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6 名人.許金川
搜尋
膽囊結石
共找到
17
筆 文章
-
-
2023-10-25 養生.聰明飲食
膽結石會消失嗎?該怎麼吃?「5大飲食原則」避免發作,別誤信1偏方錯過治療黃金期
膽結石是無聲的疾病!是由於因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增加,致使膽汁過於濃稠,逐漸形成結晶所造成。依發生位置可分為膽囊結石及膽管結石。膽結石形成後,不會自行溶解消失。往往等痛到去看醫生,才發現自己有膽結石,進而開刀取膽成為「無膽」之人。對此,營養師高敏敏教你透過5招「飲食調理」減少發作,也不要誤信偏方錯過治療黃金期。膽結石8大高風險族群1.喜歡吃重油2.肝硬化、酒精性肝病3.急速減重者 4.長期斷食者5.兩餐隔太久 6.肥胖者 7.糖尿病患8.停經後女性「6招改善飲食」避免膽結石發作膽結石雖不會消失,但透過「飲食調理」可以很好的減少發作。高敏敏提醒,膽囊的主要功用是儲存膽汁、幫助消化油脂,所以不要讓他過度負擔。1.簡單烹調飲食避免吃太油,以蒸煮取代油炸、油煎。2.多吃原型食物多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主食部分也可以用部分未精緻澱粉取代精緻澱粉。3.多吃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幫助吸附膽酸,和糞便一起排出。4.不要吃大飽吃大飽容易使膽囊收縮激烈,讓結石卡住。5.避免甜食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及脂肪,增加消化負擔。6.勿備偏方有偏方是用化石草溶解膽結石,但實際上是無法溶解。膽結石形成後原則上是不可逆,可透過飲食調整減少發作。但嚴重發作時大多都要切除膽囊,不要錯過治療黃金期。胃痛vs.膽結石 怎麼區分很多人的膽結石在一開始都被誤以為是胃痛,直到就醫後才發現是自己有膽結石,究竟胃痛跟膽結石該怎麼區分,才不會耽誤黃金就醫時間。1.疼痛部位.胃痛:上腹微靠左.膽結石:上腹微靠右,甚至痛到背或肩2.發作時間.胃痛:空腹或飯後均可能發作.膽結石:大多在飯後發生3.藥物改善.胃痛:9成胃藥可以改善.膽結石:胃藥無法改善高敏敏提醒,兩餐之間也不要間隔太久,你的膽囊太久沒有收縮,很容易膽汁堆積、易結石。她表示其實膽結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沒有善待身體,建議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若出現莫名腹痛、胃痛、吃胃藥後不好轉時,請及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延伸閱讀:.你知道什麼是總膽管結石嗎?飯後腹痛千萬別拖.不吃早餐容易胖!外食早餐大多缺乏1營養素,營養師教6招健康吃.一吃飯就腹痛當心膽結石 醫揭何時該取出結石:常做2事易成高風險群
-
2023-04-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結婚紀念日,要送老婆什麼卡?
兩位老友見面慶祝結婚紀念日。老王:「你送你老婆什麼禮物?」老張:「我送她悠遊卡!」老王:「怎麼那麼小氣!」老張:「因為結婚40周年,她滿65歲,乘車優待又安全!」老張:「那你送你老婆什麼禮物?」老王:「我送她健保卡。」老張:「健保卡?不是每人都有?還用送?」老王:「她是外配,今年結婚紀念日,才能申請健保卡!」台北捷運四通八達,舒適衛生又安全,一旦滿65歲又有敬老優待,真是一項大德政。至於健保卡,全世界口碑最好的卡,從割盲腸到開腦袋,只要一張卡全都搞定,是全世界看病最方便最便宜的醫卡。在台灣生病住院結帳可能只要台幣幾千元,在國外可能幾千或上萬美元。話說有一位朋友,膽囊內長了石頭,曾經痛過一次,勸他開刀,他不要,有一天出國去歐洲旅行,膽囊結石又發作,引起急性膽囊炎,在歐洲某國度緊急開刀,救回一命,但花了台幣五、六十萬!這是真的故事,現在疫情逐漸遠去,許多國人憋太久,紛紛出國旅遊,但在國外發病,事情就大條了,雖不至於傾家蕩產,但在國外人生地不熟,「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對生命不安全的恐慌,才知道台灣醫療體系好!幾年前有一個朋友,出國去大陸玩,因傷風感冒去看醫師,醫師幫他抽血驗肝功能不正常,又做了超音波,結果發現肝有腫瘤3公分,聽當地醫師的話緊急開刀,想不到開完刀出血不止,後來引起休克肝昏迷,緊急換肝後,仍然往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出國要先看看自己的體內有沒有什麼問題,基本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就知道肝有沒有長東西,膽囊有沒有石頭。如果有,用健保卡看病先處理好,用悠遊卡付帳,然後再出國,不只自己平安,也不會連累到家人及朋友。簡單言之,年紀在中年以上,送給老伴一張悠遊卡,既省錢又安全。此外,出國前,先自費做個全身健檢,如果有問題,再使用你的健保卡去醫治一番,如此出國才有保障,才能快樂出遊,平安回家!●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2-13 醫療.消化系統
