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花蓮
共找到
1073
筆 文章
-
-
2022-01-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 境外42例 美國23例為大宗
國內今日新增2例本土個案,分別為昨晚爆出的案17414為機場保全,案17415為防疫計程車司機。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境外移入42例,美國最大宗有23例。陳時中表示,防疫計程車司機曾在1月4日驗過一次陰性,這次變陽性,Ct值31較高,二採結果為Ct值34.8,雖確診但對社區影響較小,車隊也會進行例行性PCR篩檢。至於過去公布的案17240防疫計程車司機跟機場清潔人員非同一個來源,目前12月26日曾在入境確診個案,兩人全基因序列僅差一位點,幾乎可推定被境外個案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8)日公布國內新增4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案17414-17415)及4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表示,本土個案(案17414-17415)分別為本國籍1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均為50多歲,均為桃園機場感染事件相關個案。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42例境外移入個案,性別為25例男性、16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10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23例)、越南(4例)、法國(2例)、阿根廷、澳大利亞、菲律賓、加拿大、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泰國、巴西、西班牙、印度、義大利及德國(各1例)入境,另有2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2月15日至今(2022)年1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74,94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5,055,445例排除),其中17,302例確診,分別為2,630例境外移入,14,61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3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1-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3例大夜清潔員!境外移入40例 自美入境最多
國內新增43例COVID-19確定病例,為昨日公布尚未取號的3例本土個案(案17307-17309)及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其中有一個境外移入案例案17127改判本土。指揮中心表示,案17307-17309為本國籍女性,年齡介於50至60多歲,皆已接種2劑疫苗,為案17230、案17238、案17239及案17266同職場工作人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40例境外移入個案,為20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24例,案17267、案17270、案17273-17275、案17277-17282、案17284-17289、案17291-17292、案17300、案17302、案17304-17306)、印度(3例,案17290、案17296、案17303)、巴拿馬(2例,案17271-17272)、荷蘭(案17268)、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例,案17283、案17301)、加拿大(案17269)、菲律賓(案17276)、義大利(案17293)、英國(案17295)、中國(案17298)及法國(案17299)入境,另有2例(案17294、案17297)調查中,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2月26日至今(2022)年1月5日。另去年12月31日公布之案17127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後改判為本土病例,為案17073之相關感染。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36,65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5,016,638例排除),其中17,198例確診,分別為2,532例境外移入,14,61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1-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1! 境外25例 搭同班交通車清潔員確診
國內新增2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案17266)本土及2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新增一例桃園機場清潔員確診,與先前三例皆搭乘同班交通車上班。指揮中心表示,案17266為本國籍50多歲女性,已接種2劑莫德納疫苗(為突破性感染),與案17230、案17238及案17239為同職場工作人員,曾與前述個案搭乘同路線交通車,原定於今(2022)年1月5日採檢,1月3日出現乾咳、喉嚨不適等症狀,1月4日自行前往採檢站採檢後於今日確診,相關疫情調查、接觸者匡列及防治工作刻正進行中。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2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2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1例,案17241-17243、案17250、案17252、案17524、案17256-17259、案17265)、法國(3例,案17244、案17246、案17253)、加拿大(案17245)、丹麥(案17247)、英國(17248)、玻利維亞(案17249)、德國(案17251)、南非(案17255)、澳洲(案17260)、巴拿馬(2例,案17261-17262)、土耳其(案17263)及印尼(案17264)入境,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1月14日至今(2022)年1月4日。另1月2日公布之案17181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後改判為本土病例,為案16941之相關感染。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17,45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998,328例排除),其中17,155例確診,分別為2,493例境外移入,14,60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1-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新增4例個案、境外30例!清潔員、計程車司機感染
國內新增3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案17230、案17238、案17239、17240)及30例境外移入,其中案17230為昨(3)日公布之尚未取號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國際疫情仍嚴峻,近期又確診210幾萬病例,個案數非常多,國內則有4例本土案例在Ct值非常低,緊急將6位同住家人進行匡列皆為陰性。指揮中心表示,案17238-17240為本國籍,1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均為50多歲,皆已接種2劑疫苗,為案17230接觸者。案17238及案17239均為同職場工作人員,通勤時搭乘同班交通車,案17239於1月1日起陸續出現疲倦、咳嗽、流鼻水症狀;案17240為防疫計程車司機,1月1日出現咳嗽症狀,3人經衛生單位安排採檢後於今日確診,相關疫情調查、接觸者匡列及防治工作刻正進行中。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30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22例,案17207、案17210-17219、案17221、案17223-17228、案17231-17232、案17235-17236)、法國(案17208)、挪威(案17209)、南非(案17220)、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案17222)、英國(案17229)、波蘭(案17234)及烏茲別克(案17237)入境,另1例(案17233)調查中,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1月19日至今(2022)年1月3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998,94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979,641例排除),其中17,129例確診,分別為2,469例境外移入,14,60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1-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0境外+25 Omiron旅館群聚兩人改列本土
