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名人.許金川
搜尋
膀胱
共找到
537
筆 文章
-
-
2025-09-11 醫療.婦產科
大笑、噴嚏下身就濕了?5件日常就能做的小事有助預防女性尿失禁
妳有過這樣的情況嗎?輕輕一笑、打個噴嚏,或者提起重物時,突然感覺到下身有點濕濕的?這其實可能是「應力性尿失禁」,當骨盆底肌逐漸變弱時,身體會發出這樣的小訊號提醒妳。別擔心,這是非常常見的情況。根據統計,35 歲以上的女性中,每 4 位就有 1 位會經歷類似的困擾。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改善的身體變化。骨盆底肌鬆弛,跟這些因素有關1.多次生產2.更年期、老化3.婦科手術後4.長期便秘5.體重過重這些方法能幫妳找回乾爽與自信1.陰道雷射:促進膠原蛋白增生、提升緊實度2.體重管理:減輕骨盆壓力3.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底肌、提升控尿力4.藥物治療:改善膀胱功能5.荷爾蒙補充:適合更年期女性,改善組織彈性預防尿失禁,日常就能做的小事1.固定做凱格爾運動2.維持適當體重3.少喝咖啡、酒精4.規律排尿、不憋尿5.多攝取膳食纖維、避免便秘失禁不是不能改善的事!只要用對方法,多數女性都能順利恢復,重新找回自在生活的步調與自信笑容。(本文出自嚴絢上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
2025-09-11 醫療.泌尿腎臟
盡早治療攝護腺 享受「順暢」人生
72歲李先生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症等疾病,即便早晚頻尿也不在意,一次因心臟問題住院,期間他抱怨長期頻尿、小便困難且漏尿,經檢查後發現每次尿完殘留尿高達500cc,在藥物治療下無法自行排尿,也無法接受今後長期放置尿管,最後經由多波光雷射手術及藥物調整下,李先生才順利拔除尿管且達到滿意的排尿狀況。 攝護腺是男性獨有的,隨著年紀的增長,肥大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攝護腺肥大增生,會造成一些小便症狀,時間長久沒有處理,將會造成永久的膀胱及腎臟功能的損傷。一般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包含小便比較細比較慢、尿不乾淨、頻尿、滴尿、排尿困難、排尿斷斷續續、急尿、排尿費力、夜尿、尿失禁等,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尿不出來的狀況,如果長期沒有治療,可能會形成反覆感染、膀胱結石、腎功能衰退、血尿等併發症,影響生活品質。建議50歲以上男性需定期檢查追蹤,若有初步症狀會影響生活,可以先接受藥物治療及保護膀胱功能,常用藥物主要有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與5-α還原酶抑制劑(5AR-I)。作用方式為舒張尿道旁的肌肉,使小便順暢及減少男性荷爾蒙分泌,以減少攝護腺組織增生;另有抑制膀胱收縮的藥物,可以減少頻尿及夜尿。若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彰、不想服用藥物,或是有上述併發症的病患,應該要接受手術治療,避免長期尿路阻塞,造成膀胱或腎臟的永久損傷,目前標準的手術為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及攝護腺雷射手術。有任何排尿問題,應提早與泌尿科醫師討論。
-
2025-09-01 名人.精華區
閻雲/從壁虎得到靈感的癌症療法
幾千年來,壁虎一直帶給人類靈感,也帶來不少驚奇。如今,美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一群科學家從這種神奇的爬行動物身上得到靈感,開發出能夠黏附在腫瘤表面的材料,可持續幾天釋放化療藥物,為癌症治療帶來新的可能性。研究於今年的7月4日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期刊。論文通訊作者、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化學暨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Wyatt Shields表示,大自然已存在數百萬年,並為我們開發更好的生物材料提供線索。論文第一作者Jin Gyun Lee指出,初期結果顯示,這項材料技術未來可降低治療頻率,深具發展潛力。壁虎可在垂直而光滑的牆壁上快速爬行,也能在天花板行走自如,可說是大自然中最令人驚豔、也最目眩神迷的特技演員。西元4世紀時,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對壁虎竟然能夠「以任何方式在樹上爬上爬下,甚至頭朝下」的能力,感到無比驚訝。藥物如壁虎腳趾 黏住癌細胞壁虎腳趾具有極強黏著力,能夠以難以想像的方式吸附在最光滑的表面,近年啟發了從強力膠、漫威英雄人物「蜘蛛人」的攀爬服,到可吸附環境毒素的特殊海綿等產品問世。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的科學家,也從它身上得到靈感,開發出具超強黏附力的醫療材料。他們發現,壁虎能夠毫不費力地在牆壁或天花板快速爬行,祕訣在腳趾上覆蓋數百萬根微小的毛髮狀纖維,以及纖維上那些更小、具有奈米級特徵的鏟狀結構,使得腳雖小,卻有超大表面積,再透過一種被稱為「范德華力(Van der Waals forces)」的物理相互作用,它們的腳就可牢牢地黏附在幾乎所有表面,並在瞬間快速移動。研究人員把已獲得美國食藥局核准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這種可生物降解材料,成功轉化為類似於壁虎腳上分支、毛髮狀奈米結構的小顆粒。他們把這些小顆粒和化療藥物混合,附著在培養皿中的癌細胞及小鼠膀胱癌表面,結果發現能夠牢牢地附著在癌細胞表面,長達數天,就算在膀胱表面這種光滑環境,也是一樣。既能精準治療 也減少副作用Wyatt Shields表示,大多數膀胱癌患者為局部病變,為了治療局部膀胱癌,醫師通常把導管插入膀胱,再注入化療藥物,讓整個膀胱浸泡其中。但藥物會隨頻繁排尿被排出體外,因此必須密集地重複治療,這也帶來了更多的疼痛及副作用,膀胱癌也常復發。如今有了這種黏著力超強的材料,可直接應用在腫瘤治療,選擇性將高濃度化療藥物輸送並黏附在腫瘤表面,直到完成治療,藥物分解並被排出體外,既可達到精準治療效果,也減少副作用。展望未來,團隊希望將受到壁虎啟發的新型材料,混合化療藥物後,以凝膠形式塗抹在腫瘤上,並從膀胱癌逐步擴大到口腔癌、頭頸部腫瘤等癌症。他們甚至幻想,這種全新材料可黏附在內視鏡可觸及的肺臟、腸胃道,擴大使用範圍,儘管那已遠遠超出他們目前的研究領域。更多台灣生醫創新學會文章:https://tibia.org.tw/
-
2025-08-22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你知道治療糖尿病,還可以延緩洗腎嗎?【逆轉迷思】糖友不可不知的 5 件事!
【本文Q1-3由仁欣診所新陳代謝科田凱仁醫師、Q4-6由亞東醫院腎臟內科楊如燁醫師協助審閱】糖尿病最令人擔憂的併發症之一,就是可能導致洗腎的腎病變。你是否曾聽過「糖尿病要吃一輩子的藥,不要太早開始吃」「吃太多藥很傷腎」「糖尿病遲早會洗腎啦!」的說法?這些全都是錯、錯、錯的迷思,別再讓錯誤迷思耽誤黃金治療期,越早了解糖腎的關聯,知道怎麼有效保護腎臟,一起成為「糖友腎利組」!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1.為什麼糖友會腎臟不好?【糖腎】的關聯是什麼? 2.這些錯誤迷思你也有?【X 糖尿病一定會洗腎】【X 吃藥傷腎,少吃幾顆沒關係】點擊看正解 3.你該怎麼【提前、有效】的【保護腎臟】? 4.原來你的腎臟正在求救:【警訊】有哪些?去哪裡做【腎功能檢查】?報告數字怎麼看? 5.如果已經糖尿病腎病變了,還有藥可醫嗎? 6.同場加映:顧糖保腎這樣做,別等「太遲了」才重視,給糖友家屬的關鍵提醒 Q1 為什麼糖友會腎臟不好?糖腎的關聯是什麼?糖尿病與腎臟病之間有著密切且致命的關聯。初期腎臟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若未及早發現和治療,腎功能會持續惡化,最終可能導致末期腎臟病變,需要進行透析。 糖尿病如長期「糖水」泡腎臟,損害腎功能當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時,高濃度的糖分就像「糖水」一樣,持續浸泡、刺激著腎臟的血管與過濾系統(腎絲球)。而腎臟的血管和過濾系統在高糖環境中不斷受到傷害,引起發炎反應,導致細胞結構受損。 一旦細胞結構受損,就像腎臟的過濾網被破壞了,無法有效排出體內廢物和多餘水分,導致腎功能逐漸下降,甚至走向洗腎一途。所以,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避免腎臟長期處於高血糖的危險狀況,是保護它的首要任務。 糖友共病最常見慢性腎臟病、心衰竭 人數飆升健保數據顯示,慢性腎臟病和心臟衰竭是糖尿病友最常遇到的併發症。台灣有高達 250 萬的糖尿病患者,而將近三分之一的糖友都因為血糖失控導致腎病變。從 2020 年到 2022 年,光是合併慢性腎臟病的糖友就從 31 萬飆升到 36 萬 ,而同時有心臟衰竭的糖友也越來越多。更驚人的是,因糖尿病造成腎病變的比例,在短短 15 年間從 9.2%「翻倍」飆升到 17.9%! 當你同時面對糖尿病、腎臟病和心臟問題時,治療會變得更複雜,洗腎風險也會大幅提升,生活品質當然會受影響。這也給我們的健保帶來了沉重負擔。可見,糖尿病不只是血糖數字高低而已,它會牽連全身,影響每個器官的健康。 糖友腎病變風險是一般人20倍 絕不能輕忽長庚醫院的數據更敲響警鐘: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風險,足足是一般人的 20 倍!如果糖友沒有積極治療,在發病後的 10 到 15 年內,高達八成的機率會併發糖尿病腎病變。這些數字都在提醒我們,糖尿病對腎臟的威脅比想像的還嚴重,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延伸閱讀:威脅「腎」鉅請小心!台灣糖友合併慢性腎臟病平均年增 7 萬人 Q2 這些錯誤迷思你也有?【X 糖尿病一定會洗腎】【X 吃藥傷腎,少吃幾顆沒關係】點擊看正解 迷思一:糖尿病一定會洗腎?真相:早期積極介入治療,正規藥物能有效控制血糖,延緩洗腎! 治療糖尿病,除了飲食控制、運動加上藥物(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許多人只在乎藥物極少發生的輕微副作用,卻忽略糖尿病控制不佳所造成的侵害,有更多人甚至忽視糖尿病的存在。其實高血糖引起的發炎反應,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才更是可怕。若因糖尿病引起腎臟病,務必按時服藥和控制血糖,在慢性腎臟病早期通常都能獲得有效控制,免於進展至洗腎階段。舉例來說,目前用於慢性腎臟病治療的其中一個SGLT2抑制劑,如果在慢性腎臟病第二期(eGFR 60-89)就開始用藥,有機會延緩26.6年進入洗腎 。迷思二:吃藥傷腎,少吃幾顆沒關係? 真相:正規糖尿病藥物不傷腎,反而能保護心血管和腎臟! 未按醫囑服藥、聽信偏方才是傷腎元兇。許多人誤以為「吃藥傷腎」而自行停藥或減量,這其實非常危險!真正「傷腎」的是長期失控的高血糖本身,以及自行服用消炎藥、止痛藥或來路不明的偏方。正規糖尿病藥物都經過嚴格把關,能幫助控制血糖,進而保護包括腎臟在內的器官。遵醫囑用藥,才是愛護腎臟的正確方式。 迷思三:醫師要我打胰島素,我是不是要洗腎了? 真相:胰島素是保護器官的必要治療,與洗腎無關! 胰島素發明已逾百年,仍是糖尿病控糖的最佳方式之一。許多糖友因害怕打針或對胰島素有錯誤認知而抗拒,甚至需花數年時間遊說。事實上,糖尿病病人若控制好糖化血色素,可降低腎病變發生的可能性,而胰島素治療正是使糖化血色素降幅最大的手段之一;當胰臟功能不足、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產生阻抗時,就需要補充胰島素。胰島素能有效控制血糖,保護大小血管,避免對腎臟、眼睛、心血管等因血糖過高產生傷害,進而預防洗腎等嚴重併發症 。錯失胰島素治療時機,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 Q3 你該怎麼提前、有效的保護腎臟?要避免糖尿病腎病變,糖友應遵照醫囑,積極治療留意三高數值、定期檢查積極用藥,並搭配運動、飲食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全面保護腎臟。 積極治療糖尿病,降低併發症發生可能在治療方面,有三件事可以做: •定期檢查腎功能美國衛生院轄下國家腎臟病教育計畫 The National Kidney Disease Education Program (NKDEP)建議糖尿病病人即使沒有腎臟病症狀,也應每年進行一次腎功能檢查,藉由驗尿和抽血等定期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問題。現行臨床指引上,糖尿病病患的藥物選擇也逐漸朝向以器官保護為主軸,最新202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照護指南和2022年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後組織(KDIGO)聯合共識亦建議,第二型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CKD)病友,在腎絲球過濾率(eGFR)<60 mL/min/1.73m2或尿蛋白數值UACR≧30mg/g時,應考慮使用SGLT2抑制劑以提供心腎保護效益。•控制「三高」數字穩定 除了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同樣會直接傷害腎臟血管,隨時留意血糖、血壓和血脂數值,維持穩定至關重要。•遵從醫囑用藥切勿聽信「吃藥傷腎」的迷思而自行停藥或減量。事實上,糖尿病藥物可以控制血糖,保護心血管,避免腎臟等器官長期處在發炎反應下,損害器官。 