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0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膝關節
共找到
405
筆 文章
-
-
2020-11-09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人工半膝關節置換 不卡卡
苗栗縣55歲陳姓男子喜歡戶外運動,但最近出現膝蓋疼痛,感覺很困擾,他有朋友換人工全膝關節,但術後活動不是很靈活,也讓他猶豫,後來因疼痛難耐就醫,醫師建議進行「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將受損部分置換,保留狀況好的關節軟骨及韌帶,他術後恢復好,行動也不受影響,可繼續從事喜愛的戶外運動。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蔡旻虔表示,傳統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除關節內受損部分,也會把正常軟骨及韌帶一起切掉,少了重要的韌帶,膝蓋雖不痛了,但也因此會有活動不靈活、走路卡卡的不順暢感;膝關節有3個關節摩擦面,如果僅一面磨損嚴重,剩下的摩擦面及關節內的韌帶狀況不差,是可施行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這手術傷口較小、出血較少,也較不疼,恢復時間比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短,不少病人2周內就可不用拐杖助行器輔助。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膝蓋內重要的韌帶,所以活動狀態和感覺跟正常膝關節接近,而且摩擦面設計不同,磨損速度比傳統全膝人工關節慢且更耐磨,連帶也能保護還沒磨損的軟骨,減緩退化的速度;人工半膝關節置換運用在適合的病患身上,可得到比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更好的治療效果,關節也能更自然、接近正常的使用,不失為一個好的治療選擇。
-
2020-11-05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受傷無力擰毛巾 醫師建議這手術讓他重新有力
一名47歲男性愛健身,日前因車禍右手撐地,返家後竟連擰毛巾、開門手腕都會劇痛無力,吃藥復健均不見效,經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明顯疤痕,預計經過復健治療半年後重返健身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因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周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擰毛巾、轉開瓶蓋、打球都感覺受限,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他說,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但因韌帶與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透過核磁共振檢查,故容易發生延遲診斷與治療的情形。賴禹呈說,過去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因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經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護具保護固定4至6周,並搭配復健治療。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賴禹呈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0-11-01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右膝內翻變形O型腿加劇 保膝關節手術後快樂跳舞
新竹一名年約55歲的王姓婦人因從事教師工作需久站,退休後熱愛跳舞參加社區舞蹈班,近期右膝卻常常疼痛,蹲下去沒力氣再站起來,膝蓋痠軟,只能暫緩跳舞且就醫。就醫後醫師發現婦人右膝有明顯內翻變形,X光顯示膝關節內側有骨刺增生且退化及關節腔變狹窄的現象,導致原本的O型腿更明顯,且右腳比左腳短了2公分,走路跛腳,經「微創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治療及休養,3個多月後便回復生活品質及社交活動。東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施韋伃表示,膝關節退化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許多長輩擔心膝蓋痛就要換人工關節,遲遲不敢就醫,其實目前採用「新保膝關節手術」,文獻研究追蹤發現,可至少10年至15年不用換人工關節,而且病患可從事健走、游泳及騎腳踏車等運動。「微創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是經由膝內側下方開一微創小傷口,把內側小腿上方脛骨打開,再用強化的鈦合金及微創小傷口,矯正到正常解剖結構的角度。通常手術後隔天即可拿輔助器下床活動,傷口癒合僅需2周時間,建議休息3至4周後即可返回職場執行一般非負重性工作;若是勞力型工作,建議休養6至8周後,經門診追蹤穩定後再工作。研究也發現,手術後不少患者因為重心的轉移,膝內側開始有軟骨再生的現象,因此也稱為「保膝關節手術」,即是指膝蓋可延長壽命,免於提早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此手術只要符合BMI小於30,膝蓋內翻變形小於15度,且年齡介於40歲到60歲,站久或走久膝內側疼痛,膝蓋活動範圍角度正常的患者都可採用。施韋伃指出,王姓婦人開刀後約2個多月,膝蓋恢復良好,既不酸痛、也不用吃止痛藥,腳的外觀也從O型腿變筆直,不僅腿型變美觀,也更行動自如,休息1個多月後即可開始騎腳踏車,並繼續跳舞。施韋伃也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常有膝關節疼痛、不適無力或變形,甚至不只膝痛,開始延伸到臀痛、腰痛等情況,建議及早至醫院就診,以免錯過手術黃金治療期。平時也需要適度運動健走、鍛鍊大腿股四頭肌耐力,並控制體重來降低膝蓋負荷,延長膝關節壽命。
-
2020-10-22 科別.骨科.復健
膝關節退化還能運動嗎?「護膝」、「傷膝」運動大公開
手機的通訊群組上總是瘋傳著各種保養膝關節的文章,有名醫說屈膝、壓腿、抬腿是保養膝關節的三大法門,有達人說他每天跪著滾膝蓋二十分鐘,滾一滾退化性關節炎都好了。明明知道運動戴護膝可以避免軟骨磨損,但為什麼又有人說護膝戴久了肌肉會萎縮?我的病人也常常問我:「為什麼現在關節退化的人那麼多?是不是活的越久,關節就越退化?」,「林醫師,你告訴我蹲、跪、坐矮板凳最傷膝蓋,但為什麼我的教練一直叫我練深蹲?」面對這麼多的資訊,你到底要信哪一個?關節為什麼會退化?大家都知道膝關節退化主要是因為軟骨磨損。軟骨的磨損越多,關節退化的程度就越嚴重。但事實上,軟骨的磨損是結果,其原因來自於我們長期錯誤的姿勢、身體的過度使用、曾經有的舊傷、關節本身的鬆弛,還有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美國老人醫學期刊著名文章寫道:「如果期待膝關節可以像身體器官一樣的正常運作,就必須仰賴所有維繫其機械性穩定的組織,包含了韌帶、骨骼、半月軟骨、以及關節囊。而退化性關節炎最早出現的組織變化,就是出現在韌帶附著於骨頭的交界處。」後來研究也證實,韌帶受傷和鬆弛會導致膝關節的不穩定,也會造成關節附近肌肉的萎縮。不穩定的膝關節就像螺絲鬆掉的機器,不但會發出聲響還會一直磨損,如果再加上肌肉萎縮、肌力不足,關節就會一直退化下去。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會傷關節事實不然,有些運動雖然傷膝,有些運動卻是護膝呢!讓我們看看下面的表格:「護膝」運動大公開 (正分表護膝,負分表傷膝) 運動可以刺激神經和肌肉,強化膝蓋部位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如上表所列,針對大腿和核心肌群的訓練可以有最好的效果。全身性的運動也很好,只是沒有針對膝關節做特訓。全身性運動可以分為低衝擊性運動(例如瑜珈、游泳、健走)和高衝擊性運動(例如網球、快跑、籃球),衝擊性高的運動會傷膝,因為劇烈的跑跳會讓關節承受幾倍於體重的重量。如果肌力不足或是軟骨不夠強壯,膝關節會容易退化,關節不好的人如果要運動,應該先從低衝擊性的運動開始。不動會更慘「運動又累又傷膝蓋,那我乾脆不要運動好了!」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就更慘了!平常來醫院打玻尿酸或是PRP的族群,絕大部分不是專業運動員,而是師奶或是周末運動員。師奶們從年輕開始就家庭、工作兩頭燒,睡眠不足更遑論找時間運動,更年期之後因為荷爾蒙關係骨骼關節退化速度加快,運動也只能走走公園或做做健康操,這樣的運動模式可以維持體能,但對肌力是沒有幫助的。日常生活的行動或許還可以,但等到要和朋友爬山或是和家人出國去玩,師奶們就會發現關節會痛會腫,只能靠打針來補救。「因為怕痛,所以不動。」或是「因為怕痛,所以一直戴護膝。」都是短多長空的錯誤觀念,不但無助於關節保健,反而讓關節更加脆弱。運動像吃飯,要配合個人喜好和多樣化用正確的方式運動加強肌力,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好方式,對即使曾經接受關節置換的患者也是一樣。我有一位很敬重的網球球友,今年已經快八十歲,兩邊膝蓋都在幾年前換過人工關節。你相信嗎?他現在還可以每天打球,走路走得比我還快!他說:「活著就要動啊!我每天早上打打球,打完球就在公園走一走。我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就拉拉筋、抬抬腿。這樣應該可以吧!我是不是一個好病人?」我總是豎著大拇指對他說:「你是一百分的超級模範生! 」我們吃飯會注重營養均衡,也要力求菜色變化,但我們卻習慣做同樣的運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已經很棒,如果運動的內容可以多樣化,甚至順著身體狀況或是心情來調整,生活是不是會更有趣?如果我們的運動是根據身體檢查的結果,或是根據關節的退化程度量身訂做,運動是不是會更有效?想要這樣其實不難,你可以詢問復健科或運動醫學專業團隊,他們可以給你豐富、有趣,又有效的運動菜單。 關節退化是我們一定會面對的課題,即使現在沒有,以後遲早也會發生。運動不但不是關節退化的阻礙,反而可以是關節退化的良藥。開始運動、做對運動、做有效的運動、做強化的運動、做多樣化的運動,你的膝蓋可以越來越勇健!原文:
-
2020-10-19 科別.骨科.復健