國內今天新增25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無新增本土和死亡個案。不過出現三例Omicron的旅館群聚,案17058及案17099則改列為本土案例,指標個案則為案17085。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2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5例,案17182-17183、案17186-17191、案17196-17197、案17199、案17201-17203、案17205)、土耳其(4例,案17192-17195)、德國(案17184)、加拿大(案17185)、義大利(案17198)、菲律賓(案17200)、亞美尼亞(案17204)及千里達及托巴哥(案17206)入境,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2月19日至今(2022)年1月1日。另去年12月28日及12月30日公布的2例(案17058、案17099)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後改判為本土病例,為案17085之相關感染。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7095例確診,分別為2439例境外移入,1萬460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1-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0! 境外增20例 來自美國最多 19例突破性感染
國內今天新增20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無新增本土和死亡個案。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20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11例,案17162-17163、17165-17166、案17168、案17170、案17172、案17174-17175、案17179-17180)、加拿大(案17164)、澳大利亞(案17167)、英國(2例,案17169、案17177)、越南(案17171)、沙烏地阿拉伯(案17173)、泰國(案17176)、希臘(案17178)及中國(案17181),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2月12日至12月31日。其中,只有一例個案在調查中,其餘皆完整接種,為突破性感染。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7070例確診,分別為2415例境外移入,1萬460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5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1-02 新聞.元氣新聞
產婦出血昏迷 花蓮30名醫護接力從死神手上救回2命
花蓮1名產婦因胎盤早期剝落,大失血且失去意識,昨天送醫急救,約30名醫護人員花近17分鐘,接力搶救全身發紫男嬰,再救回媽媽,醫護人員說,聽到嬰兒宏亮哭聲,才放下心,「感動到快落淚了」。這段搶救母子的過程,被1名麻醉醫師發布在臉書「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粉絲團,內容提到「這名產婦前置胎盤出血,胎兒31週,胎心音遲緩,出血之嚴重在我們這個鄉下醫院實在是少見…為了要拯救一個小孩,前後加起來大概出動了二、三十人吧」。貼文指出,「小孩拉出來的時候,全身發紫,以前像這樣的小孩,都必須死,現在只要動作夠快,這樣的小孩就有機會會活,最後當小孩蹦出第一聲哭聲的時候,真的是叫人感動到想要掉下眼淚」。貼文後面也感性提到,「雖然你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生命的韌性有時候超過人的想像,你可要好好長大,不要辜負我們今天那麼多人拚命想要去救你」。參與急救過程的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醫師魏佑吉今天接受媒體採訪表示,這名孕婦因大出血送到醫院,到院時已經沒有意識、量不到血壓,呈現休克狀態,且胎兒的心跳非常微弱,幾乎快要停止,決定緊急剖腹產。魏佑吉說,因這名產婦沒有在院內做過產檢,沒有相關紀錄,只能一邊輸血一邊剖腹產,由於媽媽失血休克,子宮供血不足,導致胎兒缺氧缺血。魏佑吉說,男嬰出生時,全身呈現青紫色、癱軟、沒有反應,醫護人員沒有放棄他,持續急救,終於聽到小孩宏亮的哭聲,大家才放心,媽媽隨後也順利止血,母子都平安,搶救過程約17分鐘。魏佑吉說,這名男嬰僅31週,還沒足月,目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狀況很好。當天的值班住院醫師陳姵辰說,第一次在急診室接觸大失血的產婦,當超音波看到寶寶還有心跳,就立即決定剖腹,「再晚幾分鐘小孩可能就不在了」,很開心成功救回這名小男嬰。
-
2022-01-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0! 境外21例 自美國、越南等8國入境
國內新增21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沒有本土個案或死亡個案,有21例境外移入個案,有17例為突破性感染,餘4例調查中。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21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5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9例,案17141、案17148、案17149、案17151、案17154、案17156、案17159-17161)、越南(6例,案17142、案17145、案17147、案17150、案17152、案17153)、埃及(案17143)、寮國(案17144)、瓜地馬拉(案17146)、羅馬尼亞(案17155)、烏克蘭(案17157)及德國(案17158)入境,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2月17日至12月3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961,49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942,271例排除),其中17,050例確診,分別為2,396例境外移入,14,60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1-01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登山杖放辦公室,隨時都能走!東基院長陳志成,靠北歐式健走養生
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今天到任一周年。由於台東部地區原生家庭支援系統較弱,兒少權益受影響,他主動串連警察、學校與教會力量進行防制與宣導工作,並向衛福部申請設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為台東建立完善的兒少保護機制。偏差行為未及時矯正性侵兒少發生率,台東排名全國第一、花蓮第二,被媒體稱為「東部狼鄉」。陳志成說,去年元旦就任前發現,台東地區兒少遭性侵比率高,擔心東部兒少的成長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哪個環節必須去解決?「台東資源或許不足,但爭取資源當下,可以先做預防工作。」接任東基院長後,他即向衛福部申請設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陳志成說,他深入原鄉與學校校長、老師訪談,發現原鄉部落歷史的淵源,因原生家庭社經地位、經濟支援各方面不足,部分家長自信心不夠,因而酗酒,再加上部分家庭隔代教養、欠缺法律知識,發生偏差行為未被及時矯正,以致原鄉部落會發生高比率的性侵案件。找在地關顧員主動出擊「面對兒少性侵,不能只從下游醫療端來做,而是從上游教育開始。」陳志成說,兒少保護如果只是站在醫療端等它發生之後,去驗傷、去通報處置,這是善後的工作,事情已經發生之後再來處理,永遠改善不了,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公共衛生預防教育。首先將部落及社區連結教會、學校、警察系統,建立預防機制。陳志成表示,目前鎖定延平鄉的桃源、武陵及鸞山國小進行公共衛教,從學校找到一個在地的關顧員,主動出擊去跟人建立關係,取得學校、同學、部落的信任後,24小時與社工、警方及醫院連結。做好公共衛生預防教育「醫療資源不充沛下,其實有可以做的事情。」陳志成說,「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把公共衛生預防教育做好,其實可以減少很多醫療端的需求,東基接衛福部兒少保護計畫,目標很簡單,就是讓孩子不再受害。期望能把台東兒虐、家暴、性侵發生率降下來,從第一名變成零。院長養生秘訣/持登山杖 北歐式健走「我的養生祕訣很簡單,就是每天拿著登山杖走路。」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開心分享,他愛健走,但隨年齡增長,體力漸消退,五年前開始接觸「北歐式健走」,讓他保持身心舒暢,又能減輕膝蓋壓力負擔,延長壽命。何謂「北歐式健走」?陳志成指出,就是雙手手持健走杖或登山杖健走,運用健走杖或登山杖接觸地面的時候,靠著手部借力使力,帶動往前運動,是走路時的輔助工具,走起路來非常輕鬆,大人小孩都適合。「我每天上下班都會用登山杖走路。」陳志成說,在醫院上下樓梯、休息時都在運動,平時下班也會和太太一起到森林公園走一小時,走完心情很舒服,身體也流汗,現在如果沒有走,反而不習慣,所以把登山杖放在辦公室,隨時就能健走運動。「北歐式健走除能減輕膝蓋的壓力負擔,延長壽命,也可以透過走路,運動上半身的肩膀、手部練肌肉,下肢的肌肉也有運動到,可以訓練全身90%的肌肉。」他表示,只要有健走杖或登山杖,隨著自己身形調整適合的高度位置,就能從兩隻腳,變成四隻腳行走。陳志成強調,使用健走杖或登山杖走路,其實就跟滑雪一樣,只是左右手一前一後擺動往下蹬而已,就跟平時正常走路沒兩樣,非常容易學會,對於膝蓋不好的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一項養生運動。陳志成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兒童一般疾病、肝膽胃腸等消化道疾病、營養和成長發育評估、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國際醫療●現職: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嘉義基督教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台灣小兒消化學專科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我是來消滅病人的,衛教做得好,病人就消失。