元氣小學堂: 您知道嗎?糖尿病患可透過新型藥物—SGLT2 抑制劑,也就是俗稱的排糖藥,它和傳統藥物(如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肝糖產生)不同,是直接把糖「趕出身體」,將多餘糖分經由尿液排出,不僅控制血糖,更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 。這類藥物已被國際治療指引認可,具備「保護腎臟、降低洗腎風險」的臨床證據,是糖友守護腎健康的重要選擇之一 。 養成減輕腎臟負擔的生活習慣專家強調,藥物治療必須與健康生活需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最佳的控糖護腎效果。除了前面所說的治療外,還可以這樣調整生活: •規律運動、控制體重持續、循序漸進地運動,搭配運動前後量血糖,讓身體動得更健康,也可適度減重,維持健康體重。•控制飲食、飲水充足以「先吃菜,再吃肉,澱粉放最後」進食順序口訣,避免血糖快速上升,保持血糖穩定。多喝水,少吃含糖加工品、高膽固醇、太鹹、軟爛(吃太快血糖飆更高)、紅肉、高糖水果和酒類等「地雷食物」。•改善睡眠品質作息規律、避免太長的午睡或在下午攝取咖啡因;如果有夜尿困擾,請找醫師尋求協助。•戒菸避免傷害身體的不良習慣,避免菸酒、不明藥物。 Q4 原來你的腎臟正在求救:警訊有哪些?去哪裡做腎功能檢查?報告數字怎麼看? 腎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功能喪失初期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症狀,需要透過檢測才能確認。因此,了解警訊並定期檢查至關重要。 這些是糖尿病腎病變警訊•初、中期警訊泡泡尿(尿液泡沫多)、水腫(下肢、腳踝和眼皮)、血壓偏高,以及容易疲倦等。 醫師建議可從「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五大指標警覺。•後期警訊可能出現極端嗜睡、持續噁心、意識混亂、呼吸喘等更嚴重症狀。 善用免費資源進行腎功能檢查慢性腎臟病早期無明顯症狀,但糖尿病、高血壓、藥物傷害是腎臟病常見原因。國民健康署鼓勵民眾利用免費的成人健檢服務,提早發現並預防。 自 2025 年起,成人健檢服務將針對不同年齡層提供定期服務, 30至39歲民眾每5年一次,40-64 歲民眾每 3 年 1 次、65 歲以上民眾每年 1 次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透過抽血及驗尿檢查,掌握自己的腎功能狀況。 並利用「腎病識能衛教指導」及「腎病識能卡」,幫助民眾了解腎功能狀況,建立「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 腎絲球過濾率(eGFR)、蛋白尿是什麼?檢查報告這樣看腎臟就像身體裡的「濾水器」,負責把血液裡的廢物濾掉,留下蛋白質等人體需要的物質。但如果這個濾水器壞掉了,不該流走的蛋白質就會漏到尿液裡排出來,廢物反而留在身體裡造成身體負擔。當腎臟因糖尿病、長期發炎或尿道阻塞等原因異常超過三個月,而且無法復原,就叫做慢性腎臟病。想知道你的濾水器現在狀況如何嗎?跟著「雞、生、蛋」口訣,一起來看懂腎臟健康檢查報告吧! •「雞」代表「肌酸酐(Creatinine)」肌酸酐是肌肉運動後產生的廢物,正常會被腎臟濾掉。若腎臟受損,肌酸酐的數值就會在血液裡「囤積」起來。所以,如果肌酸酐數值偏高,就代表腎臟可能在拉警報囉! 一般來說,男生在 1.4 mg/dL 以下,女生因為肌肉比較少,應該在 1.3 mg/dL 以下。 •「生」代表「腎絲球過濾率(eGFR)」腎絲球過濾率就是你腎臟的「健康成績單」!它是根據肌酸酐數值、年齡、性別等資料計算而得。eGFR 的數字越高代表腎臟功能過濾功能越強。 如果分數持續低於 60 分(單位是 ml/min/1.73m2),表示腎功能已經不及格,要特別注意。正常的腎臟大概會有 100~120 分,但隨著年紀漸長,分數會稍微下降。 •「蛋」代表「蛋白尿」蛋白尿指的是尿液裡的蛋白質。健康的腎臟會把蛋白質好好地留在身體裡。如果尿尿時出現很多泡泡,而且泡泡很久都不散,那要小心是「蛋白尿」在作怪!意思是腎臟的濾網-腎絲球受損,把不該漏掉的蛋白質都排出來了。 如果檢測出的尿液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PCR)超過 150 mg,就代表尿中蛋白質過高 ,腎臟可能正在受損,需盡快就醫處理。 如果看到報告上有這些「不健康」的數字,先別嚇壞了!這只是腎臟發出的求救訊號,若獲得良好控制,有機會可以減緩腎臟惡化。且隨著醫療持續演進,現在已有新型糖尿病藥物,可在治療糖尿病的同時有效保護腎臟,延緩腎功能惡化。 最重要的是趕快拿著報告去掛腎臟科,讓專業醫師幫你仔細檢查,找出原因,然後持續追蹤和治療,越早發現、處理,越能維持腎臟健康! 延伸閱讀:腎病初期無症狀 善用免費成人健檢提早發現、預防慢性腎臟病延伸閱讀:要怎麼知道自己的腎功能狀況?「雞、生、蛋」一起看懂腎臟報告! Q5 如果已經糖尿病腎病變了,還有藥可醫嗎? 糖友若因糖尿病併發慢性腎臟病,則務必按時服藥和控制血糖,透過對症下藥的方式,在慢性腎臟病早期都能獲得有效控制。 慢性腎臟病其實有藥醫!當腎臟報告中出現蛋白尿、血尿,或是影像檢查發現腎臟結構異常等腎臟損傷的證據時,代表腎臟已經受損,可能已經併發慢性腎臟病,但糖友不必過於擔心,只要持續積極治療,加強控管血糖,並管理血壓、血脂,仍可避免腎臟進一步受損。 腎臟病進入中後期,更要積極藥物介入延緩洗腎即使腎功能已經走到 eGFR30 左右(慢性腎臟病第四期),現在也可藉著藥物介入,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如前面提到的 SGLT2 抑制劑,在符合特定條件下,仍能持續提供保護。但是要注意,由於 SGLT2 抑制劑的功能是排糖,糖尿病腎病變的病友每天的飲水量要增加 500-600cc,避免糖份蓄積在膀胱,造成生殖、泌尿道感染。所以,即使已經診斷出糖尿病腎病變,也請務必保持希望,積極與醫師合作,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透過新藥物的幫助與生活管理,腎臟健康仍有機會獲得改善與延緩惡化! 同場加映:顧糖保腎這樣做,別等「太遲了」才重視,給糖友家屬的關鍵提醒 糖尿病的照護是場馬拉松,糖友需要全家人的支持與理解。家屬的積極參與,是糖友控糖護腎路上最堅實的後盾! 一起吃、一起運動,別讓糖友單打獨鬥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許多研究證實,家庭成員間的生活習慣互相影響。這意味著全家擁有共同的健康觀念和飲食習慣,能有效減少慢性病發生。建議糖友的家人一起參與飲食控制與運動計畫,共同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而非以「病人的飲食」角度分開處理糖友飲食。這不僅有助於糖友,也能減少家庭其他成員未來罹患慢性病的可能。 協助家人看診停看聽 詳記用藥、症狀民眾就醫時常習慣「自我分科」,容易忽略全面症狀。家人陪同就醫時,可協助糖友完整表達所有不適。 家人協助就醫的建議: •陪同看診建議家人陪同就醫,可先找家醫科/新陳代謝科或熟悉的醫師進行整體評估。•看診前準備事先寫下所有症狀和疑問,並攜帶目前服用的所有藥物。•鼓勵自我監測:提醒病友平時自我監測血糖、血壓,避免就醫時因緊張導致數值飆高。•完整溝通將所有健康資訊(健檢報告、抽血數據、生活習慣等)告知醫師,共同討論,以利慢性病控制。 共同瞭解糖尿病、做糖友家人的後盾糖尿病是一項需要長期管理的疾病。家人必須先清楚認識其症狀、治療方式、飲食注意等方方面面,作為後盾給予支持。早期發現其他共病的警訊、積極治療,有賴家人作為後盾,共同留意病友身體的細微變化,若有任何腎臟、心血管檢查數值的變化,都應主動和主治醫師詢問,有機會及早避免共病發生,並在飲食、運動、情緒管理等方面給予實際協助。
-
2025-08-20 醫療.泌尿腎臟
防結石除了多喝水 醫:少吃菠菜少喝濃茶,適當補充鈣
炎炎夏日,排汗量大卻造成小便量減少,如果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尿液濃度提高,容易沉澱形成結石。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表示,夏天是泌尿道結石好發的季節,多喝水可以稀釋尿液,降低結石形成並增加結石排出的機會。更建議要調整飲食習慣,禁食重鹹、少吃高草酸食物。結石好發於中年男性,蔡樹衛說,門診有一名36歲上班族,沒有任何慢性疾病,連續兩年的夏天都因為血尿、左腰疼痛等症狀,半夜叫救護車就醫掛急診,兩次都是左側輸尿管結石阻塞造成疼痛。第一次在接受止痛藥及多喝水後,隔天排出一顆米粒大小的結石;第二次則因為石頭過大,接受體外震波才順利排出。5年內復發機率 高達5成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泌尿道結石盛行率約10%,平均每10個人就有1人是結石病患。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夏天氣溫高,導致流汗多而尿量減少,結石發作的機率是冬天的3至5倍。一旦發作就會疼痛難耐甚至解血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併發急性膽囊炎、胰臟炎、腎臟功能受損等問題。蔡樹衛指出,泌尿道結石可能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症狀包括疼痛、血尿、尿路感染等,偶爾也會伴隨發燒、寒顫、腹脹、下痢、反胃、嘔吐等情形。有發生過結石的病患,5年內復發的機率可高達50%至70%,因此定期追蹤及如何預防復發相當重要。「有結石病史的人,一定要定期追蹤,一般小於0.5公分的結石,只要多喝水、運動,90%會自行排出。」蔡樹衛說,腎臟結石小於2.5公分或輸尿管結石小於1公分,可利用體外震波碎石後幫助排出,如果結石太大,容易發炎、感染,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的介入。適度運動 有助排出小結石泌尿道結石的預防重於治療,蔡樹衛強調,充足飲水為避免結石的不二法門,一般建議一天至少喝水3000cc,並需要平均分配飲用量(少量多次);食物控制也不可少,避免食用高草酸、高鹽、高普林食物,並適量攝取鈣質。適度運動有助於排出小結石,但勿過度劇烈運動,避免大量流汗導致體內水分流失。結石形成原因分為「尿酸結石」以及「草酸鈣結石」,尿酸結石是因為尿酸濃度過高引起,要減少高蛋白、內臟類食物的攝取;草酸鈣結石是因草酸濃度過高所致,要少吃深綠色食物,或透過汆燙烹調方式降低草酸含量。蔡樹衛說,如果減少攝取深綠色蔬菜,就要適當補充鈣質。結石的人這樣吃1.限制高草酸食物:蔬菜普遍含高草酸,以菠菜含量最高,建議少吃。濃茶、濃咖啡、巧克力、堅果、豆類、草莓等,也是高草酸食物,要食用量及攝取頻率。2.控制鹽分攝取:高鹽分會增加尿液中鈣的排泄,造成腎臟負擔,也會提高結石形成機率。3.避免高普林食物:尿酸結石患者應減少內臟、海鮮、豆類等高普林食物的攝取。4.適當補充鈣質:鈣質可以和草酸結合,減少草酸結石的形成,但要適量,過多也可能造成問題。5.多吃含檸檬酸的水果:檸檬、柳橙、橘子等水果富含檸檬酸,可減少草酸鈣結晶形成,進而抑制結石形成或復發。
-
2025-08-19 焦點.元氣新聞
夏天是結石旺季 每天喝3000cc水還不夠 醫:「這些食物」少吃
炎炎夏日,排汗量大使得小便量減少,如果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尿液濃度提高,容易沉澱形成結石。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表示,夏天是泌尿道結石好發的季節,多喝水可以稀釋尿液,降低結石形成並增加結石排出的機會。另外,也要調整飲食習慣,禁重鹹、少吃高草酸食物。結石好發於中年男性,蔡樹衛說,門診有一名36歲上班族,沒有任何慢性疾病,連續兩年的夏天都因為血尿、左腰疼痛等症狀,半夜叫救護車掛急診,兩次都是左側輸尿管結石阻塞造成疼痛。第一次在接受止痛藥及多喝水後,隔天排出一顆米粒大小的結石;第二次因為石頭過大,接受體外震波才順利排出。根據台灣健保統計,泌尿道結石盛行率約10%,平均每10個人就有1人是結石病患。台灣位於亞熱帶,夏天氣溫高,導致流汗多而尿量減少,結石發作的機率是冬天的3至5倍。一但發作就會疼痛難耐甚至解血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併發症急性膽囊炎、胰臟炎、腎臟功能受損等。蔡樹衛指出,泌尿道結石可能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症狀包括疼痛、血尿、尿路感染等,偶而也會伴隨發燒、寒顫、腹脹、下痢、反胃、嘔吐等情形。有發生過結石的病患,5年內復發的機率可高達50%至70%,因此定期追蹤及如何預防復發是很重要。泌尿道結石的預防重於治療,充足飲水為避免結石的不二法門,一般建議一天至少3000cc,並需要平均分配飲用(少量多次)。蔡樹衛強調,食物控制也不可少,避免高草酸、高鹽、高普林食物,並適量攝取鈣質。適度運動有助於排出小結石,但避免過度劇烈運動,大量流汗可能導致體內水分流失。有結石的人,要多喝水、調整飲食,蔡樹衛分享改善泌尿道結石的飲食策略,這樣吃,不NG!1.限制高草酸食物:蔬菜普遍含高草酸,又以菠菜含量最高,建議少吃。濃茶、濃咖啡、巧克力、堅果、豆類、草莓等,也是高草酸食物,要食用量及攝取頻率。2.控制鹽分攝取:高鹽分會增加尿液中鈣的排泄,造成腎臟負擔,也會提高結石形成機率。3.避免高普林食物:尿酸結石患者應減少內臟、海鮮、豆類等高普林食物的攝取。4.適當補充鈣質:鈣質可以和草酸結合,減少草酸結石的形成,但要注意適量,過多也可能造成問題。5.多吃含檸檬酸的水果:檸檬、柳橙、橘子等水果富含檸檬酸,可減少草酸鈣結晶形成,進而抑制結石形成或復發。
-
2025-08-17 養生.聰明飲食
增加糖友、減肥者飲食彈性 醫師警告代糖不是讓你「放心吃甜」