肝也會結石? 南投七旬翁腹痛就醫查出「肝結石」
南投一名劉姓男子因上腹疼痛,且痛感延伸到背部,就醫後發現並非單純肚子痛,而是「肝結石」,後續透過內視鏡膽管攝影取出結石,並放置支架,接著由外科醫師採取3D腹腔鏡肝及膽囊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不到一周就順利出院。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民眾經常聽到腎結石、膽結石,但鮮少聽到肝也會結石,該名劉姓患者近七旬因肚子痛急診就醫,醫師察覺其黃疸、尿液顏色變深,發現不太對勁,進一步安排相關檢查,查出其肝內膽管結石合併總膽管及膽囊結石。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說,「肝內膽管結石」即「肝結石」,就是肝臟內的膽管有結石產生,結石恐導致膽管系統內的膽汁流速減緩或阻塞,手術前,先施行內視鏡膽管攝影(ERCP)取出膽管結石,並放置支架撐開膽管,以利膽汁暢通。而在清除結石後,由外科醫師彭正明、黃信傑接手進行3D腹腔鏡肝或膽囊切除手術時,因先前已透過ERCP取出結石,手術時就無須劃開膽管,裝置引流管,彭、黃便使用3D立體腹腔鏡為病患切除左側肝臟占全部肝臟的35%及切除膽囊。彭正明說,相較傳統腹腔鏡手術,3D立體腹腔鏡能提供手術醫師更清楚的影像視野,手術處理精準度高,增加手術安全性,傷口也比傳統開腹手術小,僅需在腹部開三到四個小傷口,降低術後疼痛,患者恢復速度也更快。南投醫院則提醒,肝結石的成因較複雜,當膽管狹窄、腫瘤、感染或與個人體質及飲食習慣等皆可能導致結石,症狀則有發燒、上腹痛、噁心、嘔吐、黃疸等,沒即時處理恐引發膽道癌,若有類似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
2022-12-05 醫療.消化系統
老婦2公分膽結石竟掉進小腸致阻塞 罕見病例上了國際期刊
高雄一名74歲老婦人因上腹痛、噁心與嘔吐,被送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急診,經檢查疑似膽結石跑進腸胃道,造成罕見的腸阻塞,經手術取出2公分大的結石,術後恢復良好。此特殊病例發生率僅0.3%,經主治醫師指導,由見習醫師撰寫論文,登上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高醫一般及消化系外科醫師吳柏宣表示,膽囊結石併發腸阻塞發生率僅0.3%,原因可能是結石長期刺激膽囊造成慢性膽囊炎,與腸道形成廔管,進而掉入小腸導致阻塞。醫師立刻安排手術,將腸壁切開後,取出一顆約2公分堅硬的膽結石,術後病人恢復良好,已能正常飲食。病患與家屬聽到膽結石居然會跑進小腸裡,並造成腸阻塞,都覺得不可思議。吳柏宣說,目前膽囊結石沒有預防性藥物,建議從日常生活飲食少油、高纖來預防膽汁過濃,並改善高血脂與體重過重;另多喝水、多運動,也有助減少結石發生機率。吳柏宣指導高醫大醫學系見習醫師賴元韜,將此手術成功並具教學意義的「膽石性腸阻塞」病例撰寫成論文,投稿經嚴謹審查後刊登於今年9月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高醫院長鍾飲文表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是全世界排名前三位的綜合性醫學期刊,影響力深遠,係數高達176.079分,是醫療人員論文發表的重要指標之一。高醫身鼓勵醫學生從好奇中發想,將艱深的臨床疾病化為極具教學價值的論文。吳柏宣表示,在醫學生的訓練當中,病歷寫作可以訓練思考邏輯與診斷流程。為了讓學生有完整的寫作架構,他結合臨床上的罕見病例與經典病例讓學生撰寫後投稿,不但能提昇學生寫作的動機,也能將醫學生的努力成果,被國際上看見。高醫大醫學系六年級生賴元韜說,過去對於醫學期刊發表沒有深刻的概念,但在吳柏宣醫師鼓勵下,將「膽石性腸阻塞」成功手術的過程寫成病歷摘要,並學習如何將檢查圖片整理成國際期刊規格,感謝吳柏萱醫師及高醫師長的指導。
-
2022-09-29 醫療.消化系統
飯後腹痛誤為胃潰瘍吃胃藥沒用,就醫才發現膽管結石!4種族群要特別注意
基隆一名年約70歲的男性,某天覺得右上腹隱隱作痛,不以為意,但過了5天都沒改善,尤其飯後特別不舒服,誤以為老毛病胃潰瘍又犯了,吃胃藥也沒減輕,就醫進行腹腔電腦斷層攝影,才確認有結石卡在總膽管末端。這名男性病人至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評估後,胡果正醫師安排理學檢查、血液分析、胃鏡及超音波檢查,發現病人的肝膽指數上升,有輕微黃疸,胃部僅有潰瘍的疤痕,但膽囊結石與總膽管擴張。胡果正研判,可能為膽管發炎導致,並高度懷疑膽管有阻塞,於是馬上安排腹腔電腦斷層攝影,並確認有結石卡在總膽管末端。請病人住院治療,先針對病人因膽管結石引起的急性膽管炎與膽管阻塞,使用抗生素治控制細菌感染,以及安排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順利取出數顆超過1CM的結石。術後病人復原良好,不適症狀明顯改善,肝膽指數與黃疸下降,並於術後第3天康復出院;術後一周回診追蹤驗血,所有指數及身體機能皆已恢復正常。胡果正今天在記者會表示,膽結石相當常見,好發於女性、中老年人、肥胖或有家族病史者。絕大部份膽結石都在膽囊裡生成,若未造成任何不適症狀,其實就不需要特別處理。一旦結石從膽囊掉入膽管,由於膽管的出口細小,容易讓膽汁無法順利排出,進而引發膽管炎或胰臟炎,臨床表現除了上腹痛外,也可能會出現黃疸與發燒,嚴重時會合併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胡果正指出,由於上腹痛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胃部不適,民眾若僅服用胃藥,而未就醫檢查,容易耽誤治療黃金時機,而讓情況更加惡化。治療膽結石的方式,傳統是以外科手術切除膽囊為主,但若合併膽管結石,首要治療目標則是疏通膽管,這時通常也會有急性膽管炎或胰臟發炎,在病況較為複雜時,ERCP是治療方式首選,且與外科手術相比風險相對來得較低。
