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搜尋
臉書
共找到
2488
筆 文章
-
-
2021-11-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獨/77歲王滿嬌罹梨狀肌症候群「不能站」!連續吐血1周被扎400針
77歲資深演員王滿嬌近期演出公視台語台「顧巢.抾箬仔」,劇中詮釋傳統媽媽盼兒返鄉心情,演來絲絲入扣,提到一幕醫院復健戲,她坦言日前才因罹患「梨狀肌症候群」,雙腿一度痛到無法站立,吃藥打針都不見好,大嘆「好痛苦」。拍攝久坐傷至大腿 就醫發現是「梨狀肌症候群」王滿嬌近年來活躍於台劇,演了不少阿嬤角色,素來也有「國民阿嬤」封號,日前她在臉書披露自己因拍戲期間坐太久的大理石椅,傷及大腿肌肉,導致連續兩天無法入睡、站立,腿部「痠疼麻」痛苦不堪,就醫後才知得了「梨狀肌症候群」,事後她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該症狀是長期坐姿不正確所致,嚴重時,「一陣一陣地痛,拍戲時不覺得,休息後才這樣,還好沒傷到腰椎,現在好多了,筋骨的毛病就是這樣,好得慢。」【編輯推薦:久坐久蹲梨狀肌症候群上身 復健治療師教3招改善】用藥不正確 一度收到病危通知王滿嬌18歲時曾參加中國小姐選美,隔年拍導演李行執導的電影「兩相好」入行,入行超過半世紀,7、8年前,曾因用藥不正確(吃藥不配開水),藥錠沾黏血管破裂,她說:「那時候都發病危通知,扎了超過400針、吐了一個禮拜的血」,回憶往事,她語氣雲淡風輕,但經歷「重生」,更重視身體健康的可貴。她熱愛攝影、愛旅遊, 70歲前就已跑過60個國家,王滿嬌說,有機會就要多走動,不要動不動唉聲嘆氣,更自豪這年紀連「三高」都沒有,「人啊,不管是誰都一定要有工作,過程有辛勞有痛苦,但有工作就有精神、有活的價值,接戲就不要挑,人家想找你,就是你有利用價值」,在生活中找樂趣,永遠樂觀面對工作,是她的養生秘訣。
-
2021-10-28 新聞.元氣新聞
緋聞重創防疫英雄形象 王必勝:表達深深的歉意和自責
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昨傳出緋聞,經沉殿一天後,王必勝於今天傍晚在臉書PO文表示,「因個人私領域事務處理不當,造成社會、工作團隊、家人及相關當事人的困擾,在此表達深深的歉意和自責。」王必勝說,而此事件之諸多誤會和個人錯誤,我已向家人說明清楚,並祈取得諒解。但基於保護當事人隱私,不便再對外多做說明,尚祈見諒。不過無論如何,身為公眾人物,實應更加慎行,個人定當深切檢討改正。王必勝說,個人所負責的各項工作,目前仍依指揮中心及本部指示,積極推動進行,不受影響。再次致歉!也謝謝這兩天很多人給予的建議、教誨、支持和鼓勵,希望我仍能有機會在崗位上繼續貢獻心力。
-
2021-10-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花博接種站上軌道 陳時中籲依照預約時間前往
台北市花博COVID-19疫苗接種站日前因人潮擁擠又逢雨天,長輩撐傘苦等引發民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花博接種站已上軌道,籲民眾依預約時間前往秩序就會好。台北市安排花博爭豔館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醫師姜冠宇今天在臉書(Facebook)發文表示,因有民眾抱怨等太久,花博接種站時間從上午8時提前至7時30分,結果人卻來得零零落落。媒體今天在疫情記者會上提問此事,指揮官陳時中回應,第一線人員最了解接種站情況,昨天上午他前往花博接種站,確實接種人數非常龐大,但現場井然有序。陳時中說,起初民眾有所抱怨,因接種時間較晚,剛好先前又是年長者接種,長輩生理時鐘較早,也習慣早到,有人上午7時就到,但接種站還沒開始,加上下雨天,雖有遮雨的等待區,但現場混亂也造成抱怨。陳時中說,花博疫苗接種是很好的經驗,他也呼籲要加強宣導,民眾盡量依照預約排定的時間前來,提早抵達相對效率不高,照時間來秩序最好。陳時中也提到,之後隨著接種者的年齡降低,大部分民眾依排定的時間前來,減少等候時間,接種秩序也最好。他也說,支援疫苗接種很辛苦,他相信將來會愈做愈好,也要給予相當的鼓勵,昨天他到花博接種站時,看到現場已上軌道。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遭國台辦批背祖叛宗!陳宗彥臉書回擊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日前稱不知道「大陸」是哪個國家,引發熱議,遭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嗆「我要問問他祖先為何?流淌的是誰的血?」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問題淵源流長,交由他個人回答。」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今天嗆陳宗彥背祖叛宗,質問「要先要問問他,他到底是什麼人?他的祖先為何?他的家族從哪裡來?他流淌的是誰的血?對於這種背祖叛宗的人,實在是不值得評論。」強調是為求一官半職,所演的一場鬧劇罷了。陳宗彥今日也在臉書上發文回應,「身上的血液來自我的父母親,謝謝我的父母讓我擁有熱愛民主自由人權的基因,作為一個海洋國家的子民,有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到此奮鬥打拚,染色體裡有著包容差異、尊重不同、疼惜弱勢、協力互助的成分,而我與我的家人都是台灣人,也以身為台灣人為榮。」甚至還在文末反嗆,「啊!我忘記了有人所在的地方是有網路限制,是看不到民主的方式!」指揮中心近日波風不斷,除了「大陸議題」外, 副指揮官王必勝也爆出不倫戀,陳時中則表示,私領域待水落石出,目前指揮中心及醫福會仍需要他,暫無職務變動。
-
2021-10-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完成三期後追加買回500萬劑? 陳時中:目前沒需要
政府之前向國產高端疫苗下單500萬劑訂單以及500萬劑的開口合約,現在高端疫苗打不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在立院表示,不會再買開口合約的500萬劑。但現在高端獲選為WHO的團結臨床試驗疫苗,若完成三期試驗,政府是否會再追加買回?陳時中表示,其他疫苗供應已足夠,「目前沒有那個需要」。高端疫苗獲選為WHO團結臨床試驗疫苗,若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政府是否就會將開口合約的500萬劑疫苗買下?陳時中表示,也要看高端三期臨床試驗完成的時間,但應該不會那麼快。而高端疫苗打不完,台北市長柯文哲妻子陳佩琪昨在臉書表示,高端可是全球最貴的疫苗,浪費民脂民膏以數10億計算,批評政府事前未請專家調查,評估高端合理需求量,浪費錢買用不到的東西。陳時中則回應表示,「市長夫人很多看法,我們就尊重」。另有民眾抱怨預約莫德納第一劑的殘劑,但有的醫療院所只給第二劑接種,有的醫療院所卻可以施打,質疑標準不一。陳時中說,依照嚴格規定,殘劑僅給現行開放對象接種,但執行面上,希望盡量滿足量能,因此相對沒有那麼嚴格,且現在以衝高施打率為目標,疫苗充足,因此規定也相對寬鬆。
-
2021-10-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WHO啟動疫苗試驗高端入選 專家樂見:走向國際一大步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哥倫比亞、馬利與菲律賓衛生部啟動「團體試驗疫苗」計畫,台灣國產高端疫苗成為首波入選候選疫苗名單。專家認為,高端本身就是好的疫苗,先前因資本不足、台灣無疫情、跨國試驗碰外交問題等,先前有不少困境,如今WHO願協助,算是高端很好的出路,十分樂見。WHO與哥倫比亞、馬利與菲律賓衛生部啟動「團體試驗疫苗」計畫,由科學家及專家組成小組,選擇有效且安全疫苗,快速評估候補疫苗,目前已開始招募志願者參與試驗,且已審查20支疫苗,首波入選的2種疫苗正在接受團體試驗,其中一種就是台灣的高端疫苗。台灣疫苗協會推動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高端本身就是好的疫苗,早晚會獲得國際認證,先前做臨床試驗碰到困境,包括資本額不足、國內無疫情、國外臨床試驗碰外交問題等原因,導致高端難以往前邁進。黃玉成表示,高端屬於傳統次單位蛋白疫苗,研發速度本來就比較慢,不像病毒載體、mRNA疫苗,可以在兩三週內做出來,蛋白質疫苗需花半年準備。世界上除了Novavax以外,高端是第一個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的次單位蛋白疫苗,研發速度已算快。另外,黃玉成也提到,研發疫苗不論研發、資金都缺一不可,高端公司僅一百人,要做研發本身就不容易,中央挹注高端經費一億元,相較美國補助Novavax十六億美金,幾乎難以比擬。台灣用小資本額還可以做到這種局面,真的要珍惜。黃玉成表示,臨床試驗動輒萬人起跳,起初AZ疫苗在英國做臨床試驗時,數據結果並不是太好,後來AZ到美國啟動3萬人臨床試驗才算完整。台灣到今年初確診僅幾百人,高端很難在台灣做傳統第三期臨床試驗,如今WHO出面協助,對高端是很好的出路,相當樂見。我國食藥署先前通過高端EUA,採用免疫橋接方式,比較高端與AZ疫苗施打後產生中和抗體數據。雖當時看來是「全球首創」,如今歐盟也同意此做法,準備給予認證。黃玉成表示,近期有法國疫苗廠研發滅活病毒,採免疫橋接方式與AZ做試驗,相較之下,疫苗製程難度,高端的次單位蛋白疫苗較滅活病毒難研發,可見我國給予EUA過程仍然嚴謹。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則興奮在臉書表示「恭喜恭喜!高端疫苗的國際認證走出一大步!希望能做出很不錯的保護力!」。他說,「就是連醫師之前還不敢大聲說的,WHO贊助去哥倫比亞做傳統三期的那件事。現在確認了!高端Medigen的次單位蛋白疫苗是其中之一。另外一支疫苗是Inovio的DNA疫苗」,他也興奮直呼「恭喜恭喜!高端疫苗的國際認證走出一大步!希望能做出很不錯的保護力!」
