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1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自律神經
共找到
366
筆 文章
-
-
2020-09-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先生緣,主人福」麻醉科醫師對醫病關係的獨特見解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不同背景醫師的不同看法」。一位深具歷史社會專業背景的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對醫病關係的獨特見解,希望強化原有的醫學教育,讓「民族誌」成為營造「醫生緣,病人福」的重要工具。麻醉科醫師在說出他對各種不同專科醫師的看法之後,歸納出一句頗富哲理的話:「醫病雙方是一體兩面,彼此的態度才是真正決定雙方是否有『緣份』的最重要因素。」精神科醫師對時下似乎最夯的診斷「自律神經失調」做出饒富創意的詮釋,並道出目前尚有某些精神科診斷仍很難讓病人或家屬接受的現實。台灣有一句俗話說:「先生緣,主人福」,「先生」指的是醫師,「主人」指的是來院看病的民眾。原指久治不癒的病碰上對症下藥的醫生而痊癒,現也泛指某些事情,是得力於機緣的巧合而獲成功。基本上的意思是,看病跟醫師如果有緣份,彼此都能在施醫與被治的過程中順利。行醫多年,對這句話頗有感觸,病人求診,真的只能求緣分與福報嗎?還是藉由媒體報導或是親友推薦?該怎麼去結這個「好緣份」呢?我覺得有些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1. 醫師不是萬能的,再厲害的醫師,也是有失手的時候;同樣的,技術再差的醫師,也不是每個案例都一定會失敗。這是機率跟比例的問題。2. 沒有從不犯錯的醫師。甚至往往審視整個醫療過程,完全按照醫療常規,沒有任何瑕疵;但是結果就是不如預期。這也是我所謂的「緣份」。3. 越好的醫病關係,彼此的互信基礎越高;往往醫療的預後與結果會越好。因為您信任了醫療團隊,他們也會更盡心盡力的照顧您。4. 名醫不一定代表真正的好醫師。真正的良醫,其實是不需要整天上綜藝節目,談著非親身參與的醫療八卦。您如果迷信於媒體上的名醫,那問題應該是出在您自己,因為您跟「名醫」結了緣份。5. 外科系的醫師,到底誰開的刀比較好,誰開的刀符合醫療常規?建議您問問該醫院的麻醉科醫師。為什麼?因為麻醉科醫師整日在開刀房麻醉病人,哪位醫師出血量特別多,併發症屢見不鮮,問問麻醉科醫師會是比較客觀的。6. 那麻醉科醫師誰麻的比較好?去問問「麻姐」就知道了(這裡的麻姐,指的是麻醉護理師的暱稱,沒有任何的輕視與偏見喔)。哪個醫師根本不會插管?那個醫師打無痛分娩老是失敗?問問麻醉護理師會最清楚。7. 同理,心臟內科,問導管檢查室的技術人員。腸胃內科,問生理檢查室的技術人員。您會發現,結果往往出乎您的預料。8. 對醫師而言,我覺得要學會隨緣;沒有哪個病人是非您不可的。下個病人,說不定會更好;同樣的,對病人而言;也千萬不要糾結於非哪位醫師不可,緣份,真的很重要。9. 身為麻醉醫師中專門研究困難呼吸道處理的我。插了超過10000支的氣管插管,坦白說,每天還是戰戰兢兢,因為做的越多,就會越害怕;失敗的案例也無可避免。除非你不做,不然永遠會遇到失敗的案例。10. 卸了妝之後,才知道原來的自己。「先生緣,主人福」,把有限的時間與經驗,留給值得珍惜的病友。把每一台麻醉做好,是我退休前,給自己最大的期許。醫病雙方是一體兩面,彼此的態度,才是真正決定雙方是否有「緣份」的最重要因素。
-
2020-09-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葡萄糖胺治關節退化、吃銀杏治記憶力差?藥師親揭:6大營養品盲點解析
針對保健食品的選購,微笑曾經與大家分享過許多相關的文章,本周微笑將族群鎖定在銀髮族,談談目前他們在購買營養品的盲點與問題。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 面對身體代謝機能的轉換及社會結構因素,許多銀髮族會藉由保健食品補足日常營養不足或保健所需,但往往也面臨挑選時的困惑及盲點,微笑例舉以下常見幾點迷思,希望能協助大家釐清觀念。 1.成分含的愈多愈好?不少銀髮族挑選保健產品時,總希望成分種類愈多愈好。事實上,「如果一個產品的成分種類愈多,相對的,各種成分的含量就鐵定愈少!」為什麼呢?例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拿一般膠囊可以添填1,000毫克的物質(通常有特定比例必須添加賦型劑),如果該產品僅含3種成分,那扣除賦型劑,若成分均分,可能每種成分各300毫克。但倘若該配方共含10種成分,是不是一定有的成分多,有的少,甚至變成「樣樣通,樣樣鬆」的笑話。所以微笑建議民眾,不是成分種類愈多愈好,配方有符合自我需求即可,並仔細審視自己需要的保健成分含量是否足量。2.覺得記憶力下降了才吃銀杏根據2002年與2008年發表於國際的人體實驗研究指出,銀杏無法減緩老人認知功能的退化,甚至對加強記憶、語言、注意力及其它腦部功能都沒有任何效果。事實上銀杏的主要功效成分為Ginkgoflavon(類黃酮類物質)、Ginkgolide A、B、C、M(二萜類化合物)。黃酮類物質(Flavonoid)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進而保護腦神經細胞對抗氧化壓力以及降低神經細胞受損。Ginkgolide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劑,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另外,類黃酮物質能抑制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與脂氧化酶(lipoxygenase),而增加血液的流動性,達到改善末梢血行障礙(ex.間歇性跛行)及腦血管循環不良等問題。簡單來說,銀杏就是抗氧化與促進血液循環,但其對於常見「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降低沒有幫助,所以才在國際研究上沒有改善的效果。或許應該這樣定位「銀杏對預防老人痴呆」有幫助,但吃了不一定有效,因為其對乙醯鹼膽濃度沒有提升的作用。而銀杏適合什麼人吃呢?事實上銀杏偏向預防的作用,要是覺得腦力已衰退再補充,通常效果不佳。但有一種族群效果不錯,就是年長者且記憶力尚未退化或血液循環差且時常覺得頭昏昏(但沒有貧血的狀況),抱怨最近開始記憶不佳者,就很有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佳者,研究顯示,補充銀杏確實可以增加腦部的血循。 3.膝關節酸痛,買葡萄糖胺來吃葡萄糖胺(Glucosamine)是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一種胺基醣類,是合成葡萄醣胺聚醣(Glycosaminoglycans,GAG)的前驅物,GAG是關節液的主成分,可以提供關節組織營養,修復受損的軟骨組織。但葡萄萄胺應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效力上,一直都有所爭議,尤其是在比較近期的研究,則紛紛顯示無效的結果,從2008到2013年相關的治療指引都不建議使用葡萄糖胺來做為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原因也有可能與人體老化過程中,身體利用葡萄胺糖製作關節內大分子玻尿酸的能力也逐漸下降有關,所以補充葡萄糖胺的效果,可能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如果等到年紀愈大了,察覺關節退化引起酸痛,才服用葡萄糖胺,通常效果不佳。4.以為糖尿病專用營養品能降血糖市售標榜糖尿病適用的營養補品,都是強調低GI(服用後,造成血糖起伏較小),但不是幫助降低血糖值,正確的使用方法為取代正餐或當點心使用,切忌服用正餐後,再服用一份成人糖尿病奶水,如此血糖一定爆高,控制不佳。 5.預防骨鬆,鈣片就是要選吸收度高的目前標榜吸收度較高的鈣片,其鈣離子含量通常較低(例如檸檬酸鈣、胺基酸螫合鈣,因為分子量較大的關係,所以製成鈣錠時,實際鈣含量會偏低),如果要製成一粒鈣含量300毫克以上的鈣錠,則其體積勢必不易吞服,尤其對於銀髮族群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選購鈣補充品,有的標榜溶解度高、有的標榜快速崩散、有的標榜吸收快,事實上只要胃酸分泌功能正常,沒有長服服用抑酸劑者,吃哪種鈣,都差不多,因為綜合加入「鈣離子含量百分比%」與「吸收率%」,以長時間來說,這些不同鹽基的鈣製劑,實際吸收進入人體的鈣離子量是差不多的。挑選鈣片時,首先要看清楚產品「鈣含量」,同樣標示500毫克的鈣補充品其鈣離子的含量,很多鈣補充品所標示的是「鈣化合物」而非「鈣離子」的劑量,鈣化合物會隨著分子量大小而含有不同比例的鈣離子。再者,碳酸鈣需要胃酸的作用,才能分解出離子鈣。所以針對胃酸分泌不足或常期使用胃酸抑制劑或胃藥者,建議選用非碳酸根的鈣製劑。最後記得,不要一次吃大於500毫克劑量的鈣片,因為人體對鈣質的單次吸收高峰約在500毫克,超過500毫克以上,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力會下降。6.別人吃的好,就買來吃吃看不少銀髮族服用特定保健食品,是聽朋友介紹或廣告宣傳而抱著嘗試的態度去服用。事實上未經過專業人員判斷而自行購買保健食品服用,猶如拿自己的身體當白老鼠來實驗,若瞎矇猜中微笑真的誠心為你高興,若非...。大家都知道魚油對心血管疾病的好處,尤其對於血脂偏高的民眾,但許多人不知魚油能幫助降低三酸甘油脂(TG),但卻有可能造成低密度膽固醇(LDL)上升,消費者往往衝著「魚油可以幫助調整血脂肪…」就囫圇吞下肚。再舉個事件,素食主義者常因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2而產生貧血的現象,看到廣告補充鐵質能「補血」於是不斷購買含鐵質量高的產品來服用,而造成便祕及腸胃的副作用。所以微笑藥師建議,購買保健食品前,一定要先諮詢專業人員的建議。本文獲廖偉呈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常見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摸摸你的脖子,你也有「富貴包」嗎?小心胸悶、心悸、自律神經失調....美國脊醫博士:改善靠這三招
-
2020-09-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尊重文化,敏銳感知:診間的醫療民族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不同背景醫師的不同看法」。一位深具歷史社會專業背景的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對醫病關係的獨特見解,希望強化原有的醫學教育,讓「民族誌」成為營造「醫生緣,病人福」的重要工具。麻醉科醫師在說出他對各種不同專科醫師的看法之後,歸納出一句頗富哲理的話:「醫病雙方是一體兩面,彼此的態度才是真正決定雙方是否有『緣份』的最重要因素。」精神科醫師對時下似乎最夯的診斷「自律神經失調」做出饒富創意的詮釋,並道出目前尚有某些精神科診斷仍很難讓病人或家屬接受的現實。我是家醫科專科醫師,但主要在大學服務,只有在收案時到門診,進行教學與研究,這些年下來有些觀察與感觸。這樣說,門診是建立醫師與病人相遇,建立醫病關係的場合,但在機構性醫療的框架下討論不多,或者著重在概念式理解,在現場不見得能充分發揮。雖然醫病關係是醫學的核心課題,但認真說來,對於沒有第一線經驗的一、二年級學生來說,同理病人不容易,要同理面對不同文化與社會背景病人的醫療人員更加困難。對他們來說醫療首重基礎知識與臨床應用,對病人是否全盤接受、不接受時要如何同理與協調,常被認為是非專業問題。老師找不到切入點,學生也學得不起勁。在我當醫學生的時代,醫師往往是在畢業後,在幫老師代診的狀況下匆促上陣,跌跌撞撞學習門診技巧。即便現在有PGY設計,訓練期間有機會到門診學習,但由於病房工作繁重,大多數年輕醫師還是要等到總醫師或者是研究員階段才有機會固定看門診,甚至要到自己出來開業,扛起經營責任後,才慢慢學習建立穩定的醫病關係。事實上,以家醫科來說,醫生需要的不只是迅速找出臨床問題,也要立刻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掌握他們的社會需求,以規劃後續的處置方案。