-
2022-04-29 養生.聰明飲食
怕結石,才應該吃鈣!膽結石、泌尿道結石、痛風石…營養師解析人體3大種類結石
人體很多部位都可能會出現結石,但會導致疼痛或造成健康困擾的主要有膽道結石、泌尿道結石,及常出現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的痛風石。前陣子遇到朋友A詢問「長結石是否能就不能吃鈣」,剛好隔沒多久,朋友B也問了類似的問題「是否鈣吃太多會造成結石」…原來,很多人會把結石=石頭=鈣間畫上等號,故會產生上述有關結石與鈣的疑惑。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人體常見的結石,以及到底有結石的人,飲食要注意什麼,到底可不可以吃鈣呢?膽結石、泌尿道結石和痛風石…你結的是什麼石?人體很多部位都可能會出現結石,但會導致疼痛或造成健康困擾的主要有膽道結石(包括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泌尿道結石(如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及常出現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的痛風石。由於不同部位的結石成因不同,所以會長膽結石,不代表就會長泌尿道結石或有痛風石。另外,因為不同部位的結石,石頭的組成不同,故結石患者的飲食該如何吃、是否需要限制某營養素,端視結石種類而異。所以,在詢問如何預防結石,或結石飲食該如何吃前,要先知道指的的是「哪種結石」![結石解碼] 認識人體常見結石!膽道結石:包括膽囊結石(主要)、肝內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膽汁內含膽固醇、膽紅素、電解質、水等成分,正常的情況下各組成會維持在穩定狀態,而不會產生結石。但當飲食不良、肝臟和膽汁代謝出問題、膽汁滯留或膽道發生細菌感染等時,可能會讓膽汁成分發生較大的變化,當該成分因過飽和而析出時就會形成結石。.膽結石因石頭組成不同而有膽固醇結石、膽紅素結石,和混合性結石之別。其中,最常見的膽固醇結石是由膽固醇和少量的膽紅素及鈣鹽所構成,這也是為什麼講到膽結石時會提到的飲食要點是避免高脂、高膽固醇及高熱量食物的攝取。泌尿道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膀胱結石.泌尿道的石頭其實是在腎臟形成,只是依照石頭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並因而有不同症狀。例如腎結石若塞住輸尿管出口時會引起腎絞痛(劇烈腰痛);若石頭掉落入輸尿管的話,除激烈腰痛外,還可能刮傷黏膜而出現血尿,並影響排尿或解不出尿。.泌尿道結石中最常見的為草酸鈣結石(約佔75%~80%),其成因為尿中草酸或鈣含量太高所致,故提到泌尿道結石時常會提到飲食草酸和鈣這兩個問題。痛風石:痛風石是尿酸鈉的結晶.尿酸是普林代謝後的產物,血中普林主要來自身體分解代謝(約佔八成)及食物(約佔兩成)。在體內,普林會經肝臟代謝形成尿酸,在腎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若普林攝取或製造過多,或腎臟排出量減少,就會造成血中尿酸過高,而尿酸若過飽和會在血中析出,形成尿酸鈉結晶。這些結晶可能沉積在關節、皮下組織及軟組織,引起白血球攻擊而出現發炎(紅、腫、脹、痛的症狀)。.痛風石的組成主要為尿酸鈉,故限制普林攝取為飲食的主要方向。常見問答Q:泌尿道結石到底可否吃鈣片?吃鈣片是否會導致泌尿道結石?A:可以攝取鈣片,原因有三:一. 泌尿道結石最常見為草酸鈣結石,其中草酸對結石的影響遠勝於鈣,故關鍵點在於限制草酸而非鈣;二. 鈣對人體非常重要,身體會透過副甲狀腺素、活性維生素D3和抑鈣素等的調節,將其精準地維持在一定範圍內。血鈣之所以會過高是因上述調節機轉出問題(疾病),而非飲食鈣攝取過高。三. 事實上,每日攝取足量的鈣(1000毫克)反而有助結石的預防。這是因為當食物中的鈣和草酸結合在一起時,會讓草酸鈣隨糞便排出,因而降低草酸和鈣進入血液的機會,故能避免因草酸過高而增加結石的風險。總結來說,泌尿道結石可以攝取鈣,正常攝取下,鈣片並不會導致尿道結石,反倒是低鈣飲食會增加結石的風險。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235位老人的人生智慧,濃縮到最後就是一個字
-
2021-12-3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黃達夫膽結石引起腹膜炎 鬼門關前走一遭!