-
2021-10-26 養生.家庭婚姻
一年內沒生孩子要「淨身出戶」 媳婦爆真相讓婆婆停止催生
現代人工作忙碌,許多夫妻忙於賺錢,結婚多年後才會計劃生小孩。一名網友出嫁後,娘家送房子跟車給女兒,並登記她的名字。但該網友結婚不久後,被夫家婆婆催生小孩,更要求若一年內沒有生男孩子,就要「淨身出戶」。一名網友透過臉書社群「匿名公社」發文,因為當時結婚,老公存款不多、月入不到4萬,原PO媽媽不捨得女兒跟老公租房子、騎機車,就送房子還有車子,並登記女兒的名字。但因為男方想顧面子,原PO見對方家長時,男方希望她隱瞞父母說房子還有車子都是自己賺錢買的,原PO也答應。結婚不久後,由於原PO跟老公還年輕,希望三年後才計畫生育,就被婆婆衝進房子罵「不孝、失職的媳婦」,更催促一年內沒生男孩子,就要繼續生,若不肯就必須跟先生離婚「淨身出戶」!當時原PO感到很錯愕,直接告訴婆婆實情:「這房子和車子都是我爸媽在我婚前就買給我的,名字也都是我的,如果要離婚,要淨身出戶的是妳兒子。」事後,婆婆再也沒催促生孩子、一定要生男孩。原PO也感謝自己有強大的娘家。網友看到原PO經歷後,認為婆婆的行為十分不妥,「爛婆婆」、「有些老人家,就是自以為是」、「還好娘家靠山強大,不然碰到這種婆家,可有苦頭吃了」、「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也有網友建議原PO趕快離婚,「感覺老公有點沒用」、「你老公沒錢沒肩膀又好面子」、「直接讓老公出戶吧」、「要小心婆家後續發展」、「整件事你老公完全沒幫忙說話,整個媽寶」、「老公會不會太軟弱,如果不幸福一定要早點離開」、「以後有小孩也不要先過戶給孩子,這位老公你自己斟酌,趁還沒有孩子前好好思考一下」。
-
2021-10-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3輪疫苗開放AZ混打BNT 醫提2點「超前思考」
史上最複雜的第12期第一階段疫苗正在接種中,第二階段今起開始預約,而第13期中央規畫開放AZ混打BNT,雖然AZ混打mRNA疫苗效果最好,但是否開放混打,正反意見均有醫師支持。小兒科醫師楊為傑則提出2點要民眾「超前思考」,有民眾看完後表示,之前還在猶豫,現在解惑了。指揮官陳時中21日宣布AZ混打BNT疫苗方案,將提供部分第一劑接種AZ疫苗超過10周的民眾,混打BNT完成第二劑,儘管陳時中也說混打至今很難比較短期、長期好處,接種兩劑相同疫苗安全性較高,除非第一劑有強烈過敏反應,但也強調「尊重大家的選擇」。楊為傑則在臉書粉專「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https://www.facebook.com/ourtwkid/posts/4878574782175336)發文指出,近期許多家長帶孩子看診時,會順便詢問AZ混打BNT問題,蠻多人都在思考是否混打。針對想混打的人,楊表示都給予100%的尊重,畢竟指揮中心的專家應該都思考分析過其優缺點,但也提出2點要想要混打的民眾「超前思考」。第ㄧ,如果要追加第三劑,混打者的第三劑要選什麼?楊為傑表示,關於混打的研究,是基於國際上有不少混打的證據,AZ混打BNT數據最多,再來是AZ混打莫德納,但是第三劑呢?前兩劑施打同廠牌,不管第三劑相不相同,研究都相對多,但混打者的第三劑,目前研究數則較少。第二,明年會有多少BNT?楊為傑指出,目前指揮中心公布的採購案,最確定的3000多萬劑的莫德納以及高端,但BNT明年要購買的數量目前尚未知曉,「如果AZ混打BNT,但台灣明年沒有要買BNT或買不多,那AZ混打BNT的第三劑要選?」不少民眾看完後,紛紛感謝醫師,並留言表示「之前還在猶豫,現在解惑了」、「感謝楊醫師,原本還在糾結」、「就是在逼打高端」、「想打啥就選啥,但記得取消原本的預約,不要讓工作人員都排滿排好,結果量來的少很多,有很多人都是被凹去支援打疫苗服務工作的」。
-
2021-10-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北到恆春就為打疫苗? 民眾稱不如排殘劑自救
第12輪號稱史上最複雜的疫苗接種這兩天陸續開打,但有不少民眾在第一階段預約時,因為系統「秒殺」,有人必須到離家數公里外的醫療院所才能接種,明明住台北卻跑到恆春接種。第二階段明天即將開放預約,為了避免預約撲空,已有民眾透過「排殘劑」的方式自救。隨疫苗陸續到貨,國內開始大規模接種,但預約和接種卻搞得民眾雞飛狗跳。尤其第12輪疫苗接種,因為接種人力跟不上施打量能,導致搶疫苗像搶演唱會一樣,一上線即秒殺;而莫德納第二劑有的造冊接種、有的系統預約,導致出現重複預約的情形,以致許多符合資格者預約不到疫苗。65歲的L太太戶籍南投,與兒女常住台北。七月中旬於台北市和平醫院接種第一劑莫德納。因台北市在中央系統開放前,先於10月16日開放設籍台北市、第一劑在台北市接種的非設籍65歲以上長者與合法居留外籍人士,都可預約。因此L太太16日和先生起了大早在網路等待,9時一到立刻預約22日在台北接種。沒想到接種當天,竟收到南投縣政府的造冊名單通知,L太太忍不住抱怨:「都預約好了,今日才看到造冊名單」。另外有許多民眾則是在雙北預約不到疫苗,只好跑到外縣市接種。R小姐家住內湖,終於在第12輪等到BNT第一劑全年齡開放預約接種,沒想到上線才五分鐘,所住和鄰近的行政區都約滿,還好中南部還有名額,加上周末要到墾丁遊玩,索性到相距300多公里外的恆春醫院接種。而家住汐止的D先生表示,10月18日一早開放預約BNT第一劑時,因為公務纏身。等到忙完再預約時,汐止已經全部額滿,連想要預約瑞芳、萬里也都沒有名額,不得已只好往鄰近的桃園找。原本想要預約大中運輸較方便的市區,沒想到也早就額滿,最後約到較偏僻的龍潭區,來回車資就花了新台幣2000元。早在7月13日即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的Y小姐則表示,自己雖然符合第二階段的預約資格,但深怕沒有「搶演唱會」的手氣,以及擔心屆時工作繁忙延誤預約,因此周五(22日)一看到有診所開放殘劑預約表單,馬上上網填寫,以增加「留在台北打疫苗的機會」。沒想到周日中午就接到診所電話,排上殘劑,第二階段開放預約前完成第二劑接種。她說,後來發現臉書上甚至有殘劑訊息交流的社團,許多人會將殘劑的相關訊息分享在社團內,增加殘劑的預約成功機會。對於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除中央在台北、台中、新竹、苗栗、高雄、屏東、台南等縣市的自設接種站會繼續維持開設,也會繼續盤點是否需要增設;且第二階段預約者應會較第一階段較少,預料第二階段量能充足。
-
2021-10-24 新聞.健康知識+
室內遇強震快躲桌下保命! 地震來襲不可不知避難3守則
今天下午1時11分、12分發生顯著有感地震,是今年最強震,氣象局發布災防告警訊息。這地震速報幫你多撐幾秒鐘後,你應該做什麼?「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臉書粉專說,地震即將發生時,「保住自己的小命」比什麼都重要。氣象局說,一般而言,在這短短幾秒鐘,比起費盡心思離開高樓層、上PTT發文,不如保護自己的頭頸部,尋找一個堅固的桌子躲起來,更能夠保證我們的生命安全。●什麼時候才可以關瓦斯?為了避免火災發生,關閉瓦斯也是相當重要的動作,然而請注意,無論是關瓦斯、關總電源、逃出大樓、帶上緊急救難包等,這些都是等到地震停歇時,才可以找時間完成的任務。在地震發生的當下,盡量不要移動,一切以安全、穩妥為重。●地震來襲別慌張!遇到突發災難時,許多人可能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和行動,甚至陷入恐慌、凍結、尖叫、手足無措的困境。平時的防災演練就是在這裡派上用場!透過防災演練,我們可以練就一身「避難功夫」,將避難三守則用力地刻入你的大腦、肌肉、骨髓,就能大大減少驚慌失措的時間。●地震來襲時的避難三守則:1. 趴下(Drop):將頭部和身體壓低。2. 掩護(Cover):盡量用雙手或物品保護頭部與頸部,躲進堅固的桌子或其他家具下方。3. 穩住(Hold on):雙膝跪地、雙肘觸地,雙手緊握桌腳。
-
2021-10-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朱高正癌逝 久坐、不運動、晚睡都是大腸癌危險因子