以初診來說,雖說「視病如親」是我們對醫病關係的期許,但從病人角度看,要馬上對如同陌生人的醫師掏心掏肺,講出擔心的病痛或治療考慮(比方說時常出國不方便拿藥,或者工作太忙不想追蹤)其實很難。以上溝通問題並非醫療所獨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也時常有進入田野但不得其門而入,受訪者不願受訪或不坦誠以告的狀況,發展出一些因應方式。但相較這些領域的細火慢燉,門診中醫師要在短短時間消化許多病人,本來就沒有太多時間與誘因應付初診,更遑論建立信賴關係,是目前醫病教育的盲點。對此,我認為醫師固然要重視修養,從前輩的經驗中學習,但也可試著用社會學的方式同理病人。務實地說,病人來就診就代表有需求,醫師如果能以「跨文化」的方式,跳出自身的生活經驗去理解他們,會更有效率地掌握其就醫脈絡,提供建議,建立積極的醫病關係。2006年PLoS Medicine的「21世紀的社會醫學」專輯中,任教哈佛大學的凱博文(Arthur Kleinman)醫師與醫療人類學家Peter Benson發表「診間的人類學:文化能力的問題與解方」專文,對建立跨文化的醫病關係頗有啟發之處。對熟悉精神醫學與醫學人文的讀者凱博文不用介紹。他研究漢人社會,長年關注病痛的跨文化呈現與理解,更積極參與醫學人文教育,提倡以病人為中心的「解釋模式」(Explanatory Models Approach),已經成為醫病溝通的經典。這篇文章可說是「解釋模式」的強化版。作者認可醫學院這些年開始重視非西方文化與移民病人,將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y)納入臨床教育,但卻因為缺乏活用,對改善醫病溝通成效有限。對此,一個關鍵因素是對文化差異的刻板認識。醫師往往將看到的身分特徵(外貌、穿著與腔調)投射到某種族群,並以此解釋病人的行為或與其互動,造成治療判斷的誤差。如其所提醒的,「文化預設可能妨礙診間的實務理解」。對於這個現象,凱博文與Benson教授除了強調文化不是標籤,而是過程,也主張「診間的民族誌」(ethnography),讓醫師同理病人的生活。與之前的文化能力相比,民族誌取向更重視醫病動態,裝備醫師對文化與社會的敏銳度,而不是將這些差異死背起來,助長既有的偏見與汙名。他們繼續提出在診間關照文化的具體步驟,從看到族群差異開始,一步步地推敲病情與病人可能的文化考慮與社會支持,反省介入的必要性與妥適性。除了常問「這個治療是否真對病人有效」,他們希望醫師想想就診過程中是否過度簡化文化,或誇大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如其所提醒的,貼近文化,了解病人,不代表醫療問題就此迎刃而解。相反的,這些認知能帶出以病人為中心(what Is at stake for the patient),兼顧全人、全家與全社區,更有意義的提問。簡單說,診間民族誌不是讓醫師變成人類學家,曲高和寡地癱瘓繁忙不堪的臨床現場。相反的,作者希望強化原有的醫學教育,讓民族誌成為營造「醫生緣,病人福」的重要工具。有人說身在公門好修行,醫業其實也是,特別是在獨自面對病人,陪伴他面對病痛,理出對策的診間。在這個意義上,民族誌的方法加上人文的敏銳,或許可以為躊躇於績效壓力,徘徊在職場現實的醫療工作者們,指出一條定位病人與自身,承擔生命的道德課題,兼顧專業與世故,健康的醫業之路。
-
2020-09-04 科別.精神.身心
睡很久還是累、上下樓梯會喘...你已是慢性疲勞!日本名醫「不疲累睡眠法」3解方
編按:當人體到了一個極限,就會為了保護身體而分泌免疫物質。但這種免疫物質雖能有效抑止病毒,卻會對大腦造成不良影響,造成慢性疲勞。你有這些困擾嗎?上下樓梯會喘、睡了很久還是無法消除疲勞、明明在減肥卻仍停不了暴飲暴食、常常為頭痛、暈眩煩惱、心情煩躁睡不好、累到一根手指都動不了...只要符合上述任何一點,就該來了解消除疲勞、身心變輕盈的祕密!日本名醫工藤孝文針對「不疲累睡眠法」提出以下3種解決方式。「睡了覺仍無法消除疲勞」的人,7小時的睡眠時間效果最好睡眠法:睡眠不足是造成肥胖的原因各位!你們曉得睡眠不足有可能是肥胖的原因嗎?一旦睡眠不足,「瘦蛋白」這個能抑制食欲的瘦身荷爾蒙就會減少,造成食欲變大。一般來說睡眠時間需要7小時左右。依不同年齡與季節,最適合的睡眠時間人各有異,但最少也要必須睡到6小時。而且,睡眠不足也是生活習慣病或憂鬱症產生的原因,必須要注意。此外,也有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以上會減少壽命的說法,所以最好也要避免睡太多。分段睡眠也沒問題!有時也會有無法獲得充足睡眠的時候。這時若能以分段睡眠的方式「總計睡滿7小時」,就能保持十足的健康。人類社會是在晚上睡一大覺的「單相睡眠」,這已是一般常識,但生活在自然界的野生動物一天之中會睡很多次覺,這樣的「多相睡眠」也是天經地義的。由此可知,我們人類若將睡眠時間分割也沒問題。重要的是睡眠品質。睡眠品質好的話,即使只小睡20分鐘,腦袋和身體的疲勞也能恢復。★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當天的疲勞當天解除。沐浴時間固定在睡前1小時前&微溫的水泡10分鐘體溫的升降能促進安眠人在睡眠之際,深層體溫會慢慢下降抑止代謝,進行睡眠的準備。這時,手腳的皮膚血管會舒張而將身體的熱度釋放出來。睡眠時手腳掌會變熱就是這緣故。於是乎,深層體溫下降幅度愈大,腦部的溫度也會下降,能讓我們比較容易入睡。因此,藉由沐浴先將深層體溫上升,如此一來下降幅度一大就能順利進到入眠模式。沐浴時機在睡前1小時左右是最為理想的。用微溫的水泡10分鐘左右最佳。水太熱或泡太久都NG!38度左右最適合熱水的溫度是刺激感較少的「微溫」感覺,建議大約是接近體溫的38度左右。若溫度過熱會刺激交感神經的活躍,有可能反而讓腦部更清醒,所以要小心水別太熱。應該有很多人為了美容而泡長時間的澡,但這樣也有可能讓體溫過高,所以不建議這麼做。身體感受到的熱度也會因季節有所變化,請依自己的肌膚感覺來微調水溫。.★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泡澡別只浸到背部的肩膀,而要浸到前面的胸部。 「右躺的姿勢睡覺」,像嬰兒一樣舒適酣睡防止打呼的熟睡姿勢起床時若感到「總覺得懶懶的」、「沒有熟睡的感覺」,有可能是在睡眠中打呼的關係。打呼不僅會妨礙熟睡,這個壞習慣也會阻塞氣管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所以必須要有因應對策。預防打呼最好的方法是「以右躺的姿勢睡覺」。側躺的話較能確保氣管暢通,不容易打呼。睡眠時無呼吸狀態的頻率也會減少,有這問題的人請務必試看看這方法。用右躺的姿勢睡覺,也能提高胃的消化能力以右躺的姿勢睡覺比較好的原因在於,胃的位置是朝向身體右側呈弧狀。身體沿著胃的弧狀橫躺,有助於消化的流動。也能減輕對自律神經的負擔,能夠保有優質的睡眠品質。睡眠中翻身是很自然的事,半夜改變姿勢也無可奈何,但剛要睡覺時請記得刻意往右躺。活用抱枕之類的睡眠用品,更容易確保氣管的暢通★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不理會打呼的毛病,不僅會老化還可能危及生命!書籍介紹書名:遠離慢性疲勞!消除疲累大百科:睡眠、飲食、習慣、工作、壓力,讓你整天不累的70個妙招作者:工藤孝文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20/08/26作者簡介/工藤孝文Kudo Takafumi福岡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至愛爾蘭、澳洲留學。回日本後,曾於大學醫院、地區醫院服務。現於福岡縣三山市的工藤內科從事地區醫療。專攻糖尿病、減重治療、漢方治療等,並以肥胖治療評論家、漢方診療評論家的身分,參與NHK《GATTEN!》、日本電視臺《世界第一想要上的課》、富士電視臺《真的假的!?TV》等節目。現為日本內科學會、日本糖尿病學會、日本肥胖學會、日本抗老化醫學會、日本東洋醫學會、日本女性醫學學會、日本高血壓學會、小兒慢性疾病指定醫師。延伸閱讀: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然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週瘦3公斤
-
2020-08-27 科別.心臟血管
心悸、胸悶檢查卻沒事?醫教呼吸調節自律神經,怎麼動都健康!
你是否曾經有過胸悶、心悸等,感覺心跳怪怪的,但檢查卻沒問題的經驗?我們都知道發現身體異常時要盡早就醫檢查,但有時胸悶、心悸經幾次檢查後都沒問題,就合理的放過自己吧,再作觀察就好,別讓自己陷入了恐慌。因為有時也可能是自律神經出了點問題,並非心臟出問題,今天就要來教大家如何調節自律神經,來看醫生怎麼說!胸悶、心悸,檢查卻沒事?醫:也可能是自律神經問題心臟內科/翁國昌醫師 就表示,許多人會感覺到心臟有些狀況,但找不到原因,這其實很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問題,如果沒有太嚴重的狀況出現(如昏倒),其實可以往如何減輕壓力、調節自律神經的方向做改善。運動有利調節自律神經,醫:選喜歡的運動更健康而醫師表示,有利調節自律神經的其中一種方法就是運動,適當的良好運動有利於分泌快樂賀爾蒙,有助調節自律神經。而很多人都說慢跑對身體好,其實不一定,醫師表示重要的是「快樂的運動」。不好的運動反而會讓健康出問題;讓自己享受在喜歡的運動中,快樂的運動更有利於調節自律神經,且比任何大家說有利健康的運動都來得更好、更健康。調息運動,吐氣吸>吸氣有利調節自律神經而「調息運動」也是其中一種方法,也就是最常見最簡單的就是「呼吸」。調息運動常出現在瑜珈、打坐中,醫師表示,讓呼氣時間遠大於吸氣時間,如2:1、3:1、4:1的比例做調息運動,也有利於調整自律神經。如此可利用呼吸調解副交感神經,並壓抑交感神經,對於改善心律不整非常有幫助。什麼情況可自行調理?醫:經過檢測確定心臟沒問題醫師表示,檢查過後如果沒有問題的話,就不要太過緊張自己嚇自己,免得真的心理影響身體,生出病來。而只要經過檢測確認是沒有問題的,就可以用前述的方式自行調節、調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23 科別.皮膚
狂流手汗不敢跟人握手 中醫師建議1湯藥助改善
蔡先生是房仲業者,天性樂觀開朗,適合業務、開發客戶,但他最怕2件事情,一是遇到凶宅或有阿飄的物件,另1個就是跟人握手。他從小就容易流汗,大熱天頭頂直冒汗,連掌心也溼溼的,跟人握手時,對方常是眉頭一皺,場面尷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主任蔡文興指出,多汗症是指全身或局部皮膚出汗過多,以手腳最為常見,即使沒有勞動、運動,即使是待在冷氣室也會冒汗。若症狀嚴重,可能影響工作、社交、人際關係,對患者心理與生理造成負擔,最近酷熱,氣溫動輒飆至37℃以上,對於多汗症患者來說,更是一大煎熬。多汗症為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引起汗腺分泌過多,多好發於緊張焦慮、要求完美的人身上,還容易合併脊椎側彎問題,影響到交感神經幹的穩定度,從而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引起手汗症。從中醫觀點來看,體內所有水分為「津液」,當陰陽失衡時,就可能產生多汗症。蔡文興說,所謂「汗為心之液」、「心主神明」,情緒緊張會引起手心冒汗;另外,自汗多屬於氣虛,夜間盜汗則為陰虛陽亢。因為汗流得多、中氣不足,常常會感到疲累,甚至說話沒力氣。中醫診治汗流過多,建議飲用「生脈飲」。蔡文興指出,這帖傳統方劑成份單純,只有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等3味藥。黨參可補氣生津,麥門冬滋陰潤燥、五味子味酸收心氣,3者都是平價中藥,方便自行熬煮。如果手汗嚴重,更容易緊張焦慮,可在生脈飲添加黃耆補氣,再加上龍骨、牡蠣,以收鎮靜安神之效。煮法簡單,藥材為黨參與麥門冬各3錢、五味子1錢、黃耆1兩、龍骨與牡蠣各6錢。取1鍋盛2000cc的水,置入藥材包,大火煮沸,關小火再煮20分鐘即可。放涼後裝進容器,放冰箱保存,每天早晚取1杯約150cc,餐後退冰飲用,益氣生津。另外,針對自律神經衍生的各種問題,中醫也可透過針灸治療多汗症,常使用的經絡為背部的膀胱經,但民眾無法自己按到背部穴位,可改按摩手部的神門、內關,以及頭頂的百會,藉由疏通心經、心包經來舒心安神,以收斂汗液。除了茶飲、按摩,蔡文興建議,平常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均衡,少吃冰涼、生冷、重口味的食物;不喝酒、咖啡及濃茶,避免刺激交感神經。作息也要正常,盡量不熬夜,否則會讓身體過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秋冬流感新冠齊發 醫憂:台灣的快篩在哪裡?