有時肌肉過於僵硬?資深治療師教你判斷筋膜是否影響身體功能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筋膜修復重塑徒手按摩全書》,作者南西.約翰斯】筋膜受限如何導致身體功能障礙我在治療患者時羅列了以下的觀察,而患者的身體結構表現得就像下列變化真的發生過一樣。我並不知道筋膜受限確切的機制為何,但是這些印象成功協助我處理了許多患者筋膜受限的困擾。● 有時肌肉摸起來就好像被過度包覆一般,觸感很完整,但是非常緊繃。肌肉外層似乎沒有其他肌肉來的柔韌有彈性,彷彿被帆布而非 T 恤材質的布料覆蓋。在這種情況下,肌肉無法完全收縮,因為這種半僵硬覆蓋物所能提供的空間不足,導致肌肉無法完全膨脹。出現這種狀況的患者常會說他們試圖運動緩解疼痛,但是疼痛不減反增,又或者就算努力實行居家運動計畫,身體仍然沒有強化。讓我舉一個例子,設想有位患者因為從事大量的園藝工作,長時間過度使用二頭肌,導致二頭肌輕微受傷,以及肌鞘與肌腱發炎僵硬。患者或許會說他們的前肩和上臂疼痛,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和恢復性治療,二頭肌肌鍵或許恢復良好,大致上可以正常運作。但若是二頭肌肌肉無法收縮自如,患者的肩膀功能便會持續處於受損狀態,而僅僅靠運動並無法緩解肩膀和上臂疼痛。這個時候若進行肌筋膜放鬆軟化受限部位, 便可以大大緩解患者的疼痛並且促進傷口癒合、血液循環,最終便能強化受限部位。● 有時肌肉摸起來有如肌肉組織過於僵硬,無法伸長,彷彿肌束固體化或纖維化了一般。這種觸感跟上述肌肉被過度包覆時的觸感又有所不同;不僅僅是表層肌肉,深層肌肉都是僵硬的,感覺就像是在觸摸濕硬的沙子一般。肌肉雖然可以移動,但是一次只能動一點。受損的肌肉侷限了拮抗肌啟動後所能伸長滑行的幅度。舉一個例子,患者完成膝關節手術後,他們的股四頭肌就會陷入這種狀況。我有許多患者在完成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無論重複做了多少次膝屈曲運動,膝蓋還是無法活動自如。當患者在做膝屈曲運動時,若能專注於放鬆與充分伸長股四頭肌,疼痛通常可以即時緩解,膝蓋活動度亦可獲得改善。● 肌腹邊緣感覺起來經常像是黏在一起,不能順暢滑動。當肌肉邊緣光滑並且運作良好時,您可以感覺到指尖滑入肌腹之間的凹槽中,並可以一路沿著肌肉的邊緣滑動,就像是手指在鬆軟的繩辮上滑動一樣, 而且邊緣處有彈性。但是如果兩條繩索(肌肉)黏在一起,那麼肌肉之間的縫隙感覺起來比較鈍,彈性比較少,手指也不易在此處滑動。身體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這種狀況,但是上臂和大腿發生的頻率較高。股四頭肌的外側邊緣在動作過程中拉動外展肌的邊緣,反之亦然,會造成臀部出現不易察覺但持續性的旋轉以及疼痛。這種情況很難解決,除非這場大腿中的拉鋸戰得以解決。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 如果位於止點位置的胸大肌和三角肌不能相互順暢滑動,肩帶的整體平衡則會受到影響。● 您可能會覺得身體局部受限的部位感覺起來好像一坨膠水乾掉並固定在組織上,讓關節或肌腹不能順暢動作。這讓我想起用微波爐解凍雞肉後,雞肉的外側開始稍微被煮熟的樣子—組織有些乾燥,並且沒有彈性。當患者的組織觸感跟上述相同時,您可以用雙手鬆解、軟化並解除限制,讓組織好像已恢復到較有彈性的狀態一樣。很多時候, 這類型局部受限發生在有許多結構互相摩擦的部位,就好像摩擦力是造成組織變化進而導致受限的原因一樣。我經常藉由觸診在前斜角肌底部和胸肌中發現軟組織受限,而這個僵化狀況似乎更加拉緊斜角肌,增加上頸部和顱底疼痛。這個狀況真實發生,即使實際上受限部位更為下層。當結構如上述般固化時,它會造成關節失去平衡,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關節疼痛。例如,如果位於止點位置的棘下肌和肱三頭肌,在後三角肌下方發炎固化,以至於後肩盂肱骨關節中形成一塊彈性較小的軟組織,整個關節就會好像向前傾斜一樣。這個狀況導致肱骨頭被往前推,以至於前部結構緊繃。在這種不良動力環境下, 這些不平衡狀態造成了重複性疼痛。而只有後部結構軟化以及鬆解, 使關節回到其平衡位置後,前肩盂肱骨關節的疼痛才會完全消失。● 有時肌肉邊緣靠近骨骼的部分可能是僵硬的,並且重複性處於緊繃狀態。當您慢慢壓入深層肌肉中時,越接近骨骼,您越可以感覺到肌肉在密度上的變化,就如同您把布丁擺在空氣中,它的邊緣會變得硬硬的;雖然布丁的外層密度比較高,但是仍然和內層軟的部分是一體的。您會注意到大部分肌腹仍然會收縮並具有柔韌性,但是患者仍然持續感到疼痛並且肌肉容易疲勞,就好像患者初次受傷後,他們的肌肉小心翼翼的運作,收縮力道只有中等強度。在這種情況下,肌肉無法一路收縮至骨骼止點,亦無法一路放鬆至那麼遠的部位,因此肌肉僵化的問題無法消除。當我們在這部分肌肉軟化僵化的筋膜時,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筋膜一旦鬆解,肌肉還會暫時變弱。然而,當患者再進行訓練,整塊肌肉可以自由收縮和放鬆時,便可看到患部受到治癒,最終得到強化。因這類受限長期存在,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多次治療才能獲得完整的效果。● 患者有的時候似乎全身筋膜嚴重受限,無論筋膜是前-後走向或是對角線走向。我發現這種情況比較常發生在經歷了摔傷或其他運動傷害的患者身上。當您藉由望診分析處於靜止狀態中的患者並嘗試瞭解患者身體不對稱的原因時,您可以嘗試找到患部,並對您觀察到的患部兩端進行鬆解。有時,當您正在治療患者身體某一個部位時,他們可能會告訴您他們身體的另一個部位有疼痛、拉扯、刺痛等感覺。用這種方式治療患者身體就像在一籃圍巾中進行揀選,拉到的圍巾兩端都不是來自同一條,但最終您會找到同一條圍巾的兩端。請您將手放在似乎有關聯的受限軟組織上,以直覺拉緊各部位的筋膜。如果您感覺到連結,也就是同一條圍巾的兩端,請加深鬆解。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發現骨鬆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醫:錯誤觀念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成為國人關心的重要議題。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報告統計,台灣50歲以上女性骨鬆症盛行率為38.3%、男性為23.9%,且有逐年增高趨勢。鈣質是骨骼維持健康最重要的元素,缺鈣的人骨骼會變得脆弱,加上骨質疏鬆不易察覺,許多人都是骨折、受傷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但由於民眾對病症、鈣質攝取的了解不足,常產生許多誤解,以訛傳訛後更出現不少問題。像許多人以為平常攝取高鈣飲食就不會骨質疏鬆、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怕骨折乾脆避免運動、葡萄糖胺補充品可以解決缺鈣問題等,這些其實都是錯誤觀念。迷思1 只要平常攝取高鈣飲食一定不會骨質疏鬆。許多人認為只要攝取高鈣飲食,像是從小就天天喝牛奶、常吃小魚乾等高鈣食品,就不會骨質疏鬆。但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其實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子疾病,並不單只有缺鈣會造成。陳文鈐表示,骨質疏鬆症主要有原發性與續發性兩類:1.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停經後骨質疏鬆症:是女性特有,通常發生在51至75歲時,女性因為停經,缺乏女性雌激素,導致蝕骨細胞增加,最後骨量流失,容易造成椎體壓迫性骨折以及遠端橈骨骨折。老年型骨質疏鬆症:人隨著年齡增加,維生素D合成下降,使腸胃鈣吸收能力下降,血鈣偏低導致副甲狀腺分泌增加,使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造骨細胞數目漸少,是自然老化的過程。2.續發性骨質疏鬆症若患者長時間服用大量類固醇藥物,或患有內分泌疾病包括副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生殖腺官能不足以及糖尿病,都有可能造成。這幾種問題不是攝取高鈣飲食便可解決,建議就醫,對症下藥。迷思2 鈣片吃多了,可能會造成泌尿道結石。有人以為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陳文鈐解釋,其實泌尿道結石主因是食物中的草酸、磷酸被吸收進體內,與身體中的鈣結合為草酸鈣、磷酸鈣,接著被過濾到尿液中,才會在尿道形成結石。但攝取鈣片時,草酸、磷酸在腸胃中就會與鈣片結合,經由腸胃道從大便排出,所以攝取鈣片反而會減少泌尿道結石的可能。迷思3 缺鈣的人,可以吃葡萄糖胺補充品。葡萄糖胺其實是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的治療藥物,本身不含鈣質,但市面上有些含葡萄糖胺保健食品名稱會讓人誤以為能保護骨頭、增加體內鈣質。甚至有業者聲稱該產品能減少骨質疏鬆問題,但醫界對此說法始終存疑,多年來的研究也未顯示葡萄糖胺有此效果,健保署更在2018年10月取消對葡萄糖胺的補助。若要補充鈣質,醫師建議還是以鈣片加維他命D,會有較為顯著的效果。迷思4 發現骨鬆時,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不需藥物治療。許多民眾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時,會認為只要自行補充高鈣食品、鈣片、維生素就好。但陳文鈐說,其實有些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已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關節骨折、手腕骨折等與骨質疏鬆高度相關的問題。這類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光補充鈣質已來不及強化骨質,須使用特定的骨鬆藥物才能快速減少再次骨折的機率,因此需要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迷思5 因為怕骨折,所以骨鬆的人最好多休息,不要運動。發現自己骨質疏鬆後,有些人擔心動作太大會發生骨折意外,便不運動,但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根據沃爾夫定律,只要持續運動,骨頭就會長得比較好,而65歲以上長者骨頭雖然無法再生長,卻能透過運動維持骨骼健康,減緩骨質流失問題。醫師建議,若膝蓋狀況良好者,可以多爬山、曬太陽;膝蓋不好的人,可以用快走、散步的方式減少骨質疏鬆的速度。但並不是所有運動都能減緩骨質疏鬆,像是游泳、騎車、划船,這些運動因為骨頭沒有承受重量訓練,所以對減緩骨質流失效果較差。
-
2020-10-16 癌症.抗癌新知
肥胖是健康崩壞推手 這13種癌症都與肥胖脫離不了關係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肥胖是種慢性疾病」,呼籲應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肥胖所帶來的健康危害也與國人息息相關,癌症(惡性腫瘤)是蟬聯多年國人10大主要死因首位,且已有研究證實「肥胖」與13種癌症相關。相較於一般人,肥胖者罹癌的危險性高出許多。如:甲狀腺癌、卵巢癌、停經後乳癌的機率高出1.1倍;膽囊、大腸癌的機率高出1.3倍;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癌、腦膜癌機率高出1.5倍;胃貢門、肝癌、腎細胞癌機率高出1.8倍;食道腺癌機率高出4.8倍;子宮體罹癌風險甚至增加7.1倍之多。45歲以上族群 超過半數有肥胖問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年齡45歲以上的族群,無論男女,超過50%以上都有過重、甚至是肥胖的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指出,對於肥胖的定義,不應從肉眼觀看體型或是單靠體重數字判斷,應從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評估指標,若是想進一步了解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及脂肪組成,可安排IOI身體組成分析,檢測實際的體重含身體總水份、礦物質、蛋白質和體脂肪,及測量正確的身體組成分析。例如:整體及局部肌肉量、四肢和軀幹的肌肉及脂肪重量、礦物質及身體類型等。研究證實,當肥胖者減少5%以上體重(如成人90公斤,減少5公斤),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疾病將可改善。從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達到體重控制,必要時可與醫師或是與營養師諮詢設計出適合自己的減重計畫。飲食控制種類多 執行前最好問過醫師潘富子營養師提醒,很常聽到一些快速有效減重的飲食控制方式,如:不吃澱粉、168間歇性斷食法、生酮飲食法、蘋果減肥法等。所有的飲食減重法並非每個人都適用,特別是有慢性疾病(如:內分泌、三高問題、慢性腎臟疾病及腎病變等)的民眾,更要在執行飲食減重法前與醫師及營養師諮詢。也提醒在實施所有的飲食減重法前,還是要做到飲食均衡,把握少油、少鹽、多纖維的原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13 科別.骨科.復健