-
2021-12-31 新聞.杏林.診間
父親癌末、八八風災,讓她的人生轉了個大彎! 安欣瑜,在「嘉」尋回心的歸屬
「我不在阿里山,就在往阿里山的路上。」這句話用來形容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暨部落健康中心主任安欣瑜,再貼切不過了。阿里山鄒族出身的安欣瑜,因為父親罹癌、八八風災,人生轉了個彎。蜿蜒的山路,引領她走入自己的家鄉部落,成為族人信賴的醫師,守護族人健康。從小養成獨立自主個性安欣瑜出生於阿里山鄉里佳村。群山環繞的里佳村總是薄霧瀰漫,而且是全阿里山上最偏遠、最晚開發的部落。初見安欣瑜,水汪汪大眼睛,五官深邃立體。「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這句話,完全印證在她身上。但事實上,她只有一半的鄒族血統,父親是鄒族人,母親是漢族。安欣瑜的母親來自彰化,當年看到阿里山里佳國小招聘代課老師。滿腔熱血的她,撕下佈告就跑去應徵。殊不知里佳國小太偏僻,結果她邊哭邊走三小時,才終於到學校。後來,她與一名鄒族男子相戀結婚,生下了安欣瑜及妹妹。兩人的愛情故事,在當時保守的台灣社會中,曾引起不小騷動。安欣瑜住在山上,與妹妹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可惜好景不常,父母決定離婚,年幼的安欣瑜及妹妹隨著媽媽搬回彰化老家定居。「當時的家,一切空空如也,就連家具都是阿姨捐贈。」安欣瑜說,媽媽為了一家生計,做過許多工作,包括賣蚵仔麵線、擺攤賣花等,無暇過問女兒的功課和考試成績。安欣瑜想要去補習,媽媽看了補習費一眼,回說:「妳應該不用花這筆錢,妳自己念就好了。」望著其他同學優雅地彈琴,安欣瑜也吵著要學鋼琴,免費試上兩堂課,繳了一期學費後,媽媽說:「等妳長大,自己賺錢後再學鋼琴吧。」在鄒族部落裡,常見的深邃五官,和一雙靈動大眼睛,到了漢人社會,卻成為撕不掉的標籤。「三十多年前的社會風氣很保守,常有街坊鄰居看到我,很大聲的用悄悄話交頭接耳:『那是番仔囝』啦!」常被投以異樣的眼光,安欣瑜從小就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努力讀書,學會為自己負責,用實力打破外界對原住民的種種刻板印象。當她考上慈濟大學醫學系時,母親還嚇了一大跳。父親癌末,人生轉了個大彎由於母親避談往事,讓安欣瑜離開阿里山後,幾乎與山上斷了聯繫。直到就讀醫學系第七年時,某天她接到父親來電。爸爸在電話中說,嘉義的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透過胸部X光檢查出他的肺部異常。安欣瑜安排父親到花蓮慈濟醫院就醫,醫院幾乎動用所有科別醫師幫忙,在短短兩天內完成所有相關檢查,第三天開始化療。她的父親罹患小細胞肺癌,有「老菸槍殺手」之稱,因發現時癌細胞已有7、8公分大,無法開刀,只能採取化療。沒想到,父親做完第一次化療,隔天就把所有行李打包好,跳上火車就回阿里山了。畢竟,他還是習慣山上的生活。就讀慈濟大學醫學系,讓安欣瑜愛上花蓮,喜歡到處爬山,從事溯溪及潛水等戶外活動。畢業後,她與花蓮慈濟醫院簽約,擔任家醫科住院醫師,甚至決定要在花蓮安身立命,「本來我只想要在花蓮當醫生,過我喜歡的日子就好。」父親後來轉診至大林慈濟醫院,治療情況原本還算穩定,但突然間有了戲劇性變化,病況變得愈來愈嚴重,經常喘不過氣來。聽到這個消息後,安欣瑜內心五味雜陳。她心想:「很害怕這次沒去陪他,會錯過最後一次照顧父親的機會;又擔心去照顧爸爸,媽媽會生氣。回想自己成長過程中,聚少離多的爸爸也沒盡到照顧女兒的責任,我的人生實在不想因他而改變……。」儘管內心充滿矛盾,安欣瑜還是決定向院方申請留職停薪3個月,返回嘉義,陪伴癌末父親走完最後人生。沒想到,這個決定讓她的人生轉了個大彎。八八風災,觸動返鄉行醫念頭辦完留職停薪手續後,安欣瑜從花蓮搭火車南下,準備經由南迴鐵路返回嘉義。在台東都蘭某家咖啡館時,她邊喝咖啡,邊與父親通話,同時看到電視新聞報導小林村被莫拉克颱風重創,慘遭滅村。「和爸爸講電話講到一半,突然之間就斷訊了,之後再也聯絡不上。」安欣瑜回憶說,當時,電視新聞並未報導阿里山的受災情況。後來,她才知道,通往阿里山之路柔腸寸斷,許多族人被困在山上,完全失聯,山上情況一切未知。抵達嘉義後,安欣瑜心急如焚,到處打聽阿里山的情況,得知山上慘況怵目驚心,許多地方路基被掏空,整整掉了兩層樓。當地青年組成臨時團隊,號召揹物資上山。她跟著徒步將物資揹進部落,只能走到山美村。距離故鄉里佳村,徒步還要兩個多小時,卻因道路全斷而無法前往。安欣瑜坦言,徒步上山救援時,眼見兒時記憶裡的美麗家鄉,如今因風災蹂躪而殘破不堪,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襲上心頭。「相隔多年,那是我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鄉,一切恍如隔世。原來我去過那麼多地方,卻不認識自己的家鄉。」她突然感悟:「我完全不認識自己的家鄉。我沿途打聽爸爸的消息,那時候才發現鄒族有很多跟我一樣姓安的人。大家告訴我,我的阿公是誰?我是誰的孩子?那是第一次讓我覺得,我好想認識自己的故鄉。」喜歡花蓮的安欣瑜,又陷入掙扎:「我到底要不要回嘉義?」然而,眼睜睜看著癌末父親,因當時阿里山對外交通全斷,竟受困山上一個月,才被醫療直升機後送下山就醫。這種煎熬心情,加上距離留職停薪的期限只剩一個月,讓她心一橫,下定決心,「當下我就告訴自己,即使必須賠違約金,也要返鄉服務!我想到阿里山工作,也想陪爸爸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其實,嘉義基督教醫院、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長期為阿里山居民提供巡迴醫療,並派家醫科醫師輪流定點駐診。八八風災後,即使道路中斷,嘉義基督教醫院仍每週派一名醫師前往阿里山災區支援看診。當時,安欣瑜的母親早已回到阿里山上幫人經營民宿。風災後,當年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任恰巧就住在這間民宿。媽媽提到女兒也是家醫科醫師,想回嘉義找工作。在此之前,安欣瑜曾到嘉義多家醫院面試,也獲得錄取,卻因捨不得花蓮而作罷。沒想到,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她最終還是落腳在家鄉嘉義。「我這輩子從來沒想過要回阿里山工作,卻因為父親癌末、八八風災而留下來,」安欣瑜直呼這就是天意!(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2-30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因為妙鼻貼 集結許多愛
這隻貓,我取名「妙鼻貼」。會遇見牠,是上班途中偶遇一隻黃貓,開始餵食黃貓後,妙鼻貼也會過馬路來分食黃貓的飼料。過了一陣子後,沒有再看見黃貓,只見妙鼻貼和牠的同伴吃著餿水,這是牠們每日維持生命最低限度的溫飽,因此,我開始餵食牠們。妙鼻貼是這些貓中,人緣最好的貓。從不對其他貓咪哈氣、搶食,反而會和別的貓互蹭著,表示友好。牠也會蹭著對我撒嬌,也是唯一會在我放飯完要離去時,走出巷口送別我的貓。跟不上時,會留在原地遠遠地目送。後來,我帶牠離開那裡,成為我的貓孩。以為漸入佳境時,妙鼻貼卻愈發消瘦,尿量增多,就醫得知,是腎衰竭末期。從發病、施打造血劑,舌頭壞死而架上鼻胃管,到離苦得樂,僅不到一周的時間。在短短的日子裡,懊惱著自己的照顧疏忽,傷心地上網求援時,接受到許多的善意支援。在牠離開後,我將妙鼻貼最燦爛的一張藍天下舔著鼻子的照片印成明信片,流著淚寫完,寄送給許多曾經幫助過牠的人們,為妙鼻貼向大家說聲謝謝!即使仍然覺得目送牠離去而感到悲傷,卻繼續餵食著妙鼻貼故鄉的貓兒們,期待著我們再度重逢的一天。謝謝妙鼻貼,集結了許多緣分和關愛,給予我們這一段溫暖的時光。
-
2021-12-29 新聞.長期照護
長腫瘤遲不開刀「憂臥床夫沒人顧」 長照資源助喘息
