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膀胱癌
共找到
100
筆 文章
-
-
2020-12-31 癌症.其他癌症
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 這二種人要特別注意
35歲陳先生健康檢查時發現,尿液出現潛血反應,顯微鏡底下看到血絲,他覺得怪怪的,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結果竟是早期膀胱癌。63歲蕭先生則因持續血尿,顏色愈來愈深,合併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至門診就醫發現,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屬於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亞東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鄭百諭說,「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有些癌友合併頻尿、急尿等攝護腺肥大症狀,但因無疼痛感,且症狀容易被忽略,以致不少人確診時,都已經到了晚期。根據107年癌症年報,膀胱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11位、女性則在第16位,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如果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物質,則可能誘發膀胱癌。鄭百諭指出,傳統染髮劑含有芳香胺,經常使用確實可能提高膀胱癌風險,近年大部分染髮劑均已捨棄芳香胺,因染髮而罹患膀胱癌的個案並不多見,抽菸則是大部分膀胱癌友的共同交集。以蕭先生為例,抽菸30多年,身體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多前,斷續血尿,因不會痛,且並非每次都有血尿,並未在意。今年年初起,血尿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有如剛吃完火龍果,有點嚇人,就醫確診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幸運的是,並未發現局部淋巴結侵犯或遠端轉移,蕭先生在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之後恢復良好,並持續於門診追蹤。鄭百諭說,8成5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如有相關症狀,應盡早至泌尿科門診接受評估及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0-12-31 癌症.其他癌症
排出血尿不會痛 卻可能是罹患這種癌
蕭先生今年63歲,菸齡超過30年且沒有慢性疾病,但在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疼痛,加上也不是每次都會出現,就沒有特別在意;但今年開始,排出血尿的頻率越來越高,小便顏色也從淡紅轉為深紅色,此外,還合併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血尿檢查發現是膀胱腫瘤經過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後,發現了大量的紅血球及惡性細胞,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後顯示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醫師經膀胱鏡確認之後,發現靠近膀胱頸的位置有一顆乳突腫瘤,而且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幸運的是沒有發現局部淋巴結侵犯或是遠端轉移,患者在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以及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後恢復良好。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的發生率排名為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等,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85%膀胱癌出現無痛性血尿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病人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除此之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鄭百諭醫師指出,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是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然以膀胱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