跟著AR復健 在家也能增強肌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不敢出門,減少出門運動的頻率,有些慢性心臟衰竭、心肌梗塞、開心手術、退化性膝關節炎術患者也不敢到醫院做復健。台北榮總最近研發一款「醫療AR教學App」,利用擴增實境AR系統幫有需要的患者量身打造適合的復健課程,在家就能跟著「AR虛擬健身教練」運動,提升肌力、心肺能力,減少肌少症風險。90歲的謝奶奶雙手肌肉嚴重萎縮,甚至無法自己吃飯,嚴重影響生活。9月在醫師建議下,使用了這款AR系統跟著一起做運動後,不用像以前復健動作都得自己記,每天規律活動,手變得比較靈活了,手部的肌力明顯改善,可以自己活動。台北榮總教學部主任楊令瑀表示,過去發現肌少症除了容易造成跌倒,也會引發後續許多身心狀況,今年受到COVID-19影響,有很多患者不方便到醫院接受如復健科、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的訓練,如何能夠遠距讓患者在家也能做動作,遠距的教學工具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台北榮總臨床技術訓練科主任楊盈盈表示,北榮於去年11月開始,與院內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復健科等團隊研究開發出一套「醫療AR教學App」,只要用手機下載就能透過擴增實境AR系統,在家能跟著做動作;如果有需要,可以再搭配AR眼鏡,讓畫面更立體。這款AR虛擬教練提供的訓練內容,難度分為5階段,包括上肢、下肢、心肺等動作,約幾10個項目可供選擇、搭配運用。通常醫護人員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患者選擇所需的運動菜單和難易度,完成動作後,虛擬教練會給予鼓勵,也會增加積分,讓使用者能夠明確了解進步的程度。楊盈盈說,患者利用自己的手機即可下載這款App,並用手機架固定在面前,或自行選購市售AR眼鏡,就能跟著做動作。
-
2020-10-03 科別.骨科.復健
退化性關節炎症狀改善可服用中藥治療 健保有條件給付
衛福部新營醫院一名病患67歲楊媽媽,常感膝蓋酸痛,尤其上下樓時疼痛更為明顯,且膝蓋彎曲即會發出彈響聲,經X光檢查為退化性關節炎,楊媽媽向醫院中醫科求診,經中醫師開立龜鹿二仙膠治療,服用2個月後症狀獲得明顯改善。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建閔表示,最近很火紅的龜鹿二仙膠,其名稱讓人有長壽仙丹的感覺,加上廣告中強力放送的功效,讓民眾趨之若鶩。可是,大家可知道,此方原來的出處為填補男、婦真元虛損,是治療不孕的方劑。陳建閔說,龜鹿二仙膠組成為龜板、鹿角血、人參、枸杞子四味藥物,經長時間的熬煮而成,作為膠劑,使其方便保存及保持藥物功效。因其富含膠質,對於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疾病,近來常運用龜鹿二仙膠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由於方劑中有些藥物的來源不易取得,在市面上的價格就高,但因為藥物來源無法確定,要提醒民眾小心花了大錢卻買到偽品。陳建閔表示,近來全民健康保險開始有給付龜鹿二仙膠「丸」,但有明確的適應症須遵守才能開立。從研究指出,龜鹿二仙膠丸對於男女不孕、65歲以上的退化性骨關節炎、因癌症而作放射線治療及化療導致的貧血、骨質疏鬆症及停經時的更年期症候群可有改善或緩解的功效,有符合以上的適應症中醫師才能開立龜鹿二仙膠丸,但須於一定的時間內進行檢驗或檢查或有明確的療程時間規定。龜鹿二仙膠丸有其服用的劑量限制,因為其方劑組成在中藥理論多為偏於溫補的藥物,故要注意其可能會有一些上火的副作用,如:口乾、便秘、失眠等。如果是在外自行購買的龜鹿二仙膠,則要確定其成份來源,建議找合格的商家。醫師提醒,是否需要用龜鹿二仙膠丸來調養身體或治療疾病,要有中醫師針對症狀及檢驗檢查報告來判斷是否合適。畢竟龜板、鹿角皆屬血肉有情之品且來源越形稀少,若非必要,也可用其他方劑、藥物及藥食代替或補充。
-
2020-09-28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做護膝操 維護關節軟骨健康
年長者常面臨膝關節退化等問題,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說,預防勝於治療,要明白使用膝蓋3大原則,少彎曲、慢慢彎、勿彎太久,再搭配3個「護膝操」,多做抬腿、壓膝、抱膝運動,就可以維護膝關節軟骨的健康。呂紹睿獨創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有助軟骨再生,部分長年飽受關節退化的病人不必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仍可維持關節功能。他強調關節保護是「預防勝於治療」,並提倡「3支箭」:第1支箭「智慧護膝保健」,使用膝蓋記得少彎曲、慢慢彎、勿彎太久;若已受損,第2支箭是「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讓膝關節有機會重生;第3支箭「精準人工關節置換」,這是不得不的最後一步。他也提醒年長者多做「護膝操」,常常抬腿、壓膝、抱膝運動,維護膝關節軟骨的健康;如果已經錯過預防保健期,或已經出現疼痛且做護膝操未改善話,也不必過於擔心。「自己膝蓋自己救!」呂紹睿說,自己護膝好好保養,退化性關節炎也有可能好起來,進而擁有美好樂活人生。
-
2020-09-23 科別.骨科.復健
腳翻船扭傷未在意 醫:輕忽可能要換人工關節
新竹一名35歲陳姓女子,走樓梯時不慎踩空扭到腳,整隻腳「翻船」變成用腳背著地,腳踝外側疼痛也腫了一大包,過了2周多仍腫如「麵龜」,甚至痛到不能走路,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求診,經X光及超音波並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才確診為前距腓韌帶撕裂傷,醫師施以踝關節鏡微創手術修補韌帶,經過一個多月的復健,終於回復正常行走。台大竹東骨科醫師黃鼎鈞表示,健康腳踝承受的重量遠超過膝關節,但是當姿勢不正確時,力量就會傳導到關節周邊的韌帶上,容易造成韌帶撕裂傷,其中最常受傷的就是前距腓韌帶,當關節韌帶受傷,關節就容易不穩定,產生輕微的晃動,容易增加關節軟骨的磨損,造成關節提早退化,最終可能要換人工踝關節,所以腳踝扭傷不可輕忽。黃鼎鈞說,傳統的韌帶修補是採用開放式,也就是大傷口,現在已可使用踝關節鏡微創手術,利用2ˋ3個不到半公分的傷口即可完成,韌帶部分撕裂或是韌帶完全撕裂但還堪用的時候,可以考慮修補,若韌帶完全撕裂且已不堪用,或是運動員受傷的時候,可考慮重建韌帶,修補跟重建都是微創手術,可減少健康組織的傷害及沾黏,避免傷口癒合不良,提升術後腳踝的功能跟病人滿意度。黃鼎鈞也教導民眾如何預防扭傷,平常運動就要注意自己的姿勢、穿的鞋子及運動的環境,不同的運動都有不同的姿勢,初學者應該求助教練或防護員。運動鞋則不應選擇現在流行的厚底或底越寬大的鞋,容易因著地時沒踩平或踢到東西而扭傷。另外,如果是在不熟悉、戶外不平的環境,更需要注意前方的路況,感到疲累了時也別逞強,因肌肉疲勞後就很容易扭傷韌帶,在進行籃球等衝擊性較高的運動,也要特別注意,以免跳起來落地踩到別人的腳,造成扭傷。
-
2020-09-14 科別.骨科.復健
沒受傷怎麼骨折了?原來是每天做的這項運動釀禍
有一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平時身體較好,十分注重鍛煉,每天堅持跑步,因近幾日感覺胸背部疼痛到醫院就診。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患者的第11、12胸椎有輕度壓縮性骨折,但是患者之前並沒有明確的外傷病史。既然如此,他為什麼會有骨折呢?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個器官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骨骼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跑步時運動比較劇烈,脊柱不斷的呈上下垂直運動,骨質疏鬆的人就有可能因此發生椎體的壓縮性骨折,曾有老年人坐公車及騎自行車時因顛簸而造成脊柱壓縮性骨折。因此,老年人不適合跑步,不能進行劇烈運動,鍛煉還是以走路為好,至於快走還是慢走,可根據年齡和身體情況而定。另外老年人也不宜爬山,對膝關節半月板的損傷較大,尤其是下山的時候,正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如果喜歡游泳的話,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需要注意的是,骨質疏鬆引起的脊柱壓縮性骨折往往是多發性的,胸腰椎都可累及。對於脊柱壓縮性骨折是新鮮骨折還是陳舊性骨折,僅憑X線片難於確定,CT可以診斷,磁共振則更為明確。
-
2020-09-11 科別.骨科.復健
「偷懶肌」竟是關節痛的原因?物理治療師曝3種「走歪」方式是元兇
偷懶肌是關節疼痛的原因?在我們的身體中大約有五百個以上的肌肉,那些肌肉能讓我們的骨頭和內臟運作。如果你要問我這五百個肌肉是不是都有好好地在工作,答案是沒有的。就和人類一樣,有的人(肌肉)非常努力地工作;有的人(肌肉)則喜歡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懶。如果勤勞的人被過度利用而疲憊不堪,最後就會變得無法工作。而那些偷懶的人則因為平常太過懶惰了,所以當勤勞的人不在時,也沒辦法代替他們工作。這樣的狀況如果是發生在公司,業績就會惡化;在人體發生的話就會引發不適感,其中一個便是關節疼痛。比如說,膝關節疼痛的人大多是因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這是一種因關節的軟骨失去彈力、造成磨損,而使關節變形的疾病。因此,人們常會認為「膝蓋的疼痛是來自於軟骨的磨損」,但事實上軟骨本身是不會感覺到疼痛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對關節施以極大的力量,而肌肉的功能便是阻擋那股力量對關節施壓。但是,當保護關節的肌肉力量開始變弱或偷懶不動作,就會給肌腱(肌肉前端,連接骨頭與肌肉的組織)或韌帶(將骨骼和骨骼相連的組織)帶來負擔。這樣的壓力會引起關節發炎,並產生疼痛。什麼是偷懶肌、勤勞肌?當關節產生疼痛時,人們總是認為「一定是肌力下降造成的」。但是,比起肌力下降,更大的問題是肌肉的不平衡。讓我舉膝蓋的關節為例來說明吧!膝蓋的關節原本是被內收肌和膕旁內肌所保護著,只要這兩個肌肉正常的運作,就不會給膝蓋帶來過多的負荷,所以也不會產生疼痛。但是,內收肌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被使用到,並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弱,變成偷懶不工作的肌肉。如此一來,膕旁內肌就得連內收肌的工作分量都一肩扛下,努力的工作。久而久之,膕旁內肌因為過度的負荷而感覺疲勞、變得僵硬,接著也開始偷懶。如果大腿內側的兩個主要肌肉都偷懶的話,接下來就會換大腿外側的肌肉過度勞動。其結果會造成大腿的肌肉被拉往外側,走路時產生奇怪的壞習慣。這一連串作用就是讓膝關節過度負擔、發炎與疼痛的原因。我將那些應該保護關節(可是卻沒有去做)的肌肉稱為「偷懶肌」;取代偷懶肌工作的其他肌肉則稱為「勤勞肌」。從壞習慣找出你的偷懶肌!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才沒有什麼關節疼痛!」但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人都是關節疼痛的儲備軍。放任偷懶肌不管的行為,其實已表現在日常的動作中。我們常在不自覺中,選擇容易使用的肌肉來生活,也等同於捨棄了難用的肌肉。但一味地使用好用的肌肉,此部位就會出現痠痛、僵硬等反應,或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然後,形成不良的姿勢或動作習慣,並由身體自然表現出來,在專門用語上稱為「代償性動作」。透過圖例,我們能簡單地了解此原理。比較這三個例子後會發現,依據偷懶肌的不同,走路的方式就會產生差異。