63歲的秀禎10年來獨力照顧臥床的先生,去年底被檢查出腫瘤,擔心先生無人照顧而猶豫就醫,申請使用長照2.0服務後,終於能好好住院治療。透過高雄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承辦的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中心的社工引導,秀禎嘗試使用喘息服務、參與紓壓活動、支持團體,她發現:「大家都是照顧者,一起吐苦水,原來我不是最苦的那一個,讓我更珍惜當下」。鼓勵民眾善用長照資源,衛福部委託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第5屆聰明照顧月計畫圖文徵求活動」,符合長照資格的照顧家庭,至少使用一項長照資源,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服務、交通接送等,皆可報名參賽。作品以「照顧計畫適切性(30%)」、「資源利用創新性(40%)」、「運用資源後的改變程度(30%)」等項目進行評選,並透過分享促進經驗交流。獲得第一名為56歲的宜蘭新住民華里,原本家人希望她離職照顧失能的先生,她仍珍惜工作機會,透過維揚診所承辦的家照據點護理師支持,善用長照資源,兼顧照顧與工作。評審團給獎原因是「長期處於照顧逆境,不向命運低頭,始終懷抱希望,抓住改變的機會」,同時評審團認為,因新住民的資訊來源及支持系統相對不足,「新住民家庭照顧者議題」值得被大眾關注。長期照顧先生的秀禎獲得第二名,接受家照服務中心協助後,過去她與先生以前經營的刻印店,現改成工作室服務老客戶,現在也加入「友善照顧商家」行列,服務客人的同時也推廣長照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為「打開心房、勇於嘗試,受助者成為助人者,不讓照顧擊垮」。37歲的瑋臻獲得第三名,原本在台北生活,2年前母親驟逝,不得不返回花蓮照顧失智父親,但不熟悉失智照顧,且父親病情加重,充滿負能量及憤怒感確無處可說,直到碰到門諾基金會的家照據點社工,才感覺「有人耐心聽我說,彷彿得到救贖」,他決定讓父親到失智據點接受服務,在社工鼓勵下報名且完成照服員訓練,即將投入照服員服務。評審團給獎原因是「從1對1的家庭照顧者,變成1對多的專業助人者,把照顧經驗與痛苦,變成自我成長的養分」。今年共64件作品參賽,經評審團評定擇優前3名及5名佳作接受表揚,64位參賽者平均年齡55.6歲,65歲以下佔七成七;女性占71.9%,男性占28.1%;平均照顧7.7年,照顧年數最高達35年,最少為0.5年,除了往年較多的老老照顧者,今年年輕照顧者、男性照顧者、原住民、新住民照顧者報名者都有增加趨勢,顯示家庭照顧者的多元性。衛福部自107年1月即推出「長照2.0」給付及支付新制,民眾撥打1966長照專線,經縣市照顧管理中心派員到家評估,可提供「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大類補助。而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也能申請部分項目。此次得獎作品將公布於家總「長照四包錢」網站分享聰明照顧經驗。
-
2021-12-29 新聞.元氣新聞
感謝醫師看診細心 阿嬤存老人年金捐贈居家訪視車
花蓮87歲江阿嬤因骨質疏鬆等問題,長期在花蓮慈濟醫院就診,有感於醫師看診細心,決定將自己存下的老人年金,捐贈一輛居家訪視車給醫院,用於社區緩和醫療,照護末期病患。「這是我的心願,我要自己完成。」江阿嬤說,兒女跟孫女都很支持她的決定,幫助醫療團隊去救人,就是她的夢想,所以把這些年來存下的老人年金捐出來,買一輛車,讓緩和醫療科的護理團隊,可以到個案家中做居家照護。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謝至鎠醫師表示,跟江阿嬤之間的因緣,除了有門診診療之外,還有阿嬤的外孫女黃佳慧,因為佳慧從事長期照護工作,跟花蓮慈濟醫院平常就有互動,常常出車出力,借用復康巴士來幫助末期病人圓夢,雙方因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結下好因緣。花蓮慈濟醫院病房護理長江青純表示,慈濟社區緩和醫療服務北起秀林鄉富世村,南至壽豐鄉溪口及水璉村,6名護理人員每週提供120至150名末期病患1至2次的居家醫療服務,原有5輛訪視車,加入江阿嬤捐贈的新車,可以同步進行不同的訪視路線,讓更多末期病患,適時在家接受完善的緩和醫療照顧。捐贈儀式今天上午由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緩和醫療科主任謝至鎠與護理部副主任王淑貞代表接受。謝至鎠醫師還特別開著江阿嬤捐贈的車,載著阿嬤與家人繞了一圈,讓江阿嬤了解這輛車是如何載著醫護團隊,深入部落社區幫助病人。
-
2021-12-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病人鵝媽媽身上學到的事:做人理要直,但氣不一定要壯!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與鵝媽媽初相遇 在教堂唱詩班優雅的歌聲中,我注目凝視正前方鵝媽媽的微笑照片。她在這世上活了103歲,一生照顧了不知多少人。她到年老仍一直耳聰目明,親友聚會時,仍能興致勃勃,即興彈奏鋼琴名曲。來參加她安息追思禮拜的人擠滿了教堂,大家雖然不捨,但整個追思禮拜過程,感恩的氛圍蓋過了哀傷,相信許多與會者在心中懷念與她相處的溫馨時光。 認識鵝媽媽時我還沒學醫,是個電機系學生;回想起來,已經是一甲子60年前的事了。那年暑假,學校規定要到相關單位暑修,我抽到去宜蘭電力公司見習。鵝媽媽的一個兒子是我在學校基督徒學生團契的學長,邀我見習期間住到他們家。第一次到鵝媽媽家就喜歡上這個家庭,鵝媽媽的丈夫李醫生是日治時代台大畢業的醫生。他們家座落在當地最熱鬧的街上,房子很大,前半部是醫院,後半部是住家。鵝媽媽是個好客的人,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吃飯的時間,敲掛在餐廳門口的鈴鐺,告訴家人、客人、朋友要開飯了。她雖貴為「先生娘(醫生夫人)」,但家中大小事,包括買菜、煮三餐都親手自己來,一點也沒有貴夫人的派頭。那一個暑期我在鵝媽媽家住了將近一個月,她把我當自己兒子 一樣對待。後來我改念醫學,醫學生時期仍會在暑假期間去拜訪她,順便玩宜蘭的好山好水。退休後丈夫退休後,在山上養白鵝、種果樹種花 鵝媽媽等她丈夫退休後,在鄉下靠近山邊的地方買了一塊地,離開城市,過起農家生活。1979年李醫生過世後,她繼續一個人獨居在那農莊裡,而且活出淋漓盡致的人生。她在農莊種果樹、種花,也養白鵝。鵝媽媽每天一大早天快亮時就起床,以讀聖經和禱告揭開一天的序幕。緊接著天一亮,她就開始彈琴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聖詩,這琴聲和歌聲成為鄰居的起床號,她的晨間靈修時間隨著琴聲停止告一段落。接著她把鵝群放出來活動,並開始她一天的農人生活,包括整理花草、清掃鵝舍、給鵝飼料等。最多的時候,她的鵝群超過一百隻。她養鵝不為牟利,純粹只是喜歡看白鵝一天天長大,鵝媽媽的名號就這樣傳開來;她將養大的鵝全部用來與親朋、鄰居和教會信徒分享。有時興致來了,她帶著鵝肉和做好的一桌菜,搭火車到住在台北的女兒家,連我也曾到她女兒家享受她準備好的滿桌佳餚。她女兒家的蘭花盆栽也是鵝媽媽農莊的產品,她女兒曾試著自己養蘭花,卻總養不好,最後還是拎回農莊換新的蘭花,農莊果樹的水果一樣是用來與別人分享的。另外,她會找時間打毛線,織圍巾、帽子等;親朋去拜訪時,她會拿出作品,任由客人挑選喜歡的,我也曾獲得她手織的毛線圍巾禮物。憂鬱症發作時對生活失去動力 我是當了精神科主治醫師後,才知道鵝媽媽有憂鬱症;她沒有因這個病而埋怨上帝,也不諱疾忌醫。在許多公開場合,她還會特別向別人介紹我是她的精神科醫師,從來不擔心別人是否會給她貼上有精神疾病的標籤。憂鬱症發作時,雖然她沒有失去基督教信仰,但卻失去動力,無法做家事,連她最重視的禮拜天上教堂也提不起精神。她擔心她的無精打采會影響其他的教友,所以在鬱期她就寧可留在家裡,不上教堂。她告訴我她第一次憂鬱症發病時,她的婆婆已過世。她覺得她要為這件事感謝上帝。因為在那個年代,連她自己也不太清楚憂鬱症是怎麼一回事,更何況是上了年紀的婆婆和局外人。她平常那麼會做家事,一進入鬱期,她幾乎無法做家事。如果是婆婆還在時就發病,可能會被誤會是鬧憋扭,不肯做家事。經過抗鬱藥維持性治療後,鵝媽媽的病情穩定下來;持續穩定幾年後,她曾幾次以幽默的口氣問我可不可以給她畢業證書。意思是可以停止服抗鬱藥嗎?我沒有開給她畢業證書,她也沒有抗議,繼續按醫囑接受治療。從鵝媽媽身上學到的事 我的個性原本比較直來直往,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在行醫處世上,曾因「理直氣壯」而給人難堪。我當總住院醫師時期,醫院規定藥商不得因業務關係出現在門診;我嚴格把關,甚至現出難看的臉色與不好的口氣。在白色恐怖時期,因家人受到不合理的對待,我以「理直氣壯」的態度面對情治人員,當然免不了給自己帶來麻煩。但在鵝媽媽身上,我學習到是非必須堅守,但態度不必咄咄逼人。鵝媽媽經歷過白色恐怖時期情治人員粗暴地進入家裡搜索人犯,也遭遇過蠻橫難纏的看病患者或家屬。她認為以委婉態度陳述自己所堅持的道理,可給對方保留下台階,這樣或許還有機會讓對方改變。理直氣壯時,自己可能會愈講愈激動,導致對方惱羞成怒。逞一時之快,於事無補。 鵝媽媽曾在熱鬧市區與她的醫生丈夫成功的懸壺濟世,照顧過許許多多身心有缺乏的人。隱居到鄉下,卻不與世隔絕,仍然持續伸手幫助有需要的人。從73歲她丈夫過世後,幾十年的時間她獨居在農莊,卻能怡然自得的當個不忘助人的快樂農人。她既能在繁華的環境中不迷失,也能在獨處時不孤寂。她真是能動也能靜的達人。無論在甚麼環境,她總能維持週間努力工作,周末放下世上的工作,專注靈修生活。有一年暑假,我們一家四人由兒子開車環島旅遊。第一站就到鵝媽媽的農莊拜訪她老人家。她要我在農莊過一夜,第二天再開往花蓮。我告訴她已經和花蓮的朋友約好當晚見面,以後有機會再到農莊休假。於是她開始跟我算舊帳。以前她看到我門診工作繁忙,曾多次要我找時間去她農莊度假。她總是對我說「先生人(台語指醫生)」也需要休假。我答應了會去,卻一直到她十四年前過世都沒有兌現。 鵝媽媽是我尊敬的長輩,也是我照顧的患者。從她身上我看到一個凡事感恩,時常喜樂,隨時盡其所能伸出援手助人的生活導師。從她身上,我學習到要工作,也要休息。從她身上,我領會做人理要直,但氣不一定要壯。我懷念她散發的溫馨與喜樂,她真是我的良師益友。
-
2021-12-27 該看哪科.中醫
醫病天地/中醫+復健 腦麻改善肌張力
花蓮一名5歲林小弟因早產腦部缺氧,造成腦性麻痺,有四肢活動不便、呼吸道感染等問題,林媽媽到處求醫,得知花蓮慈濟醫院有中西醫合療,決定一試。經由針灸搭配復健,林小弟肌張力、免疫功能及語言能力均有明顯進步。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兒科主任醫師楊成湛表示,腦性麻痺是大腦未成熟前,某些原因導致部分腦細胞受傷害或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常合併語言溝通、智能與學習發展上多重障礙。「腦性麻痺相當於中醫五遲、五軟、五硬」,楊成湛說,由於腦部缺氧造成大腦神經元損傷,影響林小弟四肢活動及運動,透過針灸頭部與四肢活化大腦神經元,緩解降低四肢高張力狀況。楊成湛指出,兒童大腦具有可塑性,愈早治療愈好,依中醫經絡循行理論,以針灸百會四神聰、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太衝等穴道與捏脊督脈、膀胱經與按摩經絡經穴等,可改善腦部循環。並促進肌肉及神經末梢功能,放鬆肌肉張力,增加運動能力及肢體活動度,輔以中藥如杜仲、遠志、白朮、茯苓等醒腦開竅、開脾健胃。慈濟醫院表示,健保局推出「小兒腦性麻痺中醫優質門診照護計畫」,只要經由西醫確診為小兒腦性麻痺病患,年齡2至12歲,可透過小兒科或復健科轉介加入此計畫,接受西醫治療同時,也有健保給付,獲得更完善的中醫照護。