時序慢慢靠近10月流感季,新冠肺炎和流感的症狀雷同度高,疫苗施打時程很可能趕不上,各種潛力藥物之療效也尚未確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提醒,防疫要從體外大環境和體內微環境的調控做起,才能阻止病毒繁殖、避免輕症變重症。他也提醒,新冠肺炎治療是「比氣長」,醫療能量絕不能癱瘓,也要有快篩可以區別流感患者,這都是因應秋冬疫情的關鍵。台大公衛學者今舉辦「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周百謙演講中提到,八零年代已有研究顯示病毒可以離體存活,但受溫濕度影響,攝氏六度、濕度50%的環境,病毒存活率會明顯提高。所以如果在冷氣房溫度很低、氣管過乾,這會讓鼻腔的環境變得比較有利於病毒繁殖。周百謙表示,呼吸道是新冠病毒主要攻擊的目標,感染後降低後續氣道發炎和肺炎,除了靠藥物,體內微環境的維持也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吸菸者容易重症,因為體內環境細胞已破壞。當人感染了病毒,除了用藥,也要回到正常生活作息、降低自律神經壓力,療效才會好。對於秋冬疫情,周百謙點出篩檢和醫療量能的重要。「中研院國衛院疫苗有傳來好消息,但我們的快篩在哪裡?」周百謙表示,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流感季開始之後,由於症狀的相同性太高,如果兩者伴隨發生會難以去格,發展有效的快篩將是重點。否則,到時候可能急診人滿為患,「因為每個人都要關起來,等待PCR檢驗結果出爐。」他也說,如果醫師有敏感度主動找到個案,「應該要謝謝他,而不是檢討他。」周百謙表示,在國際期刊和國內個案都可以看到,新冠肺癌的重症個案有暫時性的免疫癱瘓,如果加上壓力、疲勞、睡眠呼吸中止等情況,也會加重某些免疫細胞的不反應。為了度過這段暫時的脆弱期,醫療上會用各種支持療法、控制細菌感染的方式,幫助人撐過去並將損害降到最低,所以「這就是比氣長,醫療能量絕對不能癱瘓,」這也是因應秋冬可能疫情的關鍵。周百謙也提醒,口罩是台灣防疫的關鍵,上升中的口罩需求也是世界趨勢,未來布口罩市場會興起,因為布口罩可回收,但現行口罩在自然界中要185年以上才會分解。再者,台灣未來可善用精良的人工智慧科技,在醫療環境中發展融合「零接觸」的治療模式。
-
2020-08-14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最癢的時候,為何總在下班後?醫師:你的過敏,其實是這問題害的
壓力會讓皮膚癢一發不可收拾「心情一煩躁,皮膚就跟著癢!」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也有些人的狀況是:「忙了整天回到家、一放鬆反而全身癢起來!」以上2種狀況,都與前面提過的「自律神經」運作有著密切關係。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分別在人體緊張興奮以及放鬆休息時進入活動模式,但問題同時也出在這裡。也就是說,兩者只要其中一方運作過度造成失衡,就有可能誘發搔癢。以交感神經為例,當人體處於持續精神緊繃、煩躁不安的狀態,自律神經運作將一面倒向交感神經,造成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當腎上腺素過量,就會讓身體製造更多引起抗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IgE抗體」,並活化肥大細胞運作、釋放更多組織胺,致使皮膚奇癢難耐。而IgE抗體還會觸發其他過敏反應、引起肌膚發炎。另一方面,當我們卸下壓力、進入放鬆狀態,就輪到副交感神經上場了。一旦副交感神經運作居於上位,血管便會舒張、加速血流,讓體溫升高。在這樣的狀況下,便會壓迫到血管周圍的癢感知覺神經、活化肥大細胞,產生陣陣搔癢。我對上百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做過簡單的調查,問他們一天當中皮膚最癢的是什麼時候?結果,比例最高的答案是「下班回到家換衣服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回答:「一坐上馬桶大腿就開始劇烈發癢,只能一直去抓。」顯然,與壓力釋放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由此可見,造成搔癢的背後因素千奇百怪,想要仔細釐清並不容易。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會不斷強調「掌握搔癢的問題癥結比什麼都重要」的原因。光過敏每百人之中就有4個人接觸光照會引起過敏反應「小時候都曬得黑黑的,但現在只要曬到一點太陽就會皮膚癢,甚至出現紅腫……」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擾,可能是「光過敏」,也就是「光敏感性皮膚炎」所致。對於光過敏患者來說,即使是正常的紫外線曝曬量,也會導致皮膚過敏、搔癢紅腫的現象,甚至誘發濕疹、蕁麻疹、水疱等症狀。在日本,每百人就有4人罹患這種紫外線光敏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只要紫外線高峰季節4~9月一到、一旦被日光照射又沒擦防曬用品,皮膚就會冒出一顆顆米粒大小、又紅又癢的疹子。光過敏的發病特徵因人而異,有的人只要曬太陽短短幾分鐘就出現症狀,也有人是持續接觸紫外線好幾天才會發作。此外,有些食物、化妝保養品、維他命劑、外用或內服藥物等,也都會加重皮膚光敏感的問題。當患者接觸這些來源並於體內進行代謝之後,就會轉化成光毒物質;若再加上日光曝曬,就會在皮膚日曬處顯現出敏感症狀,也因此,這種皮膚病症又被稱作「光過敏性藥物疹」。使用柑橘香氛精油需特別注意【食物】在容易誘發光過敏的食物中,常見的水果類有:檸檬、柳橙、萊姆等柑橘類及無花果;蔬菜類則有芹菜、西洋芹等繖形科植物或小黃瓜等。這些食物都含有一種名為「補骨脂素(Psoralen)」的「光毒性」成分。光毒性是指在接觸含感光成分的物質後,再加上經由紫外線曝曬,就會對皮膚造成發炎紅腫症狀,亦常伴隨劇癢或起水疱,甚至也可能在皮膚表面留下程度不一的色素沉澱與斑點。有些人在飲用這類食材製成的果汁後,只要一遇日曬,皮膚就會起疹子,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大意。【化妝品或香水類】化妝品或香氛產品常見的佛手柑精油成分,其中也含有「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這種具光毒性的有機化合物。此外,一般芳療常用的柑橘系精油也多含有呋喃香豆素,包括佛手柑、苦橙(塞維亞柑橘)、檸檬、歐白芷根與馬鞭草精油等。由於這類精油具感光性成分,所以建議在使用後的12~48小時內要盡量避免直接曝曬日光。擦對防曬,就能避免肌膚問題【維他命劑】維他命劑也容易引起光過敏。其中尤以維生素B2、B6為最,有的人攝取後一經日光曝曬就會引起過敏反應。也因此,如果一接觸紫外線皮膚就莫名發癢,就要懷疑是否為保健食品所含的維生素所致。【藥物】有些藥物也會添加引發光過敏的成分,例如含鎮痛消炎成分「可多普洛菲(Ketoprofen)」的貼布、抗生素、降血壓血糖藥,或部分抗組織胺藥物,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光敏感性皮膚炎」。因此,長期使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務必與醫師詳細確認。而在臨床上,皮膚科也會採用光敏感試驗或光貼布試驗來為病患進行過敏原檢測。須提醒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所致,光過敏症狀幾乎都是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要預防光過敏,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紫外線曝曬並塗上足夠的防曬用品,包括衣袖遮不到、容易被曬到的地方都不能遺漏,下巴下方或掌心等部位也要記得補擦。同時,也要搭配陽傘與遮陽帽,讓防曬效果加倍。另外,也應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下午2點這段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外出。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陳文茜:11歲時,家對面的麵攤老闆,用一碗陽春麵讓我記了一輩子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舉弱男很受傷/提不起 放不下 別忽略熟男的玻璃心
案例故事:45歲的阿明(化名)是汽車業自營商,創業十年來狀況穩定,但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收入大減,顧及員工生計,讓阿明失落感與壓力甚大。加上結婚六年的妻子將過育齡、非常想有小孩,在雙邊壓力下,阿明出現焦慮、失眠、心悸等症狀。除了精神狀況變差,床笫間的事更沒性致,過程常無法「硬起來」。阿明在妻子的陪同下就醫,經泌尿科醫師轉介至精神科醫師後,確認阿明為「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在開立助眠藥、充分休息、改善伴侶關係後,勃起狀況逐漸改善,「陳伯」早上也來找他了。身心疲累難啟齒 家人多關心泌尿科與精神科醫師呼籲,男性年過40後,因身體逐漸老化、飲食作息不正常、工作壓力、伴侶溝通等多重因素,容易出現勃起功能、泌尿道障礙,建議家人給予支持並陪伴就醫,確認是生理還是心理因素造成,才能對症下藥。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表示,身為枕邊人與子女,不一定洞悉丈夫/爸爸的心境變化,也可能沒發現其體力下滑、情緒不穩、工作壓力大到喘不過氣,甚至已進入更年期,影響「下半身」功能出現狀況,且難以啟齒。失眠情緒不穩 容易失去自信男性接近更年期時,因男性荷爾蒙下降,會出現睡不著、情緒不穩、性功能減退、性欲下降、甚至海綿體老化而無法提槍上陣;另外,心血管等疾病也可能導致勃起障礙。此時男性會對自我充滿質疑、不安、惶恐甚至有「玻璃心」,但因顧及雄風,大多不敢說出口。他說,男性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原因不少,可分為器質性與心因性因素,與健康息息相關。器質性主要影響因子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新陳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以及菸、酒、藥癮與不良飲食等,其中年齡是顯著的預測指標,年齡愈高愈容易發生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心因性主要影響因子則包括不良生活習慣,如作息差、晚睡、容易焦慮緊張、錯誤的性認知、不良的性經驗以及伴侶關係品質不佳等。器質性因素 糖尿病最常見張宏江說,器質性因素會依症狀對症下藥,例如更年期睪固酮低下,會補充男性荷爾蒙藥物或針劑;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礙,則會給予降血糖等藥物改善;若與攝護腺肥大相關,則遵循藥物或手術治療。但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其中最常見的是糖尿病,占臨床就醫患者三成。他曾收治一名50多歲肥胖男患者,自述某一天起突然性功能變差,就醫檢查才知有第二型糖尿病。因糖尿病會影響神經,使感應功能變差,血管容易阻塞,而使充血功能下降,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經開立降血糖藥物、要求減重三個月後,該患者勃起功能障礙改善,重拾親密關係。心因性因素 可轉身心科調整如果是心因性因素,則可能交由精神、身心科醫師接手。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佳佐表示,性行為表現會影響到男性自我肯定,只要有一點不順,無論是無法勃起、持久或早洩,都會對自己失去信心,也不知怎麼跟人求助,出現焦慮、失眠甚至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施佳佐說,常有從泌尿科轉介過來的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男性患者,並以45到65歲中年人為多,與45歲以下年輕人相比約為2比1。而心因性得對症下藥,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因素三面向釐清,若為生理上作息差、晚睡所致,通常會開給助眠藥物並適當休息改善;若為心理上的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失調等,會開給抗憂鬱藥物,並加上心理諮商來改善;若為夫妻間、職場上等關係衝突或是家庭環境導致,則會透過關係協調改善。如前述阿明的案例,在釐清原因加上藥物後,即有明顯改善。泌尿科醫師提醒放鬆身心 別老想著「全壘打」俗話說「飽暖思淫欲」,施佳佐說,性是人類必須,男女關係並非每次都要做到「全壘打」,即便失敗一次也不要一直糾結、想快速「克服」。生殖系統偶爾也需要休眠,此時男性可先休養生息、充分放鬆,睡得好後,身體狀態自然轉好,「達陣」機率就會變高。別把一次的挫敗當成全部,有時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年過50歲 定期做泌尿道檢查張宏江說,「性功能=健康櫥窗」,男性年過50後,每年都應找泌尿科醫師檢查攝護腺、泌尿道、內分泌是否異常,甚至找出早期癌症,以便及早治療。女性若發覺枕邊人提不起性致、出現問題時,也應勇敢提起,鼓勵另一半並陪同就醫,以免難以啟齒而延誤治療。
-
2020-08-09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緊湊但不忙碌的生活
只要碰到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人人都會互問:「你最近在忙什麼?」剛開始我還會很老實地回答:「最近忙著看書。」看到他們瞠目結舌的樣子,我只好照著大家能理解的標準答案回答:「東奔西跑,到處開會演講參加活動。」想起「小王子」書裡一開頭提到的那個故事,當大人把那幅很可怕的吃了大象的大蟒蛇圖畫看成一頂帽子時,孩子只好跟他們講一些他們能理解的事,比如橋牌或股票啦,而不再提什麼森林、什麼蝴蝶了!其實現代人對於「忙不忙」的問話,幾乎已成了古時候碰到朋友問「吃飽沒」,單純只是問候打招呼,大家並不是真的想聽答案。因此對於什麼是該忙的,值得忙的,或許大家已忙得沒空去想,甚至也不能夠被理解。比如說,若別人邀約你參加個聚會,你說:「對不起,我已經跟客戶有約。」或者跟美髮師、牙醫師、獸醫師的邀約,都可以立刻被理解。但是若你說:「對不起,我跟自己有約,我必須去散個步、我要看本書。」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莫名其妙,認為你是個不合群的怪人。但是,我們曾認真思考到底有哪些事值得我們付出如生命般珍貴的時間呢?很多年前曾經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在電視節目裡對談,主持人在調整燈光的空檔時,詢問聖嚴師父:「我知道您行程很多,非常忙,不知道您如何規畫時間?」只見聖嚴法師很嚴肅地回答:「我不忙,雖然我行程是很多,我是很趕,這二十分鐘在這裡,下半小時在那裡,但是我的心都在,忙是心不在了。」的確,「心不見了」,中文造字就是忙,而吾心在就是悟。這一段對話多年來一直提醒著我,忙不忙只是心理上的認知,而且以生理學的觀點來看,你不管坐在書桌前或躺在沙發上,其實都是消耗一樣的能量,累或不累只是我們主觀的感覺。蘇格蘭有句諺語:「辛勤工作絕不會致人於死,人們只會死於厭煩與壓力。」我們所謂的累通常是來自於壓力與精神困頓,肉體的疲憊只要睡個好覺就能恢復,但是來自內心的厭倦感往往再怎麼休息也無濟於事。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一秒一秒來,也一秒一秒消失,我們唯一能掌握的就是當下,當下也是我們唯一能處理,能運用的時間。不必去想從前已經做過多少事,有多辛苦,多久沒有休假,也不要去擔心往後還有多少任務要完成,或是有多長的路要走,因為擔心也沒用,試著把每個時刻當做全新的開始。或許我們做不到修行者所說的,在一呼一吸間休息,但是我們應該能做到,在一呼一吸的每個瞬間去感受,去珍惜眼前相遇的人事物。除了心靈的修練之外,我也在察覺心開始著急時,用吐納深呼吸的方式來讓自己安靜下來,我們的心跳、呼吸、血壓是屬於自律神經系統,也就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是呼吸例外,我們可以用深度的腹式呼吸,讓亢奮的交感神經穩定,並且抑制產生壓力的荷爾蒙,讓緊繃的肌肉放鬆。人生很多時候,真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許多事接踵而來,不得不處理,但是我總提醒自己,外形可以趕,但是心情不能急,一急就會失去柔軟的心,失去感恩的心,也就失去了品嘗生命滋味的餘裕。
-
2020-07-3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消暑吃冰反而更熱!中醫教你10招超有感降溫解熱秘訣
夏季炎熱的天氣,不只容易食不下嚥、心情煩躁,更嚴重的是會造成許多熱病發作,一不留意可能影響健康!而錯誤的消暑、降溫方法更會傷害身,甚至加重慢性疾病的病情。中醫師賴睿昕提供10招杜絕熱浪威脅的良方,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做,有效幫助改善暑熱的不適,還具有預防保健的效果。第1招:早晨散步運動是最好的身心調節方法,夏季可選擇上午7至9時氣溫較低的早晨,此時太陽才剛出來,依循太陽的運行,能增長陽氣、養心氣;從事適度的有氧運動,不僅能鍛練身體,也能調節脾胃功能及穩定自律神經,幫助夜間安穩入眠。第2招:靜坐30分鐘夏季炎熱的高溫,容易令人心煩氣燥,不只情緒受到影響,也會加重心臟的負擔。 中醫認為「靜則神安」,建議可在晚飯後靜坐30分鐘,並配合腹式呼吸法,不僅可以幫助心平靜下來,同時藉由呼吸能夠穩定自律神經、調整心跳及血壓,以及調節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讓心腦徹底休息。第3招:喝白開水炎熱的高溫,容易過度流汗,一定要充分補充水分,千萬不能等到很渴時才喝水,建議每小時喝一杯白開水,大約是250c.c.,一日水分攝取至少達到2000c.c.;若是在戶外活動更容易大量流汗,最好每20分鐘喝水一次,一日喝水量建議達到3000c.c.。第4招:多吃蔬果蔬果是很強的抗氧化食物,尤其深色的蔬菜及水果,富含大量的多酚類抗氧化劑,可防止自由基產生、降低膽固醇,並修復受損的心肌細胞,有助改善血管健康、穩定心律。夏天水分攝取不足,很容易造成便秘,建議多吃粗纖維的蔬果,例如:芹菜、香蕉等,有利於通便。另外,大蒜、洋蔥可幫助調節血脂、穩定血糖,減少血栓的形成,有益心臟健康;秋葵、茄子、海帶及燕麥等黏稠食物,不但可防止血栓及血液黏性增加,也能增加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第5招:減少攝取刺激性食物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防護力不佳的族群,最好盡量少碰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咖哩、竹筍、酒,以及油炸食物等,都屬於中醫所稱的「發物」,攝取過多的話,容易引發過敏,甚至加重皮膚炎的病情。第6招:避免生冷飲食夏天高溫、悶熱的環境,不少人嗜吃冰品、冷飲降溫,但生冷飲食反而會造成體內濕熱氣不容易排出,同時也會影響脾胃正常機能,造成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讓原本虛弱的脾胃功能更加低落,更容易出現食慾不佳、疲倦等症狀。第7招:多吃點堅果類堅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纖維及不飽和脂肪酸,包括:杏仁、腰果、榛子、核桃、松子、板栗、開心果、夏威夷果等,具有改善心臟機能的效果,建議每天吃10~20克,有助提高好的膽固醇,防止壞的膽固醇更高,避免損害血管健康。第8招:適量喝綠茶由於綠茶屬於未發酵茶,具抗氧化作用的兒茶多酚,以及有抑制血栓形成的綠茶素,可防止細胞及組織被氧化破壞,同時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中醫認為,喝綠茶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清心除煩、降火明目、止痢除濕等功效;不過,胃腸功能不佳者要注意不能空腹喝茶,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另外,有便秘及心血管疾病者,則不適合喝濃茶,以免加重腸胃及心臟的負擔。第9招:喝綠豆湯夏季天氣濕熱,容易感到倦怠、沒有食慾,甚至容易火氣大,造成身體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例如:口臭、口苦、冒痘痘、便秘等問題,且夏季細菌繁殖快,容易傳染腸道疾病。此時,喝綠豆湯是最佳的消暑、解毒良藥,有清心利尿、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等功效,能調節胃腸功能、提高免疫力。第10招:喝紅豆水赤小豆性偏寒,具有去濕、利水、解熱等功效,同時能夠減少細菌及病毒滋生,改善小便黃赤、頻尿的困擾,達到預防泌尿道感染、發炎的效果。延伸閱讀: 熱火氣大? 多吃4類食物幫身體消暑、退火 熱到快中暑 刮痧解暑人人都適合嗎?