另外,若腫瘤已經出現其他器官轉移,此時建議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免疫治療才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鄭百諭強調,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以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病人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呼籲若有相關症狀的民眾,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接受評估及進一步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延伸閱讀: 無痛性血尿驗出膀胱癌! 醫點名「這年齡」最危險 橘黃色食物,預防女性膀胱癌
-
2020-12-2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衛福部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8年癌症時鐘快轉11秒,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確診罹癌,2018年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前一年增加4447人。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但大腸癌首見50至84歲的各年齡別發生率下降,國健署分析,與14年前推動的大腸癌防治已逐漸產生效果有關。2018年國人十大癌症排名與2017年排名稍有變化,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前一年序位相比較,除其中子宮體癌(第十名)和食道癌(第十一名)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2017年相同。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8年每10萬人中有309.8人罹癌,較106年增加4.4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下降最多的是大腸癌及肺癌,較2017年每十萬人減少1.1人及0.7人,早期癌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的是肺癌,增加551人,比率是十年前的2.1倍。十大癌症中,男性癌症排序肝癌及肺癌互換,膀胱癌下降兩名;女性部分,則是大腸癌及肺癌互換。比較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最大的癌症別,男性口腔癌及食道癌發生率是女性的10至15倍。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攝護腺癌72歲、子宮體癌55歲。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除大腸癌、肝癌及胃癌發生率下降,口腔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子宮體位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肺癌、肝癌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7年增加1.8人及0.5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8年女性乳癌及大腸癌增加比率均以0期及1期發現者居多,且據國健署篩檢資料,106年乳癌篩檢數及大腸癌篩檢數相較於105年各增加約4.8萬人及2.2萬人,經篩檢發現乳癌及大腸癌個案數相較前一年各增加800多人及200多人,使兩癌增加率攀升。2018年早期癌(0期及1期)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為肺癌,新增551人。林莉茹表示,資料分析顯示2018年早期肺癌為4524人,占該年肺癌31.1%,98年為1384人,占該年肺癌14.7%,肺癌早期比率為10年前的2.1倍,推測可能因100年國際知名新英格蘭期刊發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55-74歲重度吸菸者2年3次,較X光可降低肺癌死亡率約2成,及衛福部自103年起執行對吸菸以外危險因子之肺癌篩檢研究之推動,民眾自費檢查及參與LDCT相關研究計畫增加之故。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1779人,2018年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41.3人,較2017年增加5.6人,10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2017年相較肺癌與肝癌序位互換,膀胱癌下降至第11位,2017年位居10、11名之白血病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均前移1個名次2018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4352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4.7人,較2017年增加3.7人。