現代飲食中,甜味幾乎無所不在,長期高糖攝取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風險高度相關,已是醫學界共識。為降低糖分負擔,代糖(甜味劑)甜度高、熱量低,逐漸成為控糖替代品,但醫師提醒,代糖也不是毫無限制,適量攝取才安全。天然代糖不易被代謝,多從尿液排出。什麼是代糖?代糖是具備甜味特性,但是熱量貢獻極低或不含熱量的食品添加劑,甜度顯著高於蔗糖,僅需微量即可達到預期的甜味效果。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沈峰志指出,代糖可分為「天然」與「人工」兩大類,天然代糖如赤藻糖醇、甜菊糖、羅漢果糖多源自植物萃取。其中赤藻糖醇自然存在於水果及發酵食品中,在人體內不易被代謝,大部分從尿液排出,不會造成血糖或胰島素波動,對腸胃不適的副作用也相對少,但一次攝取過多可能導致輕微腹瀉。部分人工代糖,曾有致癌疑慮,關鍵在攝取量。而人工甜味劑最早被發現的是糖精,甜度約是蔗糖200倍至700倍,不含熱量。事實上,糖精具有良好穩定性,早期動物實驗曾引發其潛在膀胱癌風險的疑慮,然而經過大規模研究證實,正常攝取量下,對人類致癌風險極低,目前多國都已解禁。另一種廣為人知的人工添加劑阿斯巴甜,曾被質疑與癌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聯,但研究指向在建議攝取量內仍屬安全。蔗糖素也廣泛應用在烘焙,不易被人體吸收,直接排出體外。代糖的價值是提供糖友穩糖、減肥者減少熱量。沈峰志表示,代糖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能提供甜味而不引起血糖大幅波動;對減重者則有助於降低總熱量攝取;孕期糖尿病婦女、代謝症候群患者等需嚴格控糖的族群,也能因代糖的存在而增加飲食彈性。糖尿病患者雖可利用代糖控糖,但仍需控制總熱量與營養均衡;減重者可用代糖降低飲品與甜點的熱量,但不應因此增加食用頻率;兒童則不建議長期使用高甜度代糖,以免影響味覺發展與飲食偏好。雖然正常攝取量下,代糖減少了熱量與血糖負擔,但它並非「零爭議」。沈峰志指出,某些代糖如糖精、蔗糖素可能改變腸道菌相,影響葡萄糖代謝與胰島素敏感性,長期攝取高甜度代糖,也可能降低味蕾對天然甜味,如水果糖分的敏感度,甚至可能誘發對高糖食物的渴望。避免一天攝取多種代糖,造成累積過量。也因此,WHO世界衛生組織在2023年對非糖甜味劑的態度趨向保守,建議不要長期依賴代糖作為控制體重或預防慢性病的主要策略。至於消費者在選購含代糖食品時,應先查看營養標示與成分表,注意代糖種類與排序,避免一天攝取多種代糖造成累積過量,尤其糖醇類代糖如山梨醇、木糖醇,一次攝取過多,容易引發腸胃不適,宜少量分次食用。代糖最大的價值,是幫助降低糖攝取的過渡工具,而不是讓人放心吃甜的通行證。沈峰志強調,代糖的出現,讓人類在享受甜味與維持健康之間找到折衷方案,真正的健康關鍵在於整體飲食結構,而非單一成分,降低對甜味的依賴,增加天然原型食材比例,才是長遠之計。代糖既不是全然無害的「甜蜜救世主」,也不是取代健康飲食習慣的萬靈丹,天然或人工,安全核心原則始終在於「適量攝取」。天然代糖一定比人工好?安全攝取量才是關鍵。「天然一定比人工好,是常見的誤解。」沈峰志說,把甜味劑區分為天然與人工,並不是判斷安全性的絕對標準,關鍵在化學結構、人體代謝方式與最終生理影響。例如,天然的甜菊糖與羅漢果糖不易代謝,人工合成的蔗糖素也有類似不易代謝特性,部分天然物質攝取過量,卻會對人體引發不良反應。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核准的代糖,都經過嚴格毒理學評估,並訂定「可接受每日攝取量」(ADI),在ADI範圍內,無論天然或人工代糖皆屬安全劑量,不會造成已知健康風險。以阿斯巴甜為例,建議的ADI是每公斤體重40毫克;對一名60公斤成人而言,每日安全攝取上限為2400毫克,一般市售無糖飲料中的含量,通常需喝數公升以上才會達到上限,但仍需留意累積攝取量。代糖種類● 天然代糖萃取自植物或自然食物,如甜菊葉、羅漢果、椰子花蜜等。例如,甜菊糖苷、羅漢果苷、赤藻糖醇、木糖醇等。● 人工代糖由化學合成,例如阿斯巴甜、糖精、醋磺內酯鉀、蔗糖素等。
-
2025-08-12 焦點.健康知識+
半夜起床尿尿超過2次降低存活率!醫解釋夜尿三成因和對症治療
許多人白天上班、上課時使用廁所的頻率十分正常,卻發現睡覺時半夜總是頻頻起床上廁所,這種「夜間頻尿」的現象困擾著不少人。日本泌尿科醫師金光俊行指出,睡眠期間若起床排尿超過兩次,恐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存活率,提醒民眾不可輕忽夜間頻尿問題。他並分析夜間頻尿主要有三大成因,教你怎麼辨別與對症下藥。什麼是夜間頻尿?醫學定義中,只要睡覺期間需要起床排尿一次以上,即屬於夜間頻尿。雖然有些人可能夜間起床兩三次但不覺困擾,不過研究指出,夜間起床兩次以上者的整體健康風險及生存率可能會降低,這與睡眠品質下降、跌倒風險及血壓變化等有關。夜間頻尿的三大成因醫師指出,夜間頻尿主要來自以下三大原因:1. 尿量增加「多尿」指一天尿量過多,超過體重每公斤40ml。「夜間多尿」則是白天正常,夜晚尿量增加。可能因喝水過多、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疾病或用藥影響,或是腿部水腫造成體液回流,進而增加尿量。2. 下泌尿道異常膀胱或前列腺異常,導致膀胱容量變小,無法一次儲存足夠尿液。常見疾病包括過動膀胱,會出現尿急、尿頻甚至漏尿問題。過動膀胱成因多樣,包括神經問題(糖尿病、中風)、前列腺肥大、骨盤臟器脫垂及中老年肥胖等。3. 睡眠障礙眠淺容易醒,醒來後察覺尿意。包括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尤其高齡者常見。如何判斷及對症治療?金光醫師建議,日常可透過「排尿日誌」紀錄尿量與頻率,並觀察每次是否排尿順暢。如果是尿量大且排尿順暢,傾向夜間多尿問題,建議調整飲水習慣,尤其睡前少喝水,整天水分攝取應均衡。另外,如果是尿量少或排尿不順,可能是膀胱容量減少或過動膀胱,需要醫療介入。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從生活習慣改善、行為療法(膀胱訓練、骨盆底肌運動),到必要時使用藥物,甚至是難治性患者的膀胱注射療法,都能有效改善症狀。夜間頻尿不可輕忽,改善睡眠提升生活品質夜間頻尿不只影響睡眠,更可能造成白天疲倦、注意力下降,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特別是許多長者誤以為是「年紀大了就這樣」,醫師提醒,夜間頻尿是可以治療的問題,不應輕易放棄。若您有夜間頻尿的困擾,建議及早就醫,找出根本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恢復良好睡眠,提升整體生活品質。資料來源 / Medical DOC
-
2025-08-10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熱辣滾燙〉肥胖也可能讓妳尿失禁
這世間,最忠貞不二、不離不棄的是什麼?是愛情?是友情?錯了。那最忠實陪伴您的,是──肚子上的肥肉。一位年輕女孩,吃飽了躺在沙發上睡,睡醒了繼續吃。體重慢慢上升,變胖後更懶得動;日復一日,腰圍像吹氣球般越來越粗,腳步變得沉重,離外面的世界愈來愈遠。家人勸她:「起來動一動吧!」但她心有餘而力不足,愈吃愈胖、愈睡愈懶、愈懶愈出不了門……她曾經有工作、有男朋友、有閨蜜、有夢想。但現在呢?工作沒了,閨蜜和男友不但暗通款曲,甚至懷孕、準備結婚。媽媽看著她嘆氣,妹妹瞧不起她。在人生谷底,除了繼續吃、養著一身肥肉,她還剩下什麼?直到有一天,她終於痛定思痛,陰錯陽差地拖著超過100公斤的身體走進一家拳擊館。她下定決心,要從被嘲笑的胖女孩,變成體態結實、眼神堅定的女拳手!這樣的轉變,真的有可能嗎?這戲劇性的轉折,正出現在2024年中國大陸票房冠軍電影《熱辣滾燙》之中。女主角兼導演賈玲真的身體力行──在片中飾演體重超過100公斤的女孩。她歷經暴食、肥胖的沉淪,被男友與閨蜜背叛後,生不如死。然而,她沒有放棄。現實中,她在準備電影期間,透過拳擊訓練與飲食控制,在約一年內減重超過50公斤(約110磅),從超過105公斤降到約55公斤,是非常顯著的體重下降。這段真實的變身,與片中敘事自然銜接,毫無違和。她重現結實勻稱的身姿,並重返拳擊賽場,與職業選手進行真實對抗。在現實生活中,肥胖對健康的傷害確實非常廣泛。從婦女泌尿科的角度來看,肥胖與尿失禁之間的關聯,已被大量研究證實。肥胖對女性排尿功能的具體影響包括:●增加腹內壓力:腹部脂肪堆積導致腹壓長期升高,加重膀胱與骨盆底負擔,易誘發壓力性尿失禁。●削弱骨盆底肌群功能:肥胖降低骨盆底肌肉的張力與控制力,使漏尿情況更頻繁。●與代謝症候群相關(如糖尿病、高血壓):這些慢性病會影響神經對排尿的調控,誘發急迫性尿失禁或夜尿、頻尿。●干擾膀胱容量與感覺傳導:肥胖可能干擾膀胱與神經的傳導機制,增加膀胱敏感性,引發頻尿與尿急。●活動受限導致延誤如廁:過重的體重使行動遲緩,可能無法及時如廁,間接形成「功能性尿失禁」。上述泌尿困擾,可透過行為治療、藥物或手術改善,但對於過度肥胖、合併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我會建議減重。「減肥?那太簡單了……我都減100次了,結果體重還是沒變!」曾有患者這樣和我說,邊說邊嘆氣。減重確實不易,需要正確的方法,持之以恆。在《熱辣滾燙》中,賈玲親身示範了這條路:透過飲食控制與高強度運動訓練,約一年內,她將肥胖笨重的身軀鍛鍊為結實、婀娜多姿的線條。這也告訴有志減肥的人:只要努力,成為自己身體的主宰,並不是夢!Facebook請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5-08-09 性愛.性福教戰
頻繁上床不會讓陰道鬆弛!婦科醫破除迷思:還有多種好處 讓妳更快樂
許多女性從年輕時就被灌輸「性行為過多會讓陰道鬆弛」等錯誤觀念。美國婦產科醫師羅珊娜李特普勞德(Rosanna Littleproud)在接受《每日郵報》專訪時指出,這其實是長久以來的性別污名與迷思,並不符合生理事實。陰道具彈性組織 性行為不會造成永久鬆弛醫師解釋,陰道由富含彈性的結締組織構成,可以擴張、收縮,性行為不會造成永久性改變或鬆弛。這種錯誤觀念多半源自對女性性行為的社會偏見,而非醫學事實。性行為對身體的多重益處醫師也指出,性行為如同運動,能促進心率,對心血管健康有正面影響;此外,性高潮結合骨盆底肌復健運動,能幫助產後骨盆底肌力與功能恢復,對膀胱與腸道控制,以及性敏感度都有好處。減壓、促進感情與工作表現兩性關係治療師李諾倫(Leigh Norén)補充,對於關係滿意的伴侶而言,令人滿意的性生活是有效的減壓方式;同時,性高潮會促進「愛情荷爾蒙」催產素分泌,增進伴侶間的情感連結。有趣的是,研究也發現,婚姻關係中且有穩定性生活的人,隔天在工作上更快樂、專注度更高,工作滿意度也提升。提升心情、降低焦慮李特普勞德醫師表示,性行為與高潮會促進內啡肽、多巴胺與催產素分泌,這些天然化學物質能改善情緒、減少憂鬱與焦慮感,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濃度。性生活頻率因人而異最後,兩位專家都強調,性行為的益處並不代表每個人都必須「多做才健康」,沒有任何固定標準頻率,重點是取決於個人與伴侶的需求與舒適度。即使不常有性生活,只要身心狀態良好,也不會因此失去健康。資料來源 / 每日郵報
-
2025-08-07 焦點.健康知識+
甜度高、熱量少…零卡可樂、口香糖都用代糖!代糖吃過量可能出現這些問題
零卡可樂、零卡氣泡水、零卡果凍,這些標榜幾乎沒有熱量的飲品、甜品,甜味的秘訣就在「甜味劑」,也就是「代糖」。少部分商品還會同時使用3~4種不同的代糖,甚至部分的益生菌為了增加風味也會添加代糖。代糖不代表沒熱量 過量攝取有風險代糖在早期主要是提供給糖尿病友使用,糖友可在連鎖藥局或賣場買得到代糖。後來有減重需求的民眾,也會使用代糖來減少熱量的攝取。目前有些研究指出過量攝取可能會影響人類和動物腸道內的葡萄糖吸收、胰島素和腸泌素的分泌以及改變腸道菌叢進而影響血糖控制。對體重來說,攝取過量時會破壞熱量調節及對糖的味覺反應,導致體重增加。另有研究指出,高量攝取也可能會增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腦血管及癌症風險等。代糖不代表完全沒有熱量,市售的代糖,甜度、熱量都不一樣,大致可分為2大類:營養性甜味劑、非營養性甜味劑。市售2大類代糖●營養性的甜味劑:以糖醇類的代糖為主,像是山梨醇、木糖醇等,常用於口香糖或糖果的代用糖。糖醇類的代糖有熱量,只是熱量比蔗糖低許多。這類糖醇類的代糖,一天最高劑量建議不要超過20克,超過可能會出現腹瀉、肚子不舒服的腸胃情況。 ●非營養性的甜味劑:包括人工的甜味劑如糖精(saccharin)、阿斯巴甜、醋磺內酯鉀(Ace K)、蔗糖素(三氯蔗糖)等,與天然的甜味劑如甜菊糖和羅漢果糖等。甜度約是蔗糖的200到600倍,只要用很少的量,就可以達到想要的甜度,熱量能降低很多,常見於零卡的飲品、甜點以及蜜餞中。 代糖的味道有時候不太像天然的糖,有些味覺比較敏感的民眾會覺得有怪味,因此每一種代糖建議添加的食品或餐點並不同。以阿斯巴甜為例,它是利用兩種不同的胺基酸—天門冬酸、苯丙胺酸而製造出來的人工的甜味劑,市售的代糖,多半都是阿斯巴甜。不過阿斯巴甜一遇熱會出現苦味,因此比較常用在非烘焙類的飲品或果凍中,例如夏天很常吃的甜品仙草凍或愛玉,糖尿病友就可使用阿斯巴甜來取代一般的糖,也能夠享受美味。 特別注意的是,因為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胺酸,若有先天性的遺傳代謝疾病「苯酮尿症」的患者,因為缺乏代謝苯丙胺酸的酵素,不能食用阿斯巴甜。若不小心誤食,體內的苯丙胺酸不斷堆積,有可能導致神經毒性,嚴重有可能造成腦及神經損傷。 如果是需要加熱的餐點,則可以使用醋磺內酯鉀或蔗糖素這兩種代糖,加熱後較穩定,可用於烘焙或燉、滷、煮菜餚。其中蔗糖素是將蔗糖分子的三個羥基(-OH)替換為氯而合成的人工甜味劑,因此又名三氯蔗糖,甜度約是蔗糖的600倍,所以用量少到幾乎沒有熱量。由於蔗糖素的味道跟蔗糖非常相近,病人的接受度相當高。 不可諱言的是人工甜味劑自被發明以來,一直有可能危害健康的爭議。以糖精為例,甜度是蔗糖的300倍,價格比較便宜,早期常會用在蜜餞加工上,曾一度被懷疑可能與膀胱癌有關,但在2000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將糖精從潛在致癌名單排除。 蔗糖素有可能增加食慾 而2025年發表在《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有關蔗糖素的最新研究指出,75位年輕人,分別在飲用了含75公克蔗糖的含糖水、同樣甜度的蔗糖素飲料與300毫升白開水的前後,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腦部、抽血,並請受試者評估飢餓程度。