前立委朱高正晚間因大腸癌病逝,前立委林正杰晚間在臉書證實「民主戰艦朱高正7點多病逝」。大腸癌是常見癌症,包括資深藝人賀一航、綜藝祖師爺豬哥亮、Makiyo媽媽、劇場大師李國修、心海羅盤主持人「葉教授」等,還有漫威英雄片「黑豹」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都因不敵大腸癌而辭世。衛福部去年底公布,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1萬5千例案例,連續十三年居十大癌症之首。根據「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 「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醫師提醒,大腸癌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篩檢,而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國人飲食西化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更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元氣周報」健保大數據系列:「大腸癌0到4期最新治療指南」,報導如下: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大便帶血或體重減輕等,多數已非早期。不過,大腸癌與年齡、人口老化、生活環境、飲食西化、家族史、缺少運動、吸菸等因素有關,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邱瀚模說,台灣每年新發生1萬5千名大腸癌患者中,透過篩檢發現占三分之一,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把握機會,每兩年接受定期篩檢。定期篩檢率若年提升到五成甚至七成,大腸癌死亡率可望降到更低。若檢出疑似大腸癌,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治療並定期追蹤,存活率相當高。50-85歲好發 有家族史傾向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瘜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罹癌機率會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非吸菸者高。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高危險群 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邱瀚模說,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國人飲食西化又愛吃夜市食物,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加工品多 吃素未必能防腸癌那麼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兩大檢查 揪出腸癌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夏季高溫 檢體陽性率下降時序已入冬,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今年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完整檢查 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將大腸鏡管子從肛門進入直腸,經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盲腸。檢查過程中透過影像傳遞至電腦,醫師可即時診斷大腸內壁有否異常或病變。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
-
2021-10-23 新聞.元氣新聞
前後治療2年 前立委朱高正大腸癌辭世
前立委朱高正晚間病逝,前立委林正杰晚間在臉書證實「民主戰艦朱高正7點多病逝」。林表示,學問深厚,對朱熹儒學、康德學說、易經有相當的造詣,對台灣民主運動朱貢獻厥偉,「高正,所做已做,不枉此生,安息吧,同志」。林正杰回憶,1986年9月24日(九月街頭示威之間)在前立委周清玉家,林提議藉街頭群眾掩護,立刻組黨;朱高正拿著影印紙,一個一個要大家簽名,加上朱之後跳桌大鬧立法院,逼迫老立委退休,對國會全面改選,起了關鍵作用。但林正杰也透露,在民進黨成立之初,朱高正就反對民進黨台獨路線,之後退黨、組黨。知情人士表示,朱高正晚年因為大腸癌,膀胱、腎都割了,前後治療已約兩年,前後送萬芳醫院急救三次,在萬芳加護病房急救三次,周三進去之後多重器官衰竭。
-
2021-10-21 新聞.元氣新聞
產婦大失血、嬰兒全身發紫 30名醫護鬼門關前救回性命
花蓮一名產婦胎盤早期剝離,突然大失血、失去意識,緊急送往慈濟醫院剖腹產。看到小孩出生時全身都是青紫色,醫護心都涼了一半,急救後終於聽到宏亮的哭聲,媽媽也成功止血。慈濟醫院表示,這次約30名醫護人員接力搶救,從急診室到小孩出生只花17分鐘,家屬也感謝醫護挽救性命。一名匿名為「主動脈」的麻醉醫師,昨天在臉書粉專「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貼文,分享搶救大失血產婦情形,提到「當小孩蹦出第一聲哭聲的時候,真是叫人感動到想要掉眼淚」,驚嘆「生命的韌性有時候超過人的想像」,希望小孩好好長大。孩子的爸爸更在底下回覆,非常感謝醫療團隊拯救太太與小孩,也得到許多網友的祝福。婦產部產科主任醫師魏佑吉今天受訪表示,這名產婦大出血,到院已沒有意識,也量不到血壓,呈現休克狀態,急診醫師發現小孩的心跳非常微弱,幾乎快要停止,緊急決定送開刀房剖腹產。魏佑吉說,該名產婦沒有在慈濟醫院做過產檢,無相關紀錄,又意識不清,第一時間沒辦法知道為何大出血,在剖腹產的同時,一邊輸了6大袋的血。由於媽媽失血休克,子宮供血不夠,小孩也會有缺氧的情形,因此嬰兒出生時全身是青紫色,身體癱軟沒有反應,幸好經過急救後,終於聽到小孩第一聲哭聲。魏醫師表示,類似這名產婦的狀況,現在非常少見,一般剖腹產有7名醫護開刀,這次有30名醫護合作,才及時挽救生命,現在母子身體狀況良好。「產婦若晚個幾分鐘到醫院,可能寶寶就不在了!」值班住院醫師陳姵辰說,自己是第一次在急診室接觸大失血的產婦,要當機立斷做決定,穩定媽媽和寶寶的情況,很感謝醫護團隊合力幫忙,非常高興成功救回寶貴生命。
-
2021-10-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重磅快評】複雜疫苗預約惹民怨 台北市沒學到的一課
史上最複雜的第12輪疫苗預約引爆「預約不到」的民怨,台北市長柯文哲痛批中央,明明北市開21萬接種量能,中央卻開放41萬人來打,「一定出問題!」;沒想到中央反擊,指符合預約資格人數都有先讓地方知道,並秀出供需表打臉,北市僅開出4成量能,為六都中最少。柯文哲暫時退場,副市長蔡炳坤中繼上場擺出哀兵姿態,但真相為何,已成羅生門,只是再次苦了必須跨界預約打疫苗的市民。第十二輪疫苗預約,號稱史上最複雜,台北市一片混亂;前天已有民眾抱怨預約不到,甚至有市民跑到桃園預約,只為打上一劑BNT;台北市長柯文哲火力全開,稱北市開21萬劑的接種量能,但中央卻放了41萬人來打疫苗。柯用簡單的數字對比,輕易就把矛頭指向中央。但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和柯市長交手多次,這次可是有備而來,馬上公布供需表,以六都的BNT為例,高雄有預約資格共14萬人,地方開設12.4萬人,佔符合資格人數的88.8%;台中有19萬人具預約資格,地方開16.4萬名額,約佔86.27%;台北市14.3萬人有資格預約,地方卻僅開5.6萬名額,比例僅39.5%;副指揮官陳宗彥並說,中央有先把符合預約資格的人數告知地方,讓地方規劃施打量能,以過去經驗來看,建議地方以開設8成為基礎,地方應足以因應。如果陳宗彥所言為真,中央事前確有告知地方符合預約資格的人數,再讓地方規劃施打,台北市如果量能開不出來,其實是可以再和中央商量;但台北市顯然沒有循此途徑處理,而是在出狀況後砲轟中央,但這種作法並未能解決問題,以致重演第十輪預約亂象,醫療院所名額迅速秒殺,上次民進黨中央黨部前秘書長羅文嘉跑到新北預約,這次更有台北市民預約到桃園巨蛋施打,怎麼不會有民怨?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解釋,指中央知道第一階段開放41萬人,台北市會消化不掉,但如果中央一開始就平均分配,就不需要增開五個點,但站在台北市立場,只要是接種在台北市民身上,北市府都還是肯定,還是要跟中央說一聲謝謝。蔡炳坤沒有猛烈砲火,但在感謝中央之餘 ,卻也點出問題在於中央主導的兩階段開放人數不均,第一階段(10月22日到27日)開放41萬人,第二階段(10月28日到11月3日)18萬人,第一階段人數為第二階段的2.3倍,稍具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有問題;蔡炳坤並透露, 第一階段台北市的醫療量能僅可提供27萬3千多人,第二階段可以開到33萬人,如果這個數字也能讓中央事前掌握,還會有今天的情況發生嗎?如果是這樣,中央就是擺明要整台北市了。本月初第十輪AZ第二劑預約,台北市就被罵了一次,明明量能足夠,卻只開出7萬多劑名額,以致平台開放預約後迅迅額滿,有人只好跑到新北市預約。民進黨前秘書長羅文嘉深受其害並在臉書嗆市長柯文哲「真是夠了!」,副市長直到下午還在狀況外,只好緊急加開3萬名應急,稍解民怨。沒想到才過幾天,舊事又再度重演,台北市要怪中央分配不均,但自己也沒先作好功課,搞清楚自己的量能是多少,並和中央協調,市長先罵中央開放太多人,也許可以暫時轉移焦點,但對於得奔波打疫苗的市民來說,絕對不會把忘記要在台北市府頭上記一筆。
