟救命術●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建置完整的急診醫療制度。
-
2022-09-16 醫聲.Podcast
🎧|專訪張鴻仁:當健保保護力漸衰、重症患者有藥用不起,誰來避免國人因病而貧?
「我在推動的,是一場革命!」前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張鴻仁,日前於臉書上連載一系列針對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建言,在看似平靜的健保討論聲量中,激起波瀾。他呼籲政治人物、醫界和國人,重新正視健保財源不足的現況,導致重症患者一旦生病,就有可能陷入「明知有藥、卻用不了」的窘境。讓早已離開公職、投入生技產業的張鴻仁再度發聲的,是一篇報導:聯合報於七月與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合作針對癌症病患付費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五癌症病友有自費情形;若是晚期癌症患者,自費超過百萬者也時有所聞。🎧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健保考量財務衝擊「限縮給付」 重症患者首當其衝或許很難想像,在擁有九成以上的滿意度,新聞報導中總以「享譽國際」形容的全民健保制度之下,竟有國人必須自己出錢,才能獲得治療,甚至因為經濟貧困而無藥可用。張鴻仁老友、健保局首任總經理葉金川日前確診罹患淋巴癌。他曾對外透露,不少治療費用是由商業保險支應。張鴻仁當時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個案、特例,「直到今年看到報導,才知道這已是通例。」當自費成為癌症患者常態,那經濟弱勢者,該怎麼辦?一位不具名的血液腫瘤科醫師曾透露,面對晚期癌症患者時,即使知道有最新的癌症治療藥物可以一試,也會考量其經濟狀況,決定是否告知。若是低收入者,就選擇不予揭露,以免患者產生一絲希望,卻又發現自己無力負擔每月可能高達數十萬的治療費用。張鴻仁直言,健保的「保護力」正逐漸下降,「快變得比全民健保開辦前還要不足,只剩下最基本的保護,當國人生了嚴重的病,健保可以給予的支持很有限。」他指出,若針對癌症等重症用藥及治療的給付不到八成,便可說是保護力不足。原因是重症的治療費用往往相當高昂,單靠民眾一己之力實在難以支撐,亟須健保保護傘協助。張鴻仁指出,廿年前健保開辦初期,多數治療都能納入保障。近年國際新藥、新治療進展飛快,然而,因為藥價昂貴,健保考量財務衝擊,針對新藥多採限縮給付,或不納入給付範圍,須要患者自費使用。張鴻仁說,不是每個人家中都有癌症患者,一般民眾因無切身經歷,看不見發生在檯面下,卻影響著一個又一個癌症病友與其家庭的故事,因此難以理解健保財源不足造成的醫療困境,這也是他堅持發聲的原因。新藥取得藥證卻不予給付 張鴻仁:應給病人最好療法「全世界只有在台灣,健保不給付食藥署核准的適應症。」張鴻仁說,既然是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經過審核,並核發藥證的藥物,代表已有科學證據、真實世界數據或實證等支持其治療效果,應予給付。張鴻仁指出,若在美國,只要是食藥署(FDA)通過的癌症治療藥物,老人保險(Medicare)必然會給予給付;若以德國為例,該國的醫療保險給付制度採取「暫行給付」,針對有成本效益疑慮的藥物,先行給付一年,再進行後續評估,決定是否納入常規給付。張鴻仁說,這些作法,為的都是「要給病人最好的療法。」健保創辦為分擔風險 節約浪費非重點有關健保財務困境的討論中,「如何節約浪費」一直是其中重點。中央健保署長李伯璋日前亦投書媒體,指出「若國人平均減少一次就診,一年即可為健保省下逾三百六十億元。」張鴻仁認同這次衛福部、健保署提出的「新制部分負擔」計畫,讓支持使用者付費的民意,可以有一次試驗的機會,但是他強調,節約並不能解決健保財務問題。「節約浪費」更不該是健保政策重點。他解釋,若真要節約浪費,從經濟學的角度,讓患者各自付費、自食其力,才可以完全避免浪費的問題。然而,若是患者罹患了癌症、罕見疾病等治療費用動輒百萬的疾病,就必須散盡家產,這就是全民健保開辦前的場景。「節約浪費到了極端的時候,就代表保護力的喪失。」張鴻仁說,全民健保屬社會保險制度,創辦原意就是希望「分擔風險」,在發生個人難以承擔的疾病風險的時候,透過「團結力量大」,讓個別患者不至於被疾病擊垮。星國醫療儲蓄帳戶:並不保障大額醫療費用20世紀初,新加坡創立「醫療儲蓄帳戶(Medisave)」,此制度類似國內勞工保險的強迫儲蓄,要求國民定期定額存入款項,且僅能用於醫療。國內部分學者認為,此制度可以減少醫療浪費、提高效率。張鴻仁指出,星國模式與台灣全民健保並無孰優孰劣,而是理念的不同:星國是「功利主義」,講求效率與經濟效益;全民健保強調風險共同分擔,其本質屬「社會主義」,兩者可說是背道而馳。醫療儲蓄帳戶的重要精神是「自己的健康自己顧」,把醫療視為個人責任,也因此並無法涵蓋、保障人民的大額醫療費用。新任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今年底調升部分負擔,有政府官員期待藉此減少醫療浪費。張鴻仁說,部分負擔的概念是使用者付費,理念上與醫療儲蓄帳戶相近。意即在社會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光譜上,更往功利主義靠近一些。至於是否真能節約浪費?他笑稱,等到新制推行之後,便可見分曉。事實上,在醫療儲蓄帳戶推出後,星國民眾在面對高額醫療費用時仍無法負擔,故該國政府又推出了由政府辦理的醫療保險(Medishield)以及當患者面臨巨額藥費,又因經濟弱勢,連醫療保險保障也無法提供支持時,可以申請使用的醫療基金(Medifund)。張鴻仁指出,星國醫療政策完善,人民獲得保障,是因為其政府「夠靈活」。在發現醫療儲蓄帳戶不足後,立刻推出兩項政策,結合成「3M」,構成三道防線,避免國民面臨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狀況。除了「3M」,新加坡的醫療體系還設有「差別定價制」。醫院的病床分為不同等級,費用最低的八人房「保險床」,與單人房的「頭等床」的定價差別可達數倍。除了住院舒適度不同,用藥也會不同,很類似航空公司的頭等艙與經濟艙差別。張鴻仁說,星國藉由差別定價的設計,達到劫富濟貧的效果,同時還能讓經濟狀況不佳的患者,保有基本的保障,可為台灣借鏡。商保補位有限制 無法保障經濟弱勢、先天疾病在台灣,一項新藥除通過食藥署審核,取得藥證,還須經由健保署專家會議、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即共擬會,PBRS)等討論,才決定是否納入健保,平均等待時間將近一年;費用較高的癌症新藥、罕病藥物等,耗時更長。然而,患者的生命卻未必熬得過漫長等待,故有病友團體主張,在新藥納保前,以商業保險補位健保。張鴻仁也說,商保補位健保是必然趨勢,在世界各國皆是如此,多數國家無法靠單一保險制度給予國民足夠的保障。他建議,衛福部與金管會協調,訂定醫療保險規範,且保險內容應該透明化,在維持商業競爭的前提下,保障國民權利,也能讓急需用藥的患者及早取得藥物。張鴻仁也強調,商保保單必須由政府介入把關。他建議,衛福部可列出「政府認證」的保單,供民眾投保時安心選擇。不過,張鴻仁直言,商保仍有其限制。首先,能夠負擔商保的民眾,表示其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如果連房子都買不起,哪裏有錢買保單?」此外,商保不接受帶病投保的原則,也讓天生罹患罕見疾病的患者,被排除於保障之外。張鴻仁說,應有其他配套措施「保護這群生下來就不一樣的孩子。」付一元得三元 調漲保費最公平究竟如何才能讓健保回歸避免人民因病而貧的創辦初衷?張鴻仁說,除了透過商保補位健保,以及部分負擔等策略,最重要的,還是「餅要做大」:調整保費、提高醫療費用GDP佔比。台灣醫療費用的GDP佔比約百分之6.7,在OECD國家中偏低。而醫療費用來源主要可分為政府直接編列預算支出、健保總額,以及商保給付和民眾就醫時支付的金額等。張鴻仁說,在所有財源中,調漲健保費是「最公平」的方式。張鴻仁解釋,若調漲健保費率,雖然民眾需要多支出,可是當民眾每多花一元,政府、雇主也會多支付一元,可以挹注三倍的金額到「健保大餅」。此外,台灣健保每人支付的費用,在與我國經濟發展程度相當的國家中,已相對便宜。然而,在台灣,要調整保費相當困難,除了政治問題牽涉其中,還須考量社會氛圍等。張鴻仁說,這是因為政治人物「預設」調整保費會遇到民意反彈,故他建議,「我們要告訴我們的民意代表、雇主、政治人物,說人民希望調高保費,多付一點!」「沒人希望健保倒」應正視財源不足病根「大家都希望保有健保、希望健保好,但是大家都去講它的缺點,不去重視它的根本。」張鴻仁說,沒有人希望健保倒,可是當社會不斷檢討健保制度下的醫療浪費,政治人物揣測民意對於調漲保費的不滿,就越無法解決健保財源不足的根本,導致健保「越走越沒路」。全民健保的基本理念是透過集體風險承擔,在國人面對疾病威脅的時候,成為及時雨,保障國人生命與健康。張鴻仁指出,透過調高費率,每個月多付幾百元,卻可以幫助重症患者、經濟不富裕的家庭。在健保「大缺血」的現況下,須要「全民覺醒」,共同為健保永續經營「多付一點」,才是有效解方。張鴻仁小檔案學歷:美國哈佛大學衛生行政碩士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現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教授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經歷: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林琮恩音訊剪輯:林琮恩剪輯協力:滾宬瑋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