女性標準化發生率順位與2017年相比較,肺癌和大腸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2017年相同,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肝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7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肺癌為66歲,攝護腺癌為72歲,子宮體癌為55歲,與2017年相比較,其中女性乳癌、皮膚癌老1歲,其餘與2017年相同。2018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6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6歲、子宮頸癌為58歲、口腔癌為57歲、食道癌為59歲、甲狀腺癌為50歲及子宮體癌為55歲,與2017年相比較除其中乳癌、食道癌及皮膚癌老1歲,肺癌、攝護腺癌及子宮體癌早1歲,其餘與2017年相同。值得一提,癌症死亡率連八年下降,林莉茹說,「如今罹癌不等於死亡,應更重視確診後的醫療照顧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鼓勵,實踐防癌新生活從預防及篩檢做起,特別在後疫情期間仍要以「自我保護」、「預先準備」、「緊急就醫」,掌握重獲健康契機。
-
2020-12-26 科別.泌尿腎臟
頻尿、夜尿、尿不準小心是攝護腺肥大! 別只補鋅,保養攝護腺「6種食物」趁年輕要多吃
只要是男人,都免不了中年以後攝護腺肥大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尤其是容易打斷睡眠的「夜尿」,讓男人們最受不了。然而,受到飲食西化,攝護腺肥大有年輕化趨勢,因此,男性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各方面著手,以期能預防攝護腺肥大症,乃至攝護腺癌等相關疾病的發生,否則等到發生時再處理,恐怕就來不及了,究竟該如何保養攝護腺呢?飲食高油、高脂、紅肉 易誘發攝護腺癌 日常飲食經常攝取動物性高脂肪的食物,這類脂肪屬於飽和性脂肪酸,根據研究顯示,會誘使攝護腺癌的發生,例如豬、牛、羊等紅肉類,以及牛油、豬油等,都屬於高脂肪食物。另外,加工食品包括火腿、香腸、糕餅等,也都含有增加癌症發生的物質,而且通常愛吃肉、加工食品者,比較不喜歡吃蔬菜、水果,容易造成飲食不均衡,不僅容易肥胖,更會增加罹癌的危險性。 攝取含鋅食物 預防攝護腺疾病所以,最好營養均衡,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蔬果攝取量,能夠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幫助降低發生攝護腺癌的風險。同時也建議適量攝取含有鋅的食物,攝護腺液中含有高量的微量元素—鋅,臨床研究發現,患有攝護腺炎或攝護腺癌的患者,其體內的鋅含量明顯低於健康的人,因此,補充鋅有助於預防攝護腺方面的疾病,包括牡蠣、南瓜籽、蛋、全穀類或堅果類,皆含有豐富的鋅。含有鋅的食物之外,含硒的食物也不錯,硒能促進體內抗氧化的能力,而且還參與了攝護腺的新陳代謝作用,有助於抑制攝護腺腫瘤的生長,建議可多吃大蒜、洋蔥、綠色花椰菜、黃豆、黑豆等各式豆類,鮪魚、香菇、芝麻、全穀類等食物。 茄紅素減緩攝護腺肥大 豆類抑制攝護腺組織增生屬於抗氧化劑的茄紅素,對於攝護腺疾病也具有保健功效,可以減緩攝護腺肥大及預防攝護腺癌。茄紅素多存在於番茄及其相關製品、西瓜、櫻桃、柿子、木瓜等蔬果中;另外,如黃豆等各種豆類中富含的大豆異黃酮,可抑制攝護腺組織增生,減緩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其他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質的蔬果,都能抑制細胞氧化形成腫瘤病變,有預防癌症的效果。 南瓜好處多 南瓜籽改善攝護腺增生另外,南瓜含豐富的纖維質、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β-隱黃素、玉米黃素,對於肺癌、乳腺癌、膀胱癌、皮膚癌等,都有抑制作用;南瓜籽則可以改善攝護腺增生問題,以及提高精蟲品質。 改善性功能服用瑪卡 2種人需事前諮詢醫師而根據統計,台灣40~60歲的男性,每5人就有1人發生勃起障礙,其中卻有8成民眾未接受專科醫師診治,理由包括不想承認、害怕、羞愧等。因此,有越來越多男性自行至藥局購買增強體力、重振雄風的保健食品,然而這些保健食品真的適合每個人嗎?以常被用於增加男性性功能的保健食品中—瑪卡為例,其富含鈣、鎂、鉀、鐵、磷、鋅等礦物質,以及多種植物固醇、必需脂肪酸、纖維素、碳水化合物及胺基酸,但其屬複合性的高蛋白食物,蛋白質與礦物質含量較高,若為腎臟病患或腎功能較差者,在使用前先諮詢醫師,以免造成腎臟的負擔。 韭菜籽壯陽固精 蕈菇類、辛香料提高一氧化氮活性而針對人體內原本就有一氧化氮,擔任細胞傳遞信息和指令的重要分子,更是調節血液循環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現在也能在助陽保健食品當中看到其身影。當體內一氧化氮不足時,可藉有氧運動來提升巨噬細胞的一氧化氮產量,或適量補充金針菇等蕈菇類、大蒜、洋蔥等辛香料,也能提高一氧化氮的活性。