-
2021-10-18 養生.聰明飲食
醋的營養含量低,為何卻人人推崇?營養師:降膽固醇、減肥外,還有你不知的3大好處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裡,醋是用來料理、調味。儘管近年來醋飲相當盛行,但多數人對它的印象還是停留在消除疲勞、幫助消化或體重管理上。前陣子在臉書看到某位營養師介紹了一款獲得健字號降膽固醇認證的蔓越莓醋飲,由於生產的公司是Stella小時候蠻愛喝的釀醋老牌字號,所以引起了我對醋的好奇,為什麼醋能降低膽固醇?到底吃醋對健康又有什麼好處?比你想像還有用處~淺談醋的藥用歷史!當翻到醋的食用歷史,你會發現在我們觀念裏用來調味的醋其實已有數千年的使用歷史,且不同於現代主要是把醋當成調味品,古代還會把醋用於醫療上。例如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使用蜜醋(Oxymel,由醋和蜂蜜製成)來治療咳嗽,這個古方還延用至今;早年美國的醫生也會用醋來治療毒葛、胃痛、高燒和浮腫;而在中國,「本草綱目」就已指出醋的效能,在「敦煌遺書古醫方」及「長沙馬王堆竹簡古醫方」中也分別有18和21首處方用醋。到了近代,透過科學性研究發現許多醋,特別是傳統發酵的醋,如山西老醋、日本黑醋、義大利巴薩米可醋,及水果醋等具有功能性成分,能促進健康、預防慢性病。而這也是近年來為什麼會有很多水果醋或醋飲以機能性飲料的角度來販售的原因。釀醋,兩次發酵為食材帶來蛻變!其實若檢視食品營養資料庫中醋的營養資料,會發現不管是米醋、高粱醋、果汁醋飲、米醋飲,還是烏醋、香醋,除了碳水化合物外,醋的其他營養素含量都很低:大部分的醋,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均為0,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也多半可忽略(鈉例外)….那麼醋到底在吃什麼的?喝醋的好處來自哪裡?答案是來自醋中的多酚類植化素(沒食子酸、綠原酸、兒茶素、阿魏酸等)、有機酸(如醋酸、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等)、蛋白黑素(Melanoidins)、川芎嗪(Ligustrazine)、二氫阿魏酸(dihydroferulic acid)和二氫芥子酸(dihydrosinapic acid)等機能性成份。這些成分中除多酚及部分有機酸外,大部分都是來自發酵或發酵過程的化學反應。所以,醋就像納豆、泡菜、乳酪等發酵食物,對健康的好處主要是來自發酵所帶來的特殊營養價值。而和其他發酵食物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醋是經過兩次發酵而製得的(參考附圖)。傳統釀醋是以糖或碳水化合物(如水果、穀物)為原料,加入酵母菌進行酒精發酵將原料中的糖轉化為酒精;接著再進行醋酸發酵,加入醋酸菌讓酒酸化來獲得醋。最後的成品經過濾、調味、裝瓶即為我們日常所吃的醋。而平日常聽到的「釀造醋」指的就是用上述傳統方法釀造的醋;而「合成醋」則是將食品級的醋酸或冰醋酸進行稀釋,之後再加入糖、酸味劑、調味料等調配而成。由於醋的功能性成分不是來自水果或穀類等釀醋原料,就是來自發酵,故沒有使用天然原料、也未經發酵的「合成醋」除了醋酸外,幾乎沒什麼健康效能,故「釀造醋」可視為機能性飲品,但「合成醋」則比較偏像酸味調味品。認識醋的健康好處!講到醋時常會提到有機酸這個字眼,這是因為它是醋的主要功能性原料,也是讓醋呈現不同風味的原因。醋中的有機酸部分來自釀醋原料,其他則是來自釀醋過程,例如乳酸主要在第一階段發酵過程產生,醋酸則在第二階段產生,發酵過程的條件與技術會直接影響醋中有機酸的含量。除有機酸外,醋的功能性成份還包括多酚、川芎嗪、色醇、蛋白黑素、二氫阿魏酸和二氫芥子酸等,就是透過這些成份為醋帶來抗氧化、抗菌、調解血糖、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心血管健康等功能。一.抗菌、抗感染醋的殺菌力主要來自有機酸,其他諸如多酚、蛋白黑素也有抗菌效果。醋中的有機酸(主要是醋酸)可通過微生物的細胞膜,藉由破壞其細胞膜、抑制細菌合成、增加細胞內滲透壓等多重機轉來殺死微生物,而達到抗菌、抗感染的效果。現代研究顯示,含0.1%醋酸的果醋可有效抑制腸炎沙門氏菌、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仙人掌桿菌等常見食物中毒細菌,故醋相當適合用於做海鮮沾料,拌生菜等涼拌菜,或做生菜沙拉的醬汁來預防食物中毒。二.抗氧化醋的抗氧化能力主要來自多酚,可透過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屬離子、降低氧化物等機轉來達到抗氧化的效果。另外,蛋白黑素也有類似的清除自由基功能。多酚中的酚酸類物質還可以和蛋白黑素聚合成大分子增加抗氧化效果。抗氧化意味著可保護細胞免於自由基傷,這也是喝醋被認為可以美容養顏、延緩老化的原因。三.幫助血糖控制不管是老鼠實驗或人體實驗都顯示醋有抗糖尿病的效果。醋中的醋酸能透過加速胃排空,或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避免複合性醣被完全消化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對高胰島素飲食(高GI飲食)所做的實驗,發現喝蘋果醋可明顯降低飯後血糖濃度、胰島素反應並增加飽食感。而日本一項針對健康者所做的研究也證實額外的醋或用醋浸泡食物搭配米飯(如壽司) 可降低米飯20~35%的升醣指數(GI值)。另一項對胰島素阻抗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所做的安慰劑對照組實驗,發現在攝取含87公克碳水化合物的混合飲食前,先食用測試用醋飲(含20公克醋、40公克水和1茶匙的糖)可降低飯後血糖並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相較於安慰劑組,喝醋的胰島素抗性組餐後血糖降低了64%,且胰島素敏感性改善了34%;糖尿病組餐後血糖則降低17%,飯後胰島素敏感性改善19%。所以有胰島素阻抗或糖尿病患者非常適合將醋納入平日烹調飲食中,透過多食含醋料理、使用含醋醬汁等來輔助血糖的管理,或於餐前飲用醋飲來減緩餐後血糖的上升速度。四.體重管理許多研究都發現食用醋可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數、增加飽食感,減少食物攝取量而幫助體重管理。一項針對健康者所做的實驗發現只要10公克 (約兩茶匙)的醋,就可有效降低飯後(澱粉類的複合性醣)血糖值多達20%左右;另一份飽食感研究也發現相較於對照組,實驗組在攝取醋(含1公克醋酸)和花生(約1盎司)後,隨後所攝取的食物量較低,估算約減少200~275大卡熱量。此外,人類實驗也證實健康的肥胖者和高血壓的肥胖者,長期攝取水果醋可明顯降低體重,身體質量指數、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由於飽食感的程度和醋酸攝取量成正比,故想減肥的人可將醋納入減重飲食計畫中,例如用醋做沙拉醬、水餃沾醬、低糖水果醋凍,或直接做糖醋、醋溜等含醋料理,或吃飯時搭配醋飲來協助增加飽食感,降低食物的攝取量。五.心血管健康醋可透過降低膽固醇、調節血壓及促進血液循環來促進心血管健康。很多動物實驗都顯示長期攝取特定量的醋酸、穀類醋和水果醋可明顯降低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脂(TG)和壞膽固醇(LDL),並增加好膽固醇(HDL)。而對人類所做的8周實驗也顯示每天兩次、每次攝取30毫升蘋果醋可明顯降低高血脂患者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壞膽固醇。針對自發性高血壓(SHR)老鼠所做的實驗發現,飲食添加醋酸溶液或醋(每天約 0.86 mmol 醋酸,為期6周),明顯可降低收縮壓(約20 mm Hg );其他研究也報告了服用醋(約 0.57 mmol醋酸)會抑制非高血壓老鼠的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降低血壓。另外,釀醋過程所產生的功能性成分~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血管收縮,故可改善血液循環,且因可通過腦血管障壁,故也有益腦血管健康。總結來說,喝好醋(釀造醋)可帶給我們抗氧化、抗菌、調解血糖、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心血管健康等健康益處。且和其他發酵食物相比,醋具有使用廣泛、生活化的優勢 :不僅可以喝、可做醬料,還可用於中西式料理,或做點心,非常適合每日保養使用。但在使用時也需牢記,醋是食物而非仙丹妙藥,想要減肥,或幫助血糖、血脂控制,除了喝醋外,飲食還是要配合。另外,由於醋為酸性(PH值約3),直接飲醋可能會酸蝕牙齒表面的琺瑯質,造成牙齒脫鈣,故醋宜稀釋飲用(或喝已稀釋好的醋飲);且莫忘任何食物都有熱量,包括醋,故每日適量使用即可,千萬別把醋當水喝。唯有正確用醋,才能為身體帶來好處喔^_^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打完BNT怕副作用,「第2、14、28天」要注意,醫師教你分辦:症狀只是副作用?或是有心肌炎風險?