2022-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籲新冠肺炎盡速降4級 「管制人民是共產黨做的事」
指揮中心昨宣布啟動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針對今年1到6月全台捐血中心樣本,抽樣3萬6千份,釐清Omicron於社區的隱形傳播鏈。專家認為可了解台灣真實染疫情況,另人民防疫意識高,已自發「與病毒共存」模式,中央無需堅持「專制防疫」,應將新冠肺炎降到第四級。前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從2年前早已呼籲政府應定期執行血清抗體檢測,可了解前段時間感染哪株病毒,國內今年Omicron疫情累積超過300萬例確診數,預估黑數可能高達4倍、1200萬人確診,近一半的台灣人或許已確診,這都要透過具代表性的血清調查來揭曉。疫情2年多以來台灣欠缺血清檢測整體性資料,施文儀預估,北部疫情最先發展,雙北可能潛藏黑數最多,而南部病例數會較接近真實數據,中部目前還在爆發,但總歸各縣市總體確診數,會與縣市政府防疫態度有極大關係。施文儀指出,產生黑數的原因,包括PCR等待時間過久,降低民眾意願,且感染新冠肺炎有許多輕症、無症狀,此類確診者沒有任何醫療需求,即便知道自己無症狀感染,也不會平白無故跑去確診。縣市政府因疲於防疫,針對確診者進行居家關懷度下降時,也可能曾加黑數產生。施文儀表示,居家照護期間從起初提供關懷箱,變成關懷包,後來剩關懷電話,最後連一通電話都沒有,民眾用視訊門診看診還要收200元,倒不如自行到藥局買退燒藥。「確診沒有任何好處,還要被限制行動。」施文儀指出,台灣人民抗疫2年多,已練就正確防疫觀念,當發現自己感染時,雖然不去「確診」也會管好自己,不傳給朋友或家人,自動自發「與病毒共存」,中央毋須列過多規定、還堅持專制防疫,「管制人民是共產黨做的事」。台灣先前自然感染率少,在Omicron高傳播力下加速感染,到一定程度則會降溫。施文儀說,須保護高危險群長者及孩童青少年,中央應避免做太多「無效防疫」,像他4月中早喊話要評估快篩陽視同確診、5月初呼籲新冠降到第四類傳染病,前者拖1個月才做,後者至今沒看到。施文儀舉例當時H1N1大流行時期,台灣從圍堵政策一下改為與病毒共存,當時很多臨床專家持反對意見,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已做出建議,時任防疫指揮官葉金川以科學證據決定「說轉就轉」,或許在臨床專家眼中擔心政策改變會多死2人,但若政策不轉型可能會死2千多人。施文儀說,台灣防疫戰略要用科學分析,像確診者14天後可以解除隔離,若前提相同,為何確診死者要盡速火化?指揮中心在拿捏與放鬆防疫政策上,除了臨床專家外,應該多聽取公衛專家意見,避免決策眼光偏向單一領域,否則後疫情時代檢討時,僅有短暫成效難見長遠成果。
-
2022-03-28 新聞.元氣新聞
50年老菸槍陳時中宣布戒菸啦 喊口號緊張到吃螺絲
董氏基金會2022年「戒菸就贏」活動今上午宣佈開跑,在董氏基金會義工隋棠號召下,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也與太太組隊報名,太太孫婉玲在報名表親筆簽名,擔任他的「不吸菸見證人」,這是史上第一次有參賽者到現場報名,還代表衛生最高主管機關。陳時中表示,參加過這麼多活動,今天特別忐忑不安,跟著大家喊口號「報名就贏、戒菸就贏」時還頻頻吃螺絲,相當緊張。陳時中表示,張博雅過去曾經交辦他處理一個戒菸計畫,但他當時只答應要負責計畫,沒答應要戒菸。抽菸至今已約50年,沒想過要戒菸,都是為了吸菸而找理由,這次起心動念,特別要感謝董氏基金會。現在菸害防制法修法,目標是希望更多人戒菸,總是要帶頭有起頭的作用,不過「我還真的沒把握會成功。」不過陳時中表示,他相信總要行動才有成功的機會,呼籲年輕人越早開始戒菸越好,年長者只要開始行動就有機會,永遠不嫌晚。陳時中自嘲說「我們這種有抽菸的老男人看起來就會比較老」,希望自己戒菸之後可以像隋棠一樣,十幾年來始終維持凍齡的青春面貌。「怎麼偏偏有人寧願天天花錢損害健康?」前衛生署署長、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新冠病毒傷害上呼吸道,還要拿菸品來傷害自己的肺,多划不來啊!真是害了自己又害了健康,得了新冠肺炎又更無法救治。」「希望每一位看到陳部長的時候,都要協助他遠離香菸!」張博雅表示,祝福陳時中帶領的衛生福利部,帶動民眾和各個戒菸團體、治療單位,帶給全民更高的健康指標,讓今年的戒菸就贏比賽創下更高的歷史紀錄。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指出,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發現,吸菸者感染新冠病毒後,住院風險為不吸菸者的1.8倍;每日吸菸超過20支者,染疫後死亡風險更高達6.1倍。吸菸也會增加新冠病毒經由手向口傳播的可能性,病毒更會藉由傳統紙菸、電子煙與加熱菸的煙霧等氣溶膠傳播。吳昭軍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呼籲民眾遠離菸害,增強肺部抵抗力,才能預防病毒入侵,至於已經有煙癮者,也應該及早戒菸,可善用國健署提供多元的戒菸管道,贏得健康也有機會贏得獎金。董氏基金會終身義工陳淑麗指出,戒菸就贏比賽從葉金川擔任衛生署署長時開辦至今已有20年,歷年比賽戒菸成效佳,一個月不吸菸率高達七成,一年以後仍追蹤成功的35%。根據活動規定,只要陳時中5月2日到29日一口菸都不抽,進而成功戒菸,就有機會抽中30萬元獎金。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2-26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調漲激辯 交陳時中拍板
衛福部健保會昨天討論五大健保財務調整措施,其中廢除旅外國人停保制、調高健保投保金額上限兩案獲多數委員支持,但部分負擔方案討論激烈,交由衛福部拍板。衛福部社會保險司長商東福指出,部分負擔調整、提高投保上限僅須修改施行細則,衛福部長陳時中裁示最慢六月底上路。健保會昨會議時間四小時,其中三個多小時在討論部分負擔。根據最新部分負擔調整方案,新增慢箋、檢驗檢查項目,並調整藥品與急診部分負擔,影響人數逾一千五百萬人,其中輕症患者若到醫學中心急診就醫,部分負擔高達八百元,引發不同意見討論。健保會執行秘書周淑婉昨天表示,健保會委員肯定財務調整措施,但認為部分負擔不是分級醫療的最終目標。部分委員認為,領取慢箋多為弱勢族群,若新增部分負擔,將增加就醫經濟障礙且造成階級化,建議健保署應針對近貧、高齡、弱勢等特定族群進行分析,降低特定族群財務負擔。急診部分負擔,周淑婉說,部分委員認為,檢傷分類是為評估治療優先順序,依此作為部分負擔依據應審慎考量。健保會委員、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說,依檢傷分類進行部分負擔收費,違反第一線急診醫師專業判斷,健保署應三思。檢驗檢查費用持續上升,滕西華說,檢驗與檢查幫助醫師確定診斷及治療效果,且部分項目是健保署要求,否則無法取得特殊藥品或接受第二階段治療,調整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對患者並不合理。不過,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支持調整檢查檢驗部分負擔,避免有些病人認為免費就要用到底。健保會委員、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說,健保署應說明調整部分負擔的出發點、收費規畫、影響族群及配套措施等,在經濟不景氣時增加民眾負擔,如同「雨天收傘」。五大財務調整措施包括調整部分負擔、提高投保金額上限、廢止短期停復保、強化政府責任、改革補充保費制度,其中提高投保金額上限、廢止短期停復保昨天達成共識。商東福說明,未來擬廢除停保制,但事涉修法,將盡快推動。
-
2021-11-13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大限不能再等 謝啟瑞提「雙軌制」增醫療結果計價