舉例來說,大腿內側的內收肌如果變弱,大腿外側的肌肉就會過度勞動,膝蓋變得無法伸展,走路時也就使不上力。要是僅止於此,也只是走路的姿勢變得不良而已。可是,這種壞習慣將逐漸為日常生活帶來各種限制,如:「走路速度變慢」、「無法跪坐」、「無法下樓梯」等等。如果是高齡者的話,更會演變成「運動障礙症候群」(因運動器官產生障礙而須由他人照護的高風險狀態)。而在年輕人或肌骨強健的人身上也有可能發生代償性動作,所以從日常開始多注意自己動作的壞習慣非常重要。偷懶肌=內收肌軟腳走路要是大腿內側的肌肉過弱,將使膝蓋無法伸直,走路時重心會偏向前方。偷懶肌=腹橫肌外八走路若是腹橫肌偷懶,腳就無法向後延伸,會變成膝蓋向外側彎曲的走路方式。偷懶肌=前鋸肌圓肩走路因為前鋸肌弱化,造成肩胛骨向外側展開、肩膀向前突出的狀況,稱作圓肩。背部無法伸展,所以腳的移動也會變慢。書籍介紹書名:關節修復自癒運動:10秒伸展,簡單有效!集中鍛鍊偷懶肌肉,解除膝、腰、肩、腳踝、手腕疼痛,延緩關節退化作者:笹川大瑛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08/13作者簡介/笹川大瑛一般社團法人日本身體運動科學研究所代表理事,物理治療師,教育學碩士。日本大學文理學部體育學科畢業後,進入復健治療的專門學校學習,並考取國家證照。曾在大阪的骨科為許多高齡患者、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疼痛患者進行復健治療。除了在東京的要町醫院(呼吸器官與癌症的專門醫院)擔任廢用症候群或臥床患者們的復健治療,同時也協助高中排球隊和體操隊、日式踢拳和摔角的冠軍選手們的復健、調整、能力提升。有感於高齡者無法透過復健訓練改善狀況,因此日以繼夜的研究解剖學。直到有一天,發現支撐關節的兩個肌肉可以改善姿勢或動作,便開始構想鍛鍊這些肌肉的「關節修復運動」。於2018、2019年陸續出版了兩本書,介紹這項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做法。在朝日文化中心舉辦的講座總是高朋滿座。現在一邊教導整復師、治療師、教練等相關人員治療技術,一邊擔任日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員。延伸閱讀: 精神科醫師:大家都搞錯了!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容易得憂鬱症
-
2020-09-11 科別.新陳代謝
放任痛風不管反覆發作 這種疾病會跟著來!
你知道嗎?放著痛風不去治療,會提高罹患腎臟疾病的風險。就有一位60多歲的男性,最近身體檢查顯示腎絲球過濾率58 mL/min/1.73m²,被告知恐怕已經罹患慢性腎臟病第三期。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這名男性自述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但是這半年來經常痛風發作,1個月就有2、3次關節腫痛,但他沒有就醫,僅在發作時自行吃止痛藥,也並未做持續預防的治療,痛風反反覆覆發作。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檢查發現,他的血液檢測尿酸值為 9.3 (正常值2.6-7.2 mg/dl),超音波顯示腎臟有許多結石,尿中蛋白質未過量,尿中紅血球稍微增加,於是開始使用降尿酸藥物預防痛風。1個月後痛風未再發作,血液尿酸值為4.8 (2.6-7.2 mg/dl),腎絲球過濾率63 mL/min/1.73m²。何一成指出,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者尿酸的排泄受阻,使得血中尿酸濃度上升,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引起急性或慢性關節腫脹疼痛及變形。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組織或關節腔內所引起的病變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病變。痛風發作的部位,常在腳大拇指近端關節處,突然發生嚴重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手關節等,發作常在數天到一週緩解,可能一個月會發生數次,但也有數年才發作一次。痛風自行吃止痛藥,小心腎臟損傷!何一成指出,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多為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痛風造成腎功能下降可能有2個原因,尿酸沉澱在腎臟組職造成傷害,以及痛風發作時過量服用止痛藥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何一成進一步說明,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會使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小的結石可隨尿液排出,大的結石會阻塞腎小管或輸尿管。此外,尿酸鈉鹽結晶會沈澱在腎臟毛細血管壁與間質組織,引起發炎反應,會使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痛風反覆發作,腎功能可能出問題治療方面,初期的治療目標為紓解急性痛風的症狀,急性痛風的處方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但腎功能不佳者不適用,另外還有秋水仙素、類固醇。若血中尿酸值仍高,可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或促進尿酸排泄藥物(有腎結石不適用尿酸排泄藥物),由於這些藥物可能會使急性發作的症狀更加惡化,用藥宜在急性發作症狀緩解之後的一到兩週之後才開始。一般而言,痛風患者要有兩次以上的發作才會建議使用預防性用藥,但如果關節已經出現損傷、痛風石、尿酸性腎病變也會考慮用藥。最後,何一成提醒,痛風發作是由於尿酸鹽晶體沉積於關節腔內所引起的關節發炎腫痛,造成身體很大的不適,尿酸鹽晶體也可能沉積於腎臟、造成尿路結石、痛風性腎病變、腎衰竭。痛風患者,要注意均衡飲食,勿過多食用含普林食物,每日喝足量水分,並評估使用藥物預防,不僅減少了發作的痛苦,也保護了珍貴的腎功能。延伸閱讀: 愛吃海鮮易致痛風? 醫師說最大原因是「這些」 店都打烊了還不走?吃霸王餐?原來是這個原因走不動  
-
2020-09-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痛風亂吃止痛藥 小心腎損傷
一名60多歲男性,沒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半年來經常痛風發作,關節腫痛又自行吃藥解痛,健檢時,被告知可能罹患慢性腎臟病。檢查發現,血液檢測尿酸值超標,超音波顯示腎臟有許多結石,尿中蛋白質未過量,尿中紅血球稍微增加,醫師使用降尿酸藥物預防,一個月後患者痛風未再發作。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提醒,痛風患者若自行吃止痛藥,很可能會添加腎臟負擔,進而引發慢性腎臟病。何一成表示,痛風是指尿酸代謝異常,當體內產生過量的尿酸,或尿酸的排泄受阻,使血中尿酸濃度上升,就容易沉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引發急性或慢性的關節腫脹疼痛與變形,演變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尿路結石和痛風性腎病變等。他說,痛風發作的部位,常在腳大拇指近端關節處,會突然感到嚴重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手關節等,發作常在數天到一周緩解,可能一個月會發生數次,但也有數年才發作一次。何一成說,痛風造成腎功能下降的可能原因有兩個,尿酸沉澱在腎臟組織造成傷害,以及痛風發作時過量服用止痛藥,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會使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小的結石可隨尿液排出,大的結石會阻塞腎小管或輸尿管。尿酸鈉鹽結晶會沉澱在腎臟毛細血管壁與間質組織,引起發炎反應,會使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何一成提醒,痛風患者要注意均衡飲食,不要吃太多含普林食物,每日多喝水,少攝取酒精,並就醫評估使用藥物預防,來減少發作的痛苦,保護腎功能。
-
2020-09-10 科別.骨科.復健
影/44歲她股骨壞死塌陷寸步難行 置換髖關節當天出院
44歲陳姓女病患因免疫系統問題長期服用類固醇,幾年後發現左側髖關節疼痛不已,嚴重到半年來,必須拿拐杖助行,經就醫發現股骨壞死、塌陷導致疼痛加劇,經接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門診,以微創手術置換髖關節,當天術後麻醉恢復後就能下床行走,傍晚出院返家休養。洪誌鴻說,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可以大幅改善關節疼痛,減少病患過度依賴止痛藥物,近年來微創手術技術保留肌肉韌帶組織,不論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約八成患者在手術當天就可恢復獨立行走的能力,也因為疼痛大幅降低,約七成病患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返家休養。陳姓女病患在上個月因股骨頭變形疼痛加劇,洪誌鴻在門診向陳姓女病患說明現在的置換手術有別於傳統手術,已經不需傷害臀肌,便可完成置換手術,術後疼痛大幅減少,恢復速度也快。陳女接受「正前側」全髖關節置換術,沿著肌肉間的縫隙執行手術,對於肌肉與其他軟組織的不必要破壞降到最低。陳小姐在接受手術後兩個小時即下床走路,並於當天傍晚便出院返家休養。洪誌鴻指出,微創手術持續精進,進展到內部肌肉組織的保留,手術後恢復快,疼痛少,功能好。正前位髖關節置換可以在幾乎不破壞臀肌的狀況下,完成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因為沒傷害臀肌,所以術後病患行走才會不痛,也才會穩定有力。洪誌鴻說明,正前位置換手術已經有許多患者是以門診手術方式完成,免除住院流程,但手術視野狹小及困難度更是大幅提升,需要特殊的手術器械、甚至是造價昂貴的前位髖關節專用手術檯來執行手術,因此面對較為複雜的病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大範圍的手術視野,正前位就不是好的選項。
-
2020-09-09 醫療.自體免疫
眼睛紅了 小心僵直性脊椎炎共病虹彩炎