結果發現飲用蔗糖素飲料後會刺激腦部下視丘的血流量,產生更強的飢餓感。由於下視丘是大腦調節食慾的關鍵區域,推測蔗糖素有可能會影響到下視丘調控食慾的機制。簡單來說,代糖會干擾大腦,讓大腦覺得吃到了糖,卻沒有吸收到熱量,因此要求身體吃更多。 近幾年也有一些研究顯示,人工的甜味劑有可能影響到血糖的新陳代謝,或是破壞腸道菌叢,使得腸道的壞菌增加。另一個爭議是在飲用這些零卡碳酸飲料時,常常是搭配炸雞、披薩等高熱量的食品,就算真的減少了飲品中蔗糖的熱量,在總熱量的攝取上還是偏多。如果因代糖的作用而食慾大開,反而不利於體重的控制。 使用代糖建議短期為宜 代糖的攝取都有安全建議量,只要在安全劑量內使用,基本上無虞,例如一瓶330毫克罐裝無糖可樂,含有3種代糖,包括阿斯巴甜、醋磺內酯鉀與蔗糖素。其中,阿斯巴甜約有200毫克,若以50公斤的成人,每天每公斤安全劑量50毫克計算,每天安全劑量約2500毫克,相當於12.5罐。當然不會建議糖友或民眾喝這麼多的量。真的需要滿足甜味的話,每日1瓶即可。 然而因為近幾年陸續看到一些代糖對身體健康的影響,202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的指引建議代糖應為「短期使用」,目的是幫助對糖有依賴的民眾,逐漸減少對含糖飲料、含糖零食的渴求。但短期並沒有明確的時間定義。 以營養師的立場,如果能喝單純的水、無糖的手搖飲,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況,但對向來「無糖不歡」、「沒甜沒滋味」的民眾,在「減糖」過渡期,非常想喝含糖的手搖飲時,可視情況運用代糖。 舉例來說,如果是一位糖化血色素10%的糖友,極度渴望喝含糖飲料,可改用代糖來慢慢戒斷對糖的依賴。若是糖化血色素控制得宜的糖友,生活中想吃糖時,可少吃1份水果或1份全榖類(如1/4碗飯)來換得15公克含糖飲料的糖,未必需要使用代糖,但缺點是血糖會升得比較快,而且能喝的量比想像中少很多。 任何人都需要限制糖量代糖屬於超加工食品 不建議依賴 無論如何,不管是糖友或健康的民眾,都需要注意每日可攝取的糖量。每日的糖量僅能占總熱量的5到10%,相當於一天可以吃15到30克的精緻糖。但一瓶330毫克罐裝碳酸飲料,糖量有35克,熱量有140大卡,等於喝下一罐,已超過每日建議糖量,不建議喝到一整瓶。 另外,就算非營養性的代糖可容許的安全劑量很高,仍然屬於超加工食品,並不是原型食物。如果本來沒有吃甜食、含糖手搖飲的習慣,就不要輕易嘗試,也不要依賴代糖來取代對甜食的渴望,如果能夠逐漸減少糖類的攝取最好。 假使一定要喝「有味道」的飲品,用甜菊、香蜂草、薄荷葉等香草植物泡茶,也別有風味,甚至有些也帶有淡淡甜味。 在代糖零食的部份,如果是零卡的果凍、蒟蒻、仙草、愛玉凍,很想吃甜食時,偶爾吃一下無妨。若是標榜使用代糖的烘焙食品,要更注意營養標示,因為即使糖量大減,但麵粉仍是屬於全穀類,且烘焙食品仍需要大量油脂,不小心吃多了,還是會攝取到額外熱量。 目前市售的人工甜味劑都是安全可使用的,但也建議糖友及減重者,想將人工甜味劑納入自己飲食計畫時,可先諮詢醫療人員。雖然人工甜味劑可短暫幫助血糖及體重控制,但改變生活型態及運動才是管理血糖及體重的王道。【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73期(2025-07-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5-07-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怎麼成為「不倒翁」?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師、病人、家屬分享對疾病的經驗與看法」。一位癌症醫院的整型外科醫師回顧自己對一位臉部惡性肉瘤的年輕女病人,用盡苦心使病人願意接受手術保命,而承受毀壞顏容的代價。一位從小多病纏身的年輕人分享如何走出體弱多病的陰霾,展現陽光笑容的人生。一位關心在家鄉孤單老父的女兒回顧當年如何奔波兩地探望老人家的溫馨記憶。五月初,我回到二年前第八次尿道下裂手術的醫院住院檢查,檢查的目的在於找尋讓我頻尿、發炎等不適症狀的原因。先後做了逆流攝影、膀胱鏡檢查,結果顯示尿道並無狹窄、也無憩室,基本上已排除結構上的問題,也就是說與尿道下裂較無關聯,但是膀胱內有慢性發炎的情形,且裡面很髒,越裡面的尿道發炎越嚴重!致病原因則是不明,醫師也說不出來為何會如此。表示可能與我身上多重的慢性疾病、免疫性重大疾病(全身性硬化症)有所關係,建議我可以追蹤相關科別,可能是全身都處於發炎狀態等等,建議我找內科來協助。當下聽到,我先是愣住!回過神後,突然覺得那我這次住院檢查要幹嘛?白檢查的。到頭來還不是無解!但後來想想,至少確定尿道下裂手術是成功的,排除了尿道下裂的問題。適逢母親節,當作母親節禮物嗎?由於過往的經驗告訴我,查病因可能也是無解,與家人商量後原本決定不再追求病因,與身體和平共處就好!但私下請教幾位熟識的兒科醫師,他們都建議可以追蹤檢查看看,於是我再度踏上求醫之旅,一口氣回診了好多科別,免疫科、肝膽腸胃科、小兒外科。當然,檢查結果免疫科的報告是正常的,已排除是免疫引起的泌尿系統感染與症狀,肝膽腸胃方面也與先前檢查差異不大,追蹤即可。小兒外科的部分尿液培養也沒問題,但蛋白尿有點高,謹慎起見醫師幫我們轉介預約腎臟科,因為這麼多年來,我唯一沒看過的科別就是腎臟科。如果要專心看病的話,真的看不完!青光眼(眼科)、腦部曾栓塞出血(神經內科)、心臟病(心臟內科)、糖尿病(內分泌科)、尿道下裂(小兒外科&泌尿科)、全身性硬化症(免疫科)、紅血球增多症(血液腫瘤科)、C型肝炎肝臟纖維化合併脾臟腫大(肝膽腸胃科),母親常笑著說你全身都壞掉了,就腎臟好好的。現在也要看腎臟科了。如果再加上調理身體的中醫科,偶爾感冒或醫師剛好沒診看的家庭醫師(耳鼻喉科、家醫科)合計要十科了!非常嚇人。算了一下,認真回診的就要看8個科別,姑且不論醫療費用,光看診時間就已經足以讓我什麼事情都不用作,只能專心看病了。所以,在病情相對穩定、沒有不舒服的症狀下,我不會看到這麼多科別。老實說,這次的檢查結果確實讓我心情起伏了一下,但母親似乎老神在在!告訴我:好好的生活作息、認真跑葉子老師的猿猴式超慢跑、認真的去曬太陽接觸大自然,與身體好好相處。或許,強大的不是我本人,而是我的父母!經歷這一切,若沒有我的父母無條件的支持與照顧,我大概無法如此樂觀地走到現在。所以,如果說我是不倒翁的話,我的父母才是最好的詮釋。從小帶病延年,進出無數次醫院,奔波於全國各地,甚至遠赴國外就醫調理,父母花了畢生的青春與積蓄,只為了換回我的身體「健康」。現實很殘酷,健康是無法找回的,只能以相對穩定、身體舒服、舒適來詮釋「健康」!我們其實很早就認知到一個概念:「可以吃、可以睡、可以正常大小便、可以行動自如,無任何不適症狀、疼痛,就是最好的健康了!」病名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名稱,只要身體沒有感到任何不舒服、沒有疼痛就好了!父母的盡心盡力、相信我會好起來的信念、豁達的處世態度,影響我極深,甚至也很開放,支持我闖蕩世界,讓我把自己的秘密公諸於世,我的粉專成人尿道下裂:尿道下裂心路歷程、貴公子尿裂兒、米大可健康大小事都記載了從小到大經歷疾病的種種歷程,我的父母才是幕後最偉大的功臣。有時候想想,自己真的很不孝。活了三十幾年,還需要父母照顧及支援,看見同齡的朋友買車、買房、結婚、生子、事業有成等,自己卻不能給予父母什麼值得光榮、驕傲的事情,反而是父母返過來鼓勵我、開導我,以我為榮。所以,我的父母才是真正的「不倒翁」!沒有他們,就不會有現在的我,更不會有這麼多醫病的經驗談誕生。非常感謝父母一路的支持與照顧、奉獻,因為有了他們的後盾,我才有力量面對每一種疾病的來臨,每一次看診、每一次檢查、每一次手術、每一次的打針、一次次的打擊、一次次的疼痛,有您們的陪伴就像太陽般溫暖、炙熱,鼓舞著我面對這些種種,迎向堅強、勇敢、自信的不倒翁人生!非常感謝一路上雖疾病不斷,但總是有無數的貴人出現,遇到無數的好醫師,甚至成為朋友,互相打氣、鼓勵、關心、惦記著,也遇到好多好老師,如同父母般的待我,陪伴與教導我度過人生中的黑暗期。因為有大家的支持、鼓勵、祝福、幫助,讓凱傑成為疾病中仍屹立不搖的「不倒翁」!無限感恩。
-
2025-07-27 醫療.泌尿腎臟
不良習慣會導致膀胱問題 醫師說尿尿1事你可能都不自覺做錯了
你真的會上小號嗎?有17年經驗的骨盆底肌(pelvic floor)物理治療師莎拉·里爾登博士(Dr. Sara Reardon)指出,一些排尿時的不良習慣會導致膀胱問題,甚至尿道感染。每日郵報(Dailymail)報導,里爾登分享了為什麼憋尿或強迫自己小便會形成健康問題。「小便時不要用力,你需要坐下來放鬆,讓它自然流出……膀胱是一塊肌肉,可以幫你把尿液排出來,你只需要坐下來放鬆一下就行了。」此外,只有當出現尿意時才應該去解放,而不是一直「以防萬一」先上廁所,或者每次上廁所都很焦慮地尿尿,「因為這會導致你的膀胱收縮,然後你就得一直尿,」強迫自己小便會損害膀胱,也會導致泌尿道感染。里爾登補充說,白天每兩到四個小時排尿一次、晚上最多排尿兩次都是正常的;正常人應該也可以憋住尿至少兩個小時,且憋尿後尿液顏色應該是幾乎清澈的。她也不建議「空襲」馬桶,建議人們盡可能坐下來小便。根據非營利性組織「美國尿失禁防治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ntinence,NAC),排空膀胱的最佳方法是:深呼吸,完全放鬆,全程保持專注,在馬桶上保持正確的坐姿、不要懸空,坐下時膝蓋高度應高於臀部,手掌再放在膝蓋上,這有助於放鬆骨盆底肌,使排尿過程更容易;凳子墊腳可以幫助保持這個姿勢,放鬆身心則確保你完全排空膀胱,其網站寫道:「你可以在小便後在馬桶上多等一分鐘,然後放鬆一下,再試一次。或者你可以起身走動一會兒,然後坐下再試一次。最重要的是,排尿過程中不要用力。」該協會亦警告,強迫自己排尿會導致肌肉混亂,因為每次排尿時如果不是自然排尿,肌肉就會重新訓練並適應,肌肉會認為每次小便都應該啟動骨盆底肌,但其實應該放鬆它,這會導致日後出現更多問題,包括骨盆底肌張力過高、進一步加重肌肉負擔,導致其他症狀如疼痛或過動性膀胱(overactive bladder,經常會急切地想去排尿)。
-
2025-07-25 焦點.元氣新聞
攝護腺癌發生率逐年上升 7旬男「蛋蛋緊緊的」檢查竟已轉移擴散
根據最新十大癌症排序,攝護腺癌位居男性第3大癌症,前二名為大腸癌、肺癌。全台每年逾9000人確診攝護腺癌,專家預估,隨著人口老化,發生率及死亡率將翻倍升高。這場男性健康風暴來襲,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接軌國際,在最新版治療指引中針對「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納入新療法,有助延命。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表示,攝護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不少人誤以為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症狀是正常老化,忽略檢查的重要性。目前臨床上有近三分之一患者發現時已遠端轉移,除了接受荷爾蒙治療,現在還有新型藥物,只要配合抗癌治療計畫,有機會控制疾病、改善生活品質。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吳俊德表示,攝護腺癌每年新增超過9000人,去年增長率6.3%,為十大男癌之冠。過去20年,攝護腺癌的新個案數增加了3倍以上,多數患者都是在腫瘤較大且壓迫到膀胱或尿道,或轉移到骨頭產生疼痛才被發現;根據衛福部「11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三成病友確診時已癌轉移。74歲的蔡先生表示,有定期健康檢查習慣,但看到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數值偏高,以為只是發炎,拖了4年,因「蛋蛋緊緊的」就醫,竟是轉移性攝護腺癌,陸續接受手術與荷爾蒙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仍病症惡化,屬於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透過PSMA正子造影檢查,並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重拾健康日常。全台每年逾9000人確診攝護腺癌,多位專家呼籲推動普篩政策幫助及早發現與診斷,女性子宮頸癌自1995年起就已開始篩檢,而男性攝護腺癌的篩檢卻遲遲仍未被納入全民篩檢中。到底該不該將PSA檢測納入篩檢?查岱龍說,PSA不只是攝護腺癌的檢查,也有助於民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一般來說,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進行PSA檢測,以全國50歲以上男性人數計算,進行一次檢查大約二億多元。「PSA檢查若有異常,依風險評估進行切片或定期追蹤,早期發現就算需要手術,預後通常也都相當好。」查岱龍認為,攝護腺癌檢查的目標要拉到早期發現,須透過早期篩檢。國健署表示,攝護腺癌標準化死亡率近年整體呈現上下震盪趨勢,長期需再觀察。另外,攝護腺癌上升主要原因是人口老化,年齡中位數為82歲,依照美國預防服務專案小組(USPSTF)建議,55至69歲男性是否要進行PSA篩檢,應與醫師討論其利弊後再行決定,因篩檢可能導致偽陽性、過度治療以及性功能障礙等風險。國健署建議,目前並無實證顯示,攝護腺癌篩檢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民眾預防癌症應從良好生活習慣著手,包括不吸菸、規律運動、多攝取蔬果。若出現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夜尿、血尿或不明骨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並依醫師指示診治。查岱龍認為,關於男性PSA檢測納入全民篩檢政策,將會持續與新上任的署長沈靜芬溝通,希望政府積極推動男性健康,應加大對攝護腺癌篩檢的資源投入,避免發現時已經晚期,要投入更多醫療與社會資源。
-
2025-07-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是多麼的幸運!