健保費率今年起從原先的4.69%調漲至5.17%,讓健保財務暫時鬆一口氣,只是健保費率調漲後,長期被詬病的醫療浪費仍未改善。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教授謝啟瑞提出,健保制度必須進行破壞性的改革,現行單一支付的方式,讓健保持續在死胡同中打轉,他提出整合支付制度,不只有現行的按「醫療服務」支付,同時也應該要有按「醫療結果」支付的制度,他理解系統性的改革非常困難,如果不嘗試,永遠無法為健保找出路。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教授謝啟瑞今發表新書「誰在吃健保?你所不知道的秘密」,中央健保局首任總經理長葉金川,前中央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前疾管署署長郭旭崧、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皆參與出席,並對於書中提出的建言,相互討論。謝啟瑞表示,去年受到張鴻仁教授撰寫的「2030健保大限」書籍影響,對於過去提出健保建言,但難跨過學術與實務界鴻溝的他,決定再次對健保制度提出建議,盼台灣健保能更加健全。謝啟瑞對於健保支付方式提出三大建議,應採取醫療結果以及醫療服務,兩種混合制度付費;醫療結果支付為新的支付制度,不再針對各別醫師付費,而是用整體有參與的醫師支付或是支付給醫院;按結果支付方式,採取用下一年度計算,或是以過去一年或三年整體的整體表現付費,不再以當月結算下月給付。「說得容易做得難」,謝啟瑞說,現行是用「醫療服務」作為單一支付方式,因此會出現醫療來者不拒的情況。每一個服務業,如果客人要多要求東西,都得多付錢,唯獨醫療是「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而且多要的東西還都是免費的,因為健保幾乎都支付。他笑稱,這是葉金川當初在建立健保制度時,送給台灣人的幸福,他自己健保也是向葉教授學習的,但一直被罵沒學好,這幾年腦袋比較清楚才知道還好自己沒學好。謝啟瑞表示,新增用醫療結果支付會出現許多爭議。第一個就是醫療沒有「包醫到好」的制度,很多患者就醫多達七次才找到病因,前面六次沒找到病因的治療,並不是免費,統統都要付錢。台灣不可能因為沒有好的結果而不付費,導致醫療必須要尋求其他方式確保醫療品質。如果能反過來,讓醫療結果也能影響支付,漸漸地過度浪費是可以逐漸被改善,也能落實分級醫療。謝啟瑞表示,新制度要推動沒這麼快,可以從試辦的方式嘗試,並且開始向醫界宣告「醫療服務是虧本的」,醫療服務支付的點數逐漸打折,可能從一點0.9元,逐漸下修變成一點0.5元,同步提升醫療結果表現的點值。他說,我的理想是雙軌的支付方式,各自占健保總額的一半,但可以先討論從四比六開始做起。從許多的研究分析,「團體合作」帶來的結果,比單打獨鬥還好。謝啟瑞說,醫療現場很常都是一家醫院,一位醫師在為一位病患單打獨鬥。如果能跨院或是整合人才,讓治療更有品質,是可以讓台灣的醫療更上一層樓的。留住原本的醫療服務支付方式,希望推動家醫制度,同時也讓希望選擇一般服務醫療的人有選項能選,不再是用一套規範管制。張鴻仁表示,台灣健保的黃金巔峰應該是在10年前,現在是愈來愈衰退,不再靠單一制度,確實可以討論。醫療結果的支付,他認為差別在部分負擔,建議可以調高提供增加醫院投入的誘因,現行的制度則是「守門人制度」,如家醫科醫師,就能採許現行的支付方式。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單一體制的改革就已經非常困難,更何況是複雜的體制建立,支付制度又牽涉醫界最敏感的話題,只要任何支付制度的調整,都得與醫界溝通多時。她贊成,先設置健保智庫的角色,讓健保制度有辦法不斷被檢討、創新。蔡淑鈴贊同要超前部署討論支付制度的改革,畢竟未來台灣的人口結構與過去20年將會有非常劇烈的不同,她建議可以先成立智庫,再從價值導向的制度出發,最終再走向保險制度的改革。
-
2021-1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葉金川:政治人物放手閉嘴!期許高端成為公益疫苗、台灣驕傲
電影「我不是藥神」講述一個經營印度神油的中國男子,意外開始到印度代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藥品,這種藥品很貴,一粒就要三千元台幣,一年下來要花上百萬以上台幣,許多人負擔不起,因此男主角到印度代購仿製藥,做起地下代理商⋯⋯。電影把國際大藥廠的人描述成「為富不仁」的奸商,看著病人死亡,也不願意將藥價降低。新藥為什麼這麼貴?真的沒辦法便宜賣嗎?新藥與新疫苗市場的博弈開發新藥和新疫苗都需要雄厚的資本及長時間的投入。目前世界上新藥及新疫苗市場都掌握在十幾家國際大藥廠,例如阿斯特捷立康、輝瑞、禮來、賽諾菲、葛蘭素等等。因為大藥廠能以量取勝,投入大量資本不斷地開發,每開發一種新藥需要十億美金以上,除了前端研發,還包括花費在動物實驗、三期的人體試驗,三期需要大量的實驗及對照組,進行雙盲實驗,不光是技術開發,還要找許多醫療單位共同合作研究,在在都要花錢。但是一百種開發中只要能成功幾種,成本就可以回收了。而小藥廠的資本不足,多是孤注一擲,就像在賭博,選定一、兩種專注開發,成功就能大豐收,失敗就完全沒轍了。這是新藥開發和疫苗市場的現實。新藥開發要花錢,就反應在新藥售價上,因此造成分配不均,有錢人、有錢國家才能獲得,藥品分配的公平正義是個大問題。AZ公益疫苗如同開發新藥,新疫苗研製也需花上鉅額成本和漫長時間。新冠疫情爆發後,各國積極開發疫苗,想藉此遏止疫情。以往,開發新疫苗至少需要十年,但是AZ疫苗的開發只花了10個月!AZ疫苗的開發者Sarah Gilbert 及牛津研究團隊,使用他們研究許久的腺病毒載體技術製造出棘蛋白,用來對抗新冠病毒。之後研究團隊找AZ公司合作,對方願意大量生產,因此以很便宜的價格(一劑4美金)提供全世界使用。AZ疫苗出來後,BNT、莫德納也陸續做出疫苗,售價約卅元美金左右,比AZ貴了好幾倍。疫苗問世後,世界衛生組織就預測到未來會發生疫苗短缺、分配不均、疫苗保存的供應鏈等問題。因此成立COVAX做為分配疫苗的機制,讓貧窮國家也能獲得疫苗。但是AZ疫苗的生產量有限,基本上,申請的國家只能保障獲得十分之一人口的劑量。像台灣可分配得到的劑量是四百六十萬劑。其他不足劑量,仍必須透過購買方式取得。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認可的有六支疫苗,包括輝瑞BNT、莫德納、J&J、AZ、科興和國藥,但是價格都不便宜,只有AZ疫苗是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NGO支助經費,讓其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購買及分配。台灣政府揠苗助長目前,台灣從其他國家獲得捐贈及民間捐贈的疫苗大約有兩千四百萬劑,政府自行購買的疫苗比不上捐贈的,而且也只有部分進來,現在台灣已經不會有疫苗短缺的問題。不過,在這階段期間,政府通過了高端疫苗的「緊急使用權(EUA)」,也就是由政府負全責,授權、購買及推動。讓只完成第二期試驗、用「免疫橋接」取代第三期實驗的疫苗開打。為了扶持台灣疫苗廠,政府與高端簽約購買五百萬劑,一劑八百元,也就是要花四十億,站在保護全民健康的立場,這花費一點也不算貴。然而,高端通過的同時,疫苗也陸續進到台灣,高端施打到現在,只打了一百多萬人,也就是最多只可能用掉兩百多萬劑。剩下的疫苗怎麼辦?我認為,最初就應該把高端定位為「戰備疫苗」,萬不得已,沒有其他解決方案了,才拿出來使用,也就是做為我們最後的的保險。但是,政府為了要支持高端,把高端與其他疫苗並列為第一線疫苗施打,政治人物爭相為其背書,結果隨著進口疫苗越來越多,民眾施打高端的意願越來越低。政府硬推的結果,讓高端變成政治疫苗,願意施打者,有些並不是因為其療效與安全,而是為了支持政黨去打,這就像揠苗助長,對高端並無長遠助益,終究也成不了氣候。世衛的團結試驗(Solidarity Trial)世界衛生組織雖然已經認可六支防新冠病毒的疫苗,但是還是被大藥廠壟斷,價格又昂貴,因此很多中低收入國家沒有疫苗可打。全世界有四百支疫苗在發展,有兩百支完成了第二期試驗,但是沒進入第三期試驗,世界衛生組織就設計了團結試驗(Solidarity Trial),選了菲律賓、馬利、哥倫比亞等願意從事人體試驗的國家,從兩百支完成第二期試驗的疫苗中,先選了廿支有潛力疫苗,再選出高端和Inovio,將進行第三期試驗。從高端的研究報告顯示,外推估計可能有90%的綜合保護力,成為獲選疫苗之一,這是非常值得國人開心的事情。就世界衛生組織的立場,推動團結試驗疫苗計畫,可以將試驗對照組對象固定,盡全力保護他們,同時許多要進行第三期試驗的疫苗就能節省經費與找尋對照組人口的時間,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被當成白老鼠,既不經濟也不道德。世界衛生組織用這個方式,希望能找出更有效、保存更容易、更長保護力、不同的接種方式(例如不用打針)、不用多劑(單劑)、不同途徑(鼻劑)及能應付病毒變異株的疫苗。另外,也要解決疫苗短缺、供應鏈和分配不均題、保障未來疫苗的需要。佩服世界衛生組織有長遠眼光,尋求解決方案,不會被大藥廠牽著鼻子走。期許高端成為公益疫苗高端疫苗被選入團結試驗,顯示了它的潛力和往後發展的正當性。對高端來說也是一個機會,它目前的售價一劑需要卅美金,因為需要向國外買佐劑,所以很貴,如果世衛組織能解決佐劑問題,它可以發展成保護力與保護效期比AZ疫苗更好的疫苗。之後如果試驗成功,高端不應以高利為目的,應將自己定位為公益疫苗,成為台灣的驕傲。高端的決策者要像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一樣,有長遠眼光及國際觀,要自己闖出一條路,創造自己的價值。高端是台灣的疫苗廠,不是政黨的,請政治人物放手和閉嘴,不要插手生技醫療的問題,讓它自己努力,未來才有變成一線疫苗廠的機會。全體民眾需要支持台灣的疫苗廠,讓科學來決定高端的未來。學術研究單位也要繼續培養人才,人才是疫苗工業中最重要的資產。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葉金川獲醫奉獎 想分防疫2大將