另外,常聽到的韭菜籽又被稱為「起陽子」,含有豐富礦物質與維生素,以及與男性性功能較相關的成分──蒜素與鋅,蒜素能擴張血管,鋅則是製造精液所需要的成分;在一般日常飲食中增加韭菜或含蒜素的食物種類,不僅可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也能在補充過程中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增加飽足感。 攝護腺肥大不會變攝護腺癌 出現異常應盡快就醫 許多人認為攝護腺肥大就等於攝護腺癌,其實是錯誤的認知。攝護腺肥大不會變成攝護腺癌,也不是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雖然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的症狀極為相似,都是會出現頻尿、夜尿、急尿、小便無力等尿路症候群,但兩者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性。因此,最好的辨別還是當出現這些自覺症狀時,盡快就醫檢查,以確定病況並接受治療。延伸閱讀: 攝護腺肥大可以喝水、做愛嗎? 答案出乎意料!醫師點名生活中必做「5個保養行為」 男性頻尿、滴尿只是攝護腺肥大? 小心是尿失禁!日常不要怕做這些事
-
2020-12-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老藥新用!抗憂鬱症藥竟可治療攝護腺癌,副作用大減
2020年11月23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馬桂女士(Fiona Macrae)報導了一則健康新知,內容是一個70年前抗憂鬱症的老藥,腦定安錠(Nardil;有效成分Phenelzine)可以抑制攝護腺癌的腫瘤生長。與傳統的荷爾蒙療法相比,腦定安錠的副作用比較少,傳統的荷爾蒙療法是藉由大幅度降低雄性激素的水平來治療癌症,因為雄性激素可以刺激大部分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此研究成果也已經發表在世界知名《攝護腺癌和疾病》的期刊上(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延伸閱讀:為什麼會得攝護腺癌?併發症、好發族群、預防方式一次看】攝護腺癌在英國是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有48,500個新增病例,將近11,700條生命被剝奪。在台灣,每年也有6,400個新增病例,在男性癌症中排名第五,僅次於大腸癌、肝癌、肺癌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約1,400人死亡,由於台灣仍有接近3成攝護腺癌發現時已經是晚期,我們期待這個比例能夠再降低。攝護腺癌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大多數都可以根治,也就是完全康復的意思,但依據病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有多種根治療法可以選擇,例如: 開刀、體外放射療法(放療/電療)或冷凍治療。但對於晚期攝護腺癌或者是復發的病人,因為癌細胞已經轉移,所以無法根治,只能控制病情,這時候就會使用荷爾蒙療法,當荷爾蒙療法產生抗性後(約1.5年),接著就會使用化療。由於醫學進步神速,目前在這個階段,也有一些新興的治療方式可以選擇,像是:新一代荷爾蒙治療、放射性同位素治療(注射)和標靶治療等等。荷爾蒙治療在阻止攝護腺癌細胞生長方面非常有效,但有一些副作用,包括無緣無故發熱、疲倦無力、性功能障礙、肌肉減少和骨質流失等等。現在的研究表明,與荷爾蒙療法協同使用腦定安錠可以減少這些副作用。腦定安錠是一種稱為單胺類氧化酶抑制劑的藥物(MAOI),因為阻止了單胺類的氧化酵素,所以可以增加單胺類在腦中的濃度來治療憂鬱症。MAOI是70年前首次引入的抗憂鬱症藥,但已經不再普遍使用,部分原因是它們會和少數藥物,甚至某些食物,產生交互作用。當然,這些副作用是可以通過飲食變化和謹慎用藥來避免和減輕的。因為最新的研究顯示,MAOI不僅具有之前的抗憂鬱作用,同時還可以抑制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老藥新用,於是再度脫穎而出,走上人類的舞台。研究已經發現,腦定安錠可以破壞雄性激素對癌細胞受體的生長信號傳遞,從而降低攝護腺癌的生長和擴散。因此,和荷爾蒙療法不同的是,它不會阻止雄性激素的分泌,因此避免掉了一些令人不快的副作用。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和轉譯醫學研究所的格羅斯教授(Mitchell E. Gross)給20名攝護腺癌根除治療再復發的男性患者服用腦定安錠,其劑量與治療憂鬱症的劑量相當(每天兩次;30 mg/次;口服),並使用醫院焦慮憂鬱評分問卷評估他們的情緒症狀。研究目的是期望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降低不要再上升,而PSA通常是當作攝護腺癌的進展指標。結果顯示,腦定安錠能夠有效長期降低55%復發患者(20位患者裡面的11位)的PSA平均長達一年之久,其中一人甚至下降達74%。情緒問卷的答案顯示出患者焦慮降低,其它未見情緒上的變化,相當不錯。患者使用腦定安錠的副作用包括水腫(25%)、高血壓(30%)和頭暈(45%)等等。20位病人中有3人開始沒多久就退出,總共17人完成這項臨床2期實驗。