本週的主題是「疾病、病人、醫師與醫病關係」。一位年輕人因為長年為病所苦,雖遭遇許多疾病與事件,但一路求醫、就醫,自覺都有貴人相助而對自己所經歷到的溫馨醫病關係深為感恩。一位長年關心醫病關係的民眾就台師大女足隊員近期被發現的教練與教授脅迫學生每日抽血配合研究的事件,強調學生雖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但在如此制度壓力下,同意是假象,醫病關係也有類似的狀況。看到醫病平台的「我竟然中風了」深深有感,感到自己無比幸運!也打破我認知的框架,一直以為「醫療人員」在醫院上班的人會有足夠的「知識、資源、人脈」,但事實卻似乎不是如此。文中敘述的種種心境,都在告訴我:「我是無比幸福與幸運!」看著榮典伯這麼用力的「寫出心得」,女兒分照護歷程,真的很感動。也讓我們看見「即使曾經身為醫護人員,家屬也同為醫護人員,在面臨疾病來臨時一樣遇到挫折、無奈、三條線」。所以,真的是「久病成良醫」。醫學的現狀、看病的眉角、排床的技巧,大概只有病人、病人家屬(照顧者)最了解最清楚了!之前還看到一篇「希望醫師能引導我接受並釋懷不理想的治療結果」CHUA的高齡伯伯寫出他開白內障的心聲,其實我看了之後也覺得連有社經地位高的人得到的醫療照護與結果也不盡人意。我自己熟識的企業界高齡董娘(移民國外,企業也分布世界各地)在看完我的「醫病禮物:重生之禮!」及詹光裕教授回應我的「『愛與勇氣』能協助人們面對疾病、戰勝苦痛」文章後,她跟我說:「很棒的人心交流,您和醫病平台的互動體驗讓我對台灣健保下的西醫改觀了些,但我想換成另ㄧ病人,可能也敲不出如此的暖流,這些您的經歷讓我像在讀ㄧ些西方的醫生和病人的溫馨故事或看電影中的ㄧ些場景。」我很訝異我們的努力,竟然真的改變了「他人對台灣的醫療觀」。最近很夯的「林芳郁院長」失智的事情,看到專文採訪林靜芸醫師,也道出很多不為人知的「現實面」。連身為名醫的家屬,遇到丈夫發生這樣的疾病,即使照顧者(家屬)也是名醫,但「並未得到更佳的醫療對待」一樣也經歷許多波折與無解及困難。在與尿道下裂家屬接觸的過程,也是有護理人員(現任安養機構主管職)面對孩子的突發狀況手足無措,甚至當地也不夠有資源能處理孩子的狀況,最後是想到我們尿裂出院時醫院有留醫師的官方line提供術後緊急聯繫,這才緊急連絡上醫學中心,趕緊轉院接受處置。當這位護理人員家屬跟我說這段故事後,深深打破我認為醫護人員很有資源的框架。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內心的感受,總覺得在我的認知裡,有社經地位、醫療專業人員會獲得更好的醫療資源與照護,但這樣看起來似乎並沒有。另一種想法是,那如果連上述的有力人士都不能有良好的就醫經驗、醫療處置,那更何況是普通平民百姓呢?是不是更無助?或是傻傻分不清任人擺佈?值得深思!反觀我自己,雖然遇到很多疾病與事件,但一路求醫、就醫皆有貴人相助,我並非達官顯要、也不是醫護人員,更不是富二代,能獲得如此幫助真的令我非常感動、感恩。凱傑實在無法表達內心的激動!也或許是那個年代吧!但我5月去做膀胱鏡也是都線上與主治醫師喬好,才去門診做住院排程等,只能說我真的是一個特別的人,一路上都遇到好人、好醫師、好醫護!
-
2025-07-15 醫療.中醫
中暑刮痧要刮哪裡?什麼時候不適合刮痧?中醫提醒:每次別刮超過20分鐘
中暑是夏季常見問題,因高溫潮濕導致熱量無法散發,引發不適。中醫視中暑為「暑病」,與暑熱、暑濕侵襲有關。刮痧作為中醫療法,可緩解中暑症狀。 中暑3類型 嚴重可能昏厥、抽搐中醫認為,中暑是外感六淫中的「暑邪」侵襲人體所致,暑邪具有以下特性:1.陽熱之邪:暑為陽邪,易傷津耗氣,導致人體陰津不足。2.易夾濕:夏季多濕,暑邪常與濕邪相結合,形成暑濕之邪,阻滯氣機。3.上犯清竅:暑邪易擾亂心神,引起頭暈、意識模糊等症狀。根據臨床表現,中暑可分為以下類型:1.暑熱證:因暑熱傷津,表現為高熱、口渴、汗多、疲乏、心煩、尿黃等。2.暑濕證:暑濕困脾,症見身熱不揚、頭重、胸悶、惡心、腹脹、食慾不振等。3.暑厥證:暑邪內陷心包,重症可出現昏厥、抽搐等危急症狀。中暑的病機核心在於暑邪侵襲,導致氣津兩傷、氣機不暢,甚至影響臟腑功能。若不及時調理,可能引發進一步的併發症。 刮痧為何可以解暑?刮痧是中醫外治法之一,通過刮拭皮膚特定部位(如經絡、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祛邪外出之效。對於中暑,刮痧的治療機轉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祛暑解表:刺激皮膚,開泄毛孔,排出暑邪,常用大椎、風門等穴位。.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痛、胸悶,痧點反映邪氣外排。.調節陰陽:平衡陰陽,緩解口渴、疲乏,常用合谷、曲池穴。.舒緩神志:刮拭大椎、百會,清心醒神,改善心煩、意識不清。現代研究也表示刮痧可以達到以下效果:.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促進代謝,改善組織缺氧。.調節神經:刺激皮膚,平衡自主神經,緩解心煩、胸悶。.抗炎作用:促進免疫調節,加速炎症消退。.調節體溫:促進汗腺分泌,輔助降溫。什麼時候可以刮痧?刮痧適用症狀刮痧適用於輕中度中暑,如:.頭暈、頭痛、口渴、汗多。.身熱、胸悶、噁心、食慾不振。.疲乏無力、四肢酸重。【注意】若出現高熱不退、意識模糊、抽搐等重症,應立即就醫,刮痧僅作為輔助療法。常用刮痧部位.背部:沿督脈(脊柱中線)及膀胱經(脊柱兩側),從大椎至腰部;調節身體陽氣。.頸部:大椎穴、風門穴、風池穴;幫助清熱解表。.上肢:曲池穴、合谷穴;幫助清熱生津。.胸腹部:中脘穴、膻中穴;緩解胸悶、噁心。刮痧操作方法.準備:選擇通風陰涼環境,使用潤滑油(如刮痧油或凡士林)減少皮膚摩擦。.手法:用刮痧板以45度角沿經絡方向單向刮拭,力度適中,至皮膚出現紅色或紫色痧點為止。.時間:每部位刮拭3-5分鐘,全程不超過20分鐘。.頻率:輕症每日1次,連續2-3天;症狀緩解後可停止。 刮痧注意事項1.刮痧後避免吹風受涼,保持環境舒適。2.中暑患者需及時補充水分,刮痧後可飲電解水(運動飲料)或綠豆湯。3.若刮痧後症狀加重或出現異常,應立即停止並就醫。【禁忌症】孕婦、皮膚破損、嚴重心血管疾病、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禁用刮痧。 預防中暑日常調理4招1. 環境調節避免長時間在高溫、潮濕環境中活動,適時到陰涼處休息。保持室內通風,使用風扇或空調降低室溫。2. 飲食調養多食清熱解暑食物,如綠豆湯、西瓜、苦瓜、蓮子。避免過食辛辣、油膩食物,以免助熱生濕。3. 生活習慣穿寬鬆、透氣衣物,減少熱能積聚。適量運動,避免中午烈日下活動。4. 中藥調理可適量飲用藿香正氣散、清暑益氣湯等中藥製劑,預防暑濕侵襲。(須經中醫師診斷開處方)中暑雖是常見病,但若不重視,可能影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中醫刮痧作為簡單有效的輔助療法,能快速緩解中暑症狀,促進身體恢復。然而,刮痧需在正確指導下進行,避免不當操作引發不良反應。日常生活中,注重預防、合理調理,才能遠離中暑困擾,享受健康夏日。 參考資料:《中醫外治法臨床應用》、《中醫內科學·暑病篇》
-
2025-07-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優格幫腸道養好菌 營養師提醒乳製品發酵食物最怕添加1物
對於腸道的健康意識提高,優格、優酪乳、起司等發酵乳製品,成為現代人新寵。這些帶有益生菌的乳製品,怎麼吃才能對健康帶來助益?發酵過程將乳糖代謝成乳酸,降低乳製品pH值。衛福部金門醫院營養師簡若庭表示,乳製品發酵食物是指以牛奶或其他乳製品為原料,經過乳酸菌、酵母菌或其他對人體無害的菌種發酵而製成的食品,主要是藉由發酵過程將乳糖代謝成乳酸,可以產生酸味,降低乳製品的pH值,使乳製品的蛋白質變性而變得濃稠。常見的乳製品發酵食物有優格、起司、優酪乳、乳酸菌飲料等等,主要是依照製成的方式、不同的菌種、發酵程度、是否添加其他成分、最終產物的蛋白質含量、固形物含量等來區分。發酵時間影響風味,產製成不同型態的食品。乳製品的發酵過程,大致分為原料準備、殺菌、接種菌種、發酵,以及後續不同的加工處理等階段。原料準備方面,選擇生乳、鮮乳或乳粉等作為原料,確保原料來源衛生,避免汙染。接下來進入殺菌過程,殺菌目的是為了提供適合乳酸菌生長的環境,並去除雜菌,不同的發酵乳產品有不同的殺菌溫度和時間要求。殺菌完成之後,將選定的乳酸菌或酵母菌加入到乳製品中,菌種的選擇取決於所需的發酵乳產品類型,例如優格、起司等。接著放在適當的溫度下進行發酵,當乳酸菌分解乳糖產生乳酸,會使乳製品凝固並產生獨特的風味,發酵時間長短會影響酸度和風味。發酵完成後,再根據產品需求進行後續處理,例如過濾、加鹽、熟成等。益菌改善腸道健康,進而增強身體免疫力。乳酸菌發酵食物對人體益處多多,主要集中在改善腸道健康、增強免疫力、幫助消化和預防疾病方面。簡若庭說,食用乳酸菌發酵食物的主要好處包括:1.改善腸道健康乳酸菌發酵食物富含益生菌,這些益生菌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叢平衡,促進消化,並可能改善腸躁症等腸道問題。2.增強免疫力腸道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乳酸菌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減少病原體入侵。3.幫助消化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酵素可以幫助分解食物,促進消化吸收,緩解消化不良。4.預防疾病簡若庭提到,一些研究表明,乳酸菌發酵食品可能有助於預防乳癌、膀胱癌復發,並可能降低膽固醇、改善心血管健康。乳酸菌飲料多添加大量糖、香料,對健康不利。乳酸菌發酵食物雖然有利人體健康,但要提醒的是,並非所有冠上「乳酸菌」的食品,都是健康食物。以乳酸菌飲料為例,為了提升口感,會添加大量的糖,過量攝取可能導致肥胖、代謝症候群,甚至增加罹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部分產品可能添加過多人工香料、色素等,長期飲用對健康無益。乳製品中的有效菌種,主要是指乳酸菌,但乳酸菌在經過胃酸和膽鹼的考驗後,活性可能大打折扣,難以發揮預期效果;其菌數多寡會因產品類型而異。一般而言,發酵乳(如優酪乳、優格)每公克應含有至少一千萬個以上的活性可食用發酵菌。知識小學堂:牛奶變酸、凝固,就是變成優格嗎?牛奶變酸、凝固不一定是變成優格,且不建議食用。這是因為牛奶變酸、凝固,通常是由於細菌汙染,導致蛋白質變質,而非正常的乳酸菌發酵。選購與保存:選小綠人標章,避免添加物。1.選擇大廠牌,並有健康食品認證者佳:大廠牌通常有較完善的品質控管和生產流程,有助於確保產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健康食品認證」(俗稱小綠人標章) 表示產品通過了政府的審核,在功效和安全性上更有保障。2.留意產品中的益生菌種類和菌數:挑選同時含有乳酸菌和雙歧桿菌(B菌)的產品,這些菌種對腸道健康有益,例如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建議選擇每份含有至少10億CFU(菌落形成單位)以上的產品,才能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目標。3.避免過多添加物,選擇天然無添加的產品:優格或優酪乳常添加精製糖、膠體、香料等,雖然增加口感,但長期食用可能對健康造成負擔。4.注意產品的保存方式:大部分發酵乳製品需要冷藏保存,以維持益生菌的活性。
-
2025-07-04 養生.聰明飲食
要吃得像「彩虹」!3色系蔬果抗癌抗老 橘色護膀胱 藍莓防糖尿病
現代營養學強調「吃得像彩虹」,鼓勵攝取多樣、繽紛的蔬果。這不只是為了美觀或口感,科學研究早已證實:五色蔬果對身體健康有深遠影響,其中橘色與藍紫色食物更有助於預防重大疾病。 橘黃色食物有助女性降低膀胱癌風險刊登於《營養學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項大型研究,追蹤了18萬多位成人、長達12.5年的健康資料。研究期間共出現581名膀胱癌患者。分析發現,除了年齡與生活習慣外,飲食是影響膀胱癌風險的關鍵因素。 尤其在女性受試者中,日常攝取大量橘黃色蔬果(如胡蘿蔔、南瓜、紅黃椒、柑橘類)的人,罹患膀胱癌的風險竟大幅下降52%!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橘黃色食物富含抗氧化營養素,包括維生素A、C、E、β胡蘿蔔素、α胡蘿蔔素、隱黃質與葉酸等,有助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從而降低癌症風險。不過,這項保護效果對女性特別明顯,對男性則尚未發現明確幫助。 吃「完整水果」有助防糖尿病,但果汁反而傷身另一項由哈佛醫學院與英、星學者合作的長期研究,同樣針對18萬人、歷時近25年(1984~2008),分析飲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指出,共有1萬2千多人在期間內罹患第2型糖尿病,進一步分析發現: .每週至少吃 2次完整水果(如藍莓、葡萄、蘋果)者,罹病風險降低23% .每週吃 3份以上藍莓 者,風險再降至26% .吃葡萄、葡萄乾降低12%,吃蘋果或梨子降低7% .但若把水果變成果汁飲用,健康效果卻反轉:每天至少喝1次果汁的人,糖尿病風險反而可能增加21%。 為什麼?研究人員解釋:整顆水果富含纖維與營養,有助延緩消化與血糖上升;而果汁打碎後,糖分容易快速被吸收,造成血糖飆升,增加胰島素負擔。 「吃水果不如喝果汁」這句話該改一改了,完整水果才是關鍵。想抗癌抗老,別忘了多吃橘色、紅色、紫色系蔬果。選擇食物原型,比吃加工或打碎的形式健康得多。【延伸閱讀】.最新!!112年10大死因,1疾病連續42年第一,新冠肺炎跌至第6名,醫師疾呼:趕緊恢復疫情前1習慣.112年國人死亡人數下降!專家曝「真正主因」 1-24歲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
-
2025-06-24 醫療.泌尿腎臟
混合型尿失禁占婦女案例1/3 嚴重症狀先治療