口述/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黃達夫因為膽結石,前年我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我會定期做健檢,前年體檢發現膽囊有沙,不久後出現短暫的黃疸,於是決定開刀切除膽囊。十幾年前,在美國杜克大學開了腦部手術,開刀的前一晚,醫院為我施打一劑標準劑量的預防癲癇藥物靜脈注射劑,結果血壓急速下降,緊急處理後才穩定下來。同時發現我對麻醉藥很敏感,這對手術團隊是一項考驗。兩顆結石堵住總膽管出口沒想到,除了體質較敏感外,我的體內構造竟然與一般人不一樣。本來因膽囊結石,醫師照著標準作業流程,進行膽囊切除手術,並順利出院。但卻在一周後的例行晨會中,我突然腹部劇痛,幾乎走不出會議室,同事們用輪椅將我送到急症處理室。劇烈的疼痛,讓我沒辦法做任何檢查,止痛的麻醉藥也用到很高的劑量。直到第二天,做檢查才發現,原來是膽道先天異位,兩顆結石堵住總膽管出口,導致我先前切除膽囊的接口裂開,而引起腹膜炎,只好再回醫院開刀房處理。對抗生素過敏引起休克在準備手術前的檢查過程中,又引發吸入性肺炎,因此過程非常驚險。手術前後也發現,我幾乎對所有抗生素都過敏,不是出疹子、全身紅腫、發癢,就是呼吸困難、引起休克。平常我都鼓勵病人盡早下床走動,才能快速復原。但我當時既沒食欲也沒有力氣下床,因此在不得已情況下,醫療團隊開了院內常給癌症病人使用、刺激食欲的處方。腎上腺素分泌嚴重不足但處方對我沒有助益,情況還更差。檢查才發現,這個刺激食欲的藥物,壓抑了我的腦下垂體功能,導致腎上腺素的分泌嚴重不足,這是一個罕見的副作用。也因為我的情況,不久後醫院內的醫師接到一名從醫學中心轉來的小兒病人,體力很差。這名病人當時也在使用刺激食欲的藥物,他停藥後,精力就恢復了。這次生病的經驗,讓我再次體會到,過去我常説的,「病人是最好的老師」。我自己當病人,教了我自己及院內的醫師,了解了這款藥物罕見的副作用。也讓我對醫院內的醫療團隊更具信心。我的病程充滿挑戰,我用肉身考驗他們搶救急重症病人的能力,他們不但通過了我出的困難考題,還戰戰兢兢地把我照顧好了,「我可以很放心地交棒了!」平常我沒有特別的養生之道,只是遵循一般醫界的建議,均衡飲食、不抽菸、不酗酒、不喝糖水。●醫學辭典 膽結石膽結石依生長部位不同分為膽囊結石和膽道結石,主要成因是膽汁濃縮成結晶,就變成結石。但因濃縮的成分為膽固醇、膽色素、鈣質、蛋白質以及少量脂肪酸等,也會有不同的結石種類,主要和先天體質有關,不過常吃高熱量、高膽固醇食物者、家族遺傳、肥胖、糖尿病患者,是膽結石的危險族群。膽結石不一定要拿掉,如果健檢發現有膽結石只需要定期追蹤,若擔心復發風險或已有症狀,先處理膽道結石,再處理膽囊結石。諮詢醫師╱書田診所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邱展賢●黃達夫小檔案現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董事長●美國杜克大學內科教授專長:●癌症預防●內科學及血液腫瘤學等經歷:●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教育論壇召集人●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美國癌症學會癌症預防●診斷及治療委員會評議委員及主席●美國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
-
2021-11-03 癌症.其他癌症
膽結石患者更容易罹患膽囊癌? 專家剖析10大危險因子
許多人聽過膽囊結石,發作時痛到在地上打滾,但膽囊也可能長出壞東西,台灣每年就有1千多人罹患膽囊癌。膽囊位於腹腔深處,很難透過觸診發現異狀,不少患者是在出現上腹痛、噁心嘔吐、食慾與體重下降、右腹出現腫塊、黃疸等不適症狀時,就醫檢查才確診。膽囊癌10大危險因子膽囊癌好發年齡在60至70歲民眾,女性多於男性,約3比1,有些人以為膽石症或膽囊炎症狀為主要表現腹痛、噁心、嘔吐,但也有病人則完全沒有症狀,在健康檢查時,影像檢查才意外發現罹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發生膽囊癌的原因至今依然不明,有著各種假設,例如,膽石症之慢性刺激、膽汁滯留、感染原、炎性腸道疾病,或者原先良性腺瘤惡化而來,但均未能證實。至於膽結石是否會導致膽囊癌?賴基銘指出,長期追蹤無症狀膽石症患者,僅有不到百分之1之病人罹患膽囊癌,因此這項說法是否可信,仍有待證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衛教資料則整理出膽囊癌10大危險因子:▸女性▸年紀大於65歲▸肥胖、高血糖▸經常曝露於致癌物之中(如戴奧辛、吸菸等)▸膽囊腺瘤、膽囊鈣化▸原發性膽道硬化症▸膽囊慢性發炎▸慢性感染沙門氏菌或幽門螺旋桿菌▸先天性膽道囊腫▸不正常的膽管胰管接合如何診斷出膽囊癌?