第卅一屆醫療奉獻獎昨於圓山大飯店舉行頒獎典禮,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福部長陳時中等人皆到場對得獎者表達最高敬意。賴清德表示,得獎者超越常人的愛心,是伴隨著犧牲與奉獻;蘇貞昌則說,去年新冠疫情爆發至今,醫護人員至始至終守在第一線,才讓台灣現在能成為「幸福之地」。醫療奉獻獎是衛福部指導,立法院厚生會和聯合報系主辦,TVBS協辦。「抗煞英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獲此屆醫奉獎「特殊貢獻獎」。葉說,當年堅守SARS防疫前線,如今疫情之下,若這獎可分給別人,想分給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及發言人莊人祥。他笑說,最辛苦時是籌辦全民健保,那時沒有人頒獎給他,如今這個獎應頒給最需要鼓勵的人。「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花了卅年催生台大兒童醫院,完成不可能任務。澎湖惠民醫院董事韓國乾領獎時不忘公開募捐支持惠民醫院改建,嘉惠澎湖長者。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則秉持全人、全時、全家的醫療照顧。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積極推動醫病共享決策。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長年照顧罕病童,高齡的母親昨坐著輪椅上台獻花。他激動地說,很開心與媽媽一起分享這個獎。屏東縣龍泉牙醫診所負責人黃常智,長年到屏東監獄為愛滋受刑人看牙,他要謝謝太太支持,這獎有一半要頒給太太。台東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玉祥說,要在後山一直行醫到不會動為止。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鄭立智讓被稱「瞎子村」的恆春失明病患重見光明。屏東基督教醫院馬拉威工作團隊今年則獲得團體醫療奉獻獎,屏基院長余廣亮說,秉持「施比受更為有福」,更願幫助有需要的人。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聯合報今年七十歲,作為七十歲的媒體只做兩件事情,一是善盡媒體天職,監督有權利的人,二是關懷有需要的人,與醫奉獎理念不謀而合,聯合報會持續將正向光明的報導帶給讀者,未來七十年仍會堅持做這兩件事。
-
2021-10-30 新聞.元氣新聞
酸王必勝?葉金川願與2人分獎項 語出驚人「有小三的不能給」
「抗煞英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今獲得第31屆醫療奉獻獎「特殊奉獻獎」,面對如今全球新冠疫情下,指揮中心堅守防疫前線,葉金川身為過往防疫專家,今獲獎時,特別表示想把獎項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分享,更語出驚人「但如果外面有小三的不能給,這要跟部長講清楚喔!」葉金川教授是著名的抗煞英雄,他成立全民健保籌備處,負責健保開辦前置作業,推動健保資訊系統、支付標準,為健保制度訂下基礎,開創醫療分級、評鑑及專科制度,提升山地離島醫療品質,領導抗煞及H1N1新型流感,對台灣公衛體系貢獻卓著。【延伸閱讀:建立全民健保「只有3天準備」!抗煞英雄葉金川:那時候連健保卡都沒印出來】被譽為「抗煞英雄」的葉金川,在過去30年的公職生涯中,透露SARS僅三個月時間,進到和平醫院僅兩個禮拜,讓他最感到辛苦的階段,是推動全民健保的期間。葉金川特別感謝時任衛生署長、現任總統府資政張博雅,當時對他的信任及授權,讓他可以全力去做健保,推行前半年,幾乎每天從早上6時忙到晚上10時,後續才能休息。葉金川表示,做醫療可以立竿見影,病人好了會感謝你,但公衛沒完沒了,不知道哪天會有預期結果,也不知何時有回饋,是比較孤獨的路。他特別感謝太太,願意陪他走過辛苦的路,不過自己喜歡這工作,從工作中得到應有回饋,也表示「自己肯定自己最重要」。他幽默說「時隔多年,現在這獎對我不重要,那時怎不來獎勵我呢」。葉金川說,公衛可以救更多人,如果獎可以分給別人,想分給羅一鈞跟莊人祥,這時他突然語出驚人「如果外面有小三的不能給」,似乎影射近日深受緋聞纏身的醫療應變組副組長、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葉金川更對台下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喊話,表示即時獎勵很重要,當時做健保時三年,自己很肯定自己,他認為指揮中心官員很辛苦,需要外界給他們鼓勵,給公衛所有從事人員的獎勵很重要。醫療奉獻獎評委會主委陳建仁今表示,此次醫療奉獻獎推薦人選很多,表現也都相當優異,經過訪查後最後決選出10位,這些醫療人員不論在偏鄉、原鄉或異鄉,將生命投入醫療奉獻, 讓大家看見台灣醫療進步,台灣有這麼多奉獻的醫療人員,是台灣的幸福。審查過程中,看到醫護人員追求人生真善美聖,用真誠心照顧病人,發揮善良照顧,追求人生美妙,自己作為審查委員也學習很多。參與頒獎典禮的衛福部長陳時中說,今日獲得特殊貢獻獎的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他想起當時爭取牙科健保總額時,即遇到當時為健保署署長的葉金川,兩人是談判對手,但他從葉金川身上學到很多健保、醫政等,當時葉金川是他的老師,而葉的個性堅毅,尤其在SARS時的貢獻,直到現在還刻骨銘心。
-
2021-10-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葉金川:建立全民健保 致力做公衛能救最多人
提到「抗煞英雄」,葉金川三個字立刻浮現在國人腦海中,但葉金川對於自己「抗煞」的努力,強調是極度微不足道。從29歲踏上公職之路,59歲離開公職,30年的經歷談三天三夜都談不完。而他認為最辛苦的一段路是建立健保制度。全民健保 準備時間只有3天1989年,前總統李登輝提出推動「全民健保」,1991年當時的行政院衛生署成立「全民健保規畫小組」,力拚1994年施行全民健保。推動過程艱辛,直到1995年元旦,衛生署成立中央健康保險局,推派葉金川擔任第一任健保局總經理,三個月後,也就是1995年3月1日,台灣全面施行全民健保。「準備時間其實只有三天,」葉金川說。1995年2月25日,當時的行政院長連戰下令,全民健保3月1日如期開辦。當時聞訊,真的嚇傻,「那時候連健保卡都還沒印出來」、「資訊系統也沒著落」,只能用火燒屁股形容。健保IC卡 推動7年才完成不過,時任衛生署署長張博雅收到命令臨危不亂,召集所有同仁、邀集醫師公會、私立醫院協會等醫事團體討論「如何讓全民健保順利開辦」。既然還沒有健保卡,就先用身分證看診,後續申報採用後補,支付標準先比照其他保險制度。當時還趕工做出「第一張六宮格健保卡給總統李登輝」,一個月後,兩千多萬張的健保卡成品出爐。葉金川說,健保規畫初期,就計畫設置IC卡。他曾到澎湖試辦「如何讓系統可以順利上路」,7年後才完成。也因早就開始推動資訊化,現在健保資料可以統統上雲端。健保卡就像是一張個人通行證,屬於驗證身分的卡片,重點是後台系統。老師一句話 他走上公衛之路「我大四的時候就決定要走公衛,」葉金川說,當時上陳拱北老師的課,老師說了一句「做公衛,可以一次救很多人」,他決定跟著老師一起做醫療服務。公衛的成就往往來得比較慢,但真正能影響台灣醫療的還是公共衛生。只要有能夠盡一份心力之處,必定都會有他的身影。2003年SARS爆發,他當時沒有公職身分,那時的衛生署署長李明亮打了一通電話給他,說「和平醫院現在很恐慌,可不可以幫忙來鼓勵裡頭的醫護人員」。葉金川說,他只有進駐和平醫院14天,「很多人把我當作抗煞英雄,其實我真的沒有做什麼。最大的英雄是第一線醫護人員。」「台灣需要我,我只是用我的力量愛台灣。」無論是健保制度建立、SARS、H1N1、首次以台灣官員身分代表出席WHA等,都有葉金川的身影。