84歲葉奶奶,近年出現頻尿及夜尿,最麻煩的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時會控制不住尿在床上,咳嗽、打噴嚏時也會發生漏尿,這些狀況讓她非常困擾。就醫後,診斷為「混合型尿失禁」,同時有「急迫性尿失禁」與「應力性尿失禁」,經評估接受免開刀的創微手術後,目前尿急及漏尿情況獲得改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女泌尿科主任鄒頡龍表示,葉奶奶已80多歲,且有心臟瓣膜問題,擔心手術風險,經會診心臟科醫師評估她的身體狀況後,去年底安排她接受尿道水凝膠填充手術,還有肉毒桿菌素膀胱神經調控手術,同時施打肉毒桿菌素與尿道水凝膠,一次治療兩種尿失禁,術後恢復良好。尿失禁是許多熟女常見困擾,50歲以上更年期女性約30%尿失禁,65歲以上達40%。鄒頡龍指出,女性尿道比較短,只有2到4公分,加上生產、老化、停經等因素,因此隨年紀增長,容易產生尿失禁。婦女尿失禁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應力性尿失禁」與「急迫性尿失禁」,還有「混合型尿失禁」。鄒頡龍說,雖然臨床表現都是漏尿,但成因不同,治療的方式也不一樣。傳統上建議優先治療較嚴重的症狀,例如:咳嗽、打噴嚏漏尿明顯的患者先選擇手術;如果是急迫性尿失禁較嚴重,以藥物控制為主。鄒頡龍指出,過去一年有35位混合型尿失禁患者接受免開刀微創手術,術後改善達80%,且沒有明顯的後遺症。不過,健保未給付,必須自費。1.應力性尿失禁症狀是打噴嚏、咳嗽的時候會漏尿。成因:當腹部壓力增加會漏尿,與膀胱出口的外括約肌功能失調有關。保守治療:生活型態調整,包括減重、戒菸、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飲料;骨盆底肌肉訓練,例如凱格爾運動。手術治療:a.尿道中段吊帶手術:放置人工網膜支撐尿道,改善率約70%至90%,漏尿嚴重者改善效果好。但少部分患者術後可能出現人工網膜裸露、陰道疼痛等副作用。b.尿道水凝膠填充手術:透過內視鏡在尿道周圍注射凝膠,增加尿道阻力、減少漏尿。無傷口、疼痛感低,適合輕中度患者、高齡婦女,希望減少手術麻醉風險患者。2.急迫性尿失禁典型症狀是突如其來的尿急感,想趕快去廁所,卻來不及。成因:與膀胱神經功能失調有關,經常伴隨著頻尿還有夜尿。藥物治療:例如抗膽鹼藥物,或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肉毒桿菌素膀胱神經調控手術:如果口服藥物效果不理想,或副作用太大,可考慮在膀胱注射肉毒桿菌素,能改善膀胱肌肉過度收縮而造成的尿失禁。3.混合型尿失禁如果婦女同時有以上兩種尿失禁,稱為「混合型尿失禁」,大約三分之一尿失禁困擾的婦女屬於混合型尿失禁。成因:與骨盆底機能鬆弛與膀胱過動有關。治療:同時施行「尿道水凝膠填充手術」以及「肉毒桿菌素膀胱神經調控手術」治療。術後宜搭配自主骨盆底肌肉訓練、行為治療及配藥物治療,持續追蹤,以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
-
2025-06-22 癌症.攝護腺癌
健保大數據/攝護腺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正子掃描提升診斷率 早、晚期都有治癌利器健保統計113年全台攝護腺癌門診人次,林口長庚以1萬5,501件成為醫學中心排名第一位的醫院。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馮思中表示,林口長庚泌尿科醫師人數比其他醫院多,加上院內有不少治療攝護腺癌的利器,也成為患者信賴的醫療院所。馮思中表示,林口長庚泌尿科總計有29位主治醫師,細分四個次專科,泌尿腫瘤科、一般泌尿及腎臟科、男性科、高齡泌尿科等,主要治療攝護腺癌的泌尿腫瘤科就有六到七位主治醫師,攝護腺癌早期治療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除了可以做PSA篩檢,院內近年積極推動PSMA正子掃描,診斷率大大提高。攝護腺癌除了早期可手術治療,晚期所需的治療武器,林口長庚都具備能力。馮思中說,他從2006年起在院內開了第一台達文西手臂攝護腺癌切除術,至今近20年;而林口長庚也是全台第一家推出質子治療的醫院,部分晚期攝護腺癌患者也適合做質子,另外近年也有海芙刀協助治療。馮思中說,泌尿腫瘤科主要治療的癌症有三種:腎臟癌、膀胱癌、攝護腺癌,占治療癌別的七成。其中攝護腺癌人數最多,每年新診斷患者約600人。區域醫院No.1童綜合醫院/機械手臂不斷更新 精準根除攝護腺癌健保統計,113年因攝護腺癌就醫人次,童綜合醫院以8,720件居區域醫院第一名。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表示,該院泌尿科團隊陣容堅強,14位專科醫師除了治療泌尿系統及男性生殖系統疾病外,對各類泌尿道腫瘤也都給予精準治療。因早期發現攝護腺癌可大大提高治療成功率,童綜合醫院多年來推行攝護腺PSA篩檢,希望能將篩檢普及於社會;也建議政府將攝護腺癌納入癌症篩檢計畫,有效降低攝護腺癌的死亡率。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是目前唯一能夠治癒攝護腺癌的方法,童綜合醫院在執行機械手臂攝護腺根除手術上獲得病人肯定。自2013年引進第三代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系統;2017年全面升級為第四代機型,成為中部首家啟用新機的醫院。2021年再度引進一台第四代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系統,成為中部唯一同時擁有最新型雙機配置的醫療機構;2025年更成為首波引進達文西單孔機械手臂手術系統的醫療機構之一,今年5月23日完成第一例「達文西單孔攝護腺切除手術」,至6月18日,3周內順利完成13例,病患術後二天出院,打造台灣泌尿科手術的新里程碑。地區醫院No.1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科人健康意識強 會主動接受PSA篩檢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113年的攝護腺癌就醫人次達2,352件,居地區醫院第一名。新竹台大分院泌尿部主任周博敏分析,分院具豐富資源與臨床實力,泌尿科有達文西機器手臂、放射治療、荷爾蒙與標靶治療等完整的多專科照護能力。周博敏說,院內攝護腺癌患者以60至80歲中老年男性為主,由於新竹科技業密集,許多患者為工程師、公務人員、退休教師等,具高教育背景與科學素養,健康意識強,會主動接受PSA篩檢與定期健檢,部分患者因健檢發現PSA升高,於55歲左右即就診,因此多在早期發現異常。在治療特色上,院內提供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減少術後副作用如性功能障礙或尿失禁。同時院內亦提供IMRT、IGRT、SBRT等精準放射治療技術,準確命中腫瘤、減少對膀胱與直腸傷害,可作為手術替代方案。中高風險患者術後,院方亦有豐富輔助療法經驗;晚期或轉移性患者也有荷爾蒙治療、第二代雄激素受體抑制劑,以及標靶或免疫療法臨床試驗。院內有癌症整合治療團隊,並與台大總院密切合作,視個案需求進行跨院會診或轉診,共同擬定最佳治療策略。基層診所No.1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門診及時驗血、指診 風險評估方便省時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書田診所113年因攝護腺癌就醫人次718件,居基層診所第一名。院長蔡培斌分析患者分布,1/3為台北市民、1/3為新北市民、1/3來自全台其他縣市。「我們的泌尿科醫師非常多,幾乎不輸給區域醫院,醫療團隊提供完善全方位的檢查及手術治療。」蔡培斌指出,民眾就診若主訴排尿異常,可先進行肛門指診或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作為攝護腺癌風險評估,門診馬上就能進行,不須另安排檢查時間,對患者來說方便性高。診所就醫的患者中,大多數還是中高齡族群,一般來說,50歲男性約50%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蔡培斌提醒,攝護腺癌和攝護腺肥大有許多相似之處,早期攝護腺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腫瘤增大,會開始出現頻尿、夜尿、排尿不順等,這些也常見於攝護腺肥大患者。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或因攝護腺肥大進行檢驗發現PSA指數過高,進一步檢查才揪出來。目前攝護腺癌的治療有許多選擇,蔡培斌說,會依患者年齡、身體狀況、疾病期別討論治療方式,因早期治療效果很好,早期發現仍是治療成功關鍵。113年攝護腺癌門診件數10大院所
-
2025-06-22 癌症.攝護腺癌
早期攝護腺癌切除後十年存活率八到九成 長期採地中海飲食能降低發生率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113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仍居榜首,與112年相比,攝護腺癌與卵巢癌是唯二「標準化死亡率上升」的癌別。每十萬人口有16.4人因攝護腺癌死亡,國健署分析,攝護腺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增加罹病人數,去年攝護腺癌罹病年齡中位數為82歲,呼籲男性55歲後,可與醫師討論利弊後,做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驗。排尿異常當成「老了」,就醫診斷常已是晚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建榮說,攝護腺癌屬於「老男人」的疾病,年過60歲有愈高的機率罹患。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的初期症狀相似,皆是排尿滴滴答答、排尿速度變慢、夜尿等,很多男性不太願意面對排尿異常,常會自我催眠「老了都會這樣」,或自認只是攝護腺肥大,屬於良性的攝護腺增生,叮囑自己別尿在褲子上就沒事,導致不少攝護腺癌的患者,被診斷時都已經是晚期。第一、二期切除腫瘤後,十年存活率八到九成。黃建榮表示,攝護腺癌分為四期,第一期通常沒有症狀,肛門指診也難以摸到硬塊,不少患者是自費做PSA檢驗才發現異常;第二期患者,除了PSA檢驗異常以外,肛門指診也能摸到硬塊,而腫瘤僅侷限在攝護腺內。第一期與第二期都屬於早期患者,可以透過手術切除腫瘤,搭配放射線治療,可有八到九成的十年存活率。黃建榮說,目前臨床多建議以微創手術切除腫瘤,並以達文西攝護腺切除手術為主。雖然傳統腹腔鏡手術也能切除腫瘤,但攝護腺癌術後最擔心「尿失禁」,達文西手術縫合膀胱與尿道的效果勝於傳統腹腔鏡,術後尿失禁差異大,也能降低術後發生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晚期最常轉移腰椎,排尿不順、長期腰痛勿輕忽。第三期後的患者,經治療後的十年存活率僅剩一成。黃建榮說,第三期是癌細胞已經侵犯到攝護腺周邊組織,如貯精囊、膀胱;第四期則是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骨頭,最常見的轉移部位為「腰椎」。曾有一位七旬老翁,長期飽受腰痛之苦,以為是農務工作引起的後遺症,置之不理,直到某次痛到無法入睡,才開始就醫。一開始他先到骨科求診,但止痛藥怎麼吃也沒用,後來骨科醫師懷疑「可能是癌」,幾經波折才診斷為攝護腺癌;而早在腰痛問題發生前,老翁早就出現排尿不順等問題,卻延誤了就醫良機。黃建榮說,晚期攝護腺癌能使用的工具不多,初期會先採荷爾蒙治療,透過「抗男性荷爾蒙」的藥物,讓腫瘤萎縮;但荷爾蒙治療通常二年左右就會出現抗藥性,癌細胞難以抑制,此時會進行化療,但效果有限,最多維持幾個月的存活效果。除了化療以外,目前也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但對帶有特定基因的患者較有效果;另外,還有新一代荷爾蒙的藥物可以選擇。黃建榮說,攝護腺癌一旦轉移,就難以根治,唯有早期才能進行手術,根治效果佳。有攝護腺癌家族史,55歲起每年一次PSA檢驗。超高齡化社會來臨,可預期未來攝護腺癌的患者勢必會增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佳,黃建榮說,攝護腺癌具有遺傳性,如果家族中有兩位男性長輩罹患過攝護腺癌,就得有高度警覺。建議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55歲起每年做一次PSA檢驗,目前雖然需自費,但價格並不高,約落在一千元上下,僅需要抽血就能得知指數,該篩檢的準確度達80%,指數異常再搭配肛門指診,都能早期揪出攝護腺癌,及早治療就能降低死亡風險。男性在高齡社會下,首要面對的健康威脅為「攝護腺癌」發生率逐年攀升,攝護腺癌雖然具有遺傳性,但有一部分的攝護腺癌是「吃出來的」。研究顯示,高油、多紅肉的飲食,可能影響人體的荷爾蒙,而高糖飲食增加肥胖機率,也可能導致荷爾蒙失調,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有家族史以及55歲以上的男性,建議定期做PSA篩檢以外,良好的飲食方式也能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攝護腺肥大會導致攝護腺癌嗎?醫師:機率低。不少男性會詢問,有攝護腺肥大會不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建榮說,攝護腺肥大與癌變完全是兩回事,攝護腺肥大是指攝護腺組織不正常增生,攝護腺癌是指攝護腺組織癌變;如果硬要說兩者的關係,只能說如果長時間讓攝護腺反覆發炎,如攝護腺肥大導致尿滯留、攝護腺疼痛等,會有低度的機率出現癌變,但機率不高。15%與遺傳相關,高脂肪、多紅肉飲食也會致病。黃建榮說,攝護腺癌的發生仍與基因遺傳有關,約占15%左右,其餘則可能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根據研究顯示,高脂肪飲食與肥胖是攝護腺癌發展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如果平時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以及牛肉、羊肉等紅肉攝取過量,會使人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細胞為了抵禦發炎反應而增生,進而導致細胞癌變的機率;此外,過度肥胖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平衡失調,研究也發現,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升高時,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會相對上升。聽信偏方不如多蔬果、少紅肉,減少癌變機率。坊間常流傳「保護攝護腺」偏方,如吃鞭補鞭、海馬油、甲殼素等,黃建榮說,基於實證,「地中海飲食」最有機會保護攝護腺。地中海飲食是以大量蔬菜、水果、全穀雜糧為基礎,搭配橄欖油、優格與起司作為主要脂肪與蛋白質來源,每周攝取適量的魚類、海鮮與家禽類,紅肉則盡量減少,約每月食用一次即可。地中海飲食能降低人體發炎的機率,不只能保護攝護腺,也被證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國外的臨床研究也顯示,長期採取地中海型飲食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明顯較低,病程進展也較緩慢。黃建榮說,當年紀漸長又開始排尿不順,應立即就醫;而有攝護腺癌遺傳史者,應主動安排定期PSA檢查。同時,平時就得遠離高脂飲食,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多吃蔬菜水果、豆類與深海魚類,搭配規律運動與適度日照,就有機會能避免罹患攝護腺癌、遠離疾病。