臨床顯示,超音波掃描是診斷膽囊癌的最佳工具,方便可行且不具侵襲性,目前為篩檢膽囊癌的第一線工具。確診後,以手術切除為主,預後還不錯,但如果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肺臟、骨頭等其他器官,術後還需合併放療、化療,療效較差。賴基銘表示,膽囊炎、膽結石、磁化膽囊、膽胰管合流異常都是膽囊癌的高危險因子,一旦發現膽囊疾病,應積極治療,如果膽囊內有息肉或息肉樣病變,則需定期追蹤檢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胸背痛看心臟科 電腦斷層查出是總膽管結石
1名73歲男性因胸痛、後背痛及冒冷汗到心臟科就醫,因為症狀像極了主動脈剝離,於是緊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但掃瞄結果卻顯示導致他胸痛的原因竟然是總膽管結石;經手術取出結石,並經抗生素治療感染問題,症狀才獲得改善。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松茂指出,總膽管結石的症狀常見會有上腹痛、發燒及黃疸,像患者這樣以心窩痛的表現較為少見。另外,患者表示除了心窩痛,也還有畏冷及茶色尿的情形。這顯示患者除了結石,也已有細菌感染的跡象,於是蔡松茂緊急安排病人住院,以抗生素及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治療,在順利取出總膽管結石後,患者的胸痛症狀及感染情形也同時得到改善。蔡松茂說,大部分的總膽管結石可以由腸胃內科以內視鏡的方式取出,而總膽管的結石,通常來自於膽囊裡的結石移位至總膽管而導致阻塞,若要避免再次發作,一般都會建議患者再追加膽囊手術,才能根絕後患。他提醒,患有膽囊結石的人,平常應注意不要暴飲暴食,少吃油炸高熱量食品、並避免喝酒。若有如胃痛一樣的不適,又加上發燒、畏冷或茶色尿,應立即就醫檢查。
-
2021-06-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3歲老翁打AZ疫苗後死亡 屏東累計7死
屏東縣長者打完疫苗後死亡案,今天通報1例,屏東市73歲老翁,長期入住護理之家,這老翁6月15日下午由責任醫院入駐施打AZ疫苗後,老翁沒有抱怨不舒服,22日早上發現冒冷汗、臉色蒼白,給予採頭高腳低姿勢並協助喝水,之後又出現嘔吐、血壓仍偏低,送醫急救後不治,醫院也展開疫苗不良事件通報。屏東縣長者施打疫苗後死亡的案例累計7例。據了解,這名老翁有糖尿病、心臟疾病、AMI病史,曾做過心臟繞道手術、膽囊結石開刀等,平時腳無力行動緩慢,怕摔倒多以輪椅輔助。老翁在6月15日下午在機構內由責任醫院入駐接種COVID-19疫苗,沒有抱怨不舒服,6月22日早上發現個案冒冷汗、臉色蒼白,給予採頭高腳低姿勢並協助喝水,之後又出現嘔吐,血壓仍偏低,送醫急救,當時緊急會診心臟內科醫師,懷疑急性心肌梗塞,但因意識不清,無法執行心導管手術,經急救無效,於6月22下午16點40分宣告死亡,院方開立死亡證明書,死因為心肌梗塞。
-
2021-02-2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長年的壞習慣,終於讓身體向我提出警告。」8年前的12月底,參加一場婚宴後,腹部突然一陣疼痛,原以為是吃壞肚子,想著過一會兒拉個肚子應該就會慢慢好轉,但後續毫無想上廁所的動靜,反而是悶脹感慢慢地爬升至上腹部。「不痛但好難過,隨之而來的是怕冷但沒發燒、惡心卻吐不出來。」身為胃腸肝膽科醫師內心馬上一陣毛,腦海中立刻想到是「膽囊結石」。以為調整飲食就可改善早在症狀出現那一年的6月,才剛做完健康檢查,膽囊發現有5mm的小息肉,膽囊息肉在自身的認知中是不會有症狀的,不過沒想到這顆當初以為是息肉的影像,實際上是佯裝息肉的結石,息肉與結石不同,結石會隨意移動,一旦出現物理性的阻塞,後續就會出現症狀。那時候還想著反正是小息肉,僅需要改善生活飲食,學著和平相處,就有機會可以跟膽囊息肉分手,「只是老狗學不會新把戲」,長期不吃早餐、午餐隨便吃、晚餐吃太多的習慣,不是說改就能改,導致12月底的症狀一來,馬上被確診為「急性膽囊炎」,再過幾天就被送進開刀房切除膽囊。仰賴麻藥舒緩疼痛一直以來,我自認忍痛力極強,教科書上形容的急性膽囊炎的疼痛是「悶痛感不斷持續」,從字面上看到的悶及痛,就像是吃太飽或是腹脹感,自以為這不算是什麼挑戰,沒想到出現症狀那天,痛到馬上掛急診。急性膽囊炎的疼痛就像是被人打斷肋骨、沒打麻醉被剖腹,要不是有麻藥,肯定會痛到發瘋。