60多歲林伯伯40多年前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當時治療資源不足,延誤治療,如今他脊椎僵硬如竹竿,備受眼睛、腸胃道反覆發炎等共病折磨,因僵直性脊椎炎家族遺傳性高,20歲的兒子也確診,林伯伯到診間苦苦哀求醫師,願意自掏腰包,選擇自費療程,就是不要兒子步上後塵。林伯伯是衛福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近年接手印象最深的患者,沒有及時治療,疾病一直進展,不僅脊椎沾黏非常嚴重,腰椎到頸椎完全無法彎曲,甚至整個髖關節都爛掉,再加上共病纏身,如腸胃道出血住院,幾乎無法工作。早上起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是僵直性脊椎炎臨床典型表現,另也會有一些患者會出現下肢疼痛,如髖關節、膝關節,肌腱附著點也會發炎,使阿基里斯腱或腳後跟疼痛,產生足底筋膜炎,但胡宗慶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可能出現眼睛、腸胃道、皮膚,甚至心血管疾病等問題。胡宗慶說,僵直性脊椎炎屬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容易引發全身系統性病變,其中以眼睛反覆發炎共病「虹彩炎」最常見,風險較一般人多出30倍以上,血管持續處於發炎狀況,甚至連心血管疾病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出現缺血性心臟病共病機率多達2.2倍、高血壓2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常受下腸胃道潰瘍,研究發現,腸胃道發炎風險為9.3倍;糖尿病則為1.4倍,胡宗慶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目前沒有證實和胰臟有關聯,但患者罹病率確實較高,強調控制好僵直性脊椎炎的發炎因子,就可有效減少共病發生。過去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藥物治療僅限於抗發炎藥或免疫調節藥物,近年生物製劑能控制僵直性發炎因子,更有歐洲研究證實,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接受生物製劑,驗血報告顯示患者發炎指數降低、眼睛內的脈絡膜厚度明顯變薄,意味著發炎反應降低,眼睛不再反覆發炎。胡宗慶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逐漸進步,生物製劑有機會讓疾病緩解,阻止疾病繼續進展、避免發展成共病。林伯伯深刻體會僵直性脊椎炎所帶來的痛苦,林伯伯更願意自費生物製劑治療兒子,如今林伯伯的兒子即使發病,但仍可像正常人生活、工作、運動,也不受共病折磨。胡宗慶醫師●現職:衛福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專長: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學歷:高雄醫學院後醫學系●經歷:灣橋榮院內科住院醫師、台中榮總內科住院醫師、台中榮總內科總醫師
-
2020-09-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葡萄糖胺治關節退化、吃銀杏治記憶力差?藥師親揭:6大營養品盲點解析
針對保健食品的選購,微笑曾經與大家分享過許多相關的文章,本周微笑將族群鎖定在銀髮族,談談目前他們在購買營養品的盲點與問題。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 面對身體代謝機能的轉換及社會結構因素,許多銀髮族會藉由保健食品補足日常營養不足或保健所需,但往往也面臨挑選時的困惑及盲點,微笑例舉以下常見幾點迷思,希望能協助大家釐清觀念。 1.成分含的愈多愈好?不少銀髮族挑選保健產品時,總希望成分種類愈多愈好。事實上,「如果一個產品的成分種類愈多,相對的,各種成分的含量就鐵定愈少!」為什麼呢?例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拿一般膠囊可以添填1,000毫克的物質(通常有特定比例必須添加賦型劑),如果該產品僅含3種成分,那扣除賦型劑,若成分均分,可能每種成分各300毫克。但倘若該配方共含10種成分,是不是一定有的成分多,有的少,甚至變成「樣樣通,樣樣鬆」的笑話。所以微笑建議民眾,不是成分種類愈多愈好,配方有符合自我需求即可,並仔細審視自己需要的保健成分含量是否足量。2.覺得記憶力下降了才吃銀杏根據2002年與2008年發表於國際的人體實驗研究指出,銀杏無法減緩老人認知功能的退化,甚至對加強記憶、語言、注意力及其它腦部功能都沒有任何效果。事實上銀杏的主要功效成分為Ginkgoflavon(類黃酮類物質)、Ginkgolide A、B、C、M(二萜類化合物)。黃酮類物質(Flavonoid)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進而保護腦神經細胞對抗氧化壓力以及降低神經細胞受損。Ginkgolide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劑,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另外,類黃酮物質能抑制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與脂氧化酶(lipoxygenase),而增加血液的流動性,達到改善末梢血行障礙(ex.間歇性跛行)及腦血管循環不良等問題。簡單來說,銀杏就是抗氧化與促進血液循環,但其對於常見「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降低沒有幫助,所以才在國際研究上沒有改善的效果。或許應該這樣定位「銀杏對預防老人痴呆」有幫助,但吃了不一定有效,因為其對乙醯鹼膽濃度沒有提升的作用。而銀杏適合什麼人吃呢?事實上銀杏偏向預防的作用,要是覺得腦力已衰退再補充,通常效果不佳。但有一種族群效果不錯,就是年長者且記憶力尚未退化或血液循環差且時常覺得頭昏昏(但沒有貧血的狀況),抱怨最近開始記憶不佳者,就很有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佳者,研究顯示,補充銀杏確實可以增加腦部的血循。 3.膝關節酸痛,買葡萄糖胺來吃葡萄糖胺(Glucosamine)是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一種胺基醣類,是合成葡萄醣胺聚醣(Glycosaminoglycans,GAG)的前驅物,GAG是關節液的主成分,可以提供關節組織營養,修復受損的軟骨組織。但葡萄萄胺應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效力上,一直都有所爭議,尤其是在比較近期的研究,則紛紛顯示無效的結果,從2008到2013年相關的治療指引都不建議使用葡萄糖胺來做為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原因也有可能與人體老化過程中,身體利用葡萄胺糖製作關節內大分子玻尿酸的能力也逐漸下降有關,所以補充葡萄糖胺的效果,可能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如果等到年紀愈大了,察覺關節退化引起酸痛,才服用葡萄糖胺,通常效果不佳。4.以為糖尿病專用營養品能降血糖市售標榜糖尿病適用的營養補品,都是強調低GI(服用後,造成血糖起伏較小),但不是幫助降低血糖值,正確的使用方法為取代正餐或當點心使用,切忌服用正餐後,再服用一份成人糖尿病奶水,如此血糖一定爆高,控制不佳。 5.預防骨鬆,鈣片就是要選吸收度高的目前標榜吸收度較高的鈣片,其鈣離子含量通常較低(例如檸檬酸鈣、胺基酸螫合鈣,因為分子量較大的關係,所以製成鈣錠時,實際鈣含量會偏低),如果要製成一粒鈣含量300毫克以上的鈣錠,則其體積勢必不易吞服,尤其對於銀髮族群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選購鈣補充品,有的標榜溶解度高、有的標榜快速崩散、有的標榜吸收快,事實上只要胃酸分泌功能正常,沒有長服服用抑酸劑者,吃哪種鈣,都差不多,因為綜合加入「鈣離子含量百分比%」與「吸收率%」,以長時間來說,這些不同鹽基的鈣製劑,實際吸收進入人體的鈣離子量是差不多的。挑選鈣片時,首先要看清楚產品「鈣含量」,同樣標示500毫克的鈣補充品其鈣離子的含量,很多鈣補充品所標示的是「鈣化合物」而非「鈣離子」的劑量,鈣化合物會隨著分子量大小而含有不同比例的鈣離子。再者,碳酸鈣需要胃酸的作用,才能分解出離子鈣。所以針對胃酸分泌不足或常期使用胃酸抑制劑或胃藥者,建議選用非碳酸根的鈣製劑。最後記得,不要一次吃大於500毫克劑量的鈣片,因為人體對鈣質的單次吸收高峰約在500毫克,超過500毫克以上,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力會下降。6.別人吃的好,就買來吃吃看不少銀髮族服用特定保健食品,是聽朋友介紹或廣告宣傳而抱著嘗試的態度去服用。事實上未經過專業人員判斷而自行購買保健食品服用,猶如拿自己的身體當白老鼠來實驗,若瞎矇猜中微笑真的誠心為你高興,若非...。大家都知道魚油對心血管疾病的好處,尤其對於血脂偏高的民眾,但許多人不知魚油能幫助降低三酸甘油脂(TG),但卻有可能造成低密度膽固醇(LDL)上升,消費者往往衝著「魚油可以幫助調整血脂肪…」就囫圇吞下肚。再舉個事件,素食主義者常因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2而產生貧血的現象,看到廣告補充鐵質能「補血」於是不斷購買含鐵質量高的產品來服用,而造成便祕及腸胃的副作用。所以微笑藥師建議,購買保健食品前,一定要先諮詢專業人員的建議。本文獲廖偉呈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常見銀髮族購買營養品的盲點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摸摸你的脖子,你也有「富貴包」嗎?小心胸悶、心悸、自律神經失調....美國脊醫博士:改善靠這三招
-
2020-09-09 科別.骨科.復健
年紀大風險更大?先換左膝還右膝? 醫師解惑老年人「膝關節置換」的多種疑慮
張老先生今年82歲,半年前在本院做了左膝關節置換,7月初再次入院進行了另一側右膝關節置換,術後2周自行過來拆線,不再扶拐,老人對兩個膝關節置換後恢復的狀態非常滿意,現在膝痛消失,又能行動自如了,非常高興。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膝關節在使用過程中逐步磨損退變,當外界出現溫度、勞累等引起關節不適的誘因後,關節疼痛酸脹,最終形成膝關節骨關節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膝關節炎。而對於這樣的患者,在保守治療無明顯好轉之後,我們常常通過全膝關節置換術解除嚴重關節炎引起的疼痛。不過很多患者對膝關節置換術存有一些疑慮。疑慮一:我適合換關節嗎?目前膝關節置換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膝關節病變導致的頑固性疼痛,且患者經過保守治療無效。一般來說,55歲以上,患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及骨缺血壞死或腫瘤等病變所致的嚴重疼痛和(或)功能障礙的患者,都適合膝關節置換。對於膝關節不穩,或膝關節僵硬、畸形的患者,有部分也適合膝關節置換。主要適用於年齡較大且活動較少的患者,也適用於有嚴重功能障礙的年輕患者;偶爾適用於由於軟骨鈣化或假性痛風引起的嚴重疼痛,但無軟骨間隙消失的老年患者;特殊情況下適用於老年嚴重髕股關節炎患者。疑慮二:兩個膝蓋都疼,先換左膝還是右膝?對雙側膝關節炎症狀均較為明顯的患者,推薦先進行症狀相對較重的一側的全膝關節置換術。這樣不僅能有效解除患者疼痛,同時對下肢功能恢復也有更大的改善。患者不僅術後可以早期下地康復,而且對下一次進行的對側關節置換影響較小。疑慮三:年紀大了換膝關節是否風險更大?有一些年紀大的患者非常擔心因為年齡大了,換膝關節風險會更大。其實,年齡並不是膝關節置換術的限制,今年已經有兩位88歲的患者在本院進行了膝關節置換術。當然全膝關節置換有一些絕對的禁忌症:1.關節化膿性感染或其他部位未癒感染。2.伸膝功能不完整或嚴重功能不全。3.繼發於肌無力的反屈畸形。4.無痛、功能良好的融合膝關節。5.神經性關節炎。還有一些相對禁忌症包括:骨髓炎、骨質疏鬆、畸形、肥胖、無法麻醉等等。老年人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有幾點注意事項:首先,由於老年人常常伴有多種基礎疾病,所以需做好良好的術前檢查及術前評估,在完善相應檢查並評估相應風險後再進行手術。其次,膝關節置換術後患者需要完善的術後護理、功能鍛煉、以及遠期康復。患者術後需墊高患側下肢,避免壓瘡,防止下肢靜脈栓塞或骨筋膜室綜合徵發生。通常術後第二天鼓勵患者進行踝關節、膝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進行肌肉鍛煉,配合抗凝藥物改善下支循環血運。患者離院後需要繼續進行康復訓練,家屬也應了解相關訓練方式,同時應注意避免過度負重或過度活動導致的下肢腫脹。作者:程飈(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骨科行政副主任,運動醫學科主任)(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04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好想當媽媽!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懷孕生子嗎?