-
2025-06-16 失智.大腦健康
中醫「背俞穴滑罐法」促進腦氣血循環 輔助防失智
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失智症患者逐漸增加,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等類席,嚴重侵蝕長者記憶與生活能力。中醫師朱益智說,中醫「背俞穴滑罐法」能促進腦部氣血循環,可當作失智症預防與輔助療法選擇,民眾在家裡就可執行。朱益智表示,許多家庭照顧者尋求無副作用,可簡單上手養生方式,背俞穴分布於背部膀胱經上,對應人體五臟六腑功能,是調理內臟與氣血的重要管道。再加上沿脊椎正中而行的「督脈」,更是通達腦部、影響神志主要經絡,以滑罐刺激背俞穴與督脈,可促進腦部氣血循環、提升腦細胞活性,有助延緩智能退化。民眾可在家中操作滑罐療法,先準備凡士林或嬰兒油等潤滑劑,塗抹於長者背後,再以拔罐器吸附第7頸椎下方「大椎穴」,沿脊柱正中線,即督脈處,向下推至腰部,來回3次。後續以拔罐左右吸附於第二腰椎旁1.5寸「腎俞穴」,向上滑至第一胸椎旁「大杼穴」來回3次。最後,將三個罐子分別留於大椎與左右腎俞穴,靜置約20分鐘,每日1次,15天為一療程。朱益智說,失智根源並不只是腦部,而與「腎精虧損、腦失所養」有關。中醫理論強調:「腎主骨生髓,髓養腦」,腦健康需仰賴腎精滋養,而年老體衰之時,五臟六腑逐漸退化,正是失智好發的體質背景。前述療法不僅促進腦部代謝、穩定自律神經,也可改善長輩常見記憶退化、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許多家庭表示,定期操作後,長輩情緒穩定、夜間睡眠也有所改善。有些長輩表現出失智症狀,實際上卻是「假性失智」,如老年憂鬱症、正常壓力腦積水等,皆可能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癒。朱益智提醒,家屬若發現長輩突然變得沉默、反應遲緩、記憶退化,請儘早就醫診斷,勿一味認定是老化,錯失治療良機;中醫療法或許不能取代西醫治療,但絕對能成為延緩退化、強化生活品質的重要輔助力量。
-
2025-06-16 醫療.消化系統
右下腹痛可能不是一般肚子痛!腸炎常見8徵兆 醫教1招「反彈痛」快速判斷
盲腸炎也就是闌尾炎,是一種急性腹部疾病,發作時會造成劇烈疼痛,甚至可能引發併發症。很多人一開始都會以為,只是腸胃不適吃壞肚子,結果拖延治療,導致病情惡化!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分享盲腸炎最常見的徵兆。盲腸炎常見8徵兆1、右下腹劇痛:這是盲腸炎的關鍵徵兆,初期疼痛可能從肚臍周圍開始,接著慢慢轉移到右下腹。疼痛感會越來越強烈,而且不是陣痛,而是持續性的悶痛或劇痛。另外,在走路、跳躍、咳嗽時,疼痛可能加劇;還有,如果按壓右下腹再放開時,會出現強烈的反彈痛。 2、食慾不振:許多人在盲腸炎發作前,會突然沒有食慾,即使平時喜歡的食物也完全不想吃。若伴隨腹痛與食慾下降,可能就是闌尾發炎的徵兆! 3、噁心嘔吐:發炎刺激到腸胃,可能會引起輕微到中度的噁心或嘔吐。雖然不會像食物中毒那樣劇烈嘔吐,但會感覺持續反胃、不舒服。 4、發燒畏寒:初期體溫可能正常,但隨著發炎加劇,體溫可能升高到 37.5-39°C。如果盲腸破裂,可能引發高燒超過39°C,甚至發冷、冒冷汗,情況更加危險。 5、腸胃異常:部分患者可能會拉肚子,但也有些人會出現便秘或排便困難。如果盲腸腫脹壓迫腸道,可能導致腹脹、排氣減少,甚至腹部有硬塊感。 6、排尿異常:由於盲腸靠近膀胱,發炎時可能壓迫膀胱,導致頻尿或排尿疼痛。有些患者甚至誤以為是泌尿道感染,其實是盲腸發炎的影響。 7、反彈痛:這是最簡單的測試方法,自己就可以做,就是輕輕按壓右下腹,然後突然放開。如果放開瞬間疼痛加劇,很可能就是盲腸炎!這也是醫生檢查時的重要判斷依據,有這個症狀應立即就醫。 8、無法直立或行走困難:因為疼痛加劇,患者常會彎著腰、側身行走,以減少腹部壓力。走路時右下腹會特別疼痛,甚至不敢大步行走,這也是明顯的盲腸炎警訊! 【延伸閱讀】 ·飯後馬上跑跳容易得盲腸炎?一定要開刀嗎? 拖延恐喪命!4大症狀要警覺 ·常肚子痛是「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1圖秒辨...右上是肝膽發炎
-
2025-06-13 焦點.元氣新聞
擺脫夜尿夢魘 熟齡男性治療選擇 微創攝護腺動脈栓塞術
年過五十的男性,常發生夜尿、頻尿、尿不乾淨,甚至睡不好、日間精神不濟,可能正面臨攝護腺肥大的挑戰。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放射科醫師張哲維指出,除了傳統開刀與藥物治療,現在有一項微創治療──攝護腺動脈栓塞術(Prostatic Artery Embolization, PAE),適合在意性功能、生育能力、常規服用抗凝血劑、不想開刀、無法接受全身麻醉的男性。微創介入治療 從虎口血管就能完成手術什麼是攝護腺動脈栓塞術?PAE是透過極細導管從患者左手虎口的橈動脈進入動脈血管系統,經主動脈路徑導引至骨盆腔的動脈,再以動態血管攝影技術及高階血管攝影機才有的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影像,精確定位出攝護腺動脈的位置,接著經由極細導管將微晶球注入攝護腺動脈中,來阻斷供應攝護腺的動脈血流,使其體積縮小、症狀改善的非開刀治療,全程僅局部麻醉,傷口小、恢復快、副作用少,為熟齡男性提供低風險、低侵入性、較安全的選擇。「約九成以上的患者,能從虎口一個不到0.2公分的小傷口完成,術後不需臥床,活動更為方便。」張哲維說,相較於從腹股溝進入股動脈,從虎口安全性更佳、隱私性更好,大幅減少術後瘀青與不適感。頻頻夜尿不用睡?PAE改善生活品質臨床上,張哲維接觸過最年輕的患者51歲,最年長達74歲,許多患者反映一晚要起床尿好幾次,根本沒法睡覺,身心俱疲。他指出,這些症狀常因攝護腺肥大壓迫尿道、影響膀胱排空所致,而攝護腺動脈栓塞術能有效改善這類症狀,恢復日常作息與生活品質。副作用低 性功能與射精功能保留佳許多熟齡男性擔心手術會影響性功能或射精功能。張哲維強調,PAE影響性功能極低,甚至有不少研究指出,部分患者術後性功能略為改善。至於射精功能的保留程度,優於傳統手術,他說,傳統手術約有五成病患可能出現逆行性射精,但PAE文獻中極少有影響射精功能的案例。不必全身麻醉 讓高齡病人多一個安心選擇心肺功能差、不適合全身麻醉的病人,PAE是一項福音。張哲維有一名72歲的病患因心臟問題無法開刀,轉而接受PAE治療後,不僅排尿恢復正常,術後恢復快速且未出現併發症。攝護腺動脈栓塞術需要高階血管攝影儀輔助,透過同步拍攝即時生成電腦斷層影像,能精準定位攝護腺動脈,避免微晶球誤注到其他器官的血管中,提高治療安全性與效果。食補沒效也別灰心 正規醫療是關鍵不少患者在接受治療前,曾嘗試各種營養品、中藥,甚至吃藥多年仍無明顯改善。張哲維建議,若攝護腺肥大已嚴重影響生活,應及早尋求正規醫療協助,別等到忍無可忍,甚至發生尿路感染或腎功能損傷,才來治療。
-
2025-06-10 醫療.婦產科
肉毒桿菌素不只讓妳漂亮 也能改善頻尿、尿失禁
肉毒桿菌素不僅能夠除皺紋,最新研究顯示,肉毒桿菌素對許多婦女的難言之隱:頻尿、夜尿,甚至不自主的漏尿,具有療效,尤其是肥胖的中老年婦女。這項發現,將可提供手術之外的新選擇。有位上市公司女主管因頻尿,每20至30分鐘需如廁,會議中得頻繁離席或不得不使用尿布,讓她連音樂會也不敢去,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後,解尿次數大為減少。另一名肥胖的女病人,減重後病情稍有改善,但依然頻尿,經檢查排除膀胱下垂等問題後,接受注射治療,也顯著改善。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Nature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是由內湖長春診所醫師劉伯恩及馬偕醫院泌尿科醫師黃俊淇、婦產科醫師蘇聰賢及醫研部副部長劉蕙瑄合作完成。研究將197名女性根據體重分組,分別接受標準藥物組合療法和肉毒桿菌素注射,12周後,再評估她們的膀胱過動症狀分數和生活品質。肥胖女性注射治療效果更好標準藥物組合療法,是治療膀胱過動症藥物合併局部雌激素等。結果發現,體重正常女性無論是使用藥物組合療法還是肉毒桿菌素注射,膀胱過動症狀如頻尿、尿急、生活品質都顯著改善。這意味她們可能適合優先採用標準藥物治療。相對地,藥物療法對超重和肥胖女性的效果有限。她們對肉毒桿菌素注射的反應較好,症狀和生活品質均見明顯改善。劉伯恩說,依研究結果,傾向建議超重或肥胖的難治型膀胱過動症女性,肉毒桿菌素注射可能比藥物療法更有效。女性膀胱過動症盛行率12%劉伯恩表示,女性膀胱過動症盛行率達12%,過了更年期更顯著增加,65歲後可能達4成,肥胖女性是體重較輕者的兩到三倍。原因與肥胖引起的慢性發炎,刺激膀胱平滑肌過度收縮,導致尿急或尿不乾淨有關。過去婦產科常用抗膽鹼藥物或膀胱懸吊手術治療,但效果不佳,且手術後可能復發。在減肥門診中,劉伯恩常遇到女病人吞吞吐吐地談及頻尿和尿失禁煩惱;經與馬偕多位婦產科醫師討論,確認肥胖婦女更容易有相關困擾,不少病人即使作了尿失禁手術,仍改善有限,才開啟研究契機。劉伯恩說,頻尿、尿急和尿失禁,不僅生理上不便,更是難以啟齒的隱憂。許多女性羞於就醫,拖延治療,甚至需要依賴尿布,在夏季尤其不適,更容易感染,有的還影響夫妻生活。肉毒桿菌素的治療方法,劉伯恩指出,是以膀胱鏡將肉毒桿菌素,直接注射到膀胱壁的平滑肌。這是一種微創的注射,與膀胱懸吊術等大手術相比,侵入性小很多,也較不易復發。膀胱過動症部分導因於膀胱括約肌收縮過於頻繁,肥胖可能透過增加腹內壓、導致慢性炎症、氧化和胰島素阻抗等機制,刺激膀胱神經,進而加劇膀胱過動致頻尿或尿急。肉毒桿菌素能放鬆肌肉,進而降低膀胱的過度活動。研究發現,這項治療對東方女性特別有效。「私密處整形」 應先諮詢醫師再治療什麼樣的女性適合以注射肉毒桿菌素來治療頻尿或尿失禁問題?內湖長春診所醫師劉伯恩建議,應依不同體重BMI(身體質量指數)來選擇不同治療,愈是超重的中老年女性可能更適合。劉伯恩說,如果婦女有頻尿問題,即每小時超過2次,持續半年以上,或尿失禁影響生活品質;尤其加上體重過重,BMI 27以上者,可以考慮諮詢醫師。BMI 32以上達病態性肥胖的女性,更是符合適應症。不過應先排除神經或精神症狀引起的,及解剖學問題,即透過超音波與尿動力學檢查,確認非子宮下垂或骨盆腔鬆弛引起。這項檢查的費用,劉伯恩說,一次注射療效約持續一年半,難治型膀胱過動症患者如事先申請獲核准,健保可給付,自費也不到一萬元。此療法無需手術,堪稱泌尿系統的「私密處整形」,對銀髮族與肥胖女性尤為有效。但劉伯恩提醒,這畢竟不是一般的醫美手術,應先諮詢醫師再治療。
-
2025-06-06 養生.抗老養生
一直吹冷氣、灌冷飲當心濕熱病!吃瓜消暑要在「這時間」之前吃
昨天是24節氣中的「芒種」,氣候逐漸變得炎熱,代表將進入到濕熱的夏季,身體容易感到疲倦、懶散。為了適應氣溫,人們常會吃「瓜」消暑,中醫師吳明珠提醒,消暑應該多喝水,如果要吃瓜類,最好不要在傍晚之後吃,否則容易導致腸胃不適,晚上可能睡不好。養陽氣調脾胃 祛濕清熱中醫師周宗翰指出,芒種時節接近夏至,晝長夜短,白天陽光充足,有利陽氣增長,養生應順應天時,養陽氣、調理脾胃、祛濕清熱,預防外濕引動內濕所導致的各種濕熱病。建議應喝足夠的白開水,避開日正當中運動,正常流汗、排尿排便,使身體熱能適當宣發調暢散熱,以防中暑,也避免長時間吹冷氣、冷飲過度,防寒濕邪伏入體。芒種過後,不少夏季的蔬果皆進入到豐收的產季,例如芒果、西瓜等。吳明珠說,天熱後,人們會喜歡吃消暑的食品,早餐來一杯冰奶茶或冰咖啡;中午再喝冰的飲料或甜品,搭配西瓜、芒果等;晚上吃完飯再喝一碗綠豆湯、冰豆花。但為了消暑,如果一整天從早到晚都喝冰品或吃性涼的水果,腸胃道恐怕吃不消,也會消耗身體的陽氣。冰品及瓜類 中午之前吃「人體的腸胃道需要溫暖,腸道若受寒會影響到腸胃蠕動,比較容易腹瀉。」吳明珠表示,天氣熱想吃些消暑聖品是人之常情,但別在太陽下山後,吃大量的瓜類或冰品,想要補充水分或消暑,建議在中午之前。若太晚吃性涼的食物,會增加身體的負擔,有些人在下午吃西瓜,晚上就腹瀉,甚至夜晚睡眠得中斷去排尿。薑絲紅棗茶 幫助除濕氣在生活起居方面,周宗翰指出,應保持室內通風及注意食材保存,避免食物腐敗。平時飲食均衡,宜清淡、少油少鹽,避免油膩、辛辣、甜膩、生冷、加工食品等。建議主食應選用十穀米加薏仁;多食當季瓜類蔬菜消暑,如生薑冬瓜、涼拌苦瓜、大黃瓜排骨湯;水果如西瓜、哈密瓜、荔枝等瓜果,可在白天少量食用;甜點可選用無糖綠豆薏仁湯等清熱去濕。吳明珠提醒,夏季冰品別吃得過多,長期體內濕氣重,會影響到氣管,近期新冠病毒疫情嚴峻,如果不幸染疫,氣管又不好,很可能會有長新冠等後遺症,呼籲民眾要多加注意。建議太陽下山後,可以泡一些薑絲紅棗茶,幫助去除濕氣,睡前多排尿,避免睡眠受到影響。周宗翰表示,濕熱氣候容易使人感到疲倦、頭重頭昏、煩躁、汗出過多或過少、食欲不振、腹瀉、皮膚濕疹、失眠、口乾舌燥等,容易中暑及腸胃不適,中醫此時重視養心安神、健脾祛濕,以下介紹推薦食材及穴道保健。養心安神保健食材:蓮子百合湯●穴位按摩1.神門穴:位於小指側腕掌橫紋上,功效有安神寧心,清火涼營,清心熱,調氣逆。2.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三橫指),功效是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3.合谷穴:位於虎口處,功效為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健脾祛濕保健食材:薏仁、赤小豆、冬瓜、苦瓜、山藥蓮子湯●穴位按摩1. 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膝內側下方凹陷處,功效為運中焦,化濕滯,調膀胱,祛風冷。2. 地機穴:位於陰陵泉下3寸,功效是和脾理血。3. 豐隆穴:位於膝蓋與外踝連線中點,往外二橫指,功效有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