研究顯示,急性膽囊炎有7成5患者,施打抗生素後,症狀會慢慢改善,很不幸地,我是那2成5患者,打了一整天的抗生素,當麻藥一退,人又像被亂拳毆打,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但是那時候的疼痛,逼得鼓起勇氣按鈴,請護理人員幫忙打麻藥,也不得不承認當時的我就像是「毒癮發作一樣」,極度仰賴麻藥舒緩疼痛,「以為自己生病不會這麼丟臉,但遇到才知道那是完全沒辦法阻擋的。」走路、解小便耐力考驗開完刀後,也是一場耐力考驗,從起床、翻身、側躺都讓腹部嚴重抗議,成功起身後,連走路都像是小兒學步,即使跨出第一步,還有第二步,每一步都讓人冒冷汗,最困擾的是一開始小便始終解不出來,愛面子的我十分不願意插導尿管,硬逼自己努力解放,才避免尷尬。終於到住院第三天才喝到一口蘋果汁,當下眼淚都快流下來「太好喝了」。經歷一場大病後,仔細回想自己的飲食狀態,並非健康飲食,長期的胡亂飲食,終究會讓身體反撲,這場疾病後,深深感覺到要好好珍惜健康身體,無論工作再忙,也得盡可能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三餐正常、定時定量、不偏食、增加纖維質攝取,避免高熱量、高油脂飲食及甜食。」更要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及健康的減重,每周最多減0.5公斤。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若有膽囊結石的患者,應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低脂飲食每份脂肪含量小於3公克,烹調少用煎、炸,多採煮、燉、清蒸等方式料理食物,避免膽囊結石症狀發作。膽囊切除後,不需刻意採用低脂飲食,脂肪攝取量每天50公克,以及總熱量低於30%,並維持正常的生活飲食型態。黃信閎小檔案年齡:47歲出生地:台南市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專長:消化系、內視鏡、膽胰治療性內視鏡興趣:旅遊現職: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日本國立癌病中心及北里大學東病院研習早期癌及內視鏡超音波
-
2021-02-21 科別.消化系統
膽結石分二種,原因大不同!醫師:長期3部位疼痛要注意
台灣約15人之中有1人出現膽結石問題,雖然未必造成直接傷害,但膽結石長期囤積,可能引起急性膽囊炎,造成敗血症等併發症。而慢性膽囊炎也可能增加膽囊癌風險,高風險族群應該定期檢查,並控制飲食作息。 膽結石怎麼來的?黑白結石好發原因不同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受訪表示,膽囊結石大略可以顏色分為黑、白兩大類型,白色為膽固醇結石、黑色為膽色素結石,兩者形成原因、好發因子與治療方式也不相同。 白色的「膽固醇結石」主要為膽固醇過高形成結晶所致,常見除了家族史以外,也好發於肥胖、中老年人及女性身上,女性好發率約為男性的二至三倍。生育數多的女性出現結石的機會也更高。另外,體重在短時間內下降時,膽固醇結構改變,也可能因而造成膽固醇結石,快速減重者應特別小心。 黑色的「膽色素結石」多是膽色素過高、沉積所形成,好發於膽管反覆發炎、有溶血疾病者身上,或是膽汁不易排除的肝硬化等肝功能異常族群。除此之外,有些族群因開刀等原因,長時間禁食之下,膽汁如死水般停滯沉積,也可能演變為膽結石。 右上腹肩膀後背疼痛 當心是膽結石徵兆 吳文傑醫師表示,膽囊位於右上腹處,當膽結石累積形成膽囊炎時,患者容易出現右上腹悶痛、刺痛、脹痛等不適,時間可能長達20至30分鐘,甚至連帶引起右肩疼痛、後背疼痛等幅射性的疼痛。有時也會出現「游離膽囊」,疼痛部位變動不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 另外,膽囊與胃部相鄰,經常感覺胃痛也應注意是否為膽結石形成慢性膽囊炎。尤其是吃胃藥後也不見好轉的疼痛,與膽囊相關的可能性更高。若出現類似徵兆,應盡早檢查是否為膽結石問題,避免後續發生更嚴重的膽囊病變。 膽結石未妥善處理,恐埋下膽囊癌風險 吳文傑醫師指出,膽結石患者有八成左右不會有明顯症狀,也未必亟須治療,雖不需恐慌也不能大意。醫師提醒,膽結石長期累積在體內,仍可能引發急性膽囊炎,或增加慢性膽囊炎機會,而慢性膽囊炎有可能升高膽囊癌風險。 急性膽囊炎發生時,易出現持續性噁心、嘔吐、發燒,若右上腹疼痛超過20分鐘,就應提高警覺。如未即時處置,膽囊持續膨脹甚或破裂,恐引發細菌侵入膽囊而引起敗血症。或是膽汁流入腹部造成腹膜炎。吳文傑醫師提醒,急性膽囊炎的治療黃金時間為72小時,時間越晚治療越不容易,長時間疼痛出現時務必及早就醫。 一旦膽結石造成慢性膽囊炎,可能增加膽囊癌機率。