-
2021-10-16 養生.聰明飲食
玉米筍是玉米小時候,但營養價值大不同! 小時候是低卡蔬菜長大是澱粉類,當心吃過量易爆肥
Q1:哪個日常食材小時候是蔬菜,吃起來清脆爽口;長大卻變全榖雜糧,讓人又愛又恨?A:聰明的您想到了嗎?就是玉米筍和玉米。玉米筍和玉米是餐桌上常見的美味食物,脆嫩鮮美的口感有各自的愛好者,但你知道玉米筍跟玉米有何種關係?玉米筍又名珍珠筍,是玉米的年幼期;雖同為玉米家族一員,但玉米筍的營養價值與玉米卻大不同,玉米筍在分類上屬於「蔬菜類」 ,玉米則是屬於「全榖根莖類」。農委會解釋,以前在種植玉米時,為了讓養分更集中,會把多餘的幼穗摘除,而這些幼穗就成為我們常吃的玉米筍。不過隨著農業技術進步,現在已經有針對玉米筍種植而改良出適合收穫玉米筍的品種囉!玉米筍雖然名字中有個「筍」字,但其實和竹筍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因為外觀底部寬大肥厚,頭則呈現尖尖的形狀,樣子像是竹筍而得名!玉米和玉米筍都是全年盛產,在夏季時,玉米筍大約生長50~60天就能採收,玉米則是要70~80天,一年四季皆吃的到。【延伸閱讀:不只防骨鬆、降三高!玉米筍8大好處必吃 但這幾種人要少吃】玉米筍和玉米的小知識關於玉米筍跟玉米的差異,「臺北農產」在臉書分享一張比較圖,來探究竟他們之間有何不同?玉米筍玉米筍在分類上屬於「蔬菜類」,尚未吐絲授粉的玉米,也就是玉米小時候,因為形狀像是竹筍而得名。◎生長期:較短,50-60天(夏季)◎產期:一年四季皆有生產◎營養價值:膳食纖維高,富含多種營養素:鉀、鐵、硒、維生素B1、B2、B6、C及E、胡蘿蔔素、蛋白質、脂肪、葉酸、膳食纖維。玉米玉米在分類上屬於「全榖根莖類」,就是已經轉大人的玉米筍,果粒飽滿、色彩鮮艷,烤的、煮的、炒的都好美味。◎生長期:較長,70-80天(夏季)◎產期:一年四季皆有生產◎營養價值: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豐富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黃素等。玉米筍和玉米的營養價值不同,因此有分類差異,不管是哪種,料理起來都營養又好吃!農委會建議,在選購玉米筍時,可以選擇新鮮帶殼(葉片)的較為甘甜,易於保存能放比較久;選購玉米時則可以挑選果粒飽滿不凹陷,葉片鮮綠的品質較為優良!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才送第二天 女童到保母家托育不慎跌倒亡
網紅「鳳梨」吳泓逸今天下午在臉書發文表示,昨天接到蔡姓好友電話,上午將不到一歲的女童帶到位於高雄市仁武區蔡姓保母家托育,期間女童阿嬤接到保母通知,女童不慎跌倒撞到頭,沒想到送醫後女童今晨由醫生宣告不治,目前警方已受理女童家屬報案,女童死因有待相驗釐清。吳泓逸貼文指出,女童昨天早上7點半開開心心出門,才剛送去保母那裡第二天阿嬤想到女童祖母10點多接獲保母電話,說女童站起來不慎跌倒,頭部撞到地墊,但女童還不會站,結果頭部受到嚴重撞擊、兩眼出血昏迷不醒,緊急送醫,腦部出血開刀開了4個多小時,最後腦壓過高,頭蓋骨蓋不上,只能放棄急救。吳泓逸難過表示,好友哭著對他說,女兒求生意志很強,堅持了好幾個小時才願意斷氣,不知所措下打給他求助,但他也不知能如何幫忙,眼眶也濕了。根據吳泓逸貼出的醫師診斷證明,女童腦部左側大面積硬腦膜下出血、極度高腦壓併腦水腫、兩眼底出血腦幹失能等,緊急接受腦部減壓手術,還是因病情嚴重搶救無效。據了解,女童還不到一歲,送到有保母執照的蔡姓保母(53歲)家中托育,才剛送第二天,保母昨天上午通知女童家屬女童不慎跌倒,並通報119送醫,醫院今天上午10點15分宣告女童不治,女童外觀並沒有任何瘀青痕跡。高雄市仁武警分局昨晚獲報,依規定受理,通報高雄市社會局家防中心啟動兒少保護機制,並通知相關人員製作筆錄,橋頭地檢署檢察官今天上午完成相驗,女童死因有待釐清。高雄市社會局家防中心主任李慧玲表示,目前全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家防中心將針對行政部分進行調查,初步了解,蔡姓保母有執照,並托育不只蔡姓女童一人,家防中心目前已將蔡姓保母停托,如確定有不當對待孩子事實,將依兒少福利權益保障法開罰、公布保母姓名,並依法撤銷執照。
-
2021-10-16 失智.像極了失智
跟著做這「3件事」,有效提高注意力,幫助你建立長期記憶
哈佛神經科學家、暢銷小說《我想念我自己》作者莉莎・潔諾娃寫給每個人的記憶全書,破解我們對記憶的許多誤解與迷思,並提供保健記憶的簡單方法。蘋果的商標是全球最容易辨識的圖像之一,請試試憑記憶畫出蘋果的商標。或者,你可以從下面九個圖形中,識別出真正的蘋果商標嗎? 你能識別出真正的蘋果商標嗎?在原始研究中,85名大學生中只有一名能憑記憶完美地畫出蘋果商標。提供參與者幾種相似的版本選擇時,只有不到一半(47%)的學生能辨識出正版商標。你覺得哪一個是正版商標?如果你選了其中任何一個,就答錯了,這九個都是假商標。這麼少人能辨識出這個到處可見的圖案,這代表什麼?蘋果的行銷很糟嗎?當然不是。看到蘋果的產品,我們都知道那是蘋果的產品。但單純的重複接觸,並不保證我們會記住某些事情,記憶還需要投入注意力。如果你一天的清醒時間有16個小時,你的感官就等於不停工作了57,600秒,那是很龐大的資料量。但是你無法、也不會記得你的感官接收到的所有內容。💡 我們想記住某件事,最重要的是要留意正在發生的事情。你的記憶不是攝影機,能不斷記錄你接觸到的每一個景象和聲音,你只能捕捉並保留你有留意的東西。你也常常忘記「這些事」嗎?忘記剛剛說的話、別人的名字、手機放在哪裡,首要原因就是沒有留意。如果你沒有留意眼前的事,之後就不會記得。例如,如果你沒留意把眼鏡放在哪裡,就無法形成把眼鏡放在哪裡的記憶。之後,當你因為找不到眼鏡而感到挫折時,你並不是失憶了。你沒有忘記任何東西,那段記憶從來沒有形成。眼鏡不見了,是因為你沒有集中注意力(我的眼鏡通常就在我的頭上!)。現在,讓我們想像一個假設情境。你在派對上,你的朋友莎拉向你介紹她的先生。他說:「嗨,我是鮑伯。」你也介紹自己,並跟他握手。兩分鐘後,你們還在聊天,但你心裡覺得很尷尬也很害怕,因為你不知道眼前的人叫什麼名字。你為什麼不記得鮑伯的名字?你清楚地聽到他說:「嗨,我是鮑伯。」但光是接觸到鮑伯的名字還不夠。要記住他的名字,你的注意力也必須參與。鮑伯說出名字之後,這個名字會存在你的大腦約15至30秒的時間,如果注意力沒有加入,鮑伯的名字很快就會消失了。因此實際上,你並沒有忘記鮑伯的名字。因為你沒有留意,從一開始你就沒有記住他的名字。留意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因為大腦的預設狀態是不專心的。我們不專心的大腦平時不會集中注意力,通常都在神遊、做白日夢、處於自動駕駛狀態,而且背景充滿了重複流動的思緒。我們無法在這種狀態下形成新的記憶。如果我們想記住某件事,就必須打開大腦的開關,醒過來,特別留意。我們會記住我們留意的東西,所以更要留心我們平常關注哪些事物。樂觀的人會留意正面的經驗,因此正面經驗就會成為記憶。如果你情緒低落,就不太可能把快樂的事件或愉快的經歷固化成記憶。如果你只注意烏雲密布的時刻,就不太可能注意到陽光露臉的片刻。你尋找什麼,就會發現什麼。如果你每天都在尋找神奇的事物,注意充滿喜悅和驚奇的時刻,你就能捕捉到這些時刻,把它們固化成記憶。久而久之,你的生活故事將充滿讓你微笑的回憶。我們生活在高度連結、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的注意力分散時代。你的智慧手機、臉書、推特、Instagram、推播通知、電子郵件、停不下來的胡思亂想,都是注意力的小偷,因此也是記憶的小偷。💡 盡量減少或排除使你分心的事物,就能改善記憶力。充足的睡眠、冥想和少量的咖啡因是抵擋分心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你的注意力,幫助你建立長期記憶。與我同屬於X世代的人,經常吹噓自己可以一心多用,彷彿這是一種超能力。同樣的,千禧世代也能一邊看Netflix一邊Snapchat,同時還能跟你說話。但如果你想記住自己做過、經歷過的事情,上述兩種情境都會出現問題。當大腦試圖形成記憶時,分心會大大降低記憶形成的可能性。即使大腦在你分心的狀態下設法固化了記憶,這個記憶可能也不夠可靠,未來無法被完全提取。要形成深刻、準確的記憶,你必須全神貫注。
-
2021-10-16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城中城大火奪命 醫揭「濃煙致命危害」:獲救後也要注意