葉金川說,過去的人生,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絕對是彩色的。只是,人生有好幾幕,他現在走的應該是這個被稱為「葉金川人生」曲目中的「最終章」,最後一幕就該有最後一幕的色彩以及最後的故事。人生彩色 罹癌後要圓百願葉金川32歲就擔任衛生署醫政處副處長,50歲左右事業站上巔峰,65歲罹癌之後,改變人生觀:人生的篇章不該只有事業,還要有家庭、生活以及對於生命的安排,才是一個圓滿的生命。葉金川在罹癌之後寫下「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一書,寫下罹癌後許下100個願望的實踐進度。文末他特別以「給50歲的你」為題,其中說到人生「事業的巔峰在50歲、生命的巔峰在75歲」,50歲的現在該開始拚生命的巔峰。現在葉金川長時間住在花蓮,持續完成自己寫下的100個願望清單。他租了一塊400坪的土地,當一個「種樹的男人」。「如果我去世,我不想只留下一個墓碑,我希望留下一片林地。而人生的最終章,希望可以跟太太一起過50周年的結婚紀念日。」這代表他必須努力爭取6年的生命,完成他清單上所寫的願望。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特殊貢獻獎葉金川年齡:71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經歷: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特任副祕書長、行政院衛生署署長主要事蹟:●成立全民健保籌備處,健保開辦後首任總經理●SARS期間,指揮台北和平醫院院內感染控制●開創醫療分級、評鑑及專科制度、提升山地離島醫療品質●台灣首位以衛生署署長官銜,出席世界衛生大會
-
2021-10-18 新聞.杏林.診間
31屆醫奉獎揭曉 葉金川特殊貢獻
第31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今年主題是「醫誓YES,I DO.」本屆特殊貢獻獎得主是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從最年輕的衛生署醫事處長到負責健保開辦、抗煞時處理和平封院等,對台灣醫療與公衛體系貢獻卓著;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屏東基督教醫院馬拉威工作團隊,至去年底已服務超過1萬5千名愛滋病患。除了特殊貢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共8位,分別是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在屏東縣村落執業的牙醫黃常智,在台東偏鄉落腳的陳玉祥、恆春眼科醫師鄭立智、在澎湖惠民醫院包辦大小雜務的韓國乾。呂鴻基首開先例施行兒童心導管、心瓣膜及血管氣球整形等多項手術,並建立台灣正常新生兒心電圖標準,推動成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親自監督或執行兒童心導管手術超過5千次。林俊龍參與無數國際義診,持續服務花蓮、嘉義大林偏鄉,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牛道明致力於罕見疾病的治療照護及臨床研究工作,於心臟型法布瑞氏症得治療和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頂尖水準。鄭聿淩積極改善偏鄉教育,幫助偏鄉兒童早期發展,率先執行醫病共享決策,以糖尿病為介入族群。黃常智長期於屏東監獄看診20年,每診幾乎都會有愛滋病患,於屏東故鄉弱勢居多的內埔鄉龍泉村開業,服務許多中低收、榮民等遠道而來病人。陳玉祥投身偏鄉,培育東部醫師人才,解決醫師荒,帶領東基成為花東唯一地區教學醫院,到109年醫師人數成長60%。鄭立智深感恆春缺乏眼科醫師,89年自紐西蘭回台至恆基服務。韓國乾修士受到聖嘉民精神感召,決定離家前往澎湖服務,協助當地復健相關工作數十年。
-
2021-01-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部桃擴大採檢時機太慢
防堵部桃院內感染,防火牆逐步外擴。專家指出,指揮中心輕判院內感染風險,當初在病毒存在三個病房時,就該擴大採檢;對於指揮中心採取回溯註記,大幅增加居家隔離人數,專家認為,雖然回溯有難度,但有助減災。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匡列人數建立在疫調人員判斷疫情擴散的風險,從案八三八與八三九確診時的採檢人數分析,他認為,指揮中心判定此次部桃院內感染風險僅限於這兩人,不過,當新冠病毒已經擴散至三間病房時,就應該擴大採檢。黃立民強調,現在最該做的是針對部桃所有醫護、相關住院患者做抗體採檢,一旦驗出有抗體,周邊的人都應該列為居家隔離,才能全面圍堵疫情。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指揮中心已採取回溯註記,大幅增加居家隔離人數,應該是足夠的。他一直認為,疫情要「圍堵」是很難的,全球疫情嚴峻,台灣要做的是「減災」;現在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部桃以外的其他醫院,一旦有詢問到有曾赴部桃的患者就醫,院內動線應區分隔離。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表示,部桃感染事件現階段仍是「小規模傳播」,看不出會進展到需封城的地步。他推估,此次可能會造成社區感染,但不會一發不可收拾,國人現在警覺心高,醫療院所敏感性也高,大規模擴散並不容易。
-
2021-01-23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批指揮中心欠缺防疫邏輯! 邱淑媞:當年封院是中央和北市的共同決議
【編按】部立桃園醫醫院院內群聚感染事件持續,台北市衛生局前局長邱淑媞昨於臉書上批評指揮中心「嚴重欠缺防疫邏輯」,引各路網友批評,立委王定宇直接於臉書上痛批邱無能,引發引發和平醫院悲劇「臉皮多厚、心多黑,才好意思做這種事」。邱淑媞挺身反擊,有時間噴口水,卻不盡全力補破網,直呼「無言」。邱淑媞昨天(1/22)於臉書公開PO文,指出因應部桃院內群聚事件,指揮中心嚴重缺乏防疫邏輯,導致現在院內、轉院、社區的警報全面響起,這一連串的錯誤其實都可以預防的。不過,她提出的防疫建議,卻被網友拿過往著太空裝進和平醫院,以及封院導致和平醫護因防疫過世等事件批評。回首SARS/批指揮中心欠缺防疫邏輯! 邱淑媞:當年封院是中央和北市的共同決議「最殘忍的,不是病毒殺人,而是人凌虐人。」奪走73條寶貴人命的SARS風暴雖已過了五個年頭,當時擔任台北市衛生局局長的邱淑媞,至今回想起那場百年大疫,以及這些年來的紛紛擾擾,不禁感慨萬千。她說,有些人用仇恨凌虐自己,有些人則用貪婪凌虐別人!在初秋午后的陽明大學教師研究室裡,邱淑媞透過大片玻璃窗望著遠處的台北城,娓娓說出這些年來努力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痛苦記憶。她一而再懇切地說著,雖然SARS已遠離近兩千個日子,但很多事實仍遭扭曲,很多人仍背負指責的汙名,若不說個清楚,勢將含冤莫白。因此幾經考慮後,她決定說出自己親歷的疫戰決策過程。至今仍很有爭議的是,當時到底是誰決定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院的?邱淑媞表示,民國92年4月21日夜間接獲和平醫院通報一名員工疑似感染SARS。隔天一大早,衛生局第一科人員趕到該院了解狀況,到了當天傍晚,另查出七名有發燒、呼吸道症狀,甚至出現肺部變化的疑似個案。經和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討論後,不排除和平醫院有院內集體感染的可能性。邱淑媞於是向台北市長馬英九及副市長歐晉德一一報告,並獲指示積極處理此事。4月22日晚上,她陪同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許國雄等人進入和平醫院,會同該院院長吳康文、感染科主任林榮第等主管進一步會商,研判確有院內集體感染情形,且不排除有多個感染源的可能。為避免疫情擴大,當下決定擴大調查,將接觸者分級隔離,連夜進行全面消毒,同時暫停門急診服務及停收住院病人。到了4月23日上午,因顧及若全面暫停門診,對定期返院就診並領藥的慢性病患將造成太大衝擊,於是臨時決定只緊縮門診規模,而非斷然停診。至於急診部分則較單純,決定暫停服務,但這已是台灣醫療史上前所未見的緊急措施。由於情勢險峻,邱淑媞那天幾乎全天都在開會,早上先在衛生局開內部會議,下午又趕到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參加專家委員會議,並做成幾項決議,包括和平醫院A、B兩棟大樓收治病人原則;不需居家隔離醫護人員的住宿及往返交通問題;以及醫護人員每天需按時量測體溫等。