僵直性脊椎炎女性患者可以生孩子嗎?一名女性從大學時代開始因膝蓋痛而就醫,由於疼痛症狀斷斷續續,也就沒有積極就醫與治療,一直到了33歲才被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到門診時已經是大肚便便、懷孕六個月,下背痛到幾乎無法忍耐。醫師提醒,年輕女性也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且會面臨懷孕、生產、哺乳的階段,配合醫囑好好就醫與用藥,控制發炎指數,懷孕過程會更順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說,一般人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是男性,事實上,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不少,男女比例大約是三比一。不過,因為女性的症狀較為不典型,大多是肩頸痠痛、膝關節疼痛,而非典型的下背痛與腰痛,因此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很容易被忽略,平均延遲就醫達十年左右。年輕女性病患很快就會面臨進入生育期,許多病患都會擔心「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是否可以順利懷孕生子?」。許寶寶說,門診中,常見懷孕的女性病患。她曾接治一名26歲的女性患者,也是因為膝蓋持續疼痛兩個月而就醫,當時完全沒辦法走路,治療了一年,病患規律就醫,病情控制穩定,進入懷孕階段僅有輕微的下背痛,懷孕過程非常順利。另外一名女性,則因為平常症狀輕微,不僅回診也不肯規律吃藥,發炎指數沒有好好控制,骨頭已經出現輕微沾黏,等到懷孕下背疼得受不了時,才到門診求助。許寶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生育能力跟平常人一樣,是可以懷孕生子的,但是,建議在準備懷孕期間,就要先控制好病情,再準備懷孕。懷孕過程也會較為辛苦,下背痛的情況會稍微加重一些,周邊關節炎的情況反而會減輕。在用藥部分,第一線經常使用的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為有抗凝血的功能,可能會造成出血,因此建議第一孕期和第三孕期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藥物,至於新的COX-2抑制劑就沒有凝血功能異常的風險。分娩時,可能因為薦腸關節黏合或骨盆附著點發炎,自然產時骨盆腔可能無法完全撐開,如果婦產科醫師評估,可以考慮剖腹產,不過,因為脊椎黏合,脊椎麻醉時可能比較難入針。進入哺乳期時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讓僵直性脊椎炎的母親也能享有親自哺乳的機會。許寶寶醫師簡歷:仰光第一醫學院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碩士經歷: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主治醫師大林慈濟醫院總醫師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華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專長: 1.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及血管等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2.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3.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疾病 4.肌腱炎、五十肩、肌肉酸痛症5.疼痛治療6.過敏性氣喘、鼻炎、蕁麻疹7.腎絲球腎炎、自體免疫性肝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免疫性間質性肺炎、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等器官專一性免疫疾病之免疫功能篩檢
-
2020-08-31 科別.骨科.復健
輕鬆延緩關節損壞速度!哈佛列保養關節必做5件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關節炎別擔心,你可以擅用簡單小技巧來控制!許多人飽受關節炎困擾,不僅疼痛難忍,還會干擾日常生活和樂趣。根據哈佛衛教網,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保護關節、減少不適,從而改善和控制關節炎,或是諮詢物理治療師協助你輕鬆完成日常任務,如果關節炎不適,也不要害怕向親友請求幫助。5種控制關節炎技巧 輕鬆完成日常任務為了能夠改善關節炎的不適,生活中可以運用簡單的技巧來控制關節炎,輕鬆完成日常任務,哈佛衛教網提供5種控制關節炎的方法:1.保持活動: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例如在辦公桌前工作、在家看書或看電視時,每15分鐘站起來伸展一下。2.開發身體力量:發揮最強的關節和肌肉的力量來減緩關節損傷。為了保護手指和手腕關節,可以運用手臂或肩膀的側面推開沉重的門,或是為減少上樓梯的膝蓋壓力,讓強壯的腿走在上方,而較無力的腿位於下方。3.預先計畫行程:事先計畫可以簡化安排的行程,把較困難的動作降到最低,比如煮飯前可以事先備妥一套清潔或愛好的物品放在需要的地方,節省使用關節的次數。4.使用省力工具:擅用簡易的小工具可以使你更輕鬆省力。例如橡膠握把可以幫助關節炎患者更好地抓握水龍頭、鋼筆、牙刷等物品,目前很多藥局都有為關節炎患者提供各種的輔助工具。5.請求尋求幫忙:許多關節炎患者會擔心自己過於依賴他人,即使只有極少數的關節炎患者導致嚴重殘疾。儘管情緒壓力大,如有任何需要,也不要害怕向親友尋求幫助,向親友們說明關節炎如何影響你的生活。參考資料:5 ways to manage arthritis and keep it from slowing you down(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膝關節炎讓走路變惡夢! 4退化元凶你中了幾項?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
2020-08-28 科別.骨科.復健
坐下站起的動作就會讓膝蓋退化!專家教坐時注意這2點護膝
你平常都怎麼坐下的呢?是膝蓋前彎、屁股後坐,直接坐下嗎?等等,你知道嗎?上述這樣的坐法看似在正常不過,但其實對膝蓋相當不好,特別是對於女性朋友。而常常這樣坐的話,不注重關節保養的話,上了年紀恐怕更容易引來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來看 脊椎保健專家/鄭雲龍 教你稍稍調整坐法,保護好你的膝關節!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女性比男性高好幾倍專家表示,女性的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是男性的好幾倍,其主要關鍵之一就是從站到坐、從坐到站的姿勢不良。女性朋友「坐下的機會」比男性朋友還要多,如男性上廁所站立即可,但女性多數就只能蹲或坐;加上因觀感的關係,女性的姿勢多為腳往內夾,諸多原因使得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就高於男性。所以平常更要注意蹲下、坐下的姿勢,好好保護膝蓋。注意這幾點,以利保護膝蓋由此可見,從站到坐、從坐到站的姿勢不良對膝蓋的影響有多大,所以專家也建議在姿勢變換時要多注意以下幾點。坐下:屁股先出去,膝蓋不要往前彎、不要內夾。站起:膝蓋先往後收,屁股自然就會向上。牢記屈髖動作模式,對脊椎、骨骼等都有好處上述這種動作其實就是一種「屈髖」的動作模式,簡單說就是一種主要以髖關節(骨盆和大腿連結的關節)為移動主軸的一種動作模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上身保持直立,我們常見的深蹲就是屈髖動作,另外像是常聽到「搬東西不要彎腰去搬」也是。而這樣的動作不僅較不易傷到脊椎,也有利保護膝蓋。任何彎腰動作都應以屈髖方式進行為佳所以專家也表示,其實不只坐下的姿勢,其實只要身體會彎曲的動作都應注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前述的「屈髖」的概念,否則不只是坐下,其他像是洗臉、整理冰箱、搬東西、撿東西等都會有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26 科別.骨科.復健
重訓越早做越好,延緩關節老化 骨科醫師教你「強化膝關節8運動」
預防膝關節疼痛的發生,平時應多強化膝蓋的肌力,維持膝蓋適當的活動度,尤其要常做強化膝關節運動,可減少膝蓋受傷。膝蓋的組成,除了骨頭、韌帶外,還有很重要的肌肉及肌腱,也就是因為肌肉的一拉一縮動作,人因此可以行走、跑、跳、彎、蹲。 只有富有彈性而強健的肌肉,才可以讓人的膝蓋不易拉傷或裂傷,同時保護骨骼,進而保護關節。膝蓋肌力訓練,強化肌肉力量「強化膝關節是避免膝關節提早老化最好的保健良方。」新光骨科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說,人在行走、跑、跳時,都會撞擊到軟骨,長期撞擊下軟骨會逐漸磨損。以走路為例,若膝蓋軟骨承受90%力量、肌肉10%力量,把膝蓋肌肉練壯一點,就可以減輕軟骨負擔、延緩軟骨退化,建議可多做膝蓋肌肉的重力訓練,以減少軟骨壓力、延長它的使用年限,膝蓋就不會太早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膝蓋的肌力訓練分為耐力和重力兩種,經過強化的耐力或重力訓練,可讓人在各種動作執行時,膝蓋有足夠的力量來承受。而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就是一種肌耐力訓練,重量訓練即是重力訓練,都是保健膝蓋最好的運動。伸展運動是把肌肉拉鬆,讓肌肉可以拉長、更有彈性;重力訓練則能讓肌肉變粗、變大。韓偉指出,人的膝蓋之所以會受傷,就是沒有承受重力的肌肉,因此,加強膝蓋的重力訓練比伸展運動更為重要。如果把肌肉練粗、 練有力,就不容易受傷如拉傷、撕裂傷等,而強壯的肌肉就好似厚實的彈簧,可以保護骨骼及膝關節。重訓越早做越好,延緩關節老化持續的重訓越早做越好,韓偉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遲早都會老化,骨質疏鬆就是骨頭的老化,肌肉萎縮則是肌肉的老化。事實上,人只要過了50歲,肌肉量每年會減少1%,到80歲時則已少了30%,如果50歲以後才做重訓的話,最多只能維持既有的肌肉量,肌肉卻不會變大。為防止膝關節受傷,最重要的是正確運動,但如果運動不當,症狀可能加重或持續。因此,所有運動應依以下原則進行:輕度伸展運動,適合在肌肉、肌腱熱敷後進行;做簡易的強化運動,要由最輕重量的負重物開始;做增進耐力運動,重量和頻率都要逐漸增加,如果在做運動時感覺到疼痛,就要立刻停止,受傷後,需要馬上進行短期的復原休息,減緩急性發炎的症狀。要強化膝關節,肌肉訓練一定要慢慢增加。韓偉指出,人的膝蓋大腿前後各有一 個肌肉,小腿後面有一個肌肉,所以,在伸展運動及重量訓練上,應該加強訓練大腿前面的股四頭肌、大腿後面的膕繩肌,以及訓練腳後跟與後小腿的肌肉,以提升肌肉關節組織整合性與力量,強化肌力,才可以吸收撞擊力、防止關節受傷。8大伸展運動+重量訓練,好膝力!想要膝關節健康,可以常做強化膝關節運動,包括伸展運動及重量訓練,韓偉推薦8個居家簡單隨時都可做的運動。文章出處/本文摘自《常春月刊》392期 資料及圖片提供/三采文化《跑、跳、走到100歲! 骨科名醫韓偉私房關節養護術》★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22 科別.骨科.復健
鍛鍊「負責保護關節的肌肉」復健專家10秒伸展超簡單!