-
2021-12-24 新聞.杏林.診間
一場颱風讓花東子弟毅然決定回東部服務!江明哲的「醫師的咖啡室」,醫學、藝術與信仰的關懷
若在今年九月間,走進隱身在艾蘭哥爾咖啡座位區後方的展間,也許可以略窺江明哲醫師「醫師的咖啡室」其理念的一二。這場「國際醫療巡迴展」,展出的內容自然是以國際醫療主題為大宗,包括由多幀江醫師或其所屬的國際外科學會的候任理事長關皚麗教授赴外參與援外醫療、國際會議的照片所組成的幾面照片牆,其間並有江醫師的數幅畫作、關於南非心臟移植手術的介紹海報、一櫃關於史懷哲的書籍……等,點綴於其中。如果還是不太能掌握「醫師的咖啡室」的概念,那麼,可以將目光聚焦在由江醫師所繪的一幅畫作上——在由深淺不一的藍色背景上,豎著黑色的十字架,十字交會之處,貼上僅截取眼部周圍部分的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眉頭深鎖的肖像,而畫面下方則將一張寫著「信實公義」的紅紙沿縱向從中手撕成兩半,重新拼成一個「7」的形狀。這幅畫之所以顯得特別突出,不僅僅是因為吸睛的畫面、當代的手法,更因為它顯示出江明哲醫師大半生關懷的三個面向——「醫學、藝術與信仰」。颱風肆虐,將愛吹到台東艾蘭哥爾咖啡所在的台東美術館,是許多人來台東的必訪之地,坐落於美術館建築群當中的艾蘭哥爾藝文咖啡館,也是許多喜愛品嘗咖啡的人的好去處。現於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的神經外科醫師江明哲先生同樣是此處的常客,卻也不僅只是一位熟客。在江醫師落足台東的五年之間,已經和艾蘭哥爾的老闆張弘典有過多次合作,假咖啡館的場地舉辦過多場展覽、講座。只因為江醫師有一個描繪了多年的夢想——「醫師的咖啡室」。「我曾經見過台東美術館眾樹成蔭,那是它最美麗的時候。很可惜的是,那樣的美景,因為尼伯特颱風的緣故,現在只存在眾人的記憶之中了。」經過了五年的時光,江醫師認為,台東多處景觀,包括美術館在內,仍未能完全回復樹斷枝折之前的繁貌。但也正是因為尼伯特的肆虐,讓江醫師見證了台東在各項資源的有待加強,使得這位花東子弟毅然決定回到東部服務,但卻不是待在他花蓮的家鄉。1955年出生於花蓮縣鳳林鎮的江明哲醫師,在臨近60歲生日之前,便不止一次思考過,是否要提早退休,回到家鄉陪伴母親。一場颱風使他毅然回到山的這一頭,只是稍稍往南偏了一些,選在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團隊致力於以他(腦)神經外科的專長服務鄉親。但若把江醫師的姓名鍵入網路搜尋引擎,便會發現不僅只有醫療相關的資訊,尚有這五年來,江醫師在花東二縣,與各單位共同策辦的多場展覽。當中有個一再被提及的名詞,正是江醫師念茲在茲的「醫師的咖啡室」。這個醫師的咖啡室,毫無疑問,裝載了醫學、藝術與信仰等三個面向的關懷。而要知道這三個關懷的原點,就得回到江醫師出身的故鄉,花蓮縣鳳林鎮長橋里。在台落地生根,成為主的信徒行政區域雖屬於鳳林,長橋里卻是萬榮車站的所在地,位於兩個鄉鎮的交界之處。兩個鄉鎮皆位於花蓮縣中區,鳳林坐落於花東縱谷,為一客家鄉鎮,萬榮則位在中央山脈東側,以原住民族為主要。而在鄉鎮交界的長橋,自然便成為多元族群薈萃之處。「但我既不是客家人,也非原住民。」江醫師說,這就得從他父親的個人移住史談起。在台灣,被稱為「外省人」的族群,多指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中國大陸各省移民。但在被劃歸在「外省人」這個標籤下的,尚有於1945-1949年間便來到台灣工作、遊歷的一群人。「我父親江百仁來自廈門,十八歲的時候就來到台灣。當時有一位同樣來自閩南的同鄉謝膺毅在花蓮創辦了《更生日報》,我的父親便是在報社負責編輯校對的工作。」就如同許多在那四、五年間來到台灣的「外省人」的命運,江明哲醫師說,兩岸一分治,他的父親便選擇在花蓮落地生根。兒時的江百仁先生常來往於廈門和鼓浪嶼之間,因此有許多親近基督宗教的機會。「當時鼓浪嶼上面設立了很多國家的領事館,也有許多傳教士在鼓浪嶼活動。」江醫師說:「我想我父親是在那樣的環境受到薰陶,成為了主內的信徒。」來到台灣以後,江百仁先生即便工作忙碌,加上人生地不熟,仍舊維持著他的信仰,去到花蓮市區的信義長老教會。而自江明哲醫師有記憶起,江百仁先生已轉換跑道從事公職,於萬榮鄉民代表會擔任秘書。「我小學先是在長橋,後來因為我父親工作的緣故,再轉到林田山的森榮國小就讀。無論是長橋還是林田山,都是多元族群的環境。尤其當時林田山有許多林班工的小孩就讀,那更是來自四面八方。」江醫師說,生長在多元族群的環境,衝突在所難免,卻也學習到和解的功課。「這讓我能夠跳脫單一民族的思考框架,將族群之間的和諧擺在很前面的優先順序。」除了民族間的文化刺激,江醫師賴以拓展自身視野的,還有另外兩條重要的管道。「一個是我們鳳林長老教會辦的主日學課程,另外一個,則是我父親長期訂閱的刊物,《今日世界》。」江醫師說,當時上主日學的小朋友們最期待的,就是擔任講師的神學院學生帶來放映的幻燈片。「那對我們來說跟看電影沒兩樣。而我們就是從這些幻燈片裡面,去認識傳奇教士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的非洲探險故事,和史懷哲如何在非洲的加彭從事醫療宣教,這些宣教士了不起的傳道事蹟。」其後江百仁長老考慮到萬榮一帶畢竟和鳳林有段距離,便提供自宅做為在地學童學習主日學的場地。當時適逢林田山官營伐木事業的高峰,不僅國小一班多達四、五十人,能夠聽到各種新鮮故事的主日學課程,自然也是把江長老的住宅擠得水洩不通。《今日世界》,則是1952-1980年間,由美國新聞處出資、在香港編輯,面向亞洲(主要以台灣、香港及東南亞華僑為對象)的一份刊物。在美蘇冷戰、國共對峙雙戰結構底下的台灣,因其背景而未受內容審查干預的《今日世界》,可說是台灣人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到外縣市求學以前,我的知識涵養全來自我父親的藏書和他訂閱的報刊,其中《今日世界》尤其重要。」回顧起自身為何會對藝術產生興趣?「第一個是我小時候常看到,周末從鳳林榮民醫院(今榮總鳳林分院前身)出來放風的精神病患在萬榮車站附近寫生,當中有一位患者畫得特別好。閒聊之下,我才發現他是杭州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畢業的。說到杭州藝專,那可是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最高的美術學府。」江醫師啜飲一口咖啡,繼續說道:「但如果說到最欣賞的藝術家,席德進是我的首選。而我對席德進的認識,就是透過閱讀《今日世界》而來的。」說到這裡才赫然發覺,在艾蘭哥爾咖啡的展間裡,除了以十字架、史懷哲為題的那幅風格強烈的畫以外,其餘畫山、畫海的作品,在筆觸和用色上確有幾分席德進的味道。熱愛手作,走入神經外科離開了多元薈萃的童年之地,從中學開始,江醫師便投入了競爭激烈的升學體制當中。「我是九年義務教育實施以前的最後一屆,因此我跟我的同學要讀初中,還得用考的。」江明哲醫師分享,當年為了升學,舉家搬至花蓮市,考入花蓮中學就讀。「我們從初中部直升高中的那一班都非常優秀,除了我以外,劉偉民醫師、孔繁鐘醫師也都是我的同班同學。劉醫師、孔醫師後來都選擇精神科做為他們的專業,只有我選擇了神經外科,在北部、西部服務了好幾年,才終於在退休之後回到東部。」為何會選擇神經外科?其實從江醫師熱愛手作,甚至在到了台東之後申請多項手作藝品的專利,就能略窺「外科」這個選項的必然性。「至於為什麼我選擇當時其實很難取得資格的神經外科醫師專業,就得從我在彰基實習、擔任住院醫師的經歷講起。」兩代經營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蘭大弼父子,可說是地方上的傳奇人物。江醫師說,他到彰基實習時是1981年,和1980年退休返回英國定居的蘭大弼院長失之交臂:「但是彰基在兩代蘭院長的領導之下,整個醫院團隊呈現帶有蘇格蘭風味的紳士格調,這使我深深嚮往。每個人不僅學術成就高,待人接物的態度又很好。我認為,由蘭院長領導的醫師們,每一位都足以成為醫學生學習的典範。」在彰基風氣的薰陶下,江醫師很自然地跟隨蘭大弼院長的腳步,投入神經醫療的領域。「只是蘭院長他的專長是神經內科,我自己在醫學院的時候早已選擇了外科,所以做神經外科,差別就在這裡而已。」江醫師笑著說。(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2-22 新聞.杏林.診間
68歲阿嬤插管治療,喉嚨發不出聲!醫護引導阿嬤一字字慢慢對兒子說出「我愛你」
花蓮一名68歲阿嬤患有神經肌肉病變而插管治療,除了吞嚥困難外,喉嚨也發不出聲音講話,感到非常無助。門諾醫院醫護討論後,利用抽痰裝置接上氣流以震動聲帶,讓阿嬤終於能開口說話,看著阿嬤緩緩地對兒子說「我愛你」,令在場的醫護動容,直呼「這一幕就是最好的回饋與肯定」。門諾醫院指出,阿嬤在9月因呼吸喘、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經檢查後確診為神經肌肉病變,有呼吸衰竭的情形,經氣切插管後,轉到呼吸治療中心住院。不過因插管阿嬤無法正常講話,看著她渴望說話的表情,語言治療師嘗試用傳統發聲閥,讓阿嬤練習說話,但氣切管氣囊上有較多分泌物,容易因為氣囊的抽空,讓分泌物掉入氣道引發咳嗽,無法順利發聲。不忍看著阿嬤無奈又無助的表情,經語言治療師與呼吸治療師討論,並參閱國外的案例,呼吸治療師利用可抽痰式氣切上的抽痰裝置,外接氧氣氣流,再藉此氣流往上震動聲帶,達到練習發聲的目的,過程中阿嬤不僅可以開口說話,呼吸器的使用也不受影響。隨著語言治療師的引導,阿嬤看著身旁的兒子一個一個字慢慢說出「我愛你」,這一刻阿嬤眼角流下了淚水,陪在身旁的兒子則是牽起媽媽的手說「我們都愛你,全家人都等你回家」。語言治療師許原豪表示,看到阿嬤終於可以開口說話,對治療照護團隊是無比的鼓舞,尤其呼吸治療師黃梅芬善用巧思加以改裝,讓抽痰管和氧氣管成為實現阿嬤說話願望的利器。阿嬤的兒子非常感謝團隊的用心,讓愛說話的媽媽終於不再因為無法說話生悶氣。
-
2021-12-07 新聞.元氣新聞
全國前廿「科學家」臨床醫師榜行榜出爐 台大無愧龍頭