-
2020-07-26 橘世代.健康橘
前胸痛到後背!「這些」症狀別輕忽,以免心肌梗塞找上門
李小姐近兩個月來總覺得胸口悶,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痛的感覺傳到背部,上網一查,發現自己的症狀和心肌梗塞好像,相當擔憂。醫師指出,李小姐其實是因為工作壓力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長期下來,出現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胸痛。台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吳寶榮醫師表示,李小姐不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也沒抽菸或身材肥胖,其胸痛常在休息時發生,並持續超過半小時甚至一小時。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是工作壓力衍生胸痛問題,建議可至身心醫學科門診尋求協助。若是本身有慢性疾病呢?吳寶榮也遇過一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65歲婦人,在一般診所接受規律治療,卻在近一個禮拜出現呼吸困難,夜晚平躺睡覺時會有咳嗽及胸口緊緊的感覺。丈夫直覺情況不單純,立即陪同婦人到心臟內科門診就醫。經初步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心衰竭及肺水腫,立刻轉診至具有心導管設備的醫院,接受緊急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置放術,目前已平安出院,接受門診追蹤及藥物控制。吳寶榮指出,上述兩個胸痛案例在門診都很常見。究竟胸痛是否為心臟病,需要先了解造成胸痛的原因,才能判斷,而胸痛的原因可簡單分為心因性、非心因性區分。心因性胸痛有哪些症狀?當心是心肌梗塞 心因性胸痛有可能是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膜炎、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狹窄、二尖瓣(三尖瓣)脫垂症候群等原因造成。其中,典型冠心症胸痛(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症狀為,前胸靠近左側有壓迫感,或是重物擠壓感,有時合併呼吸困難的感覺。悶痛感可能會輻射到左肩、下巴、背部、頸部或左臂內側。非典型心絞痛是噁心、嘔吐、頭暈或昏厥、感覺異常等。症狀發生時間可從數分鐘到15~20分鐘不等,通常這種疼痛如果與活動(工作或運動)有關,可以在休息或使用藥物(如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後症狀減輕。非心因性胸痛原因多,緊張憂鬱也有可能非心因性的胸痛有:一、肺部問題:例如肺炎、氣胸、氣喘。二、腸胃道問題: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胃穿孔等。三、胸廓肌肉神經疼痛:例如肌肉拉傷、帶狀泡疹引起的神經痛、挫傷或撞擊後的疼痛等。四、情緒問題:例如憂鬱、緊張或壓力可能會引發胸悶、胸痛,有時還會合併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最典型的就是換氣過度症候群。胸痛要不要就醫?2個關鍵點協助判斷如何自我評估是否需要盡快就醫或進一步檢查?1.胸痛的感覺及位置首先,從疼痛的感覺及位置來看,假使疼痛是刺刺的痛,集中在某一個點,或是有壓痛點,抑或伸展動作會加重疼痛,這些都比較像是肌肉神經的痛。通常適度休息或服用止痛、肌肉鬆弛藥物可緩解症狀。如果胸口正中央有灼熱或噁酸水,就偏向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假使胸痛感覺像壓迫感,有呼吸困難或冒冷汗等心絞痛現象,疼痛範圍大約有一個拳頭大小,位置在胸口中間偏左,甚至會痛到下巴或左上臂,就要強烈懷疑與心臟血管狹窄有關,必須盡速就醫。 2.胸痛的時間其次是疼痛持續的時間,假使短暫幾秒鐘就消失,通常比較不是太大的問題,只需觀察。如果疼痛已經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完全沒有惡化跡象,比較傾向於非心因性的胸痛。一旦胸痛位置及範圍符合心絞痛的症狀,且持續5分鐘以上,並導致患者無法再繼續目前的活動或工作,且引起呼吸困難等加重病情的症狀,就要考慮前往急診就醫,必要時撥打119請求協助。 吳寶榮呼籲,有胸痛問題,應就醫請專科醫師檢查,才是上策。本文摘自《今周刊 幸福熟齡》|幸福熟齡延伸閱讀。頭暈頭痛,是中暑還是熱衰竭?牢記急救步驟、注意不曬太陽也中暑的6個原因。頭痛該吃止痛藥嗎? 林志豪醫師:破解4大常見迷思。拉血便、黑便是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大腸癌造成,出現6症狀要小心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22 科別.消化系統
腸道不健康會讓人焦慮 每天吃這種水果有助改善情緒
現代人工作忙碌,女性上班族喜歡團購珍奶等含糖飲、蛋糕當作下午茶,常吃甜食不只容易變胖,也可能使腸道不順。董氏基金會今年2月針對1068位15至69歲國人進行身體快樂指數網路調查,發現腸道順暢力和水果攝取量相關,進一步分析腸道順暢者,發現每日吃足2份水果的比率是吃不到1份者的四倍。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專員游芷欣表示,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普遍飲食不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在全穀類、蔬菜等含較多膳食纖維的食物中,19歲以上國人超過8成攝取量不足,尤其水果較難入菜,更容易忽略攝取;還有超過4成民眾天天喝含糖飲料。董氏2019年調查也發現,國小學童攝取越多零食、油炸物、含糖飲料,越容易亂發脾氣、肚子不舒服。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表示,腸道菌叢及腸道環境的不穩定,可能引發健康問題,包括腸躁症、腹瀉、便祕等腸胃功能性障礙,同時也影響免疫力、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影響身心平衡。王彥博說,據加拿大2013年研究指出,腸道菌叢改變會影響類焦慮及憂鬱行為。腦與腸有著雙向影響的密切性稱為「腦腸軸」,腸道健康、飲食與身心狀況密切相關;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研究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對情緒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提升31%活力感,改善負面情況。董氏營養師尤宣文提醒,民眾每日應至少攝取25至31克膳食纖維,日常飲食中要吃足2份水果,以水果取代高油、高糖點心,補充高營養密度、富含膳食纖維、酵素、植化素的水果,像是奇異果、木瓜、鳳梨、藍莓、葡萄和柳橙等,並均衡飲食,以維持身心健康。
-
2020-07-22 養生.聰明飲食
上班族腸道不順 下午茶啖珍奶配蛋糕不如吃奇異果和木瓜
現代人工作忙碌,上班族女性喜歡團購珍奶等含糖飲、蛋糕當作下午茶,但常吃不只可能變胖,也可能使腸道不順。董氏基金會今年2月對1068位15至69歲國人進行身體快樂指數網路調查,發現腸道順暢力和水果攝取量相關,進一步分析腸道順暢者,每日吃足2份水果的比率是吃不到1份者的四倍。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專員游芷欣表示,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飲食不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在全穀類、蔬菜等含較多膳食纖維的食物中,19歲以上國人只有不到2成攝取足量,尤其水果較難入菜,更容易忽略攝取;此外,有超過4成民眾天天喝含糖飲料。董氏2019年調查亦發現,國小學童攝取越多零食、油炸物、含糖飲料,越容易亂發脾氣、肚子不舒服,且呈顯著正相關。北榮胃腸肝膽科、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表示,腸道菌叢及腸道環境的不穩定,可能引發健康問題:包括腸躁症、腹瀉、便秘等腸胃功能性障礙,同時也影響免疫力、腸道菌落多元性經由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影響身心平衡。王彥博說,據加拿大2013年研究指出,腸道菌叢改變會影響類焦慮及憂鬱行為。腦與腸有著雙向影響的密切性稱為「腦腸軸」,腸道健康、飲食與身心狀況密切相關;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研究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對情緒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提升31%活力感;改善負面情況。董氏營養師尤宣文提醒,民眾每日應至少攝取25至31克膳食纖維,日常飲食中要吃足2份水果,以水果取代高油、高糖點心,補充高營養密度、富含膳食纖維、酵素、植化素的水果,像是奇異果、木瓜、鳳梨、藍莓、葡萄和柳橙等,並均衡飲食,來維持身心健康。
-
2020-07-21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人人有,如何分辨是病還是情緒?精神科醫師這樣判斷
平常在螢光幕前光鮮亮麗的藝人,多多少少都會承受演藝界強大的競爭壓力。不論中外,近年來經常傳出藝人罹患憂鬱症,甚至也有不少自殺的案例發生。似乎,憂鬱症在現代的社會變成了一種流行。然而,一般人或許會問「憂鬱真的是病嗎?」「我得了憂鬱症嗎?」只要上網,就可以查到無數關於憂鬱症的資料。開始去看自己是不是有上面所言的「症狀」,而自己也好像很符合「憂鬱症狀」,常常遇到了一些挫折,就心情不好、吃不下、睡不著、煩惱到很難做決定、想著事情會解決不了、似乎沒什麼希望的感覺。其實,憂鬱的情緒人人有,大多來自生活上的壓力事件,很多人也處理得不錯。然而,在醫學上,對憂鬱症的標準會嚴格一些。除了「憂鬱的心情」之外,還擴及「憂鬱的思考」、「憂鬱的行為」、「憂鬱的生理」等,加上時間拖得比較久,同時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影響到一個人的能力或其社會角色時,才叫「憂鬱症」。 其中,要小心某些原因導致的「憂鬱症狀」,特別是生理因素直接影響腦部中樞神經,例如:腦中風、甲狀腺功能異常、長期使用酒精而引發的症狀,此時建議就醫診治,經由醫師適當的評估處理解決病症。然而,若是續發於特殊原因的反應性憂鬱,例如:受苦於長期的身體病痛、感情問題、親人過世、職場壓力等,若嚴重到超過了一般情緒的起起伏伏,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影響到一個人的能力或其社會角色時,也建議就醫診治。但醫學上用較嚴格標準的診斷原則,會有一個盲點─症狀較輕微時,不會去注意,常常拖到較嚴重了才就醫。不管是「憂鬱症狀」也好,較嚴重的「憂鬱症」也罷,都應該把「憂鬱」當做是一種警訊,也就是「現在我要好好處理一下」。除了自己可以試著處理看看,也要懂得適時尋找專業人員協助。憂鬱症的成因涵蓋生物、心理、社會或靈性層次,也包括不同的潛在因子、促病因子與惡化因子。精神醫療的處置,需要根據這些因素來評估與診斷,並為病患量身訂做治療計畫,排除相關器質性因素(因生理疾病、其他藥物或成癮物質所誘發),施以個別化的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自律神經調節法、各種形式的心理治療等),並且一路陪伴著病患,才能讓這群受苦的人得以漸漸從憂鬱的死蔭幽谷中走出來。
-
2020-07-19 養生.運動天地
什麼時候運動最有效?一定要在肌肉最活躍時段運動嗎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圖解版.下半身肌力鍛鍊法》,作者中野‧詹姆士‧修一】肌肉最活躍的時段學生向我提出的眾多問題中,最普遍的就是「什麼時候運動最有效?」從運動生理學來看,運動效果最好的時段是下午4點到6點。這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切換的時間。交感神經在早上起床後,白天活動的時間處於活躍狀態;傍晚後則逐漸由副交感神經接棒。一般認為,交感神經在這個時段仍使體溫維持高溫,但又不會過度緊張,應該是活動肌肉的最佳時機。不過,一般人只是為了健康,每天跑步30分鐘或1小時,或只是做某些肌力訓練,就不需堅持一定要在這個時段運動。尤其要上班族在傍晚4點到6點之間運動,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運動如果不能持續,就不會有效果。希望運動能夠持續,就要選擇你覺得運動時最無拘無束、心情愉快的時段。何時運動心情最好、最能持之以恆,實在是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在你最有心情、最能堅持不懈的時間去運動,就是對你最有效的時段。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歡在什麼時間運動,不妨在各個時段都試試看。覺得自己不可能晨跑的人,也姑且找一天早上跑跑看,說不定會渾身舒暢呢!>>推薦閱讀:增加下半身肌肉是逆齡抗老的唯一方法?專家這麼說肌力訓練也能改善身體冰冷肌肉有維持、提高體溫的功能。因為有自律神經的運作,我們的體溫恆常保持在37℃左右。當外界氣溫低於37℃時,我們仍然能維持正常體溫,是因為人體可以自行產生熱能,使體溫控制在穩定的程度。而對於「產生熱能」貢獻最多的人體組織,就是肌肉。身體熱能的生產,有60%來自肌肉、20%來自肝臟與腎臟、20%來自棕色脂肪組織(是一種燃燒熱量的細胞)。肝臟、腎臟的部分我們使不上力,但肌肉量卻可以靠努力而增加。可想而知,肌肉量減少將使身體的產熱功能衰退,導致體溫難以維持。身體冰冷或日常平均體溫不到36℃的人,多數為肌肉量不足。要使體溫升高、改善身體冰冷的問題,最該做的事就是「增加肌肉量」。身體冰冷、體溫低的人,不只產熱工廠中的肌肉太少,連那些碩果僅存的肌肉也無法好好運轉。肌肉放著不用,並不會自行產熱,必須要動起來,才會產生熱能。因此,要升高體溫,必須同時達成以下兩個條件:①增加產熱工廠中的肌肉;②使肌肉動起來,以產生熱能。這兩個條件相輔相成,才能達成升高體溫的目標。肌肉中布滿血管,而體溫上升則是血液集中的關係。所以,如果你的肌肉量夠多,血液便會大量集中,使降低的體溫升高。許多女性誤以為肌力訓練會變胖或變成「金剛芭比」,其實,鍛鍊、活動肌肉能夠預防並減少身體冰冷的問題,而這正是女性朋友們共同的困擾呢!