2025-06-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40+族群有漏尿困擾 雙金馬影后陳淑芳鼓勵面對 日悠褲專利結構+高透氣設計提供新選擇 找回生活掌控權
根據調查顯示,40歲以上女性約26%、男性約17%曾經歷漏尿困擾,膀胱過動症的盛行率更高達18.6%。面對這個普遍卻常被忽視的困擾,谷慕慕今年邀請雙金馬影后陳淑芳擔任品牌代言人,以溫暖堅韌的形象詮釋女性面對漏尿時的輕鬆自信,展現日悠褲「安心守護,自在生活」的品牌精神。日悠褲創辦人陳苑伊表示,她的外婆因年紀漸長產生漏尿症狀,長期包厚重尿布導致皮膚過敏、坐立難安,讓她十分心疼。因此谷慕慕日悠褲從「日常生活」出發,考量長時間穿著下的舒適性,開發出雙專利防漏結構,提供穩定防護力與高度透氣性。日悠褲以突破性三層科技與男女款設計,為熟齡族群、孕產婦及偶發性漏尿困擾者提供安心守護。產品通過 PFAS 檢驗,確保安全無害。全系列包含女用30ml款(可搭配加量墊)與男女用50ml款,滿足多元族群與各式場景的需求。婦產科張瑜芹醫師指出,漏尿與膀胱過動症並非罕見,女性因懷孕、生產或更年期,可能面臨骨盆底肌鬆弛引發壓力性尿失禁;男性則常見於攝護腺手術後,因為控制尿道括約肌的神經受損或因為失去攝護腺的阻力,術後暫時性漏尿發生率達30-50%,其中6-8%為持續性症狀,這些症狀不僅影響生理,更限制社交與工作表現,許多患者因羞於啟齒而延誤治療。張瑜芹肯定日悠褲,其高吸收力與透氣性設計,適合長時間活動的男女族群。50ml規格有男女款,對攝護腺手術後男性與產後女性,提供實用且體面的解決方案,建議結合骨盆底肌訓練與飲食調整,搭配日悠褲可顯著提升生活品質。雙金馬影后陳淑芳自2025年起開始擔任日悠褲品牌代言人,前期親身參與超過一年的產品測試,協助品牌深入了解熟齡族群對內褲功能性與舒適性的需求。陳淑芳說,自己雖然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但身邊不少朋友會因為年紀或生產經驗,偶爾遇到尷尬狀況,卻又不好意思講出口。陳淑芳希望透過代言推廣,讓更多人知道這不是難以啟齒的秘密,而是一個可以正視、可以改善的日常狀況,並鼓勵所有熟齡朋友與有類似困擾的人們,勇敢跨出第一步,正視身體需求,選擇合適的防護方式,為自己找回生活的掌控權。為鼓勵更多人勇敢改善、親身體驗,即日起至6月25日推出限時優惠,在谷慕慕商城消費滿3,388元即現折388元(折扣可累加使用)。購買三件女用30ml款日悠褲,加贈市價680元的「立好眠膠囊」一盒,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搭配加量墊的組合則享8折優惠;女用與男用50ml款滿3,000元享88折,滿4,000元享85折,滿5,000元享82折。全台寶雅門市也已同步販售日悠褲熱銷款式。
-
2025-06-02 焦點.健康知識+
科學家警告CT斷層掃描增罹癌風險?醫師詳解被誤導的原始研究描述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CT 掃描可能導致二十分之一的癌症」,但其實論文的原文是「如果目前的做法持續下去,CT 相關癌症最終可能占到每年所有新癌症診斷的 5%」,傳言省略、跳躍,易誤導民眾。 (2)傳言出處為國際知名期刊,但該論文於最末表明三大局限性,傳言缺乏完整背景、不提重要的問題,易造成誤解。網傳「科學家警告 CT 掃描實際上會導致癌症」貼文,提到美國一份研究認為斷層掃描會增加癌症的風險。但專家表示,該研究無法排除研究對象本身就有危險因子,無法分離出斷層掃描的風險、以及危險因子所導致的風險,該研究最重要的用意是提醒醫病雙方,斷層掃描的輻射曝露所造成的影響比原本以為的更嚴重,應謹慎使用、或是以其他替代方式取代或輪流交替使用。 科學家警告 CT 掃描致癌的說法? 原始謠傳版本: 科學家警告 CT 掃描實際上會導致癌症 加州大學的一項開創性研究表明,廣泛用於醫學影像的 CT 掃描可能導致二十分之一的癌症,而幼兒面臨的風險則高出十倍。這項令人震驚的發現強調了這些掃描的輻射暴露的潛在危險,特別是對於脆弱人群而言。 ...... https://thepeoplesvoice.tv/scientists-warn-ct-scans....../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 查詢傳言出處,為 2025 年 4 月 14 日《JAMA 內科》(JAMA Intern Med.)登載的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研究「目前電腦斷層掃描影像預測的終身癌症風險」,提到的重點包括: (1)2023 年估計有 6151 萬名患者接受了 9300 萬次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CT scan)檢查,其中兒童 4.2%、257 萬,女性成人 53.0%、3260 萬,男性成人 47.0%、2891 萬。2007 年為 6870 萬次,2009 年以後美國的 CT 使用量顯著增長、增幅 35%,且不能完全用人口增長來解釋。 (2)該研究發現,在目前的使用率和輻射劑量水準下,預計 2023 年的 CT 檢查將導致受照射患者一生中出現約 10 萬 3000 例未來癌症,如果目前的做法持續下去,CT 相關癌症最終可能占到每年所有新癌症診斷的 5%。與其他重大風險因素,例如飲酒的 5.4%、體重超重 7.6%處於同等水準。 (3)肺癌預計將成為最常見的放射誘發癌症,有 2 萬 2400 例,其次是結腸癌、8700 例,男性佔其中的 58.6%。 研究旨在提醒醫病 勿濫用斷層掃描研究旨在提醒醫病 勿濫用斷層掃描 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 JAMA 的這篇研究一出來,也在醫界引發討論,目前討論的共識比較傾向為「這篇研究提出了在使用 CT 時要考慮輻射帶來的弊端,如果把使用 CT 的適應症放得很寬,在診斷上能夠帶來準確度的同時,也可能因此導致癌症風險的增加」,柳朋馳認為該研究是對醫界、對民眾的一個提醒,有需要使用的時候該用則用,但是不見得需要、或是有替代方式時,醫生不應浮濫開出檢查單,或是病人也不應吵著要醫生讓他做 CT 的檢查;柳朋馳以兒童頭部外傷為例,很多家長擔心、會一直問醫師要不要照個電腦斷層確定一下,但是兒童腦部還在發育中,會因為這一次的檢查曝露量而增加腦癌的風險,醫學科技的進步有利有弊,醫病都不能輕忽 CT 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 (一)從檢查碼、診斷碼分析 無法排除背景風險值此外,有關於傳言所說的研究,柳朋馳指出,該研究是從保險申報系統中撈出「檢查碼」與「診斷碼」進行分析研究,這樣的研究方式會有一個盲點,這些會被開出 CT 檢查碼的病人,就是因為懷疑是不是有癌症風險,只是在做電腦斷層的當時癌症還沒有被抓到、還沒有顯現出來,但是病人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所以後續追蹤出現癌症「診斷碼」的機率較高;到底誰是因、誰是果,二者的因果關係很難從這個研究中釐清。柳朋馳以脂肪肝的病人掃超音波看到陰影為例,因為不確定是不是腫瘤,這時臨床上可能就會加做電腦斷層做確認,結果電腦斷層一掃,只是脂肪肝的脂肪不均勻、還好不是癌症,但是脂肪肝本來就是肝癌的危險因子,這位病人幾十年後被診斷出肝癌的話,到底是當年斷層掃描暴露的風險、還是根本就是脂肪肝的因素,這是該研究的局限性。但傳言卻不提這個重要的關鍵問題,易造成誤導。 柳朋馳強調,這種回溯性研究中,如果沒有排除當時做斷層掃描的因素,就很容易造成失準,比較好的研究設計是從健康檢查中獲取資料,這樣病人的背景值會比較乾淨不偏離,但是斷層掃描的健檢通常是自費、資料難以取得,再加上這樣的研究會影響影像檢查機器廠商、保險機構業者等等複雜的利益關係,所以實務上要做出優質的研究有其困難的地方。 (二)臺灣健保雲端系統 避免 3 個月內重複檢查 MyGoPen 也查詢臺灣斷層掃描的使用情況,由於斷層掃描等檢查成長率驚人,2016 年支出 92 億點,在健保支付的檢查項目中排名第一,而健保支付的檢查項目前 20 大,總計費用支出就達 688 億點,因此健保署於 2017 年 5 月推行「重要檢驗檢查項目結果共享制度」,病人的健保卡讀卡後,醫師的電腦螢幕會有主動提醒功能,在警示視窗出現該病患最近 6 個月內曾接受的檢查、檢驗項目以及最近1次受檢日期。 柳朋馳指出,共享政策確實能減少重複檢查的問題,而且根據核能安全委員會的官方資料,照一張胸部 X 光為 0.02 毫西弗,乳房 X 光攝影為 0.43 毫西弗,但臺灣每人每年接受到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為 1.6 毫西弗,大自然每年的輻射背景值就相當於照了幾十張的 X 光片,另外最常見的輻射還包括坐飛機、核災事故地點、風景礦石區等等也是常被忽略的輻射來源。醫:醫療有隱性曝露 易忽略 柳朋馳提醒,民眾關心 CT 輻射量的同時,其實也應該注意漏算的隱性曝露量,例如: (1)正子斷層造影 PET 柳朋馳表示,除了單純的 CT 本身是藉由環繞身體的 X 光球管取得影像、並經由電腦後處理形成最終成像以外,還有另一塊是正子斷層造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的部分也需要提醒民眾注意;PET也是目前醫界診斷癌症、心臟病及神經疾病常用的重要診斷工具,但是 PET 的影像主要是提供患部代謝功能影像,判讀時需要斷層掃描(CT)或磁振造影(MRI)定位、參考病灶及器官的相關位置,以影像融合方式將 CT 解剖結構影像與 PET 的功能影像結合,這種 PET/CT FDG 才能精確地顯示出異常病灶的位置及代謝異常的程度,目前就有儀器廠將 CT 與 PET 結合、將 CT 與 MRI 結合,讓臨床操作更方便。柳朋馳指出,PET 是藉由偵測可以放射出正子的同位素藥物,也就是所謂的正子藥劑經衰變過程而產生的影像,目前在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正子同位素藥物是「氟18去氧葡萄糖」(FDG),以腫瘤檢查為例,注射完 FDG 示蹤劑後要先靜躺 45 分鐘,使 FDG 在腫瘤內充分聚積,在正常組織中充分排除,並經由腎臟、膀胱解尿排出後才開始照 PET,但是由於「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優於單一的「正子掃描」(PET),有些做 PET/CT 檢查的病人,可能以為只做了 PET 而已,並不一定知道其實也做了 CT 的檢查、有 CT 的曝露,柳朋馳以臨床操作的流程為例,CT 這個部分通常沒有打藥時先掃一次,打藥之後再掃一次,如果是做肝臟的則會掃三次,藥物在動脈期、靜脈期都要掃,只要相關的藥劑、掃的次數、掃的部位越多,曝露量就越高,這些隱性的曝露量民眾可能缺乏警覺,所以像是腦部比較常用「磁振造影」(MRI)、肚子也可以用 MRI,MRI 就不會有輻射問題、頂多就是電磁波,建議有替代方式的就儘量用沒有輻射的替代方式,或是 CT 和 MRI 兩者交替做,以降低輻射曝露劑量。(2)檢查現場 ≠ 病歷資料 此外,柳朋馳指出,有疑似病灶而做 CT 掃了肚子的病人,可能沒有掃到骨盆腔,後來又需要檢查骨盆腔時,只好再掃骨盆腔, 但其實第一次掃肚子的時候,可能有掃到稍低一點,這樣病患就有一些重疊的地方兩次曝露。 還有就是急診接到外傷病患,病人自訴可能這裡痛那裏痛,急診找不出問題時,就會在斷層掃描的檢查單上註名「whole body」,就是要全身從頭掃到大腿的意思,但是病歷及申報系統上卻只寫肚子或是頭部,病人躺在臺子上被機器推進去又推出來,機器在動的時候病人也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是在照,還是略過胸部跳到肚子,機器運轉時病人無法分辨自己到底做了哪些部位,而幾個月後去到別家醫院就診時,即使健保有雲端分享系統,但別家醫院也只能看到系統中顯示的檢查局部部位、而不知道其實是掃了全身軀體,這些無形之中的落差,就有可能造成病人曝露的輻射量比表面上可算到的還多。柳朋馳提醒,這些都是臨床操作的細節,病患未必、也可能不需要知曉,但承擔風險的是病患本身,所以要更加小心那些被漏算的曝露量,提醒醫病、更謹慎地使用斷層掃描。 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出處為國際知名期刊,但其研究是撈取保險機構的檢查代碼、疾病代碼進行病例分析,但無法排除這些病患本身即有危險因子而使將來的罹癌風險較高,傳言不提這個關鍵的局限性問題,傳言易誤導。(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5/05/ct.html)
-
2025-05-28 醫療.消化系統
不只是腸胃不適吃壞肚子這麼簡單!盲腸炎8大徵兆 右下腹反彈痛是關鍵判斷依據
盲腸炎,也就是闌尾炎,是一種急性腹部疾病,發作時會造成劇烈疼痛,甚至可能引發併發症。很多人一開始都會以為,只是腸胃不適吃壞肚子,結果拖延治療,導致病情惡化!以下秀傳醫療體系黃士維院長介紹盲腸炎最常見的徵兆!盲腸炎八大徵兆1.右下腹劇痛:這是盲腸炎的關鍵徵兆,初期疼痛可能從肚臍周圍開始,接著慢慢轉移到右下腹。疼痛感會越來越強烈,而且不是陣痛,而是持續性的悶痛或劇痛。另外在走路、跳躍、咳嗽時,疼痛可能加劇。還有,如果按壓右下腹再放開時,會出現強烈的反彈痛。2.食慾不振:許多人在盲腸炎發作前,會突然沒有食慾,即使平時喜歡的食物也完全不想吃。若伴隨腹痛與食慾下降,可能就是闌尾發炎的徵兆!3.噁心嘔吐:發炎刺激到腸胃,可能會引起輕微到中度的噁心或嘔吐。雖然不會像食物中毒那樣劇烈嘔吐,但會感覺持續反胃、不舒服。4.發燒畏寒:初期體溫可能正常,但隨著發炎加劇,體溫可能升高到 37.5~39°C。如果盲腸破裂,可能引發高燒超過 39°C,甚至發冷、冒冷汗,情況更加危險。5.腸胃異常:部分患者可能會拉肚子,但也有些人會出現便秘或排便困難。如果盲腸腫脹壓迫腸道,可能導致腹脹、排氣減少,甚至腹部有硬塊感。6.排尿異常:由於盲腸靠近膀胱,發炎時可能壓迫膀胱,導致頻尿或排尿疼痛。有些患者甚至誤以為是泌尿道感染,其實是盲腸發炎的影響!7.反彈痛:這是最簡單的測試方法,自己就可以做,就是輕輕按壓右下腹,然後突然放開。如果放開瞬間疼痛加劇,很可能就是盲腸炎!這也是醫生檢查時的重要判斷依據,有這個症狀應立即就醫!8.無法直立或行走困難:因為疼痛加劇,患者常會彎著腰、側身行走,以減少腹部壓力。走路時右下腹會特別疼痛,甚至不敢大步行走,這也是明顯的盲腸炎警訊!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或是如果你出現這些症狀了,請不要拖延,務必盡快就醫!(本文出自秀傳醫療體系黃士維院長 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