研究小組說,醫界可以有兩種方式來給予腦定安錠,第一是和較低劑量的荷爾蒙藥物合併治療,除了可以減少單獨高劑量荷爾蒙療法所產生的副作用外,也可以延長有效的使用時間(原本只有1.5年左右)。第二是可以先單獨使用腦定安錠,再單獨或合併使用荷爾蒙療法,這樣等於是延後使用荷爾蒙治療的時機。以上兩種方式都可以給病人爭取更多的時間,延後到達使用化療的階段。【延伸閱讀:攝護腺癌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最常見的致病危險因子有哪些?】倫敦癌症研究所的攝護腺癌和膀胱癌研究小組負責人詹姆斯教授/醫生(Nicholas James)說,找到現有藥物的新用途是快速引入新療法的最佳捷徑。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對我和我的患者來說,延遲開始荷爾蒙療法的替代方法是很有吸引力的,這肯定值得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南卡羅來納州大學藥學院施教授(Jean Shih),也是共同作者之一,已經為它們的MAOI藥物申請了專利,因為他們在原本的腦定安錠上面標記了一種物質,可以幫助醫生了解癌症的擴散位置。整個團隊規畫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以期能夠盡快通過藥物審核,嘉惠病患。
-
2020-12-08 新聞.健康知識+
運動中出現這些情況別硬撐!小心都是身體在喊救命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然而,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運動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8種癌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運動提升身體新陳代謝 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運動好處多 少量多次為原則此外,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若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 出現這些狀況應立即停止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建議,癌友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天冷才是一年中最容易瘦下來的時機! 研究告訴你原因 8成發生在50歲以後! 研究證實這8種癌都能靠運動降低罹患風險
-
2020-11-16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8成在50歲以後!研究證實8種癌都能靠一件事降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預防勝於治療  後天危險因素可避免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運動可以抗老還能預防癌症 研究證實可降低這8種癌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運動時出現這些症狀 應立即停止、嚴重快就醫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王英偉提醒,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蘿蔔腿怎麼瘦? 先分辨你是哪一種!2常見消除方式比一比 運動時腳是最容易受傷部位! 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統整4大主因
-
2020-11-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癌症患者因COVID-19疫情拖延救治 死亡風險大增
據今天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癌症治療延遲僅一個月就會使患者死亡風險驟增,這是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對其他疾病造成影響所發出的最新警訊。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刊載的這項研究發現,即使治療遲延一個月,就可能會使得病患增加6%至13%的死亡風險,而且等待治療的時間越長,風險就越高。作者根據過去20年來數十份已發表的國際研究指出,這些發現值得「警惕」。雖說治療耽延司空見慣,但COVID-19蔓延已造成醫療體系前所未有的混亂,英國與加拿大的研究者發現,不論是手術、放療或像是化療等其他療法治療遲延,對於7種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大影響。研究者是根據34項研究所做的統計,彙整膀胱癌、乳癌、大腸癌、直腸癌、肺癌、子宮頸癌與頭頸癌的數據,總體而論,他們發現手術治療延遲4週,增加6%至8%的致死風險。其他療法的遲滯甚至影響更嚴重,像是大腸直腸癌的全身性治療若耽延4週,死亡風險增加13%。許多以收治COVID-19患者為主的醫療院所,起初被迫延遲非緊急的就醫,以免病患染疫。像是在英國,研究者指出,許多病情原以為可延遲10至12週安全無虞,包括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研究報告共同作者、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臨床腫瘤專家及副教授阿加渥(Ajay Aggarwal)卻說:「我們的研究顯示,情況並非如此,而且事實上可能增加約20%的早死風險,大腸直腸癌化療的延誤期間相同,可能增加44%的死亡風險。」研究者估算,舉例而言,疫情蔓延封城期間及之後,所有乳癌患者延誤手術12週,在今年內,將導致英國增加1400人死亡,美國增加6100人,加拿大與澳洲分別增加700及500人。阿加渥指出,這項研究顯示,「對於絕大多數的主要癌症與救治而言,沒有『安全』的延遲治療」。