近日史丹佛大學專家透過「Scopus」論文影響力數據,發布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台灣共1479位科學家上榜,大多數屬於工程、資訊與通訊技術專家,但臨床醫學也有不錯的表現,共241位。元氣網取得資料後,扣除從事基礎研究者,列出一般人可能較關切的,前廿位臨床醫師榜行榜,發現研究領域以肝病及精神科居多,高齡醫學也占有一席之地。國內前廿位排名的臨床醫師,主要依照史丹佛大學公布檔案中「rank(all citations, based on composite score)」,發布論文時間為1960年到2020年間,把所有生醫與臨床醫學領域專家排名,去除從事做基礎研究、未有臨床看診的專家,主要針對臨床醫師的排名。排名第一的是台大醫師薛博仁,主要領域是感染症醫學,全球排名第5620,最近退休後到中國醫藥大學,擔任檢驗醫學中心副院長,近一兩年參與指揮中心防疫研究;排名第二是高齡醫學專家、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前主任、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全球排名第8336;第三名是台大新陳代謝科專家曾慶孝,全球名第8878。前廿名以台大醫師上榜最多,還有台大癌醫中心,其次是台北榮總、長庚、花蓮慈濟、高醫大與中醫大、高雄榮總皆有醫師榜上有名。排名第五為國內肝炎權威、台大教授高嘉宏表示,台大入榜醫師較多,關鍵在該院研究根基深厚、院方大力支持,加上門診及住院患者眾多,有助於研究計畫收案;多年來,在感染重症、肺癌、肝病、腫瘤、精神等疾病研究領域深耕,細水長流,才能有如此傑出的表現,在論文發表上,質量並重,被眾多國際學者認可、引用。排名評分方式依照論文數、作者序與引用狀況等綜合評分。以研究領域來看,台灣的腸胃科肝病研究跟精神科較強,其他除了高齡醫學,還有腫瘤科,如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台大授鄭安理;骨科則有長庚體系教授王清貞、花蓮慈濟則是泌尿科教授專家郭漢崇。排名高居台灣第二的陳亮恭表示,很高興過去的努力被看見,但排名高低與評分方式有很大關係,不會特別在意,排名只是研究生涯的一個過程,比較在意台灣的高齡研究能持續開展,吸引更多人來從事這相對冷門但極為重要的研究。根據史丹佛大學發布,台灣最具影響力排名前2%研究人員,在全球排名20個主學科中,我入榜學科共17個,來自工程與資通訊、臨床醫學、致能與策略技術共1042位,占入榜人數七成;社會科學、經濟與商管領域上榜學者共44位。在全球排名中,台灣名列44。最有影響力的前2%科學家中最多來自美國,其次是英國,接下來是德國,日本排名第五,韓國排名第十七台灣排名第十九。但若以國家人口數來看,韓國人口數約為台灣兩倍,日本人口則約台灣五倍,校正人口數後,台灣表現優於韓國,與日本相當。這項排名,由史丹佛大學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Kevin W. Boyack與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Jeroen Baas合作發布,第一版於2019年8月發布於國際期刊,隔年2020年10月發布第二版,本次發布2021年版本,資料來源與擷取時間為Scopus資料庫2021年8月,統計數據時間範圍為1960至2020年。榜單數據以總引用次數、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單獨作者、單獨或者第一作者,以及單獨、第一或者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等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分析團隊從近800萬名科學家中,遴選出世界排名前2%,涵蓋應用科學、健康科學、自然科學、經濟與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五大面向,排名分為20個主學科和176個子領域,不同於過去較常見的全球18萬名高被引用學者榜。
-
2021-12-06 新聞.元氣新聞
長春藤攜手慈濟團隊 幹細胞治療助腦疾患者
腦部三大惡疾的惡性腦瘤、漸凍症、失智症於治療上出現重大突破,慈濟醫療法人創新研發中心團隊、長春藤生物科技攜手簽約,慈濟技術轉移腦瘤外泌體抗體標靶藥物等五項專利,希望擴大幹細胞治療範圍,造福更多腦疾患者。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說,與長春藤專利技轉合作,不僅有助於開發惡性腦瘤、漸凍症、失智症等腦部新藥,另有選擇性去除未分化的多潛能幹細胞的醫藥組合物開發技術,以及一種活化態免疫細胞的體外擴增方法。近年來,幹細胞移植被廣泛應用在治療皮膚再生、關節退化、神經退化性疾病等領域,林欣榮表示,「誘導多潛能幹細胞」(iPSC)具有可轉變為幾乎人體所有細胞種類的特性,充滿潛力,有機會治療許多棘手的急重症。長春藤生物科技董事長莊雅清指出,長春藤和慈濟產學合作,主要是與慈濟理念相同,均想幫病人解除痛苦,並將治療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特別在儲存周邊血幹細胞領域上,「未來如果生病,就可以自己救自己。」莊雅清說,這次產學合作針對失智症部分,包括新藥開發,希望盡快人體實驗。由長春藤獨家引進HUBER儀器,同步結合儀器輔助失智症預防及中風後患者的復健。長春藤生物科技執行長陳炯瑜表示,長春藤整合再生醫學相關資源,從學術研究團隊、實驗室,核心技術到診所應用,這次與慈濟產學合作,期待在失智症、惡性腦瘤等合作,幫助更多病患。此外,在幹細胞領域上,還將高雄醫學院、台中榮總合作。
-
2021-12-03 新聞.元氣新聞
癌友儲存幹細胞 「自己救自己」
許多人曾因關節肌肉損傷,而接受過「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增生治療,但效果因人而異,北醫與長春藤生物科技攜手研究發現,關鍵就在生長因子活化,該研究成果日前刊登於國際期刊「國際分子科學雜誌」。該研究負責人北醫助理教授沈耀安表示,PRP可改變細胞代謝、促進傷口癒合,但過去30年來,作用機轉及路徑仍舊成謎,這項研究證實,活化後PRP的生長因子顯著提升,傷口能在24小時內癒合8至9成。未被活化的PRP對照組,平均在3天後,傷口才癒合,沈耀安說,「有無經過活化程序,是PRP治療有效性關鍵。」在造血幹細胞研究領域上,台大醫學系教授林凱信表示,最新趨勢為周邊血幹細胞,不少癌友事先儲存,「用自己的細胞救自己」,減少異體移植副作用的風險。林凱信解釋,癌友接受化療時,雖然殺死癌細胞,但身體也承受某些傷害,如將預先凍存的幹細胞輸回自己體內,就有機會改善症狀,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低、取得方便等優勢。隨著特管法上路,許多醫療院所、研究機構積極尋找再生醫學領域合作機構,為細胞治療臨床應用做好準備。長春藤生物科技董事長莊雅清表示,在成人幹細胞治療運用及儲存上,與北醫、高醫、花蓮慈濟等醫學中心合作,共同推動臨床應用,並且將研究成果普及,可增進國人健康,期盼打造一個不因病而苦的世界。
-
2021-11-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確診+0、境外5例 自美國、印尼、新加坡入境
國內新增5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日無本土確診病例,境外移入個案有5例,有3例自美國入境,另2例分別自新加坡及印尼入境。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1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3例,案16651、案16652、案16654)、新加坡(案16653)及印尼(案16655)入境,入境日介於今(2021)年11月10日至11月21日,皆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62,66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345,303例排除),其中16,544例確診,分別為1,900例境外移入,14,5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2例、台北市321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1-11-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不敢捐血 醫師:一週後無不適可捐
秋冬醫療用血需求大,天氣轉冷民眾捐血意願不高,花蓮捐血站長蔡惠如今天說,有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後不敢捐血;醫師建議,接種疫苗一週後只要沒有明顯不適就可捐血。蔡惠如今天接受媒體採訪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趨緩,民眾捐血意願雖略為提升,但因冬天溫差大,捐血狀況沒有好轉,花蓮血庫A型及O型血液只有3天庫存量,其餘血型也不足5天。蔡惠如說,秋冬季節醫療用血增多,胃出血、心臟病患者增多,以花蓮慈濟醫院為例,這幾天至少就有2台開心臟手術,需要大量用血。蔡惠如也說,有發現民眾憂心COVID-19疫苗接種後副作用不敢捐血,她也呼籲,只要接種疫苗後沒有明顯副作用、不舒服,就可以前往捐血,不過捐血前要主動告知近期剛接種過疫苗,供人員評估。花蓮門諾醫院急診主任鄧學儒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指出,冬天腸胃道出血的病人增多,需要用血機會增加,推測冬天捐血量不及使用量,容易造成缺血狀況。對於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後要多久能捐血,鄧學儒說,接種疫苗後容易有身體不適等副作用,建議打完疫苗一週後,身體無明顯不適就可捐血。警廣花蓮分台今天結合民間企業、社團舉辦捐血活動,花蓮市區每個週末都有捐血活動,民眾有捐血意願,花蓮捐血站每天上午8時30分至下午5時開放捐血。
-
2021-11-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抗癌、預防糖尿病 花蓮慈濟「蟲草素」中西醫合療