提醒自覺經常右上腹疼痛、位置不固定的腹痛、或本身為膽結石風險族群者,應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吳文傑醫師表示,膽囊癌初期與部份膽結石大小同為1-2公分左右,有時不易在初診時就清楚判別,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3公分以上的膽結石則強烈建議積極處理。 喝橄欖油蘋果汁改善膽結石?醫師:尚無醫學根據 網路謠傳各種膽結石排石法,有些人甚至宣稱可改善膽結石問題,如喝蘋果汁、喝醋、喝橄欖油混合液等。對此,吳文傑醫師表示,目前醫學研究尚未有食療法能夠治療膽結石的證據,採用上述食療後排出的也並非膽結石,往往檢查後都可發現膽結石仍在膽囊之中。目前確實有藥物能夠以內服方式,改善膽固醇膽結石,但需服用6個月以上才能看到初步效果。因此防範膽結石還是建議定期檢查、妥善治療。 如何預防膽結石?避免高油飲食治療肝臟疾病 吳文傑醫師提醒,要預防膽結石問題,性別、年紀、家族史等風險因素較無法改變,但平時可保持良好生活型態。要預防白色膽固醇結石,飲食上應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避免肥胖,肥胖者適度減肥、避免體重短時間內急速下降,膽固醇過高者則應積極妥善治療。有些急性膽囊炎病人是大量攝取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後發作,高風險族群務必注意飲食控制。 至於黑色的膽色素結石多起因於相關疾病,平時要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態,例如是否經常膽管發炎、有溶血、貧血等血液疾病、或是肝硬化及肝功能異常等狀況。若有相關疾病應積極治療,有助於減少膽結石發生機會。 延伸閱讀 長期喝酒、飲食過油害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劇痛又易復發,醫師提醒防範關鍵 避免脂肪肝成肝癌,肥胖、酗酒、C肝、糖尿病者等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21 科別.消化系統
上背痛半年 竟是胃炎轉移痛
40多歲的張先生上背部痛了半年,位置就在肩胛骨中間,俗稱「膏肓」的位置。一直都隱隱作痛,經胃鏡檢查發現,原來是慢性胃炎作怪,服藥治療後,上背痛問題就改善了。書田診所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康本初研判,張先生上背痛應該是胃的轉移痛,因為胃的神經和上背部神經有重疊,雖然大部分胃病患者還是以上腹痛為主,但有些人也會有上背疼痛的症狀,有時甚至比上腹痛更明顯。有些膽囊結石造成膽囊發炎,會引起右肩轉移痛,膽囊結石若掉到胰管開口造成疼痛,或是有酒精引起的胰臟發炎問題,也會引起肩胛骨中間的上背痛。轉移痛和肌肉痠痛怎麼區分?康本初表示,肌肉痠痛經過休息、伸展放鬆、或是服用止痛藥,都會有所改善,局部按壓會痛,放開就會緩和。但消化系統的轉移痛就不會因為休息放鬆而改善,也不會因為壓某個部位或肌肉就更痛,反而可能因為飲食油膩、喝酒、喝咖啡而更痛。康本初提醒,胃炎發生後,若持續接觸危險因子,如菸酒、高鹽、醃漬飲食等,或是沒有治療幽門桿菌的感染,就有較高風險會發生胃癌。如果發現上背痛、肩痛,但適度休息或復健治療後一直沒有改善,或是發現痛感會隨著飲食內容改變、有其他消化相關症狀,建議應就醫檢查,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
2020-09-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吃錯藥 腰痛好了血糖卻飆高
好同學相遇。甲:「你在哪工作?」乙:「在XX學校。」甲:「在哪一組?」乙:「性欲組。」甲:「現在學校那麼開放?還有性欲組?」乙:「是啊!處理男女生『性欲』方面的問題啊!」甲:「你自己未婚,怎麼處理『性欲』問題呢?」乙:「『訓育』跟結不結婚有什麼關係呢?」語言類似時常造成誤會,同樣的,外形類似的藥物也常讓病人吃錯藥,例如糖尿病的藥與止痛藥普拿疼類似,一位好友因糖尿病服用口服血糖藥,想不到,腰痠背痛都好了,可是血糖卻居高不下,原來他把家裡普拿疼常備藥當作糖尿病藥來吃了,因為外形實在太相似了。內科吃錯藥,通常事小,但外科開錯刀,通常事情可大條了!有一位病人因腹痛去急診,做了檢查發現膽囊結石發作,醫生說需要手術切除,手術第二天還算順利,但之後開始皮膚黃、小便茶黃色,回診醫師檢查才發現慘了,因為腹部發炎厲害,本來要把膽囊管結紮,卻誤把總膽管結紮了,膽汁不通,自然黃疸出現了,這時候就很麻煩,要開刀把肝臟的總肝管直接與腸子接合,讓膽汁可以順利流到腸子內,但因為是總肝管與腸子之間,缺乏正常總膽管末端所具有的括約肌,因此腸內細菌很容易由腸子內逆流到肝臟,引起膽管發炎、肝臟發炎,甚至敗血症,病人就常在醫院中出入,一輩子辛苦。