-
2020-11-04 癌症.抗癌新知
大多數癌症真的沒原因嗎?肥胖、維他命D不足等都可能致癌,只是你沒警覺
我們都知道癌症的發生近年來逐漸升高,國內每年新增的癌症病人數已經超過 10 萬了。我們靜下來想想,如果突變是單純隨機發生的話,那麼為什麼現今的運氣比百年前差?是不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不明顯的環境因素?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⑴ 大腸直腸癌之不明顯的環境因素• 抽煙:統計調查發現,65% 的肺癌是因為抽煙造成的,其餘的 35% 的肺癌是由隨機突變所造成的。抽煙會導致肺癌已經成為基本常識,然而抽煙能引起呼吸器官以外的癌症嗎? 2017 年南韓的科學家比較 703 位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和 1,406 位健康的人的差異。結果發現抽煙和大腸直腸癌的確有關係,而且這個關聯性在男性較為顯著。• 細菌:2018 年科學家發現,腸道有兩種細菌會促進大腸腫瘤的生長。這兩種細菌就是鬆脆桿菌和某一種菌株的大腸桿菌。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師原本只是在研究鬆脆桿菌毒素,卻意外的發現,將這些細菌注入老鼠後,可以在老鼠的大腸中發現許多腫瘤。於是他們就探討:人類的大腸癌是否和細菌有關?這些科學家研究家族性大腸息肉病。他們發現從這些病患取出的息肉,上面都覆蓋著一層生物薄膜,裡面充滿兩種細菌,也就是上述的鬆脆桿菌和大腸桿菌。相反地,如果是從健康人取得的大腸組織,只有少數樣本會有這兩種細菌。這些科學家於是著手作動物實驗。他們發現若同時給於老鼠這兩種細菌的話,會產生大腸癌;但是如果只給於老鼠其中任何一種細菌的話,則很少會出現腫瘤。科學家解釋,在正常情況下,大腸腸道的表面有一層黏液,它可以阻止微生物的入侵。但是上述的這兩種細菌能夠穿越這層黏液。一但穿過了這個保護層,細菌便可以大量繁殖並且覆蓋腸道的內襯。大腸桿菌可以產生毒素傷害大腸細胞的 DNA,鬆脆桿菌則可以產生另外一種毒素,來傷害 DNA 並且造成發炎。幸好並非每一個人在大腸裡面都有這兩種細菌。如果有這兩種細菌的話,似乎是在兒童期就得到的。因為腸道菌叢從人出生後就開始形成,到一歲左右菌叢就達到成人的複雜度。醫學上早已知道鬆脆桿菌毒素會造成腹瀉,但是直到現在才發現這兩種細菌能夠協同加強腫瘤的生長。顯然,今後在大腸檢查中,如果發現有這類細菌存在的話,那麼受檢者就應該接受更加頻繁的大腸癌篩檢。⑵ 高血糖也是不明顯的環境因素• 伯特.渥克斯坦教授的研究團隊認為 77% 的胰臟癌是由隨機突變所造成的。但是台大醫院於 2015 年的統計研究報告中指出,血糖升高每增加 5.6mmol/L 就會增加14% 罹患胰臟癌的機率。中研院於 2019 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這是因為在高量葡萄糖的情況下,胰臟細胞容易出現 KRAS 基因突變。而早在 1988 年美國的科學家就發現95% 的胰臟有 KRAS 基因突變。•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在 2012 年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追蹤 435,674 人長達 7.2 年後找到有 29,099 位男士和 13,355 位女性罹患癌症。從中發現在飲食中加入蔗糖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加入果糖則會增加小腸癌的風險。• 2017 年有一項義大利的研究報告,他們分析 578 位膀胱癌的患者,對照組是 608 位不相干疾病的急性住院病人。研究發現「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GL)」高的食物會增加膀胱癌的風險。研究進一步發現,蔬菜吃得少會增加「升糖負荷」對膀胱癌的風險性。• 瑞典研究團隊在 2017 年發表了一篇將近 20 年的追蹤研究。他們追蹤 4910 位參加者,從 1990 年代開始到2010 年為止,直到個案出現大腸直腸癌的診斷、死亡,或是因為移民而失去追蹤為止。這項研究發現男性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和高血糖有關係。⑶ 維他命 D 不足和癌症有關係嗎?• 維他命 D 和癌症的關聯性,最早是在 1980 年由葛倫所提出來的。他們觀察到,美國大腸癌的死亡率在日照較少的地方比較高,因而提出了「維他命 D 假說」:亦即,維他命 D 比較充足的人,有比較低的大腸癌死亡率。自從這個理論被提出來後。許多研究者就試圖研究維他命 D 和癌症的關係。從動物實驗中可以發現,維他命 D 能夠促進細胞的分化、減緩癌細胞的生長、促進細胞的凋亡,以及減少腫瘤血管的形成。