高雄城中城大樓大火釀46人死亡,震撼全台人民,也讓各界再次關注防火逃生資訊。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特別提醒,火災現場有大量濃煙,人體吸入後易導致肺部急性損傷、一氧化碳中毒等狀況,提醒民眾若經歷火場後幸運獲救,也要密切注意肺部相關症狀,避免延誤就醫治療時間。高雄市鹽埕區府北路上的城中城大樓,14日凌晨發生嚴重火災,共計造成46人死亡、41人輕重傷。高雄市消防局長李清秀說明,造成嚴重傷亡的主要關鍵包含發生在凌晨時段、低樓層有許多玻璃帷幕、住戶多為弱勢長輩等,而罹難者致命原因,則多為濃煙嗆傷所致。針對火場濃煙危害,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待在火災現場時,人容易吸入大量濃煙,進而造成急性肺部損傷,引起缺氧風險。他說明,原理在於滾燙的濃煙可能灼傷肺部與呼吸道,導致呼吸道水腫,無法正常進行氣體交換。蘇一峰指出,發生上述狀況後,人體此時會因肺水腫缺氧與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甚至因而死亡。他也特別提醒,若民眾遭遇火災後幸運獲救,由於同樣吸入許多濃煙,後續須密切注意自身的肺部功能,觀察有無肺阻塞、肺纖維化,或是肺癌的發生,避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
2021-10-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城中城大火 消防員列「防災必知守則」:3習慣、4對策、5不要
高雄市鹽埕區府北路「城中城」大樓今(14)日凌晨發生火災,共計造成46人死亡,另有41人輕重傷。消息曝光後,引起各界再度關注用火安全指示及相關逃生知識,消防署也特地發文,傳遞民眾正確的火災預防須知。針對火災防災觀念,消防署透過臉書發文表示,民眾應謹記「3習慣、4對策、5不要」的口訣。其中,3習慣指的是平時應注意進行爐火烹調、電器使用與抽菸習慣,例如烹調時保持「人離火熄」、電氣使用不超過負載,以及妥善處理菸蒂;而4對策包含住家應事先裝置好火災警報器、滅火器、規劃好逃生路線,以及建構防火環境,如避免堆放可燃物、裝潢使用耐燃材料等。至於最後的5不要,則是在不幸遇到火災時,切記不要收拾財物、不要搭乘電梯、不要躲在浴室、不要忘記叫醒家人並通報119,以及不要延誤逃生時間;消防署強調,民眾應掌握上述住宅火災預防原則,才能在緊急事件發生時,保護自己和家人安全。此外,由於台灣仍有不少人家中安裝桶裝瓦斯,消防署日前也曾針對網路流傳的「使用濕毛巾覆蓋滅火」發文闢謠。消防署表示,瓦斯桶不慎著火時,最好的方式就是立即關閉開關,阻斷燃料供應就可達到滅火,或是盡可能將瓦斯桶移至戶外空曠處,若無法順利關閉,則應儘速疏散並報案。至於安裝瓦斯方面,消防署也提醒,換裝瓦斯桶最好由專業人員操作,並遵守3大步驟,一、關閉瓦斯桶開關及周圍火源;二、換裝完成後,務必確認是否已經接好、密合;三、可利用肥皂水塗抹在調整器接合的地方,如果有氣泡產生,可能即有外洩情形,應立即關閉避免釀災。
-
2021-10-1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擔心小孩會很矮?身高186男不想娶150女友 網怒:先考慮腦子好嗎
情侶交往時,身高是很重要的事嗎?有位高個兒男在臉書社團「靠北男女」嫌棄女友個子矮,他擔心未來兩人生下的小孩可能會很矮,所以只想談戀愛,但不想和女友結婚,這番言論被網友罵翻。原po表示,自己身高186公分,女友只有150公分,兩人感情很好,但若要論及婚嫁、生小孩,他卻打了退堂鼓。「身高真的是很重要的東西,我不希望我們將來的小孩長不高。如果我只和她戀愛,不和她結婚,會不會顯得我很爛?」網友轟他自私,如果真的很在意女孩身高,一開始就不該交往。「她一開始跟你交往就150啊,又不是交往到一半變150」、「一開始就交高一點的啊,矮的可以讓給別人」、「何止爛,根本爛透了」、「說不定她也擔心遺傳你的智商呢」、「當你在挑人家的同時,對方也在挑你」、「打斷雙腳就一樣高了」、「渣男無誤」。有人勸分,「看你發這篇,就足以證明身高跟智商、人品無關,快放過女友吧!她值得更好的」、「你只長身高,沒有長大腦。所以千萬別耽誤人家。我們台灣只需要聰明的下一代」、「你女友也不一定想跟你生,怕長得像你」。也有人認為身高沒有絕對,「笑死人...我爸167、我媽149,生了我哥185」「我老爸170多,我老媽150左右,我女生170,所以又能代表什麼?」、「沒聽過隔代遺傳嗎?如果你交170的,結果生出來都很矮呢?要說抱錯?」、「小隻馬很好,好嗎」。
-
2021-10-15 新聞.杏林.診間
貼近患者生活,才能治好疾病!張德明,在診間點亮溫暖心燈
醫生筆下,除了開處方,寫病歷,你還有什麼想像?台北榮總前院長張德明,行醫大半生,不但用醫療專業治癒病人,更用一顆真誠的心,貼近走進診間的素樸眾生,再轉化為文字,紀錄與患者的互動篇章,在珠璣落玉裡,蘊藏溫暖無限。這些文字集結成書《醫中有情─張德明的行醫筆記》,去年出版,全書七萬字,寫人、寫景、寫心境,字字有情,展現白袍下最溫柔的心意。他並持續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不但與上萬粉絲分享醫學專業,還有在診間觀察人生百態的點點滴滴,以及無師自通的精彩畫作,傳遞醫病也醫心的正能量。早慧的小作家 報章雜誌愛不釋手「我從小就喜歡這些,看書、畫畫、寫作。」提起文學和藝術,要從張德明的童年談起。他說,小時候生長於公務員家庭,家裡沒有奢侈花俏的娛樂,孩子不上才藝班,最大的享受莫過於閱讀報章雜誌,那個時代的紙媒內容清新純粹,舉凡評論、副刊、家庭版、兒童版…,都讓他讀得津津有味,他同時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從張愛玲讀到瓊瑤,從無名氏讀到金庸,無一不讀,潛移默化培養出寫作的興趣。在老師眼裡,聰穎乖巧的張德明是個比賽常勝軍,小學到中學,舉凡作文、演講等大小比賽一向名列前茅,最厲害的紀錄是參加全國國語文競賽,連比六個項目,奪下全國亞軍。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沈厚了底蘊,少年時代,張德明有過一生投注文學藝術的夢想,但懂事的他深知父母的期待和現實壓力,選了當時以醫、農學系為主的丙組,但實際上卻立志習醫,放棄聯考分數可上台大農學院的機會,進入國防醫學院。但張德明不曾放下對藝文的熱愛,在嚴格的軍校生涯和習醫的功課壓力下,他依然有一顆敏銳善感的心,常常透過閱讀、寫作、畫畫記錄心情或釋放壓力,「藝術和醫學,對我來說從來沒有衝突,都是最重要的事。」他說。走進風濕免疫科 「愈難我愈喜歡」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張德明順利留校進入三軍總醫院,他選擇了內科部門的風濕免疫科做為自己的專科,風濕免疫科在當時並非熱門科別,而且因為病理機制複雜,遠比內科的其他次專科來得艱澀。「我知道這科很難,但我喜歡,因為要大量閱讀,更要花時間研究。」張德明充滿熱情,決心挑戰自己,後來更進一步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生物學碩士學位。回台後,他繼續任職三總,此後一步步成為風濕免疫領域的權威,更因精湛的醫術和認真嚴謹的處事風格一路晉升,先後擔任三總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裡,張德明同時浸淫在醫療、教學、研究和行政等不同領域,非常忙碌,只能偶而寫寫短文紀錄所見所思。直到退伍後,於2015年出任台北榮總副院長,工作擔子稍輕,蟄伏多年的寫作魂猛然大爆發,以前沒有時間梳理的想法和心情如潮水般湧出,每次一寫欲罷不能,也在臉書粉專上開放分享。「其實一開始設粉專,是因為對三總的患者很歉疚。」張德明說。原來,因為他轉任榮總之後,原在三總每週開設四次的門診減為兩次,很多老病人無法再找他看診,因此他想透過臉書發表衛教和醫學新知文章,幫助更多患者。後來慢慢加入一些他自己的所見所思,用感性又不失幽默的文字和病人或粉絲展開心靈對話,傳達另一種治療的力量。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點開「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常見他細膩描寫對病人的觀察,字裡行間紀錄與病人乃至家屬的互動,短短幾句勾勒出對方在疾病背後的心情、生活,更展現醫者的體貼和同理心,撫慰每一個因為病痛而走入診間的靈魂。例如他寫一位男性患者:眼神酷殺,鬃刷狀粗野的三分平頭,風霜刻劃在黝黑粗獷的方型臉上,稜角一如海水浸蝕的礁岩…乾癬沿著髮際猙獰的蔓延,臉上、胸背、四肢,無處倖免,猜是道上大哥。直到兩次門診後,症狀改善,醫病間的氣氛稍緩,患者有了笑容,張德明勸他要多曬太陽,乾癬怕紫外線;不料對方搖頭,好一會兒才開口:「我是打漁的,都深夜出港,日夜顛倒。」「噢!佩服,漁獲還好吧?」做醫師的馬上問候,患者聲音上揚「最近不錯」,下一秒卻轉沈:「但賣不出去,餐廳不要、散客也少,捕的魚都堆在凍庫裡」。