-
2020-07-02 科別.腦部.神經
男全身摸到就痛懷疑卡到陰 原來罹患「公主病」
一名52歲男子平日沒有慢性病史,不菸不酒,偶爾快走當作運動,但最近身體卻多處莫名疼痛,四處求醫但仍毫無改善,不僅影響睡眠,白天也精神不佳,一度還擔心是否「卡到陰」直到醫師確診為「纖維肌痛症」並經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他才解除困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致螢指出,患者平日沒有做耗費體力的粗重工作,但全身各部位疼痛卻如影隨形,即便到多家診所、醫院就診,做過不少抽血及放射檢驗,都未能改善。也曾經吃了一陣子止痛藥,似乎稍有些改善,但沒多久疼痛又來襲。除此,患者還經常晚上失眠,導致白天工作精神不濟,連以往熱衷爬山、打球也提不起勁,令他懷疑自己自律神經失調、碰上更年期,甚至以為是卡到陰、被下降頭等。吳致螢指出,經詳問病史、臨床表現及壓痛點檢查後,確診是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只要摸到哪,就會痛到哪,甚至輕觸身體也會造成莫名疼痛。由於外人無法體會患者的痛苦,因此常會以為是無病呻吟,就醫也會被當成詐病或心理疾病。他強調,纖維肌痛症的盛行率約2至4%,以女性患者居多,確切致病原因不明;一般認為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失調或和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包括疼痛刺激太嚴重或持續太久,造成中樞對疼痛感受的敏感化;腦部容易將不是疼痛的刺激,誤認解讀為疼痛訊號,以致體內疼痛抑制系統功能下降。他說,疼痛感猶如警報系統,對身體具示警作用,讓人可適時就醫,及早治療,但此病有如警報器故障,一直發出假警報,使病人身體或心理提心吊膽;不僅嚴重干擾正常工作及作息,甚至造成焦慮、憂慮及失眠。病人因此常遊走於神經科、身心科、骨科、風濕科和復健科,仍找不到原因。他強調,目前仍無法以醫學檢驗儀器協助確診,甚至針對疼痛部位的肌肉切片檢查,在顯微鏡下也觀察不到任何的肌肉發炎病變。不過研究顯示,早年受傷、感染,或遺傳及環境因素都可能是致病因子。吳致螢提醒,目前無法以單一因素歸咎病因,不過可藉由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物,以及物理治療、體能訓練及認知行為治療等方式,達到改善症狀效果。
-
2020-06-30 科別.骨科.復健
從早上起床到晚上洗臉,這些姿勢都是腰痛元凶!專家教6種不良姿勢一次改善
不良姿勢讓骨骼歪斜,是引發疼痛的元凶人類從開始用雙腳走路以來,就有腰痛或肩膀僵硬的問題……。大家很容易以為這大部分是發生在中高齡者身上,然而,即使是兒童或年輕人,如果長時間維持相同的姿勢或是以錯誤的姿勢進行工作,當然也會出現腰部痠痛、肩部僵痛等情形。以不良的姿勢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寫字閱讀或者長期開車的話,由於腰部的肌肉收縮,會對骨骼施加壓力而導致疼痛。出現疼痛感後通常2~3天內就能痊癒,但如果是每天不斷重複進行,就會成為慢性化的症狀。利用骨科醫師的牽引治療或整復推拿師的按摩,都只能讓症狀獲得暫時性的改善。舉例來說,提拿重物就閃到腰的人,是因為負重加強了骨盆前傾情形而造成劇烈的疼痛。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支撐脊椎的肌肉也逐漸衰退,身體各處就容易出現痠、痛、僵、麻等不適症狀。骨盆前傾本來就是造成腰痛的原因,但是這一點卻不太為人所知。如果從解剖學的觀點來說明,當腰椎過度前彎時,脊椎間隙會變狹窄,椎間盤就會往後突出,壓迫到神經而產生疼痛。如果能保持正確的姿勢,就不易產生疼痛,但是因姿勢不佳而改變了脊椎的彎曲狀態時,就容易出現疼痛感。不同的姿勢帶給椎間盤的負擔,就如同下頁圖片所示。根據資料顯示,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拿著10公斤的重物時,上半身的前彎角度如果是20度,對第3腰椎造成的負荷大約是220公斤。即使是沒有提拿重物的情形下,也會帶來約150公斤的負荷。跟骨盆前傾大有關係的就是骨力的衰退。但是,在做家事或交通等方面都變得很便利的現代社會中,實在很難維持正確的姿勢。不好的姿勢會骨骼無法保持生理性的S字型彎曲,對於背部上的多裂肌的支撐也很有限。利用能調整重心線的靠牆站運動,讓身體從骨骼開始重新挺直吧。靠牆站的動作在調整骨骼的同時,也能讓肌肉、骨關節或神經充分發揮功能,由於帶來的負擔也是最小的,因此可以預防受傷或疾病的發生。原本,脊椎動物的始祖是魚類。但是跟在水中的情形不同,在地面上必須直立起脊椎才能對抗重力。因此,請利用靠牆站好好鍛鍊肌力和骨力。不過,即使以靠牆站的方法矯正姿勢,但如果日常動作的習性沒改,那麼姿勢的改善也只是進三步退兩步的情況。以下要教大家一些小方法,讓想要快速揮別疼痛、恢復正常狀態的人,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改掉那些導致不良姿勢的習性。早晨從床上起身之前進行手腳猜拳運動,預防眩暈或走路不穩的狀況早上睡醒時,如果一下子就起身,有時會引發眩暈或身體搖晃不穩的狀況。有可能是因為睡覺時習慣維持一直側睡或趴睡的姿勢,造成局部性的血液循環阻礙。從太陽升起的早上6點開始,自律神經會從副交感神經切換成由交感神經主導。為了讓自律神經順利切換發揮功能,稍微呼吸一下後再活動才是順暢的起床方式。從脊髓延伸的運動神經在睡眠期間會被隔絕,因此不要立刻起身,建議先在床上做手腳的猜拳運動、伸個懶腰等等,重點就是要調整好末稍的血液循環後再起床。洗臉時輕輕地彎曲膝蓋、伸直背肌,可預防閃到腰雖然洗臉的時間很短,但突然從彎曲的姿勢挺起上半身時,腰部肌肉的收縮會對腰椎施加壓力,而成為閃到腰或腰痛的原因。每天反覆帶給腰部的壓力,就像不知不覺中水滿到溢出來一樣,會突然轉變成疼痛。雖然與盥洗台的高度也有關聯,但還是建議要洗臉時,先彎曲膝蓋、往後翹起臀部、伸直背肌,以腹肌用力的姿勢進行,才不會造成負擔。居家生活「坐沙發」靠著椅背並挺直腰部,一面看電視一面拉提腹部人在客廳裡,就會想把身體舒服地往沙發上靠,而呈現骨盆朝後方傾倒的放鬆姿勢。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這種坐在沙發上的日常習性,也是造成腰痛的原因。因此就算是坐在沙發上時,也要挺立骨盆、伸直背肌。儘量把椅子坐深,然後挺直腰部。但假如將整個背部都挺直靠在椅背上的話,骨盆就會後傾,反而造成身體的背部緊繃,所以最好能在背後放一個靠枕支撐腰部。居家生活「用餐」坐在椅子上進食的時候,挺直骨盆、腹部向上拉提用餐時,可能容易因為投入其中,而在不知不覺中養成駝背的習慣。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如果以駝背的姿勢用餐,會壓迫到胃的上方,導致消化時間拉長。用餐時,椅面大約坐一半、挺直腰部,讓骨盆筆直地挺立。挺起骨盆的方法,就像拉提腹部、往上伸展背部的感覺,請依這種狀態確認骨盆的位置,試著將上半身前傾或後傾以進行調整。最輕鬆自然的坐姿,就是骨盆挺直的狀態。骨盆一挺直,腹部就往上拉提,因此不會壓迫到胃部和內臟。感覺就像從臀部到頭部呈一直線伸展的狀態。只要挺起位於耳朵下側的胸鎖乳突肌,頭部就會回到頸部正上方,背肌也得以伸直。居家生活「洗澡」洗澡的時候也要避免採取前傾的姿勢不論是泡澡或淋浴,洗澡時如果採取前傾的姿勢,就會讓頭部往前低下,造成背部蜷曲。洗澡時用熱水溫暖身體,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具有全身按摩的效果。這時候如果背部或腰部蜷縮,身體就會出現血液循環好以及循環不好2種情況。你是否有過明明剛洗完澡,腹部卻感到寒涼的經驗?這是因為背部或腰部蜷縮,導致腹部肌肉緊繃而阻礙了血液循環。泡半身浴同時看書,能夠放鬆身體似乎很不錯,但如果因此養成駝背的姿勢習性,那就太遺憾了。當背部緊貼在浴缸壁面、伸直背肌時,血液循環就會暢通到頸部,因此可以從身體的內部往外整個放鬆。居家生活「就寢」用毛巾矯正睡眠姿勢睡覺的時候也會有重力壓迫,很多人為了避免腰痛或造成負擔,於是採取側睡的方式。如果採取側睡的姿勢,會在同一方向施加重力,導致骨骼和肌肉扭曲歪斜,所以不建議使用這種姿勢。睡覺時會腰痛、早上起床時會腰痠的人出乎意料地多。睡姿選擇仰臥最佳。將浴巾捲成圓筒狀、墊在膝下,可以減少骨盆前傾的負擔,減輕對腰部造成的負荷。如果背部的疼痛狀況嚴重,就要放個能支撐頸下的枕頭,或者將毛巾捲成圓筒狀放在頸部下方。只要頸部不懸空,就能消除骨盆前傾的負擔。為了方便翻身,使用較長的矯正枕頭才是正確的作法。透過翻身的動作,可以矯正骨骼和肌肉回到原本應有的位置。身體的歪斜或疼痛也會影響到睡姿,因此矯正才是重點所在。書籍介紹書名:睡前1分鐘!靠牆站 整好脊:最強一個動作,刺激抗老荷爾蒙分泌,遠離肌少症、骨質疏鬆症、關節炎!作者:山本江示子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09/06作者簡介/山本江示子靠牆站抗老化課程‧醫療舞蹈教練醫療社團法人蒼樹會山本骨科理事15年前開始經營抗老化美容皮膚科,做過5萬人以上的抗老化治療。提出抗老化光是靠外表是不夠的,還必須綜合牙科、基因、內分泌、自律神經、排毒、身體姿勢等相關領域,才能達到抗老化的目的。對身體的肌力、平衡能力的變化與變形性關節症等疾病,進行相關研究及有效的實證。並致力於普及「醫療舞蹈」,指導大眾如何與患有疾病的高齡患者一起過著開朗年輕的生活方法。就任美容皮膚科Softmedi株式會社董事長、(社)日本分子矯正醫學會會員、(社)國際先進醫療統合學會會員、美國抗老化醫學會(A4M)所屬、(財)內面美容醫療財團公認專業教練、臨床基因醫療學會會員、(社)日本胎盤研究會beauty health顧問、日本functional協會教練、毛髮診斷士、醫療回春專家、Rex system教練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小黑蚊」其實不是蚊子!紗窗擋不住,不想留下滿腳紅豆冰,皮膚科醫師教你這樣做 手腳綁病床2小時後,我覺得我「不是人」...朱為民醫師:生不如死的「約束體驗」,竟是照護現場的真實
-
2020-06-19 科別.腦部.神經
睡不好渾身不舒服檢查沒問題 醫師:可能自律神經失調
「我容易緊張,晚上不好睡,半夜容易中斷醒來,一直到天亮都沒睡,早上精神很不好。身體不舒服,症狀很多」,一名病患向醫師訴說這種情況讓他常會頭暈、耳鳴、頻尿、心跳很快,且喉嚨感覺有痰、便祕很嚴重,全身都不舒服,檢查報告出來卻沒有什麼問題。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表示,診間常出現身體不適的個案,訴說看過很多醫生,但檢查報告結果都正常,最後被轉介到精神科治療;這些個案大多因長期身體不適,包括睡不好、心悸、頭痛、腹瀉、沮喪、疲累等症狀,進而衍伸出焦慮及憂鬱的情緒,這類個案可能是罹患了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他指出,自律神經失調不能算是一種病,它是一個症候群,但長期下來卻會誘發疾病的產生,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焦慮、憂鬱、恐慌等,千萬不能輕忽。余錦星表示,自律神經系統大致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兩類,自律神經失調時,身體會出現一些警訊,告知個體該注意自己的生活狀況,自律神經失調大多是壓力或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如果找對源頭加以介入調整,才能有效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他舉例說,交感神經好像是汽車的油門,副交感神經是煞車系統,唯有互相配合好,車子才能順利操作,任何一個出現故障,都會導致嚴重的事故產生。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除做好壓力管理,養成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外,也要有良好的紓壓管道。但症狀嚴重時,建議可搭配藥物、心理治療或生理回饋治療介入,更能有助改善不適的症狀。生理回饋治療主要是藉由測量身體生理變化的儀器,經由儀器將生理訊號轉換成圖像、數字、聲音等,並將這些訊號回饋給個案,幫助個案了解生理反應和情緒的關聯,除可做為檢測個案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也可做為治療介入的協助工具。藉由生動的畫面與臨床心理師的有效引導分析,幫助個案可以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經由學習如何控制與放鬆,來達到有效改善與管理自我的壓力。余錦星表示,上述個案經8次生理回饋治療後,睡眠與夜間頻尿症狀已明顯改善,從一開始夜間頻尿5到6次,下降到0到2次,有時可一覺到天亮,因睡眠改善,精神也變好,情緒也不再那麼焦慮跟緊張,身體不適症狀逐漸減輕。
-
2020-06-13 新聞.健康知識+
「冷底」最容易有5健康問題! 醫師解析發寒真相