中西醫合療成果出現重大突破,花蓮慈濟醫院、成功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宏潤生技今天聯合公布「蟲草素」臨床研究,該成分有助於預防糖尿病,也可提高癌症患者對於化療的增敏性,降低抗藥性,可作為重要的輔助療法。花蓮慈濟院長林欣榮表示,該院醫療及創新研發團隊多次針對包含惡性腦瘤、巴金森氏症、脊髓損傷等重症、難症,提出突破性的醫學研究成果,進入臨床人體試驗,結合近年來中草藥臨床研究,透過科學驗證,證實中西醫合療成果。花蓮慈院與宏潤生技簽署合作約定,初期針對從銀杏果培養出的北冬蟲夏草(蛹蟲草、黃金蟲草)的萃取液(主成分為蟲草素),進行抗糖尿病(第一型及第二型),以及抑制抗藥性癌症(肺癌、腸癌、肝癌、乳癌)進行研究,以此二種疾病為研究起點,期望未來能加深加廣相關研究領域。宏潤生技董事長陳衫潤表示,「銀杏果培育黃金蟲草子實體」為產學合作的結晶,七八年前與成大化學研究團隊合作,銀杏果做為培養基,結果發現,所培養出來的蟲草素為野生蟲草的數百倍,且品質更加穩定。陳衫潤表示,這次與花蓮慈院合作,希望藉由花蓮慈院在中西醫合療的豐富經驗及中草藥應用開發的卓越成果,積極展開動物臨床試驗,讓這項研究盡快用於實際臨床。 花蓮慈濟副院長黃志揚表示,「蟲草素」運用範圍廣泛,其中以預防糖尿病,最值得期待,研究證實,可以穩定血糖,適用對象為肥胖、糖尿病前期、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在癌症研究方面,黃志揚說,「蟲草素」已被證實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與遷移之能力,下一階段研究重點在於觀察該成分是否提高癌者患者對於化療藥物的增敏性,延緩化療抗藥性出現的時間,並能抑制遠端轉移。盡管以草子實體、冬蟲夏草來治病的中醫臨床淵源已久,但黃志揚提醒,糖尿病患及癌友仍應該接種正規治療,在醫師評估下,接受中西醫合療,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多元介入高齡照護 健保擬加碼
我國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近九成罹患至少一種慢性病,六成三為高血壓,其中五成甚至患有三種慢性病,健保資料顯示,每年門診次數接近卅次,多重醫療照護已成健保財務沉重負擔。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聯合研究指出,多元介入多重慢性病長輩生活,有助維持老化期間的生活品質;健保署也允諾研擬調整給付方式,獎勵各醫院設置照護門診。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聯合發表「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報告顯示,如能多元介入多重慢性病長輩生活,除了門診,另輔以運動、認知訓練及營養諮詢,將有效提升體能與認知功能,該研究榮登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健康長壽」。該研究選定新北市衛生所與基層診所、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陽大附設醫院,以及花蓮慈濟醫院門診部等醫療院所,參與醫師須接受多重慢性病管理、多重用藥、失能與失智預防等高齡醫學訓練,除了提供門診醫療服務,還須設有活動空間,讓受試者於看診後接受體適能及認知訓練等。隨機分配試驗為期一年,受試者為三九八位平均年齡七十二點三歲、合併三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其中一九六人接受「多元介入」,內容包含有氧與無氧運動、認知訓練、營養諮詢等,在專人輔導下,調整生活習慣;至於對照組,則維持現行做法。經過一年研究,受試長輩接受生活品質指標、國際臨床照顧結果量測聯盟(ICHOM)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等評估,結果證實,相較未經訓練的高齡者,實驗組改善衰弱情形,走路有力、握力變好,認知功能進步,失能、失智風險降低,且憂鬱情緒減少一成、中度疼痛感降低四成。研究主持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許多老年人罹患多重疾病,若一個人患有三種疾病,通常會在三個以上科別看診,但醫院治療疾病應以全人為考量,找出「聰明的照顧方式」,而不是被動等老年患者上門,才能展現「全人照護」精神。他建議,健保署可開展多重疾病整合照護模式,讓民眾在治病時還能降低失能與失智的風險,期盼健保也能給付「預防保健」。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高齡、新冠肺炎均為整合醫療的重點,最近將著手研擬調整給付,以提高照會費用作為誘因,獎勵設置高齡整合照護門診。
-
2021-11-16 新聞.杏林.診間
林俊龍/讓醫療本質回歸以病人為中心!新冠疫情帶給我們的省思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經二年了,身為醫師,內心有很多感觸,若非心中有使命、有願力,怎麼會有不顧自身生命健康,勇敢披上層層防護裝備,日與繼夜、前仆後繼地,衝上前線與病毒作戰的醫護與醫事人員呢?他們為了救治病人不敢回家(怕傳染心愛的家人),住在醫院宿舍,在專責病房輪值多久,就有多久沒回過家。每次想到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搶救生命的堅毅身影,就讓我敬佩不已。醫師是一個神聖的專業,我們醫師是為了病人而存在的。「專業」(Profession)在韋氏英語字典裡的定義包含:一種公開的宗教信仰;一種實踐宗教信仰的行動;需要專業知識及長時間強力養成的使命;需要長時期密集訓練。意指,專業要跟宗教有一樣的情操,要能利益社會。專業要有一定的尊嚴,一定的高度,要知道什麼該做,哪些不該做,要有分寸。「醫療」本質 以病人為中心醫病關係是真誠關懷。醫者的生命價值是無限的,絕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而這些珍貴的生命價值,在全球每一位面對新冠疫情挑戰的醫事人員身上,都可以獲得真實驗證。「醫療」行業的本質,從幾千年前就是如此,一切都「以病人為中心」,只為幫病人作到二件事,一是減輕痛苦,二是延長壽命。古今中外,醫療先賢都強調ABCDE五大醫學倫理原則:自主(Autonomy),病人可以自己決定而不是附屬於醫生,一切要聽從醫師的指示;第二是利益病人(Beneficence),對病人有利的事才可以去做;第三是隱私(Confidentiality),病人掏心掏肺、把生命都交給醫生,所有的祕密都在醫師的掌控之下,所以醫護必須替他保密;第四、無害(Do No Harm):對病人無傷害,雖然想要幫病人,反過來傷害病人,就不應該;第五、公平(Equality-Justice):一切平等,治病,不管病人年齡、膚色、種族、貧富,都需一視同仁,醫療不該變成有錢人的特權,貧窮的人同樣需要醫療,人人有醫療的權利。由此可知,醫療是神聖的專業。它的價值就在于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關懷。科技再進步也無法取代最基本醫病關係然而現今的醫療卻迷失在日益進步的科技之中,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達文西機械手臂、AI智慧醫療等,雖然能協助精準對焦解決病人的問題,但是科技越來越貴而且無法取代最基本的醫病關係。醫師與病人都是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分為三種層次,第一是不造成傷害,第二是尊重,第三則是去幫忙。身為醫者,最低層次是做到法律上應該做的最低限度,第二個層次要維持倫理道德,要去尊重、不傷害病人,但最重要的還是第三個層次,要伸出援手幫忙病人。世上所有的法律條文,都沒有規範醫者要去幫忙別人,但醫療工作的本質,就是助人。最古早的醫療,沒有先進的檢查儀器,從事醫療就是簡單的一對一,美國諺語「One ill, one pill, one bill.」就是描述,醫師對病人看一種病,給一種藥,一張帳單,這是醫療黃金時期(golden days of medicine)最單純的醫病關係。開始設立醫院收治病人之後,因為一開張就產生費用,經營一家醫院要顧慮到效益,才能永續經營。以影像醫學科為例,一台X光機,技術員或行政可以每十五分鐘排一個人檢查,對儀器來說這是最符合效益的安排,最好的利用率,機器很貴,會折舊、要維修,得要讓它符合成本。例如有個從瑞穗來花蓮看病,一趟搭計程車往返費用就要三千元的弱勢病人,醫院卻為了當日已經排滿受檢病人,請他明天再來,這就背離了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所以醫院應該在發揮最佳利用率的原則下,還要保有為病人做彈性調整的餘裕。現今醫療分科太細,常讓醫師專注在疾病,而忘了疾病的核心是人。「白色巨塔」一詞,就是因為醫療自我封閉,忘記了醫療的核心價值。所以證嚴上人常常叮嚀醫師們「不要只看病,要看病人」。說真的,看病很簡單,看病人比較難,更何況身心靈都要照顧到,更難!《無量義經》說的:「譬如船夫身有病,若有堅舟猶度人。」甚至要做到「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完整身心靈的照護。這就是全人醫療。慈濟志工就是我們的榜樣,能夠讓一些手心向上、需要幫助的人,轉變為手心向下、能去幫忙別人的人,這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和佛教一樣,都是同樣的教導--「施比受更有福」,這是宗教的精神。我也希望所有慈濟醫療志業的同仁,能體會到我們是在幫忙病人,得到那一分喜悅;而不是產業鏈的一環。如果只是為了謀生賺錢糊口,就失去了從事醫療工作的意義,無法永續(Sustainable)。台灣防疫有成 歸功政府、健保及醫療人員常說「病人的笑容是天底下最美的」,醫療工作者,應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所有的問題、困難及責任,由我們來承擔,這就是醫者的理念,而在這過程當中,還要獲取心靈的平靜,得到輕安自在,我認為這就是醫療的本質。臺灣的健保制度,從稅收撥出來利益人民是台灣人民莫大的的福利,只要出國看看沒有健康保險的國家,我個人去過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越南、柬埔寨,就會體會到台灣的健保是多大的福政。這次台灣防疫之所以做的這麼好,要歸功於政府的政策,全民健保,以及這一群心中有使命、有願力的醫療專業人員。
-
2021-11-15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整合照護模式實證有效 健保署研擬調整給付