專門協助高齡者與運動員復健的物理治療師、日本復健專家笹川大瑛,研發出「一次用力10秒、集中鍛鍊一個肌肉」的簡易運動,緩解疼痛與僵硬。每個動作就只鍛鍊一個肌肉,每次維持10秒即可,容易達成、不用額外花時間的小運動,長期維持運動習慣非難事喔。※編按:本文為作者之親身運動、伸展紓壓等經驗分享,僅供參考,請依照個人情況斟酌,如有不適切勿勉強進行。【10秒運動的進行方式】每一個關節都有兩個應該要鍛鍊的肌肉,務必要以「兩個動作為一組」的方式來進行。起初如果覺得有點勉強,可以各做一次就好,但習慣了以後,若能每一個動作重複做三次較為理想。請試著一邊與自己的身體對話,一邊在不勉強的範圍內努力練習。先從讓你感到煩惱的關節開始運動吧!每一個關節都務必要做A與B兩個一組的運動,一次10秒,在這10秒內集中最大的力量,習慣後再增加次數與運動的種類,什麼時間做都可以,但早上最好。【膝關節肌肉鍛鍊運動A】● 內收肌鍛鍊 抬起單邊臀部背部平貼在地面,好像要翻身一般,將其中一側的臀部向上抬起的姿勢。抬起時要注意夾緊髖關節的內側。1. 身體仰躺,臉朝上方,兩腳張開與腰同寬。左腳膝蓋微彎,腳尖朝向內側,腳拇趾儘量壓向地面。2. 以手肘與腳跟做為支點,將左側的臀部從地面抬起,同時大腿內側用力,維持10秒鐘。3. 另一側也重複同樣的動作。把腳跟和手肘當作穩定身體的支點,將單邊臀部向上抬。● 內收肌鍛鍊重點提醒注意腰部抬起時,是否只有內收肌用力!僅使用大腿內側的力量,將臀部向上抬。若感覺大腿或小腿的外側緊繃,便是姿勢錯誤,請再確認一次吧!【注意NG的姿勢】●腳尖沒有朝內如果腳踝向外延伸,大腿外側就容易出力。所以要將腳尖向內,壓到拇趾碰到地面為止。●膝蓋過度彎曲如果膝蓋過度彎曲,就會變成不是大腿內側用力,而是腳部整體的力量將臀部上抬。●胸部懸空如果胸部上抬,腰部就會難以抬高,所以要將背部貼在地面。●手肘伸直如果手肘伸直,就不是大腿內側用力,而容易在腰部等其他部位出力。●手肘過度彎曲如果手肘呈現銳角,就會變成靠身體上半部的力量將臀部抬起。【膝關節肌肉鍛鍊運動B】● 膕旁內肌鍛鍊:腳跟內縮這是一種以單腳阻止另一腳移動的訓練。為了確實給「膕旁內肌」施加負擔,要注意內縮腳的膝蓋高度。1. 坐在地板上,兩膝張開,右腳腳尖朝上。POINT 只有單腳腳尖朝上。2. 一邊將右膝蓋彎曲、腳跟內縮,一邊以左腳阻止其移動。發揮右腳最大的力量,維持10秒鐘。POINT 以反向的腳阻止移動。3. 兩腳姿勢交換,重複同樣的動作。以反向的腳抵抗向內壓迫的腳跟。大腿內側深處是否用力到顫抖呢?● 膕旁內肌鍛鍊重點提醒要是不將腳尖朝上,大腿內側就無法出力!出力的時候摸摸看大腿內側的肌肉,如果變得緊繃就沒問題。【注意NG的姿勢】●腳尖沒有向上如果內縮腳的腳尖橫躺,就會造成大腿外側等部位用力。●膝蓋立得過高如果膝蓋過高,大腿前側就會不小心用力。※作者介紹:笹川大瑛,物理治療師。曾在大阪的骨科為許多高齡患者、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疼痛患者進行復健治療。除了在醫院擔任臥床患者們的復健治療,也協助高中排球隊和體操隊、日式踢拳和摔角選手們的復健、調整。【以上摘文選自:《關節修復自癒運動》、作者:笹川大瑛、譯者:謝孟蓁、圖文提供:蘋果屋出版社】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同時用到上下半身和核心肌群 骨科醫:最好的運動是它
捷運、公車、火車上坐滿一排「低頭族」乘客,成為通勤族風景。談到現代人姿勢不良,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邱炳燁擔憂地說,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會改變頸椎前凸角度,甚至可能從前凸變成後凹陷,當頸椎角度改變,肌肉就會被拉扯,造成過度緊張、發炎。頸椎疾病 成因有三類從側面看,人體脊椎走向就像兩個S型,是頸椎往前凸出,一路連接到向後凹陷的胸椎,再連貫到往前凸的腰椎,最後連著微微向後凹的薦椎及尾椎。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黃劭瑋說,研究發現,脖子每往前彎一吋,支撐頭部的重量就會增加3至5倍,增加頸椎負擔。邱炳燁說,頸椎疾病成因分為三種:1.創傷或外力的頸椎骨折、急性頸椎扭傷。2.椎間盤突出造成的頸椎神經根病變,好發於中年族群。3.年紀大、退化也會產生頸椎關節病變。患者多會出現脖子及肩膀痠痛、肩胛骨周圍痛,疼痛感甚至可能蔓延至上臂或手部。電腦螢幕位置 決定姿勢優劣健保大數據顯示,106年至108年頸椎疾病新確診病例從19萬人攀升至20萬人。邱炳燁認為,頸椎疾病患者增加,應與3C盛行,低頭族、沙發馬鈴薯越來越多有一定關係,民眾把過去戶外活動的時間,都花在使用3C產品,缺乏運動,長期姿勢不良,頸椎受力不均勻,造成關節退化。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不動,頸椎肌肉、關節逐漸僵硬,甚至退化到頸椎無力。要避免頸椎傷害,黃劭瑋提醒,辦公室一族應學習正確工作姿勢,「主要是電腦螢幕位置對不對」,電腦螢幕正確位置需保持目光平視或視線往下15至20度,若螢幕過低,可試著以書本墊高,避免駝背。頸椎疼痛發作 影響睡眠品質電腦擺放高度正確,坐姿也正確,才算維持好姿勢。黃劭瑋說,可在辦公椅上放腰靠墊,輔助腰部支撐,也要留意雙腳的腳底板是否可以踩地,若腳懸空,建議加墊東西,膝蓋維持直角是標準姿勢,再加上雙手平放桌面,讓軀幹更有支撐力。「維持正確姿勢,也要適時活動。」邱炳燁的門診中,多達二至三成患者都是因頸椎問題求醫,邱炳燁提醒,千萬別小看頸椎疼痛,「發作起來可是連晚上睡覺都睡不好」,因為人體在夜間分泌部分激素,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常聽門診患者抱怨晚上用什麼睡姿都不舒服,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及健康。抬頭挺胸 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不想頸椎疾病纏身,邱炳燁說,坐姿、站姿、走路時都應抬頭挺胸,注意姿勢,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及腰椎前凸角度。上半身負擔也不能都交由脊椎負責,需由強而有力的胸肌、腹肌、背肌輔助,因此,維持規律運動很重要。「我常說最好的運動就是游泳。」邱炳燁解釋,因為游泳會同時用到上半身、下半身和核心肌群,獲得更全面的鍛鍊,再加上在水中移動會產生額外阻力,就會使用到更多的肌肉,游泳的另一個好處是,對膝關節的影響很小。也可嘗試棒式運動或拉單槓,強化核心肌群。水中走路伸展 也能強化肌力頸椎疾病患者的肌肉訓練更重要。邱炳燁建議,不會游泳的民眾也可以選擇在水中走路,得以緩解症狀、同時強化肌力訓練,成人每周運動需達150分鐘,每天運動30分鐘。邱炳燁提醒,運動也不可過量,若肌肉痠痛超過三天,就須降低運動強度。黃劭瑋也強調,頸椎疾病患者最重要的是就醫,評估受影響部位,在專業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運動,或接受水療,全身在水中伸展,減少頸椎負擔。長輩也可在醫療院所或社區長照機構,由專人指導下做伸展,避免造成運動傷害。
-
2020-08-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利!換人工膝關節,不需荷包大失血
「陳醫師,真的不用兩萬嗎?真的可以用微創手術開嗎?真的可以讓我再正常走路嗎?」86歲的阿公,顫抖著一雙變形的膝蓋,已呈現O型的腿很激動的問我。阿公一輩子都在田園農作或到海邊打零工,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告知膝蓋軟骨磨損,而且嚴重變形,需要動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只是考量到術後復健與照顧問題,以及從電台聽到的微創手術費用都相當昂貴,所以阿公一直不敢開刀。退化性關節炎 不是老人專利據統計,每十個70歲以上老人,就有七個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報告,到西元2025年,世界上有近25%的人口,由於骨關節的問題而導致行動不便,而65歲以上罹患比率更高達74%。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家專利,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體質虛弱或缺乏運動、基因遺傳等,會讓關節軟骨磨損提前到二、三十歲,導致人未老關節先衰。軟骨是襯於骨頭關節面的結締組織,它就像個有緩衝功能的軟墊子。當軟骨退化,磨損趕不上修復速度,厚度變薄失去彈性,關節腔變窄,會刺激硬骨邊緣增生長出骨刺;當軟骨損耗到硬骨摩擦硬骨,骨頭就會受傷,引起疼痛。且軟骨磨損時會產生碎屑,身體的白血球會趕過來吞噬,引發關節腔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病人行動於是愈來愈受限,久而久之,雙腿膝蓋變形,變成O型腿。人工膝關節置換 成功率9成人工膝關節置換為半世紀來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高達九成的患者可以經由這個手術清除關節積液、移除增生骨刺、矯正膝蓋變形,大大提升生活的品質。而其中材質更從傳統的聚乙烯墊片(polyethylene),到交鏈型墊片(cross link)、維他命E墊片、陶瓷,甚至手法也從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到微創人工膝關置換、機械手臂關節置換;手術住院費用則從兩萬到五十萬,可以從生活型態與經濟能力做考量。便宜有好墊片 平均可用逾10年目前在健保制度下,依然可採取微創的手術技術,減少對膝蓋組織的破壞;手術中亦可採多層面的雞尾酒式止痛藥物注射,降低術後疼痛的天數;手術後隔天也有專門的復健團隊介入,協助下床行走。所採用的膝蓋墊片是傳統的聚乙烯墊片,即便是最傳統、健保給付最便宜的墊片,平均使用年限亦有十至十五年,對年長、活動需求沒有這麼強烈的患者,已屬足夠。在三個月內,我階段性的幫王老先生進行了兩腳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隔天可以下床,生活幾乎可以自理;而手術費用則是兩萬有找。阿公的膝蓋和人生就此截彎取直,阿公也很海派地用台語說:「陳醫師,真多謝!你真的是賣我俗!但不是賣我歹!」健保真的是台灣醫療奇蹟,先不論這制度有多少醫護人員的血汗,至少在這裡,它造福了這濱海城鎮,世代定居的一群海口人:「賣你俗,毋是賣你歹!人工膝關節置換,便宜也有好貨!」