體溫是評斷身體健康最重要的依據,當體溫一升高,可能代表體內已經出現發炎反應,但是如果體溫過低,一樣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屬於虛寒體質的人,本身因為陽氣不足,長期處於寒涼的狀態,進而容易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外科主任陳建宏及中醫師廖千慧兩位醫師的說法,屬於虛寒體質的人,很容易感冒、經常鼻子過敏、頭痛,而且容易發胖,至於女性經常有內分泌的問題、男性則會影響性功能,甚至可能因為體溫低、代謝變差而出現三高疾病、中風,或者是讓免疫力下降,嚴重時,還有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 1、血循變慢,體重飆升 人體體溫每下降1℃,基礎代謝率就會減少約12%,身體的基礎代謝變差之後,就容易導致肥胖。另一方面,身體一旦感覺寒冷,體內的血管為了不讓體溫持續下降,便會呈現收縮變細的狀態,但卻會造成身體的血液循環狀態變得更差。 當血液循環持續不良後,血液將無法將體內的糖分與脂肪等能量來源,順利運送到全身各個細胞,身體所需的酵素、養分、白血球、抗體等物質,就無法經由血液運送到全身,自然也無法順利排出體外,當這些物質儲存囤積在體內,就會造成肥胖。 2、代謝變差,三高上身 如果新陳代謝好、生活習慣佳,吃下肚的脂肪以及糖分等物質,就容易被分解代謝掉,但是虛寒體質的人體溫偏低,這些物質無法被燃燒殆盡,只能留存在體內,時間久了,累積多了,就會導致三高狀態的發生;當三高症狀無法緩解,長時間下來,還有可能引發中風、猝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3、免疫力降,腫瘤細胞旺盛 有研究指出,當體溫上升1℃,身體的免疫力會增加5~6倍,相反地,當體溫下降1℃,免疫力則會降低約30%。 我們都知道免疫力是指白血球的活動力,當人體因為病毒或是細菌感染時,不僅會發燒,身體也會呈現高燒的實熱狀態。這也就是說,當發燒時,就表示白血球正在努力對抗病毒或是細菌的感染。 但是,如果身體溫度降低了,血液循環變差,體內隨著血液運行的白血球數量就會相對減少,對抗細菌或病毒的防禦力也會跟著降低;不但容易感冒,也可能因為無力抵禦體內的壞細胞分子,而讓腫瘤細胞活動變得更旺盛。 4、內臟功能效率低,泌尿、皮膚出問題 體寒造成全身的血液循環變差,連帶的會讓身體細胞與內臟的活動力下降;不但無法將身體所需的物資完整運送到各個部位,就連體內的老舊物質、毒素也無法排出體外,就會使得細胞與內臟功能的運作效率大大降低。 如果是腹部以下的體溫過低,大腸的運作就會變弱,因而造成便秘;女性則是卵巢、子宮的血流變差,運作效率不彰,進而影響體內雌激素、黃體激素的分泌狀況,最終導致月經不順、不孕症等,甚至還會有流產的情形發生。再者,從男性的角度來看,一旦影響腎臟、膀胱的功能,就會出現性功能障礙,影響泌尿以及生育功能。 另一方面,因為體內的老舊廢物無法排出體外,這些毒物就會轉而釋放在血液中,表現在皮膚上,就會以長痘痘、黑斑、雀斑、乾燥、凍瘡、裂傷等皮膚問題,或者讓原本就有的皮膚問題更加惡化。 5、情緒不穩定 如果下半身的溫度過低,則會造成血管收縮,血液就會容易蓄積在上半身,如果遇到氣的運行紊亂時,容易出現臉部潮紅、心悸、呼吸困難、情緒失控等症狀。 尤其,秋冬季節原本就是好發季節性憂鬱的時候,體寒的人容易有心慌的感覺,一些與「氣」相關的疾病,例如倦怠、食慾不振、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精神性疾病,相對的,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延伸閱讀: 天熱懶洋洋是體內濕氣太重! 3行為最好不要繼續做 黴菌會跑進身體發芽! 家中4處最易暗藏致命危機
-
2020-05-29 新聞.杏林.診間
門診秒殺、講座爆棚!許瑞云靠的不是哈佛醫師頭銜,而是她找出病痛背後的原因
她的門診預約秒殺,她的健康講座座無虛席,她是哈佛畢業的博士醫師,但能讓她風靡全場的,不是她顯赫的學經歷,而是她談的是「心」、療癒的是「關係」,替「求治」的男男女女,找到病痛的源頭。 原來身體的沈悶鬱積,都「存乎一心」,若能從源頭處理、讓愛流動,問題將不再是問題。這就是許瑞云醫師,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科學腦變成療癒神醫?她對症的是「破碎的心」 「我在美國行醫幾年後,愈來愈挫折,因為我發現許多病都治不好,無論是藥物還是手術,都只能『控制』,即使已經在哈佛最大的醫院診療,擁有頂尖的設備與儀器,但對於很多困擾病患的疾病,依舊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方式,這並不是我要的。」 許瑞云談及她轉向其他療法的契機,語氣溫和而堅定,動機很單純,身為一位醫師,她想真正幫助病患,遠離病痛的糾纏;或是說,梳理內在的糾結。而她發現疾病跟心理有明顯關聯,像是失眠、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發炎等等,生病背後的原因,往往與身心靈失衡有關。 「我尋求、學習許多另類療法後發現,許多病不是醫師醫好的,而是『自我療癒』,我們的身體是很精密的儀器,只是過去我們都太輕忽自己的能力了。」 過去擁有「科學腦」,並長期受到西醫薰陶與訓練的她,也在「轉念」之後,人生使命更加明亮而壯闊。她演講、出書、拍攝影片......行醫的熱忱不變,只是改變了方式,轉而以「能量」,引導大家走向身心靈平衡,過「不生病的生活」。 協助病人拿掉身上的「火」,明白世上其實沒有「怨」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每種病,不是突然才變成這樣。我舉個例好了,我們將人體的能量想像成河流好了,如果下流阻塞了,沒有處理上中游是沒有用的;如果河床壞掉了,身體難怪會兵敗如山倒。在我的診間,經常有找不出病因,或是醫治多年卻沒有起色的案例,但他們在我的診間,往往看一次就好了。」 仔細再探究許瑞云的所知所見,似乎在古老的智慧裡已經存有,只是幾千年後,再次靈光乍現。 「在與個案對談後,我協助他自己去發現、做出改變,有時就像是『轉念與自己和解』。例如前幾天一位個案,有長期無法克制的手抖,當他發現他是卡在心念情緒、人際關係後,回到家手就不抖了,我有做什麼特殊的事情嗎?沒有。」 許瑞云形容,她就像是看到病人皮膚有火,協助把火拿掉而已;她也沒有通靈能力,她只是點出糾結的地方。 「我從來不是在治病,病只是結果。我只是以同理心去協助打開心結,從我的角度客觀看事情, 設身處地為每個人想。通常讓我們『卡住的』,都是我們在乎的人;以至於過多的情緒,造成了身體能量的阻塞。可是無論是如何帶來的傷痛,沒有人會選擇『怨』,會感到痛苦,是因為『愛』;而最終,我們的內心仍是會選擇愛。」 第二人生與自己和解,覺醒「萬物唯心造」 「我帶著個案去了解,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對錯,我們需要的是覺察。覺得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情緒?我們並不是情緒本身,而是背後的『覺察者』。許多人被自己的念頭困住─我幹嘛活得那麼苦?可是當我們了解到,我們只是在經歷這個過程,學習當一個旁觀者來觀看情緒的升起和變化,就不會被困住了。」 許瑞云帶著高度覺察力,敏銳地察覺他人的變化,從中看見身心的交互影響,再為他人帶來無限的理解與寬慰,而她最佳療癒處方,竟是最簡單的「愛」。 「我協助他們後,他們都是越來越幸福、快樂,從原本痛苦的假象中解脫。我真正療癒的是心 ,不是身體。在我的眼裡,沒有生病的人。我相信若能協助大家從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情緒打擊中成長,直接使家庭和諧,間接讓社會更和諧,每個人都能『人逢喜事精神爽』。」 在許瑞云的粉絲團與社團(註)中,無論是愛情的傷、親子的悶、家庭的痛,每個人都能安心地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許瑞云也不厭其煩地分享「愛與和解」,再深刻的懊悔與迷惘,終究也會雨過天晴,因為萬物唯心造,重回人生最初衷,沒有解不了的難題。 「我們跟社會是一體的,我們無法真的獨善其身。我始終認為,要將愛擴及到全世界。當心只有自己時,容易將兄弟當競爭對象;當心擴大成一個家,會為兄弟有所成就而開心;再將心念擴大,你會為臺灣的每個人而祝福;再將心擴大成全世界,你也會為其他國家而喝采。」 走出人生困境,竟是一個彈指間?因為能困住你的,只有你的心。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許瑞云,請大家能回到心靈的安穩中,有天你眼中所看到的,將如同她所看見的:選擇愛的想法,做出行動的改變,一切都是幸福圓滿。 註:臉書搜尋許瑞云 原文刊登:.中年後與自己和解!哈佛醫師許瑞云的診間奇蹟:我不只醫病,更醫受傷的心延伸閱讀:.出門玩「蹲」不下去,人生就少了樂趣!拒絕肌少症,你需要4個重要處方.40歲後學會「放鬆」,到老都不怕慢性病!舞蹈家華碧玉:養生,其實首重「養心」.婚姻一個人難維持,老公不忠要原諒嗎?離婚可怕,婚姻裡的孤獨,更可怕
-
2020-05-25 科別.消化系統
人在鬧情緒、腸在發脾氣 大腸激躁症有4類型
「人在鬧情緒、腸在發脾氣」,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正常、受情緒不佳及飲食不規律影響,容易罹患大腸激躁症。一吃飽就腹痛跑廁所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會致命,但常需要長期的觀察治療,且一生中有可能會出現數次。根據醫學統計結果顯示,台灣目前每10位成人當中,就有1位是大腸激躁症患者;任何年齡層皆常見,其中以年輕人最多,中年人次之,50歲以上較少見,而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至4倍左右,有部分的女性朋友則會發生在月經期間或月經快來之前。28歲的李小姐是一名上班族,因個性要求完美,加上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喝水也不正常,因此罹患大腸激躁症;另一位病患王同學,面臨升學考壓力,導致一吃飽飯就腹痛,每天上廁所好幾次,仍感覺糞便沒解乾淨,同樣也是罹患大腸激躁症。腸胃較敏感的慢性病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比較敏感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腸子蠕動收縮比一般人還快,不僅僅是大腸出了毛病,還包括胃和小腸也會有一些症狀,因而產生腹絞痛、拉肚子、便祕及脹氣等症狀,尤其焦慮症及憂鬱症患者更為常見。此類病人因為長期累積的飲食、作息、生理心理因素、憂鬱、焦慮、生活壓力不正常等原因,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因此無法發揮正常應有的功能,最後造成胃腸蠕動不正常而引起。腹瀉型腸躁症患者最多臨床上,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解便習慣並不規律,依照病因及發生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腹瀉型、便祕型、腹痛型及混合型。其中以腹瀉型腸躁症患者最多,一天排便次數超過三次以上,常見剛吃完飯就立即上廁所情形。由於大腸激躁症是一些胃腸症狀的集合,且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很相似,因此在診斷腸躁症之前,首先要排除類似胃腸相關疾病,如乳糖耐受不良症、食物過敏、感染性腸炎、大腸癌或其他大腸器質性病變的相關疾病等。規律飲食作息及紓壓若確診為腸躁症,其後續治療及預防,除了針對病人症狀予以適當的處方外,其實要根本減輕或預防大腸激躁症發生的良方,不外乎就是避免刺激食物、規律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運動、適當紓解工作及情緒壓力等,再輔以定期的檢查,就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腸躁症常見症狀1.腹部絞痛、脹氣。 2.排便次數1天多於3次或1周少於3次。3.糞便外觀呈「羊糞狀」硬塊或稀軟便,嚴重時為水便並帶有黏液。4.腹瀉、便祕或腹瀉與便祕交互出現。5.殘便感,排便不乾淨。6.排便急迫感。7.不舒服症狀只發生於白天,夜晚及睡眠時較不會。8.雖長期受腸胃症狀困擾,但體重並不會減輕,也不會有嚴重併發症。
-
2020-05-15 養生.抗老養生
73歲卻有40歲好體力!名醫張金堅公開3養生秘訣 抗衰老、不生病