臨床上觀察到的維他命 D 和癌症的關係,多半是集中在四大類癌症:大腸直腸癌、乳癌、攝護腺癌,以及胰臟癌。最近又發現維他命 D 和肝癌的發生以及治療有關。• 2014 年歐美合作研究,從 52 萬名歐洲人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血中維他命 D 的含量過低會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 2018 年, 日本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 進行一個長達 16 年(中位數)追蹤的大規模調查,比較 3,301 位癌症病人和 4,044 位隨機挑選的人。研究發現,根據血液中維他命 D 的濃度高低把研究的人群分成四等份,那麼從數據中可以看到,最高濃度的1/4 人群比起最低濃度的1/4 人群,有較低的風險罹患癌症,大約低 22%。其中肝癌的差異尤其明顯,因為血液中有高濃度維他命 D 的那群人,罹患肝癌的風險甚至可減少 50%。根據這項研究的發現,日本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的 Taiki Yamaji 説:「服用維他命 D 對許多癌症多少都有些好處。」• 2019 年中國廣州的研究發現,「經動脈導管肝臟腫瘤化學栓塞術」對維他命 D 含量過低的肝癌病人療效不佳。•癌伏妥錠因為抗藥性的關係而不用於治療肝癌,2019 年義大利的科學家發現,維他命 D 可以反轉肝癌對癌伏妥錠的抗藥性。⑷ 肥胖和癌症有關係嗎?2015 年法國有一個研究報告指出,約 3.6% 的癌症可歸因於體重過重(BMI ≧ 25kg/m2),尤其是停經後的乳癌、大腸癌和子宮內膜癌。2017 年英國科學家分析體重過重和糖尿病在癌症方面扮演的角色。這項研究收集 175 個國家的資料來分析 12 種癌症。這項英國的研究報告指出,大約 6% 的癌症歸因於體重過重(BMI ≧ 25kg/m2)和糖尿病。尤其是前者,體重過重所造成的癌症病人數是糖尿病所造成之癌症病人數的兩倍。為什麼肥胖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目前沒有確定的答案,不過醫學研究指出兩個原因。第一、發炎的白色脂肪組織有較高量的芳香環轉化酶(aromatase),而此酶會增加雌激素的生成。由於雌激素是乳腺癌症的最主要因素,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肥胖的女士有較高的機會罹患乳癌。第二、肥胖者的細胞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比較低,因此胰臟會製造更多的胰島素來補償功能的不足。然而,胰島素本身就是一個細胞生長激素。因此過高的胰島素自然就會刺激細胞的生長,因而增加癌症發生的機會。如果肥胖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那麼減肥是否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2009 年有一項回顧性的研究,比較肥胖者的癌症發生率是否會因為減肥手術而減少。研究發現 1,482 位女性做了減肥手術之後,只有 3.6% 出現癌症(大多為乳癌、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相反地,在 3,495 位未接受減肥手術的肥胖婦女中,有 5.8% 得到癌症。2014 年,又有另外一項類似的回顧性研究。研究發現,減肥手術能夠讓婦女減少 71% 的風險罹患子宮頸癌。如果手術後還能夠維持正常的體重,那麼還可以減少罹癌風險到 81%。不過,減肥的效果沒有這麼單純。2016 年有一個有趣的科學研究。研究人員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老鼠攝取正常量的飲食,這群正常體重的老鼠當作對照組;另一組老鼠則給予大量的餵食養成肥胖的老鼠(實驗組 A)。再把一部分肥胖的老鼠改回正常的飲食量,讓牠們回復到正常的體重鼠(實驗組 B)。 研究人員再將這三組的老鼠注射等量的癌細胞,來觀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正如我們所預期的是,注射到肥胖老鼠(實驗組 A)的癌細胞比注射到正常體重老鼠(對照組)的癌細胞長得還要快。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注射到恢復正常體重的老鼠(實驗組 B)的癌細胞,還是比注射到正常體重老鼠(對照組)的癌細胞長得快,而且和注射到實驗組 A 之胖老鼠的癌細胞長得一樣快。從實驗組 A 和對照組比較來看,肥胖會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從實驗組 B 和對照組比較來看,顯然肥胖對癌症的影響在減重後仍然存在!目前認為肥胖會增加下列癌症的風險:停經後的乳癌、大腸直腸癌、食道腺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甲狀腺癌、膽囊癌、肝癌、卵巢癌、賁門胃癌,以及多發性骨髓瘤。這也就難怪美國臨床癌症學會於 2014年發出警告,肥胖將超過煙草成為致癌危險因子中的第一名。從以上所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很多的環境因素可以是如此的間接讓我們無從察覺,以致於都歸類成隨機因素。(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
共
4
頁