-
2020-08-15 橘世代.好學橘
老人被騙都是失智惹的禍?專家:「走不出去」才是真正禍首!
榮民圈有一個都市傳說:「一位新移民在同一個眷村婚嫁多次,每一任先生都是她陪伴到終老後再嫁,她也因此為自己存了退休養老金。」事實已不可考,情節也還稱不上詐騙,但類似情節的真詐騙確實常以老人家為對象,讓人禁不住想問:「老人為何比較好騙,身心究竟怎麼了?」外界刻板的印象 歸咎腦部退化「老人就是因為腦部退化或是失智症,才容易成為詐騙集團的下手對象啊!」「被詐欺的老人就是因為和子女感情不好,才讓人有機可乘啦!」「啊,老人很固執,腦波很弱!」但事實呢?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立鴻說「以上都不太對,這是社會多數人對長輩遭詐欺的刻板印象。」老人究竟是不是比較好騙?讓我們來看一下美國的研究。美國退休人士協會AARP是全球最大的銀髮族組織,關注熟齡族的老後生活品質。美國紐約時報2017年曾經引用AARP一項調查「老年人遭詐騙現況以及比率」,結果發現65歲以上長輩有17%至少有一次受騙經驗,張立鴻指老人詐騙現象並非台灣獨有。美國老人易上當 財露白被盯上張立鴻引用紐時報導中所歸納,當中老人易上當有三點原因:美國人儲蓄率低,容易在晚年選擇激進、報酬率高的金融商品。伴隨老化,老人的大腦認知功能改變,反應較慢,表現不如年輕時好。若已經有疾病或失智徵兆,還會影響判斷力降低,例如搞不清楚身上有多少存款。老人奮鬥半生,樂於分享自己的財富與成果,也因此財富露白,吸引詐騙集團。台灣文化與國情雖與美國不相同,但電話詐騙、借貸、標會手法仍常見,或可互為印證。體力變差怕迷路 會更不想出門老人被騙真是大腦退化了嗎?讓我們來看看,老了會發生哪些生理變化。張立鴻說,變老的過程中,不見得每一樣功能都會衰退,例如語言、記憶力都會累積,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藝術家到晚年都還能有傳世之作,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老人的智慧」。老人的哪些功能會下降?工作記憶衰退、身體不適,變得更走不出去。例如工作記憶衰退,老人家愈來愈難在短時間內處理複雜事情,張立鴻舉65歲母親的抱怨當案例,長輩年輕時是活的電話簿,能輕易背出一串電話號碼,現在卻常抱怨做不到。很多老人家也有相同困擾,張立鴻笑笑安慰像母親這樣的老人家說,「別過度緊張,會記得自己忘記的事情,代表狀況都還好。」張立鴻解釋說,在腦科學領域當中,雖然老人在表面上看不出認知功能有多大的變化,但大腦已經出現「補償」現象。年輕時唱歌、算數,只要有半邊大腦就能做到,到了老年,同樣的工作需要更多大腦的腦區工作,簡單的說,以前一隻手能做到的事,現在得兩隻手同時做,到了更晚年,兩隻手都用上也不見得能做好,效率變差,這是很自然的結果。有些老人因為膝關節痛、肌力變差,心肺功能下降,體力大不如前,出門又擔心迷路,身心的變化會讓老人更加依賴原本的生活圈,不知不覺社交範圍縮小,朋友減少,這些是身體與心理老化的交互作用。【延伸閱讀↘↘↘】。如何不被騙 先做4個自我練習。相信理專 5年被騙走2億元 誤信話術「連棺材本都賠下去」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4 名人.毛琪瑛
治痠痛用電療 只是跑到一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治痠痛 一壘一壘跑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熱敷、電療、徒手、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包括病史、評估、理學檢查、影像檢查。即使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就必須立即轉介處理。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醫師給予新的指引、目標的設定,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二壘:治療性運動站穩一壘後,接下來是二壘的治療性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患者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就有不錯的療效,可減輕疼痛感。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三壘:日常保健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若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持之以恆回本壘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恆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正確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以及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分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8-03 科別.骨科.復健
「抖腳」很難看但對身體好 專家:正確抖法有3大功效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徹底終結膝蓋痛 10分鐘神奇甩甩體操》,作者鈴木登士彥】在辦公室積極「抖腳」──適度輕柔地活動膝蓋關節我寫文章的時候,會在桌下故意「抖腳」。雖然很難看,但抖腳這個動作其實對身體很好,有很大的功效。這個動作三大功效如下:①緩和膝蓋疼痛剛起床或坐太久的時候,你有沒有感覺膝蓋關節卡卡的呢?這是由於睡覺時關節內的代謝變慢、停滯所引起的現象。因此,早上起床後,稍微動一動,就能放鬆關節,讓關節的動作變順暢。「(活動身體)讓關節內的體液循環變好,關節的動作就會變流暢」,反過來講,身體越不動,關節就越僵硬。但是,如果方法錯誤導致膝蓋負擔過大的話,膝關節可就要哀號了。「適度活動」非常重要。而「抖腳」換句話說,則是「不讓關節承受體重重量、微幅的關節運動」。沒錯,抖腳完全不會造成膝關節的負荷,是很棒的「運動」,既安全又能長時間活動到關節。因此,我很推薦膝蓋有問題的人,可以在私人空間做抖腳運動。②促進下半身的血液循環抖腳的第二種功效,是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長時間坐著辦公,腳會變得沉重或水腫。這是因為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的緣故。下肢血液循環不良,也會造成心臟的負擔。「坐太久」其實是對身體很不好的行為。最近,「久坐不動所帶來的傷害等於抽菸」的說法也引起熱烈討論。不過,抖腳可以改善下肢末端的血液循環。而且,由於微幅的肌肉運動會產生熱能,因此也有助於改善虛冷症。如以一來也可以進一步改善膝蓋疼痛。③穩定情緒抖腳的第三個效果或許會令你感到意外。抖腳可以消除壓力和穩定精神狀態。腦內有一種叫做血清素的神經傳導物質(荷爾蒙)。它的別名為快樂荷爾蒙。當我們情緒穩定、感到幸福的時候,腦內就會分泌血清素。而血清素有一項特質是,有韻律地活動身體,可以增加血清素的分泌。有韻律的運動指的就是「抖腳」。請積極且有節奏地抖動雙腳吧! 這樣可以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穩定情緒,讓你變快樂。血清素也能幫助你消除膝蓋疼痛。看完以上內容,抖腳的功效是不是很令你驚訝呢?據說有抖腳習慣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骨關節炎,且實際上也有醫院應用抖腳來進行骨關節炎的復健治療。近來,甚至也有醫生不再說男抖窮女抖賤,而認為「抖腳有益健康」。你一開始或許會覺得「沒水準」而難為情,不過這個動作有百益無一害,不做就太可惜了。從今天起就開始抖抖腳吧!既然要抖腳,就要知道正確的「抖法」,請參考下列方法。• 坐在一張可以讓膝蓋呈90度的椅子上,立起骨盆,坐正。• 坐定後,請採取下腹部一定會用力的「零負擔姿勢」。• 後腳跟離地2~3公分。• 單腳腳跟抬起,邊放下邊抬起另一腳的腳跟。• 一開始速度放慢,習慣之後再有節奏地做這個動作。請試試單腳或雙腳同時進行。試過之後,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這麼一來,你自然就會養成這項良好的癖好。不過,搭車或開會時請避免下意識的抖腳,以免引起他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