「你看,我Line都回得很快,比你還快!哈哈哈!」採訪當天,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以一貫飛快的說話速度、開朗的笑容現身,一邊強調他駕馭新科技一點都不輸年輕人,一邊以敏捷的腳步踩著樓梯,咻咻咻一下就爬上公寓頂樓,來到他精心栽培的花園,再端出令他自豪的現煮咖啡,暢談他「退而不休」的精彩生活。採訪當天,是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張金堅早上剛開完幾台刀,但他看上去仍神采奕奕,未見疲憊;說起又是行醫、又是研究咖啡的斜槓人生,話匣子一開完全停不下來,藏不住對生活的滿滿熱情。最令人訝異的是,眼前這位精神抖擻、廣受病友愛戴的名醫已經73歲了! 退休推廣乳癌防治,再拚創業不輸年輕人! 事實上,張金堅早在64歲就辦理退休,但他的醫學專業與高知名度總是讓他「閒不下來」,隨後受邀接任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的院長,也讓他決定秉持退而不休的精神,繼續在醫學領域貢獻所長、造服病人。 這幾年,張金堅回到台北,每周輪流在台大醫院、耕莘醫院、遠東聯合診所看診,主要治療乳癌、乳房鈣化、乳房纖維囊腫等各種乳房病症。許多病人堅持找張金堅看診,每年更有近百名乳癌病友指名要他開刀。因此,比起退休前一星期要開15台刀,張金堅現在仍有四分之一的手術量,是病人眼中無可取代的王牌醫師。 擁有超過40年的行醫經驗,張金堅深知癌症預防的重要,因此,他創立乳癌防治基金會,積極推動乳房篩檢、病友輔導等服務,直到現在仍經常主持健康講座,在第一線與民眾分享衛教資訊。 醫師開刀、演講不稀奇,有趣的是,張金堅這幾年迷上咖啡,開始閱讀大量醫學文獻,鑽研咖啡與健康之間的關係,不但出書暢談咖啡,甚至遠赴非洲、寮國、越南尋找優質咖啡產地,在70歲時自創了咖啡品牌,比年輕人創業還拼! 名醫抗老秘訣:不忘工作、填滿生活、活到老學到老 「我本來是想用減法過生活,結果比以前更忙!哈哈!」年過七旬仍保有充沛體力和靈活頭腦,不禁令人好奇,身為醫師的他是不是有什麼獨門抗老秘訣。 張金堅不諱言,隨著年紀增長,體力、記憶力、活動力都會隨之下降,即使身為醫師,這些老化現象一點也不會少,「所以人應該是要服老啦!但還是要想一些抗老的方法,把老化的過程slow down(減慢)。逆齡我是覺得不太可能,但凍齡是稍微可以的。」 退休之後,張金堅建議把工作量稍微降低,但千萬不能忘記原本的專業,「因為你會覺得自己還是一個有用的人,還是可以服務社會。」講話、動作都很快的張金堅是急性子,自嘲又是勞碌命,受不了整天無所事事,「所以就要把時間填滿,不要讓他空隙很多!」 醫療工作與咖啡研究佔據了多數時間,透過這兩項活動鍛練腦力、增加人際互動、保持與社會接軌,都是他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 張金堅強調,「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活到老真的是要學到老!比如說你要去學會電腦啦、學會手機啦!」醫學的日新月異,更敦促他不斷吸收新知,「如果拿外科醫生來講,以前都是開刀開很大,現在變成都是微創,所以我到現在還是會去參加國內外的醫學會議,甚至去當主持人。」 抗老也要服老!放慢步調讓生活更美好 不過,年紀大了,搭機出國難免造成體力上的負擔,怎麼辦?張金堅輕鬆地說:「一個大原則就是,要服老,但是要有抗老的策略,生活要去調整。」比如,以前出國開會,他總是把去、回的時間算得剛剛好,「那現在因為老了,我就早一點去,晚一點回來,多一些時間去休閒、去旅遊,這個思維就跟以前不一樣。」 搭公車、上下樓梯也學著放慢速度,以安全為優先考量。「服老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慢,慢活的人生就是樂活的人生,吃飯要慢、動作要慢。」說到這,張金堅突然話鋒一轉,「但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以前一台刀接著一台刀要開,午飯沒吃,肚子餓了看到便當就趕快吃,現在也是不小心就故態復萌,但有慢慢在改,哈哈!」 閒不下來的張金堅,退休後把以前無暇涉獵的事物通通排進行程表,尤其「咖啡」的研究與推廣不但是他第二人生的主角,更可說是行醫之外的第二生命。 一頭栽進咖啡世界!創造快樂不老第二人生 張金堅曾經長達30年,一喝咖啡就胃痛,直到某次偶然喝到好咖啡,身體竟未出現任何不適,引起他的好奇,便一頭栽進咖啡的世界,更在台商牽線下遠赴非洲,見識咖啡的栽種過程,最後決定推出自有品牌,與更多同好分享咖啡的美好。「這是人生嶄新的體驗!你有興趣,就會有更深的感情,就會更投入!」 一杯咖啡,為張金堅帶來的不僅僅是出書、創業的收穫,更重要的是,「你有額外的興趣跑出來,你接觸的人又更多,話題就更多。」因為咖啡,認識許多擁有相同興趣的年輕人,張金堅直言:「越老的時候,老實說,喜歡交年輕的朋友,這樣好像自己也變年輕,『老』這個字就離我很遠,無形的快樂就滋生出來!」 「朋友有很多種,有的聊咖啡,有的聊學問,有的聊旅遊...所以多交朋友不錯,人老的時候,從別人那裡吸收來的精華就可以豐富你的人生,生活就比較精彩。」 心情好,人當然不老。 不吃隔夜菜、冷凍食品!享受美食但控制「額度」 此外,張金堅在飲食、運動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尤其中年後新陳代謝降低,張金堅會控制澱粉的攝取量,也不吃油炸食物。早餐他常吃的是堅果、水果、煎蛋、麥片加鮮奶或少量吐司,再配一杯咖啡;若是外食,就專門挑夾鮪魚、蔬菜、水果的三明治,少碰火腿等人工肉品。 在家吃飯時,張金堅夫婦堅持選購當季食材,不吃冷凍食物和隔餐飯菜,烹調方式以清蒸、汆燙為主,多吃各類蔬菜,像是地瓜葉、空心菜、川七等,也強調彩虹蔬果,食物盡量多一些顏色,增加抗氧化物的攝取。而張金堅最愛的料理是用紅蘿蔔、白蘿蔔和干貝熬煮的排骨湯,用料簡單卻清甜美味!味噌湯、生魚片、納豆、優酪乳等也是他喜歡的健康飲食,身體自然越吃越好。 不過,張金堅偶爾還是會吃牛排、少量的三層肉滿足口腹之慾,「好魚好肉你都不吃,也是違背良心!」他調皮地說,但強調會控制紅肉的攝取量,只要某天吃太多,隔天就會節制,「你的扣打(額度)用完了嘛!就不能再用了!」不但少吃點,而且會多走路運動,「這不能討價還價,你缺一個都不行的。」 心理狀態也是健康的關鍵。「人老的時候,心要越單純,返老還童其實滿重要的。」張金堅說,複雜的事情要簡單化,越簡單越好,「不要想得太多、不要複雜化,有三件事情你做一件就好了,不要去做力不從心的事情。」安分一點,反而快樂一點。 退休以後,「健康最重要,其他都假的!」 年紀越長,智慧增加,但常人的煩惱,開朗的張金堅一樣也有。 「老實跟你講,人到老的時候都有死亡的恐懼,要是我哪天跌倒或是中風,或是被宣布癌症...雖然我是醫生,但什麼事情也由不得你啊!」即便身為醫師,張金堅不諱言他曾經痛風發作,目前也有高血脂、胃食道逆流,頸動脈、冠狀動脈甚至有些狹窄,必須按時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 他堅持健康飲食和運動,並且每年健檢,「你自己的身體,沒有就沒有了,人一躺下去就bye-bye了,所以健康最重要,其他都是假的!」妥善控制之下,張金堅仍然擁有超越同齡的好體力,並懂得珍惜時間,「會去思考怎樣讓自己活得更好,那就要更豁達,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生命就加值了!」 原文刊載於2019年04月11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73歲卻有40歲好體力!名醫張金堅公開:從三餐到運動的養生秘訣,抗衰老、不生病延伸閱讀:.身價7千萬還哭窮!他每年被動收入750萬元,42歲後悔太早退休:生活太花錢了.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害她2個月暴瘦15公斤!40歲被醫生判定早衰,她靠這招找回身體平衡.準備入籍台灣,惹怒黃安「真給黃家丟臉!」...黃秋生冷回:我根本不姓黃
-
2020-05-14 養生.家庭婚姻
她演活8點檔大反派爆紅 卻遺憾那些年對女兒的承諾都沒兌現過
母親節前夕,在演藝圈打拚多年的苗可麗,暌違30年再推出台語歌曲。身兼媽媽與女兒雙重身分的她,首度對自己的「心肝寶貝」深情告白。還記得自己的「心肝寶貝」,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第一次會爬、第一次學走路的畫面嗎? 對有一名18歲女兒的金鐘影后苗可麗來說,這些畫面,卻都不曾存在於她的記憶中。 「看著你睡甲流喙瀾」、「看著你對會爬到會行 頭一聲叫著阮媽媽」⋯⋯,也因此,在聽到藝人許效舜傳給她的台語歌〈心肝寶貝〉Demo時,臉上全是淚水。 大部分人對苗可麗的印象,不外乎就是一位演活八點檔中連珠炮般飆罵的反派、轉型摘下視后的好演員,卻不知道她的種種成就,是從女兒滿月後,自己就北上拍戲換來。 沒錢賺也要唱!帶女兒照醞釀情緒 為公益再度開嗓 「這首歌,沒錢賺我也要唱!」深受這首歌觸動、每聽必哭的苗可麗,希望把感動帶給更多人,決定與自己長期贊助的至善基金會合作,以愛心大使的身分,透過傳唱這首溫暖的歌,唱出為人母的心聲,也幫弱勢兒少發聲。5月8日,這首公益單曲在數位平台正式發行,這也是她暌違30年後再次推出台語歌,「很多時候給你的,並不是要你收下來,而是希望透過你的手,再傳遞出去。」 歌曲作詞人兼製作人林從胤透露,苗可麗為了醞釀情緒,錄音當天特別帶了女兒小時候的照片放在譜架上,幫助自己快速進入情緒,短短2小時便完成錄音。 2002年,苗可麗為了討生活,北上去拍戲, 把剛滿月的女兒交給台中的媽媽帶,母女長期分隔兩地,最久時,有半年才見到女兒一面。 有一次,姊姊三更半夜傳簡訊給我,一堆小朋友的照片,我好像在哪看過,才發現:『這是我女兒!』」她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當時突然意識到,女兒的重要成長階段,自己都不在場,「這麼陌生的場景,那時候的我在哪?一個人躺在床上,一直流眼淚。⋯⋯有很多不得已,才必須分隔兩地。」 缺席的母親,讓苗可麗對女兒充滿虧欠,揪心地說:「有時半夜醒來,我就一直盯著睡著的女兒看,發現她什麼時候長這麼大了……。」 那些年對女兒的承諾⋯⋯說不出口的企求 她揪心沒兌現過 還有一次,母女一起錄影,節目安排了一個她事先不知道的橋段。晚上要睡覺時,苗可麗看到床上擺了一張女兒寫給自己的信,信裡寫道:「我知道妳很忙,我最記得國小時,妳說國中要帶我上台北,可是沒有,一直到我國中的時候,妳說高中要帶我上來,可是也沒有。」 「我就覺得我很糟糕,一直開支票給她,可是都沒有兌現。」哭慘了的苗可麗,這才知道,原來自己說的話,女兒其實都放在心裡,卻從不說出口,就怕帶給媽媽煩惱。 「如果她一直要求我,她要上台北念書,我相信我會很困擾,因為我就是沒有辦法讓她來台北。」苗可麗解釋,不希望自己在拍戲時、熬夜還沒回家時,女兒是一個人在家、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補習⋯⋯。如果女兒在台中,家裡所有的人可以一起照顧她。「她只要有一絲絲非要跟我在一起不可,我應該就沒辦法安心工作。我一直覺得對不起她,但她從來沒有讓我覺得我對不起她。」 苗可麗很自豪,自己有個懂事的女兒。女兒會在她生日時,專程當日往返台北、台中,就為了親手送上生日蛋糕,給她驚喜;也曾在母親節,收到女兒專程拿來的一束手作乾燥花。訪問前一天,女兒傳訊說要去捐血,讓才捐過2次血的苗可麗大呼,這是今年最好的母親節禮物,比女兒買任何禮物都開心,「從沒想到女兒會去捐血,太棒了,有可能救到另一個人,內心是善良的孩子。」 相信一切是最好安排⋯⋯放下人生不完美 盼用陪伴圓滿親情 很難想像,螢幕上「潑辣」的苗可麗,竟從沒罵過女兒一句,甚至連講重話都沒有。母女唯一一次較大的衝突,是發生在一起去香港時。 那次,母女倆要搭地鐵,卻對要走哪個入口意見不同。最終,女兒妥協,聽媽媽的意見去了另一個入口,沒想到方向是錯的。「妳看,我說不是,妳就不聽!」女兒一氣之下自己先走,還走得很快,苗可麗走在後頭,根本追不上女兒的腳步,「我就想到我媽媽以前的畫面。」 原來,苗可麗想起過去高中剛出道時,有次與媽媽去逛街,當時她看上一條要價4千多元的裙子,媽媽小聲說:「尚貴啊(太貴了)。」很氣媽媽不讓自己買喜歡的裙子,她甩頭就走,一直走得很前面,不理會默默跟在後面的媽媽。 「我爸只是一個公務員,我當時也不懂得體貼,那條裙子對家裡來講是一個負擔。」當往事一幕幕浮上心頭,苗可麗發覺自己愈來愈像母親,「女兒的那個舉動,雖然我走在後面很生氣,心裡想:報應啊!那時候我媽就是這樣跟著我的啊。」 「我們可能都是不會直接說愛的人,說道歉也很笨。」苗可麗坦言,女兒的一些行為,與自己很像,「可是我們會在很多行為中,讓對方感受到其實我很愛妳、其實我很抱歉,都是以這種模式相處。」 過去,苗可麗幾乎每次談到女兒就要哭,直到有次看到一本書,內容寫到每個人遇到的事情,都是必須經歷的,「我可能今天必須要經歷出一張唱片沒紅,要去演戲、可能結婚後又離婚……,我必須經歷這些過程,才會有現在的我。」這讓她逐漸學習釋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些東西真的要取捨,你以前沒辦法選擇,才必須這麼做。」現在,苗可麗的影劇生涯走到自己可以做選擇的時候,她盡量不接占據時間的八點檔,寧願把時間留下來多陪家人,「盡量將這些不完美,讓它再圓滿一點!」 苗可麗也常跟女兒說,「妳要什麼,妳就要先給別人什麼,不能一直要求別人對妳好,妳要先對別人好!」 「我想要女兒將來在外面有很多人愛她、照顧她,就必須自己先去愛、先去照顧別人的孩子。」這樣的信念,讓她身體力行,6年來,透過至善基金會認領了6名偏鄉孩子,成為長期陪伴者。「以前我沒有特別覺得,今天幫助一個孩子念書可以得到什麼好處。我在女兒身上看到,她雖然不太會念書,但求學過程異常順利,我幫助這麼多孩子,這個福氣到我女兒身上了。」 這是她的真心,也是她要給女兒與每個人的真情告白。 Profile 苗可麗出 生:1971年現 職:演員、主持人學 歷:台中青年高中音樂科代表作:《 台灣霹靂火》、《台灣龍捲風》、《含笑食堂》等戲劇演出,及主持《超級夜總會》等節目成 就: 第48 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等原文:.半夜醒來,才發現女兒長大了」 她演活8點檔大反派爆紅 卻遺憾在孩子成長路上缺席延伸閱讀:.身價7千萬還哭窮!他每年被動收入750萬元,42歲後悔太早退休:生活太花錢了.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害她2個月暴瘦15公斤!40歲被醫生判定早衰,她靠這招找回身體平衡.準備入籍台灣,惹怒黃安「真給黃家丟臉!」...黃秋生冷回:我根本不姓黃