因此,平常做事就要明察秋毫,分辨清楚,醫療知識攸關生命更是疏忽不得,也因此,醫師這行業真是充滿了風險,除了足夠的經驗之外,小心翼翼,細心處置,才能為病人帶來健康平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及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 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膽管結石 內視鏡治療新選擇
衛福部金門醫院在去年發展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設備及醫療團隊,由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英傑一手建立,目前已成功完成金門醫院前2例內視鏡膽管結石治療手術,可讓病患避免大手術的痛苦。據統計,膽結石台灣發生率約5%,國人飲食習慣西化,膽囊結石及膽道結石的流行率皆上升,女性發病機率為男性3至4倍;肥胖、有膽結石家族病史與愛吃高脂、高熱量、高膽固醇食物的人都是好發者。陳英傑表示,膽道結石如阻塞膽管,膽汁無法排出,會引起右上腹或上腹疼痛、惡心、黃疸、茶色尿及灰白便、發燒、畏寒等症狀。病情嚴重會併發細菌感染引起敗血性休克;如果阻塞膽胰管共同出口處,還會產生急性胰臟炎。要診斷膽道結石,可先以生化血液檢查分辨是膽道或肝臟疾病,再藉影像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等等。ERCP是現今較精確的診斷方法,因內視鏡技術發達,檢查時可一併治療,成為膽道結石病患的新選擇 。傳統上膽道結石治療外科切除手術為主,近年改採內科式治療,已成為主流,成功率高達9成。早年金門膽管結石患者只能後送台灣治療,如今金門醫院發展新技術,希望可達成醫療在地化及減少後送人數的目標。
-
2020-02-02 新聞.科普好健康
台灣第一例 微創治癒壞死性胰臟炎
43歲陳先生,因上腹悶痛合併發燒,就醫檢查發現為膽囊結石造成急性壞死性胰臟炎,醫師初步為患者進行膽胰內視鏡取出膽管結石,胰臟炎症狀與血清學檢查亦有所改善。但短期間又因腹痛再發而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壁型壞死性組織淤積」,使用抗生素治療,仍持續發燒且無法進食。醫師決定採「經口內視鏡超音波導引放置雙翼管腔並列金屬支架」,並配合廣效型抗生素靜脈注射以及胃鏡,經支架施行清創術治療後,患者相關症狀逐漸改善,終於又可以享受健康美食。術後5周,患者順利以胃鏡拔除金屬支架,術後迄今將近3個月,胰臟炎相關症狀已明顯改善,此為台灣首位利用內視鏡超音波置放金屬支架,並合併清創術治療壞死性胰臟炎的案例。急性胰臟發炎 死亡率可達20%胰臟位於上腹後腹腔,負責胰液消化酵素與內分泌胰島素製造、儲存與分泌。急性胰臟發炎症狀有上腹痛,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胰臟發炎的主要原因包括膽結石、酒精性、藥物或高血脂。尤其是三酸甘油脂過高,次要原因為高血鈣、惡性腫瘤、外傷、感染、缺血性、血管炎、自體免疫性疾病等,或是膽胰內視鏡後造成之急性胰臟發炎等。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至20%。治療急性胰臟發炎,過去傳統以外科手術為主,施行清創,或經皮置放外引流管來治療。但傳統治療的缺點,包括住院天數長、失血量大、復元期長,還有相當比率的手術相關併發症,甚至死亡,以及外引流管的滑脫與及感染等問題。自費微創手術 改善預後近年來,隨內視鏡超音波技術發展與進步,以及雙翼管腔並列金屬支架的應用,使得胰臟偽囊腫或是壞死性組織可以利用此微創方式來治療,大幅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以及預後。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此技術與金屬支架,患者需要自費使用。根據國外文獻統計,目前此技術併發症機率約5至20%,可能造成腹痛、出血、支架移位及腸胃穿孔等副作用,但大多數可以利用內視鏡處理治療。對於罹患胰臟炎的民眾,建議及早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避免反覆感染,以維持胰臟的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