北市府、政院開會 都決定封院4月24日上午,馬英九在市府召開早餐會報,聽完邱淑媞及吳康文的報告後,指示速就和平醫院封院決策及因應措施進行規畫,同時比照921大地震及納莉颱風規模,成立跨局處SARS災害緊急應變中心,由歐晉德擔任召集人,全面對抗這個未知的敵人。早餐會報後,歐晉德和邱淑媞接獲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邀請,上午10點半前往行政院參加專案會報,與會的還有行政院秘書長劉世芳、衛生署長涂醒哲、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陳再晉及教育部、國防部、新聞局、退輔會等部會相關人員,最後做出幾項重大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暫時關閉、全面管制。」換言之,就是和平封院。「封院是中央與地方共同的決議。」但邱淑媞不滿中央事後把所有事全推給地方,甚至對外表示是台北市政府自行決定立即封院的,還抬出美國聯邦政府疾病管制局專家的說法,指這種倉促決定的封院措施,無異是要讓隔離者「全體死亡」。邱淑媞反問,如果是台北市政府下令封和平,那麼高雄長庚醫院又是誰下令封院的?再者,如果和平封院並無必要,那仁濟、關渡、台大、高雄長庚及陽明等醫院,是不是也不必封院?她氣憤難消地說,中央這種只下令、卻不支援,還四處放話說「是要把所有人關到死」,進而製造仇恨與混亂的做法,放眼全球,只有台灣做得出來。和平醫院主管 一度要求集體撤出4月24日中午12點整,和平醫院鐵門一關,隔絕了院內和院外,被迫隔離在院內的醫護人員、住院病患及其家屬,驚恐、害怕乃至絕望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那個節骨眼,邱淑媞最無法接受的是,吳康文竟率一群主管要求集體撤出,並要求衛生局找其他醫院的醫護人員進駐和平。乍聽這些要求,邱淑媞簡直氣瘋了,當場透過電話發飆。「哪有醫護人員連自己的病人都拋棄不顧的?」「當年披上白袍時,舉手宣誓的誓詞都到那裡去了?」她恨恨地再補上一句,「這根本就是陣前叛逃!」就在和平院內群龍無首、大家亂成一團之際,幸而還是有人自願進去盡一分心力。就像當時的仁愛醫院副院長璩大成、衛生局副局長許君強及第一科科長張朝卿等人。其中最讓邱淑媞感念的是葉金川。當時葉金川遠在花蓮慈濟醫學院教書,早不具公職身分,得知和平傳出院內集體感染的消息後,不時打電話加油打氣。邱淑媞說,和平封院後,她曾在第一時間請張上淳進和平指導防疫措施,但他不置可否。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原本同意入內駐守,後來因另有其他事而僅能進去看看,無法長期留駐。眼看再這樣下去絕對會出問題,邱淑媞一度打算親自進去和平坐鎮指揮,最後卻因長官反對而作罷。愁苦之餘,邱淑媞主動打電話向葉金川試探,結果他一口就答應了,隨即以一身T恤、牛仔褲的輕鬆裝扮,神情自若地穿越封鎖線,走進肅殺、恐慌的和平醫院,進而將場面控制下來。未親自坐鎮指揮 遭輿論砲轟相較於葉金川的自信與帥氣輕裝,4月26日進入和平醫院的邱淑媞卻被轟得體無完膚,相當狼狽。「怪只怪我太沒有政治敏感度了。」邱淑媞落寞地說,當時她只單純想說自己身負全市防疫重責,無法長駐院內,如果不穿上標準防護衣進去,出來後再把這些防護衣脫掉,她就必須在家隔離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哪能和馬市長和所有市民併肩作戰?」就這樣,她穿上中山區衛生所主任王維政好意提供廠商推薦的標準防護衣,戴上全罩式面罩,把全身包得密不通風地走進和平醫院。這個畫面經電子媒體不斷播出後,引來國人不少批評聲浪:「搞什麼鬼啊!進和平醫院有必要這副打扮嗎?」「這也未免太怕死了吧!」缺乏政治敏感度 默默承受責難「我真的太沒政治敏感度了。」邱淑媞再嘆了一口氣,當時她那一身穿著,只不過是比照美國疾病管制局的標準做法,至於揹在腰後那個大大的電池,也是配合麥克風的使用,方便與和平醫院醫護人員說話罷了。但再多的自責與懊惱,也無去洗去深深烙印在國人腦海的既定印象,那身裝束讓邱淑媞從此被打入地獄,永難翻身。對於病家、受難家屬排山倒海而來的責罵,她只能含淚默默承受,既不忍、也不能辯駁。邱淑媞表示,自從考上醫學院後,她就立志要遠離臨床醫療,走向公共衛生,因為臨床醫療再多也只能救幾個人,但做好公共衛生卻能造福無數人。而從宜蘭縣衛生局長轉任台北市衛生局長後,她更能發揮所長。但沒想到人生的際遇,一場千載難逢的災疫,卻讓她夢碎台北。97年總統大選期間,她默默地替老長官馬英九抬轎,馬英九選上後,她又消聲匿跡。難道沒有東山再起的雄心壯志?邱淑媞若有所思地望著窗外,「很難啊!」一場SARS風暴奪走了她最優秀的醫護同仁,更讓不少家庭為之破碎,她指著自己的胸口說,「他們一直都壓在我心上哪!」(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1-01-23 養生.抗老養生
最簡單的抗老祕訣!葉金川走遍世界, 靠「登山」玩出快樂第二人生
登上尼泊爾海拔超過4100公尺高山,腳踩皚皚白雪,抬頭望去群山環繞,遠處的魚尾峰閃耀著迷人光彩,流連忘返於眼前的壯麗山景;又或是踏上秘魯馬丘比丘小徑,一步一腳印登上2400公尺的「天空之城」,遙想古印加帝國的輝煌歷史……葉金川的旅行總和別人不一樣,山,是他的不老泉。20歲迷上爬山、60歲前征服台灣百岳,每次出國旅遊都要搭配一座山才過癮!登山健行足跡遍及亞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他,最高紀錄是征服海拔5137公尺的土耳其第一高峰阿拉拉山,為人生留下精彩回憶!70歲的前衛生署長、中華民國登山健行會副理事長葉金川是出了名的愛爬山。當年就讀台大醫學系時,他加入登山社,不是因為興趣,只是社團選擇不多。 沒想到,大二首次參加登山活動,花了1星期從玉山主峰走到中央山脈主峰秀姑巒山,就讓他深深著迷於山岳的美麗及攻頂的成就感,從此上癮! 洗滌心靈、排解壓力,登山成終身興趣 自大四開始,課業繁重,畢業後更是為了工作忙得不可開交,葉金川有好一段時間沒登山,「一直到35歲發現體力走下坡,才開始重新爬山。」 只要有長假他就往山裡跑,除夕夜吃完年夜飯,別人守歲他登山,起初太太張媚無法理解這股「狂熱」,卻在50歲後也加入登高山的行列,成了老公的最佳隊友!退休前,登山之於葉金川,是洗滌心靈、排解都會壓力的最佳解方。「環境改變了,你的想法就不一樣了,不會再去執著誰說你壞話、誰背後捅你,都不重要啦!」踩著山徑、調整呼吸,雜亂的思緒逐漸澄明;山,為大腦充飽了電,人生又有力量繼續前行。長年登山、運動,葉金川練就了一身好體力。60歲後,工作量減少,長途旅行機會多了,每次出國都有「山」相伴。 日本北阿爾卑斯山、馬來西亞神山、紐西蘭米佛步道、非洲吉利馬札羅山、秘魯馬丘比丘及彩虹山等地都有葉金川和張媚攜手走過的足跡。 夜宿帳篷!徒步四天三夜登上馬丘比丘 63歲時,葉金川秉持「退休,就是要做一些瘋狂的事」的精神,寫下想要自我挑戰的8件事,其中之一就是造訪通往印加帝國遺跡「馬丘比丘」的印加古道,最後也真的實現了! 有趣的是,葉金川不像多數遊客搭火車和巴士登頂,而是在嚮導帶領下徒步4天3夜上山,每晚夜宿帳篷、沒得洗澡,在雲霧繚繞的安地斯山脈中,越過海拔4200公尺的隘口,最後抵達2400公尺的馬丘比丘城,親自揭開絕美天空之城的神秘面紗!當地規定,每名登山客需有2名工作人員隨行,一路上的吃住及行李搬運全仰賴他們。「我們團員12個人,他們就要有24個人,要搬帳篷、睡袋、地墊、餐桌、廚房、廁所還有食物啊!你自己背你的水、雨衣,還可以寄放7公斤行李在他們那裡。」 工作人員各個身懷「絕技」,每人至少扛著30公斤行李上山,連煮飯用的瓦斯桶、鍋碗瓢盆都是這樣背上去,時間一到立刻變出「帳篷餐廳」供應熱騰騰的三餐,連炒飯都吃得到! 走在人為破壞不多的印加古道,可見高聳蒼鬱的群山、石階建造的梯田、自然放牧的羊駝,旖旎風光令人驚艷。 每天6~8小時的路程,對葉金川來說不難,倒是徜徉在這數百年歷史的古道,親眼見識建築工法、天文成就卓越卻仍有許多謎團待解的馬丘比丘城,是前所未有的體驗與感動!尼泊爾高山朝聖!享受群山環繞的冰雪世界 葉金川的海外登山經驗豐富,雪中健行也難不倒他。 位於尼泊爾境內、喜馬拉雅山脈的安納普娜基地營(Annapurna Base Camp),四周盡是動輒6、7千公尺高山環繞,壯麗群峰吸引無數旅人,但來這裡不是為了登山,反而是「看山」,尤其是尼泊爾文化的神聖象徵、從未有人攻頂的「魚尾峰」。 葉金川曾在夏、冬兩季造訪,第二次旅途中遇上大雪紛飛,和張媚身穿橘黃色雪衣雪褲,開心高舉登山杖,在一片銀白世界中見證了大自然的雄偉磅礴。 他回憶,那兒的清晨,有流星雨劃過蒼穹;日出時,渲染得魚尾峰從閃耀金黃幻化為潔白無瑕,都是人生前所未見的綺麗。白天,坐下來喝杯啤酒或咖啡,一邊眺望四周由白雪覆蓋的山頭,也是一大樂事!東亞三山好選擇!新手也能挑戰登山樂趣 事實上,葉金川的海外登山旅行不見得都跑遠,去得最多的反而是日本,尤其推薦北阿爾卑斯山(飛驒山脈),其中的立山、劍岳、槍岳、穗高岳、上高地等都是享受登山樂趣及美麗風光的好所在。登山族若想嘗試有點挑戰性,又能兼顧安全及預算的行程,葉金川建議,不妨來一趟「東亞三山」─台灣玉山、日本富士山、馬來西亞神山之旅! 三者景觀特色不同,富士山富有日本文化意義,神山則是東南亞第一高峰,都值得走一趟。他曾經帶著親友一行人組成「老弱婦孺團」攻頂富士山,相當有趣。不過,今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出國行程受阻,葉金川推薦10條適合一般民眾挑戰的國內登山路線,也能輕鬆享受山林之美。與山結緣半世紀,葉金川的第二人生因山而遇見更多美好驚奇,而他追尋的每一個與山有關的夢想,也讓生命更有價值。他認為,體能巔峰在25歲、事業巔峰是50歲,但人生最高峰卻是在75歲。熟齡之後仍能追求夢想,留下令自己感動的回憶! 此外,他強調,隨著年紀增長,老化不可避免,但可以延緩,尤其要延遲衰弱,縮短老年失能的時間。爬山,就是他活化體能、對抗失能的抗老秘訣,也是樂活的真正實踐。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獨立的人,能專注有興趣的事,感受氣定神閒!50後的成熟,是一個人更能承載住自己.熟齡媽媽:我不圖子女養我,只求他們以後過得比我好