人口高齡化衝擊醫療與長照體系,如何找出最適合台灣本土的高齡照護最佳模式,至關重要。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結合醫學中心、社區醫院門診、基層診所與衛生所,進行大規模隨機分配試驗,驗證全人照護的全方位成效。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除高齡化外包括新冠肺炎等的整合醫療都是重要議題,將研擬調整給付方式,提高照會費用以獎勵設置整合門診。陳亮恭表示,我國65歲以上的長者樣貌,六成高血壓、三成糖尿病;近九成有一種慢性病、五成有三種慢性病;一成五失能、百分之五有失智症狀。但過去這些長者就醫習慣皆是以專科角度思考,高齡民眾每年門診次數接近30次,多重照護需求者耗費醫療的資源甚鉅。陳亮恭表示,針對這些長者不是不把資源投入,而是應該找出「聰明」地照顧方式。因此陳亮恭團隊結合醫學中心、社區醫院門診、基層診所與衛生所,在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花蓮縣展開為期一年的隨機分配試驗。將平均年齡72.3歲合併三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共398位納入研究,並讓門診醫師接受多重慢性病管理、多重用藥、失能與失智預防等高齡醫學訓練。經過一年試驗,研究團隊發現接受全人整合照護加上多元生活介入的長者,顯著提升體能與認知功能,更能維持老化期間的生活品質;該研究也登上醫學期刊《刺胳針•健康長壽》(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陳亮恭表示,下一步計畫是希望將研究在社區中落實、推展,因此將推動五年得計畫,以關渡地區五萬人口為目標,結合關渡醫院、基層院所提供整合式醫療服務窗口,布點社區活動中心以及透過虛擬醫院等線上線下同步整合,推動社區化的整合照顧。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恆表示,這篇研究對台灣的高齡照顧方式指出正確方向,關渡醫院也將在北投、士林地區建立社區高齡長照模範,希望未來能推展至全台北市甚至更多地方,做到「活躍老化、老化活躍」。李伯璋則表示,民眾常常一個人看很多科別,除高齡長者的醫療照護外,包括腎臟病、糖尿病甚至現在的新冠肺炎康復者,整合醫療都是目前重要的課題。因此,未來健保署也會研擬調整給付方式,考慮提高照會費用等作為誘因,並從有三種或兩種以上慢性病的民眾下手,推動整合醫療。
-
2021-11-15 新聞.長期照護
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 陳亮恭:新創照護模式引領全球
長者常有多重疾病,但在疾病控制之餘卻依然可能走向失能或失智,這些問題能夠逆轉嗎?由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主導的「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英文簡稱TIGER),以「人」為中心,讓多重慢性病長輩就醫後不只得到完整的門診治療,還包括運動、認知訓練及營養諮詢並具體落實於生活,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知名「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期刊。這項前瞻性研究由陳亮恭帶領,整合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三方資源發表。陳亮恭表示,過去大家認為台灣的醫療狀況對全球影響不大,通常藥物臨床試驗才有機會登上全球頂尖期刊,但此研究沒有抽血報告、基因檢測,也沒有高端影像,只針對照護模式對高齡者的影響,代表高齡者的全人照護極受國際重視,只要有夠好的研究創意與設計,「就有機會在高齡照護模式發展上帶領全世界」。陳亮恭說明,研究選定新北市衛生所與基層診所、位於宜蘭的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陽大附設醫院,還有花蓮慈濟醫院門診部共六處,除了提供門診,還必須有活動空間讓患者看診後接受體適能及認知訓練等,直接實作,不再讓衛教諮詢停留在門診「講完就結束」,參與醫師也必須接受全人照顧及整合醫學課程教育,針對高齡病患全人照護與多重藥物處理接受訓練。研究募集社區民眾398名,平均73.2歲,每人有三種以上慢性病,屬多重就醫、病情複雜個案,其中196人接受「多元介入」,內容包含有氧與無氧運動,還有認知訓練、營養諮詢等,真正落實慢性病整合管理,並調整生活習慣;對照組則由醫師给予口頭衛教。經過一年,參加計畫的長輩並非以醫師習慣的生物指標評量結果,而以生活品質指標,及國際臨床照顧結果量測聯盟(ICHOM)的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接受評估,以全人的整體性觀點進行評估。研究發現,高齡者衰弱情形改善,走路有力、握力變好,認知功能進步,失能、失智風險降低,相較未經訓練的高齡者,憂鬱情緒減少一成、中度疼痛感降低四成。陳亮恭說,過去研究者通常採用自己有把握的指標進行檢測與分析,例如血壓、血糖控制程度等,本研究是全球首見以生活品質與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進行評估,尤其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指醫療服務對長者長期健康狀況的價值,而非只看單一疾病、單一藥物、手術治療的成果,內容甚至包括病患及家屬對於疾病治療、復原中的感受與照顧負荷,過去很少如此著墨。國內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27.8%有糖尿病、63.5%有高血壓、37.9%高膽固醇,許多人有多重共病,但若一個人有三種病,通常在三個以上科別看診,但患者應被視為獨立而完整的個人,治療疾病應該以全人為考量,讓「全人照護」不只是一句口號。另外,國內的高齡者全人照顧,相關事務涉及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長照司等,目前各自有負責的重點與任務,建議應以使用者為中心,進行制度、服務與支付整合。建議健保署參考研究成果,開展多重疾病整合照護模式,以價值導向的服務支付方式,預防國人在疾病治療之餘還走向失能與失智的風險,期盼預防保健支付在未來可與健保結合。「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是Lancet 最新開展的子期刊,表示全球學界對於老化科學及健康長壽的重視。透過PubMed 搜尋,台灣共有402篇論文在 Lancet 所有系列期刊發表,屬於科學證據最高級別隨機分配試驗有126篇,扣除國際合作的藥品臨床試驗,僅六篇由台灣本土設計與執行,本研究是第七篇,並且是榮總陽明交大體系第一篇,更難得的是以跳脫單一疾病的健康照護模式成效的思維而發表。本研究以前瞻設計的健康照護模式隨機分配試驗獲得青睞,期刊主編還特意邀請專家撰寫評論,過去認為台灣較小,只能參考或引進國外的健康照顧模式,但這項收集近四百人的研究成果獲得全球專家高度肯定,不僅和知名的 FINGER研究相互比較,更證明台灣發展的健康照護模式有機會引領全球。
-
2021-1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本土+0! 境外4例 有2例突破性感染
國內新增4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今日4例境外移入個案,有2例為突破性感染,分別接種二劑AZ疫苗及二劑莫德納疫苗。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例境外移入個案,為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英國(案16587)、印尼(案16588)、菲律賓(案16589)、日本(案16590)入境,入境日介於今年10月28日至11月11日,皆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190,36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172,536例排除),其中16,479例確診,分別為1,835例境外移入,14,5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 2020年起累計8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2例、台北市321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1-11-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身體莫名疼痛恐是「公主病」醫師建議做運動舒緩
花蓮一名40歲的陳小姐平時無不良嗜好,是標準上班族,但最近身體多處出現疼痛,影響睡眠品質,從婦產科看到神經科都找不出病因,直到復健科醫師確認是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醫師提醒,若有不明原因疼痛,有可能是腦部或肌肉出現問題,適時伸展做運動就能緩解疼痛。門諾醫院復健科醫師郭惟致表示,「纖維肌痛症」比較接近腦部的疾病,是腦部的皮質有不正常的放電,讓身體誤以為一般的感覺是痛覺;治療要打破痛覺循環的迴路,像是用神經痛的藥物,阻斷循環,加上有氧運動與輕緩的運動,對於治療有幫助。郭惟致指出,公主病成因不明,推測是壓力大、曾經有創傷、運動傷害等,病人疼痛有3個月以上,有難確認的痛點,儀器、抽血都檢查不出什麼原因,就有可能是纖維肌痛症。此症會稱為公主病,郭醫師說,是因為身體一碰就痛,一般人能做的動作,患者一做就很不舒服,容易「唉唉叫」。像是求診的陳小姐,認為是工作壓力、久坐久站,肌肉很緊繃,檢查沒有神經壓迫等,因此醫囑做運動舒緩,用藥物輔助治療。她提及,若有民眾有類似症狀,除了給醫師診斷外,做運動時不要做到太操勞的程度,每天可以選一小段時間留給自己,做輕鬆的活動,像是做瑜伽、冥想、聽音樂等,達到放鬆的效果。物理治療師王志銘說,若要伸展身體右邊的話,右手可抓住椅子下緣或椅背,把肩膀固定住,再伸起左手將頭往左邊傾,拉伸脖子右側的肌肉,讓肌肉放輕鬆。若想拉伸脖子右後方,一樣右手固定住,將頭往左轉45度,左手將頭往左下壓,皆停留20至30秒時間,簡單的動作坐在辦公室也能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