-
2020-05-09 科別.腦部.神經
心悸、失眠、暴躁易怒是更年期? 當心自律神經失控的5警訊
50歲徐阿姨在公司常笑臉迎人,但不久前母親罹癌,加上兒子出國學費高,導致一時壓力過大,讓她經常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也因精神狀況差,在辦公室對人頤指氣使,同事私下暗封「鬼見愁」,經輾轉就醫確診為更年期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茂森表示,以女性生殖內分泌學的角度而言,女性一生會遇到三次危機,第一次是青春期,第二次是懷孕期,第三次是更年期,共同特色為身體的性荷爾蒙起了極大變化,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會造成身心負擔。近20年來,因少子化、高齡化的結果,使女性花費更多心思栽培孩子,加上父母年邁需要照顧,因此50幾歲被當作「夾心餅乾」的婦女,經常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張茂森指出,50歲是漸漸進入更年期的年齡,體內動情激素明顯下降,當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持,會出現體力變差、器官機能退化、力不從心等,但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改變;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則會使抗壓性下降,當壓力大到無法應付時,就會出現頭痛、胸悶、心悸、恐慌、莫名其妙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然而,這群婦女在向外尋求協助時,因無法精確描述症狀,經常得不到親友的關懷與支持,看似無病呻吟卻又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張茂森提醒,當更年期婦女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時,不應被視為「病人」與「家庭負擔」,周遭的人更應提供強而有力的心理支持,並鼓勵她們積極治療,才能協助更年期婦女重返家庭與職場。 延伸閱讀: 抗壓性太好才生病? 培養4個習慣強化你的韌性 工作好累不想親熱? 可能是自律神經系統在影響你 
-
2020-05-04 橘世代.健康橘
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類面對疾病的不確定性,易產生不安感,神經緊繃,因防疫又長時間悶在家,焦慮加劇。中醫師建議,可揉壓3穴位鎮定心緒、自我保養,35歲以上者最好得找時間曬太陽,增加褪黑激素助眠。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指出,長期緊張焦慮、精神壓力或情緒煩惱,恐致頭痛、失眠、多夢、醒後困倦、腦力衰退、體力衰退、心情煩躁等症狀,這些不是腦的器官病變或特定精神疾病,統稱「神經衰弱」或「自律神經失調」。面對疫情緊張引發情緒焦慮 ,中醫科建議,可揉壓神門穴、內關穴和耳神門穴3穴位,平定心情、幫助睡眠,平時在家看電視或追劇也可按此3穴道做自我保養;此外,也得找時間去戶外曬太陽,能幫助容易入睡,尤其是35歲以上的民眾。顏素美說,由小指和無名指交叉處向下延伸到手腕的橫紋,二者交接點、筋內側凹陷處即「神門」;掌面腕橫紋中間向肘方向延伸三橫指長度,兩筋之間的凹陷處為「內關」;另耳上第一凹窩上緣,外3分之1處為「耳神門」。按壓穴位時,不需要過度用力揉壓,只要有感覺到酸、麻、脹、痛時,便可達到緩解效果,消除緊繃情緒;人35歲以後,褪黑激素分泌下降,平均每十年降低10到15%,褪黑激素減少,會導致睡眠紊亂,若又碰上焦慮恐,將更睡不安穩。她表示,陽光能有效製造褪黑激素,失眠及35歲以上的人適合早上曬太陽,頂著晨光,在住家陽台或大樓庭園練瑜伽、土風舞、氣功或走路等輕度戶外運動,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有助於轉移緊張情緒,降低精神壓力,也幫助晚上容易入眠。睡前泡腳也能助眠,人體12經脈中,有6條起於足部,分布60多個穴位,睡前泡腳能刺激這些穴位,達到促進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功能,疏通全身經絡,熱水也能刺激腳部末梢神經,對大腦皮層產生抑制作用。就寢前泡腳則以水溫40到41℃,泡20分鐘為宜,顏素美指出,睡前泡腳能使腳部毛細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使腦部感到輕鬆,消除疲勞,加快入睡;暫時性失眠的民眾,也能透過上述建議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睡眠品質。南投醫院也提醒,倘若因焦慮出現持續性失眠,且症狀未改善甚至惡化,就應考慮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 【關於更多「睡眠」精選特輯↘↘↘】。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心跳快時別忘了量體溫 有可能是發燒引起!
我還是總醫師的時候,有一次接到電話,說長輩的心跳快到140-150,吃了兩次平常有效的臨時用藥都不見效,心跳還是持續那麼快。她是個陣發性上心室頻脈(PSVT)的病人,在心房心室之間多了條傳導神經,這條神經呢,偶爾就會漏電,產生迴路,讓心跳加倍,讓原來每分鐘80下的心跳突然跳到160,這種迴路只要一被打斷,就能立刻回復正常,這種疾病通常只要電燒就能根治,但她始終不想處理。發作時除了藥物以外,還可以使用按摩頸動脈竇、喉嚨憋氣肚子用力的伐氏操作(Valsalva Maneuver)、喝冰水……這些方法,這些動作都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也叫迷走神經、煞車神經),有時也能打斷迴路,讓心跳恢復正常。到了長輩的家中,沒想到以往有效的方法這次卻完全沒用,心跳還是維持在140-150下。就在我非常沮喪,打算把她轉急診時,突然想到一件事,剛剛在做治療時,她的皮膚好像很燙,那時並沒有想太多,但說不定這就是個線索?請她量了一下體溫,才恍然大悟,發現剛剛被之前的成功誤導,走錯了方向。人的體溫每升高一度,心跳就會增加20下,也就是說37度時心跳大約80下,到了38度心跳就會變100,39度120,40度140,有時當心跳上升幅度不如預期,該快而不快時,就要懷疑像沙門桿菌、黴漿菌、膿瘍、革藍氏陰性敗血症……這些疾病了。她燒到了40度,這時心跳預期應該會跳到140,也就是說這次也許不是以往的陣發性上心室頻脈發作,而是發燒引起的竇性頻脈。這兩者在醫院中非常好區分,做個心電圖馬上就有答案,但那時不像現在有特別的器材可以在家中做心電圖,在沒有器材輔助下,我該如何鑑別診斷呢?我想了一下,請病人吃顆普拿疼,利用這種藥止痛外的退燒效果來區分,果然病人藥吃下去沒多久體溫就下降,心跳也慢了下來,我鬆了一口氣,因為這樣就證明了的確是發燒引起的竇性頻脈。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後來也遇過不少竇性頻脈的病人,有的是合併手熱流汗突眼的甲亢,也有許多是貧血、焦慮、藥物……這些疾病所引起的竇性頻脈,但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這些。有次有個新病人的心跳跳到了每分鐘130-150下,做了心電圖,是竇性頻脈,我試著找出心跳快的原因「有怕冷怕熱嗎?手會抖嗎?有發燒嗎?體重有變化嗎?大便會黑嗎?月經量大嗎?有服用什麼藥物嗎?……」沒想到病人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我每次看醫生時,心跳都會這樣。」「那妳看恐怖片時會這樣嗎?」「不會啊,再怎麼恐怖的片子都沒問題。」「所以對妳來說,醫生比恐怖片可怕囉?」「欸……嘿嘿嘿,也是啦。」竇性頻脈是一種相對良性的心律,運動時每個人都會,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但除此之外,也常在甲亢、貧血、發燒、脫水、焦慮、某些藥物、自律神經失調……等狀況下發生,但在教科書上我從沒看到誘發因子還包括了醫師(當然白袍高血壓時心跳也會快,但還沒見過這麼誇張的。)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想提醒大家,在這個新冠肺炎流行的季節,當發現自己的心跳變快時,別忘了量一下體溫,有時心跳變快,是不自覺的發燒所引起的呢!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戴口罩、量溫、洗手 身心與親子關係出問題怎麼辦
桃園市愛美的洪小姐去年12月趁週年慶打折,狂購一堆名牌彩妝,哪知道不到1個月疫情來了,出門、上班天天戴口罩,化妝品幾乎「無限期隔離」,尤其十幾支口紅,現在只能無奈當擺飾「簡直是心靈創傷」。14歲愛跳街舞的少女小美說,很慶幸台灣防疫做得好,可以繼續來舞蹈班上課,不過教室規定很嚴格,量體溫、噴酒精和戴口罩才能進去練習。跳舞是她最大的快樂,但是爸爸規定她跳舞一定要戴口罩,這讓她喘不過氣來「整個節奏都不對了」,好幾次都想拿掉口罩,但爸爸說,不戴口罩就不準上街舞課,親子關係緊繃,小妤希望討厭的肺炎疫情趕快走開。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科醫師蔡孟釗指出,其實不是只有口罩,這樣的情緒也會反映在全面性的防疫作為如量額溫、噴酒精、洗手等方面,一旦成為負擔就會出現一些壓力反應,如強迫症患者過度洗手造成濕疹、或像是心悸、喘不過氣,恐懼人群等自律神經症狀,社會群體防疫的氛圍會加重上述身心症。醫師表示每天面對大量的新冠肺炎疫情訊息,家長要求自身做好防疫時,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多陪伴傾聽孩童的擔憂,了解疫情對孩童生活的影響,利用居家自我健康管理期間增進親子關係。醫師指出,防疫期間小朋友到公園玩溜滑梯、蹺蹺板次數減少,青少年參加的才藝班活動取消,都會影響情緒,他推薦國際青少年兒童精神醫學會的建議,用寫信或製作卡片等方式,為第一線醫護人員和所有防疫工作者打氣,表達感謝,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在防疫期間給予他人力量。
-
2020-04-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抗疫100天/口罩人生 戴好戴滿 咳嗽都不敢
高雄王小姐走進一家口罩地圖上標示還有三百個存量藥局,但才拿出健保卡,藥師就說「沒了,下午再來!」已跑了幾家藥局的王小姐近似哀求的請店家把口罩賣給她,但店家沒點頭;店家要她看電腦螢幕 「這個才準,地圖不準!」其他顧客也要她不要為難藥局,「天啊,不就買幾片口罩?怎麼我像個壞人一樣?」王小姐覺得很委屈。做業務的張小姐因工作關係必須罩不離口,她說有次從高雄岡山回市區沿路看口罩地圖,但每家藥局都顯示「○」,好不容易找到其中一家,停好車走過去,藥局招牌燈熄了、鐵門拉下,「當下有點想哭!」還好她走回停車處經過家小藥局,藥師不等她問就說還有口罩,「覺得好像中了樂透!」接著一名婦人也買到了,興奮打手機說「買到了!買到了!」新冠疫情來襲,戴口罩成為男女老幼共同的裝扮,排隊買口罩成了全民運動,「有罩走遍天下,無罩寸步難行」成了生活現況。愛跳街舞的少女小妤說,戴著口罩跳舞常喘不過氣,整個節奏都不對了,好幾次想拿掉口罩,但爸爸說不戴口罩就不准上街舞課,親子關係緊繃,希望討厭的肺炎疫情趕快走開。除了戴好戴滿的口罩人生,民眾行的習慣也改變,許多人減少搭大眾運輸,能自己開車騎車就不坐公車、捷運、火車,非得搭大眾運輸工具也盡量不吃不喝不說話。新北樹林高小姐平時搭火車通勤到板橋上班,自案卅二足跡遍布雙北且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後,改與友人共乘車上下班;若只有獨自一人仍會搭乘火車,但上下火車都會以酒精消毒。近期因敦睦艦確診官兵曾到板橋火車站,男友擔心她有交叉感染機會,現在上下班幾乎都由男友接送。新北有小黃司機原本每天載女兒到台北上班後才開始載客,疫情爆發後,避免感染,乾脆不跑車,每天僅載送女兒上下班,否則不慎染疫,全家生活都會受影響。桃園市政府交通局長劉慶豐是標準通勤族,每天從台北搭區間車到桃園上班,他觀察發現不只車廂安靜,大家幾乎連咳嗽都不太敢,「一有咳嗽聲音,大家就會望向你。」雖然疫情讓大家緊張,但車廂安靜更能好好放鬆補眠。在台中市議會上班的林小姐說,以往學生一上公車玩成一團、打打鬧鬧,現在太吵的話,駕駛只要透過麥克風喊:「不要一直講話!小心病毒!」立馬安靜下來。台中居仁國中陳姓學生說,學校提醒車上不要交談,排隊要保持距離,大家都乖乖的,不敢作亂。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科醫師蔡孟釗指出,其實不只口罩,這樣的情緒也會反映在全面性的防疫作為,如量額溫、噴酒精、洗手,一旦成為負擔就會出現一些壓力反應,如強迫症患者過度洗手造成濕疹、或像是心悸、喘不過氣,恐懼人群等自律神經症狀,社會群體防疫的氛圍會加重上述身心症。(記者楊濡嘉、江婉儀、鄭國樑、陳夢茹、卜敏正、王敏旭、張裕珍、陳秋雲、蔡孟妤、雷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