-
2021-01-15 新聞.元氣新聞
惹怒醫界 楊志良再批雙重標準
媒體報導兩位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葉金川在LINE群組吵架,葉批楊「失智症病患都沒亂講的權利」,楊則回罵「再說下去我就要罵你三字經了喔」。對此,楊志良下午回應,自己和葉金川是幾十年老友,是彼此最忠實的擁護者,所以才會講話這麼直。楊志良反問專業醫師有症狀還繼續照顧病人、帶女友趴趴走,是不是之前紐籍機師更嚴重?陳時中有雙重標準。
-
2021-01-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楊志良加碼爆料葉金川:醫界叫他把我推下山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近日批評染疫醫師,說出「應該開除」這樣的重話,引發軒然大波,醫界人士紛紛譴責、要求道歉。媒體報導也流出兩位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葉金川在LINE群組為此事互嗆,葉金川認為楊志良亂講話。對此,楊志良加碼爆料說,自己得罪醫界很多,曾罰長庚4億、罰高醫1.5億,署立醫院好幾個院長也被他罰過。他常和葉金川一起爬郊山,有次葉說,「醫界給他一筆錢,要他把我推下山。」於是楊志良就很高興的回嘴說,這樣太好了,以後如果我爬山出事,就可以抓到兇手,「所以之後我們去爬山,葉金川就對我照顧的不得了。」楊志良表示,他跟葉金川恩怨情仇數十年,兩人講話非常直白,一點都不客氣,朋友看到他們吵架都覺得很好玩,但是總的來說,「最擁護楊志良的就是葉金川,最擁護葉金川的就是楊志良。」
-
2021-01-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惹怒醫界、驚動總統、老友嗆聲 楊志良回應了
媒體報導流出兩位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葉金川在LINE群組吵架,葉批楊「失智症病患都沒亂講的權利」,楊則回罵「再說下去我就要罵你三字經了喔」。對此,楊志良今表示,自己和葉金川是幾十年老友,是彼此最忠實的擁護者,所以才會講話這麼直。楊志良並點名反問蘇貞昌,專業醫師有症狀還繼續照顧病人、帶女友趴趴走,是不是之前紐籍機師更嚴重?「我跟葉金川的火花有一百次以上,不知道是誰把這個好玩的事情流出去了」楊志良表示,他跟葉金川恩怨情仇數十年,兩人講話非常直白,只要他們兩吵架,整個群組都會非常安靜,但朋友都會覺得很好玩,所以才有人把這個截圖流出去。楊志良說,葉金川講的,跟他講的是兩件事,「顯然他的邏輯時不對的,我認為我的邏輯是對的。」楊志良說,他們吵架太多次了,從來沒有三分鐘結束的,但「最擁護楊志良的就是葉金川,最擁護葉金川的就是楊志良。」楊志良表示,之前飛行員有症狀,然後趴趴走帶女朋友,結果幾乎被「砍頭」、罰錢。這位醫師是照顧新冠肺炎的病人,他自己有症狀,還去照顧病人,去帶女朋友趴趴走,「這樣的醫師好棒棒嗎?」他說,如果有醫師團體要說這樣的行為是好棒棒,才該要道歉。楊志良說,他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做得好,因為「這是台灣的幸福,也是我的幸福,」但指揮中心不能太多雙重標準。楊志良說,指揮中心的雙標太多了,最近又有一個,就是有些媒體要揭露,陳時中說要罰,但對特定媒體和媒體人,他就輕輕放下、輕描淡寫。他並點名蘇貞昌說,「蘇院長最愛反質詢,那我也要問他,這個飛行員問題比較嚴重,還是這個專業的醫師這樣比較嚴重?」有關自己的言論驚動到總統蔡英文為此在臉書發文,「我也是無言以對」楊志良說,自己已經離開公職十年,「真是太抬舉我了,我要高喊一聲蔡英文萬歲。」面對媒體轉述館長說,應該要開除楊志良,楊志良聽了很生氣的說,我是中國民國公民,總統的頭家,我也沒有犯法,「館長頭腦壞掉了嗎?他要怎麼開除我?」
-
2020-12-20 科別.腦部.神經
爸媽性格大變 張小燕拍攝《愛記》提醒留心失智前兆
為喚起國人失智預防的重要,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推出「愛記」一系列失智關懷宣導影片,最近全面上線,重量級綜藝大姐大張小燕挺身加入宣導,並呼籲大家,父母若性格改變,可能是失智症前兆,千萬不要跟他們爭辯,趕緊就醫篩檢,及早發現、治療。張小燕過去經常與已逝藝人孫越、陶大偉投身公益代言,此次接續孫越生前對失智議題的關心,在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董事王念慈邀請下,拍攝宣導影片。張小燕在有23萬粉絲的個人臉書專頁也提及,失智症不可怕,需要你去了解,希望大家一起關心失智,如果我們可以溫柔的辨識身邊人的變化,及早發現失智症狀,就更能幫助病情。張小燕在影片中指出,「性格改變,其實是失智症初期常見症狀之一。」指出如果爸媽感冒,發燒了,是不是會帶去看醫師?若好動的父親變安靜,溫柔的母親變猜忌多疑,甚至常常覺得他的東西被人偷走,這時千萬不要跟他們爭辯,因為他們可能生病了,這就是失智前兆,要趕緊帶去看醫師;可以看記憶門診,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進行失智症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延緩失智症惡化,也能提升一家人品質。「愛記」失智關懷宣導影片共8部,除了張小燕,還有黃子佼、郎祖筠、郭采潔、葉金川、江綺雯、鍾安住、鄧世雄等共同參與拍攝宣導。黃子佼在影片指出,多運動、多動腦,是預防失智的重要方法,多吃橄欖油、全果堅果類食物可降低失智風險,同為失智症家屬的郎祖筠,也參與了此片宣傳的拍攝,她提醒失智老人的照顧者,如果發生意見與衝突,請先試圖接受,試圖引導他,不要急著改變或更他,因為他們記憶功能已經受損,爭辯對事情完全沒幫助。「愛記」共8部影片,至今已上線一個月,希望推動「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的照護宣言,正向推廣失智症各項議題。相關影片請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
-
2020-11-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大公衛博士賴美淑醫師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再度以「醫界典範」的主題,介紹另外三位傑出的台灣醫師:台灣小兒外科的老前輩陳秋江教授、小兒科大老黃富源教授、公共衛生賴美淑教授。巧合的是,介紹陳秋江教授的文章是黃富源教授追憶當年馬偕醫院還沒有小兒外科的時代如何受到陳教授的幫忙,而接受醫學生採訪的黃富源教授與賴美淑教授都曾做過衛生署副署長,替台灣醫療環境樹立許多重要的制度。這「醫界典範」的主題又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能有更多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醫學的領域。當年,如果不是保送制度取消,她不會斷了保送的念想,匆匆忙忙把高二早已全數借出的筆記一一收回;當年,如果不是母親日夜聲淚俱下,她不會妥協把台大醫學系擺上第一志願的格子裡,自然也不會出現在台大醫學系第二屆的入學榜單上,更不會成為後來的台大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那是民國五十七年,原本對農學院興致勃勃的北一女中高三學生賴美淑,從此改變一生的一年。大學時期,賴教授開始接受知識繁雜、強調大量背誦的醫學教育,少了細品來龍去脈的學習趣味,多了共同筆記的記憶灌食。「老師會告訴你,結果是這樣,怎麼來的不知道,不會去追蹤過程,沒有故事,只有告訴你——就是這樣。」聯考曾以拿手的數學脫穎而出的賴美淑教授,因此一時難以適應,反而在學習微積分的過程中遇到瓶頸。直到當了幾年的醫學生,才領悟到,醫學不過是一門師徒制的應用科學,學生跟隨老師的步伐,盡量把結果記起來,就成了自己的醫學專業。