還有一位紅斑性狼疹患者是外燴師父,他的女兒也是張德明的患者,因為COVID-19疫情,一年多來幾乎沒有生意,沒有收入,每次在診間,張德明看到他沮喪的神情,總覺得很心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張德明不只治療身體的疾病,更體貼病人心裡的苦,於是他為患者寫下:體認職業的艱難與天道的無常,供需之間,未必相因相生;悲喜之間,也就見仁見智。一隻突起的病毒,對人類造成莫大的蝴蝶效應:奪走生命、撕扯愛情、拆散親情、踐踏友情、改變行為、破壞經濟、衝擊生計、考驗人性。只有期盼能盡快平息,恢復正常…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因為環境、飲食和壓力等因素,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大多來自教育程度和社經地位較低者,他有許多從事較辛苦工作的患者,其中不乏看護、搬運工、大樓洗窗工人、廚師和理髮師等等,但不論病人是誰、做什麼,「都和我是平等的」。他甚至很享受這樣的經驗,面對面貼近各行各業的眾生,進而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即使身為院長,也樂於和病人打成一片。「好的醫生要和病人共同的語言,要有同理心。」張德明說,醫生不能高高在上,「你如果不能貼近他們生活,就治不好他們的病。」就像他不隨便跟病人說「回去要好好休息」,因為他深知很多病人做的是勞力工作,賺的是辛苦錢,「休息」對他們來說是最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張德明寧願根據對方的工作和生活型態,建議他們如何保養身體。「要讓病人知道,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得很篤定,臉上閃過一抹溫暖的微笑。就像他每次門診要看上近百位患者,每個走進診間的病人從來不只是1號、2號、3號,而是一個個有悲愁、有喜樂的「人」。張德明甚至不時會冒出一句:「你最近瘦了喔?」「外面下雨了,有帶傘嗎?」總讓病人臉上一亮,「原來醫生這麼關心注意我!」一秒間,心情頓時不同。尤其,免疫科多半是經年累月的老病號,看診心情難免不佳,張德明說:「只要醫生多付出一點點關心和溫暖,他們走出診間的心情就會不一樣。」每一次問診,張德明都會直視病人的雙眼,好好地閒聊幾句生活瑣事。他希望透過言傳身教告訴學生,不要只問「藥有沒有好好吃?」患者是有溫度的「人」,而非螢幕上幾行冰冷的文字。(圖/林建榮攝)張德明同時希望把這份心意傳承給下一代。身為三總和北榮內科教授,他非常嚴格的要求年輕醫師和學生要「用心」去理解病人,而理解的第一步正是觀察。「觀察,是醫療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張德明說,口氣中有著高度的嚴謹認真。他常會問學生,「剛剛那個病人,長什麼樣子?身高體重多少?」為的正是要年輕醫師多觀察病人,而非只會聽病人自述病情,更不是只靠醫療技術問診開藥。他很堅持,唯有仔細觀察,才會讓診間有了溫度,更認為一個冷漠的人只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不了好醫師。「少了這層溫暖,你當醫師就跟AI沒有兩樣,以後一定會被取代。」張德明語重心長。(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到貨進度超前 郭台銘:催貨階段性任務完成
第12期提供BNT第一劑、AZ第二劑和莫德納第二劑,10月18日起分流預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今天晚間透過臉書表示,由於疫苗陸續到貨,他已完成向民眾報告及催貨的階段性任務,此後若無特殊事項,相關疫苗到貨資訊就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説明為主。郭台銘表示,BNT疫苗到貨將比原定時程更快更多,進度超前後,相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將很快地會開放,有意願施打BNT的民眾都能排到,也會在原廠建議施打第二劑的時間點,安排後續接種進度。郭台銘說,此後若無特殊事項,相關疫苗到貨資訊,以指揮中心説明為主。
-
2021-10-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者曾到明曜百貨 羅一鈞:社區傳染風險低
北市明曜百貨傳有確診者足跡,今天暫停營業1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表示,此個案為7月間曾確診的復陽個案且病毒量低,研判社區感染風險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國內今天新增4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1例從印尼入境的本國籍50多歲女性(案16423)就是曾到北市明曜百貨的確診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名個案7月間曾在印尼確診,9月17日入境後進行集中檢疫,相關採檢均為陰性,10月12日因工作需求自費採檢確診,Ct值32、病毒量並不高。羅一鈞指出,個案曾於雙十連假期間到北市百貨公司,即便研判是復陽且社區感染風險低,但依照規定還是必須關閉相關場所並清消。明曜百貨臉書粉絲專頁今天發布暫停營業1天公告,由於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將於停業期間進行更完善清潔消毒措施,以提供更安心購物環境。羅一鈞說,這名個案日前曾接種2劑AZ疫苗,但在接種間隔期間於印尼確診COVID-19,因此不屬於突破性感染個案。至於今天另外3名境外移入病例,則全數為突破性感染病例,羅一鈞表示,其中2人均接種1劑嬌生疫苗,另1人接種2劑BNT疫苗,都在接種後14天才確診。另外,有專家建議鬆綁入境後的檢疫措施,但強調要有相關配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沒有開放邊境的預備,居家檢疫規定沒有改變,除了邊境管制措施,口罩也是台灣防疫關鍵政策,未來若要解封口罩,也是有限度、特殊情況下,才可能微幅鬆綁。
-
2021-10-13 養生.家庭婚姻
新嫁娘怨夫家「支出都除於3、獨立電表自付」 網卻一面倒讚爆
一名剛新婚不久的人妻在臉書「靠北婆婆2.0」發文抱怨,才剛嫁過來夫家,就覺得諸多事情畫分得太清楚讓她覺得不像一家人,比方她跟先生住二樓,電表卻得自己申請獨立電表,然後自付電費。她還觀察到,夫家的財務都要分為三等分(公公、婆婆、老公),而且結婚宴客的酒錢、飲料錢也要除於3,甚至桌錢婆婆也想除於3,最後多出的三桌沒人認領,婆婆竟當著她的面直接問「那媳婦家三桌的錢要算誰的?」讓她當下恨不得立即打電話給娘家,幫忙送錢過來。她委曲表示,「我有害自己老公嗎?女方長輩來給男方宴客,是娘家要自己支付桌錢嗎?至今一年多了,我都不敢開口跟娘家講這件事情。」所幸她老公意識到自己媽媽怎會當自己的面老婆說這種話時候,急忙開口說,「我老婆家算我的。」很多時候,對於公婆的做法她也只能無奈接受。再舉例來說,結婚聘金大小事都是老公自己一手打理,連開車禮金支付、長輩喝茶的紅包錢也是她老公,而公婆只是負責出席,走走紅毯吃吃飯,為了幫老公省錢,她也同意公證,但公公和婆婆想回收之前包出去的錢,最後也只能尊重。雖然公婆把許多跟錢有關的事情都分得很清楚,但就電費這件事來說,不少網友卻是在貼文底下留言大讚很不錯。有人就表示這樣子很好,妳高興怎麼吹冷氣,自己付錢就理直氣壯,不然還要被說,「電費怎麼比還沒結婚時多了多少?意思就是都是媳婦吹冷氣,到時候都推給媳婦就好了啊!」還有人鼓勵這位人妻,開導她說,「那本來就是妳先生原生家庭的模式,妳先生處理的很好不是?每個家庭本來就有各自的習慣模式在經營,久了妳也會習慣的,沒有什麼對錯。」其他人也回應,「分清楚才不會被說話」、「至少是除以3,而不是全部都叫妳們出錢。」
-
2021-10-13 新聞.元氣新聞
他針灸完騎車回家發現頭部插根針 醫院承認疏失致歉
民眾因失眠及胃腸不舒服,前往彰化一間醫院中醫部接受針灸治療,治療結束回家後,竟發現頭部還留有一根針;醫院承認是人為疏失,醫師已向病患說明原因並致上歉意。彰化縣男子今天在臉書粉絲專頁「彰化人大小事」貼文,他前往一間醫院中醫部接受針灸治療,治療結束拔完針,男子戴安全帽騎機車回到家,脫下安全帽才發現頭部還留有一根針,打電話向醫院反映,護理師說男子頭髮太長遮住針,讓男子覺得自己很倒楣。這名男子今天接受媒體電話訪問時說,自己是因為失眠以及腸胃不舒服,前往彰化縣一間頗具規模醫院的中醫部就診,醫師幫他做針灸治療,頭部和腹部都扎針,治療結束後,護理師幫他拔針,回到家後才發現頭部還有一根針沒拔掉,幸好他戴的是半罩式安全帽,不然後果不堪設想。記者致電醫院詢問為何會發生病患頭部留有一根針的意外,院方說明,進行針灸治療時,醫師和護理師會對治療部位及針數進行紀錄,護理師在治療結束拔針時,會依照治療部位及針數先進行核對,然後才開始拔針,將病患身上的針全數取出後再次檢查病患治療部位,才會讓病患離開治療室。院方坦承這起意外是人為疏失,主治醫師已在第一時間向病患說明原因並致歉,部門也會加強相關人員教育訓練,確認人員都熟悉及遵循針灸標準作業流程,務必做到針灸不遺針,並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