也許是掌握了習醫的精髓,於台大內科擔任住院醫師時,身手伶俐的賴教授更顯勤奮,在輔助工具未如今日完備的年代,幾乎包辦所有病人照護、檢查的工作,十八般武藝全攬一身,因而累積豐沛的臨床經驗。結束住院醫師訓練,賴教授決定實現出國留學的夢想,適逢賴教授的先生確定要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進修,賴美淑教授直接撥了一通給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任的越洋電話,簡單介紹自己的身份和背景後,便開門見山表明想申請流行病學科,嚇了對方一跳。「我現在沒那個勇氣。」賴美淑教授笑得靦腆,時間可以充實人的智慧,卻不一定可以增長人面對未知的膽識,談起那股不知從何而來的追夢傻勁,還是得敬年輕的自己三分。教授順勢鼓勵年輕人:「我認為,人的一生還是要抓東西,我稱呼那個叫『抓抓』。」正是因為抓住了到匹茲堡公衛學院鑽研流行病學的機會,才能學到大數據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回台擔任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負責規劃三芝衛生所群體醫療職業中心時,用於增進群體醫療的品質;正是因為抓住了到衛生署服務的機會,才能參與全民均健和基層醫療的政策推動,有效運用旅美所學,將全台三百六十五間衛生所的醫療、保健資料等全面電子化,成為政府內第一個百分之百電腦化的機關,並結合透明化(transparency)及共享化(sharing)兩大方針,充分改善衛生所病歷診斷與進藥狀況,甚至還開創糖尿病共同照護系統,達成全台對糖尿病治療的共識。賴教授的經歷活生生是一本「抓抓教科書」,成功的原因乍看是排山倒海的機會幸運地朝著賴教授迎面而來,實則每一步的學習息息相關,每一段的歷程環環相扣,長期扎實且踏實的努力,才讓出手抓住機會的那一刻,更加自然、穩妥。更關鍵的是,抓抓的過程並非囫圇吞棗,賴教授補充道:「抓抓之前,我都會先問我自己,我如果做了這個選擇,我的目標是什麼?要怎麼做,才能符合我的價值體系,並達成我的目標?」首先,必須沉澱心性、慎重選擇,以興趣喜好、每個選項的優缺點、個人的處事原則、長程目標等多方考量為本,找到靈魂深處真正嚮往且合適的道路,再者,要跟著時代潮流的變化、人生的歷練與成長,有策略(strategy)地往前走,同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民國八十七年年初,賴美淑教授接任同班同學葉金川教授,成為健保局第二任總經理,帶著過往累積的數據資料,繼續貫徹提升醫療品質的工作。這段時間,賴教授學到:建立人與人之間合宜的界線(boundary)以確立有限度的責任(accountability)是極為重要的。說明醫療的極限,建立醫病關係的界線,這是醫師對病人負責的方式;平均家務的分配,建立婚姻關係的界線,這是夫妻對家庭負責的方式;釐清評鑑的規則,建立上下機關的界線,這是院所對品質負責的方式。沒有天馬行空,就沒有期望落空,人與人之間保持剛剛好的距離,在剛剛好的界線裡,負起剛剛好的責任,是最實際而舒適的狀態。「責任就是把界線先弄好,有了界線,我們就會彼此尊重。」賴教授作結道。所以賴美淑教授向來在管理各級醫療單位時,總巧妙地只公布數據、不發表意見,在個人劃定的界線中盡責,卻不在他人醫療行為的界線中置喙,看似無為卻有為,看似有為卻無為,中庸的精髓大概就來自對責任的透徹理解吧!說來也有幾分玄妙,多年前,衛生所電子化為健保資料連線奠定完備基礎,在近期COVID-19疫情中派上用場;宋瑞樓教授託付的癌症登記,多年後在衛生署內運作,賴美淑教授再轉託陳建仁教授按國際譯碼簿編輯,殊不知,陳建仁教授出任國科會主委後,癌症登記又回到手上,賴教授繼而擔任癌症登記中心理事長,大規模比對健保及死亡率等數據,齊全了缺漏的資料,讓癌登日臻完善。不知是際遇迂迴,抑或是緣分難得,生命裡頑皮的安排就是這麼耐人尋味。「我也是現在回頭看才知道耶!我當時怎麼會知道?人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可是你上一步的經驗會告訴你下一步要怎麼做。」如同賴美淑教授熱愛的文史故事,所有的劇情都有始末,所有的結局都有來由,驀然回首,得了過人的收穫,是因為早已那麼栽。隨年歲漸長,賴教授和許多老同學一樣,滿懷對過往經歷的感恩,肩負對世代傳承使命感,於是花更多心力培養後輩,期許自己可以從接受者轉為給予者,提攜新生代。現在,除了有更多的時間閱讀、旅遊,享受退休後的生活,對生命有深刻領略的賴教授,也更貼近過去自己曾關注的老年醫學、緩和醫療、善終照顧。面對還不知道如何處理生死議題的醫學生,賴教授再度拿出界線理論:「病人在我照顧的界線裡面,病人離開了,我難過是一定的,年齡再長的時候呢,我會把這個時間縮短,可是不能變成沒有感情的人。」醫學是科學加上藝術,有感情的醫師才會是好醫師,有人文的醫療才會是好醫療,摻了幾滴眼淚的醫病關係,無傷大雅,或許還添了幾分人性的溫度。然而,白色巨塔天天都有新難題,醫學生同時必須不斷累積的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和整合的能力,尤其情感細膩的女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處理問題應優先於處理情緒;至於整合,就是領域要寬;領域要寬,除了經驗,就是要不斷唸書。賴教授歷經臨床醫師、公職與教職,作為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在醫界叱吒風雲、闖蕩數十年的成功女性,賴美淑教授既是人師、亦為人母,既是從醫、亦曾從政,在她身上,可以找到為師的諄諄教誨,為母的循循善誘,行醫的孜孜不倦,行政的鑿鑿有據,是賴教授特有的溫柔與堅毅,智慧與勇氣,完美地在理性與感性的兩端平衡著的每個角色,在每個領域留下影響深遠、令人敬佩的卓越貢獻。
-
2020-08-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德入境普篩擬取消! 楊志良駁被打臉:未說普篩免隔離
到底要不要入境普篩?國內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與葉金川皆主張入境應普篩,更拿同樣採取入境普篩的德國當例子,未料德國因入境普篩政策衍生大量篩檢件數,造成實驗室不堪負荷,如今德國入境普篩政策擬改成入境強制隔離14天,網友大酸楊志良及葉金川被打臉,不過楊志良回應反問記者「你確定嗎」,他也強調從未說普篩就免隔離,對網友酸他不表示意見。楊志良說以統計的資料來看,台灣目前入境普篩確實不符合成本效益,但他認為疫情並不會很快消失,可能還要拖個一年半載,如此一來,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在邊境管制的鬆緊程度上有彈性空間,因此入境普篩的目的是希望縮短隔離時間,讓經濟恢復動能。楊志良說居安思危的超前部署是重點,楊志良反問若台灣內部如韓國爆發疫情,屆時台灣要不要普篩呢?他認為這不是總統蔡英文、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可以保證的事,楊志良強調超前部署的防疫應要有基準線,因此不管是疫苗開發或是研究更靈敏的篩檢試紙,都應該有所準備。
-
2020-08-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普篩吵翻天!台大醫挺陳時中 憂台灣重蹈覆轍
國民黨擬聯合十四個執政縣市實施入境普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拿出模擬數據表示,入境全普篩需要耗費8億,更有可能造成偽陰性患者進入社區,也可能篩出高達萬名偽陽性者。但陳時中的論點遭到兩位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與葉金川的質疑,表示有諸多國家都這樣做,並成功找出陽性患者,質疑為何台灣可以不跟進?對此,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宜君語帶無奈表示,經過嚴謹決策,各界同心才會走向成功,如果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就認為幹嘛要聽政府的,反而會造成防疫破口,到時候疫情會翻盤得很快,台灣目前已經是世界上「防堵」做得最成功的國家,如果追求如歐美利用「普篩」來「減災」,反而是本末倒置,恐怕重蹈當年SARS的覆轍,這是最讓她擔心的。她也提到,台灣採取「精準防疫」,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正確的地方,包含醫療、公衛體系都「拚血拚命」去做,從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的這8個月,醫療工作者都做得很辛苦,大家默默的扛起全台的健康安全,這是大家所看不到的,絕非僅僅只是錢的問題,最後她再次強調,用普篩來縮短或取代檢疫隔離,不會是最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