2021-10-13 寵物.寵物長照
動物醫院給安樂死狗狗準備的「最後晚餐」:上路前必須品嚐
讓壽命短短十幾年的貓狗好好地離開是每個飼主的心願,有時必須用安樂死的方式讓因病或意外受苦的寵物早點解脫。美國一間獸醫院準備了巧克力給即將安樂死的毛孩,希望牠們在上天堂前能體會巧克力的美味。美國阿拉巴馬州一間動物醫院「Smiths Station」上個月在臉書PO出一張裝著滿滿Hershey's巧克力的玻璃罐,罐子上印有「道別之吻」(Goodbye kiss),貼文寫道:「這瓶是為了預約安樂死的寵物準備的…因為狗狗上天堂前必須嚐嚐巧克力的滋味」。這篇「最後的晚餐」貼文獲得近7萬個讚、上萬網友留言,不少人也分享要送自家毛孩最後一程前,給牠們吃冰淇淋蛋糕、巧克力醬等平常不能餵食的食物,讓牠們帶著美好的回憶上路。巧克力對狗狗來說是禁忌的食物,巧克力含有可可鹼和咖啡因,會傷害寵物的中樞神經,誤食會出現上吐下瀉、抽搐、心跳加快、昏迷的症狀,嚴重者死亡,可說是相當致命的食物。除此之外,同樣含咖啡因的東西像茶、咖啡、可樂、熱可可都不能給貓狗吃。
-
2021-10-12 養生.家庭婚姻
月薪6萬給爸媽4萬男友「沒錢結婚」 30歲女問:我該繼續等5年嗎?
情侶交往久了,常常會想要關係更親密,邁入下一階段關係,或者同居或者考慮結婚、生小孩。反之,如果一直停滯在同一階段,沒有目標,常讓人感覺不安,未來也不明朗。有位女網友正遇上這種關卡,她和男友交往6年,男友月薪6萬,但每月要給爸媽4萬元,兩人約會都AA制。女方即將邁入30大關,想要結婚有自己的家庭,男友卻表示目前沒有錢,希望女方「再等他五年」存錢結婚。女網友在靠北老婆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問,「我要選擇相信他嗎?」網友頻頻勸分,「早點分手,及時停損」、「不要再浪費青春在這種媽寶身上了,完全沒有為將來打算,妳還在期待什麼」、「以後生小孩養小孩也是AA,坐月子的時候自己出一半的錢,想清楚吧」、「別把最美好的時光浪費在不可能的人身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不會娶妳的,放棄吧」。有人認為男生存錢說只是藉口,「若真的想娶妳不會叫妳等」、「分手吧,也許分手後不到半年,他就會寄喜帖給妳」、「月收6萬給爸媽4萬,他說他沒錢結婚,這我相信,但我應該不會再等下去這樣下去,5年後他還是沒錢結婚」、「等五年後他可以當孩子的乾爹」、「這種等五十年也一樣沒錢」。有人建議結婚要有共識,「找一個以結婚為前提交往的對象實在點」。
-
2021-10-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保命變奪命?當新冠疫苗施打後「通報死亡人數偏高」意謂著什麼
每當有人來要求加入臉書朋友時,我都會先看他是何許人,貼的是什麼文,然後才決定是否同意加入。今天(2021-10-10)有位林先生來要求加入臉書朋友,而我看到他的最新貼文是一篇2021-10-7發表在《新頭殼》的文章打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死亡843人 確診死亡844人 葉毓蘭批:政府疏於管控 保命變奪命。我為了查證這篇文章是否可信,就用「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死亡843人」做搜索,結果又搜到一篇2021-10-8發表在《新聞雲》的文章打疫苗後死亡850人>845死亡病例 葉毓蘭批指揮中心:保命變奪命。它的第一段是:疾管署8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施打新冠疫苗後通報死亡數為 850 人,超過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845 人。對此立委葉毓蘭在臉書發文痛批,指揮中心「疫苗施打真落漆」,對整體疫苗施打的流程控管欠缺管控,讓保命疫苗,變成了奪命疫苗。美國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是71萬3千,差不多是台灣的800倍。美國的新冠疫苗施打劑次是4億多,差不多是台灣的22倍。美國的新冠疫苗施打後通報死亡人數是8390,差不多是台灣的10倍。所以,跟美國相比,不管是在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的基礎上,還是在新冠疫苗施打劑次的基礎上,台灣的新冠疫苗施打後通報死亡人數,都是偏高的。但是,「偏高」是有意義嗎?「通報死亡人數」又是什麼意思?美國是在1990年建立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簡稱VAERS,目的是要檢測被美國政府許可的疫苗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 根據VAERS網站,任何人都可以向 VAERS 通報不良事件,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則必須通報某些不良事件,而疫苗製造商則必須通報他們注意到的所有不良事件。請注意,VAERS只是個疫苗不良事件的「通報」系統,而不是疫苗不良事件的「確認」系統。再加上任何人都可以通報,所以這個系統所顯示的不良事件數據,是絕對不可以被解讀為真正(醫學證實)的不良事件數據。但很不幸的是,有心人士,尤其是反疫苗人士,尤其是反新冠疫苗人士,就充分利用VAERS容易被誤解的弱點,鋪天蓋地地散播虛假訊息,說新冠疫苗是政府用來殺害人民的工具。請看下面這4篇報導:2021-5-26,科學期刊Science:Antivaccine activists use a government database on side effects to scare the public(反疫苗人士使用政府的副作用數據庫來嚇唬公眾)2021-10-4,Consumer Reports網站:How Government Data Is Being Misused to Question COVID-19 Vaccine Safety(政府數據如何被濫用來質疑 COVID-19 疫苗的安全性)2021-10-4,路透社:Fact Check-VAERS data does not suggest COVID-19 vaccines killed 150,000 people, as analysis claims(事實查核 – VAERS 數據並未表明分析聲稱的 COVID-19 疫苗導致 150,000 人死亡)2021-10-5,Poynter網站:Claims that millions of people have died from the COVID-19 vaccine are unfounded(聲稱數百萬人死於 COVID-19 疫苗是沒有根據的)台灣大概是向美國學習吧,也設立了台灣版的VAERS。它說:●在接種疫苗後所出現的身體上的不良情形,即使不確定是否為疫苗所導致,但無其他明確原因可以解釋,因而懷疑或無法排除與接種疫苗具關聯性的,就可以通報疫苗不良事件。●當懷疑個案的死亡是疫苗不良事件所造成時,就可以通報。所以,很明顯地,台灣和美國的VAERS都是讓任何人只要「懷疑」有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就可以通報。但是,就美國VAERS的8390個「通報死亡人數」而言,目前已經被確認的「新冠疫苗導致的死亡人數」是3個。(註:由於嬌生疫苗所導致的血栓)也就是說,「通報死亡人數」跟「確認死亡人數」之間,是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很不幸的是,《新頭殼》那篇文章的標題卻是〈打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死亡843人〉,《新聞雲》那篇文章的標題卻是〈打疫苗後死亡850人〉,而立委葉毓蘭那篇臉書文章卻又是聲稱〈讓保命疫苗,變成奪命疫苗〉。原文:打疫苗後死亡850人,新冠肺炎死亡845人,保命變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